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网络的发展与应用

2024-11-07

移动网络的发展与应用(共12篇)

移动网络的发展与应用 篇1

一、移动网络的发展

网络是信息传递的基础, 物理网络的发展是互联网时代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基础。从固定电话网络开始, 网络经历了巨大的变迁。从有线到无线、从有形到无形, 其背后是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中国大陆的移动通信网络大致经历了四代。

第一代 (1G) 移动通信网络, 模拟制式, 即人们常说的“大哥大”时代。终端设备贵, 通话费用贵, 使得这种通信方式成为当时的一种奢侈品。

第二代 (2G) 移动通信网络, 数字制式, 使用PHS, GSM或者CDMA这些制式。手机终端和通信费逐步下降, 从此手机开始迅速普及, 手机的主要用途是打电话、发短信。

第三代 (3G) 移动通信网络, 网络连接速度更快, 加上智能手机强大的功能, 数据类应用开始逐渐取代语音类业务。人们通过手机浏览网页、发微信、打游戏、看视频、听音乐。2009年是中国的3G元年, 这一年拉开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应用大幕。2009年之前, 手机主要是用来打电话, 从这一年开始手机逐渐成为一种数字化的神器。近几年, 手机大多是用于微信、微博、或者看新闻、阅读电子书、玩游戏、看视频。伴随着数字设备成长起来的一代年轻人, 更喜欢通过手机来交流。据腾讯公司统计, 微信月活跃用户是4.38亿, QQ的月活跃用户是8.29亿。传统电信运营商最挣钱的两大业务——语音和短信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现在, 似乎人人都成了手机控, 只要一闲下来, 就会情不自禁的看手机。这样变化都是由3G移动网络带来的。移动通信运营商搭建了3G网络, 移动终端制造商研发了智能手机, 移动应用服务提供商提供了丰富的应用, 这一切渐渐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第四代 (4G) 移动通信网络, 包括TD-LTE和FDD-LTE两种制式。数据传输速率从3G的百kbps数量级提升到Mbps数量级。手机用户的每月流量包从几百兆提升到几个GB或十几个GB。流量变多了, 人们使用手机的频率和强度也随之增加。不远的将来, 语音业务也将通过数据交换的方式实现。数据通信与话音通信的区别, 简单地可以概括为:话音是一种非动态分配, 是在固定分配好的时隙、信道中传输, 通常不会在传输过程中发生变化;而数据业务是一种动态分配, 对实时性要求非常严格, 通常在不定时隙用不定速率传输, 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变化。

近几年, 无线网络正在迅速发展。与有线网络相比, 无线网络具有可移动、不受时间及空间限制、不受线缆的限制、成本低、易安装等诸多优势。以前需要复杂的布线, 而如今仅需要一台无线信号发射器;以前要依赖PC, 而如今可利用任何配有无线终端适配器的设备, 人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设备上都可以便携地连接网络。我们无时无刻不在网络里, 不需要想网络这件事, 随时随地都可以用我们的移动终端做自己想做的事。无线网络技术的发展大大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方便了人们的生活。随着网络的速率提升, 用户对手机流量的需求也大幅增加, 所以我们通信运营商最终要把网络建成的效果是:网络真正的普及和完善。

二、移动网络的应用

未来, 网络不仅要无处不在, 还要无所不包, 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汽车、冰箱、空调也要连接网络, 这就是“物联网”。可穿戴设备、智能电器、车联网、人工智能……这些都是移动网络发展的方向。

2.1可穿戴设备

智能可穿戴设备像衣服和首饰一样, 可以持续地穿在身上, 具有先进的电路系统, 无线联网及独立处理能力的终端设备。目前市场上已经有了很多可穿戴设备, 苹果的Watch、谷歌的眼镜、智能手环。还有很多概念性的可穿戴设备已经面市。这些设备将成为我们身体器官的延伸。

2.2智能电器

未来人们可以和家里的家用电器交流, 可以对它们说话, 它们能够识别你的声音。它们会提醒你:离电视太近了会影响视力;天凉了要不要提高空调的温度;你的食物已经煮好, 可以用餐了……远程遥控、语音识别管理、物联网、自动环境监测和调节等先进的技术正被运用到空调、冰箱、洗衣机这些家电产品中去。

2.3车联网

车联网系统可以分为三大部分:车载终端、云计算处理平台、数据分析平台。通过在车辆仪表台安装车载终端设备, 实现对车辆的工作信息进行采集、存储并发送。汽车本来就是为移动而生, 所以一些应用更适合安装在车上, 比如查地图、听音乐、找美食……我曾在上海世博会园里通过4D影片超前体验到了20年后的汽车生活。在片中, 20年后的上海拥有5层立体交通网络。人们驾驶着未来车型出行, 任何人都可以开车, 车速飞快, 而且在“车联网”的保护下实现了零交通事故率, 堪称绝对安全。通过“车联网”, 汽车具备了高度智能的车载信息系统, 可以与城市交通信息网络、智能电网以及社区信息网络全部连接, 从而可以随时随地获得即时资讯, 并且作出与交通出行有关的明智决定。未来汽车可以实现智能停泊, 通过建筑外墙的轨道直接停在自家阳台上。由于每辆车都采用了自动驾驶技术, 盲人也可以开车穿行于城市中。智能的“车联网”, 甚至可以以”一键通”的形式接通呼叫中心的形式帮助司机获取周边信息、寻找停车场, 以及自己找到充电站完成充电。在中国, 车辆保持着快速增长, 截至到2014年底, 中国机动车保有量达2.64亿辆。如果车联网能够很好地发展起来, 将给移动互联网开辟另一片广阔的天空。

三、移动网络的现状

据工信部统计, 截至2014年底, 全国固定电话用户2.49亿户, 移动电话用户12.86亿户;固定宽带接入用户2亿户, 其中8M以上用户达到8206.7万户;3G用户达到4.86亿户, 4G用户达到9728.4万户。中国大陆每百人拥有94.5部手机。2014年三季度末, 全球超过1000亿美元市值的公司一共有69家, 其中中国大陆有8家, 其中就有中国移动、腾讯和阿里巴巴。过去乃至现在, 兴起相对较晚的通信行业却是21世纪发展最迅速、吸金能力最强的行业。中国移动2006年税后利润660亿, 2013年更达到了1217亿。中国移动就是中国最有“钱途”和前途的行业代表。2014年, 国务院就发布了“宽带中国”战略实施方案, 宽带首次成为国家战略性公共基础设施。方案预计, 到2015年, 城市宽带接入速率达到20MB, 农村达到4MB, 到2020年, 城市宽带接入速率达到50MB, 农村达到12MB。方案还对宽带网络的覆盖提出要求, 到2015年行政村通宽带比率达到95%, 2020年达到98%。2015年4月, 李克强总理敦促“提网速”“降网费”。总理提到的问题, 正是数字时代对通信运营商最为迫切的要求。

时代变换的脚步不会停止, 网络的发展和提速也在不断进行, 有了网络, 人们才能连接在一起, 才能成为互相联通的节点。移动终端、移动网络、移动应用构成的移动互联网行业, 正在共同谱写人类发展历史中前所未有的篇章。

四、结论

网络尤其是移动网络的出现就像蒸汽机和电的发明一样, 已经彻底改变了原来的世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研究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 成为了2015年最热门词语之一, 所有产业只要和互联网联系在一起, 就能搭上数字时代发展的高速列车, 开辟新的广阔天地。通信运营商的工作目标是加大信号覆盖率、提升网速, 降低费用, 做好数字时代前进的推手。

参考文献

[1]工业和信息化部.《2014年12月通信业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2]徐昊, 马斌著.《时代的变换互联网构建新世界》

移动网络的发展与应用 篇2

1.14G移动通信技术的定义

4G移动通信技术是指通过远距离的无线连接实现数据间的高速传输过程中具有高抗干扰能力和强大的兼容性的信息移动通信技术。其是将无线局域网WLAN和3G移动通信技术合二为一,保证上网、下载、传输文件的速度能够远远满足用户的需求。4G移动通信技术将是未来全球移动通信行业进步的关键点,也是通信技术商业化的必经之路。

1.24G移动通信技术的特点

(1)数据的高速传输。4G移动通信技术的传输速度明显高于3G移动通信技术,传输速度大约在100Mbbit/s,是3G移动通信技术传输速度的20倍。

(2)超强的抗干扰能力和兼容性。4G移动通信技术所使用的OFDM(正交频分复用)技术能够防止信号的干扰,在全球范围内可以实现连接,无缝化的服务,如手机的漫游服务。

移动网络的发展与应用 篇3

摘 要: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发展以及手持移动终端的不断创新,微店、微商、微云等“微”概念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如何将“微”概念与教育进行有益的创新结合,成为教育改革与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议题。微课程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资源与教学模式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步伐,通过对微课程起源、发展、内涵等方面的研究,结合微课程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根据对微课程的理解给出了相应的解析,同时通过微课程与远程教育的结合,对微课程的未来发展提出了一些思路。

关键词:微课程;问题解析;远程教育;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一、微课程概述

(一)微课程的起源以及在我国的发展

1.微课程的起源

关于微课程(Microlecture)理念的萌芽最早是美国北爱荷华大学LeRoy A.McGrew 教授所提出60秒课程(60-Second Course)以及英国纳皮尔大学T.P.Kee 提出的一分钟演讲(The One Minute Lecture)。2008年,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第一次提出微课程(Microlecture)这个名词,他认为将传统的课程分割成若干具有连续性的微课,结合相应的学习任务与思考讨论,通过网络进行教学,也可以实现与传统教学一样的效果。微课程理念的提出虽然在当时存在不同的声音,尽管如此,这种微课程形式开启了教与学的新思路,使得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探索微课程理论以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将微课程模式最早应用到实践中的是美国可汗学院创始人萨尔曼?可汗(Salman Khan),由他参与录制的微视频掀起了世界各国传统教育模式的一次变革,由此产生的反转课堂的新的教学模式,更是深深的影响着基础教育领域。微课模式的逐渐兴起,还受到了TED-Ed网站的(大众科普方向的网站)青睐,通过网络这个媒介平台,微课程逐渐向更广泛的网络学习平台渗透。

2.微课程在国内的发展

2011年,广东省佛山市教育信息网络中心胡铁生老师首先提出微课程理论的概念,他认为微课程是以知识点为单位,基于视频手段展开的简短、连续、完整的教学过程。在随后的几年,微课程对于全球教育理念的冲击也引起了我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微课程资源建设在我国的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领域逐渐展开。随着科技的进步,移动终端的不断发展,微课程通过移动终端给广大师生呈现出方便、快捷、灵活等优势,使微课程的理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二)微课程的界定、特征、分类

1.微课程的界定

微课程的核心是根据课程的特点制定教学计划与教学策略,再通过课件、课程练习、师生互动等教学模块,对某一个知识点展开的教与学的过程。对于微课程概念的界定目前学界尚未给出权威的定义,笔者认为,微课程是将知识点化“整体”为“零散”,通过前期的教学计划、教学策略的准备,以简短精趣为宗旨,将各个知识点通过完整的教学体系进行展现,借助流媒体平台,最终呈现出系统、连贯的教与学全过程的在线教学形式。微课程时长应控制在8分钟以内,其内容应以“微”为前提,包括传统教学中的课件、习题、讨论、知识扩展等要素。

2.微课程的特征

通过对微课程起源以及概念的分析与研究,微课程虽然貌似缺少系统性,但是微课程是根据相对应的知识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课程设计,单一的微课程内容结构还是有其独立的系统性,一组微课程所体现的知识还是具有前后的连续性,以及知识的全面性。微课程的特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时长较短:微课程视频的时长一般控制在3-8分钟左右,根据对大数据的整理分析,一节微课程的时长在6分钟以内更加吸引学生。

内容精悍:微课程主要围绕某个知识点,通过精心的课程设计展开的教学环节,充分体现了目标明确、主题突出、内容精练的特点,因其短小精悍的内容设置,使其便于在线或下载学习,实现泛在学习、移动课堂的个性化学习要求。

使用方便:微课程主要是以网络流媒体为平台,结合方便快捷的移动终端进行学习。学生可根据自身对知识的理解情况,对视频进行反复、跳跃等操作,充分体现出自主学习的特点。通过此方法,学生可以将知识点充分消化理解并掌握。

3.微课程的分类

随着教育理论的不断发展,教学手段和方法也将随之不断的创新,微课程的类型也会在发展中不断的完善进而更加系统和细化,但就目前而言,微课程主要有以下几个分类方法(见图1):

二、微课程在我国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与解析

(一)对于微课程理解的偏差

微课程在我国的发展仅仅4、5年的时间,作为一个较新的课件教学模式,还没有被大多数的人完全认识了解,甚至有些人将根据自己的错误理解制作出的缺乏使用价值、内容浮于表面形式的课件认为成微课程,此类情况不但浪费资源,还起不到微课程应有的作用。比较常见的错误理解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认为将传统课件视频分割成多个微视频就是微课程

将原本45分钟的传统课件简单的分割成若干个微视频,即使再配上适当的编辑,也不是实际意义上的微课程。二者虽然都是通过简短的视频进行展示,但是从内容上看二者还是存在本质的区别(见图2)。微视频是微课程的具体表现方式。微课程是通过对某个知识点或重点难点展开的简短、目标明确、完整、精彩的具有系统、完整的教学全过程。

2.认为CAI课件就是微课程

CAI课件是基于Word、PPT、投影仪、动画等手段制作完成的具有辅助教学功能的教学课件。很多老师将这种CAI课件理解成微课程,这需要从这两者的功能进行区分:在传统课堂里,CAI课件主要是辅助教师进行教学活动,而微课程是在传统课堂之外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学习资源(见图3)。因此,CAI不是微课程。

(二)缺乏简单易操作且制作效果良好的微课程制作途径

1.便携视频工具简单拍摄

此方法的优势是所需工具比较常见,但是画面与声音的录制效果粗糙,表现手法单一,缺乏更多的表现效果。

2.屏幕录制

此方法可以在个人电脑上方便快捷的录制完成,但是制作软件的应用较复杂,不适于广泛推广。

3.外部视频工具拍摄

此方法是将教师日常讲课的形式录制成视频,但是需要专门的演播环境、设备和环境,造价高,并且后期编辑需要专业人士配合。

4.专业微课程制作软件

此方法操作简单,并且资源调用灵活,能实现语音和视频的合成,但是在视频编辑上欠缺“傻瓜式”的编辑操作流程,不适于广泛推广,且编辑功能不够强大。

以上几种方法,虽然前两种方法的优势是录制工具比较简单,但是录制的效果均不尽如人意,第三种方法较前两种方法虽然在录制效果上有了明显改进,但是录制所需要的环境以及录制设备造价过高,且后期制作需要的人力众多,因此效率低、投入高是此方法的弊端。第四种专业软件其优势较前三种更为明显,但是唯一的缺点就是在后期编辑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的朝着方便、简单易操作的方向努力。因此,开发简单易懂、容易操作、编辑功能强大的微课程制作系统是下一步主要研究的方向。

(三)缺乏教与学的互动环节设计

传统的教学课件基本就是将课堂转移到平台上的缺少双向互动交流与学习反馈的教学资源,因此许多老师简单的认为微课程也是一种不需要教学互动的只需停留在教授层面的学习模式。简短几分钟的微课程如何能够吸引学生,除了要有精彩的教案设计,还需要丰富有趣的互动环节。要从设计、语言、表现形式上下功夫,通过精妙且吸引人的课程设计,将枯燥乏味的知识点通过浅显易懂的语言进行讲解,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应用,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理工科微课程形式缺乏多样性

虽然目前微课程所涉猎的知识领域包括政治、经济、文学历史、地理等方向,且表现形式也日趋多样,但是缺乏对理工科微课程多样性的开发,表现形式的单一、缺乏趣味性使得理工科微课程,不能充分调动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微课程之所以在理工科领域发展的较为迟缓,更多的是受理工科学习内容多公式、多实验、内容枯燥无味、晦涩难懂等方面的影响。因此,理工科方面的微课程可以作为传统课件的有益补充,将某个定理或者某个公式,再或者某个小实验作为微课程的切入点,这样比较符合成人教育利用业余时间通过网络学习的规律。同时,理工科微课程还可以借鉴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的经验,从语言叙述和表现形式等方面进行加工,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或形象生动的比喻来解释深奥的理论,这种方式让学习者“感兴趣、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进而提高学习者学习的效率和积极性。

(五)微课程制作缺乏统一标准

由于没有统一的制作标准,致使微课程出现了不同形式、不同标准、种类较多、质量良莠不齐的混乱局面。因此,确立统一标准不但会降低由于缺乏标准而产生的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同时还能让微课程制作者有标准可循,进而提高微课程制作质量和制作效率。

三、微课程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

(一)远程教育学习者的特征

1.工学矛盾突出

远程教育作为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一个载体,其受众人群主要是成人学习者,成人学习者大部分为在职人员,且要同时兼顾家庭、工作、学习,这样势必会导致三者的矛盾。因此,如何合理安排三者的关系,统筹三者在时间上的冲突,确保学习时间成为大多数学习者面临的主要问题。

2.对学习内容的需求针对性强

伴随信息化技术的发展,知识更迭日益加快,成人学习者大多具有实际工作经验,为了更好地顺应科技和职业发展的需要,他们对于知识的学习更多体现在对知识的补充和更新,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进而提高在工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成人学习者对知识的需求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3.对传统网络课件的适用性差

首先,远程教育目前更多的是采用传统的视频课件形式,学生借助电脑,通过用户端口进行整门课程的学习,传统课件视频一般采用章、节的录制模式,每个章节的信息量较大,知识点较多,随堂练习题与知识点缺乏有机的对应,一个章节大多在45分钟左右,这种学习形式要求学习者要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完成。

其次,传统的网络教学课件的开发主要是通过辅助设备电脑来实现的,随着手机、平板电脑等手持移动终端的出现,传统的课件在兼容性上已经不能满足科技的发展,学习者只能通过电脑才能进行课件的学习,严重限制了学生学习的灵活性。

(二)微课程如何满足远程教育学习者的学习需求

通过对远程教育学习者特点的分析可以看出,传统的网络课件模式已经不能充分满足成人学习者随时可学、随处可学的学习需求,这就需要一种泛在学习形式的产生,来满足学习者具有个性化的学习体验。

1.能够有效解决工学矛盾

为了有效解决成人学习者事业、学习、家庭的矛盾关系,使学习者能够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到更多的知识,这就需要在进行课件设计时充分考虑两个因素:一是为了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尽量用简短的方式表述出相应的知识点,用精炼的方法协助学习者完成对知识点的了解和掌握;二是将45分钟的传统教学模式分解成多个、具有连续性的,且各自具有完整体系的微课程,便于学习者可以利用零散的时间进行学习。

2.学习内容要目标明确、针对性强

由于成人学习者自身的学习特点,他们只能充分利用零散的时间进行学习,通过这种方式解决工学矛盾的问题。因此,新的教学形式需要将传统教学模式碎片化,将复杂的教学目标和要求拆分成多个单一的知识点且具有目标明确、主题突出、内容精练、针对性强的特点。目的是为了迎合成人学习者根据自身的需要随时学、随处学、需要什么就学习什么的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3.微课程具有更强的适用性

远程教育目前大多采用传统的、大容量、长学时的课件形式,学生需要投入大量的可持续的时间,通过电脑完成整个教学环节。随着网络技术的日益强大,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手持可移动终端逐渐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手段。以往将学生“锁在”电脑前的学习形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快节奏的生活模式,人们希望能随时随地通过方便快捷的移动终端进行所需知识的了解与学习。这就需要新的教学模式要具有学习时长短、单一知识点呈现、缩减课程容量、适用性强等特点,即微化课程资源,使学习者能够根据需要自主选择学习目标及内容,灵活学习,增强学习者的学习效率。

(三)微课程在远程教育中应用的意义

综合微课程的特点与对远程教育学习者的结构分析,微课程是符合远程教育学习者自身特点的新的教学模式。教与学的时空分离是远程教育的一大特征,远程教育一直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的摸索前进,课件由三分屏发展到大屏幕课件,随着手持移动终端的出现、普及,微课程的出现以其时间短、针对单一知识点、资源容量小等特点成为成人学习者欢迎的学习模式。它为学习者提供了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的机会,通过将知识点分散开来更便于学习者的理解消化,其视频通过多媒体压缩技术具有容量小的特点,便于远程学习者下载、分享与收藏,方便学习者随时随地的进行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微课程与远程教育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四)微课程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现状

2012年国家开放大学发起的“5分钟课程建设工程项目”,其宗旨是“人人可看、人人能懂”,其实质就是通过微课程的方式让更多的人通过电脑、移动终端等媒介方便快捷的进行知识学习。截至目前已经完成了包括摄影、公共经济学、百家姓等60多个系列,涵盖生活休闲、经济管理、哲学社科等10个一级大类的微课程4000多个。伴随科技,以及慕课等远程教育新概念的发展,微课程的开发会大大加快,会有更多更高质量的微课程资源在远程教育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五)微课程是远程教育学习模式的有益补充

我国对微课程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随着手持移动终端的普及,远程教育的学习模式也可以从电脑前部分的转移到手持移动终端上,微课程可以结合成人学习者的特点,以其“短小精悍”的特点可以避免学习者因长时间学习而产生的疲惫感与压迫感,可弹性的选择学习地点和学习时间,充分解决成人学习者工学矛盾的问题,更符合成人学习者的需要。因此,在发展初期,微课程适应了移动学习的需要,弥补了传统网络课件的不足,微课程可以发挥其短小、灵活的特点作为远程教育传统课件的有益补充而存在。

四、微课程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搭建受众广泛的微课APP平台

随着手持移动终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习惯通过方便快捷的手持移动终端来获取信息。现今,慕课热潮席卷全球,可以借鉴慕课的理念,通过移动终端可嵌入的APP功能,让更多的符合普通人学习需求、短小精悍、制作精良的微课程,通过系统的整合,搭建一个可在移动终端上使用的、实用性强、受众广泛的APP学习平台。

(二)统一微课程制作标准,提高完善微课程制作技术水平

由于微课程的概念在我国兴起的时间较短,随着其逐渐被人们熟悉、认识、接纳,应运而出的一系列问题,譬如什么是微课程?如何制作微课程?成为人们关注的主要问题。因此,制定微课程制作统一标准成为当下应该首先解决的问题。与“标准”同步出现的还有制作方法和手段的问题,鉴于此,研发可以制作出质量精良、简单易操作的微课程制作系统成为解决微课程制作的最佳途径,通过制定统一的制作标准,开发简单易行的制作系统,从而让微课程真正意义的流行起来。

(三)提升资源开发水平,实现资源共建共享

为了促进微课程在我国的不断发展,国家每年都会举行各类微课程大赛,旨在促进教育机构积极参与,通过大赛让更多的教育机构关注微课程、了解微课程,进而参与微课程的开发,用以赛代练的方式不断提升微课程的开发制作水平。

我国东西部发展差距较大,因此应该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将优质的教育资源通过互联网向欠发达地区进行传输,用以弥补落后地区资源稀缺、教师资源不足的问题,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利用率的最大化,避免资源重叠开发,从而降低资源开发成本,让优质资源服务更广泛的人群。

(四)微课程与移动终端和移动产品结合得更加紧密

目前我国开发的大部分微课程仍然只适用于电脑终端,随着3G、4G网络的普及,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让网络变得无处不在,为了满足学习者随时随地、自主学习的需求,微课程与移动终端产品的结合,势必会给学习者带来方便快捷的用户体验。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如何让微课程与移动终端产品有效的结合、更好的兼容,将会成为微课程新的研究课题。如果打破微课程与移动终端产品相结合的技术壁垒,移动终端产品未来将成为微课程与学习者之间的主要载体。

(五)加强交互设计将成为未来微课程发展的一个方向

教学形式与学习资源的开发设计,最终目的是为了给学习者提供有效的学习途径。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课件只是机械的将讲堂搬上了流媒体平台,缺少教与学的互动是现有教学课件的弊端。远程教育更多的是需要学习者通过自主学习来完成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就需要在微课程的开发建设中,不但要使微课程担负着传授知识的职能,同时为了使学习者通过微课程对所学知识能更好的理解、运用,在微课程设计过程中还要增加交互环节(如图4所示),即学习者与教师的互动、学习者之间的互动以及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互动,让学习者通过交互练习,交互讨论对知识进行更为细致的了解。

(六)微课程设计将会更趋向合理与完善

所有的教育形式都要以人为本,课程开发、应用等环节都要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远程教育要充分分析学习者的特点,突出开放式、自主的学习理念,尽可能多的满足大多数学习者对学习的需求。同时在微课程制作过程中要做到“型微而结构不微”,即在尽量体现微课程短小精悍的特点的基础上,还要保证教学过程的完整性,即要有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反馈等方面内容。因此,未来对微课程的设计应结合远程教育学习者的切身需要,在课程设计上应更加的趋向合理与完善。

五、结语

在信息与通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微课程的出现引发了教学模式与课程模式的变革,打破了传统教育形式的时空限制,为成人学习者提供了方便快捷的个性化的学习途径,通过与手持移动终端的结合,使随时随地学习成为了现实,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是传统学习方法的有益补充。在微课程领域可汗学院制作的微课程当属经典制作,其简单精彩的微视频,将每个知识点讲解的如行云流水般流畅。在我国,微课程理念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梳理、普及,虽然微课程在我国的发展仅有几年的时间,但是可以借鉴可汗学院的一些经验,结合我国教育方面的自身特点,从系统化、规范化的角度出发,逐步完善微课程制作标准、制作手段等技术层面的要求,使微课程的制作有标准可依,有方法可循。

综上所述,在“泛在学习”“在线学习”“慕课联盟”等伴随网络时代发展应运而生的教学理念的冲击下,微课程在教育领域,特别是在我国远程教育、继续教育、终身教育中,将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关中客.微课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17).

[2]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

[3]胡铁生,詹春青.中小学优质“微课” 资源开发的区域实践与启示[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

[4]张伟远.网上学习理念两次变革的国际研究---“网上学习理念变革的国际研究”系列文章之三 [J].中国远程教育,2006(11).

[5]范福兰,张屹,白清玉,林利.基于交互式微视频教学资源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2(6).

[6]张静然.微课程之综述[J].中小学信息技术杂志,2012(12).

[7]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杂志,2013(4)

[8]关中客.微课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17).

移动网络的发展与应用 篇4

网络技术的兴起和普及为图书馆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 催生了图书馆服务方式的变革。以手机图书馆为代表的移动图书馆应运而生。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络的应用普及, 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与途径, 也改变了图书馆的服务模式与手段, 到图书馆去阅读已不再成为人们唯一的阅读选择, 走出图书馆大门、延伸图书馆服务, 开展移动服务成为图书馆服务的主要组成部分, 汽车图书馆、流动图书馆风靡一时。

1 我国移动图书馆服务的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大多数开展移动服务的图书馆还处于起步阶段, 用户较少, 使用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的频率也低。自2003年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首个推出移动图书馆服务至今, 能够提供这种服务的图书馆数量较少, 并且大多数集中在经济较发达地区; 提供的移动图书馆服务的方式和内容较单一, 绝大多数图书馆仅以短信形式为读者提供基本的图书借阅模式。本文主要从移动服务的开通 (或升级) 时间、服务内容、服务推广等方面介绍了国内图书馆开展移动信息服务的现状。

1.1 服务时间

自2003年开始, 我国图书馆界开始尝试推出移动信息服务, 近年来陆续有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开通移动信息服务, 到目前为止全国已经有数十家图书馆开通了移动服务。2003年12月, 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开通了国内最早的手机图书馆短信服务平台, 拉开了移动图书馆在国内的应用帷幕。随后香港大学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相继开通了短信服务, 2006年7月3日, 湖南理工学院开通了国内第一家WAP手机服务的图书馆, 之后, 成都理工大学图书馆、国家图书馆、东莞图书馆等也相继开通了这一服务。2010年9月9日, 国家图书馆在101年馆庆之际, 推出了改版后的国图手机门户WAP网站“掌上国图”。至此, 我国的移动图书馆发展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受到了图书馆界的热捧与重视, 但从全国范围来看, 手机图书馆在国内仍未形成潮流, 据学者宋恩梅、袁琳的不完全调查统计, 截止2011年4月3日, 国内图书馆开通手机短信服务的只有34家, 开通WAP服务的只有16家。且通过对其网站的访问, 发现近一半的WAP网站存在着主页无法打开、书面查询功能失败等问题。

1.2 服务内容

我国公共图书馆的移动图书馆服务主要集中在书目检索、图书借阅、图书馆新闻讲座、参考咨询等基本服务, 而电子书、音视频资源等方面的服务仅有个别公共图书馆略有涉及。相比之下, 美国公共图书馆提供的移动图书馆服务内容则丰富的多, 除了上述我国公共图书馆的移动图书馆服务提供的基本服务外, 对实用类的服务内容也有所侧重。例如, 绝大多数美国公共图书馆的移动图书馆服务均提供对图书馆具体方位的GoogleMap (谷歌地图) 导引以及工作时间、联系方式及常见问题解答等实用性服务, 还提供数据库检索及电子书、音视频资源下载等高端服务, 并针对读者日常生活需要提供诸如家庭保健、医疗、租赁等个性化服务。可以看出, 我国公共图书馆与美国公共图书馆的移动图书馆服务差异较大。美国公共图书馆的移动图书馆服务种类繁多, 涉及内容广泛, 能够满足读者对于日常信息查询的多种需要;我国公共图书馆则侧重图书馆的基本图书服务范围, 并将其不断细化, 服务内容包含图书续借、预约、催还等。绝大多数国内读者都认为移动图书馆服务就是通过手机定期接收图书馆通知等各类信息, 而国外读者则认为图书馆是一个查找和获取信息的地方, 渠道并不限于图书。

在移动图书馆服务内容方面, 我国高校图书馆主要提供图书馆新闻、讲座、新书通报、书目检索、预约、续借等基本服务, 个别涉及读者留言、参考咨询、电子书等专项服务, 整体服务内容比我国公共图书馆的移动图书馆服务还简单。可以看出, 我国高校图书馆的移动图书馆服务仍旧侧重于基本图书借阅服务, 鲜见针对校园读者的有特色的服务类型。

1.3 服务推广

移动图书馆是一项新型的业务, 图书馆的推广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图书馆对移动服务的定位, 其推广力度也直接影响到读者对该服务功能信息的获取能力。该推广方式主要分为四类:

1.3.1在网站主页上设置专门的一级栏目, 如上海图书馆、重庆图书馆、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等, 都在各自主页上设置了“手机图书馆”的醒目链接, 读者能够方便快捷地进入相关页面。

1.3.2在网站的读者服务等栏目下设置移动图书馆相关二级栏目, 主要被封装在借阅、续借、催还等服务的介绍中, 对读者而言, 知晓难度不大。

1.3.3在网站主页的新闻公告栏目里推出公告信息, 此类信息也较容易引起读者注意, 但由于时效性周期的缘故, 作为新闻类信息, 其链接容易被新的信息所替代而推出首页位置, 读者的知晓获取能力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1.3.4图书馆网站上没有找到相关信息, 或者是隐藏在读者常见问题的解答中, 我们对这些图书馆移动服务的知晓主要通过研究论文和搜索引擎获得。

2 移动图书馆的建设目标

移动图书馆的目标功能主要有三部分:

2.1 移动图书馆的门户站点

主要是信息发布和参考咨询, 具体包括:图书馆相关新闻动态、参考馆员与教职工基本信息查询、服务时间、借阅规则、到馆路线、展览与讲座信息、图书馆的图片和视频、基于手机的参考咨询等。

2.2 支持各类移动终端设备的移动 OPAC

由于各个OPAC厂商没有提供合适于移动终端设备的OPAC系统, 往往需要第三方软件开发商进行改造, 实现在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上进行馆藏检索的功能。随着移动图书馆的发展, 提供这类技术支持的OPAC厂商会越来越多。

2.3 移动数字图书馆

即把图书馆的各类数据库延伸到各类移动终端设备, 让用户可以在移动终端设备上进行检索和查询文献信息, 同时可以通过移动终端及时查看正文。从国内外图书馆的服务现状来看, 部分功能有成型的解决办法, 主要原因在于技术难度和复杂度较高。

3 移动图书馆建设的技术难点

3.1 图书馆的数字资源系统和格式不统一

图书馆采购的大量数据库的检索查询方式都不一样, 界面不同, 数据格式也不同, 即使是同一种格式, 版本和制作方式又常常不统一, 而且绝大部分都没有通用的接口提供第三方访问。

3.2 移动终端所用操作系统类型复杂, 屏幕尺寸规格各异

目前移动终端没有标准系统, 很多移动终端用的都是不同系统, 仅手机的操作系统目前就超过15种以上, 每种又有很多版本, 许多手机甚至没有操作系统, 只有浏览器。在屏幕显示方面, 传统电脑的显示都是标准制式, 屏幕有1024*768或者800*600, 但手机和MP4等移动终端的屏幕规格很随意, 完全是为了适应硬件设备的外观来制造, 有325*255、320*240、800*480、854*480、960*640, 这对信息的展示带来了巨大挑战。

3.3 运营商的资费和访问模式不统一

我国目前有三大运营商, 针对3G应用的上网资费仍旧是偏高的, 往往以流量计算。而且即使是同一个运营商, 也在手机网络访问方面有几种计费和访问限制, 中国移动就分为移动WAP和移动互联网, 不同的接入方式, 收费是不一样的, 访问的范围也不一样, 一些技术的认证原理也不同。

因此, 要建设一个真正全方位的移动图书馆, 就必须解决这些技术难点, 实现基于各类手持终端的统一检索和全文展示。

4 我国移动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发展对策

据统计, 目前世界上手机的数量已是个人计算机的3倍之多, 移动设备让信息无处不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1年1月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 截至2010年12月, 中国手机网民达到3.3亿, 较2009年末的60% 提升到66.2%。手机作为上网设备, 其使用比例大幅增长。可见, 我国移动图书馆的潜在用户数量相当庞大。如何推广和完善移动图书馆服务、挖掘和开发潜在用户, 成为目前我国图书馆面临的主要问题。

4.1 加大移动图书馆的建设和服务普及力度

我国移动图书馆已发展了近10年, 虽然技术得到飞速发展, 但是服务发展却相对缓慢, 并且普及率较低。加大移动图书馆服务在国家、地方、高校等各个层面的推广力度, 提高我国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对移动图书馆服务的认识和认可, 加快移动图书馆服务在各类图书馆中的普及, 是当前非常必要的一项举措。

4.2 明确服务对象, 以用户为中心, 构建有针对性的移动图书 馆服务体系

公共图书馆的移动图书馆服务对象是大众读者。对大众读者来说, 除了基本的图书借阅服务, 为他们提供图书馆具体方位、电话、工作时间等基本信息的介绍是非常必要且实用的; 为他们提供参考咨询、留言反馈等交流服务是及时解决读者疑问最直接的方式。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对象主要是高校师生。校园新闻发布、自习室预约等各类校园服务是高校师生非常重要的需求。我国应该根据移动图书馆服务对象的不同特点, 指定有针对性的服务模式和内容。

最近的一项关于移动图书馆发展趋势的调查发现, 全世界大多数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的移动战略都优先考虑书目查询服务。在已经提供或计划提供移动图书馆服务的高校图书馆中, 有65%的高校图书馆认为, 移动设备、友好的网站、移动目录查询界面、短信参考咨询和短信通知服务是最重要的。图书馆移动解决方案提供商Boopsie近期的用户使用模式分析表明, 在其所提供的服务中, 60%的访问量与服务分布位置、服务时间、活动日程、博客及阅读列表相关, 用户实际上对紧密联系图书馆与相关用户社区的基础信息和服务更感兴趣。因此, 增加用户实际需求的服务设置是完善当前我国移动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当务之急。

4.3 重视完善服务内容, 实现从简单服务到复杂服务的转变

尽管我国移动图书馆服务包括诸如音视频下载、电子书、资源检索等服务内容, 但是服务质量和水平并不高, 可提供的电子书、音视频资源的数量非常少, 读者使用率也比较低、无法形成规模, 资源检索也局限于本馆馆藏书目检索。针对以上问题, 我国应该加强对先进移动服务技术的借鉴和使用, 拓展各类服务的规模和应用范围, 促进移动图书馆服务内容的不断深化、完善, 实现由简单服务到复杂服务、由实验可用到普遍应用的转变。

5 移动图书馆在我国的发展展望

5.1 服务模式向多元化发展

纵观国内的移动图书馆服务模式, 短信服务和WAP两种服务模式显然显得比较单一, 但国外已经实践的除此两种方式之外的I-Mode服务模式还未在国内实现。I-Mode是NTTDoCoMo于1999年推出的手机上网服务, 是全世界最成功的手机上网模式。其最大的改变在于计费模式, 将原来以时间为主的计费方式, 改变成为以下载量为单位, 如此可以大幅度降低使用者的上网费用, 加速普及的速度。日本在该服务模式上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如日本移动公司通过移动电话使用Internet服务, 采用分组交互叠加技术, 使用简化的HTML编辑网站, 让传统的WAP网站转变为I-Mode网站。日本富山大学图书馆以及东京大学图书馆都使用I-Mode模式向用户提供书目查询、在线预约等服务。因此, 可以预见, 国内的移动图书馆服务模式将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新的服务模式还将得到开发与应用, 且随着技术的发展, 新的服务模式还将得到开发与应用, 如我国学者贺利娜等在J2ME和J2EE技术的基础上, 提出并构建了一种与系统无关、与平台无关的新型手机图书馆设计方案。

5.2 服务内容向多元化发展

目前我国移动图书馆的服务内容较为单一, 大多只是单向的短信提醒、信息公告等内容, 提供的数据库交互检索、咨询交流等内容相对较少, 开展移动阅读服务功能的仅有北京大学图书馆等不多的几家, 但相反一些以盈利为目的的内容提供商却已捷足先登, 如亚马逊网上书店、“Google Editions”电子服务、新浪“文化读书”频道、盛大“云中书城”、方正Apabi电子书等均提供移动阅读等服务。国外的一些图书馆也为国内的图书馆开展多样的服务内容做出了榜样, 如美国波尔州立大学图书馆自2001年开展移动图书馆服务以来, 利用WAP模式向用户除提供基本的书目搜索外, 还提供了诸如天气查询、新闻、体育等个性化信息。同时, 提供移动馆藏服务与语音导航服务。国外一些移动图书馆提供的服务内容, 如弗吉尼亚大学图书馆的电子文本中心现有2100余种电子书的全文, 可供校内外用户下载、阅读, 这使得拥有移动互联终端设备的读者能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求随时随地地畅游书海。语音导引服务则是图书馆针对第一次来图书馆的读者而设计的一种较为人性化的服务方式。如读者可以通过手中的MP3播放器或手机来熟悉图书馆布局、结构功能与服务, 而且还可以提供拨打一个免费服务电话来收听图书馆导游指南。如美国波尔州立大学图书馆就提供图书馆导引视频。当然, 我国国家图书馆的“掌上国图”也提供了大量的国家图书馆特色资源, 包括千余种公开版权图书, 500余小时的音频讲座, 将近10万篇学位论文数据, 32000张特色资源图片, 可为读者提供内容丰富的特色资源, 还提供服务导航等引导服务。丰富的资源是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 也是其他任何内容提供商所无法比拟的。基于丰富的资源基础, 对内容进行加工制作和整合并根据读者的需求提供丰富多彩的内容服务, 将是未来移动图书馆服务内容的发展目标。

5.3 操作界面向友好化发展

我国移动图书馆的终端使用设备是以手机为主的IPAD等移动设备, 但由于当前手机的操作系统各异, 手机的研发缺乏统一的标准与相关协议, 因此这些手机系统的兼容性较差。移动图书馆的书目查询、交互界面可能存在着不同的手机上无法实现的困惑, 因此, 如何实现数据兼容与优化操作界面将是未来移动图书馆必须解决的问题。在解决兼容性方面, 北京大学图书馆通过UOML文档交换服务器实现了基于各类手持终端设备对各类数据库资源进行统一检索和全文阅读, 为数据兼容问题的完美解决开辟了一条从文档转换技术上实现的捷径;在提供操作界面友好性方面, 国家图书馆的“掌上国图”在设计时, 充分考虑了手机屏幕的大小不一及读者的喜好问题, 对于文字、界面、图片的滚动、返回、选择、放大、缩小、移动均做了人性化的设计, 读者根据自己的喜好可随心设置, 同时鉴于手机的硬件性能差别较大问题, “掌上国图”还提供了部分市场占有率大、支持JAVA、硬件优化较好的手机系统, 对于“掌上国图”插件的下载安装说明与注意事项均做了说明。这些有针对性的设计与友好的交互界面, 更加符合用户的日常操作习惯, 有利于移动图书馆的更一步应用普及。

摘要:当今时代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 是一个创新的时代, 信息的数量越来越庞大, 信息需求的多样化、时空化对信息的获取和有效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这种新的形势下, 高校图书馆现有的信息服务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本文主要对高校图书馆服务理念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阐述了用户信息需求是新时期图书馆服务理念的内在动力, 激烈的竞争环境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是图书馆服务理念的外在驱动力。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信息需求,移动图书馆,服务理念

参考文献

[1]宇红.《基于手机短信平台的图书馆信息推送服务》.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4.

[2]王茜, 张成昱.《清华大学无线移动数字图书馆用户体验调研》.大学图书馆学报, 2010.

[3]鄢小燕, 李名洋.《国内图书馆手机移动信息服务现状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 2010.

[4]陈路明.《国外移动图书馆实践进展》[J].情报科学, 2009.

[5]Dynamic Localization of Books and Collections:Second Version of Smart-library is Being Tested[EB/OL].2011.

[6]高春玲.《解读美国移动图书馆发展的昨天、今天和明天》[J].数字图书馆论坛, 2010.

移动网络发展对高中生的影响论文 篇5

一、引言

随着移动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的互联网迈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据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消息,截止1月份,我国网民数量达到6.9亿,其中手机上网用户占比超过了89%。作为正在学校接受教育的高中生,对事物强烈的求知欲使得我们成为这一部分手机上网用户的活跃群体。随着移动网络的发展,高中生的上网方式以及社交模式都正发生着变化,并逐渐蔓延到学习生活中去。

二、移动网络的特点

1.便捷性。

移动终端设备具备小巧便携的特性,使得移动网络在使用上更加方便,通过将随身携带的移动设备接入网络运营商提供的网络服务,便能随时随地的使用网络满足各种需求。相对于使用电脑获得网络服务,移动网络局限性小的特点得到充分的体现。

2.功能全面,内容广泛。

随着移动网络的发展,用户在娱乐、电子商务、信息获取交流功能上的需求被不断满足,同时,在金融、医疗上的应用也越来越普及。

3.热点信息随机化,更迭加快。

相对于传统网络时代下通过媒体报道发酵事件引导群众讨论热点信息的方式,往往有其滞后性。在移动网络时代,参与热点事件讨论的时间越来越短,对事件的持续关注度越来越弱,可能在数小时之内,关注的舆论热点已然更迭数次。

三、移动网路对高中生的正面影响

移动网络的发展,加大了信息存储容量,为信息交流交互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正因为如此,移动网络得以充斥着整个高中校园,并且影响着高中生的学习生活,其中不乏正面积极的影响。

1.开拓视野,丰富知识。

移动网络的发展,使得知识的获取更加便捷快速,微博微信等媒体工具通过不停的转发分享资讯,使得用户在使用这些媒介时被动的接收并且可能会被其中的一些资讯吸引从而参与到其中。而随着移动网络的发展,其构建出的不分地域的全球传播媒介,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渠道,也拓宽了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

2.锻炼自主学习的能力。

网络世界里,由于没有现实生活中教师的存在,所以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为自学,在这个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阅读理解的能力、思考探究的能力,这些都是终身受益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3.相互交流。

这是网络互动性的体现,教师可以将课堂上一些课本知识外的拓展知识放到网站上,或者是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分享给学生,便于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学习,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四、移动网路对高中生的负面影响

1.沉迷互联网游戏功能,影响学习生活。网络游戏的趣味性、虚拟性和刺激性等,都对高中生有着巨大的诱惑力,高中生自控能力差,面对移动网络上丰富的游戏和社交之类的应用,加上移动网络的便捷,随时随地可以玩游戏,容易沉迷其中,导致占用大量学习休息的时间,影响学业的同时,还扰乱了正常的作息时间,而且还有可能扰乱学校班级的学习风气,造成严重的后果。

2.网络的虚拟性造成学生的心理障碍。

网络是个虚拟的自由的空间,很多学生因为在现实社会中受到一系列法律法规的约束,倍感压迫,而在网络世界中,由于一些法律法规的局限性,没有能够很好的规范网络世界,从而使得学生有了网络世界无拘无束的概念。面对现实与虚拟的巨大反差,很多学生选择逃避现实,活在虚拟的世界里,同时由于互联网上存在大量信息,导致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偏向网络,忽略了在现实生活中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互换信息,这使得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与人的沟通交流越来越困难,从而导致越来越多性格孤僻,人际交往有障碍的人出现。

3.不良信息对学生的毒害。

网络上存在大量的信息,同时也是垃圾信息的生产地。高中生尚未建立完善的价值观、人生观,其认知受外界的影响是巨大的,互联网庞杂的信息可能有助于学生拓展视野,但其中的色情、淫秽信息对于学生来说充满诱惑力,很容易造成学生认知和思想上的混乱及迷茫,一些沉溺色情暴力信息的学生,更是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4.过于简单的获取信息,影响学习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移动网络的便捷性,使得许多学生的思维发生了变化,认为一切问题的解决方法都可以从网上搜索得到,从而放弃了通过思考去解决问题的方式,以至于作业、复习题甚至是考试,都想着带着手机通过移动网络获得答案,这种不良风气的形成,不利于高中生正常学习生活的发展。

五、结言

移动网络的发展与应用 篇6

【关键词】网络文化 高中生 移动网络 影响

一、引言

随着移动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的互联网迈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据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消息,截止2015年1月份,我国网民数量达到6.9亿,其中手机上网用户占比超过了89%。作为正在学校接受教育的高中生,对事物强烈的求知欲使得我们成为这一部分手机上网用户的活跃群体。随着移动网络的发展,高中生的上网方式以及社交模式都正发生着变化,并逐渐蔓延到学习生活中去。

二、移动网络的特点

1.便捷性。移动终端设备具备小巧便携的特性,使得移动网络在使用上更加方便,通过将随身携带的移动设备接入网络运营商提供的网络服务,便能随时随地的使用网络满足各种需求。相对于使用电脑获得网络服务,移动网络局限性小的特点得到充分的体现。

2.功能全面,内容广泛。随着移动网络的发展,用户在娱乐、电子商务、信息获取交流功能上的需求被不断满足,同时,在金融、医疗上的应用也越来越普及。

3.热点信息随机化,更迭加快。相对于传统网络时代下通过媒体报道发酵事件引导群众讨论热点信息的方式,往往有其滞后性。在移动网络时代,参与热点事件讨论的时间越来越短,对事件的持续关注度越来越弱,可能在数小时之内,关注的舆论热点已然更迭数次。

三、移动网路对高中生的正面影响

移动网络的发展,加大了信息存储容量,为信息交流交互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正因为如此,移动网络得以充斥着整个高中校园,并且影响着高中生的学习生活,其中不乏正面积极的影响。

1.开拓视野,丰富知识。移动网络的发展,使得知识的获取更加便捷快速,微博微信等媒体工具通过不停的转发分享资讯,使得用户在使用这些媒介时被动的接收并且可能会被其中的一些资讯吸引从而参与到其中。而随着移动网络的发展,其构建出的不分地域的全球传播媒介,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渠道,也拓宽了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

2.锻炼自主学习的能力。网络世界里,由于没有现实生活中教师的存在,所以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为自学,在这个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阅读理解的能力、思考探究的能力,这些都是终身受益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3.相互交流。这是网络互动性的体现,教师可以将课堂上一些课本知识外的拓展知识放到网站上,或者是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分享给学生,便于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学习,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四、移动网路对高中生的负面影响

1.沉迷互联网游戏功能,影响学习生活。网络游戏的趣味性、虚拟性和刺激性等,都对高中生有着巨大的诱惑力,高中生自控能力差,面对移动网络上丰富的游戏和社交之类的应用,加上移动网络的便捷,随时随地可以玩游戏,容易沉迷其中,导致占用大量学习休息的时间,影响学业的同时,还扰乱了正常的作息时间,而且还有可能扰乱学校班级的学习风气,造成严重的后果。

2.网络的虚拟性造成学生的心理障碍。网络是个虚拟的自由的空间,很多学生因为在现实社会中受到一系列法律法规的约束,倍感压迫,而在网络世界中,由于一些法律法规的局限性,没有能够很好的规范网络世界,从而使得学生有了网络世界无拘无束的概念。面对现实与虚拟的巨大反差,很多学生选择逃避现实,活在虚拟的世界里,同时由于互联网上存在大量信息,导致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偏向网络,忽略了在现实生活中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互换信息,这使得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与人的沟通交流越来越困难,从而导致越来越多性格孤僻,人际交往有障碍的人出现。

3.不良信息对学生的毒害。网络上存在大量的信息,同时也是垃圾信息的生产地。高中生尚未建立完善的价值观、人生观,其认知受外界的影响是巨大的,互联网庞杂的信息可能有助于学生拓展视野,但其中的色情、淫秽信息对于学生来说充满诱惑力,很容易造成学生认知和思想上的混乱及迷茫,一些沉溺色情暴力信息的学生,更是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4.过于简单的获取信息,影响学习和创造能力的培养。移动网络的便捷性,使得许多学生的思维发生了变化,认为一切问题的解决方法都可以從网上搜索得到,从而放弃了通过思考去解决问题的方式,以至于作业、复习题甚至是考试,都想着带着手机通过移动网络获得答案,这种不良风气的形成,不利于高中生正常学习生活的发展。

五、结言

高中生正处于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这期间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惠及一生,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此时迷恋网络世界,沉迷网络游戏,不仅占用了课余体育锻炼时间,甚至于有的会影响到正常的学习时间,不利于学习的同时,也不利于一个健康体魄的养成。学校肩负着培育下一代的重任,应当抓好网络教育,将移动网络带来的优势最大化,将网络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最小化,引导学生通过正确的方式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以一个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只有对学生使用网络情况做好引导作用,充分利用好网络优势,扬长辟短,才能让网络教育成为高中生教育的强大助力。

参考文献:

网络资源的移动化研究与应用 篇7

1 Web资源移动化研究现状

对于移动设备上的Web服务技术, 各大软件公司都在进行研究, 并有相应的产品推出。例如, 微软公司的Microsoft Visual Studio和.NET可用于创建PC和移动设备的移动Web服务的应用程序。IBM也推出了一套专门用于在移动设备上提供Web服务的编程工具——“移动设备用web服务工具包”。然而随着目前智能机的飞速发展, Java程序逐渐被大多数手机所兼容, 目前应用于移动设备的Web服务技术也多基于java技术。而在移动化模型方面, 由于移动设备的种类众多。Web Services技术的重要价值之一便是解决整合系统与应用程序所面临的问题, 而将Web Services所提供的连结延伸到移动设备也是非常合理的方向。两种技术的结合, 在未来带宽增加、传输优化的环境下将会成为主流趋势。

然而, 从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看, Web资源移动化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受到软件理论、软件工程、人工智能以及中间件等多个领域研究工作的影响和推动, 尽管目前已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但是, 由于研究历史还不长, Web资源移动化的理论体系、工程方法以及实现技术仍不成熟, 国内外重点研究主要着重于对某一核心技术的理论研究或具体应用, 鲜有涉及某一整体框架通用方案的实现研究, 这对Web资源移动化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 面对客户对Web资源移动化的越来越高的需求, 现有研究成果也无法较好的满足。

因此, 就目前移动化发展形式而言, 在技术领域, 对移动商务无线网络基础设施的研究已经相对比较成熟, 但对移动中间件和无线用户终端的研究还比较薄弱。目前, 对Web资源的移动化开发方法多基于对具体页面的独立开发, 开发环节繁杂而重复, 并未着眼于整体系统的移植。随着实现方法的不断优化, 尽管基于模板和框架等开发方法也比较好地解决了一些移动设备的支持问题, 但是当具体面对某一类移动设备开发具体移动应用程序时, 开发者很难摆脱对具体设备的依赖。因此, 本文提出一种Web资源移动化模型设计方案能够较大程度地满足企业及个人的业务处理需求, 并做到将Web服务以整体为单元快速进行移动化的应用, 并在一定程度上广泛适应, 有效解决资源移动化整体方案的构建问题。

2 模型与实现

2.1 模型架构

通过对研究现状的分析, 不难发现:当前应用中的模型一般只分为客户端和服务器两个模块, 手机需要通过直接访问服务器而获取Web资源。我们曾在文献[2]中提出了一种新的模型方案, 该方案包括三个主要模块:服务器、模板以及客户端, 本文重点关注该模型的实现。该模型中, 服务器主要完成Web资源的访问、转义等过程。客户端主要依据服务返回的转义后的数据进行显示, 并能够监听用户操作。模板用来控制服务器访问数据来源, 并控制客户端显示样式。

2.2 应用举例

本研究为Web移动化的需求提供快速移动化技术。应用领域有以下两方面: (1) OA系统; (2) 商业网站系统。

OA系统发展已经较为成熟, 将OA系统移植到手机中, 能够为用户提供范围更广的工作环境, 让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地收发邮件、批改文件。从而大大提高了OA系统的使用效率。一些商业网站系统, 如微博等, 已经开发出了手机客户端版应用, 其核心技术就是移动化技术。应用本研究中的移动化技术能够减轻开发手机应用的工作量, 减少版本升级过程的修改时间, 为用户提供更加稳定的Web资源系统。

本文以某公司移动供应链管理系统为例, 应用所提出的模型并实现移动应用的开发。供应链系统围绕出口公司完成整个销售过程为背景, 基于Web网页的供应链管理系统的主要工作是处理订单管理环节。

该系统包含一系列工作:客户提交订单、出口公司通过审核、仓库发货、运输公司审批发货、港口到岗离岗审批以及实时的订单状态查询等。在Web网页系统的基础上, 通过我们提出的模型, 可以利用移动化技术手段做出其手机版的供应链系统, 它所能够实现的功能和Web端相同。

本项目的服务器端架设在开源项目Apache Axis和Tomcat上, 操作系统不限。Axis作为Soap引擎, 提供创建服务器端SOAP操作的基本框架。Axis框架来自Apache开放源代码组织, 它是基于Java语言的最新的SOAP规范和SOAP with Attachments规范的开放源代码实现。Axis本身是基于Java语言开发的项目, 并且是以Web应用形式发布并以Servlet的方式运行的, 因此它运行时需要一个应用服务器作为支撑。这里我们选用同为Apache组织开源项目的Tomcat作为Servlet容器。待服务器部署完成后, 开发XSL模板, 以完成指定页面的配置。最后将客户端程序安装到手机中, 完成应用配置。

摘要:随着智能移动终端的普及与发展, 将现有的网络资源移动化成为目前构建移动互联最简单的方式。本文旨在研究网络资源移动化模型以及应用的实现方式。文中详细介绍了移动化领域的相关技术和研究成果, 分析了移动化的模型架构, 最后以某一特定网络资源揭示移动化应用的配置方法。

关键词:网络资源,移动化,模型,应用

参考文献

[1]王丽平, 张世鹏.基于Xpath的智能终端移动化办公系统实现[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1 (10) :393

[2]尚小溥, 葛鸣飞, 许从玉.Web资源移动化研究[J].信息通信.2012 (6) :110-111

移动网络的发展与应用 篇8

你知道UTCamera这款热门APP应用程序吗?

UTCamera APP是一款由国际著名服饰品牌UNIQLO(优衣库)推出将用户拍摄的短片自动转换成独特的循环动画的智能手机照相应用程序。这款APP是配合优衣库2013年UT最新产品“UTPOP-UP!”主题活动而推出,活动期间优衣库官网和UTCamera APP同时出现活动信息和活动专题,两者设计风格保持一致,以红白为基本色调。具体活动营销过程则始于移动App应用程序的优衣库拍照,并经历过拍照分享、上传官网、赢取优惠券,就近实体消费。这就是一个典型的APP移动营销和网络营销的优化整合过程。

APP移动营销和网络营销

1.APP移动营销

App移动应用最早兴起于2005年。随着目前移动互联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移动终端数量也呈现大幅度增长状态.根据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最新通信业运行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1月底,全国移动电话用户达到12.23亿户,智能移动终端呈现加速增长态势。而搭载在智能移动终端中的App移动应用,它现在已经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根据多项调查显示智能终端用户平均每日使用App移动应用时间已经达到2.5小时,并以每年120%的速度增加,这将势必带来一场移动营销领域的革命。APP移动营销模式主要类型可分为三类:APP移动广告植入模式、企业专属APP移动营销模式、全方位立体互动营销模式

2.网络营销

网络营销从理论和一般意义上,可将其定义为:网络企业是企业利用当代网络环境来展开的各类营销活动,是传统市场营销在网络时代的延伸和发展。目前,网络营销根据营销渠道类型可以将网络营销分为三类:传统媒体营销、SNS和即时通讯营销模式、搜索和云推送营销。

APP移动营销和网络营销的优劣势

1.App移动营销优劣势

(1)优势

App移动营销在传播过程方面,传播媒介技术领先,更适应移动互联时代;传播手段更为精准,更能够准确覆盖消费者;传播人群虽窄,但十分年轻和有活力,也是移动互联时代营销的忠实体验者和拥护者;互动反馈更为迅速和直接,能够提供给移动应用开发者和企业更多的体验信息和数据信息。

用户体验方面。App移动营销在用户体验方面,定位体验更适于移动生活,实现实时营销。交互体验设计更超前,语音技术、指纹技术、NFC技术频现。用户立体参与方面更为全面,线上线下、实体定制实现跨界营销。在传播效果方面,数字化精准营销,准确把握移动用户需求;移动社交互动更受欢迎,游戏互动、语音抬杠、语音对讲、摇摇搜索和边游边聊等应用盛行;线上线下用户参与更踊跃,LBS签到随处可见,促销活动转化率更高;互动关系营销玩转营销界,打造云存储移动消费数据库。

(2)劣势

App移动营销目前在时下盛行的同时,也受到一部分企业营销主的诟病,同样以的传播过程、用户体验和传播效果三个方面的总结。

传播过程:App移动营销缺乏专业的App信息搜索引擎,营销推送方法还不够数据化;同时,App营销环境还不够稳定,移动互联速度慢、手机系统缺陷和系统程序缺陷造成,营销方案不能够全面执行,营销信息传播表现种类较为单一。

用户体验:部分企业App应用程序设计缺乏创新,诸如:App应用程序视觉设计、功能界面设计类同,体验者在一定程度上出现审美疲劳。另外,部分企业App应用在人机交互方面,仍然存在着单纯模仿网络互动的痕迹,缺乏结合移动营销特性的新型人机交互功能。

传播效果:App移动营销虽然在企业信息传播效果方面较为精准,但是App移动应用整体传递信息较为有限,传播效果整体上具有局部性和片面性。

2.网络营销优劣势

(1)优势

网络传播依托于互联网进行网络传播,其过程则具有更稳定的传播性能。传播手段方面,网络营销在手段种类和技术上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传播对象方面,网络营销面对总体数量群体更为庞大。用户体验方面,网络营销由于其3D动态网页架构技术和互动营销的技术十分成熟,企业在进行网络营销时可以给予消费者更为动态的网页仿真情境和更为全面的互动营销体验。传播效果方面,网络营销包含着多元化的营销形式,它是企业传统营销向互动社会化营销的迈进,这也是传播学和营销领域所关注的转变趋势。

(2)劣势

传播过程:网络营销的互动反馈虽然是目前移动互联主流选择,但是在反馈机制上远落后于移动营销领域,所以网络作为及时和有效反馈的主角地位逐渐被移动营销所取代,这也是移动营销能够立足移动领域的基本保证。

传播效果:网络营销缺乏对企业活动的传播效果关注,也就是缺乏对线下营销活动的关注,导致线上线下营销活动的转化受阻,消费者通过网络营销了解的信息会因为寻找不到线下渠道而失去耐心,传播效果整体上缺乏灵活性和互动性。

App移动营销与网络营销的优化整合发展道路

1.两者整合的必要性

根据2012年中国互联网统计报告我们可以知道移动互联领域的用户数发展空间依然巨大,到2020年中国网民和移动终端用户总数相对于现在可以增加25%左右。未来,移动互联这个领域必然是企业、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媒介研究者、开发者和消费者(用户)持续关注的领域,也是企业营销模式和营销策略进行转型的关键时期。

转型期,企业要更加注重消费者的网络体验和移动体验,满足数字时代消费者对于社交互动、分享优惠、即时信息、个性化推送、娱乐游戏和生活辅助等方面的需求,这些是企业对于目前社会化的用户社交链、个性化的消费需求和移动化的生活辅助特点的营销布局。因此,要实现企业营销活动的最大营销效果,企业必须根据两者各自优势研究出适合企业的移动互联营销模式。

2.两者整合的途径

整合营销传播界的先驱者唐?E?舒尔茨在其《整合营销传播》一书中对于整合营销传播定义如下:“整合营销传播是一个业务战略过程,它是指制定、优化、执行并评价协调的、可测度的、有说服力的品牌传播计划,这些活动的受众包括消费者、顾客、潜在顾客、内部和外部受众及其他目标。

唐 E 舒尔茨在书中将企业进行整合营销传播过程中执行步骤归纳为五步,它们分别是:

第一步根据消费者生活喜好和消费行为界定和识别客户与潜在客户。

第二步是判定客户与客户群的财务价值,评估客户与潜在客户的价值。

第三步是统一规划营销传播内容和营销传递过程。

第四步是活动过后评估短期和长期的客户投资回报率。

第五步是针对项目统计数据,开始项目执行后的分析与未来规划。

本文在这关于两者整合方法部分,在借鉴唐?舒尔茨的企业整合营销执行步骤方面的基础上进行整合步骤的相关创新分析。结合网络营销和App移动营销的侧重点,对于两者整合途径和步骤归纳为以下四个部分。

(1)针对性营销事前调研过程

企业的营销事前调研主要是针对产品市场概况、市场竞争、市场目标和消费者行为所进行的调研。其目的主要是使得企业营销策划和执行过程更为合理与科学。

要想整合网络营销与App移动营销,就必须在调研过程中明确认识到:事前调研必须确立三个基本原则,即市场情况区别调研、消费者区别调研和共性整合过程。所谓市场情况区别调研是指网络和移动终端市场相分开。诸如:传统服装类企业网络竞争情况更为激烈,但网络市场占据半壁江山。但随着移动支付模式形成,移动营销成为市场蓝海。这调研策略就是如何维持原有网络市场,着重调研移动市场和移动用户购买习惯。消费者区别调研指的是指互联网网民和移动终端用户分别调研的过程。它们主要通过根据网民和移动终端用户在调研过程中的不同特点所形成的不同调研指标。最后,我们根据前面市场区别调研和消费者区别调研两个过程,整合共性和不同调研指标,来整合网络营销与App移动营销的事前调研,以兼有两者在营销事前调研过程中的各自特性。

(2)立体化、统一化的营销方法和策略

对于最近影响较大的移动营销案例进行统计和模式分析,我们可以了解移动营销和网络营销两者结合更为紧密。同时,我们还可以分析得出:立体化和统一化的营销方法和策略在整合两者营销模式中起着极大的作用。

统一化指的是网络和移动传递活动信息要保持信息统一、主题统一、风格统一和体验统一。这也是贯穿整个营销过程中的重要因素,使得消费者在体验过程中,形成共同品牌和产品意识,实现营销接力效果。

立体化指的是网络营销利用自身网络渠道充分展示营销活动信息和营销主题,而移动营销则承接网络营销所积聚人气,进行更进一步的互动营销、体验营销和情感营销,这就达到了两者相互促进的目的。

(3)充分执行营销策略

立体化和统一化的营销策略确定之后,整个营销主要基调已经奠定,即充分发挥网络传递和移动分享的作用,从多层次保证企业的营销效果。因此,营销策略执行程度直接关系到企业移动互联营销的效果。企业在网络设立专题营销活动时,应该考虑App移动应用的容量和动态技术问题,特别是目前AR技术占用智能终端问题,往往使得AR技术应用范围受限,所以企业网络在营销策略执行过程中,要明确保证两者统一化的实行。立体化要求各两者各自分享过程中有营销承接,所以保证网络传递的真实性及线上线下移动参与的及时性成为其立体化的关键点。

(4)多维度的营销监测及评估体系

网络营销和移动营销有着不同的监测和评估方法及重点,网络营销可以从活动独立用户数、页面点击率、页面停留时间、页面留言、页面访问深度和页面访问频次等数据来衡量营销效果。而移动营销则会从平台展示数、下载量、激活率、广告点击率、转化率等几个维度去评估移动营销效果。这两者虽然共同目标是营销效果,但是侧重却有所不同,网络营销更关注活动影响范围,而移动营销更注重转化率。

移动网络的发展与应用 篇9

关键词:Java开发语言,B/S开发模式,蓝牙

1 项目建模与结构优化

1.1 系统整体目标分析

本项目旨在构建这样一个系统:以用户需求和银行相关业务为导向, 将互联网、报纸、相关机构等信息源进行人工采集和整合, 以用户的定制和兴趣分析为依据, 对采集的信息进行分类、重组和匹配, 通过手机短信的方式对用户进行提醒和推介, 用户按照自身需要决定是否进一步阅读该信息, 系统通过支持手机移动上网和pc机上网的方式将及时精准信息推送给可能需要的用户。在手机移动上网服务和电脑b/s模式网络服务支撑下, 用户可不受时空限制, 随时随地获取所需信息, 减少信息传递的滞后性, 真正实现实时信息推送服务, 发挥信息的时效性价值。

1.2 系统模型说明

通过分析和调整, 我们将系统模型划分为以下主要模块 (如图1) :

(1) 异构信息源整合部分。

该部分主要通过人工对互联网、报纸、相关可用系统内数据、相关机构信息、银行内部渠道信息进行采集、分析和筛选, 结合工作人员的经验和业务知识将其中有用部分输入到系统的及时信息库中。

该部分为系统的基础部分, 其核心是对异构信息进行人工整合, 整合后数据质量取决于工作人员自身的业务知识和信息分析、鉴别能力, 是工作人员经验与知识价值的体现。同时整合后的及时信息数据库是系统提供及时精准信息推送服务的信息来源库, 因此其质量又直接决定了用户推送服务的质量和后继信息应用及其价值的实现。

(2) 信息组织、增值部分。

本部分是在上述异构信息源整合后获得的及时信息库基础上, 结合银行已拥有的客户资料数据和用户提交的相关定制要求, 以此为指导对及时信息进行筛选、过滤, 将有价值的信息与需要该类信息的客户进行匹配。通过对信息的重新组织, 使信息的潜在价值被激发, 为满足用户需求作好准备工作。

(3) 信息推送服务部分。

本部分是在上述已匹配好用户与信息的基础上, 获取银行已有的客户联系方式, 依托移动服务运营商, 以手机短信推荐的形式向用户推送可能对其有用的信息。鉴于手机数据传递业务对数据量的局限性, 此部分推送的仅仅是有用信息的概要情况, 包括标题、时间、访问方式等。给定信息详细内容的访问方式, 使对某条信息感兴趣的用户可根据自身条件选择手机上网访问或pc上网访问相应的内容。

(4) 信息显示平台部分。

该部分旨在构建一个可通过手机和pc两种方式访问的基于互联网的信息显示平台, 该平台在用户信息推送服务的基础上进行补充, 进一步对相关用户提供详细的信息内容服务。平台采用当前流行的b/s网络服务模式, 用户在pc上无需安装任何软件, 只需要通过网页浏览器即可访问系统平台, 获取所需信息。

1.3 系统业务分析

我们采用uml中用例图来表示系统的业务, 从工作人员的视角和客户的视角来分析系统的业务功能, 其具体表示如图2所示。

2 PC机部分设计

2.1 系统采取的方法

通过收集大量的真实数据, 在此基础上构建一个实际可用的系统, 模拟现实情况下为客户提供实时金融信息推送服务的过程和方式。经过试用和改进, 最终将系统推广使用, 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

2.2 采取的技术

系统可采用Java开发语言和基于Jsp的B/S开发模式, 构建一个综合的应用系统, 系统的组成包括一个信息处理后台、一个配套信息显示网站、一个金融信息检索词典和一系列基于不同渠道的信息推送模块。它们相互协作, 完成实时性的金融信息推送服务, 通过多种渠道和多种方式为客户提供信息服务。

2.3 可行性说明

开发这样一个系统在当前的技术背景下难度不大, 且开发风险较低, 特别是Java语言的平台无关性和易维护性可以满足系统的大规模应用。另一方面, 系统兼顾到应用中多方的利益, 因而商业风险也很小, 其推广应用具有很高的可行性。

2.4 操作部分

根据前期的系统分析、设计以及数据采集我们实现了数据库的设计, 以MySQL软件为工具创建关系数据库, 设计过程如图3所示。

代码部分采用Java开发语言和基于Jsp的B/S开发模式, 在数据库设计中, 将上述六个阶段不断循环反复, 达到最优数据库体系。

(1) 构建信息处理后台, 将从银行获得的实时信息及时发布到后期建设的显示网站, 供用户查询相关消息的详细信息。

(2) 配套信息显示网站, 建立ASP网站, 并与数据库实现对接。

(3) 金融信息检索词典, 利用前期搜索的海量金融词汇和MySQL实现金融词汇查询功能, 方便用户查询收到信息当中包含的金融词汇, 以便做出正确、快速的投资决策。

(4) 基于不同渠道的信息推送模块, 主要是实现PC机与手机的对接, 构建用户查询信息的双向渠道, 完善体系。

3 手机部分设计

3.1 手机平台选择

金融服务商需要将即时信息个性化的传递给注册客户, 采用通过3G手机终端向客户发送个性化短信息的方式, 其短信息内容即是客户所注册账户相关发生的金融信息。因此需要用到PC端向手机群发短信的功能。由于还没有投入产业化, 实验时不一定能得到电信运营商的支持, 因此选择使用相当大的一部分手机都已支持的蓝牙无线网络替代。使用Linux操作系统的pc机通过蓝牙适配器可在试验阶段方便的同手机通信。因为手机操作系统平台存在多样性, 目前存在Symbian、Palm OS、win ce以及Linux等, 考虑到今后软件的跨平台性、易移植性和易布署性, 所以选择使用的开发语言为Java。

技术要求: (1) 通过c语言或者c++语言, 基于蓝牙域的套接字网络编程, 开发服务器的无线通信接口。 (2) 通过J2ME, 提供蓝牙API可供调用, 开发手机上无线通信模块。

3.2 手机通讯方案

通过手机终端获得信息之后, 不在PC机旁的客户可以立即通过手机专用网络进入本系统查看消息详情与分析师的最简单评价。利用现今已很成熟的手机浏览页面的功能。考虑两种功能比较简单的嵌入式浏览器实现方式: (1) 利用手机已有的浏览器 (需要使用程序调用) 。 (2) 实现一个简单的嵌入式浏览器, 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运行在后台, 它负责处理http协议, 包括向指定站点发送http请求 (request) 和接收站点回复 (response) 的http内容并进行处理;一部分为GUI显示, 将收到的http内容以文字的形式呈现给用户。

技术要求: (1) tcp/udp网络通信; (2) b.http协议。

3.3 操作部分

(1) C和C++语言的应用。

(2) J2ME的初步实验, 试做初步的Java程序, 并在3G手机上顺利运行。

(3) 找到可参考学习的http协议实例并采取针对性研发。

(4) 采用蓝牙网络, 在pc端使用Linux操作系统, Linux操作系统提供了BlueZ协议栈和相应的工具, 可以基于该协议栈很方便的开发服务器的无线通信模块。使用Linux操作系统的pc机通过蓝牙适配器可以很方便的同蓝牙手机通信。

(5) 实现实验时真正将信息通过蓝牙发送到手机端。

3.4 实现部分

(1) 将理论知识用技术来实现, 完成PC端向手机客户端群发个性短信息功能。

(2) 确定所要实现的方式, 完成手机浏览系统页面的通道。

(3) 手机部分完成后与PC数据库联系起来, 相互激励与响应, 成为可行的整体。

参考文献

[1]王冶宝.金融信息网络系统的模型化方法[J].南开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0, (2) .

[2]马强, 等.数字化网络技术在语音实验室中的应用[J].实验科学与技术, 2008, (2) .

[3]胡家宝.移动Agent技术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信息与管理工程版) , 2005, (2) .

[4]刘高平, 等.蓝牙与以太网互联技术的实现[J].计算机工程, 2004, (17) .

[5]金纯, 等.基于Symbian OS的蓝牙网络聊天系统[J].微计算机信息, 2007, (24) .

移动网络的发展与应用 篇10

3G的出现和应用带来的不仅仅是技术制式和数据业务速率的变化。其无线传输技术的变革, 使数据速率能够满足互联网中网页、图片、视频等主流信息载体的传送需求, 从而使移动互联网成为现实。用户终端的个人专属性、移动通信的移动性与互联网信息服务的广泛性相结合, 真正实现了随时随地信息沟通, 也带来了移动互联网应用的空前发展。因此, 从某种意义上说, 3G带来了生活方式的革命。

3G网络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催生了OTT业务、物联网、云计算等一系列新型业务, 也带来了移动通信运营的多极化格局。面对被冲击、被管道化的境地, 传统通信运营商必须尽快转变、适应, 找到业务发展蓝海。业务发展离不开对自身网络和业务的分析, 因此, 对网络数据的挖掘和深入分析对网络运营有重要作用。

二、数据来源和作用分析

目前网络数据的获取、挖掘主要有以下几个来源:

(1) 网络配置数据:根据网络工程数据、配置数据, 可对网络结构、网络容量进行分析优化, 通过对业务承载策略、相关参数设置和算法进行分析, 可从网络技术方面规范用户网络行为、优化网络服务性能;

(2) 网络性能数据:通过对各种测试数据、MR (Measurement Report) 数据, 可对网络覆盖、接入、时延、保持、业务质量等进行采集、评估。通过网络KPI等MOC话统数据, 可有效监控网络运行状态, 发现、处理网络突发问题。

(3) 用户数据:根据对呼叫记录 (CHR) 数据、话单记录 (CDR) 数据的分析, 可对用户行为、用户ARPU分布、VIP用户等进行专项分析, 针对性开展营销、回馈、维系等业务拓展动作。通过对用户投诉数据的分析, 可直观体现网络缺陷和服务能力的不足, 为提升用户感知提供最直接的帮助。

(4) 业务数据:通过对业务成分、用户业务数据中反映出的普遍业务规律、TOP网站、分业务计费等数据分析, 可针对业务比重和价值权重进行个性化的业务承载策略设置。

三、网络数据挖掘、应用思路举例

根据上述对网络、用户、业务方面的数据分类获取和价值分析, 对数据进行综合利用和挖掘, 得出应用思路, 并进行以下几点初步实践。

3.1基于网络数据的传统网络优化

传统的网络维护、优化中, 网络数据的挖掘和应用主要包括三部分:

一是对网络的各种DT/CQT以及在重要地点设置自动测试设备, 采集重要场所、交通干线、区域的室内/外的覆盖、接入、保持、业务质量等性能, 通过设置一定指标标准, 构建网络评价体系, 结合网络配置数据, 对网络中存在的弱覆盖、接入失败、掉话、数据业务速率低、时延大等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处理。

二是通过网管、第三方平台, 在网络中的各个网元、接口, 对网络中的信令节点、事件和设备、业务性能设置不同Counter, 根据设备运行和用户行为的Counter统计, 对网络进行评估、诊断, 对某项指标的TOP小区进行发现和处理。

三是通过用户的投诉, 被动进行网络的调整和优化。

基于测试、网管性能的网络监控、优化, 对网络正常运行、性能提升和局部用户感知改善有重要作用, 但同时也存在成本高、周期长、缺乏个性手段等缺点。

3.2基于网络性能数据和用户数据的深度覆盖评估

深度覆盖主要是指居民住宅区、大学校园、交通枢纽、商业步行街、政府机关等直接关系用户感知但难以进行路测的移动通信场景。

与路面等室外空旷场景相对, 主要指室内和建筑群内部相对封闭的环境, 其建筑结构和环境复杂, 无线信号受阻严重, 而这些场景往往为用户的高度集中区域, 用户位置相对固定、移动性低, 业务集中, 覆盖水平直接决定用户感知, 也难以通过路测和CQT测试等直观手段发现和处理。

对深度覆盖的评估主要考虑以下方面:

(1) 通过全天24小时话务、开机用户数规律, 得出凌晨3:00-5:00时段, 用户基本位于其住宅等固定归属区域, 从而确定用户的地理位置;

(2) 全天MR数据采集、统计, 可准确地得到小区级的网络覆盖分布, 由于MR数据来源于真实用户的测量上报, 因此可以精确反映用户和网络的实际覆盖水平;

(3) 长期的用户投诉数据、3G用户在共站GSM小区的驻留数等辅助数据, 使深度覆盖评估、定位更加准确。

经过实际操作和总结, 深度覆盖的评估可采用以下评价体系来确定目标小区, 如图1所示:

确定目标小区后, 结合网络配置数据, 对满足条件小区集中和对应方向区域进行筛选和确定, 可针对区域中的关键场景进行针对性地建设、优化, 提升问题区域的深度覆盖水平。

3.3基于用户投诉和网络数据地理化的规划、优化

3G网络已进入局部、精细化建设阶段, 根据网络用户、业务的变化, 快速、有效地定位网络覆盖等缺陷区域/点、进行精准规划、建设, 对完善网络结构、提高投资精准性尤为重要。

对网络缺陷区域的定位和基站规划, 可借助路测、MR数据、话务/数据流量的地理化来实现:

(1) 根据路测数据、MR的地理化呈现, 得出现网覆盖缺陷区域;

(2) 根据覆盖缺陷区域的地理分布, 结合话务量、流量分布, 筛选规划、建设必要性和等级;

(3) 根据待规划等级, 结合投诉的地理分布、实际经济场景和地理环境筛选规划、建设重点区域和基站精确位置, 如图2所示。

3.4基于话单、计费数据对高ARPU用户进行分挖掘、分析

WCDMA网络中, SGSN和GGSN使用计费标识符采集计费数据, 主要用于记录:无线资源的使用情况、GPRS资源的使用, 发起端与终结端对外部数据网络的使用、移动终端的位置等。话单 (CDR) 分为五种:S-CDR反映无线资源使用情况;G-CDR反映对外部数据网资源使用状况;M-CDR反映系统移动管理开销;S-SMO-CDR用于记录短消息始发计费信息;S-SMT-CDR用于记录短消息终结计费信息。

目前主要采用S-CDR和G-CDR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对高ARPU值用户在网络中的地理分布和不同时段的业务特点等进行数据统计和挖掘, 得出网络重点保障范围、高ARPU值区域, 并为价值用户推出专属服务。如根据用户上网规律, 推送凌晨时段、月末额外的流量包和微信等专属流量套餐等服务。

3.5基于用户终端数据对营销行为的引导

通过采集网络中终端IMEI, 将其中特殊字段和终端厂家、型号、终端性能匹配, 建立终端数据库。对网络中终端成分进行分析, 从而对市场前端终端营销策略、套餐产品的设计和用户网络使用进行引导。如:分析网络中使用2G手机、3G号码的用户, 通过补贴等措施, 加强引导其终端升级、更换, 鼓励使用3G网路, 提高用户感知;对网络中使用3G智能终端、2G产品套餐的用户, 推出一体化套餐等, 提高用户ARPU。

四、结束语

3G网络和移动互联网、OTT业务的蓬勃发展, 以及虚拟营业商的引入, 为电信运营业带来了革命性变化。传统的电信运营格局被打破, 呈现出越来越复杂的多极化竞争局面。如何转变运营思维, 充分利用大数据时代的数据挖掘、分析手段, 找到业务突破点, 成为了目前和今后运营成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窦忠兆, 雷湘.《WCDMA系统原理与无线网络优化》.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

[2]徐超, 方俊利, 童鑫.《GSM网络MR测量报告在网络规划中的应用》.邮电设计技术, 2012, 04

[3]梁雨霏.基于数据挖掘的网络优化[D].北京邮电大学, 2013

移动软交换网络及其发展前景展望 篇11

关健词:软交换;前景展望

中图分类号:TN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09-0000-02

(一)软交换的概念。软交换是下一代网络(Next Generation Network,NGN)狭义上的概念,特指以软交换设备为控制中心,实现业务控制与呼叫控制分离,呼叫控制与接入和承载分离,各功能部件之间采用标准的协议进行互通,能够兼容公共交换电话网络(Public Switched Telephone Network,PSTN)、IP网络、移动网等技术,提供丰富的用户接入手段,支持标准的业务开发接口,并采用分组网进行传送的网络。

(二)软交换产生的背景。随着电信业务迅猛发展,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正在深入地改变着传统电信网络的概念和体系,电信网正面临着一场巨变,推动网络向下一代网发展的主要因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新技术发展。基础技术层面微电子信息技术进步的速度正在继续按摩尔定律发展。移动通信技术和业务的巨大成功正在改变世界电信的基本格局,革命性的技术突破为下一代网络的诞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市场需要。由于市场的需要电信业务的业务组成发生了根本性需求变化,这种变化需要有效的技术支撑。从1876年贝尔发明电话以来的100多年里,电话网的业务一直以电话业务为主,由传统的电路交换网支撑。近几年来,以IP为主的数据业务的飞速发展打破了这种传统格局,数据业务已经日趋成为电信网的主导业务,突发型数据业务需要新的下一代网络结构进行有效支撑。

在这种大环境下,软交换网络做为现有电路交换网至下一代网络的平滑过渡网络孕育而生。

(三)软交换的优势。软交换的主要贡献就是提出了分层的思想,把传统电路交换机的呼叫控制功能、媒体承载功能、业务功能进行了分离。软交换只负责基本的呼叫控制及其相关的一些属性,其它业务由接入设备处理。目前软交换技术已经比较成熟,是当前传统网络改造的首选技术。其灵活的综合接入,强大的业务提供,较高的资源利用,开放的网络接口,运营成本和网络建设的节约使软交换的优势更加明显。

(四)软交换在移动运营商网络中的应用现状。1.各大运营商都在建设软交换网络。中国的几大运营商都已经建成大规模的覆盖全国的长途软交换网,用于分流长途语音话务,并逐步将长途话音业务向软交换网迁移。各运营商长途软交换网和本地软交换网络基本是同步进行建设的,一来缓解传统本地交换网络的容量压力,二来将长途话音业务向软交换分流。

2.运营商在建设软交换网络时的步骤。运营商在建设软交换网络时大致分三个步骤:第一步,利用NGN 技术实现运营商长途汇接网的优化改造。长途汇接网的改造,只需关注端局的接入即可,可以不考虑用户的接入问题,工程实施难度小,对现网影响小。第二步,利用软交换技术实现替换和新建本地网的功能,软交换的本地网应用已经成为新兴运营商竞争市场和传统运营商替换老化设备和进行网络扩容的重要手段。第三步,利用软交换技术提供新型增值业务。当然,由于基础网络的差异会导致不同运营商的软交换网络建设具体方案存在差异。

图1-1基于R4的网络结构

3.移动软交换的网络拓扑结构。

上图为基于R4的核心网部分,R4网络将MSC分为MSC服务器(MSCServer)和媒体网关(MediaGateWay,MGW),实现了CS域中呼叫与承载的分离,支持信令的IP承载。

MSC Server完成R99 MSC的所有电路域控制面功能,集成VLR功能,并处理移动用户业务数据及CAMEL相关数据;与其他MSC server间通过BICC信令实现承载无关的局间呼叫控制。

媒体网关MGW是R4核心网承载面的网关设备,接受来自MSC server的控制命令,负责媒体转换、承载控制等功能。

信令网关SGW完成MTP的传输层信令协议栈的双向转换 (SIGTRAN M3UA /SCTP/IP<=>SS7 MTP3/2/1)。

4.软交换的协议结构。

图1-2

(1)软交换与信令网关(SG)间的接口使用SIGTRAN协议。信令网关完成软交换和信令网关间的SIGTRAN协议到7号信令网络之间消息传递部分MTP的转换。(2)软交换与中继网关(TG)间采用MGCP或H.248/Megaco协议,用于软交换对中继网关进行承载控制、资源控制和管理。(3)软交换与接入网关(AG)和IAD之间采用MGCP或H.248协议。

5.R4核心网主要接口。

图1-3

(1)Mc接口。Mc接口是MSC Server与媒体网关MGW之间的接口,采用H.248协议,增加了针对3GPP特殊需求的H.248扩展事务(Transaction)及包(Package)定义。(2)Nc接口。Nc接口是MSC Server之间的呼叫控制信令接口,采用与承载无关的呼叫控制协议BICC。(3)Nb接口。Nb接口是MGW之间的接口,在R4核心网内承载用户的话音媒体流。

6.软交换中的主要设备SS和MG、SG的作用

(1)软交换设备(SS)。呼叫控制功能是软交换设备的核心,它负责呼叫建立、维持和释放等功能,包括呼叫处理、连接控制和资源控制等。兼作软交换新业务的SSP,完成智能业务触发和呼叫计费。软交换设备具备信令协议转换功能,负责完成SIP-T/SIP-I协议与ISUP协议间的转换功能。(2)中继媒体网关(MG)。MG接受软交换设备的控制,将本地网所有端局业务集中汇聚到MG上。核心功能是语音压缩和语音处理,支持语音在多编码间切换。(3)信令网关(SG)。信令网关SG提供IP网络和电路交换网之间信令映射和代码转换功能,实现软交换网络与IP网络信令的互通。

(五)软交换、IMS与NGN。软交换技术和IMS是下一代网络NGN中已有的两种比较适合的网络技术。软交换和IMS实现的目标均是构建一个基于分组的、层次分明的、控制和承载分离的、开放的下一代网络。在向下一代网络演进的漫长过程中,传统电路交换网络将逐步消亡,软交换是传统电路交换网目前来看最好的替代技术,最终基于IMS的下一代网络将融合各种网络而成为一个统一的平台,这三者将采取互通的方式长期共存。

(六)软交换与NGN的不同。1.软交换对移动性控制和多媒体业务的提供考虑较少。软交换主要针对电话语音业务、IP或非IP接入以及与PSTN、VOIP互通等方面考虑得较多,对移动性管理和多媒体业务的提供考虑得较少。而IMS相比较而言对数据业务方面是最有能力融合各种网络的。

2.软交换与NGN实现的业务不同。软交换技术提供的业务都是基于呼叫的各种电话业务,数据业务并不是由软交换提供。理想的NGN应该是能够提供全部业务的网络。

3.软交换与NGN实现的网络架构不同。软交换的技术是利用ATM/IP分组网进行信息传送,把传统电路交换机的呼叫控制功能、媒体承载功能、业务功能进行分离,只负责基本的呼叫控制属性,用户的接入由各种用户网关来完成。NGN除了完成软交换提供的业务外,还要提供一些应用服务器完成对数据业务的控制管理。

4.软交换与NGN网络业务的接入控制不同。软交换是网络业务的控制设备,所有的呼叫都由软交换进行连接,软交换监控呼叫的建立、通话和释放,记录呼叫的发生过程,产生计费所需的信息。而NGN的终端之间的呼叫不一定经过软交换而直接在终端之间进行,运营商的管理计费是不可控的。目前软交换技术利用IP网传送业务的组网机制还缺乏网络的控制和管理。下一代网络的承载网是一个保证质量、收费的网络,它有别于目前免费的Internet,因此下一代网络必须要作到电信级的管理和控制,才可以商用,这样运营商才能从中获得收益,用户才可以得到优质的服务,网络才能良性地运营。

(七)前景展望。本文重点介绍的是目前运营商普遍采用的R4阶段的软交换网络,R5阶段主要采用了软交换体系和IP技术相结合,引入了IMS--IP多媒體子系统的概念。在R5阶段,网络结构的功能体有了更大的变化,新增接口为网络的开放性提供了更好的拓展空间,目前3GPP R5阶段的版本标准化已完成,正在逐步商用。

参考文献:

[1]桂海源,张碧玲编著.软交换与NGN,人民邮电出版社

移动APP的应用与发展 篇12

1 移动APP的发展现状

在2015 年2 月3 日,我国发布了第35 次CNNIC报告: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从统计表1中可以看出,在2014年底,我国人民使用手机上网的人数已经达到了5.57 亿,比2013 年多出55667722万人,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到8855..88%%。

自2012 年以来,用户使用手机APP的时间已经明显超过通过电脑直接访问互联网的时间,而且势头不减。面对这样的发展趋势,很多生产商和供应商都在积极寻找用户最想使用的APP,提高下载量和使用量,成为APP市场的霸主[2]。

2 移动APP的技术特点与运用

2.1 技术特点

智能手机系统中一般有两种应用程序:基于本地运行的Native APP和基于高端机浏览器运行的Web App。Native App是位于平台层上方的应用程序,它向下访问和兼容的能力强,可以支持用户的在线状态或离线状态,消息的及时发送和对本地资源的访问,拍照摄像拨号语音视频功能的调取;可以为用户提供最佳的服务,最优质的界面和最舒适便捷的交互,针对不同的平台为用户提供不同的体验,还可节省带宽成本。Web App是基于web的系统和应用,能够轻松实现跨平台,用户不需要下载,就可以像网站一样动态升级,还可以像网页那样相互链接,从一个Web App直接跳转到另一个Web App上,投入成本也低。而Hybrid APP是介于Web App和Native app之间的app,它兼具Native app良好的用户交互体验的优势和Web App跨平台开发的优势,是未来发展的主流。

2.2 APP的医疗运用

中国的人口众多,人均医疗资源非常紧张,这造成了人们看病难、排队难、医患关系紧张等诸多问题。传统医疗与移动互联网的结合,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些问题。

现如今,我国移动医疗APP已达到2000 多款,对患者来说,只要通过智能手机下载安装医疗APP,就可以在手机上看到医院专家介绍及坐诊时间、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相应的专家或医生,完成预约挂号、在线支付,随时都可以查看自己等候的人数,合理安排就诊的时间,当找不到位置时,可以选择科室楼层导航,就诊结束后可以自寻查取报告以及看诊记录;在家也可以通过其查看医疗健康行业的信息资讯,可以利用传感器对自己的身体进行检查,然后数据进行汇总,保存到云端,便于以后的病历查询。对于医院以及医务人员来说,医疗APP的应用可以将患者的就医信息与医院的系统相关联,能及时地通知医务人员患者的就诊信息,医务人员看诊结束后报告的及时发送,当患者有疑问时,可以通过交互功能与医务人员进行交流。医疗APP改善了患者就医流程和就医模式,节省了医疗方面的开支,提高了医院以及医务人员的工作效率,缩短了患者等候的时间,提高了患者对医院以及医务人员的满意度[3]。

目前国内的医疗APP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一是医药产品电商应用,如提供药品介绍和购药服务的“叮当送药”;二是相关医学人士及喜欢医学的了解信息和查询医学参考资料需求的应用,如“杏树林”;三是在线找医生询问病症需求的应用,如“快速问医生”等,面向用户提供在线咨询等医疗服务;四是预约挂号及导医、咨询和点评服务平台,如“就医160”;五是细分功能的产品,如测量心率的“春雨心镜”。

未来移动医疗APP的发展离不开这种点对点的专业医疗服务,它也代表着未来移动医疗APP的发展方向,对患者来说,这也是最便捷最有价值的。它能很好地解决患者在诊前、诊后这两个没有医生为其解答疑惑的特殊阶段对专业医疗帮助的迫切需求。

据了解,快速问医生刚发展时,就要求医生必须来自正规医院并且持有职业资格证,来保证医生解答患者提问的专业性,同时大力增加医生的数量,来保证回复的高质量和高速度。它还是医疗APP中第一个发起“快速”这一口号的,实现了10分钟内解答患者提问的高效率,一直以“不快就彻底失去了这款应用的意义”为宗旨,并为之努力。

3 移动APP技术发展

3.1 APP功能整合

伴随整合的发生,超级APP几乎覆盖人们的日常生活。例如在支付宝中,新增了生活圈和淘宝的功能,大家就可以卸载手机淘宝的APP,通过支付宝的入口,就可以享受到淘宝的功能,支付宝还可以使用叫车服务,这样手机就不用专门下载嘀嘀打车的APP。面对这样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多的APP会通过超链接或者功能模块的形式嵌入到常用的移动APP中。

3.2 APP向HTML5转化

当用户在使用移动APP时,都会从相应的应用商店或者市场中下载,在使用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更新的情况,就会耗费流量,占用手机更多内存,对于这样的不足,开发商就会想运用其他方式解决这样的弊端,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基于此,HTML5走入了开发商的视野,点击便可对其直接访问,不用像使用APP一样,需要下载、安装和更新。对于用户而言,直接打开HTML5平台,就可以浏览和使用任何需要的内容,大大提高使用者的满意度。目前,HTML5 已经成为移动开发者的第三大开发语言,未来的发展空间更大。

3.3 移动APP应用逐渐趋向于扁平化设计

扁平化设计的最大优势在于简约,条理清晰,适应性好。在过去几年APP界面的发展过程中,扁平化设计逐渐盛行,比如最先应用此技术的苹果公司,该公司的设计师利用模仿的手法将设计元素加入到移动APP的应用中去,然后对物理实体的视觉渲染做得更加出色。扁平化设计并非适用于所有的应用程序,它也需要一定的学习成本,并且传达的感情不丰富,但无可否认的是,扁平化设计对于APP应用设计的突破是一个很好的选择[4]。而现今风靡网络的轻应用以及各大社交网络的公众账号大多采取这种设计方式,其简明美观的特点和较短的开发周期都备受开发者与用户的青睐。

3.4 移动APP将引入可理解的辅助动画

智能手机大都是大屏、没有按键的,当你第一次使用时,你可能会不知所措,这时,可理解的辅助动画绝对称得上是战略性的举措。在目前的应用中,可理解的辅助动越来越被人采用,无可否认,在帮助用户完成任务时稍许的动画绝对是最好的方法,只需小小的动画便可实现操作,为第一次使用的或者不了解的用户提供了视觉上的提醒,通过这种提醒,用户就能够迅速的正确使用。

3.5 提高移动APP人性化设计

人性化设计即是一种趋势也是一种观念。我们常常会陷入细节的死活同,进入一个盲点,从而做错事或者耽误时间、金钱,但是我们没有后悔药,唯一能补救的就是反省,思考我们为什么做得不对?因此在进行APP应用设计前,我们首先要弄懂为什么我们要设计这个应用?为什么要这样设计?这样设计有什么好处?用户都会选择对自己有价值的设计,但在进行应用设计时设计者如何保证价值的同时又让设计拥有极为人性化的触觉体验,这是未来发展时重点需要考虑的。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移动APP的运用大大提高了人们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便利性,能够做到高效、简洁、适用度高。在网络迅猛发展的时代,移动APP的运用和发展有广大前景,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在移动APP未来的发展中,朝着整合性功能,也可能会朝着HTML5的方向发展,任何发展对于我们的生活来说都是把双刃剑,我们要积极对待移动APP的发展,尽量减少带给生活的弊端,注重对有用性的方向使用,最终提高整个社会的信息化水平。

摘要:随着移动互联的高速发展,开发了众多移动APP,为使用者提供更便捷的服务,其涉及生活、学习和工作的方方面面,人们的日常生活已经离不开移动APP。该文重点研究移动APP的应用与发展,总结出目前移动APP的运用现状和优点,提出未来移动APP的发展。

关键词:移动APP,应用与发展,现状

参考文献

[1]张慧萍.4G时代图书馆移动APP应用研究[J].图书馆学刊,2014(7):35-36.

[2]吕冬梅.4G环境下的移动APP在图书馆中的应用[J].科技视界,2015(8):121-122.

[3]郝佳,苏慧,赵彬彬.手机app在数字化门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与效果评价[J].中国数字医学,2015(9):20-21.

上一篇:改善设施下一篇:高级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