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转移性疼痛

2024-10-21

骨转移性疼痛(精选7篇)

骨转移性疼痛 篇1

晚期肿瘤患者诉有剧痛的高达60%~90%, 其中约25%的患者直至临终前严重疼痛仍未缓解[1]。肺癌、前列腺癌、乳腺癌等恶性肿瘤晚期, 易发生骨转移, 骨转移引起疼痛危害巨大, 不仅使患者难受和痛苦, 而且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降低其免疫力, 削弱对肿瘤的抵抗力[2]。如何最大限度的减轻疼痛, 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是我们每个医护人员的责任, 也是必须解决的人道主义措施。现将肿瘤晚期骨转移患者的疼痛护理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肿瘤骨转移患者78例, 其中男54例, 女24例;年龄35~88岁, 平均63岁;原发癌类型:肺癌37例, 乳腺癌16例, 胃癌8例, 前列腺癌8, 结直肠癌5例, 其它4例;患者原发肿瘤经细胞学或病理学确诊, 诊断骨转移均有CT或X线证实为骨破坏或ECT证实为异常放射浓集。

1.2 给药方式

根据疼痛的不同程度按照三阶梯止痛的原则给药, 辅助应用骨溶解抑制剂, 必要时联用抗抑郁药、糖皮质激素等药物。

1.3 疼痛的评估

疼痛分级采用数字分级法 (NRS) [3], 用0~10的数字代表疼痛的不同程度:0为无痛, 1~3为轻度疼痛, 4~6为中度疼痛, 7~10为重度疼痛。本组中度疼痛31例, 重度疼痛47例。疼痛缓解度[4]:0度:疼痛未缓解, I度:疼痛轻度缓解, Ⅱ度:疼痛中度缓解, Ⅲ度:疼痛明显缓解, IV度:疼痛完全缓解。

1.4 结果

经个体化规范用药后, 疼痛缓解IV度19例 (24.4%) , Ⅲ度35例 (44.9%) , Ⅱ度18例 (23.1%) , I度3例 (3.8%) , 总有效率为:96.2%。

2 护理措施

2.1 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

病人对癌痛知识及疼痛的治疗认知程度不足, 大部分病人害怕止痛药成瘾而忍受疼痛的折磨, 不主动向医务人员诉说, 也不愿接受药物治疗。护理人员应该关心尊重患者,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耐心倾听患者诉说, 支持他们说出心中担忧;鼓励安慰患者, 唤起患者对生活的向往;告诉患者任何不良情绪刺激均可使机体的免疫力降低, 影响治疗效果。护理人员给患者及家属详细介绍各类镇痛药的特点、使用注意事项、可能发生的药物副作用及预防措施等, 减轻患者及家属的顾虑, 提高其治疗依从性。

护理人员告知骨转移患者存在病理性骨折可能及预防措施。指导患者避免用力提物、抬举重物和剧烈运动, 注意不宜久站, 久坐或长时间固定某一个姿势, 防止病理性骨折发生。胸、腰椎转移患者, 卧硬板床, 避免拍背, 并使用腰托。患者检查时用平车, 翻身时协助保持一直线, 可以减轻肌肉过度牵拉;对已有骨折的患者, 给予适当的固定。嘱患者避免单独外出, 指导其使用辅助工具, 如轮椅等。

2.2 止痛剂的选择

按WHO推荐的三阶段梯止痛法[5], 首先非麻, 然后由弱至强逐级进行, 对于轻、中度疼痛首选第一类非阿片镇痛药, 如镇痛效果不理想, 可选用第二类阿片类镇痛剂, 如果镇痛效果实在不理想的才选用第3类鸦片镇痛药。护士必须掌握三阶梯药物的种类、剂量、给药途径、给药时间、不良反应等。对每一阶梯均可根据患者的情况加用辅助药物, 辅助药物可以改善患者的症状, 与止痛药物联合可取得更好的止痛效果。护士应观察患者疼痛发生的时刻及持续时间, 把握规律, 定时给药。在疼痛发生之前掌握最佳时间给予预防性止痛药, 其途径有口服、舌下含服、肌肉、皮下、灌肠等方式。

2.3 药物不良反应的观察与护理

非甾体类抗炎药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胃部不适、消化道出血, 注意观察患者腹痛、黑便等症状。强阿片类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头晕、恶心、呕吐、便秘、排尿困难、呼吸抑制等。 (1) 便秘是使用阿片类药物最普遍发生的并发症。为防止发生便秘, 使用阿片类药物的同时, 嘱患者多饮水, 适量运动, 多摄入多纤维食物, 如蔬菜、水果和粗粮等;出现便秘者给予通便药物治疗。如大黄苏打片、番泻叶等, 对顽固便秘可给予开塞露肛塞或甘油灌肠剂灌肠。 (2) 恶心、呕吐为用药初期反应, 很多患者在用阿片类药几天后身体即可适应, 自行停止呕吐。为预防呕吐出现, 应在使用阿片类药的同时, 可给予盐酸甲氧氯普胺片。

3 小结

骨转移患者通过整体化的护理对减轻晚期肿瘤患者的疼痛起到了积极作用, 通过心理护理, 本组患者医从性较好, 能够按时合理用药, 患者骨转移疼痛得到满意控制, 通过健康教育和护患沟通, 减少治疗中并发症的发生, 大大提高其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朱丽霞, 高风莉.癌痛控制的状况及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 2005, 40 (3) :226~228.

[2]雷勇, 马丽莉.放射性核素89Sr治疗肺癌骨转移的进展[J].中国肺癌杂志, 2001, 4 (2) :109~111.

[3]汪淑琴, 沈梅竹, 胡贵生, 等.癌疼的评估及护理[J].海军医学杂志, 2010, 31 (1) :74~75.

[4]董丽华.晚期肿瘤患者的疼痛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0, 10 (8) :1858~1859.

[5]陈少玲, 黄建贤, 张友惠.护理干预在癌痛患者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7, 7 (26) :6235~6236.

骨转移性疼痛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了2010年10月-2012年1月来我院机进行治疗前列腺癌骨转移3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详细研究, 其中, 18例男, 13例女, 患者年龄在57~79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70.12±1.28) 岁。在出诊中, 24例患者全身骨扫描发现异常放射性浓聚, 对上述患者实施抗雄激素的治疗。

1.2 方法

89Sr是上海科兴公司所提供的, 物理半衰期是50.56 d, 无γ涉嫌, β射线的能量是1.46 Me V, 对上述所有患者进行同样剂量的静脉注射给药, 每次每人14.5×1010m Bq, 3个月之后进行重复治疗, 有1例较严重的患者6个月重复治疗7次, 6例患者治疗2次, 2例患者治疗3次, 22例患者治疗1次。

1.3 观察指标

观察治疗前后所有患者的全身反应和生命体征, 对89Sr治疗前后的2周分别检测血清PSA、血常规以及缓解疼痛情况。

2 结果

上述患者3例一级疼痛, 16例二级疼痛, 12例三级疼痛。经过积极的89Sr治疗, 13例患者显著有效, 约占41.9%, 15例患者部分有效, 约占48.4%, 治疗总有效率是90.3%。在经过89Sr治疗5个月左右, 上述所有患者的PSA水平均出现下降。治疗前后均未出现比较明显的不良症状, 其中4例患者出现全身或注射部位的灼热感觉, 体温未出现变化, 半小时后上述症状自行缓解。2例患者治疗当天疼痛感显著缓解, 29例患者在用药之后5~15 d疼痛显著缓解。

3 讨论

根据相关资料统计, 约80%左右的前列腺癌患者在确诊的时候就已经发生侵润或转折, 前列腺癌晚期最重要的表现方式就是骨转移, 它能够引发患者疼痛、神经和脊髓压迫、病理性骨折等症状, 严重威胁着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传统的对着这类疾病的激素治疗法已经很难奏效, 虽然说可以使用半身照射治疗或局部放射治疗以及止痛药物, 但是, 都有显著的缺陷和局限性。前列腺癌晚期主要的临床问题也就是骨转移所引发的的问题,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89锶放射性核素被原来越广泛的应用到临床上, 治疗骨转移的症状, 取得了比较好的治疗效果。

在生化性质上分析, 89Sr与钙非常相似, 均属于放射性趋骨性药物, 经过静脉注射之后, 大约50%左右都可以被骨迅速吸收, 尤其是在骨转移内的聚集量是一般骨的25倍左右。89Sr发射能量为1.46 Me V的β射线, 半衰期是50.6 d, 注射自后的90 d, 其滞留量仍可以达到55%~89%, 药效非常持久。89Sr治疗在临床上具有以下优势:亲骨性优势, 能够有效延缓发生骨转移, 减少对内脏组织的辐射。亲病灶性优势, 有效减少辐射正常骨。半衰期长, 药效持久。89Sr射线的射程比较短, 大大降低了辐射范围以及对正常组织的辐射。

89Sr可以有效的降低患者体内的前列腺素水平和碱性磷酯酶, 降低骨质溶解, 有效修复骨质, 从而达到降低血钙和止痛的作用。相关研究资料显示, 在治疗乳腺癌以及前列腺癌所导致的骨转移中, 89Sr治疗效果最好, 总有效率可以达到80%~89%, 大约20%左右的患者疼痛感完全消失。在治疗骨癌疾病中, 有很好的镇痛作用。通过本文的研究显示:89Sr治疗总有效率是90.3%, 2例患者治疗当天疼痛感显著缓解, 29例患者在用药之后5~15 d疼痛显著缓解。与上述报道相吻合。本文研究的31例患者均是前列腺癌晚期患者并且伴有中度、重度的疼痛感, 还有的资料证实, 在用于骨转移不伴疼痛的患者中, 89Sr治疗也起到了良好的延缓疼痛以及预防疼痛发生的作用接受安慰剂方式治疗的患者其发生心疼痛的几率是89Sr治疗患者疼痛发生的2倍, 因此, 89Sr治疗同样对于前列腺癌骨转移无疼痛性患者的治疗和预防有着显著的作用[1,2,3,4,5]。

综上所述, 对前列腺癌骨转移患者进行89Sr治疗, 疼痛效果显著减轻, 对治疗前列腺癌骨转移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治疗方式安全有效, 值得在临床上广泛的推广和使用。

参考文献

[1]孙浩杰, 袁晓梅, 杨宾.99Tcm-MDP全身骨显像与PSA诊断前列腺癌骨转移的临床价值[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09, 12 (2) :234-235.

[2]路宇, 杨志杰.153Sm-EDTMP、89SrCl2治疗前列腺癌、乳腺癌骨转移瘤的对比研究[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2012, 2 (6) :74-75.

[3]殷铁军, 鲜于志群, 胡长耀.89Sr在老年骨转移癌止痛康复治疗中的意义[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11, 8 (15) :120-121.

[4]方银忠, 叶定伟, 戴波, 等.二膦酸盐治疗前列腺癌相关骨痛的疗效观察[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2010, 2 (8) :53~54.

骨转移性疼痛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5例, 男14例, 女11例, 年龄50岁~70岁, 平均年龄53岁, 病程为20 d~90 d.其中, 肺癌合并胸椎转移者6例, 肺癌合并腰椎转移者2例, 肝癌合并胸椎转移者5例, 胃癌合并胸椎转移者2例, 直肠癌合并腰椎转移者3例, 宫颈癌合并腰椎转移者3例, 卵巢癌合并腰椎转移者2例, 胰腺癌合并胸椎转移者2例。本组所有患者均经MRI确诊。骨转移主要表现为相应的根性神经痛和腰腿痛。

1.2 方法

选择左前臂静脉消毒, 采用20G静脉留置针穿刺, 接PCA泵, 用蝶形胶布固定穿刺针, 局部用手术护皮膜覆盖, 并用绷带缠绕固定, 每周更换1次PCA泵及静脉留置针, 由患者或家属记录每天的平均疼痛VAS评分及治疗的副作用。

药物配方:每单元药物含芬太尼0.6~1.2 mg+氟比洛芬100 mg+昂丹司琼8 mg+氟哌利多2.5 mg加0.9%氯化钠至100 m L.

持续输注:开始持续输注前选静脉给予配方液4 m L缓慢静注, 以便迅速达到镇痛效果, 背景剂量为2 m L/h, PCA泵单次追加量为0.5 m L/次, 锁定时间为15 min.

治疗过程中剂量的调整:根据芬太尼的药代动力学特征, 按镇痛效果评价调整其配方浓度, 每单元芬太尼的剂量分别为1.2, 1.0, 0.8, 0.6 mg.

2 结果

本组患者共治疗20 d~90 d, 每例患者初始量均为每天0.3~0.6 mg/d, 以后根据止痛效果调节芬太尼的用量, 最大剂量为0.6 mg/d, 25例患者治疗当天, 疼痛明显减轻, 睡眠良好。本组患者疼痛评分方法依据VAS评估法, 评估结果见表1.

从表1可见至患者临终前疼痛情况已较静脉输注前大为缓解, 持续静脉输注给药期间未出现明显呼吸抑制、头晕、严重的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等并发症, 穿刺点也未见感染。

3 讨论

晚期癌症伴骨转移, 产生顽固性癌痛, 一方面是癌细胞本身坏死、崩解释放前列腺素、肽类等致痛物质引起疼痛;另一方面癌细胞发生骨转移后, 浸润骨膜、骨质释放前列腺素产生疼痛。癌转移到椎体可产生相应的根性神经痛和腰腿痛, 骨转移的癌痛性质多为重度疼痛, 多表现为刀割样、针刺样剧痛, 可持续存在。

本组药物芬太尼是强效阿片类药物, 主要作用于中枢阿片受体产生中枢性镇痛效应[1]。氟比洛芬属于NSAIDs类药物, 它能抑制骨转移处癌细胞浸润骨膜、骨质产生前列腺素, 阻止前列腺素的合成, 发生周围局部效应, 二者联合应用可以增强镇痛效应。联合应用昂丹司琼及氟哌利多, 一方面减少了芬太尼的副作用, 另一方面, 芬太尼和氟哌利多联合应用具有强效的神经安定镇痛作用, 既消除了癌症患者对疾病的焦虑、抑郁、对治疗无效的不满情绪及对死亡产生的恐惧心理, 又减少了脑干网状结构的间接刺激, 使镇痛效果更加完善。本组患者在镇痛期间无呼吸抑制、恶心、呕吐、尿潴留、皮肤瘙痒和心律失常现象的发生。

本组25例患者的镇痛治疗, 具有以下优点: (1) 浓度随时调整, 镇痛效果满意, 不良反应少; (2) 对中枢的副作用小, 不会影响呼吸和循环功能; (3) 能抑制和消除因恐惧而产生的应激反应; (4) PCA镇痛泵的体积小, 重量轻, 便于患者携带, 户外活动不受影响。

总之, 采用PCIA治疗方案, 能迅速解除疼痛, 不良反应少, 适用于医院和家庭治疗, 特别是家庭治疗, 使癌症患者能够和家人在一起, 积极消除患者心理上的孤独感。

摘要:目的 探讨晚期癌症伴骨转移引起的顽固性癌痛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 采用镇痛泵 (PCA) 持续静脉输注阿片类药物+非甾体类抗炎药 (NSAIDs) +镇吐药物多模式复合镇痛。结果 25例患者治疗20 d90 d, 持续静脉输注给药期间未出现明显呼吸抑制、头晕、严重的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等并发症, 穿刺点也未见感染。结论 采用静脉自控镇痛 (PCIA) 多模式持续静脉输注, 能迅速解除晚期癌症及骨转移后引起的顽固性癌痛, 且不良反应少, 适用于家庭和医院内的治疗, 特别适用于家庭治疗, 其疗效确切, 癌痛患者满意度高。

关键词:顽固性癌痛,PCIA,阿片类,NSAIDs

参考文献

骨转移性疼痛 篇4

关键词:癌症,骨转移性疼痛,中药外敷,治疗效果

癌症转移的主要部位就是骨,研究资料显示,癌症晚期发生骨转移的概率高达65%~70%[1],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癌症骨转移是癌性疼痛的主要原因之一,癌症骨转移性疼痛、病理性骨折、脊髓压迫、活动性功能障碍、高钙血症等均是癌症骨转移的主要临床症状。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唑来膦酸缓解癌症骨转移性疼痛,其是一种双磷酸盐类药物,但治疗中也存在一系列不良反应;而中医治疗中的外敷、内服、针灸等方法不仅能够有效缓解疼痛,还不具毒副作用,有较长的镇痛时间,在临床治疗中逐渐显现出优势。本研究在100例癌症骨转移性疼痛患者中选取50例给予中药外敷治疗,取得显著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2013年3月我院收治的100例癌症骨转移性疼痛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8例,女42例;年龄32岁~70岁,平均年龄(48.5±6.4)岁。100例患者均经病理检查或细胞学检查确诊为恶性肿瘤,其中乳腺癌18例,肺癌20例,子宫癌14例,膀胱癌21例,前列腺癌18例,胃癌9例;经CT或MRI或ECT证实为一处或多处骨转移,转移部位主要包括脊柱、盆骨、肋骨等,主要症状为转移部位的间歇性疼痛或持续性疼痛。纳入标准:卡氏评分≥60分,生存期预计时间≥3个月;治疗前1个月未接受化疗或放疗;患者未使用镇痛药物;轻度疼痛的部位≤2处,中度或重度疼痛的部位≤4处。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10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其中观察组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范围35岁~70岁,平均年龄(49.78±5.15)岁;对照组中男31例,女19例,年龄范围32岁~68岁,平均年龄(47.45±4.01)岁。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静脉滴注唑来膦酸4 mg+生理盐水100 m L,滴注时间保持在15 min以上,每3周~4周静脉滴注1次[2],用药前、后严密观察患者的肝、肾功能、电解质、心电图等变化情况。

1.2.2 观察组

在静脉滴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采取中药外敷治疗。骨痛散处方[3]:生川乌20 g、生草乌20 g、细辛20 g、生半夏20 g、生乳香20 g、生没药20 g、元胡20 g、白花蛇舌草20 g;姜黄30 g、灵脂30 g、山慈菇30 g、黄药子30 g、天仙子30 g、地龙30 g、山甲30 g、威灵仙30 g、补骨脂30 g,将以上药材研磨成粉。骨痛酊处方[4]:硼砂20 g、枯矾30 g、冰片90 g、樟脑30 g、安息香10 g,将以上药材泡入500 m L的95%酒精内,放置2周后即可使用。外敷方法:将30 g骨痛散粉和10 m L骨痛酊混合,并加入适量凡士林和香油搅拌均匀至糊状,取适量糊状药物摊至专用贴膜上,敷贴于疼痛部位并固定。每次敷药前后用温水清洗疼痛部位,疼痛程度较轻者2 d~3 d更换1次,疼痛程度较重者1 d更换1次。

1.3 疗效评价标准

(1)疼痛程度评价标准参照WHO制定的数字疼痛强度量表(NRS),疼痛程度采用0~10数字表示,分数越高疼痛程度越高,其中0分表示无痛,10分表示疼痛剧烈难忍。显著缓解:疼痛分级减少>50%;部分缓解:疼痛分级减少25%~50%;无缓解:疼痛分级减少<25%。(2)根据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临床证候疗效评价标准[5],其中显效:治疗后临床证候的积分值减少70%以上;有效:30%<临床证候的积分值减少≤70%;无效:临床证候积分值减少<30%。

1.4 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疼痛缓解程度比较

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疼痛缓解率为70.0%,与对照组相比较观察组患者的疼痛缓解率(92.0%)明显更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2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64.0%,与对照组相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84.0%)明显更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中药治疗癌症骨转移性疼痛的原则是补益肝肾、活血化瘀,通过通血活络的方法实现镇痛作用。本组研究对象一般用药2 h左右疼痛明显减轻,用药1 d~2 d骨痛多可缓解或消失,明显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本研究给予50例骨转移性疼痛患者中药外敷的治疗方法,根据中医理论中寒性凝滞造成疼痛,将温阳散寒作为治疗的重点,在中药方剂中选用肉桂、川乌、草乌等温散阴寒的药物,达到通经镇痛的效果;并采用山慈菇、姜黄、威灵仙等中药实现疏通筋骨、化瘀止痛的疗效,其中山慈菇粉对骨转移性疼痛的疗效已得到多数临床研究的证实。本研究资料显示,实施中药外敷的观察组患者,经治疗后疼痛的缓解率为92.0%,而采取西药治疗的对照组患者疼痛缓解率为70.0%,观察组治疗后的疼痛缓解率显著更优(P<0.05);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64.0%,与对照组相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84.0%)明显更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外敷的治疗方法与口服药物不同,其直接作用于疼痛部位,经皮肤或黏膜表面吸收至骨内部,达到显著的镇痛效果。

综上所述,中药外敷治疗癌症骨转移性疼痛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有利于减轻治疗中的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缓解患者的疼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芦殿荣,芦殿香,冯利.中药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疼痛临床应用概述[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2):251-253.

[2]李俊超.中药外敷治疗癌症骨转移性疼痛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3,22(36):527-528.

[3]高音,冯利.山慈菇外敷治疗骨转移癌疼痛的临床观察[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6(7):574-575.

[4]叶循雯.中药外敷联合唑来膦酸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疼痛36例疗效观察[J].浙江中医杂志,2014,49(12):896.

骨转移性疼痛 篇5

1 临床资料

肿瘤骨转移患者80例, 年龄20~75岁, 男性38例, 女性42例, 均符合NICC关于恶性肿瘤的诊断标准, 且具有ECT或CT诊断骨转移者, 其中肺癌21例, 肝癌18例, 肠癌16例, 乳腺癌11例, 卵巢癌8例, 前列腺癌4例, 黑色素瘤1例, 肾癌1例。

2 治疗方法

治疗组:以中脘、气海、脾俞、肾俞、足三里、百会、三阴交、肝俞等穴为主, 随症加减, 采用补 (以手指点按某穴向前、向内旋者) ;泻 (以手指点按某穴向后、向外旋者) ;调 (以手指点按某穴向前、向后或向内向外旋者) ;按 (以手指按压某穴, 上下反复刺激) ;刮 (以食指点按太阳穴, 拇指刮按上下眼眶) 等手法。1日1次, 每次约30分钟, 15天为1个疗程。并配合口服曲马多缓释片每次50mg, 每日2次。对照组:口服曲马多缓释片每次50mg, 每日2次, 15天为1个疗程。

共观察1个疗程, 除以上治疗, 两组均给予营养支持治疗。

3 疼痛判定标准

参考Venterffridda介绍的WHO批准的根据疼痛的主诉分级法-VRS法, 将疼痛强度分为:0级:无疼痛;Ⅰ级:轻度疼痛, 虽有疼痛但仍能正常工作, 睡眠不受疼痛影响, Ⅱ级:中度疼痛, 疼痛明显不能忍受, 要求服用止痛剂, 睡眠已受疼痛影响;Ⅲ级:重度疼痛, 疼痛剧烈, 不能忍受, 伴面色苍白, 肢冷, 汗出, 睡眠已受到严重干扰, 需要服用止痛剂[1]。

4 疗效判定标准及结果

显效:疼痛完全缓解, 并可停用西药止痛;有效:降至次一级止痛药物也可缓解疼痛;无效:疼痛无变化。如下表:

两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 (P=0.0432)

两组少量患者出现恶心呕吐, 大便干结等胃肠道反应, 经对症处理可以缓解, 治疗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较对照组明显减少, 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未出现重大不良反应。

5 体会

点穴疗法是广泛地流传于我国民间的一种传统医疗方法, 是祖国医学宝贵的遗产之一.所谓点穴疗法, 是以祖国医学的经络学说, 脏腑学说以及气血学说为理论依据, 按不同的病种与病情, 在患者体表适当的穴位或经络线上, 运用手指进行点、按、推、括、击、揉等不同手法的刺激, 通过经络的作用, 使体内的气血畅通, 促进机体的功能活动恢复正常, 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独特的治疗方法。

点穴疗法是以经络理论为指导的, 而经络具有沟通表里上下, 联系脏腑器官, 通行气血, 濡养脏腑组织, 感应传导及调节人体各部分机能的作用.通过在穴位及其相关联的经络线上, 恰当地运用点、按、推、括、揉等点穴手法, 使“力”与“气”的作用沿着相关的经络路线, 深透到患者体内, 以激发经气, 即所谓的“输气疗法”使气至病所产生感应, 而调节内在的不平衡达到协调一致。根据现代医学研究认为“经气实际上是一种信息载体, 在经脉中形成信息流, 并通过经和络与全身组织结构沟通信息”[2]。

中医学从整体观点出发看待肿瘤的形成、发展, 认为肿瘤是一个全身性的疾病, 而其肿瘤只是全身性疾病中的一个局部表现。肿瘤出现骨转移由于转移灶压迫神经, 影响血液循环, 而导致疼痛, 而中医点穴疗法可使骨骼肌肉, 韧带舒松, 缓解, 同时纠正局部解剖位置的异常改变, 并能镇痛, 解痉, 加强组织的适应性和耐受力, 增强肌肉, 韧带的支撑力量, 因而可使临床病理性症状和体征减轻或消失, 推按点穴, 能起到舒通经脉、化瘀止痛、消除肿胀、分解粘连、缓解神经根压迫达到经服药物及其他治疗方法所不能起到的治疗作用。

6 典型病例

患者李某某, 女性, 65岁, 住院号:26223, 因发现肺癌2年余, 右肩胛骨转移1月余而入院, 入院前患者曾在外院行多次化疗, 及并口服进口药物吉非替尼和厄罗替尼等, 但症状未见明显好转, 于今年5月出现骨转移, 疼痛难忍, 辗转省内多家西医院治疗, 口服曲马多、西乐葆等止痛药后, 患者自诉仍有疼痛感, 晚上难以入睡, 纳差, 乏力, 精神较差, 而怀着试试看的心理来我院求治, 经我科经辨证考虑患者脾肾亏虚, 选取脾俞、肾俞、足三里等穴位, 采用点、按、推、括、击、揉等不同手法, 进行中医点穴治疗, 1个疗程后 (15天) , 患者疼痛感明显缓解, 已可停一切止痛药, 睡眠、纳食等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后出院, 门诊仍坚持间断点穴治疗, 疼痛控制较为理想。

摘要:目的:通过中医点穴治疗40例恶性肿瘤骨转移疼痛患者, 观察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80例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采取中医点穴治疗, 治疗组和对照组均采用口服曲马多缓释片50mg, 每日2次, 15天为一疗程, 观察一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显效18例, 有效:16例, 无效:6例, 总有效率:85%, 对照组:显效:7例, 有效:14例, 无效:19例, 总有效率:52.5%.两组综合疗效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432) , 结论:中医点穴+曲马多组疗效明显优于曲马多组。

关键词:恶性肿瘤,骨转移,疼痛,中医点穴

参考文献

[1]世界卫生组织.癌症疼痛的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

骨转移性疼痛 篇6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48例, 其中男33例, 女15例;年龄38~79岁, 平均年龄48.32岁。肺癌22例, 乳腺癌13例, 前列腺癌4例, 胃癌4例, 大肠癌3例, 膀胱癌、肝癌各1例。

根据主诉疼痛分级法 (VRS) 和划线法将疼痛分为4级。0级:无疼痛;Ⅰ级:疼痛可忍受, 能正常生活, 睡眠不受干扰;Ⅱ级:疼痛明显, 不能忍受, 要求服用镇痛药, 睡眠受干扰;Ⅲ级:疼痛剧烈, 不能忍受, 需要镇痛药, 睡眠严重受到干扰。据此, 本组患者I级2例, Ⅱ级25例, Ⅲ级21例。

1.2 入选标准

①经病理学或细胞学诊断, 或影像学结合特异性肿瘤标记, 诊断为原发性恶性肿瘤且伴有疼痛的住院患者;②骨转移均经X线摄片、CT、MRI和 (或) 放射性核素全身骨显像 (ETC) 证实;③患者意识清晰, 对自身疼痛有判断能力, 且能合作评价疼痛:④近1周内未进行过全身或局部化疗、放疗, 或其他局部治疗。疼痛主要来自于肿瘤骨转移本身。

1.3 排除标准

①有精神疾病史;②语言沟通障碍者;③不配合完成穴位按摩者。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采用自身对照法。前5天常规镇痛药物治疗, 根据疼痛程度用口服、肌注或皮下注射。第6天在常规镇痛药物治疗后立即行穴位按摩。采用痛点局部取穴 (即阿是穴) 结合循序取穴, 即头颈痛配合合谷或风池穴;胸痛配合肺俞或膻中穴;腹痛配合足三里或期门、阳陵泉穴, 臂丛神经痛配合肩井或肩髃穴;脊柱及四肢骨痛配合三阴交或肾俞、委中等穴交替进行按摩。按摩手法:患者取舒适卧位, 平卧或半坐卧位, 根据患者痛点准确取穴并进行按摩, 压力由轻到重, 当患者感觉酸、麻、胀痛4分钟后再由重到轻, 然后重复上述过程, 共20分钟, 以指尖有节奏的按压并配合一些揉的动作。按压深度为0.5cm[3]。常规药物治疗后20、30、40分钟记录疼痛缓解程度;常规治疗配合穴位按摩后20、30、40分钟记录疼痛缓解程度。同时调查患者对镇痛方法的满意度。

2.2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分析处理, 采用秩和检验和χ2检验。

3 结果

3.1 疗效标准

疼痛完全缓解 (CR) :无痛;部分缓解 (PR) :疼痛较给药前明显减轻, 睡眠基本不受干扰, 能正常生活;轻微缓解 (MR) :疼痛较给药前减轻, 但有明显疼痛, 睡眠受到干扰;无效 (NR) :与给药前相比较无减轻。

3.2 两种方法的镇痛效果比较

见表1。

与常规组比较*P<0.05

3.3 患者对镇痛方法的满意度

见表2。

与常规组比较*P<0.05

4 讨论

祖国医学认为, 经络联络脏腑和肢体, 使机体的内外、上下保持着协调统一, 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互为表里的经脉在生理上密切联系, 病变时相互影响, 治疗时相互为用。脏腑机能失调时有关的经络会通过体表部位反映出痛点或敏感点, 按压相应的体表部位, 原有疼痛得以缓解。故笔者决定取阿是穴联合循序取穴 (根据具体疼痛部位选取穴位) 进行按摩[4], 以疏通气血, 达到“通则不痛”之功效。本文结果显示, 穴位按摩对缓解恶性肿瘤Ⅱ级、Ⅲ级骨转移疼痛具有很好的效果, 对I级疼痛效果无统计学差异, 可能与样本量太少有关。另外, 穴位按摩不仅是一种物理性接触与按摩, 更重要的是情感的连接与传递。当肿瘤在骨组织内转移、扩散时会对骨组织造成压迫、浸润、破坏, 临床症状常有进行性骨痛, 伴有功能障碍, 部分患者可合并病理性骨折、甚至骨髓压迫导致瘫痪, 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疾病一旦恶化时, 患者通常会出现对疾病的恐惧感, 这些都会导致患者逐渐对治疗丧失信心, 不能积极的配合治疗, 因此, 积极有效地控制疼痛, 对癌症患者的治疗尤为重要。穴位按摩除其本身的治疗功效外, 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分散患者对疼痛的注意力, 从而缓解患者的疼痛感。

国外学者也对穴位按摩对癌性疼痛的效果进行了研究[5]。报道穴位按摩对恶性肿瘤骨转移痛除有短期效果外 (10~30分钟) , 还会产生长期效果 (16~18小时) 。穴位按摩不仅可[6,7]以减轻患者的疼痛, 还可以减缓患者的焦虑。提高患者生活质量[8]。这与我们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穴位按摩可以提高患者对医疗的满意度。提示, 常规药物配合穴位按摩效果良好, 而且简单经济, 是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减轻疼痛的一种有效的措施。

参考文献

[1]唐代茸, 敬绍琼.肺癌骨转移疼痛病人的护理.医学信息, 2010, 23 (8) :211.

[2]孙六合, 蒋可.穴位敷贴癌痛灵治疗癌性疼痛的实验研究.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2, 14 (2) :19.

[3]暨玲, 叶百亮, 屠金夫, 等.内关穴位按摩预防胆囊切除术后疼痛及恶心呕吐.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0, 34 (5) :745.

[4]黄智芬, 黎汉忠, 张作军, 等.毫米波穴位辐射治疗乳腺癌骨转移疼痛33例疗效观察.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03, 25 (10) :613.

[5]Jane S W, Wilkie D J, Gallucci B B, et al.Effects of a full body massage on pain intensity, anxiety, and physiological relaxation in Taiwanese patients with metastatic bone pain:a pilot study.J Pain Symptom Manage, 2009, 37 (4) :754.

[6]Gorman G, Forest J, Stapleton S J, et al.Massage for cancer pain:A study with university and hospice collaboration.J Hosp Pallim Nuts, 2008, 10 (4) :191.

骨转移性疼痛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入选病例共47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19例,中位年龄56岁。全组患者均经细胞学或病理组织学证实为恶性肿瘤,经X线、CT或MRI扫描、ECT检查证实有溶骨性骨转移病灶,所有病例均有中重度骨痛症状,部分患者伴有肢体功能障碍。单发性骨转移灶20例,多发性骨转移灶27例。用药前一个月内未接受化疗或观察部位未接受放疗,治疗前血常规、肝肾功能、血清钙磷、心电图及胸部X线检查基本正常。

1.2 治疗方法

唑来膦酸注射液4mg加入生理盐水100ml稀释后静脉滴注,滴注时间30~40min。间隔4周重复给药1次,连续给药2次后评价疗效和不良反应。用药后若疼痛控制不满意,则酌情口服止痛药物,若出现突发性剧痛,即时肌注曲马多注射液止痛。应用唑来膦酸前后和治疗过程中详细观察并记录患者骨转移病灶疼痛变化,评价骨痛缓解时间和维持时间、骨痛再次发生的时间和强度。用药结束后4周根据病情开始给予化疗或使用其他抗肿瘤药物。

1.3 疗效评价指标

疼痛强度按照主诉分级法(VRS)疼痛分级标准:0级,无疼痛;Ⅰ级,虽有疼痛但可以耐受,并能正常生活,睡眠不受干扰;Ⅱ级,疼痛明显不能忍受,要求服用镇痛药物,睡眠受干扰;Ⅲ级,疼痛剧烈不能忍受,需要镇痛药物,睡眠严重受干扰,可伴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表现或被动体位。疼痛缓解度评价:显效:疼痛减轻2级以上;有效:疼痛减轻1级以上;无效:疼痛未减轻或加重,或用药后疼痛减轻但在疗程中出现反复。体力状况改善评价标准:依照KPS评分标准进行评价,(1)活动能力改善≥2个级差;(2)有效:活动能力改善≥1个级差;(3)无效:活动能力改善<1个级差。

1.4 不良反应观察与判定

对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观察并记录,治疗后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血清钙磷、心电图及胸部X线,以及骨转移病灶X线、CT、ECT检查或MRI扫描。

1.5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治疗结果

本组患者均完成临床试验,总有效率为80.8%(38/47),其中显效25.5%(12/47),有效55.3%(26/47),无效19.2%(9/47)。单发性骨转移灶患者20例,总有效率为90.0%(18/20),其中显效35.0%(7/20),有效55.0%(11/20),无效10.0%(2/20)。多发性骨转移灶患者27例, 总有效率为74.0%(20/27),其中显效18.5%(5/27),有效55.5%(15/27),无效26.0%(7/27)。用药后6~24h疼痛开始出现缓解,用药后2~4d疼痛缓解显著且渐趋稳定。有效病例止痛维持时间15~28d,中位时间25d,肢体功能障碍有不同程度改善。其中6例止痛维持时间15~17d的患者均有广泛骨转移病灶。体力状况改善效果:显效21.3%(10/47),有效44.7%(21/47)。

2.2 不良反应

2例患者出现头晕、乏力,2例患者第一次使用后出现一过性骨痛加重,不需要特殊处理。1例患者出现发热,体温38.3℃左右,对症处理后缓解。用药后血常规、肝肾功能、血清钙磷、心电图及胸部X线检查无异常变化。

3 讨 论

骨骼是恶性肿瘤常见的转移部位,骨转移灶多为溶骨性改变,临床上表现为持续性、顽固性疼痛,部分患者可伴有病理性骨折、脊髓压迫、神经功能障碍和高钙血症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恶性肿瘤骨转移引起疼痛的机制为:(1)肿瘤细胞浸润至骨膜及周围软组织;(2)恶性肿瘤细胞和宿主细胞分泌的某些体液因子刺激破骨细胞,使溶骨过程加强,打破了骨吸收与骨形成之间的平衡,造成骨质破坏;(3)肿瘤细胞或附近炎症细胞分泌前列腺素、白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等致痛性递质,刺激末梢神经。

除了积极治疗原发肿瘤、给予局部放疗和使用止痛药物之外,应用抗骨溶解剂双膦酸盐类药物是治疗骨转移疼痛的重要手段。唑来膦酸是目前药理活性最强的第三代双膦酸盐药物,能够修复溶骨性肿瘤病灶,阻止肿瘤细胞与骨质结合,抑制肿瘤释放的各种刺激因子所诱发的骨骼的钙释放;抑制破骨细胞活性,诱导破骨细胞凋亡,抑制前体破骨细胞转化为成熟的破骨细胞,阻止破骨细胞对骨的破坏;抑制前列腺素等疼痛和炎性介质合成并释放,从而达到减少骨质破坏、缓解骨痛和降低血钙的目的。在临床上已得到广泛应用[1,2]。国外研究提示唑来膦酸还具有直接的体内体外抗肿瘤作用[3]。有研究认为唑来膦酸与化疗或者放疗联合是治疗晚期恶性肿瘤合并骨转移的理想治疗方案[4,5]。

本组观察发现部分有广泛骨转移病灶的患者止痛维持时间短,疗效欠佳,可能是溶骨性病灶多,常规剂量唑来膦酸不足以使病灶修复到满意程度,根据骨转移病灶破坏情况适当加大用药剂量或者缩短用药时间是否能取得更为满意的止痛效果,以及是否可能出现较大不良反应,有待进一步研究。

本组结果显示,唑来膦酸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疼痛总有效率为80.8%,与文献报道结果相似[1,2],用药量小,输液时间短,不良反应较轻,患者易于耐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陶莉,王洪林,陈剑,等.唑来膦酸治疗76例恶性肿瘤骨转移性疼痛[J].中国癌症杂志,2006,16(12):1 057-1 059.

[2]于壮,梁军.唑来膦酸注射液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疼痛的临床疗效观察[J].临床肿瘤学,2007,12(2):128-130.

[3] Neville-Webbe H,Coleman RE.The use of zoledronic acid in the man-agement of metastatic bone disease and hypercalcaemis[J].Palliat Med,2003,17(6):539-553.

[4]李增云,马庆彤,任晓,等.唑来膦酸联合放疗治疗骨转移性疼痛的临床观察[J].四川肿瘤防治,2006,19(3):208-209.

上一篇:火炬点火系统改造方案下一篇:万拉法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