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资源配置

2024-10-23

药品资源配置(精选6篇)

药品资源配置 篇1

一、药品资源配置扭曲程度测算

自Arrow (1963) 年首次提出卫生经济领域的不确定性问题后, 不少经济学家开始研究医疗服务领域的经济学特征, 得出的普遍结论是, 在医疗市场中, 由于医生在委托——代理关系中所拥有的医疗信息要比患者充分, 两者处于信息不对称地位, 由于没有对供方施加有效的激励约束, 极易发生供给诱导需求行为。

现用一个简单的模型测算药品资源配置扭曲程度。

(一) 模型假定

假设疾病等分布在长度为1的线段上, 每个患者以等概率患任何病症。假设在线段的两端各有一种药品, 分别记为L (表示便宜药) 和H (表示贵药) , 相应的价格为Pl和Ph, 假设他们的生产成本相同, 都为C, 用x表示患者病症到L的距离。在这里我们关心药品匹配问题, 暂时不考虑不治之症。

当患者感到身体不适 (有某种信号) 时, 他们不清楚自己的病症到底是什么, 对应到模型中, 就是他们不知道位于之间的哪个位置。相对而言, 医生具有专业知识, 能观察到病人的症状。为简化分析, 先假设患者完全不具有专业技能, 而医生则准确地知道患者的病症。根据现行政策, 医院可以从药厂的销售中获得15%的利润提成。如果医院将这种激励机制实施到每位医生, 那么医生在开药时也能获得利润提成。为了分析医生的行为, 关键是要刻画医生的效用函数, 不妨将其假设为第一项代表从药厂利润中的提成, 为政策规定的外生参数。第二项表示医生由于不能给患者开具最具匹配的药品而遭受的损失, 表示当医生诊断患者的病症为x时对应的最匹配的药品;而y则表示医生实际给患者开具的药品。

在讨论诱导需求之前, 我们先考察社会最优配置。由模型设定, 两种药品成本相同, 而价格只是起到了社会福利在消费者与医生和厂家之间的转移作用。按照社会最优要求, 当消费者所患病症为时, 医生应该出具便宜药L, 而当时, 则出具贵药H。

现在, 我们考虑实际情况, 其中患者不知道自己的病症,

由于消费者以等概率患任何病症, 故与社会最优相比, 诱导需求导致药品资源配置扭曲的概率就等于。假定患者是单纯的, 那么诱导需求导致的药品资源配置扭曲程度为

二、结论及建议

从第二部分的分析可以看出, 医生与患者的信息不对称, 为医疗的供给诱导需求提供了可能性, 药品资源配置扭曲程度随医生从药品销售价值中的抽成比例以及基本药物和新药的价格差的增加而增加, 随着医生的道德感或者医疗诉讼可能性而下降。医生的这一行为造成了资源的浪费、患者福利的损失, 同时也降低了整个社会的福利。

要改变这种状况, 惟有切断医生与药品之间的利益纽带, 使医生不能从药品销售中得利, 那么医生开大处方的冲动就会降低。目前医药分开是一个解决思路。但是医药分开还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医药分开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 需要健全的医疗保障制度、合理的补偿机制、足够的药师队伍、健全的基层卫生服务体系、有效的政府监管等这些外部环境作支撑, 否则, 在外部制度环境不完善的情况下, 强行推行医药分开, 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二是医药分开是斩断医药销售与医院收入之间的经济纽带, 但是不能从根本上切断医生与药品之间的关系, 只有改变医保付费方式、加强政府监管、提高医生的服务收入等, 才能逐步消除医生收入对药品提成的依赖程度,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医药分开。

参考文献

[1]佟珺, 石磊.价格桂枝、激励扭曲与医疗费用上涨[J].南方经济, 2010 (1)

[2]雷百灵.浅析医药分开[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0年第16卷第1期:8-9页

[3]徐敢, 公立医院医药分开路径和补偿机制系统建模研究[D].天津大学, 2010

药品资源配置 篇2

一、相关管理摘要:

第四章 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的调配和使用

第十四条 医疗机构可以根据管理需要在门诊、急诊、住院等药房设置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周转库(柜),库存不得超过本机构规定的数量。周转库(柜)应当每天结算。

第十五条 门诊、急诊、住院等药房发药窗口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调配基数不得超过本机构规定的数量。

第十六条 门诊药房应当固定发药窗口,有明显标识,并由专人负责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调配。

第十七条 执业医师经培训、考核合格后,取得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处方资格。第十八条 开具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使用专用处方。处方格式及单张处方最大限量按照《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处方管理规定》执行。

医师开具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处方时,应当在病历中记录。医师不得为他人开具不符合规定的处方或者为自己开具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处方。

第十九条 处方的调配人、核对人应当仔细核对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处方,签名并进行登记;对不符合规定的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处方,拒绝发药。

第二十条 医疗机构应当对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处方进行专册登记,内容包括:患者(代办人)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证明编号、病历号、疾病名称、药品名称、规格、数量、处方医师、处方编号、处方日期、发药人、复核人。专用帐册的保存应当在药品有效期满后不少于2年。

第二十一条 医疗机构应当为使用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的患者建立相应的病历。麻醉药品注射剂型仅限于医疗机构内使用或者由医务人员出诊至患者家中使用;医疗机构应当为使用麻醉药品非注射剂型和精神药品的患者建立随诊或者复诊制度,并将随诊或者复诊情况记入病历。为院外使用麻醉药品非注射剂型、精神药品患者开具的处方不得在急诊药房配药。

第二十二条 医疗机构购买的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只限于在本机构内临床使用。

二、本院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毒性药品权限规定

1、科主任、高级职称:全部权限。

2、主治医师:除特殊管制的二氢埃托啡和哌替啶外其他全部权限。

3、住院医师:二类精神药品。

4、西医职称:禁止使用中药的麻醉及毒性药品。

5、麻醉科医师:麻醉药品不限制。

6、肿瘤科医师:止痛药品不限制。

药品资源配置 篇3

1 现状

1.1 医疗机构药品配置也就是根据医疗机构地理环境, 医疗机构的性质等级等具体情况, 而制定不同的药品配置标准, 即类似于医疗机构内部的基本用药目录, 但不同点是, 医疗机构药品配置是由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制定或经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审核和批准的, 一般不得超范围使用。经过数年的努力, 据不完全统计, 县级以上医院均已建立了基本用药目录, 但县级以下医疗机构药品配制制度 (基本用药目录) 基本还是个空白。甚至就连基本规章制度也了解不多, 如知道或领会《抗菌药物临床指导原则》的单位或个人少之甚少。众所周知, 我国是农业大国, 县级以下医疗机构涵盖了我国大部分人口, 其承担着繁重的基本医疗、基础保健、计划生育、防疫等众多任务, 所有这一切都关系到群众健康及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由此可见, 县级及县级以下医疗机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1.2 笔者曾多次参加县级以下医疗机构医疗质量检查和实地调研。由此而知的是乡镇医疗机构药品配置数量较大, 品种繁多, 特别是抗菌药物的配置。根据所掌握的信息, 在县级以下医疗机构连三线抗菌药物都有配置, 并且使用量亦相当可观。调查还显示在这样级别的医疗机构内部分药品质量也不容乐观。村卫生室、个人诊所、药品零售药店药品配置更为惊人, 可谓是要啥有啥, 应有尽有。我院临床上经常发现下级医疗机构转诊或其他就诊患者中, 在来我院前已就过诊的患者中有大部分患者已用过二线或三线抗菌药物, 这些患者所用药物, 或为当地医疗机构所给用, 或是其自购药品并使用。药物的滥用, 特别是相关抗菌药品的滥用, 将会给患者继续治疗带来了一定的麻烦与困难。此种状况目前非但没有明显缓解, 反倒是在事实上呈现为抗菌药物的给药计量逐步有上升趋势。这种局面的存在, 必然使耐药人群逐步扩大, 最终将会出现有病而无药可治的局面, 此值得相关部门加以重视。

1.3 私人诊所在验收标准中就有药品配置规定, 但超范围医疗行为和超范围使用药品在有些地方还相当普遍, 甚至是比比皆是, 村卫生室的主要任务是防病治病, 其治病主要应以诊疗常见病、多发病为主, 兼有保健、防疫等相关任务。但现有的状况却并非如此, 在某些这样的机构中, 他们无病不治、无药不用、无所不能。更有甚者, 有个别药店竟在无坐堂医师、无执业护士的情况下, 为患者输液, 担当起“治病救人”的职责。上述种种状况, 甚为普及、甚为严重, 有些做法不能不让人感到可怕。

1.4 我国早已实行了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制度, 这很有必要, 这样的做法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群众防病、治病、保健的基本需求, 但广大群众对这种合理用药的意识还相当淡薄, 大多数群众对药品有关知识了解、掌握知之甚少。造成的局面就是, 感冒了就购买点抗菌药物吃吃, 发烧了就打个滴流或用点激素等不良医疗习惯。这也是非医师造成的滥用抗菌药物较为普遍的一种状况。

1.5 市场条件下的医疗环境, 也是造成不合理用药的一个主要因素之一, 为了完成经济目标, 为了个人获取更大利益, 有些医疗机构、有些不良医师, 常常是在对患者用药方面, 科学态度不严谨, 不该用药的给于用药, 该用一般药物的给于更高标准用药, 该少用药的给于长时期用药等, 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抗菌药物等的滥用。

2 对策

2.1 加强法律法规宣传, 严格执法力度, 加强《药品管理法》及《实施条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处方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 清除盲区, 执法检查应制度化、经常化, 对于某些违法行为应严惩不贷、绝不姑息[1]。

2.2 建立健全各级医疗机构药品配置制度和标准, 规范医疗行为, 科学管理药品, 加强合理用药督查, 建立健全各级医疗机构药品配置制度和标准, 政府干预合理用药, 使药品管理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的道理, 促进合理用药。

2.3 加强合理用药重要性和必要性宣传教育, 干预和督查, 使人人知道不合理用药的危害性, 有病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 自购药品有疑问时一定要咨询医师和药师。加强网络药学建设, 医疗机构开设门诊咨询窗口, 多渠道, 多方式指导患者合理用药、科学用药, 增强合理用药意识和用药依从性, 减少或避免药品对人体的不必要的伤害。

2.4 加强医师、药师和执业药师的职业道德教育、继续教育和义务培训。提高医疗药学服务水平, 合理使用各种药品, 最大限度的提高药品在防病、治病中作用, 尽量避免或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3 结语

药品配置制度只是药品管理模式的一种, 也是促进合理用药的一种较为合适方法。合理用药是造福人类的百年大计、千年大计, 也是医务工作者、药学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 医药人员要不断提升医疗、药学服务水平和自身素质, 做到合理用药, 科学用药, 使患者能够安全、有效、经济适用的来应用药物, 从而达到来使药品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健康水平的作用得到最大程度发挥。相关部门要在药品生产、销售、使用的各个环节中严格把关、监管, 对于不当利益链条应毫不犹豫给以斩断, 以杜绝在利益驱使之下的滥用药物现象发生。

总之, 基层药品配置管理的加强, 合理用药进程推进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 它需要的不单是医疗机构、医疗人员的努力, 而是需要全社会全体大众来共同努力。

摘要:充分了解基层医疗单位药品配置现状, 加强药品配置管理, 创建适合我国国情的新型的并逐步与国际药品管理模式接轨的管理模式。药品配置制度和标准的实行将有助于规范医疗行为, 推进合理用药进程, 此举将有效杜绝或减少医疗事故或纠纷的发生, 促进医疗改革步伐加快, 使得各级医疗单位尤其是基层医疗单位在药品使用中更加规范化、合理化、科学化。

关键词:药品,药品配置,合理用药,抗菌药物

参考文献

麻醉药品精神药品试题 篇4

一、填空题

1、麻醉药品是指连续使用后产生,能 的药物。

2、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每张处方的注射剂不得超过 日常用量,片剂,糖浆剂,酊剂不得超过 日常用量,连续使用不得超过 天。

3、我院的麻醉药品处方印刷用纸为 色,右上角标注有 ;第一类精神药品处方印刷用纸为 色,右上角标注有 ;处方用钢笔书写,字迹清楚,不得涂改。如有涂改医师必须。

4、普通处方、急诊处方、儿科处方保存期限为 年,医疗用毒性药品、二类精神药品处方保存期限为 年,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处方保存期限为 年。

5、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处方的前记还应当包括患者本人的 号码和代办人的 号码。

6、执业医师经有关麻醉药品、精神药品使用知识的 并考核 后,由医院授予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 后,方可在本院开具 处方。但不得为 开具该处方。

7、对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处方,处方的 人、人应当仔细核对,签署姓名,并予以登记。对不符合规定的,处方的调配人、核对人应当。

8、医疗机构需要使用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应当经 批准,取得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

9、未取得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处方资格的执业医师擅自开具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处方,造成严重后果的,吊销其 ;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

10、医疗机构未依照规定报告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的进货、库存、使用数量的,给予警告;逾期不改正的,处 元以上 元以下罚款。

二、单选题

1、吗啡的临床应用原则正确的是: ①只要病人有需要,任何医生都可以开具。

②无论何种原因的疼痛,首先使用本药给病人止痛。

③本药连续使用3~5日即产生耐受性,1周以上可致信赖性,仅用于疼痛原因明确的急性疼痛且短期使用或晚期癌性重度疼痛。

④本药缓释片和控释片可用于任何情况的镇痛。

2、精神药品是指:

①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抑制作用的镇静催眠药。②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兴奋作用的中枢兴奋药。

③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抑制作用的镇静催眠药或具有兴奋作用的中枢兴奋药物。

④可引起全身麻醉作用的药物。

3、在疼痛治疗方式中,首选的方式是:

①注射给药 ②直肠给药 ③口服给药 ④贴敷给药 ⑤舌下含服

4、我国现行的麻醉药品管理的法律依据是

A《麻醉药品管理条例》 B《麻醉药品管理办法》 C《药品管理法》 D《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

5、有关WHO三阶梯用药的描述错误的是

A根据患者疼痛情况变化,用药时既可以跳过某一阶梯,又可以重新回到某一阶梯

B用药选择存在绝对固定模式,只能从第一阶梯开始 C疼痛最强时,应谨慎使用第三阶梯药物注射

D对于腰背痛的治疗,在第一阶梯药物中,对乙酰氨基酚具有重要价值

三、简答题:

1.请写出我院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第二类精神药品名称规格。

药品资源配置 篇5

不像战争, 在战役和战斗打响前后勤保障物资已有充足的储备。在突发性的自然灾害发生的地区, 往往平时没有药品储备, 或储备的药品的数量或总种类有限。从SARS、禽流感、台风、洪涝等自然灾害爆发后, 在应急医药品供应方面所表现出的比较被动的局面来看, 浙江省在应急医药机制的建立、应急药品保障、紧急状态法律法规的制定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为使突发性自然灾害和公共卫生事件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继续对应急医药品的保障机制、实施途径等进行研究, 进而建立起一套合适的应急医药品配置是当务之急。

浙江省应急医药品配置现状

在突发性自然灾害来临时, 应急药品储备是救援取得成功的保障, 多年来, 浙江省药品配置和储备在满足自然灾害及突发事故对药品和医疗器械的紧急需求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浙江省的应急药品储备制度始于20世纪90年代, 其后不断完善, 2001年出台了《浙经贸医药[2001]1413号》文件—《浙江省医药储备管理实施细则》, 此细则明确地指出了浙江省经贸委为省级医药储备主要管理部门, 负责实施全省的医药储备工作, 并指出了其主要职责。此细则还对承担医药储备任务的企业的条件、计划管理、调用管理、资金管理、监督与检查等几方面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讲解;紧接着出台了《浙江省抗流感药品生产能力储备管理暂行办法》, 该办法从储备企业确定的基本原则、储备企业的任务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明确。其后还出台了《浙江省中药现代化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八部门关于进一步整顿药品和医疗服务市场价格秩序的意见的通知》等文件。这些文件的出台为浙江省自然灾害应急医药品的配置打下了比较雄厚的基础。

浙江省自然灾害应急医药品储备主要分为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是医药品实物储备, 另一种情况是生产能力储备。依据浙江省自然灾害中台风较多的特征, 浙江省医药品实物储备主要设在东南沿海一带, 主要储备在以下四个公司:英特药业有限公司、台州医药有限公司、温州医药有限公司、浙江省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生产能力主要储备在14家医药企业。

目前, 全省医药品储备资金规模达7200万元, 分别由省及省下面各级人民政府负责落实。储备的品种均为国家已批准生产、上市销售的药品和医疗器械。浙江省发生较大自然灾害时灾区常见的疾病是台风、洪涝等造成的外伤等挤压伤、各种皮炎、湿疹、脚气等。浙江省在医药品的实物储备和生产能力储备等方面主要遵照以上几种疾病所需。

浙江省应急医药品配置问题

浙江省自然灾害应急医药品配置企业在基础设施和装备已具有一定的规模,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 医药格局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较多医药品能在市场上自由买卖。可是有些管理体制使得有些跨部门的东西很难进行相关整合。另一方面, 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放开, 有部分承担着浙江省应急医药品储备任务的医药企业面临着程度不一的财政或经营问题, 而政府由于各方面事务的牵扯, 导致扶持或监察有时候不是很到位或很及时, 这直接影响到医药储备应急效能的发挥;最后, 也有部分企业并没有切实履行应急医药品实物或生产能力储备的职责, 把政府投入的财政资金挪作他用, 在以往的检查过程中, 发现过几起此类事件。

信息技术在浙江省自然灾害应急医药品配置企业之间的应用还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 企业信息之间缺乏链接和共享, 有时候上下级之间缺乏信息沟通, 有时候平行企业之间缺乏信息沟通, 这会导致各个实物或生产能力储存企业储存的医药品不能进行有效的互补, 同时, 当自然灾害爆发而急需应急药品时, 常常导致有限的储备资源难以共享或出现从远处调运医药品的现象。

自然灾害具有偶然暴发的特点, 而目前我省药品储备中有相当一部分以实物形式存在。“散而全”的状况会浪费一些有效流通缓慢的储备药品的效用。所以, 这些资源的利用也是值得我们关注的议题。

完善浙江省应急医药品配置体系的基本思路

如前所述, 浙江省已经出台了不少政策促进浙江省自然灾害应急医药品的配置与发展, 但是目前仍有不少政策尚未完全执行或完善。自然灾害应急医药品储备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多部门和企业的参与来进行储备医药品的计划管理、调用和资金管理等工作, 因此, 建立一套相关的应急医药品储备管理模式是当务之急。

另外, 自然灾害应急医药品的储备资金的拨付方式也应该纳入考虑范围。目前, 储备资金以一次性全额拨付为主, 如果企业经营过程中出现问题而不能按要求履行储备职能时, 政府难以进行相关调整。建议政府建立相应的资金拨付与监管方式以降低储备资金风险。

浙江省人口比较密集、地理条件复杂、自然灾害频发, 医药应急物资的配置规划更应具有针对性, 在规划时, 政府应做到统筹规划, 并对相关企业进行引导。从目前自然灾害应急医药品配置的情况看, 医药品配置主要集中在台风比较集中的台州、温州、杭州等地, 这种规划有利于形成一个全省性的自然灾害应急医药配置品中心网络系统。建议在大中心网络框架下考虑下一级区域医药品中心的规划, 且两级应达到相对的供需平衡, 以减少流通环节, 解决配送半径过大和配送时间过长的问题。

加强医药储备信息共享, 实现多元化的应急医药品流动信息化。在进行浙江省自然灾害应急医药品储备时, 可在政府和医药储备企业间建立信息平台进行信息交换和共享。各级政府可随时掌握和监控企业日常药品和医疗器械生产和储量的动态信息, 如果出现异常情况可及时进行储备资金和相关方案的调整, 以提高储备资源的利用率。

另外, 可利用信息技术加强对应急医药品流动动向的监控, 充分利用企业系统内部、外部的数据资源, 建立动态信息平台, 指导医药品流程运输、加工、整理、配送、车辆调度、路径选择等各个环节, 以进行科学决策、快速准确配送, 最大程度地降低成本。

浙江省的应急医药品的储备模式是实物、资金与生产能力相结合的综合储备模式。因为自然灾害的发生一般没有规律可循, 所以无法防范, 任何机构和个人对未来要发生的灾疫都不可能有准确的预判。所以, 应该把生产能力的储备放置于相当的高度。也就是说, 一旦有自然灾害发生而需要医药品时, 生产企业马上能拿出相当成熟的医药品生产方案而立刻投入生产, 把灾害产生的人员伤亡损失降到最低。

药品资源配置 篇6

关键词:药品,信息资源规划,应急信息保障系统

药品作为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特殊商品,虽然其安全性从研制、生产、流通到使用的全过程均受到国家严格的监管,但近年来,因假药、劣药、药品不良反应等导致的药品安全突发事件还是时有发生。药品安全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对社会公众健康造成或可能造成严重损害的重大药品质量事件、群体性药害事件、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重大制售假药、劣药事件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突发药品安全事件[1]。对于这类事件,能否事先预警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其发生的可能、能否快速找到事发原因、能否作出最迅速、及时的应急反应决策以防止事态的进一步扩大以及能否将有限的可用于医疗救治的人力、物力做出最合理的安排等,都反映了药品安全应急管理水平的高低,为加强药品突发性群体不良事件的应急管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005年7月1日制定了《药品和医疗器械突发性群体不良事件应急预案》[2],这是从应急管理的业务体系需求出发而制定的预案,除此之外,还需要应急管理的技术保障系统,即药品应急体系信息保障系统来满足应急条件下的技术保障要求。笔者认为,药品应急体系信息保障系统是我国整个药品应急体系建设中的重要基础,它将在平时药品应急管理和事件突发后的应急响应过程中发挥必不可少的保障作用,而要将此系统建设成一个成功的应急信息保障系统,其前提和基础则必须加强对我国分散在各相关部门和单位的药品信息资源的总体规划和建设,以达到整合、共享、互通互联的目标,从而使药品应急管理和救援指挥工作准确、快捷和高效。本文从加强我国药品信息资源规划的视角出发,对基于我国药品应急保障的药品信息资源的规划进行分析,并以理想的药品应急保障系统为结果导向,对我国药品信息资源的建设思路进行探讨,以期为我国各级政府建设药品应急管理系统、提高药品应急保障水平提供有益的参考。

1 基于我国药品应急保障的信息资源规划

1.1 基于应急保障的药品信息资源的特性要求

近年来,我国各级药监部门都加大了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在这些投入中,有大量的硬件、软件和数据等信息化成果逐渐积淀在各级药监部门,这些信息化成果如何才能形成药品应急体系信息保障系统所要求的信息资源?作为“资源”的信息化成果至少应具有3个特性要求:(1)实用性。信息技术更新速度日新月异,过时的、没有使用价值的软、硬件设施不能算作药品信息化“资源”;但各业务信息系统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历史数据是极为宝贵的药品信息资源,应该继承和更深层次地进行数据挖掘应用。(2)可共享性。众所周知,信息资源被共享得越充分,它产生的效用就越大。尤其是在药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条件下,各级药品应急管理部门对药品信息资源共享和综合利用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因为在此情况下,进行药品信息资源的梳理,在技术上为药品信息资源的共享创造条件,是刻不容缓的事情。否则,再大的投入,再先进的设施,再完备的信息,也只是一个个“信息孤岛”而已。(3)实时性。在药品安全应急管理状态下,对信息资源最突出的性能需求就是实时性,从药品安全预警的产生、药品资源的调度,到医药专家队伍的组织、现场救治,每一个环节都应该体现“时间就是生命”的效率概念;特别是在应急的“战时”,由于所面临的事件影响更大、不确定性因素更多,对纵向各级相同部门(如国家、省、市各级药监部门)或横向跨部门(如药监与公安、质检、卫生等部门)的信息资源调度的频度和响应效率要求也更高,因而,“平时”以“工作日”、“工作周”为周期来进行信息处理和收集,或是采用单向的、被动的信息接收方式将成为整个药品安全应急处置的瓶颈,甚至会失去对应急管理的应有支撑和保障作用,这时药品供应链上各环节实时的药品安全监控信息以及实时的各信息系统应用集成成为必然要求。

1.2 基于应急保障的药品信息资源共享策略规划

现在有些部门不愿本部门的信息资源被共享,这主要是基于其信息安全顾虑所致,其实无论是在“平时”还是在应急的“战时”,信息资源共享的策略完全可根据共享的需要人为制订。跨部门或对外共享与传统的“部门化”应用对信息资源的使用方式可以有很大不同,“部门化”应用可以完全操作和控制信息资源的产生、改变和消亡,而跨部门或对外的信息资源共享,可以通过对信息资源的“封装”来不同程度地屏蔽其操控特性,例如,对某些数据,可以允许某些部门的定向修改;对另外一些信息,仅允许接受来自特定部门的查阅请求;而对于一些真正仅供内部使用的数据,可以定义不予共享,以上是信息资源共享的一般情形。在面向政府药品监管部门综合管理决策的药品应急管理或应急联动信息系统中,一定并存着几种形式的信息资源共享。我们要根据药品应急联动或应急管理的需求,实事求是地定义和实现各种共享策略。跨部门或对外信息资源共享通常有几种形式:数据共享和交换、服务提供和基于流程的协同。在实践中,这几种共享形式的实现常常要借助标准化手段。采用标准化技术进行信息资源集成是一种趋势,也是当前我国信息化建设的一个主要战略。它可以在大规模集成时,有效降低难度和工作量,获得最高的投资效益和效率,同时可以使得各级部门的信息资源建设更有方向性,“平时”信息资源可以按照预先定义的标准进行改造,到“战时”,就可以以最低的成本实施面向药品应急联动的应用集成,从而真正实现“平战结合”。

1.3 各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数据中心及其标准体系的建设规划

近年来,我国各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分别陆续建立了一些不同规模的信息系统,如药品注册受理和管理系统、药品安全监管信息系统、药品稽查管理体系信息系统、药品安全信用管理系统、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系统等,这些信息系统为各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数据中心的建设打下了一定基础,但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无法实现信息的互连互通和资源共享。数据中心的建设是一项跨地区、跨部门、跨学科的庞大的系统工程。在业务方面,它不仅包括药品、医疗器械等核心业务,还涉及工商、公安、卫生、质监等多个业务领域。在这样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建设过程中,如何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保障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优质高效和信息网络的无缝连接,如何确保各子系统之间的互连互通和互操作,确保信息的完整性、准确性和时效性,如何实现信息在网上畅通无阻,如何确保系统的安全与可靠,这些都是数据中心建设面临的关键问题,更是提高药品应急保障水平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其手段可如前文所述———数据标准化,即建立国家、省、市等各级药品监管部门数据中心的标准体系,这是信息化建设成功的关键,也是我国药品应急体系信息保障的必然要求;而各级数据中心标准体系的建立应在国家药品监管领域信息化发展框架内,按照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化方针和政策,运用标准化原理,根据各级数据中心建设对标准化的总需求,确定适合自身特点的、具有行业和地方特色的所需标准类目,摸清每类标准的具体内容,明确其所对应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国际标准等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规划尚缺标准的发展蓝图,并对所需标准进行科学筛选、分类和组合,使之形成一个层次清晰、结构合理、体系明确、标准齐全的完整的数据中心标准体系,从而使得各级数据中心不仅成为支撑各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相关业务的数据中心,即平时为各业务系统、同级单位、上级单位提供日常药监数据共享与交换服务,为统计分析、决策支持提供数据基础,同时,也为药品应急的“战时”提供良好的信息保障。

关于数据中心标准体系的建设,应根据平时药品业务监管的需要和药品应急“战时”的要求,应包含以下内容,(1)业务数据标准:业务数据标准是整个数据化标准编制的核心内容,包括对国家医药行业所涉及的各类数据制订数据元标准、数据分类编码标准、数据共享标准、数据交换标准、术语和符号标准、数据库标准,并对制订业务数据标准过程中涉及的术语和符号进行规范说明。其中,所涉及的各类数据包括:药品基本信息数据、药品应急储备信息数据、医疗器械基本信息数据、医药从业人员基本信息数据、药品安全突发事件专家委员会信息数据、涉药企业基本信息数据、监管相对人信用信息数据、药政法律法规信息数据、药品行政信息数据、药品注册信息数据、药品不良反应数据、药品检测数据、麻醉和精神药品滥用信息数据等。(2)数据接口标准:各级药品监管部门除了从本系统内部的业务系统进行数据采集外,还需要与上级部门、其他政府部门、监管相对人进行数据交换,包括内部数据接口标准和外部数据接口标准,对内部数据接口和外部数据接口进行规范定义。(3)公共数据标准:在业务数据标准的基础上,抽取出公共的数据元,为数据集中、共享、统一管理提供标准指导,包括公共数据元标准、公共代码标准、公共数据存取规范、公共数据交换规范。(4)数据中心管理标准:对数据中心的运行和维护管理的规章制度、标准规范进行定义,包括数据维护与管理规范和系统运行与管理规范。

关于各级数据中心的建设,应遵循“统筹规划、国家主导、统一标准、联合建设、互通互连、资源共享”的方针进行分步实施,并符合地方需求和具有地方特色,其建设步骤为:首先,制订数据中心的标准体系;其次,构建基于标准体系的各业务系统,进行药品监管基础数据的采集和存储;然后,构建数据中心,实现交换平台,实现共享与交换数据的集中;最后,建立数据服务平台,对各级数据中心的数据根据药品安全性突发事件分级情况进行深层次的应急响应应用。

1.4 全国药品应急信息保障网络系统规划

为了使全局性重大突发药品安全事件能得到全国范围的及时应急响应,建立连接乡镇、县(区)、地(市)、省、国家五级药品监管部门和监管相对人的双向信息传输网络将成为必要。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较为可行的方案就是以现有电子政务的基础设施平台为依托[3],以Internet作为通信载体,依托VPN、防火墙等技术建立“公网专用”的信息传输网络。在地(市)、省、国家建立三级药品应急信息保障网络平台,提供强有力的信息处理的支撑能力;而在县(区)级则可以依据本地条件建立工作站(发达地区也可以建立本地区域网络),提升信息处理和管理水平;在乡镇一级通过工作站方式实现信息采集和管理;一些条件不成熟的乡镇可以采用网络电话的方式实现信息采集功能。此外,还可以建立短信平台网络系统。通过电信及移动的短信平台与行政相对人、外地生产、批发企业在当地的销售人员以及农村“两网”协管员、信息员建立固定的联系,一旦发生药害事件,可以在第一时间通知各涉药单位,并通过各生产、批发企业的销售人员及时掌握和控制流入当地涉药单位的问题药品。另外,可充分发挥电子监管网络系统实时监控的作用,利用已有的电子监管网络对行政相对人进行及时有效的跟踪监管,对药品的采购、验收、销售(使用)、库存以及退货等各个环节进行实时监控。一旦发生药害事件,可以通过电子监管网络第一时间掌握辖区内问题药品的来源和流向。

2 以理想的药品应急保障系统为结果导向,探讨我国药品信息资源的建设思路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系统iEMS(integrated emergency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是一个以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响应全过程为主线,涵盖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监测监控、预测预报、报警、接警、处置、结束、善后和灾后重建等环节的系统工程,包含应急管理业务体系与技术系统两部分。应急管理业务体系通常指一案三制,即“应急预案”,“应急工作体制、运行机制、法制”,技术系统即指“应急信息系统”[4]。一个理想的应急保障系统应符合以下几条:它是一组应用集合,能进行有效计算与辅助决策;可实时、安全、集中进行信息储存;有安全通畅的数据、语音、视频网络;能准确及时地采集信息,能有效地传递指令[5]。基于这一理想系统的要求及上述分析,现对我国药品信息资源的建设思路进行探讨:

一是要以预案等应急业务体系为背景和基础,系统地梳理各相关部门和单位的信息资源,明确各部门和单位涉及应急的信息资源,明确系统必需采集的应急信息;分析清楚与各部门和单位相关联的突发药品安全事件,以及这类事件对信息资源的具体要求。

二是要在药品安全突发事件综合应急管理背景下,对各相关部门和单位的信息资源的采集、加工、输出进行全流程分析、消除“效率短板”和“信息孤岛”,以保证部门内信息资源的完整性和实时性。此外,要界定好相关药品应急信息传递、分析、决策的路径和责任点,因为这是从网络到储存到应急应用软件系统的整体架构主线,主线清楚了,系统设计的方向就会很明确。

三是要配合国家对药品应急体系的总体规划和建设,国家、省、市等各级药品应急责任部门应积极参与相关应用标准体系的制订、数据中心的建设和网络系统的完善,对本部门所管辖信息资源进行数据元描述、功能“服务”化描述,并积极参与跨部门协同流程的制订,最终使得药品应急信息保障系统的体系结构、数据库结构、对内和对外数据接口、功能需求、信息平台等方面具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若没有达到上述要求,则应进行必要的技术升级和改造。在此需要提出的是,省一级的药品应急信息保障平台由于上接国家、下连地(市),是连接药品安全应急体系的宏观与微观、决策与执行的枢纽,所以,省级药品应急相关责任部门对本辖区内的信息资源的科学整合、规划和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和关键。如果各级相关药品应急管理责任部门和单位能对药品信息资源按上述思路进行建设,那么这些规划好的药品信息资源将为建设成功的药品应急信息保障系统奠定坚实的基础。

3 小结

从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先进、科学、理想的药品应急信息保障系统是基于合理规划和建设的药品应急信息资源之上的,也是建立在针对药品应急事件的完整处理流程的基础之上的,因而,其建设实施要以应急预案为背景,依托于政府电子政务系统,软硬件相结合,“实现多网整合,避免重复建设”[6];要充分整合各级药品应急管理责任部门现有的系统资源,强化现有的诸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等专业业务系统的应急功能,实现国家、省、市等各级应急信息平台的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使其有能力将国家与各地方、基层的药品应急预案相衔接,从而真正成为处置药品安全突发事件“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信息保障系统。

参考文献

[1]吉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吉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试行)[EB/OL].http://www.jlda.gov.cn/info/view.xIID=8EH8BFS6FRTTPUDX.

[2]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和医疗器械突发性群体不良事件应急预案[EB/OL].国食药监办[2005]329号.http://www.weihai.gov.cn/xxgk/xxgk_default.aspid=190823.

[3]岳大波,江东权.完善我国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对策[J].商业时代,2007,(1):54-55.

[4]王文俊.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信息系统及其技术体系[J].信息化建设,2005,(9):18-20.

[5]王巍.基于现有电子政务网络的虚拟水平应急信息系统构建[J].信息化建设,2005,(9):26-28.

上一篇:融合困境下一篇:生态驳岸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