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行现状(精选12篇)
发行现状 篇1
股票作为一种公司向社会公开募集资金的重要渠道, 各国对股票发行的监管十分重视, 纷纷建立和完善股票发行审核制度。股票发行审核制度, 是国家证券监督管理部门对发行人利用股票向社会公开募集资金的有关申报资料进行审查的制度。其目的在于防止不良股票进入市场, 保护投资者利益, 并保持证券市场运行的公平、公正、有序。根据各国对股票发行干预管理程度的不同, 股票发行制度主要可分为三种:注册制、核准制和审批制。从1990年至2000年为止, 我国的股票发行制度实行的是带有浓厚行政色彩的审批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的规定并经国务院批准, 自2001年3月17日起, 中国证监会建立并实施了股票发行上市核准制。
一、股票发行核准制
目前我国股票发行实施的是核准制。2001年推出了核准制下的“通道制”, 2004年通道制改为“保荐制”。但通道制或保荐制的实质仍然是核准制, 拟发行公司能否最终发行上市仍取决于我国证监会发行审核委员会的审核。
核准制, 亦称特许证, 是指发行人在申请发行股票时, 不仅要充分披露投资者做出投资决策所需要的公司真实情况信息, 而且必须符合有关法律和证券监管机构规定的必要条件, 证券监管机构对申报文件的真实性, 准确性和完整性以及股票的投资价值进行实质性审查, 并据此做出发行人是否符合发行条件的价值判断和是否核准申请的决定。
以英国和法国为代表的国家实行核准制, 我国大陆和台湾地区也采取此种审核制度。核准制以实质管理原则作为理论基础, 是“有形之手”干预证券发行的具体体现。国家希望通过政府的特定机构加强对发行新股的把关, 发行人的发行权是由证券监管机构以法定的形式授予。通过行政权力对股票发行的参与, 一方面确保证券发行人公司财务、业务状况维持一定水平, 并充分地披露, 以作投资决策的参考;另一方面确保公司能够从证券市场筹措所需资金, 发挥证券市场的融资功能。因而政府成为了股票市场的“监管者”, 同时也是“监护者”, 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股票市场的动荡, 有力地保护了广大投资者的利益。
二、核准制在我国近些年应用的情况
自2001年3月开始, 我国新股上市实行的是核准制, 这是由《证券法》、《公司法》这两部资本市场上的纲领性法律所规定的。核准制的突出特点是发行上市有门槛, 由发行审核委员会依法审核股票的发行申请。以主板与中小板为例, 发行人应当满足最近3个会计年度净利润均为正数且累计超过人民币3000万元, 净利润以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前后较低者为计算依据;最近3个会计年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累计超过人民币5000万元;或者最近3个会计年度营业收入累计超过人民币3亿元。除了上述财务的刚性指标外, 公司还要求有持续盈利能力, 主体资格, 具有人员、财务、机构、业务的独立性等。从我国目前的资本市场现状来看, 实行核准制既是对国际经验的借鉴, 也是规范发展我国资本市场的需要。
(一) 股票发行核准制在应用中的优势
在2001年之前, 拟上市公司常常为争上市额度和指标, 而身陷竞争公关的尴尬局面, 从而埋下了腐败的隐患, 同时证券中介机构的作用也得不到充分的发挥。核准制是介于注册制和审批制之间的中间形式, 核准制的推行取消了审批制下分配额度和分配指标的限制。核准制实施以后, 中介机构的作用开始得以发挥, 市场竞争机制初步建立, 促进了上市公司质量的提高。
目前我国的资本市场处于新兴市场阶段, 此外, 我国股票市场的会计、法律、资产评估制度尚不成熟, 投资者对审核机构的审核结果报有较强的依赖心理等。通过实行核准制, 对拟发行的股票进行实质上和形式上的双重审查, 获准发行的股票投资价值有一定的保障, 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不良股票进入市场。毫无疑问, 这对提高股票市场的整体质量水平, 降低市场的整体风险, 保障投资者权益, 起着积极的作用。
(二) 股票发行核准制在应用中的缺陷
但核准制也非尽善尽美, 在我国实行股票发行核准制的这些年, 也反映出了很多相关的问题。
1、上市公司业绩迅速变脸。
不可否认, 核准制的确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呵护二级市场的作用。但是, 核准制无法解决新股上市之后业绩迅速“变脸”的现象, 部分公司在发行审核委员会审核阶段的财务报表非常出色, 但在审核通过后上市的第一年内, 业绩就出现了利润大幅下滑, 甚至濒临亏损的现象。据WIND统计数据, 在2011年IPO的企业中, 有高达49家上市公司出现了业绩下滑的情况, 占到了2011年内IPO公司的17.7%, 出现了业绩“变脸”问题。这无疑使广大投资者蒙受损失。
2、阻止了部分潜力企业上市。
由于核准制的存在, 部分具有潜力的优秀企业在其融资的阶段, 由于因业绩表现不佳、治理结构存在缺陷、盈利持续性和增长性难以预计等种种因素, 不符合监管部门对一些实质性审批条件的要求, 而无法上市或转投美国市场, 致使许多优秀上市公司资源外流, 国内投资者无法分享优秀企业成长所带来的丰厚回报。
3、不利于市场资源有效合理配置。
上市我国的现状是等待发行的公司众多, 而监管部门的资源有限, 呈现一种僧多粥少的现象。目前, 深沪两市共有近500家企业等待上市, 而2011年沪深两市新股发行共277家。股票市场是为了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而产生, 其重要衡量标准是效率, 而漫长的实质性审查则会影响市场的运作效率。
4、借壳上市中隐藏内幕交易。
通过正常IPO程序上市存在着众多的阻碍, 因而许多公司选择借壳上市。借壳上市的审核标准大大低于IPO标准, 收购一个空壳之后, 通过资产注入、重组的操作, 可使难达IPO标准的企业顺利上市。且在借壳重组过程中, 由于过程复杂、决策链条过长, 极易隐藏内幕交易、关联交易等行为, 给一些操作者违规获利或权力寻租提供了可能。
由于核准制在应用中存在着诸多问题, 在2012年, 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再度成为投资者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由此可以看出, 我国新股发行制度市场化改革必须进一步深化, 而注册制则将成为我国改革的一个重要参考和发展方向。
三、股票发行注册制
注册制, 亦称申报制或登记制, 是指达到证券监管部门所公布条件要求的企业即可发行股票。发行人申请发行股票时, 必须依法准确地将投资者做出决策所需要重要信息资料予以充分完全地披露。证券监管机构的职责是对申报文件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做合规性的形式审查, 而不对股票自身的价值做出任何判断。证券监管机构未提出补充或修订意见或未以停止命令阻止注册生效者, 即视为已依法注册, 发行人即可发行股票。
美国和日本等资本市场比较发的国家是注册制的代表。其适用于制度高度发达的自治自律的市场经济。与核准制相比股票发行的权利是法律赋予的, 而非政府授予, 这是两者相区别的重要特征。此外信息披露是注册制的核心。通过强制性的信息披露要求, 发行人必须完全公开公司财务信息以及与股票发行相关的一切信息, 并对所提供信息的全面性、准确性、真实性和及时性负责。发行人仅对信息公开义务承担法律责任, 证券监管机构对申报材料仅进行形式审查, 投资者依据披露信息自行做出投资决策。这种方式, 毫无疑问, 大大提高了新股上市的效率, 同时也降低了筹资成本, 使更多优秀的企业获得了发展的机会。
四、注册制在我国实行的条件尚不具备条件
1、资本市场的非有效性。注册制对市场经济条件下“无形之手”自我调节能力的体现和应用。而我国的股票市场发展尚不完善, 仍然处于初级阶段。此外, 我国尚不具有较高程度的市场化和规范运作的市场, 上述原因使得注册制在我国运行缺少基本的市场环境。
2、投资者素质有待提高。由于我国股市尚不成熟, 股市经常会出现大起大落, 有人甚至将其比作“赌场”。这就使得我国众多的投资者将购买股票视作是一种投机行为。与此同时, 自股票市场在我国建立到现在, 由于政府对股票市场的监管和干预, 使得投资者对政府的依赖性过强, 缺少基础的股票知识, 投资具有盲目性和跟风性。而注册制所依据的假设是:市场中的大多数投资者都是理性人, 能够依据公司所发布的信息对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做出充分评估, 在投资亏损企业后, 愿意并有能力承受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这与我国投资者的现状不相符, 而且这种情况在短期内无法得到改变。
3、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全。注册制不仅对市场经济的完善程度要求高, 而且对发行人有的行业自律能力也有较高的要出。由于, 在注册制下公司新股发行的门槛降低, 使得上市公司的情况良莠不齐, 增加股票市场的风险水平, 而投资者完全则是基于所披露的信息做出投资判断, 所以, 上市公司所披露信息的充分性、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就显得至关重要。而我国信息披露制度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如, 虚假陈述、重大问题遗漏 (对关联交易的确认、披露不能按国家法律、法规要求客观、完整地披露;资金投放去向披露不完整;企业偿债能力披露不完整等) 、信息披露不规范。由此看出, 我国企业的商业道德标准还无法达到实行注册制的要求。
4、相关配套制度不完善。注册制的实行需要具备一系列的配套制度体系作为保障。完善的股票发行信息披露制度, 需要有强制性的法律法规作为评判标准, 同时监管部门有效的稽查和司法力度, 可以打击虚假信息的披露, 保证股票发行制度的顺利执行, 维护投资者的利益。我国现行的证券法律只明确了违法行为的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 缺乏有关民事赔偿责任的专门规定, 而且相关法律在民事赔偿的过错归责、举证责任等方面缺乏明确的制度设计, 因而对违规者的威慑作用不大。
五、我国股票发行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鉴于上述问题, 本文对我国股票发行制度的发展与完善做出如下展望: (1) 完善的退市制度, 淘汰不合格的上市公司, 保护中小投资者权益, 保障资本市场的健康运转。 (2) 加强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 改善信息不对称问题, 为投资者做出有价值的理性选择提供前提条件。 (3) 开展投资者教育, 提高投资者的素质, 建立正确的投资理念, 使投资者认识自身的权利和义务。 (4) 加大对证券市场违规行为的惩罚力度, 出台相关法律法规, 规范上市公司行为。 (5) 证监会放宽部分发行审核环节至沪深交易所, 推行“监审分离”。
改革才是带领中国资本市场走向成熟的真正良药, 随着我国股票市场的完善以及新股发行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股票发行注册制将取代核准制, 我国的股票市场也将迎来新的面貌。
参考文献
[1]、杨卓娟.浅析我国证券发行的审核制度[J].法制与社会, 2005, (33) 107108.
[2]、陈岱松.论证券发行审核制度[J].河北法学, 2004, (12) 20-26.
[3]、蒋美云.股票发行监管的博弈分析和发行审核制度的选择[J].商业经济与管理, 2006, (6) 47-52.
[4]、吕斌.借壳上市需要更严格的监管[J].法人, 2011, (9) 32-33.
发行现状 篇2
论文关键词:新股发行 券商 博弈
论文摘要:文章基于我国新股发行制度的分析,从券商新股发行、投资者参与新股认购以及政府监管三个维度出发,通过整理我国新股发行市场的经验数据,研究了我国新股发行现状,得出我国新股发行制度仍存在缺陷,亟待完善的结论。最后针对现状提出重新定位股票市场、新股发行权利下放、券商产权结构改革、加强投资者教育以及改进政府监管工作等方面的政策建议。
一、我国新股发行制度的分析
(一)我国新股发行市场概况
1990年11月26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成立,同年底,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成立,它们的成立标志着我国开始真正拥有了自己的股票市场。我国新股发行市场从一开始就受到严格的行政管制,不论是最开始的审批制,后来的通道制,还是2004年开始实施的保荐制,都是用行政审核代替投资者判断,在我国新股发行市场配套机制还不健全和价值自我发现功能较弱的时期,实施严厉的行政管制有利于保证新股发行的成功,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但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日趋成熟,继续实施严厉的行政管制,将不利于培养市场的价值自我发现功能和资源配置功能。
(二)我国券商新股发行现状分析
1.新股发行中角色定位扭曲
我国新股审核制度经历了两个时期,四个阶段。两个时期分别是审批制时期和核准制时期,四个阶段分别是独家审批阶段、两级审批阶段、通道制阶段以及保荐制阶段。
到实施保荐制的现阶段时,虽然券商作为保荐机构对发行企业具有保荐以及持续督导的责任,但是发行审核的权利仍然在证监会以及发审委手中,“过会”仍然是企业上市最重要的一道关口,券商的政策寻租能力仍然很大程度影响其业绩,保荐制的有效性仍然受到质疑。
2.产权结构不合理
产权制度的基本功能是能给人们提供一个追求长期利益的稳定预期和重复博弈的规则。
从我国股票市场的诞生以及证券行业的发展路径来看,存在着股权结构高度集中,产权性质相对单一的特征。如表1所示,2007年我国总资产排名前20名的券商中,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平均高达43.45%,前五大股东的总持股比例平均高达72.91%。同时在2007年度的106家券商中,第一大股东性质为国有性质的券商有81家,占券商总数的76.42%。
过度集中的股权结构使得我国券商具有浓厚的国有企业特征,这造成我国券商市场化程度不高,高管人员的约束激励机制扭曲,高管人员有可能会通过不断的政治寻租活动获取职位,容易产生急功近利的思想以及对自己未来职位的担心,这种不稳定的预期使得其管理公司以及制定战略政策是容易选择短期行为,这将导致我国券商新股发行博弈行为的短期性。
3.新股发行权利缺失
在新股发行过程中,成熟市场中的券商一般具有新股发行定价和自主分配股份的权利,而对于现阶段我国券商而言,这两种权利在不同程度上都是缺失的。这种权利的缺失将导致我国券商在新股发行过程中缺乏认真履行信息认证中介作用的动力,使得券商与投资者之间无法建立稳定的重复博弈机制。下面我们分别从新股发行定价和自主分配股份两方面权利的缺失来分析我国券商新股发行权利的缺失。
(1)新股发行定价权利的缺失
从我国新股发行定价方式改革历程来看,新股定价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固定市盈率定价阶段(1991~1996年12月)。第二阶段:相对市盈率定价阶段(1996年12月~1999年)。第三阶段:网上和网下累计投标定价与控制市盈率定价并存阶段(1999~2004年12月)。第四阶段:询价制阶段(2004年12月至今)。
现阶段新股询价过程采取两步询价,首先通过初步询价确定价格区间,然后通过累积投标询价确定最终申购价格最终申购价格的确定和参与询价的机构投资者对新股价值的评估关系很大,券商并不能在新股定价中发挥完全作用。现阶段的询价制下,券商新股发行的定价权利依然处于缺失状态。
(2)自主分配股份权利缺失
在成熟市场的新股发行机制中,券商还拥有自主分配股份的权利,通过这种权利,券商可以对自己客户进行有效激励,从而建立起了券商与投资者之间的长期合作关系。
在我国现阶段,券商没有自主分配股份的权利。新股定价实施询价制以后,新股配售被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向询价对象配售,一部分向投资者配售。券商实际并没有自主分配股份的权利,整个配售过程和券商几乎无关,缺少了配发权利对于券商来说,实际上就缺少了产品销售的权利,这使得券商缺乏与投资者建立长期博弈机制的耐心的激励。
(三)我国新股发行市场政府监管现状分析
从西方成熟市场的经验我们知道,如果政府监管的第三方治理机制能够对新股发行博弈中的不合作方进行有效直接的惩罚,仍然可以促进新股发行博弈中的高效率均衡出现。本节
从第三方治理,也就是我国新股发行市场的政府监管的现状出发进行分析。
1.上市额度控制有待完善
在成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发行新股上市是按规定的自愿申请上市制度,只要发行企业符合条件,通过审查合格,都可以上市。企业上市以后成为公众公司,要受到广大中小股东的监督,企业如果经营不佳会有停牌破产的危险。因此在这种情形下,企业是否决定上市是根据市场行情来判断的,股市自身的规律对企业上市的数量和节奏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我国现阶段对新股发行却采取的是以规模控制和实质审核为特征的、带有明显计划经济色彩的新股发行监管制度。在新股发行规模和上市额度上采取总量控制的方法,单方面控制新股发行市场的总供给。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能否发行新股是由监管者决定的。我国新股发行监管者这种对上市额度的控制容易造成一定程度的垄断,进而容易诱发寻租活动,会极大的损害市场的健康合理运转。
2.新股发行定价限定不合理
在成熟的新股发行市场中,新上市企业所发行新股的价格是基于市场对其内在企业价值判断的供求关系所决定的。最后新股的最终发行定价是在发行企业、券商和投资者之间讨价还价博弈基础上形成的,是一个市场价格,对于新股发行和新股认购的各参与主体而言,收益与风险是对等的。
然而我国现阶段对新股发行定价的限定使得新股价格的形成不是按照市场规律而是按监管部门的判断来决定。在这种情况下,很多新股被仅相当于市场价格的几分之一的低价发行。由于新股上市当天就能为新股申购者提供几倍于申购价格的利润,这导致了我国新股申购群体都是一些以牟取短期暴利的投机者,而不是长期投资者。
3.强制性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
实施强制性信息披露制度是提高我国新股发行市场运转效率的必要手段。通过对现阶段我国股票市场新股发行信息披露制度的现状进行分析,我们发现无论从理论层面还是实际应用层面上都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如下:
(1)信息披露的完整性和充分性是以信息披露的重要性为界定标准的,只有具有重要性的信息,才是有价值的信息,才应该被披露。虽然现阶段监管机构对“重大事件”有着明文规定,但是这些规定都还不完整和充分,重要性信息的界定还存在模糊边界,这导致信息披露监管上缺乏可操作性,例如我国证监会对“商业秘密”就暂时没有明确的概念界定。
(2)对公司未来发展预测的有关信息,如现阶段我国证监会对招股说明书中所要求的对风险因素、募集资金用途以及盈利预测等信息的披露,一些规定还不是很完善,比如说我国证监会对上市公司披露有关盈利预测时规定:凡是年度报告的盈利实现数低于预算数10%~20%的,上市公司及其雇用的注册会计师应当在股东大会及其指定报刊公开做出解释,上市公司应当向投资者公开道歉。针对这点规定主要存在问题,如时效性问题,因为盈利预测最后是否高估一般要等到年报出台以后才知道,因此披露信息的准确性的确认来得太晚,信息是否准确的时效性不强;但是对于这种预测失误却没有规定应有的惩罚。
二、政策建议
我国券商缺乏长期的利益预期激励,容易使其由于过于追求短期利益而采取损害投资者利益的机会主义行为,这正是我国近年来新股发行市场上不断出现的各种欺诈上市等违规行
为产生的根本原因,最终影响资源的优化配置过程。为此本节有针对性的从新股发行制度创新、券商制度改革以及完善政府监管三方面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促进市场制度创新
我国股票市场产生时的初始制度安排是将其定位为国企解决困难提供融资帮助的市场,所以首先对我国股票市场进行重新定位,实现将其作为为国企解决困难的初始制度安排到作为资源优化配置场所的制度变迁。这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新股发行核准监管的规章化和透明化,逐步引导新股发行从国有企业优先到优质企业优先。
其次加强新股发行市场制度的创新亟须加强。在发行制度上,我们要平衡机构投资者和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建立多层次的发行机制。还要不断完善询价制度,加强对询价对象的管理,同时引入保证金制度,加强询价价格区间的合理性,减少故意扭曲发行价格的可能性,同时还可以加强对询价机构询价行为及结果的跟踪和评价机制,建立一套科学、客观的询价评价体系,并定期公布结果,以此来约束询价过程中的询价对象故意扭曲发行价格的违规行为。在发行定价方式上要逐步实现发行定价的市场化,同时将发行定价权下放给券商,让他们通过市场分析以及投资者需求来进行新股发行定价和配发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理性规范的新股发行市场,投资者才能对券商作为信息认证中介产生信赖,券商也才能有发挥其专业素质和技能的空间和舞台,这样才能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博弈机制。
(二)券商制度改革
我国券商产权结构高度集中,政府依赖性强,市场化程度不高,弊端明显,这些都使得我国券商缺乏与投资者建立长期博弈机制的动力。进一步提高券商股权的流动性,加快券商上市步伐则是实现这结构改革的的好办法,通过上市不仅可以加强券商股权的流动性,同时可以加强外部对其的约束监管机制,促使其完善自身企业管理制度。最后在券商组织结构内部还应该建立起科学有效的产权激励机制,通过产权激励使得券商高管人员拥有更长远的利益预期,发挥其工作效用的最大化,实现稳定快速的发展。
(三)强化信息披露制度的设置
我国现阶段信息披露体系还属于证监会作为单一监管机构的单层次监管模式,容易造成监管效率的低下。所以,我们可以借鉴国外信息披露制度建立我国多层次的信息披露监管体系:我们可以在证券市场上成立独立于证监会的证券市场自律组织和专业服务机构。其中自律组织主要是指证券市场的主要参与主体通过某种协议建立的协会组织,如投资者协会、证券业协会等;专业服务机构主要是指证券市场上的各类中介机构,如律师、审计师、证券评级机构等。然后可以利用这些组织对证券市场的信息披露进行立体监督,比如,对新股在一级市场发行时的首次披露信息和新股在二级市场上流通交易以后的持续披露信息。信息披露制度的监督变得更加全面、严格和规范,可以提高监管效率,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参考文献
[1]刘江会,宋瑞波.我国承销商违规失信的表现与原因分析[J].管理世界,2003,(12).[2]黄春铃.证券监管效率和承销商声誉[J].管理世界,2005,(7).[3]李稷文.中国证券市场政府管制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4]徐旭初,黄华继.中国证券市场制度变迁与产品创新[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5]金晓斌,吴淑琨,陈代云.中国投资银行声誉、IPO质量分布与发行制度创新[R].深交所第六届会员研究成果获奖报告,2003.本论文转载于论文天下:http:///product.free.10020478.3/
发行现状 篇3
一、基层会计基础管理工作存在的不足
(一)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人员结构不稳定。从基层行实际情况来看,会计部门人员相对较少,而且在复核制下,每个人业务相对比较单一,知识结构比较陈旧,诸多不利给综合柜员制的实施带来了潜在的操作风险。一是老员工基数大,年龄老化,对新增系统的操作性以及计算机信息技术电子化的适应能力较低,虽然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很难独立承担新增业务和系统的操作工作;二是新入行人员在从事财会工作岗位前,系统培训时间短,对农发行财会工作基本理论、财会制度办法、系统操作流程等掌握不全面,仅仅满足于对一般业务的交易处理,缺乏财会风险防范意识和学习主观能动性,应用能力较低;三是基层行实践中始终将防范信贷业务风险放在重要位置,而对于会计这一基础性工作重视不够。
(二)会计人员综合能力有待加强。随着财会电子化建设水平的提高,业务操作流程得到优化和整合,临柜人员利用电子技术代替手工操作,会计核算功能固化在计算机处理系统,柜面人员只要按照系统界面提示录入必要的原始信息,系统就会自动进行账务处理,更弱化了柜面人员对会计核算知识的要求,思维惰性,导致出现部分会计人员不懂会计核算的尴尬局面,削弱了会计人员的内部会计监督职能。部分会计人员对会计监督真正内涵理解不透彻,对财务管理、信贷、资金计划等相关制度的学习不重视,对会计监督的范围仅仅局限于对结算业务和会计凭证的真实性、合规性审核,对财务管理、信贷、资金计划相关业务的监督能力较弱,会计监督职能未能得到有效发挥。
(三)会计人员激励机制亟待完善。近年来信贷业务飞速发展,各级行把信贷管理和风险防控放在重要位置,对会计这一基础性工作仅仅当作简单的核算和反映,重视不够,出现分配来行的大学生不太愿意长期从事财会工作,营业柜面留不住人才尴尬局面,一线会计人员更新换代工作较困难。而长期以来,对基层会计人员多是采取问责制,内部审计、外部检查,总会发现一些操作上的错误,少则记违规积分,多数情况实行经济处罚、扣绩效工资等,一定程度上又挫伤了老会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二、对加强基层会计工作合规性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重视和加强财会专业队伍建设。基层分支机构普遍存在财务会计专业人员在数量和质量上严重欠缺的问题。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加强柜员素质建设,确保财务管理持续健康发展。
(二)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全面提升财会人员综合素质。引导员工牢固树立“至诚服务、有效发展、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的核心理念,不断提高客户的“满意度”。一要加强对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要改变以往重技能轻道德教育的传统教育观念。在教育过程中将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教学始终,通过各种教育形式,培养员工的正气。二要加强对会计人员业务技能的培训。利用各种管理手段加强培训、引导或督促员工全面系统地学习金融、法律等各方面的知识,增强制度执行能力,更好地适应农发行业务提速发展的需要。
企业年金发行现状分析与思考 篇4
关键词:企业年金,现状分析,优化措施,思考
作为我国公民养老保障措施, 企业年金制度在一定层面不仅改善了财政支出压力, 也在市场机制下遵循了效率原则。在引入年金后, 企业将根据自身经营状况, 在劳资双方友好协商的基础上确立各自的支付水平, 并在指定的委托管理机构中寻求该年金的保值和增值目标。不难看出, 这种基于企业公民意识驱动下的制度安排, 也在一定程度上支撑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
从现有文献资料中不难发现, 同行在讨论企业年金主题时, 往往从税收优惠、法律制度设计等方面给予论述。诚然, 这些都构成了企业年金制度有效开展的前提, 但从整体视阈下来分析目前的发行现状, 并对其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 则更具时代意义。归根结底, 该时代意义直接源于我国老龄化社会加剧形成的现实。
鉴于以上所述, 笔者就此进行讨论。
一、企业年金发行现状
笔者将从实证角度来考察企业年金的发行现状。根据企业年金发行的时间维度, 以下将从劳资协商、委托代理、保值增值等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1. 企业年金发行前的劳资协商现状。
由企业年金制度所决定的, 资方与劳方按1∶1的支付比例共同完成员工年金积累。这时就存在一个问题, 即如何确立劳方的支付金额。在我国企业强化工会建设的情形下, 已逐渐引入了资方与代表劳方利益的工会进行谈判, 最终决定是否以固定比例、或是固定金额、或是根据企业效益按浮动比例给予支付。实践表明, 以固定比例的支付形式更为常见。
2. 企业年金发行中的委托代理现状。
根据企业年金发放要求, 唯有该员工达到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才给予一次性或分批次发放。因此, 在较长的时间范围内, 企业支付部分存在于企业年金账户内, 而员工支付部分则存在于员工个人账户内。并在引入国外基金管理模式的背景下, 委托某代理机构给予管理。如果当员工发生工作变动, 仍可将自付部分放置在代理机构中。
3. 企业年金发行后的保值增值现状。
将社会福利基金用于资本投资, 实则在于保值的目的。根据经济学原理可知, 名义货币与实际货币之间因存在着通货膨胀率, 从而在资本运作中便要求将通胀率给予消除。但在资本逐利性以及委托代理激励要求下, 企业年金在委托机构的管理中仍追求增值目标。
以上三个方面的现状阐述, 就为以下的分析提供了切入点。
二、针对现状的分析
在以上实证分析的基础上, 这里引入规范分析。尽管我国企业已逐步实行年金制, 但在诸多方面存在着不足。导致这些不足的原因, 部分由于系统性制度缺陷, 而部分又是企业自身因素使然。
为此, 遵循以上现状阐述逻辑, 以下将针对性地展开分析:
1. 针对劳资协商现状的分析。
协商的目的在于确认企业效益状况和劳方支付水平。从信息经济学视角来考察协商过程, 其中存在着明显的信息不对称现象。首先劳方在被雇佣的状况下, 无力获取企业真实的效益指标;同时, 按照怎样的支付水平, 实则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劳方的工资数量, 且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实际购买力。在1∶1的配额支付下, 资方无非是将经济剩余有限地让度给了劳方。不难看出, 在整个过程劳方处于议价的弱势地位。
2. 针对委托代理现状的分析。
在新制度经济学的委托代理模型中, 存在着这样的结论:即在代理方缺少被监管的情况下, 将可能实施机会主义行为。这里内含有一系列的假设, 如有限理性、经济人等。从商业活动的角度来看, 企业与年金代理管理机构间仍然不排除存在以上情况。特别是受资本运作专业知识的制约, 企业更加难以履行有效的监督职能。
3. 针对保值增值现状的分析。
从我国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可知, 在实体经济发展存在较大下行压力的情况下, 资本市场的投资获利能力也将显著下降。同时, 在我国资本市场规范程度依然不高的现实下, 由投资所实际表现的投机行为, 也增大了企业年金的保值增值能力。况且, 其最终投资效果仍然难以被资方和劳方准确掌握。
三、优化年金发行的路径思考
在“先易后难”的方法论指引下, 以下将就企业年金发行的路径优化措施进行阐述。
1. 优化法人治理结构。
法人治理结构分为外部和内部两个领域。其中, 应侧重于内部治理。即, 核心问题就是完善委托—代理关系。关于这一点, 《企业年金基金管理办法》也充分考虑到在委托—代理关系中, 可能出现的代理方机会主义行为。机会主义行为的出现, 归因于所有权缺失状态下的利己行为。由此, 对“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的提出, 表明委托方应在科层结构下建立权利制衡机制, 并在企业委托方的监督下开展工作。
2. 优化风险监管制度。
监管制度的建立不仅有利于规避机构的机会主义行为, 还能促进年金在使用上与国民经济发展形成正向关联。所谓“正向关联”可以理解为, 其在使用途径上能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不难知晓, 机构在对年金进行运作时, 必然呈现出资本的逐利性。而虚拟经济的资金回报周期和平均利润率都优于实体经济, 监管制度的建立则能有效抑制非理性的投机冲动, 而避免泡沫经济的出现。
综上所述, 以上便构成笔者对文章主题的讨论。诚然, 优化措施还可以在其它视角下进行构建, 但笔者仍在独特的视角下对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最后, 本文权当抛砖引玉之用。
四、小结
应从整体视阈下来分析目前企业年金的发行现状。由分析得出主要的不足表现为:信息不对称、可能机会主义行为、资本投资环境欠佳等。在“先易后难”的方法论指引下, 该优化措施的构建, 可围绕着优化法人治理结构、优化风险监管制度来展开。不难看出, 在改善企业年金发行现状时, 既要纠正系统性制度偏差, 还应在增强企业公民意识方面下工夫。
参考文献
[1].刘颖.我国企业年金基金投资风险控制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 2009.11
[2].周艺.试论中国企业年金发展问题[J].长沙大学学报, 2003 (9)
发行现状 篇5
IPO即“首次公开发行”,指股份公司首次向社会公众公开招股的发行方式。IPO新股定价过程分为两部分,首先是通过合理的估值模型估计上市公司的理论价值,其次是通过选择合适的发行方式来体现市场的供求,并最终确定价格。
就估值模型而言,不同的行业属性、成长性、财务特性决定了上市公司适用不同的估值模型。目前较为常用的估值方式可以分为两大类:收益折现法与类比法。通过估值模型,我们可以合理地估计公司的理论价值,但是要最终确定发行价格,还需要选择合理的发行方式,以充分发现市场需求。目前常用的发行方式包括:累计投标方式、固定价格方式、竞价方式。一般竞价方式更常见于债券发行。累计投标是目前国际上最常用的新股发行方式之一,是指发行人通过询价机制确定发行价格,并自主分配股份。固定价格方式相对较为简单,但效率较低。过去我国一直采用固定价格发行方式,2004年12月7日证监会推‘出了新股询价机制,迈出了市场化的关键一步。
所谓“询价机制”,是指主承销商先确定新股发行价格区间,召开路演推介会,根据需求量和需求价格信息对发行价格反复修正,并最终确定发行价格的过程。一般时间为1~2周。
这种机制可以使投资者得以参与新股发行定价过程,市场各方直接协商,充分挖掘市场对所发行股票的真实需求,按作业质量、市场状况定价,并可以将部分股票配售给参与询价的机构,将其收益、风险同发行价格直接挂钩。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发行定价的主观性和随意性,促使了参与询价的机构理性报价,加强了市场对询价过程的监督,并改善了投资者在信息不对称的地位,投资新股的决策将更加慎重和理性。使新股发行价格能够准确反映企业的价值和市场的实际需求。
但这种询价机制也存在着一些弊端。首先,询价过程只是投资者的意向表示,一般不代表最终的购买承诺。这样很容易使某些机构在初步询价时充当发行人的“托”,给出较高的发行区间,或者随意报价,影响最终的发行价格。其次,我国IPO定价有较明显的行政色彩,表现在新股发行时的额度控制和对市盈率的限制。在我国资本市场环境下,有75%发起人比例(国有股种法人股)不参与流通,只有25%的流通股参与市场化定价发行。因此,询价基础不是全面的,这个市场也不是全面市场化的。过去10多年我国IPO定价基本上采用了市盈率法。而且无论每股税后利润如何计算,发行市盈率的确定一直存在较大的主观随意性。
发行现状 篇6
一、国外消费类期刊经营趋势
国外消费类期刊收入主要来源于期刊的订阅费和期刊的广告费。进入互联网时代,传统的四大传播媒介(报纸、杂志、电视和广播)的受众分布发生了巨大变化,新的一代网络媒介受到热捧,许多机构纷纷裁减纸质期刊的订阅经费,却加大了数字读物的投入,因此传统纸质期刊订阅收入很不乐观。
另外,新媒介的盛行,也给传统纸质期刊的广告收入带来较大的冲击,特别是网络广告的诸多优点,更使传统纸质印刷广告无法竞争。如果数字出版的硬件再有较大突破,相信纸质期刊广告份额更将大幅下降。
综上看来,期刊数字化是大势所趋。
二、平板电脑发行期刊的优势
数字期刊,其实并不是直接走入平板电脑的,而是经历了网站的在线阅读和下载阅读两个不同阶段。数字期刊,之所以受读者欢迎,主要是具有以下特点:
长期展现:只要刊社同意,各期内容要放多久就多久,其广告也比印刷版的作用时间长。更有甚者,一些期刊出版商将所有过刊也放到平板电脑上,从而各期的期刊订购人数又飚升。如最近报道,著名的《花花公子》将其创刊以来所有过刊,都放到iPad上,且不加内容限制。
出版周期短:节省了印刷和运送的时间,明显加快了期刊的出版周期。
制作成本低:同样,节省了印刷和运送的高昂成本,使期刊的出版成本有所下降。
内容不受版面限制:纸质的期刊内容总是受版面空间的限制,而在平板电脑上就不用过多考虑这一问题。
多媒体:期刊不仅仅是文字和图片了,可以插入影音,强化内容的感官效果。
生态友好:不消耗纸张、油墨和化工产品。
交互功能:读者可以直接点击进入相关内容链接或相关网站,获取更多信息。
搜索界面友好:各大搜索引擎都能搜索到期刊相关内容,搜索期刊文章就像搜索一个网页那么简单,直接进入指定的数字期刊。
时尚:就像边走边发短信,这是一种时尚。网上看出版物,其体验不是阅读传统出版物所能及的。
出版专业化:数字期刊如同纸质期刊,同样有专业的品质。
适应性强:既可以适应多种电子软件或硬件,又能在线阅读或下载阅读。
能了解读者喜好:知道读者喜欢什么版面,在某个具体版面又停留了多少时间。不过这些信息,平板电脑商虽然可以获取,却多不肯提供给期刊出版商,如苹果公司。
更有活力:随着技术发展,数字内容会有更好的发挥天地。
数字期刊的这些优点,还不能吸引期刊出版商去开发数字期刊。期刊真正走入互联网,走进平板电脑,除了上述数字期刊的优点,还因为平板电脑的便携性。读者可以将平板电脑放入小公文包,就像一个大号手机,可以到处使用,而不像笔记本,需要带电源线,或者比较沉重。有了平板电脑,读者不再局限于以文字为主的图书阅读,更多时候读者喜欢色彩丰富、图文并茂的期刊了。这究竟是数字期刊捧红平板电脑,还是平板电脑催生数字期刊的新生,谁还说得清楚?
三、主要平板电脑的消费类期刊发行情况
虽然市面上流行的平板电脑有许多种,但其服务平台能真正吸引期刊出版商的,进而吸引读者的,也就苹果公司的iPad、巴诺书店的Nook、亚马逊网上书店的Kindle和谷歌Android系统的平板电脑。
1.iPad上的数字期刊
苹果公司的iPad是几家平板电脑中提供数字期刊较多的,其平台上线的单种自办发行电子期刊量也在快速增长。目前,已经在平台上的数字期刊主要有《箴言》、《体育画报》、《连线》、《男士健康》、《女士健康》、《经济学家》、《科技新时代》、《时代》、《魅力》、《名利场》、《纽约客》、《读者文摘》、《君子》等,大多是一些热门消费类期刊。
iPad是提供数字期刊的领先者,曾经给期刊出版商带去了无限的期望。但iPad在数字期刊正式营运中对数字期刊出版商所施加的种种为难(如读者数据支持服务有限等)也是令期刊出版商非常寒心的,至少苹果公司与期刊出版商间的协议条件,以及苹果公司提供的一些服务,使期刊出版商不得不再寻找新的平板电脑平台,或改为寻找“平台中介”。
2.Nook上的数字期刊
美国第一大图书连锁店巴诺的Nook,是推出数字期刊相对多的平台,现有100多种期刊,内容基本包含书店主流消费类期刊。
Nook与iPad相比,一是Nook价格有优势;二是国外有人做过比较,iPad过于注重所有功能,Nook较注重阅读,具体表现就是双方在图书阅读打平,而iPad在报纸阅读占上风,Nook在期刊阅读方面占上风,这一切区别全在于平板电脑的不同设计理念上;再者iPad大多数期刊只允许一期一期阅读,不能包月订阅,如果订阅周刊、旬刊,iPad的读者用于期刊阅读的费用就高于Nook了。
3.Kindle上的数字期刊
亚马逊的Kindle上目前期刊数量有限,它们分别是《福布斯》、《时代》、《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商业周刊》、《彭博商业周刊》、《财富》、《外交事务》、《大西洋月刊》,德国的《经济周刊》,英国的《新政治家》、《泰晤士报文学增刊》,中国的《中国外经贸》等。
Kindle上目前上平台的品种不多,可能与其不能展示平板电脑的色彩有关。这种因硬件设计理念不同,已经导致亚马逊Kindle的读者对于Kindle上的数字期刊意见不一。有的人比较激进,认为亚马逊不应该在Kindle上数字期刊,至少没有了图片,仅仅展现印刷版期刊的文字部分,这不是期刊,何况其上的期刊价格还和iPad上的一样。有些读者认为,Kindle能上数字期刊,因为其丰富的灰度完全能艺术性地体现期刊的韵味。再说,很多期刊出名不是因为图片,是文字,是文字包含的思想,就是所谓的内容为王。
事实上,许多期刊有着丰富的图片内容,甚至期刊好几个部分都是以图片为主的内容,这些目前在Kindle上全部被删节了。问题在于有些内容是与图表相关的,图表不存在了,内容无所指向。因此,读者对于Kindle上的数字期刊还是很有意见的。看来,亚马逊要坚持黑白个性、展示电力持续长的特长也是困难的,除非亚马逊不想这个数字期刊的市场。已经有业内人士透露,亚马逊有可能推出基于Android的平板电脑。
4.谷歌Android设备上提供的期刊
所谓谷歌Android设备,指的是使用谷歌Android系统的设备,并不是特指谷歌制造的平板电脑。纵观问世的或者即将问世的平板电脑,一半以上有Android影子,而且就目前的评论来看,也被广泛看好,所以谷歌Android系统的平板电脑被期刊出版商看中也是情理之中。目前可以阅读少量数字期刊的是三星Galaxy平板电脑,而且只有少量用户能享受这项服务,这主要取决于用户从哪个电脑商购买平板电脑。但作为期刊出版商期盼的谷歌Android系统平板电脑,为什么会是期望大而进展小呢?问题就在于这个谷歌Android是多家使用的系统,要上数字期刊,谁来开发这些应用资源呢?是不是所有谷歌Android的平板电脑都能共享?
没有解决这些实质问题,看来谷歌Android系统的平板电脑要叫板iPad还是需要时间的。
四、平板电脑期刊营销模式的分析
从现有各种平板电脑上的数字期刊经营情况来看,国外主流数字期刊大致有以下几种经营模式:
免费提供:这类期刊目前比较少,毕竟订阅费也是一笔钱,免费提供总是很可惜的。在iPad上目前只有《访谈》、《企业家》和《旅游》三家杂志是免费提供的。
固定价销售:采用这种定价制度的最多,如iPad上《读者文摘》每期3.99美元,《君子》每期4.99美元,《箴言》每期3.99美元,《国家地理》每期4.99美元。
订阅纸质版则免费提供数字版:采用这种营销方法,既能保证纸质版的高额订阅费,又能满足读者享受数字版的便利和快捷。像《吸引》、《高尔夫大师》、《体育画报》、《连线》、《经济学家》、《时代》、《名利场》、《财富》等,都有这种数字版的营销政策。
部分文章免费:少量期刊提供免费文章,但免费的文章只是为数很小的,主要是让读者决定要不要订阅,如《经济学家》每期向任何人提供六篇免费文章。
长期订阅优惠:这种情况通常分三个月订阅优惠、半年订阅优惠和一年订阅优惠。但有些是周刊,订阅一个月也有优惠。如《新闻周刊》每期2.99美元,订阅12周就9.99美元,订阅24周就14.99美元。
现刊和过刊不同价格:什么是过刊?定义很纠结。在鼓励长期订阅的情况下,期刊出版商一般不区分现刊和过刊。所以,在iPad上目前只有一家区分现刊和过刊,如《科技新时代》现刊4.99美元,过刊2.99美元。
五、平板电脑期刊营销中存在
的问题
平板电脑销售期刊没有多长历史,但对习惯于传统模式出版和发行的期刊出版商来说,在平板电脑上经营数字销期刊目前还是存在许多问题的。
1.数字期刊的价格问题
困惑读者的是数字期刊无需纸质版的高昂印刷费和运费,但其定价没有比纸质版的便宜多少,甚至有的还和纸质版的价格一样。
已经有出版人士进言,如果iPad的期刊销售失败,那么出版商和苹果公司的贪得无厌将是主要原因。出版商已经省去了印刷成本和运费,还要定这么高的价格。而苹果公司要取走订阅费的30%,也是让许多期刊出版商处于观望状态,不敢签约。
2. 订阅方式问题
目前iPad上许多期刊不能预订,只能现付,这让读者感觉不爽。预订,意味着可以优惠,而现付则让读者有种遭遇强行拦路抢劫的感受,因此有些读者就坚持订阅纸质版。
要知道,传统的期刊出版商,对于期刊预订是非常敏感的。他们大多数是按期刊预订数来统计业绩的。他们总认为,那些书报摊的期刊销售都是随机冲动型的、没有规律的购买,不可信任。
3. 读者阅读信息共享问题
现在,平板电脑完全可以共享读者信息,但苹果公司就不提供,这让期刊出版商非常不满。出版商不能取消与苹果的合作,只能期待谷歌、黑莓或其他系统能尽快上数字期刊系统,以制约苹果这种独大的状态。
也有的期刊出版商多头出击,既上iPad,又上Nook,还上Kindle,甚至上Zinio(一种数字期刊网上平台,通过网站形式向读者提供内容)。
4. 平板电脑期刊创新问题
现在,展现在平板电脑上的数字期刊都是纸质版的数字重现。但大多数人认为,平板电脑上的数字期刊可以做得更好,比如照片质量可以比普通电脑上的要高些,内容的多媒体形式更丰富些,甚至可以增加交互对话等友好界面和功能,内容也不要受纸质版的版面限制,要更多考虑读者的感受。就连数字期刊的广告,也存在许多创新的可能性。
5. 平板电脑的期刊销售创新问题
与传统的期刊销售不同,数字期刊完全可以采用一种全新的方式,比如按不同的包月制,读者可以进行不同期刊的特定版块内容定制,进行阅读或欣赏。也可以按篇购买,不一定像纸质版那样,即使只看其中一篇文章,也要购买完整一本。
六、平板电脑期刊自办发行的展望
进入2011年,世界多家信息公司预测,平板电脑将替代70%的上网本销售。事实上,由于平板电脑的销售强劲,欧洲电脑零售渠道的上网本销售库存一直处高位,而不是以前的畅销安全库存状态。有的零售店已经开始打算在今年合适的时候,将上网本从货架上取下。
另一方面,国际上多家著名计算机公司都投入资金开发平板电脑。苹果、惠普、摩托罗拉、三星、索尼、黑莓、松下、富士通等,都开发出7英寸到10英寸的平板电脑。不难预计,在不久将来,平板电脑从功能、配置,到价格,都有望给用户一个非常满意的交代。
平板电脑集移动商务、移动通信和移动娱乐为一体,但平板电脑目前主要在电子图书、数字期刊和数字报纸阅读方面给用户带来了全新的数字娱乐体验。平板电脑不仅提升了电子图书的销售,还开创了数字期刊的新市场,因此其对期刊业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我们预计,随着更多的平板电脑上市,更多平板电脑的服务平台建立和完善,数字期刊会有更大的消费市场,这又会进一步促进期刊的编辑、出版和经营等诸多方面的理念改变。数字期刊不再会仅仅是纸质版的数字重现,更多特写、更多照片、更多幻灯片显示、更多视频,更多生动而活泼的内容,更多有感染力的内容,甚至更多只适合数字期刊的内容,会展现在平板电脑期刊读者的眼前。届时,我们不仅仅有平面的纸质版,我们还有2D或3D的有声版数字期刊,这就是我们未来的期刊。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选择自办发行电子期刊,这看似需要勇气的抢滩之举,拼的是机会、拼的是技术、拼的是智慧。
(作者单位:浙江工商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
[1] Karine Joly. Digital magazines: future, advantages, challenges and best practices[OL]. [2009-03-23].http://collegewebeditor.com/blog/index.php/archives/2009/03/23/digital-magazines -future-advantages-challenges-and-best-practices/
[2] Jared Newman. iPad Magazine Pricing: Some Answers Emerge[OL]. [2010-03-25] http:// www.pcworld.com/article/192441/ipad_magazine_pricing_some_answers_emerge.html
中小企业私募债发行现状与分析 篇7
中小企业私募债券, 是指符合《关于印发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通知》 (工信部联企业[2011]300号) 文件规定, 在中国境内设立的中小微型企业以非公开方式发行、转让并约定在一定期限还本付息的公司债券。发行主体为未在沪深交易所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 暂不包括房地产、金融业企业。私募债是相对于公募发行而言的, 每期私募债券的投资者合计不得超过200人, 发行利率不得超过同期银行贷款基准利率的3倍, 期限在一年 (含) 以上。中小企业私募债采用备案制, 由证券公司承销。
中小企业私募债的推出, 简要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需要:
1. 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的需要。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数据显示:目前中小企业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7%, 创造了59%的税收、60%的GDP、60%的进出口, 提供了全国80%的劳动就业岗位, 完成了全国65%的发明专利。中小企业蕴藏着巨大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离不开中小企业的茁壮成长。
2.“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突出。
中小微企业融资难在全世界都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 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 我国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变得日渐突出。社会资本脱实就虚, 民间借贷、互保互担等致使企业融资成本高启, 吞噬了企业的利润空间, 封杀了企业的发展前景。从服务实体经济的角度出发, 必须有效解决实体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3. 扩大直接融资比重, 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
“目前, 我国间接融资比重达到80%以上, 银行业资产占全部金融资产的比重超过90%” (《人民日报》2014年2月19日《尚福林:目前我国间接融资比重达到80%以上》) 。从发达国家情况来看, G20国家直接融资比重在65%到75%之间, 美国直接融资比重最高, 超过80%。间接融资比例过高, 表明我国企业融资对银行信贷的依赖, 经济风险集中在银行体系内部。融资结构失衡长期来看不利于国民经济发展, 因此, 需要创新融资工具, 提高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工具进行融资的比重, 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
二、中小企业私募债发行概况
自2012年6月8日第一只中小企业私募债12苏镀膜发行至今 (2014年9月30日) , 沪深交易所合计发行中小企业私募债613只, 合计发行金额825.5亿元 (数据来源:wind资讯) 。从试点区域来看, 大陆地区除甘肃、西藏外, 已全部加入中小企业私募债试点。
1.
按年度来看, 2012年发行中小企业私募债112只, 2013年达到272只, 2014年 (至9月30日) 发行229只, 整体呈增长态势。
2. 按试点区域来看, 首批试点的北京、上海、天津、广东、江苏
和浙江等省市发行数量和金额数据前列, 江苏省以184只、293.63亿元的发行规模更是遥遥领先。
3. 试点两年多来, 单只中小企业私募债最大发行规模为5亿元, 最小发行规模仅为500万元, 个体差异比较明显。
发行规模低于1亿元 (含) 的中小企业私募债占总发行数量的一半, 且以民营企业为主。发行规模超过2亿元 (含) 的中小企业私募债占总发行数量的近30%, 占总发行金额的近60%, 各地方政府平台公司子公司或关联公司较为集中。
4. 从利率水平来看, 利率区间主要集中在8.
5%到10%之间, 发行利率最高的为15%, 最低的仅6%, 其差异主要取决于担保主体的担保强度。
期限结构上普遍采用“2+1”模式, 债券持有人有权在债券存续期第2年的付息日将其持有的全部或部分本期债券按票面金额回售给发行人, 同时发行人有权决定在债券存续期的第2年末上调本期债券后1年的票面利率。
由于中小企业私募债并未强制要求主体和债券评级, 因此, 发行时对债券进行评级的仅146只, 占总发行数量的23.8%, 对主体进行评级的67家, 仅占发行总数的10.9%。
三、中小企业私募债发行现状分析
1. 违约率呈上升趋势:
截至目前, 已发行的中小企业私募债中已有13中森债、12华特斯、12金泰01、12金泰02、12津天联、13华珠债相继出现信用事件。由于普遍采用“2+1”模式, 今年四季度中小企业私募债将迈入集中回售选择权高峰期, 信用事件会否进一步扩大值得继续关注。出现信用事件的发行主体主要为民营企业, 与当前经济状况有一定的关系。不过, 整体来看中小企业私募债信用风险可控, 特别是与国内小微企业银行贷款、国外高收益债券等相似品种相比, 中小企业私募债的违约率仍处于较低水平。对于中小企业私募债信用事件, 加强风险监测的同时, 更应该理性看待, 遵循卖者尽职、买者自付的契约精神, 没有“刚性兑付”、隐形担保才是市场机制的资本市场。
2. 投资者单一, “买方市场”。
中小企业私募债投资对象为合格机构投资者, 主要包括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信托公司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 以及上述金融机构面向投资者发行的理财产品。但实际上, 商业银行主要参与银行间市场交易, 保险公司对评级又有较高要求, 平均8.5%到10%的收益率使得中小企业私募债成为典型的“买方市场”。未来, 作为承销的券商在壮大自身资产管理规模的同时, 还需要积极争取银行理财产品、基金、社保、对冲基金等的积极参与, 方能改善当前局面。
3. 中小企业私募债面临增信难:
由于中小企业私募债并未强制要求评级, 因此信用增信显得尤其重要。中小企业私募债可采用的增信措施包括但不限于:限制发行人将资产抵押给其他债权人;第三方担保和资产抵押、质押;商业保险。第三方担保和商业保险属于外部增信, 可以简化程序, 有效提高债券的信用等级。从当前已发行的中小企业私募债来看, 被投资者广泛认可的增信方式主要为下两种:一是评级AA+以上的国资担保公司出具的第三方担保;二是发行过企业债或中票, 且主体评级在AA以上的平台。担保公司收取的担保费一般为3%左右, 且附带有较强的反担保措施, 而符合条件的平台公司又不可能为民营企业担保, 这就进一步加剧了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私募债的发行难度, 同时催生了下述平台类中小企业私募债的产生。
4. 中小企业私募债“平台化”:
平台类中小企业私募债, 指的是以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子公司或关联公司作为主体、以符合条件的平台公司进行担保而发行的中小企业私募债。与民营类中小企业私募债不同, 平台私募债背后是政府信用和财政担保, 增信难的问题瞬间解决, 很容易得到合格投资者的认可, 特别是2014年年初民营类中小企业私募债信用风险爆出后, 券商竞相追捧平台类私募债, “平台化”更加明显。从当前发行情况来看, 平台类私募债已占到发行总量的50%以上, 已成为地方政府平台融资的便捷新通道。2013年7月, 深交所对《中小企业私募债券试点业务指南》进行了修订, 增加了对地方融资平台公司参与私募债发行的限制, 明确不允许平台类项目发行私募债, 平台类私募债开始集中转向上交所进行申报。当前, 监管层已经注意到该趋势的发展, 并将引导中小企业私募债回归初衷, 服务实体经济、助力中小微企业融资。
5. 中小企业私募债“通道化”:
中小企业私募债“通道化”的产生主要基于监管层对银行非标资产的规范, 由于中小企业私募债在沪深交易所挂牌, 属于“8号文”对标准资产的认定标准, 因此, 部分银行将不方便贷款的企业推荐给券商, 由券商以该企业为主体发行中小企业私募债, 银行以理财资金等形式认购, 并向券商承诺存续期间不得转让该中小企业私募债。该模式下, 中小企业私募债成为银行曲线放贷的通道, 存在监管套利的成分。
综上所述, 中小企业私募债当前所面临的问题, 其核心还是风险把控和风险承担的问题。无论是中小企业私募债“平台化”还是“通道化”, 都是“买方市场”格局下顺应合格投者投资需求而产生的。中小企业私募债作为中国版的高收益债券, 未来仍将是中小微企业融资的重要途径, 是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 提高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比重的重要金融工具之一。引导多元化的合格投资者参与中小企业私募债市场, 丰富信用增进方式, 才能使中小企业私募债真正回归本位, 服务实体经济。
参考文献
[1]祁斌, 查向阳等.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国际比较.资本市场研究网www.bisf.cn.
[2]凤凰财经, http://finance.ifeng.com/a/20140902/13046727_0.shtml
发行现状 篇8
关键词:地方债,发行管理,政策建议
一、引言
地方政府债券是指某一国家的地方政府或者地方公共机构发行的债券。在我国,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 地方政府是不可以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的。根据我国《预算法》第28条明文规定:地方各级预算按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编制, 不列赤字。[1]地方政府只有在相关法律或国务院的特殊规定的情况下才可以发行地方政府债。然而在现实情况下, 绕过现有法律规定发行地方债的情形大量存在。根据审计署公布公布的数据, 截止2010年年末, 我国地方性政府债务余额为107175亿元人民币, 包括了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67110亿元人民币, 占到63%;政府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其他相关债务16695.66亿元人民币, 占到15.58%;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或有债务23369.74亿元人民币, 占21.80%。另外财政部提供的数据也显示, 2011年末省、市、县三级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余额和地方政府综合财力的比率, 也就是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率, 达到了52.25%。如果将地方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悉数调整为政府偿债责任计算的话, 债务将占到70.45%。由此可见巨大的潜在风险摆在地方债面前, 对其进行规范实在必行。
二、我国地方政府债的发行现状
地方债的发行, 可以有利于加大政府性投资, 从而引导社会投资, 以提振全社会的信心。地方政府拿到筹集来的资金后可下拨到市、县, 缓和市、县政府性投资配套的困难。但是如果地方债发行机制不健全, 地方政府向社会发行债券就会存在较突出的问题和一定的风险。
(一) 过度发债, 规模巨大
据审计署公布的相关数据, 截止2010年年末, 我国地方性政府债务余额107175亿元人民币。县乡级财政债务问题在我国地方各级财政中尤为显著。其原因在于我国县、乡级的财政收入来源比较单一, 存在较大波动性, 但财政支出却很多, 面临很大压力, 赤字问题作为一个老大难一直难以改善。需要特别提及的是, 相当一部分大县的财政收入在实行农业税改后其财政收入出现了大幅减少, 财政更加吃紧。同时, 根据有关法律规定, 省、市、县级政府债券到期后如果面临兑付难题, 中央财政会统一代行偿付, 意即经过上级批准, 省、市、县级政府如果确实存在还款难题, 可以按照一定比例发行1-5年不等的新债券, 分年偿付给中央。这看似缓解地方债务危机的规定却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借新债还旧债现象的滋长。
(二) 间接举债, 难于统计
我国《预算法》明文规定称地方政府禁止举债, 使得地方政府很多都采取间接举债的方式, 在规避法律的同时实现融资的目标。这一情况使得统计成为难题, 因为地方债好多实际上是隐性债。而实际上, 以金融机构的贷款以及通过企业债形式进行的市政项目融资等为代表的地方政府融资体系早已形成。一种较为普遍的模式是以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由建立诸如城市建设发展公司等来实现筹集资金的目的。此类城市建设发展公司发展到一定规模还可以申请上市, 进而筹集更多资金, 做大规模, 但是城市建设发展公司的负债却要由政府财政来承担偿还责任。
(三) 监管不力, 资金滥用
常规来讲地方政府募集的资金应该将农村基础设施、医疗卫生和保障性安居工程、农村民生工程等社会需要基础设施等作为投资重点。但是实际上在目前的地方债务监管体系中, 对资金的具体使用缺乏明确而严格的约束, 很大原因在于缺乏有效健全的监管机制和体系。地方政府根据种种渠道募集的资金究竟是用于经常性支出还是真正用于建设无从查证;以多大比重来弥补赤字, 又以多大比例用于投资建设完全取决于地方政府, 有效的财政监督难以实现。[2]“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很多县、市级政府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为了一己私利或者维持相关投资或机构的继续运转, 往往置有关国家规定于不顾, 私下将基础设施项目的债务资金用于其他用途, 民生功能大打折扣。
三、西方发达国家地方债的发行与管理
(一) 美国地方政府债的发行与管理
美国作为世界经济的领头羊, 其地方政府债的发行也有长的历史。在美国, 地方政府融资的主要平台是市政债券市场。市政债券指的是由州和州以下地方政府以及下设机构比如“委员会”和特别行政区发行的证券。美国已形成比较成熟和发达的市政债券市场, 地位已经和企业债券市场、国债市场以及股票市场相当。
美国市政债券的管理机制有以下三个特点:
1. 透明度强。
债务信息被州政府强制要求进行标准化的披露, 州以及州以下地方政府参与规定相关债务信息的预测、报告、时效以及专业审计的标准化和透明度。
2. 审批严苛。
审批的形式包括显性审批和隐性审批两种, 显性审批是指通过全民参与直接投票决定税收立法和债券融资决策, 隐性审批则是指由地方议会或者立法部门的专门机构审批资金项目的融资。比如北卡罗来纳州对所有的地方债券的发行要求更高层次的审批。州财政办公室“地方政府委员会”在进行全民投票之前必须审批政府所有的资本筹资项目。委员会首先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分析, 然后还要分析主要收入和债务指标。[2]北卡罗莱纳州有一个债务管理局, 该局代州政府举借市政债务, 但并不提供担保, 出现违约风险时, 州政府会提供援助, 如有必要, 可以对地方政府进行直接管理。
3. 预警可控。
每个州的审计部门会一直对市政债务保持监控状态, 债务情况恶化时审计部门也会提供相应的技术服务支持。监控的一个重要质保是赤字规模, 当赤字规模超过当期收入的某一个比率时, 比如1/10, 审计部门会预警, 必要时会提供援助, 当出现紧急财政困难时, 州政府会成立委员来监督地方政府消除赤字, 并可以必要时执行平衡预算政策, 来帮助地方政府度过财政难关。
(二) 德国地方政府公债的发行和管理
德国地方债可由地方政府及地方性公共机构依据州宪法、州法发行而不受联邦政府干预。德国地方债原则上只能用于筹集投资性资金, 特殊情况下也可以用于筹集经常性资金。地方债通常以地方政府的税收收入为担保, 且未清偿地方债必须有公共债务贷款的保险。抵押银行也可以发行地方债, 但必须服从银行业的一般监管规定以及政府和抵押银行法的特别监督。债券期限为二至十五年不等, 大多数州政府发行的地方债可免缴证券交易税。[2]
通过对西方发达国家以及日本等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研究可以看出, 一个成熟完善的机制是改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核心, 只有从制度上不断推敲斟酌, 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从而完善制度, 才能真正解决地方债务的管理问题。
四、改进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政策建议
欧债危机的爆发和持续吸引了全球的关注, 人们开始反思债务危机给金融乃至实体经济所带来的巨大冲击。我国经济在欧债危机蔓延期间也受到很大影响, 地方债务问题也越发引人关注。实际上, 我国的地方债务问题很多, 不论是制度层面还是施行层面, 都存在种种漏洞, 如何面对这些问题并作出针对性的改进, 是政府财政工作的重中之重。笔者通过对相关理论的研究, 在了解我国地方债务问题现状以及对比发达国家地方债务管理现状的基础上, 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 合理有效的控制和监督是地方债发行的前提
对地方债的发行实行合理的计划和管理, 可以助力地方债规模的确定和控制, 如何把握好地方债发行的度至关重要。中央按照社会发展以及国民经济的客观需要, 制定包括国债和地方债在内的年度债务发行计划, 并编制地方债计划。
中央编制的地方债计划即中央政府审批地方政府发行申报的依据。建立地方债务风险监测指标体系, 直接反映债务风险的指标包括有债务负担率、借债率、偿债率、债务依存度等。地方债计划对全国的地方债规模、发行方式、债务资金的使用等作出明确的规定。按照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 债务负担率一般要控制在15%以内, 借债率控制在2%以内, 债务依存度临界点为10%, 偿债率控制在5%以内。各地区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 在综合考虑中央规定的地方债务发行限额以及债务风险监测指标的情况下来确定债务的发行。地方政府提交地方债的发行规模和方式、地方债资金的运用等, 由同级人民代表大会进行审批, 并最终上报财政部进行审查。在我国建立起规范的中央、省、市、县等多级架构的分级财政体系时, 省、市、县等地方级别政府便可以成为合法的举债主体。[4]
(二) 将资金使用环节的管理和监控作为改革重点
募集到的资金怎么用是最关键的问题。地方债可以在弥补财政赤字, 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融资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地方政府在确定债务资金投向时, 应该优先考虑本地区的资源优化配置, 可行性分析和论证是对每一项投资项目进行投资决策的前提, 必须在源头上避免盲目投资导致的无谓损失。此外, 在地方政府提交本级人民代表大会进行审批的复式预算时, 必须明确资金的投向和数量, 以保证和提高债务资金使用的效益, 同时应建立起地方债投资项目的预算制度, 并有效集合财政监督、审计监督以及财务监督, 同时应引入舆论监督, 舆论监督与专业监督相结合, 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 形成一个持续有效的监督体系。这样, 监督体系的建立将使得用地方债务筹集到的资金进行项目建设时把好质量关, 更加严格的执行工程质量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 同时健全项目招投标制、合同管理制、法人责任制、工程监督制以及基础设施工程质量终身制, 确保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三) 合理划分地方政府财权事权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权责不清, 是滋生中国地方债风险的重要因素。一方面, 中央政府强制地方政府进行各项财政配套, 模糊了两者之间的责任范围;另一方面, 中央政府为地方政府的信用融资提供某种意义上的隐性担保, 产生了道德风险, 增加了地方政府的融资冲动。对于各级政府的支付责任, 应根据公共产品的属性进行划分, 尤其是对于交叉领域的责任界定, 更需要通过立法予以明确。[3]在分税制情况下, 保证中央与地方有稳定的税基, 做到财权与事权的统一。同时要建立明确的转移支付制度, 用法律形式确定中央与地方, 以及地方与地方之间的转移支付方式。
(四) 加快地方金融机构产权改革
一个产权清晰的市场, 可以对地方政府融资提供必要的约束, 有效监督地方政府的融资行为。但是现有的地方金融机构, 尤其是各大城市商业银行, 与当地政府存在诸多源于所有制方面的联系, 导致地方性金融机构不能完全以市场化的方式进行决策。需要逐步切断地方政府对于地方性金融机构的行政化影响, 加强金融监管, 完善市场机制。
(五) 提高地方财务状况的透明度
编制地方政府资产负债表, 准确把握地方政府债务链及债务融资的总体规模和结构, 特别是或有负债和隐性负债的规模;建立健全或有负债的统计与核算体系, 细化预算编制, 提高透明度;建立地方债信息公开披露制度, 通过法律明确规定地方政府必须对其财政、债务等方面的信息进行披露。[5]
(六) 建立地方债风险预警管理系统
地方债风险预警管理系统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日臻成熟, 但是在我国仍处于初始阶段, 各地区往往根据地方社会经济的现状和发展规划制定出简单的经济指标, 缺乏最基本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定量分析方法更是少之又少, 难以顺应经济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地方政府应在地方财务体系透明化努力的基础上, 推进地方债务风险预警管理系统向更加规范的方向发展, 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制度, 形成专门的法律法规。同时, 借鉴西方的预警机制, 结合我国的现实, 根据不同预警结果制定不同的对策呼应, 提前做好防范债务危机的预案, 达到预防和化解地方债务潜在风险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戴毅.地方债制度化变革问题研究[J].财政研究, 2010 (9) :27.
[2]姜维壮, 王倩.地方债发行管理比较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9 (10) :60.
[3]刘洋.防范我国地方债风险的法律对策探讨[J].法制与社会, 2012 (4) :143.
[4]陈志尚, 袁月波.浅谈我国地方债发行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J].理论导报, 2009 (7) :25.
科技期刊的运营现状与现代化发行 篇9
科技期刊论文的字数不多, 但涵盖的信息非常广泛, 且内容都能够体现最新的知识和技能, 因此, 成为很多科技工作者收集资料、了解行业动态的重要途径。
1我国科技期刊运营模式现状
1.1出版方式现状
1.1.1现代出版科技技术利用率不高
目前, 我国的科技期刊从约稿、审稿到出版都仍使用传统的方式进行, 这种方式耗时长, 延长了出版时间, 增加了人员的工作量, 同时, 还不能及时报道新的科技成果。
1.1.2科技期刊出版方式单一, 缺乏特色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 要求科技期刊的更新速度加快, 但目前我国科技期刊的出版方式仍旧采用传统的印刷方式, 即使大部分学术期刊已经加入到综合实力强的数字化期刊中, 但是仅仅依靠外界的力量实现自身的网络化并不现实。不仅会浪费很多时间, 而且集约批量出版的方式还会使期刊丧失自身特色, 逐渐埋没在千篇一律的期刊大海中。
1.2运营模式现状
1.2.1新闻出版系统在思想观念、创新意识、体制机制、行政管理能力以及队伍素质等方面还存在着突出问题
我国的期刊仍旧没有走出计划经济体制的阴影, 特别是出版单位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 计划经济体制下出版资源行政化配置造成出版资源过于分散, 结构趋同和地区封锁, 出版产业集中度低、规模小、实力弱、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十分突出。目前, 我国国内的部分科技期刊出版单位虽然形式上发生了变化, 逐渐脱离事业单位编制, 但是内部管理方法仍旧沿用传统方式进行, 导致工作人员积极性不高, 工作效率低下。 从国际形式来看, 我国科技期刊的运营模式落后, 没有掌握市场的主体地位, 规模化、现代化程度都不高, 在走出去的道路上仍旧存在许多瓶颈。因此, 国内科技期刊工作人员必须努力改变这种现状, 深化我国科技期刊体制改革, 总结经验, 正视期刊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积极探索新的运营方式, 推动我国科技期刊的现代化。
1.2.2科技期刊没有建立起各自期刊编辑出版工作的数字化平台
我国大多数期刊的数字化都是借助知网、万方这样的综合资源平台实现, 没有自己的网站。投稿作者无法通过网站进行投稿、修改, 期刊管理人员也无法通过网站进行组稿、审稿等工作, 如果采用传统的书信或电子邮件的方式既延长了工作时间, 而且效率也得不到保障, 同时, 减缓了科技期刊知识的更新速度。
1.2.3缺乏策划、营销观念, 宣传方式单一
目前, 我国科技期刊的管理人员仍旧采用传统的方式进行业务拓展, 没有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市场推广。我国仅有一小部分的科技期刊以电子期刊形式发行, 很多期刊即使有了自己网站, 但利用率较低, 没有发挥其最大作用, 无法为出版商、编辑、作者、读者提供便利, 导致读者对期刊的真实想法得不到反馈。
2科技期刊出版现代化分析
2.1编辑工作现代化
科技期刊实现出版现代化需要从编辑工作现代化入手, 科技期刊的出版包含很多内容和环节, 这些环节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编辑工作是科技期刊出版发行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其实现现代化的重要突破口, 编辑工作的现代化主要表现就是计算机技术贯穿编辑工作的全过程。这样既能够提高稿件内容的准确性, 缩短编辑时间, 利用计算机技术可以避免传统的誊抄方式出现的错误, 还能够实现即打、即排、即校。同时, 为了减少工作量, 提高工作效率, 越来越多的排版软件和查重软件被相继开发, 这些技术的应用使编辑的工作更加方便、快捷。为了提高稿件的科技含量, 一般的杂志都会有自己的查重系统, 这些系统的应用避免了抄袭现象。
编辑和审稿人是文稿质量的把关人。审稿人是稿件质量的重要保证, 为了进一步提高稿件的质量, 可以利用计算机及时掌握最新的科学知识和学术动向, 对稿件进行核对和校正, 并提出专业性的意见。利用计算机进行审稿和校对可以提高稿件审核的客观性, 避免稿件的审核受到编辑人员自身水平的限制而出现审稿随意性的现象。一般期刊都有自己的论文格式, 利用计算机对众多稿件进行处理不仅能够提高稿件审核的准确性, 还能够减轻编辑的工作量, 提高工作效率。稿件编辑利用一般的文字处理软件对稿件进行规范化处理能够缩短稿件的出版周期, 使最新科技信息能够被更多的人熟知和利用。利用文字处理软件Word、方正等以及制图软件Photoshop等对文字进行加工修改, 不仅可以使稿件的版面更加清晰简洁, 也易于被读者接受。
2.2管理工作现代化
2.2.1稿件管理
(1) 来稿管理:来稿应当日下载存储, 给稿件编号, 然后将相应资料和数据输入来稿管理库, 记录的内容包括稿件信息、作者信息、送审情况、送修情况和费用记录等5大部分。 (2) 稿件处理:实现稿件处理的现代化, 责任编辑的支持必不可少, 责任编辑应该与稿件的作者保持联系与互动, 记录稿件的各个处理阶段的详细情况, 以方便编辑及时掌握稿件的处理情况。
2.2.2审稿专家管理
为了提高稿件的质量和科技含量, 一般期刊都会根据期刊的种类、学科类别等条件选择一部分专家进行审稿。管理人员可以根据不同期刊类别将对应审稿专家的资料进行汇总, 通过电话、邮件或者其他通讯方式与他们联系。
2.2.3出版发行情况管理
刊物的出版发行资料对期刊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实现更好的管理, 需要管理人员及时记录刊物的定价、订阅资料等, 并进行核对和修改。
2.2.4数据统计和管理
编辑部应收集下列基本数据:每年收稿数、退稿数、刊出稿数、存稿数、组稿数、刊出稿获各级成果奖的数量、基金项目数、 作者分布地区数、内外稿数、作者学历及职称情况、出刊期数, 以及编辑、校对和印制错误数等。
2.2.5稿费及其他费用管理
稿费和其他费用管理包括稿费、审稿费、办刊经费的登记, 各种费用标准的设置, 及对各项收入支出进行统计、显示、列表与打印。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 计算机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这也势必促使科技期刊走向现代化之路。科技期刊的现代化主要包括编辑现代化、管理现代化等。文章分析了科技期刊的运营现状, 提出了科技期刊的现代化发行, 希望能够为科技期刊的良好运行贡献一份力量。
关键词:科技期刊,运营现状,现代化发行
参考文献
[1]刘芳.论科技期刊中稿件的管理[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7 (10) .
[2]周青.因特网在实现科技期刊出版现代化中的作用初探[J].编辑学报, 2000 (3) .
发行现状 篇10
随着我国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及高等教育向大众化、多元化发展, 自学考试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自考是我国独有的一种高等教育国家考试制度, 是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国家考试三方面有机结合的一种新型开放式的社会化教育形式。
一、自考教材发行服务现状
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 省自考办收回了自考教材咨询服务部经营管理权, 成立了专门机构和人员负责自考教材发行工作, 明确了省自考办作为自考教材发行的主渠道, 联合其它部门加大力度打击盗版, 全面宣传和使用正版教材, 进一步规范江西省自考教材发行市场。凡参加省自考社会助学的学校与自考考生, 均应到省自考办教材咨询服务部办理有关购买自考教材的手续。
二、自考教材发行服务存在的问题
1. 传统管理方式传递不及时, 沟通不方便, 效率低下。
由于自考专业多, 自考教材涉及到的出版社很多, 导致当前自考教材的采购、供应有较大难度。在目前教材信息不能实现全省联网共享的情况下, 仍然采用传统的方式进行沟通非常繁琐, 省自考办也无法了解各级考办、助学院校教材的库存和销售情况, 各级考办、助学院校也难以及时查询最新教材的相关信息, 一方面造成各地的库存教材难以进行统一调剂, 经常形成局部供应不足或积压的现象;另一方面也影响教材信息的及时公布和宣传, 从而影响教材的征订和供应。
2. 自考考生社会性强、流动性大。
考生订购教材有很大不确定性, 给教材的组织供应工作带来较大困难。由于考生数量庞大, 地域分散, 因此省自学考试教材一直依赖于助学院校、助学单位、市 (县) 考办的主渠道进行征订和供应, 其中直接接触广大考生的助学院校、助学单位、市 (县) 考办承担的自考教材宣传、征订、发放工作在整个教材供应体系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但由于自考考生的流动性强, 订购教材种类多, 订购时间跨度长, 给市 (县) 考办的教材工作者增加了不少负担。加上盗版教材的冲击和考生人数的下降, 近两年部分县区考办的教材订购数量也呈现明显下降的态势。数量减少后形成恶性循环, 成本提高, 更加影响各地开展教材订购工作的积极性, 各助学院校、市 (县) 考办在自学考试上、下半年两次集中报名期间供应教材, 很多市 (县) 考办放松了平时零售教材的工作, 有的市 (县) 考办干脆取消了这项工作, 其他时间考生想购买教材只能通过邮购的方式从自考教材服务部购买, 这样做既增加了考生的经济负担, 也给广大考生带来很大不便。
3. 自考教材品种多、需求量小。
涉及到的出版社数量众多, 给教材订购工作带来一定难度。江西省目前自考教材涉及到的出版社很多, 有些出版社只提供使用一两种教材, 每年的使用量也就在一、两百本, 由于订购量小, 订购间隔时间长, 必然会影响到一些出版社的积极性, 造成一些教材供应发货时间长, 供货不及时, 折扣比较高, 同时从如此众多的出版社进货也给对账、结帐工作带来麻烦。
4. 盗版、非正规渠道发行现象严重, 扰乱了正常的自考教材发行。
由于有利可图, 社会上有很多书店在做自考教材的生意, 他们往往在货架上放几本正版教材, 真正出售的却是盗版教材, 这种隐蔽的做法给查处带来很大难度。盗版和非正规渠道发行的教材具有价格上的优势, 一些教材能够六折、五折甚至四折出售, 比正规渠道从出版社进货折扣都低都多, 因此在考生和部分社会助学单位中具有很大吸引力, 此消彼长, 盗版教材增加了, 正版发行自然就减少了, 盗版行为的存在给正规的教材发行渠道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同时由于盗版教材粗制滥造, 极大地影响了考生的复习迎考, 也实际侵害了广大考生的根本利益。
三、自考教材发行服务对策
1. 加强沟通, 建立自考教材QQ群、微信群等。
省自考教材发行服务部要进一步与助学院校、助学单位、市 (县) 考办加强沟通, 除了电话联络外, 可以考虑建立自考教材相应QQ群、微信群加强交流沟通, 充分利用QQ群文件共享、QQ说说、微信发布各种自考教材动态。
2. 助学院校、助学单位、市 (县) 考办要成立专门机构和人员负责自考教材发行工作。
助学院校、助学单位、市 (县) 考办要成立专门机构和人员负责自考教材发行工作, 明确责任, 增强服务。省自考办教材发行服务部负责全省自考教材的经营和管理, 这要求自考教材工作者应从自考全局出发做好教材供应工作, 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做到供应及时, 更新及时, 服务到位。另外, 省自考办要在加强教材建设上下功夫, 对各类高校教师编写适合自考特点和要求的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教材的申报、出版和发行工作给予大力支持。
3. 构建自考教材网络管理平台, 提高教材管理效率。
开发基于互联网平台的自考教材网络管理平台, 功能主要有教材基本信息、教材预订、入库管理、调拨管理、库存管理和财务管理等。教材信息对助学院校、助学单位、市 (县) 考办实现共享, 同时对教材计划的制定、命题用书的准备等工作都将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
网络管理平台通过给予不同用户不同的权限, 不但可以实现相关教材信息的查询、统计、添加、修改、删除、导入的功能, 还可以实现网上上报数据, 并结合教材实际库存和助学院校、助学单位、市 (县) 考办订购情况自动汇总打印出版社订单的功能, 有利于提高向出版社征订教材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减轻教材库存管理的压力, 提高教材管理的效率。
自考图书种类繁多, 助学院校、助学单位、市 (县) 考办通过系统下采购订单, 防止出错并及时销售, 同时能更好地进行统计和管理, 方便今后的评优评先工作。
4. 坚持自考教材发行的主渠道建设。
提高自考助学院校、助学单位、市县 (区) 考办供应教材的积极性, 并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鉴于自考教材的重要性, 应继续把自考教材供应工作纳入到自学考试管理的中心工作中来。在进行自学考试工作年终总结的时候, 除报名人数、考务管理、考试组织、考风考纪外, 教材供应工作也应该作为自学考试目标管理的一项重要指标进行考察, 对出色开展教材供应工作的助学院校、助学单位、市 (县) 考办应进行精神和物质方面的奖励, 一方面提高助学院校、助学单位、市 (县) 考办供应自考教材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也保证自考考生能够“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复习迎考中去。
5. 加大自考教材宣传力度。
省自考办不能够直接与考生见面交流沟通, 自考助学院校、助学单位、市 (县) 考办要加大教材宣传的力度, 加强与考生的交流沟通, 做好自考教材的宣传发动、规范管理和优质服务, 使考生教材购买尽量直接从助学院校、助学单位、市 (县) 考办直接购买。为方便广大考生, 除集中报名期间统一供应教材外, 助学院校、助学单位、市 (县) 考办的教材零售业务也不能放松, 通过邮购的办法从省自考办买书只能作为市、县 (区) 零售教材的一个补充。
6. 拓展网络销售渠道, 作为主渠道的补充。
解决购买自考教材难的问题, 拓展网络销售渠道, 开发江西省自考图书销售网站或入驻淘宝免费店铺和阿里巴巴商铺, 除集中报名期间统一供应教材外, 实现网上订购自考教材和自考辅导书, 使得社会个人考生购买方便。
7. 内外结合, 抵制自考教材盗版行为。
教材工作仍然是整个自学考试的基础性工作之一, 我们不去占领这个阵地, 盗版教材就要占领这个阵地。采取加强内部管理和与公安、工商、出版部门联手等多种形式, 打击盗版教材。全省的教材管理工作者都要做好内功, 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考生买正版教材真正方便快捷了, 才有可能不去买盗版教材。
另一方面, 要加强在自学考试的宣传工作中加大对教材供应工作的宣传力度, 及时公布每次开考科目的课程代号、课程名称、教材代号、教材名称、作者、版次、价格等信息, 便于考生选择对照进行订购, 也要充分揭示购买盗版教材的危害性, 呼吁考生购买正版教材, 保证学习质量, 提高考试通过率。
发行需要市场细分 篇11
2011年电影市场另一特点是小清新电影出奇制胜,特别是《失恋33天》给人们带来的惊喜。影片要想在市场上找到出路,最好给自己貼上一个类型标签,比如喜剧、爱情等。就像暑期上映的《财神客栈》,同样是古装片,但因为有搞笑的元素,票房也能到近1亿元。此外,市场上除了《孤岛惊魂》,惊悚电影票房普遍不高。国内电影市场不像好莱坞那样有成熟的类型细分,惊悚电影虽然有固定的观影群体,但直到这两年才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类型并被观众认可。
今年惊悚电影表现不佳,主要有两方面原因:制片层面,由于剧本创意、投资规模、制作水准等方面的原因,很多惊悚电影的口碑不高,这两年好不容易培育出来的一批观众反而被“吓”走了。由于惊悚片市场不够成熟,很多影院经理不太认可这类影片,尤其在一些大城市,有些影院经理会认为中国的恐怖电影很低端,他们不想去培育这个市场也不想去做阵地宣传推广。这说明惊悚片的市场并没有成形,其未来的市场潜力仍很大。福建恒业明年还会致力于惊悚片发行,探索新的发行模式。
虽然国内电影市场的票房数字在增长,但增长很大程度上源于影院数量的增长,电影市场真正的潜力尚待挖掘。电影市场存在的另外一个问题是制片、发行和放映三方沟通不够。希望今后能够建立三方的联动,尽可能地在相互协作中实现影片市场价值的最大化。
发行现状 篇12
我国中小企业私募债具有突出的市场化特点, 其发行采取交易所备案发行制, 交易所对备案材料进行完备性核对, 材料完备的, 发行人和承销商即可以开始债券发行工作。中小企业私募债券的各种要素, 诸如发行金额、利率、期限等, 均由发行人、承销商和投资者自行协商确定, 通过合同确定各方权利义务关系。另外, 发行私募债对发行人净资产和赢利能力等没有硬性要求, 由承销商对发行人的偿债能力和资金用途进行把握。这表明私募债具有明显的融资成本低、审批速度快、发行条件宽松、资金使用灵活等优势, 将很大程度上为改善企业融资环境、推动资本市场发展起到一定作用。
通过发行私募债券, 一方面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 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且发行审批便捷, 有助于缓解由于银行信贷规模进一步收紧所带来的融资困境, 解决部分中小企业银行贷款短贷长用, 使用期限不匹配的问题。另一方面, 中小企业私募债没有对募集资金进行明确约定, 资金使用的监管较松, 发行人可根据自身业务需要设定合理的募集资金用途, 且其合格投资者范围较广, 有助于提高中小企业市场影响力, 在监管部门处提前树立良好印象, 为企业未来上市等其他融资安排创造条件。
2我国中小企业私募债券发行的市场现状
来自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的数据显示, 截至2012年12月31日, 两所共有81只中小企业私募债券完成发行, 募集资金90. 83亿元。从各个月中小企业私募债的情况明显看出, 在政府大力推动下的私募债集资获得了开门红, 6月即筹集资金16. 58亿元, 是截至2012年年底的第三高数额, 中小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可见一斑。但到了7月出现了急剧下滑, 主要原因在于债券流动性差、风险溢价补偿不足, 而投资者要求较高的回报, 可实际收益率却偏低, 风险较高。导致券商和企业对这一市场的热情度降低, 从总体来看, 中小企业私募债在7月进入了市场冷淡期, 正因为信用问题导致在接下来的两个月中发行和承销未有明显好转。随着10月的到来, 基金和券商资管的建仓需求相对较大, 而私募债发行价相对较为稳定, 刺激了相关机构对私募债的需求, 因此在接下来的三个月中, 中小企业通过私募筹得资金稳步上升。
3广东省中小企业私募债券发行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广东省作为首批试点地区, 中小企业选择利用私募债融资的并不多, 一开始为6家, 但接下来的7月及9月的备案企业都为0, 情况不容乐观, 相对于全国的备案情况而言, 广东省中小企业仍处于一个保守型的稳步增加的状态。从整体上看, 广东省中小企业正处于观望试探阶段, 随着市场的逐渐完善与成熟, 将会有更多企业通过该方式筹集资金。
通过分别对广东省三家企业 ( 深圳市新达通、广东海航乐万家、深圳市佳鸿贸易) 发行私募债券进行案例剖析, 通过比较分析可知道三家有限公司的现状分析, 其良好的经营现状, 有较强的获利能力, 发展前景较好, 更重要的是上述中小企业在各自行业均处于快速成长期, 而且地位稳固, 只要在充足的资金支持下定能成为行业领军。新生企业活力十足, 优势明显, 可是劣势也是十分突出的。由于担保人资质较低以及投资借款的违约风险较大, 而且收益并不明显的情况下, 投资仍处于深思熟虑中。同时因政策问题, 对发行方的要求非常低, 即没有了门槛的保障作用, 投资方更难做出选择。由此可见, 中小企业发行私募债券确实存在较大的推广难度, 其局限不仅在于其自身性质, 流动性差, 如需要进行转让销售较为困难, 并不是风险投资者所偏好的; 还在于中小企业仍处于新生阶段, 投资风险很大, 并不是稳健投资者偏好的债券。
综合以上分析, 我们认为, 中小企业私募债所面临的主要风险是违约风险。预计随着私募债发行规模的逐步扩大, 其资质范围将由现在的集中于投资级的情况向投机级范围扩展, 违约风险也会随之升高, 以下是从三个方面分析:
从发行人角度考虑。从我国现状来看, 正规的大型金融机构其目光更多关注于资金需求规模大、信用等级较高的大企业, 虽然中小企业采取了增信措施, 但由于企业缺乏固定资产, 大多没有抵押物, 发行的债券风险也比较大。
从投资人的角度考虑。虽然中小企业私募债收益率较高, 但发行人相关信息披露有限, 同时极易受经济环境影响, 经营不稳定, 一般的投资者很难识别相应的风险。同时券商资管产品作为购买中小企业私募债权仍受到认购总额不得超过10% 的限制。
从主承销商角度考虑。一方面收入少, 券商在私募债中拿到的承销费大部分在1% 左右, 给券商带来直接的收入较低。另一方面工作量相对较大, 虽然私募债只需要在交易所备案, 但是根据 《证券公司中小企业私募债承销业务尽职调查指引》征求意见稿, 券商必须成立专门的项目小组负责尽职调查工作, 尽职调查基本和IPO相当。
4对策与结论
4. 1定位企业融资需求, 构建债券发行机制
中小企业应该充分了解发行主体的资质与融资要求, 从中择优挑选私募融资主体, 构建私募债产品的有限流通机制, 通过逐步引入合格机构投资人制度, 扩大定向产品交易流通范围, 适度提高流动性, 并且需要充分利用私募债的产品创新空间, 以专业定制方式控制私募发行风险, 便于投资者对各类产品灵活配置, 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及赢利水平。
4. 2完善市场规章制度, 实行适度监督
我国在推出中小企业私募债后, 应该尽快健全两方面制度, 一是信息披露制度, 主要是防止债券发行企业虚构不实信息以及恶意欺诈, 并实行适度监督, 对违约风险进行控制; 二是投资者权益保障制度, 建立偿债担保追索、 偿债基金、限制分红等投资者保护制度, 只有不断完善相关运作机制才能真正帮助中小企业拓宽融资渠道。
4. 3提高投资者风险识别能力, 弥补信用评级设定
中小企业私募债的投资者需要具有较强的风险识别能力、风险控制能力、风险承受能力, 需要我们培育、引导一批具备上述能力的机构投资者队伍入市, 使得投资者在与发行人进行谈判协商时具有较强的议价能力, 以及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对发行人形成较强的市场约束力。而目前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一般都在AA - 级以下, 而大部分投资机构风控较严, 对AA - 级以下债券可能无法投资。财政部、证监会、银监会等相关机构应该出台财政贴息、债券到期定向回购、债券到期银行流动性支持等方案, 这样有助于中小企业私募债顺利发行和后续兑付。
参考文献
[1]俞子耀, 王俊如.中小企业私募债券增信面临的困惑及相关建议[J].债券, 2013 (3) .
[2]李战杰.韩国中小企业债券融资模式研究对我国的启示[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9 (5) :14-20.
[3]陈雄华, 林成德.基于神经网络的企业信用等级评估[J].系统工程学报, 2002 (6) :570-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