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优势(通用12篇)
模式优势 篇1
杂种优势在生物界中普遍存在。杂种优势模式是指2个不同的杂种优势群之间具有较高的基因互作效应,因而具有较高的特殊配合力,相互配对产生强杂种优势的模式。对杂种优势群而言,它只有在一定的杂种优势模式下才有实践意义[1]。划分杂种优势群[2]的根本目的就是为育种提供价值。如果杂种优势类群数目过多,育种效率有降低的可能。我国的种质改良进程要比美国慢得多。因此,有必要对亲缘关系较近的群体进行合并,减少杂种优势群的数量,提高育种效率。
1 杂种优势群划分的主要方法
理论上,划分杂种优势群研究方法有表型聚类分析、系谱分析、同工酶技术[3]、分子标记[4]和数量遗传分析等。
1.1 表型聚类分析
在实践中,育种工作者逐渐发现表型性状与杂种优势不相关或有十分微弱的相关性。表型性状差异与遗传差异的相关程度决定遗传距离参数的可靠性。由于数量性状易受环境影响,因而表型性状不能准确反映遗传差异。这样在其基础上测定的遗传距离的代表性有很大局限性。
1.2 系谱分析
该法从种质的系谱来源进行分析,结果最为可靠。美国根据长期的育种经验,从本国种质的系谱来源出发将其划分为Reid和Lancaster 2个杂种优势群。吴景锋[5]根据系谱将我国玉米种质划分为国内系和国外系,而王懿波等[6,7]将其划分为5个大群9个亚群。由于我国的许多自交系没有可靠的系谱记载,而且自交系经过多次杂交、自交和长期定向选择,多次发生重组,已经形成了复杂的遗传系统。因此,该法在我国玉米种质类群的划分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可以借助此法来验证其他方法所得结果的可靠性。
1.3 同工酶技术
同工酶作为遗传标志,已被遗传学家广泛用于遗传分析的研究,其原因:一是同工酶是分子水平的指标,按照一个基因编码对应一个同工酶亚基的理论,可以用同工酶的表现型变异直接推测其基因型变异,而形态学指标则往往是多个基因型的综合表现型;二是同工酶比其他指标灵敏,可以反映DNA上一个碱基的微小变异。
吴文瑜[8]指出:同工酶技术是预测杂种优势、鉴定杂种后代以及杂种纯度的一种手段。同工酶与杂种优势有一定的相关性。但是应用同工酶的遗传多样性对杂种优势预测的可靠性是有限的。Hadjinov、Lamkey和Frei等试图建立同工酶遗传多样性与杂种优势的关系,但均得到了否定的结果。
用酶谱差异指数在实践中预测遗传背景较复杂的杂种优势群存在局限性。其原因如下:一是同工酶是基因表达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所能提供的标记数目有限,只能鉴别出亲缘关系较远的自交系或杂交种;二是有些同工酶存在组织或器官的特异性;三是同工酶位点少,多态性低,仅能显示被测位点的等位基因数目及遗传变异程度,不能反映基因组其他部位的差异,而后者对杂种优势可能起着更重要的作用;四是操作条件较高,方法繁琐。育种工作者已经通过试验证实同工酶技术不十分适合划分杂种优势群。
1.4 分子标记法
对于分子标记在育种中的应用,当前较为一致的看法是:对相近或相同系谱内的自交系,用分子标记可进行杂种优势群的划分工作;对亲本远缘的杂交种,用分子标记的遗传距离和杂种优势之间的相关性较低。其原因:一是在亲代和子代中,同样的DNA分子标记可能会有不同的含义。例如,在亲代中表示相同或相似片段的谱带,在子代中可能代表来自同一家系的等位基因。这就导致对自交系,尤其是系谱远缘的自交系之间遗传距离的估计偏高。二是分子标记可能不在编码区,这样遗传距离可能与功能相似性或不相似性相关,却不能判定与杂种优势的相关性。分子标记不受生物生长环境的影响,不受试验材料取样部位和所处的发育阶段的影响;直接以遗传物质DNA为对象,可测出DNA分子核苷酸序列上的任何变异,所涉及的不仅是编码区,还包括非编码区;DNA分子标记数量多,可覆盖整个基因组;分子标记大多表现为共显性,能够鉴别纯合子和杂合子,因而能提供更丰富的遗传信息。分子标记技术从根本上克服了形态和生化等标记的缺点,在揭示亲本种质的遗传差异上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和可靠性,因而被广泛运用于划分玉米杂种优势群的研究中。
1.5 数量遗传分析
根据种质杂交后代的杂种优势表现和变异程度来划分杂种优势群,即通过对自交系间特殊配合力(SCA)的分析而划分类群。双列杂交分析或NCⅡ设计测定配合力成为划分杂种优势群的主要方法。双列杂交分析能够可靠地计算自交系间的SCA,因此可用于杂种优势类群的划分。但其可靠性取决于参试自交系的数量与遗传基础的广泛性和代表性。若分析大量自交系,双列杂交分析的工作量十分巨大,可操作性较差。NCⅡ设计不但可以分析较多的种质,而且工作量相对较小。但NCⅡ设计需要先筛选出1组标准测验种。因此,对于一定数量的种质资源,并已经建立了一定的杂种优势群或标准测验种,NCⅡ设计能够十分有效地划分种质类型。Vasal等利用2个马齿型和2个硬粒型测验种对92个CIMMYT热带玉米自交系进行了类群划分。铁双贵等[9]、李新海等[10,11]、陈彦惠等[12]、李明顺等[13]均采用该法对玉米群体进行杂种优势群的划分和杂种优势模式的构建。
数量性状在分离群体中呈连续性变异,符合正态分布。控制数量性状的基因为多基因且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根据基因效应程度的差异,控制数量性状的多基因可以分为主效基因和微效基因。与控制质量性状的基因不同,主效基因和微效基因只在基因效应上具有相对的差异,因而不能简单地进行分组。因此,对数量性状进行分子水平的研究必须以田间试验为基础。
2 玉米杂种优势模式的研究进展
2.1 国外的研究进展
在构建玉米杂种优势方面,以CIMMYT和美国的研究最为成功。美国根据远缘杂种优势的原理划分出2个杂种优势群,并据此构建出1对杂种优势模式Lancaster×Reid群。CIMMYT从1985年就开始着手研究玉米群体和基因库的杂种优势关系。在CIMMYT早、中、晚熟群体或基因库之间,马齿型×硬粒型组合优于马齿型×马齿型和硬粒型×硬粒型。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CIMMYT将其种质清晰地分成基因库、群体、自交系3个层次,并且对其合成改良的基因库和群体也研究出明确的杂种优势模式。Vasal和Beek分8组双列杂交研究了CIMMYT的71个群体及基因库,鉴定出优良群体23、24、26、42、43、44、48、49和优良基因库20、21、22、30,鉴定出优质蛋白玉米群体67、68、69、70和PR7737。同时,许多科研工作者致力于温带种质与热带种质的杂优研究。Brewbaker、Efron和Kim发现热带种质与温带种质杂交后表现出很强的种质优势。
欧洲的早熟硬粒自交系×玉米带马齿自交系,热带和亚热带的ETO×Tuxpeno等都是强优势组合。巴西的常用组合模式为马齿型×Tuxpeno或Suwan-1×Tuxpeno;在阿根廷则以Flint×Recovered Flint为基本的杂种优势组合模式。
2.2 国内的研究进展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玉米杂种优势模式方面的研究工作。吴景锋[5]初步将国内现有自交系划分为国内自选系和国外引进系两大类。截至1997年前后,我国杂种优势群划分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由于理论基础薄弱,这个时期育种工作者大多依据经验进行杂种优势群划分,因而没有统一的研究结论。例如,根据大田试验分析,我国骨干自交系分为5个类群,但若采用RAPD分子标记进行分析,我国的骨干自交系却可分为6个类群。相应地,在构建杂种优势模式方面的研究也不够完善。王懿波等[6,7]组建出10个杂种优势模式,还细分出16个子模式。彭泽斌等[14]总结出的模式也有7个。杂种优势模式越繁琐,就越难在育种实践中发挥指导作用。因此,在这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随着研究的深入,我国玉米种质逐渐可较明确地分成5个类群:四平头、旅大红骨、Lan、BSSS和PN。在这5个类群中,虽然四平头×旅大红骨也有一定的杂种优势,但它们的遗传关系较近(相似系数为0.66),可以合并为一群,定名为Dom;BSSS也属于Reid种质,它与PN群的遗传关系很近(相似系数为0.66),可以合并为一群,定名为PA种质。总结以上研究,我国生产上应用的杂种优势群可以概括为3群或6个亚群:国内群(Dom)(包括四平头和旅大红骨两大亚群)、A群(Reid群)(包括BSSS和PA 2个亚群)、B群(非Reid群)(包括Lan.和PB 2个亚群),并认为我国适用的杂优模式主要是A×D或B×D(表1)。
随着CIMMYT进一步完善对杂种优势模式的研究,开发利用CIMMYT种质已经成为我国玉米育种发展的新方向。陈彦惠等[11]分析了我国玉米改良群体与CIMMYT种质配合力,划分杂种优势群和杂种优势模式。李新海等[10,11]鉴定出3个在我国具有潜在利用价值的CIMMYT群体;并发现了2份强优势组合群体(Pob43和Pob21),均为热带晚熟马齿型种质。结果表明:有望通过对热带群体进行改良,以提高其杂种优势利用水平,为我国玉米育种服务。
3 研究展望
玉米种质扩增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如果育种工作者盲目地进行,不仅会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也得不到理想的效果。杂种优势类群和杂种优势模式的深入研究在理论上为种质扩增提供了指导,可以有效地提高育种效率。我国种质扩增工作起步晚、条件有限。这在客观上就更加需要育种工作者紧紧围绕杂种优势模式进行这方面的工作,充分高效地利用我国的种质资源。种质之间杂种优势关系清晰是杂种优势群划分和杂种优势模式构建的基础。CIMMYT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经过多年的研究,CIMMYT将其种质清楚地分为3个层次并且构建了明确的杂种优势模式,有效地指导了育种工作。
目前我国的研究大多局限于自交系水平,在群体水平上还没有系统的研究[15]。我国培育的群体和外来群体共有40多个,如果能够明确它们之间的杂种优势关系,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利用外来群体改良国内群体,或者利用国内群体改良外来群体,提高我国杂种优势水平。开发利用CIMMYT种质已经成为我国玉米育种新的发展方向。把来自CIMMYT的种质划分到我国的杂种优势群中,与我国的种质结合起来,确定合理的改良方案,对我国现有群体进行改良。引入外来新种质(包括外来温带、热带、亚热带种质)并加以改良,有计划地导入我国玉米种质,进行改良和改造,创造新种质,以及通过多种途径创造新变异,从而选育高配、高产、高抗的新自交系。
总之,广泛的种质资源是培育新品种的基础和保障。玉米作为我国重要的食、饲、经三用作物,更应注重建立杂种优势模式,把育种材料作适当的分群。
摘要:玉米育种的基本前提是拥有丰富的遗传资源。若对大量的种质资源分别进行鉴定、改良和利用,是一项十分困难的工作,常因人力或财力限制而力不从心。为此,有必要建立杂种优势模式,把育种材料作适当的分群。综述了玉米杂种优势类群划分的方法及杂种优势模式,以期为玉米育种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玉米,杂种优势群,杂种优势模式
模式优势 篇2
(1)自建网站直销模式:网络直销企业自己建站的优点是可以建立形式多样信息丰富的网页,直接面对消费者,能吸引客户的眼球,可以发布产品的同时宣传企业文化;当信息容量需要增大时只需增加硬件费用,网路宽带可以随着信息的增加和流量的增加而相应增加。缺点是难以提高网站的流量,当企业网站刚建立时可能会面对无人访问的问题;没有提供公证或保证双方利益和权力的中间商,给消费者没有保障的心理;而且需要一批提供网站服务的硬件和维护企业网站的人和费用。
(2)依托平台直销模式:委托信息服务商发布信息的优点是信息服务商本来就具有一定的流量,而且信息服务商提供产品信息的搜索功能,所以能提高点击率;信息服务商还可以省去硬件维护的费用。缺点是信息服务商提供网页模板,网页没什么新意可言,所以宣传企业文化;当产品信息需要大量网络空间时可能要付出大笔资金;同时网络宽带要受限于信息服务商的宽带。
(3)混合直销模式:生产企业自己既建有网站,又在信息服务商处发布产品信息。通过信息服务商的平台吸引客户,然后运用网页超链接的形式将客户吸入自己的网站。二:按网络直销在企业中的低位划分
(1)主营网络直销模式:优点是效率比较高,成本相对较低。缺点是不是面对面直销,容易带来不便。
(2)辅助网络直销模式:优点是风险小。缺点是网络模式与传统模式相冲突。
跨境电商七大模式的优势与痛点 篇3
2015年,战局初步形成,我们来剖析一下各类跨境进口电商模式的优劣。
一、M2C模式:从厂商到消费者,平台负责招商
典型玩家:天猫国际,作为开放平台邀请国际品牌入驻
优势是用户信任度高,因为这些商家需要有海外零售资质和授权,商品从海外直邮,并且可以提供本地退换货服务;痛点在于,它们的性质大多为第三方代运营,所以价位高、品牌端管控力弱,正在不断改进完善模式中。
二、B2C模式:保税自营+直采
典型玩家:京东,聚美,蜜芽
优势在于平台直接参与货源组织、物流仓储买卖流程,销售流转高,时效性好,通常B2C玩家还会附以“直邮+闪购特卖”等模式补充SKU丰富度和缓解供应链压力。
而痛点在于品类受限。目前此模式还是以爆品、标品为主,有些地区商检海关是独立的,能进入的商品根据各地政策不同都有限制,比如广州就不能有保健品和化妆品入境。同时还有资金压力,因为不论是搞定上游供应链,还是提高物流清关时效、在保税区自建仓储,又或者做营销打价格战、补贴用户以及提高转化复购,都需要大量资本,爆品和标品的毛利空间极低,却仍要保持稳健发展,资本注入在此刻尤为意义重大。在现阶段,有钱有流量有资源谈判能力的大佬们纷纷介入,此模式基本已经构建了门槛,不适合创业企业轻易入场了。
这里单独谈一谈大火的母婴垂直品类,前线玩家有蜜芽等。
母婴品类的优势是,它是最容易赢得跨境增量市场的切口,刚需、高频、大流量,是大多数家庭单位接触海淘商品的起点。母婴电商大多希望能在单品上缩短供应链、打造品牌、获得信任流量,未来逐步拓展至其他高毛利或现货品类,淡化进口商品概念。
而痛点在于,母婴品类有其特殊性,国内用户目前只认几款爆款品牌,且妈妈们还都懂得看产地,非原产地不买。几款爆品的品牌商如花王等,国内无法与其直接签约供货,母婴电商们的现状都是在用复合供应链保证货源供应,如国外的经销商、批发商,国外商超电商扫货、买手、国内进口商等。这样一来,上游供应链不稳定,价格基本透明,且无毛利,部分玩家甚至自断双臂来大促战斗。目前基本所有实力派电商大佬都以母婴品类作为吸引转化流量的必备品类,而创业公司们则逐渐降低母婴比例或另辟蹊径,开始不同方向的差异化竞争。
三、C2C模式:海外买手制
典型玩家:淘宝全球购,淘世界,洋码头扫货神器,海蜜,街蜜
海外买手(个人代购)入驻平台开店,从品类来讲,以长尾非标品为主。全球购目前已经和一淘合并,虽然看来是跨境进口C2C中最大的一家,但也有很多固有问题,比如商品真假难辨、区分原有商家和海外买手会造成很多矛盾等等,在获取消费者信任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优势来看,C2C形态是目前笔者比较喜欢和看好的模式,构建的是供应链和选品的宽度。电商发展至今,不论进口出口还是线上线下,其本质还是商业零售和消费者认知。从工业经济到信息经济,商业零售的几点变化是:消费者主导化、生产商多元化、中间商信息化,而商品核心竞争力变成了个性需求和情感满足。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人群的垂直细分让同类人群在商品的选择和消费能力上有很大的相似度,人与人之间相互的影响力和连接都被放大了,流量不断碎片化是由80后、90后这一代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消费方式决定的,千人千面的个性化是这一代人的基本消费需求逻辑,因此移动电商应当更加场景化。其次,面对商品丰富度如此之高的现状,节约选择成本也尤为重要——Don't make me think。而C2C达人经济模式可以在精神社交层面促进用户沉淀,优秀买手可以通过自己的强时尚感、强影响力打造一些品牌,获得价值观层面的认同和分享,同时也建立个人信任机制。
当然C2C的模式还是有它固有的痛点。传统的靠广告和返点盈利的模式,服务体验的掌控度不太好,个人代购也存在法律政策风险,买手制平台的转化目前普遍只有2%不到。早期如何获得流量,提高转化,形成海淘时尚品牌效应,平衡用户与买手的规模增长,都是难点。
四、B2B2C保税区模式
典型玩家:海豚村
以海豚村为例,贸易商/供应商对接前端跨境电商后台,比如用户在蜜芽下单,由海豚村直接出库发货给用户,货物并不会通过蜜芽。跨境供应链服务商通过保税采取邮出模式,与跨境电商平台合作为其供货,平台提供用户订单后由这些服务商直接发货给用户。这些服务商很多还会提供一些供应链融资的服务。优势在于便捷且无库存压力,痛点在于,B2B2C借跨境电商名义行一般贸易之实,接触不到C端用户,长远价值堪忧。
五、海外电商直邮
典型玩家:亚马逊
优势在于,有全球优质供应链物流体系和丰富的SKU;痛点是,跨境电商最终还是要比拼境内转化销售能力,对本土用户消费需求的把握就尤为重要,亚马逊是否真的能做好本土下沉还有待考量。
六、返利导购/代运营
典型玩家:么么嗖,Hai360,海猫季
一种是技术型,玩家有么么嗖、Hai360、海猫季。这些技术导向型平台通过自行开发的系统自动抓取海外主要电商网站的SKU,全自动翻译,解析语义,提供海量中文SKU帮助用户下单,这也是最早做跨境电商平台的模式。
还有一种是中文官网代运营,直接与海外电商签约合作,代运营其中文官网。
这两种方式有着早期优势,易切入,成本低,解决了信息流的处理问题,SKU丰富,方便搜索。而痛点在于中长期缺乏核心竞争力,库存价格实时更新等技术要求高,蜜淘等一些早期以此为起点的公司已纷纷转型。
七、内容分享/社区资讯
典型玩家:小红书
内容引导消费,形成自然转化。优势在于天然海外品牌培育基地,流量带到福利社转化为交易,但长远还是需要有强大的供应链能力。
编辑元素:
三个重要的政策红利信号
2014 年 7 月,海关总署的《关于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进出境货物、物品有关监管事宜的公告》(2014年第56 号)和《关于增列海关监管方式代码的公告》(2014年第57 号),政策层面上承认跨境电子商务,认可业内通行的保税模式。
「6+1」个跨境电商试点城市可享受跨境电商税收上的优惠政策,即通过跨境电商渠道购买的海外商品只需要缴纳行邮税,免去了一般进口贸易的「关税+增值税+消费税」。
2015 年 4 月 28 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中关于降低进口产品关税试点、税制改革和恢复增设口岸免税店的相关政策,表明政府正促进消费回流国内。
行业有待完善的几点
政策探索:
税收不会长期高度倾斜在跨境保税上,因为需要考虑与传统一般贸易利益的平衡问题,对检疫标准、保税类目的控制;商检、税务、外汇、海关等各环节变动皆有影响。
物流清关报税体系不成熟,售后体验难保证:传统跨境物流,转运物流价格高、时效慢,报税清关需要国家政策支持而不断让其流程更通畅。
供应链不稳定:
爆品仍占跨境海淘很大比例,平台为了保证爆品供货通常采用复合渠道,价格难以控制,毛利趋近于零。但即便如此,部分电商平台仍旧时常断货无货。
资本驱动,各路玩家即竞争又共生:
大佬入局进口电商,创业公司加紧融资步伐屯粮备战,海外电商如亚马逊逐步试水国内市场,物流供应链服务商也在发挥自身行业优势。大佬小弟面对新兴市场都要从头摸索,既竞争又共生。
广播联盟运作模式优势分析 篇4
从成立全国广播奥运报道联盟到大冬会全国广播联盟的成功运作, 中国广播通过联盟的方式, 有效整合了全国广播资源, 共同提升了中国广播的影响力, 为广播的长远合作与发展探索了模式。
一、联盟合作, 实现广播的优势互补。
在国内, 长期以来,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作为国家电台, 是中国最重要、最具有影响力的传媒之一;在中国广播界享有国家旗舰和中国新闻广播第一品牌的至高地位。而各省市台则各自为政, 区域分割封闭, 各地广播发展的程度也不一样。面对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多媒体的高度竞争, 近两年开放办广播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 特别是以全国奥运广播联盟为起点的全国广播的大规模联盟合作, 打破了广播过去单打独斗、孤军奋战的局面。140多家各级广播电台共同组成的全国奥运广播联盟, 实现了全国广播“同唱一首奥运之歌”。通过联盟合作, 以强势台带动相对弱势台的发展, 各兄弟台在这种合作中进行对象化、差异化的有效对接, 从而形成互动, 优势互补。
在奥运火炬境内传递报道期间, 全国奥运广播联盟推出《激情梦想—北京2008奥林匹克火炬接力全程特别直播》节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作为北京奥组委授权的火炬接力唯一官方音频信号提供商, 中央台向所有113个境内传递城市派出直播组进行直播, 与31家省、自治区、直辖市电台和113家传递城市电台开展深度合作, 进行三台同步并机直播。为了实现当地直播的顺畅、安全, 各台与中央台火炬随行记者沟通行程, 而与地方政府就当地报道事宜的沟通衔接, 则因有地方台的沟通资源而畅通无阻, 有效节约了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成本, 避免了资源的重复浪费。
同时, 在这次奥运广播联盟的合作中, 中央台的很多优质资源得到了最大化的利用。中央台拥有的包括政策、技术、市场、品牌影响力等方面得天独厚的资源, 在报道中为各级兄弟台所共享。而地方台拥有的丰富、快捷的新闻资源和颇具地方特色的文化财富, 也为奥运报道增添了光彩。如果不是国家电台, 任何一家地方电台 (包括省市广播电台) 都不可能独享北京奥组委授权的火炬接力唯一官方音频信号;但如果不依赖各地方台的支持, 单独凭借中央台现有的人力、物力, 也不可能在进行“汶川紧急救援”报道的同时保证“奥运火炬传递”这个大型报道活动, 取得如此广泛的影响。中央与地方这种优势互补的合作, 开辟了全国广播合作的新路子。
二、联盟合作, 实现广播的效益最大化。
从广播的行业整体规模来看, 已进入了转型升级、结构调整、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可以说, 大广播氛围, 广播的大文化正在形成。但同时, 各家广播力量发展不均衡, 经营模式雷同, 没有形成产业开发的整体优势。在广播整体处于弱势的情况下, 要破解这些难题, 当前首要的任务应该是与其他媒体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 这就要求广播必须搭建合作平台, 做大广播市场, 做强广播品牌。而只有加强资源优化配置, 开展深度整合, 才能实现广播资源的高度共享以及效益的最大化, 促进广播事业和产业快速发展。
第24届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期间, 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与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共同承办, 全国29个省级广播电台、15个副省级广播电台共同参加的大冬会全国广播联盟, 以大冬会为契机, 以开放的、公益性的方式, 率先突破区域壁垒, 进行内容资源、技术资源、人力资源的整合共享, 实现了传播效益的最大化。
大冬会期间, 26家联盟成员台的采编播人员进驻黑龙江台大冬会全国广播联盟报道中心, 第一时间报道大冬会盛况。在大冬会开、闭幕式的直播中, 各联盟台可以第一时间同步转播大冬会开、闭幕盛况。在大冬会国际广播中心 (IBC) , 各联盟台可以获取高品质的大冬会赛事官方转播信号。赛会期间, 在大冬会国际广播中心专门为大冬会全国广播联盟设置的直播间, 联盟台对短道速滑女子500米、短道速滑男子500米、自由式滑雪女子空中技巧、自由式滑雪男子空中技巧、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混合团体赛等多项重要赛事进行了现场直播。独特的报道资源使联盟台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市场优势。
在相关直播信号共享的同时, 大冬会全国广播联盟网络新闻资源共享平台的开通, 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新闻报道共享、音响素材共享、公益包装共享……该平台以多媒体形式, 为联盟台在第一时间上传、下载、共享大冬会报道资源奠定了技术基础, 提供了安全保障。大冬会赛事报道中, 各联盟台发挥独特优势, 制作了大量针对不同地区听众和不同受众群的节目。利用技术平台, 46家联盟台可以上传各自文字、音频稿件, 所有联盟成员都可以根据权限使用共享平台上的新闻信息资源。从而降低了生产信息产品的成本, 实现了一次采集、生产, 多次发布、增值的效果, 既提高了工作效率, 又增强了新闻的时效性和市场竞争力。
三、联盟合作, 提升广播的整体实力。
对国内广播媒体来说, 要发展, 就必须集合国内广播媒体整体资源, 融合全国广播媒体的力量, 整体提高广播的影响力和生命力。
北京2008奥运火炬传递的报道, 持续120天, 征程13万公里、跨越22个国家和地区的134个城市, 中央台与境内外一百多家电台密切合作, 联手同步直播, 创造了中国新闻史上全程直播的新纪录, 成为中国广播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联合行动。广播媒体的这次携手, 打造出了广播非凡的声势, 把广播宣传优势发挥到了极致。
中国模式之低福利竞争优势初探 篇5
作者:姚树洁 来源:作者博客 来源日期:2011-1-24 本站发布时间:2011-1-31 20:31:59 阅读量:194次
比较2010年中英两国的财政支出结构,不难发现‘中国模式’对促进经济增长的一大特点:那就是政府不仅能够用独特的行政手段集中全国的资源搞大型项目的建设,还可以用低福利的优势推动经济的迅速增长,从而达到赶超西方发达国家的目的。
世界经济危机使英国政府的财政收入大大减少,而为了维持高的福利体制,加上为了满足新增失业人员的福利需要,英国的财政开支和赤字大大提高了。2010年的财政赤字相当于当年财政收入的20%多,当年GDP的10%多。英国政府背着如此沉重的财政包袱,不得不想尽办法到处节省开支,结果导致了更多的失业,更多的生产项目和生产机构关停并转。生产萎缩导致了新一年财政收入的减少,而新的失业人口又诱导更多的福利开支。收入减少和开支增加的双重困境使英国经不起中国和其它发展中国家的猛烈冲击而被超越。英国的高福利制度在全球化面前显得苍白无力,彻底失去了昔日帝国的竞争优势。欧盟的其它国家,如爱尔兰,希腊,西班牙,葡萄牙和意大利更是被逼到了整个国家破产的边缘。
相对英国,中国犹如初升的太阳,令西方人羡慕而不知所措。2010年,中国的GDP比2009年增长10.3%,达到40万亿人民币,或6.1万亿美元。中国的GDP于2005年超过英国,到2010年,中国的GDP已经是英国GDP的2.6倍。这样的超越速度,有一半是来自英镑对人民币的贬值,另一半是来自两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差别。
为什么中国能够用这样快的速度超越英国?
难道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具有当今工业化国家所没有的巨大优势?
如果是这样,中国除了在总量上能够超越英美以外,能否在人均水平上也超越它们呢?
本博文通过中英两国福利体制的比较,初步探讨中国模式的低福利竞争优势以及中国模式的缺陷,进而回答上面提出的问题。
(一)从中英两国财政支出透视中国模式的低福利优势
表一,中英两国2010年财政支出结构(人民币为单位,1英镑=10人民币)
国家 英国 中国
单位 万亿 % 万亿 %
总量 6.97 100.0 8.96 100.0
医疗 1.22 17.5 0.47 5.2
教育 1.00 14.3 1.25 14.0
社保 1.94 27.8 0.91 10.2
住房 0.21 3.0 0.24 2.7
其它 2.60 37.3 6.09 68.0
GDP 14.50 40.00
赤字 1.49 0.66
赤字/GDP% 10.28 1.65
财政支出/GDP% 48.07 22.40
财政支出+土地+国企利润/GDP% 34.13
如表一所示,中国2010年的财政收入为8.3万亿人民币,比2009年增长21.3%。如果加上地方政府土地出让金(2.7万亿)和国有企业的利润(2万亿),中国政府2010年的总收入为13万亿人民币。加上6600亿的财政赤字,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加上国有企业的全部开支为13.7万亿,占当年GDP的34.1%。
英国2010年的财政开支相当于6.97万亿人民币,占英国当年GDP的48.1%,比中国高出15个百分点。光从政府开支占GDP的比重,中国人民的税负要比英国轻很多。
但是,如果从政府开支的结构分析,英国政府有17.5%的开支用于保证全国人民医疗卫生的需要;14.3%用于教育、儿童和家庭的保护;27.8%用于就业和养老金。这三项开支占英国政府总开支的59.7%,是英国福利的根本。这些开支保证所有儿童从4岁开始到18岁能够接受14年全日制的免费教育;保证全国公民(包括住在英国的外国人)接受全免费的医疗服务,甚至连病人住院的所有吃住都免费;保证所有6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有360英镑的养老金,每个儿童从出生到18周岁每月80英镑的生活补助,所有残废人的生活和交通的保障;还有低收入和没有收入的单亲母亲家庭的住房和生活津贴;工伤人员的基本生活收入,等等。换句话说,英国政府60%的财政支出直接满足了民生的需要,而且,保证了穷人得到了最大的好处。通过政府的再分配作用,英国最富的20%家庭和最穷的20%家庭的人均收入比例从初分配的17倍降低到再分配后的5倍。
中国的教育,医疗和社保占全国财政开支只有29.2%,比英国少了30个百分点。虽然,中国开始实行一些像福利国家一样的福利政策,如医保和社保,以及今年准备在全国农村开始实行的养老金制度(在广东农村,每个6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可以拿到55元的养老金),还有在全国普及的六年义务教育,等等。
但是,比起英国,中国的福利只能说规模很小,范围也很小。而且,许多福利政策还只是针对一些优势群体,而不是针对那些真正的弱势群体。也就是说,在国民经济的第二次分配方面,中国的财政政策还没有起到平抑收入分配不公平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这些政策还起到推升两极分化的作用。例如,社保基金只是对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土地收入和国有企业的5万亿人民币只是满足极少数权贵阶层的爆富愿望。国有企业2万亿元的利润本来应该归全民所有,结果国家只是收10%和5%的税收,让那些巨无霸的企业拥有数千亿元的利润不是去造福人民,不是去搞科技,而是去买地,抬高地价,帮助开发商哄高房价,让老百姓买不起房子,从而使社会更加两极分化。
中国这种低福利,两极分化的模式,一方面使政府能够用远远高于GDP增长速度的速度搞到收入,同时还可以不用这些收入去帮助穷人,从而有大量的资金去搞大型项目的建设,为下一步GDP的快速增长创造条件,也为增加政府的税收创造条件。单纯从GDP增长的角度考虑问题,这是中国模式大大优越于英国模式的第一个理由。
(二)中国模式逼迫数亿农民工和城市低收入工人超强度、超时间的拼命劳动来赢得巨大的国际竞争优势
中国低福利的第二个优势是中低收入人群由于没有得到国家福利的保护,他们必须拼命的干活才能保证和改善原来底下的生活水平。相对于西方高福利的国家,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和无可比拟的竞争优势就是来自数亿农民工和城市低收入人群超强度和超长时间的劳动。
我在广东和浙江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考察了一些工厂。一个服装厂,有上千工人工作在同一个车间,那些年轻的女工都是17-26岁之间,年富力强,每天工作12小时,每周工作6或7天,不停的干同一种单调的工作。深圳的一个富士康公司居然就雇佣了42万的年轻劳工,其工作强度之大、劳动时间之长、收入之低、心情之痛苦,如果没有那麽多的人跳楼自杀,外界是无法想象的。
北京,上海和广州的出租司机每个月要向公司上交6到8千元不等。每个司机每天必须工作8小时才赚够上交的额度,他们只能在8小时之外才开始为自己赚钱。为了给自己赚3-4千元,他们每天必须工作12到15个小时。大多数情况下,两个人同包一辆车24小时不停的跑。
像中国资本家和垄断部门官员这样疯狂压榨工人的情况,只有17世纪的资本主义国家才能看到,当今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不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在英国,出租司机只要能吃点苦,他们赚的钱就不比大学的老师少。在伦敦,一个水管工赚的钱比大学教授的工资还要多。
从长远看,中国工人的低福利、低收入、高强度的劳动会随着中国经济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而逐渐消失。但是,为了保住竞争优势,中国政府的财政开支在中短期内不可能迅速地向中低收入人群倾斜。这是目前中国社会的尴尬,也就是我们经常看到的高增长低幸福的现象。
上篇我简单解释中国低福利的两大优势:(1)政府大量的财政开支可以不用于福利,而是用于搞大型的基本建设,如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大型飞机场、大型港口、大型水库和发电厂,等等。这些建设项目可以进一步推动未来经济的发展,并为国家提供更多的税源。(2)在低福利面前,普通低收入人群没有任何依赖性,除了拼命干活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以外,别无选择。因此,中国的劳动成本比发达国家低数倍,造成中国制造业强大的国际竞争优势。
任何一个工业产品(如电脑,手机,甚至汽车),只要中国人掌握了其所有生产技术,西方国家就别想和中国竞争了。中国这种后来者居上的低福利机制,西方福利资本主义国家以前没有准备好和中国竞争是因为不知道中国如此之厉害。现在知道了,想改变竞争策略了,却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适应中国的崛起、挑战和冲击。
但是,中国目前强大的国际竞争优势不等于它可以永远的保持下去。林毅夫前两天回到北大说中国还可以保持10-20年不低于8%的年均增长速度,而要保持这种优势却需要两个条件:一是要注意社会公平和资源利用效率;二是要防止经济泡沫,尤其是房地产泡沫的过大膨胀。
可是,低福利和社会公平是相矛盾的。在经济发展初期,低福利,较大的收入差别有利于刺激人的劳动积极性。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一般是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之后,如果不平等问题得不到解决,它会反过来阻碍经济的可持续和快速的发展。有些国家,如突尼斯、埃及和菲律宾,收入分配的高度两极分化、政府的无为或者过渡的腐败,还会酿成政治**,从而导致经济发展的倒退。
为了解释这个理由,下面简单讨论中国模式的理论基础和低福利对经济发展的局限性和不可复制性。
(一)中国模式和收入分配不公的理论解释
从狭隘的角度看问题,低福利和日益扩大的两极分化对富有阶层是有利的,对资本的积累和提高人的劳动积极性也是有利的。过去三十年,尤其是21世纪以来的十年,中国有钱人的收入一般是用火箭的速度在增长,而普通工人的收入一般是和蜗牛同行,达不到GDP增长速度的三分之一。
美国著名的白俄罗斯裔经济学家西蒙-库兹尼兹(Simon Kuznets,1901-85,1971年经济学诺贝尔奖得主)用一个倒‘U’型的曲线来描述人均收入(X-轴)和收入不平等(y-轴)的关系。人均收入可以理解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而收入不平等可以用基尼系数或其它代表不平等的指标来表示。
在以农业为主的经济时代,收入分配一般比较平等。进入城市化和工业化时期,社会财富逐步向资本倾斜,导致了经济发展和收入分配不平等的正相关关系。例如,1978年,中国的基尼系数只有0.2,而现在的基尼系数已经接近0.5。1978年,中国城市10%最富家庭的人均收入是10%最穷家庭人均收入的3.5倍,到了2009年,这个比例上升到了9.5倍。
美国1%的富人拥有的财富占全国总财富的比例由1850年的15%上升到1935年的45%,之后成逐渐下降的趋势,因而形成了一个典型的倒‘U’型曲线。但是,这个曲线到了1980年以后出现了返回的趋势,证明库兹尼兹曲线并不一定是铁定的规律。
在中国,如果说有库兹尼兹现象的话,那么,1978到现在,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不平等之间的关系一定还处在倒‘U’型的左边,我们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转移到倒‘U’的右边,或者,这一时刻永远都不会出现也未可知。
根据库兹尼兹的理论分析,为了到达倒‘U’型的右边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个条件是所有公民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而且,所有人接受教育的机会是平等的。只有这样,穷人才有可能通过教育而不断提高他们的竞争优势,并由教育的优势来补偿他们缺乏资本所造成的劣势。第二个条件是政府通过财政转移的手段,通过提供公共服务和为穷人提供转移性收入,从而降低贫富差异。西方国家(包括英国)的福利体系基本上是为了满足如上的两个条件而建立的,从而达到抑制过度两极分化的目的。
尽管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十年后有可能成为世界第一。但是,种种迹象表明,中国还没有出现进入倒‘U’型曲线右边的两个条件。
首先,中国的教育还存在严重的城乡差别和地区间的差别。农村的教育资源少,教育水平差,远远不如城市。同时,地区之间也存在教育水平和教育资源的巨大落差。政府的教育政策长期以来在某种程度上也在推升城乡和地区间的教育不平等。国家可以把大笔大笔的钱投入到极少数的重点大学,而其它大学的投入却很少。但是,这些重点大学所录取的学生大多数来自城市,而且是大城市,或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例如,北大和清华,照道理应该向全国公开和公平的招生,但实际并非如此。北京市的考生进入北大清华的概率要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6倍。农村学生,尤其是落后地区农村的学生,从出生的那一天开始就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了。有的家庭穷得不能让小孩上学,上了学的,学校条件差、老师水平低。考上了大学也多半只能上二流或三流的大学,毕业了没有太多的竞争力,更没有出国深造的可能性。毕业了,找工作由于没有关系,进入国企和政府部门,尤其是想当公务员,犹如白日做梦。
其次,中国政府还没有给穷人足够的转移性帮助,达到降低收入分配差别的效果。相反,国企的高利润,土地的垄断性和不完善的资本市场,等等,还在不断推升中国社会进一步的两极分化。目前,中国最富的1000名富豪的资产额已经超过中国GDP的百分之十。中国股市的创业板和中小板不到两年的时间就造就了325个亿万富翁。中国的土地财政一年2.7万亿,地产开发商一年盈利高达一万亿,中石油一个公司一年的利税高达5000亿,这些财富到哪里去了?可想而知,穷人需要工作30年,甚至一辈子也买不到一套40平米的房子。而有钱人可以用现金把上百套的房子买下。
更加可怕的是,许多有钱人和腐败官员把大量的钱转移到国外,先让老婆和孩子移民,自封为裸富或裸官,最后自己也外逃。王辉耀引用《经济参考报》的报道,“现在,中国正在掀起一波1970年代末以来的第三次移民热。„ 2009年,中国仅仅移民美国的人数就达6万5千多人,并且大半是精英人士和富裕阶层人士。”大量的资本和精英人才外逃是收入两极分化的必然结果,对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非常不利。
另外,由于中国国家大,不仅地区贫富悬殊,而且城乡贫富悬殊。就算有部分地区或城市已经进入了倒‘U’型曲线的右边,由于大多数地区和城市还处在曲线的左边,把全国所有地区和城市的数据加总起来形成的曲线也不可能出现倒‘U’的形状。
同一个国家,资本和劳动的自由流动和公平的竞争也应该是出现倒‘U’型曲线的必要条件。这个条件库兹尼兹没有考虑到。在中国,我们必须把它当成是出现倒’U’型曲线的第三个条件。中国各个地区各自为政,地方主义很严重,同一个地区,城乡差别很严重。例如,江西的劳工到广东工作,不可能得到当地劳工的同等待遇。再例如,湖南的烟比湖北便宜,但不能用同样的价格卖到湖北去。农民工进城打工就更不用说了,他们干的都是城里人不想干的,而工资和福利的待遇却远远不如城里人。
教育不公、二次分配不公、地区差别及城乡差别的存在,中国进入高收入和高平等的时期还完全是个未知数。但是,正是因为有不平等因素的长期存在,才保证中国超常的国际竞争优势。
问题的关键是这种优势还能保留多久?
而日益扩大的不平等会不会成为高层次发展的绊脚石?
(二)低福利和收入分配不公让中国模式缺乏普世价值
这就是目前中国模式的最大特点,也是中国高增长、低幸福的尴尬。也就是说,高增长、低福利、日益拉大的收入差别,虽然对穷人不好,对经济的快速增长却让中国占有西方国家没有的竞争优势。
在中国,穷人必须拼命工作,那是为了生存的需要。富人也必须拼命工作,那是因为他们一旦变成了穷人,其命运将比穷人更悲惨。没有当官的活的不体面,感到不幸福。而当了官,总想一步一步的往上爬,爬不上,或者跌了下来也感到凄凉。因为在中国当官的吸引力太大了,大到付局长为了自己转正而把局长给灭了,大到一个普通公务员的空缺有几千个大学生和研究生来血拼,大到一个市长可以受贿20亿人民币。
也就是说,穷人和穷人竞争,富人跟富人竞争。老百姓和老百姓竞争,当官的和当官的竞争,没有人甘当落后,没有人能够承受落后所带来的严重后果。这种分层次,分人群的竞争的结果是:穷人活的累,富人活的也累;不当官的活的苦,当官的活的也苦。其结果,物质生活水平上去了,国家强大了,但精神生活水平却下来了,没有人感到幸福和收入成正比。
中国的这种竞争,既是一种优势,也是一种病态。而不管是中国模式,还是中国病,西方人都不可能和中国拼命。因为,如果真想跟中国拼命,他们必须拉开两极分化,必须彻底去掉福利。
显然,去福利化,脱掉裤子和中国人拼命,英国人做不到,美国人也做不到。奥巴马可能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承认中国竞争优势的总统,他在今年一月中旬的总统国情咨询报吿中多处承认中国的后发优势,如基础教育、基本建设、高度的极权政治,等等。但是,他最后还是强调了美国价值的重要性:“尽管有时候我们的民主制度受到争议、令人沮丧和混乱,我知道我们这里所有的人都不愿意和地球上的任何国家互换位置。”(as contentious and frustrating and messy as our democracy can sometimes be, I know there isn’t a person here who would trade places with any other nation on Earth.)
模式优势 篇6
一、属地管理是城市管理的重要基础
(一)属地管理是城市管理最重要的特征
作为一种公共服务与管理,城市管理是一种“块”的管理,具有很强的属地管理特征,从城市管理的角度进行分析,属地管理主要是指街道(社区)管理。在现代城市的管理中,属地具有重要作用。
第一,属地在环境建设与城市管理中具有关键作用。传统的城市管理主要是市政公用事业管理,涉及市政、公用管理部门的责任落实问题,具有专业性、技术性和规范性特征,管理的环境比较确定。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外来人口的急剧增加,城市的人口、资源、环境等诸多问题日益凸显,城市管理的重点开始由市政管理转向环境建设与管理。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人口流动无序,因此城市管理与社会管理的结合成为必然趋势。而作为社会服务与管理的主要单元,属地街道(社区)在有效组织居民进行环境维护管理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第二,属地是城市管理的基本单元。属地街道具有最先发现城市问题的优势,可以及时有效地解决城市管理问题,有效缩短管理链条,简化管理流程,提高管理效率。比如,北京市丰台区在城市管理中探索“微循环”治理模式,通过在属地范围内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取得了良好的管理成效。可以说,属地管理是提高城市管理效果和效率的关键。
(二)属地管理是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的重要基础
近年来,北京市在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方面取得的一个重要经验就是推进城市管理重心下移,通过强化属地作用,赋予街道(社区)更多的管理权与责任。
第一,探索建立街道统筹辖区的发展机制,理顺街道与各专业部门之间的职能关系,实施城管执法队双重管理,并接受街道的指挥调度和考核;明确园林绿化、环卫、房管、市政等专业管理部门的管理事项,赋予街道充分监督权;在街道层面建立地区工作委员会制度,有效整合各科、站、队、所力量;按照“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原则,为街道履行职责提供财力保障。比如,北京市西城区什刹海街道统筹综合执法,发挥属地管理的主体作用,成立了地区工作委员会,积极推行“席位制”,专门设置了科站队所席位,实行联合值班、联合指挥、联合处置突发情况。在地区工作委员会的基本框架下,街道与科、站、队、所联合行动,实施“捆绑式”执法,全天候综合管理环境秩序,取得了明显成效。
第二,什刹海街道积极探索属地管理模式,一是建立社区环境“扁平化”的管理制度。社区与城市环境执法力量和作业队伍直接对接,确保环境问题1 5分钟内快速处置;二是搭建由街道主导、企业参与、居民自治的“准物业”管理模式,建立社区物业维修咨询服务站,规范社区的房屋维修、环境绿化、治安巡逻等服务内容;三是制定居民《自治公约》,引导居民开展环境维护、治安防控、机动车停放管理等志愿服务活动;四是引入第三方物业服务,推行立体化准物业管理,创新“社区服务+物业管理+居民自治”的胡同管理模式(如试行“一车一名一牌制”,统一规划停车区域,通过发放胡同停车牌,实现错时有序停车);五是广泛开展“出门见绿、垂直挂绿、点缀添绿、见缝插绿、拆违增绿”等活动,发动居民认养绿植,实现专业养护与居民认养相结合;六是成立地区自律自管总会,定期议事协商,“门前三包”实现全覆盖。实践表明,什刹海街道通过不断创新属地管理模式,在街道(社区)层面积极推进城市管理与服务,使城市管理真正落到了实处,在城市的最基本层面建立起了城市管理的坚实基础。
(三)属地管理职能落实不到位
从1 9 9 8年到2 0 0 4年,北京市先后召开了五次城市工作大会。五次城市工作大会的中心议题是: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推进管理重心下移,赋予街道更多的属地管理权限。但是,由于北京市城市管理综合性弱化,部门分散管理,“条强块弱”的格局始终存在。在实际工作中,管理部门与街道的事权、财权不一致,权力与责任不对等,致使街道在承担属地管理的责任中,缺乏相应的管理资源和管理权限,难以发挥属地在城市管理中的基础作用,形成属地管理不到位、部门责任不落实的局面。
二、属地管理的现状及原因
(一)条块权责不一致,制约属地管理责任落实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管理事务的日益复杂化,区级政府赋予属地街道的城市管理事务和责任将不断扩大,但是由于条块衔接不够紧密,街道与各主管部门之间的职能关系没有完全理顺。可以说,街道是在以不完整的政府身份,承担着完整的政府责任,因此在不同程度上存在权力与责任的不对等、事权与财权不一致等问题。比如,街道没有执法权,遇到问题时只能协调相关部门,但是因为受体制所限,缺乏制度渠道保障,在统筹监督上没有实质约束力,而下放给街道的财权又难以对行业部门形成刚性约束,由此导致了两个结果:一是权属单位与属地之间的权责不一致,带来属地城市管理责任不能完全落实;二是专业管理的强势弱化了街道自主管理的主动性。在实际工作中,街道和各委办局之间存在管理交叉和空档,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特别是在联合执法等方面统筹不够,难以形成合力,造成一些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解决。
(二)街道没有成为属地管理的责任主体
城市管理的本质特征是“块”管理,基本特征是综合管理部门制定基本的标准和目标,街道自主设计属地管理的模式和责任体系,以问题为导向,实行全管全责。街道的基本功能是以问题为导向的属地全覆盖管理,具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供服务的基本功能,是城市管理的基础。因此,精细化管理要求的全覆盖、无缝隙管理只能依靠属地的“块”管理来实现。近年来,属地街道在城市管理中发挥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供服务的基本功能,解决了治理违法建设、乱堆物料、废品收购、无照游商、占道经营、垃圾分类等大量管理问题,凸显了属地管理的优势。城市管理的实践表明,街道具有自主创新城市管理的愿望和能力,只要制定科学的管理目标和评价指标,放手街道自主、全权管理所辖区域的城市管理事务,完全可以实现属地城市管理的全覆盖。
(三)属地管理创新没有突破体制障碍
近年来,针对属地责任落实问题,北京市不断下放街道统筹辖区管理的权力。西城区在推进街道环境建设、运行管理、施工作业、监督考核、行政执法“五位一体”的工作格局和工作机制,以及区政府考核街道、街道考核专业部门的统筹模式上,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街道统筹的管理问题。通过不断下放城市管理权力,调整管理资源直接配置街道的比重,街道与各专业部门的权力与责任不一致、事权与财权不统一的问题有所解决,街道履行管理职责的基础明显增强。但是,街道在统筹专业部门承担属地责任方面依然面临着体制障碍。一是在现有条块分割的格局下,街道的管理职责比较清晰,但是在管理的过程中缺乏抓手;二是街道对专业部门的统筹监督仍没有实质约束力,下放到街道的财权难以对行业部门形成刚性约束;三是缺乏属地与专业部门连带责任的载体,区政府考核街道、街道考核专业部门的监督链条与管理责任的相关性不强,虽然管理重心下移,但是在权责一致上仍缺乏体制保障。因此,推进城市管理重心下移、落实属地责任,有赖于在体制上建立职责权限相统一的街道管理体制,特别是要建立相应的预算管理体制。
三、推进属地管理的目标与原则
(一) 推进属地城市管理目标
以属地全管、全权、全责的管理主体为目标,要全面落实属地城市管理组织、资源统筹、职能整合的权限与责任,使街道成为自主管理、责任明确、资源保障、监管严格、指导有序的责任主体,建立属地城市管理向区级综合管理委员会负责,在区级综合管理的框架下,接受专业部门指导和监督的管理体制。
(二)推进属地管理改革的基本原则
第一,管理重心下移原则。城市管理的主要特征是“块”管理,是以问题为导向的全覆盖、无缝隙管理,也是属地管理。属地管理要求管理重心下移,缩短管理链条,发挥属地管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街道真正具有属地管理的全管、全权和全责功能。管理重心下移要求将管理权力、管理责任和管理资源划归属地,建立与属地管理职能相一致的组织规模,完善街道统筹属地管理职能的制度与流程,使街道在城市管理中真正发挥基础作用。
第二,专业管理与作业管理分离原则。属地管理的主要内容是组织落实各项城市管理任务,城市管理重心下移的核心是作业管理向属地下移,要求将作业管理的职能从专业管理部门剥离,划归属地管理,实现管理权、管理资源与管理职能同步向属地管理转移。
四、街道属地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内容
(一)重建街道属地管理的责任体系和管理流程
建立街道对属地范围内城市管理事务的全管、全权、全责体制,实施区、街城市管理流程再造。街道以城市管理的结果,对区城管委承担直接责任,接受区城管委的综合监督考核。区属专业部门在区城管委的框架下,对属地管理进行管理标准、规范、流程的指导和监督。
(二)完善街道属地管理的组织体制
组建街道城管办公室,作为街道承担属地城市管理的实施主体,负责街道属地范围内的城市建设、作业组织、作业监督、属地环境部件问题处置等城市管理事务;组建街道直接管理的由保洁队、城管队和综合服务队组成的综合管理服务队,作为属地日常管理的主要力量。
(三)作业资源管辖权向属地下沉
对街道范围内的科站队所进行分类管理,将原属区一级的环卫队、城管队、房管所等独立作业管理和执法管理的资源划归街道,实行属地管理;将园林绿化、市政、交通等跨街道或具有较强市场属性的作业管理采取条条管理或市场化购买的形式。
(四)调整专业管理职能
在属地管理的体制下,原有的分散管理模式和条块管理格局将面临转变,一是要构建执行层与属地管理的指导监督关系;二是属地管理要接受来自执行层在区城管委管理框架下,对属地作业管理过程的专业指导与监督。
(五)创新城管执法管理模式
强化区城管执法局对属地环境秩序的管理标准、规范指导与监督职能,赋予城管执法局在区城管委体系下组织全区性环境秩序整治的职能,弱化区城管执法局的队伍管理功能。
(六)构建垂直型网格化城市管理监督体系
一是建立属地与权属单位责任共担机制;二是再造网格监督管理流程,建立属地问题发现-属地全管-监督处置机制,缩短管理流程,提高管理效率;三是实行网格监督员垂直管理,以三个街道为单位,建立网格监督巡查区制度;四是区级网格监督中心主要承担属地环境问题处置效率监督和协调职能;四是完善街道对专业管理和作业管理的考核评价机制。
五.建立和完善属地管理的保障机制
第一,建立属地管理的指导监督机制,实施区、街两级城市管理流程再造。街道统筹辖区城市管理工作统一归口区城市综合管理部门,专业部门对街道的专业指导和专业监督要在区级城市综合管理的框架下进行,改变街道分别对应专业部门的局面。
第二,建立属地管理的指导和培养制度。一是建立属地城市管理指导制度。区城市综合管理委员会指导街道制定城市管理规划,完善管理制度和管理流程,加强专业部门对属地综合管理的专业支持;二是建立属地城市管理履职能力培养制度,帮助提高整合统筹能力。区各相关职能部门应加强对科站队所和街道办事处相关人员城市管理法律法规的业务培训和工作指导。
第三,完善属地城市管理监管、考核、评价机制。一是管理重心下移,建立街道自主的统筹管理格局;二是属地综合管理缺乏成熟的项目管理制度与规范,需要区城市综合管理委员会建立和完善对街道属地城市管理的全程监管体系,完善属地城市管理效果、效率和效能评价体系,以及与管理权限相对应的责任机制;三是区城市综合管理委员会对属地管理过程的监督和管理结果考核评价机制;四是在综合管理委员会的框架下,专业部门对属地管理过程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进行监督评价。
第四,改革属地管理的财政预算体制。一是坚持“事权、财权一致”原则,建立以属地城市管理项目为核心的预算管理体制,按照公共服务的预算方式,以分类、分层标准为依据,以效果为导向,对街道进行财政预算拨付;二是环卫、绿化、市容管理资金由街道处置,以财权引导事权,给予街道城市管理作业一定的经费预留额度。
发展优势智能的课堂教学模式 篇7
1. 双主互动型
教学思想:把教学活动看作是师生进行生命与生命的交往、沟通, 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教与学强大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 要建立教学民主、平等的关系, 发挥师生双方特别是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个体与教学中介的互动, 强化人与环境的交互影响, 以产生教学共振, 提高教学效果。这个教学过程的关键是要落实学生主体地位, 创设情境使学生“动”起来。
教学结构:创设情境———启迪自学———质疑解疑———综合提高。创设情境, 就是提供与本课教学任务相关的教学材料及形象意境, 使学生触景生情, 产生学习兴趣。启迪自学, 就是教师给学生讲课路、学路, 指出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自学, 启迪学生思维。质疑解疑, 就是学生在自学基础上提出问题, 通过思考或练习, 自己解疑或教师指导释疑。综合提高, 就是运用静态与动态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 师生共同总结, 引导学生掌握知识, 发现真理。这种教学模式的特点是,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自学教材, 能够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在议疑、释疑中解疑;在师生、生生互动中交流情感, 发展和提高情绪智慧。
教学实施:在教学中, 要握和处理好以下几个环节:一是要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如教学“8的认识”一节, 学生已经认识了1~7这些数, 教师导入新课时, 可启发学生思考:我们今天认识新数8, 应该完成哪些学习目标?通过学生回答, 教师依次将学习目标展示出来, 形成一个整体目标。有些目标还可让学生在课堂小结时归纳。如学习“长方形的面积计算”, 通过学习, 引导学生归纳出以下目标: (1) 知道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2) 掌握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3) 会应用公式计算长方形的面积。二是教学问题要让学生提出。在教学中, 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练习, 然后提问:做这些题的依据是什么?在此基础上诱发学生提出新问题, 激发学生积极探究的兴趣。三是遇到疑难要引导学生剖析, 激发学生主动议论, 把握重点, 及时攻克难点。四是教学结论要让学生归纳。就是在教师指导下, 让学生回忆所学内容, 概括本课的结论, 教师最后作出评价。
2. 探究发现型
教学思想: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中心, 充分发扬教学民主, 通过教师的“导”和学生的“思”, 培养学生“探究”的品质, 提高探究的能力。“问题”在科学探索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它是科学探索的出发点和动力, 也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动力。
教学结构:围绕问题———指点迷津———激发创造———发展个性。围绕问题, 就是按照教学内容选定问题并分解为不同的递升层次, 首先提出基础问题, 引导学生学习探索, 了解原理和思路, 打好基础;然后提出综合问题, 引导学生继续学习探索, 认真钻研, 培养能力;进而提出未知问题, 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探索, 引导开拓创新。指点迷津, 就是在问题探索的教学中, 学生在问题意识驱动下, 积极思维, 议疑解疑, 教师根据学生探索情况及时引导, 点拨解疑;在这个过程中, 要保护学生“议”的积极性, 逐步提高“议”的质量, 同时充分发挥教师“导”的作用。激发创造, 就是教学过程中, 打破思维定势, 激励学生的发散思维, 当学生探索问题有创新意向时, 及时激发引导, 揭示这些内容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性。发展个性。就是在探究教学中, 学生对问题特别是层次问题的理解不一定相同, 教师应注意指导使其在各自的方向上发展提高, 各得其所, 发展个性。这种教学模式的特点是, 围绕问题进行探究式的“教”和“学”,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学习探究方法, 发展个性, 培育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
教学实施:提出问题是教学实施的关键。提出问题的实质在于揭示事物的矛盾或引起主体内心的冲突。在于动摇主体已有的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在教学设计, 要提出探究问题, 把问题提在点子上, 既符合教学目标要求, 又能开发学生智力的培养能力;要创造探究条件, 重点掌握好问题情境创设的方式和有价值问题的评价标准;要指明探究方向, 在学生通过猜想或推测, 得到了某些可能成立的结论后, 教师应指明探究方向, 引导学生的思维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在教学的组织过程中, 要抓好几个重要环节:一是组织讨论探究。 (1) 根据本课的中心问题, 引趣导入新题。 (2) 组织和指导学生积极发言。教师要认真听取学生发言, 随时捕捉学生发言中的闪光点, 及时给予表扬; (3) 根据问题难易程度和学生实际水平, 采取多种形式讨论; (4) 教师根据辩论情况, 对讨论的内容和对问题的表述作出评价, 进行归纳总结。二是做好讨论控制。 (1) 定向控制, 即对教学目标的控制。教学目标既是教学活动的起点, 又体现为全部活动的过程和归宿, 是贯穿教学全过程的一条主线。 (2) 定序控制, 即把握和调整教学步骤、教学内容, 使之符合规律, 主要是符合学生学习的认知发展规律。 (3) 定度控制, 就是控制要适度。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好教学内容的难易度、教学流程的密度、教学过程的速度、教学节凑的张弛度和教学语言的清晰度, 做到定度适当。 (4) 定势控制, 即教育机智, 就是根据认识发展的态势相机诱导。对课堂态势的控制, 要做好巧妙、恰当。 (5) 定情控制, 就是教师对自己情绪、态度有效地把握和调控, 使自己的情感与教学内容互相吻合协调, 积极地把课堂气氛引向良性方面, 促进教学效果的实现。三是做好学法指导。 (1) 思路指导。就是根据课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从思考的路径上给予诱导, 以帮助生学整体把握学习内容。 (2) 比较异同指导。就是在教学中, 指导学生比较相关学习内容之间的异同点, 使他们加深领会和理解有关知识。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 加深理解。 (3) 知识迁移指导。就是在教学中, 选择有代表性的范例, 然后引导学生参照范例所提供的分析方法, 去阅读、理解其他部分。
3. 合作共荣型
教学思想:师生真诚而有效地合作。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 互教互学,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发展他们的才能和个性, 以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 要有合作的意识, 合作的氛围, 合作的教学目标, 合作的组织形式。
教学结构:诱导自学——尝试解疑———精讲精练———评价提高。诱导自学, 就是在教师在热爱学生、信任学生的前提下, 引导学生自学, 阅读教材。尝试解疑, 就是学生在自学教材、理解教材内容中, 发现疑点, 师生或生生合作议疑、释疑, 尝试解疑。精讲精练, 就是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自学中提出的问题, 教师精讲, 发挥引导作用, 学生精练, 内化巩固;精讲和精练可以交替进行, 使学生的认知逐步深化。评价提高, 就是引导学生进行教学评价, 教师进行综合评价, 巩固新知, 提高能力, 并提出新的思考问题。这种教学模式的特点是, 通过教学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在合作学习中学会学习, 发现和学习别人的长处, 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
教学实施:合作教学的教学设计, 要突出思维过程。在教学中, 要把握好几个环节:一是充分呈现师生双过的思维过程。教师应把自己的思维过程完全呈现在学生面前, 对学生得出的思维结果, 教师要引导他们叙述思维过程。二是注意思维过程的流畅性。在教学过程中, 有整体的思维过程, 也有认识某一问题的思维过程。而每一个思维过程是由几个有序的思维步骤组成的。为使思维过程畅通, 必须注意: (1) 思维过程中的思维步骤不能重复和掺杂; (2) 思维步骤不能遗漏, 超越某个思维步骤可能会使思维过程跳跃行进、学生思维受阻; (3) 思维步骤间的过渡, 要重视起桥梁作用的依据。三是指导练习和批改作业应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指导练习和批改作业, 不是简单的思维过程的正误判断, 而应是对学生思维过程的评价与指导。
4. 目标引导型
教学思想:就是以学生为主体, 以一定的教学目标为前提, 在教师的精心设计下, 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 营造新颖的学习环境, 提供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资源, 引导并组织学生心手脑并用, 身体力行获取知识与技能, 自行完成学习任务, 并自行反馈和评价。它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培育学生主动积极、负责与创造性的学习行为, 实现学习效果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综合学习能力同步提高的双重效果。
教学结构:确定目标——提供资源———自主学习———评价反馈。确定目标, 就是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 确定恰当、合理的教学目标, 选取恰当的教材内容, 靠近学生最近发展区。提供资源, 就是根据教学目标, 提供相应的学习资源, 包括文字资料、图片资料、音像资料、实物, 以及必要的学具等。自主学习, 就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 按照教学目标要求, 通过自己阅读材料, 认真思考, 体会和把握教学内容, 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评价反馈, 就是总结学习收获, 整理知识体系, 作出信息反馈, 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教学实施:一是展示教学目标。二是介绍教学资源, 包括教学资源的类别、作用及使用注意事项, 体现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包括获取信息、制定工作计划、做出决定、实施工作计划、控制工作质量、评定工作成绩等环节的“完整的行为模式”。三是提示和引导学生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认识规律, 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组织形式,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按照一定的学习程序, 开展课堂学习活动。四是课堂调控, 采用以教学目标导向, 重视学习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和评估。
5. 体验学练型
教学思想:依据恰当的教学目标, 按照提供情景、自主体验、相互交流、归纳迁移的程序, 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 引导学生在自主获取知识与技能的同时, 学会学习, 并促进正确价值取向的发展。这种教学模式, 重在学生自主的感悟与体验, 要求学生充分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在对新情景感知的基础上, 通过感悟或体验, 获取新的知识。
教学结构:创设情景———自主体验———相互交流———归纳迁移。创设情景, 就是提供与本课教学任务相关的教学材料及形象意境, 使学生触景生情, 产生学习兴趣。自主体验, 就是引导学生参与实践, 获得感性知识, 重在学生自主的感悟与体验, 要求学生充分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在对新情景感知的基础上, 通过感悟或体验, 获取新的知识或技能。归纳迁移, 就是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 使感性认识条理化, 并迁移内化。
教学实施:一是根据本课教学内容, 提供相关情景, 如提供相应的学习资源, 包括文字资料、图片资料、音像资料、实物, 以及必要的学具等。二是提示体验实践的程序。三是观察学生的体验过程, 掌握课程进展, 及时了解体验学习情况, 解决疑难问题, 保证体验学习活动顺利进行。四是组织交流体验情况, 引导归纳检验感受和认识, 迁移回归课程目标。
6. 模拟感悟型
教学思想:教育 (教学) 要求, 创设情境, 以模拟未来社会角色为特征, 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 从中得到实践体验, 增强实践能力。这种教育模式, 关键是坚持以人为本, 培养学生的科学修养和创造精神, 模拟的落脚点必须放在学生通过体验的发展上。通过模拟教学活动, 使学生得到锻炼, 兴趣得到培养, 能力得到提高, 习得科学方法和培养创新精神。
教学结构:主题引导———角色定位———组织参与———总结提高。主题引导, 就是根据教育目标和学生的特点, 确定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的模拟教育的主题内容, 制订模拟教育活动的实施方案。角色定位, 就是根据主题活动的事实、人物和学生特点, 由指导教师和学生共同商量, 确定学生在模拟教育活动中的角色。组织参与, 就是按照活动方案, 由组织者 (教师或学生) 说明各角色的特点和要求, 包括模拟活动中各人物的思想、情感和行为, 以及应注意的事项, 使学生领会方案的要求, 并创造性地参与模拟教育活动, 体验和发展不同角色的形象。总结提高, 就是在完成该活动后, 由活动的参与者进行总结, 谈收获、体会和不足, 活动主持人和指导教师最后进行总体评价。这种教育模式的特点是, 教育目的明确, 学生主体意识强, 参与机会多, 情真意切, 体验深刻, 教育效果好。
教育实施:模拟教育形式, 是培养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可为学生提供一个了解和认识社会的渠道。实施模拟教学有多种形式:一是课堂教学结合教学内容进行, 如语文教学中的课本剧。二是主题教育活动, 如模拟商务、模拟法庭、模拟医务等。三是课处教育活动, 如成立少年科学院、少年军校, 通过这些组织开展教育活动。
7. 比较选择型
教学思想:通过提供教学材料, 让学生阅读或察看, 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分析比较, 择优迁移和内化, 使学生不仅知道结果 (真理) , 而且懂得怎样得到结果 (发现真理) , 可以是多种结果, 多种方法取得结果, 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这是有效培养训练现代思维思想和思维方法的教学方式。
教学结构:渗透联想———比较选择———领悟迁移———内化创新。渗透联想, 就是根据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内容, 渗透学科思想和学科方法, 引导学生思考教学内容, 联想旧知, 进行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和相反联想, 扩大信息领域, 为比较选择阶段作好铺垫。比较选择, 就是把新知与旧知进行分析、比较, 按照一定的标准综合、归纳, 发现闪光点, 概括新知识, 形成优化的知识结构。领悟迁移, 就是在学生领会新知识的基础上, 组织变式练习、综合练习, 举一反三, 使学生认识和掌握规律。内化创新, 就是在学生领悟的基础上, 强化新知识, 提高综合运用能力。这种教学模式的特点是,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进行比较、选择的学习, 能有效地拓宽知识面, 提高学习能力和分析能力、判断能力、解决问题能力, 不仅知道真理, 而且知道怎样发现真理。
教学实施:在教学过程中, 要为学生学习提供足够的教学材料, 提出解决教学目标问题的思维思想和思维方法, 按照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和选择。在教学中, 要重视发散思维的培养和比较方法的指导。
8. 发展创新型
教学思想: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 通过多种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使其在原有学习水平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和提高。人的身心发展是不均衡的, 不同的人之间更是有差异的, 创新发展教学, 就是要为学生的发展创设条件, 引导学生按照发展方向, 经过自身的积极努力, 有序地、持续地健康发展。
教学结构:激情引趣———互动交流———分层推进———评价发展。激情引趣, 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明确发展方向和目标, 使发展成为自觉行动。互动交流, 就是通过师生、生生互相交流, 在教师指导下 (或独立) 吸纳新的知识, 调整和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 建立新的知识体系。分层推进, 就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 采取分层教学和分层辅导, 促进学生发展个性和特长。评价发展, 就是通过学生自评他评, 肯定进步, 巩固新知, 指明发展方向。这种教学模式的特点, 从学生实际出发, 学生获得成功的机会多, 从而增强信心, 保持上进的发展趋势。
教学实施:在教学过程中, 要结合学生的实际, 把教学结构与学生认知结构协调起来, 激励学生积极向上, 发展智力, 提高能力。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认真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 实行分类推进。这里的“类”可以是有形的“类”, 也可以是无形的“类”, 而且是动态的。
在教学中, 一是要对不同学生进行不同学法的指导。对低层次的学生先以模仿性学习为主, 通过简单模仿、举三反一的方法, 让学生从中找出规律, 逐步提高学习能力;而高、中层次的学生则以创造性学习为主, 启发其举一反三, 通过质疑问难, 发展智力, 培养能力。二是要采取区别要求的个别辅导。对不同层次学生, 在例题配备时应区别对待, 对中、低层次学生, 要求一题一解, 落实目标要求;对高层次的学生则从不同角度启发引导, 要求一题多解, 一题多变。三是在落实知识点时要注意梯度要求。对低层次的学生, 要落实单一知识点, 而对高层次学生则是对这一知识点经过横向联系, 内在分析, 达到广泛的落实。
9. 行为引导型
教学思想:以一定的技能为教学目标, 以实践活动为主线, 按照设定的操作程序学练, 在学练中内化, 形成和掌握技能, 完成教学目标而采取的科学、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它是在教师的精心设计下, 由教师发挥主导作用, 营造新颖的学习环境的气氛, 提供课题与相关的信息资料或学习材料, 引导并组织学生身体力行获取知识与技能, 自行完成学习任务, 并自行反馈和评价的过程。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育学生主动积极、负责并创造性的学习, 实现学习效果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综合学习能力同步提高。
教学结构:教学目标——行为程序———学练技能———评价内化。教学目标主要是根据课程要求的技能性目标;行为程序是根据设定技能教学目标的要求, 遵循教学规律和心理特点, 把技能目标的要求进行分解, 形成系列操作程序;学练技能是学习者按照行为程序进行学练, 在学练中逐步形成和掌握技能;评价内化就是在实践学练基础上, 对照教学目标要求进行自我评价, 逐步内化和掌握技能。行为引导型教学的主要特点体现在: (1) 采用跨学科的、以能力为基础的实践活动模式; (2) 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包括获取信息、制定工作计划、做出决定、实施工作计划、控制工作质量、评定工作成绩等环节的“完整的行为模式”; (3) 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组织形式; (4) 教师的作用从传统的主角、教学组织领导者变为教学的引导者、学习辅导者和主持人; (5) 采用以教学目标导向, 重视学习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和评估。这种教学模式适用于操作性强的综合实践课程。
运动教育模式的内涵、优势及启示 篇8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取得高速发展, 人民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丰富, 但种种研究表明, 多年来, 我国青少年学生的体质状况一直令人担忧, 这充分说明现行的体育课程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传统教学模式在课程中日益显示出其不足, 人才培养目标已逐渐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相脱节, 这就决定了体育改革的紧迫性和必要性。首先, 体育课程改革是培养新世纪合格人才的需要。通过改变教学模式, 在体育教学与锻炼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体育课程应该体现乐、新、恒的要求, 乐即愉快、轻松、主动地学习;新即有新意、创造性;恒即经常地、持久地锻炼[1]。体育教学活动要遵循“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充分发挥体育修身养性的特殊作用并加以拓展, 培养出合格的新时期社会需要的人才。其次, 体育课程改革是更新体育教育理念的需要。体育课程改革是一项涉及人的培养目标发展的新的教学思想观念, 是以学生发展为本, 注重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差异相统一。体育课程教学作为一门艺术, 它不仅仅是无目的的操场运动, 更重要的是它能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2]。体育不仅能给我们带来强健的体格, 而且还能改善人的心理健康, 提高人的整体素质。西方学校体育界近年推崇的运动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的运动知识、运动技能、社会适应性以及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等诸多方面都有着独特的作用, 其效果显著, 或许能为我国进行的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提供有价值的参照和借鉴。
一、运动教育模式的内涵
运动教育模式是20世纪80年代由美国体育教育家西登托普 (Siedentop) 提出的一种类似于培养运动员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体育教学模式。运动教育模式以来自于游戏理论的运动教育理论为指导思想, 教师以教学单元为形式进行教学, 一个单元3~7个课时, 同时结合伙伴学习和合作学习, 以固定分组、角色扮演为组织形式,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比赛为主线, 提供给不同运动水平的学生真实的、丰富的运动体验, 使运动更加适合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 最终使学生成为有运动能力的、有运动教养和热情的运动者[3]。
1. 运动教育模式下所有的学生都参加活动
运动教育将体育课、课外活动和校际运动结合起来, 学生会在扮演各种参与学习和比赛的角色过程中全面体验和学习运动, 且没有淘汰赛, 能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其中, 让所有的学生参与。
2. 在全程活动中要求变换学生的角色
运动教育模式中包括有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记分员、训练员、管理员、宣传员以及记时员、统计员、捡球员、发令员、识别员以及保健员, 甚至是宣传员、舞蹈指导、编曲、道具员等其他角色。还可以根据许多有趣的事情来添加角色, 使比赛变得更复杂, 并且让学生在各个角色之间轮换。
3. 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适当参与
明确学校体育的教育目的不是要求学生成为运动员, 因此通过降低竞技运动的要求和难度, 以学习小组的方式让学生具有综合学习能力。对比赛和其他活动进行改动, 比如:使比赛得分变得更加容易;减缓球或物体移动的速度;减小运动队的规模, 增加积极参与练习的机会;在同一比赛中, 采用等级赛, 产生难度不同的等级比赛等。这样可以使学生相应的技能水平和已获得的运动经验得以合适的发展。通过修改比赛使得更多的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比赛中来, 使比赛适合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 这样学生就能够成功地参与到比赛或活动中去。
经过20多年的反复实践和不断完善, 运动教育模式已成为比较成熟而深受西方学校体育界推崇的体育教学模式, 并已在新西兰、澳洲等发达国家得到了较为广泛的推广[4]。运动教育模式有着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培养学生的运动知识、运动技能、社会适应性以及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上有着独特的作用。
二、运动教育模式与传统教育模式的比较分析
运动教育模式与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相比较, 存在许多不同之处。
1. 理论依据不同
运动教育模式的理论依据是游戏理论, 强调以人为本, 而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是凯洛夫教育理论和凯利舍夫的特殊认知过程, 强调运动技能的掌握。
2. 教学目标不同
运动教育模式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成为有运动能力的、有运动教养的和有热情的运动者[5], 而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是学生运动技能的掌握和体质的增强。
3. 学习方式不同
运动教育模式强调以学生学习为主体,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探索、合作等方式的主动学习;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则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 实行的是以教师传授为主, 学生接受灌输式教学。
4. 实施要求不同
运动教育模式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指导的能力和场地器材要求较高;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教学任务的完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水平, 对教师的水平有很高要求。
5. 学生角色不同
运动教育模式中学生既是学习者又是决策者, 教师通过引导、辅导和教育活动, 帮助学生通过自己探索、发现和相互交流等自主学习活动来完成教学任务;传统体育教学模式重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以运动负荷规律和技能形成规律来安排教学, 教师控制整个教学过程, 学生处于从属和被动地位。
6. 评价不同
运动教育注意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结合, 注重对学生的技能、参与态度评价, 突出过程评价;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则是采用终结性评价, 评价学生接受知识技能的程度, 更注重智力因素的评价[6]。
7. 成效不同
运动教育模式注重体育文化素养的培养, 运动教育模式以运动季、较长时间的课程设计, 学生能获得较多的技术学习时间、全面的战略战术的体会, 并且通过比赛, 裁判、记录的经验积累, 能提高对比赛的欣赏、分析能力, 对学生的运动特长培养和体育文化素养提高优于传统体育教学模式。
三、运动教育模式的优势
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 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发展需求。而我国体育教育模式研究刚刚起步, 因此, 借鉴国外一些先进的教育模式思想, 将对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运动教育模式已经成为当代比较成熟而深受西方发达国家推崇的一种体育教学模式, 它的核心目标与我国现行的体育课程目标有很大的相通性。运动教育模式自身的优势如下:
1. 忽略运动基础的差异
运动教育模式下, 所有的学生都可以参加, 注重的是学生在扮演各种参与学习和比赛的角色过程中获得全面体验和学习, 以期达到学校体育的全员教育目的。这比传统体育教学中统一化的教学与标准更具合理性和人性化。
2. 符合学生身心的发展特点
运动教育模式明确学校体育的教育目的不是要求学生成为运动员, 因此对设计的比赛进行降低要求的修改, 即使在同一比赛中, 也采用等级赛的方式, 产生难度不同的等级比赛, 以增加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练习的机会。
3. 注重对学生进行全面培养
在运动教育模式中, 学生不但是运动者, 而且还要学习一个或多个分组学习中需要的角色, 学生通过在扮演角色中学习技术、作出决定, 学习运动的习俗, 履行职责, 增进基本的经验, 也就是说, 在运动教育模式中, 学生可以有广泛的运动经验, 这可以使他们学习到各种运动知识, 对全部运动文化有充分的理解和深刻的欣赏。
4. 灵活多变, 切合实际
运动教学模式首先设计运动教育赛季, 在一个赛季中有三种时日:学习和练习日、练习和比赛日、比赛日。这种模式就比较灵活, 可以随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情况进行修改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教学目标。
四、运动教育模式对体育课程改革的启示
运动教育模式符合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目标。运动教育模式的基本教育思想和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是相符的, 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热情, 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运动中去, 不断提高运动技术, 在合作中学会担负责任, 在多重角色扮演中体会不同定位, 从而身心得到全面发展。运动教育模式的具体目标有:使学生掌握运动技能;让学生参与适合自身水平的运动, 体适能得到改善;学生学会共同计划和管理运动;使学生在团队中体验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让学生学会欣赏体育项目;培养学生做出理性决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学习并运用裁判和运动训练的知识;养成锻炼习惯, 培养终身体育意识。这些目标和我国新的体育课程改革目标非常契合。
运动教育模式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生理及心理特点。当前我国体育课程体系已进入全面实施的阶段。改革最终都要靠在教学实践中去实现、去完善, 课程内容要适应体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积极推进课程改革, 首先要求师生要转变旧的教育观念, 树立新的具有时代精神的体育观念。而教育改革的实践表明, 观念的转变与更新有赖于与实践过程的互动。在体育教育中观察可以发现奇怪的现象: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上体育课, 原因是学生认为体育课单调、枯燥, 缺乏娱乐性。有的学生精力充沛, 在完成学业之后还有很多空余时间, 也想在课余时间参加体育运动, 但实际上体育锻炼的效果不好, 原因是没有好的组织和形式。而基于游行理论的运动教育模式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 将身体素质锻炼融入到游戏和竞赛中,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运动。运用团队小组的方法可以使学生在参与体育运动的同时, 加强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提高承受失败的能力, 培养终身体育锻炼能力, 这些能力是我国在新时期对人才的要求, 也是素质教育改革的目标。
运动教育模式的课程理念和教育思想与当今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理念有许多相通之处[7]。它的精髓部分对我国正在进行的体育课程改革有很好的借鉴和启示:
大跨度大单元教学, 运动教育的教学单元叫一个运动季, 时间跨度比较长, 比传统的教学模式更有助于学生熟练掌握运动技能。
运动参与目标的多元化, 运动教育模式中, 学生交替扮演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等角色, 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不同的运动体验,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全面性。
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和融入社会的能力运动教育模式中所包括的竞争、合作、交往、对集体和社会的关心程度等都在无形中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运动教育模式提供了可操作的模式, 我国体育课程的目标包括这几个方面: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 这与运动教育模式的最终目标一致。
运动教育模式下的人文培养, 运动教育模式注重学生人文方面的培养, 在教学中设计了很多庆祝和奖励活动, 对学生的体育文化意识有很大的作用。
运动教育模式下的教学评价, 运动教育模式可以全面、科学地评价学生。通过对学生不同阶段、不同角色的学习情况进行真实详尽的记录, 掌握了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 为科学的教学评价提供了依据。
运动教育模式是一种成熟的、具有良好教学效果的教学模式, 它可以激发学生研究性、合作性学习的兴趣, 有助于教师提高课堂的管理效率, 是一种有详细理论依据和具体实践步骤的、重视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效果的新式教学方法, 能为我国进行的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提供有价值的参照和借鉴。
引进和实施运动教育模式时要充分理解运动教学模式的教学指导思想、教学目标和模式特征, 掌握教学特点, 再结合自身具体的教学条件特点, 在微观层次的教学过程中调整结构及各项教学活动的程序、时间分配, 注意提高教师自身素养和敬业精神, 同时集思广益, 开展可操作性的实施方案的研究。
参考文献
[1]于文谦.中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新动向.体育学刊, 2002 (9) .
[2]杨青萍.心理健康教育应贯穿于体育教学之中.体育学刊, 1999 (4) .
[3]DarylSiedentop.Sport education:Quality PE through positivesport experiences.Champaign, IL:Human Kinetics, 1994.
[4]DarylSiedentop.Sport education:a retrospective.JournalofTeaching in PhysicalEducation, 2002, (21) .
[5]Daryl Siedent op.Spor t educat io n:qualit y PE t hrough positive sport Experiences.Champaign, IL:H um an K inetics, 1994.
[6]杨军, 刘林星, 尹向阳, 林启勇.运动教育模式与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比较.滨州学院学报, 2009, 25 (3) .
刍议闭合信用管理模式的优势 篇9
关键词:信用,管理,闭合信用管理模式,传统的信用管理模式
一、闭合信用管理模式
闭合信用管理模式是一种包含了企业与银行、企业与企业、企业内部等多重信用管理职能的企业综合信用管理机制, 它包括银企信用层、企企信用层、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层3个信用层次。通过运行该机制可以保证3个信用领域之间的信用水平稳定, 降低企业信用风险。
(一) 银企信用层
通过企业内部闭合信用管理系统的建立, 使该信用系统与银行信用评级系统对接, 银行很容易直接获得评估企业信用等级的资信信息。这样, 既能保证银行对信贷企业的信用监督, 又能及时反馈企业的资信信息, 使银行对企业的资信管理处于动态监管中, 降低了银行风险 (可随时调节企业的授信等级) 和信贷成本, 又简化了信贷办理手续。
(二) 企企信用层
通过政府的强制措施或行业协会的压力, 在广大企业中普遍建立闭合信用管理体系。假设B企业是A企业的前向企业 (即供应A企业原材料或其他企业资源的企业) , C企业是A企业的后向企业 (即A企业的客户群或其经销商、代理商) , D企业既是C企业的前向企业又是B企业的后向企业, 通过在所有企业中建立闭合信用管理体系, 形成了信用管理链条 (A→B→C→D→A) , 进而提高中小企业的整体信用管理水平。这无疑会降低整个企业界信用融资的风险。
(三) 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层
该层是企业闭合管理体系中的核心层, 在这个层次中包含了3个子层以及信用三维。作为企业内部信用管理系统的解决方案, 含3个子层及三维立体的闭合信用管理功能, 形成了对企业的一种球状保护。
二、传统的企业信用管理模式
(一) 传统的企业信用管理概念
传统的企业信用管理模式往往局限于企业信用管理职能部门的作用, 它是指对企业的授信决策进行科学管理, 所研究的是如何科学地运转一个企业信用管理部门, 正确执行企业的信用政策, 以将该部门担负的客户风险管理、应收账款管理、商账追收、辅助企业市场部门开拓市场等功能充分发挥出来。
(二) 传统的企业信用管理模式
传统的信用管理模式可以按照企业所在行业和规模划分为:普通制造业、商业 (含金融产品零售业务) 及从事金融产品批发业务的金融机构。由于从事对外贸易及从事服务业的企业采用的信用管理方法类似于普通制造业, 所以常参照普通制造业模式进行信用管理。
商业企业及商业银行 (或类似的商业金融组织) 的信用管理模式包括:推销信用支付工具、辅导消费者提出的信用申请、初审信用申请、信用调查、授信、账户控制、电话收账。普通制造业和服务业一般采用全程信用管理模式:事前控制是指在正式交易 (签约或发货) 之前, 对客户资信状况进行分析和决策;事中控制是指在交易过程中, 对信用限额和信用条件进行的分析和决策;事后控制是指交货之后, 对应收账款进行监控和管理以及对拖欠案件采取的一系列挽回损失的措施。从事金融产品批发业务的金融机构一般采用全程信用管理模式, 但由于贷款规模比较大, 因此更加注意信用的安全性, 事前建立严格的客户资信档案, 并通过影响企业在金融市场上的融资能力对企业道德形成强有力的约束, 从而更有利于进行有效的信用风险管理。
(三) 传统信用管理的功能
传统的企业信用管理模式主要有四大基本功能:客户档案管理功能、客户信用分析及授信功能、应收账款管理功能、商账追收功能。这些功能虽然在形式上可能由于企业所在的行业、企业规模以及企业信用管理费用预算有所不同, 但在本质是没有差别的。
三、两种信用管理模式的比较
闭合信用管理模式是传统信用管理模式的延伸与发展, 它们的目的一致, 即维护企业信用安全和通过信用管理提高企业的经营力。但这两种信用管理模式间又有很大的不同, 集中表现在:前者是以企业信用管理为基础的体系化管理, 而后者是一种企业个体化信用管理。前者的主要优势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风险防范能力更强
在信用风险防范的可靠性上, 闭合信用管理模式的风险防范能力更强。传统的信用管理模式仅仅依靠在企业内部建立的信用管理部门按照信用实施过程控制信用风险。这种信用管理模式的特点在于:信用实施过程的所有阶段制定严格的信用风险标准, 一旦超过信用风险底线才会终止业务或采取措施。不可否认, 传统的信用管理模式具有防范信用风险的作用, 但由于受到企业信用人力资源、信用管理技术、企业规模以及信息不对称等因素的影响, 这种单纯依靠企业自身进行的信用风险防范模式往往力不从心。而闭合信用管理模式是一种多层次信用保护模式, 既包括企业通过内部信用管理机制的建立和运行来进行自我风险防护, 又可以通过企业信用层的建立依靠行业协会及信用业务关联企业等外力寻求保护。同时在这种信用管理模式下, 由于政府、法律等机构的信用支持功能增强, 又为企业信用风险防范提供了良好的信用环境。由于银企信用层的建立, 企业信用管理体系与银行信用评级系统的对接, 加强了银行对企业信用的监管, 可以有效地预防企业产生失信动机。
(二) 互动的体系化管理
闭合信用管理模式强调的是一种互动的体系化管理, 在这种模式下不仅要求企业通过自己的信用管理能够很好地防范交易中的风险, 更主要的是还要求企业不可以对其他企业有失信行为。主要表现在:一方面企业通过信用价值建设提高自己的品牌信用附加值, 如信用CIS (企业定位系统) 建设可以为企业树立良好的守信形象, 从而有利于企业的市场开拓, 从正面防止企业失信行为的产生;另一方面, 在企业经营环境中随着涉及其经营过程的业务关联公司建立信用体系, 也避免了其失信行为的产生。一旦企业有失信行为, 有可能面临银行降低其信用等级的危险, 从而使其以后很难获得融资。
(三) 闭合信用管理模式的建立及实施主体不同
闭合信用管理模式的建立及实施主体具有多重性, 而传统信用管理模式的实施主体具有单一性。闭合信用管理模式的建立和实施的出发点虽然是企业, 但客观上也要求政府部门、立法机关、执法机关、行业管理部门、企业 (含金融企业) 共同作为实施主体, 并按照不同侧重点保证信用管理功能的完善和发挥, 这样才能保证企业依靠该信用管理模式作用的发挥来防范信用风险。与闭合信用管理模式相比, 由于传统模式的信用实施主体的单一性及信用行为的片面性, 对形成社会化的信用机制及良好的信用社会环境所起的作用相对较小。
(四) 具有信用管理的闭合性
闭合信用管理模式具有信用管理的闭合特性, 这是传统的信用管理模式所不具有的。闭合信用管理模式包含了3个领域的信用闭合, 即企企信用闭合、银企信用闭合以及企业内部信用管理闭合。而在企业内部信用管理闭合中又包含了3个层面的闭合。第一个面闭合是企业平面闭合 (由X轴与Y轴围成的平面) , 该平面闭合主要通过企业全部职能部门参与信用管理 (信用管理部门主导) , 保证全程信用管理的完成, 从而加强企业内部赊销的环节管理。第二个面闭合为右侧面闭合 (由X轴和Z轴围成的平面) , 企业通过企业信用制度、信用政策及CIS的建立形成信用价值定位, 从而使企业每个职能部门能够通过CIS系统中的信用视觉定位、信用行为定位和信用理念定位来保证各个职能部门对信用管理的重视, 实现全部职能部门的信用管理。第三个面闭合为左侧面闭合 (由Y轴和Z轴围成的平面) , 企业通过信用价值的建设将信用管理意识渗透到全程信用管理的每一个环节, 从而保证每个信用管理环节最大限度地减少信用风险。
闭合信用管理的这种特点使实施这种信用管理模式的企业能够充分调动企业内外资源, 协同防范信用风险, 从而大大降低了失信行为的发生。而传统的信用管理模式仅通过建立信用的全过程控制, 仅仅依靠企业的信用部门来防范信用风险。因此, 传统的信用管理模式信用风险防范效果自然是弱化的。
(五) 在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上具有竞争优势
闭合信用管理模式在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上更具有竞争优势。闭合信用管理模式与传统的信用管理模式相比, 其管理层次更高, 管理内容更广泛, 管理技术更丰富, 更有利于企业提高企业竞争力。
四、对闭合信用管理模式的评价
闭合信用管理模式的综合性造成了闭合信用管理模式的复杂性, 也使其实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 这些限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企业整体经营管理能力
企业虽然可以通过闭合信用管理体系的建立规避信用风险, 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 但并不能规避企业所有的经营管理风险, 尤其是生产经营方面的风险。显而易见, 企业闭合信用管理体系的建立, 可以通过提高企业的信用管理能力, 进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但企业生产经营能力的提高要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一个企业即使建立了企业闭合信用管理体系, 如果其整体经营管理能力未能提高, 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提高肯定会受到限制。因此, 随着闭合信用管理模式的建立, 企业应同时加大改革力度, 提高其他方面的经营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提高。
(二) 全社会信用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完善程度
企业闭合信用管理模式中的各子体系并不是孤立的, 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在众多企业内普遍建立闭合信用管理模式, 有助于全社会信用环境的建设, 也有助于促进社会上层建筑的信用建设, 但闭合信用管理模式的实施受到全社会信用管理体系完善程度的影响。比如, 企企层、银企层信用管理体系的建设与政府及行业协会的引导很有关系, 尤其是企业内部管理体系的中观信用管理层和宏观信用管理层的建设, 更离不开社会信用管理体系的建设。企业即使通过建立闭合信用管理模式提高企业内部信用管理的能力, 但如果其生存在立法不健全、执法不严格、政府信用管理职能缺失的社会环境中, 其信用的防范能力也会大打折扣。因此, 当仅仅部分企业建立信用管理体系, 而整个社会的信用管理环境不能同时改善时, 企业闭合管理模式的建立并不能自然形成企业与社会多层次的良性信用循环。
(三) 全社会对信用价值的认可程度
社会对信用价值的认可程度对闭合信用管理模式的推行有较大的影响力。比如, 在美国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 一旦有了恶劣的失信记录他将无法在社会上生存, 因为任何政府、企业、银行、社会组织甚至个人都不会再向失信者提供信用。信用在美国社会成为生存的基本道德要求, 崇尚信用价值的社会对失信行为的非法律性惩罚遏止了失信行为产生的动机。目前, 在我国信用价值还没有得到充分尊重, 企业失信行为的社会惩罚机制尚没有建立之前, 企业失信收益大于其失信成本, 使得失信企业有足够的生存基础。因此, 提高信用的社会价值有助于闭合信用管理模式在企业中发挥作用, 相反, 信用的社会价值过低不利于企业闭合信用管理模式作用的发挥。
五、结束语
总之, 2种信用管理模式相比较而言, 实施传统的信用管理模式对企业来说相对比较容易和简单, 而对于闭合信用管理模式, 实施主体的复杂性导致运行难度增大, 除了可以使企业最大限度地增强信用风险的规避和防范能力外, 还可以为社会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因此,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信用管理的水平, 通过在企业中推广闭合信用模式, 既有助于防范企业的信用风险, 又有助于推动我国社会信用环境的建设。
参考文献
[1]林钧跃.企业信用管理[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 2001.
[2]谢旭.客户管理与账款回收[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 2001.
[3]李键.论加强社会信用的基础建设[J].财贸经济, 2002.
PPP模式在广西的应用优势 篇10
一、有国家及地方的政策支持
目前,我国已出台了《关于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有关问题的通知》《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操作指南》《PPP项目合同指南(试行)》等政策文件,对“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重要意义”“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项目类型、采购程序、融资管理、项目监管、绩效评价”“切实有效履行财政管理职能”“组织和能力建设”等方面进行了说明并提出了具体实施要求。并且,要求地方财政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高度重视PPP合同管理工作,切实遵循PPP合同管理的核心原则,有效推进PPP合同管理工作。
2015年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大幅放宽民间投资市场准入,鼓励社会资本发起设立股权投资基金”,“政府采取投资补助、资本金注入、设立基金等办法,引导社会资本投入重点项目”,“在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领域,积极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等等。
2015年广西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扩大民间资本市场准入范围,降低准入门槛,积极推广PPP模式,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通过多种方式与政府合作,参与项目建设运营,探索设立新兴产业创业引导基金和PPP合作创新基金”。(2)
二、有吸引社会资本投资的地理环境优势
首先,从北部湾港的地理位置和区位优势看。北部湾港处于我国西南经济圈、华南经济圈及东盟经济圈的交叉地带,是我国西部大开发地区的唯一沿海区域,其区位优势明显、战略地位突出。该港处于约占中国海岸线总长十分之一的广西海岸线上,沿海港湾众多,漫长的海岸线具有开发和建设大型深水港的天然资源。该港包括防城港港域、钦州港港域、北海港港域等三大港域,“北部湾港”由我国交通运输部于2009年4月正式命名,这是中国大西南的最佳出海处。其中,防城港港域距离越南海防港港口151海里,距离泰国曼谷港口1439海里;钦州港港域距离新加坡港口1338海里;北海港港域距离香港港口425海里。该港的货物吞吐能力强,据统计,截至2015年底,该港年货物吞吐量已为20482万吨的水平(3)。
其次,从陆路优势来看。正在规划和建设中的广西高铁,与东盟9个国家的铁路相通,完善的泛亚铁路网正在形成,这将为区域经济合作提供更为完善的物流配送体系。
第三,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来看。为了搭起中国与东盟10国之间的信息高速公路网络,我国已在广西南宁市设置了区域性的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为中国与东盟国家在贸易方面的通关一体化工程带来便利,从而大大促进了区域经济与合作的发展。
总体说来,广西以北部湾经济区和珠江-西江经济带为依托,大力发展地区经济,成果显著。同时,广西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桥头堡,具有与东盟各国陆海相连的独特地理优势,是中国面向东盟各国的国际大通道,是我国中南及西南地区对外开放、发展区域经济的重要战略支点,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如此重要的地理位置和环境优势,必然需要建设和提供大量优质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在政府大力支持的环境背景下,必将吸引大量社会资本前来投资PPP项目。
三、有实践基础和可供借鉴的经验
截至目前,广西已经实施了很多的BOT项目,比如:广西2000年启动的第一条高速公路BOT项目——兴业至六景高速公路项目、广西第一个外商投资经营的高速公路BOT项目——阳朔至鹿寨高速公路项目、被誉为“广西质量最好的高速公路”BOT项目——马梧高速公路BOT项目、广西电力领域的第一个BOT项目——广西来宾电厂BOT项目等等。这些项目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它们实际上均属于PPP项目中的一类,都是在国家正式推崇PPP模式之前所为,虽然其中不免存在着一些欠缺或不正规,但还是使得广西在多年的BOT项目实践中为PPP模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诸如项目评估、风险控制、资金筹措、实施办法、监督管理等等,所有这些都将为广西推广PPP模式提供大量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
四、正式的PPP模式在广西已有良好的开端
在国家大力推崇PPP模式的背景下,广西南宁正在启动“海绵城市”(4)系列项目,是目前广西首个正规的PPP模式试点项目(即广西南宁“海绵城市”试点项目)——竹排江上游植物园段(那考河)PPP项目已签约,标志着我国财政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政府采购管理办法》颁布后,广西首个正式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即PPP模式建设项目落地。此项目由广西南宁市政府通过竞争性磋商方式进行采购,最终由北京城市排水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标。该项目总投资约10亿元,范围全长约6.6公里,具体的子项目包括截污治理、污水处理厂、生态修复、河道整治、沿岸景观、“海绵城市”、信息化管理等工程,项目将采用“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和最新的流域治理技术,努力将其打造成PPP中的示范性水环境治理项目。该项目规定,政府和社会资本的合作期为10年,项目大部分风险由社会资本承担,政府通过绩效考核,以按效付费方式逐年支付服务费。
这一项目的实施,将避免以往非正式PPP模式,即广西以往实施的BOT项目的不合理、不规范的做法,使广西PPP模式的顺利开展有了一个好的开始,同时也展示了PPP模式在广西的美好应用前景。
注释
1国家财政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操作指南[EB/OL].国家财政部网站.http://jrs.mof.gov.cn/zhengwuxinxi/zhengcefabu/201412/t20141204_1162965.html.
2 陈武.2015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新华网广西频道.http://www.gx.xinhuanet.com/topic/2015lh/2015-01/27/c_1114145270.htm.
3 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2015年广西规上港口货物吞吐量缓慢增长.http://www.gxtj.gov.cn/tjxx/jdfx/qq/201602/t20160202_121098.html.
模式优势 篇11
关键词:广电模式 文化共享工程 辽宁平台 进村入户
中图分类号: G25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1)05-0114-04
The Advantage of Sharing Project Broadcast Television Mode and Its Development Strategy
——Take the Construction of Sharing Project Liaoning Platform as an Example
Wu Lijie (Liaoning Provincial Library, Shenyang, Liaoning, 110015)
Abstract:Relying on the broadcast and television networks to realize the culture sharing project entering villages and peasant households explores a new path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rural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advantages of broadcast television mode, introduces the technology and resource construction of culture sharing project of Liaoning platform, and puts proposals for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project.
Key words:broadcast television mode; culture sharing project; liaoning platform; entering villages and peasant households
CLC number: G258.2 Document code: A Article ID: 1003-6938(2011)05-0114-04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社会主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02年该工程实施以来,辽宁省始终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并将工程作为深入贯彻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作为省委、省政府的民生工程来抓,积极探索适合辽宁实际的文化共享工程建设模式。从2008年10月开始,依托已经覆盖全省98%以上地区的广播电视“村村通”网络,采用“进村和入户相结合、广播和点播相结合”方式来传输文化共享工程信息资源,创造性地开创了“辽宁模式”。这一建设模式实施以来,辽宁的文化共享工程建设进程明显加快,数字文化信息资源服务走进千家万户,受到了广大基层群众的欢迎和好评。目前,服务效果已初步显现,全省通有线电视的涉农县区226万农户可以通过广播方式收看共享工程信息,依托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及农村计划生育中心户、农业科技协会组织,全省设立了6万多个点播式机顶盒服务点,各市推广机顶盒用户已达到209万户,其中以推送式点播机顶盒(Push VOD)为主,同时包括数字双向点播机顶盒(VOD)、准视频点播机顶盒(NVOD)等多种方式。实践证明,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村村通取得的成果,让广大农民通过电视机和遥控器流畅点播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提供的各项内容成为现实。共享工程广电模式具有自身的优势,是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有效途径,应该得到推广和深化发展。
1 共享工程广电模式的优势
1.1 利用公益性渠道,把握资源传播方向
辽宁省文化共享工程进村入户工作总的原则是公益事业走公益渠道。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公益性事业,广电网络是政府投入的公益性网络,采用该网络传播先进文化资源,从信息源到传输网络,能确保在公益性文化服务体系之内运行,安全有效地提供公共文化信息服务,更好地实现和保障广大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1.2 覆盖范围广,实现进村入户
辽宁省有14个地市、74个涉农县(区)、942个乡镇、11738个行政村、43131个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覆盖率达到98%以上。广播电视网络具有覆盖面广、乡村通达率高、带宽容量大、维护成本低等优势,在广大农村地区,利用有线电视传输文化信息资源便捷实用,可以迅速实现文化信息资源进村入户,使广大农民群众方便快捷地享受到文化共享工程服务。同时在今后进一步与有线电视数字双向改造结合,还可以不断提高资源的传输能力。[1 ]
1.3 实现技术模式和规模效应的两大突破
广播电视单向传输的技术机理一直是制约交互业务开展的技术瓶颈,除了各地正在积极推进的双向化改造外,面对大量的单向存量用户,需要有高效的应用手段以满足其个性化需求。此次辽宁省首次在全国广播电视单向网络中大范围使用和推广PUSH VOD推送技术,安装推送式机顶盒,实现文化信息资源的点播,克服了单向传输技术劣势,可以基本满足农村用户的个性化需求,经济实用、易于普及、安全可控,是符合我国国情、以较短时间较低成本实现农村用户共享公共文化信息服务的有效途径,为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建设开辟出了一条新路,实现了技术模式和规模效应的两大突破。[2 ]
1.4 整合资源,降低成本
用广电网络传输文化信息,是对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和广播电视村村通两大工程的有机整合。并可在此基础上将文化信息、党员教育、计划生育、农业科普等公共信息资源传到农户家中。充分利用这一平台,能够降低各项公益信息传播网络的建设成本,提高综合效益。
2 共享工程广电模式的技术架构
2.1 技术方案总体设计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辽宁平台由信息加工制作系统、信息播出系统、信息传输系统和信息终端接收系统构成。分别部署在省图书馆和省广电传发中心。其中省图书馆部分负责内容接收、筛选、编辑制作、媒资管理、节目单编排等工作,并通过专用光缆与省广电传发中心的播出平台实现互联互通,形成异地同网的架构方式,统一账号管理,统一信息互联。为了保证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文化前端的信息制作系统和广电前端的信息播出系统同时具备信息采集、制作、存储等功能。信息传输系统由SDH光缆传输网络构成,分为南北两个环路,具备业务自动保护功能,为信息传输提供可靠保障。[3 ]
从接收方式上,信息终端接收系统具有两种接收方式:一种是广播方式,另一种是点播方式。广播方式是采取播放模拟电视频道的方式直接进入每个农户,打开电视机就可以在特定频道上收看。点播方式是在每个自然村设立服务点,配置点播型机顶盒,将信息资源推送到机顶盒中,农民在服务点点播收看。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在广大农村大面积推广点播机顶盒,满足农民群众在家中点播收看文化信息的需求。
在传输方式上,主要采用有线电视网络传输,在少数偏远地区采用卫星传输(见图1)。从2009年2月开始,在工程的二期建设阶段与各地有线电视数字双向平移结合,逐步实施数字电视传输,进而在全省农村实现文化共享工程资源的全覆盖。从传输渠道上,各级广电机构无偿提供两个频道用于传输文化信息资源,确保有线电视网络连通地区的农民群众收看到丰富多样的文化信息。
2.2 系统架构
辽宁模式的文化共享工程平台的系统架构可以分为省级分中心和前端播出平台、广播电视传输网络、县级有线电视播出前端以及点播型机顶盒四大部分,而这四个平台各自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1)省级分中心和前端播出平台:省级分中心通过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和移动硬盘等方式接收国家中心的资源,在资源编辑、合成后通过广播电视传输网将文化信息传输到前端播出平台,在传输渠道上与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广播电视传输网、互联网实现接入。前端播出平台设在省广播电视网络传输中心。前端播出平台制作出符合广播电视传输和播出标准的视频和图文信息格式,压缩编码后通过广播电视网络传送到各县有线电视前端。
(2)广播电视传输网络:作为内容发布和推送的下行通道,从传输渠道上,各地广电机构无偿地提供了一个模拟频道用于传输文化信息资源,通过省市广电SDH网络中的DS3接口将前端平台的信号传输到县级广播电视播出前端,采取QAM调制方式混入县级有线电视网络,确保省、市、县、乡、村有线电视网络连通地区的农村群众,收看到丰富多样的文化信息。
(3)县级有线电视播出前端:县级有线电视播出前端播出广播电视网络传送的文化信息资源视频及图文信息资源,采用QAM调制方式混入有线电视网络播放,使县以下乡村的有线电视用户直接收看。
(4)点播型机顶盒:在与省市有线电视网络联通的县级支中心、乡镇基层服务点、行政村和自然村中各安装相应数量的具有接收、存储、回放功能的机顶盒,用遥控器即可点播机顶盒中内置硬盘所存储的视频节目和各类信息。确保广大农村用户能通过这个点播型机顶盒收看到自己喜爱的文化共享平台上的视频节目和各类信息,满足其个性化需求。[4 ]
3 共享工程辽宁平台的资源建设
资源建设是文化共享工程进村入户的生命力所在,是工程永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文化共享工程辽宁平台以面向农村、农民、农业为主要定位,以农民群众为主要服务对象,同时兼顾城镇居民,以宣传报道本省“三农”工作,为农业、农村、农民提供政策、时政、市场、科技资讯服务和文化娱乐、科普、法制宣传等为主要内容,真正成为广大农民和农村工作者的良师益友,真正办成传达政策的平台,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窗口。
3.1 辽宁平台资源建设概况
目前,辽宁平台的资源主要通过两个频道来传输,一个是点播式机顶盒频道,一个是模拟电视频道。随着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进村入户工作的实施与推进,资源建设任务越来越繁重。要满足这两个频道的播出,需要大量的资源,如何能建设具有本地区特色的资源,如何适应辽宁省模式的资源需要,是辽宁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进村入户工程探索的重点。
(1)点播式机顶盒频道的资源建设
点播式机顶盒内置160G硬盘,可存放近70个小时的视频资源,上万条的图文信息。根据国家中心、辽宁省有关部门和媒体机构目前提供资源情况及本省农村实际,设置了金农热线、聚焦三农、供求信息、科普之窗、教育园地、知识讲堂、文化艺术、新闻回放、阳光政务、电影欣赏、图书阅览共11个一级栏目,每个一级栏目下设置有若干个二级栏目,共49个,三级栏目为资源目录,实现了资源内容的三级管理。栏目分类十分细致,其中每日农经、农广天空、黑土地等11个栏目每日更新,其余38个栏目每周更新一次,每周更新的图文资源1000多篇,电子图书每周更新两部,视频资源每周更新30多个小时。2010年1月开始,机顶盒频道还增加了《人民日报》和《辽宁日报》的资源点播服务,编辑人员每天将这两份报纸的所有内容制作、上传到机顶盒内,将新闻及时地传送到农村基层,让农村广大群众更便捷地了解党和国家的最新政策。
(2)模拟频道的资源建设
辽宁平台模拟频道重点选取了农村群众渴求的政策法规、经济信息、科学技术等内容 ,并兼顾城乡群众的其他收视需求,制定了辽宁平台的栏目群,共包括舞台艺术、经典电影、知识讲座、文化博览、务工培训、科普知识、农业技术、道德观察等近20个栏目,涉及农业、文化、科技、法律、教育等领域,不仅突出了实用性、服务性和贴近性,更构架起了一个完整的农业节目资源体系。
结合农民收看电视的时间习惯,平台在模拟频道播出的6个小时视频节目,以晚18时—24时为基础播出时段,向另外两个播出时段(早6时—午12时,午12时—晚18时)滚动。在具体栏目播出时间安排上,我们将农民急需的农业科技及生产生活节目,与早、午农民重点收视电视节目时间同步,并根据农时适时调整,形成了日间农民版,晚间城市版的三轮两大板块的播出形式,达到迎合农村、城市观众的双赢效果。
3.2 建设全方位多层次的资源服务体系
资源建设是工程建设的核心,是工程建设取得实效的关键。要保证工程的长效发展,必须加大资源整合和建设力度。为使节目内容更加丰富,我们在利用国家中心所提供资源的基础上,坚持统筹整合的原则,积极想办法拓展资源来源,努力开发各种有特色的、能够反映时代发展的、群众迫切需要的信息资源,经过近三年的实践和探索,建立起了全方位、多层次的资源服务体系。
(1)充分利用国家中心提供的资源
为保证文化共享工程进村入户的顺利实施,文化部先后为辽宁无偿提供文化信息视频资源近3000小时及大量的图文资源,并通过积极协调,得到教育部、农业部所属部门无偿提供的拥有自主版权的农村中小学生远程教育工程的资源和农业技术资源,大大丰富了辽宁平台可提供资源的内容。
(2)统筹整合省内各有关部门资源
在利用国家中心提供资源的基础上,辽宁省统筹整合了本省农业、教育、文化、卫生、广电、科协等有关部门的公共信息资源,为农民提供了具有较强针对性、时效性、贴近生活的包括农业科技、务工培训、科普知识、中小学教育、医疗卫生、知识讲座、传统文化、舞台艺术、经典电影等较丰富的文化信息资源。如:与省农委信息中心的“盛世金农”网和金农热线建立畅通联系渠道,每天转发农产品市场行情、供求信息和农业专家在线咨询信息;辽宁电视台为我们提供黑土地节目;省科协和市科协为我们提供科技致富、科普与生活、科普大篷车、科普进农家等节目。这些节目宣传农村科学的生活方式,介绍农民最新最实用的科学方法,引导农民走上致富之路,播出后深受广大农民的喜爱。
(3)积极拓展资源获取渠道
在充分利用国家中心提供的资源以及整合省内各有关部门涉农资源外,辽宁省分中心与人民教育出版社签订协议,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向辽宁提供国家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视频节目,内容涉及中小学各个学科,节目时间长达700个小时;与中央农业广播学校达成协作关系,得到400多部农民实用技术和务工培训专题片,节目总时间长达170多个小时;2010年4月份,与沈阳市科协、沈阳市科技电视宣传中心签订了合作协议,联合创办了一档科技惠农栏目《科普进农家》,在机顶盒内每周播出一期。2010年底,又与东北新闻网建立合作关系,进一步丰富了机顶盒频道的信息资源,为广大观众提供更加及时的政务、便民、惠民、民生热点等方面的资讯。
(4)保证资源内容的新颖丰富
为了保证平台播出内容的新颖性和时效性,尽量减少重复播出,辽宁省中心利用专用资金采购了大量的视频资源,主要以农业资源和文化资源为主,继续加大教育资源的采购数量,并且辅以娱乐、法制等农民喜闻乐见的内容。例如:教育类资源(内容为《师说》、《百节名师风采课》、《成长俱乐部》、《家教沙龙》、《教育时话》);农业类资源(《聚焦三农》、《每日农经》、《科技苑》、《致富经》);娱乐类资源(《音乐全能汇》、《经典电影回顾》)等,保证了辽宁平台无重播的现象。
3.3 强化资源的针对性和适用性
资源是否能够满足群众的需求,群众是否满意,是工程能否永续发展的关键。为强化资源的针对性和适用性,辽宁平台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建立“五级联络员”制度。在省、市、县、乡镇、村五级建立联络员,及时反馈和报送信息,确保信息畅通无阻;二是成立调研组,多次深入基层广泛调研,了解农民对文化信息的需求,了解他们最关心的问题,了解农民最喜欢的节目,了解我们所设置的节目哪些离农民近,哪些离农民远,做到心中有数,有针对性的加以改进;三是开通观众热线电话。在机顶盒上增设了“联系方式”栏目,模拟频道每天多次在滚动字幕里公布热线电话,以便准确及时地收集农民观众对节目的意见和建议。
4 深化共享工程建设的策略
4.1 加强组织领导,构建长效的内部运行机制
要加强文化共享工程的组织领导,将文化共享工程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列入各级文化部门的重要议事日程。将文化共享工程的实施情况纳入创建文化先进县(市)、文化先进乡镇等相关标准及目标考评体系;要强化管理,逐步建立起文化共享工程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保障服务点规范高效运行;要完善文化信息资源建设服务中心建设,积极做好文化信息资源和公共信息资源的征集、整合、编辑和管理工作。
4.2 加大资源建设力度,提高资源的适用性
要保证工程的长效发展,必须加大资源建设力度,提高资源的针对性和适用性;要继续积极取得文化部和省内有关部门的支持,拓宽资源渠道,进一步整合各类信息资源,努力推进资源征集和制作的制度化和常态化;根据不同地域的特点,发挥文化部门的作用,采取征集、委托建设、资源交换等方式整合、建设适应各地不同需求的资源服务体系。同时要深入基层进行广泛调研,根据农民群众需求,调整现有栏目,优化栏目设置。
4.3 建立版权保护联盟,妥善解决版权问题
有线电视版权的使用费与网络形态版权的使用费相比,成本很高。而支持一个电视频道的播出需要大量的、持续的资源供给,因此,妥善解决资源的版权问题特别是有线电视的版权的问题备受关注。共享工程是一项民心工程,也是政府倡导和重点扶持的公益性文化工程,政府有责任为共享工程的版权承担费用,这是一个国家推行版权保护的最有效的方法。此外,可以用共享工程国家中心的名义,聘请法律专家,联合所有建设单位,建立一个版权保护联盟,专门处理各类版权问题。[5 ]如对共享工程国家中心提供的资源,涉及到取得版权授权和支付作品使用费的,由版权保护联盟出面与权利人联系,从中央财政的共享工程专用资金中统一拨付;对共享工程各省分中心发布的资源,涉及到取得版权授权和支付作品使用费的,也由版权保护联盟出面和权利人联系,签订授权协议,由共享工程各分中心从地方财政专款中拨付至版权保护联盟,再由版权保护联盟统一转至权利人。各资源建设单位对自己享有版权的作品也应通过版权保护联盟来授权使用,收取费用。
4.4 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工程影响
要实现工程建设的预期效果,必须加大宣传工作的力度。各级中心应经常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帮助农民群众了解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所提供的资源与服务,努力引导其用好文化共享工程提供的各类资源和服务。[6 ]针对农村、农民的生产、生活规律和特点,通过举办影视放映、文艺演出、各类展览及知识讲座、编辑专题信息简报、信息上门、信息进户等活动,开展文化信息资源的传输服务,努力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样化的信息资源需求。还可通过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举办文化共享工程成果展示及交流活动,引导更多的农民群众利用文化信息资源,使文化共享工程频道和机顶盒真正成为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好帮手。
4.5 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服务水平
要建立一支稳定的、适合文化共享工程建设需要的管理和服务队伍,积极探索培养与引进、自有队伍和社会队伍相结合的队伍建设方式;要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能力。结合工程建设的实际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工作,努力提高各级工作人员的管理技能和服务水平,为共享工程的持续、稳定和深化发展做好人才储备。
5 结语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广电模式”,为辽宁省广大农民群众带来了实惠。实践证明,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村村通取得的成果,把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真正送进全省1.1万个行政村、6万个自然屯,送进农村千家万户,让广大农民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提供的各项服务,有效解决了学科技难、获信息难、看电影难、找市场难等困扰农民多年的问题。辽宁的模式不仅走出了一条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新路,更重要的是为农村搭建了一个信息服务的公共支撑平台,拓展了为三农服务的渠道,同时也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开辟了新的、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王筱雯.辽宁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进村入户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图书馆学刊,2011,(2):1-4.
[2]辽宁省广播电影电视局.辽宁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平台建设工作报告[R].2009.
[3]中共辽宁省委宣传部.辽宁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进村入户实施方案[Z].辽宣[2009]5号,2009.
[4]辽宁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调查:广电篇[EB/OL].[2009-08-26].http://liaoning.nen.com.cn/liaoning/309/3339809.shtml.
[5]周越.文化共享工程建设中的版权问题及应对策略[J].江西图书馆学刊,2009,(2):69-71.
[6]辽宁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情况[EB/OL].[2011
-05-09].http://www.cpcss.org/_d271498553.htm.
模式优势 篇12
但是很多企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传统的采购供应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要求,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传统采购工作环节繁琐;采购物资质量进度较难控制;企业采购部门采购工作被动;物资管理难度大;缺少对物资供货过程的跟踪与管控机制。
传统采购模式只是事后对出现的物资供货及时性、质量、服务等问题进行处理, 缺乏从物资生产到到货之间的过程控制, 缺少对物资不确定性问题的跟踪、预防和管理控制机制, 这往往会给企业生产经营带来不便, 甚至造成经济损失。
由此看来传统模式的采购对当前企业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制约, 而框架协议式采购则能在很大程度上就这一问题提供一个合理的解决路径。例如, 齐鲁石化公司在物资战略采购方面采用框架协议采购进行创新, 从2006年以来, 该公司先后制定《物资专家采购流程》、《框架协议采购规定》, 并成立了企业管理委员会、物资采购决策领导小组和七个专业管理委员会, 明确了实行框架协议采购的物资品种, 并对框架协议采购管理中的部门职责、工作流程、协议执行、监督与考核方面做了明确的界定和要求。通过实施流程再造和建立完善规章制度, 为框架协议采购工作的有效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体系支撑, 使框架协议采购工作有章可循, 业务流程更加规范化、标准化、程序化。通过对企业14大类物资组织实施框架协议采购, 其实现资金节约率接近10%, 有效的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优势比较
框架协议采购是通过集成一定时期的需求, 经过技术与商务谈判形成采购框架协议, 在一定时期内在该采购框架下采用订单方式进行采购的采购模式, 是目前国际上先进的采购理念和采购模式。
它着眼于通过有序竞争, 形成相对稳定供需关系, 实现供应链上企业之间的合作;以框架协议的形式将所需求物资向少数 (但不只一家) 有实力的供应商集中进行采购, 是集中采购理念的再实践、再提升;改造“一单一谈、一单一询、一单一签、一单一结”的传统采购模式, 推动采购业务由操作型向管理型转变。与传统的采购模型相比, 框架协议采购模式主要优势具体表现为:
在缩短物资采购周期方面。传统的模式是先由需求部门提出采购要求, 然后由采购部门制定采购计划/订单、询价/处理报价、下发运输通知、检验入库、通知财务付款。这不仅增加了采购时间, 而且采购效率也较低。
而框架协议采购则避免了“一单一谈、一单一询、一单一签、一单一结”中各种繁琐反复的操作、审批、商务谈判流程。大大缩短了物资采购时间, 提高了采购工作效率。
在降低采购成本方面。根据Cox力量矩阵分析, 当签订框架协议采购时, 购买者与供应商的力量格局就会向购买者主导方向转变, 采购价格和采购成本大大降低。而传统采购模式中, 采购环节较为复杂, 协作效率也较多, 并往往频繁更换供应商或只考虑当前行情, 供需双方难以建立长远的合作机制, 从而导致采购成本较高。
在实现JIT采购方面。实现JIT可以保持库存占用资金最少, 是采购管理努力实现的目标。但是在传统采购模式中, 由于供需双方较难建立长远的合作机制, 企业在采购信息方面传递、反应效率较低, 因此很难及时有效的根据企业情况完成采购工作。
实行框架协议采购后, 由于企业提出需求后采购部门可直接下达订单给供应商供货, 减少了中间的采购环节和时间, 从而可以实现JIT采购, 这样不仅有效提升了企业市场反应能力, 还降低了库存成本和下期的采购成本。
与供应商实现长期合作与双赢方面。在传统采购模式中, 企业与供应商之间沟通较少, 相应的信息更新、反馈都不够及时, 企业与供应商之间在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困难。
而框架协议采购是一种战略采购模式。供应商为了能够长期供货和获得更多任务份额, 不但会按协议要求时间、质量供货, 而且还会在合同外附加服务方面做出许多让步, 增加物资本身附加值。企业也因其对企业贡献, 增加其任务份额, 延长其供货时间。这样企业慢慢会与一些供应商建立了基于共同价值诉求和利益合作机制基础上的战略伙伴和“双赢”关系。
在转变管理模式方面。传统采购模式下的管理模式下, 采购管理注重对内部资源的管理, 追求采购流程的优化、采购环节的监控和与供应商的谈判技巧, 缺乏与供应商之间的合作。
而实行框架协议采购后, 大大节约了工作时间。采购人员也可将精力集中在供应商管理和物资管理方面, 采购部门业务也由采购操作向采购管理转变。
实施条件
首先应该明确的是并非所有物资都适用于框架协议采购模式进行采购, 企业需求的物资是否可采用框架协议采购可依据以下条件判断:需要持续供货的物资;物资技术规格参数等清晰明确;货款结算及时;采购环节有机高效。
采用框架协议采购模式, 一定要保证采购的各个环节的有机高效性, 既能满足整个采购流程的顺利进行, 又能保证各个环节不冗繁, 能相互协调配套进行, 保证整个模式的高速有效性。
为保证框架协议采购模式的顺利进行, 需要对采购流程进行相应的控制, 具体体现在以下两方面。框架协议采购实施的签订方面:确定物资是否需要采用框架协议采购;确定优秀供应商范围;进行深入摸底与交流;商务谈判确定2家以上供应商。
框架协议采购实施的保障方面:建立科学的供应商选择与评价体系;建立以实际供货考核为导向的任务分配机制;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文化与管理的融合;建立价格调节机制;建立信息沟通平台。
框架协议采购, 是对传统采购模式的变革。在提高采购效率, 降低采购成本同时, 也增加了采购风险。这需求在与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同时, 更要加强对供应商系统全面管理, 才能保证框架协议采购顺利进行, 达到预期目的。
应注意的问题
框架协议采购模式在实际应用中, 为保证其有效实施, 达到效用最大化, 企业需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健全组织机构。框架协议采购实行集中决策, 规范运行, 采购部门牵头, 计划、生产、质量、技术、监察等部门要分工负责。这样才能保证各部门之间协调合作, 降低采购成本, 提高采购效率。
完善管理制度。采购模式中要对供应商推荐、审核、确定、协议的签订、执行、变更、终止和续签, 要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 强化过程控制。这样能保证企业对采购工作的监控和高效实施。
完善供应商考评制度。企业要建立供应商电子档案管理系统, 实行产品目录制管理, 并从产品质量、产品价格、合同履约率、售后服务等方面对供应商进行综合量化考核评价, 实行采购部门和相关部门背对背打分相结合, 增强考评依据, 培养主力供应群体。
【模式优势】推荐阅读:
“激—导—析—练”教学模式中传统教学与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互补05-22
政治优势转化生产优势09-27
优势和潜优势项目08-26
让服务决定优势让优势创造品牌07-01
优势结构07-14
优势战略07-14
优势企业07-16
认清优势07-17
优势对比07-17
优势创建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