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电子产品的特征

2024-07-11

老年人电子产品的特征(精选11篇)

老年人电子产品的特征 篇1

摘要:目的 观察老年人失眠的特征并制订合理的治疗方案从而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方法 随机选取老年人200例, 对其进行访谈及量表调查, 测出其是否有失眠的特征及分类。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 200例老年人中有62例有失眠症状, 失眠率达31%。其中生理性失眠20例, 药源性失眠13例, 躯体疾病性失眠15例, 精神障碍性失眠4例, 环境因素失眠10例。结论 老年人最常见的睡眠障碍就是失眠, 严重影响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失眠的影响因素分多个方面, 针对老年人的失眠特征应制订相应的治疗方案, 提高其生活质量。

关键词:老年人,失眠,治疗,特征

随着老年人口的增长, 其身体健康是整个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长期失眠极易引起老年人身体及心理方面的疾病。老年人失眠的病因机制是多个方面的, 因生理代谢功能特点决定了老年人和青年人精神思想因素不同, 所以治疗也有别于中、青年人。本文采用失眠调查问卷及现场访谈的方法进行研究, 分析老年人失眠的基本特征, 并根据特征给予解决方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社区老年人200例, 年龄60~90岁, 男119例, 女81例。

1.2 方法

针对不同老年人教育程度分别采用失眠症问卷调查法及现场访谈的方法。调查员均经过统一的专业培训, 嘱被调查者如实填写或叙述。从中筛选出有失眠症者, 由临床专科医师诊断。参照诊断标准将失眠症状分为轻度及重度失眠。轻度失眠是指有失眠症状, 入睡时间长, 晨起早, 每日睡眠时间短, 不足6h;重度失眠指睡眠质量差, 每周三次以上, 精神状态不佳对生活造成影响。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对以上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00例被调查者中有62例患有失眠症状, 失眠率达31%;其中重度失眠43例 (男25例, 女18例) , 轻度失眠19例 (男11例, 女8例) 。由表1可以看出, 生理性失眠是影响老年人睡眠质量的主要因素, 其次为躯体性疾病, 而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随着老年人基础代谢率的减慢, 老年人自身身体情况决定其失眠特征有别于中、青年人, 中、青年人的失眠大多与生活压力精神应激状态有关。老年人的睡眠特点是白天嗜睡, 早睡早起, 其失眠特征可根据以下影响因素进行分类。

3.1 生理性失眠

随着年龄的增长, 机体的代谢率逐渐减慢, 细胞数目也相应减少, 睡眠活动是大脑神经细胞的功能所致, 若细胞数量减少, 则睡眠相应受到影响。在日常生活中易观察到老年人的睡眠时间普遍较短。据临床观察, 生理性失眠是老年性失眠的主要因素。

3.2 药源性失眠

有些临床药物在常规剂量下易引起失眠, 如左旋多巴。由于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特点, 服用药物品种较多。因此, 应加强其对药物不良反应的了解, 另外, 过多服用镇静催眠类药物往往会适得其反。

3.3 躯体疾病性

躯体疾病易造成患者身体不适, 严重影响睡眠质量, 该现象是无论在哪个年龄段都有存在。老年人因身体抵抗力差, 其患高血压、糖尿病的风险也高于一般人;所以躯体疾病性失眠属于一种常见失眠特征。

3.4 环境因素

老年人对环境的要求相对较高, 若周围环境发生变化, 由此产生的陌生感就会导致失眠, 如住院患者。

3.5 精神障碍性失眠

精神障碍诊疗的患者大多以失眠为主诉, 其精神障碍、焦虑及忧虑最为常见。忧虑症患者常半夜惊醒或早醒, 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 可能导致其自杀, 此类患者需密切关注。另外, 老年性痴呆与幻想妄想症患者也易产生精神障碍性失眠[1]。

分析了失眠的特征, 就需寻找解决方法, 即治疗方法。首先失眠患者需自己分析出失眠的原因。对失眠有了客观的认识后就不会忧虑或焦虑, 以一种从容的心态面对, 以避免盲目治疗。其次要合理选择镇静催眠药物, 并了解其不良反应, 控制药量, 避免产生药物依赖性, 老年人大脑对药物的敏感性高于年轻人, 如苯二氮卓类药物, 服用后老年患者更易嗜睡, 活动能力减退, 认知能力障碍。老年人还需积极调整睡眠习惯, 做到作息规律, 以提高生活质量, 如多做户外活动, 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多晒太阳, 保持愉快轻松的心情。要保持良好的睡眠卫生, 睡前少食刺激性食物;规定作息时间等。另外, 临床医师还可针对不同患者对其进行心理干预, 了解老年人的心理特征和需求, 把握其情绪变化, 建议儿女更多的时间陪伴老年人, 减少其孤独寂寞感[2]。和老年人交谈时言语和蔼, 懂得尊重, 使老年人心情舒畅。老年人睡前可倾听舒缓的音乐, 看一些轻松书籍, 或深呼吸, 体验放松, 减少焦虑, 从而有效提高睡眠质量。

参考文献

[1]刘红艳.某干休所老年人失眠状况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6, 20 (3) :170-170.

[2]王继军, 王祖承.老年人失眠的原因及治疗方法[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2008, 27 (2) :149-152.

老年人电子产品的特征 篇2

ZARA背景介绍

ZARA品牌

隶属于西班牙Inditex集团,是一家集团子公司,主营服装业。Inditex集团于1974年创建。它在全球53个国家拥有近2100多家分店,是西班牙的老大,全球排名第三的服装零售商,是欧洲乃至世界最具研究价值的时装品牌。

ZARA公司始终坚持一条雷打不动的原则,那就是坚持几乎所有的连锁店都由自己拥有和运营,同时前期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物流体系的自行建设以及工厂的建造,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在紧紧抓住客户端需求的同时掌控好整个生产过程,全部都由自己公司负责,将大大方便信息的传递与交流,能够更加快速地响应市场的需求,为顾客服务。一般企业不会有这等魄力和远见来费很多资金自己一手抓,都选择外包,但是快时尚的定位又必须是能够快,所以不得不服ZARA的战略确实很超前,真不愧是快时尚行业的鼻祖。

只需要短短15天,也就是两周左右的时间,ZARA就能让门店的服装款式更新一遍,如此高效的周转率真是让人佩服其供应链的强大

一、研究综述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社会以飞速的趋势发展,经济的增长、医疗水平的保障及人们休闲方式的增多、心理状态的改变,都促使我国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并且趋势不断加深。马斯洛需求理论曾讲到,人们基本生理需求得到满足后,便会去寻求尊重、归属等更高层次的需求。因此,旅游等休闲方式已经成为满足老年人自我实现需求的新的生活方式。同时,生活水平的提高、思想观念的与时俱进也促使更多的老年人迈出家门,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综述

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老年旅游市场也在进一步推进,国外的学者对此研究较早,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老年旅游者消费行为及心理研究;市场细分研究;老年人出游动机研究。其中大多是基于现实发展的老年游客需求及市场的研究,并总结出老年旅游市场潜力无穷、有特殊需求等总体特征。[1]

西莫、布雷利和西尔发现,老年人旅游参与度与健康、教育成正相关,与年龄成负相关,还与性别、出游群体等因素有关。[2]托马斯和巴茨认为享受更高的生活质量是老年人出游的动机[3];荷恩曼等人提出增加知识、休息放松、健身和探亲访友是最主要的动机[4]。Aliza

F,Abraham,Pizam在对以色列老年旅游限制因素的研究中,发现了年龄、社会的参与度、受教育程度、宗教信仰、性别、收入、婚姻状况、过去的旅游经历

个因素,同时还揭示了限制因素不是在任何时间都有效的,限制因素的轮番出现与生命周期还是密切相关的。[5]

2.国内研究综述

从现有的文献来看,我国学者的分析集中于老年旅游发展现状及改善措施、产品开发、老年游客消费特征等方面。[6]近几年,少数学者逐渐将视角转向老年人消费行为、旅游偏好及其影响因素等,运用实证研究方法从旅游者角度深层次探讨老年人旅游的相关内容。

姜立英按照老年游客消费水平及旅游动机来划分,将老年旅游市场划分为高端与低端、团队与散客、亲情、宗教、观光与养生等目的的旅游等。[7]

余颖等研究了老年游客的消费特征、旅游动机和旅游偏好的关系[8];包亚芳得出老年游客主要目的为学习知识、增长见识、社交需求、猎奇心理,其中“猎奇心理”是对出游最有影响力的因素

[9]。

(三)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搜集,对国内外老年游客的出游目的、动机、行为等进行分析,找出其共同的特征。

2.实地考察法

主要通过问卷调查法,通过对玄武区有代表性地区55岁以上老年人进行调查,了解其年龄段出游分布率和出游需求。

3.归纳分析法

运用归纳分析法,对文献查找到的资料和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统计及归纳总结,指出南京市玄武区老年游客在不同年龄层下对食、住、行、游、购、娱等方面的特殊需求,给旅游产品的完善提供理论基础。

(四)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随着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老年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一直在上升,老年人特殊的生活方式、心理特征、健康状况等使老年群体日益成为旅游市场新的经济增长点。但实际上,我国老年旅游的发展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我国学者多利用定性研究方法对老年旅游发展现状、线路设计、游客消费行为等进行研究,但笔者发现目前老年旅游产品多同质化、质量低,依照老年旅游者自身不同需求设计的相关旅游产品又少之又少,无法更好的开发老年旅游市场。基于此,笔者以玄武区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在分析老年旅游的现状动机、旅游决策、细分市场等相关概念的基础上,提出玄武区老年游客市场细分及其特殊需求的新思路。

2.现实意义

目前,国内外老年旅游市场的开发已经初具雏形,其后续发展必将给我国经济及社会的进一步持续健康发展带来不容小觑的意义。更重要的是,老年旅游市场的开拓必须考虑老年旅游者的健康水平、收入水平、闲暇时间充裕与否、文化素质的高低等因素。要注意解决好老年旅游产品“风险大、利润薄”的问题,目前老年旅游市场份额较低,旅行社对老年旅游产品的开发不能真正满足老年人需要。而随着老年人口的基数不断增加,发展老年旅游对其身心健康及晚年生活也大有益处。

二、市场细分与老年人特征研究

(一)市场细分理论

1.定义

市场学家温德尔最早提出市场细分概念,他以企业为分析原型,认为应该根据消费者不同而采用不同的组织形式、生产不同类型的产品。因此,旅游市场如同企业,应根据不同旅游者的类型、特点开发不一样的旅游产品。

市场细分化不是像市场分类一样以商品作为划分对象,而是把消费者当做划分对象,根据其差异性,把整个市场分为不同的消费者类型群,每个细分部分都是由需求和行为特征大致相同的消费者组成。[10]

2.现有老年旅游市场细分

根据年龄划分为70岁以上的中高龄老人市场和70岁以下的低龄老人市场。通常,70岁以下低年龄层老年人的健康水平要优于高龄老人,同时这些人大多在90年代以后、经济发展较好的时候退休,家庭经济水平较高,思想观念也与时俱进,新鲜事物也能接受得更快。

按照旅游出行形式可分为团体、散客、自由组队等形式。老年旅游基本采取团体形式,由旅行社统一安排导游人员带领出行,以质量高、休闲放松为标准。其中,老年旅游者更需要详细的保障计划以保障其出行安全,这是不同于其他年龄层旅游的一个最大的特点。

按照交通方式的不同可分为汽车、游轮、高铁、飞机等旅游市场。根据不同出游时间的需求、身体健康状况的把控,从而选择不同的出行方式。

按照旅游距离的长短可分为短距离、国内和境外旅游。老年人因其身体原因,最常见的形式是短距离旅游。

老年人电子产品的特征 篇3

【关键词】体检;老年人;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2-0137-02

一、引言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加,身体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慢性疾病,严重影响着他们的晚年生活质量,这些疾病都需要定期进行相关方面的检测,所以定期开展体检,是现代老年人保证其生活质量,远离慢性疾病困扰有效措施和手段。然而这正是因为这样,他们在体检过程中存在很多复杂的心理,需要体检中心的护理人员进行详细讲解相关的检查项目,对老年人进行周到的心理护理,降低他们在检查过程中的心理压力,使得顺利完成体检过程。本研究为了进一步分析体检过程中老年人的心理变化,探讨体检中心人员相关的心理护理的措施和流程,实现老年人心理压力的降低,顺利完成体检。本文选取了2014年1月份至2015年12月份期间在我院开展体检的老年人50例,进行观察其在体检过程中的心理特征,开展有效的心理护理措施。

二、资料和方法

(一)一般资料

本文选取了2014年1月份至2015年12月份期间在我院开展体检的老年人50例,其中男性老人34人,女性老人16人,年龄跨度为61岁至82岁之间,平均年龄在74.23岁,本研究对这50例样本进行观察其在体检过程中的心理特征,开展有效的心理护理措施。

(二)方法

这50例样本进行相关的体检项目有生化检查、心电图、透视、内科、彩超等方面的检查,每天对检查人数进行控制,使其保持在可以提供优质护理的范围之内,可以有效对体检过程中的老人进行心理特征的观察,同时也可以进行相关的心理护理,具体的措施就是每天进行不超过20例的老人体检服务,每一处的检查项目都有相关的护理人员对体检老年人进行有效观察,解答老人们提出的相关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服务,降低老人们的心理压力,使其可以顺利完成相关项目的体检。具体的心理护理服务主要涉及到护理人员与老人交流的语言态度,用真挚的情感应对老人的信任,实现他们与护理人员形成一种融洽的检查氛围。对老人出现的一些不好情绪,及时进行梳理,讲解检查基本原理、相关慢性疾病需要注意的问题。

三、结果

经过对这50例样本进行观察,发现这些老人对自己病情情况存在一定的焦虑心理,其中有34例老人出现这些焦虑心理,老人多次咨询检查医生、护理人员检查结果,对自己的病情有着一定心理压力;发现这些老人对检查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痛苦有着一定的心理压力,由于在检查过程中存在一定扎针等不适,一些老人对这些不适感受有着一定心理压力,他们在检查过程中有着一定的抵触,出现比较严重的有17例。具体的心理护理服务主要涉及到护理人员用真挚的情感应对老人的信任。对老人出现的一些不好情绪,及时进行梳理,讲解检查基本原理、相关慢性疾病需要注意的问题。

四、讨论

心理护理是现代医学过程中推行的一种新型护理方式。[1]主要就是重建人们对自己身体检查有着更多信心,一方面是对自己患有的慢性疾病有着更加全面、系统的认识,另一方面使得他们对体检过程没有更多的抵触情绪。要想实现对体检过程中的老年人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就需要首先探讨老年人的心理特征:

(一)在体检过程中老年人存在的心理特征

第一,存在不安的情绪[2]。由于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慢性病,这些疾病都要么需要吃药,要么需要长期注射,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不便,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质量,给他们的家庭带来了更多的经济负担,这些的心理压力时时刻刻作用在老人的心里。体检是对自己身体状态的检查,是对他们存在的一些慢性病控制情况的检查,因此他们在检查过程中将出现一些不安的情绪。

第二,需要得到尊重。老年人做了一辈子的工作,自己的儿女也成家立业,有了很好的归宿。这时候的他们无论经济条件怎样,对于他们自己来说,都是属于功成名就。因此他们需要得到他人的认可和肯定。在体检的过程中需要有一种被人尊重的情感,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出自己的价值。

第三,对疾病的恐惧。不论是什么人,当面对死亡的时候都会出现一些紧张情绪,尤其是对一些疾病都不是很熟的情况下,更多的人被查出患有这种疾病的时候,将出现更加紧张的情绪,这种情绪将直接影响他们面对体检的积极性,一些人可能出现了逃避或者急躁的情绪,使得他们对体检工作不是很配合。

(二)体检过程中注重心理护理的具体措施

第一,尊重老人。在体检过程中,老人可能出现这样或者那样行动上的不便,有时还需要有其他的帮助,这就需要护理人员多留一颗心,多关注他们的行为,当老人们需要帮助的时候,及时给与相关的帮助。对他们的咨询,做到回答态度情切和蔼。

第二,与老人多交流。老人更多的需要的是一种关心,这种关心可以实现他们心理上的温暖,多与老人们进行交流,多和排队的老人聊天,减少他们紧张的情绪,这样才能为体检顺利进行奠定基础。同时体检中心对于老人们来说,是一个陌生的环境,当他们需要去卫生间的时候需要有人指引,当他们需要找到某个检查室的时候需要有人指引等等,这些都是需要护理人员多与老人进行交流。

第三,树立积极心态。当查出一些问题的时候,需要冷静应对老人的情绪变化,不断开导他们积极面对病情的信心,对相关的病情进行详细讲解,使得该治疗要积极治疗,该调理要积极调理。只有心态调整好了,才能更好的迎接新生活。

参考文献:

[1]潘丽丽,高网,等.100例老人的身心问题及心理护理[A].河南省健康教育新进展学术交流会暨高级研修班、河南省五官科学术交流暨急危重病人现代护理与发展趋势高级培训班、河南省老年病人安全护理学术交流会暨高级研修班,2013,07:145-146.

老年人肝硬化的临床特征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并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于我院治疗的250例肝硬化患者, 其中110例老年患者作为A组, 另140例非老年患者为B组。A组男65例, 女45例, 年龄均大于60岁, 平均 (68±6) 岁。B组男84例, 女56例, 年龄均小于60岁, 平均 (43±7) 岁。同时选取同期体检合格的健康成人90例为C组, 男57例, 女33例, 肝功能均正常, 乙肝表面抗原 (Hbs Ag) (-) , B型超声提示体检排除肺、心、脑、肝肾等脏器疾病。A、B两组患者在性别、肝硬化原因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生化检查及标准

所有患者均采集清晨空腹静脉血5 ml, 分离血清并保存-80℃冰箱。采用日立717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分析3组患者总胆红素 (Tbil) 、谷草转氨酶 (AST) 、谷丙转氨酶 (ALT) 。Tbil>17.5μmol/L为黄疸。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DNA, 所有患者的肝功能分级采用Child-pugh分级标准。采用SYSMEX-SF-3000型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及SYSMEX-CA-1500血凝仪检测包括血小板计数 (PLT) 及血浆凝血酶原时间 (PT)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 、纤维蛋白原含量 (FIB) 等指标。

1.3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7.0 (产品与服务的统计学解决方案) 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及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以χ2检验应用于计数资料, 采用q检验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Child-pugh分级情况

A组出现黄疸、上消化道出血、腹水、肝性脑病的患者多于B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参照Child-pugh分级, A组C级患者多于B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肝功能情况

A、B两组AST、ALT、Tbil及HBV-DNA均高于C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A、B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2.3 凝血功能情况

C组PLT、PT、APTT、FIB均优于A、B两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A、B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3 讨论

3.1 肝硬化是各种慢性肝病发展的晚期的阶段。

其病理变化主要是弥漫性的纤维化、再生结节和假小叶形成, 各类病变最终结果导致肝功能减退和门静脉高压, 引起凝血因子、血浆蛋白等减少及腹水形成[1]。临床主要采用Child-Pugh分级, 评定肝性脑病、腹水的出现以及Tbil、FTB、APTT检测。老年患者常表现为临床检测指标下降不明显, 但临床症状较为严重。本文研究也表明, 老年肝硬化患者发生上消化道出血、胃黏膜病变更多。考虑多数患者门静脉压力增高, 而胃部静脉瘀血严重, 易于形成溃疡和黏膜病变而引起出血。因此, 老年肝硬化患者必需积极预防上消化道出血发生。同时患者血浆凝血因子减少, 凝血功能下降也是上消化道出血的重要因素。由于血浆中多种凝血、抗凝血因子以及纤维蛋白溶解因子都在肝脏合成, 同时肝脏对于灭活凝血因子也有重要作用。当肝硬化发生时, 凝血因子减少, 且老年患者更易发生出血。本文研究表明, 两组肝硬化患者PLT均减少, APTT延长, FTB含量减少, 且非老年组三项指标皆均优于老年组。由于血小板来源于巨核细胞, 通过调节凝血因子达到止血作用。研究表明, 肝病患者可引起血小板数量下降, 且外周血小板数量也与病变的程度相关[2]。而李国军[3]等研究认为随肝功能Child-Pugh积分的增加, 血小板参数异常情况逐渐加重, 而血小板功能损伤程度与肝功能损伤程度表现一致[4]。这与本文研究较为相符, 老年组患者Child-Pugh积分C级较多, 且凝血时间延长, 同时上消化道出血也多于非老年组。所以在预测老年肝硬化患者出血倾向及预防出血时, 凝血功能及血小板指标都是重要参考值。

3.2 老年患者的另一种重要表现是肝功能各项指标改变不明显, 但肝性脑病发生多于非老年组。

研究表明老年人肝血流量只有年青人的40%~50%, 肝脏循环减低, 导致肝脏营养不良和肝内代谢产物的积聚, 而各项蛋白酶类较年轻患者减少[5]。而在对肝硬化病因尤其是乙型肝炎病毒核酸检测时发现, 虽然老年患者表现出黄疸、感染、发热等肝炎症状较为明显, 但Hbs Ag阳性患者和HBV-DNA量较少。所以通过肝炎感染病程判断肝硬化及肝损伤程度不适用于老年患者。

综上所述, 老年肝硬化患者黄疸、腹水、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等并发症发生率高, 而各项肝功能指标严重程度与肝病变程度不完全平行, 对此临床必须结合病史、生化检测结果及临床症状综合考虑, 同时预防上消化道出血等凝血功能异常引起的并发症。

摘要:目的 探讨老年人肝硬化的临床特征。方法 随机选取并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于我院治疗肝硬化患者250例, 其中110例老年患者为A组, 140例非老年患者为B组, 同期体检合格的健康成人90例为C组。结果 A组出现黄疸、上消化道出血等多于B组;A、B两组肝功能及凝血功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老年人肝硬化患者必须结合病史、生化检测结果及临床症状综合考虑, 同时预防上消化道出血等凝血功能异常引起的并发症。

关键词:老年人肝硬化,黄疸,肝性脑病,肝功能

参考文献

[1]赵义名, 彭贵勇, 房殿春, 等.4173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10, 32 (24) :2650-2653.

[2]王红军, 东冉, 张玲, 等.抗线粒体抗体阴性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临床及自身免疫学特征分析[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内科版) , 2009, 32 (10) :52-54.

[3]李国军, 洪捷敏, 邹何慧, 等.肝硬化住院患者合并医院感染的临床特征[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1, 21 (4) :685-686.

[4]张维燕, 王晓杰, 申戈, 等.肝炎肝硬化患者代谢综合征临床特征分析[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综合版) , 2010, 33 (28) :4-7.

独步当时:拳头产品的特征 篇5

中国农资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产品分类越来越细,但真正做大做强的农资制造企业一直屈指可数,其最根本的原因是拥有自己的核心优势――拳头产品,加上强大的营销宣传和渠道推广。大家都知道,现在已不是改革开放初期的卖方市场,只要有产品就都能卖,只要卖出去就都能赚钱;现在的消费者可是挑剔的代名词,想要赢得消费者的青睐,那就要在产品上面多花功夫!

那么,如何判定一个企业的产品是否已经走好商品化这一关键步骤,拳头产品应具有哪些特征及衡量指标;我们从农资制造企业的角度来分析拳头产品具备的三个基本特征:

第一个特征是销量好、利润高。一个区域的拳头产品,无论在销量还是在利润上,都应在同类产品中名列前茅;具有与其他同类产品相匹敌乃至压倒竞争产品的实力。资金是企业的血液,企业的运行离不开现金流,所以要有充足的现金流才能保证企业正常的经营活动开展;而能够给企业创造充足的现金流的原因只有稳定持续增长的销量。当然,一个企业除了现金流还需要有利润回报;资本的目的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如果没有利润回报或者利润回报比较低,那么资本就会转向其他投资,从而企业无法维系正常经营。一个拳头产品要通过销量和利润才能过关;就好比刘翔跑110米栏一样,不仅要速度还要跨栏。销量的大小就是判定产品在市场上的受欢迎指数,能否为企业换回货币(提供现金流),而利润则是价值的体现,价值是市场唯一认可的东西,所以拥有高利润才代表产品的生命力更强。产品能够超越质量和成本的边界,相同质量和成本但不同品牌的产品,可以拥有差别巨大的成交价格;这就是商业规律,也是判定拳头产品的显著特征。

第二个特征是有特色,又称差异化,

拳头产品差异化是指企业在提供给顾客的产品上,通过各种方法造成足以引发顾客偏好的特殊性,使顾客能够把它同其他竞争性企业提供的同类产品有效区别开来,从而达到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的目的。目前市场上农资制造业的产品同质化严重,如何做到拳头产品差异化是每一个农资制造业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因为同样的产品、同样的卖点、同样的服务只能得到同样的利润回报,最后就会陷入无休止的价格大战,血流成河。

如果说这个世界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的话,那么在产品的世界里只有差异化才能是拳头产品。

这里的差异化分三步骤,注意不只是大象关进冰箱那么简单!

第一步是差异化设计。传统的产品设计只考虑了使用者,没有考虑到流通渠道;而差异化拳头产品设计在这点从根本上颠覆传统的产品设计,均衡的考虑商品对经销渠道和最终消费者的统一价值,不是一味地追求比别人做得更好,而是一定要坚持与众不同。如果说传统的产品设计是一厢情愿的单相思的话,那么拳头产品的差异化设计则是两情相悦的完美世界。

第二步是差异化排列。排列的关键是有顺序,让消费者容易记忆,最终达到品牌的沉淀效果。

第三步是差异化组合。这也是诺基亚被苹果拉下第一宝座的原因,一个成功的商品差异化设计,不能只追求科技和情感的投入,诺基亚曾经提出“科技以人为本”,实际上在用户体验上面苹果更胜一筹。苹果就是在技术、情感的基础上,加入消费者体验的商品设计,实现了商品设计的差异组合。

企业要完成设计出差异化商品、形成差异排列还要对之进行差异组合三个步骤,才能完成拳头产品的真正差异化。

社区老年人口腔疾病流行病学特征 篇6

关键词:社区老年人;口腔疾病;流行病学;特征

【中图分类号】R7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8-0371-01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形势日趋严峻,老年人的健康情况也越来越被人们加以重视。我国老年人由于经济条件、生活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他们的健康受到了很大制约,特别是老年人的口腔问题没有在全社会引起重视,使得其发病率远远高于世界其它国家的平均水平。老年人口腔疾病的发病原因很多,病情较为复杂,很多老年人存在多种口腔疾病共存的情况,使疾病难以得到很好的治疗,再加上老年人身体素质较差,不注意自身口腔卫生的生理特点,对老年人口腔疾病的治疗非常困难。我们以社区为基础,对老年人口腔疾病流行病学进行分析研究,现将研究情况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医院所在社区进行口腔疾病流行病学进行抽样调查,选取社区的老年人作为口腔疾病流行病学的基本调查对象。本次参与调查的老年人共有240人,其中男120人,女120人,各占一半的比例。年龄在60至80岁之间,平均年龄70岁。在社区老年人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同时调查同一社区的中年人作为参照对象,其中男120人,女120人,年龄在35至45岁,平均年龄40岁。本次主要调查牙间隙增宽、口腔溃疡、牙龈萎缩、牙周疾病以及龋齿患病情况。

1.2 调查方法 根据《WHO口腔健康调查方法》的有关精神,结合社区老年人的实际情况,参照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方案的具体要求,对社区的中、老年人的口腔疾病的发病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调查。调查前,我们对所有调查人员都进行了系统培训,按照统一的标准、统一的方法进行调查,确保此次调查的真实和准确,使我们的调查研究成果能够取得社会各界广泛的认可[2]。

2 结果

2.1 两组人员口腔疾病情况 经过调查,对两组人员口腔疾病情况进行比较,发现两个年龄组具有牙龈萎缩、牙间隙增宽、牙列缺失以及牙列缺损情况的比例差异比较明显,老年人中这些口腔疾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中年人,只有口腔溃疡的发病机率相当,没有大的差别。

2.2 两组人员牙周疾病情况 经过调查,发现两组人员牙周袋、附着丧失疾病的发病率差异明显,老年人发病情况明显高于中年人。两个年龄组的牙结石、牙龈出血疾病的发病率没有很大的差异。

2.3 两组人员患龋齿情况 经过调查,两组人员龋齿的发病率具有明显差异,老年人比中年人患龋齿疾病的概率明显偏高[3]。

调查结果显示,老年人口腔疾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中年人,应当帮助老年人克服自身不良习惯,保持口腔卫生,发现口腔疾病要及时就医进行治疗,以免延误病情,造成多种口腔疾病并存现象,这将严重影响到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3 讨论

伴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口腔疾病会越来越多,口腔也会出现明显的退行性变化,口腔组织的修复出现阻碍,修复努力减弱,所以口腔感染疾病的情况会大大增加。老年人口腔疾病主要表现在牙列缺失和牙列缺损情况增多,口腔内由于牙齿脱落出现大量残冠、残根,剩余的牙齿也会因磨损过度导致牙齿变形,髓腔变小、变窄;老年人的牙龈及黏膜会发生萎缩、变薄,颌骨的骨质密度下降;牙齿使用不当根管容易发生牙折、根折现象; 老年人的颞颌关节涎腺系统、口颌系统的软组织也会出现退化,造成各种口腔疾病的发生。老年人的缺牙区牙槽骨严重萎缩,余牙区牙槽骨代偿增生,上、下颌交错缺牙现象,会导致老年人牙列的横殆曲线和纵殆曲线出现异常,从而破坏了老年人正中咬合位的稳定性,对颞下颌关节的对称性造成严重影响,使咀嚼肌功能发生紊乱,最终引发牙周疾病。咬合垂直距离降低的情况也会在老年人身上发生,这样会使老年人丧失正中咬合支持能力,使老年人咀嚼无力,在咬合时容易咬到牙龈、咬到舌头和腮帮[4]。

经过对老年人和中年人口腔疾病特点的对比分析,研究老年人口腔疾病流行病学的特征。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老年人的牙龈萎缩、牙间隙增宽、牙列缺失以及牙列缺损的人数明显高于中年人,这是因为老年人牙齿长期咀嚼磨损,加上人体组织老化,所以比中年人更容易出现上述口腔疾病。老年人的唾液腺发生萎缩、退变现象,减少了老年人唾液的分泌,使老年人自身清洁牙齿的能力减弱,使口腔极易滋生细菌,引发炎症。调查结果显示,老年人牙周袋、附着丧失的人数明显高于中年人,也会使老年人的牙周疾病发病率明显增加。老年人患有糖尿病以及高血压疾病,会增加口腔疾病的发病率。调查中发现老年人龋齿数、患龋患病率明显高于中年人,这主要因为老年人牙齿磨损严重,牙列缺损、缺失,造成间隙较大,容易使食物嵌塞在牙缝里,难以清除掉,特别是老年患者生活不能自理,无法清洁口腔,导致老年人根龋患病率增加。

调查发现,老年人的心理因素也会导致口腔疾病病情的发展,增加口腔疾病对老年人的危害,影响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多数老年人对口腔疾病存在误区,认为是自然规律,不愿意进行治疗,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老年人对拔牙也比较恐惧,多数人愿意维持现状,增加了口腔疾病治疗的难度,使老年人在治疗后无法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另外,多数老年人对口腔疾病存在错误的观念和认识,认为“人老掉牙是必然的”,没有必要进行治疗。还有的老年人抱着“牙痛不是病”的观念,能挺則挺,贻误了最佳的治疗时机[5]。

全面关注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加强口腔疾病宣传与指导,是我们目前乃至今后工作的方向。现在全国各地老年人口腔疾病的情况都较为严重,老年人口腔疾病的发病率非常高,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现象。老年人患口腔疾病不仅影响自身,还会给家庭以及社会带来不良影响。正常口腔功能的丧失不仅造成老年人的心理负担,也会影响到老年人健康以及晚年的生活质量,我们要针对老年人开展口腔健康教育活动,要注重老年人心理状态的变化,消除社会上陈旧的错误观念,逐步增强老年人自我保健意识和主动性,保持口腔卫生,减少口腔疾病的发病机率。

最后要建议老年人进食时要尽量咀嚼,帮助锻炼牙齿的咀嚼功能,以使老年人产生比较多的唾液,这样才能便于清除食物的残渣,使口腔保持清洁。要多食用富含纤维的食物,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发现疾病要及时就医治疗,同时老年人的家属要及时帮助患者做好口腔护理,不让患者产生心理负担,做到心情愉悦,减少口腔疾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黄瑞哲,孙妍,阮建平等.陕西省老年人群患龋情况的抽样调查分析〔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10;24( 5) : 373-5.

[2] 郑增伟.老年口腔疾病的特点及治疗方法的临床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9;23( 12) : 83-4.

[3] 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调技术指导组.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方案〔C〕.2005: 28.

[4] 樊月玲.口腔门诊老年患者特点及护理分析〔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24( 4) : 1542-3.

老年人电子产品的特征 篇7

1 资料与方法

我院皮肤科2002年10月至2010年10月间组织病理明确诊断为皮肤基底细胞癌者174例,年龄61~86岁,平均(68±8)岁。男102例,女72例,男:女为1.42。分析患者临床特点,组织病理类型特征,治疗方法以及预后。

2 结果

2.1 病程

病程2~12年,平均(5±1.8)年。病程>5年者117例,均无明显诱因。

2.2 发病部位

头面部共98例(56.32%),其中头皮18例,额部10例,眶周18例,鼻翼11例,鼻背9例,颊部16例,下颌9例,耳廓7例;颈部2例(1.15%);躯干部共51例(29.31%),其中胸部17例,乳房9例,背部12例,腰部13例;四肢共13例(7.47%);足部6例(3.45%);肛周4例(2.30%)。其中暴露部位组(头面部及颈部)100例(57.47%);非暴露部位组74例(42.53%)。

2.3 临床表现

174例中,有3例(1.72%)为多发,171例(98.28%)为单发。有9例(5.17%)为复发,其余均为首发。174例中表现为结节溃疡型93例(53.45%),其中肉眼见结节伴糜烂或溃疡反复结痂不愈41例;色素型31例(17.82%),浅表型27例(15.52%),硬斑病样型17例(9.77%),瘢痕型6例(3.45%);肿瘤最小0.5 cm×0.1 cm,最大5.5 cm×7.0 cm。伴轻度瘙痒不适者34例(19.54%),无疼痛及其他不适感觉。

2.4 病理分型特征

按WHO的分型标准[1],174例病理为混合型63例(36.21%)(其中结节性+色素型39例,浅表型+色素型14例,角化型+色素型6例,基底鳞状细胞癌4例),结节型42例(24.14%),浅表型37例(21.26%),硬化型14例(8.05%),角化型8例(4.60%),纤维上皮瘤4型(2.30%),腺样型3例(1.72%),囊型3例(1.72%))。其中有5例组织病理检查见切缘未切干净(其中鼻翼2例,眶周2例,足背1例);27例(15.52%)肿瘤侵犯肌肉层。

2.5 临床误诊情况

共64例(占36.78%)临床与组织病理不符,其中结节溃疡型中没有误诊,混合色素型的临床误诊最多,为34例(53.13%),分别误诊为色素痣、恶性黑色素瘤;误诊为脂溢性角化症17例(26.56%);浅表型误诊为湿疹者10例(15.63%),误诊为鳞状细胞癌3例(4.69%)。

2.6 治疗

174例患者均采用手术治疗。选择手术方法时在彻底切除病灶的同时尽量降低影响外貌的程度。其中有2例复发后行2次根治手术,均在面部(鼻翼1例,眶周1例);5例切缘未切干净者行2次根治手术。

2.7 预后情况

随访>5年者57例,2~5年者95例,>1年者21例,均未见复发。预后良好。

3 讨论

基底细胞癌的发生与日光、电离辐射、紫外线、放射线、砷等有关。在我国发病率相对较低,每年约1.1/10万,居全身肿瘤发病率的第11位[2],但呈逐年上升趋势。

3.1 老年人基底细胞癌的临床特征

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没有已知的前驱症状,好发于头面部,生长缓慢,一般局限于皮下组织,极少发生转移,转移率约为0.1%[3]。本组病例平均年龄(68±8)岁,56.32%发生于头面部。病程>5年者117例,>80%无自觉症状,仅34例有轻微瘙痒。临床可分为结节溃疡型、色素型、硬斑病样型、浅表型和纤维上皮瘤样型。本组病例中结节溃疡型、色素型最多,分别占53.45%和17.82%,其中肉眼见结节伴糜烂或溃疡反复结痂不愈41例;皮损中一旦形成溃疡,常常反复结痂不愈合。溃疡边缘可见珍珠样隆起表面有毛细血管扩张,可侵犯破坏局部组织造成感染和出血,极少发生转移。174例均未见转移病灶。复发者仅2例。

3.2 组织病理特征

基底细胞癌多种亚型的关联是因为共同具有基底细胞样细胞(生发细胞)组成的小叶、圆柱、缎带或条索,有特征性的外侧细胞常呈栅栏状排列,常与周围组织形成裂隙,可向多方向分化[1]。本组中混合型最多(36.21%),大多是结节性、浅表型与色素型的混合,主要表现为黑色素细胞分散贯穿在肿瘤巢中,而嗜黑色素细胞存在于间质中。其次是结节型(24.14%),浅表型(21.26%),硬化型14例(8.05%),角化型8例(4.60%),纤维上皮瘤4型(2.30%),腺样型3例(1.72%),囊型3例(1.72%)。其中27例(15.52%)肿瘤侵犯肌肉层。

3.3 临床误诊情况分析

由于本病皮损表现多种多样,加之无明显不适症状,生长缓慢,患者本人往往误认为是老年疣、色素痣等不加重视,造成病程较长,误诊率高。本组误诊率达36.78%;分析误诊原因与病理分型有关。本组中混合型最多,且大多是与色素型的混合,易误诊为色素痣、黑色素瘤、脂溢性角化症;其次是浅表型多见,这一类型的临床表现为片状红斑,尽管可以呈现珍珠样隆起边缘,表面有毛细血管扩张或者有接触性出血史的中心表浅糜烂;但肉眼观察与湿疹无明显差异。因此对不十分确定的色素痣样、血管瘤样肿物以及无明显自觉症状、持续存在、缓慢增大的浸润性斑片应想到BCC的可能性,尽早切除后做病理检查,避免误诊、漏诊以及不良后果发生。如果为单发皮损,尽可能彻底切除做组织病理检查,使诊断和治疗一体化。

3.4 治疗与预后

BCC治疗的首要目标是彻底根除肿瘤,最大程度地保护功能和美观。因此早期诊断、早期手术是首选[4,5]。如果术前已确诊,则可直接切除,切缘应距肿瘤0.5~1.0 cm。发生于特殊部位,如下眼睑、鼻尖等的切除范围可适当缩小。如果术前肿瘤性质未知,切除后的肿瘤标本立即行术中冷冻切片检查,根据病理结果决定是否行扩大根治术。在眼睑、鼻翼等部位或创面大采取皮瓣修复或植皮术。Mohs手术既能彻底切除癌变组织又能尽可能使创面缩小[6],还可以科学准确地判断病灶切除的深度和边缘,复发率最低[7]。本组174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5例切缘不干净,均发生在鼻翼、眶周、足背等部位;行2次根治手术。随访1~5年未见复发。

非手术治疗包括放疗、局部5-氟尿嘧啶治疗、干扰素治疗、化疗、姑息疗法及维生素A、咪喹莫特治疗,这些疗法只能损害基底细胞癌表浅部分癌细胞巢,很难深入真皮,存在癌复发的可能[8]。放疗适用于年老体弱或有手术禁忌证的患者。

美国国家癌症网(NCCN)确定BCC复发相关高危因素:肿瘤直径>2 cm;肿瘤位于头颈部特别是面部中央、眼睑、鼻部或耳部;肿瘤边界不清;复发性肿瘤;既往接受放疗和免疫治疗。病理危险因素包括侵袭性生长组织学特征(硬斑型、浸润型和基底鳞状细胞型)和围神经侵犯。

近年来美国通过媒体的宣传活动,增加了公众对本病的认识及人们对日光防护和皮肤癌的态度,大大提高了本病的知晓率,使患者发现皮肤异常早期去医院就诊检查,提高早期诊断率,降低了死亡率。

参考文献

[1]廖松林.皮肤肿瘤病理学和遗传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5-15.

[2]Christenson LJ,Borrowman TA,Vachon CM,et al.Incidence of basal cell and squamous cell carcinomas in a population younger than40years[J].JAMA,2005,294(6):681-690.

[3]Friedrich RE,Giese M,Li L,et al.Diagnosis,treatment and follow-up control in124patients with basal cell carcinoma of the maxillofacial region treated from1992to1997[J].Anticancer Res,2005,25(3A):1693-1697.

[4]Olschewski T,Bajor K,Lang E,et al.Radiotherapy of basal cell carcinoma of the face and head:Importance of low dose per fraction on long-term outcome[J].J Dtsch Dermatol Ges,2006,4(2):124-130.

[5]周明,周海清,王金龙,等.14例老年基底细胞癌手术治疗分析[J].实用老年医学,2006,20(6):425-426.

[6]Smeets NW,Kuijpers DI,Nelemans P,et al.Mohs'micrographic surgery for treatment of basal cell carcinoma of the face-results of a retrospective study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Br Je Dermatol,2004,151(1):141-147.

[7]Rubin AI,Chen EH,Ratner D.Basal-cell carcinoma[J].N Engl J Med,2005,353(21):2262-2269.

老年人电子产品的特征 篇8

关键词:老年人,不同人口特征,骨密度

老年人骨质疏松症(OP)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组织显微结构退化为特征,随着骨的脆性增高、发生骨折危险性增加的一种全身性骨病[1],主要临床表现为骨密度降低、慢性疼痛、活动能力下降、骨折等[2]。其发病多与激素调节、运动、饮食、钙剂等所导致的骨合成减少、 丢失增多从而影响骨骼密度有关[3],且随着老龄化的增加,患病率不断增加,影响老年人生存质量。为此,我们从老年人骨密度角度分析,一般人口学特征对于骨密度、T值评测结果的影响,为老年人早期预防与控制骨质疏松的发生奠定基础。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取2012年9月—2013年5月在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老年门诊就诊的有骨密度测定项目、 符合纳入、排除标准且知情同意的728名60岁及以上老年人群,调查回收有效问卷703份,有效回收率为96.57%。年龄60~89岁,平均年龄(67.11±6.79)岁;男性244例,女性459例,调查的男女比例为0.51∶1。纳入标准:就诊时在天津市有正式户口登记并在天津居住10年以上者,到被调查日期为止年龄≥60岁的老年人群。 排除标准:排除精神障碍、老年痴呆及不合作者。所有被调查的体检老年人按照知情同意原则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设计及方案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方法1骨密度测定:参考WHO 1994年提出的标准,对研究人群测定任意一个部位所得T值 <- 2.5 SD即可诊断为骨质疏松[4]。使用美国波士顿HOLOGIC公司生产的Discovery型双能骨密度仪,对703名老年人正位腰椎、股骨颈及Ward三角进行骨密度测定,仪器由微机控制,自动分析结果,参数以骨矿面密度(g/cm2) 表示。2一般人口学特征调查:包括年龄、性别、婚姻、 职业、运动、服钙史等一般资料。

1.3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统计与分析,单因素分析采用方差分析或t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

2结果

2.1老年人腰椎、股骨颈和Ward三角3个部位骨密度及T值评测结果老年人腰椎、股骨颈、Ward三角3个部位骨密度及T值评测结果分别为:(0.90±0.44)、 (0.67±0.15)、(0.48±0.17)和(-1.80±1.79)分,其中Ward三角骨密度值最低。

2.2不同人口学特征老年人腰椎、股骨颈和Ward三角3个部位骨密度及T值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性别、运动量的老年人正位腰椎、股骨颈、Ward三角骨密度及T值的评测结果不同,不同年龄、婚姻的老年人股骨颈、Ward三角骨密度及T值的评测结果不同,不同职业的老年人股骨颈骨密度值评测结果不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2.3不同人口学特征老年人腰椎、股骨颈和Ward三角3个部位骨密度及T值的多因素分析以单因素分析结果中有意义的因素为自变量,以老年人腰椎、股骨颈、 Ward三角及T值作为因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腰椎评测结果的有性别、运动,影响股骨颈评测结果的有性别、年龄、婚姻、职业、运动,影响Ward三角、T值评测结果的有性别、年龄、婚姻、运动; 其中性别、运动是影响老年人腰椎、股骨颈、Ward三角及T值评测结果的共同因素 (P<0.05)。见表2。

3讨论

本结果显示,性别、运动对老年人腰椎、股骨颈、 Ward三角3个部位骨密度及T值均有影响。男性大于女性,女性骨密度、T值小,与文献[5]报道的一致。文献 [6-7]报道,绝经后妇女骨量将以每年2.2%~3.0%的速度下降,5年骨丧失最快,而男性每年骨量丢失率仅为0.3%,而且这一丢失速度几乎到老保持不变。女性到70岁时又恢复到与男性相同的速度, 随着年龄的增长, 性别对骨密度、T值的影响主要与激素有关[8],下丘脑垂体 - 性腺轴会发生变化,男性体内性激素水平随着年龄的上升变化较为缓慢,女性绝经后体内多种激素浓度发生改变,卵巢促卵泡成熟激素、黄体生成激素、 甲状旁腺激素水平升高,而雌激素、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水平下降,这些激素的变化或独自或协同作用,使成骨细胞活性降低,破骨细胞的活性增强,导致骨转换加速,骨量丢失增加,如不及时抑制骨转换,则骨小梁逐渐变细,严重时可以发生断裂,骨脆性增加,发生骨折危险性增高。

不同强度运动的老年人腰骨、股骨颈、Ward三角骨密度及T值不同,运动量较大的老年人骨密度及T值较高。适宜的运动负荷刺激有利于成骨细胞的活性,有利于增加骨量的合成。老年人活动减少,肌肉强度减弱,对骨组织的机械刺激下降,骨形成减少,导致骨量下降,而且由于下肢肌肉强度的下降和身体平衡能力障碍,使老年人容易摔倒[9]。长期卧床使肌肉萎缩和骨量丢失速度显著加快。显然,运动少,乃至制动是影响骨密度和发生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既往研究发现职业类型与骨质疏松的发生有关[10],本研究显示,职业类型长期以劳力为主的老年人股骨颈骨密度低,大强度的劳动负荷刺激,不利于骨密度的增加,由于垂体 - 肾上腺 - 性腺的作用,抑制骨吸收与骨形成,出现骨量下降。

结果显示,不同年龄、婚姻状态的老年人股骨颈、 Ward三角骨密度及T值不同,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骨密度及T值不断下降,与我国大部分地区调查研究结果一致[11],老伴健在者骨密度及T值好于丧偶者。人的骨骼在生长、发育和衰老的整个生理过程中,人类的骨量在28~29岁达到顶峰,骨量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与性激素、钙条件激素分泌减少,老年人牙齿脱落,消化功能减退,对于钙质、维生素、蛋白质的摄入不足有关,从而影响骨吸收与促进骨的形成,70岁以上患骨质疏松的概率增大。另外,本研究显示,年龄对于老年人腰椎骨密度无影响,与钟如意等[12]研究和结果不一致,可能与腰椎的选择、骨密度准确性及估算方法等不同有关。婚姻可以为老年人提供良好的物质、健康与精神支持,老伴健在的老年人在生活上可以相互照顾,保证合理饮食与营养的补给,有问题及时就医,选择合适的运动,强身健体,在精神上可以相互扶持,降低老年孤独感,心情较好,营养、运动、精神方面得到改善,减缓老年人衰老及骨质的丧失。

综合提示高龄、女性、丧偶、运动少、劳力型职业的老年人骨密度低,是患老年骨质疏松症的高风险人群, 应重点给予关注,从疾病认知、生活方式、及早补充钙剂等方面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早期预防骨质疏松症。

老年人电子产品的特征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8年10月~2010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老年人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病例39例, 其中男性24例, 女性15例, 年龄60~78岁, 平均年龄 (68.3±7.5) 岁。合并基础病情况:9例合并高血压, 6例合并糖尿病, 4例合并高血脂。所有病例均以2005年中华心血管病学会制定的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治指南为标准。同期收治39例典型心肌梗死患者, 其中男22例, 女17例, 年龄58~80岁, 平均年龄 (67.7±8.2) 岁。合并基础病情况:7例合并高血压, 8例合并糖尿病, 3例合并高血脂。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有可比性 (P>0.05) 。

1.2主要临床表现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组患者主要表现为恶心、上腹痛、呕吐15例 (38.5%) , 心力衰竭13例 (33.3%) , 低血压、休克9例 (23.1%) , 心律失常8例 (20.5%) , 咽喉部堵塞感、牙痛8例 (20.5%) , 肩部、颈部持续酸痛6例 (15.4%) , 肢体活动障碍3例 (7.7%) 。梗死病变发生部位:下壁12例, 下壁、正后壁8例, 下壁、前壁6例, 前间壁5例, 下壁、右心室5例, 广泛前壁3例。伴发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缓17例, 频发室性早搏12例, 短阵室速6例, 房室传导阻滞5例, 室颤3例。

2 结果

2.1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组患者与典型心肌梗死组患者并发症比较, 见表1。

注:与典型组比较, *P<0.05。

表1可见,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组患者休克、心衰、猝死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均高于典型心肌梗死组患者,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2.2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组患者诊疗情况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组患者初次就诊误诊13例 (33.3%) , 分别误诊为急性胃炎、胆管炎、急性肠炎等, 收治病房后确诊;疑诊者12例 (30.8%) ;初次就诊时确诊者14例 (35.9%) 。平均住院时间 (2.3±0.7) 周 (2~3周) , 35例 (89.7%) 患者顺利出院, 急诊室死亡3例 (7.7%) , 后期死亡1例 (2.6%) 。

3 护理

3.1 严密监测病情变化, 正确评估患者治疗效果。

(1) 密切观察患者神志、言语肢体活动及生命体征变化, 注意有无其它并发症的症状与体征。 (2) 密切监测心电监护患者心律、心率变化, 注意有无潜在致命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如室性早搏、室速、室颤、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3) 遵医嘱注意定期复查血常规及凝血功能, 观察有无血小板计数下降及凝血时间延长, 减少出血并发症的发生。

3.2 治疗配合

患者入院后应立即遵医嘱予营养心肌、抗凝、硝酸脂类药物治疗, 采取舒适体位, 绝对卧床休息5~7天, 予吸氧、心电监护, 出现溶栓指征时给予溶栓治疗, 视血压情况等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温和、持久降压药物。对于并发心律失常患者, 应及时应用利多卡因、阿托品等抗心律失常药物;对并发心衰者, 应给予血管扩张剂、利尿剂等对症支持治疗。护理人员应及时、准确、严格的执行各项医嘱并仔细观察药物疗效。

3.3 保持环境安静, 减少应激刺激

保持环境安静, 光线柔和, 各项护理措施集中进行, 合理设置监护仪、呼吸机的报警, 减少仪器设备不必要的噪音。注意排除刺激患者的不良因素, 如输液外渗, 膀胱充盈、疼痛等。注意保护患者, 必要时使用镇静安眠药物。

3.4 心理护理

老年患者急性心肌梗塞过程伴焦虑、恐惧心理, 应随时关注病人心理状态, 并做好引导工作, 积极与患者交谈, 主动接近患者, 尽量满足患者的各种需求。调动社会支持系统, 帮助患者同亲友取得联系, 使患者有正确、积极的态度, 懂得良好的心理状态同疾病的预后有密切关系。鼓励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与勇气, 保持乐观心态, 正视自己的疾病, 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 顺利康复。

3.5 排便指导

大便干结是老年人普遍现象, 卧床休息及饮水控制将增加便秘程度。用力排便可增加心肌耗氧, 导致梗死区动脉瘤及室壁瘤破裂[3], 也可诱发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甚至猝死。因此, 要鼓励患者低脂、高纤维素和高维生素蔬菜和水果。指导患者食物的种类很有必要, 进食后1~2h进行腹部按摩以刺激肠蠕动, 有利于排便。预防便秘的方法还有很多, 如饮用鲜果汁等方法既简单有效又无不良反应, 易被广大患者所接受。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护理, 必要时给予导泻。

3.6 健康指导

科学指导, 循环式教育, 详细讲解急性心肌梗死的相关知识, 使患者正确认识疾病。了解充分休息对健康与康复的重要作用, 使患者在身心放松的状态下下床活动。但运动量不可太大, 活动时在医护人员指导下或是心电监护下进行, 不适当的运动或用力过猛或活动时间过长等可能是猝死的直接诱发因素。老年人AMI如有并发症, 应延长卧床时间。

4 讨论

心肌缺血是由于血流灌注量满足不了心肌对血流需要, 而当持续的心肌缺血易造成心肌细胞死亡, 导致组织损伤, 引发心肌梗死[4]。心肌缺血、坏死的常见临床症状有胸痛、上臂痛、上腹痛、颈部、下颌疼痛及休息不适。心肌坏死引发身体不适的症状持续时间常大于20min, 症状有乏力、恶心、呕吐等, 但心肌缺血、坏死也可能无任何症状。经验丰富的医师能够经由系统详细的病史询问发现早期的心肌梗死[5]。细胞死亡并不是在心肌缺血发生后就立刻发生, 需要经过约15min的时间[6]。因此, 在不同的个体病情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资料可能会有一定差异。目前, 对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是最简便、常用的方法就是心电图,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有一定的特异性, 但是因为个体差异及病程原因, 心电图有时也会不典型, 心电图正常却不能完全排除心肌梗死可能;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经常无典型病理性Q波, 同时也无心肌酶增高现象, 增加了诊断难度;患者若为多支冠脉出现病变, 梗死面积分布广, 可能因为梗死向量相互抵消, 梗死图形消失, 而右室心肌梗塞心电图异常在24h内消失, 易丧失最佳诊断机会[7]。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误诊原因多种多样, 总结如下: (1) 医生对心肌梗死的非典型症状认识掌握不足, 医生熟知AMI的典型症状, 而对不典型AMI首发症状如无痛性或以消化道症状 (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 、咽痛、肩痛、心率失常、心功能不全、喘憋、晕厥、呼吸困难、血压降低等迷惑性较强症状不能做出准确判断, 容易引起漏诊、误诊[8]; (2) 老年不典型AMI患者症状特殊, 如有文献报道以发热、乳突疼痛及呃逆为主要症状, 又观察不到胸痛、胸闷等典型AMI临床表现, 故易漏诊、误诊; (3) 病情分析片面, 虽然有患者以发热就诊, 但有高血压病史, AMI发病时患者血压又显著降低, 查找原因不及时; (4) 呃逆发生机制为心肌刺激膈肌, AMI后下壁坏死所致, 临床治疗中, 与“膈肌痉挛”容易混淆, 易误诊漏诊[9], 老年人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死亡率高, 多数因为合并心衰、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引起, 而此类严重的合并症与急性心肌梗死是否得到及时、有效的抢救关系密切[10]。对于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疼痛部位变异及首发症状变异, 护理人员应有足够认识, 才能防止诊断治疗的片面性, 造成误诊漏诊。对疑似及高度疑似的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 应及时行心肌酶学实时观察和心电监测, 及时准确地执行各项医嘱, 避免病情的进一步扩大。

5 小结

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变异性强, 往往不典型, 护理人员需提高警惕, 加强病房巡视, 密切监测心电监护变化, 发现异常应及时通知医生处理。护理人员通过详细周密的病情观察和精心的护理, 才能协助医生尽早作出正确诊断与治疗, 提高老年急性心肌梗塞的抢救成功率,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摘要:目的 分析总结老年人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及护理体会。方法 选取2008年10月2010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确诊为老年人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病例39例, 回顾性研究其临床特征及护理要点。结果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组患者休克、心衰、猝死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均高于典型心肌梗死组患者,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组患者患者初次就诊时误诊13例, 疑诊者12例, 就诊时确诊者14例, 平均住院时间 (2.3±0.7) 周, 35例患者顺利出院, 急诊室死亡3例, 后期死亡1例。护理方面应做到严密监测患者病情、及时遵医嘱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解除疼痛、及时发现并处理病情变化, 做好患者心理及康复指导等。结论 老年人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首发症状变异明显, 提高警惕, 加强病情观察才能防止诊断鉴别的局限性、片面性, 提高诊断率, 降低误诊发生的可能, 为及时抢救创造条件。

关键词: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老年人,临床特征,护理

参考文献

[1]周贤根.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20例首诊误诊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 2009, 25 (2) :260-261.

[2]薛明涛.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1例分析[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05, 26 (12) :115.

[3]陈凤菊.冠心病患者院内猝死危险因素分析与护理[J].当代护士, 2010, (7) :30-31.

[4]戴晓慧, 朱月潜.急性不典型心肌梗死早期误诊58例临床分析[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 2004, 24 (6) :678-681.

[5]黄宇, 邱建平, 陆纪德.急性心肌梗死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非罪犯血管不同治疗策略对患者主要心脏事件、心功能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 2009, 25 (21) :3616-3618.

[6]陈康玉, 严激.急性心肌梗死左主干与前降支近段病变心电图ST段压低的对照分析[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9, 23 (5) :417-419.

[7]张海燕, 郭瑞芬, 白志刚.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误诊分析[J].山东医药, 2009, 49 (32) :85-86.

[8]钟纯正, 李文斌.43例急性脑梗死并发心肌梗死的临床诊断与救治分析[J].重庆医学, 2009, 38 (19) :2507-2508.

[9]李安敏.急性心肌梗死行冠状动脉介入术不良反应的观察和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 2007, 34 (15) :1397-1398.

老年人电子产品的特征 篇10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老年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2005年中华心血管病学会诊治指南中提出的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诊断标准,且通过心电图特征性改变、心肌酶学动态改变等确诊。

5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分别有28例和22例,患者的年龄在60~83岁,平均年龄为(69.1±3.1)岁。其中,合并高血压的患者12例,合并糖尿病的患者9例,合并高血脂的患者6例。

1.2方法:观察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并辅以心电图监测、心肌酶谱检查等,分析其主要临床特征。

老年人确诊为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后,要求在发病后的6 h内接受溶栓治疗,将150万U~200万U尿激酶静脉滴注溶于100 m L生理盐水中进行滴注,控制滴注时间在30 min内。溶栓治疗结束12 h之后,在患者的腹壁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液,给药剂量为每次40 mg,给药时间在5~7 d,每天2次。在上述治疗的同时,给予阿司匹林片、硝酸酯类药物、β-受体阻断剂等药物及常规吸氧、止痛、镇静治疗。

血管再通评价标准[3]:①心电图抬高的ST段发生回降,且2 h内的回降程度超过50%;②患者的血清肌酸肌酶同工酶(CK-MB)峰值提前到14 h,肌酸肌酶(CK)酶峰值提前至16 h;③溶栓2 h内患者的胸痛症状基本消失;④溶栓2 h内,患者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出。符合其中任意两项或两项以上的情况确定为血管再通。

1.3统计学方法: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以“平均数±标准差”表示,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对比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患者的主要临床特征:观察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首发症状等,可见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要的消化系统症状是最常见的首发症状,共16例,占32.0%,其次依次为呼吸系统症状、神经系统症状、循环系统症状等,分别占24.0%、20.0%和14.0%,也有少数患者未见典型临床症状,占10.0%。

观察患者的辅助检查结果,可见所有患者均有心电图阳性表现(心肌缺血),阳性率为100.0%,其中,合并病理性Q波/ST段抬高/T波倒置的患者45例;合并无病理学Q波的患者3例;合并ST段进行性改变的患者5例;合并ST段下移的患者2例。心肌酶检查阳性率同样为100.0%。

2.2治疗效果:50例患者经溶栓治疗之后,血管再通患者41例,再通率为82.0%。溶栓治疗后2 h内,34例发生再灌注性心律失常情况,发生率为75.6%。

3讨论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深,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呈现出显著上升的趋势,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比例也越来越高。一般情况下,典型性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多有明显的临床特征,而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则多不具有典型症状,且常规检查手段辅助诊断的过程中,心电图、心肌酶谱常规检查都会出现较大的个体表现差异,并导致误诊漏诊情况的发生,使患者的病情耽误,危及生命。

本文对50例老年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辅助诊断结果等进行回顾分析,发现患者均无明显的胸痛症状,这可能与老年患者的痛觉神经功能降低,而疼痛阈值升高有关,也可能与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表现为广泛严重化,侧支循环十分丰富,在发生局灶性梗死的情况下出现无痛性急性心肌梗死有关,但是这类患者会表现出一些循环系统及呼吸系统症状(如心律失常或者咳嗽咳痰)。

另外,实施心电图监测和心肌酶谱常规检查,结果均呈阳性,作为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常用诊断手段,心电图检查方便、快捷、且能在诊断中发挥关键作用,其会表现出ST段抬高型的特异性表现。但是这类患者常属于下壁急性心梗,在具体检查的过程中,可能会因肢体导联与心脏之间的距离相对较远而出现早期轻微变化无法及时鉴别的情况。

本文50例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均行溶栓治疗,并获得了比较理想的治疗效果。作为临床上常采用的治疗方式,其可以促进冠状动脉再通,实现心肌血流再灌注,但这种治疗方法也很容易导致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综上所述,充分掌握老年人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并结合心电图、心肌酶谱等多种检查手段,对患者进行及时有效治疗,对于降低病死率,提高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目的 研究探讨老年人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50例老年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基本资料、临床特征,并了解其治疗方法,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 患者的临床特征多无特异性,但心肌酶、心电图检查的阳性率均为100.0%。结论 掌握老年人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并及时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老年人,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征,治疗观察

参考文献

[1]卢璐.老年人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分析及治疗体会[J].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6):3375-3376.

[2]严俊儒,吴剑弟,李素颀.老年人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分析及治疗体会[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29):17-18.

老年人皮肤肿瘤临床特征研究 篇11

资料与方法

23例患者中, 男10例, 女13例, 年龄60~83岁, 平均72.9岁。其中良性15例 (65.2%) , 恶性8例 (34.8%) 。病程1~8年, 平均5.5年。其中单发性肿瘤17例, 多发性肿瘤7例。

方法:经患者知情同意, 取患处标本, 经甲醛固定、石蜡包埋、切片、染色后进行病理观察和分析[2]。区别肿瘤的性质、类型等。

观察指标:总结所有患者皮肤肿瘤的性质、病理类型、发病部位, 分析其临床特征及治疗预后。

结果

患者病理类型, 见表1。

患者发病部位, 见表2。

治疗及预后情况:良性肿瘤根据病情选择治疗方案, 可切除或激光冷冻。对于恶性皮肤肿瘤的老年患者, 在其身体状况允许的条件下给予手术切除处理, 单发性肿瘤可一次性切除, 切缘干净, 无需二次手术。若为多发性恶性肿瘤, 需全部切除。未进行化疗、放疗。术后随访, 观察其复发情况。

讨论

皮肤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之一, 对外界的有害刺激产生屏障作用。由于老年人皮肤弹力逐渐下降, 皮肤趋于萎缩, 对外界不良刺激的敏感性低于普通人, 其生理的特殊性最终导致老年人皮肤免疫力下降[3], 易患各种皮肤肿瘤, 故研究老年人皮肤肿瘤的临床特征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本次探究的23例患者中, 入院前多无特殊临床表现或仅有轻微瘙痒、疼痛等, 患者多不重视, 为能及时就诊, 直到有明显症状或突然病重才就诊, 故临床病程一般较长, 平均5.5年。本组4例四肢肿瘤均属结缔组织肿瘤, 常为褐色, 也可为正常肤色, 有结节形成。本次探究的8例恶性皮肤肿瘤患者的病理学检查均显示多形性细胞核、核分裂旺盛, 个别患者出现非典型的核分裂象, 应给予鉴别诊断。在15例良性皮肤肿瘤患者中, 有2例患者病理学检查亦出现了坏死、浸润的不典型核分裂象, 应严格掌握每一亚型的诊断标准, 避免误诊。

病理诊断时, 因脂肪组织瘤, 神经组织瘤有较明显特征, 故易明确诊断, 但有些患者因皮肤损害较严重, 易造成误诊。可将临床诊断与病理诊断结合起来, 对疑似病理早期及时行组织活检, 可明确类型, 有助于治疗及预后。头面等汗腺丰富的部位好发皮脂腺肿瘤, 可能与经常暴露于大剂量紫外线环境有关, 造成组织损伤, 产生活性氧系列物质 (ROS) , 使皮肤抗氧化能力降低, 癌变几率增加[4]。

皮肤肿瘤的治疗应根据部位大小、分化程度和身体状态进行治疗, 本组经手术切除的患者, 均预后良好, 随访至今未发现复发病例。头面部皮肤肿瘤手术时, 既要考虑到肿瘤的根除问题, 又要考虑到患者的皮肤形态功能问题, 即在完全切除肿瘤的前提下, 应尽可能地保留患者正常的颜面形态。

综上, 老年人是皮肤肿瘤的高发人群, 应给予充分重视, 掌握皮肤肿瘤的临床特性, 尽早明确诊断, 采取积极治疗措施, 可促进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

摘要:目的:分析老年人皮肤肿瘤的临床特征, 探讨有效的治疗、预防措施。方法:2013年4月-2014年1月收治老年皮肤肿瘤患者23例, 对其病理资料进行分析总结, 探讨其临床特征。结果:良性肿瘤患者15例 (65.2%) , 恶性肿瘤患者8例 (34.8%) 。发病部位以头面部居多。经积极治疗后患者预后良好。结论:老年人皮肤肿瘤组织病理学类型较多, 临床症状多种, 诊断符合率不高, 长时间日照等可能是引发肿瘤的危险因素。

关键词:老年人,皮肤肿瘤,临床特征

参考文献

[1]倪通.老年人皮肤肿瘤临床特征研究[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 2012, 14 (4) :280-282.

[2]王勇炫.老年人皮肤肿瘤20例临床病理分析[J].当代医学, 2010, 16 (25) :9-10.

[3]廖松林.皮肤肿瘤病理学和遗传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4.

上一篇:建筑物防水施工论文下一篇:用爱心经营班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