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劳动

2024-10-01

技能劳动(精选12篇)

技能劳动 篇1

良好的劳动习惯不仅影响着劳动的速度, 也影响着劳动质量, 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是劳技课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如何在劳技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呢?笔者谈谈从事劳技课教学几点做法与体会。

一、严格要求, 培养学生规范操作、认真细致的劳动习惯

1. 要让学生形成劳技意识。

通过各种途径来帮助学生体会劳技课和劳技重要性和必要性。我给学生讲古时候小寺庙里的小和尚学剃头的故事, 那个小和尚每次练习完总是将刀往各瓜上一插, 最后习惯成自然, 把头当冬瓜, 犯下杀人之罪, 以反例说明不良习惯。我还让学生搜集因为没有良好的劳动习惯, 害人害己的真实事例, 请有过程经验教训的学生现身说法, 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的重要性。

2. 要教会学生正确地使用劳动工具。

当前家用电器已十分普及, 初中生必须具备一些起码的家电常识。但与电打交道是一件十分危险的事情, 在教《电动工具》的一课中, 就必须让学生正确掌握一些常见电工工具的性能和使用方法。在学习钳子的使用时, 我让学生对教材, 认识钳工, 钳刀等各个部位, 根据平时的经验说说各部分的用途, 然后动手剪一剪铁丝, 用铁丝弯一弯图形, 使学生对钳子各部分的功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同时还让学生上台演示生活中的一些工具的使用方法, 让学生判断对错并说明原因, 这样学生不仅知其然, 而且知其所以然, 从中认识到, “把钳子当锤子”, 会缩短钳子的使用寿命, 且容易使手柄处的橡胶部分受到损坏, 造成漏电威胁人的生命安全。

3. 教会学生掌握保管常识。

弄清工具盒材料的正确存放、保管方法。例如, 要让学生懂及电源线、有绝缘部分的电工工具要避免与锐器存放在一起, 以免损伤绝缘部分, 小零件之类最好用小盒或玻璃瓶分类存放, 并要做到分类有序。在平时教学中还要注意观察学生使用工具和其它劳技课动手拿工具时注意其方法和要领, 及时指正, 或让学生之间相互提醒, 开展“评选安全生产小能手”“劳技操作比赛”等活动, 使学生逐渐养成操作规范、认真细致的劳动习惯。

二、注重引导, 培养学生合理安排劳动程序的习惯

1. 要让学生学会统筹安排, 巧妙掌握技巧。实践证明

统筹安排熟能生巧是提高效率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在劳动前让学生开展讨论:完成这次劳动, 在时间上怎样安排最省时, 最合理?按什么样的流程进行操作才能避免窝工?这次劳动中难度最大的环节是什么?长期这样训练, 就能让学生养成从“小”处着手节省时间的好习惯, 比如, 要使用电烙铁在进行其他工作的时候提前两三分钟把电烙铁插上, 利用等待的两三分钟时间去做其他的事情, 如果劳动的过程比较复杂, 先让学生列一个统筹安排流程表, 把时间安排, 劳动过程按顺序列出表, 争取每次劳动前都让学生对安排做到的心中有数, 杂而不乱。

2. 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劳动离不开协作。分小组就是一种较好的合作形式。为了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锻炼, 我在安排学习小组时, 注意各个别层次学生的搭配, 让学生学会遇到困难善于发挥集体的智慧, 养成尊重和听取别人的意见, 学生与别人团结协作的好习惯。

3. 传授方法, 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热爱创造的劳动习惯。

在劳技教学中, 如果只把劳技当作一种简单的体力劳动, 让学生机械地模仿, 重复, 天长日久, 就会使学生懒于思考疏于创造, 这样的学生将来也只能是一个傀儡式的平庸劳动者, 我们的下一代将难以在竞争激烈的世界舞台上站稳脚跟。在劳技课教学中我们必须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 鼓励学生思考, 去发明、去创造。

因此, 在教学中我注意创设问题情境, 教会学生如何在劳动中和生活中去寻找发明的创造的课题, 产生发明创造的灵感。例如, 在使用电工工具时, 让学生讨论如何让插头在使用起来更加安全。有的学生提出把插头的金属部分隐藏起来, 让人在插插头时不接触到。还有的学生提出最好在插座插孔周围安上一个凸起的防护罩头。最后学生把这两个想法结合起来, 创造了一个改良的防触电安全插头。学生完成这个作品后, 我引导学生总结:在生活中, 我们所使用的许多用品总会有这样或那样不如意的地方, 如何克服这些“不如意”, 就是创造发明的发明点。

总之, 洒下花籽, 将收获鲜花;播下种子, 将收获粮食;播种良好的习惯, 我们将收获效率与质量, 收获高素质的劳动者。

摘要:良好的劳动习惯不仅影响着劳动的速度, 也影响着劳动质量。培养中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是劳动技能课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

关键词:劳技教学,学生劳动,习惯培养

技能劳动 篇2

比赛开始了,首先进行削苹果比赛。老师选了几个人参加比赛,每个选手脸上才都露出一丝得意而又不乏紧张的神情。老师宣布比赛开始,他们就飞快地开始削苹果,不一会许文硕削完了,老师说:“许文硕得了第一名”。我可真羡慕许文硕。

第二项比赛是摘菜。我开始小心翼翼地摘着细细的嫩嫩的香菜,心里很紧张。不一会儿,许多同学都摘完了,我心想,我怎么摘的这么慢呀?很快我也完成了任务,虽然没得第一,但是努力了,下次一定争取第一名。

苦练劳动服务技能 先就业再创业 篇3

掌握好业务技能是开业创业的基本条件

微型项目的创业从根本上讲还应归于经验型创业,与它对应的就是靠知识来创业。与后者相比,经验型创业要求我们的开业创业者要尽可能做自己能做的。诚然,熟悉业务和业务操作能力对于所有的创业者都是非常重要的创业元素,但对于微型项目,尤其是低资本金的创业者,业务的熟悉与否和是否具备相关的劳动技能更是生死攸关的因素。简单地讲,掌握好业务技能,这里主要就是劳动服务技能,是低资本金开业创业的基本条件。

举个例子:有3个人,一个有钱(资金),一个有房子(商址),一个有手艺(业务技能),在单独创业中哪个人更有优势?我们认为,有手艺的人更有优势,因为微型项目的创业者更多的是在业务经营这一个层面,业务经营对于技能的要求远甚于对资金和营业场地的要求。创业者需要时时面对消费者的直接需求,一个有手艺的人在整个业务经营过程中贯穿始终。一旦开业,资金和商址对于业务的支持虽然必不可少,但归根结底还是依赖于业务技能的生成效果。一个进了面馆的人最在意的是面食的口味,一个想配钥匙的人最关心的是配好的钥匙能否使用……这些显然都必须靠手艺支撑。如果考虑到三者中手艺与人的统一属性,我们必须承认,一个有手艺的人是最容易创业并且相对容易取得成功。

上述内容说明,与其他行业和某些项目对技术层面的要求不同,微型项目创业强调技能,有一个突出的内容,那就是创业者对于劳动服务技能的掌握。微型项目以服务业为主,很多项目都得全天候伺候着,5000元资金开业意味着不可能人手充足,这就得要求开业者自己能独当一面,拥有过硬的劳动服务技能。

创业者应当树立先就业后创业的观念

我们还希望在这个领域靠低资本金起步的创业者首先是一名相关行业的从业者。有的人或许会说,我不是从业者,没有相关的就业经验,也可以去培训机构学习相关技能,这行不行?我们一般会这样回答:不是不行,而是不大可能。对于大部分的低资本金开业者,资金的缺乏和生存的压力决定了创业者没有充裕的资金操作空间,自身对于业务的一知半解无法通过外援(聘用专业人员)来解决,开业初期只能是靠自己,而通过就业熟悉业务、培养劳动技能乃至了解相关市场无疑是一条捷径。此外,这个领域的创业者的身份和自身条件注定了不适合靠培训来解决上述问题。或许,在短时间你能学会一两门手艺,但这仅仅够你做事(就业),而对于创业而言,市场前景预期、成本控制、内部管理等等都是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靠简单的培训不可能解决。

我们建议低资本金的微型项目创业者先就业再创业,还有一个考虑,那就是这些项目本身的特点非常适合从业人员实现创业梦想。正如前面所讲,一个项目的运作有很多方面要兼顾,我们的就业者能不能尽可能多地掌握它们,对于创业成功与否非常重要。微型项目的特点恰恰是以有效的功能需求为原则,也就是能省则省,能简则简。一些在大型项目经营中的高深理论和复杂操作在这里被无限地浓缩,像市场预期、选址、成本核算这些方面都能通过体验式的观察思考做出比较准确的判断。因此,我们认为有志于微型项目的开业创业人士应先就业再创业,苦练劳动服务技能。退一步考虑,如果一个人连就业的能力和勇气都没有,凭什么让人相信你能成功创业呢?

充分利用政府资源和优惠政策

前面我强调了劳动服务技能的重要性,这是第一位的要素,但是对于低资本金的创业者还是必须充分考虑资金问题。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回报是低资本金创业者的一大难题。要解决这个问题,除了成本控制和努力创收外,尽量争取政府资源和优惠政策也是一个重要途径。从表面上看,我们或许难以将政府资源和政策优惠与资金直接挂钩,但仔细分析则不难得出结论 不论是政府免费提供的政策指导、培训,还是廉价场地、税收优惠乃至担保贷款,所有的资源和优惠最终都落到了一个点上,那就是为创业者节约成本,缓解时间和资金压力。

具体到5000元资本金开业者而言,大部分都应当是符合鼓励个人自主创业的扶持政策的,这样如果申请成立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开业者就能获得相当多的优惠政策。以一家家政服务社为例,其开业者能获得的优惠就有:

(1)减免税费。在开业3年内免缴营业税、所得税等地方性税收,并免缴社会保险以外的行政事业性收费。你可以将其看成是成本的降低,也可以当作是额外的营业收益,在开业初期能降低对流动资金的要求。

(2)免费培训。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的业主可以参加政府补贴的开业(创业)培训,从业人员可以参加政府补贴的技能培训。开业者从相关培训中得到的间接利益就不说了,光是培训免费这一项就省下了不少钱,对于低资本金开业者这无疑是雪中送炭。

(3)从业风险综合保险。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从业人员可参加从业风险综合保险,在工作过程中造成第三者人身伤害、财物损失或自身伤害的,可申请保险理赔。保险费为每年30元,最高理赔金额为10万元。

(4)免费服务。政府通过购买开业服务成果,鼓励开业服务机构为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提供发票申领、代办保险等免费服务。即使不考虑部分开业者在这些方面的能力欠缺,这一部分的服务也切实分担了开业者的部分经营事务,为开业者集中精力处理业务提供了保障,而由此产生的效益显而易见。

除了这些,社会保险缴费优惠、贷款担保、从业风险综合保险等方面的政策也都为开业者提供了很多帮助。

智障儿童的劳动技能教育 篇4

一、劳动技能教育对智障儿童的重要性

当今智障儿童教育的基本目标和首要任务是:尽早对智障儿童进行教育干预, 挖掘和利用智障儿童的智能潜力提高他们的学习、生活、劳动和社会适应能力, 并尽可能地发展、培养其积极的个性品质, 从而使其今后能够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和合格自尊的公民。劳动技能教育是特殊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特殊教育中是劳动技能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总称, 智障儿童劳动技能课是对智障儿童进行劳动教育和劳动技能训练的一门课程。智障儿童活动的基本内容和形式就是劳动和生活, 智障儿童心理成长和社会化过程中面临的重要一环就是学会劳动和生活。另外, 劳动和生活的教育和训练过程, 对智障儿童的认知、情感、自我控制、情绪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证明, 在整个劳动活动过程中, 不仅可以提高智障儿童对劳动和生活的适应能力, 而且对其形成积极的劳动态度和乐观的生活态度, 丰富其生活的知识经验, 促进其积极人格的发展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通过劳动技能教育, 不仅可以培养智障儿童的劳动观点、劳动态度, 进行劳动技能训练以提高他们适应家庭、社会生活的能力之外, 还有助于矫正和补偿他们的身心缺陷, 发展健康的个性品质, 促进智障儿童的全面发展。

二、劳动技能教育的实施

智障儿童多是大脑受损害且智力发展有障碍的儿童, 其智力水平比同龄人要低, 发展速度也较缓慢, 通常会伴有适应行为方面的障碍。这些儿童多数不会洗衣做饭、乘车购物、害怕与人交往、甚至连简单的生活都无法自理, 如叠被、穿衣、吃饭、拧瓶盖等。这些现状不仅阻碍了其与人的正常交往, 还影响了其自身的生活和学习。如何通过劳动技能教育, 让这些智障儿童健康成长, 并在将来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 是对智障儿童进行劳动技能教育的重要意义之一。

1. 树立自信心。

大部分智障儿童由于智力低下, 产生心理自卑, 在生活中也会以失败的心理对待面前的任务。我们常常听到他们说“我不会做”或“我做不来”, 这些都是缺乏自信的表现。面对智障儿童, 我们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帮助他们克服自卑感, 使之逐步树立自信心, 信心来自于懂得如何做事情。这将是一个良性循环, 有信心才敢去做, 做好了, 成就感和满足感又会带来更多的信心。在开展劳动技能教育之前, 要根据不同智障儿童的特点, 让家长寻找生活中不被他们发现的劳动方面的成功事例。例如, 有的智障儿童在不经意间模仿家长拿筷子, 或是端了碗, 穿了衣服, 扫了地等, 而经过这样重复的模仿, 他或许已经能够独自熟练地完成这些事情了, 但家长还没有发现, 也有可能发现但没有重视, 因此, 智障儿童本来具有的模仿积极性也被挫伤了。因此, 家长对智障儿童各方面点点滴滴的劳动成功事例, 一定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这样智障儿童会为自己能独立完成力所能及的劳动任务而感到高兴和满足, 自信心也就自然地树立起来了。

2. 激发兴趣。

兴趣是开启学习大门的钥匙, 而智障儿童通常没有自主学习动机。提高其学习动机, 激发智障儿童的学习兴趣, 不仅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还是劳动技能教育取得成功的关键。智障儿童的自我服务技能发展缓慢, 在家里, 父母包办是常有的事, 形成了他们的懒惰心理, 进入学校后, 大多数儿童都缺乏必要的生活技能, 不会穿鞋、不会系鞋带、不会系纽扣等。在激发智障儿童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时, 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采取物质奖励、语言表扬的方式, 这不仅激发了智障儿童的劳动积极性, 还激发了他们的劳动兴趣, 使其想参与劳动。另外,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也是一条有效途径。培智学校可以组织多样的活动, 比如, 可以组织“我是小管家”的活动, 让智障儿童在稍有竞争的环境下积极进行比赛形式的劳动教育, 大家可以做一些如扫地、擦桌、擦窗户等家务劳动, 最终组织活动的教师可以对表现好的智障儿童进行表扬或物质奖励。也可以带领智障儿童组织“小小野炊家”的活动, 锻炼其烧饭的能力。活动多种多样, 重在激发智障儿童的兴趣, 提高参与程度, 最终达成教育的目的。

3. 因材施教, 个别化教育。

智障儿童是个体差异极大的群体, 他们不仅与正常的同龄儿童存在差异, 就是智障儿童之间也存在很多差异, 有的沉默寡言, 有的多动烦躁, 有的消极被动, 有的兴奋无法自控等, 近些年特殊儿童教育一直提倡个别化教育, 针对不同的智障儿童实施不同的教育计划、方法。在劳动技能教育中一样要因材施教, 进行个别化教育。特殊教育工作者要认真分析每个智障儿童性格上、心理上的缺陷, 正确把握分寸, 因材施教, 千万不要千篇一律地教条式地施教。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根据智障儿童各自的特点, 进行分层教学, 布置他们完成力所能及的劳动任务。交代清楚劳动任务后, 教师要进行具体示范, 使其了解什么需要做、如何做。让智障儿童听明白再做, 这样成功几率就大, 成功了就会带来愉悦的感情,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方式应该遵循直观性教学的原则, 生活劳动技能是指合理运用身体各部分进行劳动的能力, 也是非常直观的动作。因此, 在劳动技能训练时, 必须坚持做好示范。而针对智障儿童感知、记忆、思维能力较差的特点, 需要运用小步子、多循环的方法让他们较好地掌握生活劳动技能。最后, 在进行劳动技能训练时, 一定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4. 家庭学校相互配合。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 父母对于智障儿童的教育更为重要, 智障儿童的家长更应积极参加生活劳动技能训练的活动。家长在面对智障儿童时, 有些怀着内疚的感情, 有些则无法接受事实, 整天唉声叹气, 还有些家长对智障儿童一肚子怨气, 有些家长觉得亏欠了孩子, 整天忙于工作赚钱, 希望通过钱弥补智障儿童, 把所有的教育都推给了学校。家长的这些心态都是不健康的, 智障儿童的家长的心情可以理解, 但智障儿童更需要家长的关爱和支持。这种关爱不是宠爱、溺爱, 也不是在生活上大包大揽、不闻不问。要正确鼓励智障儿童自己处理力所能及的事情, 俗话说:“勤能补拙”。家庭是智障儿童生活的主要场所, 没有了这个特定的环境, 就谈不上生活劳动能力的形成, 那么劳动技能课堂教学也只能是一纸空文。首先, 家长要有信心, 有的家长课后训练孩子失败后, 就很难坚持下去, 或是不知如何引导、激发孩子实践、训练。这时, 培智学校和教师的配合是关键。教师应给予家长指导和支持, 必要时如有条件, 可以给予家长心理疏导。通过这种家校联系, 学校可以给予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指导儿童参与劳动的一些指导或建议, 并加以辅导和训练。特殊学校可以把课后作业安排为在家中实践学校学到的生活技能, 而家长要做好记录, 学校再根据反馈, 针对每个智障儿童进行表扬和鼓励。家庭和学校的相互配合是智障儿童劳动技能教育成功的关键。

劳动技能训练可以促进智障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 不仅可以使他们扩大和加深对某些食物的认识和理解, 还可以促进他们的感知协调能力的发展, 另外, 还可以增强其记忆力、理解力、想象力、自信心。实践证明, 通过劳动技能的训练, 智障儿童的劳动技能得到了发展, 缺陷得到了补偿, 与人相处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语言能力得到了发展, 能够更好地与人交往, 为将来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做好了准备。

智障儿童的教育是一项艰苦的工作, 智障儿童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掌握最基本的生活劳动技能, 将来能在社会上自食其力。对智障儿童进行劳动技能教育的最终目标是通过系统而科学的教学方法, 训练指导智障儿童掌握基本的生活劳动技能, 使其最终能适应社会生活, 成为残而不废的、能自立社会的有用人才。

摘要:劳动能力的培养对于智障儿童有效融入社会非常重要和关键。智障儿童接受的以适应生活为中心的劳动技能教育, 对其思想品德的形成和智力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对智障儿童进行劳动技能教育, 可以使他们自理自立、自信自强, 更好地适应家庭和社会, 并终生受益。

关键词:智障儿童,劳动技能教育,教育方法

参考文献

[1]方俊明.特殊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11.

[3]徐娥.弱智儿童素质教育与课程设置的思考.现代特殊教育, 2000, 1:35-36.

劳动技能大赛作文 篇5

各班队员注意,比赛即将开始,预备!开始!!”广播的声音传到市民的耳里,这是什么比赛呢?哦,经过小记者们的询问,原来是我省福州市鼓楼区钱塘小学屏北分校在20xx年4月27日下午2:15分左右开展了一场三四五六年段的劳动技能大赛。比赛开始了!到处都弥漫着一股紧张的气息,尽管如此,屏北的学子们并没有为此而松懈、紧张,而是心无旁骛地做着更好利于自己班的动作着:先是由四个班的女生先站上来“打头”——四个班的第一支队伍开始比赛。各项规则都是精准到四个班必须是24个女生参赛,书的大小、重量都相同,甚至连厚度都是精准到毫米都不相差。你瞧!为了创办一个公平公正的比赛,屏北小学校方可是费了不少心思!女生们用着自己芊芊玉手抱起一叠叠重如泰山的书本,脸上不断地留下一颗又一颗留下,大家都汗流浃背,尽管如此,依旧有始有终地完成这场比赛。

“老师加油!老师加油!”听!孩子们正在撕心裂肺地嘶吼着为老师们加油打气。看!老师家长们分为两组,每组三次,只见老师把扁担往脖颈一放,就开始奔跑了!轻巧的绕过了一些列障碍,并登上了由椅子搭起的阶梯。在此时,利益或许不在第一位,而团结是在市民们心中第一位!

技能劳动 篇6

【关键词】职业技能培训;劳动者素质;和谐劳动关系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意见》要求,切实保障职工……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加强对职工的职业技能培训,鼓励职工参加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提高职工文化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意见》中也要求,“积极开展对所联系群众的知识技能培训,促进能力素质提高。”

一、“职业技能培训”:为提高劳动者素质,发展劳动者权益奠定基础

(一)“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了劳动者素质,为保障和发展劳动者权益奠定了基础。劳动者要有效地维护、保障、发展自身权益,不在于恩赐,而在于自身,在于自身素质。人力资本权威舒尔茨说,“既无技术又无知识的人是完全无依无靠的人。”劳动者要维护自己的权益,最根本的是提高自己的素质,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接受教育、培训。没有接受过教育而投入经济活动的劳动力仅是自然人力,而经过教育的劳动力才是人力资本。教育包括两方面,其一,社会科学知识,特别是劳动法律方面知识。使其能掌握认识、分析社会及自身的科学方法,能对社会及自身有全面、科学的认识,拥有维护自身的法律知识,能依法维护自身。其二,职业技能知识。使其能身怀一技之长,能在劳动力竞争中处于优势,能获得较高报酬、较好条件的劳动岗位。

许多事例和数据说明,受教育程度、技术水平与就业、收入强相关。现实中,一方面许多工人找不到工作,另方面许多企业招不到工,就是结构问题,缺少技术人才。“民工荒”的实质是“技工荒”。收入也是如此,浙江省总工会对“在岗低收入群体”作过调查,其中,结论之一是收入与文化程度紧密相关。文化程度越高,低收入职工比例越低。结论之二是,收入水平与技能水平紧密相关,技能水平越高,收入水平也越高,低收入职工比例越低。如在识字不多的人群中低收入占38.10%,在小学文化群体中低收入占30.62%,在初中文化群体中低收入占25.50%,在高中文化群體中低收入占19.98%,在中专文化群体中低收入占19.22%,在大专文化群体中低收入占13.33%,在大学群体中低收入占11.79%。

正如马克思说,“个人的充分发展......可以看作生产固定资本,这种固定资本就是人本身。”①。人力资本是劳动者自己拥有的唯一资本,“对于自由工人来说,劳动能力表现为他的财产”。②它是劳动者个人增强就业竞争能力,增加就业选择机会,提高工资收入、福利保险待遇的唯一根据。

(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了劳动者技能,进而提高了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企业效益,为实现劳动者权益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奠定基础,创造条件。劳动者权益的实现需要物质基础,比如,职业技能培训,企业就要支付教育费用,对企业来说,就是一种成本。劳动关系总是在一定状态上运行,在某种状态上的运行需要某种支出、某种成本,这是静态的成本分析;从某种状态向更好状态改变,就是劳动关系运行的改善,这是动态的成本分析。所以,企业的一定效率,社会发展的一定程度是改善劳动者权益、劳动关系的经济、物质基础;当然,改善劳动者权益、劳动关系的支出是一种投资,它将会带来效率,所以劳动者权益、劳动关系的改善是提高企业效率、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维持、改善劳动者权益、劳动关系需要支出的成本包括隐性和显性的社会成本和企业成本。

二、“职业技能培训”:构建民营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有效途径

(一)在民营企业中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是否是为老板更有效地剥削工人创造了条件?这里的关键是如何认识劳动关系的性质。

对劳动关系性质的理解,以不同的意识形态,以企业管理、劳动关系发展的不同阶段为基础,主要有三种理论体系:

其一,“劳资一体论”或“劳资伙伴论”。这一理论认为,生产资料所有者与劳动力所有者的分布是市场经济自由竞争的结果,由这两者形成的劳动关系,是一种昨日的劳动者(资本家)与今日的劳动者(工薪者),彼此结成的伙伴关系。计划经济劳动关系理论也是“一体论”,认为都是革命的同志,只是分工的不同。

其二,“劳资对立、冲突论”。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基本理论,认为劳动关系的实质是阶级与阶级间的剥削与被剥削关系。“是一种利益不同者之间的支配与被支配关系或对立关系”。在劳动过程中,管理的改善,工资福利待遇的提高等仅仅是工人“身上锁链的放松”,并不会带来任何实质性变化。无产阶级只有进行阶级斗争,无产阶级革命,夺取政权,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剥夺“剥夺者”,才能取得解放。

其三,“劳资互利论”。这一理论认为,劳动关系主体双方,一方是生产资料的所有者、管理者,另一方是劳动力所有者,所以,在同一关系中各自有着各自的权利利益,各自追求各自的权利利益,有着不可避免的矛盾,有时甚至是根本的矛盾。但在劳动关系这一统一体中,大家有着共同的利益:生产效率,而且各自权利利益的有效实现要以生产效率为基础;同时,只有当主体双方意识、承认各自不同的权利利益,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合作、协商、协调,才能极大地提高生产率,才能真正全面实现各自的权利利益。

劳动关系“劳资对立、冲突论”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基础理论。显然,我们应该对中国私营企业的劳动关系性质的认识应该重新定位,应该抛弃阶级斗争、无产阶级革命的那种劳资关系定位理念。

(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劳动者素质提高提出了新的要求,进而也推动了劳动关系的新的发展,同时,又互相促进发展和提高。

在科学技术,劳动者素质提高基础上,企业管理模式发生变化,由此导致劳资关系运行方式演进, 这一演进又对劳动者素质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这一变化的内容可比较如下:

(三)显然,劳动关系新的变化迫切需要通过“职业技能培训”来提高劳动者素质,稳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职业技能培训”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有着多种模式,进而为他们的劳动关系稳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如德国的“双元制”模式。德国儿童六岁开始入学上一年级,到四年级的时候,根据每个学生的兴趣、偏好、学习能力等进行三个方向的分流:第一类是文理学校(约40%)学制是五年级至十二或十三年级;第二类是实用学校(约35%),学制是五年级至十一年级;第三类是职业预科(约25%),学制是五年级至九年级。文理学校的学生以进入综合性大学为目标;实用中学的学生以进入高等的职业院校和科技型大学为目标;职业预科的学生以直接就业为目标。这三个方向虽然有级别高低之分,但学生可以平行流动,学习过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表现调换级别。这一教育体制基本保证了职业教育生源结构的均衡。“双元制”模式以企业为主体,即学生一方面在学校接受理论课程的培养,一方面在企业以学徒身份接受实践技能的培训,职业学校只起辅助作用,学生大部分时间在企业进行实践操作和技能训练,提前接触到企业的生产设备和生产技术,强调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培养目标为专业技术工人。在德国报考职业学校,要先被制造企业接受为学徒。这一模式充分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理论与实训的整合,在德国中等职业教育领域所占的比例超过80%。

再如,澳大利亚的技术与继续教育模式。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的主要承担实体是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但实际上学员80%的时間是在工作现场进行工作本位学习,只有20%的时间是在学院进行学校本位学习。在技术与继续教育模式中,学徒的培训项目和依据标准是澳大利亚全国统一的资格框架和该资格框架下的培训包,培训机构以这两个标准来对学徒进行培训和开设课程,并按培训合同规定的要求达到职业和行业所要求的能力标准,使学徒在培训学习结束后获得全国认可资格证书。澳大利亚教育体系将职业技术教育和普通教育视为两类平行的系统以及建立了国家统一的证书、文凭、学位框架,使职业教育成为国家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

还有,日本的企业职业教育模式。日本企业职业教育在企业与雇佣员工签订的工作合同的框架内实施,教学目标指向是有关的技术后备力量的培养,教学形式包括在该企业内严格组织的课堂教学与车间教学,教学内容直接与该企业相应工作岗位的生产过程和技术装备紧密相关。日本还有一项更具特色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职业技能士”培养模式。这是为在工业领域的生产一线上掌握实践技术的职业训练指导员所进行的研究生层次教育而设计的,主要由日本职业能力开发综合大学研究科培养。“职业技能士”既是一种职业资格,也是职业训练指导员进行研究生层次教育的一种途径,是日本特色的高级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显然,不论是中国本土现实的要求,还是发达国家的发展都说明,通过“职业技能培训”来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了和谐劳动关系的建设,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第22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第463页。

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体系分析 篇7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青年就业、中年失业问题分析

2007年底, 中国农村劳动力达到4.8亿人。从年龄构成看:16岁-29岁、30岁-49岁和50岁以上年龄段的劳动力分别占27.1%、53.4%和19.5%。从受教育程度来看:文盲和半文盲、小学文化、初中文化和高中级以上学历分别占7.4%、29.9%、50.2%和12.5%。从技能培训来看:未受过培训、受过短期培训、初级技术培训、中等技术培训的分别占76.4%、20%、3.4%和0.13%。在劳动力转移方面:16岁-19岁、20岁-24岁、25岁-29岁、30岁-40岁及40岁以上年龄段的转移比例分别为:57.5%、97.4%、55.9%、34.%和17.8%。在企业用工需求方面:83%的岗位要求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 53%的岗位要求达到初级技工以上技能水平, 62%的岗位要求年龄在18岁-25岁。可见, 中国农村劳动力的整体文化素质较低, 与企业的用工需求有巨大差距;青少年劳动力用工需求旺盛, 几乎所有在20岁-24岁年龄段的劳动力都得到转移, 但随着年龄的增加, 转移比例逐次下降, 农村劳动力转移缺乏可持续性, 企业用工年轻化和中年失业化已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实问题 (章铮, 2009) 。

青少年就业和中年失业的原因可以从以下方面分析:首先, 农村劳动力在向非农行业转移过程中主要就业于劳动密集型企业。现有的劳动力密集型企业的工作的典型特点是:简单重复作业、技术含量低、对从业人员的体力、反应灵敏度具有很高要求。为此企业更希望雇佣年轻劳动力从事生产, 而青少年劳动力则看中了短期利益, 缺乏在生命周期早期进行技术培训的投资, 纷纷流向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当他们随着年龄的增长, 劳动生产率下降, 而无法在劳动密集型企业提供的岗位竞争中获胜时, 加之缺乏必要的技术支持, 非农转移的难度加大, 最终导致失业。其次, 农村劳动力在生命周期的初始时期缺乏必要技能培训的同时, 劳动力再培训发展滞后, 加之对失业农民工参加技能培训的收益刺激不足, 影响了劳动力技能培训的政策效果。

解决劳动力转移可持续性问题的两个着力点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升级和建立完善的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体系。在制造业中无特别技术的劳动和资本之间存在替代关系, 但是技术劳动和资本之间存在互补关系 (Orazem, 1997) ;更一般的是, 随着劳动者技能的增加, 资本和劳动之间的替代关系将会变小, 劳动和资本最终变成互补关系, 特别是对受过较高水平教育和培训的劳动力。随着知识和技术的提高, 对技术劳动力需求相对于较少技能劳动力需求在增加, 而且增加技术型劳动力的实际工资是有可能的。目前, 中国经济进入了加速调整时期, 劳动密集型企业的产业升级是一个重点。在农村劳动力的现有技能水平下, 劳动密集型企业的产业升级必然会加剧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压力;为此加快农村劳动力培训, 完善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体系已迫在眉睫。

二、劳动力技能培训体系的理论基础———人力资本多期投资模型

人力资本多期投资模型由Wallace Huffman (2001, 2007) 建立。该模型以家庭效用最大化为目标函数。假设家庭是风险中性的, 具有三期生命周期。在每期, 通过消费人力资本L1t (t=0, 1, 2) 和商品X1t来获得效用:

人力资本生产和农业生产具有以下技术限制:

一是人力资本生产是初始时期人力资本禀赋或上一期的人力资本投入L2t、购买的要素投入X2t和固定的先天能力要素A2的函数:

其中, F2 (·) 对L2t和X2t规模报酬递减。

二是农业生产是人力资本服务L3t和购买的要素投入X3t和固定的农业气候条件A3的函数:

其中, F3 (·) 对L3t和X3t规模报酬递减。人力资本投入只改变可用人力资本量, 而不改变单位人力资本的工资率。家庭具有原始人力资本禀赋K00, 人力资本以δ (0≤δ≤1) 的速度折旧, 并以α (>0) 的比例将人力资本存量转化为可用量:

人力资本被分配到闲暇L1t、人力资本生产L3t、农业生产X3t和非农场工资工作Ltw:

同时, 家庭面临多期预算限制:

其中, Pe3t是农业产出期望价格;Pij则分别是购买的消费品、人力资本生产投入要素和农业生产投入要素的价格;Wj是单位人力资本的工资率;Cj≥0是家庭生产和消费形成的固定成本;r是固定贴现率。

在公式 (2) 、 (3) 、 (4) 、 (5) 和 (6) 的限制条件下来最大化公式 (1) 。最终得出最优的人力资本投资:

通过人力资本多期投资模型发现以下重要结果:首先, 在每期, 人力资本投资的最优规模是单位人力资本的边际收益的现值等于边际成本的现值时的量。其次, 推迟一期的投资显著降低边际收益的现值, 所以在生命早期而不是晚期去制定大量的人力资本投资是最优的。在最后一期 (时期2) 将资源投资于人力资本生产永远都不是最优的, 因为这时只有成本, 没有收益。但是人力资本生产的边际成本是递增的, 当延期进行投资而使得成本节约超过收益的下降时, 在两期而不是一期实施人力资本投资是最优的。

三、基于人力资本多期投资下的农村劳动力培训体系分析

目前, 农村劳动力培训存在不少问题。农村劳动力培训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是缺乏必要的理论支持使得在现有的培训供给下没有建立合理的培训体系, 从而未能实现效用最大化。人力资本多期投资模型的结论对现阶段中国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体系的建立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农村劳动力是一个由不同年龄段的劳动者构成的群体, 年龄层次的不同决定了其在接受技能培训方面应当区别对待。根据多期人力资本投资模型, 将农村劳动力按年龄不同划分为青少年 (16岁-29岁) 、青壮年 (30岁-49岁) 和中年 (50岁以上) 等层次, 分别对应于生命周期中的第0期、第1期和第2期。

(一) 农村劳动力培训的优先次序分析

确定农村劳动力培训的优先次序主要是在现有资源下如何在农村劳动力中进行合理分配实现收益最大化。

农村青少年是即将踏入社会或者刚刚踏入社会不久的人群, 是未来新农村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其在农村劳动力中占有的比例接近30%。从人力资本投资模型中看, 青少年处于第0期;因此在青少年时期而不是在晚些时候的青壮年或者更晚的中年时期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是最优的。青少年群体具有最长的工作年限。能够通过在青少年时期的人力资本投资获得收益的同时提高在青壮年甚至中年时期的人力资本储量, 从而提高今后的可用人力资本量;并且, 能够通过其在青壮年时期的再投资而达到最优, 使得其净收益的现值达到最大。

农村青壮年是目前新农村建设和推动经济发展的主体, 在农村劳动力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其比例达到了60%。农村青壮年处于人力资本投资模型中的第1期;对青壮年的技能培训仍然是能够取得净收益的, 只是其净收益要小于第0期的青少年;因此在青壮年时期而不是在晚些时候的中年时期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是最优的。青壮年具有相对较长的工作年限, 能够通过其在青壮年时期的投资提高中年时期的人力资本储量, 增加今后的可用人力资本量, 使得其净收益的现值最大;但是, 此时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净收益要小于青少年时期的净收益。

中年劳动力基本上处于生命周期的末期, 其在农村劳动力中所占的比重最小, 处于人力资本投资模型中的第2期, 工作年限最短。此时对其进行技能培训是不经济的。

综上分析能够得出的结论是:在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过程中, 对青少年劳动力的技能培训是最优的;对青壮年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则是次优的;对中年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则是不经济的。应当优先发展农村青少年劳动力的技能培训, 合理安排青壮年劳动力的技能培训。

(二) 农村劳动力再培训分析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一个持续性的动态过程, 劳动力技能培训也应是持续的动态过程。根据人力资本多期投资模型, 人力资本不断折旧, 只进行一次性人力资本投资会因为人力资本的边际收益下降, 边际成本上升, 无法实现净收益的最大化, 这时需要对其进行人力资本再投资, 以对人力资本更新, 来避免边际收益下降和边际成本上升带来的损失。

在目前的劳动力培训过程中, 更多的是就培训而培训, 缺乏再培训体系建设;劳动力再培训的滞后使得劳动力未能及时进行技能更新, 原有的技能水平无法承担新的岗位技术要求, 最终导致失业。这构成了劳动力转移缺乏可持续性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 在确定现阶段劳动力技能培训优先次序的同时, 应当建立农村劳动力再培训制度, 以防止劳动力由青少年进入青壮年时由于缺乏再培训使得技术陈旧导致失业的窘境。

四、结论及建议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缺乏可持续性, 这主要是因为当前的劳动力密集型企业的用工条件和劳动力培训体系不健全。通过对人力资本多期投资模型的分析后发现:在劳动力培训中, 应当优先对青少年群体进行技能培训, 然后合理安排青壮年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并建立农村劳动力的再培训制度。

农村劳动力培训体系的构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是坚持加快劳动密集型企业的产业升级不动摇。劳动密集型企业的产业升级是对农村劳动力进行教育培训的一种刺激:一方面, 它可以有效地化解“读书无用论”的毒瘤, 防止义务教育阶段的辍学行为, 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教育水平;另一方面, 能够提高农村劳动力在青少年时期进行技能培训的需求。

二是加大政府对农村劳动力培训的资金支持, 特别是在青少年教育方面。首先, 要进一步强化义务教育阶段的执行, 防止义务教育阶段中途退学, 把好义务教育关。其次, 加强中等职业教育, 改革目前中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 使其更能够体现经济发展对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改善教师队伍, 特别是建立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进一步扩大中等职业教育免费的专业和地区覆盖范围, 通过相应的技能和经济刺激使得青少年能够顺利接受和完成中等职业教育。再次, 实施高考落榜生的职业教育。

三是鼓励企业对农民工进行再培训。为了使农民工能够顺利达到和适应新的技术要求, 需要对其进行再培训。当农民工在企业中从事工作达到一定年限时, 应当鼓励企业承担更多的对其进行再培训责任。

四是加强农村劳动力对进行技能培训和再培训的认识, 提高参与率。由于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的限制和进行技能培训收益的不确定性, 其对技能培训和再培训的认可度不高;需要对其进行更多的宣传和收益刺激来提高其技能培训的参与率。

参考文献

[1]、章铮.从托达罗模型到年龄结构——生命周期模型[J].中国农村经济, 2009 (5) .

[2]、Wallace Huffman.Human Capital:E-ducation and Agricultural[Z].Handbook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2001.

技能劳动 篇8

中国建筑防水协会副秘书长苏明、湖北省经贸工会主任王迅、湖北省建筑材料联合会秘书长李燕萍、湖北省建筑防水协会会长桂春芳、武汉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邱红胜、湖北工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副院长曾三海等领导和专家出席大赛启动仪式;广水市副市长朱明武、广水市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黄社华到大赛现场表示祝贺。

湖北是全国有名的建筑防水大省, 拥有全国最庞大的建筑防水施工队伍, 防水工成为湖北省知名劳务品牌, 仅荆州石首市就走出了10多万防水工, 石首市也因此成为全国第一个“中国建筑防水之乡”。

防水工人施工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防水工程质量, 举办劳动技能大赛, 将有助于湖北建筑防水从业人员整体素质的提升, 进一步推动全省建筑防水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本次劳动技能大赛的科目包括屋面、穿墙管、阴阳角、方口通道等4种最容易出现渗漏的典型防水部位施工。比赛的前一天, 组委会对各参赛队员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培训和测试。

技能劳动 篇9

贫困地区农民接受教育的特点

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接受教育的能力不强, 积极性不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普遍低下, 多数为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 接受理论知识教育的能力不强; (2) 遵守培训纪律的自觉性差; (3) 农民小农意识严重, 思想观念保守, 求知欲望不高, 难以安心学习; (4) 生产过程科技含量低, 多数农民未尝到科技增产增效的甜头, 对培训效果预期不好; (5) 很难有时间和耐心接受理论培训。

多数农村劳动力有一定外出就业的经历, 尽管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 但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着对劳动技能提升的潜在需求。

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存在的困难

生源难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生源组织工作相当困难, 主要体现在: (1) 从农民接受教育的特点来看, 农村劳动力参与技能培训的积极性不高, 主动性不强。 (2) 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宣传力度不够, 农村劳动力对技能培训的总体认识和了解不深。 (3) 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生源组织工作机制存在客观缺陷。农业部门、劳动部门、扶贫部门都是通过下达任务和指标到县、乡两级政府机构, 两级政府机构为了完成任务指标, 只能靠行政指令的方式来组织生源, 由于行政指令性强, 缺少针对性, 致使农村劳动力未完全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或特长来选择, 而是被动地参与培训, 即使参与培训, 中途退出率也相当高。 (4) 培训机构培训能力不强、培训效果不好、就业安置不理想等导致农村劳动力对参与技能培训的积极性不高。

培训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培训机构设施设备落后。多数培训机构都是职业技术学校, 由于地方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投资较少, 致使职业技术学校仍然沿袭传统普通教育的办学模式, 培训设施设备条件、教师培训能力无法满足技能培训工作的需要。 (2) 劳动力技能培训项目资金管理机制严重存在缺陷, 项目资金报账程序复杂, 牵涉部门较多。培训项目涉及培训机构、项目主管部门、财政部门、财务核算部门、财务审计部门等, 且各部门之间协作程度差。培训工作又是小而灵活和具体的工作, 财务报账给培训机构带来了很大困难, 有时如借款、报账等工作需要几个月甚至半年时间才能完成, 培训机构无法预先支付培训工作的全部费用。培训资金使用规定缺少弹性, 培训机构使用起来很不方便。 (3) 培训项目规定的时间不灵活, 无论针对何种技能培训, 都要按照项目规定的时间完成。 (4) 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 且水平差异大, 难以在同一水平上开展培训工作。上述几方面原因致使培训机构对培训工作的积极性不高, 对培训工作的未来预期不好。

就业安置难就贫困地区而言, 能真正吸收大量劳动力就业的企业较少, 经培训机构培训的学员都需要输出到沿海发达城市的企业就业, 这给就业安置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具体表现在: (1) 异地安置协调工作难度大、费用高。 (2) 参加技能培训的学员到企业后, 企业必须进行培训, 必须经过试用期, 使学员感到参加技能培训与不参加培训之间没有区别。 (3) 培训机构在组织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安全风险大, 影响因素多, 稍有不慎便带来各种风险和社会压力。 (4) 培训学员转移过程中, 车旅费问题也是影响就业安置困难的原因之一。 (5) 转移就业缺少社会保障体系和优惠政策。目前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的农民, 部分企业未予办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 有些工作时间过长, 工作环境、生活待遇、福利偏差, 一些企业生产季节性明显, 就业岗位没有保证, 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求学仍然存在一定困难。此外, 对于开办个体经营的农户, 未能在税收方面享受一定的优惠政策等。所有这些都关系到农民转移就业的稳定性, 这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就业中有待解决的问题。

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的策略思考

提高认识, 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的机制研究对贫困地区而言, 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是一项非常艰巨、复杂和长期的工作。各级政府部门应提高认识, 加强对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相关问题的调研, 加强对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规律和特点的认识, 紧密结合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 构建省、地、县、乡统一步调, 培训机构、项目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审计部门等密切配合协调的劳动力技能培训长效机制, 切实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

加大宣传力度, 让广大农村劳动力认识到技能培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各级政府应加大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的宣传力度, 利用各种媒体、乡镇工作部门人员走村串寨等方式进行宣传, 采取扶持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示范户的办法, 真正让农民看到实惠, 真正让农民实现增加收入的目的。要改变广大农村劳动力对培训效果预期不好的局面, 通过切实有效的宣传措施和办法, 让农民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接受, 提高广大农村劳动力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 强化职业教育的培训功能与发达地区相比, 落后地区职业教育投入相对要少得多。一方面, 各级政府应采取各种手段和办法, 加大对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另一方面, 职业教育应通过自身的积累, 通过校企联合、校校联合等方式, 加大对自身设施设备和教师培训的投入力度, 逐步形成并完善自身培训功能和培训能力提高的运作机制。同时, 在培训过程中, 增加对农民心理、法律、城市生活常识等方面内容的教育, 使农民更能贴近城市、贴近企业。

整合培训资金, 打造区域化培训品牌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是一项需要常抓不懈的工作, 各级政府应高度认识到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的重要性, 认真分析目前贫困地区劳动力技能培训存在的问题和特点, 从长远出发, 从大局出发, 从经济发展的全局出发, 统筹和整合农业、扶贫、劳动等部门的劳动力转移培训经费。同时, 应淘汰一些培训功能和培训能力较差的培训机构, 集中力量扶持一些基础较好、发展前景较好的培训机构, 加快培训机构的培训功能和能力建设, 结合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特色, 力争在几年时间内打造一批紧缺型技能项目的培训品牌, 提高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和创业能力。

把劳动力技能培训与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结合起来通过劳动力技能培训, 让劳动者真正掌握一门技能, 拥有一技之长, 同时结合劳动者参加技能培训的内容, 组织劳动者参加相应的职业技能鉴定, 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真正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

加强培训机构劳务输出能力建设首先, 省、市 (县) 各级政府应充分利用驻各大城市办事处的功能, 把劳务输出作为各办事处的一项主要工作来抓, 利用办事处与政府和企业接触的机会多、协调能力相对较强的条件, 初步建立起贫困地区劳动力到发达城市企业就业的意向关系。其次, 培训机构应充分利用校企联合、校校联合办学的优势, 加强和巩固与企业的联系, 通过各种渠道逐步增强自身劳务输出能力。再次, 应充分利用中央各部门、各民主党派中央对贫困地区帮扶的机会, 加强劳务输出工作的联系和衔接, 形成贫困地区劳务输出的网点和网络, 营造劳务输出的良好外围环境, 推动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的持续开展。

逐步完善农民工转移就业的制度保障, 如社会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首先, 引导用工单位将城镇工伤保险覆盖全体农民工, 解决他们在工作中遭遇事故伤害或患职业病时的医疗救治和经济补偿问题。其次, 对于进城就业比较稳定的农民工, 可将其纳入基本医疗保险统筹, 对于流动性强的农民工主要通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解决医疗保障问题。再次, 要研究并解决农民工流动时养老保险关系的衔接以及退出养老保险的农民工养老金权益保障问题。

参考文献

[1]陈砚祥.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加强建筑行业农民工培训[J].职业技术教育, 2008, (19) .

[2]黄锟, 楚瑞.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现状、特征与对策[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10 (4) .

技能劳动 篇10

一、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职业技能培训管理

(一)定点培训机构管理

开展就业或创业培训的机构,应当具备独立法人资格,取得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办学许可或职业培训资质;具备承担培训任务必备的培训场所、教学设施设备和师资等基本条件;师资应当取得规定的专业资格,具备成人教育经验,有与当前培训内容同步的完整教案;开展培训工作两年以上,具有培训专业相应的教学经验,并有培训记录和资料;能够对学员提供较为完善的后续支持服务;培训机构管理规范,制度健全,具备开展培训所需的其他条件;近三年没有不良记录和投诉。具备条件的定点培训机构,向县级以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主管部门提交相关材料,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组织有关专家对培训机构开展实地考察,对其培训能力进行打分,根据考察得分情况以及就业培训工作整体规划布局情况,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主管部门向社会公示定点培训机构名单,若无异议,再发文公布,同时报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同级财政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二)培训对象和时间

培训对象指农村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身体健康、有转移就业愿望、在法定劳动年龄段内的青年农民(不包括在校生),均可参加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培训时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职业技能培训时间以1—3个月的短期培训为主,复杂工种可适当延长,每班人数不超过60人。培训学时原则上,A、B、C三类专业分别不得少于160、140、120学时,其中实际操作课时不少于50%。

(三)开班程序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职业技能培训,由所在地定点培训机构负责具体实施,企业新招用农民工岗前就业技能培训,由用人单位依托定点培训机构负责具体实施。各定点培训机构要在开班前7日内,将开班申请材料报市或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主管部门,经审核批准后方可开班。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主管部门,要在开班前3日内将审核批准的开班申请材料抄送同级财政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四)日常监管及考核鉴定

批准开班后,定点培训机构要围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所需的技能,科学设置培训课程,精心编制培训教案,同时建立健全培训学员考勤制度,强化培训管理,提高培训质量。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培训质量监管,对审核批准培训班次的培训情况,进行全程监督管理。有条件的可配备指纹考勤设备,强化考勤管理。对定点培训机构每个培训班次开展不少于3次随机抽查,并向参训学员宣讲相关政策,对不符合规定的学员予以清退。定点培训机构要严格按教学计划规定的时间和内容开展培训,教学计划如有调整,应提前2日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主管部门,加强与财政、纪检、审计等行政主管部门的沟通联系,邀请其共同参与对培训过程的监督管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职业技能培训,实行结业考核制度,培训合格者发放全省统一的职业培训合格证书,培训合格证书由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统一编号印制。培训结束后,定点培训机构应及时组织培训学员参加职业资格鉴定,参加职业资格鉴定的学员,可按规定享受培训补贴和鉴定补贴。

(五)台账管理

定点培训机构必须按规定建立培训台账和就业台账,作为申请补贴资金的主要依据。

二、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职业技能培训补贴资金管理

符合条件的人员参加转移就业技能培训,或企业组织新招用农民工开展岗前技能培训合格后,可向当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主管部门,申请职业技能培训补贴。

(一)就业技能培训

培训转移就业前的农村劳动者,个人申请培训补贴应附:培训补贴申请表、身份证复印件、职业资格证书(专项能力证书)复印件、就业证明材料、定点培训机构开具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票据(或税务发票)、个人银行账号。对个人垫付或申请培训补贴有困难的,可由定点培训机构,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主管部门代为申请培训补贴,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后,财政行政主管部门按规定将资金直接拨入培训机构在银行开立的基本账户。定点培训机构申请培训补贴应附:培训补贴申请表、培训人员花名册、培训人员身份证复印件、职业资格证书(专项能力证书)复印件、就业证明材料。持街道(乡镇)或社区(村)开具的无收入或收入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证明的,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及未继续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属于垫付或申请培训补贴困难人员。

(二)岗前就业技能培训

培训企业新招用的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企业委托培训申请补贴应附材料:补贴申请表、培训人员花名册、培训人员身份证复印件、劳动合同复印件、培训合格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专项能力证书)复印件。申请材料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后,财政行政主管部门按规定将补贴资金支付到企业在银行开立的基本账户。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按专业分为A、B、C三类补贴标准,每人每年只能享受一次培训补贴。培训合格后,通过职业能力鉴定取得初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未颁布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的职业,应取得专项职业能力证书)的,先根据培训人数和补贴标准拨付培训补贴的80%(取得专项能力证书的拨付60%);6个月内实现就业的,再根据就业人数拨付所余的20%(取得专项能力证书的拨付所余的40%)。岗前就业技能培训按培训标准的50%拨付补贴资金。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培训补贴申请材料的全面性、真实性进行审核,并通过适当的方式予以公示(包括享受补贴的单位名称、享受补贴的人员名单、补贴金额等)。申请材料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主管部门完成审核和公示后,财政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抽查和公示情况拨付补贴资金。各县(市、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主管部门要合理安排就业资金的支出结构,用足用好培训补贴资金,并及时对补贴资金发放情况进行汇总,每季度末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备案。

三、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职业技能培训监督管理

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主管部门及定点培训机构,在培训工作中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开展工作,不准违规培训,以二三产业就业技能为主,不准突破资金限制,要合理确定培训补贴资金支出比例,确保就业资金使用效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将会同财政对培训和培训补贴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进行不定期检查,并对定点机构实行动态管理。定期开展培训机构评估,评估不合格的,取消其定点培训机构资格。对当年未开展培训工作、不遵守培训相关规定、培训合格率低于80%、培训合格后就业成功率低于30%的培训机构,取消其定点培训机构资格。财政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培训补贴资金的监督管理,按规定及时足额拨付培训补贴资金,确保培训补贴资金使用管理规范,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定点培训机构要严格遵守培训课时、培训内容、培训教材、师资条件、培训考核等方面的规定,加强教学管理,全面落实培训规程,自觉接受培训监管,确保培训质量。同时要加强与就业创业服务机构的沟通协调,及时将学员纳入当地公共职业介绍服务机构的人力资源库,切实发挥好定点培训机构介绍学员就业的主观能动性,也可通过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帮助学员就业。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财政行政主管部门要以适当方式,定期向社会公开本地培训补贴资金的使用管理情况,并自觉接受纪检监察、审计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对有虚报、套取,私分、挪用培训补贴资金等行为的单位和个人,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对审核不严,违规操作的按有关规定追究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的责任,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摘要:经济新常态下,为规范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职业技能培训,加强培训补贴资金管理,必须进行农村劳动力资源状况调查,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职业技能培训管理。包括定点培训机构管理,培训对象和时间,开班程序,日常监管及考核鉴定,台账管理等。同时加强培训补贴资金管理和监督管理,确保“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的顺利实施。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职业技能培训

参考文献

[1]樊晓杰.关于人力资源劳动就业培训的思考[J].消费导刊,2016(6).

[2]刘艳华.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绩效质量管理研究[J].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学报,2016(1).

[3]管红霞,张九玲.关于经济新常态下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的思考[J].管理工程师,2016(4).

[4]刘丹.我国人才结构失衡的表现及对策[J].上海经济,2015(7).

技能劳动 篇11

今后,政府将提供如下支持:

为所有雇主提供高质量的学徒:小公司90%的培训成本将由政府支付,确保所有规模的企业都可以培养下一代技能型工人。

为青年学徒和毕业生提供额外的资助:政府将额外为16~18岁的毕业生以及教育、健康与关爱(Education, Health and Care,EHC)计划的青年学生提供2000英镑资助,其中1000英镑给雇主,1000英镑给培训提供者;雇员少于50名的公司不必为16~18岁的学徒、毕业生,以及教育、健康与关爱计划的青年人支付任何费用,政府将承担全部的培训成本,以确保所有青年都有机会踏入工作岗位。

为雇主在员工的再培训上提供更大的灵活性:雇主可以使用政府经费为员工培训新技能,即使他们之前有任职资格,也可考虑是否接受培训成为一名学徒。

支持雇主招聘更多的学徒:政府承担90%的培训费用,鼓励雇主继续招聘并培训高技能的员工。

给予雇主更大的自主权,以提供更好的培训:雇主将有权决定学徒接受培训的内容以及培训的提供方。

技能劳动 篇12

十八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做出设计和部署,明确提出,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应当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城镇化和产业协调发展,并强调了包容性发展和人的城镇化。包容性增长的含义是公平合理地分享经济增长,是由亚洲开发银行在2007 年首次提出的,其最终目的是最大限度地让普通民众分享到经济发展的成果。包容性发展正是源于包容性增长这一概念,这种发展方式符合新型城镇化的质量目标要求。

城市是经济活动聚集地,并担当着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城市的最优规模是由规模效应和拥挤效应相权衡得到的[1],城镇化的发展使得更多的高技能劳动者进入到城市中,高技能劳动者带来的技术进步和劳动效率的提高,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了城镇化的发展。在高技能劳动者进入城市的同时,一般会给低技能工作者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这是因为高技能劳动者自身从事家务生产劳动的时间机会成本非常高,甚至远远大于他们雇佣低技能劳动者来做家务的费用,这样就促成了更多的低技能劳动者进入城市中。由此,城市就出现了双赢的局面:一方面,低技能劳动者进入城市中的工作收入大于在农村的收入;另一方面,高技能劳动者可以节省从事家务活动的时间以投入生产,这样他的家庭生产活动成本远低于时间机会成本,高技能劳动者可以赚取更多的劳动所得。

二、几点思考

“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指出,到2020 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将达到60%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左右,努力实现约1 亿左右的农业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市安家落户[2]。基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来计算,城镇化每提高1 个百分点,就意味着每年有1500 万农民进入城市生活,那么这些每年进入城市中的1500 万农民是怎样在城市中谋生呢?同时规划中也提出,“特大城市要合理控制人口规模,大中城市加强和改进人口管理,继续发挥吸纳外来人口的重要作用,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要根据实际放宽落户条件。”而事实上,这些特大和大城市的以及中小城市均倾向于吸引高技能劳动者进入到城市中工作生活,但会通过各种方式,针对低技能劳动者进入城市设置种种障碍,甚至是高不可及的门槛,而农民恰恰是这些低技能劳动者的主要组成者。特大城市的人口限制政策主要针对低技能劳动者,如北京市的户籍分配同工作单位相挂钩,留京指标更多地分配给了事业单位、大型国企和外资企业,这些指标也通常被分配到技术水平相对更高的劳动力;又如上海市的落户实行打分制政策,只有本科及以上的学历才有评分资格,并且打分向高学历倾斜、向拥有高技能水平的毕业生倾斜;再如深圳市对外来务工人员入户实行积分制政策,累积积分达到一定分值才可以申请入户,而积分的计算同样向高技能水平的劳动力倾斜,应届毕业生申请落户则务必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和学士以上学位。这些城市内部存在的政策限制如何能使每年1 500 万农民进入城市变成市民?如何使得这些已经进入城市的所谓市民在城市中立足扎根呢?

基于上述政策,有几个问题值得深思。随着城市人口规模的扩张,城市能否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避免失业问题的加剧?在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低技能劳动者将面临更大的失业风险,而与之并存的问题是,原有的城市居民将在劳动力市场上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从而这也会加剧原有城市居民的失业。但是,外来劳动力进入城市就业对本地居民失业的影响程度很小[3]。于是,对城市人口的限制,特别是针对低技能劳动者的制约措施,不仅损害了对劳动力的使用效率,阻挡了城市集聚效应的产生,并且这类限制低技能劳动者的政策,使得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上原本就处于劣势地位的低技能劳动者更为受损。这种政策是不利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一方面会导致社会公平的缺失,低技能劳动者错失城市的就业机会,这不利于新型城镇化的包容性和谐式发展;此外,这一限制政策同样会导致效率的缺失,从经济利益上来讲,外来劳动力进入城市将拥有更多的发展机会,拥有更加完善的教育、医疗等基础服务,甚至会改变他们下一代的命运,能够享受到城市发展的经济和社会成果。因此,在城镇化的发展进程中,城市在提出吸引高技能劳动者进入城市的政策的同时,不应当限制低技能的劳动者进入城市中。

城市是经济快速增长的引擎。任何经济的发展最主要的表现就是人均收入的提高,在人均收入提高的同时城镇化水平不断上升的趋势不可阻挡。首先,城镇化是农村经济转变为城市经济的过程[4],同样,城镇化也意味着乡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发生质变的过程[5]。在城镇化过程中,作为生产投入的最基本的劳动力要素,对其集聚效应的研究显得极为重要。另一方面,OECD(即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在城镇化过程中的经济表现及趋势,总结起来可分为城市的集聚效应和拥挤效应[6]。城市的集聚效应能带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它是由知识溢出效应、产品的规模经济、社会资本、创新和劳动力市场群分的综合影响产生的,大城市具有更高的人口密度,更多的人力资本,具有更高效的交通运输体系,从而更容易进行产品的规模经济和创新,这一切都会带来生产效率的提高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升;城市拥挤效应是指城市由规模经济转变为规模不经济的现象:交通成本和土地价格的上升,城市环境的破坏,居民生活舒适程度的下降,以及城市的犯罪治安问题等,这些城镇化带来的负面效应成为了城市发展的排斥因素。

三、结语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本质上是人的发展,城镇化的发展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同时,也会在提高城市本地人口和外来人口的个人就业率方面带来极大的益处。顺应市场规律的城镇化发展能为城市居民带来更多就业机会,在吸引高技能劳动者就业的同时可以拓宽低技能劳动者的就业空间,并且低技能劳动者将从城市扩张中收获更多。政府已经逐渐意识到这一点。为吸引更多优秀蓝领,宁波市政府的积分落户政策日趋人性化,如在居住年限和工作时间上由原来的5年变为了3 年,并完善了积分指标体系,新增了参加社会保险指标,在社会公益类指标中新增了义务献血积分项目,在企业认可指标中增加了贡献类积分项目等;上海市政府也出台相关政策,得到“全国优秀农民工”称号的也可以享有同等权利的落户政策,已有40 位民工成为“居转户”政策的首批居民。但是,由于财政负荷加重,财政紧张,政府不可能确保所有人都享有保障,只能保障优质资源以及鼓励那部分勤劳肯干的低技能劳动者落户。但这一比例太小,还需要进一步扩大。

因此,以计划经济视角来限制城市人口规模,尤其是针对外来劳动力中低技能水平劳动者的限制是极其不合理的。经济的发展,需要城市不同主体发展权利的均等性和同质性,运用市场规律调节城市人口规模,强调让低技能劳动者同高技能劳动者一起分享城镇化和经济增长带来的好处,才能破解城乡二元体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推进包容性和谐式的新型城镇化。

摘要:在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论述了限制低技能人口进入城市不仅剥夺了这一群体通过自身努力改善生活的机会,而且也不利于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包容性增长。更为重要的是,限制低技能人口进城,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城市内部的分工细化,降低了高技能人口的生产率。因此,适度降低城市进入门槛,使得更多的人分享城镇化所带来的发展机遇,不但有利于实现市场导向的人口集聚,实现规模经济,而且真正有利于我国建设以人为本社会。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劳动力转移,包容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陆铭.城市规模与包容性就业[J].中国社会科学,2012,(10):48.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3]刘学军,赵耀辉.劳动力流动对城市劳动力的影响[J].经济学(季刊),2009,(l8):693.

[4]赫茨勒.世界人口的危机[M].何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5]崔宫豪.城市地理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

上一篇:光电处理下一篇:知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