欺诈上市

2024-11-07

欺诈上市(共5篇)

欺诈上市 篇1

摘要:会计欺诈行为在近年来经常出现在上市公司中, 因此, 防范与治理上市公司会计欺诈行为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文章首先从国内外对上市公司出现的会计欺诈行为的研究出发, 揭露上市公司欺诈的现状, 以及上市公司出现会计欺诈的原因和影响, 从而得出治理上市公司会计欺诈的各种方法。

关键词:会计欺诈,上市公司,造假

一、上市公司会计欺诈的影响

(一) 会计欺诈对上市公司的影响

会计是反映过去的经济活动, 过去的成就和不足作为会计信息的主要来源, 如果出现会计欺诈行为, 不仅不能满足相关要求, 将削弱了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 企业的成活率和成长也将遭到损失, 而且会计自身的功能得不到体现, 还会造成严重的失误, 致使公司面临巨大的经济损失。

(二) 会计欺诈对投资者的影响

在经济社会中, 股东和债权人是企业的主要资金来源, 是否投资作为一个商业决定, 必须有一个大的、准确的会计信息。如果投资者所看到的是虚假的会计资料, 那么投资者的利益将会受到威胁, 甚至有可能会损失巨大。

二、上市公司产生会计欺诈行为的原因

(一) 会计欺诈问题产生的内部原因

1. 获得融资支持

上市公司上市的最大的好处是上市公司的股票在资本市场上, 股票有公司自己的一部分, 然后设置一个价格, 让这些股票在市场上交易。但是按照我国《证券法》规定, 企业公然发行新股, 应该具有健全且运转优秀的组织机构, 具备连续盈余实力, 财政状态杰出, 最近三年财务会计文献无不实记录。因此为了满足《证券法》和《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的原则, 一些操作条件不好, 融资能力不佳的公司, 将不可避免地对公司的财务报表作出不实报告, 以满足自己想要上市的愿望。

2. 规避潜在退市风险

自1998年4月22日, 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宣布, 该国将有一个特殊的处理证券交易所的财务或其他异常情况 (特别处理) , 即我们常说的ST股。如果一个公司被戴上了ST的帽子, 那么它代表着向投资者提示市场风险, 指导投资者进行理性投资, 如此上市公司大概会面临着退市的风险。

3. 追逐利润

上市公司是以盈利为最大目的的经营主体, 为了得到盈利, 通常一些相关的人, 如公司的大股东、独立董事、审计师、会计师、律师等勾结在一起, 他们利用各自的权限共同欺骗其他利益主体, 以达到瓜分利润的目的。

(二) 会计欺诈问题产生的外部原因

1. 从业人员的素质偏低

中国的会计人员必须遵守会计职业道德和不得会计欺诈的具体规定, 所以不做假账是一个合格的会计人员应遵守的基本准则。但是, 有些会计人员自身觉悟较低或者为了保住自己的饭碗, 听信管理人员指使进行会计造假, 导致了我国上市公司会计欺诈问题的屡屡发生。

2. 监管不到位

我国的会计监管分为单位内部监督、政府监督和社会监督三种类型。其中, 政府监管可以发挥很好的作用, 但在政府部门的会计监督权的实际行使, 现有的法律法规不合理分工和布局的监督权的水平, 造成了政府部门的多头监管现象的发生。

三、上市公司会计欺诈分析———以万福生科为例

在2012年半年报中万福生科被发现的造假。在2012年半年度陈述中, 该公司虚假增加营业收入18800万元, 虚假增加营业成本14600万元、虚加增加净利润0.4023亿元, 造成假的数据量比较大, 从而导致该公司在2012年财政报告和方向改变上半年并没有透露该公司在上半年生产等, 情节严重。故立即被湖南省证监局备案调查。万福生科发出通知, 说明在2008年至2011年间, 近九成的收益为“造假”所得。

从表1中可以看到, 万福生科2012半年度财务报表和实际销售收入82310000元, 增加188000000元与270000000元;现实的情况是损失13680000元, 盈利26550000元是虚增的, 虚增了利润40230000元。另外, 杜撰了一整套的出售条约、凭证及出库凭据等。2012年中报更正中, 排名前五位客户, 湖南启东佳美食品公司虚假销售收入14150000元, 而是2230000元;中意糖果公司虚报销售收入为0.1342亿, 实为1190000元;而之前的傻牛食品厂和怀化小丫丫食品公司竟然从该公司的五大客户以前的列表中除去了。

数据来源:万福生科 (湖南) 农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半年度报告。

四、造假原因分析

首先, 获得上市资格。如果万福生科不进行会计信息欺诈, 其在2011不能上市。根据万福生科各方面资料显示, 2008~2011年, 该公司净利润分别是0.256582亿元、0.395639亿元、0.55554亿元和0.602686亿元, 四年内净利润总额为18100万元。其中在净利润1.6亿元是杜撰的, 实际上四年净利润总额只有0.2亿元左右。

其次, 获取估值泡沫。股市泡沫有两种:管理和估值泡沫。估值泡沫比较容易分辨出来, 最直观的就是看市盈率水平, 假如一个有着非常多的样本的行业, 那么能够基本判断产生了估值泡沫。此种估值泡沫同时也是经济史上有名泡沫的显著特点, 虽然较好的辨别, 但投资者却不容易抽身。

五、治理上市公司会计欺诈的建议

(一) 治理上市公司会计欺诈的内部建议

1.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建立完备、合理的内部控制机构, 明确各管理层的责任, 形成良好的控制系统, 设立严谨、正规的现代管理体系;适当的管理参与制度, 给员工机会参与日常监督工作, 在管理上更加明显, 防止发生欺诈行为;完善独立董事制度。

2. 改善公司的股权结构

上市公司发生欺诈行为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公司的权利过于集中于极个别人手中。要想提高公司的治理效果, 必须让不同的利益主体之间既相互配合又相互制约, 其中一个重要的做法就是改善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

(二) 治理上市公司会计欺诈的外部建议

1. 完善惩罚机制

中国对会计信息造假的惩处方式主要是内部的批评和谴责, 通常不追究刑事责任。如果进行会计信息造假的相关公司和负责人没有得到应有的处罚, 就会使得会计欺诈的预期的成本大大减少, 甚至通过拉关系就能让自己免受处罚。因此, 有关部门必须增加对上市公司违法行为的惩罚, 惩罚的成本比会计欺诈的效益更高。

2. 加强各部门合作

加强单位内部与政府部门和会计师事务所的合作, 发挥好各个主体在监督方面的优势。单位内部应该制定相应的对策, 政府部门也应该精简机构, 这样才能避免令出多门。因此, 我们一方面是对注册会计师民事责任的法律规定, 另一方面增强会计师事务所的独立性, 将会计师事务所的咨询与审计业务相分离, 一个公司不允许同时在一个公共会计公司进行咨询与审计业务。

六、结论

会计欺诈是一个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 管理会计欺诈必须从各方面入手, 标本兼治是根本。文章以万福生科会计信息造假为例, 通过一系列对万福生科报表数据的研究与探讨, 总结出会计欺诈可能导致上市公司股票跌停、面临终止上市等后果, 而且会计欺诈正常的资本市场秩序带来影响, 减少会计函数的使用。根据法律规定, 有效监督, 预防, 检测等是必不可少的。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发现的问题, 不断完善法律法规, 加强监管, 完善奖惩机制, 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教育和素质教育,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参考文献

[1]李英.会计欺诈成因与防范[J].商业经济, 2008 (07) .

[2]陈骏.从“内部人”现象看上市公司会计欺诈[J].商业经济, 2005 (02) .

[3]冒宁燕.浅析会计欺诈的行为及其对策[J].财会研究, 2009 (09) .

[4]姜运宏, 李娜.浅析上市公司会计欺诈行为[J].北方经贸, 2006 (05) .

[5]刘钟声.中美企业会计欺诈比较与反思[J].财务与会计, 2003 (01) .

上市公司财务欺诈成因分析及防范 篇2

关键词:上市公司;财务欺诈;防范措施

一、 上市公司财务欺诈概述

中国资本市场作为新兴证券市场,上市公司治理不完善、信息不透明问题依然严重,部分上市公司利用制度的缺陷和信息不对称的优势,人为调节盈余质量、粉饰业绩,特别是在后金融危机的时代背景下,財务欺诈更有越演越烈之势。这直接加剧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保障、企业融资的难度。如何保障投资者的利益,防范财务欺诈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国内学者认为上市公司财务欺诈是指会计活动中相关当事人为了逃避纳税、分取高额红利、提取秘密公积金等谋取私利的目的,事前经过周密安排而故意制造虚假会计信息的行为。即上市公司管理层在私利的驱动下,凭借自身信息优势和管理者的身份,事先伪造虚假会计信息,诱使利益相关者做出可满足管理层私利的决策,其产生的危害可能极其恶劣。近年来,上市公司财务欺诈屡禁不止。海外有大型知名跨国公司:安然公司、施乐公司、世界通信公司等;国内有绿大地、蓝田股份、银广夏等。层出不穷的财务欺诈案件,严重打击了投资者的信心,影响证券市场的稳定发展。

二、 上市公司财务欺诈成因分析

上市公司财务欺诈产生一般可归纳为:动机、机会、造假成本三个方面的因素。若上市公司财务方面受到多个因素叠加影响,其欺诈的可能性将大幅度的增加。就目前而言,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欺诈产生的原因主要是:融资和捞取政治资本。公司高管为实现自身私利,可能虚构财务报告,诱使利益相关者做出与实际不符的错误决策。

(一)上市公司财务欺诈动机分析

我国上市公司壳资源的稀缺和利己主义盛行已是不争的事实,其中地方政府的包容和公司高管的贪婪正是上市公司财务欺诈主要动机。具体来说,

第一,地方政府受政绩考核驱动。部分企业在上市之前,就面临巨额债务、设备陈旧、员工众多等诸多涉及民生的社会问题。故地方政府在掌握详细资料的情况下,仍旧鼓励甚至协助当地企业包装上市,企图通过财务欺诈完成由地方政府难以解决民生的问题转换成资本市场投资者注资填补的转变,达到地方政府政绩考核标准。

第二,上市公司管理层受利益驱动。上市公司规模巨大,作为管理者可获取外部投资者难以获取的内部信息和公司内部人员职位的升迁的权利,凭借自身信息优势和人员安排的管理权力,上市公司管理层可以轻易操纵企业对外报送的信息,在不断融资的同时,掏空上市公司。

(二)上市公司财务欺诈机会分析

上市公作为是连接实体经济和资本市场的重要环节,创立之初,便以解决企业的资金需求和拓展利益相关者的投资渠道为最终目标。但是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建立时定位的偏差和制度的不完善为财务欺诈者提供了可趁之机。具体来说,

其一,公司治理不完善。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董事会董事长化、监事会亲信化、独立董事花瓶化以及随之产生导内部控制失效的现象,公司治理流于形式。不能相互制衡和监督的组织结构,为财务欺诈创造条件。

其二,我国资本市场创立之初即是为了解决国有企业的融资难题,这种明显偏向卖方市场的行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影响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的公平交易,致使财务欺诈者借助明显的漏洞,牟取暴利。

(三)上市公司财务欺诈成本研究

我国《公司法》、《会计法》和《刑法》对财务欺诈违法者的处罚力度明显偏轻,且涉及民事赔偿的金额较少。以《公司法》为例,根据第二百零三条 公司在依法向有关主管部门提供的财务会计报告等材料上作虚假记载或者隐瞒重要事实的,由有关主管部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以三万元以上三十万元以下的罚款;这对动辄数亿的上市公司和可观的收益来说,财务欺诈成本可忽略不计。此外,由于现有会计师事务所是由公司董事会选择聘请,存在利益关系,注册会计师难以保持独立性和客观性,这又进一步降低财务欺诈被发现的概率。可见,现行的法律和制度都难以起到震慑上市公司管理层的作用。

三、 上市公司财务欺诈防范对策

(一)完善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

中国与国外发达资本市场相比,有明显不同,其高度集中的股权结构凸显出我国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的核心是大股东“一股独大”现象。而规避大股东占用大额资金和掏空上市公司、杜绝独立董事的花瓶化,发挥监事会的职能只可能依赖于完善的制度保障。政府监管部门应配合《证券法》、《公司法》、《上市公司治理准则》出台相应政策,引导和监督上市公司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真正实现公司内部的制衡。

(二)保持注册会计师独立性

目前会计师事务所的收入是由上市公司支付,且现有会计师事务所数量远超过上市公司,呈现供过于求的局面,故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即使发现财务存在部分问题也不会深究,并给出无保留意见,这种因注册会计师丧失独立性而出具的审计意见书难以提供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可见,只有改变会计师事务所的收费模式,削弱上市公司管理层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影响力,才可能保持注册会计师独立性,站在客观公正的角度,评价企业财务状况。

(三)提升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

鉴于财务欺诈是依赖于信息不对称产生的资源优势,提升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不失为杜绝财务欺诈的好途径;可将以证监会为代表的监管部门对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披露的监管、券商、注册会计师将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印证、公司内部的财务欺诈举报制度完善作为不同防线,降低财务欺诈的可行性。(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冯宇兰. 上市公司财务欺诈及其防范[J]. 金融经济,2008,20:118-119.

[2]徐明亮. 基于报表粉饰视角刍议财务欺诈[J]. 北方经济,2012,18:95-96.

欺诈上市 篇3

财务欺诈会导致公司财务数据及其他相关数据出现异常, 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 可以识别出公司是否存在财务欺诈现象。目前从参考文献来看, 统计模型和人工智能模型两大类被广泛研究并应用的财务欺诈识别模型中。但所有模型在使用时需要大量的历史样本数据, 其中神经网络模型需要很强的数学理论作支撑, 人工智能模型需要以实际经验为依据, 而统计模型的数据必须服从正态分布。不要求数据服从正态分布的方法可以选择Logistic回归模型, 实际应用时, 把具体样本数据代入模型得到的是一个概率值, 比较形象, 而且通过该方法建立的上市公司欺诈预测模型更加稳健。

论文研究的是上市公司财务欺诈识别模型的选择及应用问题, 因变量的取值只有“欺诈”和“非欺诈”两种情况, 而Logistic回归模型能很好的实现此目的。因此, 本文通过治理结构以及公司的财务特征选择Logistic多元回归模型建立了上市公司财务欺诈的识别模型。

二、研究样本及指标建设

1. 研究样本的选取

论文将欺诈公司和非欺诈公司的样本数据随机分为两组, 一组用于样本训练, 另一组用于样本测试。用训练样本的数据建立财务欺诈识别模型, 用测试样本检验识别模型的有效性。

选择规模相当的公司逐个进行匹配来控制规模对分析结果的影响。两类样本所对应的总资产均值比较见表1。由于Sig.>0.05, 所以欺诈公司和非欺诈公司总资产的均值不具有显著性。

2. 样本指标的确定

参照了文献研究结果, 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财务报告欺诈的普遍手法、欺诈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的特点, 并且考虑了审计报告意见类型对公司财务报告欺诈的影响来选择指标。本文最终选择了以下14个指标作为研究变量, 具体为:期间费用占收入比重 (记为X1) = (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 /主营业务收入, 主营业务利润/利润总额 (记为X2) 及所得税/利润总额 (记为X3) 代表盈利能力;应收款项占流动资产比重 (记为X4) 、以现金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 (记为X5) 、销售收现率 (记为X6) 及资产负债率 (记为X7) =负债总额/资产总额代表偿债能力;存货/主营业务成本 (记为X8) 、应收款项/主营业务收入 (记为X9) 、应付款项/主营业务成本 (记为X10) ;资产质量指数 (记为X11) =1- (流动资产+固定资产) /资产总额、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资产总额 (记为X12) ;而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指标则选择第一大股东控股的比例 (记为X13) 及公司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平方和 (记为X14) 。

三、识别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1. 基本原理和方法

Logistic回归模型不是自变量和应变量关系的简单线性模型, 而是概率的Logit变换形式: , β0其中为截距项, β1为回归系数。通过计算出回归系数和截距项就得到了Logistic回归模型, 进而计算出其事件的概率 。然后将测试样本的自变量代入模型就可以计算出所属每个类别的概率, 取最大概率所在的类别即为测试样本所属的类别。p

2. 实证研究

本文从中国证监会网站公开披露的对财务欺诈上市公司的处罚公告中选择样本数据。剔除了其中数据不全的上市公司后选取了27家存在财务欺诈上市公司作为样本。根据财务欺诈上市公司的样本特性选择27家与之相匹配的非财务欺诈公司作为参照。其中从中各随机选取17家存在财务欺诈和不存在财务欺诈的上市公司作为学习样本, 将剩下的数据作为检验样本。

应用Logistic多元回归模型, 采用SPSS统计软件提供的Binary Logstic分析过程, 采用向后逐步筛选法, 选择Backward:Wald方式, 根据Wald统计量的概率值将变量剔除出模型。经过迭代10次得到的部分输出结果见表2:

由表3可以看出:回归过程分为10个步骤进行, Wald统计检验表明所有方程中的变量均在小于等于0.05的显著水平上通过。由变量的系数可以得到上市公司发生财务欺诈的概率为:

因此, 可以在X1 (期间费用占收入比重) , X4 (应收款项占流动资产比重) 、X6 (销售收现率) 、X11 (资产质量指数) 、X13 (第一大股东控股的比例) 这五个指标变量已知的情况下, 计算出该公司发生欺诈的概率的大小。

从模型的形式可以看出:识别效果最优的判定点是0.5, 如果样本数据进入模型后得到的结果大于0.5, 可以判定为存在财务欺诈;如果样本数据进入模型得到的结果小于等于0.5, 可以判定为非财务欺诈。对17个财务报告欺诈样本和17个非财务报告欺诈样本的数据判定结果如表3。

对于投资者来说, 将欺诈公司误判为非欺诈公司这一类错误所可能产生的损失远远大于将非欺诈公司误判为欺诈公司的风险, 由于此类错误可能导致投资者发生投资损失, 而另一类错误最多是让投资者丧失可能的获利机会。从上表中可以看出步骤四的17个欺诈样本中, 有15家被判定为存在财务欺诈可能性较大, 被误判的有2个正常样本, 准确率为88.2%;在17个正常样本中, 判别正确样本有16个, 判别错误的有1个, 准确率为94.1%, 综合起来, Logistic多元回归模型对总体的判别正确率达到了91.2%。

3. 模型的检验

根据上市公司发生财务欺诈的概率公式, 同样以0.5为判别点, 对选取的检验样本, 即对10家财务欺诈公司及10家非财务欺诈公司进行判别, 结果如表4。

从检验的效果来看, 模型对于财务欺诈公司的判别准确率要略高于非欺诈公司, 对待检测样本做出的评判结果正确率到达95%, 整体效果比较好。

四、结论

论文通过对两类上市公司样本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资产质量指标和公司治理结构五个方面的14个财务指标数据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后发现, 最终进入模型的只有期间费用占收入比重、应收款项占流动资产比重、销售收现率、资产质量指数及第一大股东控股的比例这五个指标。没有最后进入回归方程的指标并不是因为它们对因变量没有解释力, 只是由于与其他自变量之间存在很强的相关性而被剔除掉了。

结果表明, 对训练样本的判别准确率为91.2%, 对20个检验样本的判别准确率高达95%, 尤其是对欺诈的样本的判别结果与实际情况完全吻合。这表明该模型的识别能力较强, 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收, 杨芳.上市公司财务欺诈识别模型及其应用[J].统计与决策, 2007, 3:100~101[1]陈收, 杨芳.上市公司财务欺诈识别模型及其应用[J].统计与决策, 2007, 3:100~101

[2]张丽红, 徐惠珍.上市公司财务舞弊识别实证分析[J].财会通讯, 2011, 11:23~24[2]张丽红, 徐惠珍.上市公司财务舞弊识别实证分析[J].财会通讯, 2011, 11:23~24

[3]潘彬, 凌飞.引入违约距离的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应用[J].系统工程, 2012, 3 (30) :45~51[3]潘彬, 凌飞.引入违约距离的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应用[J].系统工程, 2012, 3 (30) :45~51

[4]杨海军, 王太雷.基于模糊支持向量机的上市公司财务困境预测[J].管理科学学报, 2009, 3 (12) :102~110[4]杨海军, 王太雷.基于模糊支持向量机的上市公司财务困境预测[J].管理科学学报, 2009, 3 (12) :102~110

[5]杨淑娥, 黄礼.基于BP神经网络的上市公司财务预警模型[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05 (1) :12~18, 26[5]杨淑娥, 黄礼.基于BP神经网络的上市公司财务预警模型[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05 (1) :12~18, 26

[6]吴启富, 耿霄.上市公司财务状况预警研究——基于判别函数的财务报表分析[J].财会月刊, 2010, 15:8~9[6]吴启富, 耿霄.上市公司财务状况预警研究——基于判别函数的财务报表分析[J].财会月刊, 2010, 15:8~9

[7]文拥军, 朱文杰.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识别实证研究[J].财会通讯, 2009, 1:36-37[7]文拥军, 朱文杰.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识别实证研究[J].财会通讯, 2009, 1:36-37

欺诈上市 篇4

1 会计欺诈的基本类型及危害

会计欺诈是会计主体在会计活动中以虚报会计信息或者故意披露虚假会计信息, 从而取悦股东、引诱新投资者、粉饰业绩并最终谋取私利的违法行为。根据会计欺诈的目的及违法性质的不同, 可以将其划分为会计民事欺诈、会计行政欺诈和会计刑事欺诈。此外, 按其行为方式不同, 可以分为虚构性会计欺诈、隐瞒性会计欺诈和混淆性会计欺诈;按其主体不同, 可分为单位会计欺诈和个人会计欺诈;按其违法程度, 可分为一般性会计欺诈和会计犯罪等。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上市公司作为国民经济最具影响力和发展优势的公司群体, 其自身治理不完善、信息不透明问题依然严重, 部分上市公司利用制度的缺陷和信息不对称的优势, 人为调节公司业绩、粉饰财务报表, 使会计欺诈更有越演越烈呈上升趋势。这种行为已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是一种典型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不仅损害了股东, 债权人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经济利益, 而且影响和挑战证券市场的规则和法律, 加剧投机和市场波动, 严重影响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同时还导致:

1) 财富不公平的转移, 造成对市场经济严重的冲击。

2) 危害税收征管、漠视贿赂和腐败, 造成大量社会经济资源的严重浪费, 扰乱了社会融资市场的正常运作。

3) 促使市场恶性循环, 阻碍了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

4) 严重削弱了会计信息的可信度, 而且动摇了信贷市场经济的基础。造成证券融资和资本市场资源配置功能扭曲, 危及宏观经济的正常运行。

2 上市公司会计欺诈的内外部动因

我国上市公司发生会计欺诈行为有着复杂、深刻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 还有自身的客观需要。我们把会计欺诈环境分为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受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叠加影响, 使其会计欺诈的可能性大幅增加。下面分别从引起会计欺诈产生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中的几个关键方面及公司自身的利益驱动, 来对会计欺诈行为的动因进行分析。

2.1 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原因

1) 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由于我国“人治”高于“法制”的特点, 上市公司普遍存在董事会董事长化、监事会亲信化、独立董事花瓶化, 造成董事会、监事会形同虚设, 导致内部控制失败, 公司治理流于形式。不能相互制衡和监督的治理结构, 为会计欺诈创造条件。

2) 公司潜规则诱导。“潜规则”的本质就是谋利。在会计制度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潜规则”也默认存在, 那么与经济环境密切相关的法律制度和法律环境必然受到“潜规则”病毒的感染。比如隶属于公司编制的会计人员, 是公司花钱雇佣的, 工资奖金由经理决定, 必然导致所谓“吃人的嘴短, 拿人的手短”之果, 会计人员只能顺从公司管理者的主张, 根本不会顾忌投资者、债权人的想法。除此之外, 遵循规则的公司市值低, 违规公司的市值高;遵循规则的公司难以融资, 违规公司融资则容易等等现象无一不体现了“潜规则”在我国经济市场上的普遍存在。可见, 在我国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产生会计欺诈也是不可避免的事了。

2.2 我国上市公司会计欺诈的外部原因

现在普遍认为拥有完善的会计准则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就能提高一个国家的会计水平。会计欺诈会受到会计准则和会计职业道德的影响, 所以对于上市公司的会计欺诈外部原因做了如下总结。

1) 上市公司相关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外部监管不严厉。会计欺诈行为的产生,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定时期法律环境的具体情况。目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现象屡禁不止, 行政监督管理体制不合理、监督不到位, 监管的相关法律规范可操作性差, 会计准则和制度给予会计实务大量自由选择的余地, 这些都给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

2) 会计师事务所的非独立性和权责不对称。会计师事务所被形象地比喻为“经济警察”。但是近几年, 国际会计师事务所的格局发生了巨大变革。安达信破产事件使国际会计师事务所由“五大”变成“四大”, 德勤卷入科龙事件也正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注册会计师审计作为防范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一种制度安排, 旨在建立一道治理内幕交易、操纵市场、欺诈客户等违法行为的外部防线。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的实质就是, 通过对权利和责任的事先安排, 可使会计师因正确履行职责而得到收益, 并因负过失责任而得到惩罚。但如果收益与惩罚失衡, 在利益驱动下极易产生道德失范行为。在中国的市场环境下, 上市公司管理层处于自身利益的考虑, 往往不希望会计师事务所“讲真话”, 同时将审计报酬与审计报告挂钩, 在各种利益的驱使下会计师事务所很难保持独立性。此外, 注册会计师的职责存在缺陷, 按照权责配比原则, 它必须承担相应的义务, 但目前它没有承担相应的义务。另外, 对它的行业缺乏应有的监督也是引起会计欺诈的一方面原因, 处罚力度低, 降低了违规成本, 在一定成都上对其违规职业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3 上市公司会计欺诈的自身利益驱动

在经济利益驱动下, 会计欺诈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取得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从而进行会计欺诈:一是取得更多的资金。有些并不具备上市条件的公司为了能上市, 大肆包装财务数据, 甚至聘请一些会计“人才”来玩数字游戏, 蒙混过关, 以合法身份“取得”上市资格。有些上市公司上市后更加变本加厉, 伪造购销合同、伪造出口报关单、伪造金融票据等, 极力粉饰财务数据, 从而能够保留其上市公司的资格。有些上市公司竞争意识不强, 运营疲软, 面对“最近3年连续亏损”应暂停上市的政策, 没有用依靠强化管理、增强竞争能力, 没有从公司的自身解决危机, 而仅仅在单、证、账、表上做文章, 以此来保住其上市的资格。二是为了偷税漏税。有些公司特别是私营公司为了达到偷税漏税目的, 不管不顾国家的法律法规, 隐瞒销售收入、虚增销售成本、偷逃税款。三为了掩盖公司管理者对公款的贪污或挪用。公司的管理者为了私利贪污或挪用公款, 就会授意会计人员做假账进行掩盖。在有些国有公司, 领导串通会计人员通过做假账转移国家财产, 将国家利益转化为个人的经济利益。

4 预防上市公司会计欺诈的防范措施

4.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法律约束质量

必须首先从法律法规入手, 加强法律威慑力, 应对执法不作为者 (相关监督机构) 、出卖会计政策者与会计欺诈者采用同罪处罚。可以借鉴美国的《萨班斯—奥克斯莱法》, 加强对上市公司及其管理当局和中介机构的政府或准政府部门的会计监督力度;同时健全法律法规制度, 加大对上市公司责任人和中介结违规行为的责任追究与处罚力度, 加大其违法违规成本。只有加大法律法规的执法力度, 才能有效地发挥法律法规在治理会计欺诈中的作用。

4.2 完善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

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与国外发达国家上市公司相比, 有明显不同, 其高度集中的股权结构凸显出大股东“一股独大”现象。而规避大股东占用大额资金和掏空上市公司、杜绝独立董事的花瓶化, 发挥监事会的职能只能依赖于完善的制度保障。

4.3 加强会计行业监督

财政部、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作为主要的监管部门, 应当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进一步加强对会计师事务所的管理, 加大违法、违规会计主体和会计师事务所的处罚力度, 明确会计主体和注册会计师各自应承担的责任。同时结合中国国情合理调整会计师事务所的收费模式, 保障注册会计师独立性, 让其站在客观公正的角度, 评价企业财务状况。

总之, 会计欺诈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的正常发展, 影响了公司的壮大以及国民经济整体水平的提升。只有重视会计欺诈的危害, 加强对会计欺诈的治理力度,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会计欺诈, 建立一个良好的财务环境、投资环境、融资环境, 从而促进公司的正常发展, 推动社会的进步。

摘要:我国上市公司由于其地位在经济生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会计欺诈在实务工作中屡禁不止, 已严重影响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公司治理结构缺陷、法律制度的局限性、自身利益的驱使是会计欺诈的成因。本文在分析我国上市公司会计欺诈的成因基础上, 深刻的揭示了上市公司会计欺诈的危害并对上市公司治理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上市公司,会计欺诈,会计监督

参考文献

[1]刘雅洁.我国上市公司的欺诈问题研究[J].山东纺织经济, 2014, (5) .

[2]王红艳.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欺诈的成因及对策[J].洛阳师范学院商学院, 2014, (11) .

[3]张文体.上市公司会计欺诈行为的成因与治理对策—基于信息不对称视角的分析[A].金融财税, 2011, (1) .

欺诈上市 篇5

关键词:惠普,Autonomy会计欺诈,审计责任

一、引言

我国独立审计的市场萌芽始于20世纪80年代, 经过近30年的发展, 审计专业服务的性质、范围以及审计领域都在不断的拓展, 也在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维护我国资本市场的规范和有效运行以及保护公众群体利益和促进社会资源合理配置等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伴随着我国独立审计市场的发展, 审计管制、审计责任与审计质量问题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同时, 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产生是源于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由于长期以来, 我国没有形成真正的委托人、代理人利益主体, 注册会计师赖以生存的土壤并不具备, 而由注册会计师执业造成委托人利益损害的赔偿责任尚只是一纸法律条文。研究审计管制、审计责任与审计质量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具有国际性、前沿性的问题。本文在参考国内外学者研究思路的基础上, 以惠普Autonomy公司案例为例, 指出现存法律制度的缺陷, 进而分析在会计欺诈中审计责任的影响与启示。

二、理论与制度背景分析

在审计理论中, 审计具有三个基本要素:审计主体、审计客体和审计授权人或者委托人。审计主体, 是指审计行为中的执行者, 即生活中的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 是审计的第一关系人, 也就是本案例中的德勤和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客体, 是指审计行为的接受者, 即指被审计的资产代管或经营者, 是审计的第二关系人, 即案例中的Autonomy公司;审计授权或委托人, 是指依法授权或委托审计主体行使审计职责的单位或人员, 为审计的第三关系人, 也就是本案例中的惠普公司。第一关系人审计组织机构或人员, 在审计客体和审计授权委托人之间, 处于中间人的地位, 同时要对两方面关系人负责, 既要接受授权或委托对被审计单位提供的会计资料认真进行审查, 又要向授权或委托审计人提供审计报告, 客观公正地评价受托代管或经营者的责任和业绩。

同时, 信息不对称理论认为, 各类人员对有关信息的了解是有差异的: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人员, 往往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 而信息贫乏的人员, 则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 审计三方之间形成的经济责任关系, 当用信息不对称理论去分析审计关系的构成时, 就会发现审计关系的每个具体环节涉及到的双方掌握的信息是不完全平等的, 而正是由于三者之间这种信息不对称的存在, 往往会出现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问题。审计委托人和审计客体之间的道德风险是指, 审计双方在签订契约后, 委托人并没有掌握足够的信息以对代理人的行为进行监督, 从而使后者能够在追求效用最大化的同时使委托人的经济利益蒙受损失。例如, 注册会计师在接受委托后并没有为委托人提供足够的信息, 从而使委托人在没有足够信息的情况下缺乏对代理人的监督。而逆向选择的问题则是指发生在委托人和审计主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会计审计中的审计主体能够对自己的能力有充分的了解, 而委托人则是根据以往的经验对其给予报酬。当委托人的报酬未能够达到审计主体的心理预期时, 审计主体为了自身的利益便会退出审计市场, 从而造成审计市场上审计人员的质量低下, 间接地使委托人蒙受损失。

在我国现有法律制度中, 对审计方的责任界定也并不是很明确, 在诉讼主张和判决中, 对审计方是承担过失责任还是欺诈责任, 行政责任还是刑事、民事责任, 是会计责任还是审计责任, 也并没有合理界定。在我国现有的《证券法》、《公司法》、《刑法》以及《注册会计师法》等法规中, 都因为缺乏具体操作的法律条文细则和依据而无法界定。相关法律规定如下: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第十三条、第七十二条、第一百六十一条、第一百八十九条以及第二百零二条都有相关规定, 强调必须按照执业规则规定的工作程序出具报告, 对审计报告真实性、准确性与完整性负责, 不能有虚假陈述或信息误导。 (2)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业务活动中民事侵权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第一条、第二条、第四条、第五条、第六条以及第七条都有相关规定, 强调遵循执业准则以及诚信公允的原则, 审计报告不能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已经遵守执业准则、规则确定的工作程序并保持必要的职业谨慎, 但仍未能发现被审计的会计资料错误, 不承担审计责任。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第二十条、第二十一条都有相关规定, 强调按照执业准则、规则确定的工作程序出具报告, 主观上不能隐瞒委托人财务会计处理的重要不实内容、违规行为以及损害利益关系人利益与导致利益关系人误解的行为。 (4) 《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第十八条、第三十五条以及第七十三条都有相关规定, 强调应当按照本行业公认的业务标准和道德规范, 对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负责, 不能存在虚假、严重误导性内容以及重大遗漏。 (5)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第十七条、第二十四条以及第二十七条都有相关规定, 强调审计报告不能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 或者在披露信息时发生重大遗漏、不正当披露信息的行为。 (6) 《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规范准则》审计准则第1101号第三条、第六条、第七条、第十三条、第十四条以及第十五条都有相关规定, 强调遵循相关的职业道德规范, 按照审计准则的规定发表审计意见。

三、惠普Autonomy会计欺诈事件回顾

2012年11月20日, 惠普公司表示, 由于2011年以110亿美元收购的英国软件公司Autonomy存在会计欺诈, 将进行88亿美元的资产减记, 其中50亿美元与Autonomy有关, 其余则和惠普近期股价以及市场预期表现遭遇阻力有关。同时在当天的美国股市常规交易中, 惠普公司股价下跌至11.71美元, 下跌程度达到12%, 创下10年来股价最低。

惠普公司表示, Autonomy前管理层夸大了营业收入和毛利率, 对潜在收购者造成了误导, 而且Autonomy高管错误地将来自低端硬件的营业收入统计为软件营业收入, 在并没有任何客户购买相关产品的情况下将与合作伙伴之间的授权交易记录为营业收入。同时惠普公司发现, Autonomy宣称该公司的毛利率为40%至45%, 但实际上毛利率只有28%至30%, 尽管Autonomy总是自称为软件公司, 但该公司营业收入的10%至15%来自亏损的低端硬件销售。

在高额收购Autonomy期间, 惠普公司表示曾依赖德勤和毕马威对该公司的审计, 同时惠普CEO梅格·惠特曼在一个电话会议上声称:“董事会对Autonomy价值的评估是基于经审计的财务信息, 这些财务信息正是出自德勤, 而不是由其他名不见经传的会计师事务所提供。”但事后德勤与毕马威对Autonomy存在会计欺诈事件表示不知情。毕马威在一份声明中表示, 它并未被聘用去做任何相关的审计工作, 或者监督德勤正受到质疑的审计工作。该公司称, 毕马威提供了相当有限的、且与对Autonomy审计无关的服务。而德勤则表示, 对于它发布的声明它没有什么需要补充。声明中它称, 并没有负责提供与Autonomy交易相关的任何尽职审查。德勤当时还否认它对Autonomy财务报表中的不当会计方法和虚假陈述知情, 同时指出它最近一次审计Autonomy的财报是该公司截至2010年12月31日的年报, 签署日期是2011年2月, 撇清了惠普的收购失败与自己的关系。

四、会计欺诈的成因分析

(一) 会计欺诈的内部动因

信息不对称和各方的利益目标不同是上市公司会计欺诈的源头。由于投资者所获取的信息大部分都是由管理者提供, 而市场上披露的公司信息的发布者也是公司自身, 同时作为大众眼中最可靠的、外界了解公司经营状况很重要的审计报告, 也是由审计方根据自身对公司的判断提供, 因此由于交易双方对相关信息的占有不对称, 在效用最大化的驱使下, 各方都会尽量搜集信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造成机会主义的恶性循环。在信息经济学中, 会计欺诈具有隐蔽的特征, 从而在信息方面占有优势的一方就会利用隐蔽性这个特征, 形成逆向选择的必然结果。

(二) 会计欺诈的外部环境

由于当今法律法规对于审计方责任还没有确切的规定, 审计方自身的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涉及上市公司会计欺诈后, 审计方的法律责任微乎其微, 而经济赔偿风险就几乎为零。

(三) 会计欺诈的方式

其一, 虚构企业资本和企业能产生的经济效益, 从而误导公众投资。其二, 隐藏关联交易和真实信息, 欺骗关联外被蒙在鼓里的公众。其三, 利用会计法规准则和选择的空间, 虚构企业的经营成果, 其中最常见的方式就是隐藏真实交易和信息来虚构公司的资本和经济效益欺瞒投资者, 惠普也正是看中了Autonomy公司在收购前声称的公司效益才大手笔花110亿美元来收购。

五、审计方责任研究

审计方、投资者和管理者各自有不同的利益追求, 信息揭示者即管理层为了自身利益, 期望通过会计欺诈获得超额收益, 投资者希望管理者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以及审计方能通过管理者提供的信息提出正确的意见, 而审计方往往只限于自身的职权完成审计工作, 对管理者是否能正确投资并不十分关心, 而这种态度造成被审计单位投资失败形成的损失在实际中一方面由股民承担, 另一方面更多的是通过公司产品提价由普通老百姓买单。

公司治理结构决定公司的会计行为和管理者提供的会计信息质量, 当市场惩罚力度不够, 审计方能否发现管理者的会计欺诈, 对于投资者的投资决策有重要影响, 同时, 当惩罚变得不可信时, 管理者和投资者之间合作的可能性就会变小, 从而陷入所谓的“囚徒困境”。但是对于投资者的决策正确与否并不承担责任, 因此审计方与投资者之间的博弈有赖于双方的信任, 但是由于信任机制比较脆弱, 也不能解决没有发现管理者会计欺诈造成投资损失这一问题, 而且投资者受到的法律保护有限, 最后利益受损的还是投资者自身。

现有的法律中, 对审计方的责任界定也并不是很明确, 在我国的诉讼主张和判决中, 对审计方到底是承担过失责任还是欺诈责任, 亦或者是行政责任还是刑事责任、民事责任, 是会计责任还是审计责任, 都很难合理界定。虽然, 我国现有的《证券法》、《公司法》、《刑法》以及《注册会计师法》等法规均对审计方责任作了规定, 但都因缺乏实际的可具体操作的法律条文细则和依据而无法界定。对于赔偿金额也更是难以确定, 我国《民事通则》规定, 除了特别的规定外, 侵权人应当赔偿受害人的全部损失, 按此规定, 在中天勤对银广夏审计案件中, 如果某一个或某几个个人投资者起诉获胜, 中天勤会计师事务所面临的赔偿金额将是一个天文数字, 但是目前我国法律对审计方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缺乏进一步的说明, 也没有对赔偿数额做明确规定。

六、案例启示与建议

审计的本质是特殊的经济控制, 审计的功能在于确保受托经济责任的有效履行, 伴随我国经济、政治的全面发展, 越来越多的利益主体开始使用审计报告, 并作为其经济决策的依据, 而审计报告被媒体戏称“年年体检, 从不治病”, 可见我国的会计审计政策亟需完善, 增加关于审计方责任的相关政策, 现有的软约束无法达到效果, 增加问责制度才是关键。同时根据公共利益理论, 当市场中的某种产品存在外部性、公共产品属性或信息不对称时, 产品数量和质量就会偏离社会最优均衡状态, 从而导致市场失灵。由于审计的公共产品属性、外部性以及信息的不对称性, 很有必要提高政府的控制力, 降低信息的不对称程度。另一方面, 提高人员素质很多时候也只是纸上谈兵, 缺乏实际的政策, 根据以往的审计结果可以适当增加会计师事务所以及注册会计师的信用评级与审查, 进行事前管制与事后管制相结合, 在审计前通过审计资格准入制度进行约束实行事前管制, 而事后管制则在审计后通过法律法规进行约束, 两者的结合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审计市场的缺陷, 促进审计市场的有效运行。

同时, 审计方的审计收入与效果达不到配比, 无论被审计单位的收购成果如何, 都不会对审计方的收入造成影响, 在我国, 审计署主要制定审计规章并监督执行情况, 组织领导、协调监督各级审计机关的业务, 各会计师事务所既缺乏确切的法律法规约束也没有相关的管理机构领导, 可以参照新加坡的淡马锡模式, 由我国的审计署对会计师事务所进行监管, 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收入与被审计单位的决策结果进行比对, 对审计方的责任进行规制, 使审计署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随着网络通讯等技术的进步和创新, 人们应用网络通讯能力的快速提高, 媒体监督所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 影响力越来越大, 媒体的重要性也自然显现出来, 媒体审计在当今也拥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媒体的监督主要体现在舆论监督上, 通过媒体对审计方的监督,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审计方违规的可能性, 通过媒体报道, 公众可以紧随社会热点舆论, 了解最新信息, 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审计效果, 但是由于现今审计欺诈造成的收购失败最后承担的还是消费者, 监督与否结果可能都一样, 就造成消费者信心不足, 可能就不愿意去主动监督, 所以政府不应该再只是进行软约束, 真正的问责制度才能增强民众的信心。

参考文献

[1] .刘更新, 蔡利.审计管制、审计责任与审计质量研究[J].审计研究, 2010, (3) .

[2] .温章林.上市公司会计欺诈问题的博弈论分析[J].当代经济, 2010, (3) .

[3] .陈玉.惠普掉进会计欺诈漩涡[J].人民邮电, 2012, (7) .

上一篇:RFID发展下一篇:数学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