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体育教学模式

2024-09-07

融合体育教学模式(共12篇)

融合体育教学模式 篇1

民间传统体育项目有着各种各样的特点, 将这些具有民族文化特点的民间体育传统项目引入学校体育教育当中, 不但可以继承发扬有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传统体育, 而且有利于推动学校体育工作的健康发展, 使学校体育工作做到多样化、灵活性、创新性发展。

1 民间体育资源保护及开发现状

在体育学和民俗学当中, 我国自古至今都存在着丰富多样的民间体育或者民俗娱乐活动, 这些都是珍贵的文化遗产。等同于我国诸多民间传统文化形式, 有力证明着我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与生活形式。但随着全球一体化发展, 社会转型导致出现了文化土壤和文化生态环境的缺失, 西方现代体育强调以竞技为特点, 大力冲击了我国传统民间体育的发展, 造成了民间体育边缘化现象严重。最近几年, 虽然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给予了大力重视, 人们也越来越重视民间体育的保护与发展, 在一定程度上民间体育得到了发展, 特别是风筝和龙舟等项目, 得到了国家和世界的瞩目, 取得了较好的发展。但纵观我国民间体育的整体情况可以发现, 中间存在的差别还很大, 表现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则更为突出。

2 民间体育课程资源的特点

2.1 具有民族性

我国地域辽阔, 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相同, 经济文化发展也不一致, 民族民间体育课程资源是在改造的基础上发展的, 与地方经济、文化特点紧密联系在一起, 表现一定的风土人情, 学生对此常常充满着兴趣, 将那些能够表现学生生活的、具有浓郁民族特点的体育活动引入学校体育教学中。对于民族地区的学校来说, 办学条件也不相同, 体育教学条件更急待提高, 民族民间体育活动对场地、器材要求不高, 可以随时随地找到, 与当前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相符。

2.2 具有地域性

每个少数民族文化都有一定的地理特色, 与当地地理环境相协调, 同时对环境也产生重要的影响。云南民族传统体育就与当地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云南少数民族众多, 不同民族拥有不同的体育项目, 可以发现:如果少数民族的生存环境艰苦、自然条件较差, 那么此地的传统体育项目则带有明显的竞技性, 而生活在平原地区的民族, 其民族传统体育则娱乐性、游戏性较强。

2.3 具有民俗性

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活动与民族的传统节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 在民族的传统节日中都可以看到民族传统体育的身影。善于歌舞与骑射, 善于攀登与游泳, 这都是少数民族人民热爱的体育项目, 由于传统文化与传统体育的相互融合与促进, 二者间逐步形成了高度统一的传统体育项目, 不但有利于锻炼人的身体而且也可以使人身心愉快。在民俗中引进入体育项目, 传统体育也有力促进了民俗的发展, 一些传统体育项目进入传统节日当中, 一些传统节日也包含着一定的体育项目;有的体育项目中存在着民俗风情, 正确理解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与体育活动的关系, 有利于传统体育项目的继承与发扬。

3 民间体育资源与初中体育教学融合对策

3 . 1 加强师资培训, 重视学生自主性, 发挥合力作用

3.1.1 加强师资培训和培养

教师在开发民间体育课程资源中发挥着核心作用, 因此只有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 才能有效开发应用体育课程资源。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 教师就代表着课程资源, 所以, 要寻求建立教师的培训教育制度, 加大对当前教师的培训力度, 让教师掌握更多开发体育课程资源的策略, 帮助教师转变教育观念。主要可以就下面内容进行培训:课程资源理论、开发民间体育的意义、途径、手段、原则等。可以依据教师的工作特点选择应用不同的培训方式, 可以鼓励教师参加短期培训班、课堂观摩、专家报告讲座、教学教研等。

一般情况下, 中小学校的体育教师都来自于体育院校, 分析当前的情况可以发现, 我国很多体育院校还没有开设完善的民间体育课内容, 设置的科目过少, 体系也不完整, 影响着民间体育资源的开发。所以, 要针对以上现状采取各种措施加以转变, 如有的民间体育科目可以转变为必修课, 自体育院校走出来的学生必须掌握丰富的民间体育知识和民间体育技能。为了适应社会的这一需求, 体育院校可以迅速调整专业课程, 以开设民间体育项目课为重点, 重视开展民间体育项目课程, 保证为中小学输出更多的高质量人才。

3.1.2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发挥各方的合力作用

不同学生对民间体育的兴趣不同, 对民间体育课程资源进行大力开发利用, 首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真正需求, 认真研究学生中存在的差异性与多样性, 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与不同身体条件、心理特点开设不同的民族体育项目, 让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到民族体育项目活动中来。一般情况下, 不选择那些趣味性差、成人化、碰撞性强的体育项目, 优先选择那些充满乐趣、简单、提倡合作的项目。

自教学方面来看, 开发民间体育课程资源的主体包括学校、教师和学生, 但要想真正做好民间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工作, 还需聘请民间艺人、家长到学校来给予一定的帮助。在开发民族体育项目过程中要求投入较大资金, 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应给予资金支持。所以全面应用各方面资源, 形成强大的开发合力, 在开发利用民间体育课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才能高效完成这一使命。

3 . 2 加大投入, 重视体育设施资源的建设

当前, 因为还没有形成课程资源意识, 没有认识到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性, 一是严重缺少条件性课程资源。二很多素材性资源没有得到合理应用, 大量有价值的体育课程资源得不到利用。所以, 在新课程开发中, 合理利用课程资源是摆在广大教师面前的重要任务, 要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 主要内容有课程资源开发政策、用于课程资源开发的费用等。再有, 在民间体育课程资源建设中引入课程改革计划, 设置专人负责民间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工作。

场地器材对民间体育的发展起着决定性影响, 在体育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开发民间体育课程资源, 一定要具备合理的场地器材, 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民间体育器材严重短缺, 因此应该采取各种手段引进民间体育场地器材, 解决场地器材短缺问题。主要做法有:根据当地特点选择当地器材, ;制作一些简单实用的体育器材, 可以有力改善教学条件;积极改造当前的体育场地;可以利用学校四周的自然场地等。

3 . 3 发挥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的主导作用

在开发和利用民间体育课程资源过程中, 政府部门可以出台规范性文件与激励性文件, 鼓励基层学校积极引进民间体育项目, 使体育课程资源彰显应有的作用。进行课程资源开发必须要得到充足的财力支持, 因此国家课程项目经费应该对此给予关注;地方政府也可以自教育经费中划拨一定比例的资金投入课程资源开发当中;可以鼓励有关团体和企业单位对此投资。

3 . 4 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开发民间体育项目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 要以学生的运动兴趣和真正需求为出发点, 才能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 提倡开发课程的安全性、教育性、发展性, 不选择具有消极成分的民间体育项目。

3 . 5 选择有趣味易开展的项目

中学生年龄较小, 容易对新鲜事物产生兴趣, 所以要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只有引进那些趣味性强的体育项目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在开发民间体育课程资源过程中, 为了让每一位感受到体育运动的快乐, 体育教师应该选择那些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贴近的、与学生年龄特点相符的民间体育项目, 如摸石头过河、板凳龙、踢毽子等。

3 . 6 选择有健身价值的项目

总体来说, 民间体育课程资源丰富多彩, 存在大量的体育项目可供选择, 但并不是所有的体育项目都能进入到学校体育项目当中。不包括客观限制, 体育教师要选择那些与人的身体机能相符的、有利于锻炼学生合作意识的、弘扬民族知识的、具有民族自豪感的体育项目。如“抢花炮”这一项目由于对身体碰撞较多, 因此不易选择这一项目。

3 . 7 要因地制宜选择项目

在开发和利用民间体育课程资源过程中, 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进行, 如场地要求、器材要求、人力情况、物力情况等。要综合考虑学校的场地器材情况, 假如学校不具备合格的场地和器材, 那么就不能顺利开展。再有, 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 假如选择的项目过难, 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后也达不到目标, 那么就不应选择。如舞龙、舞狮、划龙舟等, 只可以观赏, 所以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身的民间体育课程资源。

总之, 开发和利用民间体育课程资源, 不但可以锻炼学生的性格, 培养学生勇敢顽强的品质, 而且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 锻炼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认识到完成一个任务要得到队友的大力帮助, 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全人格, 可以尽快适应社会;我们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达到“身、心、社”整体健康, 才是设置体育课程的最终目的。要将开发利用民间体育课程资源提到高度重视的角度, 使其在新课程改革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摘要:我国拥有大量的少数民族, 而民族民间体系项目更是丰富多样, 有着明显的民族性、传统性与地域性。在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当中适当引入民族民间体系项目, 不但可以使当前的体育课变得丰富多彩, 而且有利于形成自己的特色, 保证我国中学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依据新课程标准、体育与健康课教学目标, 重点研究民族民间体育项目与特点, 以及如何开发和利用民族民间体育项目。

关键词:民间体育资源,初中教育,教学融合

参考文献

[1]王璐.我国古代民间体育的传承和娱乐价值[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14) :72-73.

[2]刘继练.驼球民间体育的发展[J].科学中国人, 2014 (4) :73.

[3]王保华.刍议农村民间体育课程开发[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20) :91-92.

[4]付宏山.浅析民间体育项目进入高中体育课教学的重要性[J].科技信息, 2010 (20) :265.

[5]周传志.论闽南民间体育的多源性特征[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3) :138-141.

融合体育教学模式 篇2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茶文化与体育教学融合的可行性和优势,并分析了当前体育教学的现状,并提出了一些融合的思路,希望能够起到参考作用。

关键词:茶文化;体育教学;融合思路;分析

茶文化是我国特有的文化,其历史渊源非常之久远,在我国古代就已经有非常丰富的茶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茶文化历久弥新,既包含着深厚的文化思想,比如“天人合一”、“中庸”等,还体现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这也是现代人们关注的热点。体育教学作为提高学生体能和体质的重要课程,需要人们积极地参与到锻炼活动中来,“少年强则中国强”,我国在积极推动科技发展、利用先进科技造福老百姓的同时还要重视国人的身体健康,于是,体育教学就成了重要的工作。茶文化与体育教学看上去“一静一动”,没有很大的联系,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专业学者的深入研究,二者的互通性逐渐显现出来。在新的时代,我国的体育教学和体育风尚需要适应我国所提倡的社会精神,不仅要满足基本的体育教学内容,还要融入更多的思想内涵,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教学风格和思想。茶文化作为传统文化,包含了很多思想内涵:对于动和静的思考、对艺礼和养生之道的思考以及人与生态和谐相处的思考。如果能够将茶文化和体育教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不仅能够延续茶文化的传承、拓宽茶文化的内涵,更能有效地改进现代体育教学的方式,促进体育教学的发展。

融合体育教学模式 篇3

一、融合竞技意识,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团队合作是竞技体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将竞技意识融入到初中体育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首先要注意的就是对学生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我们要认识清楚竞技精神与团队合作的关系。竞技与合作并不是水火不相容的,我们并不是说将竞技意识引入到初中体育的教学中就是要把体育课程变为学生们互相争夺、互不相让的战场,我们必须纠正这种错误理念。竞技精神与团队合作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可以发现,不论是初中体育的项目还是其它正式的体育比赛项目,个人的基本能力是必须具备的,而团队的合作更是成功的关键。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团队的配合与帮助。在初中体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通过一定的竞技规则来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初中阶段的学生都具有很强的竞争意识,学生们希望得到同伴特别是老师的赞扬,希望有更多的机会表现自己,很多时候都希望体育场变成自己的独角戏上演舞台。教师要针对这种心理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可以通过设计一些团队合作的体育项目,如拔河、篮球赛、足球赛等来让学生意识到一个人的力量其实是微不足道的,只有在真正的团队合作中才可以收获更大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通过开展竞技比赛可以让学生在一种略带紧张的气氛中体会到团队合作、互相帮助、共同为了一个目标努力的乐趣。

二、融合竞技意识,培养学生坚韧完善的人格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规定,初中体育的教学目标是通过一定的体育教学使学生掌握必要的体育与健康的相关知识、体育技能与锻炼方法,促进养成学生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以及健康的生活习惯,为学生之后的健康生活以及养成终身体育学意识打下良好的基础。对于初中阶段的青少年来讲,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教师有意识地引入竞技意识,通过培养学生坚韧完善的人格来达到体育教学的初衷。对初中生相对而言,其已经有了一定的社会阅历与生活经验,初步形成了自己对事物的判断,也基本具备了一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育教师应该通过相关的体育教学着重培养学生更加完善的人格。在一些体育运动比如在长跑比赛中,即使学生们都已经都特别疲惫而且已经知道不会取得什么名次的情况下,学生们还是会坚持到最后,用尽最后的力气坚持到终点,这就是竞技意识在体育教学中发挥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应该引导青少年懂得,在以后的成长道路上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我们一定要有坚韧不拔的精神,要有坚定的信念,面对困难永远不要屈服,要勇敢地向生活中的困难挑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克服困难,取得成功。通过初中体育课程的这些身体训练,最终会内化为我们的精神,让我们变得更加坚强。

三、融合竞技意识,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品质

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对于学生以后的学习和生活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同时,初中也是青少年性格品质形成的主要时期,教师在这个阶段对学生的引导必须要积极向上,这对于学生以后的生活态度的养成会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初中体育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向学生们灌输竞技意识,可以帮助学生保持一种昂扬的斗志,树立为了目标努力拼搏的信心。提到奋力拼搏、积极向上,我们很自然地会联想到绿茵场上挥洒热汗的奥运健儿。他们为了祖国、为了人民,在赛场上奋勇争先,让五星红旗一次次地升起。体育老师可以选取典型的、有代表性的、能够鼓舞人心的真人案例,为学生讲述这些人身上的故事,让学生去感受榜样的激励作用。比如教师可以选择青少年都十分喜欢并崇拜的某位奥运会冠军,组织学生观看其一次次取得好成绩时的辉煌场面以及平时训练的视频,细心地为学生讲述其在平时是如何刻苦训练,严格要求自己,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国家争光。教师还可以采取组织一些小型运动会的形式,让学生们通过亲身的参与,在运动会的各个项目中努力拼搏,挥洒汗水,奋勇争先,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与艰辛。通过体育课上的这些情感熏陶以及学生切身的参与,可以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品质与积极的生活态度。

论休闲体育与高校体育教学的融合 篇4

关键词:高校,休闲体育,高校体育

科技的发展也促进了医学技术的发展, 健康的内涵变得更加广阔, 人们的健康观也逐步完善, 开始重视科技发展给自身带来的负面效应。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效率的提高, 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了出来, 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可供自己利用的余暇时间, 为休闲的发展提供了时间上的保障。休闲体育作为体育的一个重要分支, 在休闲体育供给与社会需求短缺的今天, 在高校体育改革的浪潮中, 应该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在目前休闲体育的发展趋势上, 研究如何利用休闲体育的教育功能, 并结合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目的, 推动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来契合高校体育课程的发展;如何利用高校体育教学的优势把休闲体育融入到高校体育教学系统中去, 构建一个合理的、可行的休闲体育教学内容体系是本论文的出发点和归宿。

休闲体育是由“休闲”与“体育”两个名词组合而成的, 在学术上, 存在对“休闲”与“体育”概念上的分歧, 使得对休闲体育概念的界定还没有得到统一。通过对已有休闲体育概念的整理, 发现我国学者对于休闲体育的界定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认为休闲体育是一定时间内的活动、休闲体育是群众体育和休闲体育是达到自我实现、满足个人愿望等目的的一种休闲形式。本文在综合已有的研究观点的基础上, 把休闲体育界定为:在余暇时间内, 以一定的体育活动为依托, 追求积极良好的身心体验为目标的一种生活方式。

1 休闲体育的功能

休闲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人的注意, 这种注意度与休闲体育的功能是分不开的。体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 不仅具有促进人的发展的本质功能, 而且有因其文化影响力而带来的一系列附加功能, 具体有个人功能和社会功能。

1.1 休闲体育的个人功能

休闲体育的个人功能是指对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个体来说, 所具有的作用和功效。休闲体育的健身功能是由体育的本质特性所决定的。虽然在从事休闲体育的活动中, 健身并不一定是人们追求的主要目标, 但是健身性是体育的显性功能。现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很多“文明病”, 使很多人处于“亚健康”的状态。每天家、单位两点一线的单调生活, 确实会使人麻木, 而休闲体育则会打破这种日常的单调节奏。现代生物科学和体育科学的研究均表明, 任何体育运动对增强人的体质、保持旺盛的生命力、防病祛病、延年益寿都有积极的作用。因此, 健身功能也是休闲体育的一项个人功能。

1.2 休闲体育的社会功能

休闲体育的社会化功能包括了经济功能、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国际交流的功能。休闲己成为人们的重要生活方式, 体育也以其无可比拟的参与价值成为人们休闲时的重要选择, “花钱买休闲、花钱买健康”的观念已深入人心。随着人们经济能力的增强和消费观念的改变, 休闲体育的经济功能得以凸显。休闲体育另一个重要的社会功能就是维护社会的稳定。可以将青少年在闲暇时间的注意力吸引到运动上来, 防止因交友不当或无所事事而走向犯罪, 减少青少年的犯罪率。探险性运动休闲带来的冒险刺激, 可以完全替代青少年寻求刺激的犯罪动机, 并达到自我表现、自我满足、自我肯定、情绪和体能发泄等正面效益, 减轻了青少年犯罪给社会带来的危害。通过休闲运动可以帮助大学生模拟社会的各种角色。

2 休闲体育与高校体育教学的融合

在休闲需求极度膨胀、休闲与体育有机结合、高校体育教学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 高校体育教学在项目设置上虽然与休闲有着某种联系, 但是还没有能够完全脱离传统体育教学的影子, 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因此, 休闲体育与高校体育教学的融合是高校体育教学课程改革中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在了解休闲体育的概念以及休闲体育所具有的独特功能的基础上, 有必要对休闲体育与高校体育教学诸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之间的有机融合进行探讨。

2.1 休闲体育与高校体育教学之间的关系

2.1.1 休闲体育与高校体育教学课程改革

体育课程改革是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和素质教育的需要, 课程改革是完善素质教育体系的核心环节, 体育课程改革体现了现代社会对学校体育的需求, 体育课程要体现正确的体育教育价值取向, 包括培养学生的体育健康理念、形成终身体育观、坚持体育锻炼的方法等问题。休闲体育与现代体育课程密切相关, 休闲体育与现代体育课程内容的互相整合, 是现代体育课程发展的趋势。

2.1.2 休闲体育与素质教育

休闲体育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 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原因有两点:一是学校体育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使得高校体育工作难以脱离应试教育的俗套, 显得非常薄弱, 急需加强。二是休闲体育的功能独特, 其他学科无法取代。休闲体育可以增强学生体质, 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 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团队精神和意志品质、促进学生的社会化等。因此, 为了更好地贯彻和落实素质教育, 必须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加强高校的休闲体育工作。为了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从中央到地方到学校的行政管理部门都要重视学校的休闲体育工作, 从法律和管理上保证高校的体育课和休闲体育活动顺利开展。同时加强体育教师的培训和再教育工作, 以提高体育教师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使体育教师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2.2 休闲体育与高校体育教学课程目标的融合

休闲体育课程目标是高校休闲体育课程的中心环节, 休闲体育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方面都要围绕这一目标而展开。休闲体育课程的目标应该是:让学生具备对闲暇行为价值判断的能力;选择和评估闲暇活动的能力;决定个人目标与闲暇行为标准的能力;对合理运用闲暇时间的重要性的意识和理解。

通过高校休闲教育对个人休闲行为的渗透教育, 要达到的目的就是能使个人积极的利用休闲, 愿意在休闲的时间里去探索和学习新的知识, 特别是对休闲体育来说, 更应该培养学生在休闲生活中有健康的运动习惯, 以顺应终身体育的潮流。教育人如何利用休闲资源, 建立正确的休闲观, 选择适合自己休闲活动, 学会在休闲中自我决断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可见, 休闲体育在教学目标是是对现有高校教学目标的有益补充。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社会的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对休闲体育的需求在不断扩大。基于休闲体育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缺位现象以及休闲体育在现代社会中所具有的独特的功能, 使得休闲体育与高校体育教学进行有机结合成为了可能。在高校加大休闲体育教学比例以符合终身体育、素质教育以及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总体要求, 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大学生休闲需要都具有积极意义。

3.2 建议

3.2.1在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 学校有关领导部门应该对休闲体育所具有的价值有个充分的认识, 在政策上以及在经济上应该给予休闲体育与高校体育教学以支持。

3.2.2作为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主导者, 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的同时, 还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学习不同休闲体育运动的相关知识, 为高校体育教学与休闲体育有机结合作准备。

3.2.3作为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主体者, 应该树立正确的休闲观念、体育观, 以全新的姿态去面对高校体育教学与休闲体育之间的融合。

参考文献

[1]苟清华.我国休闲体育发展趋势预测[J].陕西教育, 2006 (4) :107-110.

[2]王燕.学会自由地生活——当前中学生休闲生活与休闲教育研究[J].西安工程科技学院学报, 2005 (3) :44-47.

[3]王建平.闲暇教育与校本课程开发之关系研究[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 2005 (4) :24-27.

[4]薛海红.休闲与休闲体育[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1 (4) :7-10.

融合体育教学模式 篇5

高职体育教学中,采取“课赛融合”模式,是通过比赛环节设置引导学生学习其中的体育知识。如果在课程设置上无法突出比赛内容的新颖度与创新性,则很难达到激发学生参与热情的效果。为此,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当深入开发比赛活动的参与模式,保证学生的采用热情,进而形成以课赛融合优势为基础的教学模式优化设计,并获取学生较为良好的反馈信息。当比赛设置的相关活动内容,能够深深吸引学生的关注度和参与感,其课赛融合的教学模式才能发挥出较强的实践教学效力,以便支持高职体育教学的整体教学质量提升。

4.2以竞技体育为教学资源,补充课前预习资料

竞技体育的相关视频资料是补充教学资源的重点内容,但是体育教师不能完全交由学生自己理解,而放弃了教学引导的积极作用。为此,本文建议将竞技体育项目的视频资料作为课前预习的学习资源。当学生观看相关学习资料之后,在课堂中由教师进行统一讲解。让学生在观察比赛视频之后总结相关问题,在课堂上向体育教师提出,然后由体育教师详细阐释,才能更加有助于学生对于体育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在这样的教学流程中,相当于利用竞技体育的比赛视频形成了翻转课堂的教学结构。进而规避传统教学模式中时间比例并不充裕的弊端,从教学空间与教学时间上发挥出“课赛融合”模式的体育教学优势,突出比赛视频教学内容的最大利用率。

4.3以多种比赛项目为载体,拓展比赛教学元素

运用“课赛融合”模式时,必须充分考量各种体育比赛项目与高职体育课程的适应度问题。以契合度较高的比赛内容作为教学内容的组成部分,才能在保证学生参与热情的条件下,完成体育比赛与体育课程的有效融合。因此,“课赛融合”模式也是有选择性的拓展教学内容,而并非盲目开发比赛项目。其中的教学内容契合度与教学要素融合度,都是必要的融合条件。为此,体育教师在应用“课赛融合”模式时,需要充分考量高职院校自身的软件配置与硬件条件,将教学重点内容与比赛活动相结合,形成拓展比赛教学元素的教学优势合力,最终发挥出“课赛融合”模式的最佳运行效果。一方面,需要体育教师结合本节课程的主要教学重点,选择能够辅助教学内容的比赛项目,在课程中选择适当时间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进行比赛,从而完成“课赛融合”模式的有效运用。另一方面,需要体育教师根据学生对于体育知识的掌握程度,适当开展体育比赛活动,采取循序渐进的教学引导模式,保证学生可以在比赛活动中得到较为完备的知识体系,进而支持“课赛融合”模式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的适应度与契合度。

4.4以比赛成绩为评价标准,设计分层教学模式

比赛环节与课程内容的融合度,是“课赛融合”模式的关键点。而这样的融合度必须配备契合度较高的评价机制,才能明确教学内容在摄入比赛活动后是否完成了体育教学内容的合理输出。在这样的过程中,高职体育教师需要以学生的反馈信息为评价基础,当学生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比赛环节中,并获取大量的体育知识,则代表“课赛融合”模式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反之,学生的参与热情有限,参与比赛的学习动机偏弱,则表示“课赛融合”模式并未达成支持高职体育教学的目标。此外,需要综合学生的反馈信息设计分层教学模式,以学生在比赛环节中的体能、技术为评价单元,明确学生是否存在体育技能弱项,在针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改进。从而保证“课赛融合”模式在学生需求与教育需求上的协调统一,支持高职体育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与革新。

5.结语

综上所述,学生在体育比赛中获取了体育知识,并在比赛中形成了运动习惯,这也是开发“课赛融合”模式的初衷。但是高职体育教学中必须加强重视课程比例设置以及学生的参与情况,进而优化设计比赛教学内容,才能形成课堂教学与比赛环节的有效对接。本文所提出的主要实践路径包括四个层面:首先,以课赛融合优势为基础,发挥学生参与热情,提高比赛活动的参与度。其次,以竞技体育为教学资源,补充课前预习资料,形成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详细讲解体育知识的体系结构。再次,以多种比赛项目为载体,拓展比赛教学元素,丰富学生的学习范式,提高比赛内容在常规课堂的融合度。最后,以比赛成绩为评价标准,设计分层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适当调整“课赛融合”模式的教学规划。进而通过以上四个方向的教学优化设计,支持比赛内容与课堂教学内容的深度融合,为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开发“课赛融合”模式奠定实践基础,支持高职体育教育的发展与创新。

参考文献:

[1]陈晓珊.“课证融合,课赛融通”的教学模式措施及成效―――以厦门兴才职业技术学院会计实验班为例[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7,30(01):93-95.

[2]史立峰.从五位一体的目标体系谈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策略[J].山东体育科技,2016,38(03):79-82.

[3]方晓莹.课赛融合的ITMC沙盘课程教学实践[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5(01):24-26.

[4]陈清.比赛教学法在高职院校排球教学中的应用[J].青少年体育,2014(09):61-62.

[5]黄雅男,刘浩.教出水平说出精彩―――如何提升高职体育教师说课水平[J].交通职业教育,2013(06):8-9+28.

融合体育教学模式 篇6

一、把握小学体育合作,分享教学目标

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以学生作为主角开始进行教学活动,不仅能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独立思考,还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能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性,更让学生有了可以互助探究的机会,使学生从真正意义上成为学习的主体。

2.有助于提高学生之间互相合作,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合作学习,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实践、总结等环节,逐步掌握了体育知识,既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也能使學生对教材更加熟悉,对基础知识了然于心并且学以致用。

3.激发学生对于体育的学习兴趣

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作学习,为所有学生都提供了一个可以展示自己的机会,对每个学生都能够从一定程度上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采用“合作分享”的教学模式就是在满足学生求知欲的基础上,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

4.促进教师及时转变教学观念,与时俱进

合作分享学习模式的引入以及在体育课程中的应用,使教师转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明确了自己的任务,能够更好地为学生做好指引和帮助工作,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组织学生进行学习互动。

二、明确小学体育合作,分享教学原则

1.学生居于主导地位,教师起引导作用

在这种新型的合作分享教学模式中,教师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由浅入深、一步一个脚印地进行独立学习和思考,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以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在锻炼学生的协作能力时,可以进行“合作跑”的游戏,将自愿参加的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将参加游戏的一个学生的左脚和另一名学生的右脚用绳子捆绑在一起,哨声吹响后,各小队同时出发,谁先到达终点谁就获胜。这个游戏取得胜利的关键就在于学生之间的协调性把握和合作能力。教师在指导学生积极参与的同时,要对学生传授游戏要领,鼓励更多学生进行参与。

2.让学生在合作分享的教学模式中体验成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学生充满信心,给学生留出足够思考的时间,并为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发言。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开火车”的游戏教学时,将学生进行分组之后,就要开始完成动作,后面的学生把左手搭在前面学生的左肩上,右脚向前高抬,前面的学生用右手拉住后面学生的右脚,最终成一路纵队站立。听到教师发出前进口令后,学生要在不散队的前提下,共同“跳”完一定的距离,才算游戏成功。学生在这种轻松的氛围中,更加容易参与到教学过程中,然后通过小组总结得出结论:只有通过团结合作、默契,把握好节奏和速度才能达到目标。

三、落实小学体育合作,分享教学过程

1.要在对学生进行综合分析之后,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

对于学生的分析主要包括对生理特征、运动天赋、心理特征的分析。学生也可根据课堂所学内容的不同要求教师对教学的分组进行调整,根据自己小组内部成员的特色或者特长取一个形象的组名,如跑步好的可以称为“刘翔组”,篮球打得好的可以自称为“姚明组”等。

2.对小组内部进行合理分配,使每个组员各尽其责

在小组选择组长时,要选择一位有威信,能够对学生起到号召作用的人。而对每个小组内部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进行提前授课,然后通过“以点带面”的方法,让学习好的学生对其他学生进行指导,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3.选择恰当的时机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时,必须先对教材和教学知识有了一个较为深刻的认知。通常讨论的重点就在于某个知识点理解的关键处或者难以理解之处,这种情况下运用小组讨论就会比较合适。例如,教师在教授学生进行障碍赛跑时,就可以先让学生对每个障碍进行分开练习,当每个障碍的练习都熟练了之后,就可以让学生准备进行全程的障碍赛跑,可以由学生自由组织顺序。

4.优化评价

教师可以采取自评、互评等方式合理地评价小组的学习能力,使小组合作学习的水平不断地提高。

“分享合作”这种教学模式如今被广泛应用于小学教学过程中,在小学体育的教学中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通过这种模式,学生不仅能够增强彼此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获得更多的启发与知识,同时小组间的合作与竞争也能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让学生在体验到成功的同时学会分享,这样既能增强学生的责任心,也能满足学生的学习欲望。这需要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的心理状态适时调整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进行交流。

参考文献:

邱力夫.体育课堂分组教学方法的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4(7).

融合体育教学模式 篇7

一、融合竞技意识,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团队合作是竞技体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将竞技意识融入到初中体育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首先要注意的就是对学生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我们要认识清楚竞技精神与团队合作的关系。竞技与合作并不是水火不相容的,我们并不是说将竞技意识引入到初中体育的教学中就是要把体育课程变为学生们互相争夺、互不相让的战场,我们必须纠正这种错误理念。竞技精神与团队合作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可以发现,不论是初中体育的项目还是其它正式的体育比赛项目,个人的基本能力是必须具备的,而团队的合作更是成功的关键。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团队的配合与帮助。在初中体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通过一定的竞技规则来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初中阶段的学生都具有很强的竞争意识,学生们希望得到同伴特别是老师的赞扬,希望有更多的机会表现自己,很多时候都希望体育场变成自己的独角戏上演舞台。教师要针对这种心理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可以通过设计一些团队合作的体育项目,如拔河、篮球赛、足球赛等来让学生意识到一个人的力量其实是微不足道的,只有在真正的团队合作中才可以收获更大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通过开展竞技比赛可以让学生在一种略带紧张的气氛中体会到团队合作、互相帮助、共同为了一个目标努力的乐趣。

二、融合竞技意识,培养学生坚韧完善的人格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规定,初中体育的教学目标是通过一定的体育教学使学生掌握必要的体育与健康的相关知识、体育技能与锻炼方法,促进养成学生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以及健康的生活习惯,为学生之后的健康生活以及养成终身体育学意识打下良好的基础。对于初中阶段的青少年来讲,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教师有意识地引入竞技意识,通过培养学生坚韧完善的人格来达到体育教学的初衷。对初中生相对而言,其已经有了一定的社会阅历与生活经验,初步形成了自己对事物的判断,也基本具备了一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育教师应该通过相关的体育教学着重培养学生更加完善的人格。在一些体育运动比如在长跑比赛中,即使学生们都已经都特别疲惫而且已经知道不会取得什么名次的情况下,学生们还是会坚持到最后,用尽最后的力气坚持到终点,这就是竞技意识在体育教学中发挥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应该引导青少年懂得,在以后的成长道路上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我们一定要有坚韧不拔的精神,要有坚定的信念,面对困难永远不要屈服,要勇敢地向生活中的困难挑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克服困难,取得成功。通过初中体育课程的这些身体训练,最终会内化为我们的精神,让我们变得更加坚强。

三、融合竞技意识,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品质

融合体育教学模式 篇8

一、技术训练是田径教学的硬件支撑

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体育追求学生身心健康,并且将田径运动视作一种文化,但这并不意味着作为技术训练的基础性作用在教学中被忽视。实际上,田径运动天然具有促进处于青少年阶段的初中学生的身体发育与提高学生内脏器官机能的作用,发挥这种作用是体育教学的本义。但如文章开头所说,这种技术训练不能演变成机械的重复训练,而应当重视其中的技术含量。

以田径运动中的快速跑为例,在实际教学中一般教师只关注学生的速度,只强调学生要跑得“快”一些,殊不知学生在原有生理基础上要想真正跑快,需要的并不是重复训练,而是自身跑的潜力的进一步激发。这里应当有两个着力点:一是学生的身体素质,包括体重与下肢力量等,这需要相对长期的训练与合理饮食;二是学生快速跑的技术,这是需要教师着力指导的内容。笔者在教学中,重点向学生强调快速跑时后蹬力量的训练、步长的控制、步频的控制、前摆抬腿的高度、两臂的摆幅度(频率与步频一致)、身体重心的控制等。具体来说,笔者通过20米、50米等快速跑的训练,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通过动作的分解与综合训练,让学生个体寻找到符合自己身体特征的快速跑的技巧。这是近年来总结的一个有益经验,因为笔者发现,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过于统一的指导,作用是不大的。关键在于针对学生的实际,因材施教。而在快速跑中的因材施教的关键又在于发现不同学生的跑的特征。笔者班上有一个学生体型偏胖,但四肢有力,尤其是身体协调性好。在教学中针对这一特点,重点训练步频,并以步频带动步长、重心控制等训练,结果该生寻找到了很好的感觉,在中考中取得满分的好成绩,这大大出乎孩子与家长的意料,也从侧面佐证了包括跑在内的田径运动中的技术指导,需要真正以学生为研究对象,以学生的能力特征为突破口。

二、文化渗透是田径教学的软件脉络

将体育文化渗透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认识参差不齐,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体育就是体力活儿,就是机械的汗水付出。而要让学生改变这一认识,笔者以为关键在于向学生提供体育文化的力量。

田径是最为常见的体育运动,田径运动中有着丰富的体育文化。大到国际赛事中的田径运动故事,小到一个学校、班级中的田径学习,体育文化的影子其实无处不在。实际教学中的挑战在于,要让学生感受到这种文化的力量。

无论是从班级整体教学的角度来看,还是从学生个体来看,速度都是田径教学中的一个关键词。反应速度、动作速度、最高速度、速度耐力,包括加速跑能力的训练等,那么,速度能不能成为该训练中的关键文化呢?笔者是这么做的:借助于现代教学手段,给学生呈现国际赛事中罗伯特、刘翔等事例,让学生自己去总结。学生会认识到,田径运动员无论是在赛场上为国争光,还是对自身的不断超越,其实都瞄准了一个目的,那就是不断地实现“自我超越”,自我超越是内心的一种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的最终体现,就是自己在赛场上的速度。因此,需要通过田径运动的学习与训练提升自身身体素质,尤其是通过包括田径运动在内的体育运动来实现自我的提升,需要的正是以速度为核心的体育训练。有了这样的认识,他们在田径运动中就不再视运动为苦差使,就会对自己在运动中付出的汗水心生喜悦。笔者在教学中,时常注意给学生提供这些精神力量,结果不仅让他们在体育中考评价中取得了好成绩,还让他们以很好的身体素质与精神状态,支撑了文化学科的学习。这正是体育文化所具有的力量。

三、田径教学追求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在田径教学中追求软件硬件的结合,实际上是为了追求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初中阶段进行这样的努力的意义不需要过多阐述,关键在于落实。

田径教学作为初中体育的重头戏,既有快速跑中有氧耐力训练、障碍跑中的节奏训练、接力跑中的传棒方法、耐久跑中的跑步节奏及呼吸方法等技术性训练,也有快速跑中的意志训练、障碍跑中的能力训练、拉力跑中的团结协作训练、耐久跑中的坚强意志训练等。严格来说,这些训练应当是一体的,譬如在耐久跑中当学生出现腿软、呼吸急促等“极点”现象的时候,教师所要做的就应当包括提醒学生稳定情绪与呼吸,通过跑速的调整来实现极点的消失,并在此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意志所起的坚强作用。事实上这对于体育教师来说,是一种体育教学的文化。

总之,包括田径内容在内的初中体育教学,只有追求技术训练与文化渗透,才能让学生的身体与心理真正得到健康成长,而这也正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本义。

摘要:初中体育田径教学不能让学生产生是体力活儿的感觉,而应当让学生在技术、体能训练过程中感受到文化的力量。田径是初中体育的重要内容,也是中考评价的重要指标,让学生在奔跑、跳跃、投掷等运动中,接受教师具有个体针对性的训练,并感受体育文化的力量,可以让学生的身心得到和谐发展。

关键词:初中体育,田径教学,技术,文化,融合

参考文献

[1]毛振明,杜晓红,于素梅.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新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融合体育教学模式 篇9

采茶舞是我国民间歌舞的重要载体, 在南方产茶地区得到广泛流行, 采茶舞能够展现人们在种茶、采茶时候的情景。桂东南的采茶舞体现了该地区深厚的文化特性, 展现了当地人民的风土人情和自然习俗。桂东南的采茶舞和体育、民俗学以及舞蹈学等学科具有密切的联系, 对这些学科的深入发展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采茶舞”民族传统体育植入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

2.1民族传统采茶舞技术传授和文化传承并重的指导思想

采茶舞民族传统体育植入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是民族传统采茶舞技术传授和文化传承的并进发展。民族传统体育不仅具有高超的体育技术, 而且还有丰富的文化内容, 因此, 采茶舞在体育教学的植入注重技艺传达的同时还要注重文化的传达。技术和文化二者之间的发展相辅相成, 技术是文化发展的基础, 文化是技术发展目标。新时代的体育教学不再是需要机械的说教和纯理论知识的灌输, 而是更需要文化内容的提升, 通过文化植入促进技术传授的发展。

2.2以地域文化价值观为导向的指导思想

采茶舞植入体育教学还要以地域文化价值观为思想导向, 将文化价值观作为采茶舞民族传统体育在体育教学中的价值评判标准, 在植入体育教学中起到民族文化导向的作用。具体的文化价值观植入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 体现健身娱乐的价值观。桂东南民众的文化生活较为匮乏, 常在农作的空闲时间进行采茶舞运动, 通过采茶舞运动缓解了民众的苦闷和劳累, 促进了他们的身心发展。可见, 采茶舞具有健身、娱乐身心的文化价值。第二, 体现崇尚劳动的价值观。采茶舞的动作编排上对农作生产活动进行了体现, 反映了农民对农事重视的劳动文化价值观。第三, 祈祷丰收、福运的文化价值观。采茶舞较多的出现在农村的社火庙会上, 具体动作中包含了对茶山的祭拜, 体现了农民对丰收和幸福的憧憬。

3“采茶舞”民族传统体育植入体育教学的教学目标

“采茶舞”民族传统体育植入体育教学的教学目标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 帮助学生掌握采茶舞的动作技巧。动作是体育训练中最基本的构成要素, 因此, 民族传统体育采茶舞的教学要以动作为基础, 通过动作展现和表达其内在的精神力量。第二, 帮助学生掌握与采茶舞传统体育有关的文化知识。“采茶舞”民族传统体育蕴含了很多物态文化的内容, 比如体育器物、体育图腾、体育制度文化、体育练习规范等。同时, 也包含了与采茶舞有关的民俗文化, 比如生产文化、生活文化、庆祝文化等。因此, “采茶舞”民族传统体育在体育教学中的植入要加强学生对有关文化知识的掌握, 从而促进学生体育人文素养的提升。第三, 帮助学生感悟采茶舞民族传统体育体现的内在精神。民族传统体育中蕴含了多种精神文化内容, 包括民族审美意识、价值观念和精神需求等。不断加强学生对民族体育内在精神的感悟能够促进其体育素养的提升。

4“采茶舞”民族传统体育植入体育教学的教学内容

4.1“采茶舞”体育技术的教学

采茶舞体育技术教学的基本内容是动作的教学。采茶舞的动作一般包括开荒、点茶、烧茶山、采茶等内容, 体现的特色动作包括半蹲步、全蹲步、三性步等。这些基础和特色动作是采茶舞体育训练的基本动作内容, 充分体现了当地民族的地域特色和风俗习惯, 因此, 在具体教学中, 教师要着重注意对采茶舞体育技术动作的教学。

4.2“采茶舞”体育文化的教学

采茶舞体育文化的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物质文化教学、制度文化教学和精神文化教学三个方面。

4.2.1物质文化教学内容

采茶舞的物质文化包括舞蹈表演需要的道具、伴奏乐器、演出服饰等。其中, 舞蹈表演需要的道具包括花篮、扇子、彩帕、小茶杯等;伴奏的乐器包括二胡、笛子和唢呐等乐器;演出服饰包括男性的彩色袖头圈、红色外衣、青色长裤以及女性的红色彩头圈、绣花鞋等。在物质文化教学中有效使用物质教具, 对体现采茶舞的文化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4.2.2制度文化教学内容

制度文化主要体现在民族传统体育中的活动规则、训练规范以及训练组织制度等。采茶舞的制度文化要求女演员在演出时左手拿菜篮、右手拿彩扇。采茶舞表演的内容大多是从人们的农事劳作中提炼出来的, 因此, 采茶舞的制度文化教学要注重对当地农事生产和生活规范的体现。

4.2.3精神文化教学内容

精神文化主要体现在民族传统体育中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信仰等方面, 是体育文化中的核心内容。采茶舞的精神文化包括桂东南人民向上天祈求丰收、幸福的价值情感等。通过采茶舞的体育训练, 能够以质朴的动作来展现民众内心的情感, 集中反映民众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在具体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动作的引导, 帮助学生理解采茶舞动作背后的精神文化内涵。

5“采茶舞”民族传统体育植入体育教学的教学方法

5.1“采茶舞”特色动作技术的教学方法

民族传统体育动作技术和传统文化之间具有重要的联系, 因此, 民族传统体育的技术教学要遵循传统文化的发展逻辑, 以文化和动作训练的关系为基点来探讨具体的动作技术教学。民族传统体育的根基是传统文化, 技术动作和传统文化之间具有统一性, 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动作训练的目的是为文化发展服务, 文化的发展为动作的训练提供指导, 二者构成民族传统体育训练的整体。因此, 采茶舞民族传统体育在体育教学的植入, 其动作要充分体现当地的地域文化, 并在特色文化的基础上实现对动作技术的创新。采茶舞的动作大多模拟采茶动作, 是从传统生产茶的农事劳作中提炼出来的, 具有丰富的地域特色。采茶舞模仿采茶动作的规律主要以小s弧线为主, 具有舞姿轻盈、舒展的特点, 频繁的落腰动作是采茶舞独特的风格体现, 对体育健身、增强人们的身心健康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因此, 教师在采茶舞植入体育教学的改编中, 要积极选取适合体育课堂的特色舞蹈动作, 在改编中遵循以下两点要求:第一要分清本源性动作和衍生性动作, 注重对本源性动作的编排, 比如采茶舞的扇子花、矮子步等。通过对本源性动作的注重, 实现对传统民族文化的有效弘扬和传承。第二体育动作的编排要注重对体育教学规律的尊重。对一些较为复杂的动作要进行适当的改编和调整, 从而充分展现体育教学育人的宗旨。

5.2“采茶舞”地域特色文化的教学方法

5.2.1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

现代信息技术能够将采茶舞民族传统体育相关的文化因素, 以一种形象化、动态化的方式展现给学生, 进而帮助学生了解采茶舞的历史发展情况, 增强学生对采茶舞知识的全面了解。比如教师在讲授采茶舞时, 可以利用电脑将桂东南的茶园景色、茶的具体采集流程进行展示, 为学生的采茶舞学习创设多样的教学情境, 从而为传统文化的植入提供更便捷的条件。

5.2.2利用文化讲解引导动作技术的学习

采茶舞民族传统体育在现代体育教学中的植入不仅是一种形体动作传授的过程, 而且也是文化传授的一种过程。教师在具体的传授过程中, 要以文化讲解为引导, 在动作指导之前向学生讲清楚采茶舞体育项目的发展, 介绍采茶舞动作技术体现的民俗风情以及寄托的情感, 从而让学生在了解必要文化知识的基础上更好地进行动作技术教学。主要表现为在讲授采茶舞时, 既要让学生了解采茶舞发展演变的历史文化, 又要让学生了解采茶舞训练教学器具和教学服饰特点。

5.2.3利用情景教学强化采茶舞教学的效果

情境教学是采茶舞民族传统体育植入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方式, 通过教师有目的的向学生营造形象生动的采茶舞教学场景, 能够带给学生更深刻的采茶舞学习体验, 加强学生对教材的理解, 促进学生采茶舞的学习。因此, 教师在采茶舞教学中可以适当的组织学生到当地民族传统体育的流传村子进行体验性学习, 在引导学生充分了解采茶舞民族体育文化背景和发展情境的基础上, 加强学生对采茶舞所属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认识, 进而更好地学习采茶舞地域文化。

综上所述, 民族传统体育在体育教学中的植入对继承和发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技艺、文化精神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时代发展下, 民族传统体育技艺和文化内涵的传承面临流失的问题, 采用传统的机械化植入, 不能很好地将民族传统体育技艺和文化内涵进行保存和发扬。因此, 要求教师积极探索对民族传统体育有效传承和发扬的途径, 充分利用现代技术进行体育教学, 从而摆脱民族传统体育在现代体育教学植入面临的困境, 实现民族传统体育的稳定发展。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 体育教学也加快了改革的步伐, 将民族传统体育融入体育课堂, 一方面能够丰富现阶段体育教学的内容, 提升学生的本土体育文化素养;另一方面能够在现代文化浪潮下实现民族传统体育的有效传承。本文以采茶舞为例, 从指导思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具体探究如何更好地将民族传统体育融入现代体育教学中。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体育教学,融合,采茶舞

参考文献

[1]孙庆彬, 凌颖, 周家金.民族传统体育校园化改编的方法探析——以民间采茶舞的体育教学改编为例[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14, 05:78-82.

[2]周家金, 黄向平, 孙庆彬.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植入式”教学模式探析——以桂东南采茶舞引入高校体育课堂为例[J].梧州学院学报, 2014, 06:57-61.

[3]孙庆彬, 高会军, 周家金, 凌颖, 蒋宁.“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的课堂教学三部曲——桂东南传统体育文化学校保护传承的实践方法[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15, 02:94-99.

[4]陆婷.休闲娱乐视角下新疆维吾尔族传统体育产业经营模式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 2012.

融合体育教学模式 篇10

一、学生思想品德评定工作简单化的不利影响

理论界有人认为,学生思想品德评定太复杂、太琐碎,主张“简易”处之;不少教师也因怕难怕繁,常常将学生思想品德评定工作简单化,甚至应付了事,使学生思想品德评定工作流于形式。笔者认为,这样做至少会产生以下几方面的不利影响。

1. 对学生自身成长不利。

学生处在思想品德和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这一时期他们可塑性很大,好学上进,有着美好的人生向往,勇于改正缺点错误。把学生思想政治品德评定指标、标准适当细化、量化能更好地引导学生通过对评定指标的学习,了解到社会和学校对自已的要求,了解到同学和教师对自已的评价,对照标准,看到自已的优点和长处,也看到自身的缺点与不足,从而提高学生自我教育的自觉性,促成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而如果评定的指标过少,评定标准的等级过少,鉴定的评语过于简单,必然难以达到让学生自我检查、自我提高的目的。

2. 对摆正学校德育的首要位置不利。

我国《教育法》规定,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因此,落实思想政治工作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的首要地位,坚持正确的育人方向,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然而,把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具体对象———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评定简单化,客观上将淡化学校对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其结果必然把思想政治工作降到次要地位。

3. 对科学地评定学生思想品德状况不利。

将学生思想品德简单化,就很难制定出科学、客观、全面细致的学生思想政治品德评定指标和标准,就是已有的标准,也很难得到认真全面的执行,其结果往往是凭印象,靠经验,使用些公式化的语句,给学生的鉴定评语几近“千人一面”、“只有优点,没有缺点”的情况,缺乏客观性、科学性,不能真实地反映被评对象的实际状况。从认识论的意义上说,一个人的整体面貌是由多方面因素构成的,生理条件、心理因素、知识结构、价值观念、道德水准、哲学素养等,都会成为主体的综合素质。对学生来说,具有一个逐步转化、深化的过程,对一个人只作寥寥数语的评定,实在难以衡量其转变过程和整体面貌。

4. 对甄别和选拔人才不利。

现实工作中因班主任负责为每个学生作学期评定和毕业鉴定,由于其工作量大,加上缺乏过细的指标标准,评定工作往往存在很大的主观随意性,班主任感情上的好恶偏差、认识水平的局限等难免掺入其中,并且,班主任也往往报喜不报忧,写好不写坏,这样作出的评定鉴定,其实区别不出好差,也反映不出人性特征,用人单位自然就无法凭鉴定真实地衡量一个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状况。

二、改革势在必行

学生思想品德评定必须处理好科学性与可行性的关系,评定的指标、标准和等级量化应当切实可行,便于实际操作,但切不可为追求操作中的简便而置评价的科学性于不顾。现在的实际状况是,很多学校真正把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简易”化了,忽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其结果是学生的品德素质、身体素质受到影响,从而形成一个教风不正、学风不正的偏离社会主义办学宗旨的局面。出现这种局面当然还有其他多方面的原因,但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薄弱是主要原因,而其根源,又主要是对学生思想政治品德评定简单从事所致。这种局面必须得到根本改变。

三、改革的主要措施

1. 要端正思想观念,摆正工作位置。

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品德考核,是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衡量一个学生是否先进,考试成绩的高低只能是一个方面,还应看重学生本人的表现,看学生的政治态度、思想觉悟、道德品质等方面的情况,不能只重才,不重德。如果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不过关,其他条件再好,也不算是好学生,也不能选用或录取。不能把思想政治视为软指标,不能认为学生考试成绩好,思想政治考核自然合格。要确保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到位,首要的问题是学校要建立健全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把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摆在学校各项工作的首要位置。

2. 要把好思想政治品德考核关。

考核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既是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检验,也是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认证。学校应以工作需要为原则,组织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本着对国家负责、对学生负责的精神,实事求是地反映每一个学生的实际表现,既不夸大,也不缩小,更不弄虚作假,不偏不倚地写好每个学生的评语、鉴定。

3. 要把思想政治品德与知识才能两者结合进行考核。

思想品德与知识才能是构成一个人心理面貌的两个基本的、主要的要素。一般说来,思想品德指的是人们的政治世界观及道德品质等方面,是为谁服务的问题,在人的身心发展中占首要的主导地位,支配着人的一切言行,这样知识才能成为人们认识、适应和改变外界环境的心理能力。思想品德的好坏并不能决定知识才能的高低,知识才能的高低也不能说明思想品德的好坏,但思想品德的好坏能够促进或阻碍心智的发展,而心智的发展也对人的世界观、道德观的形成起着基础作用。因此,为了全面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在评定鉴定时,要把学生的思想品德与智力水平两者结合进行考核。

4. 制定比较科学、完善、尽可能细化的评定指标标准体系。

结合党和国家对新时期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更新内容,细化指标,尽量给出多层次多等级的期望行为标准,其实,指标标准制定得越科学、越细化,越方便操作。学生自己、同学、教师都可以很方便地将一个个学生对号入座,对照标准,一目了然,同时,对学生的评语鉴定,也就有了客观的衡量标准和依据,有了较为规范的表述语言,从而克服过去千人一面的简单套话的状况,使评定以真实准确的语言来概括,界定和区别不同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个性特征差异及品德操行等,从而较科学、完整地记载和反映出一个人的真实思想政治状况转变发展成长过程。

5. 利用现代化手段,做细致的思想政治品德评定工作。

民族融合环境下的体育教学探析 篇11

摘 要 体育活动能够增强体质、提高自身免疫力、舒缓压力发挥学生的自我表现能力和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等作用。但是在各民族大团结、大融合的今天,体育老师一定要因地制宜的开展体育教学,要让各民族的学生在体育课堂上感受到体育的魅力。

关键词 初中体育教学 民族大融合 因地制宜

我们学校有着一个专门的西藏班,鉴于本校的这种特殊情况,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通过认真的观察和思考,认真的总结,摸索出了一套新型的体育教学模式,该体育教学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并丰富了传统的体育教学思路。

一、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

一般来说初中的体育课堂都是那种按部就班的体育教学活动,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进行体育锻炼,虽然很有效,但是学生的兴趣却不高。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很好地体现

现在的初中的体育教学一般存在着两种情况。要么是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进行体育活动,按部就班的学习体育教材,但是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兴趣往往很低,使得他们失去了对体育课堂的兴趣;另一方面教师又采取了“放羊式”的体育教学,每到体育课,学生都是以自由活动为主,这样虽然学生对体育课有着极大的兴趣,但是学生却没有在体育课上得到应有的锻炼,学生完全体会不到体育教学的作用。

(二)体育教学过于死板

现在的体育教学往往都是依照全国统一的教材对学生进行体育指导,这种体育教学方式对于一些少数民族的学生无形中形成了一种排斥,在我们学校里,有着一个西藏班,在对他们进行传统的体育教学的时候,完全调动不起来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他们怎么也学不会一些体育动作,虽然体育老师付出很多,但是实效并不是很明显。

二、如何做好民族大融合下的体育教学活动

在民族大融合的今天,传统的体育教学已经明显的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因此作为体育老师我们应该紧随时代发展的潮流,积极灵活的发展体育活动,丰富体育活动的内涵。

(一)充分发掘民族文化,将藏族的体育活动引入体育教学。

在学校藏族班进行体育教学的时候,我将西藏的传统的民族体育活动引入了课堂,使得藏族学生的体育课兴趣有了很大的提高,并且使得他们也能快速的融入了课堂教学,也快速的融入了这个对他们来说有点陌生的地区,并且他们的身体协调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身体状况明显的得到了好转,也促进了这些学生的全面发展。

比如在体育课教学中我引入了西藏地区的活动——押架,这种西藏的民族体育活动实际上是一种双人拔河活动,不过在这种传统的体育活动中,拔河的绳子却是拴在选手的脖子上,然后四肢着地,将绳子先拉过界者为胜。西藏的学生对这个体育活动非常的感兴趣,也非常热衷参与进这种体育活动中去,并且押架这种传统的体育活动也被我国民运会列为正式的比赛项目。不仅是西藏的学生喜欢这种体育活动,连本地的学生也喜欢上了押架这项体育项目,在体育课上,经常能看到本地的学生和西藏班的学生一起押架,他们已经明显的融入在了一起,这为民族的大融合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我引入的西藏地区的体育活动还有:北嘎,也就是藏式摔跤。但是这种体育活动主要是表演性质的一种体育竞技活动,当藏族学生表演的时候,本地的学生眼中也充满了羡慕之色。

(二)以导为主,促进民族文化的大融合

在体育授课的过程中,体育教师还要充分关注藏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习惯,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藏族宗教民族,他们有着自己的信仰,因此教师应该尊重这种信仰。对这些学生,教师要在行动上给予其必要的关怀,让他们能够感受到班级、学校、国家这个大集体的温暖,并且教师也应该注重这些藏族学生的民族文化,对于那些糟粕性的、迷信类的文化要坚决予以抵制,而对那些精华性的文化,教师应当给予肯定和赞扬。

比如在教学的过程中,笔者就十分注重藏族学生的民族与民俗文化的研究,对他们进行引导,让他们更快的融入到学生中去,促进这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更加深入的促进民族大融合。

三、民族大融合下的体育活动开展的意义

藏族的传统体育项目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并且当地人也是以此来锻炼身体,丰富文化生活,具有着很大的开发价值,因此作为体育教师应该适当的对其进行加工、引进,创新了初中的体育课程的内容,并且弘扬、传播了藏族的体育文化。

(一)对藏族传统的体育运动是一种传承

中国有着56个民族,中国各民族都有着自己特色的体育运动,这些民族的体育文化是我国传统的体育文化的一块瑰宝。用现在比较出名的一句话来说就是:民族的,世界的!因此在这个民族大融合的今天,体育课中适当的引入各族的有特色的民族体育活动,有利于保护和传承民族的体育文化。

(二)丰富了本校体育活动的内涵,创办了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

按部就班的体育教学活动严重阻碍了学生的积极性,无论是藏族学生还是本地学生他们都不喜欢这种体育教学活动。不过学校在有选择的引入藏族民族体育活动以后,学生对于体育课的热情空前的高涨,在教师的引导下,他们成了课堂的主人,每堂课所有的学生都能够积极地投入到课堂中去,这为他们今后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促进了民族团结和民族融合

在学校引进藏族的民族体育活动之前,藏族学生和本地学生有着很大的隔阂,他们根本就无法融合在一起,但是自从引入藏族体育活动以后,藏族班和本地的学生经常在一起参加体育活动,他们也经常在一起进行交流,藏族学生和本地学生自然地融合在了一起。

总之,在民族大融合的今天,进行体育教学活动的时候一定要因地制宜的进行体育教学,对于少数民族的传统的体育活动中那些对学生的锻炼有重要作用的我们一定要积极的引入,这对促进民族大团结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霍军.创新教育理念下体育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2.

[2] 杨莉.多民族融合环境下的西北地区图书馆发展策略研究[J].社科纵横.2012.09:136-137.

论拓展训练与学校体育教学的融合 篇12

关键词:新课标,学校体育教学,拓展训练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拓展训练与体育教学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逻辑分析法。

2、结果与分析

2.1、拓展训练与学校体育教学的关系

体育教育是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 以“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课程理念的指导下, 大胆的改革、开拓创新、体现课程的时代性。增进身体健康, 提高心理健康, 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技能, 在经历困难和克服困难中, 提高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 培养坚强品质, 在不断体验进步或成功的过程中, 增强自尊、自信, 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而拓展训练这种新的教育方式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

练习目的的一致性。拓展训练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人们超越自我、锻炼意志、适应社会、熔炼团队合作的品质, 以此来达到提高人们综合素质的目的。体育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的能力, 拓展训练对于实现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这个目标与体育教学是一致的, 而且拓展训练中所需要的综合素质也是体育教学所追求的, 所以两者的目的是一致的。

方法手段的互为补充性。拓展训练是在亲身体验的前提下, 将培训内容渗透到参与者的行为体验中, 以动态活动为基本手段, 使学生在体验中达到磨炼意志、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熔炼团队和身体活动的目的, 是一种先行而后知的体验式学习方法。通过具有针对性的培训指导, 完成最深刻的观念转变, 形成更好的行动方案和心理品质。同样, 体育教学是在讲解示范的前提下, 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 通过学生不断重复练习的行为, 完成动作技能的学习和体育相关意志品质的培养, 是一种先知而后行的灌输式学习方法。

学习模式的相似性。拓展训练设计出特定的场景让学员通过参与一些活动来发现自己平时并没有意识到的问题, 得到一种体验, 这点与体育教学的模仿练习和教学比赛很相似。另外, 体育教学和拓展训练都是采用对身心的不断刺激来形成稳定的心理品质, 在这点上也是相似的。

2.2、学校体育教学与拓展训练融合的可行性

教学活动中的主体需要。学生的需要是拓展训练进入学校体育的一个前提, 现在的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并不是因为他们不喜欢体育, 主要是传统的体育课程内容很难激发学生的激情, 加之越来越大的学习压力, 使得越来越多的学生已经开始把体育课作为一个放松课、休息课。

设施建设和维护需要的费用低。至于具体项目的设施建设和维护费用也是相当低的。比如, 断桥和空中单杠两个项目, 就只需在两个大树上用木头做个平台即可, 至于像背摔、电网、雷阵等项目就更简单了, 只需要一些绳子和废旧报纸, 而信任背摔, 完全可以借助一个看台或课桌来代替课桌架。

拓展训练具有积极的心理拓展功能。当今社会, 大多数大学生是独生子女, 他们心理脆弱, 抗压能力差, 缺乏团队协作精神, 缺乏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 欠缺毅力, 体质弱, 协调性差, 人性交往能力心理调节能力都不够, 拓展训练可以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和心理素质。

2.3、学校体育教学与拓展训练融合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教学主体上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在传统的体育课程教学中, 一般采用集体教学和个别指导的教学方式, 体育知识和技能的传授都是一种单向的, 教师处于绝对领导地位, 而学生则是被动的接受者, 这与现代教育的“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不符合。而拓展训练是以其参与者为主体, 和体育教学融合后, 就将学生变为主体, 通过参加体育活动, 创造难忘的学习体验, 并通过对体验的反思超越体验, 获得某些知识。所以在二者融合的过程中, 体育教师要转变观念, 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在安全问题上, 要时刻保持高度警惕, 做好安全保障工作。在把拓展训练引入体育教学时, 安全保障是首要工作, 所有教学活动都要经过精心的设计和实验, 并按照安全的程序指导, 教师全程参与监控活动, 周密安排好各项活动细节。只要活动组织合理, 严格按每项活动的要求操作, 就能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控制不安全的因素。也能消除学生的思想顾虑, 使拓展训练顺利的在体育教学活动进行。

3、结论

拓展训练与体育教学的关系体现在练习目的的一致性、方法手段的互为补充性和学习模式的相似性。学校体育教学与拓展训练融合的意义主要包括拓展训练是素质教育有效实施的途径之一, 拓展训练更加注重的是学生潜能的挖掘, 拓展训练注重培养人的团队精神和拓展训练注重身心的协调发展。学校体育教学与拓展训练融合的可行性可以从教学活动中的主体需要, 拓展训练本身的项目在学校体育中发展前景广阔, 设施建设和维护需要的费用, 拓展训练具有积极的心理拓展功能和体育教师完全有能力胜任拓展训练工作五个方面反应出来。

参考文献

上一篇:广州地铁安全风险下一篇:开发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