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化服务

2024-05-21

学科化服务(共11篇)

学科化服务 篇1

随着国内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的引入, 学科服务成为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与传统的参考咨询服务相比, 学科服务是一项具有开拓性的主动参与式的创新服务, 它要求学科馆员深入到用户的科研或教学活动中, 帮助他们发现和提供更多的专业信息资源, 为用户的研究和工作提供针对性很强的信息服务, 是图书馆创新精神和个性化服务特征的具体体现。以学科读者为中心, 以学科资源建设为内容, 提供全方位高质量的学科服务是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发展方向, 也是高校图书馆工作的出发点。

一、构建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服务评价机制的重要意义

1. 有利于提高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质量

毋庸置疑, 学科馆员是学科化服务的提供者, 在学科化服务过程中处于核心位置, 负责学科信息的搜集、组织加工、系统管理以及用户服务等工作。学科馆员的工作贯穿于学科化服务的整个过程中, 工作的高知识含量要求学科馆员既要具有对口的学科背景, 又要具备图书情报专业知识, 熟练图书馆业务的各个环节。因此, 对学科馆员实行定期考核、评价, 会对学科馆员服务起到推动和激励作用, 学科馆员会把评价反馈回来的信息作为检查自己工作的基本手段, 肯定成绩, 会增强他们工作的自信心和积极性;面对不足之处, 及时调整服务方向, 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在服务质量上精益求精。

2. 有利于推动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建设

在高校图书馆的资源建设中, 一方面, 注重对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另一方面, 注重对硬件设施资源如馆舍、设备的投入, 而人力资源建设的观念和意识淡薄, 忽视了对人才的培养与投资。这种模式必然导致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建设现状不容乐观, 人才流失现象严重, 人才结构不合理, 供需失衡, 馆员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专业知识老化, 教育培训滞后, 等等。怎样确保高校图书馆在未来科研、教学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和高质量的服务水准?唯一的出路只有以人为本, 牢固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 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创建一种责权明确、优胜劣汰、宽松灵活、张弛有度、进出有纲、上下有序的人力资源建设机制, 才能确保高校图书馆的兴旺发达和可持续发展。

3. 有利于提高学科馆员专业素质

信息时代的到来, 决定了高校图书馆的变化和其馆员的变化, 这些变化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 社会的发展只会淘汰不思进取的人。高校是科学发展的前沿阵地, 而高校图书馆无疑是前沿中的前沿, 馆员则应该是前沿阵地上的侦察兵。馆员只有具有强烈的进取心, 才能为学科建设和科研提供高质量的文献导航。在信息时代, 馆员如同逆水行舟, 不进则退。只有以不断的进取心、不断的创新换取不断的进步, 才是为学校的学科建设和科研服务的唯一出路。因此, 构建学科馆员服务评价体系, 对学科馆员服务进行评价, 有助于馆员个人的职业规划, 促使一部分馆员把成为学科馆员列为自己的职业目标之一, 拓展了馆员自身发展的道路。

二、当前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服务评价机制存在的问题

1. 学科馆员的服务评价机制不够完善

已经建立学科馆员评价制度的学校, 在制定相关制度的时候, 都是对其他学校的制度进行参考, 而不是结合本校的现实情况, 针对本校一些特色学科、特殊专业进行相应的调整, 在现实工作中就会遇到一定的阻力和困难。同时, 学科馆员对自身的定位也存在一定的差距, 要想做到更好地为学科建设提供有力的知识保障, 就要针对服务对象把自身的位置确定好。比如, 有的专业的学科馆员, 不能完全掌握该专业领域的全部知识, 就不能为该学科提供全面的信息资源的支持和保证, 使得该学科的发展建设受到一定的限制。

2. 学科信息化服务需要改善

在当前网络高速发展的时代, 面对信息需求量的激增, 高校图书馆需要利用信息共享这个强大的学科资源共享网络和馆际互借服务做支撑。因此, 对于信息技术的要求非常之高, 学科化服务建设在实施过程中也懂得使用一些高科技和现代技术。但是大多数高校图书馆馆藏结构仍以印本文献为主, 电子馆藏为辅, 电子馆藏比例相对很小, 馆藏资源特别是外文信息资源严重不足, 这也说明我国大多数高校图书馆馆藏结构不合理。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深入, 出现了学科分化向纵深方向发展, 学科优化和专业调整等新特点, 这势必会给学科信息资源发展带来挑战。

3. 学科馆员队伍建设不理想

我国高校对学科建设历来重视, 因此对院系的学科建设投入非常大, 基本上都形成了自己的学科团队。这些学术团队的成员都是各自领域的精英分子, 本身都积累了一定的科研实力, 也有自己特定的信息检索方法和来源。因此, 对于学科馆员的出现需要一个认识、磨合和慢慢接受的过程。几乎所有学科馆员在与院系教师进行沟通的时候都有碰壁的时候, 这也是学科馆员初期会遇到的一个客观问题。如何协调好学科馆员与学科建设之间的关系, 以及如何使学科馆员与专业教师之间沟通没有障碍, 是值得其他学校思考和改进的地方。

三、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服务评价体系的构建

1. 学科馆员服务保障的评价机制

大学图书馆应根据本校的重点学科、特色学科、精品课程建设的需要, 结合本馆的人力资源的知识结构, 服务能力等优势, 构建人才保障机制。丰富的信息源是学科服务的物质基础, 亦是馆员成炊之米。高校图书馆拥有非常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 类型多样, 有图书、期刊、学科论文、标准、专利等正式出版文献, 也有教学课件、学科分析报告、科研项目文档、特色学术资源等特色资源, 构建信息保障机制。学科馆员服务设施的保障是指为学科馆员顺利开展服务的组织机构、设备、系统等保障条件。服务设施既包括学科馆员开展服务所需的软设施, 服务设施保障要求学校、图书馆投入一定的物质条件确保学科馆员服务的顺利进行。

2. 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服务能力的评价机制

学科馆员的服务能力是学科馆员服务评价的重点, 评价一个学科馆员的服务能力, 主要是通过考察其整个服务过程中技术含量、服务环节来总结经验、诊断误差、反馈信息, 为学科馆员的聘任提供依据。学科馆员作为图书馆服务前沿的岗位, 首先, 应具备较全、较深、较专的专业知识, 这不仅包括图情专业的专业知识, 而且还包括具有与对口单位相关的专业知识;其次, 还应具有较强的计算机操作水平, 能熟练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检索, 整合学科资源再次, 学科馆员还应有较强的外语阅读能力, 对外文资源具有较强的获取能力。学科馆员的知识水平是其整个服务能力的基础条件, 学科馆员只有具备一定的知识水平, 才可能具有为读者进行深层次服务的能力。

3. 学科馆员服务绩效的评价机制

学科馆员服务绩效的评价既是评价的难点, 也是评价的重点, 是学科馆员服务效果的直接反馈。绩效评价, 主要是考察读者对学科馆员服务的满意度。今天的信息社会, 一切信息的价值在于其时效性, 现代竞争很大程度上可以归结于服务效率的竞争, 效率成为优质服务的核心成分。所以, 学科馆员的服务也必须讲究服务的效率。这就要求学科馆员对读者提出的问题要在图书馆规定的时间范围内解答。学科馆员的服务效益是评价学科馆员服务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 服务效益取决于读者对其服务的满意度和读者因其服务而产生的良好效果。学科馆员通过一系列的服务活动, 使读者的信息素养得到提高, 学科馆员在读者心中树立良好的服务形象。由于绩效评价指标中量的标准难以统一一个固定值, 各馆要依据自身的情况来确定, 在具体执行过程中, 需要实事求是, 客观评价其中的成绩, 但也要正视服务中存在的不足。学科馆员为读者提供信息的广度、深度;加工、整合信息的有序性、针对性;提供信息资源的可靠性和权威性;信息资源的新颖性、客观性、有效性等评价标准, 将成为评价学科馆员服务质量的衡量标准。

摘要:在分析了当前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服务评价体系建设存在问题的基础上, 提出了学科馆员服务评价体机制建设的策略。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服务评价机制,构建

参考文献

[1]李文.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优化策略[J].晋图学刊, 2008, (5) :9-11.

[2]李卫峰.基于Web2.0的学科知识服务模式及其平台构建[J].大学图书馆情报学刊, 2011, (6) :67-69.

[3]李更良.学科馆员的角色定位和工作职责[J].情报资料工作, 2008, (2) :79-82.

[4]孙利娟.高校图书馆开展学科化信息服务的思考[J].河北科技图苑, 2009, (2) :51-53.

[5]高丽.学科馆员制度与科技查新制度的对接[J].图书馆论坛, 2008, (3) :121-123.

[6]王丽凤.实现图书馆隐性知识共享策略的探讨[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2008, (6) :224-228.

研究所图书馆学科化服务初探 篇2

一、学科化服务的形成及含义

1、学科化服务形成

学科化服务是最早出现于美国和加拿大的研究型大学图书馆的一种服务模式。我国在1998年由清华大学图书馆率先成立了“学科馆员小组”,标志着我国图书馆界开始了学科化服务的系统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随后北大、西安交大、南开大学、武汉大学图书馆等也相继开展了该项工作。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学科化服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随着国家数字图书馆信息平台的建设,2004年由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开展的百所行活动,从而奠定了2006年学科化服务的正式运行。它背靠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文献信息平台依托图书馆的全体工作人员,面向各课题组学生和个人,建立基于图书馆、课题组协同的、面向一线的服务机制,运行几年来已初具规模。

2、学科化服务的内涵

学科化服务融合了知识性、学术性和技术性,是构成研究所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信息资源和读者的纽带,也是研究所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学科化服务是图书馆为适应新的信息环境,以用户需求为中心而推出的一种贴近用户的新服务模式。学科化服务的实质就是学科馆员在一定条件下开展的信息服务。学科化服务的最大特点是研究所图书馆既是服务的主体,又是服务的受益者,读者既是服务的客体,同时又对服务主体的建设起指导作用。学科馆员是学科化服务的主要承担者。在学科化服务中,学科馆员负责与研究所学科专业的读者建立对口联系,在学科专业与图书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相互沟通,为读者主动地有针对性地收集、提供文献信息服务。

学科化服务整合了传统图书馆职能部门,使信息服务由简单粗放型的文献信息管理转向学科化、集约化的知识管理,在人员配备上打破部门、编制的界限,组织相应的借书、阅览、咨询、检索、网络导航等集成化的学科服务团队,使之与各项信息服务融为一体。

从理想的模式与机制而言,学科馆员的服务不仅仅是一种服务,也不仅仅是用户联络、参考咨询、用户培训、学科资源建设,它不是众多图书馆服务中的一种,而是站在用户的角度,从用户的利益出发,从用户的需求出发,顺应用户的需求行为,调动全馆以及所有可能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以知识服务为手段,为用户构建一个适应其个性化信息需要、适应其学术交流需要的信息保障环境。

二、学科化服务是研究所图书馆发展的必然

1、学科化服务是加强研究所图书馆资源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图书馆发展的必然

开展学科化服务是馆员自我发展的需要,建立和完善学科化服务制度,将有利于充分挖掘图书馆员的潜力,发挥图书馆员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图书馆员的工作热情,给一部分既有某学科专业知识,又有文献整理技能的馆员拓展一片自我发展的天地。同时,学科馆员工作能促使他们一方面努力学习文献信息工作的技能,另一方面加强对某学科专业领域的学术研究,能充分利用和发挥他们的专业优势,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这既有利于他们自身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也有利于图书馆队伍的稳定,同时也能进一步提高图书馆馆员的综合素质推动图书馆各方面工作的提高。

2、开展学科化服务是提高文献资源利用率的需要

由于图书馆服务的层次和能力的限制,不少专业文献资源处于闲置浪费状态。同时专业人员却找不到适合的、需要的文献信息,影响了专业人员对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另一方面,由于图书馆资源在不断扩展,电子文献资源、网络信息资源、各种二次文献数据库不断增多,不少专业人员无从下手,很难获得有价值的信息。花费大量资金购买的专业数据库使用的专业人员却很少,在这种情况下,图书馆急需探索一种新的服务方式,以提高文献资源利用率。学科馆员填补了这一缺口,通过对各课题组和学生开展学科化服务,对于揭示馆藏资源,充分发挥馆藏资源利用率起到桥梁的作用。

3、学科化服务是提升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随着研究所交叉学科和重点学科的建设,对图书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图书馆在信息服务业中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图书馆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资源优势,从读者需求出发,重点发展学科化服务来提升自己的服务质量,从而增强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开展学科化服务是图书馆提高自身地位的需要,学科馆员通过向科研人员提供深层次的科研咨询并积极主动开展富有创造性地学科化信息服务工作,提供最实用、最有效的文献信息保障,努力开展专业对口信息服务,就能够极大地提高研究教学和科研水平,同时也可以有效地提高图书馆的学术地位和图书馆员的形象。所以开展学科化服务,发展学科馆员队伍势在必行。

三、研究所学科化服务模式

1、深入科研一线与读者建立密切联系

积极参与科研人员定期、不定期的学术讲座或者学术报告会,主动地接触、了解、询问科研人员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根据这些学术讲座和学术报告会的内容检索出与该主题相关的文献作为见面礼提供给科研人员,让他们对学科馆员的服务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学科馆员的服务与以往传统的图书馆服务的不同之处,从而引起科研人员对学科馆员服务的兴趣。同时,通过参与科研人员的这种学术讲座和学术报告会,使得他们对学科馆员的学科化服务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从而达到认同学科馆员学科化服务的能力,为将来的课题跟踪服务创造良好的专业基础,并且可以直接接触到科研人员目前正在研究的课题,使学科馆员提供的学科化服务更具有针对性,更能赢得科研人员的了解和信任。以2013年学科馆员到我所服务的数据统计说明:由于学科化服务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务而赢得了我所广大科研人员广泛的好评。

2、开展院所协同培训活动

用户培训是学科馆员下所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所以我所图书馆员经常和学科馆员一起深入到科研第一线,到每个课题组逐一了解需求,现场解答科研人员和学生提出的各类咨询,并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信息推送、培训等服务。培训采用了不同的方式。除了大型的讲座外,以研究室、课题组为单位,以小型培训讲座形式对我所购买的数据库Elsevier Springer原Link和Nature数据库使用方法和检索技巧进行多次面对面现场演示和辅导,大家对该数据库的内容和功能有了全面而深入的认识。2013年我所图书馆加强了原文传递的宣传和培训,原文传递数量有了较大的增长,满足率从2012年的84.60%增长到2013年的87.80%。

3、采取多功能服务与横向形态相合的服务模式

根据用户需求随时进行服务调整,将图书馆各业务部门与相应项目辕课题的学科服务相结合。学科馆员深入我所和对应项目,课题,重点学科带头人及学科群体建立经常性的联系。定期向科研骨干及有关人员发送各类学科前沿研究动态监测快报、信息等。针对我所新的学科点需要开展了离散元素综合利用研究组的信息跟踪服务,为课题组提供盐湖卤水资源综合利用(提锂、铯、铷等)的信息跟踪服务。开展查新引证检索服务。通过开展横向形态相结合的服务模式提升了我所信息化服务能力。2012年盐湖所图书馆加强了原文传递的宣传,原文传递数量有了较大的增长。

四、图书馆开展学科化服务存在的问题

1、在学科建设中缺乏人力、物力资源

虽然我们做了努力,已经较好地改善了科研用户的信息环境,但新的需求在不断地出现。比如数据资源的共享,经济信息资源的需求,专著的需求,遗留问题等等。而对于地处边远地区的研究所图书馆来说人力、物力极其有限。数字图书馆建设相对起步较晚,因此在图书馆的软硬件水平和学科馆员的建设理念与人才储备上和发达地区的图书馆相比具有很大的差距。研究所图书馆的人员学科化相对单一贫乏的局面是一个突出的问题,这极不利于研究所图书馆学科化服务的建设。

2、对学科化服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研究所对学科化服务的重视程度也会影响学科化服务的效果。研究所对图书馆在学科建设中的重要性认识不同,因此重视程度也不一样,表现在人、财、物各方面的配备上也就出现明显差异,这种差异性会导致图书馆在资源建设、学科馆员的配备、服务质量等方面产生滞后,这种滞后最终会在图书馆学科化服务中也会体现出来。学科点对图书馆在学科建设中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学科领导就会对图书馆开展学科化服务不重视、不合作。从某种程度上会影响图书馆学科化服务工作。

3、资源建设机制不完善

目前一些研究所图书馆仍然处在以资源建设为主的阶段,还没有转到以服务能力建设为主的阶段;其发展还依赖于刚性的投资扩张,在形成集约化、协同化服务机制上还比较薄弱。建立起以需求为中心去发现资源、发展资源和组织资源并提供创新性服务的意识和能力比较差。正如张晓林馆长对这种服务弊病的总结:人人都熟悉图书馆的某个环节和某个技术,但很少有人研究怎么去发展资源组织资源并提供创新性服务的意识和能力。所以说开展学科化服务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每个图书馆工作者勇于探索,勇于总结不断创新。

五、加强学科化服务的对策

1、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学科馆员队伍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学科馆员队伍是实现研究所图书馆学科化服务的先决条件,学科化服务的实现必须首先提高图书馆员的学科素质,吸纳各学科的高级人才,通过图书馆学科知识的进一步学习,建立一支既懂学科专业,又了解图书馆学知识的高质量学科馆员队伍。对具有不同学历学科背景的、符合学科馆员要求的非图书情报专业馆员,在经过图书情报学专业理论培训和实际工作的锻炼后,纳入学科馆员队伍。二是在对口专业选聘学科馆员,选择聘用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熟悉图书馆文献资源并热心于图书馆建设的馆员为学科馆员,发挥他们的潜能与优势。

2、建立学科联系人制度,优化图书馆学科化服务

把握整体制定出适合现今图书馆的学科化服务的学科联系人制度。学科联系人制度是学科馆员制度完全实行前的一种过渡形式。它是在图书馆现有人员学科化背景相对单一的情况下,充分发挥科研部门与优秀科研人员学科优势,辅助和补充图书馆学科专题数据库建设内容、优化图书馆学科化服务的可行性措施,是研究所图书馆学科化服务实践活动中的有益尝试。学科联系人需要和对口科研部门进行深入密切的联系与交流,充分了解和把握对口科研的学术需求和学科研究动向,并进行积极反馈,指导图书馆的学科专题数据库资源建设等各项学科化服务建设活动。

3、加强重点学科的文献资源建设

加强重点学科的文献资源建设,学科馆员要注重调查研究,经常与有关课题人员及学科带头人联系,了解重点学科建设与研究课题的情况,主动征求研究所学科带头人对文献信息需求情况、文献订购情况和征订意见,及时将新书、新刊预订目录送交学科带头人筛选以便做课题组与图书馆的协调工作。加强对馆藏资源、网络资源、信息工具的宣传力度,帮助学科用户选择和利用相关资源,使他们能够多途径、多方式、多手段地获取所需各种信息。

二十一世纪,图书馆学科化服务是今后研究所图书馆服务的主流。因此,图书馆要更新服务理念,不断开拓创新,结合自己的重点服务对象利用馆藏优势,创造条件,挖掘潜力。积极培养和引进人才提升图书馆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信息辕知识服务水平,积极开展学科化服务,为研究所科研和教学工作铺好路、搭好桥。

参考文献:

[1]吴新年,陈永平.关于学科化信息服务的思考与建议[J].情报科学.2007(12):

[2]姜晓岗,姚丹丹.服务百所行与学科化服务探讨[J].图书情报工作动态-2005年2期.

学科化服务 篇3

1 学科馆员形成的背景

随着现代社会科技的迅猛发展, 在高职院校中的读者对图书馆的需求越来越系统化、个性化、学科化, 他们急需科技含量高的优质服务。专业化、网络化、数字化、自动化、共享化、学科化的图书馆是现代高职院校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 很多大学的学科化服务已初具规模, 学科馆员的诞生为教学科研提供了桥梁及纽带的作用。

1.1 学科馆员概念及设立时间

学科馆员是指图书馆设专人与某个院系或学科专业作为对口单位建立联系, 在院系、学科专业与图书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相互沟通, 为用户主动地有针对性地收集、提供文献信息服务。学科馆员是具有某种学科背景同时受过文献情报专业训练、向特定学科领域的用户提供深层次、个性化信息获取与利用服务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学科馆员在国外最早出现于美国的研究型大学图书馆。虽然在20世纪初期学科馆员就已经被提及, 但是直到1950年, 美国的内布拉斯加大学图书馆在设立分支图书馆时配备了学科馆员进行管理, 学科馆员制度才正式建立起来。1981年, 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图书馆推出跟踪服务, 俄亥俄大学图书馆推出网络化馆员免费导读服务。随后, 许多欧美国家的大学图书馆和专业图书馆纷纷推行学科馆员制度。1998年, 清华大学图书馆率先实行了学科馆员服务, 正式把国外的学科馆员服务引入国内。据统计我国已有20多所高校图书馆推出了学科馆员服务体系。

1.2 学科馆员产生的原因

图书馆虽是高职院校的三大支柱之一, 但由于资金及其他因素的影响, 还没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主要的内在原因是:首先, 图书馆员知识面单一, 对本院校专业知识不通, 又与用户之间沟通甚少, 使之造成图书馆采集的部分书刊利用率低, 而读者需求的专业性书籍馆内藏书缺少;其次, 高职院校图书馆主要为院内师生的教学与科研服务, 对文献的供给、用户的培训、信息素质的教育都显得不足, 其服务特点也只是停止在单一化、通用化及显性需求上, 没有及时准确地跟踪服务;其三, 图书馆核心竞争力主要不在于资源内容而在于服务, 服务的知识化、个性化、学科化、泛在化是现代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上述种种原因成就了学科馆员的产生。目前, 国内外高校通过培养学科馆员使学科化服务逐步完善。

2 学科化服务在高职院校中的作用

目前, 提倡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 要创造示范性高职院校就需有一流的图书馆, 一流的图书馆需有一流的知识服务, 一流的知识服务需有一流高素质的学科馆员队伍来开展优质的学科化服务。根据用户的需求整合用户信息资源、改善用户信息环境, 通过个性化、定点跟踪、学科化服务等, 最终达到泛在化服务来发挥图书馆在高职院校中的作用。

2.1 个性化服务

个性化服务是指建立用户个人信息库, 建立用户个人图书馆, 为用户提供信息推送服务, 相应的学科馆员为其提供所需信息及情报研究。

2.1.1 建立用户个人信息库

学科馆员通过了解学科用户的需求和兴趣、问卷调查、口头交流、信息反馈等方式, 了解用户信息需求的类别与层次, 记录学科用户各种特征, 并以用户个人信息库为依据, 制订出切合实际的个性化服务方案 。

2.1.2 建立用户个人图书馆

学科馆员通过人工智能、信息整合的检索技术, 提供有针对性的相关信息服务, 协助学科用户创建可获得信息资源的网页, 使学科用户享受到专、深、精、新的个性化优质服务。

2.1.3 用户信息推送服务

针对用户的特定信息需求, 对信息进行检索、加工、组织, 在指定的时间内把用户所需的信息主动推送到用户的桌面上, 使用户定期地、不断地接收到最新的信息。

2.2 定点跟踪服务

跟踪定点服务是根据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为其量身定制的服务方案, 是把新书通报、定题选报、推荐文献、题录信息、研究方向的新闻聚集、热点问题、代表论著、新思想、新观点进行采集分类, 提供给用户。

2.3 学科化服务

学科化服务是以用户为中心, 以学科馆员为基础的服务模式, 是图书馆向一线推进的一种服务理念。是一种崭新的服务机制, 以个性化、学科化、知识化服务为手段, 以提升用户信息获取与利用能力为目标, 为学科研究提供有力的信息保障。

2.4 泛在化服务

服务是无处不在的, 用户在哪里, 学科馆员服务就跟踪到哪里。学科馆员是为学科科教人员提供服务, 在学科拥有广泛用户, 是学科用户的导航员, 为学科用户提供知识化、专业化的解决方案, 是学科用户与图书馆相互交流的枢纽。

学科化服务 篇4

根据护理部的工作计划、依据二级医院评审标准、优质护理服务工作要求开展护理工作.为了继续推进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提高临床护理 服务效果,切实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满 意、便捷、放心”的服务,我们在总结上一年优质护理服务活动经验的基础上,特制定2018年优质护理服务计划.一、严格执行科室护理规章制度、工作计划, 不断提高护士的业务水平及护理质量.1、严格执行各级各类护士的岗位职责、工作标 准、工作流程,根据信息化工作的不断完善, 及时调整,操作性.2、护士掌握核心制度内容,护士长加强监 督,做好制度落实.3、根据重症医学科病人急危重的特点,加强三基知识的学习与考核,不断提高护士的技术水平及抢救能力,保证护理质量的完成.二、建立符合能级要求的整体护理工作模式, 推进优质护理工作进程,提高患者及家属满意度.1.创新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思路和方法,继续实行小组负责制,小组长全面负责全组质控,按照护士层级及病人病情合理分配人员,落实责任制整体护理工作模式.2.按照科室基础护理优质护理服务项目,督促责任护士按照工作流程工作.制定基础护理详细工作安排,对病人实施晨间、午间、晚间护 理,督促护士严格落实,切实将危重病人口腔 护理、皮肤护理、会阴护理、洗头、洗脚等作落实到位.3.确保临床护理质量持续改进:①责任护士全面掌握患者病情,观察要点,提供正确的护理措施,做好健康教育,了解患者需求,及时提 供帮助,逐步提高护士分管病人的能力;对住院病人及时进行危险因素评估,筛查高危病人,重点防范.4.适时修订绩效考核方法,进一步完善工作量统计,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得的激 励机制,对病人及家属提出表扬者,及时发现安全隐患、查漏补缺者、优秀责任护士给予奖励.5.根据护理工作量实施弹性排班,安排听班人 员,以保障病人突然增加时人员供应.三、完成科室质量控制工作,无严重不良事件 发生.1.成立科室质控小组,由护士长、小组长组成,护士长、副护士长负责全面检查, 小组长负责专项检查,每周例会质控人员进行 本周质控.工作汇报,每月进行质控内容总结分析,指定下月质控重点.2.做好持续改进,对每一项存在问题进行科室 讨论,积极发言,制定整改措施,并进行追踪 评价.四、做好护理风险管理,主动上报护理不良事件.1.护士长每天巡查病人,尤其是重点病人,关注护士工作,查找安全隐患.2.做好压疮、非计划性拔管、Morse跌倒、深静 脉血栓、误吸/窒息等风险评估,对重点病人进 行晨会交班,并严格床头交班.3.出现不良事件后及时召开不良事件分析会, 全体护理人员均参加,讨论原因、制定改进措 施,定期进行追踪检查,体现持续改进.五、加强科室文化建设重症监护病房作为一支年轻队伍,护理人员大部分刚成家 或还未成家,这种常年夜班、生活不规律的工 作性质,导致部分年轻人精神紧张、思想压力 大,重点对护士的关怀及价值观的引导.人文 建设还表现在对科内病人的管理上,注重细节 管理,加强医患沟通,关爱病人,提高服务水平.六、做好人力资源培训及科室教学工作

1.制定科室各层级护士培训计划并严格落实,每 月底对培训内容进行考核.积极参加院方进行 的培训及考核.从三基三严入手,加强基础理论知识和技术操作培训,每月进行业务学习、管理制度、培训,每季度组织进行护理常规、应急预案、岗位职责、核心制度培训,定期对 低年资及新上岗护士进行理论及操作培训,不 断提高护士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2.制定实习生、转科护士培训计划,安排业务讲课、操作培训,日常工作实行一-对一带教,出科前进行理论、操作考核.七、做好医院感染防护工作

1.每月进行院感小知识讲课,每季度进行院感知识培训,丰富护士院感知识,增强院感意识.2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每日定时对空 气、地面、吊塔、仪器进行消毒,每月初清洗 床旁隔帘,加强各种导管及引流管护理,开展 耐药菌监测,做好多重耐药菌患者预防控制措施.3.认真做好各项消毒隔离工作,严格无菌操作,预防交叉感染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八、加强护患沟通,提高病人及家属满意度一

学科化服务 篇5

[关键词]高校;学科服务团队;科研团队;对接服务

在科研信息逐渐发展的进程中,学术研究也更加的精细化和集成化,要求科研团队在研究中能够迅速的对热点问题做出响应。另外,现代的科学研究所涵盖的范围逐渐扩大,这样就使得科研团队收集到的信息更加复杂化、多样化,同时对高校图书馆的学科服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科服务人员不仅需要了解本专业的知识,同时也要了解其他相关专业的知识,针对不同科研团队用户的需求,提供不同的服务信息。因此从这一点来说,要想能满足整个科研团队的需求,并不是一个学科服务人员能够做到的,需要整个图书馆能够建构专门的学科服务团队,为各个用户提供不同的知识服务,这样才能够实现图书馆的服务转型。

1、高校学科服务现状

学科服务这一概念是由美国率先提出的,目前美国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开展已经使得其图书馆科研服务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使各种科研参考资料均得到了良好的保障。我国实行学科馆员制最早开始于上世纪末期,然后随着时代的发展,各大高校纷纷开设了这项服务,并且该服务在长时间的发展进程中,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就学科服务整体开展模式来说,主要的类型有一对一模式、一对多模式以及多对一等多种模式。传统的图书馆采用的均是一对多的服务模式,在学科服务高速发展的进程中,越来越多的图书馆逐渐认识这种模式存在的局限性。

目前我国的图书馆学科服务还处于发展阶段,图书馆的学科服务仍然处于探索进程中,相关机制并不健全。很多的图书馆对于学科服务理念认识不足,无法高效的开展学科服务,不能最大限度的满足用户的需求,用户对于学科服务的接受度并不高,这样就使得学科服务无法融合到高校科研中,导致学科服务的实际作用无法有效的发挥出来。所以还需要进一步提升高校学科服务团队与科研团队的对接服务水平。

2、提升高校学科服务团队与科研团队对接服务水平的途径

2.1加快学科服务反应速度,提高服务效率

高校学科服务团队的服务效率对学科服务的未来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学科管理人员可以借助先进的数据库资源及信息科技,以此提升服务质量,紧密联系学科服务与科研团队。在此基础上,学科服务人员可以对科研团队进行大量的研究,以此让科研团队与现实的服务需求相符合。学科管理人员与科研团队始终都要保持良好的联系,密切关注用户需求变化,及时整理反馈意见,最大程度的满足用户需求,改变学科团队被动服务的局面。另外,学科服务人员还需要对工作计划进行合理的安排,以求在得到服务反馈或服务需求时能够迅速做出回应,及时找到最新的科研信息,以便能够提升科研团队的竞争能力。

2.2重视与科研用户的互动交流,与科研用户建立长期稳定关系

任何一项科研工作,都需要专业知识和信息情报作为支撑。学科服务人员要对科研团队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回访,总之不能与科研团队失去联系,要保持密切的沟通,以便能够对科研团队的研究进度有所掌握。另外,学科服务人员还需要做好很多其他方面的工作,才能够让科研团队得到充分的信任,并且逐渐的依赖学科服务。比如,学科服务工作者要对国内外核心期刊的相关内容进行对比分析,以供科研团队选择;学科服务工作者可以提供最先进的动态价值信息,对科研数据加以管理等。总之,学科服务要最大程度的解决项目研究中存在的各种困境。比如可以加入嵌入式培训模块、学术评价服务功能、信息共享等功能,从而整体上提升学科服务质量,深化学科服务。如果能够长时间的保持如此,科研团队定会认可学科服务团队的工作价值。学科服务与科研团队之间如果始终保持优良的关系,学科服务也可以为科研团队提供更加详细的信息服务,而由此学科服务的影响力也会逐渐提高,深入人心,这对图书馆学术地位的提升也有积极的作用。

2.3注重服务质量品牌建设,促进学科服务的多维拓展与深化

从现代营销理论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企业产品要想能够与消费者建立持久的联系,品牌的树立是很重要的环节。品牌的树立建立在自身过硬的实力以及优良的服务态度上。学科服务人员最重要的一是要拥有良好的专业素质。学科服务团队要定时培训队伍业务素质,积极开展服务自查与审查,打造一支过硬的队伍。二是要树立良好的职业态度。面对科研中的难点、重点,面对沟通中的不畅,要保持耐心、信心和决心。做好这两点,树立良好品牌效应,对促进学科服务深化发展有着重要促进作用。科学团队虽然对学科服务的具体价值难以量化评估,但是通过品牌效应,能够对学科服务有所了解,从而为使用学科服务奠定了基础。这对学科服务品牌建设有着积极的影响。

2.4展望学科服务评估体系

我国的众多985高校中,完整建立学科服务评估体系的高校还没有,但是以未来的发展趋势来看,各个高校已经为学科服务评估体系的构建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很多的高校已经设定了多条信息意见反馈渠道,依据这些信息和反馈意见,可以为学科服务的开展提供重要依据。

评估体系可以对一项工作开展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的判断,是保障工作满意度以及认可度的主要手段。每个图书馆都需要清楚的了解到评估体系构建的必要性。评估其实就是一个考核的手段,考核可以分为宏观和微观两种。宏观考核就是以服务为目标,进行服务标准的规划,对服务的进程进行适当的布置,针对服务做出相应的总结,合理对读者展开调查等。而微观考核目前主要利用社交网络来进行评测,依据社交网络的活跃度高低来判断出项目得分的高低,以此为图书馆学科服务升级提供依据。

3、结束语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充分的了解到,目前科研团队学科服务的开展还存在一定的困难,还需要经历一段发展,而且很多的高校图书馆对于嵌入式学科服务还存在畏惧的心理以及保守想法,而且也面临队伍建设等方面的难题。而要想使这种问题得到解决,就需要学科服务在未来的发展进程中,逐渐向现代化图书馆服务的方向发展,确立学科服务的核心地位,不断的进行学科服务探索和研究,使学科服务充分地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实现图书馆服务的有效转变。

参考文献

[1]黄文洁.创新型高端知识服务团队的构建[J].图书馆学研究,2012(18)

[2]初景利.学科馆员对嵌入式学科服务的认知与解析[J].图书情报研究,2012(03)

[3]曹学艳.基于结构洞视角的学科服务模式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2(15)

[4]唐淑香.985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实践调研[J].图书馆学研究,2012(12)

[5]初景利.我国图书馆学科服务的难点与突破[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2(04)

学科馆员与学科化服务 篇6

2、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探究型教学是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 在学习中, 培养学生围绕研究主题主动收集、加工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4、学会分享与合作。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探究型教学有利于创建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 是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 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

5、培养科学态度与科学道德。在探究型教学的过程中, 学生要认真踏实地探究, 实事求是地获得结论, 尊重他人的想法和成果, 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进取精神, 磨炼不怕吃苦、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6、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在探究型教学的过程中, 通过社会实践和调查研究, 学生要深入了解科学对于自然、社会、人类的意义与价值, 学会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进步, 学会关注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探究型教学的特点是以问题的研

究与解决为核心, 涉及问题解决方案的设计、资料收集与分析、调查研究, 并得出结论

其优势在于重视学习者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 重视学习者能力的培养, 以学为中心, 在做中学。对于不同的学习内容、不同的学生, 具体的探究过程应有不同的要求。

中职财会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在财会专业教学中应用探究型教学法, 使教学从注重“教法”转到注重“学法”, 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主体, 突出学生“能力本位”、“个性发展”的理念, 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组织形式, 既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 又引导了学生个性发挥,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每个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够得到充分发挥, 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有效性、探索性进一步增强。

中职学生虽然文化基础普遍较低, 基础理论知识薄弱, 但富有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思维。探究型教学法充分尊重学生个性, 注重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的培养, 教学中不断启发和鼓励学生, 使每个学生都有施展个性才能的机会和平台。

在进行中职学校《基础会计》第四章交易事项的确认记录教学时, 笔者就采用了探究型教学法:

一是情景。学生已学过会计要素、会计科目、账户、复式记账法中的借贷记账法、会计分录、会计方法。

二是提出问题。假如你是一家新建企业聘用的会计, 你应该怎样去核算频繁发生的交易、事项——资金筹集、材料采购、产品生产、产品销售到利润及其分配。根据需要、根据中职学生的水平和接受程度, 分若干个课时进行。

三是活动过程。1、教师针对学生已学的会计知识进行辅导。2、让学生自主探究。 (1) 让学生自主进行分组; (2) 各小组学生自主进行讨论、分析确认每项交易的会计分录、教师到各小组进行指导; (3) 学生讨论, 达成本小组对该项交易会计分录的确认; (4) 各小组互相评议, 全体同学进行交流汇总; (5) 在本活动中还存在问题的学生和学伴继续探究。3、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评议。

四是通过学习活动, 学习小组将形成下列成果:1、资金筹集的确认记录;2、材料采购的确认记录;3、产品生产的确认记录;4、产品销售的确认记录;5、利润及其分配的确认记录。

五是教师按照设计的评价项目、评价内容 (分为优秀、良好、继续努力) 及评分值, 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主要参考文献:

[1]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2]J.布罗菲, 陆怡如.激发学习动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3]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4]王坦.合作学习理念与实施.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2.8.

收录日期:2012年3月2日

学科馆员是高校服务对象及特点的必然产物。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对象主要是教师、学生及各类科研人员, 他们信息需求具有专业性强、交叉性强等特点, 他们需要时刻关注最新学术动态, 对文献信息、学术情报的需求层次高、范围广、内容新。尤其在网络环境下, 信息资源庞大浩繁, 杂乱无序, 因此, 他们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搜寻所需信息资料。高校图书馆建立学科馆员制度、开展学科对接服务, 从根本上说, 是图书馆变被动为主动的高水平、深层次服务, 是传统的参考咨询服务的必然结果, 同时也是现代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和图书馆自身发展的重要需求。

一、学科馆员的素质

1、具有对口学科的专业背景或接受对口学科专业知识的学习。

2、具在扎实的图书馆学、情报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熟悉参考咨询工作的基础业务, 并能够综合利用参考工具书和电子文献。

3、具备较强的计算机与网络使用能力以及良好的外语水平。

4、具备敏锐的信息意识与较强的信息组织加工能力。

5、熟悉馆藏资源, 并能按用户要求对信息进行提取、鉴别、整理, 形成适合用户需要的, 便于利用的信息产品。

6、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与敬业精神。不断学习新知识、研究新问题、开拓进取、勇于创新。

二、学科馆员的职责

1、学科联络:主动与对口院系的教师和资料室联系, 了解教师对书刊、电子资源的需求。

2、馆藏建设:根据学科用户的意见, 制定采购订单, 负责学科资源的著录、分类和管理, 以及资源建设质量评价与监控等。

3、熟悉本馆以及国内外对口学科的文献信息情况, 主动向科研人员提供文献资料服务以及相关政策与策略等信息, 促进信息从学科馆员向学科用户流动。

4、及时通告图书馆的新资源、新服务、编制有关参考书目。征求对口院系对图书馆资源建设服务内容的意见和要求。

5、按学科进行电子资源的整合与链接, 并在图书馆主页上按照学科大类建立学科导航库链接网页。

三、学科馆员的学科化服务

(一) 基础服务

1、学科馆员主动与所负责院系的教师和

学生联系, 经常性地为对口院系教师、学生提供利用图书馆的指导和培训, 征求用户对图书馆资源与服务工作等方面的意见与建议。特别是要掌握师生对书、刊、电子资源的需求以及研究课题的情况, 熟悉图书资料的馆藏布局, 包括书、刊、工具书、特藏室、数据库的情况及其使用方法;开展用户培训工作, 指导用户熟悉最新的信息资源检索技术和方法, 负责搜集、整理对口院系的相关学科网络信息资源, 并在电子主页上建立目录或学科资源数据库。

2、学科馆员与对口院系联系, 为教师和科研人员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

(1) 将图书馆的最新资源、服务项目、重点活动都及时通知给对口院系教师及科研人员。如:通过电子邮件通报与对口院系学科相关的电子资源的试用和正式购买消息等, 发放与回收图书馆资源建设意见征询表, 通知每年馆内组织的各种书展, 并将相关图书目录传递给感兴趣的教师等。

(2) 根据教师和科研人员的要求, 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包括为对口院系教授提供在Elsevier、Eluwer等全文电子期刊数据库中收录的相关期刊列表以及Web Of Science、Ei Compendex等数据库中收录的相关期刊目录和馆藏情况, 解答教师与科研人员在文献检索与利用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为教师及科研人员整理本学科领域最新研究成果, 帮助教师整理电子教案并上载到网上。

(3) 收集教师与科研人员对图书馆资源建设与服务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如:中、外期刊、图书、学位论文的订购建议, 试用数据库的反馈意见等。

3、咨询服务。学科馆员要解答用户当面和

电话咨询、负责回复表单咨询、直接在网上与用户进行交互式咨询解答, 或以电子邮件的方式与用户共同探讨有关问题。

(二) 深层次服务

1、学科馆员提供的服务是一种专业性、学

术性的综合型服务。学科馆员要有所服务领域的学科知识背景。要通过自学, 听本学科的本科和研究生的核心课程, 参加学术讲座、学术会议、学术交流等途径, 真正使自己融入到教学和科研中, 了解本学科的研究体系和概念间的关系, 关注研究课题的进展和研究热点, 了解每位科研人员的研究习惯和研究方向, 以及教学科研对专业文献信息的需求, 从而向科研人员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的服务, 增加服务中的知识含量。

2、学科馆员负责搜索、整理对口院系的相

关学科网络资源, 并在电子主页上建立目录或学科资源数据库;协助对口院系师生进行相关课题的文献检索, 逐步做到有针对性地为产学研提供决策参考服务;跟踪重点学科的发展动态, 对该学科的研究进展、研究热点、前沿方向等进行分析研究, 对学科课题实行全程服务。

3、网络环境下, 学科馆员需建立专题网

站, 在网站上发表该学科领域国内外资料和外文数据库中最新的学科信息, 编写综述、专题文摘、书目、书评、调研报告、数据库评价报告等。学科馆员能够有针对性地对学科专业文献信息进行主题聚类, 并分析过滤, 主动提供本学科科研人员所需要的信息内容;在围绕课题, 深入了解课题目标、内容及其进展的基础上, 通过馆藏文献、数据库、网络资源等多种信息源的分析研究, 广泛收集与课题相关的文献信息, 并进行深加工, 形成专题索引, 全程跟踪并主动提供具有针对性的个性化专题服务, 此时, 学科馆员已经从传统的文献信息简单推荐者转换成信息的作者和发布者。

4、网络环境下, 学科馆员应建立本研究领

域的学科导航目录。通过对电子出版物、学位论文以及专业搜索引擎等网络学术资源进行评价, 经过选择后分类、整理, 根据科研人员的检索习惯设置检索点, 使科研人员通过访问学科导航目录, 就可以浏览到本研究领域大量的相关资料, 从而节省了上网时间和费用。

5、网络环境下, 学科馆员应创建虚拟学术

交流空间。在技术专家和学科研究人员的帮助下, 学科馆员成为虚拟交流的组织者。学术交流活动是教学和科研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研人员经常利用网络进行学术交流。学科馆员通过搜集、组织、保存、发布本学科内产生的知识信息, 对来自虚拟学术区的学术信息进行管理, 对本学科研究机构出版的开放存取电子期刊和自建数据库的组织、保存和访问权限进行管理。

6、学科馆员根据对口学科及专业范围, 建

立专业信息资源指引库、网络学科专业指引库、专题文献数据库。通过集成学科资源, 建立集成服务系统, 提供智能化、个性化定题服务、跟踪服务及商业性文献传递服务。

四、结束语

学科馆员制度的建立, 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 使传统图书馆的服务方式发生了改变, 从而使图书馆更加有针对性地为教学、科研提供主动、深层次、个性化的服务, 使广大师生能够及时准确地获得最新文献信息, 从而提高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学科馆员与学科化服务

□文/王雪梅

参考文献

[1]张丽.关于高校图书馆设立“学科馆员”的思考.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06.3.

[2]杨永红.党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建设的实践探索.图书馆论坛, 2007.2.

论高校图书馆的学科化服务 篇7

当今的高校大都是以学科为单位进行分类, 学科作为高校组成的基本单位, 其设立的专业教学科目的目的是为了培养高级专业人才。一所高校有没有一个或几个实力过硬的专业学科, 直接决定着院校建设成功与否。作为高校“三大教学支柱”之一的高校图书馆自然而然在学科建设中充当了重要角色。当前, 各高校图书馆依照科学研究、学术研究、理论研究和技术研究等几个方面来组织信息服务工作, 从而使信息服务学科化。针对不同类型读者的文献信息服务需求, 采取了分学科、分专业的学科服务, 提高对用户信息服务需求的满足和对用户任务的专业化信息支持, 即面向全校师生有针对性地对重点学科的资料支持服务。高校的学科化服务是高校图书馆为适应信息的数字化和服务环境网络化的一种新型信息服务模式。

在当前高校图书馆, 实现学科化服务有学科馆员学科化服务和基于网络平台的学科化服务两种方式。学科馆员服务就是在图书馆没有实现全部数字化的条件下图书馆的一项分专业学科的基础服务。为了提高信息服务的质量, 高校图书馆的专业学科馆员是其所分管学科的内行甚至是专家, 能够收集和组织学科的文献、资料及关注学科最新信息动态, 为专业学科的学生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提供信息提供、信息支持服务, 为对口院系的重大课题或研究项目提供文献层面的特别帮助。学科馆员的任职应具备的条件有:1.应具有较丰富的图书情报专业知识和较强业务能力。2.具备某一学科专业的知识背景。3.掌握对口院系所需资源的分布及获取方法。4.具有敏锐的信息意识和较强的信息组织加工能力。5.具有开拓性的创新精神。6.具有较广的人际关系和沟通能力。馆员负责与学科的专家、学者联系, 搜集相关学科的信息资料, 给信息用户提供专业的文献信息服务。例如, 同济大学自1998年开始就在校图书馆建立了“学科馆员制度”, 该图书馆根据本校内所设学科设立五大学科服务基地:土木环境学科、机械交通电信学科、文法管理学科、理学科、生命与医学学科。把具备相关学科知识技术的馆员组成学科服务团队, 以图书馆文献资源和基础设施为依托, 送学科服务到各院系和实验室, 还逐步建立了三级服务的运行机制, 即以学科馆员为核心, 组建包括“学科馆员—咨询馆员—辅助人员”的服务梯队, 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科服务对象建立起通畅的“需求”与“保障”渠道,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近年来, 随着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的迅猛发展和逐渐普及, 网上信息服务机构的出现, 读者逐渐把获取信息资料的方式从图书馆转到了网络, 在网络资源网站来实现信息查询和解决问题。然而, 在丰富的网络信息环境下, 读者所需要的知识、信息常常隐藏在海量的信息资源中不易找到。怎样才能方便、快捷地找到读者所需信息, 就成为摆在图书服务行业面前的新课题。这种情况下, 利用网络建立分学科专业服务平台越来越显现出其迫切性, 在服务方式方面越来越显现出其优越性, 当前图书馆网络学科服务平台有:网络学科导航、学科信息门户网站、各学科数据库、学科馆员网页及学科知识专家服务平台等。英国Derby大学图书馆在网络虚拟的学习环境下, 在学科馆员与学科教师之间利用数据技术对课件资源进行管理, 为学科的教学提供开放式的信息检索服务和馆内信息资源调用服务, 成功地利用图书馆馆藏资源配合教师课堂教学。当然, 要实现图书馆学科化服务还要配套相应的软、硬件工具, 如装备RSS的搜索引擎、深层信息采集器、协同信息门户系统和相应的交流合作工具。要实现图书馆学科化服务还要积极开展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的创新服务活动和探索新的服务方式, 如创新个性化服务、学科特色服务、进行学科合作与专家咨询服务的方式, 包括建立学科特色数据库、代借代查服务等。需要注意的是:每一个信息都是有生命周期的, 学科化服务必须密切关注学科国内外的发展动态, 跟踪学科信息最新变化, 让学科服务贯穿信息生命周期的全过程。

论医院图书馆学科化信息化服务 篇8

关键词:医院图书馆,学科馆员,学科化信息服务

引言

21世纪随着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图书馆的环境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以纸质资源为主的图书馆模式早已不适应现在的发展趋势,数字资源剧增促使图书馆的文献资源结构、人员结构以及用户需求形式发生了变化。面对这种新的信息环境,医院图书馆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重新定位图书馆的服务,也就意味着需要从单一的情报研究人员、学科馆员或者信息技术人员模式中提炼出新的团队综合服务模式,才能得到更大的发展。这也就是所说的学科化服务。

1 学科化服务概述

学科化服务是以学科为基础,以学科馆员为核心,面向某一特定学科及学科用户,通过学科信息存取和学科情报分析来满足用户在学科活动中的信息需求,并帮助用户提升信息获取和利用能力的一种专业化服务。学科化服务是医院图书馆适应新的信息环境,很好地应对用户需求变化,创新服务模式的有效切入点,是医院图书馆提升服务能力、改变服务效果、重塑自身形象的重要手段。

2 学科馆员概述

学科馆员是医院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网络时代信息服务的必然产物。“学科馆员”是指图书馆设专人与某一个院系或学科专业作为对口单位建立联系,在院系、学科专业与图书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相互沟通,为用户主动地有针对性地收集、提供文献信息服务。美国图书馆学会(ALA)对学科馆员(Subject Librarian)的定义是:受过专门训练和拥有丰富学科知识的馆员,主要负责图书馆某一学科专业文献的选择和评价,有时也负责学科信息服务和书目文献的组织。

3 我国医院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的发展

学科馆员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最早是在国外的一些高校开展起来的。经检索,1989年毋益人撰文首次介绍了学科馆员制度,1998年清华大学图书馆率先实行学科馆员制度,它标志着这一国际图书馆界公认的先进的工作方式正式被引入我国的大学图书馆。随后,全国有百余所大学建立了学科馆员制度,统计显示,在从事学科馆员研究的人员中,来自高校图书馆的作者占91%,来自研究机构图书馆的作者占5.4%,其他机构占3.6%,主要集中在一些重点高校图书馆。由此可见,我国学科馆员制度目前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随着学科馆员制度的不断发展,医院学科馆员制度建设的论文也日渐增多,但大多数局限于一些理论方面的研究,仅北京大学医学馆、首都医科大学图书馆、厦门大学医学院图书馆等为数不多的医学院校图书馆设立了学科馆员制度,并为医学教学和科研提供深层次服务。

医院图书馆的学科馆员制度仍处于起步阶段,一方面精通于图书情报专业者缺乏医学专业知识,而两者兼备且较好掌握计算机及外语知识的学科馆员更少;另一方面医院对学科馆员不了解,不重视,宣传力度不够。而医学这个专业需要医护人员不断地更新提高自己的医疗水平,可事实是医护人员每天有绝大部分的时间都需要用在自己的岗位上,去忙于医院创收、医疗纠纷、学术会议、教学压力等,又要肩负起很重要的科研项目,这也导致他们没有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查阅资料补充自己。

4 医院图书馆学科化信息服务措施

鉴于我国医院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的发展现状,医院图书馆有必要建设学科馆员制度,快速、全方位、积极主动地提供读者所需文献资料。

4.1 提升医院图书馆工作人员素质

医院图书馆员要胜任学科化发展工作,首先要提升自身素质,重视继续教育与在职培训。具备过硬的文献检索方面的能力,快速而准确地提供相关专业的文献资料等信息;还应具有广博的知识面并具有一定的科研经历,能充分了解各学科科研动态,为学科提供即时信息资源;在临床和外语等方面填补自己的不足之处。这也就要求我们要终身学习。学科馆员还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团队合作精神、吃苦耐劳、不斤斤计较的奉献精神。

4.2 加强医院图书馆学科建设

学科化服务的出现,使医院图书馆必须改变传统图书馆的馆藏结构、组织管理等模式,由原先单一的纸质资源转变为多元化的馆藏体系。作为医院图书馆还应注重特色学科的资源建设,山西省关于妇幼保健和儿童的专科医院,优势学科建设也是创一流服务的关键。围绕重点学科,进行重点建设,提炼和发展本馆优势,有侧重才可能达到学科化服务的预期目标;学科馆员负责学科馆藏建设,对读者需求进行充分了解,在资源方面现我院购买万方、同方、MD consult3个数据库,可以满足医护人员关于中外文的检索需求,根据本院学科建设的重点和学科优势,确立学科化服务重点,从而建立优势学科资源建设。

4.3 加大医院图书馆宣传力度,扩展用户培训渠道

医院图书馆学科化服务模式的构建,需要加大宣传力度和扩展用户培训渠道,让医护人员用最少的时间检索到价值最大的信息,以适应迅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对图书馆带来的巨大挑战。网络是现阶段的一大主要联络方式,我院构建自己的图书馆网站,利用网络传递最新的医学信息、图书馆馆藏更新、重大医院会议通知、著名诊疗指南及临床常见知识,并通过网站,为医护人员提供一个在非工作时间可以互相交流的平台。

具体的实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学科联络:负责与院系的研究人员的日常沟通,了解医护人员的文献信息需求,为图书馆资源建设和用户服务提供参考依据。

2)资源收集、整理:负责将学科信息、学术资源等电子资源按学科门类集中在一起,并负责搜集、鉴别和整理相关学科的网络信息资源,以方便用户按学科查找相关学科信息和学术资源,为用户快捷、便利地查找所需文献资料提供专业服务。

3)定题服务:根据用户需求,协同其他学科馆员为重点学科研究提供定题服务,即通过对学科专业文献信息的收集、筛选和整理,定期或不定期地通过邮件传递提供给用户,这样就可以减少医护人员的压力,从而更好地为其服务,直至协助课题完成的一种连续性的主动服务。

4)资源宣传:定期编写、更新相关学科的读者参考资料,包括医学信息、图书馆通讯、新资源使用指南等,让用户及时得知图书馆的新资源、新服务等信息。

5)用户培训:为用户提供利用图书馆的指导和培训,包括数据库介绍及使用培训。

以上这些我们都可以实现于网络,使我们与医护人员的交流更深入、频繁,从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图书馆员的价值,改变了我们在医护人员心中的形象地位。

5 结语

医院图书馆由原先的被动服务,发展成主动服务、深入服务,虽然仍处在初级阶段,但他的作用和意义会很快凸显出来,不仅为医务人员提供精准的信息资源及个性化的专业服务,而且还带动了图书馆的馆藏资源不断更新,使图书馆的服务人员也在不断充实自己。图书馆的服务能力、服务深度、服务广度、服务形象、队伍构建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而这一切变化将为医院图书馆的发展提供有力的平台,是医院发展的一个基础因素,医院学科馆员将是医院图书馆当前及未来必然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袁玲芝.学科馆员在医院图书馆的现实作用和意义[J].现代医学,2012,12(1).

[2]王宝玲.医院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与个性化服务模式[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1,20(2).

学科化服务 篇9

关键词:特色智库,协同创新,学科化服务

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服务党和政府科学民主决策的迫切需要, 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升国家软实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充分发挥高校学科及人才优势, 为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做出贡献是新时期党和国家对高校提出的明确要求。作为高校发展关键组成部分、以提供信息资源与服务为主要载体的图书馆, 如何充分发挥其对特色智库建设的信息支撑保障作用, 是其不可回避的重大现实问题。

一、学科化服务是高校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

学科化服务是以用户需求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与发展为导向、以专业化个性化资源建设与服务为手段, 有机融入用户教学科研环境及信息素养提升全过程, 为用户构建全方位、立体化、高效能信息支撑保障环境的一种深层次创新服务模式。自20世纪90年代末引入我国并在高校图书馆广泛开展, 以主动性、专业性、个性化为鲜明特点的学科化服务, 现已成为高校图书馆创新与深化发展的关键所在。现处于深度整合前关键发展时期的学科化服务, 如何更好地为高校学科建设与发展、为用户教学科研提供切实服务, 乃至如何更好地发挥其在推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中的作用, 不论是对高校图书馆自身科学健康可持续发展, 还是对高校图书馆社会效能的充分发挥, 都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和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在我国提出的时间并不长, 学科化服务在国内虽有十余年的发展历程, 但对于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来讲, 学科化服务仍处于起步阶段。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作为今后高校建设与发展的重要任务, 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协作, 但其最根本的发展源动力仍是要依靠高校自身水平的提升。高水平智库建设离不开高质量的信息资源和高水平的信息服务, 高校图书馆在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中承担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责任。学科化服务作为高校图书馆的工作的重点和发展方向, 必须依据学校发展实际, 有计划、主动参与到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中去, 依托图书馆丰富的专业资源, 充分发挥学科化服务的鲜明特点, 全力支持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 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学科资源与服务效能, 切实提升特色智库服务水平。

“整合优质资源, 建设新型智库”是《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的明确要求, 协同创新则是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的重要途径。智库建设离不开高效能的信息保障, 为智库建设提供高效能信息服务, 必将拓展高校图书馆新的服务领域。作为集优质信息资源与优质信息服务于一体的学科化服务, 更是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为特色智库建设服务, 也必将成为学科化服务新的工作增长点。为高校智库建设服务是学科化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探索和构建特色智库建设视域下的学科化服务高效能运行机制, 是学科化服务在智库建设中有所作为、大有可为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学科化服务作为高校图书馆服务用户的拳头产品, 谋求学科化服务发展新契机, 最大限度地发挥高校图书馆学科资源与服务效能, 与高校整体发展同步, 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学科化服务发展道路, 是实现学科化服务可持续发展, 增强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学科化服务对于智库建设的支撑研究与实践尚属于起步阶段。促进特色智库建设与学科化服务的有机结合, 使特色智库建设与学科化服务互促互进, 协调发展, 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高校图书馆资源的应有价值。

二、学科化服务促进高校特色智库建设与发展的重要现实背景

学科化服务对高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知识创新、知识转化等诸多方面都起着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作用。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高校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突显。作为社会公共服务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高等院校, 在服务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高等院校也早已成为我国智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随着近年来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方略在国家战略层面的提出, 赋予了高校更为崇高的职责和使命, 为高校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更为清晰的思路和更为明确的方向, 极大地拓展了高校的社会功能。智库的发展必须以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强有力的信息支撑服务作为必要前提, 高校智库建设与发展为学科化服务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天地。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的明确提出, 是新时期国家层面对高校创新发展提出的总体规划, 是指导高校服务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智库发展和高水平成果产出的关键, 在于智库成员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升, 高效能信息支持是智库成员素质与能力提升的重要支撑。特色智库建设需要高效能的决策信息保障, 围绕高校特色智库建设, 为其提供针对性信息支撑保障, 是学科化服务创新与发展的重要历史使命。

(一)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智库是影响政府决策和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智库建设的质量和水平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智库从建立之初解决个别问题微弱影响, 到现今影响国家社会经济发展重大决策, 经历了较长的发展历程。智库建设由来已久, 智库重要作用被我国所认识和重视, 并逐渐被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则是随着智库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作用越来越显著所直接导致的。我国智库相关研究起步较晚, 智库建设水平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 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需求是智库产生的根源和发展的机遇, 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 发展机遇与矛盾并生,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正确处理和科学处理、解决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 对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具有非常现实而又深远的影响。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已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特色智库以其特有的运行方式及针对性的研究成果, 为党和政府重大问题科学决策的提出提供极具价值的重要参考依据。特色智库紧密围绕党和政府关注的重大问题及人民群众所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 凝心聚力、出谋划策, 切实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 在推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为高等学校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我国高校聚集了80%以上的社科力量、近半数的两院院士、60%的“千人计划”入选者, 以及规模庞大的研究生本科生队伍, 研究实力雄厚、信息资料丰富、对外交流广泛, 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重要力量, 仅“十一五”期间高校就向各级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提交研究咨询报告6万多篇。在党和政府的重视和大力支持下, 高校紧密围绕国家需求, 积极献计献策, 为国家发展提供前沿性战略研究成果, 积极服务政府决策和社会发展, 大力推进研究成果向政府决策和政策的转化进程, 高等学校现已成为推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中坚力量。为政府决策等提供智力支持, 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也是高校创新发展的重要根基所在。长期以来, 高校在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提供重大智力支持方面, 虽有总体指导, 但却缺乏较为具体明确的规范。教育部印发《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 首次明确了高校智库的功能定位, 即高校智库应当发挥战略研究、政策建言、人才培养、舆论引导、公共外交的重要功能, 其为高校智库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从根本上推动了高校智库的建设进程, 对全面提升高校智库建设水平、提高高校社会服务保障能力具有深远影响。

(三) 学科化服务是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的重要支撑保障。学科化服务是高校图书馆为用户构建的全方位、立体化、高效能信息支撑保障环境的一种深层次创新服务模式。高校智库建设离不开高效能的信息支撑, 学科化服务以其主动性、专业性、个性化等鲜明特点, 在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中承担重要的角色、发挥重要的作用。学科化服务源于国外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图书馆, 自20世纪90年代学科馆员制度引入我国, 并在高校图书馆广泛建立。经过10余年的渐进发展, 学科化服务现已成为我国高校图书馆的工作重点和发展方向, 其对推动学科资源与服务高效能利用、提升高校学科建设水平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高校图书馆学科化服务工作的深化开展, 为高校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信息保障工作的稳步推进奠定了良好的前期基础。当前学科化服务工作正处于深度整合前的关键发展时期, 高校智库建设的明确提出, 给学科化服务工作带来了重大发展机遇与新的现实挑战。不论是从智库建立之初的成员遴选, 还是到智库的日常运行, 再到智库成果推广等各个环节, 都离不开高质量、高效能的信息支撑保障。高水平智库是高等教育质量的显著标志, 高效能的学科化服务则是智库建设可持续发展, 并取得显著成效的强有力支撑。

三、学科化服务对高校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影响

(一) 全面提升高校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质量与水平。国际著名智库在政府决策中的独特优势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高层次人才密集;二是学科领先且综合性强;三是资料丰富、信息灵通;四是具有良好的学术研究环境。资料丰富、信息灵通不但是智库的显著优势, 更是智库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作为学科建设体系重要组成部分, 学科化服务是图书馆为用户提供主动性、深层次、个性化服务的重要体现。学科化服务现已在高校普遍实施, 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经过多方努力, 学科化服务已得到用户的普遍接受和认可, 并在推动高校学科建设、提高用户教学科研水平方面产生了显著影响。随着用户需求的日益提高及学科化服务的深化开展, 学科化服务在提高学科资源与服务利用效能、提高用户信息需求保障能力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显著。从某种意义上讲, 学科化服务状况直接反映高校图书馆的现实服务水平, 同时也是衡量高校发展水平的重要观测点。探索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视域下学科化服务的影响因素、运行机制等, 充分发挥学科化服务在促进和推动高校智库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对于全面切实提升高校智库建设的质量与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极其深远的影响。

(二) 显著增强我国高等院校的凝聚力与核心竞争力。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服务党和政府科学民主决策、破解发展难题的迫切需要, 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升国家软实力等都具有重要意义。长期以来, 对高校服务社会, 更多的是强调产学研相结合, 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强调高校自然科学的作用而相对弱化了哲学社会科学的地位与作用, 结果直接导致社会对高校需求乃至高校参与社会发展实践重短期经济效益而轻长期社会效益, 且两极分化现象严重。鼓励哲学社会科学界为党和人民事业发挥思想库作用, 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经验, 同时也是充分发挥高校作用、实现高校全面发展的必然途径。高校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生力军和各学科人才聚集的高地, 是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重要力量, 以服务决策为导向, 以提升能力为核心,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 以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为依托, 打造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 是高校凝聚力与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的重大战略发展机遇。以学科化服务为信息支撑保障的高校智库建设, 在智库成员遴选、智库知识运行、智库成果推广、智库成果评价等诸多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针对性构建与特色智库建设相匹配的学科化服务运行机制, 推进高校智库建设进程, 已成为高校图书馆工作的必然趋势和努力方向。

(三) 引领学科化服务健康深入可持续发展的新方向。学科化服务的健康深入可持续发展需要图书馆及学校的整体规划和认真落实。经过多年发展, 学科化服务以其主动性、专业性、个性化等鲜明的特点, 赢得了用户的普遍认可, 学科化服务也逐渐成为高校图书馆的工作重点和发展方向。以用户为中心, 全方位提升学科资源与服务效能, 成为学科化服务不断追求的目标。学科化服务的普遍开展, 是业界对图书馆工作、对用户需求认识程度逐渐提高的过程。学科化服务更是图书馆贴近用户需求, 提升服务层次的新举措。从某种意义上讲, 学科化服务更多的是图书馆针对资源与用户需求矛盾缓解而进行的一种自发行为, 不论是高校管理层还是院系应用层, 对学科化服务的认识仍更多地停留在浅层次阶段, 缺乏对学科化服务实施的深刻认识。学科化服务是图书馆推动用户学科资源与服务高效能利用的客观选择, 也是高校学科建设与发展、用户教学科研水平提升的必然选择, 学科化服务不论是对图书馆还是对用户、对高校发展都是必需的。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规划的出台, 使学科化服务在高校的作用更为明确和提升。进行特色智库建设视域下的学科化服务协同创新, 推动学科化服务在高校智库建设中作用的更充分发挥, 对于引领学科化服务健康深入可持续发展新方向具有极其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卫红.高校在新型智库建设中的使命担当.人民日报, 2014.2.16.

[2]廉立军, 叶素萍.基于TAP-IN的学科化服务协同创新机制.情报资料工作, 2013.6.

浅谈图书馆员学科服务能力建设 篇10

[关键词]图书馆员;学科服务;能力建设

1.引言

随着各行各业图书馆的逐渐建立,目前对图书馆员的学科服务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图书馆员高素质的学科能力能给相应的图书使用者带来不同凡响的效果,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相应服务水平状态。如何使图书馆员的学科服务能力得以提高,是目前探讨的重点。

2.图书馆员学科服务存在问题

目前来看,图书使用者对现阶段的部分图书馆员的服务态度以及服务能力不太满意,主要表现在部分图书馆员自身的服务知识理念落后,新的信息技术未转化成相应的信息产品,新的服务项目暂未开展等方面的,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图书馆员学科的服务能力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探讨。

(1)单一的服务方式及内容

现阶段,仍有许多图书馆在服务方式上依然采用传统的图书检索、图书借阅等形式。除了这些传统服务方式以外的新的服务方式基本上未普及,如专家讲座、专家咨询、专家解答等新的服务方式。图书馆在服务内容上,仍旧采用纸质图书或文献为主,以原文数字课件或资料为辅,为图书使用者提供加工转换并分析后的知识内容基本上很少,远远达不到社会进步的需求。

(2)匮乏高素质人才队伍

图书馆员学科服务是一个综合的服务,单一专业人员基本上不能满足现在图书馆员学科服务的要求。因此,急需要培养和引入综合性、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既拥有综合的专业知识,又拥有相应的工具技能,同时还具备其服务理念,为图书使用者提供更加全面、优质的服务。

(3)陈旧的服务意识

传统的图书馆依然以藏书量以及电子数据库为着重点,更加强调图书馆藏书量以及电子数据库配套的硬件和软件设施的管理和后期的运行维护。其服务意识仍然以传统的“你来我借”为主。

3.图书馆员学科服务能力建设相关策略

针对上述探讨出的图书馆员学科服务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如何建设好图书馆员学科服务的相关策略,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高素质学科服务队伍,二是创新型服务能力,三是信息化服务能力,其详细探讨如下:

3.1 高素质学科服务队伍要为图书使用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高素质学科服务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引进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如何培养和引进高素质学科服务人才队伍进行了分析:第一方面是图书馆员相关专业知识能力,不仅包括其相应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有对专业的某个方向有着自身独特的见解,同时对专业目前的进展情况有着相应的掌握。第二方面是图书馆员的综合能力,不仅包括图书馆相关业务方面的掌握,而且还要对其掌握各种文献资料的检索技巧,同时还应当具备相应的使用数据库或工具的方法。第三方面是具备一定基础的外语水平能力,不仅包括专业外语术语识别能力,而且具有翻译外文能力,同时最好具有口译或交流能力。

3.2 创新型服务能力

要想为图书使用者提供更好的服务,创新型服务能力也是发展良好的图书馆员学科服务不可缺少一部分。创新型服务不仅要从根本上打破传统的服务理念,同时还要引进新的服务观念,既能做到为图书使用者提供表层的服务,同时也能为图书使用者提供深层的服务。

(1)打破传统的服务理念。随着现代数字化的快速发展,对图书馆员的学科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其打破传统的服务理念。从传统的“以来我借”、“以藏书量为主”服务理念向现代化的“以使用者为主”“服务第一”服务理念转变。图书馆员应当借助各种信息手段主动的加入图书使用者的信息网,而不是静坐等图书使用者上门推送。使用这种新的服务理念较好的重庆市开县图书馆,利用相关新服务工具,如采用现在比较流行的沟通软件即微信,通过微信对开县图书馆内的资讯、读书相关活动以及系列新书推介等信息分门别类的提供用户,同时针对用户的不同需要,对其的信息进行了必要性的处理,同时也配设有专门的新信息咨询台。这种服务理念不仅使知识得到了有效的传播,同时也使使用者得到了更多的知识增值服务。

(2)引起新的服务观念。图书馆员可以引进现代化的知识营销理念,把知识与用户相结合,深层次的开发使用者的需求,使图书馆与使用者达到共同进步的一种新的服务理念。

3.3 信息化服务能力

信息化服务能力是处于信息化社会中的图书馆员不可忽略的能力。信息化服务能力主要是指获得信息的能力,图书馆员获得信息的能力能体现出其服务能力的优劣,获得信息的能力越强,其提供给使用者的服务能力越优秀。图书馆员的获得信息的能力是通过对相应的图书、电子资源或文献资源进行相应的分类、检索等加工后,形成对应的知识产品,既包括查新报告、行业报告、专业报告、文献进展报告等,同时也包含支持使用者所需的其它的资源以及科研立项等。

4.结语

随着社会的进步,各行各业都逐渐拥有自己的图书馆,因此,图书馆员具有良好的学科服务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不仅能给使用者提供了优质、高效、全面的服务,同时还能使图书馆的资源服务具有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今芳.个性化知识服务体系下的图书馆员素质与能力思考[J].江西图书馆学刊,2010 (2):109-111.

学科化服务 篇11

一、学科馆员制度

在传统的学科馆员服务模式中, 学科馆员作为学科服务的主体, 主要承担学科联系人的角色, 其主要职责是与用户的联络与沟通、用户培训、参考咨询、参与学科资源建设等。随着用户信息环境和信息获取方式的数字化、网络化, 用户的自我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档案馆不但要设计并提供个性化的学科馆员服务, 而且需要积极引导用户参与到档案馆的各项工作中, 与用户建立一种长期稳定的关系[1]78。

1950年美国的内不拉斯加大学档案馆设立分馆并配备“学科馆员”, 这是“学科馆员”制度最公开、最正式的建立。1981年美国卡内基一梅隆大学档案馆率先推出“跟踪服务”, 俄亥俄大学档案馆推出了“网络馆员免费导读”服务, 这些都是“学科馆员”发展的雏形。经过20多年的发展, 国外已形成了完备的学科馆员制度, 各项服务的发展已相对成熟。文献调研分析显示, 国外有关学科馆员制度的研究主要涉及学科馆员的职责、学科馆员由科专家到信息专家的角色转变、学科馆员的职业规划、学科馆员的ICT知识和技能、学科馆员在网络及远程教育中的作用等, 而对学科馆员服务模式的研究则鲜有文献报道。学科馆员的职责是其工作模式的核心, 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其服务模式的特点。

我国的学科馆员制度发展历史较短, 对学科馆员服务模式的研究呈现出多层面、多角度的特点, 研究内容涉及到学科馆员的服务内容 (工作职责) 、服务形式 (工作模式) 、组织模式、服务平台、服务手段等诸多方面。从文献调研分析显示, 目前国内有代表性的学科馆员服务模式主要有“学科馆员—图情教授”协作模式;“学科分馆—学科馆员”组合模式“;学科馆员—图情教授”协作模式为基础、“学科分馆—学科馆员”组合模式为补充的模式以及“学科馆员协同互动服务模式”。然而, 现有的服务模式仍然难以协调学科馆员有限的服务能力与众多学科用户深层次、复杂性的信息需求之间的矛盾。在学科用户中吸收和培养研究生或青年教师作为科研信息专员, 形成覆盖面相对全面的专业科研信息专员网络, 科研信息专员与学科馆员协同工作, 将是提升档案馆馆员素质的重要措施之一。

二、学科馆员素养

1. 信息导航素养。

对于多数档案馆用户而言, 面对浩如烟海的档案信息资源, 难免会产生手足无措之感。对于一个不了解档案馆馆藏资源及其分布情况的用户而言, 想要在最短时间内找到最为有用的信息资源, 可谓是难于上青天。即便在信息检索系统的辅助下, 也难以确保所搜集到的信息资源就是最准确, 最有效的。因此, 学科化服务对于用户而言是一种迫切地需求。基于学科化服务的学科馆员一方面对馆藏资源有一个全方位地了解;另一方面学科馆员自身在专业上具有优势, 可以深入到用户的科研活动之中, 从而帮助用户采集其最需要的信息资源, 减少用户在信息资源采集方面所耗费的时间[2]64。

2. 信息挖掘素养。

网络时代, 用户对于信息的需求, 不再是数量上的需求, 并且呈现出个性化、多元化的特征。用户不满足于单纯的信息检索, 或是数据提取, 而是希望所获得的信息更加具有综合性、适用性以及有序性。作为一名优秀的学科馆员, 应当具备高度的信息意识, 能够从用户的需求出发, 组织、分析、提取相关的档案信息资源, 并且及时地将这些资源提供给用户。同时, 掌握最新的学术动态, 根据馆藏资源组建相关的科研专题数据库, 从而将原本庞杂分散的信息资源转变为集中精炼的信息数据体系, 以满足用户的科研需求。

3. 公共关系拓展素养。

衡量一个档案馆的价值, 主要不在于其馆藏的资源的数量, 而在于馆藏资源的使用率。因此, 用户的满意度是档案馆发展的重要动力。作为一名合格的学科馆员应当具备高度的用户意识, 必须从用户需求出发, 主动开发, 拓展能够满足用户需求的服务项目。学科馆员不同于普通馆员, 学科馆员是档案馆与用户之间的桥梁。

三、学科馆员服务

1. 建立和用户之间的信息沟通与交流通道。

学科馆员应当采用多元化的方式加强档案馆与服务对象之间的交流。在信息化时代, 学科馆员可以设立公众微信号, 个人微信号等方式, 建立用户与档案馆的通信渠道, 从而及时掌握用户的需求, 并将其反馈给档案馆[3]52。

2. 搜集、整理、鉴别对口单位及用户现有的信息资源。

学科馆员应当对用户所掌握的信息资源进行一个全面的掌握, 从而起到拾漏补缺的作用。在掌握用户信息资源的基础上, 建立专题数据库以及数字化的信息资源库。

3. 协助用户完成科研项目。

针对用户需求, 完成其所需要的信息检索、信息整理、信息参考。

4. 提供信息咨询。

在信息化时代, 用户的需求更加个性化、多元化。因此, 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 也应该拓展渠道的多元性, 例如采用电子邮件、QQ、微信或是视频等方式, 在最大程度上满足用户查询档案信息的需求。同时, 可以在档案馆的网页上设立学科馆员咨询栏, 详细介绍各个馆员的学科范围, 以满足用户的在线咨询需求。

5. 提供档案使用指导和培训。

对于多数用户而言, 如何有效地利用档案, 正确地利用档案以及档案的保护等方面的问题, 实则存在着巨大的误区。因此, 学科馆员应当定期或是不定期地开展用户档案使用方面的培训活动, 增强用户的档案保护意识以及掌握正确的档案使用方式。作为一名学科馆员, 应当将推广档案馆资源作为主要工作内容, 这也是基本的服务内容。只有让用户及时掌握馆藏资源, 才能让用户有理由选择档案馆提供的信息服务。

四、学科馆员发展机制

1. 明确考核目标, 制定科学的考核目标。

绩效考核的主要目的是具体和规范档案馆馆员的日常工作及其在工作中的行为。绩效考核的基本功能是激励馆员更为有效地从事日常工作, 并且自觉地规范自己的工作行为。因此, 绩效考核目标, 尤其是正确的考核目标不仅是有效管理的起点, 同时也是有效管理的根本保障。在建立学科馆员的过程中, 一定要根据此项服务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性质, 设计科学的绩效考核目标。在实施的过程中, 不能够盲目求快, 应当层层分解, 层层落实。作为一项新的制度, 并且是具有一定专业要求的制度, 一定要给予馆员充分适应的时间。目标的设定既要有挑战性, 也要有可接受性。既要能够激发馆员的动力, 也要适当合理。从而争取馆员的认同, 以确保馆员制度的确立和实施[4]99。

2. 建立学科馆员评价体系。

在传统档案馆中, 评价体系是建立在职称基础上的, 终身制的职称评价标准, 不利于调动馆员的积极性。因此, 推行学科馆员制度的过程中, 应当转变职称评定制度, 转为竞争上岗, 服务上岗。这是解决档案服务领域效率低, 质量差等问题的关键。此外, 不合理的人才评价体系, 造成了大量高素质人才的流失, 对于推进学科馆员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存在着多种消极因素。因此, 建立适应学科馆员制度发展的人才评价体系可谓是当务之急, 其对于鼓励馆员向学科馆员发展, 积极提升自身素质, 必将具有十分显著的作用。

3. 确定科学的考核周期。

传统考核周期一般是以季度和年为单位的, 这种考核周期设定, 对于考核者而言是有利的。但是, 对于被考核者是不利的。正所谓量变引起质变。如果不重视被考核者的日常行为, 只注重被考核者的年终结论, 那么当出现问题, 再想办法纠正就为时已晚了。因此, 在学科馆员制度下, 考核周期应当将年终考评与日常考评相结合, 根据不同的绩效指标设定不同的考核周期, 对于学科馆员的服务从质量、数量、时效等几方面综合评价。这样既能够清晰地反映被考核者的日常工作情况。同时, 能够有效地避免考核者在考核过程中的主观因素。对于被考核者而言, 也能够及时发现自身的问题, 而加以解决, 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工作效率以及服务质量。

总而言之, 学科化服务是档案馆发展的必然趋势, 也是信息化时代的必然要求。学科馆员的发展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 必须有一个科学的培养机制。在今后的工作中, 档案馆一方面应当积极引入优秀人才;另一方面要加强现有队伍的建设, 从而确保学科馆员制度的落实, 并且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郭欣仪, 姜玉平.学科制度理论与中国档案学史研究[J].档案学通讯, 2012 (3) .

[2]郭欣仪, 姜玉平.中国档案学之建立——基于学科制度视角的中国档案学发展史[J].档案学研究.2012 (02) :64

[3]刘宇, 凌一鸣.论图书馆学学科认同的构建——从学科史视角到学科制度视角的演变[J].图书情报工作.2011 (19) .

上一篇:施工总承包管理模式下一篇:情感态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