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人才的培养

2024-10-07

设计人才的培养(通用12篇)

设计人才的培养 篇1

摘要:本文所要谈的是一个庞大的游戏市场和游戏产业所必需的基础教育问题, 通过分析、总结三种教育模式, 并结合邻近的韩国市场的发展以及国内教学的实例, 希望能够对刚刚起步的国内游戏教育有所启示。

关键词:游戏人才,培养,模式

“60万游戏人才短缺!”2004年底此语一出石破天惊, 震撼了整个游戏界。其后出现的各类游戏广告、新闻报道也频频褒贬不一地引用这个惊人的数字。在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中国, “人才缺口60万”无疑让数百万计求职青年捶胸顿足、懊悔自己选错行当。不过冷静下来想一想, 虽然巨大的游戏玩家群体和游戏专业从业人员形成了巨大的数据反差, 但用户多寡并不能直接代表开发人员的需求, 这是数码媒体工业和传统工业天然存在的巨大分歧。而且对于刚起步的中国游戏业, 全国像样的游戏公司充其量也就近千个而已, 又岂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再能扩编60万?

即便“60万”是对未来游戏产业发展的大胆预测。面对如此大的市场需求, 如何培养专业的游戏人才就显得更为突出。

在20世纪90年代末的亚洲金融危机之后, 韩国政府逐渐将IT、娱乐产业视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大力扶持, 实行产业振兴政策, 为游戏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虽然相对邻国的日本起步较晚, 但凭借以下几点措施, 韩国很快在全球游戏市场占有了一席之地。

首先, 韩国游戏产业的发展得到了政府的支持, 并明确地将其与国家的经济发展紧密地联系到一起。成立游戏投资联盟, 政府每年向游戏产业投入的资金多达500亿韩元, 并为游戏企业提供长期的低息贷款;设立信息化基金和文化产业基金, 为游戏产业服务;对指定的风险企业实行各种税制优惠政策, 减少甚至免除游戏企业的税务负担;建设游戏产业基地以扶持中小游戏企业的发展;对从事游戏产业的高科技人才免除两年的兵役。

其次, 政府部门或直属部门成立相关的管理和指导机构。如韩国软件振兴院 (KIPA) 是韩国信息产业部下属分支机构, 旨在促进韩国IT产业的发展, 就有关IT产业政策的制订向韩国信息通讯部提供相关的建议, 支持与促进初创企业的发展, 提供CEO培训计划, 支援韩国IT企业的全球化发展, 支持IT人力资源的发展, 推广和发展数字内容产业, 支持数字内容的传播等。类似的还有韩国游戏制作协会 (K A M E X) 、韩国游戏产业开发院 (K G D I) 等机构, 为企业在宏观调控和决策、可持续性的成长、教育和咨询、装备设施的支援、市场营销和技术上的支援等各方面给予管理和指导, 促进了游戏产业的健康快速的发展。

第三, 韩国的游戏产业发展迅速与政府和社会大力发展游戏专业教育有密切关系。韩国游戏教育, 开始是以日本的教育体系为参考, 但是由于不合国情, 一直发展缓慢。直到1997年全面转向网络游戏教育方向之后, 独树一帜地在全球开创出网络游戏的实用化教育体系。在这方面韩国深挖细嚼, 建立了从职业教育到大学教育等各个教育层次。2003年的游戏相关教育机构共有84家, 这其中有研究生院8个, 大学5个 (如韩国著名的世宗大学) , 私立教育机构22个, 高中3个。在培养游戏人才的方式上, 除了在一些学校开办了游戏设计专业外, 韩国政府为解决游戏开发人才的不足, 通过两年的时间成立了为构筑其国内游戏的坚实基础, 开发和普及VR (虚拟现实) 等以游戏技术为主要领域的专业研究机构——“游戏研究所” (G A M E A C A D E M E) 。

综合世界各国的情况来看, 对游戏人才培养的教育模式主要有企业内训式教育、学院式教育、专业学校教育三种模式。

什么叫做师傅带徒弟的学徒式的教育方式?就是指一个新型产业发展是从其他传统相关产业中吸收人才, 然后通过实际的反复操作使他们获得足够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经验。教育工具也主要是手工形式的口耳相传、生活用具、书本, 然后形成了这个新型新兴产业。这种模式, 实际上可以称作企业内训式教育。这样形成的新兴产业的优点是通过这种途径培养出来的人实践能力强。因为是在实际工作中锻炼出来的;所有的知识都是来源于工作, 可以很好地将其运用, 并且和本公司或整个产业的文化比较协调, 不像学校里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与实践不能很好结合, 会感到不适应。在国外几乎没有公司会直接从大学毕业生中招聘高级游戏设计师 (就是能够负责整个游戏策划的人) , 通常都是从有工作经验的人中招聘初级的关卡设计师, 通过工作让他们逐渐提高技能并考核, 最后成为高级游戏设计师。这种内部提拔培训机制在过去是比较可行的, 但是也存在着显而易见的缺点。首先是时效性差, 就像师傅要手把手教徒弟一样, 受训人数相对较小, 要几年才能够出师;其次是培养面狭窄, 因为受公司规模和雇佣人员的限制, 这种培训只能针对极少数人;最重要的是培养出来的人才过于实用而缺乏前瞻性。

随着行业发展规模扩大, 对于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要求都越来越高。游戏行业面临着巨大的人才饥荒, 如果招不到合格的人才必然会限制这个行业的发展速度。这个时候企业内训式教育显然满足不了产业发展的需要了。于是游戏产业开始意识到必须开始进行学院式教育。以电影为例, 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好莱坞电影导演都不是从学校出来的, 因为那时学校里也没有电影系和电影课。后来大学里普遍设立了电影系, 对各项技术的总结和研究也日渐深入, 7 0年代以后的导演, 如乔治·卢卡斯 (毕业于南加州大学) 等都是大学电影系科班出身。

从历史维度看, 近现代西方的学院式教育是在中世纪的神学院 (monastery) 和行会组织 (guild) 这两个基础上发展而来。学院式教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相对封闭, 与社会一定程度上分离 (神学院的影响) ;教授 (知识分子) 是一个具有自己特殊准则的独立群体, 有自己的等级和升级系统 (行会组织的影响) ;在一定时间里学生们集中精力全时学习, 有严格的课程设置和考核规则, 培养知识的广度重于深度, 培养前瞻性重于实用性。

进入20世纪, 随着教育的普及, 学院教育也改变了。上大学的人越来越多, 精英教育显然不能满足大多数人的需要, 因为不是人人都可能去当精英的。大部分学校开始注重学生工作技能和专业知识的培养, 也就是说, 把学院看成学生走向社会参加工作的准备, 这样从整体来看, 学院式教育从一种精英教育演变成了工作培训的性质了。预测将来市场需要什么新技术, 然后制定颁布指导性教育大纲, 以便各学校的教师们在学校里开讲这方面的内容。因此, 市场对学校教什么, 设定什么课程, 都起决定性的作用了。实际上这也体现了业界和学校的人才供需关系。

游戏基本上有三个根基。第一是技术根基, 包括计算机软件、人工智能、图形学、界面、软件工程等方面。第二是艺术根基, 包括绘画、三维建模、动画、视频处理剪辑、电影技术等等。第三, 游戏本身的艺术规律和技术特点。目前, 虽然国内不少高校及相关培训机构开设了游戏课程, 但人才培养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仍明显跟不上市场需求。主要原因在于:其一, 虽然学院式教育对于前两个根基有了一定的教学基础, 但对于第三根基 (即游戏本身的艺术规律和技术) 无论是业界还是教授们都还没有能够真正确立其法则和规律。例如, 游戏性、人机交互理论等等, 这些东西可以是有益的补充和启示, 却无法支撑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因此游戏人才培养体系至今不够完善, 课程定位盲目, 许多环节还存在断层现象, 同时教材出版相对滞后。

其二是缺乏合格的教师。大部分开游戏课的教授们是把游戏当成比较抽象的东西来研究, 比如说, 研究游戏和社会的关系、游戏中的性别角色问题等等。他们虽然掌握很多高新技术, 但本身没有游戏开发经验。而游戏界的游戏设计师们恰恰相反, 大多数是手工作坊内培训出来的, 有很强的实战性, 但总结归纳的能力和知识的广度甚至表达能力都不够。

综上所述, 无论企业内训式教育 (即学徒式教育) 、学院式教育、专业学校教育都各有其优缺点, 只有综合这三种模式并将其优化, 做到扬长避短, 才能让学生不仅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 而且具备游戏人才所必需的各项综合素质。另外, 对课程设置、教材开发、教师队伍建设等各个环节的完善工作要同步开展, 这样才能使人才培养全面提速。对于刚刚起步的中国游戏教育, 因为它所处的环境和体制更为复杂、更为独特, 想要真正实现成功的游戏教育, 则更加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叶丁, 叶展.游戏的设计与开发[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2]许伟.游戏创造[M].程序员杂志社.2005

[3]2003年中国游戏产业调查报告

设计人才的培养 篇2

一、产品设计教育特点辨析

产品设计对象包括机械装备、轻工产品、电子信息、家用电器、交通工具等。从产品设计的共性角度出发,不同设计对象的构思、表达、程序、形态、结构等有着共同的基础和相似的呈现。国际工业设计协会(ICSID)对工业设计的定义为:对批量生产的工业产品,凭借训练、技术知识、经验及视觉感受,赋予材料、色彩、表面加工、结构、构造、形态和装饰以新的品质和规格。工业设计核心就是产品设计。拓展来看,产品设计的设计对象除了现代工业产品外,也可外延到手工艺品、工艺美术品等手工业时代的产品。产品设计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扎实工业产品设计基础理论和造型能力,具有良好的形态理解与分析能力、审美能力、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以及具备良好的沟通合作能力和产品研发能力、产品转化能力、设计协作与设计管理能力的高级专门设计人才。产品设计专业培养模式存在以下特点:

1.创新性

产品设计专业旨在培养具有高度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产品设计人才,则必然要求产品设计教育也具备创新性,产品设计教育必须将学生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最终目标与价值导向。

2.交叉性

产品设计与艺术、工程、技术、管理、市场、心理等学科有着密切联系。产品设计程序中,消费调研、市场分析、产品定位、产品研发、工程分析、市场营销等都与不同行业、不同学科产生一定程度的联系与交叉。产品设计教育势必体现出产品设计的交叉性和综合性。

3.应用性

产品设计是一个应用型专业,强调对学生实践能力、职业技能和业务水平的培养。产品设计教育的应用性表现在培养学生的设计表达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执行判断能力等方面。

4.多样性

产品设计教育的多样性反映在多个方面,有设计门类差异导致的多样性,有行业区块差异导致的多样性,有人才培养层次差异导致的多样性等。

二、基于产品设计专业的家具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思考

通过对产品设计教育特点的分析,可知产品设计教育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在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上应做到兼顾学科基础与特色方向。国内外很多高校的产品设计教育也都体现出专业化和系统化的趋势,如南京林业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美国克兰布鲁克艺术学院、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等高校,家具设计方向都是其优势特色专业方向。四川农业大学产品设计专业(家具与室内设计方向)面向四川家具产业集群的人才需求,从人才培养的目的性和有效性角度出发,确立了建立在产品设计专业共性培养基础上,同时极具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培养体系和培养模式,并提出了如下基于产品设计专业的家具设计人才培养思路和原则。

1.面向产业,办好专业

应用型学科专业办学应该满足产业发展、适应社会需求,区域经济是产品设计专业发展的重要推手。目前,家具产业在四川发展势头迅猛,形成了以“中国板式家具生产基地”为中心的产业体系和以“中国西部家具商贸之都”为中心的商贸体系,家具产业被成都市列为十大支柱产业之一,成都成为中国五大家具产业基地和四大家具流通基地之一。四川是实现家具产业创新的重要战场,家具设计人才不但应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还要具备从事家具产品创新设计的实践能力。近年来,相关高校对家具设计方向的.培养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但在深度和广度上往往缺乏整体思考和可操作性,存在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知识结构体系不完善、产业服务意识薄弱、人才自主创新能力匮乏等问题。目前,四川省内设置家具设计方向本科专业的高校有两所,其中四川农业大学的家具设计方向在四川省内设置时间最早,发展起步于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产品设计专业家具与室内设计方向办学以来针对专业性质、市场需求、培养目标、区域优势等,在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获得诸多成果和经验,在总结办学经验的基础上,开拓进取、不断改革,为四川家具产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家具设计人才。

2.夯实基础,突出模块

在人才培养上要以产品设计为根本,拓宽专业基础;以家具设计为抓手,体现方向模块。要在产品设计通才平台上进行家具设计专才的培养。根据此思路,四川农业大学级产品设计专业家具与室内设计方向培养方案中,设计了三个模块,分别是产品设计模块、家具设计方向模块、室内设计方向模块。产品设计模块,以产品设计基础课程和产品设计专业课程为主,包括设计概论、设计素描、设计制图、现代设计史、专业概论、设计色彩、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计算机辅助设计Ⅰ(AutoCAD)、色彩构成、设计心理学、产品设计方法学、设计表现技法、计算机辅助设计Ⅱ(3dsmax)、产品设计与开发、模型设计与制作、人体工程学。家具设计方向模块,以家具设计方向课程为主,包括家具与室内设计史、家具与室内装饰材料、家具设计、软体家具、家具表面装饰设计。室内设计方向模块,以室内设计方向课程为主,包括房屋建筑学、室内设计原理、建筑技术与设备、公共空间设计、室内装修工程、室内装修工程概预算、室内陈设艺术设计、展示空间设计。模块设置较好地构建了产品设计(家具与室内设计方向)的课程体系,在夯实学生产品设计专业基础的同时,较好地体现出家具与室内设计方向的特色。然而,模块设置后并非一成不变、一劳永逸,目前还处在优化改革进程中,仍有一些不足,特别是家具设计方向课程偏少,体系完整度有待提高,家具设计技术性课程缺乏等。上述不足有待我们进一步革新和调整,继续依据方案实施情况和人才培养效果进行持续深入改革。

3.强化理论,重视实践

家具设计是一种具有系统性、艺术性和科学性的产品创新设计活动。家具设计既需要科学严谨的逻辑思维方法,也需要推陈出新的形象构思方法。家具创新设计需要理论支持与指导,理论知识的学习、积累对于家具设计人才培养来说不可或缺。然而,家具设计教育不仅仅要注重课堂理论教学,更要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出适应行业需求的高级专门设计人才,通过包括实验课程、实践环节、顶岗实习、综合实习、毕业实习等在内的多种实验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与业务素质。同时,要着重建设校内实验室、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实习基地等实践平台,为应用型家具设计人才培养提供必要的实训实习条件。

三、结语

对培养家具设计人才的思考 篇3

家具设计人才能力培养根据我们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家具企业的实际调研,在目前家具企业最紧缺的人才中,家具设计师是排在第一位的,特别是家具设计是中国家具产业的最薄弱的环节,也是影响中国家具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和核心竞争力。

面对中国家具产业的现状和家具企业的人才需求,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将这个人才培养规格定位在以室内与家具设计为核心能力,以家具制造为辅助能力,初步了解企业管理和市场营销学知识的中高级家具设计应用型技术人才。围绕这个目标,全面调整家具设计的课程体系,创新现代家具设计人才培养模式。

一、培养家具设计人才的意义

在经济持续发展中,保持文化的延续性和多元化是全人类的共同愿望。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家具制造这个行业、专业和学科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早用自然原料进行家具设计与制作的国家。21世纪的今天,人们更加企盼着文化的回归,有着亲身经历和感悟的家具设计师对于重新挖掘中国文化的深入性和本元性,融入民族的传统文化神韵,保持地方文化特色,有着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家具设计已经脱离了原有的传统设计模式,它拥有独特的内涵及表现形式,设计中需要着力突出设计的时代特征和丰富的内涵,同时要结合新材料的开发和应用领域的研究,为学科赋予新的内容,体现家具与家居设计理论与方法的前瞻性,全面更新课程体系,促进和推动本专业设计教育的发展。为此,对家具设计人才的素质及能力的培养也就显得至关重要,尤其是面对当今社会的激烈竞争与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怎样立足未来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家具设计人才的培养需要,着眼于创新能力与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则是面向新世纪高等学校艺术设计教育中必须面对与思考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二、家具行业对设计人才的要求

面对中国家具产业的现状和家具企业的人才需求,我们以“培养家具设计人才为目标”,将这个人才培养规格定位在以家具设计为核心能力,以家具制造为辅助能力,初步了解企业管理和市场营销学知识的中高级家具设计应用型技术人才。围绕这个目标,全面调整家具设计的课程体系,创新现代家具设计人才培养模式。

1.作为一个合格的家具设计师,他们从事的工作基本上都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因此对这类设计人才的培养,更应在素质与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多下工夫。而他们必须要具备的素质要求很全面:要具有强烈的事业心;有开阔的设计思路,具备超前意识;具有创造性的设计思维与实现创造的实际操作及表达的能力;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并能成为一专多能的应用性人才。

2.作为设计人才,在设计构思确立下来后,就要寻求能充分体现设计意图的形式来进行设计表现。而表达设计意图的能力则需要平时学习过程中的反复磨练和积存,在大学几年的学习中,就需要熟练掌握徒手画、工具画、渲染图、以及CAD制图,并能较好地掌握设计艺术的形式美学规律,以便准确表达出设计师心中最完美的设计艺术形象。

3.作为设计人才,还必须经过长期的训练和努力,锻炼出审美鉴赏的能力。因为一个设计师,首先自己就要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这样才能设计出符合甚至高于大众审美观的艺术形象。这是衡量设计人才艺术水准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评价一个设计人才合格与否的重要依据。

4.作为设计人才,还要加强室内设计方面法制、法规等文件的学习。要使图纸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目的明确、责任到人,确保设计图纸的严谨性和可操作性。因为在实际施工过程中,也许图纸上一个小小的失误,都可能带来不可挽回的数额巨大的经济损失。而这些也就要求设计人才在设计过程中,认真负责地审核图纸上的各项内容,避免问题的发生。

5.除此之外,一个合格的设计人才还要具备同甲方、审批单位、施工单位以及同各级领导交往的能力,以便使对方了解自己的设计意图,并获得各个方面的支持,最终实现自己的设计意图。

三、对家具设计人才培养的建议

1.建立起新的艺术设计教育标准体系。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可以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如我校实行的校企“3+1”合作模式,建立学生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加强学生的经济意识和社会意识,使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锻炼,对学生的培养也从重知识的传授,逐步转变为重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直至个性与素质的培养上来,从而将设计人才培养成多方面需要的设计科研方面的专业设计人才。

2.促进新的专业理论方法的形成。对设计人才的培养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以迎接市场的需求与挑战。同时,还需充分意识到,挑战就是机遇,要抓住有利时机,探索并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系统。

3.对设计人才进行创造性设计思维的培养。一方面,在于训练他们多思考,这是因为人脑开发潜力很大,勤于思索就会思路敏捷、视野开阔、构思奇特,方案多变;另一方面,在训练中要强调他们学会变换观察角度来进行设计构思,以达到“柳暗花明”的效果。

4.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学生创造性的培养。设计教育应从过去单一的学科发展向学科群的方向转变,以发挥交叉学科与多学科的优势。对学生的培养,也应从过去重视设计技能和表现技巧的建筑设计教育观向综合型艺术设计教育,即重视设计技能和表现技巧培养的学习方向转变。教师对学生的培养,也应从重知识的传授,逐步转变为重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培养。结合学生因材施教,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并加以正确引导,使他们在设计作品上别出心裁,有自己的特色。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随意否定学生的构思,不以老师的想法代替学生的,以免造成不良的设计习惯,限制其创造性的发挥。“良师授以则,拙师授以法”。在家具设计的教学中,应更多的指导学生怎样去思考、怎样去学习、怎样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此外,学习能力和责任感是拓展其他能力的基础,学生只有具备了学习能力和责任感,并且培养学生不断进取的学习精神,才能不断学到新本领,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

室内设计教育人才的培养 篇4

一、提高专业老师的综合素质是人才培养的前提

作为教师首先应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同时还应该有良好的专业素质和较强的教学能力。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广泛应用,使得教师传统的知识结构和教育模式己经不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所以专业教师要在学习与理解传统文化的同时还应密切关注国内外最新的艺术思想、设计理念、教育科学的发展动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并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随时把最新的知识灵活运用到设计教学中去。

二、设置与就业相结合的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关键

近年来,大量的设计院校室内设计毕业生走向市场,而用人单位主要选聘实践工作能力强、专业技能过硬、素质较高的设计人才,所以科学、准确地设置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的专业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关键。

室内设计是一个服务性行业,市场需要的室内设计师应具有设计的策划能力、设计的表现能力、综合设计的思考能力、组织与协调能力及CAD操作能力等。能否适应市场的需要就是检验高校室内设计教育成功与否的尺度。目前高校对室内设计教育课程的设置主要注重学生设计构思的表达能力(包括文字、图形和计算机的表达),但对材料及预算、施工工艺等方面的教学还很欠缺。面对市场需求,应该增设相关专业课程,并创建实习基地。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自办企业或和企业合作办学,既为学生创建了实践基地,也可了解企业的要求和动向,学生能去企业了解整个设计和施工过程,得到全面的训练和学习,为就业打下基础。

三、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人才培养的核心

在我们传统的教学中,一般是“设计中的学习”,学校的学习与社会的实践是相对分离的,造成了毕业生满怀希望走进社会,却就业困难,学非所用。因此,我们应该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培养与就业市场相适应的人才。

1、改变教学观念

改变教学观念首先从师生关系说起,学生应该对自己的学习负责,教师仅仅只是引导者。作为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作为一个成年的大学生,每个人都有必要清楚自己的未来并及时做出选择,同时要为自己的选择承担相应的责任。更重要的是通过在学校的学习让学生建立起一种对生活、对自己负责任的态度。要让学生知道教师不是学习中唯一的信息源,设计是教不会的,只能靠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相互去影响和被影响,教师仅仅是教会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对自己将来所从事的职业一种现实的认识。简要地说师生关系应该是“设计探究过程中合作者的关系”。

2、改革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首先应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我们可以加大思维训练课程,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模仿性设计为创造性设计。其次,增加一些设计史论课程,如《中外建筑史》、《中国古典园林史》、《中国工艺美术史》等课程,让学生在现代设计中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并将文化内涵转化为自身修养,让其设计作品更富有内涵。当然,一个优秀的设计师除了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对文学、历史、哲学、音乐、戏剧、舞蹈等都要广泛涉猎。再次,教学的内容要和社会的发展和需求接轨,教师应及时地把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思潮融合教学中,并不断地调整,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适应市场的需要。在教学方法上,应该改变过去传统的封闭式教学体系,在教学中加强应用项目的设计课程,并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使学生的设计能力与市场实际项目有机结合,从而使学生得到充分的锻炼。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搞些课题设计竞赛活动,让学生分组进行参与,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在活动中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合作意识。

四、建立校内外设计实训基地是人才培养的捷径

多年来,室内设计专业的学生已经习惯于在课堂上听老师讲授和演示,课下图书馆或网上查找资料,简单的现场考察,作业制作完成这样一个课题流程。动手能力的训练大部分也集中在表现图技巧和简单的模型训练上,而对于设计本身的实践训练流于形式化。这样就使得我们的毕业生由于实践经验在学校得不到提高而造成就业的困难。因此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是人才培养的捷径。

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是建立校内的实践工作室,比如家具和模型工作室(包括木工房、一次成形电脑设备间、模型车间等)、电脑演示制作室、材料工作室、各种设计相关技能的实践工作室。

其次是建立校外实践基地。美术院校室内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非常有必要建立设计实践教学基地,院校可以自己建立相应的设计公司或设计工作室,也可以与有实力的大公司合作,承接一些设计项目,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并在设计实践中,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践,更加贴近专业、贴近市场。

人才培养家具设计论文 篇5

1、科学设置课程体系

细化应用型人才培养应掌握的基础知识、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要求,详细研究课程的性质和内容,注意课程设置的前后衔接及课时安排,对传统课程的经典内容加以强化。

2、加强实践环节针对性

发挥校内、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作用,强化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校内实训基地完成《家具设计》、《工艺与设备》、《模型制作》、《材料学》等课程的实践学习:组织学生参与行业设计大赛.真题真做。学生利用课堂学习时间、课外业余时间,用他们自己的计算机查找资料,进行作品设计,全过程组织学生进行典型结构分析,大赛作品案例分析,从小组讨论,到课堂全班讨论.从学校机房到下学生宿舍的计算机指导,教师通过课堂全面指导、下宿舍逐个指导,参与学生的讨论等,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和应用,学生动手能力得到强化,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明显提高,不仅强化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之间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学生自信心明显增强;每届召开专场毕业生人才供需见面会,企业与学生直接交流,双向选择,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完成毕业设计等.达到了理论知识与实践过程的紧密结合,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

3、用人单位参与课堂教学

企业提前介入人才培养课程内容建设,根据企业管理人才培养的需求.增加IE工业工程内容、出口产品全过程的检验内容的`学习,聘请企业优秀技术员到校授课。课程内容中增加企业最先进设备视频教学等,课程内容丰富,针对性强,实用性强,真正将校内与校外、教室与实验室、协会与企业都融为一个“大课堂”,缩短了学生与企业、社会的距离,做到“了解行业,适用岗位,创新发展”,校企建立共同育人、合作就业,完成了真正的教育和训练,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的开放性.达到家具人才培养与家具企业人才储备目标相一致。

4、研促进教学

科学研究是教师自我完善与发展的过程,革中注重把科学研究作为提高教师素质的关键环节,强调教师科研为人才培养服务,鼓励教师参与行业协会活动,专业教师主持科研项目.教师参与专业评审,及指导学生进行专利设计、论文发表等。教师把科研成果充实到教学环节中,通过科研潜移默化地熏陶着学生,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市场调研、撰写论文、专利申请等,综合素质得到提升,学习能力分析能力增强。

5、家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坚持产学研用

设计人才的培养 篇6

摘 要:工业设计的定义有过三次较为完整的定义,其内涵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设计的理解的变化而产生了新的内容,经历了由关注产品造型到聚焦于设计与文化、环境的关系以及人的生存方式、人的价值观念等问题的思考的转变。这种变化使得对工业设计人才的胜任特征和所具备的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对设计师而言,最重要的使命莫过于如何使自己创造的产品形态和环境能逐渐引导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走上文明、健康、合理而不失远见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工业设计;胜任特征;创新能力

工业产品能否满足消费者使用和审美两大功能直接反映了设计师能力品质的高低。面对消费者需求的日益增长和丰富,培养符合市场和企业需要的工业设计人才成为现代设计教育面临的核心课题。然而,当前全国高校工业设计专业培养和输出的人才的服务能力显然不足,即相当部分学生的设计专业知识和能力与企业的实际需要存在较大的距离,导致就业或创业的困难。本文通过对工业设计的内涵演变、设计人才的胜任特征及需要具备的技能等方面的阐述,探讨了工业设计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问题,为设计人才的创新教育提供了一条可供参考的新方向。

1 工业设计定义的演变

成立于1957年的国际工业设计协会(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Societies of Industrial Design,ICSID)给工业设计下过3次完整的定义,分别是1970年、1980年和2006年的定义。1980年的定义被国际设计界使用了26年之久,完整准确地阐释了工业经济时代工业设计的内涵与特征。

1.1 1980年定义

1980年国际工业设计协会,即ICSID给工业设计下了如下定义:“就批量生产的工业产品而言,凭借训练、技术知识、经验及视觉感受,赋予材料、结构、构造、形态、色彩、表面加工、装饰以新的品质和规格,叫做工业设计。”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工业设计师应当在上述工业产品全部侧面或其中几个方面进行工作,而且当需要工业设计师对包装、宣传、展示、市场开发等问题的解决付出自己的技术知识和经验以及视觉评价能力时,这也属于工业设计的范畴。

1.2 2006年定义

2006年国际工业设计协会(ICSID)将工业设计以目的和任务两方面进行了全新的阐释。

目的,设计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其目的是为物品、过程、服务以及它们在整个生命周期中构成的系统建立起多方面的品质。因此,设计既是创新技术人性化的重要因素,也是经济文化交流的关键因素。

任务,设计致力于发现和评估与下列项目在结构、组织、功能、表现和经济上的关系:

——增强全球可持续性发展和环境保护(全球道德规范)。

——给全人类社会、个人和集体带来利益和自由。

——最终用户、制造者和市场经营者(社会道德规范)。

——在世界全球化的背景下支持文化的多样性(文化道德规范)。

——赋予产品、服务和系统以表现性的形式(语义学)并与它们的内涵相协调(美学)。

设计关注于由工业化——而不只是由生产时用的几种工艺所衍生的工具、组织和逻辑创造出来的产品、服务和系统。限定设计的形容词“工业的(industrial)”必然与工业(industry)一词有关,也与它在生产部门所具有的含义,或者其古老的含义“勤奋工作(industrious activity)”相关。也就是说,设计是一种包含了广泛专业的活动、产品、服务、平面、室内和建筑都在其中。这些活动都应该和其他相关专业协调配合,进一步提高生命的价值。

1.3 工业设计内涵的变化

就1980年和2006年工业设计内涵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出有如下变化:设计对象由工业产品转变为过程、服务与体验等系统设计;设计内容由材料、结构、色彩等造型设计上升为社会、文化等道德规范;设计内涵新的品质和规格转变为创新性的技术、文化、活动等;设计外延由包装、宣传、展示、市场开发等问题扩展为包含了产品、服务、平面、室内和建筑等广泛的专业。

2 设计人才的胜任特征及需要具备的技能

2.1 胜任特征

胜任特征(Competency)是指“能将某一工作(或组织、文化)中有卓越成就者与表现平平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潜在特征,它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计数的,并且能显著区分优秀与一般绩效的个体的特征”。麦克利兰(McClilland)针对此内涵提出著名的“冰山理论”,“冰山的水上部分”包括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等显性特征;“冰山的水下部分”包括自我概念、特质和动机等隐性特征。显性特征能通过培训来改变和发展的,隐性特征是人内在的、难以测量、评估和改进的部分,对人才选拔最具有经济价值。应用胜任特征评价和预测绩效优秀以及岗位所需的相关技能、智力水平或学业等级是一种手段,同时也是改进工业设计教育课程和创作训练方式,培养工业设计专业人才胜任力的基本标准。

2.2 需要具备的技能

为了更好地完成工业产品的设计工作,工业设计人才大体需要具备手绘、电脑软件、模型制作、沟通交流等方面的才能。

第一,应有下笔流畅的草图和徒手作画的能力,关键是要快而不拘谨。第二,应具备使用泡沫塑料、石膏、树脂、MDF板、油泥等材料制作模型的技术。第三,应至少掌握一种矢量绘图软件、一种位图绘图软件等二维绘图软件以及一种三维造型软件。第四,应具有优秀的表达能力及与人交往的技巧,具备撰写设计报告的能力。第五,具有较好的空间架构能力,在形态方面具有很好的鑒赏力。第六,设计方案从流畅的草图到细致的刻画再到三维渲染一应俱全,并配有制作精良的模型。第七,对产品从设计制造到走向市场的全过程应有足够的了解。第八,具备合理安排工作计划的能力,在设计流程的时间安排上要十分精确。

总之,工业设计的发展已经从关注工业产品造型,发展为聚焦于设计与文化、环境的关系以及人的生存方式、人的价值观等问题的思考方面。即工业设计的核心问题由对“人——物——环境”三者关系中有形的“物”的研究,转变为对人的生命、人的理想以及人的生存与发展等无形的“事”的问题的重视。对于设计师而言,最重要的使命莫过于如何使自己创造的产品形态和环境能逐渐引导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走上文明、健康、合理而不失远见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 高建设.胜任特征[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9.

[2] 兰玉琪,邓碧波,高雨辰.工业设计概论[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李德君(1978—),男,黑龙江佳木斯人,硕士,佳木斯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研究方向:设计艺术,设计教育等。

新中式家具设计的人才培养 篇7

家具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实体, 在几千年文明传承过程中, 中式家具的发展, 具有本民族独特的历史脉络, 是一个独立的、完整的文化体系。它的核心层是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 它的形式层则包括了政治、经济、科学、艺术、生活等在内的所有因素, 中国古代家具蕴藏深厚的形态美学、工艺技术乃至文化涵养、为现代中式家具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了深入血脉的文化基因。

然而纵观当今中式家具产业, 大多数产品上体现出来的是一种令人难堪的现状:大量照搬照抄、有形无神的复古令人生厌, 重材质不重造型, 刻意营造奢华气氛却往往抛弃了实用价值与审美体验。大量的同质化产品, 正说明市场的竞争激烈, 如何引导家具行业跳出这个怪圈, 是家具设计教育者必须加以思考和研究的。

一、家具设计专业教育现状

我国的家具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始于上世纪80年代, 名为“家具与室内设计专业”, 所隶属一、二级学科为“林业工程”下设的“木材科学与工程”。从这个学术结构的设计中我们就可以看出, 我国的家具设计教育, 是以木材的加工和利用、家具制作的工艺设计与机械工程等学科知识为基础的, 有关美学、建筑、环境艺术方面的教育体系涉及较少, 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应用型、生产型的, 在设计创意、社会思想感悟、文化传承等方面都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缺撼, 造成今日具有原创性和独立思想体系的家具设计师少之又少, 家具产业的模仿与抄袭现象日复一日, 甚至被国际人士认为中国没有原创。

在这个不利的学术背景下, 具有传统文化背景和数千年延续历史的中式家具的研究和设计开发, 更是长期处于边缘地位, 这与目前家具产业市场上如火如荼而又乱象纷呈的中式家具的产业现状存在着显著的落差。国内基于林业工程专业的家具设计教学体系应与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教育体系接轨, 缩小与西方基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家具设计人才教育体系的差距。

经过专业课程群的发展建设及各大院校的多年学科特色导向, 部分艺术设计院校开设了家具设计专业, 产品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公共艺术设计、展示设计等专业也将家具设计纳入到专业培养范畴中。艺术设计类院校凭借对设计史、产品造型、环境构造、空间艺术的学科知识结构的架设, 有可能为新世纪家具设计人才的培养摸索出更具创新精神和文化含量的教育经验。站在历史与文化传承的高度, 改革家具设计课程群教育模式, 提升教学水平, 培养艺术素质和技术才能兼备的中式家具设计人才, 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式家具人才培养模式, 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二、家具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思路

中式家具人才培养, 就是要引导现代设计人才充分理解中国传统思想文化, 领会其深刻内涵, 进入深层的精神领域去探寻其哲学内核。从中式家具的经典样式中, 提炼“文化符号”运用到家具设计中去, 打造出崭新的新中式家具样式, 其形式可以是现代的, 但其设计意念与设计文化的内涵却是中国化的。基于这个目的, 中式家具人才培养方法研究, 应当注重传统文化、艺术的基础教育与现代设计解构、重组、创新规律的结合, 切实服务于现代中式家具产业的人才资源培养。

1. 培养理念的改革与创新。

通过对中式家具产业发展和人才需求的调研, 编制更为切中时弊的中式家具设计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方案。总的来说, 应该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以设计课题为背景, 以历史发展传承为主线, 着力提高学生的设计意识、文化素质和设计实践能力。培养方案应该结合当代家具产业背景和市场需求特点, 以合理的知识结构、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和提高设计素养为培养核心, 通过不断丰富课程内涵、优化学科知识结构、强化设计素质、企业和社会环境下的综合设计实训, 进一步加强学生的中式家具产品开发设计意识与实践能力, 培养面向未来的高素质设计人才。

2. 完善课程体系, 适应中式家具开发前景。

在课程的设置上, 必须既重视基础知识, 又突出中国传统文化特色。既有较宽的知识面, 涉猎中西方家具设计发展的历史与趋势, 又有一定的专业深度, 使学生能站在哲学、社会思想的高度审视中式家具的艺术生命力。在基础课程的设置上, 艺术设计院校应当充分利用现有的师资力量, 让学生在中西家具设计史、工业造型、环境艺术、空间展示艺术方面习得设计敏感度和专业性, 在专业基础课程和实训课程的设置方面, 则应该经过充分的校企联合调研, 广泛听取相关企业专家的意见与经验, 了解企业生产中的人才需求。

3. 立足传统的同时, 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

中式家具设计专业方向应以艺术设计学科为重点, 注重培养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在培养过程中应始终围绕理论教学——经典细分——设计重现——拆分重组——意境表达的创意思维培养进程, 逐步引导学生由充分浸润传统家具文化内涵为起点, 一步步走向创新中式家具设计的自由天地。在课堂教学中, 要做到按培养目标的要求设置教学模块, 避免课程与课程之间没有明显衔接, 教学目标散漫的现象。

三、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在专业课程教学中, 采用多种灵活的教学模式, 指导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特定心理诉求, 创作集中式家具元素、传统文化情调与现代设计新鲜感的新中式家具作品。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至少有以下数种。

1. 设计批评模式。

教师负责设计课程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的传授, 并引导学生对中式家具经典样式以及个人设计作品加设计思路分析及自评、互评, 在深刻理解设计样式的基础上让学生得出个性化的理解和经验取向, 为设计实务积累理性认识。

2. 计算机辅助设计模式。

从当代中式家具设计应具备产业开发前景的前提出发, 通过工业造型方向的相关学术知识体系, 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及3D扫描、打印设备, 训练学生的中式家具设计能力。

3. 构件化设计模式。

通过对传统家具的深入研究, 对经典家具样式进行构件解析, 利用计算机工具建立数字化中式家具构件库, 通过对大量中式家具构件模块的拆分、重组, 帮助学生尝试设计具有新意的中式家具新造型, 增加设计过程中的试错修订效率和降低设计方案实施成本。

4. 命题训练模式。

以特定的生态文化、环境氛围、诗意题材为设计背景, 指导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特定心理诉求, 创作集中式家具元素、传统文化情调与现代设计形式感的新中式家具作品。

5. 产学结合模式。

以教师工作室为主导, 以学生工作坊为主体, 以企业委托的产品开发项目为导向, 贯通“教师、学生、市场”三位一体的教学链, 变“作业练习”为“项目设计”, 并通过具体的学习情境, 系统地完成项目设计任务, 以此提高学生面向未来工作岗位的专业能力。

四、结语

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创新意识的培养 篇8

1.1 各高校中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没有突出专业侧重点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作为一个新兴的专业领域, 与传统专业有着很大的区别。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与很多学科都存在着交集, 这就大大增加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知识的复杂性以及广泛性。很多高校在从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 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所涉及的相关知识都进行了面面俱到的讲解, 但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 很多课程只是简单地介绍, 学生只处于入门阶段, 想要深入研究存在很大的困难, 然而当今社会需要的是有着专项技能并且全面发展的人才。在这种社会形势下, 这种教学方式下的毕业生将很难为社会的快速发展做出贡献。

1.2 各高校中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对学生培养的定位不准确

当前很多高校都急于进行招生, 然而在学校的设施配置、师资力量的众多方面都达不到标准。很多教师不知道应该教学生什么样的专业知识, 更不知道将学生培养成什么类型的专业型人才, 对学生的定位不准确, 使得教学活动无法高效的运行, 无法实现对学生更好的培养。只有高校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准确的定位, 才可以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才可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1.3 各高校中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对学生的培养只重实践而轻理论

各高校中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对学生的培养都存在重视实践而轻视理论的问题。这就使得学生展示出来的设计作品缺乏理论知识作为支撑, 表面的设计不会与人们的心灵产生共鸣, 丰厚的文字内涵才可以与人们进行真挚的情感交流。这也同样是中国艺术设计一直处于瓶颈阶段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只有将环境艺术设计赋予中国上下五千年文化的灵魂, 才可以更好的打动欣赏者。

2 创新意识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2.1 创新意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知识

对于当今社会中的学生而言, 最重要的是对大量知识信息进行筛选、整合, 汲取自己最需要的知识信息, 从而获得无法在书本上找到的知识内容。所以创新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因为它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 更加有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2.2 创新意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成才

当今社会更加注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有无, 因为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可以更好地展现一个人的风采。因为创新意识和能力是由多种优秀的因素综合而成的, 一个人只有具备创新的能力和意识, 才会有很强的综合素质, 才会满足社会的发展需要, 才是当今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 所以说创新意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成才。

2.3 创新意识可以使学生的未来得到更好的发展

当今社会是一个人才辈出的社会, 当学生们走出校园时会面临着很多的竞争。成为人群中的佼佼者是很多人追求的目标。高校教育的过程中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这样当学生走出校园时, 会以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作为指导, 充分利用身边的有效资源, 根据工作环境的要求, 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 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3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培养人才创新意识的方法

3.1 对学生的艺术修养进行加强

一位艺术家的艺术修养直接决定着所创作出的艺术品的艺术价值, 因此加强学生的艺术修养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尤为重要。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对学生进行培养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开设工艺、装饰等相关专业基础课, 还应该开设一些美学相关以及艺术相关的课程,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 提高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 这样才可以设计出更成功的作品。

3.2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环节

实践的过程是环境艺术设计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可以设立创新课题, 加强学生理论与实践相互转换的能力, 扩展学生的认知,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而且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能力。

3.3 为学生提供参加环境艺术设计大赛的机会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

环境艺术设计大赛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将理论应用于实际的平台, 可以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也可以将一些优秀国际环境艺术设计大赛的题目作为学生的课题, 让学生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进行设计, 这样可以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全面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徐春.浅谈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创新意识的培养[J].科技与企业, 2014, (13) :36-37.

[2]张莹莹.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应强调创新意识[J].大众文艺, 2013, (07) :187-188.

浅析如何培养新型的服装设计人才 篇9

关键词:服装设计,服装制图,制作,搭配

一、新型服装设计人才的培养目标及培养模式

服装从诞生起就在不断变化, 它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发展的, 它既是人类社会价值的体现, 也是社会文明发展的浓缩。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类文明的进步, 服装行业的发展不再是以往的低成本, 低价格的竞争, 而是发展为品牌间的竞争, 服装的产业也由劳动密集性向技术密集性的转化。因此, 对于服装人才的培养有了更高的要求, 对于过去服装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等要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以培养出一批高素质、高品位、动手能力强的新型服装设计人才。

二、新型服装设计人才的培养应具备哪些基本要求

1. 新型服装设计人才的培养必须要对服装设计有全面的了解

何为服装设计?服装设计在内容上可分为针对特定的对象所进行的以单件制作为特色的“定做服”设计和针对某一群体所进行的批量生产为特色的成衣设计两大领域。服装设计是一种造型艺术, 作为艺术一部分, 它包含着其他艺术的特点以及其他诸艺术的美学原理, 同时它有独特的设计规律和艺术语言。它是艺术与技术、美学与科学的结合合体。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服装业取得了很大的发展, 但服装的技术进步还存在许多的问题, 面对国外知名品牌的技术竞争和挑战, 国内服装企业的发展又面临新的问题。在国际品牌的挑战与竞争中, 我们看到企业中的许多服装设计师的新问题: (1) 有些企业的服装设计师对服装绘画非常了解, 对于色彩搭配, 服饰的设计都能恰到好处, 但对于绘画的服装款式只能简单的绘制出服装结构图, 服装的分割线, 省的转移等一切都不能达到绘画图的理想效果。 (2) 有些服装设计师对服装制图非常了解, 能深入绘画服装的结构图, 但服装绘画、色彩搭配却往往不如意。 (3) 还有些服装设计师对服装的生产流程、市场营销等一窍不通。同时, 面临国外知名品牌站领国内市场时, 我们对服装人才的培养有了新的要求, 作为一名新型的服装设计师, 对服装设计必须有一个全面了解。学习服装的设计首先要经常借鉴成功人士的作品, 从优秀作品中吸取好的设计思路和设计灵感, 找准服装的流行趋势和流行元素, 并应用在服装设计图中, 但这个设计图并不能是拼凑和照搬, 这样的设计图, 必须有自己的设计意图。服装制版, 服装裁剪与制作也是服装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设计意图的重要表现, 服装设计能否实现, 还必须运用具体的面料, 通过一定裁剪, 制作工艺来实现。但学会了服装裁剪和制作, 并不等于就学会了服装设计, 服装裁剪和制作只是表达服装设计意图, 而服装设计通过裁剪和工艺来实现。从上述服装设计中可以看出, 在整个设计过程中, 设计图的绘画仅是设计的开始, 而服装裁剪与服装制作是设计图的表达。只有认真学好三者, 才能对服装有过全面了解。

2. 新型服装人才的培养必须对服装结构深入解剖

服装结构设计是现代服装设计与工程中一门独立的课程, 是服装工业生产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实现服装产品工艺造型的根本手段之一。服装结构设计就是将款式, 造型设计的构思及形象思维形成的立体造型的服装转化为多片组合的平面结构工作。从程序上看, 结构设计是款式设计的继续和补充, 又是工艺设计的依据和基础, 实质上结构设计存在整个服装设计与工程系统及生产全过程, 成为服装设计与工程的最核心本质部分。

对服装设计, 首先要有好的构思, 接着就是如何完成和实现这个构思, 这就必须对服装进行解剖, 服装的设计是针对什么样的人群设计出来的服装, 然后在服装结构中去解剖服装, 了解服装结构中的衣身平衡, 省的处理等一系列的问题。作为一新型设计师, 如果对服装结构制图有很深的了解, 服装面料的性能, 适应款式, 裁剪方法, 制作工艺有了很高的要求, 其服装设计构思就能达到理想效果, 可见, 掌握服装结构制图, 制作的基本技能对于服装设计师是必不可少的, 事实上, 许多设计的技巧, 设计的灵感, 并不在纸上绘画, 而是在实际制版, 裁剪和制作过程中去体会。服装中的“线条”和“造型”, 也绝不是纸上绘画的线和形, 而是立体上的, 三维空间中的线和形, 掌握纸样的设计原理, 对纸样设计中的构成线, 分割线、拼接线、装饰线等搭配比例有很深的分析, 这样才能设计更好的服装。因此, 在了解服装设计同时, 必须掌握服装结构中制版, 裁剪和制作等技术。

3. 新型服装人才的培养必须有较强的动手能力

我国高校服装教育起步较晚, 而高校教学重绘画基础的训练, 轻动手能力的培养, 有些学生在思想上认为, 服装动手能力的培养就跟剪缝没俩样, 当学生毕业后进入社会, 无用武之地, 并不能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特别是在制作成品时并不能与自己所设计的款式相符合, 作为一个新型的设计师, 不仅能有很好的绘画能力, 有较强的结构分析能力, 还必须有较高的动手能力, 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验设计的技巧, 其实设计中的拼接线、分割线、装饰线、褶皱等要反复的实践, 在实践中去处理它们之间的搭配与比例, 把实践掌握的方法运用于设计中, 才能更好的设计服装, 才能培养真正的新型服装设计师。

4. 新型服装设计人才的培养必须有丰富的市场经验

服装是一种商品, 它必须遵循商品的一般规律。从产品到穿在消费者身上, 才是设计的真正完成。作为服装设计效果的优劣不是靠某位专家来评说, 而是由市场来检验的。因此, 新型服装设计人才的培养必须有丰富的市场经验。第一方面, 新型服装设计师要有对服装市场动态的深入了解, 要对消费者的人群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深入分析, 对于不同的消费群体进行正确的市场定位, 根据消费群体中的经济收入不同, 教育的程度、地理位置、文化背景的不同、确定目标, 找准自己所设计的消费群体, 进行正确的服装设计, 另一方面, 新型的服装设计师要根据市场多变性, 品种、规格的多样化, 来设计市场需求的产品, 把企业的经营方针, 生产目标具体化。这样新型服装设计师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5. 新型服装设计师还要有较高文化素质

服装设计即是一种产品设计, 也是一种艺术创作。它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组合, 因此, 我们所培养的新型服装设计师必须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要学会做人, 有社会的责任感, 要有关心他人, 关注社会、关注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 有高尚的情操和审美品位, 只有这样, 才能掌握时代的脉搏, 把真正时尚、健康的文化传播给大家, 才能设计出真正具有生命力的服装。

三、现代服装教学中新型服装人才的培养还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 服装教学中多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注重理论实践相结合。

2. 改变以往教学中只只懂绘画的模式, 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服装设计的全面知识。

浅谈高职教学中软件应用课程的项目化教学

田园 (宁夏职业技术学院宁夏银川750000)

摘要:高职院校的软件教学的课程改革, 应该在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前提下展开,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让实训项目成为工作任务, 将知识技能更好的融入其中, 真正做到“学中做, 做中学”。

关键词:高职学院;Corel DRAW软件;课程改革;项目化教学

当前, 高职教育强调能力本位教育理念, 以此为主体的教育理论随着新一轮的教育改革全面展开。在大力提倡并积极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 项目化教学已经在高职课程教学的改革中得到了全面的推广。

项目化教学模式可以有效的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 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也很大程度的提高了学生对能力的掌握与灵活应用。将“项目教学”模式引入到软件课程教学中,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充分地展示现代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本”的价值取向, 使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得到更大幅度的提高。下面以艺术设计专业中的软件课程为例, 来谈谈如何在《Corel DRAW绘图与平面设计》课程中进行项目化教学。

一、确立正确的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 在这个大前提下做课程的改革, 一定要确立好课程的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Corel DRAW绘图与平面设计》课程的知识总目标是让学生熟记软件在后期输出制作时的常识性知识, 掌握该平面软件所设计的各类别平面媒体的特点及规范要求等;能力目标则要求学生通过一个个符合职业岗位技能要求的实训项目, 能够进行图形的绘制, 并具备利用软件进行平面设计的能力。

二、选择难易适中的教材和新颖的案例

高职教材的选择一定要符合高职学生的认知特点。一是高职学生的认知能力相对较弱, 所以要选择难易适中, 通俗易懂的教材;二是作为软件课教材, 其中的案例要新颖, 贴合学生的兴趣点, 并具有实用性;三是《Corel DRAW绘图与平面设计》是平面广告设计中经常使用的一种软件, 因此教材中的案例一定要贴合平面广告设计的媒体类别, 比如海报设计等。

三、提炼实训项目, 整合教材内容

选定合适教材之后, 首先要根据软件在平面设计岗位上应用的重点, 设计合理的实训项目, 在项目的引导下对教材进行分析。Corel DRAW软件与平面设计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所以实训项目应该以实际工作中常见的平面设计作品为主线来介绍Corel DRAW进行平面设计的基本方法与技巧。因此在能力目标的要求下, 将教学内容分为6个项目, 包括标志设计 (VI) 、平面海报设计、宣传册设计、杂志封面和目录设计、商业插画设计、包装设计。通过这些项目所需要掌握的软件使用方法和技巧, 由浅入深地整合教材内容, 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Corel DRAW软件的使用。

四、多角度设置教学环节, 保证实训项目的实施

项目的实施环节一定要从多个角度去设计, 因此在教学设计方面应该采取多种方式相结合, 让学生参与进来, 作为课堂的主

3. 让学生以课堂为基础, 以市场为导向, 让学生多深入市场、了解社会动态、了解人们的消费心理, 才能更好设计。

4.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化内含。

体, 这样才能保证实训项目的完成质量。

第一环节:案例分析项目讨论

在进行每一个平面设计项目之前, 都要选择合适的案例与学生分析、讨论, 让学生完全理解并掌握要点与难点, 以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

在完成案例分析之后, 老师与学生共同讨论“设计项目”的题目, 以引导的方式, 让学生主动思考, 在讨论的过程中可以更好的了解学生对此项目已有的知识以及不足之处。讨论结束, 老师可以进行总结, 补充和纠正学生在讨论的时候所存在的问题, 这样就避免了在项目实施时出现一些问题。项目讨论让学生变为课堂的主体, 老师在学生的讨论的过程中随时辅导, 了解学生对项目的想法和存在的问题, 这样可以更好的控制项目的进行。

第二环节:注重教学方法保障项目实施

在项目设计制作阶段, 抛弃单纯的先讲怎样操作然后学生模仿操作的授课方式, 设计多种授课情境, 始终让学生作为课堂主体。比如, 学生需要一些合适的素材, 老师可以根据学生要求, 打开网络资源, 让学生自己在网上寻找合适的素材, 这个过程正好可以穿插讲解设计素材即对图片分辨率、大小等方面的知识, 这样能够更好的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消化。

第三环节:项目结束后的评价与总结

每个项目结束后要通过作品的展示进行过程分析, 对每个学生做出正确的评定。评定从两方面入手:即结果性评定和过程性评定。结果性评定主要是考察学生是否达到了学习目标, 过程性评定主要是考察学生的学习能力、协作能力、工作态度。在评定的过程中, 每个学生都可以看到自己和别人之间存在的差别, 这是又一次学习的过程, 每个同学都不会有被迫听课的感觉, 而是转变想法主动听课, 随时记录自己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正的地方。

五、改变考核方式贴近岗位要求

项目化教学中的考核方式是一个重要的改革点, 要改变以往软件教学简单的只提交一个作业为最终考核成绩的方式, 而是以岗位技能要求作为考核的标准, 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 达到考核的目的。以《Corel DRAW绘图与平面设计》课程为例, 该课程的考核方案设计是整体素质考核 (出勤、学习、团队合作) 占25%, 单独能力考核 (单独完成项目的能力及效果) 占35%, 综合项目考核 (限定时间内完成综合项目的能力) 占40%。该考核方案就是依据平面设计岗位的要求而设置的, 考核学生的职业素养、团队合作精神及独立工作的能力。

综上所述, 项目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实践教学模式, 改变了以往照本宣科、理论多实践少的教学模式, 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实践教学模式, 真正体现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 从而培养出具有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创新实践能力的学生。

参考文献

[1]张玉翠.浅议高职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杨以雄《服装市场营销》.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1997第一版.

[2].张辛可.《服装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第一版.

[3]欧阳心力《服装工艺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第一版..

[4].魏静.《服装结构设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第一版.

论旅游纪念品设计人才的培养 篇10

一、旅游纪念品设计培养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培养目标为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以及纪念品设计师的职业道德修养的培养。让学生熟悉纪念品设计的技术和相关的理论知识;熟悉纪念品的基本类型,掌握纪念品设计的程序和方法,然后根据此设计方法来进行旅游纪念品设计,并且能够完整清楚地表达出设计方案。从纪念品设计的理念和风格、结构与材料、造型与色彩、装饰与成本及市场与相关文化等多个方面来进行设计的教学分析,主要分为三大块来讲解:1.旅游景点的文化性与旅游产品相关的理论知识。2. 学生需要掌握手绘草图、效果图、Cad工程制图以及Photoshop软件、3Dmax软件等计算机软件辅助设计来表达设计方案,同时也需要掌握纪念品设计的常见设计方法。3.思想目标。培养学生作为纪念品设计师的职业道德,勤于思考和求知的探索创新精神,以及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此外还需要学生了解相关知识产权专利法规,以学生为中心,全面培养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能力。

二、课程设计环节

旅游纪念品设计主要分三个大的阶段:阶段一为设计基础阶段;阶段二为专业提升阶段;阶段三为专题设计和毕业设计阶段即综合应用阶段。学校在每一个阶段分别设立相应的学分,例如:初选阶段2个学分,深入阶段6个学分,毕业设计阶段8个学分。常见的教学环节如下:

市场调查。我们主要调查本地区几个大的旅游产品市场,如广汉三星堆景区、成都锦里景区、绵阳北川景区等。

设计实训。关于旅游纪念品设计人才的培养通常实训分为三个阶段:一为学校工作室阶段;二为专业的工程实训中心实训阶段;三为纪念品公司和设计公司实训阶段。在工作室阶段需要遵循产品设计流程,在设计过程中让学生按小组搭配,每个学生为一个创意的主动者,分别提交关于纪念品项目的构思方案,然后通过讨论评估每个小组的方案,确定最佳的方案,最后对材料和结构及加工方式进行分析研究及动手制作。每个方案产生之前都需要通过充分的设计调查,只有调查充分才能提出合理的方案,然后绘制草图:电脑设计效果图、工程图、材料工艺说明图等,在项目设计中可以培养同学的综合设计运用能力和团队协助能力,在实际的项目设计中,一个纪念产品的诞生往往是多人合作的结果,团队成员的相互协作可以调动每一个人的积极性,会提升产品开发的综合能力。

旅游纪念品的专题设计和毕业设计环节。毕业设计在同学的大学学习阶段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是学生毕业前的一次综合演练。学生将运用大学所学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结合设计理论和设计实践的动手能力等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主动地、完整地完成设计项目。项目可以是虚拟的概念项目也可以是旅游景区实际需求的项目,整个毕业设计分为导师组,每个导师都有不同的研究和实践方向,学生毕业设计的选题要与导师的研究方向相一致,也允许以导师的科研课题为导向来选做毕业设计,通过确定选题、设计的完成、毕业设计的答辩、作品的最后展示等环节来最终完成毕业设计。

三、教学及训练体系

(一)参加设计比赛

教学训练体系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在设计专业领域,可以通过参加专业的设计比赛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具有成就感,这是一种非常好的锻炼学生设计能力的途径。各种设计比赛在每一年都有,在每一次的设计比赛中,学生都全力以赴,从设计的市场调研、产品的思维导图、设计创意、电脑效果图等参赛的要求来完成,可以是单个也可以是团队的形式参赛。比赛能力的锻炼是一种综合能力锻炼,故此这种比赛不仅仅限定于旅游纪念品设计方面,比如平面类设计比赛也可以适当参加,甚至一些广告类比赛,都可以锻炼同学的思维和完成设计的能力。参赛不可能每次获奖,也不可能一参赛就获奖,但这个参赛的过程却非常的重要,同学在一次次的比赛中能取得成绩,有了经验和积累后,同学就有了进步从而获得信心,进而更主动地参加更高级别的比赛了。从学校比赛开始,然后到市级的比赛,到省级比赛,最后到全国性比赛,甚至是国际比赛。让学生的经验在比赛中逐渐积累,比如在四川省组织的每一年的太阳神鸟天府宝岛杯产品设计大赛、四川的大学生旅游纪念品设计大赛、大学生艺术节等这些都是很好锻炼学生设计能力的平台,在参赛的过程中老师对比赛的了解和比赛方向的把握及设计方案设计思维的导向非常重要。

(二)科研课题及实际项目教学

旅游纪念品设计分为导师组,即把纪念品设计的学生按导师来分区,分成各自的导师组教学区,结合导师组的科研项目来教学,教师组成通常是助教搭配副教授,讲师可以独立成为导师指导学生,每个导师组,都有自己的科研项目,如学校课题、市级课题、省厅项目等。比如国家社科基金汉羌山地村寨课题,在旅游纪念品设计课程中就被导入了导师的教学课堂,同学分成不同小组结合本课题来进行纪念品设计:由于北川离绵阳市区不远,又是唯一的一个羌族自治县城,同学们可以非常方便地到北川进行考察,感受传统的羌族文化,羌族的转山会、羌历年等都是考察的重点,还有羌绣、羌族服装等,从各方面让同学感受和理解羌族文化,从而设计具有羌族特色的旅游纪念品。

四、结语

高职艺术设计拔尖人才培养的思考 篇11

【关键词】实践性;拔尖人才;职业教育

一、项目背景

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我国高职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作用。社会对这种实用技能型人才需求日益增长,而高等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对口就业率却非常低。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具备高职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也就拥有了更大的探讨空间。

职业教育的艺术设计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其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应从社会实际需要出发,有针对性地构建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完善、充实教学内容。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实践均以项目为载体来实现,通过项目引导,旨在让学生在科学合理的教学中获得更多的实践和锻炼机会,学习掌握更多有用的知识和技能,以适应日益竞争激烈的社会需要,为国家培养更多高端技能型人才。

二、项目内容

根据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实践优先的特点,选择一批师资水平高、教学条件好、专业业务熟练、具有企业背景、能以实际项目引导教学的一线设计人员为教师;选拔优质生源,以校企合作的特色实验班形式,实施大众化教育环境下的拔尖人才培养;“一样的大学不一样的教育”让聪慧、勤奋、踏实、好学的学生得到特殊培养,树立强烈的优越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扭转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学习氛围不浓的现状;以实际项目来引导学生,使其明确学习目的和成才目标,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的提高,为国家造就一批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三、本项目意义:

教育是文明传承、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培养具备动手能力强,业务水平精,综合素质高的拔尖人才,已成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主题。为了响应国家对“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号召,本项目通过一些列体制的配套改革和实践,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艺术设计拔尖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企业人力资源向学校的延伸,与企业共同培养学生,实现学生的零距离就业;让优秀学生得到个性的发挥,得到特殊的培养,起到模范作用。希望通过本项目的具体实施,为带动高职院校学习氛圍,为良性循环招生与就业环境,为“十二五”我省抓教学质量这一工作目标的实现做出基础贡献。同时,也为我省新时期新的办学理念的成功实践奠定坚实基础,推进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四、项目的阶段性思考

拔尖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而我国高职院校开展拔尖人才培养,没有现成的模式和经验可供遵循,需要我们根据自身特点在以下方面不断摸索和试验。

1、学生选拔方式。采取面试和笔试相结合的方式选拔具有培养潜力的学生。在新生入学教育后就进行笔试综合测试,挑选笔试成绩优秀的学生进行面试,面试侧重考查考生的思维反应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逻辑分析能力、心理素质。分类选出大约30名学生编班培养,尤其要注意选出思维活跃、有理想、肯钻研的学生。

2、课程体系构建。要打破学科界限、拓宽专业视野,由广博向专深发展。第一阶段,突出基础课程教学,实施通识教学,为专业课程学习打下扎实基础;第二阶段,突出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加强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学习,同时进一步加强学生跨界能力培养;第三阶段,根据学生在前两个教育阶段表现出来的兴趣、个性和特长来制定分层次的专业核心课程,并量身定做以此为重心的专业学习计划,使学生的学习从以通识教育为重心转向以专业教育为重心,由共性教育向个性教育发展。

3.教学方法改革。减少灌输式教学,尽量采用讨论式、启发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既注意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又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和沟通能力。

4.教师选聘方式。既要充分发挥本校各学科优秀教师的作用,又要注意利用校外教学资源,充分利用丰富的社会教育资源,组建优秀的教学团队。通过优秀教学团队的构建,提升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促进拔尖人才的培养。

5.实行导师制。在一年级就开始给学生配备导师,学生在导师指导下进行个性化学习。导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特长和志向指导学生制订专业学习计划,开展富有成效的自主学习。通过实行导师制,学生的学习将不再局限在课堂上,课堂外的案例演练、社会实践都将成为开发学生潜力、培养综合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

6.社会实践教学。加强校企合作,建立社会实践实训基地,实行开放性教学。学校要组织学生深人企业和农村进行社会调查和实习实训,引导学生在接触社会中认识自己的不足,在了解社会中明确自己的目标,在实际操作中锻炼自己的应用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优秀拔尖人才培养工作是高职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它为在校学生树立了学习榜样和追赶的目标,同时也是培养企业所需一线优秀班组领导的有效途径,在日常教学中应当以“常规化”“制度化”的形式固定下来。

【参考文献】

[1]林岚.我国高校拔尖人才培养的软实力建设[J].科技创新导报,2010,(10):238.

[2]魏红.浅谈高校关于优秀拔尖人才的培养[J].社科纵横,2005,(5),185-186.

[3]秦书生.高校拔尖人才培养探索[J].教育工作,2010,(3):78-79.

设计人才的培养 篇12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宗旨, 学生毕业后的就业能力和就业水平是评价一个高职院校专业优劣的重要依据。《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中提出“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的核心理念。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 学生毕业后的职业生命周期和职业延伸度是衡量一个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水平的核心指标。如何打造能够适应上海现代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理念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直是上海各高职院校努力的方向。早在2006年,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就明确指出, 要把工学结合作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切入点,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有多种形式, 常见的有“引企入校”“订单式培养”“2+1”“工学交替”等, 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古玩艺术品经营管理方向结合专业自身特点与地区行业实际, 借鉴现有较为成熟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型, 探索出一条以符合专业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的路径。专业与上海聚德文化企业集团本着“平等协商, 互惠共赢, 优势互补, 共同发展”的原则, 以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以及为企业培养适应岗位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总目标, 采取“3+1+2”的人才培养模式, 合作设立聚德精英班进行校企联合人才培养。

二工学结合的设计思路与人才培养目标

1. 整体设计思路

由于古玩艺术品经营管理行业具有专业知识密集度高、从业经验积累性强、市场信息更新速度快的特点, 需要从业人员不仅要打好扎实的专业基本功, 还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进入工作角色以便积累经验, 同时还要不断追踪热点信息, 培养和保持敏锐的市场应变能力。传统的三年制人才培养路径无法充分满足学生的成长成才需要, 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职业紧迫感, 要让学生在完成专业基础学习的同时, 尽快熟悉和了解职业领域以及岗位技能需要, 并根据自身的特点与爱好设计一个适合自己未来发展的职业方向, 仅仅依靠校园这个单一的环境是无法实现的, 要让学生尽快“走出去”, 就必须实现专业与企业的深度联合、共同培养。

与此同时, 伴随着行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竞争的日益加剧, 行业企业对人才的渴求也与日俱增, 如何为企业未来的发展储备人才成为众多有实力的企业正在思考的问题, 部分具有前瞻性的企业也开始积极联系相关院校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本着共同的目标, 通过充分沟通、资源共享, 专业与上海聚德文化企业集团达成定向人才培养合作协议。双方约定, 专业新生入校后的前两个学年为“在校学习期”, 其中一至三学期本专业方向的全部学生根据专业统一的人才培养计划安排在校学习专业课程。第四学期企业将与本方向的专业学生签订定向人才培养协议书, 通过协议明确学校、企业、学生三方的权利与义务。并派遣各企业骨干员工前来学校授课, 根据企业自身的需要对学生进行顶岗实习前的岗位技能强化与项目化课程的导入, 并根据课程考核的结果确定进入聚德精英班实习的人选。第三学年为“入企实习期”, 根据前期考核的结果, 企业从中挑选已经符合要求的学生进入企业各相关岗位进行顶岗实习。其中第五学期为轮岗式实习, 每位学生对全部预设岗位进行轮换式的实习, 此举的目的是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轮岗过程中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 另一方面也可以让企业在轮岗过程中发现发掘学生的职业潜力, 做到人尽其才。第六学期为定岗式实习, 经过轮岗实习后根据学生的本人志愿和企业的考核结果确定学生的最终实习岗位。与此同时, 暂时未被选中的学生将继续在学校进行有针对性的基础性专项技能提升, 进一步锤炼和夯实专业基础技能, 通过后续考核合格的学生还有机会进入企业实习。两个学期的顶岗实习过程中有规范的淘汰与奖励机制, 最后一个学期, 企业将与终期测评合格并符合用工需求的学生签订就业协议。

为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实施, 专业与企业联合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 委员会成员由专业教师、企业高管和第三方行业专家共同组成, 必要时还会增设学生代表, 通过过程监督、结果抽查、学生访谈等形式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

2. 人才培养目标与就业方向

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分为古玩艺术品经营与管理、文物艺术品修复与保护两个方向, 其中古玩艺术品经营与管理方向旨在培养适应现代艺术市场发展的需要, 具备扎实的文化知识和较好的古玩艺术品鉴赏技能, 了解艺术市场的经营特点和发展趋势, 熟悉现代艺术品市场营销手段和相关法律规定, 面向艺术品拍卖业、画廊业、艺术经纪业、艺术金融业、艺术衍生品业等第一线从事文化艺术品相关领域的经营服务、管理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

定向培养班的学生就业计划主要面向校企合作中的企业一方, 如上海聚德拍卖有限公司、聚德文化艺术品有限公司、聚德画廊以及聚德文化企业集团的战略合作企业等;初始岗位有活动策划助理、艺术品品鉴助理员、艺术事务接待员、画廊营业人员、客户服务助理等;从事的主要职业岗位、相近的职业岗位在获得一定工作经验后可升迁的发展岗位主要有部门主管、画廊副经理、文化投资经营部门项目主管、副经理等。

三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的构建

根据合作企业所需岗位的实际需要, 专业在构建课程体系的过程中既要考虑现阶段古玩艺术品经营管理方向的岗位需要, 又要考虑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同时还要兼顾到合作企业所需岗位的现实。聚德精英班的课程设置充分尊重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 在打牢专业基础的同时,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一个职业志向进行重点突破。专业设置的课程具体可分为艺术品鉴定与评估、艺术品拍卖、画廊与艺术经纪、艺术衍生品、艺术品投资与金融等任务领域, 各课程模块之间的课程既有区别, 彼此又有着紧密的联系。与此相对应, 还要建立专兼结合的师资团队。

四实习与实训环节的保障

1. 不断完善校内实训条件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基本要求是围绕专业人才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进行建设。主要建有艺术品鉴定类实训室用于满足书画品鉴、陶瓷器品鉴、玉石器品鉴、金属器品鉴、古玩杂件鉴赏等课程的实训需要;艺术品经营模拟类实训室用于满足画廊经营与管理、艺术品拍卖经营与管理、文化市场营销等课程的实训需要;文物摄影与图形编辑类实训室用于满足艺术品拍卖经营与管理、文物摄影技术等课程的实训需要;艺术市场监测服务中心用于满足艺术品数据采集与管理、书画鉴定与市场评估等课程的实训需要。校内实训室按照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教育部、中国拍卖行业协会、国家文物局等权威部门职业技能要求的必备设备进行建设, 为学生考取相应的职业技能证书提供必要的教学设备和教学条件。

2. 选择适合的企业实训基地

校企合作需要企业具备一定的规模去接纳足够的学生进行实习和就业。为此必须与有一定实力且诚信度较高的企业展开合作。合作企业的选择一方面要考察企业的经营资质和行业口碑, 同时还要尽量选择经营范围涉及广、岗位涵盖面宽的综合性企业, 以扩大学生的就业渠道和实习岗位的选择度。校企合作企业的选择不是一蹴而就的, 应鉴于专业的实力和定位, 选择与自身专业人才培养相契合的企业进行联系成功的可能性更大。经过沟通达成合作意向后, 本着为学生的成才负责的态度, 学校要认真对候选企业进行考察, 在各方面条件成熟、保障约束机制到位的前提下方可进行正式合作。

学生在进入企业开始顶岗实习后, 专业派出联络教师进驻企业。此举具有三个作用, 首先专业教师可以协助企业对顶岗实习的学生进行管理, 避免学生在企业实习过程中因角色模糊而养成懒惰散漫的习惯;其次教师还可以监督企业的行为, 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提高劳动的安全性;另外教师持续深入行业一线, 还可参与到企业的具体经营业务中, 结合自身的专业特长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帮助, 同时通过参与企业的具体项目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

五考核评价体系

1. 课程考核

学生在整个教学培养过程中, 前三个学期主要在校内参加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习, 这一阶段的考核采取过程考核与终期考核相结合的方式, 既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态度, 又注重学生的学习质量与学习结果。第四个学期的考核开始增加企业的考评意见, 由企业兼职教师在本学期技能强化和项目导入课程结束后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 并交由专业指导委员会讨论, 评价合格的学生将有资格参加第三学年的顶岗实习。针对未能进入企业参加顶岗实习的学生, 专业和企业将在接下来一个学年的时间里对其进行基础性专项技能提升, 技能提升阶段的考核采取校企双方共同培训, 共同考核的模式, 本着合格一位, 实习一位的原则, 力求让所有学生都最终实现顶岗实习, 为实现最终就业创造条件。

2. 实习与实训评价

进入第五学期的顶岗实习阶段之后, 学生的考核评价主体由学校转为企业, 实习期间企业实行测评淘汰机制和奖学金激励机制, 参加实习的学生每周进行一次总结上报, 各部门主管每个月对参加顶岗实习的学生进行岗位适应能力测评, 连续两次测评不合格的学生将被淘汰, 并回到学校参加基础性专项技能提升, 其岗位将由在校内技能提升中考核合格的学生替补, 同时企业对在岗位测评中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奖学金。在强调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 职业道德的养成也不可忽视, 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的过程中, 维护企业形象, 保守企业机密也是企业对学生进行评价的重要方面, 在评价体系中所占比重很大。为保证企业实习评价的客观公正, 企业的考核依据和考核结果须交由专业指导委员会审核。

六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部分问题与解决措施

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一举三得的优势, 对学生而言既可以满足学生对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 同时又能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习实训机会, 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强化专业技能;对企业而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可以让企业根据自身需要提前物色合格的员工, 为企业源源不断地提供储备人才;对专业建设而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解决了职业教育中如何设置真实工作场景和真实项目的问题, 为实训课程的教学解决了硬件问题。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过程中, 企业全程参与教学计划制定与执行、岗前培训与遴选、顶岗实习淘汰与激励机制等一系列举措对于专业培养与行业实践的结合、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等有明显的成效。与此同时, 针对本行业的工学结合模式尚无成熟经验可以借鉴的现状, 这就需要专业和企业在合作的过程中不断磨合, 逐步积累成功经验。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计划的具体执行过程中, 暴露出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 专业与企业通过沟通协商在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制定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执行过程中, 由于企业出于自身经营利益等问题曾单方面改变进度计划, 导致既定的方案出现短暂的执行困难。企业与学校的身份毕竟有所区别, 一方面逐利是企业的本能, 另一方面企业对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和职业教育规律也缺乏充分的了解, 加之企业的经营思路灵活, 执行力强, 商机稍纵即逝, 故在双方的合作过程中曾出现企业方单方面要求改变原定人才培养计划, 提前给学生分配工作任务和要求学生前往企业实习的情况。针对这一问题, 学校通过召开专业指导委员会专题讨论向企业强调维护人才培养计划顺利执行的严肃性和必要性, 让企业懂得随意破坏原有计划不仅会打乱正常的教学秩序, 更会严重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 进而给企业的长远发展带来不利。

第二, 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 第四学期设置了多门专业技能课程由企业派出骨干员工担任课程主讲教师。由于企业人员流动的频率相对较高, 出现了课程进行的过程中由于企业员工的人事变动而导致临时更换教师的情况, 加之企业员工毕竟是以原单位工作为主, 时间出现冲突的现象无法避免, 导致部分由企业兼职教师担任的课程一度出现调课率增高的现象。针对这一问题, 专业一方面主动与企业兼职老师进行沟通, 减少不必要的调课。另一方面同企业进行协商, 在学期初配课时就考虑到企业兼职教师的实际情况, 进行灵活性的课程安排, 比如安排两位以上兼职老师讲授同一门课, 以防止一人临时有事而停课调课的现象。

第三, 部分学生对工学结合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性质存在理解认识上的误区, 认为只要进入聚德精英班就等于为以后的就业上了保险, 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严重不足, 学习效果和技能掌握程度无法满足今后实际岗位的需要。为此在校、企、学三方人才培养协议中就明确了学生的相关责任条款, 在完善考核评价体系的基础上, 专业和企业在各自的考核评价过程中都会严格执行考核标准, 在每学期的考核评价结束后, 专业都会对考核结果进行公示, 还会与不合格的学生进行沟通, 严格落实淘汰机制。此外, 企业设立的奖学金制度也从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艺术品市场是一个汇集扎实的专业知识储备与丰富的行业实践经验为一身的特殊行业, 如何为市场培养符合岗位需求的专业人才是促进艺术品市场良性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 同时也是当下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力求解决的正是如何探索出一种既符合学院专业自身特点, 又可在本地区乃至全国文化市场类专业中复制推广的科学有效的人才培养方法, 希望通过充分整合并调动学院和行业企业的资源优势, 合力为艺术品市场培养既具备深厚理论素养又拥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 实现从在校生到职业人的无缝对接, 为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摘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 在具体的设计与执行过程中, 简单地复制照搬是行不通的, 必须考虑所在专业与行业企业的实际情况。本文以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的个案研究为例, 阐述了在特定专业条件和行业背景下如何有效开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的执行过程和实施效果。

关键词: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姜大源.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2)

[2]马树超.工学结合:职业教育与用人单位对接的关键举措[J].职教论坛, 2007 (1S)

上一篇:免费短信下一篇: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