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运营平台

2024-07-26

网络运营平台(精选12篇)

网络运营平台 篇1

博科战略计划全面满足对可互操作的SDN和NFV解决方案的需求

博科推出博科Vyatta平台。这是博科长期战略的第一阶段,为云和电信运营商提供开放式的模块化网络平台。Vyatta平台支持增建应用云和用户云,是业内第一次实现这个开放式战略。

Vyatta平台符合ETSI NFV ISG的要求,包含基于开放标准和开源计划的网络功能虚拟化(NFV)和新兴的软件定义网络(SDN)技术。Vyatta平台采用成熟的核心组件,例如Vyatta vRouter和vADX,以及OpenDaylight和OpenStack等开源软件项目。

CIMI公司总裁Tom Nolle表示:“博科的NFV方法基于ETSI ISG的工作和整个行业对虚拟路由和交换的兴趣,以缩短获得收益的时间。博科的NFV方法采用了运营商所希望的开放方法。博科的平台提供了可扩展的方法为运营商开发网络功能和创造服务价值,基于虚拟路由和交换,为推动收入和利润增长的功能扩展提供强劲的支持。”

Vyatta平台的架构包含三个核心层:NFV连接服务、SDN结构服务和功能编排。这个开放式架构的每一层都是模块化的,让客户能够选择适合其特定数据中心要求的产品和 / 或解决方案:

NFV连接服务 : 利用Vyatta vRouter和vADX以及包括第三方元素在内的服务链(需要的时候)部署第3-7层网络功能。

SDN结构服务:利用诸多厂商参与OpenDaylight项目的快速发展,以通过集中控制简化管理。

功能编排:引入OpenStack的广泛功能以及广泛的可互操作的第三方配置与编排层。

这个平台开放和模块的特性实现了互操作性,为客户带来更好的选择。层间通信采用基于标准的透明协议和方法,包括REST APIs和NETCONF/YANG模式,确保配置的互操作性。

博科北亚区运营商业务与战略业务关系部门总监刘韦成先生表示:“如今的虚拟化网络越来越复杂,这使得无法依赖一家厂商来提供端到端解决方案,满足对服务敏捷性和可扩展性的每个要求。Vyatta平台是业内第一个真正的开放式平台,支持越来越多致力于开放式标准和开源项目的厂商生态系统,让寻求软件解决方案的云和电信提供商获得新的收入来源,并重新获得网络的控制力。”

通过采用Vyatta平台等软件平台方法,可以控制基础架构的每一个层,确保它们采用合适的组件并更快速地适应不断变化的业务状况,同时降低资本和运营支出。

刘韦成先生表示:“每种SDN和NFV技术是针对具体的问题,而这个平台方法将加快全面实现现代化网络模式。此外,通过与行业合作伙伴合作,将继续扩展Vyatta平台,推进互操作性并确保平台达到运营商级别。”

博科在OpenDaylight和OpenStack等更广泛的行业计划中积极地与合作伙伴合作,提升他们的能力并确保平台层之间无缝的互操作。博科与几个厂商生态系统合作,他们根据这些平台功能的各种组合提供解决方案。Vyatta平台的NFV连接服务组件是源自目前已经在全球出售和部署的博科Vyatta vRouter和博科vADX的第3-7层功能。

网络运营平台 篇2

摘要: P2P网络借贷平台是一种依托互联网而兴起的新型金融服务模式,由于其方便、快捷、灵活的特性,获得了快速发展,但同时也暴露出许多问题。为加强P2P网络借贷平台的规范和健康发展,本文提出一系列优化路径。

关键词:互联网;监管;路径优化;P2P网络借贷平台

一、P2P网络借贷平台运作原理及操作流程

P2P网络借贷平台原理就是有资金并且有投资理财想法的个人,通过中介机构的牵线搭桥,使用信用贷款的方式将资金贷给其他有借款需求的人。在此过程中,专业的金融服务平台(P2P平台)充当中介机构,负责对借款方的经济效益、经营管理水平、发展前景等情况进行详细的考察,并收取账户管理费和服务费等收入。而借贷过程中,资料与资金、合同、手续等全部通过网络实现,它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民间借贷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金融服务模式。

目前,国内P2P网络借贷平台越来越多,截至2014年底,平台已达1,575家,这个数据还在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上升,虽然各个网络借贷平台都会有自己突出的特点,但是其基本的交易操作流程大致都是相同的,见图1所示。(图1)

虽然网络借贷发展速度非常快,使众多小额借贷得以满足,但是目前其规模都不大,行业发展不规范、监管缺位、内部风险控制不够等问题亟待解决,因此网络借贷在我国的发展中不可避免地面临着极大的风险。

二、P2P网络借贷平台运营中存在的问题及其风险

(1)P2P网络借贷平台运营存在的法律风险。P2P平台作为一种中介,承担的是信息公布、信用认定、法律手续和投资咨询等服务,收取一定服务费,并不参与到借贷的实质经济利益中,本身既不是债权人,也不是债务人,所以P2P平台作为民间融资的一种新型形式并不存在法律障碍,只要平台运营商不参与借贷活动,基本上无法律风险可言。但是,如果平台运营商参与借贷活动就有可能涉嫌“非法集资”,面临诸如像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非法经营、集资诈骗、洗钱等法律风险。

1、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如果P2P平台运营商把投资人的钱借出去形成债权,再将债权转让出去,这就与银行存款放款本质上没什么区别,这就有被司法部门认定“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的可能。另如P2P运营商通过将借款需求设计成理财产品出售给放贷人,或者先归集资金、再寻找借款对象等方式,使放贷人资金进入平台的中间账户,产生资金池,这种模式同样也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

2、非法经营。如果P2P平台运营商在借贷活动通过投资理财产品形式融募资金,或充当融资性担保人,由于P2P运营商大部分不具备“融资、理财”经营范围且所涉业务又是特管行业,这就很容易被扣上“非法经营”的罪名。

3、集资诈骗。如果P2P平台运营商发布虚假的高利“借款标”募集资金,短期内募集大量资金后用于自己生产经营,有的经营者甚至卷款潜逃,这种行为是集资诈骗罪的典型案例。

4、洗钱。就是指将毒品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恐怖活动犯罪、走私犯罪或者其他犯罪的违法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通过各种手段掩饰、隐瞒其来源和性质,使其在形式上合法化的行为。一来,平台主体没有主动进行信息披露和交易记录上报的机制,也不会主动承担交易记录保存和可疑交易报告等反洗钱责任;二来,平台主体对贷后资金使用情况审核力度不够,只要客户能按时还款,对其用途与申报用途是否一致也不深究;最后,由于在平台转账过程中是通过网络平台及第三方支付形式实现的,资金并不是由出借人账户直接划入借款人账户,因此洗钱分子能够瞬间实现转移非法所得,达到洗钱目的。

(2)P2P网络借贷平台监管缺失。P2P网络借贷平台是最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仅仅是一种金融理财的中介平台,最多只能算是从事金融理财服务的准金融机构,究竟是由中国人民银行进行统管还是第三方进行监管还不确定。目前,国内P2P网络借贷平台大部分都是挂靠在以某投资咨询、电子信息发展和高科技发展等字样名称注册的公司经营的,根据工商注册管理相关规定,只有通信管理部门和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能对P2P网络借贷平台进行设立审批注册管理,却不能对其从事的金融服务业进行监管。在现行的法律法规中,P2P网络借贷平台在其设立中所需要的资质、技术、人员、收费标准、收费方式以及中介行为所享有的权利和义务都没有明确规定;在其运营过程中,缺乏有效的动态检查和跟踪措施;对其中介行为的事后监管没有任何规定,一旦借款人大面积违约将对平台的运营造成毁灭性的打击,甚至对整个网络借贷行业也将产生巨大的影响。总而言之,P2P网络借贷平台在设立、运营及事后管理方面均缺乏相应监管。

(3)P2P网络借贷平台运营存在信用风险。信用风险防范一直以来都是包括P2P在内的小额贷款机构的一块短板,这不仅是影响其自身做大做强的关键因素,也是普通投资者对其安全性充满疑虑的症结所在。

1、平台与借款人之间的信用风险分析。在P2P平台和借款人之间,信用审核尤为重要。P2P平台一般通过网络或电话获取借款人的身份证、户口本、学历证明、资产状况、结婚证等相关信息,并对借款人基本信息进行调查、审核。但这些审核标准对借款人的信用、实际经营状况及贷款用途很难跟踪调查,平台难以把握借款人信息的真实性。出于利己的目的,借款人必然会隐瞒对自己不利的信息,甚至提供虚假信息,误导网络借贷平台做出不真实的信用评级,导致风险系数大的借款人获得贷款,从而产生逆向选择问题。当借款人取得贷款之后,为了获得超额收益,他们可能不按借贷合同规定使用贷款,或者从事高风险活动,如果投资成功,借款人可以获得全部额外风险收益,如果投资失败,甚至进行欺诈、洗钱、非法集资等犯罪行为,对平台的可持续发展会造成致命打击。

2、平台与出借人之间的信用风险分析。在平台(担保方)和出借人之间,信用风险比较突出。目前,大多数平台不仅仅是作为一个中介,而是充当不同的角色,比如审核方、担保方、资金管理者等。一是平台有可能利用出借人的资金自融,将触犯非法集资底线;二是出借人的资金通过第三方支付转到P2P平台账户,因为第三方支付没有资金监管权力,资金流向不明,平台卷钱跑路风险加大。

(4)P2P网络借贷平台运营存在网络系统风险。互联网网络具有开放性,平台存在的安全漏洞也有被侵入破坏的可能。黑客侵入攻击,一是可能造成网站瘫痪,信息无法及时更新,出现信息缺失,使数据的积累受到影响;二是数据库可能受到篡改,使信息的真实有效性受到破坏。另外,即使不受到外来攻击,系统本身也并非完全安全,由于设备损耗、系统故障,以及突发事件造成的系统崩溃,这些都使平台的正常运转面临网络系统风险。一旦平台无法正常运转,那么依托于平台系统的数据收集与整理就会受到影响,间接增加平台的运营风险。

三、P2P网络借贷平台发展路径优化

(1)加强法制建设。当前,国家鼓励金融创新,也在帮助金融创新,定位信息中介的P2P平台只要不涉及“资金池、假标”,而使投资人的钱对接到借款人的手中,平台作为通道获取一定收益这些都是没有问题的。由于行业进入门槛低、利益诱惑大,一些“线上中介模式”的P2P网络借贷平台,也因为竞争激烈等原因纷纷由“线上”转向“线下”,甚至存在从事非法金融业务活动的强烈冲动,个别不法分子更是浑水摸鱼、集资诈骗。为有效防范和应对P2P网络借贷行业可能出现的非法或变相吸收公众存款、非法集资、诈骗、洗钱等重大风险,可以依照《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取缔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依托现有“打非”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及部门、人民银行、银监部门、相关银行和第三方支付机构等多方工作合力,加强协调与配合,严厉打击相关违法犯罪活动。对于从事资金池模式、债权转让和代理等线下业务的P2P网络平台,鉴于其涉嫌违法违规、扰乱金融秩序,应予以严肃查处、直至依法予以取缔。

(2)将P2P行业纳入监管。对国家来说,加强监管、规范市场是完善金融体系、搞活民间小额信贷市场的必要条件。以往民间借贷并未被纳入到我国的金融监管体系,现在看来,民间借贷的形式是完善金融体系必不可少的一环。有必要将民间借贷纳入监管,给予民间金融活动合法的生存发展空间,明确参与民间金融活动相关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和责任,调整修订现行法律中有关民间金融的法律依据,鼓励民间金融阳光化发展。要求P2P平台必须经过注册后才可进入市场。有效注册是合法经营的基础,以此将其纳入监管轨道,防范金融风险,保护投资者。

当前,我国民间借贷市场的活跃与民间借贷自身门槛低、方式灵活简便、以信用为基础进行借贷的形式有极大的关系,因此在将其纳入监管的同时,也不可以完全等同于对银行业金融体系的监管,以防止掩盖民间借贷本身的优势。具体可以参照英国行业协会的方式,鼓励P2P市场的参与者组成行业协会,制定行业规则。

(3)建立并完善征信服务体系。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征信市场的培育对市场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英美两国P2P网络借贷平台之所以能够迅速发展,基础就在于国内有成熟的个人信用体系,良好的征信服务既有利于授信者业务发展,也有利于消费者更方便和快捷地获得信贷服务。目前,我国的个人信用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个人的信用记录难以完整的查找、没有一个综合的信用数据平台、各类机构的信用资料不能共享、评级方法不完备,等等。对此,可以采取与第三方信息共享的方式来增强信息的证明力度。比如,身份证认证可以与全国统一的公安部系统联网,学历认证可以与教育部系统联网,房屋产权证明可以与房屋产权登记机构合作,个人信用记录可以和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对接等。建立完备和透明的个人信用体系,通过个人的信用记录、社会保障号、个人税号、银行账号等材料便可以验证个人的真实信用等级。

同时,网贷平台应和银行或第三方支付机构进行合作,在银行或第三方支付机构设立一个专门的资金托管账户,与平台自身的自有资金账户分离开来。贷款人将资金通过网银或第三方支付平台直接打入这个托管账户,托管机构会对此账户内的资金流向进行监督,限制借款人、贷款人和平台对于该笔资金的提现或者划账,以保障资金安全。

当然,作为一名P2P投资者,应有理性投资心态。P2P投资本身就是一种“风险与收益并存”的投资行为,在投资过程中,投资人需要注意投资风险的控制,选好平台,选好标的,注意投资分散性,并对于自身的投资决策需要有承担一定风险的准备。对于无专业实力或者无时间精力进行投资选择的投资者可以适当选择优秀的网贷基金类产品进行投资,通过第三方专业的风控手段来降低投资风险。

(4)加强P2P网络借贷平台自身系统安全防护。作为网络借贷平台方,必须加强自身系统安全防护级别,采用严格的认证与数据加密体系,并做好内部风险防范机制。作为网络借贷平台来说,平台数据与资金数据应相互隔离,才能有效保障平台数据安全。数据安全防护不能一劳永逸,需要不断加强与升级更新软硬件系统,才能切实保障用户的核心利益不受损害。网络借贷平台要将客户数据当作自己的生命线来对待。平台的数据访问采取严格分级制度,每个能访问数据的人员访问信息范围仅限工作职责所需。另外,平台各个应用之间有防火墙,仅限配置为信任的通道访问。除此之外,还要定期请网络安全公司进行渗透测试,防止开发人员的疏忽造成的漏洞。

同时,P2P平台要定期组织自查,对于经营上存在的问题进行整顿和加强,从产品和运营的合规性开始,不断强化自身。从法律上、从管理上、从产品本身不断改进,这对企业的发展绝对是个良性循环。

最后,P2P行业需要规范化发展,加大对P2P行业的经侦力度实属必要,能进一步促进行业的进步。经侦力度加大,跑路事件提前扼杀,于投资人而言减少了损失;对行业而言,恶性事件概率降低,中国P2P行业的健康发展之路也就在眼前。

>参考文献:

[1]吴晓光,曹一.论加强P2P网络借贷平台的监管[J].南方金融,2011.4.[2]白浩.P2P网络借贷平台问题及解决对策[D].河北大学>硕士论文,2013.[3]林蔚.完善P2P网贷平台风险防范的法律思考[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2、以独特的城镇建设为抓手

推进就地就近城镇化建设应该强调“风格独特”,避免“千城一面”。应在充分保护和尊重现有地形村貌、田园风光的前提下,进行合理规划设计,使处于城市近郊、平原、农村区域、山林地带等不同地形地貌的城镇保持各自的风格特色,尽可能在城镇原有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与此同时,在城镇建设中还应突出文化内涵,把当地特色文化有机融入园林打造、广场、道路、住房等建筑的建设中,营造风格独特的城镇风貌,走个性化城镇发展之路。

3、以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为支撑

推进就地就近城镇化的关键在于农村产业发展。应根据本地资源禀赋、区位和环境优势、经济结构等条件,发展适合本地且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在选择时,一要做到“三结合”,政府扶持、市场需求和地域传统三方面有机结合;二要引导农民培育特色产业,做到“一乡一业”或“一镇一品牌”;三要深度挖掘本地农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扩展农产品产业链,打造有本地特色的农业品牌,以此带动二、三产业发展。

(3)创造良好环境,提高综合承载力

综合承载能力是资源环境承载力、经济承载力和社会承载力的有机结合体。

1、注重绿色高效,提升资源环境承载力

首先,规划时应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合理确定城镇开发边界,优化功能分区,加强土地集约高效利用,开发地下空间;其次,强化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环保产业,严格限制污染重、能耗高的项目;第三,加大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修复力度,提高居民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强化对城镇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的资金保障,对于存在的环境问题及时修复,确保城镇资源环境承载力稳步提升。

2、注重产业发展,提升经济承载力

发展产业,是提升城镇经济承载力的有效途径。城镇要发展产业,一是,谋划立镇强镇的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把本地的资源和区位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不能追求小而全。二是,大力发展和培育龙头企业,依托龙头企业带动产业,走龙头+规模+特色的镇域经济发展之路。三是,以抓重点项目为突破口,以兴镇强镇的项目为依托,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3、注重功能完善,提升社会承载力

首先,应按城市化的标准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以交通、水电、通信为重点,加强供水、电力、人防、防灾、污水垃圾处理等设施建设,注重城镇综合功能的完善;其次,要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应该配套完善科教文卫、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功能,保障公平、均衡供给;最后,要创新社会管理机制,转变政府职能,提升其社会管理水平,构建新型农村城镇化的管理服务网络,为城镇的和谐稳定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运营商云计算走向开放平台 篇3

运营商发力云计算

目前,国内外谈论云计算的声音此起彼伏,不过主要的云计算服务提供商仍旧以大型互联网企业为主。

在海外,亚马逊、谷歌这样的互联网巨头,已经有成熟的云计算产品推向市场。国内,盛大、新浪、阿里等互联网企业,也相继推出了各自的云计算服务。

与这些新兴的互联网企业相比,电信运营商依托网络和数据中心的优势,在云计算方面的潜力更加明显。特别是随着数据中心越来越普及,越来越成熟,电信运营商可以很容易地通过数据中心将云计算这样的新业务加载上去。而且出于自身发展的需求,运营商需要通过云计算这样的服务模式,来提高为企业客户提供差异化服务的能力,以及以客户为导向的细分市场的能力。包括英国电信、德国电信、AT&T等欧美电信运营商在这方面已经是先行者。AT&T就通过它遍布全球的网络,为汽车、保险、银行、医疗、媒体、零售、公用事业等提供了多种云计算服务方案。另外,不少电信运营商还积极地通过收购,建立起自己遍布在全球的十几个甚至上百个的数据中心,通过这些数据中心,为各类客户提供公有云、私有云,甚至是混合云的服务。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最新的云计算白皮书披露,国内三大运营商也分别进入云计算市场。中国电信于2011 年8 月发布天翼云计算战略、品牌及解决方案,2012 年将提供云主机、云存储等IaaS 服务,未来还将提供云化的电子商务领航等SaaS 服务和开放的PaaS 服务平台。中国移动自2007 年起开始搭建大云(Big Cloud)平台, 2011 年11 月发布了大云1.5 版本,移动MM 等业务将在未来迁移至大云平台。中国联通则自主研发了面向个人、企业和政府用户的云计算服务“沃·云”。目前“沃·云”业务主要以存储服务为主,实现了用户信息和文件在多个设备上的协同功能,以及文件、资料的集中存储和安全保管。

尝试

向x86开放平台迁移

除了面向公众提供各自的云服务以外,国内三大运营商也在打造面向自己内部的私有云建设。中国移动构建“大云”计划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满足公司内部IT支撑系统对高性能、低成本、可扩展、高可靠性的需要。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副院长张同须指出,目前国内运营商基本上都完成了IT支撑系统的集中化建设,但是由于之前各个业务系统都是单独建设的,呈现“烟囱的”的架构,因此尽管从表面上看是集中化,但是实际上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特别是“烟囱式”的模式,各系统之间相互独立,无法形成资源共享。而且这种模式在处理大规模事务的时候,面对海量数据会遇到一些瓶颈,所以需要将云计算引入到运营商IT支撑系统的建设中,通过云化打破现有的信息孤岛,实现资源的共享,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运维成本,实现IT支撑系统的快速响应的能力。

私有云的建设,除了能给运营商的IT支撑系统带来上述好处外,另一个很重要的目的也是为了向企业级用户提供私有云服务做准备。

在前不久结束的通信行业云计算峰会上,中国电信集团公司企业信息化部黄礼莲处长就表示:“在中国电信看来,云计算是最成熟的电信级应用之一。它不但能给不具备自己建设IT基础设施的中小企业带来福音,也适用于大型企业。但是对于后者而言,由于业务相对比较复杂,而且标准化程度也有待提高,会拥有比较复杂的软硬件异构环境,以及复杂的计算要求。所以,对大型企业的客户而言,中国电信的云计算策略也是以建设私有云为主。”

据悉,在中国电信内部私有云建设中,为了实现降低总体拥有成本的目标,大幅度提高了采用x86 服务器的比例,并通过虚拟化提高服务器资源的利用率。目前中国电信在一些省级公司已经开展了私有云计算资源池的建设,尝试将一些在原有小型机的应用向x86平台迁移,由x86平台服务器资源池来承载桌面与绝大部分内部IT系统,并且通过X86平台分布式计算环境,部署数据挖掘等海量计算应用。

“中国电信下属的省公司,将原有小型机和物理x86平台服务器上部署的100多个应用,迁移到了部署在x86刀片服务器虚拟资源池上。相比小型机,实现了服务器1:4的整合。迁移后CPU利用率够提高了40%,不仅大大降低了运维成本,减小了能耗。而且新平台可以随业务需要动态伸缩,使业务可以快速部署。”黄礼莲说。

不过黄礼莲也表示,x86平台虚拟化所带来的成本降低,从成本测算模型来看,主要体现在硬件层面成本的节省。但是在软件层面,成本的降低并不明显,甚至略有增加,所以未来还需在整体层面如何进一步降低成本加以研究。

链接

突破云计算的瓶颈

云计算带来的一个最大挑战就是解决大规模虚拟机部署所带来的I/O瓶颈。所以,英特尔最新推出的至强E5-2600处理器集成了提高I/O性能的创新技术,其中就包括了集成I/O和数据直接I/O技术。前者通过将I/O控制器融合到处理器,对数据流进行了重新设计,从而降低了延迟,提高了数据吞吐率,并支持最新的PCI Express3.0规范,能够有效满足需要大量带宽的应用程序的需求。后者能够支持英特尔以太网控制器和适配器将I/O流量直接传输至处理器高速缓存,减少将其传输到系统内存的过程,从而降低功耗和I/O延迟,从而提高整体系统的效率。(文/汤铭)

网络运营平台 篇4

一、城市消费指南平台的内涵和发展现状

1、内涵。

作为一种新型商业模式, 消费指南平台的主要内容是构建基于特定城市的生活消费指南网站。为市内各类商家提供成本低廉的“网络名片”、“促销信息发布平台”, 为广大市民提供获取消费资讯、优惠信息及分享购物体验的互动平台。网站的主要版块一般包括:优惠打折版块, 及时发布本市商家重大优惠促销信息;消费资讯版块, 发布最新热门消费资讯;电子优惠券版块, 配合传统商家促销活动向顾客发送电子优惠券;消费社区版块, 消费者分享消费经验、组织团购活动的人气社区;生活服务版块, 为市民提供实用生活服务信息。

2、现状。

我爱打折网于2004年在北京成立, 开始了对消费指南平台这一新型商业模式的探索。该网目前有北京、上海、广州三个分站。作为一家生活消费信息类网站, 该网站涵盖了购物、美食、丽人、婚嫁、旅游等大部分跟生活消费有关的内容。此外, 2007年成立的上海打折网, 是上海最早的专门从事为白领上班一族提供商场促销信息的专业网站。上述两家网站的成功运营使得消费指南平台这一商业模式初步成型, 但目前两家网站服务地域仅限于北京、上海、广州, 全国其他城市基本处于空白, 其在网站功能设计和管理维护上也都存在着较大的改善空间。基于目前现状, 探索该商业模式中具有普遍推广意义的商业规律显得尤为迫切。

二、城市消费指南平台的价值分析

城市消费指南平台解决了传统商家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可以为传统商家、消费者及网站运营者自身创造独特的价值。

1、商家价值。

消费指南平台是商家的低成本信息发布平台。传统商家经营的核心之一是将企业销售的各种信息, 包括推出新品、优惠打折、营业推广活动等传播给顾客。传统推广手段, 诸如派发宣传单、大众媒体广告等, 或者推广效果有限, 或者成本高昂。消费指南平台为传统商家提供了通过互联网连接顾客的手段和工具。消费指南平台对传统商家的价值是商家网站无法替代的。对于那些已经建立或计划建立网站的中小商家而言, 相对高昂的网站建设、推广、维护费用是一道难题。即使企业愿意支付这项费用, 其成本相对于网站为企业创造的价值来说可能又是不经济的。此外, 由于单个商家的网站信息内容单一且实践中消费者无法逐一造访, 再加上缺乏推广, 往往出现网站建成后访问者稀少而难以实现预期目标的情况。上述现象反映了中小商家在网站建设方面的尴尬境地, 而城市消费指南平台正好破解了这一难题。

2、消费者价值。

网络购物市场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在于其价格优势和便利性。城市消费指南平台则可以帮助消费者在传统商家购物消费时获得价格优势和便利性。面对不断提高的城市生活成本, 城市消费指南平台可以为消费者提供新鲜的优惠促销信息, 帮助消费者货比多家, 选购物美价廉的商品以降低生活采购成本。城市消费指南平台也为消费者获得了实体商店消费时前所未有的便利性。面对城市商业中心日益拥堵的交通和停车困难问题, 在不同的商场之间穿梭比较, 收集商品信息是一件费时费力的事情, 而且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漏掉消费信息的情况。通过访问城市消费指南网站, 消费者足不出户, 便可以对本地各种优惠促销信息一览无余, 在外出购物之前就可以明确购物目的地, 省却奔波之苦。网站也能够帮助消费者全面动态监测各种消费资讯, 及时掌握所需商品的优惠促销信息。人类是以聚集而生存的动物。虚拟社会提供了具有相似经历的人们聚集的机会, 这种聚集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并形成富有意义的个人关系。[2]消费指南平台为消费者提供了与兴趣相同的消费者彼此交流, 分享购物体验的场所, 满足其相互交流和交往的需要。消费者也可以借助平台提供的网络社区功能发起团购, 增加自己和商家讨价还价的实力, 降低购物成本。为了提升网站的消费者价值, 运营者可以在网站中添加各类便民服务信息, 诸如天气资讯、交通出行、电视节目等信息, 在提升网站客户价值的同时, 也将为网站增加访问量并聚集人气。

3、网站运营者价值。

网站运营者通过在特定城市运营消费指南网站, 能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我爱打折网的运营实践表明, 消费指南平台如果运营得当, 可以获得数量巨大的访问量从而为网站聚集人气, 最终使网站具备媒体价值并获得广告收入。网站的另一收入来源是加盟商家的会员费或服务费。由于平台服务的对象广泛, 涵盖为市民提供消费服务的各类组织和个人, 网站运营者可以从中获得较大的利润空间。

三、城市消费指南平台的运营策略

1、推广策略。

为网民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服务是网站推广的首要工作, 在此基础上合理的推广策略才可以发挥功效。网站运营者可以基于合作营销的思路来设计推广策略以降低推广成本。所谓合作营销, 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为达到资源的优势互补, 增强市场开拓、渗透与竞争能力, 联合起来共同开发和利用市场机会的行为。[3]消费指南平台的成功运营, 将为传统商家提供通过互联网联系消费者的廉价平台, 网站运营者和传统商家基于此点的利益是高度一致的。因此, 网站的推广可以充分借助传统商家的店面资源和传播渠道, 通过对商家减免服务费用、提供网站广告等手段, 在传统商家的卖场显著位置设置标识, 表明该商家已经加入城市消费指南平台, 消费者欲获知本店最新的优惠促销、新品推出、特卖商品展示等信息, 可以登陆消费指南网站。在传统商家派发DM广告等形式的传播活动中, 也可以通过合作使传统商家在DM上标明消费指南网站上含有本店的最新营销信息。吸引传统商家参与网站推广的动力, 一是传统商家要借助消费指南网站以低廉的成本发布营销信息, 对网站的推广也是对其自身营销信息的推广;二是传统商家不必专门为推广活动支付费用, 仅是利用其已有的营销传播资源, 而商家还可以从消费指南网站获得服务费用或广告费用的减免。平台还可以和建有网站的传统商家交换网站链接, 双方均得以在不支付费用的情况下获得网络推广机会, 共享双方已有的访问者资源。在上述主要推广措施之外, 网站运营者还可以借助本地论坛、QQ等即时通讯工具进行低成本推广。如果财务状况允许, 消费指南平台也可以借助在本地知名门户网站发布网络广告来进行推广。

2、管理和维护策略。

消费指南平台运营成功的关键在于能否为市民提供及时的消费信息服务, 提供获取消费信息的便利渠道和购买物美价廉商品的机会。因此, 对网站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维护尤为重要。对于信息的发布和更新, 可以给传统商家提供两种选择:一是网站设置专职的信息管理员, 对自身缺乏信息发布管理条件的商家提供发布和更新信息的服务;二是在网站设计中赋予加盟商家管理账号和密码, 允许其进入专有的版块发布和更新信息。在网站设计和维护工作中, 要注意对特卖商品、人气商品、新品等进行多媒体形式的多维展示, 以使顾客真正做到足不出户, 便可获取目标商品的基本信息, 节约外出购物挑选商品的时间和精力。该措施可以在网站中形成类似卖场管理中的“磁石商品”效应, 强烈吸引顾客关注网站上的信息, 并形成对网站的黏性。

总之, 消费指南平台作为一种联系传统商家和消费者的手段, 其网站原理、功能设计、推广维护等问题, 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还处于探索过程中。在网络社会全面到来的时代, 该商业模式的逐步成熟和付诸实践, 具有较强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net.cn, 2010-7-15.

[2]孔伟成, 陈水芬.网络营销 (第二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平台运营总监是什么 篇5

2、负责参加平台调研、业务梳理、运营计划制定、平台工作汇报、工作流程制度管理等一些系列工作;

3、负责组织落实资源,优化平台基础设施和业务系统调研、梳理、信息整合工作;

4、负责定制平台的运营运维管理的科学考核指标;

5、负责对运营工作的统筹管理,确保各项运营运维工作指标顺利达成,完成项目各项验收工作;

6、负责协调平台内部各方资源和指导平台各合作伙伴解决各项问题,提升平台运营效果;

7、与客户沟通交流,明确各项相关业务信息;

区域代理商运营平台的构建 篇6

传统销售渠道多采用区域代理商、分销商、零售商的二级或三级结构模式,厂家在加强对区域市场的有效管控、提升渠道运营效率、实现区域市场的精耕细作的过程中,以厂商价值一体化为原则,以区域代理商为基础,构建优质的区域运营平台非常重要。

区域代理商是厂家在区域市场中的具体操盘者,既是厂家重要的合作伙伴,又是各地区分销商的支持者。因此,区域代理商要准确定位自身的职责,在厂家——区域代理商——分销商这条营销价值链中发挥好自己的作用,共同提升企业产品在区域市场的影响力。

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严重同质化的竞争手段,区域代理商面临诸多困惑,如何尽快完成公司化、组织化的变革,如何突破旧的管理模式所造成的瓶颈,如何推进制度的完善和流程的规范,如何加强内部日常的管理,从而实现由结构效率带动运营效率的提升,是很多区域代理商迫切需要思考和改进的问题。

在新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区域代理商应该具备或发育的职能总结起来为六条:

1、业务执行职能:对区域市场进行规划,再按照规划进行开发与维护;

2、策划推广职能:制定市场推广方案,在区域市场内进行品牌传播和推广;

3、强化增值性服务职能:如为生产厂商提供渠道管理、做市场、提供物流服务,为下游经销商做培训、提供资金支持、技术方案等;

4、信息服务职能:对区域内市场信息组织进行搜集,定期进行整理向厂家反馈;

5、财务服务职能:一方面要与上游的厂家对接,保证资金流的稳定与顺畅,另一方面要与下游的分销商或零售商对接,保证货款的回收与安全;

6、物流服务职能:承接厂家与终端零售网点或分销商之间货物的中转,并承担渠道网络的维护和服务等。

为了实现以上职能,区域代理商必须要进行组织体系建设,打造有效的区域管理平台,以支撑起区域市场运营的需要。区域代理商根据自身不同的发展阶段,逐步发育组织体系建设,完善而合理的组织结构有助于区域代理商的运营效率提升,也是区域代理商管理水平的体现。

一、组织结构设置

很多经销商在与厂家合作的过程中迷失了自己的方向,依然以卖方市场的角色进行配置组织架构,通常只设置销售部门和财务部门。销售部门的功能非常单一,多数还停留在推销认识阶段上。基于新的市场定位与职能,必须要有相应的组织架构设置来对应新的职能需要,更多体现从市场需求出发,以市场为导向来重构组织架构。如:增设市场部门、信息服务部门等,以服务产品、服务品牌的形式全方位对产品进行营销活动。下面以案例的形式来描述区域代理商组织架构的设置及核心业务流程的制定:

湖北某经营瓷砖的代理商,该公司从小到大,近5年来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从建材市场上的小批发店,发展成了一家初具规模的中型经销商,公司拥有员工200余人,年销售额约1.2亿元。公司从05年开始进行公司

化改革,引进了一批行业的职业经理人,逐步发育公司的组织建设和营销团队的打造,与市俱进,迅速完成了转型。转型前的公司内部组织结构为:

该组织结构体现了以销售为导向的营销型企业的特征,业务部门为主导,各职能及后勤部门相互配合,共同确保销售任务的完成,有效支撑了新形势下区域代理商各项职能的实施。

二、基础管理体系建设

(1)目标管理体系

要求在保证公司目标实现的前提下层层分解,并在分解过程中上下沟通,达成共识。分解各个业务员的工作计划目标,包括销售计划、回款计划、终端拜访计划、网点开发、人员培训计划等指标即为当月的考核指标。这样将公司总目标层层分解,并以当月的分解目标作为考核指标,可以牵引营销人员在完成目标的方向上努力,从而将每个营销人员的目标与整个企业的目标相统一。

目标管理流程:制定销售目标一销售目标分解一具体工作计划→检查、控制、指导→评估、考核→有效激励。

目标分解流程:公司目标(总经理)→布置并要求承诺→区域目标(区域主管)→布置并要求承诺→个人目标

(业务经理)。

(2)计划管理体系

目标和计划根据目标分解和管理层级的不同,制定各部门的工作计划,计划类别分为全年计划、季度计划和月度计划三类。

全年计划:每年年初,各部门根据公司下达的年度目标,制订本部门的年度目标与计划,经直接上级批准后组织实施,在工作计划中,对工作目标分解到季度。

季度计划:每季度初,各部门负责人(经理级)的直接上级根据该部门年度计划和季度目标,提出该部门本季度的工作重点和目标,各部门负责人(经理级)制订本部门的季度工作计划,经上级批准后组织实施,在工作计划中,对工作目标分解到月度。

计划沟通与确定:上级应对下级的当期工作目标进行指导,并对工作结果提出要求。

下级根据上级的指导制订本部门的计划,在指定日期前向上级提交。在定稿目前,上级应对下级的计划进行确认,上级主管对下级的工作目标与计划有最终决定权。在计划制定过程中,上下级间有必要对完成计划的难点进行有关实施策略和方式、方法的讨论,最终确定计划的完成时间、质量、检验方式。计划确定后,直接上级和员工各执一份,并在主管部门备份,作为本季度或全年的工作指导。

(3)绩效考核管理体系

1)、职能部门员工绩效考核。

为了督促公司部门经理持续的提高本部门的绩效水平,同时体现整个部门的协同精神,提高团队整体运作能力,公司职能部门员工及直营店员工的绩效考核分值与本部门、本直营店绩效分值联动。

行政人事中心负责绩效考核工作的管理、组织和监督,行政人事中心是各岗位考核普通投诉的受理部门和考核流程执行过程的监护者。

考核数据需求表:

2)、业务人员绩效考核。

经销商要根据自身区域的特点以及各业务人员所分区域的实际情况对业务人员的月度考核在考核细则上有所侧重,比如区域处于市场开发期时的考核侧重于网络开发环节的考核;市场巩固期时考核要销量和网络质量的维护并重;处于市场提升期时考核要则重于销量的完成率,只有对不同区域市场和市场不同时期给予不同的考核重点,才能有效指导和牵引业务人员工作的重心,才能提高业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业务人员绩效考核表:

(4)薪酬激励管理体系

1)、薪酬模式和结构的动态设计。对于不同市场的开发情况,对业务人员的考核应该有侧重:市场提升期侧重销售回款额,市场巩固期侧重市场份额增长率,市场开发期侧重网点开发数量。

在不同的区域市场,对业务人员的考核也有侧重:在区域代理商商品竞争力高、市场份额大的利基市场,对业务人员的考核侧重于销售回款以及利润率;在竞争性市场和发展性市

场,对业务人员的考核侧重于销售增长情况以及客户维护情况;在空白市场或份额很低的开发性市场,对业务人员的考核侧重于网点开发计划完成率等。

2)、在公司发展的不同阶段,对业务人员应采用不同的薪酬模式:在发展初期采用低保障高激励的薪酬模式,对业务人员的薪酬考核特点为低工资、高奖励并且事前明确并完全与销量挂钩,上不封顶;在发展中期采用保障与激励并重的薪酬模式,对业务人员的薪酬考核特点为一定水平工资、适度奖励并且销量和重点考核各占部分;在稳定成熟期采用高保障低激励的薪酬模式,对业务人员的薪酬考核特点为工资相对高,当期激励相对低并且福利完善,鼓励长期做贡献。

另外,采用综合激励手段:如员工的晋升制度,选派优秀员工学习深造,对优秀事例的即时激励和表彰并进行事例的传播学习,组织员工定期培训等。

三、核心业务流程再造

区域代理商未来发展的一条主线必将经历业务调整和结构升级,在此过程中,业务流程再造是能迅速实施并有效的途径。流程再造的核心是其通过对价值链中各个环节进行分解并对流程进行规范,区域代理商的业务流程的规范有助于提升业务效率,对复杂的流程进行简化,同时明确区域代理商经销商各部门间的权责,促进部门间协同,确保各项业务的顺利开展。下面还是以上个案例中湖北代理商为例来描述几个核心业务流程:

1、零售流程

流程说明:

◆门店成交后,由住店收银员负责开出三联送贷单,传至仓库,仓库发货完成客户签字确认后,传回财务部,销售完成;

◆由财务部知会信息服争部销售完成,由信息服务部进行售后服务工作的跟进和协调。

2、分销流程

流程说明:

◆客户要贷需求统一有分销部向财务进行传递,在成交后由客户自提或仓库配送,并生成销售报表,以供查阅;

◆工程批价由分销部根据权限范围逐级上报,在得到批复后传至财务部,按照批复价格进行收银开单;

◆紧急要货情况,由分销部负责协调上报,在所授权限范围内可进行先调贷后付款的工作。

3、工程业务流程

流程说明:

◆工程部将销售信息逐级上报批价,在所授权限范围内的价格确定与客户确定是否成交;

◆根据成交协议由财务部负责收款并开出三联出库单,由仓库配送或客户自提;

◆销售完成后由财务生成销售报表并将信息传工程部及信息服务部,进入售后跟进阶段;

◆外围分销地区由分销部代替工程部进行以上操作。

4、售后服务流程

流程说明:

◆直营公司及分销系统将客户售后服务需求报备到信息服务部;

◆信息服务部对信息进行分类和处理,确认完成售后服务工作所需的部门及人员;

◆向相应部门及人员发出售后服务提示,确认其将能够完成客户的售后服务工作;

◆信息服务部将对售后服务具体工作进行跟进监督。

5、推广及促销活动流程

流程说明:

◆直营及分销系统将广告或促销活动方案传递市场部,市场部在进行审批后报总经理审批通过;

◆市场部对方案进行指导和修改并根据需求情况协助支持物料制作;

◆在广告或促销完成后,通过照片等形式形成报告传递至市场部,由市场部进行效果评测并附上意见报总经理审批;

◆总经理审批通过后由财务部按照政策为其报销费用,同时市场部进行备案。

网络运营平台 篇7

进入21世纪, 传统的各级有线电视台按照国家和广电总局的规定实行了“台网分离”的政策, 出现了单独运营有线电视网络和电视内容业务的企业形体——有线电视运营商。信息时代已经来临, 有线电视运营商开始进入到宽带、语音以及IPTV等竞争领域, 进入到“三网合一”竞争领域的国内运营商主要有传统固话运营商、移动通讯运营商和有线电视运营商, 这三类运营商都将成为综合性的集视频、数据、语音于一身的多业务运营商 (见表1) 。那么, 有线电视运营商怎样才能在这场“三网合一”的竞争中取得先机呢?笔者认为关键在于传统有线电视运营商需要尽快转换角色——从单纯经营有线电视转换成为集数字电视 (DTV, Digital TV) 、视频点播 (VOD, Video on Demond) 、宽带接入 (BA, Broadband Access) 等多业务平台综合运营的新型网络运营商。

本文在双向HFC有线电视分配网络的基础上, 通过分析比较DTV传输网、VOD内容传输网、宽带城域网与传统的双向HFC分配网之间横向与纵向的关系, 提出针对新型有线电视运营商多业务综合性网络运营平台的“分而治之, 综合运用”的运营方式, 进一步探讨新型有线电视运营商进行多业务网络平台的建设与可持续性发展的可行性。

2 多业务网络对比关系与运营办法

双向HFC有线电视网络作为实施多业务综合运营的基础网络平台, 对新型有线电视运营商进一步开展新业务有着重要的作用。双向HFC有线电视网络的主干线采用光纤传输, 小区支干线和进户线仍采用同轴电缆作为传输介质, 它将光纤传输和有线同轴网络结合起来, 兼顾了业务需求和现实可行性, 是一种很有独特优势的接入方式。目前双向HFC网具有以下特点:

(1) 实现FTTB:采用光纤到楼栋的概念, 每个楼栋单元拥有一个光节点, 一个光节点覆盖200个用户;

(2) 支持双向通信:支持运营商经营交互式业务;

(3) 优越的未来拓展性:利用了光纤传输的优点和有线电视同轴网络的便利, 具有很好的扩展性, 可以支持未来的通信业务以及网络结构方便地升级;

(4) 充裕的带宽资源:可利用的同轴电缆带宽高达1GHz。

采用频分复用网络的双向HFC有线电视网络, 不同业务分配在不同频带上。通过采用频分复用方式, 将业务调制到各自频段, 从而实现了广播电视业务与交互型电信业务、模拟业务与数字业务共享传输媒体。典型HFC网频谱资源分配方案如图1所示。

从HFC网络的频谱资源分配情况, 以及各业务网络传输内容的方式来看, DTV、VOD、BA三块业务的核心传输网:DTV传输网、VOD内容传输网、宽带城域网与双向HFC基础网络的关系如下:

(1) 从频谱资源的角度出发, DTV、VOD、BA业务同属于基于HFC网的频谱范围内的业务, 即DTV、VOD、BA业务的核心传输网之间属于相对独立的横向关系。

(2) 从网络承载内容的角度出发, DTV传输网、VOD内容传输网、宽带城域网所传输的数据都需要通过双向HFC基础分配网络传输到每一个终端用户, 即三类传输网络分别与双向HFC基础网的关系属于联系紧密的纵向关系。

DTV传输网、VOD内容传输网、宽带城域网与双向HFC网之间关系如图2所示。

基于上述三个业务网络与基础网络的横向、纵向比较关系, 以及针对有线电视行业的行业特性, 有线电视运营商在三种不同业务的核心网络上的运行管理上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政治特性——有线电视行业作为国家的宣传工具, 具有传播的普遍性及实时性, 在DTV传输网方面需要极高的安全性要求, 在一定程度上需与其他业务网络分离。

(2) 业务特性——这三种业务的业务数据在上下行流量、Qo S、数据速率、数据封装格式等技术指标上都存在着诸多差异, 三种业务核心传输网络的分离运营有利于业务的迅速开展。

(3) 效益特性——利用双向HFC网络同时承载三种不同的业务, 灵活综合运用三种业务核心网络在信令控制、用户终端设备数据库和网络监控等方面的技术手段, 使多业务网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有效解决“最后一公里”的接入问题, 降低接入成本, 提高有线电视运营商的经济效益。

综上所述, 我们提出了新型有线电视运营商多业务网络综合运营的运营方针——“分而治之, 综合运用”。

3 多业务网络运营平台架构

3.1 多业务网络物理分离、独立管理

有线电视运营商多业务网络平台运营中, 由于各业务存在“政治特性”和“业务特性”的不同, 并且三类业务的核心传输网络属于横向相对对立的关系, 因此承载这三块业务的核心传输网络在建设上是物理分离, 适合多业务运营网络平台中各业务相对对立的管理模式。DTV传输网、VOD内容传输网、宽带城域网物理相对独立的分离架构如图3所示。

三类业务的核心传输网络在物理上结构上相对独立, 并且由于三类业务的内容来源与传输逻辑通道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性, 因此在各个业务的内容采集、编辑、制作和管理上也是各有自己的一套模式和办法, 即业务内容的分离管理。具体如表2所示。

可见, 从DTV、VOD和BA业务的核心传输网络结构以及业务内容两方面的运营管理来看, 新型有线电视运营商有必要在多业务网络运营中做到多业务核心网络的分离与独立管理, 即“分而治之”的网络建设和运营管理办法。

3.2 多业务网络综合运用

鉴于DTV、VOD、BA业务核心网络的效益特性, 新型有线电视运营商在部署三种业务网络管理系统和应用系统时, 可以采用统一系统和资源共享的方式来综合三种业务核心网络在控制信令、网络监控和用户终端设备数据库等方面的运用, 达到有机结合多业务网络的目的。多业务网络综合运用构架如图4所示, 表3浅析了图4所涉及的三种业务网络综合运用项目。

由此可见, 多业务网络运营在“综合运用”方面的体现主要是从统一的信令通道出发, 并在管理系统和应用系统平台统一性的基础上, 实现了融合物理和业务内容分离的多业务网络运营。

4 结束语

传统的有线电视运营商单一的业务经营模式已经不能适应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 因此有线电视运营单位需要有新的网络建设方案、持续发展思路和新型的运营管理办法, 才能在竞争市场中占得先机。本文基于多个业务的核心传输网络与双向HFC网络的纵向、横向的对比关系, 结合各个业务的特性, 提出在目前的有线电视多业务网络运营平台中建设多个核心传输网络的必要性及“分而治之, 综合运用”的运营管理办法。

摘要:多业务网络综合运营将是新型有线电视运营商的发展特点。本文通过分析有线电视运营商在DTV传输网、VOD内容传输网、宽带城域网、双向HFC分配网的纵向、横向关系和特性, 提出了“分而治之、综合运用”的多业务网络运营办法, 并分析了多业务网络运营架构。本文对有线电视运营商多业务网络的发展和运营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网络运营平台 篇8

宁波市鄞州区的数字电视推进工作从2007年10月正式启动, 经过几年的不断建设与完善, 数字电视用户迅速发展, 网络规模日益扩大, 各种增值业务逐渐拓展。事业的发展对我们的运维、管理和服务也提出了全新的挑战, 如何确保网络安全、优质运行?如何能不断提升用户满意度?如何确保多业务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在实际中不断摸索、总结, 根据“整体规划, 统一管理, 分步实施, 逐步完善”的原则, 我们先后建立了综合业务支撑系统 (BOSS) 、呼叫中心、网络资源管理系统和综合网管系统, 逐渐形成了一个系统、完整、集约化的广电网络运营支撑综合平台, 从而为鄞州广电的多业务运行、精细化管理和高质量服务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1广电网络运营支撑综合平台结构

“三网融合”赋予了“广电网络运营支撑综合平台”更深更广的含义, 同时也对“广电网络运营支撑综合平台”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广电网络运营支撑综合平台”是连接用户、业务和网络的纽带, 能为广电业务提供支撑, 为用户提供优质服务, 为网络提供安全、可靠保证, 从结构上主要由综合业务支撑系统、呼叫中心、网络资源管理系统和综合网管系统等多系统组成, 参见图1“广电网络运营支撑综合平台”结构, 以下结合各系统的建设过程分别加以介绍。

2综合业务运营支撑系统的建设

1.项目的必要性

综合业务运营支撑系统是以客户服务、业务运营和帐户管理为核心, 以服务和计费作为系统的主要功能, 用以支持运营商多业务运营的系统。广电多业务的开展使得以往对每种业务建立一套支撑系统的方式已不适应业务发展的需要, 建设多套业务支撑系统, 一方面存在投资重复、维护困难、操作复杂等问题, 另一方面因客户资料分散、业务产品独立等原因, 无法支持运营商的多业务产品捆绑销售策略, 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市场的拓展和业务的发展, 因此需要建立一个能够实现多业务“统一客户、统一产品、统一认证, 综合管理、综合营销、综合计费、综合帐务”的综合业务支撑系统。通过系统建设, 进一步整合业务运营资源, 统一业务运营和支撑平台, 达到不断提高业务运营能力和客户服务水平, 充分发挥网络价值和提升盈利空间的目标。

2.相比SMS的优点

和许多广电同行在数字电视业务开始初期一样, 是建立BOSS系统还是SMS系统, 我们也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比较和市场调研, 最终选择了建立BOSS。

BOSS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 而SMS则是相对封闭的, BOSS系统无论在功能上还是在业务的处理能力上都有许多的优点:

1) BOSS支持广电全业务的开展, 包括数字电视、模拟电视、宽带上网以及增值业务等;SMS只支持单业务, 如数字电视;

2) BOSS支持自定义工单流管理, 可以对所有业务的工单流程状态的监控, 有效协调各部门之间工作;SMS不支持;

3) BOSS支持灵活的市场营销策略, 可以单频道订购, 也可以频道组合打包订购, 可以与不同的频道服务或增值服务, 跨平台服务 (宽带) 打包订购;SMS只支持单频道订购;

4) BOSS支持“三户关系”, 支持一个客户多帐户、多用户证、多个设备终端的关系, 可以灵活定义各设备终端的支付关系, 即一个客户下所有终端费用可在一个帐户上支付, 也可分多个帐户支付, 这样就更有利于未来多业务的开展和管理;SMS不支持;

5) BOSS支持帐务周期管理, 可按天计算, 支持报表管理;SMS的帐务管理只能以月为周期, 报表程序定制, 改报表需要改程序。

3.系统概况

1) 支持用户数量100万户以上, 今后系统容量能平滑扩容到200万户用户级;

2) 在完成整体转换过程中, 能够同时支持有线电视业务、数字电视业务、互动点播业务;

3) 支持多级业务网点经营, 实现“分散运营、统一管理”的经营管理理念, 数据集中管理, 支持集中的认证、授权、计费功能, 提供Web方式的远程操作管理功能;

4) 对外接口具有良好的扩展性, 能够支持对现有系统的接口集成, 如与华数BOSS对接, 实现与华数互动用户数据的实时同步。

4.系统功能的描述

综合业务运营支撑系统主要为鄞州广电的用户、合作伙伴、业务管理者和营销服务人员提供服务。如图2所示, 综合业务运营支撑系统主要实现以下基本功能:

1) 业务受理:接收来自用户的业务办理请求, 完成业务管理、用户变更等日常营业操作, 目前主要完成模拟、数字用户有线开户、新装, 套餐订购, 用户信息、设备及套餐变更等多种业务;

2) 综合营业:主要包含用户各类信息查询如受理记录查询、营业缴费查询, 客户管理、缴费管理等;

3) 帐务管理:完成帐户管理、出帐管理、帐单管理、优惠管理、欠费管理、银行代扣划款管理等帐务相关的操作;

4) 统计报表:根据鄞州广电的业务运营需求, 实时或定时生成营业类、财务类、市场促销类的报表;

5) 工单管理:针对需要上门安装的业务类型, 完成工单的生成、派发、处理、回笼等施工流程的管理, 目前已有9个街道及乡镇实行工单的远程派发;

6) 系统管理:系统管理实现综合业务运营支撑系统的管理和维护, 规范IT运行管理和操作, 提高系统可靠性、可用性, 保障业务的稳定;

7) 产品管理主要实现以下功能:提供对构成产品的服务、资费配置管理;实现产品定义、产品组合、产品生命周期管理;根据产品的业务属性、营销渠道属性、客户服务属性等进行产品发布、销售控制;

8) 资源管理:强调业务资源的全面性, 关注业务资源全过程管理, 实现业务资源生命周期的自动化及分级管理;

9) 计费处理:支持有线电视视听维护费、付费频道和互动电视等多业务计费数据的采集、计费和入库;

10) 帐务处理:根据帐务管理模块的设置, 定期或立即生成帐单, 同时, 完成帐单的销帐处理;

11) 合作伙伴管理:根据合作伙伴的结算策略, 定时生成结算清单, 作为与合作伙伴结算的依据, 目前我们主要是与华数合作开展互动点播业务;

12) 自服务系统:用户可通过自服务系统查询用户信息, 点播详单, 缴费信息等;

13) 卡系统:完成卡的生成、销售、充值、回收等功能。

5.扩展功能包括:

1) 支持多个业务运营, 不断开发包括宽带业务的新业务;

2) 部署统一认证系统, 实现互动电视及宽带业务的统一认证、授权、计费;

3) 在已完成近郊远程派工的基础上, 实现全区的统一远程工单流转, 统一派工, 统一回访, 从而进一步规范服务流程;

4) 与其它系统实现数据互通、共享, 2008年8月完成了BOSS与呼叫中心系统对接, 数据实时同步, 客户人员可通过客服系统直接查询用户的相关信息;

5) 建设统一支付平台, 用户可通过电视、上网、电话自助缴费, 与各业务单位开发相应的接口, 如与银行、水、电、煤气等系统的合作, 2009年6月完成了BOSS与鄞州银行系统对接, 用户可在银行工作时间在鄞州区内鄞州银行的各个营业点缴纳有线电视服务预存费。

3呼叫中心的建设

1.设计的必要性

服务一直来就是广电系统的一个薄弱环节, 建立广播电视客户服务中心, 是广播电视网络和传播行业完善管理模式、树立良好的社会服务形象的重要举措, 是创新服务方式的技术保障。

广电客户服务中心通过电话、传真、因特网、E-mail和营业厅现场等多种服务手段和服务方式, 既可以向客户提供与广电业务相关的业务咨询、业务查询、业务受理、障碍申告、举报投诉等形式多样的被动式服务, 又可以向客户提供缴费提醒、服务回访、节日问候、市场调查、产品推广等优质体贴的主动式服务。广电客户服务中心在广播电视企业与广播电视用户之间架起一座双向沟通的桥梁, 使广播电视企业可以及时了解和掌握广播电视用户的需求, 从而调整和完善广电管理运营策略, 辅助管理层进行经营决策。

2.系统概况

1) 按100万用户数据承载量设计, 一期设计8个本地座席, 其中1个为班长/质检座席, 16路IVR (交互式语音应答系统/自动语音应答系统) , 4路TTS (自动的将文字转换成语音, 播放给用户) ;

2) 实现呼叫集中接入, 分发受理的业务受理流程, 支持远端座席, 远端派工功能, 通过IP方式实现远端座席与中心的联网;

3) 实现灵活快捷的客户数据处理功能, 座席端的客户数据和语音同步, 客户资料自动屏幕弹出;

4) 支持全程录音及录音管理功能, 能存储至少两个月的录音数据;

5) 具有知识库模块, 具备黑名单、通讯录的功能, 具备故障告知功能, 可以根据设定, 对大面积的故障进行自动语音告知。

3.系统的功能结构

针对以上内容, 实现客户服务中心系统的基本功能, 考虑系统的可扩展性, 本系统分为3层, 如图3所示。

1) 呼叫中心平台:是整个系统的核心部分, 包括了语音交换机、CTI中间件、交互式语音系统、录音质检系统、多媒体平台、管理配置系统等;

2) 人工坐席系统:是广电业务功能的支撑, 包括客户信息系统、知识库系统和工单流转系统、电话外拨系统等;

3) 广电业务功能:包括业务咨询、业务查询、业务受理、故障申告、举报投诉、缴费提醒、主动式服务等。

4.系统业务功能介绍

1) 业务咨询:通过人工或自动语音向用户提供广电业务知识的咨询, 系统以语音、短消息等方式回复客户;

2) 业务介绍:介绍各项已开办业务的内容、资费、服务期限、办理条件、受理方式等, 介绍各项业务的优惠方式、优惠条件;

3) 业务查询:查询所购买业务, 如已开通业务、已订购节目等;查询业务帐户余额、缴费记录, 查询业务受理、故障申告、举报投诉等业务的处理状态;

4) 业务受理:通过人工、IVR系统, 受理各种业务申请, 然后转成工单, 流转到相应的分站进行处理;

5) 故障申告:通过人工、自动语音等方式受理模拟电视、数字电视、其他业务的故障, 并查询、落实、追踪故障处理情况;

6) 举报投诉:接受用户的举报和投诉, 受理后生成投诉单提交给职能管理人员和相关部门, 并将处理情况及时反馈给用户;

7) 缴费提醒:自动或人工提醒即将到期的用户续费或已欠费的用户缴费。短信提醒、催缴, 自动语音提醒、自动语音催缴;

8) 、主动式服务:用户回访, 节日问候, 市场调查, 产品推广, 最新业务信息上载、知识库更新等。

4网络资源管理系统的建设

1.项目必要性

网络资源管理系统是利用地理信息系统 (GIS) 等先进技术手段来管理有线电视网络设施及附属信息, 确保广电网络新装工程、优化改造工程、故障抢险工程等的数据及时更新, 实现从基础地图到管道杆路、前端系统、光缆网、电缆干线网、楼栋分配网的设计维护功能、运维分析统计功能、决策支持功能等, 从而将繁杂的信息有序化、科学化, 使网络管理工作变得直观、简单, 真正实现全程全网管理的现代化。

目前, 随着有线数字电视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展, 用户数量的不断增加, 资料存档、图纸管理、数据维护等网络管理的诸多方面尚未形成一个系统的管理流程, 有些资料的未及时归档、不齐全或丢失都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 我们认为建立一种大容量、开放的、可视化的网络资源管理系统, 以确保全区的网络工程数据的及时导入和更新、设备设施的统一管理、突发故障的快速定位, 为有线数字电视网络提供完善的管理和辅助决策, 是一项极为关键而又紧迫的重大工程。

同时, 广电网络资源管理系统的建立, 可以为本区域的网络建设及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络提供科学、高效的设计手段, 形成标准的有线数字电视网络数据总平台, 并以此为基础再进行更深层次的数据挖掘, 满足下一步业务发展及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络的科学规划和建设要求, 不断提高网络的可靠性, 提升用户的满意度, 树立我们鄞州广电的品牌形象。

2.系统概述

1) 采用软件辅助设计方式, 统一标准, 尽可能地满足网络双向化、大规模化发展对网络设计质量的要求;

2) 通过采用工作流技术, 将工程立项、设计与审核、工程预决算、工程会审与工程跟踪等统一纳入计算机管理;

3) 充分利用系统的可视化技术, 将网络现状真实展示在领导的桌面, 同时还提供各类统计分析功能, 方便领导层决策;4) 提供多级别的用户管理, 能够对用户可进行的操作和可访问的网络资源范围进行灵活的权限控制;

5) 系统的界面构建在Windows操作系统下, 界面以WIMP (窗口、图标、菜单、光标) 的方式来表示管理对象和其操作。

3.系统结构介绍

本项目一期主要包含以下子系统 (如图4) :

1) 基础地图维护子系统:包括各种格式的数据导入与导出、地图编辑与维护、扫描图与影像数据的屏幕矢量化等;

2) 管道杆路维护子系统:管道与杆路的设计与数据维护;

3) 机房设备管理子系统:支持机柜、机框、设备、端口的设计与维护、同时支持端口物理路由的管理;

4) 网络设计与维护子系统:提供光缆网、电缆干线网、楼栋分配网等的网络设计与数据维护。支持HFC网、IP网、传输网等, 可以扩展;

5) 工程项目管理子系统:应用工作流技术, 支持流程定义、工程图纸生成、工程进度控制、工程文档管理等;

6) 网络运营管理子系统:包括查询统计、运行分析、故障管理、资源调度、辅助决策等;

7) 系统维护子系统:包括权限管理、数据字典维护、指标管理、日志管理、数据的备份与恢复等。

5网管系统的建设

从2008年上半年开始, 我们就着手本地综合信息网络的建设, 提出了A/B两个传输平台的概念, 即把传送广播电视业务定义为A平台, 把传送交互式数据业务定义为B平台, 并且基本实现了全程全网的可控可管。

1.A平台网络管理系统的应用

网络管理系统采用“一个中央网管平台, 多个网元分布部署, 协同工作, 统一管理”的方式, 通过中心机房网管平台实时监控各个乡镇运营网络的网元运行情况, 并将信息通过部署在当地的网管子系统采集上报, 网络管理系统基于SNMP协议, 利用目前常见的操作系统和标准网管平台, 可以实现对设备面板级的图形化管理, 端口实时流量图形显示统计等。

中心机房网管服务器与分前端机房之间采用三层交换机进行路由交换, 中心机房、20个乡镇机房分别划分不同的网段进行数据通信的隔离与保护。网管系统由中心机房网管服务器统一管理 (如图5) , 目前可管理设备包括:中心机房光发、光放、光开关以及各乡镇的光放、光开关, 并逐渐扩展到楼幢光接收机, 并开通短信猫告警功能, 无需值守人员同样实时掌握网络状况。

2.B平台中EPON+Eo C的网管

鄞州现有B平台系统中大部分采用EPON+Eo C的接入方式, 从主机房的核心交换机、EPON设备到Eo C局端和终端设备选型时就采用了同一系列的产品, 基本实现了全程全网的统一网管。

6结束语

鄞州网络运营支撑综合平台的建立, 是鄞州广电积极应对“三网融合”下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提高业务应变能力的重大举措, 它不仅能为业务体系的规模化、精细化管理提供有力保证, 更将大大提升广电网络多业务运营和管理水平、客户服务水平, 同时, 为鄞州广电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基础支撑。

摘要:本文结合鄞州广电近年来综合业务支撑系统、呼叫中心、网络资源管理系统及网管系统的建设, 阐述了在新的形势和市场环境下, 建立广电网络运营支撑综合平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网络运营平台 篇9

传输网络是运营商业务发展和差异化竞争的核心基础, 互联网用户、大客户灵活组网和按需分配带宽需求的不断增长, 对网络基础设施尤其是传输网络带来了新的挑战, 需要传输网络以数据集中、能力开放、分级操控、全网协同的方式进行重新构建, 提供更快的响应速度、更灵活的业务调动方式, 实现更好的客户体验。

作为广义SDN实践案例, 中国电信传输网络开放运营平台 (OTMS) 是网络能力开放、业务动态配置、端到端自动开通、集约运营的创新架构。

现有传输网络管理体系革新迫在眉睫

中国电信现有传输网络管理体系是“网元-EMS网管-NMS网管”三层架构, EMS网管系统封闭, 对外接口能力不足;网管系统信息模型缺少统一定义;NMS网管与EMS网管功能定位不清晰。封闭、私有化的管理架构和信息模型, 已成为网络集约化管理及灵活业务调度的关键难点, 给未来网络能力开放、面向客户感知的业务发展造成了阻碍。为此, 中国电信自2013年起便开始了重新构建传输网络运营能力、打造开放运营平台OTMS的工作。

基于互联网开放思想重构的OTMS将具备开放、分布式、模块化、自服务的特征, 通过抽象和逻辑化网络资源、标准化网元能力、网络能力开放接口和信息模型, 提升端到端运营管理能力, 最终实现由人工调度向客户一点快速调度全网资源, 由传统设备维护向网络预规划和动态优化的网络集约运营模式转型。

网络能力开放

从业务需求出发, 通过统一应用模式、统一模型、统一接口, 构建开放平台架构和原子化服务能力, 逐步实现网络能力的开放, 满足上层应用的定制化、自助化需要。

运营管理集约化

基于运营平台构建全新的传输网运营模式, 全网任一业务受理点具备对全网资源的自动调度能力, 实现客户服务自助化、工单自动化、现场操作简单化、预案执行自动化, 实现事前、事中、事后的协调一致, 实现产品、网络、运营能力的协调一致。

传输网络产品化

通过平台构建和运营模式的转变, 优化网络组网, 提升传输网络服务能力和水平, 实现对传输带宽型产品的统一设计、服务与支撑, 为客户提供高速、高品质的传输专线产品。

OTMS总体架构与关键技术

OTMS是一个面向客户、面向业务的统一传输网运营平台, 是中国电信的传输带宽能力运营核心平台。开放传输运营平台是对综合网管系统和EMS网管系统能力的重构, 既要符合客户体验及业务发展的需要, 又要满足未来传输技术发展对于网络管理操作的需求, 如图所示。

OTMS分为3层

开放传输运营平台整体上分为3层:应用层、适配层、采集控制层。

应用层:根据需求独立开发, 包括业务类应用、网络运营类应用。应用层通过北向I1接口与适配层进行能力调用、数据交互。其中业务类应用包括:业务端到端开通、业务端到端维护、业务规划等;网络运营类应用包括:网络运行监控、远程巡检、割接管理等。

适配层:屏蔽专业特性, 解决专业内数据关联难题, 提供丰富的原子功能和组合功能, 实现传输网络专业能力开放。统一资源池提供对有源数据、无源数据、空间数据的采集、标准化、关联整合, 形成传输网络统一资源库;业务开通和管理维护模块提供网络构建、路由计算、开通配置、告警性能管理等服务能力。

采集控制层:由EMS演变而来, 屏蔽厂家特性, 解决底层设备能力标准化难题, 提供网络管理所需的能力最小集及少量系统管理GUI;覆盖单域单厂家, 完成设备数据采集和配置下行适配;提供标准的原子粒度接口与传输专业适配层对接。

北向接口 (I1) 是应用层和适配层间、适配层和跨域控制层的交互接口, 采用REST API方式定义, 具备业务开通、维护、运行管理等功能, 实现简单、扩展灵活, 能够快速满足上层应用开发和调用的需要。

南向接口 (I2) 是适配层和采集控制层间的交互接口, 具备统一的信息模型, 支持对网元进行业务配置、资源管理、状态监控、远程维护等操作。

OTMS的关键技术

为实现OTMS服务能力原子化和架构的开放, 需要重新构建OTMS核心技术, 实现资源逻辑化、网络差异化、路由自动化及接口标准化。

●资源逻辑化:通过对有源数据、无源数据和空间资源的采集、适配, 还原网络实际拓扑情况, 并将网络运行数据和网络运营数据整合成统一资源池, 为后续业务开通、运行监控、网络分析等应用服务。

●网络差异化:在统一资源池基础上, 动态评估分析业务发展和需求, 设计规划面向大客户的业务能力视图, 建立网络预连接, 完成业务开通前的网络准备。

●路由自动化:基于自主研发路由调度策略, 实现对端到端的传输业务路由的快速搜索和综合评价, 为客户提供与需求匹配的业务通道。

●接口标准化:规范开放传输网管系统适配层与采集控制层、应用层间交互接口, 其中南向接口 (I2) 提供对底层网络和设备的配置、告警性能管理等, 北向接口 (I1) 提供上层应用所需各项网络能力及数据, 实现传输网络能力接口的标准化和开放。

在OTMS总体架构中, 中国电信前期已对平台适配层能力、信息模型、应用层与适配之间接口、适配层与采集控制层之间接口进行了定义和标准化, 目前正在重新定义应用层, 实现面向不同对象的互联网化端到端应用。

OTMS演进分为三大阶段

创新的开放传输运营平台需要改变原有网管体系架构, 构建面向应用、面向服务的架构, 进而实现网络自定义、业务自服务。

阶段一:传输设备能力开放

根据传输网运营服务需求, 重新定义和南向接口 (I2) , 增强接口南向配置能力, 提升网管运行维护南向配置能力, 实现对网络设备可监可控。

阶段二:传输网络能力开放

打破原有网管体系架构, 重新构建开放传输运营平台:将EMS网管逐步改造为采集控制层的采集器, 实现对网元数据采集和配置适配;在新的适配层建立传输网络统一资源池, 实现数据集中管理, 增强业务端到端开通、维护管理能力;通过定义北向接口 (I1) , 屏蔽专业技术特性, 实现对网络能力和数据的开放;应用层按需构建业务端到端应用和网络运行管理应用。该阶段通过网管体系重构、模型统一和能力开放, 基本实现业务端到端开通运营能力。

阶段三:传输网络自定义

增强平台核心能力, 实现传输网络自定义:进一步优化适配层模块架构和功能, 实现开通、维护和基础采集适配的分离, 增强适配层网络构建、路由计算、资源分析评价等能力;在应用层, 不断扩展和优化面向客户的业务规划、开通、优化等应用, 实现客户可体验的差异化网络服务。

OTMS运营研发一体化之路

中国电信OTMS的构建引入了互联网自主研发模式, 从原有的“需求提出-厂商研发”模式变为自定义需求、自设计系统、自主迭代运营的全生命周期研发模式, 解决了以往新需求响应慢、上线周期长等难题, 实现业务快速、灵活的发放。

中国电信摒弃传统电信化思维, 打破了传统封闭研发体系, 采用运营研发一体化的创新研发团队, 构建OTMS产业生态链, 组成中国电信、主流设备厂商、主流软件厂商的多方联合研发团队, 充分发挥各方优势, 众智众包, 构建中国电信OTMS平台自主运营研发能力, 并从技术、运营、产品3方面开展创新, 将创新成果快速实施并落地应用。

OTMS是利用互联网思想打造的具备自主掌控力的网络核心能力平台, 不仅能够满足现有业务需求和网络管理要求, 也具备接入未来SDN/NFV等网络技术的能力, 通过功能解耦、网络逻辑化建模、分布式模块化设计和开放可编程接口, 为实现新老网络的协同管理和平滑演进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案。

网络运营平台 篇10

1 传统企业间合同签订运作模式

在传统的合同订立过程中,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合同签订双方坐在一起,商讨并以书面的方式对已经达成的协议进行签字、签章,盖章后合同正式生效。我国的《合同法》第32条规定:“当事人采用合同形式订合同,自双方当事人在合同书上签名或者加盖公章时合同成。”当事人的签字或者盖章,意味着自然人或者法人在合同书上签名或者是加盖公章合同才发生法律效力。

1.1 传统模式的合同签订流程

以签订双方合同为例,其运作流程如图1所示。

在传统的合同签订过程中,使用的印章都是实物印章,这种印章需要公司持有效文件到指定的印章制作中心进行印章的制作,印章制作完毕后,取回印章由公司委任专人保管。签订合同时,需持印章到合同签订地点进行签章。这种方式存在明显的安全隐患。例如:制章需要时间,印章在制章者手中的这段时间,无法监控其是否用做好的印章进行非法签章活动;印章万一丢失,公司只能重新制作印章,对丢失的印章无法进行控制,不法分子可以仿制或直接利用印章进行非法的签章活动,使公司蒙受不必要的损失。

1.2 传统的合同管理存在的缺陷

传统的合同管理主要是对纸质合同的管理,这种管理模式效率较低,并且存在一些管理上的漏洞。例如:合同各方保存且仅保存一份合同,如果单方合同丢失,就会对整个合同的执行造成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对于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其与供应商的合同往来很频繁,纸质合同管理往往基于一套复杂的合同索引管理系统,增加了企业的投资,并且查询和借阅合同存在复杂的签字和审批流程,降低了企业的管理效率;传统的合同签订过程消耗了大量的出差成本和时间成本,降低了企业的运作效率,不符合供应链管理模式崇尚的JIT (JUST IN TIME)管理,即及时管理模式。

2 基于电子合同服务平台的企业间运作模式

我国《电子合同法》的出台,为合同的网上签订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依据,确保了电子合同的合法性和有效性。为了实现传统合同签订过程中自然人或者法人在合同书上签名或者是加盖公章的行为,在电子合同中采用PKI/CA技术解决签名和盖章的问题,同样保证了合同的法律效力。

电子签章泛指所有以电子形式存在,依附在电子文件并与其逻辑相关,可用以辨识电子文件签署者身份,保证文件的完整性,并表示签署者同意电子文件所陈述事项的内容。电子鉴章技术包括数字签章技术和生物识别技术等。目前最成熟的电子签章技术是数字签章,它是以“非对称型”密码技术制作的电子签章。它由计算机程序将密钥和需传送的文件浓缩成信息摘要予以运算,得出数字签章,将数字签章并同原交易信息传送给交易对方,后者可用来验证该信息确实由前者传送、查验文件在传送过程是否遭他人篡改,并防止对方抵赖。数字签章技术采用的是单向不可逆的运算方式,要想破解它几乎是不可能的,以目前的计算机速度至少需要1万年以上。

基于此,电子合同服务平台的运作流程主要包括两大部分:客户电子钥匙的申请、合同的洽谈与签订。即客户将公司的相关资料提交到国家指定的CA认证中心进行合法性验证,验证通过后,由国家指定的CA认证中心颁发数字证书;企业可以进行电子印章的制作;将数字证书和电子签章信息进行绑定,确定其合法性;再将数字证书和电子印章灌注到客户申请的空钥匙中,形成带有身份认证和签章信息的电子钥匙,最后将钥匙颁发给用户。其运作流程如图2所示。

数字证书和电子印章进行绑定后才有效,也就是说如果电子印章的信息被窃取,没有通过数字证书的验证,电子印章也无法使用。如果电子钥匙丢失(电子钥匙里有数字证书和电子印章等信息),拾到者或窃取者也无法使用,因为在插入钥匙进行身份验证之前需要输入一条PIN信息,而这个信息只有会员企业的钥匙所有者知道,无法破译。并且,钥匙丢失时,会员企业可以及时注销该钥匙,则该电子钥匙自行作废,所有认证皆被阻止。以上双重保险保证了电子钥匙的安全性。即使不法分子制作出一样的电子钥匙,也无法登录系统,因为他没有国家商用密码管理委员会指定的CA中心颁发的数字证书,所以无法通过身份认证。因此以电子钥匙为载体的数字证书和电子印章的安全性和合法性,杜绝了传统制章过程和印章使用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安全隐患。

电子合同洽谈与签订的运作流程如图3所示。

电子合同服务平台提供了一个流程化的合同签订过程和开放式的合同洽谈环境。企业可以根据生产和管理的需要,随时通过该平台与供应商(这里的供应商指的是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而不是通过招标投标确定的供应商)进行采购合同的签订,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供应链管理模式中的JIT合同管理,节省了不必要的出差成本和时间成本,大大提高了企业的运作效率。通过数字证书和电子印章,保证了合同签订的有效性和合法性。通过电子钥匙的硬件登录方式,保证了系统的安全性。平台中引入了时间戳服务器(以卫星钟的时间为标准时间的互联网上的统一时间管理服务器),对合同签订过程中的每一步加盖时间戳,保证了合同签订的时间有效性。对合同附件文档进行加密传输,通过电子钥匙和认证服务器上的加解密算法控制合同附件的合法操作性,合同附件不管以何种非法的手段打开,看到的只是乱码,保证了合同内容的安全性。合同签订过程中每一步操作系统都会自动地进行合法性的认证,此功能是防止抵赖行为的最好途径。电子合同服务平台至少可保存最近5年的合同信息,用户可以随时下载已签合同附件到本地,合同附件的名字可以用系统自动生成的名字(×年×月×日+合同签订方+流水号的编码格式),在本地建立合同文件夹进行合同文档的管理,合理的编码格式便于合同的查询。支持合同的离线验证,下载到本地的合同也可以验证其电子印章的合法性,适合合同灵活、安全的管理特点。

3 结论

近年来,随着我国信息现代化步伐的加快,社会上各个企业之间的关系也跟着发生了一些本质上的变化,企业与企业之间不再是简单的竞争与合作的关系,而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协作的管理,竞争与合作并存,因此整个社会迎来了供应链发展时代。

随着电子合同法律地位的确定、数字签名的法律效力被认可,电子商务活动中出现了大量的电子合同。基于电子签章技术的电子合同平台,有效地弥补了传统书面合同签订的缺陷,减少了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的支出,提高了工作效率,成为企业利润新的增长点,满足了快节奏运营模式的需求,促使供应链的运作能力大大提高,是网络信息时代及时化处理模式的优良体现,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

参考文献

[1]朱和平.许慧.电子合同之探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3,22 (2).

[2]卓小苏.电子合同形式论[J].法商研究,2002,96(2).

[3]汪渊智.论电子合论[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 (10).

[4]罗清彩.基于电子签章技术的电子合同平台设计与实现[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09(3).

网络运营平台 篇11

【关键词】物联网;物流信息平台;运营模式;协同运营

1.引论

随着物流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快速发展以现代计算机通信技术、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对物流行业发展的重要性日益突出。目前我国物流业低位运行,发展不均衡,供应链节点企业间的信息共享不到位,如自动识别等技术的应用范围有限,不能满足物流信息对数据的采集、传输及处理的要求,导致无法通过信息集成技术在物流行业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持续增长的物流业信息化发展需求使得应用物联网技术构建一体化综合物流信息平台成为必然选择。怎样有效运营这样一个大型综合信息集成系统,把相对离散的物流信息资源以规范标准的格式完成多源异构数据的对接、储存、分类、传递、共享等功能,面向物流企业提供信息应用级服务就成为了我们不得不认真思考的问题。

2.基于物联网的物流信息平台运营模式比较分析

物联网环境下的物流信息处理具有牵涉范围广、跨行业和部门的特点,其平台建设和运营是一项繁复的系统工程。明确的运营机制、建设项目实施初明确投资和运营主体、平台组织、维护协调的关系等方面都会对平台建设成败产生深刻影响。所以寻求一个契合物流信息化发展的运营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基于物联网的物流信息平台作为一种门户类公共服务平台,不特别限定服务区域和对象,开放性程度较高,这类平台的建设规划主要依据其运营机制、投资主体和运行方式的差别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模式由政府主导,由政府相关部门直接负责基于物联网的物流信息平台的规划、建设、运营和维护。容易取得政府资源是政府主导模式的显著优势,而区域性的政策环境又会在较大程度上影响政府资源的获取,所以有利的政策环境就成为平台运营的重要,并能很大程度的整合平台运营所需各项资源,以支持平台的建设与运行。政府主导的平台运营模式适用于具有良好的政策性引导机制的情况,如政府资金充裕、领导层对物联网事业发展高度重视、各部门有推动信息平台建設发展的决心等。从相反方面看,政府主导不利于调动运营主体的积极性,管理水平不高并形成物流信息平台无法在市场化竞争环境中有序发展的困境。

第二种由企业主导,即完全由企业自己负责信息平台的投资、建设及运营,企业设立分公司或独立法人来自主运作基于物联网的物流信息。基于物联网的物流信息平台由企业主导比其他模式受所受制约较少,关联利益相对单纯,组织管理和运营机制都比较灵活,可以通过建立良好的社会服务体系,保持行业竞争力,充分满足市场需求,促进平台快速良好发展。因为对运营企业的技术、资金等资源有较高要求,因此只有那些拥有具有精良的运营团队、能给基于物联网的物流信息平台提供充裕技术、资金保障、实力雄厚并具备丰富的现代管理经验的企业才适合于企业主导模式。

第三种是第三方模式,即由政府或企业出资建设但把运营管理的部分或全部委托给第三方企业以提供更优质运营服务。基于物联网的物流信息平台的第三方运营模式的着眼合作谋求共赢,一方面运营方可以利用投资方的资金优势提升自身行业经验价值,共享平台运营创造的利润;另一方面,投资方在由第三方参与而缓解资金压力的同时利用运营方运营管理经验优势可以降低投资风险。这种合作关系的维持会使投资方对第三方运营企业产生依赖,因为涉及到双方利益关系的此消彼长,如何调度运营所涉资源、如何识别合作中的关键影响因素取得合作主导权、如何分成利润等问题需要认真协调。所以第三方运营模式适合于那些前期资金技术等资源优势不够明显、需要整合其他企业相关资源的企业实施。

3.基于物联网的物流信息平台模式选择及实施

基于物联网的物流信息平台是信息技术发展的新生事物,因此具有物联网技术支撑独特属性,国内外对其研究都处在探索阶段。根据我国物联网目前的技术发展水平,单纯以政府或企业作为投资主体建设和运营基于物联网的物流信息平台无论从管理水平、技术整合以及融资实现来看都不太现实,完全委托第三方模式因为国内外还没有任何企业有成熟的运作经验因此也不具备应用价值。

根据针对各种平台运营模式的优缺点和适用情况的分析,结合我国物联网技术和物流信息公共平台的建设发展的现状,笔者认为基于物联网的物流信息平台应采用企业主导、协同运营的模式,以“需求导向,协同建设;政府引导,企业运作”为运营指导思想,即以企业应用的市场化需求为导向,由政府和企业共同投资建设,政府引导实施过程,实际运作交由企业负责。这种模式整合了政府主导和企业主导两种模式的优势,同时规避了两者不足。这种折中策略的实施过程需要注意一下两个方面:

第一,需求导向,协同建设。基于物联网的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和运营应结合项目资金等各项资源实际状况,分阶段、分步骤的建设实施。建议采用“自下而上”的协同模式首先由市场形成主动的需求,根据需求由企业发起整合资源的倡议并逐步整合各物流信息系统的资源,在整体物流行业内构建全面的感知体系,完成各子系统中物联网感知技术手段的应用;政府作为引航者负责规划和提供各项支持,并负担起整个系统平台网络层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整合,目的是构建起物联网内的大规模数据同步传输的功能,以满足不同需求者对物联网感知信息的传输需求,实现信息协同和智能物流的应用,提高平台的使用效率。

第二,政府引导,企业运作。协同运营模式能够有效促进平台“政府引导,企业运作”的运作方式,由政府部门承担基于物联网的物流信息平台的软环境(包括相关政策法规、业务流程、技术标准的配套实施,以及对信息服务价格进行指导)和硬环境(如底层通信网络和基站)建设,从宏观上对平台资源的管理进行综合协调;物流企业作为平台的运营主体通过不断完善平台运营模式,契合政府相关的政策和行业协会制度的制约,引入行业准入机制和会员管理方式,对加入信息平台的会员企业可通过收取会费、用户服务费、租赁费、广告费等方式进行市场化运作的,综合提升平台运营效益。

4.结束语

基于物联网的物流信息平台选择企业主导型的协同运营模式具有很强的市场操作特性,虽然带有明显的赢利性质,但这种运作模式符合我国目前物流行业对信息资源需求的发展现状,有利于推动物联网技术在物流行业的示范性应用。基于物联网的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和运营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和企业建立三位一体的管理运行机制,整合物流企业信息资源,优化智能物流运作模式,共同努力推动物联网产业化发展,从而实现物联网在社会物流系统中应用整体价值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孔卓.公共物流信息平台运营模式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1.03期

[2]张朝霞,史高文.物流信息平台运营模式综述[J].中国科技博览,2013.18期

[3]王喜富.物联网与物流信息化[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7

作者简介

胡进(1976_),男,南京人,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南京大学工商管理硕士,研究方向:物流管理。

基金项目

网络运营平台 篇12

21世纪是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 而新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主要载体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微博、微信等网络新媒体较之于报刊、期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 互联网新媒体聚集和承载着不同的思想、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信息, 对于各种社会舆论、时事风波, 它也像一面放大镜。新媒体依托其传播的速度之快、范围广泛、获取便捷、形式多样和内容丰富、开放、全球、互动等特点备受年轻人的青睐, 其具有传统媒介无法比拟的优势, 且这些优势是基于其自身特性之上的, 因此也自然而然地走进当代的大学校园, 大学生对新媒体有着强烈的熟悉感, 正因为这样, 武汉科技大学作为广大青年人的基地, 不断推动着互联网新媒体的迅猛发展, 同时, 新媒体作为各种信息的承载体, 也对武汉科技大学公告、校园信息、校园新鲜事等的传播有一定影响。武汉科技大学各项工作的开展都需要依托新媒体。在新媒体时代, 高校网络文化特征具体如下:

(一) 网络文化的内容更加丰富。

互联网新媒体的内容涵盖的丰富和多样化已经完全让传统媒体的单一和固定如大海中的小舟, 新媒体信息中涉及生活、学习、工作、时事等等的讨论几乎展现了目前人类所有的文化形态, 为武汉科技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提供了很多素材。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让越来越多的学生个体也能成为信息的发布者。互联网新媒体在提供便利、搜集信息和知识的同时, 也提供传播信息的载体和平台, 创造更丰富多彩的校园网络文化。

(二) 网络文化的传播平台更加多元。

网络文化传播具有许多鲜明特点, 诸如间接、虚拟、便利等等, 减弱了“意见领袖”的权威, 学校师生可以通过微博、微信、论坛等平台发表言论。同时, 网络文化所提供的平台也为语言交流能力欠妥的学生提供了社会交际及交流途径。

(三) 网络文化的更新速度更快。

互联网新媒体文化具备其特殊性,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 网络文化必须不断发展、不断变化。新媒体文化在武汉科技大学校园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武科大校园中丰富多彩的活动, 通过新媒体这一有效承载体, 也加速了网络文化发展。

二、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中面临的挑战

新媒体快速发展, 势必在一定程度上对武汉科技大学广大师生造成很大影响, 大学生作为新媒体受众中最活跃的群体, 接受新事物快、应用新媒体技术较高, 但是区别信息真伪的能力欠缺, 并且容易相互影响的特点造成了学校网络文化建设在利用新媒体的过程中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 现实人际交往能力下降, 造成信任感缺失和人格障碍。

在以微博、微信和论坛为代表的新媒体空间内, 大学生可以在网络中以匿名的方式对当前事务进行评论。新媒体的互动性、虚拟性、海量性等给各种虚假言论的扩散提供了条件, 大学生的言论无法得到规范和有效的限制, 极有可能影响到他们现实生活中的行为和言语, 使大学生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能力下降。

(二) 新媒体主导市场, 易使学生的价值观混乱。

相较于传统媒体而言, 新媒体有着信息的传递、交互更便捷、更迅速、更自由的特点。在这样的环境下, 不同国家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生活方式对大学生成长造成较大的影响, 大部分的信息对于学生来说真假难辨, 容易影响他们的政治信仰和价值观的形成。

(三) 校园网络新媒体平台体制不完善。

新媒体时代个体传播载体的不断扩大和日益多样化使得网络舆论环境更加复杂。因此, 武汉科技大学必须建立强有力的网络体制, 营造一个积极健康的网络氛围, 引领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文化观。然而, 网络平台管理人员严重不足, 且水平参差不齐, 原创作品少, 导致学生对于所谓的“校园官方”媒体的关注热情不高。

校园文化体现高校的文化素养、青年活力, 而由于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呈现出开放性、互动性、多样性、创新性等特点, 在这样的前提下青年大学生需要扬长避短、谋求对策。

三、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文化平台建设现状及问题

在信息快速发展的推动下, 武汉科技大学新媒体建设迎来了快速发展的势头, 据不完全统计结果显示, 目前武汉科技大学官方新浪微博粉丝达27, 446人, 官方认证微信累计粉丝达3, 000余人, 累计推送图文数量40余条;武汉科技大学共青团官方新浪微博的粉丝达1, 155余人, 校团委官方认证微信累计关注人数7, 400余人, 累计推送图文数量200余条。基于使用社交软件的用户数量越来越多, 学校校级学生会、校社联、各分学院分别开设有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公众号, 关注学校新媒体的用户也随之增多, 尤其是年轻的学生群体, 但粉丝累计人数基本处在较低的水平, 如该校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新浪微博关注人数为245人, 腾讯微博关注人数为760人, 微信公众号关注人数为112人。微博、微信等各类社交软件中二维码的使用标志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 任何信息都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发布, 人人都是信息发布者。目前, 武汉科技大学新媒体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一) 内容同质化。

新媒体平台, 诸如微信公众号、微博、论坛、校园网等泛滥式增长带来了严重的同质化现象, 传播效果仍流于表面, 而没有深化剖析, 许多新媒体平台还停留在“公告栏”的初级阶段, 这表明新媒体的使用仍在很浅显的阶段, 各个平台之间的运用还没有得到更进一步交流。以武汉科技大学为例, 该校共有3个官方认证的微信公众平台, 但内容不外乎“新闻推送”、“信息查询”、“生活正能量”等信息类和服务类。

(二) 线下活动较少。

依托于新媒体平台热度的是许多与之相关的线下活动。如果没有丰富的实体活动, 粉丝活跃度就会受到严重影响, 间接导致活力不足。

(三) 内容创新性不足。

内容形式和创新性均显得不够饱满充实, 尤其是与鲜艳亮丽的平面宣传相比较, 显得太过单调, 严重影响特色栏目和节目的形成, 宣传达不到预期效果。

(四) 缺少专业管理人才。

武汉科技大学在运营模式上与其他新媒体平台有较大差距。

(五) 忽视受众的用户体验。

新媒体平台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其能够连接无数的个体, 让各个用户之间可以交流无阻。只有对用户提供友好的交互感受, 才能让他自主依赖于新媒体平台。

创新不足、缺乏吸引力、没有“新闻点”、视野不开阔、过于就事论事等诸多问题导致在碎片化、差异化的时代, 用户群喜新厌旧地抛弃一成不变的媒体平台, 而转向新鲜的资讯平台。在这种情况下, 经营者需要抓住最有价值的用户群。就像微博之于需要传播交流资讯的用户, 或是微信之于注重安全性高交流的用户。

四、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和平台经营的有效途径

怎么样才能使多媒体信息被更高水平地发布出来呢?宣传类型的工作又怎么样才能变得多姿多彩呢?又怎么被大多数人所接受所喜爱呢?高校都在寻求最佳途径, 去将理论付诸实践。

(一) 明确定位, 打造品牌。

要想把媒体建设成高水平的平台, 并让其发展迅猛, 最核心的一步就是定位。如果要把一个媒体作为一个平台努力发展壮大, 必须制定一个适合高校自身发展以及符合自身建设的定位, 以形成独特品牌效应辐射受众。

(二) 创新内容, 提升内涵。

思维为王, 内容为王, 内容是一个媒体生存的最大武器。要想吸引受众, 新媒体所传达的内容和信息是非常重要的, 务必做到内容和信息丰富、精彩、实用。校园新闻作为新媒体建设的核心, 校园新闻和校园活动等应该占到新媒体报道的大部分, 但并不是简简单单地从其他地方复制过来, 而是加载自己的思维, 让信息具备活力, 在赋予它生命的同时, 让信息传播的更久更广, 实现真正的新闻二次传播。与此同时, 新闻反映的时代性, 就要求我们对新闻的内容方面必须有创新, 要与时共进, 也正是如此, 在新闻栏目的创新这一块需要加大力度, 开拓新颖栏目。除了校园新闻所关系的习惯动机外, 还应注重情感动机、沟通动机、互动动机以及娱乐动机等。

(三) 灵活时间, 增强互动。

以学生为本, 灵活时间, 增强互动, 提高网络文化建设的针对性。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要以培养当代新型人才的大学生为主, 以更好地服务学生为宗旨, 同时要紧密联系当代大学生的实际情况, 结合青年群体特性, 联系大学生的学习情况, 进行综合处理, 实现真正让大学生感兴趣的目的。学校校必须抓住人文教育和科学发展同步发展的核心, 同时加载科学素质、思想素质、艺术素质和人文素质全面发展的具有本校特色的网站建设。并将优质的上课资源、教育类讲座等活动也通过媒体传播出去。让信息的传播变得更加专业化, 为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为培养全面型人才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同时向外界展示特有的校园网络文化风格。

(四) 整合资源, 优化人员, 进行资源整合和新型队伍建设。

对当今新媒体的建设必须要求我们严格把握好其发展走向及应用方式, 当今的新媒体也使得宣扬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和社会主义变得更加便利, 也正在向主阵地的方向发展, 同时也是师生之间交流感情的有效方式之一。将新媒体建设成为思想传播的主阵地, 培养出一个强有力的新型队伍, 让网络成为教导人的主要方式, 已经成为校园文化和谐发展的一个必经之路。而要建设出新型新媒体队伍, 高校必须加强领导团队建设, 对网络建设的规划必须完善, 建设出一个有独特风格而又高素质高水平的团队, 依靠这样的团队才能真正地指导并建设校园网络文化。

(五) 教育与引导结合。

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具有多种特点, 例如快捷、趣味、灵活、生动、多元, 可以不受限制地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学校要加强对网络的监控, 要及时反馈, 及时发现大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并进行讨论。对网上的言论进行时刻监控, 引导积极向上的主流思想。新媒体网络教育不仅仅只有教育, 还必须加强其实践性以及大学生良好的网络道德环境建设, 使大学接触文明、纯净的网络文化。但也必须教会学生去识别网络信息, 学会区别良莠, 正确获得健康有利的信息, 加强其分辨能力, 同时还必须教导他们合理利用新媒体资源, 要让自己的行为符合道德和法律规范, 真正能驾驭新媒体。

五、结语

随着21世纪的到来, 人们生活、讯息的来源已经离不开网络新媒体, 可见, 互联网新媒体对于人们的生活已经发挥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微博、微信等网络新媒体的发展为学校的宣传阵地工作带来了新契机、新挑战、新机遇。武汉科技大学已有一部分平台开始建设比较完备的校园互联网新媒体体系。一方面需要构建网络矩阵, 完善工作机制、强化内容供应、繁荣网络文化;另一方面要加强队伍建设、凝聚骨干力量、开展网络活动、线上线下融合、打造服务平台, 凸显人文关怀。通过新媒体对外打开武汉科技大学的宣传窗口, 在增强校园讯息时效性和感染力的同时, 提升学校在社会上的影响力。

摘要:近几年来,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 互联网作为信息传播的新媒体, 在高校中已经全面普及。经调查发现, 武汉科技大学网络文化建设面临着忽视师生关注度和吸引力, 缺乏群众基础, 教学、文化、服务功能发挥不足, 网络浏览量不大等一些困难与问题。新媒体的应用, 对高校大学生产生深远影响, 因此, 打造以新媒体技术为媒介的互动式宣传阵地, 打通以新媒体技术为媒介的高效信息传播渠道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研究新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运用以及存在的问题, 探索适应于武汉科技大学新媒体平台经营和管理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新媒体,网络文化,平台经营

参考文献

[1]孙珏.高校共青团新媒体建设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行政管理, 2014, 11:157~158

上一篇:肉鸡球虫病诊治下一篇:软件版权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