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台广播电视

2024-07-23

县级台广播电视(共9篇)

县级台广播电视 篇1

进入新世纪, 在电视由“广播”向“窄播”转变理念的支配下, 从中央电视台到省、市电视台陆续办起了诸多的专业频道, 以此满足不同观众的收视需求。看到城市台这样做, 县级台也动了心, 在没有条件办专业频道的情况下, 比着城市台办起了专业栏目。你有法制频道, 我办法制栏目;你有科技频道, 我办科技栏目;你有少儿频道, 我办少儿栏目。

县级台按照城市台专业频道的分类, 来设置自己的电视专题栏目, 栏目越办越多, 内容包罗万象。这样做, 表面上看, 节目丰富多彩, 凸显了县级台的大气;而实际上, 外面光里面糠, 栏目越办越难办。据了解, 县级台按照频道分类而设置的栏目, 不是半途而废, 就是找米下锅, 没有几个是长命的。那么, 县级台如何设置电视专题栏目, 才是科学的、切实可行的呢?笔者认为, 县级台要有县级台的特点, 不能照搬城市台的做法办栏目, 要量力而行走自己的路, 因地制宜办好栏目。

1 根据自身能力设置栏目

科学设置栏目, 是县级台办好节目的基础。如果栏目设置不当, 或者是超出了自己所能承受的范围, 就会造成基础不牢, 节目难办的后果。在实践中我们看到, 县级台为了丰富自己的节目, 大都按照城市台频道的分类设置栏目, 你办一个频道, 我就办一个或几个栏目。现在, 一般的城市台都开办了十个左右的频道。那么, 一般的县级台就要开办十几个电视栏目。按理讲, 栏目多了能够丰富自己的节目, 这是好事而不是坏事;问题是, 县级台能力有限, 办不了那么多的栏目。首先, 人力不足, 一般的县级台只有100多名职工, 采编播人员最多占到一半。而每办一个栏目都需要一班人马, 办十几个栏目需要十几个团队来支撑。由此可见, 县级台依靠现有的人力去办那么多的栏目, 犹如小马拉大车支撑不了多久。其次, 财力有限。县级台一般都是自收自支, 年收入只够日常开销。而办栏目需要资金和设备, 栏目办的越多开销越大, 一下子办十几个栏目, 很难有县级台能够保证所需资金。再次, 资源短缺。办栏目需要节目资源, 县级台地域有限, 可利用的资源本来就不多, 现在一下子办起这么多栏目缺口更大, 常常是栏目办起来了却无米下锅。普兰店市广播电视台曾经有过“你有的我也要有”的雄心, 一下子办起来了14个栏目。然而, 不到半年的时间, 由于缺这少那, 有4个栏目办不下去了, 还有5个栏目等米下锅。实践证明, 县级台受人力、财力、规模覆盖等因素的制约, 不宜办太多的栏目, 只有量力而行, 精办栏目, 才是唯一正确的出路。当普兰店市广播电视台认识到这一点之后, 改变了过去按频道分类设置栏目的做法, 在办好本土新闻的同时, 只保留了5个专题栏目, 这样五指并拢形成拳头, 有效地保证了节目质量。

2 突出栏目本土化特色

县级台处在“最基层”, 信息量不如中央电视台和省、市电视台, 但从新闻的接近性上来看, 县级台最容易走进群众和受众, 反倒是一种优势。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风土人情和方言, 普兰店市广播电视台很多栏目主要抓住这一特点, 立足本地、做出特色和品牌, 打造本土节目, 把立足点定位于受众及其需要, 在内容上推陈出新, 以充分满足受众多方面的需求为准则, 为广大受众服务。普兰店市是千年古莲子的故乡, 素有莲城之称。莲城文化以其独特的历史积淀, 一直倍受当地百姓的推崇。普兰店市广播电视台抓住这一特点, 依托莲城文化, 设置了《莲城故事会》、《莲城大舞台》、《莲城新家园》等栏目。《莲城故事会》讲莲城的民间传说, 说历史和现代故事;《莲城大舞台》演民间舞蹈, 唱新金民歌;《莲城新家园》探访莲城古建筑, 介绍莲城新景观。这些围绕古莲设置的栏目, 不仅突出了莲城特色让百姓乐看, 而且提供了舞台让百姓参与。《莲城大舞台》曾举办了一场新金民歌专题演唱会, 58名本地歌手和民间艺人参加了演出, 共演出了21个自编的节目。节目播出后, 应观众的要求重播多遍。不仅如此, 唱新金民歌成为莲城时尚, 新金民歌唱响了古莲之乡。

3 重在深度报道上下功夫

基层媒体的地域性使县级台在深度报道上也具备一定的优势:一是更易深入人民群众、准确体会群众的呼声与建议, 更能全面反映出群众的各种利益, 使新闻资源更直接、更丰富;二是县级台的宣传视角大多选择于平民百姓, 更容易发现或搜集到有价值的新闻线索, 更容易做出有吸引力的新闻节目。普兰店市广播电视台把握住这一优势条件, 开办《聚焦》栏目, 结合特定的时期或者地点做调查报道或批评性报道, 着重在深度报道上下功夫。2012年全国企业遭遇招工难, 普兰店市劳动部门和企业也想出各种方法招聘员工。我们结合从各种招聘会上得来的信息, 先后制作了四期系列报道, 从企业招工难的困境、求职者心态、企业用工需求、技能人才培训四个方面对招工难现象做了剖析, 较过去只是简单地报一期招聘会, 不仅在内容上, 同时在报道的针对性上都得到了加强。这次报道不仅为企业、百姓解了难题, 还树立了媒体的社会形象。

4 重视三农、服务三农

县级台是广大农民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 尤其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下, 县级台承担着传播现代文明、传播科技知识、传播市场经济信息的重任。因此, 办好对农节目对一个县级台来说显得更为重要。普兰店市广播电视台《走进乡村》栏目创办于1998年, 现已走过了十七个年头, 播出节目2200多期, 是普兰店市广播电视台创办时间最长的一档栏目。这档栏目用农民朋友生活中的语言和形式, 关注农事、农时、农家, 关注农村、农民、农业, 重在“农”字上做文章, 办出了“农”字特色, 将农村经济的信息、知识、技术传播给农民, 真正成为广大农村受众的耳目喉舌, 成为农民的贴心朋友。栏目获得过辽宁省县级台最佳栏目, 辽宁新闻奖一等奖;被中国广播电视协会评为县市级一等创优电视社教类栏目;被国家科技部等九部委联合表奖, 并列为国家科技部备案农业科普栏目。

县级台的规模虽然不大, 但却有潜力可挖。只要坚持因地制宜设置栏目, 县级台的节目就会被当地的老百姓锁定频道, 成为最忠实的观众。

摘要:在电视由“广播”向“窄播”转变理念的支配下, 县级台设置电视专题栏目, 要有县级台的特点, 不能照搬城市台的做法办栏目, 要量力而行走自己的路, 因地制宜办好栏目。

关键词:县级台,设置,电视,专题栏目

参考文献

[1]曲月友.拾遗补缺服务一方——关于县级台自办节目的思考[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14.

[2]孙百琴, 赵飞.如何提高县级电视台的节目质量[J].青年记者, 2012.

[3]孙婷婷.刍议县级广播电视台新闻报道以及未来的生存与发展[J].2012.

[4]张丰.县级台发展要在“本土化”上多下功夫[J].青春岁月, 2011.

[5]蔡明恩.关于县级电视台未来发展方向的一些思考[J].新闻天地 (论文版) , 2009.

县级台广播电视 篇2

县级广播电视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政策的推动下,快速发展起来的。走过了近30年的风风雨雨,县级广播电视事业产业已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但在传播技术突飞猛进、行业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不顺应趋势,求新求变,县级广播电视必将面临生存与发展的严峻考验。

一、困局

1.收视受压

以张家港为例。从到实施的有线数字电视“户户通”工程,使张家港的30.7万用户享受到了清晰、丰富、业务多样化的有线数字电视服务。目前,在张家港落地的电视频道多达164套(基本频道71套),广播频率20套。其中,中央级电视频道近20套、省级近30套、地市级2套、商业性收费类数十套。众多的电视频道满足了受众的收视需求,却对本地电视台的收视率造成了较大影响。

2.人才匮乏

多年来,县级广电机构培养了一支采编播和技术人才队伍,以新闻为主体的自办节目架构相对稳定。但人员流动导致队伍结构不平衡,一线记者捉襟见肘。

(1)记者工作强度大,呈现疲于奔命的状态,制约了节目的产量。张家港电台即便每人每月平均完成各类新闻稿件50条以上,也只能勉强保证日常播出。电视记者每天平均需要采访制作一条新闻,如果是重大新闻,需要2名记者配合采访,意味着上午拍摄两条新闻,中午写稿,下午制作合成。指令性任务一旦增多,自采新闻数量就难以保证。

(2)好的策划和新闻,没有人员和时间的保证,影响了节目质量。地方党政指令性采访任务日益增多。今年以来,张家港台推出了一批重大主题报道。电视节目《张家港新闻》配合条线和部门推出了7大挂牌专栏,全力服务“规定动作”,“自选动作”已无暇顾及;《关注》子栏目,由于人员紧张,大都是应付播出,节目缺乏深度;《深度追踪》情况更为突出,年轻广播记者勇挑大梁,但业务能力欠缺,对一些重大的采访任务力不从心,采访深度不够,对创优题材的把握不够老到,错失一些较好题材。

(3)记者脱产培训和再学习的机会不多,业务素质提高不快。由于人员紧张,近年来,台里基本没有安排记者脱产外出培训和进修交流,年轻记者业务能力参差不齐,得不到迅速提高,无法适应广播电视新闻改革的需要。

3.资金困局

在信息产业快速发展的当下,中央、省级和中心城市凭借雄厚的资金力量纷纷进军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紧密互动。但在地方台,特别是县级台,新媒体的发展却严重受制于资金的困局。

,张家港电台率先在苏州市各新闻媒体中建办媒体网站――张家港广播传媒网(http//www.am1098.com),实行网上实时收听广播节目。虽然,起步很早,但由于资金的制约,一直没能进行大规模的`软硬件建设,已跟不上快速发展的互联网传播形势。

广电系网站新业务发展重点在视频播放、手机电视、多媒体交友平台和在线电影方面,而这需要大量的投入,县级台更是无能为力。

二、对策

1.强化创新机制

新闻强台的办台宗旨,催生了一批新闻深度报道类栏目、新闻述评类栏目,如何顺应媒体分众化的趋势,做到新闻“权威、深度”地发布,改变县级台日常新闻缺乏创新、亮点,节目创优搞突击的现象,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成立评论员团队。今年8月,张家港台建立了新闻评论专家库,聘请了江苏省内11名知名专家学者为特约评论员,对张家港市的重要新闻进行及时点评,增强新闻节目的深度和厚度。

成立节目策划部门。县级台应当综合系统内资深编辑记者和引进创新能力较强的人才,成立一个单独的策划部门,负责年度节目改版,并对重点节目进行专题策划。

营造节目创新氛围。通过专家讲座、组织观摩节目创新形态、举办节目创新研发大赛,营造节目创新创优的氛围,持续推进节目创新,提高节目质量。

2.加快新媒体建设

新媒体时代,县级台应在现有传播渠道基础上,以发展互动电视、宽带用户和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建设为契机,充分利用现有广播和电视用户资源,把实现广播电视受众和互联网用户的融合作为主攻方向。

适应网络传播的特点,加快发展地方广电网络媒体。下半年,张家港广播电视台下属广播中心、电视中心和有线电视传输中心三家单位联合出资成立张家港市新网传媒发展有限公司,对原属于广播中心的广播传媒网和张家港在线网站进行全面扩容升级,全力强化网站的内容建设和营销,取得了初步成效。目前,张家港台的主要新闻节目和社教节目都实现了在线收看和点播功能,《张家港在线》每天添加的本市视频、文字新闻不少于30条。网站的广告创收也从以前的不足10万元发展到今年的预计超过100万元。

密切关注新的传播手段并为我所用,比如微博。县级台拥有一支在本地受众中具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主持人队伍,充分利用主持人微博,拓宽传统媒体的传播渠道,与节目形成良性互动。

3.挖掘社会资源

如今,仅仅依靠广播电视记者的采访力量是不够的,传统媒体在发挥自身专业性优势,增强记者快速反映能力、现场报道能力和事件述评能力的同时,需要倚仗社会力量,增加新闻线索的来源。

在充分发挥广电媒体作用、助推地方党政中心工作方面,张家港台提出了一系列受到张家港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肯定的建议:对张家港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就有关民生、发展具体问题作出批示的落实情况,广电媒体选派责编或骨干记者定期与张家港市委督查办公室、“市长信箱”和“12345”便民服务热线等渠道沟通,联系报道线索,就有关工作安排跟踪报道。

目前,各地党政职能部门建立了新闻发言人制度,加强和这支队伍的联系,主动了解部门工作亮点和政策与百姓生活的结合点,也可以增加新闻报道的信息来源。

浅谈如何提高县级台新闻节目质量 篇3

关键词:广播电视台;新闻栏目;节目质量

中国共有200多个县市,县市级广播电视作为地方主流媒体,党委政府的宣传阵地,广大人民群众的舆论喉舌,处于对农宣传的最前沿,起着举足轻重的桥梁纽带和承上启下作用。特别是在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下,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宣传媒体的主阵地作用,办好、办活、办精广播电视对农宣传节目,意义更大,影响更深。如何办好新闻节目更好地为广大广播电视观众服务呢?这是我们每个新闻工作者都要思考的问题。

第一、坚持“三贴近”的原则。

县(市)级广播电视台办节目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是一句空话,这需要广大编辑记者做大量的工作和积极的努力。“贴近”就是指报道的新闻与观众的切身利益“贴”的“近”;新闻工作者要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贴近生活和观众。观众最关注的新闻是与他们的生活和生存环境最贴近的新闻,离他们越远,关注度就越低。所以,首先要求地市级电视台新闻工作者们必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百姓,惟有“贴近”才能及时的发现观众喜好的新闻节目,平时平民百姓关注些什么?关注群众切身利益问题,反映反映群众意见和呼声。要抓住其中有价值的一部分也足以让新闻节目立体多元、生动鲜活。其次新闻工作者要深入群众,以百姓的立场去看待考虑问题,与百姓打成一片,只有这样才能取得人们的信任,老百姓才可能把新闻线索及时的反映给记者,建立一张无形的信息大网,从而也有效的保证了新闻的“真”与“快”。

(1)解决县(市)级广播电视台办节目的贴近问题,首先要求县(市)级广播电视台的编辑记者要不断加强学习,进行“充电”、“加油”,提高自己的政治、业务素质,以用最好的主题、角度,表现形式创作出精品节目,实现广播电视节目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目的,更好地为社会、为群众服务。

(2)实现广播电视节目的“贴近”,不能靠硬灌,而要靠受众自愿自觉地接受,这要求广播电视节目不仅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还要增强自身的吸引力,感染力,要求编辑记者在宣传技巧上要追求和讲究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思想性和趣味性的统一,要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的综合优势,努力创造群众喜闻乐见的新栏目,新节目,增强宣传的感染力和号召力,实现节目的贴近性。

(3)实现广播电视节目的“贴近”,还要求编辑记者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应多深入农村、基层,了解农民,群众的实践和智慧,基层的经验与创造是新闻工作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报道源泉,下基层是开阔记者视野、启发思路、解除困惑的有效途径,只有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才能有的放矢地确定报道计划,选择题目、题材和具体事实,才能在一定程度上预测新闻报道对受众的影响及传播效果,才能及时发现社会的“热点”和“焦点”,才能使节目避免脱离群众,脱离实际,脱离生活,真正把节目办成有浓厚乡土气息和鲜明特色的节目,真正成为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政策顾问,农户的致富向导,农民的良师益友。县(市)级广播电视台在实现节目贴近上有它的区位优势和条件,但这种区位优势和条件只是自然因素,而真正的贴近性是由办台方针、编采人员的思想、政治、业务素质决定的。

第二、要突出地方特色。

要做到突出特色、拉近距离这一点,关键是最大限度的改革会议新闻,改变会议新闻形式单一、手法呆板、内容肤浅的做法,所以跳出会议程序报道是提高会议新闻的关键所在。一般县市的新闻栏目主要是以消息类新闻栏目和夹杂着少而不定期的评论类新闻栏目为主,新闻评论节目就要节奏明快,反映迅速的坚持团结、稳定、鼓劲的原则,以评述结合,以“评”立身的形式,抓好新闻落脚点,凸出实效性。新闻评论类节目不同于消息类新闻节目播出时间相对较长、采访的地点和面较多,先期策划性强,它具有一定的品牌性,例如央视的《焦点访谈》,对于地域影响力、新闻栏目的生存空间有着重要作用。尝试从另一个角度去考虑会议新闻的报道;其次就是尽量压缩新闻价值不大而又非说不可的新闻。要做到“眼睛向下”,把报道的重点从以往的“领导新闻”转到“平民新闻”上来。坚持平民化,尊重受众知情权和表达权,做到新闻来自群众、来自基层,以平民的视角来观察思考新闻,结合当地民族、经济、文化、历史中抓特色,反映群众视角。

第三、要情系百姓,为民服务

要想赢得观众保持生机和活力就得情系百姓,为民服务,这不但是新闻立台的宗旨和方法,而且是为民服务舆论助民的表现,通过新闻舆论为人民群众办成几件好事,可以受到社会广泛赞誉。舆论监督的题材方面,要选择老百姓反映强烈,地方政府关注的事情,暴光要准,做到事事有反馈,基本能解决,这样政府感到新闻栏目的监督是帮忙不添乱,群众感受到新闻编辑记者对他们的关心,从而扩大新闻栏目的正面影响力。今年春节富锦广播电视台对整顿出版物市场及烟花爆竹市场进行了大暴光追踪报道及同期声的采访报道,节目播出后引起很大反响,老百姓可以有选择的购置年货,这一举措深受广大百姓的好评!

总之,作为一个基层的广播电视台的新闻栏目来讲,一定要增强政治、大局意识,以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为宗旨,认真做好宣传工作,为地域的经济发展呐喊助威,为地域形象提升造势多做贡献。

(作者简介:于福坤(1975.9-),女,黑龙江省富锦市人,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现任富锦市广播电视台广播电台编辑部主任、广播电台记者部主任。)

县级台广播电视 篇4

关键词:广播电视,制播一体化,数字化,网络化,效果

0 引言

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 海拔高, 地域辽阔, 地形复杂, 交通不便, 广播电视成为各族人民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科技、文化教育、时代信息、民情民意的主要途径。加大基层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宣传力度, 积极扩大农村、牧区广播电视有效覆盖, 不断适应各族群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听好看好广播电视的实际需要, 切实提高广大各族群众的生活质量, 是各级广播电视部门的重要使命。

1 青海县级广播电视基本情况

青海省藏区县级广播电视机构45个, 其中具有独立行政管理的职能机构5个县, 与文化体育职能合办的机构40个县。青海省县级广播电视机构成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 一些民族自治县和农业区的广播电视站用汉语、藏语 (安多方言和康巴方言) 、蒙古语、土语、撒拉语及当地方言进行播出, 使更多的少数民族群众听到了广播、看到了电视。特别是自2001年国家实施西新工程以来, 青海省藏区县级广播电视设备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但西新工程的实施, 主要是更新和改造藏区的广播电视无线发射设备, 而县级台的采、编、播、录等设备没有得到改善和建设。由于原有县级广播电视台底子薄、基础差、面积大, 使得目前县级广播电视采、编、播、录等设备普遍存在陈旧老化, 已不能适应我省县级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需要。

2 青海县级广播电视台存在的主要问题

青海省藏区县级广播电视台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 县级广播电视事业取得了较大成绩。但由于诸多原因, 县级台的广播电视采、编、播、录等设备已不能适应目前广播电视发展的需要, 主要问题表现在:

1.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2.专业技术人员严重匮乏。

3.采、编、播、录设备落后, 无法满足新闻工作的需要。

县级台目前在节目制作和播出方式上存在以下弊端:节目质量低、制作成本高、编辑复杂, 效率低、资料保存时间短、发展空间小、节目源复杂、播出操作繁琐。

3 更新改造建设工程的主要内容

青海省藏区县级广播电视摄、录、编、播设备更新改造工程主要是配置新设备 (包括摄像机、数字录像机、制作、播出、演播室系统、UPS电源等) , 并对管理和技术人员进行培训, 以全面提升和改善青海省县级广播电视的综合服务能力。同时, 为实现我省县级广播电视的数字化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目前数字化、网络化浪潮席卷广电业的情况下, 我省县级广播电视台该如何生存和发展呢?我们认为应该加强以下方面的工作:

1.全面提高广播电视节目质量。

2.建立品牌节目, 吸引当地观众关注自己身边的事情, 看当地的好栏目。

3.加强业务管理和从业人员的培训, 理顺工作流程, 提高工作效率, 减少不必要的成本浪费。

4.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 全面提升竞争力。

然而, 实现这些目标, 除了提高人员素质以外, 节目制作、播出设备是其中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为了彻底改善我省藏区广播电视摄、录、编、播等设备的落后状况, 经国家发改委立项并批准后, 我们将分区域、分阶段逐步实施全省40个县级广播电视摄、录、编、播设备的更新改造建设工程。在建设工程实施前我们做了以下方面的工作:

1.进行前期调研工作

1) 县级台实际工作需求的调研——设备系统的目标定位、系统建成后要承担的工作任务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系统规模及其稳定性、安全性、扩展性等方面的需求。

2) 相关技术方案的调研——了解各种设备的实现功能和性能以及不同技术解决方案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3) 实例的调研——选择与我们县级台工作需求相似、项目规模及系统实现功能具备可比性的, 而且在厂商已实施工程中具有代表性的作为我们考察和调研对象。通过实例的调研以了解他们是如何选择技术解决方案的, 以及在实际运行中的效果如何;了解厂商的工程整体实施能力和后期的售后服务能力。

2.项目技术方案的论证及确定工作

在前期调研工作的基础上由厂商结合县级台的实际情况 (包括每天的节目制作量、播出时间、设备使用和操作人员的能力等) , 因地制宜、突出重点, 制定出科学、合理、适用的技术解决方案。待技术方案制定后, 再由省局组织有关技术人员对方案的可行性、先进性和合理性及方案定位的准确性进行论证, 最终确定切实可行的技术方案。

针对我省县级广播电视台的实际情况, 我们在设备的配置上采取系统化、数字化、网络化的设计方案, 采用了一种低成本、高效率、技术先进、安全可靠、可扩展、全功能的一体化数字网络节目制播系统解决方案。这是我省县级广播电视台成立以来, 首次采用这种先进模式, 为以后县级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完善和提高县级广播电视的服务功能起到重要作用。

4 系统设备技术特点

青海省县级电视台电视节目制播系统解决方案, 是基于千兆以太网架构, 采用最新的第二代CPU+GPU技术, 集采、编、播于一体的规模化制播系统。完全能满足电视台自办新闻、专题节目制作和播出, 是具有极高性价比的全台网整体解决方案。该方案的实施, 将极大的改变我省县级台长期以来制播设备分离, 节目播出质量落后的状况, 大幅度提高了自办节目质量和电视台工作效率。全套系统特点概述如下:

1.提供了完善的电视台全流程解决方案

全套系统涵盖了上下载、编辑、播出、媒体资产管理在内的全方位整体解决方案, 能够全面满足日常节目制作和播出的需求。

2.系统设计安全稳定

全套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 真正实现分散、可调度、可备份的系统管理模式;硬件部分采用最新的广播级输入输出接口技术, 在上下载、编辑、播出、管理等方面确保系统的稳定、安全。

3.系统配置灵活及可扩展性强

全套系统可根据县级台的实际需求, 结合已有设备的情况进行灵活采购, 很好满足了电视台按需采购和用得上、用得好的要求。

4.采用最新一代非线性编辑技术, 功能强大, 使用方便

全面应用“CPU+GPU”第二代非线性编辑新技术, 全新的硬件配置, 实现了强大编辑功能与持久的稳定性统一。

5.具备极高的性价比

以不到三分之一的极低价格实现传统“FC+以太网”制播一体化网络的几乎全部功能。

5 经验总结

自2006年青海省藏区进行县级广播电视摄、录、编、播等设备的更新改造以来, 县级台的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和播出水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提高, 我局通过这些工程的实施, 在青海藏区广播电视建设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 下面进行简单的总结:

1.经济欠发达的县级台在购买前期摄录设备时, 不能只侧重摄录设备的先进性及清晰度, 还要重点考虑各县电视台的摄录人员的技术素养、设备使用环境、磁带及其他耗材的购买能力等因素, 要做到设备更新和技术培训齐头并进。

2.由于非编制作网、硬盘播出技术在内地诸多电视台已普遍使用, 技术相当成熟, 所以我局把工程的重点放在这一领域。

3.“电视台制作播出无小事”, 这是电视工作者人尽皆知的常识, 保障播出安全可靠、制作方便快捷是实施摄、录、编、播等设备更新改造的原则和基础。我局确定制作系统采用非编网络, 采用盘带结合的播出系统。在更新改造工程实施后藏区各县电视台新系统中制作以非编网络为主、原有的数字录像编辑机为辅的制作体系;播出以硬盘为主, 将原有的放像机作为硬盘播出系统的补充和备份。

4.保证更新改造工程实施后藏区各县电视台系统的质量指标是又一项重要原则, 在设备采购和招标过程中, 严格依据广电总局颁发的节目制作和播出标准, 确保整个通道各项技术参数达到甲级指标。

5.各县级电视台演播室主要用于新闻、访谈、宣传等电视节目。在新闻演播室建设的基础之上, 建立摄像、录制、编辑和播出系统的设备, 以满足县级电视台自办节目的需要。考虑到演播室的特点, 灯光工程除了高品质的工艺要求外, 重要的是满足各项专业技术要求。

6 项目实施后的效果

从更新改造工程实施后的实际运行情况来看, 无论是节目制作质量还是播出的稳定性都得到了保证, 为我省广播电视节目的安全播出和扩大广播电视覆盖奠定了基础。实现了在投资不多的条件下, 大大提升了藏区县级广播电视服务功能的能力, 创造了较大的社会效益和一定的经济效益。其效益主要表现在:

1.加强党和政府方针政策的宣传力度

通过全省县级广播电视摄、录、编、播设备的建设, 对强化少数民族地区精神文明的建设, 直面人民群众, 将党和政府方针政策及时送入广大农牧区, 使广播电视真正成为“桥梁”和“纽带”, 为密切党群关系, 发挥正确舆论导向起着重要的作用。

2.传播科学文化知识, 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青海省大部分农牧民群众居住在边远地区, 地处偏僻, 长期处于信息闭塞的状态。项目实施后, 可通过广播电视节目传播科学文化知识, 传递科技致富的信息, 解放思想, 开拓进取, 为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创造条件。

3.促进社会稳定, 民族团结

青海省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的省份, 少数民族占全省总人口的45.51%。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边远地区, 且大部分听不懂汉语广播, 看不懂汉语电视, 是急待加强宣传教育工作的薄弱区。项目实施后, 可通过县级广播电视的自办节目, 使更多的群众听到和看到广播电视节目, 丰富广大少数民族群众的文化生活, 提高广大农牧民群众的认识与区分好坏的能力, 确保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 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4.增强了县级广播电视服务功能的能力

全省藏区县级广播电视摄、录、编、播设备的更新改造, 可以解决现有藏区广播电视设备落后陈旧, 节目制作、信息传输手段落后、节目质量差, 且不能保证节目可靠、安全、不间断、高质量的制作和播出的问题。更新改造工程实施后, 通过改善广播电视采、编、播、录设备的条件, 进一步提高广播电视的节目质量, 为确保广播电视的安全播出, 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县级广播电视摄、录、编、播等设备的更新改造后, 藏区各县电视台将基本实现全系统的数字化、网络化、制播一体化, 所有资料进行数字化存储, 可通过全程网络进行节目资源共享, 提高制作和播出效率。因此工程实施后藏区各县电视台后期制作及播出系统由原有的单机性转变为制播一体的网络化系统。

6.解决了广播电视节目质量低、制作成本高、编辑复杂, 效率低、资料保存时间短、节目源复杂、播出操作繁琐的问题。

7.加强了业务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培训, 理顺了工作流程, 提高了工作效率, 节省了运行成本。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 全面提升了县级台广播电视的竞争力。

县级台广播电视 篇5

电视评论方式之所以成功, 是因为媒介观点隐于节目背后, 各种观点百家争鸣, 增强了评论的客观性, 更易为观众信服和接受。[2]集美台《集美视点》试办、正式开办近两年以来, 采编制作评论节目300多期, 得到受众肯定, 成功迈出第一步, 成为区域内一个热点电视栏目, 收视率节节提升。在高校林立的爱国侨领陈嘉庚先生故乡, 在有两个国家级台商投资区且经济飞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日新月异的集美区, 取得这样的成绩十分不易。作为《集美视点》栏目的记者, 同时兼任策划和编导, 笔者在近两年的一线电视评论实践中, 精心策划、用心采编, 努力从栏目定位、节目视角和传播效果三个方面, 积极思考县 (区) 台开办评论栏目之路。

一、栏目定位:“反面事件”正面化

电视栏目的定位, 是电视栏目策划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 是对一个栏目在目标、内容、形式、功能、受众、播出特点、风格等方面的规定性做出的最终选择。[3]电视评论离不开正反比较的特性, 其“目标”印象, 往往是“热点难点”, “内容”印象就是“反面事件”。凡被评论栏目报道的事件, 或是或非, 常一夜间沦为街谈巷议。电视评论栏目报道评说“反面事件”的特性与“报喜不报忧”的大环境难相适应。因而, 对于评论栏目记者的调查采访, 不少当事人或是婉言谢绝, 或是推三阻四。一期评论较之于一条时政新闻, 在采访上往往要多出十几倍的时间, 最后还时常会因各种阻扰而夭折。这种现象, 即使在受命有充分“舆论监督权”的地省台、中央台, 亦是如此。为此, 作者以为:新时期的电视评论栏目应走出传统的“反面化”圈圈, 定格于“正面化”。

“正面化”的范畴, 其实涵盖着所谓的“反面化”, 这里的“正面化”指从正面视角切入报道事件, 用积极的态度报道反面事件, 并最终致力于使反面事件中的问题得以解决。[4]电视评论在栏目开办策划时, 就应注意定格在“正面化”上。除了编导策划把握方向之外, 作为一线采编的评论栏目记者, 应熟练掌握热点难点事件的“正面化”报道技巧, 积极沟通, 热情宣传栏目宗旨, 引导被采访对象积极配合, 树立栏目正面化形象。例如, 2010年4月, 集美区决定对辖区内生猪养殖进行退养和禁养的全面治理。消息传开, 舆论哗然———生猪养殖, 在集美有20多年历史, 早已形成规模 (集美有一千多个大小养猪场) , 成为许多“猪农”赖以生存之道。如今禁养, 猪农何以生存?接到该事件的报道任务后, 笔者心知猪农们此时都在关注传递政府声音的电视媒体怎么说。虽然深感沉重, 但并不急于从“全区30多万头生猪酿造150多万人污水排泄量”这个角度入手, 而是详细摸底、精心策划, 大量走访环保专家、农业专家和居民群众, 做出《集美的生猪养殖为何非治理不可?》之电视评论, 通过数据和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污染现场, 说明生猪养殖导致集美区三大水系达到劣五类标、已经不能饮用等事实。同时, 还加入观察的手法, 把政府鼓励退养禁养后的培训、转岗等一系列优惠措施表现出来, 让猪农感到禁养生猪, 的确是为集美人民身心健康负责;培训转岗, 着实有为养殖户前途考虑。养殖大户王阳群就对笔者说:“原本内心十分不服。看完集美视点节目后, 才知道生猪养殖已经污染集美二十多年, 深感自责, 气慢慢就消了。”

由这一事件得到两个启示:一是在改革开放的洗礼下, 随着文明程度的不断提升, 农民已经学会理性思考。面对理性受众, 电视媒体需要的是摆事实、讲道理, 而非制造舆论喧嚣或宣扬强权整治。生猪养殖毕竟也是政府早年为农民开辟的致富之路, “揭伤疤”行为只会加剧社会矛盾, 添乱不帮忙。二是县 (区) 台是地方党委、政府与农民群众心灵沟通的桥梁, 电视评论栏目不仅要传递政府的声音, 还要站在群众的立场, 表达群众的呼声。如若记者一开始就持“揭伤疤”之心态, 以咄咄逼人之言行介入调查采访, 必令猪农感到芒刺在背, 不仅会产生抵触心理, 还会形成“反面化”的错误解读。相反, 正面的评论, 在不“避重就轻”的同时“润物细无声”, 让猪农“看到了平等与对话”, 最终积极配合行动。至2010年10月底, 集美区已经全面顺利地完成生猪养殖治理工作。“把碧绿还给集美大地, 把蔚蓝还原杏林湾”这句评论结束语的导播词, 也成为许多猪农与笔者见面时喜欢说的一句话。

二、栏目视角:平民化视角

县 (区) 台位于电视媒体最基层, 直接面对老百姓, 最大的优势是距离短、呼声近, 最大的劣势是“位低力薄”。因此, 县 (区) 台开办电视评论栏目, 在正确定位的前提下, 还应重节目视角。这个视角, 就是平民视角。评论, 即批评或议论, 是一种对事物优劣高下的判断, 是一种特殊的舆论利器。[5]评论得当, 给受众一种激励, 一种鞭策;评论不当, 则会产生逆反作用。“得当”, 就是多让老百姓表达“议论”之意, 少用尖刻语言批评说教, 更不能把评论作为某方宣泄情感、传达“旨意”的平台。评论特性所造成的“批评议论”, 原本就受到诸多“隐形天花板”的限制。“位低”的县 (区) 台唯有坚持群众路线, 才能得到更广泛的社会认可, 更具有生命力, 也才能有效地保护栏目的生存并发挥作用。如笔者的电视评论《平凡的救助, 高尚的精神》一文, 说的是集美区锦园村普通农民林宗芬, 相貌平平, 身高1.6米, 全家老少6口人, 上有一对90高龄的父母, 下有智障妻子带残疾儿子和弱小女儿, 靠他承包鱼塘的微薄收入养家糊口。然而正是这个淳朴的农民, 在2008年7月13日下午, 不顾自己不太会游泳的现实, 毅然扑入鱼塘, 挽救了两名溺水少年的生命。对此感人事件的采访, 笔者并没有从区办、街道办、村委会等“官方”入手, 而是先来到事发鱼塘, 与溺水少年的父母、目击者、其他村民包括林宗芬家人座谈, 倾听溺水少年的父母和村民们用最朴实的语言, 表达对林宗芬的感激及崇敬之意。鱼塘边, 当林宗芬残疾儿子对着摄像机镜头, 期期艾艾地说:“我爸又不太会游泳。他这样去救人, 万一死了我咋办”时, 现场数十个村民无不为之动容。

溺水救助要不要宣传?答案是肯定的。但是这类事件背后经常会引发连锁震动, 使事件敏感化, 采访受阻。“位低力薄”的县 (区) 台采编计划更是时常被尘封。最具现场感的第一时间报道, 往往要经过一番粉饰才能登场。“粉墨登场”的节目, 喜者寡, 厌者多, 评论也就不再具有生命力。那么, 如何及时做好这类宣传呢?笔者以为:此时, “奋不顾身”、“见义勇为”这些话, 应交给老百姓来表达最合适, 在采访中“让过程说话”。一个临危不惧、舍己救人的平民, 唯有平民才能真正解读他。冠以“激浊扬清”的电视评论栏目, 对此不能唯上, 应将视角聚焦平民。一是要选择群众身边发生的、群众关心的事件或现象为题材;二是策划时应充分考虑:群众应该知道些什么?群众想知道什么?群众最关心的是什么?群众对这件事怎么看?三是采访中应多让群众说话, 让群众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 包括广泛邀请社会各界人士、专家学者发表看法。四是有广泛的群众观点, 才会形成广泛的社会认可度, 让受众想看、可看、爱看, “对受众的行为准则和处世方式起到潜移默化作用”。概而言之, 评论节目具备平民视角, 才有足够的分量, 才能唤起正面而强大的社会舆论来支撑。

三、传播效果:致力于传播的影响力

电视栏目的生命力, 由其传播效果决定。[6]县 (区) 台开办电视评论栏目, 不可像时政新闻栏目那样流水账般地应对运作, 而应耐心调查、精心策划、细心沟通、用心采编, 苦心经营栏目传播效果。有条件要建立收听收视员队伍, 定时收集反馈。对于传播效果, 有许多不同的看法, 笔者比较赞同的观点是:传播效果是指传播者借用传播媒介将传播内容传递给受众的全过程中对受众、对社会以及对传播者自身所产生的影响和由其所带来的根本性的变化。

然而, 在实践中, 不少电视评论节目缺少应有的深度, 不敢触及事件或现象的实质。部分评论表面上看轰轰烈烈, 非常热闹, 但实际上由于只满足于现象评论, 问题缺少共性基础, 评议若蜻蜓点水, 不能由表及里、由此及彼, 更不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变成就事论事, 大发牢骚, 到最后不但不能促进事情的有效解决, 反而容易催生不良情绪。[7]相反, 优秀的电视评论, 不仅能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还能指明解决的途径和方法, 像一盏明灯, 能给人指引方向, 给人前进的动力, 能促进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例如, 盛产和畅销美国品种脐橙的集美区黄地村, 在2009年春节前迎来总产量50万斤的历史最高丰产年时, 突然遭遇滞销。20多万斤脐橙卖不出去, 村民没钱过年, 人心浮动, 区、镇、村领导都十分着急。接到报料后, 笔者敏锐地意识到:“在商品膨胀、消费多样的都市市场大环境中, 20多万斤脐橙滞销并非大事。然而, 具体到一家农户, 却是关乎全家生计的大事。”为此, 笔者当即深入山村调查采访, 联系“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方向, 耐心倾听村民、村干部、工商人员和专家学者的见解, 编制成题为《黄地脐橙遭遇滞销的启示》的电视评论。节目在本台和厦视《十分关注》栏目播出后, 知情市民奔走相告, 结伴前往黄地购买脐橙, 一举解决滞销难题。在节目的启示和舆论推动下, 黄地村许多村民主动外出学习考察, 迅速成立了脐橙专业合作社, 统一采购生产资料、培训生产技术和规格, 对脐橙进行统一销售。2010年春节前, 当黄地脐橙再度迎来总产量60万斤的历史最高丰产年时, 专业合作社积极协助农民销售脐橙, 形成供不应求的脱销局面。此稿获得当年度厦门市广播电视新闻奖一等奖和福建省广播电视新闻奖二等奖。

逻辑性是评价新闻评论好坏的重要准则之一。深刻性是指新闻评论触及事物或者现象本质的程度。[8]两者合一, 逻辑严密, 论证合理, 充分揭示事物的本质, 新闻评论便具备了“指点江山”之功力, 达到预想的传播效果。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 受众接受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不断提高, 这对电视评论的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黄地脐橙遭遇滞销的启示》之所以催生黄地脐橙专业合作社, 就是从该村脐橙滞销、人心浮动等背景出发, 对其进行恰如其分的概括和抽象, 充分揭示“滞销”的症结, 挑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方向, 符合村民解决滞销包含今后发展的期待, 才能有广泛的说服力和舆论影响力。

四、结语

广播电视业治理之后, 县 (区) 台由自办频道改为公共频道播出。在十分有限的播出时间内, 如何做好所在地新闻、评论、专题等特色节目?这是关系到畅通党群沟通桥梁、发挥舆论利器作用、服务大局和中心工作、维护收视率等关键问题。特别近几年随着数字电视的平移, 各类节目套数增多, 受众收视选择性猛增, 给县 (区) 台“自办节目”的收视率带来了更加严峻的挑战。新闻评论栏目作为电视节目群体的支撑点之一, 应该引起县 (区) 台的广泛重视, 根据所在地不同情况, 精心策划、用心采编、苦心运作, 加强交流、虚心吸取兄弟友邻播出机构好的节目经验, 以“特色”和“风格”牢牢吸引辖区受众的眼球, 冲破“位低力薄”的束缚。

参考文献

[1][5][7]冯资荣.电视新闻评论的电视化路径[J].现代视听, 2007 (10) :60-65.

[2]韩静.电视新闻评论的特点[J].青年记者, 2007 (10) 上:51.

[3][6]项仲平.电视栏目与频道策划研究[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7:129.

县级台广播电视 篇6

一、熟悉广播新闻的各种体裁, 善于用不同的体裁形式表达不同的新闻内容

广播新闻从节目形式可分为:消息类、专题类、评论类、访谈类、杂志类。广播新闻的各种体裁形式, 是在长久的实践中形成的, 是广播新闻工作者和专家学者对新闻表现形式的总结和归纳。形式为内容服务, 但不掌握和利用适合内容的表达方式, 也不利于内容的张扬和传播。同时, 也只有在熟悉现有表达方式形式基础上, 才能根据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需要, 有所突出, 有所创新, 形成新的体裁式样。

不过对于许多新闻从业者来说, 当前还是要打好业务根底, 熟练掌握和利用广播新闻的各种表达形式。如《双汇国际成功收购美国史密斯菲尔德》新闻一则, 运用“短消息”的形式, 成功播报了引起全球瞩目的、目前为止中国企业在美国最大的一笔收购案——双汇国际成功收购美国史密斯菲尔德。该消息语言简练、精确, 凸显了新闻的时效性和巨大的新闻价值。

再比如, 《贾湖遗址考古又有新发现》 采用新闻专题报道方式, 一步一步按时间顺序展开, 利用大量的同期声, 逐步推进, 吊足听众的胃口, 吸引听众收听。这种形式既突出了贾湖遗址第八次发掘考古又有新发现强大的新闻性, 又普及了贾湖文化知识, 同时又从不同的角度 (贾湖遗址的发掘、价值、意义、国际研讨成果) 进行深刻地阐述。对深入研究和弘扬贾湖文化精髓, 更好地打造漯河特色文化品牌, 增强漯河发展软实力, 必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 对更好地保护、开发和传承贾湖文化, 进一步丰富中原文化内涵、增进中外文化交流, 也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内容决定形式, 形式为内容服务。我们在节目采写录制的时候, 必须熟练地采用恰当的表现形式, 该连续报道的事件, 在时间上连续报道;该长的要长, 该短的要短。想从横面上反映的内容, 可以组织一个个系列。这样, 才能使内容得到充分的展示和传播。避免在节目录制的时候, 选择不太恰当的形式, 因而在做新闻的时候要灵活运用。

二、遵循新闻规律, 按照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去做

广播新闻怎么做, 才能吸引听众, 才能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和心理需求?前人已经总结出许多规律性的东西, 这就是新闻学和大众传播学的理论。中国新闻界的老前辈、原复旦大学的王中教授曾形象地把新闻学称作“事儿学”。所以, 从具体的每一篇、每一组报道来说, 就是要把一件事情说囫囵, 说完整, 说圆满;就必须把新闻的基本要素 (即5个W, 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因) 都说到, 如果缺胳膊少腿就很难听懂。

比如消息类报道新闻节目, 它以简短的消息形式让受众了解国内外新发生的事件和信息的新闻节目, 被称为新闻节目的“元老”。新闻消息节目以“告知”为主要目的, 因此时效性是它最大的特点。在选题时首先要从新闻价值的五大要素 (时效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 来进行选择, 特别不要模糊了新闻价值的第一要素——时效性时间要素。

新闻消息由标题、导语、主体、结尾四部分组成。消息类新闻采写中, 标题语言要准确、高度概括, 传达重要信息, 要素要完整。避免产生岐义、假大空、拖泥带水、交代不清。如2014 年度河南省新闻奖短消息类一等奖 《习总书记交饭钱》、长消息类一等奖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今天正式通水》 等, 标题本身就是一条简明的新闻。为了提高时效性, 增加信息量, 新闻标题应尽可能地纳入新闻五要素, 使听众在新闻详细播出之前就能对基本内容有大体的了解。

导语是新闻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 能够起提示新闻要点与精华、引导听众;披露新闻的实质内容、吸引听众、建造新闻展开的逻辑顺序与结构关系的作用。导语有直述式、对比式、悬念式、提问式、评论式、引用式、描写式表述形式。如《双汇国际成功收购美国史密斯菲尔德》一文中“中国双汇国际与美国史密斯菲尔德食品公司联合宣布收购完成, 至此中国企业规模最大的赴美投资案正式收官。”直接陈述新闻事实, 开门见山, 把新闻中最突出、最有价值、听众最想知道的事实用简练而平实的语言写在导语中, 开宗明义, 吸引听众对新闻的注意力。再比如, 长消息《一元理发店坚守二十年》“漯河市召陵区召陵镇岗赵村林全喜, 一元理发店, 坚守二十年却从未涨价。”使用对比式导语, 披露新闻的实质内容。导语要根据新闻事件来选择表达方式。

主体是消息的主要部分, 它承接导语, 阐发导语所揭示的主题思想, 或回答导语所提出的问题, 对新闻事实或新闻事件进行具体的叙述和展开。可采用倒叙、顺叙、逻辑关系、金字塔结构, 避免和导语部分重复, 层次要分明, 材料要充实, 语言要简洁。

为了强化新闻的主题, 强化新闻价值或扩大消息的信息量, 可根据新闻内容, 精心设计消息的结尾部分。可在结尾部分亮出主要观点, 点明报道的主旨 (点题式结尾) ;可在结尾处以反问的句式提出问题, 引导听众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入思考, 起到发人深省的作用 (反问式结尾) ;在新闻的结尾, 对报道中一些亟待解决而又涉及面大的问题进一步呼吁, 以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并促成问题的早日解决 (呼吁式结尾) ;以虚映实调动听众的联想, 以优美的意境进一步升华主题, 抒发感情 (抒情式结尾) , 如2012年度河南省新闻奖三等奖《让雷锋精神永驻漯河大地》“在春风又一次绿遍天涯的时刻, 让我们真情地把春天留住, 把雷锋留住, 让雷锋精神像无边的绿海、不老的春色一样永驻漯河大地, 让我们漯河变得更加美丽!”

以上是报道类新闻的基本规律, 还有专题类、评论类、访谈类、杂志类新闻的写作, 要在工作实践中得真知。

三、善于交待背景材料, 描述细节, 烘托新闻事件

无论是人物新闻还是新闻人物, 无论事件性新闻还是非事件性新闻, 都要善于交待背景材料, 说明或预测其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及其可能产生的后果影响等等;而细节是最能打动人的东西, 正如俗语所言“魔鬼在细节中”, 细节决定成败。在叙述事实或交待背景材料时, 加入一些直观的、动人的细节, 那么这个节目就充实了、就灵动了, 就让人印象深刻。

如2014年度河南省新闻奖一等奖《辣椒红了》“王岗镇位于河南省临颍县, 有9万亩耕地, 其中, 小辣椒种植面积8.5万亩, 号称‘中国辣椒第一镇’。作为土生土长的农民, 曹文鼎这些年也把家里的4亩地, 种上了辣椒, 指望着能多挣一些钱, 改善一下生活条件”。

曹文鼎:该咋着咋着, 一是一, 二是二, 咱这一辈子, 不骗不捣。

文正 (客商) :444斤, 除个30磅板, 净里410斤。

曹文鼎:就这样, 给他。谁也不看, 谁也不会看。

文正:亏心不买, 亏心不卖, 是不是。410662460

文正:410斤, 乘以6, 6块, 2460块。

文正:存那几百万了?现在存了几百万了?

曹文鼎:有个百儿八十万吧。

文正:反正要你个三五十万不碍事。2400, 2460。

曹文鼎:这钱给你。

滕伟平:你装着吧。

曹文鼎:给你吧。

卖辣椒的钱都给了媳妇, 曹文鼎说, 没有什么比一家人和和睦睦, 开开心心过日子更重要。

这一细节描写, 河南省临颍县王岗镇“中国辣椒第一镇”, 9 万亩红红的小辣椒丰收景象清晰地呈现在听众面前;农民曹文鼎等勤劳、朴实的形象、丰收的喜悦溢于言表, 都像3D电影立体清晰地呈现给听众朋友, 进一步烘托了主题。因而该专题一经播出, 反响强烈, 受到许多人的关注和好评, 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影响, 很多客商主动找到曹文鼎, 愿意购买“辣椒第一镇”的辣椒。

因而要使听众完整地了解一件事情, 满足这一起码的要求, 激发他们“知其然”以后, 进一步“知其所以然”, 就要数据充分, 背景材料交待到位, 细节描述方法得当, 这样内容就比较厚实, 就能感动人, 吸引听众, 提高收听率, 提高媒体公信力和舆论引导力, 彰显媒体责任。

胡乔木同志在他那篇《人人要学写新闻》一文中说得更为透彻:“你得在你的新闻里, 每一次供给他详细的注释, 纵断面和横断面的背景, 色、香、声、味”, 呼之欲出, 人证物证一应俱全。这样你的新闻就叫做‘立体化’了, 就叫做让人明白了。”当然, 不是所有新闻都要面面俱到, 要视情况而定。

四、提高新闻专业水平, 自觉履行社会责任

新闻传播能够对人们的观念、行动产生巨大影响, 要自觉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 就要提高专业水平, 准确地报道事实, 正确地传播理念。作为广播节目, 除了语言要准确, 要符合新闻的一般要求外, 还有一个配音和播出的问题, 这都要专业知识、专业水平。如果音乐和节目的情感不协调, 播出和节目的类别不搭配, 就会影响传播效果。总之, 要充分发挥广播特点, 精心配乐、片花等与故事巧妙结合, 增加可听性。如:广播访谈节目《让雷锋精神永驻漯河大地》, 《学习雷锋好榜样》歌曲的编配, 和主题浑然天成, 进一步升华了主题, 极大地张扬了广播的优势, 彰显媒体责任。节目非常好, 可听、感人, 具有很大的号召性, 催人奋进。

当然, 我们说的新闻专业水平, 还不只是上述问题。新闻报道以准确为第一要求。要准确, 就要千方百计寻找那个“唯一的”词汇和那句最准确的话语。比如《刘德华承认爱妻怀孕》, “承认”一词不低俗, 恰如其分, 让人信服。再比如“某犯罪嫌疑人还没判刑, 但报道中已称他为罪犯”不准确;新闻报道中使用“工人小偷、教授罪犯、贪官妻子、拾破烂老公”, 是新闻报道中常见的歧视 (身份歧视) , 用语不恰当。还有《甲A有球员色胆包天》、《某某贪官因“性”福自毁前程》, 这些新闻标题带有色情暗示, 让人听了别扭, 不舒服, 要杜绝使用。

新闻工作者要做好社会引导、意见沟通、舆论监督、传递信息, 承担社会基本责任;要与时俱进, 提高新闻理论水平, 了解国家政策、法规。新闻报道提倡什么、鼓励什么;报道什么, 不报道什么。必须从社会进步、社会文明的角度来考虑。

参考文献

[1]韩婉君, 黎庆忠, 徐伟贤, 于波.发挥县级电视台优势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J].东方企业文化, 2014 (03)

[2]张成海, 张亚华, 陈静, 刘刚, 尹武新.县级电视台新闻记者如何做好新闻采访与编辑[J].西部广播电视, 2013 (21)

3G广播直播车在县级台的应用 篇7

之前, 广播节目的直播基本上是在直播间里完成, 把嘉宾请进直播间进行一些对话交流, 即使户外现场有活动要进行直播, 也只是通过电话线方式来进行传送, 这些都给节的的灵活性, 及节目的氛围都带来的限制。同时, 常在一个固定的地点做现场直播也不能满足节目需求, 这也是我台引时3G直播车的原因。

1 3G网络通讯

3G (3rd Generation) 网络是指使用支持高速数据传输的蜂窝移动通迅技术的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线路和设备铺设而成的通信网络;指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G技术服务能够同时传送声音及数据信息, 速率一般在几百kbps以上。目前, 国际上最具代表性的3G技术标准有W-CDMA、CDMA2000和TD-SCDMA 3种。

W-CDMA:全称为Wideband CDMA, 这是基于GSM网发展出来的3G技术规范, W-CDMA主要是以GSM为主, 该标准提出了GSM (2G) -GPRS-EDGE-WCDMA (3G) 的升级策略。这套系统能够架设在现有的GSM网络上, 其特点是:投入少, 时间长, 市场稳定, 中国联通采用这种模式。

CDMA2000是由窄带CDMA (CDMA IS95) 技术发展而来的宽带CDMA技术, 这套系统是从窄频CDMAOne数字标准衍生出来的, 可以从原有的CDMAOne结构直接升级到3G, 建设成本低廉、发展速度较快, 不过兼容性较差。该标准提出了从CDMAIS95 (2G) -CDMA20001x-CDMA2003x (3G) 的演进策略。中国电信使用这种传输模式。

TD-SCDMA全称为Time Division-Synchronous CDMA (时分同步CDMA) , 该标准是由中国大陆独自制定的3G标准, TD-SCDMA具有辐射低的特点, 被誉为绿色3G。该标准将智能无线、同步CDMA和软件无线电等当今国际领先技术融于其中, 在频谱利用率、对业务支持具有灵活性、频率灵活性及成本等方面的独特优势。该标准受到各大厂商的重视, 目前, 中国移动采用的就是TDSCDMA模式。

通过了解及对3种传输模式的传输速率比较, W-CDMA上行速率相对较快, 因此, 我台采用访方式进行节目传输。

2 设计思想

电台自办的节目有8小时以上的直播节目, 其中包括很多策化在户外进行的直播节目:像一些节日期间, 根据节日的特点举办的一些相关的便于群众参与的活动等。为能把节目办的更加灵活, 更加方便听众的参与, 我台技术部, 经过多方调研和考察, 于2012年, 引进了3G网络传输设备, 该直播系统的设计思路是:改装一辆依维科, 将车子改装成为一个移动直播间, 将信号经现移动直播间调音台经3G网络传回台内直播间进行播出。在直播车上还加装0—300W无级调整功率的发射机及车顶喇叭, 这样便于在户外做直播节目时现场的群众能及时收听到节目播出的内容。从播出安全方面考虑, 车上的调音台进行主、备设计, 同时在车上还对节目进行实时录音。

3 3G传输调备介绍

直播车布局及直播车内的设备选型, 我们在参观其他台的直播车后, 根据我台自身的需要及直播技术要求来进行改装与设备安装, 但在信号传送方式选定, 我们就经过多方资料查询与生产厂家沟通等反复比较后, 认为ACCESS产品能够较好地满足我们的需求。BRIC (Broadcast Reliable Internet Codec) 即广播级因特网多媒体数字信号编解码器, ACCESS产品分成两个部分, 一部分为便携式音频编解码器, 用于现场传输, 我台未做固定安装, 另一部分为机架式安装的音频编解码器, 安装于电台直播车内。ACCESS可通过传统电话业务、DSL、电缆、无线局域网、3G数据网、卫星等方式来传输单声道和立体声音频。特别是针对广播电台的音频转播。以前音频的远距离无线传输, 一直停留在调频发射或者是简单的GSM电话桥, 其音质和稳定性一直是很难得到保障, 而该系统运用Vo IP技术, 借助于公网即可实现高可靠地节目传输。实际使用中可以根据网络带宽质量来调整传输质量, 在带宽允许的情况下可以传送达到调频立体声广播效果的音频。同时, ACCESS可以很好的兼容台POST宽带电话, 包括Matrix。Access使用方法比较简单, 一端是触摸屏操作控制, 另一端不用做任何操即可连接。

我们在数据传送方面, 首先选用的3G网络, 现场信号通过直播车调音台输出进入机架式ACCESS音频编码器, 然后通过3G网络连结在互联网上进行数据传输。电台接收端通过连接于互联网的ACCESS的编码器对现场传来的数据进行解码解压后进入直播室的进行播出。从实际播效果来看, 播出音质得到了提高基本达到调频广播的音质。而且整个传输过程是现场与电台直播间双向实时传输的, 从面便于直播室与现场持人的沟通, 掌握整个节目的节奏。

4 系统测试

经测试, 对于固定点的无线传输都能达到非常好的效果, 传输地只要3G无线信号覆盖到的地方都可稳定传输, 与距离无关;在运动的车上测试, 当车速达到一定速度时延时会比较明显也会出现短时中断, 但时间很短, 不影响实际播出效果, 分析原因可能是基站间的切换或基站下使用网络人数太多影响了现场的上行带宽导致的。

5 结论

2012年6月我台首辆3G广播直播车投入使用, 8月碰到台风“海葵”充分的把3G直播的灵活, 高效优势得到的淋漓尽致的发挥, 通过3G直播车, 把一些重灾区的情况及时通过3G信号传到直播间后及时向广大听众传送出去。

目前, 台里的多档节目都通过直播车来到的路边、商场、广场、农村等场地进行直播。3G直播车经过一年多来的使用, 达到的非常好的效果, 目前, 在直播过程中, 只要3G信号覆盖到的地方都可稳定传输。

摘要:采用当前3G无线通信技术, 将广播直播现场的音频信号通过3G无线网络传送到电台直播室。在直播车内利用3G网络与互联网相联, 通过QQ、MSN等及时沟通工具, 方便现场工作人员与其他工作人员进行沟通, 达到完美的配合。

关键词:ACCESS设备,音频传输,3G直播车

参考文献

[1]孙俊明.3G直播车助推广播进入ING时代[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10 (12) .

县级台广播电视 篇8

一、题材:把握时代脉搏, 反映现实生活

东台人民广播电台在近20年的广播剧创作中, 始终关注日新月异的社会现实生活, 及时反映时代的需求和民众的呼声, 把艺术的触角伸向广阔的表现空间, 以此吟诵时代的主旋律, 讴歌社会的发展。

专门从事广播剧创作的编剧很少, 大多数剧本都是由小说、戏剧、影视作品改编。东台电台注意在专业和业余的文学、戏剧作者中培养广播剧编剧。这些编剧长期深入基层, 能够发现鲜活的创作素材, 往往从一个很小的角度就能表现大的时代背景。

例如, 荣获江苏省广播剧一等奖的作品《村官刘大龙》就是女作家卢冬红根据东台市优秀村支书刘怀仁的先进事迹创作的。剧情在矛盾中展开, 情节发展起伏变化。其中, 村官拎着土特产到城里工程师家请客“求贤”一段特别有戏, 乡土气息浓厚, 富于戏剧性。该剧紧贴生活实际, 表现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主题, 一经播出, 好评如潮。

二、内容:反映地域特色, 体现乡土文化

以浓郁的黄海风情和水乡文化特色热情讴歌新时期农村和家乡的变化, 是东台广播剧的一大特色。

本土的文化背景无疑是本土创作者熟悉并且能够驾驭的。东台广播剧是东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凸显地域文化风情的作品中, 以表现家乡风貌和新时期农村变化的作品最为出色, 将剧中主人公放置于东台这个特定的人文环境中, 浓郁的乡土味让人听来可亲可信。

东台是个农业大县, 农林牧渔总值连续多年雄居江苏之冠, 跻身全国四强, 其中涌现出不少可歌可泣的领军人物。在盐城市荣获广播剧一等奖、五个一工程奖的广播剧《柳婶的婚事》演绎的就是这样一个群体。编剧在近60分钟的篇幅中, 向听众展现了堤东地区农村的风土人情, “四时八节”的农家习俗, 以及新农村建设中如火如荼的场面与和谐的人际关系。

三、语言、音乐、音响三位一体, 后期制作精雕细琢

一部好的广播剧仅仅有一个好剧本是远远不够的, 更大的工程是在后期制作, 编剧确定了题材着手创作剧本, 编导就应该开始酝酿角色的分配、音乐风格的选择、音响效果的设计。

寻找适合剧中人的演播人员, 组成演播班底, 是非常重要的一环。通常都是由电台、电视台的主持人和播音员担任剧中角色, 但有些角色需要面向社会、文艺团体去寻找演员, 才能达到好的效果。

在寻觅演员的过程中, 我们建立了一份广播剧演员档案, 为广播剧录制提供了方便。

后期制作中, 配乐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音乐的选择要从全剧的角度去考虑, 整体布局要风格统一;重视音乐素材的剪辑, 注意乐句与段落的处理, 力求恰到好处。为节约成本, 县级台很少专门为广播剧创作音乐。东台电台在创作的十几部广播剧中, 除一部6集连续剧《火红的月亮》中的音乐是量身定做外, 其余都是运用现成的音乐资料进行重新编辑合成。通过对这些素材的巧妙截取, 组合成能够表达各种情绪的旋律, 或热情或忧伤, 或舒缓或紧张, 长则几分, 短则几秒。有的音乐还可作为主题音乐在剧中多次出现, 营造出恰如其分的情绪和意境, 使广播剧的主题思想得到有力的张扬。

县级台广播电视 篇9

一、树立受众意识, 精心编排新闻

受众是电视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只有明确了人民大众是一切传播活动的最终归宿, 才能解决好节目到底是办给谁看的问题。然而很多县级台由于体制等原因, 背离了这个初衷, 新闻节目犹如党委政府的“墙报”, 一切以领导露面为先, 说官话、讲官事, 与广大群众渐行渐远。这一点在每天的新闻编排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县级台的新闻节目构架很多都采用“倒金字塔”式, 领导活动永远排在首位, 接下来是部门动态, 最后才轮到百姓的民计民生, 节目形式不仅呆板, 更容易造成受众的反感。根据新华社“舆论导向有效性和影响力研究”课题组的调查, 61%的被调查者认为当下新闻存在“模式化、概念化”的问题。其实, 任何新闻传播的最终目的都是吸引观众, 受众意识在一档节目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主导作用, 即便是在理论界, 也把十分满足受众的需求作为衡量传播效果的基本标准。2011年8月, 中宣部在全国新闻战线发出了深入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号召, 从中央到地方的新闻都在悄悄发生变化, 大家都重新审视节目定位, 打破条框限制, 重新构架节目, 把观众最想知道的事儿放在第一位。而县级台本身就身处基层, 既要把党的政策宣传到群众中去, 更要让镜头对准基层, 让群众成为新闻的主角, 在节目中多讲百姓的话、多报百姓的事。

例如, 刚过去的夏季集美区发生了几起外来员工或儿童的溺水事件, 我们的编辑记者都感到不仅仅是单纯的社会新闻, 于是派出几路记者从不同的角度深度采访, 并在暑假第一天用前半档新闻, 重点报道了溺水事件发生的原因, 外来儿童如何在假期里避免人身伤害, 社会应该为业余生活匮乏的外来群体做哪些努力等话题, 而当天有关市领导调研重点工程等党政新闻都相应推后。节目播出后, 引起了外来员工所在企业, 以及相关部门的重视。在暑假, 集美区针对外来员工和农民工子女的各类文体活动和夏令营活动一下子多了起来。整个事件报道中, 媒体的社会责任和价值得到了有效的体现, 观众对节目的认可和关注, 也让我们明白了新闻界“三项教育”和“走转改”等教育的精义所在, 找到了办好节目的努力方向。

其实, 作为传者的媒介和作为接受信息的受众本应处于平等关系。20世纪英国著名传播学者斯图亚特·霍尔曾提出“解码与编码”的学术理论, 将观众对电视讯息的解读假想为霸权、协商、对抗三种立场, 并由此产生优先解读、协商解读与对抗解读三种模式。就是说, 电视作品一旦完成, 就会变成一个开放的, 多义的话语系统, 电视受众完全可以根据自己感兴趣的立场和信息, 对媒介的传播内容进行解读、诠释。“霍尔模式”恢复了受众在传播中的本原地位, 更警醒着业者, 受众是一切传播内容的归宿, 也是传播活动的积极参与者, 离开了受众, 传播活动就失去了方向和目的。无论技术如何先进, 导向如何变幻, 新闻节目都应该是受众意识的体现, 只有从百姓的视角和情感出发, 明确新闻节目到底是办给谁看, 这样的新闻才更有说服力。

二、找准节目定位, 突出地方特色

节目定位是一档节目思想内容、目标受众、制作风格的综合体现, 准确、贴近实际的定位可以有效吸引稳定的受众群, 影响受众的收视行为。任何一家媒体都要首先找准定位, 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也就是说要明确为谁办节目、自身的优势劣势在哪里, 如何扬长避短。新闻世界光怪陆离, 但编辑、记者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 要始终在脑海里为观众“建立一个品牌独特的位置”, 也就是媒体争相实践的节目定位。

集美是国家级台商投资区、著名的侨乡和学村, 因此《集美新闻》一开始就确定了“区情、乡情、人情”定位, 这样的节目定位在整个新闻传播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就像一条牢固的线, 串起了零散的颗颗“珍珠”, 把新闻节目编织成美丽的“项链”。一年一度的海峡两岸龙舟文化节是集美的文化盛事, 怎样把多样、零散的文化节活动有机地融为一体, “区情、乡情、人情”的定位就发挥了作用。随着厦门岛内外一体化建设的推进, 集美已经成为大厦门建设主战场, 每年的龙舟文化节也成了对外展示的窗口。因此在筹备2013年的节目时, 我们提前让记者结合文化节, 采写一组反映当下区情的报道做为铺垫, 再邀请台商、学者畅谈在集美创业、工作的感受, 用这样有分量、有看头的软新闻作引子, 不仅使接下来的文化节活动报道更顺畅、有序, 也让观众了解到由活动延展出的丰富信息, 整档节目既内容充实、又生动好看。

如今的信息竞争已经进入多元时代, 县级台身处最基层, 要生存发展就要立足现状, 在夹缝中拓空间。在办节目方针上有鲜明的定位, 在节目内容和形态上突出地方特色。就是说, 想要抓住观众眼球, 就要给观众一个不得不看的理由。而县级台新闻节目普遍现状是:节目题材小而散、制作手段相对落后、在上级媒体面前显得举步维艰。因此, 目前很多县级台都已经意识到这一点, 纷纷在特色上下功夫, 用有效的信息吸引受众。传播学领域有一项重要理论———“使用和满足理论” (uses and gratifications) , 就是站在受众的立场, 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类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 认为受众使用媒介, 完全基于个人的需求和愿望, 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是有特定需求和动机并得到“满足”的过程。

2011年, 民进集美总支在区政协年会上提交了“关于在集美区广播电视台增设用工信息内容栏目的建议”。提案交办后, 台领导相当重视, 指定专人与劳动部门对接, 并在当天新闻中以字幕滚动方式播出, 收到了很好口碑, 也提升了节目价值。在“走基层、听民声、看发展”活动中, 不少热心市民反映, 希望在电视上看到更实用、贴近生活的信息。于是, 台里决定将无法以新闻反映出来的政策措施、便民提醒、重大活动预告等安排在节目中灵活播出, 不少观众都反映这对他们生活很有帮助, 大家也觉得这样的新闻才称得上是“厝边”的新闻。

受众使用媒介的目的不尽相同, 而且在很大的程度上掌握控制权。“使用和满足”理论告诉我们, 人们越是渴望从媒体那里获得满足或是认为他们获得了满足, 他们就越会依赖这个媒体。因此, 打地方特色牌, 最大限度地满足观众对收视需求, 成了近年来很多基层媒体争相尝试和努力方向。县级台没有大手笔, 眼光就要朝下看, 让贴近性、使用性成为核心竞争力, 通过不断创新, 整合身边的资源优势变为节目优势。县级台因为地域最容易拥有观众, 也最容易失去观众, 只有办出节目特色, 才能赢得共鸣。对于最基层的县级台而言, 鲜明的节目定位, 也能让新闻饱满丰富、更有竞争力。

三、充分利用资源加强纵向合作

全媒体时代, 县级台面临的竞争也是全方位的。县级台资源、水平受限, 硬拼只会败下阵来, 不如把“对手”变“战友”, “站在巨人肩膀上”, 在全媒体包围的形势下全方位寻求共同发展空间, 不失为一条提升自身水平和知名度的好办法。其实, 纵使省、市级媒体运作成熟、技术先进、发展稳定, 他们也在不断审视盲区、拓展空间, 寻求突破和合作。近年来业界出现了一个新趋势, 就是高高在上的省、市媒体, 都越来越重视昔日眼里“位卑”的县级台, 纷纷改变命令式求配合的态度, 而是伸出合作求发展的“橄榄枝”。市级电视台希望通过与县级台合办节目, 丰富荧屏;广播电台希望在时段里增加基层的好声音, 活跃内容;新兴的网络媒体为了尽快占领市场, 在有限的信息资源里分一杯羹, 更需要基层媒体提供尽可能的多视频节目。而这样的多方合作, 往往也是地方政府想要看到和支持的, 因此, 这种多方优势互补的合作, 带来的是双方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赢。

为了推进厦门岛内外一体化建设进程, 2009年初, 厦门电视台首次敞开大门, 在王牌新闻栏目《厦视直播室》里开辟了《今日视区》板块。每天由厦视主持人与六个区的演播室进行连线直播, 报道一周来各个区发生的重要消息, 集美演播室的联线安排在每周一。这档节目不仅提高了基层台记者捕捉好题材的能力和向上级送稿的积极性, 也锻炼了主持人的现场反应能力和技术播出部门的实践能力, 最重要的收获是打响了基层台的知名度, 让我们制作新闻的整体能力获得认可。随后, 闽南之声广播电台、台海网络电视台纷纷表达希望合作办节目的意愿。现在, 集美电视台除了自办新闻外, 还实现了在上级电台里有声音、电视台里有画面、知名网站里有频道的全方位发展的目标。

在经济学中, 竞争越激烈越需要有效合作。同样, 任何媒体都离不开社会和行业的土壤独自存活。县级台的生存环境狭小, 自产节目不如省、市台丰富, 但覆盖面小, 制作的节目才更有针对性和亲和力, 这也正是上级媒体所看中的地方。对于尚处于传播弱势地位的县级台而言, 通过开展纵向合作, 可以把自身的资源和优势挖掘、发挥到最大, 有效地增加效果效能, 增加广告创收, 提高收视率。媒体的“战国时代”, 也意味着合作的时代, 这既是一种发展的机遇, 也必将成为一种全新的趋势, 敢于先行先试的就能实现共赢。

四、秉持专业之心, 成就专业之事

新闻工作者又被称作专业技术人员。然而, 身为最基层的县级台的记者却普遍面临业务难以提高, 工作任务重与收入不成比例, 视野空间有限, 很难接触到最新的传媒理念, 每天还要应对上级下达的很多非专业分内的事。甚至在很多人的观念里都认为, 县级台都是不专业的“小记者”, 他们接受了市电视台、报纸记者的采访后, 认为没有再被区台记者采访的必要。现实种种, 确实会在一定程度上打击到基层媒体人的自信心, 然而越是如此, 我们越应正确审视自己的角色, 培养更加过硬的职业技能和素养, 用优秀的作品证明自己的价值。

记者, 是一项集复杂脑力和繁重体力的职业, 基层记者更是在“担道义”与“平台小”之间矛盾、徘徊。小平台如何大作为?这是基层新闻工作者亟待解决的思想问题。多引进来、走出去, 让记者多看、多听、多学是个好办法。笔者所在的集美区广播电视台就建立了雷打不动的业务学习制度, 通过记者交流、作品点评、专家讲座或外出参观等方式, 不断激发记者的职业热情, 提高了大家的技能。例如, 前不久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院长谭华孚教授, 就针对台里编辑记者遇到的工作难题, 现场答疑解惑, 打开了很多记者认为“平台小、难以被认可”的心结。因为, 工作团队越小, 越能迫使你去熟悉整个生产环节, 常常被推到一线, 担当主将的机会也多, 也越容易成为新闻工作的多面手。

新闻报道是一项业务工作, 只有具备专业态度, 才能成就专业之事。传媒业飞速发展的今天, 县级台新闻工作者没有时间妄自菲薄, 只有不断筑牢技能基础, 端正职业态度, 无惧现实纷扰, 把主要精力放在办好新闻节目和创优上, 才能在竞争中立稳脚跟。

五、结语

县级台要生存发展, 办好节目是唯一的出路。现状难以改变, 我们就改变自己, 坚定最初的职业理想, 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多花心思办好节目, 多动脑筋钻研业务。像习近平总书记在8.19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的那样, 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的伟大奋斗和火热生活, 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当中的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 在县级台这个小舞台上, 发出我们的好声音、传递我们的正能量。

参考文献

[1] .陈力丹, 闫伊默.传播学纲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2] .刘建明, 王泰玄, 谷长岭, 金羽.宣传舆论学大辞典[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 1993.

[3] .王阳.电视新闻节目中的创新思维——电视实务丛书[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4.

上一篇:高压钠灯下一篇:家用电器的节电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