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法

2024-07-14

比较法(共12篇)

比较法 篇1

K·茨威格特和H·克茨的《比较法总论》, 是西方当代比较法研究体系性概论的最高成果之一, 本书系统介绍了比较法的一般理论问题。在第一部分的概述中, 作者分四章讲述了比较法的概念、功能和目的、方法、历史, 该部分是本书的核心所在, 尤其是第二章 (比较法的功能和目的) 和第三章 (比较发的方法) 。第二部分的分论, 在论述了“法的样式”后, 作者共分六编分别阐述了罗马法系;德意志法系;英美法系;北欧法系;社会主义法系;其他法系等, 并详细介绍比较了各法系的法律秩序的发展历史、继受与传播、法典、法院组织和法律职业等体系的内在构成要素。

1.为什么比较

诺瓦尔里斯说:“一切认识、知识均可溯源于比较”。托马斯·曼说“只有通过比较, 人们才能辨清并认识自我, 由此发展为应然之人”。

“比较法是指一方面以法律为其对象、另一方面以比较为其内容的一种思维活动”“在同一个国家的法律秩序之内的不同规则之间进行的比较是每一个国家运用法律的本性, 而比较法首先是世界上各种不同的法律秩序的相互比较”;“只有在探讨作为具体研究对象的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特殊的比较考察时, 才能称之为真正的比较法”。

比较法作用如下: (1) 为防止和解决社会冲突提供范围更广阔的解决模式。 (2) 打破那种不加反省的民族偏见。 (3) 帮助我们明确认识我们世界不同的社会、文化制度和改善国际间的相互理解。 (4) 刺激本国法律秩序的不断的批判, 特别是促进发展中国家的法律改革。 (5) 为立法者提供资料。 (6) 促进本国法律规范的更合理解释。 (7) 促进大学的法学教育和法学研究。 (8) 准备关于超国家法律统一的各项规划。

比较法学所要达到的目的就是逐步实现个别民族国家和整个人类社会法律秩序的进步, 最终走向整个人类社会法律制度的和谐与统一。①

2.如何比较

“深入探讨比较法的方法是富有意义的;因为法学是有病的, 而比较法却是一剂良药。”②

在介绍比较法的方法时, 作者首先强调了对本国法进行批判性的研究和对外国法的经常学习的重要性, 并引出“功能性原则”, 且提出一条“类似的推定”:各种不同的法律秩序, 尽管在其历史发展、体系和理论的构成及其实际适用的方式上不同, 但对同样的生活问题往往在细节上, 采取同样的或类似的解决办法。该“类似的推定”适合于:在比较法研究开始时, 这个推定可以作为启发式的原则适用;在研究工作终结时, 这个推定成为检验其结果是否正确的手段。③

比较法方法不仅是思想方法还是一种工作方法, 善于运用比较法方法对于我们的生活、学习具有指导作用。意大利学者卡佩莱蒂的“六步骤法”具有广泛的应用性, 具体是指:

第一步, 进行比较有意义的研究的前提条件是, 找到人们共同遇到的社会问题和需要, 即以提出问题或规定一种工作假设开始的。

第二步, 找出那些处理共同社会问题或社会需要所采用的法律规范、法律程序和法律制度。

第三步, 对有关国家所采用的法律解决的相同性或相异性理由进行探讨和研究, 这些理由可能根植于历史传统, 可能在于社会学、伦理学、意识形态的文化相同或不同。

第四步, 是第三步的继续, 即进一步研究这些异同产生的原因及其所反映出来的可能的趋势。

第五步, 比较法学依据特定解决办法满足社会需要、解决社会问题的效能这样一种客观标准, 对比较研究中包括的国家为解决共同问题所采取的法律解决办法进行评估。

第六步, 基于所有积累起来的资料, 比较法学家根据具体领域中的某些发展趋势, 可以合理的试图预测未来的发展。

3.比较法研究对于我国构建法治社会的意义

耶林说:“接受外国法律制度的问题并不是一个国家性的问题, 而是一个简单明了的合目的性和需要的问题。任何人都不愿从遥远的地方拿来一件在国内已有同样好的或者更好的东西, 只有傻瓜才会因为金鸡纳霜不是在自己的菜园里长出来的而拒绝服用它”。

一个成熟的法治国家通常包括这样五方面的涵义:一是法律之治, 而非人的统治;二是人民主体;三是有限政府;四是社会自治;五是程序中立。④

我国要构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不仅要坚持贯彻先进的法治理念, 更要学习借鉴西方法律制度的合理性。如果在功能上把法律制度看作是社会事实情况的调解器, 那么在每个国家里的法律问题都是相似的。我国由于接受法治观念较晚, 践行法治相对滞后, 更应认真研究国外的法律制度, 以解决我国法律中的漏洞。实践也证明, 对其他国家法律制度的直接或间接的模仿是实现法治化进程的重要途径, 这就要重视法律移植的问题。

法律移植是指特定国家 (或地区) 的某种法律规则或制度移植到其他国家 (或地区) , 即一国对他国法律的引进、吸引、采用。

法律移植与比较法的关系很密切, 法律移植的前提就是对各国法律进行比较和研究。而比较法的一个重要目的就在于通过对不同国家或地区法律的比较研究, 有选择地借鉴或移植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法律, 从而改进本国立法。我国在现代法治建设的进程中, 大力发展比较法研究意义重大, 不仅可以弥补我国法律中的不足与缺陷, 还可以完善我国法律法规, 保证法律统一, 从而和国际接轨。

参考文献

[1]【德】K·茨威格特, H·克茨著.《比较法总论》, 潘汉典, 米健, 高鸿钧, 贺卫方译.法律出版社, 2003。

[2]米健.《从比较法到共同法》, 《比较法研究》, 2000年第3期。

[3]张文显.《法哲学通论》, 辽宁出版社, 2009。

比较法 篇2

市场比较法是指在求取一宗待估土地的价格时,根据替代原则,将待估土地与在较近时期内已经发生交易的类似土地实例进行对照比较,并依据后者已知的价格,参照该土地的交易情况,期日、区域以及个别因素等差别,修正得出待估土地在评估时日地价的方法,

HacK50.com-,投资者入门的好帮手

市场比较法的理论依据是替代原则。根据经济学理论,在同一市场上,具有相同效用的物品,应具有同一的价格,即具备完全的替代关系。这样,在同一市场上,两个以上具有替代关系的商品同时存在时,商品的价格就是由这种有替代关系的商品相互竞争,使其价格相互牵制而终趋于一致,

市场比较法正是以替代原理为主要理论依据。(收集)

www.HacK50.com-找入门资料就到

市场比较法的基本公式为:

HacK50.com-是最好的入门资料网站

PD=PB×A×B×D×E HacK50.com-收集整理入门资料

式中:PD―待估宗地价格;

www.HacK50.com-找入门资料就到

PB―比较案例宗地价格; HacK50.com-,投资者入门的好帮手

A=待估宗地情况指数/比较案例情况指数

运用比较法提高教学质量 篇3

关键词:比较法;应用;系统理解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5-360-01

一、地理教学中比较法的作用

1、比较法有利于巩固知识

学生在学习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过程中,把已有的地理知识和学习的内容进行比较,就可以获得清晰的地理概念,掌握新学的地理知识,同时对旧知识也起了温故和加深的效果。

2、比较法利于学生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内在联系

地理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地理事物的位置,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揭示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知道为什么会形成。比较法能完成这个任务,如将地中海气候和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比较,便可使学生明白两者都处在亚热带,但因海陆位置不同,前者由于西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冬夏交替控制,造成冬雨型特征;而后者由于海陆差异的因素,造成夏雨型的特征。如此一比较,学生就会知道地中海式气候分布在亚热带大陆西岸,而后者分布在同纬度大陆东岸,二者内在联系和特点清晰明了。

3、比较法有利于使教材形成系统,便于巩固记忆

地理教材中不少内容是相对应的,或者是矛盾的对立,但又存在相互对立的联系,通过比较后理解记住了一个方面,另一方面也自然而然地记住了,通过运用比较法使矛盾对立的知识点形成系统化。如我国的冬季风和夏季风就可以从活动时间、性质、活动方式、造成后果等方面进行比较,这样既可以让学生记住各自的特点,又形成了季风知识的系统。

4、比较法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

在比较法运用的过程中,学生要进行独立思考、分析异同、究其因果等,大脑思维活动和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训练,拓展了学生的地理思维空间,同时还锻炼了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不但提高了教学效率,也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地理教学中运用比较法的主要类型

地理课,所涉及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复杂多样,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比较法的运用也是多种多样的。一般使用较多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1、图表直接比较法

地理,离不开地图,特别是课本中有不少插图与课文内容紧密配合,是分析课本知识的重要依据,也是培养学生运用地图的重要方法。读懂插图中的内容,找出易混淆处,可以使学生得到正确的认识。如气旋图与反气旋图、潜力与承压水图、地质构造中的向斜与背斜图、鞍钢与宝钢的区位等等。地理课本中也有不少景观图,如讲农业的区位选择时安排了三江平原的种植业与青藏高原的放牧业两幅图片,展示了两种不同的农业景观。通过看图分析得出,三江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地广人稀,可进行大规模的机械生产,主要种植小麦;青藏高原地势高峻,气候寒冷,草场广布,人们从事粗放的放牧业。可见影响农业的主要因素有地形、土壤、市场、交通运输政策等。

2、类比

就是把同一类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比较,这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最多的一种方法。具体地说,就是以学生已学过的同类地理事物和现象为基础,与新讲的地理知识进行比较,以引导学生发现地理事物和现象的个性或共性。如在讲“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热带草原气候”这一内容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分别从分布地区、形成原因、气候特征等几个方面与亚洲的热带季风气候相比较,通过对比,归纳出这两种类型气候的共同特点和不同之处。同样,运用比较法也可以对两个地理区域两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经济状况等各个方面分别进行比较。即讲授某一地理事物时,引用学生已学过的同类事物进行比较,它们之间有共同特征,也具有相异的特征。如我国长江中下游平原与同纬度的西亚北非,二者同为300N左右,为什么气候与景观完全不同?再如北美洲与南美洲地形的比较,二者都具有北宽南窄的轮廓特点,西部都是高山区,南美洲的东部则平原与高原交错分析。

3、自比

就是对同一地理事物和现象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的发展状况进行比较。因为这种比较是从时间跨度上进行的纵向比较,所以也称纵比。通过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自我比较,可以提示其历史发展阶段中的各个异同点,了解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现在和过去,探索其发展变化趋势。如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市化过程的三个阶段的基本特点,1950-1960年速度快,1960-1980年速度减慢,1980年至今速度加快。进一步结合其间我国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分析主要形成原因。又如关于“欧洲南部和北部山地特点”这一内容,如果教师仅采用讲授法,按教材内容的先后顺序进行讲述,就很难使学生形成较深的印象。这时教师若采用比较的方法,首先根据有关内容列出简表,再引导学生根据教材的内容填写,然后将两者加以对比,找出其区别所在,这样,教师不必作过多的讲解,就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4、专题比较

就对一个单元、几个国家或几个地区的某一自然要素或社会经济条件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可以使学生对某一地理知识形成完整的概念,便于学生了解地理事物和现象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并且能够使分散的知识系统化。例如北美洲、拉丁美洲、大洋洲的地形虽然都分为三个部分,但具体说来又各有不同。讲述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将这三大洲的地理特点进行对比分析,启发他们总结归纳,这样,不但可以节省大量的教学时间,而且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得更准确和牢固。

5、综合比较

这是一种对要素较多、综合复杂的比较法,一般用在复习课。不仅可以使学生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地理要素有一个完整的系统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如讲完农业主要地域类型后,可列表比较水稻种植业、大牧场放牧业、商品商品谷物农业、混合农业等地域类型的分布地区、气候、地形、主要畜种或作物、典型案例等。

关于“比较法”教学 篇4

关键词:物理教学,教学方法,物理规律,物理过程,物理现象

成功地上好一堂课,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求知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如何根据教材的内容和知识难易程度,把握好时机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营造最佳教学情景,是上好每堂课的关键。比较法教学的宗旨在于通过事物间相同或相异特征的比较,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区别。运用比较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接受新概念或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最终目的是分解复杂的问题、具体抽象的知识,理顺零乱的知识。那么在实际的教学中怎样实施比较法教学呢?

1 用“比较法”引入新概念

物理学中一些概念有许多类似之处,隐藏着某些规律,如果我们能抓住其特点,在已经掌握概念的基础上,用比较法导出另外一个概念,可以降低知识难度。以势能为例,在中职教材力学部分已经对重力势能概念做过重点讲述,由于重力做功形象易见,所以这部分内容同学们能够较好地掌握。而电势能较为抽象,教学难度大,如果能用“比较法”将电势能和重力势能相比较而引入,可达事半功倍之效,下面列出了重力势能与电势能的比较。

重力势能是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而电势能是电场力做功,与路径无关。

重力做功,等于重力势能变化WG=-ΔEP;电场力做功,等于电势能变化WP=-Δε。

重力做正功(负功),重力势能减少(增加);电场力做正功(负功),电势能减少(增加)。

确定重力势能大小,应选零势面,重力势能大小等于质点从该点移至零势面过程中重力所做的功;确定电势能大小,应选零势面,电势能大小等于电荷从该点移至零势面的过程中电场力所做的功。

通过这些对应的比较,使学生轻松在重力势能概念基础上把电势能的概念顺利建立起来了。

2 用“比较法”区别易混淆的知识

物理中不少概念虽然形式上相同,但内涵却截然不同,教学中如果进行概念和规律的特征比较,可以区分它们的相同和相异之处。例如一对平衡力和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它们的共性都是:二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一条直线上。但是它们的内涵却极易混淆。二力平衡指的是:二力同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所以可以相互抵消;同时还应当指出:二力平衡可以是同种性质的力,也可以是不同性质的力;而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肯定是同一种性质的力,它们同时存在,同时消失。通过这样的比较,同学们在分析物体受力时,就不会把一对平衡力和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相混淆了。

又如电磁学中的左、右手定则,学习的时候并不困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应用中对什么情况用左手,什么情况用右手变得模糊不清。如果在教学中突出比较应用条件上的差异,强调关键的地方,给学生一个比较深刻的印象,则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记忆。左、右手定则有很多类同之处,诸如左、右手掌伸开的姿势,手指、拇指代表的方向等。一般来说,学生容易形成这样的模糊认识:用左手定则求导线受力(运动方向),用右手定则求电流方向。老师在教学中明确让学生懂得,问题的关键不是找哪个量的方向,而在于什么时候运用左、右手定则,也就是导线中电流与导线运动方向之间的关系,如果有电流流过导线并在磁场中受到力作用,那么求电流方向、磁场方向、导体受力方向,都应用左手定则;若是由于导线切割运动产生电流,就该用右手定则。这样进行比较,同学们就容易记住了。

3 用“比较法”实现知识的自然过渡

为了更好地理解物理学中的新知识,在教学中笔者常运用新、旧知识进行比较以完成过渡到新的知识。比如电荷q的电量与场强E和电势U是否有关呢?我们又可以用以前的知识来帮助教学。在牛顿第二定律中F=a M,即M=F/a,当物体受到的合外力为零时,物体的加速度也为零,但是这时物体的质量确为一定值;再有,在R=U/I,U、I也可以同时为零,但电阻R仍然是定值。所以说,它们都是事物本身的固有属性。通过这样的比较,使学生彻底明白:U、E是描述电场本身性质的物理量,而且电场是客观存在的,并且它是否存在与检验电荷没有关系。

再举例:我们在静电场的教学中,如何建立“电场”概念应花点心思,但是这个新知识概念摸不到看不到,往往理解起来十分困难。我们就用以往学习的重力场来进行比较。我们知道在我们周围存在着重力场,地球上所有物体都处于场中,而且都同时受到了地球的引力——重力。同样,电荷也处在电场中,电荷在电场中也受电场力的作用。物体在重力场中也存在重力势能并且与高度有关。在教学中我们着重强调电荷在电场中的电势能与它在电场中的位置有关。通过这样的比较,就可以让学生从已掌握的旧知识中顺利完成对新知识的理解。

4 用“比较法”教学可以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提升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物理教学中如果把生活经验与物理规律相比较,就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讲电势差时,我们举例河流瀑布来做比较,如果在瀑布顶端的水流量越大,那么水落到底部时获得的动能就会越大;而瀑布高度越高,水落到瀑布底部的动能也会越大。水的动能是由水在瀑布顶部具有的重力势能转化来的,也就是瀑布的重力势能与瀑布的水量、瀑布的高度密切相关。通过这样的比较最后得出结论:电势差等于电势能乘以电荷量。

在讲授物体加速度时,学生很难理解加速度不断减小这时物体速度却还在增加。这时我们把日常生活中的事件拿来做比较,把我们的身高增长做比较:从出生到长成大人,其身高不断增加,但当人的年龄到达一定时期时,身高增加的趋势就会逐渐减慢,可是身高仍在不断增加。这样的比较教学学生就容易理解:物体加速度在不断减小时,只说明物体速度的增量在不断地减少,而物体的速度值还在不断增加。

5 用“比较法”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理解

在物理教学中如果把相关学科知识与物理知识相比较,就更能加深学生理解和运用物理学现象及过程。学生在化学中已经学习了物质的内部结构,了解了物质不能生也不能消失,我们把它拿来和电荷守恒定律一起讲。既加强了各学科间的横向联系,又降低了新知识的教学难度。又如,在讲解饱和汽一节时,我们把生物学中《根的吸收》进行比较。难点在于学生错误认为达到饱和状态时,液体分子不再蒸发。生物学中当根细胞内的细胞液的浓度与土壤溶液的浓度相等时,相同时间内进出细胞膜的水分子数相等,达到了动态平衡。这也是一种饱合状态。我们放在一起来讲学生可在比较中得出结论:密闭在容器中的液体达到饱和汽状态时,单位时间内液体蒸发产生的汽体分子数和回到液体内的汽体分子数相等,也是一个动态平衡。所以宏观上液体分子总数不再减少,汽体分子数不再增加。

总之,在物理课教学中运用比较法教学,能使知识融会贯通,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大有益处的。

参考文献

[1]袁培耀.用比较法学习和复习“电场”知识[J].数理化学习:高中版,2015(10):32-33.

运用改换比较法培养语感 篇5

培养语感首先要抓咬文嚼字,以领悟所隐含的意义。可以将有丰富内涵的词语改换成另一词语,让学生在比较中去品味。如《在烈日和暴雨下》中有一句“每一口井都成了他们的救星,不管刚拉了几步,见井就奔过去,赶不上新汲的水,就跟驴马同在水槽里灌一大气。”启发学生:“奔”“灌”分别改换成“走”“喝”好吗?让学生明确,“奔”“灌”除了分别有“走”“喝”的意思,还能突出缺水之苦,喝水之急。通过人物的缺水之苦和喝水之急的敏捷动作,映衬出天气酷热难耐。改了之后,远不如原文感染力强。词语对换,如《听潮》中有“大海上一片静寂……波浪轻轻吻着岩石……”和“……远寺的钟声突然惊醒了海的酣梦……渐渐向我们脚下的岩石掀过来……”,将“吻”和“掀”对调行吗?学生明确,对调后不符合语言情境,不能对换。以此引导学生锤炼词语培养语感。

浅谈“比较法”的教学艺术 篇6

一、中学语文教学需要引入“比较法”

首先,中学语文教学要求进行探究性学习,而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的尝试、体验、实践,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升华认识,学会学习。同时,课堂上探究性学习主要体现在探究性阅读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文本的深层含义进行开放性的、多元化的探究阅读活动。由于作家思想素质、文化修养的不同,在文章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是不相同的。为能把握文章的思想特征,领略文章的艺术特色,我们运用“比较法”教学就显得尤为必要了。其次,从完成中学语文教学的任务上看,运用“比较法”教学也是必要的。当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知识乃是一个过程,不是结果。”所以,语文教学在完成“授业”任务的同时还要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运用“比较法”教学,可使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思路宽广,能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想像和思维能力。最后,“比较法”教学不失为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之一。要改变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少慢差费”现象,改革常规教学程序,提高教学效率是关键。 因此,在中学教学实践中,“比较法”也不失为一种扩展思路、提高效率的重要方法。教师可以在讲读完几篇课文后,通过比较分析进行归纳总结;也可以以一篇课文作范文讲读,再让学生通过比较分析自读其它课文。在课时比较紧的时候,“比较法”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在比较少的课时内,完成大量的教学任务。“比较法”加强了课文之间、知识之间的联系,最终达到训练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的目的。

二、具体教学实践证实“比较法”的科学性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想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比较法”,不仅有助于学生全面深刻地理解教材内容,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笔者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作了一些尝试,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途径和方法:

1.文章标题的“比较法”教学

文章的标题是文章的纲,“题”的本义是“额头”,而标题对于文章来讲就如同眼睛对于人一样重要。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那么标题则是整篇文章的“窗户”,它往往寥寥几个字就能纲举目张,提纲挈领,高度概括文章的主题和内容,这也就有利于教师从课文的标题入手,引导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一般课文标题分为三大类:①限定文章表现的范围;②点明文章的中心;③确定文章的表现形式。为了让学生在阅读中把握文章的“纲”,教会学生审题,将一些典型的标题作比较分析,能让学生领会作者命题的严密性。

2.同单元课文的“比较法”教学

课文的单元组合,是由专家精心设计的。同单元的课文一般体裁是相同的。有的在内容上是同类的。将单元里的课文进行比较,常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另外,那些内涵丰富的句子则要能作拓宽式理解。这样,即使在大容量的教学内容下,学生也能通过比较同一文体的语言特色,抓住学习重点,触类旁通,事半功倍,进而使学生顺利理解文意,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课本思想内容的“比较法”教学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文道结合”是语文教师必须遵循的教学原则。实践证明运用“比较法”教学还能强化课文的人文关怀。

人文精神不是徜徉流溢在教本之外的美丽幻影,而是发自文本幽秘之处的人性之光。因此,文学就是人学。人们可以通过文学艺术这面镜子,发现并认识人自身。如在教授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一文时,我首先指导学生了解20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农民所具有的心理倾向。然后,在教学中将小农生产者性格心理的两个侧面:善良与软弱、纯朴与无知、憨直与愚昧、诚实与轻信、追求生活的韧性与容易满足的浅薄、讲究实际与狭隘自私等等进行比较,进而将人文关怀以精神导引的方式融入课堂教学,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最终,不仅在思想内容上把学生的精神境界引向光明和崇高,而且不断地拓展了理性心理的丰富性和多元性。因此,我们强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必须以开放性为基本,只有在开放的环境下学生才能自主地体验。又如在进行《逍遥游》的教学时,我将庄子、宋荣子、列子的境界进行比较,由浅入深的引导,尊重文本的整体性和美感意蕴。与此同时,我还把“无功无名无我”的思想进行比较,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深刻地理解到“无功无名无我”的思想实质是追求内心的安宁,保持本性,而不在乎表面的弃绝功名——明白这种思想对现代社会的人的重要意义,使学生在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操上得到提升和净化。可见,如果在教学中做到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开放性的统一,把提升人文精神渗透于“比较法”的教学过程之中,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的提升才有可能实现。

4.课内外文章“比较法”教学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本好比一个钥匙,学生拿了它可以去开其他的书库。”这句话对语文教材的作用进行了科学的说明,启示我们:编入课本的知识和训练内容是有限的,但是如果把语文教材当作一把钥匙,用它开启课本以外的无限宝藏,那么,就会从“有限”走向“无限”。同时,也提醒我们,不仅可以把教材内部的课文组成研究主题,还可以从课文拓展到课外的相关文章,对它们进行比较组合,形成研究专题。比如在教学课文《荷花淀》时,我将其与茹志鹃的小说《百合花》重新组合,通过比较研究,让学生了解同一时代两位女性的人格美和形象美;亦可从体裁角度理解诗意小说的特点,将研究课题定为“《荷花淀》和《百合花》中的女性形象研究”或者“诗意的小说”等;或从文章诗意化的开头引入世界名著的经典开头。

扶养成立的比较法考察 篇7

关键词:扶养成立,临时扶养,先行扶养

扶养成立不外乎两个基本条件, 一是权利人有扶养需要;二是义务人有扶养能力。扶养需要是扶养成立的前提, 扶养能力是权利实现的基础。只有存在扶养需要, 才能够谈及扶养的权利义务关系问题, 谈及扶养的成立。而义务人有扶养能力是扶养成立的实质要件。扶养权利人有扶养需要, 只是表明扶养关系有成立的必要性, 但这种必要性能够得以实现还要看其是否具备实现的可能性。扶养能力解决的就是扶养关系成立的可能性。因此, 扶养需要与扶养能力决定了扶养的最终成立。关于扶养成立, 各国有着不同的规定。

《意大利民法典》对扶养的成立做了详细的规定。首先, 该法规定了赠与对扶养成立的影响。该法定第437条规定:“受赠人先于任何一个义务人承担给付赠与人上述费用的义务, 因婚姻而进行赠与以及作为酬劳进行的赠与不在此限。”该法典第438条规定:“不能维持自己的生活开支并且在非常需要的情况下, 才能提出给付抚养费、扶养费、赡养费的请求。”第439条规定:“兄弟姐妹只对非常必要的生活费用承担给付义务。”关于临时扶养的规定体现在第446条:“在没有最终确定给付抚养费、扶养费、赡养费的标准以及给付方式的情况下, 如果有数名义务人, 则在听取了权利人的意见之后, 预审法官或者法院院长可以指定一名义务人临时承担给付义务, 这一指定不阻却承担临时给付义务的义务人对其他义务人享有的追索权。”

《瑞士民法典》第328条规定:“直系尊血亲及卑血亲以及兄弟姐妹间, 互负扶养义务。但仅以无此帮助生活将陷于贫困者为限, ”“兄弟姐妹间, 无充分财力时, 不负扶养义务, ”“父母及配偶间的扶养义务, 不在此限。”

《德国民法典》则集中几个条款规定了扶养成立的要件, 该法典第1602条规定:“只有不能够为自己提供生活费的人方为生活费权利人。”“未成年的未婚子女即使拥有财产仍然可以以其财产收入和劳动所得不敷维持生活为限向其父母要求提供生活费。”第1603条规定:“鉴于其负担的其他义务而不能够在不危害其自己的适当的生活费的情况下向他人提供生活费的人, 不负有生活费义务。”“如果父母处于上述状况, 则父母对未成年的未婚子女负有均衡地使用一切可支配的资金于自身及子女的义务。成年的未婚子女在年满二十一周岁之前, 在其父母或父母一方的家庭中生活并且正在接受普通的学校教育的期间, 视同未成年的未婚子女。如果存在另外的负有生活费用义务的亲属, 则此种义务不发生;对于其生活费可以由其财产的基本部分予以支付的子女, 此种义务也不发生”

我国《婚姻法》采用具体而分散性的对不同类型当事人间扶养的成立进行了分别规定。《婚姻法》第二十条规定了夫妻间的扶养, “夫妻有互相扶养的义务。”“一方不履行扶养义务时, 需要扶养的一方, 有要求对方付给扶养费的权利。”第二十一条规定了父母子女间的抚养与赡养, “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父母不履行抚养义务时, 未成年的或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 有要求父母付给抚养费的权利。”“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时, 无劳动能力的或生活困难的父母, 有要求子女付给赡养费的权利。”第二十八条规定了祖孙间的抚养与赡养成立的条件, “有负担能力的祖父母、外祖父母, 对于父母已经死亡或父母无力抚养的未成年的孙子女、外孙子女, 有抚养的义务。”“有负担能力的孙子女、外孙子女, 对于子女已经死亡或子女无力赡养的祖父母、外祖父母, 有赡养的义务。”第二十九条规定了兄弟姐妹间扶养成立的条件, “有负担能力的兄、姐, 对于父母已经死亡或父母无力抚养的未成年的弟、妹, 有扶养的义务。由兄、姐扶养长大的有负担能力的弟、妹, 对于缺乏劳动能力又缺乏生活来源的兄、姐, 有扶养的义务。”上述内容基本涵盖了我国扶养制度的全部内容, 将扶养范围、扶养成立一并进行了规定, 而对于扶养程度及扶养方式、扶养并更等均无具体规定。而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对于前述问题均有法律的具体条文予以调整。

仅以上述意大利、瑞士、德国三国关于扶养成立的规定与我国《婚姻法》中关于扶养成立的规定进行比较, 不难发现在赠与对扶养成立的影响问题、临时扶养问题、平辈间扶养成立和程度的限制问题以及子女拥有财产对抚养的影响问题等, 我国均未做规定, 形成了制度上的空白。另外, 从各国扶养法关于扶养需要、扶养成立的规定来看, 除我国之外, 其他国家基本上都是以一个条文或者一句话概括了扶养权利人的扶养需要, 这样使人感到标准统一。而我国的规定则显得凌乱。

笔者认为, 在对我国民法典进行设计时, 应当增加临时扶养条款, 并规定受赠人的先行扶养责任。具体条文应置于民法典的亲属编扶养章。关于临时扶养可进行如此规范:“权利人无法维持生活开支且如不及时解决将危及其基本生存, 权利人可在诉讼前或诉讼过程中, 提出临时扶养的申请, 法院可根据当地生活水平结合权利人的实际扶养需要, 先行裁定有扶养能力的义务人或指定数名有扶养能力的义务人中的一人临时承担给付生活费的义务。权利人提出临时扶养申请须一并提交住所地或经常居住地社区及所属地区民政部门出具的生活状况之证明。承担临时扶养的义务人可以在履行给付义务后, 有权向法律最终所确定的其他义务人追偿。”

赋予受赠人的先行扶养责任的意义在于, 赠与合同为单务合同, 赠与人通过减少自己的财产而使得受赠人的财产增加而无须承担任何义务, 那么, 如果日后赠与人经济状况恶化, 无法维持生活, 而受赠人从受赠财产现实价值范围内予以提供扶养给付, 从本质分析并非是增加了受赠人的义务, 而是使得财产恢复原先的状态。这样的制度设计, 不仅符合公平与对等的法律原则, 更符合我国自自古以来知恩图报的伦理道德观念。关于受赠人的先行扶养责任可以进行如此规定:“如权利人曾赠与他人财产, 则受赠人应先于其他扶养义务人承担给付责任;如赠与系因婚姻或劳务而为之, 则受赠人免除先行扶养的义务。”

“受赠人的扶养义务限于其所受赠财产的现实价值范围内。”

“受赠人如存在无法维持生活开支需他人扶养的状况, 则免除此义务。”

在平辈间的扶养问题及拥有个人财产的未成年人的抚养问题方面, 我国亦应借鉴意大利和德国的立法经验及理念, 结合我国的历史传统与现实国情, 在民法典的制订过程中予以积极地考虑并制订具体的扶养成立的规范。

参考文献

[1]费安玲, 丁枚译.《意大利民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殷生根, 王燕译.《瑞士民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诗词教学中的比较法 篇8

一、同一作者的不同时代的作品放在一起比较, 可以从中了解其作品风格的变化, 以及思想感情的变化。如李清照的词, 前期以描写少妇、少女的相思之情为主要内容, 也有歌咏自然风景的佳作, 语言明白自然, 形象鲜明。南渡后, 民族的灾难和个人的不幸遭遇给她的词作笼上了浓重的感伤气氛;她所作的词, 多悲叹身世, 情调忧伤;为了让学生能准确地理解这种变化, 我在给学生讲《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这首词时, 又补充了同一时期的作品《一翦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和南渡之后的作品《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和《声声慢·寻寻觅觅》。前两首中“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痩”和“才下眉头, 又上心头”两句, 形象地刻画了一位多愁善感的少妇的形象, 而后面两首词中的“只恐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许多愁”和“这次弟, 怎一个愁字了得”则如平地惊雷, 震撼人心。家破之悲, 国亡之痛, 在作者的心中刻下了一道深深的、无法弥合的伤口。国家的前途如风雨飘摇中的一叶孤舟, 个人的命运也如狂风中的一片飘零的落叶, 其中的担忧、苦闷、绝望, 怎么可以用一个“愁”字说清道尽呢?通过比较, 两种不同的忧愁也就一目了然。

二、同一作者的同一时期的作品放在一起比较赏析, 学生能更清晰地认识作品的风格特点和思想感情。如学习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时, 为了让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这位亡国之君内心与众不同的“剪不断, 理还乱”的愁苦之情, 我又给学生补充了他的另外两首词, 一首是《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一首是《浪淘沙·帘外雨潺潺》。前一篇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句, 运用形象的比喻, 既坦率、激越、壮阔, 又生动的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内心不尽的悲哀。后一篇中的“落花流水春去也, 天上人间”一句, 明写伤春, 暗里感慨身世;昔为君, 今为囚, 两极悬殊, 有如天壤之别;似见词人泣血顿足, 痛呼苍天无眼, 令人为之动容。通过比较, 学生明白了这些词都是李煜成为亡国之君、沦为阶下囚时所作, “剪不断, 理还乱”的愁苦也就不言而喻了。

三、不同风格的作品放在一起比较, 更容易让学生体会二者的各自特点。如李白和杜甫, 他们是唐朝的两位伟大诗人, 韩愈曾说:“李杜文章在, 光焰万丈长。”但他们的诗歌风格却不同。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评》中指出:“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 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在学习李白的《行路难》时, 为了让学生了解他们不同的风格特点, 我又给学生补充了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和《秋浦歌》;同时又补充了杜甫的《春望》和《石壕吏》, 通过比较, 学生了解到李白与杜甫诗歌方面的各自特点与风格。

四、同一题材但不同观点的作品在一起比较, 可以让学生从中感悟到作者不同的思想感情。如送别是诗人吟咏的一个永恒的话题, 但不同的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却迥然不同。在学习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首诗时, 我又给学生补充了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通过比较, 学生认识到王勃的“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一扫古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 音调高爽, 清新高远, 独树一帜, 表现了初唐诗歌的进取之气和乐观精神。而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则道尽了离人的心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此时, 不是话别, 而是“更尽一杯”, 以酒消愁, 酒多愁浓, 然而酒醒之后呢?等待他的将是车、船无法载动的落寂与凄凉。“天南地北有归路, 四海九州无故人”, 对朋友的关心体贴、对朋友的依依惜别、对朋友的殷勤祝愿都包含其中了, 其纯朴坦率, 令人望尘莫及。

运用比较法学习文言文 篇9

一、写作背景、写作目的不同

白居易曾说:“文章合为时而著, 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是一定社会环境的产物, 学习文章, 不能不了解当时的社会现实。贾谊生活在西汉初期, 距秦之亡不过数十年。对于关心时政和国家命运的贾谊来说, 如何总结秦王朝兴衰成败的历史教训以作为汉朝的前车之鉴是他面临的现实课题。贾谊以政治家敏锐的眼光写了这篇政论文, 指出秦自孝公开始兴盛, 至始皇统一中国, 是由于采取了适应形势的正确策略。可秦始皇登上帝位后却一意孤行, 不施仁义, , 妄图以武力长久地统治人民, 终致亡国。作者借此告诫当时的统治者, 若想长治久安, 必须以亡秦为鉴, 分析形势, , 仁义治国。苏洵生活在积贫积弱的北宋, 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契丹与西夏屡次犯境, 北宋统治者却签订屈辱和约, 割地纳贡, 苟且求安。《六国论》即以六国灭亡, “弊在赂秦”为论点, , 进一步推论出“奉之弥繁, 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 理固宜然”的道理, 意在借古讽今, , 告诫北宋朝廷吸取六国败亡的历史教训, 不要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一腔忠诚, 千载之下, 犹令人感动不已。

二、提出论点的方式不同, 论证结构迥异

《过秦论》先以大量篇幅铺陈秦王朝的兴盛史, 再以强大的秦王朝迅速土崩瓦解的史实与之对比, 以无可辩驳的历史论据, 因势利导, 自然得出“仁义不施, 而攻守之势异也”的中心论点。文章层层铺叙, 最后一句“结出一篇注意”, 笔力千钧而又水到渠成。《六国论》突兀而起, 首标论点“六国破灭, 非兵不利, 战不善, 弊在赂秦”, 并根据史料将论证分作两个方面:“赂秦者”和“不赂者”。在论述过程中, 围绕这两个方面, 先论“赂秦者”资敌自亏, 终至覆灭;再论“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 不能独完”。又以“六国不赂秦而并力西向”的假设作反证, 很有说服力。最后以感叹笔调作结, 含蓄精深, 发人深省。

三、论证方法同中有异, 各具特色

这两篇文章都成功地运用了史实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过秦论》以秦王朝攻守成败的强烈反差作对比:秦兴盛时, “宰割天下, 分裂河山”, 天下莫能与之争;及其覆灭, 土崩瓦解, 何其衰也!强烈的对比, 为论证中心论点“蓄势”。《六国论》以六国割地求安与“暴秦贫欲无厌”作对比, 自然得出“奉之弥繁, 侵之愈急”的结论。又以“赂秦者”早亡与“不赂者”后亡作比, 后果不同, 是非自见。但是两文的论证又各具特色, 各有千秋。《过秦论》以事实为根据论证中心论点, 以叙为主, 以议点睛, 处处对比、衬托、铺陈, 行文如江河决堤而下, 气势非凡;寥寥数语议论, 精辟独到, 一语破的;文势如悬崖勒马, 戛然而止。《六国论》概叙与简议相结合, 采用了引证和反证法, 论点鲜明, 论证严密, 布局精巧, 无懈可击。

四、文风殊异, 各显其长

运用比较法上好语文课 篇10

由于作家思想素质、文化修养的不同, 在文章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是不相同的。为了把握文章的思想特征, 领略文章的艺术特色, 运用比较法教学是必要的。从完成中学语文教学的任务上看, 运用比较法教学也是必要的。当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知识乃是一个过程, 不是结果。”所以, 语文教学在完成“授业”任务的同时还要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运用比较法教学, 可使教学内容丰富, 教学思路宽广, 能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笔者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作了一些尝试, 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途径和方法。

文章标题比较教学法

文章的标题是文章的纲。它分三大类:限定文章表现的范围;点明文章的中心;确定文章的表现形式。为了让学生在阅读中把握文章的“纲”, 教会学生审题, 将一些典型的标题作比较分析, 能让学生领会作者命题的严密性。如笔者教《春》《济南的冬天》《海滨仲夏夜》《香山红叶》这四篇文章时, 就将这一组题目作了比较教学, 让学生一起参与讨论, 使学生明确下列问题:四篇文章的题目都揭示了时令 (春、冬、夏、秋) ;四篇文章的标题都揭示基本的表现手法———借景抒情为主;四篇文章的标题都在时间和空间上作了规定。《春》的时间和空间最大, 从时间上看, 可以从初春写到暮春, 从空间上看可写整个大地;《济南的冬天》, 从时间上看, 可从初冬写到深冬, 而空间上, 只能写山东济南市;《海滨仲夏夜》, 从时间上看仅限于仲夏的夜晚, 而空间上只限于海滨;《香山红叶》, 时间限定为秋天, 空间限为北京香山, 且主要的表现对象应为“红叶”。

同单元课文比较教学法

课文的单元组合, 是由专家精心设计的。同单元的课文一般体裁是相同的, 有的在内容上也是同类的。将同单元的课文进行比较, 常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故宫博物院》《雄伟的人民大会堂》, 这两篇均属课内自读课, 笔者就先引导学生阅读这两篇课文的“自读提示”, 然后辅导学生根据“提示”设计一个对比表格, 其内容包括事物特征、说明重点、说明顺序、说明方法等, 上课时只抓住说明的重点进行教学, 使学生了解了故宫、大会堂这两建筑群的不同特征。而且只用了一课时的时间, 解决了两课时才能解决的问题, 节约了课堂时间。

思想内容的比较教学法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 “文道结合”是语文教师必须遵循的教学原则。实践证明运用比较法教学还能强化课文的思想内容。如在教学《陋室铭》一文时, 笔者指导学生将其与文天祥的《过零丁洋》、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陈毅的《梅岭三章》进行比较学习, 组织学生反复进行议论有关刘禹锡提出的“德馨”问题, 使学生受到了深刻的教育:清廉固然重要, 但要以“国”为重, 要居安思危, 不能只安贫乐道。

课文与学生习作比较教学法

语文教学的目的, 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其中“写”的能力尤为重要, 因为作文是学生各种能力的综合体现。在教学中, 教师要努力做到教学为写作服务, 将课文与学生的习作进行比较。例如, 笔者在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 抓住“冬天雪地捕鸟”这一节, 与学生的一篇缺乏具体描写的作文进行比较教学。通过逐句比较, 学生认识到课文之所以感人, 是因为作者挑选了一系列富有表现力的动词, 将捕鸟的过程中人物所表现出来的焦急等待心理、专心致志的神态、详细准备的动作具体形象地展现出来了。

文章结构比较教学法

初中生物比较法教学探索 篇11

关键词:初中生物 比较法 教学探索

生物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研究自然界中一切物质的运动、物质结构及变化、物质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科学的严谨性。同时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以技术应用广泛、知识创新快的特点,具有广泛的应用性和不断的创新性。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今天,我们每一位生物老师应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改革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科学求实的态度、灵活多变的思维方式和强烈的创新意识。生物比较法教学,是指按照事物对立统一规律和人的认识规律,将复杂多样的生命现象和本质,进行分析鉴别和综合比较的教学方法。比较法是研究生物学的重要方法,也是生物教学的重要方法,是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

一、生物比较法教学的作用

生物学,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讲述了各种生命现象和规律。在生物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能举一反三、全面系统准确地认识掌握概念,并从各个概念中找出生命活动的规律,将知识融会贯通,这是生物教学中的一个难题。采用比较法教学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难题。它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具体来说,大致有如下几方面。

1.可使学生在已知概念的基础上,迅速而准确地由此及彼,去认识未知概念,获得新的知识;扩大原有知识的范围,加深原有知识的程度。如:讲细菌的营养方式——异养型,先用绿藻的自养方式作对比,引出异养的含义。

2.可使学生牢固地建立起知识的内部联系,把一些零碎的知识组织起来,使之系统化。

生物学知识,本来有它固有的联系,但在教材编写时,不得已将它们分割开来,编入不同章节中。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将分散了的系统的知识适时相应地集中起来,阐明复杂多样的生命现象和规律间的关系。如:讲动物的进化规律时,把各门动物的神经进行比较,就能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动物之间有着一定的亲缘关系,是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规律进化的。

3.可使学生准确地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学生认识事物时,往往抓不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对那些相近的概念、成双成对、成列成排、前后联系的名词混淆不清,琢磨不定。有比较才能鉴别,一切事物总是相比较而存在的。在教学中采用比较法,突出一方,找出它们的异同,就可避免混淆和张冠李戴。如:讲穗状花序时,用总状花序作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就可使学生清楚地掌握这一对概念。

4.比较法能起到或加强直观作用。

比较法能使抽象微细的生命现象和规律具体形象化,我们也称之为“对比直观”。如:借用学生们所熟知的一般事物,比喻生命现象或规律,如:说草履虫像草鞋,大草履虫有一个透明略呈肾形的大核,等等。这样,使学生对微细抽象的生命现象,有一个直观形象。比较法还能加强直观作用。如将蜥蜴的肺结构图同青蛙的肺结构图比较,能使学生具体深刻地看到蜥蜴肺泡数目增多,深切地认识到蜥蜴肺的呼吸作用能够满足整个身体对氧气的需要,因此适于陆地上的生活。而青蛙还需要皮肤辅助呼吸,仍然离不开潮湿的环境。

5.比较法是培养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

比较法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维的基石,即比较是一切逻辑思维的方法。任何事物的特点必须在相互比较中才能充分地显示出来。因此,采用比较法,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比如: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学生必须用比较法,从逻辑上找出对比之项:作用场所、作用条件、反应物、生成物、能量转化等等,然后分析出对立面和统一面,得出答案。并从中看出二者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

二、比较法的类型及其运用

学生物学主要是讲述生命现象的共性和个性,都是科学家们经过反复比较,从理论上概括总结出来的。生命现象之间有着本质的内在联系,纵横交错,网络复杂。生命现象的多样性决定了比较法的多样性。一般的比较法有类比、列比、历比、寡众比和综合比。

1.类比。就是根据生命现象和规律的系统性,进行类型或类别比较的方法。根据被对比各点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类比法又分为类型比较法和类别比较法。前者是把同类的各个生命现象和规律进行比较,找出共同性和相似性,进行归纳教学的方法。如学生已学过了地上茎的知识,在讲授地下茎时,将其特点分别与地上茎特点作相应比较,或者让学生把两个实物对比分析,这样可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自学似地获得新的知识,建立起同类的概念。后者是把不同类的生命现象和规律进行比较,找出特殊性和差异性,进行分类的教学方法。如绿藻和兰藻的比较,鲸和鱼的比较,可使学生在原有一类知识的基础上,获得另一类新的知识,扩大原有知识的范围。

类型比较法和类别比较法关系密切,常相互配合,同时运用。求大同,归一类;找出特点,分门别类。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对比各方既是具有共同特征的一大类,又是具有不同特点的二类或多类(小类)。

2.列比。列比就是把相对独立的互为并列的几个生命现象进行比较的方法。如:绿色开花植物的各种根(或茎、或叶、或花、或果实)的比较;昆虫纲各目动物口器的比较;等等。可使学生从中清楚地认识到繁多的生物器官与其功能和环境条件相适应。

3.历比。历比就是从时间上和空间上,将某一生命现象发生发展历程分阶段进行比较的方法。如将高等植物各类的根(或茎、叶),按进化程序比较,可帮助学生具体生动地认识到:植物的进化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的进化历程。又如把鱼纲、两栖纲、爬行纲和哺乳钢的心脏(用挂图或模型更佳)比较,这样,学生就不难看出脊椎动物心脏的分隔变化,即由一心房一心室到二心房一心室至二心房二心室。有力地证明了动物也是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进化历程。

4.寡众比。寡众比就是将同类中的一事物同众事物比较的方法。一般以一事物为圆心,与众事物分别比较,而众事物之间不进行比较。如把茄科与锦葵科、蔷薇科、十字花科的主要特征分别进行比较,强化对茄科主要特征的认识和记忆。在分章节复习时,也可把其中的一种器官(或组织、或系统)同多种器官(或组织、或系统)分别比较。强化其一,巩固其他。

5.综合比。综合比就是把一系列的各个生命现象的诸方面进行比较的方法。一般用在总复习末期,将一本教材(或一编)的内容,分纵类和横行,综合整理,分析精炼,列出一览图表,让学生灵活运用上述各种比较法,掌握个别和整体知识的网络关系,积零为整,融会贯通,使知识系统化。如六大类植物类群的主要特征比较等。

三、运用比较法需注意的问题

1.选准比较因子。比较法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虽然很广泛,但不是任何两个事物都可以用来作比较的。只有具有比较意义和条件的双方,才能确立为比较对象。一般要符合如下比较的基本条件:

(1)同类不同种的生命现象和规律的比较。如:一种植物体与另一种植物体;一种动物体与另一种动物体;一种植物群落与另一种植物群落;一个动物类群与另一个动物类群。它们分别隶属于同一大类中的不同小类。比较的目的:求其异同,寻其特点。

(2)非同类事物的比较。非同类事物的比较,属于借比。如:双子叶植物叶脉呈网状,栅栏组织象栅栏,海绵组织似海绵等。比较的目的:借以说明某些难于想象的事物,使学生理解某些抽象的事物。

(3)本质特征相同或相反的生命現象和规律的比较。如:动物进化原因与植物进化原因;呼吸作用实质与光合作用实质等相比。

2.贴近学生思维要求。运用比较法时需“驾轻就熟”,“就地取材”,不要找那些学生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对象,更不要找那些比本体还要复杂,令人费解的对象。如:比较蜂群中蜂王、雄蜂、工蜂的区别。引导学生分别从三种蜂的身体大孝卵的受精情况、蜂房大孝幼虫期食物、生殖器官的发育及职能等加以比较。

3.灵活综合应用。

由前所述,比较法虽分几种,但它们是相互联系,纵横交错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在生物教学中,可根据知识的特点和需要,灵活运用。

基于“比较法”的阅读教学设计 篇12

第一步:话题的导入

本导入包括两个部分: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讨论如何保护古代的建筑、文化、艺术等。

教师先用图片呈现一些中国古代的辉煌的建筑如长城, 再引导学生谈谈他们参观这些建筑时的感受。

T: Have you ever been to these places?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experience there?

S1: I have been to the Great Wall. When I was finally standing on it, I couldn’t help wondering how they built the Great Wall on the high mountains without modern technology.

T: Yes. A saying goes that he who has never been to the Great Wall is not a true man. So you are a true man.

在学生感叹于这些古代文明后, 教师让学生分四人小组讨论如何保护它们。教师在白板上列出学生的回答:raise people’s awareness / make laws / limit the number of visitors /provide money to restore them

T: Ancient civilizations need to be protected and we didn’t want them to become lost civilizations. Now we are going to read diary entries by Ann and know more about lost civilizations.

第二步:比较阅读之两个城市的共同点

庞贝和楼兰同样作为失落的文明, 必然有一些共同之处。这个步骤的旨在让学生通过快速浏览课文, 找到他们的共性。

S3:The two cities became lost civilizations long ago.

T:What does lost civilization mean?

S4:They were very developed but don’t exist now.

第三步:比较阅读之两个城市不同点

教师从日记题材的特征入手, 从三个不同的方面来比较了楼兰和庞贝的不同之处。

T: What aspects were usually included in a diary?

Ss: Dates, place names, facts, historical information, personal feelings and opinions

1.比较阅读之基本的信息。

在学生完成表格信息后, 教师让学生试着复述其中一个城市的信息。

One example:

On 17 July, I visited Pompeii in Italy. As an ancient city, it was founded in the 8th century BC. On 24 August AD 79, a volcano near the city erupted suddenly and buried the whole city.Later in the 18th century a farmer discovered a stone with writing on it. People started to dig in the area. Thus the city was found.

2.比较阅读之有趣的信息。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这些有趣的信息, 教师通过网络找到了图片, 生动得呈现了表格中的内容。然后让学生两人一组, 做一个简单的访问。

T: Now suppose you are a journalist from China Daily, and your partner is Ann. You are going to interview Ann about the interesting information about two cities. You can begin like this:

3.比较阅读之个人的观点和情感。

在比较过两座城市的异同点之后, 日记的特征决定了最后会有作者的个人观点和情感, 所以接下来的设计就是比较作者在参观这两座城市时的感想。

完成表格后, 教师设计了一个free talk环节, 让学生说说如果他们去参观了这两座城市, 会有什么感想。

第四步:课后作业

上一篇:食品安全认证问题下一篇:启航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