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处置场

2024-06-29

垃圾处置场(共10篇)

垃圾处置场 篇1

0 引言

某垃圾处置场在场平后在场址后侧形成一处高边坡(见图1)。开挖后边坡产生变形,并产生滑动变形迹象,然而在治理施工过程中,边坡发生滑动解体,产生滑坡,滑动距离约20 m,坡体原有格构、锚索、截水沟及排水沟被拉裂破坏,形成滑坡堆积体约33×104m3。整个边坡存在继续变形破坏和整体失稳的风险,严重威胁坡脚在建的垃圾处置场。

采用工程地质分析,提出了滑坡成因机制,同时对滑坡成因机理、诱发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论述[1,2,3,4,5]。

1 滑坡的形态及规模

滑坡平面形态为长舌状。前缘高程约620 m~630 m,受到滑坡挤压变形,可见树木歪斜;中部可见两级平台,一级平台位于652 m~659 m高程,长约30 m,宽度约60 m,面积1 800 m2,二级平台位于672 m~675 m高程,长约80 m,宽度约为60 m,面积为4 800 m2;688 m~694 m高程上为一滑坡洼地,长、宽约20 m,降雨后洼地内可见积水;后缘高程680 m~703 m,为一基岩陡壁,平面上呈扇形,长约12 m,宽约24 m,岩性为龙马溪组泥质页岩,产状5°∠65°。

后缘边界:滑坡后缘为基岩陡壁,高程约680 m~703 m,岩性为龙马溪组泥质页岩,产状5°∠65°,平面上呈扇形,陡壁上可见明显擦痕。

前缘边界:滑坡前缘在平面上呈一弧线,以616平台为界,616 m~650 m高程为一斜坡,坡度约22°,主要物质组成为第四系全新统滑坡。

2 滑坡变形破坏特征

该区边坡采用放坡开挖。其中,基岩按1∶1.25放坡,坡面采用素喷混凝土防护;第四系覆盖层按1∶1.6放坡,坡面采用混凝土格构护坡,此时该边坡坡体未出现任何变形迹象。边坡开挖至646 m平台,边坡666 m~676 m段坡面出现凸起、混凝土护面开裂(见图2),随后,边坡后缘原截水沟及截洪沟外边坡发现数条裂缝。

在施工过程中,经历了一轮强降雨。降雨后,676 m平台靠近原冲沟区域出现裂缝,裂缝宽度约1.0 m,滑坡体变形急剧增大,下滑1 m~2 m,滑坡体646 m~696 m区域整体滑移,上缘垂直位移约12 m,最大水平位移约20 m。

滑体上的地表开裂现象具有不均匀分布特征。滑坡中下部地表裂缝较少;上部区域地表裂缝较多;其中,以后缘较为明显。滑坡已发生整体滑动,滑坡周界明显,洼地、滑坡平台等滑坡地貌特征突出。受滑坡滑动影响,滑体多处出现变形裂缝,652 m~675 m高程可见由数条平行拉裂缝组成的裂缝群,发育方向多与滑坡滑动方向垂直;在平台周边由于滑坡剪切作用形成多组羽状裂隙,延伸近SN向(见图3);滑体前缘由于滑坡挤压,形成多组鼓胀裂缝。

3 滑坡变形机制分析

滑坡原为崩坡积层组成的斜坡,边坡开挖导致滑坡前缘大量卸载,开挖导致前缘坡体结构遭到破坏,斜坡应力场重新分布,前缘抗滑能力降低,斜坡开始出现变形。伴随边坡开挖坡体前缘临空面增大,为变形破坏提供了空间。原斜坡覆盖层相对较薄,基覆界面倾角从下至上逐渐变陡,加之下部开挖方量远大于上部,从而打破了坡体结构原有的平衡,斜坡上部势能增大,为滑坡提供了物质条件。

开挖前冲沟从该区通过,坡体开挖,原有水文地质条件被破坏,地下水进入滑坡体内无法顺利排走,聚积在滑坡体内,致使滑坡土体重度增加,地表水沿裂缝下渗,在基覆界面的活动性增强,逐步形成沿基覆界面分布的软化物质。在降雨过后,斜坡整体发生滑动,滑坡物质堆积于前缘缓坡位置。在其扰动、挤压及牵引下,两侧坡体亦有变形。

综上所述,后缘持续的地下水入渗,使坡体土体重度增加,基覆界面抗剪强度降低;人工开挖边坡为斜坡滑动变形提供了临空面,并导致坡体应力发生变化;从下至上逐渐变陡的基覆界面,导致斜坡上部覆盖层势能较大;频繁的降雨,加速了滑带的形成,最终在降雨的诱发下,已实施的支挡结构提供的抗滑力不能抵挡滑坡的下滑力,形成滑坡。

同时,对滑坡演化过程的位移变形进行了计算,结合工程地质分析,可以将滑坡的形成机制归纳如下:

1)滑坡前缘首先出现破坏,以鼓胀为主,为滑坡沿基覆界面的蠕滑。

2)滑坡变形逐渐向坡体中后部扩展,中部出现拉张裂缝,后缘坡体厚度小,因而后缘出现较为明显的拉张裂缝。

3)随着变形加剧,前缘开始蠕滑变形,总的来说,坡体的破坏为蠕滑拉裂型。表现为推移式变形特征。

4 结语

主要取得如下成果:

1)滑坡边坡开挖导致前缘临空,坡体结构遭到破坏,应力场重新分布,变形发育为滑坡的发生提供了条件,在降雨的诱发下,滑坡抗滑力不能抵挡滑坡的下滑力,导致上部土体先发生滑动破坏,堆积于下部土体之上,增加了下部土体荷载,最终导致整体滑移,形成推移式滑坡。

2)变形区虽未整体滑移,但受滑动牵引、挤压发生变形。其上部强变形区因滑坡而形成较大临空面,受滑坡滑动牵引,坡体发育数条裂缝,为强变形区,但该区的地形整体较缓,现状处于稳定。

参考文献

[1]陈祖煜,汪小刚,杨健,等.岩质边坡稳定性评价:原理·方法·程序[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2]王小锋.两家人堆积体三维地质特征及稳定性评价[D].南京:河海大学,2007.

[3]朱继良,黄润秋.某水电站坝前堆积体稳定性的三维数值模拟分析[J].岩土力学,2005(8):1318-1322.

[4]简文星,张宜虎,尹红梅.作揖沱崩滑堆积体稳定性评价及防治对策[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4(1):91-95.

[5]杨建,李同春.紫坪铺水库区倒流坡库岸堆积体稳定性评价[J].水电站设计,2003(3):54-57.

[6]徐晗,朱以文,蔡元奇,等.降雨入渗条件下非饱和土边坡稳定分析[J].岩土力学,2005,26(12):1957-1962.

[7]吴火珍,冯美果,焦玉勇,等.降雨条件下堆积层滑坡体滑动机制分析[J].岩土力学,2010,31(S1):324-329.

[8]张玉,徐卫亚,石崇,等.大型滑坡堆积体稳定性的三维数值分析[J].岩土力学,2011,32(11):3487-3496.

[9]宋晓晨,徐卫亚,邵建富,等.雾雨作用下的非饱和边坡稳定性研究[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0(6):16-20.

垃圾处置场 篇2

1.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1.2《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1.3《河南省环境保护条例》

1.4《河南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

1.5《河南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1.6《郑州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

1.7《郑州市建设工程文明施工管理规定》

1.8《郑州市建筑工程施工控制扬尘污染标准》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1.10《废弃危险化学品污染环境防治办法》

1.11《危险废物储存、污染控制标准》

1.12《城乡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管理工作的通告》

1.13《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

1.14《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

1.15《国家危险废物名录》

1.16《郑州市建设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条例》

1.17《郑州市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环境保护标准》

1.18设计文件及图纸。

2、工程概况

2.1项目概况

2.2.编制目的近年,随着社会和谐发展,人的环境意识、政府的环境标准逐步提高。为改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保障郑州市市民的身体健康,郑州市政府大力开展扬尘治理整治工作。项目部积极响应政府工作,严格执行6个100%,即施工工地100%围挡、物料堆放100%覆盖、出入车辆100%冲洗、施工现场地面100%硬化、拆迁工地100%湿法作业、渣土车辆100%密闭运输,为有效防治施工现场扬尘污染及建筑垃圾污染,结合本项目的实际情况特制定建筑垃圾处置专项方案。加强企业建筑垃圾处置管理,规范垃圾运输,确保公司建筑垃圾得到及时处理,杜绝建筑垃圾乱倒现象。

3、建筑垃圾定义及分类

3.1建筑垃圾定义指公司建(构)筑物新建、扩建、改造、拆除、装饰装璜、修缮等施工过程中所产生的渣土、弃土、弃料、淤泥以及管道施工、保温、设备安装、电缆敷设等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

3.2建筑垃圾分类建筑行业每年都会产生大量的各种建筑垃圾。主要有散落的砂浆和混凝土、剔凿产生的砖石和混凝土碎块、打桩截下的钢筋混凝土桩头、废金属料、竹木材、各种包装材料,约占建筑垃圾总量的80%,其它垃圾成分约占20%。建筑垃圾处置核准(包括建筑垃圾的倾倒、运输、中转、回填、消纳、利用等) 其设立依据有建筑垃圾处置核准(包括建筑垃圾的倾倒、运输、中转、回填、消纳、利用等)

4、建筑垃圾减量管控措施

4.1建筑垃圾管理小组加强企业建筑垃圾处置管理,规范垃圾运输,确保公司建筑垃圾得到及时处理,杜绝建筑垃圾乱倒现象,项目部现成立建筑垃圾管理小组。

4.1.1项目部组织机构

项目部成立了扬尘防治管理小组:

组长:xxx

副组长:xxx、xxx

组员:xxx、xxx、xxx、xxx

4.1.2岗位职责

(1)领导小组组长岗位职责

组长为本项目建筑垃圾管理第一责任人,负责制各项目标,审批实施专项方案,建立管理组织机构,主持领导小组例会。

(2)领导小组副组长

协助组长开展工作,受组长委托主持领导小组例会,组织现场检查和整改,协调各分包施工管理工作。

(3)领导小组组员

负责本单位建筑垃圾的日常管理工作,按经小组批准的施工方案实施。

(4)技术部门

以技术负责任人为主负责编制建筑垃圾防治方案,方案应按照《郑州市建筑工程施工控制建筑垃圾标准》、《郑州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的要求进行编制,确定有效的施工防治扬尘措施。并对方案的实施进行检查、监控,组织对管理人员扬尘预防治理的培训。

(5)工程部门

以现场经理为主负责建筑垃圾防治方案的实施,组织对工人进行绿色施工方面的培训,在技术、安全交底中明确防尘、降尘的要求,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方案要求实行,并按要求保留相关记录。

(6)物资部门

以商务经理为主负责材料采购,在材料采购时,在满足设计要求的前提下,首选用绿色建筑材料及积极推广的新材料;对分包单位的材料采购提出相应要求。

(7)安全部门

以安全总监为主监督施工过程按照方案实行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污染防治、垃圾处理等,保留相关图片和音像资料。

(8)综合办

以综合办主任为主负建筑垃圾资料的收集、整理、存档。

4.2责任制考核实施施工扬尘控制,责任在领导,管理在岗位,关键在班组。因此,项目经理部必须在建立和健全各项扬尘控制规章制度的.基础上,落实各级管理责任,将建筑垃圾控制与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管理紧紧联系在一起,自始至终贯穿于整个施工管理全过程中,成为暗暗器生产保证体系中环境因素的一个补充要素,实施全过程、全方位的控制。

(1)项目经理是施工建筑垃圾控制的第一责任人,必须对施工现场的建筑垃圾控制负全面责任。

(2)各管理岗位人员必须将施工扬尘控制列入施工全过程管理的范畴,根据自己的岗位职责,切实加强管理。

(3)班组长是作业班组施工扬尘控制的带班人,必须服从项目经理部的指挥,积极主动搞好建筑垃圾控制工作。

(4)项目经理部要根据与公司签订的责任状,把防治施工建筑垃圾列入责任状考核的内容,以进一步推进本工程施工建筑垃圾控制工作的有序开展。

(5)项目经理与各相关管理人员签订管理岗位责任书,并按安全生产责任考核表进行考核。

(6)项目经理部与各个分包单位/施工班组签订责任书,落实防治施工建筑垃圾的责任制,制订奖罚制度,以推动施工建筑垃圾控制工作。

4.3建筑垃圾管理措施工程建设中,在保证质量、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与减少对环境负面影响的施工活动,实现四节一环保(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

(1)加强建筑施工的组织和管理工作,提高建筑施工管理水平,减少因施工质量原因造成返工而使建筑材料浪费及垃圾大量产生。加强现场管理,做好施工中的每一个环节,提高施工质量,有效地减少垃圾的产生。

(2)加强施工现场施工人员环保意识。在施工现场上的许多建筑垃圾,如果施工人员注意就可以大大减少它的产生量,例如落地灰、多余的砂浆、混凝土、三分头砖等,在施工中做到工完场清,多余材料及时回收再利用,不仅利于环境保护,还可以减少材料浪费,节约费用。

(3)推广新的施工技术,避免建筑材料在运输、储存、安装时的损伤和破坏所导致的建筑垃圾;提高结构的施工精度,避免凿除或修补而产生的垃圾。避免不必要的建筑产品包装。

5、建筑垃圾清运

5.1事先将垃圾进行分类建筑工地垃圾:分为剩余混凝土工程中没有使用掉的混凝土、建筑碎料凿除、抹灰等产生的旧混凝土、砂浆等矿物材料以及木材、纸、金属和其他废料等类型。将废料统一进行堆放,配备专人进行清运处理。且分类堆放应符合下列要求:

(1)建筑垃圾可采取露天或室内堆放方式,露天堆放的建筑垃圾应及时苫盖,避免雨淋和减少扬尘。

(2)建筑垃圾堆放区应至少保证3天以上的建筑垃圾临时贮存能力,建筑垃圾堆放高度不宜超过3m。及时覆盖防尘网,定时撒水降尘措施。

(3)建筑垃圾堆放区地坪标高应高于周围场地不小于15cm,堆放区四周应设置排水沟,满足场地雨水导排要求。

(4)放区应设置明显的分类堆放标志。

5.2建筑垃圾运输审核

(1)运输车辆应有合法的行驶证,并通过年审;

(2)运输单位应具有当地主管部门颁发的准运证或营运证;

(3)具有建筑垃圾经营性运输服务资质。

5.3建筑垃圾运输要求建筑垃圾运输车辆应按核准的路线和时间行驶,并到核准的地点处理处置建筑垃圾。具体要求如下:

(1)建筑垃圾运输车运行时间安排应避开交通高峰时段,以减少对交通的影响;

(2)建筑垃圾运输车辆的运输路线,应由当地建筑垃圾主管部门会同交通管理部门规定;

(3)运输单位将建筑垃圾倾倒在核准的处理地点后,应取得受纳场地管理单位签发的回执,交送当地建筑垃圾主管部门查验。

(4)建筑垃圾运输车辆型式和载重量选择应遵循如下原则:

1)工程渣土运输宜采用载重量大于8t的密封式货车;

2)装修及拆迁垃圾运输宜采用载重量5~15t的密封式货车;

3)工程泥浆运输宜采用载重量大于8t的密封罐车。

(5)建筑垃圾运输车厢盖应采用机械密闭装置,开启、关闭时动作应平稳灵活、无卡滞、冲击现象。

1)厢盖与厢盖、厢盖与车厢侧栏板缝隙不应大于30mm;

2)厢盖与车厢前、后拦板缝隙不应大于50mm;

3)卸料门与车厢栏板、底板结合处缝隙不应大于10mm。

(6)建筑垃圾运输车辆应容貌整洁、外观完整、标志齐全。

1)车辆车窗、挡风玻璃、反光镜、车灯应明亮,无浮尘、无污迹;

2)车辆车牌号应清晰、无明显污渍,距车牌15m处应能清晰分辨车牌上的字迹;

3)车厢厢体、厢盖外表面应光滑平整,无明显的凹陷和变形。车厢外部锈蚀或油漆剥落单块面积不得超过0.01㎡,总面积不得超过0.05㎡;

4)车辆底盘无大块泥沙等附着物,轻轻敲打时,应无块状泥沙等污渍脱落。

5)建筑垃圾装载高度应低于车厢栏板高度,装载量不得超过车辆额定载重量。

6)车辆装载完毕后,厢盖应关闭到位,并检查车厢卸料门锁紧装置,保证锁紧有效、可靠。

7)车厢液压举升机构及厢盖液压、启闭机构的液压部件各结合面无明显渗漏。

8)运输单位应定期对车辆进行维护和检测,保证车况完好。

9)出门车辆必须对车辆进行冲洗,保证灰土不带出工地。

(7)清运中注意的问题:

1)清理施工垃圾时使用容器吊运,严禁随意凌空抛撤造成扬尘。施工垃圾及时清运,清运时,适量洒水减少扬尘。

2)易飞扬的废料尽量保持湿润,如露天存放时采用严密苫盖。运输和卸运时防止遗洒飞扬。

3)在清运过程中应注意安全。

运送装卸防尘措施

装卸工程,做到随挖随外运,施工运输车辆、设备必须有车厢自动翻盖实施封闭,出工地前必须作除尘、除泥处理,防止出场车辆将泥土、尘土带入城市道路;

集中堆放及时覆盖防尘网,根据天气状况定时撒水除尘;

6、建筑垃圾收尾

(1)工程结束后应及时进行清理,平整地面尽量恢复原有地貌,以达到与周边自然环境相协调,减少或消除对周边景观的视觉污染。

(2)清运场地设备。施工结束应及时撤离施工机械,对拆除的固体废物应集中收集处理;

(3)清理场地表层。施工场地的废弃物,特别是垃圾、废弃土等,不得就地倾倒或堆放,应及时清运弃于当地允许的地点。

(4)将建筑垃圾清运后,对施工现场应进行一次清理,尽量恢复原有地貌。

垃圾处置场 篇3

现在南充主城区每天会产生多少吨餐厨垃圾?处置这些餐厨垃圾的现状是怎样的?如何加强对餐厨垃圾的管理,实现无害化和资源化?

带着这些问题,笔者邀请了其他两位同学通过查阅资料、问卷调查、实地观察、访谈等方式对南充市餐厨垃圾处置现状进行的研究。

一、南充市餐厨垃圾的现状

1.主城区每天产生的餐厨垃圾有100多吨。

通过餐厅问卷调查表获得的数据统计,一个餐厅平均每天产生的餐厨垃圾为38kg。主城区2000多家餐饮企业所产生的餐厨垃圾总量为100多吨。

2.政府部门重视对餐厨垃圾的管理。

为加强餐厨垃圾管理和整治“地沟油”,南充市2012年成立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负责餐厨垃圾监督管理的综合协调工作。南充市城市管理局具体负责餐厨垃圾日常管理工作。

2010年8月南充市政府办下发了《关于加强地沟油整治和餐厨废弃物管理的通知》,成为我市餐厨垃圾管理的主要政策依据。《南充市餐厨垃圾管理办法》已处于征求意见阶段,将会有完善的餐厨垃圾管理制度。

3.整治“地沟油”工作的成效显著。

各部门在保障人民食品安全整治地沟油方面,做了很多富有成效的工作。餐厨垃圾的管理,政府部门把重点放在决不允许废弃油脂再上餐桌。禁止非法收集废弃油脂,取缔了非法加工地沟油作坊,确保了市民食用油的安全。

4.实现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的社会基础好。

93%受访市民和餐饮从业者能清楚的认识到餐厨垃圾处置不合理,它会有很多危害。有40%以上的受访者都认为餐厨垃圾经过一定的技术可以转化为有用的资源。有63%的餐饮企业完全支持实现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并积极配合配合这项工作。

二、南充市餐厨垃圾处置还存在一些不足

1.社会公众对餐厨垃圾处置现状满意度低。

从问卷调查看,受访市民有近70%对南充市餐厨垃圾处置的现状是不满意的, 甚至60%的受访市民认为废弃油脂还用于非法提炼地沟油。课题组成员分析认为,其主要原因除了市民对餐厨垃圾处置和管理的实际情况不完全了解以外,还有很多人环保意识不强、非法收运的利益关系和政府监督执行力度不够等原因,餐饮企业仍然存在违规处置餐厨垃圾的现象。

2.餐饮企业严格执行餐厨垃圾管理制度的自觉性不够。

调查数据显示, 32%的受访者表示政府部门如果监管严格,他们就会按规定执行,有5%的受访者明确表态不支持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有约三分之一的受访餐饮企业,没有严格执行《餐厨废弃物处置管理制度》的有关规定,实地观察的结果也证实这种情况。有些企业餐厨垃圾没有分类放置,潲水桶里既有剩饭剩菜、又有加工下脚料等;或者未安装油水隔离池或油水分离器;或者有餐厨垃圾管理台帐薄,却没有登记任何内容,个别企业甚至空白的账本都没有。

3.餐厨垃圾处置还处于落后状态。

首先是收运设施落后。收运餐厨垃圾的一般是养殖户,运输工具主要是火三轮车或人力三轮车,装餐厨垃圾的是没盖的布满油污的塑料桶。这既不整洁,又容易滴漏撒落,影响市容环境。

其次是处置方式落后。课题组成员从一些文献资料了解到,很多城市充分认识都餐厨垃圾的危害性和资源性,运用先进的技术和工艺,变害为宝,变废为宝。而南充市对餐厨垃圾的处置仍然是作为饲料喂猪、当作一般垃圾填满、废弃油脂做肥皂等落后的不规范的方式。

三、南充市餐厨垃圾处置对策的建议

1.要尽快颁布《南充市餐厨垃圾管理办法》。

加强餐厨垃圾处置和管理,推进南充市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急需要一部规范完整的制度作保障。《南充市餐厨垃圾管理办法》征求意见工作已经有接近一年时间了,市委和政府要尽快出台正式的文件。以此明确政府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对餐厨垃圾产生单位、处置单位的具体要求,建立餐厨垃圾处置和管理良好的工作机制,为我市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管理餐厨垃圾提供重要的法制保障。

2.早日建成餐厨垃圾收运处置中心。

建立餐厨垃圾处置中心,是餐厨垃圾实行统一收集、运输、集中处置,改变餐厨垃圾处置落后状态的重要途径。政府可以通过招商和公开招标等办法,确定一家企业建立餐厨垃圾处置中心。政府可以建立激励机制,在企业用地、税收、经费补贴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扶持企业健康发展。引导企业进行科技创新,创新运用或自主研发科技含量高、环保效益好、产品质量高的处置工艺和技术。

3.建立“四位一體”的管理机制。

政府机构、有资质的餐厨垃圾收运处理机构、餐饮企业、公众四者之间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政府机构为主导,行使监管职能;收运处理机构和餐饮企业为主体,加强自律,依法办事;社会公众利用舆论加强监督,形成“四位一体”的管理机制,使不同部分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步调一致,密切合作,形成管理合力。

4.加强宣传,形成共识。

建筑垃圾的处置与利用 篇4

1 建筑垃圾处置

建筑垃圾处置是对建筑垃圾进行合理规划,确定专门的区域进行处理,降低建筑垃圾对环境、资源、健康的影响。建筑垃圾处置主要分堆放和填埋两种方式。

1.1 建筑垃圾堆放

建筑垃圾堆放主要是选择山谷、洼地、闲置场地进行集中堆放,择机进行合理化利用或专门处理的一种方式。建筑垃圾堆放场地应相对集中设置,应选址在交通方便、距离建筑垃圾产生源较近,近期不会规划使用、库容量满足堆放要求的地区,禁止设置在地下水集中供水水源地及补给区、活动的坍塌地带、风景游览区和文物古迹区。建筑垃圾堆放场地应具备简易的防渗、防洪、道路等条件,有条件的场所可预留资源化利用设施用地。

1.2 建筑垃圾填埋处置

建筑垃圾填埋是建设专门的建筑垃圾填埋场,将建筑垃圾进行填埋处理的一种方式。建筑垃圾填埋场应集中设置,合理布局,应选择在自然低洼地势的山谷(坳)、采石场废坑、废弃矿山等交通方便、运距合理、土地利用价值低、地下水贫乏的地区,填埋库容应保证服务区域内较长时期内的建筑垃圾填埋量。建筑垃圾填埋场应配备计量、防渗、防洪、排水、道路等设施和推铺、碾压、洒水、降尘等设备,根据需要,可设置资源化利用设施。

2 建筑垃圾清运

建筑垃圾清运首先要对生活垃圾、生物性污染物、传染性污染源和有毒有害危险化学品等特种垃圾进行分离、分流,对含有或疑有传染性的生物性污染物、传染性污染源的建筑垃圾,难以分离的,应确定区域范围,在卫生防疫人员指导下进行消毒处理后,送卫生填埋场分区处置。清理建筑垃圾时,宜将渣土、废砖瓦、废混凝土、废木材、废钢筋等分类装运,运到处理场所后分类堆放。对于混合装运的建筑垃圾,卸到处理场所后,可由有关部门根据需要分类分拣。对大体积的混凝土块等无法直接搬运清理的,可采用工程破碎机械进行破碎。对于难于破碎作业的场所也可采取局部爆破措施。应尽量采用具有密闭或遮盖的大型渣土运输车辆,按指定的时间、地点和路线清运。

3 建筑垃圾利用

建筑垃圾利用主要是根据建筑垃圾的具体成分、特性,对其中可以回收重复利用或发挥其他用途的部分进行合理利用。建筑垃圾利用包括回填利用和回收利用。建筑垃圾利用可以改变传统的建筑原料——建筑物——建筑垃圾的建筑业生产模式,逐步实现建筑原料——建筑物——建筑垃圾——再生建筑原料的循环生产模式。

3.1 建筑垃圾回填利用

建筑垃圾回填利用主要用于场地平整、道路路基、洼地填充等。用于场地平整、道路路基的建筑垃圾应根据使用要求破碎后回填利用,用于洼地填充的建筑垃圾可不经破碎直接回填利用。回填建筑垃圾应以渣土、碎石、砖块等建筑垃圾为主,不得含有其它垃圾。地下水集中供水水源地及补给区不得回填建筑垃圾。

3.2 建筑垃圾回收利用

建筑垃圾回收利用是指将建筑垃圾中的可再生资源,主要包括渣土、废砖瓦、废混凝土、废木材、废钢筋、废金属构件等进行回收并分类利用。建筑垃圾的回收利用应在附设于建筑垃圾填埋场或建筑垃圾堆场的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设施内进行。建筑垃圾回收利用应做到因地制宜、就地利用、经济合理、性能可靠,应根据建筑垃圾的基本材性、价值特征、可利用的种类和数量,合理确定建筑垃圾再生利用技术和途径,便于分类利用。

3.3 建筑垃圾分类利用的主要方式

建筑垃圾分类利用的主要方式有:利用废弃建筑混凝土和废弃砖石生产粗细骨料,可用于生产相应强度等级的混凝土、砂浆或制备诸如砌块、墙板、地砖等建材制品。粗细骨料添加固化类材料后,也可用于公路路面基层;利用废砖瓦生产骨料,可用于生产再生砖、砌块、墙板、地砖等建材制品;渣土可用于筑路施工、桩基填料、地基基础等;对于废弃木材类建筑垃圾,尚未明显破坏的木材可以直接用于新建建筑,破损严重的木质构件可作为木质再生板材的原材料或造纸等;废弃路面沥青混合料可按适当比例直接用于再生沥青混凝土;废弃道路混凝土可加工成再生骨料用于配制再生混凝土;废钢材、废钢筋及其他废金属材料可直接再利用或回炉加工;废玻璃、废塑料、废陶瓷等建筑垃圾视情况区别利用等。

4 建筑垃圾综合控制措施

4.1 建立监管机构、明确监管职责。

政府应本着为人民健康负责,为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建立专门的建筑垃圾处置、利用监管机构,制定明确的工作职责,配备相应的工作人员,采取严格的监管控制措施,对建筑垃圾的处置、利用进行有效管理。对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应制定相应的鼓励和扶持政策,逐步提高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

4.2 成立专业建筑垃圾处置利用公司。

政府应根据建筑垃圾处置、利用的特点,设置合理的开设条件,鼓励单位、个人成立专业建筑垃圾处置利用公司。建筑垃圾处置利用公司应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收取建筑垃圾产生单位合理的建筑垃圾处置费用,对建筑垃圾进行专业的处置与利用。

4.3 加强建筑垃圾处置和利用研究。

建筑垃圾处置和利用的相关技术在我国还不成熟,政府应加大科技投入,加强对建筑垃圾处置和利用的相关研究,研究主要包括:建筑垃圾分选技术、建筑垃圾分选设备、降低建筑垃圾排放技术、建筑垃圾回填技术、利用建筑垃圾生产建筑材料技术、建筑垃圾处置与利用的规范标准等。

4.4 作好建筑垃圾处置前期准备工作。

建筑垃圾产生单位在处置建筑垃圾之前,首先要对拆除建筑的原始资料登记造册,建立文字、图像和样品档案,以备以后分析、评估和研究使用,并与建筑垃圾处置利用公司签定规范的合同,对处置方法、方式等进行明确约定。

4.5 制定建筑垃圾处置方案。

建筑垃圾处置利用公司根据与建筑垃圾产生单签定的合同,制定专门的建筑垃圾处置利用方案,对建筑垃圾清运、处置以及分类回收利用进行合理计划,将回填点、堆场、填埋场的位置、面积、容积、原使用单位等登记在册,以保证建筑垃圾来源的可追溯性和可控性。

4.6 建筑垃圾处置的后期管理。

应在建筑垃圾处理场周围设立隔离措施,派专人负责看护,并在出入口设置警告标示,严禁拾荒人员和社会闲杂人员进入。应建立对地表水、地下水、土壤和大气的环境监测制度。应维护处理场区及周围的环境卫生,必要时定期进行消毒处理。应加强处理场附近边坡的安全稳定监测,必要时采取工程防护措施。

5 结语

为确保建筑垃圾处置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地开展,及时清运、妥善处置建筑垃圾,在清理建筑垃圾过程中合理利用资源、避免疾病传播和有毒有害物质扩散,促进建筑业的节能减排和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政府必须加大投入,加强管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主动性,使我国的建筑垃圾的处置、利用循环、可持续发展的健康道路。

参考文献

建筑垃圾消纳处置合同 篇5

甲方:宜昌市猇亭区城市管理局 乙方:

本合同依照猇亭区建筑垃圾消纳处置相关规定,为明确双方在建筑垃圾消纳处置过程中的权利、义务和责任,经双方协商,就有关事宜达成如下协议:

一、甲方义务

1、安排管理公司指挥车辆安全有序地倾倒建筑垃圾。

2、负责保持场地整洁卫生,无污水流溢,防止车轮带泥上路。

3、对乙方运输车辆准运证进行核查。

二、乙方义务

1、严禁倾倒生活垃圾,工业废料等建筑垃圾以外的各种垃圾。

2、必须按照规定路线到达猇亭区建筑垃圾消纳场进行消纳处置,在场内按照指定地点卸车。

3、严格遵守消纳场相关规章制度,服从管理。

三、需处置的建筑垃圾种类

四、需处置的建筑垃圾数量 方/月,乙方向甲方支付金额人民币 元/月。缴纳时间 止,缴纳月份 月,缴纳金额。

五、乙方运输车辆车牌号。

甲乙双方应自觉履行相关义务,如发生争议,友好协商解决。本合同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签字、盖章生效,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甲方(盖章): 乙方(盖章):

代表人:(签字)代表人:(签字)

电子垃圾处置需科学环保 篇6

由于处理的都是垃圾, 普通人不会刻意关注;由于处理的是富含各种稀有金属的电子产品, 关于这个行业的财富传说, 偶有流传。近日, 《国际金融报》记者走访上海最大的电子废弃物处置基地———上海新金桥环保有限公司 (下称“金桥环保”) , 一探电子垃圾“重生”过程。

“电视机垃圾占了九成”, 在电子垃圾堆放地, 电视机、空调、电脑、遥控器, 只要是日常用到的电子产品, 在这里, 应有尽有, 只不过都是淘汰产品。据公开资料显示, 中国每年产生230万吨电子垃圾, 报废量每年以5%至10%的速度增长。到2020年, 全球将可能每年产生2亿吨电子垃圾, 其中一半来自中国。小到手机电池, 大到电视空调, 日常生活中被淘汰的电子垃圾含有许多有毒物质, 在高保有量、高报废量的背景下, 科学环保地处置各类废弃电子物已成为城市发展之急。

当前, 中国城市每年产生大量电子垃圾, 但对电子垃圾的处理渠道却略显随意:或是翻新改装后进入二手市场, 或是简单拆解低水平再利用, 亦或是与生活垃圾一起填埋。一些地下工厂和民间作坊甚至把含有毒有害物质的配件直接抛弃在垃圾场。

垃圾处置场 篇7

1.1 前端垃圾收运中的监测

针对垃圾运输途中抛洒滴漏、车辆噪声和垃圾中转站的环境质量进行监测, 项目有硫化氢、氨气、臭气浓度、苍蝇密度、噪声等。

为避免危险废物等混入生活垃圾, 给处置场所带来安全隐患, 还需加强生活垃圾的监测检查, 对进场垃圾组分及理化指标等进行监测, 确保生活垃圾符合垃圾处置入场条件, 同时通过分析生活垃圾理化特性, 开展相关课题研究, 为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处置提供基础数据。

1.2 垃圾处置过程中的监测

垃圾在处置过程中由于发酵等原因, 产生的污水叫垃圾渗滤液。处置过程中产生的另两大污染就是甲烷气体和恶臭污染物。恶臭污染物会刺激人的嗅觉器官, 其主要评价指标为硫化氢、氨气和臭气浓度。而甲烷气体则是由于垃圾中的有机物被微生物厌氧消化、降解而产生的, 甲烷是一种主要的温室气体, 对臭氧的破坏是二氧化碳的40倍, 产生的温室效应比二氧化碳高20倍以上, 且甲烷气体易燃易爆, 当其与空气混合比达到5%~15%时, 极易引发爆炸和火灾事故。但甲烷因为其热值高, 同时还是很好的能源, 可以加以利用进行发电, 实现垃圾变废为宝和资源循环再利用。

除对垃圾处置过程所产生的污染物质进行检测外, 还需要按相关标准要求, 对垃圾处置过程中的运行情况、作业规范等进行系统监测, 使监测数据指导生产运营, 真正发挥“环保局”、“科研院”、“报警器”的作用。

1.2.1 垃圾处置产生的污染物监测。

垃圾处置产生的垃圾渗滤液经过污水处理系统处理后达标排放。为了解渗滤液特性及污水处理效果, 对渗滤液原液和污水厂各工艺段水质进行监测, 监测项目主要有化学需氧量、色度、生化需氧量、悬浮物、总磷、总氮、大肠菌值、重金属等, 确保水质达标排放。

恶臭污染物检测主要选择污水厂、库区、生产管理区等几个有代表性的点进行环境空气中硫化氢、氨气、臭气浓度的监测, 掌握不同季节不同区域的臭气浓度及变化规律, 为恶臭治理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

垃圾处置所产生的甲烷气体经收集管收集至发电厂集中处理发电。通过对库区等地进行甲烷气体测试, 不仅了解甲烷气体浓度和排放情况, 同时还是有效的气体安全巡检。

1.2.2 运行情况监测。

垃圾处置中的环境监测数据不仅能了解垃圾处理场环境质量状况、评价垃圾处理场环境, 也能为运营管理提供客观的科学依据。在垃圾处置过程中, 要按生活垃圾处置标准要求对处理工艺参数、作业规范和运行指标进行测试, 并及时将检测结果反馈有关部门, 用监测数据来指导生产运营。

1.3 垃圾处置后对环境产生的影响监测

垃圾处置后的环境影响包括周边地下水、地表水、噪声、空气质量等环境因素, 要及时掌握垃圾处置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为垃圾处置科学管理提供检测数据支撑。

1.3.1 环境空气质量的监测。

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 臭气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在垃圾处置场所厂界上风向设置一个采样点, 下风向设置三个采样点, 对厂界环境空气进行硫化氢、氨气和臭气浓度等项目进行监测, 通过采样监测, 了解臭气的主要产生源, 及时掌握臭气的浓度变化规律。

1.3.2 地表水、地下水监测。

由于垃圾渗滤液对地面水、地下水水质都会产生影响, 需要对垃圾处置场所及其周边的地表水、地下水进行取样监测, 地下水测试项目有p H、总硬度、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氯化物、砷、汞、六价铬、粪大肠菌群及重金属等23项, 地表水检测项目有氨氮、化学需氧量等19项。

1.3.3 其它影响监测。

对苍蝇密度、厂界及主要工作场所的噪声等其他影响环境的因素进行监测, 评价现有环境状况, 做好各环境要素的环境影响分析, 为运营管理、制定治理措施及资源利用技术提供依据。

2 垃圾处置监测体系存在的问题

2.1 监测体系制度不健全

如今的监测科技高速前进, 但是和高速发展的监测行业相比较, 垃圾处置的监测体系等制度相对滞后, 监测系统缺乏统一监督管理, 体系制度不健全, 功能不完善, 信息生产能力不强, 缺少相关的配套体系。

2.2 科技创新能力较弱

污染治理、环境问题的解决依靠科技发展。当前, 监测科技整体创新能力相对较弱, 对新型环境问题探究不深, 污染减排科技贡献率急需提高, 监测标准的科学性、系统性和适用性有待增强, 完善环保监测技术标准体系任重而道远。

2.3 高层次技术人员缺乏

监测技术队伍难以满足快速发展的迫切需要, 人才匮乏与人才需求的矛盾十分突出, 尤其缺乏科技创新等高层次技术人才。

2.4 监测基础工作不够扎实

环境监测技术储备不足, 监测技术标准体系不先进, 监测的应急预警能力较差, 监测工作深度、广度不能满足掌握环境质量、生态现状和污染物总量控制的需要。

3 应对措施

3.1 加强环境监测管理

以创新管理模式为契机, 切实提升环境监测工作水平。加快推进垃圾处置领域环境监测标准化建设的步伐, 以计量认证工作为抓手, 加强环境监测基础能力建设, 为环境管理提供硬实力的支撑。要做好精细化管理、规范化管理、标准化管理, 统一监测分析方法、技术规范和评价标准, 协调监测数据的发布与共享, 实现网络化、规范化、秩序化、监测自动化, 做到环境监测数据切实有效。

3.2 提升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能力

根据环境监测基础数据准确分析污染源排污状况, 分析环境质量变化趋势, 把握潜在的环境风险因子。健全环境监测目标管理体制, 狠抓责任落实。强化目标考核, 为各项监测工作顺利开展提供制度保障。把改善环境质量作为环境监测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紧扣当前环境监测工作重点任务, 不断提高、支撑监测工作为民服务水平和环境管理决策水平。

3.3 加强人才作风建设、提高专业素质

加强人才队伍作风建设, 努力造就高素质的环境监测队伍。一方面, 立足提高监测业务技术水平, 引进和培养一大批能够满足监测预警体系要求的高素质、懂业务的各类管理和技术人才, 规范用人进出机制。另一方面, 充分调动监测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加大政治、理论学习力度, 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努力造就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有战斗力的环境监测队伍, 切实提高监测人员的综合素质。

3.4 拓展监测领域、完善监测项目

坚持科技先行, 通过科技手段创新管理理念, 充分利用发展机遇, 加强科研力度, 进一步扩展垃圾处理环境监测领域, 完善现有垃圾处理监测手段, 开拓新的监测项目和特色服务, 创新监测思路, 为生产和管理提供更好的服务。

3.5 提升应急监测预警能力

重视监测应急处理的技术能力储备, 配备应急监测的各种现代化先进仪器和设备, 在发生环境污染事故时能迅速定性、定量地反映污染状况。以“准确监测、深度分析、科学预测、及时反映、当好参谋”为基本思路, 做好监督, 发挥“环保局”作用, 监测预警, 发挥“报警器”作用;重视分析, 使监测数据成为运营决策的参谋, 技术改进的依据。

3.6 构建监测文化平台

通过LED显示屏定期向公众公布硫化氢、氨气等污染物和污水处理水质监测数据, 实现环境监测数据的适时公布, 构建良好的监测文化平台, 宣传和展示垃圾生态处置, 让公众监督、关注垃圾处置, 用监测数据见证垃圾处置效果, 真正实现垃圾处置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

摘要:本文探讨了生活垃圾处置监测体系的监测内容和存在问题, 就如何进一步完善垃圾处置监测体系提出了应对措施, 更好的发挥监测在垃圾处置中的作用, 实现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垃圾处置,监测体系,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高彦军, 慕素梅, 崔刚, 等.当前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环境保护, 2011 (7) .[1]高彦军, 慕素梅, 崔刚, 等.当前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环境保护, 2011 (7) .

垃圾处置场 篇8

1 餐饮垃圾的现状分析

餐饮垃圾是指人们在饭店、餐厅、学校、单位食堂等处丢弃的剩饭剩菜。由于餐饮垃圾成分复杂, 富含有机物, 水分多, 极易为各种病源微生物及各种携带病源微生物的蝇虫提供适宜的生长繁殖环境。餐饮垃圾中含有丰富的淀粉、纤维素、蛋白质、脂类及无机盐, 利用微生物菌体将其发酵, 制成蛋白饲料通常成为目前政府鼓励的处置方式之一。

但是随着近几年英国疯牛病的爆发, 口蹄疫的蔓延, 以及发生在比利时的二嗯英污染食品事件, 国外研究机构已经发现餐饮垃圾制作动物饲料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 其潜在的危害并不比用垃圾饲料喂养牲畜低。美国、日本等国以及欧盟纷纷出台了多种法律, 禁止餐饮垃圾作为动物饲料, 并由环保部门强制收集处理。目前我国只有少数几个城市开展了对泔水集中收集的调查研究, 已有北京、上海等城市出台了相关法律, 规范城市泔水收集的管理, 大部分城市对于餐饮垃圾的处理还不完善。所以探索一种新的解决方案, 完善解决城市餐饮垃圾问题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2 餐饮垃圾处置方案

2.1 餐饮垃圾处置工艺流程

餐饮垃圾处置工艺流程如图1所示。

2.2 主要工艺流程简述

2.2.1 餐饮垃圾的收集

采用专用密闭货车每天到各餐饮店收集餐饮垃圾 (泔水) , 运到处理地原料存储区待处理。

2.2.2 固液分离

餐饮垃圾经过高速离心机, 将固体和液体分离待用, 液体部分主要为油脂。

2.2.3 干燥

将分离出的固体部分进行干燥, 使其中的水分蒸发。

2.2.4 杀菌消毒

将干燥后的固体部分进行集中杀菌消毒后形成有机肥料。

2.3 不饱和脂肪酸甘油酯处理工艺流程

餐饮垃圾中不饱和脂肪酸甘油酯处理工艺流程如图2所示。

2.4 主要工艺流程简述

2.4.1 脱色罐抽真空

精制油加入脱色罐内后将加料口关闭, 打开真空泵对脱色罐抽真空, 并一直保持罐内负压状态 (罐体内气压为10 kp左右) 。

2.4.2 油料加热

利用导热油炉对脱色罐内的油料进行加热处理, 加热方式为盘管间接加热。将脱色罐内的油料加热至110~115℃, 保持恒温状态3 h。在该过程中, 精制油内的水份及低分子有机物得到充分的蒸发, 产生的废蒸汽经过冷凝处理得到冷凝水, 冷凝水经过污水处理系统深度处理后用于绿化用水。

2.4.3 加白土脱色

维持恒温 (110~115℃) 3 h后, 打开与白土槽的连接阀门, 因脱色罐内为负压状态, 白土被吸入脱色罐内, 待吸入定量白土后, 关闭阀门, 并利用罐内搅拌器将油料和白土搅拌混匀。

2.4.4 高压过滤

油料和白土均匀混合后, 利用油泵将其输送至高压压滤机内进行固液分离。白土主要成份为硅藻土, 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 可吸附油中的有色物质, 同时高压压滤机滤布为耐高压精密滤布, 可将白土及油品中的固体颗粒物过滤。经过白土脱色后的半成品油转入中间储油罐存储。过滤得到的含油白土渣是优质的植物肥料, 可作为副产品出售。

2.4.5 脱味处理

利用油泵将中间储油罐内的半成品油输送至脱味罐内, 并利用导热油炉将半成品油加热至220℃, 保温4 h;保温过程通入少量洁净空气。洁净空气采用微孔导入, 形成的细小气泡对半成品油进行紊流扰动, 利于油内的脂肪酸蒸发, 蒸发的脂肪酸经过二级冷凝塔冷却回收。冷凝过程采用冷冻机冷却。

2.4.6 降温过滤

将脱味罐内脱味后的油送入降温罐, 利用水循环系统进行降温处理, 降温过程采用循环冷却水间接冷却。待油的温度降至20℃后, 其中的蛋白质和饱和高级脂肪酸甘油酯形成固体, 再用压滤机压滤后得到主产品——不饱和高级脂肪酸甘油酯和副产品——动物油脂饲料 (脂肪与蛋白质的混合物) 。

3 结论

该方案依据国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布署, 对餐饮垃圾进行加工处理, 并生产出不包含脂肪酸甘油酯、肥料及油脂饲料原料等衍生产品, 有效地利用了餐饮垃圾中的可用部分, 实现了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 减少了其对环境的污染, 为循环经济及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

该方案对餐饮垃圾的处理过程中, 利用餐饮垃圾生产不饱和脂肪酸甘油酯、肥料及动物油脂饲料原料等产品, 实现了废弃物的循环与回用。对我国的可再生能源生物质能的利用与开发起到积极的作用, 可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满足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需要。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城市餐饮垃圾带来的环境问题不容忽视。利用餐饮垃圾生产不饱和脂肪酸甘油脂是较好的处置方式之一。其主要过程为:脱色罐抽真空、油料加热、加白土脱色、高压过滤、脱味及降温等。该处置方式有效利用了餐饮垃圾中的可用部分, 实现了对餐饮垃圾的资源化利用。

垃圾处置场 篇9

(一) 昆山城乡一体化的背景

科学发展观统领城市建设和管理时期, GDP和摩天大楼不再是衡量城市发展成果的单方面因素。城乡社会管理中枢的健全, 全体居民的幸福额度、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的美化显得越来越重要。城乡一体化发展必然要取代孤岛式的城市化。

昆山所在的苏州市继被国家发改委列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联系点”、全省唯一“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市”之后, 又被农业部批准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 具体承担“城乡发展一体化改革”的试验主题。苏州的城乡一体化改革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走在了全国的前列。昆山也在全市范围内实现了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资源配置、公共服务、就业社保、生态建设、社会管理等八个方面的一体化发展, 搭建起了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清晰框架。政府的一切工作都被纳入到这个框架之内, 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传播。由此, 城乡共同繁荣, 人居质量同步提升, 城乡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 城乡一体化成为新时期昆山最大的品牌和特色。

(二) 昆山生活垃圾处置现状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外来人口的逐渐增多, 昆山市生活垃圾产出量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递增, 2010年产生各类生活垃圾超过44万吨。在2004年之前, 昆山垃圾处理主要靠传统的填埋方式, 这种低端的处理手段不但要占用大量稀缺的土地资源, 而且还会对水土资源造成严重污染, 对生态环境造成难以恢复的破坏。2004年和2009年, 昆山分期投资建设了垃圾焚烧发电厂, 该厂现日处理生活垃圾能力为2050吨, 2011年实现全市生活垃圾“一炉焚烧”以来, 实际日均处理生活垃圾1600吨左右, 能够充分满足全市需求, 为昆山节约土地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并开创了昆山生活垃圾处置模式的新局面。

在昆山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进程中, 应广大农村居民“清洁家园, 美化环境”的诉求, 生活垃圾处置公共服务不断下移。以农村收集为起点, 各镇转运为承接, 市焚烧发电厂处理为终端的生活垃圾城乡一体化三级处置模式基本建立。

二、昆山生活垃圾城乡一体化处置模式的主要内容

(一) 构筑了城乡一体化的垃圾处置设施体系

昆山市垃圾焚烧发电厂由昆山市政府负责管理, 鹿城垃圾发电有限公司负责营运, 选址在巴城镇夏东村后浜小村北侧的原昆山第三垃圾填埋场内。目前日处理生活垃圾能力为2050吨, 能满足全市生活垃圾的处理要求。

昆山市还统筹规划, 分批建设了80个垃圾中转站, 能覆盖到全市各个村。垃圾中转站综合考虑服务区域、转运能力、运输距离、污染控制、配套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设在交通便利, 易安排清运线路的地方。在垃圾产出多的村、镇, 建设运送垃圾能力强的压缩式中转站;在垃圾量相对少的村镇, 建设箱式、拉臂式或地槽式中转站。

每个村建设一个垃圾集中点, 用来集中全村产出的生活垃圾, 衔接镇上的垃圾中转站。各家各户分发一个卫生箱, 用来盛放一天的生活垃圾。在垃圾产出量较大的公共场所或小摊点配备大容量的垃圾桶 (见图1) 。市、镇、村三级统一配置清运车辆和保洁人员, 垃圾转运使用环卫专用车辆, 喷绘统一标志并编号备案, 还安装有GPS监管设备, 对垃圾转运过程进行实时监控。

(二) 形成了城乡一体化的垃圾处置定式流程

在昆山, 城乡生活垃圾每天都要经过居民门前卫生箱—村垃圾收集点—镇垃圾中转站—市垃圾焚烧发电厂这一自下而上的定式流程, 最终被无害化处理 (见图2) 。

每天凌晨四、五点钟, 由村里负责农户垃圾收集工作的保洁员用一辆卫生小拉车走街串巷, 把各家各户门前卫生桶内的垃圾集中运往村级垃圾集中点;街道清扫和河道清理的垃圾统一归入公共的大垃圾桶, 再加上小摊点的垃圾, 都由卫生保洁员专人负责用三轮车收集运送到村垃圾集中点 (见图3) 。

开发区、各镇环卫部门负责本区域内的生活垃圾转运工作, 将各村指定垃圾集中点及镇上的生活垃圾及时运送到垃圾中转站。到达垃圾中转站之后, 再由市环卫管理部门负责将中转站的垃圾转运到鹿城垃圾发电有限公司焚烧发电 (见图4) 。

(三) 实施了城乡一体化垃圾处置长效管理

昆山探索并建立了城乡环境卫生的长效管理机制, 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是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工作的主管部门。由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牵头, 市财政局、环保局、安监局、供电局、物价局、卫生局、爱卫办、开发区、各镇以及昆山鹿城垃圾发电有限公司组成协调机构, 负责生活垃圾焚烧有关事项的协调处理监督工作, 保证垃圾焚烧处理工作的正常开展。生活垃圾的收集、集中工作实行属地管理。收集、集中、转运、焚烧处理费用由镇、市两级财政承担。对垃圾收集、集中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进行奖励, 对违规单位进行处罚。

三、“昆山模式”的现实意义

(一) 改善了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 保障了城乡一体化水平

昆山生活垃圾城乡一体化处置模式改变了城乡二元的卫生状况, 重点改善了农村的环境质量。一方面生活垃圾日产日清, 过去脏、乱、差的面貌不复存在, 减少了水体污染, 有益于居民的身心健康。另一方面还部分村庄以古镇风貌, 提高了当地旅游资源的质量, 吸引了更多的游客, 从而增加了当地居民的收入。

同时, 城市的卫生状况也因此受益, 生态环境是无界的, 它是一个循环往复的闭合系统。事实证明, 过去只管城市不管乡村, 甚至把城市污染转嫁给乡村, 以邻为壑的做法是缺乏远见的。城市处在周边乡村的包围之中, 把污染转嫁到乡村的结果只能是自筑“垃圾围墙”。垃圾问题无可回避, 只有城乡齐抓共管, 才能摆脱捉襟见肘的困境。昆山所在的苏州市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要讲城乡一体化, 生活垃圾的处置问题是第一道关卡。因为我们追求城乡一体化, 就是为了让全体居民享受均等的发展成果, 如果连农村居民最基本的卫生情况都无法保障, 城乡一体化也就无从谈起。

(二) 实现了垃圾处理的资源化, 促进了节约型社会建设

昆山建设垃圾焚烧发电厂不仅可以为严重缺电的华东电网提供一定的电力补充, 还节约了大量煤炭资源, 更重要的是对土地和环境起到了有效的保护作用。原始的垃圾填埋处理方式, 不仅要占用大量耕地, 垃圾中的有害物质还会对土地、地下水及周边环境造成污染。垃圾焚烧发电后, 在土地得到节约、环境得到保护的同时, 垃圾焚烧发电后的废渣也成为人行道路面和草坪用砖的主要生产原料。据统计, 2010年全年昆山投入火力发电的垃圾达近40万吨, 产出电力14708万度, 发电效率为19.2%。2011年前三季度, 鹿城垃圾焚烧发电厂消化生活垃圾27.56万吨, 产出电力13071万度, 垃圾发电效率为21.5%。昆山市通过集运最终将垃圾焚烧处理, 实现了垃圾的变废为宝, 循环利用, 在寸土寸金的今日, 还节约了大量土地资源, 促进了节约型社会的建设。

(三) 探索了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置之路, 为其它地区提供了管理经验

昆山市地处国家率先发展区, 生活垃圾处置模式的探索与创新也走在全国的前列。“昆山模式”不但在环境卫生领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还在相关方面引起了良好的连锁反应, 一方面解决了部分就业问题, 提高了家庭收入;另一方面改善了投资软环境, 提高了投资吸引力;还锻炼了政府公共服务的市场化运作能力, 实践了现代化的管理理念。

城乡一体化发展是破解我国城乡结构问题的关键出路, 其中生活垃圾城乡一体化处置也是必然的趋势, 探索中的“昆山模式”虽然不能直接复制到其它地区, 但可以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昆山的创新思维和管理模式值得其他地区思考和学习。

四、“昆山模式”改进升级的对策建议

在生活垃圾城乡一体化处置方面, 虽然“昆山模式”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城乡居民尤其是农村居民, 受制于长期以来的生活习惯, 环境意识淡薄。在污染没有直接损害其自身经济利益和身体健康的前提下, 他们保护环境的愿望并不迫切, 致使环境保护的有效参与群众明显不足;垃圾处理能力不断增强, 但是前端减量化工作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无论是垃圾填埋或是焚烧, 都会产生一定的二次污染。只有从源头控制垃圾的产生量, 才能真正减少后端垃圾处置造成的污染。所以“昆山模式”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应该在取得成绩的基础上针对问题进一步改进创新。

(一) 进一步教化“模式”实施主体

昆山城乡全体居民是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置模式的实施主体, 他们的环境知识多寡和环境意识强弱最终决定“模式”的实施水平。首先政府要相信大部分居民尤其是农村居民是可以被教化的, 他们对正确的生活垃圾处置方式是持支持态度的。只要管理者利用易于接受的方式, 对其进行系统、细致的教育, 加强倡导和宣传, 他们终归能够养成良好的环境卫生习惯, 自觉承担起环境管理的义务。政府应常抓不懈, 通过发送传单、媒体宣传、网络传播、在垃圾桶旁安装语音提示装置等多种手段进行宣传教育;分层、分级、分阶段地培训一大批社区工作者, 由他们和志愿者一起, 将垃圾分类工作的重要性和正确方法落实到每家每户;要重抓儿童环境意识教育, 让环境保护的意识占领下一代思想阵地。

(二) 垃圾分类走向处置流程最前端

提到垃圾分类, 日本是值得学习的榜样, 他们有着一套系统化、制度化的垃圾分类回收体系。其对生活垃圾的分类几乎到了苛刻的地步, 生活垃圾一般先分为可燃、不可燃、大型垃圾、其他类垃圾和电子类垃圾等类型, 大类下再分小类。居民按照环境科下发的“垃圾回收日历”的具体要求, 将家中生活垃圾分类完毕, 这个“日历”约定某个星期的某一天专门回收某种类别的垃圾, 居民对此一目了然。如果规定本地区某天回收电子垃圾。当天居民就绝对不能扔其它种类的垃圾。垃圾公司准时上门, 高效回收。

垃圾分类是前端减量化处理的最有效办法, 通过建立完备的分类回收体系, 不但能够减少垃圾的产生量, 而且会切实降低垃圾焚烧的危害。昆山市应该尽快把垃圾分类纳入到城乡一体化处置流程之内, 作为垃圾处置流程的最前端, 以“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取代现行的“村集—镇运—市处理”。

(三) 制定生活垃圾增量削减目标

为了实现生活垃圾前端减量化, 昆山还应积极响应低碳生活、绿色生活号召, 率先制定生活垃圾增量削减目标, 并将削减目标纳入到生活垃圾处置专项规划之内。从现状情况来看, 昆山的经济还在快速发展, 外来人口还在大幅增加, 生活垃圾绝对产生量近期不可能减少, 但是可以先从垃圾产出增量的控制着手, 制定年度增量控制目标和长远削减目标, 并由环保部门负责对削减信息进行公布, 接受居民监督, 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

五、借鉴“昆山模式”需注意的问题

“一体化”是未来我国城乡生活垃圾处置模式的发展方向, “昆山模式”必将对我国其他地区的环境卫生公共服务起到一定的引领作用, 对其它地区的借鉴意义甚远, 但是在借鉴的过程中, 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 垃圾终端处理方式要因地制宜

昆山生活垃圾城乡一体化处置模式是在全面分析市情市力的基础上做出的选择。其他地区具体选择何种终端处理方式, 是焚烧、填埋还是堆肥, 或者综合运用, 则必须要因地制宜。

焚烧发电方式必须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支撑。昆山是我国百强县之首, 201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00.28亿元, 成为国内首个GDP总量超过2000亿元的县级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7645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923元, 强大的经济实力为各项公共服务的展开提供了支持性条件。昆山城乡生活垃圾处置费用由市、镇两级财政承担。垃圾焚烧发电厂一期建设投入2.7亿元, 二期扩建投入3亿元;垃圾中转站建设先后投入2000多万;村垃圾收集点建设和人车配套安排投入也不容小视, 垃圾处理费用为76元/吨, 其中市政府承担80%, 镇政府承担20%;据了解, 大部分镇每年的卫生费用超过500万, 最多的超过1000万。

因此, 其它城市应根据区域的背景条件, 在遵循经济可行性的基础上, 选择合适的生活垃圾处理方式, 并分析与所选处理方式配套的管理模式, 最终形成适合本地区的生活垃圾城乡一体化处置模式。

(二) 借鉴“一体化”的理念和流程安排

昆山生活垃圾处置模式是在城乡一体化的背景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框架下形成的, 此模式着眼于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 贯彻落实统筹兼顾的可持续发展观;编制了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垃圾处置规划;合理布局, 构筑了城乡一体化的垃圾集运设施体系;出台规范性文件、明确责任义务与监督惩罚, 实现垃圾处置的长效管理。其他地区对“昆山模式”的借鉴重在学习其“一体化”的先进理念, 并把这一理念贯彻到具体操作流程和后续管理之中, 还要使流程安排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 真正做到城乡一体化规范管理和服务, 而在具体操作方面则不需要照抄照搬, 必须因地制宜。

(三) 慎建垃圾焚烧厂

统一布局:在借鉴的过程中, 要把“昆山模式”放到一个更大的范围内去发现问题。到“十一五”期末, 昆山所在的苏州市市域范围内共建设了六座垃圾焚烧发电厂, 这六座焚烧厂都是各县级市和苏州市区在自己的行政辖区范围内单独论证的结果。由于缺少苏州市域范围内的垃圾焚烧厂建设规划, 造成服务区叠合和资源浪费。所以, 其他地区在建设垃圾焚烧发电厂的过程中, 一定要在更大的范围内分析论证, 统一布局, 避免重复建设。

长远考虑:到“十一五”期末, 全国共有约133座垃圾焚烧发电厂, “十二五”期末将超过300座。垃圾分类和垃圾削减应该是垃圾焚烧厂建设的前置条件。现如今, 我国众多城市在这个条件几乎完全不具备的情况下, 盲目建设大量的垃圾焚烧发电厂, 一旦将来开展垃圾减量化, 生活垃圾无法“喂饱”垃圾焚烧炉, 焚烧能力就会大量过剩, 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各地应该考虑长远, 慎建垃圾焚烧发电厂。

六、结语

昆山是我国百强县之首, 在《福布斯》发布的中国大陆最佳县级市排名中, 连续两届蝉联第一;其人居环境水平也被高度认可, 荣获“联合国人居奖”。昆山的建设和管理吸引着诸多城市建设者、管理者和研究者的瞩目。因此, 对其一些超前管理经验的推介也便有了必要和意义。

昆山对城乡生活垃圾处置模式的探索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构筑了与市情市力相符合的“昆山模式”, 在解决本市城乡环境卫生问题的同时也为其它地区的管理提供了一定的经验借鉴, 但“昆山模式”还存在着有效参与群众不足和前端减量化有待加强等缺陷, 需要通过引导公众参与、做好垃圾分类处理和制定生活垃圾增量削减目标等措施来弥补, 以实现“昆山模式”的改进升级。同时, 其它地区在借鉴“昆山模式”的过程中也应该充分结合地方实际, 因地制宜、有所取舍。有条件建设垃圾焚烧发电厂的地区一定要做到统一布局、长远考虑、优化资源配置。

参考文献

[1]陆晓华.昆山生活垃圾"一炉焚烧"[N].苏州日报, 2011-8-10.

[2]生活垃圾转运站技术规范 (CJJ47-2006) [S], 2006.

[3]昆山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暂行办法[Z].昆山市城市管理执法局, 2006.

[4]昆山垃圾发电效率进一步提高.昆山统计信息公众网, 2011-10-24.

[5]马军.走出垃圾焚烧厂选址的困局[N].评论周刊, 2009-11-29 (TM01) .

[6]王子彦, 丁旭.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的问题及对策——对日本城市垃圾分类经验的借鉴[J].生态经济, 2009 (1) .

[7]徐永红.浅谈日本的垃圾处理[J].科技信息, 2011 (3) .

[8]昆山统计年鉴, 2011.

[9]刘永德, 何品晶, 邵立明, 等.太湖地区农村生活垃圾管理模式与处理技术方式探讨[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5, 24 (6) .

垃圾处置场 篇10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城市人口不断增加, 因此作为城市公害的生活垃圾产生量与日剧增, 直接造成了现在各地垃圾围城的局面。而这些垃圾由于种类繁多, 分类处理不易, 长期以来并没有得到良好的处置。

以致如今, 垃圾围城已成为困扰城市发展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 到底每年产生了多少生活垃圾呢?

有数据显示, 在过去的5年, 我国的生活垃圾正以每年6%的速度增加, 2013年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日处理规模已达44万吨/天。其中, 广州一地每天的生活垃圾产量就达到了1.2万吨。如此算来, 我国每年产生的生活垃圾应有十多亿吨之巨。

并且,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 尤其是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医药化工技术等技术的发展, 导致产生了许多的危险废弃物, 而这些废弃物处理起来极易出现二次、重度污染, 处理起来十分困难。

因此, 如何消除危险废物和城市生活垃圾的污染, 实现其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 已成为我国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对于生活垃圾和工业废弃物的处理, 目前, 我国主流方式仍然是填埋、焚烧、堆肥居多, 其中填埋的废弃物超过七成。但这些处理手段其实并不科学, 拥有许多的弊端。

填埋、堆肥都需要占用较多的土地面积, 与当下我国的土地资源日趋紧张的局势冲突。同时, 还会造成二次污染, 造成土壤污染、地下水污染等。

焚烧, 虽然土地使用较少, 但对于大气的污染则十分严重, 因为许多工业废弃物和一些生活垃圾含有大量有毒物质。

其实, 生活垃圾、工业废弃物其实也是一种资源, 处理得好, 也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和科技的进步, 垃圾资源化处理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与填埋、堆肥仅能产生沼气、肥料等产品相比, 在焚烧方式上更进了一步。即利用垃圾焚烧产生的热能用于发电等用途, 将生活垃圾作为产生热能的燃料处置, 在用于工业生产的同时处理掉生活垃圾, 这类技术被称为协同处置技术。

与将生活垃圾、工业废弃物填埋、堆肥、简单焚烧相比, 协同处置技术明显进步很多。一是生活垃圾、工业废弃物长久的处理经验来看, 学界广泛达成共识, 消除垃圾二次污染的最佳方式是高温焚烧;二是协同处置技术更加符合垃圾资源化处理。

因此, 从垃圾填埋到协同处置技术, 也逐渐代表了生活垃圾处理产业发展的主流方向。不少具备高温窑炉的诸如水泥、钢铁等行业, 开始试水生活垃圾、工业废弃物等垃圾处理领域。不过由于种种原因, 这类技术在我国还有待进一步推广。

日前, 为促进协同处置工作, 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和国家能源局等七部门联合发出《关于促进生产过程协同资源化处理城市及产业废弃物工作的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

《意见》指出, 将在水泥、电力、钢铁等行业培育一批协同处理废弃物的示范企业, 在有废弃物处理需求的城市建成60个左右协同资源化处理废弃物示范项目。并引导相关科研机构研发适合我国国情的成套技术装备。同时, 建立健全针对不同固体废弃物协同处理的技术规范和标准体系, 保障协同处理过程的环境安全;完善废弃物的交易市场、监管体系和激励政策, 逐步形成适合国情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

具体而言, 就是在水泥行业中, 推进利用现有水泥窑协同处理危险废物、污水处理厂污泥、垃圾焚烧飞灰等, 利用现有水泥窑协同处理生活垃圾的项目开展试点;在电力行业中, 推进现有火电厂协同资源化处理污水处理厂污泥, 开发应用污泥干化、储运和电站锅炉煤炭与干化污泥或垃圾衍生燃料高效环保混烧等的成套技术和工艺;在钢铁行业中, 推进钢铁企业消纳铬渣等危险废物, 突破这类废弃物消纳利用的技术途径。

七大部委的发文, 表示协同处置垃圾技术上升到了国家高度, 这对于推进协同处置技术作用巨大。

事实上, 对于生活垃圾、工业废弃物的处理, 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最佳处理方式。

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兴起于上个世纪70年代, 当时主要集中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我国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从事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的研究, 包括华新水泥、海螺水泥、金隅股份、中材集团等国内大型水泥企业都展开了各自的研究。经过了近20年的研究、推广, 特别是2007年后, 水泥窑协同处置废弃物项目在部分地区建成投产后, 该技术在废弃物处理上的优越性已经获得了广泛的认可。

在处理城市生活垃圾、市政污泥、工业废弃物上, 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拥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水泥窑在生产水泥时, 窑内温度最高可达1400~1600摄氏度, 完全可以消纳处理一切废弃物, 并且不会产生二次污染。特别是在处置一些高危废弃物, 比如过期农药、电子产品等, 同样不会产生再度污染, 也不会排放出二噁英等有害气体。

并且, 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是真正实现了废弃物资源再利用, 即将废弃物转变为生产水泥的原料和燃料。有数据表明, 一条日处理300吨生活垃圾的水泥生产线, 每天产生的炉灰还不到20吨, 而将这些炉灰作为添加物掺杂到水泥熟料之中, 相对于水泥之中10%的添加物, 根本不会对水泥质量产生任何影响。也就是说生活垃圾、工业废弃物在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中可以得到几乎100%的回收利用, 既是水泥生产的燃料也是水泥生产的原材料。

那么这样一种优秀的生活垃圾和工业废弃物处置技术, 它的成本又是如何呢?

相对与其它处理方式, 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不需另建处理厂, 对于土地的需求极少。笔者查阅资料获知, 目前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的处理成本约为40元/吨, 远低于同类技术垃圾发电120元/吨的成本;甚至低于填埋60元/吨的成本。因此, 一旦开展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项目, 实际上可有效减轻各级政府的垃圾处置负担。

并且, 生活垃圾和工业废弃物作为替代能源 (及物料) , 加入水泥生产过程中, 实际上也为水泥厂降低了成本, 提高了收益。有研究表明, 水泥厂利用垃圾焚烧的热能利用率比垃圾焚烧发电至少高出50%以上, 投资水泥厂处理城市生活垃圾比投资垃圾发电厂年产值高出7.7倍。

因此, 无论怎么看, 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和工业废弃物, 多赢的模式, 经济、社会、环保效益并存。

而目前在我国, 一些大型的水泥企业集团, 如华新水泥、中材集团、金隅水泥、海螺水泥等已经开展了广泛的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垃圾技术研究, 并且目前已经有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市政污泥项目建成运营。资料显示, 目前我国在建、拟建的水泥窑协同处置垃圾项目约有130余项, 投资规模达55亿元, 涉及水泥企业生活垃圾、市政污泥及其他废弃物的处置, 年总处置能力达1000万吨。从各家的信息来看, 这些项目都受到了好评, 并已经有不俗的效益进账。

不过, 即便是这样, 目前我国水泥窑处置废弃物的总体规模仍然相对较小, 尚未充分发挥水泥工业协同处置垃圾的潜力。据了解, 我国目前有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1600多条, 而协同处置项目恐怕还远没有达到100个, 还有许多的资源没有得到利用。

然而, 由于种种利益的纠缠, 近年来虽然水泥窑协同处置垃圾技术发展迅速, 但远未成为主流垃圾处理方式。并且水泥窑协同处置项目也没有得到相应的待遇, 与垃圾发电等拥有高额补贴不同, 水泥厂什么也没有, 这直接挫伤一部分水泥企业的积极性, 阻碍了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项目进一步的推广。

如今, 环保问题已经越来越为社会公众所关注, 垃圾围城与大气污染一样, 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诟病, 谁也不愿意生活在一个遍布垃圾的环境中, 解决垃圾围城问题已成了各级政府的当务之急。

与此同时, 不少专家和社会人士也都纷纷进言, 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乃是破解垃圾围城的首善之选, 是实现废弃物资源化的最佳方式。

上一篇:西方文论下一篇:船舶涂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