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偏向

2024-05-25

注意偏向(精选12篇)

注意偏向 篇1

注意偏向是个体在注意上选择性加工某些刺激[1]。大多数研究表明, 焦虑个体对负性刺激存在选择性注意偏向[2,3], 并且高/低焦虑个体的注意偏向具有不同趋势, 高焦虑个体对负性刺激有更多的注意倾向, 而低焦虑个体则对中性刺激或正性刺激有更多的注意倾向[4,5,6]。然而, 在不同的情境下, 对于注意偏向的稳定性还存在不同的见解。有些研究者认为, 焦虑个体对情绪信息的注意偏向具有情景依赖性, 只有在应激情况下或处于焦虑状态时, 焦虑个体才会出现对负性刺激的注意敏感性[7]。他们认为高状态焦虑与特质焦虑交互作用导致了个体对负性刺激的注意偏向, 对情绪信息的普遍性优先选择是由状态焦虑来调节的, 而对负性刺激的特定性优先注意则是由状态和特质焦虑共同调节的, 只有当个体同时具有状态和特质焦虑两种特征时, 才会出现只针对负性刺激的注意偏向[8,9,10,11]。

张力为[12]和赵永红等[3]研究了一般情境下 (无焦虑情绪的诱发实验设计) 特质焦虑运动员对情绪信息的注意偏向特点, 两者的结论基本一致。而对于在某种特定情绪状态下 (如高/低焦虑情绪状态下) 运动员的特质焦虑与注意偏向的关系还需进一步地深入研究。为了进一步探讨在不同状态焦虑水平下特质焦虑和注意偏向的关系, 本研究将通过情绪诱发程序, 运用点探测反应时实验探讨高状态焦虑和低状态焦虑两种水平下高/低特质焦虑运动员的注意偏向特点。探讨以上问题不仅有助于进一步了解情绪障碍与认知的关系, 而且能够为指导运动员焦虑情绪的预防与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1 实验1低状态焦虑水平下运动员对情绪信息的注意偏向

1.1 方法

1.1.1 被试

采用由Charles D Spiel Berger等人编制的状态-特质焦虑问卷 (STAI) 中的“特质焦虑分量表 (STAI-Form Y-Ⅱ, T-AI) ”测查约300名运动员, 将特质焦虑分从高分到低分进行排列, 取分数在前27%的运动员作为高分组和分数在后27%的运动员作为低分组。并筛选出高分组 (男7女8, 年龄M=18.36, SD=3.42) 和低分组 (男8女7, 年龄M=18.55, SD=3.98) 各15名运动员参加实验。高分组的特质焦虑分M=52, SD=3.34;低分组的特质焦虑分M=35, SD=3.57。对两组被试的特质焦虑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 t=51.36, p﹤0.01, 差异显著。被试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 逐个完成实验, 实验后给予报酬。

1.1.2 实验设计

采用2×2×2混合设计。组间自变量为特质焦虑 (特质焦虑高分组;特质焦虑低分组) ;组内自变量为词语类型 (负性情绪词;正性情绪词) 和探测位置 (同侧——探测刺激出现在情绪词同侧;异侧——探测刺激出现在情绪词异侧) 。因变量为反应时和反应错误率。

1.1.3 实验材料、测量工具与仪器

从《现代汉语频率词典》挑选出与体育运动相关的若干个正性情绪词、负性情绪词和与之无关的中性词, 这些词均为两字词, 然后由10为心理学系的研究生对所选词语的情绪效价在9点量表上加以评定, 根据评定结果, 从中挑出20个负性情绪词、20个正性情绪词和40中性词作为实验材料。将三类词语配成20个不同的负性情绪-中性词对和20个不同的正性情绪-中性词。刺激画面包括一个白色固定点“+”, 长和高均为1.2°;一个左右排列的白色词对, 每个词长为2.2°, 高为1.1°, 两个词语相距5.0°;一个探测刺激——白色“*”, 直径为1.0°。固定点“+”呈现在屏幕中央, 词对对称地出现在固定点“+”的两侧, 探测刺激出现在任一词语位置中央。以上的实验材料和刺激均用于点探测反应时实验。

状态焦虑的测量工具为由Charles D Spiel Berger等人编制的状态-特质焦虑问卷 (STAI) 中的“状态焦虑分量表 (STAI-Form Y-Ⅰ, S-AI) ”。

情绪诱发实验与点探测实验均在同一台便携式计算机上进行, LCD为14英寸。记录状态焦虑分数、反应时和反应错误率。

1.1.4 情绪诱发

为了降低被试的状态焦虑水平, 在点探测实验前, 被试观看使人感到轻松愉快的山水风景片视频和幽默视频各一段, 时间总共为8分钟。在观看视频前后分别用状态焦虑分量表 (STAI-Form Y-Ⅰ, S-AI) 测量被试的状态焦虑水平。

1.1.5 实验程序

先测量状态焦虑水平, 接着进行情绪诱发实验, 然后再次测量状态焦虑水平, 最后进行点探测反应时实验。在点探测反应时实验中, 被试眼睛距离计算机屏幕57cm。屏幕背景为黑色。首先在屏幕中央出现一个白色固定点“+”, 持续时间为500 ms, 要求被试注视固定点。接着白色固定点“+”消失, 同时在屏幕的左右方出现一对词语, 持续时间为500ms。然后词对消失, 同时在出现过两个词语的任一位置上呈现一个“*”, 持续时间为从出现到被试按键反应。要求被试看到“*”后迅速按键反应, 若“*”出现在左边词语的位置, 则被试用左手食指按键盘的左“Shift”键;若“*”出现右边词语的位置则用右手食指按右“Shift”键。要求反应既快又准确。被试按键反应后自动开始下一次trial。若“*”出现前出现按键反应, 计算机会发出1000Hz的警告声。若出现捕捉trial, 刺激画面在2000ms后消失, 自动开始下一次trial。

实验包括20个不同的负性情绪-中性词对和20个不同的正性情绪-中性词对, 且每个词对在实验中出现2次, 其中“*”1次出现在情绪词位置, 1次出现在中性词位置。20次捕捉trial随机分布在实验中, 捕捉trial中只出现白色固定点“+”和词对而不出现“*”。正式实验共计100次trial。不同类型的词语出现在固定点“+”左右两侧以及不同词对呈现的顺序随机化。正式实验分为两组, 每组50次, 组间休息2分钟。在正式实验前有30次练习, 整个实验持续约15分钟。

1.2 结果

1.2.1 情绪诱发效果

对特质焦虑高分组在情绪诱发前后的状态焦虑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 诱发前的状态焦虑分高于诱发后的状态焦虑分, 差异显著, t (28) =4.20, p﹤0.01;对特质焦虑低分组在情绪诱发前后的状态焦虑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 诱发前的状态焦虑分高于诱发后的状态焦虑分, 差异显著, t (28) =4.12, p﹤0.01。结果表明, 观看山水风景片视频和幽默视频明显降低了特质焦虑高分组和特质焦虑低分组的状态焦虑水平 (见表1) 。

1.2.2 低状态焦虑水平下运动员对情绪信息的注意偏向

被试的反应错误率低于3%, 故不分析错误率。剔除平均值±3个标准差以外的反应时数据, 计算在不同实验条件下的反应时和注意偏向分 (见表2) 。注意偏向分的计算方法如下:用情绪词异侧位置反应时减去情绪词同侧位置反应时, 正值则表示对情绪词警觉, 负值则表示对情绪词回避。

注:*代表P﹤0.05;**代表P﹤0.01。

对反应时数据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特质焦虑主效应不显著, F (1, 28) =1.81, p﹥0.05;词语类型主效应不显著, F (1, 28) =0.92, p﹥0.05, 探测位置主效应不显著, F (1, 28) =0.79, p﹥0.05;词语类型与特质焦虑的交互作用不显著, F (1, 28) =2.34, p﹥0.05;探测位置与特质焦虑的交互作用不显著, F (1, 28) =2.25, p﹥0.05;词语类型与探测位置的交互作用不显著, F (1, 28) =1.01, p﹥0.05;词语类型×探测位置×特质焦虑的交互作用不显著, F (1, 28) =1.46, p﹥0.05。

结果表明, 在低状态焦虑水平下, 高/低特质焦虑运动员对正性情绪词和负性情绪词均不存在注意偏向。

2 实验2高状态焦虑水平下运动员对情绪信息的注意偏向

2.1 方法

2.1.1 被试

选取程序同实验1, 且实验2的被试均没有参与实验1。在实验2中, 选取高分组 (男6女9, 年龄M=18.43, SD=3.61) 和低分组 (男8女7, 低分年龄M=19.12, SD=3.75) 各15名参加实验。高分组的特质焦虑分M=53, SD=3.78分;低分组的特质焦虑分M=34, SD=2.63。对两组被试的特质焦虑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 t=49.25, p﹤0.01, 差异显著。被试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 逐个完成实验, 实验后给予报酬。

2.1.2 实验设计

同实验1

2.1.3 实验材料、测量工具与仪器

同实验1

2.1.4 情绪诱发

为了提高被试的状态焦虑水平, 在点探测实验前, 被试在计算机上完成3分钟倒计时的两位数乘法心算, 要求算得又快又准。在心算前后用状态焦虑分量表 (STAI-Form Y-Ⅰ, S-AI) 测量被试的状态焦虑水平。

2.1.5 实验程序

先测量状态焦虑水平, 接着进行情绪诱发实验, 然后再次测量状态焦虑水平, 最后进行点探测反应时实验。实验2的点探测实验程序同实验1。

2.2 结果

2.2.1 情绪诱发效果

对特质焦虑高分组在情绪诱发前后的状态焦虑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 诱发前的状态焦虑分低于诱发后的状态焦虑分, 差异显著, t (28) =﹣4.14, p﹤0.01;对特质焦虑低分组情绪诱发前后的状态焦虑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 诱发前的状态焦虑分低于诱发后的状态焦虑分, 差异显著, t (28) =﹣4.06, p﹤0.01。结果表明, 3分钟倒计时的两位数乘法心算明显提高了特质焦虑高分组和特质焦虑低分组的状态焦虑水平 (见表3) 。

2.2.2 高状态焦虑水平下运动员对情绪信息的注意偏向

被试的反应错误率低于3%, 故不分析错误率。剔除平均值±3个标准差以外的反应时数据, 计算在不同实验条件下的反应时和注意偏向分 (见表4) 。注意偏向分的计算方法同实验1。

注:*代表P﹤0.05;**代表P﹤0.01。

对反应时数据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特质焦虑主效应不显著, F (1, 28) =1.67, p﹥0.05;词语类型主效应不显著, F (1, 28) =1.13, p﹥0.05;探测位置主效应不显著, F (1, 28) =0.93, p﹥0.05;词语类型与特质焦虑的交互作用不显著, F (1, 28) =0.79, p﹥0.05;探测位置与特质焦虑的交互作用显著, F (1, 28) =9.07, p﹤0.01;词语类型与探测位置的交互作用不显著, F (1, 28) =1.54, p﹥0.05;词语类型×探测位置×特质焦虑的交互作用显著, F (1, 28) =8.37, p﹤0.01。

对词语类型×探测位置×特质焦虑的交互作用进一步分析发现:低特质焦虑运动员在负性情绪词的同侧位置反应时长于异侧位置反应时, 差异显著, F (1, 28) =13.74, p﹤0.01;在正性情绪词的不同探测位置上的反应时差异不显著, F (1, 28) =1.21, p﹥0.05。高特质焦虑运动员在负性情绪词的异侧位置反应时长于同侧位置反应时, 差异显著, F (1, 28) =9.80, p﹤0.01;在正性情绪词的不同探测位置上的反应时差异不显著, F (1, 28) =1.07, p﹥0.05。

结果表明, 在高状态焦虑水平下, 高特质焦虑运动员对负性情绪词警觉, 低特质焦虑运动员对负性情绪词回避。

3 讨论

通过诱发焦虑情绪的实验程序和点探测反应时实验考察了运动员在高状态焦虑和低状态焦虑水平下对情绪信息的注意偏向。研究表明:在低状态焦虑水平下, 高/低特质焦虑运动员对正性情绪词和负性情绪词均不存在注意偏向;在高状态焦虑水平下, 高特质焦虑运动员对负性情绪词警觉, 低特质焦虑运动员对负性情绪词回避。

3.1 情绪诱发前后的状态焦虑变化

实验1通过幽默视频和山水风景视频有效地降低了两组运动员的状态焦虑水平, 两组运动员的状态焦虑水平均比诱发前明显降低, 相对各自诱发前的状态焦虑水平而言, 情绪诱发后高/低特质焦虑运动员均处于较低的状态焦虑水平下。实验2通过3分钟倒计时心算使两组运动员的状态焦虑水平显著升高, 成功地诱发了运动员的焦虑情绪, 相对各自诱发前的状态焦虑水平而言, 两组运动员均处于较高的状态焦虑水平下。可以认为两个情绪诱发的效果均达到了各自实验的要求。

3.2 低状态焦虑水平下运动员的注意偏向

实验1结果表明, 在低状态焦虑水平下, 高/低特质焦虑运动员对正性情绪词和负性情绪词均不存在注意偏向。杨智辉[11]发现, 在一般情境下广泛性焦虑症高分组和一般组对情绪词的敏感性没有差异, 该结果与实验1结果一致, 但是, 在低状态焦虑水平下, 两者均不支持Puliafico[6]和郭军锋等[4]所提出的“高特质焦虑者和低特质焦虑者具有不同的注意方向”的观点, 这可能与使用不同刺激材料有关, 相比面孔刺激, 词语刺激的唤醒度较低, 还不足以引起被试对情绪词的注意偏向。然而, 赵永红[3]同样是使用词语刺激却发现高特质焦虑运动员对负性情绪词警觉, 这似乎与实验1结果相矛盾。究其原因, 状态焦虑水平可能是影响因素之一。实验1通过情绪诱发程序, 有效地降低了两组运动员的状态焦虑水平, 使得运动员对本来会出现对情绪词的注意偏向的可能性由于状态焦虑水平的降低而消失。如果这种猜测成立, 那么通过程序诱发焦虑情绪, 提高运动员的状态焦虑水平后, 就有可能会出现对情绪词的注意偏向。

3.3 高状态焦虑水平下运动员的注意偏向

实验2通过心算程序成功地诱发出高/低特质焦虑运动员的焦虑情绪后, 随着状态焦虑水平升高, 高特质焦虑运动员对负性情绪词警觉, 而低特质焦虑运动员对负性情绪词回避。实验2结果支持一些研究者[8,9,10,11]所提出的焦虑个体对情绪信息的注意偏向具有一定的情景依赖性的观点:高状态焦虑与特质焦虑交互作用导致了个体对负性刺激的注意偏向。负性刺激往往是具有威胁性质的信息。“状态—特质交互作用”模型[13]认为, 焦虑者对威胁信息的注意偏向有两个机制:情感决定机制和资源分配机制。情感决定机制负责评价环境刺激的威胁值;资源分配机制决定认知加工资源的分配。前者受当前焦虑情绪 (是处在高焦虑状态还是处在低焦虑状态) 和刺激特征 (是否具有威胁性或威胁性程度有多大) 的影响;后者受个体特质焦虑水平的影响。情感决定机制输出后, 进入资源分配机制, 资源分配机制决定个体焦虑敏感性差异。在实验2中, 情绪诱发程序升高了运动员的状态焦虑水平, 增强了情感决定机制的输出, 负性情绪词的主观威胁值增加。此外, 主观威胁值大小还与特质焦虑运动员的认知图式相关, 高特质焦虑运动员的认知图式往往与“危险”、“威胁”等性质联系起来, 在自动加工信息过程中倾向于夸大危险的程度, 而低特质焦虑运动员的认知加工方式却不同于高特质焦虑运动员。因此, 进入资源分配机制后, 高特质焦虑运动员倾向于定向威胁, 注意容易被吸引和保持在负性情绪词上, 并且随着状态焦虑水平逐渐升高, 高特质焦虑运动员对负性情绪词的警觉现象变得更为明显;而低特质焦虑运动员倾向于避开威胁, 能够及时地脱离负性情绪词对注意的吸引, 将注意转移到负性情绪词之外。低特质焦虑运动员回避负性情绪信息是一种适应的功能, 它有利于将注意力集中在目前任务相关的目标, 同时也是有利于正性情绪的调整[14]。

综合实验1和实验2进行分析, 实验1中的观看视频程序降低了两组运动员当前的状态焦虑水平, 运动员对负性情绪词的威胁性进行评估, 此时, 两组运动员均会低估或忽略负性情绪词的威胁性质, 致使威胁值在产生注意偏向的阈值之下, 进而不会分配更多的注意资源去加工负性情绪词。实验2通过心算程序诱发了两组运动员的焦虑情绪, 随着焦虑水平的增加, 运动员评价负性情绪词的威胁值也随之增加, 并超过了注意偏向出现的阈值, 高特质焦虑运动员将分配更多的注意资源来优先加工负性情绪词, 表现出对负性情绪词的高度警觉, 而低特质焦虑运动员反而能够迅速摆脱负性情绪词对注意资源的吸引, 出现对负性情绪词的回避现象。实验2的结果验证了对出现实验1结果的原因猜测的合理性。由此可见, 注意偏向是状态焦虑与特质焦虑的交互作用所致, 它们共同调节对负性情绪词的特定性优先注意与回避。

3.4 研究的实践意义和进一步研究

对负性情绪信息的注意偏向可能会引起运动员的焦虑障碍和维持焦虑症状, 这种焦虑症状反过来又会强化这种注意偏向, 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我们可以尝试寻找有效的方法来改变焦虑障碍运动员对负性情绪信息的注意偏向, 以达到降低其焦虑程度的目的。根据本研究的结果, 在轻松愉快的情绪状态下特质焦虑运动员对负性情绪词的注意偏向消失, 可以尝试在比赛心理训练中采取情绪调节策略来减少或消除高特质焦虑运动员对负性情绪信息的注意偏向程度;由于注意偏向与主观评价有关, 因此, 在训练焦虑障碍运动员时, 致力于改善对负性情绪信息的评估方法可能会有助于降低运动员的焦虑程度或者训练他们采用回避的注意方式以对抗他们对负性信息的注意偏向。

今后还有待进一步探讨以下问题: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来探讨运动员注意偏向的脑神经机制;通过注意训练能否降低或改变对负性刺激的注意偏向;这种负性认知加工偏向与焦虑易感性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如果改变注意偏向, 能否改变情绪易感性。

4 结论

在低焦虑状态焦虑条件下, 高/低特质焦虑运动员对正性情绪词和负性情绪词均不存在注意偏向;在高焦虑状态条件下, 高特质焦虑运动员对负性情绪词警觉, 低特质焦虑运动员负性情绪词回避。在状态焦虑与特质焦虑交互作用下, 特质焦虑运动员对负性情绪信息存在注意偏向。

摘要:探讨不同状态焦虑水平下特质焦虑运动员对情绪信息的注意偏向。被试为高/低特质焦虑运动员各30名 (两个实验各15名) , 以正性情绪词、负性情绪词和中性词为刺激材料。通过诱发程序, 在实验1中诱发低状态焦虑情绪, 在实验2中诱发高状态焦虑情绪, 然后进行点探测反应时实验。结果表明, 在低状态焦虑水平下, 高/低特质焦虑运动员对正性情绪词和负性情绪词的同侧位置反应时与异侧位置反应时均无显著性差异;在高状态焦虑水平下, 高特质焦虑运动员的负性情绪词的同侧位置反应时短于异侧位置反应时, 对负性情绪词警觉, 低特质焦虑运动员负性情绪词的同侧位置反应时长于异侧位置反应时, 对负性情绪词回避。在状态焦虑与特质焦虑交互作用下, 特质焦虑运动员对负性情绪信息存在注意偏向。

关键词:注意偏向,状态焦虑,特质焦虑,点探测任务,运动员

注意偏向 篇2

在家里我有一个弟弟,我的弟弟也很受大人们喜爱。因此,很多人都偏向我的弟弟。

有一年冬天,下了一场很大的雪。我和我弟弟在外边儿玩打雪仗。他先扔了一个雪球砸在了我的身上。而我砸到他的.时候却被爷爷看见了。爷爷说:你打你弟弟干什么?我说:我们玩儿呢。可你看看你能砸到他头上了。爷爷说。这是我在心里默默地嘟囔。我们本来打雪仗就是玩,打到头那又怎么了?又要是他打到我头上,你说他吗?不可能!我爷爷或许明白了些。玩儿就玩儿,你得让着你弟弟。我说:什么?让他?我就得请着让他打我吗?爷爷说:你反正就得让着你弟弟。

还有一次,有一天我们全家人几乎都出去了,就我和我弟弟在家中。我在屋里写着寒假作业,弟弟就在外边儿玩儿。突然听见‘当’一声。我急忙跑出去看。似乎不是弟弟弄的。他正在奶奶屋里玩呢。不一会儿大人都回来了。我奶奶说:冰箱的底层怎么解冻了?是不是没电了?奶奶又开了开灯发现灯是亮的。就看了看插头。不看不知道,一看就惊讶。电线都被剪断了。就说雨轩是不是你剪的,我说不是。你们回来之前。我在我的屋子里写字。请你当一声我才出来了。有可能是弟弟剪的。我奶奶把弟弟叫来一问,原来真是弟弟用剪刀剪的。我奶奶说:就算真的是文萧用剪刀剪的,那么也是你教的。我说管我什么事?那是他用剪刀自己剪的。奶奶又说。幸亏简直是塑胶把柄,要不早电死了。

注意偏向 篇3

工作记忆与注意是心理学研究中两个重要的认知结构,人们时刻需要从视觉情境选择中选择有限的刺激进行加工,而工作记忆在注意选择的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近些年来,关于工作记忆和注意偏向之间交互关系的研究逐渐成为社会热点,由于视觉信息加工系统的资源有限性,当视野中同时出现大量信息时,视觉注意只能选择与当前任务相关的有限信息。工作记忆对视觉搜索中注意偏向的选择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不同工作记忆对注意偏向的影响是本研究的重点。

Che lazzi等人(1998)利用单细胞记录技术记录了短尾猿颞下皮层神经元的活动。结果发现神经元的反应依赖于工作记忆中储存的信息,即工作记忆内容自上而下地改变了神经元的反应。Moores 等人(2003)研究发现,工作记忆中保持的客体表征不仅会使视野中的记忆匹配客体得到注意偏向,而且也会使得视野中与记忆表征存在语义关联的客体获得竞争优势。Downing(2000)的研究发现,当目标出现在线索化位置时,记忆任务条件下被试的反应时显著短于无记忆任务条件,说明工作记忆内容影响自上而下注意控制]。Soto等人(2005)采用眼动记录法探讨了工作记忆内容对注意控制的影响。结果发现,当目标出现在记忆匹配图形中时,首次眼跳扫描该位置的概率显著大于其他条件。表明工作记忆内容可以以一种自动化的方式作用于注意早期加工阶段。

虽然上述研究表明工作记忆内容影响注意偏向, 但是另一些研究却没有支持这一观点。Downing等人(2004)的研究发现,工作记忆中的目标无关信息对自上而下视觉搜索的效率没有显著影响。Woodman等人(2007)的研究发现,工作记忆中目标无关信息不影响视觉搜索效率。由此可以看出, 对于工作记忆内容是否影响自上而下注意偏向,还需进一步探讨。

相对于国外研究来说,国内关于工作记忆和注意偏向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晚,而且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辅导员专职工作内容的研究还处于空白状态,本文主要是研究不同年限辅导员在工作中积累的工作记忆对他们的日常工作(与学生沟通中的情绪面孔)存在着不同的注意偏向。研究假设,工作记忆内容影响自上而下注意控制,导致产生不同程度的注意偏向,工作年限长的辅导员反应时显著短于工作年限短的辅导员,注意偏向多集中在观察学生的眼睛、耳朵和脸颊上。

2.研究对象和方法

2.1被试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辅导员,共计30人,长时工作记忆辅导员(工作5年以上)10人,平均年龄为32.00±1.63岁;中性工作记忆辅导员(工作3-5年)10人,平均年龄为29.80±2.04岁;短时工作记忆辅导员(工作3年以下)10人,平均年龄为27.40±1.51岁。所有被试无色盲且视力均正常。

2.2仪器与设备

采用美国应用科学实验室(Applied science laboratory,ASL)生产的504型眼动仪来记录被试眼睛的注视过程,测试模式为瞳孔—角膜反射,采样速率为120Hz。两台实验用计算机,一台用于给被试呈现刺激视频,另一台用于主试监控和采集眼动数据。被试坐在椅子上,头部固定在特制的头架上,且被试的眼睛位置与屏幕中心等高。实验是用“VC++”编制的E-Prime程序,将制作好的视频剪辑呈现在19寸的DELL显示器(分辨率为1024×768,刷新率为100Hz)上,这個仪器主要是记录被试在操作过程中反应时以及反应的准确性等行为指标可以用眼动仪自带的软件进行采集。

2.3实验设计

研究为3(工作记忆:长时、中性、短时)×2(谈话场景:正常谈话、撒谎谈话)两因素混合实验设计,其中工作记忆为被试内设计,谈话场景为被试间设计。

2.4数据处理

因变量为反应时,所有被试的数据均有效。采用SPSS19.0对数据进行管理和分析。为了避免每次休息后按键反应的偏差,剔除了所有被试在每个组块中前5个试验的数据。参照相关研究的处理方法,剔除了反应时低于200ms和高于2000ms的数据。

3.结果与分析

3.1速度-准确性权衡

采用舒华提供的速度-准确率权衡方法,对反应时和准确性进行差异检验。反应时检验结果是t(29)=101.351,p<0.001;正确率检验结果是t(29)=0.592,p>0.05,说明本次实验的数据不存在速度-准确率权衡问题。

3.2 反应时

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发现:

1)不同工作记忆辅导员的主效应显著,F(1,27)=11.312,p<0.01,说明长时、中性和短时工作记忆辅导员的反应时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分析发现,长时工作记忆辅导员的反应时显著短于短时工作记忆辅导员。

2)谈话场景主效应显著,F(2,27)=13.105,p<0.01,说明辅导员在不同谈话场景条件下的反应时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分析发现,长时工作记忆辅导员在正常谈话条件下的反应时显著短于中性工作记忆和短时工作记忆的辅导员,中性工作记忆条件下的反应时与短时工作记忆条件下的反应时差异不显著。

3)工作记忆与谈话场景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2,27)=1.985,p>0.05。

4.讨论

4.1不同工作记忆辅导员在不同谈话场景内注意偏向的差异

辅导员队伍人员变动很大,新入职的辅导员较难处理学生工作是当前高校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如何正确帮助他们尽早掌握工作技巧,是当前心理学、教育学面临的重要而实际的课题。本文实验发现,不同工作记忆辅导员在与学生谈话时的注意偏向存在显著差异,长时工作记忆辅导员的反应时显著短于短时工作记忆辅导员,说明长时和短时工作记忆辅导员在注意偏向任务上存在显著差异。认知负荷理论认为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是,在与学生谈话的过程中均需要消耗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和社会学等认知资源,若同时进行的活动所需的资源总量超过了个体所具有的资源总量,就会出现资源不足的问题,从而影响处理工作的效率。由于长时和短时工作记忆辅导员的认知资源总量存在差异,所以就导致他们在与学生谈话任务上出现差异。

4.2工作记忆对注意偏向的影响

注意偏向指个体加工哪些信息受他们大脑中早已形成的目标定势的影响。本文实验结果表明,被试在不同谈话场景条件下的反应时存在显著差异,正常谈话条件下的反应时显著短于撒谎谈话条件,并且不同工作记忆辅导员表现出相同的趋势,表明工作记忆中信息的性质影响注意偏向。这个结果与Soto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

正常谈话条件下,工作记忆中保持的记忆项目出现在搜索序列中,并且与靶刺激所在位置的项目相匹配。张学民等人的研究发现,有效线索条件下的靶刺激具有注意加工的优先权。本文实验中,在进行搜索任务时,被试会在搜索序列中寻找与工作记忆中保持信息相匹配的项目,此时靶刺激嵌入在记忆匹配项目中,被试找到记忆匹配项目后也就找到了靶刺激。因此这种条件下工作记忆中储存的记忆项目信息促进了对靶刺激的搜索,表现在行为上就是反应时变短[9]。也就是说,这种条件下工作记忆内容对靶的搜索起到促进作用。撒谎谈话条件下,虽然与工作记忆内容相匹配的项目出现在搜索序列中,但此时这个项目中嵌入的是干扰刺激,而靶刺激却嵌入在另一个非记忆匹配项目之中。这种条件下,被试先会在搜索序列中寻找记忆匹配项目。找到记忆匹配项目后,发现这个项目中的刺激并非靶刺激,因此便将注意转移到其它位置继续搜索目标,直到发现目标为止,表现在行为上就是反应时变长。也就是说,这种条件下视觉工作记忆中的内容对靶的搜索起到干扰作用。

5.结论

5.1长时、中性和短时工作记忆辅导员的反应时存在显著差异,长时工作记忆辅导员的反应时显著短于短时工作记忆辅导员。

5.2工作记忆内容影响自上而下注意偏向,正常谈话情况下靶相关信息能促进对靶刺激的搜索,而撒谎谈话情况下靶无关信息却会干扰对靶刺激的搜索。

[基金项目:深圳职业技术学院2014年校级教研项目(701422J20031);广东省高职教学改革资助项目(GDJG2015261)]

偏向的传播 篇4

在传播学研究领域, 对媒介信息内容进行的定量分析占有根深蒂固的统治地位。不论是传播学形成初期四大先驱的研究, 还是被称为美国大众传播研究中的里程碑的几项大型的重要研究, 基本上都是围绕媒介传递的各种内容信息展开研究的。但是, 正如我们研究一个一个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 如果我们仅仅从这个大学培养的各类人才案例入手, 这就会造成“只见树木不见树林”的琐碎化视角, 割裂了大学在培养人才过程中起到的宏观塑造作用。

随着多学科和跨学科研究的崛起, 为媒介研究提供了一种更为宽广的视野。以芒福德、英尼斯、麦克卢汉等为代表的传播学跨学科研究的先驱们开辟了一个新领域——技术生态领域。正如昆斯 (Kuhns, 1971) 在他的《后工业时代的先知》中, 诠释了这几位先驱的观念, 并做出了一个精辟的论断:“媒介是环境的”。媒介同政治、文化、社会、经济进行着互动, 使政治、社会组织和思维方式具有一定形态, 赋予文化特性, 无论你是否承认, 媒介在形成了这个世界平衡有序的环境方面功不可没。

媒介生态学的视角是宏大的, 其涉及自然环境、人造环境、与人和人类文明的互动关系, 由于环境本身就是多层次的, 所以可以从不同角度理解作为环境的媒介。从符号层面上看, 媒介可以被视作一个内化的符号系统的形式和结构。因此, 每一种媒介独特的物质特征和符号特征预设有一套偏向, 这种偏向有精神上的, 也有空间、时间上的, 以及政治、社会、内容等方面的偏向。

下面, 我就从媒介传播偏向性的几个问题来谈一谈印刷机和网络这两个传播媒介的技术特点。

一、文化的偏向

由于传播学是一门西渐的学科, 所以大多数传播学著作, 是站在西方媒介技术发展的先验角度来谈论媒介的历史分期的。一般来说, 媒介发展的历史分期为四个:口语时代、文字时代、印刷术时代、电子传播时代。所以, 我所提及的印刷机, 是指15世纪欧洲谷登堡发明的那种有固定程序和机器操作的活字印刷机。早在活字印刷术引进欧洲的几个世纪以前, 中国就早在使用此项技术了。但中国的活字印刷术并没有取得像欧洲那样的成功, 究其原因, 很多史学家认为, 这是因为汉字比较复杂, 而且数量较多, 而西方的文字多为字母文字, 比较灵活, 适合用活字印刷;再加上中国的儒家思想中的轻商主义, 以及雕版印刷的根深蒂固的统治地位, 使得活字印刷没有取得在欧洲那样的优势。

于是, 基于这样一个推测性的论断:“任何媒介技术都预设了一定的内在精神思想。”所以, 我认为:中西文化的差别, 与活字和雕版两种印刷形式上的差别相联系。活字印刷的可更改性和灵活性, 方便了人们在再版时对著作、文献进行更改, 所以有助于学术的进步。而中国的雕版印刷由于花费劳动时间较长, 所以成本较高, 一般付梓之后就很难对其再进行更改。所以说, 中国的古代印刷书籍中, 学术类的书籍较少, 因为这类书籍一半属于创作类, 需要重新制作和不断修改雕版。而考据类的书籍比较多, 因为古本的雕版大多都有保存, 所以对古本类的评注、合辑类书目比较多, 并且书的制作成本也很高;而西方随着活字印刷的制作, 使得印刷的成本降低, 印数书籍流布很广, 进一步促进了文化的普及。所以, 在中国, 文化是掌握在作为精英群体的儒生的手里的, 由于文化的载体——书本的成本颇高, 使得文化也成为一种稀缺品;而西方的情况却相反, 由于文字印刷品的商业化, 在市场机制的激励下, 书本印刷术得到不断改进, 从而不断降低了文化的传播成本, 使得文化真正为民众掌握。随着大量识字阶层的出现, 刺激了廉价报刊等近代商业报刊的出现。由于主导印刷方式的不同, 造成了中西方大众媒体发展时间上的差距。

二、政治偏向

“传播媒介的偏向性”, 这也是英尼斯的媒介理论的中心论点。英尼斯在《传播的偏向》中写道, 任何传播媒介都具有时间偏向或空间偏向, 即传播媒介具有益于长久保存但却难以运输的倾向性, 英尼斯称它们为“偏向时间的媒介”;或具有易于远距离运送但长久保存性差的倾向性, 英尼斯称它们为“偏向空间的媒介”。偏向时间的媒介有助于树立权威, 偏向空间的媒介有助于远距离管理和进行广阔地域的贸易, 有助于领土扩张。同时, 除了揭示每一种传播媒介对知识的垄断性以外, 英尼斯也认为, 新的媒介的出现能够打破旧的垄断权。

从英尼斯的观点出发, 印刷机的出现, 打破了过去“羊皮纸时代”中世纪西方国家中教会垄断宗教信息的权威, 使得《圣经》成为人们普遍可获得的印刷品, 这就削弱了教会的势力, 使权力中心向国家政权转移。实质上, 印刷术的出现, 是使信息民主化的手段, 复制的信息在商业利润的驱动下, 广泛传播给越来越广大的识字阶层, 议会的议事记录被报纸曝光, 贵族的生活逸事成为街头巷议的谈资, 这就打破了精英阶层的在文化上和政治上的优越性和神秘性, 同时最为关键的是, 印刷术的产生导致了个人主义观念和自由主义哲学的兴起。在文字时代, 或是说印刷时代 (文字大量普及, 更有说服力和代表性) , 书本为我们寻找心灵的归宿提供了一个安静的角落。林黛玉在看西厢记时中顾影自怜, 《名利场》中的埃米利亚在为小说中的人物暗自垂泪。这种默读成为读者同小说中的虚拟人物、同作者进行互动的过程, 是一种内心自省的有效方式, 读书这种特殊的个体交流逐渐替代了过去集体交流的口语世界, 迪卡尔的“我思故我在”的论调便是这种自省思想的佐证。于是, 这些具备文化素养的个体开始觉醒, 便诞生了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中重要的个人主义思潮。

在本雅明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1963) 中, 他意识到了媒介的平等主义推动力。在他看来, “电影把艺术作品带给了人民”。我认为, 在四个媒介发展时代, 可以分为这样两个时代——“垄断信息时代”同“信息民主时代”。其中, 前两个时代分属“垄断信息时代”, 而以印刷机、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技术为标志的“印刷时代”和“电子时代”则属于“信息民主时代。不同于英尼斯对于印刷传播媒介在形成权威和知识垄断的批判, 我更倾向于麦克卢汉的看法:我们不应当先入为主地否认大众媒体, 因为这种先验的偏见恰恰说明大众媒体正在打破知识分子的文化权威, 从而造成了这些知识精英们的焦虑。

我们应当承认, 从印刷机到网络的整个技术进步过程中, 逐步推动了民主的进程。这个发展过程的实质是媒介“空间偏向性”逐步同“时间偏向性”聚合的过程。英尼斯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出发, 认为当媒体的空间和时间偏向达到平衡时, 可以维护一个社会的稳定机制。网络这个新兴的媒体, 它打破了旧的时间限制, 点击网络“搜索”引擎, 我们可以回顾发生在过去任何时间的新闻事件;它改变了传统的空间概念, 只要一秒钟, 一封E-mail就可以联系相隔几万公里的人们, 整个世界浓缩成了一个“地球村”。网络本身, 就是一个时空偏向平衡的集合体, 它的存在, 叙写了后民主时代的政治特征——民众权威的建立。所谓民众权威, 就是传统意义上的话语权威的失效。“博客、播客、论坛”打破了传统意义上新闻媒体的界限和权威, 任何人都可以借助网络成为传播者。

每一种媒介技术的诞生, 都包含了一些思想内涵, 我们对它诞生的意图和影响的推测, 应当基于一种公正客观的视角。无论是把媒体看作是社会发展的灵丹妙药的技术决定论, 还是带着防御心态抵制新媒体的批判性观点, 都是不全面、有偏向性的。对于媒体塑造社会环境的作用, 应当从更广阔的视角来宏观地评价, 在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中, 既正视媒介技术所起到的客观作用, 又能深入分析现象背后的一些必然性。

参考文献

[1]英尼斯《传播的偏向》

传播的偏向读书笔记 篇5

《传播的偏向》这本书分为八个章节,有分别阐述时间的诉求问题和空间的问题,有详细论述媒介的传播偏向问题,第五章作者更是通过产业主义与文化价值之间的关系来说明一切文化都需要反应出自己在时间上和在空间上的影响。最后几章分别论述了英格兰的出版业和美国的技术与公共舆论。第八章作者指出自己偏向于口头传统,尤其是希腊文明中反映出来的口头传统,并且指出需要用历史学家、哲学家和社会学家的观点,来批判科学技术进步给现代社会带来的结构变化和道德变化。作为历史学家的哈罗德·伊尼斯对历史的精通使其论证传播的偏向这一论点时驾轻就熟,各历史脉络的把握和史实信手拈来,也正是如此,伊尼斯的传播的偏向从人类文明、历史的起源说起,真正做到了从历史出发。

一、时间的诉求

时间因素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经济史家必须考虑时间的作用,考虑他所研究的那个时期人们对时间的态度,这样有助于人们摆脱好古癖,摆脱专注于现在,摆脱停滞和成熟的幽灵。不仅仅经济史家需要关注时间,历史上的统治者同样需要关注时间的变化,历法的诞生与调整,说明了罗马帝国对时间的关注,正如在埃及罗马时代一样,建筑同样强调对时间的控制,其显著表现是哥特式教堂。此外在工业、商业等领域同样有对时间的重视和控制,关注时间可能有利于统治者内部的行政统治和国家的一致对外,对帝国的延续性产生重大的作用,然而,如果过于忽视空间的问题,帝国同样将面临着重大的问题。

总之,作者认为我们一方面要逃离对此刻的执着,另一方面,我们又必须逃离对历史的执着,拜托时间的束缚,寻求时间和空间需要的平衡点。对空间的控制表现在领域的扩张,对时间的控制表现在这种政权的持久力,传播媒介或许会产生这种偏向,历史的进程表明,媒介的这种偏向总是相互抵消的,以此来达到平衡的状态。例如,作者所指出的:“苏美尔文明对黏土的依赖,是在产生了巴比伦人对石头的依赖以后得到抵消的”,“罗马帝国官僚机构依赖莎草纸卷和字母表,其教会却依赖羊皮纸抄本,后一种依赖是前一种依赖的抵消。”简单巡视突出的时间问题,也许更加有助于我们看清自身文化的局限性。

二、空间问题

媒介的发展,提高了人们对空间的重视程度,“马成为乘骑和驾辕的工具,带辐条的空心轮取代沉重的实心轮,这使得政治组织变得更加稳定,对空间的控制也就更加有效了”。政治组织倚重空间,靠武装力量征服和防御的社会,突出

空间观念,用空间观念来组织社会,它并不强调时间和连续性,这样的社会,要求更加有效的空间控制,要求更高的效率。然而,随着空间问题变得越来越重要,时间问题被忽略,社会的延续性问题逐渐显露,帝国将无法维持自身绵延不绝的机制。中国的文字给行政管理提供了基础,它强调的是按照空间来组织帝国,但无法满足时间的要求,因此中国总是暴露出改朝换代的问题。作者指出我们必须要在时间和空间问题之间求得平衡。

三、媒介与文化

伊尼斯在第五章开头指出,“当我们把其他文化作为镜子观照自己的文化时,却受到自己‘散光’和‘镜子’本身缺陷的影响,结果,我们很容易看不见其他文化的长处,而只看见自己文化的优点”,因此我们无法客观的评价一种文化价值,作者通过对西方文明的简短的描述后得出这样的结论,即:西方文化及其组成要素的特质促成了文化在时间上的延续和空间上的扩展,一切文化都要反应出自己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影响。从时间上说,文化的局限性部分地来源于它不能调动一个民族的思想资源,以及它不能把这种思想资源用来避免民众的停滞不前和厌烦情绪。

力戒城市偏向政策 篇6

不仅如此,年末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用罕见的笔法写到“乡愁”,提出要重视小城镇与村庄建设;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近日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城镇化要带动新农村建设,而不能取代新农村建设,搞所谓“去农村化”;最近北京等一些大城市的管理部门在讨论改变过高的市民交通出行补贴问题

这些不同层面的意见、声音、行为传递出一种新的理念与价值导向,即在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大背景下,如何促进城市和农村的协同发展;在探索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如何获取“城乡二元困局”的破解之法。

要务之一是,要对已有的“城市偏向政策”进行纠偏,并防范可能新出现的城市偏向政策。

“城市偏向”(Urban Bias)这个概念出现已近40年。

它反映了一个基本的事实,是在部分发展中国家,政策制定者并没有完全考虑到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不同人群之间的发展要求,也未能根据现实的发展情况及时制定合理的调配性政策。政策制定者出于多种目的,往往可能制定出更有利于城市发展的政策,比如产业较多向城市尤其是大城市集中,更多地补贴给城市尤其是大城市的市民等。

尽管这一理论还很表面化,但它仍具有一定的解释力,国外现成的案例也不少。

例如,巴西在1960~1970年代期间实行“赶超战略”,国家把重工业和消费品产业体系大多布局在港口城市,尤其是圣保罗和里约热内卢这样的大城市。巴西的农村地区一直是以传统的种植、原料粗加工为基础,由于国家不够重视农村、农业,导致出现了庞大的失地、失业、无住房、贫困农民群体。

城市偏向政策表现在政策更容易倾向于大城市,而忽略规模较小或层级较低的中小城市或小城镇的发展。国外有的理论研究发现,这种城市偏向政策甚至导致大城市与小城市、小城镇之间形成剥削与依附关系。

在巴西存在的城市偏向政策,在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值得高度警惕。

在城乡资金、土地等各类要素的流向中,总能看到一些城市偏向政策的魅影。比如,金融机构在农村获得的存款多被用于城市建设;土地指标被主要用于支持较高等级城市,例如中部某省获得的建设用地指标,96%以上用于县级以上开发区,县以下所获无几。一些大城市的基础设施投入巨大,但市民以近乎零成本的价格在享受,这是因为大城市的市民获得了比中小城市、小城镇多得多的补贴。

概括而言,城市偏向政策带来的后果主要显现在三个方面:农村凋敝;大城市过度扩张;靠近大城市的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其人口、资源、产业都被大城市吸收,成为名副其实的“灯下黑”。

城市偏向政策执行时间越长,城乡两极分化的问题就会越严重。而城乡对立、大城市与中小城市及小城镇畸形发展,最后都会对城镇自身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经验与教训让我们认识到,城镇发展必须与乡村发展互相依托,大城市必须与小城市互相借力相互支持。

除了对已形成的城市偏向政策尽力纠偏外,未来的城镇化政策布局和实施,我们必须把握好城乡一体化健康发展的方向盘,确保新型城镇化沿着正确的航线一帆风顺。

关系从句挂靠偏向探析 篇7

关键词:关系从句,挂靠偏向,分析

一、句子理解策略

(一) 迟关闭策略

迟关闭策略最早是由Frazier及其同事提出的, 他们认为:大脑接受记忆的容量是有限的, 通过采取迟关闭策略来理解输入大脑中的话语, 即当语法正确时, 我们习惯将将要处理的成分挂靠到正在处理的短句上。举例说明:

a.Though George kept on reading the story Sue bothered him. (1160ms)

b.Though George kept on reading the story still bothered him. (1545ms)

明显b受试读时间长于a受试读时间, 这是迟关闭策略造成的, 人们倾向于将the story挂靠到正在处理的reading上, b句不符合这一原则, 从而延长的阅读时间, 增加了这句话的理解难度。

(二) 解释假设

解释假设主要是针对非主要成分挂靠问题而言的, 非主要分成主要是指对句法结构可有可无的装饰成分, 如关系从句。主要成分是指对句法结构不可缺少的成分, 如非定时句补语。实践证明, 人们在了解非主要分成时, 不一定非得采取迟关闭策略。

非主要成分和主要成分是解释假设句子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处理这两种成分时遵循不同原则, 具体如下:

第一, 抓住一切机会将语言输入到XP中, 这是一种主要关系成分。或者将XP放在当前论旨处理的范围内。第二, 在处理论旨范围内的非主要成分XP时, 需要遵循非结构性和结构性的原则。非结构性原则主要包括指示原则和避免模糊原则。如果当前论旨范围内存在两个以上非主要成分可靠挂靠时, 在进行最后挂靠时, 需要充分考虑这几个词组。

(三) 基于经验的策略

调整假设最早是由Mitchell et al提出的, 这一假设是建立在经验句子处理策略上。当出现歧义时, 激活了多重句法分析方法, 根据句法出现频率排序, 选出频率最高的句法分析。调整假设提供了与RC挂靠歧义不一致的方法:通过语料数据库进行统计。Mitchell et al在收集语料数据库的过程中发现, 如果就近挂靠数据在一种语言中占据较大比例, 在RC挂靠歧义中, 人们偏向于就近挂靠。人们在学习二语过程中, 随着对二语熟悉程度的提高, 学习者逐渐表现出与二语为母语的人一样的非就近挂靠习惯。

二、有关歧义RC挂靠偏好的二语研究

Dussias通过“在线”自控速句子阅读方法 (SPR) 和“离线”问卷调查法 (ENS) 对两组二语学习者 (母语为英语的西语学习者、母语为西语的英语学习者) 进行调查, 研究歧义RC挂靠偏好情况 (见表1中B1类) 。结果如下:两组二语学习者都阅读英语句子时都倾向于就近挂靠。Dussias认为该实验说明母语句子处理策略对二语没有直接影响,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受到迟关闭原则的影响。但是可以看出, 母语为西语的学习者产生挂靠偏好的原因是英语歧义消除策略直接影响着母语歧义消除策略。

Papadopoulou通过“在线”SPR和“离线”AJT两种方法对二语学习者 (母语为俄语或希腊语, 二语为西语) 和西语母语者进行测试, 研究其对N1-with-N2-RC和N1-of-N2-RC两种句式的RC挂靠偏好。实验目的是验证调整假设与解释假设。在N1-of-N2-RC句式上, 希腊语、西语、俄语都偏向非就近挂靠, 根据调整假设, 一语组和二语组应该都出现倾向于非就近挂靠的现象。但是实验结果是:二语组没有呈现出明显的挂靠倾向。如果将介词换成with时, 一语组和二语组都呈现非就近挂靠倾向。所以该实验支持解释假设, 不支持调整假设。

以上两个实验都采取了“在线”SPR方式来测试二语学习者挂靠偏好, 都未得出确切的结果。在分析母语句子处理策略对二语影响时, 只分析了N1-of-N2-RC这种句式, 存在一定局限性。

三、汉语RC挂靠歧义

汉语RC主要是通过“的”字将其修饰的中心名词连接起来, Thompson根据修饰中心名词的功能将汉语RC划分为宾语RC和主语RC。举例说明:

a.他们种的水果

b.种水果的农人

a是宾语RC, b是主语RC, 其修饰中心名词是“农人”, 充当主语成分。Hsiao对宾语RC和主语RC的处理难易程度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这两种RC的处理难度不同。为了消除这种干扰, 下面使用主语RC研究其挂靠歧义。

综上所述, 在消除汉语RC挂靠歧义时, 必须遵循迟关闭原则, 二语特定策略和母语策略对英语RC的处理有一定的影响。研究发现, 离线任务理性直接影响着RC挂靠偏好。需要注意的是, 本文对RC消除歧义的研究具有一定局限性, “自控速阅读”结果不够全面, 这表明需要通过更明光的眼动技术来验证这种实验工具。所以说, 本文研究结论还需要进一步证实和探索。

参考文献

[1]蔡莉, 敖锋.汉语关系从句挂靠偏向的语料库研究[J].外国语文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 2014, 30 (06) :93-94.

[2]蔡莉, 敖锋.英汉关系从句挂靠偏向对比研究[J].外语研究, 2014, 11 (05) :44-45

偏向开关的使用及改进 篇8

在无线局西新工程天线交换系统升级改造中, 偏向开关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它的功能就是通过控制偏向开关的转换角度来改变固定短波天线左右发射幕的馈电相位, 从而改变天线主瓣的方位角, 改变天线的覆盖区域。基于微机控制的天线自动交换系统, 根据指令13秒内实现不同位相的转换, 不仅提高了天线交换的效率, 而且减低了实现相同覆盖区域的工程造价, 有利于实现天线交换系统的“无人值班, 有人留守”。但在近两年的实际应用中, 尤其在沿海潮湿含盐量大的地区, 偏向开关出现了一些锈蚀方面的问题, 如由于生锈造成开关减速的刹车部件失灵, 表面处理老化腐蚀, 连接螺栓生锈等。下面从偏向开关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和技术参数, 以及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2 偏向开关的基本结构

偏向开关的基本结构如图1所示, 室外天线偏向开关主要由支撑开关平台、动力系统、驱动系统、转换系统、控制系统、框架系统等几大部分组成。

(1) 支撑平台

偏向开关位于室外, 根据场地要求的高度连接偏向开关, 支撑平台由立柱支撑连接槽钢, 通过连接件连接, 组成井字架将偏向开关支撑起来, 且对偏向环起支撑固定作用。

(2) 动力系统

偏向开关运动切换的动力采用380伏、60瓦的异步电机。

(3) 驱动系统

偏向开关的驱动系统采用涡轮蜗杆式变速箱。变速箱体采用铝精密铸造, 内部为3级涡轮减速, 电机输出转速为1440转/分钟, 经过变速箱3级减速传动到主轴为4.68转每分钟, 带动刀头转动。在2轴加电磁离合器, 当需要切换时, 电磁离合器吸合电机带动开关转动, 不通电时离合器断开, 特殊情况下, 可以手动转换开关。

(4) 刹车装置

当偏向开关切换到位后, 电机停止, 拨轮在机械惯性的作用下继续转动, 如果限位开关从拨轮的限位槽里脱开, 开关将会失去控制, 为了使限位开关不从拨轮的限位槽里脱开, 拨轮必须在电机停止后的6度的范围内停下。偏向开关主轴转动采用拨轮槽轮机构来实现, 在拨轮上安装了刹车装置, 当开关转动到位, 限位开关的滑轮进入拨轮的限位槽里, 刹车装置的摩擦力使转动的拨轮迅速停止转动。

(5) 控制转换系统

由中控机房对天线偏向开关输入合适的电控信号, 控制电机转动。电机经过3级变速带动槽轮机构转动。槽轮连接主轴, 拨轮带动槽轮使主轴转动, 这样固定在主轴上的上下两个转动臂转动, 切入到固定在框架上的输出触点。

(6) 整体框架部分

整体框架上下支架采用铝精密制造, 8根Φ35高频瓷棒用U型卡箍固定, 组成整体框架, 中间采用Φ50高频瓷棒作为主轴。上下支架外面用3mm厚铝盖板, 用5mm厚的聚四氟乙烯绝缘侧板。用Φ60紫铜棒为输入端连接主刀体, 输出端采用Φ28的紫铜管。

3 偏向开关的主要技术参数

(1) 频率范围 (B) :5-27MHz。

(2) 最大传输功率 (P) :550kW。

(3) 输入阻抗 (Zi) :150Ω。

(4) 输出阻抗 (Zo) :300Ω±5%。

(5) 驻波比 (VSWR) :≤1.10。

(6) 开关切换最大时间 (T) :15s。

4 偏向开关工作原理

天线场地偏向开关是天线匹配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输入特性阻抗为150欧姆, 输出特性阻抗为300欧姆, 最大可实现5个方向的相位切换。当天线要对不同的方向进行播出时, 由中控机房对偏向开关输入电控切换指令, 电控指令到达偏向开关, 开关完成切换动作, 向中控机房返回开关到位信号。这样发射机产生的短波的信号经过偏向开关后, 信号到达天线左右发射幕的相位发生了改变, 使信号从天线左右发射幕发射出去后的合成矢量信号的方向发生了变化, 即天线发射信号的主瓣的方向发生了变化, 从而实现了一副固定短波天线播出方向的偏移。

5 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排除方法

天线偏向开关为室外开关, 在潮湿环境中, 尤其沿海地区含盐量大的恶劣环境下, 受到的影响较大。下面就开关在近2年使用中出现的几个主要问题提出改进方法。

(1) 铝材零件腐蚀问题

触点垫块、微动开关垫块、槽轮行程限位块等零件, 采用铝板加工而成。在海南, 天线区被腐蚀。设计加工时考虑铝材特性好加工, 不易生锈等优点, 但对海南的盐雾天气考虑不够, 在2011年海南降下有史以来最大的盐雾天气, 开关中的铝材零件大部分被腐蚀, 腐蚀后如同豆腐渣一样不能继续使用, 针对这种情况只能更换零件。将铝材零件更换成62黄铜件, 62黄铜不易生锈, 加工起来比较容易。经过更换, 目前开关工作状态良好。

(2) 螺栓生锈问题。

偏向开关中各个零件连接螺栓大部分已经生锈。在偏向开关中变速箱的连接螺栓, 上下主轴轴承盖连接螺栓, 基板的连接螺栓, 槽轮挡块的连接螺栓, 微动开关垫块的连接螺栓, 框架周围聚四氟板的连接螺栓等, 大部分采用的是煮黑内六角及镀锌外六角。在长期的潮湿环境中, 镀层慢慢脱落, 金属表面被腐蚀生锈。解决方法:一是把螺栓帽上锈层用砂纸磨去, 然后在螺栓帽上用毛笔刷防锈漆轻轻涂一点。再有更换螺栓换成304不锈钢材质, 更换螺栓一定注意不能使劲拧, 因为螺栓锈死后, 容易把螺栓帽拧圆而取不下来。遇到这种情况可以在螺栓上滴几滴机油或使用螺栓松动剂, 泡两个小时, 然后用锤子轻敲螺栓帽, 这样螺栓基本就可以轻松取下。如果不小心把螺帽拧圆了, 实在取不下来了用手锯或手砂轮切割片在螺帽上开槽, 使用一字改锥就可以取下螺丝。

(3) 刹车失灵问题

偏向开关在使用一定的时间后, 由于环境潮湿的影响, 刹车滑动块与导槽之间由于间隙较少且不经常运动, 导致刹车滑动块与导槽粘连在一起, 造成刹车滑动块不运动, 起不到刹车的效果。解决刹车失灵的方法很简单, 用一字改锥把导槽上的螺栓稍微松动一下, 在刹车块与导槽之间别动一下, 然后在刹车块与导槽间滴上几滴机油就可以了, 最好还是把刹车更换一下比较好, 用62号黄铜材质更换原来钢件, 效果会比原来更好。

参考文献

[1]李孝勖, 王洁澄, 车晴.广播电视技术手册—天线 (第7分册) .国防工业出版社.1995年8月.

古文教学应纠正两种偏向 篇9

我们教师在教文言文时, 常常存在着两种偏向:一种是重言轻文, 教师逐字逐句串讲课文, 课堂上气氛沉闷, 学生学习索然无味, 教学效果事倍功半;还有一种现象是重文轻言, 教师重整体意会, 轻基础知识的落实, 学生没有文言文知识的支撑导致学习困难。这两种现象结果都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现象产生。虽然现在很多老师已经意识到文言文既要有“言”又要有“文”, 但在处理两者关系的时候往往存在着僵化现象, 简单地“言”加“文”。要么是先逐字逐句地翻译课文, 在翻译结束后用几分钟的时间来分析归纳文章的中心内容, 要么是教师先将本文的内容直接告诉学生, 然后让学生对照注释理解并读背课文。虽然看起来都有“文”与“言”的学习, 但这个“文”是强加到“言”上去的, 而不是通过对“言”的咀嚼、品味来探求获得文本的意蕴, 从而文言文的学习效率也就可想而知了。

“言”和“文”不能有机结合的症结何在?笔者以为主要源于平日教学中对“言”与“文”的理解不到位。文言文中的“言”是指言语的形式, 包括词语积累、古汉语语法、诵读方法、文言语感等。在教学时要让学生了解一点古代汉语的语法, 积累一定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注重在朗读中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文言文教学中“文”的内涵包括文言、文章、文学、文化。文言文之所以值得咀嚼是因为它是作者的思想情感、道德评价、文化素养以及审美趣味等的载体。如果我们仅仅抓住一个“言”, 只着眼于词句的学习, 而忽视甚至舍弃了它所承载的丰富的内容, 那是舍本逐末, 结果必然连语言本身也不可能真正学好。我们要重视它所承载的丰富的内容, 领会文的精髓, 让其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像《观潮》就是一篇在艺术上很有特点的写景记事佳作。文章以精练的笔墨, 写了海潮的壮观景象, 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 弄潮健儿和观潮人群。描写的重点又在水军和健儿的水上表演, 江潮之盛和观潮人之多, 都衬托了重点描写的场面。在这篇文章中, 我们不仅仅可以学到言, 我们还可以学到写景记事相融合, 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方法。我们还要传承文化, 例如“既望”, 这里“望”是古人对阴历十五这一天的称谓, “既”是已经过去的意思, “既望”是指过了阴历十五, 因此是十六这一天。类似的称谓还有“晦” (指阴历每月的末一天) 、“朔” (阴历每月的初一) , 这是古人对某些日子的特殊称谓, 就是一种文化。语文学习肩负着传承文化的使命。只有准确理解了“文”与“言”的内涵, 才能将二者有机结合并实现文言文的价值。

如何将“言”和“文”有机结合, 真正做到“文”“言”并举呢?

首先, 教师要立足文本并对文本进行准确解读。解读中要充分尊重作者文本, 做到在充分了解写作时代以及作者写作背景的基础上理解文本, 不让文本的当时性与学生的现代性产生冲突。例如在学习《岳阳楼记》时, 如果学生不了解范仲淹写本文的目的是对被贬好友滕子京的委婉规劝, 以及用自己的乐观精神和济世情怀来感染好友这一写作目的, 就不能理解本文题为“岳阳楼记”却为何将全文的重心放到了纵议政治理想方面。只有在尊重作者创作意图基础上的个性解读才是有效解读。要做到深度理解文章内涵, 我们不仅要尊重作者文本还要尊重编者文本。作为教材的文本, 承载着教材编写者对落实课程标准的思考, 是语文课程目标的外化, 是师生教学活动的最主要材料。因此教师在解读文本时, 要尊重编者意图, 不仅要考虑到文本的阅读价值, 更要关注到文本的课程价值。如《木兰诗》一文编者将其放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以爱国为主题的单元, 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感知木兰的女儿情, 更要引导学生感受木兰的英雄气, 从而让学生学习木兰那种勇于担当重任的品质。

其次, 要注重文言知识的积累。博观才能约取, 厚积方能薄发。中国传统读书历来强调“通经必先识字”, 十分重视积累文言字词对学习文言文的重要作用。但读懂一篇文言文不仅要积累必要的文言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用法, 引导学生对常见的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特殊句式等字词句进行积累, 还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古代文化常识。具备一定的古代文化常识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句意, 还可促进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和文章主题的理解。例如, 在2011年湖北省青年教师优质课大赛中, 宜昌的景书芳老师执教《唐雎不辱使命》一文在分析人物形象时, 有学生就说秦王是一个贪生怕死之人。景老师立即明白可能是由于学生对“跪”的含义的错误理解而导致, 接着就给学生讲“跪”的造字法以及它的真正含义, 并当堂演示“长跪”的姿态, 学生立即就明白了“长跪”有表示恭敬、庄重的意思。通过对“长跪”的文化知识的了解很容易就理解了唐雎的视死如归、从容不迫, 以及秦王的前倨后恭, 通过“言”的积累从而提高了学习“文”的效率。但积累不能脱离具体文本进行孤立的字词训练, 要让学生阅读文章, 判定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用法的基础上进行积累。

要真正做到“文”“言”并举还必须要重视朗读。朗读是把由文字书写的无声语言转化为更能表情达意的有声语言。文言文与我们现在的说话习惯相差甚远, 不易理解, 要引领学生真正进入文本, 理解文章的内涵和古人的情怀, 走近它的第一步就是朗读。古人说“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 “文章不厌百回读, 熟读深思子自知”。每学习一篇新的课文, 都要在熟读的基础上进行。朗读时可采用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听录音, 教师范读, 指名读, 小组赛读, 全班齐读等, 都是激发阅读兴趣的好形式。朗读要按照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这样循序渐进的方法进行, 并将朗读贯穿于文言文学习的每个环节之中。读时还务必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 深入文意之中, 这样可培养学习的主动性, 避免机械式朗读, 达到通过朗读来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的目的。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 提出较高的朗读要求, 体会言中的韵味情致, 言中传达的作者的喜怒哀乐与真情实感等, 使其在反复诵读中领会文的内涵, 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例如在教《岳阳楼记》一文时, 如果老师能在初步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诵读, 就更能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渗透的情感。如引导学生体会“得无异乎”一句虽然本句的中心词是“异”, 但作者却在前面加上副词“得无”, 缓和语气, 后面一个“乎”字感叹, 表示情本如此的意味, 全句又用反问语气肯定“异”的意思, 在朗读时读出坚定态度中的缓和语气。在读“吾尝求古仁人之心, 或异二者之为”一句时读出平和中正。读“噫!微斯人, 吾谁与归?”中的一往情深, 委婉致意。这样学生很容易就能对范仲淹的博大胸襟以及高尚的情怀领略一二, 并让作者的精神滋养自己的心灵, 从而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注意偏向 篇10

首先要明确的是, 我们不必再担心中国经济会垮掉。2014年结束的时候, 这一轮呼啸而来的“楼市崩溃论”、“中国式金融危机论”以及“中国经济崩溃论”应该划上一个何止符了。2015, 我们要开始一个新的航程。

2014年, 在政治上, 强力反腐不仅传递出了中国新一代领袖锐意进取的决心和意志, 更显示出其坚实、强大的执行力;同时, 决策层还明确了“依法治国”的大方向, 使得十八届三中全会“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理念得以落地。到此, 低调的“中国式政治改革”事实上已经启动且前景看好, “法治中国”有望为包括经济改革在内的全面改革确立顶层设计之保障。

在经济上, 2014年政府面对经济下滑, 仍坚持市场配置资源的主线, 不仅大刀阔斧促改革, 努力简政放权, 逐渐打破垄断;还果断发布了国务院43号文, 规范地方债务行为, 使得地方债从灰色转向透明, 从无法可依、无章可循转向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从不规范转向规范, 从行政转向市场, 从无风险管理转向管理管理。地方债改革的重大意义实不亚于1990年代的分税制改革, 中国式金融危机的大患可以说已去除大半。

谈虎色变的房地产风险也正在回落, “以时间换空间”的策略初显成效。尽管有人信誓旦旦地放言2014年中国楼市将崩盘, 但2014年却有惊无险地过来了。

失败的预言或许并不在于论者一以贯之的看空立场, 而在于对市场缺乏精准判断。数据表明, 当前中国住房价值量总体实际上仍处于相对合理水平:首先, 从住房价值量和GDP对比看, 中、日、美比值分别4.1、5.3、2.5倍, 中国在美日之间, 若谈崩盘, 日本应该再一次崩盘且崩盘在中国之先;其次, 中国房价过去十年涨幅实际上亦未大幅超过其他国家:2000-2009年间, 中国住房均价上涨134%;相比之下, 日本1960-1969年间房价上涨287%;再次, 中国城镇化率刚过50%, 住房需求量每年仍在10亿平方米左右, 而其他国家房价大涨期间, 其城镇化率都远高于我国当前水平。

截止到2014年11月份, 13个城市新房去化时间16个月, 已较前期下降。2014年前10月, 300城市住宅土地成交建筑面积同比下降31%, 新开工面积同比下降6%, 2015新增住宅供应势必减少。

考虑到库存去化, 新增供应养活以及渐显的降息效应, 这一轮的房地产崩盘的警报也已经解除, 预计2015年下半年新增供应甚至有可能会出现不足的压力。嫌啤酒中泡沫太多, 可以去掉泡沫, 也可以增添啤酒。人家以危机去泡沫, 中国人不妨用发展添啤酒。殊途同归代价却更小, 何乐而不为哉!

去掉了金融危机和楼市危机的大患, 又以法治改革打破利益阻挠, 通过实现“人”的城镇化对内需的拉动, 再加上4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对于中国金融和经济的保驾护航, “中国崩溃论”可暂时闭耳不听了……

这很不简单!中国高速增长30余年, 迄今为止避开了泡沫危机和金融风暴, 这绝对是奇迹, 胜过了当年的优等生日本及“东亚四小”。

遗憾的是, 明枪易躲, 暗箭难防。楼市危机与地方金融危机是人人关注的两大显性危机。除此之外, 另有两大相对隐藏、国家几乎未曾设防的风险:其一, 是全要素生产率下滑导致的经济烂掉的风险;其二, 是以及人口红利快速消退、未富先老导致的经济活力丧失的风险。这两大“暗箭”, 现已向中国经济射了过来, 2015年, 不得不全力防范。

全要素生产率风险指的是增长全靠投入而效率很差, 从而在投入耗尽后经济突然崩溃。典型例子是前苏联和东亚。他们都在高速增长后突然崩溃, 皆因全要素生产率出了问题。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在改革开放后一直保持较高水平, 但高峰在80年代和90年代, 进入21世纪后逐渐滑落, 并有统计结果表明, 在2010年后甚至快速下滑到了负增长的水平。这是笔者非常担心的风险。中国经济的下滑有人说是常态, 也就是该下滑了。但研究表明, 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低速增长, 85%与全要素生产率的下滑有关。中国经济增速换档, 全要素生产率由正变负, 实在是最深层的原因。

未富先老的风险是指中国人口快速老龄化导致的经济活力下降。没有一个老龄化国家能保持经济活力, 更不能从中等收入进入高等收入。美国国民经济研究局对30个国家经济增长的研究结果表明, 人均GDP在16000美元才告别高速增长。我们人均GDP还不到一万美元, 增长就要换档, 原因何在?当前中国60岁人口已占了大约15%, 2020年预计将超过20%, 2013年甚至可能到四分之一, 中国曾经的人口红利突然变成了今天的人口负债。对经济增长而言, 人口负债是很沉重的负担, 这也是当年日本经济崩溃的真正元凶。

中国的经济增长能跑过老龄增长吗, 我们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吗, 中国梦是梦还是能变成现实?未来十年, 一切将见分晓。而2015年的破局, 相当重要。

2015年后的中国经济政策该怎么定位?学者们的观点主要分为两种:一是主张从供给侧发力, 大力改善供给, 实施经济结构升级。也就是主张以改革促发展, 比如打破垄断、搞活市场、给企业减税等等。二是主张从需求端发力, 适当刺激需求, 帮助经济渡过难关。也就是主张要保增长, 比如呼吁降准降息、加大政府投资、松绑房地产调控等等。究竟哪种观点正确?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我们不妨先回顾一下美国70年代的“滞胀”历史。从1970年到1983年, 美国“滞胀”13年。经济学上的“滞胀”是指增长停滞、失业率增加和通货膨胀并存的经济现象。后来的研究表明, 科技创新处于低潮、出口贸易份额下降、实体经济缺乏增长点是美国经济“滞”的根本原因, 而以赤字为主的扩张式财政政策和以货币供应量为主的货币政策双双“失灵”是美国经济“胀”的幕后推手。

对于“滞胀”问题的解决, 当时美国的经济学界有三派主张:供给学派主张增加供给来抑制成本上升;凯恩斯需求学派主张刺激需求先解决“滞”的问题;货币学派则认为通货膨胀归根结底是货币问题, 所以主张先调整货币政策的目标。美国政府实际采取的措施又是什么呢?美国政府当时没有单独接受某一派的学说, 而是兼蓄并举, 综合了各个学派的主张:以凯恩斯的需求理论作为宏观调控的依据;以供给学派的减税和放松市场管制来促进科技创新;以货币学派的总量控制来稳定货币市场。最终, 美国从80年代中期开始, 以高科技产业的崛起再次领先于世界经济。

回过头来看中国的当下, 美国给我们的启示就是:供给学派与需求学派, 促改革与稳增长, 改善供给与拉动需求, 并非绝对的对立或者谁对谁错, 二者都很重要、可以平衡、统一吸纳。笔者曾经撰文指出, 在现阶段, 中国经济政策具有两面性:一面是“促改革”, 一面是“稳增长”。具体说到哪面分量重, 哪面分量轻, 笔者以为, 这绝无定论。一定是要看具体情形的, 经济下滑时, 可能会倾向“稳增长”多一点, 经济企稳时, 可能会倾向“促改革”多一点, 这也是新一届政府一直强调的宏观调控政策的预见性、针对性、灵活性和审慎性。

据此, 2015年, 在促改革与稳增长之间寻求平衡应作为中国宏观调控的主基调。只是笔者以为, 相较于过去的2014年, 2015年宏观调控可能偏向于“稳增长”会稍多一点。主要理由有三点:第一, 现有的改革大多只是刚刚起步, 要想在2015年就见到明显的改革红利不太现实, 中国经济持续放缓的压力仍然较大, 出于“保底线”的需要, 诸如降准降息、稳定房地产市场、加快基础设施项目审批的“保增长”措施仍应陆续出台。第二, 当前正在进行的改革和经济放缓可能会使得中国的经济风险过早暴露。例如, 地方债的改革有利整体风险消除以及长远中国经济发展, 但在短期可能会使得地方政府缺乏增长动力甚至消极怠工, 如何确保地方政府的发展动力不衰减是一个新的课题。再比如, 2014年以来, 高杠杆水平的企业部门的偿债能力因利润暴跌而承压, 企业的违约风险可能会传导至影子银行业体系和正式银行业部门, 为规避系统性金融风险, 保持合适的流动性和一定的经济增速就很有必要。第三, 在中国经济转型的阵痛期, 目前中国还没有找到替代传统增长模式的更好模式, 而改革正是拿传统模式开刀, 如果下刀太快太狠, 转型没有成功, 企业就死掉了一片, 这是得不偿失的。

综合来看, 对中国而言, 放弃促改革肯定不应该, 但放弃稳增长也是万万不可。所以, 具体点说, 2015年的经济增速目标或可以定位于7%。既稳增长, 又促改革;统筹兼顾、长短平衡;以此继续向未来全面转化。路, 并不可走;但只要有路, 就要往前走!

美元中期走势偏向看多 篇11

最近,欧债危机似有所平复,美国良好的经济数据也抑制了避险情绪,美元升势受到抑制。不过,无论是欧美经济增长形势,还是欧债危机化解前景,目前来看依然支撑美元在中期内继续走强。

历史研究表明,在经济危机时期,美元汇率多与实体经济走势呈现负相关。这在互联网泡沫破裂时期和第三次能源危机期间均得到了体现。这种现象背后的逻辑在于,危机期间,美元走势由避险情绪主导,而美国实体经济改善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避险情绪,反之亦然。

近期美国经济数据的改善正在发挥这样的作用。在房地产领域,美国最近披露的新屋销售和开工数据都取得不错的增长。当前,房地产市场对于美国实体经济而言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不过我们预计美国房地产市场在2012年上半年依然难有显著改善。

一方面,2012年美国止赎房屋数量将会上升,现房市场上的超量供给将会冲击新屋销售,从而抑制开工,导致房价受到进一步的抑制。另一方面,当前美国银行业坏账率仍然较高,对于杠杆化交易的房屋市场,这是非常不利的。如果美国今年上半年房地产和实体经济数据弱于预期,将为美元继续走强提供基本面的支持。

反观欧元区方面,当前欧元区经济金融领域的风险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主权债务问题本身,另一个则是欧洲当局应对措施弱于预期的可能。

就欧债问题本身而言,2012年上半年,意大利将有大量债务到期,这意味着届时意大利将会大量发行新债务以偿付旧债。如果新债拍卖利率继续走高,那么意大利的债务负担将愈发沉重。另外,财政紧缩和债务危机对于信心的打压,将导致欧元区经济表现明显弱于预期,进而反过来加剧市场对其债务偿还能力的担忧。

当债务危机的矛头直指意大利的时候,危机的剧烈程度和潜在影响,也就远非之前葡萄牙、希腊、爱尔兰危机爆发的案例可比。意大利经济规模较大,其GDP总额列欧元区第三位,债务规模也是全欧元区最高的。到目前为止,意大利国债收益率持续接近7%,显示当前的政策还无法令市场信服。更糟糕的是,目前已经很难再推出进一步的措施,无论是财政紧缩,还是财政联合都已经尝试过,而欧央行在危机演变到最危险的时刻之前似乎又很难真正转向。

归根结底,意大利国内的结构性问题仍然是欧债最大的问题。首先,就财政方面来看,意大利的人口老龄化在南欧国家中是最为严重的,这意味着退休金偿付压力巨大,特别是意大利国内实行的是现收现付制。意大利国内的工会势力强大,社会保障政策的转向非常困难。其次,就经济结构来看,意大利国内的经济结构更加偏向于中低技术密集型行业,其必将面临愈发严重的新兴经济体的挑战。未来的经济增长率恐怕也很难保证。

再看债务问题的应对措施,欧洲财政和央行之间是存在推诿和博弈的。此前,财政联合达成初步协议的时候,欧央行方面的债务购买规模即出现了回落。而市场对于欧央行的大规模购买依旧较为期待,如果欧央行方面的购买规模萎缩,那么将不利于南欧国家收益率的回落,这会导致避险情绪的累积。

高考应试作文的偏向及命题对策 篇12

东坡披发仰天大呼“大江东去”, 他面临的那些烦心琐事顷刻之间沉入滚滚波涛之中, 消失得无影无踪。壮阔的滔滔江水让东坡选择忘记, 忘记那些失意、悲伤, 忘记那些仕途的不得意。陶潜伴着“庄生晓梦迷蝴蝶”中的翩翩起舞的蝴蝶在东蓠之下悠然采菊。面对南山, 渊明选择忘记, 忘记那些官场的丑恶, 忘记自己遇到的所有不快。这是心灵的选择, 这是过河人在“河”的两岸所做出的明智的选择, 这更是明智的“摆渡”。

不能否定, 这位考生的语文功底是相当不错的, 特别是丰富生动的语言、出色的文字组织能力和扎实的语文知识积累, 这样的文章得满分无可厚非, 它们的确是这类文章中的佼佼者;但值得关注的是它们代表的某些普遍性的缺失。

综观近几年话题作文的满分答卷和有关高考话题作文应试指导的文字, 我们可以看到话题作文模式的一些基本特点:形式上, 大多为“散文”化的结构, 常用描写兼抒情议论的笔法, 语言华美, 多用铺排 (排比句或排比段) ;内容上, 大量引用或呈现古今中外的文学艺术家的事例、古诗文的意境或虚构的意象;风格上, 文学性、抒情性较浓, 思绪、情感泛化。无庸否定, 几年高考话题作文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学生的语言、文学方面的修养。但这种模式所表现出来的缺失也是鲜明的 (尽管这不是命题创新者的本意) :华美的文辞掩盖内容的贫乏, 丰富的史料回避生动的现实, 空泛的抒情、“清谈”掩盖生活体验和思考的贫乏和肤浅。这种绮丽浮华的文风, 显然不利于中学培养人才, 也不利于高校选拔人才。

由此, 笔者想到, 我们在高考作文命题中是否也需要来一次“唐宋古文运动”, 即倡导贴近实际的实实在在的文风。这“实际”是学生生活、思想的实际, 中学语文教材的实际, 高校对人才要求的实际;这“实在”是文章内容的实在, 即有真实的生活体验, 有真切的生活思考, 有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表达能力。当然, 在倡导“实在”的同时, 我们决不否定语言的文采, 因为语言因素是语文素养的基础。要矫正当前高考作文中出现的偏向, 就要发挥高考这根“指挥棒”的作用, 在命题中, 我们必须采取以下一些对策:

一、命题明确规定写作体裁

尽管在文章体裁上有许多分歧, 尽管有人主张应试作文要模糊文体界限, 但规定文体至少有这些作用:减少那些不伦不类的所谓“散文”或“杂文”, 以及画虎不成反类犬的“创新”文;消除写作教学中急功近利、投机取巧、偏于一种文体的心态, 踏踏实实地根据教材的要求, 全面地培养学生的写作基本能力。

二、采用一卷大小作文

长期以来一直有人主张高考只考一篇文章, 这种科举时代的考试方式一直没有被再次使用, 但我们应该承认它的某些合理性, 我们可以适当地强化写作的考查, 一卷大小作文就是一种比较好的形式。这种形式在1990至1998年的全国高考中共使用了7次, 不乏许多精彩的题目, 应该说效果相当不错, 但考虑到考生答题时间和阅卷人力有限的问题而没有继续采用, 近年来这种形式再次被人们关注, 如2005年的重庆高考卷。其实, 答题时间和阅卷人力有限的问题可以通过适当减少题量或用小作文代替语言表达部分的题目等方法来解决;大小作文也可以设计为一个材料而两个不同的要求, 一者侧重情感体验的形象思维, 一者侧重理性分析的抽象思维。这样可以弥补单篇一种文体考查的不足, 可以比较全面的考查写作能力、人才素质, 既比较全面地体现了“考试说明”和中学教学大纲 (课程标准) 规定的内容, 又符合高校文理科对人才的不同要求, 可以引导中学语文教学重视写作基本能力的培养。

三、创设具体的命题情景

试题的内容要具体化, 让考生直接参与其中, 在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的基础上, 着重考查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对生活的体验和情感品质, 因为这些是人才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 考查这些也完全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思想。比较我们的话题作文与美国等国家的高考作文试题, 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明显的区别:我们的命题“虚”的成分多, 人家的命题“实”的多。如美国2003年几所大学的一些作文题目:“想像你是某两个著名人物的后代。谁是你的父母呢?他们将给什么素质传改了你?”“谁是你们这一代的代言人?他或她传达了什么信息?你同意吗?为什么?” (黄全愈《高考在美国》) 话题作文试题由于范围过大, 考生不采用或不会用“以小见大”、“由实见虚”的方法, 实际的考试中出现了记叙虚化, 抒情故作深沉或造作、空泛, 议论思维单一平面化以及缩构等问题 (当然产生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 这正需要我们设计出既有普适性又是唯一性的试题。要达到这一要求, 根本的解决办法只能从内容上考虑而不是试题的形式上。当然, 为了避免以往“材料作文”中不必要的审题偏差, 我们可以在命题中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

四、评分标准要把文章的内容放在首位, 考查语言形式要和内容结合在一起

上一篇:社会支持程度下一篇:无损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