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保障支出

2025-02-01

中国社会保障支出(共10篇)

中国社会保障支出 篇1

一、社会保障支出的重要性

社会保障制度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同样也是社会进步和文明的重要标志。社会保障支出是属于转移支出的, 它通过国家财政的再分配活动促进社会经济的稳定与发展。社会保障指出的重要性我归纳为以下几点:

1、社会保障不仅有助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而且可以促进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2、社会保障可以弥补市场机制的失灵和缺陷, 它是社会经济运行的“安全网”和“减震器”。

3、可以为国家筹集资金, 有利于国家宏观调控的实施。

二、中国社会保障支出变化的总体态势及特点

1、随着国民经济发展社会保障支出是不断增长的

社会保障支出是属于国民收入再分配的, 是国家财政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增长速度主要取决于国民收入总量和经济增长的速度。2006年社会保障总支出是1992年的7.41倍;人均社会保障支出2006年是1992年的6.23倍。 (不考虑物价上涨原因) 而且1999~2006年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增长速度比同年GDP增长的速度快。我们可以看到, 社会保障支出在财政支出和整个国民经济的比重越来越大, 也预示着这将是政府责任体现的一个重要板块。

2、社会保险支出占社会保障支出的比重将越来越大, 中国社会保险型社会保障制度模式凸显

社会保险制度成为中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重点和核心内容, 这不仅是在坚持实事求是基本原则和立足国情的深切思考后作出的选择同样是中国社会发展, 老龄化日趋严重, 走市场调节经济之路的产物。

3、农村覆盖范围窄, 二元机制明显

在我国, 城市居民享受着很好的国家福利, 社会保障覆盖面广, 保障水平高, 保障项目齐全, 不仅有齐全的险种也有晚上的低保。而在我国的农村社会保障的项目确是以救济、最低生活保障、新农合为主为主。社会保障支出的城乡分配上极其的不均衡。1998年, 城市社会保障支出总额是农村的30倍;人均社会保障支出是农村的100倍, 这是多么可怕的差异。

三、中国社会保障支出低水平和不适度的原因分析

由于社会保障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的缺口, 导致社会保障支出水平不适度。我国有必要在保证社会保障支出水平不断发展的前提下实现社保的供求平衡、适度发展。

1、我国现处在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期, 社会保障需求大。

中国正处在社会保障制度形成和不断完善的时期, 要扩大社保覆盖面、完善并增加社保项目、提高保障水平必然要扩大社会保障的支出。

(1) 中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 经济上的不稳定和激烈的现代社会的竞争给人们带来了很多风险。为了得到生活上的安定和经济上的保障这促使人们对保障的需求极大地增加, 希望能够通过保障转移风险、分散风险。因此也就迫切的需要社会的“安全网”——社会保障来为人们排忧解难, 也大大的扩大了社会保障的需求。

(2)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呈二元结构特征。城市社保覆盖率高, 而农村社保覆盖率低, 加快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保机制, 扩大农村社保覆盖范围十分重要, 这必然增大了对社保支出的需求。

2、人均国民收入低, 社会保障供给有限。

社会保障基金主要是三方负担, 即政府、企业、个人, 这三方的供给水平是怎么样的呢?

(1) 国家财政支持力度不够:中国财政支出中的社会保障支出是比较少的只有百分之十左右。而其中大部分又是将福利给了城镇居民;社会保障资金的来源;因此, 要建立健全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必须要靠国家和政府的大力财政支持。中国在这方面仍需努力。

(2) 企业社会保障负担过重:在我国, 企业在社会保障基金的贡献中一直担负着很重的责任负担着很重的社会保险缴费。这不仅影响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实现也打击了企业的生产积极性, 也大大增加了企业的劳务成本。因此往往为了寻求利润最大化企业采取各种手段拖费欠费。如果一直让企业承担较高的缴费比重是很难进行的。

四、提高社会保障支出水平的对策及建议

社会保障水平的高低体现着一个国家的实力。欧洲发达国家大多都有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和良好的国家福利政策。若社保体制漏洞百出也会使得人们减少消费扩大储蓄, 不利于通过内需拉动国名经济持续发展。对提高社会保障支出水平、完善社保体制建立, 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不断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扩大社保基金的来源

明显的水保二元机制让中国大多数农民都没有享受到社会保障带来的福利。因此, 我国社会保障发展的大趋势应该是想农村地区发展。不断提高农村地区社保水平, 将广大的农民都纳入我国社保体系, 完善农村社保项目。

2、调整财政支出结构, 提高国家财政社会保障支出水平

在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中, 政府拨款是社会保障基金的最主要来源。我国可以通过合理界定国有或国家控股垄断企业的利润分配, 防止资产收益的“内部化”“企业化”, 增加财政收入, 同时努力扩大社保支出水平。我国也可以采取适当压缩行政管理成本还有其他建设方面的支出, 这部分开只具有很大压缩空间可以为社保的支出腾出空间。

3、拓宽社会保障资金筹集渠道, 加大社保基金筹资力度

社会保障基金是社会保障支出的源泉。首先应该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 其次社保监管部门要加大对企业的监督和考察。敦促他们按时足额缴纳费用, 也要严厉打击拖费欠费的企业。同时, 加大城镇居民缴费比例为社保筹集更多的资金。同时也可以大力宣传鼓励捐赠。

4、加强社会保障基金管理, 把社会保障工作逐步纳入法制化轨道

社会保障基金是老百姓的“保命钱”, 基金的安全关系到社保制度的落实。不能随便挪用社会保障基金。因此, 加大社会保障基金的监督和管理十分重要。我们不仅要落实相关社会保障立法, 明确政府职责, 保障社会保障的健康运行和资金的安全。同时我国还要改革基金投资制度, 提高账户资金投资收益率。也要克服地方割据带来的风险, 加强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和监督。

参考文献

[1]《财政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年。

[2]《关于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方案》, 2000国务院制定。

[3]《中华人民共和国199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分权与经济增长 篇2

【关键词】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经济增长

一、前言

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后,经济建设飞速发展,我国的财政改革与社会保障改革逐渐深入。但是具有较为明显效果的分税改革并没有对政府的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的权利与责任进行统一的规划,从改革到现在,财政社会保障逐渐呈现发展范围广泛、权利保障完全、可持续发展等特质,而政府对于支出责任的划分以及不同划分方法产生的社会与经济影响等问题均没有较为有效的解决措施。政府赋予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分权不够明确,导致理论与经济制度出现差异,从而制约了财政社會保障制度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二、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影响经济增长的原因

我国的社会保障是国家与社会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将人民的收入进行再次的分配后,基于社会成员能够生存的基本物质资源的社会安全保护制度。社会保障支出主要体现在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扶助等,这些均需要对社会的财政进行相应的支出。所以我国的社会保障支出与财政是息息相关的,同时与经济管理等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另外,如果市场经济想要长久发展,需要以社会稳定为前提,强化社会保障制度的影响程度。

从宏观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只有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社会化的生产效率,增加竞争力,促进劳动能力合理化以及我国经济建设的稳定发展。而从微观经济角度来看,社会保障制度能够直接影响人力资源成本。并且通过这些微观经济策略,能够提升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的积累速度,促使管理技术进步等因素的形成,并且利用这些因素促进经济建设进程的发展,提升经济增长水平。因此无论是从宏观还是微观的经济角度来看,我国的经济增长长期的受到社会保障制度的影响,所以,只有完善了社会保障制度,才能提升社会保障支出水平,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

三、增加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的建议与意见

1.增加财政对于社会保障的投入力度

健全社会保障系统,应当确保支出分权政策的完善,增加政府及相关部门对于社会保障的投入力度,极大的发挥出财政的功能,创建科学、合理的财政社会保障支出体系,保障财政支出的合理性与透明性,严格规范社会保障资金的分配,依据不同的地区的发展情况制定出具有个性化的保障制度,减小群体之间的待遇差异。以此同时,相关的财政部门需要增大财政资金的投入力度,并且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资金分配制度,从而提升社会保障资金的实用性。国家的财政部门应当根据不同地域的经济发展情况、人口数量以及地区发展需求等信息投入适当的资金,并且进行合理、透明的分配。

2.均衡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水平

确认财政社会保障分权制度的前提需要确定财政目标、平衡收入分配,并且将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进行有机结合,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促进保障支出规模的合理化,充分的把握财政社会保障的分权制度。想要充分的把握分权制度,需要根据当前的实际经济发展情况、人口数量、基础设置建设情况等,严格规范政府的社会保障职责,科学、合理的制定出健全的社会保障项目,然后根据这一项目对资金进行科学的分配。与此同时,对于不同的社会保障项目,因为保障形式与涉及对象的不同,所需社会保障支出的资金就会不同,相关部门对于资金的应用及分配方式也会不同。所以,在现实的发展环境中,如果出现不同的社会保障项目,需要财政及相关部门对资金需求、使用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完善财政社会保障的支出形式,均衡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水平,从而达到提升经济发展进程的目的。

3.综合调整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结构

第一,减少经济建设的支出比例,降低对于财政性经济建设的支出,深化现代化的经济体制,创建能够满足社会需求、适应经济发展的投资环境。

第二,缩减行政管理费用的支出,深化政府内相关部门的改革,缩减政府供养人数,从根本上节省财政支出,有利于社会保障。现如今,我国很多地区政府部门中,存在着岗位少而工作人员过多的情况,所以针对这一现象应当深化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改革,增强对政府管理力度,减小对政府的资金投入力度,加强对财政社会保障的管理水平,从而达到提升保障质量的目的。

四、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的社会保障是促使社会稳定发展的前提,而社会保障支出则是促使社会保障制度顺利发展的要求。如果想要促进财政社会保障的稳定发展,需要创建规范的财政管理制度,严格规范财政分权机制,并且发挥出最大的经济增长效益。另外,还需要对经济支出结构进行综合性的调整,合理的分配我国经济收入,平衡经济增长与财政社会保障的应用范围,从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促使我国社会经济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唐君.财政社会保障支出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J].河西学院学报,2012,03:75-78.

[2]于晶.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分权与经济增长[J].东方企业文化,2011,11:280.

中国财政社会保障支出趋势分析 篇3

我国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的统计口径一般包括原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的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社会保障补助支出和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费三大类。

从1999-2008年, 这10年间我国财政社会保障支出规模和数量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 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迅速增加后, 又回落并维持在一定水平

表1显示, 从1999-2008年, 财政社会保障支出从1197.4亿元增加到6804.3亿元, 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 从1999年的9.08%提高到了2008年16.63%, 上升了755个百分点。从表1中不难发现, 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的增长主要发生在1999-2002年间。主要原因有:一是为配合国有企业改革和三年脱困攻坚战, 从1998年开始实行的“两个确保”工作暴露了传统社会保障制度的弊端, 大部分地区基金收不抵支, 财政兜底性支出从无到有, 从小到大。二是为扩大消费需求, 拉动经济增长, 1999年较大幅度提高中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 所需资金主要由财政负担。三是1998年11个行业养老保险系统统筹下划地方管理后, 因调整缴费率和军工等行业困难造成的缺口由中央财政负担。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9》, 中国统计出版社。

(二) 财政社会保障支出持续增长

从1998年开始, 我国财政社会保障支出一直保持持续增长, 1999年更是比1998年增长了1倍, 2001年这一增幅达到了65.4%, 只有2004年和2003年基本持平, 其余年份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幅。

(三) 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的城乡差距显著

由于历史原因, 造成了我国城乡二元的结构特征。近年来,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 在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 城乡居民的收入不平等问题日趋严重, 直接影响了社会稳定。以国家近年来社会保障费用支出为例, 2001年, 占人口70%左右的农民的社会保障费支出仅占全国保障费总支出的11%, 而占总人口30%的城镇居民却占全国社会保障费的89%。人均占有方面, 城市人均社会保障费455元, 农村人均仅15元, 相差30倍;直至2002年底, 全国8亿农民中, 有404万农民享受了农村低保。

二、影响未来社会保障支出的主要因素

(一) 宏观经济

1999-2008年全国各个地区的经济增长呈现了迅猛的势头, 我们以陕西、重庆、广西、新疆4个地区为例。如表2所示。

(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9》, 中国统计出版社。

(二) 就业形势

1.我国在“十一五”期间, 每年大约有1500万新增劳动力, 而按照经济增长和投资规模计算的新增就业岗位约900万, 缺口大概为500-600万左右。

2.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一般在4%左右, 但统计部门内部的城镇调查失业率却往往在8%以上。特别是城市发展带来的大量失地农民“被市民化”后, 许多人都缺乏稳定的工作和职业, 尤其是妇女劳动者, 多数从事非正规就业的工作, 社会劳动的时间很不充分, 许多人实际上处于半失业状态。

3.我国城市化进程还要加快步伐, 2020年前还有3亿以上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和城镇, 其中至少1亿劳动年龄人口需要解决就业问题。

(三) 老龄化趋势

根据中国人口学会预测, “十二五”期间中国人口老龄化将会提速, 老年人口出现第一次增长高峰, 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800万左右, 在2015年总量将突破2亿, 并在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中国老年人口规模之大, 老龄化速度之快, 高龄人口之多, 是世界人口发展史上所罕见的。日益增长的对养老保险的需求无疑会对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老年社会福利服务供给提出严峻的挑战。

(四)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及其影响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对人们的影响不可忽视。我国近年来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 物价上涨使居民实际收入降低。这种收入的不稳定及对未来预测的不确定性, 使居民对养老、医疗、失业保险金等方面的保障需求增加。另外,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会使人们对医疗卫生、教育福利等社会保障项目的需求增加。

(五) 政策导向

国家有关大政方针对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 决定了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方向, 也决定了国家财政在社会保障项目上的投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政府不断地认识到增加财政在社会保障支出上投入的重要性。本着以民为本、关注民生的原则, 财政社保“十二五”规划要求各级财政加大社保投入, 将目前社保支出占财政支出的10%提高到25%左右。同时, 要将“各类未纳入社保制度的群体尽快纳入覆盖范围, 实现真正的全民社保”。

三、社会保障支出趋势分析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做出以下几点分析:

(一) 未来5-10年间我国的经济依然会呈现出良好的上升趋势, 经济增长率基本上会维持在7%-8%之间。因此, 我国财政收入有能力支付大幅增长的财政社会保障支出。

(二) 为了解决就业、人口老龄化和通货膨胀等日益严峻的社会问题, 政府会加大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 以以人为本、关注民生为出发点, 维护社会稳定, 促进社会和谐。

(三) 2009年我国开始实行新农保的试点工作, 取得了重大进展。政府为了实现保障农村老年基本生活, 在2020之前基本实现对农村适龄人口的全面覆盖, 势必会加大财政社会保障的支出。

中国社会保障支出 篇4

【关键词】医疗保险基金;支出管理;对策

从整体性分析,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是我国社会保险制度有效运行的主要基础内容,其中医疗保险基金的应用涉及到了医疗保险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关系到广大群众基本医疗保障需求,在当前的发展趋势下,不断提高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保障能力,强化医疗保险基金管理机制,提高医疗保险基金使用效率已经成为了现阶段最为主要的任务与内容。

一、目前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出管理制度存在的缺陷

1.医疗保险支付存在不平衡现象

众所周知,现阶段我国医疗保险基金绝大部分均是由国家或者职业所支付,其中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下,职工医疗费用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发展趋势,根据不完全统计分析,在2015年全国职工医疗费用接近800亿元,比改革初期费用增加了30倍。由此可以清楚了解到目前医疗保险基金速度不断增长,药品的价格也得到上涨,这种发展情况会导致诸多企业与单位难以承受。

2.缺乏对医疗保险基金的管理

因为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医疗保险基金不仅使用不规范,并且还缺乏有效的监督与管理模式,且这种现象主要体现在医疗机构与职工个人身上。有诸多小型医疗机构会肆意抬高药品的价格,或者乱开药物,导致医疗费用呈现出大幅度上升的趋势。还有诸多职工对医疗保险基金过分使用,形成滥用现象,甚至还出现一人生病,全家用药的不合理现象。根据笔者的调查与分析,因医疗费用支出不合理而导致职工医疗费用增多呈现出日益上升趋势。

3.医疗保险基金覆盖面比较狭窄

严格来说,不同地区以及不同岗位人员所享受到的医疗待遇是不同的,并且有非常多的人员并没有得到最基本的医疗保险保障。其中,在一些比较发达的城市地区医疗保险得到普遍覆盖,但是对于农村或者西部等经济欠缺的地区,医疗保险基金并没有得到全面覆盖,很多医疗保险劳资纠纷现象层出不穷。

通过这一系列问题的分析,可以得知当前我国劳保医疗制度没有遵循时代发展的要求,没有严格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趋势运行,如果不加以分析与研究,那么则会导致医疗保险制度作用无法得到全面发挥。

二、新时期医疗保险基金管理的发展对策

1.构建弹性预算制度

通常情况下,对于参保人的需要不能一味的进行满足,要从最基本的要求出发,这要将医疗保险基金支出管理制度建立在科学与合理的发展趋势之上,还要遵循中国的发展情况,根据群体制定有效的支出模式。因我国老人群体日益庞大,老龄化现象严重,所以笔者认为需要对这一群体有所侧重,还要针对性的制定科学有效的预算制度,能够从客观角度出发,尤其在基金预算支出之前需要做好各项调查工作,要对人群需求进行分析,尽可能满足参保人的医疗需求。当然,只有真正满足参保人的要求,才能满足基本医疗基金的作用,才能真正实现健康的目的。

2.创新医疗系统内部环境

在新形势下需要从全局出发,积极实现对医疗系统内部的调整以及控制,从基本属性分析,医疗基金所涉及的内容较多,是整个医疗服务体系以及治疗体系中十分重要的内容,具有复杂性,所以需要实现医疗系统部门之间的有效协调,还需要保证每一个部门能够在日常运作中树立维护基金安全、减少基金浪费的宗旨。其中在创新医疗系统内部环境时还需要对专业人员加强培养,积极提高这部分人员的费用意识,保证医疗保险基金支出具有合理性。还需要制定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加强更新与调整,利用规章制度对医疗机构行为进行规范,如此才能真正减少医疗基金浪费现象,才能真正实现对医疗保险机构的监督与管理。

3.构建医疗保险信息系统

很多情况下医疗保障基金支出往往需要依赖医疗信息的公开与透明,如果医疗信息公开程度越来越大,那么基金的盲目性以及流失程度才会得到降低。其中医疗保险办理机构在对参保人进行业务办理的时候,需要对办理人的基本信息有所了解,还需要根据办理人的实际情况对医疗保险基金的支出与预算加以调整,这样才能真正避免医疗保险基金出现流失现象。从另外一个角度分析,在新时期还需要加强对计算机的应用,要将参保人员的信息录入档案之中,强化医疗保险的经办机构,构建定点医疗机构、定点零售药店信息系统,真正实现医疗保险人员信息的共享,如此才能实现对医疗保险审核人员的监督,才能真正杜绝医疗服务机构,减少医疗保险基金的过渡使用。

4.制定医疗保险风险防控模式

当前参保人与医疗服务机构联手寻租现象十分严重,这种情况会导致医疗保险基金流失,对于这种情况需要坚决进行制止。除此之外,对于社会医疗保险的补充形式,需要进一步将商业医疗保险风险控制引入其中,要制定一批既懂医疗保险基金管理,还具有医学常识的人员,真正打造专业型团队;制定有效的支付条款以及支付条件;做好定点医疗服务机构的审核,制定信誉评价体系,对于违规的医疗保险服务机构要进行惩处,或者采取有效的法律手段,对骗保人以及相关机构进行责任追究。

总而言之,医疗保险基金是人民群众生活保障的基础,对于其中所存在的问题,则需要加强分析,采取监督与管理的方式形成有效的支出管理制度,实现医疗信息的公开化,保证医疗基金的全面性。

参考文献:

[1]茹国英. 社会医疗保险基金支出的经济学分析[J]. 经营管理者,2012,06:136.

中国社会保障支出 篇5

财政政策对一国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 也是国家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手段。财政支出作为政府分配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仅是维持政府职能的基础, 也反映了政府介入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规模和深度, 在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全球经济下滑、外部需求减弱、贸易壁垒盛行的形势下, 如何利用财政支出来促进国家经济持续、健康、稳步的发展, 日益成为国内外学者所关注的焦点。伴随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的提高、贸易摩擦的升级与全球经济波动的加剧, 人们的目光更多聚焦于国内市场。我国近年来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 带来产能过剩、无效供给和资源环境承载压力巨大等问题, 因此, 作为拉动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之一的消费备受关注, 内需成为关系国家经济持续稳步增长以及经济安全的重要问题, 启动消费与扩大内需将成为我国今后相当长时期内的一项基本国策。社会保障支出的增加有利于提高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与启动我国消费市场, 对扩大内需和保持经济稳步增长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我国2003—2007年社会保障财政支出与地区经济增长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 尝试得出社会保障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是否具有正相关 (至少在部分时段或部分项目上) 以及社会保障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动态作用如何。

2 理论回顾

国内外学者对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系列研究, 由于国家政治经济体制差异、变量选取的区别以及研究范围与研究时段的不同, 得出的结论也迥然各异。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之间到底存在着何种关系, 学界争论不休。Ram (1986) 在其经典研究中利用115个国家的平行数据对财政支出的增长效应作了相关的计量分析, 发现在政府财政支出占GDP一定比例的条件下提高财政支出增长率对经济增长有正效应, 但超过这一比例财政支出的增长会对经济增长产生负效应;Aschauer (1989) 强调要区分政府消费支出和政府资本积累 (如基础设施建设) 的不同作用, 他的经验分析表明, 政府资本存量对生产率的增长具有正效应, 但政府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要小得多;Barro (1990) 在内生经济理论的框架下从政府生产性公共支出和消费性公共支出的角度所进行的研究表明, 政府消费性支出对经济增长有负影响, 公共支出显著地影响经济增长率。我国经济理论界对这一问题的关注与研究, 始于20世纪90年代。马拴友认为, 政府规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从根本上取决于其对总产品的边际效应, 他利用生产函数框架估计了我国政府劳务的生产力、最优规模及其增长含义, 得出我国政府劳务是生产性的, 扩大公共服务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庄子银、邹薇 (2003) 引入了“调整成本”, 对中国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开展了时间序列和横截面的经验分析。由于预算外支出迅速膨胀, 中央财政能力削弱, 由此引起支出的调整成本急剧上升, 对经济增长产生了负效应。龚六堂、邹恒甫 (2001) 从理论角度, 给出了一个随机模型把政府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职能联系起来, 从而讨论政府财政支出的增长与波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通过建模和实证分析得出:政府的资本性支出的增长对经济增长没有统计学上的影响, 经常性支出可以促进经济增长;而政府资本性支出与经常性支出的波动对经济增长产生负影响。欧阳志刚 (2004) 通过对1980—2002年政府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研究表明, 政府支出对经济增长总体具有促进作用。汪东华 (2006) 通过对转型期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得出, 我国最优财政支出规模为财政支出占GDP的1/4。刘涵 (2008) 通过实证分析得出, 财政支农支出的确能够促进农业经济增长, 但存在支出总量不足的问题。

3 实证分析

3.1 模型选取

面板数据的估计方法主要包括聚合最小二乘回归 (pool OLS) 模型、固定效应 (fixed effect) 模型和随机效应 (random effect) 模型, 由于我们选取的时点数低于截面数, 而且我们研究的目的是仅以样本自身效应为条件进行推论, 而非以样本对总体效应进行推论, 所以宜采用固定效应的面板模型。假设对应的计量模型方程为:

lnGDPit=c1+α1lnCZit+uit (1)

式中, i代表横截面观察数据, t表示2003—2007年5个观察年份, α1为斜率系数, uit指第i个省份的个体效应。GDP表示地区经济发展水平, CZ代表地区社会保障财政支出, lnGDPit和lnCZit分别为GDPit和CZit取自然对数, 以消除趋势项影响。

3.2 检验结果及其分析

计量经济理论表明, 众多经济变量尤其是面板数据大都是非平稳变量, 用非平稳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伪回归。为避免伪回归现象, 首先需要对面板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面板单位根检验方法有别于时间序列数据单位根检验, 主要为:LLC检验、Breitung检验、Hadri检验是相同根的检验方法;IPS检验、Fisher-ADF检验、PP-Fisher检验是不同根的检验方法;LLC检验、Breitung检验、IPS检验、Fisher-ADF检验原假设是含有单位根;Hadri检验原假设为不含有单位根。面板单位根检验是基于下述方程:

yi, t=ρiyi, t-1+x′i, tδi+ui, t, i=1, 2, …, N; t=1, 2, …, T (2)

x, i, t为外生变量, 包括任何固定效应或时间趋势项。不同的检验对ρi的假定也不同, 一般有两种。第一种是假定所有ρi都相同, 第二种是假定ρi互不相同。Levin, Lin and Chu (2002) , Breitung (2000) 和Hadri (1999) 检验采用的是前一种, 而Im, Pesaran and Shin (1997) , Fisher-ADF和Fisher-PP (Maddala & Wu (1999) and Choi (2001) ) 采用的是后一种。本文采用LLC检验、IPS检验和Fisher-ADF检验三种方法, 所用数据和变量的面板单位根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数据来源:2004—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注:*, ***分别代表在10%和1%的水平上显著。

上述检验结果表明本文模型所用变量均通过10%的显著性检验, 为平稳变量, 可以直接进行回归分析, 不存在伪回归现象。

通过利用Eviews5.1软件进行建模, 选取自变量系数是常量、固定效应的变截距模型, 运用不加权的最小二乘法对模型进行回归分析, 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

注:文中*注释见上表。

同理可以得出社会保障财政支出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回归结果 (本文由于篇幅所限未列出) , 由回归结果可以看出:从整体上看, 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效果, 地区经济增长与社会保障财政支出呈正相关, 社会保障财政支出对地区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较小, 而地区经济增长却能够明显提高地区社会保障财政支出。

4 结论与启示

通过对2003—2007年我国各省社会保障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 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与启示。

第一,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地区GDP和社会保障财政支出均呈现上升趋势,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高, 社会保障制度日趋完善。

第二, 通过对2003—2007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回归分析, 可以得出, 地区社会保障财政支出与地区经济增长呈正相关。

中国社会保障支出 篇6

(一) 社会保障支出绩效的内涵

从国内外关于公共支出绩效评价的理论研究方面看, 在普雷母詹德 (2002) 编的《公共支出管理》一书中, 对绩效的定义是:绩效包含了效率、产品与服务质量及数量、机构所作的贡献与质量, 包含了节约、效益和效率。而亚洲开发银行的Salvatore Schiavo—Campo (2001) 在《强化政府支出管理“绩效”》一文中对绩效的论述是:绩效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可以用努力和结果这样的字眼进行定义。这说明, 完全忽视绩效的主观方面是错误的, 他认为主观方面是外部效果的重要决定因素, 因此绩效实质上不仅包含外部效果, 也包含内在的努力程度, 往往可以通过投入、过程、产出和结果来描述。另外, OECD在其1994年的一份报告《Performance measurement and evalustion》中也对绩效进行了界定, 报告提出绩效是实施一项活动所获得的相对于目标的有效性, 不仅包括从事该项活动的效率、经济性和效力, 还包括活动实施主体对预定活动过程的遵从度以及该项活动的公众满意程度。根据财政部财政统计司陆庆平的理解, 绩效实际上是一项活动实施的结果, 这种结果既包括实施这项活动所投入资源与获得效果的对比关系, 也包括投入资源的合理性和结果的有效性。这种理解和黄萍、黄万华在《公共行政支出绩效管理》一文中对绩效的解释基本一致。同时这种理解与朱志刚编写的《公共支出绩效评价研究》中对绩效的定义也较接近。在这本书中, 绩效被认为绝不仅仅是对结果的衡量, 还包括对过程的衡量, 甚至包括对提供方主观努力程度和接受方满足程度的衡量。从以上各个定义看, 人们对绩效理解的差异主要是绩效包括的范围不同, 但在绩效的核心思想上, 大家的认识还是比较一致的。即绩效是实施一项活动的有效性, 而且是基于预期目标的有效性, 即绩效是效益、效率和有效性的统称, 包括行为过程和行为结果两个方面。这样, 有了对绩效内涵的认识, 再理解社会保障支出绩效也就不难了。所谓社会保障支出绩效也就是在绩效概念中增加评价的对象——社会保障支出。所以通俗地说, 社会保障支出绩效评价就是对社会保障支出的效益、效率和有效性进行评价。其中社会保障支出的效益和效率是指政府社会保障的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对比关系, 以及政府提供社会保障服务的数量、质量和政府工作是否按计划进行、是否存在资金浪费等问题。这些是可以通过构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定量分析的。而关于社会保障支出的有效性问题, 是指社会保障支出是否切实实现了其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保障国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功能, 涉及到社会公众对政府工作的评判和满意程度, 较难将其量化, 只能加以定性分析。本文采集现实最新的数据, 对社会保障支出绩效进行定量分析, 因而将分析重点放在社会保障的效益与效率分析上。

(二) 社会保障支出绩效评价指标的设计原则

社会保障绩效表现为政治、社会与经济三者的统一, 对绩效评估指标的设计站在政府、企业与个人不同的角度, 人们往往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很难达成共识, 这使得政府社会保障支出绩效评估是一个相对复杂的技术过程。社会保障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设计原则应为:其一, 围绕着逐步建立起“低水平、广覆盖、可持续、严管理的社会保障体系”这一要求, 结合这四方面的要求, 将客观存在和相互联系的社会保障现象的若干指标, 科学地加以分类和组合形成指标体系, 反映国家社会保障的整体实力与发展状况。其二, 按照社会保障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功能侧重于社会保障效果评估, 即社会保障政策实施后的社会反响、企业和公民的参与程度、社会保障投入与产出等, 使社会保障活动绩效通过社会实践表现出来。其三, 要统一社会保障指标的涵义、口径范围、计算方法、计算时间和空间范围, 社会保障指标要与相应的财务指标、职能部门的统计指标相一致。其四, 评估指标本身要有可操作性, 在实际评估工作中, 能够充分利用现有的统计信息资源, 便于社会保障统计信息的组合、筛选与加工, 在评估中这些指标易于计算和理解。其五, 在社会保障融入国际规范的前提下, 要注意评估指标的国际可比性, 如指标的标准值应尽量选择国际上的通用标准。

二、我国社会保障支出绩效的定量指标体系

(一) 反映社会保障支出总体概况的评估指标

理论上说, 社会保障制度包括三方面基本内容: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因此, 社会保障支出绩效的定量分析指标体系中的一级指标设为社会保障总体概况、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优抚和社会福利四个绩效评估指标, 见 (表1) 。社会保障总体概况指标下设社会保障效应和社会保障财务状况两个二级指标。政府社会保障绩效最终反映在政府社会保障支出水平、国民收入分配的结果以及整个社会的就业状况等方面。政府社会保障支出绩效总体概况的主要评估指标有: (1) 全国社会保障支出占GDP比重 (也称社会保障支出水平) 。该指标反映社会保障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力度。发达国家这一比例一般在20%~35%, 而发展中国家普遍在10%左右, 亚洲、欧洲、北美洲、大洋洲国家1996年的平均数是16%, 因而可以将该项指标评估标准值确定为16%。 (2) 全国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该指标反映政府财政对社会保障投入的力度。发达国家这一比例一般在40%~55%, 亚洲、欧洲、北美洲、大洋洲国家1996年的比例在30%左右, 因而可以将该项指标评估标准值确定为30%。 (3) 基尼系数。该指标反映一国国民收入分配的均等化程度, 国际上普遍认为一国基尼系数大于0.4时, 收入分配差距较大, 因而可以将该项指标评估标准值确定为0.4。该指标是一个逆向指标, 越小说明国民收入分配越均等, 但并不是越小越好, 基尼系数小于0.2时, 表明国民收入分配过于平均, 会影响一国效率的提升。 (4) 失业率。该指标反映一国失业状况, 国际上普遍认为一国失业率不超过4%, 是一个正常的失业率, 因而可以将该指标评估标准值确定为4%。该指标也属于逆向指标。 (5) 社会保障基金结余率。该指标等于社会保障基金累计结存额÷ (社会保障基金累计结存额+本期社会保障基金收入总额) 。在财务上反映社会保障可持续发展状况。但是需要说明的是社会保障基金筹集模式不同, 结余率也不同, 但理论界一般认为社会保障基金至少要有三个月的储备来应付社会保障支付的需要, 因而可以将该项指标评估标准值确定为25%。 (6) 社会保障基金收益率。该指标反映社会保障基金增值能力和投资管理能力。投资收益率是以同期银行存款利率还是以国债利率作为该项评估指标标准值, 有不同的观点, 本文将该项指标评估标准值确定为同期国债利率。2006年全年我国共发行五期凭证式国债, 平均利率为3.429%, 因而可以将该指标的标准值设为3.429%。

(二) 反映社会保险绩效的评估指标

社会保险绩效评估指标由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绩效评估指标构成。其主要评估指标有: (1) 养老保险覆盖率:该项指标反映政府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面, 理论上养老保险覆盖率应是100%, 实现所有公民的老有所依、老有所养, 因而可以将该项指标评估标准值确定为100%。 (2) 养老金替代率:指养老金额÷退休前工资额, 该项指标反映养老保险支付水平, 国际上一般认为替代率在60%~70%比较合理, 因而可以将该项指标评估标准值确定为60%, 60%的水平也是我国目前制定的养老金目标替代率。 (3) 养老保险基金结余率:该指标等于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存额÷ (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存额+本期养老保险基金收入总额) 。在财务上反映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状况, 与社会保障基金结余率相似, 可以将该项指标评估标准值确定为25%。 (4) 失业保险覆盖率:该项指标反映政府失业保险制度的覆盖面, 理论上失业保险覆盖率应是100%, 因而可以将该项指标评估标准值确定为100%。 (5) 失业保险基金结余率:该指标等于失业保险基金累计结存额÷ (失业保险基金累计结存额+本期失业保险基金收入总额) 。该项指标在财务上反映失业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状况, 与社会保障基金结余率相似, 可以将该项指标评估标准值确定为25%。 (6) 医疗保险覆盖率:该项指标反映政府医疗保险制度的覆盖面, 理论上医疗保险覆盖率应是100%, 因而可以将该项指标评估标准值确定为100%。 (7) 医疗保险支付率:该项指标反映医疗保险机构承担投保人的医疗费用比例。国际上承担比例普遍在80%左右, 因而可以将该项指标评估标准值确定为80%。 (8) 医疗保险基金结余率:该指标等于医疗保险基金累计结存额÷ (医疗保险基金累计结存额+本期医疗保险基金收入总额) 。在财务上反映医疗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状况, 与社会保障基金结余率相似, 可以将该项指标评估标准值确定为25%。 (9) 工伤保险覆盖率:该项指标反映政府工伤保险制度的覆盖面, 理论上工伤保险覆盖率应是100%, 因而可以将该项指标评估标准值确定为100%。 (10) 工伤保险基金结余率:该指标等于工伤保险基金累计结存额÷ (工伤保险基金累计结存额+本期工伤保险基金收入总额) 。在财务上反映工伤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状况, 与社会保障基金结余率相似, 可以将该项指标评估标准值确定为25%。 (11) 生育保险覆盖率:该项指标反映政府生育保险制度的覆盖面, 理论上生育保险覆盖率应是100%, 因而可以将该项指标评估标准值确定为100%。 (12) 生育保险基金结余率:该指标等于生育保险基金累计结存额÷ (生育保险基金累计结存额+本期生育保险基金收入总额) 。该项指标在财务上反映生育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状况, 与社会保障基金结余率相似, 可以将该项指标评估标准值确定为25%。

(三) 反映社会救济绩效的评估指标

社会救济指标下设城镇救济状况和农村救济状况两个二级指标。 (1) 城镇贫困指数:指全国城镇贫困人口数÷全国城镇人口数, 该项指标反映全国城镇人口的贫困状况。国际上一般认为一国贫困率的正常值不应超过5%, 因而可以将该项指标评估标准值确定为5%, 该指标也是逆向指标。需要说明的是, 贫困率有时并非是越低越好, 如一国政府提高贫困线标准可能会造成当年贫困率的提高, 这对于国民来说是好事而并非坏事。但一般意义上讲, 贫困率越低表明一国居民收入状况越好。 (2) 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平均标准:该项指标反映我国政府对各地城镇贫困人口的平均救助水平。按照世界银行规定的贫困救助标准为人均每日消费1美元, 约合人民币7.5元 (2006年美元兑人民币汇率近似取值7.5) , 由此计算, 2006年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平均标准的标准值应约为人民币225元/人、月。 (3) 农村贫困指数:指全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数/全国农村人口数, 该项指标反映全国农村人口的贫困状况。国际上一般认为一国贫困率的正常值不应超过5%, 因而可以将该项指标评估标准值确定为5%, 该指标也是逆向指标。 (4) 农村贫困线标准:该项指标反映政府对农村贫困人口的救助力度和水平。农村年人均纯收入低于国家制定的标准则视为贫困, 2006年农村绝对贫困线为农村年人均纯收入低于683元。按照世界银行规定的贫困救助标准为人均每日消费1美元, 约合人民币7.5元 (2006年美元兑人民币汇率近似取值7.5) , 由此计算, 2006年农村贫困线的标准值约为人民币2737.5元/人、年。

(四) 反映社会优抚和社会福利绩效的评估指标

社会福利既包括精神福利也包括物质福利, 精神福利很难用具体的评估指标来衡量, 有些物质福利也是很难用指标来衡量, 本文研究的绩效评价指标仅仅考虑物质福利中的部分评估指标。 (1) 国家财政用于抚恤和社会福利的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该指标指每年中央政府和各地方政府用于社会优抚和社会福利方面的财政支出占全部财政支出的比重。目前各国财政在这方面的开支数额都相当大,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一般都占政府总支出的一半左右, 发展中国家也一般都达到30%左右。因而该项指标的标准值可设为30%。 (2) 义务教育入学率:该指标反映国家提供的义务教育程度。理论上义务教育入学率应是100%, 因而可以将该指标评估标准值确定为100%。 (3) 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据建设部的相关资料, 20世纪90年代初, 发达国家的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美国60平方米, 英国和德国38平方米, 法国37平方米, 日本31平方米。低收入国家人均住房建筑面积8平方米, 中低收入国家为17.6平方米, 中等收入国家为20.1平方米, 中高收入国家为29.3平方米, 高收入国家则为46.6平方米。目前我国居民平均收入水平属于中高收入国家, 因而可以将该项指标的标准值设为29.3平方米。 (4) 农村人均住房面积:参照上一个指标, 将其标准值设为25平方米。 (5) 每万人口医院、卫生院床位数:该指标指每一万个人所拥有的医院和卫生院的治疗床位的数量。2000年该指标的世界水平为74, 因而可将该指标的标准值设为74。 (6) 每万人口执业 (助理) 医师数:该指标是指每一万人口中医师的数量, 是反映社会医疗水平的一项国际性的通用指标, 其国际标准值为50人。

三、我国社会保障支出绩效指标的赋值和得分

(一) 指标实际值的计算

鉴于某些指标难以找到最新数据, 如2007年至2008年的相关数据, 尤其是某些国际标准值的数据获得有时间上的延迟, 为了能够保证整个指标体系的计算时间统一, 以便得出的评价结果更为客观, 因此评价我国当前社会保障支出绩效的所有指标实际值均采集2006年的数据, 具体情况如下: (1) X1、X2:每年国家用于社会保障用途的支出并没有在财政预、决算中有一个对应的科目来反映, 有关社会保障的各项支出是分散在若干预算科目中的。为了能够确切评价我国的社会保障支出水平, 首先应将各项分散的支出项目进行汇总。综合我国相关统计资料, 我国社会保障支出应包括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社会保障补助支出、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农村养老保险金支出、失业保险基金支出、医疗保险基金支出、工伤保险基金支出、生育保险基金支出。以2006年为例, 以上各类支出分别为907.68亿元、2123.90亿元、4897亿元、30亿元、193亿元、1277亿元、68.5亿元、37亿元, 合计9534.08亿元。2006年我国GDP为210871.0亿元, 财政支出40422.73亿元, 由此计算出2006年我国社会保障支出水平为4.5%, 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为23.6%。 (2) X3:摘自2006年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 (3) X4、X6、X7、X10、X13、X22、X24、X25、X26、X27、X28:均来源于2007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相关数据以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2006年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4) X5、X9、X11、X14、X16、X18:2006年年末我国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5489亿元、城镇基本养老保险总收入6310亿元;农村养老保险累计结余354亿元;失业保险基金累计结余708亿元、失业保险基金收入385亿元;医疗保险基金累计结余1752亿元、医疗保险基金收入1747亿元;工伤保险基金累计结余193亿元、工伤保险基金收入122亿元;生育保险基金累计结余97亿元、生育保险基金收入62亿元;社会保障基金结余合计8593亿元、社会保障基金总收入为8626亿元。由此可以计算出社会保障基金结余率、养老保险基金结余率、失业保险基金结余率、医疗保险基金结余率、工伤保险基金结余率、生育保险基金结余率分别为50%、48%、65%、50%、61%、61%。 (5) X8:数据摘自:《幸福养老需百万资金, 教你如何筹集》, 理财周刊, (http://blog.163.com/amoney_com/blog/static/1812157920073395048477/) 。 (6) X12:2006年年末全国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15732万人, 全国人口131448万人, 由此计算医疗保险覆盖率仅为12.0%。 (7) X15:2006年年末全国参加工伤保险人数为10268万人, 全国就业人口为76400万人, 由此计算工伤保险覆盖率为13.4%。 (8) X17:2006年年末全国参加生育保险人数为6459万人, 全国平均育龄妇女人口为328924万人, 由此计算生育保险覆盖率仅为2.0%。 (9) X19:根据民政部的统计, 截至2006年, 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为2243.4万人, 2006年城镇人口数为57706万人, 由此大约计算出2006年城镇贫困指数为3.9%。 (10) X20:数据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网站。 (11) X21:根据2007中国统计年鉴、劳动和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中国发展报告2007》的数据, 2006年农村绝对贫困人口2148万人, 初步解决温饱但还不稳定的农村低收入人口及相对贫困人口为3550万人, 共计贫困人口5698万人。2006年全国农村人口为73742万人, 由此得出农村贫困指数为7.7%。 (12) X23:根据2007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 2006年国家财政用于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的支出为907.68亿元, 同年国家财政支出40422.73亿元, 由此得出国家财政用于抚恤和社会福利的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为2.2%。

(二) 指标权重的赋值

对各类、各项指标权重可以采取按照重要性及影响程度来赋予, 也可以采取平均化的方法。在本指标体系权重确定时遵循这样的原则:在不明确各指标重要性差别时, 尽量采取将同一级指标权重平均化的办法, 以避免人为因素对各指标分值的影响, 最终造成综合得分的偏差;对于能够明确并能判断出重要程度差别的指标, 可以根据其重要程度的不同赋予不同的权重。由于社会保障总体概况是综合反映我国政府社会保障支出现状的指标, 其重要性超过其他一级指标, 因而赋予0.3的权重。由于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内容, 因而也赋予0.3的权重。社会救济、社会优抚和社会福利两个一级指标赋予0.2的权重。一级指标下设的各项三级指标为避免主观偏差影响指标最终得分, 均遵照指标权重平均化的办法赋值。

(三) 各项指标分值的计算所有指标均可以通过和标准值的比

较得出分值。标准值确定采取三种方式:一是根据国际上公认的标准为标准值;二是根据国际上平均标准作为标准值;三是将某一指标理论上的理想值作为标准值。对于每个定量指标得分值可以采用指数法来确定, 将指标的标准值赋予10分, 对于正向指标, 指标分值=10×某指标的实际值÷该指标的标准值;对于逆向指标, 指标分值=某指标的标准值÷该指标的实际值×10。

(四) 综合得分及结论

对于政府社会保障支出绩效的总体评价值, 可以采用综合评价方法。附表中的每个三级评估指标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政府社会保障支出绩效状况, 但要反映政府社会保障支出绩效的总体状况, 就需要对上述评估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可以采用多目标线性加权函数法, 即常用的综合评分法, 其函数公式为:

式中, Bj是某二级评估指标的评价值, Xi是某三级评估指标的评价值, Ri是某三级评估指标在层次下的权数;AL是某一级评估指标的评价值, Wj是某二级评估指标在层次下的权数;Y是总评价指标的分值, QL是某一级评估指标在层次下的权数。按照上述方法, 2006年我国社会保障支出绩效的定量分析结果为Y=10.086分, 其中社会保障总体概况指标标准分3分, 得分3.805分;社会保险指标标准分3分, 得分3.741分;社会救济指标标准分2分, 得分1.45分;社会优抚和社会福利指标标准分2分, 得分1.09分。由此可见, 我国社会保障支出整体绩效之所以表现良好, 主要依赖于社会保险指标和社会保障财务状况的优秀表现, 其得分均超过了标准分, 而社会保障效应指标、社会救济指标及社会优抚和社会福利指标得分较低, 与标准分相差较大。

四、结论

通过对社会保障支出绩效的定量分析, 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 尽管目前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社会保障基金的运转与监管且用于社会保障的支出连年提高, 但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依然处于起步阶段, 其保障力度达不到世界平均水平, 更远逊于发达国家水平, 加之覆盖范围依旧不广和城乡差别大, 导致社会保障支出的绩效不能令人满意, 社会保障支出没有切实实现其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保障全体国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功能。这些问题都有赖于我国政府在今后加强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得以逐步解决。社会保障支出绩效评价工作是一项非常复杂和技术性强的科学研究工作, 限于文章篇幅和本人能力有限, 未能详细解释。

参考文献

[1]曹信邦:《政府社会保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中国行政管理》2006年第7期。

[2]滕玉芝、李瑛珊:《对我国社会保障统计指标体系的整体设计研究》, 《当代经济研究》2003年第2期。

[3]林毓铭:《社会保障政府绩效与评估指标体系》,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

[4]李斌宁:《社会保障指标体系的实证分析》, 《工业技术经济》2007年第8期。

[5]张立光、邱长溶:《社会保障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研究》, 《管理评论》2003年第2期。

[6]OECD.Performance measurement and evalustion, 1994.

中国社会保障支出 篇7

一、当前我国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存在的突出问题

当前, 我国的财政社会保障支出面临着一系列十分突出的问题, 比较集中地体现在, 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的城乡差距依然较大, 针对就业方面的支出总量偏低, 财政社会保障支出覆盖面仍然较低, 等等。这些问题不同程度地制约着当前的新型城镇化进程。

1. 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城乡差距仍然较大

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 保证我国的每一个公民都享有公平的社会保障是至关重要的。然而,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 当前我国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的城乡差异依然较大。从数量方面来看, 我国的财政社会保障支出长期集中于城镇, 农村的社保支出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刚进入新世纪时便有研究者指出, “中国农民占总人口的80%, 但受惠于社保支出的仅为10%, 而20%的城市人口竟然占有90%的社保支出”, 这种局面至今仍然没有太大改变。从内容方面看, 农村的社会保障支出的形式比较单一。以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情况为例, 这一很大程度上被动离开土地的群体, 虽然得到了一定的养老保险, 但医疗、再就业等方面的保障却严重缺失, 根本无法满足城镇化中涌现的大量失地农民的需求。农村社保财政支出数量上的不足以及水平上的低下, 已经严重着阻碍城镇化的推进, 对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城乡差异加以调整与改革已经迫在眉睫。

2. 针对就业的社会保障财政支出水平较低

就业是民生之本, 无论是城镇居民还是离开了土地的农民, 就业和再就业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2011年我国财政就业补助支出额已达726.39亿元, 然而对我国财政社会保障支出构成的分析却显示, 2007—2010年就业补助方面的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仅为10%, 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不足7%。在城镇化进程中, 必然会有大量农业劳动力转化为非农业劳动力, 要推动这一过程顺利进行, 就必须重视对城镇化中诞生的“新市民”特别是失地农民、农民工等群体提供必要的就业保障支出水平。然而, 目前政府的财政支出却远远不能满足这方面的需求。

3. 社会保障财政支出覆盖面仍然有待拓宽

作为一项公共财政政策, 社会保障公共财政支出应当尽可能涵盖符合条件的最广泛社会群体。然而当前我国社保财政支出的覆盖面却仍然有待拓展。据统计截至2012年底, 城镇基本养老保险的参保职工仅占城镇就业人员的61.9%。由于当前还没有建立起针对城镇灵活就业者以及进城务工人员的强制性社会保障制度, 进城务工人员的参保率极低。在广大的农村地区, 尽管已经基本实现了新型养老保险制度的全覆盖, 但政府对新农保公共财政投入的水平却相当有限, 政府补贴在新农保基金中的比例明显偏低。

二、我国社会保障财政支出存在问题的根源分析

1. 户籍制度导致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二元分割

由于建国后长期实行的以农补工的非均衡发展战略, 我国逐渐形成了严格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 农村地区的人口成为户籍制度的绝对利益受损者。改革开放以后, 城乡二元制度并没有得到根本改观, 不仅如此, 为缓解城市资源的不足和就业压力, 以往的城市化甚至无形中强化了这种严格的制度。毫无疑问, 这种状况与新型城镇化所倡导的理念从根本上是背道而驰的, 严格的户籍制度造成了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二元分割, 剥夺了那些转变为市民的“农民”应当享有的社会保障, 必然阻碍新型城镇化的顺利推进。

2. 有限的社保资源难以满足城镇化中新市民的需求

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 社会保障起步晚, 要实行全民社保尚有困难。例如, 在养老保险方面, 由于以往的“老人”没有为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筹资, 所以只能从当前的个人账户上预支, 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养老金账户空账运转, 有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养老金空账达到了24859亿元。有限的社保资源, 难以满足城镇化进程中产生的新市民的需求。不仅如此, 城镇化过程中还产生了一些新的特殊阶层, 主要包括失地农民和农民工、以及因自然原因需要保障的老年人、残障人群以及儿童等。这些群体被视为社会弱势群体, 其社会保障需求又是一大缺口。

3. 缺乏一部适用于全国范围的统一的社会保障法律

迄今为止, 除了一些地方法规和文件外, 我国还没有全国性的社会保障立法。在没有全国统一立法的情况下, 各地政府很可能会选择一些更保险、更稳当的社保方案, 而不是从农民的实际需求和长远发展来考量。例如, 目前一些地区正在实行的向失地农民进行一次性安置补助政策, 不少只能解决农民眼前的生计, 而没有考虑到他们的长远保障, 更谈不上一些发展性保障。这种做法极易带来社会的不稳定, 对城镇化的顺利推进将带来难以估量的负面影响。

三、新型城镇化中财政社会保障支出改革的对策

1. 抓住新型城镇化的契机, 实现城乡社保一体化

当前城乡社会保障的二元分割, 是阻碍新型城镇化推进最为重要的因素。为此, 应当抓住新型城镇化的契机, 努力推动城乡社会保障的一体化。要改革不合理的户籍制度, 不断消除城乡差别, 逐步建立起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政府可以从民众普遍关注的医疗保障入手, 将新农合制度纳入城镇医保范畴, 对城乡医疗机构进行规范化的统一管理。可以针对农村地区以家庭养老为主的特点, 加大财政对家庭养老扶助的力度。要将城镇化过程中涌现的大量失地农民和农民工纳入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中来, 切实维护好他们的实际利益。

2. 提高就业财政补助支出, 为居民就业提供支持

城镇化过程, 必然会导致大量农业劳动力转化为非农业劳动力, 要确保这一过程顺利进行, 就必须重视对“新市民”、失地农民以及农民工等群体就业方面的社保支出水平。就业问题同一国的宏观经济息息相关, 它会深深地影响到一个国家的社会稳定和人民幸福。国家应当适时出台就业方面的社会保障财政政策, 加大就业方面的社保财政支出力度, 为相关群体的就业和再就业提供必要的经济支持和后续保障。

3. 拓宽社保支出覆盖范围, 调动居民参保积极性

社会保障为参保人提供了一个风险池, 参保人的基数越大, 风险池就越稳定。因此, 政府可以通过拓宽社会保障财政支出的范围, 调动起更多居民的参保积极性, 实现政府投入带来的放大效应, 使这种“风险池”的稳定作用充分显现出来。政府需要在财政政策上实现一系列改革创新。例如, 将城乡医疗保险政策统一起来, 实现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农合政策的有效对接, 将“新市民”真正纳入城镇医疗保障体系;加大新农保财政投入, 实现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协调统一, 调整新农保个人缴费标准, 建立合理的待遇调整机制;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缩小城镇和农村在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方面存在的差距, 等等。

四、结语

社会保障作为城镇化过程中的配套措施, 在城镇化的顺利推进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国社会保障财政支出出现了一些可喜的变化, 但仍然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导致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现行户籍制度造成的二元分割、不完善的社保法律制度建设、以及有限的社保资源等。为此, 政府应该利用城镇化的良好契机, 在制度创新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加大对社会保障财政支出结构的优化与改革, 为新型城镇化的顺利推进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丁群晏.中国社会保障支出结构现状分析.现代商业, 2011 (3) .

[2] .高乐坤, 杨芷晴.城镇化视角下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结构变化研究.社会保障研究, 2013 (4) .

[3] .王海萍, 何红梅.城镇化过程中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研究.魅力中国, 2011 (14) .

[4] .姚亚伟, 吴佩.城镇化过程中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现状及对策分析.安徽农业科学, 2005 (7) .

中国社会保障支出 篇8

关键词:社会保障支出,人力资本,有效性

一、社会保障与人力资本的形成

(一) 人力资本

当代西方经济学普遍认为, 资本主要有两种形式: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体现在物质形式方面的资本为物质资本, 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资本为人力资本, 即人力资本是通过教育、培训、保健、劳动力迁移、就业信息等获得的凝结在劳动者身上的技能、学识、健康状况和水平的总和。人力资本投资是使劳动者获得人力资本的主要方式。人力资本投资渠道包括营养及医疗保健费用、学校教育费用、在职人员培训费用、个人和家庭为适应就业机会的变化而进行的迁移活动等[1]。

(二) 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是国家通过对其国民提供物质或者服务形式的帮助来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的一种方式。它主要包括社会救助, 社会保险, 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中国统计年鉴中社会保障支出包括抚恤、社会福利救济费、社会保障补助支出、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支出。

(三) 社会保障提高人力资本存量

我们可以从人力资本和社会保障的概念中发现, 他们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社会保障对人力资本投资起作用,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 社会保障本身就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一种形式, 社会保障中所包括的各种保障项目都能够对人力资本的提高起到作用。另一方面, 社会保障还作为一种激励因素, 激励人们自发地重视人力资本的投资。

1. 社会救助对人力资本的培育

中国社会救助以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为基本内容, 并辅以专项救助。专项救助包括教育救助、医疗救助、住房救助和法律援助。

贫困、疾病和缺乏教育往往是相伴相生的, 对于生活在贫困中的人来说, 健康状况和受教育权利往往难以保障。社会救助对这些人意义重大。教育救助可以让适龄儿童获得受教育权利, 为贫困学生提供物质和资金援助, 让这些人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技术技能;医疗救助是对健康的投资, 可以让受助者的身体得到保证。这些救助都相当于对人力资本的投资, 对人力资本的培育。

2. 社会保险对人力资本的培育

社会保险是是社会保障的核心内容, 主要内容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它可视为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一种形式, 对人力资本的“保值”和“增值”产生重要的影响。

养老保险能够改变人们对于未来的预期, 消除劳动者晚年的后顾之忧。对其家庭来说, 无需再因养老而进行过多的储蓄, 因此边际消费倾向将大大增加。这些消费一部分将用于人们的基本生活, 而另一部分将被用于人力资本的投资, 提高劳动能力。

人的健康是整个人力资本的基础, 它直接决定着其他人力资本投资的效果。医疗保险能够补偿疾病所带来的医疗费用, 使患病者不至于使原来积累的人力资本因病大大降低, 甚至归零。另外, 医疗保险可以减轻患者家庭负担, 让更多的资源投入到下一代的教育中, 增加社会未来的人力资本。

失业保险的待遇中除了领取失业保险金以外, 还包括了免费接受职业指导、职业培训等就业服务。在现代经济下的技术的进步和产业结构变化, 对劳动者的技能不断提出新的要求, 许多失业者就是因为自身的人力资本不能满足需要而失去工作[2]。失业者往往需要失业基金提供服务, 进行免费培训, 从而使让他们的人力资本得到新的积累。

3. 社会福利对人力资本的培育

社会福利是针对某些特定社会群体而设立的福利性服务保障。社会福利的目的是提高广大社会成员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社会福利包含使残疾人身体康复, 职业康复和教育康复的内容。这些针对特殊人群的福利项目, 是对人力资本进行投资的一种方式, 使得他们的人力资本存量增加。

二、实证分析

(一) 样本数据来源

本计量分析选取2000—2010年这十年中国社会保障支出 (x) , 人力资本 (y) 。

关于人力资本存量数据, 归纳现今关于人力资本的度量方法, 一是从人力资本的产出角度来度量;二是从人力资本的直接投入角度度量, 其中包括学历指数法、技术等级法、受教育年限法、教育经费法。综合各方法的优劣点, 本文选用受教育年限法, 公式为:

Hi表示该学历的人受教育的年限。文盲为1年, 小学毕业6年, 初中毕业9年, 高中及中专毕业12年, 大专以上毕业15年;Li表示该学历的人口总数, i=1, 2, 3, 4, 5, 6表示文盲, 小学毕业, 初中毕业, 高中及中专毕业, 大专以上毕业6个受教育程度。以此方法估计得2000—2010年的人力资本存量。

为了更好比较两者的关系, 将社会保障支出和受教育年限数据进行标准化。数据 (如表1所示) (社会保障支出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 。

(二) 实证分析

为尽量消除每个变量的异方差, 对两变量取对数形式, 社会保障支出指标以lny表示, 人力资本指标以lnx表示。设计量经济模型:

1. 单位根检验

对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 结果 (如表2所示) , 两变量原水平数据不能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 两变量取一阶差分后, 在10%的显著水平上都拒绝了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 这表明两变量均为一阶单整序列, 即I (1) 序列。

2. 协整关系检验

虽然两个变量的原始序列都是非平稳序列, 序列的矩 (均值、方差和协方差) 随时间而变化, 但是由于两个变量的一阶差分序列都是平稳的, 皆为I (1) 序列, 因此, 其线性组合可能有不随时间变化的性质, 即存在某种协整关系。因为只有两个变量, 所以在这里采用EG检验法。在这里设残差为e, 结果 (如表3所示) , 残差序列是平稳序列, 所以根据检验结果, 社会保障支出与受教育年限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

3. 格兰杰检验

两变量是一阶单整序列, 因此具备格兰杰检验的前提。对两变量进行格兰杰检验, 结果 (如表4所示) , 从表可以看出, 在滞后一期, 在0.5%的显著水平认为lnx是lny的格兰杰原因。

由Eviews得出, 模型为:lnyt=0.0108+0.0758lnxt+ut, DW值为2.28, 查表得du=1.324, 1.324

三、结论

本文利用Eviews较好地分析了社会保障支出对人力资本培育的有效性。本文得到的结果是扣除了其他影响因素后社会保障支出对人力资本培育的“纯粹”影响。研究表明, 社会保障支出与人力资本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 两者互为因果;社会保障支出对人力资本的培育有促进作用。虽然国家近些年来对人力资本培育高度重视,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与建设的步伐也在明显加快, 但事关两大基本民生问题的制度安排与政策体系却又事实上存在着相互脱节的现象。因此, 应当进一步完善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扩大财政支出规模, 调整财政支出结构[3]。

(一) 加大社会救助力度

贫困与人力资本低下之间存在着互为因果的关系, 所以往往形成恶性循环。因此, 为了人力资本的培育, 我们必须加大社会救助的力度, 不但通过物质救助“授之以鱼”, 还要通过教育救助, 通过教育救助提高贫困者的整体劳动素质与技能, 通过健康救助保证劳动者身体, 使得现有人力资本不至于流失。

(二) 完善社会保险制度

改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设计, 改变被保障者的预期。目前中国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并不能够给被保险者足够的安全感[4]。如果这种安全感的预期不能保证, 那么劳动的消费倾向就难以改变, 从而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就会大打折扣。

(三) 注重各类人群社会福利的提高

与社会救助, 社会保险相比, 社会福利的作用对象更具有针对性。儿童是未被开发的人力资本, 探讨人力资本的培育问题必须具有发展的眼光, 因此现在便需要对儿童进行更多的人力资本投资。残疾人是劳动能力较差的人力资本, 实践证明, 经过各种康复训练, 许多残疾人完全能够像健全人一样参加社会劳动, 为社会创造价值。所以, 以社会福利形式的形式加强对儿童、残疾人等人群的人力资本投资, 必将提高整个社会的人力资本存量。

参考文献

[1]谭伟.社会保障支出的就业效应:基于VAR模型的实证分析[J].兰州商业学报, 2011, (6) :18-39.

[2]周志梁.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动态效应研究——以武汉为例[J].武汉金融, 2008, (4) :32-33.

[3]徐珂, 赵国春.中国社会保障支出水平与效率评价——基于DEA模型[J].广西干部经济管理学院学报, 2008, (3) :37-40.

中国社会保障支出 篇9

摘 要:本文运用自相关检验、t检验、F检验、Goldfeld-Quanadt检验、white检验、多重共线性等分析方法研究我国医疗费用增长的影响因素,实证发现:个人现金卫生支出对我国医疗卫生费用影响最为显著,国内生产总值对医疗卫生费用影响较为显著。

关键词:影响因素;多重共线性;医疗卫生费用支出

一、中国医疗卫生费用支出变动现状

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快速增长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医疗卫生费用快速增长医疗机构数量不断增加,诊疗人数持续增长,政府卫生支出和社会卫生支出增加,个人卫生支出持续增长,医药需求快速增长。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显示,我国的总人口约为13.7亿,其中老年人口达1.78亿。随着人年龄的增长,各种疾病的爆发率会大大增加,特别是一些老年慢性疾病。尽管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表明,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事业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这依旧改变不了我国人口基数大,老龄化对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严峻考验。从2005年到2014年期间,我国的卫生总费用逐年递增,同样的政府卫生支出、社会卫生支出、人均卫生费用也不断的攀升,这与我国经济发展有很大的联系。

二、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医疗卫生费用支出受很多方面的影响,其中包括国内生产总值、个人现金卫生支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社会保险支出、政府卫生支出等。本文选用医疗卫生费用支出的重要因素-国内生产总值、个人现金卫生支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进行数据分析,所有医疗卫生费用的相关数据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三、模型和实证结果分析

运用Eviews8.0软件进行回归,在普通最小二乘估计法(OLS)下求得国内生产总值(GDP)、个人现金卫生支出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医疗总费用的回归参数估计如下Y=-0.002176*X1+1.789856*X2+0.839822*X3-8179.775

模型检验:

1.经济意义。以上计算结果表明:2005年~2014年间我国GDP、个人现金卫生支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与我国医疗费用增长具有密切的关系;模型估计说明,在假定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国内生产总值每增加1亿元,导致医疗费用减少0.0022亿元;在假定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个人现金支出每增加1亿元,导致医疗费用增加1.7899亿元;在假定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增加1亿元,导致医疗费用增加00.8398亿元。

2.统计检验。(1)拟合优度: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见可决系数R2=0.998596大于0小于1,在范围之内,可见医疗费用增长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个人现金卫生支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相关性强。修正可决系数为0.997894,这说明模型对样本的拟合很好,说明变量X1,X2,X3联合起来时被解释变量Y具有显著解释力,即为国内生产总值(X1)、个人现金卫生支出(X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3)3个变量联合起来可以解释医疗卫生总费用的99.79%。(2)F检验:针对H0:β1=β2=β3=0,给定显著性水平α=0.05,在F分布表中查出自由度为k-1=3和n-k=6的临界值Fα(3,6)=4.76。由表2得到F=1422.588> Fα(3,6)=4.76,应拒绝原假设H0:β1=β2=β3=0,说明回归方程显著,即“国内生产总值GDP”、“个人现金卫生支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变量联合起来确实对“医疗费用增长”有显著影响。(3)t检验:分别针对H0:βj=0(j=1,2,3),给定显著性水平α=0.05,查t分布表得自由度为n-k=6临界值t0.025(n-k)=2.447。由表2中数据可得,只有β2对应的t统计量为3.602489,其绝对值大于t0.025(n-k)=2.228,这说明在显著性水平α=0.05下应当拒绝H0:βj=0(j=1),也就是说,当在其他解释变量不变的情况下,“个人现金卫生支出”对被解释变量“医疗总费用”有显著的影响。同时,“国内生产总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对被解释变量“医疗总费用”没有显著的影响。当显著性水平α=0.20的情况下,临界值t0.025(n-k)=1.440,由此可见“国内生产总值”、“个人现金卫生支出”对被解释变量“医疗总费用”有显著影响,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对被解释变量“医疗总费用”没有显著影响。

3.多重共线性:利用Eviews8.0软件,生成Y,X1,X2,X3等数据,采用OLS方法估计模型参数,得到回归结果。我们发现该模型R2=0.998596,调整可决系数0.997894,可决系数很高,F检验值为1422.588,明显显著。但是当α=0.05时,tα/2(n-k)=t0.025(10-4)=2.447,不仅X1的系数不显著,X3的系数也不显著,而且X1的符号与预期相反,这表明可能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由相关系数矩阵可以看出,各解释变量互相之间的相关系数很高,证实确实存在一定的多重共线性。对多重共线性进行处理,模型的估计结果为:

Y=0.026451*X1+2.107832*X2-6005.438

该模型可决系数为0.998086,调整可决系数为0.997539,可决系数很高,F的检验值为1824.661,明显显著。当α=0.05时,t0.025(10-3)= 2.365,所有系数估计值高度显著。对系数估计值的解释如下:在其他变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如果国内生产总值每增加1亿元,则我国医疗费用平均增加0.0265亿元;在其他变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如果个人现金卫生支出每增加1亿元,则我国医疗费用平均增加2.1078亿元,这与理论分析和经验判断相一致。

4.异方差性检验:①图形法由图可以看出,残差平方ei2对解释变量X1,X2,X3的散点图主要分布在图形中的下三角部分,大致看出残差平方ei^2随Xi的变动的趋势,但是否确实存在异方差还应通过更进一步的检验。②Goldfeld-Quanadt检验:由于所有的数据皆是按递增排序的,所以直接利用原来的数据表格来构建子样本区间。由于样本容量n=10,删除中间1/4的观测值,大约2个观测值,余下两个样本区间:1~4,7~10,它们的样本个数均为4个,即n1=n2=4。通过Eviews8.0的操作,将区间定义为1-4,用OLS求得如图将区间定义为7-10,用OLS求得。我们可以得到第一个样本(区间定义为1-4)的残差平方和为224319.1,第二个样本(区间定义为7-10)的残差平方和为1398072。根据Gold-Quanagt检验,F统计量为6.2325。判断:在α=0.05,式中分子、分母的自由度均为2,查F分布表得临界值F0.05(2,2)=19.0,因为F=6.2325< F0.05(2,2)=19,无法拒绝原假设,不能表明模型存在异方差。③WHITE检验。经过White检验表格可以看出,nR2=6.149286,在α=0.05下,查x2分布表,的临界值x0.052(5)=11.0705,同时X和X2的t检验值也显著。比较计算的X2统计量与临界值,因为nR2=6.149286< x0.052(5)=11.0705,所以不拒绝原假设,拒绝备择假设,表明模型不存在异方差。

5.自相关检验- D-W检验:DW检验。因为n=10,k=3,取显著性水平α=0.05时,查表得dL=0.525,dU=2.016,而dL<1.708594< dU,所以不能判定是否有自相关。采用偏相关系数检验。图中偏相关系数方块均未超过虚线,模型不存在自相关性。

四、结论

中国社会保障支出 篇10

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社会保障和就业是现代社会中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全体社会成员在基本社会保障和就业机会方面享有平等权利。而政府在社会保障和就业方面的公共财政支出则是实现该种平等权利的重要保证。但中国不同地区间由于在自然条件、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导致不同地区间财政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水平的差异明显。如表1所示, 2007—2010年间, 全国31个省区“人均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的极值比皆达5.9以上, 变异系数也在0.50以上, 表明地区间社会保障和就业公共服务享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资料来源:根据2008—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计算

二、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的地区差异影响因素辨析

上述差异是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显然, 一个地区的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数量既由地方居民对政府提供的社会保障和就业公共服务的需求所驱动, 同时也受制于地方政府提供这种公共服务的能力。据此, 理论上可以将影响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的主要因素分为两大类:一是需求因素, 二是供给因素。

(一) 需求因素

1. 人口数量和人口结构。

一个地区人口数量越大, 对政府所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就越高。同时, 人口结构特别是年龄结构也有重要影响, 一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越高, 对社会保障特别是养老社会保障服务的需求就越高。

2.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代表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根据“瓦格纳定律”, 经济发展水平越高, 人们对社会保障和就业等公共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就越高。

3. 城市化水平。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大量原有农村居民转变为城镇居民, 自然产生对社会保障和就业公共服务的强烈需求。

4. 劳动力市场运行状况。

如果一地区劳动力市场运行良好, 就业充分而失业较少, 那么居民对政府提供的社会保障和就业公共服务的需求就较低。反之, 在就业形势严峻、失业较高的地区, 对社会保障和就业公共支出的需求则较高。

(二) 供给因素

即使一个地区存在对社会保障和就业公共服务的较大需求, 也并不意味着该地区政府对社会保障和就业公共服务的供给也必然较高。地方政府对此类公共服务的供给受制于其供给能力和供给意愿。

1. 供给能力。

一地区财政收入水平直接形成政府财力约束。而一地区财政收入又受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税务系统的征税效率和能力等因素影响。

2. 供给意愿。

即使地方财政收入水平较高, 但如果地方政府提供社会保障和就业公共服务的意愿较低的话, 该类服务的供给和用于该类服务的支出也不会很多。影响政府供给意愿的主要因素包括: (1) 财政分权度。更高的收入分权度意味着地方政府更不愿意将财政资金用于供给社会保障和就业公共服务, 而更高的支出分权度意味着地方政府有更大动力向辖区居民提供更多的社会保障和就业公共服务。 (2) 经济开放程度。一方面, 地方政府间竞相吸引国际资本的竞争驱使政府增加服务于私人生产的公共投入;另一方面, 地方政府为吸引具有高度流动性的国际资本竞相减税、采取税收优惠政策, 结果使税收收入减财政收入少, 进而导致地方的公共支出下降。

三、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地区差异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为了揭示上述因素对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地区差异的实际影响性质, 本文利用2007—2010年中国分省数据, 运用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具体估计如下模型:

其中, Yit被解释变量是第i个地区在第t年的财政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水平, 用“人均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对数”来衡量。取“人均量”是为了消除人口规模差异产生的影响。αi代表无法观测的“个体效应”, 它们可能与可观测变量 (向量) Xit相关, β是待估参数向量, 代表可观测变量对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的边际影响。包含在Xit中的解释变量有: (1) 65岁及其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2) 人均实际GDP的对数; (3) 二三产业就业人员占总就业人员比重; (4) 城镇登记失业率; (5) 人均财政收入的对数; (6) 地方人均本级财政收入占全国人均财政收入的比重; (7) 地方人均本级财政支出占全国人均财政支出的比重; (8) 进出口占GDP比重。

对模型 (1) 的估计方法大致有3种, 分别为“混合OLS模型”、“随机效应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如果不可观测的“个体效应”与解释变量相关, 则采用前两种方法将得到关于β的“非一致”的估计量。通过进行“豪斯曼检验”, 发现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了“随机效应模型”, 所以“固定效应模型”更为合理。为了便于对比, 本文分别估计了“混合OLS模型”、“随机效应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这三个模型中均包含有分别代表2008、2009和2010年的三个时间虚拟变量, 以控制随时间 (但不随个体) 变化的影响因素。本文还估计了一个“不含时间虚拟变量固定效应模型”。对比各种估计结果, 可得以下结论:

第一, “固定效应模型”与“混合OLS模型”及“随机效应模型”相比, 参数估计结果无论在绝对值还是显著性上均有明显差异。例如, “65岁及其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的估计系数在“固定效应模型”中显著为负, 绝对值是“随机效应模型”的2倍, 而在“随机效应模型”中这一系数并不显著。此外, “进出口占GDP比重”的估计系数在在“固定效应模型”中显著为正, 而在“随机效应模型”中这一系数并不显著。所以, “固定效应模型”估计结果表明, 人口老龄化程度越高, 或经济开放程度越低, 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水平就越低。关于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影响与理论预期不符, 且估计结果的显著性水平不够高 (只在10%的水平上显著) , 所以对这一结论的合理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第二, 在所有解释变量中, 代表财政分权的两个变量 (即“地方人均本级财政收入占全国人均财政收入的比重”和“地方人均本级财政支出占全国人均财政支出的比重”) 的系数估计结果最为“稳健”。在所有4个模型中, 上述两个变量的估计系数均显著, 并与理论预期相符 (财政收入分权度越高或财政支出分权度越低, 则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水平就越低) , 而且在所有模型中系数符号保持一致。这充分表明, 财政分权的程度和形式是影响地区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的重要因素。

第三, 反映地区劳动力市场状况的“城镇登记失业率”、反映经济发展水平的“实际人均GDP对数”和反映城市化水平的“二三产业就业人员占总就业人员比重”等变量的估计系数均不显著。

第四, 最能反映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的变量“实际人均财政收入对数”, 其估计系数只有在“随机效应模型”中显著, 在“混合OLS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中均不显著。究其原因, 本文认为是在“完善公共财政制度, 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方针指导下, 通过改革财政管理体制, 完善公共财政制度, 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调整税收返还和财政补助政策, 使得地方政府财力大小并不构成对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的实质约束。

第五, 将含有时间虚拟变量的“固定效应模型”和不含时间虚拟变量的“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对比, 差异非常明显。在“模型3”中, 只有4个解释变量的估计系数在在5%或10%水平上显著。而在“模型4”中, 除“进出口占GDP比重”外, 其他变量估计系数均在5%或10%水平上显著。诸如“65岁及其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这样在两个模型中均显著的变量, 其估计系数的正负号也不相同。这充分表明, 如果不对“时间效应”加以控制, 将造成模型估计结果的较大偏误。

参考文献

[1]柯卉兵.中国社会保障财政支出的地区差异问题分析[J].公共管理学报, 2009 (, 6) .

[2]李建军, 王德祥.经济开放与地方财政支出[J].统计研究, 2011 (, 7) .

[3]欧阳琼, 丁日佳.中国社会保障地区差异研究[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11 (, 5) .

[4]李建军, 王德祥.经济开放与地方财政支出[J].统计研究, 2011 (, 7) .

[5]汤玉刚.中国制度变迁中财政规模决定因素的经验分析[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2006, (3) .

上一篇:党建数据下一篇:教学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