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情戏音乐(共3篇)
道情戏音乐 篇1
太康道情戏历史悠久、稀有珍贵, 是我省少数民间剧种之一。它源于道教音乐, 历经漫长的发展过程, 直到清末才逐渐发展成为戏曲。1905年民间说唱艺人张广志首次将其划分角色搬上高台, 这标志着太康道情戏作为一个剧种的正式诞生[1]。
一、太康道情戏之由来
道情源于道曲。早在宋代, 道情已经初步形成了较为固定的词格, 后经过发展又形成了许多道情自身的一些曲调和曲牌。流传至北方后, 与民间其它文艺形式相互融合, 道情的内容也逐渐从单纯的传播宗教的色彩中走出来, 变得丰富多彩, 逐渐成为了一种地方性曲艺艺术。明清以后, 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无形中使各个地方戏曲种类繁盛起来, 道情也就是在这一历史时期里吸收了各地民间姊妹艺术的优秀成分, 使自身不断完善, 扩大了其在民间曲艺艺术中的影响力[2], 逐步改变了以前“道非正规”的状态, 步入了规范化、程式化的发展阶段。道情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 经过不断的变革已经具备了一些步入戏剧舞台的基础条件, 太康道情戏就是在这一社会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二、太康道情戏的表演特征
太康道情戏独特的唱腔艺术深受人们所喜爱, 使其焕发出强劲的生命力。
道情的唱腔体制是在联曲体和主曲体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联套体, 它不仅使用“流水板”、“慢板”、“二八板”等板式, 也有“老桃红”、“锁落枝”、“滚绣球”等曲牌[3]。随着道情艺术的不断发展, 推陈出新, 创造出了一些人们喜爱和认可的新的唱腔, 增强了其表现力和感染力。太康道情戏的唱词有时一板下来上百句, 从头到尾几乎不用道白, 形成了一唱到底的唱腔风格, 如《王金豆借粮》、《拜双寿》等, 这在其他戏曲种类中是很少见的[4]。加花衬字是太康道情戏的又一重要唱腔风格, 有“哎嗨”、“衣呀”、“得儿”、“啊”、“哼”等, 这一特征是在道情音乐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经过历代道情艺人的不断实践补充使其更加完善, 使音乐更具表现力。在剧情中为了达到活跃气氛, 抒发情绪的效果, 再在其唱词的基础上运用变化反复的手法, 更加增添了唱腔的活跃、清新的成分, 使曲调变得丰满。“既满足了剧情发展需要, 又能细腻地刻画出人物内心的复杂情感”[5]。如《王金豆借粮》中, 当王金豆与爱姐相会, 追忆童年时候两人玩耍的情景时就巧妙地运用了花腔衬词:“与爱姐从小一同玩耍, 俺 (那) 俺在那, 俺在那背地里拜过天地, (得儿, 那个哎嗨, 那个哎嗨) 拜过天地”。这一处花腔和衬词的运用, 使剧种人物所要表达唱腔内容更为生动、具体, 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6]
三、太康道情戏的保护措施及成就
道情戏曾遭到过“文化大革命”扼杀性的残酷打击, 但总体来看, 道情剧团依然坚强地生存着、发展着, 岁寒知松柏。面对严峻的考验, 真正的艺术家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动摇对戏曲艺术的追求。著名道情演员朱锡梅、蔡清枝以及王永田、王学言、岳振鼎等一批业务骨干非但没有离团, 反而更加敬业了, 他们或者身兼剧院的领导, 或者积极的建言献策, 在团内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 从三方面的“突围”, 终于带着剧团一步步地走出了谷底。他们所实施的道情戏具体保护措施如下:
建立太康道情戏理论研究机构。建立与其相关的戏曲学校。一是可以为剧团和社会培养优秀的传承人, 以解决后继乏人的关键问题;二是由于道情的唱腔较难, 不易把握, 再加上没有老师的指导, 因此学唱的人很少, 如若建立戏曲学校这一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而它的其成就也是相当的多。2000年11月24日, 河南省农村小戏集锦《春满中原》进京汇报演出。太康道情戏剧团的《富裕之后》受到了戏剧届专家的很高评价。次年在广州举行的全国十一届“群星奖”大赛中该剧摘得金奖。2001年7月河南省黄河影响出版社录制出版了道情剧团演出的6个传统剧目:《张廷秀私访》、《雷宝童投妻》、《双拜寿》、《王金豆借粮》、《白玉楼》、《走娘家》等, 并对全国公开发行。2003年河南省第八届小戏、小品大赛中, 太康道情的独幕剧《恋歌》荣登金奖的榜首, 曾两次应邀进京献艺, 演员们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接见。河南省举办的2006年县级剧团汇演, 太康道情戏的大型古装戏《红尘》再次获得了金奖。
太康道情, 从田间地垄里长出来的艺术奇葩, 一旦重返故土, 立即又艳艳地开放了, 仍然显示出其旺盛的生命力。在不少县级剧团陷入绝境, 靠“输氧”维持生命的今天, 也许算得上是一个奇迹。因此我们说, 它的“天下第一团”的概念已经不仅仅是“稀有剧种”、“唯此一家”之意了, 它也在实实在在地做着“第一”的工作。我们相信随着太康道情戏的不断发展, 它一定会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以其独特的身姿展现在大家面前。
摘要:太康道情戏是我国稀有的地方戏曲剧种, 深受百姓的喜爱。2006年太康道情戏被列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首先对太康道情戏的发展历程进行论述, 还原了其发展的脉络, 然后分析了其唱腔和身段的表演特征。最后总结了其保护措施和发展成就, 向人们呈现出了太康道情戏的完整面貌。其目的在于使人们更为详细的了解它, 并达到保护和弘扬的目的。
关键词:太康道情戏,表演特征,发展成就
参考文献
[1]张绮.太康道情戏调查报告[J].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 2008, (02) .
[2]陶娜娜.浅谈河南太康道情戏的艺术特征[J].戏剧文学, 2010, (03) .
[3]杜广林.道情音乐的艺术风格[J].东方艺术, 2007, (04) .
[4]何新.太康道情戏音乐及其表演艺术研究[D].硕士论文, 2008, (04) .
[5]张鸿声, 祁洋波.豫东道教文化与豫东道情戏[J].文艺争鸣, 2008, (03) .
[6]杜广林.道情音乐的艺术风格[J].东方艺术, 2006, (04) .
道情戏音乐 篇2
活动目标:
1、能与同伴合作演奏,学会倾听、评价别人的演奏。
2、能感受乐曲ABA的结构特点,能拍准乐曲的节奏,感受民族乐曲的.特点和欢快的情绪。
3、能根据乐曲的节奏方式设计配器方案,并能使用乐器看图谱、指挥演奏。
活动准备:乐器铃鼓、碰铃、响板、沙锤每位幼儿一件;节奏图谱;音乐磁带;活动前引导幼儿感受音乐。
活动建议:
1、欣赏乐曲《小看戏》,感受民族乐曲的特点和欢快的情绪。
2、幼儿随音乐用身体动作表示节奏。
3、看图谱拍出节奏型,用身体动作表示。
4、幼儿根据节奏型选择配器。
引导幼儿用试一试的方法配器,老师将乐器标记贴在图谱上。
5、幼儿看图谱,使用乐器演奏乐曲。
6、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乐器看指挥演奏。
每位幼儿每件乐器都演奏一次。引导幼儿注意乐器演奏声音的谐调,演奏出优美的声音。
7、请小朋友当指挥全体幼儿演奏乐曲。
讨论:“我们怎样才能演奏的好听、统一,怎样看指挥演奏?”
浅谈河南太康道情戏的艺术特征 篇3
关键词:道情,太康道情戏,艺术特征
1 河南道情戏的渊源
“道情”是至今还在流行着的一种古老的曲艺形式, 它起源于道教音乐, 唐朝玄宗皇帝李隆基十分崇信道教, 并将其奉为国教, 各地大建宫观, 从而带动了频繁的道教活动, 继而渗透到了国家礼乐文化中, 成为唐高宗时期教坊音乐中道曲和道调创作的直接原因。唐崔令钦《教坊记序》:“我国家玄元之允, 未闻颂德。高宗乃命乐工白明达造道曲、道调。”1这些音乐是具有道教神仙思想特色的一种仙乐。
在流传过程中经过演变, 自南宋以后, 道情声腔分成了两支不同地域的音乐体系, “道情中诗赞体的一支主要流布于南方, 仍多为说唱道情;曲牌体的一支主要流布于北方, 并在陕西、山西、甘肃、河南、山东等地发展为戏曲道情。它以耍孩儿、皂罗袍、清江引等为主要唱腔, 吸收和采用秦腔或梆子戏的一些锣鼓、唱腔、表演、剧目, 以及民歌、小戏, 逐渐形成为各地的道情戏。其形成的时间, 大约在梆子腔兴起之后的清代末叶。”2
明清以后, 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随之带动了各地方戏曲剧种的兴起。这个时期的道情, 广泛吸收了各地民间说唱艺术和民间小曲及戏曲的精华, 开始了较大规模的变革, 进一步确立了它在说唱艺术中的地位, 改变了以往“道流之词, 多非正轨”情形, 进入程序化、规范化的状态。河南太康道情戏就是在这一文化背景下产生的。
2 太康道情剧团
河南省太康县于1957年成立了全国第一个道情剧团——太康道情剧团, 1992年参加国家文化部组织的全国“天下第一团”稀有剧种汇演, 获得八项奖项, 被授予“天下第一团”的称号。至今该团仍常年演出, 较受群众欢迎, 目前该剧团作为唯一的一个担负着地方性稀有剧种太康道情戏薪传的历史重任。2006年6月太康道情戏被列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所以抢救和保护、传承和发展, 成为目前太康道情剧团面临的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 很少有文献记载, 而且许多剧目也由于疏于搜集和整理而失传。据笔者的调查, 近些年来太康县各乡镇以前建的剧院, 也几乎全部被拆掉或封闭了, 就连县城唯一的一所大剧院也门庭冷落。由于失去了县城的演出市场, 太康周边的县剧团绝大多数陷入了瘫痪。太康道情剧团也同样徘徊在尴尬的演出道路上。
笔者在访问道情剧团老艺人王永田 (男) 老师时还了解到, 近些年来, 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腾飞也带来了一些困境, 但是, 剧团整体发展还是比较好的。自从2006年被评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后, 国家也给了一些优厚的政策。加强了对地方稀有剧种的保护。 (当王老师说到这时, 笑了笑, 自豪的说, 当时申报的时候还是2004年, 我还参与了撰写和搜集资料工作了呢!) 今年还拨了款买了一辆活动舞台和一辆中巴车, 方便了常年在外的演出。但是, 目前剧团还面临着很多的问题, 比如, 人才流失现象比较严重、演员素质普遍较低。而且由于剧团经济状况不太稳定, 在演出旺季每天都有几场演出, 这几个月收入还是不错的。但是一到演出淡季, 演职人员的工资不能保证, 况且常年下乡演出生活条件十分艰苦, 使得不少演职员难安其业, 一些演员选择到郑州或别的大城市唱戏楼, 一场最少也能挣200块钱, 而在剧团只有演出时每天才有30元的生活费。所以, 有的演员干脆选择下海经商或改行做其它工作, 造成严重的人才流失。当说到这些, 他为太康道情戏自豪的同时, 夹杂着一些遗憾。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朱锡梅 (女) 老师是唱响大江南北的道情名角, 擅长唱小生, 曾任道情剧团的副团长。现在朱老师虽已经淡出舞台多年, 但是每到剧团排演新戏, 都会被邀请做为技术指导, 审查和指导演出工作。在采访她时问起剧团的现状她说:“现在学唱戏的人是越来越少了, 主要还是目前的演出收益已经不能满足当今生活水平的需要了, 剧团在演出淡季时, 演员主要靠外出打工、做些小生意甚至到饭店端盘子来养家糊口。像我们这些退休的老演员是财政拨款, 每月有一千多元钱的工资拿着, 待遇已经算是很不错的了。我女儿王小玲是我带的第一批学生, 无论唱腔和身段表演都很受群众认可, 但是由于生活所迫也已经脱离艺术界下海经商了, 毕竟家里养着几个孩子, 总不能干等着那几十元最低生活费过日子啊。”当我提出要去参观一下剧团的排练时, 她说剧团放假了, 有演出时才集合, 现在根本找不见人的。当笔者再次问起“你认为怎样才能把咱们这个优秀的剧种传承下去呢?”朱老师笑了笑说“如果有可能, 国家给咱们剧团划分一块空地, 建上一所正规的太康道情戏戏校, 那咱们这个剧种根本就没有失传的可能了!”
3 太康道情戏的艺术特征
3.1 太康道情戏音乐的板式类型
太康道情戏亦属梆子声腔系统的板腔体, 重唱轻白, 擅长喜剧, 常以“三小戏”为主要表演形式, 形成了轻歌曼舞的艺术特点。正是这一特点, 使太康道情戏在其唱腔音乐上, 有着异常鲜明的别具风格的地方化声腔特色, 进而影响到它的演唱也具有与众不同的韵味, 多以本嗓演唱为主。其唱腔都是在上、下两个乐句的基础上发展变化而来的, 形成了几种具有代表性的板式类型:
3.1.1[铜器垛]板类 (分为[快铜器垛]和[慢铜器垛]) 又称[二八板]。
曲调比较自由, 板式由一板一眼组成, 唱腔大都是眼起板落, 它的特点是主音重复, 基本结构多为两句体或两句体的变化形式。多采用G宫调式, 上下句结音均落在主音上。
3.1.2[慢板]类
旋律较自由舒缓, 常常将太康道情戏音乐的基曲本调或板式进行延伸扩板、加花增音, 使其在速度上相应减慢, 使其基本曲调的一板一眼演变成一板三眼, 在唱腔上具有了抒情性特征。它的旋律主要也是建立在G宫调上, 虽然起落音均是主音, 但在乐曲的中间部位, 也常有强调变宫音在旋律中的作用, 因此, 有转向徵调式的迹象。
以上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速度的变化而造成实际演唱节奏的不同, 从而引起情绪上的变化。
3.1.3[非板]类
[哭腔]是这类板式中主要声腔, 曲调悠长, 字少腔多, 拍节自由, 无板无眼, 专用于表现哀怨伤感的情绪。
[倒板]也叫[导板], 近似豫剧的[栽板], 专用于唱段的开始, 起着引导散板唱腔的起腔作用。
3.2 太康道情戏音乐的调式结构分析
太康道情戏的音乐结构简练, 发展手法单纯, 但在“调发展”方面有着自己的特点。这是基于民间戏曲音乐创作中, 曲调发展的变奏原则得到确立并被广泛应用的结果。变奏原则的确立, 为太康道情戏音乐进一步发展成戏剧性的艺术表现方法, 派生出多样化的声腔板式, 表现各种不同的戏剧场面, 人物个性和情感表达, 情绪渲染等奠定了基础。
太康道情戏音乐采用了多种板式类型, 各种板式又都表现不同的音乐情绪, 所以, 其板式与音乐的调式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其产生于具有文化过渡特征的淮河流域, 因此, 在旋律的构成上就包含了五声、六声和七声三种音阶。这也是淮河流域民间音乐所特有的现象。
太康道情戏声腔系统的调式是以宫调式运用最广泛, 其次是徵调式、商调式和羽调式。由于调式与调高以及曲调的表现情绪密不可分, 所以在调高的选用上, 早期的太康道情戏艺人一是常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 二是根据剧情的需要。由于太康道情戏声腔系统板式类型与调式有着密切的关系, 要分析它的调式结构就必须要将两者联系起来才能有所收获。为了便于分析, 将其分为两种类型:
3.2.1 单一调式的声腔类型
所谓单一调式类型的声腔是指, 无论声腔采取多么复杂的结构来满足音乐戏剧性的手法, 但单从调式结构来看, 它是属于一个调式结构起来的曲调。
由五声框架为基础构建起来的单一调式声腔类型。太康道情戏的五声性曲调的构成, 是把宫、商、角、徵作为主要的构架音, 中间穿插羽音, 而且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是羽音在宫、商、角的下方, 徵音在宫、商、角的上方, 由此而形成了以宫、商、角为中心, 徵、羽为装饰的曲调特征。这种以G宫为主音的调式音阶更符合太康道情戏的音乐特点, 其保留了当地的地方特色和地方风格。
以五声框架为基础附加一个“间音”的单一调式声腔类型。这类声腔类型是太康道情戏中最常见的构曲手法之一。在“间音”的运用上, 主要是以清角或变宫两个“间音”为主。两个“间音”的出现常常是根据曲调的需要, 或以经过式、辅助式或围绕式的形式穿插其中, 或根据曲调和音乐的表现, 以非常明确的音准要求来实现其风格特征的。
3.2.2 由调发展形成的音乐曲调复杂化的调式类型:
综合调式性结构的声腔类型。两个非同宫系统调式构建的曲调是太康道情戏比较多见的一种类型。也是其调发展的一个重要构曲手法之一。一般来说, 大多数的太康道情戏音乐是用两个非宫系统调式音阶综合起来的一首曲调, 主要是以清角或变宫取代宫或者是角音。
双重调式性结构类型的声腔。所谓双重调式性结构类型的声腔是指, 在曲调构成的过程中, 采用五声框架的七声音阶, 由此产生了在一个旋律中有两个甚至是三个不同调式的“交叉混合”或“平行对置”等, 形成了较复杂的调式结构形式。它对表现不同情节的旋律曲调非常有意义。由这种调式形式构建起来的曲调可以是不同宫调式系统的暂时转调;也可以是同宫调式系统内的不同调式暂时转移。
3.3 太康道情戏的伴奏乐器
道情原为曲艺说唱形式演变过渡而成的一个新兴戏曲剧种, 没有自己完整的文武场伴奏乐器, 除道情筒、坠琴是它固有的乐器外, 其它完全是吸收其他剧种所使用的乐器。
太康道情戏的主弦乐器是坠琴。最擅长演奏滑音换把, 色腔圆润, 各种装饰音, 打音演奏自如, 接近人声。上世纪三十年代以前的乐队配置多依照班社的大小而定, 通常只有四人, 渔鼓、坠琴、梆子、兼锣釵、鼓板等。此时以后至建国初, 乐队通常使用两把坠琴二者成八度关系, 有的则增设了曲胡。
建国后, 道情乐队日趋完善, 常配用有坠琴、琵琶、曲胡、中胡、低胡、大提琴、闷子、笙、唢呐、大三弦、二胡、鼓板、大锣、手釵、二锣、梆子等共十六人组成。在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 大量加入西洋管弦乐器, 铜管木管及乎俱全, 乐队约二十六人左右。“文革”运动以后至今, 逐渐弃之不用西洋乐器, 恢复其建国初期乐队编制人数, 十人左右。
总结
太康道情音乐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强烈的生活气息和朴实无华、生动细腻的艺术风格。它的板式多样, 使用灵活, 唱腔变化丰富, 尤其是演唱中衬词、花腔和“弹舌音”的使用和富于特色的伴奏乐器, 构造了太康道情音乐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魅力。它作为河南省稀有剧种、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们作为音乐工作者, 要使民间优秀的传统艺术在现代高科技的浪潮中传承和弘扬, 还需要更多学者的参与和保护工作。
参考文献
[1]程宁敏, 马义龙.《独具特色的河南道情音乐》[J].周口师专学报.1999 (11)
[2]郭德华.《太康道情戏的发展简述及其音乐的调式结构分析》[J].中国音乐 (季刊) .2006 (2)
[3]张鸿升, 祈洋波.《豫东道教文化与豫东道情戏——以太康道情戏为例》[J]文艺争鸣.2008 (3)
[4]张琦.《从河南民间道情看民间文化生存预警的历史及变迁——以太康、灵宝为重点调查对象》.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5 (5)
[5]太康县文化局戏曲志编辑组编.《太康县戏曲志》 (内刊, 征求意见稿)
[6]王珺.《五阳调戏班兴衰概况》, 中国戏曲志河南卷编辑委员会编印.[M].《河南戏曲史志资料》 (内刊)
【道情戏音乐】推荐阅读:
布依戏音乐形态的述论论文05-22
音乐剧音乐艺术05-10
多元音乐文化音乐艺术10-07
高中音乐流行音乐05-22
音乐教案华夏音乐之光08-26
高中音乐《南亚音乐之--印度音乐》word教学设计07-30
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素养07-05
音乐研究民族音乐论文05-16
音乐文化以及音乐教育07-05
音乐欣赏与通俗音乐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