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思想

2024-09-17

劳动思想(共11篇)

劳动思想 篇1

我国的劳动经济学对古代劳动经济思想的研究处于空白状态,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有的学者认为,中国古代以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为主,不存在劳动经济思想产生的经济和社会背景,直至市场经济产生后方产生劳动经济学。劳动经济俨然成为一门学问,虽在近代,但其思想的产生有其过去的渊源关系,否则劳动经济思想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有必要对古代劳动经济思想进行溯源。

本文着重探索“春秋”“战国”时期的劳动经济思想,选取这一历史时期的儒家主要思想家及其劳动经济思想试作研究。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劳动经济观点的代表人物是孔丘、孟轲和荀况。从《论语》《孟子》和《荀子》中,我们可以窥见先秦儒家对生产、分配和消费等劳动经济范畴的阐释。

一、关于劳动生产与管理的观点

农业是当时最重要的生产部门,而财富的创造者是“民”———劳动者,为了使社会整体财富增加,先秦儒家思想家无不对劳动者特别重视,提出了一些有关劳动生产与劳动管理的观点。

义利观是孔子一切经济思想的基石,是了解劳动经济观点的门径。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里仁》)凡是不符合道义的利丝毫莫取,在求利的过程中要受到道德的约束,主张“见利思义”。

在劳动生产方面,孔子主张统治者在求“利”的同时要讲“义”,即要施行惠民和富民的政策。核心观点是“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论语·尧曰》)。一方面,从“小人怀土”(《论语·里仁》)方面看出孔子已经注意到土地生产资料对农民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从“使民以时”(《论语·学而》)方面可以看出孔子在徭役上主张使农民不误农时,以有利于农业生产。孔子的这种思想为后来的孟子所发扬光大。

在生产资料方面,孟子提出“恒产论”,以保证民(百姓)丰衣足食。孟子说:“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孟子·滕文公上》)这里的“恒产”主要指劳动人民的恒产,是劳动者能够利用它可以生产出维持一家生存所必需的基本生活资料。至于“恒产”的数量,孟子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匹夫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五亩鸡,二母彘,无失其时,老者足以无失肉矣。百亩之田,匹夫耕之,八家之口足以无饥矣。”(《孟子·尽心上》)所谓“恒产”即指能维持八口之家所必需的五亩宅、百亩田,以及其他生产资料桑树、鸡、猪等。有了一定的恒产,就有能够维持其最低生活水平的物质条件,孟子的恒产论在劳动者生产资料的保障上较孔子更进一步。

在劳动生产管理方面,孟子较孔子的生产范围远远扩大。孟子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孟子·梁惠王上》)不但农业要按照农时进行生产,而且其他的林牧副渔等领域也是如此。荀子也特别强调按照“天时”进行劳动生产,在《富国篇》中,孟子反复强调“无夺民时”“守时力民”“使民夏不宛喝,冬不冻寒,急不伤力,缓不后时”(《荀子·富国》)等,只有顺时从事生产活动才能更好地发挥劳动者在生产劳动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提高效率。

二、关于劳动社会分工的观点

孔子将劳动分为知识分子的智力劳动和劳动者的体力劳动两种。关于智力劳动,孔子说:“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谋道”是指追求道义、落实道义,本身是一种脑力劳动;“谋食”是指耕种庄稼获得饮食之类的体力劳动。二者是两种不同的劳动,只不过君子所从事的是脑力劳动而已。

孟子对孔子劳动分工的学说又有所发展,孟子说:“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孟子·滕文公上》)这里暗示两点内容:一是国家分“君子”和“野人”两种。“君子”指一切脱离体力劳动的人们,包括国君、各级官吏、武士以及从事文学艺术、教育工作的各种文士。“野人”指乡野之民,包括农民、手工业者和其他从事体力劳动的人们。二是孟子认为无论是劳力者还是劳心者,都是依靠各自的社会功能和社会需要而存在的,彼此是互相需要的,一个人不可能样样事情都由自己来完成。这可以通过孟子和农家许行的门徒陈相的辩论(《孟子·滕文公上》)中可以看出。此外,孟子认为,“君子”和“野人”的区别是“劳心”和“劳力”之分。他说:“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孟子·滕文公上》)孟子认为,“劳心者”从事各种治国活动,是“劳心”的事,统治别人,应受别人的供养;“劳力者”从事百工、稼穑之事,是“劳力”的事,应被人统治,须供养别人。

荀子劳动分工的观点在孔孟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君子以德,小人以力。”(《荀子·富国》)荀子不但注意到了以脑力劳动为生的君子和以体力劳动为生的“小人”外,还注意到了百工和商贾之流:“农以力尽田,贾以察尽财,百工以巧尽械器,士大夫以上至于公侯莫不以仁厚知能尽官职。”(《荀子·荣辱》)同时,荀子对因分工获得财富给予肯定。

三、关于劳动分配的观点

在诸侯和士大夫生产资料的分配上,孔子提出了“(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论语·季氏》)的主张。这里的“均”,并非主张将全社会的财富重新绝对平均分配,前面有“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之语,即按照“国”和“家”也就是诸侯国和大夫的等级地位均等分配,使臣民各安其分,和谐相处,既可以使社会稳定,又不会有亡国破家的危险。在劳动者生活资料的分配上,他提出了“足食”“所重民食丧祭”的观点,认为百姓富足方能国家富足、政权稳定。

在分配上,孟子认同孔子“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分配理念,对社会上贫富分化的现象极为反感:“疱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也。”(《孟子·梁惠王上》)提出了“与百姓同之”的藏富于民的观点,使“居者有积仓,行者有裹囊”“内无怨女,外无旷夫”(《孟子·梁惠王下》),尽量将天下财产平均分配。不但如此,孟子还提出了具体分配的方案:一方面,他提倡按劳分配,即按照“劳心”与“劳力”的不同进行按劳分配。对于“劳力者”,他们有固定的“恒产”,可以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一份稳定的收入;对于“劳心者”,他们可以通过辅助国君治理国家等脑力劳动取得相应的俸禄与报酬。另一方面,孟子还提出国家救济与救助的观点:“天子适诸侯曰巡守,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在春秋两季视察春耕与赋税工作时对“不足”与“不给”的地区给予适当的补助与救济,这是施行仁政的一种,不可谓不是劳动社会保障机制的肇始。

在劳动分配方面荀子提出“明分论”,即“制礼仪以分之,使有贵贱之等,长幼之差,知愚、能不能之分,皆使人载其事而各得其宜,然后使悫禄多少厚薄之称”(《荀子·荣辱》)。“明分”就是通过礼来使贵贱、长幼、贤愚、高下等有所分别,不同的地位、不同的等级、不同的身份都拥有适合其阶层的财富,通过这种“不齐”来实现“齐”的目标,这也是荀子的“维齐不齐”理论。通过各阶层欲望的满足以实现“上下俱富”的目的,这种分配当然是不均等的。在具体的分配策略上,荀子的观点和孟子非常相似。一方面,他认为要按照自己的劳动来获得相应的报酬,无论是从事体力劳动的农夫,还是从事脑力劳动的士大夫乃至公侯,抑或从事商贾、百工这样的劳动,都使劳动与他们的酬劳相对等。另一方面,荀子也倡导社会救助与慈善行为。他呼吁统治者将自己手中的财富捐赠给需要帮助的人,同时号召社会上的富裕之士慷慨解囊,行乐善好施之道,帮穷人解燃眉之急。荀子与孟子观点的趋同性,可以看出儒家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四、关于劳动力再生产(人口)思想

孔子在周游列国时,看到卫国人口众多之状发出“庶矣哉!”的感叹,认为庶民是国家富裕的表现,相反“地有余而民不足”是一种耻辱,则应采取措施增加人口。第一种方法是孔子一以贯之的主张———施行仁政,使民归附。“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论语·子路》)统治者尚礼、好义、崇信,那么四方人口没有不来归附的,这不失为快速增加人口的良策。第二种方法是促进人口增殖。提倡早婚,这是通过孔子主张的孝道来实现的。他强调:“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经·圣治》)“父母生之,续莫大焉。”(《孝经·圣治》)将繁育后代作为最大的孝道。至于婚姻的年龄,孔子认为,“男子二十而冠,有为人父之端。女子十五许嫁,有适人之道。”(《孔子家语·本命解》)孔子认为男子二十、女子十五就分别到了适婚的年龄,比西周“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周礼·地官·媒氏》)分别早了十年和五年,由此可以看出孔子对增加自然人口的急切心情。增加人口对于发展生产、增加国家财富、提高国力是十分重要的。

儒家关于劳动经济的观点涉及劳动生产、分工、劳动分配、劳动保障等诸多方面,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与包罗万象,对后代及欧洲思想影响深远,欧洲重农学派的创始人魁奈就受其理论影响,被称为“欧洲的孔夫子”。

摘要:从“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家入手,借助劳动经济思想的基本理念,厘梳相关论述,从中挖掘我国古代劳动经济思想产生的源头,并阐述其对当代劳动经济思想甚至经济关系的启发与借鉴作用。

关键词:劳动经济思想,中国古代,思想家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

[2]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0.

[3]王先谦.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8.

[4]王国轩,王秀梅.孔子家语[M].北京:中华书局,2011.

[5]赵缺.孝经正译[M].长沙:岳麓书社,2014.

[6]郑玄.周礼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劳动思想 篇2

在小学劳动课教学中,多数老师注重劳动知识教学,也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尽可能多的参加劳动实践,但不少老师对学生的思想教育重视不够,抓的不力。

劳动课同其他文化课相比,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实践性强,二是教育性强。劳动实践是思想教育的基础,思想教育又寓于劳动实践之中,二者水乳交融,相辅相成。在小学劳动课教学中,我们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力所能及的劳动实践,有效的增强了他们的劳动观念,提高了他们的思想认识和觉悟。

1、组织学生参加自我服务劳动,提高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克服娇骄之气。

现在小学生多是独生子女。由于家长的溺爱和娇惯,在家里他们往往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生活自理能力差,娇气十足,懒惰任性。我们利用劳动课,教会学生洗手洗脸,穿脱衣服,铺床叠被,整理书包,洗自己衣物,并在参加自我服务的劳动实践中,学会自己的事自己做,提高了学生的自立自理能力,从而不断克服骄娇二气,克服依赖思想。

2、组织学生参加家务劳动,使他们学会家务劳动的本领,逐步学会当家理财,懂得孝敬父母,为家长分忧。

现今绝大多数孩子在家里,家务活不用干,不愿干,不会干,更没有一个好的习惯。我们利用劳动课,教学生怎样做家务,并于家长联系,让家长做家务劳动的指导老师,为孩子参加家务劳动创造条件,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孩子们在“争当家务劳动小能手”、“争当妈妈好帮手”活动中,体会到做父母的艰辛,当家理财的不易,从而进一步懂得了要孝敬父母、为父母分忧的道理,减轻了父母的负担,也是支持了父母的工作,间接的为社会做出了贡献。

3、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各种公益劳动,培养学生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组织学生参加校内打扫卫生、清理校园、植树种花等公益劳动,并结合“学雷锋,学赖宁,红领巾在行动”等活动,组织学生到校外打扫卫生,到军烈属、孤寡老人家送温暖等。这些校内外公益劳动,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极好形式与机会。学生在实践中增强了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并逐步体会到,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在于用自己的劳动为人民、为社会做出贡献,从而使学生自觉的抵制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的侵蚀和影响。

4、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使他们体会劳动的艰辛和光荣,从而使他们更加珍惜劳动成果,增强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每年的麦收季节,我们都组织学生参加拾麦劳动。孩子们头顶烈日,满脸尘土,在实践中体会到了“粒粒皆辛苦”的真正含义,懂得了一粒米、一餐饭当思来之不易的道理。因此,乱扔食物现象不见了,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良好品德形成了,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增强了。

5、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劳动技能竞赛和表演,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质量观念和创新精神。

面对21世纪更激烈的竞争及对人才的需求和挑战,现在的学生不仅要有知识和能力,更需要有强烈的竞争意识、质量观念和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课堂上,我们通过开展各种劳动竞赛、表演或成果展示,并通过少先队活动,使各路“小能手”、“小巧手”,各显其能露一手,为孩子们提供了展示才华的机会,并给优胜者以奖励。实践证明,这是培养学 1

生竞争意识、质量观念和创造精神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

我们体会到,劳动实践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集体、遵守纪律、团结互助、爱护公物以及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等优良品质,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渗透在劳动实践之中。但在劳动实践中思想品德教育,不可能自然而然的完成,还有待于有意识的加以强化和升华。

1、在组织学生劳动实践前,不仅要使学生明确劳动的任务和要求,更要使他们懂得劳动的目的和意义,从而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和干劲,在实践中自己严格要求自己,锻炼自己,并出色的完成劳动任务,做到物质成果与精神成果双丰收。

2、在劳动实践中,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情况和问题,学生会产生这样那样的想法。因此,老师要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做好思想引导工作。

3、学生通过实践,认识会有新的提高,感情会有新的变化,但有的体会不深,更不能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因此,好事要及时组织学生讨论,特别是要抓住劳动中的好人好事好典型,从思想教育的理性高度做好总结讲评工作,使健康的思想感情进一步得到升华,良好的品德进一步得到强化。

劳动思想 篇3

在“贫儿之家”的初步实验。(1)他一方面让儿童在田地里劳动,另一方面,又亲自教小孩们读、写、算等初步文化知识。他设想要使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劳动生产获得一定的经济收益,而实现生活自给,并学到一定生产技能,和初步的文化知识。(2)这样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只是一种单纯的、机械的外部结合,教学与劳动之间并无内在意义的联系。

在斯坦兹孤儿院的实验。有以下明显新特点:(1)明确把学习与手工劳动相联系。(2)学习为主,参加手工劳动为辅,但又强调二者的结合。(3)重视学习基础文化知识和掌握基本手工劳动技能,试图找到学习与手工劳动之间的“结合点”。(4)深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对培养人的重大教育意义,而且将其和体育、智育、德育联系起来,肯定其对人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

裴斯泰洛齐关于初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实践和有关论述,主要反映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时代对教育与生产劳动之间的关系的新要求。他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教育与生产劳动之间的关系的新要求。他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对人的和谐发展和社会改造的重要意义,但受时代的限制,特别是由于当时的瑞士尚无发达的大工业这一教育与成产劳动相结合的内在联系,更未能对教育与生产劳动之间的关系做出全面的历史分析,也不明白真正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当时瑞士的社会条件下还只能是一种理想。但是,他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首次付诸实践以及在理论认识上加以发展,无疑在教育发展史上做出了重要贡献。尤其是对当前学校存在的教劳脱离现象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相对而言我国职业教育吸引力不高的原因之一就是受到长久以来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传统封建思想的束缚,教育体制和教育导向没有突破封建枷锁,因此,幼儿教育小学化,小学教育中学化,中学教育大学化,大学教育松散化的现象极其普遍,似乎一个人一生成就的高低完全取决于文化课成绩的高低。这是极其可悲又可怕的观点和论调。有的学校一味重视升学率、就业率,劳动技术课往往形同虚设,只是体现在课程表中以应付上级检查,有的学校甚至开都不开。姚明代表出席日前两会时说:“一个人数学不好时,我们常说‘你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啊?这是笑谈,但事实上很多学生的体育课是数学老师教的。”我想姚明代表的本意是想表达体育教师师资队伍缺乏或专业化不强。然而笔者想说,劳动技术课与之相比情况更糟,劳动课被一些考试科目挤占已司空见惯,甚至劳动成为一些教师惩罚“问题”学生的手段;抑或有些教师为了“鞭策”学生常常把“不好好学习,就只有考职校的份”之类的话挂在嘴边;大多数家长怕耽误学生学习,不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不支持孩子参与任何形式的劳动体验活动,这些导致学生对正常劳动产生反感和抵触情绪,进而躲避、厌恶劳动。

裴斯泰洛齐提出的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对我们的教育和改革有很大的帮助和借鉴意义。我们应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建立适应我国各级学校的教劳结合的模式,采用由点到面的实验,全面推进教劳结合的改革。

1.树立“九个一”教育目标。即培养一种劳动习惯、一种动手能力、一种热爱劳动和对劳动人民的感情、一定劳动基本技能、一种勤俭节约和艰苦奋斗的精神、一种关心国家、集体和他人的责任、一种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和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方法、一种对国情、市情的了解认识、一种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价值观。应根据不同学习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将这“九个一”具体分解到各学段,设计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公益劳动——劳动技能学习——社会实践活动等层次化、序列化的劳动与社会实践教育内容,分年级分阶段逐一落实到教育教学实践中。

2.明确劳动技术课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必修课地位,任何学校都不能以升学考试为理由削减劳动课的时间。为保证这一课程计划落实,应将劳技课和社会实践活动纳入教学常规管理和督导评估范围之中,保证劳动与社会实践教育不虚不空。

3.抓好劳动和社会实践教育基地建设。从层次上分,有市、区、校级基地;从内容上分,学农基地、现代工业、第三产业基地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军训)基地、科学艺术教育基地、法制教育基地、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从地域上分,有市内和市外基地,抓好这些教育基地建设确保劳动教育和社会实践不搞空架子。

4.将劳动和社会实践教育纳入德育工程。通过劳动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拓展德育空间,丰富和深化德育内容,拓宽德育渠道,促使德育工作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促使学生通过辛勤的劳动学会关心他人、孝敬父母和关心时事、改掉不良行为习惯等,促进学校形成良好的学风和校风。

总之,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和劳动素质的培养,两者是有机的统一,任何时候不可以偏废,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也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有力保证。从事教育的每一个同志,都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时刻不忘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青少年学生,真正成为新世纪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翟蓉.浅论裴斯泰洛齐的劳动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J]《中国电子商情:科技创新》,2013年第22期

劳动思想 篇4

1 颜元生平及其实学思想

1.1 颜元生平

颜元(1635—1704),字易直,号习斋,祖籍清代直隶博野(河北省保定市)人,清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早年信仰陆九渊与王阳明,后又崇拜程灏、朱熹。曾立志要做理学圣人。颜元自8至11岁从师于吴洞云,受到了比较全面的教育和锻炼。11岁开始学习八股文,致力科举,并于19岁考中秀才。颜元21岁厌倦八股考试,废弃举业,绝意仕途,开始学医。23岁研究兵书与技击的技能。随后颜元开设家塾,教授生徒。其间研读陆九渊、王守仁的书籍,后“见周、程、张、朱语录,幡然改志,以为较陆、王二子尤纯粹切实,又谓是孔、孟后身也”,颜元的思想才发生了彻底的转变。

1.2 颜元的实学思想

颜元的思想以实学实用为主,极为反对程朱理学,大胆革新传统的教育思想(理学心性和八股文)[1]。颜元主张文武相济、高度和谐的教育学生。即将学生的德智体美劳融为一体,共同发展。“凡为吾徒者,当立志学礼、乐、射、御、书、数及兵、农、钱、谷、水、火、工、虞”“习礼则周旋跪拜,习乐则文舞武舞,习御则挽强把髻,活血脉,壮筋骨”(《颜习斋先生言行录》卷上)。颜元倡导主动、习行的教育方法。颜元认为“礼、乐、射、御、书、数似苦人事,而却物格知至,心存身修而日壮,讲读文字似安逸事,而却耗气竭精,丧志痿体而日病”,强调育人必须注重习行。“习”即锻炼、练习,“读书无他道,只须在‘行’字著力,如读‘学而时习’便要勉力时习”。颜元积极地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身体力行地通过大量实际活动,获取第一手资料,并反过来检验实践获得的新知识。颜元亦重视武术。秦以后武术在学校中就没有被放到适当的位置。虽然清朝末年教学内容以西方的体育为主,但其中还有一点武术。“宋元来儒者却习成妇女态,甚可羞!无事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即为上品矣!”“朱子重文轻武,……其遗风至今日,衣冠文士羞与武夫齿,秀才挟弓矢出,乡人皆惊,甚至子弟骑射武装,父兄便以不才目之,长此不返,四海溃弱,何有已时乎?”颜元认为“既废艺学,则其理会道理诚意正心者,必用静坐读书之功,且非猝时所能奏效。及其壮衰,已养成娇脆之体矣。焉能劳筋骨,费气力,作六艺事哉?……况今天下兀坐书斋人,无一不脆弱为武士农夫笑者,此岂男子态乎?差毫厘而谬千里,不知谁为之崇也”(《存学篇·卷三》)。他主持的漳南书院授业的课程中就有武备课,“西第一斋东向,曰‘武备’,课黄帝、太公以及孙、吴子兵法,并攻守、营阵、陆水诸战法,射御、技击等科”。“朔望弟子竭拜,读书作文如常课,而习礼、歌诗、学书计、举石、超距、击拳,率以肄三为程”(《习斋纪余·卷二·漳南书院记》)。可惜的是这种场面不多,没有在我国古代的学校教育中形成风气。颜元的体育教育内容主要就是武术,这一方面和当时的条件有关,另一方面也和颜元本人精于武术有关。颜元是有意识、有目的地将武术作为漳南书院的教学内容,同时既对学子进行身体训练,包括体能训练和技能训练,又对学子进行思想教育,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2]。颜元在河北肥乡漳南书院所进行的“习刀”“击拳”“技击”“兵法”等教育改革实践,在中国武术教育史上的创造性贡献更是空前的,为促进中国武术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3]。

2 颜元的劳动思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2004年10月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社会实践,而颜元的劳动思想对大力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注重道德认知和道德践履的统一[4]具有重要意义。

颜元的劳动思想属于实学思想的范畴。劳动是美好生活的源泉,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第一需要。颜元祖籍农村,长时间在农村生活,20岁之后挑起家庭重担,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养家糊口。他对农业生产、农业劳动有自己的独特看法。颜元教授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不仅有利于经世,而且还有益于身体、思想和智力的发展。1)劳动可以育人、练智、达才。通过劳动,乐于劳动,善于劳动,可以达到“修身”“正心”“格物”“齐家”“治国平天下”理想效果,提高自我修养。一则改变人的惰性,使人变得勤劳、勇敢;二则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由于体质的增强,学习起来可以“振辣精神,使心常灵活”(《颜习斋先生年谱》卷下)。因心灵体活,就增强了对外界事物的反应和接受的能力。因此,劳动有助于发展人的智力,达到练智、达才的目的。这种劳动思想具有时代意义与科学意义。“国尚礼则昌,家尚礼则大,身有礼则身修,心有礼则心泰”,劳动可以培养人的礼貌、礼仪,对于个人和社会均有价值。劳动不仅能够促进大学生生理、心理和品德的发展,而且与大学生个人的成才、事业的成功紧密相关。通过劳动,大学生不但能学习艰苦奋斗、吃苦耐劳、坚强不屈的精神,而且能够体会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学会艰苦朴素、勤俭节约。2)劳动有德育的作用。勤劳养德,力行近乎仁,可见劳动还具有德育的价值。因为劳动能“治心”,使人“心存”而“身修”,通过劳动,人们陶冶情操,杜绝邪念思想。“吾用力农事,不逞食寝,邪妄之念,亦自不起”“人不作实则暇,暇则逆,逆则惰,惰则疲”(《颜习斋先生年谱》卷上)。人类是劳动的活人,人习于劳动之事,身心有所集中,而其“邪念”不易发生。“邪妄之念”常起于那些不劳而食的封建统治者、剥削者,这些人罪恶行为的产生,是因为他们不做事和不劳动。因此,劳动是培养和发展大学生道德品质、提高大学生的精神境界的重要途径。3)劳动可以锻炼身体。劳动具有体育的价值,因为常劳动则“筋骨辣,气脉舒”,久之则“魂魄强”。“养身莫善于习动,夙兴夜寐,振起精神,寻事去做,行之有常,并不困倦,日益精壮”(《颜习斋先生言行录》卷上)。乐于劳动,善于劳动,大学生才能达到身体健康,精神振奋,身体与精神高度协调一致,体质获得极大地增强。颜元还把劳动与国家繁荣富强结合在一起,“一身动则一身强,一家动则一家强,一国动则一国强,天下动则天下强。”说明劳动是大学生预防疾病,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手段。劳动可以锻炼大学生的能力,明辨是非曲直,磨砺大学生的意志,强化大学生自强、自信、自立的意识。

在颜元的劳动思想中,虽尚有陈腐的观点,但却有不少合理的东西,特别是把劳动思想通过教育活动加以普及。颜元把劳动教育划分为小学与大学,小学为“常功”“洒扫学堂、注砚盛,夏汲水、冬然火,敛仿进判,俱三日一班[5]”。大学为研修,传授了有关生产劳动的众多科目,如农学、水学、火学、工学等,“西第二斋东向,曰‘艺能’,课水学、火学、工学、象数等科”。在活动方式上,有观察、实验、测验等。他把劳动内容和活动方式,扩大到空前丰富的地步,其中包含了一些近代科学技术的内容[6]。近代科学技术是由劳动工具的发明和使用得以产生,促使人类延伸了身体某些器官的功能,加强了在自然界中谋生和发展的能力。大学生必须树立劳动观念,热爱劳动,认清科技的力量,积极地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劳动大潮中,贡献自己一份力量。

3 结语

纵观颜元的劳动思想,在其教育过程中,颜元不仅自己亲自下地劳作,而且把实践经验融入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并撰写《农政要务》一书。他劳动思想的理论与实践对今天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影响甚大,对促进德、智、体、美的统一产生了重要意义。乐于劳动,善于劳动,尊重劳动,珍惜劳动成果,自始至终贯穿于颜元的整个劳动思想中;促进大学生在个人利益、家庭利益、社会利益、国家利益四者之间和谐统一;做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勤劳勇敢的社会主义公民;使中国梦与大学生个人梦紧密联系一起,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

参考文献

[1]蔡慧麟.颜元实学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代中学历史教学的启示[D].苏州:苏州大学,2011.

[2]温力.中国武术概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3]申国卿.燕赵武术文化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0.

[4]杨立.颜元实学思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启示研究[D].太原:太原科技大学,2008.

[5]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

劳动思想 篇5

敬爱的党组织:

今天是“五一”国际劳动节,是广大劳动者共同的节日,作为一名奋战在财政战线上的普通职工、一名积极要求进步的青年团员,我的心情也十分激动。

“劳动最光荣,劳动者最伟大”。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长期以来,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始终站在时代前列,积极投身革命、建设、改革的洪流,艰苦奋斗,锐意进取,为国家、为民族建立了伟大历史功勋,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用勤劳的双手共同描绘了我们伟大祖国的光辉历史画卷,书写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壮丽篇章。

三峡工程、青藏铁路、北京奥运、载人航天、月球探测,无数重大工程项目,无不凝结着广大劳动者的智慧和汗水。创新成果层出不穷,高技能人才茁壮成长,技术工人登上国家科技奖最高领奖台,充分展现了我国工人阶级的时代风采。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今天,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已经成为时代最强音。

而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进程中,我国工人阶级队伍也在日益不断壮大,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先进性明显增强,利益进一步实现,领导阶级地位更加巩固,主力军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实践证明,工人阶级是我国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是我们党最坚实最可靠的阶级基础,是社会主义中国当之无愧的领导阶级,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力军,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

工人阶级只有成为改革主力、发展动力、稳定基石,才能成为国家脊梁、社会中坚。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既要造福工人阶级,又要始终依靠工人阶级。我国工人阶级一定要发扬光荣传统,不断开拓前进,成为继续解放思想、锐意改革创新的时代先锋,成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行动楷模。

当前,我国正处在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我国经济领域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是实现这场深刻变革的主力军。不断提高广大劳动者的综合素质,提高劳动能力和劳动水平,充分发挥劳动者的首创精神,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丰富科技知识、提高劳动技能、争创一流业绩,科学发展才会有坚实的人才基础,自主创新才会有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发展质量和效益才会不断提高。

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作为广大工人阶级中的一员,我要始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一步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志信念。立足基本国情、树立世界眼光、顺应时代潮流、推动科学发展。大力弘扬劳模精神,胸怀全局,立足本职,争做先锋模范,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进程中,在实现中华民族全面振兴的历史征程上,不断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汇报人:

劳动思想 篇6

关键词: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思想政治

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工作是国家行政执法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各地劳动保障监察工作克服了人少事多的困局,不断加大执法力度,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做出了应有贡献。但是,个别劳动保障监察人员在执法工作中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工作责任心不强、为民服务意识欠缺。这与党的十八大对劳动保障监察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存在差距,为进一步做好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工作,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下面就如何做好此项工作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要围绕理想信念,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做文章

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工作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执法人员要是没有一个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就很难正确地执行法律法规,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人员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相统一的世界观;“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和国家和人民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只有掌握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对执法工作有正确的认识;只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对执法工作有一个正确的立场;只有掌握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对我们的执法工作作出正确的评估,进而选择正确的方法。一是要加强理论学习。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八大精神,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凝聚力量。二是要密切联系群众。要时刻把群众利益作为劳动保障监察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要时刻牢记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权是人民赋予的,只有密切联系群众,才能淡泊名利、甘于奉献。三是要严格廉洁自律。严格廉洁自律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和根本保证。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人员尤其要严格廉洁自律,提高反腐拒变的免疫力,做到见利不争、见钱不贪,切实做到法为民所执。

二、要围绕新形势、新要求,在提高执法能力上下功夫

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劳动关系的主体及其利益诉求越来越多元化,劳动关系矛盾已进入凸显期和多发期,劳动争议案件居高不下,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劳动保障监察执法的任务艰巨繁重。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将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作为依法行政的重要内容。为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执法能力。

一是要提高业务能力。当前,部分用人单位拖欠劳动者工资、不签订劳动合同、不缴纳社会保险费、违法超时加班等违法行为仍时有发生,使用童工、强迫劳动等严重违法行为尚未完全杜绝。随着新的劳动保障法律法规不断出台,劳动保障监察的监管范围不断扩大、监管对象和监管事项不断增多,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任务更为艰巨,责任更为重大。这就要求监察执法人员要进一步提高执法能力。二是要增强团队精神。开展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工作既要“高手”,更需“联手”。劳动保障监察人员必须具备全局观念和团队精神,在实际工作中做到推进工作相互搭台,发现疏漏相互补台,取得经验相互交流的良好局面。三是要激发创新活力。发展源于创新,劳动保障监察工作也是如此,要主动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人员投身创新实践摇旗呐喊、加油鼓劲,激发劳动保障监察人员在实际监察工作中的创新热情。

三、要围绕信息社会要求,在不断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方法上动脑筋

面对信息传播大加速、思想文化大激荡、价值观念大混杂,做好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人员思想政治工作,就要善于因势利导、求同存异、灵活多样,最大限度地凝聚正能量。

一是要注重平时教育引导。身处信息开放社会,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人员的思想活动无时无刻不受到现实的影响。要保他们的思想活动和执法行为,符合主流价值和执法法纪要求,防止受到不良社会风气污染,就必须重视做好经常性的思想工作。通过谈心活动经常化、思想汇报制度化、思想分析规范化、教育疏导随机化,时刻把握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人员的思想脉搏,及时发现思想实际问题,采取个性问题对口做、共性问题集中抓、敏感问题大家解的办法,把大道理讲实、把小道理讲活、把歪道理驳倒,不断矫正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人员的思想偏差和行为偏差。二是要注重工作中的成就感。马克思说过:“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会使自己出丑。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做好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不仅要重视解决思想问题,更要让他们在严格执法中体会到成就。当前,由于全国各地的劳动监察建制和级别层次不齐,有的是事业单位,有的是参公管理事业单位,有的是机关的监察科,有的是机关事业合署办公,干同样的甚至更多的事情,因身份不同,待遇差距太大,挫伤了劳动监察执法人员的工作热情。三要注重发挥榜样的力量。榜样传承着社会的正能量,雷锋、焦裕禄等之所以受人们敬仰,就因为他们是“正能量”的优秀代表。做好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也要善于树立典型,发挥榜样的示范感召作用。尤其要在一线执法人员中树立榜样,让大家亲身感受到榜样就在身边,从而营造一个人人争当榜样的良好氛围。

总之,做好新时期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与时俱进的系统工程,只有不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及时性、灵活性、科学性,才能牢牢把握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人员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权,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提供强大的组织力量支撑。

劳动思想 篇7

《劳动技术》教学中的德育内容融汇于教材知识之中, 这些德育内容是丰富多样的, 但仅从表面上不能对学生直接起到德育作用, 只能通过深入分析挖掘才能体现出德育功能。

如何在知识技能教学中挖掘育人因素、开展思想品德教育呢?通过不断探索, 在《劳动技术》教学中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的:

1 教师要从思想上重视寓思想品德教育于学科教学之中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 首先要做的是传道, 凭着教师的职业责任感, 切实从思想上重视起来, 静下心来仔细琢磨, 慢慢从教学内容中摸索出一些育人因素。在教学中我时时处处注意德育渗透, 有意识的选择好教学与德育的最佳结合点, 找准突破口, 潜心挖掘育人因素的内在联系, 使一个观点、一种思想在学生的心灵中逐步培养和建立起来。只要我们从思想上重视, 时时想着, 处处留心, 我们就会不再是单纯的“教书匠”, 而是育人的“工程师”。

2 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培养

《劳动技术》作为培养劳动知识和技能的课程, 其中充满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生动题材, 处处渗透着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内容。通过劳动人类可以改造自然、创造财富。教学中有针对性地渗透,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通过制作节日彩灯、编织毛衣手套、维修自行车、栽培花木等课题, 使学生认识到世界是物质的, 物质是运动的, 事物是相互联系不断向前发展的, 要全面的看待事物, 处理问题时要分清主次、理清内外因关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反对迷信, 崇尚科学。

3 渗透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

《劳动技术》是一门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先进性和应用性的科学, 劳动者思想和技术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新中国成立以后, 我国的现代科学技术, 在短短的四十年里走完欧美资本主义几百年走过的路程, 这些成就与老一辈中国人民的辛勤劳动是分不开的。人造地球卫星上天、原子弹试验成功、载人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等, 都证明了我国有一大批热爱祖国的优秀科学家和科研工作者在孜孜不倦的耕耘着, 让学生了解我国的迅猛发展及巨大成就离不开劳动人民的劳动技术, 我们是伟大的民族, 我们也具有先进的技术,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 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崇高感情。

4 和谐心态的培养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和根本精神, 现在我们国家提出要创建和谐型社会, 因此很有必要进行和谐心态的培养。人具备了和谐的人格, 就能消除自我锢蔽, 以开豁的心胸去看待一切。

教学中充分挖掘和谐因素, 利用人、针、线和谐配合才能编织成毛衣, 利用自行车个零部件之间团结协作共同完成向前跑的功能, 利用课堂分组讨论、实际动手操作的分工协作等等迁移引申, 开展和谐共处教育。

和谐不是没有矛盾, 不是没有烦恼。有矛盾, 能自我平衡;有冲突, 能自我化解;有烦恼, 能自我解脱。我们在面对矛盾和冲突时, 依靠自身内在的能量, 构建内心的和谐心态。只有自我内心创造了和谐心态, 才有社会的和谐。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承认理解矛盾的存在, 学会用积极的方法解决矛盾, 创建和谐心态。

追求和谐心态还要对自己合理定位。教学中, 根据学生的个性和现状, 分解教学目标层次, 帮助他们合理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跳一跳就能够到苹果, 由此享受成功的乐趣, 提升自信心, 并引发到生活中, 做人做事要切合实际, 不好高婺远, 不过分追求完美, 以求力所能及, 避免强烈的心理冲突。

5 养勤俭节约及环保思想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唐朝李商隐曾发出“成由节俭败由奢”的感叹;联合国把每年的10月31日设为“勤俭日”, 提醒并要求人们在新世纪仍要坚持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美德;我国大力提倡在全社会树立节约意识, 倡导节约文化, 积极创建节约型社会。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随着现代经济的迅猛发展, 环境危机日益突出, 资源过度消耗, 环境污染, 生态破坏和不均衡发展等问题日益突出, 严重地阻碍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威胁着人类的未来生存和发展。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 从小娇生惯养, 毫无节约观念, 环保意识淡薄, 对学生开展环保节约教育意义深远。教学中利用好素材, 大力开展节约环保教育, 让学生建立节约环保观念, 从我做起, 从小事做起, 树立保护自然资源、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人人有责的观念, 激发学生对生态环境的热切关注, 使之产生强烈的危机感和责任感。在劳技课中让学生参加绿化校园, 改善环境, 管理花园等活动, 使学生树立自觉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6 培养劳动光荣的思想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态度对人的认识、情感、行为具有支配作用。学生在劳动中的态度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的学习和掌握, 影响着学生的认真程度和劳动成果的质量。

在劳技课教学中, 教师应有意识地渗透对学生的思想教育, 要使学生知道, 世界上的一切财富都是劳动人民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的, 劳动是非常光荣的。在社会生活中, 人们从事着不同的劳动, 但这只是社会分工的不同, 劳动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端正学生的劳动态度, 使学生明确劳动的目的, 提高学生学好劳技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教师在劳技课教学中正确评价学生的劳动成果, 对学生的作品和付出的劳动, 不论成果是多么不能令人满意, 都给学生鼓励性的评价, 这样有利于保护学生自尊心和积极性, 有利于养成学生热爱劳动、树立劳动创造财富、劳动光荣的思想。

总之, 在教学中如何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渗透, 是永远值得探讨和研究的课题, 需要我们每位教师认真探索、深入挖掘, 开发出新的育人方法和途径, 并与时代紧密结合, 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 达到教书育人的和谐统一。

摘要: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自古以来, 作为一名教师, 就担负着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重要任务, 现代教育理论更强调了青少年的教育要先成人后成才。作为初级中学的老师, 担负着一群思想品德正在形成的学生的教育重担, 在教学中应结合学生特点, 吃透学科内容, 挖掘育人因素。阐述了通过《劳动技术》课的教学, 充分利用教学内容, 把育人与教书紧密结合起来, 做到劳动知识技能与思想品质培养的有机统一。

关键词:劳动技术,教学,思想品德,培养

参考文献

[1]中学生劳动技术.河南省教育委员会中小学教材教学研究室[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0.

劳动思想 篇8

劳动定额既反映了生产过程的技术规律, 又表现出社会制度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 对于组织生产、经济核算、成本降低、技能考核以及贯彻按劳分配原则、提高劳动生产率等都有重要作用。

劳动定额具有技术性和群众性。一方面它具有较强的技术性、经济性;另一方面它与企业和个人的利益息息相关。员工既是企业的主人, 又是实施劳动定额工作的主体。所以, 劳动定额工作具有广泛的群众性, 其工作的优劣依赖广大员工的积极参与。而思想政治工作是统一员工思想、调动员工积极性的政治优势, 是我党克难制胜的法宝。这两项工作的有机结合, 既为思想政治工作发挥能动作用构筑了新的平台, 赋予了新的内容, 又显现了劳动定额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

1. 满足国有企业的特殊任务的需要

国有企业与其它所有制的企业相比, 除具有独立性、盈利性、社会性等特点外, 还担负着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责任。而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任务, 正是培养和造就一代“四有”新人, 努力构筑和谐社会。只有把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强烈愿望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有机结合;把每个劳动工时的完成、每批产品的完成, 都同祖国的现代化和远大理想的实现有机结合, 才能形成强大的精神动力, 并以此来统一员工思想、激励员工斗志、促进企业各项任务的完成。这正是“精神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体现。

思想政治工作、劳动定额工作都是国有企业管理的组成部分, 管理对象都是企业员工的思想意识和物质劳动。对员工的管理除了要靠相关的规章制度和行政命令外, 还必须对员工进行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因为企业中的一切工作, 都要通过员工去完成, 而员工的思想会受各种外界因素影响。只有遵循员工的思想活动规律, 引导、教育员工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充分认识工作的意义和完成工作的方法、目的与要求, 才能顺利与圆满地完成任务。

在劳动定额标准的贯彻和执行过程中, 由于个人利益、局部利益和企业整体利益暂时的差异, 往往会引发不同观点、出现矛盾、存在不同的思想反应。这对于贯彻实施劳动定额标准, 进行正常的生产经营都产生着消极影响。对此, 管理人员需要通过劳动定额专业技术的运用, 通过形式多样、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去解决。

2.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国有企业改革的实践, 要求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从体制、队伍、工作方法等方面实施一系列的改革, 努力构建围绕企业生产经营中心、贴近一线生产实际, 关注员工思想动态, 解决“热点”、难点问题, 专、兼职队伍相结合的“大政工”格局。员工进入工作岗位后, 劳动定额是最先与其个人利益发生联系的, 也是最易引发员工思想问题的“热点”。如果这些“热点”问题解决不好并且长久积累、恶性循环, 就会发展为企业的“难点”问题, 对企业生产经营产生难以估算的阻碍甚至破坏作用。这种恶果在实际工作中并不少见, 这正是“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真实写照。

劳动定额工作中引发思想问题的原因

劳动定额管理同其他管理工作一样, 都会在员工中产生积极的激励作用或消极的思想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他是有的放矢解决相关问题的前提。

1. 劳动定额工作引发思想问题的表现

在开展劳动定额工作的过程中, 员工的思想反应各具形态。纵观各种表现, 积极方面是主要的, 这是劳动定额工作的群众基础。但是也有与此相悖的消极表现形式。

从思想方法上看, 员工在没有弄清劳动定额标准制定的原委时就妄加评论, 形成一种逆反的心理模式。诸如此类可归结为“逆反型”。

从道德修养上看, 员工缺乏理智, 劳动定额标准不合己意就胡搅蛮缠, 出言不逊, 甚至于“大动干戈”。诸如此类可归结为“非理型”。

从劳动态度上看, 员工单纯把眼光注意在劳动定额的标准上, 以对个人有利与否为标准, 以劳动定额的多少、优劣作为接受工作任务的先决条件。诸如此类可归结为“利己型”。

从思想觉悟上看, 员工对生产任务不尽力, 而是计算着干, 不超额, 别人要超额, 还扯后腿。诸如此类可归结为“算计型”。

从思想品质上看, 员工在执行劳动定额中编造假象骗取信任, 甚至虚报产量, 谎报数据, 作弊徇私。诸如此类可将其归结为“违纪型”。

上述情况尽管发生在极个别员工身上, 但有着严重的消极影响, 危害性不可低估, 对于劳动定额工作的开展有着极大的阻碍作用, 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2. 劳动定额工作引发思想问题的原因

劳动定额工作中, 产生思想问题的主要原因, 可以归结为经济利益、管理工作、思想情绪三大方面因素, 而经济利益是产生思想问题的根本原因。

⑴经济利益因素。一部分员工把劳动定额视为劳动报酬的特殊表现形式, 由此滋生出两种不正确的想法:基层单位领导担心“定额标准太高员工难得实惠, 不利于组织生产, 费力不讨好”;员工觉得“劳动定额宽松点儿, 完成任务轻松点儿, 工资奖金多拿点儿”, 在这种思想支配下, 他们都有对劳动定额降低标准的心理要求。

⑵管理工作因素。有的管理人员在组织生产中遇到少数单位或员工, 以劳动定额太紧为由, 不服从生产作业计划安排或不接受任务。此时他们觉得只要员工接受任务, 定额能松就松点儿, 免得工作不好做, 因此他们对劳动定额标准有随着员工欲望而浮动的想法。由于技术设计和工艺的改变、劳动对象的变化、设备运转失常、工作安排不当、劳动组织配备不合理等特殊情况的发生, 也会导致劳动定额在制定时出现偏差, 从而诱发思想问题。

⑶思想情绪因素。日常生活中难免会有不尽如人意的事情发生, 从而引发员工的情绪波动。这种情绪波动往往被带到工作中, 转嫁为对劳动定额工作的意见。比如有的员工因为家庭不和、邻里纠纷、调资购房不如意, 或对领导有意见, 对同事不满意等问题导致心情不愉快、工作没干劲、任务完不成、指标达不到、薪酬拿不全, 统统发泄到对劳动定额工作的不满上, 似乎劳动定额工作的现状成了一切问题的根源。

3. 劳动定额工作引发思想问题的特点

⑴层次性。劳动定额工作与企业各方面的管理工作相互交织, 关系到基层生产单位和员工的经济利益分配。因此, 有关业务部门、基层单位、管理人员和技能员工都会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出发, 对劳动定额工作产生不同的期望, 所引发的思想问题具有明显的层次性。

⑵复杂性。劳动定额工作中的思想问题往往和企业管理其它方面引发的思想问题纵横交错, 分布在企业管理的不同层面, 错综复杂。

⑶经常性。劳动定额工作贯穿于企业生产和管理的全过程, 只要企业生产在持续, 劳动定额工作就要伴之进行, 旧的问题解决了, 新的问题又会产生, 周而复始。

解决劳动定额工作中思想问题的对策

1.劳动定额人员要有做好思想工作的能力

⑴通过分析问题和提供决策参考意见, 争取到企业领导、基层负责人的支持;通过平等协商和信息互通, 与业务人员协调关系, 与负责人形成共识, 共同围绕“热点”问题做好工作。

⑵通过与班组长、生产骨干和“关键技能带头人”切磋工作方法和操作工艺, 开展技术讲座、建立制定者和执行者的正常联系, 以形成关系融洽的合作氛围。

⑶通过观察、分析组织结构与劳动环境对提高劳动效率的影响, 积极提出改进措施, 及时解决生产中的具体问题, 为员工创造良好的生产条件及工作环境, 尽量减少诱发思想问题的外在“因素”。

⑷通过恰当的奖惩方式, 不断强化员工的劳动定额观念, 发挥正向引导作用。

⑸通过各种渠道宣讲劳动定额工作的意义、地位以及编制方法和途径, 增强工作的透明度, 提高相关人员的认识, 引导他们全面理解支持工作。

2.发挥国有企业“大政工”体系的作用, 做好相关思想工作

⑴企业领导的核心作用。各级领导者是工作的关键人物, 对劳动定额工作应着眼于宏观管理, 确保其严肃性和权威性。对员工的思想问题要加强正面教育, 引导其正确对待三者的利益, 不要企图通过放宽劳动定额标准来得到“实惠”。不能随意在具体定额的标准上表态, 强施“长官意志”, 编制“长官定额”。应重视劳动定额工作人员的意见和主张, 避免造成劳动定额管理工作规范的失调和工作上的被动, 引起不必要的思想波动。

⑵管理人员的促进作用。其他业务部门管理人员同定额部门工作人员一样, 负责企业某个方面的管理工作。从根本上来说大家的目标是一致的。对涉及劳动定额方面的异议, 要理解对方的工作, 尊重对方的意见, 建立同志式的平等协作关系。通过协商处理具体问题, 主动协助劳动定额人员做好思想工作, 相互补台。要特别重视发挥企业专职政工队伍不可替代的作用, 充分运用他们的专业知识、专业工具, 做好舆论宣传引导, 弘扬企业文化, 提高员工的责任感、使命感, 为劳动定额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条件。

⑶骨干员工的带头作用。党员、班组长作为工作生产和思想工作的骨干, 应成为执行劳动定额的带头人。通过这些骨干员工的表率作用, 积极解决身边员工的思想问题, 带领员工正确理解、认识劳动定额工作, 以主人翁的姿态, 互相帮助、互相激励, 不断开创工作、生产的良好局面。

劳动思想 篇9

一、新时期下和谐劳动关系的内涵

1、财富共创的劳动关系

在和谐劳动关系中, 财富共创是认为投资者、管理者、劳动者都从不同角度做了不可取代的贡献。比如投资决策是一种复杂劳动, 是价值创造的前提, 错误的投资决策, 会使后续劳动不仅不产生任何效益, 反而可能导致亏损, 甚至企业破产倒闭。经营管理也是一种复杂劳动, 是财富创造的指挥中心, 一个秩序混乱、浪费惊人、废品如山、劳动关系与人际关系十分紧张的企业, 在市场竞争中的结果必将是淘汰出局。

2、利益共享的劳动关系

当前由于缺乏必要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范, 加之劳动力供过于求, 各要素间的收益特别是资本与劳动间的收益严重失衡, 劳动要素处于一种明显的被动和弱势的地位。因此, 让劳动者分享劳动成果, 对资本所有者而言是尊重劳动者的劳动, 对劳动者则是实现了自我价值, 这是和谐劳动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

3、集体协商的劳动关系

当前劳动关系中矛盾的双方在主体独立, 权利对等的基础上充分地协商, 达成共识, 能够减少冲突, 实现劳动关系的整体和谐。因为集体协商的方式要求双方在平等协商中一旦发生意见分歧甚至对立, 双方都要以平稳和谐的方式来解决矛盾, 而不能采取强制方式和过激行为, 任何一方都有义务维护正常的生产、工作秩序。

4、经济民主的劳动关系

和谐的劳动关系应当让劳动者享有充分的经济民主。为此, 我们应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 结合我国不同类型企业的实际, 让劳动者在一定范围内参与企业的资本构成, 参与企业的管理决策, 参与企业的利润分成并通过各种渠道表达其愿望和要求, 将有利于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因此, 资本所有者和管理者还要拓宽视野, 转变观念, 创造条件把民主机制引入企业, 促进企业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

二、新时期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在发展和谐劳动关系中的作用

思想政治工作是政治工作中的思想性部分和思想工作中的政治性部分的总和, 是以保证党的政治任务的完成和生产目标任务的实现为宗旨, 以宣传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弘扬团队精神为内容, 以对职工的政治态度的引导、规范和日常工作生活中出现的各种思想问题的化解为任务, 对职工进行思想教育, 精神塑造以及不良思想倾向的排除和转化工作。在全面推进和谐劳动关系发展的今天,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面临着更加繁重的任务, 面对更加复杂的局面, 积极探索促进和谐劳动关系建设的新方法、新手段, 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是我们必须花大力气、深入研究的问题。

三、基于和谐劳动关系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构建

1、创立共享的价值观的人格化

共享的价值观潜移默化在承载者身上—劳动者、管理者、资本所有者等利益相关者身上, 达到同化。具体措施就是要将企业价值观人格化。所谓的人格化, 就是把高度凝练、科学抽象的企业价值观加以具体化、形象化, 并转化为群体精神的个体意识, 使广大员工成为具有共创、共享的价值观的企业人, 这就是对企业价值观培养的完善发展, 是向更高层次的推进和升华。

2、资本所有者树立人本观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劳资双方虽然在劳动过程中是被管理和管理的关系, 但他们之间在人身个体上是独立的、人格意义上是平等的, 均享有人的基本权利。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教育引导他们树立起人本思想, 要使企业的领导者清醒地认识到, 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是企业发展的力量源泉, 紧紧依靠企业全体职工, 帮助他们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让他们的聪明才智发挥出来, 才能在企业中形成同心同德求发展的氛围, 企业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也只有当企业的领导者真正确立了这样的人本思想时, 思想政治工作才能被放到应有的位置, 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3、加强对劳动者维权意识的培养

当前在现实中许多劳动者在维权时, 只是提出了自己的权利请求, 但却不能提出能被劳动仲裁和司法部门采用的有效证据, 使自己维权的愿望难以实现。因此, 我们必须强化劳动者权益保护和社会保障方面的法制宣传教育, 使其能够利用必要的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切身利益。我们要经常利用讲坛、媒体、墙报、社会调查等形式和途径进行宣传教育活动, 加强劳动者的维权意识。我们要利用各种途径对有关劳动权益方面的典型案件进行公开剖析, 加大维权宣传教育的力度和幅度。法制教育可以采取集中培训与分散自学相结合的方式, 对重点法律法规的学习要进行检查考核。

4、加强劳动者心理健康教育

市场经济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机遇, 同时也使人们面对严峻的挑战。利益的重新分配, 会给一些劳动者带来利益上的冲击, 使他们产生心理不平衡。为此我们要对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 使其了解基本的心理卫生知识及提高劳动者心理素质的方法, 掌握心理咨询的方法和技巧, 这有利于他们在日常管理和服务的过程中对有的劳动者提供必要的心理引导和教育。提倡倾听员工心声, 通过座谈会、交流会、接待日等形式, 给劳动者创造宣泄压抑情绪的正式途径, 帮助劳动者解决各种心理疾病和心理问题。因此, 我们应重视集体的力量, 尽量协调好人际关系。实践证明, 良好的集体可以帮助劳动者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 帮助其战胜孤独和寂寞, 拓展思维空间, 端正工作态度, 培养团结协作、艰苦创业、坚韧不拔的职业道德。

5、实现与教育对象真正的沟通

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思想上的工作的, 要提高人的认识, 塑造人的品质, 解决人的思想问题, 首先就要通过沟通交流, 打开人们心灵的窗户。在沟通交流过程中, 我们必须有意识地调整自己所扮演的角色, 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经常性地深入基层一线, 和普通劳动者一起劳动, 让大家了解自己;在工作间隙与他们促膝谈心, 让大家接受自己。此外, 要实现真正的沟通, 我们还要吸引、鼓励职工多参加活动。当然, 我们在设计活动时, 要注意使活动的教育性与娱乐性相结合, 就是说我们要把教育赋予娱乐活动之中。因为教育性与娱乐性相结合的活动所具有的轻松、愉快的感觉, 会对职工产生吸引力, 在他们愉快的情绪体验下, 促使他们的思想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摘要:在实践与发展科学发展观中, 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 已成为经济学、社会学理论热点。我们认为, 从思想政治工作角度对企业的谐劳动关系构建的理念和路径的探讨, 可以充分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有助于进一步加强企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有助于推动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本文为此重点探讨了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挑战, 及发展和谐劳动关系中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构建措施。

关键词:现代企业,和谐劳动关系,思想政治工作

参考文献

[1]朱金瑞:《当代中国企业伦理的历史演进》,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5年。

[2]王秀阁:《加强意识形态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必需》,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6年第12期。

[3]马锦秀:《现代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思考》, 《福建行政学院学报》, 2004年第4期。

[4]张玉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创新策论》, 《思想政治教育》, 2004年第8期。

劳动思想 篇10

1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基础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和生命就在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就是要引导员工转变思想观念和工作作风。把员工的思想统一到科学发展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上来, 真正使和谐劳动关系的思想深入人心, 成为员工的共同理想和自觉行动, 夯实和谐劳动关系的思想基础。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要把握企业正确的发展方向, 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用先进的理论武装员工头脑。让员工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坚定理想信念, 筑牢道德防线, 更好地履行岗位职责。还要联系企业实际开展活动, 用企业的发展目标和文化理念统一员工的思想认识, 把员工的思想统一到构建和谐企业上来。可以通过举行热爱企业、爱岗敬业和遵纪守法为基本内容的职业道德教育活动来统一思想。针对国有企业思想观念老化, 严重影响和谐劳动关系构建这一情况, 企业始终把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来抓。经过长期的教育引导, 有了很大的改观, 企业形成了员工坚定信念、顽强拼搏、向心力强的良好氛围。

2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需做好思想政治沟通工作

当今社会,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企业的发展, 工作和生活节奏明显加快、岗位竞争日趋激烈、思想观念多极化剧烈呈现, 由此给员工带来思想困惑和工作压力, 特别是事关员工切身利益的敏感问题如处理不好或处理不及时, 都会使员工产生烦躁、焦虑、冲动、低沉甚至抵触情绪。这些疑虑和消极情绪不化解, 将直接影响到员工的心理和精神健康, 导致员工情绪低落, 工作消极。

1) 做好思想政治沟通工作要建立企业管理层与员工之间的日常沟通渠道。通过员工满意度问卷调查等形式, 使员工可以各抒己见, 并针对员工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认真梳理、迅速回应, 从而激发员工奉献企业的信心和热情, 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 充分发挥员工的智慧和力量。

2) 做好思想政治沟通工作要采用现代舆情调查方法, 如微信、网络论坛、企业集团号、QQ等现代通信工具, 及时了解员工思想动态, 解决员工在工作生活中的难点热点问题, 为改进工作方式提供有力依据。

3) 做好思想政治沟通工作要积极引入心理咨询工作室等方法, 主动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咨询与辅导等服务, 排除员工不良情绪, 将处在萌芽状态的危机及时得到消除。通过举行各种文艺活动和日常班组建设等活动, 建立员工之间互相交流的渠道, 为企业和员工之间相互沟通起到桥梁作用。

3 思想政治工作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的作用

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的核心所在, 培养员工健全的人格, 让员工身心愉悦、爱岗敬业、安心快乐工作是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意义。

1) 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深入生产经营一线, 为员工热情周到地服务, 真诚地与员工交朋友, 为员工诚心诚意办事。通过定期开展员工满意度问卷调查, 充分重视员工的意见, 及时了解和掌握员工需求, 创造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 用真诚凝聚员工, 为员工营造一种归属感。

2) 要完善企业制度建设和健全激励机制。企业的竞争核心是人才, 为激发每个员工的潜能, 真正做到感情留人、待遇留人, 企业职能部门要在员工职业健康、工作环境、监督各单位薪酬二次分配方案上予以重视, 杜绝发生出工不出力, 杜绝工作环境不达标等现象。

3) 大力推动人事管理改革, 为每位员工策划职业生涯规划发展方向, 推行竞争上岗机制, 实行竞聘上岗, 做到能者上, 平者让, 庸者下。让每个员工都明确自己的职业规划发展方向和努力目标, 既有压力又有动力, 使员工真正做到人尽其才, 从而使企业真正做到用事业留住人, 用感情留住人。建立企业内部帮扶基金会, 关心和帮助困难员工, 解决他们生活上的后顾之忧, 营造良好的氛围, 促进和谐劳动关系建立。

总之, 思想政治工作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以及企业健康和谐发展中至关重要。在今后的工作中, 思想政治工作仍需不断创新形式, 充实内容, 为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发挥作用, 从而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 激发员工的创造活力, 为企业健康和谐发展做出新贡献。

摘要:阐述了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基础, 分析了思想政治工作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的作用, 并提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完善企业制度建设和健全激励机制、大力推动人事管理改革是做好政治沟通工作的重要途径。

劳动思想 篇11

第一, 推进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 是广东主动适应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和发展大趋势、按照经济规律办事的战略选择。遵循规律是抓经济工作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实质是生产力空间布局的调整, 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客观要求, 对推动经济发展既是挑战, 更是重大机遇。“二战”以来的国际三次产业大转移都曾先后成就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奇迹。第一次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 当美国集中力量发展新兴的半导体、通讯、电子计算机和自动化工业设备等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时候, 他们主动将技术密集度较低的纺织、日化、钢铁、造船、普通工业机械等产业向外转移。而日本和欧洲的一些国家则通过积极承接美国的产业转移, 得以迅速跻身世界工业强国。第二次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 东亚、拉美的一些国家和地区紧紧抓住发达国家向外转移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部分层级较低的通用技术产业的机会, 积极承接发达国家产业转移, 在微电子、家用电器、日用工业品、低端汽车、造船等领域迅速崛起, 造就了拉美的巴西、墨西哥、阿根廷以及亚洲“四小龙”相继腾飞的辉煌。第三次是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的, 受到新技术革命加速发展的影响, 发达国家集中核心资源大力发展IT、生化、新材料、新能源、宇航等创造周期短、产业辐射范围大的高科技产业, 而将逐步丧失比较优势和核心竞争力的重化工、消费类电子、交通运输设施等常规技术产业大量向外转移。这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流向是中国、印度、东盟以及东南欧等国家和地区, 这些国家和地区成为第三次国际产业转移的最大受益者。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抓住改革开放的先机, 主动承接第三次国际产业大转移, 经济社会发展领全国之先。广东充分发挥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先行一步的政策优势以及对外商贸活跃的市场优势, 积极承接发达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产业转移, 创造了广东从以农业为主、经济比较落后的省份, 一跃成为中国第一经济大省的奇迹。国内外的发展经验都表明, 准确把握产业和技术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适时主动推进产业转移,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客观规律。对产业转移地而言, 这是加速新产业形成, 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提升经济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对于产业转入地而言, 则是发挥比较和后发优势, 加速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发展的重大机遇。劳动力转移是与产业转移相伴随, 并反映工业化和城镇化特征的客观规律, 也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必然趋势。正确认识并主动运用这些规律, 我们就能够抢占先机, 把握发展经济的主动权。中共广东省委、省政府作出推进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的决策, 正是审时度势、主动适应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大势和广东又好又快发展需要而作出的重大战略选择, 并非权宜之计。

第二, 推进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 是广东破解科学发展难题、实现新一轮大发展的有效途径。当前, 广东的发展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处于全面转入科学发展轨道的关键时期。虽然广东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特别是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但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用“排头兵”的标准以及与先进省市相比较, 我们也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人均发展水平落后。如广东的人均GDP明显低于江苏、浙江等地区, 近10年来年均增速在东部沿海省市中排在最后一位。又如广东每新增一个劳动力创造的GDP是12万元, 大大低于江苏的88万元和山东的22万元。二是环境资源压力加剧。广东以占全国1.87%的土地面积承载了占全国9.8%和4.1%的工业废水和废气总量。改革开放以来, 广东以投资翻8番、能源消费翻4番、环境污染与经济同步翻番的代价, 支撑GDP翻5番多。目前广东的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2倍。而珠三角在快速发展中付出了沉重的生态环境代价。三是土地瓶颈制约突出。目前, 广东的土地利用各项指标都已全面突破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到2010年止的新增建设用地规划总规模为2570万亩, 但这个数字已经被突破。从未来的发展看, 土地问题是广东面临的最大瓶颈。四是区域发展不协调问题十分严峻。2007年珠三角地区人均GDP超过7000美元, 而东西两翼不足1800美元, 山区5市仅约1600美元。近年来两翼和山区发展有所加快, 但落后状况并未根本改变, 区域发展不平衡带来的城乡居民生活和公共服务水平差距等问题日益严重。五是社会管理压力加大。新中国刚建立时, 广东户籍人口才2780万人, 而2007年光流动人口就达1900万人, 全省常住人口约9449万人, 仅次于河南的9869万人。据预测, 广东的常住人口很快就会超过河南, 成为中国“第一人口大省”。以东莞为例, 户籍人口171万人, 外来常住人口694万人, 加上流动人口超过1000万人。广东人口不仅数量大, 而且结构素质也不够优化。省内农村劳动力初中以下学历的占80%, 没有经过任何技能培训的占80%。目前省内有500万-700万农村劳动力还没有解决就业。与此周时, 珠三角地区大约有2200万外来务工人员, 其中1600多万是外省籍的, 而由于珠三角地区产业层次不高, 外省籍务工人员中近七成是普通务工人员, 技术工人仅占三成左右。随着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实施, 国家政策倾向于要求有稳定就业和住所的外来人口本地化。届时随着珠三角地区大量普通劳动力落户, 外来工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社会治安等一系列矛盾将十分突出, 必将带来沉重的公共服务负担和城市管理压力。而广东欠发达地区则面临工业化进程缓慢和大量剩余劳动力找不到出路的困境。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广东科学发展的巨大障碍, 这些问题不解决, 珠三角和山区及东西两翼的发展都将难以为继。如何解开思想观念束缚、突破体制机制障碍、破解科学发展难题, 是广东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作为全省开展解放思想学习讨论活动的第一个重大成果, 中共广东省委、省政府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作出的加快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重大决策, 正是破解上述发展难题的最现实选择和最有效途径。通过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 广东的珠三角地区才能把部分低附加值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出去, 实现腾笼换鸟, 腾出更大空间承接国内外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高附加值产业, 提高产业综合竞争力, 同时降低外来人口数量, 缓解未来面临的人口和社会管理压力。山区和东西两翼通过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和加强劳动力就业培训, 既能够加快产业发展和加速工业化进程, 迅速壮大经济实力, 实现跨越式发展, 同时也能够有效提高劳动力的就业竞争力和素质, 逐步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 减轻山区和两翼地区发展的人口压力。

第三, 推动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 是广东近几年实践所证明的正确决策。近几年来, 中共广东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视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工作。从2004年省委、省政府首次提出珠三角与山区及东西两翼共建产业转移工业园以来, 广东积极探索推动产业和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 不断加大支持力度。产业和劳动力转移工作取得阶段性重大进展和一系列重要成果。一是园区建设扎实推进。目前广东14个山区及东西两翼地级市中, 12个市已与珠三角地区合作共建产业转移工业园24个, 投入开发建设资金45.87亿元。已签订合作意向项目483个, 意向投资额453.37亿元, 其中开工建设项目260个, 投资额138.62亿元。二是园区效益良好。2007年, 24个产业转移园已建成的132个项目实现产值64.70亿元、利税5亿多元。产业转移工业园已成为当地工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三是基础设施逐步完善。近年来, 省有关部门加大对山区及东西两翼公路、电源、电网建设与改造力度。特别是从2007年起, 省财政每年安排每个山区及东西两翼地区1亿元专项补助资金, 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投资环境。与此同时, 省财政对经省认定的转移工业园所在地级市给予4000万元的产业转移工业园外部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补助。基础设施建设的大投入, 促进了山区和东西两翼以及园区环境的改善。四是劳动力培训转移扎实开展。通过组织实施“百万农村青年技能培训工程”、“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计划”、“智力扶贫工程”等, 加大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力度, 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2007年, 全省非农产业就业比重达到71%。今年一季度, 全省又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22万人。产业转移园成为吸纳当地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重要载体。五是工作机制不断完善。制定出台了《关于广东山区和东西两翼与珠江三角洲联手推进产业转移的意见 (试行) 》、《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民工工作的意见》、《广东省产业转移园认定办法》等政策文件, 成立了省推进产业转移联席会议制度和农民工联席会议制度, 形成了一系列推动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工作机制和政策措施。随着产业转移园建设和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逐步开展, 2005年以来广东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山区工业化、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 山区及东西两翼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提速, 尤其是山区生产总值、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如河源市近几年来紧紧抓住省委、省政府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加快推进珠三角产业转移的重要机遇, 加强组织领导, 以大力推进“一区六园”和产业转移工业园建设为载体, 积极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 取得了显著成效。2007年, “一区六园”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07.5亿元、增加值86.9亿元, 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4.2%, 拉动GDP增长9.15个百分点。7个产业转移工业园提供就业岗位5万多个, 转移本地劳动力2万多人。7个产业转移工业园已经成为推动河源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支撑。实践充分证明, 中共广东省委、省政府以产业转移园区建设为载体, 大力推进产业和劳动力转移的决策是正确的。

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 广东推动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的工作还是初步和探索性的, 各地发展还很不平衡。特别是一些地方和部门对“双转移的工作认识不到位, 有的缺乏远见, 主动性不高, 有的信心不足, 积极性不大;产业转移园区建设普遍存在起点较低, 产业结构不合理, 产业聚集度和关联度不高的问题;园区共建责任落实不到位,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配套服务体系不健全;劳动力转移就业进展缓慢等。总之, 全省产业转移的动力和压力都在加大, 趋势已经形成, 但推动产业转移的环境和条件还远远不能适应。为此, 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一定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 充分认识加快推进“双转移”的重大意义, 切实把思想和认识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 切实增强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以更加振奋的精神和锐意进取的态度, 扎扎实实把“双转移”的各项政策措施贯彻落实到位, 使全省的“双转移”工作迅速形成热潮。

突出重点, 狠抓落实, 推动广东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

推进广东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 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省委十届二次全会精神, 以新一轮思想大解放为动力, 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方针, 着力优化区域产业布局, 大力提高劳动力素质, 提升珠三角地区产业竞争力, 带动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加快发展, 推动广东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 促进广东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力争到2012年, 珠三角地区功能水平显著提高、产业结构明显优化, 东西两翼和北部山区在办好现有产业转移工业园基础上, 再规划建设l—2个大型产业转移园, 形成一批布局合理、产业特色鲜明、集聚效应明显的产业转移集群, 推动广东产业竞争力位居全国前列。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开发, 劳动力素质整体提升, 就业结构整体优化, 本省劳动力就业比重提高, 农村劳动力在城镇就业以及向二、三产业转移成效显著。新增转移本省农村劳动力600万人, 组织技能等级培训360万人, 全社会非农就业比重达到80%。珠三角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显著下降, 人均生产总值增长率高于生产总值增长率2个百分点左右。力争做到三年初见成效, 五年大见成效。为此, 必须坚持政府推动与遵循市场规律相结合, 坚持产业转移与产业升级相结合, 坚持产业转移与产业集聚相结合, 坚持产业转移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 坚持产业布局合理与人力资源配置优化相结合。在具体工作中, 要突出抓好以下五个方面:

(一) 坚定不移地把推动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作为重大的战略任务来抓。

这次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决定》, 从重大意义、指导思想、目标原则、政策措施以及组织保障等方面对“双转移”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 是一份含金量高、操作性强、政策措施有力、推动力大的指导性文件, 同时出台8个配套文件。为了配合和切实推动做好“双转移”工作, 中共广东省委、省政府已决定从2008—2012年五年时间里, 拿出400多亿元资金, 从以下八个方面进行扶持:一是扶持欠发达地区完善基础设施。省财政对14个欠发达市和江门市每年每市补助1亿元, 五年共投入75亿元作为贷款贴息, 专项用于支持这些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争取带动10倍以上的社会资金投入。二是以竞争形式扶持欠发达地区建设产业转移园。省财政每年拿出15亿元分三个标, 每标5亿元, 通过竞标方式择优扶持欠发达地区3个示范性产业转移园建设, 五年共75亿元。与此同时, 按照“成熟一个建设一个”的原则, 通过竞争在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l一2个大型产业转移园区。三是加大力度扶持欠发达地区重点产业发展。省财政在整合现有每年安排的重点项目启动与战略产业培育专项资金7.5亿元的基础上, 每年安排10亿元, 五年共投入50亿元, 用于鼓励全省重点产业发展及促进重点产业在全省各市间的合理分布。四是实施政府有效引导的产业转移政策。省财政每年安排产业转移奖励资金5亿元, 五年共安排25亿元, 用于鼓励珠三角地区的企业加快向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转移。五是实施免费技能培训。省财政每年安排7亿元资金用于培训欠发达地区劳动力, 每年培训50万人, 每人每期培训四个月, 按每人1400元的标准给予经费补助, 5年投入培训资金35亿元。六是鼓励贫困农村适龄青年掌握职业技能。对年人均纯收入1500元以下的农村贫困家庭子女入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技工学校实行免学杂费和补助生活费政策。省财政每年按每人3500元的标准资助学杂费, 五年投入资金共11亿元。生活费补助每人每年1500元, 所需经费纳入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政策资助范围, 按既定分担办法由各级财政负担。七是以农田标准化建设减少农村单位土地使用的劳动力, 推动农村劳动力加速转移。整合现有农田建设各项资金, 实施现代标准农田建设工程, 省财政五年共投入80亿元, 完成500万亩现代标准农田的改造。八是造新耕地挂钩置换, 增加欠发达地区可开发土地和支持解决全省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的占补平衡问题。省财政每年将从省级土地收益中筹集4—5亿元, 在预算中安排3—4亿元, 五年投入40亿元鼓励和引导市县积极采取措施增加耕地, 特别是加快对广东低效园地、山坡地的改造, 争取造新耕地200万亩以上。以上八项投入的资金达400多亿元, 加上省里已决定对东西两翼销售电价按茂名的现行电价水平、对粤北山区按清远的现行电价水平实行同网同价, 降低欠发达地区电价, 此项每年减少这些地区的电费支出约19亿元, 五年近100亿元, 则全省五年支持“双转移”的资金总额将达到500亿元左右。支持的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充分显示了省委、省政府推进这项工作的坚定信心和坚强决心。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省委、省政府决策和《决定》的精神, 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不折不扣地抓好贯彻落实。要结合实际深入做好动员部署, 切实理清工作思路, 找准发展定位, 探索出符合本地实际、具有本地特色的推动“双转移”工作的新路子。

(二) 坚持高起点、高标准抓好产业转移园区建设。

产业转移园是产业和劳动力转移的重要载体, 也是“双转移”工作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一是要切实加强园区规划。按照科学布局、合理设置以及高标准、高起点建设的要求, 坚持把园区建设与国家和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以及城市和土地利用规划结合起来, 采取总体规划、分步开发、适度超前的方式规划园区建设, 努力做到“规划一片、开发一片、落户一片、成功一个”。目前还没有建立产业转移园的地区, 要争取早日实现产业转移园区零的突破。二是要促进园区产业的集聚发展。各产业转移园要按照总体规划确定发展方向, 突出主导产业, 实行专业化发展。要围绕延伸产业链, 推动上下游产业配套发展, 形成特色鲜明、配套完善的产业集群, 不仅做大还要做强园区经济, 使园区经济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龙头和增长极。三是要完善园区配套设施和服务。全省交通、电力、环保等部门要加大支持园区道路、供电、给排水等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珠三角各市要严格履行产业转移园合作建设协议, 加大对口资金投入力度。产业转入地也要积极推进销售电价区域同网同价改革工作, 加大对产业转移园用地的支持, 努力降低产业转移园内企业用地、用电、用工等生产成本, 提高对转移产业的吸引力。产业转入地的外经贸、工商、国土、环保、消防、海关、检验检疫等部门, 要简化行政审批程序, 推广一站式服务, 提高审批效率。要加快加工贸易联网监管公共平台建设步伐, 建立外经贸、海关、外汇、税务、检验检疫、银行等部门信息化管理体系, 积极支持有条件的产业转移园设立出口加工区和保税物流中心, 提高物流通关与监管效率。同时要积极引导珠三角具有实力的中介服务组织向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发展, 完善和提高承接地在出口报关、商品检测、物流、法律、会计、信息、咨询领域的服务水平。要大力改善产业转移园的金融服务, 加大对产业转移园的信贷投放力度, 努力为产业转移园企业提供高效便利的融资和结算服务。四是大力推进集约节约用地。要鼓励采取土地置换、土地使用权调整、改变土地用途等方式盘活用地。实行产业转移园单位面积投资强度最低标准, 推广多层标准厂房建设, 提高土地使用效率。要使产业转移园成为集约节约利用土地的典范和主要手段。五是加强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要大力推广河源等市产业转移园建设的成功经验, 进一步强化“既要金山银山, 更要绿水青山”理念。产业转移园要按照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 采取集中供电、供气、供热、供冷和环境污染治理, 提高节能减排水平。加大水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力度, 不要在水源地和重要江河附近设立产业转移园, 防止产业转移过程中的污染转移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产业转移园及入园项目要严格执行环境评价制度, 环保设施要与园区同时规划、同时建设、同时投入运营, 确保环境保护与产业发展、产业转移园建设同步推进。使产业转移园成为解决工业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矛盾的重要途径。

(三) 坚持产业转移与产业建设两手抓, 不断提升产业竞争力。

要通过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 推动全省产业建设上新水平。要制定区域产业转移规划和实施方案, 促进珠三角地区产业有序转移和东西北地区选择性承接。要加强产业指导, 珠三角地区要在积极推动传统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欠发达地区转移的同时, 积极发展产业链高端的项目, 加大力度发展新兴高增长产业, 要适当提高产业投资强度、能耗、水耗和排放标准, 限制低水平传统劳动密集型的新建或改扩建项目进入。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要设定符合当地产业发展的能耗标准、环保标准、技术标准以及安全标准, 对投资强度大、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的产业转移项目给予重点扶持, 严格控制引进限制类项目, 严禁引进产业政策规定的淘汰类项目, 在转移项目的引进过程中要积极推动企业的技术和设备更新换代, 使产业在转移过程中升级。在推动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过程中, 要按照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的要求, 优先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要积极调整第二产业,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不断提升自主研发与创新的能力。要不断完善区域间产业配套能力, 重点发展以电子信息、生物制药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群, 以通讯设备、汽车制造为主的现代装备制造产业群以及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群。要在继续吸收外资的同时, 大力发展本土配套企业, 尤其要鼓励民营配套企业加入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生产体系。要充分发挥广东沿江沿海地区运输成本及资源配套优势, 加快发展临港重化工业。

(四) 高度重视并进一步做好招商引资工作。

招商引资是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手段, 也是发达地区推动产业升级的有效途径。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做好招商引资工作, 以招商引资的大推进来加快广东产业的大转移、大升级。欠发达地区要把招商引资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最重要环节, 学习借鉴清远、河源等市的招商引资办法, 更加积极主动地开展招商引资。发达地区在推动产业向欠发达地区转移的同时, 更要高度重视和谋划好新一轮招商引资, 瞄准世界产业发展的先进水平, 积极承接国际高端产业转移。要更加注重招商选资, 根据本地产业建设和产业优化升级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引进项目, 着重引进关联度大、带动力强、节能环保的龙头项目, 通过以大带小、以优汰劣、腾笼换鸟, 实现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同步推进。要创新招商引资方式, 注重推动项目招商向产业招商转变。各地要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 找准本地的产业定位, 积极制定产业招商规划, 建立健全产业招商导向机制, 全力做好招商引导、产业对接等工作, 特别是要用主导产业招商、用特色资源招商, 形成产业集群和特色鲜明的产业转移基地。在今后广东举办的境外大型经贸交流活动中, 不但要重点推介珠三角的主导产业, 也要加强推介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的特色和优势产业。要更加注重联动合作招商, 加强珠三角和东西北地区在招商引资方面的协作, 围绕共同的产业链进行联合招商。珠三角各有关市每年都要组织本地企业到对口的山区和东西两翼地区考察、交流与开展产业转移洽谈活动, 协助东西两翼及粤北山区举行大型招商活动。同时, 要主动向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介绍招商引资经验, 共享招商引资信息, 把招商渠道推荐给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

(五) 加强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就业工作。

这次出台的政策很多是关于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鼓励山区和东西两翼劳动力转移就业的, 对支持山区发展和提高全省发展的质量都十分重要。重点要在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广泛深入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要坚持技工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两个轮子一起转, 加快农村劳动力培训。山区和东西两翼要鼓励本地学生就读当地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着力培养和输出具有较高技能和素质的劳动力;要积极探索联合办学方式, 吸引珠三角的技工学校和职业院校到当地办分校, 招收当地学生并输往珠三角就业。珠三角各市要认真落实省的规定, 各市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技工学校每年要拿出30%以上的学位专门招收东西两翼和山区学生, 并负责推荐在当地企业就业, 东西两翼和山区要主动加强与珠三角地区的沟通联系, 认真组织好生源。要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劳动力技能教育和岗前实用技能培训, 组织实施好农民工技能提升、“一户一技能”、智力扶贫、百万农村青年技能培训等工程, 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市场紧缺的中高级技工和熟练工人。二是多渠道多种形式促进本省农村劳动力就业。要把产业转移园作为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重要载体, 制订产业转移园吸纳当地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就业方案并认真抓好落实。产业转移园内的企业, 原则上大部分要使用当地劳动力。要及时了解和掌握珠三角地区的用工信息, 有计划有组织地做好劳务输出工作。要健全珠三角地区与东西两翼和山区对口劳务帮扶机制, 明确帮扶目标和责任。要积极探索企业招用本省农村劳动力的优惠政策措施, 鼓励企业招用本省农村劳动力。要加强转移就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三是积极稳步推进鼓励优秀农民工入户城镇的工作。鼓励优秀农民工入户城镇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客观要求, 同时既体现了党委、政府对农民工的重视和关心, 也有助于鼓励农民工奋发向上、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有助于发展壮大高素质的技术工人队伍, 具有积极的社会影响和重大的经济意义。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积极创造条件稳步推进这项工作。这次省里配套出台了《关于做好优秀农民工入户城镇工作的意见》, 各地也要结合本地实际抓紧制订吸引和留住优秀农民工的优惠政策。要为优秀农民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 对符合条件的优秀农民工, 原则上应鼓励他们在就业地城镇落户, 要提供一定比例的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给入户后没有住房的优秀农民工选购。

加强组织领导, 为推进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广东关于推进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的大政方针已定, 现在的关键是抓落实。各级党委、政府要统筹安排, 明确责任, 通力合作, 确保“双转移”工作取得实效。

(一) 加强组织领导, 完善工作机制。

推动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是一项具有开创性和战略性的工作, 涉及面广, 工作难度大, 必须加强组织领导, 强化统筹协调, 狠抓工作落实, 积极有序推进, 尽快取得突破性进展。各地各部门要把这项工作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中之重, 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进行重点部署。要实行推动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一把手”工程, 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对相关政策要亲自研究, 对重大项目信息要亲自掌握, 对具体难题破解要亲自协调, 一级抓一级, 确保抓紧抓好抓出成效。要加大统筹协调力度, 充分发挥省产业转移联席会议制度和省农民工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 统筹指导全省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工作。各有关部门特别是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建立高效务实的协调机制, 要实施省市联动、政企联动、部门联动, 形成推进“双转移”工作的强大合力, 确保各项政策落到实处。各地也要建立相应的协调机制, 抓紧组织编制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规划和工作方案。珠三角与东西两翼及粤北山区要加强联系沟通, 及时研究解决产业转移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 共同协商制定并落实年度目标任务。

(二) 落实共建责任, 抓好考核检查。

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把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工作作为政绩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要进一步加大产业转移园区共建力度, 落实共建责任。珠三角作为产业转出方要在园区规划、资金投入、开发建设、管理、招商引资和引导产业转移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山区及东西两翼地区也要积极主动承担责任, 改善投资环境、优化政务环境、提升服务水平。省经贸、财政、劳动保障、教育等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能, 对各地产业和劳动力转移进行专项督查, 特别是要对工作机制和责任制建立情况、政策落实情况、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等进行重点督查。要强化对“双转移”工作的检查与考核, 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把推动“双转移”工作的成效与干部选任、激励有机结合起来, 对工作突出的园区、部门、企业, 给予物质和精神双重激励, 特别要让敢抓善抓“双转移”工作的干部政治上有进步, 经济上有激励, 工作上有舞台。要强化责任追究, 对重视不够、工作不力的进行批评和问责。

(三) 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营造良好的投资营商环境。

要根据广东未来发展的战略定位, 结合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工作, 超前规划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加快建设高速公路、机场、港口和航道、铁路和轻轨等交通设施, 构建现代化的综合运输体系。加强骨干电源、电网和能源储备基地建设, 构建现代化的能源保障体系。要提高全省基础设施的共享水平, 推进珠三角与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的交通对接, 提高欠发达地区的交通运输能力和质量。与此同时, 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改进机关作风, 简化办事程序, 提高行政效率, 为投资者和企业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要加强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着力营造适宜创业、适宜工作、适宜生活的良好环境, 增强地区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上一篇:电工实训课程下一篇:关系型材料作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