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成语英译技巧(精选6篇)
汉语成语英译技巧 篇1
汉语成语是一种高度概括的具有一定深意的词语,绝大多数情况下以四个字的形式出现。汉语成语一般除了本意之外还有更深一层的意义,多数是用比喻或者是典故的形式来说明一个普遍的现象或讲述一个道理。所以成语中往往存在着比喻等修辞效果,而且还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对于汉语成语的翻译,我们除了要保持成语本身的表面意义以外,还要注重结合多种英译方法表现出成语的深层含义。
一、汉语成语英译需要注意的地方
1.注意汉语成语的感情色彩
汉语成语的意义褒贬不一,我们在进行翻译时一定不能弄错,一定要注意正确表达出成语的感情色彩。
2.注意汉语成语语气
汉语成语的语气过重或过轻都有可能会影响成语要表达的意义,所以我们一定要掌握好成语的语气,进行正确的翻译。
3.注意兼顾译文的美化
汉语成语的翻译除了要求意义准确以外,还要兼顾译文的美化,要使成语读起来能够押韵和通顺,还可以采用英语成语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对成语进行美化。
二、汉语成语的英译技巧
1.直译
对于一些原义易于理解且易于翻译的成语,我们可以直接采取直译的方法进行翻译。在翻译时可以尽量保留成语中的比喻形象以及语言特点,这样可以使成语在保留原汁原味的同时给外国读者一种新鲜的感觉。比如,下面这个例子就是采用了直译的方法,打草惊蛇:to stir up the grass and alert the snake(相当于wake a sleeping dog)。这个成语的英译就做到了既准确又生动形象。
2.意译
有些成语如果直接进行翻译,读者会感到一头雾水,这个时候就要采用意译的方法进行翻译。比如,开门见山这个成语,如果我们翻译成“to open the door and see the mountain”,就很难让读者理解它的真正意义。如果我们能够根据这个成语要表达的实际意义翻译成“to come straight to the point”,那么读者就能很容易理解了。还有一些含有历史典故的成语,人们在使用时已经不是要表达它原来的意思,而是要表达它衍生出来的意思,这个时候我们也可以采取意译的方法进行翻译。
3.直译与意译相结合
有一些汉语成语无论是采用直译的方法还是意译的方法都不能准确又生动地表现出它的意义,这个时候我们可以采取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翻译。比如,走马观花这个成语,我们既要翻译出骑在跑着的马上看花的形象性,也要表达出它比喻匆忙、粗略地观察了解的深层含义。所以我们可以用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方法将走马观花翻译成“look at flowers while riding on the back of a gallon-ping horse,give a cursory glance.”采用这种方法进行翻译时需要注意尽可能地使翻译简短,不要出现过于冗长的情况。
4.借用同义成语
当汉语成语和英语成语在意译相同或相近的时候,我们可以采用直接借用英语同义成语的形式进行翻译。比如,汉语成语中的洗心革面和英语成语“turn over a new leaf”有着相同的意思,那么我们就可以直接进行翻译。
5.译文加上注释
针对有一些必须讲明典故才能表达其意义的成语,我们可以采用译文加注释的方法来进行英译。我们先将汉语成语的大致意思翻译出来,然后在后面加上简短的注释。
综上所述,汉语成语的英译比较复杂,所以我们必须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翻译,常见的翻译方法有直译、音译、直译和音译相结合等几种。在翻译的时候,我们要注意考虑到汉语的表面和深层两层含义,要兼顾成语的感情色彩和翻译的美感。
参考文献
[1]李庆生,郭著章.英汉互译实用教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
[2]张妍妍.汉英习语成语对等词典[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4.
浅析汉语成语英译技巧 篇2
汉语词汇中的成语就如同中国历史一般源远流长, 其内容丰富多彩, 表达言简意赅、含蓄深刻、形象生动, 是汉语言的精华, 是中国文化沉淀的结果, 带有浓郁的中华民族特色, 是中华文化中的瑰宝。汉语成语多为习用的固定词组, 多由四个字构成, 读起来朗朗上口, 很有韵律美, 这很符合中国人的语言审美习惯。在跨文化交际日趋频繁的今天, 汉语成语的英译显得尤为重要, 因为一个汉语成语的英译, 从某种意义上说, 就等于是一段中国历史的英译。因此, 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 准确的汉语成语英译是至关重要的。本文笔者结合自身的翻译实践, 总结了6种汉语成语的英译技巧即直译、意译、直译与意译相结合、套译、替换、译文加注释。
2 直译 (literal translation)
很多汉语成语生动、形象, 民族色彩和语言风格突出, 这一类汉语成语的英译技巧即为直译。直译就是既要全面准确地阐明原作的含义, 又无任何失真或随意增加或删除原作的思想, 同时还要保持原有的风格。有时甚至连原来的情绪或情感, 比如愤怒或窘迫、挖苦或讽刺、喜悦或幸福都不应忽视。直译可以完全保持原作的风格和民族特色。如下面直译例子。
有些汉语成语在英语中不一定有非常对等的英语成语, 但经过直译后, 目标语读者就能准确地理解译文的形象意义。如:前事不忘, 后事之师/past experience, if not forgotten, is a guide for the future;笨鸟先飞/a slow sparrow should make an early start;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not pleased by external gains, not saddened by personal losses;不遗余力/spare no effort/go all out/do one’s best;辞旧迎新/bid farewell to the old and usher in the new/ring out the old year and ring in the new;过犹不及/going too far is as bad as not going far enough/beyond is as wrong as falling short/too much is as bad as too little;和气生财/harmony brings wealth;既往不咎/let bygones be bygones;茅塞顿开/be sudenly enlightened;百依百顺/to obey in every way;牢不可破/to be so strongly built as to be indestructible。
3 意译 (free translation)
很多汉语成语在翻译时是不能采用直译的方法将其翻译出来的, 因为直译出来的译文会显得生硬难懂, 从而会使译文读者不知所云, 甚至会引起误会。对于这类汉语成语, 译者只能采用意译的方法来翻译。所谓意译, 也称为自由翻译, 它是只保持原文内容、不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或翻译文字。汉语成语英译时采用意译方法的情形很多, 若只是按照成语的字面意思直译或硬译, 其译文意义将会与原文意义大相径庭。如:水落石出/all secrets may eventually come to light (硬译:as the water level sinks, the stones are exposed.) ;海阔天空/to talk at random (硬译:with a vast sea and a boundless shy) ;开门见山/to come straight to the point (硬译:to open the door and see the mountain)
4 套译 (borrowing translation)
关于成语翻译, 许多翻译书上都谈到了套译这种翻译技巧。套译指在翻译时, 既不音译, 也不试用新词意译, 而采取折中的方法, 采用译入语语言文字中已有的词汇套用之。这样的翻译能使英文读者一目了然, 产生类似联想, 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汉语成语英译过程中采用套译的翻译方法, 有如下三种情形:形神兼顾的。如:“君子协定”套译为“an agreement of gentlemen”;“趁热打铁”套译为“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浑水摸鱼”套译为“fish in troubled waters”。只有神似的, 这类成语所占比例不小。如:“猫哭老鼠”套译为“shed crocodile tears”;“轻举妄动”套译为“a leap in the dark”;“原形毕露”套译为“show one’s colors”。对汉语成语按英语习语作个别文字调整。如:“挥金如土”套译为“spend money like water (“土”变成了water) ”;“沧海一粟”套译为“a drop in the ocean”
5 替换 (replacement)
许多汉语和英文成语具有相同的形象及表现形式, 翻译时译者就可采用替换的翻译方法。如“无风不起浪”除了直译法外还可译为“There is no smoke without fire.”还有一些习语和成语找不到等效的成语和习语, 这时, 在翻译中采用替换技巧就显得十分必要。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可译为“make bricks without straw (没有草梗就造砖) ”, 它们在意境上是一致的, 都表达的是如果做事缺乏必要的条件就很难达到目的。又如下面几例:赴汤蹈火/to go through fire and water;大海捞针/to look for a needle in a bundle of hay;洗心革面/to turn over a new leaf;过河拆桥/to kick down the ladder;小题大做/to make a mountain out of a molehill
6 译ann文ota加tio上n) 注释 (combination of translation and
有些汉语成语不是简单的一个词语或短语, 而是一个故事、寓言。在翻译此类汉语成语时, 若译者仅仅只是给出其字面意义, 而不加任何解释性的注释, 那么译文读者就不能理解其深层文化内涵, 从而也就不能很好地理解译文意义, 就会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失败。因此, 这类汉语成语的英译要求译者不仅要给出成语译文, 而且还要加上关于这类成语的故事及寓言等的注释说明。如:班女之才 (of a female) as capable as Ban Zhao/talented (Note:Historic records have it that Ban Nü, whose name is Ban Zhao, the younger sister of Ban Biao, a historian famous for his monumental work of A History of the Han Dynasty.However, the historian died leaving the writing unfinished.Ban Zhao was assigned the task and completed the writing.For her talent, Ban Zhao was also appointed tutor for the emperor and emperor’s concubines.)
上面谈到的六种汉语成语的英译方法与技巧是译者在汉语成语英译时应该考虑采用的。除此之外, 以下三点也是译者须多注意的。第一, 汉语成语具有独特的感情色彩。在不同的语境中, 褒贬意义兼有, 在翻译时, 译者应仔细斟酌, 做出准确的翻译;第二, 汉语成语语气的轻重各不相同;第三, 翻译汉语成语时, 在准确表达成语原义的基础之上, 译者还应尽量使译文达到“雅”, 使译文不但字句优美, 而且还韵味十足。
7 结语
综上所述, 汉语成语的英译是很复杂的,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一样, 因为一个汉语成语的英译, 从某种意义上说, 就等于是一段中国历史的英译。成语翻译对译者的要求极高, 除了要很好地掌握以上基本翻译技巧, 还应具备较强的双语文化能力。不同语言间的交流, 其实质就是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做出准确、易于为目的语读者所接受的成语翻译, 对于我们每一位翻译工作者来说, 是一项倍具挑战性的任务, 它需要每一位译者在现在以及今后的翻译实践中不断地摸索、不断地探讨。
参考文献
[1]郭晓莉.浅谈汉语成语的英译技巧[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4) :98-100.
[2]王宁.浅论汉语成语的英译[J].考试周刊, 2009 (35) :40-41.
文学语境下的汉语成语英译 篇3
现代汉语词典 (2005:173) 对“成语”的解释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汉语成语大多有四个字组成, 一般都有出处。有些成语从字面上不难理解, 有些成语必须知道来源或典故才能懂得意思。成语作为一种受文化影响而形成的语言形式, 折射出丰富的民族文化特色, 承载着厚重的民族文化信息和悠久的文化传统。而文学翻译涉及再现原作的文学性与美学价值等问题。因此要翻译好文学作品中的汉语成语, 不仅要确切地理解和领会其内涵, 还要尽可能保持其形象比喻、丰富联想和民族特色, 并保证行文的简洁性、凝练性。
本文拟从文学翻译的角度, 结合具体语境, 就中国文学名著中的汉语成语的英译进行探讨。
2. 语境与翻译
Langacker (1987/1991/1999) 认为, 意义并不是语言表达的内在属性, 而是在语境中, 在语言使用的实际场景中, 经过在线识解获得的。识解是以语言表达为目的对场景的概念化。构成话语的语言成分是意义识解过程中重要的输入要素, 但并不是唯一的要素。意义不是先在的和进行解码的对象, 而是需要语言使用者进行建构的, 其中涉及复杂的认知运作和广泛的百科知识。Hatim和Mason (1990:3) 将翻译看作是特定语境中的交际过程。
我们认为, 在翻译过程中, 译者要努力达到源语读者和目的语读者之间的认知语境共享。离开语境, 把成语孤立起来分析, 就难以确定成语的真正内涵。因此, 对文学作品中的汉语成语翻译时, 要结合源语语境, 注意源语的确切含义、语义的褒贬和语气的轻重等, 在译文中构建一个对等或尽量接近的语境, 使译文尽可能地保持原文的风格和文化内涵, 尽量使译文简洁、流畅。
3. 文学作品中汉语成语的英译方法
对汉语成语的理解, 既包括对其语言现象的理解, 还包括对其思想内涵和相关文化背景的理解。汉语成语的英译是两种文化的有机融合。
对于某一成语的翻译, 尽管词典和学者已总结出多个可选译文, 但一旦将成语置入特定语境中便会发现总结出来的参考译文不能直接拿来使用, 或与原意大相径庭, 这就给成语翻译带来了困难。我们认为, 成语翻译之所以难, 主要是由于大多数成语属文化负载词汇, 翻译过程中需要解决文化冲突、文化缺省等文化差异带来的问题;而且成语的联想意义 (associative meaning) 会随着语境变化而变化。
一般来说, 汉英两种语言在习惯、意义、形象等方面完全相同的情况很少, 尤其是成语, Nida (2001:111) 曾说:“两种语言之间, 在词组与句子方面相等 (equivalence) 的不是没有, 但比较少, 比较多的相当 (corresponding) , 而绝大部分既不相等又不相当。”因此在汉语成语英译中, 必须根据语境灵活采用翻译方法。
3.1 直译
人类思维的共通性特征决定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语言的使用上也会有相同之处。通过直译可尽可能地在译文中反映出原文独特的文化信息和审美价值, 同时, 又让译文读者了解汉语成语的文化内涵。例如:
(1) 好事不出门, 恶事传千里。 (施耐庵, 2002:180)
News of good behavior never past the door, but a scandal is heard of a thousand Li away. (Shapirol, 1993:576)
“好事不出门, 恶事传千里”可解释为:好事不容易被人知道, 坏事却传播得极快。如原文一样, 译文也采用了对照的形式, 并把“好事”、“恶事”、“不出门”、“传千里”通过直译, 既展现了原文形式上的平衡美, 又充分表达了原文内涵。
3.2 套译
套译就是用英语中意义相同的成语来翻译汉语作品中的成语, 而且它所引起的联想、形象、修辞色彩等也相同或相似。这是成语翻译的最理想境界。例如:
(2) 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 恭肃严整如此, 这来者系谁, 这样放诞无礼?” (曹雪芹, 2007:33)
“Everyone else around here seems to go about with bated breath”, thought Dai yu.“Who can this new arrival be who is so brash and unmannerly?” (Hawkes&Minford, 1973:90-91)
“敛声屏气”本意是抑制语声和呼吸, 此处指贾府的人在贾母面前谨慎畏惧的样子。Hawkes和Minford在译文中套用了英语习语“with bated breath”, 在意义和用法上完全与“敛声屏气”相对应, 既体现了成语翻译中的简洁性要求, 又达到了形式和功能上的对等。
3.3 意译
成语承载着重要的文化信息, 产生于不同的文化语境, 要在两种语言之间找到完全对等的表达, 在多数情况下是不可能的。因此, 对于汉语成语翻译, 如果用直译不能达意, 又没有英语习语可以套译, 这时便可考虑采用意译法。我们所说的意译是指译者根据成语所在的语境, 彻底吃透其含义, 以字面看来并不对应的译文达到与原作意义上的真正一致。例如:
(3) 宝玉接着又说:“还提什么念书, 我最讨厌这些道学话。……好些的, 不过拿些经书凑搭凑搭还罢了;更有一种可笑的, 肚子里原没有什么, 东拉西扯, 弄的牛鬼蛇神, 还自以为博奥。……”
“Don’t mention studying!”Paoyu continued.“I can’t stand such moral talk...The better ones are nothing but a hotch potch of classical tags, while the most ludicrous ones are written by ignoramuses who drag in this, that and the other to make up a monstrous mishmash, yet boast of their erudition!...” (转载自高嘉正、高菁, 2010:31)
句中成语“牛鬼蛇神”本意是牛头的鬼, 蛇身的神, 原形容虚幻怪诞, 后比喻社会上形形色色的坏人。唐朝杜牧在《李长吉歌诗序》中写道:“鲸呿鳌掷, 牛鬼蛇神, 不足为其虚荒诞幻也。”译者突破文字的表面, 把它译为“monstrous mishmash” (荒谬的大杂烩) , 既传神又确切。
3.4 补译
英译我国经典文学作品中的成语时, 我们不但要强调译文的标准流畅, 而且应注意保留原著的中国特色, 以便国外读者能逐渐了解和熟悉我国的历史、地理、文化、传统、习俗等。要达到这一目的, 译者有时得采用补译。
夏廷德 (2006:1) 指出译者应充分考虑目标读者在理解译文语篇时所具备的认知基础, 据此采用恰当的翻译策略和手段, 以实现翻译目的和跨文化交际。翻译补偿就是常用翻译手段之一。刘宓庆 (1999:194) 提出了关于翻译增补的四条规范, 即应有助于意义的全面转换;有助于语言结构的适度优化;有助于适度提高目的语的可读性;有助于接受者的交感及接受者的审美参与。这些规范也可用来约束汉语成语翻译中的补译。
3.4.1 直译加注释
为了尊重原文, 若上下文未显示寓意, 在不引起译文读者误解和不违背译文表达习惯的前提下, 可以采用直译加注释。这在翻译有历史典故背景的汉语成语时, 通过注释来解释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犹为适用。比如:
(4) “若真要葬花, 可谓东施效颦了;不但不为新奇, 而且更是可厌。”
“If so, she’s Dongshi imitating Xishi (Xishi was a famous beauty in the ancient kingdom of Yue.Dongshi was an ugly girl who tried to imitate her way.) , which isn’t original but rather tire-some.” (曹雪芹《红楼梦》杨宪益、戴乃迭译) (转载自杨卫红, 2009:126)
“东施效颦”源自《庄子·天运》:“故西施病心而矉其里, 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 归亦捧心而矉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 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 絜妻子而去之走。”后来用来比喻胡乱模仿, 效果极坏。杨宪益夫妇对此成语采用了直译加注释的方法, 部分补全了原文的文化语境, 以便于译文读者理解, 又不至于过于冗长而失去成语翻译的简洁性特征。
3.4.2 意译加注释
在汉语成语的英译中, 另一种常见的补译法就是意译加注释。比如:
(5) 香菱笑道:“好姑娘, 趁着这个工夫, 你教给我作诗罢。”宝钗笑道:“我说你‘得陇望蜀’呢。” (曹雪芹, 2007:572)
Baochai laughed.“You’re like the famous general:‘one conquest breeds appetite for another’.” (Hawkes&Minford, 1973 (vol.2) :453)
“得陇望蜀”源自《后汉书·岑彭传》, 光武帝刘秀使岑等率军攻打隗嚣所占的西城、上邽两地, 并说:“两城若下, 便可带兵南击蜀虏。人苦不知足, 既平陇, 复望蜀。”后来常用“得陇望蜀”的比喻义。这里宝钗是说香菱得寸进尺、贪心不足。Hawkes和Minford用“like the famous general (像那个著名的将军一样) ”, 试图译出这条成语背后的故事, 后边用“one conques breeds appetite for another”解释“征服一处又渴望另一处”, 通过意译加注释比较恰当地传达了成语的意义。
4. 结语
汉语成语孕育于中国历史和文化, 来源于典故、文学典籍, 涉及社会各层人物和生活百态。在成语翻译实践中, 具体采用何种翻译策略必须根据语境灵活处理。对文学语境下的成语翻译, 我们要首先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意义的完整传递, 在此基础上尽可能保留原成语的特色, 要注意在译文中保全原文的风格, 再现原作的文学性与美学价值。这需要译者具有严谨的态度, 不明确之处要查资料, 切忌望文生义。同时要进行长期扎实的翻译实践, 努力提高译者自身的双语能力、双文化能力和文学素养。
摘要:本文基于翻译中的语境观, 通过对中国文学名著中的汉语成语英译的实例分析, 探讨汉语成语英译的具体方法:直译、套译、意译、补译, 其中补译可分为直译加注释、意译加注释。文学语境下的汉语成语英译要灵活运用各种方法, 尽可能保留原成语的文化内涵, 使目的语读者和源语读者之间达到认知对等或接近, 保全原文的风格, 尽量使译文简洁、流畅, 再现原作的文学性和美学价值。
由汉语成语的英译看归化与异化 篇4
1 汉语成语的语言文化特点及汉英成语的差异
成语是人们长期沿袭使用的、结构基本固定的短语或短句。有些成语来自于古代经典或名著, 而有些成语来自于历史典故或口头用语等。成语具有意义的整体性, 而非其构成成份意义的简单相加, 其意思非常精辟, 往往隐含于字面意义之中;另外, 成语的结构较为紧密, 具有结构的凝固性, 一般情况下是不能够任意变动成语的词序, 不能抽换或增减之中的成份的, 其形式以四字格居多, 也有少量三字格和多字格。本文所指的成语是广义的含义, 即凡是社会上口传耳闻, 人们所经常使用的谚语和习语等都可以称为成语。
汉民族有着悠久的文化, 汉语语言也有其悠久的历史, 因此, 汉语也拥有大量的、丰富的成语。这些汉语成语不但蕴藏着非常丰富的文化信息, 还折射出我们东方民族一些独特的思维方式;而这种特有的思维方式它特别注重对事物的直观把握, 对语言的运用生动具体, 形象鲜明。例如“捧腹大笑”、“刀光剑影”等。中国人尊重历史、重视传统, 因此在汉语成语中有大量的历史典故和民间传说;如“卧薪尝胆”、“塞翁失马”等。此外, 中国人讲究和谐对称之美, 许多的汉语成语结构紧密对称、音韵协调优美, 如“七上八下”、“心服口服”等 (陈宏薇、李亚丹, 2004) 。
由于汉英两种语言和文化存在巨大差异, 汉英成语也存在着很多方面的差异。其一, 风俗上的不同。例如:“爱屋及乌”的英译为“Love me, love my dog'’。英国人对狗比较有好感, 常经用来比喻人的生活, 英语中有man's best friend (人之良友) , “lucky dog” (幸运儿) , “top dog” (重要的人) 等说法。但对中国人来讲, 狗往往让人们联想到令人厌恶的东西, 如“狗眼看人低”“狗腿子”“狗东西”、“狗改不了吃屎”等。所以“爱屋及乌”就不能译成“Love me, love the crow in my house”, 而是应该遵循英语文化的习惯, 找到合适的对应语 (邓炎昌、刘润清, 1989) 。其二, 文化背景上的不同。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自古就以农业为主, 因此, 成语中有很多都是与农业相关的。比如:“瑞雪兆丰年”;“揠苗助长”等。而英国是一个岛国, 大海在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很多成语与航海有关, 如:to sink or swim (好歹;不论成败) ;all at sea (无主意) 等。像这样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成语在翻译时很难在译入语中找到对应的成语, 因此,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该仔细斟酌, 不能生搬硬套 (陈安定, 1998) 。其三, 比喻上的不同。比如:“雨后春笋”这个成语, 汉语里经常用它来形容事物发展迅速发展和大量涌现, 而英语里就不会以竹笋作为形象来比喻了, 这是因为在英国土生土长的植物没有竹子, 而“bamboo” (竹子) 这个词也只是吸收来的外来词。所以, 英语里喜欢使用用“like mushrooms” (众多的蘑菇) 这一意象来表达同样的意思, 不能想当然的译为“just like bamboo shoots”。像这类的例子还有很多, 如:“杀鸡取蛋”译成“Kill the goose that lays golden egg”;“瓮中之鳖”译成“Like a rat in a hole”等等。
2 汉语成语英译的几种方法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 由于汉英两种语言存在有巨大的文化差异, 要把汉语成语的种种特色在译文中全部再现是非常困难的, 因此译者需要采取适当的翻译策略来确保主要信息的传递。
2.1 直译法
汉语成语常常用具体的描述来比喻抽象的概念, 在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不引起错误联想的前提下, 可以采用直译法, 也就是翻译的异化。值得注意的是, 直译并不是一字对一字的死板硬套, 而是照字面翻译, 不去做太多的引申和注释, 喻义自明。如:
猫哭老鼠The cat weeps over the mouse.
对牛弹琴play the harp to a bull.
天下乌鸦一般黑All crows are equally black.
在成语的汉英翻译中, 采用直译法, 可以把成语的原来的形象和文化色彩在译文中保留下来, 使译文能够产生异化的效果。
但译者也必须意识到成语结构的紧密性、意思的精辟性以及意义的整体性, 采用直译法会有很大的局限性。许多汉语成语如果直译成英文, 尽管译语读者能了解成语中每个字的含义, 但却很难理解和把握其整体意义。例如, 将“胸有成竹”直译为“have a bamboo in one's stomach", 这样的话译语读者就无法从字面意义上领会该成语的蕴涵意义, 而且还容易引起错误的联想。此时, 译者就应该舍弃该汉语成语中的比喻和形象, 采用归化法来传达其蕴涵意义, 即“have a well-thought-out plan before doing something”.
2.2 套译法
套译法属于归化, 是归化翻译方法的一种, 它指的是套用目的语中某个与汉语成语喻义相近的成语来进行翻译。有的汉语成语和英语成语他们具有相同的意义或隐义, 同时它们还有相同或相似的形象与比喻。如:
破釜沉舟burn one's boats
隔墙有耳Walls have ears.
有些英语成语与汉语成语比喻意义相一致, 虽然比喻形象有所差异, 但也可以套用。
如:
昙花一现a flash in the pan.
风烛残年have one foot in the grave.
不过对有些汉语成语来说它们本身并没有借用比喻, 而与其对应的英语同义成语却有比喻, 在遇到此种情况下, 若后者不具有浓厚的民族或地方色彩, 比喻比较朴实, 也可以采取套用的办法, 这样能够便于更有效的表达原作的思想内容。比如:
物以类聚Birds of a feather flock together.
少年老成an old head on young shoulders.
有的汉语成语原本是翻译的产物, 因此可以直接以英语成语回译。如:
以眼还眼an eye for an eye.
武装到牙齿armed to the teeth.
2.3 意译法
有时候在翻译汉语成语时, 用直译和套译的做法都不太妥, 那么为了保持原作思想内容的完整性, 就要考虑牺牲原文引用语的风格, 配合上下文来进行意译了。如:
立竿见影get quick result.
归心似箭be very anxious to return home
意译法也是归化翻译的一种方法, 它能够简洁明快地反映出成语的喻义, 虽然有时候这种方法难以保全成语的文化特色和具体形象。
2.4 加注法
有时候为了使读者更好的理解成语的意思, 在译文中需要添加一些读者理解成语所需的文化信息和背景知识, 这就是加注法。加注法的特点在于既能够保留成语的比喻形象和文化蕴涵, 又能使译语读者能够理解和接受, 是对异化法取长补短的补充。
汉语成语中的许多典故, 而且这些都蕴涵丰富的文化信息。如拿“叶公好龙”这个典故做一例子:
“叶公好龙”可以直译为Lord Ye's love of dragons, 然后另加注释:Lord Ye was fond of dragons that he adorned his whole palace with drawings and carvings of them.But when a real dragon heard of his infatuation and paid him a visit, he was frightened out of his house for his life.
2.5 增译法
除了运用注释提供成语的背景知识之外, 译者还可以运用增译法在译文中直接增补理解成语所需要的相关信息, 如:
你这是在班门弄斧。
You're showing off your proficiency with an axe before LuBan, the master carpenter.为了便于读者理解, 译者在译文中先增译了showing off your proficiency, 点明了“班门弄斧”的喻义, 又增译了理解成语所需的背景知识, 即鲁班是一名master car-penter。
这样的处理方法不仅简洁明快, 而且兼顾了意义的传达及文化上的交流, 同样也弥补了异化法的不足之处。
3 汉英成语的英译中归化与异化的把握
通过上面几种汉语成语英译方法的分析, 我们应该明确的是, 无论采用以上哪种方法, 译者的目的都是要忠实准确地传达汉语成语的文化内涵, 促进汉英文化之间的交流 (关于翻译的标准、译者的目的, 谭载喜, 2000、许钧, 2003都有论述) 。在以文化交流为目的的翻译的过程中, 不可避免的难题之一就是归化与异化的问题。要把握好归化与异化的度, 首先我们要回到翻译的标准。翻译的过程不仅涉及两种语言的转换, 从更严格的意义上来说, 涉及两种文化的转换。由于语言的社会符号性, 作为交际工具, 它既具备交际功能, 又承载表达意义, 因而意义与功能应作为翻译标准的两个方面, 这两个方面好似一张纸的正面和反面一样不可分割 (Newmark, P.1988) 。许多研究已经证明翻译中的“对等”与“等效”可望而不可及, “意义相符, 功能相似”这一翻译标准便为广大译者所接受与遵循 (Eugene A.Nida, 1993) 。在汉语成语的英译中, “意义相符, 功能相似”的英文对应语是很难找到的。所以译者要综合运用以上所谈到的几种方法, 尽最大可能的保留和传递汉语成语的语言特色和文化特点。
3.1 归化与异化的含义
异化的基本内涵在中国始于一千多年前的某些佛经翻译家, 即求质、求信之谓, 与译界常说的直译相近。归化的提法, 则在信字的条件下强调达、雅, 与译界的意译论相近 (黄振定, 2004) 。
例如, 成语“守株待兔”, 有的人这样翻译:stump and waiting for a hare.然后再加以注释“From the story ofa peasant who, seeing a hare run headlong against a tree-stump andbreak its
neck, abandoned his plough and waited by the stump in thehope that another hare would do the samething.”这种方法来处理。
这种处理方法从上下文来看, 还是比较得体的, 这显然是异化法。这种翻译方法能够使汉语成语中的比喻形象和文化蕴涵都得到了传递和保留, 译文读者通过直译的加注了解了成语背后的典故, 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译文。
然而这个成语, 也有译者把它译成:Waiting for gains without pains.这样处理很容易让译文读者联想到“No pains no gains”的习语, 显然译者是采用了归化的方法, 使译文显得亲切、地道、简洁、自然。
3.2 归化派与异化派的分歧
无论归化论还是异化论, 其最终实现目标是要看译作能否最佳近似于原作。但像英语和汉语这样的文化差异极大的两种语言, 很多原汁原味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抗翻译的。实际上归化派与异化派的分歧焦点就是在于对那些抗翻译的部分做怎样的的处理。异化派尝试采用异化的方法去传达, 使译出的内容能够产生异化的效果, 能够让读者体会到异国风味的感觉, 这确是有一定价值。但是如果异化处理的内容达不到应有的审美效果, 这种异化就不能说是与原文靠近了, 相反它可能会离原作更加遥远, 因为源语读者在读原作的时候不可能有生硬或异化的感觉。归化派在这种情况之下, 则尽可能充分利用母语优势, 试图使译文贴近译入语, 使入语的读者读了译文后能够产生源语读者读原文时产生的类似的审美效果。即达到意义和功能传输上的最佳近似 (黄振定2004) 。
例如, 有的译者把“平时不烧香, 临时抱佛脚”这一成语直译为:“When times are easy, we do not burn the incense;but when the trouble comes, we embrace the feet of the Buddha.”这一异化的译文虽然保留了汉语受佛教影响深厚的文化特色, 但对于那些不是太了解佛教文化的英语读者来说, “burn the incense”和“embrace the feet of the Buddha"这些部分恐怕很难理解, 还可能会导致错误的联想。而归化论的译者把这一成语译为:Worship God everyday;not just in times of adversity.这样的译文不仅准确地传递了原文的喻义, 还使译文读者读起来感觉流畅自然, 理解起来也毫不费力气。两相比较, 虽各有优劣, 归化译法显然胜算多一些。当然过度的归化法也是错误的, 因此在具体的翻译中, 译者一定要把握好归化与异化的度。
3.3 归化与异化动态的灵活运用和有机结合
越谈归化译法、异化译法, 越不能放松对原作内容、风格和意义的理解与遵守。否则, 归化译法也好、异化译法也好, 很容易随兴所至、沦为胡译或乱译, 这是要慎之又慎的。因此, 译者应该结合原文, 动态的把握归化与异化的度, 将这两种译法有机结合起来运用。在汉语成语的英译过程中, 要把握好“度”。特别必须要注意是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 需要注意对同一成语的译法不不是固定不变的, 二是需要根据上下文的不同进行灵活处理。
如:“成事在天, 谋事在人。”一般译为英语:“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但在下面的句子中, 却要做出改变。
“谋事在人, 成事在天”, 咱们谋到了, 靠菩萨的保佑, 有些机会, 也未可知。???《红楼梦》第六回) Man proposes, Heavendisposes.Work out a plan, trust to Buddha, and something maycome of it for all you know.
由于菩萨 (Buddha) 是佛教词语, 而God却是基督教词语, 因此上例中的译文需要变化, 否者就会造成矛盾, 所以, 还是应该把“God”改成“Heaven”比较好。
第二, 对一些成语含有较明显的地方色彩或民族色彩, 或者成语中附有一定的地名、人名的话, 在翻译的时侯, 注意一般不要互相替换。例如:
说曹操, 曹操到。英译时可以考虑借用英语成语:Talk of the devil and he will appear。
有些译本用Tsao Tsao代替devil, 既利用了英语的架子又保留了汉语成语的特色。但是曹操是历史人物, 与上下文无联系, 对英语读者来说, 造成突兀之感, 所以这里还是用归化法或者加以注释较好。
第三, 需要注意在译文中保全原文的风格。如果成语是通俗口语, 就要翻得生动活泼一点;若成语是古语, 那就要翻得古雅些, 如:
“这断子绝孙的阿Q!”远远地听得小尼姑的带哭的声音。 (鲁迅)
“Ah!Q, may you die sonless!”…
已所不欲, 勿施于人。
Do not do unto others what you would not want others to do un-to you.
第四, 要注意尽量使译文简洁、流畅。使用归化法能够使译文读起来顺口, 听起来也悦耳。例如:“看菜吃饭, 量体裁衣”这对成语极其简洁对称, 如果直译成:to eat your rice according to the dishes served, measure the man before cutting the cloth, 就显就得不够简洁, 也不够对称, 而且念起来也不顺口, 不如采用归化法来翻译:to fit the appetite to the dishes and the dress to the figure, 虽然用字少, 但意思却很清楚, 保持了原文的对称、简洁、流畅的特点。
4 结论
语言与文化相互依赖、相互影响。;文化对语言有制约作用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 就没有文化;语言也是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 反映着文化并受文化的影响。进一步而言, 语言也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特征, 它即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又蕴藏着该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以及对人生的看法。而翻译是跨文化的交际活动, 它不仅是语言的转换, 更是文化和思维方式的转换。文化的共性使这种转换成为可能, 而文化的个性给这种转换造成了种种难以逾越的鸿沟。所以说, 在实际翻译实践中, 归化与异化的争执是没有多大意义的, 译者应当综合这两种手段, 对归化和异化进行灵活的处理和有机的结合, 达到“意义相符, 功能相似”的翻译标准。但是从翻译的宏观层面来看, 译者采用哪一种取向实际上会受到多种其它因素的影响, 如诗学观、政治意识等因素。所以在就某一具体翻译作品进行研究时还需要考虑这些宏观层面的因素。
参考文献
[1]Newmark P.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London: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 (UK) Ltd, 1988:101-102.
[2]Eugene A, Nida.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3:52-53.
[3]谭载喜.翻译学[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0:108-110.
[4]许钧.翻译论[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3:96-97.
[5]陈安定.英汉比较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8:101-115.
[6]邓炎昌, 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32-33.
[7]陈宏薇, 李亚丹.新编汉英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75-80.
浅析汉语连动式的英译技巧 篇5
英汉语句子有着不同的结构, 英语句子结构是语法的, 汉语句子结构是语义的。[1]连动式在汉语句中很常见, 在英语中却没有, 因此找出汉语连动式的翻译方法对汉英翻译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由于汉语重意合的特点, 汉语连动式的动词之间存在着不同的语义关系, 本文就语义关系的不同对连动式进行分类并找出其对应的翻译技巧。
二、汉语连动式的定义和特点
“汉语句子中一个主语可以对应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词作谓语;它们之间不用关联词连接, 但在意义上都与同一主语形成主谓关系, 而且互相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这种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词连用称作连动式。”[2]如:他生病住院了。
汉语连动式有以下特点:1.连动式的几个动词共享同一主语。如 “你叫他过来。“叫”和“过来”这两个动作的发出者不同。2.连动项之间无停顿, 书面上不能有逗号, 动词项之间也不能有连词。如:她每天唱歌跳舞。“唱歌”“跳舞”之间可以短暂的停顿, 不属连动式。
三、连动式中动词之间的语义关系及翻译技巧
汉语连动式是比较特殊的句式, 句式形式貌似松散, 语义联系却非常紧密。[3]连动式的动词之间的语义关系复杂多样, 在翻译连动式时, 首先要搞清动词间的语义关系。汉语“连动式”中可能出现的各种语义关系有如下几种。
1.目的关系, 即后一个动作是前一个动作的目的。如:
(1) 她吃水果维持健康。译:She often eats fruits to maintain her health.
(2) 他递交辞职报告辞职了。译:He handed in his resignation to resign.
“维持健康”是“吃水果”的目的, “辞职”是“递交辞职报告” 的目的, 译成英语时可用动词不定式来表达目的。因此, 语义关系为目的关系的连动式可以译成V+ to do的结构。
2. 因果关系, 即后一个动作是前一个动作的结果。如:
(1) 他生病住院了。
He was in hospital because he was ill./
He was in hospital because of being ill.
(2) 他挪用资金坐牢了。
He was caught in prison because he embezzled funds./
He was caught in prison because of embezzling funds.
“住院”是“生病”的结果, “坐牢”是“挪用资金”的结果。因果关系的汉语连动式, 可译成原因状语从句或because of +V.ing结构。
3.方式关系, 即第一动作是第二个动作进行的方式。如:
(1) 昨天, 我坐火车去北京了。译:I went to Beijing by train yesterday.
(2) 孩子用铅笔写字。译:Children write with pencils.
“坐火车”“用铅笔”分别是“去北京”“写字”进行的方式, 表示方式的动词都被译成了介词短语。可见, 此种连动式可翻译成V+prepositional phrase.
4.伴随关系, 即两个动作同时发生, 一个动作用来修饰另一个动作。如:
(1) 她捧着一束花走进门。
She walked into the door, holding a bunch of flowers in hands.
(2) 他望着远方, 回想起童年。
Staring into the distance, he recalled his childhood.
“捧着一束花”是伴随并修饰“走进门”这一动作的, 因此可将 “捧着一束花”译为英语中的伴随状语。英语中用动名词短语作伴随状语, 因此可译为sentence + V.ing的形式。
5.连贯关系, 即动作或行为一前一后连续发生。此种连动式翻译时直接按动词出现顺序逐一翻译, 再用“and”连接即可。
(1) 他低下头哭了。译:He lowered his head and wept.
(2) 爷爷笑着走开了。译:Grandpa laughed and went away.
四、结束语
以上对连动式动词间的语义关系进行了总结, 并分析了不同语义关系类型的连动式的翻译方法。经分析, 只有属于连贯关系的连动式译成了“and”连接的并列谓语, 在大多数情况下, 需把连动式中的一个动词译为英语句中的谓语, 而将另一个动词转换为英语的非谓语动词或从句或介词短语。本文仅分析了连动式中最常见的双项式, 尚不全面, 还有待做进一步深入的探讨。
摘要:连动式是汉语中的特殊结构, 连动式的几个动词之间存在着不同的语义关系, 该文就语义关系的类型对连动式进行分类并找出其对应的翻译技巧。只有少数连动式可译为英语的并列谓语, 大多数情况下, 需要根据语义关系把连动式的一个动词译为英语句子的谓语动词, 而把剩余的动词转化为英语句中的非谓语动词, 介词短语或从句等。
关键词:连动式,语义关系,翻译技巧
参考文献
[1]马秉义.英汉语句子结构常式比较 (杨自俭主编) .英汉语比较与翻译[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2]孙万彪, 王恩铭.高级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汉语成语英译技巧 篇6
在汉英口译的过程中, 讲话人常常会引用汉语中一些名言、谚语或经典诗句来强调自己的观点。由于汉语谚语或引语包含丰富的文化内涵, 同时还伴有对仗、押韵等语言表现形式, 因此要将其内容和效果用英语准确体现出来并非易事。
一、加强积累、准确记忆
经过多年的研究和积累, 众多笔译工作者已经基本完成了对汉语中一些常见谚语、成语和诗句的英译版本的收集和整理。例如有口译教材将汉语谚语的英译大致分为三类:一是形同意合类, 例如钱钟书先生将“吃一堑, 长一智”英译为A fall into the pit, a gain in your wit, 其形式和意思和中文原文都极为契合;二是形似意合类, 例如“爱屋及乌”, 英语中早有对应的love me, love my dog;三是形相远而意相近类, 例如“五十步笑百步”对应英语中的The pot calls the kettle black。建议口译教师在教学时应首先要求学生先对出现频率高的内容要在理解译文的基础上最好能够熟记或背诵。
强调学生在学习中进行相应的背诵训练有两个目的:一、对于已有现成英语翻译或者在英语中存在对应说法可以直接套译的汉语谚语或引语而言, 最佳的口译方式就是将已有的版本原文照搬。例如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在2014年的两会记者招待会上谈到中国和拉共体国家关系时, 引用了唐朝诗人王勃的诗句“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现场口译员翻译的版本———Bosom friends from afar bring a distant land near已经接近笔译教科书式的精确, 在形式的对仗、押韵和语意的传达上几乎完全对等, 不难看出这并非译员临时想出的译文, 而更多是得益于平时的积累。同时教师也需要意识到, 面对现有得成百上千条汉语谚语和引语的英语翻译, 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很难全部掌握。因此需要教师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积累来判断出最常用的谚语和引语, 为学生划定一个背诵和记忆的范围。例如不少讲话人在欢迎辞里会引用《论语》中孔子的一句名言“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 这句话已有固定的英语表达———It is such a delight to have friends coming from afar, 因此在学习时教师应要求学生必须熟记此类内容。二、在教学中可以将谚语和引语的口译视作学生从笔译向口译学习转换的一个过程, 通过记忆和背诵一些常见谚语和引语的英语译文, 学生在积累背景知识的同时, 也可以从中摸索出一套这类内容的翻译模式, 比如在背诵了“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的翻译之后, 遇到翻译意思相近的古语“相知无远近, 万里尚为邻”时, 可以鼓励学生举一反三, 借鉴前者英语译文中的bosom friends, afar, distant land甚至整个句式来辅助后者的翻译。
二、直译和意译双管齐下
在翻译汉语中有些谚语和引语的时候, 光是记下固有的英文表达, 然后一字不差的译出并不能完全传达出讲话人的意图影响听众的理解, 这时教师需要指导和鼓励学生在将原文的字面意思翻译出来之后, 再根据特定的上下文做一个意译的补充。例如翻译老子的名言“治大国如烹小鲜”, 如果仅仅直译出字面意思To run a big country is like cooking a small fish, 可能有的听众由于文化差异或理解不到位不能很好领会老子这句话的精妙之处。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再用英文对这句引用做一个补充, 例如do not overdo it (不能做过头了) 。这样的教学方式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强化了他们对原文的理解能力。又如一位中国代表在一次某国际组织召开的大会上发言时引用了一句中国的俗语“羊毛出在羊身上”, 如果仅仅译成Without a sheep, there can be no wool, 其他国家的代表也许不能当场理解中国代表的意图, 联系到这个会议的主题是关于提高该组织成员国的会费, 中国代表是在借这句话阐明立场时, 译员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上the fee will be shared by the member countries anyway。如此将直译和意译相结合就达到了形式和内容上的统一。
三、直接意译
以上介绍的两种技巧是在谚语和引语口译时应首要考虑的做法。但是前文也提到, 由于口译的特点, 译员在现场往往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来保证从形式到内容的完整诠释, 译员也有可能突然忘记场下积累的固定译法的情况, 或者某些特定的谚语和引语 (例如歇后语) 根本无法通过直译的方式让听众理解。在上述情况下, 译员就只能退而求其次, 采用意译的方式。
例如上文提到的记者招待会上, 王毅外长在谈到中国与拉共体国家关系时, 还引用了另一位唐朝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的诗句“更上一层楼”, 由于此处引用的诗句较短, 如果直译成by climbing to a higher level, 显得有些突兀, 所以译员在现场就使用了意译的办法, 联系上下文译成taking this relationship to the next level (将这一关系推进到下一个阶段) 。
四、结束语
汉语中的引语和谚语由于其自身的特点, 让口译员现场处理起来十分棘手。但是这样的内容又不能漏译甚至错译, 因此教师在口译教学中应该指导学生按照循序渐进方式进行处理, 即根据引用的语境、自己的语言表达和翻译能力判断是使用套译、直译、意译还是几者相结合的方式来处理, 从而保证这类特殊内容在英语的传递效果。
摘要:本文从口译教学的角度分析了汉语中的引语和谚语在英译时应遵循的一些处理技巧, 通过研究大量的口译实例为口译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此类内容的专项训练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方案。
关键词:引语,谚语,直译,意译
参考文献
[1]仲伟合.全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 (MTI) 系列教材-同声传译[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
[2]梅德明.中级口译教程 (第三版) [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0
[3]范仲英.实用翻译教程[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4
[4]许渊冲.唐诗三百首新译[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8
【汉语成语英译技巧】推荐阅读:
汉语成语的英译技巧01-19
功能对等视角下的汉语数字成语英译策略研究12-29
汉语成语08-20
汉语成语对外07-14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成语08-29
汉语成语的来源及结构关系06-03
藏族地区使用初中汉语文1-6册成语09-25
汉语习语的英译06-04
汉语新词的英译论文05-24
英译汉中成语的使用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