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评定会

2024-05-13

康复评定会(共8篇)

康复评定会 篇1

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70%~80%的脑卒中患者因残疾不能独立生活。循证医学证实,脑卒中康复是降低致残率最有效的方法,而评价是康复医学的特征及康复工作流程的重要环节[1]。本文分析1例脑出血患者康复治疗效果及其初中末期康复评价。

1 病例简介

患者颜某,男,70岁,主因“突发左侧肢体活动障碍伴言语不能37天”于2014年4月11日入院。病残史:患者2014年3月4号22时被发现倒在地上,问答可应声,但不能言语,左侧肢体完全不能活动,急就诊于当地医院,就诊途中意识完全丧失,行头颅CT示右侧基底节区脑出血约43mL,次日行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及引流术,2天后复查头颅CT示出血量约80mL,继续给予引流术,5天后拔除引流管,15天后意识清楚,1月后能自行翻身,臀部可抬离床面,但仍不能言语,左侧肢体活动不利,日常生活完全依赖。为进一步康复来院,门诊以“脑出血(恢复期)”收住入院,近2周饮食正常,大小便正常。既往史:高血压10年,血压最高180/105mmHg(1mmHg=0.133kPa),糖尿病10年,均未规律用药及监测;近10年“同一部位”发生脑出血3次,此次为第4次,第3次脑出血遗留行走快时左足稍拖曳,余无异常。

查体:T 36.3℃,P 73次/分,R 20次/分,BP 141/86 mmHg;心,肺、腹查体无明显异常,意识清楚,言语不能,左利手,查体部分合作,听理解差,记忆力、计算力、定向力、判断力均较差;双瞳等大等圆,直径3mm,对光反射灵敏,双侧眼球各向活动自如,未见眼震;双侧额纹对称,左侧鼻唇沟浅,伸舌偏左,悬雍垂居中,双侧咽反射存在,软腭动度对称;四肢肌容积正常,左侧耸肩力弱,右侧肢体肌力、肌张力正常,左手肌力0级,左侧上下肢可平移,布氏分期:左手Ⅰ期,左上肢Ⅱ期,左下肢Ⅱ期;左侧肩痛,肩关节前屈、外展均受限;左手腕关节以下肿胀、疼痛;左髋关节屈曲、内旋、外展、外旋均受限,伴疼痛,周围肌肉触诊发硬疼痛;右侧指鼻试验、跟膝胫试验稳准,左侧不能完成,感觉查体不能合作,右侧腱反射(++),左侧腱反射(+++),左侧踝阵挛未引出,右侧巴氏征阴性,左侧巴氏征阳性。脑膜刺激征阴性。辅助检查:①头颅CT见右侧基底节区出血约80mL,破入脑室(2014年3月6日);②双髋关节X片见左髋关节异位骨化(2014年4月13日);③左下肢动静脉超声见左侧股动脉硬化,余未见异常(2014年4月13日);④头颅MR见右侧侧脑室旁及基底节区脑出血约29.5mL,多发腔梗,部分软化,大脑白质脱髓鞘,脑萎缩,枕大池囊肿,脑动脉硬化(2014年4月18日)。血液检查:血尿粪常规、肝肾功、电解质、血脂六项、凝血四项、风湿三项、心肌酶均正常;血沉19mm/24h,空腹血糖7.83mmol/L,餐后2h血糖13.36mmol/L,糖化血红蛋白6.7%;同型半胱氨酸17.1μmol/L。

康复评定量表MMSE:失语无法配合;NIHSS:13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上、下肢各4分,Ⅰ级(严重运动功能障碍);Fugl-Meyer平衡功能评定:4/14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定(ADL):20/100分,完全依赖;手功能:废用手;Holden步行分级为0级;肌痉挛评定(改良Ashworth分级):左手屈肌张力Ⅱ级,左上肢屈肌张力Ⅲ级,左下肢伸肌张力Ⅲ级;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失语无法配合,存在失眠、心烦症状;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失语无法配合,存在激越、入睡困难、唉声叹气、情绪低落,不愿配合治疗。康复诊断:①脑出血恢复期,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后,高血压3级(极高危组),2型糖尿病;②左侧肢体活动障碍,言语障碍,平衡障碍,肩痛,肩手综合征,异位骨化;③日常生活完全依赖;④社会参与能力丧失。治疗:盐酸乙哌立松50mg,2/天;巴氯芬5mg,2/天起始,逐渐增加剂量;二甲双胍片0.5g,3/天;阿卡波糖50mg,3/天,控制血糖;替米沙坦40mg,1/天,控制血压;氟西汀胶囊改善焦虑抑郁;申请运动疗法(physical therapy,PT)、作业疗法(occupational therapy,OT)、语言治疗(speech therapy,ST)及理疗等治疗。

2 康复评定会

2.1 初期评定会

时间:2014年4月23日。参加人员:主任医师、主管医师、运动治疗师、作业治疗师、言语治疗师、理疗师、主管护士、患者家属。

2.1.1 主管医师

患者为老年男性,突发起病,出现言语不能、左侧肢体活动障碍,头颅CT示高密度影,诊断为脑出血,定位:言语障碍定位于优势半球言语中枢,该患者为左利手,故优势半球为右侧大脑半球;左侧肢体偏瘫、左侧病理征阳性定位于右侧皮质脊髓束;左侧中枢性面舌瘫定位于右侧皮质脑干束。左侧肩痛、左手腕关节以下肿胀,考虑肩痛、肩手综合征;髋关节疼痛,周围肌肉触诊发硬,结合髋关节X片,考虑左髋关节周围异位骨化。目前存在的主要功能障碍:①左侧肢体运动功能障碍;②言语障碍;③平衡障碍;④肩痛、肩手综合征、异位骨化。

2.1.2 PT师

患者的主要问题:①主动康复意识及配合能力较差;②腰背肌、腹肌肌群肌力弱化,坐位平衡2级;③左下肢肌力Ⅱ级,布氏分期Ⅱ期;④髋关节、膝关节外旋,主、被动活动受限伴疼痛;⑤左足下垂伴内翻。近期治疗目标:1周内坐位平衡达3级;1月左右改善关节活动度,提高下肢肌力达Ⅲ级。治疗计划:蜡疗缓解关节疼痛,手法扩大关节活动度;坐位及坐位平衡功能训练;起立能力训练;核心控制能力的训练。

2.1.3 OT师

患者的主要问题:①左上肢肌力Ⅱ级,布氏分期Ⅱ期;②左侧肩关节前屈外展均受限,主、被动活动伴疼痛;③肘关节处于旋前位,旋后受限;④腕及指关节活动均受限,被动活动疼痛;⑤左上肢本体感觉差。治疗近期目标:2周内扩大左上肢肩、肘、腕及指关节活动度,缓解疼痛,1月内提高左上肢近端肌力达3级。治疗计划:①维持左上肢各关节的正常活动度;②应用手法刺激肌肉、控制肌张力;③通过关节挤压等方法促进本体感觉恢复;④ADL健侧借助训练。

2.1.4 ST师

语言障碍诊断:完全性失语。失语症检查:自发语呈非流畅性,听理解单词水平正答率为20%,句子水平不能完成;复述单词水平正答率为10%,句子水平不能完成;命名均不能完成;出声读单词水平正答率为20%;阅读理解单词水平正答率为20%;书写、计算均不能完成;一步指令正答率为25%,二步指令不能完成。患者张口、闭口、噘嘴、呲牙、鼓腮不能完成,舌头灵活性较差。治疗目的:改善患者听理解水平,进一步加强口语表达能力,使之回归家庭。治疗计划:①听理解训练(图图匹配);②复述、命名训练;③口颜面模仿训练;④日常交流训练。

2.1.5 理疗师

患者左侧肢体肌张力明显增高,左侧肩、肘、腕、髋、膝、踝关节活动受限伴疼痛,可予中频脉冲改善疼痛,超声波治疗改善患者局部血液循环,电子生物反馈改善腕、踝关节功能[2,3]。

2.1.6 主管护士

患者ADL评分20分,MMSE失语无法配合,护理问题:存在外伤的风险;更衣、进食等生活自理能力缺陷。拟护理措施:①给予正确的良肢位摆放及体位交换指导;②患者卧床时加床档、坐轮椅时拉手闸;③患者进行Bobath握手上举训练,每日3~4次,每次10~15个;下肢搭桥训练,每日3-4次,每次10~15个;④处于焦虑抑郁状态者给予心理疏导,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1.7 患者家属

希望患者能自己行走或拄杖行走,自己上厕所、吃饭,进行简单的交流;此次为第4次脑出血,能否预防脑出血再发。

2.1.8 主任医师

患者功能障碍较多,其中言语障碍、左侧肢体活动障碍、平衡障碍为基本功能障碍,肩痛、肩手综合征、异位骨化是继发性合并症。患者肩痛考虑与痉挛、早期肩关节过度活动导致的误用及肩手综合征有关;左髋关节周围异位骨化,为康复治疗方法不当造成的常见误用综合征,考虑与家属或陪护人员自行活动关节及牵托肌肉时手法粗暴、过度用力致局部软组织损伤、组织液渗出或淤血肿胀,继之软组织机化、纤维化,钙质沉积致异位骨化有关。目前肩手综合征的病因不是十分清楚,考虑相关因素为:①长时间腕关节强制性掌屈;②过度腕关节伸展;③长时间病侧手背静脉输液。

2.1.9总结

同意主管医师及各治疗师的治疗计划,需注意的是,疼痛对患者的康复锻炼影响较大,需积极地缓解患者疼痛,必要时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加强良肢位摆放,关节松动术手法要轻柔,注意训练的强度及时间;使用向心性缠绕压迫手指、冷温水交替浸泡法等缓解肩手综合征。近期康复目标是缓解肌张力,维持和扩大关节活动度,提高坐位平衡能力,改善语言能力,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远期目标是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轻中度依赖,回归家庭,做好脑血管病的二级预防,预防脑出血再发及脑梗死。

2.2 中期评定会

参加人员和形式同前。

2.3 末期评定会(摘要)

按初、中期评定会的治疗方案康复训练4个月后,患者焦虑状态改善,但仍有轻度抑郁;语言中度改善,能主动交流,听理解单词水平正答率为70%,句子水平正答率为40%,复述单词水平正答率为80%,命名单词水平无提示情况下正答率为50%,阅读理解单词水平正答率为90%,一步指令正答率为80%,二步指令正答率为60%。患者张口、闭口、噘嘴、呲牙、鼓腮等模仿都可以达到要求水平。肩、髋关节疼痛改善,各关节活动度无明显受限,布氏分期:左上肢Ⅲ期,左下肢Ⅳ~Ⅴ期过渡,左侧肢体肌张力降低,Ashworth分级Ⅰ+级,Holden步行分级为4级,无划圈步态,ADL轻度依赖,但手功能改善不明显。

3 讨论

评价是康复医学的特征之一及康复工作流程中的重要环节,是针对性、科学性、计划性康复训练的依据,保证康复效果[4]。康复治疗以初期评价开始,末期评价结束,评价贯穿治疗全过程。目前我国康复事业刚刚起步,如果重训练、轻评价会使治疗陷入盲目。正确理解评价的概念,严格按照康复工作流程实施治疗方案,使评价贯穿于治疗全过程,是康复医学技术不断规范化的重要保证[5,6]。笔者发现,家属参与康复评定可以让其了解到患者的治疗过程和院方对患者的重视程度,及时沟通治疗和护理中存在的问题,从家属的角度提出治疗需求。目前医患矛盾日益激化,减少医患矛盾对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有一定作用。因此,笔者认为家属参与康复评定会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王强,宋鲁平,张皓,等.康复评定会: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废用综合征[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0,16(1):91-93.

[2]朱玉连,吴毅,胡永善,等.脑卒中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评定与治疗[J].中国临床康复,2003,25(7):3506-3508.

[3]董晓莉,吴毅,胡永善,等.脑干出血患者的康复评定与治疗[J].中国临床康复,2003,31(7):4279-4281.

[4]恽晓平.脑卒中的康复评定—临床常用量表回顾[J].神经系统疾患的理疗与康复,2006,20(3):1-3.

[5]朱镛连,张皓,何静杰.神经康复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2010:788-792.

[6]张皓.卒中常用康复评定量表简介[J].中国卒中杂志,2007,2(10):842-846.

康复评定会 篇2

一、形态测量 1.直立姿势评定 2.上肢长度测量 3.下肢长度测量 4.四肢围度测量 5.躯干围度测量

二、关节活动度测量 6.肩关节屈/伸 7.肩关节内收/外展

8.肩关节水平内收/水平外展9.肩关节内旋/外旋 10.肘关节屈/伸 11.前臂旋前/旋后 12.腕关节屈/伸

13.腕关节桡侧偏/尺侧偏 14.髋关节屈/伸 15.髋关节内收/外展 16.髋关节内旋/外旋 17.膝关节屈/伸 18.踝关节屈/伸 19.踝关节内翻/外翻 20.躯干屈/伸 21.躯干侧屈/旋转

三、徒手肌力评定 22.肩关节屈肌/伸肌 23.肩关节内收/外展肌 24.肩关节内旋/外旋肌 25.肘关节屈/伸肌

26.腕关节屈/伸肌 27.髋关节屈/伸肌 28.髋关节内收/外展肌 29.髋关节内旋/外旋肌 30.膝关节屈/伸肌 31.踝关节屈/伸肌 32.躯干屈/伸肌

四、感觉与反射评定 33.浅感觉评定 34.深感觉评定 35.复合感觉评定 36.浅反射评定 37.深反射评定 38.病理反射评定

五、特殊试验检查 39.杜格氏征 40.痛弧试验 41.Neer’s征 42.空罐试验

康复评定会 篇3

关键词: 康复评定技术 MES 教学模式 教学应用

MES(Modules of EmployableSkills,模块式技能培训)是二十世纪七十、八十年代由国际劳工组织研究开发出来的以现场教学为主、以技能培训为核心的一种教学模式[1]。它从职业具体岗位工作规范出发,侧重职业岗位工作能力,以岗位任务为依据确定模块,以从事某种职业的实际岗位工作的完成程序为主线,可称之为“任务模块”。

1.教学的设计

1.1教材的选用

一种特定教学模式的应用和推广,必然涉及教材、师资、教学设备等配套设施建设。我们选用的是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康复评定技术》,由我校和十余所国内高职院校康复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按模块式教学法编写,能切合高职康复教育和学生现状,转变传统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担任课程教师为具有多年教龄的教学经验丰富且为配套教材的主编和副主编的教师,教学设备齐全,教学设施丰富。

1.2模块分割

根据临床康复评定技术和教学大纲要求,将康复评定技术分为七个模块,“认识康复评定”模块、“躯体功能评定”模块、“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模块、“精神心理功能评定”模块、“言语与吞咽功能评定”模块、“生活质量与社会功能评定”模块、“临床常见疾病康复评定”模块。每个模块中有若干项目,每个项目又设置有项目要求、工作任务、背景知识、项目实施和知识拓展五个部分,且都由案例引导出工作任务,案例解析帮助学生巩固学生所学内容。

1.3具体教学方式

1.3.1介绍相关背景知识,确定任务。教师授课前认真备课,对相应知识点和实践操作方法做到心中有数,分析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内容、重点、难点、疑点,找准教学切入点,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兴趣爱好,确定相应的教学任务。

1.3.2划分小组。根据班级人数划分为三五人的小组,推选组长,并要求组长分配各组员任务、带领组内学生课前完成相关知识的预习和相关资料的查询。

1.3.3分组实施。如运动控制功能评定这一项目中,先向学生阐述任务要求,具体讲清任务,可根据脑中案例创设情境,学生扮演不同角色,让学生实施,教师作为指挥者和调度者随时进行指导,鼓励学生拓宽思路找方法,尤其是有困难的学生,旨在使每个学生都顺利完成任务。

1.3.4组长总结,教师点评。学生完成任务后,各小组组长依次对完成的任务情况进行总结汇报,其他小组提问或对实施任务过程中的问题进行讨论,最后教师点评,并集中对问题进行答疑。教师在点评过程中注意多褒奖,以激发学生下一轮学习兴趣,并注意根据学生完成任务过程中的表现随时调整学习难度和任务,以达到既不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又不断提高学生整体能力水平的目的[2]。

2.体会

2.1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主动完成某项任务,且与其他组学生形成竞争,有利于学习兴趣提高,并且学生事先为完成任务需要自行查阅相应资料,学习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2.2学生相关理论知识得到巩固、实践操作能力得到提高

模块式教學中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和角色扮演有助于学生理解相关理论知识,更易于掌握且记忆更牢固[3],实际动手操作使学生利用掌握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得到增强,技能更专精、熟练,技能训练更高效[4]。

2.3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与人沟通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学生走出校门进入社会需要团队合作精神,与病患打交道也需要很好的沟通能力,通过分组完成任务、小组成员任务分工的方式,大大提高组内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3];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教学可大幅提高与病患沟通的能力。

2.4教师教学水平得到提高

模块式教学需要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全面考虑学生的思想表现、学习成绩、性格爱好、结交的朋友等特点根据优势互补的方式进行分组;还要充分了解教学内容和相关知识,不断扩宽自身知识面;另外,教师还要提高自身课堂管理能力,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灵活、生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顺利完成学习任务,达到学习要求。

参考文献:

[1]石伟平.比较职业技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周小楠,董群,刘辉,等.模块式教学法在医学免疫学中的应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5,28(12):1673.

[3]肖新丽,杨晓斌.模块式教学法在老年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08(14):70.

康复机能评定实践教学研究 篇4

1 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康复机能评定课程是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 也是一门重要的专业课, 是实践性和技能性较强的课程。我们本着“以就业为导向, 以能力为本位”的指导思想, 对学生进行贴近岗位需求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 重点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技能教学是康复机能评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在于加强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 是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掌握康复机能评定基本理论的重要手段。

1.1 实践教学对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

课堂教学历来被认为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主要运用讲授法, 通过对教材内容的讲解、阐述, 帮助学生接受、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而实验教学侧重理论知识的运用与专业技能的操作实践[3]。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由“以掌握知识为主”变为“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在实践教学中通过教师的操作演示, 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康复机能评定的具体操作相融合, 不仅巩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也强化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1.2 实践教学对学生医德的培养

医务工作者需有良好的医德、医风, 才能发挥医术的作用[4]。康复机能评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要求学生不但具备实际操作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 还要具备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 获得患者的尊重与信任, 主动参与治疗。实践性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工作习惯、医德、医风, 还可以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使其具有不懈的求知精神, 提高综合能力和素质。

2 提高康复机能评定实践教学质量的方法

2.1 开放实验室, 提高仪器设备利用率

实验室是学校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实验教学的主要基地, 是有效完成实验内容的重要保障[5]。我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实验室包括PT室、作业治疗室、言语治疗室、中国传统康复治疗室、康复评定室、理疗室等, 拥有心电运动系统、平衡检测仪、言语评定仪等较先进、齐全的康复评定大型仪器设备。我校实行实验室全天开放, 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多练习、多实践, 增强学生的操作技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

2.2 应用多种教学方法

在实践教学中, 重点强调学生实际能力或职业能力的培养, 采取情景教学、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放映光盘等多种教学方法, 紧紧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实施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 强化学生能力培养。采用适当、合理的教学方法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2.3 强化实践技能考核

为了了解学生技能操作掌握情况, 加强实践技能考核。实行实验考试成绩单列, 由平时实验考试成绩和技能考核成绩组成。平时实验成绩由平时考勤、课堂提问、实验预习、实验操作、实验报告和实验态度综合评定, 占总实验成绩的40%, 技能考核占总实验成绩的60%。这种考核形式, 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康复机能评定实验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求知欲和探索意识得到了充分发挥, 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得到了提高[6]。

3 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改革

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不仅仅针对教师的教学效果, 还可从实验课程的设计和实验教学过程、仪器及设备的使用情况等方面进行综合、全面、客观、准确的评价。完善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不仅充分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而且对实践教学工作起到积极的督导作用, 保证了实践教学质量。

总之, 康复机能评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其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都需在实践中完成。实践教学是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积极探索康复机能评定实践教学模式和方法,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可以使学生熟练掌握康复机能评定操作技能, 真正成为一名应用型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惠萍, 于培兰, 贺旭, 等.开设生物化学实验第二课堂提高医学生综合能力[J].医学教育, 2005, 12 (6) :78~79.

[2]孙小斐, 沈维青.康复机能评定教学改革与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 2010, 28 (19) :141~143.

[3]陈艳, 潘翠环, 罗爱华.康复治疗专业实验教学与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08, 14 (1) :99~100.

[4]方益敏.加强医学实践教学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7, 9 (24) :180~190.

[5]孙洪军, 于群.关于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几点看法[J].卫生职业教育, 2009, 27 (22) :122~123.

康复评定会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1月~2015年8月在郑州市中心医院儿童康复科自愿接受康复治疗的中枢性协调障碍患儿40例,并采用随机对照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但试验结束时观察组剔除1例、对照组剔除2例,最终纳入研究者观察组19例、对照组18例。其中观察组男11例、女8例,年龄3~11个月,平均7.62±4.25个月;肌张力高10例,肌张力低6例,肌张力大致正常3例。对照组男9例、女10例,年龄3~12个月,平均7.59±4.52个月;肌张力高11例,肌张力低6例,肌张力大致正常1例。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围生期高危因素

产前、产时或新生儿期危险因素是中枢性协调障碍早期发现和诊断的第一步,一般认为窒息、早产低体重和重度黄疸是最重要的高危因素[2];临床发现,双胎、孕母高龄及剖宫产也需列为高危因素。

1.2.2 早期症状

中枢性协调障碍的早期症状无特异性,但运动发育是从胎儿时就开始的一个持续过程,经观察分析后认为某些症状特点在出生前、新生儿期产生的脑发育障碍之间存在一定关系。孙世远、王彩英等[3,4]提出了4个早期表现,包括生后哺乳及护理困难、过分安静或易被激惹、3个月内反复惊厥或婴儿痉挛症表现、智能反应落后。临床总结来说,中枢性协调障碍患儿早期主要有五大症状,即易惊、打挺、自发运动减少、喂养困难、异常哭闹。

1.2.3 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运动发育落后、肌张力异常、反射异常、姿势异常,其中Vojta的7种姿势反射是主要依据[5],具体为:①拉起反射;②俯卧位悬垂反射;③倒位悬垂反应;④侧位悬垂反应;⑤Collis水平反射;⑥倒位悬垂反应;⑦Collis垂直反射。而中枢性协调障碍诊断标准为:①极轻度中枢性协调障碍,有1~3种反射异常;②轻度中枢性协调障碍,有4~5种反射异常;③中度中枢性协障碍,有6~7种反射异常;④重度中枢性协调障碍,7种反射均异常,并有肌张力异常。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1.3.1 纳入标准

①符合CCD的诊断标准;②年龄在3~12个月,性别不限;③家长自愿参与本试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3.2 排除标准

①年龄<3个月或>12个月;②不愿意接受本方案治疗;③癫痫、遗传代谢性疾病、心脏病、重度营养不良等疾病;④住院未满3个月;⑤中途退出本试验。

1.4 方法

入院后所有患儿均行综合康复治疗,包括运动训练、关节松动、手功能、推拿、点穴、作业训练、经颅磁、脑循环、电子生物反馈、肌兴奋、神经肌电促通、中药塌渍、中药熏蒸、言语训练、水疗、针灸、穴位注射等,根据患儿年龄及病情需要而定。另外,于治疗满1个月时,对照组由康复医师、康复护士对患儿进行康复评定,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加入康复治疗师对患儿进行康复评定,观察其对患儿康复效果的影响。

1.5 观察指标GM

FM-88主要用于测量脑瘫患儿及脑瘫高危儿的粗大功能运动状况随时间或由于干预而出现的运动功能改变,也可用于运动发育落后患儿,可提供原始分、百分比及总百分比,是目前粗大运动功能评估中使用最广泛的量表之一[6]。1989年确定的GMFM初版量表包括88个项目和5个能区,其中第一区为卧位与翻身能区、第二区为坐位能区、第三区为爬与跪能区、第四区为站立位能区、第五区为行走与跑跳能区[7]。由一名康复医师和治疗师对患儿进行评估,评估环境设定为安静、独立、采光较好的房间,采用GMFM-88量表分别在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进行测评,以评价患儿的康复效果。

1.6 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t'检验,自身前后对照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f)和率值或构成比(P)表示,无序分类资料采用Pearsonχ2检验,四格表资料改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均由SPSS 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α=0.05。

2 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儿的GMFM-88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的GMFM-88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1),且观察组治疗后的GMFM-88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

注:与治疗前比较,(1)P<0.01;与对照组比较,(2)P<0.01

3讨论

脑瘫的诊疗提倡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明确诊断脑瘫年龄必须在1岁以后,因1岁以后患儿的异常姿势和运动模式已有不同程度的固定,待1岁确诊后再进行治疗的效果将较1岁内的早期治疗差[8]。目前我科也应用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提倡“评定-康复-再评定-再康复”及“全人康复”的诊疗方式及理念,其中“全人康复”即康复医师、康复护士及康复治疗师均参与患儿的全程康复。

康复评定(rehabilitation assessment)是康复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制订康复诊疗的前提和基础,也是评价治疗效果的客观标准[9]。我科对每一位新入院患儿均应用Vojta姿势反射、粗大运动评估及Peabody发育量表等进行各方面评估,科主任根据病情及评定结果制订最佳的康复治疗方案,每位康复医师根据评定结果制定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达到最佳的康复效果,根据住院的日期进行中期和末期评定,完善治疗方案[10]。我科在对患儿的评定中,除了康复医师,还有康复治疗师、康复护士参与康复评定。康复治疗师是康复方案的具体执行者,与患儿及家属接触的时间长,能够多方面交流[11],因此在康复治疗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康复治疗师参与康复评定,可对患儿病史、高危因素、目前情况、治疗方案了解较详实,实施治疗时针对性、个体性较强,从本研究结果可见观察组粗大运动功能提高较显著,且末次评估时观察组肌张力、异常姿势均较对照组改善明显。

综上所述,康复治疗师参与康复评定可显著提高中枢性协调障碍患儿的康复疗效。康复是综合性的康复,是全程、全人的康复。在康复治疗中,医师、护士、治疗师及家长均应参与康复的每一重要环节才能使康复效果最大化,从而让患儿快速康复,早日生活自理、融入社会,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摘要:目的:观察康复治疗师参与康复评定对中枢性协调障碍患儿康复疗效的影响。方法:将37例中枢性协调障碍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19例)和对照组(18例),均按患儿情况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并于治疗1个月后由康复医师、康复护士对对照组进行康复评定,观察组则加入康复治疗师进行康复评定,观察两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GMFM-88评分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康复治疗师参与康复评定可显著提高中枢性协调障碍患儿的康复疗效。

康复评定会 篇6

1.研究对象及方法

以我院13级大专康复治疗技术专业55名学生及洛阳地区我院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实习定点医院的康复临床治疗师为研究对象, 分别进行《康复评定学》实训教学问卷调查, 同时与我院康复专业专职教师及新乡医学院、 河南中医学院等院校相关专家以座谈等方式进行调研。

2.研究结果总结与分析

2.1存在问题

2.1.1实训教学占总教学课时比例偏低, 实训教学内容与临床实际需求有出入。

对河南科技大学一附院、洛阳市中心医院等洛阳市及周边地区各综合医院、康复治疗中心等32名康复科一线康复治疗师发放的《河南推拿职业学院〈康复评定学〉实训教学情况康复治疗师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对目前理论与实践课时44:16的比例安排, 68%的认为实践教学课时有待提高, 建议调整为1:1;各实训内容所占比例不合理, 有待进一步完善, 特别是临床上应用频率较高的感觉、疼痛及肌肉、骨骼系统功能评价, 我院实践教学课时明显不足, 学生相应操作能力较差。

2.1.2学生对实训教学目标明确度低, 实训教学效果较差。

我院实训教学主要根据早期编写的实训大纲进行, 实训内容欠合理;缺乏针对学生的实训手册, 实践目标性差, 对实践课堂的目的要求缺乏认知。 课题组成员与学生座谈时多数学生反映实训课上往往只知道进行了什么操作, 对相关操作的适应证、禁忌证等与临床密切相关的因素缺乏认识, 整体把握性差, 遇到临床实际问题时缺乏应对能力。

2.1.3教学形式及方法较单一。

目前此课程在校内的实训教学主要以实训操作课、 多媒体演示两种形式为主, 缺乏临床实际观摩、操作, 与临床实际情景相差较远; 教学方法多为传统的灌输式教学, 以教师讲解、演示为主, 与学生互动少, 学生学习中容易疲乏, 学习兴趣不高, 积极能动性缺乏。

2.1.4实践考核不足。

与专职教师座谈结果显示:我院《康复评定学》考核主要以期末理论考核为主, 实践考核占分值少 (20%) , 且重视度不够, 考核往往流于形式;随堂考核缺乏, 对实际实训效果缺乏及时反馈, 师生都缺乏对实训效果的客观及时认识。

2.2改进方法探索与分析

2.2.1重新修订实训大纲, 编制学生实训手册。

实训大纲是实训教学的依据, 随着康复医学的迅速发展, 康复评定的方法和临床侧重点也在不断修订。 依据国家对康复治疗师的基本要求, 结合临床实际需求和我院特色重新修订康复评定学实训大纲是提高实训教学效果的迫切需求, 使实践教学与临床应用挂钩, 实训教学更有针对性、应用性;学生实训手册为学生明确了实训重难点及实训需要达到的目标, 使学生能提前明确实训内容和目的, 做好充分准备, 实训课堂更有针对性。

2.2.2注重工学结合, 延长实训室开放时间。

我院地理位置优越, 与河科大一附院新区医院、中和医院等大型康复治疗中心临近, 学生临床实践便利, 可加强交流合作, 增加学生临床观摩及实践机会。 我院实训室仪器设备较完善, 但仅实训课时间开放, 可适当增加开放时间及师资投入, 便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增强。

2.2.3丰富教学形式及方法。

未来的康复医学教必然向“模拟教学”迈进[2], 教学形式和方法的灵活性应用有利于实训教学效果的强化。 与一线康复治疗师合作录制临床操作实例视频影像, 结合我院实际建立合适的模拟教学模型, 启发式教学、角色模拟教学、情境仿真实践教学等多种方法灵活运用, 丰富、活跃实训课堂, 调动学生积极性, 强化实训效果。

2.2.4制定实训教学评价体系, 增加对师生的双督促。

考核评价必须紧紧扣住培养目标, 重点放在对学生核心职业能力和岗位职业技能考核评价[3]。 多数高职学生的自控能力不足, 目标性及自我评价能力缺乏, 教师的督促作用举足轻重。 知识和技能的积累需要的是每一节课和每一次练习的点滴收获, 实训教学效果的强化需要把随堂考核纳入教学评价体系, 使每次实训教学效果直观化, 有利于师生双方对教学效果的反思, 增加对师生的双督促。 制定期末理论与操作考核并重的考核办法, 规范操作考核流程, 使学生增加对实训教学的重视度。

我院《康复评定学》实训教学仍处于起步阶段, 实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在类似职业院校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本研究提出的具体的解决措施对其他院校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总之, 在康复医学飞速发展的今天, 在国家对职业教育提出新要求的大背景下, 《康复评定学》的实训教学也应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不断改革发展, 为康复事业培养更加优秀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吕鑫详.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特征探讨[J].上海高教研究, 1998, 11: (45) :48.

[2]周利玲, 舒向俊.医学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完善[J].中国医疗前沿, 2008, 3 (2) :61-62.

康复评定会 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康复评定,项目化教学法

康复评定是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 其任务是让学生熟悉功能障碍和潜能相关理论知识, 掌握功能评定的方法和操作技能, 并能制订合理的康复治疗计划, 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1]。本课程在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所以在康复评定教学中实施项目化教学法是很有必要的。项目化教学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 是通过共同讨论来解决问题的自主型教学形式, 以学生学习行为改变为教学的主要目标[2]。项目化教学法的理论来源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教学设计也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知识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3]。

1 教学内容的整合

本课程从应用角度出发, 根据康复治疗师工作岗位能力要求设计项目, 遵循由简到难原则设立工作任务, 从而确定教学内容, 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工作任务或项目, 实现对工作过程的认识和对完成工作任务的体验, 从而形成职业能力。如运动治疗师必须具备以下两种能力:运用各种方法对患者进行躯体功能评定;与其他治疗师建立团队合作关系, 从而完成相应评定任务;而作业治疗师同样能运用言语功能评定、生活质量评定等方法对患者进行作业功能评定。课程框架设计上, 依据对康复治疗岗位典型任务的分析, 梳理完成任务所需知识、能力、素质要求, 确定课程目标, 系统化设计运动功能评定和作业功能评定两大教学模块, 紧紧围绕职业资格标准 (即康复治疗技术考试大纲要求) 来选取教学内容。在教学组织和安排上, 根据临床对康复治疗师康复评定相关技能要求, 加强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 提高学生职业能力。

2 项目化教学法的实施和探讨

项目化教学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线,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充分发挥校内外实训资源的作用, 通过校内一体化教学、临床见习—校内实训强化, 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通过项目引领、任务驱动问题中心使教学做一体化, 利用校内强化实训和临床集中见习, 达到理论与实践融通、校内实训与岗位技能衔接、职业道德融于实践教学的目的。现以项目—运动功能评定 (任务—肌力评定) 为例 (见表1) 作一介绍。

2.1 任务描述

教学任务:完成全身各主要肌群徒手肌力检查。教学目标:能运用MMT分级标准对肌力下降患者进行肌力评定, 并能进行原因分析, 记录评定结果。

案例:患者王某, 男性, 于2008年高空坠落致颈椎骨折伴高位截瘫, 受伤一个月后转入康复科治疗。经评定, 患者存在损伤平面以下的感觉及运动功能障碍。请思考该患者可能出现的功能障碍;如何对该患者进行关键肌的肌力评定, 以明确运动损伤平面?

分组讨论病例, 分析患者存在的主要功能障碍, 根据MMT分级标准进行全身各主要肌群功能评定。根据评定结果, 分析导致肌力下降的原因。

2.2 教学过程 (见表2)

2.3 评价方案 (见表3)

3 教学效果

项目化教学法通过案例导入设置工作任务, 将教学内容巧妙地包含在每个任务之中, 模拟康复治疗情境, 启发和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激发学生兴趣, 调动课堂气氛,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临床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使教学内容进一步清晰化、条理化。课堂教学中, 师生互动加强, 并采取多样化讨论方式, 例如小组讨论、小组辩论等,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 拓宽思路, 培养创造力, 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真正达到教学相长[4]。项目化教学法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 使学生处于主动学习状态,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王玉龙.康复评定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

[2]宋晓沛, 宋晓天.浅谈从能力本位出发的项目化教学法[J].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0, 11 (19) :137-138.

[3]戴月.项目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 2012, 17 (4) :38-40.

康复评定会 篇8

1.1 一般资料

2004年9月—2007年12月入我院骨科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56例老年患者, 61个髋关节 (其中双髋5例) , 原发病诊断:新鲜股骨颈骨折10例, 股骨头无菌性坏死27例, 强直性脊柱炎合并髋关节功能障碍4例, 陈旧性股骨颈骨折12例, 类风湿性关节炎3例。剔除术前长期卧床或伴有严重心、脑、神经系统疾病的病例, 均为首次手术。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康复组28例, 男19例, 女9例, 年龄 (69.32±13.38) 岁, 31个髋关节。对照组28例, 男20例, 女8例, 年龄 (67.78±17.22) 岁, 30个髋关节。两组年龄、性别、疾病类型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手术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手术均在全身复合麻醉下进行, 术中采用改良髋关节后外侧入路, 骨水泥固定假体, 术中证实假体稳定, 术后X线摄片, 提示假体置入位置良好。

1.3 康复训练方法

对照组采取抗感染等常规治疗及骨科术后的常规护理;康复组除采用常规治疗和骨科常规护理外, 着重强调进行早期患肢康复训练。功能康复训练方法: (1) 手术当日:术后当天待麻醉作用消失后鼓励患者以局部关节和肌肉的运动为主[1], 患肢保持外展中立位15°~30°, 同时可进行双上肢肌力的练习和深呼吸及扩胸运动[2]。 (2) 术后第1天:指导患者进行患肢肌肉等长或等张收缩训练以及踝关节的屈伸活动, 每个动作保持收缩状态5s, 然后放松, 重复练习, 15~20m in/次, 2~3次/天。 (3) 术后第2天:继续进行患肢肌力收缩训练及关节活动, 根据患者耐受情况, 可增加髋部屈曲练习, 但屈曲角度不宜过大, 以免引起髋部疼痛, 保持髋部屈曲5s, 后回到原位, 重复练习, 15~20min/次, 2~3次/天。 (4) 术后第3天:除进行上述锻炼外, 配合使用CPM进行髋关节被动活动, 每天连续使用30~60 min, 每日2次。开始伸屈范围在0°~45°, 以后每天伸屈范围增加5°~10°。功能锻炼过程中注意循序渐进, 不可操之过急, 屈髋不超过90°[3]。 (5) 术后第4天:指导患者床旁站立3~5min, 2次/天, 如无不适, 可指导患者在室内扶助步器锻炼, 患肢不负重, 仍保持外展30°。 (6) 术后1周进行步行训练:开始在平行杠内进行, 将步行周期中的摆动期和支撑期分解进行, 分别进行前后交替迈步训练, 并逐渐过渡到步行训练。 (7) 术后2周:出院前髋关节保护技术指导, 嘱患者继续执行住院期间所指导的训练, 坚持每天锻炼。从站立训练、持拐下地到弃拐行走, 逐渐增加髋关节负重[4]。3个月内避免患侧卧位, 6个月内避免患肢内收及内旋, 活动及休息时注意避免两腿交叉和盘腿, 不坐低于小腿的椅子, 禁止跑步、跳跃和举重物, 以免引起髓关节脱位。两组均随访1年, 随访病例齐全。

1.4 评价标准与方法

(1)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2周、3个月和6个月、1年均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 从疼痛、关节功能、关节活动度、畸形四个方面评价髋关节功能康复程度。

(2) 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采用改良巴氏指数评定表评分, 评价时间为术前、术后2周、3个月、6个月、1年。

(3) 使用调查表和临床观察, 对两组患者术后各种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比较。

1.5 统计分析

两组患者的所有数据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用SPSS 12.0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处理。

2 结果

见表1、表2、表3。

(±s)

3 讨论

(1) 随着中国老龄化社会的进程, 股骨头坏死、股骨颈骨折等病患日渐增多, 人工髓关节置换术 (total hip replacement, THA) 已成为关节成形中最为成功的外科技术。如何对行全髋关节置换手术的老年患者进行早期的康复训练指导, 有效缓解术后疼痛、提高肢体功能状态、缩短康复时间、改善患者总体生存质量, 是临床医护工作者和广大患者所共同关心的问题, 值得在临床康复护理中探讨。

(2) 康复训练早期介入有利于髋关节功能康复。通常称为早期开始康复训练的时间是指术后1~3d, 许多学者认为术后第1天开始康复训练才能获得好的效果。提倡早期康复, 一方面是预防制动对人体所带来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另一方面为机体的恢复创造有利的条件, 促进机体的功能康复。老年人在生理机能衰退的状态下, 经受骨折创伤、手术创伤、卧床等因素的影响, 肢体功能恢复缓慢, 许多医院不重视人工髋关节术后的康复训练, 术后6周才让病人扶拐不负重下地活动, 这样导致患肢伸屈肌力明显减退。

(3) 早期康复训练是预防并发症、提高ADL的有效措施。THR术后早期的功能康复训练内容主要包括肌力训练、关节活动训练、行走训练等。对于下床站立及行走训练的开始时间, 过去认为由于对术后即时稳定性欠佳的考虑, 延迟了术后下地活动的时间。

参考文献

[1]田守玉.全髋关节置换围手术期的护理[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05, 2 (3) :135-136.

[2]王宁.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86例围手术期护理体会[J].齐鲁护理杂志, 2005, 11 (11) :1671.

[3]黄芳艳, 李成香.护理程序文件对促进双侧全髋关节同时置换术后康复的影响[J].右江医学, 2007, 6 (35) :679-680.

【康复评定会】推荐阅读:

康复评定05-12

信用评定07-10

参数评定08-08

机能评定08-10

评定研究08-17

学生评定09-01

含量评定09-13

个人评定07-31

身体机能评定05-13

动力法评定05-17

上一篇:语文教学应注重下一篇:实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