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支持效率

2024-10-15

财政支持效率(精选9篇)

财政支持效率 篇1

摘要:本文以我国对上市公司财政支持效率为研究对象, 在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综述的基础上, 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137家上市公司2010-2012年3年共411个样本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 建立多元回归分析, 研究得出政府补助对直接产出和经济效益产出存在显著影响, 即政府补助对研发员工比重、研发支出比重、流动比率、销售毛利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和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有显著的财政支持效应。为此, 新兴产业公司在获得财政补助时时, 要注意财政支持效应的影响, 合理利用财政补贴, 实现公司获得财政补贴经济和社会效益最大化的管理目标。

关键词:新兴产业,财政支持效率,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

相关研究综述

2010年10月, 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 确定将出台一系列财税金融政策措施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并制定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目标。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 由于自身市场体制的不健全和外部危机的影响, 政府干预的重要性更加突出。而在政府所制定的宏观经济政策中, 财政和税收政策的地位和作用正在日益提高和扩大, 其对一国经济发展的制约和影响也越来越大。因此, 寻求与之相适应的财政政策对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 国外研究综述

20世纪80年代中期, Paul Romer (1986) 和Lucas (1955) 提出了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认为政府能够通过财政政策增加对本国的研究与开发 (R&D) 、人力资本等因素的投入, 加强科技进步, 促进经济增长。Nelson (1982) 认为研发活动的外溢性会导致市场失灵, 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 政府就要对新兴产业的发展进行适当干预。政府在激励新兴产业发展时, 要综合考虑社会效益, 对研发活动的外溢通过财政政策的优惠支持对其进行弥补, 从而降低新兴产业的研究成本。Delong and Summers (1995) 认为研发活动具有外溢性, 政府应当考虑社会效益对研发活动的外溢性通过财政政策予以弥补, 刺激企业创新活动, 带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Sorenson (2000) 分析明确指出, 政府提供财税支持是形成人力资本的重要基础。如果人力资本存在较大的外部效应导致市场失灵, 政府就应通过对人力资本进行补贴或税收优惠政策来开发人力资本。

(二) 国内研究综述

国内关于政府财政政策对新兴产业支持效应的研究有:熊正德、詹斌、林雪 (2011) 以DEA效率测度结果为基础, 构建分析效率影响因素的Logit模型。研究表明,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巨大, 与低碳相关的新兴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高端设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三大产业实现金融支持效率存在难度。郭晓丹、何文韬 (2011) 研究表明政府R&D补贴所传达的信号能够提高企业获得来自银行和社会投资者的可能性, 但并没有增加企业研发支出, 企业研发支出的增减更多的受来自企业研发支出决策和规模等内部因素影响。谢悦 (2013) 研究表明从企业层面角度考察的政府补贴绩效3个指标均表现出良好的绩效, 政府补贴对于企业的研发投入、研发产出、资产收益率均产生显著促进作用。而从行业层面角度考察政府补贴的绩效并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姜塍林 (2012) 通过对国内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经验分析和比较, 指出政府应采取财政支出、政府采购及税收优惠等财政政策手段加强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并且应当建立相应的财政风险投资评估体系和税收优惠政策及服务体系的评价机制。

以上研究基本上是在国外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 一方面在指标选取上存在片面性, 对我国上市公司财政支持效应的解释力度不够;另一方面是研究方法上不够深入。本文分别从宏观和微观选取指标, 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新兴产业上市公司财政支持效应进行分析, 以期对该理论研究有所拓展。

研究变量的设定、样本选取及模型的建立

(一) 变量选取

根据前人的研究并考虑数据的可得性, 对于政府补助对上市公司的金融支持效率的影响, 我们首先从直接产出和间接产出两个方面来分析, 由于政府R&D补贴资金直接导致企业奖励专利的增加, 人才的培养以及研发投入的增加, 所以直接产出选取企业获得的省部级及以上的奖励 (项) 、当年申请的专利量 (项) 、技术员工比重和研发支出比重4项指标。由于企业的直接产出会对经济效益产生直接的影响, 经济效益的产出在一定程度上又会带动一定的社会效益。所以政府R&D补贴资金的间接产出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个方面考虑。经济效益产出从企业的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及成长能力4个方面来选取, 运用SPSS软件进行因子分析, 最终选择流动比率、销售毛利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和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4个指标来衡量经济效益产出, 社会效益产出包括银行贷款、普通股民投资和机构投资者投资3个指标。各变量的定义列示于表1所示。

(二) 样本选取及数据分析

本研究选取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上市公司2010-2012年3年的数据为样本, 为确保样本数据间的可比性, 选取发行A股上市的新兴产业公司, 剔除发行B股及ST的上市公司, 最后得到有效样本共计411个。数据来自巨潮网 (www.cninfo.com.cn) 、和讯证券 (www.hexun.com) 、东方财富网 (www.eastmoney.com) 、新浪证券 (www.sina.com.cn) 和证券之星 (www.stockstar.com) 公布的公司年报。

根据以上研究变量, 本文建立以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Yit=αit+βXit+ei

i=1, …, n上式中, Xi是1×K维解释向量, β是K×1维的未知参数向量, K为解释变量的个数, e为随机扰动项, it代表第i公司的t年度数据。

1.变量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首先, 我们对搜集的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分析结果见下表2所示。

从表2可知, 新兴产业政府R&D补贴资金的均值为0.91, 标准差为1.49, 极差12.28, 可以看出不同年份企业补贴资金差距很大又有所不同。从直接产出来看, 上市公司之间奖励数和专利数相差很大, 研发员工和研发支出比重差异也非常大。从经济效益产出来看, 盈利能力、营业能力、偿债能力和成长能力均较好, 但是公司之间的差异非常大, 表示上市公司之间的财务状况各异。从社会效益产出来看, 银行贷款增长率均值0.70, 标准差4.82, 极差74, 可以看出不同上市公司从政府获得的贷款数量差异较大, 而从股民手中获得的融资数量极小值为-0.7305, 极大值为2.5753, 差异较少。机构投资者投资增长率均值为9.93, 极差竟高达1178, 表明不同上市公司带动的机构融资程度有很大差异。

2.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法, 剔除了解释变量之间多重共线性的影响。运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分析结果如下。

从上表3可以看出:

直接产出方面:研发员工比重和政府R&D补助正相关, 政府补助占营业收入每提高一个百分点, 研发员工比重增加3.286个百分点。研发支出比重和政府R&D补助正相关, 政府补助占营业收入每提高一个百分点, 研发员工比重增加0.649个百分点。

经济效益产出方面:流动比率和销售毛利率均与政府补助存在正向线性关系, 政府补助占营业收入每提高一个百分点, 流动比率增加0.792个百分点, 销售毛利率增加2.993个百分点, 流动资产周转率与政府补助存在负向线性关系。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与政府补助无关。

研究结论

根据以上研究, 我们得出如下结论:

(一) 财政政策对直接产出的影响

奖励和专利不存在明显的关系。表明企业所得的政府补助并没有导致企业奖励和专利数的增加。研发人员比重与政府补助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 政府补助每增长1%, 研发人员比重增长3.286%。研发支出比重与政府补助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 政府补助每增长1%, 研发人员比重增长0.649%, 这印证了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从财政补贴对奖励、专利、研发员工比重和研发支出比重的实证结果分析来看, 政府对上市公司使用财政补贴, 促进了企业的科技创新, 但是也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 企业需要充分发挥利用政府补贴, 逐步形成在经营管理、技术、产品、销售、服务等方面与同行的差异, 形成自己独特的可以提高消费者特殊效用的技术、方法等, 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政府也需要通过一些条件以保证财政补助能真正达到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目的。

(二) 财政政策对间接产出的影响

销售毛利率和流动比率与政府补贴均存在正向的线性关系, 说明政府补贴越高, 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越强。流动资产周转率与政府补贴存在负向的线性关系, 说明政府补贴越高, 企业自身的营运能力反而越弱。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在年份上存在很大差异, 与政府补助没有很大关系, 因为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衡量的是企业的成长能力。

从财政补贴对流动比率、销售毛利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和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的实证结果分析来看, 政府补贴能够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 但是却一定程度减弱了企业自身的营运能力,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些企业自身的运营过度依赖于财政补贴, 导致“温室效应”, 所以政府在发放财政补贴时, 需要设立明确的规定, 哪些项目能享受补贴, 哪些项目不能享受补贴, 以保证财政补贴政策能真正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

参考文献

[1]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2012, (6) .

[2] .翟华云.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金融支持效率研究[J].证券市场导报, 2012 (11) :20-25.

[3] .熊正德, 詹斌, 林雪.基于DEA和Logit模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支持效率[J].系统工程, 2011, (6) :35-41.

[4] .郭晓丹, 何文韬.战略性新兴产业政府R&D补贴信号效应的动态分析[J].产业经济研究, 2011, (9) :88-93.

[5] .赵东平.政府对上市公司财政补贴决定因素与效应的统计分析[M].天津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8, (5) .

[6] .侯珍珠, 张爱香.高新技术产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分析—以河南省为例[J].科技和产业, 2011, (7) :68-70.

[7] .吴金光, 肖丫苹.财税政策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实证研究[J].求索.2013, (5) :26-28.

[8] .谢悦.战略性新兴产业政府补贴绩效—基于企业与行业两个维度的实证研究[M].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论文, 2013, (4) .

财政支持效率 篇2

——湖南省平江县财政支持脱贫攻坚综述

湖南省平江县,一片红色热土。从1986年起,平江连续4轮被列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2014年尚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4.14万人,贫困发生率高达14.35%。2002年末,平江成为财政部定点帮扶县,18年真情相助,共同实现了平江高质量脱贫。

摘帽后,平江创新“红黄蓝绿”四卡分类管理模式,实时监测、动态管理,继续强化帮扶措施,加强统筹整合力度,协调帮扶单位力量,着力化解贫困村债务,全力补短板、促长效,不断提升脱贫质量。

在新冠肺炎疫情、减税降费政策和经济下行压力多重因素影响下,平江财政收入逆势快速增长。1-9月,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5.31亿元,同比增长10.8%;地方一般预算收入9.24亿元,同比增长15.1%;一般预算支出56.92亿元,同比增长55.1%。

洪家塅小区——全国易地扶贫搬迁样板

“做梦都不敢想,闭眼前我还能住进这么好的楼房,感谢党的好政策!”去年跟全家一起搬进洪家塅小区的77岁的丁奶奶每次都幸福地告诉来访亲友,并且一定会介绍她以前从没坐过的“神奇”电梯,“现在的人太厉害了,这么高的楼,按一下就上来了。”以前,丁奶奶跟儿子一起住在乡下山里,土坯房年久失修,多处漏雨,属于典型的因“住房安全没保障”致贫的建档立卡贫困户。

丁奶奶一家所在的洪家塅小区,是湖南省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投资规模最大、安置人数最多、设施配套最完善的项目,总投资7.3亿元,县政府无偿供地169亩,建筑面积16.73万平方米,共安置全县7519名贫困群众。紧邻职校、工业园和食品工业小区,配套建设中小学、幼儿园、卫生室、警务室、商场等设施,极大地改善了搬迁群众就业就学和生活条件。丁奶奶的儿子就在小区附近找了工作。小区有健康劳动力3815人,超过98%已实现就业,“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是洪家塅小区的真实写照。

平江以集中安置为主、分散安置为辅,科学整合资金,构建“多个渠道引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出水”的资金管理机制,统筹中央预算内投资、国家建设类专项资金、政策性长期贷款、地方政府债券、财政涉农整合资金、农户自筹资金等,为易地扶贫搬迁提供资金保障。平江是易地搬迁任务大县,除洪家塅安居小区外,乡镇和行政村还有集中安置点263个。由于出色地完成各项工作,平江曾在全国易地搬迁工作会议上作典型发言。

泊头村电商——全县交通通信改善的缩影

9月17日,在村里扶贫项目产业分红活动上,加义镇泊头村致富带头人黄购奇的电话响个不停。泊头村支部书记鞠鲁湘介绍,这是黄购奇令人羡慕的“幸福烦恼”。

得益于线上电商平台,他家酱干厂订单持续上涨,运营不到一年就拿出5000多元分红。看到身边群众拿到分红款后开心的笑容,黄购奇激动地说:“这是我人生最幸福的一次花钱!必须得感谢党的好政策,铺了小康路、通了致富网,这才让我们的产品飞出大山。”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平江县不断加强涉农资金整合,持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今年,平江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农村公路一次交工验收合格率100%,县乡道路年均好路率90.99%,国省干道年均好路率95.8%,公路建管养运水平大幅提升,被评为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

平江县是一个地域大县,境内山高岭多、河网密布、人口分散,通信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成本高,长期以来移动通信信号比较差。搭上国家政策的东风,平江获得中央财政补助和有关企业支持,现已建成1004座4G基站,98%的行政村实现了三网覆盖,为后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村干部曾佳良感慨:“十次电话九次无法接通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路也修到家门口了!现在的泊头真好!”

企业上市——推动园区蓄力发展的引擎

“你知道吗,咱们平江的企业上市了!”最近,华文上市成为平江人热议的话题。9月14日,位于平江工业园区的华文食品在深交所中小板上市,摘得“全国鱼类零食第一股”桂冠,实现了岳阳美食企业上市零的突破。旗下劲仔深海小鱼一年热销超过12亿包,销量稳居行业第一,即便在新冠肺炎疫情的不利影响下,上半年华文业绩增速仍超过5%。

近年来,平江致力于推进工业园区建设,把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给予优惠政策、创造优良环境、提供优质服务,让企业家放心投资、安心发展、舒心创业。2014年,这里被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现已建成面积5.2平方公里,入园企业167家,逐步形成了休闲食品、云母制品、石膏建材、电子信息四大主导产业。其中,休闲食品行业占到全省总产值的1/5,华文食品2019年缴税1.03亿元,实现纳税亿元工业企业零的突破。

上半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和国内外复杂多变的形势,平江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工业园区多项指标实现逆势增长。1—8月,园区已签约产业项目23个,引入资金24.2亿元,完成技工贸总收入338.13亿元,同比增长10.84%;实现固定资产投资44.3亿元,同比增长10.2%。

优质学校——用教育再造一个新平江

8月31日,平江百姓期待已久的湖南师大附属颐华学校首届新生正式开学。“妈妈,我们班的丁一开老师竟然是北京大学毕业的,由获得过亚洲物理竞赛金奖的高材生给我教物理,以后您再也不用担心我的物理了。”一位刚拿到任课老师名单的学生难掩内心的激动,兴奋地跟妈妈分享喜悦。

作为平江首个12年一贯制、可提供8500个学位的学校,颐华学校师资力量雄厚。学校官微介绍,该校的名师团队相当“豪华”,首批引进的117名专任教师,超过50%具有一级以上职称,曾指导学生斩获国际奥赛金银牌3枚,培养湖南省高考状元6人、北大清华学子670多人,可谓“战功赫赫”。

财政支持效率 篇3

一、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中财政支持与金融支持的现状

以索洛、斯旺、米德为代表的新古典区域均衡增长理论认为, 资本是区域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按照现代经济增长理论, 一个地区长期经济增长最终取决于实际产出能力的提高, 而这种产出能力提高的根源在于资本、人力资源以及各种制度的创新。

(一) 财政支持的现状

当前, 民族地区的发展属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模式, 资金需求巨大, 金融滞后将会更成为制约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因素。长期以来, 在粗放经济增长方式与现有社会分工格局下, 民族地区金融资产总量小、供求矛盾突出, 金融约束与金融抑制现象严重。

1、民族地区财政支持资金总量不足。2009年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4846亿元, 东部地区投资95653亿元, 中部地区投资49846亿元, 西部地区投资49662亿元, 中西部投资仅占全国投资的44.26%, 而同时中西部的投资用在民族地区的比例少之又少。

2、投资结构不合理。民族地区投资主体大部分集中在矿产资源开发、基础建设等方面, 直接用于鼓励民族地区科技创新、人力资源开发、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等方面投资比例偏小, 且地区分布不平衡, 城乡差距过大。

3、区域经济基础差造成地方财政资金不足, 严重依赖国家财政投资。资本生成与资本积累能力差、形成能力严重不足, 民族地区的特色产品主要是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和初级产品, 其地方财政的最大特点是收支矛盾尖锐、债务负担沉重, 这些问题是亟待关注和解决的重要课题。提高财政风险意识, 做好防范规避风险准备, 是加强民族地区经济建设的重要保证。

(二) 金融支持的现状

1、缺乏完善的政策金融支持体系, 市场萎缩趋势加大。

首先是支持的广度、深度和力度不够, 金融产品单一, 在支持形式上只有贷款一种方式, 难以形成有效的金融支撑, 再者缺乏风险分担机制和健全的信用体制;最后民族地区的金融机构主要由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 (农发行) 、农村合作金融组织构成, 从1998年开始, 国有商业银行加大机构改革力度, 经营重心转向城镇, 由于民族地区城市化程度低, 国有银行的收缩力度就更大, 这严重制约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2、政策性金融介入幅度很小。

少数民族地区市场经济发育程度较低, 有造血功能的产业不多, 经济整体偿贷能力不足, 信贷具有风险大的特点, 商业性金融不愿介入的领域较多, 依靠市场原则解决发展资金需求的难度大, 这就需要政策性金融介入。

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中财政支持与金融支持的配合运用的必要性

(一) 财政支持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发动机

财政支持是指在所支持的领域进行的财政活动与分配关系, 从现代公共财政学的角度来看, 公共财政是财政支持的重要组成部分, 承担着弥补市场缺陷、满足社会公共需求、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这是由于:公共财政具有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调节社会收入分配、规范经济秩序、稳定社会经济的职能, 而民族地区财政状况正是需要公共财政发挥这些功能, 为民族地区经济建设提供保障;民族地区经济正处在攻坚的关键时刻, 社会的各方面的资金缺口巨大, 特别是涉及像基础设施、基础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 由于民族地区特别广大农村地区具有低收益、高风险的弱质性特征, 在市场机制自发作用的调节下, 民族地区特别是偏远山区吸引不到投资, 甚至地区自身的资金由于逐利性, 大量外流, 此时的财政起到一个平衡和转移的作用。

(二) 金融支持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润滑剂和助推器

在经济建设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而财政支持力度从总体上看是有限的, 因此在发挥财政支持保障作用的同时, 还要发挥金融支持的助推器作用;金融贯穿于提供资金、融通资金和投资中。在现行资金运行体制下, 流通中的货币都来源于金融体系, 无论是现金还是存款都是银行体系的负债, 并且资金的流动也有赖于金融体系的运转, 资金从盈余方流向需求方都是在金融体系中完成的;金融支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与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金融是市场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 构成了市场体系的重要内容, 金融市场在市场机制中扮演着主导和枢纽的角色, 发挥着极为关键的作用;金融市场最基本的功能就是实现资金的融通, 而资金的流动又带动了其他生产要素的流动, 经济发展大部分归功于生产要素的流动, 所以, 金融支持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有巨大的助推力。

(三) 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的客观性、市场调节的局限性、民族地区的特殊性决定了民族地区财政支持和金融支持的必要性

无论是财政支持还是金融支持单方面是难以充分显示其效用的, 因此需要政府财政支持, 发挥财政和引导金融的作用。金融担负着资金融通的任务, 在现行资金运行体制下, 流通中的货币都来源于金融体系, 并且资金的流动也有赖于金融体系的运转, 并且财政支持力度从总体上看是有限的, 因此在加大财政支持的同时, 还要发挥金融支持的基础性作用。

三、财政支持与金融支持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中配合运用的具体方式。

在建设民族地区经济过程应充分发挥财政支持的保障功能和引导作用, 对地区经济起到发动作用, 以及金融支持在民族地区经济建设中的助推作用, 通过两者的有效配合来实现民族地区的大跨越。财政支持与金融支持的具体配合方式必须与民族地区经济的特点、目标和进程相适应, 提高资金运用效率。财政支持与金融支持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中配合运用的具体方式有以下几种:

(一) 财政在提供公共产品时应利用金融的方式和手段。

财政支持主要对公共基础设施提供必要的资金投入, 并采取间接的方式, 即提供优惠的政策环境, 引导和鼓励企业和金融机构对民族地区投资, 一般不应该干预民族地区经济建设的市场化运作。对于纯公共产品的供给应由财政予以充分保障;对于准公共产品, 政府可以通委托给企业来运作, 政府进行必要的财政监督。

(二) 完善财政支持资金监督管理机制和投入机制, 建立健全金融法律体系

建立机制既可使财政投入保持一个均衡、稳定的状态, 又能引导社会各方面的投入积极性。积极探索利用地区政策性利率、保险、财政担保、倾斜性税收等方面手段, 形成固定的机制, 加强和保证民族地区建设资金的来源, 国家要制定适应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金融法律、法规, 加强法制建设, 营造良好的法制经济环境, 财政支持应引导金融走向良性发展的轨道, 构建适应其自身发展的金融体系。

(三) 运用财政政策, 促进民族地区金融创新, 确保民族地区急需建设资金来源

当前应当放松少数民族地区金融业的市场准人, 加强监管的同时设立更多的非国有银行、民营银行和农村互助银行, 考虑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实际情况, 加强对金融机构的功能设计, 并根据消费者需求, 适时推出适合消费者心理的创新品种, 以满足市场需求, 筹措经济建设继续的资金。另外还要适度发展金融控股公司, 加快民族地区有前途的公司和企业上市, 确保有潜力的公司和企业有更充足的资金来源, 在少数民族地区, 积极探索新的服务方式, 完善信贷、资金、结算及为城镇和农村的居民提供信息技术和保障等服务功能, 提高服务水平。

(四) 政策性金融是财政支持与金融支持相结合的产物

政策性融资是根据国家的政策, 以政府信用为担保的, 政策性银行或其他银行对一定的项目提供的金融支持, 主要以低利率甚至无息贷款的形式, 成本低, 风险小, 发挥金融作用强。因此, 政策性金融尽管属于“金融范畴”, 但本质上是财政政策的一种职能体现和财政职能不断强化的产物, 具有财政与金融的双重性质, 政策性金融是财政支持与金融支持配合运用的典型方式, 要充分发挥其在振兴民族地区经济中的作用。

四、结束语

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对于巩固民族团结、维护边疆的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文只是从几个角度, 粗浅的分析了财政支持和金融支持的配合运用的必要性和具体措施, 要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离不开金融支持和财政支持的配合运用, 建立健全适应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财政支持和金融支持体系, 是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参考文献

[1]、仝爱华.浅析新农村建设中的财政支持与金融支持的配合运用[J].经济研究导刊, 2009 (31) :33.

[2] 、孔微巍, 闫倩.法国资源型城市转型中的金融支持模式及借鉴[J].商业研究, 2009 (12) :202.

[3] 、蔡飞, 杨哲.谈新农村建设中的财政支持与金融支持[J].财会月刊:综合版, 2008 (4) :33, 34.

[4] 、葛君.中部地区经济增长的金融支持研究[J].金融纵横, 2009 (11) :33.

[5] 、张家寿.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金融支持体系研究[J].学术论坛, 2009 (11) :114, 135.

地方财政如何支持经济发展 篇4

地方财政如何支持经济发展

作为地方政府实施经济调控的.主要手段,财政对于地方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文章阐述了财政在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中应坚持的原则和办法.

作 者:陈洁 CHEN Jie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经济学院,河北,保定,071002 刊 名: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BEI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22(4) 分类号:F810.7 关键词:地方财政   市场经济   公共财政  

发挥财政职能,支持财源建设 篇5

关键词:财政职能,创新机制,财源建设

当前, 财源建设面临的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 特别是新一轮的财税体制改革措施陆续出台, 使地方财政收入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适应形势需要, 进一步理清财源建设的新思路, 充分发挥财政的职能作用, 研究和改进财税政策, 克服原来财源建设工作中的缺陷和不足, 是加强新时期财源建设的必然要求。

一、转变财源建设的观念

在目前建立公共财政体制的取向之下, 财政退出竞争性领域, 但并非退出生产建设领域, 随着财政状况的好转, 对生产建设领域的支出将会更大, 特别是农村经济建设领域, 当前, 党中央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三农”问题作为了党的中心工作之一, 强调了农业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地位, 更是财政支持和服务的对象, 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过去一些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越来越不适应了, 必须突破旧有的思维模式, 切实转变观念, 进行思想创新。

一是对财源建设的内容要有新认识。即应淡化生产观念, 树立公共观念, 公共财政下县乡财源建设的着力点不仅涉及生产领域, 而且更多的涉及流通领域和消费领域。多种经营是财源, 县乡企业是财源, 公共工程、公共设施、公共服务也是财源。

二是对财政在财源建设中担任的角色要有新认识。过去财政在财源建设中通常是唱主角, 起着举足轻重的主导作用。在公共财政下, 财政逐步退出竞争领域, 在县乡财源建设中主要是解决错位, 纠正越位, 弥补缺位, 发挥拾遗补缺的辅助作用。

三是对财源建设的目的要有新认识。在公共财政下, 财源建设应以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从财政的三大基本职能看, 财源建设只有通过资源配置, 收入分配, 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促进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 才能促使财政收入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保证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 新时期财源建设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 牢固树立三个观点:一是发展的观点。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遵循经济决定财政、财政反作用于经济的基本规律, 牢固树立只有经济发展, 才是振兴财政根本的指导思想, 实践证明, 大发展不困难, 小发展小困难, 不发展更困难;二是市场的观点。财源建设要遵循优胜劣汰的市场经济规律, 择优扶强, 谁自我发展意识强, 谁发展快, 谁的项目经济效益好就优先扶持谁, 屏弃平均主义做法, 突出重点, 集中财力办大事;三是效益的观点。转变过去经济发展看产值、看总量的粗放型经济观点, 树立“经济发展看效益, 效益高低看利税, 利税多少看上缴”的效益财政观点, 以提高财源效益为中心, 进一步加快财源建设步伐, 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实现财源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同步推进和良性循环。

二、明晰财源建设的政策取向

一是顺应政策变化, 调整财源建设的结构。正在进行的农村税费改革和所得税、营业税收入分享改革, 出口退税改革等, 使地方财政减收增支因素增多, 给地方财政带来了极大影响, 但也是国家从宏观经济形势发展需要或政治稳定的要求出发采取的必要措施。对此牢骚满腹, 或消极应付, 都是无济于事的, 只能正视现实, 及时调整财源建设主攻方向, 增强应变能力, 使结构调整始终围绕政策主导方向进行, 既减轻政策调整对地方财政带来的震荡, 又保持财政经济的持续增长, 才是唯一正确的选择。首先是基础财源建设, 必须符合基本国策, 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 农业和基础设施及交通能源产业是国家政策倾斜产业, 特别是农村大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是一家一户难以承担的, 只有财政介入, 政府组织实施才能奏效, 因此, 财源建设的基础也应当围绕这些产业进行。其次新兴及后续财源应当根据短期或中期财政经济政策进行决策, 选择一些含税较高的特色产业或高利税产业进行开发建设, 把推进科技进步、提高项目科技含量作为提升财源建设质量和档次的重要动力, 形成基础稳固、结构合理、协调发展的财源建设态势, 以适应国家政策调整的变化。

二是坚持突出主导, 培育多元化的财源结构。财源建设既要突出主导、培育支柱, 又要多元发展, 优化结构。要克服财源结构单一与抗风险能力弱的矛盾, 从优化财源结构入手, 以财源结构的多样性支撑财政经济的稳定性。从实践看, 这些年来地方财政困难的根本原因不仅是缺乏主导财源, 而且在于财源结构单一、弱小, 抗风险能力差。如单一的工业财政或农业财政, 一旦市场萎缩、国家产业政策调整或出现自然灾害, 财政也会“欠收”。因此, 财源结构也应当由多样性来支撑其稳定性。首先, 要针财源结构单一的矛盾, 从优化结构入手, 着力培育规模适度、优势互补的财源群体。如工业主体财源、农业特色财源、民营经济新兴财源、三产服务活力财源、城镇建设补充财源等, 形成多元化的财源群体, 形成财政收入的“东方不亮西方亮”。其次, 针对长效财源不足, 财政增长后劲乏力的矛盾, 从调整梯次结构入手, 既抓速效财源, 又抓长效财源, 巩固基础财源, 壮大骨干财源, 培植梯级财源, 开发后续财源, 努力构筑长短搭配、远近互补、以短养长、长短结合的梯次财源框架, 以速效财源满足短期的开支需要, 以长效财源支撑财政经济的持续增长。

三是平等对待不同所有制企业。随着税收共享范围的逐步扩大, 中央与地方各级利益逐渐融为一体, 因此要改变以前什么税种对增加地方财政收入有利就发展什么的财源建设观念, 淡化企业隶属关系概念, 对所有企业一视同仁, 使各级财政真正做到利益共享, 共同发展。要进一步解放思想, 打破所有制框架, 依靠多种所有制经济全面发展来解决地方财政经济面临的困难。在巩固现有财源的基础上, 挖掘社会投资潜力, 加快非国有经济发展, 努力实现富民、强财政的目标。

四是革新财源建设的筹资方式。财源建设重在筹资, 资金是财源建设的血液, 资金的投入多少是直接制约我县财源建设工作好坏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当前的财政经济形势下, 要千方百计拓宽融资渠道, 扩大资金来源, 从多方面加大对财源建设的资金投入。首先, 财政可以通过制订贴息政策和价格保护政策, 建立共同基金等, 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吸附、引导作用, 灵活运用财政贴息、补助等扶持手段, 动员和引导信贷、各类经济实体等社会资金流向财源建设领域。近年来, 财政通过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农机购置等进行补贴,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植粮食、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的积极性, 在稳定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其次, 通过建立完善企业投融资机制, 加快企业改革、改组、改造步伐, 盘活企业固定资产, 搞活企业资金存量, 增强企业自我发展能力, 帮助各类企业集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成为上市公司, 在股票市场筹资。再次, 进一步树立经营城市理念, 搞好城乡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 为招商引资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通过招商引资, 以土地、设备、厂房等存量资源吸引外埠资金、外商投资和世行贷款, 置换财源建设资金, 促进联合开发。第四, 改变资金管理方式, 通过预决算的形式, 分散在财政部门内部各个方面的财源建设资金统筹起来, 改变过去财源建设资金归口管理、财力分散是局面, 统一运用到财源建设领域, 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同时, 还要注意研究财源建设资金与财政政策的组合策略, 将财政投资政策、补贴政策、贴息政策同企业、农业金融政策、农产品的价格政策、外经贸政策等协调起来, 配合运用, 提高投资效益, 使财政资金能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三、创新财源建设的工作机制

加快发展是破解财政增收难题的惟一选择, 机制创新是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和重要保证。因此, 必须增强创新意识和发展观念, 努力创新财源建设工作机制。首先, 要创新财源建设考绩机制。以财源建设的终端效益来衡量干部、考核干部、任用干部, 使地方各级领导都能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真正扑下身子, 抓财源建设, 创工作实绩。其次, 要创新“肥水”先浇“壮苗”机制。建立健全促进企业技术更新和产业升级的激励机制, 建立健全包括引进资金、项目等要素在内的资金项目责任制和项目目标管理责任制, 加大对优势高效财源项目的扶持力度, 建立并逐步扩大财源建设专项基金规模, 按投入产出比和投入回报率予以考评、扶持。再次, 要创新财源建设激励机制。对财源培植力度大、实现和入库税收增长快、贡献大的财源建设项目, 要高额重奖, 形成正确的政策导向。其四, 要创新服务机制, 尤其是乡镇级财源结构调整, 要尊重农民的意愿, 建立健全农业产业服务体系, 完善科技服务网络, 引导农民自觉主动地调整生产结构, 焕发农民群众参与结构调整的热情, 以服务促调整, 切忌行政命令和硬性摊派。

参考文献

[1]、邹恒甫:《财政、经济增长和动态经济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

[2]、谢旭人:《中国财政改革三十年》,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

财政支持效率 篇6

西部贫困地区的发展对整个西部乃至全国的发展都起着现实和潜在的影响。四川省有贫困人口约六百多万, 主要分布在川西北高寒藏羌区、攀西大小凉山彝区、川北秦巴山区和川南乌蒙山区等生态环境恶劣地区。当地农民长期实行的是一种低层次、高消耗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方式, 既不利于生态保护, 也不利于农业生产。要彻底改变这种贫困面貌, 转变扶贫思路, 把脱贫致富与生态环境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实现绿色扶贫的可持续发展是目前新阶段的必然选择。

一、绿色扶贫的内涵与特征

1.绿色扶贫的内涵

绿色扶贫是在保护贫困地区生态环境的前提下, 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通过建立参与式的绿色扶贫机制, 使更多的农民掌握致富技能, 促进地区绿色低碳经济和可持续发展, 进而帮助生态脆弱地区贫困人群脱贫致富的一种新的扶贫方式。其理念是在扶贫工作中加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人和环境的共同发展。

绿色扶贫突破了过去把扶贫的目标简单理解为经济上脱贫的局限, 强调扶贫工作要落实到坚持以人为本, 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它是科学发展观在扶贫工作中的体现。

2.绿色扶贫的特征

(1) 绿色扶贫是保护性的扶贫。

绿色扶贫不同于以往掠夺式、高损耗的扶贫方式, 其首先要求保护贫困地区原有环境, 尽量避免破坏环境、滥用资源的发展方式, 着眼区域长远发展, 注重人和自然和谐相处。在保留贫困地区原生态文化、保护贫困地区原生态环境的基础上, 寻求产业发展;在制定绿色扶贫规划时, 把生态保护与扶贫工作有机结合;在具体项目实施中, 着重发展绿色项目, 在保护贫困地区环境的前提下, 创新扶贫开发, 不断提升扶贫开发的层次和水平。

(2) 绿色扶贫是可持续的扶贫。

绿色扶贫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扶贫, 在选择扶贫产业和项目时, 要依托当地资源禀赋, 依靠地方主体参与。绿色扶贫不仅增加了当地农民的收入, 还使扶贫开发与当地生态环境建设、能源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实现了贫困地区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 绿色扶贫是参与式的扶贫。

绿色扶贫提倡以人为本, 在实施过程中更尊重贫困农户的主体地位, 尊重农民个人价值实现, 提升农户的个人能力, 帮组农户自我脱贫。绿色扶贫把从下至上的参与式治理结构的原则融合进中国从上至下的行政组织框架之中, 将贫困人群从被动的受益者转变为经济发展和自我脱贫的决策者, 以及扶贫开发项目的实施者、监督与效益的评估者, 将政府、专家和技术人员转变成发展和脱贫的启动者、指导者和支持者。

(4) 绿色扶贫是差别性的扶贫。

不同区域的生态环境与自然条件不同, 绿色扶贫在扶贫制度安排和政策实施中体现差别性, 优先保障那些贫困发生率高、贫困程度深、贫困波动大的、地处生态极强脆弱地区的贫困人口脱贫。

3.绿色扶贫的基本要求

(1) 生态上可持续。

绿色扶贫要求在扶贫开发过程中, 牢固树立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不能为了解决贫困问题而忽视甚至牺牲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项目选择上, 要把生态环境影响放在突出位置, 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环境污染扩大, 在发展经济时要关注循环经济、生态农牧业, 最大限度地保护贫困地区的生态环境, 走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 经济上可持续。

绿色扶贫要求为贫困农户提供比较稳定持续的收入, 不仅仅考虑短期利益, 更注重长期的发展。以往扶贫开发主要采取给贫困农户发放补贴方式进行贫困救助, 不能给贫困人口带来比较稳定的现金流, 这种扶贫方式只可能解决一时的困境, 很难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绿色扶贫要求根据当地的特点和比较优势, 选择适合的项目, 在开发扶贫项目的过程中, 大力发展生态产业, 注重产业链条的培育与延伸, 有效地增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3) 社会发展上可持续。

绿色扶贫要求扶贫开发不仅要体现经济的进步, 更要突出社会的全面进步。一方面, 注重人的权利, 培养人们的民主参与意识的精神, 注重农户的合作与参与, 注重广大农户对项目收益的分享。另一方面绿色扶贫充分体现扶贫的公益性质与特色, 注重改善人们整体生活质量, 注重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二、四川省率先实施绿色扶贫的内在需求与现实基础

1.四川省率先实施绿色扶贫的内在需求

(1) 经济全面转型的需求。

四川省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 发展方式和发展战略都面临重大转变, “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之一就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 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坚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建设相统筹, 寻求最佳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向低碳、节能的绿色经济转型也是经济发展的整体紧迫趋势。这种转型要求四川省发展方式转变, 推行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 走生态建设与产业扶贫、保护环境与农民增收协调发展的绿色扶贫之路成为必然选择。

(2) 深化新农村建设的需求。

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 四川省新农村建设力度逐步加大, 截至2010年底, 四川全省省、市、县三级示范片已建成新村 (聚居点) 2614个, 新建、改建、扩建和风貌改造56.17万户, 启动规划编制和建设的新农村综合体290个。2010年省市县三级示范片建设财政性资金投入386.86亿元, 带动农民和社会投入476.6亿元。“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面貌在四川省全面铺开。虽然近几年国家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每年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中, 涉及农村扶贫问题均制定出相应的政策措施, 但是受自然条件、生态条件、基础设施条件制约, 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情况一直滞后。建设难度过大, 资金辐射薄弱, 贫困地区也是新农村示范片建设的难点所在。随着四川新农村战略的逐步推进, 贫困地区要深化新农村建设, 必须要走绿色扶贫与新农村建设结合发展的道路。

(3) 巩固灾后重建成果的需求。

四川省“5·12”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三年目标任务已经基本完成, 但要实现发展振兴,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灾后重建的政策重心没有及时地由应急性恢复型重建向长远性发展型重建调整, 导致灾区产业重建远滞后于硬件设施重建。水利工程、大型基础设施、生态恢复等时间较长, 扩大就业、增强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 更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同时, 大多数重灾区都是贫困地区, 也是地质灾害频发地区, 灾区的防灾减灾的任务仍然繁重, 地震造成地质环境稳定性进一步恶化, 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隐患进一步增多, 在今后相当长时间内, 需要继续深入推进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在以后产业发展, 项目选择上更要注重生态重构, 环境休养。实施绿色扶贫, 促进灾区群众收入增长, 同时保护生态环境, 预防二次灾害, 是巩固来之不易的灾后恢复重建成果的内在要求。

2.四川省率先实施绿色扶贫的现实基础

(1) 四川省扶贫攻坚已取得重大进展。

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 中国农村分布着2亿5千万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极端贫困人口, 占当时农村总人口的30.7%。四川省贫困人口2600万, 占全国贫困人口的10.4%。在三十多年的扶贫工作中, 四川经历了体制扶贫、区域扶贫、攻坚扶贫和综合扶贫各个扶贫阶段, 多种适合省情的创造性扶贫模式, 为提高扶贫资金的利用效率, 加速四川省贫困人口的减少起到积极作用。根据中国现行扶贫标准, (1) 四川农村贫困人口数量已从2000年的1041万下降到2010年的308万, 贫困发生率从2000年15.22%下降到目前的2.17%。《四川省农村扶贫开发规划 (2001~2010年) 》确定的目标任务已经圆满实现。四川省扶贫开发已经从以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 转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

(2) 四川省生态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1998年、1999年, 四川先后在全国率先启动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两大生态工程。2000~2010年十年期间四川省实施至今, 共退耕还林1336万亩, 建成自然保护区167个, 森林覆盖率达到34.8%, 比1999年提高了10个百分点。10年来, 四川又相继实施了退牧还草、湿地保护、水土流失治理等一批重点生态工程, 在为全国特别是长江流域生态安全做出重大贡献的同时, 城乡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也得到很大改善。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 四川省相继完成了砍树人到栽树人、单一生态保护到保护与开发并举这两大转型, 随着《四川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颁布实施, 四川省全面进入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有机统一发展的新时期。

(3) 前期多样化探索已取得明显成效。

近年来, 国内外都逐步开始探索尝试绿色扶贫模式, 并取得一些可喜成绩。从1993年至今, 新疆先后与加拿大大使基金、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银行和国际农发基金等国际组织在扶贫领域进行合作, 分别执行了UNDP扶贫小额贷款项目、新疆绿色扶贫项目, 以及国际农业发展基金 (IFAD) 新疆贫困地区农村综合发展等“绿色扶贫”合作项目。广东省林业厅、湖南省林业厅、中国工商银行等政府部门和国有单位已开始试点推动绿色扶贫工程。碧桂园、冠叶集团等大型民营企业也通过开展绿色产业扶贫项目, 帮助贫困地区发展。

将扶贫开发与生态建设相结合, 探索创新扶贫方式, 四川一直走在全国前列。2006年,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科技部和商务部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共同发起“中国绿色扶贫”的项目, 帮助贵州、四川、云南三省交界的农户用麻风树种子生产生物柴油, 并为这种含油量高的种子开拓市场。2010年, 四川省在加大现代农业发展的同时, 着力培育生态农业, 并启动了农业循环经济发展项目试点。此外, 四川省还进一步创新财政扶贫方式, 2006开始至今, 四川省启动了贫困村村级发展互助资金项目, 通过政府投入撬动农民资金互助, 提高了贫困群众自我管理、自我组织和发展的能力, 实现了贫困村和贫困农户扶贫效果可持续性。

三、财政支持绿色扶贫的建议

1.树立财政支持绿色扶贫的理念

(1) 绿色扶贫是财政扶贫方式的正确选择。

要解决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扶贫开发之间、保护与发展之间的矛盾, 促进扶贫的可持续性, 就必须要转变发展观念, 树立以人为本、生态环境与扶贫开发相结合的理念, 在此基础上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 把扶贫工作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财政部门就要以协调环境与经济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整合财政资源和政策资源, 建立健全国家支持绿色扶贫的财政体系, 形成目标明确、决策统一、手段协调的绿色扶贫财政政策支持模式。

(2) 财政扶持是开展绿色扶贫的必要条件。

生态脆弱的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历史欠账太多, 自我发展的内生力量弱小, 仅靠自身的力量难以尽快实现脱贫致富, 难以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实现经济起飞。所以, 外部力量的扶持是生态脆弱地区走出贫困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绿色扶贫离不开国家和其他社会力量的支持与帮助, 特别是政府财政扶持是其走出贫困的最需要、最可信赖的组织力量。同时, 保障社会公平, 消除消极分化, 帮扶贫弱群体, 政府责无旁贷。扶贫济弱是政府的公共服务的基本职能, 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要求。

2.建立支持绿色扶贫财政投入制度

(1) 建立财政绿色扶贫专项资金制度。

建立财政绿色扶贫专项资金制度, 资金由国家设立, 用于生态脆弱的贫困地区、经济不发达的革命老根据地、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地区开展绿色扶贫开发, 以稳定的财政资金来源来支持一些社会效益较好, 有广阔前景, 但需要动用大量资金的绿色扶贫项目。每年单独安排相应的绿色扶贫资金支出列入经常性预算, 把每年增加的一部分财政收入投入绿色扶贫建设中, 并保持一定增长比例。

(2) 建立财政绿色扶贫配套资金制度。

建立财政绿色扶贫配套资金制度, 省市各级政府对扶贫专项资金进行一定比例配套, 并纳入政府年度经常性预算。提高对贫困地区配套扶贫建设力度, 加强对农村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 建立有效的农业防灾、救灾体系, 提高绿色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

3.促进绿色扶贫资金与其他农村发展资金整合

(1) 促进绿色扶贫资金与涉农部门资金整合。

推广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扶贫试点项目实施方案, 对投入到县的财政扶贫资金与其他涉农项目资金进行整合, 集中投入, 统一管理使用。统筹规划交通、水利、教育、农业、林业等部门资金, 把性质和用途相近的资金进一步整合, 向扶贫重点村建设投入。在坚持上级扶持政策不变、有关单位资金项目管理权限不变、资金来源渠道不变的前提下, 将本级财政扶贫资金、以工代赈资金、农业开发资金、民族发展资金、涉农部门专项资金、土地整理资金及其他支农资金实行整合。

(2) 促进绿色扶贫资金与社会力量资金整合。

贫困群众既是扶贫开发成果受益的主体, 也是扶贫开发投入的主体。新阶段扶贫, 首先要用足用活 “一事一议”政策, 组织农民投工。在征得农户同意的前提下, 以资代劳, 按规定将投工折算成现金, 提高农户参与度, 激发农户积极性;其次加强与大型企业、慈善组织等社会机构联系, 取得他们认可和支持, 鼓励个人与企业自愿捐资, 对口帮扶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事业建设;三是加强与帮扶单位的联络, 赢得更大支持。让全社会都来支持扶贫、参与扶贫, 形成一股强大的扶贫力量。

4.构建多种与其他社会力量合作机制

(1) 政府直接购买社会组织绿色扶贫服务。

建立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绿色扶贫公共服务制度, 将部分原来本应由政府直接承担的绿色扶贫事项交给有资质的社会组织来完成。一是政府对部分NGO (非政府组织) 已经完成的扶贫项目进行考察, 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评估后对效果不错的绿色扶贫项目支付服务费用。二是政府对将要实施的绿色扶贫项目, 采取招投标的形式筛选出符合条件的NGO, 以合同方式交予有资质的社会组织完成, 并根据后者提供服务的数量和质量, 按照一定标准进行评估后支付服务费用。NGO采取竞争性购买、指令性购买或协商式购买等方式取得扶贫项目, 政府将财政资金直接拨款给非政府组织, 这样一方面政府的资金鼓励NGO做大做强, 另一方面NGO发挥自身的技术优势和服务力量, 来弥补政府服务的不足。

(2) 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开展绿色扶贫服务。

政府每年拿出部分绿色扶贫专项资金, 探索和NGO合作开展绿色扶贫工作。政府部门制定评估标准进行筛选, 选择信誉较好、实力较强、技术先进的NGO在贫困地区进行绿色扶贫推广。NGO或者由其他基金会提供一部分资金主要用于绿色扶贫项目的开展, 政府提供一部分项目实施资金, 通过两者的合作共同推进项目的开展。

(3) 政府出台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绿色扶贫政策。

四川省及市、县 (区) 相关行政职能部门作为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工作的主体, 将负责制定相关实施方案, 承担具体实施和管理工作。同时, 财政部门将负责审核项目并将其经费纳入部门综合预算统筹安排, 并及时拨付购买服务所需资金, 确保资金按时到位。财政划拨专门资金, 由民政部门通过电视竞标、专家和社会评审方式, 评选出最优秀、最受贫困地区欢迎的绿色扶贫项目, 对项目实施NGO给予奖励。此外, 成都还可以通过新闻媒体及时披露、公开与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相关信息, 包括服务机构的选择标准、选择结果、考评标准、考评结果等, 以加强公众对相关工作的监督。

5.提高绿色扶贫资金运行管理水平

(1) 加强财政绿色扶贫资金整合力度。

针对以往扶贫资金管理部门多、多方争利导致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 应该由财政部门牵头, 清晰界定财政及相关部门的职责, 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优势互补、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 形成绿色扶贫资金协调配合、良性互动的工作机制, 对来自财政、发改、农牧、水利、扶贫、林业等部门安排用于生态农业、生态环境改善、扶贫开发等方面的专项资金, 采取纵向、横向的“打捆”、“拼盘”、“合并”等方式进行归集和安排, 并进一步强化对项目的事前、事中、事后监管, 建立健全绿色扶贫资金的绩效评价体系, 确保资金整合使用安全高效。

(2) 提高财政绿色扶贫资金规范程度。

全面推行绿色扶贫资金公示制度。在中央和省一级, 要对扶贫资金分配原则和标准进行公示, 在县一级, 对确定的贫困村、年度计划实施的项目、扶贫资金使用标准进行公示。全面推行绿色扶贫资金的专户管理和集中报帐制度。结合公共财政管理的改革, 在县级对扶贫资金实行专户管理和集中报帐, 对专户中资金的存入和转出的定期检查可以和资金使用方向、资金到位的监测结合起来, 分析扶贫资金投入情况。全面推行绿色扶贫项目验收制度。项目验收可以分层进行, 对不同规模项目制定不同验收等级。所有使用扶贫资金实施的项目, 都应定期向人民代表大会报告和对公众公示, 接受公众质询。试点第三方机构评估制度。

摘要:贫困地区大多处于生态脆弱地区, 传统扶贫开发只顾眼前利益, 专注经济发展, 忽视生态保护。要解决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扶贫开发之间、保护与发展之间的矛盾, 就必须转变思路, 积极探索出一条“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 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与扶贫开发相结合的新途径——绿色扶贫。财政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应是绿色扶贫的主要推动力量。从财政角度出发, 研究分析绿色扶贫的必要性, 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财政支持政策与建议, 探索建立绿色扶贫机制, 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 对财政转变未来扶贫方式有较强的前瞻性和指导性。

关键词:绿色扶贫,中西部地区,财政支持

注释

财政支持“三农”新机制探索 篇7

一、近几年嘉祥县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情况

近几年来, 嘉祥县立足经济欠发达的实际, 牢牢把握全省“扶持县”、全市“试验区”的历史机遇, 始终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 着力解决农民增收和水路电医学等问题, 在新农村建设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新修柏油路1400多公里, 投运农村客运车辆150多辆, 实现了村村通路、通客车;新建农村集中供水站52处, 实现了村村通自来水;架设光缆线路800余公里, 村村通上了有线电视;2005年在全省30个欠发达县率先实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农民参合率达到82%。实施了“三进工程”, 一是工业进区, 规范发展了石雕、石材、木材加工等10个乡镇特色产业集群区;二是农业进园, 扶持发展了190多家农业龙头企业, 组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110个, 创办农业示范园区53处;三是农民进城, 坚持三大板块 (旧城、新城、园区) 统一整合、梯次推进。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 坚持“示范引导、政府扶持、农民自愿、量力而行”的原则, 以“构建产业新格局、打造乡村新面貌、培育造就新农民、建立完善新体制、创建乡村好班子”为总抓手, 以村庄整治为切入点, 以加大投入为保障, 因地制宜, 稳步推进, 力争全县农村总体上达到建设小康社会主要指标所确定的水平, 努力建设富裕、和谐、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嘉祥县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常规做法

在新农村建设中, 财政部门主要负责组织调度、保障和监督管理县级补助资金, 参与制定补助资金使用和管理办法, 按照各项工程项目的进度拨付补助资金等方面的工作。

(一) 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结构, 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

按照“财政支农资金增量高于上年、预算内用于农村建设资金的比重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高于上年”的要求, 今年安排“三农”方面的资金投入4811万元, 比去年增加了848万元;县级财政预算内安排用于农村建设的资金比重为12.02%, 高于去年的11.19%;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为382万元, 比去年增加了165万元。县财政安排专项用于新农村“十项工程”建设资金2514.4万元, 占“三农”资金总额的52.26%。

(二) 通过“边争取、边建设, 先建设、后争取”的方式, 认真实施好重点项目

近年来, 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确定为全省试点后, 全县上下积极行动起来, 全力以赴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试点工作。为了解决农村居民安全饮水问题, 实施了“村村通自来水”工程, 争取到省、市扶持资金1155万元;同时, 还实施了“村村通柏油路”、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建设等项工程。

(三) 通过财政资金的“引子”作用, 扩大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

嘉祥县财政经济状况虽然实现了基本好转, 但财政支撑能力仍然较弱。为了增加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 我们积极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子”作用, 继续实行“通过上级支持一点、本级财政安排一点、社会各界筹集一点”的做法, 搞好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 有力地推动了全县新农村的建设。

(四) 发挥财政部门在新农村建设中

的导向作用, 充分利用财政补贴政策引导投资方向

在“村村通自来水”项目建设上, 制定了“每建一处集中供水站, 奖励财政资金3—5万元”的政策, 吸纳企业投资1670万元;在“一池三改”工程建设上, 制定了“每建成一个沼气池, 奖励财政资金900元”的政策, 引导农民投入到“一池三改”的建设资金均在1000元以上。通过资金政策引导, 有力的加快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五) 发挥财政部门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带头作用, 推动新农村建设更快更好的发展

在今年实施的“十项工程”建设中, 财政部门配合组织部承办的“村干部工资统一打卡发放”工作, 配合民政部门承办的“五保供养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事项, 也正式运作;配合民政部门承办的“乡镇敬老院的改造”任务, 其维修改造资金247.9万元已全部落实到位。目前, 财政部门所承办的各项事项运作良好, 受到了定职村干部和五保老人的普遍欢迎。

(六) 发挥财政部门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调节作用, 整合更多的财政性资金支持新农村建设

将预算内、预算外、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上级专款等用于支持“三农”的资金整合一部分, 专项用于新农村建设的重点项目;按照上级的政策, 积极筹集资金, 落实好财政配套资金, 今年用于新农合补助的县级配套资金为538万元, 比去年增加481万元。财政部门的调节作用, 有力的推进了农村重点项目建设。

三、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制约因素

财政在支持新农村建设中虽然发挥了重大作用, 取得了明显成效, 但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 主要表现为:

(一) 财政支撑能力较弱

嘉祥县是全省经济欠发达县, 财政支撑能力不强, 尤其是乡镇自身财力严重不足, 即使加上上级转移支付补助, 就目前的工资标准, 也仅仅是吃饭型财政;去年全县财政“三农”投入达到3963万元, 在全县总财力的11.32%, 如果扣除工资性支出, 本级财政对“三农”的投入十分有限。

(二) 扶持政策措施滞后

一是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还没有制定出一套比较完整、系统的政策措施, 财政支持的重点不明确, 难以形成上下结合、配套联动的投入机制。二是已经出台的新农村建设扶持政策还没有正式兑现。

(三) 乡村债务包袱沉重

村级债务的存在, 严重影响了村级基层组织的正常运转, 债务包袱不卸下来, 新农村建设同样难以起步。据调查统计, 截止到2004年乡村债务总额达到33813万元, 其中乡级债务为27392万元, 村级债务为6421万元。由于债务形成的过程是长期的、情况是复杂的, 化解乡村债务需要一个过程, 缺乏相关的政策支持, 化解难度更大。另外, 农业税取消后, 村级自有收入不多, “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程序繁琐, 村级公益事业发展缓慢。由于乡村没有经济实力、债务包袱沉重、化解难度大, 直接影响了乡村两级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

(四) 新农村建设标准不明确

新农村建设为我们明确提出了五大目标, 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在调查中, 发现目前各级特别是农村基层对新农村建设到底如何起步、具体怎么分布走, 要建成什么样子等, 没有明确思路。大多数村把新农村建设等同于新村建设, 热衷于修村级公路、修村办公场所等农村基础设施改善之类的事, 这一目标易做易见, 见效较快。相比之下, 其他四大建设目标则相对比较长远, 难以奏效。

四、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性建议

基于存在以上制约因素, 根据嘉祥县实际, 提出以下政策性建议。

(一) 加大转移支付力度, 重点向经济欠发达县倾斜

嘉祥县属于经济欠发达县, 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 由于财力不足等因素, 形成制约发展的“瓶径”。因此, 为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从中央到地方要继续实施“促强扶弱”战略, 进一步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重点向经济欠发达县倾斜, 才能保证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推进。一是中央和省市财政部门要在新农村建设投入上扩大对经济欠发达县的转移支付范围, 制定具体的优惠政策, 确保经济欠发达县在新农村建设方面有同等竞争的能力;二是集中资金解决好农村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重点是保证乡村两级政权正常运转、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农村在重点事业发展上, 给予专项资金扶持, 对乡村债务在一定范围内给予豁免, 减轻乡村负担, 有利于轻装上阵进行新农村建设。

(二) 多个部门通力合作, 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指导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不是哪一个部门的事情, 而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 需要全社会多个部门通力合作。因此, 在新农村建设上, 各部门都要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 积极自觉地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上来。加强部门协调与配合, 按照部门职责分工, 制定部门新农村建设工作方案和实施意见, 为基层新农村建设指明方向。同时, 各级在新农村建设上, 要结合当地实际, 按照“因地适宜, 重点突破, 逐步推进, 扎实进行”的原则开展工作, 防止盲目发展、不切实际发展, 确保新农村建设扎实有效地进行, 让广大农村和农民真正得到实惠。

(三) 明确新农村建设标准, 制定财政激励政策

新农村建设涉及各个方面, 为杜绝建设中“一哄而上”、泡沫发展的现象, 应当对重点项目明确具体的建设标准, 按照“重激励、硬约束, 严考核”的原则, 制定“早干早补、多干多补”的激励政策, 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在新农村建设上干事创业、加快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 对经济欠发达县的新农村建设实行税收优惠、资金倾斜等措施, 降低县级配套资金的比例或取消配套, 上级安排的项目不能要求乡级财政配套, 以减轻县、乡两级的财政压力, 从而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更快更好地发展。

(四) 对转移支付专项资金实行封闭运行

近几年来, 在农业综合开发、粮食直接补贴、良种补贴项目的实施上, 采取拨付专项调度款的办法, 有力的保证了项目的实施和政策的落实, 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为保证乡村两级政权的正常运转和农村重点事业的发展, 对上级分配的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专项资金以及上级下达的30万元以上的专款, 由县设置专门账户进行专项核算, 实行封闭运行。这个办法既能使转移支付资金和大额专款及时拨付到位、防止挤占挪用, 又有利于加强对资金的监督检查、真正发挥作用。

(五) 对化解乡村债务要给予综合的、具体的政策支持

如果制定的政策更宏观一些、更综合一些、更灵活一些, 确保化解乡村债权、债务的能力会更强。一是依法清欠。除农村特困户、五保户以及没有偿还能力的农户外, 对村集体的债权, 都要依法进行清缴。二是给予补助。为了缓解乡村偿还债务的压力, 由中央、省市安排一定的补助资金, 专项用于化解乡村债务。三是挂帐核销。按照《商业银行法》、《担保法》、《破产法》及其他有关规定, 以乡镇政府和村委会名义为企业贷款的, 要积极向有关金融部门申请收贷挂账或核销。四是豁免核减。上级财政部门投放的各类周转金, 按照债务来源进行审核, 由投放周转金的各级财政部门给予核减或豁免。五是允许抵顶。对应收未收的、且有债权债务关系的, 在完备手续的前提下, 允许从上级补助或其他返还款中进行抵顶。

(六) 抓住重点, 强化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性

积极探索以乡镇或多个村为单位, 尽快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物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搞好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 彻底解决村级组织“无房”、“危房”问题;按照公共性、市场化和引导性的原则, 将各部门涉农专项资金加以整合、捆绑使用, 集中投入到农村重点项目工程建设上来;健全完善村规民约、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巩固完善乡镇“维护稳定中心”、农村“平安夜会”、信访“邮政绿色通道”、信访听证制度, 把各类矛盾解决在基层和萌芽状态, 确保农村安全稳定。通过抓示范、抓重点, 进一步扩大示范效应, 推动全县新农村建设进入更快更好的发展阶段。

公共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路径探析 篇8

一、公共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果

1. 农业的基础设施和支撑体系得到较大改善和提高

(1) 改革开放以来, 农村公路事业快速发展。截止2008年年底, 全国通公路的乡 (镇) 占全国乡 (镇) 总数的99.24%, 通公路的建制村占全国建制村总数的92.86%, 分别比上年末提高0.28个和4.62个百分点。全国农村公路 (含县道、乡道、村道) 里程达到324.44万公里, 比上年末增加11.01万公里。在加快农村公路建设的同时, 注重加强农村公路建设管理, 着力推进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 做到建、管、养、护并举, 大大改善了农村交通条件, 让亿万农民兄弟亲身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和改革开放带来的实在成果, 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农村公路的发展, 不仅改变了农民过去出门“晴天一身土, 雨天一身泥”的尴尬状况, 而且直接拉动和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推动了城镇化的建设。

(2) 农田水利事业稳步发展。近年来, 适应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两工”的形势和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 中央财政运用国债资金和财政超收收入加快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速度。2008年中央加大投资力度, 安排60.5亿元用于大型灌区节水改造、节水灌溉示范项目及牧区水利试点为重点的农村水利设施建设, 在建规模993.4亿元, 累计完成投资336.1亿元, 当年完成投资90.8亿元。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318.3千公顷, 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651.0千公顷。

(3) 饮水安全工程大力推进。进入新世纪, 国家加大投入力度, “十五”期间共投入资金223亿元, 解决了6700万人的饮水问题, 基本结束了我国农村严重缺乏饮用水的历史。2006年开始, 农村饮水工作进入了以保障饮水安全为中心的新的历史阶段,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全面实施, 2008年全年在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投资规模470.1亿元, 累计完成投资293.1亿元。当年新增农村饮水日供水能力334万立方米, 解决5378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截止2008年底, 农村饮水安全人口已达6.2亿人, 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43.7%。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让老百姓真正得到了实惠, 被广大农民群众誉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

2. 农民人均纯收入显著增长, 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1) 近年来, 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出台了减免取消农业税、对农民实行直接补贴等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惠农措施, 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使农民特别是种粮农民真正得到了实惠, 农民收入大幅提高。统计数据显示, 2008年, 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761元, 扣除价格上涨因素, 比上年实际增长8.0%。同时, 收入结构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根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中工资性收入稳定增长, 每年的增幅都在16%以上, 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 这与近几年国家实施“阳光工程”和大力保护进程务工的农民工权益是分不开的;财政对农民的种粮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的购置补贴等也使得农村居民的转移性收入大幅提高, 每年的增幅都在20%以上, 特别是2008年增幅达到45%。

(2) 收入的不断增长促使农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从消费支出来看, 1978-2007年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由116元提高到3224元, 增加了近27倍。从2007年开始实行家电下乡财政补贴政策, 对农民购买彩电、冰箱、手机、洗衣机等产品给予13%的财政补贴, 大大调动了农民消费的积极性。据统计, 到2007年底, 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拥有的电视机、电冰箱和洗衣机等耐用消费品分别达到106.5台、26.1台和45.9台, 每百户拥有电话机和移动电话分别达到68.4部、77.8部, 农村居民家庭生活逐步进入电气化、信息化时代。

3. 农村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取得较大进步

(1) 农村教育已经形成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培训网络。根据2007年底的统计数字, 94.5%以上的小学、接近87.2%的初中、60.9%的普通高中设置在县镇和农村, 为农村孩子接受好的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小学入学率达到99.5%, 小学升学率达到99.9%, 9年制义务教育基本普及。农业职业教育和成人培训教育发展良好, 为农村和农业发展培养新型农民提供了便利条件。

(2)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断发展完善。自2003年开始试点以来到2008年底, 全国已有2729个县 (市、区) 建立了新农合制度, 覆盖了全国所有含农业人口的县 (市、区) , 参合农民8.15亿, 参合率91.5%, 全国新农合基金支出662.0亿元, 补偿支出受益5.85亿人次。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初步建立, 农村贫困人口看病就医问题得到改善。截至2007年底, 全国有农业人口的县 (市、区) 都已建立了农村医疗救助制度。2007年, 中央财政补助地方农村医疗救助资金21.2亿元, 地方财政预算安排农村医疗救助资金19.8亿元, 提高了医疗保障的水平。

(3) 农村社会保障事业不断发展。根据最新统计数字, 2008年末, 4291万农村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 比上年增加725万人。农村贫困人口已由1978年的2.5亿人减少到2008年底的4007万人 (按2008年农村贫困标准1196元测算) 。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人数达到5595万, 共有512万农民领取了养老金, 比上年增加120万人。

二、公共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存在的局限性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 我们也必须看到公共财政在支持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

1. 农村公共产品总量不足, 结构失调

由于我国财力有限, 农村公共产品的提供总量相对不足, 产品结构也不尽合理。在新农村建设的热潮中, 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出政绩, 搞形象工程, 把有限的财力花在村容村貌建设、文化体育设施建设等方面, 反而忽视了农民生产急需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当然不能说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不好, 但是, 事情的解决应该有轻重缓急之分。在当前农村经济还相对落后的情况下, 与文化娱乐相比, 农民更关心农业的发展, 增加家庭收入才是最实惠的。比如, 现在搞的电影下乡活动, 就笔者见到的情况是, 每月一次到村里放映电影, 前去观看的只是寥寥几人, 有时候甚至没有观众, 因为农忙时节农民白天在田里劳作累了一天, 晚上哪有精力去看电影?就算是农闲时节, 现在一般家里都有电视, 也没有人愿意再跑到露天去看电影。物质决定精神, 现在农村的物质生活还没有丰富到足以让农民去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的程度。

2. 财政支农资金支出缺乏拳头效应

尽管国家近年来一直增大对“三农”的投入, 但是这些投入中间接投资多, 直接投资少, 农民的直接受益少。我国财政性支持“三农”的资金中, 用于全社会的大型水利建设和社会生态环境保护性建设的比重较大, 直接用于中小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比重小, 与农民直接相关的生产支出、农业综合开发和农产品政策性补贴支出所占比例很低, 而且涉农部门的行政开支占了不小的比例, 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力度偏小。现阶段, 财政支农资金的安排和使用几乎涵盖了整个农业的方方面面, 从农口企业单位到农口事业单位, 从竞争性领域到非竞争性领域, 几乎无处不在, 无所不包, 造成支农重点不突出, 难以形成资金使用的合力, 导致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缺乏拳头效应。

3. 对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难以形成有效的监督

农业财政支出的资金使用监督机制落后, 财政支农工作往往重资金分配、指标下达, 轻事中监管、事后监督。一些基层财政部门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 只注重立项和资金投入等前期工作, 忽视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检查和事后监督。加之执法执罚力度不够, 有章不循, 对违反财政支农资金管理规定的违纪违规行为查处不力, 处罚过轻, 这些都导致农业项目的实施效果不理想。甚至一些项目实施单位只重视部门利益和地方私利, 导致截留、挤占、挪用财政支农资金等违纪违规问题时有发生, 有的部门和单位甚至还将专项资金用于弥补行政事业经费不足。

三、公共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路径选择

1. 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 多方筹集资金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首先, 中央财政要加大对“三农”的投入, 并建立增长机制, 从每年的增收中拿出一定比例作为支农资金。财政支农资金应主要用于包括水利、道路、电力等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增强农业农村的自我发展能力。虽然近几年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已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是距离“涝能排、旱能灌”的理想状态还有很大的距离, 近段时间发生的西南地区的旱情很好地说明了问题。所以, 财政资金应主要向基础设施方面倾斜, 提高农业的自我保障能力, 才是农业农村发展的根本。其次, 财政资金要通过适当的扶持, 引导农民走合作化道路, 搞规模生产。自实行农村家庭经营承包责任制以来, 农村实行小户经营, 大大提高了农户生产的积极性, 对促进农村生产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但它也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规模化生产。如果农民可以把自己的耕地都加入合作社, 这样土地就不用被分成一块块的小田, 既减少了浪费, 又可以实行机械化耕作, 省时省力, 还能腾出劳动力从事其他方面的生产。最后, 鼓励非政府组织和社会力量参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的公共服务不光包括基础设施的建设, 还包括教育、医疗, 有专家调查研究显示, 一个拥有较好的道路和教育设施的村庄背后, 最显著的因素是活跃的寺庙活动, 或者全村性的宗族组织。我认为国家也可以对此加以有益的引导, 鼓励这类组织参与农业经济发展中来, 因为农村农民是一个很特殊的群体, 农村的生活不只是经济和政治, 远比金钱和权力更为丰富, 公共精神和社会的力量也是无穷的。另外, 可以鼓励慈善机构的发展, 吸收社会上富余的资金投向农村发展公益事业。

2. 整合财政支农资金, 形成支农的拳头效应

目前, 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分散在各有关部门, 不同管理渠道投资在使用方向、建设内容、项目安排等方面协调不够、重复投入的问题仍存在。支农资金要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最大的作用, 就要将各部门分散的涉农资金整合使用, 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从中央各有关部门作为起点, 自上而下各级统一, 财政安排的支农资金由财政部门牵头、协调和管理, 明确财政与主管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的职责, 进一步明确各主管部门的职能, 划清各主管部门所负责规划和管理的农业投资项目的范围、内容, 使各主管部门的职能和所负责规划管理的农业投资项目的范围和内容不交叉、不重复。中央、省、市应按照资金分配规范、使用范围明晰、管理监督严格、职责效能统一的要求, 对现行支农资金使用管理制度进行清理, 制定统一的支农资金使用管理制度, 为支农资金整合提供制度支撑。在支农资金整合管理中, 还要谨防一些部门拥有资源配置权利过大, 为腐败现象创造土壤。支农资金的整合, 有利于逐步规范政府农业资金投向、合理配置公共财政资源, 有利于政府职能转变、明确资金使用中的权责利关系, 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提高资金合力和整体效益, 有利于遏制地方政府跑钱跑项目的不良风气。

3. 建立健全对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的监督机制

财政支农资金涉及到我国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 财政支农效果的好坏影响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对财政支农资金实施有效的监督, 有利于促进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不断提高。对于支农资金的监督, 应更注重实效, 而不是形式。目前, 很多的监督检查工作都停留在文字上, 对于资金使用的实际效果只作为很小的一部分。要充分发挥地方人大和上级财政部门的监督作用, 真正把监督工作做到实处, 防止“声势大, 实效小”, 确保支农资金的每一分钱都要用到为农民谋福利上。充分发挥媒体、网络的作用, 对所有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政策、项目、资金安排及补助办法进行公示, 增加支农惠农政策的透明度。要变事后监督为事中监督, 在支农资金覆盖范围内, 安排专门组织对支农资金使用进行明察暗访, 对支农资金使用中的挪用、浪费现象坚决予以严肃处理, 提高违规成本, 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

4. 因地制宜地有序推进城镇化水平

财政支持效率 篇9

一、林业财政资金概况

2012年, 预计中央安排用于林业方面的资金超过1 400亿元。按照支出内容分, 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林业重点工程专项资金。包括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以下简称天保工程) 专项资金、退耕还林工程资金和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资金等。

2.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中央财政对国家级公益林的保护和管理安排补助资金。2012年补偿面积为13.85亿亩。

3.林业补贴资金。包括森林抚育补贴、造林补贴和林木良种补贴试点补助资金。

4.林业保护与恢复补助资金。包括湿地补助资金、林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补助资金、边境森林防火隔离带补助费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补助费等。

5.林业改革补助资金。主要是指国有林场改革试点补助资金。

6.林业科技与林业贷款贴息补助资金。包括林业科技推广示范资金、林业贷款财政贴息资金等。

7.其他用于林业方面的专项资金。包括石油价格改革补贴资金、贫困国有林场扶贫资金、现代农业油茶改造补助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森林保险保费补贴资金、基本建设贷款贴息资金等。

8.与林业生态保护有关的转移支付补助。包括主体功能区转移支付、天保工程转移支付、退耕还林工程转移支付和育林基金减收转移支付等。

二、现有林业财政资金的管理要求

按照现行林业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其共同管理要求主要有:一是要明确制定资金管理办法的目的和依据。制定林业财政资金管理办法的目的是为了加强资金管理和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依据是《预算法》和有关法律、法规。二是要按时报送资金申请报告和工作总结。除了天保工程专项资金和退耕还林工程资金外, 其他林业财政专项资金均要求按时报送资金申请报告和上年度资金使用管理情况总结。三是要专款专用或专账管理。四是要按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有关规定执行。属于政府采购范围的, 应当执行政府采购有关规定。五是对违反办法规定以及截留、挤占、挪用或造成资金损失的行为, 要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 (国务院令第427号) 等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理处罚。六是要制定实施细则。

(一) 天保工程财政专项资金

根据《财政部 国家林业局关于印发〈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 (财农[2011]138号) , 要点如下:

1.天保工程财政专项资金包括森林管护费、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森林抚育补助费、社会保险补助费、政策性社会性支出补助费。天保资金实行专款专用。

2.财政部于每年9月30日前, 将下一年度天保资金中的森林管护费、社会保险补助费和政策性社会性支出补助费等指标提前通知各省财政部门。省、市、县级财政部门要将提前通知的指标, 层层落实到实施单位, 并全额编入下一年度预算。

3.省级财政部门可按照有利于统筹安排的原则, 在森林管护费、社会保险补助费、政策性社会性支出补助费之间进行适当调整。省级财政部门会同省级林业部门将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的调整方案, 抄报财政部和国家林业局。

4.省级财政部门会同省级林业主管部门于每年4月30日以前向财政部和国家林业局报送上年度天保资金总结报告。总结报告内容主要包括上年度天保工程进展情况, 天保资金使用和管理情况, 地方财政投入和国有森工企业、国有林场改革情况。

5.国有林管护费标准为每亩每年5元, 集体和个人所有的地方公益林管护费补助标准为每亩每年3元。

6.天保工程区森林抚育补助费标准为每亩120元。

7.社会保险补助费, 以各省2008年社会平均工资的80%作为社会保险年缴费工资总额, 补助比例合计为缴费工资总额的30%。其中:基本养老保险补助比例20%、基本医疗保险补助比例6%、失业保险补助比例2%、工伤保险补助比例1%、生育保险补助比例1%。

8.政策性社会性支出补助费是指专项用于各级实施单位承担的政策性社会性支出补助, 包括教育经费、医疗卫生经费、公检法司经费、政府经费、社会公益事业经费、改革奖励资金。教育经费的标准为人年均补助3万元;医疗卫生经费的标准为: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人年均补助1.5万元, 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人年均补助1万元;公检法司经费的标准为人年均补助1.2万元, 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人年均补助1.5万元;政府经费的标准为人年均补助3万元。社会公益事业经费是指各级实施单位承担的消防、环卫、街道、广播电视、供水、供热等社会公益事业单位的经费支出, 主要保障人员经费支出;改革奖励资金是指对有关省剥离实施单位办教育、医疗卫生职能给予的延续补助资金, 以及支持国有森工企业管理体制改革措施得力、取得显著成效给予的奖励资金;天保工程实施过程中, 实施单位政策性社会性职能移交地方政府管理、公检法司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管理的相关补助资金, 以及改革奖励资金, 重点用于补充地方政府接受剥离机构和人员的经费等巩固改革成果支出, 具体用途由省级财政部门商省级林业主管部门研究确定。

9.省级财政部门商省级林业主管部门依据本办法制定实施细则, 抄报财政部和国家林业局。

10.随着社会平均工资水平的提高和物价变化, 财政部将会同国家林业局在充分调查、分析、论证的基础上, 适时研究调整天保资金有关标准。

(二) 退耕还林财政资金

退耕还林资金包括退耕还林原政策未到期补助资金、完善退耕还林政策补助资金和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三部分。根据《财政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国家林业局关于印发〈退耕还林财政资金预算管理办法〉的通知》 (财农【2010】547号) 、《财政部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 农业部 国家林业局 国家粮食局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关于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禁牧舍饲粮食补助改补现金后有关财政财务处理问题的紧急通知》 (财建明电【2004】2号)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退耕还林粮食补助办法的通知》 (国办发【2004】34号) 、《财政部关于印发〈退耕还林工程现金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 (财农【2002】156号) 、《财政部关于印发〈完善退耕还林政策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 (财农【2007】339号) 、《财政部 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 国家发展改革委 农业部 国家林业局 国家粮食局关于印发〈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使用和管理办法〉的通知》 (财农【2007】327号) , 要点如下:

1.退耕还林原政策未到期补助资金。 (1) 退耕还林原政策未到期现金补助是指中央财政安排的用于退耕农户退耕后维持医疗、教育、日常生活等必要开支的专项补助资金。各级财政部门要对现金补助使用情况进行总结。省级财政部门应于每年3月底以前将上年度现金补助使用管理情况总结报送财政部。各省财政部门可根据本办法制定实施细则, 并报财政部备案。 (2) 退耕还林原政策未到期粮食补助资金要专户存储, 专款专用。粮食补助资金实行农业发展银行专户拨付和管理。中央财政对省级财政的粮食补助资金通过“国家储备粮油补贴”专户拨付。省级财政部门收到中央财政拨入的粮食补助资金后, 通过“国家储备粮油补贴”专户, 逐级拨付到县级财政部门在农业发展银行开设的专户。2012年5月30日, 《财政部关于清理整顿地方财政专户整改意见的补充通知》 (财库【2012】63号) 就退耕还林粮食补助资金管理问题做了补充通知:凡利用国家储备粮油补贴资金专户核算管理退耕还林粮食补助资金的地区, 开户名称冠有“国家储备粮油补贴专户”字样的, 应变更为“××财政厅 (或财政局) ”。省级财政部门应及时将账户变更情况报财政部 (国库司) 备案。退耕还林粮食补助政策执行到期的地区, 应及时清算核算管理退耕还林粮食补助资金专户中历年结余和滚存利息。

2.完善退耕还林政策补助资金。 (1) 中央财政在原退耕还林政策补助期满后, 继续安排专项资金用于解决退耕农户生活困难。补助标准:长江流域及南方地区每亩退耕地每年补助现金105元, 黄河流域及北方地区每亩退耕地每年补助现金70元;原每亩退耕地每年20元现金补助, 继续直接补助给退耕农户, 并与管护任务挂钩。管护任务的认定、检查和验收等具体办法, 由省级林业主管部门商省级财政部门研究制定。 (2) 省级财政部门会同省级林业主管部门, 结合本地实际, 可在国家规定的补助标准基础上, 再适当提高补助资金的补助标准, 超出国家规定标准需要的资金由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 自行解决。 (3) 为简化手续, 提高效率, 从2008年起, 对原补助政策尚未到期的现金补助, 由原规定财政部根据退耕还林计划任务落实情况、工程进展情况和资金申请报告核拨补助资金, 改由财政部根据国家林业局核查结果核拨补助资金。 (4) 完善退耕还林政策补助资金实行分账核算、专款专用。 (5) 省级财政部门商省级林业主管部门, 依据本办法制定实施细则, 并报财政部、国家林业局备案。

3.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 (1) 由各省包干使用, 从2008年起分8年安排, 逐年下达。 (2) 按以下先后次序安排:基本口粮田;农村能源;生态移民;补植补造、发展地方特色优势产业的基地建设, 开展退耕农民就业创业转移技能培训;高寒少数民族地区退耕农户直接补助。 (3)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实行专账核算、专款专用。 (4) 各省财政部门商同级发展改革委、农业、林业等有关部门, 依据本办法制定实施细则, 并报财政备案。

4.退耕还林三项资金提前下达与清算拨付。 (1) 财政部应当在每年9月30日前, 将中央财政下一年度退耕还林财政资金预计补助数指标通知省级财政部门。省、市级财政部门要参照中央财政的办法, 提前对下通知退耕还林原政策未到期补助资金和完善退耕还林政策补助资金指标, 层层落实到县级, 并编入下一年度年初预算。 (2) 国家林业局分别于每年3月31日和9月20日之前向财政部报送对当年未到期退耕还林面积的正式核查结果和阶段性核查验收结果, 财政部据此分别对上年提前通知的补助资金进行清算, 并对其中不合格面积的补助资金在当年通知下达补助指标中扣除。 (3) 有关省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于每年11月30日前将下年度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使用计划报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等部门, 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财政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等部门汇总审核并于下年度3月31日前下达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任务计划。

(三) 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

根据《财政部 国家林业局关于印发〈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的通知》 (财农【2009】381号) , 要点如下:

1.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是指各级政府依法设立用于公益林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的资金。中央财政补偿基金重点用于国家级公益林的保护与管理。

2.国家级公益林是指依据国家林业局、财政部联合印发的《国家级公益林区划界定办法》 (林资发【2009】214号) 区划界定的公益林林地。中央财政补偿基金依据国家级公益林权属实行不同的补偿标准。包括管护补助支出 (4.75元或9.75元) 和公共管护支出 (0.25元) 两部分。

3.国有的国家级公益林管护补助支出, 用于国有林场、苗圃、自然保护区、森工企业等国有单位管护国家级公益林的劳务补助等支出;集体和个人所有的国家级公益林管护补助支出, 用于集体和个人管护国家级公益林的经济补偿。

4.公共管护支出由省级财政部门列支, 用于地方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开展国家级公益林监测、管护情况检查验收、森林火灾预防与扑救、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等工作。

5.各省财政部门和林业主管部门于每年4月30日之前, 联合向财政部和国家林业局报送中央财政补偿基金申请, 申请内容包括上年度中央财政补偿基金使用管理情况、国家级公益林管理和征占用等资源变化情况等 (国家林业局要求相同) 。《国家级公益林区划界定办法》 (林资发【2009】214号) 第22条则规定:“省级林业主管部门会同财政部门于每年3月31日前向国家林业局和财政部报告上年度国家级公益林资源变化情况”。

6.各省、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存在以下问题的, 财政部在下一年度一次性调减其中央财政补偿基金公共管护支出的20%, 用于对资金使用管理规范、成效显著的省奖励: (1) 违反中央财政补偿基金使用和国家级公益林管护有关规定, 问题严重的; (2) 上报征占用国家级公益林等资源变化情况弄虚作假的; (3) 连续两年逾期1个月以上不报送资金申请, 或报送的资金申请内容不符合规定的; (4) 经财政部认定需调减资金的其他违法违规行为。

7.补偿基金实行专项管理, 分账核算。

8.各省财政部门会同林业主管部门根据本办法制定实施细则, 报财政部和国家林业局备案。

(四) 造林补贴试点资金

根据《财政部 国家林业局关于开展2012年造林补贴试点工作的意见》 (财农【2012】59号) , 要点如下:

1.试点原则仍为“谁造补谁、自愿、公开、四到省”原则。

2.试点范围扩大到全国各省, 包括兵团, 内蒙古、龙江、大兴安岭森工 (林业) 集团公司。

3.补贴对象为使用先进技术培育的良种苗木在宜林荒山荒地、沙荒地人工造林和迹地人工更新, 面积不小于1亩的农民、林业合作组织以及承包经营国有林的林业职工。

4.造林补贴包括直接补贴和间接补贴。直接补贴是对造林主体造林所需费用的补贴。乔木林和木本油料经济林每亩补200元, 灌木林每亩补助120元, 水果、木本药材等其他经济林和新造竹林以及迹地人工更新每亩补助100元。间接费用补贴为中央财政造林补贴总额的5%, 用于对试点县组织开展有关政策宣传、作业设计、检查验收等工作所需费用的补贴。

5.造林补贴分两次拨付。造林主体完成当年造林任务后向试点县提出造林成活率验收申请, 试点县依据造林作业设计、合同、检查验收技术规定等组织检查, 达到规定要求的, 拨付造林补贴资金的70%, 造林主体完成造林任务3年后, 由省级林业主管部门会同省级财政部门组织乙级以上林业调查规划设计资质的单位开展造林保存状况检查, 验收合格的, 拨付余下的30%资金。间接费用补贴由中央财政一次性拨付。

6.各试点省财政和林业主管部门应于2013年3月31日前联合向财政部和国家林业局报送2012年造林补贴试点工作总结。

7.造林补贴资金分账核算, 专款专用。

8.试点省财政部门会同林业主管部门按照上述有关要求, 制定本省补贴资金使用管理办法。

(五) 森林抚育补贴试点资金

根据《森林抚育补贴试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财农【2010】546号) 、《财政部关于拨付2012年森林抚育补贴试点资金的通知》 (财农【2012】95号) , 要点如下:

1.补贴对象:对承担森林抚育试点任务的国有森工企业、国有林场等国有林业单位以及村集体、林业职工和农民给予的森林抚育补贴。天保工程森林抚育补贴试点对象为天保工程区国有中幼林 (含公益林、商品林) , 其中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公益林抚育仅限在限伐区;其他森林抚育补贴试点对象为集体和个人所有公益林中的人工林, 以及非天保工程区的国有中幼林 (含公益林、商品林) 。试点任务安排要相对集中连片, 具备一定规模, 便于抚育设计、施工和检查验收。国有林抚育任务应由林业职工完成, 重点帮助解决职工就业和生活困难等问题;集体抚育任务原则上由村集体或农民自己完成, 以促进增收。要充分尊重村集体和农民意愿, 在其自愿的前提下安排抚育任务。补贴标准为平均每亩100元。

2.补贴资金主要用于森林抚育有关费用支出, 包括间伐、修枝、除草、割灌、采伐剩余物清理运输、简易作业道路修建等生产作业的劳务用工和机械燃油等直接费用以及作业设计、检查验收、档案管理、成效监测等间接费用。

3.试点省财政部门会同林业主管部门, 每年3月底之前向财政部报送补贴资金申请文件, 并总结上年度森林抚育任务完成和资金使用管理等情况, 同时抄报国家林业局。国家林业局于每年4月底前向财政部提出补贴试点任务建议。

4.间接费用不得超过补贴资金的5%。

5.省级财政部门商林业主管部门, 分两次拨付补贴资金:试点省批复试点单位森林抚育试点方案后, 拨付40%;省级林业主管部门组织核查验收后, 再拨付60%。

6.森林抚育补贴资金分账核算, 专款专用。

7.试点省财政部门应当会同林业主管部门根据本办法的要求, 制定补贴资金具体管理办法, 并报财政部和国家林业局备案。

(六) 林木良种补贴试点资金

根据《财政部 国家林业局关于开展2012年林木良种补贴试点工作的意见》 (财农【2012】60号) , 要点如下:

1.林木良种补贴试点坚持“强农惠农、突出重点、政策公开”原则。

2.试点资金主要用于对国家重点林木良种基地补贴和林木良种苗木培育补贴。

3.国家重点林木良种基地补贴。试点对象为第一批131处国家重点林木良种基地以及第二批国家重点林木良种基地中位于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内的, 以及核桃、沙生灌木类型的国家重点林木良种基地26处, 共157处。补贴标准:种子园、种质资源库每亩分别补贴600元, 采穗圃每亩补贴300元, 母树林、试验林每亩分别补贴100元。

4.林木良种苗木培育补贴。试点对象为全国各省以及内蒙古、吉林、龙江森工 (林业) 集团公司国有育苗单位使用林木良种, 采用组织培养, 轻型基质、无纺布和穴盘容器育苗, 幼化处理等先进技术培育的良种苗木。每个省育苗单位原则不超过15处, 补贴树种数量不超过10个, 每个育苗单位补贴树种数量不超过3个。补贴标准:油茶、核桃、油橄榄每株良种苗木平均补贴0.5元, 其他树种每株良种苗木平均补贴0.2元。

5.国家重点林木良种基地补贴资金, 主要用于良种培育、采集、处理、检验、贮藏等方面的人工费、材料费、简易设施设备购置和维护费, 以及调查设计、技术支撑、档案管理、人员培训等管理费用和必要的设备购置费用;良种苗木培育补贴资金, 主要对国有育苗单位因使用良种、采用先进技术培育良种苗木所增加成本的补贴。

6.试点省林业主管部门要对享受补贴的良种苗木, 提出销售指导价, 实行限价销售, 并优先用于林农和林业重点工程造林。

7.各省林业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于2013年3月31日前联合向财政部和国家林业局报送2012年林木良种补贴试点工作总结。

8.林木良种补贴资金实行分账核算, 专款专用。

9.试点省各级财政部门和林业主管部门应按照职责分工, 各负其责, 紧密配合, 认真组织落实试点任务, 制定和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

(七) 林业贷款中央财政贴息资金

根据《财政部 国家林业局关于印发〈林业贷款中央财政贴息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 (财农【2009】291号) , 要点如下:

1.贴息对象。 (1) 林业龙头企业以公司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经营形式, 立足于当地林业资源开发、带动林区与沙区经济发展的种植业、养殖业以及林产品加工贷款项目; (2) 各类经济实体营造的工业原料林、木本油料经济林以及有利于改善沙区、石漠化地区生态环境的种植业贷款项目; (3) 国有林场 (苗圃) 、集体林场 (苗圃) 、国有森工企业为保护森林资源, 缓解经济压力开展的多种经营贷款项目, 以及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开展的森林生态旅游项目; (4) 农户和林业职工个人从事的营造林、林业资源开发和林产品加工贷款项目。

2.贴息率和期限。中央财政对各省年贴息率为3%, 对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和中国林业集团公司年贴息率为5%。贷款期限3年以上的, 贴3年;不足3年的, 按实际贷款期限贴;对农户和林业职工个人营造林小额贷款 (小于30万元) 5年以上的, 贴5年;不足5年的, 按实际贷款期限贴。

3.时间要求。一是省级林业部门于每年12月31日之前, 向国家林业局报送下年度林业贴息贷款计划申请和《林业贴息贷款项目计划备案表》。二是省级财政部门会同林业部门于每年10月31日之前, 向财政部报送本贴息年度贴息资金申请报告和《林业贷款中央财政贴息项目备案表》。三是省级财政和林业部门于每年3月31日之前向财政部和国家林业局报告上年度林业贷款贴息项目的效益情况和贴息资金的使用管理情况, 填报《林业贴息贷款项目效益情况表》。

4.省级财政和林业部门要根据本办法联合制定本省实施细则, 明确林业贷款贴息项目申报条件、申报程序、检查核实、效益评价和审核标准等, 落实贷款项目监管主体和贴息资金申报材料审核与档案管理部门和管理责任等, 并上报财政部和国家林业局备案。

5.留存的档案资料包括贷款经办行签章的借款合同、借款凭证复印件以及项目实施总体情况报告等。留存材料一般保留不少于5年。

6.贴息资金必须专款专用。

7.地方财政可比照本办法制定相应的财政贴息政策和管理规定, 所需贴息资金由当地财政预算安排。

(八) 林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补助资金

根据《财政部 国家林业局关于印发〈林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财农【2009】290号) , 要点如下:

1.用于林业部门管理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补助, 支出范围: (1) 保护区自然资源本底调查、社会经济情况专项调查, 以及野外专项调查所需的专用材料费、小型设备购置费、人工费、燃料费等支出的补助。 (2) 保护区自然资源及区内生态环境监测所需的专用材料费、小型设备购置费、人工费、燃料费等支出的补助。 (3) 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和救护所需的简易救护设施、药品器械、饲料、燃料费等支出的补助。 (4) 与保护区保护、监测、管理等相关的设施维护, 以及简易设施建设、小型设备购置费等支出的补助。 (5) 保护区管理人员管理培训、业务人员技术培训所需的培训费, 以及科普宣教等公众教育所需的印刷费等支出的补助。

2.各省财政部门会同林业主管部门, 每年3月31日之前联合向财政部报送资金申请, 抄送国家林业局。资金申请包括上年资金使用管理情况、年度任务计划、预计整合地方资金数额及申请中央财政补助资金数额等。

3.财政部根据各省资金申请和国家林业局提出的全国保护区年度任务计划和资金分配建议方案确定各省补助资金额, 并直接落实到保护区。

4.各省财政部门会同林业主管部门, 结合本省保护区实际情况, 制定实施细则。

(九) 中央财政湿地保护补助资金

根据《财政部 国家林业局关于印发〈中央财政湿地保护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财农[2011]423号) , 要点如下:

1.主要用于林业系统管理的国际重要湿地、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及国家湿地公园开展湿地保护与恢复相关支出。支出范围: (1) 监测、监控设施维护和设备购置支出。具体包括监测和保护站点相关设施维护、巡护道路维护、围栏修建、小型监测监控设备购置和运行维护等所需的专用材料费、购置费、人工费、燃料费等。 (2) 退化湿地恢复支出。具体包括植被恢复、栖息地恢复、湿地有害生物防治、生态补水、清淤等所需的设计费、施工费、材料费、评估费等。 (3) 管护支出。湿地所在保护管理机构聘用临时管护人员所需的劳务费等。

2.各省财政部门会同林业主管部门, 每年3月31日之前向财政部报送资金申请, 并抄送国家林业局。资金申请包括上年资金使用管理情况、年度任务计划、申请中央财政补助资金数额等。

3.国家林业局每年4月30日之前向财政部提出资金分配建议方案。

4.财政部于每年6月30日之前下达预算文件。

5.补助资金实行分账核算。

6.各省财政部门会同林业主管部门, 结合本省湿地保护实际情况, 制定实施细则。

(十) 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资金

根据《财政部 国家林业局关于印发〈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财农[2009]289号) 和《财政部 国家林业局关于印发〈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资金绩效评价暂行办法〉的通知》 (财农[2011]3号) , 要点如下:

1.科技推广资金支持对象为承担林业科技成果推广与示范任务的林业技术推广站 (中心) 、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林业专业合作社、国有森工企业、国有林场和国有苗圃等单位和组织。

2.科技推广资金使用范围主要包括林木新品种繁育、新品种新技术的应用示范、与科技推广和示范项目相关的简易基础设施建设、必须的专用材料及小型仪器设备购置、技术培训、技术咨询等方面的支出。

3.国家林业局会同财政部于每年3月31日之前发布立项指南, 确定当年支持重点, 明确各省科技推广资金控制规模。

4.对立项指南中确定的跨区域重点推广示范技术, 由国家林业局负责项目的组织申报、评审和批复立项工作。对立项指南中确定的其他推广示范技术, 由省级林业主管部门会同财政部门负责项目的组织申报、评审和批复立项工作。

5.项目的申报单位对项目的真实性负责, 评审和批复立项单位对项目的合规性负责。

6.经过评审合格的项目列入科技推广资金项目库。当年未安排科技推广资金的项目滚动至下一年度, 可直接作为下一年度备选项目。

7.省级财政部门会同林业主管部门于每年4月30日之前, 联合向财政部和国家林业局报送资金申请及评审确定的项目文本。

8.省级财政部门和林业主管部门可根据本办法制定实施细则。

9.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资金绩效评价指标分为省级管理工作绩效评价指标 (包括组织管理、资金管理、监督管理、项目绩效和信息宣传5个方面10项指标) 和项目绩效评价参考指标 (包括项目组织、项目实施、资金使用、档案管理、实施效果5个方面15项指标) 两类。总分100分, 划为A (大于等于85分) 、B (大于等于60分, 小于85分) 、C (小于60分) 三个等级。

(十一)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补助费

根据《财政部 国家林业局关于印发〈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补助费管理办法〉的通知》 (财农[2005]44号) , 要点如下:

1.林业有害生物是指危害森林、林木和林木种苗正常生长、造成灾害的病、虫、鼠 (兔) 和植物等。

2.补助费主要用于为防治林业有害生物, 购置药剂、药械、工具的开支;除害处理的人工费补助;治理区发生检疫检验的材料费、小型器具费。

3.省级财政部门会同林业主管部门, 联合向财政部和国家林业局上报补助费申请报告和防治预案。确实需要中央财政给予补助的, 国家林业局审核后向财政部提出补助费分配建议。

4.补助费采取因素法进行分配。当总评系数大于或等于55时, 再通过相关系数计算补助费的安排数额。相关系数包括面积系数、种类系数、寄主系数、技术系数和治理系数等。

5.各省财政部门应根据本办法制定实施细则。

(十二) 边境草原森林防火隔离带补助费

根据《财政部关于印发〈边境草原森林防火隔离带补助费管理规定〉的通知》 (财农[2002]70号) , 要点如下:

1.补助费是中央财政为支持边境草原、森林生态环境建设, 预防外火入境、内火出境而设立的专项资金。

2.补助对象为承担边境草原森林防火隔离带开设、营造任务的防火站、草原站、林业场站、森林消防队等单位。

3.补助费用于在国界线内侧开设、营造草原、森林防火隔离带。

4.省级财政部门会同农牧业、林业主管部门根据本省区的草原、森林防火隔离带营造任务, 于每年3月底之前分别联合向财政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提出资金申请报告。申请报告内容应包括隔离带开设情况, 地方各级资金投入情况, 上年度补助费安排使用情况等。

三、进一步加强林业财政资金管理的基本思路

总体上看, 林业财政资金管理比较规范, 资金使用效益明显,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如制度不够完善, 有的资金管理办法已不适应形势发展需要, 有的以《工作意见》或《暂行规定》替代管理办法, 有的规定条款实际工作中难以操作;预算执行进度偏慢, 有待进一步提高;个别专项资金使用和管理不够规范, 违法违规使用和截留套取林业财政资金的现象依然存在等等。

加强林业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提高预算管理水平, 既是财政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也是林业计财工作的基本要求。财政部《关于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指导意见》 (财办【2009】37号) 对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作了全面部署。《国家财政“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要求提高预算管理水平。赵树丛局长2012年2月在全国林业计财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加强资金管理, 做到用制度管钱管人管事。

进一步加强林业财政资金管理, 提高认识是前提, 完善政策是基础, 健全制度是核心, 强化管理是关键。

(一) 提高认识

1.要充分认识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应对气候变化, 不仅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 也是我国实现科学发展必须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森林固碳减排, 具有投资少、综合效益大等优点, 是赢得国家排放空间和发展时间、抢占经济竞争优势的巨大潜力所在。大力植树造林, 加强森林保护, 强化森林经营, 已成为我国增加森林碳汇总量、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的必然选择。2009年9月, 胡锦涛总书记在出席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承诺, 争取到2020年我国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 000万公顷, 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2011年9月, 胡锦涛在亚太经合组织林业部长级会议上强调:加强林业建设, 发挥森林多种功能, 深化区域合作。

2.要充分认识林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央林业工作会议明确了林业的“四大地位”和“四大使命”。《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提高森林覆盖率, 增加蓄积量, 增强固碳能力。加强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进一步明确了林业发展目标, 即“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1.66%, 森林蓄积量增加6亿立方米。推进植树造林, 新增森林面积1 250万公顷。”《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 (2011—2020年) 》提出, 2015年贫困地区森林覆盖率要比2010年底增加1.5个百分点, 力争实现1户1项增收项目;2020年贫困地区林林覆盖率要比2010年底增加3.5个百分点, 初步构建特色支柱产业。

3.要充分认识我国林业生态建设的总体目标和重点工作。

《林业十二五规划》提出了“十二五”林业发展目标:到2015年, 森林覆盖率21.66%, 森林蓄积量达到143亿立方米以上, 森林植被总碳储量力争达到84亿吨, 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3.5万亿元。林地保有量达到3.09亿公顷;国家级公益林保护面积达到1.13亿公顷;新增沙化土地治理面积达到1 000万公顷以上;湿地面积达到4 248万公顷, 自然湿地保护率达到55%以上;林业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国土面积比例稳定在13%左右;90%以上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80%以上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种类得到有效保护;森林火灾率稳定控制在1‰以下, 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4.5‰以下, 科技贡献率达到50%。同时提出, 构筑东北森林屏障、北方防风固沙屏障等十大屏障, 发展林产工业、木材及其他原料林培育等十大产业, 建设一批重点生态文明、生态文化教育基地。贾治邦局长在2011年12月29日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上提出了当前9项林业重点工作, 深化林业改革、推进造林绿化、加强资源保护管理、增强林业应急能力、发展林业产业、繁荣生态文化、强化科技创新、夯实发展基础和提升林业行政能力等。

4.要充分认识公共财政支持林业生态建设的重点领域和政策导向。

“十一五”中央对林业的投入比“十五”时期增加1 347亿元, 增长82.5%。《国家财政“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逐步推进建立跨省流域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 进一步健全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推动开展天然林资源保护二期工程”。公共财政支持林业的重点领域包括:主体功能区生态建设、林业重点工程、造林绿化和森林抚育、森林保护与生态修复、林业灾害救助、林业科技等。

(二) 完善政策

完善的政策是资金科学管理的基础。政策设计是否科学、合理, 直接影响资金的运行效率。

1.完善林业税收政策。

完善包括林业资源综合利用产品、进口种用野生动植物种源增值税和天保工程区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等税收政策。

2.完善财政扶持政策。

一是完善天保工程政策。包括对一次性安置职工社会保险补助、重点国有林区两级管理费等政策。二是完善林业补贴政策, 逐步扩大造林补贴范围, 提高造林补贴标准, 强化补贴资金监管。三是完善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政策。逐步实行分权属分级补助。逐步提高补偿标准。四是研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补助试点政策。五是研究支持发展木本油料产业和林下经济政策。

3.完善金融信贷政策。

研究妥善化解国有林场债务问题, 加大森林保险保费补贴力度, 完善林业贷款贴息政策。

(三) 健全制度

1.完善现有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将《工作意见》或《暂行规定》修改为正式资金管理办法。做好不同资金管理办法之间的衔接, 如为避免与林业补贴和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重复, 适时修订天保工程资金管理办法, 删除该办法中有关森林抚育和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的内容等。

2.制定新增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对新增的专项资金, 包括国有林场改革中央财政补助资金、天保工程区一次性安置职工社会保险补助资金等, 抓紧制定资金管理办法, 做到每项林业专项资金都有相应的管理办法。

3.推进林业财政专项资金整合。

一是制定林业补贴资金管理办法, 将造林补贴、森林抚育补贴和林木良种补贴合并为林业补贴资金, 制定统一的资金管理办法。二是推进国家林业局部门预算项目支出整合。经初步整合, 2013年国家林业局“一上”项目为57个, 比2012年64个减少7个, 减少10.94%。三是继续推进涉农专项资金整合, 支持油茶等木本油料产业发展。

(四) 强化管理

1.加强预算编制管理。

一是要调整优化林业财政支出结构;二是要细化预算编制, 提高预算年初到位率;三是增强地方预算编制的完整性。上级财政要提前告知对下一般性转移支付预计数, 专项转移支付安排要尽早细化到具体项目, 并提前告知预计数。中央财政于每年9月底向地方提前告知天保工程资金、退耕还林资金和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预算。地方各级财政在科学编报本级预算收入的同时, 要完整编报上级的各项补助收入, 进一步提高本级财政预算编报的完整性。

2.强化预算执行管理。

一是建立预算支出执行责任制度。林业部门是预算支出执行的责任主体。各级财政的部门预算管理机构要把督促部门加强预算执行管理作为日常工作重点, 与林业部门一起强化预算执行工作。及时掌握和分析本级各部门预算执行进度和项目绩效情况, 定期对部门进行考评通报。将预算执行与预算编制有机结合, 把上一年的预算执行情况作为编制下一年预算的重要参考依据, 避免“两张皮”。中央财政对下的专项转移支付拨付后, 地方财政要及时将资金落实到具体项目。二是提高预算支出执行的均衡性。加强用款计划管理, 完善项目支出资金预拨制度。三是加快转移支付执行进度。在中央财政的专项转移支付拨付到位后, 省级财政要尽快下达并落实到具体项目, 同时比照中央财政的下达比例和进度, 结合本地实际和管理需要, 确定省本级对下安排的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年初和各季度的预算到位率, 并逐年提高到位比例, 确保基层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能够及时执行预算。四是推进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工作。

3.严格财政监督。

上一篇:鲁迅的乡土小说创作下一篇:城市休闲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