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民社区论文

2024-06-05

四民社区论文(共2篇)

四民社区论文 篇1

摘要:在现代社会中,随着单位制的解体,社区取代单位成为社会管理和社会生活的基本单元,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多年来,遵义市在城市社区治理的探索过程中,以加强和创新社区治理为抓手,以拓宽社区建设思路为主线,广泛开展了以“安民、便民、乐民、康民”为主要内容的“四民社区”创建活动,成效显著。本文通过对遵义市“四民社区”创建活动背景的分析,从不同的角度对其成功经验及启示进行了总结和提炼,以期对其他地方的城市社区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遵义,四民社区,经验,启示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十八大报告也提出“要增强城乡社区的服务功能”,充分发挥社区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的作用。在此背景下全国各地掀起了广泛的城乡社区治理探索热潮,其中遵义市结合自身实际,紧扣新时期城市社区工作的新特点和新要求,提出了以“四民社区” 为载体的新型城市社区创建活动,不断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社区治安明显好转、服务功能日益完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居住环境舒适宜人。 有社区先后获得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区”、全国“和谐示范社区”等荣誉称号,成功探索出一条服务型政党建设与社会治理创新融合发展之路,具有极好的价值示范意义。

一、“四民社区”创建活动的背景

“四民社区”理念最早是由遵义市红花岗区北京路街道办事处插旗山社区提出来的。该社区位于遵义市老城区,社区经济基础差,居住人口密集,而且毗邻火车站、汽车站,流动人口多,社区治安环境差,管控难度大,居民希望改善住区治安环境的愿望迫切。在此背景下,插旗山社区主动回应居民诉求,多方筹集资金, 在社区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安民活动, 极大的扭转了社区治安混乱的状况, 得到了社区居民的高度认可。在此基础上,插旗山社区不断延伸社区服务,在深入调研、广泛征求社区居民和驻区单位意见的基础上,重点围绕 “生活安全、居住便利、精神愉悦、 身体健康”这四方面开展社区服务, 经过近三年的实践探索,社区建设提炼为“四民社区”,即安民、便民、 乐民、康民,并在遵义全市全面启动了作为城市和谐社区载体的“四民社区”创建活动。2005年4月,遵义市委、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在城镇开展 “四民社区”创建活动的意见》,自此,“四民社区”建设活动在全市正式推广。2011年,遵义市委、市政府在认真总结“四民社区”创建活动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国家、省的新要求,紧紧围绕构建和谐社会、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制定了在新形势下开展“四民社区”创建活动的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下发了《遵义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进一步深化“四民社区”建设的意见》。

二、“四民社区”建设的成功经验

在创建“四民社区”建设活动中,遵义市结合自身实际,充分发挥各级党委领导的核心作用,切实加社区综合建设,整合多种力量,努力夯实基层基础,使社区治理和群众工作重心进一步下移、下沉,取得了良好效果,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不断认识积累。

1.加强组织领导,重视基层党建是根本。实践证明,在创新社会治理的进程中,必须切实加强党的领导。 一是实施机构改革。遵义市、县(区、 市)、乡镇(街道)三级共成立了258个社区建设工作组织领导机构,由党委、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相关职能部门为成员,负责“四民社区”创建工作重大政策的研究、事项的决策、 问题的调处,在全市撤销街道党工委和街道办事处,成立社区服务中心, 变“市-区-街道-社区”三级管理为 “市-区-社区”三级管理,实行“区直管社区”的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二是加强顶层设计。把创建“四民社区”活动纳入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建立了“四民社区”创建工作表彰奖励机制,将“四民社区”创建工作纳入到综合目标考评, 进一步推进“四民社区”创建工作的深入开展。三是是以“党建”促“社建”,把“四民社区”创建于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等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切实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和阻碍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的突出问题。在社区建设中,始终把社区党建放在首要位置,将社区党组织作为社区治理的主导力量,以社区党建为龙头、以“服务型党组织”活动为载体,构建市、县(区、市)、乡镇(街道)党务政务服务中心、村(社区)党员群众综合服务站、村民组党员便民服务店五级服务网络,探索出了服务基层党员群众动态化、全覆盖的网格化服务新模式。 以党员干部为服务骨干,整合各类服务资源,成立小区文娱宣传队、义务巡防队、便民服务队等志愿服务队,采取结对帮扶、邻里互助、“一站式” 便民利民服务等形式,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四民社区”建设中的领导作用,扩展了社区治理基础,增加社区治理资源的同时,也进一步树立了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真心服务群众的形象。

2.加大经费投入,完善帮扶机制是创建“四民社区”的保障。遵义市在创建活动中,以服务居民群众为宗旨,以提高居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促进社区和谐为目标,多渠道、多举措加大投入,把社区建设所需经费纳入统计财政预算,做到有钱办事。一是遵义市各级高度重视对公共基础设施的财政投入力度,将社区建设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支持社区建设。同时,市级财政每年为市社区办安排10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社区解决群众的临时困难。从2011年起,市级财政每年预算1000万元,在全市全面实施社区服务阵地“553112”工程, 实现了社区管理精细化、服务具体化、平安保障科技化。二是积极发挥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功能,如红花岗区平安和谐促进会获得捐赠资金1500余万元,在服务“四民社区”创建方面成效显著。三是建立了市直机关部门定点联系帮扶社区制度,重点加强对社区特殊人口的帮扶,为社区的和谐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积极鼓励企事业单位与社区结对帮扶,按照“优势互补、互利互惠”的原则, 在思想观念上帮、在发展思路上引、 在项目资金上扶,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建设社区,社区建设在全社会逐步形成了良好的氛围。

3.强调居民本位,重视居民参与是创建“四民社区”的关键。居民是社区的主体,社区治理的好坏最终要以居民的满意度为前提。遵义市政府重视引导社区利益相关者特别是广大居民积极参与社区治理,这也是构建政府负责、社会协同、龚总参与的社会治理新格局的有效方式。在社区建设中,只要涉及与居民密切相关的问题,都要举行民主议事和民主决策制度,保障了社区治理的合理和有效的同时也使社区事务真正反映居民心声、体现居民意愿、符合居民要求, 体现出居民在社区治理中的主体地位。一方面通过做好社区居民需求意愿的整合工作,最大限度的满足各方的要求与意愿,确保了社会资源投入到社区居民最需要的地方。另一方面做好社区居民需求意愿满足的执行工作,确保社区中公共事务治理和公共服务供给,不仅能够按照居民的需求足质足量的被供给,而且能够与居民需求相契合,即能够切实满足到居民的意愿。如“居务点题公开制度”, 社区两委主动接受群众现场点题,既增强了整个社区民主意识,又进一步融洽了党群干群关系。2012年,居务监督委员会的全面建立,使社区事务的监督更加规范。

4.丰富服务内容,创新服务项目是创建“四民社区”的核心。通过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从提供服务的主体来看,由以前仅由政府提供的社区基本公共服务,转变为包括社会组织提供的公益服务及社区居民提供的志愿和互助服务,以及由市场主体提供的设计居民多样化需求的社会化服务。从提供服务的内容来看,从教育、医疗、养老、就业、治安、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向文体、娱乐、保健、 就业、物业等个性化、多样化的商业服务和助残、社区矫正、扶老、照料、陪护等互助何志愿服务等服务拓展。从提供服务的收费标准上看,既有政府、社会组织和社区志愿者提供的无偿或低偿服务,也有按照市场化形式运作的有偿社会服务。如社区 “安全护送岗”、“爱心救助铃”、 “流动人口寄宿公寓”、“平价蔬菜直通车”、“四点半”工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等项目的实施,得到了居民的高度认可和积极参与。多种形式的便民生活服务圈不断涌现,极大满足了社区居民看病就医、文化娱乐、 环境美化和社会治安等最现实的需求,让老百姓感受到了真正的实惠和贴心便利的服务。

三、“四民社区”建设对社会治理的启示

“四民社区”活动在探索过程中,积累了成功经验的同时,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种新情况、新问题的挑战,值得深入思考。

1.转变政府角色,建立需求主导型社区服务模式。社区服务主要分为三种模式:政府主导型社区服务模式、社区自治型社区服务模式和官民合作性社区模式。在我国,社区服务主要是政府主导型的。政府通过强大的资源统筹能力和组织动员能力,在实现社区服务的同时完成社会治理。显然,遵义“四民社区”即是对政府主导型社区服务模式的成功探索。活动首先发源于基层,是基层社区为了解决区域治安环境而提出的, 取得成效后,不断丰富社区服务内容而创造性地探索的社区服务模式。通过政府的强力推动,“四民社区”创建活动在全市推广,使社区经验得到共享而使更多的居民受益。但是政府主导型的社区建设容易陷入“政府管控一切而一切都不一定能管好”的困境。“四民社区”建设之所以能取得较好成效,是因为政府在发展自身资源统筹和组织动员优势的同时,没有忘记社区服务建立在居民实际需求的基础上的。也就是说,政府是主推力量,但建设什么,怎么建设却是本着需求主导的原则。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中心任务就是通过调整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从而实现从行政社区到自治社区、服务社区的转变,使社区的自治功能、服务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实现“小政府、大社区”和“小机构、大服务”的目标。“四民社区”的经验启示我们要求在探索城市治理的模式时,必须着重行政与自治两条主线。一方面,政府必须改变以往“全能政府”、“大包大揽”、“简单粗暴”的做法。需转变职能,由“直接管理”转变为“间接引导”; 需转变角色,由“划桨者”转变为“掌舵者”; 需转变工作方式, 从过去以“行政”手段为主,转变为依靠“居民参与”管理为主,由 “堵”“压”转变为“疏”“引”。

2.转变治理模式,构建一核多元协同的社区治理模式。与过去的单一式治理模式相比,复合治理模式最显著的特点就在于:治理主体由单一的政府(通过街道、居委会)转变为政府 (通过社区服务站)、居委会、社区社会组织、社区居民、辖区单位等多元主体;治理的过程由行政控制转变为民主协商;治理的组织体系由垂直结构转变为横向网络结构。在遵义城市社区治理中,以社区党委为核心, 通过鼓励居民、非公经济和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社区治理的方式,基本实现了“一核多元协同”复合治理的社区治理模式。多元主体之间通过建立良性互联、互补、互动机制,真正实现“1+1>2”的合力效应,并最终形成“强政府,大社会”的关系模式, 这是反映复合治理成效大小的关键因素。通过整合社会治理的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服务资源,使各种社会力量如邻里组织、志愿组织等在社区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积极推动培育“两新”组织与民间团体发育、 发展,并帮助增强其自治能力。这些社会组织能够广泛地动员社会资本, 在许多情况下能够提供政府无法提供的公共物品,而且它们还在政府与社会、政府与个人、居民与企业之间建立起了联系的桥梁和纽带,这些都在城市社区治理的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3.有序放权,推动公民社会发展。在我国,公民社会发展起步较晚,公民在履行公共责任和义务的同时,具有表达个人意志、参与公共事务的权力。并具有自律的法制意识和善意的合作意识。在社会转型背景下,政府首要实现观念转变,充分认识公民在城市治理中的主体地位,要摒弃政府垄断社区治理的固化思维, 为推动公民社会发展奠定思想基础。 其次,要推进政府向社会有序放权。 我们不能过度强化政府作用,也不能忽视公民社会发展的客观现实。因此,在社会治理中,应根据城社区发展需要,合理有序的向社会放权,鼓励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社区社会事务管理,如环境治理、教育服务、社会救助等,以有效回应公众诉求。最后, 应建立以公民为核心的参与制度。公民是社区治理的重要主体,社区治理的效果最终需要以公民的满意和认可为基本前提。传统政府治理的“单中心”供给往往忽略了公民的主体地位,使公共产品供给往往背离了公众的意志,造成治理效率低下。

4.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推进城市社区治理。有效的法律保障是实现管理体制改革和社区治理模式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完善的法律法规不仅能明确政府、社区、社会组织和企业、社工等各方主体权责,为各方有序合作奠定基础,同时也是保障各方权益、 监督各方行为的重要手段。遵义“四民社区”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关于社区治理方面的法律法规仍然不足,特别是社会组织在参与社区治理方面的法律明显缺乏,且已有的法律法规操作性不强,如在理顺基层政府与社区组织关系、规范公民听证制度,加强网络舆论参与和监督等方面均需补充和完善。为此,在社区治理中,围绕政府职能定位、市场秩序维护、公民社会组织参与培育等方面,亟待加强相关法律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不断规范城市政府行为,有效避免政府在城市治理中的越界、侵权现象,从而确保我国社区治理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发改局“四民”活动总结 篇2

在“四民”活动中,工作组抱着为群众多干好事、实事,尽量帮助解决实际生产生活困难的宗旨,与农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走村入户,深入田边地角。为了将活动落到实处,工作组紧紧围绕 “六个一”(进行一次宣讲;收集一批意见建议;化解一批矛盾纠纷;为群众办一批好事实事;上交一篇民情日记;联系一名留守老人或儿童。)的目标扎实有力的推进,得到了镇、村党员干部及基层群众的认可。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活动概况

工作组以局长闵厚明同志为组长、书记张隼同志为副组长,全体成员参加。进社区,下基层,解决群众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二、主要开展的活动

1、深入村组、农户了解社情、民情,走访、慰问留守老人及困难群众。为了了解基层困难群众及留守老人最真实的生产生活情况,工作组深入高山村4个村民小组进行了全面的走访,与走访对象进行了仔细的交流,询问他们的困难,并送上了慰问金。

2、为村委干部及全村党员上了一堂高质量的党课。活动第二天,在得知工作组将在上午10时为党员们上党课后,全村25名党员中,有21人(另有两人长期在外务工)提前或准时来到了村委会议室。在课堂上,张隼组长为他们宣讲了十八大精神和省、市、县党代会精神,国家出台的相关惠农政策等,受到了大家的热烈欢迎。

3、尽心尽力解决群众反应的实际问题。在了解村里情况时,我们了解到,目前该村群众反映最多的问题,一个是道路问题,很多通组道路还是黄泥路,一到下雨天就泥泞不堪,根本无法行走,一个是饮水问题,虽然有的地方解决了自来水问题,但是大部分地区仍旧是靠挑水打井来取水。另一个

是养殖生猪造成的水污染问题。高山水库位于该村的海拔高处,自从前几年有一户养猪大户在上面养猪之后,很多居民的饮水水源都被污染,很多群众叫苦不迭。道路修复问题,我们积极寻求对策,争取在“十二五”期间让村里的道路得到最大限度的维修,规范生猪养殖的问题,考虑到涉及相关部门统一规划,我们决定上报到县、镇政府,镇里回复已经把规范生猪养殖作为当前的重点工作,将会拿出相关举措推进此问题的解决。村委看到村民最关心的两个问题得到了圆满的解决,都非常高兴。

三、工作体会

体会之一:给基层群众多一些关爱,为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每一次走访,每一次为群众解决一个问题,每一次听到群众感谢的话语,都让我们深深地感叹,平时我们认为这些都是小事,但群众觉得这些都是为他们解决了天大的事。平时这些钱对于我们的机关干部算不了什么,也做不了多大的事,但它却可以让群众解燃眉之急。胡锦涛主席指出:“群众利益无小事。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去办。”我们各级干部必须要树立群众身边无小事的观念,多深入寻常百姓家,为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实事,把解决好老百姓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做为基层的“国家大事”,这才是践行党的宗旨的生动具体体现。

体会之二:加深了对“三农”问题的认识理解。

尽管只有短短的几天,也使我们透过高山村这一个点,加深了对农业、农村及农民的理解认识。农业人口占我国人口的五分之三以上,农村问题始终是中国发展的最大问题。党中央高度重视农村的发展,每一年一号文件的出台必和农业相关,使农村工作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我们也看到农村的问题仍然存在:贫困人口依然不少、城乡收入差距加大、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加剧等。

怎么使党中央的方针政策通过科学的体制机制贯彻到最基层,怎么使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不走样的让农民享受到,乡村政权体制如何科学、健全等等这些都是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农业的问题仍然突出,农业得不到发展,农民富裕不起来,农村的各种问题就得不到有效解决,中国的发展就要受影响。

工作小组成员返回了单位,但工作小组并没解散,工作小组将几件未完全解决的事情按照“项目化、时间表、责任人”排好了计划,进一步抓好后续的落实,力争为基层多做一些实事。

上一篇:膜法工艺下一篇:青年政治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