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诊断

2024-09-04

心理诊断(精选10篇)

心理诊断 篇1

高考命题遵循“能力立意”的指导思想, 既考查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也考查学生临场的心理素质。每年高考过后, 都有许多学生为没有正常发挥自己的真实水平而懊丧、遗憾, 其中, 临场心理压力大, 容易干扰或阻碍正常的智力发挥。分析总结学生答题时心理性失误的原因, 寻找矫正方法, 有助于学生从心理性失误的泥沼中摆脱出来, 充分发挥自身的智力水平, 达到理想的考试效果。

一、典型失误分析

1. 粗心大意致误

粗心大意是解题的大敌, 在历届高考中, 由于粗心大意而造成的失分总是有相当高的比例。粗心大意主要表现为: (1) 学生审题时疏忽、看错或丢掉某一有效信息, 造成解读过程出现偏差, 从而得出错误答案。 (2) 解题过程中推理失误。学生解题时急于得出结果, 在逻辑推理过程中忽视了条件的综合利用, 粗心大意漏掉某个重要信息, 造成推理结果错误。平时审题、解题过程随意, 缺乏规范性约束, 也是造成此类心理性失误的主要原因。

例题 (2012年高考四川文综卷) 下图是我国亚热带某旅游名山景观照片。该山山顶海拔3099米, 属山地针叶林带。读图回答问题。

该山山顶能够出现可供游客欣赏的景观是

A.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B.晨起开门雪满山, 雪晴云淡日光寒

C.层层梯田叠交错, 犹如海上泛碧波

D.春蚕作茧桑园绿, 睡起日斜闻竹鸡

分析:学生最易错选A选项。图中是山地垂直地域分异中常见的地带性景观, 粗心大意漏掉有效信息是造成错选的原因。题目明确交代山顶有针叶林, 而桃树属于阔叶树种。由于题中的强视觉对象是“亚热带某旅游名山”, 从而掩盖了弱视觉对象“属山地针叶林”, 造成学生对弱视觉对象暂时遗忘而出错。正确答案应是“晨起开门雪满山”的景观。

答案:B

2. 惧怕心态致误

高考时, 因受环境迁移、氛围压抑的外在刺激, 学生会出现临场过分焦虑和恐惧不安的情绪, 严重时还会出现短暂的思维障碍, 导致知觉范围变窄, 顿时觉得脑中空空, 不知所措。另外, 学生也会因解题思路不清晰而情绪烦躁, 注意力难以集中, 严重干扰思维的正常进行, 导致解题中出现种种不应该出现甚至无法理解的错误。造成思维压抑的根本原因是学生临场思想压力大、心理负担重或者对考题的难易程度缺乏必要的思想准备。

例题 (2012年高考江苏地理卷) 下图是某地地形剖面及其地下同一沉积岩层埋藏深度示意图。岩层的埋藏深度 (岩层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 可以用来帮助恢复岩层的形态。读图回答问题。

属于背斜谷的地方是

A. (1) (2) B. (2) (3) C. (3) (4) D. (1) (4)

分析:陌生组合图与艰涩的“埋藏深度”概念让学生无不惶恐, 惧怕心态占据主要地位, 从而干扰学生对试题情境的解读和分析。学生尽管能从表面形态认清 (1) (2) (4) 均为谷地, 却很难根据“岩层埋藏深度”排除 (2) 地, 不能认清局部地貌。

答案:D

3. 经验干扰致误

经验是宝贵的财富, 利用经验有时的确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但经验不能形成经验主义, 经验主义会滋生固步自封、自以为是的心理。利用经验主义答题在人文地理试题中比较普遍。由于自身知识经验有限, 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又不成熟, 学生很容易产生固执、偏激、臆断的不良心理倾向, 答题时不尊重试题情境, 全凭自己已有认知和生活经验分析、解读试题, 于是容易出现错误。

例题 (2012年高考海南地理卷) 自20世纪60年代, 甲国开始在临近乙国边境的地区设立边境工业区, 吸引乙国的企业来此投资建厂, 并从乙国进口原料和零部件, 加工、组装成品后再销往乙国。目前, 这些边境工业区已发展成规模不等的工业中心 (见下图) 。据此完成问题。

影响甲国边境工业区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是

A.廉价劳动力B.交通运输

C.研发能力D.环境质量

分析:甲国 (墨西哥) 经济发展水平低, 是发展中国家, 劳动力丰富且廉价。学生错选A项是利用已有经验导致的。学生日常生活中接触的人文知识较多, 这能扩大知识面, 丰富知识和技能, 但也正是这些经验无形中干扰了学生解答试题。题中信息“从乙国进口原料和零部件, 加工、组装成品后再销往乙国”, 并且工业区布局在边境, 接近美国 (乙国) , 说明运输成本低。

答案:B

4. 举棋不定致误

有些学生具备扎实的“双基”, 但在对选项进行理性分析时举棋不定, 迷失了方向。这种情况常见于两难选择中。学生觉得支撑两个选项的原理和规律都具备说服力, 不能从具体情境中借助有效信息推翻某个解释, 从而出现两难境地。在紧张而激烈的考场上, 高强度的阅读、解析特别容易阻断正常思维, 尤其是在心理焦躁的情形下, 学生游走在两个选项之间, 无所适从。此时此刻最能考验学生冷静的思维和平和的心态。

例题 (2012年高考安徽文综卷) 青藏高原四周多高山。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 平均海拔3500米以上;柴达木盆地位于青海西北部, 面积约占全省的三分之一。下图为青海省年降水量分布和年平均气温分区图。完成问题。

青海省东南边缘降水较多, 其水汽主要来自

A.大西洋B.北冰洋

C.太平洋D.印度洋

分析:学生在水汽来源地问题上会纠结于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不能自拔。从地域位置看, 青藏高原东南边缘降水丰富, 主要是来自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受地形抬升所致;东部夏季风西移北进可能影响到此处。学生在举棋不定中很容易选错。冷静下来推断:青藏高原东南边缘水汽皆来自西南暖湿气流, 因为东南季风难以逾越川西高原进入青海和西藏。学生纠结于是太平洋还是印度洋本身, 阻断了正常的地理思维, 失分非常可惜。

答案:D

二、纠错对策

考场上学生的心理性失误, 与考前学生在学科能力、思想状态和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准备情况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要减少、克服考场上的心理性失误, 就需要考前系统训练, 只有这样才能奏效。

1. 要落实“双基”

学生要落实对概念的实质性理解、对技能的灵活运用、对知识结构的整体优化, 即严格按照考纲要求, 加强对主干知识的梳理, 对概念、原理和规律等的准确理解;系统整理重点知识, 理清知识间的横向、纵向联系, 构建科学完整的知识体系, 形成知识网络;适时联系现实生活中有重大影响的热点事件, 调动和运用所学地理知识、技能, 去描述和阐释该事件的成因。这样可逐步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品质。

2. 注意科学思维的培养

解题时学生要有科学的思维方法, 即先对试题提供的有效地理信息进行充分提取、解读和分析, 构建与地理概念、观念、原理和规律等的有机联系, 再调动和运用所学技能、方法, 描述和阐释地理过程, 最终形成科学完备的地理结论。平时复习中, 学生只有不断掌握答题基本策略和技巧, 学会灵活自如地迁移知识, 恰如其分地应用技能, 规范高效地表达术语, 方能形成满足学科要求的地理能力、素养。

3. 防范思维定式的负面效应

地理思维定式是在日常学习和复习中被强化了的思维惯性。在高考试题的具体情境中, 常出现有悖于地理概念、原理和规律等的信息, 却往往被学生忽视或视而不见。不尊重试题情境, 容易产生思维定式的负面效应, 造成做出的答案与标准答案大相径庭。所以, 高考复习中学生应强调地理规律的适应条件, 克服地理思维的片面性, 防止犯先入为主的本本主义错误, 以免得出错误结论。复习中, 学生要以诊治错误为突破口, 通过反思、自省, 最终获取正确的认识。

4. 优化考试心理, 树立信心, 保持良好心态

有道是“做事一半靠心态”, 学生解题时既要注重一次性成功, 又要注重复查环节, 还要敢于放弃。平时的模拟训练中, 学生一定要保持“平时是高考, 高考是平时”的考试思维, 把自己置身于一种仿真的环境中, 对答题速度、答题规范作出严格要求。时间长了, 学生自然就做到了“平时训练当大考, 大考自然当小考”, 高考时心态就平和多了。

三、强化训练

下图为某年我国部分城市日照时数统计图。读图回答1~2题。

1. 对图中显示数据状况的成因表述正确的是

A.哈尔滨市1月份日照时数最少, 因其正值极夜期间

B.上海市7月份日照时数最多, 这与副热带高压的影响有关

C.拉萨市各月日照时数均在200小时以上, 因其海拔高

D.各城市6月份日照时数差值最小, 这是海陆位置决定的

2. 该年3~5月, 北京比哈尔滨日照时数明显偏多, 主要是因为北京

A.白昼时间长B.太阳高度大

C.降水量较少D.气温上升快

2011年4月28日, 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正式公布。数据显示, 中国内地的流动人口已达2.6亿, 10年间增长80%, 平均每6个人中就有1个是流动人口。有数据表明, 中国流动人口平均年龄不到30岁, “80后”年轻人正逐渐成为流动人口的绝对主力。据此回答3~4题。

3. 大量的流动人口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是

A.促进城市建设和市场繁荣

B.活跃了铁路交通运输

C.有利于我国旅游业的发展

D.对生态和环境带来巨大压力

4.“80后”成为流动人口主力军表明A.我国的老龄化严重

B.我国劳动力素质提高

C.我国达到人口合理容量

D.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减缓

2011年8月25日新华社布宜诺斯艾利斯电:由于阿根廷政府对信息产品采取进口限制, 联想电脑集团将在阿根廷南方的火地岛省与当地企业合作建厂, 组装笔记本电脑。火地岛省现在的主要经济活动是养羊, 并且集中于该岛的北部;其次是伐木、捕鱼和狩猎。工业仅有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以及一些供本地消费的小型炼油厂、肉类冷冻厂等, 人口有101 079万人。据此回答5~7题。

5. 联想电脑集团在阿根廷南方的火地岛省建厂的主要原因是

A.市场B.廉价劳动力

C.技术D.土地价格

6. 笔记本组装工业的类型为

A.技术导向型B.原料导向型

C.动力导向型D.劳动力导向型

7. 下列关于阿根廷潘帕斯草原农业生产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主要农业地域类型是混合农业

B.温带草原气候, 草类繁茂

C.主要农业地域类型面向市场

D.单产高, 商品率低

参考答案及解析:

1.B 2.C

解析:该组题图像组合复杂, 学生容易顾此失彼, 粗心大意漏掉某些主要特征, 或是惧怕这类繁琐的综合分析题, 致使审题时出现偏差。第1题, 哈尔滨不在北极圈以北, 无极夜现象;拉萨8月份日照时数小于200小时;6月份, 各城市日照时数差值较大;上海市7月份白昼长, 并且晴朗天气多, 故该月份日照时数最多。第2题, 3~5月, 华北易发生春旱, 降水稀少, 晴天多, 故北京日照时间长。

3.A 4.B

解析:部分学生对人口知识不熟悉, 凭个人经验答题, 容易举棋不定, 出现两难选择。第3题, 我国的大量流动人口以务工和经商为主, 有利于城市建设和市场繁荣。大量流动人口对生态和环境带来巨大压力, 是消极影响。第4题, 1980年以后出生的人口所受的文化教育程度较高, 这部分人成为劳动力主力军后, 必然会提高我国的劳动力素质。

5.A 6.D 7.C

解析:学生没有结合材料中的重要信息, 全凭经验答题, 是造成失分的主要原因。第5题, 由材料“对信息产品采取进口限制”可知联想集团到阿根廷建厂主要是为了占有阿根廷的市场。第6题, 笔记本组装属于劳动力指向型工业。第7题, 潘帕斯草原是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主要农业地域类型是大牧场放牧业。该农业地域类型生产规模大, 商品率高, 是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

心理诊断 篇2

间接询问:“我很希望知道,我在哪方面能向您提供帮助”;“您希望在哪方面得到我们的帮助”。

直接逼问:“您有什么问题,说吧!”;“您找我们有什么事,说吧!”;“怎么啦?有什么问题,说吧!”;“出什么事啦,说吧!”。

一般资料:人口学资料、生活状况、婚姻家庭、工作记录、社会交往、娱乐活动、自我描述、个人内在世界的重要特点、其他资料。

个人成长史:婴幼儿期,童年生活,少年生活,青年期,个人成长中的重大转化以及现在对它的评价。

目前状态:精神状态(知情意行),身体状态(有无异常感觉;近期体检报告),社会工作和社会交往。

选择会谈内容的原则:适合求助者的接受能力,符合求助者的兴趣;对求助者的病因有直接或间接的针对性;对求助者的个性发展或矫正起关键作用;对深入探索求助者的病因有意义;对求助者症状的鉴别有诊断意义;对改变求助者的态度有积极作用,对帮助求助者改善认知和正确理解问题有帮助。

不恰当提问的形式: “为什么”的问题;多重选择性问题;修饰性反问;多重问题;责备性问题;解释性问题。

摄入性谈话的注意事项:态度要中立;提问避免失误;不讲题外话;不用指责批判型语言阻止或扭转求助者的会谈内容;不给出绝对性评价;结束语要诚恳。

临床资料归纳应考虑的因素:求助者个体方面的情况(生物;心理;自我意识);有关求助者的环境条件(人事关系;工作环境;生物的物质条件);他人的评价(一般印象;对治疗的评估)

不同职业对资料的理解:临床医生关注是否有病;行为主义关注学习和认知障碍;生态学家关注生长环境;非专业人员从自然发展的角度看问题;生物学家从人的发展生长的角度看问题。

不恰当提问的消极作用:造成依赖;责任转移;减少求助者的自我探索;产生不准确的信息;产生防卫心理和行为;影响交谈中必要的概括和说明。

会谈的种类:摄入性会谈(病史采集法);鉴别性会谈;治疗性会谈;咨询性会谈;应急性或叫危机性会谈。

了解既往史的程序:询问求助者以往是否去过医疗机构,详细阅读就诊的病例和有关资料;询问求助者以往是否去过其他心理咨询机构,其咨询过程如何。

与既往史有关的知识:了解当时咨询师的诊断以及进行过何种治疗,疗效如何;分析去医院就诊的原因是躯体方面的还是心理方面的;要对以往的诊断及咨询过程做详细的了解,不盲从权威机构;区分求助者本次来访的问题类型;详细了解以前咨询的过程,澄清问题的性质,一面对求助者造成伤害。

了解既往史需注意的事项:对曾有过咨询经理的求助者要说明详细了解既往史的重要性,以免求助者主观上认为那些重要,那些不重要而忽略有价值的细节;在咨询过程中,不可在求助者面前对以往是失误进行挑剔和嘲讽,这是良好职业道德的体现,也可避免伤害求助者。

心理问题关键点的内涵:该因素是多数临床表现的原因或与多数临床表现有内在联系;该因素在个体发展中持久的存在并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改变自身的形式,但无论形式如何改变,其本身性质不变。

寻找关键点的原则:必须认真对待资料来源可靠性和资料的真实性,未经验证的资料不能作为分析问题的依据;资料的分析不能有主观随意性,要符合客观逻辑。

确定求助者是否属于咨询范围的工作程序:

一、病与非病三原则

1、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

2、精神活动的内在协调一致性原则;

3、个性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二、对求助者具有典型意义的某些特异行为表现进行定性。

三、从求助者的“求医行为”来判断其为神经症或重性精神病。

四、从求助者对症状的“自知”程度来分析。

初步印象的定义:心理咨询人员对资料整理分析之后,必须对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就严重程度和归类诊断方面,形成大致的判断。

形成初步印象的工作程序:使用“心理健康水平评估的十项指标”,对求助者心理健康水平进行衡量;选择有效的测评工具对求助者的问题进行量化的系统评估;再对某些含混的临床表现进行鉴别诊断,初步区分出一半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和神经症性心理问题。

心理诊断的目标:以个体为目标,探求某一个体在群体中的位置,确定个体行为与常模偏离的程度和距离。

心理诊断的注意事项:心理诊断中,避免贴标签,应以现实的临床表现为依据;对难以确定诊断的案例,力争通过会诊解决问题。

一般心理问题:病程1-2个月,内容尚未泛化,现实刺激引起,反应强度不太强烈,思维合乎逻辑,人格也无明显异常。

严重心理问题诊断的程序:分析求助者是否经历过叫强烈的现实性的刺激;分析求助者的内心冲突是否属于道德性质或现实意义,是否有求治愿望;分析求助者的心理、生理及社会功能各方面是否受到影响;分析求助者问题是否有器质性病变作基础;与神经衰弱、神经症或其他精神病鉴别。

提出心理评估报告的工作程序:临床资料的核实;评估求助者的心理、生理及社会功能状态;导致心理问题的原因的分析;综合以上

三项的内容,确定求助者心理问题的性质及产生的原因,写出分析评估报告。

第二章:心理咨询技能

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正确的咨询态度是建立良好咨询关系的重要基础;咨询态度——尊重,热情,真诚,共情,积极关注。

尊重:意味着把求助者作为有思想感情、内心体验、生活追求和独特性与自主性的活生生的人去对待。

尊重的意义:给求助者创造一个安全、温暖的氛围;使求助者最大程度的表达自己;使求助者获得一种自我价值感;唤起对方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如何恰当地表达尊重:尊重意味着完全接纳、一视同仁、以礼待人、信任对方、保护隐私,尊重应以真诚为基础。

热情:热情与尊重相比,与求助者的距离更近些,并充满了浓厚的感情色彩。

热情应体现在:求助者初次来访时适当询问,表达关切;注意倾听求助者的叙述;咨询师耐心,认真,不厌其烦;咨询结束时,使求助者感到温暖。

真诚:是指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师以真正的我出现,没有防御式伪装,不把自己藏在专业角色后面,不带假面具,不是扮演角色或例行公事,而是表里一致,真实可信的置身于与求助者的关系之中。

真诚的意义:为求助者提供一个安全自由的氛围;为求助者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榜样。

真诚需要注意的问题:真诚不等于说实话;真诚不是自我发泄;真诚应实事求是;真诚应适度。

共情:又叫投情,神入,同感心,同理心,通情达理,设身处地等。是指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

共情的含义:借助求助者的言行,深入对方内心去体验他的情感、思维;借助于知识和经验,把求助者的体验与他的经历和人格之间的关系,更好的理解问题的实质;运用资讯技巧,把自己的共情传达给对方,以影响对方并取得反馈。

共情的重要性:咨询师能设身处地的理解求助者,从而更准确的把握材料;求助者会感到自己被理解、悦纳,从而会感到愉快、满足,对咨询关系有积极的影响;促进了求助者的自我表达、自我探索,从而达到更多的自我了解和咨询双方更深入的交流;对于那些迫切需要获得理解、关怀和情感倾诉的求助者,有更明显的咨询效果。

缺乏共情的具体表现:求助者感到失望;求助者觉得受到伤害;影响求助者的自我探索;影响咨询师对求助者的反应。

使用共情的注意事项:咨询师应走出自己的参照框架进入求助者的参照框架;必要时要检验自己是否做到共情;表达共情要因人而异;表达共情要善于使用躯体语言;表达共情要善于把握角色;表达共情要考虑到求助者的特点和文化背景。

积极关注:是对求助者的言语和行为的积极面予以关注,从而使求助者拥有正向价值感。不仅有助于建立咨询关系,而且本身就具有咨询效果。

积极关注需要注意:避免盲目乐观;反对过分消极;立足实事求是。

确定咨询目标的工作程序:

一、全面掌握求助者的有关资料,列出求助者的全部问题:who,他是谁?what,发生了什么事?when,什么时候发生的?where,在那里发生的?why,为什么会发生?which,与那些人有关?how,事情是如何演变的?

二、判断求助者心理问题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三、选择优先解决的问题:找出求助者的主要问题;确定从哪个问题入手(咨询师与求助者的目标不一致时,以求助者的目标为主)。

四、向求助者说明有效咨询目标的基本要

素:具体,可行,积极,双方可以接受,属于心理学性质,可以评估,多层次统一。

五、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的整合。(远期目标及大目标、终极目标,是促进求助者的心理健康和发展,充分实现人的潜能,达到人格完善。)

选择会谈方式应考虑的因素:年龄特征,性格特征,问题特征,文化特征。

深入了解求助者的思路:明确求助者想要解决的问题;进一步了解问题的来龙去脉;通过对求助者言行的反应,澄清求助者的真实想法;深入探讨求助者问题的深层原因。

确定咨询目标的注意事项:求助者并不都能提供有效的目标;某些咨询师对咨询目标存在错误观念;不同的心理咨询流派有不同的咨询目标。

咨询师存在的错误咨询目标观念:完全持中立态度,不应带有任何自己的价值观念;应该给求助者灌输、传授一些正确的、健康的价值观;把求助者的快乐、满足最为咨询目标;把求助者能否适应环境作为咨询目标。

不同流派的咨询目标:人本主义——自我实现;行为主义——学习建设性的行为以改变、消除适应不良的行为;精神分析——将潜意识意识化;完型学派——以内在的支持对抗对外在支持的依赖;理性情绪——消除自我失败观,更有理性的生活;交互分析学派——能有脚本自由,策略自由,成为自主性的人;现实治疗学派——发展一种成功的统整感。

咨询的三个阶段:

诊断阶段(建立咨询关系,收集相关信息,进行心理诊断,调整求助动机,确立咨询目标,制定实施方案);

咨询阶段(最核心、最重要的实质性阶段,任务:帮助求助者分析和解决问题,改变不适应的认知、情绪或行为);

巩固阶段(总结、提高阶段)。咨询方案的作用(意义):咨询方案是必

须的;有了咨询方案就可以满足求助者的知情权;使咨询双方明确行动方向和目标;便于操作,便于检查,便于总结经验和教训。

咨询方案的内容:咨询方案应由双方在相互尊重、平等的气氛中共同商定。具体内容:咨询目标;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咨询的次数与时间安排;咨询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理;咨询的效果及评价手段;咨询的费用;其他问题及相关说明。商定的咨询方案不是不变的,它可以随着咨询的进程而有所调整,但必须经双方商议。

“参与性技术”都有:倾听;开放式与封闭式询问;鼓励和重复技术;内容反应;情感反应;具体化;参与性概述;非言语行为的理解与把握。

倾听——是心理咨询的第一步,是建立良好咨询关系的基本要求。要认真、有兴趣、设身处地地听;不仅要用耳,更要用心;善于倾听,不仅在于听,还要有参与,有适当的反应。

倾听时容易出现的错误:急于下结论;轻视求助者的问题;干扰、转移求助者的话题;做道德或正确性评判;不适当地运用咨询技巧——询问过多、概述过多、不适当的情感反应。

开放式询问:什么;如何;为什么;能不能;愿不愿意。(使用开放式询问是,应建立在良好的咨询关系之上)

什么:获得一些事实、资料;

如何:询问某一件事的过程、次序或情绪性的食物;

为什么:引出一些对原因的探讨;(理性情绪学派和精神分析学派十分重视。)

愿不愿,能不能:促进求助者自我剖析。封闭式询问:是不是;对不对;要不要;有没有。(用于收集资料并加以条理化,澄清事实,获取重点,缩小讨论范围。)

鼓励和重复技术:嗯;讲下去;还有吗。内容反应:又叫释义或说明,是咨询师把求助者的主要言谈、思想加以综合整理,再反

馈给求助者。

情感反应:把求助者的情绪反馈给求助者。最有效的方式是针对求助者现在的而不是过去的情感,作用是捕捉求助者瞬间的感受。

具体化:咨询师协助求助者清楚、准确地表述他们的观点、所用的概念、所体验到的情感以及所经历的事件。澄清求助者所表达的那些模糊不清的观念及问题,把握真实情况。

何时使用具体化技术:问题模糊;过分概括;概念不清。

参与性概述:咨询师把求助者的言语和非言语行为包括情感综合整理后,以提纲的方式再对求助者表达出来。

影响性技术:面质;解释;指导;情感表达;内容表达;自我开放;影响性概述;非言语行为的运用。

面质:又叫质疑、对峙、对质、对抗、正视现实,是咨询师支持求助者身上存在的矛盾。(包括:言行不一致;理想与现实不一致;前后言语不一致;咨访意见不一致。)

面质的目的:协助求助者促进对自己的感受、信念、行为及所处境况的深入了解;激励求助者放下防卫心理,面对现实;促进求助者实现言语与行动的统一,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一致;是求助者明白自己的优势并加以利用;给求助者树立榜样。

不同流派对面质的应用:完形学派鼓励求助者辨别言语与非言语表达之间的差异;理性情绪学派强调对非理性观念体系的面质,培养理性观念;现实疗法基本上是一种面质的方法鼓励求助者决定他们的行为是否真实与负责;教会分析法对求助者用以逃避亲密性的策略进行面质。

使用面质的注意事项:要有事实根据;避免个人发泄;避免无情攻击;要以良好咨询关系为基础;可用尝试性面质。

解释:运用某一理论来描述求助者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原因、实质。解释时的注意事项:首先应了解情况,把握准确;应因人而异;不能把解释强加给求助者。

指导:咨询师直接的指示求助者做某件事、说某些话或以某种方式行动。是影响力最明显的一种技巧。

不同流派对指导的运用:心理分析学派指导求助者进行自由联想以寻找问题的根源;行为主义学派常指导求助者作各种训练;完形学派习惯于作角色扮演指导;理性情绪学派用合理的观念代替不合理的观念。

指导的注意事项:要让求助者真正理解指导的内容;不能以权威的身份出现,强迫求助者执行;注意指导时的言语及非言语行为。

情感表达:咨询师告知自己的情绪、情感活动状况,让求助者明白。

内容表达:咨询师传递信息、提出建议、提供忠告,给予保证、进行褒贬和反馈。

自我开放:又叫自我暴露、自我表露。咨询师提出自己的情感、思想、经验与求助者共同分享。是情感表达和内容表达的特殊组合。自我开放的两种形式:咨询师把自己对求助者的体验感受告诉求助者;咨询师暴露与求助者所谈内容有关的个人经验。

影响性概述:咨询师将自己所叙述的主题、意见等经组织后,以简明扼要的形式表达出来。

非言语行为在咨询中的作用:加强言语;配合言语;实现反馈;传达情感。

达尔文《人和动物情感的表达》:眼睛和嘴巴张大,眉毛上扬,是惊愕的表情;愤慨或挑衅是会皱眉头、昂首挺胸并紧握拳头;人在深思问题或竭力解开疑惑是会皱起眉头或眯起眼晴;

不愉快或迷惑时皱眉;嫉妒或不信任时眉毛上扬;一条眉毛上扬是怀疑;双眉扬起是惊讶,双眉下垂是沮丧和忧伤;冲突、挑战、敌对用绷紧下颚的肌肉和斜眼瞪视来表示。

亚历山大·洛温博士:耷拉着的肩膀表示内心受到压抑;耸这段肩膀和害怕心理有关;肩膀平齐说明能承担责任;弯曲的肩膀是沉重的精神负担的反应。

音调提高表明对所谈内容的强调,也表明某种情绪,如激动、兴奋。节奏加快表明紧张和激动,节奏便秘则有可能是因为冷漠、沮丧,或正在思考是不是要表述,如何表述。

阻抗:本质上是对于心理咨询过程中自我暴露和自我变化的抵抗。它可表现为人们对于某种焦虑情绪的回避,或对某种痛苦经历的否认。

阻抗的概念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他将阻抗定义为求助者在自由联想过程中对于那些使人产生焦虑的记忆与认识的压抑。阻抗的意义在于增强个体的自我防御。

阻抗的表现形式:讲话程度上的阻抗(沉默、寡言、赘言);讲话内容上的阻抗(理论交谈、情绪发泄、谈论小事、假提问题);讲话方式上的阻抗(心理外归因、健忘、顺从、控制话题、最终暴露);咨询关系上的阻抗。

阻抗产生的原因:成长必然带来某种痛苦;行为的失调是技能性的;求助者可能带有某种反抗心理咨询的动机。

应对阻抗的要点:解除戒备心理;正确的进行诊断和分析;以诚恳帮助对方的态度对待阻力;

沉默的类型:怀疑型;茫然型;情绪型;思考型;内向型;反抗型。

求助者多话的类型:宣泄型;倾吐型;癔症型;表现型;表白型;掩饰型;外向型。

移情:求助者把对父母或过去生活中某个重要人物的情感、态度和属性转移到了咨询师的身上,并相应地对咨询师做出反应的过程。包括负移情和正移情。

应对移情:要有策略(不要伤害求助者的自尊心)、果断地(让求助者知道咨询师明确、坚决的态度)、及早地(要早期发现,早期采

取明确的态度)进行处理。

阳性强化法的工作程序:明确靶目标;监控靶行为;设计新的行为结果;实施强化。

如何实施强化:当求助者出现适当行为时及时给予强化;阳性强化的标准应是现实可行的,可达到的;要设计一个渐进强化时间表,促使行为朝期方向发展;内外强化物要有足够的吸引力。

行为疗法:创始人是巴甫洛夫和霍尔。应答性经典条件反射在治疗中的应用称为行为治疗。(沃尔甫提出系统脱敏法)第二种成分是操作条件反射,在治疗中称为行为矫正。第三种成分是认知行为治疗。

阳性强化法的基本原理:行为主义理论认为行为是后天习得,并且认为一个习得行为如果得以持续,一定是在被它的结果所强化。所以,如果想建立或保持某种行为,必须对其施加奖励,如果要消除某种行为,就得设法给予惩罚。以阳性强化为主,及时奖励正常行为,模式或淡化异常行为,这种方法就叫做阳性强化法。

合理情绪疗法的工作程序:心理诊断阶段——寻找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领悟阶段——(达到三种领悟)使他们认识到是信念引起了情绪及行为后果,而不是诱发事件本身;他们因此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负有责任;只有改变了不合理信念,才能减轻或消除各种症状。修通阶段——与不合理信念辩论;合理情绪想象技术;家庭作业;其他方法。再教育阶段——重新建立新的行为模式。

默兹比5条区分合理与不合理信念的标准:合理的信念大都是基于一些已知的客观事实,不合理的信念则包含更多的主观臆测成分;合理的信念能使人们保护自己,努力使自己愉快地生活,不合理的信念则会产生情绪困扰;合理的信念使人更快的达到自己的目标,不合理的信念则使人难于 现实的目标而苦恼;合理的信念可使人不介入他人的麻烦,不

合理的信念则难于做到这一点;合理的信念使人阻止或很快消除情绪冲突,不合理的信念则会是情绪困扰持续相当长的时间而造成不适当的反应。

不合理信念的典型特征:绝对化的要求、以偏概全(过分概括化)和糟糕至极。

修通阶段:是合理情绪疗法中最主要的部分。咨询师的主要任务是运用多种技术,使求助者修正或放弃原有的非理性观念,并代之以合理的信念,从而使症状得以减轻或消除。

与不合理信念辩论:合理情绪疗法最常用最具特色的方法,来源于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辩证法,即所谓“产婆术”的辩论技术。

合理情绪想象技术的具体步骤:使求助者在想象中进入产生不适当的情绪反应或自感最受不了的情景之中,让他体验在这种情景下的强烈情绪反应;帮助求助者改变这种不适当的情绪体验,并使他能体验到适度的情绪反应;停止想象。

家庭作业:RET自助表和合理自我分析报告(RSA)

RET自助表:先让求助者写出事件A和结果C;然后从表中列出的十几种常见的不合理信念中找出符合自己情况的B,或写出表中未列出的其他不合理信念;要求求助者对B逐一分析,并找出可以代替那些B的合理信念。完成RET自助表实际上就是一个求助者自己进行ABODE工作的过程。

合理自我分析报告(RSA):与RET自助表基本上类似,但报告的重点要以D即与不合理信念的辩论为主。

其他方法:合理情绪疗法虽然是一种高度的认知取向的治疗方法,但也强调认知、情绪和行为三方面的整合。

自我管理程序:根据操作条件反射的原理,要求求助者运用自我奖励和自我惩罚的方法来改变其不适应是行为方式。

停留于此:鼓励求助者呆在某个不希望的 情境中,以对抗逃避行为和糟糕至极的想法。

合理情绪疗法中的行为技术还包括放松训练、系统脱敏等。(以上两种均属行为技术)

合理情绪疗法的技能训练:在再教育阶段,可以应用技能训练,使求助者学会更多的技能,提高他应对各种问题的能力。主要包括:自信训练、放松训练、问题解决训练和社交技能训练。

自信训练、放松训练:主要是为了提高求助者应付焦虑情绪反应的能力。

问题解决训练和社交技能训练:主要帮助求助者提高寻求问题解决的最“优”方法的能力以及社会交往的能力。

合理情绪疗法的基本原理:是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于20世纪50年代首创的一种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这种理论强调情绪的来源是个体的想法和观念,个体可以通过改变这些因素来改变情绪。该理论认为,使人们难过和痛苦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对事情的不正确解释和评价。只有通过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辨,改变造成求助者情绪困扰的不合理信念,并建立起合理的,正确的理性观念,才能帮助求助者克服自身的情绪问题,以合理的人生观来创造生活,并以此来维护心理健康,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

罗杰斯:求助者中心疗法。皮尔斯:完形疗法。埃利斯的11类不合理信念。

合理情绪疗法的基本人性观:人既是理性的,也是非理性的。

合理情绪疗法的目标:自我关怀;自我指导;宽容;接受不确定性;变通性;参与;敢于尝试;自我接受。

近期目标:减低求助者各种不良的情绪,使他们在治疗结束后能带着最少的焦虑、抑郁和敌意去生活。

远期目标:使他们有一个较现实、较理性、较宽容的人生哲学。

行为主义与合理情绪疗法的不同:行为主义咨询师主要是根据S—R公式,通过条件反射的原理,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新的关系。他们往往忽视了刺激和反应之间个体认知因素的作用。而合理情绪疗法则强调咨询师的作用应该以认知取向为主,咨询师要充分发挥并调动自己与求助者的认知功能,通过逻辑分析,指出求助者不合理的认知方式,并指导他学会新的、合理的认知方式来代替。

求助者中心疗法是一种非指导性的治疗方式,而合理情绪疗法更看重咨询师的主动、直接和理智的指导作用。

合理情绪疗法的注意事项:首先,合理情绪疗法假定人有一种生物的倾向性,倾向于用不合理的思维方式进行思维,这是需要人用毕生的努力去减少或克服的;对年纪轻、智力和文化水平高的人更有效果,但对过分偏执以及有领悟困难的人,则难以奏效;对患有自闭症、记性精神分裂症等病症的人所能提供的帮助也是有限的;治疗能否得到比较满意的效果,与咨询师本身有关,因他也可能有这样或那样的不合理信念。

小结的类型:咨询师的小结;求助者的小结;来自双方共同的讨论。

咨询关系结束的工作程序:确定咨询结束的时间;全面回顾和总结;帮助求助者运用所学的方法和经验;让求助者接受离别。

评估咨询效果的维度:求助者对咨询小姑的自我评估;求助者社会生活适应状况改变的客观现实;求助者周围人士对求助者改善状况的评定;求助者咨询前后心理测量结果的比较;咨询师的评定。

评价的内容应以咨询目标为主,只有目标内容的改善,才是咨询的直接成效。

心理咨询各种方法有效的共同特征:咨询师与求助者之间建立的和谐、信任关系,这是最基本的共同特点;求助者求治的强烈动机、积极态度;有一套双方都相信的理论和方法;

咨询师本身的特征;促进求助者的认知改变、情绪调节、行为改善。

心理咨询是一种特殊的契约关系,在这一关系中所实施的专业性会谈中,咨询记录记者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保证了咨询关系的专业性。

心理咨询的记录有三种:每次的咨询记录;总结几次咨询情况的记录和咨询终结或中断时的最终记录。

每次记录的内容:记录求助者来访时的特征;讲咨询中的会谈内容简明扼要的记录下来,要用第一人称来写,尽可能按照求助者的语句来写;对咨询中印象的总结;综合对咨询的话题、求助者主诉的内容、问题的记录。

咨询终结(中断)记录表:终结理由;终结是的状态;咨询经过中的变化;求助者的变化;今后应注意的问题及建议。

保密原则:保密在心理咨询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保密既是职业道德的要求,也是咨询工作的需要;保密并不是无限度、无条件的,有些情况下,违反保密要求可能对求助者更有利,此为正当泄密;要考虑在必要的时候向求助者解释必要的泄密行为以及在失去求助者的信任后如何继续提供帮助。

适宜咨询的求助者应具备的条件:智力正常;年龄适宜;内容合适;人格正常;动机正确;信任度高;行动自觉;匹配性好。

心因性疾病、神经症、行为障碍、心身疾病都属于咨询范围。尤其与社会心理应激有关的各种适应不良、情绪调节、心理教育与发展等更适宜心理咨询。

咨询关系不匹配的类型:欠缺型;忌讳型;冲突型。

欠缺型:由于咨询师的训练重点不一,擅长内容不一,因而,对某些类型的咨询内容很可能不懂、不擅长。

忌讳型:有些咨询师在价值观念上、情感方式上很可能对某些人、某些咨询内容,持有

某种程度的敏感、偏见、忌讳,如果这样的话,就容易走入误区。

冲突型:咨询师与求助者可能在个性等方面存在着某种不协调。

如何进行转介:事先征求求助者的意见,并说明理由;向求助者介绍新咨询师的情况;对新咨询师详细介绍求助者的情况,并提供自己的分析,但不宜泄露求助者的隐私;不干预新咨询师的活动,不在求助者面前对新咨询师的方法、为人等评头论足,更不能指责。

第三章

心理测验技能

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智力主要是一种普遍而概括的能力,即G因素(普通因素);此外还有S因素(特殊因素)。

五类特殊因素:口头能力;算数能力;机械能力;注意力;想象力。智力速度。

吉尔福特的三维结构理论:内容——引起心智活动的各种刺激;操作——由各种刺激引起的心智活动方式;产品——心智活动的产物。

卡特尔的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 流体智力:人的一种潜在的智力,主要和神经生理的结构和功能有关,很少受社会教育影响,与个体通过遗传获得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联系,它几乎可以转换到一切要求智力练习的活动中,所以称为流体智力。它随生理成长的曲线而变化,到十四五岁时达到高峰,以后逐渐下降。

晶体智力:主要是后天获得的,受文化背景影响很大,与知识经验的积累有关,是流体智力运用在不同文化环境中的产物。它表现为来自经验的结晶,所以称为晶体智力。它会缓慢上升至25岁或30岁以后,到60岁才逐渐衰退。

从个体差异上看,流体智力水平的差异要比晶体智力水平的差异大。

韦氏成人智力测验(WAIS-RC)韦克斯勒,1955年。龚耀先,1981年。16岁以上,农村、城市两式。先言语,后操作。共11个分测验。标准二十分。

言语:词汇,数广,相似,算术,领悟,知识。

操作:拼图,图排,积木,填土,数符。言语智商VIQ,操作PIQ,总智商FIQ.操作及算术有时间限制。

包括WAIS-R(成人),WISC-R(儿童),WPPSI(幼儿)三个量表。

知识——知识广度、一般学习及接受能力、对材料的记忆及对日常事物的认识能力;领悟——判断能力、运用实际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以及一般知识;算术——数学计算的推理能力及主动注意的能力;相似性——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与概括能力;数字广度——注意力和短时记忆能力;词汇——言语理解能力,是测量G因素的最佳指标;数字符号——一般的学习能力、知觉辨别能力及灵活性、动机强度;图画填充——视觉辨认能力、视觉记忆能力与视觉理解能力;木块图——辨认空间关系的能力、视觉结构的分析和综合能力以及视觉—运动协调能力;图排排列——分析综合能力、概括因果关系的能力、社会计划性、预期力和幽默感;图形拼凑——处理局部与整体关系的能力、概括思维能力、知觉组织能力以及辨别能力。

优点:

1、有复杂的结构;

2、离差代比率;

3、临床应用多;

缺点:

1、三个版本不衔接;

2、项目分布不均;

3、测验起点偏难。

注意事项:

1、按标准程序进行;

2、主试必须受过训练,掌握测量技术、提问技术;

3、材料有组织

4、时间选择恰当;

5、努力取得被试合作;

6、无时限也不可任意延长;

7、经常阅读指导语;

8、按被试原话记录。

联合瑞文测验CRT:非文字智力测验 李丹、王栋1989年。标准型与彩色型联合 72幅图,6单元(A/ AB /B/C/D/E)前三彩色、后三黑白

5-75岁,幼儿、智力低、不能书写的老人可个别施测,一般团体施测。40分钟内交卷,能做多少做多少。20及30分钟各报时一次。C/D/E单元3题败不再进行。A/AB/B单元必须做完。

二级评分,答对1分,答错0分。原始分换算百分等级,百分等级转化为IQ。

二因素理论为基础;包括:标准型、彩色型、高级型。

中国修订版:成人、城市和农村儿童三个常模。Raven曾同Spearman工作。

注意事项:

1、逐字照读指导语,可以重复,不得更改;

2、防止抄袭,不要直接在图册上填写;

3、超30人需增加助理1-2人,最多不超50人;

4、前5题应巡视,可单独重复指导语。

Raven提出再生性能力:个体当前所具备的回忆已获得信息并进行言语交流的能力。

推断性能力:个体做出理性判断的能力。瑞文测验:又称瑞文渐进测验。以智力的二因素理论为基础,主要测量了一般因素(G因素)中的推断性能力,即个体做出理性判断的能力。

中国比内测验:比内、西蒙1905年 第一个正式心理测验

吴天敏1982年,51个测题,从易到难。2-18岁,农村城市共用一套

施测步骤:

1、被试或主试替被试填简历;

2、按年龄查开始的试题;

3、逐题熟读指导语;

4、连5题败,停测。

计分:通过1题记1分。离差智商,平均数100,标准差16

版本:1905版:30题;1908版:59题,用智力年龄表示,建立常模(是个创新)。1916版:首次引入比率智商,用IQ。1937版:推猛、梅里尔,L和M型两个等值量表、扩大到2-18,1960版:推猛、梅里尔,L-M型,采用离差智商。

注意事项:

1、主试必须保持和善态度;

2、主试与被试对坐;

3、必须按照时限。不包括主试用时;

4、尽量记录被试原话。

中国比内测验:2-18岁,采用离差智商,51题。

明尼苏达多项个性调查表(MMPI):哈特维、麦金利1943年经验效标法编制,566题,16重复题,最多90分,一般45分。只为诊断精神病,做前399题。是应用最广的人格测验。共14个量表。

年满16岁,小学毕业以上,没有影响结果的生理缺陷。

卡片式:个别施测。手册式:个别或团体施测。还有录音带式和人机对话式。

微电脑记分和模板记分

计分:

1、按性别分开;

2、Q量表566题超30分,399题超22分无效;

3、5个量表加K分:Hs+0.5K、Pd+0.4K、Pt+1K Sc+1K、Ma+0.2K

T=50+10(X-X)/SD

T分在70以上(美国常模),60以上(中国常模)

Hs:疑病;

D:抑郁;忧郁,淡漠,悲观,思想与行动缓慢。

Hy:癔病;依赖,天真,外露,幼稚及自我陶醉,并缺乏自知力。

Pd:精神病态;脱离一般的社会道德规范,蔑视社会习俗,常有复仇攻击观念。

Mf:男女子气;

Pa:妄想狂(偏执);多疑,孤独,烦恼及过分敏感。

Pt:精神衰弱;紧张,焦虑,反复思考,强迫思维,恐怖以及内疚感。

Sc:精神分裂症;不恰当的情感反应,少语,特殊姿势,怪异行为,行为退缩。

Ma:轻躁狂;联想过多过快,活动过多,观念飘忽,夸大而情感高昂,情感多变。

Si:社会内向;高分内向,胆小,退缩,不善交际,屈服,过分自我控制,紧张,固执及自罪;低分外向,爱交际,富于表情,好攻击,健谈,冲动,不受拘束,任性,做作。

Q:不能回答,?;高分逃避现实。L:说谎;追求过分的尽善尽美的回答。F:诈病;分高表示被试不认真,理解错误,表现出一组相互无关的症状,或在伪装生病。若测验有效,是精神病程度的良好指标。

K:校正;一为判别被试接受测验的态度是否隐瞒或防卫;二为修正临床量表。

注意事项:

1、测验前:①主试要凭经验弄清情况;②争取被试合作;③详细记录被试表现。

2、不能回答可以空,不能空的太多。

3、以目前状况为准。

4、可分几次完成。

5、各量表用英文缩写或数字符号,不要写中文。

L量表超10不可信;F量表分高表示被试不认真、理解错误或诈病,如果有效是精神病程度的良好指标;K量表一为判别有没有隐瞒或防卫,二为校正。

卡氏16种人格因素测验(16PF):美国 卡特尔,因素分析法编制。戴志忠、祝蓓里1988年。187题。

初中以上文化。团体量表,也可个别实测。三个可选择答案(a、b、c),以“x”为符号选择。尽量不选中性答案。

三级计分:0、1、2或2、1、0。1-3为低分8-10为高分

A乐群性:高分称环性情感或高情感;低分称分裂情感。B聪慧性:高分称高8,低分称低3。C稳定性:高分称高自我力量,低分称低自我力量。E恃强性:高分称支配性,低分称顺从性。F兴奋性:高分称澎湃激荡,低分平静。G有恒性:高分称高超我,低分称低超我。H敢为性:高称交感免疫性,低称威胁反应性。I敏感性:高称娇养性情绪过敏,低称积极度现实感。L怀疑性:高称投射紧张,低。M幻想性:高称我向性,低称实际性。N世故性:高称机灵性,低称朴实性。O忧虑性:高称易于内疚,低称信念把握。Q1实验性:高称激进性,低称保守性。称放松。Q2独立性:高称自给自足,低称团体依附。Q3自律性:高称高自我概念,低称低整合性。Q4紧张性:高称高能量紧张,低称低能量紧张。

个别特质、共同特质;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体质因素—素质特质,环境因素—环境铸模性特质。

艾森克人格问卷(EPQ):英国 艾森克及夫人,1975年,因素分析法。龚耀先,1983年。成人和幼年两套

成人:16岁以上成人。幼年:7—15岁幼年。不同文化程度均可

计分:二级计分。规定答是,划是记1分,不是不计分。反之,答不是记1分,答是不计分。

T分:43.3-56.7中间型;38.5-43.3或56.7-61.5倾向型;38.5以下或61.5以上为典型型。

P、E、N三个维度,L是效度量表。P精神质:高分孤独,不关心他人感觉迟钝,不近人情。低分能与人相处,态度温和,善从人意。E内外向:高分人格外向,低分人格内向。N神经质:高分焦虑、担忧、郁郁不乐;低分反应缓慢,稳重,性情温和。

90项症状清单(SCL-90):又称症状自评量表,德若伽提斯1975年。10个因子反映10个方面。

适用范围:

1、精神科和心理门诊;

2、综合性医院;

3、不同职业群体的心理卫生。

施测步骤:

1、交代评分方法和要求;

2、低文化者可以念题;

3、现在或最近一周;

4、不可漏评或重评。

评分:五级评分。总分和因子分 总均分:总分/90 阳性项目数:单项分≥2的项目数

阴性项目数:单项分=1的项目数 阳性症状均分:(总分—阴性项目数)/阳性项目数

总分超160,阳性项目超43,任一因子分超2,可考虑筛选阳性,需进一步检查。

注意事项:

1、量表项目全面性不够,缺乏“情绪高涨”、“思维飘忽”等项目,使其在躁狂症或精神分裂症求助者中的应用受到了一定限制。

2、筛选阳性只能说病人可以有心理疾病,并不说明一定患有心理疾病。要做出心理疾病的诊断,必须进行面谈并参照相应疾病的诊断标准。

躯体化,主要反映主观的躯体不适感,共12项;强迫症状,无法摆脱的无意义的表现和感知障碍,10项;人际关系敏感,某些个人不自在感和自卑感,自卑、懊丧以及在人际关系中明显相处不好的人得分较高,9项;抑郁,抑郁苦闷的感情和心境,生活兴趣减退、缺乏活动愿望、丧失活动力,13项;焦虑,游离不定的焦虑及惊恐发作是本因子的主要内容,还包括“解体”,10项;敌对,从思维、情感及行为三方面来反映,6项;恐怖,引起恐怖的因素包括出门旅行、空旷场地、人群、公共场合及交通工具,还有反映社交恐怖的项目,7项;偏执,主要是思维方面,如投射性思维、敌对、猜疑、关系妄想、被动体验与夸大,6项;精神病性,幻听、思维播散、被控制感、思维被插入等反映精神分裂样症状的项目,10项;其他,主要反映睡眠及饮食情况,7项。

抑郁自评量表(SDS):张(Zung)1965年。20个反映抑郁主观感受的项目。10个正向评分,10个反向评分。四级评分。

适用范围:可以评定抑郁症状的轻重程度及其在治疗中的变化,特别适用于发现抑郁症病人。

施测步骤:

1、告知填写方法及每题的含义;

2、最近一周的情况;

3、可以念;

4、理

解反向评分各题;

5、不得漏评或重评。注意事项:

1、主要用于具有抑郁症状的成年人,对心理咨询门诊及精神科或住院精神病人均用。对严重阻滞症状的抑郁病人,评定有困难。

2、对抑郁症状的临床分级,主要还应根据临床症状,特别是要害症状的程度来划分,量表总分值仅能作为一项参考指标而非绝对标准。

评分:分界值53分,53—62为轻度抑郁;63—72为中度抑郁;72分以上为重度抑郁。

焦虑自评量表(SAS):张(Zung)1971年。20个反映焦虑主观感受的项目。15个正向评分,5个反向评分。四级评分。

适用范围:可以评定焦虑症状的轻重程度及其在治疗中的变化,适应于具有焦虑症状的成年人。

评分:分界值为50分,50—59为轻度焦虑;60—69为中度焦虑;69分以上为重度焦虑。

主要用于疗效评估,不能用于诊断。

生活事件量表(LES):杨德森、张亚林1986年,48条常见生活事件。三方面:家庭生活,工作学习,社交及其他。

适用范围:16岁以上的正常人、神经质、身心疾病、各种躯体疾病及自知力恢复的重性精神病求助者。

施测步骤:

1、通常为一年内

2、自身实际感受,不按常理或伦理道德观念判断

3、未经历应注明,不留空白,以防遗漏。

计分:

1、一过性事件,记录发生次数;

2、长期性事件,半年记1次,过半年记2次;

3、影响程度分5级,0、1、2、3、4分,4、持续时间分三月、半年、一年、一年以上4级,记1、2、3、4分。

1、某事件刺激量=该事件影响程度分x该事件持续时间分x该事件发生次数

2、正性事件刺激量=全部好事刺激量之和

3、负性事件刺激量=全部坏事刺激量之和

4、生活事件总刺激量=正性事件刺激量+负性事件刺激量

解释:LES分越高反映个体承受的精神压力越大。95%的正常人一年内的总分不超20分,99%的不超32分。负性生活事件的分值越高对身心健康的影响越大。

社会支持量表:肖水源 1986年。10个条目:客观支持3条、主观支持4条、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3条

三个维度。了解被试社会支持的特点及心理健康水平、精神疾病和各种躯体疾病的关系。

计分:

1、1—4,1—8条,每条之选一项,记1、2、3、4分。

2、第5条分A、B、C、D、E五项记总分,从无到全力支持分别记1—4分。

3、第6、7条答无任何来源及0分,答下列来源,有几个记几分。

总分:十个条目评分之和; 客观支持分:2、6、7条之和 主观支持分:1、3、4、5条之和; 对支持的利用度:8、9、10条之和。社会支持的多少确实可以预测个体身心的健康水平,明该量表具有较好的预测效度。

应对方式问卷:肖计划。62个条目,6个分量表: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合理化

适用范围:初中和初中以上文化;年龄14岁以上;除痴呆和重性精神病之外的各类心理障碍求助者。近两年来的应对行为情况。

计分:

1、除2外,各个分量表均为选是得1分,选否得0分。

2、解决问题条目19,求助条目36、39、42,选否得1分,选是得0分。

各因子关系序列:退避—幻想—自责—求助—合理化—解决问题。解决问题—求助:成熟型。退避—自责:不成熟型。合理化:混合型。

中学生厌学心理诊断与治疗 篇3

学生的厌学,有客观原因,也有其内在的心理原因。

一、客观原因

学生的厌学,突出了一个“厌”字。“厌”是一种心理状态——厌烦、厌倦、讨厌,这种心理现象的产生往往是由其它心理因素造成的,具体说来,一般有如下几种:

1.动机缺失。当学生对学习缺乏足够的认识,动机缺失是导致厌学的重要原因。其中有两个层次的因素,浅层因素是无动机,即对学习没有需求欲,因而没有动机来启动学习,而贪玩好动的天性主宰了他们的学习生活。这部分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状态,通过老师逼、家长压,他们也能完成学习任务。

2.兴趣转移。处于成长中的青少年,其兴趣的显著特点是动摇性,只要干扰因素强烈,就会发生转移。厌学的学生大多数是将兴趣由学习转移到其它事情上去了。

3.学习无望。对学习悲观失望、毫无信心的学生,也容易产生厌学心理。

二、主观原因

1.情感迁移。在学习过程中,既有“亲其师,信其道”的积极情感迁移,也有“恨其师,厌其道”的消极情感迁移。人的情感是可以迁移的,爱一个人,包括他的优点、他的缺点甚至他的派生物;恨一个人,既恨他的缺点,也恨他的优点,认为不学就可以报复老师。当然也与老师的业务素质有关,那些专业底子薄、教学水平低、师德素质差的教师,往往不能树立良好的威信,同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学生对该学科的学习兴趣。

2.逆反心理。过高的期望值与功利意识也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而厌学。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于是对孩子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当孩子达不到标准时,便采取不正当的措施,有些孩子认为反正达不到要求,索性放弃追求。

掌握了学生厌学的心理规律,我们就能够有的放矢地进行矫正,针对不同的心理现象,采取有效的教育对策,促使学生由厌学转化为乐学。

(1)激发动机。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因,学生们是在各种各样的动机驱使下产生学习行为的。动机的发展要靠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自我发展感、争取社会地位感来推动,要靠期望、竞争、评价来保证,其中远大的理想(包括人生观、价值观)则起着决定作用。

(2)成功强化。成功可起到正强化作用,经常给学生呈现愉快的刺激,有助于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防止习得性失助感与失尊感的产生。

①创设成功机会,让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活动中获得表现的机会,以扬其所长、抑其所短,对于那些学习成绩不佳而厌学的学生更应如此。

②降低学习目标,低起点、慢步子、分层次是使不同类型的学生获得成功的重要途径。低目标,学生易达到,就能察觉到自身的进步,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③帮助学生确立自我参照标准,促使学生从自身变化中认同自己的成功。

④及时奖励。对于学习者来说,成功便是最好的奖励;而对于教育者来说,学习者的成功是结果,本身不是评价,如果视之不见、漠不关心,那么很可能会熄灭学习者的学习热情,故仍需要奖励。当然要以精神鼓励为主,如此,能使学生心理获得积极的满足感与自豪感。

(3)引起注意。对于兴趣转移的学生,要将他们的兴趣再转移到学习上来,必须着力强化学生对学习的有意注意。

①转变观念,淡化“苦味”。学习是一项艰苦的劳动,过重的课业负担令学生苦不堪言,这样,他们对学习哪能产生兴趣呢?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倡导轻松愉快地学习,变苦学为乐学,如此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②改进教法,激发兴趣。引起学生注意的事物,往往体现在新奇性、形象性、矛盾性、变化性、对比性等特点,它们刺激人的感官,会引起人的兴趣与关注,进而接近、了解未知事物,解决新问题。因此,教学时,我们要采取丰富多样的方法,设置各种巧妙的情境,不断呈现事物的这些特性,努力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住。

3、情感补偿。古语有“亲其师,信其道,学其理”之说,讲的是“爱屋及乌”的情感效应。学生热爱老师,往往会将这种情感迁移到学习中来,似乎觉得不学好就对不住关心爱护自己的老师。

(4)正确归因。归因是学生对自己学习行为结果的原因作出解释或推测的过程,是一种比较稳定的人格定量。正确的归因,有助于推动后继学习;错误的归因,则往往会抑制后继学习。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对自己学习成败的原因归之于自身努力,成功了是努力到位,失败了是努力不够;不能归因于能力,否则,成功了可能助长骄傲情绪,失败了必定产生颓废心理,而后者极易导致厌学现象的发生。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良好的境界,其实“诲人得法”,方能“学而不厌”,才是学习生活的逻辑。因此,我们教师应积极帮助学生改变这种消极的学习态度,让他们走出厌学的心理阴影,积极投入有意义的学习中去。

心理诊断 篇4

本系统软件可用于专业运动员的运动训练,以及体育科研单位和体育院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其主要功能如下:

气质-神经类型测验

测试运动员神经系统活动的强度、爆发力、恢复速度、稳定性、对新作业的适应能力、耐受力和坚持性等,从而进一步评价运动员进入竞技状态的速度、心理状态的稳定性、对于比赛的适应能力,参与训练和比赛的心理耐受力和坚持能力。

效能感(自信心)测验

通过对个人自我效能感的测试,评价和监测运动员个人应对不同比赛挑战、以及陌生比赛环境的总体自信心。

通过针对团队成员的集体效能感的测试,评价和监测运动员对于本人所属运动团队的总体能力和即将参加的比赛能力的判断。

POMS心境状态量表

测试和评价运动员一段时间的情绪状态,包括紧张、愤怒、疲劳、抑郁、精力、慌乱和自尊。可以用于指导运动员及时调整心理状态,更好地投入训练和比赛。

大五人格测验

测试运动员的:神经质、外向性、开放性、随和性、负责性。从而评价运动员的:个体情绪的稳定性和调节情况;性格的内外向;对于新思想、新事物的态度;合作意识、竞争观念、乐于助人的倾向性;对待训练、比赛是否具有条理性和计划性,能否持之以恒。

八项测试指标

1.个性特征测试:包括性格倾向性、精神质(适应力)和情绪稳定性;

2.竞赛情绪:包括赛前情绪和竞赛状态焦虑水平;

3.注意特征:包括注意的分配、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和注意的转移;

4.感知觉能力:包括速度知觉和反应能力;

5.比赛动机水平:包括赛前动机水平和动机变化趋势;

6.意志品质:包括主动性、果断性、坚韧性、自制性和自觉性;

7.自信心水平:包括一般自信、特质自信和状态自信;

诊断差生心理障碍的尝试论文 篇5

心理障碍是指个体现有的心理发展水平不能顺利应对各种内外刺激时,内心形成的对立或冲突状态。

近年来,中学生的心理总是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尤其是毕业班和社会力量办学单位的差生特别严重。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一方面,当今家庭、学校和社会以及自身对中学生的刺激越来越多,而中学生的心理还不成熟,身心的发展处于不平衡状态,他们的心理水平不能正确应对诸多刺激,由此导致差生的心理障碍逐渐增多;另一方面,中学生的心理教育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中学生的各种心理障碍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一、诊断差生常见的心理障碍。

随着各种社会风气,不同的教育方式以及家庭的压力、升学的失望、生理的成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差生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如下几方面:

1、学习负担重,差生倍感升学的压力让他不堪重负,长期精神紧张,使其对学生产生冷漠、恐惧心情,心情烦躁抑郁,不想学习,上课影响课堂纪律,作业相当马虎,害怕考试。

2、当他们的生理逐步成熟,他们不适应新的环境、新的人际关系,时常表现出嫉妒、自卑、多疑、冷漠或孤独等不良的心理品质。他们妄自尊大、目中无人,不愿合群,对人总是鄙视或戒备的心理,内心感到寂寞、空虚。

3、差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也呈波澜起伏,自我评价能力、自我控制的能力等无法正确把握,对待问题往往固执已见,缺乏理性的思维。

因此,在“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合力的影响下,班级出现层级分化相当严重,尤其是社会力量办学单位,这方面更是如此。优生脱颖而出,差生潜滋暗长,难教难管的差生越来越多,他们自发聚合,形成一股强大的教育逆流,消耗着教育工作者的心血。他们严重违反班规校纪,有意损害班级荣誉。那么,在教育教学中,如何治疗差生的心理障碍,当然关键取决于教师用什么态度,用什么方法去开启差生紧闭的心扉。教育实践证明,转化差生靠批评、指责、惩罚是肯定不行的,只能让差生更加形成逆反心理。转化差生贵在坚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的教育原则,特别注意对差生做到不嫌、不吼、不斥、不训、不罚,勤问、勤访、勤管、勤考,一切从交流开始,必须讲究教育艺术。

二、治疗差生心理障碍的秘方。

(一)教师要主动亲近差生与差生交朋友,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一种情感交流。差生的普遍心态就是:没人瞧得起我,反正我各方面都差。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效应表明:学生受到教师重视,就会受到巨大的鼓舞和推动,并诱发其积极性、主动性,差生更是如此。当他们受到冷落和歧视时,只要教师怀着深厚的爱,满腔的情,通过言行传授给差生,就会激起差生对教师情感的回报,从而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诲。关爱学生,就是尊重、理解、欣赏、激励、信任学生。教师如果能尊重差生的人格,理解差生的追求,欣赏他们的亮点,激励他们的优点,信任他们的言行,把每个差生的人生价值调到一个最高点,能让差生有如沐春风的感受。这样主动与他们亲近,关心体贴他们,他们倍感亲切。久而久之“亲其师,信其道”,他们的心理障碍消除了,师生感情融洽了,扭曲的心态被矫正。他们对老师在心里会重新认识,良好心理素质从此开始,自然会接受老师的教诲。

(二)治疗差生的心理障碍,教师要因生施教。

了解差生是转化差生的`钥匙。有的是学习基础太差,有的是思想表现极差,有的既是学习差,又是道德品质差。不管是哪类差生,差在何处,有何长处,家庭状况,个人交往,性格特征,兴趣爱好,教师做到心中有数。对品行不好的差生,当他们犯错误时,要倾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思想教育;对学习上的差生,教师应根据人的天资,减少题量,降低难度,给以耐心辅导,不能给他们镣铐和束缚。找出他们身上哪怕是极其微小的“闪光点”(如朴素、大方、诚实,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一手潇洒飘逸的汉字)。通过激励、扶持他们的优点,让它发扬光大。等到这些差生对教师产生亲和感后,才对他们重新反复的错误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教育。

(三)教师帮助差生树立成功的自信心。

差生大多数悲观冷漠,自惭形秽,自甘落后,对自己的优点视而不见,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不可救药。教师要善于捕捉差生的亮点,辩证地认识自己。引导他们发挥自己的特长,培养并展示自己的才艺,证实自己的人生价值,以消除差生自卑的心理。因此,教育教学中,教师对差生的要求可分阶段完成,不要让其望题生畏。帮助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近期的较小的学习目标、规范目标,制订切实有效的实施计划,诱导差生循序渐进,督促差生锲而不舍。

(四)教师帮助差生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任何微小的成功,都会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这种体验又会直接推动他去获得新的成功,面向新的挫折挑战。教师要随时捕捉差生的亮点,一旦捕捉住,及时给予充分的表彰。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力量,无论如何不能把这种力量消失,缺少这种潜能,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因此,教师要充分肯定差生的成功,让他们深深的体味到成功的喜悦,用成功的喜悦去复活枯萎的心灵,让他们在学习上、生活上全身心投入自己的精神与勇气,好好做人。这样,差生们才懂得善待父母,懂得珍惜情谊,懂得诚挚需要浇灌,懂得人际之间的温馨需要营造,他们才会懂得怎样才能做好一个人。

(五)教师对差生宜多采取赏识教育。

一个鼓励的眼神也许会让人愉悦一整天,一句鼓励的话语也许会让人改变一生的命运。鼓励意味着嘉许和期望。学生是有自己独特思维的独立个体,你在嘉许和期望的同时,他也在积极寻求用结果来回报。因而,对差生的教育真正做到不嫌、不吼、不斥、不训,只要差生有点滴进步,就要为之大声叫好,即使是一句淡淡的“你真行”,又何尝不是一种真诚的喝彩!

结语:

诊治差生的心理障碍,必须以融洽的师生关系为基础,以平等为交流的突破口。差生的心理是一个不断受到颠簸与震荡的过程。转化教育差生,教师要善于抓住教育契机,不断更新教法,增强吸引力,变呆板为灵活,变单一为多样,变寡淡为有趣,让学生置身于一种宽松和谐,能满足差生学习需要且激发求知欲望的最佳氛围。从此,真正迎来教育差生的春天!

参考文献:

[1] 张立功 袁士成・中学生的八大心理矛盾。(9)

心理诊断 篇6

随着我国GDP的增长,人均收入大幅提高,每个家庭的经济状况得以极大的改变,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中小学生(据调查,如今的中小学生98%为独生子女)家境都比较好,同时备受父母、祖辈及亲人的百般关爱和呵护,使其从小养成了一种“以我为中心”的心理,这种心理的存在严重影响了他们健全人格的形成与发展,进而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下面通过一个真实的案例,对小学生“以我为中心”的心理表现进行诊断与分析,并阐述其矫正的策略与过程。

一、背景材料调查

小李,女,12岁,小学六年级学生,是家里的独生女,父母关系良好,事业有成,家庭生活条件优越。由于小李善于察言观色,很会“来事”,在长辈面前表现得很乖,因此博取了父母、外祖父母等长辈的宠爱,小李的爷爷奶奶对孙女更是有求必应。当其出现错误时,也仅仅对其进行行为的纠正,而不对其进行必要的思想教育。小李的父母对她的期望很高,在学习上不允许出现错误,至于其他方面则随意性较大。往往小李在学习上取得好的成绩时,父母就会给予物质奖励;若知道孩子在学校表现不好,回到家里小李就会受到斥责,甚至受到体罚——挨打、罚站。

二、心理行为表现

小李学习成绩较好,口头表达能力也很出色,时常愿意表现自己,但不能很好地遵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校、班级的纪律,经常因个人愿望没有得到满足,而去干扰班级其他同学正在进行的活动,甚至有时对教师的教诲也表现出不服气的样子。

课堂上,小李经常举手回答问题。当老师提问到她时,她会表现出一副得意的样子。如果没有叫到她,她就会在下面故意翻弄书本,不注意倾听同学回答问题,接着开始小声说话,或自言自语,或有意指责同学回答得不正确,总是挑剔同学这也不是,那也不是。

课间做游戏时,小李总要求其他同学按照她的主张或想法去做,从不考虑别人的意见和感受,以致班级中的同学不愿和她一起做游戏。当看到其他同学很开心时,她就以各种理由过去捣乱。当学生们把问题反映给老师,老师询问原因时,她总推说是别人的过错,并以此来证明自己比别人好、比别人强,自己没有错误,是同学嫉妒自己才来

告状。

在组织集体活动时,她总要求老师委以重任,担当活动的组织者,若不能满足其要求时,她就表现出不满的情绪,消极对抗,甚至与同学发生争执。

三、问题诊断

小李是独生女,在家备受长辈们的宠爱,凡事都以她的意愿为出发点,久而久之她便习惯了“以我为中心”。再加之其父母只顾对她生活上的关爱,只重视学习成绩的提高,而对她的心理变化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忽视对其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即使是批评两句,也是浮皮潦草,没有触及心灵深处,使小李在不自觉中产生了自骄、自傲的心理,凡事处处都要显示自己的优势,否定他人的长处,在行为上表现专横、霸道,自我表现欲望极强。

学校的学习与生活是以集体的形式存在而呈现的,它要求学生有个人服从于集体的意识和观念,而小李强烈的表现欲恰好与这种要求相矛盾,对此小李并没有心理准备。因此,当其表现欲受到抑制或挫折时,心理就产生了不平衡感,为了发泄这种情绪,则产生了扰乱课堂纪律等行为。在与同学交往中,由于处处都想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他人,没有团结协作的观念,同学们不愿与之为伴,这使小李的心理产生了强烈的孤独感。当她看到其他同学尽情玩乐时,这种孤独的心理促使她想去参与其中,却又不得其法,于是便做出捣乱的行为以引起同学们的注意。当被老师发现时,她又由于害怕,错误地选用了狡辩方式,最终导致同学和老师对其的否定。小李希望通过在集体活动中的优秀表现来扭转大家对她的这种评价,但由于活动的时限,未能满足她的愿望,使其产生了失望和不满情绪,导致其再次犯错。

四、矫正策略与过程

1.改变沟通手段,构建和谐的同学关系

根据小李的特点,和她进行心理沟通,拉近与小李的心理距离,让她感受到老师对她的理解、关怀和帮助,使其敞开心扉,吐露内心的真实想法。然后,在此基础上,引导小李认识到自己与同学不和睦的原因就在于她太注重自己的表现欲望,给同学留下了一个自傲、霸道的坏

印象。

为此,我们达成了以下几点共识:其一,在做“跳皮筋”“找朋友”等小游戏时,按游戏规则进行,否则给予弃权或小组扣分的惩罚,用以束缚小李不遵守规则的行为;其二,在诗朗诵比赛、歌咏比赛等活动中,对小李进行忍耐力培养,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彻底改变小李自傲、专横的交往态度。

2.运用心理技能改变心理状态

针对家中长辈对小李要求的“即时满足”现象,我与家长共同研究制定了锻炼其忍耐力的“延迟满足”计划。“延迟满足”不是单纯地让孩子学会等待,也不是一味地压制孩子的欲望,更不是让他们“只经风雨而不见彩虹”,而是一种克服当前急于满足心理而力求获得长远利益的心理素质。例如,根据小李总爱在班级各项活动中不以规则行事,总想自己说了算,并急于表现的心理行为,可以按照指令要求的方式,对小李的过于表现的欲望加以限制,延迟满足其心理要求,培养其忍耐力、自制力,从而帮助她克服自身易冲动、爱拔尖的不良心态。

另外,运用代币奖励法强化她的行为表现。我与小李约定,如果想要达到某种目的,就要用平时积累起来的“卡片”来进行交换。卡片是平时她表现好的时候从家长、老师或同学那里获得的奖励。一般在她积累到5张或10张卡片后就可以满足她的一种需要,她每次获得“奖励”的过程就是一种等待,这种等待有助于她改变急于表现、“以我为中心”的心理状态。

对于代币奖励法中的卡片的使用,要求家长与我要保持一致,坚守规则,不能因为孩子哭闹或长辈“心疼”等原因就半途而废。

3.进行亲子互动,开展强化训练

针对小李“以我为中心”的外在表现,及时与其父母取得联系,共同探讨提升小李“忍耐力”的计划和目标。父母对小李提出的要求要学会“延迟满足”,鼓励她学会等待,明白等待的益处。日常生活中必须遵循以下一些原则:吃饭时必须长辈先动筷,她才可以吃饭;把平时的零用钱积攒起来买自己喜欢的学习用品等。这些都是对孩子克服“即时满足”的锻炼,有利于孩子提升认知。

五、矫正效果与反思

1.矫正效果

经过半学期的努力,小李“以我为中心”的心理问题基本上得到了解决。小李和同学们相处得非常融洽,并能虚心接受别人的建议,目前正以阳光的心态面对每一天的学习和生活。

2.案例反思

启示一:对少年儿童的心理疏导要以发展性咨询为主,从其基本行为抓起,把心理疏导寓于生活、游戏之中,使其从这些小事中自然而然地获得各种情感和道德意识的体验,在经历、体验中感悟内化。

启示二:对少年儿童的心理疏导要结合心理咨询技能和心理沟通技巧,制定详细的咨询方案。

启示三:对少年儿童的心理疏导要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并进行有效沟通,争取得到家长的配合,形成合力,才能收到良好的心理疏导效果。

(作者单位:1.吉林省安图县小沙河中心校,延边,133700;2.吉林省安图县教师进修学校,延边,133700)

心理诊断 篇7

一、调皮多动

通过课题组的研究,我们将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归结为以下几个典型,并采取了相应的策略:

班级出名的“调皮鬼”,上课坐不住,屁股下面像抹了油似的,手和脚总是没有停下来的时候,有时连作业也不做,经常跟同学闹别扭。

针对孩子的这些问题,班主任老师开始家访,发现这是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父母离异后关系很僵,孩子常年看不到妈妈,爸爸工作不固定,常常不在家,和爷爷奶奶在一起生活,由于爷爷奶奶忙于地里的农活,看管孩子的时间比较少,大部分时间放任自流。找到了问题的症结,老师开始制定计划对其进行教育:

首先,要改变其家庭的教育环境,老师分别找到孩子的父母进行诚恳的谈话,让家长定期与孩子沟通,多些时间让孩子在父母的身边生活,照顾孩子。

其次,抓住孩子的心理进行干预。这样环境下生活的孩子心理比较脆弱,情绪不稳定,抓住了孩子心理的这些特点,在工作中我们就要多关注他,尽量找到并扩大他的闪光点,对他进行鼓励和赞扬,经常像妈妈、像朋友一样和他聊天,讲有趣的故事,讲一些有志向的人的故事,发现道理,帮他树立理想。

最后,老师要坚持不懈地做工作,要绝对避免态度上的粗暴。

二、倔强叛逆

有一个孩子性格倔强,自尊心特强,逆反心理十分严重,经常顶撞父母、老师。课堂上故意讲话,做小动作,老师点名字也不承认。

针对孩子的实际情况,老师采取了以下处理方式:

多一些理解沟通的谈话,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调节。把孩子的注意力引到学习上,启发、诱导他走出心理误区。老师要避免直接批评这样的孩子,不与他发生正面冲突,注意保护他的自尊心,采取以柔克刚的教育方式。当他犯错误时,不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点他的名字,而是在与他个别交谈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耐心帮助他分清是非,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愿意主动去改正,逐渐缓解紧张的师生关系。对于这样的孩子要坚持经常持久的心理辅导,像这种顽固的逆反心理不是一、两次说服教育就可以消除的,平时要多留意观察他的情绪变化,帮助他解决心理上的问题。

三、自卑离群

有孩子每天上学目光呆滞,不活泼,不爱说话,上课从不举手,也不愿意与老师和同学沟通。

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会使孩子负担很重,过重的心理压力会使孩子形成自卑心理,否定自己,怀疑自己,不安、烦恼、孤独、离群等情感障碍随之而来。长期受这种负面影响,就导致即使获得成功也难以体验成功的喜悦,严重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针对实际情况,老师采取了以下处理方式:

激励教育,唤起信心。“师爱是教育的基础”,为了能去除孩子的自卑畏惧的心理,老师经常有意无意地找孩子闲谈,让孩子帮着老师拿作业本、发作业本,发现他有所进步及时表扬。同时,抓住班级活动的一切有利契机,给孩子表现的机会,帮助其树立自信。另外还要重视家庭教育,一个孩子心理上的自卑,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家庭的教育环境与方式。因此,老师和家长要详细地分析孩子在校的表现及原因,共同商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对孩子的各种表现,家长也要及时给予肯定、表扬。

四、自闭

有个孩子不爱与其他同学交往,只在自己的狭小空间徘徊,自闭。

看到这样的孩子,老师感觉孩子很可怜,也很痛心。老师可以派几位品质优秀的学生主动接近他,让他感受轻松,感受交流,在有目的的训练中,忘掉不愉快,在良好的心境中,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五、留守儿童

这类孩子由于长期不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在一定程度上身心发展不够健康。教师应积极挑起保护和教育留守儿童的重担,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对其加强心理疏导,探究其思想行为的根源,进而采取有效的措施。

2.采用一帮一结对子方式。教师及一部分学生与这些学生结成对子,主动找他们谈心,给他们物质上的帮助和精神上的鼓励,使他们打消自卑和孤独的心理。

3.定期对留守儿童进行家访。使他们的监护人明白: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密不可分,教师与家长要共同教育学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4.严格管理,培养学生自立精神。首先,让他们知道,克服自身弱点,是自强、自立的基础;其次,严格要求是教师对他们最大的爱护;再次,逐步培养他们自立精神,使其感受到学校这个大家庭的温暖。

心理诊断 篇8

一、心理障碍诊断技能的主要内容

(一) 了解正常与异常的区分标准

通过课程讲授, 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正常与异常区分的三原则: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相统一的原则、心理活动内在统一原则和人格相对稳定性原则。其中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神经症性问题属于正常但是不健康状态, 神经症、精神疾病属于异常状态。

(二) 掌握基本的诊断程序

1.正常范围内心理障碍诊断的基本程序

一般而言心理问题 (一般心理问题和严重心理问题) 的诊断程序包括以下五个步骤:分析求助者问题是否有器质性病变作基础→与精神病性障碍相鉴别→与神经症性问题相鉴别 (分析求助者的内心冲突类型) →确定求助者心理问题持续时间、心理、生理及社会功能影响程度→形成初步诊断。其中一般心理问题的主要特点是: (1) 有现实原因; (2) 持续时间短; (3) 情绪和行为尚可控; (4) 社会功能受损不严重; (5) 未泛化。严重心理问题的主要特点是: (1) 有现实原因; (2) 持续时间较长; (3) 不可控; (4) 反应对象泛化。

2.异常范围内心理障碍诊断的基本程序

异常范围主要包括神经症、重性精神病及人格障碍。其中神经症的诊断主要以许又新提出的诊断标准为主, 即病程标准 (1分:不到三个月为短程, 2分:三个月到一年为中程, 3分:一年以上为长程) 、精神痛苦程度 (1分:轻度者病人自己可以主动摆脱, 2分:中度者病人自己摆脱不了, 须靠别人的帮助或处境的改变才能摆脱, 3分:重度病人几乎完全无法摆脱) 、社会功能标准 (1分:能照常工作学习或者工作学习以及人际交往只有轻微妨碍, 2分:三中度社会功能受者, 工作学习或人际交往效率显著下降, 不得不减轻工作或改变工作或只能部分工作, 或某些社交场合不得不尽量避免, 3分:重度社会功能受损害者, 完全不能工作学习, 不得不休病假或推卸, 或某些必要的社会交往完全回避) , 如果总分为3, 可以认为不够诊断为神经症, 如果总分为4—5分为可疑病例, 需进一步观察确诊, 如果总分不小于6分, 神经症的诊断是可以成立的。重性精神病和人格障碍主要根据其典型症状进行诊断, 这里就不单独列出。

二、诊断技能的过程性考核方式

(一) 收集心理问题案例

每个学生根据任务分配, 主要负责某一种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的案例收集, 某种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至少收集3个案例, 要求学生把每个案例进行标准化处理, 即案例信息必须满足诊断要点, 能够为诊断程序提供足够的信息。考虑到学生未来的工作实际, 重点对常见的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神经症、典型的精神病、典型的人格障碍进行案例收集, 性心理问题及性心理障碍则没有让学生收集。提交的考核材料主要就是学生收集并标准化的案例。

(二) 自编诊断流程及标准

学生在标准化案例后, 需要对自己的案例进行编号, 对每个案例撰写诊断程序、诊断标准和最后的诊断。要求是针对具体案例进行具体分析, 但基本程序完整, 可以根据案例实际跳过一些步骤。每个案例的诊断标准单独用Word文档编辑好, 做到与案例一一对应。提交材料、电子文档及打印材料。

(三) 现场模拟诊断考核

将全班同学的案例及诊断流程及标准汇总, 老师与几个学业优秀的学生对案例和诊断标准进行修改, 然后让全班同学相互交流学习全部案例及诊断流程和标准。任课教师担任评委, 也可根据需要挑选几位同学担任评委 (学生评委要对全部案例都很熟悉) , 学生现场抽取案例, 准备约3至5分钟后, 现场阐述自己的诊断步骤和诊断结果。评委根据学生的现场表现打分。

三、诊断技能的过程性考核效果

变态心理学诊断技能过程性考核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学习并掌握心理障碍诊断的主要内容 (这部分不计分, 因为学习效果在后面的过程中会体现出来) , 案例收集与标准化 (20%) , 诊断流程与标准 (40%) , 现场模拟诊断 (40%) 。

诊断技能过程性考核结果与上一届仅仅通过期末考试的学生进行比较。选取期末考试中出现的诊断技能的题目对当前学生进行测量, 对比两组得分情况, 以此来评估过程性考核对于学生掌握变态心理学诊断技能的效果。通过过程性的学习和考核, 学生在诊断步骤的完整性 (85%vs.72%) 、诊断结果的准确性 (95%vs.75%) 、对信息收集的完整性 (92%vs.80%) 以及正确处理心理障碍 (90%vs.60%) 方面得分都显著高于仅仅通过理论学习和结果性考核的学生。

四、讨论

变态心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通过这门课程需要掌握的心理障碍诊断技能帮助学生未来在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心理健康教育等工作过程中很好地区分自己的工作对象, 更好地帮助工作对象, 意义重大。此次尝试对于提高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心理障碍诊断技能有一定的效果。这次的实践虽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但是过程性考核内容还是显得较单一, 比如, 可以增加学生模仿表演一些心理障碍, 然后让另外一些学生进行诊断, 这样可能效果更好;此外, 考核效果仅仅与期末考试中的诊断案例得分情况进行比较也不够严谨, 以后可以设置对照组 (正常学习变态心理学, 不参加过程性考核) 和实验组 (既参加正常学习, 又接受过程性考核) , 然后再比较两组的诊断技能成绩差异, 这样会比较好一些。

摘要:为解决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在实际工作中不能有效开展心理障碍诊断的问题, 以心理障碍诊断技能为核心开展过程性学习和考核来提高学生的心理障碍诊断技能。要求学生学习心理障碍诊断技能, 并据此收集案例, 标准化案例, 并撰写标准化诊断程序与标准, 让学生参与现场诊断技能考核。实践表明, 过程性学习和考核可以提高学生的心理障碍诊断技能。

关键词:心理障碍,诊断技能,过程性考核

参考文献

[1]王建平.变态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心理诊断 篇9

“心理障碍”,是一种由于动机性行为受到阻碍和干扰,而不能顺利完成预先设定的目标,进而所产生的紧张、焦虑、不安的一种复杂的心理状态[1]。化学解题心理性障碍是指影响、制约、阻碍学生快速、正确解决化学问题的一种心理状态[2]。即学生在化学解题过程中因“困惑”、“不解”、“没有兴趣”或“焦虑”等而产生的一种消极的心理现象。

1.解题动力偏颇

Gardner和Lambert把学习动力分为融入型和工具型两种[3]。融入型动力是指学习者对目标社团本身有兴趣,期望参与或融入该社团的动力。工具型动力是指学习者的目的在于从目标社团中获得实际好处。有研究表明,由于学优生的化学学习动力大多具有功利性,因此他们往往容易急功近利,这就导致了他们考前压力过大,考试时焦虑过度、心理抑制,尤其是一旦分数不尽如人意他们会难以接受;而学困生由于基础薄弱等原因,设定的目标常常无法达到,于是便产生了化学学习动力不足,对目标的设定与实施采取消极态度,从而引发心理性障碍[4]。

2.能力效能感偏差

能力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力的评估,它反映了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学业或取得好成绩的一种预先判断[5]。在当前评价方式普遍单一的情况下,部分学生对自己的评价并不准确。有些学优生对自己评价过高,骄傲自满,因此当他们真正解题时,容易对题设陷阱麻痹大意,造成了“一看就懂,一做就错”的尴尬局面;而有些学困生则对自己评价过低,妄自菲薄,导致在解题过程中出现了“难题不敢做,简单的题目不相信自己做的对”的现象。

3.习得性无能

习得性无能是当前心理学界非常热门的研究课题之一,它是指在经历打击和挫败之后,人们面对问题时所产生的无助、失望的心理状态和行为[6]。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习得性无能主要存在于学困生当中。由于他们常常遭遇学业上的失败,久而久之,心灰意冷,自暴自弃,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并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最终产生了焦虑、恐惧等消极情感。此外,习得性无能的学生习惯于将解题失败归因于智力低下、能力不强、题目出得太难等不可控因素,消极地接受看似“预定”的命运,因此,严重地阻碍着学生解题思维的锻炼和解题能力的提高。

4.定势心理影响

定势是由某种心理操作形成模式所引起的一种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它决定同类后继心理活动的趋势,产生对后继学习心理的影响[6]。定势心理用习惯的思维方式来解决同类问题显然是有利的,但是如果解决不同类型问题或接受与原有知识相关性较强的知识时,它易产生强烈的干扰,阻碍学习,成为学生对新知识进行重新组合的障碍。在解题过程中,学生受定势影响往往会简单套用、机械对比,很少会对题干进行再分析和再判断,这就导致了学生虽然知识点都掌握,但依旧失分的现象。

二、化学解题心理性障碍的类型

通过对中学化学学习过程的微观分析,结合日常教学中遇到的心理性障碍案例,我们对化学解题中的心理性障碍进行了归类探析[7]。

1.缺乏动力,水平低下

在考试时,学生要发挥正常水平,除了需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和思维能力以外,还涉及到动力支配。如,填写下列空白:

(1) 写出表示含有8个质子、10个中子的原子的化学符号:________。

(2)周期 ____、____ 中,其元素个数超过了18。

测试显示:第一轮测试中,第(1)、(2)小题分别只有54.7%和47.5%的学生答对。但是当教师对上述中等生群体施加一定的压力后,在刚才错答第(1)、(2)题的学生中,竟有60%左右的学生纠正了错误,获得了正确答案。由此看来,学生在训练和考试中的表现,有些是知识和能力的问题,而有些则是刺激、信心及态度的问题。

2.草率粗心,盲目冲动

不少考生对于稍有难度的题目,先是苦苦思索,一旦解题思路有了眉目,便奋笔疾书,很少考虑在这条解题路径上是否还应注意问题情境中的隐蔽因素等,因此难免出错。如:甲、乙两个电解池均以Pt为电极,且互相串联,甲池盛有Ag NO3溶液,乙池盛有一定量的某盐溶液。通电一段时间后,测得甲池中电极质量增加2.16g,乙池中电极上析出0.24g金属,则乙池中溶质可能是()。

A.Cu SO4B.Mg(NO3)2C.Al(NO3)3D.Na2SO4

误解:甲池阴极电极反应为:Ag++e-=Ag,

故乙池中电子转移的物质的量为0.02mol。

乙池阴极电极反应式为:Mn++ne-=M(设M的相对原子质量为a),

根据甲、乙两池电子转移的物质的量相等,则,得:故答案为B。

盲目的自信,加上解题过程中“感觉顺畅,无阻碍”,而且得到的答案在选项中“正好出现”,因此不少学生放弃了对题目的再判断,这就恰好误入了命题者所设置的“圈套”之中。由于在溶液中,离子得电子的能力为:H+>Al3+>Mg2+>Na+,因此,电解Al3+、Mg2+、Na+的水溶液时,阴极上是不可能有金属单质析出的。故本题无需计算,答案为A。

3.优柔寡断,坐失良机

有些考生由于平时考试多次失利,缺乏自信心,当遇到较难的问题时,即使已有了初步思考,仍然犹豫不决,不能果断地按已形成的思路作答,甚至放弃,这样考生的成绩肯定会降低。这种“习得性无助”是学生学习和考试的严重障碍。在中学化学教学过程中,自我放弃、自我否定最终变得“破罐子破摔”、悲观绝望等是学生“习得性无助”最常见的表现。如:通过电解而加工成的硬铝,是制作门窗的主要材料。那么,硬铝是()。

A.表面有氧化铝膜的纯铝B.Al-Mg合金

C.Al、Cu、Mg、Mn、Si合金D.Mg-Si合金

由题给定的硬铝的颜色和学生已知Cu、Al、Al2O3、Mg、Mn、Si的颜色比较可推测或猜想答案为C,因仅C中含有铜。有些考生只能在这个答案上徘徊,迟迟不敢下笔作答。实际上,正确的猜想也是学生应具备的一种能力,如果学生一味优柔寡断,就只能浪费时间,坐失良机。

4.刻意求同,陷于定势

有些学生特别善于做个“有心人”,在平时的习题训练过程中,他们非常留心题目答案的特点,因此,当与这些题目相似的考题出现在试卷上时,他们往往容易机械照搬,把训练题的答案“迁移”到考试题目的答案中,而命题中隐含的细微差别很少考虑。一旦命题者在出题时稍微“设陷”的话,他们因定势而出错的几率便大大上升。

如:(1)异丙苯[—(CH(CH3)2)]分子中苯环上一氯取代物的同分异构体的数目有( )。

A.3 种B.4 种C.5 种D.6 种

(2)异丙苯[—(CH(CH3)2)]分子的一氯取代物的同分异构体的数目有( )。

A.3 种 B.4 种 C.5 种 D.6 种

(3)异丙基环已烷[—(CH(CH3)2)]分子的一氯取代物的同分异构体的数目有( )。

A.3 种B.4 种C.5 种D.6 种

隔日测试“求同心理的定势负迁移对学生答题影响”实测数据如下:题(1)有72%的学生能正确回答A;隔日,测试题(2)仅有48.5%的学生正确选择C,尚有24.4%受前日解题定势影响错选A;评讲题(2)后,隔日测试题(3),结果显示,有30%的学生受题(2)定势的影响误选C,有8.9%的学生受题(1)定势的影响误选A。

考试中,学生的高度焦虑能产生强烈和顽固的思维定势,这种定势对求同心理感受特别强,而限制了学生“同中求异”,因此对题目中细微的变化难以觉察。

三、化学解题心理性障碍的矫正策略

针对化学解题心理性障碍的特征和类型,我们提出了相应的矫正策略。

1.开展心理辅导,调适学习动力

为了预防心理性障碍的产生,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过程中对学生开展适当的心理辅导既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如针对学优生急功近利等问题,教师要通过与学生谈心,让学生认识到,要以一种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分数,辩证地认识考试的价值,调适自己的学习动力,减轻不必要的心理压力,不要让考试与分数成为思想包袱、精神枷锁。而针对学困生因缺乏学习动力而悲观失望、自暴自弃的现象,教师要私下和他们多交流、多沟通、多关心鼓励,给予他们更多成功的机会,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尤其要看到他们学业上的进步,多鼓励、多表扬,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追求知识的欲望,消除学业上的自卑心理,让他们满怀信心地参与到问题解决过程中来。

2.倡导多元评价,端正自我认识

科学教育评价的任务不仅仅是要衡量学生学业进步的程度,更要对学生人格发展完整度进行跟踪测评。然而,当前高中对学生评价的标准依旧是考试成绩,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不但不能全面地评价学生,而且由于忽视了其他能力的评价,学生对自己的认识往往并不准确。因此,不仅要重视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更要重视对学生特长、思想品德等的评价;不仅要让教师作出评价,更要让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互相评价;不仅要通过考试进行评价,更要将评价方式融入到日常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最出色的表现、被否定过的观点、设计的思路等记录下来,让学生客观地认清自己,准确定位。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分别在实验、理论学习、社会调查等方面发展,培养他们自我评价的能力,端正学生的自我认识,从根本上克服化学问题解决中能力效能感偏差的问题。

3.加强归因训练,克服习得性无能

对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进行积极地归因训练,是帮助其找出问题所在、克服习得性无能的有效方法。积极地归因训练一般包括两个部分,即面对成功和失败时的归因训练。对解题成功与失败的不同归因会对学生产生不同的心理效果。将问题解决的成功归因于内部原因,如勤奋刻苦等会让学生产生自豪感、满足感,从而激励学生继续进步;而归因于外部原因如题目简单、评分较松,则学生只有幸运感,并无太大触动。同样,若将失败归因于内因如自身努力不够、麻痹大意等,在充分保护了学生自尊心的同时,激发了其对问题解决的信心;而若完全归因于题目难度大、做题时心情不好等外部因素的话,则不利于学生查找失败的根源,对症下药。由此看来,通过积极地归因训练,不断强化学生的自我意识,有助于提高其自我评价的能力,克服习得性无能,实现从习得性无能向自主性倾向的转化[6]。

4.培养求异思维,消除定势影响

求异思维对于克服学生思维的僵化、机械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在日常习题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追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以此开拓思路,巩固知识,跳出固有解题模式的桎梏。此外,教师在解题示范中还应引导学生注重构建“知识网”。如在解答离子物质的量浓度的习题时,可以将水解、电离以及化学平衡等知识贯穿起来考虑,这样不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也让学生在对知识进行深层次理解的基础上,更好地避免解题中先入为主的定势影响。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善于积累经验、总结方法,在经验、方法的基础上大胆设想、创新,革新陈旧刻板的思维模式,形成新思路、新经验和新方法,从而有效地消除定势的影响。

高中生化学解题心理性障碍的解决绝不是轻而易举的事,而是一个循序渐进、春风化雨的漫长过程。在中学化学的学习中,教师要坚持以人为本,理解和信任学生,潜心研究每一位学生心理性障碍产生的原因,从心理学的角度去认识、分析,并进行恰当的疏导,只有彻底克服了学生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心理障碍,才能让学生更加轻松、愉快地参与到化学学习中来,学生也才能真正变成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刘晓瑜,丁少红.试论克服中学生数学学习心理障碍的对策[J].现代教育论丛,1999(6).

[2]严云.高中生数学学习心理障碍研究[D].苏州大学,2010.

[3]Gardner,R.C.&Lambert.W.E.Attitudes and Motivation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Rowley,Mass:Newbury House,1972.

[4]皇甫倩,王后雄.化学学困生学习情感障碍及诊治策略[J].化学教学,2013(10).

[5]Bandera A.What Education needs?[J].Education Psychologist,1993(282).

[6]王春梅,辛宏伟.学困生的学习心理障碍与教育对策[J].教育探索,2003(4).

心理诊断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湖南中医药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2011级本科学生99人。

1.2 方法

根据应用心理学专业特点, 结合西医诊断学教学实践, 借助网络问卷调查平台, 以网络问卷的形式调查应用心理学专业西医诊断学课程教学情况。问卷内容由两种封闭式形式构成: (1) 单项选择:针对西医诊断学教学兴趣、教学安排、教学效果评价等方面设计了11个问题, 每个问题可选取3个选项中的1个; (2) 多项选择:设计了1个问题“影响西医诊断学课程学习的因素”, 可同时选取12个选项中的多个。

1.3 统计学处理

当学生填写完网络问卷之后, 可以从网络问卷调查平台直接导出问卷统计结果。

2 结果

本次调查共发出网络问卷调查邀请99份, 回收问卷99份, 有效问卷99份, 有效回收率为100%。

2.1 应用心理学专业西医诊断学课程教学现状调查结果

问卷囊括了西医诊断学教学兴趣、教学安排、教学效果评价等方面, 如学生对西医诊断学课程的重要性认识和兴趣程度、学校安排课时的合理性、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情况等等。调查结果显示, 88.89%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开设西医诊断学课程, 58.59%的学生对这门课程感兴趣, 而只有57.58%的学生认为西医诊断学课时安排合理, 48.48%的学生认为教材选用合理, 其余的学生认为不合理或有待改进完善。见表1。

%

2.2 影响西医诊断学课程学习的因素调查结果

影响因素包括学习目的不明确, 学校、老师、学生不够重视, 内容太多, 难理解等。调查结果显示有31.31%的学生觉得学习目的不明确、没有学习动力, 59.60%的学生认为西医诊断学内容太多, 57.58%的学生认为难以记忆, 还有11.11%的学生觉得这门课程的学习与以后工作无关、不实用。见表2。

3 讨论

3.1 强调西医诊断学课程的重要性,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调查结果显示, 88.89%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开设西医诊断学课程, 58.59%的学生对这门课程感兴趣, 但是有31.31%的学生觉得学习目的不明确、没有学习动力, 还有11.11%的学生觉得这门课程的学习与以后工作无关、不实用。有调查发现影响应用心理专业学生学习动力的因素中很重要的一个是“就业中实用, 对未来的咨询有帮助”[9], 因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是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专业及就业方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心理健康逐渐被人们所重视, 心理咨询服务不断增加, 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就业范围也不断扩大。2001年我国卫生部要求三级甲等医院必须要设有临床心理科, 这就代表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不仅要满足单纯的心理评估与诊断、心理咨询与治疗、学校社区心理卫生工作, 也应满足临床心理咨询和治疗[4]。应用心理学专业有着广阔的就业前景, 但是大部分医院都要求学生的知识结构是医学知识和心理学知识并重。许多国内心理学家也认为, 要能从事心理咨询等应用心理学相关工作, 除了心理学的理论与研究方法训练外, 还需要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训练[10,11,12,13]。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教育模式应该更具有医学特色, 要发挥其医学优势, 培养既具有良好的医学训练背景、又掌握心理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西医诊断学是医学课程中的桥梁课程, 是医学知识训练的必修课, 国内各大医学院校的心理学专业均开设了西医诊断学课程[4]。对于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来说, 学好西医诊断学能够为毕业后把握住各种就业机会、适应社会的需求打下坚实的基础。

3.2 改进教学

3.2.1 加强教师心理学知识培训

学生对西医诊断学课程缺乏学习兴趣的因素之一是:教师不能将医学知识和心理学相关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 导致本来具有紧密联系的知识变得分散脱节、学生无法学以致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多列举一些应用医学知识解决心理治疗中的某些问题、提升咨询效果、增强患者信任度的案例, 或者是在临床诊疗疾病的过程中, 通过心理咨询及时而有效地帮助患者解决一些心理反应、增强疾病治疗效果的案例。这就要求西医诊断学教师要具备一些心理学知识, 才能在讲授医学知识的时候做到和心理学知识相结合、融会贯通, 并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整合能力。这种教师多学科素质的提高, 除了靠任课教师自我提高之外, 还可以由学校根据实际情况有计划地安排进修、访学, 开设心理学知识讲座、研修班等, 提升教师的学科交叉能力[14,15]。

3.2.2 加强实践教学

调查结果显示59.60%的学生认为西医诊断学内容太多, 57.58%的学生认为难以记忆, 只有51.52%的学生觉得掌握了基本体格检查方法。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尽量增加教师示教、学生实践的时间。考虑到应用心理学专业课时少、医学知识基础薄弱的具体情况, 教师备课时应该将各部分内容充分整合、归纳, 使学生对疾病知识的掌握不是点状而是片状。例如, 体格检查部分视触叩听可以在课堂上边讲解边演示, 把纸上谈兵的内容变为临床实践教学, 把体格检查的动作要领和注意事项在演示过程中讲解清楚;还可以运用标准化模拟患者, 增强每个学生的动手能力, 结合电教视频等手段增加知识的直观性和应用性。此外, 教师还要及时对讲授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的体系架构, 以便他们更好地理解并应用所学到的知识, 做到“学有所用, 学而会用”。症状学部分教学时可以利用一些典型的病例, 把某个症状的常见病因、临床表现、伴随症状、问诊要点和治疗要点通过具体病例进行形象生动、清楚明了的讲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通过具体病例来理解、记忆相关的知识点, 解决西医诊断学内容多、记忆难的问题。

3.2.3 调整课时

调查结果显示只有57.58%的学生认为西医诊断学课时安排合理。一般来说, 要对西医诊断学进行系统的教学至少需要90个课时, 而本校应用心理学专业西医诊断学课程只安排了32个课时。由于课时有限,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系统深入地讲解, 加上学生医学基础薄弱 (本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学习西医诊断学之前, 只学习了生理学和解剖医学等医学课程) , 导致学生对所学知识只能死记硬背、无法充分理解, 更无法应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一些临床中的实际问题, 达不到开设本课程的目的。因此, 在以后的课程设置中有必要适量增加一些课时, 以使得本课程的教学可以更加系统而深入地展开, 帮助学生把课程学得更扎实。

3.3 修订教材

合理地选用教材是进行有效教学的首要条件, 对教学质量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目前本校应用心理学专业使用的西医诊断学教材是临床专业使用的十二五规划西医诊断学教材, 还使用了护理专业健康评估教材中有关西医诊断学的部分内容。调查结果显示只有48.48%的学生认为教材选用合理, 其余的学生认为不合理或有待改进完善, 主要原因是学生觉得教材中纯医学知识太多, 无法与心理学知识交叉结合, 以致于缺乏学习兴趣。因此, 应该对教材进行整合修订, 在不破坏医学知识系统性的前提下, 体现与心理学知识相结合的特色, 使教材中的医学知识部分更加浅显易懂, 并适当加入心理学的相关内容,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使得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医学知识并应用到心理学实践中去。

4 展望

医学院校开设应用心理学专业起步较晚, 目前还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阶段。教师和学生对应用心理学专业西医诊断学课程的定位和认识还有待进一步明确深化, 师资队伍的培训还需要加大投入, 实践教学的加强还需要不断尝试和优化, 适用于应用心理学专业的西医诊断学教材的修订也还需要一段时间, 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实践, 才能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服务社会的医学—心理学复合型人才。

摘要:目的:调查了解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西医诊断学教学现状, 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方案。方法:以网络问卷的形式开展课程教学情况调查, 并对问卷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有31.31%的学生觉得学习目的不明确、没有学习动力, 有48.48%的学生觉得没有掌握好体格检查的基本方法, 有42.42%的学生认为课时安排不太合理, 有51.52%的学生认为教材选用不太合理。结论:教师必须强调学习西医诊断学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应用心理学专业的特点健全教学方式, 修订教材、把医学知识和心理学知识有机结合起来, 才能帮助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更好地学好西医诊断学。

上一篇:玉树这五年下一篇:煤气泄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