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充墙的施工质量控制

2024-09-20

填充墙的施工质量控制(共4篇)

填充墙的施工质量控制 篇1

一、地下连续墙施工工艺

在基础开挖前,先定位做好导墙,用特制的成槽机械,在泥浆护壁的作用下,沿导墙开挖。每次开挖一幅墙长度为4—6米,直至开挖到设计深度,然后清除槽段内沉淀的沉渣,将绑扎好的钢筋笼放入充满泥浆的槽段内,用两根导管向槽段内浇筑混凝土,同时慢慢提升导管,直至使混凝土充满整个槽段。筑成一段钢筋混凝土墙段,最后将若干钢筋混凝土墙段连接成整体,形成一条连续的地下墙壁。

二、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要点

1. 导墙施工质量控制。

导墙是地下连续墙施工的第一步,它是挡土墙,更是建造地下连续墙施工测量的基准,对挖槽起向导作用。控制点包括地基土和回填土质量、导墙垂直度、轴线、宽度、深度。

导墙施工完毕后应及时加纵向支撑,防止其因侧向稳定性不足而发生变形。通常在拆模后,沿导墙纵向每隔一米设二道木支撑,将二片导墙支撑起来。导墙混凝土没有达到设计强度以前,禁止重型机械在导墙侧面行驶。

为确保导墙的内墙面与地下连续墙的轴线不平行,导墙中心线与地下连续墙轴应重合,内外导墙面的净距应等于地下连续墙的设计宽度加50mm净距误差小于5mm,导墙内外墙面垂直。

因导墙开挖深度范围内均为回填土,塌方后易造成导墙背侧空洞,应采用小型挖机开挖导墙,使回填的土方量减少;其次是导墙背后填一些素土而不用杂填土。

2. 泥浆质量控制。

泥浆是地下连续墙施工中深槽槽壁稳定的关键,质量控制点包括新浆、循环浆的比重、粘度、失水量、泥皮厚度、含沙量、PH值等指标。

泥浆的质量,要具备物理和化学的稳定性、合适的流动性、良好的泥皮形成能力以及适当的相对密度,需对制备的泥浆和循环泥浆利用专用仪器进行质量控制,使其符合表1要求:

在施工中一般选用新制备的泥浆,用高速回转式搅拌机,拌和好的泥浆放置在贮浆池内,一般静止24小时以上,最少不低于3小时,以确保泥浆质量。

泥浆主要由水和膨润土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为了使其性能适合施工要求,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有选择地加入适当的外加剂,如增粘剂(CMC)、分散剂(FCL)、纯碱(Na2CO3)。

3. 成槽施工质量控制。

槽段开挖是决定施工进度和质量的关键工序。其挖槽土壁形状基本上决定了墙体外形,精度又是保证地下连续墙质量的关键之一。施工质量控制点包括成槽垂直度、槽段厚度、槽段宽度、沉渣厚度等。

挖槽机抓斗安装后,应检查抓斗本体悬吊后的垂直性,禁止使用不垂直的抓斗挖槽施工。检查仪表是否正常,液压系统是否渗漏等。挖槽机停靠在导墙内侧,使抓斗自然平行贴靠在基坑开挖面一侧的边线,若有旋转或和导墙间出现偏角,应调整抓斗偏角,使导板能平行贴靠导墙面自然入槽,不能用人力推入槽中挖土。抓斗在抓土过程中必须慢降、慢升。挖槽时,应及时拦截施工过程中发现的通至槽内的地下水流,注意泥浆面必须保持高于地下水位0.5米以上,并且不低于导墙面0.3米,要专人负责随时监测泥浆变化情况,加入合格泥浆。开挖时一般先两端后中间,使抓斗两端的阻力平衡。槽壁发生局部坍塌时,应及时调大泥浆的比重和黏度。检查槽深时一般每个槽段用测绳测3点,然后用超声波进行检测垂直度,每个槽段测3点,合格后进行抓斗清槽。

4. 钢筋笼制作质量控制。

钢筋笼制作质量控制要点包括钢筋焊接、预埋件位置、钢筋接驳器位置、插筋位置,钢筋规格、数量、间距,钢筋笼的长宽厚尺寸、钢筋笼吊筋尺寸控制等。

钢筋笼根据不同槽段尺寸进行断料、成型,外形必须平直规则,一般都在钢筋笼制作平台上完成。纵向钢筋一般采用搭接焊、闪光对焊或钢筋连接器连接,钢筋笼平面分布筋制作采用电焊点焊完成。为确保钢筋笼整体刚度,在钢筋焊接时,在吊点1m区域内应100%满焊(点焊),同时母槽段封头钢板外侧“胡子筋”应100%满焊,公槽段凸箍筋与横筋连接周围满焊,钢筋笼应在纵横向增加钢筋桁架,增加钢筋笼的整体刚度。

钢筋笼吊放入槽时,禁止强行冲击入槽,同时注意钢筋笼的基坑面与迎土面,严禁放反,搁置点槽钢必须放在实测导墙标高焊接。根据实测的导墙标高,严格控制钢筋连接器的埋设标高。

5. 混凝土浇注质量控制。

地下连续墙混凝土是在泥浆中采用导管法浇筑。混凝土浇注质量控制的要点包括混凝土的初灌量、上升速度、墙顶标高、混凝土坍落度、混凝土初凝时间和终凝时间、混凝土强度等。

钢筋笼沉放就位后,4小时内应及时灌注混凝土。导管插入到离槽底标高300-500mm,导管集料斗混凝土储量应保证初灌量,一般每根导管应备有1车6方混凝土量,以保证开始灌注混凝土时埋管深度不小于500mm。

混凝土导管直径一般采用Φ250,开始浇筑前,导管内必须先放一只直径与导管内径相同的球胆,导管口距槽底约为30-50cm以保证墙顶质量。供料必须连续,供料必须满足每小时20m3以上,坍落度18-22cm。槽段混凝土面应均匀上升且连续浇注,浇注上升速度不小于2m/h,因故中断灌注时间不得超过30分钟,导管间的混凝土面高差不大于50cm。

6. 锁口管提拔。

锁口管提拔,一般在混凝土浇灌4小时后开始松动,并确定混凝土试块已初凝,开始松动时向上提升15-30cm,以后每20分钟松动一次,每次提升15-30cm,如松动时顶升压力超过100T,则可相应增加提升高度,缩小松动时间。实际操作中应该保证松动的时间,防止混凝土把锁口管固结。

浅谈高层建筑填充墙的裂缝控制 篇2

1.1 干缩裂缝。

干缩裂缝的形式较多, 主要有垂直裂缝、水平裂缝、阶梯形裂缝, 裂缝多为细小裂缝。在任何墙面上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干缩裂缝。我们知道, 混凝土结构中常用轻质砌块作为填充墙材料, 砌块具有随着含水量的降低产生干缩变形的特征, 通常砌块成型后的1个月内收缩变形比较大, 以后渐趋稳定。干缩后的砌块在砌筑时, 遇水受潮后又发生膨胀, 然后随着砌体干燥再次于缩, 砌体内部产生收缩应力, 在薄弱的部位产生拉裂缝。这类收缩变形引起的裂缝分布较广, 开裂严重的部位主要位于填充墙与梁、柱及剪力墙连接部位。

1.2 结构裂缝。

荷载作用下, 结构构件必然产生变形。比如梁跨较大时, 会产生较大挠度;建筑较高时, 相邻竖向受力构件的竖向压缩变形必然存在差异;建筑物两部分高差或地基变形模量差异过大, 相邻部位易产生较大沉降差。结构构件的差异变形, 易导致填充墙变形不一致, 使其内部产生剪切应力, 当其主拉应力超过砌体抗拉极限强度时, 填充墙砌体就会沿着主拉应力迹线产生因剪切引起的拉裂缝。

1.3 构造裂缝。

混凝土砌块在切割过程中, 表面会存在松散颗粒和灰尘附着物, 抹灰时如不清理干净, 将很容易形成“两层皮”, 这样日后会有空鼓开裂的隐患。如果混凝土砌块表面凹凸不平, 抹灰不均匀, 产生收缩不均匀, 也会成为空鼓开裂的原因。其主要的主要原因是: (1) 设计构造措施处理不当。由于设计人员对砌体材料性质不清楚, 对结构变形特征认识不足, 对节点防裂构造措施缺乏经验, 设计中对防裂问题未能引起足够重视而没有采取有效措施都会在填充墙内部引起应力分布不均, 导致薄弱部位开裂。 (2) 由施工原因引起的填充墙开裂。施工工序、工期安排不合理;砂浆、砌体材料质量的影响。

1.4 温度裂缝。

主要是由于填充墙与钢筋混凝土的线膨胀系数不同, 使得温度变化时两种材料的收缩量也不同, 这就造成了在两种材料结合处的裂缝, 这种裂缝往往比较规则。由于温度变化比较频繁, 墙面出现裂缝后难以根治, 只能通过治理以控制其裂缝宽度, 使之成为无害裂缝。

2 防范高层建筑填充墙裂缝控制的措施

2.1 合理选择墙体材料。

应优先选用与框架结构混凝土的线膨胀系数相近、吸水率较小、材料强度较高的砌块或砖作为填充墙的砌体材料, 如黏土空心砖、陶粒混凝土空心砌块、加气混凝土砌块等。

2.2 优化施工设计。

对高层建筑结构房屋的基础形式的选择, 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其不均匀沉降, 尤其是对进行地基人工处理的框架结构更应考虑不均匀沉降对框架变形的影响, 并应计算沉降量, 预估框架变形程度, 这样可保证在施工时对重点部位予以重点控制。合理设计保温隔热层;合理设置门窗尺寸及材料;合理设置伸缩缝和沉降缝;控制好框架的侧移变形。

2.3 加强施工质量控制

2.3.1 由于高层建筑砌块体积较大、砌体又设置拉结筋, 所以相应灰缝厚度也有所增加, 当一面填充墙体砌筑完成时, 墙体的自然沉降会逐渐展开, 使墙体上部与主体结构的接触处产生裂缝, 因此填充墙砌至接近梁、板底时, 应留一定的空隙, 以便任由填充墙自由沉降变形。

2.3.2 严格按照施工验收规范的要求进行上下层错缝组砌。在砌体砌筑前, 绘制块植物区系排列图, 确定皮数杆每层砌筑皮数, 水平、竖直灰缝宽度, 砌块的搭接长度, 及不同规格砌块的使用位置等, 并且严格控制砂浆饱满度及灰缝的厚度。

2.3.3 在墙的高度、厚度、不大于离相交墙或转角墙允许接缝距离之半突然变化处及门、窗洞口的一侧或两侧设置竖向控制缝。

2.3.4 正确处理梁、柱与填充墙的接缝。填充墙砌至接近梁、板底时, 应留一定空隙170~200mm。等填充墙砌完并间隔1~10d后, 墙体变形基本完成, 再用同砌体同材料的实心砖斜砌挤紧, 倾斜度控制在45~60度, 以使砌体与梁板底紧密结合。为保证柱与填充墙的连接, 沿墙高每隔600mm设置拉结筋, 且砌筑前一定要排砖, 调整好灰缝大小, 避免在柱边出现灰缝偏大或过窄, 使柱墙连接不紧密。拉结筋必须放置在砂浆中, 预埋在柱上的拉结筋如果与灰缝错位时, 应将钢筋位置校正或在柱上补焊拉结筋。

2.3.5 做好成品保护工作, 砌筑后应尽量保证墙体避免撞击振动, 并对其进行及时的养护, 以保证砌体强度能够得到正常的增长。

2.4 注重墙体抹灰控制

2.4.1 应严格控制抹灰时间, 只有待填充墙砌筑完毕1个月后方能抹灰, 这样就不会因墙体收缩而引起抹灰层的开裂。

2.4.2 墙体抹灰过程:抹灰前应将砌块墙面的灰缝、孔洞、凹槽填补密实、整平、清除浮灰, 并用1:1水泥砂浆拉毛墙面。在砌块墙身与混凝土梁、柱、剪力墙交接处, 门窗洞边框处和阴角外钉挂10mm×10mm孔眼的钢丝网, 每边宽度不小于200mm, 在蒸压灰砂砖与砌块处每边100mm宽。将挂网展平, 用射钉与梁、柱或墙体连续, 或与预埋钢筋点焊固定, 网材搭接做到平整、连续、牢固、搭接长度不小于100mm, 这样可防止因收缩不均匀而出现的裂缝。抹灰前应对墙身隔夜淋水2~3次, 第二次进行基层处理, 处理时先用掺107胶的水泥浆刷墙面, 以保证抹灰层与基层粘结牢固, 随后进行抹灰。

2.5 积极运用裂缝修复方法

已经产生的裂缝则必须设法予以修复, 否则影响建筑物的观感和使用功能。填充墙的裂缝一般不影响结构安全, 因此在裂缝修复时不必强调强度方面的要求, 但对温度的反复性必须有充分的认识。对已趋于稳定的裂缝可采用手工直接将水泥砂浆进行修补, 修补后注意浇水养护。对于因不均匀沉降而导致的较大裂缝则需与结构加固配合进行。通过修复可提高墙体裂缝部位的抗变形能力, 在原裂缝位置一般不会再出现裂缝, 如附近有较薄弱环节则可能再出现的裂缝, 裂缝修补时可将薄弱环节同时处理。

总之, 高层建筑填充墙裂缝的预防与控制, 目前将一直都值得关注, 因为裂缝带来的问题仍然随处可见。除了应严格按照规范施工, 抓好施工管理, 同时要从设计、施工阶段, 针对结构、材料特点, 采取相应的构造措施, 舍得投入, 才能真正解决墙体开裂的问题。

摘要:混凝土框架结构和剪力墙结构是目前高层建筑最常用的建筑结构形式, 但填充墙常出现开裂现象, 造成使用不便, 引起安全隐患。因此分析高层建筑填充墙裂缝的分类与生成机理, 加强防范高层建筑填充墙裂缝的控制已成为工程量、国家行政主管部门以及房屋开发商共同关注的课题。

关键词:混凝土,框架结构,高层建筑,填充墙,裂缝控制

参考文献

[1]王伟超, 肖祯雁.混凝土裂缝成因及控制措施探讨[J].山西建筑, 2007, 33 (7) .

[2]胡煦容, 吴文耀.钢筋混凝土现浇楼板裂缝成因及防治[J].中国水运, 2007, 5 (8) .

[3]滕延民, 任建峰, 王永祥.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裂缝的成因及防治[J].青岛理工大学学报, 2006, 27 (6) .

[4]周建波.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填充墙裂缝防治施工及控制措施[J].施工技术研究与应用, 2003, (12) .

填充墙的施工质量控制 篇3

1 框架柱钢筋

1.1 钢筋的捍接

对于多层和高层建筑来说, 框架柱纵向钢筋连接, 通常要采用焊接方法来完成。《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施工规程》对现浇框架柱纵向钢筋的接头提出了明确规定:“柱纵向受力钢筋应在两个水平面上搭接, 搭接位置应在受力较小区域”, 以相邻接头间距, 焊接不得小于50mm, 搭接不得小600mm, 接头最低点距柱端不宜小于柱截面长边尺寸且宜在楼板面以上750m处。施工中常把《混凝土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关于一般钢筋混凝土柱受压钢筋焊接接头可在同一截面的规定, 误套到框架柱中来, 相当一部分施工单位, 基本上是出楼面200-300mm或300-400mm在同一截面进行钢筋连 (焊) 接, 这样连 (焊) 接影响框架柱的抗剪承载力和抗震性能, 是十分错误的。

1.2 钢筋搭接

《施工规程》第5.2.14条规定“直径大于22mm的钢筋宜采用焊接接头”。施工中由于某种原因不得已采用搭接方式进行连接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这本无绝对不可 (一级框架柱、二、三级框架底柱除外) 。问题在于施工中一般只注意了搭接长度而搭接位置和搭接接头长度范围内箍筋的间距则往往被忽视。《施工规程》第5.2.14条“要求钢筋搭接位置在受力较小区域”第5.2.21条规定:“纵向钢筋搭接接头处的箍筋间距, 焊接时不得大于50d及100mm, 受压时不得大于10d及200mm箍筋弯钩要绕过两根纵筋、弯钩长度需相应加长。”

应该指出, 钢筋搭接除应遵循《施工规程》和《施工规范》的有关规定外, 对有抗震设防要求的尚应遵循《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关于绑扎接头的规定, 即“钢筋搭接长度范围内的箍筋间距不应大于100mm”。

把框架柱箍筋的设置要求混同于一般钢筋混凝土柱, 忽视了两者受力状况的差异, 框架柱塑性铰区范围内, 箍筋应按规定进行加密, 合理配置箍筋, 对柱截面核心混凝土能起到约束作用, 可显著地提高混凝土极限压应变, 从而改善柱的变形能力, 并防止受压钢筋屈服, 提高抗剪承载力。

对于有抗震要求的框架, 《施工规程》第5.2.9条, 要求柱子的加密区箍筋“每隔一根纵向钢筋都应有两个方向的约束”。对此, 设计方面也常易疏忽, 既无图示要求, 也无文字说明, 施工时便也顺理成章地按图施工。笔者认为, 当柱的纵向钢筋每边有四根和四根以上时, 不管有元抗震要求.柱的纵向钢筋还是以每隔一根用箍筋或拉筋为好, 拉筋可在两端弯钩 (平直部分长10d, 135o) 或一端弯钩一端直钩 (平直部分长度不小于6d) 这对提高柱的变形能力和砼的约束都是有利的。

框架结构中, 由于承载力需要, 注子每边设置三根以上的纵向钢筋是常有的事, 但往往忽视设置复合箍筋四根, 仍只设“口”字型箍筋, 这显然是有违于《设计规范》第7.3.3条:“当柱子每边纵向钢筋多于三根时, 应设置复合箍筋”的规定的。《施工规程》对此情况, 是希望尽可能设置井字型箍筋。

1.3 钢筋的弯钩

《施工规范》第3.3.4条明确要求箍筋“弯钩平直部分的长度, 对于一般结构不宜小于箍筋直径的五倍, 对于有抗震要求的结构, 不应小于箍筋直径的10倍”, 且箍筋末端尚应弯成135°。《抗震规范》对此也作了同样规定。施工中常不是五倍箍筋直径, 弯钩角度也不够, 这是一个通病, 有损于箍筋的构造作用。

1.4 钢筋的代换

前述某酒店工程施工至中间层时, 设计要求的Ⅱ级钢材短缺, 用Ⅲ级钢筋等强度进行了代换, 忽视了抗拉强度与屈服强度两者比值的有关规定。《施工规范》第3.1.5条对此的要求是“对有抗震要求的框架, 不宜以强度等级较高的钢筋代替原设计中的钢筋, 当必须代换时, 其代换的钢筋检验所得的实际强度尚应符合第3.1.3条的要求”, 即“对有抗震要求的框架结构纵向受力钢筋的抗拉强度实测值与屈报强赏实测值的比值不应小于1.25”。《抗震规范》和《设计规范》对此也都作了类似或同样的规定这里1.24与规定值显然相差不大但却超越了《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 (JCJ18-96) 第4.1.2条电渣压力焊的适用范围。使焊接质量存在着潜在的质量隐患。

2 框架梁钢筋

框架梁钢筋的连 (焊) 接, 绝大多数工程技术人员都能遵循《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施工规程》 (JCJ3-91) 的有关条文执行, 但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板, 次梁与主梁交叉处主筋钢筋的位置问题, 这一点在《施工手册》、《建筑结构构造手册》上均明确指出:“板、次梁与主梁交叉处, 板的钢筋在上, 次梁的钢筋居中, 主梁的钢筋在下 (附图略〉当有圈梁或梁垫时主梁的钢筋在上”。千万不能含糊, 一定要摆正主筋钢筋与板、主、次梁的关系。

另外:还需强调:当框架节点处钢筋穿插十分密时, 应注意梁顶面主筋间的净距要留有30mm, 以利灌筑混凝土。

3 填充墙

3.1 拉结筋

不管有无抗震设防要求或是否考虑填充墙的抗侧力作用, 框架的填充墙或隔培杓巾与框架牢圃地连接, 要求框架在与填充墙的交接处, 高度每隔500m或砌体皮数的倍数, 设置206钢筋与填充墙拉接, 这一点施工中基本上执行了, 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拉结筋留设的长度不够, 一般只是500mm左右, 远低于《抗震规范》的规定:钢筋由柱的每边伸出, 进人墙内的长度, 对一、二级框架要求“宜沿墙全长设置”三、四级框架不应小于墙长的1/5, 即700mm。

3.2 填充墙

(施工规程) 第5.2.43条要求“框架的填充墙或隔墙应优先选用预制轻质墙板, 并必须与框架牢固地连接”。国家也鼓励在框架结构中使用非粘土砖作填充墙, 但设计时, 鉴于工程所在地的具体条件。许多情况下, 仍不得不使用粘土砖作填充墙, 这样施工单位一般也就不太清楚该砌体, 填充墙是否考虑了抗侧力作用。对有此要求的砖砌体, 《抗震规范》第6.3.14条规定应镶砌在框架平面内, 并与梁柱紧密结合且“宜先砌墙后浇框架”。往往由于设计上没有表示, 施工中也常常是最后斜立砌筑一排砖了之, 谈不上“镶砌”, 是地道的自由端, 为使填充墙达到预期的抗侧力作用, 应在墙顶与梁顶有效的拉结措施, 仅要求“紧密结合”和先砌后浇等等, 往往落空, 应该看到, 对于无抗震设防要求或不考虑抗侧力作用的框架填充墙, 一般也只是与框架柱有拉结联系, 墙顶部与梁实际上是分离的, 施工时应特别注意。

参考文献

填充墙砌体植筋施工质量控制 篇4

1.填充墙砌体植筋施工适用于框架或剪力墙结构的建筑, 砖墙在建筑的整体结构中一般不承重, 在功能上只是起到分隔或是围护作用;2.填充墙砌体植筋施工方法具有定位准确性的特点, 混凝土表面完整性模板不易被破坏, 具有反复利用的特点;3.填充墙砌体植筋施工相对工程的其它工序其技术含量不高;4.对填充墙砌体植筋施工质量管理上存在监管漏洞。

二 填充墙砌体植筋施工的工序和技术要点

(一) 填充墙砌体植筋施工的工序

1.施工前的准备工序。

一是结构胶进场验收、安全储存、进行配胶;二是对钢筋进行除锈、除油和除污处理。

2.进行植筋。

对其进行植筋的工序主要包括:标定孔位、钻孔、清孔、注胶、植筋、固化和养护等。

(二) 主要工序的技术要点

1.标定孔位:

在植筋前必须要对孔位标定准确, 其关系到植筋是否到位, 深度是否符合标准。

2.钻孔:

在植筋时必须要在准确的孔位上进行钻孔工序, 钻孔时要做到位置准确无误且深度符合标准。

3.清孔:

首先应先用空压机将钻孔内的碎碴和粉尘彻底的清除干净, 再用丙酮擦拭孔道, 并保持孔道干燥。

4.钢筋表面清洁:

对钢筋表面清洁工作主要是对其进行除锈、除油和除污, 对于有的钢筋端部在切断时有变形的情况, 在对钢筋进行处理的过程中一定要将其恢复原状, 对钢筋锚固区段要求用丙酮试剂擦洗至露出金属光泽。

5.双组份调配结构胶:

在使用双组份结构胶时, 必须现用现配, 具体的配胶比例参照说明书进行。

6.进行植筋工序:

在向钻孔内注入结构胶时, 要注意钻孔中不能留有空气, 灌注量应以植入钢筋后有少许胶液溢出为易。

7.固化和养护工序:

在钢筋植入锚孔后, 应进入固化养护期, 在固化期间禁止扰动, 防止影响施工质量。

三 当前填充墙砌体植筋施工质量控制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1.施工单位缺乏监管

施工单位往往将工程承包给某个专业队后就不再过问, 专业队的施工工人自带工具、材料级设备等, 在各个工地完成植筋工作后, 上交一份检测报告就完成任务。在整个施工的过程中无人监管, 对于一些十分关键的工序也完全依靠操作工人的自律。

2.施工工程实体质量的通病

(1) 结构胶的质量差:如果让不合格的植筋结构胶流入工程建设中就会造成严重的质量事故。单纯依靠检测报告是不准确的, 不能真正控制工程施工质量; (2) 钻孔深度不够:钻孔深度不够往往是由于锚固的长度不符合标准, 导致的直接结果是钢筋的锚固力不足; (3) 孔位清理不彻底:孔中残留的灰尘等杂物会影响结构胶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效果差, 对后植拉结钢筋的抗拔力有很大影响; (4) 没有采用正确的注胶方法:在实际的操作中往往有些建筑工人采取了不正确的方法先向孔内注胶后插入钢筋, 从而导致结构胶粘结效果不好; (5) 后续的养护和保护不到位。

3.工程的施工工人的业务素质低、缺乏责任感

植筋施工具有作业面分散, 工作量大的特点, 这就对操作工人的业务素质水平有较高的要求。但是当前施工工人受教育的程度一般都不高, 没有受过专业的训练, 业务水平和个人素质水平都不高。如果在对工人监管力度不够, 任其自由发展, 势必很难保证施工质量。

4.监管单位没有进行严格的验收工作

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都存在监管漏洞, 单纯靠检查植筋锚固拉拔力的检测报告是不能说明问题的, 但是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都是这样运行操作的。

5.没有施工审批手续而进行施工

很多的填充墙砌体植筋施工都没有设计单位的正式手续和监理单位的审批方案, 施工单位依靠结构胶说明书来进行施工的情况非常普遍, 这将直接导致了施工质量无法严格控制的局面。

四 加强施工质量控制的若干建议

1.对施工使用的材料进行提前加强验收

结构胶进场时, 施工单位同监理人员必须确认植筋结构胶的产品批号包装及中文标志完整, 检查是否有产品合格证、出厂日期、出厂检测报告并进行标记保存, 对于各种文件不全的产品禁止进入施工场地。对于各种文件齐全的产品也要对其进行抽检复验, 特别是钢筋与混凝土的粘结强度、耐湿热老化性能指标要进行严格检查。

2.要加强墙砌体施工设计文件和施工方案的审核

填充墙砌体植筋施工是应当有设计文件和具体的施工方案的, 但是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往往被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所忽略。因此, 为了保证施工质量必须在施工前编制专项施工方案, 经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审批后, 严格按方案组织实施, 施工人员必须经过岗位业务培训教育才能够进场进行施工。

3.加强对施工工人的业务培训和责任心的树立

施工工人是整个施工方案的执行者, 施工工人操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整个施工过程的工程质量。作为施工单位应当对施工人员进行岗位业务培训教育, 特别是业务知识和安全知识, 并对一些工序定责到个人, 让施工工人树立责任心, 提高工人的业务素质, 从根本上保证施工质量的严格控制。

4.加强每道工序的报验和隐蔽工程的验收

在填充墙砌体植筋施工的过程中, 任何一道工序出错都会影响整个施工的质量。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要对钻孔、清孔、钢筋表面清除、配胶、维护与保护等关键工序进行严格的检查, 对于一些隐蔽工程更要加强监督管理, 加大抽查力度, 并经过监理单位验收后, 填写验收记录, 一经发现问题, 必须立即责令重新返工。

结语

上一篇:农业科学数据中心下一篇:学生上网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