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疼痛

2024-10-24

控制疼痛(共12篇)

控制疼痛 篇1

伴随着目前经济水平不断发展, 患者对治疗质量也逐渐有较高的要求, 尤其是外科的手术当中, 往往在希望安全的进行完手术的同时, 对减轻疼痛的需求也越来越高[1,2]。本文对我院自2008年11月至2011年11月以来, 于我科治疗的168例实施腹部手术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旨在观察对患者开展疼痛知识必要的术前教育后, 其术后疼痛的控制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08年11月至2011年11月以来, 于我科治疗的168例实施腹部手术的患者临床资料, 将其依据住院病区分为A (术前教育88例) 、B (非术前教育80例) 两组, 其中共有男性患者102例, 有女性患者76例, 患者年龄最大为79岁, 最小为19岁。其中有68例为胆囊手术, 有40例为胃部手术, 有30例为胆道探查术, 有15例为胰十二指肠的切除术, 有15例为肝脏手术。上述患者在性别与年龄以及病程上均不具统计学差异 (P>0.05) 。

1.2 方法

A组患者于手术的前一天, 进行常规的术前护理, 同时予以疼痛知识的术前教育;B组患者仅进行常规的术前护理。

患者术前教育的主要内容如下, 对患者手术的过程予以介绍;包括术后常见的症状以及患者恢复的过程;包括疼痛的相关知识以及患者的自控镇痛法 (PCA) 等。在教育开始之前, 患者家属需提前到场, 并对其进行说明, 从而获得充分的配合。全部患者在术后均以PCA法进行镇痛, 并向患者与其家属详细讲解镇痛泵操作方法, 其镇痛药物则选取500mg的曲马多与0.8mg的芬太尼, 以生理盐水再将其稀释为50mL。静脉持续泵速度以2mL/h作为其基本量, 如患者自觉需要, 则可自行按压按纽将镇痛药注入, 并且告知患者镇痛泵已经设置为防过量, 在每次按压事, 仅可将0.5mL的镇痛药物注入, 同时2次按压的时间间隔已设置为15min, 再次按压, 不会注药。

1.3 疼痛评估

在术后的2h和术后的12h分别对患者予以疼痛评估。在术后的2h依据VAS模拟量表评估, 其中无疼痛用0表示, 严重的疼痛用10表示。患者术后的12h依据MPQ疼痛问卷评估, 结果按照PRI疼痛指数计算, 计作MPQ的总分。

1.4 统计学处理

选择SPSS 17.0 (服务及产品其统计学的解决方案) 对数据予以统计及处理, 其中x-±s用以表示数据, 同时选择t检验来进行计量资料的统计, 再将χ2检验用作计数资料的统计, 而于两组间实施相互对比则选择q检验, 以其P<0.05系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A组患者术后2h的VAS评分是 (4.4±2.4) 分, B组患者术后2h的VAS评分是 (4.6±2.2) 分, 不具差异 (P>0.05) 。A组患者术后12h的MPQ总分是 (17.2±12.3) 分, B组患者术后12h的MPQ总分是 (21.4±11.7) 分, 差异显著 (P<0.05) 。A组患者术后12h应用的镇痛药剂量是 (25.5±9.1) mL, B组患者术后12h应用的镇痛药剂量是 (36.4±10.5) mL, 差异显著 (P<0.05) 。A组患者中, 共22人次进行了镇痛剂的肌注, B组患者中, 共46人次进行了额外镇痛剂的肌注, 差异显著 (P<0.05) 。

3 讨论

患者术后疼痛系人体对自身组织的损伤以及修复的过程中, 所产生的一种比较复杂的生理以及心理反应[3,4]。疼痛如果严重, 则能够使患者体内的儿茶酚胺迅速升高, 进而对其循环系统产生影响。不仅能够导致其炎性介质呈异常性释放, 还能够加重患者的组织水肿, 并且延长伤口的愈合, 最终对患者心理产生影响, 导致术后的康复缓慢。所以, 对患者疼痛予以积极的控制, 有效的减轻疼痛, 不仅对提高其术后生活的质量, 也对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而长期于临床实践当中, 往往对疼痛进行控制仅应用在术后, 并且均依赖镇痛药物的作用[5]。但疼痛不仅同患者损伤的程度有关, 也同患者的心理因素关系密切, 因此疼痛护理既需要针对患者生理因素, 同时也需要充分重视患者心理因素。针对患者进行疼痛控制也绝不能仅仅局限在术后, 其术前予以疼痛教育, 也能够将疼痛预防的认知水平提高, 从而缓解患者由于紧张以及焦虑所加重的心理负担。本文结果也充分的表明了, 患者术前的疼痛教育, 能够对术后的疼痛控制起到正性效应。

在本研究中, 术后疼痛的测量采用了VAS和MPQ两种方法。VAS是临床常用的疼痛评估方法, 其操作与评分方便、简洁、迅速, 对患者参与要求不高, 术后2h患者才从全麻状态清醒, 一般状况较差, 采用简单的VAS比较适宜。但VAS的缺点也比较明显, 如忽略了疼痛的多维性、信息量过少、受患者主观因素影响较大, 这可能是术后2hVAS评分未显示出两组明显差异的主要原因。而MPQ量表内容比较详实, 包括感觉、情感和评估3方面内容, 能更为全面地对疼痛进行评价, 但操作时间较长, 要求患者参与程度也较大, 选择术后12h, 患者精神状态较好时进行能顺利完成。

另外, 术前教育强调家属在场更有利于术后疼痛护理工作的进行, 家属对疼痛知识的了解有助于正确认识术后患者的疼痛反应, 从而较好地配合医护人员疏导患者的紧张、焦虑情绪, 有效地缓减了患者的痛苦, 同时也可避免因家属误解而产生的医患矛盾。

综上所述, 心理因素对患者疼痛反应至关重要, 开始术前教育, 能够提高患者的认知水平, 并且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 还能够帮助患者对术后的疼痛予以控制, 对提高临床护理质量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詹雪, 王君慧.术前疼痛教育对食管癌根治术后疼痛控制影响的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9, 25 (35) :38.DOI:10.3760/cma.j.issn.1672-7088.2009.12.053.

[2]沈曲, 李峥, Gwen Sherwood, 等.手术后患者疼痛控制满意度状况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 2007, 42 (3) :197.

[3]侯丽莉, 王峻, 张艳华, 等.规范化疼痛教育对创伤患者围手术期疼痛控制的影响探讨[J].昆明医学院学报, 2011, 32 (8) :92.

[4]文梅, 李晓玲.疼痛教育对自控镇痛患者疼痛控制的影响[J].四川医学, 2009, 30 (9) :1489.

[5]蒋劲林, 辛映卿, 陈捷, 等.术前疼痛教育对腹部手术病人疼痛控制满意度调查与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0, 07 (14) :112.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0.14.061.

控制疼痛 篇2

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第七届疼痛科主任峰会于2012年5月25日至27日在湖北省武汉市隆重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疼痛科主任及学术骨干近400名参加了会议。到会嘉宾有卫生部医政处高新强主任,卫生部人才交流中心汪本奎处长,湖北省卫生厅焦红厅长,湖北省医学会吴春华秘书长。学会领导韩济生院士、王福根、樊碧发、于生元等教授参加会议并出席了开幕式。在开幕式上韩济生院士,卫生部领导及湖北省卫生厅领导先后讲话并对大会召开表示热烈祝贺,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于生元教授宣读了卫生部医政司王羽司长给大会发来的贺信,康妹娟秘书长主持了开幕式。会议期间与会代表就目前疼痛学科发展和疼痛科建设的诸多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讨论,并取得广泛共识。

本次大会是2007年公布卫生部(227)号文件五年后关系到疼痛学科发展与未来的一次继往开来的大会。王羽司长为大会写的贺信中首先肯定了疼痛科成立五年来所取得的成绩,同时对未来的疼痛学科发展提出了殷切的希望。随后卫生部人才交流中心汪本奎处长作了关于疼痛学科中高级考试制度的解读,进一步明确了临床疼痛医师职称晋升的方式和方法,解除了过去临床疼痛医师无晋升路径的后顾之忧。继疼痛医学初级人员晋升中级职称成为现实,今年卫生部又通过了疼痛从业人员的高级职称考试的文件,目前已有部分省市可以进行高级职称考试,但仍有多数省份尚未及时下发文件。疼痛科从机构建设到人才建设等多方面一贯得到卫生部领导大力支持,我们应该紧紧抓住这个大好机遇,努力推动疼痛学科又好又快的发展。

在会上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终身名誉主委韩济生院士就学科发展和疼痛科建设等问题发表重要讲话,韩院士指出,鉴于疼痛科是一个新建的学科,百废待举,业务性强,为更好的促进疼痛学科的发展,疼痛学会的工作要由疼痛科医师自己来承担,尤其是疼痛学会主要负责人,尽量由从事疼痛临床工作的医师担任。同时基于疼痛医学多学科性质与特点,欢迎与疼痛科相关的其他学科医生积极参加疼痛学会的学术活动。与会代表一致表示,回到工作岗位后一定督促加快本单位和本地区的疼痛科建设及疼痛医师的注册工作。

会议期间韩济生院士作了一个加强疼痛科医生科研能力的讲座。指出,一个优秀的疼痛科医生除了要具备精湛的临床技能外,还要有一定的科研和写作能力,才能造福更多的疼痛患者。对提高疼痛医生论文写作、科研思维能力及提高科研基金申请能力有很好的帮助

关于疼痛学科建设的专题报告会上,樊碧发主任委员着重作了《疼痛科注册的必要性和操作程序》的专题报告,重点阐述疼痛科注册在学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敦促各省市开展疼痛诊疗的医院加快完成注册工作,避免以后在临床诊疗工作和科室发展工作中遇到不该发生的纠纷和困难。之后樊碧发主任委员又作了《疼痛科诊疗指南》和《疼痛科技术操作规范》两本指导用书的修订说明和解读,刘延青副主任委员作了《卫生部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标准》的解读,这进一步明确了疼痛学科建设目前的重点工作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在接下来的会议上,来自全国各地的疼痛科主任分别就本地区本科室在发展和建设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发表各自的看法和建议,并对目前形势下如何开展有效医患沟通,新兴学科如何开展科研工作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深入细致的探讨。大会还安排了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的三个临床中心分别介绍了各自的经验与体会,让参会的疼痛科主任及骨干们掌握了疼痛科建设和发展的纲领和目标,对他们今后开展工作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在随后举行的庆祝疼痛科建科五周年暨卫生部(227)号文件发表五周年庆典上,首先樊碧发主委热烈祝贺韩济生院士荣获2012年IASP荣誉会员称号,并代表学会向韩济生院士颁发了奖状及纪念品。表彰了多年从事疼痛临床工作,为疼痛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五位老专家王福根、崔健君、宋文阁、高崇荣、俞永林教授,并授予“韩济生院士奖”—临床疼痛医学终身成就奖。庆典会上,卫生部医政司高新强主任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代表卫生部医政司王羽司长对庆典大会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高度赞扬韩济生院士及老一辈疼痛学家为开创中国的疼痛学科做出的重大贡献,为中国疼痛科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不懈的努力,非常值得全体疼痛科同道们学习,并以他们为楷模,激励疼痛学界的青年一代为学科建设继续努力,使疼痛学科建设和发展再创辉煌。刘延青副主委代表疼痛学会发言,首先热烈祝贺疼痛科建科五周年庆典隆重召开,祝贺韩院士荣获

2012年IASP荣誉会员殊荣,高度评价了韩院士为开创中国疼痛事业做出的历史功绩,如今获此殊荣当之无愧。另外回顾了疼痛科建科五年来所取得的成就,可谓成绩斐然,令人欣慰。并且强调要把疼痛科建设得更加强大,同道们仍需继续努力,不断创新和进取。之后获得韩济生院士奖—临床疼痛医学终身成就奖的五位老专家,分别发表了获奖感言,一致表示疼痛学科取得今天的成就来之不易,首先感谢韩院士作为疼痛学科奠基人开创了学科发展的大好局面,同时也感谢卫生部领导多年来对疼痛科发展的有力支持,也有赖于疼痛界全体同仁的努力奋斗,他们决心为疼痛学科发展继续献计献策,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庆典大会由学会副主委张达颖教授主持。

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第七届科主任峰会于5月28日圆满结束,本次会议着重解决了疼痛科建设、发展和疼痛科注册问题,指明了疼痛学科今后的奋斗目标和发展方向,为推动疼痛学科的又好又快发展,建设一支专业化、正规化的疼痛科医师队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刘延青 肖礼祖 吴大

控制疼痛 篇3

【关键词】疼痛控制;护理;创伤性骨折;术后康复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2-0136-02

创伤性骨折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其发生率高。创伤性骨折患者在术后会产生一定的疼痛感[1],需要采取护理措施去减轻患者的疼痛。我院将创伤性骨折80例作为研究对象,详细报告如下:

1创伤性骨折患者资料和护理方法

1.1基线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80例创伤性骨折患者(属于2014年7月~2015年10月期间)作为研究对象,一组有40例患者。

对照组: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21例,年龄范围16~70(41.25±10.58)岁。

观察组: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17例,年龄范围17~71(42.01±10.63)岁。

对照组和观察组创伤性骨折患者在基线资料方面比较差异不明显,P值大于0.05。

1.2护理方法

创伤性骨折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对照组),护理人员密切监测患者的体征,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和康复指导。

创伤性骨折患者采用疼痛控制护理(观察组),具体操作如下:

(1)健康教育:通过对患者疼痛程度进行评估,来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向患者介绍创伤性骨折的相关知识和护理措施。

(2)环境护理:护理人员对病房进行消毒清洁,保持室内通风和安静。

(3)心理护理:通过音乐、交流等方式使患者精神放松,缓解紧张情绪,转移患者的注意力,改善患者的疼痛程度。

(4)镇痛护理:使用冰敷和按摩等措施缓解患者肢体血液循环不畅等情况,减轻患者的疼痛。

(5)饮食护理:护理人员叮嘱患者家属多给患者食用高维生素、高蛋白、高热量的易消化清淡饮食,多食用核桃、芝麻等促进肠胃蠕动的食物,禁刺激性食物。

(6)康复护理:根据患者的疼痛情况制定合理的运动计划。帮助患者进行全身肌肉放松、收缩训练,改善患者的疼痛程度。

1.3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3.1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创伤性骨折患者的疼痛情况。

1.3.2判定标准

无痛:患者无痛感

轻度疼痛:疼痛感轻微,在可忍受的范围内。

中度疼痛:疼痛感明显,勉强可忍受。

重度疼痛:疼痛感剧烈,难以忍受。

1.4统计学处理

将两组创伤性骨折患者的疼痛情况数据录入到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用%表示疼痛情况,以(n)%形式表现,使用卡方进行数据检验。当P小于0.05时,表示两组创伤性骨折患者的各项资料数据对比有明显的差异,统计学具有意义。

2实验结果

在经过护理后,观察组创伤性骨折患者的疼痛程度明显比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所示:

3讨论

创伤性骨折在骨科中较为常见,一般是由交通意外、高处坠落等因素导致的{2]。近年来,随着汽车数量和高层建筑的不断增加,创伤性骨折的发生率也不断上升,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健康[3]。创伤性骨折患者在术后进行护理有利于其康复。

常规的护理措施并不能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在患者的术后康复上效果不佳。

疼痛控制护理从健康教育、环境护理、心理护理、镇痛护理、饮食护理和康复护理6个方面为创伤性骨折患者进行护理,健康教育和环境护理能够使患者的心情平静,心理护理能缓解患者的负面情绪,减轻其疼痛感,镇痛护理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疼痛程度,饮食护理能补充机体营养,有助于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康复护理以患者为中心,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开展康复训练,有利于减轻患者的疼痛,提高患者术后康复速度[4]。为创伤性骨折患者进行疼痛控制护理在改善患者血液循环[5]和疼痛程度中作用极大,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本文旨在研究对创伤性骨折患者进行疼痛控制护理在患者术后康复中的应用效果,将我院收治80例创伤性骨折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疼痛控制护理。对照组创伤性骨折患者的疼痛情况不如观察组,观察组为创伤性骨折患者进行疼痛控制护理,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实施疼痛控制护理有利于创伤性骨折患者的术后康复,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疼痛程度,有利于患者的预后,效果好。

参考文献:

[1]蒲小兰.疼痛控制护理对创伤性骨折患者术后康复的干预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29):2-2.

[2]曹光岩.疼痛控制护理对创伤性骨折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5,15(36):250-250.

[3]杨艳莉.疼痛控制护理对创伤性骨折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J].中国伤残医学,2015,23(10):152-153.

[4]赵艳梅.分析探讨疼痛控制护理在创伤性骨折患者术后康复的应用效果[J].中国实用医药,2015,0(6):237-238.

控制疼痛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80例股骨颈骨折病人, 其中男44例, 女36例;年龄45岁~75岁 (60.5岁±15.2岁) ;受伤原因:车祸伤35例, 骑车摔伤26例, 行走摔伤19例;受伤部位:左侧46例, 右侧34例;骨折类型:GardenⅢ型42例, Ⅳ型38例;伤后至手术时间24h~72h (48.5h±21.3h) 。纳入标准: (1) 均明确诊断; (2) 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3) 骨折前均体质和健康状况尚可; (4) 无重要器官严重疾病; (5) 非病理性骨折; (6) 思维清晰, 能配合完成调查。排除标准: (1) 合并语言功能障碍、听力障碍; (2) 陈旧性或病理性骨折; (3) 身体机能较差, 不能耐受手术; (4) 术后出现严重并发症; (5) 神经病、精神病史; (6) 心理、精神疾病。采用抽签的方法将80例病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40例, 两组病人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干预方法

两组病人手术治疗方法基本相同, 术前、术中护理方法相同, 术后疼痛药物相同, 对照组术后采用常规护理, 观察组术后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疼痛控制护理, 具体内容如下。

1.2.1. 1 心理护理

告知病人疼痛是术后正常现象, 增加病人术后疼痛的认知及接受度。术后病人疼痛时及时到达病人身边给予安慰和心理支持, 利用谈心和看感兴趣的电视节目等方法分散病人的注意力, 减轻疼痛, 减少因疼痛引起的焦虑、烦躁和恐惧心理[2]。及时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 对疼痛较为敏感的病人给予充分的人文关怀, 运用语言和非语言的交流方式, 引导病人摆脱疼痛或淡化疼痛的意念。做好各项解释工作及股骨颈骨折疾病的健康宣教, 缓解病人的顾虑, 鼓励家属多关心病人, 坚定其治疗信心。

1.2.1. 2 镇痛药物的使用

(1) 术前采用超前镇痛, 手术前15 min采用地佐辛0.3 mg/kg、芬太尼0.015mg/kg+氟哌啶醇5mg超期镇痛, 溶于100mL的等渗生理盐水中静脉输注。 (2) 讲解病人长期使用镇痛药物的成瘾性仅为1%, 且不会影响伤口愈合, 提高病人对镇痛药的认识, 术后按时给药。止痛药应当有规律地“按时”给药 (3h~6h给药1次) 。

1.2.1. 3 音乐干预及放松训练

根据事先了解的病人文化程度及欣赏水平, 让病人听一些清新典雅、节奏平稳、悠扬动听、宽广柔慢的音乐或歌曲, 如海顿的《小夜曲》、我国民族乐曲《渔舟晚唱》《平湖秋月》, 分贝控制在40dB~50dB, 在听音乐的同时指导病人进行放松训练。首先从双手开始, 吸气时握紧双拳, 呼吸时缓缓放松, 通过吸气和呼气时感受紧张和放松的感觉。

1.2.1. 4 物理疗法护理

手术结束病人回病房后, 即刻进行下肢按摩, 采取的方法有趾 (踝) 关节屈伸摇摆法、腓肠肌挤压法、股四头肌按揉法等, 按摩时注意均匀按摩, 由轻到重, 对患肢手法要轻柔, 避开伤口。病人清醒后争取其配合, 也可由家属进行操作。麻醉作用消失后主要对小腿肌肉按摩, 以促进血液循环。解释正确体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以取得家属的理解, 督促家属对病人进行局部按摩, 增加活动量, 以减轻疼痛。除此之外, 还可在伤口部位给予冷敷和热敷, 在术后锻炼过程中提醒病人早锻炼、晚负重的原则, 切勿动作过急过猛而导致新的损伤[3]。

1.2.2 观察指标

(1) 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 (VAS) 评估, 共评分0分~10分。在术后6h、24h、48h、72h共4个时间点对病人的疼痛情况进行调查。 (2) 舒适度:采用我院自制的舒适度调查问卷进行调查, 包括恐惧、疼痛、饮食障碍、娱乐活动缺乏和睡眠障碍, 采用4级评分法, 0分、1分、2分、3分, 分别为无不适、轻度不适、中度不适和重度不适, 以上各项平均分<1分为轻度不适, 1分~2分中度不适, >2分为重度不适。 (3) 功能锻炼积极性:由专业护士进行评价, 内容包括功能训练的需求程度、功能训练的主动配合程度、功能锻炼的依从性、出现并发症后的抵触情绪以及护士及家属鼓励的有效性, 第1项、第2项、第4项均为正向评分, 第3项为反向评分, 每个方面满分10分, 共50分。 (4) 并发症: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压力性溃疡、关节僵硬等。 (5) 髋关节功能:应用Harris评分法, 共包括功能评分、疼痛评分、关节活动评分和急性评分4个方面的内容, 满分为100分。小于70分为差, 70分~79分为可, 80分~89分为良, 90分~100分为优。 (6) 住院时间。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数据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评分、时间比较采用t检验, 并发症的发生率、关节功能的优良率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讨论

疼痛是机体对疾病本身和手术创伤所致的一种复杂的生理反应, 给病人的身体和心理均带来巨大的负担。疼痛既是一种主观体验, 又是一种较复杂的心理现象。同样的损伤不同的个人疼痛体验不尽相同。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 疼痛已经成为继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后的第五生命体征。术后疼痛会显著影响病人的心情, 一些病人会因疼痛而出现恐惧、焦虑、烦躁等情况, 这些不良情绪会导致内源性抑痛物质的减少, 致痛物质的增加, 增加病人术后对疼痛的敏感性和切口疼痛的主观感受, 形成恶性循环[4,5]。对下肢骨折的病人术后疼痛剧烈, 一些病人术后不愿翻身、进行功能锻炼和下床运动, 这不仅增加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也延迟了功能锻炼的时间, 影响了关节功能的恢复。

随着对疼痛管理研究的深入, 疼痛护理工作日益受到重视。有研究显示, 完善的术后疼痛护理可以加快病人的术后康复, 改善病人的病情转归, 而且还能改善病人远期生活质量和整体功能状态[6]。因此, 对病人提供缓解疼痛的护理措施显得十分必要[7]。本研究对股骨颈骨折的病人实施疼痛控制护理的分析表明, 其有效改善了病人的术后疼痛, 提高了术后舒适度和病人的功能锻炼的积极性, 改善了康复效果。其中心理护理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病人因术后疼痛带来的焦虑、烦躁、紧张等不良心理, 改善了心境, 调动了自身机体内在的抗痛能力, 提高了病人的疼痛阈值[8]。超前镇痛是在伤害性刺激作用于机体之前采用的镇痛措施, 目的在于减轻病人的疼痛感觉, 提高术后舒适度。地佐辛联合芬太尼超期镇痛不仅镇痛效果好, 而且安全性高, 可降低术后不良反应率[9]。按时给药镇痛明显降低了病人的术后疼痛, 是一种预防性镇痛方法。音乐及放松训练能够刺激大脑边缘系统, 促进边缘系统调节人的情绪活动, 产生感情上的共鸣, 导致机体产生快感。干预时均选取音乐节奏平稳、宽广柔慢, 可协助个人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达到生理、心理、情绪的整合[10], 有效转移对疼痛的注意力, 尽管音乐不会替代止痛药物, 却能够提高止痛药物的效果。放松训练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调节, 使副交感神经系统功能占优势, 松弛不仅有以上生理反应, 解除痉挛, 缓解疼痛, 而且亦有相应的心理效果, 缓解焦虑, 减轻压力。按摩护理可疏通经络, 使气血通畅, 对骨折病人的下肢进行按摩, 发挥了肌肉泵的作用, 促进了血液回流, 加快了炎性物质的吸收, 不仅可减轻术后疼痛, 减轻肿胀, 方便病人早期下床活动, 而且可减少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11]。创伤性骨折病人的术后康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如果能够减轻病人的术后疼痛, 势必有利于病人的术后舒适度的提高和早期康复锻炼的介入, 进而提高康复效果[12]。

综上所述, 疼痛控制护理能够减轻下肢骨折病人术后疼痛程度, 提高功能锻炼的积极性, 促进康复。

摘要:[目的]研究疼痛控制护理在下肢骨折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0例股骨颈骨折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40例,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疼痛控制护理, 比较两组病人术后疼痛、舒适度、功能锻炼的积极性以及康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24h、48h、72h时的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术后舒适度高于对照组、功能锻炼的积极性高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及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 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疼痛控制护理能够减轻下肢骨折病人术后疼痛程度, 提高功能锻炼的积极性, 促进康复。

背部疼痛的原因 篇5

按摩后背缓解疼痛,每次每个穴位可以按摩10分钟,每天具体次数可以根据缓解情况来定,后背疼痛较厉害就每天3、4次,缓和一些的时候可以每天2次。 按摩上背的心俞穴、督俞穴、膈俞穴,可以帮助刺激肺部、心脏、以及理血、宽中和胃。按摩下背部的肝俞穴、胆俞穴、脾俞穴,可以刺激肝脏、胆囊、健脾、和胃、化湿。

靠墙站增加背部的肌肉力量以缓解后背疼痛,背靠着墙站直,两侧的肩胛骨尽量向墙面靠拢,每次坚持3分钟左右,这样做有助于肌肉力量得到增长能帮助预防和减轻后背疼痛。

疼痛,你知道挂疼痛科吗? 篇6

重视疼痛信号

疼痛就去医院看看吧,因为反复疼痛就是表示身体可能出现不良状况了。

疼痛是一种信号,轻则是提醒,重则是警告,在告诉主人身体某部位受到疾病的威胁或损伤了。当你出现疼痛症状时,一定不要忽视它的出现。

疼痛是一种症状,准确描述疼痛的部位、感觉、时间,在门诊中有着重要意义,能帮助医生准确诊断疾病。疼痛在现代医学中,已被列为继呼吸、脉搏、血压、体温之后的第五大生命体征。

有些慢性疼痛本身还是一种疾病,如三叉神经痛、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等。长期的局部疼痛,会使机体各系统功能失调、免疫力降低,诱发多种并发症,严重者甚至致残或危及生命。

对疼痛的治疗,近年来各国越来越重视。在我国,2007年国家卫生部正式通知,在《医疗机构诊疗科目名录》中增加一级诊疗科目——“疼痛科”,并表示,全国二级以上的医院均可开展疼痛科诊疗科目,三级甲等医院原则上要求必须设立疼痛科。

挂号如何选择科室

疼痛催促着患者来到医院,可是引发疼痛的疾病很多,患者应该选择挂哪个科室呢?

按传统的思维,患者大多是这样去选择科室挂号:颈、肩、腰、腿痛挂骨科;三叉神经痛、头痛、偏头痛以及其他神经性疼痛挂神经内科;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引发的疼痛,会照常挂风湿免疫科;带状疱疹引起的疼痛,会去皮肤科;中晚期顽固性癌性疼痛,患者依然会选择肿瘤科。

其实这些疼痛非常适合在疼痛科诊治,但是多数患者却不知道这个新兴科室的存在,更不知道其诊断范围。他们按着传统的看病习惯挂号,接受传统的治疗方式,也是必然的。按傳统方式治疗,一部分患者治好了,但付出的代价却比较大;还有一部分患者则是花了钱但痛还在。

当然,疼痛并不是都需要挂疼痛科,而有些不疼痛的病(比如严重的晕车),却很适合在疼痛科治疗。那么,到底哪些疾病可以优先选择疼痛科治疗?疼痛科有些什么技术?疗效如何?费用如何?……这些都是患者非常关心的问题。为了让读者全面了解疼痛科,记者将选一个有代表性的科室,通过走访观察,带读者认识疼痛科。

走近新桥医院疼痛科

记者在网上搜索“疼痛科”,其中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疼痛科映入笔者眼中。该科室创建于1986年,是国内较早建立的疼痛科室之一。据介绍,该科室自主成功研发了红外热像诊断仪,并以它作为重要辅助诊疗依据,采用神经调治,在可视化引导下靶点微创治疗技术,结合现代高科技镇痛设备,辅以其他中西医手段和药物,主治疼痛相关疾病,解除疼痛困扰。资料还显示,该科室是中国疼痛学会重庆分会主任委员单位,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软组织痛分会副理事长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针刀学会常委单位。

记者很快联系到了新桥医院疼痛科吴悦维主任,并向他说明了意图,他乐意接受记者采访。

新桥医院坐落在美丽的歌乐山脚下,是西南地区占地面积最大的医院。医院环境优美,山水相映,犹如一座公园。记者如约来到门诊大楼,在宽敞明亮的6楼疼痛科见到了吴悦维主任,身材魁梧的他着一身军装,说话像北方人,感觉热情豪爽。他擅长颈椎病、骨关节炎、神经病理性疼痛及癌性疼痛的诊治。为了让记者全面地了解疼痛科,他还特地将科室的吴士明、张宽平等专家一一介绍给笔者,并对疼痛科的治疗范围和相关疾病作了详细介绍。

正畸疼痛的发生机制及控制方法 篇7

正畸治疗中的疼痛可以来源于牙周组织在改建时释放的疼痛介质, 也可以来源于正畸矫治器对口内软组织的机械刺激或医师的不当操作。在正畸力的作用下, 牙齿的移动是通过牙周组织的改建来完成的。牙周膜受压、缺血、出现炎症反应、水肿、无菌性坏死。牙周膜在力的作用下, 其内的肥大细胞生成并释放与炎症有关的化学介质和酶, 如肝素、组织胺、5-色胺、乙酰胆碱、缓激肽、前列腺素等。它们相互作用引起局部血管扩张, 毛细血管渗透压升高, 致使牙周膜内感受器的敏感性升高, 最终导致疼痛阈值降低、牙周感受器对理化刺激的敏感性增高。此外, 前列腺素E在牙齿移动及引起正畸疼痛过程中也起到重要作用。

很多学者对疼痛介质所致的正畸疼痛进行了相关的基础研究。这种疼痛的机制为:正畸矫治力作用于牙齿而使之移动, 牙周组织发生改建、释放的疼痛介质兴奋伤害感受器, 这种疼痛信息经由三叉神经的Aδ和C纤维传导到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 换元后交叉到对侧, 上行传递至中脑、丘脑投射到大脑皮层, 于是感觉到疼痛。

有学者认为即刻疼痛与牙周膜初始所受的压力有关, 而数小时后开始的持续疼痛则是由大范围的正畸力所引发, 称为痛觉过敏。前列腺素类物质增加了组织对一些物质如组胺、5-色胺、缓激肽、乙酰胆碱、P物质等的敏感性, 从而导致痛觉过敏。此外, 正畸过程中牙龈和牙周组织的炎症降低了个体的痛阈, 从而出现疼痛。现在学者们致力于通过研究与疼痛相关的神经递质及其受体来发掘疼痛的本质, 拓宽了正畸疼痛的基础研究领域。本文将对正畸治疗疼痛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一、要有效的控制正畸疼痛, 首先就要了解其发生的机制

首先是与伤害感受相关的牙齿、牙周神经:

1. 牙齿及牙周伤害性感受神经纤维分类。

牙齿及牙周组织具有丰富的神经支配, 其感觉神经纤维来源于三叉神经节, 可分为有髓鞘的A类纤维和无髓鞘的神经纤维。在牙周膜的牙槽骨侧1/3靠近血管处有成束的有髓及无髓神经纤维存在, 而在靠近牙骨质处即牙周膜的乏血管区可见一些孤立的有髓、无髓神经纤维。A类神经纤维根据其直径又分为Aβ纤维 (>6μm) 和Aδ纤维 (<6μm) , Aβ纤维约占20%。无髓鞘神经纤维由直径小于1μm的细无髓神经纤维即C纤维及直径大于1μm的粗无髓神经纤维即Ruffini终末构成, 而Ruffini终末为粗有髓神经纤维的分支。牙周的痛觉感受器主要为Aδ纤维和C纤维的自由神经末梢, 其中Aδ纤维的阈值较低, 疼痛特点为尖锐性刺痛;C纤维阈值较高, 但疼痛强度强烈, 较Aδ纤维的疼痛更难以忍受;而Aβ纤维为机械感受器神经纤维, 其功能目前尚无定论, 一般认为它可能介导痛前感觉和本体感觉, 但它们也参与了伤害性感受过程, 并对其作出反应。有学者总结了Aβ纤维的功能, 即该纤维兴奋阈值较低, 低强度电流时介导非痛性感觉, 而强电流刺激时作为伤害性感受器, 具有与Aδ纤维相同的功能。

2. 与伤害感受相关的神经肽。

神经肽是神经系统的一类蛋白, 属于肽类神经递质, 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氨基酸通过肽链连接组成的分子, 目前的研究发现有许多神经肽分布在牙齿及牙周组织中,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 CGRP) , P物质 (Substance P, SP) 等, 它们已被证实在C纤维中存在。

SP在初级传入神经中主要是由直径较小的呈串珠状的无髓神经纤维的胞体合成, 具有痛觉传入功能, 并且当神经受到刺激时, 可从末梢释放, SP能作用于血管, 引起血管扩张和血浆外渗。

CGRP的分布与SP类似, 含CGRP的神经纤维比含SP的神经纤维大而且数量多, 其中也包括一些小的有髓鞘神经纤维。CGRP参与痛觉传导过程可能通过以下两种机制: (1) 增加伤害性刺激诱发的背角SP的释放, 加强SP的痛觉传入功能, 即CGRP通过加强SP的释放在痛觉传导中发挥作用: (2) SP由初级传入末梢释放后, 一方面作用于靶细胞受体引起痛觉信号的上行传入, 另一方面被位于靶细胞膜上的内肽酶降解, CGRP抑制内肽酶的降解, 延长SP的半衰期及生理效应时间, 从而加强痛觉传导作用。

二、正畸治疗中牙髓、牙周组织改变与疼痛发生

1. 正畸治疗中牙髓和牙周神经改变。

在正畸力作用下, 牙周膜内出现张力区和压力区, 即使使用轻微的力量, 也能造成牙周组织的损伤、变性, 并且随后出现神经再生。另外有医生观察到正畸力作用4天时狗牙根尖部压力侧透明性变区神经纤维消失, 而透明性变区周围机械感受器发生颗粒状变性。还有医生发现在加力7天时根尖部牙周膜内CGRP免疫反应神经密度增加, 直到21天恢复至对照组的水平。

2. 影响疼痛发生的外周因素。

在正畸力作用下, 初级感觉神经元产生兴奋性传导, 在中枢端释放神经递质, 同时在其外周也释放神经肽, 在组织中发挥生理学效应。不仅牙周神经肽参与疼痛发生, 正畸加力后牙髓中SP的量在24小时内也增多, 提示这也可能是导致牙齿疼痛的原因之一。正畸治疗常导致患者的不适或疼痛, 外力作用于牙齿的痛觉感受, 可以被看作为一种较为“温和”的伤害性刺激, 有实验观察到在牙齿移动中代表C纤维的细无髓神经末梢变性较轻, 主要表现为增生, 而A纤维发生不同程度的变性。正畸疼痛的发生不仅与C纤维的增生有关, 而且与Aβ纤维变性有关, Aβ纤维直接参与了伤害性感受或由于变性降低了对Aδ和C纤维的抑制, 使痛觉信息易于向上传导。

CGRP及SP[1]是神经源性炎症反应的媒介, 神经肽受到各种刺激包括正畸力作用时释放出来导致炎性反应。SP、CGRP可刺激免疫活性细胞释放组织胺、5-色胺 (5-HT) 、缓激肽和前列腺素等致痛物质, 这些物质可进一步刺激神经, 增加其敏感性, SP本身也可作为致痛物质兴奋感觉神经末梢。同时, SP、CGRP的大量释放可导致牙髓、牙周组织血管扩张、浆液渗出、组织内压升高和神经末梢兴奋性增高。另外, 初级感觉神经末梢释放的神经化学物质可以进行化学性信息传递, 影响相邻的神经末梢, SP可能经此途径影响神经末梢的兴奋性。

此外, 神经生长因子 (NGF) 在疼痛发生中也起了重要作用。NGF作用机制是通过降低外周痛觉感受器的痛感受阈, 其主要机制为:正畸力所致的牙周神经源性炎症因子在牙周释放增加, NGF增加, 依赖溶血磷醋酰丝氨酸和细胞外钙离子激活浆细胞并促其脱颗粒, 释放组织胺、5-HT等物质, 使C纤维致敏。此外, NGF也可直接作用于阳性Tr KA受体感觉神经纤维使C纤维致敏, 或作用于Tr KA受体的交感神经节后神经元, 使神经纤维对兴奋刺激敏感。

三、正畸治疗时痛觉信息的上行传递途径

矫治力刺激兴奋牙齿的局部感受器, 冲动经过Aδ纤维和C纤维传递到三叉神经节的胞体, 再通过三叉神经干向中枢神经系统传递进入脑桥, 并向颈部脊髓的上方延伸, 轴突终止于颈髓上段的颈神经节、三叉神经感觉主核、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的Ⅰ、Ⅱ层。Yamashiro发现牙齿移动导致Fos神经元在同侧Vc及双侧外侧臂旁核出现, 表明实验性牙齿移动引起的伤害性刺激信息传递到同侧的Vc并且至少部分传递至外侧臂旁核。他又进一步发现牙齿移动时中央杏仁核、下丘脑室旁核及丘脑室旁核出现Fos神经元。解剖及电生理实验研究表明中央杏仁核接收从臂旁核传来的伤害性信息所以正畸引起的伤害性刺激由Vc向上传递的上位中枢为外侧臂旁核—杏仁核、丘脑腹后内侧核、下丘脑室旁核、丘脑室旁核。这一部分的中脑导水管周围的灰质是直接接受内分泌分子影响的区域, 并与许多情感有关, 这可能是一些疼痛症状与患者的心理和情绪状态互相影响的解剖生理基础。第二神经元向上进入大脑, 从脑部开始, 第三、第四神经元间突触形成, 将冲动传递至大脑皮质, 这时患者才真正意识到疼痛症状。冲动投射到中央旁区和顶区, 可以判断疼痛的部位和刺激的性质, 投射到颞叶, 建立疼痛的记忆。

四、影响正畸治疗中痛觉上行传递的因素

1. 牙周机械感受器对疼痛传递的影响。

有正畸医师于1965年首先提出了“闸门控制”学说。他们认为直径较粗的感觉神经纤维 (Aβ纤维) 冲动的传导比Aδ和C纤维快, 因而提前到达脊髓背根神经节并“关闭闸门”, 从而产生对疼痛信号的抑制, 然而当矫治力作用时, 由于Aβ纤维变性, 应答阈值上升, 因此对伤害性刺激传递的抑制作用降低。

2. 脊髓节段性痛觉调制。

脊髓的节段性调制由传入A类和C纤维、背角神经元 (T细胞) 和胶质区的SG细胞共同完成。T细胞兴奋引起痛觉的上行传导, SG细胞兴奋抑制T细胞的兴奋, 阻断痛觉的传递, A纤维和C纤维可激活T细胞, C纤维抑制SG细胞。

3. 内源性调节系统。

在中枢神经系统中有一个以脑干中线结构为中心, 由许多脑区组成的调节痛觉的神经网络系统, 其中了解最清楚的是脑干对脊髓背角神经元的下行抑制系统, 这些系统的神经元兴奋后, 与SG细胞相同, 抑制背角神经元的兴奋, 阻断痛觉的上行传导。中脑中央灰质、中缝大核等镇痛性核团, 能够发生5-HT能神经投射到三叉神经脊束核, 证实机体内源性镇痛系统也作用于三叉神经脊束核, 在正畸治疗中痛觉调控中发挥作用。

临床上正畸疼痛程度的评定方法

有学者将临床上正畸治疗中的疼痛分为3度。

(1) 一度疼痛:由矫治器施加于牙齿所产生的疼痛。固定矫治器的定向力容易引发这种疼痛。一般来讲, 患者是不会意识到这种疼痛的;

(2) 二度疼痛:患者在磨牙或是紧咬时会感到的疼痛和不适, 但能咀嚼和正常饮食;

(3) 三度疼痛:患者有自发性的疼痛并且不能正常饮食。

疼痛是正畸治疗中一种常见的反应, 尤其在分牙, 放置首根弓丝或复诊弓丝调整后几天内最为明显[2].原因在于:当牙齿接受像牙齿矫正这种轻微而持续的外力时, 牙齿本身是不会痛的, 但是这个力道会使得位于牙齿与牙槽骨之间的牙周膜受到拥挤或拉扯.牙周膜是除了富含连接牙齿与牙槽骨的牙周韧带外, 还具有神经, 血管与细胞的一种组织, 当组织受力而变形后, 血液流通受阻, 在牙周膜内产生一个缺血区, 形成缺氧的状态, 这时周边的细胞就会释放出一些神经传导物质来刺激神经向大脑做通报.一开始这些物质的浓度很低, 尚不够让大脑感受到疼痛, 差不多在安装矫治器后5~6h, 其浓度才足以引发疼痛的感觉.

在目前临床上还未发现无不良反应的缓解疼痛的方法的情况下, 使用布洛芬缓解正畸疼痛, 能够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 可作为缓解疼痛的有效办法.

五、疼痛出现的时间

使用固定矫治器的患者在正畸治疗阶段的疼痛主要出现在分牙、载入初始弓丝、每次调整加力阶段和最后去除矫治器时。

一般来讲, 使用固定矫治器的患者一般需要3-5天的分牙时间。临床上常用的分牙装置主要有分牙簧、分牙橡皮圈。一些学者对分牙簧和分牙橡皮圈的分牙效果、引起的疼痛及不适进行了比较, 发现分牙簧组引起的疼痛较橡皮圈组弱, 由这两种分牙装置引起的疼痛都在分牙第2天达到峰值, 第5天时完全消退, 疼痛使50%的患者进食习惯发生改变并使其服用了止痛药。他们认为这两种分牙装置的分牙效果相同。有学者对患者分牙时各种咬合运动产生的疼痛与对照组进行比较, 发现当后尖牙对尖咬合时产生的疼痛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前牙切对切咬合时产生疼痛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6岁以下的患者在分牙后4h的疼痛程度强于16岁以上患者, 而24h以后则相反;不同性别患者之间分牙产生疼痛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初次戴入弓丝后产生疼痛是几乎每位正畸患者的体验[4]。有报道指出, 对疼痛的恐惧是使患者拒绝正畸治疗的重要原因。研究表明, 对牙齿施加轻力才会得到更有效的、生理性的牙齿移动并且产生更少的疼痛感。因此, 有正畸医师选择细弓丝作为初次戴入的弓丝, 认为细弓丝会产生较少的疼痛。但也有研究发现, 不同弓丝所致的疼痛程度差异并没有统计学意义。随着材料技术的发展, 新材料被应用于正畸领域, 超弹镍钛弓丝、热激活弓丝等因其特殊的性能而广泛应用于临床。有学者比较了超弹弓丝和传统镍钛丝作为初次戴入的弓丝对患者产生的疼痛, 发现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还有学者发现, 初次戴入弓丝所致的疼痛在上下颌是有区别的, 下颌疼痛程度较高。初次戴入弓丝所致的疼痛在性别上没有差异, 但与年龄相关。年龄越大的患者所感受的疼痛越剧烈、越持久, 这是由于儿童比成年人的组织反应性好, 适应性更佳。

复诊时, 医师对弓丝进行调整, 调整的方法不同, 所致疼痛发生的部位或者程度也不同。但并不是所有在复诊阶段产生的疼痛都是由于弓丝调整后牙周组织改建所造成的, 牙齿移动而出现暂时性的早接触也是原因之一。因此, 正畸医师必须区分出不正常的、非生理性的疼痛, 才能及时调整去除有害的早接触点, 除了弓丝以外, 使用橡皮圈牵引也会产生疼痛。正畸治疗所致的疼痛能对肌肉的活动产生影响。这是由于三叉神经通路与咀嚼肌神经上传的信息在某处汇合, 合并传递至中枢后, 使咀嚼活动受到影响。学者们研究了正畸弓丝调整后产生的疼痛与咀嚼肌电活力的关系, 发现正畸治疗中患者咀嚼时的肌电活力有所降低, 认为这是疼痛导致患者的咀嚼功能暂时障碍造成的。

去除矫治器时患者也会感受到疼痛, 并且若是用力不当, 患者常难以忍受。研究发现, 去除托槽时的疼痛, 与牙齿的松动度、加力的方向有很大的关系, 与患者的性别、牙齿的类别也有一定的关系。当牙齿的松动度较大时, 疼痛阈值降低, 对力的耐受度就较低。这是由于牙移动中牙周组织的痛觉过敏引起的。另外, 牙松动度的增加也使牙周局部压力增大和局部缺血。去除托槽时使用的力有6个方向即拉伸、压入、近中、远中、颊向、舌向。其中使患者感觉较舒适的为压入力, 而其他几种方向的力都会造成较大的疼痛, 特别是颊舌向的转矩力和拉伸力, 患者一般无法忍受。下切牙在去除托槽时最痛, 其次为上颌切牙, 而双尖牙的疼痛最不明显。女性患者的痛阈低于男性患者, 因此会感受到较大的疼痛。此时, 正畸医师可以用手指支撑患者牙齿或是嘱患者紧咬棉球以减轻疼痛。

六、正畸疼痛的特点

1. 疼痛规律性变化。

与其他急性损伤相比, 正畸治疗中疼痛具有周期短, 强度低的特点。调查结果发现, 在装戴固定矫治器、放置首根弓丝后, 牙周疼痛平均发生时间为4-5h, 在24-48h疼痛达到高峰, 尤其在晚上或夜间疼痛感更加明显。这是因为晚上及夜间注意力比较集中, 自我感受疼痛更甚之故。加力后72h疼痛程度才逐渐减轻, 有研究发现成年组患者放置首根弓丝后牙周疼痛比青少年患者严重。

2. 治疗阶段的疼痛表现。

有人发现放置第1、2根弓丝后出现的牙周疼痛程度没有明显不同, 但放置第2根弓丝后疼痛持续时间较短。有人比较了分牙、放置第1、2、3根弓丝后第二天的疼痛程度, 结果表明成年组在四种情况下疼痛程度较为一致, 而青少年组和儿童组放置第一根弓丝的疼痛程度较其他三种情况严重。

3. 正畸治疗在临床上常常遇见许多患者一方面不得不接受

治疗, 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忍受痛苦, 甚至有患者因此放弃了后续治疗, 还有相当部分患者甚至不敢接受正畸治疗[4]。

七、正畸疼痛的影响因素

1. 医源性因素。

使用固定矫治器进行治疗时, 有一定的危险性。一般说, 在口腔卫生良好和常规供给氟化物能合作的病人, 正畸治疗不一定会引起任何可觉察的损伤。然而, 当这些原则被忽视时, 损伤可能是相当大的, 而正畸治疗的收益也可能是不可靠的, 临床使用不同矫治器对疼痛程度也有不同影响。研究表明固定矫治患者相对活动矫治患者疼痛程度较为剧烈, 这是因为弓丝产生恒定的力量使牙齿伸长、压低、倾斜及扭转, 而橡皮圈则产生间歇力使牙齿移动。

对正畸患者还可采用医院护理干预措施:个体量化健康教育, 即针对病人的病情、矫治方案、心理问题等向病人及家长进行个体量化健康教育和心理指导, 让他们认识到只有做到正确接受治疗、定期复诊、保持良好的情绪、心理状态、改变口腔不良习惯, 才能达到理想的矫治效果;电话随访:建立正畸患者档案、记录病人的姓名、性别、病情、电话、通信地址, 定期进行电话回访, 提醒病人注意事项, 同时发放科室或门诊的名片, 病人如有疑问可随时电话咨询。

研究发现, 牙齿拥挤程度 (反应正畸力大小) 与正畸疼痛程度之间没有显著关系, 并认为正畸力的大小不是引起牙周疼痛的重要因素。另外, 许多学者的研究也证实了不同弓丝类型、不同性能弓丝的使用与正畸疼痛没有显著关系。但有研究发现, 疼痛程度取决于所用弓丝的材料, 弓丝弯制方向、及排齐牙齿弓丝扭曲度。

2. 个体因素。

正畸疼痛是一个复杂的生理、心理问题, 也是一个的行为问题。许多调查者认为个体之间正畸疼痛程度和持续时间存在明显差异, 这主要与病人的年龄、性别、心理、情绪、注意力、遗传等诸多因素有关, 还有研究发现人们对疼痛的反应也受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

3. 年龄因素。

有文献报道, 年龄与疼痛程度明显相关, 有研究发现成年组患者放置首根弓丝后牙周疼痛比青少年重, 所以成人接受正畸治疗时对正畸疼痛的心理准备显得更为重要。临床很难衡量年龄与正畸疼痛的线性关系, 只能初步衡量年龄与疼痛的大致关系, 因为成年人和青少年采用的正畸治疗方法不同。有研究表明, 青少年组的疼痛程度明显高于儿童组和成年组, 持续时间也更长。因为青春期少年儿童处在关键的心理发育期, 他们较易于对疼痛产生不适的心理影响, 同时国内大都是独生子女, 稍有不适就不能忍受, 甚至要求拆除矫治装置。不同年龄的患者在正畸保持治疗中大多数的心理是相同或相似的, 但相对而言, 成人患者更注重保持治疗中的复发程度和口腔卫生, 对治疗中的不适感耐受性高, 因而配合较好;而青少年患者更易担心保持治疗中说话不清楚, 影响口腔卫生、怕别人嘲笑。因此, 正畸医生应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相应的不合作心理因素采取合理的措施, 进行心理辅导, 消除不良心态, 以获得最大程度的配合, 从而尽可能减少复发。

4. 性别因素。

正畸疼痛是慢性疼痛, 有作者报道认为此病的发病率女性是男性的2倍, 但有调查显示女性与男性相差不大, 正畸牙周疼痛程度和持续时间与性别之间没有相关性, 男女之间未表现出显著差异。少数情况下, 男女疼痛感知及对疼痛的反应不同, 也只是源于社会角色、认识力和情感因素的不同。

5. 心理因素。

疼痛是一种心理和生理状态的共同反映, 而不单纯是有害刺激引起的反应。疼痛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在治疗阶段, 疼痛的报告与心理健康[2]相关, 可能是病人企图将焦虑或失望等心理问题转化为疼痛反应。处于心理发育关键期[3]的青春期儿童, 更易于对治疗产生不适的心理影响。

6. 正畸力大小。

传统观点常常认为, 矫治力的作用与牙齿, 力值越大, 疼痛程度越严重。然而, 一些研究提示正畸力的大小与疼痛程度无关, 在适当的正畸矫治力下, 正畸力的大小不是引起牙周疼痛的主要因素

7. 疼痛阈值差异。

正畸治疗中疼痛的个体差异较大。一些人接受正畸治疗过程中, 疼痛持续时间长, 程度相对严重。这些个体中疼痛反应的差别与个体疼痛阈值的差异有关。

八、正畸治疗中疼痛的控制

1. 非甾体抗炎药。

控制疼痛就是要控制疼痛间质的产生, 并减轻在其作用下的急性炎症和水肿, 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可以通过乙酰化作用使环氧合酶失活, 抑制前列腺素合成, 因此可以抑制牙齿移动后常出现的炎症反应, 降低正畸加力后的疼痛。在早期, 学者们主要是研究阿司匹林、布洛芬的抗炎止痛作用。有学者认为, 让患者在正畸加力后立即咀嚼含有非甾体药物的胶体能够有效地减轻疼痛。一些学者比较了阿司匹林和布洛芬的止痛效果, 发现两者的止痛效果都很显著, 而布洛芬的止痛效果强于阿司匹林, 通常情况下, 传统的非甾体抗炎药都有许多副作用, 即长期使用传统的非甾体抗炎药会对凝血系统、肾、消化系统有损害。因此, 学者们致力于寻找新药来替代阿司匹林[8]。有学者在正畸治疗中使用罗非考昔止痛, 发现罗非考昔的止痛效力虽弱于阿司匹林, 但它比阿司匹林的副作用少。另有学者使用了甲氧萘丙酸钠, 发现加力前服用这种长效的抗炎药能够在1d的时间内有效镇痛, 而且效果强于阿司匹林, 副作用也较少, 关于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的时间, 有学者指出, 治疗前1h服用抗炎药物并且在治疗后6h再服用一次, 能够得到最佳的效果。正畸治疗中应用抗炎药物仅降低局部前列腺素的水平, 抑制致痛的5-色胺和其他有害物质, 不会影响骨吸收和牙齿移动速度。另有结论表明芬必得对固定矫治器患者初戴后疼痛 (自发痛、激惹痛) 的缓解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2. 低强度激光治疗。

低强度激光治疗 (low level laser therapy, LLLT) 也称弱激光照射, 是非侵袭性的疗法, 有研究证明了弱激光的生物刺激效应, 可以促进牙周组织局部的血液循环与血管化作用, 这种疗法可以避免服药导致的副作用。弱激光照射的组织表现为压力区血管仍畅通, 未发生闭塞, 张力区血管扩张明显, 以及新生血管数目明显增多, 说明了弱激光的局部照射促进了正畸过程中牙周组织的血液循环, 良好的血运即局部的血管扩张, 血流加快可以防止血栓的形成及血管的闭塞损伤, 有效地为骨组织改建提供氧与营养物质, 运走代谢产物, 输送细胞成分, 从而减轻机械力对牙周组织的造成的炎症水肿;弱激光的生物刺激效应还可以促进牙周组织中细胞的活化和增殖。已有专家证明了弱激光对减缓正畸疼痛是有效的, 弱激光的局部照射能有效地减轻正畸治疗伴发的疼痛。

3. 心理干预。

有研究在双盲研究中使用安慰剂组和对照组, 发现安慰剂组患者的疼痛水平低, 可见患者的心理安慰也有可能减轻疼痛。有学者对开始正畸治疗的患者分阶段进行电话回访, 发现医师的电话能降低患者的焦虑而减轻治疗中的疼痛, 而电话的内容却不是很重要。

4. 保护蜡。

初次戴上矫治器后, 与矫治器接触的黏膜会在患者吃饭、说话时受到摩擦而形成溃疡等创伤, 也会引起疼痛。涂抹保护蜡是常用的防止摩擦创伤的预防措施。一般的保护蜡不含有药物, 不具备对已有创伤的镇痛作用。近来, 有学者使用了含有局麻药物的保护蜡, 发现它能够持续的释放局麻药物, 有效的抑制黏膜创伤所致的疼痛, 使患者更加舒适。

5. 矫治中对疼痛的控制。

正畸引起的疼痛是整个治疗过程中所无法完全消除的, 但是采取一定的措施却可以减轻疼痛:a.适当的正畸力.b.播放背景音乐c.经皮神经电刺激等;

6. LH正畸法。

还有目前口腔正畸界最热门的话题———LH正畸法。日本国立东京医科齿科大学的专家研究并开发出名为LH (Low Hysteresis即力量变化区间很小) 的弹力弓丝, 这种创新治疗技术, 特别适合亚洲人种, 堪称口腔矫正的技术典范。

LH到底对正畸者有什么益处?科瓦齿科LH首席正畸专家毕东君医生介绍说, LH正畸就是利用一条富有柔韧弹性的方弓丝, 以其恒定持续的力量, 让牙齿移动或排列更简单, 更快速, 且更合乎生理状况的一种技术。

传统的正畸治疗中使用的是不锈钢金属丝, LH正畸技术则采用超弹性、力量恒定的TI-NI合金线。它是一条改良型的柔韧防线, 具有形状记忆及超弹性的特性, 避免因为矫正线牵制了牙齿的正常回力, 因而造成牙齿及其周围组织的伤害。可较以往采用钢丝正畸减少疼痛约2/3, 较传统正畸矫正法能大幅缩短治疗时间, 有的案例甚至能减少8个月到一年的时间。可以说, 有了LH技术, 口腔内的一大堆骨钉、头套等负担过重的装置, 都可以不用了。

传统钢丝需要大量多曲的弯制, 几乎每到一个阶段, 都需要换线, 控制不好, 很容易对牙齿及周围组织造成伤害。而LH正畸所采用的TI-NI合金线, 具有弹性好、柔韧性强、力量恒定、没有一定的形状等众多特性, 是正畸的理想材料。而且LH具有柔韧且力量恒定的特性, 能缓慢且温和地释放出力量来移动牙齿, 因此, 患者疼痛的感觉并不强烈。在以往, 一根传统钢丝只能实现一个目的。而大部分正畸过程中, 需要实现扩弓、排齐、调整咬颌、转矩控制、关闭间隙等多个目的。LH正畸可以一丝到底、多管齐下, 不必中途换线, 将牙齿排列整齐、犬齿后移同时进行;待犬齿退到理想的位置后, 又可以将前牙后缩、理想牙弓同时进行;这样两个步骤下来, 比传统正畸法可省下8个月到一年的治疗时间。毕东君说, 牙齿移动并不是越快越好, 必须符合健康且合理的生理特性。LH矫正线是具有形状记忆的可塑性, 它可完全配合亚洲人的牙弓大小来使用, 为每位患者量身定制, 且不会破坏牙齿与牙弓间的生理特性, 符合牙弓形状的生理平衡。犹如让牙齿坐上“自行车”, 使得正畸后的效果达到个人正常咬合的效果, 且更稳定。这种全方位治疗法, 适用于所有需要进行牙齿矫正或希望通过牙齿矫正获得更美观、整齐牙齿的人群。而且越是难的案例, 采用LH就会越有效、简单。比如:对于以往妨碍面容的“暴牙”案例, 现在也可以不必拔牙, 就能达到紧闭的效果;对于以往需要开刀的开牙合、反牙合案例, 也可以避免手术, 通过LH矫正软线, 达到将后面牙齿向前倾倒、将前面牙齿弹回去的目的, 简单有效。

摘要: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水平的提高, 要求矫治的患者日益增多。大多数病人在接受正畸治疗时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疼痛作为正畸治疗中的一个常见反应, 影响到患者的依从性, 关系到正畸的疗效, 因此正畸治疗中疼痛的相关基础和临床研究已逐渐受到广大正畸医师的重视。本文旨在进一步探讨正畸疼痛的发生机制及控制正畸疼痛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包绍熙, 赵骏超.正畸治疗与疼痛[J].中国疗养医学.2008, 06.

[2]顾敏, 李琥, 吴拓江, 陈文静.正畸疼痛的分析与控制[J].口腔医学.2009, 5.

[3]刘可群, 邓燕, 谈友萍.正畸施力初始 (24小时) 牙髓中神经肽P物质变化的实验研究[J].口腔正畸学.2007, 4 (4) .

[4]鲍美娟:.正畸治疗时牙周疼痛的调查分析[J].当代医学.2009, 36.

[5]胡辉, 邓蜂.心理干预和布洛芬治疗牙科焦虑症患者正畸疼痛的对比研究[J].重庆医学.2007, 36 (4) .

[6]郑敏捷, 陈榕凯.布洛芬在正畸治疗疼痛的应用观察[J].海峡医药.2008, 20 (12) .

妇科腹部切口的疼痛护理和控制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妇科于2012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期间收治的妇科患者中, 随机挑选120例为研究对象, 按单双日择期手术的方法分组, 单日开腹手术的60例患者为研究组, 双日开腹手术的60例患者为对照组。两组均剔除合并严重器质性病变患者;剔除严重心肺疾患;剔除意识状态障碍患者;剔除排除不合作等患者。两组对象在年龄、身高、体重、文化水平、切口形状等资料, 经统计学检验, 无显著性差异 (P>0.01) , 具备可比性, 见表1。

1.2 方法

设计疼痛评分量表, 正确评估的疼痛程度[4]。

1.2.1 简易评分法

该评分比较简单实用, 0~4分共有5级, 如下:咳嗽或活动均无痛为0分;咳嗽有疼痛为1分;深呼吸就有疼痛而安静时则无痛为2分;安静时有较轻的可忍受为3分;安静时也有难以忍受的疼痛为4分。

1.2.2 视觉模拟评分法

此法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方法, 使用10 cm长的直尺, 0代表完全无痛, 10代表不能忍受剧痛, 让患者自行挑选疼痛的分值, 分值越高, 疼痛程度越明显。

1.2.3 实用形容词汇法

患者通过口述疼痛的程度分别是轻度疼痛、重度疼痛、阵发性疼痛、可怕性疼痛、无法忍受的疼痛, 这种方法能满足患者心理需求, 但存在主观较强的意识, 一般不常在临床应用。

1.2.4 其他方法

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呼吸的方式和幅度、心率、血压变化、肢体和肌肉的紧张情况、瞳孔大小、肠鸣音情况等多方面均可反应患者的疼痛程度。

1.3 术后护理

对照组按照常规的术后护理;研究组采用疼痛评分量表, 多选用第1、2种方法进行, 可进行多次反复的评估, 分别在手术结束后3 h、36 h、72 h对患者的疼痛基本情况记录, 并根据疼痛的评分数值给与恰当的镇痛阶梯。

1.4 统计方法

研究组和对照组分别评估测定患者的疼痛程度, 根据两组数据变化进行比较, 判断研究组在进行疼痛管理和控制的效果, 使用统计学方法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P<0.05或P<0.01为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比两组的镇痛效果、疼痛相关的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效果等方面, 研究组的镇痛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疼痛相关并发症明显少于对照组, 在护理效果方面优于对照组, P<0.05或P<0.01, 有显著差异, 具备统计学意义。详见表2、表3和表4。

3 讨论

手术造成的切口是不可避免的急性疼痛, 临床上仍然有大多数的急性疼痛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宋晓英等[5]认为92%的患者反应迫切需要镇痛, 80%患者认为镇痛不足够, 50%以上患者72 h仍然疼痛。人体对组织损伤和修复过程的一种复杂的生理、心理反应, 是每一位术后患者必须面对的问题。随着人们对生命价值和生活质量的认识提高, 患者的疼痛也将会日益被重视。我们必须更新观念, 更新知识, 重新认识疼痛, 使疼痛患者获得体贴和细心的照顾。目前, 疼痛已成为继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四大生命体征之后的第五生命体征, 日益受到重视[1,2]。而护士在疼痛管理中所具有的独特和关键的作用也日益显现。术后疼痛虽然是一种主观体验, 但也要做出客观定量评价, 才能保证患者得到及时合理的疼痛控制[2]。本研究为妇科腹部手术患者的切口急性疼痛做出客观、科学、合理、可行的评估。采用疼痛评分的方法合理评定术后患者的疼痛程度, 然后根据评分所得控制疼痛和管理术后患者的痛楚。既做到合理的控制疼痛, 也不滥用镇痛方法, 为手术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护理服务。我们通过针对性地对此类患者进行合理有效的疼痛评估工具进行评估, 可以提高疼痛程度的准确性, 缩短疼痛过程, 使患者术后得到更好的生活质量, 也为临床正确用药提供了客观的依据。

参考文献

[1]戴爱英, 於霞, 莫文梅, 等.“五指疼痛评分模式”在疼痛评估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9, 3, 25 (3) :11-13.

[2]徐迎春, 万学英, 王庆华.术后疼痛评估及镇痛护理进展[J].国际护理学, 2006, 25 (5) :329-332.

[3]计柳香, 王玉瑛.妇科腹腔镜术后患者肩部疼痛的影响因素及护理措施[J].解放军护理, 2012, 29 (3) 30-33.

[4]刘爱军.三种途径全子宫切除术的临床疗效对比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 2012, 19 (11) :28-29.

使用意志力控制疼痛的六种方法 篇9

药物能很好的驱除疼痛,但是长期服用也会带来不良的副作用,甚至是严重的副作用。如果患有会影响到日常生活的疼痛,如背痛、纤维组织肌痛、关节炎或其他慢性疼痛等,那么可能需要寻找除了药物以外能够缓解不适的方法了。一些古老的方法 (包括冥想和瑜伽) 可能有助于减少对止痛药物的依赖。

因为疼痛时包含精神和躯体两方面的,所以研究认为身心疗法可能会通过改变对疼痛的看法而减轻痛处。 人们所感受到疼痛是由基因、情感、 人格以及生活方式组成。这也受到过去经验的影响。如果在一段时间内一直存在痛感,大脑可能会重新发送疼痛感觉的信号,即使是已经不再继续传送信号了。

一些专家认为当他们对患者进行一系列工作后认为,学习多种技术可以找出其中一种最有效减轻疼痛的方法。专家们倾向于认为这些技术与冰淇淋店里的口味相似。取决于个人的情绪,每个人可能想要不同口味的冰淇淋或不同的方法。通过练习结合身心技术可以增加疼痛缓解的有效性。

以下的方法会有助于从精神上驱除疼痛,而且可能会对疼痛信号的覆盖有帮助。

1、深呼吸

这是所有方法的核心,因此深呼吸是学习的首要步骤。深深地吸气,保持数秒钟,然后呼出。为了帮助注意力集中,可以使用一些单词或短语来做引导。例如,可以在呼吸时吸入 “平静”然后呼出“紧张”。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也有一些应用程序可以应用声音和图像来帮助维持呼吸的节律。

2、诱发放松的反应

这是应激反应的缓解方法。应激反应通常会使心率加快和使机体系统处于高度戒备的状态,放松反应则会降低机体的反应。闭上眼睛并放松全身的肌肉,专注于深呼吸。当思绪突破并说“更新”后,回归到呼吸的重复中。继续上述步骤持续10-20分钟。然后在回神时静坐1-2分钟。再打开双眼并静坐一分钟。

3、在引导性图像下冥想

深呼吸,将注意力集中在每一次的呼吸中。然后听着舒缓的音乐或想象在一个十分宁静的环境中。如果发现自己心不在焉,可以说“更新”, 并调用图像重新集中注意力。

4、正念

选择任何喜欢的东西 (如阅读诗歌、郊外行走、园艺或烹饪) 完全沉浸在其中。注意正在做每一个细节以及感官和情感是怎样回应的。实践给了生活各个方面都带来正念。

5、瑜伽和太极

这些身心运动可以合并呼吸控制、冥想和动作伸展以及加强肌肉。 视频和应用程序都可以帮助入门。可在健身房或健身俱乐部参加一个瑜伽或太极课程。

6、积极的思考

控制疼痛 篇10

关键词:创伤骨科,疼痛控制,舒适,相关性

随着社会的进步, 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迅速发展, 由各类事故造成的伤骨科患者逐年增加。 在创伤骨科患者的诊断、治疗、康复过程中, 疼痛一直伴随着患者, 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了极大的影响[1]。 由于创伤有突然性、病情重、病程长、恢复慢、活动受限等特点, 在加上患者的心理反应对疼痛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因此, 患者的身心受到了双重伤害[2]。 该研究收集该院创伤骨科在2014 年2 月—2015 年2 月收治的102 例患者, 对患者分别实施疼痛控制和不予以疼痛控制, 对患者在诊断、治疗、康复过程中的疼痛程度进行分析,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取该院2014 年2 月—2015 年2 月床上骨科收治的102 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51 例, 男患者29 例, 女患者22 例, 年龄在15~56 岁, 平均年龄为 (36.1±2.5) 岁, 其中上肢骨折14例, 下肢骨折16 例, 骨盆骨折8 例, 手部骨折13 例。

观察组51 例, 男患者27 例, 女患者24 例, 年龄在14~62 岁, 平均年龄为 (38.4±4.2) 岁, 其中上肢骨折19例, 下肢骨折11 例, 骨盆骨折5 例, 手部骨折16 例。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所有患者及家属均知晓该次研究内容, 并同意参与研究, 均签署研究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诊断、治疗、康复期间, 采用常规方法, 对疼痛情况不予以专门的控制。

观察组患者在诊断、治疗、康复期间, 采用疼痛控制, 具体方法如下: (1) 药物止痛控制:为防止疼痛的发生, 可采取预防性用药, 使用西安力邦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丙泊酚注射液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123318) , 预防性用药对于疼痛性质明显, 疼痛原因清楚的患者使用效果最佳。 在采用药物止痛时使用自控止痛泵, 不仅对药物的剂量进行控制, 定时限量给药, 还能调节滴速, 是防止发生药物中毒剂量有效装置。 (2) 技术性止痛控制:这种控制疼痛的方式是使用皮电动神经刺激仪, 将电极附在皮肤上, 将脉冲传导至人体, 使人产生舒适的兴奋感、轻叩感与按摩感, 从而达到止痛的目的。 若患者的疼痛为顽固性, 那么可以在硬膜外腔注射局麻药物, 通常注射的药物为吗啡或丁卡因, 注射时控制药物剂量, 1~2 mg/次, 注射1 次起到镇痛的时间能够达到16~24 h, 可以反复使用。 (3) 心理护理控制:医护人员在患者入院后, 对患者进行个性化的分析, 对患者的心理状态做出全面的评估。 先稳定患者的情绪, 了解患者产生疼痛的心理因素, 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对患者解释病情, 并说明诊断、治疗、康复的过程, 减轻患者的恐惧、焦虑程度, 从而缓解由心理情绪导致的曾敏性疼痛。 此外, 医护人员在不伤害患者自尊心的前提下, 给予患者应有的尊重和同情, 为患者制定针对性的康复计划, 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 提高患者锻炼自觉性, 保证患者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下接受治疗。 (4) 去除导致疼痛的原因:导致患者发生疼痛的原因有很多, 如胸部外伤的患者因咳嗽或深呼吸震动引发的疼痛, 可以用手掌轻轻按压伤口胸壁, 或用胸带固定伤处, 通过减轻震动缓解疼痛, 鼓励患者咳嗽和深呼吸, 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5) 皮肤刺激控制:对患者的皮肤进行冷敷、热敷、按摩、震颤以及使用搽剂进行刺激, 能够缓解疼痛。 这是因为冷敷能够对局部产生麻醉的效果, 从而减轻炎症性的肿胀;热敷能够对肌肉发生痉挛予以缓解, 增加局部的血流供应;按摩和震颤则是通过物理性刺激, 增加血流, 进而舒筋活血减轻了疼痛。 (6) 中医止痛控制:我国传统的针灸止痛在临床上也具有显著的疗效, 止痛效果明显、操作简便实用。

1.3 评估方法

评估方法: 医护人员指导患者使用数字评分量表 (Numeric rating Scale, NRS) 对自身的疼痛程度进行评分, 评分要做到客观性, 0 分为无疼痛, 1~3 分为轻度疼痛, 4~6 分为中度疼痛, 7~10 分为重度疼痛[3]。

1.4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7.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应用平均值±标准差 (±s) 表示, 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 两组患者在手术前疼痛程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两组患者在手术当天及手术后的3 d, 观察组患者的疼痛程度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3 讨论

创伤骨科患者在诊断、治疗、康复过程中, 由于创伤导致的疼痛时不可避免的, 而且不同程度的创伤引发的疼痛程度是不同的。 疼痛不仅使患者产生应激反应, 还对患者的机体状态、精神状态、心理状态造成严重的破坏, 容易使患者出现创伤反应后应急综合征[4]。疼痛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 通常情况下, 患者在接受治疗手术后的2~3 d是疼痛程度最为强烈的时期, 因此, 对创伤骨科患者的疼痛相关因素进行分析, 便于对患者疼痛进行控制, 从而有利于患者康复。

该院该次研究结果发现, 观察组患者在手术后第2天和第3天疼痛程度分别为 (2.3±0.9) 和 (1.8±1.1) , 低于观察组患者在手术后第2天和第3天疼痛程度 (5.7±0.2) 和 (6.1±1.3) , 经分析发现, 患者的疼痛程度与下面几点因素有关, 一是与意识和注意力有关, 患者在失去意识不会感觉到疼痛, 而在注意力集中时, 能够放大疼痛感, 在注意力集中在其他方面时, 反而感觉不到疼痛。二是与痛觉阈有关, 痛觉阈引发疼痛的刺激强度最低, 也就是感知疼痛程度强度最低, 健康人的感知痛觉能力具有相似性, 但当机体出现炎症时, 会导致痛觉阈下降, 而局麻、神经系统损伤或中枢止痛剂能够提高痛觉阈, 并且在诊断、治疗、康复过程中, 分散注意力的方法和暗示的方法同样能够降低疼痛程度。三是与暗示和催眠有关, 暗示能够对痛觉产生影响, 通常在手术后使用安慰剂进行止痛的患者, 在集中注意力和强烈暗示下, 能够快速被催眠。患者在被催眠后, 意识范围变得狭窄, 注意力集中, 从而削弱了疼痛带来感觉, 感觉不到伤害性的刺激。四是与情绪有关, 当患者的情绪中充满了悲观、失望、焦虑、恐惧、紧张时, 都会降低痛觉阈, 而愉快的情绪、兴奋的心情、自信满满都能提高痛觉阈的值。五是与患者的个体差异性有关, 每位患者对疼痛的感知程度是不同的, 对疼痛的理解力和态度也有所不同, 因此, 同样程度的创伤会造成不用的生理变化, 进而引发不同程度的疼痛程度。

该研究将102 例创伤骨科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对疼痛控制与相关性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 观察组采用疼痛控制后, 随着时间的延长, 患者的疼痛程度明显减轻, 在手术后第3d, 患者的疼痛程度为 (1.8±1.1) , 而对照组患者情况相反, 随着时间的延长, 疼痛程度逐渐增加, 在手术后第3 天, 疼痛程度为 (6.1±1.3) , 与鲁琪[5]等人在“急诊创伤患者疼痛控制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中的研究结果患者在手术第3 天, 采用疼痛控制的患者疼痛程度为 (1.6±1.3) , 未采用疼痛控制的患者在手术第3 天疼痛程度为 (6.3±1.5) , 两个研究具有一致性, 说明采用疼痛控制能够明显缓解创伤骨科患者疼痛程度。

综上所述, 在创伤骨科中, 要充分重视疼痛对患者造成伤害, 在分析造成患者疼痛因素时, 要对针对患者的个体差异寻找解决的办法, 最大程度的帮助患者缓解疼痛, 提高舒适度, 改善患者的生命质量, 促进患者康复。

参考文献

[1]高超.创伤骨科患者疼痛控制与相关性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 2014, 24 (7下旬刊) :4246-4247.

[2]孙胜男, 张春玲, 高小雁, 等.骨折患者疼痛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 2013, 13 (4) :250-251, 270.

[3]王峻, 吴志群, 楚丽娟, 等.临床路径在创伤骨科无痛病房疼痛管理运用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 2012, 27 (24) :2274-2275.

[4]肖春霞, 李建军, 乔秀娟, 等.骨科创伤患者疼痛性失眠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2, 12 (6) :1380-1381.

[5]敬杰.疼痛护理管理模式对急诊创伤骨科患者疼痛控制和满意度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 2015, 11 (5) :244-245.

[6]胡益.个体化疼痛管理对创伤骨科患者围手术期疼痛控制的影响初探[J].医学信息, 2013, 19 (16) :497-498.

[7]陈永光.创伤骨科患者疼痛控制及相关性分析[J].医药前沿, 2015, 22 (10) :364-365.

控制疼痛 篇11

[关键词] 浮针疗法;度洛西汀;持续性躯体形式疼痛障碍;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 R749.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4)33-0058-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ectiveness of floating needle therapy to the pain in treatment of persistent somatoform pain disorder(PSPD) and its effect to the quantity of life of the patients. Methods Totally 108 patients with PSPD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3 groups(group A, group B, group C), group A received floating needle therapy and placebo, group B received duloxetine and imitated floating needle therapy, and group C received the placebo and imitated floating needle therapy. All the patients were evaluated using the simple McGill pain scale (SF-MPQ) and health questionnaire(SF-12 Chinese version) to assess the efficacy for pain relief and the quality of life of the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he 6th weekend of the treatment.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pre-treatment SF-MPQ scores, the post-treatment one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and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mong all groups(P<0.01) and no difference between group A and group B (P>0.05); Physical component scale(PCS) and mental component scale(MCS) of SF-12 in all groups increased after treatment, and th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found among three groups(P<0.05) while no difference between group A and B(P>0.05). Conclusion Both floating needle therapy and duloxetine have similar effect in pain relief 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life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 with persistent somatoform pain disorder.

[Key words] Floating needle therapy; Duloxetine; Persistent somatoform pain disorder; Quality of life

持续性躯体形式疼痛障碍(persistent somatoform pain disorder, PSPD)是神经症中躯体形式障碍中的一种疾病,其临床表现多为持续而严重的疼痛,且无法用生理过程或躯体障碍给予解释。该病在各类医疗机构都很常见[1,2],国外一项调查研究显示,该疾病普通人群的终身患病率5.4%[3]。由于患者通常表现出一个或多个部位的疼痛,导致患者常常在多个科室进行检查和治疗,花费大量医疗费用也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和治疗。因此,PSPD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受损,国内外均有报道PSPD患者的生活质量显著低于普通人群[4-7]。

目前对于该病的治疗主要采用药物治疗,度洛西汀是治疗该疾病的常用药物,但接受药物治疗的大多数患者会产生恶心、便秘、口干、嗜睡等不良反应[8,9]。浮针疗法由符仲华先生于1996年发明,研究显示,该疗法可快速有效地治疗软组织伤痛、躯干部位的疼痛和内脏痛,而且除了进针时的轻微痛感,几乎没有其他副反应[10,11]。

自2010年起,我院联合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萧山区中医院三家单位,对108例PSPD患者采用浮针疗法、度洛西汀、安慰剂采用双盲法、随机组间对照和自身前后对照临床前瞻性研究进行对比观察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观察对象为2011年1月~2013年6月间在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萧山区中医院三家单位心理科、针灸理疗科诊治的PSPD患者,均符合ICD-10神经症中持续性躯体形式疼痛障碍的诊断标准,年龄19~64周岁,男女不限,病程6个月以上,近两周内无服用抗精神药物及抗抑郁药物史。并排除:严重器质性疾病患者;有可能影响本试验的躯体外伤、手术、传染病、恶性瘤、高烧或其他急性疾病者;对度洛西汀过敏者;躯体、实验室和心电图检查有显著异常者;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其中男40例,女68例,年龄20~60岁,平均(40.30±9.67)岁,病程6~15个月,平均(10.25±3.50)个月。将观察对象发放随机号码,1∶1∶1随机分为三组,每组36例,各组在年龄、性别、病程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经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知情同意并签署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A组采用浮针并口服安慰剂治疗,B组采用口服盐酸度洛西汀肠溶片并接受模拟浮针治疗,C组采用口服安慰剂并接受模拟浮针治疗。具体方法:①浮针疗法:根据患者疼痛部位的不同,指导选择舒适的体位。明确患者的疼痛点,确定进针点,对于小范围病痛则选择距离病痛约5 cm处进针,对于大范围、多痛点的患者则选择距离痛点约8 cm处进针,进针前对针刺部位及周围皮肤进行常规消毒,选用一次性浮针针具,与皮肤呈15°进针后沿皮下向前推进,以患者无酸麻胀等感觉为度,否则是针刺太深或太浅,需调整进针角度。运针采用扫散动作,频率为100次/min,以患者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为标准结束运针。运针完毕后抽出针芯,用胶布固定皮下软管套,并在进针点用棉球和胶布贴附,防止感染,留针12 h后抽出。治疗隔日1次,5次为1疗程,间隔3~5日,治疗6周。②盐酸度洛西汀肠溶片和安慰剂:均由上海中西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61261),颜色、形状、大小、包装与口感完全相同。盐酸度洛西汀肠溶片,商品名:奥思平,每片20 mg,起始剂量为40 mg/d,2周内加至60 mg/d。安慰剂为中性片剂,用法与盐酸度洛西汀肠溶片相同。③模拟浮针治疗:在距痛点上、下、左、右处(多数情况下在距痛点5~8 cm)为进针点,常规消毒,进针2 mm以便留针,留针12 h后抽出。治疗隔日1次,5次为1疗程,间隔3~5日。三组患者均治疗6周后评价疗效和生活质量。④双盲法:即先由1~2名精神科主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1名针灸科副主任医师对患者做出诊断后进入药物清洗期,然后由一名药剂师根据患者的随机编号分发度洛西汀或安慰剂,同时通知针灸治疗师进行浮针治疗或模拟浮针治疗。该药剂师不参与临床工作,不与患者发生任何联系。临床疗效和量表评定由2名资深医生专门负责(经一致性检验Kappa>0.9)。诊断医师、药剂师、针灸师和临床评定医师间不交流患者的治疗情况。

1.3 评定方法

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第6周末采用简易McGill疼痛量表(SF-MPQ)及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12)等评定疼痛疗效及患者的生活质量。SF-MPQ量表分为三部分:①疼痛评定指数(PRI)包含疼痛分级指数PRI感觉分(11个感觉性词)、疼痛分级指数PRI情感分(4个情绪性词),程度分为无、轻、中、重4级,分别以0、1、2、3分表示,计算疼痛分级指数PRI总分。②目测类比定级法(VAs)为一条10 cm长的直线,两端分别代表无痛和剧痛,患者在其中画线以表示疼痛程度。③现有疼痛强度(PPI)分为无痛、轻度不适、不适、难受、可怕的疼痛、极为痛苦6级,分别以0、1、2、3、4、5分表示。疼痛疗效评定:对于非恶性疼痛,有临床意义的目标是疼痛程度改善30%(减分率≥30%),显效率为减分率≥50%评定为显效[12],根据SF-MPQ量表的PRI总分计算减分率,减分率=[(治疗前评分-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100%] 判定,治疗6周末PRI总分减分率≥50%评定为显效,≥30%评定为有效,<30%为无效。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接受相同处理方法的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内均数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多组间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双侧检验。

2 结果

2.1三组疗效结果比较

B组脱落2例,C组脱落3例,均因经治疗后中途退出。疼痛改善情况: A组36例中显效19例,有效7例,无效10例,有效率72.2%; B组34例中显效17例,有效7例,无效10例,有效率70.6%,A、B两组有效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3,P>0.05);C组33例中显效8例,有效6例,无效19例,有效率42.4%,C组与A组有效率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7,P<0.05),C组与B组有效率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1,P<0.05)。

2.2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SF-MPQ评分比较

治疗前各组SF-MPQ在疼痛分级指数PRI感觉分、疼痛分级指数PRI情感分、疼痛分级指数总分、目测类比定级法VAS和现有疼痛强度PPI五个维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组评分均有所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三组间PRI感觉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RI情感分、PRI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目测类比定级法VAS分三组患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现有疼痛强度PPI三组患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三组PRI感觉分、PRI情感分、疼痛分级指数总分、目测类比定级法VAS和现有疼痛强度PPI之间两两比较: A组与B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与C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三组患者治疗前后SF-12评分比较

治疗前各组SF-12生理总评分(PCS)和心理总评分(MCS)二个维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6周末各组生理总评分(PCS)和心理总评分(MCS)均有所上升,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生理总评分(PCS)三组患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心理总评分(MCS)三组患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三组患者生理总评分(PCS)和心理总评分(MCS)之间两两比较:A组与B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与C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持续性躯体形式疼痛障碍(PSPD)是一种主观感觉和情感体验,临床主要表现为身体各部位的持久性疼痛,患者为此感到痛苦,影响患者社会功能及日常生活质量,但医学检查不能发现疼痛部位有任何器质性病变足以引起这类持久性疼痛症状。PSPD在临床多选用抗抑郁的精神类药物给予治疗,度洛西汀是临床常用的药物之一,该药还可有效治疗许多疼痛障碍,包括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痛、肌纤维疼痛等[13],但服用度洛西汀可导致头晕、嗜睡等不良反应[8,9]。

浮针疗法是一种新型的针刺治疗方法,是从传统的针灸疗法中发展和变化而来,浮针疗法最大特点是皮下进针,留针时间长,留针期间患者可以自由活动,埋针能明显提高疗效。行针简单,只有扫散法包括平扫和旋扫。其强调扫散操作的好坏是决定临床疗效的关键。自1996年,符仲华等用浮针疗法治好了一例网球肘患者以后,不断探索浮针疗法的适应证,经历了从治疗四肢部位软组织伤痛、躯干部病痛、内脏痛到治疗头面部疼痛和非疼痛性疾病四个阶段。浮针疗法的中医理论源自“皮部理论”、“以痛为输理论”、“近治理论”及“《内经》刺法理论”,据目前文献资料显示,大部分学者认为其镇痛机理为皮下疏松结缔组织、神经系统调节和体液因素影响的产生有关[11,14],但尚有待进一步研究探索。

在本研究中三组患者在治疗第6周末SF-MPQ各项评分均有降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治疗第6周末SF-MPQ各项评分A组、B组与C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有效率也相当(χ2=0.23,P>0.05),提示浮针治疗与度洛西汀治疗疗效相当,且优于安慰剂,表明浮针治疗与度洛西汀治疗持续性躯体形式疼痛障碍对缓解疼痛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本文的SF-12生活质量量表是SF-36的简版,是美国波士顿健康教育研究所研制的普适性简明生命质量量表SF-36 的简化版,全面反映了人群的健康状况,SF-12量表条目简单短小、操作用时少,包括躯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分量表,SF-12 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15];具有快速应答、普适性较好的特点。而通过SF-12问卷调查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所有患者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明显的改善(P<0.05),但浮针治疗与度洛西汀治疗在提高生理总评分和心理总评分相当,并好于安慰剂。表明浮针治疗与度洛西汀治疗持续性躯体形式疼痛障碍能较好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而PSPD患者的疼痛、抑郁及焦虑症状和生活质量密切相关[16]。

综上所述,浮针疗法与度洛西汀治疗持续性躯体形式疼痛障碍疗效相当,浮针疗法可有效缓解PSPD患者的疼痛症状,能较好地缓解疼痛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可作为临床治疗PSPD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推广。

[参考文献]

[1] Hilderink PH,Collard R,Rosmalen JG,et al. Prevalence of somatoform disorders and medically unexplained symptoms in old age populations in comparison with younger age groups:A systematic review[J]. Ageing Res Rev,2013, 12(1):151-156.

[2] Pieh C,Lahmann C,Heymann FV,et al. Prevalence and comorbidity of somatoform disorder in psychosomatic inpatients:a multicentre study[J]. Z Psychosom Med Psychother,2011,57(3):244-250.

[3] Cronje RJ,Williamson OD. Is pain ever "normal"?[J]. Clin J Pain,2006,22(8):692- 699.

[4] Aigner M,Forster-Atreffleur S,Prause W,et al. What does the WHOQL-Bref measure? Measurement overlap between quality of life and depressive symptomatology in chronic somatoform pain disorder[J]. Soc Psychiatr Epidemiol,2006, 41(1):81-86.

[5] 骆艳丽,吴文源,李春波,等. 持续性躯体形式疼痛障碍生命质量的相关因素研究[J]. 上海精神医学,2007,19(1):19-22.

[6] Luo YL,Heeramun-Aubeeluck A,Huang X,et al. Factors influencing quality of life in Chinese patients with persistent somatoform pain disorder[J]. Psychol Health Med,2014, 19(6):744-752.

[7] 吴琼,刘畅. 躯体形式障碍患者生活质量及社会支持状况的调查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2013,(8):222-224.

[8] 黄美珍,潘学武,谢玲,等. 度洛西汀对持续性躯体形式疼痛障碍的作用[J].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0,31(1):48-50.

[9] 陈建玲,钱敏才. 度洛西汀与西酞普兰治疗持续性躯体形式疼痛障碍比较[J]. 中国医药导报,2011,30(5):612-614.

[10] 肖安菊、夏有兵、符仲华,等. 浮针疗法治疗痛证研究进展[J]. 中国针灸杂志,2013,33(12):1143-1146.

[11] 符仲华. 浮针疗法治疗疼痛手册[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0-240.

[12] Dawn A Marcus. Duloxetine use in painful conditions[J]. Expert Opinion on Pharmacotherapy,2011,12(8):1333-1340.

[13] Masuda R1,Itoh M,Suzuki T. Duloxetine for chronic pain management:pharmacology and clinical use[J]. Masui,2013,62(7):814-821.

[14] 郭春艳,王苏娜,李绍荣. 浮针疗法近十年的临床研究进展[J].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4,35(1):66-67.

[15] Farivar SS,Cunningham WE,Hays RD. Correlated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summary scores for the SF-36 and SF-12 Health Survey,V.1[J]. Health Qual Life Outcomes,2007,(5):54.

[16] Williams LJ,Pasco JA,Berk M,et al. Pain and the relationship with mood and anxiety disorders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J]. 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2012, 72(6):452-456.

控制疼痛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笔者所在科室2015年6-12月收治的39例腹股沟疝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入院顺序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收入无痛病房(研究组)和普通病房(对照组),其中研究组21例,男11例,女10例,年龄(56.0±3.5)岁,腹股沟斜疝18例,腹股沟直疝3例,合并糖尿病3例,高血压病5例,冠心病1例,陈旧性脑梗死2例。对照组18例,男9例,女9例,年龄(53.0±2.1)岁;腹股沟斜疝17例,腹股沟直疝1例,合并糖尿病4例,高血压病4例,冠心病2例。两组入院后检查过程一致,对年龄>70岁者,常规查心脏彩超及肺功能。入选条件:无严重心肺疾病等手术禁忌证;血压、血糖控制平稳;使用激素、免疫抑制剂;复发疝、双侧疝、腹股沟疝嵌顿、感染、鞘膜积液者除外。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手术方式

两组均采用开放式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硬膜外阻滞麻醉,植入强生超普网片,补片由强生(上海)医疗器材有限公司生产,术中处理方式一致,均未预防使用抗生素。

1.2.2疼痛管理

研究组采用无痛病房规范化疼痛管理模式,采用按时镇痛为主、多种镇痛方法结合,包括非药物治疗及药物治疗。建立疼痛护理单,按词语描述量表进行疼痛评分。住院患者于手术前1 d建立患者疼痛评估表,术后给予自控镇痛泵联用帕瑞昔布40 mg,1次/d,连用2 d,2 d后给予塞来昔布200 mg,2次/d,连续3 d。术后3 h实施首次疼痛评估,若疼痛分值≥7分,每小时进行1次评估;若4分≤评分≤6分,每4小时进行1次评估;若1分<评分≤3分,每天进行1次评估,至术后第3天。每次评估疼痛评分<5分时,责任护士负责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心理疏导等非药物治疗,并填写记录表;评分≥5分时,责任护士及时通知值班医生给予相应处理。医生处理后,若静脉给药则0.5 h后复评,口服给药则1 h后复评,并将复评结果准确及时记录在评估表中。患者所用镇痛药物有地佐辛、氯诺昔康、哌替啶等。

对照组采用自控镇痛泵+按需止痛模式,在患者主诉疼痛时,对患者进行疼痛评估,根据评估结果,给予镇痛药。镇痛药物:帕瑞昔布、塞来昔布、地佐辛、氯诺昔康、哌替啶等。

1.2.3 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方法

分别于术前24 h、术后24 h、术后48 h,采清晨空腹血,使用流式细胞仪(美国Becton Dickinson公司生产)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术后的疼痛控制效果以及术前24 h、术后24 h、术后48 h的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比较两组疼痛控制满意度。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术后疼痛评分比较

研究组患者术后3 h、术后24 h、术后48 h的患者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比较

两组术后CD3+、CD4+T淋巴细胞的数量较术前均有所降低,CD4+/CD8+比值均降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D8+T淋巴细胞数量变化不大。两组CD3+、CD4+T淋巴细胞的数量在术后48 h均有回升,研究组术后48 h的CD3+、CD4+T淋巴细胞数量、CD4+/CD8+比值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疼痛控制满意度比较

调查显示,研究组满意度为85.7%(18/21),高于对照组的55.6%(10/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疼痛已成为体温、呼吸、脉搏、血压四大生命体征之后的第五大生命体征,可导致机体出现焦虑、烦躁、失眠、血压升高、免疫功能下降等一系列生理、病理和心理的变化[1]。2010年在蒙特利尔召开的第13届世界疼痛大会上宣布获得疼痛管理是一项基本人权[2]。有调查显示,接受外科择期手术的患者中,75%的患者担心术后疼痛,92%的患者迫切需要术后镇痛,80%的患者反映镇痛不足[3]。减轻疼痛是住院患者的基本需求,规范化的疼痛管理是康复外科理念的核心措施之一,是术后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及早期肠内营养的前提[4]。为减轻患者术后疼痛,促进快速康复,国内已有医院在骨科、肝脏外科及肛肠科相继建立无痛病房,并取得了不错的临床效果[5,6,7]。

手术应激与术后疼痛常常会使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抑制细胞免疫功能,影响患者术后恢复,有效的镇痛及睡眠,可改善术后近期机体细胞免疫功能[8]。T淋巴细胞是机体细胞免疫系统中功能最重要的一群,不同亚群的数量和功能异常均可以导致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紊乱。T淋巴细胞表面共有标志物是CD3+分子,根据细胞表面是否表达CD4+和CD8+将T淋巴细胞分为CD4+和CD8+两个T淋巴细胞亚群,CD4+T细胞可增强机体的免疫应答,CD8+T细胞则抑制机体免疫应答,正常情况下,CD4+T细胞与CD8+T细胞所代表的两大类最主要的T细胞亚群互相协调,相互制约,共同参与对机体免疫应答的调节作用[9]。

本研究将39例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患者,按入院顺序随机收入无痛病房(研究组)和普通病房(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的术后疼痛评分和疼痛控制满意度,并检测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的T淋巴细胞亚群,分析T淋巴亚群与手术、疼痛的关系。研究组患者在术后的疼痛评分、镇痛效果评价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无痛病房有助于降低术后疼痛,提高患者住院期间舒适度,实现了术后的快速康复和以人为本。同时两组术后CD3+、CD4+T淋巴细胞的数量较术前均降低,CD8+T淋巴细胞数量基本不变,CD4+/CD8+比值降低,表明手术应激、疼痛反应能明显造成免疫抑制。两组患者CD3+、CD4+T淋巴细胞的数量在术后48 h均有回升,研究组术后48 h的CD3+、CD4+T淋巴细胞数量、CD4+/CD8+比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无痛病房镇痛模式可以减轻疼痛应激,降低手术及疼痛对围手术期患者免疫功能的抑制。

腹股沟疝术后患者免疫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无痛病房规范化疼痛管理可以降低术后疼痛程度,促进术后恢复,改善术后近期机体细胞的免疫功能,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袁青,黄蓉,赵龙桃.无痛病房的开展现状及展望[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5,21(9):1114-1116.

[2]International Pain Summit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Pain.Declaration of Montréal:declaration that access to pain management is a fundamental human right[J].J Pain Palliat Care Pharmacother,2011,25(1):29-31.

[3]史占军.更新理念,满足患者的无痛权益关节外科无痛病房的现状与未来[J].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2014,8(2):140-141.

[4]周红,乔晓斐,荚卫东,等.无痛病房规范化疼痛管理对肝癌患者术后疼痛控制的效果观察[J].实用肝脏病杂志,2014,17(6):647-649.

[5]方淑莺,康焱,黄天雯,等.无痛病房模式在早期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效果评价[J].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12,33(2):202-205.

[6]荚卫东,乔晓斐.精准肝脏外科时代无痛病房建设[J].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14,13(6):415-418.

[7]谭嗣伟,梁存河,粟光明,等.65岁以上老年痔患者手术治疗的无痛病房管理体会[J].结直肠肛门外科,2014,20(5):322-325.

[8]张川蓉,任瑞芳,赵晓文,等.双向干预疼痛及睡眠对胆道探查术后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J].温州医学院学报,2011,41(5):475-477.

上一篇:网络安全责任下一篇:问题分析资金筹集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