人工呼吸器

2024-09-30

人工呼吸器(通用10篇)

人工呼吸器 篇1

关键词:人工气道,呼吸机,通气,护理

人工气道是一种经口、鼻或直接经气管置入导管而建立的气体通道, 可维持呼吸道通畅, 保持足够的通气和充分的气体交换, 以防止呼吸道并发症及呼吸功能不全。人工气道呼吸机通气是纠正患者缺氧状态, 改善通气功能, 防止体内二氧化碳潴留的重要措施, 是抢救危重患者维持肺部功能的重要治疗方法。人工气道的建立与管理是机械通气治疗极其重要的环节之一, 在护理工作中对人工气道管理不善, 将会引起人工气道创口感染和堵塞、肺部感染等并发症, 从而导致抢救失败。因此, 应做好人工气道的护理工作, 促使患者早日康复。现将护理措施总结如下。

1 导管的固定与气囊管理

1.1 导管的固定

气管插管完成后, 应妥善固定, 经鼻气管插管可用胶布固定在鼻翼上, 经口气管插管后, 在口腔内放置牙垫[1], 用二条胶布交叉固定在两侧口角与面颊上, 胶布污染与潮湿时应及时更换, 测量并记录导管外露的刻度, 每班严格交接班, 看双侧胸廓起伏是否对称, 听双肺呼吸音是否对称, 以防插管滑入右或左支气管内。

气管切开的患者, 固定套管的布带松紧要适宜, 以能容纳一指为宜, 定时检查布带的松紧度, 并及时更换污染的布带。翻身及患者坐起活动时, 应事先将呼吸机管道调整到足够活动的长度并固定好导管, 以防导管移位。

1.2 气囊管理

使用的气囊为高容量低压力气囊, 一般充气6~8m L左右, 应用最小充气技术以恰能保持辅助呼吸时不漏气为宜, 压力维持在20~25cm H2O, 既能保证潮气量, 又能避免因充气过度压迫气管壁导致的黏膜损伤。

2 人工气道的湿化和吸痰护理

2.1 人工气道的湿化

建立人工气道后, 吸入的气体没经上呼吸道加温加湿, 使呼吸道黏膜干燥, 呼吸道分泌物因湿化不足而易干结, 致纤毛活动减弱或消失, 从而形成气道堵塞, 加重肺部感染[2]。因此, 要保持室内温度在18~22℃之间, 相对湿度在50%~60%之间, 正确使用呼吸机的加温湿化装置, 设定呼吸机湿化器的温度为32~35℃, 24h耗水量不应少于250m L, 采用间断注入或雾化吸入的方式湿化, 这样能保持气道湿润, 痰液稀薄, 易吸出;同时要及时添加湿化储液罐内的无菌蒸馏水, 防止因湿化器内水耗干导致的气道温度上升、湿度下降、气道灼伤;对痰液粘稠者, 可按需在气道内在吸气相时滴氨溴索、糜蛋白酶等化痰药。

2.2 吸痰的护理

首先, 护士必须掌握好吸痰的时机和次数。适时吸痰能够显著减少吸痰次数, 降低对气管黏膜的机械刺激, 减少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的发生[3]。根据患者的痰鸣音、血氧饱和度、面色、咳嗽、气道压力、肺部啰音等情况综合判断, 痰多者增加吸痰次数, 痰少或无痰者尽量少吸痰[4]。

吸痰时严格无菌技术操作, 备两个无菌治疗碗、两把无菌钳或无菌手套, 气道与口鼻吸痰用具应分别专用, 吸痰前后以纯氧吸入2min, 遵循先吸气道后吸口鼻的原则, 先将负压调节至40~53.3k Pa[5], 既有效预防气道损伤, 又能吸净痰液;插入吸痰管时动作轻柔, 无负压状态下插入吸痰管至所需深度, 一般插入深度为超过导管0.5~1.0cm, 然后放开负压, 边旋转边缓慢退出, 注意观察痰的性状、量及颜色等, 并做好记录。

吸痰管一用一换, 每次吸引时间不超过15s, 有分泌物处稍停留, 连续吸引次数不超过3次。要选用合适的吸痰管, 其直径不能超过气管导管内径的1/2, 吸痰前后应洗手, 防止交叉感染。吸痰的同时应严密观察患者的神志、心率、面色的改变。

3 心理护理[6]

护士应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向其耐心细致解释并给予精神安慰, 增加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向患者说明呼吸机通气的目的与配合的方法和技巧, 观察并及时询问患者的切身感受, 积极与患者交流, 降低其恐惧感, 对意识清醒或烦躁不安、含管耐受差的患者尤应加强心理护理, 同时注意患者肢体的约束使用镇静剂, 防止意外脱管或者管道移位的发生。

4 其他护理

(1) 护士要帮助和指导患者进行有效的咳嗽、排痰、深呼吸、翻身、叩背, 借以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扩张肺部, 预防肺不张、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2) 做好口腔及鼻腔的清洁。口腔护理的频次至少2次/d, 根据口腔不同情况选用口腔清洗液, 减少口腔细菌的定植;神志清楚的患者, 适当选用5%碳酸氢钠或双氧水漱口3~5次/d, 以防口腔炎症的发生[7]。 (3) 气管切开时, 要保持气管切口处及周围皮肤清洁干燥, 每日在无菌操作下更换切口敷料1次, 观察切口情况, 如有污染及时更换。 (4) 持续机械通气者, 其呼吸机管道每周更换1次[8], 呼吸机管路中积聚的冷凝水是重要的污染源, 要及时倾倒, 在更换管道、变换体位前应倾倒冷凝水, 防止冷凝水倒流, 引起患者误吸所导致感染的发生。

机械通气可维持呼吸道的通畅、改善通气、纠正缺氧及防止二氧化碳在体内的蓄积, 为抢救提供有力的生命支持, 建立人工气道机械通气的患者病情危重, 病情变化快, 机械通气能否发挥作用, 除与呼吸机性能、质量有关, 还与护理质量有着密切关系, 努力提高护理质量,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是机械通气人工气道护理的重点。因此, 护理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严格的无菌操作观念, 规范护理流程,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应加强人工气道管道的固定、湿化[9], 掌握正确的吸痰操作, 通过有效管理, 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从而提高抢救成功率。

参考文献

[1]黄桂桃, 罗灵敏, 肖晓娟.33例机械通气病人人工气道的护理[J].全科护理, 2009, 7 (2A) :304-305.

[2]云佳菲.ICU危重患者人工气道的护理体会[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9, 18 (1) :84.

[3]张兰芳, 朱香华, 张玲.适时吸痰对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 2005, 20 (11) :12-13.

[4]侯海萍, 姚瑞玲.减少新生儿气道内吸痰并发症的探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6, 22 (8A) :40-41.

[5]马如娅.护理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184.

[6]李桂芳.人工气道病人使用呼吸机的气道护理[J].全科护理, 2012, 10 (3C) :2820-2821.

[7]赵晖, 李艳梅.机械辅助通气患者的气道管理及护理进展[J].吉林医学, 2004, 25 (7) :29-30.

[8]林晓静, 李亚洁, 朱顺芳.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非药物预防策略[J].中华护理杂志, 2005, 40 (4) :302-305.

[9]徐绍莲.人工气道湿化的临床研究现状[J].护理研究, 2007, 21 (8C) :2167-2169.

人工呼吸器 篇2

在人们的一般认识中,人工呼吸是急救的关键,事实上,这种突然倒地的昏厥或者猝死,一般没有呼吸道的堵塞,所以最关键的还是对心脏的施救,因为心脏是人体的发动机,发动机不转,就算油路畅通,车还是开不走。因此,只需让患者躺平,呼吸道是通畅打开的就可以,接下来的关键是心外按摩。

事件发生后,很多朋友说到心外按摩,觉得自己手臂没力气是不是按摩不起效?这就牵扯到心外按摩的姿势问题,心外按摩其实靠的不是胳膊的力量,因为心外按摩有时候需要很长时间,它不仅是刺激心脏再次起博,同时还是在心脏停跳或者不规则跳动时,帮助心脏尽量地给全身供血,特别是大脑的供血。所以,心外按摩要坚持到急救医生赶到,具体一点讲,心外按摩的频率要够快,不少于每分钟100次,而且强度要够,按压胸骨时,胸骨的起伏深度要达到4~6厘米。

为此,按摩时胳膊要挺直,不能打弯,这样等于是借助身体的重量摁压,而不是仅仅凭借胳膊的力气,后者力量小而且很难坚持足够时间,同时,不要为人工呼吸耽误时间,通俗点讲,这种呼吸道没有堵塞的猝死,人工呼吸的作用没有心外按摩大。

无论是人工呼吸还是心外按摩,都需要专业知识,这里也只是简单介绍,所以,如果有可能,可以参加急救知识培训,花一两天时间就可以初步掌握,无论于己于人都是有利的。

人工呼吸器 篇3

重症监护病房 (ICU) 是医院感染的高发区, 占医院感染的21%~22%;而医院感染中呼吸道感染占24%, 其中大部分为人工气道病人, 约占28%。通过加强对人工气道病人的护理, 能有效地减少呼吸道感染的发生, 对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现将2009年7月—2011年12月本院ICU收治的40例病人的人工气道护理、管理方法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40例病人, 其中男32例, 女8例;年龄21岁~78岁;气管切开5例, 气管插管35例;病种为呼吸衰竭18例, 急性重症胰腺炎2例, 心搏骤停复苏后2例, 严重颅脑损伤5例, 脑血管意外8例, 术后合并多脏器损伤5例;人工气道使用时间3 d~16 d;其中发生呼吸道感染的病例数为4例, 明显低于普通的大规模的调查比例。

2 护理

2.1 正确有效的吸痰

吸痰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病人的预后, 吸痰能保证呼吸道通畅, 同时也存在黏膜撕脱与出血的可能, 也易造成呼吸道感染, 平时我们强调, 病情允许的情况下, 吸痰前先帮病人翻身、叩背, 嘱病人深呼吸、进行有效咳嗽后, 使吸附于黏膜壁的痰液脱落, 促使呼吸道深部痰液排到浅部, 同时结合病人实际咳嗽反射强弱、气管切开套管型号, 因人而异决定吸痰管插入深度。能浅部吸痰的尽量浅部吸痰, 有研究指出深部吸引可引起组织损伤及炎性反应, 肉芽组织形成而致气管狭窄、肺气肿和肺不张, 提倡浅表吸痰法[1]。同时将病人颈部出现明显痰鸣音作为最佳吸痰时机, 并采取“间断负压法”吸痰, 降低盲目吸痰几率, 按需吸痰, 杜绝定时吸痰, 吸痰前、后各给予高浓度氧疗各2 min, 根据以上措施的落实进行吸痰, 对保持呼吸道通畅, 提高清醒病人的舒适度、减少呼吸道损伤等不良反应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并有效预防呼吸道感染。

2.2 湿化气道

实验证明肺部感染率可随着气道湿化程度的降低而增高[2], 因此定时合理的呼吸道湿化, 可起到稀释痰液, 减轻病人痛苦, 并有效减少呼气道感染。人工气道病人每小时在吸气相气管内交替滴入100 mL生理盐水加庆大霉素8×104 U, 或生理盐水100 mL加α-糜蛋白酶4 000 U, 每次3 mL~5 mL, 导管开口以湿纱布覆盖, 每日湿化量200 mL~250 mL,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消毒隔离制度。上呼吸机的病人利用雾化装置加强湿化, 每4 h~6 h 1次。气管插管病人可采用雾化吸入器增加气道湿度, 因此在吸痰过程中, 密切观察痰液的黏稠度, 并给予相应处理。

2.3 认真做好口鼻腔护理

对鼻咽部、口腔内分泌物多的病人认真做好口腔、鼻腔护理, 临床工作中观察到口腔及鼻腔清洁后, 病人局部分泌物明显减少, 吸痰频率明显降低。气管插管的病人先将分泌物抽吸干净, 然后进行口腔擦洗, 注意操作前将套管气囊充足气, 病人头偏向一侧, 口腔护理每日2次。对存在呼吸道感染高危因素病人, 用氯己定漱口或口腔冲洗, 每2 h~6 h 1次。

2.4 保持正确的体位

在病情允许情况下协助病人翻身叩背, 取半坐卧位, 抬高床头30 °~45°, 头偏向一侧, 避免或减少胃内容物反流、误吸入气道, 降低肺部感染的机会, 正确处理好吸痰与进食、体位、休息的关系, 每次进食前翻身、叩背、彻底吸痰, 待病人平稳约10 min后进食, 进食前检查胃排空情况, 若胃排空不良, 延迟进食, 进食完毕后30 min再行吸痰[3], 休息时宜取侧卧位或头高位, 以减少反流和误吸。

2.5 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加强洗手依从性

手卫生是预防院内感染和减少耐药菌传播的最有效途径, 平时注重对医务人员进行手卫生教育、手卫生操作培训、贴宣传图片警示, 发放院感手册, 定期操作考试, 新进ICU人员、工勤、实习生必须通过手卫生规范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 护士长、感染控制人员经常督促检查洗手依从性, 对人工气道病人, 吸痰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吸痰前后必须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并佩戴一次性手套, 必要时穿一次性保护隔离衣, 研究指出, 使用手套和一次性隔离衣, 能够显著降低ICU病人中的医院感染发病并推迟首次感染的发病时间[4]。

2.6 加强护理人员的护理主动性

加强ICU护理人员的无菌观念的培训, 注重每个细节, 对于人工气道/机械通气病人, 每天评估是否可以撤机和拔管, 尽量减少机械通气和插管天数。尽量减少使用或尽早停用预防应激性溃疡的药物, 鼓励早期肠内营养, 促进肠道功能恢复, 呼吸机螺纹管每天更换1次, 有明显分泌物污染时及时更换;湿化器添加水每天灭菌水更换, 冷凝器始终保持在最低位, 及时倾倒冷凝水, 不可使冷凝水流入病人气道, 病房按时开窗通风, 在平时的治疗护理操作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消毒隔离制度, 护理部、院感科、护士长不定期的督促检查指导、取得良好的效果及高品质护理质量。

综上所述, 护理人员熟练掌握人工气道的护理, 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严格的无菌操作观念, 熟练掌握正确的吸痰方法和技巧、充分湿化气道, 保持呼吸道清洁、通畅, 通过有效管理, 能有效预防呼吸道感染发生, 提高了院内感染的预防效果。

参考文献

[1]石红荣, 张满萍, 邵如意.气管切开患者不同吸痰深度的效果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9, 25 (9) :41.

[2]李有莲, 郭楼英.气管切开后呼吸道相关护理因素的监护[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0, 10 (2) :141.

[3]徐玲芬, 陈慧敏, 钟玉英, 等.气管切开病人使用微雾喷雾面罩给氧的临床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 2006, 21 (3) :200-202.

人工呼吸的正确方法 篇4

使病人呈仰卧位状态,头部后仰,以保持呼吸道通畅。救护人跪在一侧,一手托起其下颌,然后深吸一口气,再贴紧病人的嘴,严丝合缝的将气吹入,造成吸气。为避免吹进的气从病人鼻孔逸出,可用另一只手捏住病人的鼻孔,吹完气后,救护人的嘴离开,将捏鼻的手也松开,并用一手压其胸部,帮助病人将气体排出。如此一口一口有节率地反复吹气,每分钟16-20次,直到伤病员恢复自主呼吸或确诊死亡为止。

如果遇到伤病员牙关紧闭,张不开口,无法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时,可采用口对鼻吹气法,方法和口对口吹气法相同。

吹气时用多大的力量为适宜呢?如被救人是儿童或体格较弱者,吹气力量要小些,反之要大些。一般以气吹进后,病人的胸部略有隆起为度。如果吹气后,不见胸部起伏,可能是吹气力量太小,或呼吸道阻塞,这时应再进行检查。

人工呼吸器 篇5

文/小娜

减肥是不少人的重要目标,然而,一项新研究或许会让人们重新考虑自己的选择。美国疾控中心和范德堡大学的科学家研究了全球近300万人的案例,分析近百份过往的相关研究报告,得出一个颇为出人意料的结论:轻微的过度肥胖对健康更有利,可以降低6%的早逝风险。

研究主要通过体重指数进行分析。体重指数是一项通过体重和身高换算出的、反映体重健康与否的身体指标。在研究中,如果体重指数高于30,则属于过度肥胖。

数据显示,严重过度肥胖者,早逝风险比正常体重者高29%;普通过度肥胖者的死亡风险也比正常人高出18%;但如果仅仅是“微胖”,早逝风险反而比正常体重者低6%。

美国疾控中心研究员凯瑟琳·弗莱格尔博士介绍道:“研究包含大约300万份个案,其中超过27万人死亡。体重指数显示微胖的人更健康,这可能让人觉得惊讶,但其实也并不奇怪,因为在同类的97份研究报告中,我们发现八成结果都是微胖人士死亡率低于常人。”

范德堡大学的凯文·内斯文德博士强调,不应误解这个新的研究结果。与过度肥胖所带来的问题相比,轻微肥胖降低早逝风险只是一个很小的好处。他还特别指出,想要身体健康,不妨多进行体育活动,尝试各种对心血管健康有益的小锻炼,能有效制约体重超标甚至过度肥胖所带来的负面效应。

人工呼吸急救效用低

文/齐鲁山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日本京都大学最近完成一项研究,发现心脏骤停病人仅使用胸外按压急救,比实施按压+人工呼吸的传统心肺复苏术的生存率更高,而且脑功能保存情况良好。

通过电视和网络,大部分人或多或少都知道,对待心脏骤停病人需要立即实施心肺复苏术。

传统的心肺复苏术主要由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两个动作组成。一般建议每做30次胸外按压,就交替进行2次人工呼吸。

但最近有急救专家指出,如果由未经专业训练的普通人实施人工呼吸,其急救效用实际上是很低的。此外,人工呼吸还会妨碍到对心脏骤停病人更为重要的胸外按压,延误最佳急救时机。

该项研究共收集了1376名在2005-2009年间经历过心脏骤跳的病人的急救资料。这一千多名病人在病发时都曾实施过心肺复苏术。其中37%病人只做了胸外按压,其余63%病人实施了按压+人工呼吸的传统心肺复苏术。

通过数据比对,研究人员发现,仅做胸外按压的病人在病发一个月后生存率为46%,而实施传统心肺复苏术的病人在一个月后生存率则只有40%。

此外,仅做胸外按压的病人中,有超过40%的人仍然保持良好的脑功能,而实施传统心肺复苏术的病人则只有33%的人能保有良好脑功能。

美国心脏学会建议人们,在进行胸外按压急救时,按压动作要保持有力而且快速,并反复按压直至医生到场。

日本推出老花眼手术

文/张建平

人工呼吸器 篇6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 0年9月~201 2年1 0月我院神经内科重症医学病房收治的气管切开并且机械通气的患者, 选取60例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性44例, 女性1 6例。基础疾病为:大面积脑梗死26例, 脑出血1 4例, 格林巴利综合征1 6例, 脑炎4例。年龄20~78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 对照组30例。研究对象的基线资料见表1, 可以看出观察组与对照组年龄、性别、气管切开时间及机械通气时间、基础疾病均P>0.0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实施呼吸机患者常规护理, 包括抬高床头、口腔护理、声门下吸引痰液、镇静休眠等, 气道湿化方法为药物雾化、气管滴药等。观察组患者加用:在气管套管口和呼吸机送气端各连接一个人工鼻, 每24h更换一次, 或在发生污染或痰堵时随时更换。

1.3 观察指标

记录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肺炎相关症状发热、痰培养阳性率、气道阻塞发生率、以及VAP的发生率、病死率等指标。患者使用呼吸机48 h以上, 按照呼吸机相关肺炎 (VAP) 的诊断标准, 具备以下2项以上表现, 可诊断为VAP: (1) 胸X线显示肺部出现进展或新的浸润病灶; (2) 痰培养涂片见白细胞低倍视野>25, 鳞状上皮细胞低倍视野<1 0, 且痰培养出潜在呼吸道病原菌; (3) 血白细胞 (W B C) >1 0.0×1 09/L或<4.0×1 09/L; (4) 患者较自身基础体温升高1℃或体温≥38℃[3,4]。

1.4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 SS1 6.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 观察组及对照组患者年龄、气管切开时间、机械通气时间等计量资料用表示, 并使用t检验;两组患者性别、基础疾病、发热及痰培养阳性率、VAP发生率、气道阻塞率及病死率等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本研究的显著性水平 (α) 为0.05。

2 结果

2.1 观察组与对照组发热及痰培养指标比较, 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 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 观察组发热患者百分率及痰培养阳性率较对照组降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 5) 。

2.2 观察组与对照组V A P、气道阻塞发生率及预后比较, 见表3。

由表3看出, 两组在V A P发生率、气道阻塞发生率方面, 应用人工鼻的观察组较对照组比较指标均有降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两组病死率方面,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3.1 气管切开并机械通气患者易发V A P的原因

首先, 人体的正常呼吸道具有加温加湿和一定的细菌过滤功能, 但是人工气道的建立破坏了这种呼吸道的防御功能及生理功能。使用机械通气的气管切开患者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气道脱水、黏膜干燥, 气管和支气管纤毛功能受损, 痰排不畅, 容易发生肺部感染;其次, 患者意识情况差, 长期卧床, 饮食及营养不足, 可导致自身免疫力下降, 致病微生物易侵入人体发生感染。再次, 建立人工气道, 易发生误吸, 原因是口咽与下呼吸道屏障保护作用受到损害, 气管切开的气囊与声门形成死腔, 分泌物积聚较多, 有利于细菌生长, 也是V A P发生重要原因之一[5]。另一方面, 发生V A P的另一原因是呼吸道定植菌的逆行扩散, 大多是由于机械通气管路冷凝水反流进入肺泡或细支气管造成。最后, 某些医疗护理人员在机械通气的气切患者气道护理时不注意无菌操作, 也是V A P易发的原因。

3.2 人工鼻在V A P的预防中的作用机制

人工鼻能模拟人体解剖结构的鼻的功能, 将呼出气中的热和水汽收集并保存下来, 用来湿热和湿化吸入气道内的气体, 从而使呼吸道内获得有效适当的湿化与加温, 从而保持气道内温度和湿度, 维护了呼吸道粘膜-纤维系统的常规生理功能。另一方面, 人工鼻也可防止机械通气管路的冷凝水凝聚来减少定植细菌。人工鼻的滤膜可以过滤和粘附呼吸机管路中的细菌, 能降低管路被细菌污染的危险, 降低肺炎的发生率。另外, 人工鼻紧密连接了呼吸机管路与气管切开套管, 患者被动活动不易脱落[6], 并且气管切开患者佩戴人工鼻后, 可避免反复给患者吸痰气道显露, 患者气道处于相对密闭的状态, 从而减少肺部感染的机会。此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机械通气的气管切开患者的气道阻塞率、发热率, 痰培养阳性率及肺炎发生率显著降低, 这与吴乃军等人的研究基本一致[7]。

3.3 人工鼻的护理

3.3.1 人工鼻应每2 4 h更换一次, 如果被痰液或血性物污染或被痰痂堵塞时应及时更换。

3.3.2 人工鼻易被痰液附着, 当人工鼻被痰液阻塞时患者气道内的压力会增高, 导致肺的顺应性降低和气道抵抗上升, 从而降低了患者的有效通气, 甚至威胁患者生命。因此, 在应用人工鼻的过程中, 护士应加强气道的管理与监测。

3.3.3 定时雾化, 加强翻身拍背, 及时吸痰, 同时观察痰液的量、颜色及粘稠度, 保持气道通畅。

3.3.4 监测湿化效果, 避免湿化不足及过度湿化。

3.3.5 对于痰液稀薄而且量多, 呼吸道刺激症状频繁的患者不宜使用人工鼻。

3.3.6 护士注意无菌操作, 避免交叉感染。

总之, 人工鼻在预防气管切开并机械通气患者V A P方面有较好的效果, 显著降低了V A P的发生率, 但在疾病预后方面, 二者无统计学差异。但因观察组样本小, 需要进一步进行多中心大样本的研究。另外, 对气管切开机械通气患者人工鼻的正确的护理也是预防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关键之一。

摘要:目的 探讨人工鼻在预防气管切开患者中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VAP) 的应用效果及护理方法。方法 将60例气管切开并使用呼吸机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 对照组应用常规呼吸机带机护理方法进行气道护理, 观察组在常规呼吸机护理基础上加用人工鼻进行气道护理。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在发热、痰培养阳性率以及VAP发生率、气道阻塞发生率、病死率等指标的不同。结果 气管切开并机械通气的患者使用人工鼻组 (即观察组) 对比未使用人工鼻组 (即对照组) , 患者发热百分数为33.3%VS 60.0%, χ2=4.286,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痰培养阳性率为30.0%VS 56.7%, χ2=4.344, P<0.05, 气道阻塞发生率3.3%VS 20.0%, χ2=4.043,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与对照组VAP发生率为20.0%VS 46.7%, χ2=4.8,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病死率比较为23.3%VS 33.3%, χ2=0.739, P>0.05, 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人工鼻在预防气管切开并机械通气患者VAP方面有较好的效果, 显著降低了VAP的发生率, 但在疾病预后方面, 两组并无差别。

关键词:人工鼻,呼吸机相关肺炎,气管切开患者,护理

参考文献

[1]郝厚碧, 刘文凤, 何桃敏.人工鼻预防气管切开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效果[J].现代预防医学, 2012, 39 (10) :2630-2631.

[2]杜文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J].中华医学杂志, 2002, 82 (2) :141-14 4.

[3]谢素红.I C 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的原因分析及预防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 2012, 9 (3) :160-162.

[4]蔡少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诊断研究进展[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2000, 12 (9) :566-567.

[5]师清莲.引流声门至气囊间积液减少颅脑损伤人工通气伴发肺炎的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5, 21 (7) :1-2.

[6]黎雁, 袁宝华.人工鼻的临床应用及护理[J].当代医学, 2010, 16 (2 0) :12 3-13 4.

人工呼吸器 篇7

新生儿窒息是由于胎儿娩出前缺氧, 特别是脑缺氧严重时, 或在胎儿娩出前1~2 h应用麻醉剂、镇定剂, 使胎儿呼吸中抠神经直接受到抑制, 早产儿肺泡发育不全, 造成肺通气功能障碍, 正常气体交换受阻, 或胎儿娩出时因缺氧, 发生深呼吸动作, 将产道内之粘液、血液、羊水及胎粪等吸入呼吸道阻塞, 而使新生儿窒息。

在娩出后通过体外呼吸运动的启动, 在良好的肺通气功能下, 经过充分气体交换而得到纠正。如胎儿缺氧严重, 生后又发生气体交换阻碍, 上述病变就可进一步发展, 导致机体功能失去代偿, 引起全身性缺氧性病理改变。新生儿所出现的浅表的自主呼吸及呼吸暂停后出现喘息样不规则呼吸都不足以扩张肺泡, 无法进行气体交换。

新生儿窒息临床上据窒息的程度分轻度、重度两个阶段, (1) 轻度窒息:Apgar评分4~7分, 新生儿面部与全身皮肤呈青紫色, 呼吸表浅或不规律, 心跳规则, 强而有力, 心率常减慢 (80~120次/min) , 对外界刺激有反应, 肌肉张力好, 喉咙反射存在, 但如未及时治疗, 可转不安为重度窒息。 (2) Apagar评分0~3分, 重度窒息:皮肤苍白, 口唇暗紫, 无呼吸或仅有喘息样微弱呼吸, 心跳不规则, 心率少于80次/min、且弱, 对外界刺激已无反应, 肌肉张力松弛, 喉咙反射消失, 如不及时抢救可致死亡。这两个阶段可互相转化, 窒息状态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 强有力的抢救措施可使新生儿窒息恢复健康, 稍有迟疑疏忽, 则可造成婴儿终生残废和死亡。因而新生儿窒息应积极、迅速, 分秒必争的抢救。

托背式人工呼吸是通过体外呼吸运动的启动是肺通气量增大, 在良好的通气功能下充分气体交换, 使窒息得到缓解。此方法简便易行, 从1985年至今, 35年临床验证, 效果良好。

1 体会与方法

1.1 托背式人工呼吸

是利用新生儿本身腹腔内脏的重力, 将横隔拉下、推上以推动肺部, 不会引起肝包膜下出血及各种损伤, 由于利用托背式呼吸, 使患儿横隔升降幅度大, 故其肺部通气量也相当应增大, 促使建立自主呼吸。

1.2 方法

胎儿娩出后即左手托住儿头, 使气管伸直, 便于助手用吸管清理呼吸道粘液与羊水, 或吸氧, 右手托住儿背部, 托起高度以儿头及双足不离开床面为宜, 是胸廓向前挺出, 脊柱极度伸展, 然后渐渐放平, 如此反复进行, 一般30次/min左右, 接近正常新生儿呼吸节律为准。同时让助手在肩部注射抢救药物, 而不致影响做人工呼吸, 使抢救新生儿一切必要措施, 近于同步进行, 为缓解窒息争取时间。

1.3 Apgar评分在4分以上的新生儿窒息, 用此法人工呼吸, 几次

托背式后窒息开始好转, 1 min左右建立自主呼吸, 心率及皮肤颜色均可相应改善, 再给予有利的刺激后, 窒息就可得到缓解。Apgar评分在4分以下无呼吸的新生儿窒息, 一般在行托背式人工呼吸1 min左右开始有叹息样呼吸或不规律呼吸, 以后逐渐好转, 5 min以内能建立节律的自主呼吸, 其他症状相应好转。笔者认为原无呼吸的, 需气管插管加压人工呼吸的, 经多年的临床实践, 用托背式人工呼吸法都能在短时间内缓解窒息, 为新生儿预后良好打下基础。

1.4 重度新生儿窒息, 并有心声缓慢而弱的, 可在托背式人工呼吸的同时, 给予胸外心脏按摩, 其方法:

右手第2~5指并拢托住儿背部, 拇指置于胸骨下方, 边行托背式人工呼吸法, 边将拇指与其余4指同时挤压心脏, 频率与托背次数为4:1, 使心脏复苏于同时进行, 较原心脏复苏法成效快, 且无副作用。与其他常用人工呼吸法对比: (1) 节律性压迫胸廓或腹部的人工呼吸法, 对肺通气作用不大, 反而有增加新损伤的可能, 切不能同时做胸外心脏按摩。 (2) 口对口人工呼吸法, 不能同时用氧及胸外心脏按摩, 也不便于在人工呼吸的同时, 随时清理呼吸道粘膜及羊水。 (3) 气管插管加压人工呼吸法虽好, 但在基层医院受设备及技术的因素有所限制, 等待专业人员协助插管, 延误人工呼吸的启动。

总上所述, 托背式人工呼吸法具有时间短、效果好、无损伤之优美, 值得推广应用。

2 典型病例

例1:王俊芳, 女, 25岁, 初产妇、足月妊娠、左枕位, 入院查体骨盆各径线正常, 胎儿无明显异常, 于1987年11月12号12点30分宫口全开, 先露下降到达坐骨棘水平+2 cm, 胎心变慢100次/min, 经阴道检查, 脐带阴性脱重, 并复合先露, 缓纳脐带困难, 即给吸氧, 6 min即分娩一成熟男婴, Apagar评分, 评2分, 皮肤苍白, 肌张力消失, 体软, 关节松弛, 刺激无反应, 无吸收, 心率约90次/min, 即给清理呼吸道, 吸氧, 托背式人工呼吸及胸外心脏按摩, 同时注射呼吸兴奋剂, 1 min有叹息样呼吸, 并逐渐好转, 5 min评9分, 8 min评10分, 经几天的预防性治疗及观察, 健康出院。

人工呼吸器 篇8

1 临床资料

受术者女性,24岁,体质量60kg,G3P0因无生育计划要求终止妊娠,并提出行无痛手术。术前查T 36.5℃,P 82/分,R 18/分,BP106/68mm Hg,无心、肝、肺、肾病史,无药物过敏史,有两次无痛人流史。经血常规化验、妇科体检无手术和麻醉禁忌,禁食6h后给0.05mg芬太尼稀释成10m L静脉注射,1min后给丙泊酚按1.5mg/kg,总量90mg按2.5mg/10s速度静脉注射[2],无睫毛反射后手术,人工流产手术用时约2min,术毕2min后,受术者意识恢复,向医务人员提出要见男友,有医务人员告之男友不可以进手术室,她就开始流泪,同时寻找手机呼叫男友,见此医务人员也就允许男友相见,见面后她们述说了惋惜的话,并在手术间过分亲昵,对此医务人员催促数说了几句,就在意识恢复约8min后,发现她抱着男友的上肢松下,接着意识丧失、呼吸停止、脉搏细速、血压70/40mm Hg面色、四肢苍白,1min后脉搏0,询问过去病史并无无臆病、癫痫及精神病史,后经抢救呼吸、循环恢复。

2 急救与护理

2.1 密切观察、准确判断病情、随时做好急救准备

该患者在麻醉苏醒后的休息中因为有护理人员在密切观察,及时发现了受术者意识丧失、呼吸骤停。麻醉苏醒后的患者有个情绪稳定过程,在我们的长期工作中发现:刚从麻醉状态中恢复意识的受术者有个短暂的兴奋过程,有的人会哭闹,有的人会嬉笑,有的人会滔滔不绝的述说,然后又会进入轻微抑制过程,此阶段仍要密切加强对生命体征的观察。在笔者准确判断该患者是呼吸骤停时(注:麻醉师医师已下班),由于抢救器械放在随手可得处,抢救药物备齐放置醒目,掌握复苏技术和抢救药物的运用,患者得到及时的施救。复苏的时机是成功的关键,因为缺氧时间较短没有并发症的发生。

2.2 及时复苏、有效应用抢救药品是抢救成功、减少并发症的基础

发现患者意识丧失、呼吸停止、眼球固定后立即先给强刺激:针刺人中、合谷无反应,触无脉搏,嘱家属呼其他医务人员同时立即行心肺复苏,开放气道,头后仰托下颌、面罩加压给氧、简易呼吸器通气辅助呼吸、激发心功能,同时给付肾素1mg皮下注射、阿托品5mg静脉注射,3min后患者意识恢复,但呼吸不稳定,快慢深浅不一,及时给纳洛酮4mg静脉注射,多巴胺20mg加入250mL液体中滴注,半小时后呼吸及其他生命体征平稳,起身无明显头痛头晕,检查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

2.3 保留静脉通路是成功的保证

由于无痛人工流产术大多是应用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需在受术者空腹状态下进行,禁食禁水6h以后机体缺少能量和水分,往往因个体体质差异常有人流综合征或低血糖等反应的发生,术前处理常规补液同时静脉给抗生素,一方面防止术后感染一方面是以便保留静脉,手术过程中静脉通路是麻醉给药的途径也是遇到意外时的一条生命线,因为人在休克状态下静脉穿刺相当困难,该患者在危急时静脉通路的通畅保证了及时给药。静脉通路的保留时间要根据机体的全身状况判断,应该保留至受术者能起身后生命体征正常和各种感觉良好,切不可因液体已完或是认为已清醒就给拔针。

2.4 给予人性化护理运用心理护理促进康复

医护人员的涵养、言语、态度是做好心理护理的前提。人工流产的患者大多数都有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特别是非意愿妊娠者选择手术是很无奈的,不仅有痛苦和危险还带来经济的损失;而未婚女性更有较多的躯体不适及抑郁、焦虑、恐惧等负性情绪,却又不能向人倾诉以求得帮助,往往有多重心理应激;麻醉药丙泊酚的作用是镇静催眠,大多数人同时多梦,有美梦,有噩梦,刚醒来时的心境易受梦境的影响;手术刚结束在麻醉清醒过程中的患者情感处于幼稚阶段[3]。对此护理人员要有一颗同情心,给以人性化护理,运用心语疏通(心语疏通是玛丽斯特普国际组织(MSI)使用的一个术语)的方法做好心理护理。医务人员要尽量满足患者的需求,给安慰鼓励性的言语,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是心理支持和心理疏导的基础[4],千万不可以用刺激性的言语[4]。对焦虑者主要采用真诚的语言与之交谈,通过询问病史,启发患者从内心深处讲述自己的顾虑和心理需要及期望,通过交代手术过程和手术中可能出现的不适以及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使患者对医护人员产生信任感,对手术产生安全感,通过说明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只要身心放松,积极配合就可能避免一切不适或意外,使患者从心理和精神上得到彻底放松,从而缓解术前焦虑[5];对抑郁者应以科学的态度,真诚的爱心,用真挚友好的言语给予一定的心理开导,使她们正确对待恋爱、婚姻、家庭和社会的关系,稳定羞愧不安的情绪,克服自卑心理,以平静的心态面对现实。通过耐心深入的交谈让患者的不良情绪得到了宣泄,排解了压力,通过激发调动其积极乐观的情绪,配合呼吸兴奋药物的运用,患者呼吸逐渐平稳,心律、脉搏、血压正常,面色红润,心态,情绪稳定。

3 结论

无痛人工流产术中发生呼吸暂停或呼吸抑制较为常见,但发生在术后清醒过程中极其罕见,易被忽视。从系统内交流和有关媒体的报道这类人流、上取环等短小手术发生的意外不少,本例就是患者在清醒了一段时间后正常语言交流中突发意识、呼吸丧失。发生的原因是否与精神刺激或是噩梦引起的不良心境有关,有待于进一步探讨。术后回访时该女说她并不清楚当时发生的一切。

该患者呼吸骤停后,在医师、麻醉师不在场又来不及做心电监护的情况下,由护理人员当机立断、迅速呼救同时施救,获得了成功。笔者经多年观察研究结合本例认为:首先要具备熟练的复苏与急救技术,包括人工呼吸及简易呼吸器的使用;抢救物品、药品备齐,放置醒目、有序,能随手就得,掌握肾上腺素、阿托品、纳洛酮、多巴胺等常用急救药运用方法和剂量;适当延长保留静脉通路时间是抢救成功的关键;观察时间以15~30min最好;避免刺激性语言交流的发生,术前做好心理护理维持良好积极的精神心理应激状态;都是安全手术的必要保证。

参考文献

[1]陈娟,胡怀成,许命华.雷米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用于无痛人工流产术的麻醉[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6,22(6):472.

[2]范婷,安建雄,严相默.芬太尼或雷米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用于无痛人工流产麻醉质量的比较[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6,22(6):479-480.

[3]郝伟.精神病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5.

[4]张黎明.临床心里护理方法探讨(下)[J].实用护理杂志,2003,19(1/2):73-76.

人工呼吸器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2月~2009年12月随机选择符合人工流产适应证,而无禁忌证要求的无痛人工流产孕妇60例,年龄20~44岁,平均(32.3±11.3)岁;平均体重(56.30±10.16)kg;无明显的心肺疾病,ASAⅠ~Ⅱ级,用药方式均选用静脉推注异丙酚(AstraZeneca公司生产,商品名:得普利麻)。按异丙酚剂量分为两组:Ⅰ组,1.5 mg/kg(30例);Ⅱ组:2.0 mg/kg(30例)。

1.2 方法

观察经静脉用药后呼吸暂停的时间和恢复时间,Datexohmeda监护仪连续监测SpO2和PetCO2。测定顺序:患者入室后安静,检测并安装监护系统,测定术前呼吸次数、心率、血压、末梢血氧饱和度值等应记录的数值,使用面罩吸氧,均经前臂及肘窝较粗静脉注入异丙酚(1.5 mg/kg或2.0 mg/kg),1 min完成。测定给药1~10 min呼吸的变化并记录。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Ⅰ组:注药后呼吸减慢(呼吸频率小于8次/min)28例,呼吸暂停(PetCO2曲线消失)2例。2 min呼吸恢复29例,3min呼吸恢复1例呼吸恢复时间(50±10)s。Ⅱ组:注药后1 min呼吸减慢17例,呼吸暂停13例。2 min呼吸恢复20例,3 min呼吸恢复10例,呼吸恢复时间(67±12)s。两组比较,Ⅱ组呼吸暂停发生率明显高于Ⅰ组,且呼吸恢复时间明显减慢。见表1。

3 讨论

异丙酚(2,6-二异丙基苯酚)是一种起效迅速(约30 s),短效的静脉麻醉药,具有良好的镇静作用,且有一定的镇痛作用,可以从麻醉中迅速复苏,麻醉复苏通常较快,并且头脑清醒,头痛发生率及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均较低,苏醒恢复快而且无躁动现象,但对呼吸影响较大[1]。目前临床麻醉工作中普遍使用,且非常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各科,但是异丙酚对呼吸有抑制作用,像所有全身麻醉药一样,人们对异丙酚的作用机制了解甚少,意外性的用药过量,可能引起心脏和呼吸抑制。Goodman等[2]静注2.5 mg/kg时,潮气量下降,呼吸急促,吸气时间与呼吸周期比值下降,给药后30 s潮气量减少量最为明显。78.02%的病例出现呼吸暂停持续在60 s以上,一旦呼吸恢复,潮气量比给药前明显增加。Toylor等[3]比较异丙酚(2.5 mg/kg)和硫贲妥钠(4 mg/kg)对呼吸功能的影响,证明两药对潮气量、呼吸频率的影响相似。

本文结果表明,异丙酚对呼吸功能的抑制作用与给药剂量有明显的相关性。静注1.5 mg/kg时呼吸暂停发生率为6.67%,呼吸恢复时间(50±10)s;而静注2.0 mg/kg时呼吸暂停发生率为43.33%,呼吸恢复时间(67±12)s。呼吸抑制的发生率还与注药速度有关,速度愈快,发生率越高[4,5]。以异丙酚进行麻醉时通常是平稳的,极少出现兴奋,最常出现的不良反应为麻醉药药理学可预期的不良作用,如低血压。少见的有严重的心动过缓,有个别进展为心跳骤停的报道[6,7]。用药期间患者应始终处于监护之中,并且应备有保证呼吸道通畅、人工通气、供氧和其他抢救复苏的设备。给药后应密切观察血压降低、血氧饱和度下降、呼吸道阻塞的早期迹象,防范于未然,必须保证完全清醒后才能出院,应由受过专业训练的麻醉医师使用。

摘要: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的异丙酚在无痛人工流产时对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行无痛人工流产的患者60例,年龄20~44岁,ASAⅠ~Ⅱ级,静脉推注异丙酚镇痛。按异丙酚剂量分为两组,Ⅰ组用量1.5mg/kg(30例);Ⅱ组用量2.0mg/kg(30例)。观察用药后呼吸暂停时间和恢复时间,测定给药1~10min呼吸的变化并记录。结果:大剂量的异丙酚可致呼吸暂停,且呼吸恢复时间明显减慢。结论:异丙酚对呼吸影响较大,有抑制呼吸作用,并可致呼吸暂停,应由专业医师使用。

关键词:异丙酚,无痛人工流产,呼吸功能

参考文献

[1]Cockshott ID.Propofol('Diprivan')pharmacokinetics and metabolism——an overview[J].Postgrad Med J,1985,61(Suppl3):45-50.

[2]Coodman NW,Black AMS,Carter JA.Some ventilariory effects of propo-fol as sole anaesthetic agent[J].Br J Anaesth,1987,59(12):1497-1503.

[3]Taylor MB,Griunds RM,Mulrooney PD,et al.Ventilatory effects of propofol during induction of anaesthesia:comparison with thiopentone[J].Anaesthesia,1986,41(8):816-820.

[4]张丽,冉会仁.无痛人工流产术中异丙酚静脉给药速度对麻醉效果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08,5(23):75.

[5]王俊岭,郭秋萍.无痛人工流产术520例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0,5(5):84.

[6]赵晖,姜凤梅.两种麻醉剂不同配伍用于人工流产术的效果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0,49(1):76-77,85.

人工呼吸器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近期收治90例三度喉阻塞并发呼吸衰竭患者,男性52例,女性38例,年龄4~67岁,平均年龄(42.11±10.25)岁。喉阻塞的发病原因主要是急性会厌炎、急性喉炎或咽后脓肿、咽侧感染等喉部或喉部邻近部位的急性炎症,声带麻痹或咽喉异物等。入院时所有患者均存在喉阻塞引起的肺通气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缺氧,伴有或不伴有二氧化碳潴留。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疾病原因分布等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与护理。

观察组:给予患者新型经鼻面罩无创正压人工通气治疗与护理。多选用压力支持模式,支持压力从小开始,以患者能耐受压力为起点,逐步增加,保持在0.98~1.96 k Pa。重症患者加用呼气末正压通气。通气过程中护理人员注重与患者交流,缓解患者紧张情绪,帮助患者调整体位,保证通气。

对照组:行常规治疗与护理。插管术前护理人员准备工作同无创通气。准备好插管、喉镜、导管等气管插管需要的器械及药品。调整患者体位,配合手术医师完成气管插管,同时检查有无心率失常、气道不通畅、插管误入食道等插管并发症。术后做好吸痰等口腔护理,保持人工气道通畅、湿化,协助患者调整体位,防止扭曲或者牵拉管路,严密监测原有病情变化,有无并发症发生。决定拔管后,护理人员应备好吸氧面罩或者鼻导管,经充分吸痰后,加压给氧1 min后拔管,给予面罩给氧,观察患者有无缺氧表现[1]。

1.3 疗效评价:

观察通气前后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的呼吸频率、心率、动脉血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p H值等呼吸功能及桡动脉血气分析指标;同时比较两组患者人工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的差异。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资料应用SPSS 20.0处理,计量数据均以平均值±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两组数据之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人工通气前均处于呼吸衰竭状态,呼吸功能及血气指标间的比较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经有创与无创通气后,呼吸功能及血气指标得到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两种通气方式治疗后的呼吸功能及血气指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住院时间和通气时间均长于观察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发生6例并发症,包括2例气道损伤,1例插管误入一侧支气管,3例导管脱出,并发症发生率为13.33%。观察组患者未出现相关并发症。

3 讨论

喉阻塞多由喉部或喉部附近部位发生急性炎症、吸入异物或声带麻痹等原因引起,为耳鼻喉科的急症之一[1]。根据喉阻塞的分级标准,一、二度可以药物保守治疗,四度需行气管切开术,三度应先进行病因治疗或者先行气管切开术[2]。本研究选择三度喉阻塞患者,以气管插管或者无创人工通气技术改善患者的呼吸情况,待病情稳定后进行病因治疗,且经过治疗后均痊愈出院。

研究显示两种人工通气方式都能显著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血气指标,且疗效相似,但由于无创人工通气可方便的开机、撤机,多次重复,可根据患者呼吸状况及时调整。气管插管需要确认患者呼吸功能完善后才能拔管、撤机。由于气管插管的创伤性,以及可能带来的并发症,延长了患者的治疗时间,并且增加护理工作量。无创人工通气能从根本上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显示出其优越性。

无创人工通气前,护理人员首先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询问患者及其家属有无并发症、气管插管史,做好相关的解释工作。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面罩,先插鼻胃管,间歇负压吸引防止胃充气,抬高床头,或者先用简易呼吸囊做面罩加压辅助通气,开始时跟上患者呼吸频率做小潮气量辅助呼吸,随后逐步增加潮气量,进一步了解患者的呼吸情况,再设立各种呼吸参数改换呼吸机辅助通气。通气期间,护理人员应缓解患者焦虑情绪,调整体位。询问患者鼻面罩的固定与松紧度,鼓励患者有效的咳嗽以清除口咽部分泌物。密切观察患者自主呼吸频率与呼吸机送气的协调性,根据患者的耐受情况逐步上调压力设置。观察通气支持效果,必要时通知医师实施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操作,同时配合医师做好病因检查与治疗。因此正确的护理是无创人工通气发挥治疗效果的根本保证。

参考文献

[1]李桂芳.人工气道病人使用呼吸机的气道护理[J].全科护理,2012,10(10C):2820-2821.

上一篇:积分卡制度下一篇:上级与下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