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的未来(共12篇)
中国制造的未来 篇1
张小虞在汽车产业集群及产业链发展论坛上就中国汽车产业未来的走势提出, 汽车工业由大变强已经不是“任重道远”, 而是“任重而道近”。
6月9日, 在2011 (第十三届) 中国重庆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期间举办的中国中西部汽车产业集群及产业链发展论坛上,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名誉会长张小虞做了主旨演讲, 下面是他的讲话摘要:
关于汽车工业的产业链
汽车产业链按照纵向与横向两条线来划分。
纵向产业链按照汽车制造业本身来组织, 包括设计、试验、制造、销售、维修、服务等, 形成纵向产业链。这样的产业链一般以整车厂为核心, 其上游是设计、试验, 下游是销售、服务。现在有的把汽车的回收、再制造、再利用也算在汽车制造产业链里来。
横向产业链, 包括原材料供应、加工装备的提供以及汽车贸易、金融服务、物流等。汽车原材料按照大的门类有100多个类别, 装备机械涉及冷加工、热加工、切削加工到精密加工等, 汽车产业全部涵盖了。服务贸易是新兴的产业链, 金融服务包括汽车信贷、汽车保险、汽车租赁, 加上汽车物流。汽车物流作为专门的产业, 最近又提出新的概念, 物联网和车联网, 车联网与车是一个共同的使用平台, 已经与车的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了。这是汽车产业链的横向发展。
汽车制造业发展到今天, 孤军作战、单枪匹马已经不能够再进行下去了。我们的原材料供给不足, 从钢材到非金属材料到有色金属材料都短缺。汽车装备也严重短缺。在过去10年期间, 汽车制造业的固定资产增加了1万亿, 每年平均投入1000个亿。在汽车行业按照机械口可以统计的固定资产原值, 从2000年的5000个亿到2009年年底达到15000亿, 即在这个期间净增了1万亿, 这1万亿固定资产不包括流动资金和其它资产, 主要是建厂房、买设备, 这1万亿当中70%是买设备, 其中的70%又是买进口设备。大家看得见, 这几年汽车行业产能拓展很快, 从2000年的200万辆产能到2010年的2000万辆的产能。预计今年在去年1860万辆产量的基础上, 增长幅度有一点理性的回落, 如果按照10%增长的话, 今年的产销量会达到2000万辆左右。仅从汽车制造装备这一项来讲, 2006年国家定了一个重大数控机床专项, 其中除了为军工企业服务外, 相当一部分是为汽车产业服务的, 瞄准汽车行业的示范工程。
原材料工业, 这几年, 从过去的镀锌板到一些有色金属材料都有很大的进步。但是人们往往忽视, 汽车行业所需要的另外一个产业链, 模具制造, 也非常重要。由于汽车是大规模的制造业, 简单地算, 一种汽车要形成30万辆的生产能力, 包括它的主要的总成、部件在内, 大约需要5000套模具。仅一个车门锁大约就需要40套模具。至于外覆盖件, 即俗称的车壳子, 到现在为止, 我们的轿车, 不论是自主品牌还是合资品牌, 所需要的车身外覆盖件模具几乎全部要进口, 包括吉利、奇瑞, 它们的轿车外覆盖件的模具都是进口的。这样的一套模具, 少则3000万美元, 多则上亿美元。而三年不到就要换一套模具。这是汽车产业链的重要数据。
再一个横向产业链是金融服务。最早的汽车行业的金融服务是消费信贷, 我国最高潮的时候由专门金融机构提供的汽车消费信贷达到全部消费金额的30%, 后来由于我们的信用体系调整等有所回缩, 缩减到百分之十几。而国外由于汽车消费市场的拉动, 由专门金融机构提供的消费信贷在60%至80%之间。还有保险、租赁业、物流业等, 整个汽车产业链还是很长的。人们说制造无边界, 有大量的工作是以外包、内包的形式做的, 在汽车行业是非常典型的。我们现在大力抓自主品牌的创新、设计, 实际上大量的设计工作, 包括外形设计、内饰设计等, 是以外包业务来完成的。
汽车的产业链随着汽车产业的发展而不断扩大, 延伸。由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又形成汽车产业链更多的分支和延长, 像电池、电机、电控系统应该都是新的汽车产业链, 没有这些搞不了新能源汽车, 这些按照过去的划分都不在传统的汽车行业。
关于汽车产业集群
汽车产业集群有它的特定的内涵, 不是若干个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的叠加就叫做产业集群, 它是有其内在联系的汽车部件企业的集合并且形成相对封闭的系统。
零部件的供应由一个整车厂面对上千个零部件厂的格局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 越来越多的整车厂采用模块化供应模式, 一个整车厂面对的零部件供应商最少的仅有20几家。例如, 过去仪表盘上所有的仪器、仪表, 包括空调、收音机、CD、DVD等都要装, 都是分散地由汽车厂逐一采购, 现在的供货方式要求, 整个仪表盘的总成要模块化供应, 在汽车总装线由机械手装配到位, 接上线束就完成了。再例如车门, 大家不要小看车门, 现在车门越来越复杂, 玻璃、电动遥控器以及现在越来越多的安全气囊等都在车门上, 整车厂对车门模块化的要求越来越高, 简单地讲, 就是两个销子一插, 两个接插电器一接, 车门的总装任务就完成了。由此看来, 这种以整车制造厂为核心的产业集群显示出它的生命力。现在新建的几个汽车厂我看了一下, 一个是与台湾合资的东南汽车厂, 传统的冲压、焊装、喷漆、总装四大工艺, 现在没有冲压了, 与它一路之隔的有一个专门的冲压厂给它提供冲压件, 它拿去焊装、油漆就是了。包括大家知道的发展很快的东风日产 (在广州) , 它的全部的冲压件都是由专门的金属结构厂提供的。又例如塑胶件, 这几年做得很好的是广州丰田, 广州丰田在广州南沙区的工厂面对的是18家零部件厂, 它是一级供应商, 一级供应商下面有二级、三级供应商。
我认为汽车产业集群是一个特定的概念, 不是若干个生产同类产品的零部件厂的扎堆就叫做产业集群。汽车产业集群有它独特的组织方式, 并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关于未来十年我国汽车工业的走势
一个目标:由汽车大国走向汽车强国。
过去我们曾对汽车产业做过多次规划, 但对汽车产能和市场的预测都出现过较大偏差。制定“十五”规划时, 2000年预测2005年, 我们2000年的产量是200万辆, 当时怎么测算, 到2005年能生产380万辆也就到头了。结果仅用了2年, 到2002年, 就实现了380万辆的产量。2005年更是达到了500万辆。
在500万辆的起点上我们又预测2010年要生产多少汽车, 当时预测到2010年产量达到800万辆, 一个五年计划增加300万辆, 认为是到头了。当时, 全国产能的布局是1200万辆, 被认为产能富余了50%, 将汽车产业列入了“产能过剩”的黑名单。结果, 2007年就实现了800万辆, 2008年900多万辆, 2009年1300多万辆, 2010年1800多万辆, 大大超出了预测。
现在, 对未来10年中国汽车年产量的预测五花八门, 从3000万辆到8000万辆不等, 我想, 我们不在预测上做数学游戏, 由市场去决定吧。我们要从制造业大国变成产业强国, 这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来的, 工业要有大变革, 汽车工业是工业中的带头产业。国家十五年中长期科学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 到2020年我们要掌握核心技术, 事关国家竞争能力的装备制造业和信息产业要掌握核心技术, 进入先进国家行列。这个目标2020年必须实现。
刚刚结束的科协大会上温总理做了一个将近2小时的长报告, 论述了科学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的关系。在报告中温总理明确指出, 2020年要全面实现小康, 要全面实现工业化, 工业要有大变革。这是讲到建党100周年的时候, 还有10年的时间。到建国100周年的时候, 2050年, 我们要进入工业强国, 进入科技强国, 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所以我在本次车展开幕式说, 汽车工业由大变强已经不是“任重道远”, 而是“任重而道近”, 10年时间是很快的。
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现在的十二五阶段, 十二五规划是为成为汽车强国打基础的规划, 这个五年期间 (2011~2015) 关键的任务结构调整, 五个方面的结构调整, 第二个阶段是十三五期间, 应该稳步发展实现汽车强国的目标。
三个同步, 汽车产业发展要实现三个同步。
第一是与GDP的增长同步。过去10年, 汽车产业保持了快速增长, 平均每年增长24%, 从2000年的200万辆到2010年的1800万辆。同期国民经济GDP年均增长为10.5%, 汽车行业的年均增长率高于GDP的增长。
2009年, 为了实现国家保8%的目标, 汽车行业贡献了一个百分点, 即8%的增长率中有一个百分点是汽车行业贡献的, 汽车行业有4万亿的产值才带动的。
第二是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同步, 按照胡总书记的话, 实现“更高水平的小康”。胡总书记在前年的两院院士大会上做了一个非常准确的阐述, 他在“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惠及人民”的阐述中明确讲了五句话, 就是让老百姓吃得更安全, 住得更舒适, 行得更便捷, 身心更健康, 生活更幸福。汽车行业就是要实现让人行得更便捷。
第三与创新型国家建设同步。
四项战略任务。
第一项任务, 就是建立起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创新体系。第二, 要建立起坚实的零部件工业的基础。中国的汽车工业成为强国, 不可能靠进口零部件进行组装。第三, 相关产业要有同步发展, 全产业链要同步发展, 包括金融服务业等。第四, 要成为人才强国, 要建立起百万人的产业大军, 从技术工人到高级工程师、高级经营管理者。现在汽车行业人才奇缺, 带来一个非常不好的现象, 高管人员和高级技术专家频繁流动, 多则三年, 少则一年, 有的半年就流动。你挖我的, 我挖你的, 今天80万挖一个, 明天100万我挖过来。这种现象不正常。
我想, 只有完成这四个方面的战略任务, 创新体系建设、零部件工业的崛起、相关产业的同步发展、人才队伍的建设, 汽车产业才能健康发展。
五项调整。
为应对金融危机, 2009年初, 国家出台了《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规划期为2009至2011年。《振兴规划》提出了很多目标, 虽然目前仅完成了一个目标, 即产销量的增长上去了, 三年目标两年就实现了, 其它目标, 我们也要逐步完成, 我把它概括为5个方面。
一是市场结构的调整。
制订《振兴规划》时已经预计到汽车工业发展到某个阶段, 会出现结构性的产能过剩, 怎么办?一定要开拓农村市场, 一定要开拓国际市场。过去相当一段时间我们引进了国外的资金, 也引进了技术。我把它概括为我们是“被国际化”, 我们成为世界汽车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是“被国际化”了。现在我们要“国际化”, 要“走出去”, 汽车厂家不仅是“走出去”, 而且要“走进去”, 要到海外去投资, 要发挥我们的比较优势, “走进去”不同于简单的卖车, 汽车不好卖, 只有在那里造汽车, 才能够站得住脚。
第二是产品结构的调整。
简单讲就是增加节能减排的新产品。
第三是技术结构的调整。
过去相当一段时间, 我们依赖于引进技术, 或者是合资企业带来的技术。下一步要把自主品牌的、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的份额极大地提高, 以至于起到主导的地位。我们目前的现状是, 在商用车里, 85%左右是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在轿车领域, 只有30%的中低档轿车, 我们拥有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30%的比例, 国人很不满意, 中央更不满意。通过技术结构的调整, 自主创新的产品要占据市场主导地位。
第四是资本结构的多元化。
我们要改变单一的投资模式, 实行多元化投资结构, 包括外资、民营资本、上市公司所吸引的社会资本等, 把整个汽车产业资本构成更加多元化。
第五是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
1994年的产业政策、2004年的产业政策、2009年的《振兴规划》都明确提出我们要有若干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的汽车企业集团。汽车工业国际化的发展趋势谁也阻挡不了, 我觉得, 具有国际化竞争能力的大集团当然也不是越大越好, 应当是又大又强的企业。如果我们再用5年, 实现汽车整个产业结构的优化, 就为我们走向汽车强国打下一个比较好的基础。
我们的原材料供给不足, 从钢材到非金属材料到有色金属材料都短缺。汽车装备也严重短缺。
刚刚结束的科协大会上温总理做了一个将近2小时的长报告, 论述了科学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的关系。
中国制造的未来 篇2
环境
空气污染已经严重威胁到人类的身体健康。而这一切的原因是因为人类自己,人们不保护环境所导致的。空气污染不仅对动物、植物有害,更对我们自己有害。人们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可是空气已经被污染了,人们所吸收的是有害物质,他们进入人体后,会对人体产生伤害,过量会得癌症甚至死亡。每年由于吸入有害物质过量而结束生命的大有人在。这些都是我们人类自己所做的好事,我们为自己的错误而付出的代价。
环境被污染了,我们需要从根本上提高意识,自觉保护环境,使我们生存的.环境恢复原始面貌,这样不仅对他人,同时也对自己有益。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资源
水是生命之源,人们可以离开食物,但却不能离开水。可是如今,我们所食用的纯净水几乎枯竭,都是循环使用的水,这是因为我们不节约用水,所导致的后果。不仅我们所食用的水是循环的,甚至有些地方连循环水都没有,他们就靠雨水来充当水,他们是多么的艰苦。哎,大家要珍惜水源,否则水终有一天会在世界上消失。
水是不可再生资源,但是我们可以从现在开始节约用水,使每滴水都有它的价值,同时我也祝愿无法得到水的地区在国家的帮助下,能够喝到干净的水。
制度
国有国规,家有家规,社会自有社会的制度。在我眼中,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人们为了生存,放弃了自己的尊严、底线、品质,就为了“金钱”,我本人讨厌金钱,因为它使社会变得残酷,使人们失去了品质,人人都自私起来,人与人之间不再讲诚信,只有猜疑,这样的社会好可怕。
我希望国家能够制定好的政策,使每个政策切切实实的落实到挨家挨户,争取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社会能够尽职尽责的维护社会制序,使每个公民都能享受好的待遇;每个公民都应自觉遵守制度,自觉的保护环境,主动与他人有好交往,共同创建美好家园。
联想和小米不是中国制造的未来 篇3
最近泰尔在Washington Ideas Forum接受采访时解释说,他的意思是指硅谷这些年确实搞了很多创新,但都是微创新,几乎没有出现能够产生革命性变化的破坏性创新。现在挣大钱的都是搞微创新的,比如Facebook,Twitter,WhatsApp,而致力于搞破坏性创新的,比如Tesla这样的都在亏钱。说到微创新,笔者觉得中国才是微创新的红海,其首推腾讯了。泰尔说出这么有忧患意识的话,是因为知识经济是美国的立国之本吧。那么中国对知识经济又是什么态度呢?
前不久接受某IT杂志采访,问我联想收购摩托罗拉对其智能手机战略有什么意义。这让我陷入了久久的沉思。联想收购摩托罗拉的做法其实很好地反映了中国对知识经济的态度,那就是中国在很大程度上思维依然停留在“世界工厂”的层面,没有意识到知识产权的重要性。乍看过去,谷歌2011年买下摩托罗拉花了125亿美元,联想买过来只花了区区29亿美元,堪称一笔超级划算的买卖,但我翻遍了国内对这则交易的报道却找不到摩托罗拉移动技术专利群(Patent portfolio)的下落,后来看到摩托罗拉CEO Dennis Woodside的博客才知道怎么回事。原来联想买的只是摩托罗拉的硬件业务,谷歌压根没卖移动技术专利群。超级划算的买卖是假,鼠目寸光是真。智能手机是知识产权密集型的产业,联想固步自封于“世界工厂”的心态和对建立移动技术专利群的忽视将会成为致命的弱点。
据斯坦福大学知识产权法教授Mark Lemley的估计,过去几年美国的智能手机专利诉讼费用超过了10亿美元,注意这只是法律费用,并不包括败诉后的赔偿。智能手机专利大战中最受瞩目的当属苹果VS.三星,历时4年,三星总共要赔偿苹果9.3亿美元。这就是联想手机进入美国这样一个知识产权超级大国所要面临的竞争环境,而联想几乎没有有效的专利防火墙,在美国知识产权侵权诉讼的红海中几乎可以说是要裸泳前进。我对联想智能手机在知识产权保护严苛的欧美市场做大的前景极不乐观。欧美无望,那联想能不能随心所欲地把摩托罗拉做成国内智能手机的中高端品牌呢?我觉得这也是南辕北辙,一厢情愿。摩托罗拉作为一个品牌,认知度最高的应该是在欧美,在中国早已在苹果、三星和小米的夹击下兵败如山倒,是一个落魄感十足的牌子,崛起的空间很小。
联想不重视知识产权,那火得不得了的小米呢?小米的成功靠的不是知识产权,而是互联网思维,是因为它是一只“风口上的猪”。互联网思维虽然有“互联网”的介入,但并不等于知识经济,知识经济是由知识产权特别是专利来衡量的。互联网思维可以通过整合供应链,整合销售渠道,最大化用户体验等等制造一只只“风口上的猪”,但没有知识产权特别是专利来做后盾,最终一切都将是一场泡影。
正如笔者在《掀开奥巴马TPP的神秘面纱》和《小米征服世界的致命短板》二文中所阐述的,像小米这样的互联网思维模式并非中国制造往全球经济价值链顶端的攀爬之道。WTO已经停滞多年,TPP和TTIP(The Transatlantic Trade and Investment Partnership)大有取而代之之势,这意味着在未来的国际贸易中,知识产权的价值权重会越来越大。TPP要把美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上层建筑推广到参与国。TPP立意把包括医药在内的专利年限提高到20年以上,并且降低全球申请专利的门槛。对破解和侵犯版权保护的行为进行严厉的打击。TPP目前有4个亚洲成员,未来将重点在东南亚发展成员国,而这个区域正是小米海外拓展的重点区域,这意味着小米冲出国门的野心将受到美国知识产权战略的遏制。
掀开中国城市未来的篇章 篇4
创刊之前,刊名备选为《智能城市》及《智慧城市》。最终的刊名选定颇费周章。“智能城市”是把基于感应器的物联网和现有互联网整合起来,通过快速计算分析处理,对网内人员、设备和基础设施实施,特别是对交通、能源、商业、安全、医疗等公共行业进行实时管理和控制的城市发展类型。“智能城市”不是一个纯技术的概念,是对城市发展方向的一种描述,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渗透到城市生活各个方面的具体体现。对于拥有广大农村人口的中国城市而言,建设“智能城市”就是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有机融合发展。综上,“智能城市”更适合表述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智能化发展。据此,最终杂志名称《智能城市》一锤定音。
从2012年开始,我国在行业信息化市场保持了高速发展。据不完全统计,现有300个以上城市已提出了具体的智能城市建设目标和行动方案。但同时我们也看到,智能城市建设面临着诸多挑战。从全球范围看可以借鉴的经验不多,需要对智能城市建设的方法做创新性探索。同时,国内许多城市对“智能城市”的理解不够深刻,“智能城市”的精髓有待探索;另一方面,各城市之间如何结合自身实际实现差异化也应予以思考,否则也难以真正地落地生根。虽然国家有关部门已认识到了这个问题,采取了一系列相关措施,如中央部委与省市政府,组织产学研用部门联合进行有关智慧医疗、智能交通、智慧教育等关键技术及产品协同创新和技术攻关的研究,积极促进组织科研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并在一批试点城市推广;组织中国科学院、工程院、社会科学院、行业、地区科研院所及高校力量分工协作,尽快研究制定智能城市顶层设计规范和参考文本,制定有关技术标准、设计和验收规范,以指导我国智能城市建设与发展。
党的十八大提出,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道路,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我们相信,一座智能的城市,将有力地推动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城市管理将进入新的模式,企业发展将获得更加良好的环境,居民生活将更加便利与和谐……
《智能城市》杂志作为自主创新知识的重要载体,将深度参与智能城市建设与发展进程,为智能城市建设相关领域科技成果的传播、交流、转化和应用提供广阔的平台,成为科技自主创新中心和孵化基地。通过大力发掘、组织原创性科技稿件,促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有效推动产学研链的形成。
《智能城市》这棵小树将在大家共同的呵护下长成参天大树,为新型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城镇化建设打造一片阴凉。它的诞生,将掀开中国城市未来的篇章!
未来的中国作文 篇5
国会是什么样呢?让我们去看看吧!
哇!空气真新鲜,原来我已到了未来的中国,那时汽车已不在用汽油了,全部都改用太阳能了,在每个房屋上面都有一个太阳能吸收器,不用怕洗澡时突然水变冷,那么如果没有太阳就等于没电一样不能开车,不能用电气了呢?你们不用担心,在有太阳的时候,房屋上的那些太阳能吸收器把太阳能吸收,再把一部分给家庭用户和汽车,还有一部分便存在地下,这样就算没有太阳,我们还是可以用太阳能。太阳能可以让我们的城市不再被污染。
城市介绍完了,让我们去农村看看,于是我来到了农村,我的朋友立刻来迎接我,给我送上了一杯热气腾腾牛奶。我尝了尝,甜的,我便一口喝完了,我的朋友说:“这是刚挤的牛奶。”“啊,还甜的,是变异牛啊?”我的朋友又从菜地拔出了一个萝卜,说:“吃吧!”“什么,不用洗?”我疑惑不解地问道,于是咬了一口,“真好吃!比妈妈做的饭还好吃,不过,又是什么变异田啊?”未来的中国农村变化真大,变成变异农村了。
中国城市的未来 篇6
不光霍华德,精明的企业家都看到了这样的事实:中国正在重演城市化进程中最精彩的一部分——巨型城市带的形成。“十二五”期间,中国城镇化水平要从47.5%提高到51.5%,这是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里目标。而在《中国城市发展报告》里,我们能看到更为清楚,未来二三十年,2亿至3亿人在迁移,从农田走进城镇,从城市涌向更大的城市,一座一座城像牵牛花一样绽放,高铁和高速公路用藤蔓串联起它们,牵引成巨型城市带,小城市消费力蓬勃发展。但面对这块刚刚开启的市场,很多小城市创业者却无功而返。
去小城市寻找机会前,先来了解城镇化的趋势吧。
未来20年中国城市发展图景
1978到2008这三十年,我国城镇化率由17.9%提高到45.7%,大大快于改革开放前的速度,也快于同期世界城镇化水平,我国与世界的差距也由1978年的20.5个百分点,缩小到4.3个百分点。在这期间,城市数量大幅增加,面积不断扩大,各种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并初步形成若干规模较大,联系较紧密、功能互补性较强的城市群。
城市变得更大,中心城市和周边城市的产业转移
1920年至1930年间,纽约市制造业就业下降35-46%,底特律下降54-65%,由于大公司把制造业外迁到大城市外围的卫星城,如芝加哥的加里、海蒙德、东芝加哥。与制造业外迁同步出现的是,财政金融、管理、专业服务和信息传播等方面的机构和就业明显增加,同样是在1920-1930年间,美国10个最大的城市市中心区办公室空间增长30倍,在1929年,仅在5个最大的城市就有295座21层以上的高楼——这些商业设施取代了工厂、小型零售店、公寓和中下层居民区,至70年代,中心城市彻底完成了从制造业中心向生产服务业和信息中心的转变。
中国制造的未来 篇7
所谓经典, 既能够历久不衰的经得起时间的考证与检验, 在世人皆忽视的盲点中突破昏暗, 挖掘探寻照亮我们继续前行之光芒的作品; 所谓旁观者清, 无非是当我们自己踌躇疑惑我们正在从事的事业如何推进、向何方推进时, 清晰为我们指明方向的伯乐。挪威管理学院名誉院长、世界顶尖环境战略研究学者乔根·兰德斯就是这样的知己与伯乐, 他的新近作品《2052: 未来四十年的中国与世界》就是一部为我们照亮前途的经典明灯。
兰德斯在其作品的封底曾经写到, “我写这本书的动机是想在绝望中寻找希望, 并用这希望的力量感染更多的人们向着可持续发展的路径迈进。”正如兰德斯在书中所描绘的2052 一般, 地球的未来前景并不光辉灿烂甚至尽显昏暗无望: 全球人口增长的速度与总量将大大低于人们的普遍期待; 绿色环保以及与之相关的经济产业类型会有长足发展; 但是, 各国将会为经济发展所导致的环境破坏而埋单。由此, 各国的GDP增长将极其有限, 而人民的实际收入增长趋缓。社会关系更趋紧张、区域矛盾与对抗不断加剧升级, 综上因素导致全球劳动与生产力的增长趋于乏力。
基于总体的悲观预期之下, 兰德斯又根据地区发展差异将世界分为五个区域分别讨论: 美国作为既有的最发达国家受到了特别关注与专门审视, 除美国之外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既如欧盟、日本和加拿大等工业化程度高、经济发达的国家被归为一组进行讨论,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被专门研究论述, 巴西、俄罗斯、印度、南非等14 个大型新兴经济体被专门叙述, 收入最低的21 亿人作为一类审视对象来考察。根据兰德斯的论述, 世界五大区域经济板块将呈现风景各异的发展特色。美国作为曾经的一家独大, 却将在长时间内发展停滞; 欧洲的老牌强国其人均收入与消费水平至2052 年几乎与现在持平; 巴西、俄罗斯、印度、南非等BRISE集团的国家以及其他十个大型新兴经济体, 将平稳发展; 中国仍将保持较高速发展, 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引领者, 成就举世瞩目; 然而, 除了上述地区之外的世界其他地方仍将在贫困的泥潭中挣扎。欧美经济发展停滞或是速度放缓在今天看来已经初露端倪; 形成反差的是, 兰德斯对于当前中国发展给予充分肯定, 并对未来40 年中国发展前景做出乐观估计。
兰德斯充分肯定了中国政府对于投资领域的有效管理模式, 并认为政府对于资本的合理配置有助于国家长远收益的可持续性增长; 而中国政府在大力提升居民收入, 不断完善分配制度, 积极有效治理环境等方面持续不断的努力, 使得中国将会在能源开发利用、粮食供给与储备、基础资源供给平衡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上顺利前行。可以说, 乔根·兰德斯将中国的发展模式概括为稳步的增长, 和平的过渡。
按照兰德斯的解读, 世间并没有完美的行政管理体制, 各有其长短优劣。而中国政府强大的决策能力特别得到了兰德斯的肯定与褒扬, 并被认为是西方政府管理低能低效需要改善效仿的榜样。此外, 中国政府持续致力于全民富裕的理想与目标并为之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更是被赞叹与推崇。基于上述原因, 兰德斯大胆的预言, 中国的可持续增长至少可以延续30 年, 而且中国的这种健康增长模式于世界各国有百利并无一害。虽然, 有学者指出了一系列中国存在并待解的问题, 例如GDP的总量攀升与大众的劳动收入并不成正比, 税收名目的不断增加、通货膨胀的潜在威胁、房价高涨的巨大压力、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扬等制约了人民生活水平从根本上得到改善。但是, 从我们自己作为一个普通老百姓的观察与体悟来看, 我们的生活要质量与水平要远优于几十年前, 并没有人真正想要回到过去。我们必须坦然面对人类每一个必经阶段相生相伴存在的优劣美丑、喜怒哀愁, 并更要信心十足的认定问题和弊端必将得到改善。
与对中国政府决策力和执行力之高效大加褒扬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兰德斯对西方民主议会制度的低效和金融市场体系的脆弱提出的尖锐批评和警告。其个中原因他分析到, 资本主义对短期利益的更加关注和极大追逐, 民主制度的繁冗程序与复杂博弈, 使二者并不能从根本上切实有效的为广大民众的长久利益去深谋远虑。因此, 二者之间的微妙较力可见一斑, 市场遵循自由竞争的逻辑信条将不太可能完全落实政府制定的管控方案; 而政府碍于各种条条框框也不可能直接参与市场的管控与对资本的调配, 所以切实有效的改革方案也很难真正提出。对于解决迫在眉睫的全球性通病, 不断迎接人类面临的全新挑战, 兰德斯自然对以中国为代表的高效强力政府推崇倍加。
兰德斯作为一个身处中国之外却又对中国发展密切关注的“山外人”, 反而更能在全球一体化与世界互动发展的大背景中较为客观清晰的描绘中国发展的庐山全貌与未来走向。在行政与经济的互动平衡中, 兰德斯看到了中国政府高效管理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之间的良性循环, 并将其推崇为西方经济走出萧条, 政府提高效能而要学习的范本; 在提高居民收入, 优化社会分配方面, 中国政府的政策制定与实施力度更被兰德斯推崇为值得其他国家借鉴的典范; 而中国政府以及全体人民在治理环境方面的巨大投入和奉献精神更是值得全世界效仿。综上, 中国在政府管理、经济发展、环境协调、资源分配等多方面所取得的均衡发展与显著成绩, 促成了兰德斯所认为的2052 年中国将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最强经济体这样一种设想, 也为迷茫前行中的人类树立了全新立体的中国标竿与充满正能量希望的中国方向!
二、在希望中践行梦想
基于准确数据与理性分析, 兰德斯的《2052: 未来四十年的中国与世界》不仅在略显绝望的现实面前为世人指出了全新的中国希望, 更为人类在希望中向着美好梦想践行指明了方法路径。兰德斯提示我们通过人文因素和制度因素的关系互动进而展开深层思考: 人类的一次次开拓进取, 是不是真正尊重并保护了地球母体本来所拥有的权力和利益? 人类的一轮轮高速发展, 是否是在遵循地球生存与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进行? 人类目前的所作所为是为了眼前的蝇头小利, 还是为了子孙万代的春秋大义? 为了回答这一系列问题, 兰德斯在书中指出了人类发展必经阶段。
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而促进经济发展的粗放型发展模式, 是人类发展的初级阶段。按照兰德斯所划分的地球五大区域来看, 多数区域的发展已经走过了这一历程。在此之后的发展, 人类必将面临经济持续增长和环境生态保护如何平衡协调的问题; 多数区域和国家正在这个阶段博弈并进行着艰难抉择与摸索前行。而在此之后的发展阶段, 人类需要思考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在生态环境优美, 自然资源富饶的基础上保持长久发展, 这需要有壮士断腕的坚韧和力拔山兮的气度, 一旦世界上多数国家和地区可以意识并达到这样的发展模式, 那么人类发展的第四阶段既理想美好的未来是可以期许的。
西方学者乔根·兰德斯以他的《2052: 未来四十年的中国与世界》从系统理论与缜密论证的层面对人类未来做出预言, 他在行文的最后, 借助强有力的措辞高声疾呼, 希望全人类共同努力, 携手共进, 创造美丽新世界。中国, 恰恰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满怀希望的率先践行着实现美好人类世界的梦想。比照兰德斯描绘的理想社会发展模式, 我们不难发现, 中国正以其大国风范和强国气度开拓着通往美好梦想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广大人民群众正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央政府的带领下, 同心同德、兢兢业业汇聚56 个民族的集体智慧、共同耕耘、全心奉献、齐头并进向着理想的、可持续发展的人类和谐共处美好大家庭迈进!
参考文献
[1]乔根·兰德斯.2052:未来四十年的中国与世界.秦雪征, 谭静, 叶硕译.南京:译林出版社, 2013.
[2]约翰·斯特曼.世界的未来[J].科技创业, 2014 (2) .
[3]赵妍.乔根·兰德斯:预言未来四十年的中国与世界[J].国际人才交流, 2014 (3) .
中国制造的未来 篇8
在CBA总决赛激战到最后一刻时, 看着球场上那些已经到了打拼了多年, 伤病缠身, 但依然坚持的老将, 看着外援们时常如入无人之境的潇洒, 坐在中央电视台的CBA演播室的新华社高级记者、央视解说顾问、2008年奥组委媒体运行部副部长徐济成感慨万千, 这一切都让人们感受到了中国篮球需要真正的新生力量, 需要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于是, 全国所有的电视观众都在CBA总决赛最后决战时刻, 听到徐济成对于李宁中国初中联赛的期待与关注, 因为中国篮球的未来需要更多的初中生去打篮球, 去在自己的联赛中展示自我, 只有当更多中学生接受系统的训练和比赛时, 中国篮球的未来人才金字塔才会拥有真正的基础和活力!
宫鲁鸣:青少年篮球需要特别关注, 初中联赛展示校园力量
其实, 对于李宁中国初中联赛的特别关注, 不仅有徐济成这样的资深媒体人士, 还有篮球管理部门的官员, 国家体育总局篮球运动管理中心国管部负责人、国家男篮领队宫鲁鸣同样非常关注李宁中国初中联赛, 他说:“现在单一的专业队培养高水平篮球人才的模式越来越受到现实问题的挑战, 目前中国专业队注册的各梯队的男线队员只有1500人左右, 而女线还不到500人, 这样少的高水平篮球人才显然不能满足现有篮球赛事的需要, 更无法满足中国篮球未来发展的需要。因此, 像李宁中国初中联赛这样的青少年篮球赛事, 无疑是一个培养篮球未来人才的希望赛场。只有越来越多的孩子去打球, 去参与初中联赛, 才能为中国篮球积蓄更多的力量!”
宫鲁鸣也曾谈到一个关于专业体育如何同校园体育接轨的问题, 他有这么一个设想:“关注类似李宁中国初中联赛这样的青少年赛事, 从中选拔具有发展潜力的篮球苗子, 一部分到专业青年队中训练提高, 一部分则进入高校培养, 提升学校篮球的运动水平;到成人之后, 那些在学校培养的球员还可以通过选秀的方式参与到各级职业联赛中, 而选择这些学校体育培养出球员的俱乐部则可以给这些学校一定的培养经费, 既鼓励了学校培养人才的积极性, 又为一些学校解决了经费问题, 同时, 这样也可以提高球员的文化素质, 可谓两全其美!”
刘玉林:初中联赛是未来人才培养体系的基础
对于宫鲁鸣指导的这一设想, 北京体育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刘玉林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设想, 现在专业队和高校之间, 由于缺乏有效的衔接机制, 经常会出现抢人才的情况, 而许多家长在孩子面临是打球还是读好大学的问题上, 往往会选择让孩子去读大学, 而许多大学的训练水平有限, 最终耽误了这些孩子的篮球天赋;另一方面一些专业队的队员则因为缺乏必要的文化教育, 影响了他们进一步的发展和提升。李宁初中联赛有全国一百多支队伍参加, 可以说这些孩子都是未来中国篮球需要的璞玉, 我们要关注这样的赛事, 去发现人才, 去培养人才, 通过专业队、高校等多种渠道培养篮球人才, 中国篮球的未来才不会成为‘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 才能形成真正的‘中学——大学——职业队——国家队’的新的中国篮球培养模式。”
事实上, 一些CBA甲级男篮的二三线队主帅已经开始关注这项赛事, 在李宁中国初中联赛举办期间, 广东宏远男篮、山西中宇男篮、江苏南钢男篮等CBA男篮的二、三线的教练先后来到赛区选队员, 广东宏远男篮二线队主教练王怀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到了高中毕业之后, 往往错过了青少年篮球运动员培养的黄金时期, 因此, 像李宁中国初中篮球联赛这样的初中篮球赛事, 往往是发现苗子的重要赛场。”据王教练介绍, 现在也有一些职业俱乐部已经开始和学校共建初中篮球队, 为的就是为职业队建立长效的人才选拔培养机制。
中国未来10年的教育隐忧 篇9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的愿望将会日益强烈, 但这将导致更多的孩子不仅输在起跑线而且被毁于起跑线。当下的早期教育就像轮渡繁忙的码头。家长关心的是尽快让孩子上船, 至于上的是一艘漏水的船还是一艘由不会撑船的人掌舵的船, 家长既不会过问也没有能力判断。只是看到有那么多的人把孩子推上船, 自己也就迫不及待不遗余力把孩子往船上推。过河的人多了, “拖拉机手”当起了船老大:过河的人急了, “沙漠探矿公司”也转型为船运公司了。这就是当下及可预见未来的中国早教及早教市场。
二尧将会出现更多的心理失衡精神畸形的孩子
孩子的成长与父母的素质直接相关。当下及不久以后的孩子, 他们的父母皆为80后和90后。由于这些家长出生于转型期, 成长于转型期, 他们经历了社会的分层分化, 感受到弱肉强食的残酷, 看到了关系社会无关系的无助, 因此他们对孩子的期待更高, 对于孩子成长的心情更为迫切。再加上自己具有前辈不具有的经济实力和知识储备, 家长对于孩子的培养和教育会更坚决, 会更舍得投入, 会更主观武断, 当然也会更容易走火入魔。为自己所痛恨的当年自己父母所采用的教育方法, 不仅会全盘继承而且可能还会变本加厉用于自己孩子的教育。他们容易看到知识、分数或某一技能的作用, 而难以看到道德、精神以及苦难的经历所可能起到巨大的支撑和推动的作用。未来的孩子:可能有知识, 但可能缺道德;可能有分数, 但可能缺兴趣;可能有一技之长, 但可能缺人文素养;可能有获奖的本事, 但可能缺抗挫折的能力。
三尧中小学教师的道德底线将全面失守
随着世风日下, 教师这一人世间的道德楷模也会不断因被腐蚀而蜕变, 直至道德底线全面失守。这种失守的标志就是逢年过节收受学生及学生家长的礼金礼品的全面化和常态化。所谓全面化, 就是从个别到整体。所谓常态化, 就是从遮遮掩掩到理直气壮。这种道德底线失守的发展路线是:先城市后农村, 先沿海后内地, 直至遍布全国各地。到了这一天, 真正的教师只有在书本中才能找到了, 真正的教育当然也就成了完成时态。
四尧中小学领导日益走向独裁
当今的校长, 平易近人的少, 发号施令的多;民主决策的少, 大权独揽的多。校园中等级森严, 官大一级压死人, 充满了恐怖, 老师见校长犹如老鼠见到了猫。这固然与校长个人性格有关, 但主要是校长产生机制和现代学校管理体制导致了校长的独断专行和学校民主氛围的丧失殆尽。现行的任命制产生的校长, 唯一能保证的就是关系学上的出类拔萃。而精于关系学的人的最显著特点就是“媚上欺下”。当“权力”和“关系”珠联璧合的时候, 一个学校有多么可怕, 稍有社会常识的人都能想象得到。而“权力滥用”和“关系横行”又恰恰是任命制的孪生兄弟。此种制度, 能不让人忧?
五尧出国留学低龄化将导致国内高考成为低水平游戏
为什么要出国留学?这是与国家教育水平、个人发展前景、生存安全和家庭经济条件等多因素相联系的。出国留学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 不能说纯粹是因为对国内教育的失望。综合各方面的情况, 可以肯定, 出国留学的高峰远没到来, 而且出国留学越来越年轻化, 到发达国家读本科的高中毕业生将是不久的将来出国留学队伍中的主力军。大量优秀高中生的出国, 国内的高考也就只能是二流学生的一场游戏了。据美方资料, 去年一年中国赴美留学的人数为14万, 为美国送去了200亿美元。出国留学, 给国外送去的仅仅是美元吗?
六尧高职院校将成为扫盲机构
适龄人口下降和放弃高考、出国留学人数的增多, 有人据此认为中国的高校存在着倒闭的危险。而我不这样认为, 中国的高校还不至于倒闭, 但其中的高职院校却会成为扫盲机构。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还不高, 还有大半的人没上大学。问题是没上大学的这些人, 尽管接受了基础教育, 但却没有知识基础。今年高职院校录取分数线, 有的省只有100多分, 录取分数线高一点的省份也就200分上下。这样的分数, 只要闭着眼睛瞎蒙再加上一篇流水帐似的作文即可取得。没有基础教育水平的提高, 没有接受基础教育学生整体水平的提高, 高职院校除了承担起扫盲的重任外还能做什么呢?
七尧高校成为权力角斗场
大学强调的是“校长治校, 教授治学”, 大学内部有着比政府部门、企业单位更多的独立运转的组织和机构, 这些组织和机构就像手表机芯的零部件, 一刻不停地按照自己的方式在运转, 看似各自为政、自行其事, 但都是围绕同一个目的。然而今天的中国大学, 权力多元, 政出多门, 彼此干扰, 相互打架, 像是散了架的手表机芯, 没有了整体的功能。未来的10年高校辅导员到岗, 他们的分流、转岗、提拔, 再加上高校内部追官逐利之风日益强劲, 惨烈而且持久的权力角斗在所难免。在这角斗中受伤最重的除了教学、科研, 还会是什么呢?
八尧教改是捞钱的由头
中国的教改, 从幼儿园到大学, 从未停歇, 但从未有过真正的教改。未来的这种伪教改不仅不会消失, 而且还会变着花样更高密度地出现。既然无益, 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热衷于教改?道理很简单, 教改就有钱, 要钱就教改。如此捞钱, 不仅安全可靠, 而且高雅风光有品位, 难怪教育界一批能人乐此不疲。随着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目标的实现, 捞钱的教改项目也将成倍增长。我为老百姓的血汗钱流入一大批伪学者的口袋而感到心寒, 我更为中国教育被这么一大批伪学者戏弄而感到绝望。但愿我的忧虑是多余的, 但愿我的想法是错误的。我衷心地希望10年后我所担忧的不会在中国出现。
中国奢侈品营销的未来 篇10
随着中国经济迅速增长,全球奢侈品品牌纷纷抢滩登陆中国市场,他们依托雄厚的品牌资产,通过不同的市场开发方式攻城略地,不到20年的时间,奢侈品消费理念已被一大部分中国消费者所接受,中国消费者对奢侈品也颇具购买热情,购买力越来越强,近5年来中国更是每年以高达28%的市场增幅跃居亚洲第二大奢侈品市场。然而,在利好的市场环境中,洋奢侈品公司在华的盈利整体现状不容乐观,目前中国市场上仅有10%的奢侈品牌能够赢利,仅有少数的一些最强势的著名品牌,在经历了数年亏损后逐渐提高了利润率,而后进入者却仍旧身处困境之中。面对一亿个户均拥有资产达到62万元中等收入阶层家庭,消费率达65%;2020年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人均GDP超过15000美元的中国市场,眼看着巨大潜力的中国奢侈品市场将被外资品牌所饕餮,中国企业心有不甘又将如何破解“凉水泡茶慢慢来”的奢侈品营销模式?
特色:奢侈品的消费主力是年轻人
在中国,人们对奢侈品的态度与几年前相比已发生了根本变化。几年前,人们还反对任何夸耀性质的奢侈品,奢侈消费被看作是一种铺张浪费的行为,不受社会传统观念认可。但如今的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人,则喜欢以此炫耀他们的社会地位。
安永报告显示,中国奢侈品消费者的年龄大约在20岁到40岁之间;而欧美地区奢侈品消费者的年龄多在40岁至70岁之间。与之相比,中国奢侈品消费一族的年龄是相当年轻的。由于追求财富和成就的观念在中国的年轻人中更被认同,这些年轻人已成为中国奢侈品消费的主力军。
中国奢侈品市场与西方成熟市场相比的显著不同还体现在奢侈品的消费形态。中国的奢侈品消费者一类是富有阶层的消费者,他们喜欢避开人潮,追求个性化服务,经常光顾奢侈品零售商店,购买最新、最流行的产品,一般不会考虑价格问题。而更主要的消费群体是“透支”型奢侈品消费者,多为月薪数千元的白领上班族,其中以大、中型企业中高层的雇员最为典型,他们会花上一整月工资甚至不惜透支来购买一件奢侈品,俗称“月光族”。中国市场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只有一小部分雷达表是戴在真正的品牌目标消费者的手腕上,而大多数雷达表则是被成功的年轻人拥有,中国人在尚未完全满足基本生活需要(衣食住行)的时候,就存在着炫耀消费的需求。
在中国,奢侈品消费仍然多以产品为主,即消费者追求最新系列或产品。而西方成熟市场的消费者偏爱尊崇的体验,例如奢华的假期或者为省时而提供的服务和送货上门的宅配服务等。相比欧美消费者,中国的奢侈品消费者更加关注产品的品牌、生产商和原产国,喜欢购买高公众知名度、有明显可见的品牌logo和从国外原装进口的奢侈品,而很少光顾不熟悉的、在国内不具有知名度的奢侈品。谁是奢侈品的生产商、奢侈品的品牌是什么,对中国消费者来说非常重要。
在购买奢侈品的渠道方面,在美国等成熟市场,几乎人人都有能力购买某些奢侈品,导致奢侈品随处可见,常常被戏称为“民主化的奢华”。在超市里,人们甚至也可以买到顶级的美食,甚至还可通过网上和电话订购。而在中国,购买奢侈品代表的是财富和社会地位。全球各大奢侈品商家在中国销售奢侈品,多是抢占发达城市中心商业圈的黄金位置开设专卖店乃至旗舰店,因为这样才能让消费者体会到品牌的尊贵和其象征价值,才能满足中国消费者购买奢侈品所追求的某种内在需要。
尴尬:速成奢侈品牌是中国企业界的“奢望”
目前,中国还没有一个能被国际认可的奢侈品品牌。就连受到国人追捧的国酒茅台、上海滩服装等几个为数不多的本土品牌,距离真正的奢侈品还有一段距离。在美国《商业周刊》每年评出的世界最有价值的品牌百强榜中,也没有一个席位属于中国。
据笔者研究结论,一个成功的奢侈品牌需要具备三个要素,优良品质、深厚的产品文化内涵、固定的目标消费人群。在中国有望成为奢侈品牌中最为欠缺的是后两者。
早期的奢侈品是由欧洲一些家族企业塑造出来的,它的模式也是由家庭企业的模式转换而来的。虽然我国也有众多的家族企业,但由于不重视品牌建设、不懂得与时俱进、管理不完善等因素已经逐渐消亡,更别提称为奢侈品牌了。所以说,我国的一些老品牌还是缺乏成为奢侈品必要条件之一的产品文化内涵。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一些家族企业也开始走入国际市场,而它们所采取的模式,也只是照搬发达国家的经营模式,虽然有一定的创新,但是企业文化依然不足。
本土市场还没打开,自然国际市场更是难上加难。中国本土品牌没有成为奢侈品的另一个因素是没能打开本土市场。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老百姓的消费理念还是以物美价廉为主,而奢侈品是比较昂贵的非生活必需品。所以,本土品牌无法迎合大部分消费者的需求。
另外,我国对奢侈品的定位也存在问题。并不是说昂贵的东西就是奢侈品,也不能说奢侈品就必须是昂贵的。以国酒茅台和玉器为例,它们之所以不能称之为奢侈品,是因为它们所面对的消费群体是所有的消费群体。而国外奢侈品是有固定目标人群的,比方说高端白领,它们的企业文化也与相对应的消费群体有很大的关联。
那么应该如何塑造中国自己的奢侈品呢?最基本的一点就是细分市场,针对一些特定人群量身定做一些限量产品,走物以稀为贵的路线,同时注重加强品牌建设,逐步丰富企业文化内涵。这可不仅仅是“十年磨一剑”,没有三五十年的苦练内功,就难以成就有内涵的品牌。这就像一个人,只有活到不惑之年,他才能看透人世间的很多事情,所以不再有困惑,不再有彷徨,对什么事都胸有成竹。几十年的路走下来,他能总结一生对这个世界的看法,有颇多人生感悟,遇到挑战的时候知道该如何面对,知道遇到困难的时候该如何解决,顺境的时候不要太膨胀,逆境的时候不要太悲观等等,把毕生总结归纳出来的做人做事的道理与别人分享,把自己独到的思想、价值和理念给人以启发,让别人少走弯路,少缴学费。所以,
速成奢侈品牌是中国企业界的“奢望”,奢侈品牌只有经过了品牌的时间积累、品牌的质量积累、品牌的金钱积累以及品牌的爱心积累,达不到这个层次,修炼不到这个火候,就不能打造世界顶级高端奢侈品牌。
错位:跳出现有竞争格局,寻找市场空白地带
镶满钻石的劳力士手表、全手工打造的劳斯莱斯汽车、3克拉的纯天然红宝石戒指,对于这些用来炫耀的老派奢侈品,崇尚自我、喜欢彰显个性的年轻新贵们尚无能力消费也不屑消费。或许,限量版的Adidas运动鞋、迷人的夏奈尔香水、可爱的Swat ch手表、幽雅的星巴克咖啡、别致的谭木匠木梳、奢而不贵的施华洛士奇水晶,这些他们偶尔奢侈一把,超越一下自己的日常消费水准就可以拥有的东西,更能打动他们的心。这些产品和服务,与同类商品中相比,质量更好,品位更高,也更能让消费者心驰神往,虽然价格不菲,但也还不至于昂贵得让人可望而不可即,我们可以谓之亚奢侈品。
每天,各种各样的人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购买各种各样的亚奢侈品,他们有的只是一时兴起,有的却是对某种产品如痴如醉。或是从“关爱自己”的角度出发,用某种消费来犒劳一下自己;或是将某种消费作为人际交往的一种手段;或者想要从特定亚奢侈品的消费中来获得新经历、新体验,开拓个人视野;或者借助消费来表现个人品位,展示自己的与众不同,显示自己的成熟与成功。尽管消费的理由各异,但结果却是共通的,他们都有着消费某种或某些亚奢侈品的需求。这无疑为有志于打造奢侈品品牌的中国企业提供了机会,如果能打动他们的心,就能撬开他们丰裕的钱包,这对咱们的企业来说,可谓是商机无限。
中国企业应该把目光和思维发散开,有无数的领域可以大有作为。比如在IT业、数码产品,这些领域不讲究历史,谁都是新来的,谁能在品类中打造出贵族,谁就有了奢侈品牌,机会均等。国内有家公司开创了一种“E导航”业务,这个业务是为高端客户在互联网上提供的一种全媒体互动宣传平台,成为企业数码时代的奢侈品。其次是,在洋人眼里看来,中国的景德镇瓷器、苏绣、唐装就是奢侈品。近年成功的“中金集团的‘99999’极品黄金”就是其中的代表。第三是通过产品创新的方式开发奢侈新贵,比如,将我国丝绸和刺绣这些独有的原材料和工艺,融合国际时尚,邀请国际知名的设计大师进行服饰设计,让款式与米兰和巴黎的潮流同步,就会创造一个全新的奢侈品牌。锦衣卫衣架是这方面的成功典范。
亚奢侈品永远基于情感需求之上,消费者对此类产品所倾注的情感远远胜于其他产品。亚奢侈品的创新者必须理解消费者的行为、消费者的需求以及消费者未表达出来甚至未意识到的期望,找到强有力的产品定位。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确保产品带给消费者真正不同的优势,包括工艺上的、功能上和情感上。这三种优势是层层递进的。
首先,产品必须在工艺层次取得成功,在材料上、做工上或者工艺上有所不同,使其真正具有竞争能力。在这个与众不同的工艺层面上,体现着产品的内在质量,即该产品在质量上没有任何瑕疵,能够像它所承诺的那样运转。精选的咖啡豆、手工现磨、咖啡现煮,这就让星巴克有了相对高价的理由。
其次,工艺上的与众不同之处,必须有助于产品达到更卓越的运转性能。如果这个产品实际上没有任何改进,只是看上去有所不同,或者只是进行了使其显得有所变化的“改良”,是远远不够的。
最后,产品在工艺和功能上的优势必须结合其他因素,如品牌标准、公司精神等,与消费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对于受情感支配的消费者,最大的收益来自该产品怎样与自己的需求联系在一起。
在传播方面,我国品牌的传播大多采用了在主流媒体投入巨资作广告,或在户外作铺天盖地的宣传。但是这并不适用于奢侈品牌的营销。靠广告在短时间内是轰炸不出奢侈品品牌内涵的,奢侈品内涵更多的是要依靠使用者的口碑相传。诸如,劳斯莱斯在大陆和香港地区就大量运用这种方式以很低的成本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和品牌形象。
此外,还要打造专业团队,成就一个奢侈品品牌一定要有一支专业化的团队,这包括专业技术队伍和品牌管理团队。他们对奢侈品牌有足够的认识和经验,同时还能够对自己的品牌和市场特点进行不断的优化和提升。
体验:用磁性服务维持客户热情和品牌忠诚
奢侈品牌靠软性服务激发消费,这是奢侈品牌的营销铁律。客户把消费过程中的服务体验评判品牌表现的重要标准之一。在将服务作为奢侈品牌突围的方向时,我们还必须明确一点,合理的质量和服务乃客户预料之中的事,企业要免于价格战的泥沼,创建一种持久的竞争优势,就必须为客户提供一种能让他们维持持久热情和忠诚的服务体验。
磁铁能够释放出一种稳定的、无须质疑的吸引力。因此我们用“磁性”一词来形容那种能够建立并维持顾客持久热情和忠诚的服务体验。吸引并培养客户的热情、虔诚,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考虑两个心理因素:一方面,你必须将合适的颜色、外形、音效和质感等元素植入你的品牌服务中,让这些元素来联结客户头脑中的个人经验性偏好,并诱发其强烈吸引力;另一方面,你的产品和服务还必须成为代表客户社会身份地位的象征。笔者对十大奢侈品牌进行了深入研究之后,归纳了创造热情虔诚客户的七个要点:
1.信任应是动态的。磁性服务所立足的最根本原则就是信任,然而客户信任的基础却始终是变化的。信任始于真实,我们只有在了解别人的行为动机真实可信之后才能信任他;信任来自于那些能够体现你对顾客真切关注的每一次沟通;信任来自于你的每一个许诺的真实兑现程度;信任还来自于通过实践证实的、真真正正的能力。
2.关注客户的深层心愿,而不只是需求。在呈现于表面的、明确的客户需求背后,潜藏着顾客深层的心愿和希望。叩动顾客的内心世界不仅能赚得客户的忠诚,更能通过预见客户未来的需求来加强和稳固顾客忠诚。
3.在服务中加入“感召力”。卓越的服务不仅要超出客户的预期,而且还有一部分要不同于顾客的预期,这些意想不到的服务内容会使你的品牌服务更加与众不同。
4.激发顾客的好奇心。激发顾客好奇心的一种重要途径就是创造客户参与的机会。客户参与的机会有多种表现形式,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使客户参与到服务的提供过程中来。
5.给客户一个惊喜。服务中的惊喜为顾客所带来的更多的是情感上的感动,而不是简简单单的喜悦。在服务中偶尔出现的特殊行为所传达的不应只是服务顾客的愿望,而且还应该表露出吸引顾客的热情。
6.在服务中向客户授权。磁性服务的提供者通过向客户传递可靠和可预测的服务来创造客户舒适和愉悦的心理。当客户从获取服务的过程中体验到心理上的舒适与愉悦,他们就感觉到自己获得了授权。
中国高球运动的未来 篇11
“高尔夫在国内有种不正常定位,发展高尔夫应该研究如何‘去妖魔化’,同济大学高尔夫商学院院长邱灿华表示,在大多数中国百姓心中高尔夫是一项奢侈运动。因此,中国发展高尔夫产业应注重公益性球场、公益性设施的建设,不仅政府和企业结合,更应和百姓生活结合,以方便百姓为出发点。
国际高尔夫旅游经理人协会(IAGTO)首席执行官彼得·沃尔顿认为,中国高尔夫产业的发展将给世界高尔夫产业带来深刻影响,将成为世界高尔夫的目的地。
“去贵族化”
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高尔夫球在中国被称为“贵族运动”、“有钱人的娱乐”。同济大学高尔夫商学院院长邱灿华认为,在中国,大众对高尔夫有一种不正常的定位,发展高尔夫应该研究如何“去贵族化”。
国际奥委会2009年10月9日,在哥本哈根投票通过高尔夫球进入2016年奥运会后,高尔夫运动回归体育本身;证明高尔夫球是一项健康、绿色、受到世界大众喜爱的体育运动。高尔夫“平民化”呼声越来越高。
全国休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中国休闲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魏小安认为,目前高尔夫运动在美国已经大众化,在欧洲是中产阶级的运动,而在中国则是高端运动。魏小安认为,中国的高尔夫运动要适度发展,规范发展,引领户外休闲提升,要走出“引发腐败、占用耕地和污染环境”的三大误区。
“本土化”不浪漫,不浪费
高尔夫运动及球场建设必将走向本土化,本土化的核心,就是不浪漫、不浪费,即依托本土设计师及设计团队,积极利用废地,设计简洁明了的会所设施,以降低设计建造成本;同时应尽可能提倡自助式高尔夫运动。这一理念无疑应成为我国高尔夫“本土化”发展的趋势。国内高尔夫球场在最初发展的阶段造价昂贵,规模庞大,这为其后期的良好营运埋下了严重隐患,资源浪费更是给环境带来了严重负担。因此,只有将大自然和高尔夫结合,才是高尔夫运动的灵魂所在。
要想彻底打破中国高尔夫运动“高”的说法,让高尔夫球场实用,可用,有用,提高高尔夫设计“本土化”水平势在必行。
球场设计有讲究
首先,要符合运动要求。其次,要介于合理设计使球场战术难易结合,形态完美,管理有序,投入合理;第三则是在运动中实现精神愉悦;高尔夫不仅是完美高效的体育运动,更是贴近大自然的享受过程,打造一块能给运动者带来精神享受的高尔夫球场一直是全球设计师追求的卓越目标;最后则是优质管理下的良好服务品质。
高尔夫球场建设应分为征地、建造、功能配套三块,设计应以西方文化为基础,融入东方文化精髓,力争创造“中西合璧”。高尔夫设计必须在吸收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彰显中国化的理念和民族情结,突出人文思想,这样的“本土化”作品才会充满艺术感染力。
论中国民乐教育的未来发展 篇12
一、当今中国民乐教育的现状及原因
我国的教育改革已经走过二十多年的探索历程,但民乐教育的发展始终存在着一些问题,民间音乐中的许多品种出现了断流,濒临绝灭。社会上,大多数青少年都被港台流行歌曲和爵士乐等现代音乐充斥着,国内掀起一片钢琴小提琴“考级热”,对民族乐器却不屑一顾,民族音乐逐步淡化,中国的民族音乐教育没有得到的正确的传播与保护,笔者总结了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1、师资力量不够,教师素质低下。
有的的民族音乐教师是半路出家,自己跟着光盘学几天就去教学生,一些家长也觉得自己孩子不走这条路,随便找个老师学下就好了,殊不知,这样的教育导致了民乐的扭曲传播。
2、青少年对于民族音乐知识了解甚少。
现在的青少年之所以都喜欢流行音乐港台音乐,是因为它简单,易学,任何没有基础的人都可以哼唱。我国的民族传统音乐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它需要青少年有着深刻的民族文化知识才能正确欣赏与学习民族音乐。
3、近几年来音乐考级的实行,破坏了学生对自己的正确认识。
现在社会上有好多学生学琴两年就把十级全部考完了,有时候家长很自豪的说我孩子两年就过了十级,后来笔者听了听孩子演奏,手型方法都不对,严重误导了学生对于自己的正确认识。这使得学生成了竞技式的训练,民族音乐很难得到很好的传承。
4、近几年来,大多艺考生都是文化课非常差,高二高
三了才去转向学艺术,这样的突击式学习,大大的抹杀了艺术,殊不知,艺术与文化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5、
专业音乐院校的老师和学生们都盲目追求专业化,演奏长难作品,这对于民族乐器向高层次的发展是非常必要的,但是没有做到普及化教育,短小而又精悍的,适合大众欣赏及演奏的作品少之又少。
二、中国民乐教育的改革措施
(1)加强师资力量。培养出一批高标准的的民乐教师队伍,通过传播宣传,使得青少年学生从上入学到大学期间都有民族音乐文化的熏陶与学习。普及民族音乐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技巧,让青少年学生从一开始就能在接受中国传统音乐的优秀成果,充分了解本民族的优秀音乐文化,让学生亲自参加一些民乐社团演唱演奏。让民族音乐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
(2)加强宣传教育,改变人们的观念。大力宣传不能光靠专业的民乐教师,还需要靠政府的大力支持与社会各界有识之士进行广泛的宣传与传播。不管你是父母和孩子,是老师还是学生,都理所应当的应该承担起责任。将这种观念传播给周围每一个公民。
(3)加强民族音乐教育。匈牙利教育家柯达伊认为,学校音乐教育首先要牢固地建立在本民族音乐的基础上,民族音乐是引导儿童进入音乐界的最好材料,所以必须将代表中国民族文化气质的曲目列入中小学音乐教材中,培养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
(4)尝试将民乐列入高考考试中,可以先从最基本的民乐知识入手出题,首先学会赏析经典民乐曲目,我国民族音乐所表现的情感是丰富多彩的.有欢快的、忧伤的;有热烈的、深沉的;也有诙谐的、庄严的等等。比如二胡曲《二泉映月》.表现了阿炳悲修坎坷的人生遭遇,全曲如泣如诉.朴实含蓄.或紧或慢、若断若续的节赛.塑造了舒级而刚立.纯朴而执粉.缠绵而坚韧的音乐形象。琵琶曲曲《十面埋伏》.是一首武曲。表现了一个颇为壮观的战争场面。扣人心弦的乐曲使人展开丰富的联想。楚汉战争,涟旗舞动.战马嘶鸣。情与景的交融.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感受到民族音乐的美。
三、中国民乐教育的发展
民乐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一部分,其作用是无可估量的。它不仅能开发智力,而且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通过欣赏本国民族音乐的作品,有助于增加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民族音乐的信念。
笔者认为,中国的民乐教育要走中国的民族乐派路线,对于西方的音乐教育,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弃及糟粕。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民族众多的文明大国,(下接第311页)历史上有礼乐之邦的美称。我国的本民族音乐丰富多彩,风格多样。五十六个民族拥有数以万计的色彩独特的民歌、说唱以活跃、戏曲音乐、歌舞以及民族器乐。它们均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的关键,是要保持住自我,本质不能变,不论是以西方音乐的方法,还是以传统音乐的手法表现出来的,都必须是中国的,这样中国民族音乐才能发展的更好,而不是渐渐地被西方音乐所取代。
【中国制造的未来】推荐阅读:
想像作文:未来的我制造的机器人07-03
中国制造的价值08-23
相机领域的中国制造05-28
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08-12
中国制造的路径选择09-13
中国制造的国际公关10-25
行走在他乡的中国制造08-01
中国制造的现状及展望12-17
中国农村的未来07-03
城市的未来属于中国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