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历史事件

2024-06-23

重要历史事件(精选12篇)

重要历史事件 篇1

a) 比利时马斯河谷事件。1930年12月1日至5日, 气温发生逆转, 致使工厂中排放的有害气体和煤烟粉尘在近地大气层中集聚不散, 3 d后开始有人发病, 一星期内有60多人死亡。事件发生期间, SO2浓度很高, 并可能含有氟化物。事后分析认为, 此次污染事件, 是几种有害气体同煤烟粉尘对人体综合作用所致;

b) 美国多诺拉事件。1948年10月26日至30日期间, 这里大部分地区受反气旋逆温控制, 且26日至30日持续有雾, 致使大气污染物在近地层大气中集聚。这期间, 全镇43%的人口相继暴病, 死亡17人。据估计, 事件发生期间, SO2浓度为正常值的数倍, 并发现有尘粒。分析认为, SO2及其氧化作用的产物同大气中的尘粒接合是致害因素。主要致害物是SO2与金属元素, 以及金属化合物相互作用的生成物;

c) 英国伦敦的烟雾事件。1952年12月5日至8日期间, 英国伦敦被浓雾笼罩。这期间许多人突然患呼吸系统疾病, 4 d中, 死亡人数较常年同期增加4 000多人。分析认为, 这与伦敦当时大量的耗煤有关。事件期间尘粒浓度最高达4.46 mg/m3, 为平时的10倍, SO2浓度最高达平时的6倍, 在浓雾的特定条件下, 烟雾中的Fe2O3促使SO2氧化成SO3, 从而形成H2SO4, 并凝在微尘上, 从而形成酸雾, 成为这一事件的杀手。

重要历史事件 篇2

庆历和议即公元1044年的“宋夏和议”,西夏元昊向北宋称臣,但北宋每年给西夏岁币绢15万匹、7万两银和3万斤茶叶,北宋付出岁币成为“君”,保一方“国泰民安”。由于连年征战,人力、物力、财力损失惨重,致使出现严重经济危机,西夏“财用不给”,严重地阻滞了西夏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此外,由于民间贸易中断,使得西夏百姓“饮无茶,衣昂贵”,怨声载道。加上西夏与辽之间又出现了嫌隙。所以西夏愿意议和。

和约规定:夏取消帝号,宋册封其为夏国主,赐金涂银印,方二寸一分,文曰“夏国主印”,许自置官属,名义上向宋称臣,奉正朔;宋夏战争中双方所掳掠的将校、士兵、民户不再归还对方;从此以后,如双方边境之民逃往对方领土,都不能派兵追击,双方互相归还逃人;宋夏战争中西夏所占领的宋朝领上栲栳、镰刀、南安、承平等地和其他边境蕃汉居住区全部从中间划界;双方在本国领土上可以自由建立城堡;宋朝每年赐给西夏银7万两(旧制,下同),绢15万匹,茶3万斤;另外,每年还在各种节日赐给西夏银2两,绢23000匹,茶1万斤。

重要历史事件 篇3

关键词:历史地图;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G633.51

历史地图是反映人类历史时期自然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状况及其变化的地图,是显示有史以来一切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具有空间分布和地域差异现象的地图。正是由于这一特性,历史地图具有广泛的运用价值,特别是在中学历史教学实践中,历史地图册具有“以图代文”、“以图释文”的功能,生动、具体地补充并说明教科书中的重点内容,在历史学习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初中学生大都十二岁左右,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在学习特点上主要表现为:求知欲望较强,形象思维比较发达,但与此同时逻辑思维能力相对较弱。因而,他们对于具体的形象或与他们的生活环境比较接近的内容感兴趣,而对理论性、概念性较强的内容则不是很容易接受。考虑到这一特点,图文并茂的历史地图可以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形象、具体的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知识的获取与巩固,进而间接有益于开阔视野。

一、对文字教材起重要的补充作用

历史地图反映人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发生的一定的事态空间分布情况。它对历史事件发生的地点、地理环境及其空间联系提供了鲜明的概念。掌握了这些知识,便于理解教材内容,对教材起重要的补充作用。例如,讲中国历史“解放战争”这一课时,关于三大战役,是本节的重点,要想把三大战役讲清楚,就要很好地利用课本中《三大战役示意图》。图中锦州战役是整个辽沈战役中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一仗。是东北解放和平津解放关键性的战役。一定要用比较鲜明的地图才有可能再现这一仗的空间概念。锦州地处关内交通要冲,辽宁省西南部是丘陵地带,在渤海湾沿岸有一条狭长的平原,宽度从一两公里到十几公里不等,最狭处位于“山海关”。这就是在中国历史上被誉为“天下第一关”的山海关。这条“辽西走廊”背山面海,地势险要。锦州位于“走廊”的东北端,人民解放军夺取了锦州就是握住了东北地区的咽喉,拦住了东北敌军向关内撤退的通道,锦州及其外围的地理形势是理解这一战役不可缺少的因素。一旦锦州战役胜利结束,入关的通道打通,平津战役的胜利便已成为军事上必然的结论。这一形势发展在地图上表现得很清楚。但如果没有地形图的帮助,是不容易理解的。

二、是课本知识的生动再现

历史地图以直观的形式,生动地再现了课本知识,使课本知识以地图的形式再现形成一幅生动的画面,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如《西周分封示意图》,从这幅地图上可以看出西周分封制的具体做法,周王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建立诸侯国。这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西周分封制在地域上有何特点?通过比较分析可以看出:同姓诸侯分布在经济富庶的中原地区,战略位置重要,如:晋国,分封地域为山西,卫分封地域为河北南部和河南北部,鲁分封地域为山东南部。而异姓的功臣和先代的贵族被分到相当落后的边远地区。如:封功臣姜尚为齐,分封地域为山东北部一带。封颛顼后代熊绎为楚,封地为湖北境内。这是因为西周过分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这便于学生理解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宗法制是分封制的核心和内在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从这幅历史地图还可生动再现书本中的历史知识,总结分封制的作用: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西周的疆域。

三、培养学生的历史地理观

历史地理观即历史时空观,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都和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相联系。历史地理知识教学充分体现在运用历史地图之中,应坚持时间与空间的教学,将二者有机结合,注重培养学生“左图右史”的良好习惯。如《古希腊地图》,从地图上我们可以了解古希腊的地理环境特点:土地贫瘠,狭小多山,气候湿润,面临着广阔而多岛屿的海洋。这种环境孕育出来的古希腊人商业贸易和外向型经济发达,人们酷爱自由和美,喜欢冒险和探索,渴望过自由幸福的世俗生活,由此而产生了被誉为“蓝色海洋文明”的古希腊文化和对人类进步事业意义深远的城邦民主政治。

四、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历史地图在丰富学生知识,归纳历史知识的基础上,能够起到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能力的作用。例如:《列强强迫清政府开放的通商口岸示意图》与《沿海对外开放示意图》,两幅地图进行对比,提出问题“今天的沿海开放城市与清政府时期开放的通商口岸有何不同?”学生通过搜索历史知识,认清两者的背景,从而得出清政府时期是被动挨打,是外国对中国主权的侵犯,而今天的“开放”是在独立自主的原则下的开放,是发展经济的战略需要。通过此类地图的对比,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认识事物,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全球三大重要信息安全事件大盘点 篇4

今天本文与您一同回顾本年度的信息安全事件, 综合专家以及国内外“受害者”建议, 为您增加在互联网时代的“防御值”。

究竟多危险?从iCould事件开始

不知道大家熟不熟悉M a t Honan, 他在今年8月被黑客攻击了iCloud账户, 黑客控制其所有银行账户, 邮件信息以及社交媒体账户。此事成为西方关注信息安全的一个转折点。

Mat Honan事件后, 占据了几乎一周以内所有知名科技类杂志的头条。黑客通过利用苹果, 亚马逊和微软极其低级的安全漏洞, 成功获取Mat Honan的一切。整个事件的追溯, 让所有人触目惊心, 原来, 失去一切是这么简单。

苹果、亚马逊 (包括其他各大IT公司) 在安全升级之前, 重设密码只需要账户名、信用卡的最后四位数及失效日期。突破点在于获得信用卡信息。

所以, 黑客首先致电亚马逊, 提供一张电子账单、姓名和邮箱, 客服会允许添加一个新的信用卡账号。再打一个电话给亚马逊, 以刚才新添加的信用卡提交一个新电邮进行验证, 登陆邮箱后, 获取Mat Honan原始信用卡卡号信息和其他信息。接着, 给苹果客服打电话, 用刚刚获得的信息, 重置Mat Honan的iCloud密码, 获取iCloud所有信息。

让所有人感到害怕的是, 这不是什么高深的黑客技术, 几个孩子, 通过在Xbox上玩游戏发现的漏洞, 就可以毁掉你的一切。

Mat Honan今天也特意在连线上撰文, 分享自己在iCloud事件后, 投入网络信息安全研究的成果。Mat Honan表示, 电商类网站的密码重置将是盗取一些信息大开端。

15岁的社会工程技术黑客-2012年最臭名昭著的黑客团队

10月11日下午, 美国加州长滩少年法庭对15岁的少年黑客Cosmo (又名Cosmo the God) 宣判。少年黑客Cosmo被判缓刑至21岁。在此期间, 如果未获假释官批准, 他将不得使用互联网。

Cosmo的罪名是:信用卡欺诈、身份盗窃、炸弹威胁和网络假冒等。他曾是UGNazi黑客组织的一员。

UGNazi成立不久, 短短一个季度, 利用DDOS手段攻击了大量的政府和金融网站。4月, UGNazi迫使纳斯达克、加州政府和CIA网站下线数小时;还轻易跳过Google两步验证, 劫持了4Chan (匿名论坛) 的DNS, 把它的网址导向自己的Twitter账号;今年5月, 他们用社交工程技术攻入一个结算公司, 泄露出50万个信用卡号码;把纽约市长Micheal Bloomberg的住址和社保号码泄露到网上。

攻击4Chan使UGNazi成为2012年最为臭名昭著的黑客团队。要劫持4Chan的网址, UGNazi需要攻破4Chan的DNS服务商CloudFlare.为了攻破CloudFlare CEO Matthew P r i n c e的密码, 他们从网上购买Prince社保号码, 接着给AT&T打电话, 最终成功绕过Gmail的两步验证机制, 攻入了Matthew Prince的个人Gmail账号。 (Google表示, 这是一个安全漏洞, 现在已经填补上, 因此同样类型的攻击将会无效。) 他们掌握了后台的管理工具, 将4Chan的DNS转移到自己的Twitter账户。

Cosmo是UGNazi的社会工程师, 擅长获取账户密码。他攻击过的大公司包括:亚马逊、苹果、AOL、PayPal、Best Buy、Buy.com、Live.com (Hotmail、Outlook、Xbox) 等等。而且他可以从AT&T, Sprint, T-Mobile或本地电信公司劫持电话号码。

Cosmo通过收集与大公司信息, 获取所需资料。他甚至会假称自己是另一个部门的员工, 给公司的技术部门打电话。他对公司后台系统的细致把握, 使得他频频得手。

Cosmo的一些技术可以非常复杂, 需要多层次的社会工程, 他认为, 在线安全不过是个幻想罢了。

手机呢!Android系统的问题

除了刚刚说到的账户安全, 还有一个东西也是非常值得关注, 那就是手机安全。

今天福布斯专栏作家E l i s e Ackerman撰文指出, Android手机的恶意软严重影响了其朋友的生活。Elise Ackerman在请教了安全测试专家Chris Wysopal, 简要地概述了一下Android手机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以及应对方针。

我的手机感染恶意软件了吗?

南卡罗来纳州大学的最新研究发现86%的Android手机都是通过一种叫做“再包装”的手段实现感染。第一步, 下载一款留下应用;第二部, 编译应用加入恶意插件;最后重新编译软件后, 换上一个稍有不同的名字, 上传回去。

所以, 如果你下载了山寨应用, 那么你的手机很可能就感染了。

怎样简单防范?

首先不要让恶意软件升级。这点在iOS系统上很容易操作, 但是在Android上就很困难, 因为有第三方介入。

Android和iOS谁更安全?

从恶意软件监督来看, iOS系统更安全。苹果限制了应用功能, 而且有应用审核过程。

中招之后谁来负责?

目前, 没有人!在PC上也是一样的, 因为保护用户安全需要较大成本。

四面楚歌的中国网络

如果之前您有阅读相关的文章, 您就会发现, 中国的网络状况并不容乐观, 即使有“防火墙”我们也成为了全世界黑客主要攻击的目标。以美日韩为核心的黑客正在疯狂攻击中国政府, 企业甚至个人的账户与信息安全。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表示, “来自境外, 针对中国的网络攻击形势日趋严峻。”

中共重要历史会议 篇5

二、中国共产党会议总结

A—民主革命时期(1921-1949)一)党的创建时期(1921-1923)

1、“一大”(1921/7/23 上海)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2、“二大”(1922/7 上海)

A:制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a:最高纲领--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b:最低纲领--打倒列强除军阀,统一民主共和国。

B:群众路线的方法。国共第一次合作------

3、“三大”(1923/6 广州)确立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二)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1、“四大”(1925/1 上海)确立领导层建立工农联盟。(领导权问题和工农联盟问题)

2、“五大”(1927/4/27武汉)批评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3、“八七”会议(1927/8/7汉口)(1)背景:大革命失败

(2)内容:纠正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总方针;决定发动秋收起义。“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3)意义: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转折点。

4、“六大” ①:唯一一次在国外召开的会议(莫斯科)。

②:提出了错误思想(土地国有化)。

5、“三湾改编”(1927/9)第一次提出党指挥枪。6:“古田会议”(1929/12)①正式确立党指挥枪原则。②确立了军队政治建设原则。7:“遵义会议”(1935/1/15-17)(1)背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2)内容:解决博古等人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确立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3)意义: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在革命的关键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8:“瓦窑堡会议”(1935/12)(1)背景: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2)内容:会议分析了华北事变后国内阶级关系的新变化,讨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等问题,批判了党内长期存在着的“左”倾关门主义,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三)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国共第二次合作时期

1、“洛川会议”(1937)通过《抗日救亡十大纲领》,决定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

2、“六届六中全会”(1938/9-11)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3、“七大”(1945 /4/23-6/11延安杨家岭大礼堂)(1)内容:①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报告,提出废除国民党的***,建立民主联合政府。刘少奇《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朱德《论解放区战场》,周恩来《论统一战线》,任弼时《关于党的历史问题》 ②制定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中国,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③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并把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正式写入党章。党的三大优良作风的首次提出。(2)意义: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四)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第三次国民革命时期

1、“七届二中全会”(1949 河北平山县西柏坡)

(1)内容: ①提出党的工作中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开始城市领导农村时期。②提出党的总任务是迅速恢复发展生产,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③告诫共产党人要警惕“糖衣炮弹”的进攻。(2)意义:解决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49北平)

(1)内容: ①制定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②选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主席。B—建国后召开的会议(1949-2013)

一)过渡时期(1949-1956)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4)①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②选举国家主席,任命国务院总理。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

1、八大(1956/6))

(1)内容: ①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现状之间的矛盾。②提出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②选举产生新的中央委员。(2)意义:为我国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陈云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董必武提出加强法制建设。

2、八大二次会议(1958 北京)提出了忽视客观规律的总路线,推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发展。

3、庐山会议(1959)错误地开展了对彭德怀等人的斗争,使“左”倾错误进一步发展。

4、七千人大会(1962 北京)建国以来人数最多的中央工作会议,初步总结了“大跃进”中的经验教训,初步纠正了“反右倾”运动的错误。三)“文革”时期(1966-1976)

1、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与八届十一中全会(1966夏 北京)标志着毛泽东对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发展。

2、“九大”(1969/4北京)把林彪作为接班人写入党章(指导思想是错误的)。

3、“十大“(1973/8北京)稳定了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地位。四)徘徊时期(1976-1978)

1、“十一大”(1977/8)粉碎四人帮,并没纠正错误。

2、全国科学大会(1978)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2013)

1、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

(1)内容: ①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②总结了建国以来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错误方针,全面纠正“左”倾错误,做出把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③决定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

(2)意义: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农村联产承包制是我国最早的改革

2、十一届六中全会(1981)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建国以来重大历史事件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进行了全面总结和客观评价。彻底否认了“文化”大革命,第一次使用了“初级阶段”。

3、“十二大”(1982)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4、“十三大”(1987)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并制定了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三步走战略的提出。

5、“十四大”(1992)确定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6、十四届五中全会(1995/9月)第一次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

7、“十五大”(1997)提出并论述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并把邓小平理论写入党章。第一次深刻地阐述了“依法治国”的含义。

8、十五届四中全会(1999/9)《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西部---是指十二个省区(甘肃、陕西、宁夏、新疆、青海、四川重庆、云南、贵州、西藏、广西、内蒙)。

9、“十六大”(2002)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将“三个代表”写入党章。

10、十六届三中全会(2003/10)《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若干问题的决定》。这是党的文件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实现经济又(更)好又(更)快发展)。

11、十六届四中全会(2004/9/16-19)《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第一次提出了和谐社会。12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2006/3/4)委员讨论时胡锦涛同志首次提出“八荣八耻”。

13、十六届六中全会(2006/10/8-11)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14、“十七大”(2007)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和成功经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体系作了科学概论。阐明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进一步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和战略部署。并把科学观写入党章。正式提出“生态文明”。

15、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16、十七届五中全会(2010/10/15-18)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17、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18、“十八大”(2012)首次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了新的阐述。首次提出“生态文明建设”。亮点一:两个“五位一体”构成

党和国家战略新布局党的十八大报告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从“四位一体”扩展为“五位一体”,这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从认识到实践都达到了新的水平。早在1986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这一“三位一体”总体布局从党的十三大一直延续到十六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总体布局中增加了社会建设,拓展为“四位一体”。适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越来越迫切的期待,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了突出地位,纳入总体布局,拓展为“五位一体”。这“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对应着全国老百姓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大权益。特别是通过生态文明建设,我们党和国家将在实现当代人利益的同时,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也是“五位一体”,即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颇有深意的是,两个“五位一体”都有一项具有净化功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生态文明,体现着自然界的净化,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反腐倡廉建设,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党的肌体的自我净化能力。

亮点二:科学发展观是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定位,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我们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有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飞跃是形成了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是在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中,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实现了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的三次与时俱进,第一次是将邓小平理论列为党的指导思想,第二次是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列为党的指导思想,第三次是将科学发展观列为党的指导思想。因而这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最大的理论亮点和历史贡献。亮点三:“八个坚持”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新的理论概括,强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八个基本要求,分别是: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这八条,不仅条条都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长远指导性,而且作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信念,必将极大地推进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扎扎实实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亮点四:“两个百年目标”是夺取新胜利的两座里程碑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两个百年奋斗目标,一个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是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两个百年奋斗目标最早是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的,此后,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报告以及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都作了重申。

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重申这两个百年目标,是要强调,此时此刻,我们正处于近代以来中国历史上最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重要时刻,我们既倍加自豪,又对党和人民确立的理想信念倍加坚定,对党肩负的历史责任倍加清醒。也可以这样说,这两个百年目标必将成为我们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两座里程碑。亮点五:从“五个方面”充实完善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要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从“建设”到“建成”,这一字之变,是个质的飞跃;这一字之改的“含金量”很高,为我们扎扎实实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一个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阶段性目标,把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美好前景,更加清晰地呈现在全国人民面前,必将极大激发全国人民的奋斗热情。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的目标要求分别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报告还提出了明确目标,即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到那时,全国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用水平将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将总体实现,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将明显提高,教育现代化将基本实现,农民工子女将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城乡就业将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将会缩小,中等收入群体将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将大幅减少,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将加快,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将实现常住人口全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老百姓生活在社会主义中国的幸福感将普遍增强!

全面深化五大体制改革也在目标要求中全面呈现,明确了包括政治体制改革在内的深化改革开放的重点。用一个形象的概括,就叫做“高举旗帜走转改”,“高举旗帜”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走”就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转”就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就是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亮点六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政治体制改革重要内容

中共各大(1至17)的主要内容

1大:党的“一大”通过的党纲主要内容有:确定党的名称是中国共产党;党的性质是无产阶级政党;党的奋斗目标是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权,消灭资本家私有制,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阶级斗争结束,即直到消灭社会的阶级区分;党的基本任务是从事工人运动的各项活动,加强对工会和工人运动的研究与领导;党的组织方面的规定为,在全党建立统一的组织和严格的纪律,地方组织必须接受中央的监督和指导等。2大: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分析了国际形势和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阐明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动力和对象,指出:当前的中国革命性质是民主主义革命;革命的动力是无产阶级、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也是革命的力量之一;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革命的前途是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宣言实际上制定了中国共产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党的最低纲领,即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主要纲领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党的最高纲领是: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社会。3大:讨论全体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建立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问题

4大: 这次大会的中心议题是研究和讨论中国共产党如何加强对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的领导、工人阶级如何参加民族革命运动以及党在组织上和群众工作上如何进行准备的问题。5大:纠正陈独秀的机会主义错误,并决定党的重大方针政策。

6大:大会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路线,同时批判了瞿秋白的“左”倾盲动主义错误,明确了当时中国革命的性质仍然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出了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十大政治纲领:第一,推翻帝国主义的统治;第二,没收外国资本的企业和银行;第三,统一中国,承认民族自决权;第四,推翻军阀国民党政府;第五,建立工农兵代表会议(苏维埃)政府;第六,实行八小时工作制,增加工资,失业救济与社会保险等;第七,没收地主阶级的一切土地,耕地归农民;第八,改善兵士生活,发给兵士土地和安置工作;第九,取消一切军阀政府的税捐,实行统一的累进税;第十,联合世界无产阶级和苏联。大会指出了当时国内的革命形势是处在两个革命高潮之间,党的总路线是争取群众。7大: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在延安举行。大会通过了毛泽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朱德《论解放区战场》的军事报告。大会提出党的政治路线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大会强调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大会通过的新党章强调了群众路线和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这次大会是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为抗日战争和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8大:大会通过了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和新党章。规定了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强调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党和群众的联系。这次大会为新时期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9大:大会通过了政治报告和党章修正草案。九大通过的新党章,错误地把“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和林彪“是毛泽东同志的亲密战友和接班人”写进了总纲;对毛泽东思想作了歪曲的阐述;砍掉了原党章中党员权利一节,取消了党员的预备期,取消了中央书记处,取消了中央监察委员会等机构。九大自始至终被强烈的个人崇拜和“左”倾狂热气氛所笼罩。它加强了林彪、江青等人在党中央的地位,使“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和实践更加合法化。实践证明,九大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指导方针都是错误的。

10大: 大会通过了政治报告、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和《中国共产党章程》。十大党章保留了九大党章中关于党的性质、指导思想、基本纲领、基本路线等内容,在结构上作了些调整,条文部分改得不多。总纲中只取消了有关林彪的论述和林彪的论点。值得指出的是,十大党章在“左”倾错误方面的新发展,主要是充实所谓两条路线斗争经验的内容,把“批判修正主义列为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的长期任务”;片面提出“反潮流”原则,要求党员要具有反潮流的精神等。

11大:清算四人帮,回归经济路线,重新开始建设中国经济。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开始改革开放进程。

12大:提出了党在新时期的总任务,这就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具有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报告从经济建设、思想建设、政治建设和党的建设等方面,完整系统地提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纲领和各项方针政策。

13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就是:领导和团结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这条基本路线,可以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改。它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路线的继续、丰富和发展,是符合我国国情的精辟的理论阐释。据此,报告分别提出了发展经济战略、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改革开放中的党的建设、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等诸方面的基本方针。此外,报告还规定了6个方面的长远性指导方针。

14大:第一,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加快经济改革步伐;第二,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更多更好地利用国外资金、资源、技术和管理经验;第三,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高度重视农业,加快发展基础工业、基础设施和第三产业;第四,加速科技进步,大力发展教育,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第五,充分发挥各地优势,加快地区经济发展,促进全国经济布局合理化;第六,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使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有一个较大的发展;第七,下决心进行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切实做到转变职能、理顺关系、精兵简政、提高效率;第八,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到新水平;第九,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加强环境保护;第十,加强军队建设,增强国防实力,保障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顺利进行。

15大: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大会的议程是:(1)听取和审查十四届中央委员会的报告;(2)审查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工作报告(书面);(3)审议通过《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4)选举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5)选举新一届中央纪律检查委7大: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在延安举行。大会通过了毛泽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朱德《论解放区战场》的军事报告。大会提出党的政治路线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大会强调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大会通过的新党章强调了群众路线和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这次大会是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为抗日战争和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8大:大会通过了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和新党章。规定了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强调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党和群众的联系。这次大会为新时期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9大:大会通过了政治报告和党章修正草案。九大通过的新党章,错误地把“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和林彪“是毛泽东同志的亲密战友和接班人”写进了总纲;对毛泽东思想作了歪曲的阐述;砍掉了原党章中党员权利一节,取消了党员的预备期,取消了中央书记处,取消了中央监察委员会等机构。九大自始至终被强烈的个人崇拜和“左”倾狂热气氛所笼罩。它加强了林彪、江青等人在党中央的地位,使“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和实践更加合法化。实践证明,九大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指导方针都是错误的。

10大: 大会通过了政治报告、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和《中国共产党章程》。十大党章保留了九大党章中关于党的性质、指导思想、基本纲领、基本路线等内容,在结构上作了些调整,条文部分改得不多。总纲中只取消了有关林彪的论述和林彪的论点。值得指出的是,十大党章在“左”倾错误方面的新发展,主要是充实所谓两条路线斗争经验的内容,把“批判修正主义列为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的长期任务”;片面提出“反潮流”原则,要求党员要具有反潮流的精神等。

11大:清算四人帮,回归经济路线,重新开始建设中国经济。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开始改革开放进程。

12大:提出了党在新时期的总任务,这就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具有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报告从经济建设、思想建设、政治建设和党的建设等方面,完整系统地提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纲领和各项方针政策。

13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就是:领导和团结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这条基本路线,可以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改。它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路线的继续、丰富和发展,是符合我国国情的精辟的理论阐释。据此,报告分别提出了发展经济战略、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改革开放中的党的建设、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等诸方面的基本方针。此外,报告还规定了6个方面的长远性指导方针。

14大:第一,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加快经济改革步伐;第二,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更多更好地利用国外资金、资源、技术和管理经验;第三,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高度重视农业,加快发展基础工业、基础设施和第三产业;第四,加速科技进步,大力发展教育,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第五,充分发挥各地优势,加快地区经济发展,促进全国经济布局合理化;第六,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使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有一个较大的发展;第七,下决心进行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切实做到转变职能、理顺关系、精兵简政、提高效率;第八,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到新水平;第九,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加强环境保护;第十,加强军队建设,增强国防实力,保障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顺利进行。

“日常生活的历史”最重要 篇6

正史与稗史

梁启超说过,“我们的一部史学,尤其是中国的二十四史就是一个帝王的家谱、记传,几乎都是帝王将相……”这当然有点激愤,但说明了传统史学一个重要的特点,包括西方的传统史学也是这样,对老百姓的喜怒哀乐、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很少问津和记载,偶然有记载也是为了执政所用。统治者为了了解民间的情况,记录百姓民间生活的历史,被正史鄙夷地称为“稗史”。卑微者的历史从来就无足轻重,芸芸众生的日常生活根本不被记录,“血流成河”的背后是多少无辜百姓,一个抽象概念的后面往往是千百人的悲欢离合。举例说明。比如1953年我国实行计划经济,开始粮食的统购统销。

正史中的“统购统销”

统购统销是国家当时为了计划经济、为了国家迅速的工业化,从农村积累和抽取大量的资金。我们姑且不论实行这个政策的迫不得已之处,但是我们的史书对这个事件的记载是,“统购统销政策的实行为我国的工业化从农村积累了大量的资金,对工业化做出了多大的好处”,确实是这样,但是我认为作为历史研究,仅仅这样记载是不够的。

身份社会肇始

我们现在所谓的城乡二元结构就是从统购统销开始的,统购统销的实行把中国社会的居民从身份上分为城市人、农村人。那时候我就知道农村人和城市人的身份上区别是非常之大并且是没办法改变的,尤其母亲是农村的,小孩世世代代就是农村的,城里人天生的就是城里人。世界上没有几个国家是这样的。

中国从1953年实行这个政策,给千百万农村人口造成了什么样的生活状况?农民不仅仅是职业,还成了一种身份,你是农民你的下辈都是农民。当时要改身份实在是太难了,当兵要提干才有可能。在农村看到很多年轻人不甘于自己的命运要奋斗,但是多数都是以失败而告终。偶尔有人当兵提干,往往就把农村的媳妇踹掉了。这一类情况,我们的历史书上没有任何的记载。直到改革开放允许农民进城了、甚至可以经商了,产生了一个词“农民企业家”,“企业家”就是企业家,为什么还叫“农民企业家”?这就是身份社会。

粮票——绑缚农民的绳索

统购统销最直接的结果就是把农民牢牢控制在土地上。统购统销要实行计划经济,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固定化才能计划,每个地方也要固定,北京必须是多少人?如果变来变去,计划经济是没法实施的。实行了粮票制,城里人有粮票,而农民没有粮票。那时候的生活状况就是,你有钱没有粮票,没有粮票就没办法生活。这就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农民根本就没法进城,有病到城里看病住院简直没办法,因为若要到大中城市医院住院,没有粮票患者根本住不进去,陪护者也无法在城里生活。下过乡的都知道,当时对农民最大的好处就是送给他们粮票。我现在收集困难时期的很多资料,有一个书法家叫康殷,就是画粮票被判了刑。

我们知道实行票证应该是非常时期才执行的,但那几十年是票证越来越多,和我同龄的人回忆起来,除了水和空气想象不出当年还有什么是不要票的。从吃的到日常生活用品,比如说粉丝、袜子、电灯泡等等,不仅限量而且限时,过期就作废,票证规定的东西也只有北京、天津、上海才能保证供应,其他许多地方不能保证。

这种简单的“一刀切”必然造成生活的复杂、荒诞。

票证与恶梦

比如我们社科院一位搞历史的同事,他1961年决定结婚,当时他在复旦大学当教师,单身教工没有副食品券什么都买不了,床都是计划供应的,找了很多人才买到了一张双人铁床、一把暖水瓶、一个洗脸盆、一个痰盂,算是置办了家当。

南开大学中文系的宁宗一写回忆说,他生了孩子,暖瓶打了。那时候的暖瓶是要工业券的,有钱也买不到,买一个暖瓶要全家全年的工业券。孩子刚出生需要烫奶,没有暖瓶很不方便,就借了邻居一位大姐家的暖瓶。生怕再把暖瓶打了,因为打了不是有钱就可以还的,暖瓶成了心病,“夜里睡觉都变成了大喜、大悲和大惊的梦”,不是梦见买到新暖瓶,就是梦到暖瓶被打了。

上海一位女作家,1961年生孩子时,街道特别照顾,给了她一张铝锅票,使她高兴了好几天。

烟票只发给“烟民”,但“烟民”的资格要由个人申请、领导认可,不少人为了给亲友搞烟票也开始吸烟,不想往往“弄假成真”,自己也因此上瘾。

花生早成奢侈品。有篇回忆老舍的文章写到,有一年春节前他和时为北京市长的彭真说“咱北京人过年就讲究吃二两花生米喝点酒”,彭真大费脑筋,终于在春节搞到一批花生,全市每人二两。

梁晓声永远特别感激他们的街道票证员王姨,因为每个月给他们家略微多发一点豆腐票,偷偷照顾,“那些年我们比别的城市居民吃到了更多的豆腐”。

如果家里要买被面或有人要添棉衣,就要集中全家有限的几张布票;为省布票,有人在春天只好将棉衣里的棉花掏出作单衣穿。殷慧芬的妹妹下乡时,舅妈买件衬衣送她,但声明布票要还。现在中央台的敬一丹家里要找块好一点儿的补丁布都很困难。

在所有票证中最重要的是粮票,由于定量极少,多数人家都有浮肿病人。作家何满子当时正在“劳改”,饿得眼珠发绿;浑身浮肿的人们为了几斤粮票打死人的案子,我就听见过多起;还同一个因抢十几斤粮票和少数钞票而在铁路边打死人的死刑犯一同在宁夏中卫县的公安局拘留所里呆过。杨沫的儿子老鬼也写过关于粮票的亲身经历。

票证的不便

与农民的没有票证

以上这些只是说票证的紧张或者票证给城里人带来生活的种种不便,而农民是没有票证的,我看到历史上没写农民没有票证的生活多么的困难。农民生活的历史实际上是不被历史记录的,他们被人所代表。比如人家说我们50年代生长的这一代人,都是读苏联小说唱苏联歌曲。但是我回想当年下乡的时候,农村像我们这么大的人没有几个人会唱苏联歌曲、看苏联小说,受过教育的最多会一点当时的“大海航行靠舵手”“东方红”,多数人还是传统的戏剧。实际上是我们这些城里的青年代表了那个时代的青年,至于广大的农民青年,是没有历史的。到现在我也没看到过写农民没有票证的困难。只是看到了几篇侧面反映的,农民没有票证却急着要住院,没有办法他们给了粮票。比如说张贤亮发明的“眼药瓶滴油法”,实际上当时好多家都是这样。但是这种生活状况不被记录。那时候还有很紧张的就是卫生纸,尤其是家里女孩多的就更紧张了。

重要历史事件 篇7

一、历史故事对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意义

1. 给历史课堂带来更多的课外素材, 促进课堂教学效率提高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 历史故事的引入能够为整个课堂教学带来更多的新鲜素材。对于初中历史来讲, 历史课本中的许多内容都是由历史故事编制而成的。教师将一些历史内容直接对于学生传授, 可能会使学生刚到学习厌倦, 但是如果将这些内容转变成历史故事进行讲解, 那么会给整个课堂带来更多的新鲜素材。比如教师在讲解甲午中日海战这节课时, 教师可以将邓世昌的故事引入课堂教学, 从邓世昌的故事中来将甲午中日海战整个知识点串联, 学生听过后感到有趣新鲜, 促进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掌握。又如教师在讲解朝鲜战争这节课时, 教师可以将黄继光舍身堵枪眼, 上甘岭战役, 板门店会谈等故事引入课堂, 学生通过上述相关内容的学习, 可以有利的提升他们对于朝鲜战争的认识, 从点到面对整个朝鲜战争进行理解, 使整个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提升。课堂效率的提升是课堂教学效率提高的一个重要表现, 符合新课程改革对于初中历史教学的要求。

2. 帮助学生细化知识点的学习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时, 教师将历史故事引入课堂教学, 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细化知识点的学习。因为历史故事相关于课本而言, 它的内容更加的细化, 更加的生动, 而课堂教学中的内容相比较而言所涉及的面比较大, 初中生尽管相对于小学生而言, 他们对于知识的理解更加的深刻, 但是他们可能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 特别是世界历史知识相关内容相对于中国历史而言比较难于理解和记忆, 学生往往在学习中午饭完全理解相关内容, 从而打消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 使历史课堂教学效果不佳。比如教师在讲解俄国十月革命时, 学生会感到这个历史知识点比较大, 而且对于一些内容的记忆存在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将列宁在十月革命这个故事引入课堂教学中, 从列宁这个点来不断的引申讲解, 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到十月革命这个知识点, 使学生能够更加容易地掌握相关学习内容。

3. 能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对于历史知识的学习, 除了课堂教学这个形式外, 课外的学习也十分的重要。如果学生能够在课外提前的对相关知识更加深刻的理解, 那么在整个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能够很好地进行课堂教学, 学生学习起来更加的容易, 教师讲课的效率也会有整个的提升。比如在学习明朝这个章节时, 教师可以将朱元璋成长的历史故事布置给学生学习。学生通过对相关内容的学习, 可以直观的了解到大明王朝的兴起, 教师在课堂对这方面故事讲解时, 学生理解和记忆更加的深刻。无论从学习效率来看, 还是从课堂效果来看, 都值得推广。

二、教师如何将历史故事引入历史课堂教学

1. 采取直接引入的方式将历史故事引入课堂教学

教师在课堂教学时, 可以直接将历史故事引入课堂, 这是历史故事走进课堂的一种重要的形式。这个教师方式有其自身的优缺点。优点在于可以让教师和学生之间能够通过历史故事串联整个课堂, 使课堂教师的形式更加的多样化, 教师可以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促进教师学习的热情提高。而这种方式的缺点是学生可能会存在接受度不高, 教学效果不明显的特点。学生可能会感到有些知识的引入相对突兀, 无法给课堂教师带来更多的效果。

2. 通过多媒体教学方式引入课堂教学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更多的教学方式。将历史故事通过多媒体教学的方式引入课堂是现在教师常用的手段和方法。教师可以通过电影、评书、纪录片等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插入历史故事, 使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加的高涨, 更加愿意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比如教师在对隋炀帝乘龙舟到扬州赏花、大运河修建这些知识点的讲解时, 教师将《隋唐演义》中的相关内容剧情引入课堂, 学生直观的感受到当时历史的场景。除此之外, 单田芳播讲的历史评书《隋唐演义》中的相关片段也可以在课堂上播放。学生通过这些多媒体方式教学可以更加直观地学习到所学的内容, 带动了他们学习的热情。

三、结语

新课程改革为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历史故事的引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 为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带来了很大的活力。初中历史教师要不断地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深入研究历史课堂教学的规律, 将历史故事这种教学方式合理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 使学生无论是学习方面, 还是教师的讲课方面, 都能有一个很大的帮助和提升。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历史故事引入初中历史课堂对于促进教师课堂教学有着重要的作用。如何将历史故事更好地应用到历史课堂教学中, 结合笔者工作实际, 谈一谈想法。

关键词:历史故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孙洪艳.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 2015, (32) .

[2]许桂治.在初中历史教学课堂巧用成语故事的策略探析[J].亚太教育, 2015, (12) .

阅读——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步骤 篇8

历史教材中的目录不仅提示了学习的内容, 也体现了知识间的内在结构和联系。阅读目录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课程内容, 明晰思路。阅读目录时要分析课与课之间、课与目之间、目与目之间的关系。以世界史为例, 是通过阅读目录可以了解世界近代史的发展脉络。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史, 世界近代史的开端;工业革命, 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动摇了欧洲封建统治秩序。把握以上线索, 也就理清了世界近代史前期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之间的基本关系, 构建了基本的知识体系, 从宏观上掌握了历史发展线索。

二、读前言, 了解教材重点

教材中每章每课的前言部分是一章的内容概要和线索, 重点突出, 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学习具体内容前的阅读前言, 可初步了解主要内容。阅读概要式的前言, 要概括要点, 分析层次;阅读线索式的前言, 要理清阶段, 把握其阶段特征。如《俄国十月革命》一课的前言:“1917年俄国发生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标志着人类历史进入了新纪元, 开始了探索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它概括了本章的主要内容。20世纪30年代苏联成为工业化强国。十月革命是怎样取得胜利的?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是怎样得到巩固的?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是怎样开展的?提出了本课的重点学习内容。学生阅读前言, 明确了学习要点, 课上会有针对性地把握学习目标, 掌握需要学习的知识。

三、读正文, 把握主体知识

教材的内容有正文和阅读材料两部分, 其中正文部分 (大字) 是学生获取历史知识、形成历史学习能力的主要来源, 是阅读的主要内容。学生在阅读前言后结合老师布置的问题, 首先要掌握知识的基本结构, 在课文中勾画出重点, 如人物、时间、事件、影响等, 形成初步的历史知识。学生在勾画标注的过程中, 要阅读理解、分析判断, 这是能力培养的重要步骤。其次理解课文的层次结构, 对正文内容进行分析、概括, 用阅读材料 (小字) 的内容进一步加深对正文的知识要点的理解与认识。阅读中分清层次、概括中心、提炼要点, 训练了分析、概括能力, 培养了条理性的思维水平。再次要读透教材, 区分史实与结论。如《俄国十月革命》一课中“十月革命胜利”一目, 在叙述历史条件、背景的基础上, 归纳出历史结论:“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史实要说明要点、得出结论, 而结论又是史实的提炼, 是概括。

四、读小字材料, 巩固历史知识

历史教材包括小字、引文、图表、插图、插画、黑体字、历史地图册等材料, 它们具体生动地补充和说明了教材的主体内容, 从不同方面反映了一定时期的历史概貌。如前所述《俄国十月革命》一课中“十月革命的胜利”一目的小字, 画面补充说明了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严峻形势及革命概论和过程。阅读材料可使感性与理性相结合, 帮助学生形成历史观, 更好地理解教材, 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古代学者刘向说:“书犹药也, 善读之可以医愚。”在历史阅读能力训练过程中, 学生逐步学会了对复杂历史现象的分析、理解, 并能透过现象抓住本质规律性的东西。因此, 学会阅读是学好历史的重要步骤。

摘要:阅读是学生从事学习的最基本活动, 是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途径, 也是自学的主要手段。现在历史考试有材料解析题, 做好该题型的第一步就是阅读, 只有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才能联系历史知识完成题目。再则, 学生在学好教材之后想获取更多的历史知识, 也需要掌握阅读的方法。所以说, 历史教学中教师要认真把握阅读, 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浅议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性 篇9

随着新课标的提出, 历史作为一门以史实为基础的学科, 要求加强学生德育, 让学生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为目标。作为国家的文化传承者和新一代的公民, 学生自身应该是有正确的行为方式、准确的价值观, 以及对于自身国家民族文化的维护意识。因为他们的意识以及行为, 将会是未来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文化变革和制度构建的主要构成者。俗话说,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以及希望, 少年强则国强。因而, 这也从一个侧面表明, 学生对于未来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如果青少年自小没有接受本国的历史发展教育, 那么就无从谈起对于国家的一个深刻认识。因而, 为学生开设历史课正是解决了这个问题, 让学生自小就知道为什么要学习历史, 为什么要变得强大, 学生自小学习历史, 对于国家未来的发展是极为重要的。

依照于以上的分析, 在中学的时候让学生学习历史, 究竟是哪些方面可以促进学生变强, 指导学生认识国家的历史发展进程, 从而树立起肩负民族振兴的重任呢?下面, 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为广大同仁和读者解读。

一、历史自身特点

历史, 是以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 它按照着时间或者人物传记等方式, 将一个国家的历史继承分为不同的体裁, 用墨和纸张书写着对于过去发生事实的记载, 它只记载客观存在的事实, 只有一个真相, 不容任何人或者单位等对其进行随意编造甚至捏造。

因为历史本身有这以上特点, 那么它自身也肩负着德育的作用, 以史学来孕育德性, 以此实现历史德育和智育的全面统一。因此, 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 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加强成为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目标, 通过让学生在历史学科的学习中, 逐渐熟悉和了解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 感受本民族的优良传统, 在学习史实的同时就可以收到德育的效果, 以此来达到通过历史教学得到德育的目标。

二、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历史作为一门科学, 涵盖了一个国家、民族的成长历程, 包括人、社会、自然之间的关系, 亦有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风俗等等的介绍。学习历史可以反思过去, 反思现在, 在对过去的一个学习中总结经验、吸收营养, 收获启迪, 以史为鉴, 借鉴前人的经验从而修正自身的行为, 为启迪自己的心智带来益处。

在这其中, 学习历史可以让学生了解本国的发展历程, 了解自己国家在现在的发展当中所遇到的苦难与磨难, 从而培育自身对于国家的爱国主义思想。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从多个方面引导学生的这种爱国情操。比如说, 可以利用陶瓷、万里长城、丝绸之路等本国在古代当中所创造的辉煌文明、文化等来激起学生自身的民族自豪感, 并且还要适时地引进国际上能够证明中国古代文明辉煌的方式。另外, 还可以给学生讲述国家在发展历程当中所经历的磨难, 来激起学生为报效国家而好好学习的感情, 比如说“身无分文, 心忧天下”的毛泽东,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等, 让学生在学习这些的过程中懂得强国的意义等等, 树立爱国主义情操。

三、促进个人良好品质的养成

长久以来, 应试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的主旋律, 那么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大部分教师的只是为了让学生做题考高分, 而忽视了对于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培养, 也就使得一些学生有可能会产生一些性格方面的缺陷。比如, 可能会产生自我定位不准, 抗压能力差, 无法与他人平等相处等情况。而学习历史, 则可以通过借鉴古人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良好性格品质激励自己、纠正自己。比如, 在讲司马迁、罗斯福等身残志坚的故事, 哥伦布、麦哲伦等人的事迹, 以及革命党人邓小平、彭德怀等革命家的辉煌业绩, 以这些来树立学生心中能够笑看挫折, 胸怀宽广的坚强意志。

另外, 现在的学生身上都有一种判断力低, 思维力较差的特点, 那么就可以让学生通过学习古今中外的人和事, 来明辨是非, 提高自身明事理的能力。比如, 在讲陈独秀、克伦威尔等历史人数的时候, 让学生对其进行一分为二地评价, 做到对其有一定明辨是非的能力。在分析国家战争的爆发时, 也要做到一分为二, 并从中发现历史发展的规律, 逐步做到在分析问题的时候可以有理、有据, 有条理、有思想, 从而提高自身明理地能力。

重要历史事件 篇10

一、教学语言应该讲究魅力

平时我们很少注意教学语言, 似乎只要能够将所讲的知识层次清晰地表达出来就行了, 但是笔者认为, 高中阶段要想使历史课更能吸引学生, 教师的教学语言应该有一定的魅力, 特别是课堂导入、结束、知识点之间的链接、学习方式的转换等关键地方, 教师的语言极富感染力, 对学生的学习情趣有很好的激发和提振作用。比如, 笔者在讲《辉煌灿烂的文学》 (见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历史必修 (3) ) 的导入中, 笔者曾经这样说:“纵观我国丰富的文学宝库, 如果仅仅说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那只是提出了一个极为简略的基本的文学框架。往前追溯, 我们可以去品读朴实的现实主义作品《诗经》, 可以欣赏洋溢着浪漫主义格调的《楚辞》, 即使是唐诗宋词, 那灿若群星的诗人词人, 风格迥异的美诗美词就够我们拜读和叹服了, 至于豪放飘逸的元曲更是让人耳目一新, 明清小说的多样化与反映社会的深刻性给世界文学走廊里又增添了无数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作为炎黄子孙的后代, 我们需要了解和掌握这些基本知识, 但我们还需要更深层次地去探究在动荡不定的社会里是怎样孕育着中华文学的沃土, 产生着伟大的永垂千古的作家和作品的。”笔者清楚地记得, 当笔者用这样的语言跟学生交流的时候, 学生全神贯注的神情、凝神静听的专注也让笔者感动。笔者由此也在教学后记中记下了这样一段话:“我可以用普通的语言导入, 但是实践证明, 普通的语言和魅力语言的效果绝不相同。历史教学的重要一环就是运用最精致最美丽的语言去打动学生, 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中更加发奋地学好历史。”在总结《戊戌政变》 (见高中历史选修1) 时笔者曾这样讲:“戊戌政变是失败了, 但是, 我们不要仅仅记住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不要仅仅记住政变的时间、过程和从容就义的‘戊戌六君子’, 我们还需要记住:在中华民族遭遇空前危机的戊戌变法是救亡图存图强的爱国行为, 是符合世界历史发展潮流的积极的变革, 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体现, 是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笔者相信这样的语言是具有一定说服力的。

二、合作探究必先自主学习

历史教学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要鼓励学生在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中善于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 切实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 这么说并非意味着每堂历史课、每个学生在学习时都得自主、合作和探究, “自主、合作、探究作为一种品质, 必须大力弘扬和彰显”, 但“选用时必须根据历史学科的性质、教材因素、知识特点和学生实际, 扬长避短, 并注重与其他学习方式相互结合”, “防止将其绝对化、片面化、庸俗化”。实践教学中往往产生了这样一个误区, 认为既然合作探究是一种好的学习方式, 需要在课堂上大力推广使用, 那就每堂必用。有时学生对所学内容并没有进行认真地自主学习, 还没有形成自己的看法, 这时仓促地进行合作探究显然是不合适的, 也不会有多少好的效果。因此, 笔者认为, 合作探究必须先自主学习, 必须让学生基本上有了区别于他人的观点以后, 哪怕这种观点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比如,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里第3课《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一课, 在学习完本课内容以后, 笔者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王安石变法是失败了, 但是, 伟大的列宁却说, 王安石是11世纪最伟大的改革家, 这句话应该怎样正确理解?”笔者没有马上让学生去合作讨论, 因为课文虽然已经学完了, 但是学生还需要根据问题对课文内容进行一番梳理, 这种梳理就是自主学习的过程。笔者给了学生一定的时间去消化课文、整理思路, 然后才去交流, 去阐述自己的观点。在这一堂教学后记中, 笔者这样写:“今天学生的讨论相当热烈。不少学生以王安石改革的阻力大、决心大的具体事实阐述了列宁讲话的正确性, 有的学生从最高统治者对变法态度的变化谈变革失败的必然性, 有学生从反对派力量之大谈变法的失败, 有人从王安石用人不当、危害百姓的角度谈变法失败的原因。这些不同角度的讨论使学生充分理解了课文的内容, 也说明了这样一点:只有在讨论前有了自主学习的扎实准备, 才能杜绝讨论的形式化。”

三、鼓励学生撰写历史论文

在历史学习过程中, 有些内容适合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如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评论等。如果学生对某些问题比较感兴趣, 笔者就努力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写出来, 形成历史小论文 (因为高中学生的学习时间相对来说比较紧, 鼓励能够使学生去挤时间) 。学习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艰难发展以后, 笔者跟学生一起谈到了清末最后一个状元——中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 主张“实业救国”的张謇, 他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 370多所学校, 为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宝贵贡献, 被称为“状元实业家”。毛泽东同志在谈到中国民族工业时曾说:“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因为张謇本身就是江苏南通人,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张謇, 笔者建议学生利用节假日去南通博物苑、去网上查阅资料, 完成小论文, 论题为《走近张謇》。大概经过了两个月左右的时间, 笔者看到了学生的作业, 并记下了这样的教学后记:“学生的作业令人兴奋, 不少题目很新颖, 如《张謇, 南通的骄傲》、《民族工业的先驱——张謇》、《我的楷模——永远奋进的张謇》、《少壮当努力——张謇史料读后》、《博学的张謇先生》等。内容也各不相同, 表明学生已经开始掌握‘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基本历史方法。看来, 撰写小论文确实能考查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重要历史事件 篇11

一、历史图片教学有吸引学生学习历史的注意力、降低学生学习难度、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和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的重要作用

因高中历史学习要进行大量抽象思维的思考、学习,常使很多学生感到特别疲惫,在一节课上了一会儿后就很容易开小差。而大量真实、直观、幽默和动态的历史图片既可以作为调节学生精神疲惫的有效资源,还可以作为搭建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桥梁。

借助文物类、想象类图片,如照片、遗迹、漫画等,真实、形象、有趣,可让学生更形象、要真实贴切地感受历史。既在视觉上给学生以强有力的冲击,又在心理上带来真实可感的震撼,从而吸引学生去关注图片隐含的历史信息。比如高二《世界近现代史·上册》第36页图片“处死路易十六”,对学生的心理震撼和吸引力是教师单纯用语言所无法达到的,它可以调节学生的疲惫感,保持学生对课堂的注意力和调动学生对教学的参与积极性。

借助历史图片可帮助学生将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相结合,减轻抽象思维的负担。比如,在高二历史《文艺复兴》一课的教学中,让学生单纯去理解人文主义的“人文”内涵是很有难度的,但若引导学生将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图中富有人性的、慈祥的圣母与文艺复兴前呆板的、无感情的圣母像比较,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人文”的根本就是重视人的价值和崇尚人性。

二、历史图片教学可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为素质教育打基础

新课程改革倡导素质教育,注重能力培养,但掌握基础知识是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的前提。历史学科尤其如此。若学生缺乏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要想对其进行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是不现实的。由于历史学科在要求学生记忆的知识方面与其他学科相比更突出,使得学生在巩固基础知识、进而迈向素质提升上普遍存在畏难情绪。历史图片教学为解决此问题提供了好渠道。

历史图片以形象直观的视觉冲击让学生对某事、某人的印象形成亲身经历般的长期印象,效果往往比文字信息带来的印象持久,在教师点拨下,效果会更好。如高二历史《美国的建立》一课中,图片《波士顿倾茶事件》的场面令人印象深刻;《拉丁美洲独立运动》一课中,栩栩如生的“玻利瓦尔像”让人对原本没有多少印象的玻利瓦尔本人多了一层如同有一面之交的印象——这对掌握拉美独立运动的基础知识大有帮助,因为玻利瓦尔是拉美独立运动的关键性人物。

有的图片对历史知识高度概括。教学生掌握好一幅图片往往意味着掌握了需要几段甚至几页才能讲述清楚的大量知识。如高一历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一课中“对外开放地区示意图”,将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基本过程、四大基本构成清晰完整地呈现出来,让人一目了然且空间感极强,有利于学生巩固这部分基础知识。

历史图片与有关知识广泛联系。教师可据此将其与有关历史知识相结合,引导学生回忆、联系有关历史知识,让学生对有关历史知识进行“发掘”和再整理。这必将使学生对其记忆更加深刻,从而较好地巩固基础知识。如高三历史图片“丝绸之路”,可联系的相关基础知识很多:张骞通西域、汉与匈奴的关系和中西交往的历史等。

三、历史图片教学对学生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有直接推动作用

借助图片教学对学生情感熏陶的效果是语言文字所无法企及的。如关于对日本侵华残酷性、野蛮性的教育,千言万语也不抵一幅“日军侵占南京后进行的杀人比赛”图片给学生心灵上的震撼。

有助于培养学生史证结合的科学思维意识:文物、数据图和历史地图是对历史事实、现象的表现、记录。引导学生从中提取历史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来理解历史现象、论证有关说法,学生史证结合的科学思维自然得到培养。如借助高一历史《“一国两制”和祖国的统一大业》中“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大会”和“澳门人民欢庆回归祖国”两幅图片进行设问——这两幅图片所反映的事实得益于哪一构想的成功实践?从而让学生以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实论证“一国两制”的正确性。

有助于培养学生开放灵活的思维习惯和广泛联系、知识迁移的学习方法。历史图片给出题者特别灵活、广泛的空间,这在近年各地试题中日益显现:历史图片题量大而灵活,题型多,难度从简单回忆、概述到联想记忆、分析理解。故教师可依托历史图片设置多类型、多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广泛联系相关的人物、事件、现象进行多角度、多层次思考。这必然大大提高学生适应新课程改革下“开放灵活的思维习惯和广泛联系、知识迁移的学习方法”要求的能力。

谈高中历史概念教学的重要性 篇12

人们基于对历史现象以及事件的了解, 抽象总结形成的, 它对历史现象的本质进行了揭露, 是人们重新认识历史现象与事件以及人物的实质以及内在关联, 这个就称为历史概念。在对历史概念进行说明时, 一方面要反映出历史事物的地点、时间以及人和事的重要内容, 另一方面还要对历史事物的意义以及性质进行揭露。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一定要让学生通过现象了解本质, 从而产生相对完整的历史概念。

二、准确掌握历史概念的重要性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 》明确提到:经过学习以及认识历史, 加强学生的历史思想, 拓展视野, 对我国以及其他国家的发展趋势进行了解, 从而提高观察历史的能力, 加强自身的历史使命感。由于能力培养要求的提高, 历史概念的关键性就变得愈加重要, 由于让学生了解历史概念, 不仅是发展智慧的重中之重, 而且还是展开创新性活动以及处理问题的前提条件, 是教育的主要任务。

通过高中历史新课程内容的安排了解到, 不管是选修或者必修课, 都在课文导入框以及单元导入中指出学生在研究学习期间必须学会的关键以及重点概念。据统计, 人教版教材必修 (Ⅰ) (Ⅱ) (Ⅲ) 三个学习模块明确要求掌握的概念分别达到88、71和74个之多, 选修 (Ⅰ) (Ⅳ) 在导入语中提到的重点概念分别是61和52个, 考虑属以及种概念和其他没有被列入的概念, 这个数值还要更高。相比于初中教材, 高中历史新课程对历史基础知识进行了缩减, 加强了历史理论研究以及历史概念, 强调了历史事件的原因、背景以及产生的影响, 提倡实施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 加强学生的创新性, 同时培养他们的独立思维能力。这点是和课程标准要求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在体系的构建上, 既注意与初中课程的衔接, 又避免简单的重复, 遵循高中历史教学规律……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 有利于教学方式的转变, 倡导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的思想是一样的。

高考命题导向的一大要求就是加强历史概念教学。在高考以及新课程整改的大环境下, 提高考查高考试题思维能力也变得非常急切, 因为历史概念有利于对学生通过历史现象了解问题本质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考查, 在高考历史试题的能力题中占了很大一部分比例, 由于它能很好地防止学生死板地从教科书中寻找文字拼凑答案的应试方式, 能这样讲, 倘若学生没有很好地掌握历史概念的含义, 那么准确回答的可能性就很低。

历史做记录的事物有很多, 包含了非常多的知识, 历史发展过程也很繁琐。如多样性和统一性, 偶然性和必然性, 曲折性和规律性以及因果联系性, 纷繁复杂。在历史教学期间, 一些学生不是很清楚历史概念, 脑海中只有一些模糊的、孤立的人物与时间, 缺少正确的认识, 很多时候都不知道从哪里下手, 因此对学生的能力水平产生了很大影响。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具体地帮助学生, 正确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 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是基本途径。使学生牢固的掌握历史概念是保证教育教学概念、增强历史基础知识的一个前提条件。

三、高中历史概念教学的一些思考

(一) 老师的角度

1.提高认识。往往老师经过多年的教育教学已经对历史教材的内容轻车熟路, 因此, 会形成一套老师自己的定式思维, 多关注教材中事件的背景, 内容, 意义, 而忽略对历史概念的深刻剖析。新一轮课改以来, 尤其是近几年的历史高考试题, 是应该让我们有所反思了, 只重事件轻分析已经不合时宜了。

2.教学中精讲概念。只有学生真正的明白了概念的本质, 才能精准的做出答案。例如:如不可以说“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制度”, 只能讲“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 由于封建以及君主专制机制分别是种和属概念, 所以封建机制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就是君主专制机制。

必修Ⅰ第9课《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选修Ⅱ第5课《美国独立战争》和第10课《美国民主宪政的扩展》, 从中找出如下重要历史概念:独立战争、华盛顿、《独立宣言》、富兰克林、杰斐逊、《联邦宪法》 (或《美国1787年宪法》) 、麦迪逊、美国27条宪法修正案、杰克逊、西进运动、南北战争 (或“美国内战”) 、林肯、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马丁·路德·金。

史论概念:邦联制、联邦制、分权制衡、人民主权、总统制共和制、黑人奴隶制、两党制。

(二) 学生的角度

1.课上认真听老师对历史概念的讲解。作为一名学生应该明白课上认真听讲的重要性, 很多时候课堂上老师讲解的东西是书本上教材中所没有的, 尤其是历史概念, 学生自己是很难理解的, 需要老师的帮助。2.审题过程中灵活应用历史概念的理解。在选择题中, 特别能体现概念理解的重要性, 所以在做选择题的过程中, 审题很重要, 只有深刻明白题干中所指的概念含义, 那么就很快找到答案了。

总之, 随着课改的深入发展, 历史教学中对概念的理解要求越来越高, 历史学科要考出高分, 要求教师和学生都需要进行深刻的反思, 不要只局限在对历史背景, 过程, 意义的传统教学模式中, 是应该跳出这种定式的时候了。掌握事件, 人物的本质含义更有价值, 更能体现新课改对分析理解能力的要求, 让我们师生能更好的学好历史学科而努力吧!

摘要:在历史教学中, 形成历史概念有着第一位的重要性, 是历史教学的核心内容。在众多的教学策略中, 概念教学算得上是当下的一个热门话题。历史概念就像一个个熠熠生辉的珍珠, 连缀出一串串美丽动人的历史知识项链。运用和围绕历史概念展开教学, 有助于老师增强教研意识, 优化教学内容, 发展专业能力;有助于课堂去伪存真, 直指历史教学和德育的本义, 提高教学质量;有助于学生领悟历史基础知识, 把握历史发展脉络, 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因此, 概念教学应该引起中学历史教师的关注、研究和实践。

关键词:高中历史,历史概念,概念教学

参考文献

[1]岳林.中学历史学科概念教学之管见.天津《历史教学》杂志社.

[2]韩文莲.高中历史框架式结构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上一篇:大学专业下一篇:分数阶微分方程