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注意

2024-08-22

有效注意(精选12篇)

有效注意 篇1

实施有效教学, 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学生注意力集中直至高度集中, 在课堂上才能全身心投入, 才能与教师一起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实践中我可采取以下措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使学生高度集中注意力.我们在教学中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情景激趣

新课程数学教材呈现问题一般是以情景为背景, 这种情景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起到催化剂的作用.特别一些情景通过课件展示效果更加显著, 学生兴趣盎然, 注意力自然高度集中.例如, 昆虫学家法布尔在童年观察昆虫习性, 从早到晚伏在大石头旁看蚂蚁搬家不知疲倦, 不觉无聊, 正是他对此兴趣盎然, 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缘故.

2.挑战激趣

挑战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是不争的事实.在挑战面前, 学生总是跃跃欲试.为此, 教师应该提出挑战性的问题, 唤醒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 让学生接受挑战, 拥抱胜利.爱迪生发明灯泡时, 在三年时间里, 每天工作约十九小时, 遇到过无数困难, 接受过无数挑战, 但他仍然精力充沛, 注意力集中.

二、明确学习动机

学生明确学习动机, 就会产生不竭的学习动力, 才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这样在学习中就能自觉集中注意力.我们可通过以下方式帮助学生明确学习动机.

第一, 开展“我知道的名人名师”活动, 让学生讲名人名师刻苦学习, 发奋成才的故事.名人名师是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周恩来“为中华的崛起而读书”就是最好的榜样.

第二, 进行“祖国在召唤”论坛, 畅谈祖国的发展.我们是炎黄子孙, 我们是龙的传人, 我们有屹立民族之林的志气, 祖国的繁荣昌盛是我们的骄傲和自豪.而祖国的繁荣昌盛靠我们有知识有理想的炎黄子孙一代一代的不懈努力.

第三, 开展“感恩教育”, 倡导“孝”, “学会感恩”.“学会感恩”也好, 尽“孝”道也好, 这都需要资本, 即“心有余力要足”, 这需要我们努力学习, 掌握知识, “知识就是力量”.

三、精心设计课堂

在精心设计课堂方面, 我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1.了解学情, 立足学生

学情是课堂教学的立足点, 课堂设计必须立足学情.因此在设计课堂教学前必须了解学情, 这样才能打有准备之战, 才能明确主攻方向.

2.学习课标, 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方向, 是准绳.只有明确教学目标, 才不至于使课堂教学偏离方向, 这犹如大海行船需要舵一样.

3.掌握重点、难点、知识点、训练点的达成度

在教学中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知识点和训练点落实的达成度决定着课堂的效率和质量.

4.对教学内容融会贯通

只有对教学内容融会贯通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才能醍醐灌顶, 才能举一反三, 才有高效率, 才有高质量.“以其昏昏, 使人昭昭”是不行的.

5.体现挑战性、生成性

只有挑战才有生成, 只有生成才有提高, 只有生成才有生命力.“在生成性的视野中, 一切都是生成的, 都处于永恒的变化之中, 不再存在一个预定的本质”, 因此要实现从预成性思维到生成性思维的转变.

6.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法立足学情, 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探究时间和空间, 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7.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辅助教学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充分刺激学生感官, 向注意力吹起了集结号.现代教育手段具有数学信息的扩充, 教学过程的交往, 学生地位主动性, 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教育情境的虚拟化等功能.它的应用优化了教学环境, 全方位调动了感官的功能.

8.注意调控课堂气氛, 形成和谐的课堂学习场

和谐的课堂气氛形成了良好的课堂情感场, 师生在民主的、平等的学习环境中学习, 能极大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9.采取激励的评价手段

激励的评价是注意力的助推器.每个学生都有进步的内在要求和提高学习成绩的愿望, 教师的激励性评价无疑增强了学生的进步愿望.

实践证明, 上述措施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 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有效注意 篇2

孩子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可以一干就是一个来小时,而不感兴趣的则怎么也不起劲。

在给孩子安排活动时,激发孩子的兴趣很重要。

在给孩子安排活动时,要注意活动难度要适合孩子的水平,让孩子既能体验快乐又要感受挑战。

如果游戏超过了孩子所能完成的范围,即使再有趣也不能吸引他们的注意

第二大攻略:给孩子营造安静的环境。

孩子的注意力容易因新的刺激而转移。

家长可排除各种可能分散孩子注意力的因素,为孩子创造安静的游戏环境。

在与孩子游戏时,家长应注意观察孩子,适时地对孩子提出适当的要求。

比如,当孩子在专心致志地做某件事情时

第三大攻略:让孩子有规律地生活。

孩子一天的生活节奏和活动时间都会影响到他的注意力。

所以安排好孩子的生活作息很重要。

吃饭、睡觉、游戏、运动,看绘本,每天我都给懿懿安排好每个活动的时间,如没有意外的话尽量不去打乱一天的安排

第四大攻略:别强求孩子专注一件事。

如果孩子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注意力不集中了,家长不要强制孩子一定要专注。

注意力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培养的。

当孩子注意力分散时,可以适时地转移孩子的兴趣点。

比如我会让PP画画,因为他喜欢画画,可以画上一个钟头都不厌倦

第五大攻略:体育运动有助注意力集中。

如果刚参加完体育活动,学生们在回答问题时会更集中注意力,答案也更准确;而且问题越难,答案的准确率就越高。

同时,研究也显示,刚参加完体育活动的儿童能更好地分配注意力资源,而不容易受噪音等因素的影响。

有注意力才有效率 篇3

一、精心组织教学,吸引注意力

教师精心组织教学,不仅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促进师生有效互动,让教学效率最大化。

1.精心提问题,激发注意力。精心提问是激发注意力的有效手段。学习课文2-4自然段时,教师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小白兔很想知道太阳的颜色,它问了哪几个动物呢?请用“ ”画出来相应的动物,用“﹏﹏”画出这些动物分别是怎样说的。学生围绕这个问题边读书,边思考,边勾画,注意力十分集中。

2.巧借多媒体,抓住注意力。多媒体课件信息量大、图文声并茂、形象直观,非常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学习第五自然段时,教师通过生动形象的动画,巧妙地引出小白兔的疑惑:太阳到底是什么顏色呢?栩栩如生、贴切自然的动画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目光,他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起来。

3.有意设障碍,调动注意力。教师有意设置教学障碍,也能调动学生的注意力。还是以第五自然段的教学为例。教学中,教师没有直接让学生读课文,而是引导他们看板书、小结课文内容后出示CAI。“看,小白兔有些不明白了,它正皱着眉,瞪大眼睛,托着下巴,使劲地想呢!它会想什么呢?”随着提问,动画出现一个大大的“?”。学生认真阅读后,很快回答出了这一段的内容:“它会想,它们说的各不相同,太阳到底是什么颜色呢?”

4.抓拓展练习,提高注意力。在教学即将结束时提出一些有想象力的问题,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还能锻炼学生的注意力。学完课文后,教师及时提问,“其实,小白兔还问了小蝴蝶、小海豚、小企鹅等小动物,猜猜它们是怎样回答的?回答时请用上这样的句式:太阳是 ,照在 上 。”这样的拓展训练,既训练了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还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可谓一举三得。

5.学写生字词,维持注意力。在学生思维疲倦的时候,换一个“频道”,让他们写写字,能维持学生的注意力。教学中,教师先引导学生复习本课学过的生字,接着提问,“你记住了那些字,是怎么记住的?”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帮助他们小结提升(如:熟字+偏旁、熟字+熟字、数笔画等),最后通过书空、教师范写、学生练写等方式指导学生写字。这样动静结合,手脑并用,让学生的注意力得到了持续的维持。

二、巧妙运用评价,保持注意力

及时的、个性化的、多元化的评价,有利于学生保持注意力。

1.点评个性化,稳定注意力。学习生词时,教师出示词卡“绿油油”,指名学生读。学生朗读时,教师及时评价,“真绿啊!”“绿的发光呢!”“你的朗读让老师仿佛看见了树叶绿得冒油了呢!”这些点评,或肯定,或鼓励,或引导,或提升,既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了课文,又稳定了他们的注意力。

2.表扬榜样生,增加注意力。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时间短,课堂上难免会发生注意力分散、表现不佳的情况。此时,教师可以不着痕迹地表扬表现出色的学生,如“某某眼睛看着老师,特别有神,多会听讲啊!”“你抓住了树叶的特点,不仅说得好,而且读得好!”“某某写字时做到了三个一,习惯真好!”这样既肯定、激励了榜样生,又提醒了那些注意力分散的学生。

3.反馈多元化,增强注意力。除语言激励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肢体语言及时肯定学生的良好表现。适时的微笑、竖起的大拇指、自然的爱抚、鼓励的眼神、热烈的掌声等,都是对学生的肯定和激励。课堂上,一向胆小的沛萱举起了手。教师及时请她朗读。一开始,她的声音很小,教师鼓励她:“你其实读得挺好,要是声音再大一点就好了。来,试着大声读一遍!”经过鼓励,她的声音响亮多了,同学们及时为她鼓掌。教师走到她跟前,竖起大拇指,继续肯定她:“你真棒!你的进步老师一直都看在眼里。以后也要像今天这样大胆地展示自己,能做到吗?”她点点头,眼里洋溢着骄傲。渐渐地,沛萱在课堂上注意力明显增强了,胆子逐渐变大了。

三、努力营造氛围,调动注意力

教师在教学中适当地穿插一些游戏活动(如开火车认读词语游戏,分角色朗读表演,《种太阳》律动,互动小口诀等),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注意力。

1.开课三分钟,锻炼注意力。课的开始,学生的兴奋点还停留在课间所从事的活动中。如何转移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尽快融入课堂呢?教师利用课前三分钟,或引导学生玩开火车比赛的游戏,或比赛写上节课所学的生字词等,能让学生在比赛中自然而然地进入学习状态。

2.形式多样读,保持注意力。读书读书,离不开一个“读”字。尤其是阅读课,更强调在读中学习生字词,在读中理解、读中明理、读中悟情、读中增强语感。读书,有多种读法。教学中,教师采用指名读、小结指导读、示范读、引读、接读、分角色读、小组读、创设情境读等方式丰富读书形式,让学生的注意力始终高度集中。

3.做课间律动,调节注意力。低年级学生的有效注意时间一般只有10-15分钟。课上到中途,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做课间律动,促使他们的注意力再次集中。教学《太阳的颜色》时,教师选择《种太阳》的背景音乐作为律动节奏,和学生一起站起来,点点头,拍拍手,弯弯腰,扭扭胯,伸伸臂,动动腿,跺跺脚。活动后,学生的注意力又集中了。

4.互动小口诀,训练注意力。在学生注意力分散的时候,教师适时编一些小口诀,带领学生互动,能促使学生集中注意力。

例如:

师:大眼睛。

生:看黑板。

师:一二三。

生:坐端正。

师:请你像我这样做(师边说边示范正确的姿势)。

生:我就像你那样做(生边接答边模仿老师正确的姿势)。

这些小口诀简短有力,指向明确,琅琅上口,易学好记,一教就会,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

有效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 篇4

课堂注意力是指学生将精神焦点或自身意志力集中在课堂教师教学上而不受外界刺激干扰的能力。 在低段学生的课堂教学中, 注意力的提高, 意味着学生可以更多地关注到教师传授的各种知识和技能, 减少注意力不集中、走神等现象的出现, 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低段学生正是建立学习习惯, 培养学习能力, 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的关键时期, 因此, 提高他们的课堂注意力, 进而提高学习效率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有效提高低段学生数学课堂注意力的有效方法

受制于低段学生学习习惯没有完全形成, 自控能力还有待训练等因素, 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极大地依赖于教师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那该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从这六学年的教学实践和向老前辈的学习中, 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

1.以讲故事的形式充分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低段学生一般都喜欢听故事, 特别是适合该年龄段的学生心理的故事, 更能满足低段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要求, 将数学知识的讲授以故事的形式展现给小学生, 利用学生喜欢听故事的心理, 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用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勾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好奇心, 使其积极主动地跟着故事情节和教学内容走, 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 比如“ 0 的认识”就引用猪八戒吃西瓜的故事, 学生在欢笑声中就很轻松地掌握了知识。

2.以组织游戏的形式展开数学教学和学习

低段学生数学课堂注意力不集中的主要原因在于低段学生自控力不强, 不习惯受课堂刻板氛围的限制。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低段学生活泼好动, 喜爱游戏的天性, 将数学知识揉入趣味游戏中, 在教学时利用灵活多样的游戏吸引学生参与其中, 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乐于学习, 主动学习, 在游戏中完成数学知识的教学任务, 寓教于乐, 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比如每次的练习题可以引用和动物卡通喜羊羊等一起“ 数学大闯关”的游戏, 让学生在闯关中快乐地完成练习, 层层递进, 不仅有比较性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将数学教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做到知行合一

低段学生对于数学的认识基础一般都是在认识数字的阶段, 在刚开始认识数学时会觉得抽象难以理解, 学习起来也相对吃力, 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将数学知识和常见的生活实践联系起来, 借助学生熟悉的事物帮助学生理解和学习数学知识, 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水平, 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例如, 利用编制童谣来背诵乘法口诀, 利用饼干、糖果等零食来学习加减法等。

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 教师要培养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 从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开始, 在具体、形象中感知数学、学习数学、发现数学和实践数学的兴趣。 教师除了让学生将书本中的知识与生活相联系外, 还要经常引导学生去发现身边的数学, 画出身边的数学, 记下身边的数学。 如, 二年级下的“ 数的四则运算”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布置这样的作业:你爸爸今年多少岁了? 你妈妈今年多少岁了? 你今年几岁了?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量一量你有多高? 称一称你有多重? 比一比你和你的同桌谁高、谁重? ……这些都是小学生身边发生的事, 但通过教师一步步的、 有计划的训练, 使学生养成了把遇到的问题记下来、画下来, 并试着去解决的习惯, 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4.巧妙创设教学情境, 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

数学教学要达到教学目标和效果, 离不开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参与, 互动和交流是保证教学效果的条件之一。 沉闷的课堂氛围是导致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罪魁祸首, 教师创造巧妙的教学情境, 激活课堂气氛, 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 充分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是一个轻松有趣的过程,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达到教学目标和效果。

5.运用图文口诀结合法来进行教学

低段学生往往对看图学习比较感兴趣, 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也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认知特点, 利用图文结合法进行数学教学和训练,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观察力。 低段教学中的教学以图为主, 让学生充分说一说, 或者利用PPT课件, 可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教师应花一点时间在制作PPT上, 因为学生更喜欢动态的课件。

6.巧用简单的口诀和手势来辅助教学

为了培养学生上课专心听讲的习惯, 首先要求学生听课时, 思想不要开小差或做小动作, 注意力要集中, 当学生不注意听讲的时候, 我会利用一些简单的口号, 例如:师说“ 头”, 学生自然就回答“ 头正, 身直, 两脚平放, 手平放”, 师说:“ 123”, 生答:“ 要坐好”并且及时坐好, 师说:“ 321”, 生答:“ 请安静”利用这样的口诀来使学生的注意力相对集中;其次, 要求认真倾听其他同学回答问题, 仔细分析他们回答得是否正确, 有没有需要补充的, 有什么与别人不同的见解, 每种不同层次相应的加不同的分数;最后, 要仔细观察老师的演示和板书, 并按要求认真地操作学具, 做好练习, 当需要集中注意力听老师授课的时候就以有节奏的师生拍手来提醒学生。

7.让积极评价的使用贯穿课堂

低段学生都喜欢被表扬, 都有好胜心, 课堂上应该多些积极的评价, 少些批评。 评价要多样化, 从坐姿、书写、同桌合作, 小组合作、听课、发言各个不同的方面进行评价。 语言要多样化, 不要一味地用“ 你真棒”, 而应多一些“ 这小伙子很有想法! ”“ 小姑娘的思维很敏捷!”“ 你比喜羊羊还聪明, 厉害!”“ 你能帮助老师解决问题, 真不错! ”“ 你的字越来越好看! ”“ 小伙子坐得真笔直! ”等等, 让教师的语言更丰富些, 学生也会更认真。 对课堂表现好的学生也可以奖励贴贴纸、红旗、星星、笑脸等等,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做作业习惯

低段学生的作业大部分是在课堂上完成的, 所以每次学生的作业都反映了学生上课的注意力情况。 从一开始就培养良好的作业习惯比如: ( 1) 书写姿势规范。 ( 2) 要求书写工整、格式规范。 ( 3) 态度认真、独立完成。 ( 4) 认真审题的习惯。 ( 5) 认真检查, 验算的习惯。 ( 6) 养成及时订正的习惯。 每次的课堂作业完成之后都要大力表扬那些完成得比较好的学生。 要充分利用低段学生好胜心的心理, 表扬那些注意听讲, 认真做作业的学生, 注重积极评价的使用, 从而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低段学生学习习惯还没养成、自控能力较差、对于课堂环境还没有完全习惯, 这些因素都直接决定了低段数学教学的复杂性。 为保证良好的数学教学效果, 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训练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性思维,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低段数学教师更应该多花精力研究信息学生注意力的方式和方法, 为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应运用各种手段培养学生听课、读书、验算、质疑、预习、书写规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优化学习过程, 提高学习效率, 为确保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低段学生正处于建立数学学习习惯, 培养数学学习能力, 为以后的数学学习打好基础的关键时期。提高课堂注意力, 对于提高数学学习效果尤为重要。目前的研究, 表明提高学生课堂注意力的方式主要有:以讲故事的形式充分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组织游戏的形式展开数学教学和学习、将数学教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做到知行合一、巧妙创设教学情境, 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运用图文结合法来进行教学等。

关键词:低段学生,注意力,课堂气氛

参考文献

[1]范尔欢.运用行为训练法来提高小学低段学生的课堂注意力[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 2013 (21) :36.

[2]周冬梅.小学低段数学教学培养学生注意力的思考[J].新课程学习:中旬, 2013 (7) .

[3]郭艳娥.也谈小学低段学生数学倾听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 2012 (55) :75-76.

有效注意 篇5

收发邮件、浏览网页等常常将有规律的上班时间分成零零散散的碎块。没有明确的目标,思绪就容易被各种各样的事情打乱。所以在做事之前,要充分地认识到做某件事情的目的和意义,进而为其设置有效的时限,通过时间的压力来保持工作的动力。如果目标很长远或一时无法达成,可以将其分解为若干个可阶段性完成的小目标,并为这些小目标设定时限。

2、适当休息并融入环境。

疲劳也会影响人的专注力,长时间的工作会消耗大量的精力,继而产生倦怠和注意力涣散。此时适当的休息和调整十分必要,比如尽量避免工作单一化,不同类型的工作交替进行;在工作的间隔站起来活动活动,或听听音乐;与同事聊聊天、说说话,都能够缓解烦躁的情绪,平息因工作繁复产生的怒气。

3、一次只专心做一件事。

有效注意 篇6

保健食品并非人人有效

从广义上说,一切促进人体健康的东西都是保健品,目前市场上的保健产品有药品、食品、化妆品、用品等,我们讨论的主要是保健食品。根据我国保健(功能)食品通用标准第3.1条规定:保健(功能)食品是食品的一个种类,具有一般食品的共性,能调节人体的机能,适用于特定人群食用,但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

我国《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规定的则更加详细一些:保健食品是指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食品。即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并且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的食品。

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保健食品不是单纯的营养品或食品,而是针对特定人群使用的。我们都知道,人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是多种多样的,只有均衡、全面地摄入营养,才能维持人体健康。但由于每个人的生活条件、活动规律以及膳食习惯千差万别,所以很容易出现缺少某一种或多种营养素的现象,再加上年龄的增长、消耗的增加,就容易出现某方面的健康问题。而保健食品正是针对这种情况,供应特定的营养素,以达到调节人体机能的目的。

但正由于保健食品主要目的是提供特定的营养物质,对一般人来说,营养价值并不一定就很高。因此,我们在选择保健食品时,一定要针对需求来选择,否则只能是白白浪费金钱。

保健食品不能治病

选购保健食品的另一个误区就是容易把保健食品当做药品,迷信其“能治病”,很多保健食品宣传也正是抓住消费者的这种心理进行误导,实际上,保健食品和药品有本质性区别,保健食品并不要求治疗功能,把保健食品当药品,很容易延误治疗时间,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

保健食品和药品的主要区别就在于两者的功能不同。药品存在的目的在于有效治疗某种疾病,因此药品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条件,都要经过国家有关部门严格审查,并通过药理、病理和病毒的严格检查及多年的临床观察,经有关部门鉴定批准后,方可投入市场。而保健食品的目的主要是补充人体所需的某种营养物质,勿需经过医院临床实验等便可投入市场。

实现有效教学的几个注意点 篇7

一、深刻领会和正确把握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要求将“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目标有机结合, 教学目标在关注知识与技能的同时, 还要关注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强调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同时, 不能忽视知识教学, 应切实保证知识教学的有效性。一节课仅40或45分钟, 不可能“面面俱到”, 教学目标是相当“有限”的。中国有句话:“与其击伤十人, 不如击敌一人。”少则得, 多则惑。对于外显的知识 (事实知识、原理知识等) 要通过过程和方法、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启发、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 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有效地自主建构, 千万不能只是过分强调过程和方法只使其击伤。传统教学中重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即“双基”, 已被实践证明是有效的, 在确立课时目标时, 有意或无意削弱“双基”这不可能是有效的教学。

“知识与技能”不能作为“一维”, 知识重在逻辑性, 技能重在操作性, 两者明显不同, 是有差异的。这里的“知识“显然指狭义的知识, 是可以言传的, 而“技能”则需靠体验和感悟, 因此, “知识与技能”应作为两个维度来确立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大多属于隐含性的, 在制定课时教学目标时, 如果硬要每节课都要写出达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另一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通常就只能“贴标签”。对于技能、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 绝不能急于求成, 一个课时的教学, 甚至一个学期的教学也难实现其目标, 它是一个“长期目标”而不是一节课的“短期目标”, 只能融合、渗透在教学中。因此, 对这些目标必须作出系统的规划, 通过一个课时或一个阶段的教学, 要达成什么样的初级目标, 要心中有底, 千万不能把“技能、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终端目标作为课时目标来确立。比如掌握电流表和电压表的使用, 八年级 (上) 科学第四章教学中会出现, 九年级 (上) 科学第三章教学中又会出现。那么, 是在八年级教学时定位为掌握、九年级教学时定位为巩固呢, 还是在八年级教学时定位为初步掌握、在九年级定位为掌握呢?

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 目标定位必须遵循渐进性原则、实效性原则, 目标定位必须要符合学生的水平和实际, 还要承认学生间的差异, 切不可起点太高, 否则确立的目标就流于形式, 在课时教学中就不能实现目标, 目标不能实现的教学怎么能称为是一个有效的教学呢?显然, 后者的目标定位是较恰当的。因此, 在实现课程标准时, 要深刻领会其实质, 要进行系统科学地计划, 在课时教学目标的确立时, 切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 把课程的所有目标都当成课时目标来确立, 势必出现课堂教学重形式而缺实效。

二、正确把握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许多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时, 越俎代庖, 代为探究。从发现和提出问题到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都是教师按照自己的思路展开, 视学生的创新思维为教学时间上的浪费, 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环节很少, 只是机械地按照教师设计的方案操作实验、记录数据、进行数学计算。在这一教学过程中, 教师俨然成了科学探究的主人, 学生只是操作实验、记录数据、计算数据的工具。如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教学中, 教师首先提出问题:凸透镜成像应遵循怎样的规律?随后在课堂上边讲边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实验中, 教师让学生分别把蜡烛移到焦点之内、焦点之外与两倍焦距之间、两倍焦距之外、焦点和两倍焦距处, 在每步实验完成后, 让学生及时记下此时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 (物距) 和蜡烛到光屏的距离 (像距) 及所观察到的像的特征, 最后教师让每一小组选派一人汇报实验结果并由此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每步实验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的, 他们只是被动的按照教师设计的实验完成“探究”, 这样的教学实际上是用教师的“讲授探究”代替了学生探究。学生的自主建构缺乏,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就有了问题。

因此, 要正确把握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应在学生的探究学习中充当指导者、组织者、合作者, 与学生一起探索、讨论、交流, 共同完成意义建构。在探究过程中, 当学生不能提出问题时, 教师要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当学生设计的方案不合理时, 教师要帮助他们修改实验方案;当学生交流讨论出现争执时, 教师应及时地协调关系, 鼓励他们更深入探讨;当学生无法正确分析处理数据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地整合数据, 从中寻找规律, 发现规律;当学生不能完整地表述结论时, 教师要给予及时的补充。师生间的互动交往不应追求形式上的热闹, 而应追求实实在在的质量和效果。

三、活用教学方法防止课堂教学模式僵化

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 没有最好的方法, 只有较适宜的方法。课堂教学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在教学过程中, 过重地注重模式, 机械地套用一种模式, 往往只流于形式, 处于被动僵化的局面。各种教学方法在实现教学目标方面都有其独特的作用, 但也有其缺陷的地方, 每一种方法和模式能够发挥其最大作用是建立在一定的教学内容、学生水平、教学环境等因素的基础上。不同课时的教学内容、不同班级的学生等都是可变因素, 因此, 课堂教学中并没有一成不变的所谓最好的方法和模式。随着课堂教学目标的多元化, 教学中要各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 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 建构多样化、最优化的课堂教学体系, 做到“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 以取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目前, 过多地崇尚新异的教学方法, 对有些教学方法比如讲授法的排斥几乎到了谈虎色变的程度, 似乎粘上了就跟不上课程改革的脚步。无论教学如何改革, “讲授”仍然作为“有效教学”的一条有意义的教学方式显得卓尔不凡, 它以它的“优势”将在教学实践中延续下来。其实, 没有系统地整理知识的掌握是肤浅的, 方法也只是表面。当然, 采用记忆性的讲授教学, 教师讲学生听, 普遍存在“有教无学”、“教多学少”、“教多少学多少”, 学生缺乏自主创新学习的态度和能力也是不行的。如果采用课堂教学要求学生进行必须的记忆、理解, 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下全身心地主动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的方法。这固然好, 但学生始终处于“跳一跳摘桃子”的状态, “学大于教”, 学生长期处于这种状况, 过于疲惫, 对学习会产生厌倦心理, 这也是不可取的。我们也应认识到探究仅是一种让学生理解科学知识的重要的学习方式, 但不是惟一的学习形式。探究需要较多的时间和较大的空间, 不可能将所有的知识都用探究的方式来获得。因此, 在科学教学中, 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式, 以形成有效的课堂教学。

四、对问题的探究切莫“开放自由”

新课标实施以来, 教师挖空心思地把学生学习的内容转化为问题情境, 处心积虑地追求教学形式的新颖和多样来激发学生的思维, 培养创新、发散思维能力。特别是对问题的探究, 许多教师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在现成的答案之外寻求新的尝试, 甚至无所顾及地“迁移”和“延伸”。如在初中科学九年级 (上册) 第二章的教学中, 有关稀有金属的优良特性, 教师提了这样一个问题:试从化学性质的角度分析“金”为何比其它金属具有更高的收藏价值。许多学生踊跃发言, 有的回答金的光泽好, 有的回答金具有良好的延展性, 可用于加工成各种饰品, 有的回答金稀有, 物以稀为贵, 有的同学甚至向政治、历史等文化领域无所顾及地迁移和延伸, 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但就是没有抓住重点, 问题中明确指出从金的化学性质的角度去分析。学生积极发言固然是好事, 但教师应适时加以纠正, 如果一味的迁就、信马由缰、放任自流, 就会出现答非所问, 不仅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 学生也顾此失彼, 抓不住学习重点, 造成了教学的有效性缺失。

对问题探究的过度“开放性”还体现在对问题或情景的设计过于开放、漫无边际, 结果是冲淡了探究的过程和意义。如在七年级科学 (上) 第一章第七节探究“盒子里面有什么”的活动中, 教师是这样提问学生的:“同学们, 在你们的抽屉里放着一个盒子, 请大家在不许打开盒子的情况下猜一猜里面可能放着什么?”学生的答案可谓是五花八门, 有的说可能是梨子、有的说可能是石块、有的说可能是一块糖果……对问题没作任何限制, 对探究方法没作任何提示, 就让学生随意的猜想, 这样的猜想还有意义吗?换一种提问方式, 结果就会大不相同, 如“同学们, 在你们的抽屉里放着一个盒子, 盒子里可能放着苹果、橘子、乒乓球、玻璃珠、小木块、铁块等, 请大家在不打开盒子的情况下, 通过摇、掂、闻等各种方法来猜一猜盒子里究竟放着什么?”然后, 引导学生通过摇确定盒子里物体的形状, 通过掂比较物体的轻重, 再通过闻、移动时发出的声音、用磁体吸引等方法进一步确定盒子中的物体。如此设问和探究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受探究的过程, 明确探究的目的和意义。为此, 我们在设计问题或情景时, 切不可过于开放自主, 要在某些方面给予一定的限制, 作一些必要的引导和提示, 以利于学生有目的性的思考和活动, 一味地放开, 只会使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漫无目标, 抓不住重点。“天南地北、海阔天空”的去探究, 并不能真正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将大打折扣。

五、实现有效教学时要避免短期效应而应注重长期效果

对于科学的教学来说, 有些内容是通过课时教学能够实现的, 并能马上测量的, 是教学的短期效应, 有些内容需通过长期的教学才能逐步形成的, 而且对学生将来的学习和可持续发展起着很大的作用, 是一个长期效果。在教学中只追求可测量的短期效应, 而忽视不可测量的长期效果的教学来片面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是事与愿违的。如某位老师在教化学方程式时, 叫学生去背和记。由于初中科学中刚开始涉及的化学方程式时, 数量不多, 学生基本能记住, 课时教学效果确实很好。学生也取得了成功的喜悦, 把背和记就当成了学习化学方程式的法宝。当以后的学习, 特别是高中和大学, 化学反应方程式不计其数, 背和记就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学生就困惑了, 这样的教学就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发展。如果我们一开始在教化学方程式时, 就教基本的方法和原理, 可能从课时完成书写化学方程式的角度来看, 短期效果可能不好, 且费时。但掌握了它的方法和原理, 在以后的学习中就会得心应手, 它的长期效果就会显现出来。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 不仅要注意短期效应, 更应注意长期效果, 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尽管长期效果的教学在近期不如短期效应的教学效果, 也不能将教学是为人的终身发展的本质予以否定, 这样的教学不管课时教学的效果如何好, 也将是无效的教学。

参考文献

[1]乌美娜.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5.

[2]魏清.中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05.

有效注意 篇8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教育心理学教授安德烈·马丁(Andrew Martin)在日前的《海峡时报》教育论坛上演讲时, 与现场家长分享了如何激发孩子学习动力的方法。

这些方法包括, 将学习内容分块以提高孩子的自信,避免与他人比较,鼓励孩子争取自己最佳的表现,以及在称赞孩子时表达得更明确,例如表扬他们做完功课,而不单只是称赞他们是“好孩子”等。

另一方面, 男生和女生的心理和性格特征上有细微的差别。蒙福小学校长蔡维虹说,小一男生的注意力一般只有7分钟,要他安稳地坐下来学习,他不到10分钟就会坐立不安。蔡维虹指出,当家长发现儿子有上述情况, 并不表示他有多动症,“他只是需要活动一下”。她表示,要督促好动的男生做功课,除了将学习内容分块,也可以给予他们时间稍作休息,之后再继续学习。

马丁教授则指出,女生一般对学习比较主动,即使已经做足复习, 她们往往还是担心自己准备得不够充分,怀疑自己的能力不足。“因此女生比较需要家长的肯定,女生较善于沟通,因此和她们聊天,可以缓解她们对课业的焦虑。”

这些方法包括, 将学习内容分块以提高孩子的自信,避免与他人比较,鼓励孩子争取自己最佳的表现,以及在称赞孩子时表达得更明确。

有效注意 篇9

一、教师在课堂把问题化的知识教给学生, 要把握好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层面

把知识问题化,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 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学习由被动地被老师灌输知识变为积极地去探索学习。过去, 学生上课容易打盹, 还有的睡大觉;现在, 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真是迥然不同。我们品尝到了这种教学方式带来的甜头。但是上课时还要把握好具体的细节, 教师不让学生把要掌握的知识点学习思考一遍, 而是在导入新课呈现教学目标之后, 把几个要解决的问题分给几个学习小组, 很容易造成各小组把分到的问题弄得很透, 而对其他小组的问题不去动脑筋进行深入思考, 只等着其他小组同学的答案, 这影响了学生对学习目标的全面掌握。虽然教师要求学生思考所有的题目, 但是只有很少学生能够照做。对此我有深切的体会。我在上《建筑奇观》一课时, 由于当时考虑不周全, 在了解了几位同行的上课方式后, 就急于想尝试这些方式, 于是设计了五组问题: (1) 赵州桥修建于何时?位于何地?设计、主持建造者是谁? (2) 赵州桥在结构上有何特点?这些特点分别有什么作用? (3) 掌握隋朝运河的中心、南北起止点、四段河的名称。 (4) 元朝的运河开凿了两段, 新的河流分别是什么? (5) 修建明长城的原因是什么?明长城的东西起止点在哪里?上课一开始, 我就把这五组思考题分给了五个小组, 正好一组一个。课堂上, 学生的表现很好, 各个小组讨论得很激烈, 通过全班学生的交流展示之后, 我也感觉很满意。可是, 第二节课复习检查时问题出来了:大部分学生只学会了上节课要求本小组要解决的问题。由此我想到, 在设计思考题时要尽量设计得少一些, 而且要突出主要的重点难点, 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把思考题都做一遍, 这样才有可能使学生全面掌握本节课的内容。展示交流能够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展示的重点应放在对本节重难点知识的突破上, 要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疑惑, 大胆提出问题, 在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展开讨论, 这样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学生围坐方式不利于教师监控课堂纪律

浅谈学生课堂注意力的有效维持 篇10

一、恰当惩罚

多年来, 社会和家长给予教师一个强烈的意愿就是“不允许惩罚学生”, 认为在现实中教师惩罚学生有伤害学生身心的问题, 而教师作为教育的一线工作者, 也把“以人为本, 不惩罚学生”作为自己的一个教育准则, 生怕因惩罚学生招惹不必要的麻烦。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傅维利教授, 在接受中国教师报记者采访时说:“奖励和惩罚是一种对业已形成行为的选择方式。奖励有助于强化人正确的行为, 但不能有效地遏制业已形成的错误行为;反之, 惩罚能有效地遏制业已形成的错误行为, 但不能强化人正确的行为。正是从这个角度上看, 没有奖励的教育和没有惩罚的教育, 都不是完整的教育。……”所以在课堂教学中, 恰当使用惩罚来维持学生的注意也是一个必要的手段和方法。学生课堂上出现不认真听讲的行为, 惩罚一下会有一定的好转, 学生会马上专心起来, 对其他学生也会起到警示的作用。

但在使用惩罚的过程中必须恰当, 应该正确区分惩罚和体罚是两个概念。惩罚是对人们的某种行为给予否定或批评, 使人消除这种行为, 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而体罚是经由制造身体上的痛苦, 或经由控制身体, 造成心理上的痛苦, 是通过对少年儿童或成人的身体进行的惩罚而企图达到教育训练目的的手段。所以在使用惩罚时必须把握度, 避免走向极端成为体罚, 这样惩罚不仅在课堂上没吸引住学生的注意, 反而使学生的身心健康遭到伤害, 产生逆反心理, 形成意义障碍。

教师在使用惩罚时, 应遵循少用慎用的原则, 顾及学生的自尊心, 尊重学生的人格, 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 寻求适当惩罚与其他方法的良好配合。

二、及时奖励

心理学的行为主义认为, 需要一种行为持续出现并保持下来, 可在此行为出现后及时予以强化, 而奖励就是一种很好的强化手段。如学生出现注意听讲的行为后, 教师的一个微笑, 一个欣赏的眼神, 一个暗示性动作, 都可以起到强化的作用, 使学生良好的行为得以保持。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对学生的积极行为予以强化奖励, 运用积极地言语、肢体等方式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 使学生体验到自己行为的对错和自身价值, 以使行为得以维持。

当然, 要使奖励发挥更好的效果, 真正起到在课堂上维持注意的作用, 还应做到以下几点:

1) 奖励要适度。过多过少都不利于良好行为的保持, 过多的奖励可能导致奖励泛滥, 使奖励丧失原有价值, 过少又会影响儿童获得奖励的信心, 放弃获得奖励的打算。所以, 在课堂奖励时, 不能是为了表扬而表扬, 为了奖励而奖励, 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 教师进行奖励的方式应有所差别, 如学生答对问题, 对高中生表扬说“你真聪明”, 学生感觉到是一种“否定”, 而小学生感觉到的就是“肯定”。

2) 奖励要及时。学生注意听课的行为出现后, 应在短时间内及时予以强化, 发挥奖励的时效性, 而不能无截止的拖延, 弱化强化质量。在课堂教学中, 对平时课堂表现较差的学生, 当出现积极行为时的奖励更应及时, 甚至要放大优点, 达到“星星之火燎原”的效果。

3) 奖励要公开。对学生而言, 应在公共场所对学生予以奖励, 这样不仅使被奖励的学生得到班级的认可, 行为得以保持, 而且对其他同学还有模范、暗示作用, 也就是心理学中所说的“替代强化”。公开的奖励又可分为两种, 一种是总结性的、阶段性的、正式场合的奖励, 如学生表彰大会, 另一种是随机的、机动式的课堂奖励, 两种奖励方式配合使用效果会更好。

4) 奖励要公平。公平通常令人心情舒畅, 焕发工作热情;不公平往往使人产生消极情绪, 影响工作积极性, 所以, 教师在奖励时, 一定要一视同仁, 对优等生和后进生要公平对待, 就是后进生在课堂上偶尔表现出专心的行为时, 也要予以奖励, 甚至是要加量奖励, 不能等这个行为自发增强。

三、消除不愉快因素

如果是同样的一个学生群体, 在不同老师上课时出现不同的课堂表现, 那么代课教师就应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人贵有自知之明”, 学生不注意听某教师的课, 绝大多数是某教师的课听起来很乏味, 使学生产生了不适, 不愉快的感觉, 这就要求教师从自身出发, 运用多种方法, 为学生消除这些引起不适、不愉快的因素, 使学生在有目的的教学活动中, 快乐的学习。

1) 知识吸引。知识本身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一位知识丰富, 学识渊博的教师, 能够通古晓今, 博采众长, 能把最恰当的事例信手拈来, 融入课堂, 学生在和谐的课堂气氛中, 吸取知识的芬芳, 不再有学习之苦。这就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丰富的学识, “术业有专攻”, 练好自身“内功”。

2) 语言吸引。语言生动形象, 语气、语调富有变化, 带有情感, 知识讲解深入浅出, 往往会使学生身心舒畅, 精力投入, 而语言空洞乏味, 苦涩难懂, 缺少生机幽默, 只能加剧学生的不适。所以任课教师必须学好教师口语、综合运用形体语言, 通过语言来调动学生的情绪和注意。

3) 气氛吸引。气氛最大的特点在它的感染性, 活拨轻松的课堂气氛, 不仅使一个学生活跃, 而且使绝大多数同学兴奋, 教师应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动态的课堂气氛,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不用过多的条例去约束学生, 应给学生学习和活动的空间。

有效注意 篇11

一、注意提问的情境性

教师只有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把学习引入与研究未知问题相联系的情境中,才能使学生处于“心求通而不得,口欲言而未能”的最佳心理状态,才能开动脑筋,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入手,设计故事情境、游戏情境和生活情境等,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在教学“分数应用题”时,笔者讲了《八戒吃桃》的故事:“孙悟空在花果山种了一棵桃树,桃子成熟了,孙悟空因事外出,被嘴馋的猪八戒钻了空子。第一天,猪八戒偷吃了整棵树上桃子的 1/5,以后每天分别偷吃现有桃子的1/4、1/3、1/2 。到了第五天,他正准备饱餐一顿时,孙悟空回来了。看着被吃掉的桃子,孙悟空十分恼怒,举杖把猪八戒痛打了一顿。孙悟空看着树上剩下的20个桃子,摇头叹息。同学们,你知道这棵桃树上原本结有多少个桃子吗?”设计这样的故事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处于主动探索的学习状态中。

二、注意提问的关键性

教师要在知识的关键处、理解的疑难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设问。在知识的关键处提问,能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帮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在思维的转折处提问,有利于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掌握所学的新知。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笔者先让学生动手操作,把一个圆平均分成8份、16份,然后把它们剪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这时,笔者提问:“①若把这个圆平均分成32份、64份……这样能拼出什么图形?②这个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就是圆的什么?③怎样通过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学生很快推导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圆的面积=周长×半径=(2πr/2)×r=πr2。在规律的探求处设问,可促使学生积极思考,通过思考学到新知识,总结新规律。

三、注重提问的开放性

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开放性问题,能促进学生全面地观察和思考问题,并用独特的思维去探索、发现、归纳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在教学图形的拼组时,笔者要求学生用不同形状的三角形拼成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后,进一步提问:“你们还能用不同颜色的三角形拼出更美丽的图案吗?”学生放开思维,发挥想象力,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求同思维,还要开发他们的求异思维,因为求异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源泉,而开放性问题是培养求异思维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所以除了有计划、有目的地设计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用的问题,培养学生全方位、多层次探索问题的能力之外,教师还应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打下基础。

四、注意提问的渐进性

《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这是一条重要的原理,是说提问要有梯度,先易后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跳一跳”就能够摘到果子。因此,课堂提问的难度要适中,不宜过难,否则会使学生失去学习信心,从而使提问失去价值。有时,学生会遇到难度较大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把它循序渐进地分解成几个适合学生回答的小问题。这些小问题围绕着同一个知识点,由浅入深,相互联系,使学生的思维按照一定的层次向纵深发展,从而对新学知识形成一个整体、正确的认识。

总之,课堂提问既要讲究科学性,又要讲究艺术性。这需要教师做一个有心人,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心理特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把问题设在关键处和疑难处。这样一来,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有效地参与教学过程,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能力。

有效注意 篇12

一、化学教学要关注注意的种类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并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 而是心理过程的一种特征, 往往随着人们的认识、情感、意志、兴趣等心理活动而表现出来。成功的教学设计需要引起学生的注意, 不能引起学生注意的教学内容就无存在的价值, 或者说教学设计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所谓注意有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三种不同形式。

二、化学教学要根据注意活动的一般规律进行内容设计

注意有两个基本特征, 一个是指向性, 是指心理活动有选择地指向一定对象, 并与此同时离开其余对象。学生在进行化学学习时, 他们的心理活动不是指向于课堂中所呈现的所有事物, 而是把信息的内容从视觉形象、文字、符号、图形、色彩等许多事物中有指向地挑选出来, 并保持相对时间内将心理主要活动指向这样的内容。二是集中性, 是指心理活动停留在被选择的少有对象上的强度或紧张程度。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必有少数对象会集中学生的意识, 成为注意的中心。集中性使学生的心理活动集中在某一事物上, 即全神贯注, 使之对其他事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以全部的精力来对待被注意的某一事物, 使心理活动更有效地深入下去。化学学科存在保证学生“注意”的优势, 因为其内容丰富, 知识呈现的形式具有多样性, 且贴近生活实际, 只要化学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步骤, 课堂教学就很容易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关键在于化学教师怎么引导、怎样指导。

另外, 在任何教学活动中, 教师都要关注学生注意的稳定性。教师在讲完某一部分内容或在做完板书后, 应停留一两分钟时间让学生进行注意力的转换。

三、注意活动规律在化学学习中的应用

(一) 引起学生无意注意的策略

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注意, 有时依赖于无意注意, 而无意注意的发生与刺激的外部特征和主体自身的状态有关。

1.利用多媒体和语言优势进行刺激

刺激元素在一定限度内对比度越大, 人对刺激物的注意就越大。在化学教学尤其是在运用多媒体进行化学教学中, 教师可利用化学方程式呈现方式的差异, 也可利用声音快慢、音调、音量的差异等有效地刺激学生的视觉, 使其心理处于一种积极的、兴奋的状态之中, 从而引起较大的注意。

2.设计新颖环节进行刺激

在课堂教学中, 新颖的元素总是最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缺乏新颖性的刺激, 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倦怠情绪、消极态度。这意味着教学设计的新颖性、创新性对引起学生注意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 在化学教学中,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新颖的教学方式或是具有趣味性的实验来吸引学生的注意。

3.利用学生对生活常识的共鸣进行刺激

凡是和学生某种特殊感情相关联的事物, 作为教学设计的创意或构思, 也能引起注意。在学生的化学学习过程中, 常常可以见到带有某种感情色彩的学习倾向, 一些牵涉到生活的知识就能较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注意力。例如, 茶壶的“底垢”即碳酸镁和碳酸钙的清洗问题, 剩菜“不健康”的原因等等。此外感情色彩不同, 也可能给相同的学习内容赋予不同的意义。例如, 在讲述氯气的毒性和用途时, 可引入一些带有感情色彩的实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 引起学生有意注意的策略

在教学中, 教师应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

1.增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

在教学设计中, 刺激元素的外部特征固然能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 但如果它所反应的信息没有多大意义或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就是引起了注意也是短暂的, 而且难以促成高效率学习。在化学教学设计中做到有意识地增强学习内容的感染力, 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 是创造和维持有意注意的保障。

2.确定化学学习目标, 使学生主动对化学学习内容产生有意注意

教师在讲授新知识前, 可以以化学学案的形式引导学生列出新知识的要点, 向学生提出明确的学习目的和任务, 并提出具体的学习方法, 这样学生就能自觉地控制自己的注意, 带着问题去听讲, 积极思考, 主动发言, 发挥主观能动性, 从而进入有效的学习状态。

3.利用“知识概念图”引起有意注意, 强化记忆

知识概念图是指一种通过图表形式来组织和表征知识的教学方式。它是以直观的、结构化的形式将某个主题的概念和概念之间关系表征出来的一种知识呈现方式。在构图过程中需要区别关键概念和一般概念、重要信息与次要信息, 要将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图形表示出, 甚至有时还可以运用不同颜色加以标记, 于是构图的过程必然促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每一张概念图都必须围绕一个学习主题, 始终以一个核心问题为导向, 实际上就为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 减少无关信息的干扰, 使学生将注意力有意集中在有关的学习信息上。

上一篇:医源性脾损伤下一篇:商务电子邮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