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改增试点方案

2024-09-28

营改增试点方案(共12篇)

营改增试点方案 篇1

5月28日, 北京市国家税务总局贴出《关于营业税改征增值税非试点纳税人纳税申报有关事项的通知》, 对试点后原缴纳增值税的纳税人, 纳税申报表面临调整的相关事宜进行规定。依据北京国税局下发通知里的填表说明, 对增值税申报中的“上期留抵税额”, 统一以2012年6月30日作为区分点, 业界据此推测, 北京营改增试点可能将按当初申请时提出的7月1日正式推行。

一、试点行业和税率与上海相同

据了解, 北京试点方案与上海基本一致, 主要在交通运输行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 交通运输行业适用11%的税率, 部分现代服务业中的有形动产租赁服务适用17%的税率, 其余试点现代服务业适用6%的税率。

上海试点的部分现代服务业, 主要围绕制造业、文化产业、现代物流产业等提供技术性、知识性服务的业务活动, 具体包括研发和技术、信息技术、文化创意、物流辅助、有形动产租赁、鉴证咨询服务这六个方面。

中国营业税设有9个税目, 分别是交通运输业、建筑业、金融保险业、邮电通信业、文化体育业、娱乐业、服务业、转让无形资产和销售不动产。按照中国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去年底公布的营改增试点方案, 将优先在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等生产性服务业开展试点。

北京开展调研时, 业界不少人认为可适当将生产性服务业, 如邮电通信业和建筑业也纳入其中, 因为这两个行业中间环节多, 有必要进行营改增, 降低行业税负。但目前看来, 北京试点方案制度创新的可能性不大, 基本是比照上海模式进行。

二、在细目上或有区别

上海试点方案, 就有一些技术层面的创新设计。如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的规定, “装卸搬运”本属于“交通运输业”这个大税目下的一个分项, 但在上海具体试点过程中, 则将“装卸搬运”归为“部分现代服务业”下的“物流辅助服务”, 适用6%的税率。另, 上海试点方案中, 交通运输行业并未包含铁路运输;同时, 上海还对注册在洋山保税港区内的试点纳税人, 进行货物运输、仓储服务和装卸搬运服务, 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的优惠政策。上海还专门针对总部设在上海的东方航空, 出台专门文件, 允许东方航空公司在上海之外的所有分公司, 能统一在总公司缴纳增值税。未来北京试点, 在航空运输业中, 享此待遇公司则需另作安排。此外, 上海试点后, 交通运输行业存在税负增加的问题, 北京也被外界寄予更多希望, 能更顺利地返还企业相应的财政补贴。

5月24日, 北京市委常委会召开会议, 听取了北京市营改增试点改革工作情况的汇报, 指出要研究制定过渡性财政扶持政策, 加强税务征管衔接, 研究制定风险防范特别是涉税犯罪防范措施。

三、营改增全面推开或加快

据报道, 目前已有10个省市正式递交营改增申请, 分别是北京、天津、重庆、厦门、深圳、江苏、湖南、海南、安徽和福建。

当初上海进行试点后, 由于营改增的政策洼地, 吸引周边更多企业入驻上海, 税收更多地流向上海, 使得周边的江苏等地也加快步伐跟进调研。上海试点后两个月, 就吸引12家跨国公司落户;上海2011年共吸引48家跨国公司总部入驻上海, 2012年的目标是50家。

北京首个高调申请试点后, 天津也递交申请, 业内专家预测, 北京真正开始试点后, 北京周边的河北、河南等地, 或许也要加入申请行列。

营改增试点方案 篇2

尽管经济增长放缓、财政收入增幅下滑,中国仍决定坚定推进一项旨在为企业减负的财税改革。财政部22日表示,近日将开展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政策执行情况专项调查,为后续决策提供参考。

“营改增”是中国结构性减税政策的重要内容。截至目前,该政策已在上海等九个省市进行试点。到2013年2月底,参加试点的企业数达到了112万户。国税总局数据显示,自去年“营改增”试点开始至今年2月份,全国共实现减税超过550亿元人民币。

财政部23日称,将组织北京、天津、广东等12个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对试点政策执行情况进行专项调查。调查对象是试点地区财政、国税、地税、人民银行国库部门以及试点企业。

据了解,调查重点是试点政策运行情况,试点对地方经济、财政、企业产生的影响,试点的政策效应等。

调查采取动态跟踪的方式进行,自2013年4月初开始,12月底结束。对试点方案确定的“1+6”行业(交通运输业以及现代服务业6个行业),每个行业均要选取不少于10户典型企业确定为跟踪企业。

财政部表示,调查内容主要涉及三个方面:

一是试点工作开展情况。包括纳入试点范围行业类型、数量、管理方式以及主要经济指标,纳入试点范围企业数量、性质、生产经营状况及纳税总体情况(含税负增减变化),试点政策对当地经济、财政、企业等产生的影响等。

二是动态跟踪企业相关情况。包括改革对跟踪企业所带来的影响,税负变化情况(同比和环比)、出口服务免税和零税率免抵退情况,增值税专用发票开票情况,试点政策在不同地区执行中是否存在差异、具体差异情况及其原因等。

三是财税政策执行情况。包括税务机关征收管理情况、税款入库情况,地方出台的相关财政扶持、补贴、奖励政策执行情况及效果,各项试点财税政策在执行中存在的问题等。

财政部称,全面了解情况,有助于为下一步试点政策的全面推开和补充完善提供对策建议。

浅谈“营改增”试点经济效益 篇3

关键词:“营改增”税制改革;结构性减税;企业减税效应

一、营业税改为增值税的原因

营业税是以营业额乘以相应税率来直接计算应缴纳税款的,因其不存在成本抵扣问题,现行的营业税在课征范围和计税环节中存在着重复征税的问题,因此,营业税改为增值税改革被视为有利于减轻企业负担,也同时使消费者受益。

二、“营改增”试点的企业效益分析

截至2011年年底,上海有12万户企业经确认纳入试点范围,其中一般纳税人近3.5万户,小规模纳税人8.5万户。其中文化创意领域的企业最多,占比近1/4;研发和技术服务类占近1/4;研发和技术类占近1/5;交通运输业占约1/12。从上海市“营改增”试点运行半年一来的情况,如果深入分析研究,就會发现部分中小企业1月份税负却有增加。

1.“营改增”对现代服务业的影响:

对于服务业,营改增税率由13%和17%改为6%和11%,实际上3%的营业税对应6%的增值税,现行营业税在3%-5%之间,所以用11%-6%的增值税替代营业税,是增税了而非减税了,特别是对于物流行业、劳动密集型的行业,有很多成本费用是取不到增值税专业发票的,而增值税的计算是采用抵扣制,已经进入营业税差额纳税试点的物流企业,实施新的改革后,很多前期购进的设备难以有大的抵扣,购买运输工具的周期是5-10年,如果按年抵扣,则每年太少,而实际从事货运时,燃油和高速路收费等还难以纳入抵扣范围,税率却提高了8个百分点,物流企业一直可以抵扣采购运力费,之前营业税按照3%的税率,改成增值税后就要按照11%的税率,其中新增的抵扣项目非常少,算下来企业的税负要增加6-7个百分点。

2.“营改增”对交通运输业的影响

在实际的运输交易中,对于交通运输业,也出现类似的税收不减反增的现象。按照此次《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方案》,其中对于存量资产的抵扣并没有做出相关的规定,如果按照不抵扣存量资产来计算会得出税负增加得更多的结果,并且诸如很多费用并不一定是从试点地区内花费的,并不能得到抵扣,如果把这个因素考虑到里面,那么税收的上升幅度有可能更大。毛利率越高的交通运输企业,改革导致的税负率上升就越高;燃料及资产设备占成本比重越低的企业,改革导致的税负率上升就越高;燃料及资产设备占成本比重越高的企业,改革导致的税负率上升就越低。虽然企业可以考虑提高运输行业的运输费用,来实现税负向下游企业的转嫁,但是实际上这是很难实现的,目前上海航运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无法向下游转嫁,提价可能会导致企业在市场上竞争性下降,失去市场优势,所以税收的转嫁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

3.大型国企收益大于中小型企业

此次“营改增”总体来说,大型企业受益程度普遍高于中小型企业,根据上海证券公司发布的报告,得利最大的企业是亚东股份,东方航空,海博股份,锦江投资,上海机场和上港集团这样的大型企业,一方面大型企业往往财务制度健全、产业链完整、固定资产投资多、有形原材料消费高,故而适用税率及抵扣范围对企业税负产生的影响也更直接和明显。

如果小型企业转变成一般纳税人,在会计核算方面有严格的要求,对于民营企业,雇佣会计师进行核算对其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但是这些是不能在增值税中抵扣的,成本会提高,所以这次改革象征意义大于实质意义,真正给企业和社会带来的收益到底能有多少很值得质疑。

三、对“营改增”税制改革的建议

针对改革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我认为我国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完善:

1.政府对于改革后续配套政策应该适时且合理

尽快出台关于存量资产抵扣的相关规定。考虑存量资产价值中的已纳增值税,根据分析对于企业的税收方面效果是有限的,虽然只是试点地区暂时施行,但是在短时期内对于某些企业的营业发展的影响还是不能忽视的,许多中小型企业也许就会因此面临倒闭、歇业的困境,所以后期配套政策应该尽快出台,真正从企业的利益出发。对于全国推广“营改增”要从根本上解决企业税负问题,依靠财政补贴不是长久之计。

2.转变改革的方式,按照行业改革优于按照地区改革

由于上海率先作为全国营业税改革试点,与其相邻地区的政府收入也受影响,比如上海在改革试点启动后,影响了苏州的政府收入。因为苏州没有进行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为了开增值税发票进行抵扣,本来可以在苏州完成的服务都转到上海,苏州成了政策洼地。按行业全国推广,比按地区推广要更好一些,具体到两个税种的一些衔接的地方,具体到不同的行业,我觉得此项税收政策可能引起的反响可能会更明显。这样避免了在改革期间影响未改革地区的经济发展,使得一些无力迁移的企业蒙受损失。

目前“营改增”的税制改革是中国正在推进的结构性减税措施之一,推进结构性改革税负有增有减、维护中小企业是改革的大方向,不断地完善好营业税改革问题,是保证结构性减税的关键所在,才能保证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吴睿鸫:《 营业税改革不能让地方财政受损》.

[2]张汉澍:《上海蓝本示范效益有多大,营业税改革试点幕后》.

[3]杨秋波 伏 昕:《 上海营业税改革细则草案已完成》.

“营改增”试点情况浅析 篇4

1进行“营改增”改革的必要性

增值税和营业税是我国现行税收体制中并行着的2个流转税种,前者主要调节第二产业,而后者则侧重于第三产业即服务业。 长期以来,二者都处于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的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 从目前来看,经过长期的发展,特别是在2009年我国实施的增值税转型改革完成之后,增值税已经相对成熟和规范,虽然税率相比较营业税而言较高,但是其只针对增值额征税,避免了重复征税,税负较轻,也更合理,而营业税表面看来虽然税率较低,但是由于对纳税人的营业行为全额征税,导致了多环节重复征税的现象,从而导致服务业的税负相对较重,阻碍了专业化的分工合作,这种差异不但造成了税收体制上的不合理,高税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服务业的发展, 不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 这显然是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时代潮流相背离的。

除此以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新兴产业不断涌现,其中有大量的生产性服务业,兼具了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双重性质,很难进行严格的区分和界定,在缴纳增值税还是营业税的选择上, 形成了模糊地带, 也模糊了中央和地方税务管理机构的征管范围,甚至造成了争抢税源的现象。

2试点情况及效果分析

2.1改革效果总体良好

首先,减轻了重复征税的问题,小规模纳税人明显受益。 自2012年“营改增”在上海试点以来 ,有数据显示,各项政策措施的运行状况总体良好,特别是小规模纳税人税负明显下降,近7成的小规模纳税人由原来缴纳5%的营业税调整为了按3%缴纳增值税,税负下降近40%,带动新增就业岗位70余万个。 从这一点来说,“营改增”的减税效果是比较明显的,这就为众多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济政策环境, 为小企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其次,有助于服务业的加快发展。 增值税的抵扣机制有效地促进了服务业企业优化经营模式、加快设备更新,增强了自我发展的能力,提高了市场竞争力,增加就业,促进民生。 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约为46.1%,同比提高了1.5个百分点。

第三,有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 “营改增”作为一项结构性减税政策,一方面要适当地减轻企业和居民的税负,另一方面通过明确的政策指引,进行有增有减的结构性调整,不仅要优化税收结构,也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从财政部2014年底公布的数据来看,第二、三产业税收增速分别为5.1%和9.9%。 三产税收在全部税收的比重也超过二产8.7个百分点,达到54.3%。 一产的税收比重很小,仅为0.2%。

2.2部分行业企业税负不减反增

在试点中,反映最为强烈的就是交通运输业。 有学者也对试点地区的交通运输业“营改增”后的税负情况进行了测算,在综合考虑了增值税、营业税、企业利润、所得税及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后, 当营业成本中涉及的直接材料等能够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进行抵扣, 并且其含税价格至少要达到含税营业收入的47.5%, 可抵扣的进项税额应达到或超过含税收入的6.89%,纳税企业才能从“营改增”的改革中获益,整体税负下降,否则,企业将可能会受损。

而现实的问题是,此前,对一般纳税人企业,交通运输业适用的营业税税率为3%,改革后,按照11% 的税率征收增值税。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筛选了65家从事运输、仓储、快递和货代一种或多种业态的物流企业, 经过测算后发现这些企业在2008年-2010年年均营业税的实际负担率为1.3%,其中运输业务负担率为1.88%。 而按照新政11%的增值税税率,即使货物运输企业发生的可抵扣购进项目中全部可以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进行进项税额抵扣,企业实际增值税负担率也会增加到4.2%,增幅达到了123%。

除了问题最为突出的交通运输业以外, 人力资源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可能也面临着类似的问题。 以管理、咨询类的公司为例,假设公司收入为500万元,征收营业税5%,为25万元,“营改增”后按照6%的税率应缴纳30万元的增值税,若其取得的可抵扣的进项税大于5万元,税负降低,否则会加重。 而此类公司除办公设备外,很少需要更新大型资产,也不会有大量生产用原材料和低值易耗品的购进,因此,能够取得的可抵扣的进项税是很有限的,这就导致了其税负实际是不减反增。

如果企业的税负不减反增,势必会加大企业的运营成本,而成本的上升如果超过了企业的承受能力, 他们只能通过提价来转移压力,最终都会转嫁到消费者身上,甚至导致整体物价的上扬,这也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3发展趋势展望

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问答 篇5

5月1日起,将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开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改革,这意味着现行营业税纳税人全部改缴增值税,已在我国实行了20余年的营业税将退出历史舞台。我们就有关问题组织了本期问答。

问:什么是营改增?

答:营业税和增值税,是我国两大主体税种。简而言之,营业税是对企业营业额(全额)进行征税,增值税是对产品或服务的增值部分征税。营改增是原来按照营业税征收的部分行业,现在改为按增值税征收。5月1日起,从餐饮住宿、旅游娱乐到教育医疗、房屋租售,这些市场交易活动都要改缴增值税。

问: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有哪些新的措施和改革内容?

答: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基本内容是实行“双扩”。一是扩大试点行业范围。将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生活服务业4个行业纳入营改增试点范围。其中,建筑业和房地产业适用11%税率,金融业和生活服务业适用6%税率。这些新增试点行业,涉及纳税人近1000万户,是前期营改增试点纳税人总户数的近1.7倍;年营业税规模约1.9万亿元,占原营业税总收入的比例约80%。二是将不动产纳入抵扣范围。无论是制造业、商业等原增值税纳税人,还是营改增试点纳税人,都可抵扣新增不动产所含增值税。

问: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有哪些意义?

答:营改增作为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重头戏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前期试点已经取得了积极成效,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覆盖面更广,意义更大。一是实现了增值税对货物和服务的全覆盖,基本消除了重复征税,打通了增值税抵扣链条,促进了社会分工协作,有力地支持了服务业发展和制造业转型升级。二是将不动产纳入抵扣范围,比较完整地实现了规范的消费型增值税制度,有利于扩大企业投资,增强企业经营活力。三是进一步减轻企业税负,是财税领域打出“降成本”组合拳的重要一招,用短期财政收入的“减”换取持续发展势能的“增”,为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打下坚实基础。四是创造了更加公平、中性的税收环境,有效释放市场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和活力,在推动产业转型、结构优化、消费升级、创新创业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方面将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

问:营改增试点已经实施4年多,试点运行情况如何?

答:目前,营改增试点已覆盖“3+7”个行业,即交通运输业、邮政业、电信业3个大类行业和研发技术、信息技术、文化创意、物流辅助、有形动产租赁、鉴证咨询、广播影视7个现代服务业。

在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下,改革试点工作平稳有序推进,基本实现了规范税制、减轻税负、促进发展、带动改革的预期目标。截至2015年底,累计实现减税6412亿元,其中,试点纳税人因税制转换减税3133亿元,原增值税纳税人因增加抵扣减税3279亿元。今年减税的总额将超过5000亿元。

营改增试点从制度上缓解了货物和服务税制不统一和重复征税的问题,贯通了服务业内部和二、三产业之间的抵扣链条,减轻了企业税负,激发了企业活力,促进了社会分工协作,有力地支持了服务业发展和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升了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出口竞争力,是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

营改增试点方案 篇6

【关键词】营改增;试点效应;完善策略

一、前言

营改增在上海市的试点已经持续一年多的时间,截止到2013年12月底,上海市纳入试点范围的企业共有15.9万户,比年初增加了3.9万户,基于对上海市试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跟踪分析,这一改革试点政策呈现出三大效应,即企业减税效应、产业发展联动效应、财政体制改革倒逼效应。同时在试点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改革中不断加以完善。

二、“营改增”试点效应分析

1.“营改增”试点的企业减税效应

“营改增”是我国新一轮结构性减税政策的主要组成部分,从税收的角度的来看这一减税政策的减税效果是极为明显的,纳入上海市“营改增”税收试点范围的企业在2013年一年时间内实体纳税人比去年同期少缴纳了166亿元,绝大多数试点行业和企业的税收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降低,同时因为“营改增”本身是更加注重对企业主体经济活动中资产增加值的税收,减轻了营业税本身的重复征税问题,有效的减轻了增加值较低的中小企业和现代服务业的税费负担,起到了推动中小企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积极作用。

2.“营改增”试点的产业发展联动效应

“营改增”试点对社会经济活动的积极作用,不仅仅包括对现代服务业和小微企业的直接税费减负,同时“营改增”试点还从税收制度的角度出发对服务业的发展产生了联动的影响,具体而言在服务业发展过程中税收制度由以营业税为主向增值税为主的转变,会直接导致服务业内部的专业分工与协作、促进了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融合与分离、促进了服务出口和贸易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了地区对服务企业的吸引力和本地企业开拓外地市场的能力。

3.“营改增”试点对财政体制改革将产生倒逼效应

“营改增”除了对试点地区企业主体的减负作用,以及对服务产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之外,其自身的巨大影响力还体现在其对财政体制改革的倒逼效应,“营改增”是我国结构性减税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我国自1994年分税以来最为广泛和深刻的税费改革,这种影响广泛而深远的具体税费改革一旦实行,必然会对财政体制产生巨大的影响。

在我国的税费体制中增值税和营业税分别是我国的第一和第三大税种,但是增值税是国家和地方的共享税种,而营业税则是地方税收的主体税种,所以“营改增”实行以前营业税是由地方税务局征收的,在改革之后增值税是由国家税务局征收的。这种税收主体的变化会对国家的税收体制和税收资源的分配产生重要的影响。会导致国家税务和地方税务职权和管理关系的重新分配。同时会导致国家财政和地方财政的财政收入有此消彼长的变化,当前地方财政资金的紧张已经较为严重,如果主要税种营业税再划分出去的话,必然会加剧地方财政的矛盾,所以“营改增”后的财政收入划分必将会有新的变化。

三、“营改增”试点中存在的问题及完善的建议

1.税制设置不尽合理,需要进一步优化

“营改增”试点中为了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增加了两个增值税税率档,使得我国的增值税税率达到4档,这种多种税率共同存在的税收政策在改革初期能够有效的降低税收政策的贯彻阻力,但是在长期的应用实施中,多重税率的税收政策必将会导致税收主体的管理混乱,所以在“营改增”试点中税制的多元化存在着隐性隐患。参考其他税种和国外的增值税规定,增值税的税率不宜超过三档,所以我国的“营改增”也应该注意对增值税税率的调整,最大限度的规范增值税征收。

2.试点范围过窄,限制了“营改增”政策的效应发挥

当前“营改增”试点活动仅限于交通运输、现代服务业等少数行业,试点区域涉及12个省市,但相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广泛领域来说,“营改增”试点的行业和区域都太过狭窄,因为税收政策的减税幅度较大,导致在试点范围内试点行业和非试点行业形成了较大税收差异,在试点地区和非试点地区形成了较大行业区域差异和区域差异,这就导致了在行业之间、行业内部、区域之间形成了一种不公平竞争。因此当前试点活动的范围过小、时间过长,会导致社会经济的消极变化,当务之急是扩展试点的行业范围和区域范围。

3.配套政策和征收管理存在不足,亟待完善

在“营改增”试点的区域内,大部分都实行了过渡性财政扶持政策,这一政策在短期来看存在着一定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但是从试点活动的长期来看,这一补贴政策的合理性还有待商榷,过渡性财政扶持政策导致国家增值税的税收工作复杂程度大大增加。当前试点工作的主要工作应该是对“营改增”的配套政策和征收管理进行规范,让“营改增”的增值税税收标准化、规范化。

四、结论

本文从“营改增”试点效应、“营改增”试点中存在的问题及完善的建议两个方面对“营改增”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以期为“营改增”应用水平的提升提供支持和借鉴。

参考文献:

[1]刘中虎.增值税的社会经济效应与“营改增”问题研究[D].武汉大学,2013.

[2]胡怡建,蒋颖,叶永青,吴尹钗. 上海服务业“营改增”改革试点效应分析[J]. 科学发展,2013,01:55-64.

[3]温彩霞. 试点纵览——“营改增”试点地区典型做法和改革成效综述[J]. 中国税务,2013,08:26-32.

[4]魏陆. 上海“营改增”试点政策效应的分析及完善[J]. 税务研究,2013,04:12-17.

作者简介:

“营改增”试点企业如何减轻税负 篇7

对于“营改增”试点范围内的纳税人支付给非试点范围内的纳税人的款项, 有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一种是试点范围内的纳税人可以按照财税[2011]111号文件附件1的规定将支付的金额按照7%的扣除率进行处理。另外一种办法就是依照财税[2011]111号文件附件2的规定, 直接扣除处理 (即差额纳税) 。

举例说明:“营改增”试点地区有一家物流企业A, “营改增”被认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 某月不含税营业额为80万元, 该月取得位于非试点地区以运输企业开具的公路内河货物运输业统一发票, 发票上注明的运费为40万元。

方案一:按照运费的7%计算进项扣除。

应纳增值税额=80×11%-40×7%=6 (万元)

方案二:根据“差额纳税法”计算应缴纳的增值税额。

应纳增值税额= (80-40) ×11%=4.4 (万元)

对比后, 可以看出方案二比方案一减轻税负1.6万元。因此, 应当选择方案二。

二、利用试点地区与非试点地区税收政策的差异

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金融商品买卖等营业税若干免税政策的通知》 (财税[2009]111号) 规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单位和个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提供建筑业、文化体育业 (除播映) 劳务暂免征收营业税。根据《关于应税劳务使用增值税零税率和免税政策的通知》 (财税[2011]131号) 的规定, 试点地区的单位和个人提供“广告投放地在境外的广告服务”可免征增值税。综上所述, 试点地区和非试点地区的税收政策的差异为税收筹划提供了一定的空间。

举例说明:2013年, 北京鲁班图文广告有限公司想要投资设立一家子公司 (增值税一般纳税人) 。设立该子公司的主要目的是在境外提供广告宣传服务。对于子公司的设立地点有两个选择的方案。一是青海省西宁市 (非试点地区) ;而是湖北省武汉市 (试点地区) 。假设子公司的设立地点不会影响其正常的声场经营活动。预计每年能够从子公司获得2000万元的广告收入, 请分别计算不同设立地所对应的应纳税额。

方案一:设立地点为西宁。根据财税[2009]111号文件的规定, 该子公司在境外提供广告宣传服务所获得的2000万元的收入不属于免税的范围, 应缴纳如下税金:

应纳营业税=2000×5%=100 (万元)

应纳城市建设维护税及教育费附加=2000× (7%+3%) =200 (万元)

总的应纳税额=100+200=300 (万元)

方案二:设立地点为武汉。根据财税[2011]131号文件的规定, 该子公司在境外提供广告宣传服务所获得的2000万元的收入属于增值税的免税范围。

对比后, 可以看出方案二比方案一减轻税负300万元, 故方案二更可行。

三、分别核算法

试点纳税人兼有不同税率或者征收率的销售货物、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或者应税服务的, 应当分别核算适用不同税率或征收率的销售额, 未分别核算销售额的, 按照以下方法适用税率或征收率:

第一, 兼有不同税率的销售货物、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或者应税服务的, 从高适用税率。

第二, 兼有不同征收率的销售货物、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或者应税服务的, 从高适用征收率。

第三, 兼有不同税率和征收率的销售货物、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或者应税服务的, 从高适用税率。

举例说明:某试点地区一个娱乐营业场所 (KTV, 酒店类的) , 主营业务就是给客户提供劳务。同时该娱乐场所内附设一家商店, 为顾客提供啤酒、饮料、水果类、各种小吃等。假定, 2012年该娱乐场所取得服务业收入2000万元 (不含税) , 税率11%;经营商店取得收入200万元 (不含税) , 税率6%, 请计算该娱乐场所应缴纳的税款。

方案一:为分别核算两类收入。那么按照有关规定, 应当从高使用税率, 即采用11%的税率统一征税。

应纳增值税额= (2000+200) ×11%=242 (万元)

应纳城市建设维护税及教育费附加=242× (7%+3%) =24.2 (万元)

总的应纳税额=242+24.2=266.2 (万元)

方案二:该娱乐场所会计核算制度健全、完善, 分别核算两类收入。

应纳增值税额=2000×11%+200×6%=232 (万元)

应纳城市建设维护税及教育费附加=232× (7%+3%) =23.2 (万元)

总的应纳税额=232+23.2=255.2 (万元)

对比后可知, 方案二比方案一减轻税负11万元。因此, 健全、完善的会计核算制度, 分别核算不同类型的收入, 有助于帮助企业减轻税负。

四、转变经营模式法

财税[2011]111号文件规定:远洋运输的期租业务、航空运输的湿租业务征收增值税, 按照交通运输业征收, 税率为11%;远洋运输的光租业务、航空运输的干租业务, 属于有形动产经营性租赁, 增值税税率为17%。

举例说明:某航空运输企业为试点地区一般纳税人, 2013年1月将自己闲置的飞机承租给他人使用一个月, 取得租赁收入800万元, 未取得进项税发票。请核算租赁方式分别为干租、湿租下各自的应纳税额。

方案一:以干租的形式租赁。

应纳增值税=800×17%=136 (万元)

应纳城市建设维护税及教育税附加=136× (7%+3%) =13.6 (万元)

总的应纳税额=136+13.6=149.6 (万元)

方案二:以湿租的形式租赁。

应纳增值税=800×11%=88 (万元)

应纳城市建设维护税及教育税附加=88× (7%+3%) =8.8 (万元)

总的应纳税额=136+13.6=96.8 (万元)

对比后可知, 方案二比方案一的税负轻52.8万元。因此, 在企业经营的过程中, 合理地、适当地选择经营方式也是一种能够帮助企业减轻税负的有效途径。

综合以上四个分析要点, 从事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的试点纳税人, 可以利用差额纳税、分割企业、健全的会计核算制度等有效途径, 为试点企业减轻税负。试点企业要想真正地享受到“营改增”带来的福利, 应当充分渗透国家政府关于“营改增”所实施的相关政策, 据此规划出适合本企业发展的纳税筹划方案。

摘要:随着“营改增”在全国范围内的逐步推广, “营改增”试点范围内的企业积极地响应国家的政策, 一方面, 试点企业遵照国家税法的规定依法纳税;另外, 试点企业又根据自身实际的情况合理地进行纳税筹划, 尽可能的减轻税负, 提高企业的盈利空间。

现行“营改增”试点存在的局限 篇8

1. 政策局限性分析

(1) 政策覆盖不全面。

2009年增值税转型改革之后, 增值税仍然存在征收范围过窄的问题, 只在工业、商业、进口及部分修配等行业或环节征收, 使大量其他行业存在重复征税。“营改增”在上海开始试点的初期, 范围不包括建筑业、邮电通信业、销售不动产、金融保险业, 以及餐饮娱乐等服务业, 增值税还没有覆盖到其他劳务、不动产、无形资产等, 对投资仍然存在重复征税。2013年8月起, “营改增”扩容, 广播影视服务等行业被涵盖到试点范围中, 但仍有部分行业未全面纳入, 改革效应受到制约。以无锡市为例, 2013年1~6月涉及“营改增”试点行业的营业税仅占总量的不足10%, 这意味着大部分营业税行业仍未纳入增值税范围, 上下游重负征税情况依然突出。

(2) 局部试点导致地区差异较大。

至2012年底, “营改增”试点由上海分批扩大至北京、江苏等10个省、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尽管试点地区涉及的绝大部分纳税人税负将普遍下降, 但对毗邻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将会带来暂时性的负面影响。从宏观角度看, 区域试点也不利于整个行业的全面、平衡发展。此外, 特殊政策加剧了不公平, 比如是上海“营改增”政策中对注册在洋山保税港内试点纳税人提供的国内货物运输、仓储和装卸搬运服务实行增值税即征即返的政策, 不但使原来独有的营业税免税政策得以延续, 而且接受服务方可以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 实际优惠力度更大, 与其他特殊监管区域内的货运仓储企业、物流企业相比, 形成了很大优势, 对周边地区如苏州太仓港和工业园区、昆山等综合保税区的竞争力构成了不利局面。

(3) 交通运输业税负增加明显。

“营改增”试点后, 必然会影响相关企业的税收成本, 不同企业由于成本结构不同、发展时期不同等, 税负会出现有升有降的情况。根据无锡市国税局抽样测算结果, 交通运输行业增值税平均税负从原来营业税的2.98%上升到3.35%, 上升幅度约12.42%。

从上海、江苏等地实施的情况看, 交通运输业税负上升幅度较大, 部分企业上升一倍以上。税负上升的主要原因, 一是税率设置偏高。实际执行的税率11%本身高于按照营业税税负测算的税率。二是运输工具进项税抵扣比例较低。由于交通运输行业大量存在车辆挂靠、承包的现象, 企业自行购置运输工具固定资产的比重较低, 造成固定资产增值税进项税额抵扣机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三是路桥费、人力成本比重高但无法抵扣。交通运输企业的路桥费、保险费、人力成本等占总成本的40%以上, 而这些成本目前均无法抵扣增值税。四是燃油、修理费等进项税额抵扣不充分。交通运输企业的燃油、修理费等可抵扣增值税的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本身不足40%, 而且由于种种原因, 并非全部能够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抵扣凭证, 更加加重了增值税负担。

目前上海对部分试点后税负提高的企业实施财政补偿, 该过渡办法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改革顺利进行。但是, “营改增”改革的本意是减轻税负, 财政补贴违背初衷, 而且操作繁琐, 人为增加政府部门与纳税人双方工作量, 同时财政补贴往往会造成部分纳税人利用进项抵扣人为调节税款, 容易产生税收风险。

(4) 部分过渡性政策有待完善。

为了保证税改的顺利实施和税制的衔接, 目前试点方案中保持营业税优惠政策的连续性, 对大部分营业税免税政策, 在改征增值税后继续执行。这一方面使增值税免税项目过多, 增加了日常管理的难度;另一方面, 免税政策又使增值税抵扣链条断裂, 使部分与制造业密切相关的服务业 (如技术服务、合同能源管理等) 的购买方不能充分抵扣, 影响了改革效应。此外, 规定试点地区的原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兼有应税服务的, 试点初期的增值税留抵税额不得从应税服务的销项税额中抵扣, 很大程度上抑制了老企业业务转型、开展多元化经营的动力, 不利于服务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5) 政策设计复杂带来新的税收遵从风险。

“营改增”在扩大增值税征收范围的同时, 也对原来的增值税管理制度进行了较多的改变和突破, 由此带来一系列新的纳税遵从风险。如:应税服务小规模纳税人年销售额标准提高至500万元, 并且判断时将货物劳务销售额和应税服务销售额分离, 给希望逃避认定的混业经营纳税人留下了制度漏洞;税率档次增多, 并且相关行业 (如交通运输和物流辅助) 税率悬殊, 认为划分不仅增加税收征管工作难度, 也不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 (如现代物流一体化运作) 的需要;试点纳税人在非试点地区经营活动缴纳的营业税允许在计算增值税时抵扣, 也增加了税收征管复杂程度和潜在征税风险。此外, 部分行业 (如交通运输业) 中存在的大量中、小经营户, 原本财务核算不健全、税法遵从度低, “营改增”试点阶段可能出现利用税率差异、差额征税规定及地区政策差异等来虚开发票、骗取抵扣、逃避纳税等问题。

2. 征管局限性分析

(1) “营改增”收入占增值税收入的比重低。

截止2003年6月末, 无锡市“营改增”纳税人征管户数占增值税纳税人的比例14.86%, “营改增”收入占增值税收入的比重仅为3.72%, 这一比重远远低于全省5.22%的平均水平, 位居全省倒数第二位。作为现代服务业较为发达的无锡, “营改增”收入占比明显偏低。

(2) “营改增”征管质量不高。

一是收入增长水平大大低于户数增长。与2003年1月份相比, 截止2003年6月末, 无锡市“营改增”征管户数增长40.29%, 而“营改增”收入同比下降20.89%, 在征管户数猛增的同时, 税收始终保持低速增长甚至一度下降, 剔除2003年1月份年末因素外, 2003年6月末收入也仅比2月份收入增长1%。新增户数中小规模企业比例过高成为制约因素之一。二是零申报比例过高。从纳税人申报情况看, 截止2003年7月末, 无锡市19265户“营改增”试点纳税人中有11578户连续7个月应税服务销售额零申报, 零申报率高达59.17%。分行业来看, 研发技术服务、信息技术服务零申报率达50%以上。尽管2003年上半年, 各地通过营改增漏征漏管户清理, 清理了漏征漏管户2819户, 但新增户数并未形成有效税源。

(3) 现代服务业税收贡献度偏低

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是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的重中之重, 但从2003年1-6月份的税收数据上反映, 无锡市现代服务税收贡献度明显偏低。至2003年6月末, 现代服务业以86.55%的纳税人贡献了73.43%的“营改增”税收, 在“营改增”总收入中的占比在13个省辖市中排位第四, 落后于南京、苏州、连云港。

“营改增”试点企业的应变之道 篇9

一、“营改增”对试点企业经营模式的影响及对策

企业的经营模式不仅受利润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到企业税负的影响,“营改增”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税负水平,企业的经营模式也必将受到影响。

1. 企业纳税人类型的选择。增值税的纳税义务人分为小规模纳税人和一般纳税人。企业如果是一般纳税人,则允许采用销项税额减去进项税额的计税办法;如果是小规模纳税人,则采用简易计税方法,直接用不含税销售额乘以征收率计算当期应纳税额。

企业纳税人选择的关键在于企业的增值税税负,企业可以用相同的条件测算两种纳税人下企业的应纳税额,如果一般纳税人企业的税负高,则应该选择小规模纳税人;如果小规模纳税人企业的税负高,则应该选择一般纳税人。根据现行税法,如果企业的年应征增值税销售额超过了一定的标准如500 万元,除了特殊规定,企业必须被认定为一般纳税人。但企业可以改变自己的经营规模,即企业在自己达到规定的标准之前,重新注册成立企业,这样就可以使两个企业都保持小规模纳税人的身份。另外,对于“营改增”的企业,如果工商登记是个体工商户,税收政策给予了企业自由选择的机会,既可以成为一般纳税人也可以成为小规模纳税人。

2. 企业具体经营方式的选择。在“营改增”之前,交通运输业普遍存在挂靠行为,挂靠人以被挂靠人的名义对外经营,营业税税率为3%,双方不会感觉税负过重。“营改增”后,交通运输业一般纳税人的税率11%,如果还采用过去的挂靠行为,被挂靠人不能取得进项税发票,就需要为挂靠行为支付高税负,导致企业的利润减少。因此被挂靠人要么取消挂靠行为,规范企业的经营管理;要么加强对挂靠人的管理,督促其提供合理的进项税发票。

第一步“营改增”涉及三个代理服务业,即知识产权代理服务、货物运输代理服务和代理报关服务。在“营改增”之前,代理业实施的是差额纳税办法,即以企业实际收取的款项减去为代理者支付的价款的差额缴纳营业税。“营改增”后,根据财税[2013]106号文件,代理业以其取得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扣除向委托方收取并代为支付的政府性基金或者行政事业性收费后的余额为销售额。试点纳税人中的一般纳税人提供国际货物运输代理服务,以其取得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扣除支付给国际运输企业的国际运输费用后的余额为销售额。国际货物运输代理服务,是指接受货物收货人或其代理人、发货人或其代理人、运输工具所有人、运输工具承租人或运输工具经营人的委托,以委托人的名义或者以自己的名义,在不直接提供货物运输服务的情况下,直接为委托人办理货物的国际运输、从事国际运输的运输工具进出港口、联系安排引航、靠泊、装卸等货物和船舶代理相关业务手续的业务活动。

可以看出,对于这三个代理行业来说,允许从收取的款项中扣除的费用范围减少,仅包括政府性基金、行政事业性收费、国际运输费用,而且这些费用必须有规定的凭证。如果代理业收取的款项在支付时不能按照规定扣除,收取的款项必然会带来代理业的销项税额。因此代理业在不提价又要保持原有利润水平的情况下,可以改变过去直接收取所有款项的做法,只收取代理费用和可以扣除的费用;对于既不能扣除又不能取得进项税进行抵扣的费用,由被代理企业直接缴纳给提供劳务的企业,这样就会减少代理行业的税负。

二、“营改增”对试点企业购买决策的影响及对策

对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来讲,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对于减少企业的增值税税负具有重要意义。“营改增”的持续扩围对于企业来说,可以抵扣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如果改革企业不提高价格,将会直接减少企业的税负,增加企业的利润。为此,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应做好以下工作:

1. 加强对企业的发票管理。我们国家现在实行的还是以票控税,在企业经营中,由于经营者缺少税收知识,发生采购业务时,为了减少现金流出,没有取得发票。作为财务人员一定要和经营者做必要的沟通,阐明如果没有发票,不但在增值税中无法做出抵扣,也无法在所得税前扣除,实质会给企业带来更大的成本。财务人员首先要加强自身学习,熟悉不断变化的税收政策。同时,要加强对经营人员的培训,掌握企业的交易对象哪些是一般纳税人,哪些是“营改增”企业,以便企业无遗漏地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

2. 强化对供应商的选择决策。企业过去在选择供应商时主要考虑的因素包括:供应商的信誉、货物的质量、货物的价格、供应商的地点等。对供应商的选择主要由企业的采购人员来完成,财务人员无法参与其中。当前企业越来越重视税收成本,笔者认为财务人员也应参与供应商的选择事宜。

财务人员在选择供应商时,主要是考虑购货价格。例如供应商有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在二者提供的含增值税供货价格相同的情况下,考虑企业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可以抵扣的情况,企业一定会选择一般纳税人作为供应商;如果二者提供的供货价格不相同,小规模纳税人提供的供货价格低,则需要比较一般纳税人高出的供货价格是否能得到进项税额的补偿,如果能,则选择一般纳税人,如果不能,则选择小规模纳税人。

三、“营改增”对试点企业销售决策的影响及对策

对于“营改增”企业来说,税收的改革对企业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从税收的征管机关、会计的核算、企业的定价策略、企业的销售方式都将发生变化,因此财务人员也应参与企业销售环节的经营决策。

1.“营改增”对混合销售行为的影响及对策。一项销售行为,如果既涉及销售货物,又涉及非增值税应税劳务行为,则为混合销售行为。除了销售自产产品并提供建筑业的混合销售行为,其他企业的混合销售行为,销售额和提供劳务额混合到一起缴纳一种税。

“营改增”后,过去所认定的混合销售行为就可能发生变化。例如某企业在给油田提供机器设备的设计服务后,将所设计的机器设备制造出来,在“营改增”前,这属于混合销售行为,设计收费将并入销售设备的价格中一起缴纳增值税(销售机器设备的增值税税率是17%),但该项设计活动能够取得的增值税进项税额非常有限,缴纳增值税会给企业带来税负。

在过去,企业为了减少税负,对于混合销售行为的纳税筹划的思路是把混合销售行为的业务进行拆分,即独立成立设计公司,该设计公司独立进行税务登记,独立缴纳流转税。这样两家公司给油田提供业务,一家销售机器设备,缴纳增值税;一家提供设计服务,缴纳5%的营业税。这样相同的收费,由于缴纳的流转税不同,就减轻了税负。

但随着设计服务缴纳增值税后,这项行为将不再是混合销售行为,而转化为混业经营。即都是增值税的应税行为,但两项业务的增值税税率不同,销售设备需要缴纳17%的增值税,设计服务需要缴纳6%的增值税。对于混业经营,企业不需要进行以往的纳税筹划,管理的重点转变为对混业经营的单独核算。由于税率不同,企业要单独核算设备的销售额和设计的劳务收入,如果不能单独核算,则必须从高适用增值税税率。

2.“营改增”对企业定价策略的影响及对策。“营改增”从整体来看,减轻了企业的税负,但对于个别行业来说,“营改增”增加了企业的税负。例如对于交通运输业,由于营业税税率是3%,而对于一般纳税人的交通运输业,增值税税率是17%,从短期看,交通运输企业过去购买的设备没有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过路费、过桥费不能抵扣进项税,油费和修理费不能足额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如果收费不变,必将增加企业的流转税税负,减少企业的利润。这种情况也发生在一些提供现代服务业的企业中,由于服务业过去营业税的税率是5%,现在是6%,但这些企业能够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有限,必然税负增加。

对于“营改增”的企业来说,面对税负上升的情况,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想办法:一是考虑产品的价格是否有上升的空间。“营改增”后试点企业可以开出增值税专用发票,交易金额不变,由于销项税额的影响,因此对于试点企业来说降低了利润,但对于交易另一方而言,由于可以抵扣进项税额,成本降低,相当于增加了利润,二者需要进行博弈。二是企业可以把自己锁定为小规模纳税人,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是3%,这样流转税的税负下降,从而增加利润空间。但是否能够成为小规模纳税人还要看交易对方的需求,如果交易对方不需要增值税专用发票进行抵扣,则只要改革企业控制好经营规模,在规模达到临界点之前成立新的小规模企业,就可以有效降低税负。但如果交易另一方也需要增值税专用发票进行抵扣,则该项筹划将变得没有现实意义。

3.“营改增”对企业销售模式的影响及对策。企业销售方式不同,企业所需要缴纳的增值税就不同。例如企业给予客户赠品,是在客户购买商品的同时给予客户赠品还是将赠品给予企业的潜在客户,这两种情况下增值税的处理上是不同的:如果在客户购买商品的同时给予赠品,则是一种捆绑销售行为,该赠品不会产生额外的增值税负担;如果是给予企业的潜在客户,则需要将该赠品视同销售,缴纳增值税。

财务人员参与企业的销售决策时,要加强三个方面的管理:一是财务人员要熟悉不同方式下的税收政策,例如销售折扣、现金折扣、销售折让的税收政策以及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开具方法,只有在熟悉政策的基础上才能有效进行管理。二是财务人员要重视对企业合同的审核,合同在签署前应交给财务人员进行审核,财务人员重点审核合同的税收问题,审核后的合同才能由销售人员正式签署。三是财务人员要对企业的促销手段进行比较,从税收的角度比较捆绑销售、实物赠送、现金赠送等不同方式的税收问题,给予销售人员税收方面的建议。

“营改增”的扩围将在全国持续不断进行下去,这不仅给企业带来税收问题,给财务人员的决策行为也将带来影响。财务人员在加强对税收政策学习的基础上,要把对税收的管理融合到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中,只有管理好经营,才能有效地管理好税收。

摘要:“营改增”的持续扩围是财税改革的重点,这将给企业的经营决策带来重大影响。本文从“营改增”持续扩围对企业经营模式的影响、对企业购买决策的影响、对企业销售决策的影响出发,分析了企业财务人员在经营模式、购买环节、销售环节的管理重点,建议把财务人员的工作融入企业经营决策之中。

营改增试点方案 篇10

利好运输和服务业。国家新增了11%和6%两档低税率。其中,租赁有形动产等适用17%的税率,交通运输业、建筑业等适用11%的税率,其他部分现代服务业适用6%的税率。

避免重复征税: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但是,“营改增”不等于完全减税,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不同,可能轻税不会惠及所有企业。

多重利好:多项减负政策陆续展开。从2012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对小型微型企业免征管理类、登记类、证照类等行政事业性收费。对不落实免征费的部门和单位,要追究责任人的行政责任。

营改增试点方案 篇11

备受关注的“营改增”全面试点已于2016年5月1日正式启动。中国增值税从1979年起试行,已走过37年的历程。增值税在中国的发展与改革开放几乎同步。增值税改革的关键步骤,都与改革开放有着密切的关系。

为何对占税收半壁江山的增值税“动刀”

增值税制的每一次改革,都与经济体制改革有着密切关系。1994年增值税制改革,就是为了建立与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相适应的税制。

增值税取代产品税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税收对市场的扭曲。担心税收收入下滑,同时为了防止经济过热,当时的增值税选择了固定资产进项税额不能抵扣的生产型增值税。这样的增值税不能全面解决重复征税问题,于是2009年开始了消费型增值税的改革。但是,增值税改革仍然没有到位,固定资产抵扣范围还是有限的。这次改革将新增不动产进项税额列入抵扣范围,标志着消费型增值税制改革进入收官阶段;扩大了增值税征税范围,增值税全面取代营业税,更是进一步巩固了增值税在税收制度中的地位。

全面深化改革旨在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突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定位的背景之中,税制改革的目标就是建立现代税收制度。税收要在改进经济效率、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中扮演重要角色,要逐步提高直接税收入的比重。增值税制改革在深化税制改革中有着非同寻常的地位,将有力地促进经济效率的改善。增值税所提供的税收收入几乎占税收的半壁江山,对这样的税种进行改革,本身就说明它在税制改革中的分量,也是税制改革快速进行的明证。

增值税制改革难度本来就不小。改革必然涉及利益格局调整,而且改革方案的选择,也需要专业的支撑。增值税制改革的复杂性和专业性,决定了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全面试点能够推开,本身就很不容易。一些在方案设计中可能没有注意的问题也可能在试点中暴露,从而为改革方案的完善争取时间,为改革的正式实施提供更充分的支持。

增值税制改革的难度非常大。全行业覆盖的增值税制就不容易设计。金融业增值税制有大量的难题需要克服。增值税制改革遇上积极财政政策,又逢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体方案的设计,就不能不考虑更加复杂的外部因素。所有这些因素,都会聚焦在“减税”上。新增不动产进项税额抵扣是实实在在的减税,是不会有任何争议的减税。其他的减税就要表现在进项税额扣除的范围确定上,表现在税率的确定上,为了试点的平稳进行,改革选择了行业税负不增加的约束条件。这就给“营改增”全面试点出了一道大难题。

行业税负不提高不等于具体企业税负不提高。但是,毕竟所有行业税负是由一个又一个的企业税负所组合而成的。全面试点方案显示出过渡性的规定,无一不注意行业税负的前后衔接,是在尽可能保持平稳的状态下,顺利推动“营改增”工作。无论从税率的选择,还是从征收率的设定,这种设计思路都可以清晰地看出来。行业税负不提高既是“营改增”全面试点作为积极财政政策中减税政策的重要内容,又是改革争取社会全面支持的前提条件。但是,为此所设计的改革方案难免复杂,也意味着未来增值税制改革有着较大的空间。

“营改增”全面试点的顺利进行离不开良好的税收征管工作。完善国地税征管体制改革方案要求国地税部门加强合作但不合并。这种做法较好地解决了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问题。但是,有一种客观现实是: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生活服务业纳税人由原来缴纳营业税改为缴纳增值税,并由国家税务局征收,这大大增加了国家税务局的征管压力。可以说,“营改增”全面试点,如果没有地方税务部门的支持,那么试点的任务是不太可能完成的。

因此,只有进一步加强国地税合作,试点的任务才有望完成。毕竟,“营改增”之后,国税部门仅仅是管户就增加了1000多万户,工作压力可想而知。只有进一步加强国地税合作,试点任务才能较顺利地完成。试点中,应进一步探索合作的模式与机制,充分调动国税和地税两个部门的积极性。税收征管的改善同时是纳税服务的改进过程,是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建设过程,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过程。国地税合作,必须将国税部门熟悉增值税的优势与地税部门对行业更了解的优势综合起来,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营改增”之后,国地税征管体制的进一步完善需要提上议事日程。试点伊始,国税部门加班加点,精神可嘉。与此同时,地方税务局在行业税收征管上的优势不能充分利用,实际上是征管资源的一种浪费。人随业务走,才是最有效的工作方式。如果能够推动国地税的有效合作,乃至融合,那么这将大大促进纳税服务效率的提升。“营改增”过程中的纳税服务是专业的公共服务,如果进行得好,这也可以为更进一步的对自然人的税制改革,乃至政府其他部门的改革提供样板。

“营改增”试点后,必须解决好地方政府收入的来源问题

多税率、多征收率才能保证行业税负不提高试点目标的实现,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增值税中性作用的发挥,扭曲了市场行为。在理解这么做的现实合理性的同时,试点之后中国必须加快增值税立法进程,增值税立法应该将简并税率并从总体上降低税负作为重要任务来完成。理想的增值税税率应该只有一档基本税率。考虑到现实的需要,增值税税率仍然可以选择一档基本税率加一档低税率的做法,并选择合理的免税范围。基于亚太地区增值税税率偏低的实际,基本税率最终定为10%左右、低税率定为5%左右较为合理。征收率也应只设一档,定为3%左右。

增值税税负因素仍是增值税立法中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实际税负,而不是名义税负;需要注意的是谁最终承担了税负,而不是名义上是谁在纳税。对于投资者来说,有意义的是资本回报率指标,而不是缴纳了多少税收。行业税负的概念可能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行业税负界限越来越模糊而失去存在的意义。只要是社会需要的商品和服务,在某种程度上都有税负转嫁的可能。税制改革需要密切关注税负转嫁的条件,将增值税立法与市场繁荣更好地结合起来。增值税立法当在释放市场活力、增进市场繁荣上做出应有的贡献。

“营改增”全面试点,必须解决好地方政府收入的来源问题。有分级财政管理体制,就必须有完善的地方税体系。营业税本来是地方第一大税种,“营改增”之后,營业税消失了。地方政府收入所出现的缺口必须得到弥补,否则这可能影响地方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营改增”试点初期,可以将新增增值税收入作为地方税,但是随着试点范围的扩大,试点时间的拉长,再这么做的后遗症越来越多,地方和中央争夺税源的问题可能越发突出,对中央税收收入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

事实上,一部分营业税收入本来是中央的,将新增增值税收入作为地方收入,也是不合适的。在整个分级财政体制未动之前,通过提高地方的增值税收入分享比例是必须的。有人担心因此而导致市场分割并进而影响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不能说没有道理,但短期内的问题需要短期解决方案,否则过渡期的问题就可能导致全局问题的无解。增值税收入中央和地方五五分享规定的出台,是务实的。不同地区受此规定的影响不同,对应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改革必须充分调动地方的积极性。中国是一个大国,更应该如此。需要说明的是,当下的增值税收入分享还只是过渡期的做法。中央和地方税收收入的划分,更为稳定的财政体制,这还需要结合整个税制改革和其他财政制度改革的进程综合设计。

“营改增”全面试点是税制改革的重要一步。尽管方案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但是它毕竟迈出了税制改革的重要一步。接下来,直接税制改革也要稳步推进。针对自然人的税收征管难度极大,更不可大意。在取得最大的社会共识的前提下,加快税制改革,才可能尽快建立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适应的现代税收制度。

建筑业“营改增”试点的应对措施 篇12

关键词:建筑业,营改增

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于2011年11月16日正式下发了《关于印发〈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方案〉的通知》 (财税[2011]110号文件) , 意味着“营改增”不可逆转地拉开了序幕。国家税制改革初衷是要减少重复征税, 减轻企业税负, 进行结构性减税。因为是结构性减税, 势必不能做到对各个行业平均减税。对于管理精细、成本抵扣项目较多的行业来说税负是有所下降, 而对于管理粗放、成本抵扣项目较少的行业来说则很有可能带来税负的增加。

建筑业就是如此, 建筑业营业税率为3%, 财税[2011]110号文件明确规定, 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业一起, 适用11%的增值税税率.而现行大多数建筑业企业在传统的管理方法和粗放的管理水平情况下, 有许多不能取得发票的情况存在, 从而导致税负的实际增加。建筑业作为微利行业, 税负的实际增加直接影响了企业的盈亏情况, 有些管理薄弱的企业甚至可能面临生存危机。然而, 换个角度来看, “营改增”何尝不是倒逼施工企业加强自身管理、提高管理水平的良好机遇, 如果施工企业能够利用这个机遇从完善内部体制、运营机制等方面来改变粗放式的管理方法, 相信经过“营改增”, 施工企业将能实现更快更好地发展。

一、“营改增”后建筑业税负增加的原因

施工企业要对“营改增”作出应对, 首先要弄清楚“营改增”造成税负增加的具体原因, 方能对症下药。“营改增”后税负增加, 主要是因为税率从3%增加到11%后建筑业企业没有足够的进项税项目可抵扣。具体原因如下:

1.“甲供材料”现象比较普遍, 例如开发商直接采购钢材, 钢厂或经销商收到对方的钱当然直接开具发票给开发商, 开发商入账做账也顺理成章, 施工企业只能取得相应数额的结算单, 无法取得进项税发票进行抵扣。

2.外购商品砼支出占可抵扣支出项目总额的比重也较大, 但其增值税可抵扣率一般为6%, 比理论上的17%少抵扣11%。

3.地方材料及辅助材料。一是小规模纳税人没有增值税发票;二是农民和私人就地采砂、采石就地卖, 甚至发票也提供不了。

4.装饰企业材料繁杂, 供应商以个体户居多, 大多数无法提供增值税专用发票。

5.劳务用工的人工工资占合同造价20%以上, 无法取得进项税发票。

6.固定资产折旧与设备租金无法取得进项税发票, 按照规定只有实行增值税后新添置的机械设备方可对进项税抵扣, 那在“营改增”之前购买的机械设备的进项税都无法抵扣。

7.水、电、气等能源消耗, 也无法取得进项税发票。

8.筹资成本。即从银行贷款付息后, 无法取得进项税发票。

9.企业在项目上取得的合同毛利 (约3%左右) , 也不可能开出进项税发票。

10.由于业主工程款支付严重滞后, 施工企业支付给材料商的材料款最多也只有70%左右, 材料商没拿到钱也不可能开足额发票给施工企业, 时间差造成了施工企业的实际税负增加。

二、施工企业应采取的措施

对于上述因“营改增”造成施工企业税负增加的局面, 本文主要从施工企业内部和施工企业外部两个层面探讨其应对措施:

(一) 施工企业内部层面

1. 收入源头方面。

“营改增”造成税负增加, 必然导致施工企业的成本增加。如同其他材料上涨、人工上涨的因素一样, 可以通过公司市场经营部招投标时报价上浮一定的比例来消化一部分增加的税负, 从收入源头上来应对。因为“营改增”造成税负增加, 对整个建筑业来说都是机会均等的, 每个施工企业都面临着税负增加的状况, 因此提高报价并不会使其处于不利局面。

2. 甲供材料方面。

对于“甲供材料”现象, 应由公司市场经营部和法务监察部对施工合同进行补充, 在签订施工合同时就加以规范。在合同中约定甲供材料需甲方、总包单位和供应商签订三方协议, 供应商需将合法的可抵扣进项发票提供给总包单位, 因发票未能提供而造成的税负增加由甲方承担。

3. 供应商选择方面。

公司市场经营部及法务监察部应对内包协议进行规范, 在签订内包协议时就要求项目老板尽可能把能否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作为选择供应商的依据, 以顺利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同时, 生产管理部应引导项目部合理选择能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的供应商, 财务部在支付工程款时也应严格把关。对能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的, 尽可能取得, 尽量减少以下两种情况出现: (1) 为了降低原材料成本, 不要增值税专用发票, 只要供应商降低价格。 (2) 由于原来建筑企业不能抵扣增值税, 所以在选择供应商会考虑进价成本低廉的小规模纳税人和营业税纳税人。

4. 劳务用工方面。

应由公司技术管理部门尽可能优化施工方案, 提高机械使用比例, 减少人工使用, 以提高施工效率。生产管理部门应监督引导项目部提高施工效率。

5. 机械使用费方面。

由于只有公司实行“营改增”后新添置的机械设备方可对进项税进行抵扣, 因此, 各项目部如需购置机械设备, 尽可能延后购置;如实在需要的, 可用融资租赁或经营租赁方式解决机械使用问题。

6. 水、电、气等能源消耗方面。

公司生产管理部门应引导项目部节约能源, 避免不必要的能源浪费。甲方如果是增值税一般纳税人, 可直接向甲方要求开具水、电、气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但由于甲方一般是房地产企业, 可以作为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 向当地主管国税部门申请按3%的增值税征收率代开增值税专用发票。

7. 筹资成本方面。

公司财务部门应加强资金的预算管理, 其他各部门全面配合预算的执行, 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资金部在选择融资方式时要充分比较, 选择最佳的融资方式, 银行贷款时货比三家, 确保取得相对最优的贷款条件及相对最低的筹资成本。同时, 区域公司财务部和生产管理部应监督项目部的资金使用, 防止不必要的融资产生。

8. 工程款催收方面。

由公司市场经营部和法务监察部对施工合同进行规范, 在签订合同时就对甲方作出约束, 补充因甲方拖欠工程款而造成税负增加的损失赔偿条款。同时, 公司协助项目责任人加强工程款的催收, 尽可能减少因工程款结算滞后而造成的税负实际增加。

9.“营改增”政策培训方面。

加强财务部关于“营改增”政策和增值税申报的培训, 提高财务部的会计核算水平, 使财务部能尽快熟悉增值税纳税申报的步骤和环节, 并对会计核算作相应改变, 以尽快适应“营改增”政策的实施。

(二) 施工企业外部层面

1. 做好测算和积极呼吁的工作准备。

住建部2012年4月5日以建办计函[2012]205号文下发了《关于组织开展建筑业及相关企业营业税改增值税问题调研工作的通知》, 要求全国建设行政主管部门, 对企业2011年营业税缴纳情况进行摸底, 对营改增税负情况进行测算和对比, 提出应对策略。因此, 公司应向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行业协会进行呼吁: (1) 提出营改增后税负增加的依据, 作最后的努力, 以期下调增值税税率。 (2) 切实改变现有各类保证金的交纳办法, 比如采取将各类保证金打包的方法, 降低综合保证金的计提比例, 以减轻施工企业的资金压力。

2. 对预决算定额制定部门的反映和呼吁。

“营改增”政策实施后, 如果依然根据原来的营业税税率来计算工程款的税金, 将在招投标时就先天不足, 造成税金上的实际亏损。因此, 应向预决算定额制订部门呼吁, 尽快对预决算定额进行改变, 以适应“营改增”政策的实施。

3. 向国家税务总局反映固定资产的进项抵扣及未结算接近竣工项目“营改增”后开票无进项可以抵扣等问题。

通过行业协会或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向国家税务总局反映, 建议对“营改增”前购置的固定资产进项税抵扣问题根据剩余净值作出规定, 而不是一律不得抵扣。因为建筑业工程建设周期比较长, 对于接近竣工项目但尚未结算的项目, 一旦实施“营改增”, 就要开具增值税发票, 而此时就只有销项税额, 没有进项税额了, 建议国家税务总局对老项目采用一定的过渡措施来降低税负。

4. 充分利用财政扶持政策, 用足用活国家政策。

上海进行“营改增”试点时, 出台了具体的财政扶持政策, 针对“营改增”后税负增加的企业进行了财政补助。调查显示, 上海仅有12.6%的企业符合条件并提出了申请, 而53.1%的企业表示根本不了解这个政策, 20.8%的企业表示不符合申请条件。而北京现在申请试点时也准备出台类似的政策, 其他试点也很有可能出台类似政策。因此, 施工企业要充分了解及利用财政扶持政策, 用足用活国家政策。

5. 关注“营改增”政策的出台, 充分了解具体细则。

“营改增”目前仅在上海一地实施, 待试点一旦增加, 并在建筑业实施, 而大型的施工企业一般在全国各地都有分公司, 就会碰到很多上海试点没有出现的问题。比如上海分公司进项税有结余, 而北京分公司则是销项税大于进项税的, 上海分公司的进项税是否可以去抵扣北京分公司的销项税。这就需要关注“营改增”政策的出台, 充分了解政策并用足政策。

综上所述, “营改增”实施后, 由于建筑业管理粗放、成本抵扣项目少的特点, 将面临税负增加的严峻形势。如果施工企业能积极应对、“内外兼修”, 从公司内部和外部两个层面以积极的心态去应对, 必能得到更好更快发展。

参考文献

[1].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方案》的通知.财税[2011]110号, 2011-11-16

[2].胡晓锋, 胡立锋.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方案对建筑行业影响分析.卷宗, 2012;1

上一篇:子宫体妊娠下一篇:职业教育的快乐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