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形象塑造

2024-08-31

音乐形象塑造(精选12篇)

音乐形象塑造 篇1

音乐文学形象是通过音乐艺术中的歌词体现出来的具有艺术气息和饱含情感的人物形象, 它既有音乐的属性, 又具有文学的特性。音乐中的词和曲分别属于文学与音乐的部分, 所以音乐是文学与音乐相互结合的产物, 具有诗情画意的一面, 让人在感官以及意境上都获得十分美妙的享受。音乐文学形象通常利用所创作的歌词中的文学形象加以创造, 歌词与音律的完美结合让人充分感受到音乐以及文学的双重魅力, 而所创作的独具特色的歌词往往能给人呈现出非常生动优美的文学形象。

一、音乐文学形象的定义及其特征

(一) 音乐文学形象的概念

文学语言紧密结合音乐形成音乐文学, 它是充分呈现文学内容以及歌舞形式的一种文学作品, 也是音乐与文学艺术的完美结合, 尽管其本身属于文学, 但却必须具备音乐性, 所以要求运用特定的创作方式。音乐文学在广义上通常涵盖了戏曲、歌剧、曲艺 (各种说唱艺术) 、歌词、民间小曲等。而狭义上的音乐文学指的就是歌词。

音乐文学形象指的是利用歌词所体现出来的十分感性的、具备很强的艺术气息、蕴含了非常丰富的情感、包含了审美价值的各种人物形象、有着具象事物的有形表现, 充分反映了对现实生活进行艺术加工、提炼并不断升华, 通常指的是歌词的各种形象, 主要包含了所传承的历史文化, 所描述的地域特色、风土人情, 所诠释的十分细腻的情感以及心情等等。其实质是它所具有的音乐属性, 其表象是它的文学特性。古代诗歌是我们国家最初的歌词文学形象, 比如我们国家的第一步诗歌总集《诗经》、汉魏六朝 (即曹魏、晋朝以及南朝) 的乐府民歌等等这全部是一些可以唱的歌词, 诗歌创造出来的形象在本质和歌词形象并无区别。

(二) 音乐文学形象的基本特征

1. 特定的研究对象:

音乐文学形象是一门属于音乐紧密结合文学的交叉学科, 歌词是其重点研究的对象, 而普通文学形象所研究的对象通常是文学文本, 在创作歌词时要受到音律的制约, 并需要符合节奏性与审美性的要求, 传递出让人们充分体会到诗意以及乐感的双重享受。与单纯的文本表现形象进行对比, 歌词和音律有机结合展现出来的音乐文学形象具有更强的美感以及欣赏性。

2. 审美功能更具协调统一性:

创作音乐文学是灵活运用各种艺术形式以及技巧把那些自然的、处于游离状态的生活元素转化成严谨有序的艺术形式, 从而使得那些无序的原生态的具体形象升华为规范有序的艺术形象, 使得体现出来的文学形象更为集中, 进而达到外在与内在形象的协调统一。

3. 时代性特征:

歌词形象有着强烈的时代性, 在古代歌词通过诗歌形式表现出来, 充分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社会现实生活、思想理念以及情感价值。到二十世纪初, 我们国家所创作的歌词形象逐步摆脱诗词格律的制约, 朝着自由化、口语化趋势转变。所创作出来的歌词形象呈现出与时俱进的特点, 有着较强的新时代的气息或者受到一些政治因素的影响, 比如1926年赵元任谱曲的刘半农的白话诗《教我如何不想他》、徐志摩的《海韵》等都充分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脉搏以及浪漫主义情怀, 光未然的《保卫黄河》、李叔同的《祖国歌》等充分反映了人们的爱国革命情怀。建国之后涌现了诸如《祖国颂》、《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等众多歌颂新中国的歌曲, 文化大革命时期创作出了许多单一化、政治色彩比较浓厚的歌曲, 比如《毛主席思想放光芒》、《毛泽东思想传万代》等。改革开放之后是我们国家歌词创作的新高峰时期, 尤其是跨入二十一世纪以来, 所创作出来的歌词形象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优秀歌词形象不断涌现。

二、塑造音乐文学形象的方法

(一) 歌词在创作文学形象中的重要作用

创作音乐文学形象的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创作歌词形象。歌唱所抒发出来的情感是最为感性的, 且歌词的基本内容以及创作灵感往往源于现实生活, 有很强的通俗性, 所以歌词这种文学形式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和其它的文学形象进行比较, 它更加通俗易懂、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加上音乐所赋予的十分强大的活力, 词因曲而更美, 一首优秀的歌词形象所产生的影响力大大超过其余的文学形式。同时, 普通的文学形象需要借助阅读者自己人生经历以及文化素养而对之加以想象得以构建, 而音乐形象主要利用音乐的节奏、韵律以及和声等方式进行表现, 无需借助外力、更加直观而深入人心。

(二) 创作歌词形象的基本方法

歌词和诗歌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比如均注重格律以及词语的相互搭配, 重视情感的升华。所以, 对于歌词形象的创作在方法上能够参考创作诗歌的基本技巧, 不过歌词更加侧重通俗易懂, 在表现音乐方面能够让人非常直观地获得情感的共鸣, 而诗歌更加讲究意境以及诗眼, 存有很大的想象余地, 所以所创作的歌词在语言方面应当尽量避免晦涩以及跳跃性的语言。

1.准确把握音乐的主题是创作歌词的核心, 也是音乐文学形象的前提, 要想充分反映音乐主题就必须使得词曲实现协调统一, 主题的组成要素主要有歌词、韵律、节奏、声调、伴奏以及音区等等。

2.歌词韵律充分结合曲调、准确掌握韵脚的尺度, 避免在同样的段落中间转换韵脚, 最好在段首或段尾转韵, 并且段首与段尾的韵脚应不一样。

3.孙宁在创作歌词过程中对于词语的选择以及搭配方面, 应当按照旋律的不同内涵选择力度不一样的词语, 并注重创新, 摆脱传统思维的束缚, 让人有焕然一新的感觉。

4.还应当按照音乐自身的需要, 对歌词仔细斟酌与修饰, 针对不能满足韵律流畅性要求的部分进行剔除、修正或者弥补, 以实现音乐文学形象的内在以及外在的协调统一。

(三) 歌词形象的延伸与升华

音乐文学形象来源于现实生活形象的进一步的延伸, 歌词形象的基本素材同样取材于人们的现实生活, 并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更具渲染力。创作歌词的人员根据自身的体会, 通过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对现实生活中的具象事物进行延伸, 并进行自由发挥充分联想、想象, 此外, 还通过在精神层面的创造活动, 从而在意识层面获得进一步的升华。歌词创作人员运用形象思维进行理性的拓展, 使得众多的想象元素完美融入现实生活元素中去获得艺术的升华, 从而实现创作内在形象的目的。用来进行思维的形象事实上是比较观念化的一种形象, 通过这些思维活动, 最终实现从文学形象到艺术的快速升华。

结束语

伴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的迅猛发展, 我们的民族声乐事业也随之有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 我们与其他国家的声乐交流越发的频密, 这让我们清醒的认识到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句话中所具有的内涵。民族声乐的跨越发展已经引起人们的关注, 它是歌唱的艺术, 我们需要勇于借鉴其他声乐的演唱技巧, 取他人之长来补己之短, 表现歌曲中的独特韵味, 这样方能全面推动民族声乐的良性发展。

歌词在文学形式的分类中并不是一种单独的文体类型, 而是涵盖于诗的文体中, 但是歌词是比较独特的文学形式之一, 歌词形象所具有的双栖性、演唱性、通俗易懂性, 感官享受与意境美感的双重性等特性, 这些是别的文学形象难以相提并论的。从时代的发展潮流、艺术发展的方向以及人们喜好的程度而言, 将音乐文学形象当作一种单独的文学形象、使其在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就显得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庄俊华.音乐文学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6.

[2]毛翰.哲理歌词创作论[J].词刊, 2006, (11) :42-44.

[3]韩德仁.谈谈歌词语言的运用[J].词刊, 2007, (7) :41-42.

音乐形象塑造 篇2

一、邓丽君生平简介

邓丽君,原名邓丽蝎,因“蝎”是多音字,就改艺名为邓丽君,中国台湾人,1953年1月29日生于台湾省中西部云林县褒中乡龙岩村,1995年5月8日因气喘病病逝于泰国清迈,享年仅42岁。短短四十二年生涯中演唱歌曲一千多首,其流行歌曲享誉华人世界,曾被誉为“娃娃歌后”、“天才女歌手”、“亚洲一流流行歌手”、“超级巨星”等多种殊荣,所取得的成就迄今无人能比。她从五岁街头卖唱,}-四岁已作为正式歌星,进入演艺圈,与唱片公司签约,开始录制唱片,十六岁被誉为“神童歌手”,确立在台湾乐坛中的主导地位,同时走出台湾,以香港为根据地开拓海外市场,确立了香港歌坛和东南亚国家的巨星地位,20岁赴日发展名扬东赢并形成自己的演唱风格,之后成功于美国走向国际舞台,成为了国际巨星,歌声也如旋风般传遍神州大地、大江南北。她甜蜜温婉而略带哀婉的歌声、灿烂温情而柔媚的笑容,定格在华人的记忆里,并成为一种永恒.

二、古典专辑《淡淡幽情》

邓丽君的古典专辑《淡淡幽情》被许多人认为是她歌唱生涯中最优秀的唱片。专辑由i一二首歌曲组成,其最大的特点是歌词全部选自唐诗宋词的名家名作,是经过上千年文化积淀与历史检验的文学精品,将古典文学与现代音乐巧妙地融合到一起的经典之作;在这张专辑里邓丽君努力尝试另一种演唱方式,运用极高的演唱技巧,极强的歌唱实力、极佳的诊释能力,把沉淀了上千年精华的中国古典诗词,成功塑造出新的存在形式;专辑并不表现宏大高深的思想主题,内容多是关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情感,主要是体现我国文人的凄美、怀旧、落寞、离愁等伤感之情,歌词比较简单明了广为传颂,大多以景寄情表达作者内心的愁绪;专辑对于邓丽君个人来说,也是她坎坷、流离、颠簸的人生写照,内心深处渴望完美人生的期盼,所以能够达到古今对话,歌曲演唱过程中有我、无我和忘我的境界;专辑中她演唱的歌曲从旋律上多以平稳徐缓、轻柔委婉、细腻柔情为主,曲调上吸收了中国传统民歌元素,五声音阶居多,同时又融合了西洋音乐元素,运用不同的调式渲染不同的情感色彩,把古词的韵律和现代流行音乐融合,再现唐宋风采的同时,又把唐宋诗词那种淡泊、深渺的意境充分表达了出来,既满足了当代听众的审美,又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流行歌曲的表现力,升华了歌曲的文化底蕴。

三、专辑体现音乐形象的手段

《淡淡幽情》中,运用文学与音乐相结合的手段,既能确切描绘千年以前复杂的生活事件和情节,又能把古今人物的情绪、情感忠实再现,不仅很好地传承保存了千年文学经典,而且也充分体现了邓丽君特有的演唱气质与演唱风格。音乐形象在音乐美学的.研究当中其本身就具有相当强的抽象性,所以对于专辑中邓丽君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通过她独特的演唱风格来体现,演唱风格主要体现在她在歌唱中所体现出来的独特的“情”、“声”、“字”的运用以及对作品的处理过程中“颤音”独特的演唱技巧的运用等,具体又通过歌词语言的二度创作,旋律、节奏、和声的处理,音色明暗的对比、声区的统一等等音乐素养表现出来。邓丽君得天独厚的歌唱条件与演唱技巧,音乐的抒情性加上文学语言的描写性,二者相得益彰地结合,以此展现出鲜活的音乐形象。

(一)歌唱中的“情”

音乐艺术的主要功能就是表达感情,我国从古代就非常重视“情”在艺术创作中贯穿始终的重要作用,特别对于唱情的思想和实践由来已久,如《乐记》中有这样精辟的概括:“情动于中,故行于声;声成文,谓之音。”唐代大诗人、杰出音乐评论家白居易在《问杨琼》这首评乐诗中写道:“古人唱歌兼唱J清”,如杰出代表秦青、韩娥、李延年等,“唱情”就是唱乐之本。歌唱作品几乎都离不了“情”否则就失去了感人的力量。邓丽君传承了中华民族的精华,在专辑里把情和意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如歌曲《独上西楼》开篇短短九个字:“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从词的本身来看,就表达出一种寂寞和凄凉之情,此情无法向外人诉说、无法用语言转述意释;而邓丽君对于专辑的开篇之作,开始则用清唱的方式近似于内心深处的心灵独白,有道是“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无言胜有声的手法,情使词活表达出了作品空寂的意境。接下来词中提到的“锁”、“离愁”、“别有一番滋味”等,表达出词作者内心的挣扎,是一般离愁无法比拟的愁情,邓丽君正因为很好地把握了南唐后主李煌所写词中的情,理解了作者的心境,此时也正是她情感失意之时,得其词意而后唱,唱时以情贯穿其中,所以她对于这首歌曲在转腔、换字之问,别有一种声口,举目回头之际,另有一副神情,运用柔润略带一丝淡淡悲愁的音色,委婉曲折地叶露了词作者家破国亡的政治遭遇。12/8拍的节奏在行板的速度下演唱这首主要建立在高音上的作品时,加上平滑富有光泽的管乐伴奏,丰富的感情使音乐充满了生命力和感染力。再如歌曲《有谁知我此时情》,曲词选自宋代名妓聂胜琼的《鹤鹊天》,黄究曲,这首歌旋律主要建立在低声区,4/4拍比较缓慢,每句的落音一般是卜行级进进行,从色彩上来看表达的是凄楚伤感的情怀。虽然这首曲和词都不是l一分引人注目的作品,两个人物也相隔千年,但是两人在色艺和心境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所以邓丽君把聂胜琼的“寻好梦,梦难成,有谁知我此时情”的相思之苦巧妙地运用了移J清的方式,使自己的内心与乐曲融为一体音意交融,所以唱起来气韵悠远、愁肠百转,真可谓“其声呜呜然……不绝如缕”,很好地再现了词作者离别的凄楚与自己的一片痴心之情。邓丽君对“情”的运用,基本上做到了我国音乐美学上要求的四层意思:行情、唱情、移情、陶情,所以在歌唱当中运用娴熟的技巧,完美演绎不同风格的作品,且以这种特殊情调的演唱风格贯穿了整张唱片。

四、结语

音乐形象塑造 篇3

综合写法(续)

少年合唱《中华,中华》(瞿琮词,李群曲)是一首合唱效果甚佳的艺术作品。作者在声部的安排与织体构思上颇费了一番心血。这首合唱以两声部主调音乐写法为主,有时两个声部又分成三声部、四声部,这种手法突出了和声变化,使某些和弦更加显得丰满。从织体上看,作者采用了主调音乐写法一复调音乐写法一主调音乐写法:

歌曲开始是主调音乐写法,16-23小节变为复调音乐写法,24小节以后又回到主调音乐写法,这样一种周密的声部安排与织体构思,在兒童合唱曲中,很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音乐形象塑造 篇4

企业音乐的企业形象塑造价值

1.借助音乐传唱,提高企业形象认知度

企业形象塑造最直接的目的是提高人们对于企业名称、企业口号与企业理念的认知度和记忆效果,从而形成一定的品牌印象。企业音乐则可以借助人们对于音乐艺术与生俱来的“亲和力”,降低其对于硬性企业宣传、营销宣传的抵触甚至是排斥心理,使其在积极、主动聆听、欣赏企业音乐的过程中,深化对音乐中企业名称、口号与理念之类信息的记忆效果,由此大大提高其对于企业形象的认知度。

2.借助音乐审美,提高企业形象美誉度

企业音乐主要是以塑造企业形象、传播企业文化而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设计出来的,由此所形成的词曲内容不仅给人以或激情澎湃、或斗志昂扬、或积极奋进、或无私奉献之类的审美体验,而且里面也必然蕴含着大量的宣传、说教、鼓舞、激励之类的能够传递“正能量”的内容。这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企业精神、企业追求、企业观念等,使人对企业形象产生积极正面的评价和认知。

3.借助音乐内涵,提高企业形象认可度

企业形象认可度即是广大消费者对于企业形象理念、企业形象精神、企业形象文化与企业形象内涵的理解、接受和认可,据此不仅可以对企业形象产生良好的认知度和美誉度,而且能够形成极强的忠诚度。即便是企业在遇到一定的突发事件或者是危机事件的情况下,仍然会一如既往地关注和支持该企业。这是企业形象塑造的核心价值所在,是企业能够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保证。而且企业音乐还可以通过深厚的思想内涵,潜移默化之中激发人们对于企业形象理念、精神、文化与内涵的认可,从而形成较高的企业形象忠诚度。

企业音乐设计教学内容

1.对企业形象与企业文化的分析、解读与提炼能力

要想提高企业音乐设计质量,发挥其应有的企业形象与企业文化传播价值,就必须先培养学生对于企业形象与企业文化的分析、解读与提炼能力,能够从特定的企业形象体系、企业文化架构中提炼出企业的核心精神、核心理念与核心追求,以此作为词曲创作的基本内容,从而实现企业歌曲对于内部员工和广大消费者的感染、熏陶、教育与激励作用,最终提高企业形象的认知度、美誉度与认可度等。这是企业音乐创作的首要任务,是广大学生所必须具备的一项能力。

2.对企业音乐词曲内容的审美、设计与创作能力

无论是歌词的创作,还是乐曲的设计都是一项十分专业的工作,既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词曲创作规律与创作技巧,也需要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艺术审美能力,由此才能呈现出一首完美的企业歌曲。这是广大学生必须要具备的一项能力,是企业音乐设计教学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在此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秉承长期性与系统性的原则,能够对学生展开长期的企业音乐教学活动,由此提高学生对于音乐词曲内容的审美、设计与创作的综合素养与综合能力,避免一蹴而就的教学心态所带来的片面性、简单化甚至是流于形式的问题;另一方面则要坚持针对性的企业音乐创作理念,能够结合企业音乐的个性化特征和明确目的,展开音乐审美、音乐设计与音乐创作活动,由此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

3.掌握企业音乐创作“好听、好记、好学、好唱”的原则

众所周知,艺术歌曲都是以创作者为核心而进行的自我情感的抒发与表达,是一个情感外放的过程;而企业音乐则是以消费者为核心,通过吸引其注意力、激发其情感的方式,来拓展歌曲传播范围、提高歌曲内容传播效果。因此这是一个迎合消费者音乐审美心理与接受习惯的过程。基于此,教师在进行企业音乐教学时必须要培养学生掌握“好听、好记、好学、好唱”的创作原则。歌词要通俗易懂、朗朗上口,乐曲要节奏鲜明、乐感十足,从而使广大消费者聆听到该歌曲作品之后,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清楚地体会、感悟甚至是理解其中的思想内涵,而且产生强烈的欣赏、学习该歌曲的欲望,并能够很快掌握其歌唱技巧,从而顺利地进行歌唱活动。

企业音乐设计教学技巧

1.采用案例教学法,深化学生对于特定知识的理解

企业音乐设计教学活动包含着丰富的企业形象、企业文化、音乐理论方面的知识内容,要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教师可以选择一些诸如广告歌曲、企业歌曲、行业歌曲之类的具有代表性的歌曲作品,通过对其企业形象表达方式、表达技巧与表达效果的深入剖析,由此深化学生对于企业歌曲的企业形象塑造价值、设计技巧与创作方式的认识,掌握系统的企业形象、企业文化、企业音乐方面的理论知识内容。

2.采用建构主义教学法,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教师可以采用建构主义教学法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具体来说,教师可以依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学生对象特征,为其营造出一个包括企业背景、企业形象定位、企业文化体系、企业音乐创作目标在内的企业音乐创作情境,随后将学生分成一个个的企业音乐创作小组,再对学生进行通识性的企业音乐创作理念、创作技巧与创作策略的教学活动,之后,为每一个小组设定一个明确的企业音乐创作任务,由此学生通过主动探索、沟通交流、互动学习、相互激励的方式来完成该任务,而教师则在此过程中仅仅发挥着辅助、引导、督促与激励的作用。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并且能够增强学生在企业音乐设计与创作过程中的操作能力,在企业音乐教学过程中表现出良好的效果。

3.采用专题教学法,消除学生的知识盲区

依据自身的教学经验,企业音乐种类繁多、形式多样,由此表现出个性化的创作技巧与创作方式。而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或多或少带有一定的偏向性,尤其是习惯于创作一些轻柔舒缓、情感意蕴浓厚的音乐作品,而疏于对其他风格、其他类型企业音乐的关注,甚至很少进行这些方面的创作活动。由此直接造成学生企业音乐学习与创作的知识盲区。基于此,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企业音乐学习特征,采用专题教学的方式,对学生展开针对性的教学活动,通过专门的分析与讲解、针对性强化训练,帮助学生消除其知识盲区,从而提高其综合素质。

4.聘请业界人士进入课堂,深化学生对于企业音乐实际创作与应用的了解

由于工作环境限制,广大教师虽然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并且掌握有效的教学方法,然而与业界人员缺乏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对于业界人员实际的企业音乐设计理念、设计技巧、设计策略及具体应用情况并不太了解,由此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质量。基于此,教师可以利用自己的人际关系或者是学校资源,邀请业界人士进入课堂,通过课程教学、专题讲座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专业化、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由此解决普通课堂教学存在的实践性不强、知识缺陷明显等问题。

总体来说,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企业音乐创作能力,就必须深化学生对于企业音乐重要性的认识,据此采用案例教学法、建构主义教学法、专题教学法以及聘请业界人士进入课堂的方式,提高学生对于企业形象与企业文化的分析、解读与提炼能力,对于企业音乐词曲内容的审美、设计与创作能力,掌握企业音乐创作“好听、好记、好学、好唱”的原则等,从而提高其企业音乐设计与创作的综合素质。

摘要:文章简要论述企业音乐在塑造企业形象过程中所表现出的重要价值,在此基础上,系统总结了企业音乐设计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由此深化学生对于企业音乐重要性的认知,并使其掌握相关的企业音乐创作技巧,从而能够独立自主地展开企业音乐欣赏与创作活动。

关键词:企业形象塑造,企业音乐,教学研究

参考文献

[1]李森:《企业形象策划》,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7月版。

[2]黎小龙:《论企业精神对企业音乐创作的影响》,《音乐时空》2014年第9期。

[3]詹秦川:《浅析企业音乐电视对企业形象的塑造与传播的影响》,《商场现代化》2010年第7期。

让音乐形象丰满起来的小窍门 篇5

窍门一:,美术衬托,创设实践情境

爱表演是儿童的天性,幼儿每当在表演情境中,非常兴奋,会产生强烈的表演欲望,容易融入角色学习的情境中。将美术活动的成分运用到音乐活动之中,能够让孩子更好地感受音乐,启发他们的想象与表现的多样性。比如在活动《多变的手和脚》时,我先让孩子们上来表演他所理解与认识的“多变的手和脚”。让幼儿观察自己的手脚和别人的手脚有什么不同,你常用手玩什么游戏?孩子们从最初的手、脚的外观――胖胖的、短短的、瘦瘦的`、长长的,渐渐的联想到以往开展过的一些音乐活动。有的孩子用手做出孔雀舞的动作,有的孩子联想到小班时做的手指操“十个朋友出来走”,老公公、大石头、大楼房------,孩子们从手的外形中看出了“多变的手和脚”的不同内容,孩子们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在音乐舞蹈元素的帮助下,孩子们学会了观察、比较、想象。这样,在每个孩子的作品中就你就可以看见很多独特的想法与表现。

窍门二:直观演示,创设形象情境。

音乐形象塑造 篇6

一、利用音乐的“虚”表现桃姐的内心变化

音乐通过创作者的精心创作之后,客观存在的真实中被注入了主观的意愿。尽管在创作音乐的时候,取材来自于真实的生活,但是创作者的艺术加工之后,演奏出来的旋律不仅仅将听众带入到真实的场景之中,同时也能激发聆听者无限的想象,似乎身临奇境而又感到虚无缥缈,亦真亦幻。在电影《桃姐》当中,桃姐的内心变化,适当的背景音乐就将其很好的表现了出来。同一首音乐在表达她内心的细微变化的时候重复的出现在电影当中。在影片中,有一片段是桃姐刚进入老人院的那个晚上,桃姐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对所有的事物都不熟悉,内心肯定是充满了焦虑的。当半夜起来上厕所的时候,她发现很多老人睡不着在进行各种活动,于是对于自己所处的环境觉得带有几分恐惧和不安。正当桃姐露出迷茫的眼神的时候,音乐声缓缓响起,伴随镜头出现的是钢琴的分解和旋由慢到快的演奏出音符,好似流淌着的水声若有若无。紧接着弦乐、管乐声响起,由细水长流变成了有较强起伏,时强时弱的音乐。观众的情绪也跟随着旋律不停地在变化,亦远亦近,亦清晰亦模糊。正是通过音乐的感染力,让观众更好的体验到了桃姐对于环境变化所发生的心理上的变化。正是由于这段音乐表现出了一种虚无缥缈的意境,更好的烘托出了桃姐此刻的心理感受,即她对未来生活怀有太多的不安和担心。

搬去老人院经过一段适应期后,桃姐内心的担忧和忐忑没有那么强烈,也能渐渐融入到这个环境当中,并且开始配合医生的治疗。这一切似乎预示着桃姐的生活将朝着好的方向前进。但老天爷似乎觉得这样太过于平淡而了无生趣,于是它让桃姐面对了一次死亡——让桃姐得知了在老人院认识的好友梅姑突然辞世的消息。这时候的桃姐内心再次陷入了纠结当中。影片中在桃姐得知这一消息的时候,第一夜进入敬老院深感迷茫时的音乐再次响起,进入观看者的耳中,旋律变化起伏中带着飘忽不定,再次反映出了桃姐内心细微的变化,刚平复的内心又开始变得忐忑不安。于是出现了小事情也对罗杰发脾气的电影画面。音乐声的响起,让观众的思绪超出了真实画面的局限,有自己对桃姐思想和影片更深的感悟:体会到了面对死亡的时候,老年人的内心并不能平静,甚至还有着较深的恐惧。

创作者在这两个特定的时候,很好的将音乐的“虚”运用到了表达桃姐内心的细微变化上,也许观众并没有特别留意到这两段音乐的存在,但是音乐适时的响起却起到了它应有的作用,使得人物的形象变得更加真实和丰满,也感染着观看者的情绪,牵扯着他们无意识的进入到桃姐的内心当中和有着对影片的更深层次理解。

二、利用音乐的“实”突显罗杰的性格

如果说在表现桃姐的内心细微变化的时候,运用的是音乐的“虚”,那么在表现罗杰这一人物形象的时候,更多的是以真切、朴实的音乐来进行表现的。电影《桃姐》的音乐,其美学思想追求的并不是浓妆艳抹的华丽,而是清新自然的朴素。因此所有穿插的音乐给人留下的是自然真实之感。

影片的故事是采用的倒叙的手法展开的。电影一开始,出现在观众视野的是男主人公罗杰将要去远方,同时一段简单的音乐也随之响起。仔细聆听会发现简单的和弦却演奏出了动听的旋律,能引起人们的深思。一段朴实的钢琴独奏,不仅仅烘托出了罗杰对于桃姐的想念之情,同时也将罗杰的善良和真实展现在观众的面前。桃姐的离世尽管给罗杰带来了伤痛,却也给他留下了的精神的食粮,使他能用一颗善良的感恩的心去面对这个复杂的世界,从而更好的活着。这段音乐,也在影片也不止一次使用。在影片中,有一个罗杰和桃姐看照片的片段,在桃姐身体好转的时候,两人一起在家中翻看过去的照片,说着那照片上发生的的故事的时候,同样熟悉而简单的钢琴声再次响起。这段和影片开头相同的音乐,又一次凸显了罗杰性格的真实和怀有一颗感恩的心。两次质朴平淡的音乐的出现,恰到好处的表现出了罗杰的真实性格,将人性当中的真、善进行了渲染,平淡中却透着绚烂,使艺术塑造过程由繁到简,有种返朴归真的意境美。

三、虚实结合构建人物形象

《桃姐》人物形象的塑造能如此成功,音乐发挥了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经过音乐的渲染,更好的塑造出了人物的鲜明的性格和内心细微的变化。在《桃姐》整部影片中,运用音乐的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构建出了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同时又表现出了其深远的思想意境,无疑让影片增色不少。人物塑造最难的就是化实为虚,虚实结合,让人物自然而然的按照情节的发展,剧情的需要,从头至尾一气呵成的完成艺术的创造。艺术创作者都认为,虚实结合如果运用不正确的话,不仅会让虚的东西更为不真实,也会让真实的东西显得虚假。而影片《桃姐》音乐的成功之处,正是成功的将虚实较好的结合在一起,通过音乐让观众感受到了影片的真实感和主人公所表现出来精神世界,人物的真和善成功的被塑造了出来,并让人感觉浑然天成。

音乐是人物形象构建的有效因素之一,正是因为音乐的抽象特点,才能让观众在内心深处感悟人物的独特形象,使具体的人物形象和心目中的形象完美结合,达到更深层次领悟艺术的效果,是深化电影之中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之一。

结语

电影中经常会出现各种音乐,其运用是为了的塑造更为丰满的主人公的形象。音乐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能直接的影响到人的情绪,引起心灵的共鸣。电影音乐作为帮助电影更好的塑造人物形象的一种有效手段,发挥了能让观众脱离画面而感受到人物的内心和他们的精神世界的作用。在观看电影《桃姐》的时候,其音乐尽管平淡朴实,却恰到好处运用到了“虚”和“实”,并能做到完美结合,激发了人们期盼回归人性真情的渴望。

[1]张福勇; 张垿; 刘文探析爱·摩·福斯特小说中音乐的作用[J].东岳论丛,2011(04)

[2]刘娣彤.电影《桃姐》热播现象的传播学思考[J].中国传媒科技,2012(10)

[3]傅琦.人间真情至爱的展示——谈香港电影《桃姐》的成功之道[J].艺苑,2012(07)

[4]秦喜清.《桃姐》:低调而华美的人性绽放[J].艺术评论,2012(04)

音乐鉴赏塑造学生美好灵魂 篇7

一、音乐鉴赏要注意情感体验

情感体验是音乐欣赏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心理过程。音乐的情感体验不能离开学生的参与。学生不但是听众, 也是表演者和评论者, 更是鉴赏课程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让学生积极参与到音乐实践中去。

音乐是人类崇高的心灵语言, 人的心灵受到感化, 这样就产生了爱心, 有了爱心就有了一切, 人就会不断地追求、奋进。音乐已在生活中悄悄扎根, 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心灵, 感染着我们的生活, 使学生们能够懂得爱与被爱, 知道人生的内涵。开启学生的智慧, 使学生变得更加聪明, 思维更加具体, 从而对生活充满向往。

二、音乐鉴赏应尊重学生个性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尊重学生个性, 让拥有不同个性的学生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 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其中, 用他们所独有的方式来欣赏音乐。

音乐能够使人插上创造和想象的翅膀, 让人们的心灵飞翔。欣赏音乐不是简单的重复, 是创新, 是想象, 是再创造。根据不同音乐, 创造出不同的动作, 在不知不觉中发掘学生的想象力, 通过自己的想象, 用歌声、舞蹈, 把自己内心的感受表达出来, 让想象驰骋, 让想象飞翔。音乐艺术来自于生活, 源于生活, 又高于生活, 这是我们在生活中不断探索、不断发现的结果。音乐给了我们想象的空间, 可以任想象飞翔, 让生活中到处充满音乐, 充实我们的心灵。当音乐响起, 学生们会自由创造, 自由发挥, 让学生们的未来有更大的想象和创造空间。同时, 教师要运用科学的方式来让教学更具有愉悦性, 让学生拥有良好心境, 这样才能够达到音乐欣赏教学的最终目标。当激发起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之后, 他们自然而然就会产生学习的动力。

三、音乐鉴赏要融合多种教学手段

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 就必须在教学的过程中创设与欣赏内容相符合的教学情境, 帮助学生提升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教师可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 将音乐、文字、图像等内容集合在一起, 让学生切实感受到音乐作品所描绘的画面, 尽快进入到音乐中去, 再现音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象, 从心灵深处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爱国热情, 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爱自然、爱学习、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 树立远大的理想, 传承革命传统、互助互爱等优良传统。

音乐形象塑造 篇8

一个好的音乐电视广告会吸引人们的眼球, 能够在第一时间抓住人们的心, 逐渐对产品产生兴趣。这就需要企业在进行音乐广告制作上下一番功夫。湖北中烟以黄鹤楼作为出发点, 谱写优美的词曲, 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不仅宣称了音乐, 更多的是塑造了了企业自身的形象, 扩大了产品市场影响力和受众群体。

电视音乐广告宣传曲很大程度区别于传统广告, 打破了传统广告的拘束性, 在一定程度上能增强观众对广告的认知度, 进而加大对企业的了解, 提升企业产品在消费者心中的地位。“企业形象塑造”这一概念的界定主要是指在企业文化的前提下通过传播媒介实现对企业形象的包装作用。在现今市场调控的大环境下, 企业自主宣传和创新显得尤为重要。电视音乐MTV作为塑造企业形象的一种有效手段, 因而变得越来越受欢迎。电视MTV的优势在于, 在传播的过程中能把产品与企业形象完美结合起来, 不仅能丰富广告类型也能够有效的塑造产品形象。这样电视音乐广告能为企业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因而当之无愧的就受到越来越多企业主的追捧。歌曲《黄鹤楼》一问世, 便在江城武汉广为流传, 大大小小的舞台, 乃至街头巷尾都能听到这首熟悉的旋律。在那之后, 《黄鹤楼》传播越来越广泛, 更多的人了解到这个歌曲的魅力, 它慢慢走向了全国, 也走上了音乐的殿堂。《黄鹤楼》经谭晶的演绎愈加绽放光彩, 黄鹤楼如今已成为了武汉标志性的建筑, 它见证这城市的兴衰荣辱。在过去1000多年的时间里, 黄鹤楼被历代文人所吟诵, 它被誉为“天下绝景”, 在诸多诗作中当属崔颢的《黄鹤楼》最为有名, 但是, 据史料记载, 从古至今却鲜有歌曲来赞颂黄鹤楼, 或许是因为历代大家都已留下名诗著作的缘故吧。在我看来, 黄鹤楼已俨然成为武汉的代表性标志之一, 当《黄鹤楼》的旋律在我耳边响起, 我仿佛又见到了那屹立在蛇山、长江边上的巍峨楼宇。

一、歌词内容对企业形象的塑造

此曲的作词, 词野宏阔、意境奇特、气概苍莽、感情真挚。它源于黄鹤楼的典故:古时候, 黄鹤楼是一个酒家, 酒家老板并不富裕, 有一位客人经常会来黄鹤楼, 而且每次来只要一碗清酒, 每次老板看他来就会送他一些菜肴。有一次, 他又来了, 带来了一个橘子, 剥了皮, 用它在墙上画了只黄鹤, 并且说, 当有音乐时, 这只黄鹤就会跳出来翩翩起舞。起初老板不相信, 但有一次店里有乐队来演奏时, 黄鹤果真飞了出来。于是, 这家店的生意越来越旺。但是那人却驾仙鹤离开了, 再没出现过。这首歌的歌词就是以这个神话故事开头的。“她从画中来, 彩云丹顶鹤”“明月、玉笛、紫气”“何来空悠悠, 古今无已楚天秀”“情悠悠、黄鹤楼”, 这些歌词从整体上描绘了一个大气磅礴、情景相融的画面。“千年盼归, 万古绝唱黄鹤楼”将情绪由古转今, 恰到好处的给观众留下想象的空间, 也表达了对于黄鹤楼的怀念、惆怅、向往之情。作者赋予歌词丰富、深厚的情感, 并且用优美、古朴的文字描绘了一幅传统古典美的画卷, 这是对黄鹤楼神秘传说的渲染和升华。

二、歌曲内容对企业形象的塑造

该曲的作曲是由著名作曲家孟庆云所创作, 行云流水的民歌风格与通俗歌曲的节奏相结合体现出浓烈的时代气息。这首歌曲泼墨写意, 朴素的言语描写, 画面清秀色彩搭配唯美, 整首歌曲的曲风与歌词又透露着现代化的气息。既有传统的古典美, 又有鲜活的现代美。旋律优美, 动人心弦。这首歌曲是运用的民族与通俗相结合的声乐歌唱方法。整个画面的的感觉是给人一种悠远、宏大的试听效果, 歌曲前奏伴随着一阵悠扬的竹笛声将观众缓缓带入到情境当中。竹笛被广泛应用于荆楚一带的音乐中, 它的音色透亮、清新、婉转、悠长, 而楚地“鱼米之乡”的风土人情、自然风貌则正好与之切合。歌曲《黄鹤楼》用竹笛独特的音色吹奏出古朴悠长的旋律, 就如同强大的磁场, 一下子就能吸引住人们的听觉。山高水长, 云淡风轻, 仙人驾鹤起舞;玉笛声声, 有如天籁之音, 动听的声音让人情不自禁, 徜徉在歌声绘出的美好画卷中。演唱者用她独特的“谭氏唱法”将歌曲的内涵和意蕴演绎的淋漓尽致。该曲旋律线条清晰, 歌曲的走向也是以小幅度的音级进行, 没有大跳音型, 所以整首歌曲缓慢悠扬, 一字一句都浸人心脾。其次是歌曲巧妙地运用小堂鼓作打击乐伴奏, 隐隐约约给人一种恍然如隔世的体验, 像是置身于昔日的战鼓声中, 又仿佛听到千年历史的厚重脚步声, 同时又饱含着与时俱进的时尚流行元素, 这样不仅能古今结合, 而且也加深了歌曲的内涵, 增强它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三、演唱者对企业形象的宣传力度

谭晶本科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 她出生于音乐世家, 她的父母皆是民歌歌手, 因而谭晶自小耳濡目染, 学习着民族歌唱方法, 同时她又在学校系统的学习了民族的歌唱方法, 这就让她练就了十分扎实的发声技巧。谭晶从小酷爱流行音乐, 她歌唱有着强大的包融力, 能游刃有余地在美声、民族、通俗三种方法中自由的转换。歌曲《黄鹤楼》是一首民族风格的曲子, 它被众所周知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谭晶的“天籁之音”。片中画面呈现的是一幅历史画卷, 谭晶的演唱风格独特, 在该曲的演绎中融入了流行元素, 这就使得作品充满古典的韵味, 又有楚地的风格, 在演唱时朗朗上口, 动听委婉。歌曲旋律带有现代流行符号, 老少皆宜简单易学, 这样观众在欣赏作品的同时就能找到歌曲内在的思想并能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从而达到“广而告之”的目的。演唱者在唱“万古绝唱黄鹤楼”这句时巧妙自然地加入了流行演唱元素“一吟三叹, 欲说还休”, 这样的演绎为歌曲加上了点睛之笔。

四、宣传影片中人和物形象刻画分析

影片是以虚实结合的手法来呈现的, 在磅礴大气的历史情境中搭配音乐的起伏线条来演绎。崔颢的诗写过:“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全片基本上就是围绕着这首诗描写的故事展开的, 它的感情基调以大气磅礴、感怀古今为主。影片前奏清脆的笛音婉转悠扬, 随着门被缓缓推开, 歌曲进入正题。“画中来、彩云、丹顶鹤。”“明月、玉笛、紫气”“情悠悠, 黄鹤楼”“黄鹤楼, 情悠悠”“千年盼归, 万古绝唱”“万古绝唱黄鹤楼”, 整首旋律美妙清新温柔。整段视频画面基本以黄鹤楼为主, 配以书法长廊、古琴、竹笛等等, “中国风”的形象色彩贯穿全片, 与词曲选材风格相呼应。体现出中烟公司严谨、扎实的处事作风。谭晶的包融唱法讲民族通俗完美的融为一体, 精彩的演绎了这首歌曲的精髓。谭晶运用其独特的名族通俗于一体, 演绎出优雅, 唯美并有着一股不灭的坚韧和执着, 给人以听觉享受和心理上的鼓舞。其声音本身干净, 清悠, 富有韧劲, 也很好的与歌词契合, 同时以真情打动听众, 让人为之沉醉。如陈酿一般, 愈久弥香, 饮之, 甘甜爽口, 愈发痴迷。

湖北中烟企业的电视音乐宣传曲如此受欢迎, 究其原因还是在于它能够和大众的审美产生共鸣;同时宣传广告画面的质感、优美的旋律线条、雄伟壮观的黄鹤楼, 都会给人以美的享受。正所谓“酒香不怕巷子深”“好的东西都是有利于传播、促进传播的”——这种“美学传播学”的基本理念为销售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就目前来说, 音乐电视MTV是一种比较成功的形象广告体裁, 它强调美学注重在整个广告中的运用, 同时也不能忽视大众的审美体验和感受。电视音乐广告越来越受追捧和喜爱, 这使得企业音乐电视广告更符合大众对审美的需求, 它成为了一种喜闻乐见的传播方式。随着科技的进步, 传播媒介的日益发达, 企业音乐电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将企业形象的传播将变的更加快捷、全面。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 湖北中烟公司将会有更多的创意展现在大众的眼中。

总而言之, 电视音乐广告对企业的外部形象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电视音乐的好坏也将直接影响企业的形象好坏, 所以说企业只有将电视音乐广告的制作和宣传不断重视起来, 才能为今后的企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帮助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起来。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 音乐类广告渐渐成为公司不可缺少的元素。它的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许多商家为拓宽产品知名度, 增强该产品在市场中的占有率和竞争实力, 因而他们不仅在商品本身质量上下功夫, 同时还不断的加入新元素如“音乐广告宣传曲”来吸引广大消费者的眼球, 在此基础上开拓商品的市场。有了音乐广告艺术的衬托, 广告才能更好的达到“广而告之”的目的。

关键词:音乐,电视音乐广告,企业形象

参考文献

[1]詹秦川, 吴昊.浅析企业音乐电视对企业形象的塑造与传播的影响[J].商场现代化, 2010 (07) .

[2]许卓.寻觅音画中的情感共鸣, 浅析电视广告音乐的修辞表达[J].新闻传播, 2011 (10) .

[3]陈云燕.谭晶的包融唱法初探[J].宿州学院学报, 2013 (02) .

音乐形象塑造 篇9

一、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现状研究

1、亲情匮乏,缺乏幸福感

农村留守儿童作为社会上一个相对来说较为特殊的群体,由于从小不在父母身边长大,导致他们的亲情匮乏,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交流,从而造成幸福感缺失。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儿童的心灵成长和情感成长都来源于父母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然而,很多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的隔膜很深,不利于他们健全人格和性格的养成。

2、环境适应能力差,人格不健全

农村留守儿童常年不在父母身边,导致他们在很多时候处于自我封闭的状态之下,环境适应能力较差,人格不健全。长时间跟爷爷奶奶住在一起,他们很少走出去了解社会,无法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在素质教育改革的时代大背景下,学校教育目标和教学内容变化很大,不少的留守儿童都无法适应教学的需要,从而造成个人综合学习能力和沟通能力的提升,不利于今后的长远发展。

3、缺乏人际交往能力

缺乏有效的人际交往能力是目前农村留守儿童学习和发展中存在的严重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长远进步和发展。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灵和情感扭曲,个人意志相对来说较为薄弱,同时健全的人格尚未建立,这些要素都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个人综合素质的下降,在与人交往和沟通过程中无法有效地切入情境,造成了理解能力和沟通技巧的下降。

二、音乐治疗对留守儿童音乐情感的塑造和提升

1、兴趣导入,提升儿童对音乐学习的热衷度

音乐治疗对于儿童音乐情感塑造具有无比重要的促进意义。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有效地兴趣导入来提升儿童对于音乐学习的热衷度,不断地实现儿童综合情感和素质的有效提升。音乐教育具有德育功能、智育功能、美育功能、体育功能和传承功能,对于儿童成长和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老师应该设置有效的教学情境,比如通过多媒体动画的方式来呈现,通过美妙的歌声来把儿童引入到教学情境之中去,让他们感受到音乐的美好,并能够从中获得心灵的安宁和享受,以此来不断地提升儿童情感塑造。

2、用音乐搭建起师生心灵互动的桥梁

用音乐搭建起师生心灵互动的桥梁,不断地促进儿童心灵成长和情感发育,实现个人感悟能力的提升。首先,在音乐课堂上积极开展互动式教学,音乐老师应该积极地与儿童进行互动和交流,结合儿童的认知水平、沟通能力、音乐感悟能力和接受能力等要素来进行有效的教学内容选择,不断地来帮助幼儿搭建起和谐的互动平台,提升他们的感悟能力。其次,还应该借助于音乐本身来实现对于儿童审美观的塑造,不断地提升他们的音乐感悟能力,提升个人的审美素质和音乐情怀,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师生有效的互动和沟通。

3、注重音乐治疗中人文情怀的渗透

在音乐治疗过程中,应该重点强化人文情怀的渗透和强化,不断地实现师生之间心灵互动和沟通,不断强化音乐教育效果。特别是对于留守儿童来说,他们更加需要老师对之进行有效的心理安慰和信心重塑,通过人文情怀的渗透,让他们认识到自我价值实现,培养高尚的品质和情操,以此来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此外,还应该积极地对他们的艺术修养、人文情感、审美能力、鉴赏水平等有更为充分地认识和了解,从而来更加有效的保持儿童个性成长,这对于他们今后的成长和发展有重要意义。

4、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音乐教育活动

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音乐教育活动,引导儿童在实践过程中感受到音乐教育的本质和张力,这对于他们今后的成长和发展有重要意义。在音乐教育过程中,老师应该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参与空间和机会,安排他们参加各种形式的歌曲排练和演唱比赛等,并积极组织他们参加更多的社会音乐活动。这样,既能够不断地提升他们的音乐感悟能力和音乐修养,同时还能够不断地强化他们的实践精神,这对于他们个人价值观的确立有重要意义,促进今后成长。

5、借助于音乐疗法解决儿童心理问题

借助于音乐疗法解决儿童心理问题,针对目前不少留守儿童心理素质较差、欣赏水平较低、思想封闭、心灵抑郁等问题,应该有效的借助于音乐教育手段来进行有效补救,比如借助于即兴表演等方式来进行深入解决,让这些儿童能够充分融入到教学情境之中去,以此来不断地提升他们的音乐情操和心理素质。总之,音乐治疗对于儿童心理问题的解决有着无比重要的促进意义,通过音乐学习能够放松心情,提升感悟能力和分析能力,为儿童健康成长开拓广阔的天地。

三、结语

音乐治疗对于留守儿童情感塑造有着无比重要的促进意义,有效的调动他们的心智、情感、心理、思考等多维度要素的结合,以此来不断地实现教学效果延伸,为儿童价值观的塑造创造有效的条件。在实践中,应该实现兴趣导入、师生互动、人文情怀、教育活动、心理问题治疗等方式来实现有效的教育,从而来更好地实现留守儿童情感塑造和人格培育,为他们今后的成长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何淼.留守儿童的音乐治疗初探——基于四川省西昌市会理县留守儿童的思考[J].青春岁月,2013,13:84.

[2]吕莹.探究奥尔夫音乐对农村留守儿童焦虑情绪的干预效果的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6,08:232-233+239.

[3]王悄然,陈琳.农村留守儿童音乐教育现状调查及其对策研究——以安徽省霍邱县为例[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5,03:84-87+175.

[4]陈萱轩.浅议音乐教育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作用及途径[J].戏剧之家,2015,15:196-197.

论音乐艺术形象的“可视”性 篇10

一、音乐与绘画基本组织要素的异同

大量的音乐的实践证明 :音乐与绘画虽有艺术属性的界定, 但二者之间确实存在着诸多的相似或沟通之处。二者都讲求美的艺术形象塑造, 都讲求美的艺术形象感知、认识及批评。但是, 与绘画不同而与文学相似的是塑造音乐的艺术形象并不在于直观的视觉感知, 其艺术形象的“可视”性塑造是先听到涌动的悦耳乐音, 再在“联觉 / 联想”的引导下, 利用情感体验逐渐由模糊到清晰, 由局部到全局, 由恍惚到稳定地“看见”艺术形象。可见, 音乐的艺术形象是“想见”出来的。另外, 塑造音乐艺术形象的前提, 首先是解读声音的、文字的、乐谱的符号。人们一边在解读符号, 一边主观臆断出艺术的形象。也可以说, 音乐的艺术形象是用心, 用情感体验“看”出来的, 所谓“象由心生”。因此文艺理论把音乐归类为“想象的艺术”。而绘画正好相反, 其艺术形象是“见想”出来的——绘画首先塑造出客观、静态的固定艺术形象, 然后才有他人的视觉感知和鉴赏, 继而才有审美的思考。不难看出, 音乐的艺术形象与绘画的艺术形象之间有着主客观的存在差异。这种差异, 归根究底是由艺术构成的“感性材料”——“我们把这种构成艺术的物质材料叫做感性材料”3的不同而造成的。

(一) 音乐与绘画相似的基本组织要素

音乐和绘画看似泾渭分明的两种艺术。二者之间其实有着“剪不断, 理还乱”的密切联系。很多人不太在意, 绘画中讲求的点、线、面、色彩、主色调以及明暗、节奏等等基本组织要素也存在于音乐领域之中。

音乐中的“点”便是单个的乐音。如同单一的点在绘画中无意义一样, 单个的乐音也不能构成任何的音乐意义 ;音乐中的“线”, 即是乐音所构成的“音程的连续构成了曲调进行的线条, 即‘曲调线’ (或称‘旋律线’) ”4 ;而音乐中的“面”即音乐的“织体 (texture) ”。织体, 特指音乐作品整体的曲式、和声结构以及由此而生的 (横向) 各声部旋律与 (纵向) 和声连接的呼应关系 (这层意义亦不悖于单声部作品) 。织体以纵横的二维空间性反映了作品的组织结构, 反映了不同作品的体裁、调式、调性、风格以及和声功能等等形式特征。织体也类似于绘画的空间布局和主色调。

说到色彩, 音乐与绘画更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音乐中的色彩——音色, 其内涵较为丰富。乐音作为音乐的基本材料, 其基本属性之一就是音色。不同的乐器或人声, 不同的和声配器, 甚至不同的音区都有独特的音色。此外, 蕴含于音乐作品中的调性 (调式) 、和声、配器等等基本组织形式都有着鲜明的音色意义。在音乐中, 不同类型的音色以描绘对象为出发点, 刻画出具有鲜明色彩的艺术形象。用音色表现艺术效果的音乐作品, 集中地体现在交响音画、组曲等音乐作品中。如俄国作曲家鲍罗丁的交响音画《在中亚细亚草原上》,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中的“引子——春景”, 俄国作曲家穆索尔斯基的钢琴组曲《图画展览会》之中的“波兰牛车”、“两个犹太人”、“基辅的大门”等等。在此不一一赘述。

说到音色与色彩, 不得不探讨音色与色彩的明暗问题。音乐欲刻画艺术形象不可避免地用音色变化来表现绘画似的明暗效果。对音色明暗的感知, 笔者以为追根溯源是建立在人们对于音高判断的心理机制的基础上的。人们普遍以为 :音越高就越是显得轻盈、小巧或明朗 ;音越是低就越是显得厚重、硕大或暗淡。这一心理机制不仅影响了作品的调式、调性、旋律、和声进行等等的写作, 同时也限定了作品的配器选择。例如, 在法国作曲家圣桑的组曲《动物狂欢节》里, “大象”就是一首低音大提琴的独奏曲。该曲在b E大调上以3/8拍子演奏, 似乎表现了一只硕大的象正在跳着笨拙的舞蹈。倘若改用小提琴演奏, 则绝不会有“大象”的形象认同。同理, 在小提琴协奏曲《梁祝》里, 祝英台的艺术形象主要由小提琴塑造, 而梁山伯的艺术形象则主要由大提琴担任。为什么作这样的配器安排呢?因为素有乐器“皇后”之称的小提琴, 其音色轻盈、委婉, 非常贴近女性的气质, 适合表现祝英台的艺术形象。大提琴较小提琴而言, 则显得深沉、稳重, 具有男性化的气质, 适合表现梁山伯。这样的选择源于生活中的男性总是显得比女性硬朗、强壮 ;而女性总是显得比男性纤巧、委婉、细腻。如果有谁将表现二者的乐器颠倒一下, 则会让人大跌眼镜, 显得荒诞不经。正是音乐创造性地运用了以上的器乐音色, 才准确地模拟了自然界、社会界林林总总的事物, 才得以实现艺术表现生活的目的。

(二) 音乐与绘画的组织要素区别

音乐与绘画虽有以上的相似的组织要素, 但是二者本质区别仍然是明确的。此两种艺术虽然都能实现艺术形象的“可视”, 然而由于人的感官接受的截然不同——音乐的听觉接受, 绘画的视觉接受, 终而导致二者在时空中的明显不同存在形式。虽然时空是不可分割的, 但是音乐更侧重于时间性的意义, 所谓“音乐是时间的艺术”;绘画则侧重于空间性的意义, 即“绘画是空间的艺术”。有人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如果抛开了时间的意义, 音乐则无法流动。同理, 若抛开了空间的意义, 建筑、绘画也无处凝固。

音乐与绘画, 因感官、时空存在以及展示形式的动静态等诸多区别, 致使组成两种艺术的各自基本组织要素的性质也截然不同。音乐与绘画都使用了点、线、面、色彩、色调、明暗、节奏等等组织要素, 在人的心理转换机制中对于两种艺术形态便产生了“同构联觉”的联系——“我们可以将这种由不同事物引起的相同心理运动体验从而产生的二者之间的联觉称之为‘同构联觉’”5。“同构联觉”的产生是基于在音乐与绘画, 两种不同性质的艺术之间存在着“同构关系”, “或者叫‘同形’或‘同态’关系”6的本质联系而产生的。

就音乐与绘画艺术形象的展示方式来讲, 音乐塑造艺术形象是在既定的时间内, 动态地演奏 (唱) 出既定的作品。精心组合的乐音经人的听觉感受后, 再经过“想象”、“联想”及“通感”的领悟, 塑造出主观特色鲜明的艺术形象 ;绘画则是以视觉的、静态的、客观的方式在既定的空间里展现“既成事实”的艺术形象。

如果说对于绘画艺术形象的欣赏、接受首先是以“眼”观物的话。那么, 对于音乐艺术形象的接受和欣赏则首先是以“心”观音。

二、器乐与声乐中艺术形象的“可视”性区别

有人将器乐称之为“纯音乐”, 而把声乐排斥于“纯音乐”之外。所谓声乐, 即指一切用人声和这诗词歌谣演唱出的音乐——其范畴涵盖了歌唱艺术、戏曲声腔艺术、曲艺说唱艺术, 以及宗教经文吟唱等等。由于器乐与声乐的“感性材料”的不同及组合形式的不同, 二者在塑造艺术形象方面一定是有所区别的。

(一) 器乐塑造“可视”性艺术形象的基本特征

作为“纯音乐”的器乐, 自身又分为“无标题音乐”和“标题音乐”两类。所谓的“无标题”, 是指作品无文学性标题而言。如肖邦所作的大量《夜曲》等钢琴作品都属于无标题音乐。十九世纪欧洲浪漫主义音乐兴起, 其中有较多的音乐作品属于标题音乐。如贝多芬的交响曲《命运》、《田园》、《英雄》, 斯美塔那的交响音诗《我的祖国》, 鲍罗丁的交响音画《在中亚细亚草原上》, 穆索尔斯基的钢琴组曲《图画展览会》等等。对于标题的意义李斯特有如下解释 :“标题能够赋予器乐以各种各样性格上的细微色彩, 这种种色彩几乎就和各种不同的诗歌形式所表现的一样。标题赋予器乐以颂歌、酒神祭歌或哀歌——一言蔽之即一切抒情诗体的性质”7。

由于音乐语言的“语焉不详”, 器乐中的无标题音乐给人的联想 / 联觉空间比较自由和宽泛, 几乎没有主题乐思的约束, 所塑造的艺术形象亦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 其乐思并不恒定。故而说无标题音乐更能直接深入人们内心的情感体验。然而, 标题音乐确定了音乐的乐思方向, 在创作、理解和鉴赏作品时都会按照既定的乐思方向去构思艺术形象, 一般来说不易产生岐解, 这就增强了音乐艺术形象塑造的确定性。也就是说作为器乐的标题音乐和无标题音乐在艺术形象的塑造上是各有千秋的。

(二) 声乐塑造“可视”性艺术形象的基本特征

“诗, 言其志也 ;歌, 咏其声也 ;舞, 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 而乐器从之” (《礼记·乐记》) 。在音乐史上, 最早的音乐是诗歌舞三位一体的声乐, 或说是载歌载舞的歌唱。上溯到古希腊, 《荷马史诗》相传是盲诗人荷马边弹着诗琴 (里拉琴) 边吟唱出《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到 :“《诗》三百五篇, 孔子皆弦歌之, 以求和《韶》、《武》、《雅》、《颂》之音”8。无论是春秋战国时的《诗经》、《楚辞》, 还是唐诗、宋词、元曲, 乃至明清的戏曲念白, 在朗诵时无不具有“宣叙调”般的吟哦, 无吟哦无以体会诗韵。从古至今, 声乐曲少不了曲调和歌词两大组成部分, 声乐曲都必备诗文般的歌词 (声乐曲均可看成标题音乐——都有文学性的标题。《无词歌》、《练声曲》除外) 。

诗与歌的结合构成了声乐。这里既有音乐历史演进的必然, 也是声乐艺术抒发情感的本性使然——“情动于中而行语言, 言之不足, 故嗟叹之 ;嗟叹之不足, 故永歌之 (《毛诗序》) ”9。关于诗与歌、乐的渊源还可以引用唐末宋初产生的“词”为之佐证。词, 又叫“曲子词”、“长短诗”。最初的曲子词都有曲牌。曲牌的作用在于区分不同曲子及填词格律的差异。较著名的曲牌有“忆秦娥”、“菩萨蛮”、“采桑子”、“水调歌头”、“如梦令”等等。彼时, 曲牌即词牌。曲子与词, 也可以说音乐与诗词是浑然一体的。据此推断, 声乐曲中的词曲结合从古至今就是一个不可偏颇的整体。

德国诗人海涅曾说 :“语言停止的所在, 就是音乐的开始”。此话其实不尽然。恰恰是语言为声乐艺术形象的“可视”, 起到了不可小觑的作用。正是语言文学的参与才使得声乐演唱的艺术形象较之纯器乐更为精确和栩栩如生。在声乐领域, 塑造艺术形象的语言不仅无处“停止”, 音乐曲调必然是乘着语言的翅膀才得以升华。语言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而构成的体系”10。语言强调解读概念的准确性和逻辑性, 不可语焉不详。而曲调则重在情感的渲染及夸张。所谓音乐是情感的语言, 体现出“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功效。因此, 声乐表演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其“可视”性和精确性远远超越了器乐的表现力。

需要指出的是 :虽然在以上行文中阐述了音乐如同绘画, 具有“可视”性。但是音乐的“可视”与绘画的可视是迥异的。无论是器乐还是声乐, 所表达的艺术形象都是经过主观联想、联觉而“想见”出来的。因此, 这种打着主观印象烙印的艺术形象带有鲜明的不确定性和多解性——所谓“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音乐的艺术形象永远不会像绘画的艺术形象那么直觉、客观和唯一 (虽然绘画从来就不是简单地复印客观现实) 。

参考文献

[1][奥]汉斯立克著, 杨业治译《论音乐的美》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12.P114-115.

[2]薛金炎著《音乐博览会》吉林教育出版社吉林音像出版社1997.6.P435.

[3]王次炤主编《音乐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6.P10.

[4]吴祖强编著《曲式与作品分析》人民音乐出版社1962.11.P13.

[5][6]王次炤主编《音乐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6.P70.P80.

[7]李斯特著《论柏辽兹与舒曼》音乐出版社.1962.P162

[8]转引自刘新芝编著《世界音乐八千年》西藏人民出版社.1995.P60.

[9]转引自曹廷华著《文艺美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7.P57.

音乐教学与学生健全人格塑造 篇11

关键词 音乐教育 人格教育 广泛渗透 言传身教

“音乐教育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这句话告诉我们,学生健全人格的教育应当是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教师应当把德育贯穿和渗透到教育和教学全过程,并以自己的楷模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音乐教材中含有丰富的情感素材,它教育学生爱家乡、爱自然、爱学习、爱劳动、爱科学、树立远大理想,继承革命传统,团结互助,乐观向上等。教师要充分挖掘利用这些情感因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赋人格教育于教学中。

一、增强意识,挖掘教材

教师应当牢固地树立教育意识,以教材为内容,以课堂为阵地,认真钻研教材,分析和挖掘教材中的教育因素,做到每堂课都能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和侧重点。

有些教材具有明显的思想教育目的,属显性教材,如:《我们多么幸福》、《颂祖国》、《咱们从小讲礼貌》等。还有一些教材,如:《到小熊家里去》、《金扁担》,《小乌鸦爱妈妈》、《看龙船》等歌曲,被称为隐性教材。这些教材丰富的德育内涵和深刻的哲理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去挖掘、发现和理解。如:歌曲《看龙船》表现了端午节热烈紧张的赛龙舟场面和兴奋激动的心情。在学唱时,除了让学生了解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事外,还应联系祖国美好的今天,引导学生分析歌词,理解“屈原爷爷看见了也会笑得胡子翘”的深刻含义。

二、寓人格教育于音乐艺术美之中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中音乐教学大纲》明确提出:“音乐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还特别提出:“音乐教育应寓思想教育于音乐艺术之中。要注意音乐知识教学、音乐能力培养,思想品德教育的配合。”

作为美育手段之一的音乐教育,它对于陶冶情操、品行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起到独特的作用,教师应紧紧抓住旋律、节奏、音色、拍子、曲式、和声等音乐要素所塑造的形象,诱导学生进入歌(乐)曲意境,抒发美好的情感。让学生在理解美、表现美、鉴赏美中培养高尚的品质。

在学唱《国歌》时,除了让学生了解它的歌词意义、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外,更要抓住歌曲中号角式的呼喊,再三强调的“前进”,后半起的急切呐喊及三连音的运用等音乐本身的特点,既准确地表现了歌曲,又激起对祖国无比热爱之情,进而树立时代责任感。同学们在演唱时严肃、自豪、情感真挚,可谓是情不自禁,寓理于情、情理交融。

《放学歌》是一首以教师护送学生放学离校为题,尽情抒发了学生对教师热爱之情的歌曲,在教唱时,应注意到三拍子的叙事性及抒情性,引导学生充分投入感情,动情地歌唱。“教师辛苦了,教师再见了……”学生在演唱时情真意切,充满了对教师满腔的爱。在生动的感情体验过程中,受到艺术的感染、熏陶和教育,渐进人格的塑造。

三、寓人格教育于教学的全过程

教师要认真设计教学中的各个环节,使教育渗透在教学的全过程。要灵活掌握,见缝插针。

要制定切实可靠的音乐常规来训练学生讲文明、有礼貌的好习惯。从学生步入音乐教室、师生问好、坐站姿势等都要养成一定的规范动作,以培养遵守纪律、举止文明、尊老敬师的良好行为,基本训练要通过发声练习、节奏训练,听音练耳等培养学生和谐统一的良好心态,新课教学要结合教材采用多种方法,使德育内容有机地渗透在教学中,课堂小结要面向全班各类学生,鼓励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通过这些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和高尚的行为。

四、广泛渗透,创新探索

(一)寓人格教育于各种课型之中

小学音乐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唱歌教学、读谱知识,欣赏教学和综合训练等,教师要分析这些课型的特点,寓教育于各种课型之中。

课本中的唱歌教学所选用的歌曲内容丰富题材,体裁广泛,演唱风格多样,歌曲的优美旋律与生动活泼的语言让学生爱听爱唱,教育内容最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学生在学会歌曲的同时,也懂得了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团结友爱,和睦相处,整个唱歌教学的过程,就是通过歌曲,艺术形象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情操陶冶的过程。

在进行乐理、视唱、练耳教学时,要注意在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同时,加强对审美能力的培养。在逐步了解音乐语言及表现情感的过程中,激发音乐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

音乐欣赏教学通过对古今中外音乐作品的欣赏,培养学生健康的情趣,开阔视野,提高鉴赏能力,培养高尚的情操。欣赏教学时,要使学生身临其境,去享受欢乐,感受痛苦,去愤怒地遣责,去激情地歌唱。一旦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美妙的音乐世界,就能唤起他们爱国主义的感情,让他们感到劳动的自豪,学习生活的愉快,英雄行为的可敬可佩,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心灵的净化。

(二)寓人格教育于各种教学手段

结合教材讲音乐故事,将古今中外音乐家传记,名人与音乐,趣闻轶事,作品珍闻等用故事形式讲给学生听或让学生讲,在学生心灵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

结合教材做音乐游戏。游戏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活动之一,它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表现,有助于培养学生坚毅的性格及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品质。

结合教材做律动、歌表演,这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它通过形体动作表现音乐,加深了对音乐作品理解,如把各民族音乐用这个民族典型的舞蹈动作来表现,加深对民族音乐的理解和热爱。而集体舞表演更是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五、把握“身教”,耳濡目染

假如教师不爱自己的事业,对自己的家乡,自己的民族缺乏亲情,对追求真善美没有热忱,他就不可能从教材中挖掘深刻的内涵,也不可能按《大纲》的要求把德育渗透到教学中去。

音乐形象塑造 篇12

关键词:企业音乐电视,企业形象品牌塑造,美学创意广告传播

当今, 形象塑造与传播已成为热点问题, 无论是国家形象、地区形象还是企业形象等各行业形象都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某种意义上“形象就是生产力”, 因此形象塑造与传播问题无论是在理论研究上还是社会实践中都具有现实意义。

企业音乐电视作为一种有效的企业形象品牌传播手段, 它已成为了企业形象塑造与传播的新宠。虽然它的广告味比较淡, 但有了音乐艺术的支撑, 有些企业音乐电视还是能广为传唱, 因此它对企业良好形象的构建和传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一、企业音乐电视的产生与定位

1. 企业音乐电视产生的背景

(1) 作为一种电视传播体裁, 它直接来源于音乐电视

音乐电视是一种以音乐艺术的电视化的呈现方式, 具有广泛受众基础与极具市场的电视艺术与娱乐方式, 企业音乐电视正是在音乐电视的基础上形成的。企业音乐电视是以企业或品牌形象为创作指向、以音乐作品为创作中心的视听载体, 通过优美动听的音乐旋律, 精美的画面及反映企业文化的歌词打动受众。

(2) 作为一种品牌塑造手段, 它有助于更好地传播企业形象以及塑造品牌

作为一种媒体产品形态, 企业音乐电视既有着电视艺术形态的基本特征;又有着电视广告的传播形态, 而且作为企业形象传播的重要载体, 它有其内容和创意的规定性。从文化特征说, 企业音乐电视本质上是一种商业文化, 它力图使广告演绎出审美性和艺术性, 使企业文化形象处于主流文化潮流中。

2. 企业音乐电视的基本定位

从上可知, 企业音乐电视就是在音乐电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专门用于企业形象或行业形象传播的新的广告形式。由于它运用领域主要在企业所以叫企业音乐电视, 用在其他领域自然也会有不同的叫法, 比如政府音乐电视、地区音乐电视、行业音乐电视等;企业音乐电视的使命是塑造企业形象、树立及实现企业文化品牌, 是企业长远发展的形象期待。

二、企业音乐电视在广告传播中的优、劣势分析

1. 企业音乐电视在广告传播中的优势

广告美学认为, 广告作为一种经济活动要拓展其传播效果, 还必须注入审美要素“引起受众的注意, 进而影响受众的情感与行为”, 因此, 广告创作与传播的首要原则就是“要寻找广告宣传对象与受众审美心理的相通点, 并且把这种相通点作为广告创作和传播的核心和着力点”。企业音乐电视将精美的画面和时尚的音乐相融合, 把枯燥乏味的电视广告变得更具艺术性、而且更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 让受众在得到美的视听享受的同时不自觉地接受着企业的文化理念和形象, 从而将观众从排斥状态转化为欣赏状态, 同时主动地接受企业文化理念和产品信息。

与一般广告相比, 企业音乐电视广告更含蓄唯美地向受众展示企业文化形象, 从而摆脱了传统广告的直白喧闹, 达到了“不宣而宣”的目的。它巧妙将商业广告与艺术创作结合在一起, 也为怎样才能做好人们喜闻乐见的广告开辟了新的途径。企业文化精神理念是企业音乐电视的灵魂。“音乐作为一种世界性语言, 具有打动心灵的优势, 它在反映人类的感情世界方面, 是无可匹敌的。”因此, 企业音乐电视实现了视听合一的传播。例如央视播出的《康美之恋》、《爱到春潮滚滚来》等作品的网络搜索率和网络视频展播率都是比较高的。

2. 企业音乐电视在广告传播中的劣势

虽然企业音乐电视在广告传播中优势突出, 但它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一是适用范围的比较局限, 一般只用于塑造品牌形象, 主要是传播企业文化形象。二是制作与传播需要足够的资金, 成本较高。然而一般的小型企业是难以承受巨大的制作费用和广告播出费用的。三是对企业形象的塑造与传播作用有限。

三、企业音乐电视对企业形象的品牌塑造与有效传播

企业形象是人们对企业的一种看法和认识, 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和一定的环境下, 不同公众从不同的角度认识企业文化与形象, 并对其行为所产生的各种感知、印象、看法、情感和认知的综合体现。一般认为, 考查一个企业的市场竞争实力应该包涵这三个因素:商品力、销售力、形象力。其中企业的形象力就是号召力、购买力、生产力这三种。因此, 良好的企业形象是一种品牌资产和可持续购买力, 具有整合力, 能够促进企业内部的协调合作, 促进企业与消费者的互动, 实现企业形象价值、商品价值与传播价值的整合与实现。

企业的形象塑造, 是在企业文化的引领下, 通过载体实现对企业形象进行有效塑造与传播。企业音乐电视作为企业形象塑造的一种有效手段, 它能实现受众对企业文化形象的艺术化理解, 转变人们传统的判断企业的思维形式。企业音乐电视其实是一种直接的企业形象广告形式, 它通过强烈的视听效果上推销企业整体形象。

企业音乐电视如此受欢迎, 原因在于企业音乐电视与受众审美的有着许多共同点, 由此构成了受众喜闻乐见的一种传播形式, 其画面的质感、优美的旋律、美好的意境, 都会给人以美的感受。所有让人感觉美好的东西都是有利于传播的、都是促进传播的——这样的思路构成“美学传播学”的基本理念。

目前企业音乐电视是一种比较成功的形象广告形式, 它强调美学意味在整体广告作品中的运用, 同时在作品中注重受众的美学感受。企业音乐电视作为一种具有美学追求的现代广告方式, 它开拓了广告传播的体裁样式, 使形象传播让受众喜闻乐见, 从而赢得受众的喜好。

参考文献

[1]秦启文, 周永康:《形象学导论》[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年第61页.

[2]赵惠霞:《广告美学——规律与法则》[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年第70、73页.

[3]陈中平:《关于音乐电视与音乐、诗歌和绘画关系的探讨》[J], 《艺术探索》, 2006年第5期.

上一篇:GIS数据模型下一篇:体会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