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工作室”制

2024-10-05

“学生工作室”制(共12篇)

“学生工作室”制 篇1

摘要:书院制是我国高等教育在新时代、新趋势下改革和发展下应运而生的新事物。如何在书院制模式下更加有效、全面地开展党建工作, 是每一个书院党组织的必须思考的问题。本文结合本校实际, 从书院引入学生党员导生制方面作分析研究, 提出了书院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高校党建,书院,导生制

党的十八大以来, 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系列重要讲话, 深刻回答了新形势下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其中, 关于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论述尤为突出。对于高校党组织的建设, 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抓好党建工作的重要性, 不仅要努力做好围绕发展抓党建, 齐心协力抓党建两大工作, 同时, 更需要有改革创新精神, 切实做到与时俱进。结合我校大力推行书院制模式的实际, 把导生制理论引用到书院党建工作中去, 充分发挥书院学生党员在思想、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的先锋模范作用, 构建书院“学生党员导生制”, 以促进书院的建设与发展。

一、书院制、学生党员导生制的内涵

(一) 书院制内涵

书院制是实现通识教育和专才教育相结合, 力图达到均衡教育目标的一种学生教育管理制度。现代大学书院制是一种与学院制相匹配的基于学生生活社区建设和大学生自主发展的教育管理制度, 是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 也是高校大学生德育方式的一种创新。随着书院制改革的深入, 现代大学书院将成为大学生的"心灵之家", 为大学生的自由健康发展提供心灵装备。这将推进大学教育方式的从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转变, 使教育回归到培养全人的轨道上, 造就心灵完备、适应社会需要和人格健全的高素质人才[1]。

书院工作定位是负责专业教学以外的所有事情, 但书院同时也开设通识课程。为了更好地给学生提供学习、生活等方面引导, 书院的日常工作中引入了导师制与导生制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更加全面地丰富了书院制的内涵。

(二) 导生制内涵

“导生制”一词源自英文“monitorialsys-tem”, 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由英国国教会牧师安德鲁·贝尔 (Andrew Bel) 和公谊会教师约瑟夫·兰卡斯特 (Joseph Lancaster) 同时创立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又称“兰贝制”或“级长制”[2]。它曾在英国和美国流行过数十年, 为英、美两国普及初等教育做出过重大贡献。

“导生制”组织形式为:教师上课时先选择一些高一年级或较优秀的学生进行教学, 然后, 由这些学生做导生, 每个导生负责把自己刚学的内容传授给别的学生。导生不但负责部分教学, 而且还负责检查和考试, 这样一来, 大大减轻了教师的教学压力和教学成本;导生也在辅导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 从而促成共同进步。

(三) 学生党员导生制内涵

书院学生党员导生制是将学务与党建工作高度融合, 把导生制运用到书院学生党建工作领域中, 组织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等对象担任书院导生, 充分发挥他们在思想、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的先锋模范作用, 围绕思想引导、学习辅导、情感疏导、生活指导等内容, 结合我校实际情况, 开展晨读晨练、养老院慰问、素质拓展培训、迎新党员服务岗、军训文训党员服务岗、新生游园、经典国学导读员培训、新生班干“传帮带”、新生大学生活辅导等工作。

同时, 党员导生需要谨记党组织的期盼, 通过在各种活动、学习、生活中检验并发现优秀人才, 在做好思想引导等方面的同时, 及时把这部分同学向党组织推荐, 充分发挥自身在高校党建工作中的优势和作用。

二、学生党员导生制对书院制模式下党建工作的意义

高校肩负着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任务, 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而书院制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在很多高校推广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它在管理模式、培养目标、活动组织等方面都表现出了一些新的活力和优势, 作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书院制逐渐成为教育体制改革关注的领域, 也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中发[2004]16号文件) 中指出, 要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骨干带头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结合与时俱进抓党建的实际, 在书院制模式下组建学生党员导生队伍, 对做好党建工作有着重大意义。

(一) 学生党员导生制推动书院制模式下党建工作的发展

广大学生入党前对党的接触和认识一方面来源于电视媒体、报刊杂志等载体, 另一方面也是最直观的渠道是身边的党员同学的影响。在书院不同专业不同年级混住的条件下, 成立学生党员导生队伍, 合理安排一定数量的导生进驻到各个社区和小区, 以点带面“传帮带”, 充分发挥党员导生的先锋模范作用, 进一步扩大党组织的影响力, 有利于推动党组织的建设工作。

(二) 学生党员导生制是新时代书院制模式下推动党建工作的必然选择

2015年5月, 为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改革, 探索高等教育大众条件下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我校从实际情况出发, 在清远校区推行书院制。书院制的推行, 把社区建设推向了突出位置, 传统中的宿舍区域从单一的生活场所已转变为辅导员工作、导师辅导和学生生活、学习的场所。宿舍区域的多功能化, 且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混住, 无形中给辅导员增加了不少的工作量。本来就繁琐的学生工作, 这个就更难让辅导员能够全身心投入到党建工作中来。由此衍生的党员导生制, 很好地弥补了这一缺陷。

三、学生党员导生制的工作模式

学生党员导生制度能够加强学生党支部的思想建设, 推动党建工作不断发展。因为是同龄人, 党员导生在推动党建发展中, 更容易进行思想沟通。在书院模式下的党建中, 学生党员导生制的工作模式主要分为以下步骤:

(一) 组建一支强有力的学生党员导生队伍

一支执行力强与否的学生党员导生队伍对书院党建工作起着关键性作用, 是关乎党建发展健康与否的内在动因之一。因此, 在组建这一队伍时务必严格准入制度, 基本身份要求必须是入党积极分子甚至预备党员等。如果客观条件成熟, 建议以学生正式党员为重点成员组成, 以保证了导生队伍的党性和代表性。同时, 可以利用训练营, 进行理论知识和户外拓展等素质拓展, 来提高学生党员导生队伍的综合素质水平。

(二) 划好学生党员导生队伍的工作界限

一支好的团队必然是分工明确的团队。为提高导生队伍的积极性, 从而提高工作的效率, 党组织或导生工作委员会必须对党员导生作明确的分工, 划好工作界限, 保证导生队伍能够正确履行工作职责, 避免导生队伍出现“钦差大臣”现象。另一方面, 合理的分工能够更大程度地发挥导生队伍的所长, 让导生能够真正深入到学生群体中。

(三) 完善学生党员导生队伍管理制度

为了推进书院党建工作不断发展, 强化学生党员导生队伍的工作意识, 充分调动导生队伍的积极性, 必须建立完善的学生党员导生队伍管理制度。制度不仅对导生队伍提出榜样示范作用的要求, 更从细处规定导生队伍考勤评比、工作优劣、目标完成以及各项奖惩措施, 促使党员导生能够严于律己, 以身作则, 主动思考工作方法, 从而促进书院党建工作效率不断提高。

(四) 做好学生党员导生队伍培训工作

严谨有序的培训, 可以让学生党员导生快速地熟悉工作环境的变化, 同时满足学生党员导生自我成长的需要。做好学生党员导生培训工作, 理应做好以下两点措施:

第一, 确定合理的培训内容。学生党员导生源于学生, 用于学生。培训内容要求不仅精练且要贴近大学学习和生活。从新生如何更好地融入大学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作为培训内容的重点, 把如何解决新生将要面临的困难和挫折作为培训内容的难点, 以宿舍、班级、社团、学生会等多角度作为培训内容的载体, 通过集中、统一的培训, 促使学生党员导生无论是知识还是技能都得到全面提高。

第二, 部署统一的管理目标。目标是工作的努力方向, 恰当合理的目标有助于工作分清楚轻重缓急, 有利用把握工作重点, 进而更高质高效地完成工作任务。在培训过程中, 务必需要针对学生党员导生队伍部署统一的管理目标, 这个目标可以因地制宜, 按照书院的实际情况出发, 例如书院重视教学工作, 可部署目标为“做好班级管理, 建设学风浓郁的新生班集体”。统一的目标, 有助于书院学生党员导生队伍的主要力量着力于同一个努力方向, 便于集中力量建设书院。

推行学生党员导生制不仅符合党委提出的“运用改革创新精神推进高校党组织的建设”的要求, 同时能够切实结合书院制模式, 真正意义上做到与时俱进抓党建。学生党员导生以“同伴教育”的方式, 在活动过程中进一步锻炼、教育和提高自身, 既便于掌握所带同学的思想动态,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又能促成学生之间的共同成长、共同发展。[3]在书院社区的安全稳定、交流学习、文化建设等方面, 学生党员导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书院“学生党员导生制”的构建, 会使得学务工作、党建工作和书院建设结合得更加紧密, 为书院的内涵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进一步促进大学校园的建设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和飞.现代大学书院制的内涵与发展目标[J].肇庆学院学报, 2013, 34 (1) :1-4.

[2]康晓燕.世纪英国导生制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 2012.

[3]邓寿群等.成长导生制在大学生党建工作中的应用[J].高校辅导员学刊, 2015.2.

“学生工作室”制 篇2

为了贯彻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方案(试行)》,适应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满足我校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在保证每个学生达到共同基础的前提下,各学科必须分类别、分层次设计多样的、可供不同发展潜能学生选择的课程内容,以满足学生对课程的不同需求。学校课程指导委员会经认真学习、反复研究,特制定适合我校校情的选课制、走班制课程开课方案如下;

一、成立选课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黄明基、钟燕金

副组长:魏楷、陈林、林大平、杨兴

组员:赖俊、朱万全、余卫东、张力林、张平作、罗雄

二、合理而有序地安排课程

为实现新课程培养目标,按照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规定,针对我校教学的实际情况,开齐开足必修课程,合理设置选修课程,积极开发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尤其要保证体育与健康、艺术、技术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

1.高中课程必修和选修课程的开设。必修课程模块和 选修IA开设,原则上按课标设定次序安排,由学校统一安排教学;选修课程IB原则上由学生自主选择。

2.高一年级上期主要设置必修课程,高一年级下期、高二年级和高三上期增设选修课程IA和IB及校本课程,选修课程IB和校本课程学生可跨班级选修;高三下学期,学校应保证每个学生有必要的体育、艺术等活动时间,同时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需要继续修习某些课程,获得一定学分,也可以安排总复习。

3.合理安排部分学科必修课的结束时间。物理、化学、信息技术的必修课程原则上在高一下学期结束;语文、英语、数学的必修课程原则上在高二上学期第一学段结束;历史、地理的必修课程原则上在高二上学期第二学段结束;政治、生物、通用技术学科的必修课程原则上在高二下学期结束。

4.自2011年3月起,我校将分步分层实行选课制、走班制,指导学生在达到共同基础的前提下自主选择修习课程,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三、学校选课指导实行导师制

学校将为每位学生配备导师。学校选课指导实行导师制。导师一般由本年级任课教师担任。导师的职责如下:

1.导师指导学生合理选择课程、合理分配学分等;

2.导师对学生选课负有第一责任,全面负责所指导学生的咨询、教育和选课方案的制定;

3.行政班班主任负责本班全体学生选课工作的指导、选择、汇总等工作;

4.导师还要负责解答学生家长的咨询; 5.高中三年,学生的导师原则上保持不变。学校将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依托校园网,开发和利用选课软件等数字化的课程管理与评价系统,为教师、学生和家长提供查询和互动的平台,科学有效地组织和落实选课、排课、编班等工作,提高学生选课的实效性。学校将要以行政班为单位进行学生选课管理,班主任负责组织和协调有关导师做好本班学生的选课指导工作。

四、选课手册的编制

《学生选课指导手册》是学校根据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实际情况编写的适合学生发展、能够体现学校特色,用于指导本校学生选修课程的指导性用书。编制《学生选课指导手册》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业和人生规划。编制《手册》,应具有长远的规划意识,便于学生和家长阅读,使之能及时了解选课动向。

五、建立选课制,促进每位学生在共同基础上的个性发展 新课程要求合理设置教学模块,科学涵盖学习领域,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张扬。学校将在保证开设好所有必修模块的同时,将积极创造条件,制定开设选修课程的规划,逐步开设丰富多彩的、高质量的选修课程,努力办出特色。鼓励教师采取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根据本校的课程资源,有选择地设计模块,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1.学校将建立行之有效的校内选课指导制度,避免学生选课的盲目性。

2.学校将在学生选课前提下,提供课程设置说明和选课指导手册。班主任及其他教师有指导学生选课的责任,并与学生建立相对固定而长久的联系,为学生形成符合个人特点的、合理的课程修习计划提供指导和帮助。学校将引导家长正确对待学生选课。

3.学校鼓励学生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特点自主选择课程,形成个人发展目标和学习计划。

4.学校鼓励学生在感兴趣、有潜能的方面,选修更多的模块,使学生实现有个性的发展。

5.学校将在先排出“三年课程学习进度安排表”,再排出“必修课表”,最后排出“选修课表”。学生根据学校三个课表编制某学期某学段课程表”。

六、实行走班制,积极探索行政班与选修教学班并存的教学组织模式

为适应新课程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的需要,为满足广大学生全面而又有个性发展的要求,学校将在2011年3月实行走班制教学,积极探索出行政班与教学班并存的教学组织模式,建立有利于学生自主选课的管理制度。

1.设置行政班:必修课程和选修IA在行政班上课,班级和班主任固定。学校管理,以行政班为主。班主任要落实德育导师制,并与学生建立相对固定而长久的联系,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学习生活进行指导;要做好学生学业成绩登记、学生成长记录册的记载和学分管理工作;要帮助学生自主选择并及时调整课程,形成有个性的课程修习计划;要组织本班学生填写选课清单,并将统计和汇总结果上报学校课程指导委员会。2.设置选修教学班:选修课程IB根据学生选课实行走班制教学,允许学生跨班级或跨年级上课。具体安排是;高一下期 语文IB;高二上期 数学IB;高二下期 外 语IB;高三上期文综、理综IB。

3原则上采用40人以上开走班教学班,40人以下不开班的办法。某班选修学生过多时由教务调节。

4选修课是学生自由选择的,修够学分就行。

5.教学班具体的管理工作由任课教师和行政班班主任共同承担。

大学生发明空气制水机 篇3

空气制水净化后可饮用

日前,记者在金国勇的家中,看到了这台“家用多功能制冷造水保鲜装置”。金国勇打开了用纸壳做的机器外包装,里面是一台制冷压缩机。在制冷压缩机里,是一根直径仅有l厘米的铜管。空气被压缩机吸入铜管,然后制冷成为冷空气。铜管外的热空气与管内的冷空气相遇后,在外壁上凝结成水珠,由导水仪器将水珠导出。此外,管道内的冷空气还可以通过管道进入一个专门设计好的保鲜箱,这样就可以在保鲜箱里储藏食品,起到“冰箱”的作用。剩下的冷空气也不会浪费,它将直接排入房间,这样,一台机器就达到了饮水机、冰箱甚至空调三合一的功效。

发明创意源于去年干旱

金国勇透露,去年夏天重庆干旱缺水,他突发灵感,想到了利用“冷热空气相遇凝结成水”的原理来制水。该机器的制造成本仅需600元,只要插上电,一天能出水20公斤,耗电量在8度左右。即使是在沙漠地带,只要有充足的电源,同样可以出水。目前,金国勇已经向市知识产权局申请了“新型技术专利”,预计12月左右就能申报完成。

淘废品搞出“空气制水机”

学长制与学生党建工作 篇4

学长制的出现,有效地补充了学生管理队伍,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专职辅导员人数不足、专业导师精力不够的压力。同时,学长制又与传统的学生班主任工作有着工作目标上的不同,传统的学生班主任以管理为主,主要辅助辅导员进行班级的管理,更多时候帮助辅导员通知事项、组织活动等。而学长制则是将管理职能淡化,以服务功能为主,并且能自主地在工作方式方法内容上有所创新和提高,从而做到五导目标:即政治引导、生涯指导、学习辅导、生活向导、心理疏导,帮助新生尽快度过入学适应期。

一、实行以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为主体的学长制背景

1.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我们创新党建工作。

2009年9月,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指出:“党的基层组织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创新活动内容方式,找准开展活动、发挥作用的着力点,在扩大党员参与面、提高实效性上下功夫,增强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从中可以看出在新形势下创新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如今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开展所存在的问题。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开展已出现了瓶颈问题:即学生为了入党,有目的性的表现非常积极,但入党之后逐渐“降温”,出现了“入党前使劲干、入党后松一半”的情况。再加上部分基层党组织对学生党员入党后的后续教育和管理没有及时跟上,使得普通同学对此有很多意见,党的形象也受到了伤害。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出现“前紧后松”现象,一方面是因为受到社会大环境中功利化负面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与高校学生党建的特点密切相关:高校的学生党员大多数都是在大二以后发展的。在大一,学生有较多时间用于各项社会工作、参加活动等,从中基层党组织可以挖掘出有较强能力和责任心的学生,所以往往高校学生党员中前几批发展的同学无论是在自身能力或是在号召力方面都是比较强的。但进入大三、大四后,这些学生党员往往不再兼任各种学生组织和社团的社会工作,重点转向考研、做毕业论文或者考虑就业等个人的现实问题上来,客观上没有更多的时间发挥作用。新党员从实际上看奉献精神和个人能力存在着不足。

如果我们探究深层次原因则会发现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二个方面。一是制度力度不足。高校的基层党组织已经形成了一个把重点放在发展新党员上的传统工作模式,缺乏对学生党员进行后续教育和管理的制度安排,从而使得学生在入党后没有合适的发挥平台。因此,解决学生党员后续教育和管理的难题,还是要从创新制度安排上下功夫。二是忽视实践环节。传统的高校学生党员的前期发展和后续教育活动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都比较单调,抽象的理论多,具体的实践锻炼少,教育的内容也往往与实际相脱节,必然导致学生党员的后续教育效果不理想。

二、学长制与学生党建工作的结合

自2007年起开始做学长制与学生党建工作相结合的探索。

从2007级学生刚入学起,我们依据实际情况将“学生班主任制度”升级至“学长制度”,将由原先的学生管理、监督学生的工作理念升华为学生服务、帮助学生。并出台了我院首部学长制实施方法。

在2007年的工作草案中,我们规范了学长的选拔方式:从高年级学生党员中通过选拔挑选了12人,在培训后聘为学长用以帮助2007级新生尽快度过入学适应期。

通过一年的试点和摸索,发现以学生党员为主体的学长制在实施过程中的选拔、培训和考核管理等工作与学生党建工作有许多重合之处,这就恰恰为我院党建工作的创新提供了一个良好契机和理想平台。

因此,在2008级至2010级新生的学长选拔中,学院将选拔范围进一步扩大,除了学生党员外,入党积极分子也是我们的选拔对象,从2008级开始,在每个班配备了3名学长,组成了“学长团”。每班的这3名学长包括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他们各有所长,有工作能力较强的,有积极参加社团活动的,也有学习认真、备战考研的。通过配备学长团,基本能做到对新生的政治引导、生涯指导、学习辅导、生活向导、心理疏导,帮助新生尽快度过入学适应期。同时,适时地将2007级的学长实施办法进行了修订。不仅明确了学长的选拔范围,而且进一步规范了学长的工作职责以及考核、管理办法。

通过2007级至2010级四个年级的实践,笔者发现学长制与学生党建的结合能够比较好地解决现今学生党建工作方面存在的瓶颈问题。

1.以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为主体的学长制,为党建工作提供了一个对广大党员进行再教育和再提高的有力抓手,并且具有鲜明的高校党建特色。学长们为做好对新生的政治引导、生涯指导、学习辅导、生活向导和心理疏导工作,他们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并进行实践探索。尤其在成立学长团后,团队三个成员之间也进行着合理的竞争,大家都力求自己在工作中能有所创新和进步,因此,这些党员的理论水平和学习能力不断地得到提高,他们能够切实做到理论学习自觉带头,专业学习共同进步,作风建设长抓不懈。并且这部分学生党员或入党积极分子恰是班级或是年级中的佼佼者,他们的变化极大地带动了整个班级或是年级的学习氛围,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为学生服务的高校党建特点。

2.以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为主体的学长制,为学长们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特别是提高思想政治工作和组织管理工作能力,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实践锻炼的平台,能够切实解决从思想上入党的难题。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有效途径,而一个学生党员的成长过程也必须与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在一起,通过一定的实践平台,实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来加深对党的宗旨的认识,提高自身的社会责任意识。

学长制的实施,可以让学长们通过动脑和实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用以提高新生的学习能力,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比如学长们组织新老生交流会、党建宣讲团等,及时将党的理论知识或学长们的生活、工作经验传授给新生,让新生学习知识少走弯路。同时,学长们还能有意识地在低年级学生中发展积极分子,作为党建工作的后备力量不断进行培养和教育。

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不一定非要走出校门,而且由于经费和课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也不可能都到校外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因此,高年级学生党员以低年级学生为对象的学长工作,就是一种易于开展、便于组织、效果显著的校内社会实践方式。通过学长实践活动可以培养更多全面发展的学生,这也是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

四制工作法 篇5

【前言:“四制工作法”是推行严细化管理的制度保障,是全集团一项重要的管理方法,是确保各项工作能够得到彻底落实和执行的有效管理工具,能够有效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工作质量,提升全体人员的个人素质和工作水平,同时能够提升公司平台的信誉,维护好企业的社会人脉资源,推动企业发展。

在日常的工作过程中,各级领导无论是以书面、会议、电话、邮件、口头或转达等任何形式安排布臵的工作,都要严格按照“四制工作法”执行,做到工作“有布臵、有承诺、有落实、有结果、有回音,同时有检查和评价”。】

 工作限时制

工作限时制,是指完成任何工作都要有时间上的要求。上级对下级安排任务,或者下级向上级请示批办工作,双方都应在一定时间内完成各自的工作。

各级主管在安排任务特别是重要任务是,尽可能以书面形式进行,并填写完成该任务的时间要求。以口头形式安排任务时,也要明确时间要求。

各级主管在提出时限要求时,应综合考虑上级主管的具体指示、公司的有关规定、工作的难易程度、下级的工作能力等各种状况。

各级主管在安排任务时不提出时间要求,主管自罚50元;如不进行自罚,对主管处以100元的罚款。下级未按时完成上级安排的任务,按相关规定处理。下级未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又不及时向上级报告请示的,每延迟一天,对其处罚50元。因特殊情况无法及时汇报请示的,另行处理。

下级向上级请示工作时,应尽可能采用书面形式,并在请示时提出批复的时间建议。公司有关规定或上级要求采用书面形式进行请示的,必须采用书面形式。

下级向上级请示工作无时间建议的,责任人自罚50元;如不进行自罚,对其处以100元的罚款。上级未在建议时限内予以答复又不及时通知下级的,责任人自罚50元;如不进行自罚,对其处以100元的罚款。

在制定规章制度时,凡是能够规定工作时限要求的,应当就有关工作时限作出明确规定。

【解读:工作限时制是工作的落实执行过程,就是要求所有工作不能拖延、不能延误,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这不但考验着一个人的能力,而且考验着一个人的心态。工作没有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要么是能力不足,要么是心态不端正。如果是能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原谅,因为可以通过培训、学习来提升能力,最终把工作做好。如果是心态不端正,那么不能原谅,因为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刻意做不好工作的嫌疑,这是人为的制造麻烦,往往给工作造成被动,给企业带来损失。】

 工作承诺制

下级对上级的承诺: 下级在接到上级的任务单、工作提示单、工作诊断问题整改表等表单时,应在表单上作出承诺。上级以口头形式安排任务的,下级也要作出口头或书面承诺。对拒不承诺的,应对其处以50元的罚款;工作达不到承诺标准的,由上级根据公司有关规定予以处理。

上级对下级的承诺: 上级对下级反应的问题或请示的工作,应及时予以答复。上级在对下级反应的问题或请示的工作作出的书面答复即为对下级的承诺。若上级没有按时作出答复,按无承诺处理,每次对责任人处以100元的罚款。

日常工作的承诺。对在班前会或工作行进中上级对下级安排任务或下级向上级请示工作,双方都应向对方作出承诺。若无承诺,对责任人每次处以50元的罚款。

年、月、周工作承诺: 每年年初,每个人都应当就计划的完成向自己的上级主管作出书面承诺。每月的经理例会,总公司各部门主管都要就月度计划的完成向总经理及各单位经理作出书面承诺,各单位经理也要对总经理或总公司有关部门作出书面承诺。每月系统例会后,主要责任人都要向自己的上级主管作出书面承诺。每周例会后,主要责任人都要向自己的上级主管作出书面或口头承诺。不按规定作出书面承诺的,除限期整改外,还要对责任人处罚50元。经理以上人员的、月度工作承诺交总公司计划主管部门备查,其他人员的承诺交上级有关主管部门备查。不按时上交的,每次对责任人处以50元的罚款。【解读:承诺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书面的保证是一种承诺,口头上的答应也是一种承诺。只要接受了上级安排的任务或工作,那便是做出了把工作做好的承诺;选择在金宇工作,便是对金宇做出了承诺;接受了公司安排的工作岗位,便是对这个工作岗位做出了承诺。既然做出了承诺,就要按照承诺的要求去做,兑现自己的诺言,如此才能积累自己在工作上的信誉,个人的职业道路才能越走越宽。在日常工作过程中,我们不但要敢于承诺,而且还要努力兑现自己的诺言。】  工作复命制

运作方法:对于主管所提出的任何工作提示或意见,受命人在接受命令后,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向命令下达人复命。受命人在执行命令的过程中应努力去克服困难,并寻找切实可行的措施与解决办法,最终达到主管要求的目标。复命时间:根据主管要求的时间进行复命。主管未按规定提出复命时间要求的,无论工作完成与否,总公司机关人员应在4小时内向主管复命,工业企业人员应在6小时内向主管进行工作复命,土建劳务公司人员应在8小时内向主管复命。因特殊情况不能按时完成任务,也要按时复命,并说明原因。主管应根据具体情况提出新的要求。若受命人不及时向主管复命,对受命人每次处以100元的罚款。

复命方式:复命可以采取口头、书面、电话、电子邮件等方式,但主管对复命方式有要求的,应按主管要求的方式复命。在无法按主管要求的方式复命时,采用其他方式及时向主管汇报的视为按要求作出了复命。

【解读:工作复命制就是将工作的进展或完成情况及时向领导汇报,让领导在第一时间内了解、掌握工作的最新动态,为下一步决策提前做好准备。工作有布臵、有落实、有回音、有评价,如此才是一个完整的闭环。工作复命就是回音。

领导时间宝贵,事务繁多,每天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处理,因此工作及时复命,向领导汇报,不但不是给领导添麻烦,反而会让领导及时掌握工作的最新进展情况,减轻了领导的心理压力,为领导下一步的决策做好了保障。

作为一名下属,接受了领导安排的工作,就要及时向领导汇报其安排布臵的工作进展情况。领导不过问,不是不关心,更不是遗忘,而是在默默地关注着工作的进展情况,一旦过问,那说明领导已经对工作不满意。

在日常工作过程中,有很多因为复命不及时而导致整个工作陷入被动的例子。比如,有时候一些和领导有关系但又不符合我们要求的客户慕名要求合作,这本是好事,我们在接受了领导的安排之后,要做的工作不是简单粗暴地拒绝客户,而是通过耐心地接触和交流,让客户意识到自身的不足,不是公司不给予机会,而是他们自身条件达不到公司要求,之后要及时向领导复命,把事情的处理经过和领导汇报清楚。如此,一是照顾了客户的面子,让客户对公司更加认同,损害不到公司的人脉资源;二是让领导掌握了工作进展的情况,不再被动;三是巧妙地维护了企业利益和声誉。相反,如果我们简单粗暴地处理了领导交办的任务,甚至是不执行,同时又不及时向领导复命,做好汇报,结果可想而知。客户会因为不给机会而埋怨公司,领导辛苦经营来的人脉资源可能就此失去,同时给公司这个平台的声誉带来了不良影响。因此,所有工作都要及时复命。

复命之后,领导会对我们的工作进行评价,评价有书面的,也有心理的。其实,在领导布臵安排工作的时候已经对每一个人进行了心理评价。把这项工作交给你来完成,说明是对你的信任和认可。这项不交给你来完成,说明你在这一方面的能力还有所欠缺,不能保质保量的完成工作。在日常工作中,领导对我们的评价更多的是一种心理评价,而心理评价的好坏,主要是看我们的日常表现,看我们的工作落实、执行及复命情况。因此要想获得上级良好的心里评价,就需要我们在日常工作过程中做到工作有落实、有结果、有复命。】

 失职责任追究制

具体执行《失职责任追究管理规定》。

“学生工作室”制 篇6

后三分之一学生的教育,迫切需要一种以制度的形式整合各种教育力量,规范教育方式,寻找适合问题生的路径,教育会诊制因此产生。它是一种新理念的渗透,是问题生教育的内在需求。

从后三分之一学生本身来看,他们的成因多样化、复杂化,需要实施教育会诊。后三分之一学生的形成包括四个因素:素质因素、人格因素、环境因素、身体因素。这些因素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复杂地交织在一起,每一种问题产生的原因也有多种。因此,引导后三分之一学生不能从单一方面人手,必须把握成因的诸多因素。此教育会诊制的提出强调后三分之一学生教育的复杂性,需通过教师、家长、专家等多方面教育力量的诊断找出病源。

从教育主体来看,主体间配合松散。需要实施教育会诊。当一个学生出现问题时,教育会诊制就通过教师之间的合作,使学生能够实现校内更优化的发展;通过家校之间的联系,教师把学生在校的行为表现和发展情况及时以家访、家长会等形式告知家长,并及时得到学生校外表现的信息,实现学校、家长的互动;通过社会主体的参与,使得学生所受教育更加趋于一致化。

从教育方法来看,各种教育方法的应用缺少系统规划,需要实施教育会诊。有的可以直接告知学生你应该如何改正,让学生明白这是在引导他。有的可以用学生觉察不到的方式去教育,也可以渗透到课堂教学或者是教师平时与学生的交往中。比如,激发后三分之一学生的学习兴趣、用爱心转化学生等方式。而教育会诊制强调教师、家长、社会、专家的碰面“会诊”,产生系统的解决方案,使得不同的教育方法共同作用于一个目标,并进行分析,转变成多角度观察,对后三分之一学生作割裂性的教育行动转变为合作诊断。

教育会诊制是把学校、家庭、社会等各股力量凝集起来,统一规划形成一种“合力”,从而更有效地转化后三分之一学生。具体实施中,教育会诊同样需要确定一个“主治教师”。当“主治教师”对某学生的个人教育无效时,应该召集与该生相关的教育主体合作,包括家长、教师、专家、影响此学生的重要人物等,然后经过多方面研究,再次推举一位“主治教师”负责会诊。

就后三分之一学生转化阶段,意味着教师、家长等汇聚不同角度、不同时间、不同空间对后三分之一学生的情况了解。会诊主体共同诊断、制定出适合后三分之一学生转化的措施,并让教育主体在教育中始终保持一致性,这样才会形成一股强大的教育合力,有助于通过合作诊断抓住后三分之一学生的主要根源,多方位着手引导学生。

会诊的过程:一是诊断阶段,重在分析问题,发现假设;二是治疗阶段,重在社会生活情景中实施或实验。因而会诊实践充满可能并不断创造着可能,因而呈现出“活”性。

“学生工作室”制 篇7

我校从2009年开始在临床医学专业进行临床学院制教学模式的试点工作, 目前建有14家非直属医院和临床学院, 开设16个临床教学班, 使临床医学专业所有学生的临床课程实现全景化教学, 把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有机结合, 取得一定的成效。 但在临床学院制教学模式下学生管理方面遇到了新情况、新问题, 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解决。

一、临床学院制教学模式下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临床学院学生与之前学校里相比, 在生活环境、 教学模式、日常管理及文化氛围等方面都发生很大的变化, 出现诸多不适应, 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 环境变化的不适应。

临床学院大多远离学校, 对学生来说是完全陌生的环境。学生到临床学院首先遇到的是环境变化的不适应。 比如, 与学校相比, 临床学院的教室一般较小而少, 多媒体等教学设备不完善, 没有自由可选的自习室; 食堂饭菜不合口味且价格较高;没有完善的学生宿舍, 住宿条件相对较差。 因此, 如何帮助学生尽快适应临床学院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是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首要问题。

(二) 教学模式的不适应。

临床学院的教学任务由临床医生承担, 没有专职教师, 教研室管理比较松散。 在教学管理、教学组织等方面与学校及大学附属临床学院相比有一些差距。 兼职教员的医疗、科研任务重, 外出会诊、学术会议及临时性活动等较多, 在时间精力上投入不足, 对教学质量有一定的影响。 同时, 临床学院的教学模式是“边学理论、边见习、边实践”, 不少学生不会合理分配时间, 有时找不到有效的学习方法, 不能把理论与临床较好结合。 如何保证临床学院教学质量, 同时引导学生尽快适应新的教学模式, 是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又一个问题。

(三) 管理方式的不适应。

在临床学院期间, 同学们远离学校和老师, 缺少了与辅导员面对面沟通交流的机会。 他们的管理工作都由指定的兼职辅导员管理, 由于兼职辅导员工作量较大, 还要完成原来的工作, 很难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管理临床学院的学生, 班级日常管理主要靠班级干部负责。 学校各项通知传达、班级活动的开展、课堂教学反映、班级整体情况的监管等都与学校不同。 且临床学院教学环境与校园文化相比缺少了大学校园文化氛围, 同学们短期内很难适应。

二、临床学院制教学模式下学生管理工作的对策

针对存在的问题, 我校从学生入校时就高度重视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 注重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 在进入临床学院前, 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经过了两年半的大学校园生活, 基本具有良好的政治素养、 较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但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 仍需要学校和老师的悉心培养和引导。

(一) 思想工作提前介入, 日常生活妥善安排。

在日常的学生管理中, 既要充分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又要让每个学生知道临床教学的重要性, 以及医学专业教学是如何安排的, 即学校→临床学院→见习→实习→学校。 可通过版报、讲座、学习交流等方式宣讲临床学院制教学模式意义, 如请老教授讲授临床专业特点、请高年级学生开展学习经验交流, 以亲身经历讲述在临床学院学习的优点、特点、常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对考研和就业有哪些帮助等。 通过多种形式的交流, 让学生充分理解学校安排“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重要性。

在如何安排临床学院学生名单时, 要本着“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采取“整体与个体”结合的原则, 即整班进入与个别同学插入。 整班进入有利于消除同学间的陌生感, 能在较短时间适应临床学院的学习和生活, 对个别学生的特殊情况可插班, 有利于年级学生的整体管理。 同时, 要充分考虑到男女生比例、班干部、学习成绩等多种因素, 提前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确保学生心情舒畅地接受临床学院安排, 便于学生工作的开展。

在学生未进入临床学院前, 学校要提前与医院加强沟通, 落实学生宿舍, 包括安全防范措施、宿舍整修、学生洗澡、日常用水等问题;落实好学生的食堂, 包括就餐环境、饭菜的价格及质量, 争取给学生适当的优惠;尽可能提供宽敞明亮、设备齐全的教室。 总之, 在学生进入临床学院之前, 落实好学生的吃、住、学习的场所, 以较为完善的条件迎接学生的到来。

(二) 合理调整教学模式, 切实重视教学质量。

通过临床学院的学习, 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是教学的根本目的。 为此, 学校必须与临床学院研究合理配套机制, 在教学模式上加以调整, 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 首先, 合理调整教学模式, 除安排有经验的老师参加理论教学外, 还要配备专人带教学生见习及临床实践, 真正实现“边学习、边见习、边实践”, 使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很好地结合, 加深学生课堂知识的学习, 让学生真正感觉到临床学院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其次, 注重教学质量。 如任课老师的选拔、集体备课、教案和课件检查及课堂课后督导等。 临床医学基础与专业课要由专业基础深厚、知识面宽广、教学经验丰富、工作认真负责的副主任医师或以上职称者担任。 同时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 指导他们备课, 在科室试讲合格后方可上讲台。 再次, 完善激励机制。 提高带教老师的待遇, 将承担教学任务与职称晋升、工作绩效、年终评优挂钩, 对医疗、科研、外出会诊、学术会议等医院统一协调安排, 充分调动临床医师带教的积极性。

(三) 充分利用多种因素, 调整完善管理方式。

学生进入临床学院后, 要积极利用多种因素, 调整管理方式, 及时了解学生在临床学院期间的思想变化和学习情况, 使他们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1.强化学生自我管理, 发挥党员干部的作用。

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是适应新环境的需要, 也是顺利完成临床学院学习任务的基础, 为此, 就要求学生管理者或辅导员平时在思想政治工作、学习生活、课外文化活动、日常生活等诸多方面成为学生的“引导者”、“服务者”, 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参与热情, 放手让学生去锻炼、去尝试, 从而强化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与此同时, 充分发挥大学生党员干部的作用, 协助老师顺利完成学生工作。 为此, 辅导员在平时工作中注重培养学生党员干部的管理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观察分析问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同学们进入临床学院后远离学校, 学生党员干部就是辅导员的眼睛和耳朵, 充分发挥“小老师”的作用。通过他们的帮助影响周围同学, 在同学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使每个临床教学班形成一个团结、互助、友爱、祥和的集体。

2.充分利用新媒体, 建立信息反馈机制。

建立完善通讯系统, 利用手机和网络新媒体, 通过QQ、飞信、微信等各种网络平台, 建立学校辅导员与学生、学生家长、临床学院兼职辅导员之间的信息网, 达到信息互通。 为及时准确掌握学生在临床学院动态信息, 继续强化一贯实行的学生干部汇报制度, 建立即时汇报、周报和月报制度, 要求教学点学生干部每天零汇报, 特殊情况或突发事件即时汇报;每周一值日班干汇报上周班级情况;每个月值日班干填写月报表, 详细记录本月的班级上课、晚就寝、卫生及活动等综合情况, 经临床学院兼职辅导员签字、主管科室盖章后寄回学校。 使学校辅导员能及时、准备、全面了解学生在临床学院期间的学习和生活等情况。 建立每两周一次由班干部主持的班会, 传达学校的各项通知、年级阶段性工作要求及开展的各项活动等, 让学生们感到虽然远离学校也无距离感。 通过网络建立学生党员之家, 成立网络党支部, 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和班干部的带头作用, 通过榜样的力量带动并影响周围的同学。

加强实地走访, 每年学校各级领导和辅导员要实地走访临床学院, 一方面可以面对面与学生沟通, 解决他们心中的困惑, 深受学生欢迎。 另一方面与临床学院的领导及老师交流, 体现了学校领导对临床学院高度重视, 也带去了对他们的慰问和谢意。 在实地走时, 领导和老师深入寝室、教室实地了解学生学习和生活情况, 特别对特殊群体的学生更多的关心和帮助, 送去学习生活用品, 确保无死角、无隐患, 充分体现学校对临床学院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对学生的关心爱护。

3.加强班级日常管理, 积极开展各项活动。

为了较好完成临床学院学生管理工作, 督促学生遵守各项管理规定, 增强学生的安全防范意思, 保持良好的班风学风, 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班级成立以班干部为主体的安全管理小组、学风督查小组, 坚持开展晚就寝、宿舍卫生及安全检查, 禁止大功率电器使用, 及时排查学生信教, 杜绝参加非法集会, 把一切不安全的因素扼杀在萌芽状态。 坚持课堂和临床见习考勤工作相结合, 督促学生按时上课、 遵守课堂纪律, 课前预习及课后复习, 协助监考老师考场纪律, 杜绝考试作弊现象发生。

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和班委会、学生会作用,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紧跟国家时事大事, 开展党团教育和主题教育活动。利用同学们所学医学知识开展社区志愿者服务。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临床学院开展文体活动, 利用假期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等, 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文体活动和社会活动, 既丰富同学们的业余生活, 锻炼实践能力, 又增强凝聚力和职业荣誉感, 提高学习效率, 从而促进临床学院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参考文献

[1]方江华, 李勇.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对策[J].淮南工业学院学报, 2002 (2) :17-19.

[2]徐媛媛.临床学院制教学模式下学生管理工作的思考[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 (3) :83-84.

[3]黄晓燕.医学生临床实习管理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医学与社会, 2010 (8) :99-100.

[4]张亚伟.基于网络手段下的大学生党员教育与管理[J].赤峰学院学报, 2013 (7) :176-177.

[5]王志龙, 王新.浅析临床学院教学管理工作[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3 (1) :110.

“学生工作室”制 篇8

一、何为“书院制”

书院制是实现通识教育和专才教育相结合, 力图达到均衡教育目标的一种学生教育管理制度[2]。书院是实现文化育人的住宿社区, 也是师生共享的公共空间, 更是学生自我管理的教育平台。书院, 是学生在外求学的家, 是其成长成为具有独立健全人格的“全人”之沃土, 更是助力其圆梦的加油站。书院制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以我院信息学部和人文学部为例, 信息学部被命名为“笃学书院”, “笃学”一词取自儒家经典《论语·泰伯》:“笃信好学”, 系专心致志, 勤奋好学之意。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大学生, 在学习中要下得苦功夫, 求得真学问。他指出, 为学之要贵在勤奋、贵在钻研、贵在有恒。大学生应勤于学习、敏于求知, 把所学知识内化于心, 形成自己的见解, 既要专攻博览, 又要关心国家、关心人民、关心世界, 学会担当社会责任。信息学部以“笃学书院”命名, 不仅体现了对河北大学校训———“实事求是, 笃学诚行”的继承和发展, 更承载了国家领导人对当代大学生的要求与期望。“笃学书院”与时俱进、任重道远, 致力于把学生培养成努力学习、勇于探索、知行相辅、自律自强、明晰真谛的合格人才。人文学部命名为“明德书院”, 源自儒家经典《大学》“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 旨在强调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重要意义。以“明德”为书院命名, 就是希望同学们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时刻把品行修养放在首位, 塑造完美人格, 做兼备中国传统人文情怀和当代科学素养的新时代大学生。

检验住宿书院建设成效的基本标准, 可以概括为五个要素: (1) 所开展的各种活动是否紧密围绕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而进行; (2) 各书院的学术沙龙、学术报告、通识教育是不是有效地促进了学风建设; (3) 是否不断打造出一批与各自学部学科专业相契合的书院品牌活动; (4) 是否通过加强学业指导、学习互助、服务学习等措施实现了学生的高品质发展; (5) 是否在学生自主管理方面有了得力措施和明显效果。这五个要素均紧密围绕学生全面发展而提出, 是推进住宿书院建设和体现学生工作精细化管理的内涵所在。

二、何为“精细化管理”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先进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技术。学生工作精细化管理应该紧紧围绕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以精心的态度、精心的过程, 落实细节管理, 实现学生工作管理效益的最大化和最优化[3]。在管理过程中要求管理做到到位、科学、深入。书院制建设推出的一系列举措为更好的实行高校学生工作精细化管理提供了有利条件, 同时也对学生工作精细化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具体到书院如何展开精细化管理, 我们认为书院的发展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 坚持立德树人,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深入研究新形势下大学生成长规律, 不断探索特色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围绕学生需求, 打造集事务办理、发展咨询、工作交流和素质拓展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服务平台。打造精细化筛查、科学化干预、人性化帮扶、全程化教育、立体化跟踪的五位一体式的精细化管理服务平台。

书院应将全员参与、全面覆盖;强调引导、注重服务;树立典型、模范带动;基础扎实、创新有道, 作为加强书院管理的总体理念。书院基础工作从以下六个方面展开:安全、纪律、生活、学习、实践、科技竞赛。安全是一切工作的基础, 纪律是实现任务的保障, 生活是快乐成长的源泉, 学习是学生职业的重点, 实践是提高学习、促进就业的动力, 科技竞赛是突出专业特点、检验实践成果的重要途径。

以安全工作为例, 安全是一切工作的基础。书院按照“以人为本”、“安全第一”、“服务到位”、“营造氛围”的要求, 以“全员动员、内紧外松、预防为主、疏堵结合、处理及时”的原则, 通过新生安全讲座、消防知识讲座、普及法律知识、召开安全班会、发放安全材料、制作安全展板等方式, 提高学生安全意识, 为书院营造一个安全、稳定、健康、和谐的环境。两年来书院制作防火、防电、防盗、交通安全、抵制邪教、抵制传销、网络安全、法律常识普及等系列安全展板30余块, 召开安全主题宣讲会50余场。宿舍安全作为宿舍文化建设的重点之一, 确立了每周一宿舍普查工作机制, 并将普查、抽查、互查、复查结合起来, 着力营造健康、和谐的宿舍氛围。

三、书院制建设背景下学生工作精细化管理的探索与实践

学生工作精细化管理, 要求管理到位, 管理科学, 管理深入, 管理个性化。班会、班委会、通讯、责任小组、个人“五位一体”确保班级精细化管理一个都不能少。要达到精细化管理带来的最大最优效果, 学生事务和班级管理工作要从细化管理过程入手, 做到管理要细致到位、方法手段要科学合理、学生管理要深入有针对性, 人性化管理要因人而异。在班级管理和学生事务工作的实践中, 力图做到紧紧围绕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以精心的态度、精心的过程, 落实细节管理, 实现学生工作管理效益的最大化和最优化。

第一, 班级管理与行政事务。班级管理民主化, 组织管理分工明确。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先锋带头作用, 对学生干部的日常工作进行适当引导, 提高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能力。重视日常规范管理和事务管理, 强化学生宿舍文明与安全意识, 欢迎同学反映问题并积极提供帮助。

第二, 细致入微, 一个都不能少。学生各类信息汇总备案并及时更正更新, 确保每个同学都处于班级的有效管理之下。“学生工作无小事”, 随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

利用班会集中教育和零散时间个别教育相结合, 关注每个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思想动态, 促进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

第三, 走进宿舍“谈心”活动常态化, 良性互动持久坚持。自工作地点搬至生活园区, 经常走进宿舍与同学们交流沟通就成了自己工作的一部分。既拉近了和同学们的距离, 便于及时掌握同学的思想动态和所急所需, 及时解决问题, 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将心理与安全工作落到实处。这种沟通的形式在日常工作中被坚持下来, 并日渐常态化。“串串门, 唠唠嗑, 谈谈心”, 在这个过程中, 同学们的感情浓了, 关系近了, 意见好表达了, 问题好解决了, 工作好开展了。

第四, 建立班委联系同学小组责任制, 确保信息动态上下通达。倡导各班建立班委联系同学小组责任制。每个班委负责班中3~5个同学, 日常密切联系, 形成学习上互相帮助, 生活上互相照顾的小组, 班委负责的主要内容有:将学校最新政策及动态、学部活动及相关安排以及其他安全等日常生活注意事项及时向同学们进行宣传和普及, 同学们可以通过此渠道向班委反映情况, 提出意见, 由负责班委报告辅导员解决。

四、书院制建设背景下的精细化管理所涵盖的通识教育和专才教育加快学生的成长

在通识教育方面, 著名教育学者李曼丽博士从通识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三方面把通识教育分为三种类型[4]:一是从性质角度加以阐述, 认为通识教育是“非专业、非职业性的教育”, 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同义, 通识教育的实质就是对自由与人文传统的继承;二是从教育目的的角度进行阐述, 认为通识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健全的个人和自由社会中健全的公民”, “造就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才”, 强调通识教育是关注人的生活、道德和理智的和谐发展的教育;三是从通识教育的内容角度进行论述, 指出通识教育要给学生“所有学科准确的、一般性的知识”, 认为通识教育是关于人的生活的各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 其涉及范围宽广全面。书院制建设以来, 通识教育与专才教育将为学生的梦想插上丰盈的双翼, 为大学生全方位素质培养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支持。

在专才教育方面, 书院提供了良好的育人环境。

1. 督学促学。

书院围绕教学下功夫, 与教务部门密切联系, 针对高数、概率统计等挂科集中的专业, 对学习困难的学生采取模考、补课、帮扶等手段提高其学习成绩。面向教改做文章, 在重视成绩的前提下, 邀请企业参与, 加大行业指导力度, 充实、延伸第一课堂教学, 开辟第二课堂阵地。

2. 项目共享。

与就业部门合作, 做好人才需求调查, 促进企业订单式培养。引进技术合作项目, 并将研发立项、研发过程、研发成果与相关专业学生共享, 以点带面, 强化同学们“带着目标学习, 带着作品就业”的理念。

3. 注重帮扶。

发挥学生管理队伍进园区的优势, 在加强辅导员精细化管理的同时, 做好本部师资共享工作, 组成导生、导师团, 通过在学生身边进行生活督导、学业辅导、实践引导、生涯指导, 增强学生的学部归属感、荣誉感, 创造良好的学习风气、学习环境。

五、结语

学生管理者在书院制建设背景下本着“帮助学生加快成长, 促进全面发展, 为学生梦想助力”的工作目标, 结合精细化管理的工作方法为学生们答疑解惑, 帮助其在职业生涯规划等选择上结合自身情况找到努力方向;于点滴之处引导学生理智从容地解决学业生活上遇到的问题……对于有专长的同学, 努力为其创造施展才能的机会;对于有短板的同学, 提醒其努力弥补缺漏;对于小有成绩的学生, 告诫其戒骄戒躁;对于内向不自信的学生, 鼓励其走向属于自己的舞台……

坚信每一个学生都是优秀的, 努力助其在大学校园实现自身价值, 为今后走向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并鼓励其为梦想不断奋斗!

摘要:河北大学工商学院作为河北省第一所并且是唯一一所实行书院制的高校, 旨在帮助学生加快成长, 助其成才, 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本文主要阐述了住宿书院制实行将近两年的时间以来, 学院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在这样的背景下, 作为一名学生管理者, 对于学生管理工作精细化的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书院制,学生管理,精细化,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姜泓冰, 杨彦, 尹世昌.书院制改变了什么[N].人民日报, 2011-09-16.

[2]邱有华.浅谈高校学生工作中的精细化管理[J].沧桑, 2009, (06) .

[3]刘佳, 时南.书院制模式下高校辅导员工作专业化路径探索[J].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2014, (01) .

走班制教学的学生管理策略 篇9

“如果不坚强而温和地抓住管理的缰绳, 任何功课的教育都是不可能的。”赫尔巴特这句话道出了班级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而素质教育所倡导的走班制教学中的教学班与日常教学中所实行的行政班又有很大区别, 行政班中有一个班主任, 教学班是按所选课程分的班, 没有班主任;教学管理的重任就落在了任课教师身上。

走班制教学把全年级的学生进行了重新排列组合, 学生之间的交往范围虽然大了, 但由于原班级的班风、学风不同, 学生学习习惯、态度不同, 也就相应加大了相互间的影响。由于学生大多不在原行政班中上课, 原行政班班主任也就无法及时了解这些学生的情况, 无形中增大了管理难度。

针对这种状况, 我校实行走班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抓管理工作。

一、固定走班时间、地点、人员

1. 固定时间 (课程表)

为使走班秩序井然, 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 我们把走班教学设在每周四和周五下午第八节课 (17:00-17:40) 。

2. 固定教室

根据学校实际和学生选课组班后人数的多少, 将上课教室确定在学术厅。一是学术厅有多媒体教学设备, 能充分展示动画内容, 体现生物学科特点。二是教室空间较大, 能容纳选课学生。

3. 固定班级 (学生)

根据高二理科学生选课人数把学生分成两个班级, 一个班级为选修生物技术实践的全部学生, 另外一个班级为选修现代生物科技的全部学生。教学班也要兼顾到相邻班级的学生, 尽可能地组到一个班内, 以降低管理成本和难度。

4. 固定教师

根据任课教师原班选修情况和教师个人特长确立选修班的任课教师, 原则上让选修同一门课人数多的相邻行政班的原任课教师担任该选修课的任课教师, 以利于对学生进行管理。

二、配套相应管理制度

1. 健全教学班管理机制, 明确要求

一是确立临时班长。对于新组建的教学班, 我校各任课教师根据从各行政班班主任处了解的情况确立了2—3名临时班长;临时班长主要负责教学班内日常事务的检查, 包括点名、卫生、维持秩序、学分认定时的学习过程记录。更重要的是帮助任课教师制定相对固定的座次表并把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原行政班班主任, 以便共同管理, 确保教学班的正常教学秩序。二是确立课代表。任课教师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 每班确立2—3名课代表, 主要帮助教师收作业并帮助教师做好记录 (学分认定时的学习过程记录) , 同时, 及时把教师安排的作业传达给同学并督促同学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三是确立卫生小组组长。组长具体分配相应同学的值日任务, 督促值日同学做好值日工作。

2. 严格作业检查制度

走班开始之初, 任课教师公布本次选修作业次数、质量要求。作业次数依据选修课程内容由教师自己确定;作业质量一般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 (三次不合格学分认定为不合格) 三档。教师随时做好记录, 作为学分认定的重要依据, 以此来敦促学生认真完成每次作业, 圆满完成本次选修任务。

三、及时协调各种关系

1. 确立“人人负责”的观念

任课教师把自己看作教学班的班主任, 学生把自己看成是教学班的管理者, 任课教师、学生共同管理, 及时与行政班班主任沟通信息, 加强教学班的管理。

2. 及时处理教学班学生反馈的各种信息

为加强走班制教学班的管理, 我校任课教师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找学生谈话, 通过问卷调查等形式, 及时发现教学班内存在的各种问题, 及时分析情况, 及时解决问题, 使师生关系融洽和谐、班内秩序井然, 确保良好教学效果。

“学生工作室”制 篇10

说起王民权其人, 笔者有颇多感慨。十多年前他曾是我在高校财务工作上的同事和搭档。他喜欢学习、喜欢钻研、喜欢创新, 尤其在计算机程序方面, 很善于开拓, 曾主持农业部高校财务电算化研发课题, 是农业部办公大楼公认的计算机应用专家。后来, 他辞去公职, 走向社会寻找更大舞台, 追寻自己的理想。当他经营的实体经济效益与日俱增、如日中天的时候, 却急流勇退, 潜心于一种飘渺无期、根本看不到经济效益的研究工作之中。一沉就是十年, 经济无发展, 前多年的积蓄还投进不少。业界有人认为他是傻瓜, 朋友中有人认为他是胡搞。可谁曾料想这个傻瓜竟“胡搞”出一套备受瞩目的科学工作原理——“圆通制”, 这不得不让人刮目相看!

圆通制科学工作原理应用, 涉及机关工作、税务工作、财务工作等十多个领域、若干个岗位工作的程序指南, 简单明了, 好学易懂。任一个具有该岗位工作经历的人初看, 都会说程序里的内容并不晦涩, 大家都懂, 细看下去却深以为然, 这些看似平常的工作程序, 既讲究全, 更强调顺序。一项简单的工作, 顺序如果本末倒置, 主次颠倒, 就会事倍功半;一件复杂的工作, 按照该原理设定的顺序操作, 就会事半功倍。例如机关, 组织安排会议是常事。组织者对会议的议题、时间、地点、所要达到的目的、主持人、参加人、日程等首先搞清楚, 其次对如何通知、来去接送、食宿安排、会务服务、会议记录等逐一落实, 会后如何反馈总结、督促实施等都有明确的思路。细节决定成败, 稍微的疏忽都会产生不良的后果。又如财务工作中的记账凭证编制岗位, 其工作流程从第一步开始, 受理业务事项、审核原始票据;第二步合理性分析, 判断业务性质、选择凭证种类;第三步完整性分析, 填写日期、核定金额、择要;第四步合法性操作, 编制会计分录、进行试算平衡;第五步正确性操作, 确定原始凭证数量填写张数;第六步检查正确无误, 制证人签名盖章等等这些步骤, 是一个完整而严密的链, 显示脑力劳动的过程, 现实工作的科学性。

圆通制不偏不倚原理就是几何中“圆”的原理。从一点出发沿弧线画360度, 能回到出发点就通, 否则就不通。事实上, 在我们的工作实践中, 处处体现这一原理。一项制度的出台必须顾及方方面面的因素, 既不能与上级政策撞车, 也不能伤及社会主流利益, 这样才能令行禁止, 否则就半途而废。

传统的工作方法靠经验, 经验因环境、观念不同而千差万别。传统的新员工靠老师傅传帮带, 老师傅的知识往往因个人的认识理解和思想情绪影响而大不相同。圆通制会带给你一条全新的通向熟练工作的途径, 只要你熟记相应岗位工作标准, 诸如操作步骤、具体内容, 走出实验室, 你就是一个经验老道、标准规范的熟练工作者。这不仅大大提高了培养人才的速度, 提高了工作效率, 而且为全社会考核者, 统一标准、统一口径, 可比性大大增强。所以说, 圆通制科学工作原理的意义, 既是高效工作的助推器, 也是人类文明发展史的助推器。

作为一项如此重大的课题, 已经形成若干板块, 实践检验也很科学, 但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 应当与时俱进, 就需要不断研究。而社会工作又是千头万绪, 将各种岗位的工作全都标准化, 那将是多么浩繁的工程!这恐怕是王民权先生一人之力所不能为, 亦非一代人之力所能完成的。如果此事能唤起更多人的共识, 引来更多人的参与研究, 一代又一代的接力探究下去, 那将对社会的发展是多么有意义的一件事!

组织学生采茶制茶屡遭举报后…… 篇11

该校老师反复向家长作劳动技术教育的宣传、解释,部分家长就以孩子生病、事假或要求大人代替为由逃避这一活动。校长经常按常规办法处理这些家长的意见:一是宣讲教育方针,说明劳动技术教育的意义;二是分析独生子女身体素质、意志品质存在的弱点,引导家长正确认识劳动锻炼的育人功能;三是解释勤工俭学所得的正当用处,承诺保障学生参加劳动的安全。这样虽说服了一些家长,但总有少数家长牵头抵制采茶制茶活动,信访举报的现象不断发生。

近年来,校长转换思路,从建构校本课程“茗香校园”人手,吸引学生家长参与开发课程资源,使单一的采茶制茶活动变成课堂生成活动,赢得了全体师生、广大家长的高度认同、广泛支持。

第一,就地取材,文化搭台。为推进新课程改革,因地制宜地开发校本课程,学校全方位地对当地教育资源、乡土文化进行调查论证。通过走访学生家庭,征求家长对校本课程及办学特色的意见、建议,问卷调研学生的兴趣爱好,意外地发现:大多数家长对茶文化有所了解、兴趣较浓,半数以上的家庭有过从事茶园管理、采茶制茶售茶等经历;就连强烈反对学生采茶制茶的家长也表示,主要是不赞成占用学习时间从事简单的劳动,而对学习研究茶文化并不持异议;很多学生从小就对茶园管理、采茶制茶、茶具茶道比较熟悉,对茶文化颇感兴趣。学校多次研究,反复论证,适时申报了市级教科课题“开发利用地方资源,加强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建设”,组织开展“茗香校园”创建活动。由于以茶文化为载体,密切了、学校与家长的联系,家长们从文化传承、素质提高的视角重新审视采茶制茶等活动,认同感、支持率空前提升,普遍认为:孩子们学习实践茶文化,有助于培养吃苦耐劳精神,有利于培养实践能力,活动为孩子将来从事现代农业生产开发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茶叶牵线,家校共建。学校成立由校领导、教师、茶业生产经营者组成的“茗香校园”创建活动工作机构,在校园、社区制作茶文化宣传栏、橱窗,定期系统地宣传茶文化、茶业生产经营等知识;在学科教学中渗透茶文化,朗诵茶诗茶词,讲述茶故事,编排采茶歌舞;组织学生进行茶的生长、制品、茶与生活、茶与农业、茶艺茶道等综合学习实践活动:在校内外开辟种植茶园,利用劳技课由聘请的专家、生产能手传授种、管、采、炒、包茶等劳动技能,还借助学生家长联系建立了以周边茶场为主、茶业大户为补充的实习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参观茶园、茶艺室,开展采茶制茶劳动,使平时在家娇惯的独生子女在茶业生产第一线亲身体验了生产劳动创造财富的艰辛和快乐,增强了劳动技术观念和品牌质量意识。原先那些对孩子采茶制茶存在强烈偏见的家长,看到孩子在活动中锻炼了意志、学会了技能、养成了好习惯,一致支持和鼓励孩子积极参加劳动、争创成果、陶冶情操。

第三,劳技育人,茗香怡人。学校在开发校本课程中突出劳动与技术课的育人功能,建立健全劳动与技术考勤考核制度,根据学生的劳动态度、劳动效果、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的情况评定成绩,作为班级、学生评先评优的依据。学生中不断涌现出采茶、制茶、茶艺表演的小能手,家长中形成了组织化、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的劳技辅导员队伍,《茗香校园》校本教材及教学体系,成为该校的一大特色,博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面对家长的反对、举报,如果学校畏缩止步,终将一事无成;而一味循规蹈矩,举报依旧,也难有所为。只有创新思维,拓宽天地,才能让校园茗香四溢,谱就育人新篇。

“学生工作室”制 篇12

关键词:“工作室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1“工作室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概念界定

“工作室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工作室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 将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融为一体、工作室与教室融为一体、将学习生活与真实工作融为一体, 通过承接项目、实施项目、交付项目的全过程参与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与方法能力。

2“工作室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方案

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是工作室的指导教师。在实践中我们借鉴了“以点带面”工作室组织模式。即以工作室的每位教师为“点”, 共同确立本阶段的研究项目与教学内容并召集学习小组为“面”, 布置学习任务, 指导学习, 并按进度进行生产实践, 适时调整学习任务。

采用“工作室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后, 学生的学习由传统的教室迁移到学生工作室当中;学生的身份也由单纯的学生转换为员工与学员的双重身份。

学生在学生工作室当中, 从最初的学徒开始做起。一年级的学生按照指导教师的要求, 一边学习一边进行已经完成的案例的学习与制作。其学习是以任务为载体进行的, 将知识融入到一个个具体的项目当中, 而这些项目不是凭空捏造的, 而是来源于工作室前期工作的真实任务。学生需要按照进度完成项目中的一个个任务, 最终按时提交作品。二年级的学生一方面可以参与到项目中的部分内容的真实操作, 另一方面还要继续学习原有案例, 提高专业能力, 同时还承担着对于一年级学生的辅导工作。三年级的学生就可以在工作室当中成为主力, 根据学生的喜好与特点, 可以进行项目承接的谈判业务、开拓市场工作, 也可以进行项目操作以及后期交付等各种工作, 还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轮岗。总之, 在三年级的阶段, 学生就已经由学生的身份慢慢向员工的身份转换。学生在工作室当中的学习过程即生产实践, 学生在工作室中需要按照企业的管理规范进行工作与学习, 当然, 工作室需要从所承接的项目利润当中为学生支付劳务费。

3“工作室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分析

3.1 与教室合二为一

传统的教室只是供学生学习所用, 其管理等都是以学生的身份对学生进行要求。而在“工作室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 淡化了教室的概念, 而将其融入到工作室当中。工作室也是教室, 教室也是工作室。而工作室不同于教室的是, 在工作室当中, 所有人的主要目标都是承接项目并进行生产实践。所有人来到工作室就需要按照工作室的管理方法进行工作与学习。无形中让学生在企业的真实氛围下进行工作与生活。

3.2 学生与员工身份合二为一

工作室当中对学员的要求, 一方面是要不断的学习, 学习的过程是通过完成现有案例进行的。另一方面是不断的实践应用, 实践应用是通过学员作为员工在工作室当中进行生产实践完成的。学生在工作室当中既是学习者又是生产者, 既是学生又是员工。

3.3 教学与生产合二为一

“工学结合”是职业院校中应用较好的一种模式, 可是如何来实现工学结合, 在各专业当中有不同的尝试。订单式校企合作办学的环境下, 企业能够为学生提供场地与人员支持, 让他们去企业进行工作的同时继续学习, 但是, 大多数未进行订单合作的学校, 其与企业的合作往往不能这样深入, 在学生实习期间通常因为各种原因得不到企业的支持与配合, 学生的生产实践往往是受益人数不多, 深度不足。

但是, 在采用“工作室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之后, 这个“工学结合”问题得到有效改善, 因为工作岗位不再需要企业提供。学校的工作室本身就具有承接项目的能力, 工作室本身就可以提供生产环境, 而同时, 工作室不仅仅是学生生产实践的场所, 还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场所。当学生具有生产实践能力的时候就可以参与到真实项目的生产当中来, 真正实现了教学与生产相结合的重要目标。

3.4 教师身份多元化

采用“工作室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后, 教师的身份则更为复杂, 首先教师是学生的指导老师, 即包括理论课的指导, 也包括实践应用的指导工作。第二, 教师是工作室当中的管理层, 也就相当于企业的管理人员, 对项目进行跟踪管理、监督。第三, 教师是工作室当中的技术负责人, 对于工作室所承接的项目来说, 要想顺利完成, 离不开技术支持, 而学生的技术需要不断的学习与成长, 那么完成项目的主要技术支持就来自于工作室当中的指导教师。第四, 教师是生意场上的商人。工作室需要进行商业运作才能有项目, 才能供学生学习与实践。因此, 教师还需要扮演商人的角色, 进行项目洽谈等工作。

4“工作室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运用中的注意事项

4.1 专业适用性

并不是所有专业都适合采用“工作室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这种人才培养模式通常适用于设计类专业, 如电脑艺术设计、动漫艺术设计、平面艺术设计、室内设计、服装设计、会场设计、环艺专业等专业。另外, 还有计算机软件技术等专业。这些专业的特点是对于设备、场地等要求不高, 通常只需要计算机、相应的喷绘设备等就可以完成。而项目承接也较灵活。通常可以面向各行各业, 承接外包业务。

因此, 在引入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之前, 首先要分析本专业的特点, 是否具备应用“工作室”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

4.2 工与学的“度”的控制

“工作室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运用中一定要把握好工与学的恰当的“度”。不要把工作室的目标定位在效益上, 因此, 它首先是学校的供学生学习的场所, 它的存在最大的价值就是为学生学习而服务。因此, 在教学中避免过分追求工作室利润, 而让学生变成了职业工人, 在工作室当中, 只顾埋头干活, 而没有得到系统理论的指导, 不能形成系统的知识脉络, 这是不可取的。此外, 也不能将工作室只建个空壳子, 接不来项目, 只是成为一个学习工作, 那样工作室没有最新的市场需求的项目, 就没有教学的重要载体, 教学就缺乏针对性, 同时学生没有了在工作室当中的实践机会, 也就不能全面提高专业技能。因此, 工作室在项目承接方面一定要把握数量与质量, 把握方向。不能太多, 把学生压得只顾干活, 也不能专挑简单的, 使学生技能不能全面提升。这个度, 需要很好地拿捏。

5 应用效果分析

5.1 学生专业能力强、社会能力提高快, 就业质量高

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借鉴了师傅带徒弟的言传身教之法, 强调教学互动, 通过示范性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特别是在实践教学方面, 使学生能够有秩序、有目的和比较系统地学习, 实现基础内容和动态内容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 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在实施工作室项目教学时, 学生通过市场调研、组织素材、与企业交流等直接参与到生产实践活动中, 使所学知识和技能能够面对企业和市场, 从而积累了宝贵的工作经验。使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目的更加明确。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认识真理、领悟人生, 并在此基础上改造与构建自我。因此, 这一过程本身就是学生能力提高和素养养成的过程, 学生的社会能力得到磨练, 就业后能够很快地融入企业, 从而缩短了职业适应期, 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率。

5.2 教学相长, 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技能、管理能力

由于采用了“工作室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教师与学生充分互动, 使双方的专业技术能力都能得到提高。另外, 很多高职院校教师缺乏生产实践方面的经验, 包括对新设备、新工艺的认识, 集成化生产的管理体制, 各种工艺流程的正负面影响, 以及产品开发、品牌筹划等方面的经验。工作室教学中的项目对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提出了高要求, 很多教师通过实践不断地充实自己, 专业综合能力得到较快提高。

5.3 产学发展与企业合作的新模式, 促进了学校发展

工作室建立起教学与市场的桥梁, 是教学与企业合作的纽带, 可获得直接经济效益, 促进高等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的合作。另外, 学生也可以通过参与项目的勤工俭学, 起到助学作用。

参考文献

[1]林跃明.基于工作室制的高职“绑定式”学习激励机制探索[J].美术大观, 2013 (10) .

[2]刘博.“工作室制”下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资料管理[J].美术大观, 2013 (10) .

[3]许春艳.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中学生项目开发社团建设探索[J].商场现代化, 2012 (20) .

[4]郝爱红, 王玉宝.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探索[J].大舞台, 2014 (6) .

[5]邵文红.基于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探索——以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为例[J].怀化学院学报, 2014 (1) .

[6]庞松鹤.高职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下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高教论坛, 2013 (4) .

[7]邬厚民.高职动漫游戏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J].教育信息技术, 2013 (6) .

[8]袁金戈.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工学结合的有效模式探究[J].时代教育, 2014 (8) .

上一篇:工程型变流器下一篇:快速搜索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