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寿保险资产负债管理

2024-12-10

人寿保险资产负债管理(共11篇)

人寿保险资产负债管理 篇1

1 引言

目前, 我国保险产品不断创新, 保险公司负债现金流对利率等经济指标的变化更为敏感, 保险公司面临着日益复杂的经营环境。同时, 保险资金投资渠道也不断拓宽, 多元化的投资方式为分散投资风险提供了条件, 但也带来了很多新的风险。单纯地进行资产管理或负债管理无法全面控制保险公司所面临的风险, 从而影响公司的稳定经营。资产负债管理则注重资产与负债关系的协调以及对风险的量化和控制, 目前已成为保险公司风险管控与价值创造的重要手段之一。

资产负债管理源于20世纪70-80年代。国内外众多学者对其进行研究, 并提出各类模型。在传统模型中, 最主要的有缺口模型、现金流匹配模型和免疫模型。Koucherlakota等人阐述了现金流匹配技术, 并对古典现金流匹配模型进行了拓展, 将再投资因素引进了模型[1]。Fong和Vasicek则假设利率期限结构变动不影响资产负债现金流的大小和时间, 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以免疫风险最小化为目标函数的免疫模型[2]。国内对资产负债管理的研究也大多采用免疫模型。李秀芳、王海燕分别对现金流匹配模型和免疫模型进行了讨论[3,4]。随着金融市场环境日趋复杂, 这些模型所固有的局限性表现得越来越突出, 在这种情况下, 众多学者运用更为复杂的数学方法对资产负债管理模型进行了探索, 如随机控制、随机规划等, 建立了适合于银行、保险公司、养老基金的资产负债管理模型。

以保险公司为例, Niesen和Zenios以两阶段随机规划为基础, 构建了一个趸缴保费延期年金的资产负债管理模型[5]。模型考虑了利率波动及被保险人的退保行为这些随机因素, 并将这些随机因素以二叉树这种离散方式表示。Hoyland和Wallace应用多阶段随机规划, 为挪威的寿险公司建立了资产负债模型[6]。模型以公司期末市场价值最大化为目标, 通过累积惩罚成本反映公司的风险厌恶, 并在模型的限制条件中考虑了资本充足性及偿付能力要求和监管法规的限制。Consilglio等人则以各资产投资比例决策变量作为研究对象, 将其拓展到多阶段模型, 在模型的约束条件中引入了非线性因素[7]。

下面, 本文将分3个部分探讨我国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的问题。首先概览资产负债管理的工作流程和技术方法, 其次讨论资产负债管理的主要模式, 最后结合我国国情, 提出发展建议。

2 资产负债管理的理论与方法

对资产负债管理的理解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方面。狭义的概念可认为是监督和管理资产和负债, 以确保在具有稳健偿付能力的前提下, 获得较好的经营利润。广义的概念则是从企业整体角度来分析资产和负债所面临的风险, 是企业整体目标和战略指导下的重要内容。广义的资产负债管理包括技术体系和组织决策体系两部分, 所涉及的风险主要包括市场风险及其相关的其他风险, 如环境风险、利率风险、经营风险等, 它是一个动态的、渐进的过程。

对于金融机构而言, 狭义的理解是指在利率波动的情况下, 金融机构通过调整利率敏感性资产和负债的配置, 来规避利率风险。广义的理解是指金融机构按照一定的策略来配置资产, 以实现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经营目标。本文所讨论的资产负债管理主体是保险公司, 属于资产负债管理广义概念的范畴。

2.1 资产负债管理的主要目标及流程

资产负债管理是一种协调资产与负债决策的管理活动, 是在给定公司风险承受能力及其他约束的条件下, 为实现公司经营目标而制定、实施、监督和修正资产负债决策的过程。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的目标主要包括:在合理的价格水平上提供保险产品、为股东创造合理的利润、保持资本充足并在长期内维持偿付能力。实务中的目标还包括一些价值指标或收益指标, 例如内含价值、期末净资产以及资产收益率等。

资产负债管理是一个持续完善、调整的动态过程, 对资产和负债相关风险进行分析、建模、监控和反馈, 具体流程包括:

(1) 分析预期收益, 设定保险公司的目标、风险容忍度和限制条件;

(2) 识别与资产负债相关的重要风险, 了解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和作用, 并选择适当的方法和指标;

(3) 建立资产负债管理模型, 并计算各备选策略下指标的取值以及其他相关指标的取值;

(4) 考虑公司要求, 结合实际业务情况和专业判断, 确定最佳的资产负债管理策略;

(5) 对结果进行监控, 在必要时对资产负债管理策略、模型等进行修正和调整。

2.2 资产负债管理的基本方法

资产负债管理最初是由控制利率风险发展而来的, 早期的研究和实务主要集中在现金流匹配和免疫等方面, 后来则引入了风险价值的概念, 动态财务分析方法也逐渐得到了广泛应用。下面将介绍资产负债管理中常用的工具, 并分析每种方法的优劣。

2.2.1 缺口分析方法

缺口分析方法通常是在一定考察期内, 度量保险公司利率敏感性资产与负债之间的绝对差异, 将该差异定义为到期缺口。由于到期缺口没有考虑现金流流入和流出的时间, 也没有考虑不同期限利率变化的差异, 因而当考察时间较长时, 用到期缺口来估计利率波动风险就会非常不可靠。改进的做法是根据资产现金流和负债现金流的发生时间, 将考察期间分为若干个较短的时间段, 再分别度量各时间段的到期缺口, 最后将各时间段的到期缺口累计相加。

2.2.2 现金流匹配方法

现金流匹配的基本思路是, 通过构造适当的投资组合, 使每一时期从投资组合获得的现金流入与该时期约定的负债现金流出在时间和数量上保持一致, 从而规避利率风险。从理论上来说, 资产和负债的现金流相匹配可以完全消除利率风险, 但追求资产和负债现金流的完全匹配也会有一定的问题。例如:部分保险产品期限很长, 在市场上很难找到相应期限的资产;包含选择权的资产项目, 持有人可提前赎回债券。现金流完全匹配的要求对于投资组合管理来说过于严格, 这样会给保险公司投资带来诸多的限制, 降低了投资效率和灵活性。

2.2.3 免疫

免疫也是一种控制利率风险的方法, 其主要思路是匹配资产和负债对利率的敏感性, 使盈余不随着利率的变化而减小。构建免疫投资组合应满足以下3个条件:资产和负债的久期相同;资产的现值大于负债的现值;资产的凸性大于负债的凸性。以上3个条件成立时, 无论利率上升还是下降, 盈余都会增加。免疫具有很好的灵活性, 将未来各期的现金流匹配简化为现值的匹配, 简化了计算要求。在实际应用中, 通常不会严格按照上述免疫条件进行投资组合构造, 而是通过控制资产负债久期和凸值的缺口, 降低可能的利率风险。

久期的计算口径有很多种, 目前常用的包括麦考利久期、修正久期、有效久期、关键点久期和货币久期等。久期的概念最早用来衡量债券的利率风险, 上述久期可以表示利率变化1%时, 债券价格变化的百分比, 不同之处主要在于对利率和现金流的假设及计算方法。

凸值反映的是债券价格随利率变动的变化速度。凸值越大, 到期收益率下降时债券价格上升得越快, 收益率上升时债券价格降低得越快。通过调整资产配置使资产久期与负债久期和凸值相匹配, 可以使利率变化对资产和负债的影响相互抵消, 从而降低利率风险。

2.2.4 风险价值 (Value at Risk, Va R)

风险度量工具Va R开始逐步被市场了解和应用, 许多国家的金融监管当局利用这一技术对金融机构的风险进行监控, 同时采用风险价值计量模型来评估投资组合的市场风险, 将其资本水平与所承担的市场风险相挂钩, 以促进其高效、稳健经营。

对于某一金融资产或证券组合, 风险价值 (Va R) 为在一定概率水平 (置信度) 下, 金融资产组合在未来特定时期内的最大可能损失, 用公式表示为:

即投资组合价值在未来Δt时间内损失超过Va R的概率为α。其中:ΔP表示某一金融资产在一定持有期Δt的价值损失额, Va R为给定置信水平α下的风险价值, 即可能的损失上限。

风险价值是一种全面衡量风险的技术方法, 它将原先彼此独立的资产和负债放到同一个分析框架中, 其优点主要包括:第一, 风险价值将未来损失的大小和该损失发生的概率结合起来, 管理层不仅可以了解损失的规模, 还能清楚其发生的概率。第二, 风险价值不像久期凸值等指标仅仅适用于利率风险, 还适用于衡量包括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资本市场风险等在内的各种风险, 以便于保险公司各业务部门对于有关风险信息的交流和管理层的决策。第三, 通过调节置信度水平可以获得不同置信水平下的风险价值, 方便了不同风险偏好的管理需求。

风险价值虽然具有以上优点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比如不适用于风险分布偏斜度较大的情况。风险价值技术可以结合情景分析和其他动态模拟技术进行资本配置、风险业绩评价等。

2.2.5 情景分析法

情景分析包括确定性情景分析和随机情景分析。确定性情景分析是使用预先设定好的一组情景进行测试, 选择的情景可以代表管理者认为未来最有可能的情况, 也可以是一些较为极端的情况, 后者也被称为压力测试。压力测试通过模拟极端情况下公司的经营状况和风险, 并判断公司能否度过危机, 针对可能的危急情况事先设计好应急方案及措施。随机情景分析则需要模拟未来情景的具体分布, 通过随机情景发生器生成一系列情景。

对于情景分析法来说, 建立的基础是对未来经济走势的充分研究和判断。其中, 随机情景分析的假设分布选择需要谨慎, 应对假设分布与实际数据的拟合程度进行严格测试。另外, 随机情景分析模型参数的估计和对结果的解释有时也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2.2.6 动态财务分析 (DFA) 方法

动态财务分析是一种整体性的财务建模方法, 它通过对公司未来生存环境和经营结果进行模拟, 显示公司经营如何受外部环境和内部战略决策变动的影响。动态财务分析主要包括初始条件、经济情景模型、财务计算器、优化方法与结果几个部分。

(1) 初始条件是指公司过去的经营情况以及总体的经济环境。进行模拟前, 一般需要确定动态财务分析的目标值, 进而寻找影响动态财务分析目标的经济变量, 在此基础上, 以公司历史业绩的变量值作为初始条件开始分析。

(2) 设定情景模拟是动态财务分析的核心, 情景包括一般的宏观经济变量等, 利用经济情景发生器产生所需情景。

(3) 财务计算器将在不同的经济情景下计算初始条件中设定的财务指标值。财务结果会因会计基础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其度量可以在不同的评估准则下进行, 例如一般会计准则 (GAAP) 、法定评估准则等。

(4) 优化方法按照一定的规则根据财务指标值对多个战略方案进行评价和选择。最后通过模拟得到一组结果及其概率分布, 并指出哪些变量是影响最终结果的关键变量。

动态财务分析法与情景分析法有一些相同之处, 而动态财务分析方法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框架。动态财务分析是一种整体的分析方法, 区别于静态的、传统的分析方法, 它体现了随机性和动态性的思想, 能够模拟不确定性环境下公司的资产、负债及未来的经营结果, 为高层管理者控制经营风险、制定战略决策提供依据。

3 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的模式选择

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主要有两种模式:负债主导和资产主导。负债主导的理念是资产管理活动应调整资产组合以适合负债组合的本质, 即资产管理过程应该由负债组合的本质来主导。负债主导模式是以产品开发为出发点, 首先考虑市场需求, 投资组合应满足产品设计的需要。负债主导实际上包含了市场主导和客户主导两种管理方法, 其中, 市场主导是指公司的管理过程要关注市场的变化, 如宏观经济环境、市场竞争环境和市场需求变化等;客户主导是指管理过程要以客户为中心, 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目标。负债主导是一种有竞争力的策略, 也是当今发达国家保险公司多数采用的模式。

另外一种模式是资产主导, 以投资组合为出发点, 产品设计时考虑投资组合的回报率和金融市场的资产状况, 即保险产品的设计和定价要考虑到金融市场的有效性及市场可利用的投资工具, 并根据公司的资产投资能力来设计产品。资产主导模式要求保险公司的产品开发部门要更多地与资产投资管理部门沟通, 公司的投资管理能力限制了产品的开发和设计, 有可能造成产品开发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 使公司错过发展的好机会。这种模式主要适用于保险业发展之初, 市场竞争不太激烈, 金融市场不太完善的情况。

如图1所示, 经济情景将作为选择资产模式或负债模式的基础, 资产负债策略主要模拟公司业务或投资方面的策略, 最后对输出结果进行加工汇总, 计算各项财务指标。

世界上大部分保险公司的资产负债管理基本都是负债主导型的, 一般是公司的负债按照不同的特点进行分类, 再去选择适当的资产组合与不同类型的负债相匹配, 或者选择适当的套期保值以实现资产负债管理目标。显然, 负债主导模式需要健全的资本市场和金融衍生工具及极强的投资管理能力。目前, 负债主导的资产负债管理模式不完全适用中国的保险业, 主要原因如下:

3.1 外部因素束缚了保险资金运用的渠道

首先是金融工具期限结构偏短。对于保险公司而言, 主要的长期投资是债券和协议存款, 而存款金额和存款期限制较大, 流动性较差。债券的期限大多为3~5年期, 长期债券不多。保险的负债大多是长期的, 金融工具期限结构偏短使保险的资产负债匹配存在很大困难。

其次, 现代金融衍生工具的限制。发达国家保险资产管理的发展, 得益于现代金融理论的进步, 特别是现代金融组合理论和期权定价模型, 保险公司越来越多地借助数理金融模型和金融衍生工具进行资产负债管理。美国保险业的资产负债管理在很大程度上是利用衍生工具实现的, 而中国保险业在衍生工具的使用方面才刚刚起步, 因此中国现阶段完全采用负债主导的资产负债管理模式是不可行的。

3.2 内部因素制约了保险公司的投资能力

由于目前国内保险公司的投资渠道主要包括债券、协议存款和一定比例的证券投资基金, 资产结构并不理想, 资产期限偏短, 长期可投资资产较弱, 给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的实施带来巨大困难。

资产负债管理模式的选择不是简单地选择负债主导或资产主导, 事实上负债主导和资产主导很可能同时存在于公司的管理过程中。但是如果只是简单地吸收国外保险公司的经验, 而没有全面分析资产负债管理的特点, 那么简单的负债主导即是以完全的产品市场主导为基础, 开发的产品对资产组合的要求可能使投资管理部门无法实现。中国目前的状况是投资管理落后于产品的发展, 即产品基本以市场为主导, 资产负债管理的思想几乎没有体现在产品的设计与定价之中。另外, 保险公司的投资能力较差, 特别是在实现资产组合与负债组合相匹配的投资管理方面, 这也是保险公司目前最大的潜在风险。这种状况限制了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模式的选择, 使得现阶段负债主导的资产负债管理模式是不可行的。

4 我国资产负债管理的最佳模式与展望

目前阶段中国采用完全负债主导的资产负债管理模式并不可行, 但也不建议完全采用资产主导的方式, 因为这种方式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产品的开发, 约束保险公司的发展, 损失公司的预期收益。保险公司应采用负债主导与资产主导相结合的方式, 加强投资组合的管理, 同时在产品设计和定价过程中, 充分分析投资能力, 尽可能回避或减少资产负债不匹配的可能性。对于投资能力较强或业务增长速度较快的公司, 可侧重市场主导的产品开发。而对于规模较大或投资能力相对较差的公司, 则更应该注重资产负债的匹配。

保险公司产品开发部门应根据市场的需求设计保险产品, 确定的定价标准能够满足公司的预期利润要求 (或资本盈余的要求) , 投资管理部门则按照负债的特点及现金流的状况进行相匹配的资产组合, 或采用适当的套期保值以实现资产组合与负债组合的现金流匹配, 既满足了公众的要求, 同时也实现了公司的资本盈余目标。当中国的资本市场、金融衍生工具以及投资管理能力更加成熟时, 保险公司的资产负债管理模式可逐步过渡为负债主导模式。

摘要:随着市场环境的日趋复杂和竞争的日益激烈, 我国保险行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显现, 资产负债管理不当是其主要原因之一。保险公司根据自身情况运用不同的资产负债管理方法对其资产和负债做出适当安排, 以达到降低风险、增加盈利的目的。我国保险公司目前尚缺乏成熟、完整的资产负债管理体系, 因此, 本文从资产负债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入手, 阐述模型的基本理论并指出各自的优缺点,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分析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的模式选择, 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资产主导模式,负债主导模式

参考文献

[1]Kocherlakota R, Rosenbloom E S, Elias E S.Algorithms for Cash-Flow Matching[J].Transactions of Society of Actuaries, 1988 (1) :477-484.

[2]Fong H G, Vasicek O A.A Risk Minimizing Strategy for Portfolio Immu-nization[J].Journal of Finance, 1984, 39 (5) :1541-1546.

[3]李秀芳.中国寿险业资产负债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68-81.

[4]王海燕.保险企业资产负债管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4:72-92.

[5]Nielsen S S, Zenios S A.A Stochastic Programming Model for Funding Single Premium Deferred Annuities[J].Mathematical Programming, 1996, 75 (2) :177-200.

[6]Hoyland K, Wallace S W.Analyzing Legal Regulations in the Norwegian Life Insurance Business Using a Multistage Asset Liability Management Model[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01, 134 (2) :293-308.

[7]Consiglio A, Saunders D, Zenios S A.Asset and Liability Management for Insurance Products with Minimum Guarantees:The UK Case[J].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2006, 30 (2) :645-667.

保险公司顾客资产管理 篇2

[关键词] 保险公司顾客资产管理

顾客资产管理运用财务评估的方法对顾客价值进行衡量确认,并以此为依据进行营销决策,优化企业的顾客资产获得、顾客资产维系和顾客资产经营,从而使得企业的顾客资产最大化。引入顾客资产管理的思想和方法,企业可以从根本上保证以顾客为中心来规划战略、合理分配资源,最终实现企业的愿景和目标。保险公司的经营特点和业务性质决定了顾客资产对其非常重要,因此非常有必要引入顾客资产管理。

一、以顾客资产为核心的战略规划

目前保险公司的战略规划大都以保险服务为核心,大致逻辑步骤为:确定提供保险服务的类别也即险种;为每一种保险服务安排资源;发展新的险种;战略绩效评价和衡量。这种战略规划模式存在着局限性,主要表现为:容易不自觉地忽视顾客的需要;可能导致短期行为,即为了短期业绩而非追求顾客满意推销保险服务;以险种指标作为战略决策依据导致对未来的预期不足,因为对保险企业生存和发展更具有意义是拥有多少忠诚的顾客,而非简单的市场占有率指标。

为了克服以上这些局限性,做到真正地以顾客为中心,保险公司战略规划应以顾客资产为核心。汪涛提出过一个以顾客资产为核心的战略规划框架,在其基础上,结合保险公司的特点,提出保险公司的战略略规划框架,其具体步骤为:确认顾客资产;为每一类顾客资产安排资源;优化顾客资产获得、顾客资产维系及附加销售等经营活动;利用顾客资产指标评价战略行为绩效。

二、顾客资产的获得

顾客资产的获得包括该顾客的初次购买以及购买前后的非购买接触,直到该顾客做出了重复购买为止。在顾客资产的获得阶段与顾客建立的初步关系对后续的顾客资产维系和附加销售与交叉销售具有重大影响,因此保险公司因注重顾客资产的获得。

1.顾客选择

保险公司要有选择性地获得自己的目标顾客,因为并不是每个潜在顾客都是值得去投资获得的,而且顾客的类型会影响到后续顾客资产的维系。具体来讲,保险公司要依据自身的经营模式特点和经营目标而有选择性地获得顾客。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虽然保险公司设置了核保这一业务环节,可以拒绝一些不适合的顾客,但这一业务环节终究是为控制保险风险而设置,并非真正用来筛选目标顾客。另外,业务人员也会迫于业绩的压力而选择了一些不合适的顾客,为以后顾客关系的维系埋下了隐患。

保险公司首先应根据自身的能力进行定位,确定目标顾客并对其进行描述。比如保险公司定位在高端客户,就不应承接对价格敏感的小客户业务。因为这种业务模式突出其优质服务,如对小客户也提供与高端客户相同质量的服务,肯定是不经济的,但如果区分高端客户和小客户提供不同质量的服务又容易造成定位的模糊,而且不便于对服务质量的控制。其次应在业务部门设置顾客筛选程序,而且这筛选程序必须应设置在业务人员对顾客进行初步了解之后与决定进一步接触之前。具体做法是业务人员在深入接触顾客之前将下一步要发展的顾客资料交由业务部门经理或主管评估审核,评价某一个别顾客资产是不是值得投资。在作出评估时不应仅仅考虑其当前可能给企业带来利益,而且要评估其终身价值。

2.获得途径

目前保险公司顾客资产的获得的主要途径有两个,一个是通过业务代表展业,另一个是通过保险代理人。采取这样的途径主要是因为保险服务专业性较强,顾客需与业务代表或保险代理人进行多次反复沟通才能弄清楚某一保险服务项目的相关情况。但这种模式存在效率低和履盖面窄等缺陷。

保险公司应在传统的获取途径基础上,充分利用互联网工具去发掘潜在的顾客。保险公司通过CRM系统和IT系统可以向顾客提供自助服务和在线咨询服务,有效地发掘潜在客户和管理现有客户,而且还可避免客户信息随着业务人员的离开而流失。目前,各大保险公司加大了对CRM系统和IT系统的投入,加快了保险信息化的进程。但是其实际应用效果不尽如人意,这主要是由于大多保险公司只注重计算硬件和软件,而忽视了管理方式的转变和人员素质的提高。保险公司应通过CRM系统和IT系统建立潜在顾客和现有顾客信息数据库,并对业务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应用CRM系统提供在线服务的能力,以提高顾客获取效率和扩大市场履盖面。

另外还可通过其他企业的交叉销售来获得顾客资产。目前保险公司推出的银行保险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但这不应仅仅局限于银行,还可与其他行业合作。例如,一个高尔夫俱乐部会员卡的购买者,可能是一位健康保险服务购买者或某个公司财产保险购买的决定者。保险公司可以与高尔夫俱乐部进行合作,获取其顾客信息,还可让高尔夫俱乐直接代理保险服务。另外还可通过高尔夫俱乐部宣传保险公司的服务,例如在会员卡上宣传公司的保险服务。

3.慎重承诺

保险公司在对目标顾客做出各种“承诺”时,要慎重考虑顾客关系的长期维系问题。目前许多保险业务人员为了能够争取到顾客,往往做出过高的承诺。殊不知,这些过高的承诺通常会成为顾客未来期望的参照点。一旦企业后期服务的实际表现与顾客的最初期望不符的话,顾客就会感到不满意和失望,其重复购买的可能性一下子就会变得很渺茫。

保险公司在顾客资产的获取过程中,还要成顾客问题解决专家,及时回复或解决顾客的问题,并努力建立顾客信任。

三、顾客资产的维系

顾客资产的维系是指企业为使顾客在一段时期内继续购买和消费一个企业的产品或服务所做出的努力。顾客资产的获得是将潜在顾客转变成现有顾客,而顾客资产的维系是要将现有顾客转变成忠诚顾客。忠诚顾客不仅能为企业创造超过同业平均水平的超额利润,并且能为企业打造长期的竞争优势。Reicheld的研究证实:如果忠诚顾客每增长5%,那么企业利润将依行业不同增长25%~95%。

顾客资产的维系的基础是顾客满意。保险公司要做到顾客满意,除了上面提到的慎重诺外,还应做到快速响应和规范服务。具体来讲,这就要求保险公司应不断地对自己的业务流程进行检查和改善,必要时要进行流程再造,以提高服务的效率。另一方面要对员工特别是直接与顾客接触的员工进行培训,提高其服务能力和效率,规范其服务行为。保险公司还必须认真倾听顾客的意见和抱怨,从中可能会获得有价值的建议以帮助改善服务,即使得不到有价值的建议,也会使得顾客感到自己得到了公司的尊重,从而有助于顾客满意。

顾客满意并不等同于顾客忠诚。只有建立在承诺、信任和情感联系基础之上的顾客维系,才算是达到了顾客真正忠诚的理想境界。保险公司在与顾客交往的过程中,要能够设身处地地为顾客利益着想、真诚地关心他们,以满足他们情感的需要,进而增强与本公司进一步交易的信心。即便是“铁杆顾客”,保险公司也不能用想当然的态度消极地对待他们。因为,本公司最好的顾客便是竞争对手最好的潜在顾客。保险公司要如同熟悉“老朋友”一样地了解和熟悉顾客,特别是他们的个性化需求和消费习惯。在与顾客交往过程中要关注细节,生日时一张生日卡片、一份顾客喜爱的小礼物、节假日时一条问候短信或许就能使顾客倍加感动。此外,对于顾客的每次惠顾,保险公司都要让他们感觉到他们对公司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和有价值。

四、经营顾客资产

经营顾客资产就是充分挖掘顾客资产的价值,引导、说服顾客创造更多的价值,从而实现顾客资产价值最大化。经营顾客资产的前提是拥有足够多的忠诚顾客,是以顾客获取和顾客维系为基础。经营顾客资产主要手段有附加销售和交叉销售。保险进行附加销售和交叉销售的前提是要十分熟悉顾客的消费属性,他们购买了什么产品和服务,还要哪些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因此有必要借助CRM来与顾客进行高效交流沟通并记录和管理顾客的消费属性信息。

1.附加销售

附加销售是指向现有顾客销售本公司的其他相产品或关服务或者是升级产品或服务。一个购买公司财产保险的公司负责人可能也是车辆险的购买者,也可能是意外险的购买者。因此保险公司可以通过附加销售增加顾客的销售额。保险公司向顾客销售的其他保险服务可以是现有,也可以是针对顾客未满足需求开发的新险种。目前保险公司也在不断地开发新的保险服务,但大多是开发后再去推广,而很少专门针对现有的顾客未得到满足的需求,这样现有顾客资产的价值就未得到充分挖掘。保险公司应该充分在注顾客未得到满足的需求,向其销售公司已有的其他保险服务或有针对性的开发新险种。

2.交叉销售

交叉销售是指借助CRM,发现现有顾客的多种需求,并通过满足其需求而销售多种不同的服务或产品的一种新兴营销方式。一个购买财产保险的公司老板可能也是金融服务的购买者,并且是高级管理培训服务购买者。保险公司可代理销售银行或投资公司以及管理培训机构的服务,从中获取利益。同时也可节省顾客的交易成本,因为顾客同几家企业建立关系的成本比同一家公司的成本要大得多。

保险公司可以通过交叉销售进一步挖掘顾客资产的价值,但也应注意交叉销售是一把双刃剑,如果没有经营管理好,可能会损害已建立的顾客关系。因为交叉销售向顾客销售的服务是别的组织提供的,保险公司对其控制力较弱,如果顾客在接受保险公司向其推销的其他组织服务过程遭遇不愉快的经历,保险公司花费很大力气建立的顾客信任就会受到不利影响。就如顾客在超市购买到劣质的食品时,在责备厂家的同时也会迁怒超市。因此保险在选择合作伙伴时要谨慎。

五、小结

虽然顾客资产理论还处于发展阶段,有待进一步完善,但其管理思想和某些方法还是值得保险公司借鉴,而且顾客资产管理也必然是未来保险公司经营管理的发展趋势。保险公司的顾客资产管理始终是围绕顾客关系来展开,与顾客建立并保持长期牢固的关系,并对通过顾客资产经营充分挖掘顾客资产的价值,以实现顾客资产价值的最大化。

略论保险资产管理及风险控制 篇3

关键词:保险资产管理,风险,控制

一、保险资产管理的意义

(一) 保险资产的合理运用可以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保险资金是发达资本市场的重要资金来源。在资本市场极其发达的美国, 保险公司是证券市场的重要的持有人。保险资金入市可以刺激并满足资本市场主体的投资需求, 改善资本市场结构, 提高资本的流动性, 刺激资本市场主体的成熟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促进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协调发展。保险公司进行保险资产管理运作中, 对于保险资金的投资过程中对股票指数期货、期权等避险工具的需求非常强烈, 而这些需求是稳定资本市场的重要因素。而且机构投资者占主体的市场是崇尚长期投资、战略投资的市场, 因此, 保险资金投资能够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二) 促进产品创新, 实现保险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仍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 无论与国际同行相比, 还是与发展目标相比, 都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 结合当前发展实际, 走专业化、规范化、市场化、国际化的路子, 是中国保险资产管理发展的必由之路。改革保险资金管理体制, 创新资金管理模式, 必须把握产品创新这个核心, 进一步明确保险公司和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基本职责, 发挥各自的创新潜力, 增强产品创新的合力和引力, 并以此带动经营理念、运作机制、销售方法、盈利模式的变革。保监会资金运用监管部统计, 2005年全年保险资金直接投资股票市场的平均收益率高于6%, 单家保险公司直接投资股票的最好成绩高达20%。目前, 我国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相比较于国际保险业还是很低的, 因此, 保险资金入市, 有利于保险公司拓展新业务, 提高投资收益, 增强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保险资产管理的未来发展立足于创新, 取决于创新, 我们要实施制度、机制、产品和服务创新计划, 找准突破口, 发现新的增长点, 进一步抓住发展机会, 拓展发展空间。

(三) 是完善我国金融体系的必由之路

2004年底, 中国保险监督治理委员会联合中国证券监督委员会正式发布了《保险机构投资者股票投资治理暂行办法》, 许可保险机构投资者在严格监管的条件下直接投资股票市场。据保监会的统计数据显示, 截至2005年12月底, 保险资金投资证券的投资基金总额达1099.2亿元, 比2004年同期增加63.3%。保险资金投资在使保险公司的资金运作空间扩大的同时, 也使各保险公司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风险, 因此如何防范投资风险是保险业面临的另一重大课题。发展金融业综合经营趋势明显、发展迅速, 推进资产保险新产品, 强化保险资产管理意识, 设立资产管理公司, 都是国家对于金融体系发展的引导思路。

二、现行保险资产管理实务中存在的风险

我国保险资产管理行业起步较晚, 且正处于经济体制转换期, 因此相较于其他保险市场较为发达的国家, 我国的保险资产管理制度还存在着一些风险, 可以说保险资金运用风险是保险公司最大的风险源, 主要有如下几类:

(一) 外部风险

1. 行业界限日益模糊导致监管真空。

尽管目前已成立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均由保险公司发起设立, 并且主要受托经营管理保险资金, 但是它不是保险公司的分支机构。随着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股权结构的日益多元化, 资产管理范围的逐步扩大以及资产管理业务的不断创新, 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行业界限将日益模糊。因此, 在目前我国金融业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体制下, 对于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仅仅由保监会监管很容易造成金融监管真空。

2. 缺乏对风险控制监管问题处理和事后持续监测制度。

政府监管的目的是加强资金运用的有效性, 因此有必要加强政府监管部门和保险机构投资者的信息交流, 对监管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建议, 持续监督公司事后的整改行为。否则政府监管的目的就会落空。此外, 监管机构对于保险资金运用涉及的财务会计制度、操作细则和估值方法并没有作明确具体的规定, 使得各家公司的财务会计报告缺乏可比性。另外, 除几家上市保险公司定期披露投资收益等报告外, 保监会并没有明确规定各家公司定期向社会披露其投资及收益情况。

3. 保险企业信用评级机制仍未完善, 未能对保险资金运用风险有效约束。

保险公司在信用评级过程中, 可以将其保险资金运用的风险管理不到位, 或严重缺陷反映出来。目前, 全球50家最大的保险公司中, 已正式评级的有35家, 进行公开信息评级的有12家, 未进行评级的只有3家。而目前我国保险公司还没有进行信用评级。

(二) 内部风险

1. 保险资金运用结构不合理。

我国保险资金运用业务起步较晚, 在很长一段时期里, 保险被视为回笼货币的有效途径。因而目前我国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形式较为单一, 资金运用率也不高, 结构不尽合理, 在资金运用的比例结构中, 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现金及银行存款占总资产比例高, 虽然近年来在证券投资中比重有所增加, 但仍然在40%以下, 并且在有价证券中, 政府债券的比重保持在70%以上。这不仅降低了保险公司的收益水平, 也加大了对银行存款利率的依存度。

2. 资产负债匹配管理中的问题。

在保险资金运用过程中, 资产负债的管理存在着中短期投资与长期负债的期限不匹配。目前我国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能主动进行资产负债的期限匹配管理还很少。有些公司迫于投资收益的压力, 将保险资金投入到收益较高但风险相对也较大的短期资产, 造成资产负债的期限错配。由于数据缺失、人才匮乏、市场环境差异等原因, 保险公司很难运用免疫理论和现金流测试等相对复杂的期限匹配技术。这些因素使得资产负债期限不匹配的问题难以从技术上解决。此外, 保险资金运用的投资工具在期限结构上的局限从客观上直接造成了资产负债的期限错配。

三、保险资产管理风险管理的对策

(一) 加强对保险资金运用的监管

保监会可以以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为核心, 建立起科学的监管制度, 对保险资金的投资组合制定指导性规则, 增强监管标准的可操作性, 从机构审批、市场准入、投资规则建立等方面实施严格的监管, 保障保险资金运用的安全性和有序性。要全面推行保险业资产负债管理, 建立投资决策、投资交易和资金委托三分离制度。除加强定期和不定期的现场检查外, 还可通过独立的保险公司资产评估机构, 对保险公司的资产状况进行评价。加强保监会同其他金融监管部门的沟通和合作, 通过建立动态的保险资产管理的风险监控模式, 确保我国保险业和资本市场实现良性的互动发展。

(二) 建立保险投资管理体系, 完善风险管理机制

建立保险投资管理体系, 要加强保险资金运用的风险控制, 提高保险投资管理水平, 树立正确的经营投资理念和意识;完善保险资金投资的组织结构, 建立健全分工明确的组织架构、资金运用信息管理系统以及评估考核和风险预警体系;推行和加强资产负债管理的思想, 综合考虑资金运用方式与资金来源的性质;培养和引进具有保险、金融方面知识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加强内部管理。多数国家都规定禁止或限制保险资金投资于高风险和流动性差的非上市股票以及未经担保的贷款, 如美国各州对投资于普通股票的最高限制在总资产的2%~20%之间, 对不动产投资限额一般不超过20%, 对投资于抵押贷款的最高限额一般为40%~50%。因为保险关系到千家万户, 如保险公司进行高风险投资而引发亏损甚至倒闭, 必然会引起社会的动荡。因此, 在保险资金渠道进一步拓展后, 我国的各项法律法规应同时建立, 以规范保险投资, 提高保险公司的盈利能力和竞争能力。

同时拓宽融资渠道, 改善保险投资管理的偿付能力, 以起到风险防范作用。同时成立由公司高级管理层以及精算、财务、投资等方面的专业人士参加的投资决策委员会, 建立投资品种与资产组合管理部门, 研究部门的分工合作体系, 在风险管理方面建立透明的授权授信制度, 成立独立的风险控制部门。

(三) 允许资产管理公司设立基金和信托公司

建立保险基金制度。设立证券投资保险基金, 进行专业化投资。保险资金投资的具体方法有以下三种:一是保险公司自己作为机构投资者, 直接从事证券投资;二是保险公司将资金委托给其他投资主体进行投资;三是由多家保险公司共同设立证券投资保险基金, 从事证券投资。长期以来, 由于保监会没有制定具体管理规定, 所以保险保障基金一直分散各公司进行管理。中国保监会应根据保险法的授权, 制定并发布保险保障基金管理办法, 建立统一集中的管理制度, 对其的使用进行专项化的管理, 并形成专业的机构进行管理。而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受托管理保险资金实质属于信托业务。因此建议可由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自行成立信托公司, 拓宽其保险资金运用渠道, 以便其能更好的行使自身的受托功能。

资产管理作为保险业务发展的两翼之一, 当前的重要任务是加强风险控制能力, 增强综合竞争力, 进行优质高效的资产管理, 大力拓展金融服务领域, 提升保险公司偿付能力, 为公司增加价值, 提升品牌服务, 从而成为保险事业发展的坚固基石和强劲发动机。

(四) 建立保险资产管理公司

2002年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第一百零五条, 将保险公司的资金“不得用于向企业投资”修改为“不得用于设立保险业以外的企业”, 我国保险公司以此为契机, 成立了资产管理公司。目前, 我国总共成立了九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 促使保险资金管理向专业化管理方向发展。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受托管理保险资金一般涉及三方当事人, 即委托人 (保险公司) 、受托人 (保险资产管理公司) 和托管人 (商业银行或者其他专业金融机构) 。它们之间职责清晰, 分工协作, 运作透明, 相互制约。保险公司作为委托人, 主要负责资产负债管理, 制定战略配置指引, 选择专业管理机构, 督促管理机构履行职责。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作为受托人, 负责管理运用、处分受托资金, 但实际不接触受托资金;托管人负责保管资金, 并根据保险公司和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指令办理结算事宜, 但是无资金的使用、处分权。这种机制能有效地防止保险资金的挪用。通过保险资产管理公司, 可以拓宽保险公司资金的运用渠道, 并且可以吸收保险资金以外的其他社会资金, 参与金融市场的运作, 这在我国目前分业经营的金融体制下无疑是混业经营的有益尝试。

四、结语

保险资产管理是一项全新的金融业务, 是保险公司乃至保险市场、金融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也需要从业者在广泛研究保险资产管理的制度创新、机制创新、技术创新和方法创新的基础上, 着力防范风险, 积极推荐产品创新, 完善制度建设。这对借鉴国际资产管理发展的先进经验, 促进中国保险业的健康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洪涛王国良保险资金管理人民出版社2005

【2】邓凯成向东明保险资产管理公司风险管理研究全球视线2006

财产保险公司固定资产管理浅析 篇4

摘要:财产保险公司固定资产普遍存在管理体制和机制不完善现象,同时由于其自身经营特点,导致了固定资产在配置、购置、使用、处置、核算、清理等方面的种种弊端。因而,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把好“预算关”,加强固定资产监督检查,推行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对固定资产的安全、完整、高效率使用,充分发挥财产保险公司职能,保障公司正常经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财产保险公司;管理;固定资产

一、财产保险公司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固定资产购置管理不合规

由于财产保险公司各级机构职能与归属不同,导致其购置固定资产来源存在多样性,普遍存在固定资产购置审批不严,超固定资产购置预算购置资产的现象。同时,财险保险公司对盗抢追回车辆管理不规范,不纳入预算管理且部分未严格作为固定资产管理,易滋生商业贿赂和违法违规行为。

(2)固定资产配置不合理

财产保险公司缺乏合理同一的固定资产配置标准,未根据公司实际情况,制定适合公司经营发展的合理配置资产标准;有的公司已经制定了相应的标准,但是执行不严,结果造成总分公司之间、各部门之间资产配置不公。随意乃至盲目购置固定资产易造成资产的重复配置、不合理配置,部分机构资产配置严重不足,而部分机构资产长期闲置。

(3)固定资产财务核算不规范

财产保险公司固定资产核算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申请专项资金购置固定资产未在“固定资产”科目中反映,在费用中列支;二是没有根据相关规定将固定资产扩建增加部分计入固定资产价值中;没有竣工决算但是已经投入使用的规定资产未根据相关规定进行账务处理;四是接受捐赠等固定资产没有根据规定进行账务处理,导致这些资产长期游离账外;五是固定资产对外出资等获得的收益没有纳入公司预算中,没有根据政府非税收管理规定进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二、财产保险公司固定资产管理问题原因分析

(1)管理体制尚需完善

从管理制度方面看,一是现行预算制度重投入轻管理、重钱轻物,将工作重点放在预算执行情况和结果的资金流入和流出环节;二是当前现有的固定资产购置制度只是对购置行为起到规范作用,但没有具体到购置原因、购置资产数量等;三是现行的财产保险公司会计核算制度规定无法通过数据体现固定资产完好程度,无法反应资产真实价值。

从职责权限方面看,财产保险公司本身权限过于集中,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未得到重视,主管部门对各级机构固定资产实施监督管理力度不足,固定资产管理职能部门的综合管理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

(2)管理机制尚待健全

一是内部协调机制不健全,公司资产管理使用部门和管理使用人员职责分工不明确,资产管理使用部门和财务部门之间、部门资产管理使用人员之间存在相互推诿的现象,缺乏协调机制;二是约束机制不健全,未按内控制度设立不相容岗位,购置到处置全过程很容易出现违规现象;三是监督机制不健全,监督不全面、不具体,流程未走入规范化,导致监督工作流于形式,不能及时发现账簿记录中的问题,无法通过监督禁止固定资产形成“账外账”等严重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

三、财产保险公司固定资产管理改进建议

(1)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一是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约束机制,设立不相容岗位,实行钱物分离,不相容岗位间相互牵制,固定资产购置到处理的过程不能有一个部门或者一个人来负责;二是明确岗位职责,由固定资产管理部门负责管理固定资产实物;三是严格履行审批制度,资产处置时应遵循公平、公开、共振的原则,健全审批手续,没有经过批准的不能自作主张处理;四是规范财务核算制度,定期上报固定资产明细表,并及时进行成本核算,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对出租、出借、投资收益等有偿使用收入和残值处置收入进行统一核算;五是健全固定资产保管领用制度,建立固定资产管理使用台账,核对规定资产入库时的完好程度、数量、规格等,领用时应及时登记,及时制作和修改固定资产卡片、标签,做到账卡、账账、账实相符。

(2)提高固定资产预算管理意识

财产保险公司应根据年度公司预算目录,结合各级机构职能和人员编制实际情况,做好规定资产年度购置计划,具体制定固定资产配置标准,明确购置程序。编制规定资产预算前,各职能部门应结合自己部门的实际情况,合理提出购置需求,具体购置的类型、数量,上级部门根据需求,组织预算编制人员进行论证,根据实际需求情况确定是否购置。编制固定资产预算时要遵循勤俭节约的原则,设立公用经费与专项经费,优先选择安排急需、必须的固定资产。在预算管理中将外借、出资等收益全部纳入,避免出现账外账。

(3)加强固定资产监督检查

北京千万资产家庭投资和保险计划 篇5

易先生今年42岁,就职于一家大型通讯公司。夫人40岁,担任一家设备公司的销售经理。女儿5岁,马上要进入学前班。易先生是家里的独子,其父母退休后就来京与易先生生活在一起。

月度和年度结余高

易先生博士毕业,目前是公司的技术部门高级副总监,属于公司的骨干力量。公司效益相当不错,员工待遇自然不低。易先生每月的税后收入在5万元左右。夫人所在公司的业绩也比较好,月收入在2万元左右。

每月的家庭支出主要包括:基本生活支出10000元,娱乐消费5000元,孩子的各项教育支出2000元,医疗费用3000元,养车费用3000元。另外,家里请了一名阿姨,负责卫生清洁以及买菜做饭等家务,工资支出2000元。家庭每月结余45000元,占比将近月收入的三分之二,属于结余比较高的家庭。

年度收支方面,易先生家庭的年度性收入主要来自夫妻俩的年终奖,共有30万元。年度支出则主要是旅行费用,易先生每年都要安排父母跟团出游一到两次,全家也会有一次出行。这部分费用大概在8万元左右。夫妻俩年度健身卡费用1.5万元,年度性集中采购支出5万元,保费支出1.5万元。

家庭资产逾千万元

家庭资产方面,现金以及活期存款有50万元,定期存款150万元,投资基金市值约80万元,家用轿车市值约20万元。

另外,还有两套房产,一套200平方米的复式自住房在北二环边,目前市值约500万元。另一套投资房产在海淀,是为女儿明年入学购买的学区房,90平方米,目前市值有300万元。“明年年初交房,正好赶上女儿入学。”

易先生介绍,家中的第一套房产是2003年底2004年年初,房价还没有涨起来时买的,付的是全款。而第二套学区房是期房,只付了50%的首付,另一半需要在交房时全部付清。两套房产目前都没有使用银行贷款,也就是说,易先生家庭没有任何负债,家庭净资产达1100万元。

现有保障是否充足

易先生介绍,目前的家庭保障中,他本人除了基本的社保外,还有公司为员工投保的团体险,大病保障额度在20万元。夫人也有公司的社保。此外,家中还添置了商业保险,他和夫人各自一份意外险,保障额度分别为100万元。夫人另有一份终身女性重大疾病保险,保障额度20万元,交费期为20年,已缴费5年。

易先生想了解,自己和夫人的现有保障额度够不够,险种还需不需要添加?

易先生5岁的女儿现有的保障主要包括北京市的少儿保险,以及一份平安的意外险。易先生打算为女儿添加一份教育金保险,哪家公司的哪款产品比较合适?

理财几大困惑

易先生介绍,今明两年家中有几项比较大的开支,一项就是添置一辆20万元左右的家用车,现在一直是他和夫人共用一辆车,越来越不方便。购车计划安排在今年年底。

另一项比较大的开支就是明年年初收学区房时要交的费用,大概在100万元。同时,拿钥匙后还要马上装修,赶在9月份开学全家都要搬过去,以方便女儿上学。这部分预算加上购置家具,估计怎么也要25万元以上。

等明年女儿入学安顿下来后,易先生还想在学区房附近买一个六、七十平方米的小户型的房子给父母住,这样离着近,方便照顾老人。毕竟90平方米的房子五口人住有些紧张,。

易先生说他很犹豫究竟要不要贷款,包括明年初学区房的尾款以及计划中要买的小户型。去年底买学区房时就有朋友建议他贷款买,但他觉着没有更好的投资渠道,钱拿在自己手中,这边利息这么低,那边却要付着比较高的银行贷款利息。

“一个没有负债的家庭财务状况,是不是就是良性的、比较好的、健康的财务?”

易先生还有一个困惑就是,明年搬到海淀学区房后,父母也会跟着搬过去。这样的话,现在的住房就空出来了,该如何处置?他到中介了解过出租的情况,但中介表示,这样的大户型相当不好租。卖吧,好像又不是太好的时机。

此外,因为目前的金融投资品种只有基金,其他的投资品种不太熟悉,也没有太多时间了解,易先生经常听人讲保险理财,如何通过保险实现理财的目标,比如养老?准备养老金还有哪些投资途径?

家庭资产配置与具体投资建议

史慧

一、家庭财务状况分析

通过对易先生家庭财务状况的分析,得出了以上财务指标。从这些指标来看,虽然该家庭资产总额交稿,但家庭资产结构不尽合理,在一些指标上需要进行改进。具体分析如下:

结余比率较高

本指标主要反映家庭提高其净资产水平的能力,易先生家庭的这一比率已经超过了参考值,反映出家庭有非常强的储蓄意识。

清偿比率过低

该项指标反映家庭综合偿债能力的高低,家庭该项指标已经超标,主要由于家庭无负债导致,一方面说明家庭的资产负债情况极为安全,同时也说明还可以更好地利用杠杆效应以提高资产的整体收益。

投资能力不足

投资与净资产比率较低说明家庭虽然有一定的投资意识,但投资能力不足,需要适当加大投资资产的比例,以实现家庭资产的增值空间。

流动性比率过高

这个指标反映家庭资产流动能力的强弱。易先生家庭流动性指标已经达到20倍,说明其手中持有流动性资产可以支付未来20个月的日常支出。但这也反映出家庭的流动性过高,需调整流动性资产的占比,优化家庭的资产结构。

总体来看,易先生家庭偿债能力较强,结余比例较高,财务状况较好。其缺陷在于家庭流动性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过高,投资结构不太合理。家庭的资产投资和消费结构可进一步提高。

二、家庭理财目标分析与具体投资建议

易先生夫妻的工作都非常稳定,家庭收入较高,属于典型的高薪阶层。目前正处于家庭成长期,这一时期是家庭的主要消费期,为了满足家庭各项理财目标的实现,家庭往往有很多大额的家庭建设支出计划,如购房、装修、购买一些耐用消费品、子女教育、退休养老等。家庭未来负担预计增加,家庭可积累的资产较充裕,具备较高的收入成长率。根据家庭现阶段风险承受能力来看,可以适当加大投资力度,以在尽可能降低家庭财务风险的基础上,稳步积累家庭财富。

减少现金存款

易先生家庭的流动资金包括活期存款及现金和定期存款共计200万元。目前家庭每月的生活费大约为38333元(以全年总支出平均到每月计算),流动性资产过高,对于易先生这样收入比较稳定的家庭来说,保持3个月的消费支出额度即可,建议保留11.5万元的家庭备用金,这11.5万元的家庭备用金可以从现有活期存款中提取,其中5万元可续存活期,另外,6.5万元购买货币市场基金。货币市场基金本身的流动性很强,同时收益高于活期存款,免征利息税,是理想的现金规划工具。

购车可按计划实施

需要提醒易先生注意的是,由于相关税费的改革,将对小排量的汽车实行优惠,对大排量的汽车征收较高税率。从目前家庭经济状况来看,可以从存款中支取该笔购车款项。家庭购车目标可以顺利达成,另外,养车不会给家庭生活带来过重负担。

家庭近期面对的重大开支为明年年初收学区房时要交的费用,大概在100万元。还需考虑装修、家用必备品等购置费用,保守估计大概在25万元。并且,易先生还想在学区房附近买一个六、七十平方米的小户型的房子给父母住。考虑到目前家庭尚无任何债务,可以进行按揭贷款方式购房,从长期的角度出发可增加资金使用与投资效率。

假设在学区房附近六、七十平方米的小户型房子现价为120万元,首付30%,其余向银行按揭贷款,二套房的贷款利率为6%,初始贷款总额为184万元(包括明年年初100万元学区房后续房款、小户型房屋贷款金额),贷款期限15年,那么易先生每月需还款15527元。家庭的房屋负担比例为22%,在合理范围内。

子女教育与养老规划

易先生女儿今年5岁,为了使孩子接受优质的教育,教育金的准备还是要靠投资来完成的。子女教育规划缺乏时间弹性和费用弹性,加之易先生夫妇对投资了解不多,建议子女教育金通过长期、稳定投资方式积累,可以采取定期定额投资方式,并每月进行,这样会更大限度地享受货币时间价值带来的好处,同时由于分散投资期限,一方面降低了风险,另一方面也降低家庭的投资压力。

目前,距离孩子读大学还有13年,如果每个月定期投入5000元,假设年投资回报率为7%,建议投资到股票型基金和债券型基金的组合当中,投资比例为7:3,届时教育金投资增值为126.7万元左右。完全可以满足大学阶段和未来一段时期的子女教育金需求。

以目前的生活水平每年15万元左右,年通货膨胀率为3%,若易先生夫妻15年后退休,届时养老金替代率为70%,预期寿命80岁。那么,家庭退休养老金总需求为270万元。建议从家庭年结余中提取投资资金作定期定投,退休前的投资收益率可以达到8%,那么每年需要向养老账户中投入金额为9.9万元,投资于指数型基金或平衡型基金。

增强投资能力

增加金融资产投资的比例是家庭资产配置的重点。定期定额投资外,还可以考虑将现有定息资产拿出投资人民币信托产品以及固定收益的银行理财产品中,在资产保值和风险管理充分保证的前提下,以实现家庭的资产增值效应。

保险建议

王征

身故保障方面一般而言,身故保障额度上至少需要覆盖将来5~7年的家庭年支出,再加上房贷余额,以维持家庭中期生活质量不下降。但因为孩子还只有5岁,因此我们建议他们将总的身故保额设定为15倍于家庭年支出,以便支持孩子到成年。

由于目前该家庭支出中有很多弹性项目,如美容、购物、出国旅行等,开支较大,因此我们估算下,预计该家庭刚性支出为25万~30万元。

这样,夫妻两人总的身故保额可设定为400万~450万元。根据两人收入2.5:1的收入比,易先生身故总保额可设定在300万元,易太太身故总额可设定在150万元左右。

对这个年纪的人士而言,身故保障安全主要可以采用“意外险+终身寿险(或定期寿险)”的方式解决。

健康保障方面根据目前大病医疗治疗费用估算,建议易先生的重疾险总额应配置在30万~50万元。易太太的重大疾病额度应在20万~30万元。除去双方现有的重疾保障,夫妻两人可以分别再投保20万元、10万元的重疾险。

孩子已经参加了当地少儿医疗保险,重大疾病险不需要再另行配置。

养老保障、孩子教育金等其他方面根据两人的收入和家庭资产状况,可以采用设立“家庭专项基金池”的方式来筹措。

人寿保险资产负债管理 篇6

关键词:保险,资产管理,风险分析

一、行业持续快速发展, 资产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一) 行业持续快速发展。截至2009年6月, 我国保险市场经营主体已超过100家, 仅2009年上半年, 全国保费总收入近6, 000亿元, 保险业总资产达到2.7万亿。近十年以来, 保费收入连续保持高速增长。尤其是占市场规模超过七成的寿险公司, 在进行大规模结构性调整的同时, 仍保持了较高增速。同时, 由监管机关主导的业务结构调整成果初现, 标准保费同比增长17.9%, 高于规模保费增速14.3个百分点;新单期交保费同比增长29.2%, 占新单保费比重较去年同期提高6.5个百分点, 其中5到10年期新单期交保费占比较去年同期提高15.4个百分点;个人代理业务同比增长14.5%, 占比较去年同期提高4.3个百分点。寿险公司的业务品质、内涵价值和持续经营能力得到提升。

(二) 资金运用规模持续增长。截至2009年6月底, 保险公司资金运用余额3.4万亿元, 较年初增长10.4%。其中, 债券投资占比50.2%, 较年初下降7.7个百分点;银行存款占比31%, 较年初提高4.5个百分点;股票和股权投资占比9.8%, 较年初提高1.9个百分点;证券投资基金占比6.8%, 较年初提高1.4个百分点;其他投资占比2.2%。

(三) 保险资金运用收益水平快速提升。随着政策不断放宽, 投资收益主导的保险公司盈利状况得到持续改善。自2000年至2006年, 保险投资收益率分别为4.1%、4.3%、3.14%、2.68%、2.87%、3.6%、5.8%。自2005年下半年开始的牛市行情, 为保险公司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机会, 2007年保险投资收益达2791.7亿元, 超过前五年总和, 投资收益率高达10.9%;在加息通道下, 占据保险资金运用最大份额的债券投资和仍然保持一定比例的银行存款, 都为保险业带来不错的收益。虽然在2008年由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资本市场深度调整使当年投资收益骤降到1.91%, 但2009年上半年回升到3.44%。

(四) 资产管理体系不断完善。面对政策支持不断放开的投资市场, 保险公司纷纷通过设立资产管理公司、物业管理公司、养老金管理公司等专门机构进入相关领域, 完善和优化了保险资金资产管理体系, 使资产管理体系建设在专业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轨道上迈上了新台阶。以京沪高铁为代表的大型基础建设投资项目上取得突破, 也极大提高了行业延伸能力和影响力。

二、资产管理外部环境逐步改善

(一) 保险资金运用政策不断放开。

自2003年以来, 政府连续而有力的政策支持, 为保险资金运用提供了愈加宽松的政策环境, 业内热盼多年的投资渠道、投资比例等限制相继松绑。2003年, 国务院批准保险投资企业债券的范围由4个行业扩至所有AA级以上企业债券, 投资比例由不超过总资产的10%提高至20%;2004年获准直接进入股票市场;2006年, 《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 (简称“国十条”) 鼓励提高保险资金入市比例、支持保险资金投资境外市场、资产证券化、不动产和创投企业, 鼓励保险资金参股商业银行;2007年股票市场的投资比例由5%增加到10%;2008年“金融国九条”释放投资不动产信号, 到今年4月监管部门正式下发投资指引和细则, 获准扩大投资主体和规模;2009年10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保险法》从法律层面正式对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开闸。

(二) 宏观经济企稳为资本运营再次提供了有利空间。

在经过了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而深度调整的中国市场在2009年二季度重拾升势, 并在三季度进一步确认了这一趋势, 保险市场在大范围进行结构性调整的同时仍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在资本市场方面, 作为重要的机构投资者, 保险资金在一级市场拥有两大优势, 一是作为战略投资者参与配售, 保险机构无疑是优先选择的对象之一, 这种优先权是其它机构很难与之相提并论的;二是充足的现金流使保险公司可以快速调配巨额资金参与网上申购。市场的股票、债券等投资品种有望继续稳步增长。2009年新股发行仍保持了较高的获利空间, 充分参与一级市场基本仍然是机构投资者稳妥而高效的投资选择。在固定收益市场方面, 在国际市场利率下行和国内流动性充裕的环境下, 基本面对债券市场的负面压力逐渐趋于缓和, 保险资金需要适时把握投资机会, 将挖掘稳健、优质的企业债、公司债投资产品作为2009年固定收益投资的重点。此外, 基础设施投资将成为长期债券的替代品, 稳健的基础设施投资有利于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的匹配。

(三) 资金运用和保险业务销售实现良性互动。

保险业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且不断壮大的投资资金。同时, 良好的投资收益推动了产品创新, 产品的价值链得以延伸, 尤其是具备投资收益分享功能的新型理财型产品在市场中的占比不断提升。与保险市场已进入成熟期的欧美市场不同的是, 中国寿险市场刚刚起步, 当前并无太大的支付压力, 资金运用效率保持在较高水平从而使投资收益得以快速增长。投资收益开始成为保险公司的主要收益, 并推动保险公司资产总额快速增加, 并改善了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 使快速发展中的偿付能力压力大为改善, 保险公司的综合优势得以有效发挥。

三、保险资产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风险

(一) 政策因素导致的系统性风险。

由政策性因素导致的证券市场的系统性风险给保险公司投资带来一定困难。相对于成熟市场而言, 我国证券市场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很多问题是与国家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相伴而生的, 只能在发展中寻求改革与发展的办法。如占上市公司三分之二的国有股、法人股的流通问题;新股配售问题;宏观经济及货币政策问题;A、B股市场统一问题等等。这些政策性因素的变化或不确定性都会对证券市场特别是股票市场产生重要影响, 由于保险公司目前已经通过直接或间接手段大规模进入了股市, 因此这些政策性因素影响着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的稳定。

(二) 利率敏感性过强, 实体投资仍未迈上正轨。

目前允许保险资金投资渠道局限于利率性产品, 实业投资处于一事一议的阶段, 所占份额很小, 一旦利率变化, 对保险公司的存量资产及增量资金都有着重要影响, 利率持续走低, 保险公司将面临再投资收益风险;而如果利率持续走高, 保险公司存量固定收益债券则面临投资风险考验。

(三) 投资工具仍然缺乏。

投资工具的缺乏使保险公司投资组合困难, 难以完全做到资产与负债相匹配。我国的寿险资金绝大部分是长期性的, 而在保险可投资的工具中却缺乏与之相匹配的品种。在目前限制保险公司投资实业、股市及海外资本市场的情况下, 各保险公司无法做到投资资产与负债的完全匹配, 形成了较大经营风险。

(四) 宏观经济政策与资源配置水平的束缚。

国家宏观政策及资源的配置水平, 决定了社会整体资金运营能力。主要表现在:积极的财政政策大量筹集与分配资金与货币市场、资本市场资金大量闲置之间的矛盾;国有商业银行存贷比例偏低的同时大量认购国债的矛盾;贷款、上市筹资难与企业发债被严格限制的并存。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机制的缺乏, 使资金及债券的价格失真, 也给国民经济资源造成浪费, 影响着保险资金的有效增值。

(五) 公司自身的管理风险增加。

放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后, 要求保险公司加强自身投资队伍建设, 不断完善资金运用管理体制, 通过资金的专业化运用, 以及有效的内控制度建设, 使投资决策更加规范化, 不断增强风险防范能力。

(六) 行业监管风险增加。

新型保险合同负债计量研究 篇7

一、保险合同负债计量模式

ED的核心内容是保险合同的计量, 其复杂性成为保险合同会计中的一个难点。为了使保险公司提供更相关可靠的信息, 消除资产负债不配比现象, 增加财务报告的可比性, ED建立了以原则为导向的保险合同会计处理方法, 建议所有保险合同的准备金计量采用构建模块法。这种方法将计量保险合同的金额归于三个模块, 分别是:未来现金流量、货币时间价值、风险调整和剩余边际。

(一) 未来现金流量

保险合同的未来现金流包括:主要由保费收入引起的现金流入;主要由保险事故发生后的赔付支出以及发生的相关费用、保险合同承诺的保证利益、构成推定义务的非保证利益及内嵌衍生工具产生的现金流引起的现金流出。对于具有参与分红特征的保险合同, 还需考虑, 未来给付的红利。

ED强调采用明确的当前、无偏估计, 即保险人站在自身角度, 根据资产负债表日可供利用的所有信息更新 (包括保险人履行保险合同产生的现金流量金额、时间和不确定性相关的信息) , 基于未来可能的现金流量的概率加权平均值 (即期望值) 来估计未来现金流, 估计结果应尽可能与可观察到的市场数据相一致。在每一个资产负债表日, 保险人都应当重新估计履行保险合同产生的未来现金流出减去未来现金流入的预期现值, 如有变化, 变动额应计入当期损益。此外, 对于保单取得成本, ED规定, 增量保单取得成本包含于履行保险合同产生的未来现金流出现值, 非增量保单取得成本在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

(二) 货币时间价值

由于大多保险合同特别是寿险合同涉及较长的期间, 因此, 保险人必须考虑货币时间价值, 采用当前的市场折现率 (反映负债现金流的货币时间价值) 对估计的未来现金流量进行货币时间价值调整。ED要求采用的折现率不得锁定, 应当与金融工具的可观察当前市场价格一致, 这里所说的金融工具需反映保险合同负债现金流量特征 (如计价货币、时间、流动性等方面) 。如果保险合同的现金流量依赖于特定资产的业绩, 那么折现率需要反映这一情况。

IASB目前倾向性的意见是:对于未来保险利益不受对应资产组合投资收益影响的合同 (比如传统险、非寿险) , 应当根据与负债现金流出期限和风险相当的市场利率确定折现率, 该折现率可采用无风险利率加低流动性溢价调整进行估计, 溢价需考虑流动性风险、税收效应及信用风险等。而对于未来保险利益随对应资产组合投资收益变化的保险合同 (比如分红险) , 应当根据对应资产组合预期产生的未来投资收益率确定折现率。该折现率需考虑下列因素的影响:当前及未来账户的资产组合、资产当前和预期投资收益情况、账户的投资管理、投资策略和再投资策略、当前市场利率、投资费用等。

(三) 反映不确定性和未来利润的边际

1. 风险调整。

由于未来现金流存在不确定性, ED通过风险调整来补偿保险人承担的风险, 即根据未来现金流时间和金额的不确定性进行调整。风险调整的计量金额, 应当等于保险人为了不承担风险所愿意合理支付的最大金额, 这里的风险是指最终履约现金流超过预期现金流的情形。关于计量风险调整的具体方法, ED为避免多种方法所带来的实务多样化、降低计量相关性等问题, 只允许保险人采用置信区间法、尾部条件期望法和资本成本法。笔者根据研究的需要, 按保险对象将保险合同分类为非寿险和寿险合同, 就我国相关意向性指导标准分别进行阐述。具体见下表。

(1) 非寿险合同。风险调整=合理估计负债×边际率。其中, 未到期责任准备金的合理估计负债=未来现金净流出的现值;未决赔款准备金的合理估计负债应确定一个基数, 对负债期限大于1年的计量单元进行折现;边际率可采用我国行业指导置信水平:未到期3%、未决2.5%。

(2) 寿险合同。出于我国现实情况的考虑, 目前建议使用情景对比法进行计量:风险调整=不利情景下的未来现金流现值-合理估计负债。这里的不利情景的确定应基于对保险负债未来现金流的不确定性的分析 (目前尚未出台指导性标准) , 通常考虑的因素有:死亡率的变动 (定期寿险应考虑死亡率增加, 年金险通常应考虑死亡率减少) 、退保率的变动 (根据产品特征确定退保率的变动方向) 、费用增加的情景、非分红险应采用和合理估计负债相同的折现率、分红险需考虑预期投资收益的变动。值得注意的是, 在每个会计报告日, 保险人都要全部予以重新计量风险调整, 其变动额计入当期损益。

2. 剩余边际。

剩余边际只有当初始确认保险合同负债存在首日利得时才存在, 是为避免确认首日利得而存在的边际。

(1) 在首日计量时, 会出现两种情形:

情形一:当可观察的保险合同负债的市场价值> (未来合理估计负债+风险调整) 时, 产生首日利得。根据ED的规定, 为防止在保险合同负债初始计量日产生首日利得, 保险人应当将其确认为剩余边际, 作为保险合同负债的一部分, 不计入当期损益, 即剩余边际=首日利得。此时, 剩余边际需要在后续保单年度进行摊销。

情形二:当可观察的保险合同负债的市场价值< (未来合理估计负债+风险调整) 时, 产生首日损失, 应当予以确认并计入当期损益, 此时剩余边际=0, 不需要在后续保单年度进行摊销。

其中, 可观察的保险合同负债的市场价值=保费收入-市场一致的获取成本, 合理估计负债是保险合同产生的预期未来现金流出的现值。

(2) 后续计量时, ED要求保险人对剩余边际按期计提利息, 并采用系统、合理的方法, 基于时间基础 (或预期赔付的时间) , 按某项利润驱动因素予以释放或摊销, 释放部分确认为利润, 计入当期损益。如何选取利润驱动因素, 各国间差异较大。IASB与FASB也尚未对剩余边际的释放模式达成一致意见。

我国《保险合同相关会计规定》没有对利润驱动因素的选择明确规定, 仅指出保险公司对首日确定的剩余边际进行后续计量时, 在分析保险合同的利润释放模式的基础上, 选择合理的利润驱动因素 (应当与公司承担风险和提供服务的模式相匹配) 来摊销, 包括风险调整、预期未来赔付的现值 (寿险) 、预期未来保费收入的现值、预期未来有效保单红利成本的现值 (分红险) 、账户价值 (万能险和投连险) 、保单剩余的时间 (即直线法) 、两个或多个利润驱动因素的组合。如果存在利润驱动因素不递减的情况, 需要考虑利润驱动因素的选取是否合理。

(3) 评估假设变更后的后续计量。从表中可以看出, 确定未来现金流的无偏加权估计值涉及到多个变量假设 (根据资产负债表日可供利用的更新信息确定) , 假设一旦变更会影响到剩余边际的后续计量。IASB和FASB在2010年2月的联合会议上对此问题进行了讨论, 暂时投票支持下述做法:在首日计量时确定每期边际摊销额和利润驱动因素的比例K (摊销比例) , 这一比例不随假设的变化而调整。后续计量时, 评估时点未摊销的边际=K×根据调整后假设计算的利润驱动因素的现值。该做法的优点是将所有评估假设引起的合理估计负债的变化计入当期损益, 能立即体现在利润表上, 提供给使用者有用的信息。

(四) 针对短期合同的简化处理

ED要求保险期间小于或接近于1年, 且不包含重大影响现金流量变动性的嵌入期权或其他衍生工具的保险合同, 应当按照简化方法 (快捷方法) 对其索赔前负债进行计量。此简化方法适用于所有提供短期保险且条款简单的合同。简化方法如下:在初始计量日, 索赔前负债金额=初始确认日已经收到的保费 (首期保费) +未来将收取保费的预期现值-增量保单取得成本。在后续计量日, 采用直线法按时间基础进行摊销, 减少索赔前负债的账面价值 (即通过收益转出) ;如果预期赔付的时间不同于时间基础, 保险人应当以预期赔付的时间为基础降低索赔前负债的账面价值。对于索赔后阶段, 保险人应当使用三个构建模块进行计量, 同时将所有剩余边际转入收益。

(五) 保险合同负债的主要新增列报和披露

1. 汇总边际法。

这是ED提出的全新的综合收益表列报方式, 其遵循“模块法”计量模型的理念, 重在清晰地反映提供保险服务和承担风险而赚取的收益, 直观地反映利润的各项来源。在综合收益表上应当列示:承保边际变动、首日利得或损失、非增量保单取得成本、经验调整和估计变更当期影响额、保险合同负债的利息。

2. 充分披露保险合同准备金计量信息。

ED要求披露重大假设选取过程, 包括折现率及相关低流动性溢价的选取方法。

3. 简化方法的披露。

需要进行负债充足性测试并披露采用未赚保费的分析及采用相应收益模式的理由。

二、提高保险合同负债计量可靠性的建议

(一) 单独计量保险合同权利与义务

ED将保险合同权利和义务之间的净额确认为一项资产或负债的模式, 即确认一项负债净额, 只能反映公司未来净现金流, 而不能反映公司未来可能支付的赔款和给付, 也不能反映未来可能的现金流入。此外, 收益列报采用的汇总边际模式, 无法反映保费收入、费用、赔款、退保金等重要信息。因此, 亟需制定一种基于保险合同的权利和义务单独计量原则的列报方式, 使得会计信息使用者可以一目了然地掌握更详细的核心利润信息, 更易于理解保险公司的财务报表。

(二) 加大研究力度, 完善计量准则

在对保险负债问题的研究中, 由于风险调整和剩余边际这些新概念的复杂性, 对风险调整和剩余边际进行明确计量将大幅度增加会计信息提供者的成本, 尤其在相关准则、操作指南没有细化之前, 计量结果很可能降低保险业财务报告的可靠性, 从而违背了会计准则制定者的初衷。同时从会计实务操作角度考虑, 实务上难以区分风险调整和剩余边际, 且ED也未对其计量方法和后期转入利润的模式做出具体的规定, 操作难度较大。因此, 加强保险领域研究力度, 完善相关保险合同负债计量的公认准则迫在眉睫。

(三) 提供更多的专业判断空间

模块法中涉及的变量, 只有权益价格和利率等少数变量可以通过观察直接从市场取得;而譬如疾病率、死亡率、未来理赔的频率和程度、退保率等大部分变量, 需要在综合各种可获得的信息后主观作出专业判断。同时, 利率与未来现金流量的测算、风险调整的明确计量、边际的校准等会计核算都离不开精算技术的参与。因而精算师和财务人员的客观独立性与职业道德备受考验。提高保险精算人员的业务素质水平, 保证保险公司精算结果的准确性和损益不受任意操纵, 是一个重要课题。

摘要:保险负债因其复杂性和特殊性成为保险合同会计中的一个难题。本文基于IASB《征求意见稿——保险合同》的相关规定, 主要分析构建模块法下的负债计量问题, 并给出了提高保险合同负债计量可靠性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保险合同,负债计量,三要素,模块法

参考文献

[1] .薛艳.国际保险合同会计准则演进研究[J].财会月刊, 2011, (5下) .

人寿保险资产负债管理 篇8

关键词:森林资源资产,森林保险,资产评估,批量评估

目前我国森林保险行业发展缓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林业产业的发展。袁红萍(2013)认为以按“亩”计算保险金额和保险费为核心内容的现行森林保险制度的缺陷是阻碍森林保险业发展的关键原因,并认为以“林木资产评估价值作为计算保险费和保险金额、损失理赔费计算依据”为核心内容的森林保险制度改革,是破解森林保险困局的关键所在[1]。 国外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使用自动评估模型(AVM)和计算机辅助批量评估(CAMA)开展物业税评估工作。21世纪初,国内在房地产交易征税上借助批量评估技术开展税收评税及其征管工作。批量评估具有高效率、合时性、一致性、持久性、可解释性和透明性特征[2]。国内很多学者论证了批量评估应用于森林资源资产价值评估在经济和技术上的可行性, 一致认为批量评估应用于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是可行的。因此,批量评估技术是解决大面积的森林保险标的资产价值评估的有效且可行的技术方法。

一、森林保险标的资产分析

森林资源是以多年生木本植物为主体并包括以森林环境为生存条件的林内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在内的生物群落。 它具有一定的生物结构和地段类型并形成特有的生态环境。 在进行科学管理及合理经营的条件下,可以不断地向社会提供大量物质产品、非物质产品及发挥其多种生态功能。

森林资源按其物质形态分为森林生物资源、森林土地资源以及森林环境资源。(1)森林生物资源,包括森林、林木及以森林为依托生存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等资源;(2)森林土地资源,包括有林地、疏林地、宜林荒山荒地等;(3)森林环境资源,包括森林景观资源、森林生态资源等。

森林资源生长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中,必然会受到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干扰,由此遭受自然灾害、社会不可抗力等因素的侵害而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我国森林资源资产在其整个生命周期内可能遇到的主要灾害有以下三种:(1)火灾。 森林火灾是世界性的最大森林灾害,大多数森林火灾都是人为原因引起的。(2)病虫害。病虫害对林木及其果叶产品所造成的损失很难估算,因此对病虫害目前暂不承保。(3)气象灾害。气象灾害主要包括:风灾、雪灾和洪水等。

二、森林保险标的资产价值评估

按照评估技术手段对森林保险标的资产价值评估进行分类,可以分为单项资产评估和批量评估。IVS(International Valuation Standard,2005)认为,批量评估是在特定日期,应用统一的系统,考虑到统计检验和结果分析的评估方法和技术以评估多个财产的活动[3]。

批量评估(Mass Appraisal)是相对于单项资产评估(Fee Appraisal)的一种评估方法。评估某单项财产的市场价值时, 该评估业务通常被称为“单项资产评估”,而一次性评估大批量财产的评估业务则被称为“批量评估”。批量评估区别于单项资产评估的关键在于:批量评估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评定估算大量资产的价值,其一次性评估的对象是一批或一组资产而不是单项资产,并应用统计检验来校正批量评估模型以保证评估质量。

三、森林保险标的资产价值批量评估的基本要素

森林保险标的资产价值批量评估与单项资产评估一样, 有10个评估基本要素,包括评估目的、评估基准日、价值类型、评估假设、评估原则、评估方法、评估主体、评估客体、评估依据和评估程序等。下面对森林保险标的资产价值批量评估要素的特殊性加以分析讨论。

(一)森林保险标的资产价值批量评估主体

我国现行的森林保险实行的是“政策性森林保险为主, 商业性森林保险为辅”的森林保险体制(简称“政商结合”森林保险体制)。这种“政商结合”森林保险体制,必然有多方森林保险主体的参与,其中包括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森林保险企业、森林经营者和资产评估机构及其注册资产评估师。

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是森林保险制度的制定者和监管者, 履行森林保险制度运行的监管职责,如果由其履行森林保险标的资产价值批量评估职责,则超越其行政职责权利范围。森林保险企业是森林保险服务提供商,由其履行森林保险标的资产价值批量评估职责,势必导致评估工作的独立性、客观性和公正性受到质疑。森林经营者是森林保险服务的消费者,由于其受到缺乏资产评估专业知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不具备评定估算森林保险标的资产价值的专业能力。另外,从我国目前的资产评估机构的现状来看,大部分的资产评估机构和人员不具备森林资源资产单项资产评估和批量评估的专业胜任能力,需要利用林业专业技术人员或专家的工作协助其完成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工作。总而言之,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森林保险企业、森林经营者和资产评估机构等与森林保险相关的主体都不能很好地胜任森林保险标的资产价值批量评估工作,需要组建专门的森林资源资产批量评估机构来履行森林保险标的资产价值批量评估工作职责。

根据《资产评估准则———森林资源资产》(中评协[2012] 245号)的规定,从事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的机构和评估人员是具备资产评估资质的专业机构及其注册资产评估师。由于森林资源资产生产经营管理、资源核查的特殊性,必然要求从事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工作的注册资产评估师要具备相应的林学领域的专业知识。因此,森林保险标的资产价值批量评估的主体应该是独立于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森林保险企业、 森林经营者之外的具有森林保险标的资产价值单项资产评估和批量评估专业胜任能力的资产评估专业机构,该机构可以是盈利企业,也可以是自负盈亏的事业单位。借鉴国内外物业税评估机构设置情况和机构性质,笔者建议组建从事森林保险标的资产批量评估工作且自负盈亏的事业单位性质的专业评估机构(简称森林资源资产批量评估机构),提供 “政商结合”森林保险制度要求的批量评估中介服务。森林资源资产批量评估机构,应该有下列专业人士组成:(1)注册资产评估师;(2)林业专业技术人员;(3)计算机专业人员;(4) “3S”专业技术人员;(5)保险专业技术人员;(6)其他辅助人员等。

(二)森林保险标的资产价值批量评估对象与范围

森林保险目的的评估对象是森林保险标的资产。在现行的森林保险制度下,由于森林资源资产中的林地、动植物、微生物、森林景观资产和森林生态资产不是森林保险标的资产。因此,不能作为森林保险标的资产评估的对象纳入其评估范围。

(三)森林保险标的资产价值批量评估的目的和价值类型

森林保险制度的核心内容是规定如何计算保险金额和保险费。保险金额是保险人在约定的保险事件发生后,履行赔付或给付的最高责任限额。就保险一般规律而言,森林保险标的资产价值是森林保险金额和保险费的依据和计算基础。因此,正确评定估算森林保险标的资产价值是保证保险金额和保险费计算结果正确性的前提。

森林保险标的资产价值评估,其目的之一是确定森林保险标的资产的可保险价值,从而决定购买多少保险额才算充分,以保证投保林木资产不受损失。可保险价值是指可能因危险造成损失的森林资源资产的重置或重建成本。可保险价值是保险单条款中记载,或认同的某项森林资源资产损失,或森林经营者的整体森林资源资产价值损失的一部分。可保险价值是林木资产占有方、债权人、保险人、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等所关心的。

如果保险额是以重置形式提供的,那么可保险价值可以按照更新重置成本来计算。按更新重置成本计算可保险价值是以更新重置成本为依据,扣减去陈旧贬值;如果保险额是以市场价格形式提供的更新重置成本,那么可保险价值可以采用市场比较法进行评估,选择树种、树龄、立地条件等因素类似的林木资产所需更新重置成本外加适当运费、税负等计算出可保险价值。

森林保险标的资产价值评估目的之二是,当森林保险标的资产遭受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造成损失时,满足森林保险损失结算需要所做的评估,其具有非常特殊和有限的目的,即证实资产价值是根据保险单条款规定确定的,可称之为保险损失结算价值。保险损失结算价值类型与保险评估确定的可保险价值相同;唯一的区别在于,为损失结算所做的评估是在损失发生以后进行。

归纳起来,森林保险标的资产价值评估,其评估目的和价值类型有两个,分别是:(1)满足森林保险投保行为需要确定的可保险价值;(2)满足保险损失结算行为需要确定的保险损失结算价值。可保险价值和保险损失结算价值一致,只是评估基准日不同而已。

(四)森林保险标的资产价值批量评估的评估基准日和评估周期

事物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资产的价值也会随时间的变化而波动。资产评估是确定资产某一时点(评估基准日)的静态价值,并非确定资产每时每刻的价值变动过程和变动趋势。

在森林资源资产占有方投保森林保险时,森林保险标的资产价值批量评估的评估基准日就是森林保险的购买日,或者森林保险合同签署日。

当林木资产遭受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导致损失时,森林保险标的资产价值批量评估的评估基准日应该是保险事项发生日。保险事项发生日之前或之后都不宜作为保险损失结算评估基准日。因为,如果以保险事项发生日之前或之后的某个日期作为评估基准日,其评估结果必然不符森林保险合同的规定,也违背了资产评估的客观性原则。

根据现行森林保险制度的规定,森林保险以一年为一个保险周期。一般而言,森林保险标的资产价值批量评估系统的评估周期一般应与森林保险周期一致,即批量评估周期为一年。从林木资产的生长周期来看,在国民经济状况没有发生重大变化和市场稳定的前提下,一年生长期对经济林以外的林木资产的价值并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因此,森林保险标的资产价值批量评估周期可以是一年或一年以上,具体评估周期可以根据林区主要树种生长阶段确定。

(五)森林保险标的资产价值批量评估的评估途径方法

1.批量评估的成本途径评估方法,是根据成本法的评估原理构建批量评估模型的方法。评估师在选择该模型对林木资产评估时,采用成本法(更新重置成本法)评估保险目的林木资产的价值。更新重置成本是指采用新的设计、新的标准、 新的造林技术、新的经营水平,以现行价格新造相同林木资产所需的成本。森林资源资产价值受林分组成、树种、生长状态、生产材种、产品品种、市场价格、时间等因素的影响。

在批量评估林木资产价值时具体考虑的是林木资产的苗木生产成本、造林抚育成本和管护成本等。林木资产生产成本可能受到林木资产树龄、树种、面积、森林蓄积、经营方式、物价因素、区域因素等影响。

在采用成本法评估森林保险标的资产价值时,还要考虑林木资产的增值(贬值)问题。林木资产一般不存在贬值,反而因林木材积生长使之增值。当然有些林种、树种、某些年龄段的林木,类似于一般资产的实体性贬值和功能性贬值也的确存在。譬如过了盛产期的经济林,产量明显下降,甚至收不抵支,存在实体性贬值和功能性贬值。用材林和防护林如林木年龄达到过熟年龄或防护成熟龄,其林木生长功能衰退,生产能力下降,防护功能下降,产生实体性贬值和功能性贬值。 由于森林经营或林木年龄的问题,其增值(贬值)的速度有快有慢,量有大小,在评估中需要注意调整。对于经济林,还有一个有别于用材林资产的问题,即其生长过程分为产前期、始产期、盛产期和衰产期四个阶段,盛产期有较高的产出,过了盛产期产量明显下降,有一个经济寿命的问题,即存在类似于一般资产的成新率问题。其成新率计算公式是:

2.批量评估的收益途径评估方法,是按“以利求本”的基本思路,将评估对象的预期收益资本化或折现,以此估算评估对象的合理价格或价值的评估途径。其计算公式:

式中,V———评估值,n———年份(第一阶段每年净收益不等的总年数),Rt———第t年的净收益,An+1——第n+1年开始每年净收益相等的年净收益,r1———折现率,r2———资本化率。

采用收益途径评估方法评估时,关键是要确定折现率、资本化率、年净收益和折现时间。其中折现率、资本化率可以采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模型(WACC) 加以确定。值得注意的是,折现率与资本化率有可能相等,也有可能不相等。

3.批量评估的市场途径评估方法,是指利用市场上同样或类似资产(“类似资产”是指在用途、结构、位置等方面与被评估资产相同或相似的资产)的近期交易价格,经过直接比较或类比分析以估测资产价值的市场价格比较的评估途径。 目前在批量评估中,有两种市场途径评估方法可供选择使用。

一是可比销售法(间接评估模型)。它通过两个步骤实现:先建立一个确认可比销售样本的模型;然后再根据可比销售林木资产样本与目标林木资产之间的差异进行调整。其模型表达式为:

式中,SPC表示可比销售林木资产的销售价格,ADJC表示对可比销售林木资产的调整。传统的可比销售法的调整原理,采用的是非统计校准的样本分析,即在模型中设定两个销售样本的特征在其他方面都相同,根据两个销售样本中某一特征的差异反映销售价格的差距。这种方法较为原始,可靠性不足。因此,可比销售法虽然构造简单,易于被使用者和法庭接受,当其精确度难以与市场法媲美。

二是目前在批量评估中应用最为广泛的直接市场法(Direct Market Method)。直接市场法模型通常是采用了统计校准技术的愿望模型(Hedonic Models)。它以当地市场可比林木资产的近期销售状况为基础,需要采集有关林木资产具体特征的信息以确定价值。当地市场上可比林木资产的近期销售状况用于估测评估对象的价格。

四、结论

森林保险金额和保险费的计算依据可以是森林面积、森林资源资产价值或森林资源资产生产经营成本。而最能真实反映森林保险金额和保险费计算依据的是森林资源资产价值。

从森林资源资产的特征和可能遭受灾害的情况来看,目前森林保险标的资产就是林木资产,除林木资产以外的森林资源资产不宜作为森林保险标的资产。

从评估技术角度来看,森林保险标的资产价值评估可以采用单项资产评估与批量评估两种评估技术并用的模式。

人寿保险资产负债管理 篇9

关键词:投资运用,渠道拓展,期限,资产配置

一、保险资产投资运用的背景

自1979年停办20多年的国内保险业务复业以来, 我国保险业重新开始了高速的发展。

保费每年收入由1999年的不足1400亿元, 增长至2011年末的1.4万亿元, 年均增长率约为21%。保费的快速增长也使保险资产规模从1999年的2604亿元快速增长至2011年的6万亿元, 年均增长率约为30%。

保险资产规模的快速增长在客观上决定了保险资金投资总额的不断增长。1999年的保险资金投资总额仅为891亿元, 而截至2011年末已经达到3.77万亿元。1987年以前, 保险资金的运用方式只有银行存款;1987年至1995年, 保险资金运用的范围进一步扩大, 涉及房地产市场、信托、信贷、证券等领域, 由于缺乏投资经验, 此阶段形成了大量的不良资产;1995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 将保险资金的运用范围明确为“银行存款、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资金运用形式”;2003年以来, 随着中国保监会一系列法律、法规的相继出台, 保险资金允许投资银行次级债券、可转换债券、公司债、证券投资基金、股票、基础设施、不动产等多种金融资产。这说明保险公司的资产运用正在逐步放开并且走上规范成熟的发展道路。

二、保险资产投资渠道拓展的必要性分析

1、庞大的保险资产规模要求保险资金投资运用多元化。

巨额的保险资产需要多种投资方式来分散风险, 同时在资金运用过程中对于收益性、安全性、流动性的需求也需要多样化的投资品种来实现。首先, 保险公司的经营收益主要来源与两个方面一是在经营保险业务过程中, 由承保过程中所形成的保费收入大于理赔和给付以及经营费用等支出带来的承保利润;二是保险公司运用资金进行投资产生的投资收益。由于保险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承保利润不断降低, 增长投资收益成为保险公司弥补经营过程中产生的利差损, 并且实现公司盈利目标的主要方式。目前, 国外保险公司的承保利润非常低, 甚至为负, 但是2000年至2005年期间的平均收益率大都在6%以上;反观国内, 此期间的平均收益率仅为3.45%左右。主要是因为国内保险资金在银行存款、国债等低收益投资品种上配置了很大的比例, 限制了保险资产的整体收益率, 而国外保险资金的投资渠道非常广泛, 涉及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衍生品市场等高收益投资品种, 足以满足其对收益性的需求。尤其是2007年我国适当放宽了保险资金的运用渠道之后, 投资收益率达到了历史最高纪录12.17%, 足以证明提高保险资金的投资收益对运用渠道拓宽的需求;其次, 保险资金的负债特性要求保险资金应保持安全性及流动性。目前, 在保持收益性的同时能够保持安全性及流动性的投资品种很少, 客观上也要求保险资金投资渠道的拓展;

2、保险资金资产负债匹配要求保险资金投资渠道拓展。

由于保险产品尤其是寿险产品的期限一般较长, 一般在十年以上, 股票、基金、协议存款甚至是债券等投资品种的期限往往难以与其匹配, 无法寻找到合适的长期资产会导致期限错配问题, 资产现金流与负债现金流无法匹配也会导致保险公司的投资成本提高、保险资金无法循环使用、投资效果无法保证等经营风险问题。随着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资的放开, 保险公司可以根据保险产品的期限匹配到合适的投资项目, 进而调整资产负债的期限结构, 因为基础设施建设的回报周期普遍较长, 能够满足寿险产品的期限要求, 并且降低投资风险。尤其是马上出台的关于不动产和基础设施债权计划配置比例调整的规定, 将提高保险公司对于相关产品的投资比例, 满足对此类投资品种的需求;

3、保险产品的开发要求保险资金投资品种的创新。

保险公司通过不断地开发出新的保险产品, 满足市场上受保人的个性化需求, 从而提高其市场占有率, 进而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但是, 新开发的保险产品需要多样化的投资品种及组合来分散风险, 在给付保单保证利率的同时获取超额收益。同时, 保险资金投资渠道的拓展可以帮助保险资金更有效得投入到社会生产环节, 获取社会分配的利润, 享受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的成果, 增强企业的生存能力和竞争力, 帮助保险公司提高偿付能力, 保障被保险人的合法权益, 提高保险公司的公众声誉, 促进保险行业的和谐有序发展;

4、风险控制目标要求配置不同的风险收益组合。

保险资金的多元化投资, 可以分散风险。保险机构属于风险厌恶型投资者, 因此保险资产的投资运用需要合适的安全性金融工具。同时, 保险资金投资于无风险资产、高风险高回报资产、低风险低回报资产等, 可以在资产负债匹配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资产配置的组合, 分散整项资产的风险水平, 实现预定收益水平的最低风险。

三、目前保险资产配置的风险分析

1、市场风险。

国内保险资产的投资渠道比较单一, 保险资金大多往往配置在证券类投资产品上。目前, 债券投资大约占保险资金总投资余额的50%左右, 银行存款大约占20%多, 投资于权益类资产、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占比非常低, 这充分说明了我国保险资产配置组合的多样性不足, 无法满足风险分散的要求, 而且保险资产投资过度集中于证券市场上, 投资风险也会过度集中于证券市场, 由于我国的证券市场并不成熟, 因此存在着证券市场的高度风险。同时, 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变动、经济周期波动、利率变动等因素引起的市场风险均会大大影响保险资金的投资收益率, 一旦整个市场出现动荡等问题, 便会迅速祸及整个保险行业;

2、内部风险。

我国保险企业的内控机制不够健全, 资金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会导致保险资金运用的安全和不规范;另外从事资产管理的专业人才的匮乏, 会导致投资收益率的降低;投资研究团队的匮乏, 会导致保险公司在投资股票时, 无法充分地对上市公司进行调查研究, 因为上市公司公开发行的信息并非完全真实, 利用失真的信息进行投资无疑会令保险公司蒙受巨大的损失;风险管理专业人才的匮乏, 会严重影响保险公司的投资决策及经营管理, 从而制约投资收益率;另外投资管理与风险控制系统的匮乏, 会导致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缺乏客观的判断, 容易造成一些人为性的问题。因此, 监管部门在放开相关投资渠道的同时也强调了人员配置的必要性;

3、资产负债不匹配的风险。

由于合适投资品种的缺乏长期限的保险产品无法匹配到合适的金融资产, 这样就造成了期限错配的现象。期限错配会直接影响到保险公司的资产现金流与负债现金流, 导致同期限下的资产与负债存在缺口。长期限的保险产品匹配到短期限的金融资产会导致资产持有到期后保险公司再次寻找剩余期限合适的金融资产, 因此需要花费更多的投资成本, 进而影响该项资产的投资收益率以及保险公司的盈利能力;

4、监管风险。

目前, 国内金融业的整体监管水平并不高, 可能出现越位或缺位, 我国目前的金融法规支持的是分业经营、分业监管, 与国外成熟的混业监管模式相比显得监管方式陈旧、协调监管水平低, 易产生监管盲区或监管过度。另外, 制度性因素也会直接影响保险资金的运用效果。

四、保险资产投资运用的几点建议

1、完善和发展金融市场, 创造良好的保险投资环境。

我国金融市场目前尚不成熟, 可投资产品的种类稀少, 质量较差, 数量不够, 因此限制了保险资产的增值保值能力, 并且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市场风险。在逐步完善金融市场管理机制的同时, 首先应大力发展我国的债券市场, 研发出适合长期寿险资金的债券产品其次是增加可供交易的投资工具, 比如金融衍生品, 扩大保险公司投资运用的范围, 提供可以对冲投资风险的金融工具;再次是降低金融市场中的投机风险, 规范市场行为;

2、适度调整资产配置比例。

目前银行存款及国债等低收益投资品种在保险资产投资总额中占有的比例较大, 其流动性差、收益率低已经制约了保险资金的使用效率。因此, 正好可以考虑降低它们的投资比例, 适度提高基础设施建设、不动产等投资品种的比例, 此类产品具有稳定的现金流、安全性以及较高的收益率, 可以满足保险资金的需求;

3、提高监管水平, 预防保险资金的投资风险。

监管机构在应需求拓展保险资金投资渠道的同时, 还应进一步完善保险资金运用的监管模式, 健全资金运用的监管体系, 加强监管信息化建设, 实现保险机构与监管机构的对接, 同时积极推动保险资金监管系统与其他金融监管系统的对接, 同时建立有效得反馈调整机制, 加强沟通交流, 减少监管信息和业务信息的不对称;

4、建立健全保险资金的委托管理体制。

保险公司可以选择合适专业的保险资金管理机构代为管理保险资产的运用, 利用其投资专门人才团队、专业化的管理运作模式, 可以大大提高保险资产的安全性和投资收益, 促使保险公司保持稳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盛虎.王学.我国保险资金对保险公司收益的影响研究——以我国上市保险公司为例[J].金融理论与实践, 2010, (2) :98-99.[1]盛虎.王学.我国保险资金对保险公司收益的影响研究——以我国上市保险公司为例[J].金融理论与实践, 2010, (2) :98-99.

[2]孙子明.保险资金入市的风险及其防范[J].财政金融, 2010, (12) :52-52[2]孙子明.保险资金入市的风险及其防范[J].财政金融, 2010, (12) :52-52

人寿保险资产负债管理 篇10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资产评估法律、法规的日臻完善,通过参加执业责任保险来规避资产评估行业风险的条件日趋成熟。2002年底(“两会”合并期间),针对银广夏、大庆联谊等审计失败事件的发生,执业责任保险问题就提为重要的议事日程。为此,行业协会对注册会计师、注册评估师职业保险条款进行了多次讨论和磋商,很多专家提出在相关法律、法规滞后的条件下,执业责任保险尚处于不尽完善阶段,很多问题不是协会和专家组能够解决的。鉴于上述情况,有关部门和人员逐条对执业责任保险条款进行分析研究,充分论证其利弊,在调查研究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分析近几年执业责任保险进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粗浅意见,供业内人士参考。

一、存在问题

(一)资产评估行业法律、法规滞后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法释[2003]2号)第七条“虚假陈述证券民事赔偿案件的被告,应当是虚假陈述行为人,包括: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等专业中介服务机构;”这项规定的出台,意味着国家对注册资产评估师的责任追偿方式已由行政处罚向民事赔偿转变,资产评估机构要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独立承担法律责任。

从1991年国务院颁布《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第91号令)以来,财政部、原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中评协等都曾为防范职业风险做出相应的规定,但与市场经济的发展、与相关行业法律、法规的完善、与不断拓展的评估业务、与维护注册资产评估师权益的需求已显滞后。注册会计师事务所与保险公司签订保险协议的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第二十八条“会计师事务所应按照国务院财政部门的规定建立职业风险基金,办理职业保险”。目前,资产评估机构通过参加职业保险来规避或降低执业风险仍停留在无法可依阶段。

(二)相关立法内容不健全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以下简称《保险法》)实施。在《保险法》中规定的业务范围有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并对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合同进行了详细规定。注册会计师、评估师执业责任保险是在2000年推出的新的保险险种,所以,在《保险法》中对执业责任保险目前还是个空白,因而在实际操作中,在维护被保险人利益方面存在着若干难点问题:

1、关于过失行为的认定。中国平安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保险公司)推出的《注册会计师执业保险条款》第三条“委托人及利害关系人因被保险人在执行规定的业务中,因过失行为导致出具的审计报告、评估报告、税务咨询报告等失实而向被保险人提出的单个索赔或系列索赔。”在该条款中没有确定过失行为的概念以及如何界定过失行为,这就为发生保险事故时,客观、公正地认定责任设置了障碍,直接导致目前众多参保事务所保险事故索赔极其困难。

在保险公司与注协的保险协议中,双方一致同意设立了执业责任鉴定委员会。鉴定委员会由9人组成,其中注册会计师行业专业人士5人,注协代表1人,律师1人,保险公司理赔专家2人。从鉴定委员会的构成看,有利于被保险人在发生保险事故时索赔。但如果发生保险事故就可能出现二个问题:一是过失行为概念模糊,界定困难,鉴定委员会中的争议难以统一,最终还是要提交仲裁机构或诉讼程序解决;二是鉴定委员会虽然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但不具有法律效力。

2、关于如实告知义务问题。《保险法》第十七条“投保人故意不履行如实告知义务的,保险人对于保险合同解除前发生的保险事故,不承担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责任,并不退还保险费。 投保人因过失未履行如实告知义务,对保险事故的发生有严重影响的,保险人对于保险合同解除前发生的保险事故,不承担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责任,但可以退还保险费。”保险公司的《注册会计师执业责任保险条款》第十六条“投保时被保险人应向本公司如实告知与其业务有关的情况。” “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如不履行本条款规定的义务,本公司有权拒绝赔偿”。在该条款中,没有对投保人故意不履行如实告知义务和因过失未履行如实告知义务做出相应规定,如果投保人稍有疏忽,保险公司就会以不履行如实告知义务而拒绝索赔又不退还保险费。执业责任保险不同于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作为投保人没有理由不履行如实告知义务,作为保险人还有可能因疏忽或故意不提示被保险人履行如实告知义务,为索赔或退还保险费设下伏笔。因而,防范“如实告知义务”成为索赔和退还保险费的又一个主要问题。

3、关于赔偿限额问题。保险公司的《注册会计师执业责任保险条款》第十条“对每次保险事故引起的赔偿金额,首先由被保险人和本公司协商确定,协商达不成协议的,以国家仲裁机关裁决或法院判决的应由被保险人偿付的金额为限,但在任何情况下,均不得超过本保险单列明的每次事故赔偿限额。并且,在保险合同有效期内,本公司总的赔偿金额不得超过本保险单列明的累计赔偿限额。”(每次事故赔偿限额=累计赔偿限额的50%)。补充条款第十一条“此险种在确定追溯期时,采用以下原则,第一年投保时,追溯期追溯至第一年保险单的保险追溯期起始日;第二、三年续保时,追溯期追溯至第一年保险单的保险追溯期起始日……,即连续投保,连续计算追溯期。”按上述规定,无论连续投保10年、20年、30年……,累计赔偿限额、累计诉讼费用赔偿限额是不变的。如果以连续投保15年,年收入为500万的事务所为例,这期间发生过二次或二次以上的保险事故,累计索赔限额已达到500万,再连续投保已索赔无望,这时,保险公司是否允许该事务所重新办理保险手续?如不准,该事务所怎么办?

4、关于保险费率问题。在保险公司《执业责任保险合作协议》第七条“对于经营管理良好、业务量大、风险相对较低或连续三年(不包括追溯期)未出保险事故的被保险人,甲方同意在标准费率基础上适当调低费率或给予其他的优惠条件。”这条规定,应写进执业责任保险条款,而不应体现在与注协的合作协议中。 对于适当调低的费率是多少、优惠条件是什么?在协议中均没有明确规定。

(三)职业风险基金的管理和计提比例

按照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关于印发资产评估机构财务管理规范的通知》(评协字[1999]60号)第七条“专营评估机构应按全部业务收入的10%提取职业风险基金……。”这条规定为现阶段防范职业风险,保障资产评估行业健康稳定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随着岁月的流逝,逐年积累的10%风险基金,数额越来越大,未发生索赔事故,又不准挪用,无疑限制了评估机构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

资产评估行业与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职业风险基金提取比例是一样的,但就资产评估的工作性质、业务范围、行政管理、行业管理来讲,其风险要小于注册会计师行业。一是早在1992年原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就颁布实施了《国有资产管理办法施行细则》,对资产评估的操作过程、报告书的内容、评估结果自评估基准日起一年内有效等做出详细规定;二是《企业价值评估指导意见》要求,“注册资产评估师执行企业价值评估业务要明确委托方以外的其他评估报告使用者,”“应当根据评估目的等相关条件选择适当的价值类型。”使委托方清楚地使用评估报告,以规避评估师的风险。三是在将要开始的以财务报告为目的的评估业务时,中评协及时召开了国际会计准则对资产评估与财务报表影响研讨会,充分论证了注册会计师、评估师、审计师之间相互合作、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不仅有效地保证了会计准则的执行和财务报告的真实性,也有效地界定了各自的专业责任和法律风险。所以,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不久的将来,注册资产评估师的职业风险都低于注册会计师。

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致使各地的纳税标准也不同,目前绝大多数资产评估机构都从业务收入中计提10%职业风险基金,列管理费用科目。但有的地市却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风险准备金不得扣除。这样,评估机构只能一方面按规定提取风险基金,一方面在申报纳税时作调整,这样就使得收支持平或略有盈余的事务所变成亏损。

二、执业责任保险的作用

从2000年深圳注册会计师协会与保险公司签订第一份承保协议书以来,先后有较多的省、市注协及事务所与保险公司签订了保险协议或合同。如同其它新生事物一样,在起步阶段曾出现很多问题,但不能因此否定职业保险的作用。通过近6年的实践,已显现出执业责任保险是中介机构防范和降低执业风险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资产评估机构作为独立承担经济责任与法律责任的企业,参加职业保险可实现与保险公司互助互保、共担风险,有利于提高被保险人抗御风险的能力。

(二)通过保险人对被保险人的风险状况的评估和合理建议,可以促进被保险人加强内部质量控制,有利于提高资产评估师的执业水平。

(三)由于相关的法律不健全和司法部门对评估专业问题的判断经常成为案件的难点、焦点问题,保险公司的介入和执业责任鉴定委员会的建立,能使判决结果更趋于科学、合理。

(四)执业责任保险费率基本占职业风险基金的十分之一左右,投保后的评估机构,可不再提取职业风险基金,将有限的资金用于扩大企业规模,有利于提高评估机构的竞争能力。

(五)有证券资格的评估机构参保,可增强社会公众的信任,有利于提高资产评估机构的公信力。

三、建议

(一)明确过失行为的概念。关于过失行为目前在业内、保险公司、司法部门都没有明确规定。在注册会计师全国统考教材《审计》中对“过失”的表述是:过失按其程度不同分为普通过失、重大过失、共同过失。普通过失通常是指没有保持职业上应有的合理的谨慎,没有完全遵循专业准则的要求,未按特定审计项目取得必要和充分的审计证据。重大过失是指没有遵循专业准则或没有按专业准则的基本要求执行审计,如审计不以《独立审计准则》为依据,可视为重大过失。共同过失即他人过失,受害方自己未能保持合理的谨慎。我国《刑法》第十五条规定过失犯罪是:“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参照上述定义可将资产评估师的过失行为明确为:没有保持职业上应有的合理的谨慎,没有完全按照资产评估准则中规定的程序和方法进行操作,轻信相关数据和证据的可靠性,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行为。

为使过失行为的认定更具有说服力和可靠性,还应编写案例作为模版,当发生保险事故时将其作为评判标准。

(二)依法增加如实告知义务条款。《保险法》应是职业保险的母法,所以,投保人故意不履行如实告知义务和投保人因过失未履行如实告知义务的相关条款,必须依照法律规定逐条写入职业保险合同中。

(三)建立多种途径和方式,供评估机构选择。因中国平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的职业责任保险条款中均规定了累计赔偿限额,所以,行业协会不能仅同一家保险公司签订协议,应与二家或多家有职业保险业务资格的保险公司合作,给评估机构留有选择余地。此外,在职业保险中,还可以探讨或尝试项目保险和部分保险的方式。

(四)费率及优惠条件必须明确。对经营管理良好、业务量大、风险相对较低或连续三年未出保险事故的被保险人费率及优惠条件应做出明确规定并写入保险合同中,便于双方共同履行。

(五)建立相应制度,完善职业风险基金的管理。

1、管理。根据评估行业职业风险状况,将风险基金计提比例降为8%左右。但要制定强硬措施,把它作为行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停留在目前可有可无的状态。

2、使用。要制定职业风险基金计提和使用办法,细化其标准。如:按业务收入划分评估机构规模,对连续提取6年或若干年执业风险基金的累计数额超过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注册资本后且未发生评估事故的评估机构逐年递减,当超过本机构注册资本1倍以上时,可考虑停止职业风险基金的提取。

3、处置。评估机构的地位和作用决定它要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而变化,当评估机构分立、变更和终止时对职业风险基金的处置目前尚处于无章可循状态,行业协会应尽快制定相应办法。

(六)责任鉴定的方式方法。在资产评估协会执业责任鉴定委员会的基础上,建立执业责任鉴定专家库,当发生评估事故时,采用随机抽签的办法选择鉴定专家,以确保鉴定结果的公正、合理,便于双方当事人和其他委托人接受。责任鉴定采用有偿服务,谁起诉、谁先行支付,最终按法院判决执行。

人寿保险资产负债管理 篇11

本文期望能够采用瑞典社会保险资金资产负债表的方法, 利用国内已有成果, 试编一张我国养老金资产负债表, 同时建议建立一种我国社会养老保险的财务报告体系, 作为评估我国养老保险长期支付能力的一种有益的尝试。

一、瑞典社会养老保险资产负债表评估法简介

瑞典现行的公共养老金系统包括名义账户制养老金 (NDC) , 基金制个人账户 (FDC) 和保证养老金三个部分。NDC是系统的主体, 由五个国民养老基金投资运作并承担相应比例的现期养老金支付任务, 同时将个人已积累的养老金权益在个人账户记账。FDC作为补充, 完全按市场规则运行, 个人承担投资风险, 退休后按市场价领取。保证养老金是为低收入和无收入人群提供的养老金。

1. 瑞典名义账户制养老金资产负债表

从2001年起, 在评估NDC的财务状况时, 引入了类似基金积累制资产负债表。NDC的资产负债表由反映评估时点对缴费者和待遇领取者的养老金承诺而形成的负债和为兑现这些承诺的资产组成。资产科目包括缓冲基金和缴费资产。缓冲基金是过去的累积结余基金。缴费资产是由当前和未来应收的缴费形成的资产, 被看做是与负债对应的应收款资产, 用于对当前和未来的待遇支付。这是瑞典资产负债表法的创新视角。负债科目包括对缴费者的负债和对领取者的负债。累计赤字和累计盈余是两个平衡项, 资产大于负债时表现为累计盈余, 则养老金系统具有偿付能力;资产小于负债时表现为累计赤字, 则系统偿付能力不足。

一般地, 名义账户的记账利率是平均收入指数。Settergren (2005) 基于稳态假设下, 证明了该指数能最大程度地维持资产与负债的平衡。瑞典立法规定, 当出现累积赤字时, 无需通过法律程序和政治决策, 自动启动平衡机制, 以平衡指数替代收入指数。

2. 对瑞典名义账户制养老金资产负债表的评价

瑞典社会养老保险名义账户资产负债表主要有两点创新。第一, 在资产负债表中引入在现收现付制下与缴费者已积累的养老金权益相对应的缴费者当前和未来缴费的现值的概念。这能如实反映现收现付制下养老金名义账户的支付能力。第二, 以立法的形式引入自动平衡机制。当出现累积赤字时, 系统自动启动平衡机制而不需要通过专门的法律程序干预, 将风险在所有参保者之间分配, 而不是仅由未来的缴费者承担, 从而在调节代际公平、保持制度可持续发展以及避免政治风险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瑞典社会养老保险名义账户资产负债表有以下一点不足可以改进。其资产负债表的建立基于稳态假设, 其实际评估基于静态截面数据, 不涉及对未来现金流的精算预测, 不考虑未来人口、经济和制度的变动, 大大简化了评估过程的同时也使评估结果的时间序列更平稳, 但这种静态评估结果可能与现实情况相去甚远。

二、建立我国社会养老保险资产负债表的设想

在我国现行的社会养老保险系统中, 企业按职工工资的20%缴纳的部分进社会统筹账户, 实行现收现付制度。职工个人按个人工资的8%缴纳的部分进个人账户, 按照系统设计, 这部分资金以不低于银行存款利率的收益率记账, 属于个人积累制基金, 不得挪用。个人缴费累计满15年的, 退休后按月发给基本养老金额度等于当地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20%加上本人账户储存额/120的养老金。但是由于中国的体制及转型问题、社保基金的投资收益低于记账利率等原因, 导致我国社保基金个人账户被占用, 截止2012年3月, 个人账户已有1.7万亿元的缺口。针对该问题, 时任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理事长的戴相龙在社会保障国际论坛暨《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2》会议上明确提出建议通过增加财政拨款、合法性社会保障特定国债, 用最长八年时间, 到2020年实现做实个人账户;建议加大国有资产划拨力度, 扩大全国社会保障储备资金, 应对人口老龄化造成的缺口;加快建立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运营机制制度, 确保基金保值增值。

1. 对我国社会养老保险资产负债表项目设置的设想

我国社保的个人账户在系统设计上具有实账户制度的性质, 其对参保者的负债要按照不得低于银行定期存款利率 (设为r) 的收益率复利计算其终值, 即Ft=∑∑ai (1+r) t。按系统设计上说其资产项目主要就是个人账户基金运作的累计结余。但现在个人账户有账无实, 其资金缺口需要财政拨款、社保特种国债来弥补, 因此资产项目增设了这两个项目, 见表1。累计赤字和累计盈余是两个平衡项目, 资产大于负债时, 表现为累计盈余;负债大于资产时, 表现为累计赤字, 即个人账户的缺口。

而统筹账户在系统设计上就是所谓的名义账户。负债项目包括对领取者的负债和对缴费者的负债。对领取者的负债是评估时点养老金领取者的未来养老金现值, 其值的确定同样需要设定精算模型数据, 通过折现未来养老金现金流来计算。对缴费者的负债是评估时点缴费者已积累的养老金权益的现值, 在名义账户制下, 就是缴费者名义账户的余额。对其设想的资产项目包括缓冲基金和缴费资产, 如表2。其中缓冲基金是评估时点的存量, 包括前期结余的社保储备基金、为应对中国加速步入老龄化国家划拨的国有资产、以及可能的社保特种国债。其中社保储备基金投资收益是系统可持续的重要保障。缴费资产借用瑞典的创新概念, 包括当年和未来应收的缴费形成的资产。缴费资产金额的确定, 首先要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预测未来人口, 其次要对城镇人口比例、未来就业率、养老保险平均覆盖率、工资增长、GDP增长率、养老金待遇调整指数、缴费工资占社会平均工资的比例、利息率等做出精算假设, 最后通过构建精算模型测算分析。

2. 我国社会养老保险资产负债表分析

(1) 建立资产负债表体系。对于个人账户, 建立资产负债表比较简单, 基于参保人的历史缴费信息, 按照银行定期存款利息复利计算终值, 年末直接按照评估时点的截面数据录入即可。对于社会统筹账户, 我所设想的资产负债表体系是从评估时点起, 基于稳态假设的条件在未来每一评估时点, 根据对未来经济、人口等因素的预测分别设定精算模型参数值, 由近及远, 由细到粗地测算出各个离散时点资产负债表的截面数据, 以此来预测未来一段时期内账户的支付能力。以对某地未来50年养老金可支付能力进行评估为例, 倘若现在是2014年年末, 直接选用2014年的数据, 并根据对未来经济、人口等的预测, 分别对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2021年、2023年、2025年、2027年、2029年;2032年、2035年、2038年、2041年、2044年;2049年、2054年、2059年、2064年、2069年的精算模型设定参数, 生成各年的资产负债表, 来反映未来这段时期内该系统的长期支付能力。由于个人账户和社会统筹账户在编表方法上不同, 最好分开评估。在区域上, 可以市为单位编制个人账户和社会统筹账户的资产负债表, 由省级单位编制合并报表上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由其编制全国社会养老保险合并报表, 评估其长期支付能力, 统筹管理。

(2) 对资产负债表体系进行系统分析。在具体分析时, 一方面, 可以对某一省份或地区乃至全国分层次进行纵向分析, 预测未来一段时期内社会养老保险的长期支付能力。另一方面, 可以评估某一时点上, 横向分析全国社会养老保险的支付能力。另外, 还可以分个人账户、社会统筹账户进行横向、纵向分析。我们亦可学习瑞典, 以制度或立法的形式引入自动平衡机制。

三、问题与改进

就目前, 为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建立资产负债表存在以下问题。首先是数据。虽然我国劳动与社会保险统计管理信息系统中积累了相关数据, 但其因基础数据质量不高, 不少数据存在缺陷、遗漏和逻辑关系错误等基本问题, 很难直接用于编制社会养老保险资产负债表。其次, 由于精算模型的确定尚待商榷, 在参数设置上, 是否要分账户考虑不同地区经济、人口等因素, 以及区分的标准和不同标准的差别程度等还留待考虑。此外, 随着城居保和新农保的融合, 是否以及如何将两者纳入社保资产负债表体系留待进一步商榷。

摘要:中国正处于老龄化加速期, 我国社会养老保险系统的财务可持续性受到普遍质疑。如何评估社会养老保险金的长期支付能力, 美国等采用现金流量法, 瑞典首创类似基金积累制资产负债表的方法, 并立法引入自动平衡机制。本文在学习瑞典资产负债表方法的基础上, 利用已有成果, 细化资产负债表的具体项目、核算方法, 作出建立我国社会养老保险资产负债表的尝试, 并提出用一系列离散时点上的截面数据近似评估一段时期养老保险支付能力的框架。

关键词:社会养老保险,长期支付能力,资产负债表,个人账户,统筹账户

参考文献

[1]Boado-Penas M C, Valdés-Prieto S, VidalMeliáC.The Actuarial Balance Sheet for Pay-As-You-Go Finance:Solvency Indicators for Spain and Sweden[J].Fiscal Studies, 2008, 29 (1) :89-134.

[2]Settergren O, Mikula B D.The rate of return of pay-as-you-go pension systems:a more exact consumption-loan model of interest[J].The Journal of Pensions Economics and Finance, 2005, 4 (2) :115-138.

[3]王晓军, 任文东.我国养老保险的财务可持续性研究[J].保险研究, 2013 (4) :118-127.

[4]王述珍, 王晓军.社会养老保险资产负债表的经验与启示[J].保险研究, 2013 (5) :113-121.

上一篇:班主任培训心得体会下一篇:规范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