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

2024-08-11

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共10篇)

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 篇1

阿司匹林 (Aspirin) 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解热镇痛药, 早在公元前5世纪, 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已从柳树皮提取的苦味粉末用来镇痛、退烧。1853年, 弗雷德里克·热拉尔合成了乙酰水杨酸, 1897年费利克斯·霍夫曼对其进行合成, 并为他父亲治疗风湿关节炎, 疗效极好。1899年由德莱塞介绍到临床使用, 取名为阿司匹林。作为最早人工合成的非选择性环氧酶抑制剂, 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发热、头痛、痛风症、关节炎及风湿热等, 迄今已在临床应用100多年, 成为历史上与青霉素、安定齐名的三大经典药物之一, 至今阿司匹林仍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解热镇痛药, 也是作为比较和评价其他类似药物的标准剂。近年来随着对阿司匹林的不断深入研究, 其在临床上的应用也不断拓展, 现将其临床应用现状综述如下。

1 阿司匹林的传统临床应用

阿司匹林的传统临床应用中, 解热镇痛、消炎抗风湿是其常用的范畴。在镇痛方面, 尤其对缓解钝痛的效果明显, 如头痛、肌肉痛等, 还可以减轻炎症反应的红、肿、热等, 可用于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等的退热。需要指出的是, 阿司匹林仅能对症治疗, 不能根除病因, 因此要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阿司匹林作为治疗风湿热的首选药物, 可迅速缓解症状, 一般在大剂量用药后1~2d内可明显缓解症状, 也可用于鉴别诊断, 但其亦不能去除风湿热的病理改变。

2 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新进展

2.1 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阿司匹林用于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是一个重大认识, 它能降低心肌梗死、卒中的发病及死亡的风险, 对患者已知危险因素进行控制和预防是目前减少心血管系统疾病较为有效的方法。越早、越有效地进行一级预防, 才能真正降低发病率, 并最终节约医疗资源。既往基于6项大规模随机临床试验[英国医师研究 (BMD) 、美国医师研究 (PHS) 、血栓形成预防试验 (TPT) 、高血压最佳治疗研究 (HOT) 、一级预防研究 (PPP) 和妇女健康研究 (WHS) ]的荟萃分析表明, 未来10年心血管事件风险>6%的个体服用阿司匹林的获益大于风险, 特别是55岁以上男性和65岁以上女性中有很多人都适于服用阿司匹林。因此, 国内外权威指南一致推荐阿司匹林用于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2012ACCP抗栓治疗与血栓预防临床实践指南》中, 阿司匹林用于心脑血管疾病一级预防再获推荐:对于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 年龄>50岁且无心血管疾病症状的人群建议应用小剂量阿司匹林75~100mg/d 优于不用[1]。 2012年欧洲心脏病学会 (ESC) 年会上, 由ESC联合欧洲心律失常学会 (EHRS) 发布的《2012版ESC房颤管理指南》[2]及《2012 ESC临床实践指南:心血管疾病预防》[3]都明确指出其在一级预防中的作用。有1种中度危险因素或≥1种未证实的危险因素患者可以选择阿司匹林 (80~325mg/d) 。2011年9月美国启动了“百万心脏”计划, 旨在通过ABCS策略提高公众心血管疾病预防意识, 并在5年内预防美国100万例心脏病和卒中新增病例, 其中的A就代表“合理应用阿司匹林”。

不仅如此, 阿司匹林在心血疾病的二级预防中也广泛应用, 主要目的是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再次发生。最近一项巢式病例对照研究分析显示, 长期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可使主要心血管事件减少约1/4, 非致死性MI减少1/3, 非致死性脑卒中减少1/4, 心血管病死亡率降低1/6[4]。阿司匹林的二级预防效益完全可与他汀类、β-受体阻滞剂或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相媲美, 且价格最为低廉, 故有学者认为阿司匹林是绝佳的心血管事件二级预防药物。

2.2阿司匹林在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2006年, 我国制订了第一个《规范应用阿司匹林在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专家共识》, 建议对于不进行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 应该使用阿司匹林, 剂量为100~300mg/d, 应用2~4周后调整为二级预防长期用药剂量为75~150mg/d, 除非有阿司匹林使用的禁忌证[5]。研究表明, 服用阿司匹林的老年人的认知能力下降比例比未服用者低[6]。阿司匹林不仅有益于改善阿尔兹海默病患者的智能损害, 延缓症状的发展, 而且对众多老年健忘症患者也颇有疗效[7]。

2.3 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防治

糖尿病患者的β细胞功能减退及体内凝血素分泌增多是诱发动脉病变的基础, 而小剂量的阿司匹林通过乙酰化血小板的环氧化酶, 可以阻止凝血素的生成。长期高糖可使血小板处于高凝状态, 引起血小板功能异常。特别是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由含淀粉酶的多肽组成的淀粉沉淀有细胞毒素作用, 并有明显的引起β细胞功能退化作用, 而阿司匹林可以作为维持β细胞功能的药物而减慢β细胞功能退化进度。有资料显示, 服用阿司匹林的男性患者, 心脏病的发病率减少44%, 而患糖尿病患者的男性, 其心脏病的发病率下降更为明显[8]。因此, 大多数成年糖尿病患者, 为预防心血管疾病, 建议长期用小剂量的阿司匹林, 以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2013年ADA糖尿病诊疗标准对阿司匹林推荐如下[9]:心血管危险因素增加的1型及2型糖尿病患者 (10年风险>10%) , 考虑阿司匹林一级预防, 治疗 (剂量75~162mg/d) 。这包括大部分男性>50岁或女性>60岁, 并至少合并一项其他主要危险因素 (CVD家族史、高血压、吸烟、血脂异常或蛋白尿) 。有CVD病史的糖尿病患者用阿司匹林 (剂量75~162 mg/d) 作为二级预防治疗。然而, 有证据表明, 低剂量阿司匹林有益的说法不足, 且未发现胜过重大出血的风险, 特别是对于那些低心血管风险患者 (<20%, 10年以上) 以及高出血风险老年患者 (70岁及以上) [10]。总之, 在糖尿病患者一级预防中, 对于阿司匹林能起到多大效益或有多大危险性, 仍有疑问。在考虑了无症状性糖尿病动脉疾病进展预防 (POPADAD) 研究[11]、日本的阿司匹林一级预防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 (JPAD) 研究[12]及阿司匹林在无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的应用 (AAA) 试验[13]结果后, 得出结论认为, 作为二级预防, 阿司匹林获益似乎大于其风险, 但一级预防不是如此。

2.4 阿司匹林的抗肿瘤作用

研究资料表明阿司匹林具有抗肿瘤作用, 其机制是抑制了COX-2酶, 从而抑制了肿瘤的生长和转移。免疫细胞化学显示, 阿司匹林是浓度依赖性降低细胞中COX-2和VEGF蛋白的表达, 提示阿司匹林对肿瘤血管的生成或起抑制作用, 其机制是通过抑制COX-2的表达, 从而下调VEGF等血管生成相关因子而起作用[14]。阿司匹林有对肺癌A549有诱导凋亡的作用, 试验结果表明阿司匹林呈剂量、时间依赖方式抑制A549细胞增殖, 其可能机制是改变细胞周期分布有明显G0/G1期阻滞作用, 使进入S期细胞减少, 阻碍细胞进入DNA合成期, 从而抑制A549细胞增殖[15]。一项由英国癌症中心、苏格兰政府首席科学家办公室、医学研究委员会和CORE赞助的小剂量阿司匹林对结肠癌的保护作用的大规模病例研究发现, 每天服用75mg阿司匹林, 可减少约13%的结肠癌风险 (比值比0.87, 可信区间0.59~1.28) 。5年后, 相对危险度减少37% (OR0.63, 95% CI0.45~0.87, P趋势0.004) , 该研究结果已在GUT在线发表。Rothwell[16]等研究显示, 每天服用75mg阿司匹林的患者其癌症死亡的危险度降低21%, 疗程达5年以上者更降低了34%。此外, 还有研究表明[17], 早期乳腺癌治疗的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后, 癌细胞扩散和死于乳腺癌的风险均降低50%以上, 每周服用2~5d和6~7d的阿司匹林的乳腺癌患者死于乳腺癌的风险分别降低71%和64%。2012年发表在美国《临床肿瘤学期刊》 (JCO) 上的关于前列腺癌的研究表明, 日常服用抗凝血药的前列腺癌患者群体的10年死亡率为3%, 而未服用群体的死亡率为8%, 前者的癌症复发率和骨转移率也明显较低。进一步的分析表明, 前列腺癌患者所获的上述益处主要来自阿司匹林, 而不是其他两种抗凝血药[18]。

2.5 阿司匹林在眼科中的应用

防治老年性白内障是近年来阿司匹林治疗作用中的一个新发现, 严宏[19]等分析了国内外许多实验后, 认为可将阿司匹林作为潜在的抗白内障药物。国外研究表明阿司匹林抑制白内障发生的机制有以下5点: (1) 抑制晶体蛋白的非酶性糖基化反应; (2) 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 (3) 抑制晶体蛋白的氨基甲酰化反应; (4) 抑制金属离子诱导催化的氧化反应; (5) 降低血糖。此外, 阿司匹林还能抑制角膜组织糖生成, 使角膜组织保持弹性, 延缓角膜老化, 同时可治疗角膜炎、葡萄膜炎和巩膜炎等。

2.6 阿司匹林在妇产科中的应用

子宫内膜厚度与胚胎着床率及妊娠率密切相关, 当子宫内膜厚度<8mm时, 妊娠率很低或无妊娠发生。近年来研究表明, 阿司匹林可通过降低子宫动脉搏动指数, 增加子宫内膜腺体面积、周长、间质面积、腺体/间质比值等改善氯米芬诱导排卵者的子宫局部血液供应, 促使子宫内膜变厚及发育, 小剂量阿司匹林确有改善薄型子宫内膜容受性, 增加胚胎种植率和临床妊娠的作用, 具有临床应用价值[20]。范琦慧[21]等报道小剂量阿司匹林对妊娠期高血压病综合征的发病有很好的预防作用。尽管阿司匹林预防流产的机制尚不清楚, 但其疗效是肯定的。张永红[22]等报道, 低分子肝素联合小剂量阿司匹林对于自身免疫型复发性流产的治疗有明显效果, 可提高妊娠成功率。另外有研究提示低剂量的阿司匹林能降低原发性抗磷脂综合征患者的流产[23]。

2.7 阿司匹林的其他应用

胆囊结石的形成原因之一为胆囊排空功能不良, 而炎性介质PG和NO对胆囊排空具有抑制作用。褚志强[24]等通过对仓鼠的实验亦证明了阿司匹林能有效抑制胆囊结石的发生。另外, 阿司匹林对放射治疗所引起的腹泻也有一定疗效。

3 结语

阿司匹林是一个不断给大家惊喜的药物, 随着对阿司匹林的深入研究, 其潜在价值将不断被发现, 其角色也将会发生改变。应用过程中, 作为临床医生必须得考虑以下3个问题: (1) 阿司匹林的风险/效益比; (2) 阿司匹林的联合用药; (3) 阿司匹林的抵抗。阿司匹林虽然经历百年洗礼, 但仍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其新的作用, 让这一经典老药焕发出新的光彩。

摘要:阿司匹林是临床处方量最大的常用药物, 是应用最广泛的解热镇痛和抗炎药, 是第一个用于临床的抗血小板聚集药。随着对该药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 新的药理作用也不断出现, 其再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非甾体类药物。阿司匹林的治疗作用随剂量不同而不同, 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 预防癌症、多种眼科疾病及妇产科疾病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就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阿司匹林,临床应用,进展

浅析阿司匹林在临床中的配伍 篇2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識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357-01

阿司匹林(ASA)为环氧化酶抑制剂,具有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作用。小剂量ASA具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长期服用能够有效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心脏病学和神经病学,并被世界各国收入治疗指南和广泛推荐(1)。因此,阿司匹林经常会与多种药物联用,在药效学方面也就不可避免存在着协同作用与拮抗作用。

1.与以下药物联用应谨慎

甲泼尼龙等皮质甾醇类药物会增加肾小球滤过率,加速水杨酸盐的排泄,造成血药浓度暂时性降低,为维持ASA血药浓度,必要时应增加其剂量。糖皮质激素可刺激胃酸分泌,并降低胃及十二指肠粘膜对胃酸的抵抗力,有增加胃、肠溃疡和出血的危险。阿司匹林能竞争性抑制丙戊酸的蛋白结合率,使其药物浓度升高,延长丙戊酸半衰期,使丙戊酸疗效和毒性增加。因此,两药联用需监测丙戊酸毒性,必要时可用其他解热镇痛药物替代ASA。氟西汀体外试验有94.5%的蛋白结合率,ASA能使血清白蛋白乙酰化,水杨酸类与血清白蛋白强力结合取代氟西汀,使氟西汀游离;两药同用,要谨慎并监测氟西汀不良反应征兆。由于小剂量ASA能拮抗卡托普利逆转左心室肥厚及减轻间质纤维化的作用(2);NO是一种生物信息递质,具抗血小板凝聚、抑制血管平滑肌增生等作用。卡托普利通过介导NO和环氧合酶的产生而发挥的效应能被环氧合酶抑制剂阿司匹林抑制(3),使卡托普利的抗高血压作用降低;建议联用时,严密监测患者的血压,必要时停用阿司匹林。阿司匹林与氯磺丙脲、苯磺丁脲、降糖灵、优降糖等降糖药合用,使其游离药物浓度上升,引起严重的低血糖,合用时应调整降糖药的用量。

2.与以下药物联用应引起注意

活性炭可在胃黏膜吸附阿司匹林,抑制其吸收,而使阿司匹林生物利用度降低,两者应错开时间给予。当发现阿司匹林服用过量可用10倍活性炭解救。 阿司匹林使硝化甘油的吸收量和峰浓度增加,增强其作用。短效口服避孕药会降低阿司匹林的药效,因此,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若服短效口服避孕药需加大阿司匹林的用药量。类似的相互作用也可能会发生在口服短效避孕药与其他水杨酸类化合物之间。阿司匹林由于对血浆蛋白结合的竞争,阿司匹林可显著抑制青霉素的蛋白结合率,使青霉素的血药浓度升高,显著提高青霉素的治疗效果,但也可能增强青霉素的不良反应。大剂量的阿司匹林可能会降低吲哚美辛的血药浓度,但是在临床上,影响很小,可联用;吲哚美辛与阿司匹林同时服用并不比服用较大剂量的单一药物有更佳的治疗优势。另外,吲哚美辛不具有Cox选择性,竞争性抑制了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作用(4)。银杏内酯是血小板活化因子强有力的拮抗剂,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抗炎症和抗过敏等作用,同时服用两药可能使出血时间延长和发生出血意外,应加强出凝血检验和体征监测。阿司匹林与丙米嗪竞争蛋白结合点,造成丙米嗪血清浓度升高,可引起副作用;若病人已有丙米嗪副作用表现,则尽可能不用阿司匹林。长期服用低剂量的阿司匹林者接受丙米嗪治疗,则应监控症状和剂量。阿司匹林和其他三环抗抑郁药以及丙米嗪和其他水杨酸盐之间可能有类似的相互作用。呋塞米与阿司匹林在肾脏前列腺素合成方面具有相反作用,两药合用抑制呋塞米的血流动力作用,因而减弱利尿作用。阿司匹林可能由于阻滞螺内酯活性代谢物在肾小管的分泌,使螺内酯利尿作用减弱。阿司匹林或其他水杨酸类药物均可加强胰岛素的降糖作用,引起低血糖,应监测血糖,降低胰岛素用量。由于阿司匹林抑制前列腺素,血管的舒张作用受影响,普萘洛尔与阿司匹林合用导致血压升高。其他β 阻滞剂与阿司匹林也可能出现类似相互作用。

3.可引起严重不良反应

阿司匹林和抗凝药肝素合用明显增加严重出血的危险,主要以消化道出血为主。术后患者的解热镇痛药应选择对乙酰氨基酚而不用阿司匹林。中至大剂量的阿司匹林会增强华法林的抗凝作用并增加出血的风险,应注意监测病人的凝血状态;低剂量的阿司匹林几乎不影响。其机制为,阿司匹林及类似化合物从血浆结合部位置换出华法林,增大华法林的游离浓度;阿司匹林降低血小板粘滞性、阻止血小板凝聚及抑制肝脏利用Vk合成凝血酶等过程而延长出血时间。阿司匹林可减少甲氨蝶呤与血浆蛋白结合率,甚至缓解其在肾内的代谢率,导致其在肾内大量积聚,引起急性肾衰竭,危害患者的生命(5)。所有水扬酸类的药物均可发生相似的相互作用。

4.可联合用药的药物

ASA与Vc合用可通过抑制诱导型一氧化碳合酸(iNOS)减轻对胃黏膜的损伤,同时,Vc的酸性环境也有利于ASA以原形的形式吸收,增加其生物利用度。

由于阿司匹林可抑制前列腺素合成酶,使前列素合成减少,从而将烟酸引起的面部潮红的副作用减轻。其他水扬酸类也有相同的相互作用。

总之,阿司匹林被临床广泛应用的同时,往往会忽视它与其他药物联用时,可能带来的风险。本文旨在提醒临床使用过程中,权衡利弊谨慎联用。

参考文献

[1]Runlin gao xiaoying li. Risk assessment and aspirin use in Asian and western populations【J】. Vascular Health and Risk management,2010,6;943-956.

[2]吕雄文,李俊,陈卫东,等。卡托普利和低剂量阿司匹林相互作用对心衰大鼠左室重建的影响【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2,22(11):656-658.

[3]Stojic D.Effects of captoprit andbradykinin on chorda tympaniduced salivation in cat 【J】.Eur J Oral Sci,1999,107(1);21-24

[4]Gladding PA, Webster MW, Farrell HB, et al. The antiplatelet effect of six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and their pharmacodynamic interaction with aspirin in healthy volunteers. Am J Cardiol, 2008, 101 (7):1060-1063

阿司匹林临床应用的注意事项 篇3

1 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

1.1 阿司匹林的传统应用

解热镇痛、消炎抗风湿是其传统意义上临床较常应用的范畴。其主要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各种能引起机械或化学性刺激的物质的产生, 如前列腺素等, 而达到短期内缓解疼痛的作用, 其对锐痛的作用效果不如对钝痛的缓解作用强[2]。解热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对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进行调控, 引起血管的扩张, 增加汗液的排出量, 降低体温[3]。而消炎的确切作用机制至今尚不清楚, 可能与其能够抑制炎症部位引起炎症反应的物质的合成, 或者能抑制溶酶体酶的释放而达到消炎的目的[4]。

1.2 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新进展

1.2.1 预防心血管疾病

临床研究进展[英国医师研究 (BMD) 、美国医师研究 (PHS) 、血栓形成预防试验 (TPT) 、高血压最佳治疗研究 (HOT) 、一级预防研究 (PPP) 和妇女健康研究 (WHS) 等]表明阿司匹林能够有效的降低心肌梗死、卒中的发病及死亡的风险, 而且特别适用于未来10年心血管事件风险>6的个体服用, 而且越早越有效的进行一级预防, 其发病率越低[5]。2012年由ESC联合欧洲心律失常学会 (EHRS) 在欧洲心脏病学会 (ESC) 年会上发布的《2012版ESC房颤管理指南》及《2012ESC临床实践指南:心血管疾病预防》都明确指出其在一级预防中的作用。由此可见其在预防心血管疾病方面确实有一定的贡献。

1.2.2 预防糖尿病及其并发症

阿司匹林能够通过乙酰化血小板的环氧化酶, 进而阻止凝血素的生成, 以达到阻止动脉病变的目的, 并能减慢β细胞的功能退化进度, 从而控制糖尿病的进展。无症状性糖尿病动脉疾病进展预防 (POP) 研究、日本的阿司匹林一级预防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 (JPAD) 研究及阿司匹林在无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的应用 (AAA) 试验结果[6]均表明阿司匹林作为二级预防可以有效的降低糖尿病患者的并发症发生风险。

2 阿司匹林临床应用注意事项

小剂量的应用一般很少引起不良反应, 但若长期大剂量的应用, 尤其是当血药浓度>200μg/ml时则较易出现副作用, 且浓度愈高, 副作用愈明显。其主要的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或疼痛等胃肠道反应, 据报道每天服用4~6 g阿司匹林的患者有70%会出现胃肠道出血, 严重者还会出现失血性贫血。这些症状都是由于胃黏膜的损害引起, 因此在临床应用中应注意要选择合适的阿司匹林剂型, 拜阿司匹林抗酸能力较强, 可减轻对胃肠黏膜的损害;要长期低剂量服用;老年患者和儿童由于其胃黏膜抵抗外界损害的适应性较低, 易受到损害而应慎重服用;同时应避免与其他抗血栓药物或易致消化性溃疡的药物合用, 但应联合应用其他保护胃黏膜的药物。由于阿司匹林也可引起过敏反应, 因此对于有过敏反应的患者应禁止服用;在服用此药的同时要定期检查肝肾功能、红细胞压积及血清水杨酸的含量, 避免对肝肾等造成损害。

摘要:阿司匹林是临床上应用最早的具有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和抗血小板聚集等多方面药理作用的一种药物, 是目前解热镇痛药中应用最广和最普遍的。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对中枢或外周前列腺素的合成与释放进行抑制来达到治疗目的。该药起效较快, 而且较为稳定, 在临床处方用量较大。但除了这些优点以外, 由于其较为复杂的作用机制以及较多的不良反应, 若在使用过程中不能严格的掌握其注意事项, 就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不良反应, 影响其健康。因此, 本文就阿司匹林在临床应用中的注意事项进行归纳如下。

关键词:阿司匹林,临床应用,注意事项

参考文献

[1]胡安新, 路清华.阿司匹林临床应用新进展及配伍.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05, 8 (4) :323.

[2]朱俊.阿司匹林的新用途.内蒙古中医药, 2010, 29 (15) :78-79.

[3]吴冰冰, 梅琼.阿司匹林不良反应的国内文献分析.中国药师, 2008, 11 (2) :224-225.

[4]王胜峰, 王娟, 任艳.阿司匹林的新用途.中国实用医学杂志, 2010, 20 (4) :72.

[5]汪洋, 商洪才, 项耀祖, 等.阿司匹林临床应用现状及局限性.中国科技论文, 2007, 2 (11) :785-791.

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 篇4

关键词:阿司匹林;硫酸镁;妊娠高血压

【中图分类号】R714.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5-0236-01

妊娠高血压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其具有较高的发病率,据统计我国妊娠高血压的发病率高达7%-30%,已成为导致孕产妇死亡病因的第二位,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1]?因此,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疗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已成为临床研究的重点?我院为探讨阿司匹林联合硫酸镁在妊娠高血压中的应用价值,提高妊娠高血压的治疗效果,采用不同的方式对接收的92例患者进行进行治疗,且效果显著,其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3年4月到2014年4月接收的92例妊娠高血压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妊娠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患者年龄最小为22岁,最大年龄为40岁,平均年龄为29.3岁;患者孕周最短为26周,最长为37周,平均孕周为32.2周;患者收缩压值为(175±14)mmHg,舒张压为(97±6)mmHg;其中62例患者为初产妇,30例产妇为经产妇,从中随机选取46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另46例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比较?

1.2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硫酸镁治疗,即将2.5-4g浓度为25%的硫酸镁溶液溶于20mL葡萄糖注射液中,并给予患者静脉推注治疗,推注应控制在5min内完成;然后将8-10g浓度为25%硫酸镁容溶于500mL葡萄糖溶液中,并给予患者静脉点滴治疗,滴速应控制为1-1.5g/H;且24小时内用量应不大于20g?观察组患者则采用阿司匹林联合硫酸镁治疗,硫酸镁用法与对照组相同,同时给予患者口服阿司匹林治疗,一天50mg,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3天,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及治疗前后舒张压?收缩压情况?

1.3疗效判定治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均完全消失,且患者血压恢复正常,无蛋白尿及水肿现象发生;好转: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显著改善,患者血压略高于正常水平,且有微量蛋白尿及水肿现象发生;无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无明显好转,且患者血压水平未得到有效控制,并有蛋白尿及水肿现象发生[2]?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所选取的92例妊娠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采用( ±s)形式表示计量资料,同时进行t检验,组间比较则展开X2检验,若P<0.05则表示差异性显著,记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46例患者采用阿司匹林联合硫酸镁治疗后治愈30例,好转14例,无效2例,其治疗总有效率为95.7%,对照组46例患者采用单纯硫酸镁治疗后治愈27例,好转11例,无效8例,其治疗总有效率为82.6%,两组患者比较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舒张压?收缩压水平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其舒张压?收缩压水平比较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舒张压?收缩压均有所改善,但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具体见表一?表一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舒张压?收缩压水平比较组别例数舒张压(mmHg)收缩压(mmHg)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观察组4698±681±5165±6136±7对照组4699±789±7166±8145±8

3.讨论

妊娠高血压是妊娠期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其主要临床表现为高血压?尿蛋白?水肿等,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患者产生上腹痛?头痛?视力模糊等症状,若不及时给予患者有效的治疗极易导致发生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缺氧?坏死?水肿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导致孕妇及胎儿死亡[3]?严重影响着患者及胎儿的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因此,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 临床上通常将对症治疗?降血压作为治疗该病的重点?硫酸镁是现阶段临床上治疗妊娠高血压的常用药物,该药物中所含有的镁离子可有效的对中枢神经活动进行抑制,且可有效的对运动神經一肌肉接头乙酰胆碱的释放现象进行抑制,从而阻断神经肌肉联接传导,促进血管平滑肌舒张,并可有效的对外周血管进行扩张,进而可达到降血压的目的?另外,硫酸镁还可有效的接触骨骼肌痉挛,可预防子痫发作;此外,镁离子在提高血红蛋白对氧的亲和力?改善宫内缺血缺氧状态方面还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且可舒张子宫平滑肌,因而可有效的预防早产现象发生?因而,其在治疗妊娠高血压方面有较高的应用价值,然而需注意的是在给予患者硫酸镁治疗时应严格控制用量,通常24小时用量应低于20g,以避免因用量过多而对肌肉的兴奋性进行抑制?阿司匹林属于环氧化酶抑制剂,且对前列腺素合成酶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可使低血管对缩血管活性物质的敏感性下降,且可对前列腺素与血栓素的比值进行调节,进而可达到扩张血管?降低外周血环阻力?增加血流灌注的目的?另外,阿司匹林还可有效的对血小板的聚集现象进行抑制,并可使血管对血管紧张素I的敏感性下降,进而可有效的促进血管扩张?因此,将阿司匹林联合硫酸镁应用于妊娠高血压的治疗中必将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收缩压及舒张压均有所改善,但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这就说明给予妊娠高血压患者阿司匹林联合硫酸镁治疗可有效的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血压情况,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时美,谷咪咪,谢伟.胎心监护配合中西医疗法对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影响研究[J].中医临床研究,2014,6(8):10-13.

[2] 徐伟珍.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血液流变学和尿蛋白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4,14(4):552-554.

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与临床应用 篇5

1 常见的不良反应

1.1 胃肠道症状

阿司匹林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 表现为胃肠功能紊乱, 出现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 大剂量长期服用可引起胃溃疡、胃出血或诱发加重溃疡发作。因为阿司匹林在胃内分解成乙酰水杨酸, 对胃有较强的刺激作用。阿司匹林对环氧化酶 (COX) 的抑制作用, 可维持正常的胃肠道血流的功能, 导致黏膜生成的减少和血小板聚集能力的降低而诱发出血。阿司匹林的溶解较慢, 常以颗粒的形式滞留在胃黏膜的皱褶内而导致出血;这种出血对人体的损害和原发病无太大关系, 只是同服用的剂量有关。由于老年人的血管硬化、弹性差, 服用阿司匹林出血率是年轻人的3倍。调查研究, 患者出现出血等症状的在之前几周都曾服用阿司匹林, 服用阿司匹林3个月伴出血者达到了半数;如长期服用, 需经常监测血像及胃镜检查。

1.2 过敏反应

偶见皮疹、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和过敏性休克。另外, 某些哮喘患者服用阿司匹林易引起“阿司匹林哮喘”, 它不是以抗原抗体反应为基础的过敏反应, 而是由于药物抑制了环氧化物水解酶, 使前列腺素合成受阻, 导致脂氧合酶途径生成的白三烯增加, 引起支气管痉挛, 从而诱发了哮喘。临床表现有结膜充血、发绀、大汗淋漓、端坐呼吸、烦躁不安, 某些患者在服药后先出现鼻部其他症状, 如流涕、打喷嚏、鼻痒、鼻塞, 继之出现哮喘[2]。少数患者在哮喘严重时会出现荨麻疹、血管性水肿等症状, 更甚者还会出现意识改变、血压下降等休克症状。此类患者应停止口服阿司匹林以防止阿司匹林哮喘的发生。

1.3 水杨酸反应

阿司匹林剂量过大 (5g/d) 或敏感者可出现头痛、眩晕、恶心、呕吐、耳鸣、视力及听力减退, 严重者出现高热、精神错乱甚至昏迷惊厥, 上述症状称为水杨酸发应。一旦出现应立即停药, 加服或静脉滴注碳酸氢钠, 碱化尿液以加速药物排泄。

1.4 肝损害

阿司匹林大剂量使用时可以引起肝损害, 这种损害不是急性的, 在治疗后的几个月才会体现出来。一开始无症状, 慢慢一些患者出现腹部的右上方不适和触痛, 血清肝细胞酶的水平升高, 有明显黄疸的并不常见。这种对肝造成的损伤在停药后可得到好转, 停药后血清转氨酶多在1个月内恢复正常。

2 临床应用

2.1 预防糖尿病的应用

糖尿病人群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 初诊糖尿病患者大多数都存在血脂异常, 半数患者存在心血管疾病, 小部分也患有高血压, 糖尿病患者死于心血管疾病的机率更高, 大概是正常人的2~4倍。糖尿病人群心血管事件发生、死亡率高的原因在于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 体外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血小板对促血小板聚集剂反应性极高, 主要的一个原因是其产生的血栓素明显增高。阿司匹林通过阻断环氧物水解化酶, 进而抑制血小板形成血栓素, 防治了血栓的形成。2006年ADA指南也充分肯定了阿司匹林在糖尿病患者心脑血管防治中的重要地位。小剂量阿司匹林可阻止凝血素在体内合成, 从而对抗血小板聚集, 能防治糖尿病引发的心脏病。

2.2 增强免疫力和抗衰老的应用

阿司匹林能促进免疫力分子干扰素和白细胞介素-I的生成。因此推论并经临床实践得出, 阿司匹林不仅具有免疫增强作用, 还有助于预防70岁以上的老年人因机体衰老而导致的记忆力减退, 防治老年痴呆。阿司匹林可使人体角膜组织保持弹性, 这是因为阿司匹林能抑制角膜组织中糖元的生成, 对抗衰老有显著作用。

2.3 预防和降低癌症风险

调查研究得出, 阿司匹林可预防和降低各种癌症风险。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可减少胃癌、乳腺癌风险。香港大学研究员通过对2831例胃癌患者进行临床观察, 长期注射阿司匹林或非类固醇抗炎针剂可使患胃癌的风险减少22%。一家英国研究机构对8000名经常服用阿司匹林的妇女进行跟踪调查, 结果表明, 那些经常服用阿司匹林的妇女乳腺癌的机率比不服用阿司匹林的妇女要少28%。最新研究表明, 阿司匹林对治疗直肠、结肠癌有一定的疗效, 定时服用阿司匹林的人群, 结肠、直肠癌发生率或病死率降低了40%~50%[3]。

2.4 解热镇痛的应用

阿司匹林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缓激肽、组织胺等合成产生解热、镇痛和抗炎的作用。作用的原理是通过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使外周血管扩张, 皮肤血流增加, 出汗, 散热增加而降温, 并通过抑制外周病变部位的环氧化物水解酶, 使前列腺素合成减少而减轻疼痛。

3 结论

总之, 经过多年的临床应用, 阿司匹林对很多疾病的治疗都有明显优势, 其应用也很广泛。但在应用过程中要合理的使用, 无论是剂量上、时间上都要合理考量, 严禁不当使用造成的不良反应。

摘要:通过对阿司匹林的常见不良反应及其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分析正确合理使用阿司匹林的重要性。

关键词:阿司匹林,不良反应,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刘蕾, 王永霞, 白洁.阿司匹林临床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0, 27:9.

[2]史瑞林.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及常见不良反应[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0, 7 (13) :130.

阿司匹林临床应用的不良反应分析 篇6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于2012年5月-2015年5月在我院使用阿司匹林出现不良反应的49例患者作为本次观察对象, 其中男29例, 女20例;年龄21~73岁, 平均年龄 (45.5±5.5) 岁;原发病:风湿热7例, 结肠癌2例, 骨关节炎7例, 冠心病3例, 关节痛2例, 头痛12例, 感冒发热11例, 牙痛5例。

1.2 方法对49例使用阿司匹林出现不良反应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主要包括患者的病史资料, 阿司匹林的用药方法、剂量以及给药途径等, 不良反应的种类, 不良反应发生时间以及发生时的临床症状, 累及器官, 针对性治疗的措施、转归状况等。

2 结果

本组49例患者使用阿司匹林后, 13例出现过敏反应, 占26.5%;18例出现胃肠道反应, 占36.7%;7例出现瑞氏综合征, 占14.3%;8例出现水杨酸反应, 占16.3%;3 例出现肝损害, 占6.1%。以上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后均停止使用药物并给予对症治疗, 患者的以上症状均自行消失。

3 讨论

3.1 过敏反应患者在服用阿司匹林后出现的过敏反应以皮疹、荨麻疹、血管神经水肿以及过敏性休克等为主, 以大汗淋漓、呼吸困难、发绀、结膜充血以及烦躁不安等为主要的临床症状[2]。如果是哮喘患者使用阿司匹林, 还有可能引发“阿司匹林”哮喘疾病。阿司匹林会抑制环氧化物水解酶的产生, 对前列腺素的合成具有阻碍作用, 使得白三烯的含量显著增加, 容易导致支气管痉挛并发生哮喘。当患者的哮喘症状严重的时候, 还会出现荨麻疹以及血管性水肿等症状, 甚至会出现意识改变以及血压下降的情况。

3.2 胃肠道反应胃肠道反应是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后较为常见的不良反应, 以恶心、呕吐、腹痛等胃肠功能紊乱为主要的临床症状。如果继续服用药物, 则可能导致患者出现胃溃疡、胃出血等病症, 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的损害。患者在服用阿司匹林后, 在体内会分解为乙酰水杨酸, 会对患者的胃部造成强烈的刺激。但是由于阿司匹林能够对环氧化酶进行抑制, 能够使患者胃肠道的正常血流功能进行有效维持, 使得胃部黏膜生成减少, 从而降低了血小板的凝聚能力, 导致胃溃疡、胃出血的发生, 而出现这种现象大多与阿司匹林的服用剂量有关[3]。对于老年患者来说, 血管不仅有硬化的情况, 而且弹性也较差, 所以老年患者的出血率要比普通患者要高很多。

3.3 瑞氏综合征小儿患者在服用阿司匹林有可能会出现瑞氏综合征, 在使用阿司匹林治疗时一般为0.42g/d, 3d后患儿的体温会恢复正常, 但是如果继续使用, 那么在第4天, 患儿就会出现病情加重的情况, 以高热、呕吐、剧烈的头痛等为主要的临床症状。在出现这种情况后, 需要对患者进行抗病毒以及降颅压等对症治疗。由于小儿机体本身的承受力较差, 再加上不良反应会在很大程度上加重患儿病情, 因此, 对于阿司匹林的应用应当是在患儿体温恢复正常后停止使用, 同时观察患儿的病情改善情况, 利用不良反应少的其他药物进行治疗。

3.4 水杨酸反应如果患者长期服用阿司匹林, 则有可能会产生水杨酸盐的慢性中毒情况, 以头痛、出汗、眩晕、耳鸣、视力减退以及嗜睡等为主要的临床症状。风湿病患者在服用阿司匹林后容易出现水杨酸反应, 严重时甚至会出现神经紊乱、酸碱失衡以及出血等症状。如果阿司匹林服用过量, 还有可能会出现可逆性耳聋的临床症状。

3.5 肝损害如果长期并且大剂量的服用阿司匹林则有可能对患者造成严重的肝损害, 一般情况下这种症状短期不会表现出现, 通常在服用几个月后会出现腹部触痛以及右上方不适等临床症状, 并且患者的血清干细胞酶水平会升高。这种情况下患者需要停止使用阿司匹林, 约1个月后患者的血清干细胞酶水平会恢复。肝损害会对患者的机体造成巨大损伤, 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 因此, 在使用阿司匹林的过程中, 应当尽量缩短疗程, 尽量联合应用药物促进患者病情改善。

阿司匹林是临床应用较多、较广泛的解热止痛药, 镇痛、解热、抗炎作用较强, 具有一定抗血栓形成作用, 且对血小板激活有抑制作用[4]。研究显示, 本品可扩张外周血管, 增加皮肤血流, 通过出汗产生解热作用;可对缓激肽、前列腺素、组胺等进行抑制, 发挥抗炎、镇痛效果;大肠癌癌组织环氧化酶-2升高, 产生毒性物质, 诱发癌变, 而本品可对环氧化酶-2活性进行抑制, 使毒性物质大大减少, 故小剂量使用对预防大肠癌有一定作用[5]。不良反应累及系统较多, 如血液系统、泌尿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 患者主要表现为上消化道出血、皮肤过敏、血尿、胃溃疡、凝血障碍、哮喘等, 还可引起心肌损害、水肿、中毒性耳聋、牙齿损害、急性中毒等, 诱发心衰。不良反应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药效, 不利于患者早期康复, 还对患者健康造成较大危害, 必须提高重视程度, 推进合理、规范用药, 确保用药安全[6]。

综上所述, 阿司匹林在临床上经常应用于治疗发热、头痛、感冒、关节痛、牙痛、风湿病等, 还能够对心绞痛、心肺梗塞、缺血性心脏病、脑血栓形成等进行有效的预防以及治疗, 是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的药物。但是由于阿司匹林也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 由此容易对患者的病情改善产生副作用, 因此在使用中一定要保证阿司匹林的用量以及用法正确, 并且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使用, 最大限度地降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参考文献

[1]韩恩丽.阿司匹林临床应用的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 9 (10) :140-141.

[2]田敏, 郎宗娥, 李雪梅.小剂量阿司匹林致不良反应的文献分析及护理〔J〕.全科护理, 2014, 5 (24) :2209-2210.

[3]刘剩勇, 马晓海.阿司匹林临床新用及常见不良反应〔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19 (33) :37-38.

[4]高霞.临床抗菌药物应用的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4, 11 (12) :21-22.

[5]高西鹏.阿司匹林临床应用的不良反应分析〔J〕.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4, 9 (24) :156.

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在我中心诊断冠心病患者300例, 其中男性178例, 女性122例。并对其进行调查是否有长期服用阿司匹林, 其中有150例患者长期服用阿司匹林, 归为实验组, 男性92例, 女性58例, 年龄40~75岁, 平均年龄 (55.23±2.54) 岁;另150患者没有长期服用阿司匹林, 归为对照组, 男性86例, 女性64例, 年龄43~76岁, 平均年龄 (54.78±4.19) 岁。长期服用的标准为服用阿司匹林一年以上, 并且连续服用无间断, 未长期服用为没有服用或者服用未达1年以上。所有患者中有糖尿病患者43例, 但均对血糖控制良好, 所有患者都有高血压, 并有不同程度的心绞痛和胸痛, 所以需要确诊。实验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体质量、并发糖尿病例数, 症状上均无显著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对本次研究均知情同意, 并签订同意书。

1.2 方法:

对300例患者进行诊断, 记录患者的诊断结果, 对其资料进行回顾分析, 就患冠心病进行比较, 研究阿司匹林在冠心病预防中的作用, 诊断出患冠心病的患者一律给药阿司匹林, 并对其进行观察, 1年后再次对其诊断。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计数资料用%表示, 用卡方检验,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组间比较用t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见表1。诊断结果中, 在对照组150患者中, 患冠心病的有117例, 患病率为78.00%;在实验组的150例患者中, 患冠心病的为100例, 阴性率为66.67%。实验组患者的患病例数和患病率明显比对照组患者的多,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在患冠心病的217例患者中, 长期服用阿司匹林, 症状明显有改善, 经诊断, 病情减轻。

3 讨论

冠心病在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 但瞬间发生就可能致残或者致死, 所以及早发现和防治冠心病就有着极大的意义。

阿司匹林为一种镇痛解热药, 常用于感冒发热, 头痛牙痛关节痛等, 目前临床上越来越多的将其运用到预防、治疗心血管疾病。据了解, 已有100多项关于阿司匹林在冠心病中的防治作用的研究, 结果表明, 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心血管高危患者的严重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会降低四分之一, 非致死心肌梗死的危险降低三分之一, 血管事件的病死率降低六分之一, 非致死卒中率降低四分之一。很多的研究结果均表明阿司匹林在防治冠心病中的重要地位, 其主要的作用机制如下:阿司匹林主要抑制血小板环氧化酶 (COX) , 阻断了花生四烯酸转变成前列环素 (PGI2) 和血栓烷A2 (TXA2) 。环氧化酶 (COX) 包括两种形式, COX-1和COX-2, 在正常情况下, COX-1几乎存在所有的细胞中, 细胞中不存在COX-2, 但可由炎性因子刺激产生。阿司匹林的乙酰基与COX-1的活性部分丝氨酸发生结合是不可逆的, 导致COX-1永久失活, 从而抑制花生四烯酸转变成前列环素 (PGI2) 和血栓烷 (TXA2) 。满意血栓烷就无法促进血小板的聚集, 因此无法形成血栓[2]。这一过程对血管疾病发挥很大的作用。

有报道已经证实, 每天服用阿司匹林75~100 mg, 并长期连续服用1年以上, 能有效防治冠心病[3]。本次研究结果也表明, 实验组患者在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情况下, 患冠心病的比例为66.67%, 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未长期服用阿司匹林, 患冠心病比例78.00%, 有显著差异。在患冠心病的患者中, 长期给药阿司匹林, 患者的病症减轻, 病情好转。阿司匹林在冠心病的防治中, 疗效显著, 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朱秀芹.肠溶阿司匹林在冠心病预防中的作用[J].中国保健营养 (下旬刊) , 2014, 24 (7) :4165.

[2]曾祥泉.阿司匹林在冠心病防治中的临床应用分析[J].医药前沿, 2012, 2 (5) :158-159.

阿司匹林治疗RVVC的临床观察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04年1月1日至2006年6月30日在本院妇科门诊就诊、规则硝酸咪康唑栓治疗7 d疗程的患者。年龄25~40岁, 有至少一个下面7个阳性阴道临床症状和体征:外阴、阴道瘙痒, 外阴、阴道烧灼、刺激感, 外阴潮红, 外阴水肿, 阴道潮红, 阴道水肿, 白带豆渣样。满足一项实验室检查要求:念珠菌菌检阳性。同意在用药期间禁性生活, 实验期间禁用避孕药, 同意经期使用卫生巾。排除标准:妊娠及哺乳期妇女, 对硝酸唑过敏者, 入选时有其他阴道炎 (滴虫性、细菌性) 和生殖器疱疹性病变。

1.2 方法

药物:硝酸咪康唑200mg, 西安杨森制药公司生产。复方阿司匹林0.42。随机分组及用药方法:随机分为3组:Ⅰ组:49例, 单纯用硝酸咪康唑, 经净第1天开始阴道用药, 连续7 d, 晚上用药;Ⅱ组:51例, 单纯用复方阿司匹林, 每晚1粒, 阴道用药, 连用7 d;Ⅲ组:54例, 同时用硝酸咪康唑和复方阿司匹林, 每晚各1粒, 连用7d;临床观察指标:临床症状和体征包括:外阴、阴道瘙痒, 外阴、阴道烧灼、刺激感, 外阴潮红, 外阴水肿, 外阴表皮脱落, 阴道潮红, 阴道水肿。微生物观察指标:念珠菌菌检。疗效评价:按痊愈、显效、无效3级标准判断。痊愈: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显效: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 未完全消失;无效:症状和体征无改善或加重。微生物学疗效评价:镜检念珠菌阴性。

1.3 统计分析和方法

数据采用±s和百分率表示, 采用SAS软件进行统计学检验, 采用winconxon秩和检验, 以P<0.05为统计学显著性差异来分析一般资料。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共筛选154例 (Ⅰ组49例, Ⅱ组51例, Ⅲ组54例) 入选时患者年龄29.6岁 (25~40岁) , 3组在发病年龄无显著性差异。

2.2 疗效

(见表1)

3 讨论

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 篇9

关键词 心脏X综合征 美托洛尔 阿司匹林

AbstractObjective:To study the metoprolol aspirin on heart X syndrome.Methods:55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metoprolol in combination with aspirin in the treatment group,metoprolol alone control group,for treatment in March after the exercise test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of the time,ST segment on the level down,the daily number of angina compared.Results:Both treatment time before and after exercise test,ST segment horizontal depression of amplitude,frequency of angina pectoris attacks per day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the treatment group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s also significant (P<0.05).Conclusion:metoprolol in combination with aspirin to treat heart X integrated.

Key Wordscardiac syndrome X;metoprolol;of aspirin

2005年起采用美托洛尔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心脏X综合征,取得良好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

2005年3月~2010年1月收治患者55例,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30例,年龄43~65岁,平均56.90±7.33岁,男11例,女19例。对照组25例,年龄43~69岁,平均58.33±6.47岁,男8例,女17例。两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①典型劳累心绞痛;②运动实验阳性(ST段缺血型压低>0.1mv);③左室功能及冠状动脉造影正常、麦新碱激发试验阴性,或临床上排除除冠状动脉痉挛。

排除标准:①肿瘤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②糖尿病、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肝肾疾病,近期大的外科手术者;③具有器质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心力衰竭、高血压性心脏病、左室肥厚、瓣膜性心脏病、特发性肥厚和扩张性心肌病患者。

方法:治疗组应用美托洛尔25mg,2次/日,阿司匹林100mg,1次/日。对照组单用美托洛尔25mg,2次/日,3个月为1个疗程。

疗效评定标准:治疗前后进行平板运动试验,应用12导活动平板机和Bruce方案行平板运动试验。以运动后在R波占优势的导联上出现ST段水平或下斜型下移>0.1mV持续2分钟或出现心绞痛为运动试验阳性。记录出现运动试验阳性的时间、ST段水平下移水平、每天出现心绞痛次数,疗程结束后进行指标比较。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经正态性、方差齐性检验后,方差齐时两组间样本比较采用完全随机设计t检验,方差不齐时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表示,用X2>/sup>检验。

结 果

两组运动平板实验、每天心绞痛次数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出现运动试验阳性时间、ST段水平下移幅度、每天心绞痛发作次数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两组差值比较,差异也具有显著性(P<0.05)。见表1。

讨 论

已有的研究显示心脏X综合征的发病机理可能与冠状动脉微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冠状动脉血流储备能力降低、心内膜下心肌缺血与心功能异常、心脏疼痛感知异常、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炎症反应、雌激素低落或缺乏、胰岛素抵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液流变学和(或)脂质代谢异常、精神和(或)心理因素等相关[1]

治疗目前多选用的药物有硝酸酯类药物、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β受体阻断药、他汀类药、抗抑郁和(或)抗焦虑类药物,在以他汀类药、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为主的治疗中以取得一定疗效[2~4]。但就β受体阻断药联合阿司匹林的疗效鲜见报道,本项目研究结果表明,美托洛尔联合阿司匹林以及单用美托洛尔均可有效治疗心脏X综合征,但以美托洛尔联合阿司匹林更为有效。

其可能的机理是美托洛尔主要通过阻滞β1受体,减慢心率,延长舒张期,增加冠状动脉的灌流时间和灌流量,减少交感神经对心室肌的过度刺激和心肌代谢。已有的研究证实还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纤溶活性,抑制内皮素的释放[5]。阿司匹林通过阻止铁介导的氧自由基形成具有抗过氧化物损伤,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完整性的功能;也能使前列腺素的合成酶(环加氧酶)活性中心的丝氨酸乙酰化而失活,因而减少血小板中减少血栓素A2的生成,有抗血小板聚集及抗血栓形成的作用。同时阿司匹林通过抗氧化反应,抑制二氧化硅诱导脂质过氧化、DNA链断裂,具有细胞保护作用。同时还可通过减少载脂蛋白A而降低血脂改善紊乱的脂质代谢。可见,美托洛尔联合阿司匹林通过调节脂质代谢、减轻验证反应、保护血管内皮功能、改善血液流变学、提高冠状动脉血流储备能力从而有效治疗心脏X综合征。

参考文献

1 邓鹤秋.心脏X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治疗[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08,14(6):387-391.

2 谢雄伟,庄汉屏,唐凤英.辛伐他汀对心脏X综合征患者内皮功能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08,18(2):217-219.

3 邢清梅,宫剑.贝那普利与曲美他嗪对心脏X综合征患者的治疗作用[J].山东医药,2009,49(33):71-72.

4 袁玉香,丛培玲,孙晓斐.贝那普利、地尔硫卓对心脏X综合征患者内皮功能的影响[J].临床荟萃,2008,23(1):9-12.

5 刘恒亮,康运凯,吴莉华.胺碘酮、美托洛尔对家兔急性心肌梗死血小板活化、纤溶活性、内皮血管活性物质的影响[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3,19(4):518-521.

表1 两组运动平板实验、每天心绞痛次数比较

阿司匹林在心脑血管中的应用 篇10

第一, 循证医学已证实在急性缺血性卒中病人发病早期 (48h内) 应用阿司匹林片口服, 结果显示阿司匹林组患者14d死亡率显著降低, 缺血性卒中复发率明显减少。出血性卒中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 随访6个月结果相同。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或TIA的二级预防, 瑞典阿斯匹林片低剂量试验, 使卒中和死亡率下降18%。卒中、卒中合并TIA、心梗发生率下降16%~20%。在心源性缺血性卒中和TIA的二级预防中, 阿司匹林片组卒中/周围血管栓塞发生率有下降趋势 (15%~19%) 。一级预防——新的循证医学证据证明阿司匹林有效预防女性首次卒中试验结果显示, 能显著降低受试者心血管死亡率和心血管事件95%, 卒中发生率降低33%。《2005高血压防治指南》指出:50岁以上及50岁以下合并以下任一危险因素或疾病 (冠心病、脑梗死、动脉硬化、吸烟、肥胖、糖尿病、冠心病家族史、高血脂) 的高血压病人, 均应常规服用阿司匹林预防心脑血管并发症。

第二, 鉴于以上阿司匹林在各个领域的心脑血管试验中的应用, 故专家建议, 对于已有冠心病、脑血管病及梗塞的病人, 阿司匹林的预防剂量为 (75~150) mg/d, 急性期 (100~300) mg/d、1周, 1周后改为 (75~150) mg/d。女性健康研究, 健康女性 (10年冠心病风险仅为2.5%) 也能从长期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中获益;而老年女性能从服用阿司匹林获得双重益处 (降低首次心梗和卒中发生率) 。因此长期应用推荐最佳剂量为75~150mg/d (100mg/d) , 其他任何抗血小板药物尚无此适应症。本人在治疗急性缺血性心脑血管病100例, 早期 (4~6h内) , 采用一次性给药300mg嚼服, 配合低分子肝素抗凝均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第三, 运用阿司匹林需注意的事项:阿司匹林的最大副作用为胃肠道反应, 为减少副作用, 建议选用优质肠溶阿司匹林制剂。用药前需监测血小板、出凝血时间;用药中需注意有无牙龈出血及皮肤粘膜有无出现淤斑、有无消化道溃疡、有无消化道出血等。定期复查血常规、血小板及出凝血时间。一旦出现有出血现象或血小板异常, 及时停用药物。有胃病者可加用胃粘膜保护剂。运用时尽量避免与布洛芬合用, 以免影响疗效。有阿司匹林过敏者、血小板减少者、孕妇忌用。

第四, 阿司匹林的服用时间:阿司匹林的作用是抑制血液中的血小板环氧化酶的功能, 而且这种抑制作用是终身的 (血小板无细胞核, 酶不能再生) 。血小板的存活时间是 (7~10) d, 人体每天大约有1/10的血小板是新生成的具有功能的, 因此每天只需服用一次就能把新生成的有功能的血小板控制住。就能维持90%以上的血小板不发挥作用。心脑血管病的发病高峰在上午6~12点, 而血小板的生成活跃期在晚上18~24点, 故阿司匹林晚上顿服最佳。

总结以上, 在此呼吁广大医务同仁及有心脑血管病的患者朋友, 请按时、足量服用, 并定期随访, 使这一经济实惠的药物发挥它的最大功效。

参考文献

上一篇:路基检测方法下一篇:超声分子影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