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法教学下地理教学

2024-10-04

比较法教学下地理教学(共12篇)

比较法教学下地理教学 篇1

医学统计方法是高职医护类专业学生形成科学研究思维, 分析解决实际医学科研问题最有力的工具[1], 由于该课程内容复杂、逻辑性强、计算量大以及高职生数学基础普遍比较薄弱, 导致学生理解和应用困难[2]。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注重理论讲解、公式推导和孤立的作业练习, 忽视了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 使得学生遇到实际问题时往往束手无策。为培养学生利用医学统计方法解决医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课题组拟对医学统计方法进行教学模式改革, 观察新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我院2011年开设医学统计方法课程的高职医护类专业两个班学生为对象, 共101人, 两班学生数学成绩无显著性差异, 且学时与学习内容相同。

1.2 方法

随机将两班分为A、B两组, 采用交叉设计方法。将教材内容划分为前、后两半部分, A组 (51人) 前半部分内容采取传统教学模式, 后半部分内容采用新教学模式;B组 (50人) 前半部分内容采取新教学模式, 后半部分内容采取传统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模式将理论课与实践操作课分开上, 并且实践操作仅限于使用计算器等简单的计算工具或手工计算;内容以教材为蓝本, 主要介绍基本概念、原理、公式等。新教学模式是根据实际工作需要, 精心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 基本做法是:采用专业的具体研究案例, 以SPSS软件为分析工具, 先按实际工作顺序, 结合幻灯片将统计指标和统计推断方法的选择、数据的分析过程、结果的解释与表达等内容串成一条线仔细讲解, 并在课件上完整地展示出来, 接着教师进行具体的软件操作演示, 最后放手让学生进行软件操作训练, 教师指导, 并记入平时成绩。

课程教学结束后, 针对教学内容, 让每位学生分析一套相同的综合医学研究资料, 重点考查学生对资料类型和分布的判断能力、研究设计方式的判断能力、选择统计推断方法的综合判断能力、分析结果的解读能力和对结果的表达能力, 并按内容分前、后部分分别评定成绩并记录完成时间, 综合评价学生应用医学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资料均采用S P S S 1 8.0软件进行分析, 分类变量资料采用χ2检验, 数值变量资料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学生完成资料统计分析的正确率比较

对学生资料分析的情况进行评分, 按前、后两半部分内容分别对两组学生的资料分析情况进行整理, 具体见表1。针对前半部分内容, B组正确完成率明显高于A组 (P<0.0 0 1) ;而后半部分内容, 则A组正确完成率明显高于B组 (P<0.0 0 1) 。

注:两组比较, 前半部分内容χ2=2 0.7 5 5, P<0.0 0 1;后半部分内容χ2=1 7.2 6 7, P<0.0 0 1

2.2 学生正确完成资料统计分析的时间比较

按前、后半部分内容分别对学生正确完成资料分析的时间进行整理, 结果见表2。前半部分内容, B组正确完成时间明显低于A组;而后半部分内容, 则A组正确完成时间明显低于B组, 差异均有显著性 (P<0.0 0 1) 。

注:两组比较, 前半部分内容t=1 9.3 6 2, P<0.0 0 1;后半部分内容t=2 7.2 9 3, P<0.0 0 1

对学生资料分析测试成绩, 按前、后半部分和全部内容分别整理汇总, 结果见表3。结果显示:两组总成绩差异无显著性 (P>0.0 5) ;前半部分内容, B组成绩明显高于A组 (P<0.0 0 1) ;而后半部分内容, A组成绩明显高于B组 (P<0.0 0 1) 。

注:两组比较, 总成绩t=0.4 6 6, P>0.0 5;前半部分内容t=3.6 2 7, P<0.0 0 1;后半部分内容t=3.6 9 4, P<0.0 0 1

3 讨论

我国在医学院校开设医学统计方法课程已有六十多年的历史, 医学统计方法已成为医护工作者解决实际医学科研问题的重要工具。但由于前述原因, 医学统计方法目前成为各医学院校公认的难教、难学的课程[3], 很难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多年来, 广大教师对该课程进行了大量的教学改革研究, 以期提高教学质量。葛杰等[4]根据学生基础探索实践了分层教学法;吕效国等[5]在医学统计方法教学中进行了主题分段作业教学法探索;徐继承等[6]通过开展多元化的医学统计方法实践教学, 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但广大医学院校目前仍普遍采用传统教学模式, 未体现能力本位思想, 理论与实践往往脱节, 按现行的成绩评价方式很容易出现“高分低能”现象。邢晓辉等[7]通过对某高等医学院校近3年毕业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进行审核, 发现有9 8.2%的论文存在不同程度的统计学错误, 就是此种现象的例证之一。

高等职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 以能力为本位, 为社会培养高技能人才。基于以上要求, 结合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本研究以应用能力为本位, 对医学统计方法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在利用S P S S软件进行教学的前提下, 对医学统计方法新教学内容进行精心选择与组织, 探索出“基于工作过程、以能力为本位”的新教学模式。研究结果显示:采用新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学生数据分析的正确率显著高于采用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 (P<0.0 0 1) , 学生正确完成数据分析的时间明显低于采用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 (P<0.0 0 1) , 虽然两组学生的总成绩无显著性差异 (P>0.0 5) , 但以前、后部分内容来看, 在新教学模式下学生测试成绩均明显高于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测试成绩 (P<0.0 0 1) , 充分说明这种教学模式能明显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这可能与新教学模式以下几个特点有关:一是教学手段先进, 讲授、案例分析、多媒体教学、操作训练和分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 使学习不再枯燥, 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将原来繁杂的学科知识转变成一项简单实用的分析技术, 并且与时俱进, 采用S P S 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不仅简化了内容, 而且节约了大量时间, 学生利用统计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也获得了成就感, 有利于其树立学习信心;三是采用的案例来源于实际工作, 数据的分析过程与日后工作中处理数据的过程高度吻合, 使学生对本课程的作用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对日后可能面临的数据分析工作有了完整的先期体验, 符合职业教育规律。

总之, 为培养高职生分析医学数据的能力, 医学统计方法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教学模式值得尝试和推广。

摘要:目的 比较两种教学模式下高职医学统计方法的教学效果。方法 以2011年开设医学统计方法课程的高职医护类专业两个班的学生为对象, 采取交叉设计方法, 两班分别采取课程教学改革后的新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课程教学结束后以一套相同的综合医学研究资料进行测试, 考查学生医学统计方法综合应用情况。结果 采用新模式进行教学, 学生数据分析正确率更高, 且正确完成数据分析的时间更短, 学生测试成绩更好。结论 以能力为本位的新教学模式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对医学数据的分析应用能力。

关键词:教学模式,医学统计方法,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Hunt E.Will We Be Smart Enough?[M].New York:Russell Sage Foundation,1995.

[2]谭盛葵,仇小强,覃都娥. 以科研为导向医学研究生统计学教学改革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8)114-115.

[3]石武祥,章丽娟,杨庭仕. 大理学院2005级硕士研究生医学统计学期末考试成绩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7,34(10):1835-1837.

[4]葛杰,尹锡玲,韩云峰,等. 分层教学法在医学统计学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探讨[J].中外医疗,2008(23):94-95.

[5]吕效国,刘凯峰,孙建平.卫生统计学教学中实践主题分段作业教学法[J].中国卫生统计,2008,25(3):323-324.

[6]徐继承,黄水平,孙桂香,等. 两种不同实验教学模式下医学统计学教学效果的比较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08,3(26):195-196.

[7]邢晓辉,何美蓉. 从统计学教育入手提高医学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11):39-40.

比较法教学下地理教学 篇2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比较两种萝卜

活动目标:

1、观察胡萝卜、白萝卜,学会从颜色、外形、味道等方面进行相对应的比较,找出其不同点。

2、学习词:桔黄、光滑、甜甜的。

3、懂得不挑食,应多吃蔬菜。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活动准备:胡萝卜、白萝卜若干,切成小块的两盘萝卜及牙签,小白兔头饰与幼儿人数相等。

活动过程:

1、以游戏的形式和口吻进入主题。

“小兔子们,我们去拔萝卜吧!”幼儿每人拿一个萝卜,说出萝卜的名称。

2、比较两种萝卜的异同。

把拿胡萝卜与白萝卜的幼儿交叉坐好。

(1)比较颜色:看一看,它们的颜色一样吗?它们分别是什么颜色?

(2)比较形状:比一比,它们形状一样吗?摸摸它们的皮有什么感觉?学习并运用词:光滑。

(3)尝味道:请幼儿吃切好了的萝卜,每人尝两种,讨论:白萝卜和胡萝卜各有什么味道?

3、老师和幼儿一起小结。

白萝卜里外都是白的,圆圆的或长圆的,皮很光滑,吃起来甜甜的;胡萝卜里外都是桔黄色的,长长的有点尖,皮不光滑,吃起来有点药味,也有甜味。萝卜很有营养,小朋友应该多吃。

教学反思:

通过适宜的问题引导幼儿学习由外到里的有序观察,充分调动了幼儿的感官进行感知,鼓励幼儿说出自己的发现并与同伴进行交流。还有就是让幼儿进行猜测萝卜皮和萝卜肉的颜色是否一样,进一步激发了幼儿的探索兴趣,让幼儿经历了探究的过程,体验了发现的乐趣。

小班下学期科学教案《比较两种萝卜》含反思这篇文章共1900字。

相关文章

《小班教案《水》》:小班教案《水》适用于小班的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在操作过程中,感知水具有流动的特征,通过看、闻、尝,了解水是透明的,是无色无味的,快来看看幼儿园小班《水》教案吧。

比较法教学下地理教学 篇3

关键词:情景设置;人本主义;快乐教育;校本教研

纵观教育的历史和变革,无论教学怎么变化,“有效的课堂”是我们教学的最高境界。有效课堂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和教学模式。

一、快乐教学与情景兴趣转移

体育教师是《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执行者和实践者,是情景教学的创建者和探索者,是体育课堂的主导者。体育教师的思想与观念是影响教学效果的直接因素。因此,体育教师要认真学习研究《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并充分领悟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五个学习领域的学习精神。摒弃传统教学思想中的一些弊端,进行多方取材,积极引导,和学生共同创设经过优化的体育课堂,将情景教学切实应用到教学中去。

在格式化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成了主体,学生只能被动地执行教师教学内容,学生就只能成为教师教学中的一部分,而不是教学的全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正是顺应时代要求而产生,既继承传统又反映时代特点,给现代体育教师指引了教育方向,并给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教学指导思想上,育人是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体育教育作为终身体育教育形式,首先强调的是情感教学,乐学勤学为教育方法,育体和育心相结合,以身体练习和心理活动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快乐教学中的“快乐”,不仅仅是指学生单方面的情感体验,更是对教师的要求。体育教学强调的是情感上的乐取代肉体上的苦,“以苦为乐,乐在其中”,激发学生的兴趣。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把学生从网络、游戏中“抢”回来并迅速地融合到课堂学习中去,如何进行兴趣的转移,则成为当代体育教学的关键性问题。

二、有效教学与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融入学生集体中了解他们、关爱他们,成为学生的良师和朋友,在学习上是学生的学习伙伴,在生活中尊重学生人格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从教材的实际出发引导和激励学生走向操场、走进自然,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体育活动和运动之中,鼓励学生优势的一面,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使学生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敢于拼搏,敢于挑战自己。教师关心和爱护每一个学生,采取不同的灵活而有趣味的教学方法,这样学生就会期盼着你的课和期盼着参加到体育运动中来,只有这样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才会喜欢你的课,教学目标才能达到。

三、有效教学应解决以下幾个问题

1.有效课堂与教学目标的设置

设计教学目标要具有针对性,不同班级、不同学生的教学目标有所差异。教学目标设计简明、清晰、具体,根据学生的实际状态,根据教学情景的变化,调整教学目标,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教学目标。

2.体育课堂有效教学与课堂组织形式

课堂是一种组织结构,形式是为实现内容的组合和有效学习服务的。课堂是教师组织的,由学生积极参与的,以完成学生的学习任务为目标,应采用合适的方法和手段,来调控师生互动的融洽的组织结构。

3.有效教学“学与教”的关系

课堂教学主要是“学与教”的关系。“学”是课堂活动执行者,即学生的任务,课堂教学的目标、方法、手段和评价都要时刻依据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过程进行调控。“教”是课堂的主导,是课堂活动的设计与展开。自主性可实现学习的“量”,而指导性可保证学习的“质”。两者合理地平衡才能实现课堂的效率。所以,课堂教学要从以教师的教转向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从对课堂活动的严格控制,转向创造引导学生主导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积极性,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并在参与、体验、感悟中学习知识,发展智能,完善人格。

4.体育课堂有效教学与方法设计

有效教学方法设计。教师需要重点关注的教学问题:(1)采用的教学手段、方法、根据学生的兴趣、技术、能力基础情况,教材的技术结构特点来设计,如,针对性、相关性;(2)练习的设计要科学合理化。了解学生对练习距离、高度、远度等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对动作技能的掌握,例,跳高的高度、往返跑的距离、连续跳的间距(三级跳)等;(3)教学方法应针对目标,有层次性、趣味性。教师对每一个练习的设计必须有明确的意图、明确的目标要求。教师的示范、语言要采用游戏手段。

四、如何解决情景模式教学与教学实际中的困难

1.教师的自我反思是开展校本教研的前提和基础

体育教学是一个群策群力的活动,实行集体备课、共同探讨。校本教研的成果就是以学校为单位所有体育教师智慧的结晶。校本教研成果水平的高低不仅仅取决于整体的教学气氛,更取决于单个教师水平的高低。因此,教师经常进行深入性的学习与思考是保证校本教研高质高量完成的根本和前提。情景教学要想能更好在实际教学中运行必须融入校本教研中去,这样才能给它注入新的活力和血液。

2.专家引领

体育教师在实施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时候,难免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如何能更好地去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思路,不仅要靠教师本人的刻苦钻研与领悟,更需要这一领域的专家去指点迷津,给出建议,尽量在实际教学中少走弯路、少碰钉子,统筹兼顾地让新思想、新理论尽快合上时代的步伐在体育教育创新、体育科研改革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好。解决情景模式教学与教学实际中的困难的方法与途径远不止于这些,只要体育工作者在实际教学中开动脑子积极思考,总能找出解决办法的。

参考文献:

沃建中.走向心理健康:教学篇[M].华文出版社,2000.

比较法教学下地理教学 篇4

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即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 突破以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 教学环节相对集中。它强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设定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 让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 全程构建素质和技能培养框架, 丰富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 提高教学质量。理实一体化教学理念在许多课程如高职药学[3]、中药化学、电子产品分析与制作、广告摄影等领域均有研究。本研究的目的是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对医学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过程中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教学效果进行比较, 从而寻找适合医学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培训的良好教学方式。

1 材料与方法

1.1 对象

2008级高职检验专业学生95人。

1.2 分组

将两个班随机分为实验班和对照班, 其中实验班49人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教学, 对照班46人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教学。两个班在理实一体化教学前的成绩无显著性差异。

1.3 教学方法

传统教学法采用理论课讲授结合实训操作, 理论课讲授在教室进行, 实训操作在实训基地进行, 也就是先进行理论学习而后进入实训基地进行实践操作学习。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将理论讲授与实训操作有机结合, 将学生带到校企合作基地———迪安医学检验中心进行教学。教师结合临床案例、实践操作讲授理论知识, 同时学生边学习边动手操作。

1.4 考核评价

理论课考核两个班级均按照学校要求闭卷考试, 实践考试分小组在实训室进行, 由专业课教师负责打分, 主要从实验原理、目的、意义、操作规范程度、结果准确性等方面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进行评分。

在采用一体化教学和传统教学1个学期后对两个班级检验专业主干课程临床检验、生化检验和微生物检验实践操作成绩进行比较。

2 结果

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后实验班和对照班相比临床检验实践操作成绩有显著性差异, P<0.05 (见表1) 。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有显著性差异

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后实验班和对照班相比, 微生物检验实践操作成绩有显著性差异, P<0.05 (见表2) 。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有显著性差异

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后实验班和对照班相比, 生化检验实践操作成绩有显著性差异, P<0.05 (见表3) 。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有显著性差异

3 讨论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 其目的是实现校与企的合作, 工与学的结合。依靠行业优势与企业紧密合作, 寻求校企双赢的有效结合点, 实现资源共享, 优势互补。而对于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要实现完备的校企合作相对比较困难, 但目前来看, 绝大多数医药卫生类职业院校检验技术专业在克服种种困难后将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纳入人才培养方案里。实践表明, 将企业引进课堂, 将课堂设在企业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是实现医学检验类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4]。

在本研究实施前学校已经构建了校企合作的基本模式, 做好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前期准备工作, 将迪安医学检验中心引入本校, 实现了仪器设备等的优势互补。学校给企业提供了检验检测的场所和设备, 而企业给学校提供了让学生到临床一线实习、见习的机会。检验中心既是学生学习和技能训练的场所, 也是教师专业实践和科学研究的基地。本研究在学校与检验中心已经实施初步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优化, 通过比较理实一体化教学方式和传统教学方式的差异寻求更好的教学模式。本研究将我校2008年级医学检验专业五年制高职学生随机分成两个班作为研究对象, 在学生进入专业基础课教学后, 一个班作为对照组按照传统的课堂理论教学加实验实训的模式教学。另一个班作为实验组, 专业课程教学安排在医学检验实训中心完成理实一体的教学, 然后与对照组进行对比研究。学期结束时采用相同的测试标准对学生的理论和技能进行测试。后期可进一步对学生实习情况进行调查, 跟踪比较两个班学生的专业技能及其对岗位的适应性、实习单位对学生的满意度等, 并对专业培养模式、实验实训模式进行反馈指导。

通过统计分析发现, 实施理实一体化培养的实验班, 实践操作成绩、操作熟练程度、规范性及对实验的整体把握都明显优于对照组;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过程能够让学生较好地在“学中做, 做中学”,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说明理实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式符合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然而在进行理实一体化的培养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1) 由于学生不了解专业理论知识对实训操作的指导意义, 如果不注重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的兴趣, 很容易导致学生重操作轻理论的现象[5]; (2) 由于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把理论和实践操作有机融合在一起, 需要对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标准进行调整, 教师备课、上课任务明显增加; (3) 企业由于自身的局限性一次能够容纳的学生数量有限, 很难做到把所有的教学任务都放到企业完成; (4) 由于部分课程需要企业工作人员参与完成, 虽然他们有很强的临床一线工作经验, 但他们未经系统教学方法、教学理论的培训, 教学效果需要改进。

参考文献

[1]韩锐.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有效性探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1 (18) :135-136.

[2]何文涓.高职药学专业课程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探讨[J].职业技术, 2009 (11) :21.

[3]郭德怀, 徐白梅.校企合作育人彰显人才培养特色[J].中国高校科技, 2011 (7) :79-80.

[4]刘晓明, 杨如顺.高职校企合作的现状、问题及模式选择[J].职教论坛, 2003 (14) :30-31.

比较法教学下地理教学论文 篇5

1.同类事物比较法

即同类地理事物或现象对比,比较各点相同和相似之处。教师在讲授某一地理问题时,可以引入学生学过的同类地理事物或现象进行比较讲解。例如:讲完亚洲的地理位置以后,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描述南美洲的地理位置,并对两个大洲进行比较。

2.比喻比较法

就是把比较抽象的难于想象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借助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一般事物和现象进行比较的方法。例如:在讲经纬网的概念和作用的时候,可以把经纬网比做电影院的“排”和“号”,以确定位置。在讲季风或海陆风的成因时,用一块大理石和一盆水进行比较。一块大理石和一盆水跟巨大的陆地和海洋相比,论其大小有天壤之别,但其受热和散热的基本原理是一样的。

3.关联事物对比法

就是把两种或几种有联系的地理事物,进行比较或对比的方法。这样,可以复习旧知识,又从旧知识中获得新知识。例如:在讲世界气候这一节时,先让学生记住气候的两大要素是气温和降水,再对“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和“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进行比较讲解,让学生得出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和气候类型的分布有非常密切的联系。比如,赤道附近的大陆和岛屿多数地方常年气温高降水丰沛,所以这里主要分布着热带雨林气候。再对“世界地形图”和“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进行比较讲解,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是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赤道附近的有些大陆不是热带雨林气候。对于比较复杂的地理事物和现象,让学生对比,从不同侧面加以分析,才能真正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认识事物的形成原因。

4.并列事物比较法

就是把分别独立的几个比较对象并列起来进行比较,通过比较了解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共性和个性,使学生了解个体和整体的地理特征。例如:讲黄河的治理与开发的时候,和长江的开发与治理对比讲解,使学生既掌握课本主要内容,又掌握两者的异同点。

5.中心问题比较法

即以一个比较对象为中心,和几个比较对象同时进行比较,比较的目的在于突出中心比较对象的特征。例如:让学生把港澳地区的.人口密度分别和新疆、西藏、北京、上海进行比较,进一步理解港澳地区“人多地狭”的含义。

6.综合比较法

这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比较方法,是把对多种要素进行全面综合的比较方法,是复习过程中常用的方法。例如:讲完我国四大地理区以后,把四大区域的地形、气候、河流、流量、植被、农耕制度、运输方式、传统民居、文化等进行系统比较。学生可以掌握四大区域的差异,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地理诸要素———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工农业生产等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地理事物的这种普遍联系,都是因果关系。通过比较、分析、综合、归纳,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学生在认识地理事物或现象的过程中,运用比较法可在已知的基础知识上认识未知的地理事物,运用比较法还有助于认识地理事物或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

比较法教学下地理教学 篇6

【关键词】 MOOC;版权;合理使用;商业性

【作者单位】 方章伟,涪陵广播电视大学。

MOOC是M(Massive,大规模)、O(Open,开放)、O(Online,在线)、C(Course,课程)的简称,这几个英文字母组成了当下风起云涌的教育变革。2013年,《地平线报告(高等教育版)》指出,MOOC将成为未来教育、学习和创造力的主流应用与核心驱动力之一。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MOOC给传统教育造成了深刻的、不可逆转的影响。然而,MOOC又是一种“十分糟糕的产品” [1]。之所以这么讲,原因之一就是MOOC引发了教育权和版权的博弈与冲突,反过来又制约了其自身的发展。这成为MOOC前进道路上必须解决的、不可回避的重要法律问题。

一、制约MOOC发展的版权瓶颈

1.权利归属

MOOC版权归属问题涉及多个权利相关者,由于争议颇大,可能带来重大影响[2]。一方面,教师主张对MOOC拥有版权,以保障其后续权利和利益。但是,大学希望通过控制版权来打造教育品牌,以吸引更多的学生。此外,MOOC教学以团队运行为特征,策划者、投资人、教育家、软件开发者、技术专家、信息服务者等主体都为此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能否分一杯羹也是要考虑的问题。各国版权法通常用“雇佣作品”蕴含的创作关系来界定个人与组织(团体)之间的权益,但是差异较大,特别是将权利完全归于某一方主体的“全有或者全无”的政策,无助于利益的平衡。另一方面,MOOC教学具有资源的生成性特征,学生可以采用非结构化沟通渠道与教师、专家或者其他学生交流,不断形成新的答案、评价、报告、咨询意见等资料,其中相当多的内容属于版权客体,按照版权法原理,学生就应该享有MOOC的部分版权。但是,目前对生成性资源的版权归属并不明朗[3]。MOOC教学还涉及一种特殊的版权角色──MOOC平台。有的MOOC平台直接在协议中规定对MOOC享有版权,而有的MOOC平台则声称版权属于教师或者大学,但是却通过协议约定强行获得基于版权的其他衍生性权利,比如出版权、鉴定权、销售权等。

2.授权模式

即便是只有短短几十分钟的MOOC也往往需要利用数十种、上百种甚至上千种文字、图片、美术、视频,以及教材章节、参考文献等既有版权资源,这给MOOC授权造成极大的障碍。一方面,版权资源的性质千差万别,或者属于教师个人的成果,或者属于学生享有版权的资源,或者是具有法人性质、职务性质的资源,还可以是合作创作、委托创作的资源。在大数据条件下,既有版权资源呈现碎片化特征,这意味着权利人的众多与分散化,搜索、确认权利人的难度颇大,而分别向每一位权利人取得授权更具有现实的不可操作性。如果遇到“孤儿作品”,还会使大费周折的授权活动半途而止。另一方面,授权总体成本较高,对教师和大学来说具有经济的不利益性,虽然每位权利人主张的版税或许并不高,但MOOC利用碎片化的版权资源,还会支出较高的授权时间成本。根据OCLC的报告,用于一门MOOC的版权清理时间高达380小时[4]。一项调查显示,为了回避授权难题,2/3的教师选择放弃对既有版权资源的利用[5]。但是,放弃对既有版权资源的利用,必然会影响教学质量。因为,每位教师的认知范围和能力都有局限性,不可能完全抛开外力的帮助自己创作MOOC教学需要的全部资源。

3.运行机制

合理使用制度是对MOOC发展最有利的版权制度。非营利性是合理使用制度的重要特征之一。比如,美国众议院报告指出,对于合理使用的目的,要评价其是否为了非营利的教育活动[6]。而MOOC却具有明显的营利性。在国际著名的三大MOOC平台中,Coursera和Udacity都是商业性的。Udacity在版权协议中明确表示,MOOC平台可以将用户内容用于任何商业目的;Coursera在协议中明确指出“部分在线课程以付费方式参与”。商业化运作对MOOC具有合理性,因为技术研发、平台建设、管理服务等需要巨额经费。比如,仅就版权许可使用费而言,虽然有的出版商提供了较低的付费标准,但是也会出现某些一两页的文章许可费却高达5万美元的情况[5]。在国外,许多大学愿意与商业性的MOOC平台合作,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经费问题。目前,部分国家在MOOC建设中形成了政府投资、社会募集、基金会捐助、网络众筹等体系化的经费解决方案。由于我国MOOC基本没有市场化机制的介入,所以大都停留在“放在网上就完事”的阶段[7]。MOOC是一项资本运动,商业化是必然的趋势,但是这却成为其适用合理使用制度最关键的法律障碍。

二、合理使用框架内MOOC与传统课堂教学的比较

1.版权资源利用主体比较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下,合理使用制度只适用于从事课堂教学的教师或接受课堂教学的学生。比如,我国《著作权法》第22条第6款和《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第6条第3款的适用主体是教学人员或者少数教学人员;又比如,美国《技术、教育和版权协调法案》(简称TEACT法案)第110条第2款规定,教学资源仅对正式注册学习某课程的学生传送[8]。该法案还明确要求教育机构采取技术措施,防止非注册学生获得教学资料。但是,有大量的MOOC学生是未经正式注册的。如美国哈佛大学的MOOC教学平台SPOC就允许未注册学生以旁听生的身份利用。需要提及的是,学生(无论是注册学生,还是非注册学生)并不是我国《著作权法》第22条第6款和《条例》第6条第3款的适格主体,如果这种立法状况不加改变,学生就无法合理使用网络教育资源,恐怕MOOC教学将难以开展下去。

nlc202309090407

2.版权资源利用方式比较

传统课堂教学合理使用制度对利用作品的方式做了明确限制。比如,我国《著作权法》第22条第6款规定,课堂教学的权利限制只适用于翻译或者少量复制已经发表的作品,即主要是再现作品。尽管《条例》第6条规定,为了课堂教学使用的网络传播属于合理使用,但是适用范围仍然非常狭窄。因为,MOOC不仅要对既有版权资源进行无缝整合,还要借助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和自媒体、融媒体等先进技术,实现对教学资源多种方式、多种途径的修改、编辑、传播与再现,比如展览、表演、放映等。目前,虽然英国等国家最新修订的版权法扩大了在线开放教育的版权例外适用范围,也只限于严格条件下的数字复制、网络传播和教学演示。

3.版权资源利用时间比较

课堂时间是传统教学合理使用制度对利用版权的一种要求,只有在课堂教学时间内才能非经授权、不付报酬利用版权。具体来讲,课堂时间起始于上课铃声,终止于下课铃声。课外时间即便是在从事教学活动(比如,一些辅导活动)也不能适用合理使用制度。一些国家对网络教学合理使用版权的立法同样有课堂时间的限定。比如,TEACT法案规定,学生对教学资源的利用只能在课堂时间内,但是法案没有对课堂时间予以界定[8]。MOOC具有全天候教学特征,无课堂时间内外之分,只要技术条件允许都可以随时随地开展,这是其技术优势与活力所在,也是成为“巨课”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同样成为其适用合理使用制度的羁绊。

4.版权资源传播范围比较

传统课堂教学是在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物理空间内进行。在这个环境中,教学资源传播的范围与受众覆盖面都受到限制,不至于对权利人的利益造成负面影响。MOOC教学则是隔空进行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非接触式交流,是没有实体环境的虚拟课堂教学,具有非集中化的教学组织特征,不仅学生数量庞大,而且分布零星化、广域化,教育资源的传播范围突破了教室的围墙。比如,据某机构2012年8月对Coursera的统计,使用MOOC平台的学生遍及119个国家,美国占38.5%,其他地区和国家占61.5%[9]。另据2015年10月12日人民网报道,我国MOOC平台已经覆盖126个国家和地区[10]。MOOC对版权资源传播的开放性要求与现行课堂教学的合理使用规则相悖。

三、关于建构适用于MOOC版权制度的思考

1.调整版权合理使用制度

相对于法定许可、强制许可、默示许可、授权许可等版权制度,合理使用制度对MOOC具有比较优势。但是,为MOOC建立适用的合理使用制度首先需要冲破营利性障碍。教学合理使用的适格主体以主体性质而非行为性质来界定具有不合理性,因为商业教育机构同样可以开展公益性教学活动。有学者认为,我国《著作权法》第22条第6款和《条例》第6条第3款没有明确适用主体的性质是一项缺憾,这恰恰体现了以行为性质而非主体性质界定适格主体的立法本意。有学者指出,尽管MOOC商业机制在发展中需要明确,但现阶段对MOOC的商业性质判断要更关注其开展的活动[11]。另外,对于MOOC这种尚未被合理使用类型化的教学模式,应当通过在版权权制度中引入“三步检验法”(three-step-test)来判断具体行为的合理性。对于MOC在学术研究与司法实践中较为统一的认识,则是应当尽可能地类型化,包括MOOC合理使用版权的范围、方式、适用对象等。

2.引入版权补偿金机制

MOOC教学活动地域的广延性和学生群体的庞大性,使看似分散、孤立的作品利用行为生成的集成效应给权利人利益造成的负面影响不能忽略不计,即便利用版权的行为没有营利性,也很难用合理使用规则进行解释。为此,应在MOOC领域适当引入版权补偿金制度,对权利人的损失予以补偿。目前,除爱尔兰、英国等少数国家外,其他欧洲国家都建立了补偿金制度,美国、加拿大也已经为数字版权补偿金制度立法[12]。我国《条例》第8条关于义务教育法定许可的规定,其本质就是对权利人进行经济补偿。为MOOC建立版权补偿金制度的理由是:其一,将权利人享有的绝对权降格为取得合理报酬的权利,实现了权利的重新配置,达成了利益关系的再平衡,有利于MOOC版权矛盾的解决。其二,通过责任规则(Liability Rule)而非财产规则(Property Rule)实现了版权的流转,使MOOC教学活动能够无版权障碍地使用相关资源,大大降低了授权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

3.制定强制性开放政策

当MOOC的授权活动因为版权问题受阻时,将寻求替代资源,特别是开放资源的支持。比如,美国匹兹堡大学的D-scribe就能够为MOOC提供数十万种图片、照片、视频、手稿、期刊文章、地图、政府文献等类型的开放资源。开放资源以知识共享协议(Creative Commons,简称CC协议)为授权模板,采用标准化的授权规则实现权利许可。CC协议创造了一种既尊重版权,又在版权法的基础上寻求与版权对抗,要求权利人让渡部分版权从而强制保障使用者利益的独特机制。2006年,适用于中国的CC协议颁布实施,但是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较多,使MOOC不能得到很好的传播。为此,有必要对CC协议中的“原始作者”“发行”“公开表演”等概念做出本土化修正[7]。开放资源的丰富程度与政府的导向和政策密切相关,建议我国学习和借鉴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印度等国家的做法与经验,建立国家层面的强制性开放政策。这虽然只能解决由政府资金和公共基金资助的资源开放问题,但是对于MOOC利用海量的版权资源无疑是有利的。

4.健全版权集体管理制度

著名学者D.K.Mendis在《大学与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一书中指出,教育机构的部分行为不属于合理使用,需要通过授权许可才能使用作品,版权集体管理组织将在这些机构中发挥作用[13]。面对无以计数的权利人和专有权利,加之搜索、确认权利人身份、开展谈判、签订版权协议的复杂性、专业性和高成本性,从事MOOC教育的机构和教师直接与权利人单独从事版权交易的机成功率较低,这凸显了版权集体管理组织的价值。目前,美国版权结算中心(CCC)、德国多媒体结算中心(CMMV)等版权集体管理组织都在从事MOOC的授权申请、版权清理、许可使用以及费用结算等工作。HERON(Higher Education Resources On-Dem and)作为基于传统版权集体管理组织数字化创新的重要成果,具有延伸版权管理、即时授权、费用议价、生成资源再现、学术和教育资源分类等特点,适合于解决MOOC的授权难题。目前,我国版权集体管理组织的种类较少、覆盖面不足、代表性不高,版权信息管理平台、版权在线交易系统等数字化改革处于起步阶段,还不能成为MOOC授权的主流渠道。

[1]刘锦宏,朱熹蕊,余思慧. 可持续发展:MOOC的必由之路[J]. 科技与出版,2014(2).

[2]姚伟欣编译. MOOC时代面临的著作权挑战[EB/OL]. http://Copyright. las. ac. cn/news/mooc65f 64ee397624e.

[3]王莉. 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版权特征探析[J]. 科技与出版,2014(7).

[4]Prffitt M. mooc and libraries an overview of the current landscape[EB/OL]. http://www. oclc. org/content/dam/esearch/presentations/proffitt/moocs2013. Pptx.

[5]张云丽. 美国高校图书馆开展MOOC版权服务的实践及启示[J]. 山东图书馆学刊,2014(6).

[6]李明德.美国知识产权法[M].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7] 周路菡.MOOC如何市场化运作[J]. 新经济导刊,2014(10).

[8] 陈传夫,王静,谢莹等. 美国《技术、教育和版权协调法案》的意义及其影响[J]. 电子知识产权,2003(9).

[9] TAMARLEWIN.Universties Reshaping Education on the Web[N].The New York Times,July20,2012.

[10]赵娴娜. 我国高校在线MOOC平台已覆盖126个国家和地区[EB/OL]. http://edupeoplecomcn/n/2015/1012/c367 021-27688844html.

[11]邹琳,陈基晶. MOOC教育的合理使用问题研究[J]. 知识产权,2015(1).

[12]张今. 版权法中私人复制问题研究[M].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

[13][美]保罗·戈斯汀著, 著作权之道[M]. 金海军,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比较法教学下地理教学 篇7

一、概况

《面向生活的地理:国家地理标准》第一版于1994年由美国地理学教育全国实施计划颁布,并于2012年出版经过修订的第二版。《标准》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地理视角、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并在这三个部分的共同作用和指导下培养具有地理素养的人。

2001年,随着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动,《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应运而生。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并与当今社会实际相结合对《标准(实验稿)》进行了系统地修订,于2011年正式颁布《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而《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也于2003年颁布。

二、学科地位

1989年美国教育峰会上提出的《国家教育目标》明确指出地理为国家五大核心科目之一。而在中国,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地理都是一门副科,并且在高中甚至把本属于理科性质的地理划分为文科,其地位远不能跟语数外相提并论。但是在新一轮的教育改革方案提出不分文理,地理学科终于可以回归自己的学科本位。不过,改革尚在进行时,随着考试方案的改革,地理学科的改革也亟待作出相应的对策。

三、体系编排

美国《标准》规定了K-12年级共三个阶段(即K-4年级、4-8年级、9-12年级)的任务和目标,分别从六个方面提出了十八条标准。从结构上来看,美国《标准》是一个连贯的整体,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对课程内容进行便编排,使学生能最大程度地接受和理解地理知识和技能。而中国《标准》从初中开始编制,分为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两个版本,这两个版本编排的结构大体一致,但是由于两个版本是分开编制的,难免出现知识或结构上的不合理。由于教育制度的不同,很难说中美《标准》孰优孰劣,不过单从结构上来说,美国《标准》的确更有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吸收和理解。

四、课程理念及目标

美国崇尚个人主义,在学习上的体现就是知识为个人服务,这一点从美国地理课程标准的题目《面向生活的地理:国家地理标准》就可以看出来,其课程的主要目标是为生活服务。而中国地理课程标准更主要的是培养公民的相关素质,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地理观,具备基本的地理技能。但《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也提到要“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只是更强调的是“提升学生的生活品位”以及“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

五、课程内容设置

美国《标准》的设计是K—12年级为一体的,相互联系却又划分了阶段。在课程内容上的设置每个阶段都主要分为六个板块,分别为:空间术语中的世界、地区与区域、自然系统、人类系统、环境与社会、地理的用途等。难度由浅入深,知识结构呈螺旋式上升,使学生学习起来更轻松,理解起来更容易。中国《标准》分为两个阶段,即初中和高中。初中阶段内容以区域地理为主,由四个部分组成,即: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以及乡土地理。高中阶段则以系统地理为主,主要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与区域地理等方面的内容。从整体上来看,中美两国的《标准》都是由易到难,由现象到规律的设计。美国《标准》过渡更自然,而中国课程内容的设置则相对独立,从而导致内容上不可避免的重复。

六、课程实施

美国《标准》提出“doing geography”,需要从五个方面技能的获得来实现,一是提出地理问题;二是获取地理信息;三是组织地理信息;四是分析地理信息;最后回答地理问题。这五个环节环环相扣,每个技能都同等重要。因此,在课程实施方面,他们更偏向于对具体行为的阐述。同时学生在学习上大多数时间是在执行老师的布置任务,在长期实践的作用下他们会去思考,会提出问题并想办法解决,技能才由此获得。中国《标准》也有相对应的活动建议,但大多数活动由于课时等方面的制约无法得以实现。

七、启示

通过对中美两国地理课程标准的比较,能够获得一些对我们当前背景下地理课程改革的启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高考改革后地理课程对于学生的负担大大减小,更有利于地理课程实践取向的实现;②高考改革后,由于地理课程只参与学业水平考试及综合素质评价,则完全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将初中和高中地理进行统筹,学生不必为了最后的考试成绩而学习,而是出于由衷的兴趣而努力;③加强对地理知识的运用,不再只强调对知识的理解和对分数的追求,而是通过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来使学生获得相应的地理技能,从而服务于其生活。

总之,进步在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革尚在进行时,通过比较才知道哪些弯路不能走,无需摸着石头过河,也能帮助我们在最短时间内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道路。

摘要:高考改革全面推行在即,地理课程的改革也需紧跟步伐,而课程标准作为学科的纲领,其更新就显得尤为重要,课程标准更新及时则不至于课程改革滞后。本文将中美两国的地理课程标准进行简要比较,意在其中寻求不同且可借鉴之处。

关键词:高考改革,中美,地理课程标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例谈历史教学中的比较法教学 篇8

新时期, 我国教育强调的是以生为本的素质教育, 要求我们在义务教育阶段通过历史学科的有效教学, 教会学生初步掌握记忆、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分析历史、理解历史的方法, 进而综合提升学生的水平和能力。就目前来看, 学生在历史学科的学习中确实是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因为历史知识本身是以死知识为主, 但是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却是要求学生能够从深层次了解知识的内涵, 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意科学教学方法的引导。

就目前来看, 比较教学法是比较适合学生思维的教学方法, 因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 通过比较、分析, 不仅熟悉了事物的表象, 更了解了事物之间的差异, 从而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及其一般规律, 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历史意识。因此, 历史比较法是从历史联系中考察历史现象的一种最好的方法, 也是历史教学最常用的方法。那么, 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好这一方法呢?下面, 笔者以美国的独立战争和中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为例作一下区别比较。

1.我们从社会性质和斗争对象方面作对比。独立战争前的美国是英国的完全殖民地, 虽然作为资本主义的英国当时已经开始了它的工业革命, 但仍处于工场手工业阶段, 工厂制刚刚得到推广;中国在鸦片战争后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为争取民族独立, 反对许多欧美列强, 如英、法、俄、德、日等, 此时的这些列强大多数已完成工业革命, 处于自由资本主义或者帝国主义阶段, 侵略者在力量上的悬殊对比是显而易见的, 中国人民的革命面临更大的困难。从历史上看, 美国没有经历过封建社会, 没有封建制度的束缚, 因此, 推翻外来殖民统治成为首要的任务;而中国却是一个有着两千多年封建传统的文明古国, 近代以来, 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任务不仅仅是反侵略, 而且还要反封建。

2.领导阶级和指导思想的对比。从领导阶级来看, 美国的独立战争是由北方工业资产阶级和南方种植园奴隶主阶级联合领导的, 他们受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影响, 《独立宣言》的发表成为他们共同斗争的旗帜。而在中国革命过程中, 各个主要阶级先后登上历史舞台, 每个阶级基于各自指导思想、理论的差异, 对中国历史前途有着各自的理想目标以及与众不同的社会实践。如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在三民主义的指导下渴望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然而所有的艰辛努力都最终由于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自身的局限, 没能使中国社会得到根本的改观;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无产阶级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下要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新中国, 他们为中华民族的解放, 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探索。

3.从经济发展状况对比。美国独立之前, 北美资本主义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 成为经济发展中的主流, 因此, 北美独立战争从本质上讲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 即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而在中国, 自鸦片战争以来有多种经济成份存在:这里面有1840年以后伴随列强殖民侵略而传入的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也有产生于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还有1927年之后出现的以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主义经济。这些经济成份的不平衡性、不统一性, 使各个革命阶级的力量不够强大, 难以担当革命重担, 因此, 不可避免地也会导致中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4.国际环境的对比。美国所面临的环境相对有利, 即18世纪英国在争夺殖民霸权的过程中与欧洲国家矛盾尖锐, 特别是与法国的矛盾最为突出。美国独立战争正是利用欧洲国家与英国的矛盾, 孤立了英国, 取得国际上的军事援助和道义上的支持。中国的民族解放运动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几乎是没有外援的, 甚至遭到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 国际环境极为险恶;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曾得到了国际上爱好和平与进步人士的大力支持。

5.从革命的结果和前途来看。美国独立后建立起了三权分立的联邦制共和政体的国家, 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处于封建制度的情况下, 这无疑是巨大的历史进步, 对后来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权建设起了示范作用。中国独立后很快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大大鼓舞了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 有力地支持了世界各国的民族解放事业, 壮大了社会主义阵营。同时, 年轻的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团结世界各国人民, 积极维护了世界和平与发展。

6.从对现代民主政治的贡献来看。美国独立战争后于1787年颁布了近代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联邦宪法, 在权力结构中突出体现了立法、行政、司法三大权力之间的“制约与平衡”原则, 在此基础上美国逐渐发展成为典型的民主共和制政体的资本主义国家, 与典型的君主立宪制国家英国一样成为以后许多国家学习效仿的榜样, 对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新中国成立后于1954年制定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它以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为其基本原则, 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这一根本政治制度更好地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 是对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成果的成功总结, 同时也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通过上述有关美国独立战争和中国民族解放运动知识的区别比较, 使学生能够透过这两个历史事件的表象去了解他们的本质, 这样就有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那段历史, 也学会了客观地正视历史, 正确地评价历史, 从中感悟历史带给我们的精彩和人生智慧。

高中地理教学中比较法的运用 篇9

地理比较法是在地理知识加工及整理基础上对其中的原理及规律加以比较的一种学习方式。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地理教师利用比较法帮助学生建立地理知识之间的联系,挖掘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逻辑思维。高中地理知识较为复杂,教师如果一味灌输知识给学生而不讲究方法, 就很容易影响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及其学习状态[1]。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良好兴趣,进而系统学习地理知识,是高中地理教师教学中的必要任务。通过采用比较法,使学生在经过比较后区别地址知识之间的联系和不同, 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水平。本文针对高中地理教学中常见的几种比较法具体分析其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1.高中地理教学中常见的几种比较法

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常使用的比较法有以下几种。

1.1同类比较

在教学活动中, 同类比较是教师常用的一个主要的比较方法。所谓同类比较是指将同一类的地理事物或者是地理现象加以比较。比如,北海渔场、纽芬兰渔场、北海道渔场和秘鲁渔场的学习中,教师常把四类渔场拿在一起进行比较,对比这四种渔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而得出进一步结论:四个渔场因为处于不同暖流的交汇处而各有不同。

1.2图 表比较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地理是地理中的第二语言,在地理教科书中,地图出现较多。地图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知识,利用图表加以区别,找出地理知识之间的差异性。例如,在学习潜水和承压水时通过两种图表的对比发现,潜水是处于个隔水层以上的地下水,而承压水则是处于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地下水[2]。这样通过图表对比,学生对于这两种概念的比较也就更加清晰和明了了。

1.3概 念比较

在高中地理知识当中, 对于某种地理现象或者是地理事物很少会有较为精确的定义, 而没有进行汇总的话就很容易让学生产生混乱,混淆各种现象。例如,在高中地理中学习“天气”和“气候”这样的地理概念时,学生只有在比较两种概念的基础上才能够理解“天气”和“气候”蕴含的深意,这样学生才记得更准。“天气”是短时间的天气情况,而“气候”则是长时间内的天气情况,是不容易变化的。二者的区别在于时间的长短不同。

2.比较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在了解高中地理教学中常用的几种比较法后, 我们对地理教学中采用比较法的具体运用进行详细分析。

2.1比较法在案例教学中的运用

在高中地理案例教学中, 通过比较法让学生更加准确地把握地理中的案例。高中地理是学习人文地理的学科,同实际生活有很大联系。在教学中,地理教学经常会利用一些案例辅助教学。以案例进行教学是为了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迁移及逻辑分析能力,将已经掌握了的地理知识同实际的生活案例相结合,建立知识联系,并且对地理知识进行重组,让学生通过案例更好地掌握地理现象和事物的本质[3]。然而,地理案例教学也是比较复杂的,学生要系统和完整地学习地理知识还需要借助一定的有效的教学方法掌握案例, 在掌握和了解案例的基础上学习地理知识。因此,教师通过使用比较法建立案例之间的联系, 增强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记忆是有效的。

诸如,在高中地理学习中,对世界工业区的学习中,教师可以通过案例比较让学生理解知识: 通过对比鲁尔工业区和老东北工业区的背景和规模等,让学生了解二者区别。

2.2比较法在地理概念教学中的运用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地理概念是其核心,很多地理知识及规律都是以地理概念为基础的。把握地理的概念是高中地理学习的关键和核心。在实际的地理教学中,对于地理概念的混淆和模糊很容易使得学生在学习地理时遇到很多问题。地理教师因为忽视了概念的解释及指导也往往不利于地理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很多学生认为地理概念只要死记硬背即可,但是事实上,地理概念是对地理原理等的文字描述,其最终目的不是要学生了解其意思,而是要学生掌握其中表达的地理信息。因而,在概念教学中,采用合适的比较法,能大大提高学生理解地理概念的水平。

高中地理一年级的课本中,学生接触恒星和行星,对于这些概念的学习,教师可通过比较教学法,将恒星和行星的概念通过对比, 得出恒星和行星不同的特点以让学生更好地区分这两个概念: 恒星是由炽热的气体构成, 行星本身是不发光的;行星是环绕恒星运转的,其公转的方向同恒星自转的方向一致。

结语

关于“比较法”教学 篇10

关键词:物理教学,教学方法,物理规律,物理过程,物理现象

成功地上好一堂课,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求知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如何根据教材的内容和知识难易程度,把握好时机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营造最佳教学情景,是上好每堂课的关键。比较法教学的宗旨在于通过事物间相同或相异特征的比较,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区别。运用比较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接受新概念或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最终目的是分解复杂的问题、具体抽象的知识,理顺零乱的知识。那么在实际的教学中怎样实施比较法教学呢?

1 用“比较法”引入新概念

物理学中一些概念有许多类似之处,隐藏着某些规律,如果我们能抓住其特点,在已经掌握概念的基础上,用比较法导出另外一个概念,可以降低知识难度。以势能为例,在中职教材力学部分已经对重力势能概念做过重点讲述,由于重力做功形象易见,所以这部分内容同学们能够较好地掌握。而电势能较为抽象,教学难度大,如果能用“比较法”将电势能和重力势能相比较而引入,可达事半功倍之效,下面列出了重力势能与电势能的比较。

重力势能是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而电势能是电场力做功,与路径无关。

重力做功,等于重力势能变化WG=-ΔEP;电场力做功,等于电势能变化WP=-Δε。

重力做正功(负功),重力势能减少(增加);电场力做正功(负功),电势能减少(增加)。

确定重力势能大小,应选零势面,重力势能大小等于质点从该点移至零势面过程中重力所做的功;确定电势能大小,应选零势面,电势能大小等于电荷从该点移至零势面的过程中电场力所做的功。

通过这些对应的比较,使学生轻松在重力势能概念基础上把电势能的概念顺利建立起来了。

2 用“比较法”区别易混淆的知识

物理中不少概念虽然形式上相同,但内涵却截然不同,教学中如果进行概念和规律的特征比较,可以区分它们的相同和相异之处。例如一对平衡力和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它们的共性都是:二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一条直线上。但是它们的内涵却极易混淆。二力平衡指的是:二力同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所以可以相互抵消;同时还应当指出:二力平衡可以是同种性质的力,也可以是不同性质的力;而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肯定是同一种性质的力,它们同时存在,同时消失。通过这样的比较,同学们在分析物体受力时,就不会把一对平衡力和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相混淆了。

又如电磁学中的左、右手定则,学习的时候并不困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应用中对什么情况用左手,什么情况用右手变得模糊不清。如果在教学中突出比较应用条件上的差异,强调关键的地方,给学生一个比较深刻的印象,则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记忆。左、右手定则有很多类同之处,诸如左、右手掌伸开的姿势,手指、拇指代表的方向等。一般来说,学生容易形成这样的模糊认识:用左手定则求导线受力(运动方向),用右手定则求电流方向。老师在教学中明确让学生懂得,问题的关键不是找哪个量的方向,而在于什么时候运用左、右手定则,也就是导线中电流与导线运动方向之间的关系,如果有电流流过导线并在磁场中受到力作用,那么求电流方向、磁场方向、导体受力方向,都应用左手定则;若是由于导线切割运动产生电流,就该用右手定则。这样进行比较,同学们就容易记住了。

3 用“比较法”实现知识的自然过渡

为了更好地理解物理学中的新知识,在教学中笔者常运用新、旧知识进行比较以完成过渡到新的知识。比如电荷q的电量与场强E和电势U是否有关呢?我们又可以用以前的知识来帮助教学。在牛顿第二定律中F=a M,即M=F/a,当物体受到的合外力为零时,物体的加速度也为零,但是这时物体的质量确为一定值;再有,在R=U/I,U、I也可以同时为零,但电阻R仍然是定值。所以说,它们都是事物本身的固有属性。通过这样的比较,使学生彻底明白:U、E是描述电场本身性质的物理量,而且电场是客观存在的,并且它是否存在与检验电荷没有关系。

再举例:我们在静电场的教学中,如何建立“电场”概念应花点心思,但是这个新知识概念摸不到看不到,往往理解起来十分困难。我们就用以往学习的重力场来进行比较。我们知道在我们周围存在着重力场,地球上所有物体都处于场中,而且都同时受到了地球的引力——重力。同样,电荷也处在电场中,电荷在电场中也受电场力的作用。物体在重力场中也存在重力势能并且与高度有关。在教学中我们着重强调电荷在电场中的电势能与它在电场中的位置有关。通过这样的比较,就可以让学生从已掌握的旧知识中顺利完成对新知识的理解。

4 用“比较法”教学可以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提升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物理教学中如果把生活经验与物理规律相比较,就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讲电势差时,我们举例河流瀑布来做比较,如果在瀑布顶端的水流量越大,那么水落到底部时获得的动能就会越大;而瀑布高度越高,水落到瀑布底部的动能也会越大。水的动能是由水在瀑布顶部具有的重力势能转化来的,也就是瀑布的重力势能与瀑布的水量、瀑布的高度密切相关。通过这样的比较最后得出结论:电势差等于电势能乘以电荷量。

在讲授物体加速度时,学生很难理解加速度不断减小这时物体速度却还在增加。这时我们把日常生活中的事件拿来做比较,把我们的身高增长做比较:从出生到长成大人,其身高不断增加,但当人的年龄到达一定时期时,身高增加的趋势就会逐渐减慢,可是身高仍在不断增加。这样的比较教学学生就容易理解:物体加速度在不断减小时,只说明物体速度的增量在不断地减少,而物体的速度值还在不断增加。

5 用“比较法”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理解

在物理教学中如果把相关学科知识与物理知识相比较,就更能加深学生理解和运用物理学现象及过程。学生在化学中已经学习了物质的内部结构,了解了物质不能生也不能消失,我们把它拿来和电荷守恒定律一起讲。既加强了各学科间的横向联系,又降低了新知识的教学难度。又如,在讲解饱和汽一节时,我们把生物学中《根的吸收》进行比较。难点在于学生错误认为达到饱和状态时,液体分子不再蒸发。生物学中当根细胞内的细胞液的浓度与土壤溶液的浓度相等时,相同时间内进出细胞膜的水分子数相等,达到了动态平衡。这也是一种饱合状态。我们放在一起来讲学生可在比较中得出结论:密闭在容器中的液体达到饱和汽状态时,单位时间内液体蒸发产生的汽体分子数和回到液体内的汽体分子数相等,也是一个动态平衡。所以宏观上液体分子总数不再减少,汽体分子数不再增加。

总之,在物理课教学中运用比较法教学,能使知识融会贯通,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大有益处的。

参考文献

[1]袁培耀.用比较法学习和复习“电场”知识[J].数理化学习:高中版,2015(10):32-33.

比较法教学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篇11

关键词:生物 教学 类比

生物比较法教学,是指按照事物对立统一规律和人的认识规律,将复杂多样的生命现象和本质,进行分析鉴别和综合比较的教学方法。比较法是研究生物学的重要方法,也是生物教学的重要方法,是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

一、生物比较法教学的作用

初中生物学,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讲述了各种生命现象和规律。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能举一反三、全面系统准确地认识掌握概念,并从各个概念中找出生命活动的规律,将知识融会贯通,这是生物教学中的一个难题。采用比较法教学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难题。它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具体来说,大致有如下几方面。

1、可使学生在已知概念的基础上,迅速而准确地由此及彼,去认识未知概念,获得新的知识;扩大原有知识的范围,加深原有知识的程度。可使学生牢固地建立起知识的内部联系,把一些零碎的知识组织起来,使之系统化。

2、可使学生准确地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中学生认识事物时,往往抓不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对那些相近的概念、成双成对、成列成排、前后联系的名词混淆不清,琢磨不定。有比较才能鉴别,一切事物总是相比较而存在的。在教学中采用比较法,突出一方,找出它们的异同,就可避免混淆和张冠李戴。

3、比较法能起到或加强直观作用。比较法能使抽象微细的生命现象和规律具体形象化,我们也称之为“对比直观”。如借用学生们所熟知的一般事物,比喻生命现象或规律,如说草履虫象草鞋,大草履虫有一个透明略呈肾形的大核,等等。这样,使学生对微细抽象的生命现象,有一个直观形象。

4、比较法是培养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比较法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维的基石,即比较是一切逻辑思维的方法。任何事物的特点必须在相互比较中才能充分地显示出来。因此,采用比较法,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比如: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学生必须用比较法,从逻辑上找出对比之项:作用场所、作用条件、反应物、生成物、能量转化等等,然后分析出对立面和统一面,得出答案。并从中看出二者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

二、比较法的类型及其运用

中学生物学主要是讲述生命现象的共性和个性,都是科学家们经过反复比较,从理论上概括总结出来的。生命现象之间有着本质的内在联系,纵横交错,网络复杂。生命现象的多样性决定了比较法的多样性。

1、类比。就是根据生命现象和规律的系统性,进行类型或类别比较的方法。根据被对比各点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类比法又分为类型比较法和类别比较法。前者是把同类的各个生命现象和规律进行比较,找出共同性和相似性,进行归纳教学的方法。后者是把不同类的生命现象和规律进行比较,找出特殊性和差异性,进行分类的教学方法。如绿藻和兰藻的比较,鲸和鱼的比较,可使学生在原有一类知识的基础上,获得另一类新的知识,扩大原有知识的范围。类型比较法和类别比较法关系密切,常相互配合,同时运用。求大同,归一类;找出特点,分门别类。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对比各方既是具有共同特征的一大类,又是具有不同特点的二类或多类。

2、列比。列比就是把相对独立的互为并列的几个生命现象进行比较的方法。如:绿色开花植物的各种根(或茎、或叶、或花、或果实)的比较;昆虫纲各目动物口器的比较;等等。可使学生从中清楚地认识到繁多的生物器官与其功能和环境条件相适应。

3、历比。历比就是从时间上和空间上,将某一生命现象发生发展历程分阶段进行比较的方法。如将高等植物各类的根(或茎、叶),按进化程序比较,可帮助学生具体生动地认识到:植物的进化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的进化历程。又如把鱼纲、两栖纲、爬行纲和哺乳钢的心脏(用挂图或模型更佳)比较,这样,学生就不难看出脊椎动物心脏的分隔变化,即由一心房一心室到二心房一心室至二心房二心室。有力地证明了动物也是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进化历程。

4、寡众比。寡众比就是将同类中的一事物同众事物比较的方法。一般以一事物为圆心,与众事物分别比较,而众事物之间不进行比较。如把茄科与锦葵科、蔷薇科、十字花科的主要特征分别进行比较,强化对茄科主要特征的认识和记忆。在分章节复习时,也可把其中的一种器官(或组织、或系统)同多种器官(或组织、或系统)分别比较。强化其一,巩固其他。

5、综合比。综合比就是把一系列的各个生命现象的诸方面进行比较的方法。一般用在总复习末期,将一本教材(或一编)的内容,分纵类和横行,综合整理,分析精炼,列出一览图表,让学生灵活运用上述各种比较法,掌握个别和整体知识的网络关系,积零为整,融会贯通,使知识系统化。如六大类植物类群的主要特征比较等。

英法比较法教学初探 篇12

首先,英法比较法教学有良好的先决条件。英语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而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中国,更是对英语教育相当重视,用一句话来表达,可以说English is spoken as a second language in China.在国内,以法语为专业的高校学生其二外为英语,而英语专业的学生越来越多地选择法语作为二外。在学生们能够很好地掌握英语学习方法的前提下,英法比较法教学无疑拥有了良好的先决条件。正如歌德所言“不知别国语言者,对自己的语言便也一无所知。”

其次,从英语和法语的来源和发展历史来看,两者有许多相似之处。法语和英语同为印欧语系,二者在其发展过程中,随着罗马帝国与日尔曼帝国的此消彼长,以及经济发展,宗教,文化交流带来的一些文化入侵,两种语言在语音,词汇,时态和语态等方面都有较多相似之处,现代法语中引进了许多英语词汇,而相当一部分英语词汇也源自法语。例如:现代法语中after-shave,baby-foot,baby-sitter,chewing-gum,cocker,design,football,hot-dog,interviewer,tramway等词汇源自英语。而约30%的英语词汇来源于法语,法国是欧洲大国,产生过灿烂的封建文化,故法语成为英语中最主要的外来语。除了一般的日常用语,如country,fruit,lamp,oil,rose,table,war,service,prison,market之外,一些宗教用语,如abbot,hermit,prior,miracle,religion,sermon,一些文化方面的词汇,如justice,peace,rich,poor,还有一些关于服装的词汇,如dress,habit,robe,collar,chemise等均源自法语。

再次,教师可通过比较法教学来启发引导学生,使其尽快把适合自己的外语学习方法应用于法语学习。如果说学习的方法和技巧是开启成功之门的金钥匙,那么教师传授的方法以及其正确引导就是铸造这把金钥匙的法宝。英法比较法的正确运用,能够使学生减少由于语言类似造成的混淆错漏,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1 英法比较法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那么如何将英法比较法应用于实际教学之中呢?笔者建议以下几种方式。

1)语音方面,采用口型发音相似比较法。英法都有26个字母,其书写相同,而读音有所不同,英语有48个音素,法语有35个音素。讲解音素发音时,要将其口型与英语类似的指出,方便学生记忆,例如:[m]、[n]、[1]这三个辅音,英法发音口型相同,但是在英语中,常常是口型做到位就可以了,而在法语中却要清楚地发出声音。而[b]-[p],[d]-[t],[g]-[k]这几组清、浊辅音在英语和法语中发音时都靠送气与不送气,声带振动与不振动来区分,但是特别要注意的是法语中的清辅音在后面紧接元音时要浊化。教师可以多举例让学生们熟悉法语中的音素。法语因语言严密有规则,一旦掌握其读音规则,再复杂的文章也能顺畅读出来。

2)词汇方面,采用英法对比相似词语和掌握词根记忆单词法。大学教育已经不是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法,而是引导归纳式启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法。法语教学也应引导学生多归纳总结,掌握单词的技巧,巧妙记忆单词。例如法语pardon,biscuit,table,saint,village等等这些词汇,意思与英语中的相同或相近,只不过发音有别而已。又如英法的一些相近词,意思相同但书写有别,例如:中国Chine(法语)、China(英语),晚餐d?nner(法语)、dinner(英语),城市cité(法语)、city(英语),纸papier(法语)、paper(英语)等等。掌握词根也是方便记忆单词的好方法。教师可以定期对于单词的词根进行总结,亦可借助英语词根进行比较,促进学生尽快掌握单词,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词根ex-(在外)英语中有extendere(伸长)、extend(伸展,扩张),法语中有extérieur(外边的)、externe(外部的)。再者,教师对于法语中有特色的名词词尾的总结也可帮助学生记忆新单词,如-tion,-eau,-aire等等。总之,词汇比较法能够使学生在遇到各类生词时,通过推敲延伸,领悟其在句中的恰当含义,从而把握文章大意。

3)时态方面,采用英法对比重点掌握三大时态法,即掌握直陈式现在时,直陈式将来时(包括最近将来时和简单将来时两种),以及复合过去时。这三种时态是法语记述中最常用的时态,重点学习可以令学生抓住法语学习的重要环节。例如:

直陈式现在时:Elle a malàl'estomac.(她胃疼)She has a stomach-ache.

直陈式将来时:Je vais aller au cinéma.(表已计划好)I'm going to cinema.

J'irai au cinéma.(表将来可能发生的事情)I will go to cinema.

我将要去电影院。

复合过去式:Il a achetéun billet de train.(他买了一张火车票)

He bought a train ticket.

除此之外表示过去的还有最近过去时,简单过去时,愈过去时,未完成过去时等;表将来的还有过去将来时等;不仅有直陈式还有虚拟式。这些时态学生们也要了解,识别,并适当地运用。法语时态的构造和英语一样,关键在于词形变化和助动词的使用。教师在总结其用法构成时,可以借鉴英语语法,通过大量的例子将无形的语法化为有形的实例,并要求学生们牢记动词变位规则,掌握句子基本结构,遵循变化规律,以不变胜万变。

4)语态方面,采用主动被动相结合,情景交融对比法。英语法语中都有主动和被动的表达方式,其组成和用法也类似。英语中被动语态的构成是:动作的承受者+be+过去分词+by+施动者;法语中被动语态的构成是:动作的承受者+être+过去分词+par/de+施动者。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利用身边的实物,用主动式举例,然后转化为被动式,反之亦然,总结出变换规则,引导学生举一反三。例如:

Le professeur a mis le livre de Victor Hugo sur le table.(主动式)

老师把维克多·雨果的书放到了桌子上。

Le livre de Victor Hugo aétémis sur le table par le professeur.(被动式)

维克多·雨果的书被老师放到了桌子上。

Nous sommes invitésàd?nner chez lui ce soir.(被动式)

我们受邀今晚到他家吃晚饭。

Il nous inviteàd?nner chez lui ce soir.(主动式)

他邀请我们去他家吃晚饭。

这些例子既简单明了,通俗易懂,又生动形象,妙趣横生,培养出学生语感,使学生们能够情景交融,融汇贯通。

2 如何掌握英法比较法

然而比较法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不足,在入门时英语会对于法语产生误导,特别是在语音方面,而且过分运用一般认知手段,把英语中的知识想当然地套在法语上也会干扰法语的学习。

那么如何扬长辟短,指导学生掌握英法比较法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激发学生兴趣,倡导自主学习

方法是学习的金钥匙,而兴趣则是学习的添加剂。激发学习兴趣首先应引导学生发挥主体作用,这种主体作用不仅限于课堂,课外预习也尤为重要。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查单词,查例句,尽量理解课文大意,弄清结构和脉络。通过充足的预习和课前思考,学生们更容易参与课堂,重点掌握薄弱点,避实击虚。经常性的预习会使学生们由客体变主体,由被动变主动,不断丰富其口语表达,增强学习语言的信心,增进学习的热情。

再者教师们也应通过多样的课堂,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热情。例如一些幻灯片,图片的展示会给学生们留下较深刻的印象。对于一些难记的单词可以串联成为小故事方便学生记忆,也就是说要词不离句,句不离文。例如:mémoire déjeuner se rendre compte portefeuille

Notre directeur a une mauvaise mémoire.Un jour,il a déjeunédans un restaurant.àla fin du repas,il s'est rendu compte qu'il avait oubliéson portefeuille et n'avait pas d'argent sur lui(我们的经理记忆力很差。一天,他到一家餐厅吃午饭,吃完饭,他才发现忘了带钱包,身无分文。)

2)分类比较,融会贯通

在介绍英法比较法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多观察,多总结,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还可通过具体的实例使学生掌握学习技巧,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技巧的获得离不开老师专项的训练和精心的设计,例如在介绍单词时,教师可有意识的将某种有联系的单词放在一起,让学生自己总结出记忆方法(相似词法,词根法,情景学习法等)。在介绍表达方式时可罗列关联词,填充替换词;在介绍文章时可指导学生提取关键词主旨句,把握文章大意。方法活,花样多,使学生苦学变乐学。

3)利用其它授课方法丰富课堂教学

固然英法比较法是学习法语的较好途径,但我们也要认识到其不足,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多种教学方法搭配使用,能开阔学生思维,达到更为满意的效果。比如,可以让学生们多听录音,背诵课文,提高其听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定期开办法语角,设置情景表演,引导学生用法语思考,用法语交流,为学生们开口讲法语营造一个良好的语言氛围......多角度,多方位的授课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弥补了英法比较法教学的不足,也能使学生得到全方位的提高,在语言学习上轻松快速取胜。

3 结束语

时代在发展,竞争在加剧,社会对外语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需要外语教师在引导学生学好专业的同时,也学好二外。对于法语老师而言,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教学的方法。英法比较法的正确运用,不仅会使复杂的法语学习变得简单明了,学生们喜欢并容易接受,也会为国家培养出越来越多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娟,江莉莉.浅谈二外法语教学方法——比较法[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4).

[2]金励斌.浅谈二外法语语音教学[J].法语学习,1996(2).

上一篇:两汉疫病的预防下一篇:阜蒙县蒙古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