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资源的特征及管理

2024-06-18

网络资源的特征及管理(共12篇)

网络资源的特征及管理 篇1

高科技企业雇佣人数在大量增长的同时, 雇佣关系管理策略也出现了个体化趋势, 以往的劳动关系调整方式越来越无法适应雇佣关系变化的需要, 传统的政府规制和工会等对市场经济起平衡作用的制度也同时受到了挑战。在这种雇佣形势下单靠劳动关系的调整无法解决劳资冲突问题并建立良好的雇佣关系, 而雇佣关系的人性化和雇员状况的改善也是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课题, 为了适应时代要求, 人力资源管理和劳动关系的学者开始努力整合这两个领域的研究以期回应高科技企业当前面临的雇佣问题。

一、高科技企业雇员雇佣时间的短期化及其原因分析

随着企业裁员的出现, 大多数高科技企业的雇佣合同中不再出现过去组织引以自豪的提供稳定工作的优势。环境的变化使得组织具有很多的不确定性, 组织变革诸如企业合并、并购和解雇等, 让组织成员无法像过去那样掌握组织的状况, 经营环境的改变破坏了员工对组织的忠诚, 忠诚对象也从企业转移到个人的职业和事业 (Trevor, 1990) , 员工凭借可雇佣能力的持续发展来确保雇佣和收入, 企业的管理者也通过向员工提供挑战性的工作和有价值的技能学习机会来代替传统的职位保障。因此, 科技企业员工的离职甚至跨行业工作性质的转换, 在现代社会背景下比以前时期更加普遍。例如, 美国高新企业的雇员流动率每年为30%, 据中国社会调查事务所的调查显示, 2008年被调查国有企业引入的科技人才和流出的科技人才比例为1:0.711。员工流失尤其是核心人才的流失必然带来巨大的运营风险, 这种变化使得高科技企业的劳动关系和人力资源管理都面临着新的挑战。

为什么科技人才具有较高的流动率呢?制度经济学的研究认为如果雇佣双方风险中性, 在签约时高估投机的价值, 试图通过机会主义行为来索取额外的收益, 那么长期契约就难以达成, 即使契约达成也难以执行。因此, 雇主和雇员更容易采用短期契约, 短期契约的典型代表是大部分欧美企业所采用的自由雇佣制度, 即个体有能力自由地挑选他的雇主, 并在自己愿意的时候离开企业以及重新选择雇主。由于每个雇员都有着区别于他人的技术和能力, 雇主对于各种技术以及雇员的各种特征存在着不同的需求, 因此雇员与雇主达成的最初匹配很可能不是最优的, 并且也不会永远保持在最优的水平上。工作流动被雇员看成是改善自身福利的手段之一, 雇员们如果认为他们所具备的资质可以在别的雇主那里得到更高的要求, 那么雇员就会离开现在的雇主。

从管理学的视角来看, 高科技企业员工大多具有强烈的成长需求, 不会消极地承受和适应公司和组织赋予他们的工作, 职业成长需求在唯一的组织中往往不能得到满足。而同时随着组织与雇员之间“黏性”的减弱, 雇员对组织的依赖程度也会降低, 他们会向组织外部主动搜寻能更好满足自身需要的工

1数据来源于《高技术企业员工一组织关系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D], 景晔杨, 辽宁大学, 2008。

2012年第1期27

作, 特别是在一个比较宽松、员工可以自由地流动的社会中, 搜寻工作的成本又不是很高的情况下, 这样的工作转换将会更加频繁。Feldman (2007) 等学者的职业流动决定因素模型提出职业流动过程的三因素分析框架, 该模型与其他流动模型相比引入了职业失衡的概念, 认为结构因素、个体因素以及决策因素通过流动选择空间的可得性、特定流动选择的偏好以及流动选择的行为意向来影响职业失衡。

二、高科技企业的雇佣特征对劳资冲突的影响

产业关系学派认为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的决策权和冲突解决权都集中在企业所有者和管理者手中, 雇佣条款的制定没有雇员的参与, 并且缺乏保护雇员权益的合法诉讼程序, 一般雇员会因此而处于弱势和被动地位, 雇佣关系冲突是必然和持久的。因此, 工会和立法这两种制度成为矫正雇佣关系中权力失衡的工具, 并使劳资冲突暴露出来以便得到公开和公正的处理。Hoxie (1921) 和Commons (1934) 都强调工会主义, 认为工人可以通过运用集体权力来保护自我利益。后来, Dunlop (1957) 和Bakke (1967) 等学者在一个更宽泛的层次上提出了产业关系的系统框架, 这一框架同时包含工会、资方和政府机构, 并通过它们之间的互动形成指导劳资关系的规则网, 这些学者认为规则网能够使工人对工作权利的要求合法化并使劳资冲突得到公开和公平的处理, 从而缓解雇佣关系和企业内部治理中的权力失衡问题。

但是科技型企业员工的流动性和雇佣的短期化趋势给劳资冲突带来了新的变化, 20世纪80年代以来, 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劳动力的广泛流动影响到雇佣关系中的权力失衡问题, 并冲击了产业关系学派所认为的雇主相对雇员个体的权力优势假设, 即产业关系学派认为雇主掌握着大量资产并在企业外部的劳务市场上比雇员个体拥有更强的讨价还价能力, 但是实质上随着高科技人才可雇佣能力的不断提高和外部劳动力市场资源的快速流动, 出现了灵活就业等多种形式的劳动关系, 这种关系具有不稳定的特点, 如果劳动者对雇主的工作条件、发展机会和报酬等不满意, 他们也会采取用脚投票, 立即中断双方的合作关系而选择离开。因此, 相对于传统的工厂环境, 科技型企业工作场所中的劳资冲突将会减少, 而同时把流动的规则交给社会。值得说明的是, 本论文并没有否认工会的积极作用, 而是认为高科技企业的雇佣特征的变化引发了包括工会在内的三方调节机制的调整, 本论文暂不讨论这个议题。

相反, 由于人的有限理性及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长期性的契约本身就隐含着雇佣冲突。即在签订长期契约时, 契约当事人只能就可预期的事件拟定条款, 其余的留待以后解决, 并且拟定的条款本身受成本限制, 也可能是模糊和表达不清的。因此, 长期雇佣契约的履行过程中不断产生雇主与雇员间的各种纠纷, 而在短期雇佣契约中, 劳资双方就工作场所中的各种关切进行讨论并得以确定, 即工会与管理方更容易寻求达到实现共同利益的方式, 基于企业绩效改进的劳资合作理论也认为劳资合作建立在劳资双方共同追求的效益目标上。因而高科技企业雇佣时间的短期化使得劳资双方更可能将各自的心力不再用于各种具体工作条件的谈判和相互对抗, 而是集中于当前任务目标的实现。

三、高科技企业雇佣时间短期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应对

高科技企业雇佣时间的短期化造成企业劳资冲突的相对减少, 而人力资源管理必须有相应的措施来支持企业雇佣时间的短期化。劳资合作绩效理论把劳动关系管理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以及分配的各个环节, 把劳动关系管理与企业绩效管理结合起来, 其主要目标在于提高企业组织的整体绩效, 使劳资双方的需求得到进一步的满足。寇肯等人 (Cohen, 1986) 提出的策略选择理论除了关注外部环境对劳动关系的影响外, 企业内部的雇主管理策略也是关注的重点。寇肯等人把企业劳动关系活动分为策略层次、集体协商与人事政策层次、以及工作场所层次, 并认为雇主在这三个层次上都能对雇佣做出重要的决策, 随着工会势力的相对弱化, 管理策略这一因素日渐重要。因此, 人力资源管理和劳动关系管理相互渗透, 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也成为西方学者研究劳资冲突的重要领域。

(一) 非标准的劳动关系策略

非标准劳动关系是在灵活就业的制度背景下产生的特殊类型的劳动关系, 又被称为非典型劳动关系。灵活就业制度采取了不同于工业化和现代工厂制度下的传统就业方式, 并表现在劳动时间、劳动报酬、工作场所、保险福利以及劳动关系等方面。在雇佣短期化的趋势下越来越多的高科技企业采用了日益多样化的雇佣形态, 就业模式的改变使得劳资关系的从属性发生了由强到弱的转变以及稳定性降低。

非标准的劳动关系也导致了企业雇佣关系管理策略的个性化趋势, 甚至形成了一个劳动者可同时工作于多个企业, 与多个企业主形成了多层次、复杂的劳动关系, 直接导致了劳动关系主体的复杂化。此外, 非标准劳动关系使得劳动者工作场所与工作时间更具有柔性。从根本上看, 灵活就业人员更关注于自己职业能力的发展, 企业可以加强对员工职业能力的培训, 为员工的职业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以换取其价值创造。

(二) 劳动契约内容的完备与激励

雇佣的短期契约使得劳动者对企业的忠诚无法保证, 若没有其它制度作为补充的话, 自由雇佣所带来的过高员工离职率就会超过企业的承受能力而带来损失。以美国为代表的工业发达国家在工业化初期, 由于雇佣关系契约中的各种缺陷, 雇主与雇员之间的冲突导致了经济的低效率、工作场所的不公平和个人福利的损害, 最大的缺陷是自由雇佣制度限制了企业从长期观点进行基础性资源的投资。因此, 其他制度对于劳动契约内容的补充和完备至关重要。

此外, 从劳动契约内容的激励性来讲, 高科技企业员工内部职业成长空间的感知对于其流动非常关键, 这意味着, 当员工感觉到自己在组织内缺乏晋升机会时, 即使对现在的工作比较满意并对组织也有一定的感情, 为了使自己的职业获得进一步发展, 他们也有可能选择离开当前的组织。这就要求企业一方面要加强现有科技型员工的职业管理。另一方面, 企业要有一种人才的流动意识, 在劳动契约的内容上强调用人弹性, 并通过合理的措施来应对科技企业员工的离职给组织带来的震动。同时, 企业应该强化企业在雇佣方面的吸引力以及缩短新员工的适应期以满足人才的快速流动带来的挑战。

(三) 工作生活质量途径

人力资源管理学者试图把劳动关系追求的目标整合进人力资源管理中来, 并追求生产率、工作生活质量和利润整体的最大化。美国学者Cascio把人力资源管理目标用三个关键性结果来定义, 即生产率、工作生活质量和利润。其中工作生活质量被定义为晋升、民主监督、员工的参与程度以及安全工作条件等一组客观的组织条件和实践以及雇员对其在工作中身心健康状态的感知。高科技企业的员工比以往更加关注自身的工作生活质量, 并成为降低不满和劳资冲突的有效管理工具。

在工作生活质量 (Blau&Alba, 1982) 的理念指导下, 引发了企业的授权管理运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由于美国经济恶化, 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成本的压力加大。此时, 工作生活质量为代表的授权管理模式引起了众多直线管理人员的关注, 成为缓解员工劳资冲突和提高积极性的重要手段。同时, 企业面对着激烈的外部竞争环境 (Thomas&Velthouse, 1990) , 科技员工的主动流失时有发生, 那么企业期望剩下的其他的科技企业员工去执行那些流失员工的工作, 于是管理层的授权显得非常必要。科技企业员工往往在参与、分享和发言权等权利上的要求得不到满足而离开企业, 在该问题上关注不足有可能会导致企业劳资双方的对立, 因此, 授权在某种程度上也有利于缓和组织内的冲突和矛盾。

四、结语

本论文认为雇佣特征的变化会冲击到企业劳资双方的冲突方式和强度。高科技产业与传统企业相比, 既是高度竞争的产业, 同时在市场、产品、厂商和技术等外部环境方面面临着的不确定性。尽管雇员的积极流动给市场、经济活动本身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实现了劳动力的合理配置和劳动力市场活力与效率的提高等, 但是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也从根本性上影响到企业的战略选择、雇佣关系以及对组织弹性的要求。20世纪80年代后, 一些劳动关系研究者开始拓宽劳动关系的研究视野, 把研究的视角投注到企业内部, 关注企业内部的管理策略和微观层面的雇佣问题, 关注高绩效的雇佣制度以及劳动关系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试图以人力资源管理来取代劳动关系调整, 或者以劳动关系的运作来对抗人力资源管理的观点都是不可取的。针对高科技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雇佣特征的变化, 企业管理方式的调整和创新成为企业获得生存和竞争力的关键。解决雇佣短期化的灵活就业政策成为劳动关系管理方式调整的重要手段, 为了提高雇佣弹性企业减少了长期雇佣, 企业越来越多地采取所谓的“核心—边缘”雇佣策略把边缘工作分包出去。此外工作生活质量也能够使个体在面对困难和挑战的时候重新振作, 并成为缓和劳资困境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美]寇肯.美国产业关系的转型[M],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8.

[2]李敏, 张彤.西方劳资关系冲突管理研究综述[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2, 3.

[3]李敏.契约管理:雇主与雇员间契约的期限研究[J].学术交流, 2002, 7.

[4]袁凌, 李晓婷.基于社会交换理论的企业非标准劳动关系研究[J].当代财经, 2010, 8.

[5]何发平.人力资源管理和劳动关系的异同与融合趋势探析[J].学术交流, 2008, 5.

[6]张子源, 赵曙明.试论产业关系与人力资源视角下的劳资冲突根源与解决途径[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8, 10.

[7]程延园.当代西方劳动关系研究学派及其观点评述[J].教学与研究.2003, 3.

网络资源的特征及管理 篇2

“互联网+”可以说已经极大的改变人们的日常生活,很多的消费者已经倾向于通过网络购买商品。根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网购用户数量高达4 亿多,网购市场规模约为4 亿。今年刚刚结束的双十一仅天猫销售额高1207 亿。天猫、淘宝、京东商城、聚美优品等电子商务购物平台不断的改变人们的日常购物习惯。消费者对生产与经营有着很大的反作用,面对当前“互联网+”的消费市场,企业经营者需要改变自身经营策略,顺应市场的发展规律,突破旧体制,占据新时代销售的制高点。

一、网络时代下消费的特征

传统消费方式受制于时间、地点的局限,但是互联网销售模式的出现打破时间与地点的限制,为消费提供更加灵活、便捷的销售模式。互联网平台下的销售、资金支付等已经大大改变,不同的消费模式为居民提供更为便捷的生活。

1.消费者通过网络渠道购物的比重越来越大

互联网技术已经侵入到国民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企业面临这种状况也在不断的改善自身的经营方式,不断拓展新的经营方式。越来越多的商家将店铺搬到网络中销售。基于互联网的大数据手段,企业能够为消费者提供同一件商品不同店铺的信息,真正为消费者提供货比三家的服务。网络购物的服价格服务同样为其增添色彩,如7 天无理由退换,消费者的购物得到有效保障,更多的消费者参与到网络购物的平台当中。当前的消费模式中,年轻女性成为主要的消费群体,其规模在不断壮大。

2.消费者的消费选择变得更加多元化

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商家逐渐将自己的店铺搬到网络屏幕当中,如淘宝在成立之初,其入驻的商家仅有几千家,如见已经达到百万的规模。消费者最大的特点就是需求不同,电商企业面临的是不要同层次的消费者,参与电商的企业越多越能够消费者提供个性化服务,消费者面临的`选择也将更加多元化。

3.商品交易过程更加透明化

传统商品交易过程中,由于地域、时间等间隔,商家在市场中占据主导位置,掌握主要的话语权。然而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信息交流的便利性扭转商场中企业的地位,消费者成为主要的领导者,引领企业的营销模式以及营销手段。在信息逐渐透明的变化下,消费者的购物将更加理性。企业想要扩大自身的市场,吸引消费者就需要提高自身产品的价值,提高服务能力。消费者在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其主动能力越加明显,信息交流向对称方面发展。

4.消费自主化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网购平台逐渐完善,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及消费习惯都逐渐受到了影响而发生变化。互联网的发展,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更便捷的消费渠道,让消费者在消费的过程中有了更对的选择,从而促使消费者在消费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意愿自主选择性购物、自主消费。互联网的使得产品的属性逐渐透明,同样的产品,消费者可以在网上进行多家对比,咨询、了解商品的相关信息,并将所了解的商品信息作为实现其消费行为的重要参照依据。并且众多消费者也很享受咨询了解商品信息的过程,也许最开始并无购买意向,但也有不少消费者在了解咨询的过程中做出了购买商品的决定。

5.消费群体集中

互联网属于新兴的一种购物模式,进行网购的大多是20- 30岁人群。据了解,目前国内网络消费市场人群年龄处于20- 30 岁之间的占所有网购人群的一半之多,而30- 40 岁人群占所有网购人群总数比例将近20%,而40 岁以上的,则相对较少,仅占所有网购人群总数比例的10%左右。由此可知,网络消费群体的年龄呈现出年轻化且相对集中的现象。其根本主要是由于网络的兴起,年轻一代的人们站在时代的前端,而随着互联网普及程度的不断加深,也将会有更多的人们参与到网络消费中来。

二、网络时代企业的营销对策

1.不断创新,提供个性化产品

当前的互联网营销局面下,企业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企业不仅要改变传统的销售模式,营销策略也要进行相应的改变。新型消费模式,消费者的消费习惯、行为选择、心理行为等都得到很大的改变,企业需要根据消费者行为习惯的变化,加以调整战略发展格局,进而突破当前局限。互联网消费模式下,消费倾向于个性化、时尚元素浓郁、多元化的消费,因此企业就要时刻保持创新的精神,把握当前潮流趋势,为客户提供个性化产品。海尔在家电行业中发展相当稳健,但是其不拘泥与自身体系内部规定,创新产品制造新模式,依据客户的需求打造商品,不仅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也为企业带来巨大的市场效益。消费者在海尔产品中获得满足,形成较好的口碑效应,以及加深客户的忠诚度,为企业带来长期效益。

2.构建良好企业形象,消除消费者不安全疑虑

传统的消费模式已经被新型的电子商务模式改变,但是在改变的同时企业应当关注到自身产品质量问题。借助电子商务平台的产品销售,客户不能够直接感受产品,只能通过屏幕观看产品,因此产品的产品差异也是企业营销的一大危机。所以企业应当最好产品的介绍工作,宣传企业正面形象,提高可信度,增加客户的信任感。在电子商务平台中,企业信誉至关重要,如果一个企业信誉不良那么该企业必然面临破产的局面。所以,企业应当从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售后服务等方面切实提高企业的服务能力,提高企业的网络信誉,减少客户的不信任感,提供产品的销售量。

3.加强企业网站建设,提供良好购物体验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成熟,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自建网站。但是不论是第三方网站服务平台还是企业自建平台,都应当保持自身特色与核心业务,建立品牌消费网站,这样在客户有需求时就能够向其该网站。优秀网站设计是企业为客户提供良好体验的必要保障。首先是首页的设计,要针对企业特定消费群体打造优秀的WEB 内容,吸引客户。其次是企业内部店铺、企业运营信息等等要及时更新,确保企业处于稳定的运作状态,这样才能够给客户一定的安全感。最后是企业要加强对店铺和网店的宣传,只有充分的流量才能够保障一定的销量。信息推广是企业必备的网络宣传手段,有效的推广能够扩大企业的知名度,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4.利用新媒体网络进行营销

新媒体网络营销是建立在互联网、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等高新科技的技术之上,通过BBS、微博、微信、博客、门户以及搜索引擎等沟通媒介营销产品的一种营销方式。其主要特点是传播迅速、随时随地发布分享,通过软性渗透的商业营销策略让每个消费者都参与到营销中去,每个用户都有可能成为营销产品的促成者,在沟通中都有可能扮演者营销者的角色。比如现在的微信,微信用户很多都在朋友圈买卖商品,通过分享等让自己的商品展现给更多的微信用户,认可商品的则就有可能对商品进行再次转发、分享,实现商品的再传播。而今,使用微信、微博的用户数量逐年上升,通过沟通媒介促成商品买卖的商家也越来越多。因此,要使得产品能展现在更多人的眼前,必然需要将商品销售与人们生活中认可度最高的沟通媒介高度契合,从而达到产品销售及品牌宣传的目的。

三、结语

网络道德文明的涵义及特征 篇3

关键词:网络;道德文明;涵义;特征

网络的发展作为一种现实和未来的普遍现象,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信息生产与传播方式,同时也带来了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在全球经济加速走向网络时代的今天,一种全新的社会意识形态——网络道德文明应运而生。

一、网络道德文明的涵义

道德文明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道德品质、道德素养和文明境界。它以善恶、是非、荣辱等观念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仰和传统习俗来评价人们的行为,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原则和规范的总和。

网络道德文明是指设计网络技术开发、信息传播、信息管理和利用等方面的道德文明要求、准则、规范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新型道德文明关系。

二、网络道德文明的主要特征

作为网络道德文明载体的网络尚且有这些不同于传统媒体的特征,而网络道德文明更是不同于传统道德文明的思想意识形态,它具有自身特殊的规范和鲜明的特征。

(一)自主性

从主体角度来看,网络道德文明具有自主性。网络社会的道德文明与现实中的道德文明相比,呈现出一种更少依赖性、更多自主性的特点与趋势。网络本来是人们基于一定的利益与需要(资源共享、互惠合作等)自觉自愿地互联而形成的,由于网络道德规范是人们根据自己的利益与需要制定的,因此增强了人们遵守这些道德规范的自觉性。另外,在网络社会中,由于缺乏类似立法部门和监管部门这样的机构,所以网络道德文明在一定程度上是“自由”的,这也使网友可以更多的自己主导自己的语言和行为。

(二)开放性

从存在状态来看,网络道德文明具有开放性。就像连接不同的地域的铁路和高速公路一样,网络可以更加便捷和高速的异地交往,使人们紧密联系,消除“这里”和“那里”的界限。信息技术带来的传播方式的现代化,特别是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使得地理距离暂时的“消失”了。人们即使居住在不同的洲、时区、国家,也可以“在一起”工作、娱乐。人们之间便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而交往,人们之间不同的道德意识、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冲突、碰撞和融合也就变得可能了

(三)多元性

从格局上来看,网络道德文明具有有多元性。在网络社会中,既存在关于社会每一个成员的切身利益和网络社会的正常秩序、属于网络社会共同性的主导道德规范,如不应该利用电子邮件作商业广告,禁止非法闯入加密系统等;也存在各网络成员自身所特具的多元化道德规范,如各个国家、民族、地区的独特道德风俗习惯等。随着这些主体间彼此交往的增多,这些处于经常性的冲突和碰撞之中的多元化道德规范,一方面使它们之间增进了理解和同情,从而在经历了冲突和碰撞之后逐渐走向了融合的趋势;而另一方面,即使彼此无法融合,也由于彼此并无实质性的利害关系而能够求同存异、并行不悖。

(四)平等性

从规范对象看,网络道德文明具有平等性。网络曾经被看作一个最民主最平等的场域。更有甚者信誓旦旦向广大群众保证:只要他们拥有电脑和网线,他们就将摆脱一切的歧视和不公,进入一个大同世界。当然,这种论调是否夸大其词了这里先不作评论。但是不得不承认的,网络这一特殊的交流媒体相对于现实世界而言的确具有显而易见的平等性。在网络世界的中,大多数的交往过程是“人—机—人”的信息传递,这就使人于人之间并非直接的交往,大大减少了主次之分和大小之别一类等级的差异。所以说,网络对人们的固有传统观念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尤其是由于网络中没有等级和特权以及网络所具有诸多特征,使人们通过自由平等的网络交流,我想这也有助于确立当今时代所需要的平等意识、全球意识和效率意识。

三、网络道德文明与传统道德文明

要深刻理解网络道德文明的内涵和特征需要进一步弄清网络道德文明和传统道德文明之间的关系。正如上文所提到的,随着网络对现代人学习、工作、生活影响的日益深入,原有的一些文明道德规范在网络社会失去了约束力,于是网络道德文明作为一种新的道德文明就慢慢兴起了。但这里说的网络道德文明和传统道德文明不是迥然相异的,可以确定的是,两者拥有不同的存在基础。网络道德文明存在于虚拟世界,传统道德文明存在于现实社会。网络道德文明是应电子空间的要求而产生的,它与植根于物理空间的既有道德文明是不同的。但是,我们也不能片面的强调网络道德文明与既有的传统道德文明的差别,还应该看到两者的关联性与传承关系。社会的发展是必然具有连续性的,每个人的社会行为也是具有统一性的,所以绝不可能在社会中形成截然分立的传统道德和网络道德文明。正是因为这样,网络道德文明的建设不需要从头做起,我们也不可能在电子空间中构建一个与传统道德文明完全不同的道德文明体系。认识到这一点,是我们对网络道德文明进行研究的前提。(作者单位:白求恩医务士官学校)

参考文献:

[1]王中军.论网络文明自律培育的制度管理[J].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13,(7)

[2]王国臣 邢志 李晓洁. 军校网络德育系统工程建设初探[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9,(6)

[3]李良玉. 增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实效性的路径及对策[J].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2,(12)

网络资源的特征及管理 篇4

胜任特征这一概念是由哈佛大学的戴维·麦克米兰(David Mcclelland)教授于1973年首次提出,是指那些能带来高效或杰出工作绩效的潜在特征。美国心理学家斯宾塞(Spencer)1993年给出了一个较完整的定义,即胜任特征是指能将某一工作(或组织、文化)中有卓越成就者与表现平平者区分开来的个人潜在的深层次特征,它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计数的并且能显著区分优秀与一般绩效的个体的特征。其构成如表1所示,其中知识、技能是基准性胜任特征,即完成工作所必需的普通素质;社会角色、自我概念、特质、动机是鉴别性胜任特征,即能够区分优秀与普通绩效的胜任特征。(见表1)

二、胜任特征模型的技术路径设计

胜任特征模型的设计,是一系列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技术。一个详细的胜任特征模型应包括如下三个要素:胜任特征名称、胜任特征描述和行为指标等级的说明。胜任特征模型的技术路径设计,一般要遵循以下步骤:

1、确定目标岗位,即确定针对哪一个岗位构建胜任征模型。

2、基于工作分析确定绩效标准。

这是建立胜任特征模型最重要的一步,就是确认采用什么样的绩效标准,以界定所研究人员岗位的杰出绩效与一般绩效。胜任特征模型要以绩效标准将效标样本区分优秀组和普通组。因此首先要进行基础信息的收集与整理。基础信息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宏观信息,用来分析行业的发展状况、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以及企业未来的战略重点,据此可以判断企业未来需要什么样的员工;二是微观信息,主要指具体的企业信息,重点放在模型涉及的范围内的信息。这部分是确定样本的基础。绩效标准一般采用工作分析和专家小组讨论的办法来确定。即采用工作分析的各种工具与方法明确工作的具体要求或由优秀的领导者、人力资源管理层和研究人员组成的专家小组进行讨论,提炼出鉴别工作优秀的员工与工作一般的员工的标准。

3、确定效标样本。

根据已经确定的绩效标准,选择优秀组和普通组,也就是达到绩效标准的组和没有达到绩效标准的组。企业应根据自身规模、目标、资源等条件选择恰当的的方法确定绩效标准。如果客观绩效指标不容易获得或经费不允许,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采用“上级提名”的方法确定绩效好、表现优秀的管理者。这种由上级领导直给出的工作绩效标准的方法虽然较为主观,但对于优秀的领导层也是一种简便可行的方法。如果确立合格水平的胜任特征标准,也可以抽取绩效差的样本。

4、收集获取效标样本胜任特征数据信息。

获取效标样本有关胜任特征的数据资料,可以采用行为事件访谈法、专家小组法、问卷调查法、360度评价法、专家系统数据库和直接观察法等获取效标样本的胜任特征数据,但一般以行为事件访谈法为主。行为事件访谈方法的主要特点在于通过访谈让管理者描述他们在工作中遇到的最具决定性的关键事件。

5、分析数据信息,建立胜任特征模型。

通过对从各种途径和方法中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鉴别出区分优秀者与一般表现者的个性与技术能力。组织编码小组,进行编码训练,不断修正、洗炼行为事件中的能力定义,一定要使每项能力在定义上都获得大家可以接受的“评分者问信度”,使小组内评价结果达到对训练文稿编码较高的一致性。经过训练的分析师会将优秀与一般表现者的资料列出来,接着寻找当中的差异。将差异检验显著的胜任特征确定出来。

6、验证胜任特征模型一般可采用三种方法来验证胜任特征模型:

第一,选取第二个效标样本,再次用行为事件访谈法来收集数据,分析建立的胜任特征模型是否能够区分第二个效标样本,即考察“交叉效度”;

第二,针对胜任特征编制评价工具来评价第二个样本在上述胜任特征模型中的关键胜任特征,考察绩效优异者和一般者在评价结果上是否有显著差异,即考察“构念效度”;

第三,使用行为事件访谈法或其他测验进行选拔,或运用胜任特征模型进行培训。然后跟踪这些人,考察他们在以后工作中是否表现更出色,即考察“预测效度”。

三、胜任特征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的应用

胜任特征评价提供了一种新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方法,不仅改变了传统测验在职业选拔中的应用方式,也将影响整个人力资源模式的变革和创新。基于胜任特征的模型认为,一般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只是员工能胜任工作的基本素质,在工作情境中真正能区分绩效优秀与绩效一般的因素,则是一个人的“角色定位、“价值观”、“品质”、“动机”等,这些“水下的冰山部分”,更具决定性的作用,如图1所示。

胜任特征是在一定的工作情境中表现出来的。不同岗位、不同行业、不同文化环境中的胜任特征模型是不同的,这就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例如:传统的“人职匹配’,所要求的员工的素质是直接满足任务目标的,而基于胜任特征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模型则更强调员工的内在素质与职位的匹配。这种理论要求员工一方面能满足特定职位的要求,另一方面要求员工的内在素质必须符合组织发展的需求,要求员工具有能使组织实现其战略目标的潜能。胜任特征理论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视野和新的技术,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实践中可以得到广泛应用。

1、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是与员工特殊素质要求有关。代表多数员工个性特征、行为偏好的行为倾向和组织行为特征,会直接影响到组织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影响到企业的行为方式及业务模式等,影响到企业或团队核心能力的形成和所形成的核心能力的类型,最终会影响到企业或团队的绩效。企业各岗位都能按照各自的胜任特征模型的要求选人、用人、育人、留人,这个企业的整体人力资源素质就能得到提高,就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组织行为规范的要求,满足业务模式的要求,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最终有利于实现企业战略。

2、工作分析的继承和发展。

工作分析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随着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基于胜任特征的岗位分析越来越趋向于较灵活的、指向于未来的导向和战略性导向策略,即按照组织未来发展要求重构、再造岗位职责和工作任务,确定员工新的职务要求,同时也更加重视重组团队在完成组织任务中的作用。传统的工作分析仅仅关注工作的组成要素,而基于胜任特征的分析突出了与优异表现相关联的特征及行为,并根据这些人的特征和行为的等级及结合的模式来定义工作职位的职责和职位说明书。基于胜任特征的工作分析强调把“员工—职位—组织”匹配作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一种关键途径,通过对优秀员工的关键性胜任特征和对组织的核心胜任特征两个层面的分析来确定职位胜任要求和组织的核心竞争力,是一种人员导向的职位分析方法。在实际工作情境中,这种分析具有更强的绩效预测性。

3、人员招聘与选拔。

传统的人员选拔一般比较注重考察人员的知识、技能等基准性胜任特征,而没有针对难以测量的核心的动机和特质等鉴别性胜任特征来挑选员工。基于胜任特征的选拔能够保证更系统化的面试过程,帮助企业找到具有核心的动机和特质的员工,既避免了由于人员挑选失误所带来的不良影响,也减少了企业的培训支出。

4、员工培训与开发。

基于胜任特征模型的培训,是对员工进行特定岗位的关键性胜任特征的培训,培训的目的是增强员工取得高绩效的能力、适应未来环境的能力和胜任特征发展潜能。这就决定了在培训内容、培训对象、培训的方法以及培训效果的评价等方面都需要进行重新定位。在培训前应当对组织的战略目标进行分析,根据组织战略要求构建员工个人以及职位的胜任特征模型,培训的重点在于提高绩效优秀者与绩效一般者相比表现更突出的特征。

5、员工激励机制的建立。

依据胜任特征模型来设计岗位评价因素,更能保证薪酬的内部公平性。同时,通过建立胜任特征模型能够帮助企业全面掌握员工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建立员工的激励措施。从管理者的角度来说,胜任特征模型能够为管理者提供管理并激励员工努力工作的依据;从企业激励管理者的角度来说,依据胜任特征模型可以找到激励管理层员工的有效途径与方法,提升企业的整体竞争实力。

6、员工的职业发展。

从马斯洛的需求五层次理论看,人有成长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因此提高员工的岗位胜任特征和职业能力是员工职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员工岗位胜任度提高的同时也促进了企业的发展。通过构建胜任特征模型,对员工的胜任特征潜能进行分析评价,帮助员工了解个人特质与工作行为特点及其发展需要,指导员工设计符合个人特征的职业发展规划,在实施员工职业发展计划过程中对员工进行培训,不仅能帮助员工实现自身的发展目标和职业潜能,也能促使员工不断学习各种关键技能和行为,以实现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实现员工和企业共同成长和发展。

7、变革创新。

建立学习型组织是企业适应变革最主要的应对策略之一。企业需要根据市场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员工必须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技能,特别是有助于企业核心竞争力增长的学习,这就需要在培训计划设计中体现这种胜任特征的要求。

任何一种管理工具都是为组织中的人服务的,胜任特征模型也不例外,它的出现也是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组织中的人力资源,关注员工的需求,达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最终实现组织的宏伟目标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如何将胜任特征模型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及组织和员工的共同发展结合起来,这是我们在研究中应当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

摘要:胜任特征模型的设计,是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重要基础。运用胜任特征模型,可以更好地开发利用组织中的人力资源,达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最终实现组织的宏伟目标和可持续发展。本文从胜任特征的内涵与构成出发,探讨了胜任特征模型的技术路径设计及其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关键词:绩效考核,平衡计分卡,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彭剑锋,《人力资源管理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2]、(美)安托尼特.D.露西亚著、郭玉广译,员工胜任能力模型应用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罗双平,从岗位胜任到绩效卓越,机械工业出版,2005

网络资源的特征及管理 篇5

【摘要】我国正处在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从民意的呈现中透视和把握社会发展的关键及社会矛盾的纠结点是一个重要方法。通过舆情检测分析表明,我国相当多的政府机构及官员对于网络背景下的社会政治相当不适应,社会的政治紧张度正处在一个高位运行的情势中,亟需构建社会的“安全阀”机制及对民众的精神抚慰机制。

【关键词】网络舆情 统计分析 民意表达 监督机制

我们正处在社会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而民意历来是社会情势的晴雨表。因此,从民意的呈现中透视和把握社会发展的关键以及社会矛盾的纠结点是一个重要的方法。一年多以来,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和北大方正共同开发基于第三代搜索技术的舆情分析平台,采用科学的方法来“计算”民意,把网络舆情、民意数字化,建立如同股市指数一样的“舆情指数”①;并在此基础上研究舆情、民意的变化法则。

2009舆情监测的主要发现

全年舆情热点事件呈两个小高峰分布,5月份舆情热点事件最多,10月份则平均舆情指数最高。整体来看,全年舆情热点事件呈两个小高峰的M型分布,其中5、6、7三个月的舆情事件个数最多,为第一个高峰期,一定程度上说明网络热点事件频发与季节变化等存在一定的关联度;11月由于“临时性强奸事件”等事件的拉动,出现了第二个高峰期。其余月份基本上维持在20个左右,网络空间处于基本稳定的阶段运行。全年来看,总体舆情指数可以表现出全年12个自然月网络空间的总体压力值,舆情指数越高表示网络空间的压力越大。如果说每月的舆情总指数代表了每月的网络空间的压力,那么每个事件的平均指数则说明了事件本身的烈度。经过平均化计算,全年单月平均舆情指数最高的月度是10、5、6、11等几个月度。全年所有舆情指数在90分以上的舆情热点事件总计20个。分别是:“躲猫猫”事件、“邓玉娇案”、“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上海交通管理部门钓鱼执法”、“纸币开手铐死事件”、“河南农民张海超开胸验肺”、“杭州飙车案”、“绿坝遭遇杯葛”、“29岁市长事件”、“重庆打黑风暴”、“浙江湖州临时性强奸事件”、“内蒙古豪车女检察长”、“奥巴马女郎蹿红网络”、“甲型H1N1流感肆虐”、“湖北石首群体事件”、“国庆阅兵”、“贵州习水嫖宿幼女案”、“吉林通钢股权调整引发打人致死事件”、“力拓间谍门”、“2009年全国两会”。以

上事件基本上反映出2009年影响力最大的网络热点事件,无论点击率、评论数量和网民情绪共振度都是全年所有热点事件中最为强烈的,因此值得研究和深思。全年网络舆情热点事件中,“争议”、“官员”、“最牛”、“死亡”等词的频次最高。为了更好地为舆情预警做必要的准备,我们把全年发生的60分以上的舆情热点事件的新闻源(第一篇新闻报道或者第一个帖子)抓取下来,进行词频分析,结果显示700次以上的词为“争议”、“官员”、“最牛”、“死亡”和“言论”等,主要涉及的是一些争议性话题和负面性新闻信息,涉及到的主体主要是公权力大、公益性强、公众关注度高的“三公部门”和其中的公职人员,说明这些词一旦进入网民视阈,极易刺痛网民“绷得最紧的那根弦”,引起网民的心理共鸣,进而引起网民的意见啸聚,成为网络热点事件。

全年网络舆情热点事件的烈度分布:以黄色警戒界别为主。根据通用的警戒分类方法,我们将舆情指数为90-100分之间的热点事件的警戒级别划分为红色;80-89分之间的划分为橙色;70-79分之间的划分为黄色;60-69分之间的划分为绿色。达到红色警戒的网络舆情热点事件数量占到全年总数的8.1%,橙色警戒的占到总体30.5%,黄色警戒的比例最大,为35.8%,绿色警戒的为25.6%。总体来看,全年所有事件的平均舆情指数为77.1,说明2009年全年整体舆情状态是相对祥和的,处在黄色的警戒级别上。

政府部门及个别官员的行为不当是目前网络热点事件集中领域。从下图可以看出,政府部门行政不当是网络热点事件最为集中的领域,占到总体的1/5,其中主要是公检法系统的不当行为造成网民的口诛笔伐;其次是个别政府官员违法乱纪行为,占到总体的近1/5;再次是国际事件,以上三个领域占到了总体的一半以上;还有1/10以上的事件是政府部门出台的政策法规引起网民的反弹或支持等。

公检法系统、职能部委、外国等主体是网络热点事件主要关涉主体。在网络热点事件中,虽然网民是事件的主体,但作为事件本身来讲,研究其关涉主体对于网络舆情的传播和预警机制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对2009年全年发生的热点事件进行关涉主体的梳理看出,公检法系统(包含城管)、职能部委、外国、市政府、县级官员等主体是全年网络舆情的主要关涉主体,以上五类主体占到了总体的近60%,尤其是公检法系统,占到了总体的1/5。

全年网络舆情热点事件的分布出现了向县级等行政区域转移的趋势。通过检测分析表明,全国级事件占38.2%,直辖市等一线大城市占30.2%,县级及以下占17.5%,地级市占12.3%,省区占1.9%。中央、一线大城市和县级及以下为网络热点事件发

生的重点行政级别,三者占到了总体的80%以上。从我们上半年的监测数据来看,网络热点事件出现了由中心城市向级别更低的县级区域转移的趋势。

负面信息更能引起网民的关注。心理学研究表明,由于人们对外部信息安全的天然禀赋,人们对外部世界可能影响信息安全的负面性信息具有天然的接近性和高关注度,通过我们对全年的网络热点事件进行信息倾向研究发现负面信息更能引起网民的关注,占到总体的64.2%,即占到了总体的2/3,正面信息仅为9.8%,多为提升国民爱国热情和民族主义的正面消息,这个发现对我们目前主旋律的宣传思维提出了一定的挑战。

全年网络舆情热点事件的首发主体:传统大众媒体与网民的比例是2:1。我们将2009年全年的网络热点事件的首发媒体进行统计,发现传统媒体依然是设置网民议程的主体性的议程设置者,占到了总体的2/3,而网民设置的议程仅占到总体的1/3,也是议程设置的重要主体。

市级及以下论坛是网络舆情热点事件的集中首发论坛。研究表明,网络热点事件的首发主体中1/3左右来自网民,网民发布信息主要依赖的是论坛,因此研究网民发帖集中的论坛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通过我们对以网民为首发主体的信息进行研究,市级及以下论坛是网民作为首发主体的网络舆情热点事件的主要原发地,占到总体的37.5%,这一点在网络预警中尤其值得关注;其次是天涯、猫扑等主流论坛,占到总体的20.6%;再次是地方新闻媒体论坛,占到总体的15.7%。在我们的研究中发现,虽然很多议题的首发论坛是市级及其以下论坛,但这些信息只有经过网络搬运工向主流论坛搬运后,被主流化以后才成为热点事件,即存在一个信息差序流动和主流化的过程,大致是沿着这个传播路径实现了影响力和信息流的转移:市级以下论坛—网络搬运工—天涯等主流论坛—网络搬运工—各类论坛,这种传播路径存在一个重要的信息结点—主流论坛和一个重要的信息桥—网络搬运工,因此研究网络搬运工和网络意见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

平均每个网络舆情热点议题存活时间为16.8天,大多数集中在两周以内。经过相关搜索,我们大致圈定了每个热点议题的存活天数,经过加权平均计算,我们计算出每个议题的平均存活时间为16.7天。网络热点事件的存活时间大多集中在1~15天的短期,即网络上更多的是喧嚣,说明网民对一个变化不大的议题专一度不高,议题对网民来说“保鲜期”不长,除非该议题信息系统中又有新的变量和元素的介入,如周正龙拍虎照事件。持续在一个月以内的议题占到总体的85%,但还需要注意,60天以上的超长议题还是存在的,占到总体的3.1%,如重庆打黑风暴。

全年网络舆情热点事件的意见的多元性分布:平均每个议题的意见类型为1.7个,单一化程度高。经过相关搜索,我们大致圈定了每个热点议题的意见类型(我们选取的是主要意见类型而不是百分之百全部的意见),经过加权平均计算,我们计算出每个议题意见多元指数为1.68,即2009年全年的每一个网络热点事件中平均的意见个数为1.68个。调查发现,一半左右的网络热点事件中意见类型比较单一化,大多数一元化、一边倒的意见类型(一致反对或者讨伐的,当然也有个别事件是一致支持和赞成的),占到总体的51.1%,还有一些是二元对立、争议性较大的议题,占到了总体的39.9%,这种意见类型分布多为尖锐对立争议性较大的事件,一般最后通过争论变为一元化的意见结构。以上数据说明意见类型相对单一的网络事件容易成为网络热点事件,从个人事件上升为公共性事件。

中国社会的政治紧张度正处在一个高位运行的情势中,亟需构建社会的“安全阀”机制及对民众的精神抚慰机制。从2009年5月份舆情热点事件的激增、总舆情指数的高企中可以明显看出中国社会的政治紧张度正处在一个高位运行的情势中。如果我们把舆情热点时间的数量比喻成社会“火药桶”的数量的话,那么,平均舆情指数则是每个“火药桶”的TNT当量。在这种政治紧张度居高不下的社会背景下,对于社会而言,我们亟需从体制机制上构建一个社会表达与宣泄的“安全阀”——让人们有苦有地方说,有不满有地方宣泄,社会的紧张能够借助某种娱乐和消遣得到一种社会代偿性的满足与精神抚慰。而网络无疑是最为便捷且成本低廉的“安全阀”与“代偿性满足”的表达与宣泄空间。因此,我们应该而且必须给网络的表达以更大的话语空间,给网络的内容呈现以更宽容的文化尺度。

当前舆情热点的纠结点在于公权力的实际使用与公民意识的觉醒及民众权利的矛盾与冲突。在前述2009年的舆情热点态势的定量呈现中,无论是热点事件的由头,还是热点事件的关涉主体;无论是网民评论与跟帖中的高频词,还是网络流行语及热点人物,都显示着公权力及公权力行使者对其的某些不当的使用与人民群众日益觉醒的公民意识和维权行为的冲突。公权力和官员,是一个社会的法纪标尺。在社会转型和道德失落的年代,人们对于公权力和官员往往会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提出更迫切的要求。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我们的公权力机关及官员,似乎并没有跟上社会进步的步伐。如前所述,2009年造成中国网络热点事件的原发帖近一半始作于市级以下的基层网站、贴吧,它所表达的一个明显事实是,今天人民群众的公民意识的成长速度要远高于基层官员的民主意识和执政水平以及公权力机构在机制体制构建方面民主化进程的速度。这种不平衡是造成今天官民冲突最为重要的缘由。用制度来约束我们的官员,用改革和发展来完善我们的政治机制与体制,无疑是当前中国社会政治发展中必须破解的“哥德巴赫猜想”。

“草根”已经成为中国社会议程的重要推动者、设置者,传统的政治生态和游戏规则正在被打破。网络的崛起,给了每一个公民一个可以向社会表达的“麦克风”,而网聚的力量又使昔日被忽略、甚至被轻视的那种“一盘散沙”式的民意得以集中表达。这一政治力量借助网络的崛起,是新世纪以来中国社会政治生态中最重要的改变。它改变着社会政治力量的对比,改变着社会政治的游戏规则,而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项改变就是社会议程设置的肇始者、推动者越来越多地开始向着民众“草根”的方向倾斜。统计表明,在当下的中国社会的议程设置的“份额”中,草根的分量已经三分天下,这是一种巨大的政治改变,已经并且日益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政治现实。

目前相当多的政府机构及官员对于网络背景下的社会政治相当不适应,他们害怕、厌恶甚至拒绝网络中的民意表达和舆论监督。由于传统政治的惯性,我国有相当一部分政府机构和政府官员依旧以传统的方式面对网络背景下的社会和社会变故。他们对于来自网络的民意表达往往显得无所适从,缺乏应对危机、面对民意的素质和能力。他们或者竭力堵塞民意的表达,或者显得慌张失措。在多数网络热点事件中,草根的意见表达几乎成为唯一的意见表达,它显示我们的公权力机构还不善于和民众通过网络来实现对话和沟通,说明我们官员对于网络舆情的调控能力很低。实际上,政府机构及官员的一项重要职能是如何有效地将自己的话语参与到网络环境下的社会对话中去,这种对话与沟通,虽然不能统一人们的思想,但至少可以使网络舆论的表达更加多元和平衡,它可以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为社会共识的达成提供一种必要的参照系,并且也可以分散和缓解单一化的网络意见对于社会现实某种破坏性压力。(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导;本文是基于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和北大方正共同开发的第三代搜索技术的舆情分析软件平台所汇集的数据资料撰写)注释

网络资源的特征及管理 篇6

关键词:网络语言  语体  语体风格  语体特征

一、引言

20世纪90年代网络兴起之后,人类开始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网络时代。迄今为止,网络已渗透到人类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和娱乐等各个领域当中,并日益影响到整个社会和人们的生活。

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网民们在使用网络沟通交流的过程中,采用特定的交际方式以提高交际效率,适应快节奏的日常生活,产生了一些诸如“字母词、数字、符号、拼音以及缩略、扩张等的文字的多种组合”的新鲜的语言表达方式,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特定的语言,这类语言我们称之为“网络语言”。网络语言在互联网传播中发展极快,并逐步被运用到日常交际用语中。

作为新兴的语言表达形式,网络语言具有其自身的特点,笔者从语体的角度,简要分析网络语言的语体归属及其风格特征。

二、国内网络语言语体研究现状

在国内,网络语言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语言研究者。在中国知网中,以“网络语言”为关键词进行主题检索可见,从2000年到2015年,发表在期刊上的论文就多达1800多篇,且大多数是在探讨网络语言的成因、构词特点及其规范化。但是,以“网络语言的语体特征”为关键词进行主题检索,却仅有74篇相关文章,研究也仅限于对网络语言语体特征的总结和归纳上。关于网络语言语体的归属与界定问题,也存在很多不同的观点。例如:

(一)书面语体

于根元教授(2001)早在《网络语言概说》中指出:“从总体上看,网络语言的语体是口语化的书面体。”

(二)口语语体

孙鲁痕(2007)认为:“网络语言和书面语体的交际环境差别太大。因此,网络语言应该属于口语语体。”[2]化长河(2010)认为:“网络语言不是口语化的书面体,而应该是书面形式的口语语体。”[3]

(三)新型的特殊语体

1.书面语体与口语语体的综合体

吕明臣(2004)指出:应该将“网络语言认定为一种语体——区别于口语和书面语的一种新型的语体,可以称之为网络语体。”“综合了传统书面语和口语,形成了自己的语体特征。”[4]于艳平(2006)认为它是“以电子媒介为其物质形式,综合了传统书面语和口语的独特语体。”[5]

2.介乎口语语体与书面语体之间

李军(2005)认为:“网络语体是介乎口头语体与书面语语体之间的一种语体类型。”“网络语体与口头语体比较接近……又不可避免地带上了一些书面语体的特点。”[6]

3.独立的新型语体

吴芳芳(2012)认为网络语体是网络时代的产物,它具有全民性,“是一新型的语体,而不是社会方言”[7]。闫伟(2012)认为网络语言应被看作是一种独立的语体。[8]

综合上述不同观点可知,学术界对于网络语言的语体类别日益关注,研究也逐步深入,但对其具体的归属问题,却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

三、网络语言的语言风格特征

王伯熙指出:“所谓语言风格,指的是人们在运用语言材料(语言要素)进行交际时,由于受不同的交际场合、交际目的、交际任务(即语言的社会功能)的制约,或由于受不同的交际者的秉性、素质的制约,而采用各不相同、独具特色的语言材料和语言手段的系列。”

网络是新时代高科技发展的产物,但也是一个虚幻的世界。在自由开放的网络交流环境中,人们可以自由平等地发表言论。为了更迅捷地在网络中沟通思想,人们在不影响交流的前提下运用不同的语言材料表情达意,这些语言材料的组合形成了网络语言独有的语言风格特征。

(一)创新性

创新性是网络语言最大的特点。由于网络使用者大多是年轻人,他们思想活跃、思维灵活,喜欢新鲜事物,渴望交流,标新立异,追求创新,且不愿受太多现实生活中的束缚(包括主流语言规范的约束)。为了充分张扬个性,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他们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不断“创造”新的表达方式。尤其是“创造”一些现代汉语里没有且意思复杂的语言形式。近几年,大量网络流行语的涌现与使用,更是体现了这一点。例如:

“刷屏”指用重复的句子把聊天或论坛的一页刷一遍,以清洁版面。

“斑竹”也称“板猪”“版主”,指论坛版块的管理人员。

(二)形象性

在网络交流过程中,网络使用者借助键盘上的各种特殊符号、数字、字母,根据表达需要进行排列组合,并用它们代替文字,以形象地表达某个动作、神态,传递某种情绪,使表情达意更加具体生动。例如:

“T_T”表示流眼泪的样子。

“:p”表示吐舌头。

“(^o^)”表示欢喜。

另外,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还出现了大量聊天系统自带的表情图标,有的是笑脸(大笑、偷笑、坏笑、憨笑),有的是手掌(握手、抱拳、拳头),等等。近期又出现了很多不同主题的表情包,诸如“暴走漫画”“嗷大喵”之类的生动形象、有趣传神的卡通式脸谱,使网络交际更加直接。

(三)简洁性

网络交流是双方或者多方之间发送和接收信息的过程,为适应快节奏的现代化生活,快捷的网络交流决定了网络语言的简洁性,简洁有利于记忆和传播。为了提高交流速度,用词简洁、输入快速,成为网络语言的一个重要特点。

在网络交际中,一些汉语中原有的固定的音形义联系被打破,结合成新的音形义的表达,主要表现为语词使用的缩略化,这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网络语言的表达方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短语、句子缩略:“喜大普奔”,也作“普大喜奔”,是“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的缩略,表示一件让大家欢乐的事情,大家要分享出去,相互告知,共同庆祝;“然并卵”,是2015年的网络新词,是“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的缩略,表示一些事物看上去很复杂很高端,但却没有实质性的效果,或者得不到理想的收益。

2.字母缩略(汉语拼音、英文缩略):GG(哥哥)、RMB(人民币)、BF(boy friend,男朋友)、DIY(do it yourself,自己动手),等等。

3.谐音缩略(数字、字母缩略):886(拜拜了)、9494(就是就是)、IC(I see)、CU(see you)、F2F(face to face)、B4(before),等等。

4.合音缩略:酱紫(这样子)、酿紫(那样子)、表(不要)、宣(喜欢)、造(知道),等等。

诸如此类的缩略类新语大量产生,它们以简单的两到四个字符,表示一句或者几句话的意思,用最简洁的“形”来巧设言语交际的跨度,缩短信息交际的宝贵时间,因此在网络交流过程中越来越受欢迎,并被大量运用到日常交际中。

(四)幽默性

幽默性是网络语言吸引人主动使用并进行传播的又一特点。网民的相对年轻化使网络语言充满活力,营造出轻松幽默的网络空间。这种特点主要依赖于不同的修辞手段。

1.比喻

“青蛙”:比喻长得很丑的男人,像青蛙一样腆着肚子,鼓着眼睛。

“恐龙”:比喻长得难看的女人,像恐龙一样不会温柔,一出现就把别人吓跑。

这两个词能立刻使人想到丑陋、恐怖的动物,用来形容人的长相,都具有很强的贬抑效果。

2.仿拟

2014年3月31日,马伊琍微博回复文章出轨事件,写道“恋爱虽易,婚姻不易,且行且珍惜”。紧接着网友便纷纷跟帖如下:

“吃饭虽易,减肥不易,且吃且珍惜”“学习虽易,考试不易,且学且珍惜”“创业虽易,赚钱不易,且行且珍惜”“读研虽易,就业不易,且行且珍惜”……

又如:电视剧《甄嬛传》的台词因其“古色古香”包含古诗风韵而被称为“甄嬛体”,为广大网友所效仿:

“想如今我的身量儿自然是极好的,修长的身型儿加上标准儿的细高跟,是最好不过的了。我愿再长高些,虽会显高大威猛,倒也不负恩泽。”

“说人话!”

“我想再长高些。”

(五)时代性

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网络热点事件,这是一种充分显示草根力量的传播现象。在网络热点事件中,网络流行语的发展,勾勒出了中国的时代表情与社会生活管理、发展进程中的不同侧面,使得传播的内容和话题一定程度上中心化与权威化。例如:

“蛮拼的”:2014年年度中国媒体十大网络用语之一。2015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发表中国新年贺词时强调,干部“蛮拼的”。用“蛮拼的”这个高度大众化的网络词语表述一年来干部的基本工作状态,既接地气,形象生动,又时髦贴切。并进一步指出“让‘蛮拼的成为干部新常态”。

(六)低俗性

网络是一个虚幻的空间,为使用者提供了一个开放自由的交流平台,其匿名性更使得任何人都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主张,毫无顾忌地畅所欲言,于是网络中便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各种各样低俗的语言。2015年6月2日人民网发布的《网络低俗语言调查报告》指出,网络低俗语言的产生有以下几种途径:

1.生活中的脏话经由网络变形产生。如“草泥马、尼玛、我擦”等。

2.词语因输入法运用而呈现出象形创造。如“艹、我屮艸芔茻”等。

3.英文发音的中文化、方言发音的文字化。如“碧池(bitch)”“逼格(bigger)”“滚粗”“特么的”等。

4.网民自我矮化、讽刺挖苦的创造性词语,如“屌丝”“矮矬穷”“绿茶婊”等。

另指出,部分网民在不深入了解事实的情况下,将情绪性的谩骂宣泄向公共空间,而官员、城管、专家、医生、警察成为所谓的互联网“黑五类”,在历次公共事件中,这些角色往往成为网民口诛笔伐的对象。

综上,网络语言的风格特点是集创新性、形象性、简洁性、幽默性、时代性以及低俗性等特点于一体,并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四、网络语言的语体归属

胡裕树指出:“语体是适应不同交际功能、不同题旨情境需要而形成的语言特点的体系。……每一种语体均系适应人类社会交际需要才产生,都有着表现自己语体特点的不同的语言材料、语言手段。”[9]网络语言是以网络空间为背景,适应网络交际而产生的一系列语言,对其语体的归属学术界却有不同的见解。

由前文提到的国内网络语言语体研究现状可知,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对于网络语言的语体界定大致有三种看法:书面语体、口语语体、新型的特殊语体。但是对其具体的归属问题还未能形成统一意见。

长期以来,我们对语体最普遍的划分方式是张弓的“两分法”,即口头语体和书面语体。张弓指出:“口语语体为社会日常生活服务,……这类语体通过口语形式进行交际,典型的形式是‘面谈。酝酿语言的过程较短,说话要见景生情,随机应变,要能迅速地调动语言的积极因素。……这类语体的语言,平易、自然、朴素,生动活泼,类型多样,带有强烈的生活气息。”[10]

关于书面语体,张弓指出:“书面语体,通过文章形式进行交际。酝酿语言的过程比较长,文章有思索推敲的时间,有修改的机会。……这类语体由于说话人、作者和广大的读者听众不是直接地接触,所以就需要充分考虑表达的规整性、严密性。……这类语体的语言,表达形式要清楚、规整,要修饰加工。”[11]

网络语言是在网络上通过显示器输入的文字进行交际,单看其呈现的文字形式,具备书面语体的“可读性”特点;但其在网络上的交流又类似跨越时空的“面谈”,聊天双方可以不受时空的阻隔和限制,随意地交流,具备口语语体“口语化”的特点;另外,网络语言还有其独特的语言组合与构建方式……对比口语语体与书面语体的内涵与特征,我们不能将其简单地归为口语语体或书面语体。

许钟宁认为:“当人们在感到恪守语体常规还不足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时,往往突破传统言语体式的束缚,越出语体风格规范的框架,有意识地吸收别种的语体手段来满足自己的交际需要和审美需求,从而产生出一些新的表现形式,这种现象就是语体的交叉渗透。……通过语体的交叉渗透,创造了新的语言表现形式,丰富了语体的表达系统。”[12]

由于网络交际不同于传统的面对面沟通,也不同于文章形式的交际,网民在使用网络语言的过程中,往往会突破传统口语语体及书面语体的规范与束缚,大胆地求新求异,通过不同语体的交叉渗透(例如“甄嬛体”),创造出大量满足表达需要的语言的新形式。

因此,网络语言既不应该描述为口语化的书面语体,也不应认为是书面形式的口语语体,网络语言的语体是适应网络这种特定的交际领域、交际功能的需要而形成的语言特点的体系,它具备口头语体“口语化”和书面语体“可读性”等特点,渗透了其他语体的部分语言要素和语体手段,是一种不同于传统语体的新型语体,姑且称之为“网络语体”。

五、结语

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互联网已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网络语言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网络语体作为一种不同于传统语体的新型语体,也在不断地变化更新,对这种新型语体的特征及发展情况,还需与时俱进,深入研究。

注释:

[1]于根元:《网络语言概说》,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

[2]孙鲁痕:《网络语言——谈话语体的网上功能变体》,贵州社会科学,2007年,第8期。

[3]化长河:《网络语言的语体风格新说》,语文学刊,2010年,第9期。

[4]吕明臣:《网络交际中自然语言的属性》,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第3期。

[5]于艳平:《网络语言的语体特征及语用功能探析》,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6]李军,刘峰:《网络语体:一种新兴的语体类型探析》,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7]吴芳芳:《网络语体特征及语体渗透》,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第8期。

[8]闫伟:《网络语体层级体系的经济性特征探析》,大家,2012年,第2期.

[9]中国华东修辞学会:《语体论》,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10]张弓:《现代汉语修辞学》,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

[11]张弓:《现代汉语修辞学》,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

[12]许钟宁:《论语体的交叉渗透》,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网络资源的特征及管理 篇7

哲学家Condillac (1782) 指出:“每一科学, 都需要有一门专门语言, 因为每门科学都有自己的思想。”在语言的三要素语音、词汇和语法中, 词汇是语言的基石。英国著名语言学家Wilkins指出:“没有语法, 能表达的内容很少;而没有词汇, 则什么也表达不了” (Wilkins, 1972) 。

功能派理论提出翻译是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际行为, 译者应对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作出适当的调整以适应作者意图、翻译目的、文本类型和读者对象。翻译过程中应对各种因数进行分析, 哪些源语文化要保留, 怎样保留, 哪些源语文化的因数要作出调整以适应目的语文化, 这些都要进行具体分析。目的原则是该理论的核心原则, 译文预期目的和委托人的要求决定了翻译策略 (彭珊珊, 2011) 。HRM词汇有其专业特殊性, 尤其管理领域的交际功能极为突出。因此笔者从功能视角分析, 摆脱对等标准的束缚, 探讨HRM词汇特征。

1 HRM词汇的构成分析

1.1 类比构词法

类比法创造新词是在原有词汇的基础上进行模仿 (冯世梅, 2002) 。例如, a blue-collar (蓝领) 和a white-collar (白领) 分别指产业工人 (建筑工人、钢铁工人、纺织女工、水电管道维修工等) 和受过良好教育的脑力劳动者。行业分工进一步细化后, 出现了pinkcollar (粉领, 多为女性, 从事自由撰稿、广告设计、工艺品设计等自由职业者) , gray-collar (灰领) , gold-collar (金领, 资深人士) , brightcollar (亮领, 互联网信息技术人才) 等。

Brain-d rain (人才流失) ——brai n-gai n (人才引进) ;On the job (在职) ——off the job (脱产) 。

1.2 复合构词法

复合法也叫合成法, 是通过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结合在一起形成新词的构词法。单词形成复合词的方法一共有三种。一个开放的复合词由两个或多个单词分开书写而组成, 如green house, April Fool’s Day和air raid;一个闭合的复合词由连字符链接组成, 如age-old, dry-clean;一个固定的复合词则由两个单词合写成一个组成的, 如keyboard, typewriter;复合构词法比较灵活机动, job和hop复合成动词job-hop (跳槽) , out和placement复合成名词outplacement (再就业辅导) 。

HRM复合词构成方式多样, 相同词性构成的词, 如:

n.+n.→n.:jobseeker (求职者) , payroll (工资名单) 。

一般情况下, HRM复合词是由具有不同词性的词构成, 一般以后一部分为中心词, 前部分为修饰成分, 如:

adj.+n.→n:green hand (生手, 没有经验的人) , dual-earner (双职工, 双薪家庭) ;

n.+adj.→adj.:customer-oriented (以顾客为中心的) , marketdirected (以市场为导向的) 。

部分复合词的词性由前一部分决定, 如:

a dj.+n.→a dj:gold e n-c ol l a r (高层专业技术人员的) , p a s ttime (兼职的) 。

还有些复合词, 它的词性与其组成的每一个成分的词性没有关联, 如:

v.+adv.→n.:turnover (人员流动率) ;

n.+v.→adj.:labor-saving (省工的, 节省劳力的) ;

adv.+v.→adj.:well-trained (受过良好培训的) ;

prep.+n.→adj.:on-the-job (在职的) 。

1.3 转化构词法

转化法源于中古英语末期词尾曲折变化的大量消失, 这使得名词和动词、动词和形容词、名词和形容词等可以交替使用。这类词可以不经过任何变化直接被用作另一词性的词, 从而使该词具有新的意义和作用, 这种构成的方法叫做词类转化法。也有人把这种构词方法叫做“零位后缀派生法”, 简称“零位派生法”。HRM词汇中最常见的是名词与动词的灵活转化。

名词转化为动词:使词汇更简洁更具有活力。例如, man转化为动词to man (为……配备人手) , shoulder化为动词to shoulder (承担) 。

动词转化成名词:combine (联合) 转化成名词a combine (联合企业) , hire (雇佣) 转化成名词hire (工资报酬) 。

有些动词短语加入连字符可以直接转化成名词, 如shut-down (停工) 和stand-by (待命者) , 有些动词短语通过颠倒词序转化成新词, 如flow over (溢出) 颠倒词序转化为over-flow (过剩) 等。

2 HRM词汇特征及汉译分析

2.1 新词较多

由于新制度、新体制、新措施、新思潮、新物质、新概念、新工具、新动作等瞬息万变, 而这些新的东西千方百计要在语言中表现出来。如:

Applicant-Initiated Recruitment (自荐式招聘) ;

Cost Per Hire (单位招聘成本) ;

talent bank (人才库) ;

flow of qualified personnel (人才流动) ;

job-hop (跳槽) ;

scramble for talents (人才竞争) ;

brain drain (人才外流) ;

headhunter;manhunters&Co. (猎头公司) 。

通过信息渠道发掘和向用人单位引荐人才并策动“跳槽”成功的产业公司, 与一般的人才交流中心不同的是, 猎头公司“猎”的是“头”, 即层次较高, 有特殊技能的管理或科技人才, 为不能参加公开招聘的人才打开绿色通道, 甚至鼓励策动中高层人才向其他方向流动。

2.2 缩略词较多

(1) 首字母缩略词 (acronym) 作为经贸英语的重要组成部分, 出现在各个领域, 有助于提高商务贸易活动的效率。人力资源管理作为商务活动的重要成分, 自然首字母缩略法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举例如下:

BARS=Behaviorally Anchored Rating Scale Method (行为锚定等级法:关键时间描述法和量化评价技术相结合的绩效评价技术) 。

PA=Performance Analysis (绩效分析) 。

(2) 截短词 (clipped wods)

截短词是省略简化音节而产生的词。

截词尾, 如demobilize→demob (遣散) , representative→rep. (代表) , professional→pro. (专业人士) ;

截词中间, 如:report→rept. (报告) , assistant→asst (助手) , headquarters→HD (总部) 。

2.3 隐喻性

隐喻是通过创造性地使用语言将两种相似关联的认知领域进行投射, 是一种进行隐蔽比较的修辞手法, 在一类事物的相似关联暗示之下体验、理解、认知、感受另一类事物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隐喻性构词的基础是两个认知领域具有物理相似性, 并且能在心理和语言行为上产生共鸣形成心理相似性 (胡壮麟, 2006) 。“把某事物比拟成和它相似关系的另一事物, 如‘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2012) 。语言在本质上“是隐喻性的” (王松鹤, 2006) , HRM英语也不例外。

(1) 单纯词隐喻

单纯词是单个语素构成的词。根据束定芳 (2000) , 隐喻性词汇有三种:词义扩展或延伸, 如crane (鹤——起重机) ;词性转化, 如wolf (狼——做出狼一样的行为) ;复合构词, 如cobblestone (鹅卵石) 。本文研究的单纯词, 主要从形容词、动词、名词等隐喻词最多的词性入手。

英语中能引申出隐喻含义的单纯词比例较高, 且不同喻义较多。如“鼻”在汉语中转义为“开创”, 构词:鼻祖;而英语nose引申出的比喻义有12个:突出物、嗅觉、探问、告密者、闻出、觉察、朝特定方向、用鼻擦、用前端推、驾驶、气味、勉强胜出 (蔡基刚, 2008) 。笔者以GHCT2015为例, 讨论HRM词汇中的单纯词隐喻。

……为了适应这个时代, 全球的公司都需要……

我们的建议非常简单:用积极的心态迎接挑战。

…CLO身兼首席能力培养师、首席领导力培养师、首席人才培养师和首席企业文化建设师等数个职位。

以上例句中, 我们可以发现隐喻词都是在旧词的基础上赋予新义。词汇隐喻的机制为, 由于待概念化的事物与已概念化的事物存在相似关联性, 因此先找到彼此的相似性, 然后用一个熟悉的概念域投射到另一个不熟悉的概念域上, 或用一个认知域的经验来理解另一个认知域的经验 (Lakoff, 1993) , 从而产生所需要的新义。正如Kurz (1988) 所言:“我们常常借助旧的词义表达新的东西, 这一点上说我们的语言和理解的程度都是隐喻性的。”如以上例句中, navigate:驾驶, 航行——适应;fray:争吵——挑战;hat:帽子——职位, 头衔;lever:杠杆——用来影响别人的事物。隐喻词实际上是从一个语义域向另一个语义域转移的过程, “是一个词从它的本义转移到一个形象的意义上去” (Kopperschmidt, 冯晓虎, 2004) 。

从这个意义上看, 隐喻是词汇意义发展的重要方式, 除了单纯词隐喻, 还有复合词隐喻和派生词隐喻。

(2) 复合词隐喻

单纯词隐喻意义大多来源于旧词本义的转移, 而复合隐喻词的来源, 一是对旧词本义的扩展延伸, 如big game (大赛, 大型野兽——大目标) ;二是创新构词, 将两个词素合成构成新词, 基本义与比喻义相同, 如brainwash (洗脑, 强行灌输某思想) , bighearted (慷慨的, 宽大的) , couch potato (懒散的人) 。

单纯词通常是暗喻, 而复合词有暗喻也有明喻。明喻性复合词既出现本体也出现喻体, 喻底 (词义) 就是两个语素按明喻方式形成。一是本体+喻体:riverbed (河床) ;二是喻体+本体, butterfly st roke (蝶泳) 。暗喻性复合词只出现喻体, 不出现本体, 喻底规约性强, 理据性较低。例如bighead (自负的) , backbone (支柱) , front burner (优先地位) , deeply-rooted (根深蒂固) , stumbling blocks (障碍) 。暗喻隐喻词大多是引申性的, 而非新创造的, 下面笔者以GHCT2015为例具体讨论。

除此以外, 只有6%的企业认为他们的领导力供给线运转良好。

希望仍然是存在的……;

在这种高曝光度, 高透明度的时代, 公司的文化可能成为公司一项具有高度竞争力的优势, 或者成为一个致命的弱点。

英语中的隐喻复合词绝对数量比汉语少得多, 因为汉语词汇主要是由复合词构成, 但英语中隐喻复合词的比例要高得多;在以上例句中, 明喻占1个, 暗喻占2个。Pipeline:管道, 输油管——渠道;silver lining:乌云周围的白光——一线希望;spotlight:聚光灯——曝光度, 关注度。词内部结构不仅反映词的构成, 主要反映的是不同的思维方式。汉族倾向于具体形象思维, 因此汉语中明喻词居多, 人们习惯“观物取象”, 取象比类, 从自然万物中找寻与其相似的外形面貌来命名。

(3) 派生词隐喻

New cog nitive tech nologies are displacing workers and reeng i neer i ng work, forci ng compa n ies to redesig n jobs to incorporate new technology solutions. (GHCT 2015)

新技术在替代某些员工的同时也改变了工作流程, 为了适应新变化, 公司将不得不对高职职位进行改变。

W hile changing behavior among managers of ten proves harder than simply uncovering facts, many companies are using analytics to…. (GHCT 2015)

虽然高层管理者经常变化的管理政策提高了通过数据分析得到提高员工敬业度的因子的难度, 但是仍然有公司在提供这种分析服务。

第一个例句中名词零派生, 引出与本义不同的比喻义, 理据性低。Engineer (工程师——策划) , 此句中reengineering译为“改变或改造”。第二个例句中的uncover属于动词派生词, uncover (揭露) 在此句中译为“得到”, 在动词派生出一个动词后, 往往能引申出一个隐喻义。

2.4 具有名词化倾向

英语中的“名词化” (norminalization) 现象就是把动词、形容词转换为名词, 但表达同样的意思。简洁和客观是HRM英语的灵魂, 动词往往具有主观性倾向, 因此HRM词汇惯于将动词名词化, 并产生一个名词化结构, 而让原来的施动含义隐藏起来, 在深层结构中体现。上海外国语大学的顿官刚教授在《经贸英语词汇的特点及翻译》译文中指出“把动词名词化, 表达从‘动’转化为‘静’, 使文体语言展现出客观性;使用动词名词化结构, 可以替代一个从句, 使文体语言变得更为简洁。这无疑是经贸英语最显著的文体特征之一。”HRM英语作为经贸英语中更专业的分支, 自然也大量存在动词名词化现象。

They seek greater pur pose in their work.And they want greaterflexibility in how that work is done. (GHCT 2015)

他们希望在工作中寻找更大的价值, 也希望工作方式更加灵活。

Using these responses, we calculated a“capabilit y gap”for each challenge, measuring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n issue’s importance and an organization’s readiness to address it. (GHCT2015)

我们利用这些调查数据, 计算出每类挑战的“能力差距”, 即将紧迫性得分减去准备充分度得分, 最后将这一差值进行排序。

This challenge highlights the need for business and HRleaders to gain a clear understanding of their organization’s culture and reexamine every HR and talent program as a way to better engage and empower people. (GHCT 2015)

这一变化表明人力资源和商业领袖需要开始重视公司文化, 并对公司的人力资源和人才培训项目进行评估和重建, 并藉此保证员工的敬业度。

HRM词汇的名词化倾向使得管理语言句法结构简单而明晰, 不仅提高了词汇密度, 也提高了管理语言的准确性和客观性。人力资源管理类著作属于信息类文本, 用词讲究高度客观性, 应减少主观描述及个人评论, 使事件非人格化。名词化是一个小句或一种意义的浓缩过程, 在此过程中需要删除原小句中的限定成分, 即主要时态和情态。小句的情态意义经过名词化后被构建成一个客观事物, 掩盖情态的来源。由此HRM语言具有更明晰的客观倾向。

3 结语

网络舆论的特征及社会功能 篇8

网络舆论及其特征

所谓网络舆论, 就是在互联网信息平台上形成的公众对某一社会事件带倾向性并具影响力的意见或言论。 (1) 用最简捷的话来说, 网络舆论就是表现在网络世界中的社会舆论, 是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形成的新的舆论形式, 它与报刊平面媒体舆论、广播电视立体媒体舆论、大众言语传播舆论构成了现代社会四种主要的舆论形态。新闻跟帖、电子公告板、电子信箱、博客、聊天室、新闻组、腾讯QQ等构成目前网络舆论的主要阵地。

与传统的民间言语舆论和由官方作为主体的报刊舆论、广播电视舆论不同, 网络舆论具有大众化和官民共享特征。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现代化建设虽然取得了重大成就———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网络社会的发展即是一例, 但整个社会在运行机制、管理模式和公民综合素质方面, 还无法充分满足真正意义上的公民自主和社会自治。这样, 网络舆论这一官民共享的舆论模式自然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治理朝着更加开放和透明的方向发展, 同时也会与传统的社会治理模式发生冲突。

综观网络舆论和作为其依托的互联网技术, 我们大致可以概括出网络舆论的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网络空间的共享性。互联网技术经由光电传输可以将全体网民链接在一起, 也可以将政府和公众链接在一起, 虽然网络社会并不是充分有形的现实社会, 但这种虚拟社会却有现实社会的一切特点。信息高速公路与现实中的高速公路一样, 不仅也会发生事故甚至堵车, 而且其上所行驶的车辆驾驶员既有良民, 也有罪犯;既有政府官员, 也有从事各种职业的社会公众。昔日基本向大众关闭的政府大门, 有时不得不向公众开放, 以表明政府在社会治理中的作为。在网络空间中, 无论是个人博客还是官方网站, 若非设立特许授权, 则是任何人都可以光顾浏览并就他们感兴趣的事件和话题发表意见的。在这里, 现实生活中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之间明确的界限逐渐模糊了, 大众或网民较大程度地实现了对社会公共事务和社会问题的自主参与, 虽然其间难免会有非理性观点和语言的呈现。

网民的匿名性。吉登斯把现代社会的特征之一归结为隔距性, 这种人际之间非直接的互动在网络世界被充分放大了。在网络社会中, 社会组织是实名的, 但作为网民的公众, 只要登记一个足以识别自己身份的符号, 可以在任何地方通过终端介入网络社会, 并就现实社会中的焦点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在一个不能充分实现网络控制但舆论自由度有待提高的社会中, 网民的社会态度, 既可以是高度理性和建设性的, 也可以是非理性和破坏性的;既可以是追求知识和事实真相的, 也可以是追求感官享受和散播谣言的……所有这些, 主要取决于网民的素质和生活偏好。网络空间据以形成的计算机技术, 不必非以人的社会身份作为识别符, 任何足以使网民彼此区别开来的符码都可成为社会人的网络代号。

网络沟通的互动性。传统舆论多是由官方媒体所主宰的单向传播舆论, 而民间舆论则只限于大众之间的口传耳受。但在网络舆论中, 由于互联网传播方式的双向性, 网络舆论的双向互动可以做到即时同步或不同步地交换意见、交流信息。这种互动性大大改进了人们交换思想、沟通言论的方式, 使大众舆论更具民主性、平等性及即时性。由于网民的匿名性, 使得网络舆论的传播者和受众之间不存在直接的利益冲突, 也不具有现实生活中摆脱不了的政治、经济甚至是意识形态影响, 网民可以随心所欲地表达意愿, 实现权利行使和意愿表达的“零旁观”。 (2)

舆论内容的广泛性、多元性。由于网民来自不同阶层, 文化水平不一、价值取向不同, 使得网络舆论内容广涉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各方面。对同一个社会事件, 居于不同社会地位、具有不同知识水平、价值观念殊异的网民往往会表达不同甚至是尖锐对立的观点, 其中不乏积极的建设性意见, 也有消极的语言攻击和各类非主流思想的语言表达。多元的社会结构尤其是多元的文化价值观念在网络世界已经成为无法否认的现实。

网络舆论的社会功能

网络舆论是信息技术的产物, 也是后工业社会的集中体现, 它集平等、开放、便捷、高效等现代和后现代社会的诸多要素于一身。在尚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中的中国, 网络舆论既构成社会运行和管理的压力, 同时也构成推动社会全面改革的动力;对于民间, 网络舆论较大程度地实现了社会事件和社会问题迅速公开, 同时也造成诸多不实信息的泛滥, 对公众的社会认识和判断造成干扰。所以, 考察网络舆论的社会功能, 必须结合其特征, 分别考察对政府及政府官员行为、对社会公众产生的作用和影响。

首先, 谈一谈网络舆论对政府工作的影响。

网络舆论拓宽了民主政治的参与渠道, 加强了对公共决策的监督作用。公共领域作为国家机关与社会之间的桥梁, 通过双向的沟通形式形成理性辩解的公共意见, 使得国家权力得以理性化运作。哈贝马斯认为理想沟通的理性规则包括:每个人有权参加公共事务的讨论;每个人有权表达自己的态度、意见、需要及偏好, 可以质疑任何主张;任何人和组织不能妨碍参与者言论的权利。 (3) 网络社会以其独特的匿名性、开放性、平等性、互动性等特征, 使得网民可以在一个开放、平等的互动情境中公平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讨论, 提出任何质疑和主张。

尽管从理论上讲, 媒体应该代表公众, 成为公众的代言人, 但在现实运作中, 受各种利益因素和政治因素的制约, 传统媒体的言论有时并不能如实地反映公众的观点和意见。 (4) 而在信息时代, 网络舆论逐渐成为政府倾听民声、了解民意的一个重要渠道。网络应被视作沟通、互动、上情下达与下情上达最迅捷、最有效、覆盖面最广的渠道。如今大多数政府部门都有官方网站, 许多党政官员公开了自己的博客。在一些地方和部门, 需要听证、公议的事项, 会首先在网上听取反馈, 同时也开始尝试通过网络进行干部评议和政绩评估。

网络舆论有助于督促政府提高政治生活的透明度。通过网络政府既可以收集民意, 也可以向公众发布各种决策的制定及工作运行状况, 增加政治活动的透明度。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10年《法治蓝皮书》指出, 2009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国情调研组调研发现, 政府网站已经成为地方政府公开政府信息的重要渠道。在今年召开的两会中, 温家宝总理提出必须深入推进政务公开, 完善各类公开办事制度和行政复议制度, 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监督政府, 发挥网络舆论的监督作用, 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而互联网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让公民的心声在此发出, 充分显示出舆论对政务的监督作用。

网络舆论有助于推进依法行政, 矫正官员的不良行为。中国漫长的封建历史传统, 造就了滋生官员特权作风的社会环境, 不少领导干部缺乏基本正确的权力意识和依法行政理念。这种状况不仅潜存于官员意识深处, 而且频现于他们的言论和行动中。天价烟局长、雷人质问、最牛京官、香艳局长等与官员言行有关的网络新概念, 不仅充分甚至是夸张地表现了一些官员身上存在的与人民群众利益和愿望背道而驰的思想观念和行事作风, 而且正是由于这种引发网民强烈关注的网络舆论, 才使一个又一个贪官污吏被查下马或被判入狱。在城市发展或因地方、部门利益驱使, 违规强拆导致民怨沸腾并酿成重大群体性冲突的违法行政事件, 司法系统频发的嫌疑人非正常死亡事件, 以及“邓玉娇事件”等都是在网民强大的网络舆论压力下才得以纠正的。公民通过互联网已经捕捉了许多“问题官员”, 显示了网络反腐的巨大威力。 (5)

其次, 谈一谈网络舆论对公众和社会的影响。

无论是官方舆论, 还是民间舆论, 在中国主要是当做一种文化控制手段来看待的, 舆论最重要的职能也不是社会的良性运行以及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有效监督, 而是对民众的道德教化。传统舆论的控制、教育对象往往是政府管理和控制下的民众, 舆论主体和对象是泾渭分明的。但在网络舆论中, 互联网的互动功能部分实现了虚拟世界的官民平等。虽然政府仍是主要的舆论控制者, 但因大量非政府组织、企事业单位网站中的BBS, 使更多网民把原本受政府官方媒体筛查的社会事件通过QQ聊天室、BBS、MSN、个人博客、E-mail、新闻跟帖等形式发至网上, 大量网民的相互转载和传播, 很快形成了一种无法控制的舆论力量。这样, 网络媒体对公众和社会的影响,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

造成政府的舆论控制力下降, 网民的言论自由有所扩大。网络舆论, 本质上是一种政府无法充分垄断和控制的社会公共舆论, 由于技术、空间、信息等网络资源的共享性特征, 政府可以最大限度地以国家安全和公共利益为理由, 加强网络信息的审查, 但由于网民的匿名性, 网民联系方式的多样性, 在任何国家都无法把网络完全置于政府的监管之下, 而过分的监管则有违民主社会的言论自由。“人肉搜索”虽然屡屡侵害公民的个人隐私, 但其发动多源于“涉公事件”触动了网民敏感的“正义神经”, (6) 才使大量的社会丑恶现象及其当事人充分暴露于公众视野中, 也为政府治理提供了必要的协助。

扩展了公众社会参与的领域和范围。在传统中国社会, 公众主要是官方舆论的被动受众, 在前网络时代的西方民主社会, 公众参与社会政治事务的形式虽然相对多样化, 但主要限于选举投票、集会、游行、示威和罢工。但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国家的公众, 在信息高速公路迅猛发展的条件下, 大都拥有通过互联网直接参与网络舆论的权利和机会, 尽管这种参与要以一定的计算机操作使用技能为前提。

提高了公众的科学文化水平。网络舆论不仅仅是一种社会舆论, 也是一种知识共享平台。由于互联网功能的日益强大, 原本只有在学校和课堂才能学到的知识, 可以借由网络媒体和各种搜索引擎以尽可能快的速度呈现出来, 网络世界中活跃的一大批中青年科技人才, 构成了网络共产主义社区的无私建设者。大量不具备文化知识的公民, 要想不被网络时代所抛弃, 也必须努力扫除自己这个网络时代的新文盲。所以, 网络舆论不仅造就了一种全新的社会监督平台, 而且对社会低知阶层也造成了文明进步的压力。

网络介质虚拟性和空间的共享性, 强化了年轻网民极端的功利意识和浮躁的社会心理。追求声望在中国主流社会一直被视作虚荣心而遭到排挤, 但不规范的市场经济使权力、利益和声望往往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这种结合给青少年提供了一种强烈的示范或暗示——名声总会给自己带来回报, 甚至是人们不那么赞赏的名声也比默默无闻地立足于社会更有价值。网络舆论所固有的快速传播的特点, 也很容易使有些有个性和才艺的人物迅速走红网络, 并培植出一个强大的拥趸群。于是刘德华、姚明、李开复成名了, 木子美、芙蓉姐姐等也成名了。这样, 在传统社会中被人们刻意回避的名声, 在信息时代变成了一种稀缺资源被许多人所追逐, 甚至不惜以制造噱头、丑闻并触碰公共道德底线为手段谋求在网络世界一夜走红。中国现实社会仍具有较强的传统性, 但在青少年群体构成的网络社会中, 个性主义、价值相对主义等后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也充分表现出来, 这种现象用传统的观点看, 就是极端的功利意识和浮躁的社会心理。

网络的共享性和匿名性, 造成部分网民责任意识的下降。现代社会是权利义务对等、权力责任对等的社会, 前者对应于公民, 而后者对应于政府和国家公职人员。在网络世界中, 长期被忽视、被压制的状态就可能以极端的形式表现出来。虚假信息和谣言在网上大量聚集, 对不同意见持有者尤其是学术讨论中的不同意见, 采取地域歧视、攻击、谩骂等粗暴语言, 事实上构成了对他人合法权利的暴力侵犯, 从而形成一种被称为网络暴力的舆论力量, 不仅容易借舆论监督之名误导网民, 而且扰乱公共秩序, 破坏国家司法机关形象,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网络舆论监督活动的正常进行, 阻碍着中国社会理性、平等、宽容的现代性意识和观念的成长。 (7)

结语

总体而言, 网络舆论作为信息技术造就的新的舆论形式, 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成就, 也是后现代化优势的明证。由于网络舆论大大提高了政府治理的透明度, 提高了公众有序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积极性, 拓展了参与渠道, 即使是网络媒体中存在的网络民怨, 作为社会安全阀也为避免更多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任何进步, 都具有相对于时代的双重作用和影响, 网络媒体和网络舆论也一样。网络民意只是真实民意的一部分, 因而不能单纯依靠网络舆论来进行公共决策。至于网络舆论所造成的虚假信息、语言暴力、侵犯隐私、黄色泛滥等消极功能, 需要在充分发挥其积极功能的前提下予以有效控制, 而不能因此对网络技术和网络舆论持因噎废食的态度。主流媒体及网络媒体也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 强化媒体的社会责任, 做到平面媒体、视听媒体与网络媒体共同繁荣, 使社会公共舆论达到真正反映和表达民意, 有效监督政府工作和官员言行, 引领良好社会风尚, 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

注释

1[1]谭伟:《网络舆论概念及特征》, 《湖南社会科学》, 2003 (5) 。

2[2]郭玉锦、王欢:《网络社会学》,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3[3]哈贝马斯著、曹卫东等译:《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 上海:学林出版社, 1999年版。

4[4]王茜:《网络媒体的监督功能初探》, 《新闻记者》, 2005 (5) 。

5[5]傅达林:《聚焦“网络反腐”》, 《民主与科学》, 2009 (3) 。

6[6]邹军:《作为网络舆论的“人肉搜索”及其规则》,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09 (9) 。

校园网络舆论的特征及影响 篇9

校园网络舆论

校园网络舆论作为一种新型的舆论形式, 其与传统舆论和网络舆论相比必有自己的特点, 研究校园网络舆论必先探究其与传统舆论和网络舆论的异同, 这样才能对其概念和特征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所谓舆论, 就是人们对新近发生的、为人们普遍关心的某一具有争议的社会问题的共同意见, 也就是主体通过言语等手段所表达的对于客观事物的态度和见解。所谓网络舆论就是公众通过互联网这种载体公开表达和评价某种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的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倾向性的共同意见。校园网络舆论就是依托高校校园网络的建设, 高校师生在网络上发表的关于某一焦点事件的多数人的有一定影响力的带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在目前的高校校园环境中, 大学生们在网络上表达意见和传达思想的行为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校园现象。

在大学校园里, 网络已经走进了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 校园网络舆论正在深刻地改变着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 对大学生的生活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根据校园网络舆论对大学生的影响, 可以将校园网络舆论划分为如下表现形式:第一, 知识信息舆论;第二, 价值观念舆论;第三, 网络虚拟舆论;第四, 网络语言舆论。

校园网络舆论的特点

独立主体意识的张扬。大学生处于思维和情感都十分活跃的年龄阶段, 在网络舆论中和其他群体相比, 他们的思维更加活跃、言论更加开放、独立主体意识更加张扬。在网络中他们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 可以互换角色, 也可以是互为传播的主体。他们可以就国内外大事和校园动态发表自由而热烈的讨论, 同时也可以自由发泄情绪。

价值取向的多元化。目前, 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 多元文化、思想观念并存, 一些非主流、反传统的价值观念在高校校园网络舆论中不断蔓延。网络讨论专区的匿名性, 使得大学生不必顾忌后果, 可以在网络中自由发表言论。这使得大学生可以在网络上自由而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发表一些对校园现象和社会现象的见解。这些现象使高校的校园网络舆论所表达的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趋势。

行为方式的多样化。大学生可以在网上学习, 向老师请教疑难问题, 让老师为其释疑解惑;大学生也可以在网络上搜索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大学生相互之间也可以在网上讨论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发挥大家的聪明才智, 力求自己解决问题;大学生也可以在网上就国际和国内的热点问题、学校发生的问题以及班级发生的问题、学生自身周围发生的问题展开自由而热烈的讨论, 各抒己见, 明辨是非。大学生也可以在网上发布信息、交作业、交朋友、购物。当然, 一些大学生还在网上玩游戏、看电影等。

校园网络舆论影响范围的广泛性。高校网络舆论的制造者和发布者只是少数学生, 但是却能够对多数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高校校园BBS作为校园网络上的信息发布与讨论的集散地, 在校大学生对其保持着很高的关注度。当某个热点问题在校园BBS论坛上出现时, 很快就会吸引大家的关注, 不但在网上发帖子参与讨论, 而且浏览帖子的人也会不断增多, 参与者与关注者还会把网上的消息告诉身边的同学、朋友、家人、亲戚以及其他人, 引来更多人的关注。这些舆论热点不仅会成为大学生在网上关注和讨论的主要话题, 还会成为他们在课间休息、运动场上、自习结束、同学聚餐、宿舍闲聊等场合中谈论的话题, 在大学校园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校园网络舆论的正负面影响

网络舆论的发展所带来的正面影响。第一, 利用网络来学习。网络的飞速发展为大学生成长成才创造了新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知识的平台。大学生们可以在网上就老师讲的内容展开讨论, 各抒己见, 畅所欲言, 求得真知。就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大学生可以在网上同自己的老师直接交流, 让自己的老师给自己直接释疑解惑。有的大学生还利用网络同网络上的名师进行交流, 学习专业知识和其他知识。大学生们经常在网上听一些专家名师的讲座、论坛, 百家讲坛就是大学生最喜欢的论坛之一。另外, 大学生们在平时的学习中, 遇到自己不懂的问题, 可以通过百度、搜狗、遨游等搜索引擎, 输入相关的关键词, 就可以获得大量的有价值的信息。网络真正成了大学生的百科全书, 是大学生重要的学习工具之一。大学生还经常在网络上购买学习资料, 方便自己学习。大学生真正体会到了信息技术的发展给自己带来的益处, 成为信息技术发展的最大受益者。第二, 利用网络来拓展自己的交往空间。飞信、QQ、高校通等为大学生的交往开辟了新途径、新舞台, 并且收费很少, 几乎是免费的。通过和大学生的交流了解到, 大学生首先把网络当成了相互联系、相互沟通的载体。可见上网沟通交流成为大学生使用网络的重要动机。大学生在互联网上的沟通交流形成了人际传播、媒介传播的传播形态, 通过态度、建议、情感、情绪等的表达和交流, 形成了网络舆论, 网络舆论行为在高校校园获得较大认同。第三, 自我发展的实现。网上求职的实现, 从某种意义上说, 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传统就业方式存在的弊端, 极大地方便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现在很多用人单位的用人信息都挂在网上, 高校毕业生可以在网上和用人单位直接联系、沟通交流, 实现就业。另外, 网上创业日渐时尚, 并且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鼓励和支持。目前, 网上开店日渐受到很多大学生的青睐, 收入颇丰, 大学毕业生很是乐此不疲。第四, 独立个性的完善。大学生是网络信息资源的使用者, 同时也是开发者。他们充分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 根据自身的需要, 开发设计出各类网站、主页、博客。这种使用和开发大大提高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通过这些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第五, 创新意识的提高。在高校, 计算机专业、艺术设计专业的大学生, 他们的专业学习、作业的完成, 都是在网上进行的。他们在网上和老师交流、沟通, 在老师给他们的释疑解惑中, 在他们自己的钻研中, 他们的创新意识都在不断提高。现在, 高校利用网络这个平台, 开展了许多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如网页设计大赛、自荐书设计大赛、动画设计大赛、标志设计大赛等, 这些活动丰富了大学生的课余生活, 也提高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通过开展网络大赛活动, 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 开阔了大学生的视野, 提高了大学生的能力, 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也有所提高。

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负面影响。第一, 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影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凭借在网络上的优势地位, 极力散布西方的政治模式、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这些对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正在形成中的大学生来说, 极易造成不良的影响。我们如果不加强教育, 从正面引导, 在这种多元的文化背景下, 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不强的大学生极易陷入迷茫的状态, 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有可能受到严峻的挑战。第二, 对大学生的道德品质与法治观念产生不良影响。在目前的网络环境下, 网络立法还不够规范, 网络上的舆论行为主要取决于网络使用者的自觉性和道德责任感。同时, 网络上的行为具有匿名性和虚拟性的特点, 对网络舆论者的约束力不强, 更容易造成道德责任感的弱化和违法行为的泛滥, 近年来不断出现的网络违法行为就证明了这一点。第三, 对大学生的人格产生影响。大学生由于活动圈子小, 平时有的大学生又不善于和别人交流, 不喜欢参加各种活动, 使他们的朋友很少。网络的出现, 通过QQ、飞信和高校通, 大学生可以在网上交到很多朋友, 加强了他们之间的感情交流, 弥补了他们情感上的缺失。同时, 这也容易造成一部分大学生的自我封闭, 天天泡在电脑旁, 使得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机会减少, 久而久之, 会使人产生非社会化的倾向, 容易导致交往能力的下降。

校园网络舆论作为一种独特的舆论形式, 已经对大学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作为教育工作者, 我们应该密切关注校园网络舆论的现状, 对高校校园网络舆论作出正确的引导。

参考文献

[1].曾德保:《网络舆论的特性及其规律》, 《政工研究动态》, 2006 (16) 。

[2].蔡昌淼:《和谐社会背景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6 (6) 。

[3].曾献尼等:《加强高校传媒建设的思考》, 《南昌高专学报》, 2007 (1) 。

资源消耗会计的特征及应用探讨 篇10

一、资源消耗会计的优点

1. 提高了成本核算的准确性。

资源消耗会计克服了作业成本法分配标准单一的问题,先将作业中心的资源按照资源数量的计量单位不同进行分类,每一类称为一个资源库,不同的资源库有不同的计量单位,一个资源库只能有一个计量单位。例如,产品生产作业中心可以分为人工、机器设备和厂房三个资源库,计量单位分别为人工工时、机器工时和面积。

2. 实现了成本信息的多元化。

现代企业对成本信息的需求是多方面的,资源消耗会计以作业成本法为基础,将成本性态原理、可控成本原理、拉动式预算原理融入其中,除了提供传统的基本成本信息,还能够提供部门责任成本考核、部门闲置生产能力和产品短期经营决策等多元成本信息。

(1)所有成本均需分别按预算/计划成本和实际成本反映,作业中心的成本预算须按照作业/受益对象的预算需求编制,即拉动式预算。对于基本作业中心中从辅助作业成本库分配转入的实际成本,需区分可控成本和不可控成本。成本预算编制和成本可控性划分为部门成本考核提供了合理的考核依据,便于分清部门之间的责任。

(2)资源库和作业成本库的成本需区分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并最终结转到产品成本中。资源库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的区分是以资源量为依据,作业成本库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的区分是以作业量为依据。成本性态信息为产品短期经营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3)作业成本库闲置生产能力计算。闲置生产能力是指因实际作业量小于预算作业量造成的生产能力闲置,其实质是含有固定成本的资源的闲置,通过对闲置生产能力的计算分析,为成本控制提供了有用信息。计算公式如下:

闲置作业量=预算作业量-实际作业量

闲置资源成本=闲置作业量×预算固定成本/预算作业量

二、资源消耗会计的应用程序

1. 划分作业中心。

按照内部价值链分析的原理,将全部作业分为基本作业和辅助作业两大类。基本作业是指直接构成产品生产过程的作业(或者说是以产品为作业对象的作业);辅助作业是指不直接构成产品生产过程但为产品生产过程提供服务的作业。这种划分非常必要,辅助作业与产品没有直接联系,它们与产品之间就不存在作业动因,因此不能直接将辅助作业成本分配给产品。

结合企业的机构设置,将全部作业划分为若干作业中心,例如产品研发、产品生产、产品检验等部门可以作为基本作业中心,材料采购、设备修理、物资运输、产品信息管理等部门可以作为辅助作业中心。如此划分作业中心的好处是可以利用企业现有成本信息,减少信息收集工作。

2. 将消耗的资源归集到各作业中心(不含直接材料)。

如果资源消耗能分清其归属,则直接归集到某一作业中心;如果某资源由几个作业中心共同消耗,则应选择合理的分配标准(资源动因)分配给各作业中心,例如当几个作业中心共用一栋房屋时,则房屋折旧费就应当在这些作业中心之间分配,分配标准可选择使用面积。

3. 将作业中心的资源划分为资源库。

资源一般可划分为人力资源和房屋设备资源两大类,人力资源计量单位为人工工时,房屋设备资源计量单位为机器工时。

4. 将作业中心的作业划分为作业成本库并确定其作业动因。

作业中心可能包含不同类型的作业,这时就需进一步划分作业成本库,以便确定各自的作业动因,例如生产车间可划分为生产准备和机械加工两个作业成本库。划分作业成本库的原则是同质性、重要性和可行性。作业动因是分配作业成本的依据,通常就是该作业的计量单位,不同的作业具有不同的作业动因。另外,第3、4两个步骤不分先后。

5. 将辅助作业中心资源库的成本分配给辅助作业成本库。

分配标准采用辅助作业成本库所耗用的资源数量,该分配标准有利于提高分配的准确性。

6. 辅助作业成本库之间交互分配。

凡是辅助作业之间存在相互提供服务的,需要对辅助作业成本库之间进行交互分配,分配标准可采用辅助作业数量。

7. 将辅助作业成本库分配结转到基本作业中心的资源库。

分配标准为资源库所耗用的作业数量,例如设备修理是一个辅助作业成本库,可采用维修工时作为分配标准。同时需区分可控成本和不可控成本,可控成本采用预算分配率计算,转入的实际成本与可控成本之间的差异作为不可控成本。

8. 将基本作业中心资源库分配给基本作业成本库。分

分配标准是基本作业成本库所耗用的资源数量。

9. 将基本作业成本库分配给各种成本对象。

分配标准是成本对象所耗用的作业数量。

上述应用程序如下图所示:

三、应用实例

假定某企业有一个生产车间和一个设备维修车间,生产车间有生产准备和机械加工两项作业,生产A、B两种产品,维修车间只有维修作业。资源消耗会计下,产品成本核算过程如下:

1. 划分作业中心。

。本例的基本作业中心只有一个,就是生产车间,辅助作业中心也只有一个,就是设备维修车间。

2. 将消耗的资源归集到各作业中心。

有关资料见表1、表2。

单位:元

注:计算单位成本时如果除不尽,结果保留至小数点后一位,下同。

3. 划分资源库。

将作业中心的资源划分为资源库。生产车间的资源划分为人力资源和机械资源两个库资源库,有关资料见表3、表4。因为设备维修车间本身作为一个维修作业成本库,不需要分配,所以设备维修车间不必划分资源库。

将作业中心的作业划分为作业成本库。将生产车间划分为生产准备和机械加工两个作业成本库,有关资料见表5、表6。将设备维修车间本身作为一个维修作业成本库。

4. 将辅助作业中心资源库的成本分配给辅助作业成本库。

如果有多个辅助作业成本库,则相互之间需交互分配。

5. 将辅助作业成本库分配结转到基本作业中心的资源库。

设备维修车间的成本结转到机械资源库的结果见表4。

6. 将基本作业中心资源库分配给基本作业成本库。

本例就是将人力资源库和机械资源库的成本分配结转到生产准备和机械加工两个作业成本库,分配结果见表5、表6。

7. 将基本作业成本库分配给产品。

本例就是将生产准备和机械加工两个作业成本库的成本分配给A、B两种产品,分配结果见表7、表8。

参考文献

张红国,王晓燕.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在企业物流成本核算中的应用[J].财会通讯(综合),2010(1).

赵息,李亚光,齐建民.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述评[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5).

网络资源的特征及管理 篇11

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特征、载体及引导对策

● 胡明辉 蒋红艳

高校校园网络信息的传播及其舆论的形成,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及行为方式的影响越来越大。本文从分析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特征、表现载体入手,分析当前高校校园网络舆论中存在的问题,并就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有效引导提出对策。

高校;网络舆论;对策

网络作为现代传播媒体的重要平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胡锦涛总书记2008年2月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指出:“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运用、管理。”2011年4月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胡锦涛总书记又再次提出:“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高校作为人才、知识、技术的聚集地,校园网络舆论往往领跑整个社会网络舆论。因此加强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引导,构建科学有效的网络舆论引导体系,关系着现代高校的发展,也关系着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是信息时代赋予高校的一项新任务、新使命。

一、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特征

由于网络传播的自由、开放、快捷以及超强交互等属性,使得传统媒介关于个人意见表达和利益诉求无法实现的状况大为改观。在互联网时代任何人都可通过网络畅所欲言。校园网络的主要使用人群是大学生,这一群体喜欢挑战、喜欢接受新生事物,思想活跃且情绪化易冲动,这些特征使得当前大学生成为营造和接受校园网络舆论的生力军。

(一)校园网络舆论主体越来越多元化。传统的校园舆论主体往往属于校园广播、报纸、电视以及宣传橱窗等传统媒体的策划者和制作者,大学生往往是单纯的舆论受众。随着网络这一新兴媒介在高校的普及,特别是近些年出现的微博等新兴网络工具的运用,舆论传播由传统的点到面的单向线型传播方式转化为点到点的交互爆炸式传播方式。大学生在校园网络舆论传播过程中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还日益发展成为高校网络舆论的传播者,甚至是制作者。大学生在校园网络舆论中的主体地位日益彰显,任何人都能通过网络发出自己的声音。特别是微博使得媒体越加平民化、大众化。随着新兴网络技术的运用,校园网络舆论主体也将日益多元化,这在无形中增加了校园网络舆论坚持正确导向的困难。

(二)校园网络舆论涉及的内容越来越复杂化。网络舆论内容的复杂性是指网络舆论的混乱无序,缺乏理性、权威性以及评判性。当前网络的自由开放属性决定了当前校园网络舆论的内容丰富多彩,海量信息在给大学生带来个性化资讯的同时,也冗集了大量的信息垃圾。色情迷信赌博等不良信息,激进情绪化言论比比皆是,谣言蛊惑甚至引导青少年错误意识形态的言论也不乏其中,导致校园网络舆论的内容也越来越复杂化。

(三)网络舆论传播越来越便捷化。网络舆论传播已突破了空间、时间的局限,网络把全世界联系成一个地球村。大学生足不出户,就能了解发生在世界各个角落的新闻事件,也可以就当前发生的任何事件发表自己的评论,让全世界听到自己的声音。特别是微博与手机的结合,使得微博日益发展成为一家小小的媒体,每位手机用户都可能成为记者,成为主播人。这使得各类新闻事件,尤其是一些重大的突发性、灾害性事件,或者与广大学生有重大关联的事件往往会第一时间出现在网络,并迅速吸引人们的眼球。网络传播的快捷与便利,也决定了网络舆论形成传播的便捷性。我们日益发现,每当国内外发生重大事件,都可能在校园网络掀起强烈的反响与争论。一般网络舆论会形成几个派别,譬如反对派或批评派、赞成派或表扬派、中立派或不予评论派。如果网络舆论出现观点高度一致或一边倒现象时,往往会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

(四)网络舆论的导向越来越难以掌控化。由于网络自身的特点决定了重大新闻事件在网络世界最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往往在极短的时间内成为校园网络普遍关注的焦点,进而形成舆论。在舆论形成传播扩散过程中,一旦形成“权威”意见或出现能代表网民普遍心声的帖子后极易爆发式扩散,在网民中引发共鸣形成滚雪球效应。事实已证明,网络舆论的影响力和感染力是巨大的。信息的策源者利用网络的高度开放性可以较容易地避开各种限制与障碍发布传播信息,网络舆论监管者也不可能对网络言论进行逐一的甄别检测,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网络舆论的掌控。校园网络的主体是青年大学生,这个群体的身心特征决定着他们更关注自身的感受与主张,追求标新立异,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校园网络舆论较之社会网络舆论的导向更难以掌控。

二、高校校园网络舆论表现的主要载体与传播途径

(一)校园网络新闻的跟帖评论。这是当前校园网络舆论的最重要载体。中国传媒大学网络舆情(口碑)研究所于2011年7月发布的《2011上半年中国网络舆情指数年度报告》显示,微博和新闻跟帖是当前网络舆论的主要载体。众所周知,传统意义上的新闻评论,往往局限于特定的新闻评论员文章、编者按、专栏评论等形式,这类新闻评论往往由新闻传播媒体经过层层筛选修改润色再发布,往往能紧扣新闻事实具有较强的舆论导向。校园网络新闻的跟帖评论与传统的新闻评论有很大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一是时效性更强。网络新闻传播的速度往往快捷于传统媒体,甚至将新闻事件发生现场在线传播。当前高校普遍建设了校园新闻网,各主流网络媒体也设有教育专栏,新闻事件一旦发生,大学生们往往第一时间能获得相关资讯。二是互动性更强。网络新闻跟帖评论的互动性与传统媒体的“媒体—受众”单一互动形式不同,当前高校校园网络新闻普遍设有“我要评论”、“我来说几句”等等,这些评论留言以跟帖的形式与网络新闻“捆绑”在一起,形成超强的互动性。这些新闻跟帖评论既有助于大学生了解新闻事实全貌,也有助于网民各类观点主张随着网络新闻自身的传播而传播。

(二)校园网络论坛。网络论坛又名BBS,全称为BulletinBoardSystem(电子公示板),是Internet上的一种电子信息服务系统。它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每位用户皆可在这一平台浏览发布信息,是一种内容丰富交互性强且即时性的网络电子信息服务平台。这一平台也是网络舆论中人气表现较为集中的地方,校园网络论坛向全体学生开放,具有隐匿性、及时性,意见评论感想的发表没有篇幅、倾向的局限,往往被大学生视为校园网络舆论中最为方便快捷自由的平台。

(三)微博。这是当前校园网络舆论最时髦最新发展起来的新兴载体。微博是一种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的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信息即时共享。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11年上半年,中国微博用户已增至1.95亿,在网民中的普及率增至40.2%,手机微博在网民中的使用率也上升到了34%。当前大学生微博传播的内容从个人的学习生活琐事到校园重大事件,再到国内国际重大突发事件,微博已日益成为大学生表达意愿、分享心情感受、阐述个人主张的重要渠道。

(四)QQ群。QQ群是腾讯公司推出的多人聊天交流服务,群主在创建QQ群后,可以邀请朋友、同学或者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人到群内聊天,并在群空间内共享群BBS、相册、共享文件等等,大学生在群内的讨论往往更为随意和自由,网络舆论的监控和预测往往更加艰难。随着QQ群技术的发展,QQ群所能容纳的成员也越来越多,当前一个超级群能容纳500人,一个企业群能容纳25万好友,能将十多所高校的师生全部囊括其中且能同时在线聊天,届时把控网络舆论的走向就更加艰难。

此外,还有如校园百度贴吧、电子邮件、校内各类信息管理交流系统平台等。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校园网络舆论载体也必将更加多元化。

三、高校校园网络舆论引导的对策分析

高校校园网络舆论引导正确,有利于推动高校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反之不仅不利于高校的稳定与发展,还将影响着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当前网络已日益成为社会舆论的“传播器”和“放大器”,这既对网络引导工作提出严峻挑战,也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广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勇担使命,完成好网络时代赋予我们的新使命,充分认识高校网络舆论引导的重要性,积极探索网络舆论引导的应对策略,提高网络舆论引导能力,使高校校园网络成为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网络文明,营造和谐校园文明的重要阵地。

(一)积极应对,用主流声音引导校园网络舆论。随着网络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广大学生越来越习惯于运用网络参与各项事务的管理,表达自己的诉求,网络已成为各种利益诉求的汇聚平台。广大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积极主动地通过网络考察民情、了解民意、汇集民智,当涉及本单位的事件及其舆论时不要退缩不要回避,要积极主动回应,切实做好答疑解惑工作,积极化解矛盾纠纷。当个别别有用心的人为了个人私利歪曲事实,恶意诋毁,影响高校和谐稳定时,广大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主动出击,澄清事实,在第一时间发出主流声音,用正确的网络舆论引导人、教育人、感染人。要紧紧抓住舆论引导的主动性,要建设好校园网,不断丰富校园网络内容,拓展网络服务项目,让校园网真正成为大学生接受主流声音,获取健康网络信息的主渠道。

(二)加强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提高大学生自我引导能力。加强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是当前校园网络舆论引导最根本性的措施。网络素养是指网络社会中人们在了解掌握网络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正确有效地运用网络客观理性地分析、评价和利用网络信息的修养与技能。它包括敏锐的网络识别意识、正确的网络伦理道德、熟练的网络运用分析能力以及较强的网络创新能力等。加强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是应对互联网这一“双刃剑”的最行之有效的措施,也是引导校园网络舆论回归真实走上正轨的良策。要将网络素养教育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要像重视专业教学一样重视大学生的网络素养教育。只有大学生的网络素养提高了,才能在价值观多元化、信息繁杂化的网络世界里作出正确选择,并积极主动地引导舆论走向正确的方向。

(三)创新校园网络舆论引导方式,增强民主性。网络舆论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舆论引导的过程是一个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渐变过程,这一过程不具有强制约束力。特别是在针对大学生的网络舆论引导过程中,引导者与被引导者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任何外在的压制与胁迫都可能导致被引导者的反抗与抵制。所以在开展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工作中,要抛弃传统的灌输说教式,本着平等的心态以启发式、说服式、讨论式、情感唤起式的方式为主,依靠说服能力与技巧去感染人、打动人。当前大学生都具有较强独立自主意识,不愿接受别人对自己的一味说教,只有在获得理解和尊重的前提下才有可能与思想政治工作者进行沟通与交流,所以我们在引导态度和方式上一定要坚持民主性原则,要充分认同并接纳大学生的思想、情感态度,防止以训斥代替说服,以专制代替民主。

(四)培养网络舆论引导队伍,增强网络舆论引导实效。网络舆论引导队伍是网络舆论引导的急先锋。高校党委行政要高度重视校园网络舆论引导队伍的建设,要坚持按照理论水平高、政治素质强、网络信息技术过硬的标准培养选拔网络舆论引导队伍。这支队伍应该由校内领导、知名学者教授、专职思想政治工作者和优秀学生代表四个方面组成。校内领导专家学者由于在学生中普遍具有较高威望,往往负责对国内外与校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突发事件或学校大政方针进行评论,这类评论普遍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且在学生群体中容易引起共鸣,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思想政治工作者主要负责对校内外各类不良现象以及学生群体中出现的带普遍性的问题进行分析与评论,这些分析与评论着重于通过调查分析事件的表象,引导学生探索发现事件的本质,提高学生的甄别能力,具有较强的教育性;优秀学生代表则要发挥根源于学生的优势,积极主动地发现收集整理学生们普遍关心的热点疑点问题,及时将校园网络舆情通报给舆论引导部门或相关职能部门,并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在校园网络开展引导工作,来自优秀学生的评论从形式和内容上来讲更易于为广大学生所接受,这也是今后一段时期培养网络舆论引导队伍的主攻方向。

随着高校网络环境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形势的新变化,校园网络舆论还将会出现新情况、新特点,网络舆论引导的形势也将愈来愈严峻。但只要我们广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牢牢把握网络舆论引导规律,创新网络舆论引导方式方法,完善引导手段和机制,就一定能推动高校校园网络舆论引导工作健康有序地发展,就一定不会辜负网络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作者胡明辉系湘南学院思政部副高职称干部;蒋红艳系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

■ 责任编辑:胡中良

G641

A

网络时代的消费特征及营销对策 篇12

一、与传统消费相比, 网络时代的消费新特征

在网络时代, 传统的实体消费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步伐, 消费逐渐向网络平台上推广。传统消费模式最大的缺点就是地域限制, 消费者只能从所在的地点买货, 不能跨空间购货。而网络的引入, 则大大弥补了这种缺陷。一个地区的消费者可以从世界各地买到自己喜欢的物品。传统消费主要靠场地和装修等吸引消费者。而随着网络的进入, 消费者能够清晰明白地了解所要购买的物品的性能、种类和价位。上当受骗的问题明显减少, 这是网络时代对消费者最优越的地方。网络时代的消费新特征如下:

1.信息对称度明显增高

现今, 人们对网络的利用越来越普及, 并且很多商品都可以通过互联网查询。这个商品的属性、价格, 及使用性能, 都会通过网络传递给大家。只要一台电脑, 便可以查询到全世界关于这个物品的各种信息, 这使得商品更加透明。传统营销主要利用消费者对商品的信息的不了解, 而争取差价。而随着网络的不断利用, 完全颠覆了传统的营销模式。消费者再也不愿意在信息不透明的情况下, 去购买商品。此外, 更多商家为了获得消费者便主动更新了商品信息。因此, 随着这种良性的循环, 信息对称的透明度越来越强。

2.最大满足消费者的个性追求

人们对消费的要求越来越多, 物质条件的提高, 让更多的人喜欢私人订制。以往大生产时代的大规模、标准化商品不再受大众的欢迎。反而, 那种特立独行的东西, 可以让他们展现自己独特的个性和品格。通过互联网, 他们可以将需要的产品性能和特征直接传递出去, 从而最大限度地得到满足。然而, 传统消费完全不能适应现代消费者的需求。

3.消费途径便捷

网络时代下, 人们都更加追求自己的幸福, 并积极为自己的需要做努力。因此, 传统消费的被动营销模式再也不能适应网络时代下的消费者。他们有时不愿意走出家门, 外面堵车厉害, 而且交通成本增加, 他们往往希望躺着逛商城。通过网络锁定供应商, 积极主动与之联系。阿里巴巴、当当网、京东网等各种网络平台, 让网络消费更加便捷, 足不出户, 消费者的购物能得到更大的满足。

4.价格竞争日趋激烈

网络时代下, 消费者更容易货比三家, 实际上可以货比十几甚至上千家, 从而选择出相同商品中最低价格的。此外, 由于网络购物能够直接从生产者进入终端消费者, 其中中间商的价格便因此省了出来。因此, 从网络上购物让消费者能够更经济实惠。

二、针对网络消费的主要营销对策

1.售前策略

售前是营销策略的最前端, 是决定是否可以取得成功的关键。售前主要有产品策略、宣传策略和渠道策略。

产品策略。针对消费者越来越追求个性的需求, 企业应该增设私人订制的环节。并且, 要提高企业的产品开发能力, 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此外, 通过互联网与消费者随时保持沟通, 跟进产品的研发设计。提升产品性能, 增设多样性产品, 同时根据采购情况控制生产量, 避免产能过量而挤压库存。

宣传策略。企业应利用各种渠道, 加大自身的宣传力度。让消费者认知, 从而避免因消费者个性需求而丧失的客户群。加大网络宣传力度, 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的优势。通过进行大数据分析, 针对不同人群定位宣传策略。

渠道策略。网络时代下, 企业也应该跟上时代步伐, 积极探索互联网营销模式。诸如阿里巴巴、京东等这些网络销售平台, 能够为企业面向大众销售产品提供网络平台。此外, 企业自己网页的设计也能为其提供销售渠道。

2.价格策略

价格竞争日趋激烈, 给企业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但是也是很大的动力。薄利多销的手段必然重要, 但是针对特定客户群, 优越的产品对应相匹配的价格。例如, 香奈儿的包包如果为了薄利多销而故意降低价格, 不但会将原有客户赶走, 更会丧失原来品牌的公信力和市场优势。

3.售后策略

新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 消费者有权七天无理由退货。这是由阿里巴巴的淘宝网最新提出的新制度, 立法随之将其引入。企业需要充分改进自己的售后服务, 来面对当今社会激烈的产品营销。

三、总结

在网络时代下, 我们很多的传统思维和理念被颠覆, 衣食住行都随之改变。针对这些新特征, 当然应该也与之对应的营销策略。本文在对这些新特征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基础上, 为企业如何适应新的消费发展趋势, 提出了售前、价格和售后三点对策。

参考文献

[1]徐栗.网络时代消费特征与营销对策[J].科教研究, 2014, 44~48.

上一篇:实验室全自动化系统下一篇:合作社文化建设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