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选学生

2024-09-06

专选学生(精选9篇)

专选学生 篇1

笔者通过将田径专选课的教学与篮球、排球、足球、武术专选课的教学进行对比研究, 找出田径专选班学生与其他专选班学生在身体素质、身体形态、身体机能等方面的差异, 总结出田径专选课对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作用与价值, 为深化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提供参考。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郑州大学体育学院体育系本科2005级学生 (男生) 。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有关资料, 了解田径运动的发展现状以及其在高校体育教学与课外锻炼中的开展情况, 为本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1.2.2 教学实验法

在第三学年开始阶段对2005级田径、篮球、排球、足球、武术专选班学生 (男生) 的身体形态 (身高、体重、胸围) 、身体素质等方面进行测量、比较、分析;经2年的教学实践, 到大四学年末, 对2005级田径、篮球、排球、足球、武术专选班学生的身体形态 (身高、体重、胸围) 、身体素质等方面再进行测量、比较、分析。

教学实验条件控制内容主要包括: (1) 除田径专选班 (实验组) 教师外, 实验组学生和篮球、排球、足球、武术专选班 (以下称篮球、排球、足球、武术对照组) 教师及学生均不知实验内容、目的、任务。 (2) 实验组学生每学期前半段学习田径运动的基本知识、练习方法、动作技能及进行各种负重力量练习;每学期后半段为专项提高阶段, 实验组教师因人而异地制订系统的课堂训练计划并严格执行考试评定量化标准, 学生按计划练习。 (3) 实验组与对照组在上课时运动量、运动负荷与密度大体相当, 课外辅导等也基本相似。 (4) 实验组与对照组均为普招学生, 因此他们的文化水平、综合身体素质是相近的。

1.2.3 数理统计法

对实验结果即5项基本素质达标状况、身体形态 (身高、体重、胸围) 情况、身体素质情况进行数理统计。

2 实验结果与分析

2.1 实验组与对照组5项基本素质达标测验结果分析 (见表1)

从实验组与对照组立定跳远的成绩可以看出, 实验组的2.75 m与篮球对照组的2.67 m和排球对照组2.68 m成绩相近, 而与足球对照组的2.59 m和武术对照组的2.54 m则有显著性差异, P<0.05。这说明实验组学生下肢的弹跳力已经相当于、甚至超过了擅长跳跃的篮球、排球对照组学生。

从实验组与对照组50 m跑的平均成绩来看, 实验组的平均成绩6.70 s与其他对照组的7.00 s、7.20 s、7.30 s、7.50 s对比有显著性差异, P<0.05。这说明实验组学生在速度方面较其他对照组具有优势。

从1 000 m跑的平均成绩来看, 实验组为172 s, 与足球对照组的202 s、篮球对照组的213 s、排球对照组的215 s、武术对照组的217 s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1。这说明实验组学生在耐力方面较其他对照组具有优势。

铅球的平均成绩实验组为11.66 m, 与篮球对照组的10.03m、排球对照组的9.88 m、足球对照组的8.94 m和武术对照组的8.47 m对比有显著性差异, P<0.01。引体向上实验组平均25个, 大幅度地领先于其他对照组, 有显著性差异, P<0.01。这说明实验组学生在力量及全身协调用力方面较其他对照组具有优势。

2.2 实验组与对照组身体形态指标分析 (见表2)

如前所述, 实验组与对照组均为普招学生, 因此他们的文化水平、综合身体素质是相近的 (P>0.05) 。但从表2中可以看出, 身高、体重这2个指标实验组与对照组没有可比性, 因在选课时, 许多身材高大的学生都选了篮球、排球, 相对身材矮小的学生则选了足球、田径、武术。但在胸围方面, 实验组平均达到95.9 cm, 远远高于篮球对照组的87.2 cm、排球对照组的86.5cm、足球对照组的84.3 cm、武术对照组的82.8 cm, 实验组与其他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这说明其他项目忽视了上肢力量的训练, 而田径专选课则更注重身体的平衡发展。

3 结论

(1) 在5项基本身体素质达标测验中, 田径专选班学生成绩明显好于篮球、排球、足球、武术专选班学生, 且有显著性差异。在身体形态指标方面, 田径专选班学生与其他专选班学生对比, 胸围也有显著性差异。

(2) 田径运动能有效地提高速度、力量、耐力以及灵活性、协调性等身体素质, 增强体质, 提高运动成绩, 培养意志品质, 塑造优良身体形态, 陶冶情操及突出个性等。

(3) 田径运动以走、跑、跳、投等为基本内容, 几乎所有的体育运动项目都包括走、跑、跳、投的基本动作。速度、力量、耐力、灵活性、协调性五大身体素质是进行各项运动的基础。因此, 体育运动的很多项目都把田径运动作为重要训练手段。积极参加田径运动能为参加其他体育运动项目打下良好的身体素质基础。

(4) 体育教师应培养学生兴趣, 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习惯, 要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体育锻炼对促进身体健康与身体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在以增强体质、提高身体素质及健康水平和培养意志品质为目的的社会体育和学校体育中, 田径运动的作用是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

摘要:通过将田径专选课与篮球、排球、足球、武术等专选课进行对比研究发现, 在5项基本身体素质达标测验中, 田径专选班学生成绩明显好于篮球、排球、足球、武术专选班学生, 并有显著性差异。在身体形态指数方面, 田径专选班学生与其他专选班学生对比, 胸围指数也有显著性差异。

关键词:田径专选教学,身体素质,身体形态

参考文献

[1]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田径运动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

[2]田麦久, 武福全.运动训练科学化探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89.

[3]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0.

[4]马卫平.健身方法导引:田径是健身之本[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0.

专选学生 篇2

【关键词】 篮球专选班;分层次教学

收稿日期:2009-12-01;修回日期:2009-12-10

作者简介:张红学(1970-),男,河南商丘人,副教授,主要从事篮球教学和训练研究。

E-mail:zhanghongxue1211@163.com

Explore on Hierarchical Teaching in the Class Specialized in Basketball

from the Physical Education College of Zhenzhou University

ZHANG Hong-xue

(Physical Education College of Zhenzhou University Zhenzhou Henan 450044)

【Abstract】 In order to improve students′ basketball technologies and tactics so as to create good conditions for their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this essay analyzes teaching different levels from the Physical Education College of Zhenzhou University. Teaching at different levels is a good way to promote education for all-around development. This paper elaborates the referred method on the base of the author′s own teaching practice and reach, gets the conclusion that teaching Basketball Major students on their different levels obtain more good than harm.

【Keywords】 the Class Specialized in Basketball; Hierarchical Teaching

一、前言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适应的条件,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素质教育的根本就是探究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承担起时代赋予我们教师的神圣使命。

二、“分层次教学”的指导思想

“分层次教学”的指导思想是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而学生是有差异的,所以,教学也应有一定的差异。根据差异,学生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教学也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要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学生的差异,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分层次教学”的教学方法符合素质教育要求,也符合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素质教育的关键是面向全体学生,而因材施教是强调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在由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组成的班级中,要真正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如何对待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进而解决教学要求的整体划一性和个体差异的矛盾,而分层教学的教学方法能有效地解决这一矛盾。

三、我院篮球专选班学生分层次教学的实施步骤

(一)分组

在篮球专项体育教学中,由于学生在身体素质、专项水平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如果采用统一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和教学手段很难顾及全体学生,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对我院篮球专项班进行“分层次教学”实验中,我们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分组,根据学生在篮球基本功、技术、战术、专项技能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将学生分成高、中、低三个层次。高层次:经常参加篮球运动,专项身体素质好,基本技术较好,学习接受能力强。中层次:粗略接触过篮球运动,专项身体素质、基本技术中等,学习接受能力较强。低层次:很少参加篮球运动,专项身体素质、基本技术较差,学习接受能力一般。

(二)教学

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在素质、技术及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在同一教学内容中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各层次学生均要提出不同的要求和学习目标,以达到逐级提高的效果。对于高层次侧重指导点拨,精讲多练;使之能较好掌握技术,形成稳定的运动技能,能独立练习,练习多以战术为主;对于中层次则加强细节改进,提高其完整技术动作完成能力;使之能巩固正确技术,提高水平,较好地完成技术动作,并适当地进行战术教学、教学比赛多以半场为主,加强基础配合练习;对于低层次则是细讲解、细示范、多陪练,抓基础动作,使之初步形成正确技术动作,主要是学习篮球基本技术,基本技术熟练掌握后再进行下一阶段的学习。

(三)考核

由于不同层次的教学方法、练习手段和目标要求的不同,通过自身努力,各层次学生都有达到教学要求的可能,这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养成良好锻炼习惯具有很大的帮助。对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也大有好处。在分层次教学过程中,通过上一层学生与下一层学生之间的互相帮助,共同学习,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也极大缓解了教学中教师不能很好地兼顾每个学生,及时解答问题的实际矛盾,使教师能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使学生技术整体水平得到提高。不同的层次,在同一教学内容中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建立相应的学习目标并提出不同要求,真正做到因人制宜,因材施教;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观察和不定时的小考核、评比等方法,实行升降制,下一层次通过努力并进步明显的同学可以晋升到上一层次中;相反,对于上一层次在学习中表现不佳,完成效果达不到要求的个别学生则下降到下一个层次中学习,这样做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奋发向上,力争到上一层次学习,这对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很重要的促进作用。

(四)教师的分工及考核

1.抽签分班法

根据综合测试成绩分成若干个班,老师进行抓阄,一学期后再进行综合测评,进步明显的学生升入上一队,退步者降入下一队,显而易见,哪个队的队员升入上一组最多,证明老师的教学、训练更适合本队的水平,老师的教学效果明显。在教研中可以推广实施,取长补短。

2.轮流带班法

每届根据综合测评从高到低分成若干个队,每年不固定,进行循环,这样老师都有机会接触到高、中、低等不同的队伍,对老师综合素质的提升,业务水平的不断提高都能起到很大作用,对老师的考核可以采用第一种方法,也可进行教学比赛等形式纵向比较。

3.指定带队法

综合测评学生进行分组后,由教研组长牵头,根据老师篮球技、战术水平,科研能力,裁判水平等进行指定,让老师带哪个队,老师必须无条件服从,没商量的余地。比如专业运动队下来的老师带最高水平的队伍,师范院校毕业的老师可以带水平稍低的球队,这样可以各尽所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学生也容易服气,也能从不同的侧面培养学生,更符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文件精神。当然每学期的考核也是衡量老师教学效果的标准。

4.选修法

先指定每届的专选老师,然后由专选班学生选修老师。这种方法成都体育学院等几所专业体育院校也采用过,效果不是很理想,在学生不是很了解老师的情况下,有时很盲目,会造成中途要求换老师,给教学、训练带来很大不便。笔者认为,这种方法更适合于选修课,对专选课弊端很多。

四、结语

实验表明,“分层次教学”在篮球课中的运用可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相同的条件下它优于传统教学,建议将其推广到其它项目的教学中应用。同时,在分层次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充分肯定学生,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根据学生综合测试成绩划分层次,层次划分要公平、合理,不要有任何人为因素;在成绩评定中,要公开、公正,把真正进步的学生升级到上一层次学习,退步的下降到下一层次。

教育要适合每一个层次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获得成功和自信。实践证明,“分层次教学”这种教学方法既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篮球的积极性,教师面对同一层次的学生,备课的工作量减少了,制定的教学计划会更加具有针对性,教学自然就会事半功倍。由此可见,“分层次教学”模式是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理念的充分体现和贯彻执行,对全面提高我院篮球专选班学生的篮球技术、战术大有

裨益。

参考文献

〔1〕罗泽燕.如何贯彻落实体育与健康课程新理念.中国学校体育〔J〕.2005.1:57-58.

〔2〕李桂芬.分层教学与分级指导的探索与尝试.中国现代教育论坛〔J〕.2004:25-27.

〔3〕崔凤海,曹霞.体育分级教学初探〔J〕.中国学校体育,1995,(6):23-24.

〔4〕刘敏.区别对待原则在篮球专修课的运用〔J〕.广西体育科技,2003,(3):63-65.

〔5〕丁雪琴.谈运动员亚运大赛前的心理训练〔J〕.体育博览,1990,(08):31-32.

〔6〕任保国等.对中外优秀运动员心理训练发展动向研究〔J〕.滨州师专学报,1999,(04):59-64.

〔7〕肖艳玲,孙屹立.青少年投掷运动员的心理训练〔J〕.少年体育训练,2007,(02):27.

〔8〕辛纪绵.少年女排球运动员心理训练初探〔J〕.辽宁体育科技,1984,(02):35-37.

〔9〕赵东平.浅论体育运动中的心理训练〔J〕.潍坊学院学报,2004,(04):156-157.

专选学生 篇3

急停跳投技术的特点就是突然性强、速度快、出手点高, 在任何距离和角度都可出手。随着运动员身体素质的提高和脚步灵活性的增加, 个人防守面积增大, 防守距离缩短, 个人防守几乎都是贴身紧逼, 这就要求进攻队员积极移动位置, 在快速移动中摆脱防守, 运用球急停跳投或接球急停跳投跳投进行进攻。所以, 在现代篮球中, 急停跳投技术在高水平比赛中被广泛运用, 反之得到空位站稳了再进行的投篮是脱离实际而不存在的。这就要求队员在快速移动当中抓机会, 熟练掌握和运用急停跳投技术。

1、研究对象

对武汉体院篮球专选学生100人进行了问卷调查, 学生平均年龄19岁, 共发放问卷100份, 回收100份, 其中有效问卷98份。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通过因特网和图书馆文献检索, 查询有关资料, 对急停跳投技术的进行了总结。

2.2、问卷调查法

对武汉体院学院篮球专选学生的技术掌握情况设计问卷, 通过对回收问卷的分析并进行数理统计找出问题。

2.3、访谈法

通过访谈, 对学生在急停跳投技术上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

3、结果与分析

3.1、控制重心对完成技术的前提

据统计87%的队员认为急停跳投技术的关键在于控制身体重心。身体重心控制的好与坏, 直接影响到跳投起跳后其他技术动作的发挥, 所以控制身体重心也就成了一个比较关键的问题。而控制掌握好重心的转移, 则取决于急停后身体停的是否稳定。急停要求两腿弯曲重心下降。两腿膝关节内扣, 重心随前脚掌的后蹬或侧蹬动作迅速后移或侧移。同时, 身体重心应落在两脚之间略侧重于中枢脚。起跳时要充分利用制动和反作用力, 将身体向前或向侧获得力量, 变为向上的冲力。急停衔接起跳要快, 连贯协调, 为投篮做好准备, 所以是否控制好重心, 使重心迅速过渡, 是完成技术动作的关键一步。

3.2、身体的正确发力对命中率的重要性

投篮的准确性由身体平衡、持球动作、瞄准方法、出手动作、投篮弧度以及球的旋转6个技术要素组成, 这几个要素的共同作用对投篮的命中率产生直接影响。做完急停跳投技术动作后, 调整好脚步与重心, 双手在投篮持球动作基础上, 两腿弯曲, 上体肌肉放松, 身体迅速舒展挺直, 面对投篮方向, 跳到最高点时将球投出后, 手臂向出球的方向伸直, 压腕拨指, 使球沿着一定弧度向篮投去, 完成投篮动作。起跳腾空后, 身体要保持平衡。这些动作是连贯、一气呵成的, 身体正确的发力对命中率影响很大, 学生在日常训练中要加强身体正确发力的练习, 由无对抗到有对抗, 由低对抗到高强度对抗, 熟练掌握身体的正确发力。

3.3、身体素质是急停跳投的有力保障

在篮球运动中, 运动员要求有良好的弹跳、速度、灵敏、耐力和协调性。在完成一次跳投技术动作的过程中, 要求运动员跳得高, 跳得快, 而且要跳得及时。因此提高下肢的爆发力, 加强弹跳和速度训练是很有必要的在进行弹跳训练时, 既要注意提高弹跳的绝对高度, 又要注意掌握起跳时机和方法, 动作既能较大幅度的伸展, 又能够及时地收缩;既要有力, 又要协调。急停跳投所需要的素质更是多种素质的结合, 而提高跳投的突然性就需要有这种良好的身体素质作为保障, 这几种素质综合作用下, 才能够保障急停跳投的质量。

3.4、练习的次数和方式对跳投突然性的影响

跳投突然性与大量的练习次数和正确的联系方式是分不开的, 研究表明练习次数和方式对跳投突然性具有重要影响。手感培养需要的是大量的投篮次数, 练习次数多, 感觉就会逐渐变好, 在比赛和训练中急停跳投的练习次数越多, 跳投的质量和成功率就越高, 量的积累会产生质的飞跃, 会使动作产生自动化现象。熟练的运用急停跳投并将它的优点施展开来, 那就需要次数的保障形成熟练的动力定型, 所以大强度的投篮训练和多次数的投篮体会是练习急停跳投中不可或缺的。突然性是起跳节奏的不可预测性, 是摆脱对方防守的有效办法, 调查表明21.1%的受试者认为突然性在平时训练中的效果明显, 78.9%的受试者觉得在强对抗中练习突然性效果显著。所以在训练中应加大有对抗的投篮练习和比赛次数, 提高运动员在强对抗下的投篮能力。

3.5、心理素质的作用

一个篮球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出来的投篮技术和命中率除了和训练水平有关, 也和人的心理活动有很大的关系。运动员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抗干扰能力就差, 在比赛中遇到来自各方面的困难、障碍, 不能恰当的处理, 思想压力大, 导致把握不住机会, 不能准确地投篮。在完成急停投篮过程中, 心理承受着多种因素的影响, 如观众情绪、比分、胜负压力以及教练员的举动和对运动员流露出来的信任程度等, 都会直接影响到运动员能否合理有效的使用跳投技术, 所以, 心理素质的好坏对完成急停跳投具有重要的作用。要想办法加强队员的心理素质训练, 才能增强急停跳投的命中率。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1) 完成急停跳投技术动作中, 重心的掌握是完成技术动作的前提, 重心过渡的好, 可以为做其他动作打下基础;

(2) 在完成整个技术动作过程中, 要求身体正确发力, 由下到上协调用力, 动作才会连贯、合理;

(3) 良好的身体素质是急停跳投的有力保障, 要综合发展各项身体素质, 才能保质保量的完成急停跳投;

(4) 练习的次数和方式对跳投的突然性有重要影响, 次数越多, 动作越熟练, 在竞赛或对抗中练习急停跳投, 模拟比赛环境, 有助于跳投突然性的练成;

(5) 心理素质的好坏对急停跳投有着直接影响, 比赛环境错综复杂, 对运动员心理影响较大, 应当加强运动员心理素质锻炼。

4.2、建议

(1) 要加强控制重心的练习, 从无球练习到有球练习, 从无防守练习到有防守练习, 从易到难, 不断强化运动员的重心感觉, 使运动员的重心转换可以灵活运用, 从而为做急停跳投动作打下基础;

(2) 要帮助运动员建立正确的投篮技术概念, 在练习中形成正确的动力定型, 重点是掌握正确的投篮手法和全身协调用力, 才能事半功倍。在练习过程中发现错误要及时纠正。不要单纯追求投中, 重点突出、合理安排、互为促进, 教学中和训练中, 以原地单手肩上投篮、行进间肩上投篮挑起肩上投篮为基础, 帮助队员掌握急停跳投技术;

(3) 提高急停跳投技术要在身体素质上狠下工夫, 从腿部力量、踝关节力量、腰腹肌力量入手来提高弹跳力, 力量上增强的同时, 动作幅度也要有所增大, 力求在腾空高度、动作突然性上有所提高, 才能达到急停跳投的效果;

(4) 教练员要有目的的增加急停跳投训练次数, 使学生在练习过程中产生动作的动力定型, 也要模拟竞赛环境, 在高强度对抗的前提下训练急停跳投, 才可能在真正地比赛中发挥急停跳投的水平, 要鼓励学生不怕吃苦、敢于对抗的精神;

(5) 教练员要有目的的训练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如对运动员进行注意力集中训练, 使运动员的注意力集中在身心上, 对外界的事物不闻不问, 心里面想的是如何将球投进, 这样就会缓解运动员紧张情绪, 对运动员心理进行调节。

摘要:急停跳投是篮球运动中一项攻击性很强的技术, 适时运用急停跳投技术可以进行进攻, 可以增加投篮次数和创造更多的得分机会, 是篮球运动中一项很重要的技术。本文运用文献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 针对篮球专选学生篮球急停跳投技术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 并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利于学生在教学、训练、比赛中的灵活运用, 并为相关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篮球专选,急停跳投,要点,训练方法

参考文献

[1]周贤江.对篮球部分技术在比赛中的运用时视和探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10, (2) .

[2]王卫星.篮板球的技术特点及训练要求[J].四川体育科学, 2008, (6) .

专选学生 篇4

摘 要 篮球裁判员及裁判工作是篮球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裁判员素质关系裁判员队伍的整体水平,是制约篮球运动发展的重要因素。普通高等院校体育专业作为高级体育人才的培养基地,为篮球运动培养高素质的裁判人才是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就山东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篮球专选学生在临场执裁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对学生裁判能力的培养的方法和途径作一些浅析。

关键词 篮球专选生 裁判能力 培养

一、问题的提出

篮球裁判员要较好地完成临场裁判工作任务,不仅要具备胜任比赛要求的体能、裁判知识和裁判技能,还应具备适应比赛的良好心理素质。针对山东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篮球专选学生在临场执裁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影响学生在裁判能力方面不足的因素,提出在篮球专选课中对学生裁判能力的培养的方法和途径提出建议。

二、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的对象

山东师范大学体育学院07级、08级和09级篮球专选生。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查阅了有关篮球裁判方面的电子文献资料,同时查阅了篮球裁判理论方面的专著。

2.问卷调查法

根据课题需要设计出调查问卷,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15份,回收112份,其中无效问卷3份,有效问卷112份。

3.数理统计法

运用统计学原理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归纳、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表1显示,学习篮球裁判技能对于提高篮球执裁能力方面,34.8%的学生认为很重要,55.4%的学生认为重要,9.8%的学生认为一般。绝大多数学生对篮球裁判工作感兴趣,学生普遍认为掌握篮球裁判技能有助于提升未来工作竞争能力,教师们在教学工作中感觉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动机明确,学生在进行理论学习和参加临场执裁时,态度积极,说明学生都比较重视篮球裁判能力的提高。

(一)我校体育学院篮球裁判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临场执裁能力,即能否熟练、灵活运用规则去处理篮球比赛中千变万化的情况,是衡量裁判员水平的关键指标。而正是这一方面,学生普遍实践不足。统计表明,只有11%的学生认为自己具有一定的临场执裁能力,能胜任一般比赛,大部分的学生认为独立执裁有难度。

(二)提高学生临场裁判水平的解决途径和方法

1.学习兴趣的培养

强烈的愿望和浓厚的兴趣是学好裁判工作的动力,通过篮球技、战术教学,培养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兴趣,而篮球裁判学习又能促进对技、战术的理解和运用,进而调动学生学习裁判规则的积极性,热爱篮球裁判工作。

2.加强裁判职业道德教育

在教学中,要使学生充分认识裁判员在篮球比赛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热爱篮球运动,热爱裁判工作,在临场的执法过程中必须保持秉公执法、不偏不倚。培养学生较强的组织纪律性和正义感,敢于纠正处理赛场上不良的作风和恶意犯规情况。

3.塑造坚实的理论基础

《篮球竞赛规则》是篮球竞赛的法则,是裁判员各场执法的依据,《篮球裁判员手册》是裁判员执行规则的工作方法。因此,裁判员必须熟练掌握篮球竞赛规则,熟悉篮球裁判员手册,必须在掌握规则的前提下掌握裁判法。只有掌握、理解了规则和裁判法才能在实际执裁中游刃有余、准确果断。体育专业的学生对竞赛规则和裁判法一般都了解一些,但普遍存在一知半解的现象。因此,要提高学生的临场裁判能力,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必不可少。

4.重视扎实的基本功训练

篮球裁判员的基本功有:哨音、手势和移动方法。它不仅反映裁判员的水平和工作态度,还表现裁判的气势与权威。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篮球裁判,必须掌握好这些基本功。哨音是临场裁判员做出判罚“命令”的信号,哨音要洪亮、果断、及时、准确,反映了临场裁判员的自信心和面貌。根据判罚的轻重,哨音要有长短、轻重之分。哨音要求单声,干脆利落,避免出现两声哨或碎哨,给人以不果断、不准确的感觉。裁判手势是篮球裁判员的一种语言表达方式,是对赛场发生情况的判决和命令。是临场裁判之间、裁判和运动员、教练、记录台之间的联络信号和纽带。手势应清楚、果断、规范、大方,具有一定节奏感,展现出裁判员的精神面貌,体现出裁判员的权威。激烈的篮球比赛要求裁判员必须及时、准确的对各种违例和犯规进行判罚。不仅要保证充沛的体力去不停的选位和移动,还要掌握良好的移动技术,积极移动获得最佳的位置和角度才能看清队员的违例和犯规动作,控制赛场局面,不至于出现错判,漏判现象。

5.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

由于篮球裁判技能具有实践性强的鲜明特点,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直观性强的教学手段。例如:多媒体课件、CAI计算机辅助教学、录像资料等。传统的黑板、粉笔和一张嘴的教学方式已无法满足现代教学的要求。可在教学中使用篮球裁判方面的录像资料以供学生观摩和学习,加以讲解补充,丰富和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开阔思维和知识面。对于常见的违例与犯规情况,可以放映一些战例,设定场景,让学生一方进行表演再现,另一方进行判断,从而强化和提高学生对类似情况出现时处理的果断性和敏感性。同时学生可以通过录像更直观地了解自己在裁判实践中的表现,纠正错误、改进不足更有针对性。因此,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提高传授知识的直观性、形象性,加强信息反馈的深度与广度,有利于迅速而高效的培养学生的临场裁判水平。

6.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人的认识是由感性认识能动的发展到理性认识,又通过理性认识指导实践,即从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循环往复直至无穷。同样,裁判员成长也是如此,只有不断通过有意识的临场实践活动,才能巩固对规则的理解和记忆,建立正确规则概念,积累经验,达到公正、准确判罚的自动化阶段,获得正确的裁判技能,从而提高实际执裁的能力。篮球裁判水平的提高,除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的准确把握外,主要靠临场实践,只有多“吹哨”,才能敢“吹哨”,才有自信才有经验。除了多组织各种类型的教学训练比赛外,还应该多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篮球比赛的裁判工作和观摩学习,特别是校外一些比较正式的比赛对学生的锻炼更加有效。组织学生多观摩高水平裁判员的临场执裁,带着任务和问题进行观察和学习,重点观看裁判在比赛中如何处理违例、犯规,如何控制比赛局面。通过观察与思考,使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灵活应用于实际裁判行为中,去解决赛场上发生的各种问题,及时总结,吸取经验教训,经过无数次理论到实践、实践再到理论的重复学习与实践,学生的临场裁判水平将迅速提高。

总之,篮球裁判员裁判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系统过程。作为高级体育人才培养基地的普通高等院校要不断学习积累、不断实践探索,全面提高篮球专选生裁判能力,促进篮球运动发展。

参考文献:

[1]叶国雄等.篮球运动研究必读[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8.

[2]孙民治等.篮球运动高级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3]中国篮球协会.篮球规则[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

[4]毛伟民.影响篮球裁判员执裁水平的主要因素分析[J].南京休育学院学报.2006.12(1).

专选学生 篇5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非体育专业学生50人,体育专业中健美操专选和排球专选的学生80人,其中健美操专选40人,排球专选40人。

1.2 研究方法

1.2.1 采用的仪器

韩国ZEUS9.9人体成分分析仪检测指标包括体型、去脂体重、体脂百分比、身体质量指数。

1.2.2 数据统计法

运用spss10.0的统计软件对有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健美操、排球专选和非体育专业学生体型的分析

我院健美操、排球专选和非体育专业学生体型标准的比例分别为45%、43%和30%;而脂肪过多的比例,排球专选(27%)和非体育专业学生(27%)明显高于健美操专选学生(10%);另外,健美操专选学生偏瘦(20%)和低脂肪肌肉型(25%)的比例明显高于排球专选学生(10%、20%)。说明参加体育锻炼有助于保持健康体型,而排球专选学生脂肪过多人数较多,而健美操专选学生中偏瘦的人数较多,说明在教学的负荷安排和学生的膳食上不够合理。

体型是指与身体结构、健康水平、运动能力和个性特征等有关联的身体类型。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狭义的体型仅指躯体的表在特征;广义的体型包括结构特点、体格特征及躯体表在特征的整体指标、比例等。它与人的机能、身体素质密切相关,所以从形态特征也可以看出人的体质状况。肥胖问题,在现代社会中受到普遍关注。大量的心血管疾病研究表明:肥胖不仅使人们行动不便,而且极容易造成生理、心理负担过重,严重者引发心脑血管疾病和其他并发症,极大地危害人们的体质和健康。近几年的研究发现,以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为首的慢性疾病已经成为危害国民健康的重要杀手,这类慢性疾病与肥胖有很大关系[1]。

2.2 健美操、排球专选和非体育专业学生体脂百分比的分析

在体脂百分比方面,健美操专选学生(17.4±1.9)与非体育专业学生(19.7±2.1)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排球专选学生(18.2±1.8)与非体育专业学生(19.7±2.1)也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而排球专选学生与健美操专选学生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结果表明健美操与排球专选学生体脂百分比优于非体育专选学生。说明健美操与排球运动有利于对体脂百分比的控制。健美操专选学生体脂百分比低于排球专选学生,此结果符合运动项目特点,因为健美操为表现性运动项目,排球属于对抗性运动项目,脂肪有助于排球中的对抗,而低脂肪有助于健美操中更好、更轻松的完成动作。

体脂百分比是身体成分测量的一个指标,可以说明身体脂肪的含量,也可以间接说明瘦体重和肌肉的含量。脂肪是人体三大基本供能物质之一,是以有氧代谢为主的运动中的主要能源物质,在耐力运动项目中,机体利用脂肪酸供能的能力是影响运动能力的重要因素[2]。脂肪是一种富含热能营养素,是人体热能的主要来源,比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高一倍以上。它能够维持细胞构造及生理作用。使人具有饱腹感:脂肪可延长食物在胃肠中停留时间。体育运动能增加肌肉和骨骼的重量,使多余的脂肪以热能的形式消耗,能有效降低体内的脂肪含量及体脂百分比[8]。

2.3 健美操、排球专选和非体育专业学生肌肉百分比的分析

在肌肉百分比方面,健美操专选学生(76.8±3.2)与非体育专业学生(74.5±3.7)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排球专选学生(76.1±3.4)与非体育专业学生(74.5±3.7)也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而排球专选学生与健美操专选学生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健美操与排球专选学生肌肉百分比高于非体育专业学生,说明健美操与排球运动有利于增加肌肉百分比。健美操专选学生肌肉百分比相比排球专选学生高一些,因为健美操专选学生对肌肉力量要求较高。由此说明,排球专选学生需要加强力量训练。

去脂体重是去掉脂肪以后的体重,在瘦体重当中肌肉重量占了绝大部分,因此瘦体重可以间接判断肌肉的重量,国内外学者一致认为,瘦体重与运动成绩有密切的关系,其成分越高肌肉力量和力量耐力越强,同时和最大有氧代谢能力关系密切,其成分越高,代谢能力越强[3]。在体育运动中,不同的专项对运动员的体重有不同的要求。只有在掌握机体脂肪含量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合理的指导膳食,以期尽可能增加代谢活泼的瘦体重成分,而减少代谢不活泼的脂肪组织。瘦体重百分比可以间接反映运动员的运动能力,还可以检验训练效果。通过检测去脂体重的变化,可以指导运动员进行科学的训练,提高运动成绩。

2.4 健美操、排球专选和非体育专业学生身体质量指数的分析

在身体质量指数方面,健美操专选学生(19.7±2.1)与非体育专业学生(20.9±2.4)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排球专选学生(19.6±3.2)与非体育专业学生也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而排球专选学生与健美操专选学生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健美操与排球专选学生身体质量指数处在标准范围内,且低于非体育专业学生。

身体质量指数(BMI)是一种肥胖指数,是国际通用的,主要反映人体充实度的评价指标[4]。理想指数范围是 18.5-22.9 。指数高于23的人则被认为超重。指数高于 25 的人则被认为是过于肥胖。身体质量指数( BMI )低于理想指数最低值 18.5,则预示此人营养不良和消瘦。由于人的身体的结构各异,并且在人生的不同的阶段人的体重都会有不同的变化,所以,很多医生采用BMI来确认成年人的体重是否超重。BMI是一种可以适应于不同性别的检测体重是否超标的测量系统。

3 小结

健美操与排球运动有助于保持良好的体型,但仍存在排球专选学生脂肪过多人数相对较多,而健美操专选学生中偏瘦的人数相对较多的问题。在身体质量指数方面,健美操与排球专选学生均与非体育专业学生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作为一种健身手段,健美操更适合提高瘦体重含量,减少脂肪含量。

参考文献

[1]李岩,林勇.我国城市居民部分体质指标的动态比较研究[J].鲁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01):69-73.

[2]张胜林.甘肃省男子中长跑运动员体成分分析[J].福建体育科技,2007,(03).

[3]高红,杨则宜,王启荣,等.中国优秀运动员身体成份的初步研究[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3,22(4):362~367.

专选学生 篇6

高师院校体育专业人材的培养是面向基层, 是普及提高体育运动水平的中坚力量, 没有大批的基层体育工作者的辛勤努力和无私奉献, 就不可能造就一个体育强国。篮球运动也是如此, 高师院校体育系是培养篮球教练、运动员的摇篮, 其中篮球裁判工作是篮球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篮球比赛中不可缺少的因素。篮球裁判员的手势、用语的运用是裁判员之间、裁判员与教练员和运动员之间、裁判员与记录台之间的联络信号和纽带, 裁判的判罚能力和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着运动员技、战术的发挥, 也是比赛结果的重要胜负因素。笔者通过对新乡市高校的体育院系篮球专选学生进行跟踪调查, 得出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并提出篮球专选学生裁判能力培养的方法, 旨在为高师院校体育系篮球专选的教学提供有益的启示。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重视篮球技战术的教学、忽视裁判能力的培养

多年来在篮球教学中仍然是以技、战术的教学为主, 要求学生技战术的提高和完善, 理论课时的安排较少致使竞赛组织和裁判能力的培养贫乏, 这就使大多数学生对篮球裁判技能的认识欠缺。针对篮球运动及为普及的时代, 篮球裁判能力应该引起了学生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尤其是已进入社会的学生, 把能加入篮球协会当着是一种荣耀, 是社交的一种很有郊的手段。

2、学生自身条件薄弱

篮球裁判员在一场激烈比赛中, 不仅要跑4~5千米, 而且大脑皮层还要不断地接受来自各个不同方向、不同距离和不同对象的各种各样的突发性的信号刺激, 再根据规则中的复杂条款进行快速思维, 并要求在极短的时间内做出准确的应答活动。而现实中部分学生本身身体素质一般, 技术能力较差, 再加上获得篮球裁判技能的途径较为单一, 对各项技术动作的要点自身都不清楚, 还有理论知识的欠缺, 在执裁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漏吹、误吹等情况。

3、理论水平与实践水平不在同一高度

学生对裁判规则的理解有一定深度, 不能透彻的分析、总结篮球各项规则, 即使在执裁过程中看到犯规却吹不出来, 鸣哨时机往往把握不好, 不能做到运用自如等。其次, 学生平时缺乏思考, 没有将理论和实践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实践后也缺少总结及心得体会, 更缺乏和老师的经验交流, 不能做到及时翻阅相关书籍等。

4、裁判理论讲座开展较少

在平时有限的教学时间里, 很难平衡技战术课时与竞赛组织、裁判规则的课时, 因此可以请老师或在此方面较优秀的具有经验的老裁判员进行裁判理论专题讲座, 针对比赛中易出现的疑难问题和执裁难点进行分析、讲解, 使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竞赛组织方法和裁判法, 面对比赛中的难点做到不畏惧、不胆怯, 可以坦然面对运用自如。

5、缺少社会实践机会

学生虽然学会了比赛的规则, 掌握了一定量的篮球知识, 但仍处于理论阶段, 进行社会实践能力的机会相对较少, 不能在比赛中进行执裁,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裁判工作能力的提高和经验的积累。

三、培养学生裁判能力的意见和建议

1、在技战术课教学实践中加强篮球规则、裁判法的教学

篮球运动的裁判工作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专业技能, 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是很难得到巩固提高的。若在教学过程中, 把规则和裁判法与技战术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 边练边学, 将学到的应用与实战中, 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讲掩护上篮技战术时, 首先应该交给学生怎样掩护上篮, 再把怎样掩护上篮是犯规, 如何判断等, 及时地讲给学生, 使学生掌握相关的技战术的同时也清楚了该动作的相关要求, 这样要比单纯地讲授理论知识时更容易掌握。

2、增强学生的自身身体素质

采用一般性的速度耐力练习, 如中长跑或越野跑, 结合各种视觉信号训练法, 如手势、移动目标等做各种快速起动、变向跑、侧身跑、滑步和转身等, 使学生形成健康、强壮的体魄, 来适应比赛中存在的各种复杂多变的突发现象, 进而更好地控制比赛的节奏。

3、重视对规则和裁判法的学习

篮球规则是篮球场上的法规, 裁判员的临场实践必须以此为依据和准绳, 学好规则是从事裁判工作的前提;裁判法是促使比赛双方更为合理、比赛更为流畅、比赛更具有吸引力的有力保障。不精通规则, 不熟悉裁判法就无法保障比赛的顺利进行。注意学习的循序渐进原则。

4、发挥体育文化社团的作用, 开设裁判培训兴趣班和讲座

开设篮球裁判理论专题讲座兴趣班以弥补课堂理论课的不足。讲座内容涵盖竞赛知识、裁判法、篮球裁判员应具备的身体素质、裁判员的基本技能、裁判员的职业道德、裁判员的心理素质等, 总结找出一些典型的案例, 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评,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组织竞赛的方法和裁判方法。

5、加强实践机会

以只有多“吹”, 才能“吹”出心得, “吹”出信心为宗旨。在具备一定的理论储备的条件下, 要及时转入临场实践的教学, 通过教学比赛的临场实践, 进一步加深对规则的理解和运用。在每年学校或院系的比赛以及当地一些单位或俱乐部比赛中, 让学生参与到裁判工作中, 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执裁的机会, 从而达到锻炼裁判能力, 提高裁判水平的目的。

四、结论

1、高师院校体育系篮球专选老师应加强篮球裁判规则的教

授, 使学生重视裁判规则的学习, 了解相关的篮球裁判知识, 从而提高判罚能力。

2、高师院校体育系篮球专选学生在学习和练习篮球技战术的

同时, 要注重裁判理论知识的学习, 并多参加裁判的实践活动, 促使自己全面发展。

摘要:裁判员是任何一项体育比赛必备的“法官”, 他是赛场上的执法者, 有着至高无上的裁决权利。学生裁判能力的培养是篮球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 对体育系篮球专选学生裁判能力进行了解和分析, 找出问题所在, 提出改进措施。

关键词:高师院校,篮球,裁判能力

参考文献

[1]田福勇.重视加强体育专业篮球裁判技能的培养[J].保定师专学报, 2001, (4) .

专选学生 篇7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武汉体育学院体育艺术学院运动训练专业体操专选30名学生。

2. 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归类整理。 (2) 访谈法:对所调查的学生进行访问和谈话, 了解体操教学中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 (3) 问卷调查法:为确保问卷调查的客观性、真实性, 对被调查的同学进行讲解指导, 心理调查问卷通过查阅有关资料制定, 并征询有关教师的意见, 对每一个调查项目都按“经常”、“偶尔”、“没有”、“不表态”四种情况进行分类统计, 并把具有代表性的产生心理障碍原因的项目进行筛选、归类。 (4) 数理统计法:对所获取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并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1. 体操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及现状。

从表中可见, 体操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 排在第一、二位的是“动作难度大”和“动作危险”, 分别占78%和72%;“身体状况不佳”和“学习负担过重”, 分别占66%和63%, 排在第三、四位;“保护帮助不合理”和“基础差”分别占48%和45%, 排在第五、六位;“与老师、同学关系紧张”占6%, 排在末位, 也具有相当的比例。

2. 体操教学中造成学生心理障碍的原因分析。

(1) 动作难度大和动作危险时, 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和恐惧害怕者, 分别占78%和72%。动作学习的复杂性和危险性接近或超过学生的最大运动能力时, 容易产生心理障碍。对少数运动水平较高的学生, 完成复杂系数较高的技术运动并不感到困难;学生在复杂的技术运动面前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心理活动, 一种是新奇感、紧张感。这部分学生认为, 别人能够完成的, 经过自己的认真学习也可以完成。心理状态由开始的胆怯、紧张到后来的自信, 能认真努力地进行练习, 产生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另一种是胆怯到失去信心, 他们认为自己太差, 动作太难, 又具有一定的危险性, 无论怎样努力都掌握不了, 尤其是同伴出现伤害事故时, 这种胆怯情绪就越发严重, 如在跳马、单杠等项目中, 学生都会产生相应的心理障碍。 (2) 身体状态不佳和学习负担重时, 产生恐惧心理分别占66%和63%。体操教学与其他学科不同, 其特点是学生在学习各种运动技能过程中直接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如果平时教学中练习强度太小, 在考试时, 就会因体内缺乏必要的能量储备, 使内脏器官发生极不适应的反应, 产生不良的情绪体验。如果平时教学中练习强度太大, 学生又会产生厌烦恐惧心理。在高校, 体操是普修课, 跟学生拿奖学金, 能否顺利毕业挂钩, 使学生产生紧迫感和紧张感。 (3) 保护帮助不合理, 基础差分别占48%和45%。保护帮助不合理等影响导致学生不能按要求练习或因此造成损伤而致使学生产生恐惧心理。目前, 有部分同学身体素质较差, 由于每个人的身体形态、素质、机能也有差别, 各人专项不同, 在体操运动能力表现方面也有所不同。 (4) 与老师、同学关系紧张而产生的心理障碍占6%, 在体操教学中, 人际关系对心理障碍的产生也具有相当的影响。我们在与学生的交谈中, 也听到这样的话:“某某同学动作并不好, 只是他与教师关系好, 所以才得高分。”“反正我与教师关系不好, 我做得好也白费力气”等, 虽然是由于有些个别教师自身素质不高的原因, 但大部分是由于与教师、同学关系不融洽, 处于一种孤独压抑状态, 是个人心理失去平衡, 才会出现这种情况。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这种恶劣情感中, 就很容易导致心理平衡。

三、体操教学中克服或消除心理障碍的对策

1. 明确学习目的, 培养正确的学习动机。

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人的活动目的越明确、越深刻, 意志就越坚强, 越能够激励人的行为去达到某一目标。因此, 在体操教学中, 教师除向学生传授“三基”外, 更重要是对学生做耐心细致的工作, 帮助他们纠正认识上的偏差, 使学生明确体操教学的目的, 树立良好的学习动机是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的内在动因。只有把体操课的学习变成自己的内在要求时, 是“我要学”而不是“要我学”, 才能产生克服各种困难的决心及消除各种心理障碍。

2. 正确示范、激发兴趣、建立自信心。

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掌握某种事物, 参与某项活动并且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 它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 它能诱发学习欲望并转变为积极的实践活动。而在体操教学中学生产生的心理障碍, 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使学生产生练习不积极的消极态度和被动局面。为了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培养学习兴趣, 教师首先要注意自身的精神状态, 用积极的态度, 高涨的情绪来感染和影响学生。与此同时, 教师通过优美、准确、轻松自如的示范动作以及生动形象、简明易懂的讲解来吸引学生, 从而培养兴趣, 诱发学习积极性。在体操教学中, 采用学生示范动作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如“单挂膝摆上”的动作, 在教学的初期阶段, 有意识的选择身体素质差不多、心理素质好, 并能使学生感到信赖的的学生进行示范, 其效果比教师示范的效果更好, 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又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 加速了动作技术、技能的掌握, 提高了教学质量。

3. 加强诱导性练习。

在体操教学中, 为完成各种不同的类型, 不同结构的复杂动作, 需采取一系列的教学手段。诱导练习作为体操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在教学与训练中运用极为广泛。它不仅能活跃课堂学习气氛, 提高学习兴趣, 增强学习信心, 而且能有效的预防伤害事故, 消除学习中的心理障碍, 更重要的还能简化复杂动作技术, 把教学逐渐推向深入, 加快动作技能的形成, 提高教学效果。诱导练习的生理机制是通过与所学动作技术相适应的肌肉活动, 使中枢神经支配下的有关运动神经之间, 建立起与某个技术环节相适应的暂时性神经联系, 使练习者在学习某个完整的动作之前, 对该动作某个技术环节建立初步的动作概念, 为完整的动作学习打下良好的技术基础, 从而促进动作技术的学习。诱导性练习方法一般可分为: (1) 分解性诱导, 体操教学中, 有许多动作难度较大, 技术较复杂。初学者如果直接进行完整动作的学习, 很难准确的掌握其中关键的技术环节, 这就需要将动作分解成若干有机联系的片断进行诱导练习, 以有利于关键技术的掌握, 并向完整的动作过渡。例如, 纵箱屈腿腾跃分解成几个联系紧密的片断练习, 就能产生很好的诱导效果。 (1) 助跑起跳成纵山羊蹲撑, 挺身跳下。 (2) 纵山羊屈腿腾跃成蹲立, 挺身跳下, 并逐渐拉长跳板距离。 (3) 纵箱屈腿腾跃撑蹲立, 挺身跳下。

4. 重视保护和帮助, 增强信心。

体操教学中, 正确的保护与帮助, 有助于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 消除顾虑, 增强信心, 便于尽快地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 掌握动作技术, 提高动作质量。特别是在粗略动作阶段, 学生技能尚不巩固的情况下, 给予恰到好处的保护和帮助, 使学生对动作的正确轨迹, 用力时间和方向等深加体会, 培养正确的时间感和空间感, 有利于加速动作的掌握。保护与帮助的方式多种多样, 教师在教学中, 要教会学生学习每一个动作的保护和帮助的方法, 并在教学训练中, 让其得以实践和掌握。通过实践使其体会动作哦要领, 并感受到通过保护和帮助能完全完成动作, 从而消除心理障碍。如何做好保护和帮助: (1) 保护和帮助者要具有高度的责任感。 (2) 要熟悉动作难度, 掌握动作技术的规律, 熟知容易发生事故的环节。 (3) 要正确掌握保护帮助的方法, 加强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在发生意外或动作失误的险境下运用独立自救的技巧方法摆脱险情, 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

5. 掌握学生生理、心理发展规律, 合理安排教学。

在体操教学中, 必须了解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并采用科学的教学手段。在体操教学中, 要考虑到各个项目、各个动作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学生生理、心理特点, 系统的安排整体教学计划, 又要考虑项目之间的横向联系。在教学中, 教师应采用分步教学法, 由易到难, 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 可避免学生产生心理障碍或降低心理障碍。同时, 在教学中要区别对待, 切忌“一刀切”, 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6. 加强专项素质练习。

专项素质是掌握与提高专项及时的物质基础和前提保证。体操教学的特点决定了力量、柔韧等素质的重要性。因此, 要加强专项素质练习: (1) 在课中安排素质练习。合理安排课堂教学, 在每次课中留出一定时间专门安培素质练习。 (2) 将素质练习与技术教学相结合。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 将素质练习融入技术教学中去。 (3) 练习方法多样, 并有趣味性。 (4) 加强课后练习。布置课后作业, 要求学生按质按量认真完成并互相监督, 以弥补课内的局限于不足。

7. 加强师生合作,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推动体育教学整体发展的动力, 师生之间心理上的协调、适应和沟通, 有利于形成亲密感, 便于教师因材施教, 更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体育教学心理氛围。体育课堂教学心理的优化, 可以发挥其动力、愉悦和调节的作用, 使集体的情绪处于适度的亢奋状态, 课堂气氛活跃, 教与学、练的情绪高涨, 学生处于积极的心理状态之下。因此在教学中要善于从师生合作的范围、深度等方面进行引导。提倡多层次, 多指向的合作方式。建立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往合作, 减少控制因素, 使师生之间的学习动机和情感不断交流, 取长补短, 消除隔阂。

8. 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因素。

教师素质包括文化知识水平, 专业知识水平, 专业技术水平, 教学水平与职业道德修养等。如果教师有渊博的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 有高超的体育技术和技能, 在教学中有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 示范准确、优美, 语言生动有趣, 热爱学生, 热爱自己的事业, 学生会打心底里敬佩和信任老师。对素质差, 一时不能掌握动作的同学要多鼓励, 不能挖苦讽刺;学生“顶牛”时, 教师要有自制力, 切莫态度粗暴, 更不能变相体罚学生;对不遵守纪律的同学, 既不迁就姑息, 又要严格要求, 对学生的批评注意场合。只有提高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 才有可能彻底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所以, 教师要不断地加强学习, 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 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 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以满足学生的需要, 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体操课心理障碍的产生有长远的, 也有暂时性的, 产生的原因也是及其复杂的。因此, 在体操教学中, 教师必须认真学习心理知识, 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 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教师无论在课内还是在课外, 都要加强对他们的心理指导与帮助, 以多表扬、鼓励为主, 帮助他们进行心理调节, 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在思想上加强对学生的教育, 使之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 提高克服困难的自信心。总之, 在体操教学中, 要了解、掌握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 对症下药, 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方法, 以避免和消除心理障碍。

摘要:在专修体操教学中, 很多因素都会对学生的心理带来影响, 有些是积极的, 有些是消极的。此文采用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及访谈法, 对武汉体院10-11级30名体操专修学生进行调查研究, 对专选教学中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进行调查与分析, 并对避免或消除学生心理障碍的措施提出建议性意见, 以便更好的服务于体操教学。

关键词:体操专选教学,心理障碍,对策

参考文献

[1]体操教学编写组.体操 (第二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5:38.

[2]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212-236.

[3]夏端阳.论诱导练习对体操动作技能形成影响[J].湖北体育科技, 2001, 20 (3) :67-68.

[4]李金芬.体育教学中女生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及对策[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1999, 23 (2) :44-46.

[5]刘俊庭, 吴纪饶.大学生健康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54-70.

[6]吴灵萍, 等.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体操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2, 26 (2) :83.

专选学生 篇8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南京体育学院共有篮球专选学生约74人(除去大四学生),本文从体育系和运动系各抽出一个班共32人,其中体育系11人、运动系21人,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研究对象及分组如表1。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

实验前后两次进行《运动员心理因素调查问卷》的结果分析,得出南京体育学院篮球专项学生在进行“鼓励性语言”前后在自信心、特质自信和状态自信三个指标上的对比。《运动员心理因素调查问卷》由李安民在2000年编制,该问卷重测信度为0.68。将纸笔测试的结果输入软件,获得自信心、特质自信和状态自信的评价等级。1为最好,2为中等,3为差。[1]

1.2.2 实验法

(1)选取我院32名大二篮球专项学生,在实验前进行《运动员心理因素调查问卷》测试。

(2)将32名被试按自信心总分进行分组,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尽量做到两组人员在自信心、特质自信和状态自信三个指标上接近。即保持两组人员的同质性。自信心,是反映个体对自身是否有能力成功地完成某项活动的信任程度。[2]特质自信,是个体主观上稳定的、能够取胜的信念。状态自信,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实际表现出来的取胜信念。[3]

(3)对实验组的学生多使用鼓励性语言,对照组的学生不进行鼓励性语言。其他训练条件一致。两个月后再次对这两个班的学生进行《运动员心理因素调查问卷》测试。将这次的测试结果实验前的数据进行对比,以评价鼓励性语言是否对学生的自信产生促进作用。鼓励性语言:操作定义为①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②创造鼓舞士气的环境;③出现负面情况时的鼓励;④鼓励每一次进步。[4]

1.2.3 数理统计法

用Excel和SPSS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实验前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实验前的方差齐性检验,如表2。

从表2中可以看出:实验组和对照组在自信心、特质自信、状态自信这三个指标上的差异性T检验的P值都大于0.05,因此可以认为,两组人员在实验前在自信心的三个指标上没有显著性差异。

2.2 实验后结果

实验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学生进行了第二次问卷调查,并统计分析出结果,结果如表3、4、5。

从表3中可以看出:两个月的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在自信心和特质自信这两个指标上的差异性T检验的P值都小于0.05,而状态自信的T检验的P值大于0.05,因此可以认为,两组人员在自信心和特质自信这两个指标具有显著性差异,而在状态自信上没有显著性差异。也就是说,鼓励性语言对于我院篮球专项的学生的自信心和特质自信提高有着明显的作用,但对于状态自信提高的作用有限。

从表4中可以看出:实验组在实验后和实验前的在自信心和特质自信这两个指标上的T检验的P值都小于0.05,而状态自信指标大于0.05。因此可以认为,实验后实验组人员在自信心和特质自信具有显著性差异,而在状态自信上没有显著性差异。

从表5中可以看出:对照组在实验前后自信心、特质自信、状态自信这三个指标上的数值都有所降低,但是三个指标差异性T检验的P值都大于0.05,因此可以认为,两组人员在这三个指标上没有显著性差异。

2.3 分析

教师或者教练对学生的肯定、赞扬、嘉奖等一些鼓励性措施是改变学生一切不良观念、不良习惯的良药,利用鼓励性语言进行教育能让学生感到成功和快乐。这样学生每次训练都能有小小的进步,才能从训练中尝到甜头并能积极投入训练和学习之中。[5]

在通过表3、表4、表5分析可得:实验组在自信心和特质自信上都得出了比较满意的答案,而在状态自信上没有得出很好的结果。

通过查资料得知状态自信是一个比较不稳定的自信状态,它在受到外界因素影响的情况下数据会出现比较大的偏差,比如学生在训练课中表现不好或者受到老师的批评他就有可能在状态自信的测试中表现的比正常值要高,因此我们认为在最后的数据分析过程中状态自信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可以忽略,所以说总体结果还是非常令人满意。

3 结语

通过分析我们得出了“鼓励性语言”对我院篮球专选学生的自信心具有积极作用,我们应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或者在特定的环境下多进行“鼓励性语言”教学,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水平。在遇到全队的士气都比较低落的时候,教师应及时鼓励大家,让全体学生都能够重新提起精神,继续完成课堂任务。在学生有进步的时候,教师能够及时的发现每一次进步并能够给予一定的鼓励,这就能使学生变得更加自信,因此也更有信心去完成更难的任务。当学生遇到挫折的时候,教师能够细心观察,给予适当的鼓励,使其能够尽快摆脱困难重新面对挑战。

摘要: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实验法和数理分析法对“鼓励性语言”对我院篮球专选学生自信心的影响进行了两次问卷调查,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的结果显示“鼓励性语言”对我院篮球专选学生的自信心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

专选学生 篇9

关键词:武术散打,因子分析,指标体系,运动损伤致因

1引言

散打是两人按照一定的规则,运用武术中的踢、打、摔等攻防技法致胜对方的、徒手对抗的现代竞技体育项目,它是中国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1]。高校散打专选学生作为21世纪散打运动发展的主力军,肩负着散打运动兴衰荣辱的重要使命。深入分析研究散打专选学生的运动损伤的原因,科学构建高等体育院校武术散打专选学生运动损伤影响因素的指标体系,对于预防学生过多运动伤病的形成,促进学生良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因子分析法对构建运动损伤致因指标体系的客观性

因子分析是将多个实测变量转换为少数几个不相关的综合指标的一种多元统计技术[2],即是从研究相关矩阵内部的依赖关系出发,根据相关性大小把变量分组(使得同组内的变量之间相关性不高,而不同组内的变量之间相关性较低),从众多指标中提取出少量的不相关指标,然后再根据方差贡献率确定权重,进而计算出综合得分的一种方法。其最大优势在于各综合因子的权重不是主观赋值而是根据各自的方差贡献率大小来确定的, 方差越大的变量越重要,从而具有较大的权重;相反,方差越小的变量所对应的权重也就越小。这就避免了人为确定权重的随意性,使得评价结果唯一,而且较为客观合理。

3武术散打专选学生运动损伤致因的因子分析

通过查阅资料和咨询专家,调查表中总共三级指标28个, 指标均按照“非常重要”、“很重要”、“重要”、“一般重要”和“不重要”排列,并分别赋予5、4、3、2、1的分值,根据专家所选内容计算出各指标的平均数,将各指标平均数≥4的选项进行因子分析。

3.1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

KMO检验是用KMO值衡量原变量是否适合于作因子分析,其值越接近于1说明变量的相关性越强,原变量越适合作因子分析。从表1的数据可知KMO的值为0.642,Bartlett的球度检验的检验统计量的显著性概率为0.000,小于显著水平0.05, 因此拒绝球形检验的零假设,认为本研究的数据具有相关性,适合作因子分析。

3.2因子分析的共同度

变量共同度Communalities反映公因子对观测变量变异的解释能力,取值在0-1之间,越接近1说明变量越适合作因子分析。根据Kaiser准则,各题的平均共同度0.7以上最好[2],如表2所示“技术掌握不熟练”、“教练员的更换”、“竞赛规则的变化”的共同性均低于0.7,说明其被公因子解释的少,故将这四个指标删除,其余指标的共同度均在0.7以上,适合做因子分析。

3.3公因子的提取及命名

Extraction Method: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Extraction Method: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Rotation Method:Varimax with Kaiser Normalization

本研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公因子,主成分分析法是从观测数据中以数学方式找寻较少且相互独立的成分以便简化解释复杂的指标数据。根据Kaiser提出以公因子对应的特征值大于1为标准确定公因子的提取数[3],通过分析,本研究提取出3个公因子。从表3中可以看出旋转后前三个因子的累积方差贡献率为74.823%,也就是说三个因子解释了原变量的74.823% 的信息,认为这三个因子可以解释大部分信息。紧接着求取变量的载荷矩阵,因子载荷表示变量依赖公因子的程度,然而统计发现个别指标在3个因子上的载荷差异并不是很明显,因此在为了使因子变量更具有可解释性,对因子载荷矩阵进行了方差极大正交旋转,得到了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如表4所示,从该表可以看出,公因子1由身体疲劳、旧伤未愈、体力不佳、身体素质差4个指标构成,这些,命名为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主要是有关教学设计的指标都与学生自身生理条件有关,因此命名为损伤生理致因因子。公因子2由局部负担过重、技术要领不准确、带伤训练比赛、恢复时间措施的不合理、运动负荷过大、上课时间安排不合理6个指标构成,且均与训练有关,故命名为损伤训练致因因子。公因子3由注意力不集中、动作太难、过度兴奋、 自我保护意识差、两门课程决定4个指标构成,都是有关心理方面的,故命名为损伤心理致因因子。从因子分析结果来看:武术散打专选学生运动损伤致因指标体系由损伤生理致因、损伤训练致因、损伤心理致因三个二级指标和14个三级指标构建而成。

4武术散打专选学生运动损伤致因指标体系的主要内容分析

以上通过对专家调查、学生问卷调查和因子分析得出的结果,最终构建出了以运动损伤致因为一级指标,损伤生理致因、 损伤训练致因、损伤心理致因为二级指标以及14个三级指标的武术散打专选学生运动损伤致因指标体系。

4.1运动损伤生理致因

由上述因子分析结果可知,武术散打专选学生运动损伤致因首当其冲就是其生理致因,其中包含身体疲劳、准备活动不充分、差体力不佳三个因素。首先,身体疲劳状态下是极易出现运动损伤的。在运动中,身体疲劳时学生的力量、精确度以及身体各器官机能等方面都会出现明显下降,如果在此时不注意调整反而继续大强度的运动是很容易引起严重的运动损伤的。长期大量训练后很容易引起机体的疲劳,疲劳积累到一定程度即会造成机体的过度疲劳,继而可能会造成机体的各种运动损伤,最终损害运动员的身心健康[4]。准备活动是在训练或比赛的主体活动前,使机体逐步进入工作状态,使身心为主体活动做好准备的系列身体练习和活动[5]。其次,准备活动是训练课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强化内脏器官的活动克服其功能惰性;提高肌肉组织的温度和机能灵活性;增加关节的活动幅度等,是学生快速进入竞技状态的有效手段。结合散打运动自身激烈性、对抗性的特点,对于课前的充分准备活动具有更高的要求。再次,身体素质差是导致学生运动损伤的关键因素。调查发现,许多学生膝关节的损伤多数是由于股四头肌、腘绳肌的肌肉力量过弱引起的。随着散打运动的竞技性的越发激烈,无论是狠打、重踢、猛摔的进攻为手段,还是格、挡、挂、提等防护手段,都对于学生身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面扎实的身体素质是避免受伤的保证。然而,从相关文献以及调查中发现,教师及学生虽然对于这些因素的了解度并不低,然而学生缺乏对于自我疲劳和身体素质重要性认识度和辨识度却不高,在教师对于学生的训练计划不能做到因人而异的情况下,学生要及时反馈信息并进行自我调整,并且加深对于这些知识的掌握和了解。

4.2运动损伤训练致因

运动损伤致因包括:运动负荷过大、带伤训练比赛、技术要领不准确、局部负担过重、恢复时间措施的不合理、上课时间安排不合理六个指标构成,占据着运动损伤致因举足轻重的地位。 运动负荷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对运动员有机体施加的训练刺激,是在承受一定外部刺激时,机体在生理和心理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应答反应的程度。在运动实践中,如果没有遵照合理有序的规律安排运动负荷,不仅影响运动水平的良好发挥,而且还会造成运动员的损伤[6]。带伤训练、比赛即是学生在受伤后未痊愈的情况下参加训练或比赛。由于散打运动对抗性、复杂多变性的特点,并且在受伤后,会出现身体疼痛、关节活动范围受限、中枢神经系统对受伤部位调节的灵活性减低等现象,极易出现再次受伤的情况。技术要领不准确是指运动员由于技术上的缺点和错误,违反了人体结构的特点和各器官系统的活动规律而引起的机体组织损伤。散打专选学生接触散打的时间相对较短,专业水平较低,训练中常常会出现肌肉收缩不协调,用力不当,出现多余动作。所以,技术要领不正确也新技术学习时发生运动损伤的主要原因。局部负担过重是指在训练课中,教师安排的训练内容和训练负荷不科学,使学生的局部训练负荷超过了其所能承受的生理负荷而造成运动损伤。虽然已有大量运动实践表明逐渐增大的运动负荷能够提高学生的运动水平,但是也并非越大越好。散打运动中的快速移动、突然变向、下潜抱摔等动作对运动员的腿部负担是很大的,并且每个人的关节活动幅度、灵活性都不相同,教师在上课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生个人的生理特点及个体差异,科学地安排散打运动员的训练负荷,做到全面素质训练,避免训练内容单一、训练强度过频过大的局部训练,防止局部负担过重是预防运动损伤的关键要素。恢复时间措施的不合理也是运动损伤发生的主要原因,散打专选学生在进行高强度、 大运动量的训练后,如果不进行有效适时的恢复措施就会导致疲劳的积累,引起过度疲劳和某些局部符合量的增加,从而引起运动损伤的发生,并且科学地控制训练负荷并科学身体恢复手段会收到事半功倍的训练效果。上课时间安排不合理也是学校课程安排时常会出现的情况,学校为了提高场馆的利用率等因素,会出现术科课紧挨着的情况,学生上完课根本得不到休息就要继续上课,学生在体力上接近透支,注意力不集中的,容易造成损伤。

4.3运动损伤心理致因

因子分析可知运动损伤心理致因包括过度兴奋、注意力不集中、动作太难、自我保护意识差等指标构成,心理因素在运动损伤具有重要的位置。

过度兴奋是学生在训练过程中现出极度兴奋的一种状态, 也是运动损伤最容易忽略的因素。散打项目强烈的对抗性与多变性会激发学生的好斗激情,导致学生间的攀比进行激烈的对抗或者在没有保护措施的前提下练习较有难度的动作,往往会在出其不意的情况下导致运动损伤。注意力不集中是导致散打专选学生运动损伤的重要的心理因素之一,散打是靠头脑获胜的运动项目早已被世人认可的,在其训练和比赛中动作是千变万化的,导致神经系统的灵活性同样较大,兴奋与抑制过程不均衡,易发生精神性疲劳,因此注意力对于比赛的成败是至关重要的。然而在训练或比赛中疾病、疲劳、护具、观众的态度、过分计较个人得失等都有可能导致学生注意力的分散,在大强度的训练或激烈的比赛中,是可能会导致运动损伤的。动作太难是指对于武术散打专选学生而言,散打技术掌握还不够全面,身体素质还不够过硬的情况下,有些学生急功近利想要学习更多更难的动作。无论是身体素质的提升还是散打技术的学习都要循序渐进,遵循运动训练的规律,否则会阻碍运动水平的提高,严重时会导致运动损伤。自我保护意识差是指学生对于运动损伤的损伤机制和防护机制的知识了解并且缺乏在训练中对于运动损伤的认识导致对于很多不必要的运动损伤。由于散打竞赛规则致使学生需要在不停顿的运动中进行相互攻防,并不能消极等待, 双方都要采取积极进攻同时又要防守伺机反击,使学生的身体之间互有接触、碰撞,很容易导致损伤,因此在比赛训练中自我保护是非常重要的。

5结论

本研究运用因子分析法对于武术散打专选学生的运动损伤的致因进行分析,并且通过分析构建起指标体系,研究结果表明:问卷的KMO的值为0.642,Bartlett的球度检验的检验统计量的显著性概率为0.000,小于显著水平0.05,适合作因子分析。 运用最大方差得出旋转成分矩阵旋转后前三个因子的累积方差贡献率为74.823%,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3个公因子,由因子分析得出武术散打专选学生运动损伤致因指标体系由损伤生理致因、损伤训练致因、损伤心理致因三个二级指标和14个三级指标构建而成。由于数据有限,结果具有有一定的局限性,只希望给的老师和同学们提供一定的参考,提供一种分析问题的方式。

参考文献

[1]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中国武术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1.

[2]何国民.应用统计学案例教程:以Spss为计算工具[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274-277.

[3]高越飞,王兴辉,等.因子分析对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8(18):28-30.

[4]陈江.部分高校散打专选学生常见运动损伤及成因分析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18-20.

[5]田麦久.运动训练学词解[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9.

上一篇:网络教学研讨下一篇:深化课程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