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蔬果

2024-10-20

农村蔬果(通用7篇)

农村蔬果 篇1

一、引言

苏北地区农村蔬果种植分布广泛, 但农村各乡镇蔬果种植品种相对较少, 蔬果既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商品, 同时又是农民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消费品。蔬果农副产品的流通模式虽然在不断改善, 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 蔬果物流的发展难以令人满意, 总体呈现效率低、损耗大、成本高的特点, 无法有效实现“物畅其流”, 对苏北农民的增收和农村居民的购买力造成一定影响, 因此对苏北地区农村蔬果物流网络的分析与优化具有必要性。

二、苏北地区农村蔬果物流现状

随着农业与物流业的不断发展, 苏北蔬果物流有了较快的发展, 以批发市场为中心的流通模式占主导地位。目前, 苏北蔬果产品的主要流通模式为:农户——产地批发市场——销售地批发市场——销售地次级批发市场——农贸市场 (综合超市) ——消费者。苏北地区蔬果品种繁多、种植分布广泛, 而农村各乡镇蔬果种植品种相对较少, 乡镇的部分综合超市或零售商贩仅采购所在乡镇种植的蔬果商品, 绝大多数蔬果商品的流通仍通过批发市场。

三、苏北农村蔬果物流现存问题

(一) 流通主体存在的问题

1. 蔬果农副产品生产主体的组织化程度较低。

苏北地区农村蔬果合作组织成立的数量较少, 农民参与的比例不高, 组织化程度低下, 影响着蔬果农副产品的集中生产与销售。绝大多数蔬果农副产品的生产主体是分散的农户, 因他们的生产规模小、存储蔬果的能力差, 加之蔬果农副产品具有季节性、周期性、易腐易烂等特点, 导致与采购代理商的交易过程中, 议价能力较弱, 农民增收受到限制。

2. 经营主体——蔬果批发市场、乡镇农贸市场配套设施不完善, 批发商经营条件艰苦。

批发市场缺少相应的存储设施, 很大一部分蔬果商品在运输车辆上进行交易, 商品一旦滞销, 将造成运输车辆停滞而产生大量费用。同时, 批发市场缺乏必要的冷藏设施, 造成蔬果损耗比例大大增加;批发市场的交易费用较高, 一般占成交额的3%—4%, 导致批发商不得不抬高批发价格;批发商多在露天或简易市场交易, 对恶劣自然天气的抵御能力弱, 蔬果新鲜度大打折扣;多数批发市场无法提供最基本的生活条件保障, 导致经营者饮食住宿条件艰苦, 潜在成本增加。信息网络不健全, 批发商对及时有效采集市场信息缺乏重视, 造成供大于求, 赔本抛售, 供不应求, 错失商机。

苏北地区各乡镇的农贸市场与综合超市是农村蔬果零售环节的终端, 主要以“个体经营, 一人一摊”的小规模零售为主。参与者数量庞大, 各摊位都提供有限的几种常规蔬菜、水果, 且单品供给量小。因采购量小、销量小, 从而造成采购价与销售价居高不下。销售时间受苏北集贸时间的限制, 平均营业时间仅占全天的1/4。苏北地区乡镇的绝大多数综合超市因缺乏专业的蔬果销售人员, 蔬果损耗比例难以控制, 多数超市在蔬果经营上呈现负盈利, 加之价格调整缺乏灵活, 蔬果商品最终成为超市招揽顾客的一种手段, 所提供的蔬果具有品种齐全、供给量小、质量差、价格低等特点。而对该地区消费者的调查结果表明, 消费者需要温馨舒适的购物环境;品种齐全、新鲜健康、质优价廉的蔬果商品;充足的供给量;自由的消费时间。消费者需求与零售商供给之间存在着矛盾, 这一矛盾阻碍了蔬果在零售环节中的通畅。而该阻碍作用反馈到上游各个环节, 造成交易延迟, 而对于在时间上具有一定要求的蔬果商品, 将造成蔬果新鲜度大打折扣, 部分蔬果腐烂。

(二) 流通模式存在的问题

1. 流通环节过多。

苏北地区农村蔬果的流通模式通常为:农户——产地批发市场——销售地批发市场——销售地次级批发市场——农贸市场 (综合超市) ——消费者。每经过一个环节都要增加相应的流通成本和交易上的时间延迟, 造成蔬果新鲜度降低, 零售价格提高。同时, 流通环节过多, 需对蔬果进行反复的装卸与搬运, 由此受到的机械损伤, 进一步增加了蔬果的损耗比例。

2. 采购网络与配送网络不健全。

苏北地区蔬果基本上以单品种、大批量采购为主, 而蔬果零售终端的经营状况决定了蔬果配送的小批量、多品种。因采购网络与配送网络支离破碎, 缺乏有效的组织、协调与控制, 采购与配送在商品种类与单品数量上的矛盾一直无法调和。蔬果由采购到零售终端的分流过程中, 参与运输与配送的车辆数量庞大, 彼此之间缺乏组织协调, 出现大量的无效、单程、重复、空载等运输现象。

在对徐州蔬果批发市场的统计调查中, 我们发现来自苏北农村地区的批发商与零售商的车辆之和, 约占蔬果批发市场运输车总数的六成, 主要服务于徐州区域内的乡镇农贸市场, 由于配送网络不完善, 苏北地区蔬果采购基本上是一个零售商配有一辆采购车。通过计算, 在有效组织和协同运输的情况下, 相同运量的车辆需求数将减少1/3, 采购、配送环节参与人员至少降低1/2。运输车辆与人力资源成本的浪费, 大大增加了蔬果配送成本。

四、苏北地区农村蔬果物流网络的优化策略

(一) 提高农民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要提高苏北地区农民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促使农村合作社的建立及其作用的充分发挥, 使农村合作社从蔬果的种植到流通具有一定的规模, 提高农民的议价能力、抵御风险的能力, 保证农民持续增收。

(二) 整合苏北各乡镇蔬果零售市场, 建立强大的连锁销售网

由相关企业做引导, 凭借企业的强大实力和完善有效的分配模式, 吸引大量乡镇蔬果零售商, 整合零售市场, 走连锁经营路线。筛选诚信经营的连锁加盟商, 培训和提升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树立企业形象, 改善经营环境和服务质量, 为顾客提供新鲜健康、质优价廉、品种齐全、供给量充足的蔬果商品。蔬果零售终端的有效整合既可解决顾客需求与零售商供给矛盾的问题, 又可加快蔬果的流通速度, 提高蔬果的新鲜度, 大幅度降低蔬果损耗比例。

(三) 建立并完善采购网与配送网

构建苏北地区蔬果物流信息系统, 将各产地的蔬果采购信息与零售前沿连锁店的蔬果订购信息共享与整合, 缩短流通环节, 完成蔬果苏北地区农村蔬果物流网络优化策略图

产地与销售终端的有效对接, 见上图所示。零售终端的整合, 增大了采购规模, 使跳出批发市场直接到产地采购成为可能, 由此缩减了过于冗杂的流通环节, 降低商品的采购价格, 减少了蔬果的机械损伤, 缩短了蔬果的采购与配送时间, 从而有效降低蔬果的采购成本与蔬果损耗比例, 降低蔬果物流总成本。

苏北各乡镇设立的蔬果连锁店, 可及时有效获取蔬果产地的市场与商品信息, 以合理的价格采购到优质商品, 缩短议价和采购时间, 降低采购成本;此外, 配送车辆按照配送中心的要求完成配送作业后, 可将在当地组织采购的商品运回配送中心, 在配送中心按照各门店的订购要求, 对采购回来的蔬果商品进行分拣与装车, 然后执行下一次配送任务, 依次循环。采购网与配送网的有效整合, 一方面大大提高了车辆在采购与配送环节中的运输效率, 减少参与的车辆与人员;同时, 蔬果运输真正达到“物畅其流”, 装卸搬运次数减少, 流通时间缩短, 蔬果损耗量得到有效控制。蔬果物流总成本得到有效降低, 为零售环节创造低价优势。

五、结论

苏北地区蔬果在流通各环节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严重制约着该地区蔬果物流业的发展。通过蔬果零售终端的有效整合、蔬果采购网与配送网的建立与完善、物流信息系统的建立与应用等方面, 对蔬果物流网络的有效优化, 将引导蔬果物流业走向良性循环, 即确保农民增收, 又通过降低零售终端的销售价格来增强农村居民的购买力, 充分满足居民对蔬果的消费需求。

参考文献

[1]金廷芳.以批发市场为中心的蔬菜物流发展模式分析[J].改革与开发, 2011 (12)

[2]刘庞芳, 石剑英, 等.农贸市场与超市农产品价格形成特征的比较分析[J].北京农业, 2008 (15)

[3]吴晓斌, 胡振虎, 等.发展现代农产品物流产业的若干思考[J].财经政法资讯, 2007 (1)

[4]王杜春.如何构建黑龙江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J].商业时代, 2007 (8)

[5]张赞, 张亚军.我国农产品流通渠道终端变革路径分析[J].现代经济探讨, 2011 (5)

[6]李学工, 任伟, 辛玉颉“.公司+农户”农产品物流配送模式优化[J].商品储运与养护, 2007 (4)

[7]常国庆, 赵磊.浅谈连锁超市进农村和农产品超市化经营[J].安徽农业科学, 2006 (2)

蔬果花笺 篇2

好性子的朋友还在旁劝勉呢:有得做好过冇得做;依时依候出粮,好过靠仔供养。这样一想,只得硬着头皮在冬日披星戴月冒着风雪继续上班去,反正很快又到周末。《飘》里面的斯嘉丽有名言道:“明日又是另一天”。“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这句老话还是可以发挥它的安慰作用。即使在最繁荣的大都会之中也还有人在饥饿边缘挣扎。闻说香港有家庭主妇为了节省而只买半砖豆腐做菜,而我自己何尝不可以过更为清淡平正的生活?少上饭馆子不但省钱,而且有益健康;周日在家,不上茶楼,改吃自做之豆浆粢饭,又或者是白粥一碗,酱瓜两条。偶有空闲,也不必失失慌出外花钱找声色之娱,安坐家里看一阵子书,又或者翻翻画册笺谱,喝点清茶,就这样度过了一个阳光明媚的初冬早晨。

《北京荣宝斋诗笺谱》里面的齐白石画笺看了叫人心平气和。闲闲几笔,画出了丝瓜、葫芦,其实那是几十年功力的成果,疏落有致,跌宕自喜。看齐白石的蔬果画笺,是去体味一种朴素无华的生活精神。齐白石曾经画过一篮丝瓜和一堆小鱼,且题字如下:“丝瓜煮小鱼,只有农家能谙此风味。”齐白石出身农家,至老不忘,一直自称“湘上老农”、“老萍辛苦”,而其实流露的正是民间的饱满元神,天然的一种喜悦。

齐白石画中的丝瓜、白菜、葫芦和扁豆,都画得空灵通透,仿佛是水晶玻璃吹就,其设色亦大胆新奇,不拘泥于写实。像这画笺中的丝瓜,就竟然是蓝色的,肥圆的下身向上扭动,仿佛在舞蹈,在焦叶的掩映衬托之下,益发显得一片生机、盈盈溢溢,喜气洋洋。丝瓜的尾端有一同色的印章,曰“文楷”,说明这信笺的印制者是当年北平的文楷斋。笺上左边题字“三百八十五甲子老白”之下有“阿芝”方印。阿芝是齐白石的乳名。

画笺中的白菜叶梗画得肥圆饱满,菜叶用淋漓的水墨化染,只是叶脉分明。整幅画只黑白二色,独独是两只指天椒红艳艳,一长一短,一肥一瘦,分外精神。而白菜的菜根亦依然历历可见,带着刚从畦间拔出的一股新鲜劲儿。画中右侧题字曰:“牡丹为花中之王,荔枝为果中之先,独不论白菜为菜之王,何也?白石。”辣椒旁的印章是“荣宝”,说明此笺的印制者是当时北平的荣宝斋。

《篱下扁豆》一幅中的扁豆被画成胭脂的颜色,荚中的圆豆透明可见,颇有一点超现实的意味。绿叶红豆,分外鲜艳。笺上题字曰:“老年人蛩声皆厌闻,故篱豆下不画蟋蟀,白石记。”

蔬果玉米生产现状和发展策略 篇3

中国蔬果玉米育种工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 到20世纪90年代被列入国家玉米育种科研协作攻关项目。 新世纪以来, 蔬果玉米科研和生产迅速发展, 有600多个品种通过审定并在生产上应用。 据报道, 2014年全国蔬果玉米种植面积113.3万hm2, 其中甜质玉米33.3万hm2、 糯质玉米80万hm2, 爆裂玉米面积较少, 不足1.33万hm2。 全国蔬果玉米加工企业1 800多家, 其中年产2 000 t以上的企业近200家。

我国蔬果玉米产业发展起步迟, 基本上停留在初级生产和消费阶段, 科技含量偏低, 育种力量薄弱, 品种多、乱、杂, 市场竞争紊乱, 缺失产业规模, 发展蔬果玉米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和趋同性。 从宏观视角审视, 我国地域辽阔, 生态环境多样, 消费市场潜力大, 发展蔬果玉米有广阔的前景。 蔬果玉米发展可采取如下策略:

发挥优势。 我国海滨港口、大中城市及旅游景点、 工矿聚集区可以作为蔬果玉米产业化重点, 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和经济优势, 发展规模生产, 提高其加工品质和适口性。 蔬果玉米发展的长远目标是加工罐头和速冻玉米, 实现周年供应。 有计划地组织爆裂玉米膨爆食品逐步进入旅游业、娱乐业, 但要防止趋同性发展, 尤其在内陆地区, 不宜盲目扩大种植面积。

起点要高。 一是有关部门要对现有蔬果玉米品种严格评定、规划和布局, 扩大优质品种面积, 包括穗形、粒色、养分含量, 重视蒸煮品质的柔嫩性、风味、甜度以及爆裂玉米的膨爆质量; 二是严格执行规范栽培, 防止混杂串粉, 确保良好的收获品质;三是开发高品质新产品, 除按季节供应鲜食玉米外, 大力开发增值产品, 如速冻、罐头、饮料等, 要打出品牌, 保证质量, 在包装、品质、卫生、风味、方便食用等方面下工夫。

分步实施。 第一步, 利用大中城镇郊区蔬菜基地, 扩大鲜食蔬果玉米种植, 同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如建立种子繁育基地和产品生产基地, 发展温室栽培和保护地种植, 排开季节播种, 逐步实现蔬果玉米周年供应;第二步, 建设或租赁食品厂冷冻设备, 加工速冻玉米, 逐步扩大加工规模和市场份额;第三步, 重视优质品种培育, 建立繁种基地, 高起点、高投入, 做到多样化、系列化、差异化, 逐步进入国际市场。

扩大产业规模。 蔬果玉米虽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但鲜穗不易贮藏, 限制了蔬果玉米的发展和销量。 例如, 在自然环境条件下甜玉米贮藏超过24 h, 质量会明显下降, 籽粒失去鲜嫩色泽, 甜度降低。 必须提高科技含量, 建立生产联合体, 实行产供销连锁经营, 大力扶持蔬果玉米加工龙头企业, 鼓励和优惠民营企业投资加工业;发展“订单农业”, 扩大蔬果玉米规模生产。

棚室蔬果连作障碍的原因及防治 篇4

如在同一块土地上连年种植草莓, 往往一年不如一年, 长势差, 经常发生病害, 而且还开出异常花, 结出不少畸形果。连年种植西瓜、豇豆、西红柿、茄子等, 也常出现类似情况, 这就是连作障碍。近年来, 连作障碍问题在我国表现越来越严重, 特别是在设施栽培中, 由于大棚中栽培的蔬果不分季节, 周年都可以生产, 所以在大棚蔬果中发生的连作障碍问题要比露地蔬果突出的多。有些地区甚至出现了荒棚的现象。

1 棚室蔬果连作障碍发生的原因

1.1 病虫危害

病虫害在连作障碍原因中约占85%左右, 当然在不同地区、不同温室条件下这个比例是有差异的。在连作环境下, 某种病虫害只寄生在一种或几种蔬菜上, 对它们产生危害, 对其他蔬菜没有影响。而蔬菜瓜果连作就给这些病虫害提供了赖以生存和繁殖的场所。再加上棚室土壤一年四季都具有病原菌生长繁殖的适宜温湿度, 更加助长了土壤病原菌的繁殖。温室蔬菜的土传病虫害就是很好的例子, 如常见的瓜类的枯萎病 (图1、2) 、番茄的青枯病 (图3) 、根结线虫病 (图4) 等病害。

1.2 土壤盐渍化和酸化

目前大棚土壤盐分含量一般是露地土壤的2~13倍, 盐渍化问题严重。这是因为棚室内的土壤得不到雨水的淋洗, 再加上棚内温度较高, 土壤水分蒸发量大, 下层土壤中的肥料和其他盐分就会随着深层土壤水分的蒸发, 向土壤表面迁移, 从而在土壤表层积累了大量的盐分, 有时在土壤表面甚至可以看到析出一薄层白色盐分。另外, 在蔬菜大棚中, 一般耕层都比较浅, 化肥常施在土壤表层, 这也加重了土壤的盐渍化程度。土壤中盐类的积累, 造成了土壤溶液浓度增加, 土壤的渗透势加大, 使作物根系吸水吸肥能力减弱, 从而导致植物生长发育不良。一般设施栽培种植2~3年即会出现盐害, 并随着棚龄的增加而呈明显上升趋势。

另外, 由于棚室内常年温度偏高, 有机质矿化速度快, 土壤缓冲性能下降, 加上在棚室内长期施用化学肥料和有机肥, 尤其是酸性肥料和没有完全腐熟的有机肥料, 会导致棚室内土壤的迅速酸化, 也不利于大棚蔬菜瓜果的生长。

1.3 土壤养分分布不均

连作还会引起土壤养分分布的不均匀。因为一种蔬菜作物总是对某些营养元素需求较多, 连茬种植多年后, 就容易造成土壤中的某些营养元素缺乏, 而有些营养元素又过剩, 导致土壤中营养成分的不均衡。而且, 一般情况下, 同一种蔬菜的根系分布范围及深浅一致, 因此多年的连作, 就会使土壤固定区域内某种营养成分严重匮乏, 从而导致了连作障碍。

1.4 植物自毒的影响

土壤管理不善, 缺乏科学防控措施, 会引发蔬菜作物的自毒作用。所谓自毒作用, 就是指某些蔬菜作物通过地上部淋溶、根系分泌和植株残茬腐解等释放一些物质, 对同茬或下茬同种或同科植物生长产生抑制作用的现象。自毒作用是一种发生在种内的生长抑制作用。目前已经证实, 番茄、茄子、辣椒、西瓜、甜瓜和黄瓜等作物极易产生自毒作用, 随着连作次数的增加, 自毒现象产生的这些有害物质在土壤中的积累也越来越多, 会引起根系生物活性下降, 使植株生长不良、抗病能力减弱。

2 连作障碍的治理措施

2.1 轮作

对于大多数的大棚地块, 轮作是消除蔬菜连作障碍最有效的方法。一方面, 轮作有利于发挥土壤中各种营养成分的作用。由于各种蔬菜的需肥种类不同, 有的需要钾肥较多, 有的需要氮较多, 而有的却需要磷较多, 如果把这些品种的蔬菜进行轮作, 就能充分利用土壤中所含的不同养分。另外, 深根性蔬菜和浅根性蔬菜轮作也可以充分利用不同土层中的养分。另一方面, 合理的轮作还能有效地防治病虫害。一种蔬菜采收后及时倒茬, 就改变了这部分病虫的生活环境, 从而使它们失去寄主, 断绝了它们的营养源, 从而达到了减轻或消灭病虫害的目的。

大棚蔬菜轮作并不是简单地周期更换蔬菜种植品种。要做到合理的轮作, 就需要掌握一定的轮作规律和注意事项, 才能发挥加快恢复和提高土壤肥力、减轻病虫害、增加产量改善品质的作用。

(1) 蔬菜的需肥情况。如小白菜、香菜等叶菜类蔬菜需氮肥较多, 番茄、辣椒等茄果类蔬菜需磷肥较多, 马铃薯、红薯等根茎类蔬菜需钾肥较多, 如果将它们轮流栽培, 就可以充分利用土壤中的各种养分。

(2) 蔬菜根系的深浅。如将深根性的茄类、瓜类、豆类和浅根性的白菜、葱蒜类轮作, 不同层次土壤中的肥料都能得到充分的利用。

(3) 病虫害发生情况。在大棚蔬菜轮作上, 如果根据病虫害发生情况来决定轮作的蔬菜品种, 就可有效地控制蔬菜的土传病害。如在葱蒜类后茬轮作小白菜, 可大大减轻软腐病的发生。

(4) 种植地块的土壤板结情况。豆类蔬菜的根瘤菌有固氮的作用 (图5) , 可以提高土壤中的含氮量, 如果在后茬种植需氮较多的白菜、茄子等, 再种植需氮较少的根菜类和葱蒜类, 这样会大大地改善种植地块的土壤结构。

(5) 土壤酸碱度。有些蔬菜的种植会使土壤中的酸碱度发生改变, 因此轮作中还要根据土壤酸碱度来安排后茬的蔬菜品种。例如种植甘蓝、马铃薯后会增加土壤酸度, 而种植南瓜、甜玉米又能中和土壤酸度, 所以用对土壤酸度敏感的洋葱作为南瓜后茬作物可以增产, 但是作为甘蓝后茬就可能减产。

(6) 蔬菜对杂草的抑制作用。为了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在大棚蔬菜连作中还要根据前茬蔬菜对杂草抑制作用的强弱来选择后茬蔬菜品种。这是因为某些生长迅速或栽植密度过大、生育期长、叶面积对土壤面积覆盖度较大的蔬菜, 如马铃薯、南瓜、冬瓜、甘蓝、毛豆等蔬菜对杂草生长有抑制作用;而芹菜、胡萝卜、洋葱等蔬菜, 由于苗期生长缓慢或叶片小, 容易滋生杂草, 所以在栽培时, 应尽量安排前者与后者进行轮作。

(7) 轮作年限。在轮作中还要注意的是, 每种蔬菜都有一定的轮作年限, 如白菜、芹菜、甘蓝、花椰菜、葱蒜在没有严重发病地块可连作几茬, 但需要增施底肥。马铃薯、山药、生姜、黄瓜、辣椒需隔2~3年再进行栽培, 需隔3~4年栽培的有番茄、芋头、茄子、香瓜、豌豆、大白菜等, 西瓜间隔时间最长, 需3~5年。

2.2 合理施肥

化肥的施用会使土壤的结构变差, 而有机肥的施用不仅能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及微量元素的含量, 还能改善土壤结构, 增加保肥、保水、供肥、透气、调温等功能。因此在大棚蔬菜的施肥中要增加有机肥的施用量, 一般每茬施有机肥15 000~22 500 kg/hm2比较合适。

化肥, 尤其是氮肥用量过高, 会明显增加土壤中可溶性盐和硝酸盐的含量, 加重病虫危害, 从而使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受到影响。因此, 在增施有机肥的基础上, 要做到合理施用氮磷钾肥料。提倡测土配方施肥, 也就是根据各种蔬菜需肥规律及土壤供肥能力, 来确定肥料的种类和数量。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可以有效地解决农田施肥、土壤供肥及作物需肥之间的矛盾, 针对性地定量补充蔬菜所需的短缺营养元素, 使各种养分平衡供应, 达到提高农产品产量, 改善农产品品质的目的。

测土配方的第一步是采集土样, 这一步是测土配方的基础, 一般在蔬菜收获后进行。采样的关键是选择有代表性的地点, 要根据地块的形状选择合理的采样方法, 主要有蛇形、梅花形等不同的采样方法。采样深度一般在20 cm, 如果种植作物根系较长, 可以适当加深取土层。最后将采得的各点土样混合均匀, 送到检验部门进行土壤化验。化验内容一般为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有机质4项, 也可根据需要对土壤样品做针对性的化验, 再根据化验结果来确定土壤的施肥配方。

配方肥料大多是作为底肥一次性施用。在蔬菜的生长过程中还要进行多次施肥, 在施肥过程中总的原则应该是控制氮的施入、保证磷的供给、增施钾肥、重视施腐熟的有机肥、补施微肥或施生物有机菌肥。施肥时, 应以土壤施肥为主, 并结合施叶面肥, 同时增加施肥次数, 但应该减少每次施肥量, 以提高肥料利用率, 缓解或避免因不合理施肥引起的土壤连作障碍。

2.3 土壤改良

对于大棚蔬菜连作导致的土壤盐渍化和酸化问题要通过土壤改良的方法来消除。通常采用灌水洗盐的方法, 在换茬农闲时, 在棚室的畦中灌满淡水, 浸泡数天, 等待土壤盐分充分溶解后再将水排出。这种方法虽然可以排除一部分盐分, 但会造成土壤氮素的损失, 而且还造成了地下水的污染。因此, 不建议采用这种方法, 主张采用较为有效的换土法, 也就是用大田优质肥沃土壤来更换蔬菜大棚中地表30~40cm土层, 从而来改良蔬菜大棚的土壤。

改良土壤除了要消除盐渍化影响外, 还要注意调整土壤的p H, 使种植地块中的土壤逐步达到或接近多数蔬菜所适宜的中性或偏酸性的范围。在具体措施上, 可以分为3种情况, 一是对于p H≤5.5的土壤, 可用生石灰750kg/hm2中和土壤酸性, 除此之外还要及时控制氮肥用量, 降低土壤中硝态氮含量。二是对于p H在5.5~6.0的土壤, 要施用碱性肥料, 如草木灰、钙镁磷肥等以中和部分酸性, 提高p H。三是对于少数p H大于7.5的碱性土壤, 可适量施用酸性肥料, 如硫酸铵、硝酸铵、氯化铵、过磷酸钙, 使土壤接近或达到中性范围。

2.4 土壤消毒

2.4.1药物消毒氰氨化钙是药物消毒中应用较为普遍的一种。氰氨化钙对土壤中的真菌、细菌有广谱杀灭作用, 而且最终分解产物为尿素, 具有无残留、不污染环境的优点。

药物消毒首先对收获后的大棚进行清理, 清理后要及时浇水, 在水下渗后撒施氰 胺化钙1 500 ~2 250kg/hm2, 然后深翻。土壤深翻后, 还要进行闷棚处理, 以提高大棚棚内的温度, 使氰胺化钙更快地释放出杀菌杀虫气体, 达到消毒的目的。

2.4.2高温闷棚高温闷棚是对土壤消毒的另外一种方法, 用薄膜覆盖密闭棚室, 利用夏季棚内的高温来杀死土壤中的病菌和虫卵。操作时要选择在晴天的上午进行, 向土壤中浇水, 然后将棚室密闭, 夏季闷棚后棚内的温度最高可达到70℃以上, 闷棚时间一般控制在15~20 d就能杀死土壤中的大部分病菌和虫卵。

2.4.3冬季冻棚病菌和虫卵都有自己的生存温度范围, 当冬季外界气温较低时, 也可以采用冻棚的方式, 将大棚内的土壤深翻后, 揭去棚膜, 利用外界的低温使棚内的病菌不能正常发育, 最终导致死亡。

2.5 嫁接

对于连作的茄果类和瓜类蔬菜, 可以采用嫁接的方法来消除连作障碍带来的影响。蔬菜嫁接技术就是把蔬菜苗嫁接到与嫁接的蔬菜有较强亲和力、根系发达、生长稳定和健壮的植物品种上。所选的植物品种就是砧木。

选择的砧木应具有适应当地环境条件, 对不良环境抵抗能力强, 如抗寒、抗旱、抗盐碱、抗土壤传染病害能力强和不改变蔬菜品质的特点。由于嫁接后原来的蔬菜苗通过砧木的根系吸收土壤中的营养成分, 不和土壤直接接触, 这样嫁接苗就可利用砧木品种根部的抗病能力, 避免土传病害从根部对作物直接侵染, 减少了土传病的发病机会。

嫁接后由于植株根系会比自根苗成倍增长, 在相同面积上可比自根苗多吸收氮钾肥30%左右, 多吸收磷肥80%左右。嫁接后的根系具有充分吸收养分的特点, 因此可以大大减轻土壤积盐和有害物质对蔬菜根系的侵害。

2.6 发展无土栽培

对连作障碍严重的“老菜区”, 还可以因地制宜地发展简易的有机生态无土栽培, 采用廉价易得的有机固态肥取代化学营养液, 用农产废弃物取代草炭作基质, 在作物整个生长过程中只灌溉清水。这种栽培方式, 可使作物与原来的土壤完全隔绝, 彻底避免了土传病和农药残毒的危害。

3 结语

在生产中, 还可以通过一些改良的种植措施来防止土壤连作障碍的发生。如可以采用深沟高畦栽培的方法来减少土壤的盐渍化, 也可以在大棚蔬菜连作病虫害严重的地块, 使用重茬剂, 以促进作物根系有益微生物群落大量繁殖, 抑制有害菌生长。还可以通过清洁田园, 拔除病株, 及时对病穴采取消毒处理等方法来预防病虫害的发生。

中国研制出低糖益生菌蔬果饮料 篇5

在位于中国长春的吉林大学, 科学家们近日研制出一种适合糖尿病患者饮用的保健饮料。他们通过往饮料中添加嗜糖的益生菌, 来将饮料中的糖分转化掉, 从而成为低糖、低卡路里的蔬果饮品, 并能保持蔬果的原味和营养素, 以适应糖尿病患者或糖尿病前期人群的需要。

这种饮品的原料为南瓜、香梨、洋葱和胡萝卜, 添加进去的细菌能将蔬果汁中的糖发酵成为乳酸, 这么一来饮料会变酸, 但是添加适量的木糖醇等代糖甜味素, 将使饮料变得酸甜爽口。其实, 添加乳酸菌用于食品生产是一项传统食品工艺, 比如酸乳就是通过这种原理做成的。研究者称, 这种生物方法相对于化工工艺来说更为简单、经济。

吉林大学的研究者在日前美国盐湖城召开的美国化学学会大会上发表了此项研究成果。

成都市蔬果嫁接新技术推介 篇6

1.1 技术成果名称

苦瓜嫁接集成栽培技术。

1.2 成果提供单位

成都市农林科学院。

1.3 技术成果特点

本技术针对苦瓜嫁接栽培特性, 结合成都、四川的早春蔬菜生产实际, 以高产、高效、节本节能为目标, 以苦瓜网式栽培技术为核心, 集成苦瓜嫁接技术、网式栽培技术、间套作技术、立体栽培技术为一体, 有效地利用了时间、空间和早春大棚资源, 合理紧凑了茬口, 实现了早春蔬菜立体、连续、高效生产, 产值在15000元/667m2以上, 增加了农户收入, 是一项高效的苦瓜嫁接集成栽培技术, 在生产应用中深受种植户喜爱。本技术主要有“早春豆类 (豇豆、大豆等) +苦瓜嫁接网式栽培”、“早春瓜类 (黄瓜、苦瓜等) +苦瓜嫁接网式栽培”、“早春茄果类 (茄子、辣椒) +苦瓜嫁接网式栽培”、“早春叶菜+苦瓜嫁接网式栽培”、“生姜+苦瓜嫁接网式栽培”等栽培模式。

2 碧秀苦瓜嫁接新技术

2.1 技术成果名称

碧秀苦瓜嫁接及稀植强化栽培技术。

2.2 成果提供单位

成都市双流县蔬菜技术推广站。

2.3 技术成果特点

该成果实施以后, 枯萎病发生率大幅度降低, 抗病能力显著增强。据调查, 自根苗发病率17.1%, 嫁接苗发病率为3%, 嫁接苗比自根苗发病率降低80%以上。嫁接苦瓜砧木———双依丝瓜根系生长旺盛, 具有很强的耐高温性、耐寒性、耐旱性和耐湿性, 加上碧秀苦瓜本身生长旺盛, 耐高温和耐寒力明显强于自根苗。嫁接苗生长旺盛, 连续坐果能力强, 瓜形粗大, 其肉瘤突起十分明显, 外观形状美观, 畸形瓜率少, 商品性和商品率高。碧秀嫁接苦瓜采用稀植强化栽培, 栽窝数大幅度减少, 一般栽80~100株/667m2;采用棚架网式栽培, 材料减少;上架后基本不需要打侧芽, 极大地节省人工。调查统计, 碧秀嫁接苦瓜可节省材料和人工可折合500~1000元/667m2左右。碧秀苦瓜嫁接苗由于生长旺盛, 抗逆性强, 采收期长 (从5月下旬至11月下旬) , 同比采收期可延长40~90d左右;一般单产5500~6000kg/667m2左右, 产量较自根苗增加30%以上;同时采收期的延长对丰富城市菜篮子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3 冬瓜嫁接新技术

3.1 技术成果名称

冬瓜嫁接育苗技术。

3.2 成果提供单位

成都市农林科学院。

3.3 技术成果特点

砧木品种为南瓜, 接穗为冬瓜品种早粉一号。砧木温水浸种4~6h, 冬瓜为6h, 用农用链霉素和甲基托布津消毒15~30min预防病害, 清洗3次, 晾干种子表面水分后催芽。催芽温度32~35℃。砧木先于接穗播种5d。播种后盖薄膜保温保湿。当有1/3砧木苗出土后, 要及时除去地膜, 浇水保湿。出苗整齐后, 人工除去戴帽种壳, 开始炼苗。天气晴好时, 揭开大棚两头通风降湿、降温。砧木苗心有黄豆大小时可开始嫁接。接穗用无病菌、疏松、通气性好的营养土、河沙、无土基质等基质培育。接穗子叶出土到展平为适宜嫁接期。接穗在嫁接前要去掉戴帽种壳。操作步骤是:摘除砧木生长点→插竹签→削接穗→插接穗。竹签一端应与冬瓜苗下胚轴粗度相同的楔形, 先端渐尖。接穗的切口要宽阔, 有一定斜度, 使接穗与砧木的接触面较大, 避免不定根的产生。嫁接时刀片要锋利, 一般使用800个接穗后要更换。大规模嫁接育苗时最好进行流水作业, 即一人进行摘心、一人插竹签、一人削接穗和嫁接, 专人搬运整理。嫁接苗愈合的适宜温度为25~28℃。冬春季育苗温度低, 为了加快愈合, 提高成活率, 育苗棚内最好设置加温设施, 在棚内使用白炽灯、电加温线、专用加温灯、水暖加温苗床等。嫁接后前3d, 小拱棚密闭、避光, 保证湿度在90%以上。第3d开始通风降湿和炼苗, 第4d后逐渐延长通风时间, 但不能让风直接吹向苗床, 以免脱水萎蔫。一般嫁接7~10d后, 就会长出真叶, 长时间打开覆盖膜不萎蔫时, 就可不盖膜。睛天要用遮阳网遮阴, 否则嫁接口易失水干枯, 难以愈合。嫁接7d后可淋施0.1%磷酸二氢钾加0.1%尿素的混合液, 或施0.3%复合肥, 每7~10d追肥1次。嫁接后10d, 要及时摘除砧木的侧芽。一般嫁接后15~20d, 嫁接苗达到1~2片真叶, 可出苗。出苗前应练苗3~5d, 利于移栽成活。把符合要求的嫁接苗出苗, 把不符合要求的小苗集中在苗床继续管理, 达到标准后再出苗。

4 番茄嫁接新技术

4.1 技术成果名称

番茄规模化嫁接育苗技术。

4.2 成果提供单位

成都市农林科学院。

4.3 技术成果特点

4.3.1 番茄嫁接技术

4.3.1. 1 接穗常用番茄品种。

4.3.1. 2 砧木果砧1号、国砧嫁接王等番茄嫁接专用砧木。

4.3.1. 3 砧木育苗5月初浸种催芽, 采用穴盘营养土育苗。

4.3.1. 4 接穗育苗可和砧木同时浸种催芽撒播育苗。

4.3.1. 5 嫁接时间20d后砧木有5~7片真叶可嫁接。

4.3.1. 6 嫁接方法贴接或劈接。

4.3.1. 7 嫁接苗管理重点降温遮阴防病, 温度25~30℃。

4.3.1. 8 优点抗番茄靑枯病等土传病害, 实现连作, 增产增效。

4.3.2 嫁接番茄栽培技术

4.3.2. 1 嫁接苗的定植

嫁接30d左右定植, 定植1800~2000株/667m2。

(1) 定植前要先施足底肥, 施人畜粪尿5000~6000kg/667m2、硝酸铵50~60kg/667m2、过磷酸钙100~120kg/667m2、氯化钾20~30kg/667m2。施肥可采用沟施, 施成三沟肥;也可全面撒施, 施肥后翻土, 使土、肥充分混合后, 再作厢、盖膜、定植。

(2) 定植不宜过深, 育苗钵内的营养土应略高于畦面, 定植时接口要高出地面3cm左右。

4.3.2. 2 嫁接苗的田间管理

(1) 由于砧木根系发达, 植株长势较旺, 可进行长季节栽培 (一年一大茬) , 采取单杆整枝, 使其多坐果, 提高产量;

(2) 番茄嫁接苗通常结果前的生长速度比不嫁接苗的慢一些, 进入栽培中后期以后生长变旺, 因此, 在坐果前期要少控多促, 进入盛果期要勤施肥勤浇水;

(3) 嫁接苗不适合培土, 而定植又不易过深, 加上嫁接苗因砧木根系发达、生长势旺盛、容易倒伏, 为此, 应尽早搭架, 防止植株倒伏而诱发病害。

(4) 嫁接苗砧木经常长出侧芽, 应在晴天上午及时抹掉, 以免土表病菌通过伤口侵染。

(5) 嫁接苗只能减少土传性病害对植株的危害, 对其它病虫害不起作用。因此, 应根据接穗与砧木的抗病种类, 防治好其它病害及虫害, 以充分发挥嫁接苗的增产优势。其它管理同番茄自根苗。

5 西瓜嫁接新技术

5.1 成果名称

西瓜集约化嫁接育苗技术。

5.2 技术成果单位

成都市农林科学院。

5.3 技术成果特点

5.3.1 砧木选择

选择亲合力能强, 抗枯萎病强、抗逆性好, 不影响西瓜风味和品质的南瓜、葫芦等瓜类植物做砧木, 生产多选用葫芦瓜作砧木。

5.3.2 营养土

一般采用穴盘或营养杯育苗, 营养土采用专用育苗基质。

5.3.3 砧木接穗育苗

(1) 播种时间根据生产需要, 我省一般在1月开始播种, 接穗比砧木晚播7d左右。

(2) 砧木育苗大棚育苗, 催芽后待80%种子露白后即可播种, 每杯 (穴) 播1粒种子, 覆盖1~2cm细土, 棚内白天保持气温30~35℃, 夜间15~18℃育苗。

(3) 接穗育苗大棚育苗, 西瓜浸种12~24h, 催芽1d当85%种子露白后, 按1.2~1.5cm×1~1.2cm规格, 撒播入带沙或营养土的苗床上, 盖1~1.5cm厚的细沙 (营养土) 。

5.3.4 嫁接方法

5.3.4. 1 接前消毒

在嫁接前一天下午, 将砧木浇透水, 用50%多菌灵800倍液对砧木和接穗及周围环境进行消毒。接穗的消毒应在嫁接前进行, 将接穗从育苗盘中轻轻拨起, 将沙子冲洗干净, 再浸泡于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中, 5S后取出, 滤干药液, 用湿布盖好保湿即可用于嫁接。

5.3.4. 2 嫁接时期

砧木第一片真叶充分展开, 接穗2片子叶尚未平展, 子叶由黄转绿时为嫁接适宜时期。

5.3.4. 3 嫁接方法

采用顶插接法。

(1) 砧木插针先用刀片将砧木真叶切除, 然后用与接穗下胚轴粗细相同的竹签, 在砧木切口处, 将竹签从1张子叶的正面基部呈45°斜插向对面另1张子叶的背面基部下0.5~1cm左右插出, 以刚露出针头为宜, 竹签暂不拔出。

(2) 削接穗苗取接穗在子叶下方0.5cm处, 由叶端向根端, 轻轻削去一层表皮, 然后在与第1刀垂直, 方向同样从子叶基部下方0.5cm处起刀, 刀削面成45°, 刀口长1cm为宜。

(3) 嫁接将竹签从砧木上轻轻拨出, 随即把削好的接穗顺着方向将接穗插入砧木孔中, 接穗刀口尖穿过砧木露出2mm长, 使砧木子叶与接穗子叶呈“十”字状态, 然后轻轻按一下, 使接穗与砧木接触吻合。

5.3.5 嫁后管理

5.3.5. 1 嫁接苗管理

嫁接后2~3d内, 拱棚密封, 棚内湿度要保持饱合状态;白天温度保持28~30℃, 夜间15~18℃, 加盖遮阳网。嫁接后第3~7d, 将膜开口或于清晨将膜掀开1~2h后继续覆盖, 使湿度保持在90%~95%, 温度白天保持28℃, 夜间不低于15℃, 同时, 早、晚可见散射光和侧光, 在嫁接苗不萎蔫的情况下, 逐步适当延长见光时间。1周后嫁接苗基本愈合, 开始放风炼苗, 放风口由小到大, 逐渐加大通风量, 晴天中午光照强, 必须用遮阳网遮光, 温度白天保持25~28℃, 夜间14~15℃, 10d后同普通苗床管理。

5.3.5. 1 病虫害防治

农村蔬果 篇7

本文在乐素昆博士的研究基础上, 探究蔬果类垃圾酵素肥料的最佳制作工艺, 旨在让农民通过最简单及低成本的方法, 自主生产高质量的有机肥料。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及装置

新鲜蔬果垃圾:菜市场收集及购买的多种果蔬。

试验试剂:2, 6-二氯靛酚, 草酸, 蒽酮, 葡萄糖, 活性炭, 硝酸钾, 水杨酸, 氢氧化钠, 浓硫酸等, 均为分析纯。

实验装置:食物搅拌破碎机、电子天平、恒温培养箱、722s型可见光分光光度计、离心机、超纯净水生产器、电热恒温鼓风干燥箱和电热炉。

1.2 发酵试验过程

本试验将各种果蔬用搅拌粉碎机粉碎以及混合均匀, 按照L16 (4^5) 正交表[3]控制不同的发酵温度 (29、33、37、41℃) 、发酵时间 (15、18、21、24d) 以及红糖与垃圾比例 (1:1、1:2、1:3、1:4, 控制红糖与垃圾质量总和为40 g, 超纯水为100 g) 放于恒温培养箱中进行发酵, 定期观察记录发酵程度。发酵完成后置于冰箱中冷藏, 停止发酵继续进行。

直到最后一批酵素发酵完成后, 开始对小白菜 (16+3块40 cm×40 cm的小白菜地, 控制其他变量相同, 土壤pH=6.71) 进行试验。每3 d施加一次酵素稀释液 (稀释比为1:10) , 共施加7次, 每次约200 m L, 生长20 d后收获, 检测小白菜产量 (每10株质量) 以及营养指标 (包括维生素C、还原糖以及含氮量) 。

对照组为只浇水 (7次) 、加化肥 (一次肥加7次水) 、加有机液体肥 (7次) 。正交设计因素水平见表1。

1.3 检测方法

小白菜产量:随机每10株小白菜质量。

维生素C含量:二氯靛酚滴定法 (GB 6195-1986) 。还原糖含量 (GB 6194-1986) 。

含氮量:水杨酸法 (NY 1107-2006) 。

2 结果与讨论

2.1 对照组试验结果 (表2)

空白组只浇水, 化肥组施肥后只浇水, 液体肥组共浇7次液体肥稀释液。

2.2 正交试验结果 (见表3)

2.3 试验结果分析 (见表4)

对于因素A (温度) :对于前两个指标, 产量及维生素C含量, 取A2较好, 而且对维生素C含量, A是最主要因素, 在确定优水平时应优先考虑。对后2个指标, A1与A2都是比较高的, 数值相差不多, 而且A为较次要的因素, 且在发酵过程中41 ℃产生了许多霉菌, 可猜测41 ℃发酵垃圾酵素易产生杂菌有害菌, 综上, 选取A2, 即37 ℃为优水平。对于因素B (时间) :对于第一第二第四个指标, B4均为最优, B1为最劣;而对于第3个指标还原糖含量, B4为最劣, B1为最优。因此, 考虑不同产品的需要, 最优水平是B1或者B4。对于因素C (糖与垃圾比例) :对于第1及第4个指标, 即产量及含氮量而言, C4为最优, 且可知C为较主要的水平;对于第2以及第3个指标, 即维生素C以及还原糖含量, C1为最优。糖与垃圾比例可以决定发酵过程中的碳氮比, 垃圾比例越高, 即氮含量越高, 对植物的生长越有利;而维生素C及还原糖的主要组成元素为碳元素, 因此糖含量越高, 即碳含量越高, 对于该2项指标越有利。可知, C1及C4均能适应不同的种植方式, 在配合化肥使用, 或者添加富氮有机物 (如动物排泄物) 作发酵原料时, 进行发酵原材料改良后 (本试验为纯素发酵) , C1为最优水平;而对于现今流行的纯素种植 (自然农耕) , C4为最优水平。

综上所述, 优方案为A2B1C4或A2B4C4, 即发酵温度37 ℃, 发酵时间15 d, 糖与垃圾比例为1:4。

3 结论与讨论

通过正交设计探究出蔬果类垃圾酵素最佳发酵工艺为温度37 ℃, 发酵时间15 d或者24 d (生产高糖农产品) , 糖与垃圾比例为1:4。

最佳糖与垃圾比例为1:4, 该比例是建立在不另外添加化肥或者添加富氮有机发酵原料的前提下的, 即纯素种植, 该比例有利于提供较适合植物生长的碳氮比。但作为普通农业种植, 可适当添加化肥或者在发酵原料中添加富氮有机物, 以提高氮的含量, 让植物生长更好和有更充足的营养成分。

与化肥及有机液体肥对照组相比, 实验组尽管产量较低, 但其他营养指标普遍能够明显均优于对照组。由此可见, 普通种植中, 蔬果类垃圾酵素肥料可作为一种营养补充剂配合化肥等的使用, 或添加富氮有机原料对植物所需的大量元素进行补充。对于纯素有机种植, 该工艺为最优工艺。

参考文献

[1]沈瑞芝.一种广谱性的生物肥料和生物农药——厌氧消化液与植物抗逆性[J].上海农学报, 1997, 13 (2) .

[2]刘紫来.EM原露正在改变人类命运[J].四川畜禽, 1998 (1) .

上一篇:粉煤灰蒸压砖下一篇:事故机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