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力提升效应

2024-08-28

竞争力提升效应(共9篇)

竞争力提升效应 篇1

企业集群, 是以某一特定产业 (通常为主导产业或优势产业) 中的大量企业高度集聚为标志, 企业、行业协会、金融机构、职业培训和科研机构、地方政府之间相互作用, 并形成强劲的、持续竞争优势的空间集合。

企业集群效应, 是指建立在由独立的、非正式联系的企业及相关机构形成的企业集群的基础上, 所产生的在效率、效益和韧性等方面创造竞争优势的优越性, 它所产生的竞争优势源于特定区域的知识、联系、激励和规制, 是远距离竞争对手所不能达到的一种潜在竞争优势的具体体现。

企业集群效应的竞争优势

1. 低成本优势

(1) 生产成本低。企业集群往往是原材料供应商的主要客户, 占据供应商很大的市场份额, 集群内企业集中采购, 可提高与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 可享受到更多的折扣。同时, 随着企业集群的扩大, 还可扩大本地人员就业和吸引外地技工, 形成劳动力供给充足的区域性市场。区域性劳动市场的形成可使企业在雇佣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时, 根据自身生产的需要及时调整工人的数量, 减少工资成本和工人劳动保障方面的费用。

(2) 信息成本低。集群内大量的相关企业和相关人员的信息交流, 可使企业及时获得大量的市场信息、资金信息、人才信息和国内外相关行业的发展趋势, 形成信息集聚流, 从而减少单个企业独立搜寻信息的费用和难度, 也便利了需要信息的机构和企业。

(3) 配套成本降低。企业集群一般具有专业化的性质, 一种最终产品的出现, 分别由集群内不同的企业共同完成, 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到中间产品的生产, 最终到产品的组装、包装、分配、储运和销售, 都由不同的企业来配套完成, 而上游企业与下游企业紧临, 无疑能节约中间产品的采购、运输、库存等配套费用。

(4) 公共设施的低成本运用。大量的关联企业在相对集中的地理空间布局, 可减少各种额外的投资, 充分利用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的规模经济优势, 实现在相同供给水平下公共设施和服务的平均使用成本的降低。

2.创造需求优势

供给和需求是经济贸易的两个重要环节。企业集群能够通过以下途径增加市场上的有效供给和需求。

(1) 通过市场资源共享, 增加产品有效需求。市场资源如企业形象、产品销售渠道等是企业生存的基本条件, 企业聚集使系统内企业能产生市场资源的协同效应和互补效应。如果集群内某个企业拥有良好的企业形象和著名品牌, 它必然会扩大该产业产品的市场有效需求, 产生无形资源的外溢而使产业内的其它企业受益。

(2) 供给的互补性扩大了有效需求。由于在一个集群内相关产业的产品种类较齐全, 买主的搜寻成本和交易成本较低, 这样在市场销售上就比单个分散厂商更具吸引力。而且买主有众多的供应商可供他们选择, 增加了买主议价的力量。另外, 产品价格也更有可比性, 他们会觉得购买的风险降低了、受骗上当的机率减少了。

(3) 进退壁垒的降低有利于创新企业的发展和新商机的形成。集群内由于有完善的产业分工协作体系、基础设施、信息服务体系、技术熟练的人才资源、市场资源等新建企业所需求的基本条件, 所以降低了企业的进入壁垒。新企业的创办便于抓住新的商机, 使集群内各个成员都受益。而且由于集群内产权交易或企业购并较活跃, 企业退出产业的风险也会降低。这样一来, 企业优胜劣汰的选择机制也就完善了。

3.产品差异化优势

产品差异化包括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差异化。水平方向的差异化是基于同种产品的内在质量不同, 在很大程度上靠产品的精心设计获得。集群中同类企业同居一地, 同行业相互比较, 有了价格、质量和产品差异化程度评价标尺, 为企业带来了竞争的压力。绩效好的企业能够从中获得成功的荣誉, 绩效差或平庸的企业会因此感受到压力, 形成激励和压力并存。这种现象只有建立在质量基础上的产品差异化, 才能满足集群内有经验的、“挑剔”的顾客们的要求。而垂直方向的差异化是基于产品在品种、规格、款式、造型、品牌等方面的不同或多样化。国际贸易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基于差别产品的产业内贸易。集群内拥有大量的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 面临的竞争压力会使企业通过创造差异化产品来超越其它企业。由于集群中创新的外部性和信息的流动, 集群内产品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极易为集群企业所获悉, 特别是关于产品品种的规格、花色、造型和款式等方面的信息。一旦拥有这些信息, 并根据自身的特点, 在此基础上加以利用和改进, 产品的差异化就形成了, 这种优势远非集群外的企业可比。已形成产品差异化的集群企业会获得较大的市场竞争优势, 可拥有较大的市场份额。

4.合作创新优势

集群内同类企业之间的竞争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之源。企业彼此接近, 了解周围的情况, 会受到竞争的隐形压力, 这种压力迫使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由于集群多为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组成, 受资金、资源的限制, 单个企业很难实现创新能力的完全内部化, 很难独立承担创新的不确定性和风险。集群内企业的上下游生产商、供应商、销售商甚至是竞争对手之间频繁地面对面交流, 加速了信息的传播, 各企业在相互协调、相互衔接的基础上各自完成本环节或某零部件的创新, 从而使最终产品的创新得以实现。这种群体创新在降低技术和市场不确定性的同时, 也由于特殊的地理集聚, 使得一家企业的创新成果很容易外溢到周围的其它企业, 从而使集群整体的效率得以提高。

企业集群竞争优势提升的困境

1.集群发育的外部环境尚不成熟

国内普遍存在的地方保护主义, 使各类生产要素难以充分流动、合理配置, 制约了企业集群的发展。实践证明, 凡是经济开放程度较高的地区, 企业集群的特征较明显;凡是经济相对封闭的地区, 企业集群现象不突出, 即使资源依赖型的企业也是这样。还有对外贸易中的“非关税”壁垒问题, 也使许多集群产品在拓展国际市场中受到了制约, 不利于企业集群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2. 政府认识有待提高

集群的发展虽然不能完全由行政的外生力量主导, 但是单靠地方经济的发展自发形成集群, 任其自生自灭也是不行的。在我国, 至今国家竞争力仍集中在国家一级的政策和产业层面上, 而且以大企业为对象进行管制或扶持。企业集群作为一种地方化的产业组织形式, 其主体一般是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而不是大企业, 因此用传统的产业政策指导企业集群发展在这里很难奏效。虽然一些经济发达区域的地方政府在企业集群的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还有很多地方政府往往对企业集群的机制没有认识, 或知之甚少, 通常表现在对一些正在成长的, 或对刚刚出现的企业集群重视不够, 难以使之发挥活力并成为具有竞争力的区域。还有一些地方政府则陷入盲目搞开发区的误区, 认为把企业“堆”在一起, 就是企业集群了。虽然也有些成功的企业集群是行政推动形成的, 但绝大多数企业集群是自然形成, 有其独特的产生土壤和壮大内因。“堆”企业, 稍有不慎就会“拔苗助长”或“弄巧成拙”。

3. 中介服务机构欠缺

我国市场经济转型成本较低, 但是交易成本却很高, 除了制度不健全、规则不透明、诚信状况差等原因之外, 企业集群内普遍缺乏中介服务机构也是一个原因。中介组织是为交易双方提供中介服务的, 以便降低交易成本, 特别是信息成本。如果中介组织能得以迅速发展, 并能提供一种高智力的服务, 它的活动就会有助于提高集群的效率, 降低市场交易成本。中介组织对企业集群形成结构竞争力可起到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目前, 我国企业集群内如金融和保险机构、专业律师和会计事务所、创业咨询、专业人才培训等中介组织严重不足, 对企业集群的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4.企业集群内部创新能力不足

创新是企业集群形成竞争优势的关键, 对于集群中的企业也不例外。集群作为企业及其相关机构的集合体, 其创新优势在于能通过长期的交易营造一种共同的文化, 建立互信机制, 形成在集群内能有效传递的显性化共享知识。但是, 企业制度的不规范及相关法规的不健全导致了集群内部信任的缺失, 企业之间往往更注重一次博弈中的得失, 而很难从长远的角度考虑问题并形成共赢的创新机制。具体表现在:“产学研”合作较少, 忽视产品的研发, 许多集群企业的人员素质不高, 在市场竞争中依赖于价格优势, 产业进入能力低, 技术和管理水平差。

集群企业提升竞争优势的对策

1.营造良好的企业集群环境

企业集群是一个地域性的综合体组织, 它要求相关部门共同调整、制定经济政策, 以促进其发展。

(1) 加强市场环境建设。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 包括商品流通市场、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和信息市场等;建立公平竞争的“游戏规则”, 反对不正当竞争, 取消对少数地区或高新技术企业区等实行的优惠政策, 取消不同所有制企业的差别性政策, 实行国内企业和外资企业同等待遇, 保护公平竞争和平等竞争, 维护市场交易秩序;建立开放和统一的大市场, 严禁各地区和部门对要素流动的种种人为限制, 打破地区封锁, 加速生产要素价格市场化, 推动流通领域的现代化。

(2) 企业集群作为一种分工协作的企业网络, 企业之间是以平等的市场交易方式连接的, 相互间的关系较松散, 主要依靠集群内部企业之间的互信和承诺等人文因素和非正式契约来维持长期交易关系。因此, 基于互信和承诺, 营造良好的企业集群环境是企业实现专业化分工协作、获得外部规模经济的基础, 是保证集群内部结构不断优化和集群持续升级的重要条件, 是使其面对外来竞争者时拥有其独特竞争优势的源泉。

2.发挥政府的积极主导作用

企业集群的发展需要政府发挥重要作用。作为企业集群的行动主体之一, 政府在企业集群发展过程中应强化自身的职能角色。一是从中央政府层面看, 应制定界定产权和规范各种基本经济关系的法律, 同时建立对市场交易的规范的法律法规, 来解决诸如不确定性、信息不完备、委托—代理等问题。并且特别要规范各种市场中介组织, 打击各种不正当竞争行为, 制止产品压价竞争和因之诱发的新一轮假冒伪劣产品浪潮, 从而形成有序、高效的市场竞争环境。在涉及国际纠纷时, 帮助企业进行国际谈判, 适当的时候可动用国家力量, 对不合理的贸易壁垒措施进行贸易报复, 以对其施加压力。二是从地方政府层面看, 应增进厂商之间的互信, 丰富本地的社会资本, 协调厂商之间的共同行动, 催生厂商之间良性的竞争与合作格局, 促进企业之间的各种交流与合作。

3.建立和完善中介服务体系

要在整体上提升集群企业的竞争力和实现产业升级, 就要建立企业集群的支持服务体系, 如行业协会、企业家协会、专业技术协会等, 它们在集群授权下, 行使对整个集群的协调、监督、指导等方面的功能, 为集群内部的技术沟通提供重要机会, 规范市场交易规则, 承担起协调与集群外部企业、科研单位、行业协会的信息和技术合作等方面的职责。同时在企业集群内成立专业化机构中心, 为企业提供技术创新、资金融通、人才开发、市场拓展、咨询信息等服务, 这是集群企业实现高度专业化生产, 获得外部经济支持, 保证集群内部结构不断优化、稳定发展的辅助条件。总之, 集群服务机构要在建立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间的关系中起桥梁作用。

4. 培育企业集群的创新能力

在一个企业集群形成初期, 大多数企业往往靠仿制产品起家。但是当企业集群初成规模的时候, 如果集群内部的企业自身不能形成持续创新能力, 集群的前途就岌岌可危。因此, 创新是一个企业集群形成的前提, 持续不断的创新能力也是集群发展的基础。培育企业集群的创新能力要做到:

(1) 首先要形成产、学、研密切合作的网络。要帮助集群企业加强与区外大学或研究机构的合作和联系, 鼓励有实力的企业成立自己的研究所。

(2) 完善创新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包括公用图书馆、公共实验室、公共信息服务机构等有形设施, 也包括全民普及的基础教育、劳动者技术培训、企业家培训等无形的服务。创新基础设施有助于人们方便快捷地接触创新思想的知识、信息, 为知识、技术在集群中的传递、交流、扩散创造条件, 有利于集群创新集成效应的发挥。

(3) 尽快建立人才支持体系, 培养、引进和促进人才资源的流动, 通过期权、股权、住房等方式鼓励人才创新, 这是创新系统构建的关键环节。

(4) 注重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内部升级, 不断提高其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集群企业只有不断进行结构调整和创新, 才能在发展中保持企业集群竞争力的长期优势。

5. 提升国际竞争力

企业集群的发展繁荣必须立足于世界市场, 提升国际竞争力。要根据本地集群企业的特点和优势, 确立开拓国际市场的目标和战略定位, 从市场细分中寻求发展空间。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方式有多种, 如单纯出口, 在国外设立代理机构、分支机构和办事处, 与国外公司合作等, 企业应根据自身的优势, 灵活运用各种方式, 打通国际市场的渠道。■

竞争力提升效应 篇2

理念提升效应

沿口初中 □ 唐贤贵

2011年11月14日到11月20日,集中一周的校长培训,使我进一步更新了理念,明确了职责。我更深刻地认识到:教育是一个崇高的行业,作为校长

只有树立发展教育的信念,执著地追求育人的目标,勤奋地播种希望的田野,才能有收获幸福的未来。作为校长,要站在历史的新的高度,把思想和意识统一到科学发展观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特色发展学校方面来,审时度势,锐意创新,才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一、丰富的学习内容,开拓了我们的眼见。

余中继校长精辟的《校长专业化与优质学校建设》、唐勇主席生动的《学校安全管理》《德育管理和班主任管理技巧》、重庆钱校长新颖的《学校管理创新》、高坪中学罗校长清晰的《校长如何引导教师专业发展》、王局长高效的《师资队伍建设》、周书记科学的《现代教育教学管理》、汤主任扎实的《中小学教育科研》以及富有教育意义的《党风廉政建设》录相等,提升了我们的专业素养,为我们的工作实践建构了一套完整的理论指导体系,也是我们行动的指南。

二、深刻的培训感悟,净化了我们的心灵。通过学习,作为校长,我们应该做到:

1、肩负责任、忠诚事业。校长作为学校的教育责任人,必须做到依法治校、依法治教,才能立足于长远和未来;必须认真学习和领会教育的有关法律、法规,工作才能有的放失、旗帜鲜明;必须接受教职工代表大会的监督,才能做到党政协调,共谋发展;只有努力打造一支创新的团队,才能实现环境优美、管理优化、欢快和谐、质量优良的办学目标;只有把促进学校健康、持续、特色发展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才能加快学校的发展;只有有了责任感,才会勤奋吃苦,才能乐于奉献;只有积极研究教育、研究学校,挑战未来,才能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

2、驾驭全局,善谋未来。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一所好学校最重要的就是一种策略和智慧。校长必须关注全局,善谋未来,高瞻远瞩,智谋发展,敬业奉献、勤奋拼搏,才能加快和促进学校健康发展。应该从“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职业规划”“教师专业化与课程发展”等方面不断强化,构建体系;通过“学习、培训、读书、科研”等提升教育质量。

3、善于开拓,大胆创新。作为校长应该解放思想,努力创新。不为名所困,不为物所累,不为利所惑,为人师表、爱岗敬业,更好地肩负起历史和时代赋予的庄严使命;要有蓬勃的朝气、奋发的精神,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满怀豪情,以饱满的精神面貌去面对学习、工作与生活。作为校长,要想常人不敢想的正事,挑常人不敢挑的重担,做常人不愿做的难事。

4、以人为本 关爱生命。校长在老师眼中,站着是一座山,坐着是一本书、躺着是一条路;在学生眼中,站着是一首诗、坐着是一首歌、躺着是一条河。校长只有做文化中的校长,用校长中的文化去感染师生,引导师生健康成长,才能办出一所好学校;只要有一种执著的爱,让师生感到温暖如春;只要有一颗虔诚的心,让师生感到四季花开;只要有一双智慧的眼,让师生感到万物有情;只要有一张动听的嘴,让师生感到岁月如歌„„这样,你才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校长,这样,校长的生命才能与使命同行。

5、廉洁自律

弘扬正气。校长是模范,是榜样,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校长是楷模,是典范,是一盏永不磨灭的航灯,要以自己的行动引领着身边的人向着伟大事业奋勇前行!要大公无私,克己奉公。要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坚守 “利益面前不伸手、荣誉面前不张口、困难面前不退缩、事业面前不丢丑”的人生追求,要用“忠诚、责任、勤奋和智慧”的良心,怀着对师生的一颗“关爱、呵护、宽容和坦诚”的红心,才能去穿越教育的时空、编织未来的梦。

6、科学管理

重在实效。作为一个校长,要根据校情,谋求有价值和意义的管理策略,要结合实际,追求有价值和意义的管理细节。与其追求没有,不如没有追求,因此,要将优秀的传统与现代管理相结合、科学的制度与情感管理相结合、全面的常规与特色管理相结合、严格的分工与道德感化相结合。坚决 杜绝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管理现状,要最大限度的满足教职工自身发展的需求,培养管理的能手和教育骨干,创新管理模式,追求管理实效,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台子、铺路子,全面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全面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促进学校科学发展的体系。

7、提升质量

促进发展。校长工作的核心是务必狠抓教育质量,因为质量是学校的生命,是学校的立足之本。作为校长要以新课改为契机,树立校本教研 新理念 经营校本教研新行为 赢得校本教研新发展;作为校长应严格执行课程方案,及时了解教学动态,不断完善教学制度,努力建设学习型的教师队伍,关注教学的每一过程,建设不流于形式的高效课堂,全面提升生命质量,此之谓不失本心。

8、优化环境

确保安全。学校是生命成长的摇篮,是文明传承的净土。作为校长应该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师生有一个安静、干净、和谐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做到:环境教育人、环境管理人、环境造就人。树立安全无小事观念,做到制度落实、责任落实、措施落实。从身边做起,把好安全教育关,杜绝隐患、减少事故,构建安全、文明、和谐的教育大家庭。

竞争力提升效应 篇3

城市竞争力问题是当前我国城市化建设的重要问题, 是指城市在集聚生产要素和创造财富以及促进城市所在地区和国家发展方面的能力, 是一个城市现代化程度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表征。从经济学角度上看, 城市竞争力的概念结构主要包含以下3个组成部分:首先, 城市竞争力是一个投入和产出的经济概念, 代表了城市经济体所具有的、独特的产出能力, 即城市经济体通过从对各种生产资源进行加工以获得收益的能力;其次, 城市竞争力代表了城市经济体的生产效率, 即指城市经济体通过对各种生产资源要素进行优化配置以获得最优的经济效率的能力;最后, 城市竞争力代表了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即城市经济体对资源要素进行创新性整合的能力, 其饱含了城市长期发展过程中的知识和文化积淀, 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1 城市产业对城市竞争力提升的基础分析

通过对城市竞争力概念结构的分析, 结合产业经济学, 本文认为:城市产业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内在的产出能力、生产效率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对城市竞争力有着重要影响。表现在:城市的某一产业或整体产业通过对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劳动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持续投入, 并通过不断调整现有产业结构对投入的要素进行配置和转换, 达到外部规模经济, 从而持续生产出符合消费需求的产品和劳务, 对城市竞争力形成较为稳定和持久的影响。因而, 城市产业的产出能力和产业结构是城市竞争力的基础。

基于以上讨论, 结合城市演进理论, 我们建立以下图示模型, 以便作进一步归纳, 更清晰的说明产业能力和产业结构对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影响。

在图1中, 横轴代表城市产业产出能力, 纵轴代表城市产业结构, 根据其水平高低, 我们将其分为4个区域:

1.1 区域Ⅰ

城市产业产出水平低, 整体产业结构水平低, 城市发展水平还处于工业化初期, 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占绝对优势, 第二、三产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较小, 城市产业布局和产业升级亟待或正在进行, 城市竞争力水平很低。

1.2 区域Ⅱ

城市产业产出水平高, 但产业结构水平较低, 城市发展水平处于工业化中期, 如资源消耗型工业城市。由于资源配置效果较低, 还无法达到外部规模经济效应, 即使可能有短期高增长, 但长期增长则不可能持续, 从长期上看,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水平低, 城市竞争力一般。

1.3 区域Ⅲ

城市产业产出水平高, 整体产业结构水平较高, 说明城市现代化程度较高, 产业布局合理, 城市处于由工业化步入后工业化时期。在投入相同资源数量的前提下, 会取得放大的经济效果, 城市产业整体外部规模效应显著, 城市可持续竞争力较强。

1.4 区域Ⅳ

城市产业产出水平低, 整体产业结构超前转换, 其可分为两种情况:

1.4.1 过分超前

表现为为了追求短期经济快速增长, 形成的重工业对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的排斥或重工业内部形成的对原材料产业及能源动力工业发展的排斥等, 从而阻滞了基础产业 (包括农业、轻工业等) 的完善过程, 这种对基础产业结构的破坏必然导致存量结构、增量结构、增长速度之间的尖锐矛盾, 进而严重制约城市经济的发展。

1.4.2 适度超前

产业结构相对于产出能力过分超前会损害城市经济的长期发展, 但是适度超前配置产业或是几个发展阶段同时推进的发展模式, 不但可以对城市产业结构的发展形成有效引导和良性发展, 而且可以削弱产业结构调整滞后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从而促进城市经济可持续性快速发展。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城市产业的产出能力对城市竞争力中的产出能力有直接影响, 而产业结构则对城市竞争力中的效率能力和可持续能力产生重要影响。

2 信息产业对城市竞争力提升的促进效应

根据结构主义的非均衡经济增长理论, 现代城市经济的发展往往伴随着城市产业结构演进和产出能力提升, 从需求角度上看, 其是同需求结构变动相一致的, 从供给角度上看, 其是同产业内部相对成本变动相一致的, 尤其是同相对成本变动关系最为密切的技术创新相一致。由于城市各产业部门在需求结构变化速度与技术创新速度的差异, 导致城市产业部门之间出现收入弹性、生产率上升率不均等等现象。因此, 现代城市竞争力的提升, 从产业角度视角上看, 主要表现为具有更高收入弹性、生产率上升率和产品替换率的产业部门不断取代衰退产业部门的过程。信息产业以其在高收入弹性、生产率上升率和产品替换率的优势, 已逐步成为当今各主要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亦即通过发展信息产业促进城市整体产业结构的转换和变革, 为城市经济增长创造良好条件。

现代信息产业是指:以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为基础, 从产业结构上看其介于第二和第三产业之间, 从行业组成上看其主要包括电子计算机工业、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工业等行业和部门, 从行业性质上看其主要分为信息设备制造业、软件业和信息服务业。其对一个城市的竞争力提升的促进效应主要表现在:

2.1 对产出能力的贡献

提升城市产出能力。信息产业是一个知识密集、技术密集型产业, 其重要特征之一就是资本和劳动在工业经济中的优先地位已经被信息技术取代, 每一次的技术进步都可能会突破投入要素组合之间的比例限制, 在资本、劳动等要素不变或其中任何一个要素变化的情况下通过技术进步使边际报酬获得递增的效果, 因而, 与传统制造业遵循报酬递减规律相比, 信息产业遵循报酬递增规律, 表现出很高的收入弹性。

2.2 对效率能力的贡献

优化城市产业结构。非信息产业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信息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都有应用信息技术变革的要求。因而, 随着信息技术向非信息产业扩散, 非信息产业内和产业间信息不对称和信息不完全倾向将大大弱化, 不仅使得城市产业生产要素的流动能力不断增强, 而且可以通过降低交易不确定性、限制机会主义、增进信任关系等方式使得交易成本有效降低, 促进非信息产业内部、产业间分工和交换的不断扩张, 推动城市产业发展至资源配置最优。

2.3 对可持续能力的贡献

促进新产业和新市场的形成。在全球资源快速流动的知识经济时代, 创新是提高城市可持续竞争力的源泉和动力。一方面, 现代信息产业具有通用性和自主升级的特点, 因而其发展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另一方面, 传统产业的存在资源, 如技术和资产等, 由于具备很强的专用性而受到产业周期调整的困扰和束缚, 通过引入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技术进行改造, 可以大大减少资源存量调整的成本, 因为信息技术的进步使传统产业的改造可以在相当程度上依赖自身基础进行, 从而使传统产业得到新的发展, 进而形成城市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通过以上分析, 结合上文分析的产业结构和产出能力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框架, 本文将发展信息产业以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静态路径归纳为以下两种:

(1) 渐进型路径 (Ⅰ区→Ⅱ区→Ⅲ区) , 即先提升产出能力, 后引导产业结构调整的路径。首先, 加速信息产业的扩张, 提高信息产业在城市经济中的比重, 以充分利用信息产业的报酬递增规律, 有效提高城市产业的整体产出能力。其次, 在产出能力有效提高的基础上, 通过引导信息产业向非信息产业的技术扩散, 促进非信息产业内部、产业间分工和交换的不断扩张, 达到资源配置最优, 实现城市产业结构的升级。最终形成城市产业的外部规模效应和城市竞争力的快速发展。实践中, 通过加大对信息产业的投入来提升城市产业的产出能力进而优化产业结构来获得高经济增长速度, 已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主要经济生长点, 在美国等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 这已经为大量事实所证实。

(2) 诱导型路径 (Ⅰ区→Ⅳ区→Ⅲ区) , 即先引导产业结构优化, 后提升产业产出能力的路径。其主要分为以下3个步骤:首先, 适度超前配置信息产业。一方面, 通过适度提高信息技术含量高的行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 适度降低信息技术含量低的行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另一方面, 通过超前配置信息服务业, 有效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 从而有效诱导城市产业结构的升级改造, 为城市竞争力的可持续性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 在城市产业结构升级的基础上, 利用信息技术弱化非信息产业内和产业间的信息不对称和信息不完全倾向, 使得城市产业生产要素的流动能力不断增强, 从而实现要素的优化配置以提高城市的产出能力;最后, 引导信息产业同相关产业融合。产业融合是信息化进程中的新型产业发展形态, 即随着信息化的先进技术、理念和管理模式不断降低传统产业资源存量调整成本, 推动传统产业界限分解、重构以及相互介入, 形成新的产品、市场和产业发展, 从而促进城市新竞争力的形成。融合方式主要包括:技术层面融合、业务和组织层面融合、市场层面融合。

需要指出的是, 无论是“渐进型”还是“诱导型”路径的概念框架, 都仅是一种相对静态的一般性分析, 在实际实施过程中, 由于受到“政府行为”这一外生变量的影响, 导致这两种路径往往是交替进行的, 其路径有效性取决与制度环境、资源配置、政府目标等相对动态的非技术因素。

3 发展信息产业以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对策——以福州市为例

福州市是国家发改委确定的九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福建省唯一基地。福州市信息产业主要包含四大产业, 即以冠捷、捷联、华映显示等为主的光显示产业, 以福富软件、网龙、顶点软件、榕基、新大陆软件为主的软件产业, 以福晶、华科、高意、鸿发为主的光电子产业, 以星网锐捷、三元达、邮科等为主的通讯设备制造业。

通过上文信息产业对提高城市竞争力的影响和路径研究, 结合福州市信息产业发展现状,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发展信息产业以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对策:

3.1 优化信息产业链, 巩固信息产业对城市经济的支柱作用

截至2008年, 福州电子信息制造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605.4亿元, 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6.74%, 初步建成电子信息制造基地。但是目前福州市信息产品制造业的产业配套问题正不断凸显, 除光显示器产业外, 光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均尚未形成相对完整的产业链, 据不完全统计, 零部件省内配套率低于30%, 使得福州市电子信息制造业存在产值大、成本高、利润低的不利状况;此外, 产业链分布相对分散, 且重复建设, 严重制约了信息产业对福州市城市竞争力提高的贡献, 以光显示和光电子产业为例, 国家 (福清) 显示器产业园, 以居全球显示器生产第一位的冠捷、捷联为龙头, 配套企业57家;福州经济开发区 (马尾) 主要发展新型高附加价值PDP显示器件为主, 以华映为龙头, 配套企业19家。因而, 福州市亟需从区域规划的角度, 对信息产业的产业链进行整体规划, 建立区域协调机制, 打破区域行政分割的局面, 促进各类生产要素的跨区域自由流动和有效配置, 实现优势资源的共享与合理的分工, 从而解决集群建设过程中的重复建设和低水平、同质化竞争关系。

3.2 适度超前配置信息服务业在信息产业中的比重

信息服务业是从事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重要产业部门, 是连接信息设备制造业、软件行业和信息用户之间的中间产业, 属于第三产业。实践证明, 提升信息服务业在城市产业结构中的比重, 是充分发挥信息产业溢出效应的重要手段, 因而信息服务业已成为当今世界信息产业中发展最快, 技术最活跃, 增值效益最大的一个产业。目前, 福州市信息产业结构中制造业和软件业的比重偏大, 而信息服务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还很小, 因而福州市应在巩固信息产品制造业的基础上, 适度超前发展信息服务业, 通过加快建设“数字福州”、“电子政务工程”、“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宽带网络工程”等公共信息服务项目, 带动各类高附加值信息服务业的发展, 如信息咨询业、信息经纪业等, 充分发挥信息服务业极高的产业关联度和中介作用, 扩大信息设备制造业和软件业的需求和增加对信息用户的供给, 以带动福州市城市竞争力快速增长。

3.3 促进信息产业同相关产业的融合, 培育新的城市竞争能力

福州市目前在信息产业融合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 截至2008年, 除动漫产业发展迅速外, 数字传媒和电子商务产业都还处于萌芽状态, 还未形成产业化发展, 因而福州市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促进信息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 包括:加强对公共信息基础设施和基础研究的投入, 并合理调整基础设施和基础研究的投入方向;优化信息产业的投资结构, 对企业在网络基础设施 (例如企业VPN网建设) 和技术基础设施 (例如导入ERP系统等) 给予一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突破行政垄断和部门分割的管理格局, 建立独立的规制机构在各个利益部门间进行利益平衡, 从制度上降低行政壁垒, 既保护竞争又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建设。

4 结语

由于以上研究仅从静态视角进行分析, 忽略了资源约束、政策措施和外部环境等诸多动态因素, 使得研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 在通过产业调整提高城市竞争力的过程中就难免存在新产业的发展和壮大受多种因素制约,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难以弥补产业更替所导致的空间缺口和产值缺口, 进而形成城市产业空心化的危险。因而, 从系统的角度研究整体产业演变对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影响, 将成为后续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赵济民.郑州城市竞争力分析及政府对策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郑州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2007

[2].李中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济源城市竞争力的影响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2008

[3].朱晓宁.创意产业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研究———兼论上海的创意产业[D]:[硕士学位论文].上海海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2007

[4].周德群, 樊群.城市竞争力:一个系统分析框架及其应用———淮海经济区城市竞争力的测度与分析[J].经济地理, 2005, (1) :64~67

[5].汪浩.中国信息产业发展的投入产出分析———以福建省为例[J].统计与信息论坛, 2008, 5, 23 (5) :77~81

[6].赵玉林, 范小雷.信息产业发展与融合型产业体系的构建[J].企业经济, 2007, (1) :80~82

[7].刘莲玉, 李雪梅.产业结构优化与提升城市竞争力研究[J].求索, 2007, (10) :34~36

竞争力提升效应 篇4

一、实施人才强企战略的背景

突破人才节约陷阱的需要。装备制造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人才节约型技术进步导致人才涌现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抑制的陷阱。人才节约型技术进步表明,并不是所有的企业做大以后都必然带来与之相对称的人才聚集,人才节约型企业的发展、聚集带来的是与之不相称的人才聚集,存在着人才聚集弱化的现象,这是因为资本和普通劳力会对人才产生挤出效应。不少制造企业由于装备依赖路径,步入人才节约陷阱,而发展后劲不足,导致发展中断,公司领导吸取教训,高瞻远瞩,谋划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摸索突破人才节约陷阱的“人才强企、创新驱动”路径。

二、人才强企战略规划——三阶段三步走打造人才密集型煤机企业

人才聚集与企业发展变迁。不同生产要素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的重要性是不同的,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中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也不相同。企业发展过程中先后呈现出依赖资本、人才为核心资源的现象。在人才化程度由低到高的演变进程中技术进步遵循由人才节约型技术进步为主经中性型技术进步为主过渡到人才密集型技术进步为主,这三种技术进步在企业演进的不同阶段分别依次扮演着重要角色。企业发展的演化以人才节约型企业经中性型企业过渡到人才密集型企业。资本增量和资本增量结构的变化是推动企业高级化、现代化的直接原因,技术进步是推动和实现企业变革的动力,而实现技术进步主要依赖研发设计人员、经营管理人员等人才群体。人才要素在产出和分配中对资本、人力资本、普通劳力具有强外部性,人才聚集的强大作用推动着企业朝着更加合理化和高级化的方向演进,增长方式由高投入、高产出向低投入、高产出的方向转变,向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变。

(一)人才节约型技术进步阶段,实现装备现代化

随着煤炭行业的整体向好,2006~2008年这一阶段,公司通过外购机器设备、专利等实现技术进步实现产出增长。资本边际生产率的增加超过人才边际生产率的增加,资本与人才的相对价格也维持不变,资本装备率上升。公司先后购置各类数控设备、进口设备近300台套,有效保证了产品产出、产品质量和性能。在人才节约型技术进步阶段(装备现代化阶段),资本扩张的规模大于人才聚集的程度,在适度增长目标下,企业对人才需求的.量小于对资本需求的增量,因为追加当量人才要素带来的产值增加部分小于对应当量资本要素空缺引起的产值减少部分。

(二)中性型技术进步阶段,突破人才节约陷阱

中性型技术进步阶段,因当量资本要素投入空缺引起的产值下降能被追加对应当量人才要素带来的产值增长弥补。如果资本与人才的相对价格不变,资本积累与人才涌现、人才聚集将同时发生,并按一定的比例同时增加。资本的积累与人才聚集程度相当,资本与人才对经济增长是同等的重要,人才对资本的可替代性明显增强。中性型技术进步可以避免资本对人才的挤出效应,使得抑制人才的形势得到扭转。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对人才聚集有重要影响。制度创新和产品创新是人才聚集的原因,也是人才涌现的动力源。反之,传统守旧是人才受抑制、人才流失的原因。一般来说,在企业之间边际收益差异的影响下,人才会从人才节约型企业流向人才密集型产业、公司人力资源政策也是人才流动的原因,公司通过长期的人才政策,大力引导企业朝向人才密集型发展。中性型技术进步取代人才节约型技术进步使得人才化进程大大加快,而人才化推动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产业结构高级化。

(三)人才密集型技术进步阶段,支撑可持续发展

人才密集型技术进步阶段,通过少量资本积累伴随大量人才聚集以实现产值增长的技术进步,在人才边际生产率的上升超过资本边际生产率的上升的情况下,即使资本与人才的相对价格不变,产值增长也需要依赖更多的人才,资本的扩张规模小于人才聚集的程度。资本与人才的产出弹性在数值上的比值减小,产值增长对人才的依赖超过对资本的依赖。人才对企业发展的作用大于资本对企业发展的作用,充分显示出人才不仅可以使资本得以增值,还使得凝结在劳力身上的人力资本实现较高增值,人才的强外部性使得人才资源成为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企业要注重从基层和生产一线选拔优秀干部,形成人才集聚、人才辈出、人才大展身手的生动局面。人才在企业中的资源共享促进了人才涌现,使得人才涌现速率远大于人才沉淀速率,进而人才群体增长加速。

三、提升人才聚集效应突显人才聚集效果

人才聚集是为实现成果产出、人才涌现、产值增长等特定目标,企业创造性地进行优化并按照一定的聚集模式构造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系统,从而更大程度地提升聚集体的整体性能,适应环境的变化,更加有效地实现其目标的过程。人才聚集效应是在企业内外和谐环境作用下,相关人才按照一定的相互联系相对集中在一起所产生的超过各自独立作用的效应。

人才规模效应扩大了市场占有率,降低了生产成本。规模是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发生质变的临界点。企业中人才聚集规模大小不同而引起的在复杂技术创新、产品设计、产品制造效果和效率方面的差异,称为规模效应。没有规模就没有规模经济,同样,没有一定的人才聚集规模也就没有聚集效应。加总效应的产生是以一定的规模为条件的,有了一定规模不一定必然发生规模效应,但没有一定的规模一定不会发生规模效应。企业整体功能的发挥与人才聚集规模的大小有关,没有必要的规模支撑,可能无法产生人才涌现与超重型刮板输送机产出的整体特性。

竞争力提升效应 篇5

一个企业的声誉不仅受其自身行为的影响,而且受其他相关企业声誉的影响。这种声誉的溢出已经跨越了企业的边界。比如2008 年三鹿集团三聚氰胺事件最终导致其走向破产,而且使中国奶制品企业普遍受到人们质疑。在这里,我们把实际发生声誉危机的企业称为发讯企业( messenger company) ,把被影响到的企业称为受讯企业( receiver company)[1]。在上述例子中,三鹿可被视为发讯企业,中国其他奶制品企业可被视为受讯企业。本文将受讯企业与发讯企业同方向的声誉影响称为声誉传染效应,将受讯企业与发讯企业反方向的声誉影响称为声誉竞争效应[2]。危机事件对同行业企业的声誉影响可能是传染效应也可能是竞争效应。

现有文献中关于溢出效应的相关研究主要有以下三个发展方向: 一是FDI的溢出效应,二是资本市场的溢出效应,三是信任市场的溢出效应。FDI的溢出效应的研究主要在技术差距、市场环境、子公司与当地厂商的关系,其中与技术差距有关的溢出效应属于示范———模仿———传播型,受市场环境、MNC子公司与当地厂商相互影响的溢出效应属竞争型。资本市场溢出效应认为事件的经济后果一般分为竞争效应和传染效应,竞争效应反映投资者对受训企业的质疑[2],传染效应反映客户需求转移带来的财富重新分配。目前支持传染效应的文献居多,而支持竞争效应的文献数据少些。信任市场溢出效应的研究主要在企业社会责任、产品广告名人效应、供应链信任。费显政等( 2010) 指出企业社会责任溢出具有 “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的传染效应[1]; 何浏等( 2011) 指出明星代言产品会给该产品带来正的市场效应,同一款产品由不同明星代言,则不同明星代言产生效应会叠加[3]。由于信任风险传染效应的存在,粱钟元( 2012) 验证了供应链中信任风险传染效应的存在。

尽管关于溢出效应的研究已很有成就,但是关于声誉溢出效应的研究却并不多。Barnett和Hoffman ( 2008) 指出企业声誉不仅受该企业自身的行为的影响,还受其他企业行为的影响,即企业间声誉具有相互依赖性[4]。一个企业受危机事件影响所引起的声誉变化可能会超越其公司边界而影响到行业中其他企业[5],并且这种影响受该企业自身的显著性及事件发生的频率和企业间竞争程度的影响[6]。因此,本文根据已有研究,重点考察声誉危机的溢出效应,并且探讨行业中受讯企业的特征如何受这些效应的影响。

二、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本文以制度理论和资源基础观为理论基础来解释声誉危机溢出效应。制度理论认为组织通过形成相似的结构和进行相似的活动来维持其在一个群体中的重要身份[7]。在一个领域中共同的认知价值观有助于塑造组织行为[8],这些行为反过来会影响组织声誉。制度理论还认为一个企业的声誉受其所在行业的企业共同遵守的合法性标准的影响很大。从这一点来看,当发讯企业的声誉受到破坏时,这种声誉破坏会影响到与发讯企业有共同领域层企业的合法性( field - level legitimacy) 。同时,资源基础观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来自其有价值的,即独特的和稀缺的资源[9]。在资源基础观看来,声誉就是企业的一项无形资产。Barnett指出“竞争优势源于独特性,而独特性由声誉来测量”[9]。和制度理论强调企业领域层合法性不同,资源基础观强调的是企业公司层的合法性( firm -level legitimacy) 。当利益相关者给A企业的评价高于其他企业时,那么A企业相对于其他企业就具有声誉的优势,如果其他企业加强自身的声誉,就会减小这种声誉差距,进而减弱A所具有的竞争优势。换句话说,企业的声誉受其他企业声誉的影响。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这两个理论都强调竞争与合作的内在联系[10],并且为理解组织声誉动态性和组织领域合法性提供了奠定性的基础[6]。

基于以上两种理论,本文选择食品行业中几起食品安全事件为研究对象,来研究声誉危机的溢出效应。与本文较相近的一篇实证分析文章是Goins和Gruca ( 2008)[6]针对企业裁员事件,通过验证受讯企业累计异常收益率与发讯企业累计异常收益率之间的关系来说明声誉危机的溢出效应。本文基于其研究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企业行业地位显著性和企业专业性对声誉危机溢出效应的影响。

( 一) 传染效应和竞争效应

我们将企业声誉定义为各个利益相关者对企业自身特点和企业以其资源创造价值的能力的一种综合评价[8]。当一个企业发生食品安全危机事件,这个事件不仅预示着该企业的一些信息,还预示着影响其他企业价值的经济条件和环境条件的信息,利益相关者会根据这些信息来重新判断与自己相关的企业。因此,食品安全危机事件的信息传播就会超越发讯企业的边界影响到行业中的其他企业。这种信息传播对企业间声誉的影响会同时存在两个相反的方面———积极的和消极的。一方面,由于这些资源的稀缺性,同一行业的企业必须通过竞争来获取人才和投资者[11]。当竞争占主导地位,发讯企业的声誉受到负面影响时,竞争对手就具有相对优势来获得稀缺资源,从中得到益处,这就是竞争效应。在2008 年的三鹿奶粉事件中,而三元奶粉因没有测出含三聚氰胺的奶粉而获得发展机会,目前已经成为一家大型的食品加工公司。另一方面,由于资源的相似性,同一行业的企业面临相同的技术环境和制度环境,这种共享的环境给声誉效应的传播提供了另一种机制。前面我们提到,利益相关者会根据行业信息对企业做出评价。而危机事件带来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会改变利益相关者对与其相关企业原有的评价,当利益相关者再次对企业做出评价时,就会根据企业间的相似性来做出判断,这样发讯企业的声誉危机就给行业中其他企业带来消极影响,使行业中的其他企业同样面临声誉危机,这就是传染效应。比如,2008 年三鹿奶粉事件引发的中国食品行业产品质量信任危机,使乳制品行业陷入生产、销售困境。所以,信息传播带来的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效应将发展成竞争效应和传染效应[12]。因此,本文提出假设1。

假设H1a: 发讯企业声誉危机事件的信息传播将给受讯企业带来传染效应。

假设H1b: 发讯企业声誉危机事件的信息传播将给受讯企业带来竞争效应。

( 二) 受讯企业显著性的调节作用

市场会自发的分出领导者和追随者。领导力和显著性有很多种测量的方式,规模大的企业经常被视为市场领导者[13]。换句话说市场领导者往往在行业中具有显著性地位,这种显著性使企业与更多的利益相关者有关联。当行业发生危机事件时,利益相关者,特别是有实权的利益相关者,会影响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甚至通过要求政府干预来保护自身的利益,从而使显著性企业免受风险的影响。由此,地位显著性强的企业相对于其他企业来说,会多一层保护。此外,显著性强的企业往往具有雄厚的资金,在遇到危机事件时,更具有战斗力,从而使其有能力脱离危机。比如,在360 和腾讯大战中,腾讯企业以其显著的行业地位以及雄厚的资金支持,最终获得这场漫长 “战争”的胜利。

由于危机事件的传染效应给其他企业带来消极的影响,而企业显著性地位对企业有保护作用,所以受讯企业行业地位的显著性会减弱这种传染效应。同理,由于危机事件的竞争效应给其他企业带来积极的影响,所以受讯企业行业地位的显著性会增强这种竞争效益。因此,我们提出假设2。

假设H2a: 如果发讯企业声誉危机事件的信息传播将给受讯企业带来的是传染效应,那么这种效应随受讯企业行业地位显著性的提高而减弱。

假设H2b: 如果发讯企业声誉危机事件的信息传播将给受讯企业带来的是竞争效应,那么这种效应随受讯企业行业地位显著性的提高而增强。

( 三) 受讯企业专业性的调节作用

最近一些研究指出组织身份与其是专业性的还是综合性的有关。如Carroll和Swaminathan( 2000)[14]研究发现,即使在综合型啤酒酿造商提高所生产啤酒的质量后,专业性啤酒酿造商依然能保持成功。Zuckerman和Kim ( 2003)[15]指出在类别系统的企业中,追求专业化是最重要的战略。专业化的形象可以提高企业在其专业领域的权威,使利益相关者认为其在此领域更专业。在中国,当提到冰箱时,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海尔,当冰箱市场出现危机时,会有更多的消费者选择海尔。因为海尔冰箱已经成为一种品牌,当市场出现不确定性事件时,人们更愿意选择专业性强的海尔。

以上分析表明专业化将有利于企业的声誉,企业专业性会保护企业免受负面信息传播的影响。所以当发生传染效应时,受讯企业的专业化程度强,会减弱这种传染效应; 当发生竞争效应时,受讯企业的专业化程度强,会进一步加强这种竞争效应。因此,我们提出假设3。

假设H3a: 如果发讯企业声誉危机事件的信息传播将给受讯企业带来的是传染效应,那么这种效应随受讯企业专业化程度的增强而减弱。

假设H3b: 如果发讯企业声誉危机事件的信息传播将给受讯企业带来的是竞争效应,那么这种效应随受讯企业专业化程度的增强而增强。

三、研究方法

( 一) 研究方法和样本选取

本文采用事件研究法。事件研究法是一种利用上市公司股票价格的波动来研究某事件所带来的影响。其最重要的是选择两个事件窗口期,确定一个估计期,计算异常收益率( Abnormal returns,简称AR) 和累计异常收益率( Cumulated abnormal returns,简称CAR) 。

Goins和Gruca ( 2008)[6]选择1 天窗口( - 1,1) 和10 天窗口( - 5,5) 作为两个事件窗口期,1 天窗口可以使我们获得及时效应,而10 天窗口保证在窗口期内既能放宽市场高效率的假设,又能排除其他的竞争事件。本文采纳他们的方法,选择1 天窗口( - 1,1) 和10 天窗口( - 5,5) 作为两个事件窗口期,同时由于估计窗口期和事件窗口期不能交叉,所以本文选择事件发生日的前70 天至前6 天为估计窗口期。首先将估计窗口期的收益率进行回归得出市场模型( 1) ,再运用市场模型计算出事件窗口期正常的期望收益率。

其中,Rmt为第t日市场收益率,在本文中,对于深证交易所的上市企业,本文运用深证综合指数收益率,对于上证交易所的上市企业,本文运用上证综合指数收益率; Rit为股票i在第t日的实际收益率; εit表示随机误差项。

异常收益率是事件窗口期实际收益率和期望收益率的差,如公式( 2) 所示:

其中,ARit是股票i在事件窗口期第t日的异常收益率,Rit是股票i在事件窗口期第t日的实际收益率,E( Rit) 是股票i在事件窗口期第t日的期望收益率。

累计异常收益率是事件窗口期内每天异常收益率的和,如公式( 3) 所示:

由于并非事件窗口期内每天的异常收益率都可以得到,所以为了保持一致性,本文用平均累计异常收益率来代替异常收益率指标。平均累计异常收益率是累计异常收益率除以N ,如公式( 4) 所示:

其中,CARi( t1,t2) 为股票i在事件窗口期第t1天到第t2天的累计异常收益率,N表示天数,表示股票i在事件窗口期第t1天到第t2天的平均累计异常收益率。

本文以2000 - 2014 年的所有食品安全事件来分析,通过整理新闻报道,并且剔除非上市公司食品安全事件和非大陆上市公司食品安全事件,最终选取7 件上市公司食品安全事件: 2007 年11 月1 日的五粮液幸运星糖精超标事件,2011 年3 月15 日的双汇瘦肉精事件,2012 年6 月14 日的伊利奶粉含汞门事件,2012 年8 月24 日古井贡酒酒精勾兑事件,2012 年9 月7 日的光明牛奶变质门事件,2012 年11 月19 日酒鬼酒 “塑化剂” 事件,2013 年7 月21 日的南山奶粉事件。本文通过主营业务相同或相似来确定相关企业,其中与宜宾五粮液股份有限公司相关的企业有21 个,与双汇集团相关的企业有22 个,与伊利集团相关的企业有11 个,与古井贡酒有关的企业有21 个,与光明集团有关的企业有11 个,与酒中酒集团有关的企业有21 个,与南山奶粉有关的企业有11 个,最终获得118 个上市公司的数据,这118 个上市公司数据全部来自上证交易所和深圳交易所。原始数据来源于CSMAR ( 国泰安) 数据库。

( 二) 研究变量的设定与测量

1. 自变量: 发讯企业的平均累计异常收益率( messenger company’s average cumulated abnormal returns,简称MACAR) 。Goins和Gruca[6]用裁员企业的累计异常收益率作为自变量来研究裁员企业的裁员事件对为裁员企业的声誉影响,本文采纳其方法选择发讯企业的ACAR为自变量来研究发讯企业的声誉危机对受讯企业声誉的影响。

2. 因变量: 受讯企业的平均累计异常收益率( receiver company’s average cumulated abnormal ruturns,简称RACAR) 。在事件研究法中,将异常收益率作为因变量来研究声誉已经得到运用,并且Goins和Gruca在2008 年时候运用为裁员企业的累计异常收益率作为因变量,本文采纳其方法选择受讯企业的ACAR作为因变量。

3. 调节变量:( 1 ) 受讯企业的显著性( receiver company’ s prominence,简称RP) 。对于受讯企业的显著性,本文用企业规模来衡量,因为企业的规模越大,该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越是显著。对于企业规模的衡量,本文根据以往的研究,用企业员工数来衡量企业规模,即企业的显著性。企业员工数量越多,该企业的显著性越强。 ( 2) 受讯企业的专业性( receiver company’s specialism,简称RS) 。Dobrev et al. ( 2002) 曾用给定年限所生产的所有汽车模型机器容量的范围来测量专业化。本文采纳Dobrev et al. 的方法,本文选择企业在给定年限生产的产品和服务所跨的行业来衡量食品制造企业专业性。一个企业的所跨行业意味着该企业的市场范围和企业的竞争战略,因为经营范围直接影响企业的市场和产品的品质。专业性企业所跨的行业通常比一般化企业要少,因此某食品制造企业所跨的行业越少,该企业的专业性越强。

4. 控制变量: ( 1 ) 发讯企业的显著性( messenger company’ s prominence,简称MP) 。Tyersky和Kahneman在1974 年指出组织在网络中的中心地位会增强信息的传播,进而使公众对信息更熟悉。Tieying Yu ( 2008) 也曾指出组织在网络中所处的地位会对其他企业有影响。基于以上结论,本文选择发讯企业的显著性为控制变量。其测量方法与受讯企业显著性一样,同样用企业人员数量来测量。 ( 2) 总资产净利润率ROA。众所周知,企业的前期盈利能力会影响企业的股票价格,所以本文将受讯企业的ROA作为控制变量。用ROA来表示受讯企业的前期盈利能力,ROA越高,说明企业的前期盈利性越好。本文用受讯企业前三个季度的ROA的平均值来表示其前期盈利能力。( 3) 受讯企业总资产( receiver company’ s total asset,简称RTS) 。企业的总资产会影响股票的价格,进而影响股票收益率。所以本文选择受讯企业的总资产作为控制变量,并且以受讯企业前三个季度的总资产的平均值来衡量。 ( 4) 受讯企业的股权集中度,用OC表示。杨兴锐在2014 年指出,股权集中度会影响累计异常收益率。所以本文选择股权集中度为控制变量,并且用事件发生日前一期的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来衡量。 ( 5) 受讯企业的国家所有制,用SO表示。杨兴锐( 2014) 在其论文中指出,国家所有制形式会影响累计异常收益率,所以本文选择国家所有制为控制变量。国企取值为1,民企取值为0。 ( 6) 事件发生次数,用Times表示。Goins和Gruca[6]指出,裁员事件发生的次数会影响声誉的溢出效应,所以本文将事件发生次数作为控制变量。本文用自2000 年到事件发生日之间的事件发生次数来衡量。

表1 为本文所选取变量的指标定义。

注: N = 118,图表中所列数值为变量间的相关系数。***p < 0. 01,**p < 0. 05,* p < 0. 1,双尾检验。

( 三) 模型设计

基于以上假设和变量定义,本文的模型设计如下:

在方程中,RACARi表示受讯企业的平均累计异常收益率,其中i = 1,5 ; MACARi表示发讯企业的平均累计异常收益率,其中i = 1,5 ; RP表示受讯企业的规模,RS表示受讯企业的专业性,MP表示发讯企业的规模,ROA表示受讯企业前期总资产利润率,RTS表示受讯企业总资产,OC表示受讯企业的股权集中度,SO表示受讯企业的国家所有制,Times表示事件发生次数; βi表示待估回归系数,其中i = 1,2,…,11 ; ε 是随机项。

四、实证分析

本文运用统计软件stata12. 0 对样本数据进行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变量间的相关性分析,通过OLS回归分析对假设进行检验。

表2 是所有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和相关系数矩阵,从中可以看出所有因变量、自变量、调节变量和控制变量的相关系数均小于0. 700,说明各变量间的多重共线性并不严重。为了进一步诊断模型的多重共线性,我们对其进行了方差膨胀因子( VIF) 分析,结果显示,VIF的最高值为5. 143,小于其基准值10,因此可以判断该模型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Pearson相关系数显示,因变量受讯企业CAR1与自变量受讯企业CAR1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因变量受讯企业CAR5与自变量受讯企业CAR5呈正相关关系,但是显著性很弱。因变量受讯企业CAR1与控制变量受讯企业总资产,受讯企业所有制形式,受讯企业ROA及事件发生次数呈现正相关,与控制变量受讯企业股权集中度,发讯企业的显著性呈负相关。因变量受讯企业CAR5与控制变量受讯企业总资产,受讯企业股权集中度及事件发生次数呈正相关,与控制变量受讯企业所有制形式,发讯企业显著性以及受讯企业的ROA呈负相关。因变量受讯企业CAR1与调节变量受讯企业的显著性呈正相关且显著,与调节变量受讯企业的专业性呈负相关且显著。因变量受讯企业CAR5与调节变量呈正相关,但是不显著。回归分析的结果在表3 列出。

注: N = 118,图表中所列数值为回归系数,括号内为标准误。***p < 0. 01,**p < 0. 05,*p < 0. 1,双尾检验。

表3 为( - 1,1) 天窗口期回归模型。模型1是对控制变量的检验,模型2 是对假设1 的检验,模型3 和模型4 是对假设2 的检验,模型5 和模型6 是对假设3 的检验。从表中看出, ( - 1,1 ) 天窗口期的总模型匹配是显著的。其中,模型1 的F值( 3. 17) 在99% 的水平上显著,模型2 - 模型6的F值在95% 的水平上显著。从表中可以看出,模型1 - 模型6 的R2均在20% 左右,调整后的R2均在20% 以下。从模型1 中可以看出,受讯企业ROA与因变量受讯企业ACAR1呈正相关,但不显著。但是在加入自变量和调节变量后,受讯企业ROA与因变量受讯企业ACAR1呈现负相关,并且显著,所以控制受讯企业ROA这个变量是很有必要的。控制变量受讯企业所有制形式,发讯企业的显著性,事件发生次数在6 个模型中都显著正相关。这可能是由于企业所有制形式会部分影响企业的效率,国企的效率相对于民企来说可能会稍微低一些,同时发讯企业的显著性和规模会影响整个事件的发展,利益相关者对食品安全事件越来越关注。从模型2 中,可以看出主效应呈现显著负相关( β = - 0. 250,p < 0. 05) ,即当发讯企业声誉变差时,受讯企业的声誉是变好的,由此假设H1b得到验证,假设H1a在本模型中不能得到解释。模型4 是加入交互项发讯企业ACAR1× 受讯企业的显著性之后的结果,可以看到受讯企业的显著性会增强声誉溢出的竞争效应( β = - 0. 261,p < 0. 05) ,因此假设H2b得到验证,但是没有理由支持假设H2a。模型6 是加入交互项发讯企业ACAR1× 受讯企业的专业性之后的结果,在此受讯企业的专业性的调节作用并未得到验证( β =0. 074,p > 0. 1) ,所以假设3 并未得到支持。

注: N = 118,图表中所列数值为回归系数,括号内为标准误。***p < 0. 01,**p < 0. 05,*p < 0. 1,双尾检验。

表4 为( - 5,5) 天窗口期回归模型。模型1是对控制变量的检验,模型2 是对假设1 的检验,模型3 和模型4 是对假设2 的检验,模型5 和模型6 是对假设3 的检验。模型1 的F值( 3. 42 ) 在99% 的水平上显著,模型2 - 模型6 的F值均在95% 的水平上显著,可以看出( - 5,5 ) 天窗口期的总模型匹配是显著的。模型1 - 模型6 的R2均在25% 左右,调整后的R2均在20% 以下。从模型2 中可以看出, ( - 5,5) 天窗口同样验证了假设H1b,即声誉危机溢出效应是竞争效应。模型4 中交互项发讯企业ACAR5× 受讯企业的显著性的系数不显著( β = - 0. 225,p > 0. 1) ,说明假设H2b未被得到验证。模型6 中交互项发讯企业ACAR5× 受讯企业的专业性的系数显著( β = 0. 250,p <0. 05) ,说明受讯企业的专业性会加强声誉溢出的竞争效应,从而假设H3b得到验证。模型4 和模型6 的结果与( - 1,1) 天窗口期的结果不同,可能是由于危机信息在传播的过程中从模糊逐渐走向明朗的原因。随着危机事件的澄清,利益相关者最终会更加信赖专业性强的企业。

五、讨论与展望

本文证明了利益相关者对企业声誉的评价受行业中其他企业行为及利益相关者对这些行为解释的影响,得出声誉危机的溢出效应是竞争效应的结论: 在1 天窗口期内,受讯企业的显著性即受讯企业的规模的提高会增强其所受的竞争效应;在( - 10,10) 窗口期内,受讯企业专业性会增强这种竞争效应。本文的结论与Goins和Gruca得出的结论相悖,这可能是由于食品制造业这个行业的特殊性。第一,食品安全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所以利益相关者们对这个行业的关注度非常高,一旦某一企业发生食品危机,利益相关者们对这个企业的信任将很快瓦解,转而寻求与其类似的企业产品或是替代品。第二,人们对食品的需求是刚性的,即使出现食品危机,人们也会消费这种食品。这样一个企业的声誉危机就给行业中的其他企业带来机会。而且,由于 “马太效应” 的存在( 人们倾向于选择规模大的企业即人们会认为规模越大越好的企业越能够生产好产品,当出现危机事件时,人们在心理上会更相信规模大的企业) ,使得行业地位显著性高的企业拥有更大的优势。

本文也存在一些缺陷。其一,本文的观测样本数据很少。虽然最近几年在我国出现过很多次食品安全事件,但由于很多都不是上市公司,所以本文无法对其进行研究。其二,本文选取的事件,大多是非系统性的事件,所以它不能显示出系统性事件在不同的窗口期会有怎样的效应。在以后的研究中,我们可以把危机分为系统性危机和非系统性危机来研究其传染效应和感染效应。

尽管存在以上的缺陷,但本文依然对理解组织领域声誉的动态性有理论意义。企业在对外部利益相关者资源竞争的同时又要保持自身的声誉,这种情形给组织领域成员创造了一种二元现象。行业竞争者不仅在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竞争,而且由于企业间的相互依赖性,在金融市场上会共享信息。一个企业的行为会对外界发出信号,各个企业的利益相关者通过这些信号来评价企业的价值。因此,在利益相关者看来,危机事件对企业声誉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企业自身,而且会影响到其他企业。本文探讨了企业外部环境中的意外事故对组织声誉动态性的影响,增强了将企业外部环境中意外事故纳入声誉实证研究的重要性。本文通过制度理论和资源基础观的视角,探讨了合作和竞争这两种力量是怎样协调作用于企业产出的。这两种力量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起到不同的作用。Barnett在2006 年理论上指出组织在竞争时期和合作时期行为的转变。

本文对管理者也有一定的启示。以往一直以为组织声誉来自组织内部管理控制,但利益相关者对企业声誉的评价并不仅仅只受管理控制的影响,同时受行业中其他企业行为的影响,这就要求管理者要能够敏锐地意识到竞争者的行为。当发生突发事件时,受讯企业要能够迅速作出反应,提供证据证明其与发讯企业的不同之处,从而免受危机事件对其的影响或减轻危机事件对其的影响。

摘要:本文从食品制造企业行业地位显著性和企业专业性两方面对危机事件的声誉溢出效应进行探讨,证实了声誉危机的溢出效应表现为竞争效应,具体而言,在(-1,1)窗口期内,受讯企业地位显著性越强,声誉危机的竞争效应越强;在(-10,10)窗口期内,受讯企业专业性越强,声誉危机的竞争效应越强。

竞争力提升效应 篇6

一、校企合作评价体系的设计原则

1. 科学性原则。

指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必须是对客观实际的抽象描述, 必须具备较好的可靠性、独立性、代表性和统计性。

2. 整体性原则。

指对校企合作的评价应从投入、过程和产出3方面包括人力、财力和合作的开发与应用等角度进行客观的评价。

3. 可行性原则。

一是指指标体系的设置应尽可能使指标明确易懂、繁简适中, 数据易于采集、计算, 数据要进行标准化、规范化处理, 方便各项指标的定量处理。二是指整个评价体系的评价方法和相应的各项指标的计算方法要简便、科学, 易于操作, 能运用科学的方法保证评价结果的有效性和可信度。

4. 可比性原则。

评价指标的选择应做到含义清楚明确, 口径一致, 应注意指标的内容、口径、计算方法在纵向和横向上的可比性及指标体系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的协调与衔接, 使指标体系易于进行动态比较和横向比较分析。

二、校企合作评价体系的建立

笔者认为, 校企合作评价体系的建立可以从合作的投入、过程和产出3方面加以考虑。一是投入方面。可以从企业和高校是否发挥各自的优势来考虑。二是过程方面。可以从合作是否促进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通过什么形式进行技术开发、能否促进成果的转化等方面来考虑。三是产出方面。主要从合作实现的利润, 合作产生的高技术产品的数量、种类, 获得省市级的奖项数量、国家级的奖项数量等方面加以分析。根据以上分析, 建立校企合作的评价体系。整个指标体系分4个等级:1个1级指标, 3个2级指标, 38个3级指标和23个4级指标。

三、校企合作的综合评价方法

计算全国校企合作程度涉及数据庞大, 为简化问题, 本文, 笔者先以市 (含市) 以上为单位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校企合作程度进行评价, 按线性加权求和方法计算出各省、市、自治区排名, 然后按各省、市、自治区的排名再进行线性加权求和处理, 最后计算出我国校企合作的程度。具体方法如下。

1. 指标的标准化。

消除指标间不同量纲和标志水平的影响, 为了用一个可比的标准化尺度来计算总体、要素和子要素的结果, 且能衡量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表现之间的差异, 特采用标准离差法来处理指标数据。

(1) 对每个指标计算其平均值, 然后利用下式计算标准差。

式中, Xi为指标原始值, 为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平均值, N=31, S为标准差。

(2) 计算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各自指标的标准化值 (STD) i, 计算公式如下。

2. 指标权重的确定。

笔者采用专家咨询法确定校企合作评价体系指标的权重, 且各级权重应遵循归一化的原则, 即 (ai为该级的指标权重) 。

3. 计算加权和。

首先从校企合作指标评价体系中的4级指标入手, 通过公式 (1) 和公式 (2) 计算每个4级指标的标准化值, 然后求线性加权和, 求出它们所对应的3级指标值。依此类推, 可计算出各级指标值。

4. 进行综合评价。

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 N=31。

5. 运用举例。

举例说明是对校企合作评价体系运用的进一步解释, 为计算方便, 将评价范围收缩, 只取1~3级指标, 并设仅有甲、乙、丙、丁、戊5市参与评价。根据校企合作评价体系的评价方法, 计算过程及结果如下。

(1) 利用公式 (1) 和公式 (2) 对每项3级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 得到标准化值。然后对3级指标进行线性加权和处理, 得到2级指标的标准化值。由于数据较多, 这里仅列出2级指标的标准化值, 如表1所示。

(2) 对2级指标进行线性加权和, 得到甲、乙、丙、丁、戊5市1级指标标准化值, 如表2所示。

(3) 计算全国及各地区校企合作的分值。计算过程类似计算标准化值的过程, 不同的是, 计算分值时, 根据3级指标标准化值的排名, 按排名第1赋予该指标100分的方法计算, 结果如表3所示。

四、校企合作对科技竞争力的效应分析

1. 相关分析。

笔者利用《IMD世界竞争力年鉴2004》有关科技竞争力方面的数据, 对59个参评国家 (地区) 的企业与大学间的合作、合格的工程师、信息技术人才、企业间的技术合作、技术的开发与利用和技术开发资金等关系密切的软科技竞争力指标进行了分析。通过相关分析得出, 校企合作与其他5项指标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97 568, 0.815 248, 0.886 692, 0.853 477和0.792 769。分析结果说明:校企合作与这5项软指标确实存在着较强的相关性, 也就是说校企合作关系的研究不但有利于改善目前我国校企合作的状况, 同时也可以对这5项指标产生较强的影响, 而这些指标在科技竞争力评价体系中的排名均比较靠后, 是制约我国科技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2. 单因素敏感性分析。

这里的单因素敏感性分析, 指仅校企合作单项指标发生变化时, 按标准离差的方法进行计算排名来分析校企合作对我国科技竞争力的影响。在评估方法上, 用当校企合作指标数值分别提升10%和30%以及达到参加国 (地区) 的均值和科技竞争力排名前10名的国家 (地区) 的均值4种情况时, 将我国科技竞争力排名的变化与目前我国的科技竞争力排名作对比。数据的处理采用标准离差法。首先, 利用公式 (1) 和公式 (2) 计算每个指标的STD值。在计算STD值时因为数据不全缺失值用0替代。然后, 对所有31个指标的STD求和。最后, 根据总STD值进行排序。通过计算, 笔者发现, 当校企合作变化的幅度分别达到上述的4种情况时, 我国科技竞争力的排名分别为第34, 33, 34和33名, 与原来我国科技竞争力的排名 (34名) 差别不大。

3. 联动效应分析。

校企合作的联动效应, 指在校企合作的影响下, 校企合作与和它相关程度较高的指标共同作用对我国科技竞争力产生的影响。这里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校企合作多因素敏感性分析, 另一种是校企合作多因素联动效应分析。第一种情况是当校企合作的数值发生变化时, 其他5项指标跟随其发生同步变化。数据处理的方法及排名的计算仍采用标准离差方法, 两种情况下的计算结果见表4和表5。

五、结论

知识溢出效应与传媒市场竞争 篇7

关键词:溢出效应,传媒,市场竞争

1知识溢出效应

知识溢出效应是指做相似的工作并从彼此的研究中受益。是在知识作为一种公共产品 (Public Goods) 的假设下, 其他企业的技术研究投入可以使本企业以较少的成本支出获取更多的研究成果—知识溢出。通常意义上说的知识溢出效应往往是由于地理距离的存在而产生的。经济主体的研发活动具有局域有界性, 但是传媒业的特点决定了知识溢出效应广泛存在于媒体竞争中, 区域间相互“学习”可以共同促进传媒业发展, 而由于电视和网络的原因, 地域界限已经被打破, 溢出效应给传媒业发展带来了同质化的严重后果, 大量克隆节目的出现, 可以说阻碍了传媒业的原创力。

节目的克隆一方面的确节省出了新节目研发的时间与成本, 但是更多的节目克隆过于生硬死板, 同质化严重, 甚至丧失了节目复制的最初意义。我国的版权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 虽然近几年人们对版权的关注度有所增加, 但是国内的版权市场依旧存在诸多的不规范, 非法盗版的行为屡见不鲜。内容创意与开发之类的“软件”跟不上, 版权贸易平台资源的“硬件”也亟待加强, 在节目版权问题上, 我国与世界其他传媒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这就是为什么目前我国的电视市场上, 原创的精品节目少之又少, 一些收视率较高的节目中几乎都能够找到一些外国著名节目影子的一个重要原因了。同时, 由于知识溢出效应的存在, 大多数媒体在创新时害怕克隆节目分享市场, 于是将产业链压缩, 无法形成长期效应。因此, 在享受溢出效应带来的某些便利的同时, 传媒业必须认真面对核心竞争力落脚点问题。

在大多数产业领域都具有很明显的地区不平衡性和局域集群。当然, 今天的传媒业同样具有发展的不平衡性, 但是由于知识生产方式的不同, 其不平衡的基础不仅仅是地域这么简单的理由。我们可以先认识一下传媒业发展的基础。

首先, 传媒业发展取决于技术进步。新增长理论[4]区分了两种技术进步:研发促进的技术进步、技术扩散或技术转移引起的技术进步。对于传媒业来说, 不论是哪种技术进步, 其中的设备功能开发是硬件, 但是不具备明显的竞争优势。技术扩散在传媒业中除了指硬件外, 还包括内容处理技术, 这种形式上的技术处理手段存在创新成本, 但是不可否认复制是低成本的。特别是对于今天的传媒竞争来说, 在内容上下大成本进行创新研发, 需要的不仅仅是大量的资金和人才技术, 更需要的是时间。而复制所需要的时间则是极短的, 将一些经过市场检验了的成功节目形式复制过来, 因其本身就具有经过市场检验的成功因素, 那么就只需选用合适的主持人与参与嘉宾, 把握好节目的节奏, 在很短时间内就可以打造出一档成功的栏目。例如:2002年江苏台城市频道推出了《南京零距离》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后, 几乎全国的省市台都相继开设了以《某某零距离》、《直播某某》来命名的民生新闻类栏目。还有一种复制方式是将国外的节目复制到国内, 这种模式在娱乐节目中体现的尤为明显。例如《我爱记歌词》、《挑战麦克风》等一系列K歌节目, 都是复制美国的《歌唱小蜜蜂》, 《非诚勿扰》等相亲类节目的复制模板是英国的《Take me out》。当然, 在看到这些通过技术手段复制的节目取得巨大收益的同时, 一个不得不面对的弊端也随之浮出水面, 那就是节目的同质化带来的恶性竞争。纵观世界其他传媒业尤其是电视业发达的国家, 在电视节目的竞争上就显得有序的多, 究其研发策略, 有学者就美国的电视业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联播网在全国范围内的节目分配和发行;二是各种各样的节目制作公司和辛迪加所提供的大量节目;三是广告的经济支撑;四是地方附属台和独立台对受众的大面积覆盖。”[5]有了这些方面的保障, 不难理解为什么一些国家总是能出精品节目并被竞相引进和模仿了。

其次, 传媒业的本质是内容产业。其内容在生产和复制中明显可以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种, 显性可以通过语言文字表达, 可以通过同类节目名称、类似的舞台等来实现复制, 隐性的内容则是无法用外在形式的模仿来实现, 这就是我们一直在强调的核心竞争力。在这里就不得不提到湖南卫视的《天天向上》。当《天天向上》连续取得收视率冠军的时候, 也有很多家媒体都兴起了模仿之风, 例如山东电视台少儿频道的《好好学习》、江苏卫视的《时刻准备着》等, 但是这些节目都只是停留在显性模仿的层面上, 最精髓的隐性内容并没有模仿到。《天天向上》的制片人张一蓓说:“《天天向上》是一档有难度系数的电视节目, 它融入了每位主持人、主创人员的性格。我们的脱口秀模式、主持人群设置别人可以学习, 但无法复制我们的主持人、制作团队为节目打上的深深烙印以及血脉相连的要素。”[6]而《中国好声音》的成功复制也说明外在形式的复制必须同时拥有内在驱动, 如果没有刘欢、那英等权威人士, 这个节目也不可能成功。当然, 由于《中国好声音》具有明确的知识产权, 其运作模式、鲜明的形象与内核都成为被保护内容, 但是更多的电视节目创意却不能在短时间就形成一整套可以被明确保护的知识产权。提到知识产权, 国外一直比较重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并拥有完善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 而且不仅对国内的知识产权侵权行为进行法律约束, 还有专门的法律条文以保护美国知识产权权利人的权益不受涉嫌侵权进口产品的侵害。

最后, 溢出效应的空间异质性在传媒业也有表现。Normanu (2004) 认为, 知识溢出是产业中没有任何纸面痕迹的生产率和产品的改进, 这些改进不能成为专利, 只能通过无意识的传播 (Fallah2004) , 这是由于知识的部分流动性和公共产品性所决定的, 空间异质性是空间计量学识别来源, 指地理空间上的区域缺乏均质性, 存在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 中心和外围地区等经济地理结构, 从而导致社会发展和创新行为存在较大的空间上的差异性。创新主体的异质性与技术知识异质性的耦合将导致创新行为在地理空间上具有显著的异质性差异, 但是对于传媒来说, 这种空间异质性首先是基于地方文化背景的差异, 而不是技术的无意识传播。

在溢出效应的作用下, 传媒业在复制的过程中如何做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创新是其中的关键。除了经济与人才因素影响创新外, 制度、组织、社会、文化都在影响着创新, 并决定了创新产品的复制。溢出效应的特点决定了传媒业的发展不能仅仅依赖技术和知识的创新, 在提供公共产品服务的情况下, 我们必须重新基于溢出效应与知识创新审视媒体竞争的核心点。

1.1传媒业投资门槛的提高

新技术、新知识和新思想是非竞争性的产品, 同时也只具有部分的排他性, 当媒体尤其是电视把它变成形象化的产品时, 我们需要制造排他性。那么首先要考虑的就是通过投资门槛带来的技术、场景、主持人、嘉宾、奖金等一系列的优越性, 这些都是传媒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和决定因素。可以说, 当我们要做传媒产业时, 我们不能简单地停留在生产车间的境界, 必须要进行资本运作的重要意义就首先体现在这里。今年夏天一夜爆红的音乐类节目《中国好声音》, 仅对外播出的打包售价就是8000万元, 其他诸如“导师”出场费以及各种精益求精的细节, 舞台、音响、摄像、剪辑、包装, 无一不是大投入, 光是这些资金的投入已经大大提高了中国好声音的形象和高度, 使复制的难度加大。因此高效的资本运作能够为传媒业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 传媒业适当提高投资门槛是提高核心竞争力的一条可行之路。

1.2本土文化消费环境和人才支持

节目这个消费品也是要依赖经济环境生存的, 尤其是现在我国媒体对广告的依赖更是体现了这点。可以说, 立足本土的经济文化才是传媒产业长效发展的基础, 也是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当然对于传播业来说已经没有这种地域界限了, 但是本土的技术人才、文化支撑还是必需的。就像湖南的娱乐精神与当地的茶馆文化之间的互动一样, 国外的节目取得了成功首先是因为它的一系列设置都是按照当地的文化需求来设计, 当这些节目被引用到国内就不能照搬照抄了, 这就是外来节目的本土化。本土化换一种说法来讲就是地方化, 传媒产业的地方化就是要有最重要的灵魂。这个灵魂就是对本土经济文化特点的放大或者关注点的发掘。一个能持久发展的节目肯定是“接地气”的。

1.3受众需求点的发掘

当我们无法在传播内容本体上有绝对排他性时, 我们不妨尝试寻找受众需求或者创造受众需求。

受众需求点的发掘不是“闭门造车”, 是靠及时获取受众的反馈信息以及在大背景下对整个社会发展和需求的准确判断。每一档成功的栏目背后都有对受众需求的精确把握, 把握每一时期受众的不同需求, 或者创造新的需求以此来调整不同时期传媒的创作与宣传重点, 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创新或是根据受众新的需求来制作新的节目, 才能作为原动力使传媒业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当然, 需求和因需求而产生的产品也是具有溢出性的, 不过, 当市场的第一位吃螃蟹者满足了这种需求时, 其他的模仿者已经没有什么空间了。在好声音节目获得成功之后, 就算是有其他节目模仿的再相像, 也最多是赢得观众赞叹一句:“噢, 真的好像中国好声音”, 因为中国好声音的节目形式以及内容包装已经在观众心里留下了深刻印象, 而中国好声音系列产品的开发也就深深打上了“好声音”的烙印, 使其他节目难以超越。这个例子很好地说明抢占发掘受众需求点的先机是取得竞争胜利的关键因素。

1.4媒体鲜明品牌内核的发掘

品牌实际上是文化产业最高的门槛, 品牌的重要性对于传媒行业来讲是不言而喻的, 打造成功的品牌形象是提升传媒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以电视为例:为频道的发展确立一个准确的定位, 然后围绕这个定位去制作节目, 拥有几档精品节目后, 品牌的效应就产生了。就像提到《快乐大本营》等娱乐节目就想到湖南卫视, 提到《非诚勿扰》等就想到江苏卫视, 这就是品牌的效果。在品牌的塑造上湖南卫视的成功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值得借鉴的例子, 节目都围绕频道的定位来设置, 带动了整个频道影响力的提升。浙江卫视近几年斥重金打造“第一梦想频道”的品牌形象, 而这次中国好声音也使用“梦想”作为主题, 从主题曲到广告语, 都与梦想有关, 浙江卫视“梦想频道”的品牌再一次深入人心, 实现了口碑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发掘鲜明的品牌内核不仅只是针对某一频道或者某一传媒机构, 而是整个传媒业都需要注重的一点, 在普遍的产品复制情况下, 如何打造出属于自己的鲜明的品牌内核, 如何使自己的品牌形象深入人心, 是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又一关键因素。

总之, 在知识溢出视角下, 传媒业的部分知识资源再生产 (传播) 成本几乎为零, 研发活动的效应不够明显 (Arrow 1962) , 因此, 需要高度重视通过资本运作带来的门槛效应。虽然网络打破了地理局限, 但是由于区域文化的因素, 地理效应在传媒产业集群发展中还是比较明显的, 因此, 还要高度关注本土经济环境与文化支撑。同时, 传媒业因知识溢出效应而造成的产品链延伸乏力问题和相关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也是需要我们高度关注的。

参考文献

[1]刘洪钟, 齐震.中国参与全球生产链的技术溢出效应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 2012 (01) .

[2]于谢娜, 谢怀筑.货币政策溢出效应:成因、影响与对策[J].2011 (01) .

[3]王琳琳.产业经济学视角下“华谊兄弟”创业板上市的内涵及影响[J].新闻大学, 2011 (04) .

[4]吴玉鸣.中国区域研发、知识溢出与创新的空间计量经济研究[J].2007 (12) .

[5]郑新安.境外电视中国生存谋略[D].网易商业频道, 广告导报, 2005-7-22.

竞争力提升效应 篇8

近年来,中国外贸得到快速发展,工业制成品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而制造业仍处在产业链的低端,产品附加值和技术含量相对较低。与此同时,知识技术密集的生产者服务业对制造业生产率的提高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生产者服务业发展落后,大量依靠进口,生产者服务进口对提高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作用不容小觑。

扩大生产者服务进口,增加生产者服务部门的外部专业化,即生产者服务在协调与之有较强关联性的生产过程中的外部积聚效应,有助于提高一国的专业化水平,对制造业出口有显著的促进作用(Francois,1990)[1]。同时,生产者服务开放程度的提高是促使各部门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原因,且生产者服务贸易开放是解释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变量(尚涛、陶蕴芳,2009)[2]。生产者服务进口可以产生技术溢出效应、产业结构升级效应和制度效应,从而提高制造业国际竞争力。

(一)技术溢出效应

生产者服务贸易可以产生“外溢效应”(Spillover effect),发展对外贸易可以加速世界先进科学技术、知识和人力资本在世界范围内传递速度,使参加贸易各国的知识、技术和人力资本水平得到提高。这种机制主要有以下两个途径:

一是通过生产者服务业FDI产生技术外溢。主要有产业前后关联、竞争与示范两种形式。服务业跨国公司通过前向、后向联系与当地产品生产商或销售商发生联系,使得内资生产者服务企业和制造业企业的管理水平、知识水平等得到提高。Amit and Konings(2005)[3]证实了中间投入服务部门(即生产者服务部门)的自由化对国内下游制造业部门的生产率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服务业跨国公司的进入,加剧东道国市场竞争,内资企业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可以降低国内服务价格,提高服务质量,降低制造业的投入成本。

二是通过跨境服务贸易产生技术外溢。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有权利使用和特许、咨询等知识技术密集的生产者服务进口可以产生技术溢出,提高整个经济部门的生产率。一方面进口的生产者服务通常是许多制造业部门中知识技术含量较高的关键中间投入要素,有利于提高进口国下游制造业部门的生产经营效率。另一方面在消费进口的生产者服务的过程中,可以模仿和学习其技术,从而促进服务进口国人力资本的积累(程大中,2006),提高技术水平。技术转让和自然人移动等形式也会提高人力资本存量和技术水平[4]。

(二)产业结构升级效应

生产者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包含资本、知识和技术,可以提高发展中国家的技术水平和人力资本存量,能促使企业采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从而促进东道国产业结构升级[5]。金融、管理咨询、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有权利使用和特许等知识、技术密集的生产者服务进口是促进制造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动力,通过中间投入和产业前后关联,直接提高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同时还可以弥补某些生产者服务行业的空白和改造、提升传统的生产服务产业,促进东道国生产者服务业发展,降低服务成本,间接促进制造业发展。

(三)制度效应

制度是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制度作用是多方面的,制度安排、制度环境和制度变迁对制造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钟昌标等(2006)对经济制度和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经济制度对经济增长是重要而且有效率的[6]。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推进生产者服务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这本身就是经济制度变迁的途径。在国内企业与跨国公司通过产业间或前后产业关联而进行的交流过程中,容易学习跨国公司先进管理方法和经验,对国内企业管理制度的变迁提供了很好的模仿和借鉴平台,从而推动国内企业的快速制度变迁,提高企业的组织管理效率。

生产者服务贸易经济效应的发挥,受一国经济发展水平、技术水平、人力资本存量水平、基础设施、开放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二、方法选取和数据说明

(一)方法选取

Baron(1986)[7]认为,中介变量是自变量对因变量发生影响的中介,它主要代表一种内部机制,通过这种内部机制自变量对因变量起作用。

假设变量已经中心化,可以用图1所示的路径来说明变量之间的关系。其中c是X对Y的总效应,ab是经过中介变量M的中介效应,c′是直接效应,e1、e2、e3是误差项。当用通常的最小二乘法估计时,效应之间有如下关系:c=c′+ab,中介效应的大小可以用c-c′=ab来衡量;在其他情形下,中介效应用ab来衡量,中介效应和总效应之比为ab/(c′+ab)[8]。温忠麟等(2004)[9]提出了一个实用的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如图2所示。

根据上述分析,引入制造业技术进步和结构升级两个中介变量,根据图1的检验方法,逐步分析,其中X为生产者服务进口和生产者服务业FDI,M为中介变量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Y为制造业国际竞争力。

(二)指标选取和数据说明

1. 解释变量(X)。

根据联合国国际收支统计(BOP),生产者服务贸易主要包括通讯、计算机和信息、保险、金融、专有权利使用和特许以及其他商务服务六个部门,其他商务服务包括咨询、广告和宣传等。选取X1=Ln FINA,X2=Ln COMP,X3=Ln ROYA,X4=Ln CONS,X5=Ln ADVI,X6=Ln COMM,X7=Ln ASS,X8=Ln FDI,分别表示金融、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有权利使用和特许、咨询、广告和宣传、通讯、保险服务进口和生产者服务业FDI。

2. 被解释变量(Y)。

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指标。用可比净出口指数(NTB),即一国某一个产品或产业的净出口与其进出口总额之比来反映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MANU表示制造业总体可比净出口指数。

3. 中介变量(M)。

技术进步(M1)用全要素生产率来表示、Y=AKαLβ来估计。其中Y为制造业国有和规模以上企业的总产值,L为国有和规模以上企业的年末就业人数,资本存量(K)用永续盘存法来计算:Kt=It+(1-δt)×Kt-1。估计α和β,然后由计算1997-2008年中国每年制造业TFP。

制造业结构(M2)。本文用技术密集型行业产值占制造业总产值的比例来表示制造业结构升级,用TENO表示。技术密集型行业包括[10]:烟草制造、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印、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医药制造、化学纤维制造、塑料制品、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通信设备制造、专用设备制造、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仪表仪器文化办公用品制造13类。

数据均来自1998-2009年《国际收支平衡表》和《中国统计年鉴》,时间序列为1997-2008年。

三、中介效应检验

假定技术进步和制造业结构升级是生产者服务贸易提高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中介变量,则可以根据以上中介检验回归模型逐步分析,得到如表1所示的中介检验结果。

表1的结果表明,生产者服务进口和生产者服务业FDI促进了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其促进作用是通过技术进步实现的,即技术进步是生产者服务进口和生产者服务业FDI与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关系的中介变量。

金融、咨询、广告和宣传、通讯服务进口增加1个百分点,促进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提高0.0683、0.0713、0.079和0.373,且技术进步起着部分中介效用,中介效应与总效应之比为0.0867、0.7085、0.5696和0.6986,这说明技术进步能够解释金融服务进口对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促进作用的8.67%、70.85%、56.96%和69.86%。计算机和信息、专有权利使用和特许、保险服务进口和生产者服务业FDI促进了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其增加1个百分点,会促进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提高0.102、0.1980、0.3103、0.1573,且技术进步在计算机和信息、专有权利使用和特许、保险服务进口和生产者服务业FDI促进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中起着完全中介效用,说明技术进步能够完全解释其对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促进作用。

表2的结果表明:生产者服务进口和生产者服务业FDI对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促进作用,不是通过中国的产业结构升级实现的,即制造业结构升级不是生产者服务进口和生产者服务业FDI与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关系的中介变量。

生产者服务贸易对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其中,以生产者服务业FDI的影响最为明显(总效应为0.31)。技术进步是生产者服务进口与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关系的中介变量,除金融服务进口外,中介效应都较大。一方面说明中国通过学习、模仿和创新提高了生产率,从而促进了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另一个方面也说明了中国市场体系已经基本完善、服务基础设施基本完备、制度环境良好,更重要的是人力资本存量已突破门槛效应从而发挥促进作用;制造业结构升级不是生产者服务进口与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关系的中介变量,说明中国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改变,制造业的发展主要是依靠加工贸易,自主创新不足,技术水平较低。

四、政策建议

1.扩大生产者服务业的开放度,吸引生产者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积极承接国际服务业外包,以提高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在扩大对外开放的同时,减少各种管制,扩大对内开放,并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

2.增加科研和教育投入。国家应不断增加对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技术创新资金的投入,同时金融机构加大对技术创新的信贷支持。加大对学校的教育投入,培养更多的服务业和制造业专业化人才;对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在职人员进行培训,通过“干中学”增加其知识水平和技能。

3.加快自主创新。对于引进技术要在模仿、学习和消化的基础上进行再创新,从而提高自主开发和创新能力,增加自有知识产权。鼓励和推动企业建立、健全技术研发机构,鼓励有条件的大中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建立高水平的技术研发中心,并提高科技成果转化速度。

摘要:运用1997-2008年的数据,引入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两个中介变量,对生产者服务进口提高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内部机理进行理论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生产者服务进口和生产者服务业FDI促进了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技术进步是生产者服务进口促进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提高的中介变量。

关键词:生产者服务进口,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技术进步,结构升级

参考文献

[1]Francois,J.F.Trade in Producer Services and ReturnsDue to Specialization Under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1990,23,109-124.

[2]尚涛,陶蕴芳.中国生产者服务贸易开放与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关系研究[J].世界经济,2009,(5).

[3]Amiti M,Konings J.Trade Liberalization,IntermediateInputs and Productivity[C].vol.CEPR DPS 5104,2005:1-45.

[4]程大中.服务消费偏好、人力资本积累与“服务业之谜”破解:Pugno模型拓展及基于中国的数值模拟[J].世界经济,2006,(10).

[5]Francois,J.F.Trade in Producer Services and ReturnsDue to Specialization Under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1990,23,pp.109-124.

[6]钟昌标.经济制度和我国经济增长效率的实证研究[J].数量经济计量经济研究,2006,(11).

[7]Baron,R1 M1,Kenny,D1 A1,The moderator mediatorvariable distinction in social psychological research:Con-ceptual,strategic,and statistical considerations[J].Journal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6,51,1173-1182.

[8]MacKinnon D P,Warsi G,Dwyer J H.A simulationstudy of mediated effect measures.Multivariate Behav-ioral Research,1995,(1):41-62.

[9]温忠麟,张雷,侯杰泰,刘红云.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及其应用[J].心理学报,2004,(5).

利用情感效应提升管理水平 篇9

班主任是班级管理工作的直接管理者, 是搞好班级工作的关键和核心。因此班主任在班级工作中不仅要用自己丰富的学识和人生阅历做学生的引路人, 还要对学生“爱如慈母, 亲如朋友”, 以情感赢得信任, 以心灵感受心灵, 学生只有亲其师才会信其教, 班级管理工作才会得心应手, 事半功倍。本文就班主任工作中的情感效应的主要体现做以简单分析。

一、增强角色魅力

班主任工作面对的是鲜活的学生, 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班主任工作必须体现民主性的特征, 了解学生, 是班主任工作取得成功的基础, 因此迅速、准确、全面地了解学生, 是班主任工作的重中之重。教育心理学认为, 教育者的个人威信与教育效果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一致性。因此, 班主任在学生中享有较高的威信, 是搞好班级工作和教育好学生的前提和保证。班主任要用自己的渊博学识和丰富的人生阅历, 做学生成长路上的知心朋友和引路人。班主任不仅要把自己扮成严师的角色, 更要扮演好"管如严父, 爱如慈母, 亲如朋友"的三重角色, 做到以心换心, 以诚对诚, 学生的崇敬之情和对你的信任便会自然的产生。

二、增强教育的可信度

自尊心, 人皆有之, 渴望得到尊重是人的内在要求, 尊重学生不仅是教师必备的职业道德, 而且是保证良好教育效果的前提, 班主任有对学生进行管理的权利, 但在人格上与学生是平等的, 如果我们以牺牲学生的尊严来达到某种教育目的, 只会换来学生冷漠的目光和心灵的敌视。当我们以真诚的情感维护学生的尊严, 尊重学生的人格时, 学生会把他们的爱心和敬意回报给我们。

面对调皮的学生, 班主任应该用真挚的情感去弥补学生心灵上的创伤, 深入了解学生, 从关心学生成长入手, 教育学生时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导之以行。这样, 在融洽的师生情感中, 学生自然会把班主任的批评看作是对自己的爱护, 把班主任的表扬看作是对自己的鼓励。从而引起情感的共鸣, 自觉把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转化为自己的心理定势和良好的习惯, 收到“亲其师, 信其道”的效果。

三、提高学校教学工作的有效性

如果班主任在教育学生时, 只晓理, 不动情, 干巴巴的说教, 枯燥乏味, 学生听起来毫无兴趣, 甚至反感。这样的教育方法不可能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心理学研究认为, 情感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因此, 班主任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 可以有意识地运用情感的感染作用提高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如寒假回来上课, 学生们似乎有说不完的话, 有时还影响了上课。但板着脸对他们训斥一顿可以维持短暂的安静, 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于是我用自己真实的情感和他们交谈。我告诉他们尽管平时的工作很辛苦, 但假期里, 我十分想念同学们, 现在老师看到同学们的一张张笑脸, 很开心;从同学们的眼睛里, 我感觉到了你们对知识的渴求, 感觉到了肩上的担子是多么的沉重。这时, 教室里鸦雀无声, 孩子们的目光都集中在我身上。我从同学们的眼神里看出我的话引起了他们思想上的共鸣。我话题一转, 把课堂纪律放进了正题, 这样一来, 教育的效果就达成了。

四、形成班集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一个班的学生, 情绪、气质、兴趣和爱好不尽相同。如果每个人都我行我素, 各行其是, 班集体就会成为一盘散沙。遇到这样的班级, 班主任如能用真诚的情感去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 富于同情心, 就会受到学生的爱戴, 就能沟通师生之间的心灵, 学生就会亲近班主任, 从而在师生之间架起一座信任的桥梁, 学生把班主任当做可以信赖的人。这样, 学生也乐意和班主任推心置腹地谈思想、学习、生活, 心就会往一块儿想, 劲就会往一处使, 形成一个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班集体。

上一篇:抗疲劳功能下一篇:集散型自动控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