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棘的价值与开发利用(精选6篇)
沙棘的价值与开发利用 篇1
摘要:沙棘又名醋柳、酸刺、黑刺, 胡秃子科沙棘属, 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文章对三种沙棘开发利用价值进行了阐述, 旨在对沙棘的开发利用起参考作用。
关键词:沙棘,开发利用价值,研究
中国拥有世界上的最大沙棘天然林, 占世界沙棘总面积的95%, 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沙棘种类多、分布广, 具有共生固氮能力, 能在非常严酷的环境中生长, 具有良好的抗逆性和较强的适应性, 耐旱、耐寒、耐瘠薄, 对土壤、水分、气候等环境因子要求低, 易串根、繁殖快, 枝叶茂密, 分蘖萌生蔓延能力强, 侧根十分发育, 生物量大, 具有很好的保持水土, 改良土壤作用, 被喻为“地上像把伞, 地面像条毯, 地下像张网”。 沙棘的开发利用价值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沙棘的生态价值
沙棘是联合国入选的特用经济林树种, 除它的造林适应性很强以外, 更重要的是经济价值极高, 称之为黄土丘陵沟壑地区荒山绿化、改良土壤、水土保持和砒砂岩治理的先锋树种。
1.沙棘成活率高、成林快, 生物产量增长迅速
从查阅相关文献得知, 同等立地条件下造林, 沙棘成活率为87%, 刺槐为65%, 山杏为41%, 三者比较沙棘成活率分别高出杏树的46%、刺槐的22%。 沙棘植苗造林, 成活率很高, 一般造林后3 年可成林, 第4 年亩干生物产量达到300~500 千克, 以后每3 年可平茬1 次, 是营造薪炭林及水保林的首选树种。 在我国北方连续遭受干旱灾害的几年中, 许多地区树死草枯, 但沙棘林却安然无恙。不仅如此, 种植沙棘的成本也比较低, 仅为种树成本的1/2。
2.水土保持作用, 特别是治理砒砂岩有特效
沙棘在护坡保土、拦截泥沙、抗风沙、阻土地表面径流方面作用明显。沙棘的根系网和密集的群落枝干具有很强的降低流速功能。 1 株3 年生的植株, 每年可向周围扩展2 米左右, 在黄土高原地区, 沙棘林可减少地表径流80%, 减少表土水蚀75%, 减少风蚀85%。 在砒砂岩上使用专用工具种植沙棘易于栽深, 工效提高3~5 倍, 寸草不生的砒砂岩上沙棘种植成活率可以达到90%以上。 并且, 通过多年现场试验观测和室内模型试验, 基本探明了沙棘植物拦沙坝的作用机理和效果, 在侵蚀沟布设沙棘拦沙坝, 能够控制流域产沙量的86%, 很多原来呈V字形的侵蚀沟道变成U字形沟道, 可以在沟道治理中大面积推广。
3.固氮改土, 促进生态平衡
沙棘系非豆科固氮植物, 但可与某些固氮菌共生, 能固定游离氮素, 形成根瘤, 且根能将不溶性的有机和矿物质变为可溶的状态, 有利于改良土壤、保持水土。鄂尔多斯市水土保持研究所对沙棘栽植前后土壤理化性质分析对照:栽植前土壤p H值为8.865, 栽植后到化验为8.775;P20 的含量为栽植前的0.037%转化为栽植后的0.043%;K2O为1.52%转化为栽植后的1.32%; 速效氮的含量栽植前为3.7%, 栽植后为4%;有机质含量栽植前为0.67%, 栽植后为0.699%;全盐的含量栽植前为0.0753%, 栽植后为0.0730%。
由此可以看出, 营造沙棘林可使土壤有机质增加, p H值下降, 含盐量降低, 土壤理化性质得到改变, 沃化了土壤肥力。调查表明, 生有沙棘的林分, 能在短期内形成密集繁茂、满地落叶的灌丛, 栖息的野生动物的数量和种类明显增加, 从而形成新的生态系统。所以, 沙棘具有丰富生物链的作用。
4.防风固沙, 涵养水源, 有效减少入黄泥沙
沙棘根幅可达10 米左右, 根系可深达地面高度的5 倍, 须根横向生长可达5 米多, 每株沙棘固沙保土面积可达70~80 平方米, 固沙能力之强是其它乔木、灌木无法比拟的。沙棘的抗风、降低风速的作用十分明显, 它可延缓水分流失, 使有限的降水在土壤中存留较长时间, 大幅度增加土壤水分。 沙棘有较强的生态适应性, 其枯枝落叶分解后转化为肥沃的养料, 对土壤改良有重要的作用。一般7~10 年生的沙棘林, 年产沙棘叶干质量达2000 千克/公顷。 东胜区大力推行沙棘林的营造, 治山治水, 并连续7 年进行现察, 得到的数据比对照荒山年径流量减少96.30%, 泥沙量减少95.20%。 实践证明, 沙棘是治理黄河泥沙的有效措施。
二、沙棘的经济价值
沙棘是生长在干旱、贫瘠的不毛之地上的经济植物, 其产品即可食用, 又可药用。 它的这一特点, 是其他经济植物难于代替的。目前国际国内已开发出的沙棘产品有药品、保健品、酒、饮料、化妆品等多种产品, 同时, 沙棘也是很好的饲料、肥料和燃料。前苏联利用沙棘油为原料, 开发出了近十种药品。 国际上研究开发沙棘产品的机构和企业越来越多, 发展势头很猛。我国近几年在沙棘产品开发方面发展也很快。鄂尔多斯即将建成最大的沙棘种植园区和加工园区。随着沙棘产业的深入发展, 农民也将通过采收沙棘果、叶和参与种植、管护增加收入。
三、沙棘的社会价值
1.沙棘是纯天然的绿色食品
用沙棘加工的食品、饮料、保健品等迎合了现代人返朴归真、养身保健的心理, 同时, 又可以满足人们从温饱食品向无污染、安全、营养型食品转变的追求。沙棘制成的药品、保健品等对治疗癌症辅助治疗具有显著的作用。 沙棘油还能减轻癌症患者放疗、化疗的毒副作用。 沙棘的药用价值不仅具有某些奇效, 而且是人类通过开发利用生物资源解决化学药品副作用的理想选择对象之一。
2.沙棘产业发展后既可以给国家创造更多的税收也可以大量安排城乡富裕劳动力, 这对西北地区来讲, 能够有效解决地广人少的问题, 便于进行大规模种植, 快速恢复植被。
3.从总体上看, 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遏制, 水土流失防治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 选择正确的生物措施不仅决定了当地生态建设的成败, 而且关系到全国生态建设和西部开发的大局。沙棘它不但可以给荒漠带来希望和生机, 而且以其自身富含人类必需的多种营养成分和生物活性物质而造福人类, 为荒漠化地区生态建设提供了一条正确的道路。
4.沙棘被科学界誉为“第3 代水果”和“21 世纪最有希望的新型保健品原料”, 沙棘有可能成为本世纪的超级农作物, 有望在解决本世纪人类所面临的生态环境, 贫穷、疾病三大难题方面取得突破。
沙棘的价值与开发利用 篇2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作为一种根植于武威民间的古老说唱艺术,凉州贤孝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丰富的艺术情感。本文在分析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机理的基础上,探讨了凉州贤孝开发利用与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凉州贤孝;民间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4)02-0049-03
位于河西走廊东端、祁连山北麓、石羊河中游绿洲的武威,历史文化悠久,自汉至唐,为中西交通咽喉,商贾云集,经济繁荣。城市所在地凉州是一个多民族、多元文化交汇的地区。凉州贤孝起源于凉州东北乡,据说其创始人是清代长城乡洪水村一位姓盛的落地秀才。一说是由汉苏武所创。凉州贤孝的唱词以凉州方言为主,幽默风趣,又蕴含一定的人生哲理,其内容或讲典故、或颂功德,人物上至帝王将相、英雄贤明,下至孝子贤孙、才子佳人,寓隐惩恶扬善,喻时劝世,故名“贤孝”。从事贤孝演唱的职业艺人多为盲人,其中又以先天盲者占多数。为了谋生,一些盲孩子便自幼拜师学艺,学成后便走街串巷四处卖唱,当地人称之为“瞎弦”。凉州贤孝演唱形式也很简单,说白、诵唱和伴奏,一般由一人完成,多于一人的方式偶尔有之。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特点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3年10月17日在第三十二次大会上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公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是:“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我国在2005年3月26日也颁布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其中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了详细的界定。具体包括以下五个方面:口头传说和表述,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和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和技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续状态决定了其自身的特点:经济价值的依附性,文化价值的潜藏性,存在状态的稀缺性和区域特色的排他性。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与利用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是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可以说,全球化在推动了世界范围内的资本和文化交流的同时,也造成了经济文化地缘疆界的模糊。加上在经济利益最大化的驱使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将传统文化庸俗化、低级趣味化和过度商业化的现象。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项长期、艰巨而复杂的工程。
徐嵩龄指出,原真性是现代遗产保护科学的灵魂、基本观念和准则。由于非遗的存在形态具有各自独特的地域特色,最终便形成了各地区不同的地方风情,只有在本地域文化土壤的孕育下才能显示出其生机和活力。这就给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地方特色经济的融合提供了先天条件,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在现代市场中进行政府引导开发式保护。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市场经济很好的结合,使其在经济价值的开发中实现自身的发展,有利于延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寿命,拓宽其发展空间。
就凉州贤孝的开发与保护而言,可以开办地区文化旅游刊物,打造文化旅游品牌;制作播映文化旅游栏目,以电视为传播媒介,在全国扩大影响力与知名度;开展凉州贤孝说唱艺术比赛,寻找潜在传承人,避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断层,使其摆脱濒临灭绝的窘境。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价值的开发利用
1. 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价值的开发利用
作为一种极具地方特色和民族传统的演唱,凉州贤孝需要借助市场这个最有力的推广载体与传播空间来保护、传承和发展,进而打造地区特色文化。
凉州贤孝经济价值的开发,可以借鉴以下几种省内外成功的做法:第一,借鉴一些地方举办文化节的形式,结合自身特色开展一系列活动;第二,开展跨市甚至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会,附以现场表演及比赛,设计符合特色的吉祥物,开展宣传,提高知名度;第三,结合本省丰富的历史文化韵味,在当地开办凉州贤孝主题馆。民众、游客可以亲身体会,也可拜师学艺。
凉州贤孝经济价值的开发,需要比较规范的绩效评价机制。对积极开发保护且效果良好的个人和组织进行奖励,使其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带动保护不力的地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另外,对传承人给予精神或物质上的支持,鼓励其多组织开展下乡巡演活动,扩大其影响面和受益面。
2. 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价值开发利用的意义
其一,有利于发挥文化本位优势,拓展文化资源范围。经济发展的过程证明人类终将进入“文化牵引经济”的文化大兴盛时代,随着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文化对社会物质实践的抽象、间接的作用将逐步转变为直接的社会生产力。对凉州贤孝进行有效的梳理和挖掘,认真研究其潜在的经济价值和文化机制,能够拓展其影响范围。在把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向市场的过程中,武威地区有文化本位的优势,可以在其从文化资源到文化资本的转变过程中,结合市场开发,进一步提高凉州贤孝的知名度和经济价值。
其二,有利于挖掘文化资源特色,发展区域特色经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特定区域内由特定的群体或个人拥有的。凉州贤孝的主要生存土壤就是凉州城乡,只有用地道的武威方言演唱出来才能展现其特殊的艺术感召力。开发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是要抓住其具有区域特色这一优势,发挥要素禀赋作用,使之向商品化、资本化转变。让贤孝艺术有效的融入武威地区特色经济的发展,借以打造文化品牌和凉州新的文化城市名片。
其三,有利于发现文化资源亮点,形成文化产业经济。武威地区虽有得天独厚的文化景观与丰富的旅游资源,但其开发利用始终停留在只注意旅游的物质层面,而没有借以突出本地区独特的文化资源亮点,形成文化产业园区,更没有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的良性互动。
立足于地区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经济在国内外不乏成功的案例,如河北平泉县凭借十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陆续建立起一系列文化工业园区,形成了35个总投资85.5亿元的文化产业及旅游产业项目。再如被称为“中国第一水乡”的周庄通过昆曲和旅游完美结合,打造了国际知名的文化旅游品牌。国外如希腊也特别重视,通过商业化和旅游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通过相关文化产品的深层次开发和商业炒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开发利用。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价值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一)民间重视不够,群众保护意识不强
调查数据显示,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损害的原因调查中,主要原因是群众保护意识不强,占39.02%,其次是新型潮流文化的冲击,占34.15%,政府保护力度不够占18.70%,其他占8.31%。由此得知,我国普通民众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认识不足。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忽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地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只停留在民间部分群众的个人爱好,没有引起广泛的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只是在文化领域,对其经济价值缺乏到位的认识。
凉州贤孝的保护与利用存在着“一头热,一头冷”的现象,政府不断呼吁鼓励保护传承与开发,将一批老艺人评定为省级、市级文化传承人,但除部分艺人和爱好者有浓厚的兴趣之外,大多数民众只是当作消遣娱乐的业余活动,从而导致开发力量不够、开发效果不佳的状态。有学者表示,“不少依然鲜活于当下的文化形式,之所以面临生存和发展的危机,关键原因不在于没有得到保护和珍藏,而在于没有使其在民众的文化生活中得到必要的发展”。
(二)政府支持力度较小,传承、保护机制不健全
调查资料显示,在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问题中,资金缺乏因素占16.12%,认识程度不高因素占15.64%,缺乏有效保护机制、传承老龄化无继承人因素均占14.69%,这说明凉州贤孝在保护利用与传承过程中面临着缺乏专项资金和缺乏有效传承保护机制的双重困难。地方政府虽加强了这方面的投资力度,但仍存在很多的不足,表现在其保护投资仅是对老艺人的生活补助,而没有确立专项资金,也没有组织专门的学习与培训。
(二)法律制度不健全
继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之后,各地方也出台了相关条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应的法律体系还不完善。在调查中也得到同样的结论,有77%的人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立法很有必要,只有19%的人认为立法没有必要,4%的人认为立不立法无所谓。因此,从民众的角度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中缺乏充分的法律支持。武威市针对凉州贤孝传承与保护的法律法规尚未出台,这势必会影响到凉州贤孝传承和保护工作的有效推进。
(四)缺少科学规划
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价值的开发利用是一个涉及面广、工作量大的系统工程。由于各地政策的人事不统一、协调不一致,往往可能造成盲目开发,甚至不考虑其地域的特色性和原真性,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作一般的市场要素考虑其增值,不能有效合理地利用其经济价值。凉州贤孝的开发保护缺少科学的规划,存在“重申报、轻管理”的问题,其经济价值的利用仅停留在录制唱片、录像等低层次的市场运作,而尚未将贤孝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资源使其与本地丰富的旅游资源相结合,因此凉州贤孝的保护效果甚微。调查数据显示,56%的人认为近几年凉州贤孝保护效果一般。因此必须加强凉州贤孝传承和开发的科学规划。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的对策建议
(一)坚持以人为本,鼓励大众参与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要以政府为主导、民众为主体,坚持以人为本,即保护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要以满足民众各种物质文化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使民众深切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自己来说非常重要,与自己的生活密切相关,从而调动民众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
凉州贤孝的保护和利用工作,仅仅靠武威地方政府的财政投入是远远不够的。应当积极鼓励民间资金和社会资本投入,形成专项基金,给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保护以充分的资金支持。进而从多方面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保护工作,比如加强宣传工作、创办专门的培训机构、对自主学习和教授老艺人给予资金扶持、支持各种组织表演活动等。
(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相关的法律法规是有效保护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保证。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已进入全国人大立法程序,地方政府也应当顺应趋势,积极修订出相关法规和条例,以保证凉州贤孝的保护和开发工作在科学的指导思想和规范下进行。
(三)坚持市场化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地域性,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到凉州贤孝的地方特色,充分发挥本位优势,通过切实可行的市场运作,在确保其良性发展与传承的同时挖掘其经济价值潜能。比如通过主题茶馆或咖啡馆、吉祥物纪念品等多种形式,把凉州贤孝打造成一个重点文化产业品牌,最大程度上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从根本上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武威地区特色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坚持科学规划,实现与旅游良性互动
为了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的良好运行,在规划时要注重整体性、多样性、地域性和发展性。要一切从武威地区实际出发,通过有效的整合,确保在保护中继承,在保护中开发,实现保护与开发的协调发展,并努力使凉州贤孝在市场化的发展中不断有鲜活的血液注入。
有学者指出,旅游业不但是一项经济事业,本质上也是一项文化活动,它具有继承和保护文化遗产的功能。凉州地区有丰富的旅游景观,所以应当通过科学的规划,实现旅游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完美结合。
五、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产业开发的过程中,要想实现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双赢,必须尊重、保护其特殊性即原真性,坚持保护为主、合理利用的原则。在努力实现凉州贤孝完整保护的同时,要敢于树立市场化发展的思路,科学合理的通过市场化手段寻求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的环境下传承与传播的市场空间,将文化特色转化成区域经济优势,打造优势文化品牌,实现其存续与发展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李青松,钱雪峰.多措并举保护县域非物质文化遗产 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10,(2).
[2]伍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业发展互动初探——以宁波市为例[J].特区经济,2008,(4).
[3]王秀梅.区域品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机制研究[D].兰州大学硕士论文,2006.
[4]廖明君,周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日本经验[J].民族艺术,2007,(1).
[5]高寿福.韩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经验之我鉴[J].延边党校学报,2008,(6).
[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R].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十二届会议,2003-10-17.
沙棘的价值与开发利用 篇3
1 沙棘资源建设与产业开发的对立统一
沙棘的生态效益是指沙棘依靠自身生态学特性对生态脆弱区的生态环境所起的改善作用, 由此而引起的环境收益。主要的评价指标是涵养水源效益、固土保肥效益和净化大气效益。
1.1 沙棘的树种特性决定其生态效益
沙棘的树种特性包括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特性。前者主要指沙棘的形态、解剖、生理和生长发育特性, 包括沙棘的速生性、枝叶茂密、根系发达、固氮能力强等;后者主要指沙棘对环境的适应特性, 包括耐干旱、耐瘠薄、改良土壤等特性。生物学特性是生态学特性的基础, 突出的生态特性又使人们更加深入的了解它的形态特征。沙棘叶片表面鳞毛能阻挡阳光直射, 减少蒸腾和避免幼枝幼叶灼伤, 决定了沙棘可以在次生裸地上作为阳性对策树种;沙棘枝叶茂密能缓解雨水撞击地表的速度, 并能产生大量枯枝落叶, 改良土壤, 决定了沙棘可以作为水土保持树种;沙棘的根系发达, 根蘖能力强决定了沙棘可以作为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树种。
1.2 沙棘的资源建设与产业开发二者之间的辨证关系
沙棘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是一对矛盾, 二者相互联系、相互转化, 对立统一。
沙棘资源建设的数量和质量决定其生态效益。沙棘的资源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我们通过系统的观点来认识。资源建设过程可以分为苗木繁育、森林营造和森林抚育三个阶段。苗木繁育主要有嫩枝扦插、播种育苗、组培育苗等多种育苗方式;沙棘林的营造分为造林地选择和整地、沙棘品种选择、造林密度和配置、混交方式、造林方法等;沙棘林地抚育又可以细分为林地抚育、林木抚育。沙棘经济效益的实现主要有沙棘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和新产品的研发等环节, 产业开发和销售环节是主要环节。沙棘的资源建设系统与产业开发系统又共同构成了更高层次的系统。以上所述的每个阶段、每个层次又可再分, 我们只有充分认清每个阶段、每个层次之间以及同一层次各个环节之间的本质联系, 才能保证各个环节的协调发展, 才能保证其系统功能的充分发挥, 既保证沙棘资源建设的数量和质量, 使它的生态效益最大化, 并为沙棘企业提供充足的原材料, 进而为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和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提供可能。
沙棘生态效益的实现主要以沙棘的资源建设为依托, 经济效益以产业发展状况来衡量, 沙棘的资源建设与产业开发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产业的生存与发展极大的依赖于沙棘原料持续稳定的供给;沙棘产业的健康发展又会进一步促进沙棘资源数量和质量的提高, 提高沙棘的生态效益。相反的是沙棘资源建设滞后使沙棘企业陷入“无米之炊”的尴尬境地, 使企业因为缺少原料而倒闭、破产。如辽宁省建平县近3.9万hm2沙棘人工林大面积死亡, 迫使许多相关的加工企业因为缺少原料而倒闭, 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生态损失难以估计。反之, 如果沙棘产业开发滞后, 经济效益低下就会制约林农栽植沙棘的积极性, 从而对沙棘的资源建设带来消极影响。沙棘资源作为联系其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的纽带在二者之间起关键作用, 使二者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沙棘资源作为生态效益实现的主体, 同时又为沙棘产业提供原材料, 促进沙棘产业的发展, 进而提高经济效益, 体现了普遍联系和全面发展的观点。
2 辽西地区沙棘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对立统一关系的认识
2.1 沙棘开发利用的背景
环境与发展是当今世界所面临的两大热点问题, 我国是世界上环境问题最为突出的国家之一。20世纪中期以来, 我国东北、西北、华北和西南局部的干旱、半干旱和高寒山区的生态环境极为脆弱, 水土流失严重、风沙肆虐。在辽宁西部地区人们长说“一年刮两次风, 每次刮六个月。”恶劣的生态环境严重制约了这些老、少、边、穷地区的经济发展, 并对全国的生态环境构成了严重威胁。从那时起无数的绿色工作者在三北地区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困难立地环境改造与治理实践活动。伟大的劳动人民在环境治理的道路上曾经作过无数次的实践与大胆尝试, 从早期的刺槐、山杏、杨树、榆树等乔木树种到紫穗槐、柽柳、沙柳、柠条等灌木树种, 再到紫花苜蓿、沙打旺、红豆草等草本植物, 这些物种有的不能适应极度贫瘠的生境, 有的不能郁闭成林, 有的病虫害严重, 有的经济价值低, 这些限制因素制约了树种的大面积推广, 有的甚至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这是在人类认识困难立地植被重建规律过程中的必要尝试。规律的认识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每否定一次我们就向客观规律走进一步。在无数次的实践后人们终于选择了沙棘——能在被称作“环境癌症”的砒砂岩地区生长的神奇植物, 从此沙棘凭借它广泛的适应性和巨大的市场开发潜力登上了干旱、半干旱地区困难立地恢复与重建的舞台上来。至今, 沙棘的栽植区遍及西北、东北、华北等地区, 在我国大部分生态脆弱区域都能见到其身影。
2.2 二者对立统一历程
人们对二者的认识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局部到整体、从简单到复杂的一个渐进过程。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 资源建设与产业开发“模糊”统一阶段
辽西地区沙棘开发利用之初, 主要是作为生态树种出现的。当时辽西地区水土流失严重, 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一些老少边穷地区产业结构单一, 主要以农业为主, 生产方式落后, 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恶劣的生态环境限制了当地的农业发展, 人们生活十分贫困。要解决当地的民生问题, 首先就要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 于是沙棘以其突出的生态效益在众多的生态树种中脱颖而出。随着沙棘资源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 人们对沙棘的认识也不断深化。引种、育种、苗木繁育以及沙棘营林技术逐渐成熟, 这些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进一步促进了沙棘的资源建设。近20年来平均每年营造人工沙棘林0.5万hm2, 使原有的沙棘面积增加了一倍多, 现在辽西地区总面积达到10万hm2, 这大大改善了该地区的生态环境。沙棘资源建设的实践过程并非一路坦途, 其中也经历了很多挫折。如由于地方政策不稳、管理者管理不科学、林农重造轻管、病虫害等原因造成的辽宁省建平县近3.9万hm2沙棘人工林大面积死亡, 在一些地区盲目发展一些大果沙棘, 没有适地适树, 造成一些沙棘林不能郁闭成林, 产量低下, 严重影响了林农的积极性, 甚至出现了毁林还田的现象。我们在沙棘资源建设实践过程中没能遵循沙棘资源建设与环境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客观规律而受到自然的惩罚, 在经历这些失败的尝试后, 人们认识了客观规律并且用以指导沙棘资源建设实践, 才取得了上述的一些成绩。
上述阶段主要是以资源建设为主, 沙棘更主要的是作为水土保持树种, 但已有一些林农自发地将沙棘果实用以制作饮品、沙棘叶晾茶、作饲料等, 这就为其后众多加工企业的出现创造了可能。总之这一阶段林农对沙棘的认识还是“模糊”的统一阶段。
(2) 经济效益优先阶段
随着沙棘资源建设面积不断扩大, 一种“认识上的质变”必将到来。沙棘除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外, 人们逐渐认识到沙棘果、叶、皮中含有丰富的生物活性物质和多种维生素、氨基酸、脂肪酸、微量元素等物质, 具有营养保健, 增强人体体质的食用和药用价值, 沙棘叶还是很好的饲料, 从而导致了一大批沙棘产品开发企业的出现。据统计我国现有沙棘加工企业200多家, 开发出沙棘食品、饮料、医药、保健、日化等300多种产品, 年产值10亿多, 对农村经济发展,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农民致富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辽西地区也出现了许多沙棘饮料厂、沙棘籽油加工厂等沙棘企业。一些地方政府和林业部门制定了“通过加工生产产生经济效益, 使水土流失地区的农民从沙棘开发中获得收益, 从而调动农民种植沙棘的积极性的沙棘资源开发利用”战略, 效果显著 (如辽宁省建平县) 。但辽西地区沙棘开发企业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也并非一路坦途。初期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 一大批沙棘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这些企业鱼龙混杂、参差不齐, 由于一些小企业缺少对市场的了解, 资金不足、产品的科技含量低等原因没有打开市场, 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下倒闭了, 这也印证了市场经济下适者生存的法则。生存下来的企业多是一些规模较大、科技含量较高、拥有知名品牌的企业。他们依仗自身雄厚的资金实力、科研实力和先进的企业经营管理理念使企业走在国内外沙棘产品开发的先进行列之中, 带动了沙棘的开发利用与发展。
(3) 二者协调发展的认识阶段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人们对林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保证其生态效益最大化的前提下为人类提供更多的林、副产品。由于沙棘兼具生态和经济两大效益, 二者如何达到和谐统一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新课题。通过以往的生产实践, 人们认识到过分强调生态建设或者夸大经济效益都会造成损失。单纯的强调生态效益, 加大资源建设固然对生态效益有好处, 但是这会在很大程度上挫伤林农的积极性, 因为得不到经济利益而对沙棘种植失去信心。林农是沙棘资源建设最基层的实践者和执行者, 这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 建平县的事例就是很好的说明。即便是有的林农 (退耕还林地区) 可以从国家的林业生态工程中得到一定的补偿, 但在补偿效益和农耕效益的博弈中, 农耕效益占上风也会导致毁林还耕现象的发生。
虽然辽西的沙棘资源占全省的80%以上, 但是我们不能盲目乐观。在这些资源中有的不能郁闭成林、有的雌雄比例失调、有的品种混杂、果小刺多、有的病虫害严重, 这些因素都制约了沙棘开发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现在建平县的许多企业就因缺少资源而倒闭。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再采取掠夺式的开发利用势必会对沙棘资源造成极坏影响。以上两种发展模式都是不可持续的, 我们只有在尊重自然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的基础上, 深入研究沙棘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可协调发展的途径才能使我们的沙棘开发利用事业走的更远。
总之我们对于二者之间的关系认识经历了“‘模糊’统一到重视经济效益, 再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和谐统一”的否定之否定过程。我们掌握了这个规律对于我们认识辽西沙棘开发利用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认识规律并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关键是要指导生产实践, 从而实现沙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
3 二者协调发展的途径
3.1 加强理论研究
辽西地区的沙棘开发利用事业已经走过了20多个年头, 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也经历了很多挫折。目前的一些科研工作主要涉及一些具体的生产实践、工艺实践等, 理论研究基本还属于空白区, 这对沙棘的开发利用是不利的。
通过具体的实践如苗木繁育、森林营造、森林抚育、产品研发和销售等生产实践活动, 认识各个环节之间的外部联系, 进一步通过我们的分析、总结, 初步得出实现沙棘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协调发展规律。这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重要阶段, 然而我们的目的是检验我们总结的规律是否与客观规律相符合, 不符合客观规律的地方加以改正。通过反复的实践与总结, 深化我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 用以指导我们的沙棘资源建设与开发利用实践取得成功。这是唯物辨证论的认识论, 是我们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
可见, 加强理论研究, 认清沙棘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本质联系是我们沙棘工作者以后在科研工作中应该首先弄清楚的课题。前边已经指出实现沙棘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协调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 应该以系统的观点来认识和研究。
我们只有通过具体的科研实践把每个无限可分小环节之间的联系弄清楚, 再结合理论研究, 进一步弄清它与这一层次各个环节之间的本质联系, 进而逐步把整个系统的结构、层次、内在联系认识清楚。在这个过程中理论研究和具体科学实践的结合是关键。
3.2 协调好资源建设与产业开发的关系
沙棘资源建设与产业开发的协调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但是从实践中的做法来看二者没有能够很好的协调发展。沙棘资源建设和产业开发主体的不统一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辽西沙棘的资源建设主要是结合政府的主要生态工程进行的 (如退耕还林工程、荒山配套造林工程等) , 在建设过程中农户可以得到国家相应的补偿, 收入的主体是农户, 受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他们更加注重眼前利益。而产业开发的主体是企业, 他们为了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扩大生产规模, 增建工厂, 忽视了资源建设, 认为资源建设是林农的事情, 只要有源源不断的原料供给就可以。于是矛盾产生了, 两大体系被人为的割裂开来, 一旦国家对林农的补助被切断或者减少都会影响他们的积极性从而减少对沙棘资源林的抚育投入, 进而影响沙棘的资源建设, 于是就出现了建平县的例子。企业倒闭后会使林农的积极性进一步受挫, 甚至出现“毁林还田”的事情。因此现代企业建立“公司+农户+基地”的经营模式使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主体重新联系起来, 从而保证沙棘开发利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
3.3 完善保障体系, 加强科研投入
俄罗斯是世界上沙棘开发利用较为发达的国家之一, 其资源建设与产业开发已经处于相对和谐的状态。俄罗斯完善的森林保障体系也是其林业经济、社会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一条途径, 科学的林业政策体系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 不可一蹴而就。我们也要逐步完善我们的政策体系, 保证其持续性, 打消林农对政策的担心, 敢于投入, 以维持他们对沙棘资源建设的信心;加大科研投入, 加快优良品种的选育;加大科技投入, 不断的推出高新科技产品;增强品牌意识, 加强沙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是保证沙棘经济效益的重要前提。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沙棘在辽西地区的发展历程, 辩证分析了沙棘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认识论过程以及二者协调发展的途径。
关键词:沙棘,资源建设,产业开发,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肖前, 李秀林, 等.辨证唯物主义原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2]邰源临.创新沙棘营养价值发展沙棘健康事业[J].国际沙棘研究与开发, 2008, 6 (2) :1-2.
[3]王传书, 张钧成.林业哲学与森林美学问题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2.
[4]李敏.中国沙棘开发利用20年主要成就[J].沙棘, 2005, 18 (1) :1-6.
[5]顾清萍.沙棘资源开发与利用[J].沙棘, 2003, 16 (2) :40-42.
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的价值 篇4
一、是儿童思维发展的需要
小学儿童思维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可见在小学阶段学生对周边事物的认识大多数是从具体的事物入手,学生常常喜欢直接参与,直接感知然后获得经验。按学生认知发展的要求,需要我们积极创设情境,而这种情境的创设,显然需要补充大量的资源。
二、是完成语文学科任务的需要
因为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是表达思想感情、交流思想感情、传递文化的工具。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教会学生使用语言。
1.要使学生学会理解和自我表达语言。2.学会用语言进行交际。学习语文就是要学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交流的能力。3.学会积累语言。语言和思维、语言和思想是统一的。语言作为载体它所负载的文化科学知识,都具有一定的思想、情感内涵及审美意义。尤其是文学作品,其表情达意的功能更强。可见,不管是工具性还是人文性,都决定了语文学科的一个大背景就是要在社会交流的环境下,这就需要有大量的资源来进行补充,才能完成语文学科的任务。
三、是加强语文积累的需要
语文教学历来强调语文知识的积累。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得就是积累的道理。语文的积累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它需要以大量的阅读材料为依托,通过有效利用课程资源才能达到这一目的。而事实上,以语文学科这么多年的教学经验来看,强调语文积累是学好语文行之有效的手段。
四、是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需要
让语文走进生活,让生活走向语文,给学生感受自然、社会、事实、事件、人物、过程的机会,使学生在与现实世界的撞击、交流中产生对世界、对生活的爱,从而自发地、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同时又在这一过程中陶冶情操、磨炼思想、完善人格,“保证人人享有他们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尽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而需要的思想、判断、感情和想象方面的自由。”因此小学语文教学要与生活紧密相连,也就意味着要从生活中吸收大量的语文资源。
沙棘的利用价值及发展建议 篇5
关键词:沙棘,利用价值,发展建议,河南南阳
沙棘,胡颓子科,沙棘属,广布于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及西南地区。随着人类对生存环境质量的要求日渐迫切和科学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沙棘独具的生态功能和经济功能已倍受人们的关注和重视[1,2,3]。它不仅是提高生态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理想植物,也是发展区域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生物资源,其综合开发利用已成为国际上极具竞争力的新型产业———沙棘产业。
为推进贫困山区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改善生态环境,促进退耕还林工程健康有效的发展,南阳市林科所在大量考察、深入论证的基础上,引种栽培无刺大果沙棘逾2 hm2。几年来的实践证明,大果沙棘在南阳市不同立地及环境条件均能生长良好,表现出很强的适生性。因此,在南阳市发展沙棘及其相关产业是促进贫困山区特色农业发展、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的有效途径。
1 沙棘的利用价值
1.1 沙棘的生态功能
沙棘生命力强,在恶劣环境(风沙盐碱、黄土高原、矿山垦复区、砂岩等)条件下也能顽强生长、繁育。其具有造林成本低、成林快、耐干旱、耐瘠薄、耐畜践踏、根系萌生力强、可独自成林的特点,还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及防风固沙的功能。试验证明:沙棘根系发达,4年的植株水平根伸展可达4~10 m,分布于土壤20~40 cm深度范围内,形成强大的根系网,从而极大地提高土壤抗蚀性,有效防止水土流失。同时,其根系具有较强的固氮作用,因而具有培肥土壤的效应。例如:每年沙棘林可固氮素180 kg/hm2,相当于施尿素375 kg/hm2。因此,沙棘也是优良的伴生树种。如果杨树与沙棘实行宽带混交,则混交林(较纯林)光合强度可高达112.7%,叶片含水量高达93.5%,蒸腾效率是纯林的2.1倍,能明显促进杨树生长。
1.2 沙棘的经济功能
沙棘是目前为止人们所发现的唯一一种能帮助人类同时解决贫穷、疾病、生态环境这三大难题的优质高效植物其果实、枝、叶中富含VC、有机酸、生物碱、黄酮、各种氨基酸和不饱和脂肪酸,可应用于食品、医药、保健等行业,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4,5,6]。
我国目前已有医药、卫生、水利、农业和林业等10余个部门,地方兴办了100余个以沙棘为原料的加工厂,开发生产8个大类200余个品种,年加工鲜果1万t,产值超过10亿元。大果沙棘产量为12.0~22.5 t/hm2,市场价1元/kg左右,果实提取的沙棘油市场价800元/kg,沙棘黄酮粉2万元/kg,沙棘汁5元/kg,且国际国内市场供应产品的优势发展利用已成为全县的四大经济支柱之一和最有希望的产业。沙棘叶富含蛋白质,是上等的饲料,山西省岢岚县发展沙棘混交林,利用沙棘枝、叶养羊,带动了全县畜牧业的发展,全县养羊逾30万只,收入5 300万元,经济效益可观。
1.3 沙棘产品的优势
首先,沙棘产品是一个资源型产品;其次,沙棘产品的采收是一个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我国是沙棘资源大国,占世界沙棘资源的90%,同时,我国有丰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因此,我国的沙棘产品在世界市场上具有相当大的竞争优势。
2 沙棘资源开发建议
2.1 抓住发展沙棘产业的机遇
根据南阳市林业发展纲要,从2014年开始,将投资1.6亿元启动六大药业建设工程,特别是长江、淮河防护林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均为沙棘产业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2.2 充分利用南阳市发展沙棘的优势
南阳市地处亚热带边缘,具有明显的过渡性特点,因受北亚热带地域性湿润气候和暖温带地域半干旱气候的剥蚀、侵蚀,造成了大面积(约占全市总面积的1/4)的山地、丘陵岗坡地,这种地形地貌区域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以致区域生态环境脆弱,林业结构单一,经济相对落后,从而为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于一体的沙棘的综合开发提供了广阔发展前景。
2.3 大力培育沙棘资源建设
一是在培育沙棘资源的过程中,提倡以科技为先导的思想,鼓励科技投入,应在市林科所引种、试种的基础上,建立沙棘苗木繁育中心,培育良种优质壮苗,进行专业化、标准化苗木繁育;二是在长江防护林工程和速生丰产林工程建设中,提倡营造沙棘混交林,以提高林地的水源涵养能力及肥力水平;三是稳定生态、促进主栽树种的生长,提高生态防护效益,推动畜牧业发展;四是在退耕还林工程中,营造大面积的沙棘生态饲料和沙棘经济林,以促进退耕还林实施区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畜牧业,增效增收;五是因沙棘果实艳丽、组景壮观,所以又是营建风景林的优良植物材料,若能在鸭河、丹江水库周围营建大面积的沙棘风景林,不仅可以保持水库沿岸水土不致流失,又能增添景观,激发游人兴致,提高旅游收入。
2.4 有序发展沙棘深加工产业
此外,在大力培育沙棘资源的同时,联合饮料、制药、饲料行业,组建沙棘开发集团,有序开发沙棘深加工品种,延伸产业链条,打造沙棘品牌,实现生态经济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蒋晓林,杨景坤,孙宏明.搞好沙棘开发促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J].水利科技与经济,2005(3):171.
[2]李敏.中国沙棘开发利用20年主要成就[J].沙棘,2005(1):1-6.
[3]土小宁,安宝利,许涛,等.沙棘开发利用的前景[J].陕西林业科技,2004(2):71-74.
[4]于有国,李强,李海军,等.沙棘果酒酿造工艺技术初探[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8(6):120-123.
[5]刘延吉,祝寰宇.沙棘多糖脱蛋白工艺的优化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08(3):84-87.
广灵驴及其开发利用价值 篇6
一、分类
广灵驴产于山西省广灵县。根据体型大小分为大、中、小3个类型:
大型:体高在1.30米左右,体重约260公斤,体长约1.35米。
小型:体高在1.10米以下,体重约138公斤,体长在1.05米左右。
中型:体型介于大、小两个类型中间。
广灵驴以中等体型居多。在选择种公驴或种母驴时,按毛色要求,一般均将黑化眉视为上色,青化眉、黑马头和桐毛色次之。被毛要求粗硬。
二、体形外貌
优秀的广灵驴应该骨骼粗壮,体质结实,结构匀称,耐寒性强。驴头较大,鼻梁直,眼大,耳立,颈粗壮。背部宽广平直,前胸宽广,尻宽而短,尾巴粗长,四肢粗壮,肌健明显,关节发育良好。管骨较长,蹄较小而圆,质地坚硬。被毛粗密、黑色,但在眼圈、嘴头、前胸口和两耳内侧处为粉白色,当地群众叫“五白一黑”,又称“黑化眉”。还有全身黑白毛混生,并有五白特征的,老百姓称之为“青化眉”。这两种毛色的广灵驴均属上等。这种驴体格结实有力气,其公驴最大挽力平均为258公斤,相当于体重的84.6%,驮重163公斤,行走1公里不发汗。
三、生产性能
广灵驴繁殖性能与其他品种驴近似,大多在2 ~ 9月发情,3 ~ 5月为发情旺季,终生可产驹10胎。经屠宰测定,平均屠宰率为45.15%,净肉率30.6%。广灵驴有良好的种用价值,曾推广到全国13个省区,以耐寒闻名,对黑龙江省的气候适应也较好。
【沙棘的价值与开发利用】推荐阅读:
开发习题的利用价值08-08
沙棘生态防护工程的施工技术09-12
沙棘产业06-13
沙棘研究10-04
沙棘总黄酮07-17
大果沙棘扦插育苗技术05-28
大果沙棘扦插繁殖技术07-12
沙棘硬枝扦插育苗技术07-18
沙棘茶有什么功效呢07-18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旅游价值及其开发与保护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