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与扩大就业(共5篇)
职业教育与扩大就业 篇1
就业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 而且是一个社会问题。近几年我国就业压力日趋严峻, 寻找一条充分就业的道路是我国社会各界关注的重大课题。纵观世界许多国家上世纪70年代以来的经济发展实践, 中小企业在减轻就业压力、稳定社会等方面都扮演了重要角色。
一、国际国内经验表明, 中小企业在扩大就业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1. 国际经验表明, 中小企业的存在与发展是解决就业的重要途径。
美国的大企业在世界500强中数目最多, 但就是在这样一个以大企业为主角的国家, 美国政府历年的公告和报告都充分肯定小企业在美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伯克 (David Birch) 研究分析了1969—1976年间, 美国560万企业 (占当时制造业和服务业全部企业的82%) 人员变动后, 得出了以下结论: (1) 由于企业关闭和裁员而失去的工作岗位每年占8%; (2) 新增的工作岗位中, 50%来自现有企业的增员, 其余是由新建企业提供的; (3) 20人以下的小企业大约提供净增工作岗位的66%。伯克有关“美国大部分新的工作岗位来自小企业”的结论, 在美国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1994年, 美国2000万家企业中, 90%以上, 即1800多万家是小企业。这些小企业提供了美国半数以上的新增工作岗位, 成为经济中一股很有活力的力量。美国经济近年来的持续增长与广大的小企业, 尤其是广大的高新技术小企业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在欧洲各国, 中小企业在解决就业方面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意大利, 从1951年到1981年期间, 在500人以下的企业中就业的劳动力一直占全部就业人数的60%~70%, 并且在前20年中, 一直呈上升趋势, 增长速度也比较稳定。在德国, 根据1996年的统计, 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9%左右, 就业人数占78%。即便是在一直鼓励企业大型化的英国, 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 特别是80年代以来, 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中小企业热”。其主要目的即是为了对付由于大企业不断裁员而导致的过高失业率。根据日本1990年《中小企业白皮书》的有关资料, 在英国的制造业中, 1980年, 200人以下的小企业吸收的从业人员占该部门从业人员总数的24.3%, 1986年上升为39.2%, 而1000人以上的企业仅为29.7%。
在亚洲, 我国香港、台湾地区以及新加坡和韩国, 素以中小企业发达见长。在我国香港, 占企业总数98%的中小企业所雇佣的劳动力占全部就业人数的62%;在新加坡, 占企业总数91%的中小企业所雇佣的劳动力占全部就业人数的46%;在韩国, 企业总数98%的中小企业所雇佣的劳动力占全部就业人数的66%。
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国际收支平衡、物价稳定、充分就业是市场经济国家宏观调控的四大目标, 就业问题是各国广泛关注的问题。通常说来, 大企业的工资、福利都比较好, 人们往往都乐于在大企业工作。但是在劳动力雇佣政策自由、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里, 大企业在经济形势不利时, 通常要采取减员政策, 以降低人力成本, 提高竞争能力。因此, 大企业的从业人员有时波动很大。而中小企业尽管消亡更迭很快, 但是由于为数众多, 机动灵活, 再加上其他一些优势中小企业的从业人员反而比较稳定, 甚至还可以吸收大企业释放的剩余劳动力, 从而起到一种“蓄水池”和社会就业“稳定器”的作用。
2. 中小企业发展是我国繁荣经济、扩大就业的有效途径。
中小企业是我国企业的主体。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 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生活中举足轻重。根据近年统计数据, 中小企业在全国工商登记的1000万户企业所占比重达99%, 就业人数的比重达到75%, 中国的小企业广泛分布于工业、商业、建筑业、运输业、服务业等许多领域。在全国46.9万户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中, 中小型企业数占95.6%, 在总产值中占60%, 在销售额中占58%, 在工业增加值中占56%。全国商业零售网点90%以上是小型企业, 流通领域的企业中85%是小企业。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中处于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 我国中小企业已经经历了四次大的发展。第一次是1949年, 战争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失业, 为安定、巩固新生的革命政权, 政府鼓励中小企业发展。第二次是在“文革”时期, 大批城镇青年成长起来, 为增加就业机会,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发展中小企业的措施。第三次是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为解决大批返城的知识青年就业, 中小企业再次得到发展。第四次是在现在, 改革开放以来, 与生产力相适应, 采取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 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 最大限度地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 实现劳动力就业。
我国中小企业在其自身发展的过程中, 在安置劳动力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期, 我国经历的三次比较大的就业压力都是通过扶持发展中小企业解决的。第一次是通过大力发展城镇集体企业解决了大批的知青返城后的就业问题;第二次是通过扶持发展“三产”等中小企业解决了大批城镇待业青年的就业问题;第三次是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 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找到了出路。1978—1998年, 中国中小企业的作用可以说是功不可没。尤其是农民的收入, 在1991—1998年的新增加收入中有32%来自乡镇企业。1991—1998年间, 中国城市75%以上的新增就业机会是由小企业创造的。
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活跃力量, 是创造就业的重要源泉, 我国目前就业形势严峻, 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是缓解就业压力的重要途径。
二、中小企业解决就业的优势
中小企业在解决就业方面的突出作用是由其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
1. 中小企业的产业结构分布状况决定其在解决就业方面的独特优势。由于生产技术的限制, 加上层次的分工, 乃至资金设备的负担与资金周转, 造成有些生产经营活动较适合大规模企业, 有些较适合小规模经营方式, 因此, 中小企业与大企业之间存在着互补、共生与互竞的关系。中小企业目前在我国产业结构中主要分布于第二产业的食品、轻工、服装、造纸印刷、化学材料、橡塑制品、金属制品等加工制造业。而这些行业在现有经济发展阶段中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 丰富的人力资源是这些行业得以发展的基本要素, 这就形成了解决就业问题的独特的行业优势。并且, 一般说来, 中小企业大都资本有机构成较低, 等量的资金投入, 中小企业可以比大企业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
2. 中小企业投资少, 规模小, 能够灵活地应付经济危机, 不论是经济衰退时期还是经济上升时期, 中小企业都能保持较高的就业增长。经济繁荣时期, 大企业提供的福利待遇要比中小企业稳定, 而经济不景气或引进新技术后, 大企业往往采用多种方式裁员以降低所受到的不利影响;中小企业相当大一部分存在于第三产业, 受经济波动影响较小, 且经营灵活, 因而适应环境能力较强, 即使在经济衰退时也能发挥较强的就业作用。
3. 中小企业创业相对比较容易。一个人或者几个人合伙就可以办一个小型企业, 而且中小企业一般投资于小商品生产和服务业, 创立成本低, 并且能迅速建成。一方面能够解决本人的就业问题, 另一方面还能或多或少地为家庭或者社会创造一定的就业机会。
4. 中小企业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 能够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截至2001年底, 占我国企业总数99%的中小企业, 从业人员1.74亿人。其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实现利税出口总额分别已占全国的60%、57%、40%、60%左右。尤其是中小企业提供了大约75%的城镇就业机会, 为就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5. 中小企业的集群趋势扩大了就业空间。中小企业发展的集群趋势可以促进分工协作, 扩大企业容量, 导致新城镇的生成, 有效推动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就业需求。我国广东省, 许多原来默默无闻的小镇由于大量中小企业的集群, 形成了一个又一个有相当规模的新市镇, 有力地推动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同时也成为就业需求较大, 吸收外来劳动力最多的地区之一。
三、发展中小企业扩大就业必须注重中小企业的整体质量提高
通过发展中小企业解决就业压力, 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是前提。近几年来, 中小企业发展难度增加, 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拉动能力减弱, 就业压力上升, 经济增长放慢。
目前, 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不足, 既有缺乏公平的经济政策环境和金融支持体系等外部原因, 又有自身的产业结构、行业结构不合理, 技术水平落后, 人才匮乏等原因。
无论从国际经验还是我国自身的经验来看, 中小企业的存在与发展对就业的促进作用都是举足轻重的, 发展中小企业以扩大就业空间, 缓解我国日趋严峻的就业压力, 这不应当作为一个权宜之计, 而应当把它作为一个长期的战略来考虑。发展中小企业与扩大就业必须使他们相互促进, 而不能相互羁绊, 应尽量争取走一条双赢的道路。那么就必须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有一个长远规划和较为适当、科学的功能定位, 使中小企业一方面可以得到良好的发展, 一方面又能充分发挥就业潜力。
我国中小企业在自身的长远发展与扩大就业中, 应注意以下主要问题。
1. 目前我国许多中小企业在行业选择上, 往往选择一些短、平、快的项目进行投产运行, 为的是迅速回收投资, 减少经营风险。但一些中小企业选择的是与国家产业结构调整不相适应的产品, 虽然对于该地区解决就业压力有帮助, 但是却在一定程度上, 不利于国家整体产业结构的调整, 造成资源利用效率的低下和浪费现象的发生。而且我国中小企业行业结构雷同, 低水平重复, 布局散乱, 缺乏合理的有效分工的现象比较严重。
2. 许多中小企业技术水平落后, 大多数企业安装使用的设备都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产品或者是二手设备, 并且这种设备进一步升级换代的可能很小。许多中小企业没有研究开发投入, 个别企业的研究开发费用的比重只占全部产值的0.1%~0.5%, 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如日本、美国中小企业5%的水平。由于中小企业技术进步缓慢, 产品技术含量低, 而且产品开发能力弱, 升级换代慢, 其经济增长主要还是依靠大量资金投入, 大量消耗原材料和能源, 很难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地位, 使大多数企业竞争力不强;虽产值增长较快, 但经济效益偏低。
3. 近20年来, 虽然一些中小企业、乡镇企业经营者成长为有一定知名度的企业家, 但大多数中小企业的经营者文化素质不高, 知识结构不新, 市场观念不强, 经营管理水平较低, 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尤其是一些乡镇企业的从业人员, 很多是从农民直接转岗, 文化水平低, 小农经济意识严重, 思想解放的程度和管理水平, 与时代要求有一定的距离。在许多中小企业中, 高级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十分匮乏, 不仅既有人才结构不合理, 而且人才的引进机制也僵化无力。在许多中小企业中, 就业人员的层次很低, 这些都将影响到中小企业的长远发展, 从而制约其就业渠道作用的发挥。
4. 有学者在研究企业成长问题时, 把中小企业演变为大企业作为企业成功的标志, 这在一定意义上是合理的, 但必须明确成长为大企业的只能是中小企业的少数, 大多数中小企业总是大企业的伴侣。在长期发展过程中, 企业组织结构方面, 大型企业数量减少, 并且减人增效, 中小企业数量增多, 在企业总数中的比重加大, 越来越多的劳动力在中小型企业中就业, 是产业结构调整不可避免的一个规律。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变化和传统产业结构的调整, 企业向中小型企业和特大型企业两极变化。一方面, 出现了大量的中小型企业, 其功能主要是增加经济活力的竞争力, 解决就业, 保持社会的稳定;另一方面, 大企业合并集中, 数量减少, 其功能主要支撑国家在全球经济中的技术领先和竞争实力。所以中小企业不一定要做大, 但必须要做强。
5. 我国中小企业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 资金集中程度和技术密集程度需要有一定的提高, 整体布局必须作长远考虑, 这是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与国内市场竞争的需要, 否则中小企业不仅得不到发展, 相反, 还有萎缩的可能。中小企业必须通过技术进步提升经济总量, 才能更大程度地吸收劳动力就业。虽然技术进步、结构调整与扩大就业在一定程度上、短期内、对单个企业而言形成一对矛盾, 但从全社会总体来看、从长期趋势来看, 技术进步在不同生产活动中、在不同企业中会使劳动需求的变化抵消平衡, 而且还可能通过促进消费和创造有利的投资机会总体上提高了劳动需求。
为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和缓解就业压力, 创造必要的政策环境和配套条件, 进行有益的探索是政府和社会各界应有的责任。整体质量的提高才是中小企业充分发挥就业潜力的康庄大道。
参考文献
[1].杨宜勇.发展小企业有利于扩大就业.科技导报, 2002 (6)
[2].张炳申.中小企业集群及就业的乘数效应——广东经验及其理论启示.华南金融研究, 2003 (3)
[3].吕新萍.简论中小企业的发展与就业机会的增加.人口与经济, 2001 (10)
[4].英德通过发展中小企业解决就业的研究报告 (上) 、 (下) .中共中央办公厅、中央党校赴英德经济考察团.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1999 (10)
职业教育与扩大就业 篇2
作者:刘福全
就业乃民生之本,创业乃就业之源。近年来,石泉县将创业工作作为推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抓手,大力实施全民创业工程并发挥其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努力实现创业就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
优化创业环境,营造创业氛围。以解放思想大讨论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引导广大干群冲破思想上的蕃篱和桎梏,破除因循守旧、安于现状、消极懒惰的陈旧观念,增强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竞争意识,使创业成为广大民众的一种思维理念、时尚追求和价值取向。全县各级各部门不断强化“管理就是服务,服务就是工作”的意识,坚持手续从简、收费从低、办事从快、服务从优的“五从”原则,大力提倡立即办、主动办、上门办、跟踪办、公开办的“五办”作风,推行联合式审批、一站式服务、限时办结制等制度,竭力营造“五放一降一加”(“五放”即在国家产业政策范围内放宽政策、放开领域、放低门槛、放胆实践、放手发展,“一降”即降低创业成本,“一加”指加大扶持力度)、“三多三不”(即多服务不干预,多帮忙不添乱,多指路不设障)、“三宁可三不能”(即宁可不指导、也不能乱检查,宁可再规范、也不能乱罚款,宁可少收入、也不能乱收费)的良好创业环境,在全县形成了上上下下服务创业、方方面面崇尚创业的浓厚氛围。
激发全民热情,壮大创业主体。人民群众是创业的主体,蕴藏着巨大创业潜力。为了充分发动民众,深入开发民智,积极培植民力,有效利用民资,该县制定出台了《鼓励全民创业办法》和《鼓励农民进城居住和就业创业的十条意见》及相关配套政策文件,积极鼓励支持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不含法官、检察官、人民警察)辞职、提前退休或离岗从事产业发展、科技承包等自主创业行为,允许其在法定工作时间以外从事与职权职务无关的第二职业,或以来源合法的资金、实物、技术入股,合伙举办符合法律法规和党纪政纪规定的各类企业,参与各类合法投资。鼓励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回乡创业或到非公有制企业工作,自主创业或到企业工作期间为其保留身份、计算工龄、评定相应技术职称。采取小额贷款扶持、发放创业补助、社会保险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等优惠政策措施,鼓励支持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失地农民、复员转业军人不等不靠自主创业。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回乡投资创业的可享受招商引资优惠政策规定和创业扶持。鼓励各类经营型、管理型、科技型人才以智创业,扶持其合法创办、领办企业、经济实体和社会中介组织。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家加快发展、扩大经营、壮大实力,努力实现二次创业。鼓励扶持农民发展农业生产、转移创业就业。在全县掀起了“干部创事业、百姓创家业、能人创实业、全民创大业”的竞相创业热潮。
放宽准入限制,拓宽创业领域。清理和消除阻碍创业的各种行业性、地区性、经营性壁垒,按照“非禁即入、税费减免”的原则,全面放宽创业投资准入领域,鼓励支持各类创业主体不拘形式、不拘规模,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性创业活动。对新办农副产品、旅游产品加工、流通、经营的创业项目(食品类除外)实行“备案制”,可先行试运营待条件成熟后再办理正式
经营证照。对初创企业按行业特点合理设置资金、人员等准入条件,降低注册资本金限额标准并允许分期到位。允许创业主体先以住所办理企业登记手续。对于销售水产、畜牧产品、果蔬、粮食等农产品或从事加工、修理修配的个体工商户,月销售额未达到一定标准的可免征增值税。创业主体在县内新办交通、电力、水利企业的,从事为农业生产直接服务行业的,利用“三废”为主要原料进行生产的,进行技术转让的,可享受减征或免征所得税的优惠。到县城古街等创业街和创业小区创业经营的可享受零收费办理证照、免费推介项目、创业培训、开业指导、试运营、民用水电、小额担保贷款、免费招工培训等政策扶持。创业所涉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能免则免,不能免的取最低限收取。
强化创业培训,提升创业能力。坚持把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作为实施全民创业工程的首要任务。一是实行普惠制培训。出台《关于加强劳动力技能培训促进城乡居民持续增收的决定》,将有创业愿望和培训需求的城乡劳动者全部纳入培训范围,围绕新增劳动力实施技能培训工程,“一个不少”的进行职业技术教育或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围绕存量劳动力实施“技能提升工程”,“一个不闲”的进行回炉培训或技能提升培训;同时,还根据实际需要适时组织开展GYB、SYB、IYB、EYB培训。二是整合培训资源。整合县职教中心(以下简称“职中”)、农广校、就业培训中心等培训机构,在职中建立劳动力技能培训主体阵地,同时大力扶持发展年培训能力500人以上的民办培训机构作为特色专业(工种)培训点。整合人人技能工程、温暖工程、阳光工程、雨露计划、就业再就业培训工程、退耕还林技
能培训等培训项目,统一制定计划,统筹安排培训。归并和捆绑教育、统战、农业、扶贫、人劳、林业等部门的技能培训项目资金,在县财政局设立专户统筹管理使用。整合培训生源,统一培训“入口”,根据培训对象的意愿统一由职中进行分类培训或委托培训。大力建设教师、技师“双师型”师资队伍,集中优势师资力量抓技能培训工作。三是增强培训实效。针对不同行业、不同群体、不同层次的需求开展培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形成了“石泉焊工”、“电子青工”等培训品牌。
完善服务体系,助推创业就业。建立完善创业就业服务体系,拓展服务功能,延伸服务领域,为创业就业者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一是建立行政服务体系。组建城乡创业就业服务局,内设创业指导服务中心、就业指导服务中心、技能培训中心和劳动仲裁股,在各乡镇成立创业就业工作服务站,为各村(社区)配备创业就业信息联络员,形成了“县有中心乡有站,村村都有信息员”的行政服务体系。二是完善市场信息服务体系。高标准、高起点建成县级人力资源中心市场和池河镇人力资源市场,率先在全市建立劳动力资源信息库,形成了“县有库、乡有档、村有台帐”的信息网络体系,劳动力资源信息实现动态化管理、网络化传递和社会化共享。组建劳务基地,培育扶持劳务中介组织和劳务经纪人队伍,健全完善“政府引导、市场调节、个人自主”的市场服务体系。三是健全权益保障和服务体系。在石泉籍创业就业人员较集中的城市建立党组织、工会组织、同乡会等,并积极组织开展“春暖行动”、“维权万里行”等援助和维权服务工作。对进城创业就业的农民实行“双轨保障、允许过渡”的灵活政策
措施,既允许其保留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宅基地使用权等原有利益,又可按规划集资建房或自主建房;既可申请城镇户口,也可办理城镇居住证,与城镇居民享受同等待遇;既可选择城镇居民医疗养老保险,也可选择农村新农合和新农保。高度重视解决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问题,探索建立的党政统筹、部门联动、学校为主、家庭尽责、社会参与、儿童为本“六位一体”的关爱留守儿童长效机制,被总结为“石泉模式”在全国推广,并荣获第五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
加强组织领导,健全保障机制。坚持把全民创业作为一件利民亲民的大事、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来抓。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机制。将全民创业工程纳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实施计划,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同时成立由一名县级领导挂帅的工作领导小组具体抓落实。二是建立经费保障机制。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借助金融资金、撬动社会资金,同时县财政还按一定比例配套工作经费,所有资金捆绑整合划入专户由全民创业领导小组统一管理,并按“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记其功、注重实效”的原则核拨使用。三是完善考核激励机制。把全民创业工程纳入综合目标责任制和单项工作责任制进行双重考核,作为各乡镇、各部门的“一把手”工程来抓,加强督办检查,加大奖惩力度。弘扬创业典型,宣传先进经验,褒奖创业明星,并通过培养吸收创业人员加入党组织、推荐优秀创业人员担任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途径提高他们的社会政治地位,引导、保护、发挥好广大干群支持和投身创业的积极性。
职业教育与扩大就业 篇3
一、我市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开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我市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开展现状
调查发现, 有12.54%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所在院校没有开展任何创业教育, 有10.07%的大学生不了解自己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状况, 有38.86%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的院校的创业教育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不能学到什么有用的知识, 只有12.53%的大学生认为自己院校的创业教育很有用。在我市, 虽然各个院校都开设了创业教育的课程, 但还属于摸索探讨阶段。创业教育课程一般也是引进国外的教育体系里的创业课程, 但是不太适合中国的国情和中国的大学生。师资队伍同样存在师资匮乏, 观念落后等问题。
2、我市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市各个院校开展创业教育已经有将近十年了, 但是从目前的高校的教师和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上看, 仍存在对创业教育的认识上的偏差。主要表现在:
(1) 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的认知观念存在偏差。无论是高校管理者还是大学生, 对创业教育的认识都存在着一定的偏差。
(2) 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的理论体系不健全。创业教育理论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明显研究不够。过于孤立, 脱离学科专业教育, 缺乏创业教育的系列课程。
(3)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师资建设不完善。主要表现在, 大学生创业教育缺乏具有创新、创业意识的高素质、专业化的师资队伍。
(4)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文化氛围不浓厚。创业教育缺乏良好的校园创业文化与社会创业环境。
二、我市高职院校实施大学生特色创业教育的对策
1、构建科学的创业教育模式和创业学科课程体系
首先, 改革课程体系。从现有的死板的、单一的课程体系逐渐向灵活的、多用的、弹性的、个性化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其次, 改革现有教育模式。过去我们一直在强调的大学教育是一种精英的、专才的、封闭的教育, 培养的人才只强调知识性, 过分死板。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我们需要大量不但具有知识还具有能力及才情的人才, 这就需要大学教育向大众的、通才的、开放的教育模式进行转变。最后, 改革教学方法。在注重创业教育的理论知识及实践的基础上, 应多开展模拟创业、案例分析、活动开展等比较灵活、丰富的活动来培养学生对创业的敏锐度和独创精神。
2、改革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制度
学校教育的主体是教师与学生。要想把一系列的教学思想理论体系推广下去, 必然要实施对教学和学生管理制度的改革。在教学管理方面, 应该为学生的个性发展留下足够的空间。可以通过实施学分制、弹性教育, 为学生创造一个开放的空间。在学生管理方面, 应采取各种方法激励、鼓励学生进行创业方面的训练, 培养其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3、构建具有创新能力的专业化师资队伍
能否建立起具有创新能力的专业化师资队伍是创业教育成败的关键。首先, 教师应积极转变教学方法。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言传身教, 不断的在思想上激发大学生创业的欲望, 挖掘他们的创业潜能, 鼓励他们去进行创业活动。其次, 完善创业教育师资的选拔制度。可采取聘用制, 从校外各个相关领域聘请具有创业经历的专家来担任教学工作。
4、营造大学校园的创业教育的氛围
(1) 加强校园创业文化建设
良好的创业文化可以推动社会经济、政治及社会全面发展。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 我市的高职院校同样需要这种浓郁的创业文化氛围。首先, 在校园内营造出浓厚的创业气氛。可以通过多开展第二课堂、与创业相关的讲座、模拟创业竞赛等活动, 使大学生感受被创业气氛所围绕。其次, 建立相对完善的创业服务体系。学校除了多组织各种创业活动来锻炼学生的创业能力外, 还可为大学生创业设立基金, 为其提供物质保障。
(2) 形成创业教育互动效应
只有政府、社会、学习和家庭共同行动, 才能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一个最有利于创业的土壤。社会教育方面, 应通过电视等媒体大力宣传创业, 使人们普遍意识创业是大学生将来就业的一大方向。各级政府部门要建立相应的创业园或者创业服务机构, 积极为大学生提供创业信息, 并提供贷款等优惠政策。企业鼓励大学生去企业实习, 给大学生提供锻炼和接触社会的机会, 并为高校提供创业经验丰富的兼职教师。在家庭教育方面, 家长应从小就教育孩子, 鼓励孩子自己动手想问题, 激发孩子的创新意识, 并对孩子的创业提供物质、精神方面的支持。
总之, 创业教育可以推动大学生自主创业, “利在当今、功在千秋”。就目前来说, 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 维护社会稳定;就长远来说, 则是在培养一批新的民族企业家, 是在壮大未来的国家经济。笔者希望根据对我市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状况的调查与研究, 对创业教育提出合理化建议, 并对扩大就业渠道, 提高我市大学生就业率具有实际的推动作用。
摘要:通过对河北省秦皇岛市的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情况进行调查, 发现由于工作岗位有限、就业渠道单一, 大学生的就业状况不容乐观。鼓励大学生创业可以扩大就业渠道提高就业率。大学生创业比率很低, 主要的原因是秦皇岛市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还不够成熟。笔者通过调查梳理出秦皇岛市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秦皇岛市,就业,创业教育
参考文献
[1]王彩华:《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2007年。
[2]徐铁辉:《对高职院校学生创业教育的调查与思考》, 《益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01) 。
职业教育与扩大就业 篇4
近年来,我国政府多次强调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解决就业问题。特别是自2015年以来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出台了一系列重要举措。我国政府始终将促进就业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任务,已基本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积极就业政策体系。但我国正处在体制转轨、结构调整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的重要时期,就业存在明显的人口基数大、劳动力人口总量大、农村转移劳动力规模大、就业困难群体数量大的特点,可以说就业形势很严峻。面对经济增长下滑的新常态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形势,如何落实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举措及我国扩大就业的战略,应在立足本国国情的基础上,主动积极的借鉴国外先进的就业政策经验,从而解决好本国的就业问题。
二、主要发达国家扩大就业的政策
(一)美国新泽西州的扩大就业政策
作为美国主要发达城市之一的新泽西州,其扩大就业的政策经验为:扩大劳动力需求的财政政策,采取新岗位税收抵免。新泽西州于1977年引入了新岗位税收抵免(New Jobs Tax Credit),预计实施两年,该方案主要是对私营企业提供就业补贴。任何私营企业的雇主都可享受新就业岗位税收抵免。雇主可以按下列两种方式之一进行公司(或个人)所得税税额的抵免。一种是对本年超过上年总工资105%的超额部分,按50%进行抵免;另一种是根据州失业保险金交款超过上年102%的部分,按50%进行抵免。二者选取数额最低者。抵免数额不能超过企业年应纳税总额。如果企业在当年没有税额,则抵免额可以向前三年或以后七年进行结转。抵免的最高限额应小于州失业保险交款工资的25%或100000美元。通过对就业进行补贴,可使企业生产从资本向劳动力转移。在一定程度上,新岗位税收抵免对劳动力市场产生了积极影响。
设立一站式就业服务中心帮助求职者实现就业。新泽西州于1998年提出统一的就业服务机构模式并颁布《劳动力投资法》以解决当时严峻的就业压力。这个模式后被推广为“一站式就业服务中心”,它不仅是新泽西州就业政策执行的基础,还是新泽西州就业、失业以及培训等整个流程的政策制定和执行主体。它的主要职责是将失业保险服务机构和职业培训机构合并到职业介绍中心,分别在高校或社区等场所设立,让学生和社区内的劳动者都能享受到政策的优惠。任何不同类别的劳动者均可以在就业服务中心进行发布求职信息、失业救助申请、职位信息、就业指导咨询甚至就业岗位的寻找等,就业服务中心的宗旨就是为求职者和用人机构提供方便和高效的服务。
充分发挥劳动力市场的主体性作用并使其效率提高。劳动力市场信息是在市场经济运行的关键要素。新泽西州正逐步建立和完善现代化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并实行全国联网,主要有新泽西州就业银行(NJB)和新泽西州人才信息库(NTB)、新泽西州职业信息网(NCINET)和学习介绍信息库(NLX)等。完善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使得就业效率得到提高,同时方便了政府、企业和不同类别求职者在不同领域的经济活动。系统内各要素实行自主配合,比如在NTB发布的求职信息和NJB提供的岗位信息自动匹配;NCINET时时为求职者解读政策,为企业预测就业趋势,为政府提供相应资料;NLX负责对劳动者、雇主等进行职业教育培训,为解决就业提供帮助。
(二)瑞典哥德堡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
瑞典在世界上以福利著称,哥德堡政府为实现劳动者充分就业,采取一系列经济社会政策保障劳动者就业的合法权益,其中最为成功的劳动力市场政策,正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借鉴。[2]其内容包括:第一,发展中小企业促进就业政策;第二,求职者可以通过实习接受职业指导、增加职业经验;第三,对失业者和失业风险较大的人员进行职业培训。
(三)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的失业保险政策
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政府设立专门机构制定并执行就业政策。就业管理委员会由劳动部门牵头制定就业政策和计划,其下属的就业署负责具体组织实施。失业保险政策通过立法形式确立了规范性。管理就业委员会负责制定并决策《失业保险体系和就业促进法》,使政策与法律有效链接,从而消除了就业政策在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障碍。
(四)日本大阪的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政策
近年来,日本大阪政府积极实行农村劳动力转移政策解决农民就业难问题。在此过程中既实现了非农化又实现了城镇化。其主要做法是:第一,推动城镇化促进农村劳动力近地就业;第二,通过工业化吸收农村劳动力到城市就业;第三,发展第三产业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三、典型发展中国家扩大就业的政策
(一)菲律宾的劳务输出政策
菲律宾在世界上以海员劳务输出和菲佣输出而闻名。菲律宾的劳务输出政策成功之处包括以下几点。
政府上下级都对劳务输出给予了高度重视。从国家层面上,国家成立专门部门为劳动者介绍海外工作;从地方层面上,各级政府负责对劳务输出人员进行培训,提升劳动者自我权益保障的能力,加强海外劳动者在海外就业的能力。
在财政上支持劳务输出,在政策上实施健全的社会保障政策。一方面,设立紧急遣返基金、海外移民工人贷款担保基金、法律授助基会,国会移民工人奖学会等海外工人基金,最初总规模为5亿比索。同时,从1998年开始菲律宾政府规定海外劳工免交个人所得税,另一方面,健全的各种社会保险保障了海外外出人员的基本生活,加强对劳务的社会服务保障工作等。
全方位对海外劳工进行保护。在国内,菲律宾外交部设立移民工人事务法律助理,由总统任命,负责提供所有的法律援助服务;POEA具体负责海外劳工管理的有关事宜;在国外,菲律宾驻国外各使馆同样对海外输出人员进行生活、工作等各方面的保护;海外工人福利署(OWWA)给予菲律宾移民工人及其家属力所能及的帮助,负责与代理或雇主联系。
(二)印度的扩大就业政策
印度是世界上第二人口大国,与我国目前所存在的就业问题有共同点,可以借鉴印度政府实施的一系列相关政策来解决就业问题。
优先发展服务业政策。1991年实施经济改革后,印度在软件和相关服务贸易的竞争中占有明显优势,新兴的以软件为代表的服务业在扩大就业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软件行业发展的劳动者不仅实现了就业率的上升,同时还把产品作出口,实现了金币攻击的快速增长。20世纪90年代以来,软件业的年增长率高达50%以上,带动经济增长率上升到年均6.3%,就业率上升3.7%。
重点扶持特殊行业和特殊人群的就业政策。提升特殊人群就业服务水平,建设无障碍环境。向企业征收特殊人群特殊行业就业保障金。2003年7月,印度政府宣布实施“第一批就业”计划,对用于特殊行业特殊人群如无工作经验的青年劳动者就业的保障金,纳入印度政府的财政预算,专用于特殊人群特殊行业职业培训及为其提供就业服务和就业帮助。
四、国外扩大就业的政策借鉴
(一)以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为主的就业政策
西方主要发达国家扩大就业的经验表明,通过劳动力市场的配置实现就业。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和求职者是自由选择的劳动关系,并通过自由竞价的方式来决定,不存在人为干预与垄断行为,以此实现工资与预期劳动的交换。
以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就业政策,保证了雇佣者与受雇者最大限度的盈利和收入。劳动力配置主要由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状况决定。从美国就业促进政策可以看出,通过高效的劳动力市场运作,使得信息流通更加通畅,企业和个人可以充分运用市场信息来选择相应的经济活动;同时加强建立一站式就业服务中心,可以使各项政策和数据信息直接受益到经济活动的双方;另外采取相应政策和措施保障和弥补市场经济活动中的不足也是至关重要的。
(二)积极推进非农就业政策
黑龙江省农村劳动力数量庞大,由于城镇化建设使得劳动力产生大量剩余。日本的经验表明,对剩余劳动力进行转移,积极推进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政策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措施。对成功转移到城市就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采取企业内部教育培训和政府职业教育培训政策相结合,促使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实施开发政策,吸引外资发展民族工业和第三产业,同时在农村开展工业园区活动,引导农民改变择业观念,提高上岗机率。
(三)完善劳务输出人员的社会保障制度
世界各国经验表明,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与促进就业关系密切,正是不同阶段存在严重的就业问题,推动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快速建立与完善。因为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对增加就业、发展经济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经济恢复与振兴需要社会保障“稳定器”作为基础。总结国外劳务输出人员失业保险制度的主要特点包括:从消极保证基本生活转向促进失业者求职;严格失业津贴给付制度;扩大失业保险对劳务输出人员的适用范围。因此,需解决就业问题进而扩大就业要加快完善劳务输出人员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同时加快在全国普遍推行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步伐。
(四)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政策
建立健全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切实发挥中小企业吸纳就业的就业主体作用。大力发展具有增长潜力的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信息服务、生产服务、生活服务、救助服务等服务业新领域和新门路,重点开发社区家政服务。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扶持产品深加工和销售,借鉴日本的就业政策,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以劳动密集型方式发展基础产业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注重发展资本技术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基础上,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竞争优势,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五)落实职业发展政策
要高度重视劳动者基础教育,为将来的劳动者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对于已经入职的劳动者实行适宜的就业政策,妥善解决好不同类别求职者的就业难问题。同时要注重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发展,对劳动者进行岗前培训。改革职业教育政策,以教育培训为契机,以市场为导向,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使其为劳动力的就业服务。为弥补部分地区教育师资力量不足的状况,各地区高校和职业学院要加强联系,外聘教师实现资源共享。另外还要为不同求职者提供灵活高效的短期技术培训,使其能尽快适应工作岗位,实现工作的转换。政府还需建立国家、企业、个人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劳动者培训网络。
参考文献
[1]Raurieh X,Sorolla V.Growth,unemployment and public Capital[J].Spanish Economic Review,2010,(27):149-156.
[2]Abowd,Kramarz.The cost of Hiring and Seperations[J],Labor Economic,2009(10):190-194.
职业教育与扩大就业 篇5
迄今为止, 广大学者关于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良性互动问题的研究, 大都侧重于经济增长对于扩大就业的拉动作用, 例如:张丽宾的《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关系研究》、王东京的《加强与改善宏观调控的几个问题》等, 而忽略了该命题的另一层含义, 即扩大就业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毫无疑问, 经济增长是拉动就业增长的根本动力, 没有经济增长的就业增长, 只能以大量的不充分就业为代价, 且是不可持续的。但如果简单地将就业看作经济增长的一种被动的结果, 则不能理解良性互动的真正含义。所谓互动, 是一种相互使彼此发生作用或变化的过程, 它是互相的, 而非单向的。只有相互作用, 才称得上互动, 只有相互发生积极的作用而非消极的影响, 才称得上良性的互动。本研究首先归纳总结扩大就业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然后提出经济增长对于扩大就业的拉动作用, 最后分析建立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良性互动的新模式。
我们首先来分析扩大就业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从经济学理论上来讲, 经济增长取决于劳动、资本、土地和制度等生产要素投入的指数。假定其中三个变量不变, 经济增长就取决于劳动供给的数量和质量, 这意味着供给的增加和收入的增加会带来消费需求的增加, 也可以在既定的劳动供给条件下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提高。进一步扩大就业也可以减少贫困, 创造社会的和谐, 为经济发展创造有利的社会环境。强调重视扩大就业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不仅是因为理论上的推导, 同时也是符合我国现阶段国情的需要。任何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都要立足于区域资源的禀赋, 同时也要考虑国内外的市场环境变化, 在这两者之间找到一个最佳的结合发展战略才是最好的战略。纵观我国即将过去的第十二个五年发展规划, 总结我们所取得的成绩, 当然来源于制度的创新、结构的调整、技术的进步, 但也不能低估劳动力资源的禀赋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
有很多学者通过各个角度分析劳动力资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例如“人口红利”角度、劳动力的“替代”角度、资源优势对资本的吸引力角度、结构的调整对生产率提高角度等等。综合来讲扩大就业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是多方面的, 随着不同时期的经济增长方式和劳动力供给形式的变化而变化, 所以考虑和分析的角度有很大的差异性存在。现阶段最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就是“民工荒”。市场经济中价格是调节供求双方力量平衡的重要利器, 劳动力市场也不例外。“民工荒”用一句经济术语解释就是“劳动力供应不足”, 而之所以供应不足, 原因都可以归结到一点, 那就是工资太低。我国的各个地区也相继出现这样的问题, 尽管有些学者提出这只是短暂的时期性的调整, 但笔者并不这样认为, 就劳动力增量而言, 无限供给的时代将会成为过去, 我们将不得不面对劳动力的结构性短缺、劳动力成本的提高问题, 甚至还将在不久的将来面对储蓄率的降低以及“人口红利”的消失。由此可见, 未来我国的经济和就业政策面临着新一轮的挑战, 通过分析和整理提出应对策略。
一、就业先行
从宏观角度分析, 一些中外学者早就提出, 重新审视经济发展战略和增长方式的选择, 将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突出的位置,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还有相关研究指出宏观调控应以就业优先, 如信长星的《建立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良性互动机制》指出, 实施有利于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和宏观政策, 使经济增长更强有力地拉动就业, 同时通过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增长。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不仅要求经济增长速度的确定, 还要充分考虑扩大就业的需要, 而且要求产业政策、投资政策、金融货币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和调整, 也都把增加就业作为重要目标。结合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 笔者认为就业优先战略不仅具有经济上的意义, 而且也应当作为经济政策与社会政策的重要结合点。它不仅关系到我国综合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整体经济的增长, 也关系到大环境的稳定。为了更好地促进经济的增长, 所以应把扩大就业定为迈出的第一步。
二、资源利用
根据相关统计资料显示, 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基本格局短期内将不会改变, 每年城镇需要就业的人数仍将保持在2, 400万人以上, 而新增岗位和补充自然减员只有1, 500万人, 供求缺口在900万人左右, 而且仍有1.5亿人剩余劳动力在有待于转移。这一估计是建立在现有的土地政策和劳动生产率基础上的, 如果对土地流转政策做出合理调整, 使之更有利于土地集中经营, 并由此促进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 就能“挤出”更多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这不仅可以充分满足非农产业发展的劳动力需求, 也有利于延长人口红利期。合理地对劳动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会促进经济的稳定发展。
三、提高素质
在影响劳动力因子中, 越来越多的不是取决于劳动力的数量, 而是取决于劳动力的素质。现代经济活动由于有高度发达的交通体系和技术体系作为依托, 其区位选择的空间尺度大, 灵活性强。并且对劳动力的需求数量也由于生产与服务的自动化程度加强而减少, 普通劳动力的获取已经越来越容易, 对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影响越来越小。相反, 经济活动对高素质的科技劳动力的需求却越来越大, 并且对于任何国家和地区而言, 高素质劳动力都是不可多得的稀缺资源。因此, 提高劳动力的综合素质是我国通过扩大就业提高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
关于经济发展对于扩大就业的拉动作用, 现代经济学已经提供了一套比较成熟的理论和方法用以衡量经济增长对扩大就业的影响, 国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也比较多。很多学者通过供给与需求分析、失业率分析、弹性分析等角度对这一问题展开分析。结合相应的理论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考虑就业问题, 提出更有利于通过经济发展扩大就业的有效措施。
四、拓宽第三产业就业主渠道
解决我国就业问题, 主要潜力在第三产业。统计年鉴显示数据表明, 目前第三产业就业比例仅为38.5%, 远远低于发达国家70%的水平, 也低于发展中国家40%左右的水平。理论研究指出, 一个国家工业化达到一定程度后, 将是第三产业加速发展的时期。我们应当抓住这个机遇, 结合我国独特的区域环境, 促进京津冀一体化发展进程, 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大力发展服务贸易、金融服务业、生产服务业和社区服务业, 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五、加快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
据统计分析, 伴随国有企业改革和经济结构的调整, 我国各行业已经进入快速良性发展的阶段。特别是制造业, 用人需求占用人总需求的比例逐步提高, 劳动密集型产业得到很大的发展。应继续发挥劳动力成本优势, 加快发展制造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 并逐步实现产业升级, 向中高端制造业和现代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
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的就业格局, 实现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良性互动, 还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和促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最后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建立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良性互动的新模式。同时站在发挥政府的职能和促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CSR) 角度, 从企业和政府的相互作用这一影响因素考虑, 对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良性互动过程的影响。
发挥政府的职能方面, 要完善劳动力市场;强化政府公共就业服务, 加大对就业困难群体的扶持力度和对失业的调控能力。促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CSR) 方面, 要进一步完善企业社会责任 (CSR) 体系, 从企业角度创造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促进经济发展、扩大就业;积极配合政府, 响应政府号召, 履行企业社会责任。
“科学地实现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良性互动”,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命题, 也是我国“十三五”人力资源与保障方面规划的组成部分。实现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 不仅要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 还要促进企业履行其社会责任 (CSR) , 建立适合我国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良性互动的新模式是非常重要的。全面地、科学地理解和把握这一重要良性互动模式, 对于正确把握和处理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的关系, 制定适合我国经济发展和就业战略, 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张丽宾.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关系研究[J].2007.
[2]王东京.加强与改善宏观调控的几个问题[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07.
[3]信长星.建立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良性互动机制[J].研究探讨, 2007.11.
【职业教育与扩大就业】推荐阅读:
现阶段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问题及对策――基于入学与就业的视角11-15
就业与职业发展07-28
职业教育好就业山西新东方一流就业促发展08-31
浅谈中等职业教育就业指导工作10-22
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07-03
学习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的感想11-12
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期末考试答案08-13
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论文08-14
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协会工作总结09-03
教育与就业对接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