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动态控制

2024-07-25

质量动态控制(共12篇)

质量动态控制 篇1

1 概述

当前,我国建成的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使用寿命偏短,早期损坏现象普遍,在某些地方甚至很严重,大多数沥青路面在未达到设计使用寿命的情况下就已出现了各种早期病害:车辙、拥包、松散、剥落、推移、裂缝等。就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现状而言,集料总体质量水平较高,建设过程中,也越来越多的采用高质量沥青或改性沥青,施工机械也是一流的,应该说,在硬件方面我们完全具备了做好路的条件,但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问题仍然存在。这不得不让人产生疑问,为什么路面质量始终难以得到根本的提升。原因很大一部分来自路面施工质量的控制。现有的路面施工技术规范从根本上说,是一个方法规范,它只提出了如何做,以及应该达到的结果,但如何保证达到这样的结果却没有做过多的研究与介绍。沥青路面施工质量动态控制便是一个解决此问题的很好的方法。

2 动态控制理论与方法

动态控制理论SPC(Statistical Process Control)是一种基于统计学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质量控制方法,最早由贝尔实验室的休哈特博士于20世纪30年代创立,运用数理统计分析理论,对生产过程中各工序要素进行监控,区分生产过程中产品质量的偶然波动与异常波动,对出现的异常波动进行及时的警告,以便采取及时有效措施,消除异常,恢复生产过程的稳定。作为现代企业生产过程控制的重要手段,统计过程控制(SPC)早已深入人心,并在各行各业中得到广泛应用。

动态控制理论是基于统计学的一条基本假设,即小概率事件是不会发生的。对于任何一个生产过程,由于偶然因素的作用,产品质量存在一定的波动是正常的,并且偶然因素的出现和发生作用都是随机的,统计学研究表明:计量值数据服从正态分布,计件值数据服从二项分布,计点值服从泊松分布。只有当出现系统因素作用时,产品质量才会出现明显的变化趋势,这种影响产品质量的变化因素是我们应该避免的,也是产品动态控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即及时发现影响产品质量的非偶然因素,并且制定处理措施。动态控制方法的实施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选择进行产品质量控制的关键指标,其次根据各关键指标的重要程度分配权重;(2)根据产品质量要求制定质量控制界限,包括:均值CL、质控上限UCL、质控下限LCL;(3)对各关键指标进行抽样检测,运用动态控制程序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得到各关键指标的变化状况及产品质量波动曲线;(4)根据动态控制图分析结果,判断生产过程是否存在异常因素影响,并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目前常用的动态控制图有以下三种:均值-标准差图、均值-极差图、单值-移动均值图。三种动态控制图都有各自的适用场合,均值-标准差图适用于行业标准差已知的情况,根据3σ法则确定质控上下限,应用起来方便,对各方公平公正。均值-极差图适用在行业标准差尚不确知的情况,通过试验数值及样品容量计算质控上下限。必须注意的是,均值-极准差图的质控上下限与均值-标准差图中的质控上下线意义是完全不同的,它不作为判断产品是否合格的依据,它的波动变化反映了生产过程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高低,是判断生产过程正常和异常的依据。单值-移动均值图常用于单个指标的监控,能够简单明了的显示出某指标的波动状况及发展变化的趋势。

3 沥青路面施工质量动态控制

3.1 控制指标的选择

对于沥青路面施工质量动态控制而言,首先必须选择施工监控的要素,即关键指标。关键指标的选择必须遵循一个原则:所选择的关键指标必须能够反映路面施工质量并与路面使用性能密切相关。其次,选择关键指标时必须要考虑到检测的方便性和数据的可靠性(如果某个指标不便于检测或者检测结果离散性很大,不推荐作为质量控制关键指标)。对于沥青路面施工质量动态控制而言,通常选择的关键指标有:压实度、级配、油石比、室内空隙率、厚度、平整度。对于中下面层,平整度可不作为关键指标。通过大量的研究表明:影响沥青路面质量的最关键的施工因素为压实度,压实度不足,容易导致路面的松散、水损坏,后期车辆荷载的压密(车辙),过度碾压又可能导致路面在使用期出现泛油和高温稳定性不足,抗永久变形能力差。因此,对于沥青路面施工而言,压实度是最为关键的一项控制指标,且上中下面层都必须要求。其他影响路面质量的因素依据影响程度由重要到次要排列依次为:级配、油石比、室内空隙率、厚度、平整度。确定了监控指标,接下来就是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大小,权重的分配依据的是各指标的重要程度,选择的控制指标的个数也影响权重的分配。

3.2 取样方法

在沥青路面施工质量动态控制中,取样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日常监督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在确定质量控制的关键指标和各自权重之后,就是对施工过程中各个关键指标进行抽样检测。由于沥青路面是一个连续的非均质体,取样方法对检测结果有很大影响,如何使抽取的样品具有代表性,能够代表某一段落的施工质量是动态控制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是否真正有效的关键。因此,针对动态控制中的取样方法专门有人进行研究。最终结论是:针对沥青路面生产的实际情况,采用分层随机取样方法是最为科学合理的。分层随机取样是随机取样方法中的一种,不同于一般的随机取样方法之处在于分层随机取样采用的是多层次的随机取样,简单来说,先选择随机取样的样本,然后根据混合料类型(或摊铺里程、生产时间等)确定子样本大小,根据样本和子样本大小,计算子样本个数,然后将子样本均匀的分布到取样段落上。分层即体现在根据子样本个数对取样段落的进行均匀划分的过程。这样就避免了取样位置有可能集中,增加了取样的均匀性,因此样品更具有代表性。完成了样本和子样本的确定之后,在具体计算取样位置时,尤其是路面钻芯取样时,需要采用随机数表,根据随机数表提供的随机数计算具体的每个取样(芯样)的位置,包括纵坐标和横坐标。

4 沥青路面施工质量控制试验

目前,针对沥青路面施工质量控制而开展的试验主要以室内试验为主,包括马歇尔试验、抽提试验、芯样密度及厚度测试,室外检测试验主要是路面平整度测试等。室内的马歇尔试验主要是测试沥青混合料的最大理论密度,马歇尔空隙率,马氏密度,以此来计算路面的马氏压实度和理论压实度;抽提试验主要是用来分析沥青混合料的级配和油石比;芯样测试主要是为得到路面实际压实过后的混合料密实度及施工厚度。以上试验都是常规试验,比较容易开展。因此,能够实现对指标的检测。

5 结论

通过以上的介绍,包括动态质量控制理论与方法,沥青路面施工质量控制方法的建立,关键指标的选取,权重分配,取样方法的选择,检测试验等可以看出,建立沥青路面施工质量的动态控制是完全可行的,可以预见,在今后的路面施工控制中将会越来越多的采用动态控制的方法。

[参考文献略]

质量动态控制 篇2

一、实施范围:

井下采煤、掘进、开拓工作面。

二、实施程序:

动态评估----分数计算----等级确定----采取对策----整改落实----达到控制目的。

(一)、班评估内容和标准:见各工作面班评估表。

(二)、评估程序和要求:

1、现场全方位动态评估工作由跟班安全员负责执行。每天安全员开完班前会后领取评估表,升井后把评估表送交安监处,由安监站全面审查鉴定后信息中心筛选隐患,反馈落实,督促完成,同时把评估分数计算统计,上台帐。

安全员下井必须携带卷尺、线绳、记录笔和动态安全评估表,并做到现场交接班,接班后要按规定路线顺序巡查施工,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和汇报。

2、上班安全员评估表由接班安全员鉴字,上班没有整改的隐患由当班安全员继续监管,当班安全员接班后对工作面进行一次全面的检查。当班安全员在段队收工时内按评估内容逐项检查评估,凡不符合标准的划“×”,符合的划“√”,不存在的项目划“○”,汇总后划“×”的不得分,划“√”的按标准分计分,并填写安全评估总分数。

对评估表凡划“×”号的项目,应作为当班安全员督促整改的

重点工作,与当班值班队长联系,督促整改。当班整改不完的交下一班安全员督促整改,并及时按程序电活汇报给信息站,汇报时只汇报评估大项和扣分的项目,信息站及时做记录,并根据具体情况与接班队长交涉,便于问题及时解决。

3、填报现场隐患记录

安全员要将填入现场隐患记录表(安全检查表)升井后交与安监处。

三、搞好动态安全评估的措施:

(一)、安全员必须经过严格的培训,认真履行职责,按照班评估的项目和要求认真进行班评估工作,并对所填表负责,不得随意降低标准,或敷衍草率打分,更不得打人情分,给安全工作带来大的隐患。

(二)、建立安全评估制约机制,其制约方法如下:

1、安全员现场评估是否切合实际,可由安监处和各业务科室员入井现场检查所填写的“动态安全评估表”进行制约。安监处和科室人员评估分值若低于安全员所评分值的5分时,对安全员提出警告,当低于10分时,每发现一次罚安全员20元,如发现安全员弄虚作假,责令其停工住“三违学习班”并按规定处罚。

2、对每日安全员和、安监处、科室干部入井填报卡筛选出来的问题和隐患以及安全质量大检查定了的问题和隐患报告扣分制度 第一次评估查出的隐患由安全员督促,带班长负责整改,未整改的问题,再次评估时,按项目分值扣分。

安监处以及矿、科干部下井,填写的班评估表,低于班安全员

评估分数时,以安监处和矿科干部所评估的分数进行打分定级。班填写班评估分无效。

当班当日不能处理的隐患和矿、科领导下井填报的隐患,按信息中心下发的反馈卡,限期处理,并由安监处复查整改情况,发现一处未按规定时间整改,扣复查日评估总分的10%。

对上级及局矿安全质量大检查查出的问题,以三定表形式,由信息中心督促处理,限期整改并由安监处复查整改情况。逾期未解决,每一个问题扣月评估总分5分。

四、实行安全评估与质量标准化综合评定奖罚制度。即:将每月的安全评估与月质量标准化得分相加被2除后所得分定为综合评定的奖罚分数。

安全隐患排查、整改和治理制度

一、矿长对全矿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全面负责,分管副矿长、总工程师对矿长负责,负责组织本职范围内的安全隐患排查与治理。安全监察处负责安全隐患的管理、监督和统计上报工作。

二、安全隐患是指矿井生产现场、技术管理、装备设施等所有环节和矿井周围附近地区所存在的危及矿井安全的一些不良因素。

1、按事故隐患的严重程度、解决难易分为三级:

A级:危害严重或者治理难度大,需由上级部门协调解决的隐患。B级:危害比较严重或者有一定的工程量,需由矿限期解决的隐患。

C级:对矿井安全生产有一定影响,由工区、业务部门解决的隐患。

2、按事故隐患的种类分为:通风、瓦斯、煤尘、火灾、水灾、提升运输、机电、放炮、顶板和其它等。

三、安全隐患的确认

每月10日、20日、30日,由矿长负责召集分管领导、各专业、各段队负责人以及有关技术人员对矿井安全隐患各排查一次,并形成例会制度。根据安全隐患分级、分类标准,对本矿B、C级安全隐患直接确认,A级隐患提出确认意见,报集团公司确认。

四、安全隐患的治理

安全隐患的整改治理必须坚持贯彻行业管理与属地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对排查出的隐患,由矿总工程师负责组织编制治理措施,矿长组织整改落实。隐患涉及相邻其它矿井的,报集团公司、所在

地的县级及以上政府或行业主管部门协调、监控治理。隐患整改资金从安全技术措施专项费用中列支,不足部分从维简费用中列支。隐患整改做到七落实,即项目、措施、资金、时间、进度、人员以及责任落实。

五、安全隐患治理实行跟踪管理。

1、安全隐患及治理情况要逐级汇总上报,每月5日前,将矿上月隐患治理情况和下月隐患排查情况报送集团公司,安全隐患在未整改完前,必须每次都报。其他有关隐患管理的上报按照上级要求根据不同时期,不同活动的具体要求进行及时上报。

2、开展矿、科室、段队、班组、现场岗位工五级排查机制,要求矿每月组织三次隐患排查,科室每周组织一次隐患排查、段队每旬组织一次隐患排查、每班下井的各级管理人员配合班组进行隐患排查、现场跟班安监员与岗位工时时进行隐患排查。

3、矿每月组织三次安全隐患及治理情况调度审查和排查,各有关单位必须汇报上月隐患治理以及下月本单位、本专业隐患排查情况,并将该月隐患治理反馈表在每月末17:00前报安监处;各有关科室必须在每周日下午17:00前将上周隐患治理情况和下周隐患排查情况书面报安监处;各有关段队必须在每月10号、20号以及30号下午17:00前将上旬隐患治理情况和下周隐患排查情况书面报安监处;每班下井的各级管理人员对所检查区域查出的问题必须填写班隐患台帐并限期整改,由当班所属区域跟班管理人员签字落实整改,跟班安监员负责复查销号。

4、各有关科室、段队的周、旬隐患报表必须字迹清晰,参加排

查人员和整改责任人签字,单位盖章;现场班隐患台帐必须填写认真、字迹清晰,不得涂改。

5、坚持不安全不生产的原则,凡是存在安全隐患的地点,必须制定可靠的防范措施,无措施不准生产。安全隐患治理完毕后,须由确认单位组织验收,验收结果及时上报销号。

6、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不力或安全隐患整改措施不落实,导致发生事故的,将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追究责任人的责任。

7、加强对安全隐患的管理,把安全隐患的排查治理工作纳入安全办公会议、安全检查和安全考核的重要内容,研究、协调并督促安全隐患的整改,严防事故的发生。

产品质量问题的动态博弈分析 篇3

[关键词] 假冒伪劣商品动态博弈KMRW声誉模型

一、引言

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经济活动中存在着许多不规范行为,其中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最大隐患,从假酒、苏丹红事件、红心鸭蛋问题甚至到一些国际著名企业的造假,这些现象不仅没有随着一轮轮的打假得到遏制,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这些市场诚信问题不仅严重损害了消费者和国家的利益,对经济、社会各方面都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也严重阻碍了我国市场经济信用体系的形成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成熟。

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制造商选择生产正规产品还是生产假冒产品,实质上是生产者、消费者在一定外部制度条件下各自理性行为的博弈结果。本文运用KMRW模型对此加以分析,以期找出问题的症结,并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

二、模型的初步建立——重复博弈模型

1.基本假设

(1)博弈的局中人只有两个——卖方(生产者)和买方(消费者),博弈双方都是经济意义上的“理性经济人”。

(2)各个博弈方的策略空间:生产者的策略空间为生产优质产品或是劣质产品;消费者的策略空间为选择买或是不买。

(3)假定生产优质品和劣质品的生产成本分别为Cg和Cb(Cg>Cb≥0),而如果消费者购买产品,在一定价格水平下的效用为Ug>0(买到的是优质品)或Ub≤0(买到的是劣品),R为企业的销售收益,于是有如下的支付矩阵:

由于在一次博弈中,劣质品总能给企业带来巨额利润(R-Cg<R-Cb),所以制造商肯定会选择生产劣品,而消费者对劣品不购买而只买优质品,这样就不存在一个稳定的纯策略纳什均衡。但市场活动是延续的,交易是重复进行的,消费者在吃亏上当后会对生产者的信誉产生怀疑,导致生产者卖不出产品而不得不倒闭。所以我们可以建立重复博弈模型进行分析。

2.重复博弈模型

重复博弈可以分为有限重复博弈和无限重复博弈。在商品生产的有限重复博弈中,生产者在每一阶段的策略组合都是(机会主义,机会主义),这也就是所谓的“连锁店悖论”,产品质量仍然无法保障。

在无限重复博弈中,消费者可采用一种触发策略(tit-for-tat),即消费者在买到优质品后在下一次交易中继续选择买;如果买到的是劣品,就不再买该家厂商的产品。

设贴现因子δ(0<δ<1),则生产者生产优质品的收益为:

(R-Cg)+δ(R-Cg)+δ2(R-Cg)+……=(R-Cg)/(1-δ);

而厂商生产劣质品的收益为:

(R-Cb)+(-Cb)+(-Cb)+……= R-

当(R-Cg)/(1-δ)>R-时,厂家会一直选择做诚信企业,即当δ→1时,(优质品,购买)就成为行为主体的帕累托最优战略组合。

三、博弈模型的改进——KMRW 声誉模型

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博弈双方的信息往往是不完全的,对于消费者来说,他们往往不清楚生产企业的真实经营状况、技术水平、诚信度等,即不能分清生产者是提供高质量产品还是提供假冒伪劣产品;而对于生产者来说,其生产优质品还是假冒品关键是对消费者关于产品品牌质量识别情况及相应行动的推测。

1.假定

消费者认为生产者有两种可能类型——信誉高的企业和“机会主义”企业。信誉高的企业从来不生产假冒伪劣产品,而“机会主义”企业有兴趣为长远利益假装是好企业,树立一个只生产优质品的声誉;消费者可以通过已经购买的产品质量来推断企业类型和修正原有认识,一旦消费者上过当之后就会认为企业是“坏企业”,在理性预期下,不会再买该家企业的产品,甚至会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因此在这个模型中,我们主要讨论在什么条件下“机会主义”企业会一直保持诚信下去。

这里同时也假定消费者对产品质量识别能力和行动都有差别,生产者并不知道每位消费者的具体类型,而只是知道其类型概率。于是将模型修改为以下扩展式,这样就变成了一个不完全信息下动态博弈问题。

2.模型分析

其中,P、(1-P)代表消费者认为生产者类型的概率,而б1表示生产者对于消费者识别能力类型及行为类型的概率判断;F为生产者生产假冒伪劣产品时可能支付的赔偿;Cg、Cb分别是生产者生产优质品、劣品的成本;Ct是消费者投诉成本。

为求解“机会主义”企业在什么条件下将选择不生产假冒产品,我们主要考虑生产者两个阶段(T-1期和T期)模型解:

后验概率:t+1阶段,消费者认为企业是信誉好的企业概率,(其中q=0表示“机会主义”企业t期生产劣品,则q=1表企业第t期生产优质品,Pt表消费者认为企业t期是诚信企业概率)

即说明,当“机会主义”企业第t期生产了劣品,消费者在t+1期修正其后验概率,将认定该企业就是制假企业。

说明如果“机会主义”企业第t期生产了优质品,就会提高其好声誉。

在T阶段,建立生产优质产品的声誉已没有意义,“机会主义”企业最优选择是生产劣品,期望收益为Et(q=0)

如果在T-1阶段生产劣品,这时消费者将用后验概率修正其对制假企业本来面目的判断,期望收益为:

四、 对策研究

对于假冒伪劣产品市场的治理,关键是提高制假成本Cb值和赔偿额F,从而缩小制假企业的利润空间,直至无利可图。在这里我们把制假成本Cb理解为制假企业的全部成本,既包括生产、流通和销售费用,也包括事后被追究责任或索赔等要付出的代价,那么加大政府对假冒伪劣品的打击力度,就能够显著提高Cb的水平。同时,我们也扩展赔偿额F的含义,将其划分为F1受政府惩罚的代价和F2受社会惩罚的代价(如新闻媒介披露后制假企业因产品滞销而倒闭)。由此可见,打击假冒伪劣、维护市场秩序是政府和社会共同的责任和义务,下面就从政府和社会两方面探讨一些治理假冒伪劣产品的措施:

1.政府运用行政与法律等手段加大对制假的监管与处罚力度

目前在我国查处伪劣产品案件中,大部分地方以罚代刑,制假者并未大伤元气,打假行动过后制假行为又会“死灰复燃”,使打击假冒伪劣的行动陷入“制假——罚款——更多的制假”的恶性循环。所以,政府应进一步细化对假冒伪劣品生产厂商处罚的相关法律,加重对制假和售假的量刑程度,增加制假企业的F1代价,使制假企业不再有利可图。

2.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披露假冒伪劣信息,使社会惩罚F2具有相当大的约束力

可以通过电视新闻,地方、行业杂志和报纸、网络技术等渠道,披露制假企业的企业名称、产品,并定期更新,同时向消费者宣传有关判断真伪消费品的方法,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制假企业的成本Cb,还提高了消费者对假冒伪劣商品的识别能力。当社会上无人去购买、使用假冒伪劣商品,那么,假冒伪劣商品的生产销售就失去了滋生的土壤。

同时,也要加大普法教育与降低投诉成本,提高消费者的维权意识。许多消费者当其权益受到侵害时,往往因为商品涉及的金额小不值得投诉或是投诉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而放弃了维权,这些消费惰性都为假冒伪劣品的滋生提供了条件。

3.对于诚信企业本身来说,可以通过“昂贵的承诺”使自己与制假企业区分开来

假冒伪劣商品之所以能在市场上销售出去,根本的原因就是买卖双方有关产品信息的不对称,制假者利用其拥有的信息优势制造混同均衡,使得消费者在信息不完美情况下无法辨别真伪。为此,诚信企业可通过非价格的信息传递手段,使消费者获得更多的信息,提高其判断、辨别真伪商品的能力。

“昂贵的承诺”作为一种信号传递,将使诚信企业达到分离均衡的目的,从而能够有效地把诚信企业与假冒伪劣企业区分开来。诚信企业进行“昂贵的承诺”主要手段是对消费者提供各种形式的质量承诺,包括对自己销售的商品实行包退、包换、包赔制度,承诺双倍赔偿甚至“假一罚十”等,这些承诺当然不是信口开河的,一旦所销售的商品有质量问题,卖方必须付出昂贵的代价。

以上是关于假冒伪劣现象的一些思考。假冒伪劣商品屡禁不止是市场经济发展和前进过程中的问题, 随着人们文化素质和法律意识的普遍提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国家法制威慑的加强, 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客观而认真地分析原因,全社会同心协力打击假冒伪劣行为, 假冒伪劣商品一定会得到有效的遏制。

参考文献:

[1]田军:小商品市场不完美信息动态博弈分析[J].理论与现代化,2005,(7):91-93

[2]任坤秀:打假中的经济学与博弈论解释[J].上海管理科学,2002,(3):8-9

[3]郑强国李秉龙:假冒伪劣市场的经济学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2004,(10):32-33

[4]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质量动态控制 篇4

水泥混凝土路面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平整度和耐久性, 强度高, 养护工作量小, 被广泛的应用于公路工程建设, 虽然水泥混凝土路面在投资上要比沥青路面多, 但水泥混凝土路面使用寿命较长, 在后期的维修费用较少, 在建设和使用期限内的总投资占有较大的优势。

路面的使用性能和施工质量是分不开的, 为了保证路面的正常工作, 在水泥混凝土路面应用过程中人们越来越重视面层和基层的施工质量。我国公路质量管理体系具有首要性、多层次性、全面性、强制性以及可调整性, 但在施工质量管理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包括信息反馈的滞后, 无法对工程质量进行动态的跟踪管理;质量检测和汇总工作中手工作业较多, 容易出错;质检报表形式多样, 报验的工作量大。

1 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工艺

1.1 施工准备工作

准备工作包括对主要机械和检测设备的性能检测, 确定施工机械的型号、性能和数量, 试验检测设备要能够满足施工的最少配置和进度要求。对基层做好清理、修补工作, 通过放线确定路面中线和边缘线, 对标高、横坡等重新复核, 必要时做出修整, 在基层洒水, 保持湿润状态。

1.2 支摸

用钢钎将模板打入基层, 有效的对模板固定, 在基层低洼处可以用水泥砂浆填补, 防止漏浆, 保证模板在相接处的高差很平顺度复合要求, 对高差过大, 模板错位的位置重新安装, 模板的内侧要涂抹均匀的隔离剂。将传力杆、拉力杆和钢筋按照要求安放, 杆件和钢筋插口处要加设油毡, 防止漏浆。

1.3 水泥混凝土的搅拌和运输

投料时要严格按照配合比要求确定各材料用量, 采用双轴强制式拌和机时间保持在60~90秒, 立轴强制式拌和机时间在90~180秒, 拌合时间要在规定的范围内, 最长时间不超过最短时间的三倍, 最短时间不少于最下限, 混合料的拌合结果达到颜色一致, 没有离析现象发生。运输时可以采用马槽式自卸汽车, 严格禁止不复合要求的材料入场使用。

1.4 摊铺和振捣

严禁在摊铺时对混合料抛洒, 将有离析现象部位翻拌均匀, 根据试验确定松铺厚度, 。摊铺过程中要随时用插入振动棒振捣, 全面、均匀的振捣, 时间不少于20秒, 每次移动间距保持在30cm左右, 操作中要避免与模板和钢筋的碰撞。振动棒振捣完成后用平板振动器推进振捣一遍, 然后使用整平机对路面整平, 及时填补不平处, 最后用滚杆滚揉, 调匀表面混凝土。

摊铺完成后检查修正路面的平整度, 进行收水抹面和压面, 达到初凝后压纹。在铺筑好的路段遮盖塑料薄膜, 防止产生干缩裂纹。

1.5 拆模和切缝

根据采用的水泥类型和当地的气温条件确定拆模的最佳时间, 一般情况下温度越高, 拆模时间越早。在混凝土强度达到9MPa左右时可以进行切缝, 切缝时采用跳轮法, 减少早期的断裂。切缝深度以板厚的1/3~1/4为宜, 为了较少灌缝时的工作量, 及时清除切缝带来的泥渣, 切缝深度不能太浅, 以免引起断板现象。

1.6 养生

采用覆盖洒水的养护方式, 按照规定达到养护时间, 对同性交通做好管制, 最后清理施工现场, 总结施工经验。

2 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常见病害和质量控制关键点

2.1 常见的水泥混凝土路面病害

水泥混凝土路面的韧性较低, 对温度和湿度的敏感性大, 受到地质和气候条件的影响严重, 对水泥混凝土路面的主要病害进行分析, 可以找出致病机理, 对施工质量控制提供依据。常见的水泥混凝土病害有:纵向裂缝、横斜向裂缝、龟裂和破碎板、掉角、孔洞、磨耗层的局部脱落、路面接缝的损坏以及变形损坏等。

2.2 动态质量控制关键点

通过对病害的分析和施工工艺流程可以确定容易造成质量问题的关键工序, 对关键工艺部位设立质量控制关键点。质量控制关键点包括原材料的质量控制、配合比的控制、拌合质量控制、铺筑质量控制、拆模和养生的控制等。在铺筑前要进行试拌和试铺, 确定松铺厚度、压实组合等技术参数。另外对配筋、传力杆等是质量控制的关键点, 施工完成后进行质量检验。

3 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施工动态控制方法

3.1 动态质量控制方法的特点

根据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队的具体要求, 施工动态质量控制要具有实用性、全面性、实时性和简易性。

实用性是指控制方法要围绕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施工展开, 要能够发现和解决工程中问题, 以指导下一步的施工, 从根本上提高工程质量。全面性指控制要涉及到施工的各个环节, 各个因素, 不能存在质量控制的盲点, 以免小质量问题在长期的积累下影响整个工程的质量。

实时性要求施工动态控制要对工程质量反应及时, 并找到影响质量的原因。简易性则要求采用简单、易学的方法, 公路施工中步骤多, 检测指标多, 对大量的数据, 要要一套简单易行的办法保证控制的实时性等特点。

3.2 施工动态质量控制的步骤

动态质量控制步骤大致可以分为三大步:数据的采集和分类、实时检测发现问题、统计分析一段时间的数据。

通过采集数据, 将不同试验项目复杂的数据进行分类和存储, 可以为以后的分析总结提供依据, 是施工动态质量控制的基础;

对采集的试验数据做好检测工作, 发现其中不合格部分, 快速找出问题, 对产生原因分析, 提出解决措施;

根据施工动态质量控制图等统计数据, 求出相应的均值、方差、变异系数等评价参数, 对一个工作阶段的施工问题进行总结, 并做出整体评价, 从而指导下一阶段的施工。

3.3 施工质量控制程序应用

施工动态质量控制中要处理大量的数据, 并对复杂数据进行分类, 评价的参数很多, 并且要绘制复杂的图形, 精度不宜把握, 造成工作量非常大, 耗费时间。可以利用计算机功能, 编制质量控制数据处理程序, 提高数据处理的准确性。程序编制时要具有数据管理功能、数据检测功能、分析功能和结果输出功能等。

4 常见质量问题的处理办法

4.1 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低

影响其抗压强度的影响因素有水泥强度、水灰比、骨料、混凝土的硬化时间、温度和湿度等。为了提高混凝土抗压强度可以提高水泥强度, 降低水灰比, 提高粗骨料强度和表面粗糙度, 保证硬化时间达到一定的要求, 不过早使用, 保持路面湿度, 最好在温度较高的季节修筑路面, 施工时加强振捣等。

4.2 路面平整度差

尽量减小模板安装时的接头误差, 保证模板的稳定性, 摊铺时拌合均匀, 拌合时间充足, 减少混凝土的离析, 严格按照配合比设计, 掺加各种材料, 避免振捣不足和振捣过度操作。

4.3 板厚不足

厚度不足是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常见病害, 造成路面使用寿命的降低, 引起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主观因素, 在施工时要加强施工人员的质量责任意识, 不断的检查摊铺厚度, 及时的对不合格部分更正, 加强质量监督措施, 对厚度不足, 并没有改正的地方, 可以不予竣工验收。

4.4 抗折强度低

抗折强度是由水泥和集料之间的粘结作用决定的, 并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 施工时要控制好水灰比, 调整好骨料的最大粒径和级配, 骨料和细集料的比例要适当, 在不影响强度的基础上, 减小骨料粒径, 以增加骨料和水泥之间的粘结面积。并加强质量管理, 减少主观因素造成的抗折强度不足问题。

摘要:水泥混凝土路面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其使用性能和寿命, 通过对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施工工艺, 确定施工质量控制关键点, 对施工质量动态控制步骤进行分析, 并对常见的水泥混凝土路面病害的处理方法提出处理措施, 以完善理论研究, 指导路面施工。

关键词:水泥混凝土,路面,质量控制,施工

参考文献

[1]交通部.JTG F30-2003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3.

[2]杨艳春.路面基层施工质量与工艺控制技术探讨[J].兰州:甘肃科技.2006, 5.

[3]周绪利, 李荣均.公路工程施工质量检查与验收手册[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5.

[4]李希胜.路面工程质量计算机辅助管理系统[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 2003.

山西三建质量动态分析会 篇5

质量动态分析会

汇 报 材 料

山西省第三建筑工程公司

二○一一年三月十七日

山西三建参加集团总公司质量动态分析会

汇 报 材 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兄弟单位的同志:

大家好!根据集团总公司总质函〔2011〕5号文的要求,我对我山西三建公司的质量管理情况分以下四部分进行汇报。

第一部分

2010年的回顾

2010我公司在集团总公司和三公司各级的正确领导下,全面推行“项目责任股份制”, 做强企业的品牌和无形资产,使我公司的工程质量再上新台阶,为完成各项质量目标而积极努力认真工作,经全公司质量系统所有人员的共同努力,我公司2010的各项质量指标已顺利完成。现将质量指标完成情况汇报如下:

一、公司质量管理整体规划

1、在年初制定了公司质量创优规划

详见2010年公司13号文件;

2、制定了公司总的质量管理目标,将质量目标进行了层层分解;

3、在职代会上与基层单位签订了质量管理目标责任状。

二、公司质量管理培训工作

公司质量管理部2010年4月13日在公司五楼大会议室进行了质量管理有关知识的培训。其主要内容包括:现场质量管理综合知识、工程质量通病消除措施、施工质量评价标准、工程质量创优、质量管理QC成果、质量验收记录等有关内容。各基层单位主任工程师、技术、质量管理科科长、质量管理员、资料管理员共126人进行了公司年初质量管理培训工作。

三、公司质量管理制度的运用情况

公司质量管理部在上半年对公司质量管理制度进行了修订,并与今年七月一日正式实施,公司质量管理制度在公司质量管理体系中正在适时有效的运行。

四、公司工程质量创优、质量管理QC成果情况

1、创“汾水杯”工程1项

长治市市委党校学员读书楼工程(长治分公司)

2、创“太行杯”工程2项

长治市东明国际大酒店工程(建安六分公司)长治市市委党校学员读书楼工程(长治分公司)

3、创“省

优”工程2项

长治市金德利大厦A座综合楼工程(长治分公司)长治市市委党校学员读书楼工程(长治分公司)

4、创“市

优”工程2项

晋中市颐景新城A5#住宅楼工程(第五分公司)武乡县烟草专卖局办公楼工程(第一工程处)

5、创“县

优”工程1项

武乡县二十轨制学校室外附属工程第一标段工程(第一工程处)

6、创国家级优秀企业2项

(1)中国质量协会质量管理活动优秀企业

(颁奖单位:中国质量协会、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国共青团中央委员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2)中国建筑业协会质量管理活动优秀企业(颁奖单位:中国建筑业协会)

7、创中国质量与名牌协会信得过班组1项

提高低合金耐热钢钢结构构件制作合格率(金属结构分公司)(颁奖单位:中国质量协会、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国共青团中央委员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8、创中国质量协会优秀QC成果1项

解决高空悬挑结构施工平台的难度(第一工程处)

(颁奖单位:中国质量协会、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国共青团中央委员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9、创国家工程建设系统优秀QC成果2项 中国建筑业协会优秀QC成果1项

确保SY(无机活性)墙体保温浆料外墙外保温施工质量(第三工程处)(颁奖单位:中国建筑业协会)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优秀QC成果1项

解决高空悬挑结构施工平台的难度(第一工程处)(颁奖单位:中国施工质量管理协会)

10、创山西省质量与名牌协会优秀QC成果7项

提高低合金耐热钢钢结构构件制作合格率(金属结构分公司)降低钢骨梁钢筋安装允许偏差频数(第二分公司)

确保SY(无机活性)墙体保温浆料外墙外保温施工质量(第三工程处)提高后浇带留设外观施工质量(第十分公司)解决高空悬挑结构施工平台的难度(第一工程处)

提高钻孔压灌混凝土后压钢筋笼支护桩施工质量(第一工程处)提高悬挑脚手架得分率(长治分公司)

11、创山西省建筑业协会优秀QC成果12项

确保SY(无机活性)墙体保温浆料外墙外保温施工质量(第三工程处)解决高空悬挑结构施工平台的难度(第一工程处)

提高低合金耐热钢钢结构构件制作合格率(金属结构分公司)降低石材地面色差(长晋分公司)

降低混凝土灌注桩施工充盈系数(长晋分公司)提高不规则楼层放线的精度(第六工程处)降低钢骨梁钢筋安装允许偏差频数(第二分公司)

提高钻孔压灌混凝土后压钢筋笼支护桩施工质量(第一工程处)改进拱桥拱架的支撑结构(路桥分公司)提高后浇带留设外观施工质量(第十分公司)

高空无粘结预应力环梁空间张拉伸长值允许偏差控制(第八分公司)确保大面积联体太阳能热循环系统安装质量(建安二分公司)

12、创长治市质量协会优秀QC成果9项

提高地下车库空心楼盖的施工质量(第一工程处)

确保SY(无机活性)墙体保温浆料外墙外保温施工质量(第三工程处)提高钻孔压灌混凝土后压钢筋笼支护桩施工质量(第一工程处)提高不规则楼层放线的精度(第六工程处)提高悬挑脚手架得分率(长治分公司)

确保高空无粘结预应力空间模板定位的准确性(第八分公司)确保螺杆式风冷机组空调安装质量(建安二分公司)提高后浇带留设外观施工质量(第十分公司)

提高低合金耐热钢钢结构构件制作合格率(金属结构分公司)

13、创“山西建工(集团)总公司优秀QC成果” 17项(略)

五、公司取得质量诊断师资格证书情况

为了提升公司的质量管理工作,2010我公司派出15人参加了省质量协会组织的质量管理小组活动诊断师考评班,经考试全部合格并取得了质量诊断师证书,同时有两人被推荐参加中国质协举办的质量管理小组活动诊断师考评班,这就为我公司质量管理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我公司长治地区几乎能达到每个分公司有一个质量诊断师,这部分人在质量管理的日常工作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六、公司接受上级及政府单位质量执法大检查情况

公司在大同市永和商务楼工程(大同分公司)、晋城市体委跳水馆工程(晋城分公司)、长治县综合体育馆工程(第八分公司)、长治市景新花园工程(第一工程处)全部接受了山西省质量(安全)执法大检查,检查中获得了检查组对我公司质量管理工作的一致好评和评价。

七、公司在施工程质量情况

1、共完成检验批22233项,合格率100%,其中优良(企业自评)21071项,优良率94.8 %;

2、共完成分项工程2876项,合格率100%,其中优良(企业自评)2696项,优良率93.7%;

3、共完成分部工程 155项,合格率100%,其中优良(企业自评)149项,优良率96.1%。

八、单位工程竣工情况

共竣工79个单位工程,合格率100%,其中优良(企业自评)72个,优良率91.6%;竣工面积561059㎡,合格率100%,其中优良(企业自评)551369㎡,优良率98.3%。

九、公司质量管理报表情况

从截止年终12月20日全公司质量管理报表看;截止2010年12月31日

山西省第三建筑工程公司无工程质量事故。

十、公司质量管理检查工作情况

1、第一次公司质量管理检查情况

根据公司领导4月12日工作会议的总体安排,公司安全隐患排查小组由公司领导杨雷平总经理、秦连根副总经理带队,对全公司各基层单位所有施工项目进行了全面、彻底的安全隐患排查。公司质量管理部张树军经理随公司安全隐患排查小组,自4月19日至5月26日历时37天对全公司的在施工程进行了现场工程质量检查和质量管理综合考评。共计检查29个单位、82个项目、156个栋号,现场书面一式三份留下公司质量检查意见和要求及预测预控共计368条。意见全部反馈,并得到了整改和落实。详见2010年5月28日质量管理公司〔第七期〕工作通讯。

2、第二次公司质量管理检查情况

根据公司领导2010年9月5日的整体安排,由公司领导平玲玲总工程师带队,公司相关部门组成的综合检查考评组,于2010年9月6日至2010年10月12日历时一个多月,公司质量管理部张树军经理对各基层单位在施工程的现场质量进行了检查、考评。通过看现场工程、查质量验收资料,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工程质量管理培训讲评工作。本次共检查31个单位、78个项目(其中包括3个专业厂区、车间项目)、136个幢号,结合公司质量管理部下半年工程施工现场质量检查业务工作,现场书面一式三份提出工程质量检查意见和要求及预测预控共295条。意见全部反馈,并得到了整改和落实。详见2010年10月13日质量管理公司〔第十五期〕管理通讯。

十一、部门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情况

在2010年12月17号接受了北京国际华夏认证中心质量管理体系的审核工作,公司质量管理部在审核过程中一次一次的受到了外审专家们的好评,对公司质量管理体系适时有效的运行和公司质量管理部的部门管理工作给予了肯定和表扬。

十二、公司专职质量员持证上岗情况

在公司组织的综合大检查,对各基层单位及项目质量员持证上岗情况进行了检查,在检查中的每一个项目基本上都有一名或两名专职质量员,(专职质量员花名册及上岗证的复印件由基层单位质量管理系统部门保管)。

十三、公司的资质申报工作

主动积极认真及时完成了公司各种资质质量方面的申报工作

十四、部门日常管理工作

1、参加审核公司重点工程、大型工程、特殊工程、创优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及专项施工方案;

2、参加审核公司重点工程、大型工程、特殊工程、创优工程的质量计划;

3、参加审核危险性较大分部、分项工程的专项施工方案论证;

4、参加公司在施工程的基础、主体及单位竣工工程的验收;

5、参加公司培训部组织的各基层单位质量管理业务授课工作;

6、协助公司各项目解决施工中存在的质量难题;

7、及时联系各施工单位与所在地申报当地县、市、省优良工程;

8、收集、分析、统计、上报检验批、分项、分部、单位工程质量报表;

9、管理和审核QC质量小组运行情况等;

10、主动积极及时认真完成了领导交办的各项日常质量管理等工作。

第二部分

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在单位工程创优方面,由于国家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质量验收统一标准的质量等级划分为“合格”和“不合格”两个等级,最高优质工程奖是从县优、市优、省优、汾水杯、鲁班奖的逐级申报而成的。从目前情况看,创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有些工程建设单位的一些建设手续不齐全,工程不能及时竣工验收和备案,更谈不到申报优良工程;

2、工程延续时间较长,工程实体的损毁、污染部分需要进行修补和清理发生一定的费用,基层单位的创优积极性减小;

3、部分承揽任务规模小,达不到创优要求。

以上三方面原因对申报各级优良工程产生了很大的难度,以至于创优指标的完成增加了困难。

2010公司质量管理部在集团总公司和三公司各级领导的正确领导下质量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公司质量管理部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更加高度重视和加强质量管理工作,为全面实施“质量兴企”的战略目标、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做强企业的品牌和无形资产、增强企业的资质和企业的荣誉而努力工作,通过加强公司质量管理真正达到工程质量一次达标,为公司在推行项目责任股份制的运行中创造出更大的成本和经济效益、完成好公司各项管理工作而主动积极认真努力工作。

第三部分

2011创精品工程和公司质量管理具体规划

2011年是公司实施调整后“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为确保实现 “十二五”质量规划各项目标、指标的顺利完成,确定2011年质量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加强质量责任体系建设,以责任管理为中心,全面推行精细化管理,完善及推行公司质量管理目标体系,继续强化过程监督、检查、考核工作,树立品牌意识,打造精品工程,建设质量效益型企业。创精品工程的指标和措施如下:

一、公司质量管理整体规划:

1、制定2011年公司质量创优规划;

2、制定公司总的质量管理目标,将质量目标进行了层层分解;

3、在职工代表大会上与基层单位签订质量管理目标责任状; 4、2011年2月12日下发了山西省第三建筑工程公司工程质量通病消除措施,详见晋建三 质 发〔2011〕11号文件;

5、建立健全科学的规范的企业质量管理制度。

6、实事求是地“运用全面质量QC管理的方法”解决施工中遇到的各种难题;

7、真正严格做到质量管理制度化;质量管理程序化;质量管理流程化,科学有效地开展全企业、全人员、全过程的全面质量管理工作;消除和降低企业工程质量的风险;注:工程的质量是:终身责任制!

二、公司质量管理培训规划:

继续从源头认真做好质量管理分层次、分阶段的各种培训工作;做好全公司质量管理日常培训工作,确保公司质量管理培训工作做到深入服务到基层;并积极参加上级及政府部门组织的有关培训,确确实实真正建立健全企业的质量管理工作达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公司质量保证体系;实实在在的消除工程质量通病和降低企业的管理风险。

三、公司质量管理业务、工程质量创优、质量管理QC成果规划:

1、检验批工程合格率达100%,优良率(自评)达90%以上;

2、分

项工程合格率达100%,优良率(自评)达85%以上;

3、分

部工程合格率达100%,优良率(自评)达85%以上;

4、单

位工程质量一次交验合格率达100%;

5、质量通病消除率达90%以上;

6、创“汾水杯”1项;

7、创“太行杯”1项;

8、创“省

优”2项;

9、创“市

优”3项;

10、力争创质量管理小组优秀企业1项;

11、创“国家级优秀QC成果”1项;

12、创“山西省质量优秀QC成果”2项;

13、创“长治市质量优秀QC成果”2项;

14、创“山西建工(集团)总公司优秀QC成果”3项。

四、公司质量管理检查工作规划:

1、公司质量管理部对公司各施单位每年不少于2-3次全面质量管理检查工作,并执行工程质量一票否决制;

2、做好参加公司重点工程、特殊工程、高大型工程、新型工程创优工程的基础结构分部、主体结构分部、竣工单位工程的质量管理预检检查工作;

3、树立2-5个窗口形象标杆工程,接受上级及社会各界的检查;

4、参加公司质量管理综合考评检查工作;

5、参加政府、上级单位部门质量管理检查工作。注:

1、分公司对各施工项目每月不少于1-2次全面质量管理检查工作;做好本施工单位基础结构分部、主体结构分部、竣工单位工程的质量互检检查工作;参加本施工单位质量管理综合考评检查工作;做好迎接政府、上级单位部门对各施工项目工程质量检查工作;

2、项目、工地对各施工项目工程每日不少于1-2次全面质量管理检查工作;并做好基础结构分部、主体结构分部、竣工单位工程的质量自检检查工作;做好本施工项目工程质量管理综合考评管理工作;做好迎接政府、上级单位部门对项目工程质量检查工作。

五、部门日常管理工作规划:

1、参加审核公司重点工程、大型工程、特殊工程、创优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及专项施工方案;

2、参加审核公司重点工程、大型工程、特殊工程、创优工程的质量计划;

3、参加审核危险性较大分部、分项工程的专项施工方案论证;

4、参加公司在施工程的基础、主体及单位竣工工程的验收;

5、参加公司培训部组织的各基层单位质量管理业务授课工作;

6、协助公司各项目解决施工中存在的质量难题;

7、及时联系各施工单位与所在地申报当地县、市、省优良工程;

8、收集、分析、统计、上报检验批、分项、分部、单位工程质量报表;

9、管理和审核QC质量小组运行情况等;

10、主动积极及时认真完成了领导交办的各项日常质量管理等工作。

公司质量管理部在集团总公司和公司各级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更加高度重视和加强质量管理工作,为全面实施“质量兴企”的战略目标、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做强企业的品牌和无形资产、增强企业的资质和企业的荣誉而努力工作,通过加强公司质量管理真正达到工程质量一次达标,为公司在推行项目责任股份制的运行中创造出更大的成本和经济效益、继续达到公司正规省级施工企业“国家队”工程质量管理水平;主动积极认真完成好公司各项管理工作而努力奋斗。第四部分

2011年在施的重点工程及需重点监控工程

2011年在施的重点工程:

一、山西省科技馆工程;

二、长治市新闻大楼工程;

三、大同市永和商务楼工程;

四、长治市东客运工程;

五、长治县综合体育馆工程;

六、长子县霍尔辛赫矿培训综合办公楼等工程。

具体措施详见:晋建三 质 发〔2011〕10号山西省第三建筑工程

公司二○一一年质量工作规划等。

最后:让我们共同在企业的全面质量管理工作中,为企业保好驾、护好航,为公司各项质量管理目标、指标的顺利完成,为企业再立新功,做出更大、更多的贡献而努力奋斗!

我的汇报完毕,谢谢大家!

山西三建公司质量管理部張樹軍

通过环路内增益控制延展动态范围 篇6

今天,模数转换器(ADC)已很难满足在更大程度上满足现代通信系统所要求的动态范围。延展系统动态范围的方法之一,是在数控AGC环路内使用数字控制可变增益放大器(DVGA)和高速高分辨率的ADC。

采用高性能元件来进行系统设计已成为大趋向。不同的元件需要在不同的操作环境下才能发挥出最佳性能。放大器和数据转换器具有不同的输入和输出要求,而且通常都需要不同的电源。元件在电路上如何布局以及如何根据其它元件来对自身定位等都是很关键的问题。

这篇文章将会详细介绍数控可变增益放大器(DVGA)和高速子采样ADC在典型中频(IF)无线电基站中的应用。

将放大器的增益设定信息进行编程,然后与经数据转换器测量的电压值相结合,从而可以得出终值(增益 + 实测电压 = 实际电压)。由于可以将增益下调,所以通常用来固定ADC输入的信号亦可被衰减和量度。DVGA经由数字电路进行实时控制,增益可因根据进入信号的调制而改变。对于GSM EDGE/EGRPS等拥有远超均值的峰值调制机制而言,这个功能尤其重要。

图1:ADC14155和LMH6515。ADC时钟频率 = 150MHz、信号频率 = 180MHz。信号 = -1dBFS、本底噪音= -66 + -1 = -67dBFS

要获得最佳动态范围内,最小预期信号也必须采用最大的增益设定,并且信号脉冲绝不能拑固ADC。因此,很重要的一步就是对AGC环路进行调谐,从而把信号大大减降低至ADC全标度以下。此外,最好还有一个AGC环路控制,它可在信号脉冲时迅速地调度增益。另外,旁边通道和障碍通道的干扰必需纳入动态范围的计算内,所需信号的结合电平以及任何干扰信号必须保持在产生ADC输入拑固的水平以下。

如图1所示,信噪比(SNR)和无寄生动态范围(SFDR)是在接近信号全标度的情况下得出。在图2中,放大器/ADC的设定是一样的,但信号幅值较低。假如信号波幅下降16dB,那么SNR下降12dB,同时SFDR提高5dB。这表示输入波幅的范围可以提供好的信号保真,而且自动增益控制(AGC) 可尽可能将输入信号维持在这个范围内。对多数ADC来说,优化操作的最佳范围为-6 dBFS~ -18 dBFS。

要从DVGA获取最大的收益,必须在设计早期时考虑几个条件。正确的电源电压和电路板布局对于系统性能的表现有很大的影响。当设计系统电路板时,DVGA和ADC的位置必须尽量贴近,两者之间留下的空隙足够放置一个小噪声滤波器即可。

图2:ADC14155和LMH6515。ADC时钟频率 = 150MHz、信号频率 = 180MHz。信号 = -17dBFS、本底噪音 = -53 + -18 = -71dBFS。

由于DVGA会在整个放大器的频宽上产生输出噪声,故在DVGA和ADC之间放置滤波器是不可或缺。ADC的前端应拥有京赫级以上的频宽。采用带通滤波器可大大改善系统的本底噪音。在选择滤波器方面,无需使用精密的类型,相反简单的滤波器可减少对AGC环路定时的调校。当然,产生自滤波器的过多时延是大家不想看见的,再者滤波器的损耗亦会直接影响系统的增益。这样,滤波器的频宽可以比信号的频宽大很多,同时仍可削减大部份的频带噪声。一个频带过窄的滤波器会因为带通平整度的影响以及过量的集体时延而将信号降格。

图3显示出相对大频宽滤波器的优点。这个放大器拥有2.0nV/rtHz的输入噪声、26dB的增益和500MHz的频宽。放置在放大器之后的是一个14位的ADC,其采样率为150MHz兼有1.1GHz的前端全度频宽。假如在放大器和ADC间不设滤波器,那噪声值便为:

放大器输出噪声 = 1.8 nV/rtHz X 20 V/VX SQRT(600 MHz) = 881 uV

ADC 本底噪音: 71.3dBFS @1V 全标度 = 272 μV

在这情况下,由放大器所引致的噪声会比ADC大很多。 一个WCDMA接收器的每条通道具有5MHz的信号频宽。为了在5MHz下达到一个常效率,需要使用一个25MHz的滤波器。此外,为了获得一个良好的滤波器拒波,我们会选用一个185MHz的中频(我们ADC的第三条Nyquist频带)。加入滤波器后便得出以下结果:

放大器输出噪声 = 1.8 μV/rtHz X 20 V/VX SQRT(30 MHz) = 197 μV

ADC 本底噪音: 71.3dBFS @1V 全标度 = 272 μV

配合加入滤波器,放大器的噪声现在比起ADC本底噪音低很多。设计滤波器时,尽量模仿ADC的输入电容、放大器输出电容和板寄生电容。此外,放大器输出引脚和ADC输入引脚会有大约1nH的接线电感。模仿时需小心谨慎,一旦电路建立起来后便需很小心地量度滤波器的响应,并需要将滤波器调谐调整至中央频率。无疑,频率越高对准确模拟滤波器的难度就越大。此外,较小的元件的容错性更好。

一旦选定了IF频率和滤波器的频带,那便必须选定滤波器的阻抗。滤波器阻抗的重要性几乎与滤波器的频带和插入损耗一样重要。要选出最佳的滤波器阻抗,需要在ADC和放大器的要求之间进行平衡。图3中,滤波器被设计成在通带中拥有200Ω的阻抗,并以400Ω作端接以减低损耗。假如以200Ω作端接,那它便可拥有较平整的频率响应。滤波器的实测响应已在图4中表示出来。如果滤波器接入端为200 Ω,便可拥有更平滑的频率响应曲线。由此可见,系统设计时取舍的必要性。

图3: 180MHz中频采样应用中的放大器、ADC和噪声滤波器Gain1-5:增益1-5Latch: 锁存*数据在时钟下降边沿处被采样,所以使用时钟高电容

噪声滤波器被设计成在放大器一方,并通带外拥有高阻抗。将放大器的输出电流尽量降低,有助于维持低水平失真。滤波器也 被设计在数据转换器一方,并在停止频带具有低阻抗特性。当ADC对输入信号采样时,这样的设计有助于减低由电容器开关产生的电流尖峰。

在决定如何驱动之前,阅读特定数据转换器的数据表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在于是否对ADC输入进行阻抗匹配。有些低阻抗缓冲输入的数据转换器需要在输入处进行阻抗匹配。相反地,大部份带有高阻抗输入的数据转换器则不应进行匹配。上述提及过的14位数据转换器属于典型的高分辨率高速转换器,它拥有一个高电容性的输入(9 pF时钟低及6 pF时钟高)。这类数据转换器最好是由一个低阻抗电源来驱动。

数据转换器是一种离散式定时器件,在某时间点下,ADC将会替信号采样,然后在处理该样本时忽略其他信号。ADC14155的产品说明资料已表明信号会在时钟的下降边沿被采样,当时钟在高和低时,ADC14155的输入电容分别为6 pF和 9 pF。从这些资料可知道滤波器应该围绕着6pF的时钟高电容来设计。同一时间中,ADC正准备替模拟输入采样。一旦时钟下降至低状态,样本就会被提取。第二个样本被采集前,我们无需关注输入电容。

图4:滤波器的实测频率响应Normalized Gain: 正常化增益

放大器低阻抗输出的优点是可为系统设计带来很高的灵活性。一般的通用放大器可提供一个很低的输出电阻(<1 Ω),而射频放大器则可提供50Ω~400Ω的阻抗。为了尽量增强放大器的性能,外部负载(反映在滤波器的特性阻抗内)应尽量高。如前所述,ADC的驱动需要低阻抗的电源。 实验室的多项试验表明,为图3的电路提供最佳性能的是400Ω的滤波器。放大器和ADC的不同组合可从略有区别的滤波器阻抗中获益。

电源(为何放大器和ADC需要不同的

电压)

放大器和ADC的一个主要差异是放大器本身需要重生一个信号,并送到一个需要电压和电流(亦可说成是电源)的负载内。数据转换器的唯一目的是量度电压,以及产生一个与该电压成比例的数字信号。这种基本的差异引伸出不同的电源要求。在大部份的应用中,放大器比数据转换器需要的电源电压范围更大,从而在最高信号电压处,容许放大器有足够的净空释放功率。此外,尤其对于DC耦合信号链,一个负电源电压可大大改善性能表现。

在电路板上设有最佳的电源电压可以说是成功设计的关键。要尽量减低电源噪声,应该使用功率板或很宽及低电感的布线。对于数据转换器和放大器而言,它们均要求低信噪比(SNR)和低电感的旁路电容器。为了达至最佳的信号完整性,经由旁路电容器带载的电流不应行经信号布线附近。此外,附近有信号端电阻器连接接地时,而电源旁路电容器不应连接到接地面。

为了在极高频下提供无失真性能,我们在使用诸如LMH6515或LMH6555的放大器时,会选用开放集极(共用发射极)A级操作。尤其该单一电源已给出对大信号的要求时,这种放大器拓扑可从严谨的电源容差中受惠。幸运的是,现在可以获得具有绝佳稳压准确度的电源。线性稳压器不单可提供最低的噪声,而且还可提供最好的稳压准确性。一个如LP2989的稳压器其标准准确度可达1.25%,而在整个操作温度及负载下的准确度为-4~+2.5%。由于LMH6515 DVGA的静态电源电流会比释放至负载的电流更大,所以由DVGA提取的电流很大程度上会被固定。这就是电源稳压的最佳情况,因此对电源的准确性更高。

质量动态控制 篇7

关键词:动态控制技术,沥青路面,质量控制,分析

我国高速公路建设起步迟、技术环境不成熟、剧增的交通压力等各种因素, 导致我国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建设在早期就已经普遍出现网裂、沉降、乏油、松散等各种不同程度的现象。只有尽快的深入分析并总结动态控制技术, 方可有效提高早期沥青路面施工质量水平。结合该技术江海高速路面工程JH-21标、江六高速路面工程JL-23标以及金马高速JM-21等工程中的运用, 已逐步取得一定的效果。

1 动态控制技术的重点及功用

产品在制造过程中, 质量特性值会出现随机性 (不可避免) 或系统性的质量波动, 质量控制的关键就是阻绝异常性的质量波动。在现代化企业生产过程中质量控制的关键措施之一就是动态控制技术, 这种技术在理论上的质量基础是以美国休哈特博士曾提出的统计过程控制 (SPC) 理论并创建控制图为根据, 或称为统计过程控制 (Statistical Process Control, SPC) [1]。该技术的重点是凭借在数理学统计方法中所用到的过程控制工具, 通过对统计过程控制图的描绘, 从而科学有效的分析和总结生产过程中产生异常质量波动的原因, 便于针对发现的系统性质量波动因素进行排除影响并采取应对措施, 使生产过程处于统计控制状态 (仅受随机因素影响) , 以利于顺利进行施工, 更好的保障工程的施工质量[2]。

动态控制技术中所用到的质量控制图种类较多, 其中以平均值-标准值 (X-s) 控制图, 平均值-极值 (X-R) 控制图, 中位数-极差控制图, 单值-移动极差控制图等为常用的计量控制图。

2 沥青路面施工质量动态控制技术方法

2.1 平均值动态控制技术

控制图的统计原理是采用3倍标准差原理界定计量数值控制图中的上、下限。一般分为分析用和控制用两种类型控制图, 分析用控制图片要求先采集5组以上的质量特性统计数据, 再通过X、R或S进行控制图的创建, 而控制用控制图的描绘需要分析统计数据的分布特征, 计算总体标准差, 最后确定图中的上、下限数值。

平均值动态控制技术是对包括5-7天为一周的施工周期内的抽提油石比, 级配, 马氏参数, 压实度等系列施工参数 (即检测数据) 的整理及统计, 结合分别计算所得出的每日检测结果X及一周期内检测结果X的平均值X (期望值) R、S绘制成动态控制曲线, 由曲线中的X的分布作为质量控制合理性的分析判断依据, 变异系数CV作为质量控制稳定性的分析判断标准。以上运用控制图对沥青路面施工质量进行动态控制的方法在JTG F40-2004《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附录中有详细的介绍。

因在整个施工过程中, 单一沥青混合材料的质量控制统计数据量较为有限, 而创建控制用动态控制图所需过程较长, 要求收集25组以上的预备数据, 并结合对生产过程中质量特性值的分布特征及稳定性的诊断, 并且就实际而言, 规定要求的检测频率大于2的要求存在成本较高, 及施工时间有限等各种客观原因, 以至于无法按指定要求实施施工日2次或以上的取样。所以平均值动态控制技术较难以在建设工程中进行质量控制的实时监控。

2.2 单值动态控制技术

依据已经实施的工程实况, 针对沥青路面施工质量的动态控制技术的管理, 单值动态控制图技术较为适用。质量管理的关键就是质量的控制, 能有效保障产品的合格率和品质。归根结底, 质量控制水平的呈现是由产品质量同技术保障的能力 (其过程能力) 的满足息息相关, 与过程能力指数 (CP) 密切相关的即是质量特性统计数据的标准差, 公差范围 (T) 关系式如下:Cp=T/6σ= (T-2ε) 6σ (其中Cp指过程能力指数, T指公差范围, ε指分布中心偏离目标值的偏离量, σ指总体标准差)

在GB/T 4091-2001《常规控制图》中, Cp要求为≥1.33, 当Cp≥1.67时, 产品过程综合特性能力等级评定可达到最佳状况, 尤其是关键的质量特性。因此沥青路面施工在进行质量控制时, 在创建动态控制模型时前先按要求设定Cp=1.67及T值, 及以质量特性统计数据求得总体标准差σ, ε=0。单值动态控制图的绘制一般有5条线, 包括控制上限 (UCL) /下限 (CL) , 中心线 (CL) , 单值曲线和阶段平均值。目标M作为中心线 (CL) 可确定控制上、下限。UCL (控制上限) =M (目标值) +3σ, LCL (控制下限) =M (目标值) 3σ, CL (中心线) =M (目标值) 以上是以3σ原理为依据进行推算。

3 动态控制技术在沥青路面施工质量中的应用

为控制施工质量, 须对检测数据进行有效分析, 在工程建设中分析检测数据一般都会采用数理统计方式。质量控制中的工程质量及评价是以数据作为基础理论, 因此数据可作为反馈工序质量情况及判定质量效果的依据。质量信息的核心组成部分就是质量数据, 通过收集, 处理并综合分析所得的数据, 达到了解及掌控生产施工过程的目的。质量数据主要是由质量检验所得 (包括材料, 工序, 竣工及使用过程中的各种检验) 。经数个项目实践表明, 每个生产施工工程的工程质量都无绝对一致, 其间存在的个体差异即为工程质量波动, 这种差异性就是借助工程质量的统计数据的这种特性呈现出来的, 并且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为有效预测并控制工程质量, 在从质量控制中所反馈其工程质量的数据差异性寻找规律性, 这种方法是以数理统计学知识作为基础理论所得。结合动态控制技术中各种控制图的应用, 从项目工程的工序进展, 施工组织, 施工方法等进行综合分析, 以此判断质量数据是否有异常情况, 并查找原因利于及早采取处理措施并消除影响, 从而使建设施工处于稳态发展, 达到有效的控制施工质量过程的目的。

4 结束语

控制沥青路面施工质量的有效措施之一就是动态控制技术, 其中所用的动态控制图是先设定动态控制上、下限, 并在时间序列中绘制检测点, 再绘制出质量特性统计数据即可形成动态控制图。通过图形走势, 可更加直观地进行原因分析、控制施工质量、采取预防和控制等。与此同时, 动态控制图也可经由对质量特性的统计分析, 用做施工单位质量控制水平的评价参考。这种动态控制技术的应用, 可取得对建设工程质量的监控效果, 并可得出历史工程质量控制水平的综合性评价。在动态控制技术中所得出的多种检测数据均可作为参考资料, 为建设及公路养护等单位在分析预测工程中可能存在的质量上潜伏的隐患及可能引发早期部分损害等提供数据参考, 不仅可以及早采取有效的预防养护措施, 还可以更好的提升养护技术。因此只有强化并完善动态控制技术的应用, 才可有效控制沥青路面施工质量, 更好地推进公路建设发展。

参考文献

[1]穆秀雯.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施工质量动态控制技术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 2012.

质量动态控制 篇8

目前国内学者对环境成本控制的研究走过了一条从事后控制、到事前控制的发展历程。由于环境预防检测成本和环境损失成本存在的此起比伏的关系, 在环境成本控制领域, 大家普遍认可的是企业存在一个最优的控制水平, 在这个水平下, 能够实现环境成本和经济效益的最佳。本文借鉴质量成本控制思想, 通过引入6σ管理建立企业动态的环境质量成本控制模型, 通过模型的演化, 认为持续加强企业的环境成本控制也可以实现企业环境成本和经济效益的最优。

一、 环境质量成本

(一) 环境质量成本概念界定

环境成本的定义有很多种, 本文采用与环境质量成本控制模型相一致的定义。在全面环境质量管理 (TQEM) 中[1], 根据全面质量管理中零缺陷的目标, 将企业对环境的污染和损坏视为环境质量的缺陷, 通过对环境质量的持续改进, 以此来减少甚至消除环境质量缺陷, 从而达到降低企业环境成本的过程。TQEM的理想状态是对“环境零破坏程度”, 破坏可以定义为导致环境质量的直接恶化, 比如将固体、液体或气体残余物排放到环境中, 或间接恶化, 如不必要地耗用原材料和能源。因而, 环境成本可以被称为环境质量成本。与质量成本一样, 环境成本是由于存在不佳的环境质量或可能存在不佳环境质量而发生的成本。因此, 环境成本就与造成环境恶化、监测、治理和防止环境恶化相关。

环境成本管理是对企业相关的环境成本有组织、有计划的进行预测、决策、控制、核算、分析和考核等一序列的科学管理工作。其核心是通过科学控制将环境成本降低到最低水平, 以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环境成本控制就是在保证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前提下, 通过采取一序列的措施来控制企业的环境污染排放, 以此来降低企业的环境成本, 从而实现企业的环境成本的最小化。

(二) 环境质量成本的分类

环境质量成本控制模型借鉴全面质量管理思想对质量成本的划分, 从环境质量成本控制的角度将企业环境质量成本分为以下几类[2]:

1.环境预防成本:环境预防成本是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为了预防污染物和对生态环境有破坏作用的废弃物的产生而发生的成本。包括企业环境管理机构和人员的经费支出及其他环境管理费用, 以及环境保护教育费用等。

2.环境检测成本:环境检测成本是指企业为了检测产品、生产流程或排放的废弃物等是否符合国家相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规定而发生的成本。主要包括企业为了对产品、生产流程或排放的废弃物等进行环保检测而购买设备、仪器仪表及相关的人工费等支出。

3.环境内部损失成本:环境内部损失成本是指由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对环境造成了损害和影响, 企业因对这些损害或影响进行治理而发生的支出, 即由企业自己负担的环境成本。这部分环境成本主要包括排污费;企业因“三废”排放引起损害农田、破坏农作物、污染空气而对周边的居民进行赔偿的费用等。

4.环境外部损失成本:环境外部损失成本是指由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对环境造成了损害和影响, 但企业并没有对这些损害或影响进行治理, 而是将这些损害或影响推由企业以外的其他主体来负担的环境成本。这部分环境成本主要包括资源占用成本和生态环境损害成本。

从环境质量成本的性质来看, 可以将上述四类环境质量成本分为为两大类:环境控制成本和环境损失成本。环境控制成本是指企业为了防止其生产经营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而发生的成本, 它包括环境预防成本和环境检测成本。环境损失成本是指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已经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不利影响, 企业或企业以外的主体为了治理这种不利影响而发生或以后将要发生的成本, 他包括环境内、外部损失成本。环境控制成本和环境损失成本之间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此消彼长的关系。比如企业前期的环境预防和环境检测工作加强了, 企业的环境控制成本增加了, 同时企业的污染排放少了, 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损失成本也减少了。

二、环境质量成本控制模型

(一) 传统的环境成本控制模型

Y (x) 表示企业环境总成本, C (x) 表示环境损失成本函数, 用A (x) 表示环境控制成本函数, 其中x为企业的环境污染控制水平, 则:

Y (x) = C (x) +A (x) (1)

λ=1-p表示x, 显然λ越大则环境污染的控制水平就越高。当λ→1时企业对环境的污染最小, 环境污染的控制水平最高。故 (1) 式可表示为:

Y (λ) = C (λ) +A (λ)

其中C (λ) 考虑到企业投入环境保护成本和环境检测成本两种资源来获取污染控制水平λ, 因此可以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来表示企业损失成本C (λ) 和环境污染控制水平λ的关系, 即:

C (λ) =α1λ-β1

A (λ) 是环境控制成本函数, 其大小与污染控制水平λ的关系可以表示为:

A (λ) =α2λβ2

故环境总成本为:Y (λ) =α1λ-β1+α2λβ2 (2)

其中, α1、α2、 β1、 β2>0。

为求解环境总成本的最小值min Y (λ) , 令 (2) 式的导数为零, 即:

dY (λ) dλ=-α1β1λ-β1+α2β2λβ2-1=0 (3)

λ*=[α1β1α2β2]1β1+β2 (4)

λ*即为最适宜的环境污染控制水平, 相应的Y (λ*) 为环境总成本的最小值, 因而λ*也称为最经济的污染控制水平。根据企业环境成本曲线方程, 环境成本特征曲线可以描绘图1[3]:

由图1可以看出, 企业应将其环境成本控制在λ=λ*附近, 当λλ*左侧, 也即企业污染控制成本小于环境损失成本时, 说明企业污染控制水平还不够, 这时企业应该增加环境控制成本, 这样企业的环境损失成本就能得到降低, 不但不会增加企业环境总成本, 由于降低的环境损失成本大于增加的环境控制成本, 故环境总成本反而会降低。当λλ*右侧时则做相反的处理。同时, 基于传统的环境成本管理模型理论认为, 应该通过构建企业环境成本核算体系为环境成本控制提供有效的数据作为环境成本控制的基础;企业还应该建立专门的环境管理机构, 该机构不但负责购买环保设备、管理废弃物的再循环利用等工作, 更重要的是要随时对企业的环境成本进行监控, 一旦发现其环境成本偏离λ*较大时, 应及时采取措施, 以确保其环境成本在λ*附近。

以上传统的环境质量控制曲线模型可以将环境成本控制过程量化, 而且可操作性比较强, 企业可以通过统计资料回归得出环境控制成本和环境损失成本的曲线, 进而得出环境总成本的曲线和其最小值。并且, 该模型是在统计平均状态下, 剔除了偶然因素、随机因素的影响, 通过统计一段时间的环境成本数据后应用经济计量学的方法找出环境质量成本的变化规律, 建立这种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 确立更具科学性的、理想的最低环境总成本和最优污染控制水平[4]。但是, 该模型不能很好的解释:如果通过持续的加强环境管理工作, 实现一开始就把环境控制工作做好, 环境损失成本将会大大的降低, 并且使得环境污染控制水平可以在环境控制成本不增加的情况下得到提高。

(二) 动态的环境质量成本控制模型

1.关于学习曲线模型[5,6,7]和6σ管理。

学习曲线 (Learning Curve) 是美国康奈尔大学赖特 (T·P·Wright) 博士在飞机制造过程中, 通过对大量的相关资料与案例的观察、分析和研究中得出的。学习曲线又称进步曲线、经验曲线、改善曲线, 是一种动态的生产函数, 表示的是因工人的熟练程度的提高而减少工作时间, 从而降低单位生产成本的现象。这种效率要素及相关成本的递减就称为“学习曲线”效应。学习曲线的数学表达式通常为:

Yi=Y1N-b (5)

式中Yi为累计生产i件产品的平均成本 (平均工时) ;N为产品累计产量;Y1为生产第一件产品的成本 (工时) ;b为学习曲线指数。

作为一种创新的管理模式, 6σ管理自20世纪80年代美国Motorola公司提出后, 在企业界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同。6σ管理是一项以顾客为中心、以质量经济性为原则、以数据为基础, 追求完美无瑕为目标的管理理念。本文借鉴6σ管理理论并将其应用到环境成本管理中, 提出“6σ环境管理”的理念。

由传统的环境控制成本模型分析知, 传统的环境成本控制模型忽略了对环境控制成本曲线变化规律的深刻认识, 认为环境控制成本和环境损失成本之间是此消彼长的变动关系, 即随着环境控制成本的增加, 环境损失成本将会减少。但是, 当企业以“追求卓越和完美”作为环境成本管理的理念时, 环境控制成本和环境损失成本之间就不再是这种简单的增减变动的关系, 为此, 我们考虑企业推行“6σ环境管理”。

6σ环境管理就是在“追求完美与卓越”环境管理理念的指导下, 要求管理者和员工通过持续不断地改进环境管理工作质量, 消除一切可能对环境造成威胁的缺陷, 采用流程再造、增加回收装置、绿色生产以及通过培训加强员工的环保意识和操作技能等措施来保证环境损失成本可以在环境控制成本不增加反而减低的情况下得到降低, 从而环境总成本也不断地降低, 环境污染控制水平不断地提高。比如, 对员工的环境保护教育培训可以使得员工的素质提高, 环保意识加强, 其结果不仅可以减少实际工作中人为因素造成的环境污染, 更重要的是高素质的员工可以实现自我检验、自我控制, 及时发现潜在的环境污染源, 并能有效解决问题, 以避免某个生产环节的污染控制失效而对后面流程的造成更大的污染损失。一旦某一生产流程的污染没有得到有效地控制, 那么对后面流程的污染带来的损失远远大于及时发现污染并采取有效措施治理时所产生的损失。避免上述问题产生能极大地减少环境总成本。

由此可见, 推行6σ环境管理过程与学习过程有异曲同工之妙:即6σ环境管理能产生类似于“学习曲线”的效应, 使得环境污染控制水平可以在环境控制成本不增加反而减低的情况下得到提高, 本文将其称为“6σ环境管理”效应。

2.动态的环境质量成本控制模型。

借鉴学习曲线的数学表达式建立“6σ环境管理”效应的环境控制成本模型: A (λ, X) =B-γ (6)

其中A (λ, X) 为推行6σ环境管理后的环境控制成本;B为推行6σ环境管理之初的环境控制成本, 即B=α2λβ2;X为6σ环境管理的递进参量, 如3σ、4σ、5σ、6σ;γ为6σ环境管理指数效应, γ>0。将B=A (λ) =α2λβ2 代入 (6) 式, 得:

A (λ, X) =α2λβ2X-λ (7)

由于同一污染控制水平的环境损失成本, 不随6σ环境管理水平的提高 (即6σ环境管理递进参量增加) 而变化, 即: C (λ, X) =α1λ-β1 (8)

则基于6σ环境管理的环境总成本为:

Y (λ, X) =α2λβ2X-γ+α1λ-β1 (9)

其中, α1、α2、 β1、 β2>0。

式 (9) 即为本文建立的基于6σ管理的动态环境质量成本基本模型。令 (9) 式对λ的偏导数为零, 得:

Y (λ, X) λ=-β1α1λ-β1-1+β2α2λβ2-1X-γ=0 (10)

解得最佳污染控制水平:

λ*=[α1β1Xγα2β2]1β1+β2 (11)

式 (11) 表明最适宜的环境污染控制水平λ*是6σ环境管理递进参量X的函数, 将上式对X求导得:

dλ*dx=[α1β1α2β2]1β1+β2γβ1+β2Xγβ1+β2-1>0 (12)

式 (12) 说明, λ*是X的增函数, 即随着6σ环境管理水平的提高, 最适宜的环境污染控制水平λ*将不断提高。

对 (9) 式求X的偏导数得:

Y (λ, X) X=-γα2λβ2X-λ-1<0 (13)

式 (13) 说明, 基于6σ环境管理的环境总成本 Y (λ, X) 是X的减函数, 即随着6σ环境管理水平的提高, 环境总成本将不断地下降。

根据上述结论, 进一步分析随着6σ环境管理水平的提高, (即6σ环境管理递进参量增加) , 环境总成本Y (λ, X) 的变化情况:

A (λ, X0) 、C (λ, X0) 、Y (λ, X0) 分别表示企业推行6σ环境管理达到X0水平时环境控制成本、环境损失成本和环境总成本;A (λ, X1) 、C (λ, X1) 、Y (λ, X1) (X1>X0) 分别表示企业推行6σ环境管理达到X1水平时的环境控制成本、环境损失成本和环境总成本。当6σ环境管理水平由X0提高到X1时, 环境损失成本和与环境污染控制水平λ的关系没有发生变化, 即C (λ, X0) = C (λ, X1) ;但环境控制成本由于6σ环境管理效应而下降为A (λ, X1) 。因而, 环境总成本曲线由Y (λ, X0) 移动到Y (λ, X1) , 相应的最适宜环境污染控制水平由X0*提高为X1*, 最佳环境总成本由Y (λ, X0*) 下降为Y (λ, X1*) , 如图2所示:

6σ环境管理递进参量增加就意味着σ级数的增加, 假设Y (λ, X0) 、Y (λ, X1) 、Y (λ, X2) 、Y (λ, X3) ……分别代表3σ水平、4σ水平、5σ水平、6σ水平……的环境总成本曲线。

在图3中, 当6σ环境管理的递进参量3σ到6σ时, 环境总成本曲线向右下方移动。当6σ环境管理的递进参量X从3σ到6σ, 环境成本曲线向右下方移动。当σ水平增长的间隙无限小时, 便可得到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企业动态最优环境成本曲线Y (λ*, X) 。该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表明企业动态环境成本最优决策的目标应该是:随着6σ环境管理的推进, 企业的环境总成本不断降低, 同时最适宜的环境污染控制水平λ*将不断提高。动态最优环境成本的数学模型可由 (9) 式求得, 即:

Y (λ*, X) =α2λ*β2X-γ+α1λ*-β1=α2[α1β2α1β2]β2α1+β2X-γ+α1[α1β2X-γα2β2]-β1α1+β2 (14)

式 (14) 即为基于6σ环境管理的动态环境质量成本数学模型。

三、结论与展望

本文对基于6σ环境管理的动态环境质量成本数学模型进行了探讨,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随着企业持续地加强环境成本管理, 企业环境总成本不断下降, 最适宜的环境污染控制水平不断提高;企业环境成本下降的最低点, 应该是企业污染控制水平的最高点, 即零排放, 此时企业的环境损失成本趋于零, 环境成本与环境控制成本相等。该模型从理论上证明了企业实施6σ环境管理不仅可以提高环境污染控制水平, 降低环境成本, 还能很好的解释环境污染控制水平可以在环境控制成本不增加的情况下得到提高。同时, 由于实施6σ环境管理使企业获得了信誉、品牌等方面的价值增长, 环境保护主义者的投资和政府的鼓励性投入也可以进一步帮助企业降低环境控制成本。可见, 企业推行6σ环境管理确实是一种能有效提高环境管理水平的新视角, 能够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和持续竞争力。

本文借鉴6σ管理的思想利用函数的方法建立了动态的环境质量成本控制模型, 但该模型的研究还处于理论探索阶段, 有待实践的进一步验证和检验。

摘要:在研究中外学者建立的环境成本控制模型的基础上, 本文借鉴质量成本控制思想, 构建了企业动态环境质量成本控制模型, 探讨环境总成本与环境污染控制水平之间的动态变化关系, 认为企业持续进行环境成本控制会带来环境总成本的持续下降;通过将环境成本控制研究予以量化和模型化, 能有效提升环境成本的控制效果, 其成果可以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环境成本理论。

关键词:环境质量成本,环境质量成本控制,6σ环境管理

参考文献

[1]肖序.环境成本论[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2.

[2]陈亮, 彭旭.基于曲线方程的企业环境成本控制[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2009 (5) .

[3]上海质量管理科学研究院.六西格玛自由论坛论文汇编[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3:52-59, 80-88.

[4]曲弘.基于不同函数的质量成本数学模型评析[J].辽东学院学报, 2007 (2) .

[5]林丽瑞, 顾志兵, 黄国良.e时代的学习曲线变革与成本创新启示[J].财会通讯, 2004 (10) :67-70.

[6]谢康, 吴清津, 肖静华.企业知识分享-学习曲线与国家知识优势[J].管理科学学报, 2002, 5 (2) :14-21.

质量动态控制 篇9

1 高速公路沥青混合料质量变异性动态控制技术分析

在高速公路沥青混合料生产过程中, 受随机因素影响, 如人员、机器、原材料、加工方法、测量工具、环境差异等因素, 最佳沥青量值在输入后必然存在变异, 所以要保证混合料质量只能对变异大小进行控制而不能彻底消除, 通过建立相应的质量数据库, 根据实际情况分阶段调整控制范围进行质量动态控制, 并从中确定异常因素的动态控制技术, 是沥青混合料质量变异性动态控制的有效办法。其6月11日至6月13日的沥青用量在质控的上下限范围内, 表明其波动范围在规定范围内, 沥青用量控制较平稳, 而6月18日至6月22日其质控的上下限明显增大, 表明有异常因素对其进行干扰, 根据上下限距离越近生产能力越高的原理, 表明此阶段生产能力较低, 通过研究表明沥青含量变异性的取值范围会受到沥青含量的检测办法、取样情况及具体进行拌合的机械设备性能的影响, 离心抽提法和燃烧炉法是目前沥青含量检测的主要办法, 其各有优缺点, 可根据施工具体实际选用[1]。

除沥青用量影响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混合料质量外, 混合料的级配也会对其产生明显的影响, 而受随机因素影响沥青混合料的级配也会呈现出波动的状态, 使沥青路面的强度、耐久度等受到影响, 所以加强对级配趋向有直接影响的关键筛孔的监控十分重要, 可以看出质控上下限距离较适中, 表明整体工序能力比较理想, 但6月28日后质控的上下线距离拉近, 表明工序能力上升, 意味着高成本代价因素在此期间可能出现, 应引起注意, 而6月23日至6月27日的情况相反, 生产水平偏低, 应从原材料自身稳定性及筛孔设置和计量系统准确度三个因素的角度进行分析判断, 材料稳定性与级配变异幅度成反比[2]。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确定动态控制技术对于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沥青混合料质量起到明显的管理作用, 通过对沥青用量及级配数据的实时收集、整理分析和制图、计算, 可以对沥青生产过程进行有效监控, 从而使其生产质量得到保证;而且通过制图可以对施工方的生产水平进行综合评价, 并有针对性的选择最佳施工方;在确定人工和机械两大影响沥青混合料质量变异性因素的基础上, 有针对性的控制和管理[3]。

2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成型质量变异性动态控制技术分析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损害很大程度上是车辙、坑槽等现象引起, 而加大路面的压实度是降低其损害的有效办法, 现阶段施工中使用最广泛的压实度检测方法是钻孔取芯法, 但其使用过程中需要大量取样, 对板体结构会造成破坏, 而且补修的难度大, 直至目前仍未有理想的补修工具, 其长时间的检测周期在一定程度上对施工进程也构成影响, 所以对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压实度采用动态质量控制技术具有实际意义[4]。从动态质量控制表可以看出, 其以0.5千米划分分析阶段, 整条均值变化曲线在质控上下限之间浮动, 但波动范围较大, 多次接近质控限, 随着质控上下限距离的扩大, 表明施工水平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在压实施工中必然已经受到某种异常因素的影响, 可能是外部温度发生变化或选择的压实设备不理想、使用的碾压工艺不合理等因素导致, 应结合具体施工情况进行排查和改善。

压实度指标与马歇尔密度有关, 马歇尔密度是使用马歇尔击实仪制作成型的试件对路面压实度直接测试所得到的数据, 其主要针对路面物体对路面形成的竖向垂直压力而进行测试, 而在实际生活中, 路面不仅要受到竖向压力及冲击力影响, 还会受到橡胶轮胎揉搓所导致的侧向力的影响, 所以其测试数据相对实际要明显偏低, 目前我国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压实路被设定为最大理论密度的93%-97%, 马歇尔密度的97%-101%, 路面实际孔隙率的3%-7%。

除压实度外, 路面的平整度对于路面后期使用质量也会构成影响, 而平整度的测量要建立在施工之后, 其测量的实际意义被缩减, 而且当基层的平整度出现变异时, 中层和上层的平整度也会遗传其变异, 所以应对沥青路面的平整度采用动态监控技术, 并在发现变异的情况下, 针对其下承层的施工质量、所使用的沥青混合料质量及使用的摊铺机械等可能影响沥青路面平整度的因素展开分析, 可以看出所得到的检测数值变异性较明显, 出现多个超出质控上下限的点, 最大极差已经达到0.52, 已经存在影响沥青路面平整度的变异因素, 应引起注意。

近年来沥青路面的厚度对其使用质量的影响也逐渐显现, 引起广泛关注, 厚度不仅对路面的压实度和平整度有影响, 而且厚度过低会使路面质量存在安全隐患, 特别是路面厚度对施工成本具有直接作用, 而施工方为缩减成本不惜以施工质量为代价, 所以也应采用动态控制技术进行实时监测, 从图中可以看出起初阶段控制能力偏低, 平均值在5.71左右, 通过有针对性的改进, 中期平均值达到5.95左右, 后期上升至6.15左右, 但都处于控制上下限范围内, 仍可以接受, 当厚度平均值曲线超出上下限就应考虑下面层的平整度、检测工具、路面造价、摊铺碾压工艺等方面, 直至均值恢复到控制上下限以内为止。

3 结论

通过质量动态控制技术可以对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波动进行全程实时跟踪, 并在控制波动范围的同时针对异常因素进行全面分析, 从而及时的提出造成波动问题的预防措施, 达到减少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损害的目的, 从而全面提升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使用质量, 所以质量动态控制技术对于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施工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应对其不断深化并积极推广。

摘要:随着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 人们逐渐认识到质量不均匀性导致的早期破坏现象是高速公路沥青路面使用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所以积极探索控制高速公路沥青路面质量变异性的有效手段, 以绘制质量控制图为主要手段的质量动态控制技术出现并得到逐渐深化, 通过研究发现其施工质量会受众多指标不同程度的影响, 本文将选取关键指标沥青混合料质量及沥青路面成型质量变异性对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施工质量动态控制技术展开研究, 为高速公路整体质量的提升做出努力。

关键词:高速公路,沥青路面,质量动态控制技术

参考文献

[1]杨威.通平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施工质量控制标准的研究[D].长沙:长沙理工大学, 2013.

[2]杨舒豪.宝汉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施工质量动态控制技术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 2011.

[3]孙赫.沈海高速沥青路面施工质量的控制技术研究[D].沈阳:沈阳建筑大学, 2012.

质量动态控制 篇10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速, 城市交通体系在设施总量规模、服务质量和运输能力供给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城市道路总体建设水平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对道路的路面使用性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其中沥青混合料的拌和质量和路面摊铺质量是沥青路面质量好坏的关键因素, 因此对沥青混合料生产、施工中进行质量控制是至关重要的。实际工作中往往由于混合料质量方面的原因造成路面的车辙、拥包、松散、坑洞、麻面等病害, 这些病害的存在严重影响了路面的使用寿命。沥青拌和站是保证沥青混合料质量的关键, 目前泉州地区对沥青混合料质量的控制相对复杂, 现有的监管比较粗放, 建设单位和监理单位对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油石比、温度、拌和等重要质量数据无法及时掌控, 未进行动态管理, 这些已经不适应实际需求。因此对沥青拌和站的生产质量控制及动态监管的分析研究, 对今后泉州地区沥青拌和站的监管和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沥青混合料的质量控制

沥青混合料是等级道路最常见而且也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路面材料, 影响其质量有原材料、级配和拌和等因素[1]。沥青混合料的稳定度和流值是表征沥青混合料成品质量的两个重要指标, 其中稳定度和流值是表征高温时沥青混合料的稳定性和抗变形能力, 实际上是反映沥青混合料的材料强度和材料形成后变形能力的指标。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应做好如下几个方面工作以控制沥青混合料的质量。

1.1矿粉

用于沥青混合料的矿粉, 必须采用石灰岩或者岩浆岩中的强基性岩石等憎水性石料经过磨细得到, 原石料中的泥土杂质应除净。矿粉应洁净和干燥。

1.2细集料

沥青混合料用细集料, 粒径小于2.36mm, 包括天然砂、人工砂 (包括机制砂) 及石屑。细集料应清洁干净、干燥、无杂质、无风化, 并有适当的级配。细集料的棱角可增加颗粒间的嵌锁作用和减少集料间孔隙, 增加沥青混合料的稳定性[2]。细集料必须由具有生产许可证的采石场生产。

1.3粗集料

粗集料包括岩石天然风化而成的卵石 (砾石) 及人工轧制的碎石。沥青混合料用粗集料是指粒径大于2.36mm以上的碎石, 包括碎石、筛选砾石、破碎砾石、钢渣、矿渣等。集料颗粒具有的嵌锁作用可为沥青混合料提供稳定性, 而摩擦力作用为沥青混合料提供抵抗位移能力。其力学性能应符合相应标准集料的技术要求, 还应具有一定的形状。由于粗集料的形状对沥青混合料密实度, 高温稳定性和路面结构强度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粗集料破碎后应为粗糙表面和棱角的正方体颗粒。粗集料必须由具有生产许可证的采石场生产或施工单位自行加工。

1.4沥青

沥青是一种黑褐色的复杂混合物, 由不同分子量的碳氢化合物及其非金属衍生物组成。沥青是高黏度有机液体的一种, 呈液态, 表面呈黑色, 可溶于二硫化碳。沥青主要可以分为煤焦沥青、天然沥青和石油沥青三种。使用前应对沥青的针入度、软化点、延度、蜡含量、闪点, 溶解度、薄膜烘箱加热性能等各项参数进行检测, 以保证其性能符合相应标号的技术要求。

沥青路面采用的沥青标号, 应该按照道路等级、气候类型、交通条件、路面类型以及结构层中的层位和受力特点、施工方法等, 结合当地的使用经验, 经技术论证后确定。其中沥青路面表面层可以采用改性沥青, 以提高沥青路面表面层的高温稳定性、抗疲劳或低温性能。而沥青路面中、下层可采用较稠的沥青以提高其抗车辙能力。沥青的稠度越高, 路面的高温稳定性和抗车辙能力越强, 但低温抗裂性差。因此施工中在石油沥青中掺加各种改性剂, 以提高沥青混合料路面的高温稳定性和低温抗裂性。

1.5配合比的控制

沥青混合料必须在对同类道路配合比设计和使用情况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充分借鉴成功的经验, 选用符合要求的材料, 进行配合比设计, 包括目标配合比设计、生产配合比设计和生产配合比验证三个阶段。其中目标配合比的设计, 依据JTG F40-2004标准[3]中对沥青路面使用性能气候分区的规定, 以及泉州地区的气候情况, 按照1-4-1区的技术要求进行沥青混合料目标配合比设计, 个别地区可根据气候变化做适当调整。实际使用的材料按照JTG F40-2004标准[3]要求的方法, 优选矿料级配, 确定最佳沥青用量, 符合配合比设计技术标准和配合比设计检验要求, 以此作为目标配合比, 供拌和机确定各冷料仓的供料比例, 进料速度以及试拌使用。在调整各规格料仓和填充料的配合比时, 关键筛孔 (0.075mm, 2.36mm, 4.75mm) 通过率与目标级配范围中值的误差应在规定值内。

1.6温度控制

沥青的加热温度和沥青混合料施工温度应根据沥青标号及粘度、气候条件、铺装层的厚度确定。根据JTG F40-2004标准[3], 以70号石油沥青为例在间歇式沥青拌和站生产时, 沥青加热温度控制在 (155~165) ℃, 矿料加热温度比沥青加热温度高 (10~30) ℃, 混合料出厂温度为 (145~165) ℃。沥青混合料成品料出厂温度直接影响摊铺质量和碾压质量, 运输到摊铺机使用时, 最初碾压温度不能低于135℃, 最后碾压温度不低于70℃, 开放交通不高于50℃。生产过程中随时检测成品料温度, 及时反馈给操作室, 严格控制温度。

1.7油石比控制

油石比是沥青混合料中沥青结合料质量与矿料总质量的比值, 是表征沥青混合料质量的最重要指标。沥青含量过高或者过低都会降低沥青混合料的强度, 影响沥青路面压实度和沥青混合料稳定度。沥青含量过高时, 在矿料颗粒间容易形成自由沥青而最终导致路面“泛油”。而沥青含量过低时, 混合料容易发散, 不易碾压成形。因此根据试验数据制定出最佳油石比, 在施工中应严格控制沥青混合料的油石比在误差范围以内。

1.8混合料的拌制

沥青混合料通常采用连续式拌和机或者间歇式拌和机拌制。在拌和站生产沥青混合料的过程中, 应准确控制各种矿料和沥青的用量以及拌和温度, 并按照规定的要求频率检查材料的质量和温度。拌合时间根据具体情况经试拌确定, 以沥青均匀裹覆集料为度, 避免不均匀包裹现象、结块、花白料或严重离析现象的出现, 若发现有碳化、烧焦、起泡和含水等的混合料都要废弃, 生产过程应随时抽查沥青混合料的各项技术指标, 确保产品出厂质量。

2拌和站建设及动态监管

2.1规范拌和站建设

为了统一对泉州地区沥青混合料拌和站进行管理和监控, 拌和站按照DBJ/T 13-175-2013标准[4]等相关要求进行拌和站生产设备和试验室建设, 并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

2.2推广全封闭绿色环保拌和站

为了加强环境的保护, 推广应用智能型零排放全封闭绿色环保式拌和站, 搅拌机设二级除尘装置, 矿粉料仓配置振动卸料装置, 搅拌楼生产工艺流程中的上料、配料、搅拌等环节实施封闭。拌合站贮场内道路进行硬化、绿化处理, 配备洒水车辆, 定期冲洗, 保持清洁, 避免粉尘堆积, 配备完善的排水设施。设立分隔挡墙对砂石骨料的堆放进行有效分界, 建成封闭式 (三面墙, 安装硬质顶盖) 并设置喷雾喷水设施降尘, 对砂石骨料的装卸、搬运采取有效降尘措施。

2.3进场原材料质量的控制

原材料是影响沥青混合料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 因此建立健全进场原材料质量管理制度是拌和站一项重要工作。可通过对原材料进行建立材料供应商档案, 对材料供应商进行质量、环保和服务等评价, 形成稳定的材料采购渠道。并做好原材料进场验收记录 (包括厂名或产地、品牌规格、数量、出厂质量证明书和有效期内质保书) , 最后对进场的原材料进行取样复验, 其质量需符合国家、地方有关规范标准规定。

2.4混合料生产温度和油石比的控制

沥青混合料生产的控制是保证沥青混合料质量的重要环节, 沥青混合料生产监管可在现有混凝土监管模块上进行改造升级, 在原有的配比数据和搅拌时间监控的基础上, 增加了出料温度监控及油石比监控。温度控制方面, 拌和站严格控制混合料生产的各种工序的温度, 可根据实践经验和DBJ/T13-175-2013标准[4]的要求进行选择。并通过测控数据仪采集生产系统中的温度数据, 并设置预警值, 从而达到控制沥青混合料的出料温度。另外可通过在出料口加装红外线传感器, 采集出料时沥青混合料的实际温度。油石比控制方面, 沥青混合料生产系统中配料称重仪也对沥青进行称重, 沥青数据也可通过数据测控仪进行采集, 因此在配比数据上增加沥青一项, 提交到监管系统平台, 通过计算同时生成配比数据及油石比数据, 并生成直观的可视化图形, 方便工作人员远程实时监管。

2.5配合比组成设计的确定

按JTG F40-2004标准[3]要求对不同类型规格的沥青混合料进行配合比组成设计, 经目标配合比设计、生产配合比设计及生产配合比验证三个阶段后, 确定矿料级配、最佳沥青用量 (油石比) 、马歇尔稳定度、空隙率等指标。

2.6质控资料审验

为了确保建设工程顺利开工和工程进度, 施工单位在沥青混合料现场施工前应准备好各项质量控制资料, 如该工程设计图纸要求的沥青混合料原材料出厂合格证、检验报告、进场复验报告、进场验收记录及沥青混合料配合比等相关质量控制资料以备质量监督机构核查。

2.7推行试验路段制度

根据JTG F40-2004标准[3]要求, 试验段长度通常宜为100~200m, 沥青路面工程施工前施工单位应及时确认试验路段并提前将经监理单位审批通过的试验路段施工方案报送工程所在地质量监督机构, 在监理工程师监督下拌和站根据试验路段所取得的资料与数据, 对生产配合比进行调整, 确保沥青混合料施工质量。

2.8质量监督抽查抽测

为了能及时与准确地掌握沥青路面工程的施工质量, 监督抽检是保证工程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工程所在地质量监督机构在沥青混合料现场施工前对工程使用的沥青混合料、沥青原材料及沥青混合料摊铺过程中对沥青混合料进行监督抽检, 并根据规定对道路弯沉试验记录及沥青混合料面层的压实度、总厚度、上面层厚度进行质量监督抽查抽测。如质量监督抽查抽测不符合要求的工程, 应督促落实整改。

3质量控制与动态监管中存在的问题探讨

目前泉州地区预拌沥青混合料拌和站尚处于简易建设阶段, 试验室检验能力不足, 试验人员操作不熟练, 质量管理体系不健全。为此, 必须按标准要求来规范拌和站的建设行为。

现有拌和站混合料配合比设计、验证等阶段均提前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试验, 随着工程项目施工时间的变化, 进场原材料与委托试验时的情况发生较大变化, 难以确保出厂沥青混合料的质量。为此应督促拌和站健全试验室和提高试验人员技术水平;同时要加快推进预拌沥青混合料质量动态远程监管平台的安装启用。

部分工程项目难以推行开工前铺筑试验路段的制度;抽查抽测发现质量问题如厚度、油石比等, 整改落实难度较大。为此应督促建设单位责令施工、监理单位项目负责人落实规范、标准等要求, 确保工程质量。

4结语

综上所述, 做好原材料、沥青混合料、拌和站质量控制以及动态监管等方面工作以达到控制沥青混合料质量的目的, 从而确保工程质量, 对提高泉州地区沥青混合料质量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实际施工过程为了切实保证沥青混合料路面的质量, 还需要做好现场摊铺等多方面的管理工作。

摘要:沥青混合料质量是影响沥青路面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而沥青拌和站是保证沥青混合料质量的关键。本文结合工作实际, 从原材料、拌和站生产过程、混合料成品等质量控制角度, 阐述了泉州地区沥青拌和站生产质量控制及动态监管方法, 对提高泉州地区沥青混合料质量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沥青混合料,道路工程,质量控制,动态监管

参考文献

[1]王晶.沥青混合料质量影响因素分析[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07, 15 (3) :58~59.

[2]陶卫国.LB2000型沥青拌合站生产质量控制与常见故障分析[J].工程与建设, 2007, 21 (4) :635~637.

[3]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所.JTG F40-2004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5.

质量动态控制 篇11

关键词:标准分;评价;学科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40-05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07)12-0007-04

建立有效的学科教学质量评价机制,有利于促进教师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下面将我10年来探索运用标准分进行学科教学质量动态管理的主要做法作一介绍,供同行们参考。

一、标准分的概念及评判依据

标准分是以标准差为单位来度量每个考分与平均分之间的离差,表示一个分数在团体分数中所处位置的量数。例如某个班级相对于全镇(全市)的学科标准分公式是:

班级平均分-全镇(全市)平均分

班级标准分=----------------------------

全镇(全市)标准差

标准分高低的要素主要有三个:一是考试的原始分数;二是平均成绩,这是决定成绩优劣的分数线;三是标准差,它是一个调节要素。同样的离差,由于分母——标准差的不同,会有不同的价值取向。为便于让更多的人接受,标准分可经线性变换后转化为百分制的T分数(以下提到的“标准分”实质即指T分数):T=班级标准分×10+50,其中50是常数,T分数50表示刚处在全校(镇)的平均成绩。

我们从96年开始统计,当年以班级学科为单位的标准分数据1451个,各分数段数据的个数见表Ⅰ。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以班为单位的学科成绩基本呈正态分布,T分数在40~60分之间,平均分相邻的两个分数段占一半。

那么,怎样的T分数才算优秀呢?我们不妨对上述数据进行分析,并结合我校老师多年来的一致看法,划定具体数据段,给出明确目标,如表Ⅱ。

二、教师学科教学质量的动态评价

(一)经历的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标准分评价始于1996年,在陈静逊主编的《小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指导下进行。当时学校还没有电脑,数据的统计都是手工分组、频数整理,再用电子计算器利用组中值和频数来计算平均值、标准差、差异系数,最后统一由学校计算各班语、数学科标准分、转化T分数。因学生个体数量庞大,他们的个人成绩没有换算为标准分。

2.试行阶段。1999年,学校拥有了几台486、586的电脑,数据统计软件逐渐由Foxbse2.1、Foxplo3.0向Excel97等不断更新,数据统计逐渐快捷,数据积累逐渐增多,绘制图表功能逐渐强大。这使学校和老师对传统的考试评价弊端有了更多的了解,对历年的考试成绩有了统计分析的需求。于是,学校开始把学科标准分的评价作为学校对教师的一项考核内容,并将其作为对教师进行经济奖励和职务评聘、评优、综合考评等的依据,届时,都要调用历年标准分作为考核教师、衡量教师教学实绩的重要数量指标。从那时起,开始了在班级标准分管理基础上的学生个体标准分管理。

3.推广阶段。2003年,计算机迅速普及,Excel电子表格软件进一步更新,统计更加便捷,浙江中小学生学籍管理信息统计库的建立也为我们调用学生的数据提供了极大方便,学科考试信息化管理的趋势得到了大家认可,我校学科标准分的管理经验在全市暑期论文集发表推广,不仅是学科考核,还在教师、学生竞赛活动的获奖成绩统计中得到了延伸拓展。

(二)动态评价的5种类型。

1.同一教师不同科目的综合水平评价。表Ⅲ是张老师20次语、数考试平均分和标准分曲线变化图。其显示张老师的标准分一直在平均分50分以上,曲线平缓,成绩稳定,标准分综合平均为52.2,属于优秀等次。而表Ⅲ显示,其标准分最高次是2002年7月的年级过关考试(从数据库可查其为991班三年级语文),较低次是2003年7月的年级考试(据查属972班六年级语文毕业成绩)。而从平均分折线图,我们看到的此情与整体状态并不一致,故视这些分数为无效动态分析数据,只视其为当次有效考试成绩。而这正可见标准分不受考试科目、时间、难易等因素制约的优点。

据此,我们分析了张老师2003年7月972班所任语文成绩差的原因,表Ⅳ是所调972班历年语文成绩,从中发现该班语文成绩不稳定,6次考试4次低于平均分,只在二、三年级时略显上升。这个班的语文老师每年换一位,张老师在六年级时接班,由于经历前几年的低谷,成绩难逃厄运。可见,我们的评价一方面要分析师、生原因,另一方面也要考虑领导频繁更换教师的责任。

2.同一班级同一科目的动态分析。同一班级的某门学科六年来往往有几个老师任教,我们查表Ⅲ得知,991班的语文学科在2002.7的考试中取得了最好成绩。我们从这种六年动态图中可以分析:该班这门学科是基础好还是教师的教学水平高,是成绩提高幅度大还是其他现象。如果制成一张条形统计表Ⅴ,那更一目了然。从中可见:相对于同一班级,张老师从一、二、三年级担任语文教学,标准分都在53分以上且呈逐年提升趋势,完全可以断定他是一位优秀语文教师,而另两位老师则相对逊色,成绩低且不稳定。

3.同一班级不同学科的成绩分析。我们从表Ⅲ、表Ⅳ看到的972班语文成绩不理想,其原因究竟是学生基础差还是教师不负责任或无能为力呢?我们调出972班语、数成绩表Ⅵ来分析,可看出学生成绩随老师的变换而变化。锋老师刚从师范学校毕业即任教三年级数学,无经验,第一次考试就栽了跟斗,第二学期考试也无大转变,可见是初出茅庐就失败的教师;钱老师是一位中年教师,一年级包班,语文成绩中等,四、五年级时又任教数学,标准分从42分提到52分左右,属优秀档次,可见是一位优秀数学教师;商老师是一位极有经验的语文老教师,三年级接任后,就把成绩提高到历年顶峰,还与数学成绩形成了鲜明的峰谷关系。分析该校972班成绩,我们体会深刻:学生成绩与任课教师水平密切相关,学生天资一般差别不大,关键靠教师引导、管理和提升。

4.同一个教师的学科擅长性分析。小学教师没有明显的学科专业特征,往往要担任语、数等多门教学,甚至全科包班。然而,人总有特长,教师的学科任教能力也绝非相同。那么,怎样分析一个教师的学科教学擅长,为我们安排任课提供科学依据,也为人尽其才提供保证呢?我们的做法是调取某个教师历年的语、数两科标准分,以其平均分为主要依据,并结合同阶段任教教师的语、数成绩作综合分析、判断。我们取11名老师1996-2006年的192个标准分数据,其中数学数据76个,语文数据116个,分别求得各教师的两科标准分的平均值,见表Ⅶ。我们发现,只有钱、周老师各自所教语、数平均成绩相差2分以上,其他老师同比均无明显差距,可见小学教师不存在明显偏科情况,只要工作认真都能教出好成绩。

5.同一学生与不同教师的适应性评价。一个学生学习成绩好坏的原因无外乎其自身和老师两方面,一个班级成绩好坏的原因也基本如此。分析某学生同一学科成绩好坏的原因在老师还是自身,只要考察他连续几年的成绩即可,因为学科教师是轮换的。

从表Ⅷ可以看出,该生数学成绩优于语文成绩,但2003年却出现成绩倒挂,原因何在?表中显示其陈老师所教语文成绩为历次最高,而商老师所教数学却为历次最低,由此推想,其学法是否更适合陈老师的语文教学,而不太适合商老师的数学教学。

三、学科教师动态管理的效果和问题探讨

质量动态评价是科学管理良策,具有突出明显的优越性。第一,其客观公正、说服力强。标准分管理排除了试卷难易、科目不同等干扰因素,可有效消除教师的竞争侥幸心理,使每个人都明白:只有脚踏实地才能干出成绩。第二,其简明扼要、可比性强。标准分管理对于团体中个体位次数据显示明确,尤其是可以动态地考察某教师的历年教学成绩,并把该教师置于同学科、同教学对象及不同任课教师的比较中进行考察,使他们心悦诚服地接受评价。第三,其效度高,激励性强。这种评价管理可有效调动教师积极性,激励教师争先进位。因为只要自己尽心尽责、创造成绩,标准分就能科学地显出来,只要设法提高了学生的能力,自己在团体中的位置就能提升。第四,其信度高,利于按劳取酬。其学科成绩考评的量化数据确凿可信,可转为经济管理依据。例如,超出平均分就给予奖励,提高标准分也同样给予奖励。这就将老师们置身于公平的评价天平上,能促进老师们自加动力自奋蹄,利于实现不治而治的自动化管理。

当然,标准分评价还有些具体技术问题需积累经验,及时调整,斟酌处理。例如,我们在多年的考评中发现,标准分的取得跟该班学生人数多少也有相关性,取得相同成绩,人数少花费精力相对少些。因此,用标准分量化评价,应将班级人数作为参数予以考虑。根据我镇实际,我们一般分50人和30人两个档次对教学班进行评价,前者给予100%的实分评价,后者给予80%的实分评价。个别特殊学生的变化对班级的标准分也会产生小幅度影响,因此有特差生转入或转出也给予一定调整。此外,班级标准分是以班级平均分为基础的价值判断,只是一个集中量,因此,及格率、优秀率、差生率及差异系数等传统评价指标也都要作为辅助参数,而不唯标准分,以绝偏颇。

总之,标准分是以学科成绩测量为基础,用同一单位去度量个体与集体测量值之间的离差,其用同一、绝对等价的评价单位表示个体在团体中的相对位置,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标准分数”。只要我们以科学的态度持之以恒,精心积累数据,多维度全面衡量,对任何教师都会有一个正确的评价,从而可有效促进师生个人和教育事业共同迅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静逊.小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质量动态控制 篇12

关键词:实时传输协议,实时传输控制协议,服务质量控制

近年来,伴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网络的通信信道发生质的变化,数据传输呈现出“高速度,低差错”的特征。目前因特网由于存在带宽不足、服务质量(QoS)控制机制较弱和基础协议等方面的局限性,难以满足实时性要求,流媒体技术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流媒体技术是一种从Internet上获取音频和视频等连续媒体数据的新技术,该技术支持多媒体数据流的实时下载和回放。该技术离不开新型网络协议的支持,因特网工程任务组IETF(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制定了一系列支持流媒体实时传输和服务质量控制的协议,其中RTP协议负责数据传输,RTCP协议提供数据传输质量反馈,RSVP协议用于向路由器预定满足其特定需求的网络资源,RTSP协议则提供数据传输的远端控制。而RTP/RTCP协议是所有这些协议的基础。

1 RTP协议

根据多媒体实时传输的网络需求以及当前的网络体系环境,为了解决低延迟、高时实性、QoS保证等问题,由H.Schulzrinne等提出了专为实时数据传输的新型协议:实时传输协议RTP(Real-time Transport Protocol)及其伴随协议实时传输控制协议RTCP(Real-time Control Protocol),RTP可以在多播或单播网络上为实时连续数据提供端到端的网络传输服务,这些服务包括荷载数据类型的识别、序列号的产生、时间戳的建立、数据传输的QoS监控等。正是这些服务机制才为数据的实时传输提供了保证。RTP在协议层中所处的位置如图1所示。

一个RTP协议的数据包包括一个12字节的固定RTP数据头和不定长的连续媒体数据,如图2所示。

需要重点说明的几个部分:

CSRC源数(CC)定义了本头部包含的CSRC源数目;

负载类型(PT)定义了RTP负载的格式和编码的压缩方法,常见的负载类型有:PCM、G.721音频编码、MPEG音频和视频、JPEG视频、H.261视频流等;

序列号(Sequence Number)每发送一个RTP包,序列号加1,它可以被接收方用来检查包丢失及重组包的顺序,序列号的初始值是随机的;

时间戳(Timestamp)是实时数据传输的重要信息,它记录了发送数据块首字节的创建时间,采样时间是线性单调增长的,其时钟频率取决于荷载类型;

同步源标识SSRC(Synchronization Source Identifier)定义SSRC的定义符,可以随机选取,它是RTP报文流的源,在同一个RTP会话中,不同的SSRC源应该有不同的SSRC值。

贡献源标识CSRC(Contributing Source Identifiers)列表,最多有15个CSRC可定义,它列出混合成一个包的所有源的SSRC标识。

3 RTCP协议

常用的RTCP包包括:发送方报告包(SR),用来发送和接收活动源的统计信息;接收者报告包(RR),用来接收非活动站的统计信息;源描述包(SDES)、点离开系统报告包(BYE)和特殊应用包(APP)。

发送方报告数据包(SR)的格式如图3所示,其中需要重点说明的几个部分:

包类型(PT)8位,发送方报告的RTCP包定义为200;

NTP时间戳,64位,表明这个报告发送的绝对时间,可以与接收方报告包中的时间戳比较,估计往返传播时延;

RTP时间戳,32位,与NTP时间戳对应,但是形式上同RTP包的时间戳有相同的初始值,它由NTP时间戳根据RTP时间戳计数器与实际时间的比例计算出来;

SSRC-u,32位,本块统计的SSRC,以下各个字段的说明均指这个SSRC-u;

丢失率,8位,自发出上一个放送方报告后丢失的包数除以期望得到的包数,得到丢失率,乘以256放入本字段;

累计丢失包数,24位,接收开始后丢失包数的累计,它等于期望得到的包数减去已经得到的包数,已经得到的包数包括迟到的和重复的,所以丢失有可能是负数,期望得到的包数是收到的最大序列号减去初始序列号;

到达抖动,32位,是对RTP数据包到达时间间隔的统计变化估计,以时戳的基本单位为基准,用一个无符号整数表示。

接收方报告包中不含发送方信息,包类型代码为201,其余都与发送方报告包相同。

会议的参与者通过发送RTCP报告包提供接收质量反馈,该包依据接收者是否同时也是发送者,选用两种格式中的一种。发送方报告和接收者报告除了包的类型码不同外,格式上的差别仅在于:发送方报告包含一个20字节的发送者信息字段。如果站点在上次放送报告到本次发送报告期间发送了数据包,那么它将发送一个SR,否则发送RR。SR和RR报告都带有若干个接收报告块,每个接收报告块报告接收对应同步源数据的统计情况。由于SR或RR包中最大只能带31个接收报告块,当需要报告的同步源大于31时,将多出来的报告放在附加的RR中,这些RR放在初始SR或RR包后。

接收音频/视频流的应用程序周期性的产生接收方报告控制包RR。该控制包含有已接收数据包的最大序列号、丢失包数目、时延抖动和时间戳等重要信息。发送方应用程序收到这些包后可以估计往返时延,还可以根据丢包数和时延抖动动态调整发送端的数据发送速率,以改善网络拥塞状况,实现公平带宽共享,并根据网络带宽状况平滑调整应用程序的服务质量。

4 实时音频会话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采用RTP协议实现一个点对点(Peer to Peer)的音频会话系统,按客户机/服务器的模式来设计。为体现服务质量的动态反馈控制,先采用高质量的采样编码方式发送语音信息,并根据接收端反馈信息判断分组丢失情况。本系统默认采用G.711编码方式(64Kbit/s),当平均每256个包中,丢失了大于10个包时就认为产生拥塞,改用G.729A编码方式(8Kbit/s),同时继续判断分组丢失情况,当网络情况改善时再自动恢复为原来的编码方式。

整个软件主要划分成三个模块:发送/接收控制模块,RTP数据处理模块和RTCP处理模块。各模块关系如图4所示。

在发送/接收控制模块中都使用了套接字(socket)技术,如何使用套接字是这个模块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RTP数据处理模块负责将音频数据打包,封装为RTP数据报文,并交给发送控制模块发送,它同时还要对接收控制模块来的数据进行解包、分析。由于语音信号经过压缩编码后周期性的发送,如每隔20ms一段码字,所以一个RTP应用发送者发送RTP包的间隔也大约为20ms一次。每个RTP包由两部分构成,首先是RTP数据包头,然后是编码后的音频数据。上层在调用这个模块时,必须提供音频数据的编码格式,以在进行RTP封装时使用。

RTCP处理模块中发送控制包的具体流程如图5。

接收到一个SR或RR控制包后,媒体源端应遵循以下步骤:

1)分析RTCP控制包。来自所有会话成员的SR或RR控制包将被解码分析,并计算包丢失率,包丢失比,时延抖动和往返传播时延等

2)评估网络状态。采用某种判段依据,评估实际的网络拥塞状况,以决定是否对带宽需求进行动态控制以改善服务质量。

3)调整所需带宽。

可以看出,以上三步中除最后一步外,都独立于具体的媒体应用,这显示了RTP/RTCP协议的通用性。发送端服务质量动态反馈控制流程如图6所示。

为方便局域网测试,还设计为可以人为控制数据分组丢失。

5 结束语

RTP用于传输实时数据,为在因特网上传输实时多媒体数据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国外的研究机构如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贝尔实验室和德国国家信息技术研究中心等也都开展了大量基于RTP/RTCP协议的研究和实验,基于该协议的网络多媒体应用工具和产品也大量涌现。我国在此方面还处在初级阶段,因此,研究开发和利用RTP协议显得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H.Schulzrinne,S.Casner,R.Frederick,etal.RTP:ATransport Protocol for Real_Time Applications.RFC1889,1996.

[2]H.Schulzrinne.RTP Profile for Audio and Video Conferenceswith Minimal Control.RFC1890,1996.

上一篇:地基处理试验下一篇:制度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