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实践性实验

2025-01-14

课外实践性实验(精选7篇)

课外实践性实验 篇1

初中生物学科教学中, 实验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组织实验的方式主要有课堂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学生利用课后自主学习时间按照教师要求所开展的调查及实践探究, 等等。课堂演示实验通常是教师在讲台上对典型实验进行操作, 学生主要是观察, 能够自己动手的机会很少。因初中生物教学内容和教学课时之间的矛盾, 能够安排学生分组亲自操作的时间相对有限。因此, 为使农村生物实验教学能够更好地扩展和延伸, 让生物课堂效果更加有效, 课外小实验的开展势在必行。

一、通过课外小实验, 激起学生的好奇心

就生物学科而言, 学生完全可以从他们的生活中发现很多与学科内容相通的现象。但是教师的讲解并不能让学生领略其含义, 而如果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和理解, 反而效果会更好。教师可以依托学生在生活中的发现, 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对发现的现象和问题加以思考, 从更具应用价值的角度领悟课堂学习的知识点, 因势利导地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在教学《环境中生物的多样性》这一内容时, 我就为学生布置了一个课下任务, 让他们观察生活在我们周围的各种生物, 并做好记录, 以了解它们的生活环境和习性。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介绍了实验的步骤和内容, 并交代了学生们需要注意的事项, 如安全、纪律、环境保护, 等等。学生们个个热情高涨, 为能够到户外学习兴致勃勃。在展示时, 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向老师和同学介绍自己所发现的各种生物, 津津乐道地分享对发现的生物的了解。最后我再帮学生们总结出调查的结果和存在的问题, 这样, 一个小小的课外实验就完成了, 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 又了解了多种生物形态。像这样比较有趣的小实验还有很多, 教师应该重视并适当地运用, 然后再把学生带入到知识的海洋中, 让学生们可以轻轻松松地学习生物。

二、通过课外小实验, 引导学生学会观察

在自然科学中, 很多重要的发现都是通过科学家细致入微的观察才得到的。在教学时, 教师可以在课外小实验中引导学生对生活中各种生物现象仔细观察, 大胆猜测、小心求证。可以有充足的理由相信, 一旦学生的学习更为主动, 其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将更加积极, 也更利于形成浓厚的科学观察兴趣及观察习惯, 进而具备我们所希望的科学态度和学科素养。例如在学习《萌发的种子散发热量》时, 我就让每个学生在课下做了实验, 要求学生在杯中对大豆或是玉米等种子进行实验操作, 把种子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加水浸泡进入萌芽状态, 另一部分加热煮熟备用。然后准备两只相同的杯子, 一只放入正在萌发的种子, 另一只放入煮熟的种子, 并分别插入温度计。最后将它们放在相同温度的环境中, 并随时记录它们的温度变化。虽然实验比较简单, 但是由于没有教师的指导, 仍会有不足之处。不过学生们非常认真, 互相沟通交流, 不断地实验, 最后取得成功的学生仍然很多。在讲课的时候, 我让学生将实验记录带到课堂上, 并让他们自己介绍实验的过程和结论。学生不仅看到了表面的温度变化, 还观察到了现象背后蕴藏的生物知识。这种观察力的形成是建立在已有知识基础上的能力提升, 和实际联系极为紧密, 效果也更为理想。

当然, 学生观察能力的形成需要借助教师科学的观察策略指导, 教师必须非常关注对学生方法的指导, 决不可忽视。教师可以就典型生物先行观察, 介绍自己在观察中的步骤、分析问题的角度、寻找解决问题途径的技巧等, 避免学生因缺乏方法观察不到位、能力形成浅层次等现象导致观察结果偏颇, 挫伤继续观察的耐心。教师还应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的连续性, 全程掌握事物的发展, 全面认识、了解事物特征。

三、通过课外小实验, 促使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课本是进行生物教学的根本依据,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利用课本, 挖掘课本中的知识点, 在课堂上把一些生物的形成过程等具有探究性的内容展现出来。例如, 《调查环境污染现象》这一课题, 一直以来, 它不仅是生物教学中的难点, 也是社会问题中的热点。我把这个问题作为学生探究的对象, 意义和价值都是非常大的。我把学生分成六个小组, 然后让他们自己选取调查地点, 并记录调查方法、结果、污染原因、治理措施, 等等。学生们参与都很积极, 发现了很多问题并主动讨论解决的方法。调查后, 学生更加清楚环境污染对生物的主要危害, 自觉形成环境保护的公民意识。

在调查过程中, 有些小组不断研究, 不断改变方案, 这都是他们探究能力提高的表现。在课外小实验中, 教师要从实际出发, 多给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 让学生的探究能力确实得到提高, 从而获取更多的生物知识, 让初中生物课堂更加充满活力。

总之, 教师应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 结合地方特点, 科学安排课外小实验, 给学生体验和感受的自由, 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课堂所学生物知识, 更能促使学生在发现中收获更多的欢乐, 对学科学习增加兴趣。

课外实践性实验 篇2

体育活动总结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体育工作已成为学校主要任务,要想保证体育工作的顺利实施,不可缺少的课外体育在学校成为重头戏。只有身体好,才能学习好。小学生正处在长身体的时期,需要进行经常地、全面地体育锻炼。仅靠每周二至三节体育课显然是不够的。只有把课内外活动结合起来,科学地安排活动时间,实现学生每天足够一小时的体育活动,使学生的体育锻炼具有不间断性,才能有效地增强学生的体质成功地推行素质教育。

我们把课外体育活动当作提高中小学生的健康水平的一项大事来抓。校领导通过会议、广播室、宣传栏向师生宣传动员,进一步强调增强体质的重要意义,只有先保障体质才能保障学习,并相应地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从时间和内容上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

具体安排是:一年级和二年级每周四节体育课、三年级至六年级每周三节体育课,体育课外活动每周三次,广播操每天一次、体育大课间每天活动,保障课间十分钟的活动时间。

一、课间操:在上午第二节课后课间操。

每次在十五分钟左右,根据季节特点,我们的综旨是:春、夏、秋以两操为主。冬季以两操+长跑为主,雨天改做室内徒手操。课间操做到集合队伍快,做操动作齐,要求学生做到的领导和教师一定要

做到。

二、体育课与体育大课间、课外活动交叉安排。

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活动的内容主要包括:(1)有计划地进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锻炼;(2)复习巩固体育课所学的基础知识、技能和技巧;(3)根据季节场地和器材等条件,开展田径、球类、体操、武术以及长跑、跳绳、跳橡皮筋、踢毽子等多种形式的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体育活动;(4)结合传统项目和竞赛活动,开展班级传统项目的锻炼。

活动坚持小型多样、生动活泼,讲究实效,持之以恒。做到“五定”,即定锻炼小组、定活动内容、定时间、定场地器材、定练习量,体育教师加强辅导,严格要求。

要搞好课外体育活动还必须充分发挥班主任的作用,学校在每学期末都对各班开展体育活动的情况,进行认真地检查评定,并把体育活动得分记入班级综合评分。

三、保障课间十分钟原活动时间。

凡任课教师不得拖堂,按时下课。学生听到下课铃声自觉拿出预先准备好的橡皮筋、跳绳、毽子等在教室前活动。值勤人员采取记分制度,对没说明理由的又不锻炼的按人次扣分。同样记入班级综合评分。并对常期不参与活动的同学,不得评为三好学生。

四、完善督查制度。

每天由学校值班领导牵头值勤,两名教师和六名学生分工给学校各项工作督查、评比记分。对班级分数由专人合分,每周一公布,一

学期一汇总。

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健身和活跃学生生活,不但促进了学生体格体能的完善和发展,而且培养了体育的情趣、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社会情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通过活动的参与,使学生形成民主、公平、竞争的意识,使其不断自我发现、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

高中化学课外实验和趣味实验探究 篇3

关键词:高中化学;课外实验;趣味实验

高中化学教学离不开实验,实验教学对增进强学教学的趣味性,增进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以及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等都具有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在素质教育背景下,高中化学实验教学还是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主要途径,所以化学教师对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升。为了更好的发挥化学实验教学的价值与功能,建议在传统课内实验教学的基础上,提高对课外实验和趣味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实现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有效延伸,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热情。

一、高中化学课外实验与趣味实验教学的价值分析

1、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在高中化学课程体系当中,很多理论知识内容是比较枯燥和乏味的,且带有一定的学术性,使得有些学生对化学课程的学习兴趣不高,也没有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通过课外实验与趣味实验教学活动的开展,可以让学生在亲自动手实践中感受化学科学的魅力,通过更加形象、生动、新奇的方式来接触化学知识,从而有效减少化学学习的思维障碍和抵触情绪,有效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同时,在开展课外实验和趣味实验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学生独立思考,有时还需要学生同他人进行合作,这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知识创新能力等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3、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激发学生创造力。在高中化学教学实践中,化学教师会发现学生在化学实验的学习上会呈现出较大的层次性,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态度都不尽相同,如果化学教师单纯依靠课上灌输性、标准性的教学,不仅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也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而通过课外实验和趣味实验,化学教师不仅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还可以顾及到学生的一些个性化学习需求,对学生开展一些个性化的指导,进而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创新力。

3、巩固课堂知识,拓展学习空间。化学作为一门知识性、应用性很强的课程,由于高中化学课程的授课任务比较重,所以课堂上实验教学可利用的空间相对不足,传统的化学教学对教材和课堂授课的依赖性比较大,而且会受到应试教育的严重影响。借助课外实验和趣味实验的有效开展,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和巩固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还可以加强理论知识学习与生活实践之间的联系,实现了学生化学学习空间的有效拓展。

二、高中化学课外实验和趣味实验的教学对策

1、在化学课前开展趣味实验。在化学课前的预习阶段或准备阶段,组织开展一些课外实验或趣味实验,可以有效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让学生提前感受到化学课程的魅力,或者让学生带着疑问投入到后续的化学知识学习当中,这样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在“玻璃棒点火”小实验在化学课前的演示,化学教师可以先用蘸有少许浓硫酸的玻璃棒接触放置在玻璃片上而的粉末状钾,然后碰酒精灯的灯芯,观察到灯芯会燃烧起来,但是对于该实验中的化学原理显然很多学生还不清楚。学生在感受到化学实验的神奇之后,可以自己去预习课本内容寻找答案,也可以带着疑问进行听讲,最终明白该实验是利用高锰酸钾与浓硫酸反应生成的七氧化二锰,其碰到酒精就马上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放出的热量能够让酒精灯燃烧起来。而且在这个课外实验与课内教学相结合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与记忆会更加直接,化学课堂的学习气氛也会更加活跃,学生对化学知识的主动学习意识将对得到有效增强。

2、在化学课后开展家庭实验。高中化學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本身就是十分紧密的,在化学课后开展家庭实验,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记忆,还可以增强学生的知识应用意识,懂得如何利用所学化学知识解决更多的现实问题,从而促进了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例如,为了指导学生在课后积极开展家庭实验,高中化学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生活中的一些日常用品或废弃物来自制化学实验器材和化学试剂,如利用生活中的废铁屑的氧化过程来制取三氧化二铁;从废旧电池中利用化学反应来制取二氧化锰;利用旧墨水瓶与酒精来制作酒精燈;利用废旧眼药瓶来制作滴管等,都可以有效节约化学实验资源,增强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在学生家庭中开展的适应性、灵活性,同时促进了学生绿色意识、环保意识和德育素质的有效培养与提高。

3、借助校园活动开展课外实验。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起,实现更好的实验教学效果,高校化学教师还可以借助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契机,组织一些趣味性、时代性强的课外实验,让学生在各类校园活动中感受化学科学的魅力,增强化学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因此,建议高中化学教师要充分利用科技节、创新节等学校活动载体,结合学校现有的资源条件和教育条件,设计与开发一些更加复杂的课外实验,形成对学生课内实验学习的有效补充。例如,在校园科技节上,可以让学生完成甲烷、乙烯、戊烷分子模型的制作,或者金刚石、石墨、碳六十同素异形体模型的制作等,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更加形象、生动的环境下对化学理论知识进行理解与记忆。

三、结语

总之,高中化学课外实验和趣味实验的有效开展,不仅可以促进课内实验教学的有效拓展,丰富化学教学的教育功能,还能促进高中化学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之间的联系,更好的激发学生对化学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更加全面的感受化学科学的学习价值与魅力,促进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的有效培养。

参考文献

[1] 邓光文.开展家庭小实验提高学生化学实验能力[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03).

[2] 岳云华.《趣味化学实验》校本课程的实践研究[J].化学教学,2013,(03).

[3] 姜月霞.高中化学实验设计的基本方法[J].新课程学习(中),2011,(08).

开展课外实验 提高学习效果 篇4

关键词:课外实验,学习兴趣,创造性思维能力,探究能力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开展课外实验, 让学生在课外自己设计、自己寻找实验用品、自己动手、自己总结。这可以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和生活的联系, 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动手机会, 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展课外实验在加强物理教学与生产生活联系的同时, 也实现了对学生实施STS教育的目的。物理中的不少概念、原理比较抽象, 课外实验的开展起到了联系物理内容与生产生活的作用。学生对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往往熟视无睹, 通过实验可以让他们把书本上的物理在生活中找到原型, 让学生明白学习的内容和日常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从而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

开展课外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在课外实验中, 缺少现成的器材, 这就需要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寻求代用品, 无疑会让学生动手、动脑, 必将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验过程必须一个人组织, 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必须一个人解决, 这必然会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同时让学生认识到每一个实验的成功都来之不易, 每一个实验都会有新的收获, 都会有新的发展, 尝到了学习的乐趣, 学习的积极性自然就增强了。

开展课外实验让学生夯实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新课标的要求。课外实验与教学同步, 学生在进行实验时, 必然会用到新学的知识, 这就督促学生在课后去复习刚学的内容, 比单纯的课外作业, 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起到了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该如何开展课外实验呢?

初中生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 都正处于发展期, 他们在研究、观察实验时, 很不全面、很不深刻, 有些自我约束能力差的学生根本不去完成课外实验, 因此, 教师必须有切实可行的指导和监督。

首先要建立家庭实验室。初中生要学习两年物理, 有一个固定的家庭实验室非常必要。

其次要广泛收集器材, 充实实验室。只要留心, 生活中有不少的物理器材, 比如:家里的自行车上有不少的物理知识的应用, 可作为摩擦、杠杆、光的反射、运动和力等实验的器材;用玻璃瓶子或玻璃杯子可自制量筒;用均匀的细木条作横梁, 用两张相同的纸作称盘, 用几个质量已知的硬币作砝码, 便可自制一架天平……当然, 如果条件允许, 也可以让学生自行购买一些物理实验用具, 加上学生自制的一些仪器, 家庭实验室就比较充实了。

再次要雪生勤于动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是建立家庭实验室的目的, 不要让学生一味充实实验室而很少做实验, 这样反而会影响学生的学习。除了让学生做课本上规定的实验外, 要鼓励学生质疑, 让他们用实验的方法来验证自己的想法, 去探索、研究一些疑难问题。从而让家庭实验室发挥最大的作用。

最后要加强指导和督促。课外实验是学生自己在家里完成的, 而学生往往会局限与表面现象的观察, 或片面追求实验过程的完整, 而忽视了对细微物理现象的观察和对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的思考, 不善于分析推理, 研究其实质。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验前进行必要的指导。在实验前, 对实验用品的选择、实验原理、实验操作要点、安全注意要点、观察的重点等作好指导。要求学生记录好实验中发生的各种现象, 自己探究, 得出结论。

教师对学生的实验还应加强督促, 抓好落实, 作到有布置、有检查、有解答。学生完成实验反校后, 应及时组织学生相互交流讨论, 找出失败的原因和成功的经验, 对学生提出的疑问及时解答, 对学生的小制作进行评比, 让学生充分享受课外实验带给他们的快乐。

实验室课外向学生开放总结 篇5

总 结

理科综合教研组

本学期,为促进实践教学改革,提高实践教学质量,进一步推动实验室的开放工作,现将有关实验室开放工作总结如下:

1、巩固实验课堂教学成果,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2、课前准备好所用的仪器和材料,对掌握不准的实验预先试做一下,看是否成功,然后再课堂上做,以确保实验成功率。

3、实验室开放最主要的内容是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并根据实验教学大纲要求等课程开设出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

4、实验室面向学生开放,对开展学生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各类实验室都要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

5、做好实验室开放记录。为便于掌握实验室开放现状和建立实验室开放档案,分析和研究总结实验开放基本规律,制定了实验室开放过程。

6、通过开放实验室工作推动了实验室建设,使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水平得到了提升

7、通过实验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特长,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智力。

总之,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强实验室开放的力度,加大实验室开放的管理,规范实验室开放的过程,加强领导,加强指导,努力工作,使教育科学学院的实验室开放工作上新的台阶,为学前特色专业的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课外实验示例——ABO血型鉴定 篇6

为加深和巩固学生对输血与血型方面知识的了解,掌握ABO血型鉴定和输血的原理,在学过“血液”一节后,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ABO血型鉴定”的课外实验。实验中,常会出现因学生怕血、取血方法不当和实验操作不严格而影响实验效果的现象,这就要求教师进行较为详细的讲解和示范,以确保实验的成功。

2.实验原理。

人体的红细胞中含有A、B两种凝集原。若红细胞里含有凝集原A,则血型为A;若红细胞里含凝集原B,则血型为B;若红细胞中同时含有A、B两种凝集原,血型就是AB;若红细胞不含凝集原,血型就是O。在人的血清中含有抗A、抗B两种凝集素。A型血的人,血清中含抗B凝集素;B型血的人,血清中含抗A凝集素;O型血的人,血清中同时含抗A和抗B凝集素;AB型血的人,血清中不含凝集素。如果凝集原A遇到抗A凝集素,或凝集原B遇到抗B凝集素时,红细胞就会发生凝集现象。

3.材料用具。

A型和B型标准血清、90%生理盐水、70%酒精棉球、碘酒棉球、显微镜、载玻片、采血针等。

4.方法步骤。

①取一干净的载玻片,在两端分别标上A和B,再取两个牙签,分别标上A和B。用一只小滴管吸取标准血清A,放在载玻片的A端,再用另一只小滴管吸取标准血清B,放在载玻片的B端。

②用70%的酒精对采血针和小指肚(或耳垂)进行擦拭消毒后,用采血针刺破皮肤,血液从伤口流出,用一个干净的小滴管吸取一滴鲜血,放到一个干净的小试管中,加入0.5-1ml0.9%的生理盐水进行稀释;然后用一个消毒的干净玻璃棒从小试管中蘸取已稀释的血液,在A、B标准血清中各加一滴,并用牙签充分搅匀。用碘酒棉球压住取血的伤口,进行止血。

③15min后,把载玻片放在低倍镜下检查,半小时左右可做最后判断。不同的人血液反应的速度不同,有经验的化检员,不需要镜检就可以正确做出血型判断。但是,初学者必须借助镜检才能正确地鉴定。

④在显微镜下观察时,若只在B血清内发生红细胞的凝集反应,则被检查者为A型血;若只在A血清内发生红细胞的凝集反应,则被检查者为B型血;如果A、B两种血清都发生了凝集反应,被检查者为AB型血;如果两种血清都不发生凝集反应,被检查者为O型血。

5.分析讨论。

在实验中,发生凝集反应后,红细胞聚集在一起,形成大小不等的块状,而未发生凝集反应的红细胞则分布均匀。输血时,如果受血者和献血者的血型不合,输血后红细胞会凝集成团,阻碍血液循环,给受血者带来严重后果,甚至死亡。因此输血时应以输同型血为原则。异型之间输血,只有在紧急情况下,不得已才采用。在通常情况下,由于考虑到人类的血型系统种类较多,为了慎重起见,即使在血型相同的人之间进行输血,也应该先进行交叉配血实验,即不仅把献血的红细胞与受血者的血清进行血型配合试验,还要把受血者的红细胞与献血者的血清进行血型配合试验,两者都没有凝集反应,才能进行输血。

实验中应特别注意的是:使用的两个牙签、两个小滴管切忌混用;取血时要待取血部位和采血针上的酒精挥发完以后再取血;用采血针刺破皮肤后,要让血液自然流出,不能挤压。

初中化学课外实验的拓展与研究 篇7

一、自制实验室代用品,拓展学生课外实验活动

中学化学实验基本上为定性实验,对化学试剂纯度的要求不是很高,因此可以从日常生活的一些废弃物中回收利用得到许多代用品,这些代用品均可保证实验的成功,这样既节省了学校的财务开支,又拓展了学生课外实验活动的内容。

【例1】 自制指示剂

自然界中许多植物的根、茎、叶、花、果等都含有多种色素,在酸或碱的溶液里能显示出不同的颜色,因此可以作为酸或碱的指示剂用。

(1)取所选植物的花瓣(如月季花、玫瑰花、牵牛花),先分别在研钵中捣碎,然后放入体积比为1∶1的酒精溶液中浸泡24小时,提取植物色素。

(2)用多层纱布将浸泡出的汁液过滤,先放入小烧杯中,然后保存在试剂瓶中,并贴上标签,记录好颜色。

(3)试验自制指示剂在酸、碱溶液中的变色范围,并记录下变化的颜色,根据样品在酸、碱溶液中的变色范围,从中选择出合适的指示剂。

【例2】 废干电池的综合利用

废干电池既是一个严重的污染源,又是一个宝贵的资源。废干电池通过溶解、熔化、过滤、蒸发、煅烧等基本操作可以回锌、铜、碳棒、二氧化锰、氯化锌等。

(1)取1号废干电池一个,剥去废干电池外层包装纸,用螺丝刀取下铜帽,实验中可作铜片使用,再用钳子慢慢拔出炭棒,实验中可作电极使用。

(2)用剪刀剪下废干电池外壳金属锌皮,用水洗净后剪碎,将碎锌片放在坩埚中煅烧到熔化,除去上面的浮渣,将熔融物慢慢倒入水中冷却,可得到锌粒。

(3)取出里面的黑色糊状物质,倒入大烧杯中,加入150毫升水,搅拌溶解,澄清后过滤得滤渣,滤渣放在坩埚内灼烧以除去炭粉和有机物,剩余的就是二氧化锰。

通过实验室代用品自制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加深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开阔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思路,又增强了他们消除环境污染,变废为宝,勤俭节约的思想意识。经过各种实验基本操作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良好的实验作风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开展趣味化学实验,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喜爱

趣味化学是知识性与趣味性共存,利用声、光、色、味、热等刺激人们的情趣。因此在课外时间开展一些有趣的趣味化学实验,并对那些有趣的化学现象作出科学的解释,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喜爱,还可以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例3】 “滴水生烟”实验

[实验用品]研钵,石棉网,滴管;碘片,铝粉。

[实验方法](1)在研钵中研细5g碘片,再加lg铝扮,混合均匀共同研磨片刻。

(2)用药匙取出混合物,放在石棉网中央堆成小丘状,中间留一凹坑。

(3)往混合物凹坑处滴加1~2滴水,并用干燥的1000mL大烧杯盖住,烧杯内呈现出美丽的紫色烟雾。

[实验原理]在水的催化下发生反应:

2Al+3I2H2O2AlI3

同时放出热量,形成烟雾,未反应的碘受热升华,使烟呈紫色。室温、干态下,铝粉不与碘作用。

【例4】 “彩色喷泉”实验

[实验用品]铁架台,装满氯化氢气体的圆底烧瓶,大烧杯,带导管和胶头滴管的双孔橡皮塞,止水夹,酚酞试剂,氢氧化钠溶液。

[实验方法](1)胶头滴管先吸满水,在烧杯中装500mL升水,滴入氢氧化钠溶液和酚酞试剂使它变成红色。

(2)按要求连接好仪器,把胶头滴管中的水挤入烧瓶中,打开止水夹,烧瓶中马上形成美丽的红色喷泉。

[实验原理]氯化氢易溶于水,体积比大约是700∶1,圆底烧瓶内氯化氢溶解使瓶内压强降低,烧杯中的水被吸入烧瓶内,就形成美丽的喷泉。

趣味化学实验,现象明显,寓意深刻,能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喜爱,提高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动手能力,同时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丰富他们的课外活动内容。

三、开展反伪科学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化学科技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崇尚科学文明,反对迷信愚昧的精神。当今的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人类开始征服宇宙。然而伪科学并没有完全消失,一些所谓某某神灵附身的巫师还在中国农村许多地方兴风作浪,妖言惑众,愚弄百姓。对于巫师骗术不能盲目迷信,只要用化学实验来分析,就可以撕开它的伪装。

【例5】 “白磷自燃”PK“神仙显灵”

[骗人情景]巫师把一些纸钱放在神台上,然后念念有词,一会儿纸钱便燃烧起来,巫师借此说神仙已显灵,有事的赶快磕头问事。

其实神仙是不可能有的,而是巫师利用了白磷的自燃性。

[化学原理]白磷的着火点比较低,只有40℃,在空气中就能自己燃烧起来。方法是把白磷先溶解在二硫化碳中,配成溶液,要用时把它涂在纸钱上,因二硫化碳易挥发,剩下的白磷慢慢地就自燃起来,纸钱也就跟着燃烧起来。

【例6】 “酚酞变红”PK“杀鬼见血”

[骗人情景]巫师举刀假装杀鬼,东砍几刀,西杀几刀,然后在刀口上喷口水。接着大喝一声,顿时可见刀口上“鲜血淋淋”。

其实世上本无鬼可杀,只不过是巫师利用了酚酞遇碱变红的性质。endprint

[化学原理]巫师先在刀口上涂上酚酞试液,酚酞试液在中性和酸性下是无色的,遇碱则变红色。使用时巫师向刀口上喷上碳酸钠溶液,因碳酸钠水溶液呈碱性,因此刀口上的无色酚酞就变成红色,因此看上去“鲜血淋淋”,其实这些都是假的,巫师以此来达到骗钱的目的。

四、拓展课外科学探究活动,加强化学与生活的联系

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它涉及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进行实验、搜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要素。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增进对科学的情感,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1]

【例7】 碳酸饮料对牙齿影响的探究

[提出问题]许多小朋友平常不爱喝水,经常喝碳酸饮料,那么小朋友蛀牙增多是否与经常喝碳酸饮料有关呢?碳酸饮料是否对牙齿造成危害?

[实验材料]收集洗干净的牙齿、试管、白开水、茶水、可口可乐、冰红茶、雪碧、芬达、和其正等碳酸饮料。

[设计实验]1.探究牙齿在不同碳酸饮料中浸泡后颜色的变化情况

(1)先把牙齿分别放入干净的试管中,每只试管放2~3颗牙齿,然后向各试管中分别加入上述各种碳酸饮料,加入量约为试管容积的1/3。

(2)在试管上分别贴上写有各种碳酸饮料名称的标签,用橡皮塞塞紧试管,防止橡皮塞被冲出,最后把试管分别放在试管架上。

(3)每天观察并记录浸泡在碳酸饮料中牙齿表面颜色的变化。

2.探究牙齿在开水和雪碧中浸泡15天后质量变化情况

(1)取干燥的牙齿2份,用电子天平称出其重量分别为m1g、n1g,记下数据。

(2)把两份牙齿分别放入1000mL的白开水和雪碧中浸泡15天。

(3)15天后,把牙齿倒出、洗净、烘干,再用电子天平称出其重量分别为m2g、n2g,记下数据。

[实验结论]观察以上____________现象,说明碳酸饮料对牙齿造成了严重腐蚀。

通过科学探究的方式,学生可以从身边的化学物质入手学习化学知识,然后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可以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形成科学的态度,获取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2]

总之,初中化学课外实验开展作为初中化学教育的补充,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才能,为学生进入高中或职业中专学校创造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任宝华.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 黄春香)endprint

[化学原理]巫师先在刀口上涂上酚酞试液,酚酞试液在中性和酸性下是无色的,遇碱则变红色。使用时巫师向刀口上喷上碳酸钠溶液,因碳酸钠水溶液呈碱性,因此刀口上的无色酚酞就变成红色,因此看上去“鲜血淋淋”,其实这些都是假的,巫师以此来达到骗钱的目的。

四、拓展课外科学探究活动,加强化学与生活的联系

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它涉及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进行实验、搜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要素。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增进对科学的情感,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1]

【例7】 碳酸饮料对牙齿影响的探究

[提出问题]许多小朋友平常不爱喝水,经常喝碳酸饮料,那么小朋友蛀牙增多是否与经常喝碳酸饮料有关呢?碳酸饮料是否对牙齿造成危害?

[实验材料]收集洗干净的牙齿、试管、白开水、茶水、可口可乐、冰红茶、雪碧、芬达、和其正等碳酸饮料。

[设计实验]1.探究牙齿在不同碳酸饮料中浸泡后颜色的变化情况

(1)先把牙齿分别放入干净的试管中,每只试管放2~3颗牙齿,然后向各试管中分别加入上述各种碳酸饮料,加入量约为试管容积的1/3。

(2)在试管上分别贴上写有各种碳酸饮料名称的标签,用橡皮塞塞紧试管,防止橡皮塞被冲出,最后把试管分别放在试管架上。

(3)每天观察并记录浸泡在碳酸饮料中牙齿表面颜色的变化。

2.探究牙齿在开水和雪碧中浸泡15天后质量变化情况

(1)取干燥的牙齿2份,用电子天平称出其重量分别为m1g、n1g,记下数据。

(2)把两份牙齿分别放入1000mL的白开水和雪碧中浸泡15天。

(3)15天后,把牙齿倒出、洗净、烘干,再用电子天平称出其重量分别为m2g、n2g,记下数据。

[实验结论]观察以上____________现象,说明碳酸饮料对牙齿造成了严重腐蚀。

通过科学探究的方式,学生可以从身边的化学物质入手学习化学知识,然后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可以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形成科学的态度,获取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2]

总之,初中化学课外实验开展作为初中化学教育的补充,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才能,为学生进入高中或职业中专学校创造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任宝华.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 黄春香)endprint

[化学原理]巫师先在刀口上涂上酚酞试液,酚酞试液在中性和酸性下是无色的,遇碱则变红色。使用时巫师向刀口上喷上碳酸钠溶液,因碳酸钠水溶液呈碱性,因此刀口上的无色酚酞就变成红色,因此看上去“鲜血淋淋”,其实这些都是假的,巫师以此来达到骗钱的目的。

四、拓展课外科学探究活动,加强化学与生活的联系

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它涉及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进行实验、搜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要素。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增进对科学的情感,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1]

【例7】 碳酸饮料对牙齿影响的探究

[提出问题]许多小朋友平常不爱喝水,经常喝碳酸饮料,那么小朋友蛀牙增多是否与经常喝碳酸饮料有关呢?碳酸饮料是否对牙齿造成危害?

[实验材料]收集洗干净的牙齿、试管、白开水、茶水、可口可乐、冰红茶、雪碧、芬达、和其正等碳酸饮料。

[设计实验]1.探究牙齿在不同碳酸饮料中浸泡后颜色的变化情况

(1)先把牙齿分别放入干净的试管中,每只试管放2~3颗牙齿,然后向各试管中分别加入上述各种碳酸饮料,加入量约为试管容积的1/3。

(2)在试管上分别贴上写有各种碳酸饮料名称的标签,用橡皮塞塞紧试管,防止橡皮塞被冲出,最后把试管分别放在试管架上。

(3)每天观察并记录浸泡在碳酸饮料中牙齿表面颜色的变化。

2.探究牙齿在开水和雪碧中浸泡15天后质量变化情况

(1)取干燥的牙齿2份,用电子天平称出其重量分别为m1g、n1g,记下数据。

(2)把两份牙齿分别放入1000mL的白开水和雪碧中浸泡15天。

(3)15天后,把牙齿倒出、洗净、烘干,再用电子天平称出其重量分别为m2g、n2g,记下数据。

[实验结论]观察以上____________现象,说明碳酸饮料对牙齿造成了严重腐蚀。

通过科学探究的方式,学生可以从身边的化学物质入手学习化学知识,然后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可以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形成科学的态度,获取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2]

总之,初中化学课外实验开展作为初中化学教育的补充,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才能,为学生进入高中或职业中专学校创造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任宝华.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上一篇:健康基础知识下一篇:反硝化聚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