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公司汇率风险管理

2024-12-23

保险公司汇率风险管理(共12篇)

保险公司汇率风险管理 篇1

摘要:在世界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 跨国公司越来越多地暴露在国际外汇市场汇率波动的风险之下。仅2010年, 福布斯100强企业在未对冲外汇头寸的汇率波动中损失达到了创纪录的200亿美元。对于跨国公司来讲, 根据企业自身的情况, 如何利用现有的金融衍生品工具和银行提供的产品, 在合理、合法的情况下, 对冲货币汇率波动风险, 做到利润锁定、降低风险、提高效率, 是现在非常有必要研究的一个课题。

关键词:跨国公司,外汇风险,风险管理,风险控制

一、引言

20世纪70年代早期, 世界上主要经济体遵循1944年由44个国家签署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条约, 以保持各国货币交换汇率的稳定性。之后, 由于美国脱离和背弃了该体系, 允许美元价值浮动, 导致了整个国际货币交换体系的巨大改变。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统计, 国际间外汇每天的交易量从1974年的10亿美元跃升到2010年的4万亿美元。在同一时期, 交易费用的下降和新技术的运用, 也导致了市场上更大的交易流量和更多的参与者及交易者等等。

外汇风险管理是指外汇的持有人或公司通过对外汇结算风险的识别、衡量、管理和控制等方法, 规避和消除外汇结算中的各种风险, 从而减少或避免可能产生的经济损失, 从而实现在外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和风险的最小化。因此, 跨国公司为了保持外汇风险中性, 不得不在资产负债表中配置每种需要的货币以保证可以偿还在各国经营中的到期债务和应付账款。这也导致了超过72%的年销售一亿美元以上的国际大公司都积极的管理和控制外汇风险, 利用金融衍生品来对冲风险, 并在公司内部设定制度、控制和程序, 对冲外汇风险也成为公司财务部门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二、外汇风险管理目标

对于大多数跨国公司而言, 外汇风险管理项目的根本目的是减少公司在外汇交易中现金流和盈利控制的震动幅度。在低震动幅度的情况下, 跨国公司可以更好地预测未来现金流和盈利水平, 以应对和估算未来核心投资项目的可使用资金和其他现金需求。美国迪斯尼公司在2006年汇率对冲报告中写到:“我们管理汇率波动的目的是减少盈利和现金流的波动幅度, 保证公司专注于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业务和传统业务。”可以看出, 迪斯尼选择专注与它的核心竞争力和传统业务, 而不是从外汇交易中获利。

除了银行和其他金融交易机构, 跨国公司一般会在年报中明确地指出它们外汇风险管理的目标是尽可能减少外汇结算风险, 而不是去预测外汇的走势。其中部分管理任务也必须决定公司外汇的风险敞口、头寸和误差。跨国公司对汇率风险的误判会导致公司其他风险的发生, 例如:资金流动性、信用风险、利率风险和投资风险等。必须说明的是, 汇率风险管理并不需要完全控制汇率的风险敞口和头寸, 而是将头寸设定在一个可控的范围里。

三、外汇期货考量

为了应对公司预算和管理风险头寸的需要, 跨国公司必须对外汇期货有所测算。如果公司认定外汇市场是有效的, 外汇期货就可以视为汇率的有效预见, 并可以作为有效的对冲外汇风险工具之一。外汇期货交易是一种标准化的远期外汇交易, 交易时必须严格按照期货市场关于货币种类、交易金额、交割日期等统一的标准化规定进行。

有些跨国公司对国际外汇期货的预期进行判断, 以便于选择对冲方式、调整对冲头寸的数量和级别。美国赫氏公司 (Hexcel Corporation) 在2007年的对冲策略是在对冲外汇头寸时, 限定一个数量区间, 而不是一个具体的数字。如果外汇市场汇率上升时, 公司会增加同方向的对冲数量;如果汇率下降的方向同对冲方向相反, 则减少对冲的数量。但是, 该策略的前提是公司必须基于公司财务状况设定一个可操作范围, 并严格按照该范围进行对冲操作。这种做法是把公司外汇贸易结算和外汇交易获利结合在一起, 会有不错的交易盈利, 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该策略的操作人员必须对外汇贸易结算、宏观经济和外汇期货市场有很多操作经验和了解, 才能使该策略正常实施。

四、外汇风险管理和控制程序

每个跨国公司为了规避外汇结算交易风险, 都会建立、实施和监督真个公司的外汇交易和风险控制机制。针对公司外汇结算的交易量、频率和复杂性, 该机制会设定相应的比率来管理和控制汇率风险。整个跨国公司的外汇结算风险管理和控制机制需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 汇率风险测量

外汇风险管理需要对外汇交易市场具有很清楚的认识, 并可能需要在短时间内对外汇市场的异常波动做出准确判断的能力。为了能够保证管理者做出准确的判断, 公司需要在很短的时间里向管理者提供大量、充足、必要和准确的市场信息。根据这些准确、准时记录下的外汇结算和换汇信息, 风险管理者才能通过测量出汇率风险敞口和头寸的具体情况。因此, 每个跨国公司都需要建立一个有效的财务、资金和分析管理信息系统, 以达到实时、准确和经常性的记录和测量外汇风险。

(二) 外汇结算活跃程度控制

控制公司外汇结算活跃度避免了公司内部违反公司制度的外汇交易行为, 同时也避免了违规交易所带来的资金损失。尽管控制外汇结算活跃度的公司制度会随着公司的策略和制度经常改变, 但其主要的实质不会改变:保证公司每笔外汇结算交易清楚、准确和明确;保证每笔外汇结算交易都记录在册;非授权的交易迅速的被发现和上报;外汇结算交易被监控并符合公司汇率风险控制制度。

(三) 独立审计制度

独立审计制度是外汇风险管理和控制制度的关键, 每个公司应当使用独立审计制度去规范和保证外汇风险管理控制制度的真实性。独立审计制度需要每隔一个合理的时期对外汇风险管理控制制度进行测试, 独立审计制度可以保证该制度被正确的执行;保证外汇交易头寸被有效的管理和控制;核实外汇风险管理控制信息被准时和正确的报告和记录;确保外汇对冲交易行为符合公司外汇风险管理策略和政策。

五、结论

当前, 我国正在逐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 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频率逐步加快, 我国相当一部分进出口企业已经开始步入跨国公司的行列, 公司外汇业务空前增长, 公司价值和利润受到国际汇率风险的严重影响。然而, 由于长期以来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 导致相当多的跨国公司级别的企业规避汇率风险的意识十分淡薄, 对汇率避险工具的了解和使用经验不够, 特别是国有企业仍然没能转变经营理念, 往往将汇率风险归咎于政策因素, 缺乏主动规避风险的思路和意识。中国的跨国企业应该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 向西方成熟的跨国公司学习先进的经验和管理模式, 充分提高自身的外汇风险意识, 转变经营理念, 密切关注国内外金融市场的动向。同时, 应在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建立外汇风险防范机制, 强化内部财务和审计管理制度, 尽可能地降低经营成本, 提升出口产品的竞争力, 不断提高自身的抗风险能力。

参考文献

[1]王跃生.跨国公司金融:原理与案例[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9.

[2]兰建伟.跨国企业外汇风险管理研究[J].商业经济, 200 (903) .

[3]邓君红.加强企业外汇风险管理[J].现代企业, 2002 (09) .

[4]Stephen R.Goldberg, Emily L.Drogt.Managing Foreign ExchangeRisk[J].Journal of Corporate Accounting&Finance, 2008.

[5]陈忠阳.金融工程与金融风险管理[J].国际金融研究, 2001 (04) .

[6]George Allayannis, Eli Ofek.Exchange rate exposure, hedging, and the use of foreign currency derivative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 2001.

[7]John Strat.The Foreign Exchange Risks[J].Studies of International Finance, 1998.

[8]Robert Shulman.Corporate Treatment of Exchange Risk[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1970.

[9]宋清华, 李志辉.金融风险管理[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3.

[10]James T.Gleason.Risk:the new management imperative in finance[M].Bloomberg Press, 2000.

保险公司汇率风险管理 篇2

根据跨国企业的运作模式,本文构建了一个从事跨国生产和销售的多国框架:位于发达国家(国0)的研发企业;位于两个发展中国家(国1和国2)的加工企业(两国具有竞争性);国际市场,如图1所示。位于国1的制造企业是本文研究对象。

图3 发达国家研发企业随汇率冲击预期幅度

调整生产决策(ωσ>1+σlnω)

图3中,横坐标表示汇率预期波动幅度,左侧表示汇率升值,右侧表示汇率贬值,越远离原点,表示汇率波动幅度越大。其中,Δq*1表示π1o与π2o利润曲线重合时的汇率预期波动幅度临界值,Δq*2表示π1v与π2v利润曲线重合时的汇率预期波动幅度临界值。纵坐标表示不同效率的研发企业,效率越高则纵坐标越大。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将纵轴放大,其含义表示确定性下(汇率冲击为零)研发企业的生产方式最优决策排序。目的就是方便与不同程度和方向汇率冲击下的决策排序结果做以对比。

研究发现,发展中国家的汇率冲击幅度和方向,对发达国家研发企业的生产模式和区位决策确实存在一定的规律性影响。总体上看,汇率冲击(不论方向如何),在本质上不改变Antràs和Helpman[6]提出的基本决策排序结构:低效率研发企业选择留在国内发展,中等效率研发企业选择外包合作,而高效率研发企业则选择一体化合作。不过,如果站在汇率冲击国的角度看,汇率预期升值的情况下,国际合作业务陆续转移到其它工资成本更高的竞争性国家。并且,具体路径是“先外包转移,后直接投资转移”。这种选择的结果在确定性情形下是不可能存在的。因此,研发企业的决策排序在汇率冲击下还是出现了明显变化。

另外,汇率冲击还影响到决策转换阀值点的位置出现具有一定规律性的调整。具体地,随着汇率预期渐进贬值,决策转换阀值点θ1和θ2均前置,且贬值幅度越大,前置越多。关于决策阀值点位置的判定比较复杂,取决于两个发展中国家的相对工资差异的大小。具体地,当相对工资水平满足ωσ>1+σlnω时,决策阀值点的调整路径为:均后置→前置(外包),后置(一体化)→不变(外包),前置(一体化);当相对工资水平满足ωσ<1+σlnω时,此时的决策阀值点调整路径为:均后置→后置(外包),前置(一体化)→不变(外包),后置(一体化)。由于篇幅所限,相应图形表述省略。

四、主要结论

首先,随着汇率冲击幅度和方向的不同,发达国家研发企业调整其生产决策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当预期汇率趋向贬值时,国际外包的业务量将不断萎缩,而直接投资相应扩张,此时,从事跨国经营的研发企业增多;当预期汇率趋向升值时,国际合作业务将陆续转移到其它工资成本较高、汇率相对稳定的竞争性国家,此时,从事跨国经营的企业效率门槛因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相对工资差异度而出现一定程度的降低或提升。

其次,根据冲击幅度和方向的差异,汇率波动对研发企业生产决策可能产生两种不同性质的影响:一是从受到汇率冲击的发展中国家看,与确定性情况相比,当汇率升值幅度较为显著时,升值导致的利润损失将抵消该国工资成本比较优势带来的利润空间,汇率冲击会引发跨国企业的边界和生产的国际区位决策发生根本性变化。升值幅度越大,则原有决策及转换排序改变的程度越大。二是当汇率冲击处于相对微幅的升值和整个贬值区域,汇率对成本的降低作用将与该国工资成本的比较优势相互叠加,更加强化了原有的决策转换排序,此时的汇率冲击只是起到调整决策转换阀值位置的作用(如超前或滞后)。

总体上看,一国货币升值会导致该国参与国际合作的机会趋向减少,国际业务量相应地转移到其“竞争伙伴国”,具体路径为“先外包转移,后直接投资转移”。随着升值幅度加剧,该国承接的外包和直接投资都将陆续被“挤压”。相反,汇率贬值可能会导致该国国际合作的机会趋向增多,并且承接的直接投资对外包业务(及其产生的贸易)产生一种“替代效应”。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目前正处于人民币汇率升值的通道,尽管拥有劳动力成本廉价的比较优势,在升值的幅度问题上还是需要审慎对待,这对于维护我国“贸易流”和“外资流”的可持续性以及劳工的稳定就业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Baldwin, R.E.Heterogeneous Firms and Trade:Testable and Untestable Properties of the Melitz Model [R].NBER Working Paper,.

[2] Melitz,M.J.The Impact of Trade on Intra-Industry Reallocations and Aggregate Industry Productivity[J].Econometrica,,71(6):1695-1725.

[3] Helpman,E.,Melitz,M.,Yeaple,S.Export Vesus FDI [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94):300-316.

[4] Bernard, A.B.,Redding,S.J.,Schott,P.K.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d Heterogeneous Firms[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74):31-66.

[5] Antràs,P.Firms,Contract and Trade Structure [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03,(11):1375-1417.

[6] Antràs,P.,Helpman,E.Global Sourcing [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2004,112(3):552-580.

[7] Acemoglu, D.,Antràs,P.,Helpman,E.Contracts and Technology Adoption [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7,97(3):916-944.

[8] Antràs,P.,Helpman,E.Contractual Frictions and Global Sourcing [M].American: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9] 陈丽丽.国际贸易理论新动向——基于异质企业的研究 [J].国际贸易问题,2008,(3).

[10] 洪联英,罗能生.出口、投资与企业生产率:西方贸易理论的微观新进展 [J].国际贸易问题,2008,(7).

[11] 孔凡保.国际贸易与投资理论的新发展:新制度经济学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10).

[12] 张杰,刘志彪.契约实施对国际贸易影响研究评述 [J].经济学动态,2008,(10).

[13] 盛斌,马涛.贸易、对外直接投资和国际生产方式:文献综述 [J].国际经济评论,2007,(1).

[14] 唐铁球,汪斌.国际贸易与投资理论的新发展:基于企业异质性和不完全契约的视角 [J].社会科学战线,2008,(4).

[15] 田文,刘厚俊.产品内分工下西方贸易理论的新发展 [J].经济学动态,2006,(5).

汇率风险增强 篇3

随着人民币不断升值,中国的产业结构也将进行剧烈的调整。目前中国最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行业包括CRT显示器、PC、港口机械、缝纫设备。随着资本技术密集产业逐步替代劳动密集型产业,机床、造船、钻采设备、半导体、IC设计、TFT显示器将逐渐积累自身的竞争优势,成为中国最有全球竞争力的行业。

人民币汇率波动给出口企业带来交易风险,特别是对欧美出口的大额贸易尤为明显。对于出口企业来说,汇率风险直接显现在结汇数额上。人民币的升值,对于已经达成的出口交易同等数额的外汇收入的人民币结汇金额就会因人民币升值而出现相应的减少。在理论上,我们称之为交易风险,即汇率变动给每一笔具体的外汇交易带来的价值变动。出口企业如何规避人民币汇率波动带来的风险呢?以下建议或许是解药。

选好避险工具

面对外汇风险的提高,出口企业可以采取的措施包括:

(1)提前或推迟结算。一般而言,在预期人民币升值的情况下,对于进口付汇企业来说,选择期限较长的合约比较有利,而对出口收汇企业而言则选择期限较短的合约相对有利。企业在签订涉外贸易合同时,应该尽可能将收汇时间提前,同时确定收汇金额和收汇日期,并在合同中加入汇率风险条款。

(2)利用金融工具规避外汇风险。目前国内金融机构为企业提供的汇率 避险工具有人民币远期外汇交易、远期外汇买卖、外汇期权、掉期交易、出口押汇、福费廷及结构性存款等。企业应充分了解这些业务的功能,并密切与银行员工沟通以充分利用其来规避汇率风险。

(3)无论是进行人民币远期外汇交易或办理即期的结售汇业务,企业都应注意选择合适的交易时机。自2005年9月, 银行对客户美元挂牌价由原来的一日一价调整为可一日多价。在挂牌价波动的情况下,企业应该判断外汇牌价走势以选择合适的交易时机。

(4)既有进口业务也有出口业务的企业则可以通过掉期交易来规避汇率风险。比如企业有一笔一个月后的美元收汇和三个月后的付汇,企业可以选择相对应的掉期业务来规避汇率风险。

(5)在目前金融产品种类不是很多的情况下,企业可以通过银行提供的外汇结构性存款业务来实现大额资金的保值增值。相对于普通的定期存款来说,结构性存款一般由银行自行或者委托一些国际专业机构进行运作,收益相对比较高。

抉择机会成本

对我国出口企业而言,对人民币汇率风险的担忧通常是未来(比如6个月后)会由于合同的履行获得美元资金,而在6个月后人民币升值将给企业造成汇兑损失。

为了规避出口企业未来流入的美元出现贬值风险,国内所能提供的金融工具为远期交易,即通过远期交易锁定未来结汇汇率。就企业决策来说,是否通过远期交易锁定汇率?机会成本(为了得到某种利益而放弃的利益)在这里可以作为企业的决策依据。

直接通过远期交易锁定结汇汇率和一段时间后(比如6个月后)再进行结汇,机会成本是截然不同的。一方面,如果直接通过远期交易锁定结汇汇率,损失的将是高息货币美元(6个月可获得的无风险年收益为5%左右)和低息货币人民币(6个月所可获得的无风险年收益为2%左右)之间的利差(6个月收益1.5%左右的机会成本)。这部分成本将通过美元兑人民币即期结汇价格和远期结汇价格的价差来体现。比如,当天美元兑人民币结汇汇率为8.0100,企业通过远期交易锁定6个月后的结汇汇率为7.8898。另一方面,如果企业选择6个月后进行结汇,那么,将面临人民币升值的汇率风险。如果6个月后人民币兑美元升值幅度为1.5%,那么,企业因汇率波动所带来的机会成本损失也将为1.5%。

出口企业如果进行远期交易锁定远期美元结汇汇率,则必须承担相应期限的利差成本;反之,如果企业不进行远期交易,人民币升值的风险也客观存在。这对中国的出口企业而言是难以完全协调的矛盾。实际上,是否进行远期交易锁定结汇汇率的决策制定,要从机会成本的角度出发,在汇率变动和利率差变动中进行决策取舍。

举一个案例:某企业在2006年5月签订出口合同,目前美元兑人民币的结汇价格为7.9858,6个月远期结汇报价为7.8533。预计2006年11月对方付款1000万美元。对该企业而言,其主要风险在于6个月期间人民币兑美元大幅升值。为解决这一问题,企业需要做出决策,决定是否在5月签订远期交易锁定6个月后的结汇汇率。通过机会成本的比较,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如果企业采用7.8533的远期交易价格,那么,机会成本为1000万美元×(7.9858-7.8533)=132.5万人民币,这部分机会成本主要是由高利率美元和低利率人民币之间的利差形成的。反之,如果企业不采用7.8533的远期交易价格锁定结汇汇率,而是到期按照当时的结汇汇率进行结汇,根据前面分析的人民币升值幅度,企业的机会成本损失应为1%左右,即约80万元人民币。两相比较,在目前的人民币汇率市场环境下,不进行远期交易是一个相对较优的选择。

当然,汇率市场始终处于动荡之中,市场环境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对企业而言,当市场环境出现不利于原有决策策略时(如美元利率开始下滑),也应及时根据市场变化相机调整决策。

学会对冲汇率风险

外贸企业的业务包括“产品及营销”和“外汇交易”,在汇率升降时要适时对冲汇率风险来做好“外汇交易”。企业未达到全年的净利润水平应实施长期的全面对冲。例如:假定企业收入为100万元,在1月份收到订单,在6月份交货收款,假定6月份此时的汇率为即期汇率1,然后这个企业在7月份又收到订单,在12月份交货收款,假定12月份此时的汇率为即期汇率2,在没有对冲情况下的本年度的利润为利润1,那么利润1可以计算为:利润1=100万元*即期汇率1+100万元*即期汇率2;假如这个企业用6个月远期汇率对冲之后6月份的远期汇率为远期汇率1,12月份的远期汇率为远期汇率2,这一年的汇率就可以计算为:利润2=100万元*远期汇率1+100万元*远期汇率2。两项相比哪个利润更为稳定和可控制?答案是第一种,因为远期汇率取决于即期汇率和人民币与外汇之间的利差,远期汇率与即期汇率相比不确定因素更多,风险更大。当然汇率的起伏在每个月之间的比较显得波动较大,而在每年之间比较起来显得平稳,因此,对远期汇率进行资产负债表和收入各项目的全面长期对冲是有利可图的。

海外建厂降低风险

2005年7月21日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的差价高达0.49元。厦华电子的一位人士表示,2006年上半年厦华彩电出口达1亿多美元,按此计算,仅半年就少收益4900万元人民币,相当于1万台32英寸液晶彩电“人间蒸发”。再加上美国将最高征收23美元/台的专利费,这让家电出口企业越来越感受到了压力。这种情况下,许多企业选择海外投资建厂,来降低风险。

跨国公司汇率风险类型和预测 篇4

关键词:风险类型,风险预测,方法

一、汇率风险类型

跨国公司的汇率风险主要有交易风险、经济风险和换算风险三种类型。

(一) 交易风险

交易风险 (Transaction Exposure) 是指在运用外币进行记价收付的交易中, 从合同签订之日到债权债务得到清偿这段期间内, 经济主体由于汇率变动而蒙受损失的可能性。这是常见也是最容易理解的外汇风险。汇率决定着现金流价值。汇率波动对现金流价值造成不确定, 会产生损失及丧失所期待利益的可能性, 汇率波幅越大, 交易风险就越大。

1. 现金流与交易风险。

跨国公司应该掌握子公司各种货币的净现金流, 集中地分析交易风险。2007年9月, 恒昌国际贸易公司香港公司的现金流入为5, 000, 000美元, 而其美国公司的现金流出为8, 000, 000美元, 该公司的净现流应是3, 000, 000美元, 在此期间, 美元贬值。对美元流入的香港公司不利, 对美元流出的美国公司却很有利。对冲效应使美元贬值的净效应减少, 因此, 在分析交易风险时要注意到净现流和净效应的存在。应首先确定各种货币的头寸, 然后再做净现流和净效应的分析。

2. 货币与交易风险。

跨国公司应参照有关资料预测汇率, 经过比较之后, 选择波幅较小的货币进行经营。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 几种货币相对加元汇率波动图示如下 (见图1) :

(二) 经济风险

经济风险 (Economic Exposure) 又称经营风险 (Operating Risk) , 是指汇率波动 (特别是意外的汇率波动) 通过影响跨国公司的投入和产出而使公司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的收益和现金流减少的可能性。经济风险是一种潜在的汇率风险。例如, 进口国的货币贬值, 必然会增加其进口成本, 进口承受能力下降, 给出口国的出口带来困难。要么降底出口价格, 要么减少出口量, 无论哪种做法都会影响出口国的经营效益。如果进口国的货币升值, 虽然因为进口成本下降有利于出口国向其出口, 但进口和出口总是相伴而行。货币升值国的出口赢利减少, 势必影响其出口。然而, 对经济风险的分析却非常困难, 对经济风险的分析可以说是探索、研究汇率变动对跨国公司的销售价格、生产成本、生产费用等变量产生的过程。

资料来源:www.ny.frb.org/pimome/mktrates

1. 汇率波动直接产生经济风险。

一国汇率制度具有公共产品特征, 汇率的变化会产生一定的外部效应。跨国公司对外贸易量越大, 汇率波动直接产生的经济风险越大。以史为鉴, 1991年的美国, 大选前经济一片萧条。美国总统布什出访日本, 对日元升值施加压力, 刺激日本增加进口美国产品, 以改善美国经济。日元对美元开始不断升值, 到1993年的上半年, 上升到了二战后的最高点。在汇率波动的直接影响下, 许多美国跨国公司利用价格优势, 增加对日出口。受汇率波动的直接影响, 日本跨国公司对美出口减少。到1996年, 美国经济增长强劲, 克林顿连任总统, 市场对美元预期良好, 而日本经济出现衰退。

2. 汇率波动间接产生经济风险。

1999年欧元对美元汇率为1.00欧元=1.17美元, 波黑战争爆发后, 欧元持续贬值。2000年欧元对美元汇率跌至1.00欧元=0.83美元, 跌幅约为25%。欧洲进口商需要用更多欧元兑换美元支付货款, 因此, 推迟或暂停订货。我国对欧洲日用品出口明显下降。欧元兑美元汇率波动间接产生了经济风险, 影响了我国对欧洲的出口。

(三) 换算风险

换算风险 (Translation Exposure) 又称为会计风险 (Accounting Risk) 。是指跨国公司对资产负债表进行会计处理的过程中, 在将功能货币转换成记账货币时, 因汇率变动而呈现账面损失的可能。这里所说的功能货币是指跨国公司在日常经营活动中使用的货币, 记账货币是指跨国公司在编制财务报表时所采用的报告货币。当功能货币与记账货币不一致时, 编制财务报表就需要进行一定的换算。由于功能货币与记账货币之间汇率的变动, 财务报表中某些项目的价值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动。换算风险在跨国公司经营活动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汇率波动是跨国公司经营活动中的一个重大的不确定因素, 而且对国际经营至关重要。只有在国际财务管理中使用更加科学的方法进行汇率的预测, 才能做出相应的汇率风险管理决策。避免因汇率变动而造成损失。

二、汇率风险预测方法

通常使用的汇率预测方法有:技术预测法、市场预测法、基础预测法。其中基础预测法的使用较多。

(一) 技术预测

技术预测是使用历史数据预测汇率。通常需要设定一个时间系列模型进行预测。如果在一定时间内汇率波动不呈现周期性, 就难以预测未来的波动。另外, 投机者往往通过夸大某些影响汇率的经济新闻等手段, 引发对某种货币的抛售, 制造投机机会, 这也会给技术预测造成困难。而且, 在某一时期内使用的预测模式不一定适用于另一时期。交易变化导致汇率的瞬间波动, 在频繁的货币交易中, 使用技术预测, 就要付出一定的交易成本, 对任何模式的锁定都需要耗费一定时间, 同时, 经营者还要有充足的冲销交易损失准备金。因此, 技术预测只能作为跨国公司预测汇率的参考方法。

(二) 市场预测

市场预测是以即期汇率、市场远期汇率、利率和货币供给量等市场指数为依据的汇率预测。

市场的汇兑心理、国际贸易对货币的需求等因素, 使依据利率平价理论进行汇率预测存在着局限性。

货币供给量影响着通货膨胀和汇率, 三者间的关系较为密切。依据货币供给量设定科学的预测模式, 可以比较准确地预测汇率。

(三) 基础预测

基础预测是依据汇率与不同经济因素的关系预测汇率。汇率变化受多种经济因素合力作用的影响, 跨国公司应参照相关经济因素, 制订一整套预测汇率的方法。使用基础预测法时, 需要量化地计算各因素的影响力度。

银行汇率风险案例 篇5

某企业从A银行贷款一笔日元,金额为10亿日元,期限5年,利率为固定利率6.25%。付息日为每年6月30日和12月31日。12月20日提款,12月20日到期一次性归还本金。企业提款后,将日元换成美元,用于采购生产设备,产品出口后获得美元收入。

从以上情况看,企业这笔日元贷款存在汇率风险。企业借的是日元,用的是美元,收到的货款也是美元。而在偿付利息和到期一次性归还本金时,企业都需要将美元换成日元。如果日元升值、美元贬值,那么企业需要用更多的美元来换成日元还款,直接增加了企业的财务成本。

灵活汇率机制降低通缩风险 篇6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刚性导致1998-2002年间通缩

我们用计量方法建立了一个决定价格变化的经验关系式,从主要供应和需求方价格决定因素分析它们对消费物价指数(CPl)的影响。回归结果显示,累积产出缺口(gap-cum)、广义货币供应量(M2)、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指数(pcom)和单位劳动力成本(ulc)的上升提高CPI,而贸易开放程读(open,进出口总额与GDP之比)和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NEER)的上升降低CPI。我们发现,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刚性是导致1998-2002年期间通货紧缩的根本原因。假如当时增强人民币汇率灵活性,间歇性通缩可以避免。

由于人民币基本盯住美元,而美元在1995年第1季度到2001年第4季度间大幅升值,人民币NEER在1995-2001年期间升值近26%,不仅降低了进口商品的人民币价格,还导致M2和单位劳动力成本增幅在1998年前大幅下降和产出缺口1998年后的负向扩大。随着对外贸易的不断开放,进口关税的大幅下调降低了进口价格。亚洲金融危机前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大幅下跌进一步降低了中国的原材料进口价格。这些都是导致当时物价指数下降的重要因素。

实际上,只要当时人民币对美元贬值以避免有效汇率的升值,并改变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以增强其灵活性,通货紧缩是可以避免的。假定当时人民币对美元贬值使NEER不大幅升值,而是维持在1995年第1季度的水平,模拟结果显示物价水平大大提高(未考虑如果人民币对美元贬值,gap、M2和ulc都将高于历史值,进一步降低通缩压力)。假如当时增强人民币汇率灵活性,使其可以根据通货膨胀的变化作出相应的反应,间歇性通缩是可以避免的。假定NEER可以围绕其1995年第1季度的水平上下波动而保持均值不变——即在通胀压力大时适当升值,通缩压力大时适当贬值,模拟结果显示CPI同比增幅始终为正(图1)。

人民币不大幅升值,出现通缩的可能性极小

我们注意到,1998-2002年间的通缩不仅仅是CPI的负增长,还表现为GDP平减指数和PPI都出现了负增长。至于2003-2004年的经济过热是否将导致未来一段时期物价下降,我们认为,短期内出现通缩的可能性小于1998-2002年。理由是中国经济增长依然强劲,受行政控制的价格有补涨空间,近年来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大幅贬值,负利率使货币条件偏松,国际大宗商品和原油价格短期内难以大幅回落,房地产价格的趋稳和回落有助于推动消费增长,PPI和GDP平减指数依然维持在5-6%的增幅。

无论是供应方还是需求方的价格决定因素也都显示中国近期出现通缩的可能性远远小于1998-2002年期间。

从供给角度看,影响价格的因素包括生产要素价格和劳动生产率的变化:生产要素价格的下降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将抑制物价上涨。当前单位劳动力成本的增速明显快于1997-1998年间。随着利率市场化(贷款利率下限管理)的改革和银行风险定价能力的提高,银行提高贷款利率的可能性大于降低利率。当前期货市场价格显示油价回落至1998-2002年水平的可能性极小。其它大宗商品价格预期已经见顶,但短期内难以大幅回落。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在1995-2002年间升值26%,而且加权平均进口关税从1995年的27%降至2002年的6%。今后进一步下降的空间有限。相比之下,由于盯住美元,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从2002年至今贬值15.5%(图2)。

从需求角度看;影响价格的主要变量是收入的增长、当前消费相对于未来消费的预期机会成本(如储蓄回报率)、消费者财富和流动性变化等。收入变化取决于GDP增速。1998年中国主要贸易伙伴GDP增速仅为1%,而今明两年全球GDP增速保守估计在4%以上。近期房地产价格的大幅上涨是抑制城镇消费的重要原因。对住房的消费和投资“挤出”了其它消费需求(图3)。近期房地产价格下跌将缓解房价对消费的“挤出”效应,从而促进待购房家庭对其它消费晶的需求,今年上半年消费品零售总额扣除物价因素后同比增长12%,比去年同期增速提高1.8个百分点。

1994-2001年间中国货币供应增速大幅下降,M2同比增速从1995年第1季度的36%下降到1998年第2季度的14.3%和2000年第4季度的12.3%。银根的迅速紧缩令通货膨胀率急剧下降,是引起当时通货紧缩的原因之一。相比之下,本次周期货币供应的变化幅度小得多,M2增速从2003年第2季度的20.8%降至2005年第2季度的15.7%,2005年全年的目标为15%,估计明、后年仍将保持在14%左右。即使人民币升值,外汇大量流出的可能性也不大,因为人民币不可能大幅升值;前期流入资金多在实体经济中,流动性不高。

灵活汇率机制可化解全球房地产泡沫破灭风险

分析结果表明,只要世界经济增速不急剧下降,人民币不大幅升值,中国在今后的2-3年出现通缩的可能性很小,我们认为今年人民币升值不会超过5%。人民币NEER在今年2季度比1季度已经上升约2%。所以,今年下半年升值幅度将不会超过3%。如果假定到今年第4季度共升值3%,预测结果显示CPI通货膨胀在今年第3和第4季度分别为2.2%和0.7%,而2006和2007年各季度分别为1.5-3%和1.8-2.2%。

但是,如果世界经济增速急剧下降,中国则有可能出现通缩。

目前不能排除世界经济大幅下降的可能性。这一风险可能来自于部分发达国家房地产价格的大幅回落。美国和发达国家房地产价格泡沫的破灭对中国有着极大的影响。第一,中国经济的外贸依存度很高,进出口总额占GDP近80%,而且出口的外部需求极为敏感,我们的计算结果显示弹性为5.9%,即外部需求下降1%,中国出口将下降近6%。发达国家房地产价格泡沫破灭造成的外部需求大幅下降将对中国经济造成极大的冲击。第二,中国近年来房地产价格也大幅上涨,不少城市房价泡沫凸现。部分城市当前的房价租金比高于1998-2001年水平70%,与香港房地产泡沫破灭前的1997年相若,更是大于美国当前房价租金比与历史平均值的偏差。中国经济增速的大幅下降将抑制投资,包括房地产投资。

跨国公司如何应对外汇汇率波动 篇7

关键词:外汇,汇率波动,交易风险

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越来越频繁, 依存度也日渐提高。据海关总署2014年1月10日公布的2013年外贸数据显示, 我国全年进出口总额为4.16万亿美元, 使得中国有望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的货物贸易大国, 由此伴随进出口的货币结算方式也越趋显得多样性和复杂性。据统计, 公司在从事国际间的商品交易活动时, 90%以上的付款都是货到30日、或60日的延期付款方式。这种异地延期的付款方式给跨国公司带来很大的风险。简单地说, 由于目前进出口贸易结汇多采用外币如美元结算, 汇率波动给交易带来的风险表现为, 跨国公司作为出口方收货款时有可能少于销售合同规定的金额, 或者作为进口方在按期付款时有可能比合同规定金额多付。当然, 汇率波动也可能朝有利于公司付款的方向发展, 给公司带来一定的收益。在付款过程中, 如果公司不能充分利用汇率波动带来的收益, 或减少汇率波动带来的损失, 从管理学角度讲, 这也意味着机遇的丧失和机会成本的增加。因此, 充分了解汇率波动对企业的影响、采取必要的措施, 对于降低跨国公司汇率风险, 提高企业竞争力, 对公司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近5年美元汇率波动现状

上图显示, 近5年美元汇率波动大至经历了3个阶段:

第一阶段:08年9月前

因受07年次贷危机的影响, 美国经济出现滑波甚至衰退, 美元急剧下跌, 4月10日,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破7”, 以6.9920改写了汇改以来的新高记录, 人民币汇率进入了“6时代”。

第二阶段:08年9月—10年7月

该期间,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未出现大的波动, 稳定在6.82水平。

第三阶段:10年7月起

2010年起近三年, 受世界经济复苏不平衡以及美联储货币政策的影响, 美元走势剧烈震荡, 并持续下行, 人民币大幅度升值。

二、汇率波动产生的外汇交易风险

根据财政部2006年2月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9号—外币折算》规定, 公司发生外币交易时, 应当将外币金额折算为记账本位币金额。编制资产负债表时, 表中的资产和负债项目, 采用资产负债表日的即期汇率折算。因资产负债表日即期汇率与初始确认时或者前一资产负债表日折算汇率不同, 而产生的汇兑差额, 计入当期损益。

(一) 汇率上涨

当汇率上涨时, 对于资产负债表中的“应付账款”、“外币借款”等负债类项目, 因月末汇率高于上月汇率, 即公司将来应支付的货款会高于业务发生时产生的货款, 或到期应偿还的借款增加, 该增加额将给公司带来损失, 会计账务处理上计入“汇兑损失”。对于资产负债表中“应收账款”等资产类项目, 公司未来收到的货款增加, 增加了公司收益, 会计账务处理上计入“汇兑收益”。

当汇率上涨时, 公司用人民币购买外汇的成本增加, 即购买相同的外汇, 需要支付更多的人民币, 直接给公司带来“汇兑损失”。

(二) 汇率下跌

当汇率下跌时, 与汇率上涨给企业带来的影响刚好相反。资产负债表中“应付账款“、“外币借款”、及购汇成本随着汇率下行, 给企业带来汇兑收益。而“应收账款”等资产类项目随着汇率下行, 产生汇兑损失。

例如:企业出口一批商品, 应收1000万美元, 当日汇率6.1089元/美元, 折人民币6, 108.9万元;当实际收到款项时, 汇率变为6.05元/美元, 折合人民币6, 050万元, 则企业因汇率变动少收了人民币58.9万元。

三、规避外汇交易风险方法

(一) 跨境增值通产品

海外代付概念:指银行根据进口商资信状况, 在其出具信托收据并承担融资费用的前提下, 由境内银行指示其海外代理行代进口商在信用证、进口代收、T/T付款等结算方式下支付进口货款所提供的短期融资方式。

“跨境增值通产品”获得原理是:企业通过销售产品或其他非贸易方式取得的美元, 或直接通过购汇获得美元, 先不直接用于支付到期的境外原材料款, 而是先把美元存放在银行, 获得定期存款收益;同时由海外代理行先代为支付给供应商。当然海外代付会产生一定的成本, 当代付成本低于外币存款收益时, 公司就能获得一定汇率收益。

“一般付款模式”与“跨境增值通产品”付款模式如下:

通过“海外代付”, 企业获得的收益=USD300万×180BPS÷4≈RMB8100元。

(二) 远期结售汇

1.概念:远期结售汇业务是确定汇价在前而实际外汇收支发生在后的结售汇业务 (即期结售汇中两者是同时发生的) 。客户与银行协商签订远期结售汇合同, 约定将来办理结汇或售汇的人民币兑外汇币种、金额、汇率以及交割期限。在交割日当天, 客户可按照远期结售汇合同所确定的币种、金额、汇率向银行办理结汇或售汇。

2.由于远期结售汇业务可以事先约定将来某一日向银行办理结汇或售汇业务的汇率, 所以对于有未来一段时间收、付外汇业务的客户来说可以起到防范汇率风险, 进行货币保值的作用。

如:某客户预计在6个月后将支付1000万美元。此时美元即期售汇价为6.1089, 客户为了防范人民币汇率一旦走弱造成的汇兑损失, 便可通过银行的远期结售汇业务来固定其6个月后的换汇成本。若银行根据一定的规则计算确认的6个月远期美元对人民币的报价为6.120, 则客户在同银行签订了远期合同后, 便可于6个月后按1美元兑6.120元人民币的价格向银行买入美元1, 000万, 同时卖出人民币6, 120万元。一旦此笔交易成交, 则6个月后无论即期结售汇市场美元兑人民币的汇率如何, 客户都将按该合同价格进行交割。这样, 客户现在便可按6.120的汇价固定进口付汇支出, 从而起到货币保值的作用。远期结售汇价格是根据外币和人民币两者利率差计算而来的, 高息货币远期贴水, 低息货币远期升水, 本例中美元利率高于人民币利率, 所以美元兑人民币远期汇率低于即期汇率, 从而可知, 如果预计人民币汇率没有大幅升值的可能, 客户可以低于现价的远期价格购买美元, 节约了换汇成本。同样, 如果客户有远期出口收汇, 若担心到时美元贬值, 则可通过远期结售汇业务卖出远期美元锁定成本。假设, 6个月后人民币贬值, 1美元兑6.25元人民币, 企业可减少汇兑损失130万人民币。

(三) 外币借款

为规避外币交易风险, 企业也可以采取借外币对冲应收账款因人民币走低而给企业造成的损失。

如:企业向国外销售商品应收1000万美元货款, 销售业务完成的同时, 向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借入一笔相同款应收1000万美元。假设企业收款账期为1个月, 业务发生时的即期美元汇率6.1089, 1个月后实际收到货款时, 汇率变为6.05, 则:实际收到6050万元人民币, 损失58.9万元;同时, 对银行的借款只需偿还6050万元人民币, 产生了收益58.9万元。通过外币借款, 避免汇率交易风险, 同时还获得一定汇率收益。但是外币借款不是无息借款, 一定会产生利息, 在借款时还需充分考虑借款成本。

(四) 跨国公司内部套期保值

现在发展很快的一个做法是跨国公司在其母公司、子公司和附属公司构成的网络里寻求一种内部套期保值, 即通过跨国公司内部之间发生的关联交易达到规避汇率交易风险目的。如跨国公司从其境外母公司或其他关联公司进口一批原材料应付账款100万美元, 同时向境外关联公司出口一批商品应收100万美元, 并且支付时间与出口合同中规定的收取该进口商100万美元的时间大致相同。那么, 跨国公司内部的付款就能被公司内另一个单位的收入冲销。这样, 在没有外部成本的情况下, 公司达到了套期保值的目的, 而且也避免了借助银行、期权或国际货币市场所产生的费用。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 作为一名跨国公司财务人员, 很难对汇率未来的变动方向作出有效判断, 所以很难完全规避汇率风险。但作为一名财务人员, 可以去积极了解银行新金融产品, 及其他更多规避汇率交易风险方式方法, 除以上介绍的方法, 企业还可以利用远期合同套期保值、货币期货套期保值、货币期权套期保值等金融工具达到降低风险目的。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资格评审中心.《高级会计实务》, 2013.

[2]三井住友银行 (中国) 有限公司.《人民币外汇市场走势介绍》, 2014-01.

[3]中信银行.《远期结售汇、期权、跨境人民币灵活管理汇率风险》, 2013-05.

[4]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海关总署2013年外贸进出口情况新闻发布会》, 2014-01.

[5]唐颖.金融工具及衍生金融工具在企业的运用及启示[J].现代商业, 2011 (11) .

保险公司汇率风险管理 篇8

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爆发以来, 我国很多企业走出国门抄底并购外国企业, 形成了一批新型跨国公司。这些跨国公司的本部或母公司在我国境内, 依托国内市场业务的深厚根基, 不断上演蛇吞象的商业并购案例, 诸如联想并购IBM的PC业务部门等并购案例。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和资本国际化进程的深入, 我国企业对外投资活动将越来越多, 不断发展跨国公司的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跨国公司的快速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将逐渐增强。我国企业在投资和并购过程中, 必须面对会计准则差异对跨国公司资本运作和经营管理的影响。为了增强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接轨, 我国新会计准则规范了跨国公司财务会计报表处理, 然而随着汇率改革的深入, 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对跨国企业合并报表的资产核算影响愈加明显。

二、汇率波动对合并报表的主要影响

我国现行《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要求我国境内跨国公司的母公司在编制财务报表时应当将拥有控制权的境内外子公司纳入报表合并范围。虽然我国通过境外直接投资或并购形成的跨国公司数量还不及欧美发达地区的十分之一, 但跨国公司的数量明显加速增长。跨国公司的境外子公司通常以功能货币结算, 然而随着我国汇率市场改革步伐加大, 我国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更富弹性, 人民币汇率波动更加明显, 近三十年人民币对日元和美元的汇率波动趋势如图1所示。

欧元区成立后, 人民币对美元和欧元的汇率波动如图2所

欧债危机给中国企业带来挑战的同时, 也送来了百年难遇的对外直接投资机会, 中国企业在国际化资本运作和经营管理的过程中, 势必要面对汇率波动带来的风险管理问题, 主要体现在:

第一, 人民币汇率波动使企业合并报表中固定资产折旧加快。人民币升值使我国企业境外子公司的资产在不同时间点不能汇总核算, 违背了会计基本原则中的货币稳定原则, 近十年的人民币汇率波动加快了境外子公司的资产减值, 增加了跨国公司合并报表的资产减值准备, 压缩了企业的利润空间, 导致跨国公司的合并报表不能如实的反映企业的资产状况。

第二, 汇率的大幅波动影响企业合并报表的可比性。人民币升值使境外子公司的资产评估价值不具备纵向可比性, 比如某公司境外子公司于2006年12月31日购入一台10万美元的大型设备, 按照20年以平均年限法计提折旧, 预计使用残值为零, 则每年的固定资产折旧为5000美元。2006年12月31母公司资产负债表日合并报表时, 此设备的折旧计提398.59万人民币。2007年12月31日, 由于汇率变化母公司合并报表时计提380.02万人民币, 差值18.39万人民币计入管理费用或财务费用。以此类推, 2008年计入32.95万成本费用, 2009年计入5.7万成本费用, 2010年计入3.07万成本费用, 2011年计入15.54万成本费用, 累计要将75.65万元计入成本费用, 而按照年数综合法计提折旧也需要将50.74万元计入成本费用。人民币对日元和美元的汇率变化不同的情况下, 我国企业在日本和欧美的子公司的外币财务报表就不具备了纵向可比性。

第三, 我国汇率波动趋势不同, 跨国公司的合并财务可理解性降低。当前我国企业公开公布的财务报告多数是合并财务报告, 财务报告编制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素养对财务报告的质量影响较大, 我国当前的会计准则明确了很多会计信息处理操作原则, 但细节的操作空间仍然很大, 财务部门或者高管可以借由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期间外国通货膨胀环境下存货折算和历史原材料成本折算之间的差额虚增利润, 以此美化公司财务报告达到某种目的。

三、汇率波动对合并财务报表影响研究模型

为保证分析结果的真实性和可比性, 本文以某电子公司为例, 分析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波动对案例公司2006年至2011年的财务报告中固定资产核算的影响, 所有财务数据源自其公司官方网站公布的财务报告和境外子公司财务报告。

本文案例企业固定资产为因变量y, 分别计算人民币对日元和美元汇率波动对固定资产核算的影响, 选取汇率波动x和时间t为自变量。

案例企业采用加速折旧法核算固定资产, 公式如下:

其中:C为固定资产购入价格, C0为固定资产预计净残值、Dt为固定资产年折旧率。

为保持与母公司采用统一的会计核算方式, 本文采用加速折旧法核算固定资产, 并考虑汇率波动对固定资产核算额的影响, 将境外子公司的外币核算固定资产用以下公式折算:

其中:C为固定资产购入价格, C0为固定资产预计净残值、Dt为固定资产年折旧率、P (rt) 是服从正态分布的累积概率分布函数, 并且rt用以下公式表示。

其中:λ等于无风险汇率。境外子公司的年固定资产的计算公式如下:

四、汇率波动对固定资产核算影响结果分析

货币稳定是会计核算的基础原则之一, 只有当本币汇率保持稳定时, 跨国公司的财务报告才具备可比性和参考价值, 所以在人民币汇率将持续波动的现实情况下, 应当确定汇率波动对会计核算的影响程度。本文以汇率波动对固定资产折旧核算的影响为例, 分析汇率波动对跨国公司合并财务报表的影响, 计算结果如图3所示。

从图3中可以看出, 按照案例企业境外子公司的季度财务报告上的固定资产折旧额转换为以人民币计量时, 母公司合并财务报表时需多次调整固定资产折旧准备或成本费用。按照新会计准则中以控制为基础的合并理念企业合并财务报表后资产和负债规模发生明显变化。根据合并报表准则将境外子公司纳入合并范围, 并酌情考虑合并抵消因素, 直接影响了合并后企业集团的资产、负债等方面的规模。合并报表过程中可调整的空间越大, 越容易给财务舞弊行为提供操作空间, 使企业的内部财务控制和监管风险增大, 因此汇率波动对于合并报表的影响应当得到重视。

跨国企业合并财务报表过程中不但要注意内部固定资产交易抵消, 还应当重视会计处理方式对合并报表结果的影响, 以保证合并报表的可比性和真实性。跨国公司在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时应当重视以下几个部分:第一, 合并报表的外币折算差额处理需要恰当, 大型设备等固定资产买入时应当根据历史数据分析汇率波动对计提折旧的影响, 子公司的净资产是在资产负债表日按现行汇率折算, 固定资产和资本项目按母公司投资时的历史汇率折算, 由此降低企业高管和财务部门的盈余操作空间, 降低跨国企业的财务管理风险。第二, 汇率波动不但影响到合并报表的固定资产的核算和折算, 而且会影响到境外子公司存货和现金存款等科目的核算和折算。我国汇率改革之后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单向升值, 但去年开始人民币汇率出现双向浮动的趋势, 预计未来的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的弹性将增强, 对跨国企业合并财务报表的外币折算影响更加复杂。

为了降低汇率波动对合并财务报表的影响, 本文建议考虑应用平滑指数预测法预测汇率波动, 并在资产和成本折算时降低汇率波动的影响, 改进的资产折算公式如下:

其中:C为固定资产购入价格, C0为固定资产预计净残值、Dt为固定资产年折旧率、Ti为固定资产剩余可使用年限, λ等于无风险汇率, L为根据汇率变化方向取±1, 即当人民币升值时L取1, 当人民币贬值时L取-1。P (rt) 是服从正态分布的累积概率分布函数。应用式 (5) 计算案例企业的固定资产折算结果相对变化较小, 合并财务报表的可比性相对增强。模拟结果如图4所示。

五、结论

人民币不断升值给跨国公司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的同时, 也为众多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对外投资提供了资金支持。我国跨国公司应当加强对汇率波动的预测, 并且关注汇率波动对合并财务报表的影响, 以求为投资者和相关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更高可比性的合并财务报告。

参考文献

[1]戴德明、毛新述、姚淑瑜:《合并报表与母公司报表的有用性:理论分析与经验检验》, 《会计研究》2006年第10期。

[2]张然、张会丽:《新会计准则中合并报表理论变革的经济后果研究——基于少数股东权益、少数股东损益信息含量变化的研究》, 《会计研究》2008年第12期。

[3]陆正飞、张会丽:《新会计准则下利润信息的合理使用——合并报表净利润与母公司报表净利润之选择》, 《会计研究》2010年第4期。

[4]贾纬璇:《新准则下合并会计报表范围规定体系的基本特征》, 《财会研究》2007年第6期。

[5]周娟:《合并报表合并范围准则及实施状况研究》, 天津财经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浅析汇率风险管理 篇9

一、哈萨克斯坦的汇率变动状况及影响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哈萨克斯坦的汇率变动状况。2009年2月份, 哈萨克斯坦坚戈对美元汇率大幅贬值。从2月3日的122.32坚戈兑1美元下跌至4日的143.98。2014年2月11日, 哈萨克斯坦央行宣布将本国货币坚戈贬值19%, 以应对俄罗斯卢布持续贬值对其出口造成的影响。美元兑坚戈的兑换基准价从2月10日的1:155.5调整为1:185。

哈萨克斯坦的货币贬值对哈子主要有以下影响:一是对账面利润形成影响, 二是对现金流形成影响。采用坚戈作为记账本位币的, 对账面利润影响取决于其账面美元资产和负债情况。对现金流影响取决于全年实际美元坚戈兑换情况, 如将坚戈兑换为美元回流中国, 则产生负面影响;如将美元兑换为坚戈完成对外付款, 则产生正面影响;如将正常结算收到的坚戈直接付款, 则现金流基本不受影响。

二、外汇风险及业务体现

汇率风险分为三种基本类型, 即折算风险, 交易风险和经济风险。我们根据分类来分析一下哈子所面临的具体外汇风险。

1.折算风险。所谓折算风险, 是指在汇率变动的背景下, 当哈子把外币余额折算成人民币的时候, 会计账簿上的有关项目会发生变动, 从而引发风险。

2.交易风险。交易风险是指汇率变动的背景下, 针对没有了结的债权债务进行外汇交割清算的时候产生的风险, 会导致外汇损益, 引起企业相关外币现金流量的变化。这些债权债务虽然是在汇率变动前发生的, 但是在汇率变动后才清算。

3.经济风险。经济风险是指在特定经济环境下, 外汇汇率变动通过对企业生产成本、销售价格以及产销数量等影响, 从而给企业的未来收益带来影响的风险。

折算风险一般不影响现金流, 交易风险和经济风险对现金流有影响。

以哈子购买材料为例, 汇率变动可能导致材料价格变化, 从而使材料采购成本增加, 这就是经济风险, 是对不确定的现金流衡量。合同签订后, 数量、单价、金额, 未来要支付的外汇确认了, 如果未来实际支付时, 因为汇率变动, 导致购汇金额增加, 这就是购买材料的交易风险了。经济风险转化为交易风险, 是对现金流量的风险进行确认。

三、汇率风险管理目标

国际司库联合会对全球600多家大型跨国企业进行调查, 56%左右的企业以消除不确定性作为汇率管理的最终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哈子可以依托财务公司、盛骏公司等金融企业或平台, 从“思想”及“管理策略”上来改善自身的外汇风险管理水平。

四、防范汇率风险框架

公司要全过程对可能存在的汇率风险进行分析和管理。在签订项目合同前, 汇率风险管理主要涉及企业战略规划、生产经营等环节。项目合同签订后, 交易风险管理形成, 这个时候, 汇率风险管理的核心工作就是是否做 (套期) 、谁决定做、谁来做、做多少。在项目执行过程中, 严格资金限额管理, 加大清收力度, 缩短结算周期, 加快资金回流和结汇。对于未确认工作量, 如发生汇率大幅波动, 要积极与业主协商, 加强索赔工作。

五、今后的关注点和需要加强的工作

1.关注宏观经济及行业信息。要随时关注外汇市场的最新信息, 并及时对信息进行分析与整理, 加强自身对外汇风险的评估和抵御能力。要关注东道国国家的货币、财政, 贸易及外汇等宏观政策, 以及行业内上下产业链的动态, 加强对政策及竞争对手及供应链变动对外汇支付及结算的影响。

2.实施有条件干预。对于企业预期交易的汇率风险敞口保值比例要遵循一定的区间, 比如说, 企业必须对冲交易风险的35%, 1年以内经济风险的50%。也可以设置汇率风险价值占息税前利润的比例限额, 比如说设定比例超过10%的时候, 企业必须进行套期保值。

3.加大投资力度, 提高个人技能。加大对境外财务人员金融知识的普及和提升力度, 使财务人员能够在向中介机构咨询的基础上独立作出企业所面临的汇率风险解决方案, 能够识别风险点并运用有关工具管理风险。

4.经常账户下的贸易类可考虑用人民币结算, 其它项目尽量选择以人民币或者美金计价。哈子的经常项目下的业务都可以签订人民币贸易结算合同。具体做法如下:

(1) 币种选择法。哈子在签订贸易合同时应该坚持以人民币或坚戈计价, 规避以单一货币签约所带来的汇率风险。

(2) 期限调整法。哈子可以选择远期结汇或推后收汇的方式来规避汇率风险。

(3) 价格调整法。哈子项目涉及的进口物资, 那么哈子可以通过压价来减少硬币升值可能带来的损失。有涉及出口的纯贸易项目或者EPC项目, 而哈子如果接受以软币结算, 那么哈子可以通过提高报价来减少软币汇率下跌可能带来的损失。

(4) 平衡抵消法。即一种货币的资金流动的风险用另一种货币的相同金额、相同时间但流向相反的资金流动来抵消。

在一些人民币结算回流不能涉及的项目, 则需要尽可能地签订美金合同, 将双重外汇风险转换为单项外汇风险。这样合同双方各自承担一部分外汇风险, 哈子只需要承担人民币兑美金的升值风险就可以。

(5) 卖断应收账款。哈子可以根据项目执行进度将工程的远期外汇应收账款逐期转让给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 以有效规避双重外汇风险。从目前坚戈的走势来看, 哈子可以征求地区公司意见, 将应收账款捆绑卖断给经营此业务的机构。对于境外工程项下应收账款, 目前很多境内银行陆续推出“工程项下出口保理”。通过该产品, 哈子可以为公司实现应收账款提前融资, 美化和改善企业财务报表, 规避汇率风险, 企业的融资成本显著低于一般性贷款, 融资比例最高可达账款金额100%。从适用范围和融资方式的特点来看, 哈子需要有一套完整的业主信用评估和分析制度。在与业主签订合同前, 必须考虑资金回收风险, 并对业主进行信用评估, 对其企业性质、注册资金、财务状况、资金状况、资信状况等进行调查分析, 对其偿债能力和融资能力进行分析评估;要动态跟踪其经营情况, 及时调整业主的信用等级和信用额度, 降低资金风险。合同签订后, 应严格执行石油工程公司应收款项管理办法, 从源头上夯实应收账款挂帐门槛, 提高应收账款的质量, 为企业通过卖断应收账款, 实现企业融资, 打下良好的基础。

6.借用金融工具。

(1) 远期合同套期保值。假设哈子与当地公司签署了一项100万美元但以坚戈计价的技术服务合同。合同签订日汇率是1美元 (USD) =182.065坚戈 (KZT) , 合同总额为1.82亿坚戈。如果双方约定90天之内, 则对方需支付1.82亿坚戈给哈子。合同签订后, 哈子就存在了汇率风险。当坚戈贬值到1美元 (USD) =200坚戈 (KZT) , 当哈子在合同期限内收到1.82亿坚戈时, 它只相当于91万美元。汇率变动损失是9万美元。

哈子可以利用远期合同规避此项损失, 即在合同期限90天内, 向合同的另一方 (银行) 支付1.82亿坚戈, 而另一方 (银行) 向哈子支付100万美元作为等量交换。因为合同期限90天内坚戈可能面临贬值的可能, 对方会要求对这部分风险进行一定的补偿。假设经过测算, 对方要求按合同额3%比例进行补偿而哈子表示同意, 那么对方只需支付97万美元以换取1.82亿坚戈。和上述91万美元相比, 公司损失减少了6万美元。

(2) 货币市场套期保值。假定哈子三个月后将用到500万美元, 那么通过货币市场来保值有以下操作策略:第一种是假定手头上有闲散坚戈, 就把坚戈换成美元;第二种是手头上没有足够的坚戈兑换成美元, 需要向银行借款, 现在借坚戈并兑换成美元进行存储, 三个月借款到期了, 用美元支付借款。前提条件是做一下利率比较, 如果哈子的借款利率足够低。

(3) 货币掉期。比如说哈子公司和哈萨克斯坦当地公司, 哈子在哈萨克斯坦的项目预计在两年以后收进美元和坚戈, 而哈萨克斯坦当地公司在中国项目会收到人民币, 对于两家公司来说, 肯定是对方的币种对自己比较好, 他们可以约定一个汇率, 两年以后当地公司把人民币换给哈子, 哈子把美元和坚戈换给当地公司。双方通过通过货币掉期来锁定风险。

7.货币风险保险法是一种投保行为。也就是说, 哈子向保险机构交纳保金, 以此避免货币汇率风险的一种行为。当汇率波动幅度超过固定值, 由保险公司向哈子赔付由于汇率波动给企业造成的损失, 与此同时, 汇率风险的收益也归保险公司所有。这种方法的弊端是给企业带来的成本压力较高。

综上所述,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 哈萨克斯坦的宏观环境及竞争环境时刻在发生着变化, 给哈子带来巨大的外汇风险和经济压力。哈子需要充分认识国际汇市变化规律和自身的发展特点, 积极寻求规避外汇风险的有效措施, 通过人民币结算、应收账款卖断、金融工具及保险等提高自身的风险承担能力, 获得市场竞争力。

摘要:2014年初以来, 新兴市场国家都出现了货币迅速贬值的现象, 给当地中资企业都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中石化企业走出国门数十年, 已形成上下游一体化格局。截至目前, 中国石化集团国际石油工程有限公司已在全球40多个国家开展境外业务, 涉及币种近30个, 至2010年末, 集团公司境外资产占总资产的35%、境外收入占总收入的25%、境外利润占总利润的17%。在这样的国际化程度下, 如何降低、消除汇率变动对企业会计利润、现金流量的不确定影响因素, 让企业能专注于核心业务的生产经营和管理, 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外汇风险,管理目标,关注点,全能工具

参考文献

[1]李中华.集团公司汇率风险管理现状及未来设想.企业司库, 2011 (7)

[2]余海微.进出口公司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之外汇风险.在线国际商报, 2008 (8)

[3]韩涛, 郝洪.中国石油公司海外经营的汇率风险管理初探.国际石油经济, 2006 (10)

保险公司汇率风险管理 篇10

调查显示,目前使用较为普遍的汇率避险方式包括:贸易融资、运用金融衍生产品、改变贸易结算方式、提高出口产品价格、改用非美元货币结算、增加内销比重和使用外汇理财产品等。

1、贸易融资工具较为普遍

贸易融资是目前采用最多的避险方式。经过统计分析,约有31%的企业使用该类方式。主要原因包括:一是贸易融资可以较好地解决外贸企业资金周转问题;二是贸易融资成本相对较低。

2、金融衍生产品使用有所增加

汇改后,外汇市场发展加快,完善和扩大了人民币远期交易主体和范围,推出了外汇掉期等金融衍生产品。同时,在外汇管理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配套措施,为企业拓宽了汇率避险渠道。调查显示,2005年运用金融衍生产品企业的占比比2004年同期提高了一个百分点左右。

目前,企业使用金融衍生产品主要特点如下:一是使用远期结售汇工具较多;二是部分企业运用外汇掉期和境外人民币无本金交割远期(NDF)工具。

二、当前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情况看,企业使用避险工具规模仍然偏小,与中国进出口总体规模还不相称。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问题:

1、企业避险意识和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

由于长期以来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企业规避汇率风险观念较为淡薄,对汇率避险工具了解不够,限制了其对避险产品的运用。一是缺乏专业知识和人才。在传统经营理念下,一些企业的财务人员对国际金融市场动向不敏感,对各种金融衍生工具了解较少,影响了对汇率避险工具的运用。二是部分企业汇率避险意识仍比较淡薄。一些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仍未完全转变经营理念,往往将汇率风险归咎于政策性因素,缺乏主动避险意识。

2、商业银行汇率避险金融服务有待改进和加强

调查还显示,商业银行的服务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加强。一是商业银行汇率避险产品创新动力有待进一步增强。少部分银行强调自身风险防范,推出较长期限(一年期以上)远期结售汇工具的积极性略显不足,难以完全满足企业的避险需求。二是商业银行有待进一步完善改进金融服务与防范风险的关系。受内部风险控制要求和管理体制的制约,一些商业银行总行向分支行下发有关汇率避险业务管理规定及风险控制要求时环节较多,时间较长,导致基层行提供汇率避险服务的积极性受到一定影响。

3、汇率避险能力

我国企业有一个重大问题,那就是汇率避险能力太低,造成许多企业在汇率上占不到便宜,使得企业难以生存。在进出口贸易中,出口商品收汇还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合适的结算方式,即要求能够及时安全的收汇,因为及时收汇则汇率变动的时间因素应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提高风险意识,转变经营理念,密切关注国内外金融市场的变化,尽快学会运用金融避险工具。应在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建立汇率风险防范机制,积极运用各种避险方式。从长期来说,我国企业需强化内部管理,提高效率,加大创新,增加科技含量,降低成本,加快升级换代,提升出口产品竞争力,不断提高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三、我国汇率体制改革与企业汇率风险防范的建议

1、加快外汇市场建设,提供规避风险渠道

根据市场发育状况和经济金融形势,进一步完善有管理浮动汇率制度,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加快外汇市场建设步伐,增加外汇市场参与主体、交易模式和交易品种,推动外汇衍生产品市场发展,为企业规避外汇风险提供更多渠道。适当引入更多市场竞争机制,促使国有商业银行提高科学定价能力。

2、企业应积极挖潜,努力提高汇率避险能力

企业应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提高风险意识,转变经营理念,密切关注国内外金融市场的变化,尽快学会运用金融避险工具。应在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建立汇率风险防范机制,积极运用各种避险方式。从长期来说,我国企业需强化内部管理,提高效率,加大创新,增加科技含量,降低成本,加快升级换代,提升出口产品竞争力,不断提高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3、商业银行应增强服务意识,改进和加强金融服务

商业银行应适应人民币汇率改革的新形势,抓住外汇市场快速发展和企业汇率避险需求迅速增长的机遇,正确处理好改进金融服务与防范风险的关系,努力创新金融产品,进一步提高金融服务质量。应向企业提供更多的咨询和信息服务,推出适应市场需求的外汇避险产品,拓宽企业避险渠道,尽早推出一年期以上的远期结售汇业务。应进一步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完善内控机制,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积极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努力提高盈利能力,进一步改进和加强金融服务。

4、具体防范措施

在贸易、资本、外汇资产等交易中,在具体防范措施上,企业可以考虑以下操作方法:

(1)在贸易中汇率风险防范

正确选择计价货币、收付汇和结算方式。一般来说,涉外企业在出口商品、劳务或对资产业务计价时,要争取使用汇价趋于上浮的货币,在进口商品或对外负债业务计价时,争取用汇价趋于下浮的货币。一般情况下,在进口合同中计价结算的外币汇率趋升时,进口商品尽可能提前付汇,若计价货币下浮,进口商应推迟或提前收汇。

此外,在进出口贸易中,出口商品收汇还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合适的结算方式,即要求能够及时安全的收汇,因为及时收汇则汇率变动的时间因素风险会大大缩小。一般而言,即期L/C最符合安全及时收汇的原则,远期L/c、D/P、D/A安全性依次减弱。当然为促销自己的产品,亦可根据对方资信,慎重灵活地选择适当的结算方式。

运用远期、期货、期权等衍生金融工具,进行套期交易。套期交易是目前国内外涉外企业广泛使用的确实可靠的避险形式。它不致引起价格混乱,并可以把国际汇率变动的风险转移到国际金融市场。

还可以运用BSI和ISI两种方法,规避风险。

(2)在资本借贷中汇率风险防范

资本借贷汇率风险或使债务人支出增加,债权人受益;或者相反。防范资本借贷汇率风险,除贸易支付中汇率防范措施外,还有以下几种:第一,债券以双重货币发行。双重货币是以某一种货币计价,债券到期时,按预定好的汇率以另外一种货币偿还本金。第二,借贷货币汇率变动风险与货币利率高低综合考虑。一般来说,从汇率角度来看,借进软货币对借款人有利,但软货币贷款利率要高,硬货币利率要低,因此,对借用外汇的涉外企业来讲,要在汇率与利率之间进行权衡。

综上所述,随着改革效应的释放,新汇率制度在推动我国对外贸易结构调整、经济结构优化、产业升级、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将进一步显现。另外,外汇市场不断发展与完善,也将为国内企业提供更多的方式以管理外汇风险。要清醒认识到,人民币汇率已经开始真正进入市场化的国际汇率体系了。

摘要: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完善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步到位。这里针对当前汇率形成机制本身存在的问题,以及制约汇率形成机制进一步改革和发挥作用的外部因素,包括认识误区以及运行环境,提出进一步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汇率,企业发展,风险防范

参考文献

[1]林毅夫.关于人民币汇率问题的思考与政策建议[J].世界经济,2007(3).

我国商业性银行汇率风险管理建议 篇11

关键词:商业银行 汇率风险管理 问题 建议

一、我国商业银行汇率风险管理现状

(一)商业银行的资金汇率风险加大

2005年,我国继1994年汇率并轨之后在人民币汇率方面又提出了一项新的重大举措,就是给人民币带来一定的升值机会。人民币升值不仅会导致商业银行的总资本的总额发生较大的改变,也会导致一些外贸出口企业的利润受损和贷款者对于人民币进一步升值的预期,这会对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和银行的盈利产生较大的压力,从而使得商业银行的外汇风险增加。

(二)客户面临的汇率风险加大

当汇率发生一定的波动后,那些从事对外贸易的客户,其经营账户的汇率风险就会增加,经营状况也会随着汇率的变化或盈利或亏损,可会对于自己账户的把控能力变弱,从而使得贷款客户的偿还债务的能力也不如从前,差生坏账的可能性增加,其作为商业银行客户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加大商业银行的外汇贷款风险。

(三)外汇衍生品的风险增加

外汇衍生品是一种为风险规避者提供的能够减少风险、对他们的财产有一定报纸增值作用的相关产品。但是由于这种产品的虚拟性,其也成为广受国际贸易活动者欢迎的一种投机工具。近年来,随着一系列放宽交易限制的政策的出台,商业银行的外汇衍生品发生了快速的发展,但同时金融衍生品的大幅增加也导致了商业银行风险的不断加大。

二、我国商业银行汇率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对汇率风险管理的意识不够

一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面对的市场主要是国内市场,但是近年来我国的银行服务越来越走向国际化的道路,但是由于传统的经营观念限制,我国的大部分商业银行还未能及时根据当前的状况对于银行的经营理念做出調整,从而使得商业银行对于汇率风险的认识不足,未能意识到其重要性,这也是当下商业银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之一。

(二)风险管理体系不够健全

一方面,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汇率风险的计算、测量和控制都需要一套专门的计算和管理方法,但是我国商业银行以目前的发展和经营状况来看,其专业性和准确性与国外的商业银行还存在这不小的差距,长期在以定性分析为主,管理方式较为落后。另一方面,总体上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还不够健全,导致银行风险定价能力等不足,从而印象商业银行的汇率风险管理。

(三)专业人才储备不足

我国商业银行汇率风险管理存在问题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相关的专业人才储备不足。如前所述,商业银行的汇率风险管理无论是计算、监测还是控制都具有很高的专业性和技术性,因此商业银行需要一批优秀的具有丰富专业知识的人才来从事相关的业务,但是在现实中,国内银行的这样的人才还比较缺乏,现有的人员的专业素质也不能达到岗位的要求,从而银行的汇率风险管理的各个方面不尽完善,未能达到良好的管理水平。

三、商业银行汇率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汇率风险有效管理对于其经营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当下我国的商业银行在大的汇改背景下,不仅遇到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但同时也伴随着一些机遇,因此商业银行应该及时抓住重要机遇,有效面对挑战,全面提高汇率风险管理的水平,是银行的外汇交易和银行经营走上持续快速发展的道路。针对上面提到的现状和问题,我国商业银行应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进行改进:

(一)充分发挥管理层的战略管理能力

商业银行的高层管理着应该从传统的经营管理理念中跳出来,紧随新的行业要求,认识新的国际环境下的汇率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在加强自身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积极挖掘和培养一批有汇率风险管理专业能力的人才。高层管理者要有对外汇交易的战略规划,充分了解自身银行的风险管理状况,选择自己有专长并且能够持续发展的业务,走专一通道,保证银行能够达到低风险高效益的结果。

(二)准确计算银行的汇率风险,确定系统的计算和管理程序

通过研读大量的外汇风险管理的资料,笔者了解到目前比较常用的汇率风险的计量方法有两种:一是计算外币的敞口头寸,一种是计算VAR值,但是由于外币敞口头寸的计算要么完全不考虑货币变动的相关性,要么就是与汇率的变动高度相关,因此,计算VAR值更为普遍的与用于国内外的大银行中。那么我国的商业银行也应该借鉴合适的计算方法,准确的测算本银行的汇率风险,为后续的风险管理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加强外汇金融衍生品的创新

前面曾提到金融衍生产品可能增加商业银行的风险,但我们也知道金融衍生品是银行规避风险的一项有效途径,所以各商业银行应该认识到金融衍生业务是一把“双刃剑”,商业银行要想降低汇率风险就要加强外汇金融衍生品的创新,根据不同的客户和不同的交易形式为参考,提供更多的金融衍生工具。国内的商业银行也可以借鉴国外在此方面成熟的经验,开发更多可以降低风险的外汇衍生品,规避和降低汇率风险。

(四)关注与汇率风险相关的外部环境

银行除了关注自身的经营状况外,也应该密切关注相关的企业经营情况,如出口优势行业、国际化定价行业、进口替代行业等的变化,关注其资产质量,防止环境变化带来的不良贷款的增加。关注外部环境也有利于银行建立顺畅的信息收集、加工、处理的流通机制,提高信息准确信亦可以有效降低风险。

当然,要提升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各相关部门责无旁贷。监管当局应该加强监管队伍建设,提高对商业银行汇率风险的监管能力,也可完善信息披露制度、使得社会大众也可加入监督体系。调整和完善金融政策法规对于商业银行的汇率风险管理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雷碧林.完善中国商业银行汇率风险管理之对策.经济与管理[J].2006年10期

[2]董国志.我国商业银行汇率风险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现代企业教育[J].2008年08期

[3]邓志新.商业银行如何应对汇率风险.商业时代[J].2006年19期

企业汇率风险管理研究 篇12

一、汇率风险概述

1. 汇率波动的影响因素。

影响汇率波动的因素有很多, 其中, 国际收支是影响汇率的主导因素, 通货膨胀率的高低是影响汇率变化的基础, 利率水平是影响汇率变化的重要方面, 各国汇率政策和对市场的干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汇率的变化, 市场预期心理对汇率变动也有相当大的影响, 外汇市场上的投机力量对汇率变动也有重大影响。

另外, 近期也有专家提出了“油价牵动汇率”的学术假说。石油作为国际上的一种特殊商品, 其价格波动对汇率变动有较大影响。以美元对日元的汇率为例, 国际油价上涨本身往往就意味着美元贬值, 日元对美元比价会趋向升值。相反, 国际油价下跌, 日元对美元比价则会趋向贬值。其内在的逻辑是:由于石油交易使用美元结算, 若油价上涨而日元对美元比价不变, 将导致日本进口原油成本相应上升。日本经济长期萧条, 内需不振, 需要通过扩大出口刺激经济, 所以只要油价下跌, 进口原油成本下降, 日元便倾向于贬值。但油价的波动也会受到国际政治等非经济因素的左右。

可见, 汇率波动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 涉及政治、经济等诸多领域。而判断汇率波动的趋势也是极其复杂的一项工作, 会受到信息和工具等多方面的限制, 不同的研究机构和组织对汇率变动趋势的判断也会有所不同。目前预测长期汇率的重要工具就是购买力评价模型。

2. 外债风险中的汇率风险。

外债风险中的汇率风险属于交易风险, 它是指由于汇率变动对经济主体交易活动的现金流量产生影响从而使经济主体受到损失的可能性。它包括在进出口业务中因汇率变动引起应收或应付款价值变动的可能性, 以及在国际融资中, 因汇率变动致使资产减少或负债增加的可能性。交易风险的特点是反映汇率变化对在汇率变化前签约但在汇率变化后清算的外汇敞口头寸的风险, 可能导致某经济主体的部分财富因汇率变动转移给其他经济主体。

二、汇率风险的规避技术

1. 传统的汇率风险管理技术。

传统的汇率风险管理技术包括保险和风险分散化。保险是通过支付保险费来避免损失的转移风险的方法, 实质上是用确定的损失 (支付保险费) 来规避可能遭受的更大损失的办法。但可保风险必须是很多企业或个人都面临的, 这些企业或个人彼此之间的风险状况不是高度相关的, 而且这种风险发生的概率在很大程度上是确定的。近年来, 欧美推出了类似于货币保险的品种, 对因汇率波动产生的损失给予一定补偿, 但我国的保险公司迄今为止还没有推出这种保险产品。

风险分散化是通过分散化的投资在投资组合内实现自然对冲, 消除非系统风险, 其结果是大大降低了单项风险资产的风险暴露程度。证券组合投资本身只能有效降低非系统性风险, 对于系统性风险却无能为力。而据美英有关经济学家测算, 在发达的证券市场上, 系统性风险约占总风险的一半以上;在不发达的证券市场 (如中国、巴西、印度等) , 系统性风险约占70%以上。这意味着即使耗费大量资金与精力研究证券组合投资, 也无法规避大部分市场风险。

2. 基本的衍生金融工具。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创新浪潮中, 各种新自由主义经济学说逐渐被接纳, 风险管理理论在整个金融理论中的地位也不断提高。马柯威茨资产组合管理理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和布莱克-舒尔茨模型这三大获诺贝尔奖的金融理论都为现代金融风险管理奠定了理论基础, 大量的数学、统计学、系统工程、物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也被应用于资产定价和风险管理的研究, 极大地丰富了现代金融风险管理理论, 形成了比较坚实的理论基础。在20世纪70年代, 为了解决新经济形势下的风险管理问题, 满足巨大的风险管理需求, 以及弥补传统保险服务和投资基金证券组合投资手段的不足, 期权等金融衍生产品被广泛推广。金融衍生产品组合管理作为实现金融创新的手段, 是金融企业用以解决客户特殊金融问题的一种方法, 使企业能够有效管理金融风险。涉及汇率风险的基本金融衍生工具主要为期货、远期、互换和期权。

(1) 利用远期外汇交易。远期外汇交易, 又称期汇交易, 是指外汇买卖双方成交后, 并不立即办理交割, 而是根据所签订的远期合同, 在未来固定的日期或可选择的日期, 按照约定的远期汇率办理交割的外汇买卖交易。可见, 借助远期外汇交易, 有关主体在受险伊始便将进行不同币别货币相互交换所依据的汇率由远期汇率固定下来, 使其未来实际收益或实际成本由不确定因素转化为可以通过远期汇率把握的确定因素, 从而使原受险部分不再作为受险部分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 远期外汇交易具有防范外汇风险的内在功能, 是防范风险的传统方法。

但借助远期外汇交易管理汇率风险也有成本, 这些成本包括: (1) 在买进 (卖出) 远期外汇的场合, 如果所买进 (卖出) 的外国货币在远期汇率中对本国货币或其他国家货币贴水 (升水) 则贴水 (升水) 为成本。 (2) 如果远期外汇交易是由外汇经纪商进行的, 则向外汇经纪商支付的佣金就是成本。这种金融工具运用的关键是要准确判断汇率变动的趋势。

(2) 利用外汇期货交易。货币期货交易与远期外汇交易在交易原理上十分相似, 即在买卖双方成交以后, 并不立即办理交割, 而是根据合同, 约定在未来的某一时日, 按既定的汇率办理交割。期货交易为交易者提供了一条转移现货市场价格 (即期汇率) 风险的途径。具体的转移方式是交易者在即期外汇市场和外汇期货市场上同时进行交易, 利用一个市场的盈利来弥补另一个市场的亏损, 从而达到转移外汇风险的目的。这种作法称为“套期保值”。

借助货币期货交易控制汇率风险, 有关主体需要付出以下成本: (1) 向期货经纪商支付的佣金; (2) 不能在受险时间内做短期投资而损失的保证金和佣金的利息; (3) 在受险时间伊始买进 (卖出) 有关外国货币的期货合同的场合, 若期货汇率低于 (高于) 买进 (卖出) 期货合同时的即期汇率, 则所买 (卖) 外国货币对本国货币或其他外国货币出现的贴水 (升水) 。

(3) 利用外汇期权交易。所谓外汇期权交易, 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远期外汇交易。期权合约的签署者 (一般为期货交易所等) 和持有者 (一般为企业或个人) 共同协商达成协定汇率, 持有者 (即期权的买主) 享有在合约期满日或者提前在某日选择是否按协定汇率购买或出售合约中明确的某种数量的外币的权力, 签署者 (即期权的卖主) 获得持有者所支付的保险费 (期权价格) 。

货币期权交易赋予了货币期权的买方以更大的回旋余地和灵活性。在远期外汇交易和货币期货交易中, 交易双方有必须履行合同的固定义务, 而在货币期权交易中, 货币期权的买方享有远期选择权, 既可以履行合同, 也可以不履行合同;既可以在此时履行合同, 也可以在彼时履行合同。由此可见, 借助货币期权交易实际上为货币期权的买方提供了双保险, 既可以保证其避免可能的经济损失, 亦可以保证其获取可能的经济收益。

(4) 货币互换。货币互换是指在一定时期内, 具有相同身份 (或均为债务人或均为债权人) 的互换双方按照某一不变汇率, 或直接或间接地交换不同币别货币的债务或债权, 以避免汇率风险。借助货币互换, 有关主体可以将对自己不利的货币交换出去, 再按事先约定的汇率将自己所需货币交换回来, 使自己的实际收益或实际成本通过约定的汇率固定下来, 从而达到控制汇率风险的目的。

三、外债汇率风险管理的其他策略

企业为了防范外债汇率风险, 应与银行建立一种长期合作的机制, 构筑合理的保值框架。企业和银行好比“鱼”和“水”的关系, 两者息息相关, 且银行在外债保值方面有专业的分析团队和丰富的工作经验, 企业完全可以选择银行所提供的多种保值业务, 并有效利用。在平时的管理工作中, 企业还应考虑以下问题:

1. 调整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

企业汇率风险归根到底还是企业的一项财务风险。为了能较好地实现风险管理的目标, 企业需要建立一个专门的组织机构对风险管理的整个过程进行具体规划。对于大规模企业来讲, 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应从两个层面进行调整:一是要适应企业股权结构变化, 逐步建立企业风险管理组织框架。董事会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最高决策机构, 可在董事会的下面设置风险管理委员会作为企业风险管理战略、政策的最高审议机构, 确保全企业风险管理战略的统一和风险管理的独立性。二是在风险管理的执行层面, 要改变行政管理模式, 逐步实现风险管理横向延伸、纵向管理, 在矩阵式管理的基础上实现管理过程的扁平化。详见下图:

董事会负责公司重大投资及各项业务活动决策, 并实施监督, 它对股东大会负责, 并承担财务损失的责任。在董事会中通常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 由风险管理部门主管及其他业务部门主管参与, 负责董事会的日常风险管理工作, 并定期向董事会报告。主要职责包括:制定风险管理的政策和流程;建立稽核检查制度和稽核处罚制度;监督各项措施的贯彻实施;定期检查风险程度;经常重新评估风险管理政策。

风险管理部门是风险管理委员会下设的、在风险管理和控制上独立于各业务部门和高层管理人员的风险管理执行机构, 它通常设有管理信息部、战略部和监控部。管理信息部的职责是负责风险管理信息的收集、筛选、整理、传递和报告等工作。战略部的职责是分析、评估企业所面临的主要风险, 制定公司的风险管理政策和风险管理流程, 建立风险评估量化系统以及相应的风险测量模型和标准等, 并针对各业务部门风险管理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修订、改进已有的风险管理策略及风险管理度量模型和标准。监控部的职能是根据战略组构建的风险度量模型对风险进行衡量, 随时监测各业务部门风险的发展变化, 并及时、全面地向战略部汇报企业的风险状况;监督风险管理策略的执行情况, 使各业务部门严格遵循风险管理程序, 并通过对各业务部门的工作审核评价其风险管理业绩。

各业务部门是各项风险管理策略的具体执行者, 对本部门的风险状况进行测量、监督, 并及时、全面地向风险管理委员会及风险管理部门报告。此外, 财务部可以为风险管理部门提供风险分析所需的资料, 以便其作出正确的决策;人事部门对于处理人员损失风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法律事务部可以提供相关责任风险的情况。

2. 建立偿债基金。

在企业流动资金比较充裕的情况下, 可以建立偿债基金, 根据“资产负债套期保值”原理, 为将来偿还外币借款提早准备, 根据一个切实可行的资金计划, 不断从外汇市场兑入该种外币, 在借款到期日进行偿还, 也就是让外币债务因汇率上涨所形成的汇兑损失被外币资产因同种外币升值带来的汇兑收益所抵消。

四、结论

财务风险管理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 它是由财务风险管理的组织系统、信息系统、预警系统和监控系统四个基本的子系统构成的。而外债风险的管理又是我国企业特别是民航运输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中的一个新课题。企业在管理外债汇率风险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多方面的问题, 要分析、选择适宜的金融衍生工具, 还需制定严格的制度和政策, 并设计与企业相适应的风险管理组织系统。而本文仅简要探讨了一些常用的金融衍生工具以及风险管理组织机构的构建。汇率变动趋势的判断也是风险管理人员需要关注的另一重要问题。另外, 我们利用外债的根本目的是解决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资金短缺问题。所以, 要避免外币债务风险, 根本上还是要保证投资项目的收益水平,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司编.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4

[2].房红.从日元债务看我国企业如何防范外币债务的风险.黑龙江对外经贸, 2005;5

[3].姜波克.国际金融新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

[4].魏刚.运用金融衍生工具规避外债的汇率、利率风险.金融教学与研究, 2006;5

上一篇:3D辅助教学软件设计下一篇:试验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