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安全管理能力(共9篇)
煤矿安全管理能力 篇1
1 煤矿安全管理能力的概念
煤炭是中国主要能源, 煤矿安全生产事关国计民生。然而, 中国煤矿安全事故在工矿企业事故中最为严重[1]。煤矿安全问题一直受到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 制定了相对完善的监管体制, 建立健全了管理机构, 制定了70多项涉及安全生产的国家级法律法规。但是, 煤矿安全生产事故仍然频频发生。煤矿重特大伤亡事故调查结果显示, 大多数事故与煤矿内部管理不善有关, 与安全管理制度的落实执行不力有关[2], 根本原因在于煤矿安全管理能力低下[3]。煤矿生产系统是人、机、环境及管理活动组成的动态系统, 生产过程包含人的行为、设备状态、环境状态, 以及管理活动。煤矿安全管理必须确保人的行为安全、设备及环境安全, 进而保证整个煤矿生产系统的安全, 这是煤矿安全管理能力的具体体现。
目前, 学术界多从煤矿外部环境治理、安全管理模式、安全评价、安全文化等各种角度研究煤矿安全管理[4,5,6], 针对煤矿安全管理基础——煤矿安全管理能力的研究相对较少。刘铁忠 (2006) [7]从一般企业的角度出发, 将安全管理能力定义为一种累积专有知识, 并基于组织学习理论提出企业安全管理能力增长机制;衣冠勇 (2008) [8]、张宏 (2008) [9]、刘铁忠 (2008) [10]进一步将此理论加以应用推广。事实上, 做为一种复杂技术-经济系统[11], 煤矿安全生产受制于人、设备、环境、制度等各种因素。其中, 人是管理主体, 设备和环境是管理对象, 制度是管理手段[12]。煤矿生产过程中人、设备、环境和制度形成的安全保障系统, 是煤矿安全管理能力的重要体现, 应从人、设备、环境、制度等要素出发构建煤矿安全管理能力理论框架。
参考以往研究成果, 可以给出煤矿安全管理能力概念如下:煤矿安全管理能力是煤矿对由人、设备、环境、制度组成的安全生产体系进行协调控制的过程中, 与安全生产相关诸要素相互作用形成的蕴含在煤矿内部的一种企业管理能力, 本质是一种累积专有知识的集合。
2 煤矿安全管理能力构成要素
煤矿安全管理能力做为一种累积专有知识的集合, 煤矿安全生产系统中具备知识属性的“人、设备、环境、制度”形成了煤矿安全管理能力的构成要素, 设备和环境是硬件要素, 而人和制度则是软件要素。
(1) 人员要素
复杂多变的煤矿井下作业条件, 使得矿工安全素质与煤矿安全关系密切。现代煤矿安全管理, 应体现为以人为中心综合管理[14]。因此, 煤矿人员累积专有知识直接体现为人员安全素质[13], 这是确保煤矿安全生产的前提。安全素质包括安全意识、业务技能、工作态度等因素。第一, 安全意识是人在生产过程中, 对安全环境综合反映出来的一种戒备和警觉的心理状态。在煤矿安全管理中, 安全意识使管理者和操作者能够增强安全生产的自觉性, 是煤矿管理者实施安全管理行为的基础。第二, 业务能力指专业知识、技术水平、安全操作规程执行力、事故排查经验等在安全生产中体现出的综合能力。煤矿普遍存在安全欠账和超能力生产, 反映出煤矿管理者对安全管理知识知之甚少, 不顾矿工生命一味追求产量和利润进行超能力生产, 埋下不安全隐患。第三, 工作态度反映出煤矿管理者对煤矿安全工作的认知和情感。工作态度决定管理者责任心, 责任心决定安全管理执行力度。
(2) 设备要素
当前, 煤矿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 但由于煤矿生产条件与生产环节的复杂性, 有效使用设备、以及采取有效技术措施确保设备安全成为煤矿安全管理的重要任务。煤矿设备累积专有知识体现为设备的配备情况[15]。一是煤矿生产设备机械化程度, 这是衡量设备要素的重要指标, 机械化程度越低, 人员越密集, 不确定的因素相对增大, 一旦发生伤亡事故, 死伤也比较多;二是安全监测设备, 这是煤矿安全系统预防事故的有效手段, 主要包括安全监测系统及装备、束管监测系统及装备、瓦斯抽放系统及装备、防灭火灌浆系统及装备、防尘系统及装备、生产安全警告显示装置等。
(3) 环境要素
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的稳定发展, 既需要硬件环境建设, 也需要良好的软件环境建设。环境累积专有知识体现在作业环境、资金规模、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 其中作业环境对煤矿安全管理更为重要[16]。一是瓦斯预防经验——我国煤矿的瓦斯含量较高, 一半以上是高瓦斯和有瓦斯突出的矿井, 是否能够及时掌握瓦斯控制知识是安全管理能力的重要体现;二是顶板预防经验——我国多数大中型煤矿顶板局部不平、裂隙比较发育, 顶板事故预防经验是安全管理能力的重要方面;三是水害知识——水害是煤矿重大自然灾害之一, 水害知识是煤矿安全管理能力的重要方面;四是煤尘爆炸经验[17]——煤尘爆炸是煤矿重大自然灾害之一, 我国大多数煤矿是具有煤尘爆炸危险的矿井, 掌握粉尘爆炸知识异常重要;五是煤层自燃性知识——煤炭在一定的温度和氧气含量条件下会发生自燃起火, 这种明火在煤矿井下是非常危险的, 不仅会产生有毒有害气体造成煤矿井下工人窒息死亡, 而且可能引发瓦斯或煤尘爆炸, 因此煤层自燃知识也是煤矿安全管理能力的重要构成因素。
(4) 制度要素
企业安全管理, 制度是保障。制度累积专有知识体现为煤矿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 结合煤矿的安全生产实际情况, 以煤矿名义起草颁发的有关安全生产的规范性文件[18]。一是安全生产责任制, 这是企业中最基本的一项安全管理制度, 也是企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核心;二是安全技术措施计划, 通过编制实施安全技术措施计划, 企业可以有计划有步骤地解决企业生产中的一些重大安全问题, 使企业劳动条件的改善走向制度化、规范化, 避免盲目性和被动混乱的现象;三是安全生产检查制度, 煤矿生产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必须不断地进行安全生产检查, 努力发现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安全隐患, 将之消灭在萌芽状态;四是安全生产教育制度, 这是提高员工安全素质、防止产生不安全行为、减少人为失误的重要途径, 是煤矿加强安全生产管理、预防事故的重要手段。
3 煤矿安全管理能力影响因素
煤矿生产系统中人的不安全行为、设备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不安全条件、制度的不安全条件是产生安全问题或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 这些方面的因素都会对煤矿安全管理能力产生影响。
(1) 人的不安全行为
人不安全行为是导致事故的重要原因。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公布的统计数据表明, 由于人因失误或人不安全行为导致的事故伤亡发生率就占70%以上[19]。人的不安全行为指危及安全的人的行为过失, 往往体现在思想意识上的失衡, 行动上的失准, 管理上的明显违章违规。对我国工伤事故的统计分析资料表明, 工伤事故产生的原因有75%以上与人的不安全行为有关。与物的客观因素相比, 人具有更大的“自由度”, 人的行为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具有相当大的偶然性。
(2) 设备不安全状态
不安全状态一般用于描述导致事件发生的物质条件。设备不安全状态指生产设备和安全设备等由于安装、配置、运行等不当所引起的安全隐患。近年来, 煤矿的机械化水平逐渐提高, 为安全生产创造了良好条件。但矿井环境潮湿、灰尘等客观因素影响着设备和各种防护装备的使用。根据对煤矿安全事故的分析, 由于设备的不安全状态造成的安全事故时有发生。
(3) 环境的不安全条件
环境的不安全条件主要是指生产 (施工) 场地环境不安全的条件, 包括通风、照明、温度、湿度、场所混乱狭窄、地质环境等不安全条件。矿工在人为开拓的作业空间内, 操纵机械进行采煤活动, 顶板、水、火、瓦斯、矿尘、噪声、冷热、潮湿等环境因素影响着煤矿安全。矿井环境条件具有恶劣、多变等固有特性。如果疏于对环境条件的控制与管理, 则可能会使环境变得更为恶劣, 很容易造成安全事故的发生。
(4) 制度的不安全条件
制度引起的不安全因素虽然是间接不安全因素, 却直接影响到人、设备和环境的不安全行为和状态。制度不安全条件指制度的缺失或过时、制度执行不力、安全监督检查不力、安全培训不力等客观情况。需要煤矿对生产工艺过程、机械设备、人员操作进行系统分析、评价, 制定出一系列操作规程和安全控制措施, 以保障生产、经营工作合法、有序、安全地运行, 将安全风险降至最低。
4 煤矿安全管理能力演化模型
煤矿安全管理能力是煤矿对安全生产系统进行控制的核心技能, 实质是一种累积专有知识:人、设备、环境、制度等要素知识的积累形成潜在的煤矿安全管理能力, 构成了煤矿安全管理能力的基础;人、设备、环境、制度等要素知识的耦合形成现实的煤矿安全管理能力, 构成了显现的煤矿安全管理能力。与此相应, 人的不安全行为、设备不安全状态、环境不安全条件和制度不安全条件将对人、设备、环境、制度等要素产生不良影响, 成为煤矿安全管理能力的影响因素。因此, 煤矿安全管理能力的构成要素与影响因素之间存在一种此消彼长的互动关系——构成要素越强则影响因素越弱, 导致煤矿安全事故发生概率越低;构成要素越弱则影响因素越强, 导致煤矿安全事故发生概率越高。按照煤矿安全管理能力的构成要素和影响因素的分析, 构建煤矿安全管理能力演化模型, 如图1所示。
5 煤矿安全管理能力研究意义
煤矿安全管理的核心是能力建设。研究煤矿安全管理能力, 对提升煤矿安全管理水平, 预防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 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第一, 是煤炭工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迫切要求。只有不断提高煤矿安全管理能力, 及时发现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有针对性地强化提升自身素质, 提高煤矿安全生产的免疫能力, 才能实现煤炭安全生产, 确保煤炭工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第二, 是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状况稳定好转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我国煤矿事故多发的主要原因是煤矿安全基础薄弱、安全投入欠账大、安全保障程度低、超能力生产、整体防灾抗灾能力差。研究煤矿安全管理能力, 就是从存在的现实问题出发, 以人、机、环境和制度为着眼点, 构建具有人的安全特质、具有设备、环境和制度安全特质的安全型矿井, 全面提高煤矿安全生产保障能力, 减少煤矿事故的发生, 逐步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状况持续稳定好转。
第三, 是增强煤矿竞争力的重要保证。煤矿安全是煤矿永恒的主题, 也是企业经济效益得以保证的基础。煤矿事故的教训一再告诉我们, 煤矿不论其经营规模大小, 经济效益好坏, 都经不起事故的洗礼, 尤其是经不起重特大事故的打击, 安全状况直接决定着煤矿的生死存亡。只有提高安全管理能力, 才能有效杜绝重特大事故的发生, 进而更好地保证煤炭企业的竞争优势。
煤矿安全管理能力 篇2
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煤炭电视中心、关于建设完善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宣贯教育片《建设完善安全避险六大系统 全面提升煤矿安全保障能力》
征订通知
各有关单位:
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由监测监控系统,井下人员定位系统,紧急避险系统、压风自救系统,供水施救系统和通信联络系统组成。全面推进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建设完善工作是国务院和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为提升煤矿的应急救援和安全保障能力而推出的全新举措。
本片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为指导,按照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煤装146号文件要求,采用3D动画模拟、现场实景拍摄、权威专家访谈等多种表现形式,生动形象地再现了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产生背景,系统介绍了“六大系统”的组成结构、工作原理、重点表现了紧急避险系统(避难硐室和救生舱)的建设标准和安装建设要求,权威宣贯了“六大系统”的建设时间表和路线图等内容。不但为各级安全监管和煤矿监察部门贯彻国务院23号文件精神,推进“六大系统”建设完善工作提供指导和借鉴,也为目前各煤矿和非煤矿山建设完善“六大系统”提供了技术和工作指导,是宣传“六大系统”建设完善工作必不可少的学习资料和推广教材。
==========================
【图书名称】建设完善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全面提升煤矿安全保障能力(光盘)
【出版社】煤炭工业音像出版社【ISBN】9787880390322【定价】320.00
煤矿安全管理能力 篇3
根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 管理总局 公布的数 据[1],通过对《中国煤炭事故暨专家点评集》进行全面分析研究显示,在发生煤矿安全事故中90% 以上是由于人的因素所致,人的不安全因素本质上是由于安全管理所致,是安全管理能力不足的客观体现。 大量研究资料表明,高效的安全管理能力能够有效降低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减少安全事故损失的幅度,提高安全管理效率[2,3,4]。
如何识别影响煤矿安全管理能力的风险因素, 理清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提升煤矿安全管理能力, 实现本质化安全,已成为政府及相关部门日益关注和急需解决的核心问题。在借鉴前人调查实践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煤矿安全管理的目标出发,探讨影响煤矿安全管理能力的各种风险因素及其影响路径,从安全管理能力的角度为防范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提供新的视角。
1研究样本选取
煤矿安全管理能力是指为了避免或降低煤矿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及尽可能降低事故损失所进行的相关管理活动的能力。影响安全管理能力的风险因素是多方面的,刘铁忠、李志祥( 2008)[5]从职工、班组、企业、环境方面对煤矿安全管理能力影响因素进行研究; 戚宏亮、刘颖等( 2013)[6]从战略导向角度构建了基于制度、人员、外部环境与内部资源的煤矿安全管理 能力评价 模型; 李合军、刘铁忠等 ( 2011)[7]从人员、设备、环境、制度等层面,对煤矿安全管理能力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 陈红、宋学锋等( 2006)[8]认为煤矿管理人员的传记特征、组织承诺、组织特征、自我效能、生产条件等因素对我国煤矿重大事故具有重要影响。
依据国内外相关研究,结合我国煤矿安全管理能力现状,选择五所煤炭高校和有代表性的两淮地区煤矿作为样本抽样研究对象,在淮南、淮北选择12个煤矿( 含五个民营煤矿) ,共发放问卷360份, 收回有效问卷318份,有效问卷收回率为84. 9% 。 采用STATA12. 0软件分别对调研所得数据的信度和效度进行分析,信度通常用Cronbach’s Alpha值和CITC值来检验,一般要求Cronbach’s Alpha值达到0. 7以上[9],CITC值不小于0. 3,一般认为大于0. 5才有效。问卷总体Cronbach’s Alpha值为0. 913,工程质量状况、信息收集与整理两个题项未通过检验,删除这两个题项,最终保留21个题项。这21个题项单因素 α 值均大于参照标准值0. 7,CITC值均大于0. 5,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
效度是检测测量结果与推断变量特征的匹配程度,效度越高说明测量结果与实际情况越符合,效果越好。运用STATA12. 0进行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效度检测结果见表1。一般情况下认为, KMO > 0. 9非常适合因子分析,0. 8 ~ 0. 9适合,0. 7以上尚可。由表1中KMO和Bartlett的球形检验结果显示,KMO值为0. 834,适合做因子分析; Bartlett球形检验用于检验各变量的独立性,其值越大越好。 文中Bartlett球型检验值为1548. 32,相应的概率Sig为0. 000,说明存在显著差异,变量适合做因子分析,该问卷效度较好。
2研究变量设计
煤矿安全管理能力是实现煤矿安全的核心要件,安全管理能力的强弱决定了煤矿安全管理的成效。运用STATA12. 0对影响煤矿安全管理能力的21个风险因素进行因子分析,以提取影响煤矿安全管理能力的主要风险因素,运用主成分提取法,通过因子旋转后,提取16个主要因子,解释了总体变量67. 85% 的信息,即16个变量可以分成五类,归类如表2。
3研究假设
煤矿安全管理能力主要是由这几个方面能力有效迭加形成的,安全行为管理能力是煤矿安全管理的核心,行政管理能力、技术管理能力、信息管理能力及创新管理能力都是围绕行为管理的,其目的都是将组织及员工的安全行为失误率控制到最低。因此,令安全行为管理能力因素为内生潜变量,其他四个层次的12个因素为外源潜变量。由此提出如下假设。
3.1安全行为管理能力受其他因素影响的假设
假设Ha1: 假设对组织行为管理能力具有影响的风险因素有: 领导层安全管理素质与观念、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与执行、环境的安全性、信息系统建设、信息来源及质量、安全管理能力的适应性、安全风险决策能力; 假设Ha2: 假设对个人安全行为影响的风险因素有: 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与执行、安全行政执行力、职业技能水平、设备的先进性、环境的安全性、信息系统建设、安全管理能力的适应性; 假设Ha3: 假设对激励机制建设具有影响的风险因素有: 领导层安全管理素质与观念、法律法规体系完善与执行、职业技能水平、设备的先进性、信息传递及使用、安全管理能力的适应性、安全资源整合能力; 假设Ha4: 假设对领导与沟通具有影响的风险因素有: 安全行政执行力、信息系统建设、信息来源及质量、 信息传递及使用、安全风险决策能力、安全资源整合能力。
3.2安全行为管理能力因素相互影响的假设
假设Hb1: 假设组织安全行为受个人安全行为、 安全激励机制和领导与沟通能力的影响; 假设Hb2: 假设个人安全行为管理受组织安全行为、安全激励机制的影响; 假设Hb3: 假设安全激励机制不受组织安全行为、个人安全行为及领导与沟通等其他因素的影响; 假设Hb4: 假设管理沟通能力受组织安全行为管理、个人安全行为和安全激励机制的影响。
4模型假设与检验
4.1模型的构建
由于煤矿安全管理能力概念比较抽象,很难进行准确分析,各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且变量具有不可测量性。因此,根据研究目的和研究对象的特点,选择结构方程作为研究工具。结构方程模型(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简称SEM) 是由瑞典统计学家Karl G. Joreskog与其合作者Dag Sorbom于20世纪60 ~ 70年代提出的,包括测量模型和结构方程两个部分。测量模型( Measurement Model) 主要表示潜变量与观测变量之间的关系,分为外源潜变量和外源观测变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内源潜变量和内源观测变量之间的关系; 结构模型( Structural Model) 主要表示潜变量之间的关系,分为外源潜变量对内源潜变量的影响关系,以及内源潜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10]。SEM是现代社会科学、行为科学研究的主要工具,适用于复杂的多因子关系分析, 风险因素提炼,评价指标体系优化等,现已广泛应用于社会科学、行为科学、管理学等各个领域[11,12,13]。
模型构建如下: 1以煤矿安全行为管理能力的四个因素为内源潜变量; 2以其它四个方面的12个因素为外源潜变量; 3以48个风险问题描述为观测变量; 4以问卷调查题目的协方差矩阵为基础数据,利用AMOS17. 0软件工具进行建模,各变量间关系结构方程运算结果及模型如图1所示。
结构方程依赖于理论推理与假设,模型建立是否合理,需要借助对潜变量与观测变量,以及潜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验证。依据相应检验标准对模型进行检验,在对原来影响因素测量体系进行调整以后, 借助SEM模型和极大似然估计,并运用STATA12. 0软件进行检验。
4.2模型检验与修正
依据模型给出的修正建议对模型中每个环节进行修正,并重新进行参数检验。针对每个环节不断重复这些过程,直到模型参数满足需要,修正后的参数见表3。
通常情况下,的值应该在2 ~ 5之间,本文( 见表3) ,表示模型可以接受,RMSEA( 近似误差均方根) ,表示测量的精密程度,一般认为RMSEA应低于0. 1,RMSEA越小模型拟合越好,小于0. 05表示是非常好的拟合,低于0. 01是非常好出色的拟合[14],本文模型中RMSEA是0. 0805,是好的拟合; NNFI( non - normoed fit index非范拟合指数) 在0 ~ 1之间,NFI( normoed fit index赋范拟合指数) 的取值范围是0 ~ 1,越接近1拟合效果越好, NFI = 1是最好的拟合,NFI = 0是最差的拟合,本模型的NFI = 0. 864,NNFI = 0. 918,说明是好的拟合[15]; CFI( Comparative fit index相对拟合指数) ,主要反映要检验的模型和变量被完全约束的模型之间的相对适合度,当CFI值大于0. 9时,表明模型可以接受,本模型中CFI = 0. 907,说明是较 好的拟合[16]; GFI( 拟合优度指数) 和AGFI( 标准拟合优度指数) 主要反映模型的绝对合适度,差异越小,说明模型中可能包括的不显著路径就越少,通常认为GFI、AGFI大于0. 9表明模型拟合较好,指数越高, 模型拟合越好,本模型修正后GFI = 0. 902,AGFI = 0. 913,达到了一般认可的拟合优度标准。因此,认为本模型总体拟和较好,即本研究所构建的结构方程模型通过运算得到的拟和结果充分表明了模型对数据的解释程度较高,模型与数据之间的差异程度较小,较好的验 证了模型 的有效性。运用STATA12. 0软件检验模型的合适性,结果表明模型适合度较好。
5结果及分析
5.1外源潜变量对内源潜变量的影响
通过上述检验结果显示,对于假设Ha1,外源潜变量 ξ1、ξ2、ξ7对内源潜变量 η1的影响系数分别为0. 782、0. 764、0. 732,影响显著,通过检验,ξ11对 η1的影响不显著,ξ6、ξ8、ξ10对 η1的影响未获得支持; 对于假设Ha2,外源潜变量 ξ2、ξ3、ξ4对内源潜变量 η2的影响系数分别为0. 764、0. 621、0. 661,影响显著,通过检验,ξ5、ξ6对 η2的影响不显著,ξ7、 ξ10对 η2的影响未获得支持; 对于假设Ha3,外源潜变量 ξ1、ξ8、ξ9对内源潜变量 η3的影响系数分别为0. 631、0. 724、0. 761,影响显著通过检验,ξ10、ξ12对 η3的影响不显著,ξ4、ξ5对 η3的影响未获得支持; 对于假设Ha4,外源潜变量 ξ7、ξ8对内源潜变量 η4的影响系数分别为0. 735、0. 876,影响显著通过检验,ξ9、ξ11、ξ12对 η4的影响不显著,ξ3对 η4的影响未获得支持。
5.2内源潜变量的相互影响
对于假设Hb1中,内源潜变量 η3、η4对内源潜变量 η1的影响通过检验,内源潜变量 η2对 η1的影响未通过检验; 假设Hb2中,内源潜变量 η3、η1、 η4对 η2的影响通过检验,影响程度依次减弱; 假设Hb3中: 内源潜变量 η3安全激励机制建设不受其它内源潜变量的影响得到支持,即安全激励机制建设要靠组织职能来实现,不是通过组织与个人安全行为等因素来实现的; 假设Hb4中: 内源潜变量 η2对 η4的影响未通过检验,内源潜变量 η1、η3对 η4的影响通过检验。
6结论
1) 在煤矿安全管理过程中,安全行为管理对安全管理能力的影响最大,是引发煤矿事故的主要因素,进行安全组织行为规范,制定相应的法律制度体系,对员工进行安全理念的疏导,提高领导层及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责任感,要建立相应的激励约束机理对员工进行安全行为的激励和约束,平时和员工进行及时的沟通,缩短管理层与一线员工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安全信息畅通。
2) 安全行政管理是提升安全管理能力的重要手段,加强安全法律法规及相关安全制度建设,提高安全行政执行力在煤矿安全管理过程中至关重要的。
3) 安全技术管理是实现煤矿安全的保障,不断提高煤矿安全技术水平,加强安全信息化建设,是实现煤矿本质化安全的重要保证。
煤矿安全管理能力 篇4
关于《煤矿生产能力管理办法》《煤矿生产能力核定标准》修订情况的说明
一、修订的必要性
2006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以发改运行〔2006〕819号文件印发《煤矿生产能力管理办法》、《煤矿生产能力核定资质管理办法》和《煤矿生产能力核定标准》以来,煤矿生产能力管理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对全国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近年来,随着全国煤炭工业迅速发展,科技进步不断加快,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在煤矿得到广泛应用,煤矿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煤矿生产力水平发生了很大变化;煤矿安全生产技术标准、规定修订后,能力核定标准不能与之保持一致;冲击地压、瓦斯抽采达标等内容需要纳入生产能力核定标准中;各地和煤矿企业普遍呼吁及时修订煤矿生产能力有关标准办法,以适应煤矿安全生产实际和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基层煤炭行业管理、监管部门和煤炭企业突出反映了有关年限、档次不适应当前煤炭产业安全发展的问题。鉴于以上情况,根据领导有关指示精神,从2012年4月份开始,我们与发展改革委经济运行局协商研究,决定对煤矿生产能力管理办法和煤矿生产能力核定标准进行修订完善。
二、修订过程
2012年4月开始组织专家进行修订,形成了初稿;6月份分别在北京和山东召开研讨会,对煤矿生产能力管理办法和核定标准进行了修改;7月组织中煤科工集团和重庆煤科院等单位,起草了瓦斯抽采达标能力的核定标准;9月,经与发展改革委经济运行局沟通协商,形成了征求意见稿;11月,广泛征求各地煤炭行业管理、煤矿安全监管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及煤炭企业的意见,对各地提出的修改意见进行梳理归纳后,再次组织有关专家进行研究讨论,对征求意见稿进行了修改完善。2013年四季度,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3〕99号)有关要求,以及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各地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又对相关内容再次进行了修改完善,并在重庆、安徽两地对瓦斯抽采环节的能力核定标准进行了验证。委托中煤科工煤科总院对部分冲击地压矿井进行调研,通过数据分析,找出了冲击强度、频次与产量的关系,初步确定了冲击地压矿井核定的安全修正系数KC及取值范围。今年1月7日,召开了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局和部分地方煤炭行业管理部门参加的座谈会,对能力管理办法和核定标准进行了讨论、修改和完善。
三、修订的基本原则
(一)核定标准和要求更加严格。通过生产能力核定进一步规范煤矿生产行为,提高煤矿安全保障能力和装备,促进安全生产。例如:针对高瓦斯和突出矿井,增加了瓦斯抽采能力核定的内容;冲击地压、深井、高温等灾害严重以及单翼走向长度超过5000米的矿井,均新增了安全富余系数,对其能力进行了限制。
(二)鼓励先进,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关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精神,在《煤矿生产能力管理办法》中规定:对开采技术水平高、安全保障能力强、符合《国办意见》中人员配备、安全质量标准化等有关规定的煤矿,放开年限、档次等限制,据实进行核定。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通过释放科学产能、安全产能,来挤压落后小煤矿的生存空间,达到鼓励先进、淘汰落后的目的。
(三)落实《国办意见》,鼓励小煤矿机械化改造。《国办意见》中提出“国家鼓励和扶持30万吨/年以下的小煤矿机械化改造,对机械化改造提升的符合产业政策规定的最低规模的产能,按生产能力核定办法予以认可”。但大多数小煤矿资源储量少,机械化改造后,如果能力提高到产业政策要求的规模,则很难满足服务年限的要求,制约了小煤矿机械化改造。为鼓励小煤矿机械化改造,对实施机械改造的煤矿,核定后的服务年限可作为参考依据。
(四)着力解决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基层反映突出的问题。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基层煤炭行业管理部门和煤炭企业提出“煤矿项目投产后5年内,不得通过能力核定提高生产能力。生产煤矿通过能力核定提高生产能力后5年内,也不得再次通过能力核定提高生产能力”以及核定档次的限制等规定等于保护了落后,限制了先进,限制了创新,阻碍了产业结构调整和煤炭行业改造升级的需求,有违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与国家简政放权、发挥市场作用、鼓励企业创新发展等要求不符。因此,在修改稿中,提出了其他有关煤矿生产能力核定工作的规定不再执行的条款。
四、主要修改内容
(一)对《煤矿生产能力管理办法》的修改。
1.新增内容:
一是在生产能力核定管理应当遵循的原则中增加了2条,即,鼓励煤矿通过机械化改造提升能力和利益相关单位回避原则。
二是增加了生产能力核定的审查确认依据条款。即第九条:
(一)国家及有关部门颁布的相关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和规范等;
(二)导致生产能力发生变化的生产系统(环节)的情况、原因及相关证明;
(三)改变采掘生产工艺的原因、技术论证、设计、批准文件、施工及设备采购合同、验收报告等;
(四)煤层赋存条件发生变化的情况、原因和证明文件等;
(五)煤炭资源管理部门出具的资源储量报告及批复文件;
(六)主要设备技术规格、说明书和鉴定报告等;
(七)其他说明文件和材料。
三是增设了不得核增生产能力的条件(第七条),即:(一)连续两年发生安全生产事故或近两年内发生较大及以上安全生产事故的;(二)安全保障能力建设达不到要求的;(三)重大灾害治理措施不完善的;(四)生产技术、工艺、装备和生产布局不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
四是补充了进行能力核定的六种情形:实施机械化改造;矿井发生较大以上安全生产事故的(通过核定检验矿井生产能力是否符合实际,但不得核增能力);矿井出现重大安全隐患;出现煤与瓦斯突出现象、鉴定为高瓦斯矿井、冲击地压矿井、采深突破1000米等。(第六条)
五是增设了超能力生产界定标准(第十九条),即:原煤产量不得超过生产能力,月度原煤产量不得超过月计划的10%;无月度计划的,月产量不得超过生产能力1/12。要求做到均衡生产,合理生产。六是增设了生产能力核定年报制度(第二十条),即:各产煤省、自治区、直辖市煤炭行业管理部门,每年12月15日前将辖区所有煤矿(含中央企业所属煤矿)生产能力情况汇总后报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七是增设了有关部门对煤矿生产能力公告制度。即:国家煤矿安监局在政府网站公告全国煤矿生产能力情况;各产煤省负责煤矿生产能力核定的部门按照管理权限及时公告重新进行能力核定的煤矿的生产能力。八是增设了煤矿自身对生产能力公示制度。煤矿应在显著位置公示本煤矿生产能力和、月度生产计划,接受社会监督。
九是明确:“第十条 煤矿应当在生产能力发生变化后90日内,委托具备资质的生产能力核定单位进行核定。”“第三十二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执行。其他有关煤矿生产能力核定工作的规定不再执行”。
2.强调内容:
规定了对核定资质单位的处罚,要求能力核定报告必须由主要负责人(法人代表)签字,一旦发现弄虚作假,立即取消资质,相关人员不得再参与能力核定工作,造成严重后果的,要承担相应责任,防止中介机构弄虚作假。核定人员要熟悉煤矿灾害防治和核定方法、标准。
3.删除内容:
删除了有关设计生产能力的内容,在规定上防止与煤炭建设项目有关要求不一致,在职责上避免与国家能源局重叠、交叉。
(二)对《煤矿生产能力核定标准》的修改。
1.增加的内容
一是根据《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煤矿瓦斯抽采达标暂行规定》等,增加了瓦斯抽采达标生产能力核定章节(第九章)。煤矿瓦斯抽采达标生产能力核定按矿井瓦斯抽采系统能力、矿井实际瓦斯抽采量、矿井满足防突要求的预抽瓦斯量、矿井瓦斯抽采率分别核定,煤矿瓦斯抽采达标生产能力取上述核定结果最小值。
二是增加了对冲击地压煤矿的核定要求。冲击地压矿井必须建立防冲责任体系,有防冲专职队伍,建立健全矿井和采掘工作面预测预报系统,具有完备的防治机具,安装具有吸能防冲功能的超前液压支架,配备职工个体防护用具,开展防冲研究,制定防冲规划并组织实施。
三是对灾害严重的矿井产能予以限制。水文地质条件极复杂、矿井开采深度超过1000m或水平距离单翼超过5000m的煤矿,在核定矿井生产能力时取安全生产系数0.95;冲击地压矿井安全保障修正系数Kc按照冲击强度、频次和产量取0.70-0.95。
2.调整的内容:
一是修改完善了通风系统生产能力核定的内容(第八章),使其与《煤矿通风能力核定标准》(AQ1056-2008)等规定一致。
二是拉大了划分档次(第五条)。提出两种档次划分方案。
方案1:30万t/a以下矿井按标准设计档次划分;30万t/a至120万t/a矿井以5万t为档次;120万t/a至600万t/a矿井以10万t为档次;600万t/a至1000万t/a矿井以50万t为一档次;1000万t/a以上矿井以100万t为一档次;露天煤矿以100万t为一档次。方案2:按标准设计档次划分,600万t/a以上矿井及露天矿以100万t为一档次。
三是除对“三个煤量”提出要求外,对抽采达标煤量也提出要求。
四是对采掘机电运输等系统部分做了适当修改完善。井下运输间隔时间增大了一倍。
五是排水能力核定中,吨煤涌水量取值,由“上一平均日产吨煤所需排出的(最大)涌水量,m3/t。”改为“近五年最大的平均日产吨煤所需排出的(最大)涌水量,m3/t。”以客观反映真实情况。
3.删除的内容:
一是删除了以“前3年矿井年平均采掘能力作为矿井采掘工作面核定生产能力”的水平核定方法,防止采煤工作面超能力生产;
二是删除了通风能力核定中“总体核算法”,只保留由里向外核算法。防止超通风能力组织生产。
煤矿安全管理能力 篇5
一、煤矿局部通风管理的现状
某矿现有采掘作业点、面37个。由于地质构造复杂, 褶皱构造较多, 能形成独立通风的正规壁式回采工作面较少, 使用局部通风机的作业点、面近30个, 占全部工作面的80%以上。因此, 搞好局部通风管理, 合理使用局部通风机, 为井下提供足够的新鲜风流, 改善井下作业环境, 降低通风电耗, 促进安全生产顺利进行,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生产劳动过程中, 必须有人的参与, 其中机械设备的使用、安装、维护, 都是人在发挥作用, 特别是在煤矿这个特殊环境中, 人的作用更明显。井下危害很多, 这就需要我们提高安全观念、加强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培训。因此人的因素是生产过程中的主要因素, 包括安全意识、员工培训等方面。物是过程控制管理的依据。因此对矿井通风安全控制中物的因素的分析也不容忽视, 尤其是在煤矿井下, 要安装监控检测设备, 对机械设备和人员进行实时监控, 特别是对井下机电设备安装“三大保护”装置, 保证人员安全生产, 从而在根本上消除安全隐患, 保护人生安全。
二、矿井通风安全监测系统通信硬件配置
矿井通风安全监测系统包括地面中心站、井下分站和传输三个主要部分。地面中心站安装在地面计算机房中, 是整个系统的核心。它接收各监测分站送来的静压、风速、温度信息, 然后通过分析计算处理、存贮和显示有用的数据处理;井下分站主要负责采集静压、风速、温度等矿井环境参数, 并将经A/D转换处理后的数据发送给地面中心站, 并接收地面中心站发来的控制指令。针对以上所需功能, 矿井通风安全监测系统通信硬件配置系统的硬件主要由一些与智能仪器相应的传感器、数据采集仪和RS485/232转换卡和研华工控机组成。数据采集仪由精密电阻, Intel单片机和RAM和E-2PROM等组成, 完成数据采样、模数转换等功能。
在通信的过程中, 由于某些原因的不能保证每次通信都成功, 在这种情况下不能简单的宣布通信失败或通信线路故障。对此, 矿井安全监测系统进行了通信超时设定, 只有在规定的时间内还未进行正常的数据通信的, 才确定是通信故障并进行通信故障处理, 从而提高了通信的容错能力。在发送和接收过程中, 由于矿井通风安全监测系统中还有组态软件工程进程、调度进程等多个工作任务, 因此必须注意“等待”不能独占系统资源以免影响系统的其它程序的执行。因此, 采用DoEvents () 函数来解决, 在通信程序等待传感器回答时, DoEvents () 函数可以将控制权转给其它任务使用, 然后再跳回通信处理程序。
三、如何有效加强和改进煤矿通风隐患管理
安全培训是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基础工作。应充分利用墙报、专栏、标语等宣传工具, 每周安全活动日、月底安全活动等时间和场合, 结合身边事故案例, 全方位、多渠道地对职工进行“一通三防”、局部通风管理等有关通风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培训, 使通风安全工作深入人心, 让广大职工充分认识到搞好局部通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进一步增强全员通风安全意识, 从而在工作中自觉搞好局部通风管理工作。提高局部通风管理水平要搞好局部通风管理, 就必须严格按照《煤矿安全规程》规定和质量标准化管理要求, 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管理规章制度, 如各级管理人员“一通三防”管理责任制、加强局部通风管理的有关规定等, 并严格按规定贯彻落实, 使局部通风管理做到“有章可循, 有据可依”, 将局部通风管理的责任层层落实到班长、队干和每一个管理人员身上。根据每月局部通风管理实际情况, 有针对性地开展局部通风考核评比和岗位比武活动, 以提高职工通风安全操作技能, 提高矿井局部通风管理水平。例如, 某矿根据实际, 开展每月一次的局部通风评比, 局部通风管理较好的予以奖励, 局部通风管理较差的予以处罚;同时有针对性地开展接导风筒比武、风筒维修比武、通风仪器操作比武等, 不仅进一步增强了职工通风安全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识, 也使搞好局部通风管理成为职工自觉行动, 全矿局部通风管理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针对局部通风机使用中普遍存在“大马拉小车”现象, 通风电耗高, 浪费大;有的准备巷道长、作业点集中, 又未能及时布置开掘通风眼, 造成局部通风机功率大、空气质量较差。该矿针对这一情况, 及时制定了《关于加强局部通风机总功率考核的通知》, 对通风距离、局部通风机功率和风简直径以及通风眼布置等都做了具体规定, 并将安监、生产、机供等部门负责人工资与总功率考核挂钩考核, 节奖超罚。各部门各负其责, 对局部通风现场管理、局部通风机配置、发放、通风眼布置从严从紧加强管理。根据工作面的通风方式、需风量、通风距离、巷道断面和局部通风机等条件进行选择使用风筒。选择的原则是最大通风距离时应能保证工作面的需风量, 且局部通风机工况点在合理区;在巷道断面允许的条件下, 尽量采用大直径的风筒, 减少风筒的风阻。当工作面受作业条件限制, 采用串联通风时, 空气质量难以保证, 应严格以《煤矿安全规程》规定, 制定串联通风安全技术措施, 做好串联工作面的防尘、降尘工作。除了在两个工作面均安装防尘喷雾器外, 并严格串联工作面的气体检测, 每班对串联工作面的瓦斯进行检测, 确保串联工作面的供风质量符合《煤矿安全规程》要求, 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同时在安排计划时, 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 减少串联工作面, 确保作业安全。
四、结语
安全与生产、效益是密不可分的。安全是企业生产的前提, 生产是效益的保障。实践证明只有保证了安全, 才能保证生产, 再多的经济效益, 也抵不上一次安全事故。
摘要:矿井灾害主要包括矿井火灾、水灾、顶板灾害以及瓦斯、煤尘爆炸等, 瓦斯灾害又包括爆炸、突出等, 这五大灾害是煤矿安全监控的重中之重。煤矿通风安全控制中的影响因素中有人的因素、物质的因素、环境的因素, 通过消除或降低以上影响因素, 达到保障安全生产的目的。
煤矿安全管理能力 篇6
这些现象带来的主要问题有:1) 开采过程中顶板易全部切落;2) 破断波及地表;3) 存在顶板的突水隐患。这三个问题可以用以下关键技术来解决:1) 长臂工作面快速推进;2) 支架合理的支护阻力的计算确定;3) 局部降低采高或局部充填。由于停产一天对煤矿的实际生产利益有较大的机会成本损失, 所以有必要建立“设计—诊断—监测—识别—对策”一体化的综合防灾减灾体系。
一、我国煤矿安全建设的现状
由于我国的煤矿管理体系还未完善, 人们对安全的重要性的认知不够以及在煤矿生产过程中的管理缺陷等问题, 导致我国的煤矿安全建设还存在很多的问题。1) 对煤矿安全没有理性的认识。由于我国没有对煤矿安全进行系统的教育, 部分管理人员以及员工对煤矿安全没有理性的认识, 对故障的发生不能进行科学的分析, 不能从主观因素是寻找事故原因。由于我国煤矿企业管理的模式一直都是粗放式, 所以对故障的发生不能做到可控可防, 不能使得安全管理的观念深入人心, 出现了许多不顾安全, 片面的追求产量和利益的现象。这种不规范、不合格的操作, 促使了我国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2) 安全管理以及监督的不到位。我国煤矿企业安全管理的不重视, 以及安全监控设备的落后和生产环境的落后等原因, 导致煤矿企业的现场管理不到位, 安全措施不能落实到实处, 不能对事故发生的原因进行及时的查找和处理, 甚至导致同类故障反复出现。我国的煤矿安全管理还没有进入正式、系统化阶段, 使得安全管理的力度会随着领导的重视程度而变化, 很容易陷入松—紧—松的怪圈中, 导致煤矿事故的发生。3) 员工专业素养不够。据相关资料表明, 煤矿事故的发生大部分是人为因素。在煤矿生产作业中, 往往雇佣的是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的工人, 这些人的文化程度不高, 专业租养比较差, 而且大多数没有经过正规的培训就开始进行施工作业, 大大的增加了危险因素。所以员工的专业素养不够, 不规范的工作, 是导致我国煤矿事故发生的重大的因素。
二、安全发展理念的树立
1) 树立煤矿事故可控可防观念。在煤矿安全建设中, 首先应该增强安全意识, 规范安全行为, 提高安全素养, 做到故障有据可查, 有因可寻。其次要树立创新的观点, 树立正确的安全观点, 处理好利益与安全间的关系, 在故障发生前做好防护工作。最后应该根据企业的情况, 进行职工的煤矿安全教育普及, 采用合理的激励机制促使工人能够对煤矿的安全教育积极配合, 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能在煤矿工作中, 规范化操作, 确保煤矿生产运作的安全以及工人自身的安全。2) 树立煤矿安全管理科学化观念。对煤矿管理事项科学、系统的处理, 安全管理内容进行细化, 主要有质量动态达标、事故系统追查、安全信息闭环处理等工作, 使得相关工作都有相应的负责人, 便于故障原因的查找, 做到对安全过程可防可控。a.质量动态达标工作。该工作需要结合实际, 对相关指标有科学化的定义, 严格的对指标进行专业化、具体化检测。为了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可进行多频次的验收。b.事故系统追查工作。该工作的实施, 需要对整个生产过程进行有序、科学的分级、分层。这样才能确保收据的资料的准确性以及具体性, 便于在事故的分析中, 对原因的查找。而且可以能针对性的对故障进行防护性处理, 避免同类灾难的反复发生, c.安全信息闭环管理工作。在该工作上, 需要建立建立隐患排查、治理、报告和分级管理制度, 进行安全信息分级、闭合管理。按照相关的标准确定管理层级, 确定相关部门的职能, 建立有机的信息反馈机制, 确保问题的实时解决。
三、煤矿建设安全保障能力的提高
在煤矿建设安全保证能力的提高的探讨方面, 本文主要以神东公司的大柳塔矿、补连塔煤矿的安全工作的开展为分析范例, 从设备和生产工艺的更新, 以及安全制度的改革等方面, 提高煤矿安全保障工作能力。
(一) 加强设备的创新和更新及生产工艺的改造和创新
神东公司的大柳塔矿以及补连塔煤矿根据自身的工作情况, 对老化的生产设备进行了更新和改造, 在生产作业中神东公司为了提高煤矿安全保障系数, 对生产工艺进行了创新性处理, 分别表现在:1) 设备的改造和更新。神东公司的补连塔煤矿分被在2001年和2003年对支护设备进行了改造和处理, 对超前液压支架进行了远距离控制处理, 确保了人员操作的安全, 对锚杆进行了加固处理, 提高了矿井的安全生产技术水平。神东公司还对筛选厂的筛板以及破碎机进行了改造, 节约了检修的时间, 减少故障率。为了确保生产作业的安全, 补连塔煤矿引进了美国的激光定向远距离遥控操作。2) 生产工艺的改造和创新。神东公司采用特殊的一巷两用的布置方式, 对采区进行再利用, 简化了系统, 减少了掘进工作, 提高了安全程度, 节约了工作成本。
(二) 安全管理制度的改革
神东公司将安全管理列入煤矿的企业文化中, 建立了健全的安全声场责任制度, 将安全与生产有机结合。为了加强煤矿建设安全保障能力, 神东公司的补连塔煤矿引进了南非的NOSA五星级管理系统, 加强对人们的安全意识的教育, 减少人们的不安全行为。利用该项系统作为衡量质量和安全的标准, 将煤矿该做成为符合该条件的三星级管理系统, 提高了煤矿安全保障力和企业形象。总而言之, 在煤矿的安全管理中, 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但是我们必须坚持安全生产的理念, 从职工的安全素养、设备的安全以及管理的科学性等方面, 提高我国煤矿建设安全的保障能力。
摘要:煤炭作为我国的主要能源以及工业的主要原材料, 煤矿的安全生产运营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与我国的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但是由于我国的煤矿生产安全监测的不完备、管理手段落后等原因, 造成了近年来煤矿事故频发。本文根据上述的问题对提高我国煤矿的安全保障能力进行了讨论。首先介绍了我国煤矿安全建设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然后阐述了我国煤矿安全发展理念, 最后对我国煤矿建设安全保障能力的提高进行了分析。
煤矿安全管理能力 篇7
1.1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层次分析法诞生与20世纪70年代, 提出者是美国运筹学家T.L.Saat, 简单来说他就是一种系统的分析方法, 他是如何工作的呢?首先将所有的项目按照一定的方法进行划分之后的决策就可以做到定量并且定性。在决策的过程中, 运用到了数学方面的知识, 这样就可以减少数量与性质上的干扰, 定量与定性的标准就降低了。
层次分析法在比较困难的决策得到了广泛应用, 这些就包括了安全经济分析, 管理评价, 资源规划分析等等。
1.2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步骤
层次分析法在运用过程中有四个阶段, 即建立递阶层次结构模型;构造判断矩阵;计算权向量;一致性检验。
1.2.1 建立递阶层次结构模型
建立递阶层次分析法的结构模型, 首先就要按照一定的规则将内部分为多种层次。各层次之间并不是没有联系的, 而是可以相互影响的。我们可以将层次结构分为顶层, 中间层以及底层, 他们有分别被叫做目标层, 准则层以及措施层。
1.2.2 构造判断矩阵
判断矩阵就是将同一层次中的不同因素进行分析比较, 那么就可以得出这个因素在这个层次中的重要性的程度, 并再次进行排列, 形成矩阵的形式, 这样矩阵就以进行判断任务了。在利用判断矩阵的过程中, 有赖于历史经验以及专家的评估, 这样采薇判断工作提供了标度法。
1.2.3 计算权向量
计量权向量的含义是分析每个因素到底对整体的影响有多大, 占了多大的比重。在进行计算权向量的过程中, 可以利用的数学方法有幂法, 和法以及根法。
1.2.4 一致性检验
一致性检验就是要排除偶然因素的影响, 而将所有的因素放在同一个环境中进行检验, 这样就可以做到一致性。判断是否是合理正确只有通过检验才知道, 这样放心展开下一步的工作。
2 层次分析法在煤矿安全生产主要影响因素分析中的应用
2.1 建立煤矿百万吨死亡率的层次结构模型
建立煤炭百万吨死亡率的层次结构模型, 要在三个中间层即产煤技术发展的指标, 行业所有制结构, 煤炭生产指标的基础之上, 严密分析这九个方面的因素。即煤炭产量、消费量、消费增长率、国有重点煤矿、国有地方煤矿、乡镇煤矿、机械化程度、全员效率、回采效率, 这样就可以得到层次分析的模型图。
2.2 构造因素判断矩阵及一致性检验
判断矩阵可以比较出各个因素在整体中所占的权重, 也就能得出其对整体的影响有多大。假定A层元素Ai与下层次中P1, P2, …Pn有联系, 则可以构造判断矩阵Ai-P∶ (Pij) n@n, Pij表示相对于A层元素Ai, 下层元素Pi对元素Pj的重要性比较数值。要建立煤矿百万吨死亡率各影响因素的判断矩阵, 就要充分利用专家们的意见, 以及合理使用好标度法, 这样才可以使判断有意义。根据层次结构模型, 共构造了4个判断矩阵, 其中:A) Bi层1个判断矩阵:A-B。Bi) Ci层3个判断矩阵:B1-Ci, B2-Ci, B3-Ci。在进行成对比较时, 利用1~9标度可表示因素之间的影响强弱。
2.3 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从上面分析的结果可以得出, 当CR<0.1的时候, 一致性检验就获得了成功。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就可以根据各因素在整体中所占的权重而进行分析, 排位, 这样就能得出百万吨死亡率影响因素的具体情况, 就有了一个层次上的总排序。这样看来, 在其他条件保持相同的情况下, 对不同的因素的影响进行分析从而得出他的重要性, 这样就可以进行一个总体上的排位, 就能得出, 煤矿百万吨死亡率影响因素总排序。
2.4 结果分析
对煤矿百万吨死亡率的层次分析模型进行分析, 就可以了解知道各个因素对于在煤炭百万吨死亡率具有多大的影响。煤炭生产指标、行业所有制结构指标和产煤技术发展指标三者的相对重要性排序依次为:产煤技术发展指标 (0.4286) , 煤炭生产指标 (0.4286) , 行业所有制结构指标 (0.1428) 。影响煤矿百万吨死亡率因素的相对重要性依次排序为:机械化程度, 煤炭产量, 消费增长率, 全员效率, 回采效率, 消费量, 乡镇煤矿, 国有重点煤矿, 国有地方煤矿。从这里面就可以看出其中的问题, 以及解决的方法。要想积极的改变下现状, 就要大力增强自身的科学技术水平, 要在技术上抢占制高点, 要不断更新企业的设施配备, 跟上时代的潮流, 注重机械化的普及与发展, 要在安全上下足功夫, 强化安全意识, 安全措施要在实际施工中得到强化与落实;并且国家同时要不断调整我国能源利用的结构, 要逐步降低煤炭资源的利用率, 控制对煤炭的消费需求, 加强清洁能源的使用, 这样就能从源头上解决煤炭的问题, 这也是最根本的方法。
3 结语
在煤炭生产过程中, 安全一直是一个热门的话题。而要想做到安全, 就要从人为因素与自然因素上着手, 但这其中的联系纷繁复杂, 有时甚至难以理清头绪, 也就无从下手。在这样的环境下, 层次分析法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他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对于问题的研究产生很大的帮助, 因此应该得到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李凡修, 陆晓华, 梅平等.煤矿安全预评价的集对分析模型及应用[J].安全与环境报, 2005.
[2]刘永立, 刘晓军.矿井安全评价及其确定方法[J].煤炭技术, 2002.
[3]陈立杰, 赵士华, 张玉红, 陈健.煤矿安全性评价模糊数学方法[J].煤矿全, 2005.
[4]崔秀娟, 刘铁民.价格对中国煤矿事故的影响分析.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J].2006.
跃进煤矿矿井通风能力核定研究 篇8
1 矿井通风概况
跃进煤矿矿井现有三条斜井, 一条主斜井、一条副斜井、一条回风斜井, 其中主副斜井为进风井, 矿井通风方式采用中央并列式, 通风方法为机械抽出式通风, 采煤工作面采用U形通风, 掘进工作面采用局部通风机压入式通风。矿井现有一个采煤工作面, 两个掘进工作面。矿井实际有效风量3437m3/min, 其中综采工作面风量1320m3/min, 掘进工作面风量1240m3/min, 其他地点风量总计877m3/min, 有效率90%。
根据跃进煤矿矿井瓦斯等级和二氧化碳涌出量鉴定结果, 跃进煤矿绝对瓦斯涌出量为18.76m3/min, 相对瓦斯涌出量为9.10m3/t, 二氧化碳绝对涌出量4.48m3/min, 属高瓦斯矿井, 本矿井无煤与瓦斯突出。
回风井地面安装两台FBCDZ-NO20/B型节能防爆对旋轴流式风机两台、一用一备, 配套电机为YBFE335L-6型, 电机功率2×220k W, 其主要技术特征为Q=3300m3/min-7380m3/min, H=1096Pa-4140Pa, 风叶角度43°/35°。通风机现运行参数为:通风机排风量3929m3/min, 负压1180Pa, 风叶运行角度43°/35°, 通风等积孔2.29m2。
2 计算方法、过程结果
2.1 回采工作面需风量
跃进煤矿回采工作面采用内错尾巷的布置方式, 且两者通风相互独立, 因此回采工作面需风量计算时为两者需风量之和。
(1) 按瓦斯涌出量进行计算:
式中:Q采为回采工作面所需风量, m3/min;Q采回为采煤工作面回风巷所需风量, m3/min;Q内尾为内错尾巷工作面所需风量, m3/min;q采为回风顺槽绝对瓦斯涌出量, 取2.81m3/min;qCH4尾为专用排瓦斯巷绝对瓦斯涌出量, 取3.14m3/min;K采通为采煤工作面瓦斯涌出不均衡的风量备用系数, 取2.0。
(2) 按回采工作面温度选择适宜的风速进行计算:
式中:V采回为采煤工作面回风巷适宜风速, 取0.8m/s;S采回为采煤工作面回风巷平均断面, 取10m2;Q内尾为采煤工作面内错尾巷所需风量, 取5.6m3/min;V尾为采煤工作面内错尾巷适宜风速, 取0.8m/s;S尾为采煤工作面内错尾巷平均断面, m2;Ki为工作面长度系数, 取1.1。
(3) 按回采工作面同时作业人数计算:
式中:Nc为采煤工作面内同时工作的最多人数, 为70人 (考虑交接班) 。
(4) 风速验算
经计算, 最低0.25×60×10=150m3/min, 最高4×60×10=2400m3/min, 15#煤回采工作面150m3/min<824m3/min<2400m3/min, 所选风量满足风速要求。
综上所述, 取第2种计算的风量824m3/min。
2.2 掘进工作面所需风量计算
(1) 按瓦斯 (或二氧化碳) 涌出量计算:
式中:Q掘为单个掘进工作面需要风量, m3/min;q综掘为综掘工作面绝对瓦斯涌出量, 取1.97m3/min;Kd为综掘工作面瓦斯涌出不均衡的风量备用系数, 取Kd=1.7。
(2) 按局部通风机实际吸风量计算需要风量:
掘进工作面配备FBDNO6.0/2×15型对旋式局部通风机通风, 局部通风机吸风量220m3/min-420m3/min, 考虑最大吸风量, 即取420m3/min。为保证局部通风机吸入口至掘进工作面回风道口之间的最低风速大于0.25m/s最小的掘进工作面配风量按下式计算:
式中:Q局为局部通风机吸风量, 取420m3/min;I为局部通风机台数, I=1;S掘1为1#掘进工作面巷道平均断面积, 取10m2;S掘2为2#掘进工作面巷道平均断面积, 取10m2。
(3) 按掘进工作面同时工作人数:
式中:N为炮掘工作面内同时工作的最多人数, 取20人 (考虑交接班) 。
(4) 炸药量计算需要风量:
式中:q炸药为每kg炸药爆破后, 需要供给的风量, 取25m3/min;A为炮掘工作面一次爆破的最大炸药用量, 取5kg。综上所取, 第二种计算结果掘进工作面配风量为1140m3/min。
(5) 风速验算:
式中:S1为1#掘进工作面平均断面取10m2;S2为2#掘进工作面平均断面, 取10m2。
所选风量满足风速要求:矿井共布置2个掘进工作面, 共需风量为Q掘=1140m3/min。
2.3 峒室风量
2.4 其他用风地点风量
其他用风地点为南北运输大巷间煤仓上口需风量考虑为2.0m3/s, 则∑Q其他=2m3/s=120m3/min。
2.5 矿井总需风量
Q矿=2933<3821m3/min, 总风量满足要求。
3 矿井通风能力
式中:p为矿井通风能力, 万t/a;p采i为第i个回采工作面正常生产条件下的年产量, 万t/a;p掘j为第j个掘进工作面正常掘进条件下的年进尺换算成煤的产量, 万t/a;m1为回采工作面的数量, 个;m2为掘进工作面的数量, 个;m1、m2应符合合理采掘比。
(1) 回采工作面产量计算:
式中:A为工作面倾斜长度, 根据采煤作业规程, 取134m;L为工作面日推进度, 根据采煤作业规程和现场实际统计, 取3m;H为工作面煤层厚度, 属放顶煤回采工作面, 取6.92m, γ为煤炭容重, 根据采煤作业规程, 为1.4t/m3, V为回采面回采率, 根据采煤作业规程, 取85%;
(2) 单个掘进工作面产量计算
式中:A为两个掘进工作面年产量, 万t/a;Ahi为1个掘进工作面年产量, 取7.39万t/a;Shi为掘进工作面纯煤面积, 取10m2;rhi为掘进工作面的原煤视密度, 取1.4t/m3;bhi为掘进工作面平均日推进度, 取16m/d。
矿井通风能力计算经为123.98万t, 取整为124万t。
4 矿井通风能力验证
4.1 矿井主要通风机性能验证
矿井风机现排风量3929m3/min, 负压1180Pa, 该负压风机的额定风压1096-4140Pa, 符合规定。
根据H=0.1930Q2在通风机特性曲线上作矿井通风阻力曲线, 其交点即工况点:Q=77.2m3/s;H=1180Pa;η=77%;风叶角度:43°/35°。
通风机装机功率验证
符合风机工作条件要求, 主通风机处于安全, 可靠合理的范围。
4.2 矿井通风网络验证
矿井总进风量3821m3/min, 总回风量3929m3/min, 经计算等积孔为2.71 m2, 说明通风网络通过风流的能力较强。通风网络中的通风阻力分配合理且与风量相匹配。采掘工作面通风系统完善、合理, 不存在不符合有关规定的串联通风、扩散通风、采空区通风等地点, 因此, 通风网络能力能够满足安全生产需要。
4.3 用风地点有效风量验证
矿井内各用风地点的有效风量均满足风量需要, 井巷中的风速都符合《煤矿安全规程》的规定。回采工作面风速在1.9m/s~3.5m/s之间, 掘进工作面风速在0.35m/s~1.5m/s之间, 主要进风巷道风速在7.2 m/s以下, 回风井筒风速在10m/s以下。
4.4 稀释瓦斯能力验证
经实测, 矿井各用风地点瓦斯浓度均满足《煤矿安全规程》和地方规定要求, 从瓦斯监测数据和实测数据中, 正常供风情况下也未出现瓦斯超限现象。矿井风量满足稀释瓦斯能力的要求。
5 矿井通风能力核定结果
跃进煤矿属于高瓦斯矿井, 通风系统完整、可靠, 采掘工作面均实现了独立通风, 没有不符合规定的串联通风、扩散通风和采空区通风。经过以上计算和能力验证, 矿井主要通风机实际运行工况点处于安全、稳定、合理、可靠的范围之内, 通风动力与主要通风机性能相匹配, 能够满足安全生产实际需要。各用风地点及采区有效风量满足需求, 井巷中风流速度、温度等符合《煤矿安全规程》规定。各相关地点瓦斯检测结果大大低于《煤矿安全规程》的有关规定。因此, 经分析验证, 确定矿井通风核定生产能力为127万t/a。
摘要:在对跃进煤矿矿井通风稳定时期通风系统调查的基础上, 通过对回采工作面、掘进工作面、峒室及其他用风地点需风量的计算, 确定了矿井实际的总需风量。根据矿井通风能力的计算, 确定跃进煤矿矿井通风能力为124万t, 矿井等积孔为2.71m2, 矿井为通风容易矿井。并从矿井主要通风机通风性能、矿井通风网络能力、用风地点有效风量等方面验证了矿井通风能力为127万t。井下各用风地点风流稳定, 风量、风速、风阻满足要求, 矿井通风网络能力能够满足安全生产的要求。
关键词:通风能力,需风量,等积孔
参考文献
[1]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煤矿安全规程[M].煤炭工业出版社, 2011.
[2]汪峰.煤矿通风能力核定及专项评价[D].徐州:中国矿业大学, 2006.
[3]周军民, 等.矿井通风能力合理核定方法的探讨[J].煤炭科学技术, 2003, 12:20-25.
煤矿安全管理能力 篇9
客观合理地进行生产能力核定, 是指导煤矿科学组织生产和进行技术改造的重要依据。目前采用的《煤矿生产能力核定标准》[1]对煤炭生产的不同系统分别进行分析和计算, 其结果基本上能够反映出矿井应具备的生产水平。但在现场应用过程中, 生产能力核定的指标体系还存在值得商榷之处, 具体表现在:我国煤矿数量众多, 其人员素质、管理水平、技术支持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 而标准侧重考虑各系统装备的生产能力, 并未对企业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进行评定, 同时该指标体系对于矿井各种安全因素与生产系统之间的内在关系、外界环境对矿井产量的影响程度也未进行相应体现[2,3,4]。因此, 有必要对煤矿生产能力核定的指标体系及其计算方法进行优化。
1 煤矿生产能力核定指标体系的建立
矿井生产能力指标体系是进行矿井产量计算的基础, 在此将煤矿生产能力核定指标体系划分为3个层次, 即基础生产能力、直接生产能力和综合影响系数[5]。其中基础生产能力是矿井产量的限制条件, 直接生产能力是现有装备条件下矿井生产的最大产量, 综合影响系数是影响矿井产量的主要因素的综合反映。该生产能力核定指标体系综合考虑了矿井客观条件、管理水平、设施装备、安全生产状况及随时间动态变化的特性, 其层次结构如图1所示。
2 煤矿生产能力核定计算方法
2.1 基础生产能力
基础生产能力由最新核定的生产能力、资源储量的变化和矿井剩余服务年限组成。矿井投产后, 由于资源储量变化或进行改建、扩建, 其生产能力会发生变化, 因此以最新核定的生产能力作为基础来分析矿井目前的生产状况;自最近的生产能力核定后, 由于各种原因造成资源储量变化必然会影响矿井产量, 由于矿井的生产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 因此必须考虑储量变化的影响;对于提高煤矿核定生产能力的矿井, 其服务年限必须控制在标准规定的服务年限之内, 矿井剩余服务年限的计算按照标准规定的方法计算。
2.2 直接生产能力
直接生产能力着重考虑矿井的“硬件”对产量的影响, 该层次指标直接按照不同生产系统的设备运行能力和产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定量计算, 其计算方法基本依据标准的规定而执行, 只对某些公式中具有不确定性的参数在计算过程中进行限定。
2.3 综合影响因素
矿井生产能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各生产系统的性能, 但同时也受到多种相关因素的影响, 因此应按照科学的分析方法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研究[6,7,8], 形成一个综合的影响系数, 以对矿井产量进行调控, 这样确定的矿井生产能力才能更加客观合理。笔者依据综合影响因素的层次结构, 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其进行量化计算[9,10,11]。
2.3.1 建立平价因素集
将评价因素U分为m个因素子集Ui, 即:
U={U1, U2, …, Um}, i=1, 2, …, m
每个Ui又可分为ni个因素, 即:
Ui={ui1, ui2, …, uini}
其中uij表示第i类因素集中的第j个因素, j=1, 2, …, ni。
2.3.2 建立权重集
设第i类因素子集中第j个因素的权值为aij, 则该类子集中ni个因素的权重集:
2.3.3 建立备择集
备择集也称评价集, 是评价者对评价对象可能作出的各种评判结果组成的集合[12], 设有p种评价结果, 则备择集可用V表示:V={v1, v2, …, vp}。
2.3.4 模糊综合评价
设第i类因素集Ui中的第j个因素为uij, 其对于评价对象来说属于备择集中第k个元素vk的隶属度为rijk, 则可以得到m个一级评价矩阵Ri, 对第i类因素进行模糊综合评价, 就可以得到评价集Bi:
在一级评价结果的基础上, 要确定各类因素子集的综合影响, 其评价矩阵:
3 应用实例
结合某煤矿实际情况 (矿井概况见文献[13]) , 详细分析其生产能力核定的具体计算过程。
3.1 基础生产能力
该矿井设计生产能力为120万t/a, 由于煤层赋存条件与原勘探误差较大, 矿井至今未能达到设计生产能力, 最新核定的生产能力为90万t/a。由于自最新生产能力核定以来, 矿井可采储量未发生变化, 因此仍以90万t/a作为矿井的基础生产能力。
3.2 直接生产能力
依据矿井各生产系统实际情况, 按照“煤矿生产能力核定标准”的要求和计算方式, 可求得各系统的生产能力, 矿井的直接生产能力取其最小值, 计算结果见表1。按照标准规定, 矿井直接生产能力为115万t/a。
3.3 综合影响因素
3.3.1 确定权值
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值, 其计算结果见表2。
3.3.2 综合影响因素评价计算
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影响矿井产量的各因素进行计算, 其结果见表3。
3.4 矿井核定生产能力
由于浮动因子影响矿井的直接生产能力, 依据计算结果, 该矿井直接生产能力为115万t/a, 浮动因子A为0.867, 因此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 矿井直接生产能力为99.7万t/a。依据煤矿生产能力档次划分标准, 90~600万t/a的煤矿以5万t/a为单位, 按就近下靠的原则确定矿井生产能力, 因此该矿井的核定生产能力为95万t/a。从现场生产状况来看, 该结果也较为符合矿井目前的生产能力水平。
注:备择集区间量化值为 (95, 85, 75, 65, 60) 。
由于上次矿井核定的生产能力为90万t/a, 当生产能力提高时还需计算矿井剩余服务年限是否符合规范的要求。由于目前矿井可采储量为7 968.6万t, 按照该矿井地质条件取储量备用系数为1.4, 则可计算出矿井剩余服务年限为60 a, 符合“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的要求。故该矿井最终核定生产能力为95万t/a。
4 结语
优化后的矿井生产能力计算方法不仅为进一步完善生产能力核定系统提供参考, 还有利于煤矿找出各个生产环节的薄弱点, 促进其优化生产布局, 加强科学管理, 提高矿井安全生产可靠程度, 实现矿井的安全生产。同时也有利于执法监管部门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增强对煤矿的监管力度, 督促矿井依法安全生产。
【煤矿安全管理能力】推荐阅读:
煤矿安全生产管理能力11-10
煤矿行业的煤矿安全01-13
煤矿生产能力管理办法12-27
职工安全意识煤矿安全07-21
安全培训体系煤矿安全05-09
煤矿安全控制07-17
煤矿安全检查01-13
煤矿安全培训05-11
煤矿安全监察05-23
煤矿安全状况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