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对关系

2024-05-17

四对关系(精选5篇)

四对关系 篇1

古今中外许多军事家, 虽说都战功赫赫, 但其指挥风格却不尽相同。西汉初期, 李广与程不识两人都因抗击匈奴有功而名重当时, 但李广带兵比较随意, 程不识带兵则中规中矩。二战时期, 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指挥作战稳打稳扎;美国五星上将巴顿则是铁骑突进, 猛打猛冲;五星上将麦克阿瑟更是精于“蛙跳战术”, 喜欢冒险绕到敌后登陆, 然后两线夹击。军事指挥员指挥风格的差异反映了不同的指挥艺术。

作为班级文化建设的“指挥员”, 不同班主任的管理风格理应有所不同, 要有各自心中的“运用之妙”。华南师大刘良华教授曾指出, 魏书生、李镇西和万玮三位著名班主任代表了班级管理领域三种最有影响力的“管理路线”:魏书生的代表作《班主任工作漫谈》, 其管理特色是“自我管理”与“制度管理”, 其核心理念是“民主和科学”, 其风格近似于中国古代的法家路线;李镇西的代表作《爱心与教育》, 其关键词是“爱心”, 很有儒家风采;万玮的代表作《班主任兵法》, 侧重阐述“与学生斗智斗勇”的战略战术, 兵家色彩浓厚。三位老师在班级管理路线上的差异, 源于他们所秉持的不同管理理念。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对以下四对看似对立关系的处理, 不仅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其“管理路线”, 更在各种平衡与选择中体现了独特的班级管理艺术。

一、事必亲躬 VS 无为而治

在班级文化建设中, 有的班主任事无巨细, 亲力亲为;有的则善于遥控, 无为而治。尽管风格不同, 但只要用心, 效果却大多可以殊途同归。采取哪种风格是由班主任个性与能力、学生特点、干部能力以及班级文化发展状况等因素决定的。班主任根据这些因素在“亲躬”与“无为”之间的选择与平衡, 就是一种班级管理艺术。班级文化建设初期, 一般需要班主任“亲躬”。随着班级文化的发展, 班主任可以逐渐放手, 慢慢走向“无为”。然而, 如果班主任是一个习惯事事亲力亲为的人, 即使班级文化发展成熟, “无为而治”的机会也不多。这种“亲躬”或“无为”理所当然地表现为两种不同的班级文化, 也就必然对学生个性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高明的班主任对这种差异及其对学生的微妙影响要有所认识和把握。

二、举重若轻 VS 举轻若重

举重若轻, 是武侠小说中经常出现的一个概念, 是指能把几十斤的重剑舞得像平常的剑那样轻松自如, 在管理中则是指管理者能轻松地应对重大问题。班主任要能从容“举重”, 首先要有好的心态, 然后才是精心布置。举轻若重则是另外一种境界, 一把很轻的木剑在手, 也能像钢铁利刃那样有威力。一件很小的事情, 处理起来也能产生巨大的能量。这就是所谓的“四两拨千斤”, 需要的是创意, 是技巧。在《教学与管理》2005年第10期刊载的《班级文化建设操作纪实》一文中, 就多次出现举轻若重的例子。比如:在94班参加的一次排球比赛中, 因连续取得几场胜利, 有学生便在本班排球上写了“天下无敌”几个大字, 几经引导之后, 该班主任择机在《班级日志》中为该班写下“最调皮、最厉害、最可爱”九字评语, 从而确立目标班级形象。从反映学生骄傲情绪的一个小举动入手, 很好地解决班级形象设计这个班级文化建设的重点和难点, 是典型的“举轻若重”。又如:某次, 该班主任午间巡查教室, 无意中发现学生写的一首赞扬班风的打油诗。尽管文字不很通畅, 但内容实在, 且其心可嘉, 便当场修改润色, 并以此宣传班风, 表扬学生。这样, 便以一种轻松的方式解决了即将到来的班级精神提炼这个重大问题。

举重若轻与举轻若重代表的是两种不同风格, 并无高下之分。二者之间的关系, 有点像兵法中正与奇的关系。《孙子兵法》说:“以正兵合, 以奇兵胜。奇正相生, 如循环之无端, 熟能穷之。”面对班级文化建设中的重大问题, 尤其是事务性较强的问题, 班主任必须具备举重若轻的素质, 这就是“以正兵合”。但经验表明, 班级文化建设的精彩篇章往往出自班主任的举轻若重, 即所谓“出奇制胜”。没有举重若轻的正, 举轻若重的奇也就去了凭依。相反, 只有举重若轻的正, 没有举轻若重的奇, 班级文化建设很可能波澜不惊, 难以深入人心。举重若轻与举轻若重之间的相生关系, 也“如循环之无端”, 有无穷无尽的空间去发挥管理艺术。

三、不变应万变 VS 万变应不变

班级文化建设就是一系列“变”与“不变”组合, 这是每一位主持班级文化建设的班主任应注意把握的问题。在班级文化建设的策略运用中, 不变应万变主要是指, 在大多数情况下, 班主任总是用相同或相似的策略解决问题。如为了让学生考出好成绩, 不管是考什么科目, 也不管是什么时候考试, 都一律要求学生“强攻”。以万变应不变则不同, 班主任在处理问题时, 总是根据情况采取不同的策略。在《班级文化建设操作纪实》一文中, 为让基础较差的94班在一次统考中实现“最厉害”班级形象的愿望, 该班主任使用了“集中兵力”的策略, 即让学生集中主要精力复习统考科目, 而接下来的一次则改为“敲牛皮糖”战术, 即每周一、三、五安排学生自主地完成三道物理习题, 积少成多, 然后水到渠成。

其实, 变与不变是相对的。就像我们脚下的地面是平面还是球面的问题一样, 从具体某一区域来看地面是平的, 但从整体上看却是一个地球, 是一个由无数平面组成的球面。班级文化建设中的策略运用, “变”更多的是应对不同问题的策略或手法, 而“不变”则是策略背后的文化积淀。上述“以不变应万变”一例中, 如果“强攻”的方法经常成功, 那它就会成为传统, 成为班级文化的一部分, 甚至班级文化的核心要素———班级精神也可能蕴含其中。魏书生的“以万变应不变”与此异曲同工, 这位教育界著名的“点子大王”, 不管其点子如何变化, 遵循的都是“民主与科学”的理念。

四、在商言商 VS 在商不言商

就某种意义而言, 班级文化建设是“在商不言商”的班级管理, 因为对于学生的学习成绩乃至其个性发展, 班级文化很少直接“吆喝”。然而, 这只是班级文化自身职能在其实现方式上的特点, 班主任是可以“言商”也可以“不言商”的。有些班主任在导入和传播班级文化时, 可能时刻把自己设计的班级文化概念挂在嘴边, 而另一些班主任则可能采取“一切尽在不言中”的方式, 就像《水浒传》的艺术特点, 不下一句按语, 但人物形象风采各异, 栩栩如生。魏书生的班级管理经验正是这样, 尽管其著作中从未出现过“班级文化”的字眼, 其管理经验成型时班级文化的概念也未在学界出现, 但其中却包含了一种非常经典的班级文化。具体来讲, 对于班级文化的意识及内涵, 班主任该不该说、说多说少以及怎么说的问题, 都需要班主任根据各自的认识和感觉去把握。在这种“言商”与“不言商”的变换中, 彰显的是班主任“存乎一心”的“运用之妙”, 也就是班级文化的谋略艺术。

参考文献

[1]周勇.班级文化建设操作纪实.教学与管理, 2005 (10) .

改革开放中必须处理好四对关系 篇2

历史观和发展观是连在—起的,是可以投射的,因为历史是不能割断的。在此过程中我们需要思考四对关系。

第一,政和企的关系,就是“看的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的关系。目前,我国的政企关系实际上是不和谐的,而且无论是对国家、对企业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制约和阻碍,因为这30年,政府基本上还是一直延用原先治理企业和社会的手段和方法,没有大的改变。过去在政府主导下,政府给予多大的空间,企业就有多大的发展。

而现在,企业挑战政府的管理能力,第一个表现就是企业的发展要求政府在治理上、理念上、政策上、制度方面都有新的调整;第二个表现就是企业的挑战者在腐蚀政府,腐败其实就是企业对政府的一种挑战,因为政府管制得太厉害了,企业只能通过其他方式寻找成长空间,这对政府来讲也是一个巨大的威胁。

那么政企關系应该如何建立统一呢?我们可以学习一下韩国和日本。不管是松下,索尼,在他们的核心价值观里都有一个“产业报国”。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企业其实也有一腔热血,包括长虹、华为、联想等等。当年的企业家像任正非、柳传志都经过文革的年代,产业报国的思想是发自内心的,而现在该如何协调政企关系,对于未来中国企业成长道路的设计至关重要。

第二,内和外的关系,即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关系。中国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也开始提出国际化,但是现在看来是不成功的,或者说成功的案例极少。如果中国企业不“走出去”,不孕育出一批世界级的企业,中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的国际地位就会受到影响。

第三,对企业内部来讲,就是长和控的问题,长是成长,控是控制。改革开放30年,中国企业都在疯狂增长,野蛮增长,因为我们的外部环境、储备的动力、面对的机会太好,而实际上很多企业的素质、能力远远小于机会力量的拉动,包括股市、房市的疯狂。但是30年后回首再看,这种疯狂增长如果不能得到有效控制,也是很可怕的。企业的成长结构问题、战略定位问题、经营管理问题,对中国都是巨大的挑战。

四对关系 篇3

一、贴近性与喉舌性关系

电视新闻节目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和政治有的密不可分的联系, 作为社会舆论的主要引导者, 喉舌性是电视新闻宣传的基本特性之一。这就要求电视新闻宣传必须尽可能把握社会生活中的敏感热点, 引导和帮助大众解疑释惑。但是在实践中常常会出现两种现象:一种是以高高在上的语气对社会生活热点进行点评, 给受众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疏远的感觉, 导致新闻宣传难以引导社会舆论;另一种是盲目地对社会热点进行挖掘, 忽视了对社会舆论的正确引导, 造成社会舆论朝不可控制方向发展, 对社会主义和谐造成极大破坏。因此, 在当前各种新闻媒介涌现的背景下做好新闻宣传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正确处理贴近性与喉舌性之间的关系, 实现电视新闻宣传受上级领导重视, 令下面受众欢迎的目标。

对此笔者建议应当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是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不能够为了贴近观众而刻意地迎合观众, 也不能够为贴近观众而盲目媚俗, 以此来保证电视新闻宣传不会对受众产生误导, 从这个角度来说, 喉舌性是贴近性的基础, 在确保喉舌性时要追求电视新闻宣传的群众性和贴近性。另一方面是改变电视新闻宣传高高在上的局面, 将目光集中在社会底层, 既要大胆地触及社会生活中的难点, 又要善于帮助大众排忧解难, 引导大众树立克服困难的信息和勇气;既要大胆揭露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和社会转型期出现的摩擦和碰撞, 又要尽可能地在不回避矛盾的同时不激化矛盾。以此来充分发挥电视新闻宣传的社会舆论引导的喉舌性功能, 从这个角度来说, 贴近性是喉舌性功能实现的重要前提, 也是现代电视新闻宣传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广泛性与权威性

电视新闻节目成为大众获取新闻信息的主要途径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其权威性, 对事实的真实报道是电视新闻宣传的生命之源。但是正如古人所言“曲高和寡”, 一味地追求权威性将会导致电视新闻宣传的欣赏价值大幅度下降, 因此电视新闻宣传必须正确处理广泛性与权威性的统一, 在广度和深度上同时下功夫。其中对于电视新闻宣传的广泛性, 笔者建议可以根据当今时代大众的新闻需求来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例如, 在文化素质和生活质量提高的情况下, 大众所关注的重点不仅仅是本地的新闻, 其对外界信息的获悉欲望也在不断地增强, 对此电视新闻宣传需要尽可能地将触角从本土延伸至国内其他地区乃至世界各地, 实现电视新闻能够做到汇聚天下新闻信息之精华。对于电视新闻宣传的权威性, 笔者认为要尽可能地实现电视新闻的纵深开拓。例如, 对于突发性事件的报道要在重视报道时效性的情况下做好突发事件前因后果的调查分析、未来预测工作, 对于典型事件的报道要将着眼点放在报道事件的原因上, 深层次地挖掘事前的产生因素, 帮助受众更好地理解典型。在问题事件的报道上, 要抓住社会热门话题, 从普通新闻内容引申到社会发展的本质上等。实现电视新闻报道广泛性与权威性的统一才能够保证电视新闻节目成为受众获取新闻信息的第一选择。

三、歌颂性与批评性

电视新闻报道应当以歌颂为基调还是以批评为基调是业界一直讨论的焦点问题之一。部分学者认为电视新闻报道应当坚持以歌颂为主, 以此来提高大众对建设和谐社会主义的信心, 也有的学者认为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存在诸多的问题, 新闻报道应当将这些问题单独“拎出来”让大众知道, 然后集思广益, 解决问题。对此笔者认为把握电视新闻报道的歌颂性与批评性关键在于尺度的把握。首先从整体基调上来说, 电视新闻报道应当也必须以正面宣传为主, 通过报道社会新事物、追踪改革新进展、宣扬新建设成果、展现人物新风貌、反映实践新经验、揭示发展新规律来向大众展示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层面, 通过对典型事件的报道来发挥电视新闻震撼人、感染人、净化人的作用, 但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正面宣传过犹不及, 免得使受众产生一种虚假感受;其次对负面新闻的报道是必要的, 一方面负面新闻的报道是符合客观实际的, 能够更加真实地让受众了解生活的真相, 促进社会的进步, 另一方面负面新闻报道可以通过正面解决来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 同时对于一些不法人员也能够起到极大的震慑作用。

四、新闻性与知识性

新闻性是电视新闻宣传的本质, 但是在信息时代, 电视新闻报道的新闻性正在逐步地削弱, 这就要求新闻报道必须要实现新闻性与知识性的完美结合, 在满足受众获取新闻信息需求的同时具备一定的知识传授能力。传授新知识的功能和新闻信息传播功能并不矛盾, 新闻信息传播是电视新闻的本分, 传授新知识是知识经济时代电视新闻功能的一种拓展和延伸。因此, 电视新闻报道可以大力宣传新能源、新材料科学、生产科学、环境科学、空间科学、信息科学等新知识, 使电视新闻成为快速可视的“大百科全书”。

参考文献

[1]鲍洪俊.处理好新闻宣传工作中的“四个关系”--在全省新闻宣传工作会议暨新闻单位社长总编台长研讨班上的讲话 (摘要) [J].传媒评论, 2014 (04) :10-21.

[2]马莉.改进新闻宣传必须处理好四个关系[J].学习月刊, 2003 (09) :49.

四对夫妇,一个家 篇4

这四对夫妇其中两对的孩子还小,还有两对的孩子已经十几岁。他们共同拥有位于科尔顿的一处房产,以及一大片长满青草、森林,流着一条小溪的土地,还有前任业主留下的几辆不同样式、锈迹斑斑的老式汽车和房车。这套房子由两间主房与两间小木屋组成。在这套房子里生活的每个人都可以使用主房里的两个卫生间,以及一个淋浴室和厨房,而这也是这里的唯一规则。

他们正进行一项社区生活实验。在这里,每个家庭互相帮助抚养彼此的孩子,共同分担购房抵押贷款和购买食物的费用,分享技能和知识,共同保持彼此的身心健康。在这里,大人们可以与他们最好的朋友共同生活,同时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大家庭。

“我们在努力建设这样一个村庄,它与以往的村庄并不一样,每当人们谈到孩子时就会谈到我们。”育有一个小孩的格雷西·内格尔对我说。2003年起,内格尔就与一些同事合租过房子。后来,房东决定不再续租,于是,他们就四处另寻合适的房子。最后他们在科尔顿找到了这套房子。住了一阵后,有一些人搬走了,留下来的人则把他们的伴侣和孩子带了进来。

初夏的一个夜晚,我拜访了他们。我来的时候,这里充满了大人们嘈杂的交谈声与孩子们刺耳的尖叫声。一个十几岁的孩子与几位大人正在小房子的厨房里装点纸杯蛋糕,而厨房是这个社区生活的中心;两个蹒跚学步的幼儿正在厨房后面玩;一个小孩正清点笼子里的鸡,而她朋友的父亲正在屋里刻木头。

内格尔和她的伴侣克里斯·马特尔以及他们的两个孩子住在主房里的一间小卧室里,房间里还摆了一架钢琴。阿皮亚·加林多和未婚夫亚当·穆雷住在另一间卧室里。加林多的女儿已有10来岁,有时也和他们住在一起。爱琳·科尔京和伴侣迈克·莱曼及两个孩子住在房子后面的单间小木屋里。安德里亚·马丁和男友卢克·普里考特住在另一间小木屋里,这间小木屋没有厨房和卫生间,可他们却戏称之为“小公馆”。他们各有一个与前任配偶所生的女儿,都是10来岁左右,女儿们偶尔会在此过夜。

共同生活策略有助于人们克服在小家庭中单打独斗的生活所面临的困难。 要知道,在小家庭中养儿育女是一项全职工作,请人帮忙大有必要。但是,孩子上日托的费用很贵,有朋友帮忙就便宜多了。“若你身边有许多同样身为父母的朋友,你就可以省很多钱。”内格尔,一个戴着眼镜,留有一头中分短发的娇小女人说道,“而且,当你需要抽身做其他事时,会有人替你照看孩子5分钟。”

共同生活在财政上也有具体的好处。每月每个大人花400美元付房租和日常维修费用;人们记起来的时候去买食品,他们共同拥有一辆小汽车,但没人确定这是属于谁的。2003年,他们仅花费27.5万美元买进了这块地,因为当时这里满是垃圾。住在这里的另一个好处是,这里距波特兰市仅一个小时车程,而这么一大块地,却没有大城市里那么贵。目前生活在这里的这群人希望在主房旁再建几间单独的小房子,或许他们还会邀请其他朋友住进来。

任何会对成员造成影响的决定,都要经过投票;任何事务都在非正式会议上予以讨论。这里的每个大人(大约30几岁或40几岁)都想象着他们在这儿变老的日子。

较低的生活费用,使得这儿的每个成年人都对工作和育儿有了不同的计划,而如果他们仅和伴侣、孩子生活在一起,是不可能有这样的计划的。女儿已经17岁的安德里亚·马丁对我说:“我会早点退休,我的生活方式与众不同,我不喜欢那种充满了各种压力的生活方式。”

这儿的成年人中没人觉得必须拥有能支付全额抵押贷款的工作。当过律师助理的耶鲁大学研究生内格尔近日辞掉工作,转而与伴侣马特尔一起从事乐队组织管理工作;剩下的成年人中有一个在上学,一个做卖拨浪鼓的小生意,一个是特许学校的老师,还有一个在小镇上干零活。大家都知道,如果他们急用钱,他们可以向社区内的其他朋友借。他们盼望这一天——一起付清了抵押贷款,以后只要付税收和维修费用即可。那时,他们可能都不必再去工作了。而“在小家庭里生活的人们肯定不会拥有与我们一样的生活品质。”马特尔对我说。

这是一种别样的生活方式。除了俄勒冈乡村外,其他地方的人们可能会对此皱眉头。记得这些曾是儿时伙伴的人们刚开始准备住在一起时,他们的家人都认为他们疯了。现在,他们的父母有时仍然会问他们何时可以长大,何时可以拥有一套自己的住房。因为大多数美国人无法想象这世上会有抚养孩子的另外一种方式。

“美国人抱有生活在小家庭中的孩子必然幸福的观念。”社会学家贝拉·德保罗在她的书《我们现在怎样生活》中写道,“他们确信,比起以其他方式带大的孩子,由一对异性恋夫妇养育的孩子将更快乐、更健康、受更好教育,更不可能陷入麻烦,也会更富裕。”

然而,有研究显示,由离异的单亲父母在多代同堂的家庭中养大的孩子,表现得和在小家庭中长大的孩子一样好。他们不会更倾向于抽烟、酗酒、过早发生性行为等。他们会像生活在小家庭中的孩子一样高中毕业,进入大学。研究还显示,由从未结婚的父母在多代同堂的家庭里养大的孩子会表现得更好。

nlc202309081952

安德里亚·马丁说,和大家一起生活要比独居健康得多。几年前,她与男友卢克·普里考特分手,搬了出去,与女儿在自己的公寓里住了两年。马丁说在这个社区外抚养女儿要困难得多。她说:“如果我不得已因为工作回家晚了,女儿只能独自在家看电视、吃意大利通心粉和奶酪,而不能与喜爱和支持她的人在一起。”后来,马丁和男友重归于好,才又双双搬回这个共同的家园。

马丁的女儿说,她上中学时,有时对这种群居的生活感觉尴尬,但现在却喜爱上了这种生活,如今,她的朋友们都对生活在社区里的大人充满敬畏之情。她说:“独自一人生活很无聊,非常无聊。”她与妈妈和普里考特共同生活在主屋后面的小房间里,这里有两间睡眠阁楼和一间起居室。她说:“独自一人看电视远不如与其他人呆在一起有意思。”

马丁说,这个社区是她最好的育儿场所。大人们可以辅导女儿做家庭作业,女儿也会跟他们谈论一些她不会与妈妈谈论的话题。马丁虽是独生女,但在科尔顿,有很多同龄孩子可以充作她的兄弟姐妹,他们能一起度过圣诞节的早晨,而且女儿还可以有很多出色的男性榜样。马丁说:“我知道这儿的环境对女儿的成长最有好处。”

有迹象表明这样的观念正在全国流行起来。开发商正在建造许多适合共居的住宅,在这样的住宅里,人们可以拥有自己的房间,但同时又可以与其他人组成联系紧密的社区。同时,与配偶生活在一起的成年人的数量正在下降,根据户口普查资料,1967年,有70%的成年人与配偶居住,而到2014年,这个数字下降到50%。余下的50%的人不是与配偶居住,而是与室友或孩子居住。

在波特兰,我还参观了一个叫作黎明社区的共居社区,这里的房子宽敞明亮,有一个公共活动场所。单身母亲马尔卡·格芬与4岁女儿住在里面。她告诉我说,和其他家庭生活在一起要安全得多。她们母女每周一次参加团体聚餐,并和其他人在游戏室里一同活动,晚上还和他们一起去看电影,和住在这个社区的其他小孩一起吃冰棍。她们会一起去看望住在楼上的一对老年夫妇,对女儿来说,这对老年夫妇就像她的祖父母,她们还会一起去看女儿视为偶像的少年。当格芬和女儿出城时,邻居们会帮她们浇花,或开车送她们去机场。格芬说:“大家都在帮我,这让我感觉非常安全。如果我们两个独自生活,我不知道我是否还会有这样的安全感。”

如今在美国,人们普遍感到与周围人的关系越来越疏离,此时,有意识地创建共同社区是有意义的。罗伯特·帕特南在《独自打保龄球》一书中说,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活动正变得越来越稀缺,而这种社交活动曾经是日常生活的很大一部分内容。可经济学家乔·科特赖特的研究发现,如今有1/3的美国人从未与邻居互动过。而40年前,1/3的美国人每周至少会与邻居待在一起两次。

社会学家德保罗跟我说:“人们确实在创建一个社区,创建一种真正重要的联系方式,这种联系方式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替代。”

在科尔顿,社区生活为大人和孩子们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机会,具有不同育儿风格的父母在一起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例如,当我走过充满了老式汽车、卡车和冰箱的院子时,内格尔的小女儿走了过来,问她妈妈她是否可以去荡秋千。内格尔答应了。但她女儿不要内格尔推她,而是要爱琳推她,因为爱琳推得比谁都高。内格尔承认:“我比较胆小,不敢推得高高的。”这里的另一个居民,阿皮亚·加林多过去是个幼儿教师,内格尔说她有点像电影《欢乐满人间》里身怀绝技的女家庭教师玛丽·波平斯。其他居民中,有人擅长音乐,有人擅长木工,还有人擅长数学。内格尔的伴侣克里斯·马特尔说:“看,我们有这么多的教育资源,多棒!”

内格尔说,大家庭生活对维持夫妻关系和谐也有好处。因为生活在大家庭里的夫妻遇到婚姻问题时,会有人调解。另外,当有其他人在看着时,人们都会表现得更好一点。

当然,这么多人共同住在一个这么小的地方,肯定会有很多困难。对于生活在这里的15个人来说,何时淋浴就是个大问题。马丁记得有天早上起床准备去淋浴时,发现澡盆里充满了前晚淋浴过的人们留下的水汽球。这里还有许多侵犯私人空间的情况发生。亚当·穆雷和阿皮亚·加林多住在主房的一个卧室里,当时,房间里有一架电视和DVD播放器。当他们都不在房间时,小孩有时会溜进来,而且总会发生一些琐碎的意外事故。穆雷记得有好几次回家发现床上都是小便。有时候马特尔和其他成年人也会躲在屋里小睡或吃点心,有几次穆雷回来时发现床上留有日本青豆与其他食物的痕迹。

“小朋友们在我床上乱小便的事让我很受打击。”穆雷说。他的未婚妻加林多说,因为没有制定清理计划,也没有专门的人来搞卫生,屋里脏乱的状况,有时也让她颇感困扰。那天晚上,我参观这里时,看到她是唯一在晚餐后洗盘子的人。但她说,每当她想到共居生活的坏处时,马上就会想起它所带来的好处:每天晚上热热闹闹的晚餐,与刚好是你室友的亲密朋友相处的静谧时刻,以及周五晚上的游戏之夜。她对我说:“在这生活,很容易会这样想:‘这又打扰了我,那又打扰了我’,但随即我又想起了我离开后会错过的1000件好事。”

[译自美国《大西洋月刊》]

领导干部要正确处理四对矛盾 篇5

关键词:领导干部,四对矛盾,正确处理

习近平同志强调指出:“随着地方各级领导班子换届, 一大批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要走上新的领导岗位, 形成新的领导集体。各地要抓住和用好这一契机, 大力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 推动领导干部切实解决在对待是与非、公与私、真与假、实与虚方面存在的问题。”领导干部要切实解决在对待是与非、公与私、真与假、实与虚方面存在的问题。这四对矛盾内涵丰富、立意高远, 对全体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如何理解矛盾

事物的矛盾法则, 即对立统一的法则, 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列宁说:“就本来的意义讲, 辩证法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 (1) 矛盾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或绝对性这个问题有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说,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说, 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从以下几方面来看:首先是各种物质运动形式中的矛盾, 都带特殊性。其次是不同质的矛盾, 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最后研究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特殊性, 不但必须在其联结上、在其总体上去看, 而且必须从各个阶段中矛盾的各个方面去看。矛盾是必然的, 也是不可怕的, 可怕的是不能够正视矛盾, 不能够科学地认识矛盾, 回避和掩盖矛盾, 矛盾就无法得到处理和解决, 它所引发的消极、对抗、冲突等社会问题和现象不但不会减少和消除, 反而还有可能增加和激化。因此只有正确认识矛盾, 认真分析矛盾产生与存在的原因, 才能真正解决存在的矛盾。

二、四对矛盾的内涵

换届后的新班子, 理当有新作为, 开创新局面, 展示新形象。在这个关键时期, 习总书记及时提醒新任班子成员正确对待处理好是与非、公与私、真与假、实与虚“四对矛盾”, 实在是意味深长、用心良苦。

是与非的问题, 既是立场问题, 又是理念问题。“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才是坚定了是与非的选择。”领导干部必须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 秉持正确的工作理念。在政治方向上要立场坚定、明辨是非。自觉划清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 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同私有化和单一公有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同西方资本主义民主, 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同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界限, 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工作理念上要勇于尝试、允许出错。坚持“不争论、坚决试”, “允许改革失败、不允许不改革”的理念, 既要放下包袱、敢闯敢干, 用改革创新的办法解决新问题新矛盾;也要综合考虑、稳妥推进, 尽量降低和规避改革的风险。在人际关系上要团结和谐、不搬弄是非。要顾全大局、公道正派, 不拉山头、不搞小圈子;要开阔胸襟、容人容事, 不必小肚鸡肠、呲牙必报;要心中有数, 不偏听偏信;要落实民主集中制, 坚持团结协作、共克时艰。

公与私的问题, 既是价值观问题, 又是利益问题。“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 必须正确认识我们手中权力的性质。” (2) 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党价值观, 处理好不同主体的利益诉求。在终极价值上要做到“大公无私”。我们党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 党的领导干部必须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坚决防止权力寻租、以权谋私、与民争利。在道德价值上要做到“公私并行”。党员领导干部是全党和全社会的表率, 要树立忠诚于党、忠诚于民的政治品德, 践行勤政为民、廉洁奉公的职业道德, 培养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的社会公德, 同时加强个人修养, 注重八小时之外的操守, 努力做到公德和私德并行不悖、相得益彰。在利益协调上要做到“公私兼顾”。破除利益问题意识形态化倾向, 正视利益主体多元化和贫富差距分化的现实, 既要善于运用市场机制处理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的矛盾, 实现国家、集体、个人利益共赢;又要切实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着力消除两极分化, 让人民群众共建共享发展成果。

真与假的问题, 既是信仰问题, 又是态度问题。“讲真话的人, 于人民事业有利, 于自己也不吃亏, 讲假话的人, 一害人民, 二害自己, 总是吃亏。” (3) 领导干部在灵魂深处和工作过程中必须扪心自问三个问题:对党的科学理论, 是真信还是假信?我们共产党人真心信仰马克思主义, 特别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能指导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走上正确的轨道。我们对党的科学理论必须真学、真信、真懂、真用, 反对一切阳奉阴违、说一套做一套的“假道学”。对待人民群众, 是真情还是假意?领导干部必须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 以人民群众期盼为念, 顺应基层社会的结构性变化, 创新社会管理, 化解社会矛盾, 增加人民福祉, 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 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坚决反对背离信仰、脱离群众、欺压百姓、横行霸道的官僚作风。对待工作和事业, 是要真实成效, 还是要虚假政绩?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倡导求真务实、埋头苦干、真心对待基层, 不能搞“作秀式服务”、“拍脑袋式决策”、“走马观花式调研”、“文山会海式落实”;还要有“功成不必在我任期”的理念和境界, 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情, 不搞“形象工程”, 不为面子所累, 不为虚假政绩所困。

实与虚的问题, 既是世界观问题, 又是方法论问题。“空谈和实干是不可调和的对立面。” (4) 领导干部必须抓住实事求是这个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同时要把它化为推动工作的方式和评价干部的标准。谋划工作要实事求是, 来不得半点虚假。我们党开启的改革开放事业, 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可循, 只能“摸着石头过河”。领导干部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走到基层、走向群众, 认真进行调查研究, 正确分析和把握本单位本部门改革发展中出现的重大问题, 坚持实践第一, 在实践中理出思路、政策和措施, 在实践中不断修正思路、政策和措施, 坚决反对罔顾实际、漠视实践的本本主义、教条主义。推动工作要真抓实干, 力戒“空谈误国”。工作是干出来的, 不是喊出来的。领导干部要有“只争朝夕”紧迫感和责任感, 走出会议、走出文件、走出空论, 扎实推进各项工作任务, 坚决反对弄虚作假、夸夸其谈、哗众取宠。要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 把政治坚定、实绩突出、作风过硬、群众公认的干部选拔到重要岗位, 让作风实的人得好处, 让作风浮的人有压力。评价干部要真评实考, 防止形式主义。考核评价干部要坚持实事求是、公正客观的原则, 既看显绩又看潜绩, 既看奖杯又看口碑, 既看当下又看长远, 力戒“走过场”、形式主义, 引导领导干部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 创造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检验的工作业绩。

三、坚定理想信念, 正确处理四对矛盾

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是共产党人的命脉和灵魂, 信仰缺失是一个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理想信念教育不仅要在领导干部中展开, 而且要面向全社会开展。理想信念是道德修养的基石,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才有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 才会忠于国家, 恪尽职守。人们常说, 人生如屋, 信仰如柱, 柱折屋塌, 柱坚屋固。有信仰的人为信仰而工作, 不需要监督。理想信念是道德修养的基石,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才有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 才会忠于国家, 恪尽职守。理想信念, 应该是工作中的指南针, 指明工作前进的方向, 就像大海中航行的船只, 有了灯塔的指引, 才能安全入港。

“坚定理想信念, 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 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 没有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不坚定, 精神上就会缺钙, 就会得软骨病。” (5) 领导干部只有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 才能深刻领悟到:在工作中, 要恪尽职守、勇于担当, 要按程序、按制度办事, 在工作中才能分得清“是与非、公与私、真与假、实与虚”;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 才会慎用领导干部工作中的权力, 才会有畏惧心理, 畏惧权力, 畏惧道德, 畏惧群众。

正确处理是与非、公与私、真与假、实与虚方面的矛盾。让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感受到领导干部可信、可靠、可敬、可亲。党员领导干部要坚持学习制度。为了经得起考验, 领导干部必须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一是要完善学习制度。“我们党历来重视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学习, 这是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一条成功经验。在每一个重大转折时期,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 我们党总是号召全党同志加强学习;而每次这样的学习热潮, 都能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实现大发展大进步。” (6) 新的形势赋予领导干部更高的政治要求, 也对领导干部的“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 从理论武装上来保障领导干部应对新形势、解决新问题、探索新方法、开创新局面等多种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提升领导干部的道德水平。二是要做好群众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党的根本宗旨。就全党而言, 它是立党之本;就一名党员而言, 它是立身之本。“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基。一个政党, 一个政权, 其前途和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 (6) 党和人民的事业能不能顺利发展, 重要的在于我们领导干部能不能做好群众工作。领导同群众之间发生了矛盾, 领导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解决矛盾的主要责任也在领导。只有认真发扬民主, 充分走群众路线, 处处信任和依靠群众, 解决好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 才能密切领导与群众的关系。领导干部要切实深入基层, 密切联系服务群众, 主动拜人民为师, 与群众为友, 通过加强和改进工作方法, 找到正确处理四对矛盾的方法。

注释

1矛盾论.毛泽东选集

2江泽民.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420页

3毛泽东选集.第8卷.第50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5卷

5习近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2012.11.17

上一篇:激发和维持下一篇:中西医结合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