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充墙劈裂(共4篇)
填充墙劈裂 篇1
1前言
郫县位于川西平原腹心, 大地构造属新华夏构造体系的第三沉降带, 距“5·12”汶川地震的震中汶川直线距离约50 km。该建筑为郫县某高校的一幢教学实验楼, 于2007年5月31日竣工验收, 总建筑面积6.5万m2, 为5层框架结构。墙体填充材料为烧结空心砖。受地震的影响, 框架主体结构破坏轻微, 但是填充墙出现了很多破坏征状, 虽不影响正常使用, 但也反映出了设计或施工过程中的薄弱之处。本文从该教学实验楼的震害分析出发, 浅析多层框架结构填充墙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需要完善之处。
2填充墙震害描述
2.1 填充墙局部破坏特征
经震害调查, 该教学实验楼框架梁柱基本完好, 填充墙的震害主要表现为出现不同形式的荷载裂缝:
(1) 竖向裂缝, 填充墙与框架柱脱离分开 (图1~4) ;
(2) 水平裂缝;一般沿灰缝错开 (图5、6) ;
(3) 斜裂缝, 此种裂缝的出现率最高 (图7~11) 。斜裂缝出现的形式, 有的是沿灰缝出现, 即灰缝错开, 而空心砖未被拉断, 再有就是横穿过空心砖出现, 即灰缝未错开而空心砖出现破坏 (图12) , 或者两种破坏形式同时出现 (图13) ;
(4) 螺旋状裂缝 (图14) ;
(5) X裂缝 (图15~17) ;
(6) 楼梯间的裂缝 (图18) 。
2.2 填充墙总体破坏特征
从震害调查整体来看, 框架结构填充墙破坏的主要特征为:
(1) “下重上轻”, 该教学实验楼底层填充墙震害最为严重, 墙体斜裂缝和与框架梁柱搭接处的竖向裂缝同时出现;二层三层次之, 间或出现一种形式的裂缝;四层以上除设置伸缩缝处有面层的开裂, 均没有发现填充墙裂缝现象;
(2) 端墙、窗间墙及门窗洞口边角部位的破坏更为严重[1], 有两处端墙破坏比较严重无法正常使用。窗间墙震害裂缝的宽度可达完整墙体斜裂缝宽度的2倍~3倍。门窗洞边角部位一般出现延伸的斜裂缝, 宽度由边角部位最大逐渐延伸减小。
3填充墙震害原因分析
在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框架结构, 填充墙与框架是同时作用的, 由于填充墙侧向刚度大, 故受到的地震作用较大, 而填充墙的抗剪强度又较低, 变形能力小, 所以填充墙的震害重于框架, 其破坏较早也较为严重。对于该教学实验楼, 填充墙震害产生的具体存在的原因从设计和施工两方面存在的可能原因进行分析。
3.1 设计方面
(1) 未考虑罕遇地震作用下的结构的弹塑性变形, 在进行弹性变形演算时分项系数选取不合理, 弹性层间位移值偏大, 加之框架变形一般属于剪切型, 下部层间位移较大, 在水平地震作用下, 层间发生较大的错动并且产生较大的地震剪力, 填充墙发生破坏, 并且呈现“下重上轻”的现象;
(2) 在填充墙材料的选取上, 采用的是烧结空心砖, 这种材料刚度较大而强度较低, 在地震剪力作用下产生较大的主拉应力引起脆性破坏。
3.2 施工方面
填充墙的砌筑质量以及与框架梁柱之间的拉结措施决定了本身的破坏程度[2]。
(1) 墙体施工质量差, 砂浆强度等级过低, 灰缝不够饱满。
只有当砌块的强度低而砂浆的强度较高, 砌体才会被拉断表面出现裂缝。如图 (12、13) 所示;
(2) 填充墙没有钢筋与框架拉结, 或者拉结不能满足地震时的要求。
填充墙用空心砖砌筑, 由于空心砖的竖孔的影响, 拉结钢筋无法设置在上下两层砖之间的砂浆内。
4填充墙抗震加强措施
通过该教学实验楼的震害考察和震害原因分析, 为了消除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震害, 建议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按照以下措施进行加强。
(1) 验算结构刚度比, 刚度计算应包括实心、空心砖等填充墙刚度, 力求不要形成薄弱层, 如无法避免形成薄弱层, 应加强薄弱层的刚度[3];
(2) 在进行结构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时, 弹性层间位移角的限值可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 50011-2001) 规定的限值从严控制;
(3) 墙面抹灰的砂浆强度等级应与填充墙材料强度匹配;
(4) 施工时, 应严格按照设计规定, 设置墙柱拉结筋;
(5) 确保与框架梁、柱交界处的砂浆饱满、密实。填充墙框架梁底的空隙, 应预停一段时间, 待填充墙沉缩基本完成后 (一般7 d左右) , 再用斜砖 (或块) 填实顶紧并确保砂浆饱满密实[4];
(6) 填充墙宜采用轻质、高强、耗能性好的墙板, 少用或者不用空心砖、加气混凝土砌块等刚度大、强度低的砌体材料填充墙。如果用到烧结空心砖、蒸压灰砂砖、混凝土小型砌块、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 其含水量的控制及停放时间, 应严格执行《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 50203—2002) 的规定, 在湿度较大或者温度较低的环境下, 应该适当延长, 并且建议做配筋砌体。蒸压灰砂砖、粉煤灰砖以及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 雨天不宜施工。
摘要:本文在调查了受“5.12”汶川地震影响的郫县某高校一框架结构教学实验楼填充墙震害的基础上, 分析了震害发生的可能原因, 从设计和施工两方面提出了多层框架结构填充墙的抗震加强的若干建议措施, 供相关技术人员参考。
关键词:多层框架结构,填充墙,震害,裂缝
参考文献
[1]王则毅, 杨盛和.房屋结构抗震[M].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3.
[2]尹宝江, 黄世敏, 等.汶川“5.12”地震框架剪力墙结构震害调查与反思[J].工程抗震与加固, 2008, (4) :37-40.
[3]韩丽霞, 金德宝, 莫庸.钢筋混凝土多层框架柱震害初步分析[J].工程抗震与加固, 2008, (4) :41-44.
[4]何星华, 高小旺.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指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5]GB50011-2001,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填充墙劈裂 篇2
一、现场情况:
88户,存在贯通裂缝问题的约50-60户,东西墙较少,南北填充墙较多,裂缝位置大都在墙体的中间部位。
1、南卧室墙长4m,多数裂缝位于剪力墙和填充墙交接处。
2、客厅墙裂缝多数处于施工洞口处。
3、卫生间南北墙存在裂缝。
4、其他墙面也存在不规则竖向裂缝
二、17#楼施工情况: 1、2011年5月底主体封顶,二次结构施工在5、6月份开始施工,至9月9日砌体全部完成。因赶工期,施工单位未经有效的陈伏期(砌筑完成后最少七天)墙体上部所留填充缝宽度2--5cm,缝隙不符合标准规定(最小3cm,最大5cm)先填塞膨胀细石混凝土后塞木楔,木楔从单面开始填塞而且双面不对称施工,形成剪力。部分墙体填充缝填塞时与砌筑完成时间间隔很短且/ 6
嵌填不实。有的墙面可能存在着在抹灰的同时,边填塞细石混凝土边进行缝隙木楔加固。2、2011年9月30日主体验收。砌筑时正直雨季,很多进场的加气块还冒着热气,就用于砌筑。进场加气块没有达到自生产出场到开始上墙砌筑不少于28天龄期的标准,砌体砂浆饱满度达不到90%的要求。墙体可能淋雨,造成因吸湿而使含水率水分过大,立即开始抹灰施工,墙体中的水分未能充分挥发完毕,就在墙体外部抹灰封闭,待交付入住,供暖及通风不良带来内部应力过大,在墙体受力干缩最薄弱处(墙体中间部位)裂缝。
三、问题分析:
1、进场加气块淋雨,砌筑时含水量较大,抹灰后水分难以蒸发,经过冬天的供暖后急剧干缩形成开裂。
2、砌体砂浆饱满度达不到90%的要求
2、部分加气块进场时冒热气,材料龄期不足,砌筑时几何尺寸不稳定。
3、部分墙体砌筑完成后就填塞梁底沉降缝,墙体变形稳定未完成。
5、梁底沉降缝先填塞的膨胀细石混凝土后填充木楔,工序颠倒,部分木楔间距过大。
6、木楔从单面开始填塞,而且两边不对称,墙体容易承受侧向剪力形成裂缝。
7、砌体完成后即抹灰,时间间隔太短。
四、处理、维修措施:
1、顺着裂缝剔凿出U型口,墙面口宽20mm,里面口宽5mm,深度剔进加气块5mm。将剔凿面刷水湿润,用膨胀石膏腻子填补时采用分两次向两边嵌压的方法填补,填补至深度的三分之二处即停止施工,待充分膨胀密实时/ 6
再进行第二次填平、抹压并用乳胶将第一道宽度为50mm的接缝带(无纺布)粘贴牢固,待乳胶干燥再将第二道宽度为100mm的抗裂绷带粘贴牢固。
2、顺着裂缝每边宽出150mm,将抹灰层去除后补钉钢丝抗裂网,抗裂钢丝网应钉牢、抻平,重新抹灰刮腻子。
五、现场维修
1、材料准备:建筑膨胀石膏、腻子、锤子、凿子、橡胶硬质磙子、腻子刀、白乳胶、接缝带、建筑网格胶带(如图一所示)。
图一
2、在墙体裂缝处的上下两侧做出裂缝的位置记号,防止剔凿时将裂缝覆盖找不到具体位置(如图二所示)。
3、顺着裂缝剔除抹灰层并剔入墙体形成凹槽(剖面图如图三所示),抹灰层外表面剔成锯齿状。/ 6
图二
图三
4、将剔凿出的凹槽面用毛刷刷水湿润,表面灰尘清理干净,使凹槽面充分湿润(如图四所示)。
图四
图五
5、用膨胀石膏填充凹槽时,必须分两次分别从两边用力的抹压嵌入,使凹槽处的膨胀石膏填充密实(如图五所示),填补至深度的三分之二处即停止/ 6
施工,待充分膨胀密实时再进行第二次填平,最后的完成面比原墙面低5mm。
6、待石膏干燥凝固后用白乳胶粘贴宽度为50mm的接缝带,并用橡胶硬质磙子将其滚压粘贴平整,再用腻子刀将其压实。(如图六所示)。
图六
7、待接缝带贴完5分钟再用腻子将第二道宽度为100mm的建筑网格胶带粘贴牢固,建筑网格胶带不得漏网格(如图七所示)。
图七
8、待修补处干燥后,对维修的整改墙面进行满刮腻子。
永祥苑17#楼已按照此方案维修3户样板间,有17户业主拒绝维修或持/ 6
观望态度。按照目前现场情况,维修处理后的效果良好,此维修方案很有可行性。真正的检验效果最好是等冬季供暖期时再观察维修处理的墙面是否再次出现裂缝问题。
框架结构填充墙裂缝原因及预防 篇3
摘 要:框架结构填充墙裂缝是工程中常见问题,并给外墙面抹灰带来不便。文章重点对由于温度变化和收缩引起的裂缝进行了分析,并对填充墙裂缝预防措施进行了详细阐述。
关键词:填充墙;裂缝;温度应力
中图分类号:TU76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09)24-0146-01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框架梁与填充墙之间经常会发生渗水、裂缝现象,常常为外墙面抹灰带来很多麻烦。文章结合多年工作经验,对框架结构填充墙裂缝产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进行了探讨。
1填充墙裂缝产生的原因
框架结构填充墙产生裂缝有多种原因,主要是温度和湿度的变化,混凝土的脆性和不均匀性,以及结构超长,原材料不合格(如碱骨料反应),模板变形,基础不均匀沉降等。下面我们重点分析由于温度变化和收缩引起的表面裂缝和贯通裂缝产生原因:
①表面裂缝。框架结构混凝土浇筑后,水泥水化热很大,使混凝土的温度上升。由于混凝土体积大,聚集在内部的水泥水化热不易散发,混凝土的内部温度将显著升高。混凝土表面则散热较快,这样形成较大的内外温差,使混凝土内部产生压应力,表面产生拉应力,当这个拉应力超过混凝土抗拉强度时,混凝土表面就会产生表面裂缝。②贯穿裂缝。填充墙混凝土降温时,由于逐渐降温产生降温差引起的变形,加上混凝土多余水分蒸发时引起的体积收缩变形,受到地基和结构边界条件约束时,会产生很大的收缩应力(拉应力),当该拉应力超过混凝土抗拉强度时,混凝土整个截面就会产生贯穿裂缝,成为结构性裂缝,带来很大的危害。表面裂缝是不属于结构性裂缝,但是,在混凝土收缩时,由于表面裂缝处断面削弱而产生应力集中,促使混凝土收缩裂缝的扩展。
2 温度应力的分析
根据温度应力的形成过程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早期。自浇筑混凝土开始至水泥放热基本结束,一般约30d。这个阶段有两个特征,一是水泥放出大量的水化热,二是混凝上弹性模量的急剧变化。由于弹性模量的变化,这一时期在混凝土内形成残余应力。{2}中期。自水泥放热作用基本结束时起至混凝土冷却到稳定温度时止。在这个时期,温度应力主要是由于混凝土的冷却及外界气温变化所引起,这些应力与早期形成的残余应力相叠加,在此期间混凝土的弹性模量变化不大。{3}晚期。混凝土完全冷却以后,温度应力主要是外界气温变化所引起,这些应力与前两种的残余应力相叠加。根据温度应力引起的原因可分为自生应力和约束应力两类。
3 控制填充墙裂缝产生的预防措施
①填充墙基层准备。在填充墙抹灰前,主要处理基层上施工时遗留下的的灰尘、污垢、油漆及其他杂物。将墙面清理完毕后,在砖墙上充分浇水浸润墙面,并且在砖墙和混凝土墙交界处,使用射钉枪钉牢固定钢丝网,要求钢丝网不小于300 mm宽。
②涂刷界面剂。将108胶水等界面剂以1∶4的比例混合成浓稠的糊状,并要搅拌充分;然后放置约5~10min;掺入少许水加以稀释,用泥板均匀涂到填充墙的基层表面。在这一环节需要注意的是,为了保证界面剂的性能良好,调制而成的界面剂应最好在5 ~6h使用完毕。
③填充墙基层抹灰。在涂刷完界面剂约10~20 min后,应在填充墙的基层进行抹灰施工。抹灰中的底层砂浆保持5 mm的合适厚度。否则,如果砂浆抹得过厚,会因为对水的吸收速度不一致,容易产生裂缝,甚至造成墙面起鼓。
④涂刷第二层界面剂。界面剂的调制大致同前一步骤,即将界面剂以以1∶4的比例混合成浓稠的糊状,在充分搅拌均匀后放置10min,直到界面剂达到施工要求,然后涂刷到已经抹好的底层砂浆上。第二层界面剂应在底层砂浆七八成干的时候进行,可均匀反复涂刷,但不可使界面剂过厚。
⑤防水卷材铺贴。为了防止填充墙出现渗水的现象,可在墙面铺贴防水卷材。用剪刀裁剪防水卷材大小为300 × 1000 mm。其中150 × 1000 mm铺贴在钢筋混凝土梁上,另一半150 × 1000 mm铺贴在砖墙。防水卷材两个部分重叠控制在≥150 mm的范围。在铺设施工时,施工人员一定要在铺贴的同时用刮刀将防水卷材同步从一边向另一边刮平,以确保将气泡完全挤压出去,使防水卷材与墙面粘贴致密。
填充墙砌体植筋施工质量控制 篇4
1.填充墙砌体植筋施工适用于框架或剪力墙结构的建筑, 砖墙在建筑的整体结构中一般不承重, 在功能上只是起到分隔或是围护作用;2.填充墙砌体植筋施工方法具有定位准确性的特点, 混凝土表面完整性模板不易被破坏, 具有反复利用的特点;3.填充墙砌体植筋施工相对工程的其它工序其技术含量不高;4.对填充墙砌体植筋施工质量管理上存在监管漏洞。
二 填充墙砌体植筋施工的工序和技术要点
(一) 填充墙砌体植筋施工的工序
1.施工前的准备工序。
一是结构胶进场验收、安全储存、进行配胶;二是对钢筋进行除锈、除油和除污处理。
2.进行植筋。
对其进行植筋的工序主要包括:标定孔位、钻孔、清孔、注胶、植筋、固化和养护等。
(二) 主要工序的技术要点
1.标定孔位:
在植筋前必须要对孔位标定准确, 其关系到植筋是否到位, 深度是否符合标准。
2.钻孔:
在植筋时必须要在准确的孔位上进行钻孔工序, 钻孔时要做到位置准确无误且深度符合标准。
3.清孔:
首先应先用空压机将钻孔内的碎碴和粉尘彻底的清除干净, 再用丙酮擦拭孔道, 并保持孔道干燥。
4.钢筋表面清洁:
对钢筋表面清洁工作主要是对其进行除锈、除油和除污, 对于有的钢筋端部在切断时有变形的情况, 在对钢筋进行处理的过程中一定要将其恢复原状, 对钢筋锚固区段要求用丙酮试剂擦洗至露出金属光泽。
5.双组份调配结构胶:
在使用双组份结构胶时, 必须现用现配, 具体的配胶比例参照说明书进行。
6.进行植筋工序:
在向钻孔内注入结构胶时, 要注意钻孔中不能留有空气, 灌注量应以植入钢筋后有少许胶液溢出为易。
7.固化和养护工序:
在钢筋植入锚孔后, 应进入固化养护期, 在固化期间禁止扰动, 防止影响施工质量。
三 当前填充墙砌体植筋施工质量控制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1.施工单位缺乏监管
施工单位往往将工程承包给某个专业队后就不再过问, 专业队的施工工人自带工具、材料级设备等, 在各个工地完成植筋工作后, 上交一份检测报告就完成任务。在整个施工的过程中无人监管, 对于一些十分关键的工序也完全依靠操作工人的自律。
2.施工工程实体质量的通病
(1) 结构胶的质量差:如果让不合格的植筋结构胶流入工程建设中就会造成严重的质量事故。单纯依靠检测报告是不准确的, 不能真正控制工程施工质量; (2) 钻孔深度不够:钻孔深度不够往往是由于锚固的长度不符合标准, 导致的直接结果是钢筋的锚固力不足; (3) 孔位清理不彻底:孔中残留的灰尘等杂物会影响结构胶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效果差, 对后植拉结钢筋的抗拔力有很大影响; (4) 没有采用正确的注胶方法:在实际的操作中往往有些建筑工人采取了不正确的方法先向孔内注胶后插入钢筋, 从而导致结构胶粘结效果不好; (5) 后续的养护和保护不到位。
3.工程的施工工人的业务素质低、缺乏责任感
植筋施工具有作业面分散, 工作量大的特点, 这就对操作工人的业务素质水平有较高的要求。但是当前施工工人受教育的程度一般都不高, 没有受过专业的训练, 业务水平和个人素质水平都不高。如果在对工人监管力度不够, 任其自由发展, 势必很难保证施工质量。
4.监管单位没有进行严格的验收工作
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都存在监管漏洞, 单纯靠检查植筋锚固拉拔力的检测报告是不能说明问题的, 但是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都是这样运行操作的。
5.没有施工审批手续而进行施工
很多的填充墙砌体植筋施工都没有设计单位的正式手续和监理单位的审批方案, 施工单位依靠结构胶说明书来进行施工的情况非常普遍, 这将直接导致了施工质量无法严格控制的局面。
四 加强施工质量控制的若干建议
1.对施工使用的材料进行提前加强验收
结构胶进场时, 施工单位同监理人员必须确认植筋结构胶的产品批号包装及中文标志完整, 检查是否有产品合格证、出厂日期、出厂检测报告并进行标记保存, 对于各种文件不全的产品禁止进入施工场地。对于各种文件齐全的产品也要对其进行抽检复验, 特别是钢筋与混凝土的粘结强度、耐湿热老化性能指标要进行严格检查。
2.要加强墙砌体施工设计文件和施工方案的审核
填充墙砌体植筋施工是应当有设计文件和具体的施工方案的, 但是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往往被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所忽略。因此, 为了保证施工质量必须在施工前编制专项施工方案, 经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审批后, 严格按方案组织实施, 施工人员必须经过岗位业务培训教育才能够进场进行施工。
3.加强对施工工人的业务培训和责任心的树立
施工工人是整个施工方案的执行者, 施工工人操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整个施工过程的工程质量。作为施工单位应当对施工人员进行岗位业务培训教育, 特别是业务知识和安全知识, 并对一些工序定责到个人, 让施工工人树立责任心, 提高工人的业务素质, 从根本上保证施工质量的严格控制。
4.加强每道工序的报验和隐蔽工程的验收
在填充墙砌体植筋施工的过程中, 任何一道工序出错都会影响整个施工的质量。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要对钻孔、清孔、钢筋表面清除、配胶、维护与保护等关键工序进行严格的检查, 对于一些隐蔽工程更要加强监督管理, 加大抽查力度, 并经过监理单位验收后, 填写验收记录, 一经发现问题, 必须立即责令重新返工。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