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控制权

2024-08-28

银行控制权(共12篇)

银行控制权 篇1

商业银行风险控制就是对风险识别和风险估评之后测出的风险进行处理和控制的过程,风险控制既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核心内容。本文拟就商业银行风险技术防范做初步探讨。

一、商业银行风险的承担与回避

风险的回避与承担是一种事前控制,是指经营管理者考虑到风险的存在,主动放弃或拒绝承担该风险。风险回避是一种保守的风险控制技术,回避了风险损失,同样也意味着放弃了风险收益的机会。但当风险很大,一旦发生损失将极为严重,银行很难承担时,这一措施还是有效的。

选择风险回避或承担实际上是一个风险决策的过程,是在风险决策分析的基础上按照管理者自己的风险效益偏好,选择使目标最优化的方案。选择风险回避还是风险承担与风险决策期望收益、边际收益和风险效用等变量有关系,风险决策的期望收益越高,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的比例越高,风险效用越大,就越倾向于选择风险承担;反之,则选择风险回避。

风险回避与承担决策可以应用到商业银行各种业务领域。例如,在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中,银行的信贷业务部门或信贷审查部门在调查分析贷款企业的资信、还款能力、未来发展等对贷款的收益和风险作出整体判断后,如果认为风险大于收益,则选择不贷款;反之,则选择贷款。

二、风险补偿

1、抵押贷款。抵押贷款是以借款客户的全部或者部分资产作为抵押品的放款,当借款人不能按照抵押贷款合同如期履约偿付本息时,放款银行有权接管、占有抵押品,并且在进一步的延期、催收均无效时,有权拍卖抵押品,以此收益弥补银行的呆坏账损失。

2、金融产品定价。以贷款为代表的金融产品定价贯彻风险与收益成正比的原则,设计的金融产品使银行的目标收益能够适当反映和抵补银行所承担的风险程度。贷款定价主要是确定贷款利率水平,对于风险小知名度大的企业给予优惠利率,其他中小企业却因其信誉水平不甚可靠而必须负担较高的利息负担。

3、提取一定比例的呆坏账准备金。提取一定数额的呆坏账准备金就是银行从营业收入、利润、资本中提取一定数额的呆坏账准备金,用于抵补和冲销银行放款的呆坏账损失。呆坏账准备金是信用风险的补偿方法。呆坏账准备金的过多提取使银行的盈利能力下降,过少提取又不能满足风险损失的补偿需要。

4、保持一定数量的法定准备金和超额储备。法定准备金是依据中央银行规定的法定准备金率按期向中央银行缴存,是央行监管的重要内容,是外部对商业银行实行的一种强制性风险补偿机制。超额储备是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头寸超过法定准备金的部分。超额储备和法定准备金是商业银行资金流动性的保障,过多会影响银行的盈利水平,过低又可能使银行面临严重的流动性风险。

5、保持适当的资本储备。资本是银行安全的最后防线,保持必要的资本充足率是抵御银行某种风险,避免遭受资产损失的一种最有效的风险补偿方法,是现代商业银行控制风险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三、风险转移

风险转移也是一种事前控制,即在风险发生之前,通过各种交易活动把可能发生的风险转移给其他人承担,风险转移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手段来实现:

1、担保。有担保的放款把本由银行承担的客户信用风险转嫁给担保人,但银行在转移风险的同时,又承担了担保人的资信风险。所以用“担保”来转移风险,效果好坏取决于担保人的资信,如果担保人与借款客户的资信水平同样差,那么就等于没有担保。因此商业银行在发放担保贷款时一般要求担保人资信明显优于被担保人,并必须对担保人的资信进行严格审查。

2、押汇下的保函。信用证项下的(出口)押汇具有外国进口商拒付或者开证行挑剔不符点拒付的风险,因此银行在做押汇议付时,一般要求出口商对单据的不符点出具保函,保证由于这些不符点造成的拒付均由出口商全权负责,银行有权追回全部议付款和利息。

3、金融衍生工具。1970年以来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特别是1980年以来的金融自由化,金融市场的价格大幅波动,骤然放大的银行风险给风险管理提出了挑战。为了实现银行风险的有效控制,金融机构设计了包括期货、期权、互换等金融衍生工具来规避和转移市场风险。金融衍生工具目前已成为转移风险的一种最有效手段,对金融机构的风险控制具有重要的作用。

四、风险分散

证券投资的资产组合选择理论和马柯维茨模型是风险分散的经典理论,它们不仅适用于证券投资,更阐明了风险分散的基本原理,对商业银行分散风险也同样适合。按照资产组合选择理论,风险分散的最通俗表达就是“不要将全部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但是真正的风险分散理论和实践却远不止这么简单,需要解决什么样的资产组合可以有效地分散风险,分散风险的度量标准是什么等一系列问题。马柯维茨模型分析的结果表明,呈线性负相关的多种资产收益与各自期望收益的偏离能够相互抵消,资产组合的总风险减少能够起到一定的风险分散和抵补效果。所以,商业银行在资产经营中,应选择不相关或负相关的资产形成资产组合,才能有效地实现风险的分散。

西方商业银行所采取的风险分散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资产种类上的风险分散。商业银行的资产贷款、证券投资、房地产投资等多种类型;贷款又有“批发”贷款、“零售”贷款、项目贷款等多种形式;证券投资有国库券、长期公债、股票等多种投资工具。在各种资产或同一类资产的不同形式之间进行资产组合,可达到分散风险的目的。(2)客户授信额度上的风险分散,贷款的信用风险分散最基本的一点就是金额分散,即实行授信制度,使商业银行对某一客户的授信控制在一定额度之内,以实现分散风险的目的。(3)资产币别上的风险分散。随着西方货币的自由兑换和跨国银行限制的放松,银行通过持有不同币别的资产来抵御外汇市场汇率的波动也是现代商业银行分散风险的一种普遍做法。

摘要:本文阐述了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和防范,并就风险技术防范做了初步探讨,对商业银行风险防范与控制从技术角度进行了论证。

关键词:银行,风险,控制

参考文献

[1]、中国金融网——银监会 http://sbank.zgjrw.com/

[2]、李健,《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宏观视觉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6月第一版

[3]、谢太峰、郑文堂、王建梅,《金融业务:风险及其管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9月第一版

[4]、戴国强主编,《商业银行经营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1月第二版

[5]、2005中国金融发展报告——《新巴塞尔协议》框架下的中国银行业改

银行控制权 篇2

摘要:在我国,银行风险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由于我国银行体系比较脆弱,防范风险能力较低,这从风险抵御指标一资本充足率看出,2003年我国所有银行类金融机构的平均资本充足率仅为6.3%.而造成资本充足率低的主要原因是我国银行业较高的不良资产率和效益低下.形成不良资产的原因很多,从来源来看可分为来自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种,外部原因造成的不良资产有关专著有较多的论述,并被有关管理当局重点关注和处理.但是,而由于内部原因造成的不良资产的研究却不多,也没有引起有关管理当局的重视.造成我国银行业效益低下的原因有很多,例如存贷利差逐步萎缩,中间业务发展滞后,产品创新能力差等制约了我国银行业效率的提高.特别是我国处于向国际惯例过渡的转轨时期,银行员工偷懒、破坏、灰色消费、贪污受贿、计算机犯罪、金融欺诈等越轨行为,所造成损夫近几年呈急速上升的趋势.从以上两个方面看,由于银行员工造成的风险己成为影响我国银行业融入全球化竞争和我国金融安全的不可忽视的问题,垦须理论界和实务界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而现今这方面的研究还不是很多.正是由于这方面的原因,本文希望从风险控制的角度对银行员工的行为进行一些有益的探讨.本文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员工越轨行为与银行内部风险的关系研究.首先介绍了商业银行风险的内涵,并得出我国商业银行对外部风险给予了充分的关注,而对内部风险没有给予应有的关注;然后是商业银行员工越轨行为的界定;最后,通过员工行为与商业银行内部风险的相关性分析,提出了员工越轨行为与商业银行内部风险控制的论题.第二部分是我国银行员工越轨行为的诱因分析.本部分从满意度、团队生产性、内控制度、市场约束和越轨亚文化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第四部分是基于风险控制的商业银行员工越轨行为的对策.这部分从员工满意度提升、内控机制的完善,市场约束的强化和企业文化的重塑,作为基于风险控制的对策.本文的核心内容是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关键词:风险控制;越轨行为;激励;满意度;0.前言

0.1 选题意义

从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来,金融风险急剧膨胀,银行危机不断发生.据世界银行的一项统计,从1980-1995年,共计65个国家经历了银行危机,仅发展中国家的政府为银行危机支付的成本高达2500亿美元.频频爆发的银行危机一方面说明了商业银行在现代金融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同时说明了防范银行风险对于防范银行危机爆发的重要意义.银行危机爆发的可能性及其所带来的破坏性越高,防范银行风险所带来的潜在收益越大.在我国,银行风险同样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由于我国银行体系比较脆弱防范风险能力较低,这从风险抵御指标一资本充足率,可以看出:截至2003年末,根据银监会公布的数据,我国所有银行类金融机构的平均资本充足率仅为6.3%.其中11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平均为7.35%,112家城市商业银行平均为6.13%.四大商业银行,工行为5.6%;中行为8.16%;建行为10.08%;农行为1.44%.资本充足率低使我国商业银行缺乏可持续发展的稳定资本来源,导致防范风险能力低.另一方面,资本充足率达不到巴塞尔协议规定的8%,使我国商业银行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资本充足率低的主要原因是我国银行业较高的不良资产率和效益低下.2002年在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在接收了近1.4万亿不良资产后,四大商业银行仍有1.8万亿不良资产,不良资产率仍高达26.62%,高于巴塞尔协议的12.5%.国际上一些大银行不良贷款仅占1%-6%.造成不良资产的原因很多,从来源来看可分为来自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种,外部原因造成的不良资产有关专著有较多的论述,并被有关管理当局重点关注和处理.但是,而由于银行员工的疏忽、寻租等内部原因造成的不良资产的研究却不多,也没有引起有关管理当局的重视, 资本利润率是衡量商业银行竞争力和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指标.世界1000家大银行2001年的资本利润率高达12.34%,花旗、美洲、苏格兰等银行资本利润率高达20%-38.8%,而四大商业银行资本利润率仅为0.2%-6.7%.造成我国银行业的效益低下的原因很多,例如存贷利差逐步萎缩,中间业务发展滞后,新产品创新能力差等制约了我国银行业的效率的提高.特别是我国处于向国际惯例过渡的转轨时期,由于银行员工偷懒、破坏、灰色消费、贪污受贿、计算机犯罪、金融欺诈等越轨行为,所造成损失近几年呈急速上升的趋势.从以上两个方面看,由于银行员工造成的风险已成为影响我国银行业融入全球化竞争和我国金融安全的不可忽视的问题,必须理论界和实务界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而现今这方面的研究还不是很多.正是由于这方面的原因,本文希望从风险控制的角度对银行员工的行为进行一些探讨.0.2 银行风险研究的综述

自从1694年,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商业银行一英格兰银行成立以来,银行风险就与商业银行相伴.1636年荷兰郁金香泡沫、1719年一1720年南海公司骗局、1820年约翰·罗的密西西比泡沫、1846年一1847年英国的铁路狂热,1920年佛罗里达的投机浪潮都使商业银行风险的放大,引起了很多银行的倒闭.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巴林银行和大和银行事件,引起了人们对商业银行风险的关注.在国外有关风险控制的研究主要有:风险价值法(VAR)、风险调整的资本收益法、信贷矩阵(Credit Metrics)、全面风险管理模式、资产组合调整等.但是这些成果,重点关注的是商业银行的外部风险.对于银行的内部风险,特别是对于员工越轨行为,主要停留一方面从内部控制的角度,加强外部流程约束;另一方面从完善激励机制角度,加强内部激励的方法,来消除员工越轨造成的银行内部风险.在我国的研究成果主要是:主要集中在从金融企业的违规行为分析,并采取了探讨违规行为与违规收益间的比较来,分析金融企业越轨行为的发生.而对员工的越轨行为局限在一些直观现象的描述和内部控制不健全等外部因素角度分析,缺乏系统、全面的分析商业银行员工发生动机、类型以及原因.徐金诺(1997),在《违规行为与违规收益:在金融监管低效率原因分析》和《金融违规行为的再分析》中,提出收益和成本的比较对金融企业违规行为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徐明勋(1997),在《金融运作中的“越轨”现象不容忽视》中,对金融越轨行为进行了直观的描述.聂泳祥等(2002),在《基层行长的契约地位、报酬激励现状及利润分享激励的必要性》中,把对商业银行的核心员工一行长的越轨可以归结为激励约束机制上.刘善仕(2002),在《企业员工越轨行为的组织控制研究》中,将企业里的员工越轨行为进行了定义,并进行了分类,指出针对不同的越轨行为采取不同的组织控制策略.乔昌志(1996),在《初论企业越轨亚文化》中,对企业越轨亚文化进行了定义,并对其影响进行了分析.谢启标(2001),在《我国商业银行内控机制的现状及其完善构想》中,对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现状进行了描述,并提出了完善构想.李永福(1994),在《从员工素质:银行行为规范的内在保证》中,将员工行为对商业银行的重要作用做了分析,并提出在加强员工行为规范的内在保证方面采取措施.孙伟(2002),在《商业银行员工行为模式及其管理》中,基于人性的复杂性,将员工行为分为四种模式,即:协同式、平稳式、从众式和消极式.柳小曼(1999),在《商业银行内部风险探讨》中,对员工风险的定义、类型、特点以及形成原因进行拉探讨,主要提出在内部控制、人的行为以及业务流程方面作为对策.刘玉新和张建卫(2000),在《再造员工行为》中,提出运用强化理论,和A-B-C模式,对行为功能分析.高贤凤(2001),在《知识型员工行为动力结构与激励策略》中,对知识型员工行为的动力结构,从自我动力和超我动力.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自我动力和超我动力的有机结合,构成了人的主要动力体系,这两大动力的平衡关系,定人大行为方向.对于员工的自我动力方面,采用报酬激励、成就激励和机会激励来启动;而对于超我动力方面采用组织目标、事业理想、企业精神、核心理念和价值观来启动.0.3 本文的创新点

本文的研究是在国内外已有的一些理论与框架的基础之上,在研究角度、研究方法、对策建议以及模型构建方面提出了一些新的改进或阐述.第一、从研究方法看,使用了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既对商业银行员工越轨行为的内涵进行描述,同时又对员工越轨及其形成原因的类型进行了分类,并试图从这种分类中提出“应该怎么做”的思考.本文注重实践的检验,用数据来说明问题.文中首先采用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风险管理小组发表的有关数据,来验证员工行为对商业银行风险的影响程度.随后,从员工行为的角度,对巴林银行事件进行了分析.还引用了某商业银行员工的报酬数据,来验证我国商业银行的报酬激励现状.第二、从研究角度看,许多文献只对商业银行的外部风险给予了充分的关注,而对内部风险却关注不够或停留在现象的直观描述.本文从员工行为的角度,对内部风险的控制进行了探讨,并将员工满意度(employee satisfaction)和越轨亚文化这两个概念引入到对商业银行员工的分析中来.本文认为我国商业银行员工越轨行为泛滥,是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对员工的内在激励不足和外在约束不足的现状造成的.内在激励不足造成员工满意度低下,而外部约束不足,使员工的这种不满得以表现出来.在这个新的角度,本文提出了一些解决员工行为造成的银行风险高的现状.第三、从对策角度看,现有的文献大多采用完善内部控制等加强外部约束的方法来改善这种越轨泛滥的现状.而对内在激励的研究还不是很完善.本文作者认为商业银行以提高员工满意度方式来激励员工;以完善内控制度和强化员工的市场约束的措施来加强员工的外部约束;以完善企业文化的方式,来提高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其中,建立以剩余分享制激励方式为主的薪酬体系加强对员工的物质激励;借鉴赫茨伯格的双因素论和maslow的需求层次理论,建立以人为本的精神激励体系,通过报酬激励和精神激励两种方式来提高员工满意度,解决员工越轨泛滥的现象.通过以上几种综合措施,来应对由于员工行为所造成的银行风险.第四、从模型构建角度看,本文首先发展了控制权报酬激励的模型,加入了“搞好关系”这个中国化的行为,使控制权报酬激励模型更加切合我国的国情.其次,本文借鉴团队生产理论,构建了商业银行控制权回报激励模型.1.员工越轨行为与商业银行内部风险关系研究 1.1 银行内部风险的内涵

1、银行风险的定义

银行风险是银行在其经营过程中可能遭受损失的不确定性.银行经营活动涉及的客户多种多样,大多数业务的完成均有一定的时间跨度,容易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因而银行在经营货币的过程中一方面期望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又必须面对可能的损失.这些损失包括资产、收益、信誉以及银行经营的外在条件等多方面,但最终会体现为银行经济效益的损失.2、商业银行风险的分类

商业银行的风险通常可以分为以下风险:(1)资产风险:是银行运用资金,对客户进行贷款,借款人不能按期归还贷款人贷款本息所形成的风险.与资产风险相关联的还有抵押品进行处置、变现时其价值降低所形成的风险.(2)市场风险(利率风险):是一种由于市场价格变化引起商业银行持有资产价格变动或银行协定利率跟不上市场利率变化而带来的风.(3)汇率风险:是由于汇率变动而出现的风险.主要包括:一是买卖风险,二是交易结算风险,三是汇价风险.(4)流动性风险:是存款人按照正当理由要求提款时银行不能支付的风险.一是现金支付能力不足,不能保证存款者提现需求,二是银行不能满足企业、单位等存款者转账支付需求.3、银行内部风险的定义

谁将可能控制民营银行 篇3

9月29日,中国银监会对外宣布,浙江网商银行和上海华瑞银行获准筹建。至此,国务院批准的五家民营银行试点已全部开始筹建。

接下来,这五家银行筹建工作组将在各地银监局的监督指导下开展筹建工作。一般而言,筹建工作将在六个月内完成,之后工作组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向当地银监局提出开业申请。如果进展顺利的话,在今年底之前,我们将可能看到真正由民营企业发起的民营银行正式开业。

社会各界对民营银行充满了期待,希望民营银行发挥“鲶鱼效应”,推出新产品、引入新模式,为中国金融市场注入新的活力,更好地服务中小企业和普罗大众。与社会各界特别是民间资本高亢的热情相比,监管部门则对民营银行保持着一份冷静和谨慎。除了银监会领导的少数几次讲话提及之外,监管部门关于民营银行的正式文件,公诸于众的就只有7月和9月的筹建批复。而筹建批复文件中讲到最多的,便是各家民营银行的发起人资格以及认购的股份比例:

为此,我们整理了五个筹建批复文件中的相关内容,以期从这些仅有的红头文件中找到和发现一些“蛛丝马迹”。需要说明的是,排在第一位的发起人是筹建工作的牵头企业,对筹建工作以及以后的经营管理都将起到关键作用,因此我们将发起人区分为第一发起人和其他发起人: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发现有这么几个值得关注的现象:

第一,民营银行坚持纯民资发起原则。其实,若以股权结构来定性,民营银行早已有之。在浙江省,民营资本持股已占到全省地方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四分之三,浙商银行的24家股东中的大多数是民营企业,包括浙江泰隆商业银行在内的40家地方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更是100%民间资本持股。但这些银行,实际发起和控制权仍在政府。社会各界期盼中的民营银行,是一种由民营企业发起设立、独立自主自负盈亏的全新商业银行。而筹建中的五家民营银行的13个发起人,每一个都是在市场大潮中成长起来的知名民营企业。这显示了决策层进一步放宽民间资本准入、发挥民营企业作用的信心和决心。

第二,试点民营银行的股权相对集中。中国民生银行被认为是一家由民间资本控制的股份制商业银行,该行的股份相对分散,1996年成立时有59个发起人,2013年最大股东新希望集团持股比例不过6.7%。这些发起人背后不同的民营资本,往往有着不同的理念和诉求。原计划由复星集团与均瑶集团在上海共同发起一家民营银行,但最后两家却未能走在一起。如果股权过于分散,类似这样的反复会更多。所以,这五家筹建中的民营银行,在股权结构上采取相对集中的方式,将有助于各个发起人在筹建和成立初期顺畅地沟通和协调。有学者指出,适度集中的股权结构是民营银行治理结构的基础。

第三,监管层有意强化次大股东力量。在我国上市公司中,次大股东持股比例普遍较低,严重影响了次大股东在公司治理方面发挥作用。尽管上述民营银行股权相对集中,但作为“带头大哥”的第一发起人并未绝对控股,而其他发起人则占到相对较高的比例。特别是,浙江网商银行共有4个发起人,除第一发起人浙江蚂蚁小微金融服务集团之外,万向、复星也都是声势显赫的民企,而且万向等3个其他发起人合计股份高达59%。这里传递出的信号可能是,监管部门不希望第一发起人的力量在浙江网商银行中过于强势。这样的制度安排,将有利于發挥次大股东的作用,形成对第一大股东的有效制衡。

第四,发挥市场机制的监督和制约作用。在保持相对集中的股权结构、强化次大股东力量同时,市场机制也将在民营银行的经营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除13家发起人外,筹建中的民营银行还将引入其他股东,这在股权安排上已经预留出一定空间。如天津金城银行,两个发起人合计持股仅38%,引入其他民间资本的余地很大。民企认购股份占总股本10%以下,股东资格由当地银监局审核即可,效率上相对也更高。下一步,应坚持严格的标准,引入更多优质民企和其他社会力量参与到民营银行中来,防止因为相对集中的股权结构带来的“内部人控制”和不规范的关联交易等问题。

对民营银行而言,过度集中型和过度分散型的股权结构,都有其不可克服的缺陷。研究认为,股权适度集中, 即股权较为集中但集中程度又不太高,并且又有若干个可以相互制衡的大股东, 这种股权结构是最有效率的。从五家获准筹建的民营银行发起人及股份比例看,民营银行正朝着“最有效率”的股权结构在努力。

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结构的基础,我们更期待民营银行能够基于合理的股权结构,构筑更加科学高效的公司治理制度和架构,为未来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谁将控制传说中的民营银行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谁将引领民营银行走向一个不确定的未来。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

银行控制权 篇4

电子银行也称网络银行, 是金融产业与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相结合而进行金融创新的产物, 其不仅仅是指银行业务的电子化, 更关注对银行内部业务活动和流程的改造, 使信息技术发挥其在降低经营成本, 提高管理效率和质量等方面的作用。

在电子银行里, 金融业务处理己经由手工操作转化为自动化电子处理。业务处理自动化的实现, 消灭了纸面交易产生的风险, 但却进一步扩大了操作系统的错误。每个商业银行都不得不认真思考如何应对电子银行操作风险带来的危害, 并由此产生了对电子银行操作风险的法律监管问题。

二、电子银行操作风险的法律监管

(一) 巴塞尔文件对电子银行操作风险的监管规定

1994年底, “十国集团”和瑞士、卢森堡的中央银行行长成立了银行法规与监管事务委员会, 也即巴塞尔银行委员会。巴塞尔委员会对于电子银行操作风险监管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文件中, 2001年5月颁布的《电子银行业务风险管理原则》及2001年12月颁布的《操作风险管理和监管的健全策略》。

1. 要发展一个适当的风险管理的环境

其具体包括两个方面的参考指数:一是要有一套流畅的操作风险监管程序;二是要确保董事会和总经营层的监督是有效的。首先董事会应明确认识到操作风险是一个关系银行安全和健全的重要风险种类;在此基础上, 建立一个实施操作风险监管策略的监管结构, 并对该策略定期审查。总经营层应确保银行业务是由合格的职员来行使, 这就要求职员具有必要的经验和技术水平;职员要对其权限范围内有关操作风险的原则、进程、程序和管理的适当性、有效性负责。除此之外, 还需要注意内部信息的协调, 管理者和其他的风险管理者的有效沟通。当然, 流畅运行的操作风险监管体系还必须注重内部审计这个环节。审计应是独立的, 审计计划的范围和频率都应与其所涉的风险相当;审计报告应充分反映已知的问题, 以及对该问题的全部理解;确保审计报告的有效和可靠, 经营层应定期对报告系统和一般的内部控制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关联性做出鉴定。

2. 要对风险进行识别、衡量、监管和控制

风险的判断方法有:自我风险评估、风险制图、关键风险指示器、风险门槛和记分卡。有效的风险识别应同时考虑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变化。这些都可能与银行的目标的实现相关联。对于风险的衡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操作损失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二是损失多少的潜在性。要准确地对这两方面做出衡量, 不仅需要占有大量完整、准确的数据, 同时还需要健全的内部报告机制。对风险进行有效的监管也是必要的, 其可以对管理操作风险中原则、程序和过程中反映出来的缺陷进行检测并加以修正, 以便降低损失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对风险的控制则要求银行针对不同的情况, 采取不同的措施。面对可控制的风险, 银行需要决定它所使用的控制程序或其他的适当工具以承受风险。而对那些不可控制的风险, 银行可以考虑不接受该风险, 或者撤回或减少与该风险相关的业务活动的范围。

3. 对监管者角色的定位

该方面强调了监管者的决策作用。在对内部和外部审计员进行咨询的基础上, 监管者应决定对银行的风险评估办法是否充分。为了实行操作风险被整体一致、均衡的监管, 监管者有权要求银行对其未来的发展做出近期的努力和计划, 并将其努力和计划与其它银行进行比较, 以便为该银行提供有用的工作情形的反馈。

4. 对信息的披露要求

巴塞尔新的资本协议支柱3中强调了最低资本要求和监管过程中市场约束的重要性。显然, 银行及时和经常的公开信息有助于提高市场约束。但是, 因为银行仍处于发展操作风险监管技术的阶段, 因此对操作风险信息披露的范围仍没有确定。

(二) 其他国家电子银行操作风险监管制度评析

1. 美国

第一家网上银行是在美国诞生的。美国各大银行都在尽量扩大本银行的电子业务, 以提高本银行的竞争力。美国在其指导文件中, 也认识到了要有严密的分析过程来识别、度量、监视和控制风险。银行的风险监管措施要与银行的总体安全性融合起来。首先, 银行应选择几个关键的性能指标, 确定电子银行是否正常运行;其次, 依靠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及相关专家对银行系统进行客观审查并量化风险。若是银行服务有一部分是由服务提供商和软件销售商来提供的, 那么对他们也应该进行审查, 审查的结果应报告给银行监管部门;最后, 还应有应急计划以保证业务的连续性。

2. 新加坡

2002年7月19号, 新加坡金融监管局 (MAS) 宣布了有关电子银行的发牌、管理和监督办法。尽管新加坡认为其目前的审慎监管框架为新的业务模式和技术创新提供了灵活的空间, 没有必要再建立新的监管框架。但新加坡当局同时也意识到了有些风险类型会在电子银行业务中得到强化和放大, 这就要求银行对这类风险给予更多的关注。新加坡将依据银行技术和业务战略的不断变化而不断改进其电子银行业务的监管办法, 同时, 加强对风险管理系统的信息披露。

三、完善我国电子银行操作风险的监管制度

随着电子银行业务的快速发展, 为规范各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 防范操作风险, 保护我国金融市场的健康有序运行, 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完善我国对电子银行操作风险的法律监管。

(一) 重新定义监管对象

新技术的发展, 既为银行创造了新的繁荣切入点, 又对银行的职能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提供具有与技术水平相符的金融产品, 是关系到电子银行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在电子银行时代, 银行不仅仅是充当禁止性中介, 严格限制客户的产品选择, 而应转变为灵活多变的中介, 向客户提供面向产品和传递渠道的全方位通路。因此, 有些产品就不可能由银行来提供, 如保险、娱乐和投资管理等, 而必须由第三方合作商来提供。同时, 电子银行提供的每种服务类型和产品, 都离不开电脑软件和硬件的支持。大多数软件产品的生命周期是12到18个月, 而银行开发运行一个新的产品往往需要数年的时间, 因此, 从成本和效率方面来考虑, 银行都应选择购买第三方开发的软件而非自行开发。在这种金融服务链条关系的基础上, 为了保证电子银行安全、稳健的运行, 有关监管部门必须采取一定措施控制与外部联盟而产生的新的操作风险。对外部联盟监管的具体内容可包括: (l) 审查其是否具有必要的专业知识、经验和财力, 以便履行其义务。 (2) 审查其提供的产品是否符合安全性和保密性原则, 是否与银行的原有系统相兼容, 是否具备升级换代功能。 (3) 最后应对技术产品、服务、传送渠道进行全面的监管, 以确保整个系统的合作通畅。

(二) 监管重心的转移

首先, 要加强信息披露的监管。信息的传递机制对银行的监管意义很大, 随着电子银行运行结构的复杂化和牵涉主体的多样化, 仅凭监管机构单方面的力量很难充分地实现对电子银行的监管, 同时, 网络空间的无限容量和透明度又使得信息的披露具有前所未有的低成本性和便利性。在这种情况下, 充分加强对银行信息披露的监管, 可以使得市场参与者充分及时的了解银行状况, 做出理性而非盲目的判断。这对双方都是有利的事情, 其既迫使了银行高效合理的分配资金、控制风险, 又避免了银行出现交易前的逆向选择和交易后的道德风险。其次, 要引进外部审计, 使内外部审计相互配合, 合理预测, 控制风险。我国银行一直都是偏重内部审计, 外部审计既不规范, 也缺乏专门的机构人员。因此, 我认为应促进银行和专业的审计机构合作, 对其进行审查。最后, 要加强国际监管的合作。电子银行打破了地域之间的界限, 真正实现了网上全球通。资本的流动和服务的提供在各个国家的电子银行系统中更为迅速和方便。

四、结语

对于电子银行操作风险的防范, 己经成为巴塞尔委员会以及世界各国银行所关注探求的新课题。本文在比较世界各国对降低电子银行操作风险所做的种种努力后, 深感要健全我国电子银行操作风险防范机制, 监管———这一重要的法律手段也将在电子银行安全运营中体现其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电子银行对监管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我国亦要顺势而动, 改变我国目前的监管理念, 重新确定我国的监管方式。

参考文献

[1]杨霞.网络银行风险及对策研究[J].时代经贸 (理论版) , 2009, (3) :83-84.

[2]严钧乐.论中国网络银行的发展[J].时代金融, 2009 (, 2) :33-35.

[3]张楚.电子商务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商业银行风险控制分析 篇5

叶孟昕 财务1405 20147630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对于银行来说,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也面临着诸多的风险,因此,加强风险控制的重要性也逐渐的突显出来。在本文中,主要对当前银行所面临的风险进行了分析,并且提出一些加强风险控制的有效措施,以期为银行的风险控制提供一些帮助。关键词 银行风险控制;现状;措施

随着经济金融逐渐向全球化方向发展,消费者在享受到诸多金融产品的同时,银行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风险。对于银行来说,随着金融市场活跃性的进一步加强,在一定程度上也为银行的风险控制增添了诸多不确定因素。在当前多种金融产品共存的这一背景下,银行所面临的风险程度正在逐步的上升,因此,银行一定要重视风险控制的重要性,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风险控制,只有这样,才能将风险损失降到最低,从而实现自身的不断发展壮大。

当前银行所面临的风险

1.1 社会环境所产生的风险

一般来说,社会环境风险主要分为自然风险和国家政策风险两种。所谓自然风险,指的就是因为自然力的不规则变化产生的现象所导致危害经济活动、物资生产或者生命安全的风险,比如海啸、台风等风险,这些自然灾害往往都会对银行系统造成严重的损害;所谓国家政策风险,指的就是国家通过制定政策或者是经济手段来实现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通常都会给银行带来一定的风险。

1.2 信用风险

对于银行业来说,所面临的主要风险就是信用风险。之前,银行在发放贷款时,要求企业或者个人必须要有抵押,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银行风险的规避,为贷款的按时收回提供了有效的保障。但是随着银行业的不断发展,银行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一些银行为了能够在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对贷款业务进行了扩大,并且不断的增加企业的贷款品种,尤其是增加了信用贷款,比如凭个人信用来发放贷款。银行贷款品种的增加,让银行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风险,因为,用来进行信用贷款的诸多资料都是可以造假的,这就让银行在贷款到期之后,很难按时收回款项。通常情况下,银行在贷款给企业时,都要求企业要出具财务报表,很多企业为了能够通过银行的审核,都会选择在财务报表上作假,甚至花费高成本请中介人员,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以便能够顺利的通过银行的审查。企业的这种做法,让银行在不了解企业真实财务状况的情况下发放贷款,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银行的贷款风险,并且,贷款到期时,往往会导致银行难以收回贷款,让国家承受巨大的损失。

1.3 利率风险

对于银行业来说,利率风险是一种较为普遍的风险。所谓利率风险指的是因为市场利率的不确定变动从而给商业银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一般来说,金融产品是银行所拥有的负债和资产的主要存在形式,因此,一旦发生利率变动,会给银行带来较大的影响。在银行的正常经营运行中,利率波动所带来的风险是无法完全规避的,尤其是当利率发生波动时,对银行的支出和收入都会带来较大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让银行面临不确定风险。

综上所述,随着金融行业的进一步发展,银行所面临的风险也在逐渐的增多,因此,对于银行来说,风险控制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一定要进一步加强风险控制,有效的规避风险,从而将风险降到最低。加强风险控制的有效措施

2.1 严格依据法律准则,规避金融风险

国家政府以及金融主管部门制订的相关法律法规目的在于防范金融风险,而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国家和政府制订的金融市场准则,才能从根本上规避风险的发生。商业银行必须依照国家银行金融类执行标准,而相关监管部门则必须做好相关的监督工作;执法部门要在工作中对各类金融违规案件严格查处,坚决按照国家制订的法律法规执行。

2.2 精细化金融管理,防微杜渐

商业银行业务执行与风险评估的过程,都要体现出金融企业的内部执行责任。从基础业务配置与企业设置中精细化管理,并根据市场金融风险的预测方向,做好实时控制。可以根据业务流程,建立相关的产品风险设计与防范预案,在金融理财产品中需要严格贯彻以下方面:金融产品的内部可控性需要严格把关;能够根据风险预警系统适时调整。当前较发达的金融风险防控体系的建设已经能够符合这个标准,而风险管理流程上,需要加强风险把控与企业内部风险防范流程。

2.3 以科技辅助风险防范金融风险

商业银行在企业运营过程中,必须严格把控企业科技投入资本,不断更新当前金融形势与金融漏洞,对当前社会金融行业违法犯罪案件进行学习和分析,优先把控金融风险控制的主动权。

2.4 从制度建设健全方面把控金融风险

商业银行运营制度需要与风险把控防范机制向结合,企业运营过程中所出现的金融风险问题与企业制度直接形成联动,切实做到对各类金融风险早的发现、早预警、早处置、早补救。

2.5 完善和强化商业银行社会责任体制

商业银行必须在对社会充分负责的基础上,既要遵守相关国家经济法规,在经济适度原则的基础上,助力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需要强化自身责任建设,明确企业对于社会和自身所负有的责任。

一是责任体系设计原则。主要遵循全面风险管理、风险管理与业务管理平行作业原则、矩阵式报告制度原则、精简效率原则、相互牵制原则、协调配合原则、程式定位原则7条原则。

二是责任体系分层设计。根据商业银行层级责任制度,可以从分行与支行责任分配方面进行优化设计。首先是在各个层面上落实风险把控责任岗,明确风险责任岗的重要地位,并将风险把控与企业业务执行密切联动起来。各支行可以设置风险部门,对社会风险以及不良资产评估进行专门负责,从岗位职责方面落实风险规避。

最后要明确商业银行各个岗位职责。风险管理岗位要有清晰的岗位职责,对岗位职责和岗位授权进行严格把控,要从金融授权范围与分级中做好风险把控。风险管理的关键是,商业银行所有经济活动都存在一定的金融风险,因此要从健全业务管理制度中落实金融风险的严格把控,所有市场金融活动要符合社会法制准则,决不能逾越法律标准。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金融行业的进一步发展,银行所面临的风险也在逐渐的增多,因此,对于银行来说,风险控制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一定要进一步加强风险控制,有效的规避风险,从而将风险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影子银行的发展与风险控制 篇6

关键词:影子银行;次贷危机;金融监管

一、影子银行的形成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曾在2008年《全球金融稳定报告》中使用“准银行”概念描述影子银行的体系,并提出,近年来其在发达经济体中获得充分发展,融资规模已超过传统的银行体系。2010年9月2日,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将“影子银行”定义为:“除接受监管的存款机构以外,充当储蓄转投资中介的金融机构”。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曾发布报告称,在2007年最高峰的时候,美国“影子银行”的资产达到20万亿美元,大大超过传统银行10亿的资产规模。

面临对空前的资本压力,国内各家银行都承受着巨大的存贷比压力和贷款的压力,以贷款论英雄的传统模式和资本管理形成了悖论。商业银行在高压下,迅速清醒地认识到,必须学会在资本约束条件下谋求发展,一存一贷的业务模式已经转向“围绕利润,用中间业务收入弥补信贷规模受限的制约”,各种有关中间业务的金融创新举措相续出台。影子银行随后诞生。影子银行一般是指那些有着部分银行功能,却不受监管或少受监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影子银行系统的概念由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执行董事麦卡利首次提出并被广泛采用,有称为平行银行系统,它包括投资银行、对冲基金、货币市场基金、债券保险公司、结构性投资工具等非银行金融机构。

二、影子银行的运行机制

传统银行系统包括三个参与者:存款人、借款人和银行,影子银行系统也有三个参与者:存款人、借款人和专业化的非银行金融中介(即影子银行)。和传统银行系统相比,在影子银行系统中,存款人的资金不存入银行,而是投入货币市场共同基金和其他类似基金;借款人同样得到贷款,但其来源不仅仅来自于存款机构,还来自于综合经营的金融公司等机构。影子银行系统同样也起到信用中介作用,但和传统银行系统相比,其信用转换的过程要复杂得多,一般来说,包括以下四个步骤

1. 贷款起源。金融机构通过商业票据、中期票据和债券进行融资。

2. 贷款仓库。由多渠道或单一渠道中转机构发行资产支持商业票(ABCP)进行融资。这些中转机构是金融公司发起的具有独立所有权的公司,职能主要是购买资产,然后以所购资产为基础发行商业票据,发起公司试图通过中转公司将风险移至表外,中转公司资本金很少且其资产在发起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外,破产后对其发起公司影响较小。多渠道中转机构向多家公司购买资产,单一渠道中转机构则向一家公司购买资产。

3. 资产证券化。资产证券化就是将能够产生现金流的的资产转化为可交易债券的过程,通常由发起人将证券化资产出售给一家特殊目的机构(SPV),或者由SPV主动购买可证券化的资产,然后SPV 将这些资产汇集成资产池(Assets Pool),再以该资产池所产生的现金流为支撑在金融市场上发行有价证券融资,最后用资产池产生的现金流来清偿所发行的有价证券。其典型产物就是ABS(资产支持证券)和更加复杂的CDO(担保债务凭证)。

4.批发性融资。最后,证券化产品在批发性融资市场上取得资金,资金的提供者包括货币市场共同资金,另外还有众多直接货币市场投资者,包括:短期资金批发市场(Repo)、商业票据和资产支持商业票据等工具、固定收益共同基金、养老基金等。

三、影子银行在中国的情况

对于“影子银行”,中国相关金融管理机构人士也在不同场合表示了关注。周小川在2010年一次公开演讲中提出要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中国银监会有关负责人也表示,金融危机之后国际金融监管制度框架发生了重大变化,未来国际金融监管改革将更加注重对于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及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中国影子银行的表现形势与成熟市场经济国家有很大区别,不仅规模小,而且形式也比较简单。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风险并不是體现在衍生品等高杠杆市场和业务中,而是产生于民间金融、银行表外业务、非正规其产证券化、私募投资等监管灰色地带。一块是商业银行销售得如火如荼的理财产品,以及各类分银行金融机构的类信托类产品,另一块则是以民间高利贷为代表的民间金融体系。在中国,规模较大的“影子银行”是银信合作,这一块规模大,涉及面广,银行通过银信合作的创新方式释放除了大量的资金。我们就以此为例来说明“影子银行”的具体运作方式。诸如地下钱庄、典当行等则是“银子银行”的更低级形式。银信合作模式:某房地产商开发房产项目资金短缺,但却从银行借不到歀——银行因监管等政策原因贷款额受限———信托公司以中间人较色出现———信托公司以房产商待开发项目为抵押,设计基于该项目现金流的理财产品,周期一般为1年到1年半,并委托银行代销———投资者购买,房产商获得项目资金———项目开发完毕并销售,房产商人支付给银行托管费,信托公司服务费以及投资者收益。

四、影子银行的风险

(1)“明斯基时刻”和“金融不稳定假说”。“明斯基时刻”(Minsky Moment)是指资产价值崩溃时刻,观点是经济长时期稳定可能导致债务增加、杠杆比率上升,进而从内部滋生爆发金融危机和陷入漫长去杠杆化周期的风险。经济周期繁荣的时候,投资者乐于承担更多风险,随着经济向好的时间不断延续,投资者倾向于承受的更高风险水平,但一旦当经济有所下行时,投资者的风险收益水平超过收支不平衡点而导致崩溃。这种投机资产使得原先的放贷人紧急回收借出去的款项,正是这种运作模式“引导了资产价值崩溃时刻”。

nlc202309040650

海曼的明斯基时刻被划分为三个时间段:第一时间段,投资者们负担少量负债,偿还本息支出无问题;第二时间段,投资者被鼓励扩张金融规模,虽然只能负担利息支出;第三时间段,即所谓的“旁氏骗局”,债务水平要求不断上涨的金融资产价格水平才能涉险度过。对这种“金融体系从稳定到危机的缓慢运动”的揭示使得明斯基为人所熟知。

美国金融风暴不可避免引发全球金融风暴。2008年9月14日,被称为“华尔街9.11”,这一天以雷曼兄弟公司破产为标志的金融危机爆发,只是去年3月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的延续。次贷危机引发金融危机,最后引发经济危机。美国在利率持续走低,房价不断上涨的背景下,次级贷款的风险并不高,坏帐率也始终保持在极低的水平,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因此繁荣到了定点。高房价掩盖了次级贷款的风险,基于房地产金融市场的次贷证券受到热捧,金融市场风险随之增大。越来越多的次级抵押款借款者不堪重负,无力还贷将所抵押的房屋抛售。次贷还款违约率因此直线上升。一时间,房地产公司似乎和银行换位了,房贷公司(银行)因此饱受坏账的挤压,最终以去年3年美国第二大刺激抵押贷款公司新世纪金融公司申请破产保护为标志,爆发了次贷危机。

五、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长期潜在风险。

影子银行最大的危险不在于系统本身,而是来自于于社会整个储蓄系统和金融系统。第一,对货币政策宏观调控的四大挑战。

一是影子银行体系通过金融稳定渠道对货币政策产生系统性影响。高杠杆运作的影子银行的对整个金融机构体系的经营、金融市场的资产质量等稳健性指标有着无法忽略的影响。央行作为最后的救助人,其挽救行为以及事后采取的数量宽松等措施很可能对中长期通货膨胀和货币政策造成影响。

二是影子银行体系对货币政策调控的中间指标和最终目标形成重要挑战。首先,从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来看,基础货币中很大比例一部分就是商业银行体系的超额准备金,影子银行体系的隐蔽和活跃势必加快了整个社会体系的货币流通速度,潜在影响着基础货币调控及其货币供应量的调控;其次,我国目前利率市场化刚刚起步,中介指标采用货币供应量,目前的货币口径分类似乎难以完全涵盖流动性的真实规模和水平;最后,从最终目标来看,影子银行创造出的形形色色各类金融资产的价格和流向理应成为中央银行关注的焦点。

三是影子银行体系对货币政策工具效果造成直接冲击。货币政策本身外部市场时滞较长,效果难以评定,再加之社会融资行为严重“脱媒化”,更加导致货币信贷规模控制等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的信号引导效力削弱,时滞延长;其次,影子银行系统内部各种创新的金融资产本身就是规避监管以及追逐暴利的产物,其实际价格利率情况对官方政策利率形成强烈干扰,扭曲了货币政策意图的传导机制。

六、影子银行风险应对措施

建立健全金融法律体系,对金融消费者加以保护,影子银行由于缺乏必要的法律规制与约束,导致市场出现极度的信息不对称、非理性投资交易膨胀、金融顺周期性增强等一系列行为效应及恶性循环,削弱了金融系统的稳定性,加剧了其波动性与脆弱性,法律法规的不健全也减轻了针对金融投资者以及消费者的保护力度。当前,我国正处于金融监管法制提速的趋势中,推进金融监管立法刻不容缓。首先,应当建立混业经营、统一监管的法律模式,对于已有的监管机构的协调机制加以强化,进行综合性监管立法,并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制定《金融消费者保护法》、《资产证券化条例》、《存款保险法》、《金融机构破产法》、《金融控股公司法》等监管立法,并对于金融衍生产品、信托与理财交易、对冲基金、民间金融借贷、信用评级机构、金融监管协调等进行法律完善,为影子银行的规范发展提供监管立法的支持;其次,进一步推进民间金融活动的规范化步伐对当前的民间金融加以引导,对地下钱庄、非法集资、高利贷、洗钱、金融传销行为等进行严厉打击、惩戒,各地方政府应当对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业、融资担保性机构等准金融机构建立注册、监测、预警的规范化监控流程,为金融规范化发展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促进影子银行系统监管的国际协调与合作,降低系统性风险。一是在影子银行系统中引入反周期机制,完善有关交易头寸和证券化的监管规定。二是加强对影子银行离岸经营的监管,建立全球范围内的金融机构信息共享机制,定期汇总并分析市场数据,监测和预防单个机构和系统层面的风险,达成各国通用的标准化税收信息协议。三是强化对影子银行监管的全球合作,建立各国政府都能接受的监管标准,发布具体的监管制度设计指引,注重国际监管政策的一致和行为的协调,健全国际金融风险预警系统,完善救助机制。(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

银行会计风险及其控制措施 篇7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 金融体制也在不断变革。当前, 银行会计风险出现了不少新情况和新问题, 有些已影响到银行自身的发展,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 会计内部控制系统建设相对滞后

虽然近几年我国银行界对内控制度的建设空前关注, 然而各银行却没有根据经营环境的变化对内控制度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 使之系统化和程序化。一方面, 银行会计内部控制目前仍作为一个个被分解的单元分散在各项管理制度之中, 未形成一套环环相扣的风险防范程序, 难以及时发现和处理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 随着衍生金融工具、消费信贷等新业务的不断涌现, 相应的会计核算往往由相应业务主管部门自行处理, 造成各部门会计内部控制各行其是, 甚至相互抵触, 严重削弱了会计内部控制的力度。

(二) 规章制度不完善

内控机构未建立在新业务时, 一些银行领导者来不及研究制订新业务的各项规章和操作程序, 出现不少制度“死角”。上下之间、岗位与部门之间缺乏监督制约机制, 一笔业务、一项决策的过程控制流于形式, 经手的人越多, 越没有人负责。同时也缺乏一套系统、规范、可操作的违规违章处罚办法, 助长了犯规者的侥幸心理。

(三) 业务系统不统一

岗位设置不精简。目前银行基层行业务核算系统多套并存, 独立运作, 核算分散, 致使各业务系统岗位设置各自为政, 缺乏统一科学的管理, 既不便于会计业务集中管理, 也不便于合理利用现有人员发挥最大的工作效率。

(四) 领导重视不够, 职工队伍素质低下

目前, 会计岗位存在着新手多、队伍不稳定的问题, 业务素质较高的会计人员又调到其他岗位, 使真正精通银行会计业务的专门人才严重不足。加上有的会计人员法律意识淡薄, 风险防范及自我保护的意识缺乏, 部分基层网点特别是办事处、分理处, 存在着主任“说了算”等问题, 致使会计核算的随意性较大, 违规操作、违章行为时有发生。

(五) 滞后的会计核算手段

目前, 银行会计核算虽已电算化, 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 应用程度不广, 仅停留在事中、事后算账的水平, 不具备事中控制和事前预测的能力, 会计工作中一些复杂的程序和模型没法运用, 不仅削弱了银行会计的决策能力, 更重要的是没有发挥防范会计风险的作用。其次, 会计与信息技术部门的协作关系仍不顺畅, 技术部门追求应用普及率、覆盖面, 而会计部门注重实用效益, 以运用会计电算化来防范银行会计风险的职能尚未发挥, 使利用计算机作案的案件时有发生, 风险系数增加。

(六) 稽核和监督不力

在实际工作中, 会计工作的稽核缺乏实效性, 稽核制度有名无实, 流于形式。稽核人员对于稽核工作往往是敷衍了事, 在有关凭证和账薄上盖个章, 不能及时有效地控制会计风险, 有损稽核职能的发挥, 根本没有起到稽核工作的实质作用。同时, 银行会计监督职能只起到“社会公共薄记”的作用, 其重要的监督职能未能得到很好的发挥。

二、防范银行会计风险的措施

(一) 改革现行分级分散的会计核算体制

改革现行分级分散的会计核算体制, 在建立全行统一会计信息系统的基础上, 实行大集中管理型的三级核算新体制。所谓大集中的三级核算新体制, 是指全行实行由总行、大区核算中心、基层分行三级核算主体构成的三级核算制。即在总行统一核算和统一会计管理的前提下, 全行设置若干个大区核算中心 (也就是分行数据处理中心) , 一个中心负责处理若干个 (十几个至几百个, 视银行规模而定) 基层分行的会计数据。也就是说基层分行业务处理的有关信息从一线柜台输机后, 通过信息网络直接传送到大区核算中心的主机进行数据处理, 由核算中心直接生成各基层行的有关会计报表, 总行数据中心再根据大区核算中心传送的数据进行相关转换, 汇并程序自动生成全行的会计报表。在这种体制下, 总行制定的考核指标等直接面向基层分行, 但有关的指标计算、数据加工等则由大区核算中心来完成, 从而可以在保护基层行增收节支和防范经营风险积极性的前提下, 有效防止会计信息被人为篡改, 同时可以极大地增强会计信息的实效性, 减少机构和职能重叠, 提高银行服务效率。

(二) 提高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素质, 建立会计风险目标责任制

防范会计风险必须以人为本, 并要重视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的素质培养。经常定期或不定期组织金融政策、法规以及会计制度的学习, 使管理人员转变观念, 重视会计工作, 提高风险防范意识。要分期进行业务培训, 将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技术水平高、牢记风险的优秀干部充实到会计工作队伍中。制定岗位责任制和风险防范目标责任制, 定期考核, 对不称职、业务素质差的人员坚决予以撤换或辞退, 以避免资金及财产损失。

(三) 营造良好的银行会计监督环境和建立监督体制

加强垂直领导, 实行逐级负责制, 建立内部领导监督管理责任制, 是提高银行会计监督有效性的体制保证。各级商业银行必须依据和遵循《会计法》的各项规定来组织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 加强对金融法律、会计法规的宣传工作, 一方面让银行各部门干部职工都充分认识到会计监督在业务经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一方面让各级行领导明确“保证会计资料的合法、真实、准确、完整, 保障会计人员的职责不受侵犯”是《会计法》赋予他们的法律责任;制定相应措施依法进行会计核算和监督, 各级经办行要保证自身会计核算资料的真实、正确、完整、合法、合规, 各级管辖行对所辖各行处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四) 加强会计监督规章制度的建设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 商业银行业务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特别是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着与国际接轨的局面, 商业银行应根据业务发展变化和财会工作实际, 按照金融法规和金融监管部门的要求对本行各项内部制度进行清理。在此基础上, 及时修订、补充、调整现有的规章制度, 使其适应业务发展变化和金融监管要求。并做到尽可能在新业务推出前, 即具备较完备的制度可供执行和在执行中日臻完善。同时根据银行业务情况的变化, 适时加以修正, 真正实现通过制度化监督和管理。

(五) 加强会计电算化进程, 降低会计风险系数

银行贷款风险防范与控制 篇8

对于银行贷款来说, 其风险是与收益是并存的。当银行将款项放出, 那么风险也就随之产生了。如果出现到期后借款人不能按期偿还, 就成了银行货款的风险所在。其具体现表现包括逾期贷款、呆滞贷款、呆账贷款。

一、银行贷款风险的主要成因分析

产生贷款风险的原因有很多。但我们可以按主客观因素大致分为以下二大类。

一类是借款人主观不愿意如期偿还贷款。有些借款人并不是没有偿还能力, 而是主观上对于信贷的法律认知不够, 甚至弄虚作假, 用假账来欺骗银行相关部门, 最终达到有钱不还的目的, 或者以新货偿货的情况。当然也有些小额个人贷款, 如学生助学金等, 也会出现有借无还的情况, 而对于这些个人案例来说, 动用法律程序固然有可能达到缴账的目的, 但未免太劳民伤财。所以, 一直以来, 愿借不愿还的情况还是时有发生。

第二类是货款人由于客观实际情况所致无力如期偿还货款。出现无力偿还的机率高低与银行客户经理的风险防范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如果能够大批放出货款又如期收回, 说明这部分客户经理风险意识强, 且进行正确而科学的分析, 有责任心。而相反, 如果客户经理责任意识不强, 风险防范意识不够, 那么可能会出现高比例死账、烂账。当然, 出现贷款人无力偿还的原因也并不都出在贷款专员个人的素质与意识方面。与借款人在贷款期间的经营或生活个方面都有着十分密切的风险, 有些是可预见的, 有些是不可预见的。另外, 借款人最初提供的资质、财务报表等的真实性也都会对贷款风险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防范银行贷款风险的主要策略

无论是以上哪种原因, 这种风险的主要来源都处于借款人一方, 但是, 对于银行货款风险的防范, 不能只从借款人的偿还能力与意愿方面进行合理的预测, 更重要的是加强银行自身的管理与监控能力。

(一) 加强人的培养

无论各行各业, 人的管理都是最复杂也是最有效的管理方式。对于银行货款来说, 银行自身需要加强对于处理客户贷款的客户经理的培养。一方面是专业能力的培养, 培养其对于信贷的风险防范意识与判断能力。另一方面也可培养其综合素质。爱岗敬业, 即要做到为客户服务又要做到尽量保障资金安全。银行方面也需制定人才培养的大方案, 为每一个客户经理的成长规划路线, 并实施考核机制, 以培养出更多合格而优秀的客户经理。

(二) 加强贷款前的管理

在货款前, 需要做到做到科学核定总量、明确区分种类、严格遵循权限;在用信环节, 做到深入调查、详细审查、充分审议、严格审批, 提出行之有效的限制条件和管理措施;在审查环节, 探索建立独立审查制度、审查合议制度、审查咨询制度以及审查监理制度。对正常贷款, 以加强维护和深度开发为主, 持续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和信用便利;对关注贷款, 密切关注不利因素的变动趋势, 确保担保的有效性和充足性, 抓住客户资产变现、对外融资、改制重组、经营改善等时机相机退出;对可疑贷款, 果断、依法强制清收。

(三) 加强贷后管理

贷后管理就是要不断发现营销机会和客户风险预警信号, 不断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对策并付诸行动。要建立贷后管理考核体系, 把客户检查过程、信息分析过程、预警预报过程、客户退出过程等纳入信贷工作整体考核范畴, 针对每个管理环节和要素制定考核标准和依据, 促使贷后管理人员经常、自觉、深入地实施贷后管理, 让概念化的管理具体化。要建立差别化的风险监控制度, 在密切监测风险变化的同时, 做好对边缘贷款的动态跟踪和监测, 制订完善的风险监控方案, 及时化解潜在风险。

(四) 加强信货调整力度

市场经营条件下常盛不衰的企业不多, 有前瞻性地加大信贷退出力度, 才能有效防止信贷资产质量恶化。在客户退出上, 要切实实现“三个转变”:一是由事实风险退出向潜在风险退出转变。前移风险关口, 动态跟踪各类贷款迁徙变化趋势, 提高对发展趋势的预见性。二是由被动性退出向主动性退出转变。统筹规划, 尽早打算, 通过催收、核销、审批控制等手段, 主动压缩规模小、效益低、前景差、风险高的企业贷款余额。三是由战术性退出向战略性退出转变。信贷结构调整不能操之过急, 必须掌控好节奏和力度, 防止在退出中形成不良。

三、总结:

作为商业银行, 加强货款的事前、事中、事后的有效管理、控制是形成良好贷款循环的重要保障, 因此, 一定要加强自身素质, 全面做好贷款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摘要:对于银行贷款来说, 其风险是与收益是并存的。当银行将款项放出, 那么风险也就随之产生了。文章在分析了银行货款风险成因的基础上, 提出了作为银行自身, 应加强货款的事前、事中、事后的有效管理、控制, 以形成良好贷款循环, 即一定要加强自身素质, 全面做好贷款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关键词:银行贷款,风险防范,风险控制

参考文献

[1]杨海峰, 孙志勇, 马新伟, 魏广宏.房地产投资的风险及控制风险的对策[J].商业研究.2000 (07)

[2]张国富, 孙金华.高科技风险投资中的风险防范与控制[J].北京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 (05)

[3]许明朝.信用证欺诈的控制对策[J].武汉金融.2003 (05)

[4]欧亿容.解析高校贷款与风险防范[J].长沙大学学报.2008 (06)

[5]罗大勇.高校贷款风险的控制[J].企业导报.2011 (10)

[6]王习领.浅析高校贷款风险的防范与控制[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 (01)

[7]叶肄聪.我国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研究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现代商业.2010 (14)

[8]彭伟.关注高校贷款风险促进教育事业发展[J].北方经贸.2008 (10)

[9]王翊, 郭凯.我国网络银行发展面临的风险与对策[J].新疆金融.2009 (03)

银行数据中心空调的控制 篇9

对于厦门国际银行大厦这座高端的写字楼,除了厦门国际银行总行以外,还有不少其他用户选择单独自备数据中心或计算机房。数据中心或计算机房的专用空调全年365日、每日24小时不间断运行。

如前所述,大厦的外立面全部采用幕墙玻璃,专用空调的采用外挂冷凝器显然是不合适的。对于在大厦设备层专门开辟一片区域放置专用空调冷凝器的方法,从地价昂贵的经济因素和室内外机组高度差的技术因素来看,也并非合理的解决办法。

为此,大厦配备了全年不间断的空调冷却水系统,为用户的专用空调机提供散热功能。冷却水管道垂直贯穿整个大厦,可以为任意楼层的专用空调机提供冷却水。

为了让用户空调机冷凝器水侧的承压不至于过高,兼顾冷却水的输送距离不至于太远,大楼设置了高区、低区两套单独的冷却水系统,高区冷却水机房位于屋顶设备层,低区冷却水机房位于13层(设备层)。

与普通的计算机房空调不同的是,作为银行的数据中心,在设计时要特别着重空调系统运行的安全性,为此在设计中采取了以下措施:

◆冷却水设备动力为一级电源(双回路+备用发电机);

◆冷却水控制系统为一级电源(双回路+备用发电机);

◆高区和低区的风冷冷却器和冷却水泵都是1备1用;

◆采用风冷冷却器而不是闭式喷淋冷却塔,风冷冷却器工作时并不消耗水,大楼停水时也能正常工作。

2 控制策略及其实现

空调系统及控制系统如图1所示。

(1)冷却水回路的压力控制

在用户专用空调机冷却水出水端加设电动阀,此电动阀与该空调机压缩机联动。压图1缩机启动时,电动水阀开启,压缩机停止运行时,水阀关闭。这就避免了压缩机停机时,冷却水白白流过。

冷却水泵用交流变频器拖动,变频器根据冷却水进出总管压差的变化来自动调节水泵的转速。

当大厦中专用空调机组的压缩机开机台数增加时,相应的电动阀开启的数量增加,根据管网的水力特性,此时冷却水系统流量将增加而压差将下降,当控制器检测到压差下降,即发出指令使变频器提高水泵转速,以维持冷却水进出总管压差的相对恒定。以此类推,当压缩机运行机台数量减少时,变频器降低水泵转速。

由于冷却水系统服务的众多专用空调机组的压缩机并不总是处于开机状态,因此,冷却水泵采用变频器实现自动流量控制可以有效节约冷却水消耗的电力。

(2)冷却水的温度控制

风冷冷却器的出水温度由冷却器风机的转速进行控制,当冷却水的流量减少降低或天气转凉时,冷却器需要更少的风量就已经可以实现足够的散热了,此时变频器会自动降低风机转速,维持恒定的出水温度,同时达到节能的目的。

(3)旁路装置

一个设计合理的系统在通常情况下,冷却水泵以15Hz以上的频率,这样才能保证水泵和变频器本身的设备性能稳定和运行安全,我们在此项目设定变频器运行频率下限为15Hz。

在特殊的情况下,例如空调机检修,此时水量的实际需求将过小,压差将增大,为此我们设置了压差旁路装置,专门在这种情况下用于泄压。

(4)银行数据中心空调控制系统的安全管理策略

◆银行数据中心温湿度报警

银行数据中心机房本身的温度由专用空调机本身进行自动控制,与此同时,还有专门有DDC控制系统对数据中心的温湿度进行监控,超过设定范围即报警。

◆溢水报警

空调机设凝结水盘溢水报警,防止凝结水不能正常排走而发生机房漫水事件。

◆水温超温报警

冷却水本身的出水温度由冷却塔变频器的转速自动控制,同时在DDC控制系统中还另外单独设置了一套冷却水温度监控装置,当水温超过设定的范围,将自动报警,为了进一步提高采样的安全性,这一套温度监控装置和出水温度传感器都不在冷却水泵和冷却器现场,安装在接近最远处的末端。

◆水压差报警

冷却水本身的出水温度由冷却泵变频器的转速自动控制,同时在DDC控制系统中还另外单独设置了一套冷却水压差监控装置,当冷却水压差低于设定值,将自动报警,为了进一步提高采样点的安全,这一套压差监控装置和压差传感器点都不在冷却水泵和冷却器现场,而是安装在接近最远处的末端。

◆控制设备与报警设备分开设置

为了提高报警系统的安全性,所有报警设备使用单独的DDC控制器,与控制设备分开设置。除了通过网络传输在控制中心报警以外,现场也有声光报警装置。网络通信故障或工作站故障都不会影响现场报警。

3 运行效果分析

(1)泵与风机的工作特性

泵与风机都是输送流体的机械设备,是把电动机的轴功率转变为流体的流量与压头的一种机械。泵与风机电机输出的轴功率为:

P=公式(1)

其中:P——泵或风机的功率;

Q——泵或风机的流量;

H——泵或风机的压头;

K——无因次系数;

——泵或风机的效率;

——泵或风机传动机构的效率。

当泵或风机转速发生变化,转速分别为n1和n2时,其流量、压头和电机轴功率与转速之间的关系如下:

从以上公式可以看出,泵或风机工作时,其流量与风机的转速成正比,压头与转速的平方成正比,轴功率与转速的三次方成正比。

泵与风机应用变频器节能的原理主要是基于公式(4),当服务对象的负荷下降,也就是泵或风机的流量负荷下降时,泵与风机电机的功率将以三次方的幅度降低。节能效果相当可观。

(2)实际数据

整个大厦的BAS采用西门子Apogee S600顶峰系统,使用Insight监控软件进行管理,冷却水控制系统是其中的一个子系统。

Insight图形工作站的管理界面十分友好,工程师可以方便地对整个BAS系统进行查询和监视。

借助Insight监控软件自动生成趋势的功能,抽取了冷却水泵和冷却器在全年每月的平均运行频率的数据,以工频(50Hz)为参照,对比实际运行频率与工频(50Hz)情况下的频率百分比和功率百分比(频率百分比等同于流量负荷率,功率百分比为频率百分比的三次方),可以得出冷却水系统全年风与风机的流量趋势和功率趋势,从而获得能耗的数据。

数据见表1和表2。

(3)运行效果分析

经过对表1和表2的数据对比,分析如下:

◆风机和水泵全年都是在部分负荷下工作。

◆数据中心的空调负荷率在全年不同气温条件下是不同的,主要原因在于数据中心的围护结构周围是只有夏季工作日白天供冷,其他时段不供冷也不供暖。数据中心的围护结构的得冷或得热受当地天气的影响,围护结构的传热对数据中心的空调负荷构成不小的影响。

◆水泵的负荷率与全年天气有关,但主要是与用户的专用空调机组的制冷机选型富裕、压缩机停机时间较多有关。

◆风冷冷却器风机的负荷率与用户专用机组的负荷率有关,但天气的变化影响更大。

◆由于采取了变水量和变风量控制技术,节能效果显著。从理论数据来看,水泵节能70%,风机节能78%。考虑泵与风机、变频器以及其他因素的效率损失,实际节能应该分别可以达到55%和60%。

4 结束语

近年来,对数据中心节能的研究日趋多元化,其中空调系统的节能,是其中值得关注的重点。

泵与风机的节能,在现今的空调领域中已经取得了广泛的应用,然而对于银行数据中心采用变频泵和变频风机进行节能,除了要从空调性能特性去设计控制策略以外,更加重要的是,还要特别考虑此类空调系统的保障性,即系统运行的安全性。

从本案例的实际运行来看,采用DDC控制系统,除了可以通过编程,实现精确控制以外,由于界面良好,通过DDC系统可以非常直观、清晰了解空调系统的运行数据和趋势,对于节能工程来说,DDC系统提供了量化分析、量化监控的这种功能强大的手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没有量化监控的节能系统,其实是盲目的节能系统。

DDC控制系统在节能型数据中心空调系统中将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具有良好的前景。

上海农商银行照明控制应用案例 篇10

大型建筑的灯光照明控制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它既要能为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提供良好的视觉条件, 还要能利用灯光造型和光色协调营造出具有一定风格和美感的室内环境, 以满足人们的心理和生理要求。不仅如此, 一个真正设计合理的现代照明系统还必须做到充分利用和节约能源。本文将以上海农商银行大厅照明控制系统项目为例, 介绍如何使用智能照明控制系统 (该项目中使用的是浙江中控的LCS300智能照明控制系统) 来满足银行大厅照明控制的要求, 并助其实现照明自动化。

1 工程概况

上海农商银行大厅的顾客区占总面积的大部分, 其中有自助服务区、休息展示区、现金交易区、VIP交易区等严格的功能分区。把顾客放在第一位, 这是银行智能照明设计的原则。大厅采用多种可调光源, 通过智能调光使灯光环境始终保持在最柔和最安静的状态。针对不同时段、不同用途精心地进行灯光场景预设置, 保证使用时只需调用预先设置好的最佳灯光场景, 即可获得新颖的视觉效果。此区域照明控制的重点集中在相关的前台和VIP区, 由工作人员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控制。既可由现场智能控制面板就地控制, 也可由中央监控计算机进行集中控制, 还可以通过设定时钟的控制方式实现灯具在办工期间及非办公期间不同模式的自动运行, 并可通过光线感应器自动调节灯光亮度。2~4层办公区域主要是对走廊中不同类型的灯具进行控制。

2 功能实现

农商银行大厅照明设计既要满足对照明的要求, 同时还要特别注重节能环保。一般来说, 公共区域的主体照明采用冷暖光源组合运用的方式, 大厅则以冷偏暖光源为主。要对不同光源进行合理的组合, 从而达到最好的效果。

整个大厅照明设计用了100多路智能照明调光开关模块, 灯具主要使用了白炽灯和荧光灯。白炽灯用固态调压模块进行调光, 荧光灯使用电子整流器0V~10V模拟输出信号进行控制。另外, 智能照明系统需要和消防系统联动, 能够按照设计要求启用备用回路。

入口大厅的灯具通过安装在大厅前台的液晶触控屏控制, 预设多种灯光效果, 组合成不同的灯光场景。平时采用定时控制的方式实现此区域灯具的自动控制。客人进出较多的时段, 自动调出迎宾场景, 点亮入口大厅全部回路的灯具, 方便客人进出;客人进出较少的时段, 自动调出节能场景, 调暗部分回路的灯光, 以方便管理、实现节能。如果需要手动控制, 只需轻触液晶屏即可切换到需要的灯光场景。同时, 大楼管理人员可通过中央监控计算机集中监视和控制各区域灯光。

大厅照明控制的权限集中在相关的管理室, 由工作人员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控制。

通过使用逻辑控制模块可在大堂设定不同的灯光效果, 令灯具可以根据临时需要进行灵活分割, 开启变换。通过设定时钟的控制方式, 可以令灯具实现在办工期间及非办公期间不同模式的自动运行, 以方便银行工作人员及值班人员操作。例如, 可以在上班前1小时开启一部分灯具, 为银行操作人员上班前的准备工作提供方便;在上班期间再开一部分灯具, 以满足上班时的灯光需求;下班1小时后关闭上班期间启用的灯具;深夜自动关闭灯光, 只留下长明灯满足最低照度要求, 以达到节能的目的。此外, 还可以在入口大厅和大厅内加装光线感应器, 通过大功率调光器控制灯光亮度, 如当室外光线变亮时使灯光自动而缓慢地调暗直至熄灭, 当室外光线变暗时使灯光自动柔和地调亮, 获得合适的照明效果。

3 智能照明的优势

智能照明控制系统与手动控制系统相比有许多优势, 例如操作方便、利于营造气氛、能够提高设计灵活性、节能、可有效降低换灯成本并确保安全。

(1) 使用方便灵活

使用智能照明系统, 可以根据使用情况和建筑物内的日光亮度等因素来预设回路, 在回路中实现灯具的单独控制或成组控制。每个回路或灯具都可设置不同的亮度级别, 这些级别可以存储为“场景”。“场景”可以理解为一个房间或某一区域的完整“面貌”。常用的场景数是八个, 部分系统可能更多。设置场景后, 即可方便地使用墙上的控制面板或遥控器手动调用。可以根据定时器、日光传感器或使用情况自动调用这些场景。选择一个新场景后, 灯光将以预先确定的速率平稳地自动调节, 直到达到所设定的亮度级别。

(2) 节能方式多样

对灯具进行调光控制后, 可节省高达98%的电能。由于人眼对光强的感受是非线性的, 因此, 有可能将亮度级降低10%以上而人却觉察不到亮度的变化。这样, 就可以节省近10%的电能。当客人较少时, 银行大厅在满足基本照明要求的前提下, 将灯具亮度降低50%, 则可以节省约40%的电能。

智能调光器可将灯光渐调到预设级别, 这在第一次开灯时尤其重要。白炽灯无法做到这一点, 因为冷的灯丝会受到热冲击。将灯光渐调到设定级别, 也称为“软启动”, 可以极大地延长灯的使用寿命。使用10%的灯具亮度可将灯的使用寿命延长2倍, 而使用50%的灯具亮度可延长20倍。通过以上方式开灯, 可以大大减少灯具的损耗, 减少不必要的维修费用。

并不是所有的灯都是可调光的, 紧凑型荧光灯就只能打开或关闭。但是, 如果这种灯在不需要时自动关闭, 仍可实现节能。例如, 在晴朗的日子里, 就可将窗边的灯关掉。在试运行一段时间后, 操作人员可根据日常使用情况, 通过中央监控计算机输入光照度参考值。智能照明控制器将随时评估这些值并根据所得实际光照度信息将照明回路打开或调光到预定级别。

节能还可通过对使用情况进行检测来实现, 具体方法是在银行大厅里安装传感器, 以检测房间或某一区域内是否仍有人活动。传感器将检测到的信息反馈给LCS300控制器, 后者接着算出有多长时间没有检测到有人活动。每次检测到有人活动时, 即将计数值复位;当在预设的时间长度内没有检测到有人活动时, 可关闭该房间或区域内的照明或将其调节到低能耗状态;如果在更长时间内没有人活动, 则可将其完全关闭。

4 结束语

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与控制 篇11

关键词: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

中图分类号:F830.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8-0077-02

从19世纪70~80年代开始,银行业就已经逐步形成了较为成熟的风险管理技术。但是,对操作风险来说,尽管该概念提出有很长的历史,但把操作风险作为银行风险管理的三大风险之一则是最近几年的事情。本文从操作风险的基本概念人手,分析了现代商业银行在操作风险管理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并对症下药,寻求防范操作风险的有效途径。

一、操作风险的定义和类型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对操作风险的正式定义是:由于内部程序、人员和系统的不完备或失效,或由于外部事件造成损失的风险。按照发生的频率和损失大小,巴塞尔委员会将操作风险分为七类:

(1)内部欺诈。有机构内部人员参与的诈骗、盗用资产、违犯法律以及公司的规章制度的行为。

(2)外部欺诈。第三方的诈骗、盗用资产、违犯法律的行为。

(3)雇用合同以及工作状况带来的风险事件。由于不履行合同,或者不符合劳动健康、安全法规所引起的赔偿要求。

(4)客户、产品以及商业行为引起的风险事件。有意或无意造成的无法满足某一顾客的特定需求,或者是由于产品的性质、设计问题造成的失误。

(5)有形资产的损失。由于灾难性事件或其他事件引起的有形资产的损坏或损失。

(6)经营中断和系统出错。例如,软件或者硬件错误、通信问题以及設备老化。

(7)涉及执行、交割以及交易过程管理的风险事件。例如,交易失败、与合作伙伴的合作失败、交易数据输入错误、不完备的法律文件、未经批准访问客户账户,以及卖方纠纷等。

从操作风险的定义和分类方法中我们不难发现,操作风险的来源不外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人为操作性的操作风险,二是非操作性的操作风险。从我国各商业银行在操作风险管理方面的现状来看,目前各商业银行对操作风险的管理尚不完善,在操作风险管理理念、管理框架、管理手段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即使部分商业银行对操作风险有所关注,也还只是停留在操作性的操作风险层面。

二、商业银行在操作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我国银行业对操作风险的关注较晚,真正意义上的标志性事件应是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在2005年3月22日发布的《关于加大防范操作风险工作力度的通知》,在这一通知中,银监会明确提出了操作风险概念。但由于理论准备和实践经验不足,对操作风险尚处于学习认识阶段,国内商业银行对操作风险尚未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从而制约了我国商业银行对操作风险管理的实践。操作风险事故在我国银行界从来没有间断过。

(一)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对操作风险的意识比较薄弱,对操作风险的认识存在偏差,因此未能正确处理好风险管理与市场营销、市场开拓的关系

银行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重业务开拓,轻队伍建设;重员工使用,轻员工管理,对员工思想动态掌握不够,加之举报机制不健全,使本来可以超前防范的操作风险不能及时发现和制止。商业银行往往把加强风险管理与拓展业务、实现效益对立起来,在业务拓展和风险防范的抉择中,侧重于抓规模、抓效益,忽略了对违规违章现象的防范。

(二)我国商业银行计算机系统方面也存在着不少操作风险

在整个操作风险管理过程中行之有效的自动预警系统是关键的环节,普遍缺少网络在线监控和风险自动预警系统是目前国内商业银行控制风险的一大软肋。由于我国金融市场起步较晚,刚形成衍生金融产品市场的雏形,还不是真正意义的衍生金融产品市场,相当一部分基层营业机构已沉淀了多年的风险投资产品,由于没有可供转移的避险工具,不得不被动维持现状,承担相当大的风险。

(三)商业银行内部制度建设缺乏规范性,部分内部控制制度僵化,制度传递不及时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各种规章制度名目繁多,发文管理欠规范。有些业务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缺少指导性较强的文件;有些业务制度既存在着重复控制,又存在着控制盲点。对规章制度的完善工作相对滞后,未及时进行调整,表现出业务与控制在时间上的脱节。在新兴业务方面,并没有落实“内控先行”的原则。还有一些制度管理部门在制订制度时,比较注重控制风险,没有考虑制度实施的可行性,使许多制度在基层营业网点难以完全执行,流于形式。

(四)商业银行内部的监督检查缺乏系统性,存在检查不到位,处罚力度不够的现象,不能有效的防范操作风险

近些年,由于银行业金融案件不断发生,银监局和各商业银行内部都加大了对辖属网点的监督管理。因此,各种类型的检查项目比较多,但并不是每一次检查都能切切实实达到效果。有些检查由于照顾情面,得过且过,检查质量、检查深度不尽人意,对被检查单位没有威慑力,起不到应有的警戒作用;有的检查由于时间紧,人员配备问题,匆忙上阵,检查深度和有效性不强;有的检查对发现的问题不及时处理,整改不落实。因此,检查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受到影响,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各类检查的严肃性不够,处罚力度不强,也影响了操作风险的有效防范。事实上,有了严格完善的规章制度,还需要有严格的“执法”相匹配,这样才能真正起到风险防范的作用。

(五)商业银行内部人员流动过大,部分员工学习自觉性不强,业务技能、知识水平不能满足要求,按章操作观念淡化,以至于有章不循、违章操作。带来操作风险

随着金融业竞争的加剧,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加大,因此各商业银行内部人员的流动性加剧。因此,技术性风险错误或事故难以根绝,这也是我们在日常内部管理中出现频率最高的问题。新老员工的频繁替换造成违规操作在新员工中不断出现。另外。部分员工素质不高,风险意识薄弱,没有取得相关资格和认证,工作效率和质量不高,违章操作,带来操作风险。

三、防范与化解操作风险的具体对策

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无论是在风险意识、管理机制、管理手段等多方面都远远落后于国外银行,这是个无可争议的事实。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来改变这种局面。

(一)商业银行全体干部员工必须更新风险防范理念,增强操作风险的紧迫感

改变传统的经营理念,加深对风险管理的理解,将操作风险的管理和防范纳入到整个银行风险防范的关注范围。通过教育、培训、目标管理等多种方式,切实提高全员,特别是

领导层的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深入理解风险和效益的关系,使操作风险意识贯彻整个系统,并具体落实每位员工。

(二)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商业银行在坚持过去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同时,要把握形势,紧贴业务,不断研究新的操作风险控制点,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及时有效地评估并控制可能出现的操作风险,把各种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防范操作风险的第一道防线应该是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和有效的风险管理。现代商业银行应制定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和各种操作规程,切实落实责任,形成系统的风险控制制度和奖惩制度。

(三)再造业务流程,将操作风险控制在可以防范的有效范围内

商业银行内部各管理部门应该承担起业务流程再造的任务,深入研究本业务范围内的操作流程是否符合风险控制的要求。是否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提高效率,促进业务发展。操作环节按系统提示进行操作,将使业务处理流程简单化、程序化、规范化、大大降低操作风险。

(四)进一步完善检查目的,改进检查方法,严肃检查结果。提高整改落实的效果

我们知道,检查的最终目的不是查问题,而是通过对业务操作层的辅导,提高银行内部防范风险的能力,促进业务的不断发展。检查要善于抓住重点,对容易导致事故、案件和造成资产损失的薄弱环节、部门和岗位要进行重点监控。在检查过程中。标准应该严格,结果应分轻重,对于马上整改的问题应作为建议提出,提醒被检查部门提高重视,注意这一类问题的再次发生。同时,不仅要检查出现存在的问题,还要总结出现问题的环节是否属于一个风险点,并对风险进行区分,分析原因,在检查报告中予以列示。风险管理的有效性还依赖于对问题的态度和对问题的整改落实度。各项检查不能仅仅停留在揭露问题这一层面,要帮助被检查对象提高对存在问题的认识和制定整改措施,从加强管理的角度提出管理建议,并对出现问題的部门、网点进行持续关注、持续检查,以使问题得到彻底解决,降低风险。

(五)加强对商业银行现有信息系统的管理,利用现有条件。完善风险监督预警与风险防范控制机制

我国商业银行现有计算机网络正逐步强大,应进一步推广和加强行内行外信息资源的共享。通过数据查询,及时掌握商业银行各项业务的开展情况,了解其中的风险隐患,加快研制、完善预防操作风险预警系统,对操作风险实施动态管理;不断创新操作风险管理方法,采取量化管理和模型化管理手段,运用现代统计分析手段,让监督部门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发现问题,及时防范,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减少损失。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和防范存在诸多弊端,造成金融案件层出不断。通过对银行工作人员操作风险意识的强化教育,完善操作风险内部控制制度,加大对风险管理人才的开发并相应跟进操作风险预警系统,将是我国商业银行防范和化解操作风险的努力方向。

城市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 篇12

银行信贷资产为城市商业银行带来收益的同时, 也存在着重大的风险, 要求城市商业银行做好信贷风险管理工作。如何在保证银行信贷收益的同时, 有效控制信贷风险, 是城市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城市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是银行的所有者和管理经营者必须面对的一项重要课题, 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

二、城市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成因分析

1、信贷风险的定义及表现形式。

(1) 自然风险。由于地震、水火灾、台风等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等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 致使城市商业银行贷款本息不能收回或遭受损失的可能; (2) 社会风险。由于社会政治、经济形势和政策的变化、不法个人行为 (如诈骗、抢劫) 和其他事故等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 致使城市商业银行信贷资金遭受损失的可能; (3) 经营风险。由于信贷业务是城市商业银行的核心业务, 信贷资产占城市商业银行总资产的绝对比重大, 所以信贷风险的大小直接影响着城市商业银行的正常运营。

2、信贷风险成因分析。

(1) 企业因素造成信贷风险。包括:企业制度不健全;企业经济效益低下, 亏损面逐年扩大, 银企信息不对称, 道德风险不断滋生; (2) 城市商业银行内部因素导致信贷风险; (3) 信贷“三查”流于形式。一是贷前审查过于简单草率。二是贷中审查疏漏操作风险。三是贷后监控严重缺位; (4) 环境因素导致信贷风险。环境因素是指银行以及企业以外的影响信贷风险的因素, 主要包括经济、法律、社会等几个方面。

国家宏观经济结构调整: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 为了提升综合国力,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措施以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产业结构调整势必会影响到一些中小企业的经营, 使其效益下滑、偿债能力降低, 部分企业还被迫关、停、并、转, 使城市商业银行形成大量不良贷款, 信贷风险不断聚集。

金融市场不健全:我国金融市场建设滞后, 城市商业银行缺乏必要的风险转移工具, 被迫采用自留方式处置信贷风险。与此同时, 为企业提供担保的机构力量不足, 致使贷款发生损失后银行无法有效控制, 从而导致信贷资产的大量流失。

政府行政干预: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 政府干预贷款、公然支持或保护企业逃废银行债务的现象有所收敛。但出于地方利益考虑, 地方政府往往会对银行信贷决策施加影响, 不时阻碍银行的放贷自主权, 成为城市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又一成因。

社会信用体系不完善, 信息透明度不高, 也会导致信贷风险。

三、城市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控制

1、健全城市商业银行信贷内控制度。根据城市商业银行信贷的具体环节以及信贷风险的特点, 城市商业银行信贷内部控制要素应主要包括: (1) 强化内部风险管理机制。建立独立的制约系统, 完善信贷的授权与分级审批制度, 健全信贷的内部检查与稽核制度; (2) 完善审贷分离机制, 确保信贷业务的独立性和科学性。要改变贷前审查、贷后检查和贷款的发放与收回由一个客户经理全部负责的状况, 彻底实现贷款各环节的分离, 达到部门之间、人员之间的相互制衡, 做到授信岗位设置分工合理、职责明确, 岗位之间应当相互配合、相互制约; (3) 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遏制信贷风险。城市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 归根到底是由人来进行的, 信贷管理的决策层、管理层、操作层是控制信贷风险产生的主体。因此, 要尽快提高信贷从业人员的素质和管理水平, 从源头上有效遏制信贷风险; (4) 健全信贷的激励和责任追究制度。

2、解决银企信息不对称以规避信贷风险。

3、认真落实信贷“三查”制度, 解决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

四、信贷风险的转移

1、事前转移措施。

(1) 保证贷款。保证贷款是以第二人承诺在借款人不能偿还贷款时, 按约定承担一般保证责任或连带责任而发放的贷款; (2) 抵押贷款。抵押贷款是以借款人或第二人的财产作为抵押物发放的贷款。通过这种方式放款, 到期借款人不能还本付息时, 城市商业银行有权按规定程序处理抵押物, 优先受偿贷款本息, 使信贷风险在很大程度上转移给借款人或第二人, 保证贷款的安全性; (3) 质押贷款。质押贷款是以借款人或第二人的动产或权利作为质物发放的贷款。质押贷款到期时, 借款人不能履行债务, 城市商业银行可依法处理质物抵补贷款本息, 通过质押方式可以使信贷风险在很大程度上转移给借款人或第二方; (4) 贷款保险。贷款保险实质上是贷款保证保险, 借款企业投保后, 保险公司便成为还款保证人。一旦借款企业到期因为保险范围内的事故不能履行债务, 保险公司便承担偿还贷款本息的责任。通过贷款保险, 城市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就转移给保险公司, 从而能保障银行贷款的安全性; (5)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城市商业银行的主要客户群就是中小企业, 但中小企业大多信用不足, 直接向其贷款的确存在不小的风险, 即使有地产等做抵押, 由于行业限制也无法经营, 只能折价出售, 而担保公司就不存在这样的限制。专业担保公司的各种风险防范措施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银行的贷款风险, 以保证银行的正常运转。

2、事后转移措施。

在企业资产重组中, 城市商业银行, 一方面要重点关注企业重组后是否能使剩下债务和今后新增债务按期偿还;另一方面城市商业银行要在企业的债务重组中, 发挥积极主动的作用, 认真行使法律赋予的权力, 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3、信贷风险的化解。

(1) 推动诉讼工作成为降低不良资产的有效手段。加强银行司法协作, 打击恶意逃废银行债务行为; (2) 加大清收不良贷款的力度, 化解信贷风险。根据企业的不同情况, 采取区别对待的风险化解。一是对那些产品有市场、有销路、守信用的企业, 要增强服务手段, 积极为企业提供融资;二是对状况恶化, 欠债不还, 要强制其制定还款计划及协议书, 上门催讨, 或运用法律手段依法起诉;三是对有意逃避债务、赖债的企业, 银行应向法院起诉调解; (3) 依靠政府规范银企行为, 建立新型的银企信用关系。城市商业银行是地方政府的银行, 是广大市民的银行。政府应积极引导企业活化资产存量, 减少产品积压, 使企业立足于内涵型发展, 不断改善经营管理, 提高经济效益。

五、结论

信贷业务在城市商业银行存在一天, 城市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者就必然将面对信贷风险防范这一难题和重任。在中国目前的政策和经济环境下, 信贷风险形成的原因较为复杂, 政府行为和政策因素对信贷风险的形成仍然有较大的影响, 但最主要的还是城市商业银行自身风险控制方面存在缺陷。

参考文献

[1]江木峰.对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问题的若干思考[J].福建金融, 2007.8.

[2]宋旭.强化城市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工作的思考[J].西安金融, 2007.1.

[3]徐德峰.控制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之我见[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8.1.

上一篇:门禁系统下一篇:护理教学查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