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图书馆建设

2025-01-10

新农村图书馆建设(精选12篇)

新农村图书馆建设 篇1

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一项利国利民的系统工程, 而新农村图书馆建设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重要的一环, 因此, 大力发展新农村图书馆事业, 是提高农民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知识水平的重要手段, 是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没有新农村图书馆的发展和普及, 就谈不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繁荣。

1 农村图书馆建设的现状

目前, 农村图书馆由于受各方面因素影响和制约, 发展不容乐观。一方面我国农村图书馆发展缓慢且不均衡。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农村人口众多, 相对城市而言, 农村文化建设比较落后, 农村的文化生活比较贫乏。现全国有3 0 0 0多个乡镇没有文化站, 现有的4万个文化站中, 约有1/3有名无实。据有关数据显示:2 0 0 3年我国农村图书馆共计5.7 8万个, 其中半数以上分布在南部沿海地区, 中部各地区间农村图书馆的发展差异较大, 而西北西南各省区, 农村图书馆发展缓慢, 大多数地区还是空白, 由此可见, 农村图书馆不但数量缺少, 而且发展也不均衡。

另一方面, 农村图书馆建设严重滞后, 满足不了农民的需要, 导致农村文化生活单调、贫乏, 种种不良风气乘虚而入。例如不信科学信迷信, 不读文化科技书籍念佛经, 有的地方不建学校建庙宇, 直接影响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因此加快农村图书馆建设步伐, 建设大量的促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图书馆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向题。

2 社会主义新农村图书馆建设构想

2.1 领导重视, 提高农民认识

建设好农村图书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各级领导和群众要充分认识到农村图书馆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重要作用, 认识到农村图书馆事业发展在科教兴国、科教兴农中的重要性, 把党和政府重视农村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精神宣传好、落实好, 并通过提高认识来带动农村图书馆事业建设的全面发展, 使农村图书馆在提高广大农民综合信息素质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各级党委政府要大力宣传, 广造舆论, 提高农村图书馆的知名度。根据《意见》的精神, 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把农村图书馆建设纳入农村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规划中。将农村图书馆建设的组织领导、设施设备、书籍报刊、阵地活动等量化成硬指标, 分期予以实施。并将其作为乡镇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 同时, 各级财政应当设立专项资金对农村图书馆建设给以大力扶持, 并长期坚持下去。各级政府还应把乡村图书馆建设作为文明乡镇评比的重要条件之一, 促进农村图书馆建设与发展。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和县级图书馆应以满腔热情关心农村图书馆的建设, 积极扶持、合理规划、正确引导、加强管理, 为农村图书馆的建设创造有利条件。

2.2 结合农民需要

农民需求是发展农村图书馆的内在动力。鉴于我国不同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平衡, 农村图书馆要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发展。

随着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技术与信息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所以创建新农村图书馆应与当地农村的区域经济挂钩, 真正达到为主体农业服务的目的。例如, 湖北江汉平原以粮棉种植为主, 那么就可以创建以粮棉书籍信息为主的农村图书馆。在湖北西部恩施自治州那里, 以种植果树为主, 就需要大量有关果树栽培、管理的书籍。这样急农民所急, 想农民所想, 满足农民的需要, 满足农村市场是创建新农村图书馆的关键。另外要实行无偿借阅图书, 因为农民处于社会的最底层, 他们赚钱不容易, 而且他们的收入和别的阶层比较起来, 已经差距很大。如果实行收费制度的话, 农民肯定不会去借阅图书, 他们会认为借阅图书是件奢侈的事情。只有实行无偿借阅, 才会吸引他们前来接收新信息、新知识和新技能。因此, 农村图书馆应该无偿的为农民免费提供书籍, 才能符合农村的实际情况, 符合农民的需要。

2.3 多渠道筹措资金

遵循国家、集体、个体相结合的筹资原则。农村图书馆建设的核心问题是经费问题, 最大的难题是经费来源问题。尽管中央采取“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 政府今后要加大对农村图书馆事业的投入, 但是, 目前我们国家的财力有限, 投入到文化事业上的资金很有限, 有限的资金大都倾向于大中城市的图书馆建设, 投入到农村图书馆建设资金很少。我们必须转变目前单纯由政府拨款的形式, 采用采取多种方法和途径积极筹措所需资金。一是政府拨款。争取政府每年从文化建设经费中, 按照一定的比例投入到农村图书馆建设之中, 让这形成一种制度, 成为今后主要经费来源方式。二是收入提留, 即按农副业收入或增长收入的一定比例提留, 用作发展本地图书事业。三是集体出资、个人捐赠。作为最大受益者的集体和个人, 鼓励群众少抽一盒烟, 少喝一瓶酒, 为农村图书馆多添一本书。村集体和个人每年应按一定的比例出资, 用以补充购书经费不足。四是接受资助, 即接纳社会各方赞助的资金, 鼓励乡镇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集体捐资, 甚至是挂靠的形式兴办农村图书馆。五是主动联系上级图书馆。可利用文化扶贫、文化下乡政策, 主动与各级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以及文化等事业单位结成对家, 尽可能地得到他们的捐赠和技术上的指导。

2.4 加强农村图书馆立法建设

各级政府应尽早出台有关农村图书馆事业发展的行政法规或地方性法规, 从而保证农村图书馆事业发展有法可依, 促使一些困扰乡村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难题从制度上得到解决。同时, 在这些法规或规定中, 应鼓励引导各地乡镇、村组建立与发展农村图书馆, 建设具有地域特色、符合地域经济发展和当地文化需求的特色农村图书馆, 引导农民自办图书馆, 使农村图书馆能够真正成为农村经济文化发展服务的基地, 变农村个人藏书为大家的藏书, 形成一个农村图书馆发展的基层网络和新模式。

2.5 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农村图书馆队伍

提高队伍素质, 培养专业人才, 是推动农村图馆事业发展的关键。目前农村图书馆条件艰苦, 留不住人才, 各级政府要想办法改善农村图书馆的工作环境和人员福利待遇。要加强现有图书馆的工作人的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教育, 普遍提高队伍的化素质和专业水平, 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农村图书馆工作人员队伍, 以适应社会义新农村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需要, 从而推动农村图书馆事业持续健康的发展。

总之, 新农村图书馆建设任重而道远。但是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 新农村图书馆也看到了发展的希望。只要我们充分认识图书馆建设的重要意义, 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 就一定能够尽快走出困境, 进而壮大新农村图书馆事业, 为新农村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肖玲.发展新农村图书馆建设实现国民综合素质提升[J].贵州农机化, 2008 (2) .

[2]罗春红.浅谈图书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08 (9) .

新农村图书馆建设 篇2

——图书室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姓名: 单位:

乡村图书室作为最贴近农民而传播科普文化、社会历史和当前新农村建设的最几层文化传播点,旨在提高广大农民群众对当前我国的大好发展形式的认识。了解我国党和政府的一系列民生工程和惠民政策,并且能够积极投身到党和国家的建设中,提高生产劳动的积极性,在提高农村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道德修养,为下一代的教育打好基础。更能促进农村产业机构、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村图书室也是我们党和政府关注农村发展,普及农民文化知识水平的惠民、扶民工程。这项工程的普及,让广大农民在参阅的过程中了解和认识我们党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各项重大成就和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向社会主义进军的铿锵步伐。党和国家的发展进步离不开人民群众的进步,人民群众的进步离不开教育和学习,离不开知识。只有我们的人民一起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我们在科学文化教育方面进步了,才能更好的促进社会经济建设的进步,促进国强民富。

早在十六届五中全会的时候,我们当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明确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要求。我们农村的建设,不仅仅要贯彻落实好党和政府的一系列重大举措,而且也要加强农村科学文化知识的建设与发展,图书室基本上集齐了各类图书资料,有社会历史类、科普知识类、农业种植类、畜牧养殖类、生育心育健康类、儿童读物类等。基本上普及了当前农民、农业的发展需求,社会历史类,让百姓们了解当今社会的发展,认识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科普知识类,让百姓们了解当今社会的发展和竞争全面走进了科学化、数字化、信息化。脱离那些种田在人,收获靠天的愚昧思想,逐步迈向科学的种植和养殖方式,提高了收入,也提高了生活水平。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农村人民的生活水平也进一步提高,而追求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也不再是人民百姓的天方夜谭。百姓更需要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而生育、心育健康类图书给百姓们解决了不少生活上的问题。优美的食物,规律的饮食习惯不再是一种渴求,而是一件实实在在的大事。在种植和养殖上,百姓们更是渴求更加优良的品种,更加科学的种植和养殖方法,土地成分的摸索,根据当地气候地域条件选择种植和养殖方式也逐步系统的掌握。更能够掌握怎样教育小孩子的知识,为农村的文化教育打下基础。

由于历史等诸多方面的原因,农村的民主与法治的建设还很是不健全,百姓们的法制观念还很浅薄。这个图书室的到来,让百姓们的民主法制意识在民主法治观念的基础上无形的形成和增强了。图书室充分的利用各种文字资料、杂志书籍、新闻媒体资料广泛深入的对农民进行民主知识、法律知识进行形象化、具体化、生动化的传播和教育。这样长期坚持下去,就必定能够帮助百姓增强政治素养。同时更能从中查阅咨询所涉及的矛盾、纠纷的问题都会从中慢慢的化解开来。我们村的图书室不但可以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健康的社会生活知识,更能服务农村的信息建设和现代农业的建设,促进农民技能的提升,提高农民素质,让农民摆脱知识困境,丰富乡村文化生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新农村图书馆建设 篇3

关键词:新农村;乡镇图书馆;现状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要大力发展包括县、乡镇图书馆在内的农村公共文化事业,乡镇图书馆是我国图书馆事业中最贴近农民的基层图书馆,对于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乡镇图书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努力谋求自己持续、健康、全面的发展,是时代的需要,也是未来发展的需要和必然选择。从文件上可以看出,国家政策给予了乡镇图书馆极大的支持,然而在事实上,我国的乡镇图书馆发展现状却不容乐观。出现的一系列的问题该怎么解决,成了当前亟需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建立乡镇图书馆的必要性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综合性工程,它集聚了经济、文化、和谐社会建设等多个方面于一体。在新农村建设的大浪潮中,经济建设是一个方面,但是我们却不能忽视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因此,在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务必要切实做好农村文化建设工作。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能够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民朋友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那么,如何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呢?笔者认为,加强乡镇图书管建设,是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

乡镇图书馆作为基层图书馆,最为贴近广大农民群体的生活,是反映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一扇窗口。它们能够有效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促进农民群体知识结构的更新,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最新的技术信息和科技信息,极大地促进了乡镇产业结构的调整。

因而,加强乡镇图书馆的建设,能够加快改变农村落后面貌,进而有效促进农村各项事业和谐稳定发展。

二、我国乡镇图书馆发展现状不容乐观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贯彻和落实,一度为我国乡镇图书馆的发展带来契机。在一段时期内,我国的乡镇图书馆就像雨后春笋一样,焕发出勃勃生机,也取得了令人骄傲的成绩。

然而,这种现象并未持续几年时间,乡镇图书馆便纷纷出现沉寂。更有甚者,一度出现萧条,不但内里陈设资料不更新,馆内外更是门可罗雀,最终使轰轰烈烈一时的乡镇图书馆成为摆设,有的干脆关门大吉。

为何会出现这样的问题?通过资料和走访研究,显得出以下几点原因:

(一)相关单位不够重视。主要表现在一些单位和领导对乡镇图书馆的作用认识不够,认为其耗财耗力却作用不大,看不到乡镇图书馆给广大农民带来文化和经济效益。或者表现为眼光不够长远,因为眼前利益得不到保障,舍不得投入,更是随意精简图书馆的人力和物力,使其日渐萧条。

(二)图书资料不足,内容陈旧,损毁严重。许多乡镇图书馆在运营一段时期后,因为缺乏更新,极少维护,导致馆内图书陈旧,资料不足或者损毁严重。大量过期和陈旧的书刊,很难吸引读者的全情投入。而损毁的图书由于得不到及时修补,使书源越来越少。

(三)经费投入不足。图书馆要继续发展下去,需要经费投入支持。许多乡镇图书馆只在建立初期,一次性投入大量资金建成,后期基本再无或者只有很少的经费可以使用,这样根本就无法满足图书馆基础设施建设和图书馆的正常运营。图书馆建设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公益事业,需要当地政府和社会不断的支持和投入,才能继续运营下去,如果经费持续不足,很可能陷入困境。

(四)配套设施落后。很多乡镇图书馆没有足够的配套设施,比如没有电子阅览室,或者专业维护人员缺乏,导致电子阅览室使用和维护存在困难。

(五)很少举办活动,陷入萧条。县、市级图书馆都是保证正常开放,或者举办各类活动,来促进图书馆的繁荣。对比之下,许多乡镇图书馆不但很难保证正常开放,而且几乎不会举办任何形式的读书活动。极少的宣传加上本身管理的不完善,导致乡镇图书馆很容易陷入萧条。

(六)电视和网络的繁荣,分去了图书馆的关注度。随着电视和网络在乡镇的普及,图书馆不再是乡镇居民和广大农民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许多人更加依赖电视和网络来得到需要的信息,而不再使用图书馆。

综上所述,致使我国乡镇图书馆发展现状不客观的原因虽然较多,但总体来说,都是因为图书馆本身缺乏长效管理机制和本身不够创新所致。

三、新农村建设中大力繁荣乡镇图书馆的对策

(一)为广大农民群体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据了全国总人口的大多数。而且农村人口大多文化程度不高,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较低。因而,想要加快新农村建设的进程,首先要提高广大农民群体的文化素质,而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读书氛围就势在必行。

作为基层文化活动的有效载体,乡镇图书馆已经被广大农村群众所接受。可以说,乡镇图书馆既是最基层的公共图书馆,又是传播科学、文化和教育知识的重要阵地——可以逐步培养大批喜欢爱好读书的农民群体,有效提高他们是文化水平和自身综合素质。

与此同时,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乡镇图书馆还将成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外,另一个为学生和青年提供继续学习机会的重要场所。图书馆内的各种书籍,能够给他们带来不同于课堂知识的另一番天地,而大量的报刊杂志和视听资料,也有利于帮助农村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乡镇优秀人才的培养。

(二)在重视经济发展的同时,利用图书馆实施科教兴农战略

随着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广大农民群体也要积极参与到市场竞争中来,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发展新农村建设,科教兴农战略可以有效利用和实施起来。新时代的农民,不但需要了解最近的产品信息、技术信息和加工信息,更是需要熟知政策动态和市场情况。通过在乡镇图书馆阅读书籍和报刊杂志,或者参加馆内举办科技讲座,广泛接受各种信息,在增长知识的同时,提高生产力。可以说,乡镇图书馆在积极引导农民主动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利用知识建设家乡方面,具有重要的

作用。

(三)利用政府、社会和舆论等力量,加强乡镇图书馆的建设

乡镇图书馆的建设跟当地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密不可分,要把其作为当地政府部门考核的一个重要指标来执行,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规划之中,才能使得使图书馆建设落到实处。另外,需要充分调动社会力量,联合社会各界来办好图书馆事业。图书馆本身就是一项纯公益事业,只有全社会都行动起来,才能朝气蓬勃的发展下去。除此之外,还要调动舆论力量,利用媒体的优势和影响力,来扩大影响,比如使用募捐、图书传递等方式为偏远地区的图书馆建设事业添砖加瓦。

(四)加强图书馆自身建设,充分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

加强图书馆自身建设,充分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满足大多数读者的实际需要,尤其是广大农民群体的切实需求,使其认识到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主动选择去图书馆学习。另外,发挥图书馆的娱乐和休闲功能。一般来说,读书活动不但是为了获取信息,也是一种娱乐休闲活动。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农民休闲时间增多,图书馆的娱乐休闲功能也需要进一步增强,才能很好的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

(五)注重图书馆专业人才的培养

大力发展乡镇图书馆,需要一支熟悉图书馆业务并且热爱本职工作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他们不但需要掌握基础的工作流程,还需要了解乡镇群众的信息需求。为此,建设一支素质过硬的专业人才,也是加强我国乡镇图书馆建设的重要内容。

综上所述,图书馆常被人们称为“教育机关”、“没有围墙的社会大学”,这是因为它不但具有传播知识信息的功能,同时也具有思想教育的功能。十六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全党同志要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乡镇图书馆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无疑将扮演着重要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未来,乡镇图书馆只有健康蓬勃的发展下去,才能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出力,才能有助于新农村建设重大历史任务的完成。

参考文献:

[1]我国乡镇图书馆建设现状与问题研究范培华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05年第4期

[2]乡镇图书馆现状、建设模式及可持续发展研究崔燕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2年5月

新农村图书馆建设 篇4

1 当前乡镇图书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乡镇图书馆是我国图书馆事业中最贴近农民的基层图书馆, 乡镇图书馆对于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只有正视问题, 才能解决问题, 更好地促进乡镇图书馆发展。那么, 当前, 乡镇图书馆发展存在哪些问题呢?

第一, 重视不够。部分领导认为农民文明程度较低, 看书对于他们来说, 是不切合实际, 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也有的认为, 农民只要种好地就可以了, 看不看书并不重要。也有的以资金不足为借口, 不重视乡镇图书馆的发展。

第二, 发展不平衡。由于各地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 文化教育事业基础也不相同, 因此各地乡镇图书馆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经济基础较好, 基层领导较重视, 文化设施又较发达, 大多数农民又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地方, 图书馆 (室) 就办得多一些, 好一些;而经济条件较差, 或基层领导不重视, 人口少而农民文化程度又较低的地方就办得少, 办得差些。就我国东北地区来说, 乡镇图书馆寥寥无几。

第三, 经费不足。当前, 乡镇图书馆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经费严重不足。应该承认镇与镇之间的经济状况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多数乡镇馆长长期以来没有固定的购书经费, 这是乡镇图书馆不能稳固的主要关健所在。由于没有购书经费, 长期不购一本新书, 图书馆的藏书变得过时、陈旧、破烂, 还谈得上什么能吸引读者, 图书馆门庭冷落。所以乡镇图书馆生存关健在于政府应有固定购书经费。由于对农村乡镇图书馆的投入极少, 甚至没有, 导致馆舍设施简陋, 位置不当。常常出现图书与读者两分离的局面。藏书建设不规范, 不少乡镇在组建图书馆时, 总是想不花钱, 所藏的书刊大多为东拼西凑地发动当地群众捐献或恳请有关单位赠送, 使图书馆成了闲置过时废旧书的收容站, 藏书质量很差, 更谈不上各类书刊比例适度。读者选择余地很小, 吸引不了读者, 影响图书馆的正常服务。

第四, 定位不准确。乡镇图书馆担负着宣传党的方针政策, 传播科学文化知识, 提供信息的多种职能。其服务的主体是广大农民, 应该强调要面向大众, 服务于大众, 这是乡镇图书馆服务的宗旨, 是乡镇图书馆的生命力所在。而目前看到有相当数量的乡镇馆定点错位。而有的一些乡镇图书馆把搞创收, 作为工作的出发点, 很少考虑到如何为农民服务。这种定位上的错位, 导致图书馆作用发挥的不好。也有一定数量的乡镇馆座落在镇政府的大院里, 名为乡镇图书馆, 实为机关图书馆, 只为少数人服务, 而忘记了广大农民。

第五, 管理人员不稳定。乡镇图书馆隶属于乡镇文化站。长期来, 文化站的工作人员经常为完成乡镇政府的中心任务而奔波, 把管理乡镇图书馆从一定程度上作为业余的工作。况且, 文化站工作人员不仅要搞文化工作, 还身兼多职, 是兼职的文化员, 特别当前, 乡镇面临着机构改革, 乡镇几经撤扩并, 人员也几经变动。面临着这些问题, 文化站工作人员思想情绪不稳定, 为此, 图书馆的管理, 对外开放时间得不到保证, 也谈不上为农村读者服务, 更不要说如何规划好乡镇图书馆建设。

2 发展乡镇图书馆的意见和建议

加强农村图书馆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要求。所以, 要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 努力解决乡镇图书馆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推动乡镇图书馆的发展。在乡镇图书馆建设中, 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以服务人民大众为原则, 以提高农民素质为目的, 同经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第一把乡镇图书馆建设目标纳入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规划之中。乡镇图书馆建设, 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内容, 要把它纳入到建设新农村的总体目标, 统一规划, 统一要求, 统一检查。把文化室、图书室等文化建设, 作为提高农民思想道德文化素质的考核内容, 作为评比文明乡镇的必备条件。各级领导要把农村图书馆建设列为乡镇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是乡镇文化设施中不可少的项目。结合文化先进乡镇的评比、检查, 促进乡镇图书馆的建设发展。

第二县级政府职能部门给予重视与支持, 从一定意义上说, 各级政府的重视程度, 决定着乡镇图书馆的发展水平。对乡镇图书馆的建设, 政府必须要明确其性质、方向、任务、体制、人员、工资、购书经费、馆舍面积等问题, 需要有明文规定, 以此来规范管理。真正做到有人过问, 有章可循, 稳定发展。

第三要加大对乡镇图书馆建设的投入力度。经济上的投入, 是乡镇图书馆发展的基础条件。要象投入教育那样来加强图书馆建设, 应以不低于当地财政收入增长的速度逐年增加投入, 实行多渠道集资兴办。在确保国家对文化的投入的同时, 鼓励乡镇企业, 社会各界以及个人投入。一是加大设施建设投入。乡镇图书馆建设用地必须纳入村镇规划;二是争取多渠道投入。农村普及图书馆, 必须改由国家包办为社会共办, 走国家、集体、个人共同办馆的道路;三是保证购书经费的投入。每年应保证投入适当的购书经费, 改变目前图书架上武侠小说多, 科技读物少;言情小说多, 政治读物少;港台格调文学多, 民族风味文学少的现象, 注重教育性、陶冶性、知识性和实用性。

第四因地制宜发展乡镇图书馆。鉴于我国不同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 南方与北方存在明显差异, 东部与西部之间也迥然不同, 乡镇图书馆发展也要因地制宜, 分类指导, 有所区别。结合实际情况, 树立创新模式多样化的思路确定多样化的办馆模式。一是建立乡镇图书馆, 由乡镇财政拨款, 确定每年购书经费、管理人员的工资额, 进行公益性服务。二是公办民助。镇政府在创办或恢复乡镇图书馆给于相当数额的资金投入和面向社会各界筹集资金增加投入, 有了良好的物资基础和馆舍条件, 按市场化运作。三是建立定点图书流通借阅服务室是指部分贫困镇、贫困乡设立服务点。由镇政府无偿提供服务馆舍, 县 (市) 区图书馆定期提供流动书刊, 进行公益性服务。四是县级馆建立区域性分馆。区域性分馆可以进行试点和偿试, 以便由当地政府无偿提供为读者服务的馆舍。五是实行县级馆和乡镇图书馆联办。县级馆和镇政府双方经过协商签订合同, 各自承担责任。

第五办出乡镇图书馆特色。创建乡镇图书馆时, 应发扬各自优势, 光大各自之长。首先要有藏书特色。任何一个图书馆都应该有自己的藏书特色, 乡镇图书馆的藏书应结合本地区经济建设需求, 结合本地区农民对科学文化以及脱贫致富要求。可以是政治、经济建设的某个方面;可以以名人、名优特产、名胜古迹为主体;可以根据民族文化、乡土风情来发掘。应经过调查研究, 有的放矢, 从实际情况出发来具体做好书刊收藏工作。不发达地区, 就应该从低文化、低水平的现实出发, 多购置一些通俗易懂的与生产、生活较为贴近的书刊;乡镇企业较为发达地区, 就应该考虑以某一类或几类技术含量较高的技术书刊为重点。还应充分考虑乡镇经济发展的需要, 以某一有发展前途的行业为重点, 形成藏书的重点和特色。其次有要服务特色。应根据各个时期的不同要求、各个地区的具体情况, 有所侧重的搞好特色服务。不发达地区, 可以针对文盲、半文盲人口多这一情况, 开展扫盲、普及文化知识的服务, 提高当地农民的文化素质。发达地区, 可以在开展信息服务工作,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上, 探索行之有效的服务方式。

第六形成合力, 保证乡镇图书馆健康发展。乡镇图书馆的经验告诉我们, 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是事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图书馆工作者敬业精神和忘我劳动是办好图书馆的关键, 只有两方面的共同努力、艰苦奋斗, 才能保证推动乡镇图书馆健康地向前发展, 给我国乡镇图书馆事业带来一派兴旺景象。

新农村图书馆建设 篇5

臧运平/宋桂娟/郑满生/牟肖光/姜仁珍/于良芝

2013-3-22 16:53:12 来源:《中国图书馆学报》(京)2012年5期

【英文标题】On Zhucheng Model of Public Library Construction to Rural Areas in China

【作者简介】臧运平,青岛农业大学图书馆研究馆员(青岛266109);宋桂娟,山东省诸城市图书馆馆长、研究馆员(诸城262200);郑满生,牟肖光,青岛农业大学图书馆馆员;姜仁珍,青岛农业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青岛266109);于良芝,南开大学信息资源管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Email:lzhyu@nankai.edu.cn(天津300071)。

【内容提要】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公共图书馆界为解决普遍均等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实现方式问题,进行了很多探索,形成了若干基层图书馆建设模式。山东省诸城市于2007年前后参与这一探索过程,推出了依托社区服务平台的农村图书馆建设模式。本研究考察了这一模式的特点,分析了它对于保障城乡普遍均等公共图书馆服务的价值与局限。研究发现,诸城模式继承了以往农村图书馆建设的两大元素:(1)将图书馆学意义上的公共图书馆功能分散在不同的文化设施中;(2)维持图书馆运行的长期任务主要依靠基层政府。诸城模式对以往农村图书馆建设模式的最大创新就是它所依托的社区服务平台。社区服务平台的建设机制改变了诸城农村图书馆的性质,也为它注入了更强的可持续发展力。继承与创新两股力量很可能从不同方向塑造诸城市农村公共图书馆的未来,使之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也使诸城模式在回答“如何在我国实现普遍均等的公共图书馆服务”时,存留了一些未解难点。

In the past decade, in order to achieve universal and equitable public library services for all people, the Chinese public library sector has experimented with a number of models for developing public libraries in rural areas.Zhucheng of Shandong Province joined this exploration in around 2007 and advanced a community service center based public library service.This study examin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model and its value and limitation in ensuring universal and equitable public library services.The study shows that Zhucheng model has inherited from the past rural library development two features: disintegrating public library services among a number of cultural facilities, and having the lowest level government to bear the responsibility of developing rural library services.The most notable innovation of Zhucheng model is its incorporation of public library services into the general community service platform.This has not only transformed rural library service to a true public good, but also enhanced its long-term sustainability.The trajectory of public library services in Zhucheng will likely be determined by both its inheritance from the past and its innovation, engendering at least a certain degree of uncertainties for its future.This, in turn, makes the Zhucheng answer to the question “How to develop an universal and equitable public library service for all people in China” unaccomplished.【关 键 词】农村公共图书馆/诸城模式/社区服务中心Rural public libraries/Zhucheng model/Community service center 前言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虽多次尝试在农村建设图书馆服务设施,并多次出现过农村图书馆建设高潮[1-3],但城乡公共图书馆服务始终存在巨大差异。据官方统计资料,自1949年到2000年,我国省级、地级及县级图书馆的总数量由51个增长到2674个[4-5]。2000年三级图书馆的分布情况分别为:省级36个,覆盖所有省会城市;地级394个,超过当年所有地级行政区划数(333个),实际覆盖近90%的地级市①;县级2244个,覆盖78.4%的县级行政区(2861个)②。在县级市或城关镇以外的广大农村,由于图书馆服务设施既不规范也不稳定,官方统计资料从未将它们纳入“公共图书馆”范畴。这表明,截至本世纪初,居住在城区以外的农村居民,很难享受到规范的公共图书馆服务。

2003年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就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城乡发展,改变城乡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二元结构,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缩小城乡差距。此后连续出台的中央一号文件、十七大报告以及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都强调城乡统筹发展及城乡公共服务的普遍均等。

探索农村公共服务的有效提供方式因此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公共图书馆是政府向民众提供的重要公共服务,如何建设覆盖城乡的普遍均等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也就成为我国图书馆界和文化主管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熟悉中国农村图书馆发展史的人都知道,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如前所述,我国自建国初期就开始建设农村图书馆,然而,没有任何一次农村图书馆建设运动产生持久的效果。在周而复始的“建设—关闭—建设—关闭”的循环中,农村公共图书馆服务依然停留在几近为零的水平上;农村图书馆发展遗留给新时期建设者的,也是失败的教训多于成功的经验。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启动的新一轮农村图书馆建设,若要产生更持久的效果,必须创新建设模式。

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地区开始探索新的农村图书馆建设模式,例如浙江嘉兴推出了市、区、乡镇三级政府联合主导的城乡一体化建设模式[7],江苏吴江推出了县级市政府主导的四位一体(农家书屋、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党员干部远程教育接收站点、乡村图书室)模式[8],江苏江阴推出了市政府主导的市、镇联合建设模式[9]。山东省诸城市于2007年前后参与这一探索过程,推出了社区服务平台上的农村图书馆模式。或许是因为这个齐鲁县级市远离创新相对集中的长三角与珠三角,诸城模式较之其他模式较少受到学术界的关注。目前关于这一模式虽然有其参与者提供的零星介绍[10-12],但缺乏来自第三方(特别是学术界)的系统、中立、相对客观的分析。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从第三者的立场,系统考察诸城模式的特色及其对保障普遍均等公共文化服务的价值,分析诸城经验的未来前景和可推广性。本研究希望通过这样的考察,使诸城经验升华为我国图书馆界对以下问题的答案之一:“如何在几近为零的农村图书馆服务水平之上,实现城乡普遍均等的公共图书馆服务?”

本研究将“农村地区”定义为主要由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居住、以集镇和村落为基本社会组织形式的地区。按国际图联2010年《公共图书馆服务标准》[13]和《公共图书馆宣言》[14]中的阐释,本研究把基层政府或组织建设的、实际履行公共图书馆功能的设施,统称为“农村公共图书馆”,不管它们是否已经获得“公共图书馆”或“图书馆”命名。诸城市农村像全国大多数农村地区一样,并不存在用“公共图书馆”或“图书馆”命名的设施,《公共图书馆宣言》中的公共图书馆功能被分散在文化站的图书室、电子阅览室、文化活动室、培训室等设施中。按于良芝和于斌斌的分析,这是一种“被话语消解了的农村公共图书馆”[15]。为了将这种“图书馆”与名副其实的图书馆相区分,本文将使用带引号的“公共图书馆”描述非命名的公共图书馆服务设施。之所以如此使用“公共图书馆”概念,是因为被消解的公共图书馆也是一种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公共图书馆的功能依然存在,只是被剥夺了本应属于自己的概念外壳。近年来相关研究综述

如前言部分所述,进入本世纪以来,我国公共图书馆建设面临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在农村图书馆服务水平几近为零的基础上,高效持久地实现普遍均等的公共图书馆服务。在各地实践中,新时期的农村图书馆建设思路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把“农村图书馆”化约为文化中心的图书借阅设施加以建设,最典型的就是农家书屋和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图书室建设;另一类是把农村图书馆作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图书馆服务网络的成员馆或总分馆体系的分馆或流通点)加以建设,比较典型的是浙江嘉兴、江苏苏州及江阴的农村图书馆建设。在地区文化发展规划中,第一种思路体现为“[县市图书馆+县市文化馆]—乡镇文化站—村文化中心”的底层设计,第二种思路体现为三级或两级图书馆的底层设计。

与此相适应,2000年以后有关农村图书馆的研究也大致分为两类:①有关农家书屋/乡镇综合文化站图书室的研究;②有关覆盖农村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研究。与前者相比,后者在更大程度上关注不同层级图书馆的关系以及基层图书馆的专业化问题。从时间上看,2007年前后是相关研究特别是第二类研究的重要转折点。2007年之前,第一类研究大都从提高农村文化品位、满足农村文化需要的角度看农村文化中心的图书室[16-18],第二类研究大都从整合、共享及有效利用信息资源的角度看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中的农村图书馆[19-22]。2007年以后,在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及《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的解读过程中,普遍均等、全覆盖等关键词被着力强调[23-24]。此后,相关研究,特别是把农村图书馆纳入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研究(上述第二类研究),开始明确地把农村图书馆建设与“如何在我国实现普遍均等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的问题联系起来。这一问题导向下的研究不再局限于对各地创新经验的简单介绍,而是增加了批判分析的成分,即深入剖析每一种创新模式对保障普遍均等公共图书馆服务的价值和局限[7,25-26]。例如,从实现普遍均等服务的角度,于良芝认为苏州模式的最大优势是“全委托”关系确立的总馆对分馆的全面控制,最大挑战是这一关系带来的编外员工队伍的规模及其利益诉求[25];李超平认为,嘉兴模式的最大优势是政府主导下的管办分离,最大挑战是总馆缺乏对分馆的全面控制[7]。

2007年中国图书馆学会资助的“图书馆服务网络”课题,是较早对这一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课题。课题组通过对全国十余个创新案例的调查,得出了“普遍均等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实现依赖制度创新”的结论[27]186-209。课题组建议的主要制度创新是将基层公共图书馆的建设主体适当上移,通过建设主体和管理单元的整合,实现图书馆服务设施的合理布局及资源和服务的整合共享。对于农村地区的图书馆,他们建议:将县级政府确定为全县公共图书馆的建设主体;在全县建设规模不等的图书馆和流动服务车,保障县域所有图书馆的运行经费(含购书经费、人员经费、设备更新经费等);县政府建立专门的职能机构负责全县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管理和协调,指定县图书馆作为总馆,其他图书馆作为分馆,形成资源和服务高度共享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2009年启动的公共图书馆立法支撑研究的“公共图书馆设置与体系建设研究”课题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对各级政府财政能力的分析,将上述结论调整为:由县政府作为农村地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直接建设主体,由省政府作为联合建设主体;省政府按人口或配套比例为县政府提供公共图书馆建设经费补贴[28]。

除了基层图书馆建设主体的适当上移和管理单元的整合,于良芝还提出对基层图书馆进行专业化改造[29],认为若不如此,那些在全覆盖目标驱动下草成的基层图书馆设施很可能不会持久。她还揭示了现有公共文化话语体系对基层图书馆专业化改造的阻碍[15],认为这一话语体系通过肢解基层公共图书馆的功能,消解了专业化公共图书馆在基层的存在基础,同时消解了专业化图书馆职业及其知识体系在基层的用武之地。

总之,截至目前,图书馆界对“如何在我国实现普遍均等的公共图书馆服务”问题的探索远没有完成。一些正在进行中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已将这一问题纳入更高的研究日程[30-31]。在这些研究的发现汇成“普遍均等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实现路径”之前,任何以此为目标的创新经验都值得剖析总结。根据现有的零星介绍,诸城模式确有一些不同于以往模式的元素(如它以政府创建的社区平台为载体),因而有望为正在进行的探索贡献新的经验,为形成中的“普遍均等服务实现路径”贡献新成分。这正是本文试图对诸城模式进行深入剖析的原因。研究方法

3.1 总体设计

本研究采用案例调研的研究方案,通过访谈、文献分析、问卷调研、实地考察等数据收集方式,收集有关诸城农村图书馆发展历史与当前模式的相关资料,以及有关诸城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规划资料。结合诸城市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环境因素,透视该地区之所以产生“农村公共图书馆诸城模式”的原因,总结和分析这一模式的特色、价值及前景。

3.2 焦点访谈

本研究组织了两次焦点访谈组(focus group)形式的访谈调研。一次是与诸城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主管副局长、市组织部和农业局相关干部、乡镇主管干部代表、乡镇综合文化站站长代表、社区文化中心管理员代表的访谈。访谈内容包括:诸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社区图书室和电子阅览室等设施建设方案提出的背景和过程、方案确立的方式和建设效果、上述设施建设经费及运行经费的来源及可持续性、社区图书室与农家书屋及公共电子阅览室等设施之间的关系等。

另一次访谈是与诸城市图书馆领导班子的访谈。此次访谈集中了解诸城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及服务情况。访谈内容包括:市馆与下面各级图书馆之间的关系、市馆对辖区内其他图书馆承担的责任、各级图书馆的经费来源及资源采购方法、通借通还的实施方法及各个图书馆的资产界定方法、人员归属与管理、各馆之间业务联系和资源共享的技术支撑等。

3.3 文献分析

本研究查阅分析了诸城市委、市政府、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潍坊市、山东省人民政府等部门的20多个文件,主要包括以下几类:诸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十一五”规划和“十二五”规划;诸城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农村社区化服务与建设方面的文件;诸城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关于文化建设的“十一五”规划、“十二五”规划及关于文化建设的其他文件;各类文化设施建设方案、标准及考核办法等文件。文献分析旨在揭示诸城市“农村公共图书馆”建设的广泛背景、驱动力及规划思路。

3.4 问卷调研

本研究向诸城市已经建成的208个社区文化中心发放问卷一份。重点调查社区图书室的空间、人员、文献等资源配置情况。共发放208份问卷,回收208份。

3.5 实地考察

本次调研共考察了2个乡镇1个街道的5个社区。实地考察的主要内容是了解各个社区所辖自然村数量、人口情况、经济情况,观察社区服务中心的办公用房、服务项目、人员配置、服务设施及其利用情况,了解各个社区图书室的藏书状况、借阅状况、开放时间等。诸城市建设“农村公共图书馆”的模式及其特点

4.1 诸城市“农村公共图书馆”建设的社区平台

山东省诸城市总面积2183平方公里,总人口108万,农村人口70万,辖13个乡镇(街道)和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辖区内共有1257个自然村,即大约每十平方公里内有6个自然村。2011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21.0亿元;实现财政总收入62.0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40.1亿元③。2010年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居全国百强县(市)第35位④。

2007年诸城市在探索城乡统筹发展及普遍均等公共服务的实现方式时,设计、规划和实施了“农村社区化”发展方案。所谓“社区化”,是指把相邻5个左右的自然村,1500户左右农户,服务半径在2公里以内的区域,规划为一个社区⑤,在不改变农民原有居住场所和环境的情况下,划定自然村和农民的社区归属⑥。全市把1257个村庄规划为208个社区。由此形成的“社区”,既是农村公共服务的提供平台,也是农村社会的组织单元。作为公共服务的提供平台,每个社区选出一个中心村作为社区服务中心,为农民提供各类公共服务,包括医疗卫生、治安警务、社会保障、法律援助、教育培训、科技推广、公共文化、证件办理等,同时承接上级政府部门延伸到农村的公共服务。作为新的农村社会组织单元,社区拥有自己的领导班子,是组织集体经济、土地流转、科技推广等活动的平台。诸城市希望通过社区建设,促进县域内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

公共文化服务是社区提供的公共服务之一。根据市政府的统一规划,每个社区服务中心至少提供以下公共文化服务:图书室、公共电子阅览室(提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资源、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资源及其他互联网服务)、文化宣传橱窗、文化广场、文体活动室、休闲娱乐室等,由此形成社区成员可以就近享用的“2公里文化服务圈”。其中图书室提供图书借阅服务,电子阅览室提供数字化资源获取服务,文化宣传橱窗提供信息展示服务,培训室提供讲座培训和影视播放服务。按照《公共图书馆宣言》和图书馆学教科书界定的公共图书馆功能[32-33],上述绝大多数服务都未超越公共图书馆功能。可以说,社区服务平台上的多种文化设施共同“合成”了诸城市的“农村公共图书馆”。

4.2 诸城市“农村公共图书馆”的规划及建设流程

作为农村社区化建设的组成部分,诸城市“农村公共图书馆”与其他公共服务设施一样,都是市政府统一规划的结果。市政府的统一规划包括若干关键内容:首先,它规划了社区服务中心的布局方案,奠定了“2公里文化服务圈”的覆盖标准。其次,它规划了社区文化中心的设施构成(图书室、电子阅览室、培训室、文体活动室、棋牌等休闲娱乐室),确立了“[社区图书室+电子阅览室+其他文化设施]—社区文化中心—县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公共文化格局。在这个格局中,农村“公共图书馆”有功能,无形状,属于被话语消解的“公共图书馆”。再次,它规划了“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农村文化投入机制,指定乡镇政府承担社区图书室、电子阅览室等设施的主要运行经费。第四,它规划了各类设施的建设标准和考核方法,并以文件的形式加以颁布。建设标准规定:图书室面积要达到30m[2]以上,藏书达3000册以上,报刊阅览室面积要达30m[2],报刊达30种,阅览座位20个以上;电子阅览室面积要达到50m[2],配备电脑20台、电视机1台、DVD播放机1台、投影仪1台、投影幕1个,有源音响设备1套,接入互联网;室外文体广场面积要达到1000m[2],放映电影每村每月至少1场,其他文艺演出达12场;宣传橱窗面积达60m[2]以上。考核细则规定:每年年底组织考核验收并进行奖惩,把考核结果作为评价各行政部门和基层镇街、社区工作业绩和提拔任用干部的依据之一。此外,它还规划了文化中心的建设及管理机制、实施步骤。该机制要求诸城市各部门都成立协调委员会,各个社区都成立精神文明办公室,做到机构、人员、经费、设施“四到位”,形成了“市委统一领导、文明委组织协调、各个部门积极参与、乡镇和社区具体落实”的工作体系⑦。市图书馆不仅参与规划、协调及评估,而且在落实过程中提供专业指导、技术支撑及初始藏书的加工处理等工作。概括起来,诸城市“农村公共图书馆”的规划及建设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诸城市“农村公共图书馆”的规划及建设框架

4.3 诸城市“农村公共图书馆”的经费来源与管理单元

按照诸城市社区化建设规划,社区公共服务建设的基本指导思想是:“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科学定位、贴近基层、服务农民。”诸城市在“十一五”规划的文化建设部分提出:“按照社区建设模式编制新农村建设整体规划。建立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确保规划稳步实施。”⑧在“十二五”规划草案中进一步提出:“加大公共文化事业投入,形成覆盖城乡、发展均衡、网络健全、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⑨

按照上述指导思想形成的诸城市公共文化经费投入机制可以概括为:在市政府的指导、监督和扶持下,以乡镇政府投入为主,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乡镇政府不仅负责乡镇综合文化站的运行经费,也承担辖区内所有社区文化中心的运行经费。市政府在社区化建设的起步阶段提供了部分经费补贴,但在运行阶段,其主要责任是组织对基层文化建设情况进行考核,督促乡镇政府持续投入。因此,如果不考虑市政府的启动经费,从长远来看,诸城市“农村公共图书馆”建设模式中的基本经费来源是乡镇财政,或者说诸城模式的基本建设主体是乡镇政府。

与此相适应,一个乡镇之内的乡镇综合文化站及各社区文化中心共同构成了一个管理单元。管理单元的边界首先体现在资源(如文献资源)的资产权上:由于资源购置经费均来自乡镇财政,因此,无论是乡镇综合文化站的资源还是社区文化中心的资源,都属于乡镇政府;其次体现在工作人员的管理上:文化中心的管理员是社区的工作人员,其编制及工资均来自于乡镇;再次体现在文化中心的管理活动上:资源采购计划的审批及采购、上级实物补贴的分配、公共文化服务的考核等管理活动,都是以乡镇为单位实施的。

4.4 诸城市“农村公共图书馆”的日常管理及运行

作为社区服务的组成部分,图书室、电子阅览室等文化设施与其他服务实施统一管理。乡镇政府为每个社区配备三名专职工作人员(208个社区共有624名工作人员),其中一人专门负责公共文化服务,大多数社区的公共文化服务管理员由大学生村官担任。正常情况下,文化中心每周开放六天,周一休息,每天开放时间为8:30-18:30,按规定每周不少于56小时,如有需要,还可以延长开放时间。

自2009年8月开始,社区图书室和市图书馆在全市范围内实施“一卡通”借阅管理,以Interlib系统为技术支撑,实现文献资源“通借通还”。“通借通还”的图书无论被还到哪个社区,其资产权保持不变,但系统会自动标记还书地点。异地还书需要在返还其归属社区后才能继续流通。一旦产生异地还书,接受还书的社区负责将所还图书“物归原主”。诸城模式下“农村公共图书馆”可持续发展力分析

如前言部分所述,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其实并不缺乏农村图书馆建设活动,而是缺乏能够持久运行的专业化公共图书馆服务。从上世纪50年代至本世纪初,我国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掀起农村图书馆建设运动,但这些运动的结果一般在运动结束后的3-7年内逐渐消失[29]。这些昙花一现的农村图书馆设施不仅未能为农村居民带来持久有效的知识、信息、文化服务,而且往往因为实施者过于追求“轰轰烈烈”的运动效应而造成资源的浪费。农村图书馆服务的可持续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实现普遍均等公共文化服务的巨大瓶颈。新时期各地探索的基层图书馆建设模式能在多大程度上保证图书馆的持久运行,也因此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已有研究发现,不少新模式都赋予农村图书馆更强劲的持续发展力[3,29]。除了相对稳定的投入机制(例如嘉兴模式采用市、区、乡镇三级投入的机制),新模式通过总分馆关系对基层图书馆实施的专业化改造,也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原因[29]。这些专业化改造帮助基层图书馆产生了足以激励基层政府持续投入的效益,形成了良性循环的长效发展动力。

与已有模式相比,诸城模式中的上述可持续性利好因素并不十分显著。在投入机制上,虽然市财政在文化设施的启动时期提供了补贴经费(例如,在社区文化中心建设之初,市财政投入620万元购置了1500多个品种的图书和音像制品,配送给社区图书室),但维持它们运行的却是市政府监督下的乡镇政府。虽然诸城的乡镇财政能力被认为居于全国中上水平(根据实地调研过程中一个中等水平的乡镇提供的资料,该乡镇每年的财政收入约为2000万元),但要长期维持规范专业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依然比较困难。目前乡镇政府被要求每年为每个社区图书室新增图书300册。根据访谈过程中获得的资料,最初这一指标是1000册,但后来根据乡镇政府的意见下调至300册,足见乡镇财政的力不从心。在专业化改造方面,诸城市的社区图书室虽然纳入了全市范围的通借通还系统,但由于市图书馆与社区图书室分属不同的建设主体和管理单元,市图书馆除了在技术上维护社区上传的书目数据,只承担业务指导责任。统一规划、统一实施的专业化公共图书馆服务(如讲座、咨询、读者活动等),在这一模式中难以实行。

根据实地调研的观察,诸城模式为“农村公共图书馆”可持续发展注入的最大活力因素是它依托的社区服务平台。如前所述,社区服务中心是诸城市在探索城乡均等化公共服务保障方式的过程中建设的综合性服务平台,也涵盖农业科技服务、医疗服务、治安服务、政务服务、远程教育服务、图书信阅、互联网接入、电影演出、文化演出等服务。它不仅是当地乡镇政府为农民提供公共服务的平台,也是市政府及其公共机构向下传输服务的重要渠道,例如文化主管部门和市图书馆通过社区服务平台传输文献资源服务,农业主管部门及其信息中心通过社区服务平台传输农业科技服务。通过整合当地政府及市政府的各类公共服务,社区平台至少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促进图书馆服务的持续发展。一方面,它可以使公共图书馆服务与其他公共服务之间形成需求和利用上的连带效应,鼓励农民在享用一种服务时连带使用其他服务。国外相关研究显示,公共图书馆服务不仅与其他公共服务之间存在连带效应,它甚至与周边的商业服务之间存在连带效应[34]。这有望为公共图书馆服务提供持续的需求基础。另一方面,它可以使公共图书馆服务与其他公共服务之间产生“共存亡”的捆绑效应:除非政府决定关闭整个社区服务中心,否则单独停止其中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可能性很小。不仅如此,由于社区化在诸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据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社区服务平台受到的关注远非孤立的图书馆(室)能够望其项背。2007年以来,该市先后制定了“中共诸城市委诸城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农村社区化服务与建设的意见”、“中共诸城市委诸城市人民政府关于农村社区化服务与建设考核奖励办法”等6个文件,对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有关问题作出了规定。目前,诸城市政府已经针对社区化提出了五个长效机制,即组织领导机制、财力保障机制、考核激励机制、队伍保障机制、活力运作机制,希望形成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的社区公共服务。这些措施如果成功的话,有望将公共图书馆服务与整个社区公共服务一起,推向持久发展的轨道。诸城模式下“农村公共图书馆”的全覆盖分析

我国“十一五”时期明确提出建设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战略目标。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核心组成部分,也被赋予全覆盖的机遇。然而究竟什么叫“全覆盖”?于良芝将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全覆盖”定义为基于特定标准(如每5万人一座图书馆或每座图书馆覆盖半径为2公里的文化圈等)的百分之百的覆盖率[24]。问题在于,截至目前,我国依然缺乏行之有效的公共图书馆服务全覆盖标准。按照“一级政府建设一座图书馆”的公共图书馆建设体制,全覆盖的标准应该是“镇镇有”或“村村有”。“十一五”期间,我国实施的很多与公共图书馆服务相关的工程(如农家书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都是按“村村有”的全覆盖标准规划和建设的。但正如“图书馆服务网络”课题组所评论的,由于无法考虑村落及人口的分布情况、服务半径等因素,也无法突破行政区划追求合适的集约度和规模效应,“村村有”的全覆盖标准未必能保证公共图书馆服务的科学合理布局[27]197-198。

2008年颁布的《公共图书馆建设用地指标》试图提出与普遍均等战略目标相适应的新的全覆盖标准,即按人口而不是行政区划规划公共图书馆布局。一些地区也提出了诸如2公里文化圈等新的全覆盖标准。然而,正如于良芝根据天津的情况所显示的,在不改变公共图书馆建设体制的前提下,任何超越行政区划的新的全覆盖标准都可能遭遇可操作性问题[35]。

诸城模式恰恰在这个难题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诸城模式采用的是半径2公里的全覆盖标准,但与其他地区不同的是,该市对这一标准的采纳是以对自然村的社区化整合为前提的。它按照地域相近、规模适度、社区服务中心所在地的中心村有发展潜力的要求,合理确定社区中心和社区服务范围;服务半径一般控制在2公里以内,覆盖5个左右的自然村,1500户左右农户。从普遍均等公共图书馆服务的角度看,这种规划布局保证了村村都被覆盖,却不是村村都有图书馆。这相当于把原来若干个农家书屋的资源整合成了一个社区图书馆,保证了图书馆在合理服务半径基础上的适度集约化、规模化。

正因为如此,诸城市的全覆盖模式是一种相对节约成本、优化资源利用的覆盖模式。在社区化的起步阶段,诸城市财政投入620万元图书购置费,为每个社区补助了部分初始藏书,投入29.7万元更新了市图书馆的自动化系统,支持市图书馆与208个社区图书馆的通借通还;乡镇财政总计投入600万元,购置了另外一部分初始藏书;市乡两级财政还分担了电子阅览室建设经费。此后,乡镇财政每年为每个社区图书馆新增图书300册,承担1名专职人员工资以及水电、办公等费用。如果诸城市按每村一个图书馆(室)的标准建设全覆盖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那么,上述所有费用都会按比例提高。即使抛开过渡分散带来的服务质量问题不谈,维持这一系统所需的费用对市乡两级财政而言,也是巨大的负担。

截至目前,仅从资源总量上看,诸城市公共图书馆服务已接近城乡均等。从2007年开始到2010年底,诸城市在208个社区建成含图书室在内的乡镇综合文化站或社区文化中心。其中2007年建成93个,2008年建成110个,2009年和2010年新增5个。86%的图书室面积为60—90平方米,另有11%的图书室面积在90平方米以上。分别有42%、47%、11%的图书室的藏书规模为3001—4000册,4001—5000册,5000册以上。目前社区图书室的藏书总量达120万册,农村人均图书拥有量达到1.7册;期刊37116册,每千人53册;光盘23453片,每千人24片;报纸2080份,每千人2.9份⑩。诸城模式下“农村公共图书馆”的专业化水平分析

自19世纪末开始,公共图书馆一直是现代社会的专业化机构,由专业化人员管理和运行。在很多国家和地区,专业化公共图书馆为了方便公众利用,经常设置服务相对单一的流通点,但这种流通点及其服务内容,是作为专业化图书馆服务的一部分而存在的。完全独立于专业化图书馆的阅览场所尽管在很多国家都存在,但它们的作用比较边缘,无法取代全覆盖的专业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作用。

我国自建国以来,一直致力于建设各种农村阅览设施,为广大农民提供图书馆服务,但由此出现的阅览设施,大都缺乏专业化公共图书馆的品质。它们或者作为项目或运动的产物,由兼职人员维护,或者作为社会力量办馆的产物,由志愿者维护,很少能根据公共图书馆原理、方法和技术,对自身服务进行科学设计。偶尔有较大图书馆出面在农村设置分馆或流通点,但由于总馆本身的专业化水平和资源限制,它们也很难给分馆带来足够的专业化品质。

专业化品质缺乏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在公共图书馆话语体系和农村公共文化话语体系中,农村地区根本不存在“公共图书馆”。在这些话语体系中,“公共图书馆”专指县级及以上图书馆;农村地区有过人民公社图书馆、乡镇万册图书馆、乡村电子信息馆、农家书屋,却没有过“公共图书馆”。

在新时期农村图书馆建设模式的探索中,各地出现的重要创新之一就是对基层图书馆的专业化改造。以苏州模式和嘉兴模式为例,专业化改造体现在基层图书馆规划、设计、馆舍建设与布局、资源配置、技术支持、服务、人员培训等各个环节[7,36]。在这些地区,专业化改造不仅带来了基层图书馆服务水平的提高,而且将基层图书馆建设纳入当地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发展规划,形成了“社区图书馆→县域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县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规划思路。这是对传统的基层图书馆规划思路,即“社区图书室→社区文化中心→县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规划思路的根本改变。

如前所述,诸城模式沿用了传统基层图书馆的规划和发展思路。首先,它不是从全覆盖的县域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角度规划公共图书馆服务,而是从全覆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角度规划图书借阅服务。这使它很难完全从普遍均等公共图书馆服务的高度,考虑诸如不同层次图书馆的角色分工及资源诉求等问题,也无法全面考虑通借通还之外的其他人财物(包括参考咨询等服务)共享方式。其次,它不是用“公共图书馆”概念以及如此命名的设施整合基层的公共图书馆功能,而是把它们分散在图书室、电子阅览室、培训室、文化活动室、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等设施当中。这使它无法围绕专业化公共图书馆的使命通盘考虑资源配置、馆舍布局、服务设计、虚实结合(数字化服务与实体图书馆服务的结合)、人员培训、绩效评估等,也无法在分散的设施平台(无论是图书室、电子阅览室还是文化活动室)上,完整系统地运用公共图书馆的原理、技术、方法以及世界和国内其他地区公共图书馆的经验。这一切都限制了诸城市农村公共图书馆的专业化水平。实地调研的观察也证实了这一点。即使我们把整个社区文化中心都看成诸城市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化身,其服务离专业化公共图书馆的服务也相差很远。图书室的服务仅限于借阅,电子阅览室的服务仅限于互联网连接、不定期信息技术培训、在电脑桌面上提供文化信息共享资源和党员干部远程教育资源的快捷键。专业化的缺乏在文献资源选择和配置、馆舍布局方面也很明显。例如,尽管大多数社区图书室内都有儿童阅览空间,但其陈旧而稀少的儿童读物根本无法支撑儿童服务;实地调研的图书室几乎是清一色的灰色书橱配木质阅览桌椅,几乎全都与电子阅览室隔墙而居,这种布局是否有利于挖掘公共图书馆的空间价值(社区起居室、聚会场所、第三空间),专业化图书馆职业的确会打上大大的问号。结论

以上分析显示,诸城市当前的农村公共图书馆建设是以城乡统筹发展战略下的农村社区化改造为背景的。在社区服务中心的平台上,诸城市利用社区图书室、电子阅览室、文化活动室、培训室等设施,提供了图书馆学意义上的部分公共图书馆服务。正因为如此,尽管诸城市并未在农村地区使用“公共图书馆”概念,甚至没有使用“图书馆”概念,我们依然把它作为农村公共图书馆建设的一种模式。

这一模式继承了以往农村图书馆建设的两大关键元素:第一,将图书馆学意义上的公共图书馆功能分散在不同的文化设施中(图书室只具备单一的借阅功能),使农村地区无法形成可称为“公共图书馆”的完整的机构形态。第二,尽管市政府为诸城市的“农村公共图书馆”提供了启动经费,但维持图书馆运行的长期任务主要依靠基层政府。在考察以往农村图书馆经验教训的研究中,已有研究对这两个元素的效果提出质疑,认为它们负面地影响了农村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因为前者在消解农村“公共图书馆”机构形态的同时也消除了在农村建设专业化公共图书馆的抓手,消弭了对农村图书馆进行专业化改造的可能性[15];后者把建设公共图书馆的任务交给财政能力薄弱的基层政府,无法保证图书馆所需的经费投入[3],[27]197-198。如果这些质疑成立,诸城模式对这些元素的继承很可能成为它的“问题基因”(诸城正在探索、镇、社区及社会捐助、企业赞助等相结合的多级多元投入模式,但新模式的成熟和制度化尚需时日)。

诸城模式对以往农村图书馆建设模式的最大创新就是它所依托的社区服务平台。诸城市实施的农村社区化改造以及由此建立的社区公共服务平台,使依托其上的“公共图书馆”既不同于以往的村级图书馆(室),也不同于以往的乡镇图书馆,它是两公里文化圈的图书馆。这也意味着,诸城模式改变了以往基于行政区划的全覆盖标准,开始真正尝试基于服务半径的全覆盖标准。社区服务平台带给诸城模式的另外一个优势,就是各类服务在需求和利用方面的“连带效应”以及在持续运行方面的“捆绑效应”,这使诸城模式下的“农村公共图书馆”比以往的农村图书馆具有更强劲的可持续发展力。

诸城模式的另外一个创新之处是其“公共图书馆”建设主体安排:它指定乡镇政府作为全乡镇图书馆的建设主体,在市政府监督下,负责在辖区建设一群图书馆而不是一个图书馆。虽然乡镇政府是否有足够的财力和专业化人力资源来担当此任还有待商榷,但它对“一级政府建一个图书馆”、“村级图书馆由村集体(而不是政府)建设”等传统的改变,具有制度创新意义。如前所述,这一创新使一个乡镇之内的所有图书馆成为一个管理单元,带来了图书馆管理单元的相对集约化。市政府的监督考核、乡镇政府的经费保障,也使“农村公共图书馆”具有了公益性,从而真正成为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的组成部分。

诸城模式从以往农村图书馆建设模式中继承的“问题基因”和它自身的创新元素极有可能争相塑造诸城市“农村公共图书馆”的未来。它所依托的社区服务平台、相对合理的全覆盖、乡镇政府对辖区所有图书馆的责任担当、相对集约的管理单元,为本地区的“农村公共图书馆”注入了一定的活力和可持续性,但“公共图书馆”功能的肢解、农村图书馆与县域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脱节、专业化的缺失却有可能削弱这个地区图书馆的效益,进而负面地影响其可持续性。正因为如此,关于“如何在我国实现普遍均等的公共图书馆服务”,诸城模式提供的答案依然存留了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

从图书馆职业的角度来看,诸城模式的主要创新因素都与政府启动的“社区化”建设相关,依赖地方政府对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及实施方式的选择。这意味着,它不可能作为职业经验在职业内部推广;但从地方政府的角度看,诸城的社区化模式不涉及行政区划和干部编制等重大调整,也不涉及人口迁移、撤村征地等尖锐问题,具有可操作性,且符合城乡统筹、公共服务普遍均等等国家发展战略。这意味着,社会经济条件及人口密度与诸城相近的地方政府有可能对诸城模式产生兴趣;这些地区的图书馆职业可以在参与制定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发展规划时,吸收诸城模式的元素,推动当地政府发展思路的转变。

注释:

①本文缺乏2000年实际覆盖情况的准确数据,但李国新等对2005年地级市公共图书馆设置情况的调查显示,当年有10.5%的地级市没有公共图书馆[6]。

②覆盖率中的图书馆数量来自:李国新.中国图书馆年鉴,2003[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417;城市和县级行政区划数量来自中国资讯行数据库收录的《中国统计摘要2012》数据(http://.[35]于良芝.绪论[M]//于良芝,等.公共图书馆建设主体研究——全覆盖目标下的选择.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1-11.(Yu Liangzhi.Introduction[M]//Yu Liangzhi, et al.A study of public library development agencies: Choice in the context of full coverage.Beijing: National Library of China Publishing House, 2011:1-11.)

新农村图书馆建设 篇6

摘 要:本文阐述了县级图书馆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针对农村现状,以偃师图书馆为例,列举了为新农村服务的方式和内容,探讨了以文化共享工程为网络平台的服务方式。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09)04-0048-02

新农村建设,不仅要发展经济,要让农民致富,还要不断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不仅要重富裕,也要重文化,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物质利益和各方面的实惠。新时期图书馆工作的重点应转向农村,为新农村文化建设出谋划策。应及时拓展服务领域,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的馆藏文献资源,服务于农村小康建设,植根于农村,积极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1 县级图书馆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1.1 县级图书馆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必要性

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力量是有知识、爱读书学习的新型农民。而在贫困农村有这种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农民只占约20%,又缺少科学技术和致富信息,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一定的差距。而县级图书馆是基层图书馆,作为收集整理保存文献资料,进行社会教育、传递科学情报、开发智力资源的公益性社会服务机构,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担负着提高农民素质、帮助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重任。

1.2 图书馆服务新农村建设面临的挑战和困难

改革开放30年来,农村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落后的生产方式,以及固有的生活模式和习惯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相差很远。“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当前农村文化的单调、乏味。更有甚者农闲时家家都有麻将场,走遍全村看不见有看报看书的,还有好多无所事事,扎堆闲聊的,这就是一些农村的文化生活。因为,除了打麻将,他们没有其他的娱乐活动。更有偏远地区或山村,群众的生活水平还没有脱贫。没有图书室(馆),没有电影院,没有有线电视,不少地方的基层文化站因运转困难,已经形同虚设。有的图书室没有资金进新书,常年就是老样本,造成尘土覆盖,没有翻动。农村存在的贫困、缺乏教育制约着农民对文化生活的追求,这必将影响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这一切都对图书馆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作用带来了挑战。

1.3 为提高农民文化素质的需求服务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是要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图书馆丰富的藏书资源,为农民学习文化知识与科学种养殖提供了基础。同时充分发挥其社会教育的职能,积极主动的开展信息服务工作,针对当地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收集相关信息,使信息知识与科学种养殖结合起来,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农民。

2 县级图书馆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内容和方式

图书馆工作的重点在于充分开发利用馆藏文献资源。利用图书、报刊杂志、电子文献和数据库等,这些可以为那些渴望知识、渴望信息、渴望科学种田的农民提供丰富信息资源。解决农民看书难,提高农民综合素质等,是县级图书馆应尽的职责,也是摆在图书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

2.1 主动上门服务,服务农村文化

县级图书馆应从农村实际出发,在分析调查农村地区的地理环境、资源优势、民情风俗等情况的基础上,适时调整送书下乡工作的方向,经常性地开展送书下乡活动。偃师市图书馆从农民对知识的需求入手,广泛收集,充实藏书,组织人员深入农村一线,编印有利于该地区经济发展,脱贫致富,简明易懂和实用性强的各类种植养殖、农副产品加工等科技信息资料及法律法规、生活常识、市场信息方面的资料《致富信息》、《决策参考》等一年四期,达7000多份。并一月编一次《致富桥》、《信息窗口》板报,指导农民科技致富。这种做法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

2.2 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

偃师市图书馆本着“读者至上,服务第一”的宗旨,考虑新农村建设特点,为种植户、养殖户等建立专业户文献信息服务档案,开展跟踪服务、课题服务。缑氏葡萄种植,苹果种植,大口乡大棚蔬菜,科学养蝎,科学养猪等专题服务经过长达两年的跟踪服务,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解决农民在种植、养殖中的难题,产值有了很大提高,受到当地农民的热烈。该课题项目连续获得了省文化厅两年一次的“为经济建设服务优秀成果”一、二等奖。

2.3 发挥社会教育职能,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作为社会公益性文化教育机构的县级图书馆,应该把转变群众观念,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在帮助农村开展经济建设和脱贫致富的同时,开展“欲富口袋、先富脑袋”的新观念,引导农民讲科学、爱科学、用科学,同时有针对性的举办各种形式的科技讲座、文化补习班、报告会、演讲会等,丰富当地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他们的综合文化素养。通过这些辅导和活动,引导广大农民多读书,读好书,使农村社会读书成为习惯,营造农村浓郁的学习环境和知识氛围。

2.4 做好辅导工作,提高“农家书屋”服务功能

今年,偃师市图书馆在做好全县“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的同时,认真调查,结合实际,在偏远山区建立分馆,根据各地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以及不同层次的读者需求,有针对性的指导乡、村图书室各类图书的选配工作。如偃师市馆近几年建立的光明分馆、府店分馆、大口分馆等“农家书屋”,已陆续配送各类图书资料2万多册,捐赠图书2千余册。同时向有关部门征集实用书刊,社会上捐赠书刊达1万余册,弥补乡镇、村图书资源的不足,使广大农民读者也和城区的读者一样享受到了图书馆的便利服务,使图书馆公益性服务的广泛性和平等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体现。

2.5 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满足农民的精神需求

县级图书馆是为农民群众服务的基层图书馆,可利用这一资源优势阵地,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书画展览、讲座和报告会等。偃师市图书馆就成功举办了以“欣赏教育”为主题的“为人父母不可不听”的报告会,200多家长聆听了这次报告。与偃师文联、作协联合举办的牡丹诗会诗歌朗诵比赛,用诗歌宣传偃师的人文文化;举办了“三人国画展”、“偃师书协书法作品展”等书画展览;举办的“集邮与历史文化”讲座,弘扬了历史文化,普及了集邮知识,受到了广大集邮爱好者的一致好评。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可以把广大农民紧紧地吸引到图书馆来,引领他们学文化,爱科学,提升他们向着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迈进,进而营造农村社会的文化氛围。

偃师市图书馆除继续实行全年无休息、天天开放、全开架借阅外,还把“世界读书日”,“图书馆服务宣传周”等节日,搬到乡下去,在农民的家门口开展丰富多彩的读者活动。简化办证流程,以人性化服务,让更多的群众了解图书馆,为农民学习文化创造了便利的条件,受到了农民的欢迎和喜爱。

3 文化共享工程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网络平台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2002年起由文化部、财政部组织实施的一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标志性工程。该工程建设要求充分体现“三贴近”原则,把着力点放在面向农村、面向基层、面向普通百姓上,增加农业科技知识、农村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内容。偃师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支中心建立以来,利用卫星接收设备下载文化信息资源,依托现有“文化信息资源库”,乡村为重点,农户及青少年为对象,提出“数字共享,平等阅读”,成为广大群众的“精神加油站”。

在建设文化信息共享县级支中心的基础上,通过馆办活动、办宣传栏、发放宣传单等措施加强对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的宣传,让社会各界了解共享工程。利用网络资源内容新颖、实用性强、信息量大、数据传输快捷方便的优势,下载适用于当地群众的政策法规、农业科技、文化体育、防疫保健、科普知识等信息资料,并将下载的资料刻录成VCD光盘,通过市、乡、村三级文化共享服务网络传递给农民群众。

对于农村大部分农民而言,互联网络还是一个全新的环境,他们还不会利用检索工具查找特定内容的资料。而偃师市图书馆利用自己的计算机技术人员,向他们传授网络信息检索方法,使他们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让他们树立信息意识,使农民能够使用网络上的搜索引擎工具,快速查找各种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种养结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为乡镇基层中心和村级服务点赠送70多台电脑及其网络设施,几乎村村有了设备,并帮助农民建立他们的局域网,为推进农村信息资源电子化进程提供技术支持。并培训了一部分文化知识高的农民作为计算机管理员。定期对农民进行信息技术指导,逐步指导农民掌握网络信息技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重大举措。图书馆作为人类知识的宝库,人类灵魂和智慧的守望者,不仅肩负着传承民族文化的使命,更应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邵显升.图书馆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催化剂[J].图书馆,2007,(4).

[2] 廖腾芳.乡村社区图书馆构件模式探讨[J].图书馆杂志,2002,(4).

[3] 方卫平.关于加快宁夏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的几点思考[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6,(3).

浅谈图书馆服务与新农村建设 篇7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图书馆,读者工作服务工作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立足新的发展实践,立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图书馆是文化活动场所,同时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浓厚的文化氛围,宁静的阅读环境是人们学习休闲的好地方。图书馆通过文献信息传播,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渗透到人们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而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激发农民群众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传统美德,并激发他们通过加快发展改变农村面貌的强烈愿望和奋斗热情。图书馆要把工作置于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这个大局中,担当起社会赋予的历史使命,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中共中央关于文化体制改革提出的“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十六字方针中,其最终的目标就是落脚在改善服务上图书馆最终通过对读者的服务工作来体现它的价值面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时代赋予的使命和任务。那么图书馆如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农民朋友们做好服务工作呢?

一、努力搭建信息平台,实现科技资源共享

服务于农村经济发展的意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于图书馆特别是县级图书馆来说,是一次发展的机遇,也是一次挑战。我们必须更新观念,提高对科技兴农重要性的认识和参与意识。把读者服务工作延伸到农村,使农村的读者服务工作与城区的读者服务工作齐头并进。在目前实现文化共享的大潮中,县级图书馆应与其它大中城市公共图书馆一样,把文化共享工程与公共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搭建信息平台,建立县级分中心,并在乡镇一级建立基层网点。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平台提供的共享资源,为广大读者提供服务。县公共图书馆可利用图书馆体系的公共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形成自身可利用资源,为本区域各层次的读者及生产、科研服务,同时也可解决文献资料收藏不足的难题。网络信息服务是县级图书馆发展的主要方向,将在为加强农村的城市化进程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农民致富意识

农村绝大部分农民科技信息意识淡薄,为此,必须增强农民利用科技信息致富的意识。使他们自觉地学习、实践、推广和传播科技信息,让农业科技变为现实生产力。图书馆作为文化教育的重要场所和传播科技信息的中心,应大力宣传农科信息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随着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信息服务工作成为读者服务工作的重要内容,信息服务、参考咨询、跟踪服务是今后图书馆专业工作的核心。图书馆运用传统和现代的信息传递手段和方式,完成信息资源的收集、筛选、传播和利用,更好地为工农业生产服务,为广大农村服务,促进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并为生产者提供及时的有价值的商品信息,达到农业增产、产品适销对路、农民增收的目的。除此之外,图书馆还可以举办科技报告会、讲座、展览等活动,普及科学知识,增强科技意识,培育科学精神,提高科学素质,引导农民对科技情报信息产生浓厚的兴趣。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广大农民对科学知识的需要更加迫切,只有发挥图书馆馆藏文献资源优势。尽可能地满足广大农民对科学知识的需求,才能不断提高农村科技发展的水平以适应当前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因此,县级图书馆的教育职能要向农村拓展,应着力抓好农村的成人教育,不断提高农民的基本素质。还可以结合当地农业经济发展中带有普遍性的技术难题,利用自身的文献资源和人才优势,以农技推广部门为依托,举办专题讲座或农技培训班,造就出素质较高的劳动者,以适应农业的快速发展。

三、加强农村图书流动点建设

织金县所有人口中,居住在乡镇、农村的人占全县总人口的60%以上。长期以来,织金县图书馆比较重视农村图书室工作的建设,全县32个乡镇共有村级图书室14个。每年都对各乡镇图书室进行业务辅导,并给他们送书刊。在中宣部组织的“村书库”建设和“万知识工程”实施中。广大农民对科技兴农有了一定的认识。要发展农村图书网点,必须建立一个以县级图书馆为中心,以乡镇图书室为支柱,以村级流动图书点为基础的图书服务体系。充分利用我们的馆藏资源向农民朋友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充分做到为农业科技服务,为发展农村经济服务。织金县图书馆在社区、农村、学校、乡镇、企业、监狱等设立了图书流动点,定期为其提供书刊。对一些病残读者和路程远的读者提供送书刊上门服务,以方便广大读者,满足他们的精神生活需求。

四、加强馆藏文献建设,丰富农业科技信息资源

目前,大多数县级图书馆农业科技藏书已经陈旧,且利用率低,不能满足当前农村发展的实际需求,必须加强馆藏文献的建设,丰富信息资源。首先加大采购力度,结合本地农业发展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采购普及性、适用性、时效性较强的农业科技书刊;其次调整原有藏书结构,将适用的科技图书资料设立专柜,开架借阅;第三,多渠道地收集科技信息情报资料源。

五、多渠道加大科技兴农力度

1. 开发农业科技情报资源,编印农业实用科技资料,县级

图书馆应从有关报纸、期刊、图书等文献中,广泛搜集适合本地生产条件的农业实用科技知识,编印成册。设置农村致富信息、实用技术、农产品供求信息等栏目。并与县乡农业技术推广站合作,把资料直接送到集市、送到农民手中,让其发挥作用。从馆藏文献资料及网络资源中收集了大量有关农民发家致富、种植、养殖、生活常识等科技含量高、实用性针对性强的信息,免费提供给农民朋友,增强他们科技兴农、科技致富的意识。

2. 走出馆门,深入农村,实行跟踪服务。

县级图书馆应走出门、深入农村进行摸底调查,特别是对农业专业户的调查。登记造册,建立档案,对他们实行跟踪服务,及时总结经验,并为其提供所需科技情报资料。为他们提供栽培技术的相关资料,使服务见成果、见成效,这样就会取得好的宣传效果,从而达到以点带面的作用。

六、深入调查研究,为政府提供决策依据

作为县级图书馆,必须对全县的图书馆 (室) 进行全面的调查了解,对现状作客观的分析,并对取得的经验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及时向有关部门汇报。借助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契机,引起各级领导的重视,为政府对图书馆 (室) 建设工作决策提供可靠依据。但是,县级图书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服务不能只是一句空话,它除了要有较高的思想认识作为工作的指导思想外,还需要有必需的资金及人才资源的支持。

七、多渠道寻求发展的路子

在我国目前的公共图书馆体系中,县级图书馆处于承上启下的枢纽地位。没有资源丰富、保障有力、服务到位、运行高效的县级图书馆,国家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和图书馆服务系统的链条就会中断。县级图书馆自顾不暇,也会制约乡镇图书馆的发展。据专家测算,如果每年每个县级图书馆有5万元的购书经费,就能正常运转。可以说,政府投入能够从根本上改善县级图书馆的现状。县级图书馆在得到建设和发展的基础上,应尽最大努力帮助乡村两级加强图书馆 (室) 建设,并把它们作为公共图书馆驻扎在农民中间的情报站、信息传播站、科技推广站,充分发挥它们的前沿阵地作用。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图书馆人才资源队伍发展迅速,但从总体来讲,仍然相当薄弱,特别是县级图书馆更为突出。业务素质偏低,人力资源分布不均衡,人才资源在年龄和性别配置比例上不尽合理等。再加上市场经济的强烈冲击,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以经济收入作为价值的衡量标准。这对清水衙门的图书馆更是雪上加霜,致使本来就寥寥无几的高素质人才纷纷跳槽。同时也使图书情报专业毕业人员不愿进入图书馆就业。目前,在我国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县级图书馆的服务工作向农村扩展,需要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队伍。

县级图书馆的服务对象是最基层的读者。随着信息社会的迅速发展,高素质的图书馆员队伍是信息服务的关键,因此,县级公共图书馆自身的队伍建设尤为重要。他们不仅需要掌握计算机、网络、数据库、检索等应用技术,同时还必须具备强烈的信息意识,较强的专业知识,尤其是必须更新公共图书馆的服务理念,以用户为中心开展主动服务、注重双向沟通开展信息服务,以新的理念开展专业服务。

织金县图书馆现有专业技术人员15名,内设有办公室、宣传辅导部、采编部、流通部,对外服务窗6个:即成人报刊阅览室、过刊借阅室、成人借书室、报刊合订本借阅室、少儿借阅室。除了坚持正常的阵地服务工作及书刊的采编、加工等工作外,很难拓展服务领域,主要原因是人员不足及人才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有:第一,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对图书馆的管理人员进行培训、组织与调配,使人力、物力保持最佳状态。同时对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恰当的引导、控制和协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感性的管理和理性的管理结合起来,使图书馆的管理人员能人尽其才,人事相宜。以实现图书馆的发展目标。第二,向人事部门申请增加人员编制数。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县级图书馆是其中的重要受益者,同时工作量也相应的增大,目前图书馆的管理人员不能满足服务延伸的需求,所以增加县级图书馆的管理人员迫在眉睫。

就我国当前图书馆事业发展状况而言,县级图书馆处于相对薄弱的环节。实践表明,在我国的图书馆体系中,县级图书馆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在我国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只有不断加快县级图书馆服务功能向乡村延伸的步伐,通过农村文化阵地、科技推广阵地等与之配套运行,才能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优质的信息服。

参考文献

[1].乇云安.《浅论罔书馆坚持为农村服务》.春城图书馆, 2002 (4)

[2].方卫平.《县级图书馆的困境与对策》.《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5 (1) .

新农村图书馆建设 篇8

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思路和根本要求, 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06年, 专门发布新农村建设的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2007年, 再次发布新农村建设的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对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了更加全面系统的安排部署。连续两个一号文件的出台, 是党中央总揽全局、着眼长远而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指出, 要统筹城乡发展,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 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 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把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放在突出的地位上。因此, 加强三农工作,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任务。

二、新农村建设中的文化建设及信息服务现状

1.投入不足且文化基础设施落后

由于长期以来文化事业经费不足, 农家书屋存在着:书、报刊数量太少, 有的还“滥竽充数”;书刊更新速度太慢, 主要是一些与现实需要脱节的“过时品”;藏书很多都已破损;书屋环境不理想等。这些问题导致农民能够从中获取的知识与信息陈旧且有限。

2.知识贫困对农民精神生活的影响

农村文化设施陈旧落后, 群众文化生活单调, 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缺乏有效的组织和管理, 丰富多彩的文化形式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和利用。一些农村地区非社会主义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有所滋长, 腐朽没落的文化有所抬头, 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中出现了不少值得注意的突出问题。有的农村道德失范, 诚信缺失, 欺骗欺诈等现象屡禁不止, 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有的农村封建迷信泛滥, 黄赌毒等丑恶现象沉渣泛起。农民的日常娱乐就是看电视、串门聊天, 空闲的农民, 特别是年轻人就很容易受不健康的文化生活影响, 也特别容易沾染上社会的不良习气。

3.知识贫困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人口只有初中文化程度, 这导致部分农民只能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 收入低。知识贫困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非常深远, 这也是中国农民始终处于弱势的深层原因。

4.农户的信息意识及信息应用能力不强

由于受文化程度低的限制, 农民对信息的辨别与应用能力不强, 科学素养普遍偏低, 农业科技推广发展滞后。农民对科学种田知识的了解还十分浅薄, 农业生产基本“靠天吃饭”。科技致富信息匮乏, 多数农民无法知道自己搞点什么才能加快增收致富的步伐。

5.农业信息网络建设不发达

目前, 大多数农民主要通过看电视、听收音机获取生产经营面的信息, 有的甚至靠亲友传递取得信息, 而靠其他农业组织网络获取、传递信息的极为有限。原始落后的信息交流方式和缓慢的信息传递速度, 使不少信息丧失了时效性。

三、地方高校图书馆服务新农村建设的举措

地方高校图书馆拥有丰富的馆藏文献信息资源、多元化的信息服务内容和专业人才资源优势, 在服务新农村建设中可以充分发挥其巨大作用。

1.建立乡村图书室

各地方高校图书馆应与本地县、乡镇、村合作, 建立高校图书馆乡村图书室, 将农民急需的果树种植、畜禽养殖、科普知识、文学艺术等方面的书刊资源送到村图书室, 为大力发展本地农业、改善农村状况、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服务。一方面, 针对本地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生产的特点以及农民的需求, 及时将实效性强、科技含量高、通俗易懂的农业科技或科普书刊资料送到农民手中, 使农民足不出村就可以学习农业生产技术知识, 找到解决生产疑难问题的方法;另一方面, 为每个乡村图书室配置若干台电脑, 使农民足不出村就可以通过网络查询、检索和利用各种信息资源, 为农业生产、农村文化、农民致富服务, 并派专人负责定期补充更新图书, 指导乡村读者利用网络查找所需信息。根据当地农民的需要, 配送农业科技图书, 并开展相关的计算机知识普及培训。

2.培训新型农民, 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生力军

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和生力军是农民, 搞新农村建设需要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 大多都是初中以下文化程度, 因此, 要想有效地推进新农村建设, 就应对农民进行广泛培训。首先, 地方高校图书馆可以利用丰富的馆藏资源, 开展各种有益的文化娱乐活动。高校图书馆可以通过图书下乡、文化下乡等活动, 让农民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 从而自觉抵制封建迷信, 破除陋习, 树立文明向上的精神风貌。其次, 地方高校图书馆可以利用丰富的人才资源, 对农民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地方高校图书馆有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和专家队伍, 工作人员也大多数经过专门的训练, 完全可以按照新农村建设的不同要求, 提供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 使农民足不出户就能掌握足够的实用技术和专业技能, 真正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

3.开发电子资源, 拓宽服务范围

地方高校图书馆可利用自身优势, 建立主页信息导航, 形成对外发布和信息服务窗口。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采集有关农业科技动态信息和实用技术信息, 将其数字化、网络化, 通过本校的网站与县、乡农业部门联网, 将当地农产品产销信息全部分门别类在网上发布, 把偏僻乡村和国内外市场联系起来。通过网站, 使农民足不出户就能发布产品信息, 了解市场动态, 确定自己应该种什么、养什么;依托农村正在开展的村村通工程实施计划, 运用广播电视网和电话网等多种渠道, 及时报道国内外重大科技成果、农村实用技术, 如栽培技术、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等。通过电子邮件向国内图书馆、农业信息中心索取相关目录或建立检索联系, 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多的服务内容。农民、农村科技工作者只要通过电子邮件就可以索取他们所需的资料和信息。

4.增强高校科研项目的针对性与实用性

地方高校图书馆应依托高校科研项目搭建高校科研部门与农业生产者间的沟通平台, 积极下基层了解农业生产中所遇到的技术难题和农民对新品种、新技术的需求信息, 并及时反馈给学校科研负责人, 帮助其科研立项, 进行技术攻关, 增强高校科研项目的针对性与实用性;同时又积极将学校取得的科研成果信息及时送达农业生产部门, 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 切切实实让科技成果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袁代蓉.地方高校图书馆服务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思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9 (4) :33-35.

[2]课题组.地方高校图书馆与新农村建设问题初探[J].衡水学院学报, 2007 (3) :75-78.

[3]谭映奇, 区旭坤.论地方高校图书馆如何为建设新农村服务[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9 (27) :28-30.

[4]王键平, 蔡爱萍.浅析农业大学图书馆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及服务途径[J].安徽农学通报, 2009, 15 (9) :24-26.

[5]黄招玲.如何发挥农业院校图书馆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J].现代农业科学, 2009 (8) :173-174.

[6]管桦.高校图书馆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创新服务的思路[J].咸宁学院学报, 2008, 28 (4) :190-191, 196.

新农村图书馆建设 篇9

1 高校图书馆服务新农村的优势

1.1 高校图书馆的馆藏资源优势

高校图书馆收藏有各类文献资料, 而且有条件、有能力收集完整的管理、经济、科技和专业技术等方面的资料。目前高校图书馆既有纸质文献资源, 又有电子文献资源。图书和期刊种类包括了农业、畜牧业和林业等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密切相关的各个学科领域的图书、期刊、报纸、音像资料、电子文献和数据库、多媒体光盘和缩微资料等。与丰富的电子资源相对应, 高校图书馆还拥有多媒体网络等先进的现代化技术和设备。高校大多已经建立高速快捷的校园网, 具有丰富的软件开发和应用经验, 有些高校图书馆之间还建立了资源共建共享的协作, 为用户提供深层次、多方位的网络资源信息和情报加工服务, 能够迅速准确地提供智能信息检索、情报加工等服务, 满足用户。

1.2 高校图书馆的人才和技术优势

高校图书馆目前已经培养了大量的复合型人才, 尤其是农业院校图书馆有大量的图书情报专业毕业并且具有丰富农业专业知识的人才。他们大多精通外语, 计算机知识熟练, 又具有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和图书馆学、情报学知识。他们还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能够将信息搜集、信息传递、信息管理、信息研究等专业的知识熟练运用于图书馆的工作实践中, 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作为文献情报中心和情报机构的作用;农业学科专业知识可以帮助他们更加贴切地了解农业和农村信息需求, 从而推出更加适合用户需求的服务。高校图书馆的人才和技术优势奠定了高校图书馆具有为农民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为农业发展和农民增产致富提供高效服务的基础。

2 高校图书馆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具体思路

2.1 转变观念, 树立为农村服务的新思想

高校图书馆必须转变只为本校教师和学生服务的观念, 树立为全民服务的思想。高校的经费大多为国家财政划拨, 从这点来说, 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为国家所有, 应为全民服务, 当然应该包括占我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 这应当是高校图书馆义不容辞的义务。所以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进程中, 高校图书馆不能再局限于只为原来的小圈子服务, 而是要为社会公众服务, 为广大农民服务, 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让广大农民享受到社会经济、技术和文化发展的成果。

2.2 利用高校图书馆的优势开展农业信息服务

在实际工作中, 高校图书馆可采取的服务方式包括:建立农业经济发展科技信息网站、建立乡村图书室、编印农业信息刊物等。通过这些工作, 可以及时为用户提供适合各层次人员的信息。按照党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 高校图书馆可以和当地政府的各级农业部门合作, 为农民提供政策、法律法规、农业技术等信息;邀请专家和技术人员开展“三下乡”活动, 由专家和技术人员协调帮助解决农民和农业科技人员在实践中碰到的困难和问题, 促进农村科技进步,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由专家和技术人员向农民传授经济效益突出的新成果、新技术, 淘汰落后的技术和种植品种, 对农村的新成果和新技术进行信息评价;建立农业和农产品数据库, 通过网络向用户传播最先进、经济效益最好的技术和品种。高校图书馆还可以通过农村最热闹的集市, 举办技术咨询会, 开设文化讲座、信息发布会、农业科技讲座和成果展示会等活动, 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

总之,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角已经吹响, 高校图书馆应与时俱进,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有所作为, 同时也为自身发展开辟更为广阔的天地。

参考文献

[1]刘斌, 加快基层图书馆发展服务新农村建设, 当代图书馆, 2006, (4) .

[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保障措施, http://www.ggdj.com.cn/zt/xnc/wd/200609/3834.html.

新农村图书馆建设 篇10

一、乡镇图书馆为鄞州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信息平台

当今鄞州农村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 及时准确地获得各种信息是鄞州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拓展视野、丰富知识涵养, 走科学致富之路, 是当代鄞州农民的新追求。2008年7月鄞州区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实行全区图书馆城乡服务一体化实施意见》的通知。通知指出, “通过实行全区图书馆城乡服务一体化, 不断提高公共图书馆服务水平, 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使图书馆成为贴近农民、服务基层的民心工程, 成为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和谐城区创建的重要载体, 在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促进和谐社会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在鄞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 乡镇图书馆为广大农民, 特别为失土农民进行再创业, 寻求产品信息、技术信息、加工信息提供了平台。通过乡镇图书馆的提供的信息网, 报刊、图书借阅, 转编印农业技术信息资料, 举办科技讲座, 开展定题定点跟踪服务, 解答信息咨询等服务, 让农民群众广泛地接受信息、开拓视野, 增长科技知识和生产技能, 使广大农民生产有方、销售有路、致富有门。如鄞州邱隘镇图书馆作为全国农村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试点单位, 图书馆信息网吧每天上网查信息的人群中70%是失土农民。通过图书馆的信息网使邱隘镇失土农民创业率名列全区首列。鄞州乡镇图书馆 (室) 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科技常识, 提供多层次的农村商品生产信息和市场经营方法, 让新一代农民找到自学成才和全面奔小康的源动力, 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的一种新型文化阵地。如鄞州区五乡镇李家洋村是鄞州区首批享受农业信息网络试点村落之一, 由五乡镇图书馆负责传递各类有关农业发展信息, 全村90户榨菜种植大户通过农业信息网络及时掌握农业生产信息、发展农业生产, 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 享受农业信息网络带来的农村经济的腾飞。

二、乡镇图书馆提升农民素质, 促进鄞州农村和谐社会发展

当前, 国际的竞争、区域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但归根到底是人的素质的较量。人的素质是知识和能力的综合体现, 全面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乡镇图书馆是保存人类文化遗产, 收集、整理、存储、传播和开发文献信息并向全社会开放的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 是面对最广泛农村人口可持续发展终身学习的理想场所。乡镇图书馆不仅是党的路线、方针的宣传基地, 更是提高广大农民群众整体素质的教育基地。如以“书香之恋, 快乐之约”为主题的鄞州区第二届“王应麟读书节”活动中, 有10多项活动是以乡镇级图书馆为角, 下应街道的读书导读巡回讲座、钟公庙街道的上街赠书活动、姜山镇的“好书e览无余”读书会、龙观乡的“诗乐飘香”诗歌美文朗诵会、五乡镇的“爱心满书香”向民工子弟学校捐书活动、横溪镇的爱心超市开业仪式等等, 与区图书馆举办的活动形成区乡联动, 使第二届“王应麟读书节”辐射鄞州全区。通过读书节区乡联动这一形式, 提升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素养、拓宽公共文化服务, 助推农村文化繁荣与发展。

鄞州的乡镇图书馆在履行镇乡的公共文化“中心馆”职责同时, 还担负着所在地行政村 (社区) 图书室的指导、辅导工作, 利用行政村 (社区) 图书室为服务点、“漂流”站, 把乡镇图书馆的公共文化资源和服务延伸到村 (社区) , 使乡镇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中心馆”的作用得到充分体现。如通过横溪镇图书馆指导帮助, 横溪镇梅山村成立村民读书会, “一室读书会, 十里飘书香”。读书会成立后, 会员队伍迅速壮大, 目前有本村会员110余人, 周边村30余人, 活动地点就设在村图书室。梅山村图书室有各种图书1万余册, 各种报刊30余种, 还有电视、电脑、书桌和30多个舒适的座位。会员在每周日晚上交流读书体会, 介绍学习经验。村里还经常聘请区、镇农业科技人员前来讲课, 播放远程教育节目、农业科技电视片、科技影碟等, 村民们既学习了文化知识, 又掌握了科技致富的本领。通过广泛开展阅读性的活动, 倡导阅读理念, 弘扬阅读文化, 营造书香之家。使读书成为一代新农民的生活方式, 成为净化人们精神世界的一片绿地, 成为促进鄞州农村和谐社会发展内在动力。

三、拓展、延伸鄞州乡镇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功能

鄞州乡镇图书馆建设是乡镇精神文明建设与社会文明的标志之一, 是乡镇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份。乡镇图书馆在向现代化图书馆发展中, 在社会竞争和发展中提升公共图书馆竟争优势, 必须面向社会, 开展多途径, 多层次, 多功能文化服务。乡镇图书馆以乡镇文化站的图书馆为主要阵地, 开展横向交流综合服务, 充分发挥其协调作用。如鄞州区的五乡镇图书馆与当地驻军联合建立流动图书馆, 每三个月镇图书馆送图书到部队进行图书流转, 深受当地驻军的欢迎。发挥鄞州乡镇图书馆在资源、场所、人才等方面的优势, 结合每年一度的图书馆服务宣传月和社会科普宣传月活动, 积极开展“图书惠民活动”。如鄞州下应图书馆以省级文明村湾底村为试点, 把家庭休闲书架作为文明村、文明家庭考核的标准之一, 以点带面, 正确引导一种健康向上的家庭休闲时尚。

鄞州乡镇图书馆在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 要整合社会资源, 充分发挥所在地的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行政村、社区各级图书馆 (室) 的图书资源优势, 以乡镇公共图书馆为中心, 以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行政村社区图书馆 (室) 为图书服务网点, 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公共图书服务网络, 通过公共图书服务网络实行区域图书资源流通过、共享, 发挥各级图书馆在新农村建设中整体服务效应, 使广大农民更方便就近地参加图书馆活动, 为农村社会不同层次读者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如鄞州邱隘、下应、五乡等乡镇图书馆通过计算机联网和上和区图书馆, 下与辖区内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行政村、社区各级图书馆 (室) 实现图书馆城乡服务一体化, 乡镇图书馆与区图书馆, 与行政村、社区各级图书馆 (室) 实行“通借通还”、图书借阅“一卡通”服务。

强化乡镇图书馆业务考核评估制度, 根据《鄞州区图书馆城乡服务一体化读者服务手册》要求, 使整乡镇图书馆服务工作有了统一的标准。要将乡镇 (街道) 图书馆考核评估纳入当地乡镇政府的考核指标体系之中, 乡镇图书经费例入镇政府财政预算, 乡镇图书馆管理人员纳入镇文化事业编制, 通过考核评估与下拨图书馆经费结合起来, 充分调动乡镇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提高乡镇图书馆的利用率, 努力做好“图书惠民”特色服务, 适应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乡镇图书馆服务的高要求、高标准。

新农村图书馆建设 篇11

关键词:农村图书馆;问题;重要作用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4-0022-01

农村图书馆的建设是现阶段农村的重要任务,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提高了广大农民整体文化素质。以下分析了农村图书馆的重要作用;农村图书馆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以及相应的对策。

一、农村图书馆的概念

农村图书馆顾名思义是在农村中发展图书馆的建设,是相对于城市而言,是为农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发展服务的。农村的图书馆主要以乡镇级、村级、个人的形式存在,分布在农村各个角落。它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农民的生活、生产提供服务,通过阅读等方式提高农民的思想水平,从而达到普及经济、文化知识的目的。

二、农村图书馆的重要作用

1.农村图书馆可以为农民提供大量的信息资源。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使位于偏远的农村发生了质的改变,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同时也要求农民掌握更多的知识,这样才能随着时代进步。农村图书管包含了大量的信息资源和国内外先进的生产技术,通过利用这些资源,可以更好的为农业生产服务,增加经济收入,促进生产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2.农村图书馆有利于城乡文化的统一。贫富差距问题一直是我国城市与农村建设发展的困扰,这种差距不仅体现在经济方面,还体现在文化方面,二者是联系在一起、不可分开的,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也在日益丰富文化方面的需求,但是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城市和农村的文化还是存在很大的差距。大量农民不断的进城打工,甚至定居在城市,城乡的文化得不到更好的融合与统一,这也是我国现阶段存在的一种社会问题。所以农村图书管的建设是很有必要性的,它可以使农民接受先进的思想,不断的更新陈旧的观念,提高农民的自我创业的能力,使农民的物质、精神生活融入到社会当中,从而减少和消除城乡之间的差距,促进城乡经济和文化的统一。

3.农村图书馆提高了农民的精神文明建设。农村图书馆的发展不单单是提高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更重要的是精神文明方面的发展,图书馆是国家、政府的公益性文化机构,它主要以传播先进的知识、教育等作用,是农民的精神食粮,因此农村图书馆为农民更好的在农村发展提供了精神、智力保障。

三、农村图书馆的现状及问题

1.国家投入的经费不足。国家对农村图书馆投入的经费不足,是影响农村图书馆的主要因素。农村图书馆是国家的公共服务单位,资金全部来自国家的财政拨款,没有国家的支持农村图书馆的建设很难开展。在农村很多地方现在仍然没有图书馆,即使有也是摆设,基础设施严重缺乏,由于政府的投入少之又少,图书更新不及时,在数量和质量上远远得不到保证,农民只能通过电视等手段来获取信息,落后的农村图书馆很难满足农民的需要。

2.乡镇政府对农村图书馆不够重视。农村图书馆的建设得不到政府的重视,没有意识到图书馆对农村文化发展的重要性,甚至有些地方农村图书馆效果不好,就直接不提图书馆的建设,反而盲目的追求经济的发展,提高自己的工作业绩,忽视了农民对文化的需求、对农民素质的提高;由于政府的不重视,图书馆很少有人看管,使得图书的管理混乱,阻碍新农村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3.农民的综合素质太低。由于受到农民向城市转移的影响,大多数留在农村的是老人和孩子,他们的文化素质低下,甚至很多人是文盲,根本对图书馆没有兴趣,乡镇领导不能正确引导农民充分认识图书馆的重要性,许多地方都存在这样的问题,图书管要收藏哪些书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哪些书能提高农民阅读的积极性,根本得不到重视,不能找到适合农民的书籍,图书馆只能闲置在哪里,起不到任何作用。

四、在农村建设图书馆的对策

1.增加农村图书馆的经费投入和重视。要提高政府对农村图书馆建设的重视,加大经费的投入,不断更新先进的图书内容,要政府意识到农村图书馆建设对推进农村文化建设的巨大推进力,农村图书馆的建设作为民生工程,关系着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关系着农民精神生活的提升,政府必須认识它的重要性,不能只做表面性的工作,应付检查的行为,切实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质量。

2.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建馆。在农村图书馆的建设中,还要以各地区农民分布的情况为基础,合理的开展图书馆的建设,要把图书馆建设在乡镇、村的中心,让每个人都能满足对阅读的需要,不能因为图书馆的远近使资源浪费、享有不平等因素,这样可以提高农民阅读的积极性。另外,因为农民的整体素质不同,对于阅读的需要也不同,务必要结合当地农村的实际情况,采购不同类的图书,使其多样化,建设有自己特色的图书馆,优化图书馆的整体结构,让农村绝大部分农民受益。

3.培养农民正确发展图书馆建设的意识。农村图书馆社会结构的不完备、资源不平衡,以及地理环境的影响,没有真正的达到为农民服务的目的,除此之外,盲目的增加经济收入,也冲击了农民对精神文化的需要,农村很多地方在农闲的时候进行赌博活动,这种不利于健康的方式盛行,如果利用这些时间去图书馆阅读,能够更好的满足农民精神文化的需要,农民不是真的缺少图书馆需求的意识,而是这种精神场所无法使其获得真正的表达,农民种好地就行了,这种错误的意识、视野的狭窄严重影响农村图书馆的发展,要让农民正确认识到图书馆是生活当中不可缺少重要部分,而不是单纯的书店。

4.加强图书管理员的管理和培训。

农村缺少有经验的图书管理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图书馆的发展,从业人员的素质以及管理水平不佳,图书馆开展活动的力度不够等等问题都是图书馆没有形成稳定的招聘制度,大部分从事图书管理的人员都是兼职,甚至是通过关系来的,认为图书馆的工作就是业余的工作,这种观念阻碍了图书馆的发展。

加强对图书管理员的管理,培养一支有素质的管理人才才是图书馆发展的关键,对图书管理员专业水平进行培训,设立上岗考核制度,使图书馆走向正规化;改善工资待遇,是图书管理者能够长期的为农民提供服务的保障。

总结

农村图书馆在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和加快新农村建设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农村要结合当地实际切实的把农村图书馆办好,更好的为农民服务。

参考文献:

[1]朱福英,嘉兴市构建城乡一体化新型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实践和思考 [J].图书馆,2011(2):110-111.

[2]鄂丽君,许子媛.我国区域图书馆联盟建设现状调查与分析[J].图书馆,2012(1):62-65.

新农村图书馆建设 篇12

关键词:县级图书馆,新农村,对策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 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可见, 新农村建设既涉及人的建设和发展问题, 又涉及人与自然的问题, 还涉及到传统农业改造、县域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民主政治建设、乡风文明提升等问题。而人的发展及农村的民主政治建设、乡村文明提升等问题涉及到文化教育方面的问题, 在这方面图书馆可以发挥力所能及的作用。

1 县级图书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及其价值取向

1.1 县级图书馆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1]。

1.1.1 依托现代信息资源, 为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农村产业的发展越来越需要更多、更快的信息技术作为支撑。首先, 县级图书馆拥有较为丰富的地方文献, 而地方志是一个地方的“百科全书”, 囊括了包含该区域政治、经济、自然、地理、历史、军事、人物等一切自古至今的自然和人文方面的内容, 也包括关于其他方面的资料, 这些可以为农村产业的选择提供信息帮助。其次, 图书馆包括很多关于产业发展方面的资料, 可以为农村产业的发展提供信息技术方面的帮助。

1.1.2 为广大农村地区开展智力资源开发服务, 提高农民文化素质, 打造社会主义新农民。

农民的知识化、现代化, 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县级图书馆具有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培养新型农民的条件。首先, 县级图书馆拥有相对丰富的文献资料, 在文化知识学习与科学养殖等方面可以为农民群众提供智力资源开发服务。其次, 县级图书馆根据农民需要、社会热点, 举办各种讲座, 吸引群众, 帮助他们足不出户了解更多的“消费”知识信息, 最大限度地发挥文献信息的功效。第三, 县级图书馆还可以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有关实用的法律法规, 将农村群众最需要的和最该了解到的信息传播到他们之中。第四, 县市图书馆通过赠送书籍、举办专题讲座、科普讲座、文化培训, 使农民群众通过图书馆这所设有围墙的大学, 提高整体文化素质, 使之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

1.1.3 通过发挥县级图书馆的社会教育功能, 有利于打造和谐文明的新农村。

首先, 县级图书馆可以通过优良的服务传授文化知识, 影响和改变人的思想、意识和品德, 提高人的基本素质。第二, 向广大农村群众及中小学生普及优秀的传统文化知识、礼仪知识、道德法律知识以及电脑应用知识, 这对于开阔广大农村居民视野、提高思想素质和生产能力都将产生积极的作用和影响。第三, 帮助农村读者提高鉴赏力,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改善学习方法, 帮助他们树立理想信念、道德准则、价值观念, 强化他们利用图书馆的意识, 进而提高他们整体文化素质。

1.2 县级图书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有着自己的价值取向[2]。

1.2.1 保障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县级图书馆可以充分利用馆藏资源及现代化的管理和服务手段, 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 在长期的先进文化熏陶中培养农民的道德情操, 在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 大力加强为农业生产及农业科技人员服务, 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 实现广大农民对知识和信息的公平获取和享有。

1.2.2 消除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知识贫困。

在广大农村, 由于知识的贫瘠导致农民群众经济的贫困, 为此,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要强化对贫困人口人力资本投资, 提供基本公共服务, 提供获取知识、吸收知识、应用知识的条件, 扩大他们的发展机会, 从根本上提高贫困人口的发展能力。县级公共图书馆应充分体现其公益性, 从知识扶贫的角度去援助农民群众, 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 从而提高他们的生活技能, 消除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知识贫困。

1.2.3 关注农村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进入信息时代, 网络阅读成为青少年生活、学习、交流的重要平台, 但是, 这种阅读方式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县级图书馆应当担负起为农村青少年提供帮助的责任, 在多元社会引导主流阅读方向, 创造好的阅读环境, 积极引导农村青少年网络阅读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2 县级图书馆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国大部分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县级图书馆在馆藏文献、建设资金等方面存在较大的不足。

2.1 建设资金不足。

据文化部统计[3], 2003年全国有534个县级公共图书馆没有一分购书费, 占当年县级馆总数的23.8%。据李国新调查[4]2004年这一比例非但没有缩小, 反而进一步扩大。没有一分购书费的县级公共图书馆 (包括同级少儿图书馆) 数量上升为720多个, 比例扩大为32.5%。从全国看, 2004年所有的省、市、自治区都存在没有一分购书费的县级公共图书馆。分区域看, 中西部再加上东北地区, 占了无购书费县级图书馆总数的87.6%。分省市看, 无购书费县级图书馆占县级区划总数比重最高的省份在西部地区, 高达80%以上;所占比重超过县级区划总数50%以上的省区有4个;所占比重在40%-50%的省区有7个, 所占比重在30%-40%的省区有2个, 所占比重在20%-30%的省区有4个。在统计中, 没有一分购书费这种本属极端的现象, 在目前的县级公共图书馆却成了常见现象。

2.2 基础设施落后。

由于资金紧缺, 很多图书馆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馆舍老化严重, 设施落后。这些图书馆的馆舍多建于20世纪80年代, 时至今日, 已显得破旧。很多图书馆至今没有计算机, 没有接入互联网, 缺乏电子资源和现代化设施设备。

2.3 工作人员构成庞杂, 缺乏专业技术人员。

李国新[4]在调研中了解到, 很多县级图书馆工作人员虽然较多, 但是, 缺乏专业人员。在县级图书馆, 全日制大学本科毕业生更少。而且越贫困的县, 图书馆的人员越庞杂。

2.4 业务量少。

首先, 很多县级图书馆每天接纳的读者人数非常有限, 即使是图书馆办理的借书证也很有限, 这使得很多图书馆为了生存不得不“推销”借书证。其次, 很多图书馆藏文献数量和种类均非常有限, 远不能满足作为阅读主体的农民群众的需要, 同时也不能满足县城居民的阅读需要。再次, 由于资金原因, 馆藏文献的更新换代很慢, 这也是图书馆业务量小的重要原因之一。

3 县级图书馆建设的基本对策

3.1 增加图书馆建设资金的投入。

首先, 中央、省、县等各级政府采取逐级按比例负担的方式, 切实增加政府对图书馆的资金投入。其次, 运用多种方式进行融资, 大力吸引民间资本的介入, 增加图书馆的建设资金。

3.2 改变图书馆的经营模式, 实现县级图书馆和乡镇图书馆以及乡镇中小学图书馆的资源整合[4]。

首先, 推进面向公众的乡镇图书馆和面向中小学生的乡镇学校图书馆的融合。由于乡镇资金短缺, 和乡镇级别的图书馆一样, 乡镇中小学图书馆的运营情况同样比较差。为此, 应该推动并实施乡镇图书馆和乡镇学校图书馆的融合。其次, 进一步推进县级图书馆和乡镇文化站 (图书馆) 整合, 由县级图书馆全面、广泛、规范化地开展面向乡镇的流动式图书馆服务, 乡镇文化站 (图书馆) 作为流动服务基地。县级图书馆定时、定点地把服务送到乡镇, 实现县级图书馆资源在县域范围内的流动。乡镇公共财政公益文化事业费中用于图书馆事业的部分, 用来定向购买流动式的图书馆服务。

3.3 改变图书文献服务的方式。

首先, 改变为农民群众服务的方式。县级图书馆服务的主体之一——广大农民群众由于忙于劳作、交通不便等原因很少走进图书馆, 为此, 县级图书馆要改变原来固守“阵地”等待读者上门服务的方式, 根据“时令、区域差异”等标准选取农民需要的文献资料, 实行上门、上地头乃至定点服务。通过与农民群众的相互交流, 获取农民对文献资料等方面的需求信息, 及时补充文献资料, 增加图书馆的“吸引力”。其次, 改“坐等”为“送服务上门”的方式, 为县域内部的各级中学提供灵活多样的服务。

3.4 引进专业技术人才。

根据各个县级图书馆的具体情况, 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引进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 进行专业化建设, 提高图书馆的工作效率。

3.5 更新图书馆的软硬件设施。

首先, 图书馆应注重馆内外的环境建设, 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图书馆可因地制宜对馆舍内外环境进行必要的绿化美化、装饰布置, 着力突出清新明快的特点, 力求给读者营造一种轻松、舒适的环境氛围, 使读者到馆以后既能求知, 又能赏美求静[5]。其次, 创造条件加强馆内硬件设施建设。根据需要, 批量购进电脑, 逐步实行现代化管理, 增强服务功能;同时, 根据图书馆的条件, 逐步实现互联网的接入, 为建设数字化图书馆奠定基础。再次, 根据县域各类读者的需要, 根据图书馆的实际情况, 逐批购进图书资料, 不断丰富馆藏文献。

参考文献

[1]梅小英.县级图书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角色定位[J].图书馆工作, 2006, 4:63-65.

[2]童辛.县级图书馆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浅析[A].新环境下图书馆建设与发展——第六届中国社区和乡镇图书馆发展战略研讨会征文集 (上册) [C], 2007:489-491.

[3]全国县级文化单位业务经费严重不足, 农村文化活受到制约.http://www.ccnt.gov.cn/whcy/finav=whcy01&id=1102315744, 2005-8-17.

[4]李国新.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进一步发展的突破口——县级图书馆的振兴与乡镇图书馆的模式[J].图书馆, 2005, 06:1-5.

上一篇:物理课堂下一篇:短缺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